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SN54.10,清淨導論,無礙解道, luang ta siri, ajahn brahm)
1. 到林野,或到樹下,或到空屋
2. 坐下,盤腿
3. 定置端直的身體
4. 建立面前的念後(ajahn brahm: 指將念作為優先事項),他只具念地吸氣、只具念地呼氣
5. 接著學習以下:
【身】
1. 當吸氣、呼氣長時,知道吸氣、呼氣長
2. 當吸氣、呼氣短時,知道吸氣、呼氣短
a. Ajahn brahm: 首兩個步驟可以混為一談。這時你不用控制呼吸,因為控制只會導致不適。只是看著呼吸出入不太有趣,這時佛陀讓我們看呼吸的出入,讓我們可以注意到更多的細節,讓呼吸法更有趣。這時你更可以注意呼吸進,還是出比較長?呼吸進後的停頓,還是呼吸出後的停頓比較長?這會更有趣
3.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一切身
a. 《清淨導論》:呼吸的整個過程
b. Ajahn brahm: 你看到呼吸進的演變:它到達頂點,然後漸漸退去,到完全褪去。你甚至看見呼吸進和呼吸出之間的停頓。之後你看見呼吸出的醞釀,開展,每一刻的轉變,到達頂點,褪去,褪至虛無。再觀察那個停頓和接下來的吸氣。
4. 當吸氣、呼氣時,使身行輕安
a. 《無礙解道》:平息身體的前屈、搖動、震動等
b. 《清淨導論》:當身心熱惱時呼吸會很粗,反之則會很微細
c. Ajahn brahm: 當一個人舒適地和呼吸在一起,它會自動平息。或者可以在心裡說‘平靜,平靜,平靜’
【受】
5.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喜
6.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樂
a. Ajahn brahm: 當你的念不間斷地看著呼吸平息,喜樂會自動出現。假如呼吸已經相當平靜,但仍然沒有喜樂,不要驚恐!不要嘗試做任何東西!只是完全地,不間斷地覺知呼吸,呼吸會漸漸平息,喜樂最後一定會出現。
7.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心行
b. MN44: 想和受是心行。
c. Ajahn brahm: 此時呼吸會看似消失,剩下喜樂。本身透過觸感來感知呼吸,現在呼吸以喜樂來呈現,轉成以心來覺知。
8. 當吸氣、呼氣時,使心行輕安
d. Ajahn brahm: 有時喜樂會變得太刺激,或我們會對這個現象感到害怕。這時請不要忘記喜樂是由平靜,寂靜而生。因此佛陀教導這個步驟
【心】
9.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心
a. Ajhan brahm: 禪相是心的反射。步驟8後,禪修者會看到禪相。但有些卻看不到,這時他們要有耐性,只是等待,漸漸地,心就好像從光亮的地方走進暗的地方,慢慢就會習慣那個暗,然後看見周圍的星星,周圍的事物。比喻禪相會由無變有,暗淡變光明。
10. 當吸氣、呼氣時,使心喜悅
b. Ajahn brahm: 心喜悅的時候,禪相會更亮。有時禪相會顯得很髒,這是因為心很髒,戒不清淨,有著污染的身口意,這時要注意持好自己的戒律。就算是好人,有時禪相和心也會暗淡,這時因為他們的心的能量比較低,或許因為健康不佳或過勞。此時可以發展鼓舞人心的禪修,例如佛,法,僧,(戒),施,(天)的隨念。或散播慈心,之後才回到安般念呼吸法。
c. 另有四個方法讓禪相明亮
i. 專注禪相的中心。禪相的中心一般比四周明亮,專注中心會使中心的光明擴展,接著再專注中心的光亮,接著再專注中心的光亮….慢慢地,暗淡的禪相會變得爆炸性地光亮,讓你進入禪那
ii. 讓你活在當下的注意力變得尖銳。更加地專注於當下,會使正念變得光亮,使禪相閃耀
iii. 對著禪相笑。記得禪相是心的反射。對著禪相笑,禪相會回笑。
iv. 回到美麗的呼吸。先不要理會禪相,回到呼吸,接著禪相會不斷變亮。
11. 當吸氣、呼氣時,集中著心
d. Ajahn brahm: 延續對禪相的注意。放鬆,要相信禪相,不要控制禪相,禪相自然能夠延續下去。
12. 當吸氣、呼氣時,使心解脫
a. Ajahn brahm : 此等同於進入禪那。步驟11後,你會發現自己自己正沉沒或潛入禪相中,或者禪相絕妙的光和狂喜的感受完全地包裹你。此時心解脫於五根,不能聽見或說任何東西,心完全地具念,靜止和穩定。佛陀形容禪那為足以成為聖者的智見特質(MN31), 正覺樂(MN66)
(Luang ta siri 說身-心的步驟是完成止禪的修行,法念住部分是完成觀禪的修行)
【法】
13.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無常
a、 Luang ta siri:當呼吸入就是一個生,呼吸出時就是死。呼吸入就是一個生,呼吸出時就是滅,生滅。這個名色法的生滅。所以觀法如法的意思,就是看到呼吸出入的生滅,或者說這個呼吸出入或五蘊的生滅。呼吸入就是生、呼吸出就是滅,一直看到生滅。好比喻為見到五蘊,這個呼吸入就是生、呼吸出就是死,不斷在生死生死。這個就是關於無常觀。
14.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著離貪
a. Luang ta siri: 接著我們就會對五蘊產生厭離。呼吸入、呼吸出,對五蘊產生厭倦、厭離、離欲
b. 《清淨導論》、《無礙解道》:觀諸行的剎那壞滅/過患後對諸行離貪的欲、勝解生起,心善確立
c. 或指聖道/涅槃
15.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著滅
d. 觀諸行的過患後對諸行滅的欲、勝解生起,心善確立
e. 或指聖道/涅槃
16.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著捨離
f. 修觀而遍捨諸蘊、煩惱
g. 或指與有為相反的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