論藏

論藏簡介

《律藏》的律(vinaya),古代音譯為“毘尼”,意譯為調伏,即為了調伏煩惱,使生活有規範。 《經藏》(Suttapiṭaka)的經,梵文為sutra,古音譯為“修多羅” 。 《論藏》(Abhidhamma- piṭaka)的論,古音譯為阿毘達摩、阿毘曇。現在講的“阿毘達摩”屬於論的部分。


“阿毘達摩”是什麼意思呢?阿毘(abhi)的意思是上等的、殊勝的、卓越的。達摩(dhamma)的意思是法。法有很多種含義,有時候指一切,例如說一切諸法;有時候指有為法,例如說諸法由因生;有時指法所緣、法界、法處、善法、佛陀的教法等等。因此,法在不同的場合表達的意思也不同。在這裡,法是指究竟真實的教法,特指佛陀所教導的法。


《論藏》(Abhidhammapiṭaka)是對世尊的教法、要義

給予精確的、系統的分類以及詮釋。南傳上座部佛教的《論藏》一共有七部,稱為上座部七論或者南傳七論,它們分別是《法集》(Dhammasaṅgaṇī)、《分別》(Vibhaṅga)、《界論》(Dhātukathā)、《人施設》(Puggalapaññatti)、《論事》(Kathāvatthu)、《雙》(Yamaka)和《巴他那》(Paṭṭhāna)。


1.《法集》(Dhammasaṅgaṇī)。 dhamma 是法,saṅgaṇī

是聚集、集合在一起。此論是整個論藏的根源,極廣泛地探討了諸究竟法。


2.《分別》(Vibhaṅga)。 Vibhaṅga的意思是分別、解釋。

在這部論裡,把蘊、處、界、根、諦等法義分為經分別(Suttanta-bhājaniya)、論分別(Abhidhamma-bhājaniya)和問分(Pa¤hapucchà)三種方式來討論。 “經分別”是把經藏的內容羅列出來討論,然後又以論的方式進行分析,再用問答來反复抉擇。


3.《界論》(Dhātukathā)。以問答的方式編排,依蘊、處、界討論一切法。

4. 《人施設》(Puggalapaññatti)。 puggala 是人;paññatti是概念。這部論主要討論不同種類的人。


5.《論事》(Kathāvatthu)。這一部論是在第三次結集的時候由摩嘎利子·帝思(Moggaliputta Tissa)所著的,目的是批駁流行於阿首咖王時期的邪見。當時有很多外道假裝僧人,混進僧團中來,所以摩嘎利子·帝思大長老在三藏結集時造了這部論,破斥當時的各種邪見。


6.《雙》(Yamaka)。目的是為了解除種種名相術語含糊不清的地方,再解釋它們的正確用法。因為這部論所提出的問題都是以一對一對的方式來討論,比如說:“是否一切善法都具有善因?是否一切善因的都是善法?”以這種方式來提問,所以稱為《雙》。


7. 《巴他那》(Paṭṭhāna)。此論在《論藏》裡是最重要的一部論,傳統上稱它為《大論》(Mahāpakaraṇa)。此論和前面六部論不同。前面六部論側重在分析諸法的名相,這一部論則用二十四緣的方法貫串一切諸法。緣的意思是條件、關係,把前面所講的諸法都貫串在一起。如果把前面幾部論所探討的諸法比喻為珠寶,《巴他那》則是用二

十四緣這條金線把所有的珠寶都串在一起,所以它的價值和意義就可貴在這裡。上座部佛教的正統傳承把這部論視為佛陀具有一切知智的證明。因為這部論非常複雜,必須先熟悉前面幾部論,才有可能通達這部論。它屬於組織法,把前面幾部論所講的諸法整理、統合起來。

論藏的由來

上座部佛教傳承認為《阿毘達摩》是佛陀所說的。為什麼呢?因為《阿毘達摩》並不屬於弟子的範圍,而是佛陀的領域。在註釋《法集》的《殊勝義注》(Atthasālinī)裡提到,佛陀在證悟正自覺後的第四個星期,坐在菩提樹附近的寶屋(Ratana-ghara)省察“阿毘達摩”。


這裡所說的寶屋並非由寶石所建造的房子,而是當年佛陀省察“阿毘達摩”的地方。世尊在這裡從《法集》開始省察、思維,當他在省思前面六部論的時候,身體並沒有發出光芒,但省思到第七部《巴他那》的時候,他的身體發出非常強烈的光芒,這些光芒一共有六種顏色,分別為藍色、黃色、紅色、白色、橙色,以及這五種顏色的混合色。因為這證明世尊當時在省思非常深奧的法,所以最能夠體現佛陀所擁有的一切知智是在《巴他那》。我們現在看到有些佛像的背光所發的這些顏色光,呈現出藍色、黃色、紅色、白色、橙色和這五種顏色的

混合色,以及現在佛教所使用的六色教旗,就是根據這個典故設計的。



上座部佛教的正統傳承認為《阿毘達摩》是佛陀所教導,同時也認為佛陀並不是在人間直接向弟子們開示,而是在三十三天界(Tāvatiṃsa Devaloka)開示的。佛陀在證悟正自覺後的第七個雨安居,到了三十三天界,坐在珊瑚樹(Pāricchattaka)下的黃色石座Paṇḍukambalasilāsana)上,用[相當於人間]3 個月的時間,向來自一萬個輪圍世界的諸天人及梵天人開示“阿毘達摩”,當時主要的聽眾是佛陀已經去世而投生到喜足天(Tusita) 的母親馬哈馬雅(Mahāmāyā)。但她現在已經不是女人了,而是一位男性天子。


我們看這張畫,佛陀坐在三十三天界珊瑚樹下的黃色石座上開示“阿毘達摩”,當時來自一萬個輪圍世界的諸天都前來聆聽。


當佛陀在開示“阿毘達摩”的時候,為了維持色身,也會到北古盧洲(Uttarakuru)去托缽乞食,然後坐在無熱惱池(Anotattadaha)邊用餐,用餐後再到旃檀林(Candanavana)作日間的住處。那時,法將沙利子長老就去那裡履行弟子的義務,之後佛陀會簡要地向他開示在天界所說之法,並說:“沙利子,我講了這麼多的法。”就像站在岸邊用手指著海洋一樣,如此,佛陀將阿毘達摩的法要教導給證得無礙解智的上首弟子沙利子長老,長老則能對世尊所開示的法要以百種、千種,乃至十萬種方式來闡釋。沙利子長老將每次從導師之處學到的法要,再傳授給他的五百位比庫弟子們,如是建立了“阿毘達摩”的傳承。


有三種不同教法的“阿毘達摩”:佛陀在三十三天開示的為詳盡法,也即是最詳細的教法。世尊再對沙利子長老講的是簡略法,因為長老擁有無礙解智能夠了解。沙利子長老再把它傳授給他的弟子們,用的是中等的方法,也就是不詳不略的教法。


因為能如此精微、細緻地分析諸色法、心法、心所法,以及它們之間的互相關係(諸緣),並且能用精準的語言表達出來,這並非屬於弟子的範疇,而是佛陀之智的領域,所以,南傳上座部佛教認為“阿毘達摩”源自佛陀。佛陀對沙利子長老開示了“阿毘達摩”的法要,而現存的《阿毘達摩藏》則是沙利子長老對此法要的進一步闡釋。


佛陀在世時就已經出現了阿毘達摩的論母(Mātikā)。我們在經典中常會看到,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幾種人是專門持誦聖典的,有稱為“律藏持者”是專門背誦《律藏》的,還有“經藏持者”或者是只誦持一部的“長部誦者”、“中部誦者”、“相應部誦者”等。還有一種是專門持誦論母,也就是背誦阿毘達摩綱要的“持論母者”(Mātikādhara)。


在佛陀在世時,阿毘達摩主要是以論母的方式流傳。在第一次結集時,將論母編在《小部》裡4。一直到阿首咖王時代的第三次結集,七部論才最後定型,編集為《法集》《分別》《界論》《人施設》《論事》《雙》和《巴他那》。阿拉漢馬興德等傳到獅子洲的論藏,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阿毘達摩藏》。

---------

注釋

4 律注《普端嚴》中說:“其中,《小部》名為除了四部以外的一切

佛語。 ”律藏复注《心義燈》進一步說:在第一次結集時,《論藏》在誦出《長部》等四部之後,誦出《小部》之前誦出的,並將之

歸於《小部》。

佛陀身上发出六色光芒

佛教的六色教旗

佛陀在三十三天向诸天人开示“阿毗达摩”

佛陀到天界講論藏 ’阿比達摩’ 的故事

那時,佛陀住在祇陀樹林園大居。佛陀在kandamba城的一顆大樹下以雙身神變‘粉碎’異教之後便思考,過去的佛陀在展現雙神變之後在哪裏過雨安居?得知是33天。之後佛陀以兩步給人看到,第三步就去到天界了。

沙迦天帝(帝釋天)看見佛陀後便從自己的paṇḍukambala石王位中下來,和天衆一起迎接。天神們想,‘ 沙迦天帝被天衆圍繞,大衆有60由旬遠,他坐在paṇḍukambala石王位中享受快樂。佛陀坐下時不能讓其他人甚至放手到這裏。’

佛陀坐下後以心行了知到,自己就如坐在貧瘠的小凳、被遮沒而坐。之後便把自己的身體變大,把paṇḍukambala石王位變小到不能被看到。如是讓母親看到自己,向一萬個圍輪世界的天神教導‘善法、不善法、無記法’ 等論藏的内容。

佛陀展現雙神變過後,12由旬的大衆都靠近阿那律尊者‘,問 ’ 尊者,佛陀去了哪裏呢?‘ ’在33天的paṇḍukambala石王位上過雨安居,講授阿比達摩‘ 。

‘尊者,我們見不到佛陀不走。大師何時回來?’

這時 大目建連尊者承擔這個任務,去佛陀的近處那裏拿取佛陀的教導。

阿那律尊者沒有能力嗎?有的。但是(能力上的)差異被看到

大目建連尊者在大衆面前沉落地下,出現在須彌山中禮敬佛陀。‘佛陀,大衆想見您,他們想知道您回來的日子’

佛陀便回答:‘ 由現在開始三個月在saṅkassa城的大門見吧‘



長老帶了佛陀的話語回來和大衆說。大衆便在那裏摘營而住

小給孤獨在這3個月拿取飯菜給予這12由旬的大衆。


佛陀教完七部論之後便要回到人間了。天帝這時便召喚首席建築神vissakammaṃ爲了如來的降臨造梯:一邊是金色的,另一邊是銀色的,中間由珠寶所築成。

佛陀站在珠寶的梯子後,便決意‘讓大衆見到我’ 。以自己的力量,也決意 ‘讓大衆見到無間大地獄’ ‘ 見到地獄後人們生起迫切感,便也讓他們見到天界。

這時佛陀降臨時,大梵天為佛陀持傘。沙迦天帝為佛陀拿東西,夜摩天首領suyāmo天子以天界的扇子為佛陀撥扇。Pañcasikho 音樂神天子(DN21出現過)吹奏著黃色beluva笛子,以迷醉的音樂在前面降臨。


佛陀在大地站穩後,大衆都説‘ 我首先敬禮,我首先敬禮!‘ 但佛陀站穩後不首先見大衆或其他80大弟子,而是先見舍利佛尊者。

佛陀在12由旬的大衆中間想 ‘ 讓他們知道長老的智慧吧!‘


於是,佛陀從凡夫範疇的問題開始問。 接著問初果範疇的問題,那些凡夫沉默了,只有初果或以上的聖者可以回答…..一直到無礙解的問題,這時弟子們各自以自己無礙解的範疇而回答。


到問目建連尊者問題時,其餘弟子變得靜默,只有長老能回答。

接著佛陀越過他的範疇,並問舍利佛尊者範疇的問題,目建連尊者變得靜默,只有舍利佛尊者能回答。

越過他的範疇後,佛陀繼續問問題。一切方位的人都不能夠回答。


佛陀見舍利佛長老疲憊了,便想向他開示。佛陀說‘舍利佛,你來‘ , ’ 這不是你範疇的問題,這是佛陀一切知智的範疇‘

‘舍利佛,你看這個存在吧‘

舍利佛尊者便知道,佛陀是要向他說關於四大種身。於是便回答 ‘明白!吉祥者。 明白!善逝!’

這時這個談論生起‘ 舍利佛長老真是 大智慧者啊!所有其他人不能明白的問題,他能説到。

佛陀根據佛陀領域的問題而說,長老這麽多的智慧威力卻被佛陀的名聲覆蓋。

征服所有人的長老因此有大智慧。

AN1.189 注釋書


English publications

中文著作

English tran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