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Luang Da Siri
法名: Indasiri
寺院名:
Wat Tham Pha Daeng Pha Nimit
位於泰國:Khon Kaen
*長老出生於1944年5月13日
出生地: Khon Kaen
*有八姊兄弟,三位哥,三位姊,一位弟弟,
父親與出生排第4哥哥都出家為比丘。
*長老大概自小7歲便有入寺院做佈施供養,原因長老父母是Luang Bu KamDee親戚,常有去寺院護持,Luang Da Siri 是Luang Bu KamDee侄子,
而Luang Bu KamDee是Luang Bu Mun弟子。
*長大後在1970年開始作教師,當過校長,但因為懷疑自己是否執著職位而不願出家,因而決定退轉為普通教師。
*也於29歲短期出家一次,雖然不想還俗,但因為家庭責任而被已出家父親吩咐還俗照顧還小的4個子女。
*1984年Luang Bu KamDee圓寂,令Luang Da Siri想再次出家服侍 Luang Bu KamDee 的心願停卻。
* Luang Da Siri終於在1993年8月1日,
於Wat Tham Pha Bu(วัดถ้ำผาปู)再次出家,
戒師為Luang Por Si Tun法名Siladhano
(หลวงพ่อสีทน สีลธโน),戒師也是Luang Bu KamDee弟子,
當時 Luang Da Siri出家年齡為49歲,法名 Indasiri。
Luang Da Siri出家前已在家精進修行過6年,也曾經多次入定,而有入過一次深定經驗,那時入定後充滿空,光明,明亮,大自然,充滿了快樂。
而出家後,戒師指示最少每天修行8個小時,後來指示持守最少7條頭陀行,才會成就,
但 Luang Da Siri覺得出家了時間比在家人多,決意自己每天最少修行15個小時,當計算起來,每天剩下只睡兩個小時。
起初戒師指示把覺知放在胸口,修默念Buddho(意即佛陀)一種, Luang Da Siri修行了一個月後,心有時平靜,有時不平靜,但雙腿卻充滿痛楚。
戒師再指示那轉修出入息念,即覺知呼吸出入,把念安在鼻尖,人中,或額頭,頭頂,喉嚨,心口,肚或肚臍,找一個自己覺得舒服,呼吸出入觸點最明顯之處,把心安在此處後覺知呼吸出入,呼吸入時憶念Bud(佛),呼吸出時憶dho(陀),
Luang Da Siri此修行出入息念後,第一晚沒什麼,在第二晚靜坐時雙腿苦受非常強烈,
最後戒師鼓勵要少睡少食去超越苦受,以生命奉獻三寶去修,決意靜坐時多苦也不動,要超越它才會入定,才會有成就,因為戒師與Lunag Bu KamDee本身也有此超越劇烈苦受後得以平靜入定經驗,所以鼓勵Luang Da Siri 不用怕死,是不會死,若打坐會死就讓他死,這樣死也死得光榮,會為登報紙表揚,
第三晚長老便也是由旁晚6點,打坐到零晨2點,苦受依然強烈不息,便如戒師所教決意如果苦受不滅,心不平靜,便不動,
如此靜坐到零晨4點,苦受一直持續且越來越猛烈,大眾比丘也開始去鋪排座位,長老曾決意沒有幫忙排位與托缽就不食,那時心想不去排位,不托缽也不用餐了,心產生了悲憫,最後捨去所有欲望,對生死也沒有了執著,這時反而覺知到呼吸越來越細微,最後呼吸與身體也消失,剩下不斷的覺知,空空,光明,快樂與清涼。
自此第二天,長老也多次靜坐,與靜坐到天光,再沒有腰酸腳痛等,如此連續三日三夜嘗試靜坐時會否痛,也再沒有痛,充滿空,光明與快樂,就算連平時日常生活行站坐臥都充滿舒適喜樂。
當發展了定力,戒師便教觀身體不淨,五蘊無常,苦,無我,觀四大,六界之無我,無我的,無一個人,無眾生你我,只是屬大自然元素等發展智慧,以便為了去無明,達證解脫。
就如此長老持守每天修行15個小時,
在出家第二年,也即50歲,便了知領悟到深奧法義。
雖然如此,但長老也依然一直堅持每天修行15個小時,而在零晨兩點至四點才休息兩個小時,如此維持了8年,
到了出家第8年,為了照顧身體四大,以法益幫助弟子信徒大眾,才轉為每天休息大概4小時。
現時(2018年)長老已出家入第26個戒臘,75歲,在泰國有不少寺院分院,有不少弟子與信徒,且泰國各地也邀請長老去開示,長老也很慈悲,只要所邀請大眾有心修行都樂意去開示利益。
=================
+ Biography of Luang Ta Siri Indasiri +
+ Birth and early life+
Luang Ta Siri Indasiri was born on May 13th, 1944 at Nong Phue village, Ban Kong Sub-district, Muang District, Khon Kaen Province in the Northeast of Thailand. It is currently known as Ban Phue Sub-district, Nong Ruea District, Khon Kaen Province.
Singha Wongkong, his father, was ordained as a monk in his later years. Pring Wongkong, his mother, was a good meditator who foresaw even her own death.
Luang Ta Siri Indasiri is the seventh of eight children in the family. He was interested in Dhamma since his childhood. When he was 6-7 years old, Luang Pu Kamdee Paphaso from Tham Pha phu, Tham Pha Phu Nimit temple stayed at Keerawan forest temple, otherwise known as Kamwaiyang temple. Luang Ta Siri was a nephew of Luang Pu Kamdee, and his family themselves were devoted lay followers of Luang Pu. For that reason, he always had an opportunity to follow his mother to make merit and offer food to monks.
+ Life before ordination +
Luang Ta Siri finished primary school (Prathom 4) at Ban Nong Phue School and completed lower secondary education (Mattayom 3) at Muang Khon Kaen secondary School, Nong Ruea District. He was an excellent student; therefore, his parents supported him to continue his higher secondary education (Mattayom 6) in Sirisat School, Khon Kaen Province. After that, he graduated from Teachers College in Udon Thani Province and earned a certificate of academic education in 1964. He started his career as a teacher at Ban Tak Hat School.
As a layman, he married Mrs. Thonguea Rattana and had four children. Then he moved to be a teacher at Ban Kam Bon School for 4-5 years. He was the first principal at Ban Dong Yen School or Sam Pla Kang School in 1970.
+ The Pursuit of Dhamma +
He was a nephew of Luang Pu Kamdee and his father was ordained and studied Dhamma with Luang Pu Kamdee at Tham Pha Pu temple, Ban Na-O, Tambon Na-O, Muang District, Loei Province. Moreover, he always was faithful to the Dhamma. When an opportunity arose, he decided to ordain for the first time at the age of 29 in 1975.
After the ordination, he was an attendant of Luang Poh Sing, his own father. Although he wanted to be a monk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his father felt that it was not a right time to leave his family. At that time he was in the robes for only 15 days.
After disrobing, he still constantly practiced the 5 and 8 precepts. He practiced meditation, walking meditation and chanted everyday. His religious practice was widely recognised. He was waiting for a right opportunity to be ordained and to study Dhamma with Luang Pu Kamdee again.
Before reaching the age of 50, he made a serious commitment to be ordained. Finally, the day had come. Because of his strong intention and many encouraging factors, he resigned as a teacher and transferred all of his assets to his wife and children.
In 1993, Luang Ta Siri was 49 years old. He ordained on August 1st, 1993 at Wat Tham Phapu. Phra Krue Adisai Kunatarn (Luang Poh Sithon Silathano) was his preceptor or ù-bpàt-chaa. Phra Ajahn Thongsuk Sanyajitto was his first ordination teacher or Kammavacacariya. Phra Jaray Jaruwanno was his second ordination teacher or Anusvancariya. He was named Indasiri which means a person who has Indra-like glory.
On the day of ordination, Luang Poh Sithon taught him vipassana meditation and suggested that to attain enlightenment, one had to practice at least 7 to 8 hours a day. After listening, there was a thought in his mind that he had to do even more than 7 to 8 hours because he ordained in his later years. He began practising mindfulness meditation for 15 hours a day since the first day of his monkhood.
In addition, Luang Poh Sithon Silathano taught him the teachings of Luang Pu Kamdee, which is that to attain enlightenment, one has to uphold least 7 ascetic practices. Therefore, Luang Ta Siri strictly maintained the Vinaya in all aspects, as well as reduced his food intake and sleeping hours.
During the time of his perseverance, he slept only 2 hours a day and ate only a small amount of food. Practicing this way for more than 8 years, made his children and relatives worry about his health. They asked him to practice a little less strictly.
He mainly practiced Anapanasati, using the breath as a meditation object, and was able to achieve good results in Samatha meditation within a few months. After two years in the monkhood, Luang Poh Sithon suggested that he practice by considering that the body is actually composed of anatta (non-self) elements. He could understand this Dhamma within only two months.
Luang Poh Sithon considered him a strong-minded and intelligent person. Therefore, Luang Poh told him to go to Kerng Temple in Ban Nong Phue, Ban Kong Sub-district, Nong Ruea District, Khon Kaen Province, which was his hometown, to teach his relatives. He also encouraged him to go on tudong (dhutanga), walking a long distance on bare feet, following the practice of Luang Pu Kamdee and Luang Poh Sithon. After his ordination on August 1st, 1993, he lived with Luang Poh Sithon at Tham Pha Pu temple for a total for 5 years and moved to stay at Pah Ban Kam Bon Temple for another 5 years.
Later on, he moved to Tham Pha Daeng Pha Nimit Temple, Bua Ngoen Sub- district, Nam Phong District, Khon Kaen Province after he found out that it was suitable for meditation and mental development. He has lived there to practice and teach his disciples since then.
Citations : A collection of dhamma talks, celebrating the 72nd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Luang Ta Siri Indasiri and Sirovat, Dhamma speech of Luang Ta Siri on the 72nd anniversary of his birth (May 13th, 2016). Published on May 1st, 2016.
Translated by : Bombay and Co-worker
《隆達希利尊者の傳記》
1944年5月13日,隆達希利尊者出生於泰國東北部孔敬省芒區版空街道儂配村。如今,此地被稱為孔敬府農魯縣班普街道。
尊者之父於晚年之際剃度為僧。尊者之母為精進修行的禪修者,臨死時亦預知時至而往生。父母共育有八名子女,在長幼排名上尊者位列第七。
在大約六七歲時,尊者親近了在齊拉彎森林傳承寺居住的龍普康迪。龍普康迪是隆達希利尊者的祖父,因此全家都是龍普的衷心護持者。因此,只要有機會,隆達希利尊者便會隨同母親供養僧寶。
隆達希利尊者完成了小學及初中的教育。由於成績優異,父母繼續支持尊者上高等學府。後來,尊者從教師培訓學院順利畢業並獲得了教學證書,此後便踏上成為一名教師的生涯。
隆達希利尊者在家時與Thonguea Rattana女士結婚並育有四名子女。擔任教師大約四五年過後,他在1970年成為了 Ban Dong Yen 學校的第一任校長。
身為龍普康迪的侄兒,隆達希利尊者的一生一直與佛法有殊勝緣分。尊者之父親亦隨同其祖父出家修行。因此,尊者從小便對佛法抱有信心。 29歲那年(1975),尊者初次出家。還俗後,尊者仍然繼續護持父親的修行。雖然尊者希望出家修行,但父親不允其放下妻兒修道。因而,這次出家共長只有十五日。
還俗後,尊者繼續持守五戒及八戒,每日坐禪、行禪、念經。他希望在因緣成熟後,繼續出家、隨龍普康迪學法。
五十歲之前,尊者下定決心出家。由於強烈的願力及各種善緣的成熟,尊者將所有資產交與妻兒。
1993年,尊者49歲剃度為僧。龍普希通擔任授戒阿舍黎,Jaray Jaruwanno尊者擔任第二名授戒師。尊者被賜名Inthasiri,義即如帝釋天般光耀。
出家之日,龍普希通教授他毘婆舍那法門並建議他每天至少花7到8個小時修行,如此才能獲得涅盤果。聽到尊者的建議後,尊者深覺自己晚年方出家,需更加精進地修行。 7到8個小時並不足夠。從出家那天起,尊者每日修行禪定共15個小時。
此外,龍普希通亦賜予他龍普康迪的教言,即為達涅盤,須至少持守7種梵行。尊者嚴格地遵守了所有的戒律,並減少了進食及睡眠。用功時,尊者每日睡眠僅2小時,並少量進食。如此修行了八年之久,以至於兒女、親屬皆甚為掛念其健康。因此,祈請他要適度精進。
尊者主要修行入出息念,亦即安般念,並於數月內獲得良好的成果。兩年後,龍普希通建議尊者修習身體無我的內觀法門。尊者僅兩個月便通達此法。
龍普希通認為尊者內心強大、智慧超群。因而,龍普讓尊者回到家鄉的 Kerng 寺教授親屬。同時 ,龍普亦鼓勵他追隨龍普康迪與龍普希通的修行方式,行持頭陀行(即遠程赤腳行腳)。尊者出家後,與龍普希通一起住了5年,之後又到Pah Ban Kam Bon 寺住五年。隨後,他到Tham Pha Daeng Pha Nimit 寺,並認為此地適合修行。自此,尊者便在此地修行及教授弟子。
Translated by : Ted
尊者Lueng Da Siri, 這位師傅去年(我)跟他學習過,很有智慧與學識,雖然年紀大時才出家,但相傳不久已成阿羅漢聖者,我認識他的兩位弟子收藏這師傅頭髮三年都變成舍利子出來,如圖中顯示,我也親眼看過,很美,像透明小珍珠,有如蘋果掛在樹上一樣,其很多舍利子也掛在頭髮上,有些則掉了下來,很神奇。
向他學習其間,他常常解答了我很多在心中還未問的疑惑,令我多次受驚,不得不服。
他的教導簡單易明,多為教去除貪嗔痴,有教觀呼吸、念佛或任何一個業處令自己心靜下來再去觀五蘊之無常、苦、無我,也教觀分解三十二相不淨觀去淫慾,說不淨觀有如聖者的花園,聖者常喜觀賞此不淨觀。
也建議止觀相運,或一天修止,一天修觀。
這師傅還生存,出家有十多年差不多二十年吧。
所以說,泰國善知識與聖者有很多,不信,親自來試試,我可介紹很多公認聖者不斷讓你們去參學,直到你們相信,但希望先學會泰文或有人翻譯,否則有勇氣要來衝衝也可以。
12-10-2014
每個人都會發夢。夢境或許是神秘
而有趣的,但是有多少人會認真看待自
己的夢呢?泰國上座部森林派龍達斯列
長老(Luang Ta Siri)卻因一個神奇的
夢境,而踏上出家的解脫路。
《榮陞省中學第一任校長》
年屆八十的龍達斯列長老,1944
年出生於泰國東北部的一個佛教家庭。
大概從六、七歲開始,長老便時常親近
他的外祖父 —泰國上座部森林派的大
德隆波康迪尊者。「我的父親在他的晚
年,亦追隨我外祖父出家修行。在這樣
的環境中,耳濡目染久了,我對佛法自
然而然產生了好感,生起了信心。」
龍達斯列長老完成小、中學教育
後,以優異的成績入讀師範學院。經過
四年的師資訓練,長老順利考獲教師資
格,從此便成為了一名中學教師。任教
不久後,長老榮陞為 Ban Dong Yen 學
校的第一任校長。「那年代還沒有『校
長』這種職稱,我們通常稱之為『大老
師』。」
大老師的職責十分繁重,須具備
十八般武藝。「除了處理學校的行政事
務,亦須懂得各種科目的知識,以代替
偶然缺席的老師授課。」
教書是一份神聖的工作,但人事問
題卻令長老心生倦意。「幾年的教學生
涯,令我知道現實的生活充滿着競爭、
佔便宜等種種劣行。 我明白這是世間
的實相, 所以希望遠離這種生
活。」二十九歲那年,長老依據泰
國的習俗,初次出家修行。「雖然
我希望出家修行,但我的父親不
允許我拋下妻兒出家修道,所以
我那次的出家生活只維持了十五
天。」
還俗後,長老卻依舊過着
近似出家人的生活,「我繼續守
持五戒,在六齋日會持守八戒,
每天禪坐、經行、誦經。我等待
着因緣成熟時,能夠繼續出家修
行。」
《相士驚人預言》
「某日,我的前妻到街巿買菜時,她遇到一個相
士。相士主動免費幫她看相,並預測我的壽命只有
五十歲。太太回到家中,將這經歷告訴了我。不過,
我們都覺得這些是無稽之談,大可不必理會。」隔了
幾天,長老的前妻又到了菜市場買菜。這次,她碰到
了另一個相士。「那相士也熱心為她免費看相,並且
給了她相同的預測 — 老公五十歲會死亡。」
除了預測壽數之外,相士亦說中長老的性格,以
及曾有過的人生經歷。相士言之鑿鑿,令長老夫婦大
感事有蹺蹊。「不久之後,家裏又來了兩位相士,免
費為我太太看相,他們都信誓旦旦地說,我在五十歲
時就會死掉。他們還說唯一能改變這種命運的,就是
去出家修行。」
「老實說,第一次聽相士這麼說,我完全沒什麼感
覺。第二次時,我會覺得有點奇怪。直到第三次的那
兩個相士,他們異口同聲地說同樣的事情,我開始有
點擔心。」
不過,擔心歸擔心,長老的生活節奏還是照舊,
平常到學校教書,假日幫前妻看顧店鋪賣牛奶。令長
老真正踏上解脫之道的,是一場夢。
《令長老走上解脫道的夢》
「那兩個相士來我家後,某天晚上我做了個夢,
我夢見自己死了。我的心識便從我的身體裏浮起來,
它跟指甲一樣大小,能夠飄到任何地方,看到不同的
人,我嘗試跟這些人聊天,但是他們似乎看不到我,
也好像聽不到我的聲音,對我總是不理不睬。我覺得
很奇怪,也很沮喪。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的心識飄到我的屍體旁,我看着我的屍體,被
人抬放在一座骨頭山的最頂端。我看着自己的屍體在
骨頭山上慢慢腫脹、腐爛,然後化成一堆白骨。我聽
見有聲音告訴我說:『這座骨頭山的骨頭,是你累生
累劫、經歷不同輪迴所積累的屍骨。』」
「夢中的我對此感到驚愕。我心想:原來自己在
輪迴之中,已經死過那麼多次!然後,這聲音跟我
說:『我是來帶你走的。』我頓時感到害怕,於是我
開始跟這聲音討價還價,所謂『好死不如歹活』。那
時我想起了我的前妻,我就跟他說,我前妻的身體不
舒服,坐骨神經痛,希望能等她身體痊癒後再走。不
過,那聲音卻說:『無論你在哪裏,你老婆都是會病
的,她的病跟你沒有任何關係。』」
「於是我想起了我的子女,我跟那聲音說,他們
才剛剛讀完書,還沒經濟能力,我擔心他們將來的生
活,或許等他們的生活稍微穩定了,你才來接我走
吧。不過,我的建議遭受拒絕。那聲音說:『你的子
女跟你沒任何關係,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就好像青蛙
生完卵一樣,卵生出來之後,青蛙就走了。至於那些
卵怎樣孵出來,牠們有自己的方法。』」
訴諸感情似乎無法撼動那把聲音的決定,夢中的
長老只好再想辦法。「那時我想起我的媽媽,於是我
就跟那聲音說,我媽媽年事已高,她的起居飲食需要
有人照顧,如果這時候把我接走,恐怕就沒有人去照
顧她了。」長老的話音剛落,那聲音隨即質疑:「這
個月你照顧你母親幾次?三、四天?那其他的日子,
你媽媽都是怎麼樣生活的?她一樣可以生存,所以你
媽媽的人生跟你也沒絲毫關係。」
「正當那聲音決定要將我帶走時,我想起阿姜曼
的教法 — 涅槃是確實可經驗的,於是我鼓起勇氣
跟那聲音提出了請求,就讓我先出家修行,體驗一下
『梵行已立』的經驗,再把我帶走。我講完請求後,
那聲音立刻消失了。」
夢醒時,長老還心有餘悸,他省悟到,「原來人
死後的狀態是這樣無奈的。」
就如《梁皇寶懺》所說,父母、兄弟、妻子、眷
屬雖然彼此相愛,但是當面臨死亡時,大家都不能代
受。縱然是高官厚祿,也不能用榮華豪貴、錢財寶物
來延長人的壽命,更不用說可以透過言辭、飲食來跟
死亡討價還價。死亡終究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又有
誰可以倖免呢?
由於相士的預言,加上死亡的夢境,長老決定放
下世間的一切,再次踏上了古仙人道。
《簡單、方便的禪修方法》
1993 年,龍達斯列四十九歲
在上座部森林派大德 Luang Por Si
Tun 的座下出家。「那時師父跟
我說,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我
們每日最少要用八小時來修行。
不過,我覺得用八小時修行太少
了,於是自己決定每天花兩倍時
間 — 即至少十六個小時修行,
但十六個小時修行根本找不出時
間來休息,所以減少為十五個小
時,每天只睡兩小時,就算背靠
椅子也當是睡覺的時間。」
關於修行的方法,「我主
要是依照師父教導的『安那般那
念』(ānāpāna-smṛti),『āna』
是吸氣、入息,『apāna』就是出
息、呼氣,『smṛti』就是念、覺察
的意思。」這種禪修方法,又稱
為「覺知呼吸、出入息念、觀呼
吸」,這些不同名稱所指的都是
同一種禪修方法 — 將心念專注
於呼吸上,令心不會散亂。
「我們只要覺知呼吸的出入、
生滅,日起有功,呼吸自然而然
就會變得越來越輕。 不僅如此,
我們的身體亦好像消失了,這時
候剩下的只有心的覺知,沒有任
何人、我、眾生在裏面,心是很
安定。」覺知呼吸的方法十分純
樸,不需要任何的配備,只要有
呼吸,都能夠實踐,「我們在禪坐
時,可以覺知呼吸;在走路時,
也可以覺知呼吸。」總之,「在日
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我
們都能修習這種方法。」
《解脫就是放下執着》
這種方法會令我們暫時忘
卻煩惱,這是因定力而引發的效
果。然而這不是究竟的,「在定
力退卻時,無明的煩惱依舊浮
現,令我們心生執着。當眼見
色,六根對六境時,我們的心未
必能保持『心一境性』的狀態,
遇到境界現前時,我們的心多少
還會起伏。」
「我們的心之所以會起伏,是
因為我們還執着五蘊是『我』,
於是我的師父就教導我思維五個
業處 — 頭髮、體毛、指甲、牙
齒、皮膚。要如何去思維這五種
東西呢?以頭髮為例,我們可以
去思維:頭髮是我嗎?我是頭髮
嗎?頭髮之中有沒有我?我是否
在頭髮之中?我們不斷去叩問,
最終我們會明白,五蘊之中沒有
我在裏頭。當我們了解五蘊沒有
永恆不變的自我時,就能夠蠲除
這種『五蘊是我,我是五蘊』的
邪見。」
「一旦了解到我們的身體是
無常,而無常的東西就存在變動
時,我們的心就會產生厭離,會
趣向解脫。」所謂「解脫」,
其實就是消除對五蘊的貪愛和
執着。最後,長老表示:「1993
年 8 月我出家,經過一段時間的
覺知呼吸修行,我的心開始變得
定力很好與穩定。之後大師父知
道我定力已很好,就教我修觀,
觀身體的不淨,觀身心只是地水
火風空與識界和合而成,都是無
我的,整個修行過程大約用了四
個月,未到第二個戒臘,我便能
體悟佛陀所講的道理,及禪修所
帶來的喜悅。那年剛好是我五十
歲。」
後來,「我將這種體驗告
訴了我師父,師父聽後會心一笑
說:相士預言『五十歲時將會死
去』,可能是指從世間這個概念法
中死去吧。」
"這張四幅照片是Luang Da SiRi 曾經有過心藏問題,做完手術後,去醫院做抽血檢查,發現血慢慢變成舍利子的過程。
信徒:師父,我看到你們的介紹,看到luang ta 的頭髮會變成舍利,我覺得很神奇,我自己都是舍利的重道愛好者,我想問luang ta 在香港這段時間會剪頭髮嗎?我想請啊,放在家裏供奉
、
Luang ta siri :頭髮你要請是可以的,是有一些印尼的,今次我們去過印尼。印尼的居士他們之前請了過去,請了幾條頭髮過去之後,都是變成舍利子的,他們都有送回給luang ta 的。
之所以變成舍利子,是因爲我修行能去除邪見,能去除五蘊是我、‘我的’錯誤的見解,不再執著五蘊有個我的存在。所以心不會往外跑,心一直在自己那裏。所以這個心都影響到讓到身都清净,所以變成舍利子出來。
因爲我的心已經去除邪見、錯誤的見解,已經能斷除五蘊是我的邪見,所以不再執著有個我、‘我的’存在在這個五蘊、種種的行蘊入面。‘我’ 或者‘他們’、我能夠斷除這個邪見,心就能超越對五蘊的執著,心就得到自在
誰想要就去上白泥寺去請
52:00-56:00
5-4-2023 HK 講座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信徒: Luang ta 還需要再修行嗎?
Luang ta siri:已經梵行已盡了, 不需要再修行了。不需要再修行了。 已經熄滅了五蘊, 不再執取。我們修行就是為了看清這個五蘊的實相,已經去到這樣就沒有什麼需要再修了。 已經從梵行中畢業了。在這裡看到的都是空的、髒的, 心已經沒有執著了, 這些都是無我的, 疑惑都沒了。
關於來佛教出家的人,戒師一定會教導這個業處的,教導這個禪修方法的,關於髮毛甲齒皮。
如果不能背起這個kesa loma 即是髮毛甲齒皮,是不能夠出家的。當我們懂得背之後,我們就去偏僻,比較靜的地方,比如說森林啊那些地方。打坐,靜坐裡面,心不斷默念kesa loma….即髮毛甲齒皮,皮齒甲毛髮。選擇其中一樣,例如頭髮,頭髮,不斷默念下去。當你不斷念下去的時候,心就會慢慢在這句集中起來,心就會在這裡集中起來,入了定。入了定之後心就會空起來。當這樣入了定,心空了出來,剩下覺知,覺知。這個的另一個名稱就是心解脫,心從五蘊解脫出來。一直這樣念下去,心就會這樣空了出來,明亮,在三十二身分空了出來,從中解脫了出來,就叫做心解脫,空,覺知,明亮。就好像Luang Pu sri 所寫的,誰還未嚐到這個解脫,他就還未嚐到出家。這個解脫呢,就是未嚐到解脫的滋味。即是我們只是需要用這五樣東西,五個業處,即是髮毛甲齒皮,皮齒甲毛髮,不斷念來念去,或者選其中一樣來念,念到心在這一句集中起來,然後就會入定,入定的時候這句就會消失,剩下心,空~,這樣這個心就會解脫出來。即心就會集中,各種東西就會消失,剩下覺知,空空,解脫,這個解脫是充滿著快樂的。我們就會覺得很感動,感動原來佛陀的教導是這樣的。這個從五蘊解脫出來的快樂是我們未曾體驗到的快樂,這個從五蘊解脫出來的快樂,是涅槃的快樂來的。所以這個解脫之樂就是梵行的滋味。
如果我們沒有用這個方法,都可以用anapanasati ,即是出入息念的禪修方法,出入息念這個業處。剛才所說的五個業處就是關於髮毛甲齒皮,皮齒甲毛髮這樣去念的修行方法,或者頭髮又可以,皮膚又可以,讓心定下來,入了定,變成成就了心解脫。如果我們試過這個方法很久了,都是不行的話,那麼我們都可以選擇另外一個,亦即是出入息念,覺知呼吸的禪修方法。
關於這個出入息念的禪修方法,這個業處,都是可以讓到我們修到生起智慧和定力的方法。就是以這個覺知呼吸出入的方法。當呼吸入的時候,知道bud,bud 的意思在巴利文即是佛;呼吸出的時候知道呼吸出,在心默念dho,即佛陀。讓我們的心和呼吸合在一起,即無分開。呼吸入bud ,呼吸出dho,或者我們可以純粹覺知呼吸出入都可以。呼吸入,長,長到去肚臍那裡,都知道;出長,都知道長。或者呼吸短的時候,去到心口那裡都好,在這裡出來,都知道呼吸出短。就是讓我們的心和呼吸在一起。即是讓心沒有離開呼吸,一直覺知入去,覺知出來。
Anapanasati 是這個巴利文。Ana 即是呼吸入,pana 即是呼吸出,sati 即是正念。即是我們有這個念,知道呼吸入,知道呼吸出。知道呼吸入,長~知道呼吸出,長~或知道呼吸入,短~知道呼吸出,短~不要讓我們的心離開呼吸。這樣無論我們在打坐還是行住坐臥任何時候都這樣覺知呼吸出入,這個就是在修行。而且我們要去明白了解這個anapanasati 它的意思。這個呼吸就是屬於內身,因為是依住這個粗的身,這個呼吸是屬於內身。而我們的心去知道呼吸,這個就是屬於心。我們的心有正念地去覺知這個呼吸入,呼吸出,那麼這個過程就是充滿著身和心在裡面的。這個身心另外一個說法,就是這個身就是色法,心就是名法,名色法在裡面。這個我們就是認為這個五蘊是我,呼吸進就是我們生,呼吸出就是我們死。試下有沒有看見自己在生,在死。如果沒有呼吸,這裡坐著的每個人都會死。因為這個呼吸即是我們,他是一直呼,一整日。我們不斷去跟隨著這個呼吸,覺知著這個呼吸。入出入出,它是長啊,短啊,粗啊,幼啊,不斷去知道它,覺知它。到最後,這個長的呼吸就會慢慢慢慢變短,短的呼吸就會慢慢慢慢變長,變成剛剛好的呼吸。這個時候你就會看到呼吸越來越輕,越來越微細。這樣呼吸就會慢慢輕,慢慢寂止。這個呼吸就是內身,這個身就會慢慢寂止。
當呼吸不斷輕盈輕盈,到最後身輕盈,呼吸輕盈。呼吸即是這個身輕盈,到最後身心輕盈然後寂止,止息。當這個身止息,心止息,我們就會從五蘊解脫出來,成就心解脫。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觀呼吸,這個呼吸就是有身心五蘊在。所以呼吸會慢慢輕盈,到最後會止息,寂止,沒了。身體也會沒了。這個就是五蘊,五蘊會寂止,從五蘊解脫出來。我們就會從中體驗到解脫的快樂,解脫之樂,這就是後面Luang pu sri 所寫的,解脫之樂,這個解脫的快樂是非常的殊勝,非常的高,非常快樂的。這樣就代表我們已經嘗到梵行的滋味。心解脫就是滅了五蘊,即滅了這個呼吸,這樣就成就了心解脫。
這個解脫就是心解脫,從五蘊解脫出來,即是我們體驗到涅槃的滋味,這個就是梵行的滋味。如果我們今晚專心修的話,我們就會有機會體驗到梵行的滋味,對嗎?
呼吸就是內身,我們心去覺知呼吸就是個心。身和心就是五蘊。所以呼吸入就是五蘊的生,呼吸出就是五蘊的滅,就是這個五蘊不斷生滅生滅,一整日,一整晚。所以這個就是輪迴了。當這個呼吸覺知到它熄滅的時候,它沒了的時候,剩下個心。這樣心解脫就是涅槃。就好像我們睡著,沒有去知道呼吸的存在,這個都是屬於凡夫的涅槃。就是你們睡覺的時候,呼吸已經好像不存在,身體已經好像丟了。這個睡覺的快樂,就是凡夫的涅槃之樂。
但是如果感受到聖者的涅槃之樂,那就不是凡夫的睡覺的涅槃窩,那我們就要打坐,而不是給你睡著。打坐的時候就是覺知呼吸,呼吸輕盈,到最後呼吸沒了熄滅了,好像不見了。身體都沒了,剩下心去覺知,空。這樣就是聖者的涅槃之樂。這個就是真正的涅槃了。但是凡夫的涅槃就是睡著。當我們無論是快樂還是難受痛苦,當你睡著的時候,這些全部都會消失。但是我們透過這個覺知呼吸,出入息念的修行方法,就是可以成就心解脫,慧解脫。
如果我們的心還未能夠平靜下來,那就靠這個覺知呼吸,不用想太多,不斷去覺知下去。或者我們去了解思維這個呼吸。這個呼吸是屬於內身,覺知呼吸是透過心在,覺知呼吸能夠不斷地生滅入就生,出就滅。所以在未死之前要看到呼吸的出入,見到嗎?就是我們看到這個呼吸的出和入。這個呼吸的入便是生,出就是老病死。就是看到呼吸的生,老,死。這個就是我們可以生起智慧,就是我們在整日之中看到呼吸的生和老死,呼吸出就老死。明白五蘊的意思沒有?
這個五蘊即是這個呼吸。當呼吸入就是生,生的同時也在變老。當呼吸出的時候就是死。我們就會看到這個呼吸一整日在生老死,生老死。這個呼吸又出又入,又生老死,它是常還是無常的?我們要見到它的苦,即見到它不斷地老,不斷地生滅生滅。這個無常是一種苦來的。我們要這個呼吸不要出不要入我們做到嗎?可以和它說嗎?如果不入不出會怎樣?會死對嗎?當呼吸出了之後沒有入,可以做到嗎。所以這個呼吸在強迫我們,這個就是苦了。如果呼吸不入不出我們會怎樣?所以不入不出的話我們每個人也會死。苦就是因為不斷有生有老有死。不斷有生滅。所以我們從中看到這個苦,無我。所以呼吸不斷出入出入,這種無常是苦來的,實相是苦。所以這樣出入出入,這種無常,變來變去是一種苦。這種苦就是苦聖諦,四聖諦之中的苦聖諦,屬於真理。我們應該去了知它的。即是去覺知它,了知它。為什麼會苦呢?因什麼原因呢?我們應該去覺知它,去覺察它。這個智慧就在這裡生起,即我們看到呼吸不斷入出入出,不斷生滅生滅,是屬於無常的,是苦的,而且無我的。這個苦有苦生起的原因。苦生起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執取這個五蘊是我。
關於這個苦,我們只是去關心別人的事情,所以我們的心會苦。包括我們去見到別人小朋友他們出生,到他長大,到他老死,這個只是屬於別人的事情,世間的事情。這個小朋友出生之後,他就會長大,就會老會病,會死。但這個還是屬於別人的事情。關於過去的事情,這是屬於別人的事情。別人的事情,這些過去的事情,我們可以捨沒有?我們可以放得下?當我們去除這個我的時候,我們就會見到生和滅,生和滅這個真理。它當中是沒有一個我在,只有純粹的生滅。這個生滅是屬於真相,真理。我們是不能夠去除這個痛苦的,我們只能去除苦生起的原因,即是苦集。這個大自然本來就是會這樣生滅,所以我們會了解它知道它。它這種生滅生滅,我們是不能夠去阻止它的。它是屬於大自然界的。所以當我們這樣去了解到它呢,我們內心的苦就會滅,這個就是苦滅。坐在這裡的,看到自己生死沒有?生死就是我們看到呼吸進生,呼吸出死。這樣在生死之中不存在個我,不存在個人。這樣就是苦滅。而令到我們放下的智慧,就是正見,就是道來的。所以這個就是教導大家,如果我們以這五個業處,髮毛甲齒皮都修到不能夠定下來,平靜下來的話,我們就換成出入息念,覺知呼吸。這樣我們就會嚐到這個梵行的滋味,就是涅槃的意思了。會否在很遠的地方?垂手可得。
有人問佛陀,佛陀佛陀,涅槃是怎樣的?佛陀說涅槃是完全的熄滅。那問的人就不明白,熄滅了什麼?什麼熄滅?所以問佛陀,完全熄滅了些什麼?即是完全熄滅了輪迴,即不會再輪迴了。這個輪迴就是這個呼吸,這個呼吸不斷在輪迴,不斷在生死輪迴,見到嗎?誰可以修到呼吸滅了的話,就會見到這個涅槃。就可以嚐到梵行的滋味。明白嗎?大家要努力專心用心去修行
就到此為止,去到涅槃就足夠了
信徒: 我剛剛接觸禪修, 在今年一月每日禪修半個小時。 最近想精進一些, 都是想心解脫的。暫時我發現最大的問題是對付掉舉, 因為平時想很多東西。一方面想應付這個難題,所以現在更加早起床。 可以禪修多一節。 但我發現效果更差, 會比睡得足時打瞌睡。 所以我有時想是否可以應付到這個難關呢?
我也有聽過尊者說過, 解脫的其中一條路是可以自己教自己, 於是我自己試, 但好像是心的造作多些。想問如何進步
Luang ta siri: 我們先要明白修行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修止禪修定, 第二種是修慧即是修觀。
關於修止禪修, 就是我們的覺知要和心在一起, 即我們的正念與呼吸要在一起, 這樣知道呼吸的出入, 這樣就是止禪的修行
就是這三樣東西, 心, 正念和呼吸。 我們只是要讓正念去守護這個心, 覺知呼吸的出入。 這樣一直覺知下去, 呼吸進入到哪裡, 心也是知道的, 出來也知道, 就是正念管理著心去呼吸那裡。 入~出~ 當我們可以讓心和呼吸一直在一起的時候, 知道呼吸進到哪裡, 然後出來, 無論呼吸去到深還是淺也知道。 這樣你可以維持到幾分鐘的話, 便可以讓心生起剎那定。 已經可以生起喜樂。
之後如果繼續下去, 便會生起定力。 但如果過程中心離開了呼吸, 這樣的話心就會變回粗。 譬如想起工作, 這時就不是修行, 這純粹是思想造作。 所以這是止禪定力的修行。 你只是要小心不要讓心離開呼吸
我們禪坐的時候心一跑出去的時候, 就努力把它拉回來
信徒:是否很輕就可以了? 因為我發現一月份我禪修的時候, 我拉回來的時候有點打壓。 我現在就這樣想:呼吸是大自然, 都是佛陀的教導和過去的因緣而引致我今生能夠聽到佛法, 所以我就很尊敬身心, 身心就是佛陀, 佛陀在大自然。 這樣呼吸就舒服很多。
Luang ta siri: 當你感到胸口很沉重,就是你已經離開了呼吸, 你的心跑了去胸口那裡。 所以我們應該覺知呼吸下去, 入和出。 覺知呼吸, 無論它是長短粗幼, 你都知道, 舒服不舒服, 你都知道。
關於覺知呼吸, 我們就要知道下去。 無論當時在走, 站著, 坐著, 現在就是要延伸到你的四威儀也要覺知呼吸。 這樣你就一直在修行了。 就是努力不要讓這個覺知呼吸有斷層,間斷。 這樣將它成為習慣, 幫助你達證涅槃的資糧。
當這個呼吸覺知到它滅, 你就只會看到心, 知道知道, 覺知的心。 這個就是定力, 止禪。
接著就說關於觀禪。
知道什麼是業處嗎? 有五業處:髮毛甲齒皮。
這些就是用來修智慧的業處
信徒: 是否有定才能修到慧?
Luang ta siri: 不需要有定力的 , 就是你找一個靜些的地方, 沒人騷擾的, 接著你去打坐, 用四個問題去問自己:
1. 頭髮是我嗎?
2. 我是頭髮嗎
3. 有沒有我在頭髮裡面?
4. 頭髮是否在我裡面?
信徒: 是否單純這樣問就 OK?
Luang ta siri: 以心回答心。
所以我們以自己的心問自己, 這個頭髮是否我, 我們就是迷失了, 認為這個頭髮是我, 皮膚。 所以我們就要問自己, 看清楚, 頭髮是否我, 皮膚是否我
不只是和你說, 你們全部都是, 都要去做。
所以髮毛甲齒皮, 加在一起有三十二身分, 組合成我們這個身體, 即是我來的, 這個就是智慧, 要去了解它。
所以坐著的這個身體是我嗎?
所以我們這個身體, 三十二身分, 當你把它全拆開, 它們還是我嗎?頭髮是否我? 牙齒是否我?所以這個髮毛甲齒皮的這個五業處, 你選其中一個你喜歡的, 去思維, 去問, 每日去思維去禪思。
這樣修下去, 無論快慢都好, 一定會有功的。 這樣總會生起一個智慧, 觀智, 知道它的實相。當你知道原來是無我, 就會鬆開愚痴, 鬆開是我的痴心
所以這個三十二身分組合在一起, 我們就會覺得是我, 當全部拆開了, 就會看到無我。 所以就會生起智慧, 讓到你了解身體真實的一面。
頭髮都屬於身體的一部分。 那麼指甲, 牙齒是否屬於身體?
皮膚是身體?
所以這些全部集合在一起就是身體。
所以我們最主要迷失在這個身體, 認為這個身體是我。 所以我們就是迷失於這個身心, 五蘊, 說這個五蘊是我。 但如果集在一起的話,就會覺得有個我。
其實有沒有一個我?沒有!
當你知道這個身體沒有一個我, 髮毛甲齒皮, 肉腱骨骨髓腎臟沒有一個我, 這個時候, 眼見到色有一個我在見到嗎?
這個就是觀禪
要每日去問, 這個頭髮是否我? 或者髮毛甲齒皮, 頭髮是否我, 頭髮裡面有沒有我, 有沒有我在頭髮裡面, 或者你喜歡可以以皮膚來思維。
就這樣每天不斷去問, 問到你知道原來整個身體都是沒有一個我, 坐著的都是沒有一個我, 身體裡面沒有一個我。
信徒: 如果我坐著看牙齒, 但這個是止禪而不是觀禪。 但如果好像尊者這樣去問就是觀禪對嗎
Luang ta siri:. 如果去問, 就是一種觀, 就是增長智慧的方法 。 所以你去問, 牙齒是否我。 牙齒入面有沒有個我, 有我在牙齒入面?這個就是觀了 。
問的時候牙齒會否回答這個是我? 他會如何回答你?
那個心呢?心如何回答呢?
自己問自己的心:牙齒是否我。 牙齒入面有沒有個我, 有我在牙齒入面?
如果你了解到其中一部分不是我, 你就會延伸到整個身體, 都會知道它是無我
信徒: 是否智慧一生就不會退失?
Luang ta siri:如果我們明白了之後, 這個智慧是不會退失的 . 我們已經知道這個三十二身分不是我了, 這個智慧是會存在的。
所以你問下去, 如果三十二身分不是我的話, 我在哪裡?
我有沒有存在?
所以有沒有我在? 我在哪裡?
所以這個就是一個智慧, 讓我們知道沒有我存在在這裡。
這個就是觀智, 一個智慧, 讓到我們知道沒有一個我在。 所以這個身體有沒有我在? 這個就是屬於智慧, 屬於觀。
但是還有這個心, 心是一個覺知, 他的元素是知道, 識的元素, 大自然界的。識界。
這個大自然界的東西有一個個體嗎? 這個識界, 這個空氣有嗎?
信徒: 那麼這個心是產生這個智慧的嗎?
Luang ta siri: 還未, 如果我們什麼都沒做, 怎會生起智慧 呢? 它只是一個覺知的元素。 知道, 純粹知道。 但這個知道有一個痴心在, 仍然覺得這個身體是我。
心就是名法的四種。 這個名法的四種, 就是由心那裡生起的
所以這四個名法, 我們要去找, 這個受想行識是否真的有我在?
心是怎樣生起的? 在哪裡生起的?
信徒: 心無安住之處, 心不斷地生滅
Luang ta siri:所以我們都是依然迷失在心, 仍為心有個我。 如果我們認為心有個我, 都是處於瘋狂的狀態。 這個心是從眼見色而生起的。 當眼和色碰在一起, 就會生起心識。 耳和聲音碰到, 就會生起識。 心就是在這裡生起的, 六根對六境。
所以在這裡生起的時候, 這個貪嗔都會生起。 因為心迷失了, 認為身心是我, 所以有貪嗔的生起。
所以他的過程有個我嗎? 眼見色, 識就會生起。 這個眼識的生起, 就是心的生起
這個心識, 這個眼識的生起, 但是我們認為是我, 之中有我, 便會有貪, 情緒的生起, 我們的心便會受到情感的影響。
所以這個情緒的生起就是感受的生起。 這個就是無論是聲音大小, 男女的聲音, 都會讓我們有一種記憶, 那就是想蘊
所以在這個時候, 想啊, 感受啊, 情緒有了。 這個受想行識, 的這個識, 就是生了之後滅去。 就是眼識色, 耳識聲音, 生起然後滅去
受想行識是屬於心的運作。 當你六根對到六境的時候, 這個心的運作便會有受想行識的生起和滅去。
眼就是屬於身, 知道這個色, 是屬於心, 屬於心的運作。這個就是身心的運作。知道這個色, 知道後便會滅去。這個就是五蘊, 這個就是生滅。
所以這個生滅入面, 心是無我。
當我們心識,知道,這樣生起滅去, 是我嗎?是我在見到嗎? 所以它只是身心的活動, 身心的運作。
所以我們耳聽到聲音, 耳識的生起, 心知道, 生就滅, 這個過程有個我在嗎?
信徒; 我想問當你看到心的運作之後, 心是否都會迷失在這個觀的運作中? 沒有安住。
Luang ta siri: 這是我們迷失認為心是我, 五蘊是我, 講起心就牽涉到身體。 所以最主要是六根對六境, 有一個運作在, 無論你做些什麼, 都已經會有運作在。就算你怎樣安住, 都是會有這樣的運作, 但是你現在就是要知道它的生滅。 就算你不去知道, 它都是一直在運作
眼是身的一部分。
如果我們眼見色, 生起眼識。 耳聽聲生起耳識。 心知道眼識耳識滅去。 在這個過程裡, 就是生和滅。 當中不存在人我眾生在。 心只不過是一個功能, 那就是知道。 在這個眼識, 耳識裡面, 就是知道, 生就滅, 生就滅。 當中不存在一個我。 心的運作不存在一個我, 人我和眾生, 他們就這樣生和滅。 所以, 當我們這樣了解的時候, 還會有受想行識嗎?
所以當我們眼見色, 耳聽聲, 知道那個過程, 就是心識的生滅。 例如眼識的生滅, 過程是沒有一個我 , 還會有情緒的生起嗎?
如果我們了解他的無我, 心滅了,那麼其餘四蘊, 這個受想行識還會生起嗎?
如果我們將心滅了, 我們不需要聽佛法都可以。
貪嗔就在心生起。
無明之所以生起, 是因為有痴心, 認為心有我, 身是我, 五蘊是我。所以無我, 到了這裡, 你就會停
信徒:如果想以最快速度滅一切苦, 止禪和觀禪應該如何分配時間呢?
Luang ta siri: 你就一直這樣修下去, 最少八個小時。沒有修止的時候就修觀, 沒有修觀的時候就修止。 解脫苦, 你知道苦是什麼嗎? 如果不知道苦是什麼, 還怎樣能解脫苦呢?
【正念的重要性】
關於修行其實就是修我們的身、口、意,而不是在其他地方去修。如果要令到我們的心生起定力,我們必需培養正念、訓練正念。如果我們的正念不夠好,不能夠守護心的話,是不能夠生起定力的,正念跟定力是互補互助的。
正念有三個程度,第一個程度的正念是能夠守護心;
第二個程度的正念是能夠知道心、見到心;
第三個程度是能夠超越世間、超越心的正念,
正念是非常重要的,需要透過訓練、禪修才能培養到出來。
那些發瘋或得了神經病的人正是因為缺乏正念造成的,我們必需能夠以正念守護心,而這是需要訓練的。
【修出入息念能到達涅槃】
關於以正念修定,佛陀教導我們出入息念,亦即覺知呼吸出入的方法。關於這個ANAPANASATI出入息念,佛陀教導我們以正念來覺知呼吸出入,呼吸入時知道入,呼吸出時知道出,一直知道呼吸的出入。ANAPANASATI是巴利文,是從前佛陀使用的語言,ANA的意思是呼吸入,PANA的意思是呼吸出,而SATI的意思是正念,加起來意思就是覺知呼吸。我們要守護我們的心持續覺知、憶念覺知呼吸的出入,不讓心離開呼吸,這個出入息念ANAPANASATI任何一個人都應該多修習,多修習就可成就心解脫、慧解脫;能夠滅除對五蘊的執取,今生能達證涅槃,解脫一切的苦。
如果一個人能多培訓、多修習出入息念、覺知呼吸,就能完滿四念處,即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當四念處圓滿時,自然能夠成就七覺知的完滿,當七覺知完滿,自然能夠成就明的完滿,明的意思就是三明,當明完滿,自然能夠成就解脫,心就能從五蘊的執取解脫出來,除盡一切煩惱、斷除一切痛苦,亦即是證悟涅槃的意思。這是LUANG PU SEE寫下的,任何人看不到、到達不到、了解不到解脫,自然嘗不到梵行的味道,體驗不到涅槃。所以我們應該多修習出入息念,這樣我們就能夠達到生命的解脫、證悟到涅槃、去除一切煩惱,涅槃並不是存在很遠的地方,而是存在於我們每個人自身內的。
【修出入息念簡介】
所以應該從那裡修習?應該從出入息念第一段開始修習。出入息念有十六段,這十六段分為四個部份,每個部份有四段,第一部份關於觀身如身或觀身留身,巴利文就是我所說的_Kaye Kaya anupassana,觀身如身並不是在其他地方,呼吸是身體的一部份,是微細的身,這個呼吸、微細的身是依靠我們這個粗的身體,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呼吸是身體一部份,是內身來的。現在大家可以打開眼,現在並非入定的時候(大眾笑),聽清楚明白了解禪修方法,然後去實行,就像老師教導學生一樣,要讓人明白方式才可以讓他們落手實行,現在我正在教導你們禪修方法,但並非叫你們現在禪修,我們要先明白禪修方式,才能夠正確地去禪修。呼吸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出入息長,即是知道呼吸入長、呼吸出長。第二是知道呼吸入短、呼吸出短,呼吸屬於內身,或稱為色法,我們的心去覺知呼吸、安住於呼吸是屬於名法。所以當我們覺知呼吸時,這個呼吸裡面是包含了兩樣東西,一是呼吸本身,二就是這個心。所以這個呼吸是屬於身體的一部份,是屬於内身,屬於身,而我們覺知呼吸的出入是心,是有身、心在這裡。而這個識心就是在這裡,當我們覺知呼吸時,就是在呼吸這裡。
【姿勢】
那禪修的方式,這個姿勢就是右腳疊在左腳上面,右手疊在左手上面,正直其身,我們正直我們的身,但不是緊的,放鬆,保持心的專注力,有這個正念。
【尋找安住點|出入息念第一階】
那我們會在我們身體找一處地方,作為我們內心安住的地方來覺知,在那裡覺知呼吸。(龍達所指的,他所講的)七處,第一,龍達說這個呼吸會經過我們身體七個地方,這七個地方,第一就是從鼻尖或者人中吸入去,去到額頭,這是第二處,第三處就是頭頂,接著對下來第四處就是我們的喉嚨,第五處就是我們的胸口,第六處就是這個肚臍上的肚,第七處就是肚臍,這個呼吸去到肚臍之後,就會回經這個呼吸的管道走回出來。
(泰文)就是這個呼吸出,呼吸就會在肚臍這一處,出到去到這個第二處,第三處就是胸口,第四處就是喉嚨,接著第五處就是這個頭頂,第六處就是我們這個額頭,第七處就是這個呼吸這個鼻端或者人中上面呢呼吸就是這裡出的。
現在你們就可以試一下呼吸入長呼吸出長,看看我們這個呼吸經過七處那一處是最明顯的。即是長息入,長息出,呼吸入長,呼吸出長,試試四十次,這樣呼吸入長呼吸出長,試試四十次。而這個呼吸長亦有分為輕輕地這樣長,現在試,呼吸入長,呼吸出長,四十次,一邊數,數到四十。
呼吸入長呼吸出長,包括是粗粗的長入長出,及輕微的,和中等的呼吸,
呼吸入和呼吸出,這個入長,或可以慢慢地輕微地慢慢呼吸,長是呼吸入長呼吸出長......,
讓我們的心去覺知這個呼吸,跟隨這個呼吸,進到去身體進到去肚臍那裡,接著又從肚臍那裡跟著呼吸跑到外面去到鼻孔鼻端人中那裡,四十次。呼吸入,長入,令到它長,即是刻意的,刻意令到呼吸入長。
現在可以一起去試跟著數呼吸入長呼吸出長,一呼吸出長,二這樣,數到四十。
這樣在這個覺知的呼吸,出入長期間去觀察留意呼吸,是觸到那一處最明顯,這個七處入面剛才所說的,七處入面這個呼吸經過那一處是你覺得最明顯最強烈最容易察覺。
不要給心跑了出去,不要給正念迷失,不斷有這個正念覺知,呼吸入長出長,呼吸入到肚臍和這個鼻孔入氣去到肚臍,然後又出回來。就是不斷讓我們的心留意呼吸,入去出來,跟著它入跟著它出,看看那一處是最明顯。
【尋找安住點|出入息念第二階】
就是呼吸伴著正念去覺知去看到這個呼吸的出入,來守護這個心。讓心不斷在呼吸裡面,不斷去覺知呼吸它出和入。你的心是黏住在呼吸那裡,用在呼吸裏面,這才叫出入息念的 anapanasati,要有這個正念一直跟呼吸在一起,直到四十次,四十次試了嗎?已經夠四十次?這樣呼吸出入長四十次,現在我們就改變另一種呼吸,就是呼吸出入短。
剛才說的這段巴利文是關於短息的,出入息短,但是我們現在呼吸變成呼吸入短呼吸出短。現在不是呼吸的長息,現在轉換成要試一下短息,即呼吸入一下就出,呼吸入一下就出一下,跟著呼吸入一下短,出入息短。心一直在覺知呼吸,不要給它跑出去,這才叫作出入息念。因為你的念在出入息這裡才叫作出入息念。
這樣我們的這個心這個正念才能夠一直在呼吸那裡,出和入,這樣才叫多點修習,不斷在呼吸那裡,沒有跑出去,一直知道這個出入,這才叫多點修習。
就這樣練不斷出入息短四十次,呼吸入短呼吸出短數一,二,這樣數到四十,直到數到四十,如果我們忘記了就是說我們失念了,而我們數到一半不知數到去那裡或者是想了出去,就叫失念。
當我們數夠四十次之後,現在就去開始觀察去思惟去了解,究竟這個呼吸觸到由鼻端到頭頂到胸口和肚腩肚臍喉嚨,那一處是最明顯的,這些呼吸觸到這七處那一處是最明顯最強烈最容易察覺到,就將那裡成為我們安住我們心的地方,將這個正念一直擺放在這裡個心在這裡一直覺知這個呼吸。
當你已經知道七處的任何一處觀察到呼吸在那裡是特別明顯的,就一直留在那裡,觀察這個呼吸一直覺知這個,通過那一處最明顯的地方,我們只是選其中一處就足夠,只是揀其中一處來覺知
我們於此七處必需有一個作為心安住的地方,如果沒有任何一處作為心安住的地方,就好像一個流浪漢,他沒有家,沒有家就四處流浪,不能夠安定,所以如果我們於此七處地方找其中一處,安住我們的心在那裡,去察覺呼吸出入,心就有一個家,有一個安住的地方,心就容易安定下來。
【由身念處到受念處】
找任何一處,覺得最明顯的,就好像有些人在鼻端,或者人中,呼吸在這裡出,在這裡出入,那麼他就一直在那裡覺知呼吸,以正念的心安住在那裡,呼吸出長入長知道,或者呼吸出短入短都知道,就在呼吸最明顯的地方察覺呼吸的出入。剛開始時我們先跟隨這個呼吸,這個息,進入到我們身體裡面七處再去到鼻的出面,無論這個呼吸當時是吸入長呼出長也好,還是吸入短呼出短也好,我們就不斷跟隨這個呼吸入呼吸出,之後心只是安住在七處之中呼吸最明顯的一處,就一直努力安住在那處知道呼吸出入,令到它能夠連續維持覺知呼吸下去,不要有任何的間斷,要一直有正念持續覺知這個呼吸,連續覺知下去,不要讓這個正念失去或跑往其地方,因為你如此持續覺知下去,不斷觀這個呼吸,到最後就會生起喜樂,這個喜樂是一種感受,是受念處。
【心念處】
所以繼續覺知下去,就會有喜樂、感受的生起,當我們繼續覺知下去、修下去,喜樂都會慢慢消失,之後就會生起一境性和捨心。那時候這個心就會很愉悅很爽朗,這個心就會很安定,之後這個心就會放下一切情緒或情感,放下過去,也放下未來,只剩下心不斷地知道、知道,這個就成為了止禪的修行,成就了安止禪的修行,心就會很安定,這個亦屬於觀心如心。所以頭三個部份: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是屬於定力的修行,這個就是止禪的訓練,在這個止禪的訓練,我們觀呼吸觀到最後,呼吸是會消失,身體都會好像消失了的,呼吸好像沒有了的,剩下心覺知、覺知、空……就是這麼簡單,
【尋和伺】
大家記得沒有?記得這個禪修的技巧沒有?那現在就開始禪修了,大家去找一處,剛才覺得是最明顯的一處,去覺知呼吸出入,以正念去覺知這個呼吸,呼吸入出是長,呼吸入出是短,一直知道,跟随呼吸入出,到最後去到七處中最明顯的一處,心就安住在那裡,不需要再跟隨呼吸去其他地方,當我們知道禪修的方法之後就可以去修了,開始禪修就是五禪支裡面,尋、伺、喜、樂、一境性,
尋的對象就是呼吸,不斷以呼吸作為我們覺知的所緣對象,
伺就是呼吸入長出長我們去察覺,這個呼吸出入的長短粗幼對我們身體有何感覺、有何影響,對我們的思想念頭、我們的心有甚麼感覺和影響,去觀察它和了解它,這個就屬於伺。
【成就初禪】
不要讓我們的正念跑去其他地方,如果我們的正念離開了這個呼吸,就叫做失念,即正念已經不在呼吸那裡,所以我們要一直覺知呼吸下去,不要讓心離開這個呼吸,讓心一直知道這個呼吸,不斷讓我們的心知道呼吸出入,無論呼吸或長或短,或粗或幼,都一直知道這個呼吸,沒有讓這個心離開呼吸,這就叫做出入息念,有正念在呼吸那裡,就叫Anapanasati
當你這樣修下去時,就會產生喜、樂、一境性,這樣就成就了初禪。不要讓這個心和呼吸走了出去,讓心一直有正念覺知這個呼吸,不是以正念去看我們的思想念頭,這是不行的,只有用正念去覺知呼吸出入才叫做出入息念,才叫Anapanasati。
這個尋伺呢,
尋就是一直有正念覺知呼吸的出入,不會有任何間斷間隔,是持續、連續性的覺知呼吸下去,知道呼吸的長短、粗幼的影響,這樣呢,就會生起喜、樂、一境性,當我們一失念,心離開了呼吸,去想其他事情,走神去了其他地方,我們就拉回到這個呼吸,不斷拉回來覺知呼吸,就是在修Anapanasati,出入息念。不要失念,一失念要回來呼吸,一失念要回來呼吸,知道呼吸出入,一想了出去或者去了其他地方,又回來呼吸。那樣喜樂一境性會自然生起的。心就會入定,就會很安定。這樣的話,我們就已經能夠成就初禪。
【二禪】
當這樣覺知呼吸下去,生起喜樂一境性初禪之後,這樣覺知下去,呼吸會慢慢消失。這個時候你不能夠再覺知呼吸,因爲呼吸已經沒了,所以就剩下喜樂一境性,這個就成就了二禪。
【三禪】
所以不要失念,一直要有個正念在呼吸。當一直保持覺知的時候,這個喜都會慢慢消失,剩下樂和一境性,心就達到三禪。當我們繼續保持覺知下去、知道下去,不要失念,不要給心跑去其他地方,慢慢喜會消失,剩下樂和一境性。
【四禪】
接著覺知下去,樂都會消失,剩下一境性和捨心,那就成就了四禪。接著到最後剩下這個純粹覺知覺知的狀態,就是一境性和捨心。我們就是保持給我們的心,一直去覺知這個覺知、覺知這個心。那盡量守護這個心在覺知裏面,純粹是知道知道知道,剩下心知道。這樣就是已經成就了止禪,成就了安止定。佛陀有時會用另一個稱呼,叫作心解脫。心從五蘊解脫出來,因爲這個禪定,心是一境性的。能夠守護著他,維持下去,有些人可以在四禪住到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三個小時都可以。
【要精進】
所以一直去投資這個呼吸、覺知這個呼吸、觀察這個呼吸的長短。以這個勤力、精進去修,一直去覺知呼吸下去。當呼吸好像剛才是急速的,究竟會對我們身心有什麽影響?呼吸粗、長短、或者是輕微,會是什麽樣的感覺?然後知道呼吸,了解呼吸。以精進力去修,不斷努力地去尋伺,就是剛才所講的。
繼續修下去,心就會生起飽滿、喜樂、一境性。有些人可能感覺身毛豎立,有些人會覺得身體是輕盈的。這個就是喜悅生起的有時的狀態、一些情況。當喜悅生起,樂都會隨之而來。心就會很專注集中成爲一心,而成就定力。所以我們要一整日一整晚地去尋伺這個呼吸,去覺知這個呼吸,一整日、一整夜,無時無刻。不要給這個正念離開這個呼吸,要給正念去覺知,好像黏實在這個呼吸那裏,和呼吸黏在一起。不斷去隨著這個呼吸去觀察。
只是不斷知道呼吸入和出,呼吸入的時候知道呼吸入,呼吸出的時候知道呼吸出。一直知道呼吸的出入出入。但是要多些修習,一直這樣去觀察到這個呼吸的出入,有尋和伺。這就是關於出入息念禪修的方法。大家知道了這個方法就一直着手去修。那開始就解釋方法,解釋完之後大家知道明白了,就開始落手去修。
【再解尋和伺】
關於禪修的方法,剛才所説的五禪支,即尋、伺、喜、樂、一境性。
尋就是我們以呼吸作爲我們内心的所緣,為修行的業處,一直去覺知呼吸
伺就是觀察這個呼吸出入長是怎樣、短是怎樣,對身心的狀態,很輕微的呼吸和很粗俗的呼吸是怎樣的,對身心的狀態是怎樣的。這樣不斷地去伺,不斷去觀察呼吸的長短、各種的影響。
明白了之後就修下去
Cred .to 賢、gary tam、johnson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luang-ta-siri
【簡介】
關於出入息念的修行方法。Ana 的意思就是呼吸入,pana的意思就是呼吸出,sati 就是憶念、有正念地覺知、憶念呼吸的出入,這個就是anapanasiti 的意思。
聽聞過來的就是屬於知識經典上的,是知識上的明白,然後我們再將它實修出來,那就叫修行、禪修這個佛法.那當我們禪修之後有了成果,就叫做patiwat(音譯) 。最主要都是講到身心的,沒有講到其他。
所以anapanasati 就是關於出入息念、呼吸的。呼吸是屬於内身,身體的身。當我們的心去覺知這個呼吸,這個就是心來的。所以這個身心就是色法、名法,也可以稱爲五蘊。所以這個是屬於比較微細的五蘊、粗的五蘊就是屬於我們坐著的身體。呼吸是屬於微細的五蘊。所以所講的東西是沒有離開這個身心的,都是圍住身心來講的。呼吸就是屬於内身,而覺知這個呼吸是屬於心。身心就是五蘊。所以是一層一層重叠、有粗的與有微細的五蘊。記得沒有?呼吸可以稱爲五蘊沒有?說關於身心的東西,呼吸是有個身心在的。
Anapanasati即出入息念,這個多些去發展、去修,就會成就心解脫、和慧解脫。當完滿這個anapanasati 就可以完滿心解脫和慧解脫,可以在當生那一刻就解脫所有苦
Titadamni 就是在當下這一刻。
剛剛開始我們要聽得明白,然後記起,然之後我們將它實踐出來。所有法的聚集処,就已經聚合在這個呼吸入面,出入息念入面。這個經也是關於這個呼吸的出入。經就是呼吸入、律就是呼吸出。當這個呼吸微細到熄滅、無了的時候,就會見到律、見到這個殊勝的法,就是究竟法。所以這個經律論就已經存在在這個出入息念。戒定慧也是集合了在這個出入息入面,這個道果涅槃也是集合了在這個出入息念入面、這個呼吸入面。所以這個呼吸是在我們·生活當中很重要的。
【安般念十六階】
佛陀講起出入息念有14(16)段。14(16)段分爲四個部分。每一部分有4段,4X4十六有十六段。
第一部分可以分爲觀身如身。那這四個部分可以稱爲四念住。第一個部分就是關於觀身如身,第二部分就是觀受如受
第三部分就是關於觀心如心
第四部分就是關於觀法如法
所以就是有那麽大的功德在裏面的。
當我們修到四念住完滿後,就會成就到七覺支圓滿。
當七覺支圓滿,就會自然成就到明和解脫的圓滿。
解脫就是從五蘊的執取中解脫出來,已經除盡了煩惱
其實我們不需要修許多業處。這個出入息念就是佛陀所教導和他所修的方法。是屬於專門佛陀所教和佛陀所修的一個禪修方法。那其他的人他們會教導不同的情感情緒,那是他們的事情。無論關於起伏或移動,都比較是他們創出來的。
所以關於這個出入息念來成就心解脫慧解脫,今天就會為大家開示和解釋。
所以這個出入息念有四個部分,每個部分有四段。全部加上就有16段。
【身念住】
第一部分就是關於觀身如身。
我們要去用心去瞭解,不是坐在這裏閉上眼,要去專心聼。
關於身有兩類,第一就是粗的色身,即我們在坐的那個。我們的心在覺知呼吸、在呼吸那裏,是屬於心。所以在呼吸的身心入面,是有五蘊,是五蘊來的。所以呼吸是屬於身體的一部分。所以我們覺知呼吸,當呼吸進入身體,就是觀身如身。這個是微細的身來的。
呼吸是屬於内身,心在呼吸那裏就是心來的,大家要真正去明白。所以當我們見到這個呼吸,吸入去身體那裏,這個就是見到觀身如身。那這個出入息念有分爲四個部分。
在這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有四段,
第一段就是關於知道呼吸入長、呼吸出長。即我們深長地吸,和深長地呼。這個就是屬於呼吸入長、呼吸出長
當我們嘗試禪修時,我們要嘗試這個呼吸入長、呼吸出長。那當我們試了好多次呼吸入常長、呼吸出長之後,我們就試將它變爲呼吸入短、呼吸出短
剛才我説的,大家就試一下:呼吸出入長、呼吸出入短。試許多次
那第一部分的第三段就是知道全身,知道全身就是這個呼吸出入是短或長也知道,同時也知道這個粗的身,内身和外身也知道,這個就是知道全身色
這個呼吸的吸長出長、呼短出短和會觸到鼻梁、鼻孔的,這個就叫做知道全身色了。所以明白全身沒有?
如果我們聽了不明白,就等於沒有聽到。這個呼吸入長、呼吸出長;呼吸入短、呼吸出短,當他這個呼吸觸到鼻梁、或者我們鼻孔都好,就是屬於全身色,覺知全身。
-所以呼吸有沒有觸到鼻梁、鼻孔?所以這個呼吸入出長,呼吸入出短去觸到、碰到這個鼻孔,就是全身。要試下去修,不要閉上眼。這個就是知道全身息。
之後就是關於第一部分的第四段,就是讓到呼吸止息下來。這個呼吸入出是屬於身體,我們讓到身行止息也就是讓呼吸慢慢微細到最後像是消失了。當這個呼吸慢慢地微細到止息了,那這個身體和心的行蘊、造作也會止息下來,到最後就會剩下這個原本的心,覺知覺知沒有行蘊、沒有造作的心。這個呼吸的止息、熄滅就是,這個呼吸是微細的五蘊,所以屬於五蘊的熄滅。到時候就剩下純粹的心,覺知、覺知、知道、知道。
所以那時那個心就從五蘊中解脫出來,這個時候就叫心解脫。
心就會入到定、很安定,剩下純粹的制知道、知道的覺知。
所以第一部分就有這四段。
當個心入到這個定,這個安定,就是我們能夠成就止禪。所以不是說很困難,只是知道呼吸出入、呼吸出入長、呼吸出入短、和呼吸出入,只是這樣而已。就是這麽容易,心就會安定下來。如果心不能夠集中為一,不能夠成爲一心、入定、安定下來,我們就繼續修下去。知道這個呼吸出入是長、短那樣。
我們的心如果沒有跑出去,只是和呼吸一起的話,到最後身心就會越來越輕盈,就會生起喜樂。
【受念住】
那在這個時候,心就會產生喜樂的禪悅,也就生起了這個受。所以當我們這樣去覺知呼吸下去,就會看到心會生起喜悅。當這個喜悅生起之後,樂就會隨之而來。那這個喜悅、喜樂就會在心生起,所以這個心有了喜樂之後就是屬於心行,心的行蘊。
當心生起快樂的感受的時候,生起喜樂的感受的時候,喜樂是一個感受,那是屬於受念處。這個就是觀受如受。
接著再修下去,這個喜樂、心行就會止息下來。
【心念住】
當這個喜樂也止息下來,就會剩下純粹心的覺知。到時就會看到這個心純粹只是在覺知覺知、知道、知道。所以這個接下來就會去到第三部分、觀心如心。
那就是知道我們的心是不斷覺知、覺知下去,這個心去到不會喜歡、又不會討厭。那個時候,那個心是愉悅的,不會有喜惡,那最後心就會越來越專心,到最後心就會很安定。
最後就是讓心不斷放,放些什麽?就是放過去的事情、情緒,未來的事情和情緒、思想念頭,心只是純粹地活在當下,知道知道。所以這個第三部分觀心如心就在這裏結束
【法念住】
然之後就到第四部分,觀法如法。
這個觀法如法,呼吸是屬於色法,我們覺知這個呼吸,這個呼吸出入是名法來的,所以是有了名色法在。當呼吸入就是一個生,呼吸出時就是死。呼吸入就是一個生,呼吸出時就是滅,生滅。這個名色法的生滅。
所以觀法如法的意思,就是看到呼吸出入的生滅,或者說這個呼吸出入或五蘊的生滅。呼吸入就是生、呼吸出就是滅,一直看到生滅。好比喻為見到五蘊,這個呼吸入就是生、呼吸出就是死,不斷在生死生死。這個就是關於無常觀。
就是我們觀呼吸入是無常的,隨觀呼吸出都是無常的。接著我們就會對五蘊產生厭離。呼吸入、呼吸出,對五蘊產生厭倦、厭離、離欲。
當我們見到呼吸的生滅生滅,就會產生厭倦。厭倦之後就會讓我們生起離欲,離欲之後我們就會去除對五蘊的執著。
接著再下去我們就會對五蘊生起放下,對五蘊不會有執著,呼吸入也會生起捨心、放下五蘊。呼吸出心也會對五蘊生起捨心。
我們就會看到這個五蘊是無常、苦、無我,就會將這個五蘊捨回去,還歸大自然。
那心就會去除煩惱,從當下這一刻解脫所有的苦
所以這個就是關於出入息念。
【出入息念、四念住、止觀的關係】
誰多些去修、多些去發展,就可以讓四念處圓滿。那四念處就可以分爲四念處的四個部分,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這三個部分是屬於止禪、定力的一個訓練。、
第四部分觀法如法是屬於修觀的部分,屬於生起智慧的部分。
這樣我們就會在這裏成就心解脫、慧解脫,心就會從五蘊解脫出來
那其實我們要真正更加好的,就是去找這個出入息念的經典,接著去讀、去瞭解,最好能夠背起來,最後也將今天的記下去。因爲太長了我們很難去解釋。
今天luang ta 所講的,就是關於修出入息念一個大的方向、或四念処的一個大方向,給大家有一個了解。但如果我們真正去落手去修的話,是沒有去到這個地步的。
【禪支和四禪】
當真正去修的時候,我們就會有這個尋、伺、喜、樂、一境性五禪支。那這個就可以成就初禪。
關於尋,尋就是我們以呼吸作爲心的所緣、心覺知的對象。尋就是關於覺知這個呼吸
伺就是我們去了解,當我們覺知呼吸入長感覺是怎樣、覺知呼吸入出短的時候是怎樣。覺知呼吸入粗出粗的感覺是怎麽樣,覺知呼吸入出是微細的時候是哪個感受是怎樣,這就是關於伺
當我們有這個精進力去尋、伺下去,就會生起喜、樂、一境性。那樣我們就可以成就初禪,初禪就會生起
所以真正實修的時候就是這麽簡單,就是不斷地去尋、伺那個伺,不斷去知道出入長短、粗細那個感覺是怎樣,那就會成就、讓我們成就初禪。
當我們繼續修下去、呼吸會越來越輕、微細。到最後就會沒了,那時尋和伺已經做不到了,呼吸已經消失了。這個時候就會生起剩下喜、樂、一境性,就是二禪
當這個呼吸消失了,尋、伺沒了,再修下去的時候,喜都會慢慢消失,只剩下樂、一境性,那就是三禪
當我們這樣覺知、繼續知道下去,不需要去造作、想些什麽,就只是去觀察、知道下去,繼續覺知下去,這個樂就會慢慢散開、沒了。最後就會剩下這個一境性、捨心。或者可以叫做四禪或安止定。
那時候就會有兩個情景,心是一境性的,和就是捨心,知道知道、捨。
所以這個就是講由初步到修到這個境界的,給大家知道一下而已。
所以當我們真正去修,就是剩下尋、伺、喜、樂、一境性。
剛才所説的十六個階段大家只是了解一下,當真正實修的那時就是修這五禪支,由尋、伺,修到剩下最後呼吸沒了,尋、伺、沒了,剩下喜、樂、一境性,成就二禪。
當我們繼續純粹覺知下去,看下去、覺知下去,喜就會慢慢散了沒了,就剩下樂、一境性,這時就達到三禪。
那我們繼續修下去就會自然達到四禪,這個樂就會自然地消失,沒了、散開了,剩下心是一境性和捨,這時心就會達到四禪。
那時心的一境性,就會只是知道知道。這個就是安止定、安止禪,就會有捨心和一境性。
【 四禪的狀態】
那這個心就會在四禪那裏很安定、很定,住在四禪、和定力入面,有些人可以維持很久,有些人不久。有些人可能可以在這個四禪入面50分鐘、有些人一小時、有些人2、4、5個小時,是不一樣的。當心在安止定飽滿之後,就會退出來。就好像我們睡飽了、吃飽了,或飲水飲飽了。我們睡飽了就會自然地醒了,那這個禪定也是,進了這個定力,當飽滿了,就自然會退出來。修禪定是爲了讓心得到休息,心不會造作任何東西,是沒有思想念頭造作的,是純粹休息、很安定。
當心從四禪退出來之後,那時心是很柔軟的、是適合思維、讓這個心有工作。但是剛開始修禪定,是令我們停止所有思想念頭,讓心停止所有思想念頭得到休息。當心在四禪入面休息到已經飽滿,在這個禪定退出來的時候,那時候心很柔軟,很適合讓心去思維、去觀的。
【三明】
那我們從禪定退出來之後,我們才去讓心去想、去思維、去思維我們自身。但心在入定的時候就不要强硬地讓心去想東西,或者去思維。那去思維就去憶念自己的這個心,去了解這個心過去可能一百萬世,都好,是經歷過什麽,這個就是屬於宿命通、宿命智
我們的心是很無量的,因爲我們的心可以記憶起過去很多生許多世。我們做過什麽、記憶都存在在我們的心入面。所以我們能夠憶念起多少生、多少世,甚至是百萬個生世
所以當我們出定的時候,去看回我們的心去憶念、過去世。這個就是屬於宿命通、宿命智
或者我們想去看其他人的心識,其他衆生他們死了之後投生到哪裏,做了什麽業力有什麽的果報,我們也可以去看到。但是條件就是你必須要有安止定、安止禪。去到四禪。當心去到四禪飽滿退出來的時候,心才可以做到這樣東西,憶念起過去世或有這個天眼智、知道別人有什麽因有什麽果。
好像這個人常常喝酒的,他死了之後他會投生到哪裏?這樣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就會墮落到惡道、地獄入面。
亦都可以看一個人犯邪淫、去侵犯別人妻子、老公、他死了之後會去哪裏呢?那我們就可以用剛剛出定的心去看。
這就屬於天眼通、天眼智。這種智就是可以看到這個人在這裏死了之後會投生到哪裏?做了這個業、死了會輪回到哪個界。
第三種智就是無漏通、無漏智。就是去盡煩惱的一個神通、智慧。那關於去除煩惱的智慧,不是去看哪裏,只是去觀這個五蘊。就是回來觀我們自己的五蘊。我們就會看到這個身體只不過是地水火風、或四界聚合而成的。而心識只是暫時依住在這個身體裏。那身體有給不同的名稱,例如色法、名法。其實這個身體並沒有一個人我衆生在入面的。它是屬於種種元素的聚合,是屬於無我的元素來的。是一個無我的元素的界、是無我,沒有一個人真正成爲他的主人的,只是別人來給這個身體加一些概念,說這個是我、這個是衆生、這個是他。
所以當他們去了解這個五蘊無我的時候,他們就可以去盡所有的煩惱。這個煩惱就是貪嗔癡,就不是很困難,只是回來觀回這個身心。人們稱這個身體為人、我、衆生、他,那我們是執著在這個觀念入面,不是真的有一個我、一個衆生、他在這個身心入面。所以我們這樣執著之後,眼見色、耳聽聲、鼻聞香、舌嘗味、身觸觸、意觸法,我們都會認爲是我看到、我聽到、我嘗到、我聞到、我接觸到。就在這裏生起喜惡、貪和嗔。所以我們要認識、去修這個漏盡通、漏盡智,煩惱、苦、苦的因、他的滅、和他的道。
這個煩惱包括有貪欲,貪欲是指眼見色,對色的貪;耳聽聲,對聲的貪;鼻聞香、舌嘗味,生起的貪。所以我們滿足這些,就是關於貪、就是一個煩惱。
如果我們不喜歡,那就是不滿意、不喜歡色聲香味觸。
之所以有貪嗔的生起,是因爲有這個癡、這個無明。這個癡就是我們迷失了,認爲五蘊是我、我是、五蘊、認爲五蘊入面有我、我入面有我。這就是屬於錯誤的見解或邪見。其實這個五蘊都是屬於一個概念法來稱、來套上這個身心的。
接著這個人我衆生其實在深信上都是沒有的。當我們能夠去除這個癡心和無明,我們就不會再執著、迷失在這個五蘊入面。當無明滅、這個煩惱就會滅。當無明生、這些煩惱就會生起。
當我們迷失了五蘊有我或執取五蘊,就是屬於苦生起的原因。當我們能夠去除對五蘊的執取,這就叫滅、能夠達到這個滅,來到苦滅。所以這個苦的生起,是因爲煩惱的生起。當無明滅,這些煩惱就會滅。當無明滅,我們就可以滅去對五蘊的執取。就是我們只是迷失;認爲五蘊有一個自我在入面。所以當我們領悟到五蘊無我的時候,眼見色,都知道、見到沒有一個我在。耳聽聲都知道純粹聽到,鼻聞香都知道、純粹是聞到。但在這個過程都是沒有喜惡。所以這個境界是屬於涅槃的境界。
所以對五蘊的執著的滅去不在哪裏,就是去除自身對五蘊的執取。無明即我們迷失了認爲五蘊是我、我的。如果我們去觀,就看到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的元素,沒一個我、人、衆生在入面。我們這樣了解五蘊的無我,我們的心就會從五蘊中解脫出來。就只是這麽多。所以anapanasati (入出息念)是所有法的集中處,所有法都集中在這個anapanasati 入面。關於經律論都是集中在這個出入息念裏面。道果涅槃都是在這個呼吸入面,戒定慧都是集中在這個出入息念裏面。所以修行多修,就會自然成就心解脫、慧解脫,就會在當下一刻從煩惱解脫出來。
開示就到此結束
17-3-2023晚上開示
00:00-1:16:55
https://www.facebook.com/trpenchala/videos/892377922070135
【簡介】
接下來就會說關於身念處的修行方法
關於身念處,我要講的是關於32身分。
32身分在我們誦經的時候有時是會念到的,關於身體是充滿種種不净的經文。就是我們以這個32身分作爲我們一個禪修的業處。
這個32身分作爲我們的業處,大家有試過跟著念沒有?有誰是已經能夠背下來的?關於髮、毛、甲、齒、皮32身分。這32身分就是砌成一個東西、砌成我們一個人類出來。這個身念處或者身至念,或另一個名稱叫不净觀,就是了解身體分解拆開成爲身體的種種不净物。有沒有誰是念過、記過的,有沒有?有念過其中五個,髮、毛、甲、齒、皮嗎?一起念。
剛才念的巴利文,就是髮、毛、甲、齒、皮,就是以這五樣東西作爲禪修的對象、禪修的所緣。
Kāyagatāsati就是以身體作爲我們培養正念的對象。
【初果到四果】
第一,我們可以瞭解這個身體是沒有一個我、人、無一個衆生在内。當我們這樣去了解,是可以讓我們成爲初果的,亦都不是困難的事情。
第二點,就是看這個身體,瞭解它是不幹淨的,是不净物來的,是髒的、是會發臭的,這樣深入去修,可以讓我們成爲三果的修行者
當我們看到它是無常、無我、苦的時候,可以讓我們成爲阿羅漢。
就是不是一件好困難的事,就是以正念不斷去圍住我們身體去修。當我們這樣有正念去身體去修,這個就是叫禪修、修行
【修行大綱】
修行分爲兩樣東西,
第一就是修到心靜下來、定下來,這個叫止禪的修行。
關於觀禪的修行或禪修,就是我們能夠清楚去了解、觀到五蘊的無常、苦、無我,這就是屬於觀禪的修行。
【止禪的修行方法】
關於身體這五個部分,我們剛才所念的,那我們背下來之後,我們就去找偏僻的地方、環境,適合禪修的地方,譬如修行、田地、田園,或者是墓地,是沒有人干擾、沒有人經過的地方去以這五個部分專注去修行。就是我們將髮、毛、甲、齒、皮這五個部分來回地背熟它。當我們背熟他之後,我們就善巧地正思維、去觀。
头发(kesā) · 体毛(lomā) · 指甲、爪(nakhā) · 齿(dantā) · 皮(taco)---就是這樣不斷背。讓到我們的心很容易、純熟地念誦。
就算別人要成爲比丘都好,都是必須要學這五個身體的部分、這個不净觀的修行方法。就是背這五樣的東西髮、毛、甲、齒、皮,然後調轉皮齒甲毛髮。就是去寂靜的地方不斷念這五個部位、去念誦,讓我們的心不從這五樣東西跑出來。以身體這五個部位,作爲我們内心憶念的業處、我們内心所訓練正念的方法。就是不斷念來念去,持續下去,不會中間有任何間斷。這個就是屬於業處的修行方法,即以身體為對象。是以這個持念的方法,由髮、毛、甲、齒、皮,念到皮,接著由皮念回來皮齒甲毛髮,這樣念來念去,以這個持誦的方法在心默念,這樣去修下去。
我們一直念下去的時候,不會間斷,最終我們的心就會在這個業處那裏集中起來。當我們一直念下去,不會遺失忘記,不會跑了出去,個心就會入定。這樣的話我們就能成就止禪的禪修方法。心就會平靜、定下來,就可以成就定力,不是很困難,也不需要去哪裏找的東西來的,就是我們不斷在個心那裏來去來去一直念下去。無論念幾多次都好,我們也一直念下去。
或者我們以一個計算的方法去修行、去禪修都可以,譬如髮、毛、甲、齒、皮,皮齒甲毛髮—數一。我們在打坐之前、禪修之前做一個決意,要念十次、二十次,或者是五十次那樣。如果我們在默念的途中忘記了、或心跑了出去的話,我們就要重新念過。譬如我們是要修五十次的,那麽我們過程中忘了了,那麽我們就回來開始計數。
這樣不斷去修的時候,心就會集中,集中就會入定,變成一境性、一心。這是屬於止禪的修行方法。
所以當我們記起了髮、毛、甲、齒、皮,皮齒甲毛髮之後,我們就去找一個偏僻、靜的地方,包括是山林、森林、墓地或田園,那些沒人去旅游,或者經過、走來走去的地方,我們就一直以這五個身體部位,一直默念、一直持誦下去。
【觀禪】
接著關於觀禪的禪修。觀禪的禪修就是讓到我們的心能夠清楚瞭解這塊東西、或者這個五蘊的實相。因爲我們就是迷失在這個身體、認爲是屬於我、我的。我們就同樣用這身體的部位,去正思維、去問他。那問這四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在髮、毛、甲、齒、皮的其中一個部位,只是選其中一個部位。譬如指甲,有些人可能覺得容易去正思維指甲,容易去看得清楚,就以這個指甲去作爲所緣,選一個就可以了,為所緣、為正思維的對象去問問題。那如果我們的心是很喜歡皮膚的,很方便、很輕鬆、很舒服,那我們就以皮膚作爲禪思的對象,以這四個問題去問
那剛才就是說,我們選任何一部分,去了解去知道它的實相,我們就等於知道其他另外4樣或31身分,因爲有同樣的性質。那我們最主要是迷失在認爲五蘊有個我在。我們一開始迷失,最主要就是從身體開始,我們以爲這個身體有個我在裏面,認爲這個身體是有個衆生,有個我存在在入面。再深入就是關於這個心,我們也仍為這個心是有個我、有個人、有個衆生在入面。
就是在這五個身體的部位、髮、毛、甲、齒、皮,我們選其中一個。譬如說,我們喜歡其中一個,選頭髮也好,就是以這個作爲禪修的業處,給我們的心去工作、禪思,作爲工作、思維的所緣。如果我們選了這個頭髮作爲禪修對象,我們就一直以頭髮作爲問四個問題的對象。由於我們一直迷失在這個身體,認爲它是我的,所以我們就以這個身體的其中一個部位,例如頭髮去了解他的實相。因爲頭髮都是屬於身體的一部分,對嗎?頭髮就是屬於身體的一個部分來的。當我們認爲身體是我的時候,我們就去了解清楚這個身體,抽取其中一個部分去理解它。譬如說頭髮—頭髮是我沒有?
以四個問題去問它,
1頭髮是我嗎?
2 我是否就是頭髮?
3 頭髮入面有沒有我?
4我有沒有在頭髮入面?
記得嗎?四個問題。
以心自問自答。
當我們理解到這個頭髮是無我,就可以理解到這個所謂的我其實只是加諸在這個身體上的。所以真正有個我存在沒有?有個我存在在這裏沒有?所以他們是給一個假設、名相給這個身體說是我而已。其實真正來説是無我的。所以如果有個我存在,這個頭髮都是有個我,這個頭髮有個我存在沒有?所以‘我’只是一個名稱,所以只是給這個軀體給一個名稱為‘我’這樣。所以我真正來講是有沒有?
如果我們沒有個我在,他們的身體有個我在嗎?所以我們的身體不存在一個我,他們的身體同樣也不存在(一個我)。
所以我們以這四個問題來問身體其中一個部分,那我們記得沒有?這四個問題。如果我們有誰是方便、喜歡用皮膚來作爲業處、思維對象或問問題,那就用皮膚。就是自己問自己的心
皮膚是我嗎?皮膚入面有個我沒有?那是沒有一個我,或沒有一個我在入面的。
因爲由過去到現在我們都慣稱這個軀體為我。其實這是由古代開始,真正講是沒有的,沒有一個我存在在入面,
【概念法與究竟法】
這個皮膚它自己認識皮膚沒有?它有沒有說他是皮膚呢?所以是人們給一個名字它,叫皮膚。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叫皮膚或頭髮、牙齒,是人類給它的。當我們生出來之後,他們教導我們說這是頭髮、牙齒、皮膚,這樣給我們去記住這些概念、名稱。如果它是沒有我的話,它是什麽呢?髮或者皮膚如果無我的話是什麽來的?可以回答到嗎?他是屬於自然界的,屬於地界。所以只是將這個地界給一個名字他、一個名相。這是一個社會、一個世界,他們用的、溝通的名稱。這個身體有許多不同的名相。
譬如頭髮是屬於身體嗎?
毛是屬於身體嗎?
牙齒是屬於身體嗎?
所以髮、毛、甲、齒、皮、内臟、筋骨,這些32身分組在一起,就稱爲身體或我。那關於這個眼,也是隨著這個身體來稱呼的,對嗎?耳朵也是同樣在身體裏面加諸一個名稱給它。無論是鼻都是,都是屬於身體的一個名稱,加多一個名稱落去。所以將所有東西組合在一起,他們就説是一個我。將它加諸稱之爲他。他們是屬於概念法的東西來的,概念法是屬於真實的東西沒有?是屬於實相沒有?那當將種種名相拿走,眼耳鼻舌啊,這些都是依然存在在那裏的。那個是關於名相,一個名字,加落去。即定一個名方便他叫的。那這種種名稱、概念法,只不過是存在在世間,但以究竟法,他真的存在嗎?
就是其實他都是自然界的東西來的。那這堆自然界、種種界的聚合,接著給他不同的名稱,譬如頭髮,生在頭的那些就叫頭髮,生起手臂的就成爲毛。所以這種都是屬於概念法的存在,是概念法的真實的一面。即在這個世界存在的概念,譬如說這個人、這個衆生、這個男人、女人。所以這個是屬於世間、真實存在在世間,在世間來説給他一些名相,譬如眼,都是四大的聚合而說是眼、頭髮之類。所以就算真實存在,都是屬於概念法之中、名相之中,但如果我們在究竟法細心去瞭解,都只不過是地水火風,是屬於大自然界的地水火風,是一個物體,是沒有一個名稱、名相的。所以種種名相加諸上去,其實他就是一塊東西在。所以這些種種概念或名相是真實存在,但在究竟法來説,是什麽都沒有的,只是一堆自然物。譬如地水火風入面有個我在嗎?
所以我們一直的觀念就是執著在這種種概念入面,所以我們不能夠去瞭解到這個究竟法真實的一面是無一個我的概念在入面的。所以佛陀教導我們說有三種:
概念法上的真實
施設的佛法上的真實
究竟法
【正見】
所以在這些種種界的聚合中是否真的有個我的存在呢?地水火風裏是否真的有一個人、衆生存在呢?當我們知道其實是沒有一個我、衆生、人在種種界的聚合,這是正見,正確的見解。之前我們一直有邪見、顛倒見,認爲這個五蘊是一直存在一個我,有他、有衆生,所以這個我、這個人是真的有存在沒有?當我們知道、理解到是沒有的話,我們就可以去除這個邪見,正見就會生起。當認爲五蘊是我、我是五蘊、五蘊入面有我,有我在五蘊入面;這個是顛倒見、或叫邪見、錯誤的見解、癡心、無明。那當我們理解到五蘊是每一個我,就是一個正確的見解、一個正見,可以去除這個顛倒見、無明。
【初果】
當我們去除這個邪見的錯誤見解的同時,正見就會生起,有正確的見解沒有?如果見到,就能生起正確的見解,見到五蘊無我,就可以去除顛倒見、去除有人我衆生的錯誤見解。那樣我們就可以去除這個身見結。身見結即
認為五蘊是我
或我擁有五蘊
或五蘊在我中
或我在五蘊中(MN55)
當我們瞭解到五蘊是無我的時候,就可以斷除身見結,成爲初果。
【三果、不净觀的修行】
接著我們就去瞭解身體是髒的、不乾净的,是不净的,它是會發臭的。那如果我們去理解這個身體是種種污物,就會對它產生厭離。當我們對它產生厭離厭倦,我們就會產生離欲,即厭倦這個欲望。當我們厭倦這個欲望,我們就不會執著欲樂,就會去除欲愛、欲樂的執取。那所以我們能夠清楚瞭解這個身體的不净、髒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成就三果。
當我們還未見到這個身體不净、髒的一面,我們可以將它脫出來、剝出來。譬如頭髮如果是跌落去食物、湯的話,還值得飲嗎?還想不想去飲這個湯、食這個食物呢?當我們還未能見到他的不净、髒的話,我們就將這三十二身分將它拆開,將它分離。譬如說頭髮,我們以正念、智慧,去憶念、去將他分開。譬如頭髮放在一面。毛也將它放在一面。甲,指甲、脚甲也將它放在一面,牙齒放在一面、皮也剝出來放在一面。皮、肉、筋、骨、心臟、脾肺腎也將它拆到一面,接著去看一下它們是乾净還是不乾净?
假如將這些髮、毛、甲、齒、皮、肉、心肝脾肺腎這些拆開一樣一樣,放在這個地上,這個32身分。那如果這些身體的物體,維持在這裏一個鐘、一日、兩日、九日,會變成怎樣?當我們將皮膚剝了出來之後,那會有什麽流出來呢?這個身體會剩下什麽呢?沒了皮膚漂亮嗎?好看嗎?有什麽會流出來呢?血膿全都會流出來,所以要看到它的不幹淨、真實的一面,這樣去見到它,去瞭解它。那我們透過這樣就會厭惡這個身體、離開對它的執著。當我們將身體32身分拆開之後,假設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它會怎樣?那它會發臭沒有?它的顔色會有什麽變化?
那譬如一個人喜歡一個人的話,如果他沒了頭髮的話,還會喜歡他沒有?沒了皮膚還想和他結婚嗎?敢去看他嗎?如果牙都沒了呢?我們就會見到他其實是不漂亮的。
那如果我們將種種内臟、全部拆下來,剩下骨頭。那這些是要每天去修的,如果每天去修,將身體的髮、毛、甲、齒、皮、和内臟、筋骨其他全部將它剝掉,只剩下骨頭,看一下只剩下骨頭漂亮嗎?是需要每天去修的。
我們身體排出來的那些東西,哪裏漂亮、哪裏是乾净的東西?所以我們才見到身體的不净、它的髒、是會有臭味的,這樣我們才會對身體產生厭倦,對它離欲。當我們厭倦身體,自然就會厭倦這個欲愛。會讓我們不想再來出生、輪回,會厭離、厭倦輪回。這樣我們就可以成爲三果,就只是那麽多而已。
但需要連續、持續地去修,即每天去修。是需要每天去修,將這個身體拆散它、分開它,全剝開它。並不是說修了一日,便隔一個星期才再修。這樣我們便很難去見到它真實的一面。
當我們持續去修這個不净觀,持續去拆這個身體一個月、一年。我們就會生起智慧、觀智。我們這樣會生起一個智慧、一個觀智,這個智慧就叫隨觀智。隨觀智就是我們能夠隨、不斷觀到這個身體的實相。即不斷見到這個身體是不净的,和它是沒有一個人、我、衆生在裏面的,沒一個我、人、衆生在髮、毛、甲、齒、皮、筋骨。這樣會生起一個隨觀智,隨觀到它的實相是沒有一個衆生、沒一個人、我、他在裏面的。我們這樣隨觀之後,我們就會厭倦、離欲,就會成爲三果。
【阿羅漢、三相】
最終修下去,我們就會見到它的無常、苦、無我。
這個身體是常的沒有?常駐的嗎?
當你出生的時候是小朋友、是嬰兒對嗎?由BB長大到小朋友、年輕人,最後長大成人。所以這個身體一直在變的。那一直在變的無常,是一種苦來的。接著就會越來越老化。最後就會去到死,最尾就會把你燒了。所以我們見到它的無常。
所以我們見到它是無常、他是一種苦來的,不斷在變。它是一直在變的,早晚一直在變的。頭髮、指甲都會越來越長,皮膚都會越來越皺,這是一種苦來的。因爲它一直變異,我們不能控制,所以它是一種苦來的,
那它亦都是無我的,亦不存在一個我在裏面,它是屬於自然界的。如果這個身體是我、是我們的話,我們應該可以吩咐它說不要老,可以嗎?你不要病、不要痛,可以嗎?就是不可以,所以是無我的。如果是真的我的話,我們應該可以和他說、吩咐它對嗎?所以當我們可以見到這些現象,我們就會厭倦。當厭倦,就會離欲。那離欲,就會去除對五蘊的執取,我們的心就沒有任何執取在心入面。所以這個身至念或這個32身分,我們就多些去修、去做、去禪修。
【總結】
第一點我們看到它的無我的時候,這個身體無我,我們就可以成爲初果。
當我們了解身體是不净的、髒的,是會發臭的,那樣可以讓我們成爲三果。
當我們看到無常、苦、無我的時候,我們就會生起厭倦、離欲,就會去除對五蘊的執取,然後成爲阿羅漢。
可以做到嗎?在這裏坐著的有一個我在嗎?有一個人、我在嗎?那你們就可以成爲初果
當我們可以去除這個身見結,就可以成爲初果。
當我們見到這個身體全部都是充滿著不净的,髒的、是會發臭的話,這樣就可以成爲三果
如果是見到是無常的,譬如我們的身體是常的嗎?見到它的無常、苦、無我,就可以讓我們成爲阿羅漢。
所以這個五蘊,只是我們的身體,我們去修行,就可以生起很多的益處。所以要回去嘗試去修
------Luang ta siri
《調息法達到禪那》
入出息念的第四個階段就是讓身行止息。
這個色,就是這個呼吸。
因為這個呼吸而讓身體能夠維持下去。
‘行’就是造作。所以這個呼吸的造作讓身體可以維持下去。
而我們讓身行止息、 平息下來
這個身行止息,即是我們調這個呼吸,調到它越來越輕微和輕盈。
由一開始呼吸很粗糙的,變成中等,到慢慢細微輕微。輕輕地吸,輕輕地呼。到最後呼吸是幼細的。就是這樣去輕化這個呼吸。
我們要有精進力去控制這個呼吸,讓這個呼吸越來越輕細。由一開始很粗,到中等,到很輕細、 幼細,直到呼吸沒了。
但如果呼吸仍然不能輕微到已經熄滅。我們就繼續努力修下去,不斷努力地去調整呼吸。盡量讓呼吸慢慢地輕微輕細,到最後呼吸好像沒了那樣。
這個階段的身行止息,就是呼吸的止息和寂止。就是透過我們去控制呼吸,由粗,慢慢調整到它越來越輕微、 微細,到最後呼吸沒了,這個就變成身行止息,或者說身行寂止。
但修一下它未必就能那麼快止息。所以要不斷調整,讓呼吸不斷輕微輕微,到最後呼吸是沒了的。
當我們不斷調整呼吸,越來越細微。不斷重複修下去,到最後呼吸會輕盈微細到沒了。身體也會寂止,身體也好像沒了,呼吸也好像沒了。剩下覺知覺知、 空空。這個覺知就是佛陀的意思,覺醒。這個就是心已經是安定、 入定的狀態了。那麼這個心就成就了心解脫。意思就是心因為禪定的力量而從五蘊解脫出來。
如果呼吸還未微細到沒了,我們就要以精進力去調整和控制這個呼吸,讓這個呼吸一直不斷微細下去,到最後呼吸沒了、 止息了,這樣就成就了心解脫了。
佛陀就說這個就是身行止息。
....剩下心覺知、 覺知,充滿著明亮
5-4-2025 @澳門
---Luang ta siri
"Achieving Jhana through Breath Control"
The fourth stage of 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is to let the body cease its actions. This body refers to the breath. It is through this breath that the body can sustain itself. "Action" refers to doing. Thus, the act of breathing allows the body to continue.
We aim to bring the body to stillness and calm.
This calming involves adjusting the breath to become increasingly subtle and light. Starting from a coarse breath, it transitions to a medium, and gradually to a fine and delicate one. We breathe in gently and breathe out softly. Ultimately, the breath becomes very subtle. This is how we lighten the breath.
We need to exert effort to control the breath, making it finer and finer. From a coarse start to a medium, and then to a very fine, delicate breath, until the breath ceases. If the breath cannot yet become subtle enough to extinguish, we continue to practice diligently, constantly adjusting the breath, aiming to make it lighter and finer until it seems to disappear.
In this stage of bodily action cessation, it is the cessation and tranquility of breath. Through our control, the breath transitions from coarse to increasingly subtle, until it eventually ceases, resulting in bodily action cessation.
However, achieving this stillness may not happen immediately. Therefore, we must continually adjust, allowing the breath to become progressively lighter until it finally vanishes.
As we repeatedly adjust the breath, it becomes more and more subtle. Eventually, the breath will become so light that it seems to disappear. The body will also reach a state of cessation, appearing to vanish alongside the breath.
What remains is pure awareness—this awareness embodies the Buddha’s meaning of awakening. This state signifies a mind that is stable and concentrated, achieving liberation of the heart. This means that the heart, through the power of stillness, is freed from the five aggregates.
If the breath has not yet refined to the point of cessation, we must use our effort to adjust and control it, allowing the breath to continually become finer until it ceases. This will lead to the liberation of the heart. The Buddha described this as the stillness of the body.
... What remains is awareness, filled with brightness.
--- Luang Ta Siri
5-4-2025 @ Macau
《涅槃是永恆之樂》
Luang ta siri :就好像已經熄滅了的火,所有苦都滅去了,沒有去哪裡。
證入涅槃就是永恆的快樂。心證入涅槃就是最殊勝的快樂一直下去
不會再輪迴了,只是一直永遠在涅槃的快樂當中
信徒:即不會有色身呈現了?
Luang ta siri:沒有什麼字和詞語可以形容到他,涅槃就是滅盡。就是什麼也是滅盡了。所有的苦和煩惱也是滅盡了
《Nibanna is Eternal Bliss》
Luang Ta Siri: It is like a fire that has been extinguished; all suffering has cease , has gone nowhere.
Attaining nibanna is eternal happiness. When the mind realizes nibanna , it experiences the most supreme bliss that continues endlessly.
There will be no more rebirth; one remains forever in the joy of nibanna.
Believer: So there will be no physical form presented?
Luang Ta Siri: There are no words or phrases that can adequately describe it; nibanna is complete cessation. Everything has ceased, including all suffering and defilements
《害怕》
因為有一個‘我’在,才會害怕
如果沒有一個‘我’在,誰會害怕呢?
因為還在邪見當中,認為有一個‘我’。
我們還迷失五蘊有一個‘我’,所以才會害怕
如果我們知道五蘊沒有一個人、 我、 眾生、 他,你接觸到什麼不同的東西,也不會害怕。去到什麼環境,只是空的接觸,也不會害怕。
如果知道沒有一個我的話;看到、 聽到,就會知道沒有一個人、 沒有一個我。
-----Luang ta siri
《Fear》
Because there is an "I," there is fear.
If there were no "I," who would be afraid?
Still trapped in wrong views, believing in an "I."
We are lost in the five aggregates, thinking there is an "I," which is why we fear.
If we realize that the five aggregates do not contain a person, an "I," living beings, or others, whatever you encounter will not invoke fear. No matter what environment you are in, it is just an empty contact, and you will not be afraid.
If you understand that there is no "I," then seeing and hearing will reveal that there is no person, no "I."
----- Luang Ta Siri
《女人也能成阿羅漢》
信徒:女生也可以證悟涅槃嗎?
Luang ta siri : 是男是女,什麼身份都可以解脫,證悟涅槃。只是你不能成為佛陀而已
女人只能做佛陀的母親,但不能做佛陀
比佛陀還要大(笑)
不能成為佛陀,但可以成為佛陀的母親
"Women Can Also Attain Arahatship"
Devotee: Can women also attain nibanna?
Luang Ta Siri: Whether male or female, anyone can achieve liberation and attain nibanna. The only exception is that you cannot become a Buddha.
Women can only be the mother of a Buddha, but cannot be a Buddha themselves.
Greater than the Buddha! (laughs)
You cannot become a Buddha, but you can be the mother of a Buddha
《偷僧團東西的惡業會影響上下七代》
信徒:之前Luang ta 說有信徒偷了僧團東西,然後會影響他上下七代。但佛教一般認為自作自受。那麼我們造惡會影響上下七代,這個是什麼原理呢?
Luang ta siri:因為這個是屬於僧團的東西。對僧團所造的惡業大過對個人所造的惡業。很多年前,有個居士就是這樣。有許多人供養了善款,他就收起來,沒有立即給僧團,而是放在自己戶口。到久了之後,就只是給回一點點出來。國外的人匯款,有時都會匯款到他那裡。他就收起來,或只是給部分僧團。就算是去印度的那些按金,他都是收起來。然後買車給自己小孩子,買這樣那樣。到最後被人發現了,有警察發現了這件事。出家人不懂得去捉他,他還都少就多少。雖然他還了些,但這個惡業還是要受的。
偷僧團的惡業會影響上三代、 下三代,加上他就是七代。
我們就反缽,這些人來供養都不接受了。這就是最大的懲罰了
信徒:例如一個人偷了僧團錢,但他爺爺已經死了一百年,那些惡業都會去了他那裡?
Luang ta siri: 有機會會傳到他那裡。如果他還未輪迴,心識還在這裡的話
信徒:但佛教不是自作自受的嗎?
Luang ta siri: 因為這些是業力的遺傳。一個人造了這個惡業,會影響上一代、 下一代。有了這個惡業,就需要接受果報,他的兒女都會受到影響。
信徒:即只是受牽連?如果一個人的太公已經升了天,那就不受影響了?
Luang ta siri:佛陀是全知者,他對業力是最了解的
信徒:那可否透過修行、 透過慈心迴向去化解這個惡業那?如果發生了的話。
Luang ta siri : 因為這個惡業是很沉重的,除非是成為了初果。要重新決意,重新持守這個戒,重新好好地修行。
他由那時開始很富有的,變成現在很艱難、 很貧困了。所以我們看到對子女都有影響的。父母貧困,子女都跟著貧困。所以這種惡業是現世報來的。就算我看見都覺得很可憐。
"The Bad Karma of Stealing from the Monastic Community Affects Seven Generations"
Devotee: Earlier, Luang Ta mentioned that a devotee stole from the monastic community, which would affect his seven generations. But Buddhism generally teaches that we reap what we sow. So, how does committing our bad deeds affect seven generations?
Luang Ta Siri: This is because it belongs to the monastic community. The bad karma created against the monastic community is greater than that created against an individual. Many years ago, there was a layperson who did just that. Many people donated funds, but he kept the money for himself instead of giving it to the monastic community right away. After some time, he only returned a little. People from abroad would sometimes send money to him, and he would keep it or only give part of it to the monastic community. Even the deposits meant for the trip to India were kept by him. He bought a car for his child and various other things. In the end, he was discovered, and the police found out about it. The monastics didn't know how to catch him; he still had some money left. Although he returned some, he still had to face the consequences of that bad karma. Stealing from the monastic community affects three generations above and three below, totaling seven generations.
We do not accept donations from those people; This is the greatest punishment.
Devotee: For example, if a person steals money from the monastic community, but his grandfather has been dead for a hundred years, will that bad karma still go to him?
Luang Ta Siri: There is a chance it will transfer to him if he has not yet been reborn and his consciousness is still here.
Devotee: But doesn't Buddhism teach that we reap what we sow?
Luang Ta Siri: That's because this is a hereditary karma. When a person commits this bad deed, it will affect the previous and next generations. With this bad karma, one must face the consequences, and his children will also be affected.
Devotee: So it's just collateral damage? If a person's great-grandfather has already passed away, will he not be affected?
Luang Ta Siri: The Buddha is all-knowing; he understands karma best.
Devotee: Can this bad karma be resolved through Dhamma practice or by directing loving-kindness? If it has already occurred?
Luang Ta Siri: This bad karma is very heavy. Unless one becomes a stream-enterer.
one must be resolute, uphold the precepts again, and practice diligently.
He was very wealthy at that time but has now turned into a very difficult and poor situation. So we see that it affects the children as well. When parents are poor, the children also become poor. This kind of bad karma manifests in this life. Even I feel very sorry when I see it.
For more about Luang Ta Siri:
<入定後將不能控制身體>
心一旦進入了一境性,是不可以吩咐道身體向前行還是向後退的;也不能吩咐身體做任何事情的
---Luang ta siri
"We Cannot Control the Body in Jhana"
Once the mind enters into one-pointedness, it cannot command the body to move forward or backward; it cannot instruct the body to do anything at all.
--- Luang Ta Siri
《怎樣不那麼蠢?》
信徒:怎樣可以不那麼蠢?
Luang ta siri: 去除邪見就不再蠢了
如果我們還是覺得五蘊是’我‘ 的話,這個依然是邪見,依然是蠢
我們自己應該教導自己,身體只是地水火風;識只是住在這裡,這個就是心。 身和心都只是大自然而已,不是’我‘
只是一堆的名法和色法;我們將它安了一個名字。
但事實上五蘊是否真的呢?’我‘ 是否真的呢?
它只是一個名字而已。
當明白了之後,我們就可以破除邪見,不再蠢了
還覺得五蘊是’我‘ 的話,那個人是瘋子來的,愚癡的人就是瘋子
我們仍然覺得五蘊是我的話,這個就是瘋子的病,愚癡的病。一直都以為五蘊是我的話,這個就很難處理
"How to Be Less Foolish?"
Devotee: How can one be less foolish?
Luang Ta Siri: Remove wrong views, and you will no longer be foolish.
If we still think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me," that is still a wrong view and still foolish.
We should teach ourselves that the body is just the elements: earth, water, fire, and air; consciousness merely resides here, and that is the mind. Both body and mind are just part of nature, not "me."
They are merely a collection of mental perspective and form perspective ; we have assigned them a name.
But in reality, are the five aggregates truly real? Is "I" truly real?
It is just a name.
Once we understand this, we can break through wrong views and no longer be foolish.
If one still perceives the five aggregates as "me," that person is like a madman; a foolish person is indeed a madman.
If we still believe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mine," that is the disease of madness and folly. If we always think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ours, it becomes very difficult to handle.
《我慢》
我慢就是覺得自己是一樣東西:比人好,和人平等,比人差
這些都是我慢的性質
就是內心仍然執著有’我‘的位置。
自我存在的見解(sakkāya-diṭṭhi ),那是很粗糙的層面而已。知道是無我。但仍有微細的執著,那就是我慢。
只有這個我慢斷除,才可以斷除無明。
無明一斷,後面的緣起法都會全斷了
’我‘不存在的話,還有誰想和自己的老婆老公睡?那自然就想出家了,就自然想走了。
不斷地去修的話,就會想離開這個家庭了。就會想去寺院那裡吃齋了。說真的,他不會想和異性在一起。
大家會看到異性是很醜陋,很骯髒,不乾淨的東西的。
亦都不想吃肉。因為肉都是來自母親的月經和父親的精子。它們都是腐爛,酸臭的。
所以就會想離開了。
想走的時候,找個地方的時候,就會想起Luang ta 了(笑)
只會對生命感到厭倦,對生老病死厭倦,對家庭產生厭倦;如果’我‘不存在的話,這些都沒有意思的了,是這樣嗎?
那我們還賺錢來做什麼? ’我‘都不存在咯~
即使我們做事賺錢,為了布施多些,都好。但久了,都不想在家裡住了。好像我以前那樣,只是不想說出來而已。
這樣的話,女眾的就好像穿到後面三位那樣(尼師)
男眾就會穿得好像我們那樣
只是照顧好身心,在等死而已。
就算要用這個身體來做事,都不會有善業或惡業
只是這個身心的動作而已,沒有’我‘在裡面。做功德還是做惡業,都不會有善惡的因果,因為沒有一個’我‘ 在裡面。
五蘊不是我了
明白嗎?
他就穿越了善業和惡業,已經消除了業;做什麼都不會有善惡業了
---Luang ta siri
"Conceit"
conceit is the feeling that one is a certain thing: better than others, equal to others, or inferior to others.
These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ceit.
It is the attachment to the place of "self."
The view of self (sakkāya-diṭṭhi) is just a coarse aspect. Knowing that there is no self is one thing, but there is still subtle attachment, and that is conceit.
Only by eliminating this ego can one eliminate ignorance.
Once ignorance is cut off, all subsequent dependent origination will also cease.
If "I" do not exist, who would want to sleep with their spouse? Naturally, one would want to renounce worldly life.
If one continues to practice, they will desire to leave their family. They will want to go to a monastery to eat vegetarian meals. Honestly, they won’t want to be with the opposite sex.
People see the opposite sex as ugly, dirty, and unclean.
They also won’t want to eat meat, as meat comes from the menstrual blood of mothers and the sperm of fathers. Both are rotten and foul.
So they will want to leave.
When wanting to go, looking for a place, one will think of Luang Ta (laugh).
One will just feel tired of life, tired of birth, aging, sickness, and death, and become weary of family; if "I" do not exist, then all of this is meaningless, right?
Then why are we making money? If "I" do not exist...
Even if we work to earn money for more offerings, that’s fine. But over time, we won’t want to stay at home. Just like I used to feel, but I didn’t want to say it out loud.
In this case, women may seem like the three nuns behind
Men will dress like us, just taking care of body and mind, waiting for death.
Even if one uses this body to do things, there will be no good or bad kamma.
It’s just the actions of this body and mind; there is no "I" involved. Whether doing good kamma or bad kamma, there won’t be any karmic results, because there is no "I" in it.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not "me."
Do you understand?
They transcend good and bad kamma ; and have eliminated karma; whatever they do will not result in good or bad karma.
--- Luang Ta Siri
《深入探究無常》
信徒:剛才提到無常、 苦、 無我,但這些都是理論,在工作上遇到不喜歡的人,怎樣應用到呢?
Luang ta siri: 我們要將無常、 苦、 無我的道理實踐,就要好好地深入思維。就算是呼吸,都是無常的,不斷生滅。 飛機的聲音也是不斷生滅,只不過它是比較頻密,聽起來好像連貫的一個聲音。但是這種相續,掩蓋了無常的本質。所以我們真的要深入地去思維和看到無常,我們才可以用到。
譬如說這個燈光,是否無常的? 它為什麼可以還那麼光?燈泡其實是連上電源,一直給電,所以才可以那麼光。這個其實就是一個無常的狀態。
而我們的意識、 覺知其實都是一樣,隨著呼吸一起生滅的。
呼吸入,它就生滅生滅,其實它一直在生滅。我們只看到生,看不到滅
我們的意識都是一樣,它都是不斷生滅的狀態,但就好像聲音那樣相續的狀態,我們以為那不是無常。
所以就要看清楚這個相續背後的無常。它其實就是生、 住、 滅的過程,不斷生滅、 不斷在發生的
我們要看到苦才會得到快樂
而無常、 苦、 無我是一起的
經典中說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這個生老死都是一起的,就好像呼吸那樣;它不斷發生,這樣我們才能看到無常、 苦、 無我。如果我們覺得這個五蘊是’我‘ 的話,這個就是集諦,苦就在這裡生起了。大自然就是這樣,生滅就是它的特性。明白這一點就是滅諦。
這樣就可以滅苦,就沒有新的苦可以集起。
這個生滅的過程太頻密了,我們叫相續,遮蔽了無常的特質;我們以為是持續存在的東西。例如我們坐在這裡,一直在變老,但因為相續的過程,我們以為自己不是在衰老。
"In-Depth Exploration of Impermanence"
Devotee: Earlier, you mentioned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t-self, but these are all theories. How can we apply them when we encounter people we dislike at work?
Luang Ta Siri: To practice the principles of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we need to deeply contemplate them. Even breathing is impermanent, constantly arising and ceasing. The sound of an airplane is also continuously arising and ceasing; it just occurs at a more frequent pace, making it sound like a continuous noise. However, this continuity obscures the true nature of impermanence. Only by deeply contemplating and seeing impermanence can we truly apply it.
For example, is this light impermanent? Why does it still shine so brightly? The light bulb is connected to a power source, continuously receiving electricity, which is why it can shine. This is actually a state of impermanence.
Our consciousness and awareness are the same; they arise and cease along with our breath.
As we inhale, there is arising and ceasing; it is constantly happening. We only see the arising, not the ceasing.
Our consciousness is in a continuous state of arising and ceasing, but like sound, it appears continuous, leading us to believe that it is not impermanent.
Thus, we need to clearly see the impermanence behind this continuity. It is essentially the process of arising, dwelling, and ceasing, continuously happening.
We must see suffering to attain happiness; and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t-self are interconnected.
The scriptures say that birth is suffering, aging is suffering, and death is suffering; birth, aging, and death occur together, just like breathing; they happen continuously. This way, we can see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t-self. If we believe that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me," then this is the truth of the origin of suffering. Nature is like this; arising and ceasing is its characteristic. Understanding this is the truth of cessation.
Thus, suffering can be extinguished, and no new suffering can arise.
This process of arising and ceasing is too frequent; we call it continuity, which conceals the characteristic of impermanence. We mistakenly believe that things are continuously existing. For example, we sit here and are continuously aging, but due to this continuous process, we think we are not aging.
《掉舉惡作》
掉舉惡作,譬如說,男見到女,就會有內心的波動
女見到男的,也會有內心的波動
我只是舉個例子而已,說得有些遠
我們見到心還有這樣的動盪,可能是緊張...;覺得為什麼會這樣呢?
它只是這樣自己發生。這個就是五上分結的掉舉,就是心的波動
很簡單的例子。就是女人見到沒有穿衣服的男人;就會問他做什麼呢?是否傻了?
女人見到沒有穿衣服的女人,也會問他做什麼呢?
心就會卡一卡那樣,不知道給什麼反應好,這個就是所謂的掉舉了
心就好像有一種動盪,不知道應該給什麼反應
一個三個聖者不會找老婆老公了,他會一直持八戒,過梵行的生活。所謂梵行,是因為梵天是沒有男女的,也沒有男女之間的性關係,不會有這些作為快樂的來源;他的食物只是喜和樂而已。不是說我們穿到這樣就是梵行者。那只是形容出家人的生活而已。
要我們的內心真的斷除欲貪,這才是真的梵行者
---Luang ta siri
"restlessness"
restlessness can be likened to a man seeing a woman, which causes internal turmoil.
A woman seeing a man will also experience internal turmoil.
I’m just using this as an example, which may seem a bit far away.
When we notice such disturbances in our hearts, it might be due to nervousness... We might wonder why this happens.
It simply occurs by itself. This is the restlessness of the five upper fetters, the turmoil of the heart.
A simple example: when a woman sees a man without clothes, she might ask, “What is he doing? Is he crazy?”
When a woman sees another woman without clothes, she might also ask the same question.
The heart gets stuck and doesn’t know how to react; this is what is called restlessness.
The heart seems to experience a kind of turmoil, unsure of how to react.
A non-returner does not seek a wife or husband; they will uphold the Eight Precepts and live a Brahma conduct (Brahmacaryā). What is meant by Brahma conduct is that in the realm of Brahma, there are no men or women, and there are no sexual relations between genders; these do not serve as sources of happiness. Their sustenance is merely joy and happiness. It’s not that just dressing a certain way makes one a practitioner of Brahmacaryā; that merely describes the lifestyle of monastics.
To truly cut off greed in desire realm within ourselves is what makes one a Brahmacaryā practitioner
--- Luang Ta Siri
《三類初果簡單說明》
身口意做好(具備四不壞淨,戒的部分是五戒十善業),這已經是第一種初果了
如果大家看到自己是不停地變老的,這就是第二種初果了
如果知道身心不是我,這就可以放下邪見,生起正見,這就是第三種的初果;他破除了認為五蘊是我。大家覺得五蘊是我嗎?我是否五蘊?我在五蘊裡面? 五蘊在我裡面嗎?(不)
這就可以破除愚癡,智慧就生起了。
(Luang ta siri 說第二第三類初果都要建基於四不壞淨)
這就可以看到身口意是大自然,不是五蘊,沒有’我‘ ,沒有’真我‘在裡面。
有人死了,真的有人死了嗎? 人都只是一個假名。’我‘是否會死?
如果身體壞滅了,它都會回去它要去的地方
而心就會進入到涅槃。
"A Simple Explanation of the Three Types of Stream-Entry"
When body, speech, and mind are good (possessing the four unbreakables, with the precept aspect being the Five Precepts and Ten Good kamma), this already constitutes the first type of stream-entry.
If one sees oneself as continuously aging, this is the second type of stream-entry.
If one understands that body and mind are not "me," then one can let go of wrong views and cultivate right view; this is the third type of stream-entry.
It breaks the notion that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me."
Do you think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me"?
Am I the five aggregates?
Am I inside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the five aggregates inside me? (No)
This can dispel ignorance, and wisdom will arise.
(Luang Ta Siri says that the second and third types of stream-entry must be based on the four unbreakables.)
This allows one to see that body, speech, and mind are nature, not the five aggregates, with no "I" and no "true self" within.
When someone dies, did someone really die? People are just a false name. Will "I" die?
If the body perishes, it will return to where it needs to go,
and the mind will enter nibanna.
《初果聖者的功課》
一位初果聖者的煩惱從整座山的分量,變成只剩下一個拳頭那麼少的煩惱,或者全沒了。
如果有人真的罵你,會傷到你嗎?
有沒有’我‘?這裡
只是一種假有
所以如果他罵,會罵中我們嗎?他都罵不到你,見不到你,你還會憤怒嗎?
有沒有人生氣?
那就可以放下這個嗔心了
眼睛看到,耳朵聽到,身體碰到;你還會生起貪心嗎?還會想要嗎?
眼睛是我嗎?耳朵是我嗎?五蘊是我嗎?
眼睛見到影像,是’我‘見到嗎?
耳朵聽到聲音是’我‘聽到嗎?
只是大自然在工作而已,眼睛和耳朵在合作工作而已,沒有’我‘在。
誰還覺得五蘊中有’我‘嗎?
那還有人貪嗎? 還有人嗔嗎?
這個五蘊沒有我,這個世界都沒有我;愚癡的人都沒有我;還有我嗎?
還有人貪和嗔嗎?
沒’我‘ 的話還生氣來做什麼? 他和我都不存在
他存在嗎?
他不存在那生氣來做什麼?
這樣就可以放下貪嗔癡,成為阿羅漢了
你可以滅到貪嗔癡,就可以進到涅槃了,明白嗎?
這就可以很快進入到涅槃了,就在我們眼前了
這個就是最後一生了
如果我們可以放下愚癡,知道是無我的話;就可以破除貪嗔癡,去到涅槃。
我們要做到的話,就要先做到第一種初果,然後第二種,第三種,然後就阿羅漢了;是否很容易?
每個人都做到的,無論是在家出家,男女老少;所有人都可以做到,放下到這個邪見的話,就接近涅槃了。唯一需要做的,只是訓練正念正知,讓我們變得成熟。
當眼見到色,要有正念生起,要知道眼是否我
這個正念正知就是智慧。我們一直保持知道,這個是否’我‘?’我‘是否存在?
因為我們過往太習慣這個自我的角度;就覺得是’我‘看到。
當我們有正念正知的時候,我們就會記得,這個不是我,’我‘是不存在的
---Luang ta siri
"The Homework of a Stream-Enterer"
The defilements of a stream-enterer shrink from the amount of an entire mountain to just the size of a fist, or even disappear entirely.
If someone insults you, will he hurt you?
Is there an "I" here?
It's merely an illusion of existence.
So if he insults you, can he really reach you? If he can't reach 'you', if he can't see 'you', will you still feel angry?
Is there an 'I' angry?
Then you can let go of that anger.
When your eyes see, your ears hear, and your body touches; will you still feel greed? Will you still desire?
Are the eyes "me"? Are the ears "me"? Are the five aggregates "me"?
When the eyes see an image, is it "I" that sees?
When the ears hear a sound, is it "I" that hears?
It's just nature at work; the eyes and ears are working together, and there is no "I" involved.
Does anyone still feel there is an "I" within the five aggregates?
Is there anyone who is greedy? Is there anyone who is angry?
This five aggregates do not have "I"; this world does not have "I"; foolish beings do not have "I"; so is there still an "I"?
Is there still an 'I' who is greedy and angry?
If there is no "I," why be angry? He and I do not exist.
Does he exist?
If he does not exist, then why be angry?
This way, you can let go of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and become an Arahant.
If you can extinguish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you can enter nibanna, do you understand?
This is how you can quickly enter nibanna; it is right before us.
This is the last life.
If we can let go of ignorance and understand that there is no self, we can break free from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and reach nibanna.
To achieve this, we must first attain the first kind of stream-entry, then the second, the third type of stream entry, and then become an Arahant; isn't that easy?
Everyone can do it, whether laypeople or monastics, young or old; everyone can achieve this. If you let go of this wrong view, you will approach nibanna. The only thing needed is to train in right mindfulness and right understanding, allowing us to mature.
When the eyes see form, mindfulness will arise, knowing whether the eyes are "me."
This mindfulness and right understanding is wisdom. We must always remember to ask, "Is this 'I'? Does 'I' exist?"
Because we have been so accustomed to this perspective of self, we feel that it is "I" that sees.
When we have mindfulness and right understanding, we will remember that this is not "me," and "I" do not exist.
--- Luang Ta Siri
《正命》
正命就是我們有正確的職業、 投生方式,就是我們不去傷害眾生,不去賣會傷害人的東西;也不會做讓我們犯戒的東西。
譬如說賣彩票的人、 殺生的職業、 或賣幫助殺生的工具,這些都是邪命。
---Luang ta siri
"Right Livelihood"
Right livelihood means having the correct professions and way of living. It involves not harming sentient beings and not selling things that can cause harm to others; it also means not engaging in activities that violate our precepts.
For example, selling lottery tickets, professions that involve killing, or selling tools that assist in killing—these are all considered wrong livelihoods.
--- Luang Ta Siri
《看只是看的修行方法》
信徒:我看只是看,聽只是聽,不起反應,對嗎?
Luang ta siri:這是佛陀所教導的。看只是看,聽只是聽,我們看到所有東西,而沒有自我在。做到這一點是初果或以上的。初果他不執著,他看只是看。如果我們只是凡夫,看到好的還是會喜歡,看到不好的就不喜歡。
初果的聖人,他們六根接觸到六境都是空的觸,因為裡面沒有’我‘。凡夫他是有’我‘,所以他們仍然覺得有’我‘去接觸境界。大家成了初果沒有?
所以我們要真的去做到,看到而沒有一個’我‘ 生起,而是一個空的接觸
就是這樣去衡量自己。就是接觸到對境,還生起貪啊,嗔啊;這還是凡夫。如果可以放下這個貪嗔癡,那就是初果聖者,可以斷除一些比較粗的煩惱。
"The Practice of Seeing but Just Seeing"
Disciple: I see just to see, I hear just to hear, without reacting, right?
Luang Ta Siri: This is what the Buddha taught. To see just to see, to hear just to hear, we see everything but without a 'self' involved. Achieving this is the attainment of the stream-entry or higher. A stream-enterer does not cling; they see just to see. If we are merely ordinary beings, we will still like what is good and dislike what is bad.
For a stream-enterer, their six senses contact the six objects as empty contacts, because there is no "self" within. Ordinary beings have a "self," so they still feel that there is a "self" interacting with the objects. Have you all attained stream-entry?
So we need to truly practice seeing without a "self" arising, but rather as an empty contact.
This is how to measure yourself. If, upon contact with the objects, greed or aversion still arises, that is still ordinary being. If you can let go of that greed, aversion, and delusion, then you are a stream-entry and can eliminate some of the coarser defilements.
《Luang ta siri 教導觀心》
信徒:我比較喜歡觀心,我可否在煩惱生起時提醒自己那是無常的?然後看到無常?
Luang ta siri:是可以的。當我們的心境有所變化時,我們要知道是貪,還是無貪
嗔,還是無嗔
癡,還是無癡
有定,還是無定
各種的狀態都去知道,知道所有的心境狀態,都是無常變化的,都是生起而後滅去,生起而後滅去
我們要以這樣的角度去看,才叫在心內觀心。
你要明白我們觀心是為了什麼去看。我們觀心的目的是什麼?我們觀心能夠斷除我們的煩惱?
煩惱生起的時候,你看到了,就會放下。
如果放不下的話,那還不是觀。
所有的東西都是無常生滅的。看到他們都是持續分解。不是我們重新再把回憶提出來,重新製造那個煩惱。
要把觀心的功夫真的用到出來,是可以斷除的,不再沉溺在那種狀態裡面。它是無我、 無常的;如果還沉溺在其中,那還不是
舉大念住經裡所說:‘在心內觀心,具足熱情、 念、 正知,這樣就可以斷除世間的苦惱。所以我們要有熱情的精進力,不僅是看到,還要斷除我們內心的煩惱。要不然我們只是看到,但沒有什麼用
大家明白了嗎?我們觀心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斷除現在的煩惱
"Luang Ta Siri Teaches vipassana of the mind"
Disciple: I prefer observing the mind. Can I remind myself that the arising of defilements is impermanent? Then see the impermanence?
Luang Ta Siri: Yes, you can. When our mental state changes, we need to recognize whether it’s greed or non-greed, aversion or non-aversion, delusion or non-delusion, still or non-still.
We should be aware of all these states, knowing that all mental states are impermanent, arising and then passing away, arising and then passing away.
We need to view it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at is what it means to observe the mind within the mind. You must understand why we observe the mind. What is the purpose of our mindfulness? Can our mindfulness eliminate our defilements?
When defilements arise, if you see them, you will let go. If you cannot let go, then that is not true vipassana.
Everything is impermanent, arising and ceasing. We should see them as continuously disintegrating, not reviving memories to recreate that defilement.
To truly apply the practice of observing the mind, it can lead to the cessation of attachment; we will no longer be immersed in that state. It is non-self and impermanent. If we are still immersed in it, then that is not it.
As the Great Discourse on the 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states: "Observe the mind within the mind, with zeal, mindfulness, and clear comprehension, so that you can eliminate the suffering of the world." Therefore, we need to have a passionate diligence; it’s not just about seeing, but also about eliminating our inner defilements. Otherwise, we are merely seeing, which is of little use.
Do you all understand? Why do we observe the mind? It is to eliminate the defilements we have right now.
More about Luang Ta Siri:
More about meditation:
https://www.knownsee.com/%E4%B8%8D%E5%90%8C%E5%8D%80%E5%A1%8A%E7%9A%84%E4%BD%9B%E6%B3%95%E5%90%88%E9%9B%86-different-parts-of-dhamma/%E7%A6%AA%E4%BF%AE-about-meditation
《怎樣看自己的修行有沒有進步?》
信徒:要看自己有沒有進步,是否看自己的貪嗔癡有沒有一直減少?
Luang ta siri: 所謂粗的煩惱,就是要用戒去殺死他
中間程度的煩惱,用的是禪定去殺死他
微細程度的煩惱,就是用智慧去殺死他
信徒:就是從煩惱有沒有的角度去看自己的修行有沒有進步?
Luang ta siri: 就是看自己的修行,戒定慧。
你的戒已經很穩定嗎?五戒八戒做得好嗎?
你還想得到別人的東西嗎?這些是很重要的部分
戒並不是嘴巴上說說而已。在泰國,二三年級的小朋友都可以背到。我們真的要做到不殺生、 不偷盜、 不妄語..的話,就真的具足戒。
戒每個人都懂得怎麼背。但當慾望生起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用戒去對治它?
那只是背誦的戒,而不是對治煩惱的戒
"How to Assess if our Practice is Improving?"
Disciple: To see if I have made progress, should I look at whether my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have continuously decreased?
Luang Ta Siri: The so-called coarse defilements should be eradicated with moral precepts.
For defilements of medium intensity, stillness is used to overcome them.
For subtle defilements, wisdom is employed to eliminate them.
Disciple: So, it's about examining the defilements to assess my progress in practice?
Luang Ta Siri: Yes, it’s about observing your practice in terms of precepts, stillness, and wisdom. Is your morality stable? Are you observing the five precepts and eight precepts well? Do you still desire what belongs to others? These are very important aspects.
Precepts are not just something you say. In Thailand, even second or third graders can recite them. If we truly uphold the precepts of not killing, not stealing, not lying.... then we are genuinely practicing morality.
Everyone knows how to recite the precepts. But when desire arises, can we use the precepts to counteract it? That’s merely reciting the precepts, not using them to combat defilements.
《坐禪太開心有沒有問題?》
信徒:打坐時太開心,擔心是否有問題。怕死時仍會苦
Luang ta siri: 如果我們看到無我,就可以滅苦。沒有去的地方,沒有來的地方,也沒有停留的地方;這就是無我
信徒:還是擔心打坐時的開心
Luang ta siri: 不用擔心。每個眾生都是去尋求快樂的。出離是一種快樂,禪那也是一種快樂,涅槃是更高、 無可比擬的快樂;我們就是這樣去提升自己的快樂,明白嗎?
你還未看到苦。如果見苦的話,就會厭離。當你真的感受到苦,你才會找出路,才會放下。
你還未明白蘊。有幾個蘊?
信徒:五
Luang ta siri: 我指的蘊並不是指色受想行識的蘊,而是不同層次的蘊。我們現在坐在這裡的是肉身,欲界的身體,會臭會髒的身體。
呼吸也是一個身體,比這個肉身更精細的身體
比呼吸更精細的,是進入禪定一種能量的身體
還有一種就是無色界的身體。這四種的蘊是重疊在一起的。現在我們這個身體有四層這樣的身體
只有阿羅漢才可以斷除色貪和無色貪。三果或以下的聖者還會執著這些色界和無色界禪定
色界的貪就是我們仍黏著於禪相的狀態。當我們看到色界的定和無色界的定都是無常、 苦、 無我的話,才可以超越它,證悟阿羅漢。
"Is It a Problem being Too Happy While Meditating?"
Disciple: I'm too happy when I meditate and worry if that’s a problem. I’m afraid I’ll still suffer when I die.
Luang Ta Siri: If we see non-self, we can extinguish suffering. There is nowhere to go, nowhere to come from, and nowhere to stay; this is non-self.
Disciple: I'm still worried about being happy during meditation.
Luang Ta Siri: There's no need to worry. Every being seeks happiness. Renunciation is a form of happiness, meditation is a form of happiness, and nibanna is a higher, incomparable happiness; this is how we elevate our happiness, do you understand?
You have not yet seen suffering. If you see suffering, you will develop weariness. When you truly feel suffering, you will seek a way out and let go.
You have not yet understood the aggregates. How many aggregates are there?
Disciple: Five.
Luang Ta Siri: The aggregates I’m referring to are not just the form, feeling, perception, mental formations, and consciousness aggregates, but different levels of aggregates. The body we are sitting in now is the physical body, the body of the desire realm, which is foul and dirty.
Breath is also a body, a more refined body than this physical body.
More refined than breath is the body of a certain energy that exists when one enters meditation.
There is also the formless realm body. These four types of aggregates overlap with one another. Right now, our body has these four layers.
Only an arahant can cut off attachment to the form and formless jhanas. Non-returners or below still cling to the states of the form and formless jhanas.
Attachment to the form realm is when we cling to the nimitta. When we see that both the material and formless jhanas are impermanent, suffering, and non-self, only then can we transcend them and attain arahantship.
《沒有禪那依然可以成為阿羅漢》
阿羅漢也有兩條路,一條是心解脫(這裡指俱解脫),一條是慧解脫。
心不平靜也可以成就阿羅漢,這是慧解脫阿羅漢。
所以不是說一定有色界定、 無色定才可以證悟阿羅漢
這些定提婆達多也有,但他初果也未到。
還未有證到初果,但已經有四禪八定了,黏著於這些禪定的狀態
---Luang ta siri
"One Can Become an Arahant Without Jhana"
An arahant can take two paths: one is the liberation of the mind (refers to liberation of both), and the other is the liberation of wisdom.
It is possible to achieve arahantship even when the mind is not calm; this is the arahant of wisdom liberation. Therefore, it’s not necessary to attain the form or formless jhanas to realize arahantship.
Devadatta also had these jhanas, but he had not yet attained stream-entry. He had not yet realized stream-entry, but he already had the four jhanas and eight attainments, clinging to those states of meditation.
--- Luang Ta Siri
《知道苦但仍未肯放下?》
信徒:雖然知道是苦,但為什麼我們還會有敵意,還不能放下?
Luang ta siri: 因為你還未明白什麼是苦,如果真的明白是苦的話,就能夠放下
信徒:那可能我苦得還不夠(笑)
Luang ta siri: 就是因為還未明白苦。佛陀說,假如我們知道苦,就會厭離,就會放下。你還未看到苦
我們念經的時候會念到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不用去尋找,就在我們的呼吸這裡,在我們的識這裡。我們呼吸進的時候是生,我們呼吸出的時候是死。這樣的話,我們就直接可以看到這個法。明白苦了嗎?
信徒:明白一點點
Luang ta siri : 我們要明白,我們身體坐在這裡,並不是‘我’。真正的‘我’是這個識(Luang ta 只是以世間語言表達,實際上並沒有‘我’存在)。我們每一下呼吸都在生和死的狀態
佛陀在《轉法輪經》中說,生是苦、 老是苦、 死是苦;你明白苦就是明白了四聖諦。他就像我們的呼吸,每天都在循環。我們身體上的苦,我們是斷不了的;但是我們可以斷掉心裡的苦。
明白苦了嗎?
就在我們的呼吸裡面
"Knowing Suffering but Still Unable to Let Go?"
Disciple: Although we know it is suffering, why do we still have hostility and cannot let go?
Luang Ta Siri: Because you still do not understand what suffering is. If you truly understood suffering, you would be able to let go.
Disciple: Maybe I haven't suffered enough (laugh).
Luang Ta Siri: It’s precisely because you have not understood suffering. The Buddha said that if we know suffering, we will develop weariness and let go. You have not yet seen suffering.
When we chant, we say that birth is suffering, aging is suffering, and death is suffering. You don’t need to look far; it’s right in our breath, in our consciousness. When we inhale, it’s birth; when we exhale, it’s death. This way, we can directly see this truth. Do you understand suffering now?
Disciple: A little bit.
Luang Ta Siri: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at our body sitting here is not the "self." The true "self" is this consciousness (Luang Ta is using worldly language; in reality, there is no "self" that exists). With every breath, we are in a state of birth and death.
The Buddha said in the "Turning the Wheel of Dharma" that birth is suffering, aging is suffering, and death is suffering; understanding suffering means understanding the Four Noble Truths. It’s like our breath, which cycles every day. The suffering in our bodies is something we cannot escape; however, we can cut off the suffering in our hearts.
Do you understand suffering? It’s right in our breath.
《禪定的目的》
禪定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的心歸一,那我們就能拿來去用,就像磨刀石那樣,把我們的心磨得很銳利;用在智慧方面
---Luang ta siri
"The Purpose of stillness"
The purpose of stillness is to unify our mind, so that we can sharpen it , much like a whetstone sharpens a blade; this sharpness can then be applied to our wisdom.
--- Luang Ta Siri
《為什麼要去貪?》
我們要的所有東西,僅僅只是為了延續自己的生命。不需要去貪這些東西
所謂的‘我’是不存在的,為什麼要去貪這些東西呢?
---Luang ta siri
"Why Should We Be Greedy?"
Everything we desire is merely to sustain our own lives. There is no need to be greedy for things. The so-called "self" does not actually exist; so why should we be greedy for these things?
--- Luang Ta Siri
《還是要好好地照顧世間法》
信徒:雖然我們知道一切都是無常,但我們依然可以希望事情往好的方向走嗎?
Luang ta siri:我們還是要依靠這個世間的。雖然我們的身體是無常的,我們也要好好地照顧它。這些還是要依靠世間的義務。照顧好身體並不是說要去貪,想要這個、 想要那個
這個就是無常,所有東西都是六大元素:地、 水、 火、 風、 空、 識,這些都可以放在無常、 苦、 無我的框架裡
如果我們知道老是大自然的定律,我們就可以一直看到大自然的法。為什麼會老呢?因為無常,所有東西都一直在變化。
就好像讀書的那些,他們知道禪定有五禪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如果問他初禪是怎樣的?他就可以說到,但並不代表他可以自己說道,這只是記憶來而已。
同樣地,無常、苦、無我;我們理論上明白;但真正發生時我們反而看不到。所以我們要真正地看到它,看到所有東西都是相續的狀態,我們衰老是持續性的進行中,我們要看到它。看到嗎?這是老
嘴巴會說是老,但不是真的看到
"We Still Need to Take Care of the Worldly Duties"
Disciple: Although we know that everything is impermanent, can we still hope for things to turn out well?
Luang Ta Siri: We still need to rely on this world. Even though our bodies are impermanent, we must take good care of them. This is still part of our worldly duties. Taking care of the body doesn’t mean we should be greedy, wanting this or that.
This is impermanence; everything consists of the six elements: earth, water, fire, wind, space, and consciousness. All of these can be framed within the realm of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If we understand that aging is a natural law, we can always see the laws of nature. Why do we age? Because of impermanence; everything is constantly changing.
It's like those who study; they know that meditation has five factors: initial application of mind, sustained attention of mind, joy, happiness, and one-pointedness of mind. If you ask them what the first jhana is like, they can describe it, but that doesn’t mean they have truly experienced it; it’s just memory.
Similarly, with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we conceptually understand them, but when it truly happens, we often fail to see it. So we need to genuinely see it, to recognize that everything is in a state of continuity, that our aging is an ongoing process. We need to see it. Do you see? This is aging.
The mouth can say it’s aging, but we don’t truly see it.
《第二類初果是看到一切都呈現三相嗎?》
信徒:昨天Luang ta 說第二類初果是看到無常、 苦、 無我,那是否見到所有東西都是,才算呢?
Luang ta siri: 我們如果看到自己是無常的話,我們看到所有人、 所有東西都是無常的。我們已經老了這麼多年了,我們知道自己是無常的話,坐在這裡的所有人都是一樣的。
知道什麼是無常的嗎?
你的面是常嗎?和小孩子時一樣嗎?
因為是無常,所以我們才會是這個樣子,而不是剛剛出生的樣子,明白嗎?
因為無常,所以我們才會變得這麼老,要不然還依然是小孩子的樣貌
"Is the Second Type of stream-enterer Seeing Everything as Impermanent?"
Disciple: Yesterday, Luang Ta said that the second type of stream-enterer is seeing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Does that mean we have to see everything in this way to count?
Luang Ta Siri: If we see ourselves as impermanent, we will see that everyone and everything else is also impermanent. We have aged over the years; if we recognize our own impermanence, then everyone sitting here is the same.
Do you understand what impermanence is?
Is your face the same as it was when you were a child?
Because of impermanence, we are not as we were at birth. Do you understand?
Because of impermanence, we have become old; otherwise, we would still look like children.
《看破》
當我們看破這個假設的有,這就是一個自然的狀態,究竟法的狀態,解脫的狀態。沒有自我,只有大自然而已
這只是假名而已。
以為五蘊是我,這是邪見
所以這些佛陀所教導的法,就是要我們去除有身見、 邪見,去除邪見後涅槃就在眼前了
---Luang ta siri
"Seeing Through"
When we see through the illusion of existence, we realize a natural state, the state of ultimate truth, the state of liberation. There is no self, only the nature.
These are just a conventional names.
Thinking that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the self is a form of wrong view.
Th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are meant to help us eliminate the view of self and wrong views; once we remove these wrong views, nibanna is right before us.
--- Luangta Siri Indasiri - Tham Pha Daeng Pha Nimit Temple
《做了許多惡業仍有機會投生天界》
信徒:過去以前因為無知而犯的錯已經發生了,我們不能改變,只能現在做好,對嗎?
Luang ta siri:那些都是過去的東西,我們只能好好地把握現在而做好。
聽過Aṅgulimāla尊者嗎?他殺了許多人,他也是好好地修好自己的身口意,最後他也能成為阿羅漢
有人來問我,他做了許多邪淫的惡業,有好幾個老婆,他覺得自己應該沒有機會去天堂了。其實都是可以的,只要我們好好地做好自己的身口意,就會關掉惡道的大門。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就像我們放出來的屁,就不要再抓住它、 抓回來了
"Having Committed Many Evil Deeds, There Is Still a Chance to Be Reborn in the Heavenly Realm"
Disciple: The mistakes we made in the past due to ignorance have already happened, and we cannot change them. We can only do well in the present, right?
Luang Ta Siri: Those are all things of the past. We can only focus on the present and do well. Have you heard of Aṅgulimāla? He killed many people, but he diligently cultivated his body, speech, and mind, and in the end, he became an Arahant.
Someone asked me; he has committed many immoral acts and has several wives. He feels that he no longer has a chance to go to heaven. In fact, it is still possible. As long as we properly cultivate our body, speech, and mind, we can close the door to the lower realms. The past is already gone. It's like releasing a fart; don’t try to grab it back.
《彌勒佛的年代》
在彌勒佛出世的時候,那個時代的人有八萬歲的壽命,就算你是四萬歲,還是屬於很年輕。
如果想投生到那個時代,要有三個美好的素質,就是身口意都要好,才可以在那時出生。
彌勒佛中間的字就是metta ,就是慈悲的意思。那個時代的人都是互相慈悲的,所有人戒律都很好;而且所有人都是很美麗很英俊的,不會有邪淫的情況發生。那個時代的人都是吃素的,不吃肉。他們認為肉是不干淨的東西。我們的肉都是從父母交配而來的,從父親的精液、 母親的月經而來的;它本身是不淨的。他們都是吃菜、 吃植物等等的。
所以如果想投生到彌勒佛的時代,你們的身口意要做好。我們做好了這些身口意的話,就可以投生天界。彌勒菩薩下來的時候,那些天神都想跟著他,就會一起下來。我們做好身口意的話,我們作為人類和天神的狀態就不會超過七世;我們死後投生到天界,然後見到彌勒菩薩,然後跟著彌勒菩薩下來,剛剛好。
彌勒菩薩是在第四層天、 兜率天。天界的壽命是一層比一層更加長的。
三十三天的一天等於人間一百年
越高的天界,時間的跨度就越大
有人說如果發願到天界,他們做不到。怎會做不到呢?只要我們把這些天法好好地修起來就可以了。
什麼是天法呢?就是慚愧
只要我們把慚愧之法修起來,我們就可以投生天界。
色界天那些梵天們,他們一天等於人間九百萬年,加上去可以等到彌勒佛出世
如果想投生到色界天、 梵天,我們就好好地禪修,讓心可以歸一,那我們就可以投生到梵天界。為什麼做不來呢?專心地做就好了。
梵天他們是不需要吃食物的,他們的食物只有喜和樂兩種。那些外道的修行者,他們也是可以投生到梵天。想去的話,也是透過我們這樣精進地禪修,可以念Buddho 啊,或者看呼吸都可以
---Luang ta siri
"The Era of Maitreya Buddha"
During the time of Maitreya Buddha, people lived for eighty thousand years; even if you were forty thousand years old, you would still be considered very young. To be reborn in that era, one must possess three beautiful qualities: good behaviour, speech, and thoughts.
The middle character of Maitreya's name is "metta," which means loving-kindness. People of that time were compassionate towards each other, and everyone followed good precepts. They were all beautiful and handsome, and there were no instances of sexual misconduct. People ate vegetarian diets, avoiding meat, as they believed meat was impure. Our flesh comes from the union of parents, from the father's sperm and the mother's menstrual blood; it is inherently impure. They consumed vegetables and plant-based foods.
Therefore, if you wish to be reborn in the time of Maitreya Buddha, you must cultivate your body, speech, and mind well. If we do this, we can be reborn in the heavenly realms. When Maitreya Bodhisattva descends, the celestial beings will want to follow him and will come down together. If we cultivate our body, speech, and mind well, our state as humans and celestial beings will not exceed seven lifetimes; we will be reborn in the heavenly realms, meet Maitreya Bodhisattva, and follow him down.
Maitreya Bodhisattva resides in the fourth level of heaven, the Tusita heaven. The lifespan in the heavenly realms increases with each higher level. One day in the Thirty-Three Heavens equals one hundred years in the human realm. The higher the heavenly realm, the greater the time span.
Some say they cannot make the aspiration to the heavenly realms. How can they not? As long as we cultivate the heavenly virtues well, it is possible. What are the heavenly virtues? They are wise shame (hiri) and wise fear of consequences (ottappa). If we cultivate these virtues, we can be reborn in the heavenly realms.
In the realms of form, the Brahmas, one day equals nine million years in the human realm, allowing them to wait for the arrival of Maitreya Buddha. If one wishes to be reborn in the realms of form or Brahma, we must practice meditation diligently, allowing our minds to return to 'one' (to be still). This way, we can be reborn in the Brahma realms. Why would it be impossible? Just focus on it is ok.
Brahmas do not require food; their sustenance is only joy and happiness. Even practitioners of other religions can be reborn in the Brahma realm. To attain this, we must diligently practice meditation, whether by reciting "Buddho" or by observing our breath.
--- Luangta Siri Indasiri - Tham Pha Daeng Pha Nimit Temple
《臨死時想起什麼就去到那裡》
佛法就是這些,以佛法僧作為皈依
當我們的心墮落的時候,佛法僧的功德就會來幫助我們,讓我們不會墮落惡道
如果沒有這樣的話,我們的心就很容易去到惡道。
比如說,我們想起自己的孩子,你就變成鬼,一直守著他。你想起什麼,你就會生作什麼。然後你的心就會被卡在那裡,在那裡出生。
如果我們憶念起佛法僧的話,我們就能在人道或天道出生。如果我們修行好的話,就可以更上地提升,去到初果。更厲害的話就可以去到二果、 三果等等
---Luang ta siri
"Wherever You Think of at the Moment of Death, That’s Where You Will Go"
Buddhism teaches us to take refuge in the Buddha, Dharma, and Sangha. When our mind falls into negativity, the merits of the Buddha, Dharma, and Sangha will help us, preventing us from descending into the lower realms. Without this, our minds can easily fall into those realms.
For example, if we think of our children, we may become a ghost, constantly watching over them. Whatever we think of, we will be reborn as that. Our minds can become trapped in that state and will be reborn there.
If we remember the Buddha, Dharma, and Sangha, we can be reborn in the human realm or the heavenly realm. If we practice well, we can further elevate ourselves to the first stage of enlightenment (stream entry). With even greater effort, we can be once-returner, non-returner, and so on.
--- Luang Ta Siri
《坐禪時昏昏入睡?》
信徒:坐禪的時候觀呼吸,但觀著觀著,卻睡著了
Luang ta siri: 正念不足。亦都是一個痴心的生起,迷失的生起。在你昏昏欲睡的時候就深長地呼吸。
這個是因為當時我們的心沒有覺知到呼吸,沒有了正念,已經墮落到痴心、 迷失的狀態,所以這個是愚癡的禪修、 禪定
深呼吸。跟著呼吸下去,跟著呼吸出來;長吸、 長呼20次30次來去除昏沉。重新叫醒你的心。這個就是痴心的狀態,亦都是我們沒有了解到五蓋。五蓋中的昏沉、 掉舉、 疑蓋就是痴心。貪蓋屬於貪,嗔蓋屬於嗔。所以就是貪嗔癡。
所以這個五蓋是屬於中等的煩惱。如果我們打瞌睡的時候,就睜開眼,然後深呼吸,讓呼吸又粗又深又長;跟著呼吸入、 出
這個就是愚癡的禪定,心迷糊。
痴就是迷失的意思,也就是蠢的意思
當我們深長呼吸下去,直至我們的昏沉消失了,我們才如常地覺知如常的呼吸
"Fallen Asleep While Meditating?"
Disciple: When meditating, I observe my breath, but I fall asleep.
Luang Ta Siri: This is a lack of mindfulness. It is a rise of delusion and confusion. When you feel drowsy; take deep, long breaths. This happens because our mind is not aware of the breath; we have lost mindfulness and fallen into a state of delusion. This is foolish meditation.
Take deep breaths, following the inhale and exhale; do this 20 to 30 times to dispel drowsiness and awaken your mind. This is a state of delusion, and we do not understand the five hindrances. Among the five hindrances, sloth and torpor, restlessness, and doubt are forms of delusion. Greed and hatred correspond to the hindrances of greed and hatred. Thus, it’s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These five hindrances are considered moderate level defilements. If we find ourselves dozing off, we should open our eyes and take deep breaths, making our breathing coarse, deep, and long. Following the breath in and out, this is the foolish meditation where the mind is confused.
Delusion means being lost or foolish. When we take deep, long breaths until our drowsiness disappears, we can return to being aware of our breath as usual.
《無常是快樂的嗎?》
信徒:現在如果問許多人‘無常是快樂還是痛苦的’ ,他們會說那是快樂的。因為壞的會變好,會有轉機。請問Luang ta 怎樣回應他們呢?
Luang ta siri : 當我們就這樣去思維無常、 明白這個無常,這的確是快樂了。比如說什麼不見了,你找到了,這也是無常啊。你能知道所有的東西、 所有的變化都是無常的話;你自然能夠生起快樂了。
比如說,我們長白頭髮,如果我們真的明白的話,我們就不會花錢去染頭髮、 做這些東西。因為我們交給無常、 大自然就好了,這樣心就會快樂
信徒:有些人思維這個無常,反而會更加執著;例如‘啊,因為無常,所以我會更好、 死後會投生到天界’ 可以怎樣解釋給他們聽呢?
Luang ta siri: 無常而讓我們做惡業的也有。他們不是真的明白無常。比如說我們的鼻子很扁,如果我們開心地接受它,我們就不用去整容那些了。如果去整容的話,可能會讓你發炎、 更加苦。這些就是無常、 大自然的現象。如果我們嘗試改變大自然的話,只會浪費我們的錢,而且讓我們苦。無常是大自然的定律。我們能夠改變大自然的定律嗎?比如說我們哪裡不滿意,我們就想去改變它。
這個是大自然的法性、 定律
"Is impermanence happy?"
Believer: If you ask many people now, "Is impermanence happy or painful?" they would say it's happy. Because what is bad can become good; there can be a turning point. How would Luang Ta respond to them?
Luang Ta Siri: When we contemplate impermanence and understand it, it indeed brings happiness. For example, if something is lost and you find it, that is also impermanence. If you know that everything and all changes are impermanent, you naturally can experience joy. For instance, as we get gray hair, if we truly understand it, we wouldn't spend money to dye our hair or do such things. We can just accept impermanence and the nature, and then our hearts will be happy.
Believer: Some people think about impermanence and become more attached; for example, "Ah, because of impermanence, I will be better, and after death, I will be reborn in heaven." How can we explain this to them?
Luang Ta Siri: There are those who let impermanence lead them to do bad deeds. They do not truly understand impermanence. For example, if our nose is flat and we happily accept it, we won't need cosmetic surgery. If we do get surgery, it might cause inflammation and more suffering. These are the phenomena of impermanence and nature. If we try to change nature, it will only waste our money and bring us suffering. Impermanence is the law of nature. Can we change the laws of nature? For example, if we are dissatisfied with something, we want to change it. This is the nature of natural laws.
《這些算是使喚師父辦事嗎?》
信徒:Luang ta 說使喚聖者做事,例如如果我們加持佛牌、 請師父幫忙祝福、 誦經、 翻譯、 解決疑難、 邀請開示佛法;這些是惡業嗎?
Luang ta siri: 是不同的事來的。邀請,我們是邀請他們教導、 幫助眾生。這個是邀請師父他們教導眾生,不是去使喚他們。
信徒:有些人喜歡把佛牌拿給師父祝福,這是惡業嗎?
Luang ta siri: 這就不是那麼好了。因為這些佛牌可能之前已經有大師父祝福過來的了。好像我祝福過的佛牌,已經不需要其他人再去祝福加持了。我已經很有信心不需要其他人再加持了
信徒:那麼這樣算是惡業嗎?
Luang ta siri: 這個是請求他們,不是去使喚他們。
信徒:那麼如果我們請師父幫忙翻譯,這個算是惡業嗎?
Luang ta siri: 不是。這個是在教導、 幫助別人、 道化別人,讓別人明白佛法,懂得去修行佛法。
信徒:可否舉些例子,怎樣為之使用師父呢?
Luang ta siri: 叫他們去做事,那個就是使用師父了。例如叫他們辦事:幫我拿這樣東西、 那樣東西;這個就是使用師父了。
"Is this considered using the master to do things?"
Believer: Luang Ta said that using saints to do things; but for the followings:such as when we ask them to bless amulets, ask for blessings, recite scriptures, translate, resolve doubts, or invite teachings; are these considered bad kamma?
Luang Ta Siri: These are different matters. Inviting them means we are asking them to teach and help beings. This is inviting the master to teach sentient beings, not using them.
Believer: Some people like to bring amulets to the master for blessings. Is this a bad kamma?
Luang Ta Siri: This is not so good. Because these amulets may have already been blessed by a great master. For example, the amulets I have blessed do not need further blessings from others. I am confident that they do not need additional blessings.
Believer: So does this count as a bad kamma?
Luang Ta Siri: This is a request to them, not using them.
Believer: What if we ask the master to help with translations? Is this a bad kamma?
Luang Ta Siri: No. This is about teaching, helping others, and guiding them so that they understand the Dharma and know how to practice it.
Believer: Can you give some examples of what it means to use a master?
Luang Ta Siri: Telling them to do things, that is using the master. For example, asking them to work: "Help me get this" or "that"; that is using the master.
《Luang ta siri 對香港人的提示》
信徒:請問Luang ta 有什麼想提醒香港人?
Luang ta siri: 就是提醒你們不要發神經。如果還認為五蘊是我的話就是發神經。
五蘊是我嗎? (不)
不要再發神經了
神經病好了沒有?
如果認為‘五蘊是我’的話,這是邪見,也就是神經病、 瘋人的見解。
‘我’也是假設出來的。五蘊亦都是假設出來的,要思維、 自己問自己,直到我們真實地見到。
就問自己:假如身體、 這個五蘊不是’我‘,那麼那是什麼東西?
我們問到最後,就會知道只是一堆元素。不是真的有個’我‘在裡面。
當我們去除這些愚癡和迷失,我們就等於去除這個神經病。
所以無論是痴心還是嗔心,這些都是認為有一個’我‘在,這個亦都是在發瘋。
你們的神經病開始好起來沒有?
如果知道沒有一個’我‘,這個神經病就會好起來。
很少有人會這樣去提醒我們的。在泰國有許多人想邀請我去,就是因為他們明白了。就是讓他們明白
"Luang Ta Siri's Advice to the Hong Konger"
Devotee: What would Luang Ta like to remind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Luang Ta Siri: I want to remind you all not to be psychotic. If you still think of the five aggregates as "me," then you are being psychotic.
Are the five aggregates "me"? (No)
Stop being psychotic.
Are you done with your psychosis?
If you believe that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me," that is a wrong view, which is a psychotic perspective.
The "I" is a fabrication.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also fabricated; you need to reflect and ask yourself until you truly see it
Ask yourself: If the body and these five aggregates are not "me," then what are they?
When you ask yourself this deeply, you'll realize they are just a collection of elements. There isn't really an "I" inside.
When we remove this ignorance and delusion, it's like removing that psychosis.
So whether it's ignorance or anger, these arise from thinking there is an "I," and that too is a form of madness.
Are you starting to feel better from your psychosis?
If you realize there is no "I," then that psychosis will improve.
Very few people will remind us of this. In Thailand, many people want to invite me because they have understood this. It’s about helping them to understand.
《阿羅漢們還會工作?》
信徒:阿羅漢打破了人類意志力的極限,但都會繼續生存。但我見聖者們都很有心,用盡自己的心去弘法,想了解他們的作息,和他們有沒有功課給自己做?
Luang ta siri: 一個阿羅漢的心已經處於解脫的快樂之中,而且他已經不會再執著五蘊,他的心已經超越四大,在五蘊之上。他所做的一些義務,都只是訓練弟子,帶弟子去做的。但他自己本身已經對五蘊沒有任何的執著,已經超越了這個五蘊和四大
他已捨下邪見: ‘五蘊是我’,‘我是五蘊’,‘有我在五蘊之中’ ,‘五蘊在我之中’。他的心已經在四大之外,五蘊之上。所以就算他用這個四大去做任何的東西,都不會有善業或惡業,在業力之外。之所以他維持這個色身和飲食,只不過是在做利益世間的事情。不是捨下對五蘊的執著之後就會死亡,只不過是用正念和智慧去捨下對五蘊的執著。只不過他能夠及時地捨下五蘊,即知道這個五蘊是四大的聚合,只不過是心識來依靠這個四大、 這個身體,但不存在一個‘我’,他們能夠這樣捨下對五蘊的執著。
但他們都有保持他們的義務和工作,就好像Luang Pu sri 和這個傳承的Luang Pu In ,他們都是有他們的工作和義務。你可以試下問Luang Pu In 有沒有做東西。做都是為了子孫、 弟子信徒、 國家、 佛教,他們本身沒有什麼期望想從中得到些什麼。你可以打聽下Luang Pu In 有沒有做東西。所以我也還有我的義務和法務,做是為了社會、 國家、 佛教、 子子孫孫、 信徒。就算我也有起建這個四聖地,為了子子孫孫可以去頂禮、 去隨喜,為了可以關閉四惡道。不是為了利益自己,是為了利益弟子信徒透過這樣做這些布施和頂禮而關閉四惡道。
所以所有大師父都是這樣去做工作。
"Do Arahants Still Work?"
Believer: Arahants have broken through the limits of human willpower, yet they continue to live. I see that the saints are very dedicated, using their hearts to spread the Dharma. I want to understand their daily routines and whether they have tasks they set for themselves.
Luang Ta Siri: An Arahant's mind is already in the joy of liberation, and they no longer cling to the five aggregates. Their mind transcends the four elements and is above the five aggregates. Any duties they perform are merely to train their disciples and guide them. For themselves, they have no attachment to the five aggregates and have transcended both the five aggregates and the four elements.
They have abandoned wrong views: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me," "I am the five aggregates," "there is a me within the five aggregates," and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within me." Their mind is beyond the four elements and above the five aggregates. Therefore, even if they use these four elements to do anything, it will not produce good or bad karma; they are beyond karma.
The reason they maintain their physical form and have food is simply to engage in beneficial activities for the world. Letting go of attachment to the five aggregates does not mean they will die; rather, they use right mindfulness and wisdom to relinquish that attachment. They can timely let go of the five aggregates, knowing that these aggregates are merely the aggregation of the four elements, relying on these elements and this body, but there is no "me." They can let go of their attachment to the five aggregates in this way.
However, they still uphold their duties and work, just like Luang Pu Sri and Luang Pu In from this lineage; they both have their work and responsibilities. You can ask Luang Pu In if he is doing anything. Their actions are for the benefit of descendants, disciples, the nation, and Buddhism, without expecting anything in return. You can inquire whether Luang Pu In is involved in activities. I also have my du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doing things for society, the nation, Buddhism, and future generations.
Even if I contribute to establishing these Four Holy Sites, it is so that future generations can pay respects and rejoice, and to close the four lower realms. It is not for personal gain, but for the benefit of disciples and followers, to help close the four lower realms through these acts of generosity and reverence.
So all great masters work in this way.
《去除邪見死後生善道或證涅槃》
如果我們可以去除‘五蘊是我’的邪見的話,發生意外而死亡時,心就會投生到善道,天界或證入涅槃;因為他事先已做好準備。
因為他沒有執著五蘊是‘我’或‘我的’,當心識離開身體,不會執著五蘊是‘我’或‘我的’,心就會直接證入涅槃。
如果我們沒有事先修開,意外死時是來不及的。
當呼吸不再進來,這個四界就會分解,心就會離開這個身體,心就會立刻了解到‘五蘊不是我’‘、 ‘我不是五蘊’、 ‘五蘊之中沒有我’、 ‘沒有五蘊在我之中’,心就會去到天界或者證入涅槃。
所以我們要在死之前訓練這個正見
....
如果當下立即死的話,我們有正見,亦都可以去到天界或者證入涅槃。
但是如果我們有邪見,認為‘五蘊是我’‘、 ‘我是五蘊’,那麼死後我們依然會一直守護著這個五蘊
....
如果我們知道五蘊不是‘我’的話,一斷氣就能夠放下五蘊。
如果連自己的五蘊也知道不是‘我’,我們兒女的五蘊是我的嗎?妻子的五蘊是我的嗎? 當明白五蘊不是我的話,所有東西都會放下。所以還會擔心他們嗎? 他們沒有,我們也沒有
---Luang ta siri
"Removing Wrong Views to Rebirth in a Good Realm or Attain Nibanna"
If we can eliminate the wrong view of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me," then when unexpected death occurs, the mind will be reborn in a good realm, the heavenly realm, or attain nibanna; this is because one has prepared in advance.
Since there is no attachment to the five aggregates as "me" or "mine," when the consciousness leaves the body, it will not cling to the five aggregates, allowing the mind to directly realize nibanna.
If we have not cultivated this understanding beforehand, when death comes unexpectedly, it will be too late. When the breath ceases, the four elements will disintegrate, and the mind will leave the body, immediately recognizing that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not me," "I am not the five aggregates," "there is no 'me' in the five aggregates," and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not within me." The mind will then go to the heavenly realm or attain nibanna.
Therefore, we must train in this right view before death. If death occurs suddenly and we have right view, we can also reach the heavenly realm or attain nibanna. However, if we have wrong views, believing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me" or "I am the five aggregates," then after death, we will continue to cling to these five aggregates.
If we understand that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not "me," we can let go of the five aggregates the moment we take our last breath. If we know that even our own five aggregates are not "me," then are our children's five aggregates ours? Are our wife's five aggregates ours? When we realize that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not ours, everything can be let go. So will we still worry about them? They are nothing, and we are nothing too.
--- Luang Ta Siri
《昏迷病人靈魂出竅?》
信徒:我想問一個人病了很久,對外界沒有意識了。但他沒死。那他會否有靈魂出去了另一個空間?我怎樣幫到他呢?
Luang ta siri : 如果他還有呼吸,他的心識還在身體裡。如果有呼吸,即還有心識,心識和呼吸在一起。所以他的心識還在,沒有去到其他界。如果你和他說的話,就叫他默念 buddho dhammo sangho ,讓他的心達證皈依三寶。送這個 buddho dhammo sangho給他,作為禮物。
如果一個人內心有佛法僧作為皈依處的話,他死的時候也不會墮落到四惡道
信徒:但他是天主教基督教的
Luang ta siri : 無論基督教還是什麼宗教都好,內心有皈依處,都是對他有幫助的。無論是基督教還是什麼,他吃到糖都是甜的,吃辣椒都是辣。行善都是有善報,行惡都是有惡報,不論任何宗教。無論是基督教還是什麼,假如偷東西別人都會被人捉去,對嗎? 無論是基督教還是什麼,和老婆孩子爭吵都會生氣,對嗎?
看到別人的東西都是想要得到的。所以無論是基督教還是佛教,他們的心都是一樣的
他們提起說創造世界出來。創造到美也有醜也有,為什麼要創造醜的出來?
如果這個世界可以被創造,為什麼要創造那些斷手斷腳的人出來呢?
無論是基督教、 佛教還是伊斯蘭教,都一樣是人,都一樣有這個心。這個心都一樣有貪嗔癡,心一樣有妒忌、 怨恨。所以佛陀才教導我們持好五戒,就是避免我們有過強的貪嗔癡,因此而造惡。明白嗎?
所以讓他默念buddho 。如果我們求上帝來幫助我們自己,也幫助不到。
"Does the Soul of a Comatose Patient Leave the Body?"
Believer: I want to ask about a person who has been ill for a long time and is unconscious of the outside world. But he is not dead. Does his soul go to another space? How can I help him?
Luang Ta Siri: If he still has breath, his consciousness is still within his body. If there is breath, there is consciousness, and consciousness is linked with breath. Therefore, his consciousness is still here and has not gone to another realm. You can talk to him and encourage him to silently recite "Buddho, Dhammo, Sangho," so that his heart can take refuge in the Triple Gem. Offer this "Buddho, Dhammo, Sangho" to him as a gift. If a person has the Buddha, Dharma, and Sangha as a place of refuge in their heart, they will not fall into the four lower realms when they die.
Believer: But he is Catholic/Christian.
Luang Ta Siri: Whether Christian or of any religion, having a place of refuge in the heart is beneficial for him. Regardless of whether it's Christianity or anything else, when he eats sugar, it is sweet; when he eats chili, it is spicy. Doing good deeds brings good results, and doing bad deeds brings bad results, no matter the religion. In Christianity or any other faith, if someone steals something, they will get caught, right? In Christianity or any religion, arguing with a spouse or children can lead to anger, right? People see others' possessions and want to obtain them. So, whether Christian or Buddhist, their hearts are the same.
They mention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If the world can be created, why create something ugly? If this world can be created, why create people with missing limbs? Whether in Christianity, Buddhism, or Islam, we are all human and possess the same heart. This heart experiences greed, anger, and ignorance; it also experiences jealousy and resentment. This is why the Buddha teaches us to uphold the Five Precepts, to avoid strong greed, anger, and ignorance that lead to evil actions. Do you understand?
So, let him silently recite "Buddho." If we seek God to help ourselves, it cannot help.
《不生不滅的心和涅槃》
我們透過覺察呼吸的生滅,即它的生死
我們一直察覺下去,最後我們的心就會變成不生不滅,不死的心;這就是涅槃的境界
我們看見呼吸的生滅生滅、 生死生死,到最後我們連呼吸的生滅也看不到了,只看到空,看到不生不死的境界,看到空。到最後剩下覺知、 空、 不生不死的境界,這也是佛法僧也存在在裡面的境界
---Luang ta siri
"The Uborn and Undying Heart and Nibanna"
By observing the arise and fall of our breath, we become aware of its birth and death. As we continue this awareness, our mind transforms into an unborn and undying heart; this is the state of Nibanna.
We see the arise and fall, birth and death of the breath; and finally, we can no longer perceive the cycle of breathing; we only see emptiness, the state of being undying and unchanging. In the end, what remains is awareness, emptiness, and the state of being unborn and undying, which is also the realm in which the Buddha, Dharma, and Sangha are in
--- Luang Ta Siri
《不要理會禪修中的影像》
我們不要迷失在禪定所產生的影像
就好像我們迷路這樣,我們在浪費時間
在禪修那裡迷路,有機會會讓我們精神有問題
變成神智不清,或者我們說走火入魔
這個是屬於觀染,我們禪修的障礙
這些禪定過程中有種種的幻像和影像,當我們去對它有興趣,每次打坐都想去追,那慢慢慢慢就會自我膨脹,覺得自己很厲害。到最後其他人提醒都不聽
---Luang ta siri
"Don't Get Distracted by Images in Meditation"
We should not get lost in the images produced during meditation.
It's like getting lost; we are just wasting time.
Getting lost in meditation can lead to mental issues, causing confusion or what we might call going crazy.
This belongs to the realm of defilements and is an obstacle to our meditation practice. During meditation, there are various illusions and images, and when we become interested in them, wanting to chase after them every time we sit, we slowly start to inflate our ego, thinking we are impressive. In the end, we won't listen to others' reminders.
--- Luang Ta Siri
《先止後觀比較穩妥》
信徒:在禪修的過程很難把止觀分割開,好像混在一起
Luang ta siri: 關於止觀要怎樣修呢?就是我們要先成就止禪,直到內心生起定力。心可以休息、 有力量,我們才去修觀。入定就是我們心會停止一切的思想,沒有妄念,要想什麼都不能想。心入到定,就在那裡休息,休息夠了、 飽滿了,就會退出來。
這個定力就好像磨刀石。當心從定力退出來的時候,我們才去思維、 去想。然後心如果剛剛從定力退出來,心是很柔軟、 很有力量的,很適合我們去工作、 去修觀。
修觀就是去思維。然後心剛剛從定力出來時,它的智慧是很鋒利的,五根五力在這個時候很強壯,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去除對付煩惱。煩惱就是迷失在五蘊當中,認為五蘊中有我;這時我們要正思維五蘊無我的特徵。去了解它如何無我。
我們剛從定力退出來,就去修觀,去思考五蘊的實習相。我們都認為五蘊是我、 我的,我們就去了解五蘊其實不存在一個‘我’、 不是我。
透過這樣去了解到五蘊其實是空的,不存在一個‘我’,僅僅存在著一堆不淨物。這樣才可以去除內心的執取,把煩惱殺掉。
所以是不同的階段,我們就修定修到定下來,修到心有力量、 柔軟了,我們就去思維這個五蘊的無我,它是種種的界
--Luang ta siri
"First Stillness, Then Insight: A More Reliable Approach"
Disciple: It’s very difficult to separate stillness and insight during meditation; they seem to blend together.
Luang Ta Siri: How should we practice stillness and insight? First, we must achieve stillness in meditation until our minds develop stillness. When the mind can rest and gain strength, we can then practice insight. Entering stillness means stopping all thoughts; there will be no distractions, and we cannot think of anything. When the mind enters stillness, it rests there. Once it has rested sufficiently and is full, it will naturally come out.
Stillness is like a sharpening stone. When the mind exits this stillness, we can begin to think and reflect. At this moment, the mind is very soft and strong, making it suitable for work and insight practice.
Practicing insight involves contemplation. When the mind has just come out of stillness, its wisdom is sharp, and the five faculties and five powers are strong. At this moment, we need to deal with defilements. Defilements arise from being lost in the five aggregates, thinking that there is a self within them. We must correctly contemplate the characteristic of non-self in the five aggregates and understand how they are devoid of a self.
As we just exit stillness, we practice insight by contemplating the nature of the five aggregates. We often believe that the aggregates are "I" or "mine," so we need to realize that there is actually no "self" present in the five aggregates; they are merely a collection of impure substances. By understanding this, we can eliminate attachment and eradicate defilements.
Therefore, these are different stages: we practice stillness until it stabilizes and our minds become strong and flexible; then we reflect on the non-self of the five aggregates, which are various realms.
-- Luang Ta Siri
《入定者能體驗到涅槃的境界》
信徒:我應該強迫心去和呼吸在一起?還是心跑掉了、 知道,跑掉了、 知道?
Luang ta siri: 要停止思想念頭,讓我們的心只是回來覺知呼吸而已。過去的也不要,未來的也不要;剩下就是覺知這個呼吸而已。一切的妄念都不要,只是覺知呼吸。思想就是煩惱,如果我們一去想,痛苦就會生起。所以無論是想過去還是未來,這些思想都是要停下來,單純地覺知呼吸的進出而已。
呼吸慢慢沒有了,就剩下覺知。這時就慢慢和覺知在一起就可以了。如果我們進入這種情況的話,這個就是心解脫,成就這個定力。
誰看到這個心解脫,那個人就是體驗到涅槃的境界了。
Luang Pu Sri 就教導,誰見到這個解脫,他就嚐到梵行的滋味。
我們覺知到呼吸滅去的話,我們就見到解脫。
誰看見到解脫呢?就是這顆心看到解脫。到解脫就是這顆心,那個人就可以觀想到涅槃。觀想到涅槃的就是這顆心。
《The One Who Enters Jhana Can Experience the State of Nibbana》
Devotee: Should I force my mind to stay with the breath, or just know it when it wanders away?
Luang Ta Siri: You should stop the thoughts and let your mind simply return to the awareness of the breath. Do not dwell on the past or the future; just remain aware of this breath. All distractions should be set aside, focusing solely on the breath. Thoughts are defilements; whenever we think, pain arises. So whether thinking of the past or the future, these thoughts must stop. Simply be aware of the inhalation and exhalation of the breath.
As the breath gradually fades, only awareness remains. At that point, you can slowly be with this awareness. If you enter this state, that is liberation of the mind, achieving stillness.
Whoever sees this liberation has experienced the state of Nibbana. Luang Pu Sri taught that anyone who sees this liberation tastes the flavor of Dhamma. If we perceive the cessation of the breath, we see liberation. Who sees liberation? It is this heart that sees liberation. The path to liberation is by this heart, and that person can then perceive Nibbana. The one who perceives Nibbana is this heart.
《禪修的五魔》
在修習禪定的過程中,魔羅會入侵。魔羅的意思就是我們的煩惱。煩惱會阻礙我們,讓我們的心不能平靜下來
這個煩惱魔就是我們想得到這個、 得到那個;想成為這個、 成為那個。這個煩惱魔就是讓我們想得到,想看到這樣那樣。這些全都不需要的
過去都不需要,未來都不需要,我們只需要看到呼吸。 當我們這樣防護的時候,魔羅沒機會入侵時,它就會入侵我們的五蘊。就是讓我們這裡痛、 那裡痛、 這裡酸、 那裡酸,阻止我們的心去修習業處,讓我們從業處出來去留意它。
所以我們不要給自己的心和這些魔羅共處,我們應該讓我們的心和智者,即我們的呼吸在一起。
另外一種魔羅就是思想念頭、 種種的妄念,從業處拉我們的心出來。所以這種妄念和思想就是至聖的魔。心就會想過去的事情、 未來的事情,想這樣想那樣,那我們的心就會從自己的思想妄念在一起。這個亦即是我們的心和魔羅在一起。這時心就會從覺知呼吸跑了出來,和思想念頭在一起。這個思想念頭就是最大的魔來的,阻止我們的心平靜下來,離開業處和禪修。
當我們知道這些思想念頭都是魔羅和障礙,我們不和它們在一起,那它們就會變成一些影像、 一些聲音、 一些味道來吸引你。這樣就會讓我們的心離開了覺知呼吸,和這些聲和色在一起。有時它會化成天人、 天女、 天男的影像。如果是女人的話,就會變成男天神給我們;如果是男人的話,就會變成女天神給我們;為了將我們從業處和定力拉走。當我們知道這是魔羅來的,即不理會它繼續修業處,它就會變成剛出生的情況給你看,即裸體。女性就會看到男天人,他們極之英俊,沒有任何缺陷,很具誘惑性,在這裡坐的男士沒有一位及得上。
如果是男性的話,就會看見女天人,看見她們的裸體。非常之漂亮,讓人忍不住去看她們。當見到這些男天人女天人,就會忍不住離開定力去看,看到世間的男人女人和他們相比,就好像一隻猴子。他們非常之好看。
就算我們的佛陀成佛時,都有魔羅化身天人相給他看。魔羅的女就化身顯現給佛陀看。這三個女天人有渴愛、 貪、 慾,來化出來給佛陀看。所以佛陀已經經歷過來了,才教導我們心不要和魔在一起。
但是如果魔女魔男都吸引不到我們,到最後就會以死亡的魔來攻擊我們。死魔就是死亡的意思。這個死魔就是,當我們打坐下去,覺得心很亂、 很不舒服、 不平靜,那就覺得去睡比較好。死魔的意思就是我們忍不住然後去睡覺,從定力死去。所以我們拿起枕頭然後睡,就好像被死魔殺掉,從戒定慧死去。
所以這就是五種的魔。這五種的魔就是來障礙我們,讓我們的心不能定下來。所以佛陀在《大吉祥經》中說,遠離愚癡人,親近智者。即不給我們遇見親近魔羅,要去親近智者,那即是呼吸。這個善知識就是這個覺知者,隱藏在呼吸裡。當我們的心和呼吸共處,我們就是在親近智者、 善知識。當我們讓心一直和智者共處、 在一起,那我們就會成功。我們的心就會入到定、 成就道果涅槃。
---Luang ta siri
During the practice of meditation, Mara invades. Mara refers to our mental defilements. These defilements block us and prevent our hearts from finding peace.
This defilement is our desire to obtain this or that; to become this or that. This Mara leads us to want to see various things, which are all unnecessary.
We do not need to dwell on the past or the future; we only need to focus on our breathing. When we protect ourselves in this way, Mara has no chance to invade. However, if it does intrude upon our five aggregates, it causes pain here and discomfort there, distracting us from our practice and drawing our attention away.
Therefore, we should not let our hearts co-live with these Mara; instead, we should keep our hearts with the wise, which is our breathing.
Another form of Mara is thoughts and various illusions that pull our hearts away from our focus. These thoughts are the most insidious Mara. The mind starts to think about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wandering away from the awareness of breathing. This is when our heart becomes entangled with Mara. At this point, the mind runs away from the awareness of breathing and gets caught up in thoughts. These thoughts are the greatest Mara, preventing our hearts from settling and focusing on meditation.
When we recognize that these thoughts are Mara and obstacles, we should not engage with them. Instead, they will transform into images, sounds, and sensations that seek to attract us. This will cause our hearts to drift away from the awareness of breathing and become entangled with these sights and sounds. Sometimes they may manifest as heavenly beings. If one is a woman, they might see male deities; if one is a man, they might see female deities—tempting us to abandon our focus and stillness. When we realize this is Mara, we should ignore it and continue our practice, which may manifest as a newborn condition—nakedness. Women may see handsome male deities without any flaws, very enticing, surpassing any men here. If a man, he may see beautiful female deities, making it hard to look away.
Even the Buddha, when he attained enlightenment, faced Mara manifesting as heavenly beings. Mara's daughters appeared before him, called desire, greed, and lust. The Buddha experienced this and taught us not to engage with Mara.
However, if the male and female Mara cannot attract us, they will ultimately attack us with the Mara of death. The death Mara signifies death itself. This Mara comes when we meditate and let us feel our minds as being chaotic, uncomfortable, or restless, leading us to prefer sleep. The death Mara is when we succumb to the urge to sleep, thus abandoning our stillness. Picking up a pillow to sleep is like being slain by this death Mara, leading to the demise of our practice of precepts, stillness, and wisdom.
These are the five types of Mara. They obstruct us, preventing our hearts from settling. Thus, the Buddha said in the "Great Auspicious Discourse," to distance ourselves from foolish people and to associate with the wise. We should not allow ourselves to associate with Mara, but rather stay close to the wise, which is our breath. The wise one is the awareness hidden within our breathing. When our hearts are in union with our breath, we are in proximity to the wise. When we keep our hearts aligned with the wise, we will succeed. Our hearts will enter jhana and achieve the path to Nibbana.
《從禪那出來之後要怎樣做?》
從禪那出來,不要那麼快就鬆開我們的手腳
我們應該要回憶起之前是怎樣修習,而生起定力的。我們是用什麼方法作為內心覺知或者憶念的對象?
當出定後,我們應該先這樣去正思維,不要那麼快鬆開手腳。我們去回憶起到底怎樣讓心入定,是長呼吸?短呼吸?是粗?是幼?而讓這個心能夠入定。
我們將這心安住在哪個安立處?我們要記得。當我們記住了之後,心才容易平靜。這個是為了之後打坐時可以用同樣的方法。這樣心才容易平靜。
但如果我們去換方法去修,那就很難平靜。
就是這樣一直修下去
---Luang ta siri
After coming out of Jhana, do not quickly loosen your hands and feet.
We should remember how we practiced before and what methods we used to cultivate stillness. What was the object of our inner awareness or recollection?
When we finish meditating, we should first reflect on how we entered Jhana: Was it through long breaths? Short breaths? Was the breathing coarse or fine? This helps our mind settle into calmness.
Where do we establish our mind? We need to remember this. Once we remember, it becomes easier for the mind to be at peace. This way, we can use the same method when we meditate again, making it easier for the mind to settle.
However, if we switch methods, it becomes difficult to find calmness. So, we should continue practicing in this way.
--- Luang Ta Siri
《初果聖者還有的煩惱》
Luang ta siri:初果仍然有煩躁、 有壓力的時候
他們的錯誤見解有時仍會生起,他們的心還不夠穩定、 智慧還未夠強
所以他們舊的習性還會呈現,會有執著
有時仍會有壓力、 煩躁
但他們的貪嗔癡像凡夫一座山那麼大,縮小到好像拳頭那麼大
這個是指最後一類的初果,即斷除三結的初果
如果一個人罵我們,會罵中這個‘我’ 嗎?
所以最後一類初果的根器會強壯到了解到沒有一個我在
最後一類初果,他們要加強訓練正念正知
即正念和智慧
眼見色的時候,要理解是否有一個‘我’在
耳聽聲的時候,要理解是否有一個‘我’在...
當聽到別人罵我們時,就要知道是否一個‘我’ 在聽到
這個就是要訓練我們的諸根,讓我們的正念及時拿智慧去應用,去除當下煩惱的生起
信徒:別人罵我們的時候,我們就立刻想罵回去
Luang ta siri :這個時候,我們要訓練我們的根器、 我們的諸根、 智慧
是否有一個‘我’ 在被人罵?
Luang Ta Siri: A stream-enterer still experiences agitations and pressure at times. Their wrong views may still arise, and their minds are not yet stable enough; their wisdom is still developing. Therefore, their old habits can resurface, leading to attachments. At times, they may still feel pressure and agitation.
However, their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which once felt as large as a mountain, shrink down to the size of a fist. This refers to the last type of stream-enterer, who has cut off the three fetters.
If someone insults us, do they strike at this "self"? The last type of stream-enterer will have a strong foundation, realizing that there is no "self" present. They need to enhance their training in mindfulness and wisdom.
When seeing colors, they need to understand whether there is a "self" involved. When hearing sounds, they need to recognize if there is a "self" present...
When we hear others insult us, we should be aware of whether a "self" is listening.
This is about training our faculties, allowing our mindfulness to apply wisdom to eliminate the arising of present defilements.
Devotee: When others insult us, we immediately want to retaliate.
Luang Ta Siri: At that moment, we need to train our faculties, our senses, and our wisdom. Is there a "self" being insulted?
《賭博和買彩票是惡業》
Luang ta siri :一些導致墮落的行為或娛樂包括有去賭博、 買彩票,都會導致墮落到惡道
信徒: 如果買20baht 可以嗎?買一點點
Luang ta siri :就算一點點毒藥都可以毒死人的
信徒:請問Luang ta 可以解釋為什麼賭博、 買彩票這些是惡業、 買彩票會讓人墮落惡道?
Luang ta siri :因為賭博本身就是一種墮落的行為。就算未死,已經好像墮落到地獄裡。賣了自己所有的財產,到最後什麼都沒有,跳樓自殺都有。因為賭博到最後自殺的人,可以說是成千上萬。所以賭博會帶來灼熱還是快樂?
當買彩票,我們浪費錢買許多。結果還未出,我們的心已經在跳跳跳了。這個就是沒有戒了,心也是邪見了。不是一個有戒有法的人。是一種邪命。
無論是殺豬、殺牛、殺雞去賣,這個也是屬於邪命來的。這個是惱害了自己,也惱害了其他眾生。賣武器、捉獵物的捕捉器,都是屬於邪命的。
所以當買了許多六合彩時,號碼還未出來,我們已經好像死了那樣。我們用了許多錢去買六合彩,就算號碼還未出,已經驚心動魄了。假如沒有中,就好像死了似的。
這比不上我們守好自己身口意,身口意向善,禪修佛法,這樣心比較暖一點。心也會受益,也可以去除邪見
有這樣良好的身口意,最多也不會輪迴投生多過七次
信徒:可否說,因為買彩票,我們用20元想要一億,這是大貪的行為,所以導向惡道?
Luang ta siri :這個是屬於導向墮落的入口。通常都不會中,通常都是損失。沒有見過買彩票的人真的發達。到最後四大敗壞、 死亡,就會墮落惡道。這不值得。
所以想得到、 想中,這個就是一種貪來的。這種貪、 想得到,得不到就會變成嗔。為什麼會嗔呢? 就是因為迷失認為五蘊裡面有個我在。如果了解到五蘊裡面沒有一個我的話,就可以去除貪嗔癡。
誰想得到錢,就是這個‘我’想得到錢。當可以去除邪見、 沒有一個‘我’的話,心又怎會想得到呢?所以只是有那麼多。
用戒去去除粗糙的貪嗔癡。
最主要還是貪。當他們得到一億,他們就會想要得到十億。
當呼吸進入不到身體,到時還想得到些什麼?
氧氣筒嗎? (笑)
如果這個氧氣筒都幫不到我們,會怎樣? 死囖~
所以其實我們的生命是很短暫的,就好像只是一剎那。但是如果相比地獄的時間,他們的一日,等如人間的九百萬年。 所以地獄的壽命是很長的,相比起我們。
"Gambling and Buying Lottery Tickets are Bad Karma"
Luang Ta Siri: Some actions or entertainments that lead to downfall include gambling and buying lottery tickets, both of which can lead to a fall into the bad realms.
Devotee: Is it okay if I spend 20 baht to buy lottery ticket? Just a little bit?
Luang Ta Siri: Even a little bit of poison can kill a person.
Devotee: Could you explain why gambling and buying lottery tickets are considered bad karma? How do they lead someone to the bad realms?
Luang Ta Siri: Because gambling is itself a degenerate behavior. Even if you don't die, you are already like someone who has fallen into hell. You sell all your possessions, and in the end, you have nothing left. There are even cases of people committing suicide by jumping from buildings due to gambling. Thousands of people end up committing suicide because of gambling. Does gambling bring warmth or happiness?
When buying a lottery ticket, we waste money on many tickets. Even before the results are out, our hearts are already racing. This indicates a lack of precepts, and the mind is filled with wrong views. Such a person is not one who practices precepts and Dharma; this is a form of wrong livelihood.
Whether it’s killing pigs, cows, or chickens to sell, that also falls under wrong livelihood. It harms oneself and harms other beings. Selling weapons or traps for hunting also belong to wrong livelihood.
So when we buy many lottery tickets and the numbers have not yet been drawn, it feels as if we are already dead. We spend a lot of money on lottery tickets, and even before the results are out, our hearts are racing. If we don't win, it feels like death. This is not as good as maintaining our thoughts, speech, and actions in a wholesome way, practicing meditation and the Buddha's teachings, which can warm the heart. The heart will benefit and can eliminate wrong views.
With good thoughts, speech, and actions, one will not be reborn more than seven times in the cycle of samsara.
Believer: Can we say that by buying lottery tickets, we are using 20 baht to try to get a billion, which is an act of great greed, thus leading to a lower realm?
Luang Ta Siri: This falls into the category of a gateway to downfall. Usually, you won’t win; it’s typically a loss. I have never seen anyone who became wealthy from buying lottery tickets. In the end, with the decay of the four elements and death, one will fall into the lower realms. It’s not worth it.
So wanting to get and hoping to win is driven by greed. This kind of greed—wanting to gain something—if not achieved, will turn into anger. Why does anger arise? Because one is deluded into thinking that there is a self within the Five Aggregates. If one understands that there is no "self" within the Five Aggregates, they can eliminate greed, anger, and ignorance.
Anyone who wishes to obtain money is driven by this "self" wanting money. If we can eliminate wrong views and have no "self," how can the heart still desire? So there is only this much.
Use precepts to eliminate coarse greed, anger, and ignorance.
The main problem is still greed. When they obtain a billion, they will want ten billion. When they can no longer breathe, what more do they want? An oxygen tank? (laugh) If even the oxygen tank cannot help us, what will happen? We will die!
So, in truth, our lives are very short, like a mere moment. But compared to the time in hell, one day there is equivalent to nine million years in the human realm. Thus, the lifespan in hell is very long compared to ours.
《像常人的初果聖者》
成為初果,仍然可以有慾望去做工、 賺多多錢,都是可以的。
都可以有老婆小孩
只不過成為初果後,他知道死了之後這些全都沒有了
所以他的貪嗔癡會減少。當他有很大的慾望生起時,他就會有這樣的想法去提醒--即是這些東西最後都帶不走的
他會努力去賺錢,但也知道這些到最後都只是養活自己的生活
---Luang ta siri
"A Stream-Enterer who is like an ordinary person"
Becoming a Stream-Enterer (the first stage of enlightenment) does not mean that one cannot have desires to work and earn a lot of money. It is still possible for them to have a wife and children. However, after becoming a Stream-Enterer, one understands that all these things will be gone after death.
As a result, their greed, anger, and ignorance will decrease. When strong desires arise, they will remind themselves that these things cannot be taken with them in the end.
They will work hard to earn money but also recognize that ultimately, it is just to sustain their own living.
--- Luang Ta Siri
《使喚聖者的惡業》
Luang ta siri:如果那些人還有邪見,他們的身口意不好的話,他去使喚聖者;初果已經是聖者了
他們就會得到惡業
有一個例子,就是有個女居士,她從佛陀那裡聽起類似剛才所說的佛法;她就生起信心,身口意好,成為了第一類的初果。她就想起一位女性朋友,同樣希望她能成為初果。
在找她的同時,她的朋友就在洗澡,也在洗頭。碰巧她的朋友需要一些綁頭髮的東西,就對這位初果聖者說:‘你幫我拿這個吧!’
就這樣去使喚、用初果聖者。
就是因為這個惡業,讓她五百世成為下人、奴隸、被人使喚。
所以當我們有這些法、這些德。如果是凡夫來使用我們,就會有這個惡業
信徒:那怎樣知道他們是否初果呢?
Luang ta siri:只有自己知道自己。修習佛法的人自己便知道自己的身口意好不好。他們不會四周圍和人說自己是初果的
就算出家人有很高的戒臘,也未必是初果。
有些出家人雖然戒臘高,但他們去買彩票都有的。這個就是身不好,戒行不好
一開始就是從布施開始,接下來就是有好的身口意,身善、口善、意善,這是屬於戒
接著就是修定,然後就是修智慧。正見就是有這個智慧,知道五蘊不是我的正見。知道五蘊,人、我、眾生只是元素,沒有一個我在。
Luang Ta Siri: If those people still have wrong views and their actions of body, speech, and mind are unwholesome, and they try to command the noble ones—who are already stream-enterers (sotapanna)—they will incur bad karma.
For example, there was a female lay disciple who heard similar teachings from the Buddha, which inspired her confidence. She cultivated her body, speech, and mind well, becoming a first-type stream-enterer. She thought of a female friend who she hoped would also become a stream-enterer.
While looking for her friend, she found that her friend was bathing and washing her hair. Coincidentally, her friend needed something to tie her hair and said to this stream-enterer, "Can you help me get this?"
By commanding this stream-enterer, she incurred bad karma, resulting in her being reborn as a servant or slave for five hundred lifetimes, being commanded by others.
So, when we possess Dhamma and virtues, if they are used by an ordinary person, it leads to bad karma.
Devotee: How can we know if someone is a stream-enterer?
Luang Ta Siri: Only one knows oneself. Those who practice the Buddha's teachings are aware of their own actions of body, speech, and mind. They do not go around telling others that they are stream-enterers.
Even among monastics with high precepts, they may not be stream-enterers. Some monastics, despite their high status, still buy lottery tickets, indicating their actions are unwholesome.
It starts with generosity, followed by good actions of body, speech, and mind—being wholesome in body, speech, and intention, which relates to the precepts. Next is the cultivation of stillness, and then the cultivation of wisdom. Right view involves the understanding that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not "self." Knowing that the five aggregates, people, and beings are merely elements, there is no "self" within them.
當我們身善、 口善、 意善的話,即我們有持戒
再去禪修修定,心也很容易定下來
When our bodily actions, speech and mind is good; that means we keep precepts,
Then when we go meditate to cultivate stillness, the mind can be easily be still
----Luang ta siri
"An Elder Monk inspired by Luang ta siri Successfully Realized the Dhamma"
Luang Ta Siri mentioned that there is an elderly monk who ordained in his old age, named Luang Pu Bunmee. After reading Luang Ta's biography, he developed faith and decided to emulate Luang Ta's practice.
Luang Ta only sleeps for two hours each day before, spending almost the rest of the time in meditation.
However, Luang Pu Bunmee is even more dedicated, sleeping just one hour a day. 😂
Recently, Luang Pu went to pay respects to Luang Ta. Luang Ta remarked that Luang Pu's hair, like his own, could also transform into relics.
《仿效Luang ta siri 而成功體證的老年比丘》
Luang ta siri 提到,有一位晚年出家的比丘,叫Luang Pu Bunmee. 在讀到Luang ta 的傳記後生起信心,於是仿效Luang ta 的修行。
Luang ta 當年苦修時每天只睡兩個小時,其餘時間幾乎都在禪修
而Luang Pu Bunmee 比Luang ta 更厲害,每天只睡一個小時
最近Luang pu 去頂禮Luang ta 。
Luang ta 說Luang pu 的頭髮也好像Luang ta 的頭髮那樣,都能夠化成舍利子~
《布施、持戒、禪修是通往涅槃之道》
過去佛陀教導來做布施,持戒和禪修;是一條可以讓我們證悟涅槃的道路。
佛陀說這個布施是可以去除我們內心的吝嗇和慳貪,讓我們的心可以清明起來,做這個布施。
接著我們亦都做這個三皈依,做這個佛法僧三寶,持好這個五戒。透過持戒,可以去除內心比較粗糙的貪嗔癡;讓我們的心可以進一步的清明。
之後說到禪修。禪修分為兩種。
一種叫止禪,止禪就是我們修到讓我們的心平靜。或者我們說是修定。
透過修定,我們內心生起的定力,可以去除我們內心中等的煩惱,也就是我們的五蓋。關於修定,可以去除我們內心中等的煩惱,可以去除我們內心的貪蓋,嗔蓋,昏沉睡眠蓋,掉舉後悔蓋,和疑蓋。
關於微細的煩惱,就是我們透過修觀來去除的。微細的煩惱就是我們內心深處的執取,執著。 這個執取就是執取五蘊,認為五蘊是我、是我的這種煩惱。這個就是無明。所以這個是癡來的。愚癡就是執著五蘊是我、是我的,所以這種癡也是無明。 所以我們禪修就是為了理解實相,我們坐著的這個身心、這個五蘊,來了解它的實相。我們認為五蘊是我、是我的--這個見解,是一個很嚴重的錯誤見解來的。之所以我們會繼續輪迴下去,就是因為有這種錯誤見解。所以佛陀才教導我們斷除三結,就是要修行禪修捨去身見結、疑結、戒禁取結。
關於這個身見結,就是認為五蘊是我、我是五蘊、五蘊裡面有我、有我在五蘊裡面。這個是錯誤的見解來的。所以我們才要去正思維,這個五蘊是否真的屬於我、我的,去了解這個身體。這個身體只不過是地水火風的聚合,這些都是界來的,元素來的。無論地界,我們來之前它都是存在,我們走之後它都是存在,沒有任何一個‘我’的成份在裡面,就是這樣去了解五蘊。所以這個地水火風是屬於自然界的東西來的,是一直都存在在這個世間裡的,不是屬於任何一個人來的,是屬於自然界的。
這個心識,這個識是屬於知的界,就是它進了胎。而這個知元素,也是屬於自然界的。心識入住這個身體,所以就會給這個概念,就是身心。
而身和心都是屬於自然界的元素。當這個身和心聚合在一起,我們就說,這個是我。但其實這只不過是種種自然界元素的聚合而已。所以身心才被假設為‘我’,或名法、色法這樣去稱呼它們。所以五蘊是形容這堆自然界元素的名稱和假設而已。所以我們去執著了種種的概念法裡面。
其實五蘊真正來說是不存在的。存在嗎?
五蘊是沒有的。 除了身心稱為五蘊,我們還會加上不同的名稱,包括說這個是人、這個是我、這個是眾生、這個是他那樣。就這樣不斷重疊不同的概念法去同一樣的東西裡。
那這個人、我、眾生,在五蘊裡面是存在的嗎? 沒有的
所以無論是錯誤的見解或者稱為無明,就是我們迷失了在我是五蘊、或者五蘊是我、五蘊裡面有我、有我在五蘊裡面。
如果一個人有這樣的見解—認為我是五蘊、或者五蘊是我、五蘊裡面有我、有我在五蘊裡面—這個亦都是屬於邪見。那這個亦都是屬於無明,屬於痴心。是很嚴重的錯誤見解來的。直到我們明白到,其實真正來說五蘊是沒有的,是一堆大自然界的聚合,人、我、眾生、他,這些相都是不存在的,只是種種大自然界的聚合,這樣才可以去除這些錯誤的見解。所以這個是屬於邪見,即愚癡來的,亦都是無明,不如實了解實相。所以這種錯誤見解,是非常嚴重的錯誤見解。所以真正來說,如果是以實相的角度,五蘊真正是我、是我的嗎?
人、我、眾生、他,這些都是不存在的。這種種的名相、種種的概念,都是加諸下去的。
那大家現在有正確的見解,還是錯誤的見解?有錯見,還是有正見?
五蘊是否我?如果見到‘五蘊是我’的話,這個就是錯誤的見解
如果見到五蘊不是我、不是我的,這個就是正見。
當這種正見生起的時候,那種邪見或者無明就會熄滅、滅去。所以智慧可以幫助我們去除邪見、痴心。、
透過修智慧和觀,可以清楚這種無明。
透過這樣去除煩惱、無明,我們的心就沒有受到任何煩惱的污染。那麼心就是充滿自然、清淨、清涼。
所以就是一開始所說的,布施、持戒、禪修,就是證悟涅槃的道路。就是透過我們這樣去修,這樣去證悟涅槃的方法。
好像一開始早上我們來供僧…這個是幫助去除我們內心的慳吝。
但我們的煩惱還未去除,透過持戒去去除我們內心比較粗俗的貪嗔癡煩惱。
接著透過修定去除我們中等的內心煩惱,即是五蓋。
但是煩惱還未完全去除的,所以透過修觀,修智慧,來去除我們內心細微的煩惱,即是執著。
內心微細的煩惱,就是邪見,或者說無明。所以我們透過修智慧生起這種正見,來去除內心細微的煩惱
透過我們修智慧,去除我們內心的邪見、微細的煩惱、無明。那我們內心的煩惱就會除盡。那內心就會充滿著清淨、光明,那剩下的心,就是原本的心,很自然的心。所以這就是一條導向我們證入涅槃的道路、修行方法。所以證入涅槃的方法,就是布施、持戒和禪修,我們要去好好地實踐。 涅槃是存在在每個人之中的,每個人如果能夠將‘我’去除,即五蘊是‘我’ 的‘我’去除,也就是這個無明,涅槃就會生起。無明或者邪見就是認為五蘊是我。
因為所有的煩惱就是聚集在無明之中,就是認為有這個‘我’存在。所以涅槃存在在每個人之中。只要每個人滅除這個‘我’ ,涅槃就會在心中生起。
----Luang ta siri
31-3-2025
"Generosity, Precepts, and Meditation: The Path to Nibanna"
In the past, the Buddha taught that practicing generosity, observing precepts, and meditation are paths that can lead us to enlightenment and Nibanna. The Buddha said that generosity can remove our inner stinginess and greed, allowing our hearts to become clear through giving.
Next, we also take refuge in the Triple Gems: the Buddha, Dharma, and Sangha, and uphold the Five Precepts. By observing the precepts, we can eliminate the coarser forms of greed, anger, and ignorance within us, further clarifying our hearts.
Then, we come to meditation, which is divided into two types. One is called "samatha", which helps us cultivate a tranquil mind. We can also refer to this as stillness/concentration. Through the inner stillness we develop, we can remove the moderate defilements in our minds, known as the Five Hindrances. These hindrances include sensual desire, ill will, sloth and torpor, restlessness and remorse, and doubt.
As for the subtle defilements, they are removed through "vipassana" (insight) meditation. Subtle defilements arise from deep-seated attachments and clinging. This clinging is to the Five Aggregates, believing they are "self" or "mine." This is ignorance, resulting from attachment to the Five Aggregates as "self" or "mine." Thus, our meditation practice is aimed at understanding the true nature of this body and mind, or the Five Aggregates, to see their reality. The belief that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self" or "mine" is a serious wrong view. The reason we continue to cycle through samsara is due to this wrong view. Therefore, the Buddha teaches us to eliminate the Three Fetters, which involves practicing meditation to abandon the fetter of view of self, doubt, and attachment to precepts and vows.
Regarding the fetter of view of self, it is the belief that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self," that "I am the Five Aggregates", there is "self" within the Five Aggregates, or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in the "self". This is a wrong view. We need to reflect correctly on whether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truly "I" or "mine," and to understand this body. This body is merely an aggregation of the elements of earth, water, fire, and wind; these are the nature. The elements existed before we came, and they will still exist after we leave; there is nocomponent of "I" within them. This is how 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Five Aggregates. The elements of earth, water, fire, and wind belong to nature, existing in this world, not belonging to any individual but rather to the nature.
The consciousness is part of the realm of knowing; it enters the womb. This knowing element also belongs to the natural world. When consciousness inhabits this body, it generates the concept of body and mind. The body and mind are both elements of the nature. When the body and mind come together, we say, "this is me." However, it is merely a collection of natural elements. Thus, body and mind are falsely assumed to be "self," referred to as "nama (mental part)" or "rupa (form)." The Five Aggregates merely describe this collection of natural elements and their assumptions. Yet we cling to various conceptual frameworks.
In truth, the Five Aggregates do not exist.
Do they exist?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non-existent. Besides the body and mind referred to as the Five Aggregates, we layer different names on top, calling this a person, this is "I," this a sentient being, or that someone else. This continues to overlap different conceptual frameworks onto the same thing.
So, do "person," "I," or "sentient being" exist within the Five Aggregates? No. Therefore, whether it is a wrong view or called ignorance, we have lost ourselves in the belief that "I am the Five Aggregates," or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me," or "there is a self within the Five Aggregates.", 'Within I there are five aggregates'
If a person holds such a view—believing they are the Five Aggregates, or that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them, there is a self within the Five Aggregates, Within five aggregates there is a self —this too is a form of wrong view and belongs to ignorance, or deluded thinking. It is a serious misunderstanding. Only when we understand that, in truth,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non-existent, merely a collection of natural elements, will we see that "person," "I," "sentient being," and "them" do not exist. They are simply collections of natural elements. This is how we can eliminate these wrong views. Such views are indeed forms of wrong view, resulting from ignorance and misunderstanding the truth.
S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ality, do the Five Aggregates truly represent "self" or "mine"?
Do "person," "I," "sentient being," "them" exist? These various names and concepts are merely added on.
Now, do you have correct views or wrong ones? Is there wrong view or right view? Is the Five Aggregates "self"? If you see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me," that is a wrong view. If you see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not "self," nor "mine," that is the right view. When this right view arises, the wrong view or ignorance will extinguish. Thus, wisdom helps us eliminate wrong views and delusion.
Through cultivating wisdom and insight, we can clearly see this ignorance.
By removing defilements and ignorance in this way, our hearts will be free from any contamination of defilements. Our hearts will then be filled with ease , purity, and tranquility.
So, as initially stated, generosity, precepts, and meditation are indeed the path to realizing Nibanna. This is the method through which we practice and attain Nibanna.
For example, in the morning when we come to offer to the monks... this helps remove our inner stinginess. However, our defilements have not yet been fully eliminated; through observing precepts, we can remove the coarser forms of greed, anger, and ignorance. Then, through stillness, we can remove the moderate defilements , namely the Five Hindrances. But defilements have still not been completely eradicated, so through vipassana and wisdom, we can eliminate our subtle disturbances, which are attachments.
The subtle defilements within the heart are wrong views or ignorance. Thus, we cultivate wisdom to give rise to right views to eliminate these subtle defilements.
Through cultivating wisdom, we eliminate our inner wrong views, subtle defilements , and ignorance. Our mental defilements will then be fully eradicated. Our hearts will then be filled with clarity and brightness, reverting to our original, natural state of mind. This is the path leading us to realize Nibanna, our method of practice. The method to realize Nibanna is through generosity, precepts, and meditation; we must practice them diligently. Nibanna exists within everyone. If everyone can eliminate the "self," that is, the notion of "I" in the Five Aggregates, which is ignorance, then Nibanna will arise. Ignorance or wrong view is the belief that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self."
All disturbances converge within ignorance, which is the belief in the existence of this "self." Thus, Nibanna exists within everyone. As long as everyone extinguishes this "self," Nibanna will arise in the heart.
---- Luang Ta Siri
31-3-2025
Image credit to หลวงตาศิริ อินฺทสิริ วัดถ้ำผาแดงผานิมิต
《我執》
今天要講關於佛陀的法。法就是自然本身。法、自然,就在我們此刻坐在這裡。
不用去別處尋找,一切法都歸結於身心,或稱為色法、名法,或稱為五蘊,也就是我們自己。法離我們遠嗎?坐在這裡,遠嗎?外在之法是指我們身外之物,內在之法就是我們自身。我們自身就是身與心,二者不可分離。
說到身便涉及心,說到心便涉及身,因為身心本是一體,不可分離。
說到身便涉及心,說到心便涉及身,身心本是同一個人。我們卻迷惑於這自然現象,以為它不是自然。人們因此執著於這自然現象,認為是「我」,是「我的」。他們把身心五蕴稱之為「我」,我們就執著認為身心是我,是我的。是這樣嗎?它真的是我,是我嗎?這是自然現象,我們都聽說過「法」這個詞。
法的意思是「事物」,任何事物。由因緣和合而成的有為法,都落入自然規律 - 三法印:無常、苦、無我。不是我,不是我的。要理解這一點。
我們陷入迷惑,認為是我,是我的,因此產生執著。這就是所謂的取著。沒有別的,就是身心,色法、名法,稱之為五蕴。約定俗成稱為五蕴,五蕴又被認為是我們自己。迷惑不在別處,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要放下我執。我執就是執著認為有一個自我。
-------Luang ta siri
Today, I will talk about the Buddha's teachings. The Dhamma is nature itself. The Dhamma, nature, is right here as we sit together.
There is no need to search elsewhere; all Dhamma ultimately relates to body and mind, known as form and name, or the five aggregates, which are essentially ourselves. Is the Dhamma far from us? Sitting here, is it far? The external Dhamma refers to things outside of ourselves, while the internal Dhamma is our own being. Our being consists of body and mind, and the two cannot be separated.
When we talk about the body, we also involve the mind; when we talk about the mind, we also involve the body, because body and mind are originally one and inseparable.
We confuse this natural phenomenon, thinking it is not natural. People thus cling to these natural phenomena, believing they are "I" or "mine." They refer to the body and the five aggregates as "I," and we cling to the idea that the body and mind are "me" or "mine." Is that true? Does it truly belong to me? This is a natural phenomenon, and we have all heard the term "Dhamma."
Dhamma means "things," any things. The conditioned phenomena that arise from causes and conditions fall under the natural laws—the three marks of existence: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It is not "me," it is not "mine." This is something we need to understand.
We fall into confusion, thinking "I" and "mine," which leads to attachment. This is what we call clinging. There is nothing else but the body and mind, form and name, referred to as the five aggregates.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conventionally recognized as ourselves. Confusion does not exist elsewhere, which is why the Buddha teaches us to let go of the notion of self-attachment. Self-attachment is the belief in a self.
-------Luang Ta Siri
只是一堆自然界的元素
五蘊只是法的名稱,是名法,五蘊其實是沒有,這麼說吧,我們只是為它取了個新名字。以前這些都只是純粹的自然現象,明白嗎?人們為這些自然現象取了名字:地、水、風、火、空、識,明白嗎?這些本來就只是純粹的自然現象。
人們將它命名為人,把它分為色法和名法,稱之為五蘊。這些只是法的名稱而已,純粹的自然現象:地、水、風、火、空、六識,這些都是世間本具的元素,是世間的元素。「元素」(界)的意思是本源,是世間原本就存在的東西。這些是屬於誰的嗎?吓?嗯!這是最初的本源。在我們未出生前,地界不是就存在了嗎?出生時它存在,死後它還在,對不對?水、風、火也是如此,不是嗎?我們面前的空氣有嗎?識呢?知的元素呢?這些都是世間固有的元素,沒有主人。
這些元素聚合在一起,相互和合,因此稱為「行」,行的聚集,行的集合。「行」就是諸多條件和合而成的,明白嗎?嗯!它們相互組合,形成一個整體,一個形狀,本來只是純粹的自然現象,沒有名字可稱。因此人們稱之為眾生、人,取名為眾生、人,為自我、他人,眾生、個人、自我、我們、他們,這些真的存在嗎?真的存在嗎?
人們在這裡產生迷惑。啊!怎麼會不存在呢?這裡坐著的人呢?喂!這些名字只是為了日常生活,為了社會交往而設立的。真實的「人」存在嗎?嗯?純粹的自然現象本無名字,因此設立了這些概念化的稱呼,稱之為眾生、人、個體、自我、我們、他們。「我」真的存在嗎?嗯?
「他」真的存在嗎?嗯?當「我」不存在時,「他」還會存在嗎?這就是「應當親證」,聽聞佛法後,必須將其內化,體證於自身。
----Luang ta siri
Just a collection of natural elements.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merely names; they do not truly exist. Let's put it this way: we have simply given them a new name.
In the past, these were just pure natural phenomena, understand? People named these natural phenomena: earth, water, wind, fire, space, and consciousness. Do you understand? They were originally just pure natural occurrences.
People named it "human," dividing it into form and name, calling it the five aggregates. These are just names of phenomena, pure natural occurrences: earth, water, wind, fire, space, and the six consciousnesses. These are elements inherent in the world, elements that exist naturally. The term "elements" refers to the original nature; these are things that have always existed in the world.
Do these belong to anyone? Hmm! This is the original source. Before we were born, didn't the earth already exist? It exists at birth and remains after death, right? Water, wind, and fire are the same, aren't they? Is there air in front of us? What about consciousness? These are all elements inherent in the world, with no owner.
These elements come together, intermingling, which is why we refer to it as "sankhara." sankharas are the result of various conditions coming together, understand? They combine to form a whole, a shape, which was originally just a pure natural phenomenon with no name. Hence, people refer to it as beings, humans, naming them self, others, beings, individuals, we, and they—do these really exist? Do they really exist?
This is where people become confused. "How can they not exist?" they ask. "What about the people sitting here?" These names are merely established for daily life and social interactions. Does the real "human" exist? Purely natural phenomena had no names, so these conceptual labels were created, calling them beings, humans, individuals, selves, we, and they. Does "I" really exist? Hmm?
Does "he" really exist? Hmm? When "I" does not exist, does "he" still exist? This is what should be directly realized. After listening to the Buddha's teachings, it must be internalized and personally experienced.
----Luang Ta Siri
《執著就是苦因》
苦是不能夠去除的。會生會滅的就是這個苦,這是去除不到的。苦就是不斷地生滅,就算我們在睡覺,這個苦也是不斷地生滅下去的。這個苦是不能去除捨棄的。但是可以去除這個苦的因。如果我們的心去執著捉住它,這個就是生起苦的原因。
你有見過嗎?去執著執取你所問的問題。你去執著,這個就是生起痛苦的原因。所以這個要去除,去放下。放下生起苦的原因。你一放下,你的心就會空,就會舒服。回來當下不斷覺知呼吸的生滅。
你所執著的,不是我們的事情來的。我們的事就是五蘊的生滅生滅、 生死。那個已經是外在的事情了,那些是應該去除、 放下的。如果你可以放下,心就會舒服,心就會接近成為阿羅漢。
放下、 捨棄,心無執著。
如果我們認為無我的事情認為是我的話,這就是生起苦的原因。沒有的東西認為是有的東西。
苦生起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執著它們,所以就會苦了。所以苦生起的原因是應該去除、 捨棄的。如果能夠捨棄這種執著,我們去認為沒有的當作是有的。認為不是我的、是我的,所以就會苦了。
---Luang ta siri
Suffering cannot be eliminated. What arises and ceases is suffering, and this cannot be removed. Suffering is a continuous cycle of arising and passing away, even while we are sleeping; it continues to exist. This suffering cannot be discarded. However, the causes of this suffering can be removed. If our hearts cling to it, that is the cause of arising suffering.
Have you seen it? Clinging to the questions you ask. This attachment is what causes pain to arise. Therefore, it must be removed and let go. Let go of the causes that give rise to suffering. Once you let go, your heart will feel empty and at ease. Return to the present moment, continuously aware of the arising and passing away of your breath.
What you are attached to does not belong to us. Our concern is the arising and passing of the five aggregates—birth and death. That is an external matter; those are what should be removed and let go of. If you can let go, your heart will feel comfortable, and it will bring you closer to becoming an Arahant.
Let go, relinquish, and free the heart from attachment. If we mistakenly think that what is not "self" is "mine," that is the cause of suffering. Believing something nonexistent to be real.
The cause of suffering arises from our attachment to these things, which leads to pain. Therefore, the causes of suffering should be removed and discarded. If we perceive what is not as if it were, believing what is not "mine" to be ours, this leads to suffering.
--- Luang Ta Siri
《讓所有問題消失的方法》
看這個呼吸的生滅生滅,這就是五蘊的生滅
就去思維它們是怎樣生滅的。不給他生,不給他滅,可以做到嗎? 這種生滅就是無常,你就會看到苦。這種不斷變化,就讓你看到苦。我們就不要去執著這個世間所有的東西,所有東西就會消失,你所有問題就會不見了。
過去的就已經不要再捉住了,就好像我們放了的屁不要再捉住了
------Luang ta siri
Observe the arising and ceasing of this breath; this is the arising and ceasing of the five aggregates.
Contemplate how they arise and cease. Can you not let them arise, not let them cease? This arising and ceasing is impermanent, and you will see suffering. This constant change will allow you to see suffering. We should not cling to everything in this world; when you do not cling, all your problems will disappear.
Do not hold onto the past, just like we should not hold onto the gas we fart.
------Luang Ta Siri
《放下》
不需要捉實,捉住或抓緊;要懂得放。
一放就會舒服
.......
放下就是解脫之道
----Luang ta siri
"Letting Go"
There is no need to grasp, hold on, or cling tightly; one must understand the art of letting go.
Once you let go, you will feel at ease.
.......
Letting go is the path to liberation.
---- Luang Ta Siri
《解決槍手的‘英雄’?》
翁靜晶:那我想再問一個問題。我們佛教不殺生,但是如果有一個人走出來,比如用機關槍把戲院幾百人的人殺光。但有一個善信走出來拿機關槍殺了那個殺手,救了幾百人。那麼這個壞人殺掉的那個人,他要承擔怎麼樣的因果呢?如果其動機是純正的
Luang ta siri :這個視乎於動機,純粹想去殺人的這個動機;而為了救人幫人而殺人的這個動機;動機是不一樣的。所以業力輕重,或者有無業力,都是要視乎動機;如果動機好的話,可能會沒有什麼業力或者業力不大
動機就是他的出發點。
就是看動機出發點。就是那個人已經殺了許多人,因為不希望他殺那麼多人,所以殺了他,其動機是希望保護更多的人,但是同樣他也是殺了人。所以他有好的動機去做這件事,但是他做的事情還是殺人;所以他是屬於有共業在那裡,但是惡業不會太重;不會比那個純粹想殺人的人重。如果他是要墮惡道,也不會墮落到很深的地獄,可能會是比較淺的地獄
翁靜晶::如果這個人明知會墮惡道,仍要去救人,這個不是更大的功德嗎?
Luang ta siri :這個業力是很不可思的。所以這是他們的問題,我們很難去了解當中的各種因素。最重要是我們自己本身。我們自己本身好好守好身口意,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影片red. to 寬熾良緣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3WMZQPxw8E
"A ‘hero’ who kills the gunman?"
Mary Jean Reimer: I would like to ask another question. As Buddhists, we do not kill. However, if someone comes out, for example, with a machine gun and kills hundreds of people in a theater, but a good-hearted person comes out and shoots the gunman, saving those hundreds of lives. What kind of karmic consequences will the person who was killed by the bad person face, if their motive was pure?
Luang Ta Siri: It depends on the motive. The motive for wanting to kill is different from the motive for saving people by killing. The weight of karma, or whether there is any karma at all, depends on the motive. If the motive is good, there may be little to no karma or it may be light karma.
The motive is the starting intention. We look at the starting intention of the motive. That person has already killed many people, and because they did not want him to kill more, they killed him. Their motive was to protect more people, but they still killed someone. Thus, they share in the karma of that act, but the evil karma will not be too heavy; it will not be heavier than that of someone who purely wanted to kill.
If he were to fall into the lower realms, he would not fall into a deep hell, but rather a more shallow one.
Mary Jean Reimer:: If this person knows they will fall into the lower realms yet still chooses to save lives, isn't that an even greater merit?
Luang Ta Siri: The nature of karma is quite complex.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understand all the various factors involve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ourselves. It is crucial for us to keep our own actions, speech, and mind well; that is what matters most.
video cred. to 寬熾良緣
" Mental Aspect in the Ten Wholesome deeds"
The wholesome mental conduct consists of three aspects:
Non-greed: not desiring to possess what belongs to others.
Non-anger: not harboring resentment, jealousy, or the intention to harm others.
Right view: having an understanding in line with Dhamma, which is the belief that good deeds result in good outcomes and bad deeds result in bad outcomes; one will neither think nor dare to commit wrongdoing openly or secretly, whether in front of others or behind their backs.
--- Luangta Siri Indasiri - 龍達斯列 - Tham Pha Daeng Pha Nimit Temple
video red. to 寬熾良緣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3WMZQPxw8E
《十善業中意業部分》
善的意業有三樣
第一,不貪,不想得到(屬於)別人的東西
第二,(不嗔),不怨恨、妒忌、想傷害別人
第三,有正見,如法的見解,即是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會想、也不會敢在明或暗的地方;別人的面前或背後作惡
---Luang Ta Siri
影片red. to 寬熾良緣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3WMZQPxw8E
“...The world... obscures the Dhamma.
Emotions... obscure the mind.
Conventional reality... obscures liberation.
The Five Aggregates... obscure Nibanna.
The purpose of practice is to understand
according to the truth:
to see that the body is not a being,
not a person, not a self, not 'us' or 'them.'
The term 'anatta' refers to the absence of ownership;
it is not under anyone's control
because it has no owner.
Nibanna means complete extinguishment:
what is extinguished? The cycle of samsara,
the cycle of birth and death.
What cycles through birth and death?
The Five Aggregates cycle through birth and death.
To attain is to know and realize,
to realize what? To realize that emptiness,
to reach the void, to understand nature.
The mind and nature are one and the same…."
“...世界...遮蔽了法。
情緒...遮蔽了心。
世俗...遮蔽了解脫。
五蘊...遮蔽了涅槃。
修行的目的在於了解
真實的情況:
看見身體不是眾生,
不是個人,不是自我,不是‘我們’或‘他們’。
‘無我’這個術語指的是沒有擁有者;
它不受任何人的控制
因為它沒有主人。
涅槃意味著完全的熄滅:
熄滅什麼?生死輪迴。
什麼在生死輪迴?
五蘊在生死輪迴。
達到就是知道和領悟,
領悟什麼?領悟那個空,
達到空,理解大自然。
心與大自然是一體的……”
-----Luang ta siri
《禪定與初果》
信徒:我想問初果需要有禪定的境界嗎?
Luang Ta siri : 初果不需要有禪定的。他只需要有五戒,還可以有自己的老婆,一起睡的。還可以有子女的。接著有良好的身體的行為,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然後口好,意好
所以這個就是第一階段的初果。只是只有那麼多
"Stillness and Sotapanna"
Devotee: I want to ask if attaining the sotapanna requires a state of stillness?
Luang Ta Siri: The sotapanna does not require (deep) stillness. One only needs to observe the Five Precepts. It is also permissible to have a spouse, to sleep together, and to have children. Then, one should engage in good bodily conduct, which means not killing, not stealing, and not engaging in sexual misconduct.
Additionally, one should have good speech and good intentions. So, this is the first kind of sotapanna. It is as simple as that.
---Luang ta siri
2024.03.28
《第三類初果:斷三結》
第一類初果,身口意好
第二類初果,就是法眼淨,見到五蘊的無常,苦,無我
眼耳鼻舌身是屬於身體的。 當我們眼見到色,知道這個色,知道聲音,知道香味,知道這個味道,觸感;這個就是屬於心感知的部分,這個屬於心識的運作。透過六根對六境,不斷生滅,變化,明白嗎?
如果成為第三類的初果,就會是最後一生,就可以更加快證悟到涅槃。
第三類初果是會斷除三結。這個結縛意思就是煩惱,綁著眾生不斷輪迴
關於這個三結,如果我們能夠斷除,就能成為初果。
第一個就是身見結。
第二就是戒禁取結
第三就是疑結
如果能夠斷除這三結,就能成為初果
我們要了解身見結是什麼意思
身見結,就是我們坐著在這裡的身心,認為是一個‘我’。
這個身體,或者這堆東西,分出來就是身或是心。簡單來說就是五蘊。
五蘊簡單來說就是身和心。
五蘊有意色,即這個身體。 受想行識,就是名法。
名有四個--受想行識,是屬於心的活動來的。
關於這個受想行識。譬如眼見到色的時候,生起這個感受,這個就是受
想,就是對他有所記憶
行,就是當這個想法,記憶,感受的生起;有內心生起情緒。
這個識,就是這個知道。眼見色,生起情緒,而去知道
受想行識就這樣生起了
所以這個名法就是受想行識四個。
而色法,就是我們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有地水火風,四大,四大元素,而組合成這個色法。
所以這個色法,這個身體,就自然存在這個眼耳鼻舌身。當這個身體碰到這個境,這個色聲香味觸,就會生起識,這個知道。這個就是心的運作。這個就是身和心的運作。 當眼見色的時候,就會生起印象,記憶,感受;或者顏色聲音對心造成情緒,喜歡和討厭,這些就是身心的運作。 我們稱為名色法,或者五蘊
所以這個身心,亦都有一個概念,我們稱之為五蘊
五蘊其實只不過在形容地水火風,名法色法
關於這個,一直以來給大眾的教導,就會認為這個五蘊是我,那個是他
所以我們一直迷失,認為這個身體是我,我的。所以這個就是屬於有身結
如果見到認為五蘊是我,我是五蘊,五蘊裡面有我,有我在五蘊裡面。那這個就是不正確的見解,或者身見結,或者邪見。所以這個五蘊,名色法,真正來說是不存在,是沒有一個我在裡面。但這個‘我’ 只是後來添加下去。
這個地水火風這些元素,而加上不同的名稱。大家都迷失在這些名稱,說‘我’ 啊,所以這個城市大家都會充滿著痛苦。 當認為有一個‘我’, 貪嗔癡就在這裡生起。 這個癡最主要就是迷失認為五蘊裡面有一個‘我’ 。
其實五蘊只不過是一個概念,預設。它會不會是‘我’ 呢? ‘我’是五蘊嗎?
其實五蘊還是‘我’,都只不過是給地水火風這些概念法加上一個名稱。它真正是存在的嗎?
所以這個五蘊不是‘我’ 來的。
‘我’是否五蘊?
五蘊有在‘我’裡面?
有‘我’ 在五蘊裡面?
究竟‘我’ 是否存在在這堆界裡面?
他們將這個名色法,或者身心,加多一個名字‘我‘落去。 但其實’我‘是否真的存在?’五蘊‘ 真的存在嗎?
關於‘我‘還是’五蘊‘ ,是屬於一個概念,一個名稱。一個假設性的
最主要是加上去地水火風(空識)這堆界去。但真的是存在嗎?
當我們認為這個五蘊是‘我‘的時候,貪嗔就在這裡生起。 當有這個貪嗔的時候,眼見色,耳聽聲,這個過程之中就會覺得’我‘在這裡看,’我‘在這裡聽。
五蘊有沒有‘我‘?
所以五蘊只不過是假設出來的名字,名相
所以地水火風裡面有沒有一個‘我‘ 在?(沒有)
所以這個五蘊,地水火風,裡面沒有一個‘我‘ 。但我們迷失進去,認為真的有一個’我‘ 在那裡
所以當我們認為這個五蘊有一個我, 有我在五蘊裡面。 這個就是無明。明白嗎?
所以五蘊不是我,我不是五蘊。 其實只不過加諸落去這種種界的名相。當我們知道其實這個五蘊無我。那我們就可以去除這個無明。去除這個邪見或有身結。
我們能夠除去嗎? 即去除‘我是五蘊‘, ’五蘊是我‘ 的見解嗎?
如果我們能夠去除這種錯誤的見解,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去除身見結。
他罵有罵中這個‘我‘ 嗎?
當見到色時,會想得到嗎?
當聽到聲音的時候,會有歡喜或者討厭嗎?
當病痛的時候,是‘我‘在病痛嗎?
這個只不過是五蘊一直在轉變,但不是‘我‘ ,明白嗎?
如果它敗壞,如果它死的話,是否‘我‘死呢?
如果我們理解這個身(心),這個五蘊無我,這就可以讓我們成為最後一生
沒有香港人死,只有西方人死(笑) 因為香港人沒有一個‘我‘在
身體死,是身體的事。是四大的敗壞,那麼我們的心就會證入涅槃
當我們能夠去除這個身見結,能夠去除認為五蘊是我,我是五蘊,五蘊裡面有我,我裡面有五蘊—的這些見解。我們能夠去除的話,我們的正見就會生起,這個明就會生起。
我們就了解到五蘊不是我,我不是五蘊,五蘊裡面沒有我,我裡面沒有五蘊—這個就是正見。這個就是智慧。
當我們能夠去除身見結,這個懷疑就能同時去除。這個疑結,就是疑惑這個五蘊是我,我是五蘊。當我們知道五蘊是無我,對五蘊認為有我的懷疑,就會同時斷除。
所以亦都明白,修行頂禮,我們不需要去頂禮樹,石頭;而是知道要修好我們的身口意,就自然會斷除戒禁取。
這樣的話,我們就自然能夠斷除身見結。就成為到第三類的初果。就不會再來投生了。因為在這一生死的時候,就知道五蘊已經不是我了。因為知道五蘊不是我,所以心不會執著五蘊,心就會捨棄五蘊。所以就不會再來輪迴投生,心就會直接證入涅槃。
所以開示就到此而結束。佛陀的教導就是關於身口意。
如果身口意好,就是屬於第一類的初果
而第二類初果,法眼淨,就是見到五蘊的生滅,就能成為第二類初果
當能夠斷除三結,即是身見結,疑結,戒禁取結,就能成為第三類的初果
就是接近可以證入涅槃了。
"The Third Type of Sotapanna: Cutting Off the Three Fetters"
The first type of sotapanna involves good actions of body, speech, and mind. The second type of sotapanna is characterized by a clear Dharma eye, which allows one to see the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of the five aggregates.
The eyes, ears, nose, tongue, and body pertain to the physical aspect. When we see colors, recognize sounds, smell fragrances, taste flavors, and feel sensations, these pertain to the perception of the mind and the workings of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six senses contacting the six external objects, there is constant arising and ceasing. Do you understand?
If one achieves the third type of initial fruit, it will be their last lifetime, allowing for a quicker realization of Nirvana. The third type of initial fruit involves cutting off the three fetters. These fetters refer to the attachments that bind beings to the cycle of rebirth.
The three fetters are:
1. The fetter of self-view (sakkaya-ditthi).
2. The fetter of attachment to precepts and practices (silabbataparamasa).
3. The fetter of doubt (vicikiccha).
If we can cut off these three fetters, we can become a sotapanna. We need to understand what the fetter of self-view means.
The fetter of self-view is the belief that this body and mind sitting here is a “self.” This body, or this collection of elem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body or mind—simply put, it refers to the five aggregates. The five aggregates consist of form and mind. The aggregates include the elements of form (rupa) and the mental activities of feeling, perception, mental formations, and consciousness (nama).
When the eye sees a color, the feeling arises; this is feeling. The perception follows, leading to a memory. The mental formations arise as emotions connected to these thoughts and memories. This consciousness is the knowing aspect. The eye sees the color, emotions arise, and then we know it. Thus, the four elements of feeling, perception, mental formations, and consciousness arise.
The physical form is our body. This body consists of the four elements: earth, water, fire, and air, which combine to create this physical form.
This physical form naturally exists within the six senses. When the body encounters external phenomena—visual objects, sounds, smells, tastes, and tactile sensations—consciousness arises, leading to awareness. This is the functioning of the mind and body. When the eye sees a color, feelings, memories, and feelings arise; colors and sounds can affect the mind, creating emotions of liking or disliking. This is all part of the functioning of body and mind, referred to as name-and-form or the five aggregates.
Thus, the body and mind have a concept we call the five aggregates. The five aggregates essentially describe the elements of earth, water, fire, and air, along with the name-and-form. Throughout teachings, people tend to view the five aggregates as “I” and “he/she/it,” leading to being in a lost and the belief that this body is “me” or “mine.” This is the fetter of self-view.
If one sees the five aggregates as “self,” and believes that within the aggregates there is a “self,” this is an incorrect view, a form of self-view or wrong view. The name-and-form, the five aggregates, do not truly exist as a “self.” The notion of “self” is merely an addition later on.
These elements of earth, water, fire, and air are given different names. People get lost in these names, saying “I.” Hence, this world is filled with suffering. When one believes in the existence of a “self,”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arise. The core of delusion is the mistaken belief that there is a “self” within the five aggregates.
In reality,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just a concept, a construct. Could they be “me”? Is “I” the five aggregates?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still “me,” but they are just labels for the elements of earth, water, fire, and air. Do they really exist?
Thus,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not “me.”
Is “I” the five aggregates?
Do the five aggregates contain “me”?
Is “I” inside the five aggregates?
Does “I” truly exist within here?
They have added the label “I” to the name-and-form or to the body and mind. But does this “I” really exist? Do the five aggregates truly exist?
The concept of “I” and the five aggregates pertains to a name, a hypothetical construct. It is primarily added to the elements of earth, water, fire, and air. But does it really exist? When we consider the five aggregates to be “I,” greed and hatred arise. When there is greed and hatred, in the process of seeing colors and hearing sounds, one might think, “I” am seeing, “I” am hearing.
Do the five aggregates contain “I”?
Thus,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merely names, labels.
Is there an “I” in the elements of earth, water, and fire? (No.)
So, within the five aggregates—the elements of earth, water, fire—there is no “I.” But we get lost, believing that there is truly an “I” present.
When we think that the five aggregates contain an “I,” and that an “I” exists within the aggregates, this is ignorance. Do you understand?
So,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not “I,” and “I” am not the five aggregates. They are merely various labels added to these things. When we understand that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non-self, we can eliminate this ignorance and the wrong view of self.
Can we remove it? Can we eliminate the view that “I am the five aggregates” or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me”?
If we can eliminate this erroneous view, we can break the fetter of self-view.
Is there a “self” in the midst of this?
When seeing colors, will you desire them?
When hearing sounds, do you feel joy or aversion?
When experiencing pain, is it the “I” that is in pain?
This is merely the five aggregates continuously changing, but it is not an “I.” Do you understand?
If it ages or dies, does that mean “I” die?
If we understand that this body (mind) and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non-self, we can achieve our last lifetime. There are no Hong Kong people who die, only Westerners die (laugh) because Hong Kong people have no “I.”
When the body dies, it concerns the body. It is the decay of the four elements, allowing our mind to attain Nibbana.
When we can remove the fetter of self-view and the belief that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I,” that “I” is the five aggregates, and that “I” exists within the aggregates—we can eliminate these views, leading to the arising of right view and wisdom.
We will understand that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not “I,” and that “I” is not the five aggregates. There is no “I” within the five aggregates, and I do not contain the five aggregates—this is right view. This is wisdom.
When we can remove the fetter of self-view, the doubt will also be removed at the same time. The fetter of doubt pertains to questioning whether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I” or whether “I” am the five aggregates. When we know that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non-self, the doubt regarding the self in the five aggregates will also be cut off.
Therefore, understand that in practice, we do not need to bow to trees or stones to liberate; instead, we know just to cultivate our body, speech, and mind, which will naturally lead to cutting off attachments to precepts and practices.
If so, we can naturally eliminate the fetter of self-view, becoming the third type of sotapanna. We will no longer be reborn, for at the time of death, we will realize that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not “I.” Knowing that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not “I,” the mind will not cling to the aggregates, and it will relinquish them. Thus, we will no longer be reborn, and the mind will directly attain Nibanna.
Thus, the teachings conclude here. The Buddha's teachings focus on body, speech, and mind. If body, speech, and mind are good, it pertains to the first type of sotapanna. The second type of sotapanna with clear Dharma eye, is to see the arising and ceasing of the five aggregates, allowing one to become the second type of sotapanna. When one can cut off the three fetters—self-view, doubt, and attachment to precepts and practices—one can attain the third type of initial fruit, drawing closer to the realization of Nibanna.
---Luang ta siri
2024.03.28
《法眼淨的第二類初果》
第一類的初果,巴利文叫 sotapanna parama 。這個第一類的初果,如果成就之後,最多投生人天七次,就會證入涅槃。 不會超過七世
關於第二類的初果,巴利文Kolangkola,他投生人天不會超過兩三世,就會證入涅槃了。這個最主要是他能成就法眼淨,見法。這個法是什麼來的?
法就是佛陀的教導,法就是身口意,身心。身心又稱之為名法和色法。或者我們稱之為五蘊,我們坐在這裡。這個名色法,或者我們稱之為五蘊,或者我們稱為‘我’的東西。
坐著在這裡的是‘我’的嗎?
我們衰老是很自然的法則來的。坐著在這裡,我們衰老是很自然的。我們見到這個法沒有? 有誰是不會老的嗎?
我們會病痛,是很自然的。
到最後,我們每個人都會死,是很自然的。所以我們都看到這個法。有看到這個法嗎?這個就是法眼淨
所以這個法眼淨,或者說是見法,是在我們自己這裡。這個身體有老病死是很正常的。是屬於大自然法則的一部分。這個身體是處於無常,苦,無我的法則裡面。
為什麼會老呢?就是因為無常。如果是常的話,我們就永遠都是小朋友,對嗎?所以我們一生下來,就開始老
如果成為第二類初果的話,就anumodana ,隨喜你們。做到嗎? 明白嗎?
我們坐在這裡的人會老嗎? 會有病痛,這裡痛那裡痛嗎? 覺得自己未來會死嗎?
所以這種老病死不斷地轉變,是屬於無常的現象。
而且這種轉變是一種苦來的。就是它不聽我們的指令的,我們不給它老,病和死;它都不不會聽的。那這種苦,亦都是因為這個身體是無我的。
如果我們很難地去理解無常,苦,無我的話。那我們就用另一個角度去理解。
好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什麼?就是有眼,耳,鼻,舌,身和意。
這個眼,耳,鼻,舌,身,意;就會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即我們的思想念頭。
當我們六根觸到六塵時,這個心識就會生起,知道這個顏色。
譬如眼見色,耳朵聽見聲音。
眼見色,心就會知道,然後就會生起而後滅去。
耳朵聽到聲音,心知道,生起而後滅去
當我們耳朵聽到聲音,就會生起耳識。即心知道這個聲音之後,這個聲音就會在我們心的感知中生起而後滅去。
包括我們鼻子聞香
舌嚐到味道
身體觸觸感
我們知道這個香味生起而後滅去;知道味覺,香味,感覺,觸覺;都是這樣,生起而後就會滅去
所以這個眼耳鼻舌身意,成為六根,或者成為內身
當眼耳鼻舌身意,碰到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心就會感知知道,就會生起而後滅去。所以眼耳鼻舌身意是屬於身體
關於眼耳鼻舌身意,知道這個顏色,知道這個聲音。這個知道是屬於心的運作。
這個就是身心在運作。
就是知道這個顏色,香味等等。就是知道,生起而後滅去。
所以這個(眼睛)就是色法,心就是名法
就會有生然後滅
憍陳如尊者成為世上第一個初果聖者,就是知道這個法,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就是任何會生起的,就必定會滅去。所有東西會生的,就必定會滅。
所以見法就稱之為法眼淨。就是知道會生起的,就必然會滅去。所有東西會生就會滅。所有東西都是因緣生,因緣滅。
所以當我們眼見色,這個色在我們心裡感知裡面,生起而後滅去。
耳朵聽到聲音
鼻子嗅到氣味都好
都是知道,而後滅去
所以這樣見到有生有滅;這個就是法眼淨,見到法。所以你們看見法沒有? 如果見到法,就是成為了第二類的初果。 如果證到的話,就anumodana sadhu 自己了。
大家的智慧還沒足夠?
"The Second Type of Sotapanna with Clear Dharma Eye"
The first type of Sotapanna is called sotapanna parama in Pali. After achieving this , one can be reborn as a human or heavenly being a maximum of seven times before attaining Nibanna. It will not exceed seven lifetimes.
Regarding the second type of sotapanna, known as Kolangkola in Pali, one will be reborn as a human or heavenly being no more than two or three times before attaining Nibanna. The key aspect of this is achieving a clear Dharma eye, which allows one to see the Dharma. What is this Dharma?
Dharma refers to the Buddha's teachings, which include body, speech, and mind. The body and mind are also referred to as nama (name) and rupa (form). Alternatively, we call them the five aggregates. As we sit here, these name-and-form elements, or the five aggregates, constitute what we refer to as "self."
Is what is sitting here "I"?
Aging is a natural law. As we sit here, aging is inevitable. Do we see this Dharma? Is there anyone who does not grow old?
Illness is also natural.
Ultimately, everyone will die; this is a natural process. So we all witness this Dharma. Do we perceive this Dharma? This is the clear Dharma eye.
Thus, the clear Dharma eye, or the ability to see the Dharma, is within ourselves. It is normal for this body to age, get sick, and die. This is part of the natural laws. This body is subject to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Why do we age? It is due to impermanence. If things were permanent, we would always remain children, right? So, from the moment we are born, we begin to age.
If one becomes the second type of sotapanna, then anumodana—rejoice in your progress. Do you understand?
Will we who are sitting here age? Will we experience pain here and there? Do we feel we will die in the future?
This continuous cycle of aging, sickness, and death is an expression of impermanence. Moreover, this change is a form of suffering. It does not heed our commands; we cannot prevent it from aging, getting sick, or dying. This suffering also arises because this body is non-self.
If we find it hard to understand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let’s look at it from another angle. Each of us has what? Eyes, ears, nose, tongue, body, and mind.
These eyes, ears, nose, tongue, body, and mind come into contact with colors, sounds, smells, tastes, tactile sensations, and thoughts.
When our six senses encounter the six external objects, our consciousness arises and recognizes these colors. For example, when the eye sees a color, the ear hears a sound. The eye sees color, the mind knows it, then it arises and ceases. The ear hears a sound; the mind knows it, then it arises and ceases.
When we hear a sound, the ear consciousness arises. After the mind recognizes the sound, it appears and then ceases.
This includes our nose smelling a fragrance, our tongue tasting flavors, and our body feeling sensations. We know that fragrances, tastes, and sensations arise and then cease.
Thus, the eyes, ears, nose, tongue, body, and mind form the six faculties, or the inner body. When the eyes, ears, nose, tongue, body, and mind contact colors, sounds, smells, tastes, tactile sensations, and thoughts, the mind knows and perceives them, knowing their arising and ceasing. Therefore, the eyes, ears, nose, tongue, body, and mind pertain to the body.
Regarding the eyes, ears, nose, tongue, body, and mind, knowing colors and sounds is attributed to the workings of the mind. This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ody and mind. It is the awareness of colors, fragrances, etc., which arise and then cease.
So, the eye is the rupa (form), and the mind is the nama (name). There is arise and then cessation.
The venerable Koṇḍañña became the first saint pf sotapanna in the world by understanding this Dharma: that all phenomena arise due to causes and conditions ; cease due to causes and conditions. Everything that arises must eventually cease. All things that come into existence will surely come to an end.
Thus, seeing the Dhamma is referred to as having a clear Dharma eye. It is knowing that what arises will inevitably cease. Everything that arises will cease. All things arise and cease due to causes and conditions.
When we see colors with our eyes, these colors arise and then cease in our mind. When the ear hears sounds, when the nose smells scents—these too arise and then cease.
Thus, seeing the arising and ceasing; this is the clear Dharma eye, seeing the Dharma. So, do you see the Dharma? If you see the Dharma, then you have become the second type of sotapanna. If achieved, then anumodana sadhu for yourself.
Is everyone’s wisdom not yet sufficient?
---Luang ta siri
2024.03.28
《法和業力是世界性的》
關於這一點,就是無論任何的宗教,任何的國家,任何人,任何的性別都好,只要有良好的身口意,都不會墮落四惡道。所以佛陀的教導,不會偏幫任何一方的,是中性的。任何的宗教,無論是基督教,伊斯蘭教,任何的教,或者沒有宗教都好,如果有十善業,有良好的身口意,就不會墮落四惡道。
地獄和天界,本來就是存在的。沒有限於任何宗教。誰人他只要做惡行,就會有惡業。誰人做善行,就會有善業。
這個就好比喻為鹽。誰吃鹽,無論是什麼身份都好,都會覺得咸。
誰吃糖,無論是什麼身份都好,都會覺得甜的
所以無論是伊斯蘭教徒,佛教徒,基督教徒,他們吃鹽,都會覺得咸。
他們做惡行都會有惡業
所以佛陀教導我們成為一個好人,有這個戒,有這個法
都不是教導很多而已。我們記得沒有?身,口,和意。
佛陀的教導最主要圍繞著身口意。關於五戒,是屬於我們普遍的人所應該守好的。而關於十善業,這個聖戒,我們去發展的話,就會讓我們成為初果聖者,初果聖人。
明白嗎?
所以這個是屬於第一類的初果,我們守好這個身口意,就是成為初果。大家能夠關閉惡道嗎?能夠幫自己關閉這個惡道之門嗎?佛陀的教導就是這樣。這個就是佛陀的教導,關於身口和意。
"Dhamma and Kamma Are Universal"
Regarding this point, no matter what religion, country, person, or gender, as long as there are good actions of body, speech, and mind, one will not fall into the four lower realms. The Buddha’s teachings are not biased toward any side; they are neutral. Any religion, whether Christianity, Islam, or any other faith, or even those without religion, if they practice the Ten Wholesome Deeds and maintain good body, speech, and mind, will not fall into the four lower realms.
Hell and the heavenly realms exist independently of any religion. Anyone who engages in wrongdoing will accumulate bad karma; anyone who does good deeds will accumulate good karma.
This can be likened to salt. Whoever eats salt, regardless of their status, will taste the saltiness. Whoever eats sugar, regardless of their status, will taste the sweetness.
Thus,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y are Muslims, Buddhists, or Christians, when they eat salt, they will all taste its saltiness.
When they commit evil deeds, they will accumulate bad karma. Therefore, the Buddha teaches us to be good people, to uphold the precepts and the Dhamma. There are not a lot of teachings; we must remember: body, speech, and mind.
The Buddha's teachings primarily revolve around body, speech, and mind. The Five Precepts are universal guidelines that everyone should observe. If we develop the Ten Wholesome Deeds and these Noble Precepts, we will become sotapanna (stream-enterer)
Do you understand?
So this pertains to the first type of sotapanna. By upholding good body, speech, and mind, we can achieve to be sotapanna. Can everyone close the doors to the path to lower realms? Can you help yourself close the doors to those lower realms? This is the essence of the Buddha's teachings regarding body, speech, and mind.
---Luang ta siri
2024.03.28
《十善業與第一類初果》
其實還有增上的戒,比這個更加多的
這個就是十善業。
十善業,或者你可以說是十條戒
善的意思即是聰明,就是聰明地去做事。
所以十善業就是聰明的人有智慧的人去做的,所有人包括是佛陀
這個十善業也有另一個名稱,就是聖戒
如果我們(持五戒)加上持好這個十善業,聖戒的話;就可以讓我們成為初步的聖者
所以如果我們依照佛陀的教導去修好它,那麼我們就可以成為初階的聖者,即初果。
佛陀的教導,即是身口意,沒有離開身口意
剛才所說的五戒,就是比較初級的戒行。
比這個提升的就是十善業
那這個十善業就包括有三樣。
一個是身業,就是不用這個身體去殺生,偷盜,邪淫
就是關於身體行為的三個戒
口業則有四樣
就是不說謊,不說話離間別人,不粗語惡口,第四就是不講閒雜語,即沒有意義和利益的廢話
接著剛才所說的十善業,身體有三樣,口有四樣,意也有三樣
意也有三樣
第一就是不會想貪而要別人的東西
第二就是不怨恨妒忌,不想傷害別人
第三就是有正見,如法的見解,即相信這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而不會想著在明還是暗,別人的面前和背後做惡行
所以如果我們這樣去做到十善業,修好身口意,那就屬於佛陀的追隨者,比丘僧團裡面的良好修行人
關於好的修行人,他是好於哪裡?他的身也好,口也好,意也好。
所以這樣守好這個十善業,就是屬於聖戒,聖者的聖戒,為聖者所喜愛的戒行。
如果我們(除了五戒外)有加上持好十善業,那個人就可以成為佛教裡第一階的聖者,就是初果
是怎樣做才可以成為初果呢?
他們就是修好,做好身口意。所以當他們有加上持好身口意十善業,他們就可以關閉四惡道之門,不會墮落四惡道,最多只會投生人天七次,最終抵達涅槃。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1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masters/%E6%B3%B0%E5%9C%8B-thailand/luang-ta-siri
"The Ten Wholesom Deeds and the First kind of Sotapanna"
In fact, there are even higher precepts beyond these. This is known as the Ten wholesome Deeds. The Ten wholesome Deeds, or you could say ten precepts, represent wise actions. " wholesome " means being wise, which involves doing things intelligently. Therefore, the Ten wholesome Deeds are actions performed by wise individuals, including the Buddha himself.
The Ten wholesome Deeds also have another name: the noble Precepts.
If we uphold the( Five Precepts along with )the Ten wholesome Deeds, the noble Precepts, we can become the first level of saints. If we follow the Buddha's teachings and practice them well, we can become the first kind of sotapanna. The Buddha's teachings focus on body, speech, and mind—nothing is outside of these.
The Five Precepts mentioned earlier are considered more basic precepts. The next level is the Ten wholesome Deeds, which include three aspects related to bodily conduct, four aspects related to speech, and three aspects related to the mind.
For bodily conduct, there are three precepts:
1. Do not kill.
2. Do not steal.
3. Do not engage in sexual misconduct.
For speech, there are four precepts:
1. Do not lie.
2. Do not speak in a way that divides people.
3. Do not use harsh or abusive language.
4. Do not engage in meaningless chatter.
As for the mind, there are three precepts:
1. Do not covet what belongs to others.
2. Do not harbor resentment or jealousy; do not wish to harm others.
3. Have right understanding, meaning to believe that good deeds yield good results and bad deeds yield bad results. Do not do evils, regardless of whether actions are done openly or secretly.
If we practice the Ten wholesome Deeds and cultivate body, speech, and mind accordingly, we belong to the Buddha's followers and are good practitioners within the monastic community.
What makes a good practitioner good? Their body is good, their speech is good, and their mind is good.
By upholding the Ten wholesome Deeds, we adhere to the noble Precepts, which are cherished by the saints. If we uphold the Five Precepts and also practice the Ten wholesome Deeds well, that person can become the first stage of saints in Buddhism, known as the stream-enterer
How can one achieve sotapanna? They do this by cultivating body, speech, and mind well. When they practice the Ten wholesome Deeds effectively, they can close the doors to the four lower realms, ensuring they do not fall into them. At most, they may be reborn as humans or heavenly beings seven times before ultimately attaining Nibanna
---Luang ta siri
2024.03.28
《五戒比生命更重要》
所以這個戒是我們生活的必須品來的,是我們一定要做到的。所以才希望大家持好這個戒,這比我們的生命更加重要。因為這個生命,這個身體一死了,就會分解為四大,即地水火風。但是這個在心中的戒是不會死的。如果我們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和飲酒。那麼這個犯戒的惡業就會一樣粘著在這個心裡面,令到我們墮落受苦。
但是如果我們布施,持戒和禪修;這些善業也會儲存在我們的心中,跟著我們的心識去輪迴。所以才希望大家比自己生命更加重要地持好這個戒。
只有這個五戒能夠保障你,不會墮落四惡道。所以只有這個戒能夠避免我們去墮落受苦的。所以初步我們要持好五戒,讓我們不會墮落
"The Five Precept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Life"
The precepts are essential for our lives; they are something we must uphold. Therefore, I hope everyone can observe these precepts well, as they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our very lives. When this body dies, they will decompose into the four elements: earth, water, fire, and wind. However, the precepts within our hearts do not die. If we engage in killing, stealing, sexual misconduct, lying, and drinking alcohol, the negative kamma from violating these precepts will cling to our hearts, causing us to fall and suffer.
Conversely, if we practice generosity, uphold the precepts, and meditate, these good deeds will also be stored in our hearts, following our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cycle of rebirth. That is why I hope everyone will uphold these precepts a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ir own lives.
Only by observing the Five Precepts can you ensure that you do not fall into the four lower realms. Therefore, these precepts can prevent us from falling and suffering. Initially, we must uphold the Five Precepts to avoid falling.
---Luang ta siri
2024.03.28
《地獄》
所以這個五戒,是讓我們不會墮落到四惡道,幫助我們關閉四惡道。你們想下地獄嗎?想墮落地獄嗎?
一天的地獄,等於人間九百萬年。所以如果在地獄兩天,就等於人間一千八百萬年。當我們的心識墮落地獄,要再做回人類是非常困難的。如果一些人他們墮落到地獄,再做人類的機率,就好像一隻盲了的烏龜,將他丟入海中。那他在海中不知多少年,或者一百年浮上來一次,那碰巧有一塊木頭,木頭上有一個洞,而碰巧穿上那個洞,那你看看那個機率是多麼小?那個小小的木頭,會不停漂移。所以我們這個心識,當可以做人,就等於烏龜浮上來碰巧可以穿透這個木頭的洞。那樣我們就可以做回人
所以有沒有這樣的機會?即烏龜在海底浮上來,碰巧穿過木頭的洞?所以這個就是一個比喻,讓大家明白,能夠做回人,是多麼困難的
所以這個五戒,就是佛陀制定出來,就是希望可以保護我們不會墮落四惡道的。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masters/%E6%B3%B0%E5%9C%8B-thailand/luang-ta-siri
"Hell"
The Five Precepts are meant to prevent us from falling into the four lower realms and help us close off those paths. Do you want to go to hell? Do you want to fall into hell?
One day in hell is equivalent to nine hundred million years in the human realm. So, if someone spends two days in hell, it equals one thousand eight hundred million years in the human realm. When our consciousness falls into hell, returning to being a human is extremely difficult. For some people who fall into hell, the chance of becoming human again is like a blind turtle thrown into the ocean. If that turtle swims in the ocean for countless years, surfaces once every hundred years, and by chance encounters a piece of wood with a hole in it, the odds of it passing through that hole are incredibly small. That tiny piece of wood keeps drifting.
Thus, our consciousness, when it can become human, is like the turtle surfacing and coincidentally passing through the hole in the wood. That way, we can return to being human.
So, is there such a chance? Like the turtle surfacing from the depths of the ocean and managing to pass through the hole in the wood? This is a metaphor to help everyone understand how difficult it is to become human again.
Therefore, the Five Precepts were established by the Buddha to protect us from falling into the four lower realms.
---Luang ta siri
2024.03.28
For more about Luang Ta Siri, visit:
《有戒的人讓人心安》
如果我們持戒的話,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城市都會快樂和繁榮
如果我們大家都持好戒,就算這個國家和城市沒有警察軍人都沒問題。我們都會繁榮,都會快樂;而且不會墮落四惡道
誰人持好五戒的話,他就屬於良善的朋友。有戒的人,去到哪裡都會有人喜歡,有人迎接;去做生意,都會有誠信,信任;願意和他做生意。所以如果我們持戒行,就會成為其中一個善友。那麼別人和我們相處,就不會怕別人去我們的家中偷他的東西,不會我們會去侵犯他們的老公老婆,那麼和我們相處都會放心。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1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masters/%E6%B3%B0%E5%9C%8B-thailand/luang-ta-siri
"People Who Uphold the Precepts Bring Peace of Mind to others"
If we observe the precepts, our country and our cities will be happy and prosperous.
If we all uphold the precepts well, it won’t matter if there are no police or soldiers in this country or city. We will all thrive and be joyful; and we will not fall into the four lower realms.
Anyone who observes the Five Precepts is a good friend. Those who uphold the precepts will be liked and welcomed wherever they go; in business, there will be trust and integrity, and others will be willing to do business with them. Therefore, if we practice the precepts, we will become one of those good friends. When others interact with us, they will not fear us stealing their belongings or infringing on their partners, allowing them to feel at ease in our company.
---Luang ta siri
2024.03.28
《五戒避免我們墮落惡道》
如果我們持好這個戒,戒就會守護我們,保護我們。
這個戒會守護我們,避免我們墮落去四惡道去受苦
認識四惡道嗎?
1. 地獄
2. 餓鬼
3. 阿修羅
4. 畜生道
如果我們去犯這些戒,那個人就會墮落到四惡道。誰守護戒,戒就會守護我們,讓我們不會墮落到四惡道裡面。而且我們就會成為一個好人,成為一個有戒有法的人。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1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masters/%E6%B3%B0%E5%9C%8B-thailand/luang-ta-siri
"The Five Precepts Prevent Us from Falling into the Lower Realms"
If we uphold these precepts well, they will protect and safeguard us.
These precepts will guard us and prevent us from falling into the four lower realms and suffering.
Do you know the four lower realms?
1. Hell
2. Hungry Ghosts
3. Asuras
4. Animal Realm
If we violate these precepts, that person will fall into the four lower realms. Those who uphold the precepts will be protected by them, preventing us from descending into those realms. Furthermore, we will become good people, individuals who observe the precepts and live according to Dhamma
---Luang ta siri
2024.03.28
For more about Luang Ta Siri, visit: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masters/%E6%B3%B0%E5%9C%8B-thailand/luang-ta-siri
《Luang ta siri 教導五戒》
如果誰依照佛陀的教導去修行的話,他就會快樂和繁榮
初步,佛陀教導我們要有身體的善,就是有身體行為的好。即不用這個身體去殺生,偷盜和邪淫。
亦都教導我們有口善,口的好;即不要去說謊。
亦都教導我們不要去飲酒吃毒品,因為這些是可以改變我們的性格,讓我們差變差
所以剛剛所說的,就是關於五戒。
佛陀教導我們,不要用這個身體去殺生,偷盜和邪淫,是為了我們不要去對別人造成傷害,亦都不會對自己構成許多問題
關於第一條戒不殺生戒,就是任何的動物,生物,我們不會去殺死他們。人類我們都不會去殺害他們。 如果我們去殺他們的話,他們就會覺得很難受,很痛苦。一些給人殺害的眾生會感受到這種痛苦和難受。
包括我們所有人類都好,都愛惜自己的生命。就算所有的眾生生物都是。所以當我們去殺害他們的話,會製造給人許多的痛苦和傷害。有時想著殺他,但又殺不死,結果手斷腳斷,這裡穿那裡穿;是多麼難受呢。所以一個人給他殺了,他的親戚朋友是多麼傷心和難過呢? 他們的家人。 所以就要去叫警察,是為了把他抓去監獄,去坐牢。所以佛陀才勸我們不要殺生。如果我們能夠持好它,我們就會覺得快樂和舒服,不會對自己造成煩惱傷害,亦都不會對別人造成痛苦和傷害
第二條戒是關於不偷盜戒。就是不偷盜別人的財物。誰的財富,他們多會很珍惜。因為他們都是很艱辛地賺取。我們自己的東西都不想給別人去偷。所以佛陀不給我們去做偷盜的行為。如果他們來偷我們的東西,我們會覺得開心還是傷心? 我們會覺得痛苦和難受嗎?所以這個是在做傷害自己和別人的行為。所以佛陀才叫我們不要偷盜
第三條戒就是佛陀教導我們不要邪淫。關於這個不邪淫戒,就是我們不要冒犯別人的老公老婆。如果有人來冒犯我們的情人,老公老婆;我們會有什麼感受?覺得開心還是傷心? 所以這個就是關於不邪淫。 邪淫就是我們去搞別人的老公老婆。只是單單別人來邀請我們的老公老婆,去這裡玩,去那裡玩;去這裡旅遊,那裡旅遊;我們會覺得開心還是難受? 如果聽說我們的老公和這個女人去這裡,去那裡過夜;我們只是這樣聽到會有什麼感受? 覺得開心還是難受?當我們這樣聽到,是多麼難受? 所以關於夫妻之間的佔戀是那麼深遠的。如果對方有外遇之類,是可以讓對方吃又吃不下,睡又睡不著。會令他們全身無力,做事沒精神;這個關係充滿著暗淡,沒有活力。有些人就是因為這樣而吃不下,睡不著,而跳海自殺。所以這個邪淫會讓對方非常傷心,甚至是自殺。所以佛陀才禁止我們用這個身體去殺生、偷盜和邪淫的。
第四條戒就是關於不說謊戒,不去騙別人;而從中得到別人的金錢和財物。因為這樣都會為自己和別人造成傷害。當我們聽到別人是可以欺騙別人的金錢,我們還敢靠近他嗎?
關於第五條戒就是不飲酒戒。那些會令到我們失去理智的。如果我們喝酒,我們去吸毒。我們吃下去,我們的心都會變得瘋狂瘋癲。而這些酒,毒品;就是會改變我們的性格,讓我們想去做壞事作惡。即我們喝下去吃下去,我們的心會改變;這個就是改變了我們的性格。本來是不敢去殺生的,喝酒後就變成敢去殺生;本來是不敢偷東西,邪淫的;但飲酒吃毒品後,就變成敢去偷東西和邪淫的。我們原本不會做身體的惡行、語言上的惡行,但喝了酒之後就會了
所以佛陀教導五戒是為了保護每個人,不去做這個惡業。就是為了去做這些惡業,痛苦的惡業;而且不對其他眾生造成傷害。
如果誰能夠持五戒的話,這個人就開始成為好人,有福的人,有善業的人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Teaching of the Five Precepts by Luang Ta Siri》
If anyone practices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they will be happy and prosperous.
Initially, the Buddha teaches us to have good physical conduct, which means not using our bodies to kill, steal, or engage in sexual misconduct. He also teaches us to have good speech, meaning we should not lie. Additionally, he advises against consuming alcohol and drugs, as these can alter our character and lead to negative behaviors.
What has been mentioned is about the Five Precepts.
The Buddha teaches us not to use our bodies to kill, steal, or engage in sexual misconduct to avoid causing harm to others and to prevent creating many problems for ourselves.
[The First Precept: Not to Kill]
This precept applies to all animals and living beings; we should not kill them. If we harm them, they will feel pain and suffering. All living beings, including humans, cherish their lives. Thus, if we kill them, we create immense pain and suffering.
Sometimes, we want to kill it, but not successful , it makes their limbs severed, holes appeared in everywhere, that is so painful.
Consider the suffering of those who are killed.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 feel sadness and grief. Therefore, the Buddha advises us against killing. If we can uphold this precept, we will feel happy and comfortable, avoiding trouble and harm to ourselves and others.
[The Second Precept: Not to Steal]
This precept prohibits stealing from others. People value their possessions because they earn them through hard work. We wouldn’t want someone to steal our belongings. If someone were to steal from us, would we feel happy or sad? We would feel pain and distress. Thus, stealing harms both ourselves and others. This is why the Buddha instructs us not to steal.
[The Third Precept: Not to Engage in Sexual Misconduct]
The Buddha teaches us not to offend others' spouses. How would we feel if someone were to offend our partner? Would we feel happy or sad? This explains the precept against sexual misconduct. Engaging in such acts can lead to deep emotional pain and turmoil.
If we hear that our partner is spending the night with someone else, go to play here and there, how distressing would that be? Such relationships are profound and can lead to severe emotional consequences. Some individuals, overwhelmed by such feelings, may even contemplate suicide. Therefore, the Buddha prohibits us from killing, stealing, and engaging in sexual misconduct.
[The Fourth Precept: Not to Lie]
This precept forbids deceiving others to gain their wealth. Such actions cause harm to both ourselves and others. If we hear that someone is deceiving others for their money, would we feel comfortable being around them?
[The Fifth Precept: Not to Consume Intoxicants]
Intoxicants lead us to lose our rationality. Consuming alcohol or drugs alters our character, making us prone to misdeeds. If we drink, our hearts may turn wild, and we might engage in actions we usually wouldn’t consider, such as killing or stealing.
Thus, the Buddha teaches the Five Precepts to protect everyone from committing evil deeds and to prevent causing harm to other beings. If anyone can uphold the Five Precepts, they begin to become a good person, a fortunate person, one who accumulates good deeds.
---Luang ta siri
2024.03.28
For more about Luang Ta Siri, visit:
布施 ,
持戒 ,
禪修 ,
這就是所謂的...
為死亡做準備。
---龍達斯列
心平静
百次千次布施
不如...一次心平静
因为...一次心平静
就能见到涅槃境界
---luang ta siri
背離了惡道,
須陀洹的戒是自動的,
有慚愧,
即對罪的恐懼,
以及內心的羞恥,不敢犯戒就算在隱密之處
無我這個字…是…
不受任何人指揮...
因為它……沒有主人……
一切快樂……來自戒……藉由戒而得。
欲入涅槃者……也來自戒。
真實是一種波羅蜜,
它制約我們的心靈,
一個人如果沒有真實,那就叫沒有戒,修行不會有成就...
旁晚有一班在家人來頂禮長老,
細問下才知他們連三歸五戒也不認識,但看他們一直合掌,對出家人是有尊敬之心,
長老便跟他們說先要有三歸依,歸依佛法僧,後應守好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迷醉之物,
便可免墮地獄,餓鬼,畜牲,阿修羅道受苦。
長老說佛教主要是教佈施,持戒,與修行,
這是達證涅槃之道,
第一步步向涅槃階梯為佈施,上去修持五戒,之後是修定慧,這是涅槃之道沒有很多。
長老說涅槃是最快樂殊勝,最上,最清淨,
而財富,家庭,夫妻睡覺等快樂是比不上。
長老說剛來接觸人也很好,腦中不會有很多理論知識,修定修行成就上可以很快很直接,叫他們有空來寺院修行,會教他們定慧解脫方法。
而較後來兩位居士,長老問他們想否達證涅槃,他們說想,但說很難做到,
長老說如果修錯是難,若修對了並不難,
長老說他以前也以為證涅槃很難,但因為有大師父指導,跟著實修,才知原來是不難,最重要是修得正確,叫他們有空來寺院修行,教他們方法,長老說修行佛法達證解脫,非在很遠地方,所謂修行佛法,就在此身心,身心就是法,身稱為色法,心稱為名法,修法就是修此身心,了解身心實相,如此修就會接近涅槃。
在早上一些開示,長老說在家人成就涅槃道路,是佈施,持戒,修行,
而沙彌比丘主要修行達證涅槃是戒定慧,因為沒有工作賺錢,並沒有很複雜。
在家人先要達證三歸五戒,五戒是在家人基本要守戒行,之後再發展十善業,
十善業有身三,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口四,即不妄語,不兩舌,不粗語,不綺語說太多無意義廢話
意三,即不貪別人東西,不嗔恨妒忌害心,擁有正見,相信有善惡業果報,思維如法,不在明暗行惡,
此稱為十善業,
成就此十善業即成就聖戒,就可以從凡入聖,擁有殊勝身口意,而成為初果,關閉四惡道,最多投生人天七次就可達證涅槃,
也發展止與觀,
長老在很多時候,介紹應入手修出入息念,即覺知呼吸出入,長老說佛法僧皆在此呼吸出入,修出入息念也包含了戒定慧,乃至涅槃就在此呼吸,這是成就解脫捷徑,非在很遠之處。
長老昨晚也說,佛陀說過修出入息念圓滿,就會使四念住圓滿,四念住圓滿,七覺支就會圓滿,七覺支圓滿就會成就明與解脫滿足,所以長老強調多修出入息念可導向解脫,成就涅槃,八萬四千法就在此呼吸間。
當不斷覺知呼吸出入,到最後會成就心解脫即生起定力,當時常覺知呼吸生滅,無常,苦,無我,就會產生厭倦,厭倦使離欲,離欲而達證解脫所有煩惱苦,因而達證涅槃,
長老多次提起成就解脫證涅槃,不需學很多理論,行很多彎路,長老說又其老了的人,沒有時間去學去記去背了,鼓勵日夜好好多修出入息念。
長老多次慈悲提醒,是希望大家不要走太多彎路,浪費很多時間在知識理論上而缺少實修,且這些理論在禪修時反而令己生起很多掉舉難以入定,最後不能成就滅苦解脫,所以教導直路與解脫捷徑,著手修戒定慧,多修出入息念,成就解脫。
因為長老說過如佛時代也是如此以口去傳授而教,也沒有像現在般學很多教很多,所以很多修行者可以很快成就聖果,
那時更是還沒結集三藏經,不像佛涅槃後,後來導師們越教越遠。
善哉!
翻譯:稀師父
摘錄:如實知見(正智居士)
現在的法, 意思就是看到這個五蘊,見到五蘊它的生滅生滅。 看到這個五蘊的生滅, 意思就是看到呼吸的生滅。 這個呼吸是色法,心去覺知這個呼吸是名法。 這個呼吸就是五蘊。心識在裡面。 這樣呼吸進就是生,呼吸出是死。 所以佛經說最重要就是看到四聖諦。 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然後這個苦呢, 就是這個呼吸生, 這個呼吸進出,就是我們在衰老當中, 這個是苦。我們呼吸在進的時候就是在生, 在生的同時它亦在衰老。 然後當呼吸出的時候, 就是死亡的苦。這個就是四聖諦裡面的苦聖諦。就是我們要看到這個苦, 才會厭倦這個苦。
從剛開始這個阿比達摩就是說善法不善法這樣去修起。 Kusala dhamma 就是福報善業, abhidhamma 的意思就是最大最勝的法最殊勝的法, 就是福報。而這種福報善法就是 Kusala dhamma ,就是我們剛才做的佈施, 持戒和禪修。
Akusala 意思就是不善法, 不是福報, 包括有殺生偷盜這些法。 Akusala 也就是不善法, 就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喝酒。
abyakata dhamma 意思是心已經超越了善法與惡法, 這是屬於中道, 不善不惡。 所以佛陀教導我們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所以這個其實就是佈施, 持戒和禪修, 這個就是善法。
剛才我們所作的佈施, 可以清除我們內心的污染, 慳貪, 吝嗇這些污染, 將我們的心淨化起來。但是我們的煩惱還沒有斷除, 所以我們要去除我們心中比較粗的煩惱。然後這就進一步幫我們的心去除煩惱, 但還沒有斷除煩惱, 但我們還沒有修定。 這個定力就可以去除我們內心中等的煩惱。這個定力就可以淨化我們的心, 比較中等的煩惱, 這個就是五蓋, 就是貪, 瞋, 掉悔, 昏沉睡眠與疑惑。但我們的煩惱還沒有完全斷除。 我們內心的煩惱還是存在的。就好像那些骯髒的東西沉澱在水底, 那些泥土, 還未給它清除。 這個煩惱就是存在我們內心深處, 一種執著執取。這個我執的煩惱存在在內心的深處, 就是認為五蘊是我, 我是五蘊, 這種微細的煩惱。
認為這是我, 是一種無明來的 , 佛陀才教導我們要去除這個無明。 我們能去除這個我的時候, 我們所有的煩惱就可以去除。煩惱即是漏, 是讓我們生起痛苦的。就是因為無明生起, 這個漏煩惱 , 但是無明清除了, 漏煩惱就會清除。無明是我們心生起煩惱的原因。 所以當無明存在, 眼睛看到色, 耳朵聽到聲音的時候, 就會執著、執取, 認為有一個我在。 所以當無明滅去的時候, 這個煩惱也會滅去, 我們就能證到涅槃。這個就是漏盡智, 我們的煩惱已經斷除了, 漏盡了。所以把所有煩惱斷除, 煩惱就是從無明那裡生起。無明斷除, 其他都會斷除。無明不在別處, 就在我們現在執著這個。因為五蘊在我 ,有我在五蘊(這是無明), 所以如果能夠去除無明的話就能斷除一切煩惱。
所以佛教的目標就是在這裡, 就是要見到這個四聖諦, 因為有苦, 有執著, 有我存在, 所以就是有身見猶豫(?) 。 就是我們迷失在五蘊是我, 我是五蘊, 如果我們把“我”曾經的原因清除掉, 那我們的心就會生起苦滅。所以這個八正道就是幫我們去除一切煩惱。 當把一切煩惱切除, 我們就能證到涅槃。佛教的意義、目標就是這個四聖諦。 我們要覺知到這個四聖諦。佛陀覺悟就是覺悟這個四聖諦。 所以佛陀在教導我們四聖諦,然後我們就可以隨著佛陀覺悟。
所以, 證悟涅槃的方法只有這一個, 讓我們不需要再輪迴來投生。涅槃的樂是永恆的。 想去嗎? 涅槃。就只是這樣而已, 也不是說很困難。 我也是從四聖諦覺悟起來。 Luang ta 就是依循著佛陀的教導, 然後才這樣去教人。
有位居士,跟長老說他曾經念阿彌陀佛超過3年,行站坐臥,開車也念,不善念與煩惱生起也念,由起床醒來到睡著都在念,身心充滿喜樂,
而到這幾年,心太貪而放下念阿彌陀佛修其它不同禪修方法,
當放下念阿彌陀佛後,心就開始亂,這幾年試用不同修行方法,但心也一樣很亂,修Buddho,出入息念也沒用,心總感到有所缺失,不善念也常生起,行禪時心也不能平靜,也易發脾氣,心情不好,最後修出入息念大概一年,整個頭也很痛,而這幾天想起而念阿彌陀佛後,頭痛即減輕很多。
長老Luang Da Siri說那應修回舊有禪修方法,因為那是適合自己根器,性向,心亂是因為沒有了個東西給心捉住,安住,
無論出入息念,Buddho, 阿彌陀佛或覺知腹部起伏等等不同方法,都是為了作為餌,令心平靜,從中入定,
如果我們有個適合自己禪修目標整天整夜讓心捉住,覺知,心就不會向外跑,那時行站坐臥都會生起快樂。
最後叫那居士修回阿彌陀佛,是跟念Buddo一樣,讓心可從中平靜,專注與入定,
默念佛號時,讓覺知一直跟所念佛號一起就對。
長老說在佛陀時代,有位修行者見鳥食魚,沒有什麼好默念,就不斷默念"鳥食魚",最終也因此入定,後作觀解脫成為阿羅漢。
我也提起泰國有位大師父(即Luang Por Put,由沙彌出家到成比丘,是一位很了不起禪師,曾經在法會中一坐最少幾個小時不動,別人以為他死了。),做沙彌時禪修默念Buddho,但念來念去Buddho消失,為自己所喜愛女孩名取代,但最終一樣入定。
(在泰國,也有大師父以默念samma arahang即"正覺阿羅漢"為止禪,也可成就定力,因此說念什麼沒關係,選擇了應修下去,直到心專注在目標,沒有跑出去與胡思亂想,從而訓練出定力後,當純熟入定,在出定時便可作觀五蘊無常,苦,無我,一樣可以達到滅苦解脫。)
修腹部起伏
另一位居士,說18年前修腹部起伏,心很快便進入輕盈,充滿光亮,身體像消失了,但現在修不回,且可能太忙,也因為太累了便易睡。
長老說那要身出離,即抽多點時間靜下來禪修,修回舊有方法就可以,
那居士說現在修時感到心臟很明顯在跳,很不舒服,且現在修起來身體很沉重,
長老說是好事,察覺到心跳證明心在身體沒跑出去,但不用去管心跳,只是繼續覺知腹部起伏,最終自然慢慢平靜下來,身體輕盈,慢慢消失,入到以前那種光明與覺知,鼓勵那居士如以前方法繼續修下去就對。
善哉!
信徒:當我專注在呼吸上面,會越來越靜的,聲音也會開始慢慢消失,身體也會開始慢慢消失。那時心會突然很害怕,不知道下一步會怎樣,呼吸也會越來越慢,越來越細,這個是否正確呢?
Luang ta siri: 你這種怕的情況,我也遇過許多人有,多數都是怕死,就是怕呼吸微細到好像沒了,沒了呼吸怎樣辦?死了。一會兒我們的老婆老公怎樣辦?所以這個就不需要去理會。我們覺知呼吸到慢慢微細,到最後越來越輕,輕盈到身寂止,呼吸寂止,只剩下覺知覺知的時候,心就會定下來。
呼吸好像遮蓋了心。當這個呼吸越來越輕,輕到呼吸沒了,消失了,心就會出現,剩下覺知覺知的心。現在我們還未真正看到這個心,我們的呼吸還包著,我們是需要看到這個心。覺知到呼吸沒了後,心就會出來,你就會看到心。我們修行就是為了到最後去到這個狀態,純粹的覺知。這個時候的心,和這個覺知在一起就可以了。覺知下去,空的。
所以我們覺知呼吸就好像我們釣魚的魚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那條魚,不是那個魚餌。所以我們覺知呼吸就好像魚餌,為了得到那條魚,即心。最後呼吸沒了,身體沒了,心就很容易呈現出來了,就是這個覺知覺知,你就是需要這個。
當我們看見這個心,就嚐到,體驗到涅槃的滋味。現在你還未體驗到嚐到,你快可以體驗到,嚐到了。因為我們先害怕了,關於我們的家人,老婆兒女沒人照顧,所以心就會粗回來
我們有一個家人出家,也是一個吉祥的事情,可以引致我們投生到天界。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在一個家庭有兒子出家。這個兒子的出家,會讓我們沾他的福,讓我們可以上到天界。他的出家亦都是能夠報答到父母的恩德。在這個佛教來說,關於出家十二年,就好像母親給的水界。這個身體的水界有三十二身分,來報答母親的恩德。因為這個身體的十二樣水分,例如血,汗,這些全部都是來自於母親的。另外二十年的出家就是在報答父親。總括來說就是來報答父母。
因為我們這個身體屬於地界,例如髮毛甲齒皮,屬於地界的二十種身分,是屬於父親,即我們的父親給我們的。所以在這個佛教裡面,他們才有一個傳統,是出家報答父母恩。如果誰在泰國這個佛教國家裡面,誰沒有出家,就好像一個強盜,即父母的強盜。就是我們從父母那裡得到這個身軀,這個財富,但我們未能報答到他們的父母恩,所以他們就好像阿贊稀那樣出家,以這個功德來報答父母恩。所以在他們的傳統裡面,如果沒有出家的話,就好像父母的強盜那樣。所以誰是未曾出家的,就去出家,要出家多久都是可以的。所以這個出家的功德是真正可以報答到父母恩的。出家後亦都一直在圓滿波羅蜜。當完滿了三十波羅蜜之後,就可以成為阿羅漢。所以我們的家人,親戚朋友就可以依靠他的波羅蜜。
在佛教裡面,剛才就在我們受持五戒之前就做了這個三皈依。關於這個三皈依,即皈依佛陀的德行,皈依法的德行,皈依聖眾的德行。要將佛法僧的德行放在我們的心中。如果我們有這個三皈依,是真的可以幫我們免除災難的。一個人如果內心有佛法僧三寶為皈依處的話,他在他死的時候,因為他的心有佛法僧為寄託,皈依處,所以他的心不會墮落到四惡道去。
之後我們除了三皈依佛法僧,還有受持五戒。五戒是屬於佛陀教導我們的,教導我們要持守的。佛陀教導我們五戒呢,第一就是教導我們不要去殺生,不要去偷盜,不要去邪淫,不要說謊欺騙別人,不要飲酒去吃毒品。如果一個人是有殺生,偷盜,邪淫,說謊騙人,飲酒吸毒,那麼他死了之後就會墮落惡道受苦。所以我們除了有三皈依皈依佛法僧之外,我們還要持好五戒。當你守護持好五戒,五戒就會守護你。就是多一層的保護你,不會墮落到惡道入面。所以在念完五戒的持守後,會有總結,即是silena sugatim yanti, 即只有持戒的人才會快樂。Silena bhogasampada是巴利文來的,意思是只有持戒的人才會有財富,富有。Silena nibbutim yanti.,只有持戒的人才會投生到善道,才會證入涅槃。
一些沒有戒行的人,他們便會墮入惡道受苦。所以最後一句呢就是希望你們能夠淨化你們的戒行。這個戒就是這個心。所以誰去實踐的話,我們就會看到效果出來。那種繁榮,快樂就會在持戒的人那裡展現出來。而且持戒的人,當他發什麼的願的時候,都容易成願。而這個戒即是我們守好我們身體的行為,我們口的語言,我們的意。簡單來說,就是守好我們的身口意。所以誰守好自己的身口意,那個人就會快樂。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好好守好這個戒,比自己生命更重要地守好這個戒。守好這個戒就是我們守護好身口意。我們有這個戒行的話,就是屬於好人,一個有德行的人。所以今天就是這麼多,希望大家的心時常守好這個戒,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習慣。幫助自己關閉惡道之門,這已經是不錯的了
信徒:既然師父看到的都是無常的,空的,因為我們剛才來的時候有兩隻狗在門那裡跟著來。在你的角度來說,如果見到狗追的時候,你會有什麼感覺呢?
Luang ta siri : 就是說他們會咬我們。那麼我們就要很小心,我們的天性小心是存在的。我們的天性會懂得自己保護自己與防禦,去戰鬥。心會和自己說怎樣做,怎樣去應付。每個人都有這個天性。有種種的天性,例如找食,怎樣生存下去,甚至是動物他們之間的交配,都是有這些天性
信徒:會否害怕的?或者會否擔心後面會給狗咬。
Luang ta siri: 害怕是會有的。因為我們去除對五蘊的執取。害怕這些是屬於五蘊的。五蘊是還會存在在那裡,只不過我們知道那是無我。我們去除五蘊的執取,不是說我們的身體就沒了,我們依然去(照顧)這個身體色身。可以去除的就是去除對他的執取,執著。知道這個五蘊沒有人,我,眾生,就是可以去除這個邪見,不正確的見解。就算是害怕還是各種的東西生起,都不會執著,說這些是我的。因為情緒都是屬於無常,苦,無我,不斷生滅生滅。這個連續性有時就會遮蓋了我們,不能夠了解到它的無常,苦,無我。因為它的連續性遮蓋了我們。我們大家坐在這裡,已經老了一個小時了,但因為他的連續性,所以你看不到
信徒:剛才問的問題,我預設的答案是:我用神通變走他
Luang ta siri : 不行的。我們最多散播慈心。這個神通一開始我便真實語不要,不要其他明,而是需要漏盡明,即漏盡通,去除所有煩惱。我需要去除所有煩惱的漏盡通。狗跑來呢,我會散播慈心給他。不好理會他今生做些什麼,例如做馬,希望他下一生可以做回人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信徒:中立的心和安住的心是否兩方不同的心?
Luang ta siri : 中道的心就是我們的心去到捨心,一境性,這個也都叫安住的心,只是純粹知道。純粹覺知,但心不執著任何東西,這個亦是涅槃的境界。如果只是純粹知道,沒有一個我,沒有一個人去執著,沒有任何偏移的,這個就是屬於涅槃的
信徒:想問賣佛牌是否邪命?
Luang ta siri: 這個賣佛牌不是一個很正確的正命,不是一個很正確賺錢的方法。有些鋪會供養,出家人便會給他們,但間接來說都不是屬於一個很正確的方法。
好像我有些佛牌是派給大家紀念的,我是純粹派。但有些人想著來供養來給錢來要這個佛牌,我都是不給的。這樣好像是賣佛牌。
有人造了一個第一代叫monak 的造來給我,那時就有人說要供養多少錢來要佛牌,多少多少。我就說,我的佛牌是和買賣無關的,沒有任何的供養是你供養多少,我就會給你。誰有信心,誰來到這裡,我覺得適當的話就會送。所以我派是出於慈悲心,憐憫心來送給大家,不是說要供養多少多少錢來要一個。
見到你有幫忙過,沒有什麼可以送給你報答你,所以就送一個佛牌給你。戴在你頸上面的,是我歡喜給的,而不是你給多少多少錢才送給你的。
關於算命,做佛牌買賣都是屬於畜生明,。
信徒:那樣會有什麼果報呢?做這些。
Luang ta siri: 這個畜生明不會直接很快就顯露出來,但是會慢慢慢慢。這個惡業就是會黏在自己的心裡,沒有去到其他。福報都是粘住在心。所以這個福和惡業就是閻羅王。閻羅王的意思就是我們這個心。我們做善業,福報呢,我們的心會知道,就是這個閻羅王,這個心會知道。我們做善事會知道,做惡業也會知道。這個就是閻羅王,這個心。
坐著在這裡的每個人,心就是有兩樣,就是有福和惡業。Yamanak 即是中文的閻羅王。Ya 的意思是兩個,即我們的心有善心和惡心,即有善業和惡業。到最後心就會決定我們會去哪裡,死了後。如果我們臨死之前,我們的心想起福報,例如buddho buddho ,是善的,是福的,我們死了之後就會去到人界,天界。因為心沒有機會去找惡業,就是這個buddho buddho,而是在善業,在福報,清淨裡面,所以才會投生到人界和天界
信徒:我曾經觀呼吸的時候,去到尾尾,會見到白色的光,和生起快樂的感覺。但之後停了。停了之後再嘗試打坐,心會不停想要那個喜樂的感覺,無辦法一直去專注在呼吸那裡,那我應該把自己拉回來,還是應該怎樣做?
Luang ta siri: 不要想得到任何東西,想得到是一種煩惱來到,這個是煩惱魔,亦是愚痴者,不讓我們的心和它在一起。這個想得到的慾望是一種煩惱來的,它會擋著我們讓我們不能得到。
坐來坐去就是屬於五蘊的魔,它亦都會障礙我們。
坐來坐去,會有許多思想念頭生起來,這個亦是最強烈的魔來阻著我們修行。
所以這些全都不要。你越捨你就越富有,你越是捨去所有東西,你就越會得到。你越捨,你的心就越能夠定下來。
所以這些全部都是屬於愚癡者。吉祥經就說不應該親近愚癡人。我們只是應該親近智者,智者就是這個呼吸,讓這個心讓呼吸在一起
信徒:是否盯緊呼吸,例如在人中,就繼續盯緊他,是否這個意思?
Luang ta siri: 不是說去盯著這裡。 這個是心,這個是呼吸,這個是正念。這個正念讓心一直知道跟隨呼吸入去,接著出來。呼吸去到哪裡你也知道。不斷知道這個呼吸入和出。當這個呼吸越來越輕,越來越幼的時候,就會自自然然集中在這一點。這時才來覺知這一點。
那時五蘊就會滅,就會剩下空,剩下一境性,知道知道。所以就去修了,不需要去看那些東西,只是心,正念和呼吸在一起,三合一在一起,知道出入,跟隨它
信徒:請問我可以在做其他動作的時候同時看住呼吸嗎?
Luang ta siri: 我們在做事的時候都可以覺知呼吸出入,就算我們在吃東西,咬東西都可以覺知呼吸出入,因為我們這個呼吸在全日全夜都在出入。如果我們的心可以緊扣地覺知呼吸下去,沒多久就能生起定力。
如果我們能夠管理到這個心,持續覺知呼吸下去的話,那麼我們的修行就會成功
掛念我就要多些看呼吸
--luang ta siri
話說和 luang ta siri 的侍者談天時, 他提到自己有能力可以看到天神和鬼。 通常是睡夠後定力足夠時, 或打坐的時候就會看到 。
他第一次看到天神的時候是五年前來到香港時。 那時他的叔叔在法國居住。 他的叔叔平時喜歡抽煙和喝酒, 但常常到寺院幫忙處理寺務。 一天, 他死去了, 但那位淨人並不知情, 他的媽媽也沒有和他說起這件事。 就在香港的時候, 他剛睡醒,心裡默念著 buddho ,還不是很清醒時就看到了他的叔叔, 他的身體很光亮, 手抽著煙, 他也差點認不出他叔叔。後來他出席他叔叔的喪禮, 遺照竟然就是他叔叔抽著煙的相片!
自此之後, 他就能看到天神和鬼。
也是在香港, 睡醒的時候他就看到有個白衣人充滿著光芒站在自己的附近。 過後他周圍問別人寺院裡有沒有這個人, 卻發現根本沒有。 這時他便知道見神了。
他還說, luang ta siri 也具備看到鬼神的能力。在馬來西亞時,多過一萬位天神, 一排排坐在 luang ta 面前。 他們分為白衣組和金衣組, 有很柔和的光芒, 面就像人一樣, 但很美麗與醒目。 有些還在天上呢。
5-6年前有一次在打坐時, luang ta 的心識感知到一位天神, 那位天神邀請 luang ta 遊歷天界。 Luang ta 也有遊歷地獄的經驗。
有時那位淨人也會和 Luang ta 確認自己看到一些天神鬼之類是否真確。
淨人說, 鬼通常眼大比較醜陋, 頭髮凌亂。luang ta 說, 對著鬼要散播慈悲喜舍。
他說到, luang ta 常常提醒他不要自己打坐, 要跟在導師周圍才好打坐, 因為有時見到光之類, 自己未必懂得怎樣處理。
信徒: 想問證悟是整體性的領悟, 還是一門深入的領悟? Luang ta 就專注教導觀呼吸和思維髮毛甲齒皮。那麼不論在坐禪還是日常生活中都看呼吸快些證悟 , 還是有時看呼吸, 有時看身體, 有時觀受, 有時觀心會快些證悟?
Luang ta siri: 觀呼吸下去比較快解脫、證悟。在這個呼吸入面就是有五蘊的存在, 我們就會在呼吸入面看到四聖諦的存在。當呼吸覺知到呼吸滅了, 沒了, 這樣就去到心解脫, 第一層的解脫。
當出了定之後, 我們覺知到呼吸的出入,入是生老, 出是死。看到呼吸的生滅生滅, 到最後就會生起對五蘊的厭倦,離欲, 解脫。 所以佛陀在這裡看到四聖諦。
這個苦聖諦就是看到呼吸不斷生滅, 它是無常的。
而苦生起的原因是迷失了認為這個五蘊是我。
滅就是我們去除了生起苦的原因。 即是我們透過覺知呼吸的出入, 它們的生滅, 它是無常、苦、無我的, 這樣我們就可以滅了這個苦。苦滅。
所以在這個四念住裡面, 這個是屬於法念住。 這個第四個念住法念住就是觀法如法, 這個法就是這個呼吸, 呼吸就是屬於色法。 心去覺知就是屬於名法。所以有名色法在就是五蘊。 觀法就是觀這個名色法。 呼吸入出就是名色法在生和滅。 五蘊在生滅。
我們無論是行住坐臥都要看到這個呼吸。 時常觀察到這個呼吸, 覺知到這個呼吸, 變成我們的習慣, 變成我們證入涅槃的資糧。 不是只坐在這裡才修。 而且不只是坐著, 還要坐著覺知呼吸的出入。 無論行住坐臥都知道呼吸的出入, 這個就是在任何時間都在修行了。
信徒:所以 Luang ta 建議假如想快些證悟就應該一門深入的。
Luang ta siri:就是呼吸一種囖, 就是四聖諦。 佛陀因為四聖諦而覺悟的。 在這個四聖諦都有提到, 生老病死都是一種苦來的。 這個呼吸入出就是生老死, 不斷在輪迴所以誰滅了呼吸就是滅了輪迴。就是先試下修。所以觀到呼吸止係了, 就是止息了五蘊
信徒: 如果沒了呼吸, 是否一定入正定呢? 還是有機會會入邪定呢?
Luang ta siri: 我們修定力只不過是作為修智慧的一個基石基礎。 另外就是有四個層次的五蘊
第一個五蘊就是屬於我們粗的色身的五蘊
第二個五蘊就是屬於呼吸的五蘊
比較微細些的就是色界禪的五蘊
再微細些的就是無色界禪的五蘊
有四層的五蘊
色界禪和無色界禪都是五蘊。 三界就包括欲界, 色界和無色界, 我們的心就是處於這三界其中之一。
當我們成就了定力之後呢,我們認為我是定力, 定力是我,定力入面有我, 有我在定力入面。 因為這樣而還有執著這個定力有我, 所以這個定還是屬於邪定。 死了後都是會投生到梵天界,都在輪迴。
直到我們看到無論是剎那定, 都是在生滅生滅之中,近行定都是在生滅生滅之中,安止定都是在生滅生滅之中, 都是充滿著無常、苦、無我的。 這樣的話才是屬於正定。 這樣的話就可以去除色界貪和無色界貪。 這個是可以斷除五上分結的
信徒: 修行了之後, 師父的五蘊和我們的五蘊有什麼分別呢?如果一樣的話, 改變了的是什麼?
Luang ta siri:不一樣的地方, 就是不會執著五蘊是我。 這個身體做些什麼都好, 不會視為我。
而我們做福則有福報, 作惡就有惡業, 因為我們的心充滿著執取。
如果我們已經不執著不執取的話, 就沒有善、福、惡, 全部都是寬恕業(即沒有遺下業)
信徒: Luang ta 看到外面的東西是無常、苦、無我, 那麼這個看到的東西也是無常、苦、無我嗎?
Luang ta siri:這個無常苦無我還是屬於知識, 還需要去選修才可以真正了解到, 即一直變的意思。 如果我們真正明白, 從這個無常、苦、無我的角度, 我們去看, 便會產生這個厭離,厭離之後就會離欲, 離欲之後就會解脫, 這個就是真正解脫的正見: 就是頭髮會變白, 皮膚會發臭,無常, 這種苦是無我。這樣才會真正了解到。 這樣去看到的那個人, 他會看到五蘊, 色受想行識都一樣是無常、苦、無我。 這個心看到自身的無常、苦、無我,這個解脫的心是屬於常的(ajahn brahm 引述佛陀所說, 則說就算是阿羅漢的心也是無常的), 不會苦, 但是是無我的。
信徒: 請問Luang ta 證到的涅槃和佛陀證到的涅槃是同樣的嗎?
Luang ta siri:這個涅槃就是我們未死之前已經見到的。佛陀一樣是滅除了對五蘊的執著。 滅這個五蘊就是滅對五蘊的執取。 心在地水火風, 五蘊之上,心不會執著四界, 這個就是滅除對五蘊的執著。
信徒: 是不是要承受所有果報才能證悟涅槃?
Luang ta siri:我們禪修就是為了放下一切的果報, 無論是惡業還是善業的果。 就是我們修行直到心超越了善惡業,福和惡,修行到心在善惡之上, 超越了樂跟苦, 所以我們要修到了解到色受想行識是無常、苦、無我, 我們才會超越它。修到這個心已在地水火風四界之外,在色受想行識五蘊之上, 所以知道這個四界五蘊已經不是我。所以這個四界五蘊所做的一切善惡已經變成無記,心已經無執著了。
所以那時他已經超越了之後, 無論他做了善還是惡,什麼行為, 都已經沒有善業和惡業,已經超越了它。 已經屬於寬恕業, 即是已沒了業和造作。 或者這個是已經修到阿羅漢的境界。 即無論這個身體五蘊做什麼都好,已經沒了善業和惡業的存在, 是超越了善惡, 所以是屬於原諒的業, 寬恕的業。
所以阿羅漢的心已經超越了四界,五蘊之上, 他的心已經沒有執著四界五蘊了, 是在四界五蘊之外的,所以他們做什麼都沒有業力的存在。是屬於無業, 原諒的業, 寬恕的業。所以我們要這樣去明白。無論他做善業還是惡業, 都是沒有任何業力的存在 , 他的心已經超越了, 而且這個色身死了之後便會證入涅槃了。 他已經滅了這個五蘊, 滅了對五蘊的執取, 所以他就不存在善跟惡。
信徒: 怎樣可以消除業障?
Luang ta siri: 這些業力是不可消除的, 而且業力是不會消失的。 這些種種業力會不斷跟著我們輪迴。 如果說是消業, 就是我們不要再做惡業。 不做惡行就不會有惡業。好像目建連尊者, 佛陀神通第一的上首弟子, 他過去因為有傷害、打父母, 所以到最後這一世, 他都是給人打的, 打到整個身體都像肉醬。然後他都是用自己的神通去把它組合回來, 去和佛陀告別, 告別後才證入涅槃。
所以業力會在輪迴中一直跟隨我們。 這個業力是不能夠消除的, 也不能用什麼方法去消的。我們不要去迷信這些東西。 如果可以就這樣消了的話, 那個幫別人消業的人一早便幫了自己父母消業, 他的父母就不會死了。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 我們應該早些停止我們的惡行, 惡行造成這個惡業, 努力快些累積善行,即善業,即福報,我們無論做善與惡的行為都好,閻羅王是會知道的。所謂閻羅王即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會知道我們所做一切善惡的行為。 我們的心, 無論在人們的面前還是背後, 在明的地方還是暗的地方去作惡, 這個心也會知道。或者在別人背後去默默做善事, 我們的心也會知道。 所以佛陀說, 世間上不存在秘密。 無論做些什麼都好,佛陀都會知道。 這個佛陀的意思就是覺醒覺知。 這個內心的覺醒覺知會知道我們內心一切的行為
所以我們的心存在兩部分, 一部分是善業福報, 另一部分是惡業。 所以關於內心的善惡業, 有一個稱呼, 叫閻羅王
Yumana 即是泰文中的閻羅王, Yama即是兩個, 即是內心的善惡。 Yumana 即是製造一個人出來, 即閻羅王, 即我們內心的存在。
當我們臨死的時候, 這個身體四大敗壞,這個閻羅王呢, 如果我們想起不好的事情, 想起惡業, 這個閻羅王就會讓我們墮落地獄, 惡道去受苦。 但如果我們
但如果臨死的時候我們想起我們今日聽聞佛法,佈施, 持戒或者禪修的話, 這個閻羅王便會讓我們投生到天界 , 人界, 快樂的地方。 所以閻羅王即是我們的心, 明白嗎?
我們不要想著這個閻羅王就在這個電視機裡面,在收音機入面, 在電話入面, 但是是我們的心。 所以如果我們去搞別人的老公老婆, 去偷別人的東西, 不是說閻羅王他會知道, 而是我們的心, 我們的心會知道我們所做的種種行為
信徒: 我看過北傳經典, 有些人會自燃來供佛ื, 有些甚至會斷頭來供佛, 那麼這些自殘自殺的行為來供佛 , 究竟有沒有善業呢? 還是全是惡業呢?
Luang ta siri: 自殺是一種惡業, 我們不要去做。 而且死了後如果再輪迴做人, 500世或1000世都會這樣自殺。當他做回人,就會想去自殺 , 死了後再做人又會自殺, 就這樣自殺五百世
信徒: luang ta siri 你好, 有一位道教的師父叫我不要打坐, 因為會招惹邪靈。 請問 Luang ta 有什麼看法?
Luang ta siri: 不要去信它。 信有不同的信。 好像我巴厘那些婆羅門教, 他們去頂禮石頭,頂禮這樣, 頂禮那樣, 有不同的相信。有些是迷路的相信。他們不認識佛法僧, 去頂禮那些龍, 蛇, 鬼。
為什麼要去相信呢?沒有道理, 沒有因, 沒有果, 沒理沒由的那些信仰。
如果我們今晚打坐, 讓心和呼吸在一起不離開呢, 今晚我們打坐也能靜下來, 這樣我們便可以看到證據出來
到呼吸沒了, 五蘊就會滅, 我們就會嘗到梵行的滋味。 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我們不做而已。 自己會去體會到, 那些為什麼要去相信呢? 不需要相信那些。 那些鬼怎麼會來到呢? 佛陀那麼殊勝。佛陀是很殊勝的
那個心軟弱, 心沒有皈依處,所以那些鬼, 眾生便可以來到 。 所以我們的心不夠堅強, 不夠堅定, 對這個皈依。
他們修成許多阿羅漢出來,去禪修。 有什麼好怕呢?道教這些鬼神的事情。皈依依靠就是依靠佛法僧, 去想那麼多做什麼呢? 還在怕餓鬼走入來?
如果我們修行, 他們是進不到來的。但如果我們不修行, 心軟弱呢,鬼就可以進到來。
這個鬼, 餓鬼,魔羅就是我們自己心本身的軟弱,製造了這些鬼,魔羅出來。 這個心製造種種幻覺, 種種幻想出來。 你不相信的話, 那些所有都會消失。 這個只是假的心, 沒有的東西。內心的皈依還未夠堅定, 還是很軟弱
見到些什麼景象就認為是餓鬼什麼眾生, 反而是自己的心創造出
明白嗎?
Luang ta siri: 很富有的那些人, 通常過去有供過佛陀、獨覺佛、 阿羅漢。功德讓他們有很大間公司, 有許多員工, 有許多人幫他。
佈施給乞丐, 佈施給狗, 不是這回事。不是說不能佈施給他們, 但是會有不同的果報。
信徒: 雖然有很多有錢人, 他們供過聖者之後都, 許多世都會和佛陀有緣, 但似乎有許多大有錢人, 有權勢的人, 他們都不是佛教徒
Luang ta siri: 關於佈施, 不一定屬於佛教徒, 不是佛教徒他們都可以懂得做佈施, 他們都有教導不可以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 這個佈施都是屬於中性的,適用於任何宗教, 包括持戒也是。
他們過去可能供養過聖者, 但今生沒有信仰佛教都好, 他們都是有戒的, 遇到因緣到, 相信其他宗教都好, 都會有這個戒。
信徒: 所以通常好像美國總統那樣, 他們不是佛教徒, 但他們都供養過聖者的?
Luang ta siri: 可能他們不理解佛陀是怎樣怎樣, 但是過去的福報助使到他現在這樣。今生來到他沒有投生到佛教的國家, 這個就是過去的福報, 他的緣分就是這樣。
就算我們的國家, 有些有錢人也相信其他宗教的。不是說只是相信佛教。另外相信佛教的都有窮人。
就算不相信佛教, 他們都不殺生不偷盜邪淫妄語飲酒,就代表他已經有宗教信仰在。他自身已經是佛教徒的情景, 但是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佛陀所教的,他都是沒有去做壞事, 有做好事
其他宗教的教導都是類似的, 但是沒有教導去到涅槃。其他宗教都有佈施, 持戒, 有他們的規矩, 只不過沒有教導去到涅槃
每個宗教都有他們的約束, 他們的戒,都是教導他們做一個好人, 只不過未教導到涅槃 。
信徒: 如果可以的話, luang ta 可以入滅盡定嗎? 讓香港人許多都變成富翁。
Luang ta siri: 這個滅盡定是任何時間都可以入的。 七日,十日,二十日我就已經沒有入了。但是四禪八定我常常有入的。
入四禪, 入滅盡定, 無色界禪定, 這個已經做了。但不是入到十日, 二十日這樣來作為一個藉口。
甚至超越滅盡定的都有, 即心入去涅槃那裡。
如果對滅盡定心還有執著, 都是未證入涅槃的。如果去執著, 貪愛色界禪無色界禪, 四禪八定, 都是不能成為阿羅漢的
阿羅漢是要去掉色界禪的貪, 無色界禪的貪, 去除掉舉, 我慢, 去除無明, 就可以證到涅槃。
全部修過來都是為了去除這個無明與煩惱, 證到涅槃。禪定的意義就是去除無明, 證入涅槃。
信徒: 這裡有許多良善的人, 如果他們因為供養了 luang ta 入滅盡定而成為富翁那就太好了。
Luang ta siri: 何時都已經入了, 何時都可以入到。給你的相片如果是普通的出家人都不會成為舍利子的。 剃了頭, 剪了的頭髮,指甲, 最多是腐臭, 腐爛而已。 阿羅漢入滅盡定都只是去休息一下。讓心更加有力量而已。
好像 Luang por viriya 所教的, 就是培養心的力量, 讓心更加有力量。但是比他的教法更進一步的都有, 就是心解脫, 心從五蘊解脫出來。這是比心的力量更進一步的提升, 心的力量都是為了去除內心的煩惱。
如果開一個心解脫的禪修課程的話,那樣全個泰國的人都來找我, 我就沒有時間休息, 所以懶得去做
讓心超越, 享受解脫之樂, 勝過你所講的東西, 心在一個空寂之中。什麼情緒來都沒有一個人去承載這個情緒的。 心已經空了。 涅槃就是空的,空就是什麼都沒有, 已經沒有人我眾生在裡面了。
這個就是佛教最厲害之處,比這個更加厲害是不存在的。 誰未看到解脫的話,那個人就未看到那個法。 誰嘗到解脫之樂就嚐到這個法的甘露
2024-3-29 @尖沙咀髮廊
信徒:我看過持戒的果報都是富有的,其實對不對?還是富有的果報唯獨是布施呢?
Luang ta siri :兩個都可以,真是富有的人,富有於布施和持戒,不是說富有於一般的財富。如果他有許多財富,屋很大,但沒有持戒,都不是屬於富有的。
就算有些人有很大的家,很漂亮,很豪華,但是沒有戒,死了之後他都帶不走,都是會墮落惡道。
但是有些人富裕於這個戒,這個布施的話,死的時候這個布施,持戒的善業就會如影隨影地和他一起去。
果報成熟的時候,這個福報,就會安排讓到他富有富裕起來
信徒:哦,即是持戒的其中一個果報都是富有。
Luang ta siri : 這個就是持五戒的祝福:持戒者會有財富,持戒者會達證涅槃。其實戒和布施是分不開的,是一起的。
信徒:剛才 Luang ta 有提到痴會導致貪和嗔。 但我之前提到我有無緣無故的悲傷, 我知道那個悲傷不是我, 我是沒有痴的, 但為何仍然有嗔心呢?
Luang ta siri: 因為我們仍然認為心是我, 所以才會有悲傷的生起
五蘊是我嗎?
那麼什麼在悲傷 呢?
信徒:心
Luang ta siri:那心是我嗎? 身心就是五蘊, 五蘊就是無我。
昨晚已經講了。
五蘊是我嗎?
我是五蘊嗎?
有我在五蘊裡面嗎?
五蘊裡有我嗎?
我在悲傷, 那就是因為有個我在。 所以才會悲傷, 這個我不是那麼容易可以去除的
這個心和法, 即是情緒, 的生起, 那個心識。 心觸到這個法或情緒, 那個識知道這個情緒生起, 接著滅去, 有個我在嗎?
情緒就是從眼見色生起的。去喜歡那樣東西, 不喜歡那樣東西,想這樣不想這樣, 貪這個嗔這個。 滿意這個不滿意這個, 這些情緒就在這裡生起。
信徒;雖然我有時我有思維那個悲傷是無我, 不斷標記它是無我,雖然有這個正見, 雖然那時是無癡的, 但仍然在。
Luang ta siri: 這樣是不會消失, 不會沒了, 你是真的要發展到有智慧, 了解到它的無我。 要不斷去問, 去理解:心是不是我,身是否我, 五蘊是否我。 我們還未能夠去除這個邪見的話, 就會做不到。
不是那麼容易去了解到的, 你要不斷去思維, 去修的, 去了解。
要真的去深入理解, 去知道它, 包括從頭髮是否我。 髮毛甲齒皮, 皮肉筋骨, 去了解它是否我, 才可以了解到這個心, 這個五蘊是否我
信徒:所以當我們理解到這個心不是我, 這個悲傷才會消失?
Luang ta siri: 對的。 所以你仍然迷失有個我。 如果你不是用這個方法, 你就要用入定, 修定, 五禪支的禪修方法, 五禪支即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 尋即是以呼吸為所緣,伺即是不斷去衡量, 去知道呼吸的出入是長短粗幼, 不斷知道, 直到心安定下來。假如你能夠守護心, 讓呼吸的覺知不斷持續下去的話,一個鐘, 你可以在今晚之內消失
27-3-2024 @香港下白泥泰國廟
信徒: 自殺是否一定是惡業呢?
Luang ta siri: 會變成每一世出生都容易自殺。會受過去的惡業, 會容易自殺五百世
信徒: 一些菩薩他在梵天界不能累積波羅蜜, 於是決意死, 這個算不算自殺呢?
Luang ta siri: 那是他的事, 善業福報沒了就會繼續來投生。
信徒: 但這算不算自殺呢?
Luang ta siri: 那個是他選擇想來, 不是說自殺。 是選擇, 是兩回事來的。 因為等得太久, 忍不住了, 所以下來累積波羅蜜
27-3-2024 @香港下白泥泰國廟
信徒: 誦經如果不知道經文的內容, 是否有功德呢?
Luang ta siri: 知不知道什麼意思都有。
信徒: 是否因為在修定所以有功德?
Luang ta siri: 如果你有定當然就最好。 如果你很隨便地念, 就會有些無些這樣, 你不明意思都會有。 如果你念的時候想著別人的屁股, 別人的老婆, 那就無功德了。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功德, 你念經的時候也專注自己的呼吸。念之前你吸進去, 覺知自己的呼吸,呼出去時在念, 這樣功德更加大。
以前有些比丘在念的時候會突然停下來, 那是因為他在吸入的每一下覺知, 念出來的時候呼, 去到自己很清淨, 自己很空的時候,這個功德是最大的。因為他的心識跟著呼吸。 一個人到了很放鬆的時候, 就抓住那個空的狀態。
我們念經的時候,自然會有一個空間, 有時候在念的時候心會定下來。
我的師父 Luang por 就是這樣教導, 就是念經的時候, 噴出來的氣和經文一起出。 一直念, 念到呼氣全出來了, 然後就自然吸入。 這樣培育正念, 那麼到某個地步, 心就會自己定下來。如果我自己一個人念的時候, 心就會定下來
當念經的時候, 如果你知道理解他的意思, 接著便會生起這個明和解脫。
即是好像我們見到那個吉祥經, “遠離愚痴人, 親近智者”, 我們會記得, 然後就會去思維。
關於愚癡人, 這個世界有好多。 智者是誰?智者是佛陀囖, 就是我們覺知這個呼吸, 這樣就會讓我們覺醒覺知。我們這樣去知道呼吸的出入去念經, 我們就是和智者在一起 。基本上如果我們沒有正念, 我們念經的時候心會想別的事情,你自己的家庭, 兒女, 工作啊, 老婆老公。
其中一個意思就是我們去覺知這個呼吸, 這個就是讓我們的心親近這個智者。
禪修也是, 你禪修沒有去覺知這個呼吸, 沒有去理解這個呼吸的長、短、粗、幼, 讓自己的心走了去想, 即是反而心會親近了思想念頭, 亂想東西, 這種是魔來的, 最大的魔, 最大的障礙。所以修行我們就是要親近智者, 去理解這個呼吸, 覺知這個呼吸。 長又好, 短又好, 要知道。
這樣我們去覺察觀察這個呼吸, 去了解這個呼吸是長是短, 這樣我們的心亦是在親近智者, 善知識。我們無論是行住坐臥, 只要是覺知呼吸, 我們就在修行
當我們在禪坐時, 但心沒有去覺知這個呼吸,心走了出去, 亂想東西, 這個亦都不是修行。我們的心已經是和煩惱在一起, 即有時會想起我們的老婆, 兒女。 姿勢坐得很直, 但呼吸沒有和心在一起。 走了去想其他東西。
即是心沒有在自己那裡, 走了出去, 和光啊, 色啊, 白啊, 在一起。 就是我們和魔在一起。 就是我們要回來親近覺知這個呼吸, 覺知呼吸的出和入, 這個智者就是在呼吸那裡。
我們禪坐沒有什麼進步, 是因為我們打坐想起這樣那樣ื, 家庭, 工作, 老婆, 兒女。 第二就是沒有和呼吸在一起, 所以就是在浪費了我們自己的時間。 而時間被浪費了後, 沒有回頭
27-3-2024 @南丫島道跡禪院
信徒: 佛陀說, 造園林, 橋樑,水井的功德會日夜增長。 沒有想起真的會嗎?還是要想起才會增長?
Luang ta siri: 誰做功德? 如果你做了你就有了。
如果我們已經是阿羅漢了, 便不需要這樣東西, 已經超出了善惡業的問題了
信徒: 例如我供了一本經書給一個精舍, 是否凡有人讀那本經書, 我的功德都會增長呢?
Luang ta siri: 你做了已經有了
信徒:如果沒有人讀呢?
Luang ta siri: 都一樣有, 你做了嘛 , 你供了出去嘛。
信徒: 功德是否有人讀就會增長呢?
Luang ta siri: 你捐了已經有了。 好像你供食物, 僧團吃還是不吃都已經有功德了, 因為是源自你的心, 你捨了出去。好像你供了一塊地給廟, 如果那個地方在山區, 或者那個地方根本沒人去的,你一樣有功德。你捨了出去波羅蜜功德已經有了
27-3-2024 @南丫島道跡禪院
信徒:在我的概念裡面, 一直以來都是, 如果被父母所護的發生關係, 這才是邪淫來的 。 現在來說, 男女是否同居就可以了的?未結婚之前那些算是邪淫嗎?
Luang ta siri: 結婚之前同居, 這是現在世間普遍的情況。 但如果從法與律的角度來說, 都是犯的。 依法, 不是依世間。如果以宗教來說, 犯戒就是他的父母還未同意, 還未允許的, 就是犯了。
信徒:即是都是回去同意那裡, 那就 ok ?
Luang ta siri: 父母允許才是正確的 。 如果你有個女兒, 別人去睡你的女兒,但沒有經過你同意, 你會覺得是傷心還是開心?
信徒:在我的話, 就是到了一定歲數, 就要尊重他的選擇
Luang ta siri: 你真的有兒女的話, 你就會體會到父母愛。 你真的有兒女的話, 就會擔心, 那個男人會否騙自己的兒女。他們對自己的女兒是否真心的?這個就是父母愛。
信徒:一夫多妻符合戒律嗎?兩情相悅, 大婆又同意。 有些國家是允許的
Luang ta siri:他們不是佛教, 所以有四個老婆
信徒: 沒問題吧, 不是犯邪淫嗎?
Luang ta siri:對他們來說沒有限制的, 依照他們的戒律和法律。但如果以佛教的角度來說, 佛教是屬於大眾性的。 大眾性來說, 那是屬於錯的, 因為就算是雀鳥, 他都是只有一個老婆, 這個是大自然界的。因為如果有許多個的話, 就會變成很混亂, 很多責任。
信徒: 但是帝釋天都有許多個老婆的。
Luang ta siri: 天界的自然法則是另外一回事。 沒有多少男人去投生天界, 多數落了地獄, 所以有許多女性投生為天人。所以男天人許少。 他們自然可以有多上一百個老婆, 一千個妃子。 所以想要許多個老婆的話就要做天人 。 就是老婆有一百個, 小老婆有一千個。因為你看看去寺院的人多數都是女眾
信徒:想再追問的就是, 如果一個人和另一個人性交是邪淫, 但幫對方手淫也是邪淫嗎?
Luang ta siri:如果真的同居, 他怎會只用手幫男性呢?他們會更加親密, 這是他們的問題
信徒:但如果真的只是手淫呢?
Luang ta siri: 我都沒有去想, 所以我們最主要依照佛陀的教導去做, 其他的就要你們自己去正思維了 。 就是我們有沒有去做好我們的身口意, 依照佛陀的教導?
信徒: 還有最後一個問題, 我發現我們的菩薩娶了自己的堂妹(?) 親戚做老婆, 這某程度上算是亂倫。 如果他們的父母同意然後結婚了, 這樣算是邪淫嗎?
Luang ta siri: 這個已經不關我們的事了。重點就是一對夫妻之間他們的親密是沒問題的, 但是如果他們去找其他的人, 便一定犯了邪淫。 最主要是因為會令到對方傷心。 這個傷心會令到他們很痛苦, 甚至有些人會因此而吊頸自殺。 這個傷害性是很嚴重的。現在這個時代, 這些女人男人去夜場, 甚至訓練一些男性去服務女性。 和一個男人有四個老婆, 都不是屬於佛教的。 因為這些會造成許多問題。 所以佛教來說, 就是一對夫妻。 然後傷害了另一本的話, 就會產生許多的痛苦與問題, 甚至會去自殺。
所以我們以一對夫妻為主。
就算是雀鳥都好, 老鼠都好, 他們都很守護他們的另一半。
看過一個經典, 就是一個故事說, 一隻雀,他是母雀, 他有子女的。 接著這隻公的, 就去找食物。 然後母雀就懷疑他和另外一隻母雀一起睡。 所以就算是雀鳥之間, 他們也會守護, 去愛另一半。所以自己的另一半和別人睡在一起, 自己就會傷心。
所以這個欲愛很重要, 如果沒了這個欲愛,我們也不會出生了。 如果我們的父母沒有睡在一起, 我們都不會出生。 所以要有這個慾望, 欲愛, 才有。
我們要好好問自己, 身有好的行為沒有?口有好的語言沒有?我們要做好身口意。 這幫助我們去除四惡道, 我們應該對這個更加有興趣。
2024-3-28 @下白泥泰國廟
信徒: 想請教有關不邪淫的定義
Luang ta siri: 邪淫意思就是出軌。 大家變心, 這就屬於邪淫。 如果老公知道老婆去勾搭其他男人, 那樣就會生氣。
同樣地, 老婆知道老公去搞東西, 都是同樣的, 那就不會甘心幫他照顧兒女。這個就是邪淫。
信徒: 不說老公老婆, 那些未婚的一夜情屬於邪淫嗎?
Luang ta siri: 如果你的老婆或女朋友去找其他男人, 你覺得怎麼樣呢?你其實都不知道他有沒有伴侶的, 不知道有沒有老公, 男朋友這些。 如果因為這樣而受傷, 分分鐘會自殺。
因為這樣的情況而自殺, 發生了許多宗。 因為那時這個苦, 只有這條出路。這個就是邪淫。
男的老公變心, 或老婆變心, 或男女朋友去玩外遇, 可以導致自殺的
信徒: 現在最普遍就是男女朋友, 假如他們脫離了父母的監護, 出來工作了, 那麼他們可以有性行為嗎?
Luang ta siri: 都是犯邪淫, 因為沒有和父母說, 他偷偷地做的
耀師父: 那是否結了婚才可以有性行為?
Luang ta siri: 是的。 但現在的人忍不到。
27-3-2024 @南丫島道跡禪院
信徒: 如果只是喝一點點酒, 但沒有喝醉, 那麼算是惡業嗎?
Luang ta siri: 醉不醉都是業。
就好像兩夫妻, 他們睡一次或者一百次, 都有機會生小孩子。 那你自己想想是否業了。
27-3-2024 @南丫島道跡禪院
信徒: luang ta , 我下一世要做男人, 要幫你按摩。 我會記得你的!
Luang ta siri: 我不會回來了, 不會再來生, 見任何人了。 涅槃是永恆的快樂
27-3-2024 @香港動植物公園
他們沒有持好戒, 但有做佈施, 所以(在動物園)做動物 ( 不用愁吃的)
----luang ta siri
27-3-2024 @香港動植物公園
信徒: 就是已經三年了,我的胸口好像有些重物壓住, 然後有些東西蒙著我的腦袋, 影響思考。 請問是什麼業導致這樣? 然後應該怎樣解決?
Luang ta siri: 那些已經過去了, 不需要看它, 只看當下。 當下就是呼吸出入。不需要拿出來執著。不需要看未來過去, 佛陀教導我們看當下
信徒: 但應該怎樣解決呢?
Luang ta siri:不需要在意它, 將它丟了ื,放下。 只是看當下的呼吸就夠了。所有的東西已經過去了, 不用再回去執著, 佛陀說這是沉重的負擔。 看到呼吸的生滅生滅。 這樣你就會好起來, 所以不需要執著, 捉住,抓緊。 要懂得放。 一放你就會很舒服。 看呼吸的生滅, 這就是五蘊的生滅。 讓它不生, 不滅, 可以做到嗎?
所以這種生滅就是無常, 佛陀教導我們要觀無常, 這樣你就會看到苦了。 一直生滅, 這個變動就是會讓你看見苦。
我們就不要執著世間所有的東西,看回呼吸, 那麼你所有存在的問題就會不見了。
要明白的是, 過去的就不要再去捉住了, 就好像我們放屁, 就不要再去捉住它。就是這麼簡單。
如果你做到的話, 當下就會消失, 完結
不要理會過去未來, 就是活在當下, 知道呼吸的生滅, 這個五蘊的生滅。 接著你看到它的生, 它的滅。
苦就是因為這個生滅, 五蘊就是不斷在運作。 這個就是無常,苦, 無我。 不只是看到無常, 苦, 無我, 還是要生起這個厭離心。 如果沒有呼吸, 我們可以生存到嗎? 厭倦這個無常, 看到這個無常不斷生滅。你看到之後要厭倦, 厭離, 看到它是苦的。之所以苦是因為它是無我的。這才可以將執取去除,這是高級的智慧。
這是無我, 即不斷的生滅。 不斷地覺知下去, 知道。 其他東西不關我們事。 其他東西只是外在的, 我們的生命屬於內在的。 就只是這麼多, 就會康復。 心就不會執著任何東西
不斷看到生滅生滅, 有時這樣看下去, 心會入了定。
信徒: 我現在也有跟著 Luang ta 這樣呼吸進, 默念生, 呼吸出, 默念滅
Luang ta siri: 呼吸進就是生, 呼吸出就是滅。 呼吸生, 呼吸滅, 呼吸生, 呼吸死。 這就是一個見到苦的觀智, 我們不斷看到。 我們慢慢就會自然生起厭倦, 厭離智之類。 到時自然會生起的了。 這樣修下去吧!
信徒: 我今生有沒有證阿羅漢的波羅蜜呢?
Luang ta siri: 這要看你的行為, 如果你常常看到生滅生滅呢,就可以成就。如果去看其他東西, 就不能成為阿羅漢。 就看這個生滅生滅
這個就是見到苦的觀智。
苦是不能夠去除的, 是不斷會生會滅的。 我們就會見到這個苦, 這個苦是不能去除的。 苦就是不斷在生滅, 就算我們睡覺也有這個生滅, 一直生滅下去。 不可以去除的, 這個苦。
但是可以去除這個苦的因, 如果我們去抓住執著它呢, 這就是生起苦的因。你有見到嗎? 你去執著你所問的東西。 你去執著些什麼? 見到嗎? 讓你讀不到書的。 讓你心口很沉重的。
這個就是生起痛苦的原因。 所以這個是要去除, 去放下。放下這個生起苦的原因。 你一放下, 你的心就會空, 就會快樂, 就會舒服。
所以回來覺知這個呼吸的生滅。 你所執取的, 不是我們的事情來的。我們的事就是這個五蘊的生滅生滅,這個生死。
那個已經是外在的, 應該去除, 捨,放下。 如果你放得下, 心就舒服, 那麼心就容易成就阿羅漢。
放下, 心無執取。
如果無我的事情, 我們認為有個我, 那就是生起苦的原因。無的東西, 認為是有的東西。 苦的原因, 就是我們去執著那個東西。所以這個苦生起的原因, 是應該去除, 捨去的。如果能夠捨去這種執取執著, 應該不執著。 我們認為沒有的東西是有的, 沒有的東西不是我的東西, 所以就會苦。
就是要了解到因果, 無因無果無因無由我們不明白, 要明白苦生起的這種執取。 那些是魔來的, 心的造作。 心可以千變萬化地造作出來, 令到我們迷失。我們迷失在裡面,認為是些什麼呢?所以就捉了它。所以這種執取就是苦生起的原因了。所以這種苦生起的原因是應該捨去的, 要去除的。 我們一放下, 心就舒服。 一直執住它就會苦了。 就是這麼簡單, 就是這麼多。它的因果就是這麼簡單。 就是我們執些沒有的東西作為有的東西
就好像前面那個(比丘) , 其實是沒有女人的, 不是有女人的, 所以就會苦囖。 所以就會有慾望, 生起痛苦了。 如果我們知道沒有什麼 , 沒有男, 沒有女, 只是自然界的一堆界的話, 心就不會去執著。 所以這些界聚合而成, 然後做這些假設:這是男, 這是女, 這是任何的身體部位, 所以就會執著, 所以就會痛哭了。
如果他見到那只是地水火風, 只是四大, 大自然界, 那麼心就從苦的原因中解脫出來。因為認為有你有我, 所以就會瘋狂 , 讓心苦。 所以不是很困難, 我們這樣去知道, 明白, 了解呢, 就是接近涅槃了。 這個就是慧解脫了。 就是心從五蘊解脫出來, 從種種界解脫出來, 從男女解脫出來。
女性, 她們的下體,全部都是無常、苦、無我的,都只不過是種種界來的。 真正來說是沒有一個女性, 沒有一個人的。 就只是那麼多。
所以我們可以放下, 那個放下的動作就是一個道來的, 滅苦的道。 因為怕我們一直去執住它, 捉住它, 抓緊它, 以為真是有。 哪裡有呢? 它生起就滅去, 生起就滅了。
好像空氣可以捉到嗎? 太陽陽光可以捉到嗎? 所以我們捉住的是沒有東西, 所以就會苦。
所以他認為有女性在, 他就會苦了。 好像我們捉太陽捉風, 最後我們捉到些什麼? 捉些沒有的東西。
明白就好事了。關於開示八正道, 證入涅槃, 四聖諦, 苦集滅道。
明白了就不想再做在家人。 我們去捉住以為有一個人與眾生, 去了解到沒有一個人與眾生。所以我們要明白, 我們捉住, 最後會得到些什麼呢?
如果你明白, 你學也不想去學, 只是想去涅槃。 就算是出家人, 他也不想去還俗
26-3-2024 @中環往南丫島船上
信徒: 請問供養父母的功德大些, 還是供養阿羅漢的功德大些?
Luang ta siri:就算自己父母都好, 供給初果的功德比較大, 先不要說是阿羅漢。
因為你父母死去的時候, 有機會會去到不好的地方, 但是初果,二果,三果死後一定不會去到不好的地方
如果你證了初果, 你就能教導你的父母, 回報他們的恩德
信徒: 佛陀說, 所有人最愛自己, 那麼阿羅漢都最愛自己嗎
Luang ta siri: 說愛又不是愛, 說不愛, 也不是不愛, 只是慈悲。 因為阿羅漢知道五蘊本身不是我。
因為他今生已經出生了, 要依靠這個身體, 但介乎愛與不愛之間, 就是有慈悲。 他已經不執著, 但只是維持自己色身
信徒: 那是否他對自己的慈愛是多於對別人的慈愛?
Luang ta siri: 對別人多些。 他自己已經有了, 不用了。
因為阿羅漢等於已經圓寂了, 他們色身未死前已經脫離了。 他們的心識知道每一個當下, 不是自己。 最後的圓寂亦即是他們色身死亡的時候
信徒: 修了安般念許久了, 但依然看不到光和進入不到禪那, 請問如何進入禪那?
Luang ta siri:關於為什麼修那麼久都修不到禪定, 見不到光啊之類, 最主要因為一樣東西--沒有連續性去覺知這個呼吸。如果我們的心與呼吸在一起, 即覺知這個呼吸, 而且是持續下去, 呼吸入、出不會忘失的。 這樣十分鐘,二十分鐘就可以成就
但那個光是不需要的。
只是需要三合一:呼吸, 正念, 即覺知這個呼吸。 這個呼吸就好像柱子, 這個正念這個覺知就好像繩子那樣, 綁住心一直在呼吸那裡。
當心很動亂, 就這樣覺知呼吸, 覺知下去, 就會捉到這個心。 安定下來, 這時心就會入定, 這時心就會在定力裡面休息, 休息下去。 當他從定力退出來之後, 我們就可以用它來工作, 即是進一步修行
如果我們還未捉到這個心, 安定到這個心, 我們便很難去運用到這個心或教導到這個心,
當我們捉到這個心, 定到這個心之後。 在定力出來之後, 我們可以運用這個心去憶念起過去世, 甚至每個人銀包有多少錢都可以知道
所以修定, 入定就是為了捉到這個心, 讓這個心安定下來。 亦沒有說有其他東西。
26-3-2024 @下白泥泰國廟
信徒: 我有時會無緣無故地悲傷, 一悲傷就會悲傷幾個小時, 念 buddho , 看呼吸依然不能去除, 請問應該如何解決問題?
Luang ta siri: 這是內在深處的問題, 好像在水底的, 潛意識, 我們見到它們慢慢浮上來, 這就是屬於煩惱, 深處的煩惱。這讓心很亂, 不能平靜下來。
有些人卻是關於性慾、異性方面, 有時也有這種可能, 只是我們察覺不到
當這些情緒生起, buddho 或者觀呼吸都不能平靜呢, 這是因為我們沒有讓心持續覺知這個呼吸, 沒有緊密地在一起, 我們沒有任何空隙讓心扣緊呼吸, 覺知呼吸, 由入到出沒有斷的。
這個情況是因為心沒有緊扣呼吸, 持續覺知它的出入, 所以當我們只是覺知一下呼吸, 心就走了去。 當心跑了去想, 情緒又會出來。 所以當我們的心持續緊扣, 和呼吸在一起,呼吸入到裡面,到呼吸出到外面, 整個過程的呼吸,這時心就沒有空間去想東西, 那就沒有種種情緒的產生。
如果我們可以讓心持續覺知呼吸, 連續性地進去, 出來, 可以就這樣四五分鐘的話, 就會生起剎那定, 或者近行定。
所以最重要的一點是,那個連貫性, 讓心覺知呼吸而有連續性, 覺知呼吸入到出的整個過程。 這是心就可以定下來
26-3-2024 @下白泥泰國廟
如果我們有信心的話, 涅槃就是我們觸手可及的地方
--luang ta siri
長老早上開示,
長老說今天是佛日,即八關齋戒日,在佛日時,泰國人會在這天做佈施與在寺院持一日一夜八戒,
長老說持八戒功德福報很大,佛日時四天王會循查人間,並看到有人持八戒,便會記下名字,後告訴天帝釋,當此人死後,天帝釋就會派天車來接亡者上天。
長老說天界壽命長,四天王天人壽五百歲,其天中一日等如人間五十年,
三十三天的天壽一千年,其一日為人界一百年,
夜摩天天壽二千年,其一日為人間二百年。。。
(卻界天壽命是如此雙倍增加上去)
長老說在天界充滿快樂,需要天食或什麼都可以化現出來享用,且男天人會有一百位天妻子,與一千位小妾(如沒記錯)。。
所以鼓勵大家多持八戒修行。
而之後緣居林主持也說歡迎大家前來寺院持八戒。
If you often go pay respects to ghosts and spirits, when it is time for the bodily elements to break up, the mind will think and go to the spirit house, with the spirits.
This is called going to another world to be born as a ghost. Do you understand this. Thinking is “arom”. Before you die, 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thinking about?
If you are thinking of the shrine, the arom is there at the shrine. This is called, taking the shrine as the place of birth. Being born as ghosts guarding the shrine. So it is not good to do that.
In the time of the Buddha, one monk constantly thought of his jiworn (monk robe). He had a brand new jiworn but after cutting it, it had not been used yet. However when night fell, he had a stomachache, it was a very bad stomachache, until he died.
But his mind was still thinking about the Buddhist robe, and hence he was reborn as a louse in his own robe. He was reborn in the animal realm.
Whatever we think about, this becomes “phop” (the world or birth). Arom is called “phop”. It becomes birth, the birthplace of the mind. Our mind is like a seed. Arom is like rice fields, farms or gardens. Where does the seed fall?
Arom falls on the robes, we will go and be reborn in the robe. If you like to go pray to spirits, arom reaches the shrine. We become reborn at the shrine, go to become a ghost, live a long time as a ghost before becoming born again.
Don’t bring each other to go there na.
If we think about the Phayanak (Lord Nagas), and go pray to the Phayanak, when we die we will become the child of the Phayanak. Wherever the citta thinks about, we will go and become reborn there.
Luang Ta Siri Inthasiri
Wat Tham Pha Daeng, Khon Kaen
如果你經常去祭拜鬼灵,當身體元素分解的時候,心就會思並去靈屋,與靈在一起。
這就叫到異世界投生為鬼。 你懂嗎。 思是「心態」。 臨死前,你會想什麼?
如果您想到神社,那麼神社就在那裡。 這就是所謂的,以神社為出生地。 出生時是守護神社的鬼魂。 所以這樣做是不好的。
在佛陀時代,一位比丘經常想起他的袈裟(和尚袈裟)。 他有一件全新的j袈裟,但剪完後,還沒使用。 可到了晚上,他就肚子疼,疼得很厲害,直到死了。
但他的心還在想袈裟,所以他轉生成為袈裟裡的蝨子。 他轉生到畜生界。
無論我們怎麼想,這都會變成「phop」(世界或誕生)。 心態被稱為“phop”。 它成為誕生,心靈的誕生地。 我們的心就像一顆種子。 心態就像稻田、農場或花園。 種子落在哪裡?
心態落在袈裟上,我們將在袈裟中出世。 如果您想向神靈祈禱,心態可以到達神社。 我們在神社投生,去變成鬼,在转世之前像鬼一樣生活很久。
不要互相帶去那裡吶。
如果我們想到 Phayanak(神龍),並向 Phayanak 祈禱,當我們死後,我們將成為 Phayanak 的孩子。 心想到哪裡,我們就會去哪裡,並在那裡投生。
龍達斯利‧因達西里
孔敬府 Tham Pha Daeng 寺
Cr。 พุทโธ
(不同的宗教)都會教導我們因果、待人接物、愛人啊。
所有不同的宗教都是去互相去支持、互相扶持,四大元素都是這樣的
就算是其他宗教,做什麽惡業都是會有惡果會帶回給大家。做錯的、做惡的,一樣都會被抓到
佛教是中取之道,就不會說這個宗教、那個宗教哪個好哪個好。會教我們怎樣去做好的事。誰做好的就會得到好的。
每一個宗教都可能會教導大家可能去到天堂。那些宗教就好像那些甜品那樣,哪個地方有好的宗教就好像有甜品那樣。做功德的大家都一起有功德,做惡業的大家都一起承受惡業
但佛教就能教得到去vimutti,即教得到去解脫。其他宗教可能會帶我們上天堂,但只有佛教才能夠止息輪回。不用重新在輪回那裏出生、再去痛苦、接受不同的苦難
8-4-2023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luang-ta-siri
信徒:以我有限的認知,釋迦牟尼教的應是四念住。我太太是台灣的,她都相信佛教。但因爲她那邊文化的關係,她主要就修念佛法門‘阿彌陀佛’的。那我以前會想原始經典沒有說這些東西,應不是真的。但昨晚講座luang ta 就提到阿彌陀佛這樣東西。那其實是我對阿含經的了解不足,抑或我太太沿用的方法去修持都可以呢?因爲我覺得如果她的修持方法並不是釋迦牟尼所教導的有效方法,那就會浪費了今期的生命。其實我應否鼓勵她修多些四念住,還是怎樣好呢?
Luang ta siri:其實每個的終點都是一樣的,但是它們方式、表達出來會用不同的文字。所謂的極樂世界其實就是涅槃,只不過是文字不同。最重要是我們要有三皈依五戒,有三皈五戒的話就不會墮落去四惡道,會再投生為人或者天界。而在任何禪修之前都需要做三皈五戒。
佛教來說,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先要有這個三皈五戒。
就好像念這個‘buddho buddho 佛陀’ 一樣,死的時候都是可以關閉四惡道的。阿彌陀佛都是一樣,死了的時候都可以關閉四惡道。
好像剛才所説心要有個安樂處、安住點,心就不會亂想東西,想東想西,製造許多痛苦給自己。所以她默念buddho 又好,默念阿彌陀佛都好,但其實是給心有一個業處,有個安住點、安住個心、平靜下來、定下來。
一直這樣念,是去到剩下覺知覺知、空空的、無邊無界,即是四禪的狀態。但是就算去到四禪的禪定都好,都是屬於邪定來的,因爲心還是念住禪定。在色界禪,就是會執著了而有色界貪。他們修這個禪定死了之後投生到梵天界,之後繼續輪回做回人,心都是執著了在五蘊裏面。
五蘊有四層的。
第一層有粗些的五蘊
第二層就是呼吸
第三層的五蘊比較微細,就是色界禪
第四層的五蘊就是無色界禪。
這四層都是心還是執取在五蘊裏面
佛陀剛出家的時候去參學,他的老師就是修到這個無色界禪。他們死了之後都是輪回投生到無色界裏面,都是對五蘊還有執取的,還未解脫。即還認爲禪定是我、我是禪定、禪定裏面有我,有我在禪定裏面。都是對這些五蘊有執著、執取。所以那時這個定力都是屬於邪定的。
但當他們了解到這個禪定都是屬於無常、苦、無我的時候,心才可以去除對禪定的貪著、貪住,這樣就可以證入涅槃,對禪定、五蘊的執取都可以去除—當了解到種種五蘊都是無常、苦、無我的時候
好像提婆達多,他有四禪八定、五種神通,但是他都是因爲行惡而墮落地獄。
我自己都有試過粘住、執著色界禪、無色界禪。後來我發現之後,我才去除了這個探住,才能夠解脫所有苦。
在這個梵天界都不知道壽命是多麽長的,之後再輪回再做回人。所以這個禪定都是屬於邪定來的
----Luang ta siri
《42:11
6-4-23 早上問答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luang-ta-siri
背景:有位信徒的兒子,大了不聽父親的話,很反叛,因此請求luang ta siri 的建議
Luang ta siri: 可以叫人帶他去寺院,或者可以讓他認識善惡業、認識一下佛法
信徒:他多數都不肯來
Luang ta siri : 他多少嵗?
信徒:17歲。 他有茹素,之前有接觸過佛法
Luang ta siri : 吃不吃素,在佛教來説是沒有什麽關係的。如果吃素可以滅苦解脫的話,那樣那些牛啊全都已經去了涅槃。我們吃什麽都好,都不要傷害到自己、都不要傷害到別人。
即那些死肉我們買來吃的,沒有傷害到他的
信徒:暫時來説,我的兒子都是不肯去(寺院)
Luang ta siri:: 佛陀教導慈悲喜捨,都不行就用捨心。對你的兒子慈悲喜都改變不到他的話,就用捨心:衆生是業的主人。
……
那如果對我們的兒女過分的執著的話,是會引起我們的痛苦的。
慈悲喜之後就要捨。即我們已經盡力了,幫都幫不到,就捨。那樣我們的心就能夠舒服。
《28:25
6-4-23 早上問答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luang-ta-siri
不需要特別說去打坐,在任何時候都可以修行。在行住坐臥,都可以用buddho 來修行,或者選擇覺知呼吸出入又可以。即不是只是坐在這裏,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覺知呼吸、或者buddho.就是不要執著任何東西,就是不斷修下去。
因爲心沒有一個業處、定點,所以心會走來走去。如果心有一個安住點,心就會在那裏定下來,就不會走來走去·
打坐打得越久當然越好,我建議你可以加上覺知身體加呼吸,即加多一個,就可以讓心安住。如果心可以一直(安住)的話,就會有力量。因爲我們禪修能夠休息、有個安住點的話,就會有力量。如果心有個安住點的話,我們的心就好像有個安樂、安定的地方。如果沒有禪修的業處的話,心就好像一個人沒了個家、流浪。
----Luang ta siri
《10:14
6-4-23 早上問答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luang-ta-siri
信徒:有時有脾氣,和有時貪念不斷湧來,停都停不到
Luang ta siri: 關於去除貪和嗔的生起,要成爲初果(注釋:要真正去除嗔心和欲貪要到三果)。成爲初果就是去除這個自我,即認爲五蘊是我的。當我們有一個自我的時候,我們就會想得到許多東西。當眼見到色,不滿意的時候就會生氣。主要就是迷失了,認爲五蘊是我,見到有你、我、他在,所以就會生氣。如果知道無他在,只是一堆界、地水火風空識,無嗔就在這裏生起,無我、亦都無‘我的’在。
但是因爲有個我的關係,所以許多嗔心、我慢、癡都會在這裏生起。有些人的我越大,就會認爲自己在這個世界比任何人厲害了。所以別人有什麽冒犯他都會生氣。
好像一個死人,死人無個我在,無這個貪,無這個嗔。死人不會自己生起貪嗔,別人罵死人的時候(死人)都不會對他有貪嗔,明白嗎?
《3:56
6-4-23 早上問答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luang-ta-siri
信徒:剛才提到出世間的心是常的、無變化的,那麽涅槃之後會不會繼續存在?
Luang ta siri: 心如果沒有任何執著、執取,不會有任何不滿、喜愛,那這個心已經沒有了貪愛,那這個心就能夠證入涅槃。這樣講可能太容易,入涅槃其實就是這個心證入涅槃。就是這個心原本有煩惱,將煩惱全部去除,一層一層去除所有貪嗔癡所有執取之後,就剩下原本的這顆心,覺知覺知、空空,無邊無量,是無量的壽,而且是明亮,無邊無界的。那就是這個清净的心證入涅槃的
《1:45:19
5-4-23 講座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luang-ta-siri
信徒:如果說沒有一個我的話,爲甚麽我們造作的業會生生世世會跟著這個我,和爲什麽這個我要承受這個業?
Luang ta siri: 之所以會承受這些業力,因爲那個時候我們還愚癡,我們還在蠢,即我們仍然認爲有個我在,所以要承受這些業。當無我,沒有一個我存在,已經成爲了阿羅漢,已經沒有任何業力能夠限制他。凡夫所造的一切行爲,就會有業力的出現,善惡業的出現,但是如果阿羅漢聖者所造的,就只是一個唯作,是沒有業的,是行善沒有善業,行惡無惡業,因爲他們不會執著五蘊是我,所以沒有一個在承受這些業力,沒有一個我承受這些善惡業。
所以他們所造的只是唯作,是沒有業力的,只不過是五蘊在工作,但是無一個我在執取,認爲五蘊是我。所以阿羅漢的心已經是超越四界、五蘊之外的。超越了善惡之外、業力之外,心已經超越了苦和樂、喜歡和討厭。所以他所造的一切業變成無作,即不會再有‘我’的業力—他所造的一切行爲。所以如果凡夫無論做什麽,都會立即有善惡業的出現,因爲他們還是執取,愚癡的,認爲有個我在,所以仍然需要輪回受這些業力。
但如果我們修到這個增上心,增上的智慧,就可以超越這些業力。明白嗎?
《1:41:39
5-4-23 講座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luang-ta-siri
信徒:平時都有samadhi 和 vipasanna ,samadhi 就用buddho ,vipassana 就看anicca、dukkha 、anatta去觀、去分析。有時有些狀態裏面就很穩定。但是有時對境很强烈、很嚴重,就會有時很容易心裏面會有不善心。譬如有勞氣、不開心。有時會觀察到,有時卻觀察到平息不到。想問luang ta ,怎樣可以將佛法融入到在生活裏面呢?和有什麽方法可以快些提升修行的層次呢
Luang ta siri: 在修行方面,我們需要戒定慧的配合。這個就是我們走八正道的一個條件。有時可能我們戒不好。當我們戒不好,我們的心就會很隨煩惱,那這個正念就不能夠限制到它、安定到它。正念不能夠守護、平靜這個心,亦都是因爲這個戒不清净。當犯戒之後心是脆弱的,去打坐,心都會很難受、很熱的。我們心的情緒是從身口意的行爲生起的,這些戒行而生起的。
當我們的身口意好,我們的心境就會好,我們心的情緒就會好。就是我們要心定下來,就要懂得將心守護、覺知在一個業處、所緣,即有正念一直守護這個心。但之所以很難能夠守護,是因爲在犯戒那方面讓心很脆弱、很煩惱、很難受、很灼熱。所以正念不夠力量可以守護到心。所以戒定慧是需要配合地去修的。戒定慧配合去修就是一個正確的、團結的修行
《1:34:30
5-4-23 講座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luang-ta-siri
信徒:如果真的是工作上要犯殺戒的,舉例說早幾年有禽流感、豬流感,都會殺生,政府會殺死許多豬隻。那麽身爲公務員,那是否真的要承擔這個殺業呢?
Luang ta siri: 任何的殺生都是一個惡業來的,但那是他們的事,你不要去因爲別人的事情而讓自己煩惱。誰殺、或殺誰,什麽生物都好,都是惡業。那個惡業就是會存在在殺他的人的心入面。
無論是指示別人去殺的人都是有惡業。本身親自去殺的人都是有惡業。但是指示別人殺的人那個惡業會多些。
豬他自己會想得到疾病嗎?他自己會想死沒有?同樣我們都不想自己有疾病、給人殺死
《1:13:17
5-4-23 講座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luang-ta-siri
信徒:我們本身來到這個世間,本身是無一個我的話,人的起源、是怎樣來到世間?石頭都沒有情緒,不會生起任何的東西。但是爲什麽我們·本身是從四大那裏出來—地水火風空。那本身地水火風空都是沒有情緒各樣東西的。但是爲什麽我們會生出來會有這樣東西?
第二個問題是誰人在輪回呢?
Luang ta siri: 剛剛開始是父和母一起睡,然後有這個地和水的結合。如果母親是有經期的話,父母一起睡都不能夠成功懷孕,這個心識都不能夠來出生。
關於母親的卵,屬於水界。
父親的精子屬於地界。
地和水的結合就有懷孕的生起。懷孕的生起,心識就輪回來進入這個胎。就生了我們出來
那這個地水界的結合之後,亦都依靠住母親的呼吸,亦即是風界,和她的體溫,即火界。
最後才生到我們這樣。
那如果沒個我,誰在輪回呢?就是心識,但心識是無我的。
這個識界是純粹的知道。這個識界都是屬於自然界的。就是這個識界進入了母胎接著出生。
所以識界就是我們所講的六界:地水火風空識。
這個識界即是這個心。心入了這個母胎,接著就投生,我們就生了出來。
所以這個心都是屬於自然界的。純粹的知道。每個衆生都是有四界,但是無我的。
當這個心識入了胎,即六界的聚合。所以才叫一堆元素、一堆界,全部都是屬於自然界的元素,不存在一個我。
所以在這一堆界入面不存在一個我。但這個‘我’之所以會加上去,是因爲我們出世之後別人教導我們有我、人、衆生的。
所以這六界是屬於自然界,是這個世界存在的東西來的。
《1:11:29
5-4-23 講座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luang-ta-siri
信徒:剛剛luang ta 就說五蘊、六界通通沒有一個我的存在。但是我們真的每一個人都有生命、有意識是會思考的。的確頭髮指甲當中是沒有一個我的存在。但是我們又真的懂思考的意識。那其實‘我’這樣東西是真的究竟的不存在?我們有個意識,應該怎樣去理解這一點?五蘊六界當中無我,但會不會我們的意識屬於其他東西那裏?
Luang ta siri: 關於意識或者思想念頭,它都只是意識和思想念頭,入面都是沒有一個我在,沒有一個人我衆生在入面。思想純粹都只是思想,意識都純粹是意識,入面都不存在一個我。這個只不過是身和心互相依靠的一個運作。思想又好、念頭又好。思想入面都不是有一個我在想。聼都不是說有個我在聼、在看,只不過是身和心的運作而產生的。
這個出世間的智慧,可能我們還未看到它的實相。需要再修行、禪修下去,需要見到苦。生和滅是一種苦。身心的運作會有生滅,會有種種的生滅的生起,是一種苦。那我們需要深入去修行,去了解身心的運作。即五蘊的生起:眼見色、耳聼聲,都是屬於身心的運作。眼見到色或心觸到這個法,情緒都是生了就滅。需要深入去修行、去了解,屬於出世間的智慧。需要去禪修去了解。
當我們不能夠斷除對五蘊的執取,了解五蘊入面無一個我、無一個自我的話,才能夠稱之爲一個出世間的智慧。明白嗎?
這個出世間智慧是比較深入微細的,是阿羅漢的智慧。當眼見色的時候,心是自己知道。那個過程沒有一個我說要知道這個、知道那個。耳聽到聲音都是,心自己會知道。所以那個知道的過程是沒有一個我的
《1:03:18
5-4-23 講座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luang-ta-siri
信徒:我不是很理解到涅槃是什麽意思,我不知有無理解錯。涅槃即是沒了形狀、意識。那麽我們追求到最後就是成爲空氣,是不是這個意思?
Luang ta siri: 涅槃就在我們的心裏。每個人的心都有這個涅槃在。如果沒有這個心,又怎可以證到涅槃呢?
但是證入涅槃的心是清净的心。即以這個戒定慧將煩惱全清除。即心已經是沒有了貪嗔癡煩惱,那這個就是涅槃。
心是沒有時間、壽命限制,是無量壽。但是如果在涅槃的話,是沒有這些造作、思想念頭。他的心已經從一切概念法、五蘊解脫出來。是沒有一個自我在這個大自然界。明白嗎?
是屬於沒有一個自我、我在,屬於自然界。
只是增上心,沒有其他東西在,只是有覺知覺知、空空。一直是充滿著解脫之樂,沒有任何壽命,沒有任何時間的限制、沒有任何再生再死。所以智者他們才希望見到涅槃,因爲不用再輪回。不需要再做人、養活家庭,讓到自己辛苦、難受。
但是心一直享受在解脫之樂之中。是在未死之前已經先見到、成就到這個解脫之樂。
當死了之後心就直接進入涅槃。心就不再受身體限制,沒了這個五蘊。
心是沒一個執著、沒一個執取,只是解脫之樂。
當五蘊還在,還在生存的時候,心看到這個解脫之樂,就是有餘涅槃。
當五蘊的身體死了、圓寂了,那這個就是無餘涅槃。
所以在我們還有生命的時候,我們就要實修,好像我今日所講、所教導大家去禪修,以心來對治心。
就是我們去除心對五蘊的執取,就達到出世間的心。即不再執取於概念法之間、名相之中。
明白嗎?
《1:16:27
7-4-23 晚上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luang-ta-siri
信徒:因爲成爲阿羅漢要圓滿10波羅密(其實圓滿10波羅密是成佛的條件),一直以來聼都覺得很難才可以去到涅槃。但今日bhante 一直都説很容易,有教導anapanasati、五蘊、無我,但怎樣可以增强信心?出去可能轉頭又忘了,又要再纍積波羅密,又要再輪回。所以想問怎樣可以在世間裏面多些信心?
Luang ta siri: 關於圓滿波羅蜜不困難,就是我們禪修需要有精進波蘿密、忍耐波羅密、真實波羅密和決意的波羅密去禪修。最終就會達到捨心波羅密,心就不會產生喜惡,達向解脫。
佈施波羅密還要簡單。佈施波羅蜜有分為普通、中等、和高的。
好像佛陀做菩薩的時候,他佈施了許多,甚至做國王的時候佈施了許多金錢,去到尾二那一世佈施了自己的兒子老婆,都未能夠解脫,都未能夠成爲阿羅漢。直到最後一世,他佈施、捨了五蘊出去,就能夠成就。五蘊剛才講到,就是微細的五蘊。所以呼吸是色法,心在呼吸上面。那這個名色法、或這個身和心,就是這個五蘊。這個五蘊能夠見到它的生滅,到最後不執取它,或者去到呼吸沒了,剩下個心覺知覺知,這個是心解脫。看到生滅生滅很厭倦,於是捨,就能夠達到慧解脫。
所以我們打坐覺知呼吸出入,就是爲了佈施這個五蘊出去。當我們覺知呼吸,覺知到塔微細、到它沒了的時候,即這個五蘊滅了,即將五蘊佈施了出去,就能達到心解脫。
就是粗的五蘊,我們不能將他直接滅了它。但是我們能夠透過覺知呼吸,去到呼吸熄滅。滅除這個微細的五蘊,而也滅了粗的五蘊。心從五蘊解脫出來,心就見到、享受到解脫之樂。
容易嗎?
所以不能直接滅它,而是要透過覺知呼吸,透過修行出入息念的。這個就是上等的佈施。
《1:08:44
7-4-23 晚上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luang-ta-siri
信徒:剛才說呼吸是五蘊,我都明白心在呼吸就是識,那麽請問受想行怎樣在呼吸那裏體現出來?
Luang ta siri: 當眼見色的時候,心會知道,眼識就會生起,接著生起喜愛和討厭,這個就是行蘊的生起。
關於喜愛和討厭的感受,這樣就是感受來的
你觀呼吸的時候有什麽感受那就是受。
呼吸是色法,我們去覺知呼吸就有個心識的生起,有個識生起。
你觀呼吸有什麽感受生起這個就是受
你的心有什麽情緒那個就是行。
你的心對它有個記憶這個就是想。
就是色受想行識的生和滅。但是如果見五蘊的生起,是粗的身體,會察覺五蘊的生起更加容易。如眼見色,見到這個東西那個東西。這個受想行識的生起就會更加容易察覺到它的生滅
所以眼見色,如果是純粹的知道是沒有什麽的,但是眼見色有了個我,我喜歡、我討厭的時候,就會有種種的情緒出來。
所以如果是阿羅漢的話,知道五蘊是無我,無我在五蘊,五蘊不是我的。那所以這個時候六根對六境,這個五蘊的生滅,是知道無我,所以就不會有内心的感受、情緒的生起。所以他就是去到觸就停止。個心是清涼,這個就是涅槃。
但是如果我們認爲五蘊是我、‘我的’的時候,我是五蘊;當眼見色、耳聼聲,有個我在的時候,就變成我喜歡、我討厭,這種種的情緒、感受,就會生起。如果誰能夠去除内心的執取、對五蘊的執取,就算我們再無聼法都是可以的。
因爲情緒都是從心生起的,如果我們可以去除内心對情感、情緒的執取,我們就算沒去聼法也是可以的。之所以有情緒起伏的生起、貪嗔癡的生起,是因爲我們認爲有個我在。有個我在的時候,就會有種種情緒的生起。但是如果將内心的我去除,這些情緒就不會在心生起了。這就是涅槃
如果心是對色聲香味觸法有所執取、貪愛的話,這是屬於世間的心。但是這個心對色聲香味觸法生起貪、嗔,這是屬於世間的心。任何一個心是無貪、無嗔,對色聲香味觸法,對五蘊無喜愛和厭惡,那這個就是涅槃的心。
因爲心認爲有個我,迷失了認爲五蘊有個我,所以就會生起有貪和嗔。但是如果我們的心能夠理解五蘊的無我,那樣就不會生起貪嗔,這樣就是涅槃了。
當成爲初果之後就需要訓練這個正念,即當六根接觸到六境的時候,是知道沒有一個我在。是爲了不會從中生起這個貪嗔和痛苦,那樣的話心就能夠清涼、體證涅槃這個就是梵行的滋味,即luang pu see 所寫的
---luang ta siri
《1:34:23
7-4-23 下午問答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luang-ta-siri
信徒:人去到死的時候是會有什麽體驗?和作爲弟子。知道自己最後一口氣快要來了,應該怎樣準備?
Luang ta siri: 就是我們不斷去做佈施、持戒、禪修爲了解脫,那這個就是在準備死亡。當我們知道五蘊不是我,五蘊無我,無一個我在五蘊的時候,死的時候也沒有一個我在死,也不會執取五蘊。所以沒有一個我在的時候,死不死是他的事。已經不是‘我’死,只是四大分解,還回給這個地水火風,不是‘我’死。當我們可以去除對五蘊的執取的時候,那就可以證入涅槃,不用再來輪回。所以我們在這裏坐著的每一位,來禪修、來修行,就是為死亡做好準備。當我們接近死亡的時候,我們仍然知道五蘊無一個我,無一個我在五蘊。就不會對五蘊執取,那就去除了煩惱痛苦、證入涅槃。是我嗎?身體是我的嗎?所以身體是屬於自然界的地水火風。當死了之後燒了之後都是還歸地界。所以心知道死的時候知道只不過是地水火風的敗壞。無一個我在,就不會執取五蘊,就會證入涅槃,去除所有煩惱。
所以我們在這裏修行,我們每一個人來到修行,其實就是為死亡做好準備。好像這裏vimutti就是在說從五蘊解脫出來,不會執著五蘊,我們就能從五蘊解脫,知道五蘊是無我的時候,就能證入涅槃。涅槃就是這麽簡單(大衆笑)。
所以解脫之樂和涅槃是同樣的意思。涅槃的快樂是最殊勝、最高尚的快樂。這個快樂是不會生、不會滅的。這個快樂是一直的、是永恆的,是不會有間斷的。一個人能夠從五蘊的執取中解脫出來,這個時候從六根流入來的種種情感、種種的東西都好,心從眼耳鼻舌身意入來到身,種種的情感、情緒,心沒有去接受。因爲無個我在,就沒有一個我在接受這些情緒。所以這個時候心是空的、清涼、明亮、空,是自在、快樂。解脫之樂不受六根的影響。明白嗎?
---luang ta siri
《1:22:00
7-4-23 下午問答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luang-ta-siri
持八戒要小心自己的梵行,因爲如果(男女之間)碰到有可能會生起欲愛。接著心就會生起苦,欲望是一種苦來的
---luang ta siri
<1:22:50
7-4-23 下午問答
關於過午不食戒,如果我們吃得太飽,就會有過餘的力氣,滋長淫欲
關於第七條戒,戒除跳舞唱歌、和戒除香水、化妝品、裝飾品來裝飾美化身體。是亦都減低了我們的欲望的。因爲化妝、或者聞到自己的香水,會讓我們生起欲愛、想起欲愛的事情。
關於第八條戒,戒除坐臥高貴奢侈的床凳都是。那些很厚的床凳是塞很厚的棉花。因爲這些軟綿綿,我們睡或坐之後,會舒服和令到我們生起欲愛的事情或淫欲的事情。
所以佛陀給我們持八戒就是爲了去除它的起因,去除這些讓我們生起淫欲、欲愛的因素。。
第三條戒就是原本我們持不邪淫戒變成持不淫戒。這個是梵行的戒來的。這個梵行戒是我們男女之間不可以有任何身體接觸,甚至是直接給物品都是不可以的….
持八戒男女之間,就算是直接給物品、碰到都是不可以,因爲容易引起欲愛。
所以守了這八戒,我們要將他實行出來,將它持守出來
最後持守了八戒之後,我會說Silena sugatim yanti 。意思就是只有持戒的人才會快樂,投生善道。
Silena bhogasampada 意思就是只有持戒的人才有財富。這個財富就是内在的財富,就是善業福報
Silena nibbutim yanti 這個就是只有持戒的人才可以抵達清涼處。這個清涼處就是證去涅槃
Tasma silam visodhaye這句就是我們應當净化我們的戒行,就是净化我們的心。
7-4-23 早上開示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luang-ta-siri
沒有其他東西,今天我會開示關於佛陀的教導、教導的法。
就是我後面,luang pu see 所寫的vimutti, 意思即是解脫。意思即是一個人假如不能夠見到這個解脫,就未嘗到梵行的滋味。大家已經達到解脫(?)。
Vimutti 即解脫,即從五蘊解脫出來的意思。所以這個解脫就是佛教中的精髓。佛教中的精髓不是說戒定慧、buddha dhammo sangho,佛教中的精髓最主要是這個解脫。這個解脫也可以說是涅槃。心已經從五蘊、一切假設、名相解脫出來,心一直都是處於解脫之樂之中的。這個就是叫vimutti 。 (巴利文) 意思即是這個涅槃是空的。空的意思,即我們依然有五蘊這些東西存在。空的意思,就是空了這個我,空了這個我執。但世間的概念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些依然是存在的。以自然法來看,就是沒有一個我、人、衆生、他存在在入面的。當知道沒有一個我在五蘊的時候,這樣眼見色、耳聼聲,都是純粹看、純粹聼、純粹聞到香味,但是無一個我在入面。
有人、衆生在這裏沒有? (沒有)
眼見色有一個我在見到嗎?(沒有)
眼見到色只是見到,耳聽到聲音只是聽到。鼻聞到氣味只是聞到,舌觸到味,只是觸到。身體觸到觸,心觸到法都純粹是觸到;沒有一個我。心只是捨心,這個就是涅槃
我們來訓練正念、訓練這個智慧,就是我們六根對六境的時候,知道沒有一個我在,這樣就從這個觸,即六根對六境生起的觸,而引申的感受、情感,那這個心就會一直清涼,沒有執取,這個就是讓到我們的心達到涅槃。
見到都只是見到、聽到都只是聽到,聞到都只是聞到,但是無一個我在入面,純粹是見到、聽到、聞到,但是無個我在聽到、看到、聞到。心是安定、空、中性和捨心,這個就是解脫。這個就是心已經從五蘊的執取中解脫出來,這個就是解脫 ,vimutti。
當五蘊的生滅生滅,即眼見到色、生起滅去,耳朵聽到聲音生起滅去。眼耳鼻舌身意,碰到這個色聲香味觸法,知道生起滅去,不會執取這個是我、我的,或者我在看、我在聼。這樣的心是中性,從五蘊的執取中解脫出來。心是空、安定,這個就是涅槃。這樣就是我們已經能夠嘗到梵行的滋味。你嘗到沒有?解脫就是這樣。
眼見到色、耳聽到聲音,不會執取這個五蘊。眼見到色、耳聽到聲音,五蘊一直都在生滅生滅,但是沒有執著是我、我的,這樣就是對五蘊無執取了。
關於有個人去問佛陀:涅槃是怎樣的?佛陀說涅槃是滅的。滅了這個輪回。關於這個輪回,即五蘊的輪回,就可以說是眼見到色,五蘊的生和死,耳聽到聲音就是生和死。眼耳鼻舌身意,就是隨著色聲香味觸法不斷在轉。生又滅、生又滅,這個就是輪回。當我們滅了這個五蘊的執取,還會有出生沒有?還有執取這個五蘊沒有?
這個身和心,色法和名法,我們稱爲五蘊。五蘊是有的嗎?如果無的話就可以滅除這個五蘊、滅去對五蘊的執取。這個五蘊就是日夜不斷生滅生滅。即眼見色、耳朵聽到聲音,不斷地在生滅生滅。這個五蘊入面有一個我沒有?有一個人、我、衆生在色受想行識沒有? (沒有)
這樣就可以斷除這個輪回,心就會空起來,從情緒空起來。能夠滅除對五蘊的執取,就是能夠滅除這個概念、假設,心就會空。心就能夠解脫,看到這個涅槃,這個解脫。就是我們能夠親觀到這個涅槃。或者稱爲嘗到梵行的滋味-是同一樣東西來。 Luang pu see 所寫的。明白嗎?
--luang ta siri
7-4-23 晚上開示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6%B3%B0%E5.../luang-ta-siri
==========
7-4-23 晚上開示| 1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38KCBVhNAdbTka3VRboK6bmKHBkh2kzkFzYqErS4tvyv9gTv5pAn8MWcQPvoFdDE9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qcaYUipVyYS4cziCOhvPKAuF5vi7S1hLh6oFe3dCeqB51tnPUWSOerl6r1cBr8K2xgE8MSYzeSYAl53Sfl7jrL68TH_FU4jprhyRzh_H0hAVhYIatU_Q_PTN3Su6GkEl_L-GBMG14IIs42QFPJMEyhpVnY3KNDl3AlseZ-QhA9oqa-JM0wLRmiEIGivX-ez4&__tn__=%2CO%2CP-R
7-4-23 晚上開示| 2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ZjK9XkaQdMYwQaF4HbVp9mjC9koRdChrZqakovq3kMq5gjfD5bRvdqRYwqUJRfHR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z5TGHSRzFzGlv_G5RW1UUyYB4S9_fvS8lhskMA4CKserVPbh8atYh8X80oKB9NhV9OGS9a0o8FxQLGZQJzKqnlJdHxE-X0vVY70JCa3FiKsbnrt2nz3_73p1vRCJVmKPMrdq0-BPn8l2QAfe5RdNd83eYCFjs6Lb4YsHPLeu0VfAq1sal1CE_eGJTyKG_zw&__tn__=%2CO%2CP-R
7-4-23 晚上開示| 3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QKhaUTZULFYgeW2snsXhkK4UkXCDTxh5qjWh5sGuC4TtSvrQYSTqrbNfgccgHaZN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UtTzWO7lMX-2k8zshvBoInlv3EWDwx_TOtEQJtGEX9e3t2MLzcXhA6FU5elArilo5rvq7RZTNLhiiNYCB5dNFalXIxCO8vJZ0i1-Y3iJrDNDOltwRKXJRuAVaAkiKRMNDHewML3Ujh-QAZhIWc66foqdaYBjIA9VFjhQqHe4tAMl-xWr_dx9QiwEJx8WBkzI&__tn__=%2CO%2CP-R
另外踏入解脫有五條道路
【1】第一條就是聼出家人的開示,都可以讓到我們解脫。
【2】如果不能夠解脫,我們記起之後和別人說,解釋給其他人聼、和其他人講,都會因爲這樣而有機會解脫的。
【3】第三就是開示給自己聼,都是可以達到解脫的。譬如問自己:五蘊真的有我?哪裏有個我呢?不斷開示給自己聼而能夠達到解脫
自己去教導自己的心,自己去教導自己,自問自答。問自己的頭髮有個我沒有?我是頭髮沒有?頭髮是我沒有?我有在頭髮入面沒有?頭髮入面有我嗎?這樣開示給自己聼:頭髮是我嗎?頭髮入面有我,有我在頭髮入面沒有?自己開示給自己聼。以心來教導自己的心,以這個方法來教導。
頭髮是我嗎?回答(不是)
指甲是我嗎?(不是)
誰回答?就是我們的心自己在回答,對嗎?所以我們這樣開示給自己聼,就知道32身分都是無我。32身分都不是我的,這樣我們就能明白了解。
五蘊不是我是什麽呢?是屬於大自然界,是屬於一堆元素:地水火風空識。那就是之前我們迷失了,以爲有個我在五蘊入面,五蘊是我、我是五蘊、五蘊入面有個我,有我在五蘊入面,我們就是透過這個方法自問自答,以心解決心的問題。所以由這裏我們了解到髪毛甲齒皮32身分究竟有無我,因而了解到這些都是無我,五蘊都是無一個我在。當我們知道身分是無我的時候,眼見色、耳聽到聲音,還有個我在聽到、見到嗎?這樣我們就可以斷除這個輪回了。無論這個五蘊生滅生滅幾多次都好、無數次都好,我們都能不執取它,都能夠斷除對它的執取。簡單來說,執取五蘊就是苦。如果我們不執取五蘊是我、我的的話,這個五蘊的生滅、改變,我們還會苦沒有?
我們就會見到五蘊不斷地生滅,眼見色、耳聼聲,都是無常、苦、無我的。如果我們知道它是無常、苦、無我,就能斷除對五蘊的執取。五蘊的生滅生滅,眼見色、耳聽到聲音,六根對六塵,它們的生滅就是一個無常。一直變、一直無常是一個苦。這個苦是無我的,即我們不能夠指示、不能夠控制它的生滅與變化,所以是無我。這樣的話我們就能在五蘊一直的生滅變化當中都不會生起執取,而引起痛苦。所以這個五蘊的生滅就好像在輪轉、輪回。當五蘊再生滅几多次都好,但沒一個心執取五蘊是我、我的的話,就不會因爲五蘊的生而痛苦,任何五蘊的生死而痛苦。這樣的話就能斷除這個輪回,不再因爲五蘊而苦。這樣心就能到到解脫,心就會證到涅槃
【4】如果這樣還未能夠解脫,就還有兩條道的。就是透過念經、背經而瞭解到它的意思,五蘊不執取而解脫。所以我們的大師父才給我們保持念經、誦經的習慣,是爲了了解到經典、了解到這個法。就是如果說老是自然的法則, 病是自然的法則,病痛、死是自然界的法則。那我們就能從念經入面見到無常的法則,所以我們的心能從五蘊的執取中解脫出來。接著我們從念經知道老病死,因而了解到自身的無常、苦、無我,因爲無常才會老,一直變,會老、會病、會死。這些一直變都是一種苦來的,苦入面是無我的。我們不能控制它才能苦的,我們不能夠阻止它去老,沒一個我可以吩咐它不可以老病死,所以是無我的。所以這個身體是無我的。所以我們能夠透過念經;領悟到這個法,可以令到對五蘊的解脫。那我們就能從中生起厭倦而離欲,離欲而捨下對五蘊的執取而得到解脫。
【5】如果這樣也不能夠解脫,還有最後一個方法,就是禪修、修行。第五個方法就是禪修。就好像今日我們禪修·那樣,禪修修到我們能夠呼吸沒了,身體沒了,從五蘊解脫出來,達到心解脫,入到這個定。接著去到慧解脫,這樣就達到了解脫。
就是我們以出入息念、呼吸作爲我們禪修、覺知的所緣,接著不斷去覺知呼吸,到最後慢慢身會寂止、心會寂止。即心從五蘊中解脫出來,達到心解脫。
我們直接將粗的五蘊滅了它,是沒有任何的方法可以做到。但是我們可以透過覺知呼吸,到呼吸滅了、消失了,而讓到粗的五蘊滅去,是可以做到的。好像我們要弄斷那把刀,走過來拗斷這把刀是做不到的。
所以我們需要這個微細的五蘊,即這個呼吸,這個呼吸是有威力的。當這個呼吸消失、沒了,這個粗的五蘊自然也會沒了。這樣就能滅了五蘊達到心解脫。
心就能達到解脫、知道、知道、覺知的,這個就是無量的阿彌陀佛,無量的知。阿彌陀就是無量壽的,不能計算的,就是不斷的知道知道。有另一個名叫做無量的壽,不能計算、沒有壽命,沒有時間。就是心會達到涅槃,無論在坐、站,心都會一直在享受解脫之樂。那我們就能嘗到解脫之樂,亦即是梵行的滋味。這個解脫的快樂是沒有任何東西比得上的。
但如果我們的心不能夠平靜,不用怕。還有另外一條路,就是慧解脫。剛才是心解脫,現在就是慧解脫。慧解脫就是以智慧從五蘊解脫出來。
關於慧解脫我們要明白這個呼吸是内身。在印度佛陀的時代,他們稱呼吸是内身、微細的身。
心依住呼吸,這個就是心。這個就是呼吸不斷生滅生滅之中。
佛陀弟子第一位成爲初果的聖者,就是見到任何會生起的都必定會滅。就是我們所講,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任何一樣東西會生,就必定會滅,見到這個因緣法、生滅法。接著就是因爲他見到生滅法,所以有法眼净,見到這個法,就是見到呼吸的生滅、五蘊的生滅。
生滅是常沒有?五蘊是微細的五蘊,即這個呼吸。所以大家見到這個法未?生滅生滅—五蘊的生滅、呼吸的生滅。見到沒有?
如果見到的話就sadhu ,成爲初果。
見法不在哪裏,不在其他地方、樹木。就是見到我們自身的呼吸、五蘊的生滅。見到法沒有?這個就是成爲初果。當我們不斷觀呼吸五蘊的生滅生滅,那我們就會察覺到他的無常、他的苦、他是無我的。那我們的心就會產生厭倦,厭倦就會離欲,離欲就會解脫,解脫對五蘊的執取。就可以證悟成爲阿羅漢。
所以知道他是無我的,眼見色、耳聼聲都沒有一個我在聼。心就會安定、空,充滿解脫之樂。這個就是解脫和涅槃。所以這個就是走向解脫或者涅槃的五條道路。
---luang ta siri
7-4-23 晚上開示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6%B3%B0%E5.../luang-ta-siri
==========
7-4-23 晚上開示| 1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38KCBVhNAdbTka3VRboK6bmKHBkh2kzkFzYqErS4tvyv9gTv5pAn8MWcQPvoFdDE9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qcaYUipVyYS4cziCOhvPKAuF5vi7S1hLh6oFe3dCeqB51tnPUWSOerl6r1cBr8K2xgE8MSYzeSYAl53Sfl7jrL68TH_FU4jprhyRzh_H0hAVhYIatU_Q_PTN3Su6GkEl_L-GBMG14IIs42QFPJMEyhpVnY3KNDl3AlseZ-QhA9oqa-JM0wLRmiEIGivX-ez4&__tn__=%2CO%2CP-R
7-4-23 晚上開示| 2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ZjK9XkaQdMYwQaF4HbVp9mjC9koRdChrZqakovq3kMq5gjfD5bRvdqRYwqUJRfHR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z5TGHSRzFzGlv_G5RW1UUyYB4S9_fvS8lhskMA4CKserVPbh8atYh8X80oKB9NhV9OGS9a0o8FxQLGZQJzKqnlJdHxE-X0vVY70JCa3FiKsbnrt2nz3_73p1vRCJVmKPMrdq0-BPn8l2QAfe5RdNd83eYCFjs6Lb4YsHPLeu0VfAq1sal1CE_eGJTyKG_zw&__tn__=%2CO%2CP-R
7-4-23 晚上開示| 3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QKhaUTZULFYgeW2snsXhkK4UkXCDTxh5qjWh5sGuC4TtSvrQYSTqrbNfgccgHaZN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UtTzWO7lMX-2k8zshvBoInlv3EWDwx_TOtEQJtGEX9e3t2MLzcXhA6FU5elArilo5rvq7RZTNLhiiNYCB5dNFalXIxCO8vJZ0i1-Y3iJrDNDOltwRKXJRuAVaAkiKRMNDHewML3Ujh-QAZhIWc66foqdaYBjIA9VFjhQqHe4tAMl-xWr_dx9QiwEJx8WBkzI&__tn__=%2CO%2CP-R
如果不知道解脫或涅槃,就好像不知道佛教的精髓。這就好像不知道心木。心木是最堅固的。如果一棵樹入面沒有一個堅固的心木,那那個人還想去買沒有?因爲這個木就是要來買屋的。
我們不了解到解脫的話,就好像我們不拿到實心的木。有些人就是不知道心木,他便用了皮屑去賣,別人會買沒有?如果一個人做柱的話。
最聰明的人買木知道不是就不買了。另外一個人找了樹皮去賣,這也不是實心的木,所以也不買。他也將膚木拿出來賣,給他也不要,因爲知道不是主要、實心的木。明白嗎?
最後剩下心木,拿給他,他才買。很多人修行,無論是出家人、美琪、在家人,不知道精髓或者心木。
樹枝就好比喻為名利。有些人出家持好戒律,就有這些利養。因爲這些名利而沒有繼續修下去。心粘住利養,沒有繼續修下去。所以因爲他持戒而有人供養他,就覺得足夠了。
關於樹皮就比喻為禪定。有些修行人得到禪定,別人聽到就走去供養。有了名利之後有得吃,什麽都不缺乏了,接著就沒有進一步修下去
關於戒定慧,慧方面屬於世間的知識,戒定圓滿了,知識也圓滿。他也覺得足夠了。這也比喻為只是得到膚木,得不到心木。所以世間的知識是不能夠去除對五蘊的執取,是要出世間的智慧才能夠。當他能夠圓滿領悟四聖諦,才有這個出世間的智慧。所以很多人就是不知道精髓,心木才能起屋做柱。有很多人不認識,只是去追求側邊那些。不是真正解脫的部分。所以我們需要的就是解脫。解脫才是屬於佛教中的精髓,最重要的一部分。達到解脫也就是嘗到梵行的滋味。所以luang pu see 寫出來就是給他的弟子去了解這個法,而不是一般普通人寫出來的,不是沒意義的。
從五蘊解脫出來、去除一切煩惱,就可以成爲阿羅漢。
---luang ta siri
7-4-23 晚上開示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6%B3%B0%E5.../luang-ta-siri
==========
7-4-23 晚上開示| 1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38KCBVhNAdbTka3VRboK6bmKHBkh2kzkFzYqErS4tvyv9gTv5pAn8MWcQPvoFdDE9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qcaYUipVyYS4cziCOhvPKAuF5vi7S1hLh6oFe3dCeqB51tnPUWSOerl6r1cBr8K2xgE8MSYzeSYAl53Sfl7jrL68TH_FU4jprhyRzh_H0hAVhYIatU_Q_PTN3Su6GkEl_L-GBMG14IIs42QFPJMEyhpVnY3KNDl3AlseZ-QhA9oqa-JM0wLRmiEIGivX-ez4&__tn__=%2CO%2CP-R
7-4-23 晚上開示| 2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ZjK9XkaQdMYwQaF4HbVp9mjC9koRdChrZqakovq3kMq5gjfD5bRvdqRYwqUJRfHR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z5TGHSRzFzGlv_G5RW1UUyYB4S9_fvS8lhskMA4CKserVPbh8atYh8X80oKB9NhV9OGS9a0o8FxQLGZQJzKqnlJdHxE-X0vVY70JCa3FiKsbnrt2nz3_73p1vRCJVmKPMrdq0-BPn8l2QAfe5RdNd83eYCFjs6Lb4YsHPLeu0VfAq1sal1CE_eGJTyKG_zw&__tn__=%2CO%2CP-R
7-4-23 晚上開示| 3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QKhaUTZULFYgeW2snsXhkK4UkXCDTxh5qjWh5sGuC4TtSvrQYSTqrbNfgccgHaZN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UtTzWO7lMX-2k8zshvBoInlv3EWDwx_TOtEQJtGEX9e3t2MLzcXhA6FU5elArilo5rvq7RZTNLhiiNYCB5dNFalXIxCO8vJZ0i1-Y3iJrDNDOltwRKXJRuAVaAkiKRMNDHewML3Ujh-QAZhIWc66foqdaYBjIA9VFjhQqHe4tAMl-xWr_dx9QiwEJx8WBkzI&__tn__=%2CO%2CP-R
信徒:講座那晚,長老就提到觀察身體,地水火風空識,接著就會見到身是無我,接著就會證到初果。今天就聽到觀呼吸,然後就會沒了個身,就會去到心解脫,心解脫接著就會去到慧解脫。想問心解脫到慧解脫是否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呢?這裏是要做些什麽呢?、
Luang ta siri : 關於身心,是六界所聚合而成的,即地水火風空識,變成這個身體。如果我們能夠理解到身心這堆元素是無我的話,是可以讓我們成爲初果的。
這樣去深入了解下去,能夠成爲二果
當我們去理解地水火風空識這六界、髪毛甲齒皮種種是污糟的、不净的、是會發臭的,這樣就會讓我們厭倦自己的身體,厭倦別人,厭倦欲望,就會離欲,就不會對自己、都不會對別人有淫欲,便會生起離欲之心。這樣的話,當厭倦就自然不想再輪回、不想去出生,就會成爲三果。
好像牙屎,我們弄出來,放在朋友的碗那裏、放頭髮在碗那裏,他們會食嗎?
如果將鼻屎放在湯那裏,你會飲沒有?
將自己眼屎放在碗啊、菜啊、湯啊,他們會吃嗎?乾净嗎?
所以什麽在我們身體流出來的,都是不幹淨的東西來的。所以這樣不斷去思維、去了解身體原本是不净的,要時常去思維。即不斷去瞭解到身體的不净、是污糟的。這樣看下去,全部都是不净的,無一個地方是乾净的、是髒的。
不漂亮的,他們就喜歡化到靚靚的,就讓我們迷上去。所以蠢的人就去迷上這些色、這些光。我們牙齒脫下來給其他人,他們會要嗎?所以這個就是屬於不净的。當我們講東西的時候,別人擰轉望過來、不滿我們,其實可能是我們口臭(笑)。
當我們看到身體是不净、是髒的話,我們就會厭倦這個欲望、這個身體,就不會男女之間睡在一起。這樣我們就可以成爲三果。
當我們看到坐著在這裏的五蘊,是無常、苦、無我,我們就可以成爲阿羅漢,就只是這麽多。
關於五蘊的生滅可能就比較難看到,就是我們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六根、碰到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六塵、或者六境。那碰到之後,眼識,即我們的心就會知道,接著就會滅去。耳聽到聲音,心就會知道聲音,心透過耳識而知道,生起就會滅去。知道香味、生起然後滅去。這個就是五蘊是生滅法。當中是有受想行識。
所以五蘊就是這樣生起然後滅去。眼見色、聽到這個聲音、看到這個色—生起就滅去;聽到聲音—生了之後就會滅去。在我們心的感知入面,就會不斷生滅生滅,這個就是五蘊不斷在生滅。
五蘊不斷在生滅,是常還是無常?是常的嗎?所以五蘊不斷在生滅。是無常的,這樣生滅是一個苦來的;我們不能夠講不能生不能滅,它是會不斷生滅生滅下去的,亦都不能夠指示它們不要死,所以是無我的。見到這個五蘊的無常、苦、無我,就會生起這個厭倦,厭倦就會對五蘊離欲,去除對它的執取,心就會因爲智慧而解脫,解脫所有的煩惱。
呼吸就是真正屬於我們的,不是這個粗的身。粗的身是屬於欲界的,真正的我們就是這個呼吸。有我們的心識去覺知這個呼吸,在身體裏面。這個呼吸就是身内身,依靠呼吸的這個心。那呼吸入面有這個身和心,就是五蘊。
有這個身心其實就是五蘊。我們心在覺知這個呼吸,其實就是五蘊的生滅,就是五蘊來的。呼吸屬於身體的一部分,屬於身内身。依住這個粗的身體,入到去入面又出來,所以是屬於内身,是身來的。
而這個心依住這個呼吸入面,這個就是心。有身和心就是五蘊來的。所以呼吸入就是五蘊生,呼吸出就是五蘊的死。
當認爲五蘊是我,五蘊是我,五蘊入面有我,有我在五蘊入面,這個就是屬於錯誤的見解,這個是屬於邪見。這個還是屬於凡夫、還是有癡心。當我們見到這個呼吸,都是屬於自然界的,是無我的。這個心都是屬於自然界的,都是無我的。那這個呼吸、心都是屬於自然界,都是無我的,那才是正見的生起。
所以當我們能夠知道呼吸、這個心是無我的時候,就是去除這個身見結,那這個就是初果,明白嗎?當我們能夠這樣做,就能成爲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那當我們看見呼吸出入出入、在生滅,是無常的。那這個無常,就是呼吸一直入、一直出,一直在變,那這種變就是一個苦來的。會苦的東西和一直變,是屬於自然界的,無個人、無個我在指示現在呼吸入、呼吸出的。所以是無我的。所以這個呼吸出入是包含了無常、苦、無我的。所以我們在呼吸看到五蘊是無常、苦、無我的。這樣就可以去除對五蘊的執取,去除對五蘊的執取,就可以去除所有的煩惱證得涅槃,那一刻就能夠成爲阿羅漢。
所以單純就是修這個出入息念、觀這個呼吸已經是能夠去到成爲初果、二果、三果、到成爲阿羅漢證得涅槃的。容易嗎?(大衆笑)
-----
【四聖諦】
那或者我們以另外一個方式去觀都是可以的,即去了解它的四聖諦。苦集滅道
這個呼吸就是身,覺知呼吸就是心,身心就是五蘊。當呼吸入的時候,就是五蘊的生。當生的同時,就在老化。呼吸出的時候,就是死。所以我們不斷看到呼吸的生滅生滅,生死生死,就是看到那個苦了。容易嗎?
當我們執取這個呼吸,或者這個五蘊是我、我的,就是生起苦的原因。
當我們看到這個呼吸的生滅生滅、生死生死,是無常、苦、無我的,這樣的話苦就會滅、就能滅這個苦。
所以當我們能夠見到呼吸的無常、苦、無我,是一個道,是屬於正見,是超出世間的智慧,是可以讓我們成爲阿羅漢的。
容易嗎?涅槃解脫不是在很遠的地方
48:56-1:15:16
7-4-23 下午問答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luang-ta-siri
信徒:關於覺知呼吸出入,工作的時候就變成很容易失念,很難覺知呼吸,有什麽方法、怎樣算呢?
Luang ta siri : 這是需要訓練的,在工作的時候都要覺知呼吸,就好像我們擔水,木棍要兩邊平衡我們才平衡到的。所以工作的時候要一半去做東西,一半是覺知呼吸。是很輕鬆地覺知呼吸的出入。一邊覺知呼吸的出入和一邊分心去做東西,這個是可以去到刹那定或者近行定的。反而減少我們工作的失念、錯誤,令到我們工作更加好、成績更加好、更加繁榮。所以是需要訓練的。
剛開始的時候我也問我的師父,我一做東西的時候在呼吸的正念就會沒了。師父就教導,你需要訓練,在靜下來都能看到呼吸的出入,做東西的時候都能看到呼吸的出入,都能察覺到呼吸的出入。都必須訓練。
接著我看到經典,佛陀有講到這個擔水的譬如,即各分一半的水就會得到平衡。所以我們將心一半放在呼吸,一半就工作。
剛開始可能很容易就會忘了,就會氣餒。但不要緊,經過時間慢慢慢慢,我們就能成爲一邊察覺呼吸,一邊工作
<48:56
7-4-23 下午問答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luang-ta-siri
信徒:坐禪行禪其實都是呼吸。好像我們現在打坐,爲什麽要有坐姿?
Luang ta siri : 關於行禪、站,都是屬於換了姿勢的修行。但是真正入到深定的是坐姿。坐姿能夠入到深的定、安止定。但是關於行禪最多去到刹那定、近行定,不能進入深的定。所以有坐姿就能進入深的定。有時在行禪的時候,都能思維身體、或者思維某一部分。那時的定力不深不淺,是屬於中間的。入禪定是能夠讓心得到修習。因爲入四禪、入這個安止定的時候,五蘊是不會工作的,所以才叫心解脫。心從五蘊解脫出來,因爲這個定力。這個時候思想念頭都不會工作的。那所以在禪定的境界,就好像已經壓住了五蘊不去工作。那個休息就好像我們睡着了,但是好過我們睡著。是身心都得到很好的休息。
我以前都想,如果沒有多少睡的話,會否更加差?狀況各方面會否更加差?當我修下去就發現,是比睡覺更加好的-禪修。
<43:17
7-4-23 下午問答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luang-ta-siri
信徒:呼吸有分粗幼長短,那有無分一個次序?
Luang ta siri : 就是呼吸是長、短、粗、幼你就去知道它。呼吸有時常的時候就知道長、呼吸短的時候就知道短。粗的時候就知道粗、微細的時候就知道微細。到最後長的話就會變爲剛剛好,不長不短,短的就變回長的,不長不短。粗的就會慢慢配合中道。到時候呼吸就會剛剛好,不長、不短、不粗、不幼。
那這個呼吸繼續去看下去,去到剛剛好、平衡的。再看下去呼吸就會很柔軟、微細,到最後就會沒了。之後心就可以從五蘊暫時解脫出來,那我們就可以嘗到解脫的滋味了。解脫之樂就是說心從五蘊解脫出來的,是覺知、空空、清涼。這就是品嘗到解脫之樂,就是嘗到梵行之樂。這個就是後面所寫的 ‘嘗到解脫的滋味了’ 是沒有比這個境界更加舒服、更加快樂的。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比它更加舒服、更加快樂。這個就是嘗到解脫的滋味。解脫就是屬於佛教中的精髓,那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佛教中的精髓。
涅槃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在和我們很近的地方,很近我們。所以看到這個解脫,就等於我們開始見到涅槃。這個被稱爲涅槃,稱爲梵行的滋味、味道。想看到沒有?就要修安般念。
就一定要有念、呼吸在出入息。無論早晚、行住坐臥,做什麽都好,一直在這個呼吸,覺知這個呼吸。之後自然就會見到解脫、體證這個解脫。所以大家要快些修。涅槃就在呼吸這裏。涅槃就在我們的心裏面,不在其他地方。如果心在這從五蘊、呼吸解脫出來,就叫做心解脫。接著就會生起慧解脫。
爲甚麽我們見不到呢?就是因爲我們沒有精進、努力去修,所以就會覺得困難。如果我們真的去修,一直修下去,就一定會見到的。
出入息多修習、多培養,意思就是我們一直覺知這個呼吸入、覺知這個呼吸出。一直有正念在呼吸多修習出入息。
在我出家的時候有大師父教導我要覺知呼吸7-8個小時。那些大師父教導每天有正念在呼吸8個小時就足夠了。但是我修到15個小時。我覺得太少了。我要每天15個小時。所以就這樣每日覺知這個呼吸出入最少15個小時。心沒有跑出去其他地方,心一直在這個身心入面,在身體裏净化。不斷净化,所以這個身體才變得清净、給它净化。所以多修習、多培養都會讓這個身體清净、净化,到最後有什麽在身體跑出來都會變成舍利子。這個就是關於出入息念的修行
<35:15:18
7-4-23 下午問答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luang-ta-siri
信徒:是否定力夠就不會打瞌睡?
Luang ta siri : 那是因爲正念不夠、正念差、正念很弱。那時是需要讓呼吸粗起來、強起來,深呼吸或閉氣。最主要讓呼吸强烈起來,讓心清醒起來。如果是常常昏沉,就是癡定來的。癡的定。昏沉、打坐、睡覺那時。那時就是需要深呼吸、粗、强烈、粗的呼吸,是爲了能夠讓我們的正念强化起來,讓心更加清醒起來。或者都是不行的話,就起身洗個面,之後再觀呼吸。修行是需要奮鬥、磨練的
<23:46:58
7-4-23 下午問答
信徒:有一次呼吸很細、將近斷,但未斷。當我知道這個部分的時候,它又會反彈變回粗。每一次都是很細然後斷不到,變回粗。
Luang ta siri : 一直修下去,不用擔憂或牽挂任何事情。覺知下去,當他幼就知道他幼,當他粗就知道它粗,不用作出什麽改變。只是如實知道呼吸就可以。最重要這個出入息念就是要多修習、多發展。當這個覺知到這個呼吸自然地滅了、沒了、消失了,就不用强制地把它拉回來,給他順其自然、輕輕鬆鬆的。繼續去學、保持修下去吧
<17:44:17
7-4-23 下午問答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luang-ta-siri
信徒:可否觀想一些佛光去(呼吸的)路徑?
Luang ta siri : 不需要去觀想,當看到呼吸就是看到呼吸,看到光就是看到光。不需要去觀、不需要去想出來,不需要想要有這個光。它會生起就自己會生起的。我們不需要說想要得到它。佛陀是不給我們去有一個寄望和預設。寄望就是說希望得到這樣那樣,希望是這樣這樣。預設就是這樣修就會這樣、變成這樣。這些預設我們都要放下。
<15:11:17
7-4-23 下午問答
信徒:我閉上眼半分鐘喜和樂已經很强,我都懷疑自己這樣是否還在做觀呼吸。我的心識就會落了去喜和樂那裏
Luang ta siri : 要好好保持正念。我們要先持續覺知呼吸下去,明白?
信徒:明白。但是很自然就會沒有身體,要去找、很辛苦才找回身體。呼吸沒有、身體沒有,但是有喜樂
Luang ta siri : 當呼吸沒了身體沒了,不需要再將它找回來。只是心和這個覺知、知道在一起,和這個知道知道、空在一起。如果我們覺知呼吸之後呼吸沒了身體好像沒了,但是我們强硬地找回呼吸,心就會粗回來
信徒:我沒有强硬去找,但是一段時間,就是很靜,但是還會聽到聲音,這還算不算覺知呢?
Luang ta siri : 聽到不要緊的,因爲心是沒有死的,還有覺知在,所以有聲音生起,我們聽到是很正常。但這個聲音不能夠影響我們的心。聲音的生起,我們的心不會因爲它而造作、或影響到讓我們的心產生不滿。知道知道之後就會滅,心是不會有喜惡的。狗叫會聽到,下雨亦都會聽到,種種聲音的生起會聽到,但是,但是心不會有喜厭、有情緒.very good
<12:51:53
7-4-23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luang-ta-siri
信徒:我希望今生可以證果,下一生之内可以成爲阿羅漢,想看看luang ta 有什麽開示
Luang ta siri : 成爲阿羅漢沒有說幾多生幾多世,或哪個時辰。誰修得正確就可以成爲阿羅漢。我們修行要修得正確,依照八正道去修。如果我們能正確地依照八正道去修的話,每個修行人都可以成爲阿羅漢。這樣的話就會成就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成爲阿羅漢
4-4-23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luang-ta-siri
背景:有信徒說自己禪修有時呼吸微細到幾乎覺知不到。這時應停止覺知呼吸還是怎樣?
Luang ta siri : 當我們修到身心輕安時,不應該把業處放下,而是應該繼續覺知這個業處、呼吸。是要覺知呼吸下去直至呼吸慢慢消失。呼吸沒了,這個就是身行寂止。身寂止即身體和呼吸沒了,剩下覺知覺知,這時心便和覺知者一起。那時呼吸沒了,呼吸(沒了)都會讓身體沒了。我們覺知呼吸沒了,同時都會讓身寂止,沒了。身寂止,同時心都會寂止。身心即這個五蘊,五蘊就會寂止沒了,心就會從五蘊解脫出來。這個就是心解脫。這時五蘊就沒有任何影響到心,心只是純粹的覺知、沒了身、沒了呼吸,純粹剩下覺知。呼吸沒了、身體都沒了,剩下覺知覺知的心
《3:38
7-4-23 下午問答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luang-ta-siri
信徒:我想問深定可否完全替代睡眠?luang ta 那時修行修到只是修兩個小時,是怎樣做到的呢“?
Luang ta siri : 那時原本我都不明白不了解的。因爲在科學來說,最好的休息就是睡眠。但最後都是比不上佛陀的教導。佛陀說,最好的休息就是入定。睡著有時五蘊仍然會工作。好像我們醒一下再睡的時候,都會發夢,夢到這樣夢到那樣,所以就算是睡覺,五蘊依然在工作中。
心入定之後會將時間的限制放下。入定一下,有時出來已經過來兩三個小時了。所以禪定是可以代替睡眠的,是好過睡眠的。因爲入定是不會發夢的。因爲睡着有時仍然會發夢:他們講我們或我們講他們,是嗎?所以禪定是可以代替睡眠的
《39:08
7-4-23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luang-ta-siri
信徒1:有很多大師父修到終點,例如luang ta mahabowa講過心是常的。但是看過許多經典,譬如在中部,佛陀就引導火種辯論家,識是無常的。而在相應部經典,佛陀就說這個心在日夜不斷地生滅。想問luang ta 怎樣去理解這個矛盾呢?謝謝
Luang ta siri : 一切行蘊是無常的,這個身心是無常的。所有行蘊是無常的,sabbe sankhara anatta 亦即是一切行蘊都是沒有一個自我的。這個六界所聚合的行蘊是無常的。Sabbe dhamma anatta 就是所有法是無常的。一切行蘊是造作出來的,譬如說六界是混合造作出來的,它是無我的。非行蘊,即是原本這個心也都是無我
這個心分爲兩種。關於世間的心是無常的,出世間的心是常的。這個行蘊的心,即任何思想念頭的造作是無常的,原本這個心是常的。你聽得明嗎?
信徒1:一點點
Luang ta siri :如果不明白你可以出家修行 (大衆笑)
信徒2:可以這樣理解嗎?我試過聽過luang ta 講。做安般念的時候,他可以去到心解脫。心解脫的時候心的狀態是純覺知的。我們可否這樣講的就是,如果那個識無常、無我的話,就是當mahabowa 講的心很清净,是常的,是在說 那個是pure awareness 的時候的心。即那個心是純粹覺知的心。而我們在說的識是無常的,是眼耳鼻舌身意的識。我這樣講可能大家比較清楚明白一些,不知對不對?
Luang ta siri: 對的。當我們的心去到四禪,只是純粹的知道知道,這個心是不死的。那個狀態即身是沒了呼吸,只剩下心是知道知道。那這個心就是阿彌陀佛,是無邊無量的覺知,是不死的。阿彌陀的意思即無邊無量,不能夠衡量的。那在那個狀態,知道知道剩下個心,知道知道的狀態,,心解脫是沒有五蘊的。那個狀態就是無量壽來的。沒有任何時間、空間的限制。。關於所講的識,就是眼識色、識即是知道的識。耳識聲,鼻識香,舌觸味,身觸觸,心識法。那這個識就會不斷生滅。正確!
《1:28:39
5-4-2023 HK 講座
--------
信徒:剛才luang ta 講。我們有地水火風空識,是否即是阿羅漢死了之後,那個識元素不再顯現在任何名色相繼流,只是融入在大自然?
Luang ta siri :地水火風敗壞,剩下識,已經是沒了貪嗔癡,識入涅槃。不是說心所,或五蘊裏的識。因心所有許多
信徒:那是否識會融入大自然?
Luang ta siri:這個五蘊的識是例外。五蘊的識是會生滅的,但是入胎的識是另外一樣。所以入胎的這個識就是主母,五蘊的識是後期,出生後會有心的。五蘊的識就是,如果將煩惱拿開,將煩惱拿走,就不再出生。所以要戒定慧將他清除,才可以去到解脫。
他們看阿比達摩,理解錯的意思也是許多的
7-4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luang-ta-siri
信徒引用的經典:
中部 35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35.htm
相應部12.62
這個心本身是清明的,但是因爲眼見色,想娶她為老婆,所以污染了個心。眼見色、耳聼聲,有欲望的生起、貪嗔的生起,就是讓這個心污染了。所以如果這個心還認爲五蘊是我、我是五蘊,所以還會繼續輪回。
因爲我們的心是清净是明亮的,因爲許多煩惱纍積下來,所以變成很厚的煩惱,所以在很厚的煩惱之中,我們才要佈施來清洗這個煩惱,要持戒、修戒定慧,才能將煩惱清洗,變為明亮、光明的心
-----Luang ta siri
17-3-2023晚上開示
1:35:01-1:39:01
https://www.facebook.com/trpenchala/videos/892377922070135
信徒:常常發脾氣有什麽壞處?
Luang ta siri:如果生氣一定有許多壞處的,包括打架、殺人。如果我們常常生氣的話,要努力去除身見結。我們要去除認爲色受想行識這個五蘊是我,有我在五蘊入面,努力去除這個見解、或邪見。這樣可以幫我們去除許多嗔心、脾氣。當我們還執著五蘊是我的時候,就會有嗔心的出現。所以我們要努力去瞭解這個五蘊是無我。五蘊只是一個概念法,無論身體、或者髮、毛、甲、齒、皮、筋骨,這些人或我都是屬於概念法,要了解這個身心是屬於自然界的。地水火風、空、識啊是屬於自然界的元素,無一個我在,就可以幫助去除身結、脾氣、嗔心。所以這個無明、癡心就是迷失了認爲五蘊是我、我是五蘊、有我在五蘊之中、五蘊在我之中。當別人罵我們,就覺得別人在罵我,所以就會生氣。無一個我的話,還會有一個我在生氣嗎?所以就是不是囖。但是因爲修行還未去到這一部分,或沒有師父和我們講,所以我們做不到
17-3-2023晚上開示
1:31:08-1:35:01
https://www.facebook.com/trpenchala/videos/892377922070135
在禪定裏面有初禪到四禪,這是屬於色界禪。更加高的有四無色禪和八定。
當佛陀出家去跟隱士學習,就是學習到這些無色界定。他們的老師就是執著在無色定,所以才不能去涅槃,而死了之後投生了在梵天界、無色界天。
那些還是一直有輪回的,還未證悟到涅槃
---Luang ta siri
17-3-2023晚上開示
-1“28:53-1:31:08
https://www.facebook.com/trpenchala/videos/892377922070135
背景:有信徒說有人在死時見到彩虹波
Luang ta siri :這個不是就這樣看到,需要心進入到四禪出來,才真正看到。那個由禪定、安止定退出來,就算你銀包有多少錢也看到知道。不是說我們說隨便看到就看到,是要安止定退出來才真正看到他們的心的
所以他們去天界,我們也可以用我們的心去見到,去地獄都可以見到。因爲我們·的心是可以很微細的,所以他們稱這為增上心。
關於這個心,如果我們去到一個安止定入面的時候,這個心是很明亮的,是不會有任何顔色的改變,是很明亮的,那種明亮無邊無量的,是不能夠計算的。和他那個光是可以穿透所有光明和黑暗的地方的。所以不是說這個心好像一個色彩那樣的,有不同顔色之類,是一個去到安止定的心就是無邊無量、無任何東西可以計算的明亮。那這個是屬於無邊無量的明亮,可以穿透所有東西,甚至可以穿透無明、去除無明。
這個心是不斷知道知道,充滿住捨心,是不會有喜惡的,所以這個心是屬於阿彌陀佛的心境,這個心就是阿彌陀佛。所以這個知知知都是無邊無量的,亦都都另一個名稱,就是無壽命限制,是不死的、無時間限制,所以他們才給個名說見到涅槃,就是見到深入涅槃,見到明亮、無邊無界的明亮,知道知道,是不死的。(注:一般的禪定還不能見到涅槃,要進入果定才能見到涅槃)
有些情況是看到這種顔色、見到這種光芒、各種光芒、不同的顔色,有時可能是造作出來,或者可能是心的造作。關於禪境有時看到這個景象、那個景象,禪修的時候去追的話有時會讓我們精神錯亂的。他們有時抑鬱,他們去見到這個、那個影像不斷去追、沉了進去,甚至整晚打坐、一直看下去,好像看戲看下去,到最後變成一個精神失常的人
那個時候可能是觀染,就是可能見到色彩。那關於去到安止定的色彩、明亮是不會有任何的改變的。但如果我們在其他禪境看到的那個色彩光茫變來變去,那還不是。四禪就是他的光明無邊無量,而且色彩不會有任何變化的。
當我們的心去到四禪就會有兩個情緒,就是捨和一境性。在這個四禪飽滿退出來之後,再去看,那還是可以接受、還可以。關於宿命智和天眼智,那是屬於世間的智、神通。就算是凡夫也可以做到的。關於第三種智漏盡智,可以做到的就是佛陀、獨覺佛和阿羅漢。所以要這樣去明白
17-3-2023晚上開示
1:16:55-1“28:53
https://www.facebook.com/trpenchala/videos/892377922070135
更多關於luang ta siri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luang-ta-siri
信徒:爲什麽每次觀呼吸我的胃都會漲風?
Luang ta siri : 有時候會有一些魔來干擾我們,不用理會他,繼續修下去,然後就會好起來。那個就是魔,那個魔會讓我們離開專注這個呼吸,去留意那個肚臍。這個魔就是内心的造作,就是說不用去管它,繼續在這個呼吸就對了。其實沒有什麽,當我們遇到,就會自己造作給自己,然後讓我們不想再修下去,内心的造作就是煩惱魔
所以我們心不用去注意他,要緊密地在呼吸的進出就好了,不要讓心跑到其他地方,也不要讓心去注意它,就是專一地覺知呼吸。
信徒:每次我不看呼吸他就沒事,每次我一看就漲風了
Luang ta siri :如果你還是覺得呼吸不能修,還是不適合自己的話,你就用buddho 作爲禪修方法,在心不斷默念buddho buddho ,它是巴利文,意思是佛陀的意思。去到哪裏,靜坐也好,就是默念buddho buddho,.
還是默念发(kesā) · 毛(lomā) · 指甲、爪(nakhā) · 齿(dantā) · 皮(taco)--這五種。默念這個也是可以,默念buddho 也是可以
信徒:有時我念buddho 就沒事
Luang ta siri:那就用buddho 了。有時候一些業處可能不適合我們的根器,我們就用buddho 了,我們就換,你就用buddho 也是可以
11-3-2023晚上開示
1:35:00-1:40:5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YQUoxWACMo
背景:有位信徒分享心得,修不净觀修到很厭倦伴侶、想出家和想自殺,因此表示修不净觀需要有老師從旁指導。
Luang ta siri : 身爲人如果我們想自殺是不正確的思想念頭,因爲能夠爲人是很難的,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我們想去自殺是不正確,如果我們想去出家,會更好。
所以如果出家去寺院精進修行,我們就有可能走得更遠。就繼續修下去,不用去害怕也不用去自殺。那個是正確的,繼續修下去就對了。
就是很多人也和長老說,他們厭倦而想自殺。但爲什麽不去修行和出家?另外也給牽挂之鎖鎖住,對財富、家庭。他們就是執著在老公、孩子、財富這三種,然後不敢去出家,不能去出家。這三種是很難去除的東西。如果我們修下去,出去外面其他地方修行,吃素,也是可以,不要緊。我們就能繼續下去,有機會證悟涅槃。
如果有自殺的人。他們再成爲人都想自殺、都會自殺,所以不要去想。不要那麽短視
11-3-2023晚上開示
1:13:00-1:19:5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YQUoxWACMo
信徒:我想問如果我們生病的時候,或是給生病的人和生氣的人。我們有時會感受到那個苦,痛苦,還有生氣的時候埋怨,那麽那個好像感覺給人家怎麽樣呢,我那個感覺就生起了,請問怎麽樣去處理這個部分?
Luang ta siri : 關於身體的病痛,是因爲我們的業力又好,身體的病痛是不可以完全根治的,有時因爲業力或是其他因素都好,我們只是可以舒緩他,就是有病就看醫生、吃藥。
那關於内心的痛苦,是因爲我們執著五蘊,認爲五蘊有個我在,所以就會造成内心的痛苦。所以内心的痛苦,可以透過我們瞭解五蘊的無我而根治、斷除。
而身體的痛是不可以根治,不可以完全斷除的。身體的痛苦、老病死的是很正常,我們可以舒緩他的痛楚,但不可以完全斷除他的痛。
關於生氣的生起,他的起源也是一樣的,也是認爲有個我在。它的根是因爲還執著有個我,所以遇到不喜歡的,就會生氣。有什麽傷害、影響到我們這個我就會生氣。
當我們知道五蘊無我的時候,心是無我,眼見色,耳聽聲都是沒有一個我,哪就不會有生氣、不會有這些煩惱,也不會覺得有個他在,五蘊都是四大。之所以有嗔心的生起,就是依然認爲有個我,所以聽到、看到東西都是覺得我在看到、或我在受到傷害
有迷了認爲五蘊有個我存在。所以當無我,無論聽到還是看到,都不會有任何貪嗔的生起。但如果有的話,這些貪跟嗔就會透過眼見色、六根對六境生起。個重點就是認爲這個身體有個我、有個他、有個衆生
11-3-2023晚上開示
1:13:00-1:19:5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YQUoxWACMo
Dead rivers that don’t flow anywhere
End up becoming shallow, dirty and stinky
Rivers that flow slowly downwards to the sea
Splitting into different branches
People can drink or bathe in the waters
The vegetation is green and beautiful
The rivers are not clogged, putrid or dirty
People who have money and yet are stingy
Keeping them and not sharing with anyone else
Are similar in this manner
Those who accumulate merit will surely get merit
Those who accumulate sins will surely get evil in return
Luang Ta Siri Inthasiri
Wat Tham Pha Daeng Pha Nimit
不流向任何地方的死河
最终变得浅薄、肮脏和发臭
缓缓流向大海的河流
拆分成不同的分支
人们可以在水中饮用或沐浴
草木葱茏,美不胜收
河流没有堵塞、腐烂或肮脏
有钱却吝啬的人
收着却不与其他任何人分享
以这种方式相似
积功德者,必得功德
积罪者必有恶报
Luang ta Siri
Wat Tham Pha Daeng Pha Nimit
旁晚有一班在家人來頂禮長老,
細問下才知他們連三歸五戒也不認識,但看他們一直合掌,對出家人是有尊敬之心,
長老便跟他們說先要有三歸依,歸依佛法僧,後應守好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迷醉之物,
便可免墮地獄,餓鬼,畜牲,阿修羅道受苦。
長老說佛教主要是教佈施,持戒,與修行,
這是達證涅槃之道,
第一步步向涅槃階梯為佈施,上去修持五戒,之後是修定慧,這是涅槃之道沒有很多。
長老說涅槃是最快樂殊勝,最上,最清淨,
而財富,家庭,夫妻睡覺等快樂是比不上。
長老說剛來接觸人也很好,腦中不會有很多理論知識,修定修行成就上可以很快很直接,叫他們有空來寺院修行,會教他們定慧解脫方法。
而較後來兩位居士,長老問他們想否達證涅槃,他們說想,但說很難做到,
長老說如果修錯是難,若修對了並不難,
長老說他以前也以為證涅槃很難,但因為有大師父指導,跟著實修,才知原來是不難,最重要是修得正確,叫他們有空來寺院修行,教他們方法,長老說修行佛法達證解脫,非在很遠地方,所謂修行佛法,就在此身心,身心就是法,身稱為色法,心稱為名法,修法就是修此身心,了解身心實相,如此修就會接近涅槃。
在早上一些開示,長老說在家人成就涅槃道路,是佈施,持戒,修行,
而沙彌比丘主要修行達證涅槃是戒定慧,因為沒有工作賺錢,並沒有很複雜。
在家人先要達證三歸五戒,五戒是在家人基本要守戒行,之後再發展十善業,
十善業有身三,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口四,即不妄語,不兩舌,不粗語,不綺語說太多無意義廢話
意三,即不貪別人東西,不嗔恨妒忌害心,擁有正見,相信有善惡業果報,思維如法,不在明暗行惡,
此稱為十善業,
成就此十善業即成就聖戒,就可以從凡入聖,擁有殊勝身口意,而成為初果,關閉四惡道,最多投生人天七次就可達證涅槃,
也發展止與觀,
長老在很多時候,介紹應入手修出入息念,即覺知呼吸出入,長老說佛法僧皆在此呼吸出入,修出入息念也包含了戒定慧,乃至涅槃就在此呼吸,這是成就解脫捷徑,非在很遠之處。
長老昨晚也說,佛陀說過修出入息念圓滿,就會使四念住圓滿,四念住圓滿,七覺支就會圓滿,七覺支圓滿就會成就明與解脫滿足,所以長老強調多修出入息念可導向解脫,成就涅槃,八萬四千法就在此呼吸間。
當不斷覺知呼吸出入,到最後會成就心解脫即生起定力,當時常覺知呼吸生滅,無常,苦,無我,就會產生厭倦,厭倦使離欲,離欲而達證解脫所有煩惱苦,因而達證涅槃,
長老多次提起成就解脫證涅槃,不需學很多理論,行很多彎路,長老說又其老了的人,沒有時間去學去記去背了,鼓勵日夜好好多修出入息念。
長老多次慈悲提醒,是希望大家不要走太多彎路,浪費很多時間在知識理論上而缺少實修,且這些理論在禪修時反而令己生起很多掉舉難以入定,最後不能成就滅苦解脫,所以教導直路與解脫捷徑,著手修戒定慧,多修出入息念,成就解脫。
因為長老說過如佛時代也是如此以口去傳授而教,也沒有像現在般學很多教很多,所以很多修行者可以很快成就聖果,
那時更是還沒結集三藏經,不像佛涅槃後,後來導師們越教越遠。
善哉!
稀師父 sabai ha 16-8-2018
長老這段時間開示過的,我重點地分享,
修行者若已對三寶生起信心,應發展修好五戒十善,即修好身口意,
戒律是守好身口意,經法即修好身口意,八萬四千法皆為了修好身口意,從身口意引發了八萬四千法,
因此修好了身口意就是修好了法,
修行者最先應著重持好戒修到具足十善,
十善有身三,即不殺,不偷,不邪淫,
口四,不妄語,不兩舌,不粗語,不綺語說太多無利益廢話
意三,即不貪想得到別人東西,不妒忌怨恨想傷害他人,有正見,如法,相信因果善惡業報,不在明與暗,面前與背後行惡,如此便沒有機會墮惡道。
當如此具足戒與十善,有良好有善的身口意,就是有了清淨身口意,也是有了殊勝於凡人身口意,所以便是由凡入聖,
有良好身口意即成為了我們常念經中跟隨佛陀僧伽內良好修行者,即聖僧伽德行中第一類,是為初果也。
(三寶內的僧寶只限四雙八輩聖者,無論是居士或比丘,成為當中聖者一輩即為僧寶。若在家或出家人,未有成為初道,初果以上四雙八輩聖者,也不算為僧寶,凡夫沒達到初道出家人也則是預設僧,也還非僧寶,但因其持戒與努力修行八正道,也即正在走上初道,供養他們也有很大功德。)
如果一個人說定力多好,修行多好,學習多少經論,
但行為不好,惡語,心存不善念,也很難被說為良好修行者,也很難被人相信是良好修行人,
有定力但身口意不善,長老說過也只會墮地獄惡道,有如下了地獄提婆達多,提婆達多雖然有四禪八定與五神通,但心卻存邪念,身傷害佛陀,口也不善分裂僧團,最後因為身口意惡行而墮地獄。
所以長老常提到先重點地修好身口意即具足五戒十善成為初果,這是最重要第一步,而出入息念則一直修下去,且不斷改善身口意向善,當具足五戒與十善,那時就是初果,可關閉四惡道,最多投生人天七次,便可證入涅槃。
長老說過縱使多富有,其快樂也比不上成就初果者,
長老強調很多次說修行滅苦解脫非要讀很多理論知識,不需教得很遠,自佛陀涅槃後,後來出家人越教越遠,越教越有所偏離,在佛陀時代也是很簡單地教導解脫方法後去努力實修而達證涅槃,所以那時才有那麼多人成阿羅漢,
而後來因為結集了三藏經,後人才越學越複雜,且越教越複雜,越教越遠,
因此長老多次說過解脫就在此出入息念,這就是解脫直經捷經,因為佛陀說過多修多發展出入息念,可圓滿四念處與七覺支,達到明與解脫滿足,或了解此身心實相,因身心中存有口,所以便也是為了修好這個身口意,所有法都是為了修好此身口意,從具足信與五戒十善
到了解到此身心名色無我,
也即了解到五蘊與六界等都是無我,
了解五蘊無我,
無我在五蘊
,五蘊內無我,
無我在五蘊內等,這都是不離身心而修,
當初步了解五蘊無我就會去身見,戒禁取,疑等結,
持續地了解五蘊無我會貪嗔減薄,
當完全地了解五蘊與六根對六境等都是無我,那就會達證涅槃,
因為了悟五蘊無我,便不會再執取五蘊,不執取五蘊便不會再輪回,也即當證悟了五蘊無我,就再沒有我去輪回,那死後就會入涅槃,修行就是如此簡單,長老說成為阿羅漢並不困難,
因此長老多次強調說修行就在這個身心,不是修去別處,也非讀回來,如法是需親自證知,當覺知每個呼吸出入就是親自證知,當覺知到呼吸微細入定也是需親自證知,當覺知呼吸生滅,無常,苦,無我,產生了厭倦,因厭倦而離欲,因離欲而達證解脫,也是需親自證知,當領悟五蘊無我便也是親自證知,親自證知即非讀書讀回來的。
大家僅記共勉之,善哉!
稀師父 sabai ha12-8-2018
The Buddha has taught
Whatever arises must cease
Anything that cease is dukkha
To take hold of dukkha
And carry it around
Is that a fool or a wise man?
佛陀教导
任何生起必灭
任何灭都是苦
抓住苦
随身携带
这是愚蠢还是有智慧的人?
今日有位禪修者問長老問題,看上去大概有三十歲,
他說從小大概13歲便有看道教書學靜坐,那時便開始看到一絲絲紫色光,
之後這禪修者看到某些經書教禪修時若出現光,應該去覺知光來修禪定,他說因為沒有導師,以為那可能就是禪相,就多年長久觀看此紫光,紫光也越來越大一些與強烈,
但後來他覺得修得不對,因為再修了很久也沒有怎樣進步,而平時也會不時看到紫光,
#但最大問題是每次打完坐後身心非常疲累,而非身心舒暢,
所以他覺得不對路而停了一段時間,也怕自己修到發瘋,
後來他遇到一位禪師,禪師說那些光是四大,觀下去會變灰變白等,變白後就吸入去身體來觀四大,他覺得這方法太新奇,不敢試。
之後再試修覺知呼吸出入時心一平靜又看到紫光,
且會很昏沉,
長老說如果禪修正確,修完應該心境舒暢,說去看這些光是不對,因為那不是修到呼吸越來越微細到消失,身體不見了,剩下覺知,空,明亮,
長老說過這個明亮是蓋過整個世界,是無邊,且這個明亮是不會移動改變顏色,並可以穿透任何牆壁物質,是充滿智慧的光,當在此狀態飽滿出定後可以以此很有力很清楚地地觀到身體,五蘊等是無我而去除無明煩惱,達向解脫,證得涅槃,
但若只是看到眼前一堆光,這些光看下去,修下去,最終是會不斷變,那是心魔煩惱,拉我們的心出呼吸,這光有時會變色,有時會變影像,就像小小電影,令我們迷入去看,可以看上一整天,甚至看上數天不睡覺,最後腦中一片空白,而或變成聲音等出來,而做成精神病,
有些人因此會跟自己說話,自笑自哭等。。
在泰國,長老有不少弟子也看到這些光與影像,也幫過不少修錯人導回正路,長老說通常很難去改變他們,因為會這些人有時很執取那些東西,長老也提醒過他們應回來覺知呼吸出入,若呼吸滅了便來觀回自己原本覺知的心,
但有些弟子不聽,最終修到精神有問題,
長老說有些人看到光後還以為自己證悟,或有神通,以為看到的是真,迷入去相信這些心魔,心的造作,那是不對,否則久了便會出現精神問題,這些都是會生會滅,應觀其是無常。
而在今次禪營,有很多人遇到不同情況,如有人修了身體很痛,有些人見到光道,有些人身體像被電觸,有些身體會放大縮小,
有些看到光在面前,慢慢包了身體,而如此修了很多年,起初強迫作意見光,到自然一坐就有光,
長老都說不應理這一切心造作,這都只是心魔,心的煩惱,心的行蘊,非真正心本身(即只是心所,非心本身),不應去執取理會,無論住何情況生起,只要回來一直覺知呼吸,讓覺知跟呼吸緊貼在一起,不要讓心跑出去,如此修下去,
就會覺知到呼吸越來越微細,最後消失,身體也像不見了,剩下覺知,空,蓋過世界無邊的明亮,如此才是達證心解脫,即心因為定力而暫時從五蘊解脫出來,或稱為安止定,才是正確修習方式。
當純熟住此定,入此定後,當心從心解脫休息足夠,自然退出時,就時時去了知呼吸生滅無常,就會達向厭離,因厭離而滅去對五蘊執取,最後了知無我而歸還呼吸給大自然,如此而達向解脫,證得涅槃,也即成了觀禪,是為慧解脫,而達證此心解脫與慧解脫阿羅漢,稱為俱解脫阿羅漢。
長老說有一些人修到看到光,來做禪相,修到可以控制光來放大縮小,向左右移,最後甚至可以因此用心力作很多事情,都有其正確,但要有導師指導,否則很危險(如以上所說不小心錯誤地多修習會容易使精神有問題,),長老說但若是上座部則沒有如此教導,因為浪費時間,無益於直接修出入息念止觀導向解脫苦。
所以有時禪修需要善知識,導師,也確滿重要,又其我們若不是依佛經八正道等修,所以遇到修行有問題,記得去問善知識,以免修錯方向,善哉!
稀師父 sabai ha 22-8-2018
Dana, Sila and Pawana are internal wealth. If you are able to find wealth, quickly change the external wealth into internal wealth. Bring it with you to use in the future world of your next life. This is called Ariya Sap (Noble Wealth). 佈施,持戒,禅修 是内财。 如果你能找到财富,就赶紧把外财转换成内财。带着与你去下世的世界。这称为圣财。
1,昨晚有女居士問長老是否一定要有禪修定力才可初果?
長老答不是,成為初果不一定要禪修與有定力,初果的心也可以不定,也可以有老公家庭,乃至二果,三果,都可以以智慧證得,如了解領悟五蘊無我,無我的
。
初果至三果只要是去五下分結,即身見,戒禁取,疑,欲與嗔等五結,結也可以解釋為煩惱,鎖著眾生令其輪回。
而真正跟定力有關聯,就是要成為阿羅漢,因為阿羅漢去煩惱是較細微,是去上五分結即去十結。
2,居士再問是否一定要去身見才可成初果?
長老說不是,初果有三類,在此我重點地寫:
第一類初果就是有信與戒,即對佛法僧之德有信心,且持好五戒十善,身口意善,就可以成為初果,關閉四惡道之門,最多再投生人天七次即可證入涅槃。
第二類初果是從第一類續修上來,即見法初果,見法即見到生滅法,見到無常,苦,無我,
即了知世間任何事物有生的就必定有滅,這是很自然法則,如五蘊有生就有滅,人有生就有老病死是很正常,任何事物會生起就會滅去,如此就是了解五蘊之無常,苦,無我,為第二類初果,最多投生人天兩三次就可證入涅槃。
[這裏筆者有保留,一般的初果聖者指的是已經斷三結的人,SN55.1 義注說要以[聖]道才能達致不壞净)
再修上去就成第三類初果,
第三類初果是會斷三結,可以因為日夜培訓六根對六境而了解到五蘊無我,無我在五蘊,五蘊內沒有我,我沒有在五蘊內,而使今生死後有機會證入涅槃,
而這類最後初果需不斷訓練培養根器,即多修行,例如在平時眼見色,問自已眼是否有我,我有否在眼內,色是否有我,我有否在色內,
如是耳鼻舌身意,聲香味觸法,多去培養根器了知五蘊,六根對六境皆是否有我?自問自答,使了解到無我實相,
如此不斷修,當死時,因為了解五蘊無我,無我在五蘊,五蘊既無我,就無我再輪回,因為不會執取五蘊,就會在死時證入涅槃。
*但若有定力會使更容易更快證果*
3,另一位女居士說越來越感到容易入定,很快心就定下來?
長老說對,越修越純熟就越容易入定,長老問可入多久?居士說大概一小時,
長老答那很好,如果有定力,智慧較敏銳,較快較容易證到初果,二果,三果,因為出定後,會較清楚觀到五蘊無我,
但沒有定力人也一樣可以成為初果到三果,只是會較慢,因為觀五蘊無我沒有那麼清晰。
4,有男居士說禪修時有時為什麼會感到整個身體麻起來,但是感到舒服?
但他修行方法有時覺知呼吸,有時覺知腹部起伏,但有時覺知呼吸時感到呼吸困難,像難以呼吸,很辛苦。
長老說修行只需選一個業處,如果覺知呼吸不舒服,就只覺知腹部起伏一個即可,不要轉來轉去,當修下去,會感到清涼,全身麻麻,最後剩下覺知而沒有了腹部起伏感覺,身體會像不見了,呼吸也沒有了,剩下覺知,空空,大自然與清明,這樣的話就是修對了。
居士也問有時坐下來心很亂,很多妄念,據聽說可以修慈心觀或不淨來對治,
長老答不用管那些念頭思想與其它,只是導心不斷回來腹部起伏,心不要離開腹部起伏,持續覺知它,慢慢身體會清涼,像麻,最後身體與呼吸會消失,剩下覺知,空空,清明,快樂等(長老有解釋過這種狀態是心解脫,心從五蘊中解脫出來,空掉一切,有如短暫地體驗到涅槃,或稱為安止定,如此在定中體驗到心解脫,在定力中休息飽滿出定後觀五蘊無我,就會使成就慧解脫,如此就是兩種解脫皆具足)。
稀師父 sabai ha 8-8-2018
“Dana” (Giving)
Translated by Ted (Anumodana ) from Luang Ta Siri’s Dhamma Talk
Many of you have always been doing Dana. So let’s talk about Dana first. Usually, when we wake up, we will first do Dana. In places like Thailand, when the monastics come out for alms, we will do alms offering to the Sangha members, to collect such kinds of merit. This is the first part of Dana. There are many levels to Dana, mainly three. The first is the Dana like that of a servant. The second is the Dana like that of a friend or companion. The third is the ultimate and unparalleled form of Dana.
So for the Dana like that of a Servant. This means that the objects we use to do Dana, are of poorer quality than the ones we use for ourselves. The objects we give are those that we do not want or need, these are excessive leftovers which we do not want.
Dana like that of a friend means giving away our own things or things of equivalent value or importance. This refers to giving to friends of equal status, or whom we deem as equal to us.
Noble Dana refers to contributing to the purchase of land to offer to the Monastery, or to offer land to build monasteries for the Sangha community. This is the Noble Dana. If we contribute to building Kutis or accommodation for monks, main halls, all these are also considered Noble Dana. If we rejoice and offer Dana to build Stupas, this is also regarded as Noble Dana. This is Noble Dana, where what we offer is beyond what we consume.
But there is a greater Dana. This Dana is greater than offering Gold the size of our head. That is letting our Husbands come to practice at the monastery. Luang Ta asked: Do you all dare to do such Dana? Allowing one’s husband to ordain, just like the case of Luang Ta himself. Do you dare to do such Dana? This is the greatest Dana.
If a husband can offer his wife to ordain as a 8 preceptor or Bhikkuni, this is a big Dana. If a wife can offer her husband to ordain and practice, this merit will last for a total of 32 eons. The aforementioned is regarding Dana. If we wish to accumulate unlimited merit through our Dana, we have to fulfil these six conditions.
If the Dana offering satisfies these six conditions, then the blessing is vast and infinite. These six conditions include: three conditions for the giver and three conditions for the receiver (such as the Sangha).
First, there are three conditions for the giver. The first one is that he must have confidence. One must believe in the Laws of Karma (Cause and Effect), that is believing that by offering Dana, he will receive blessings and joy, that way, one will be able to give happily.
The first condition is to have this confidence in giving. Believe in karma, this good deed, what we do. The second condition is to rejoice in giving. The third condition is that after giving, do not generate feelings of regret.
If you are regret it, this faith is like that of a tortoise. The Dana is not 100% complete. Although we donate, we still have attachment (to the offering) , reluctance, and regret.Have you seen a tortoise? Have you ever seen a turtle head? It stretches out and retracts.So such Dana is without 100% confidence. After giving out, the givers feel reluctant and regretful. Stretch and shrink, this is the confidence of the tortoise.
Then about the recipient (sangha), the world's merit field. The Sangha recipients must meet three requirements. The first is that one is working towards eradicating craving (tanha) or has already eradicated such greed.The second condition is that one is working hard to get rid of anger or has no anger. The third condition is that you are working hard to get rid of ignorance or has no ignorance.
If the giver meets these three conditions and the recipient meets these three conditions, a total of six conditions are met. This blessed merit is vast and infinite, just like sea water, it’s hard to measure how much there is. So if the giver satisfies these three conditions, and the recipient is also striving to get rid of greed, anger, and ignorance, this blessing will be vast and unlimited.
Then, if this recipient is a stream-enterer, once-returner, non-returner or Arahant. They have already gotten rid of attachment, anger and ignorance. If monks do not observe the precepts and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 Dharma, then these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ordinary monks. If we donate to one hundred or one thousand ordinary monks, it’s not as good as donating to a stream-enterer.
The merits of donating to one hundred or one thousand stream-enterers are not as complete as giving to a once-returner. The merits of giving to one hundred or one thousand once-returners are not as good as giving to a non-returner.The merits of giving to one hundred or one thousand once-returners are not as complete as giving to an Arahant. As the arahant completely eliminates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he has removed all troubles and pains.
Therefore, merit fields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highest merit field, good merit field and ordinary merit field. This highest field is to support the Arahant. A good field is to offer to a stream-enterer, once-returner or non-returner. Lastly, the ordinary field is to donate to ordinary monks.
As for which kind of blessed merit field we want to donate, it’s up to us to choose. This is what we Buddhists do for charity. The reason why we offer is to get rid of inner stinginess and greed.
有位居士,跟長老說他曾經念阿彌陀佛超過3年,行站坐臥,開車也念,不善念與煩惱生起也念,由起床醒來到睡著都在念,身心充滿喜樂,
而到這幾年,心太貪而放下念阿彌陀佛修其它不同禪修方法,
當放下念阿彌陀佛後,心就開始亂,這幾年試用不同修行方法,但心也一樣很亂,修Buddho,出入息念也沒用,心總感到有所缺失,不善念也常生起,行禪時心也不能平靜,也易發脾氣,心情不好,最後修出入息念大概一年,整個頭也很痛,而這幾天想起而念阿彌陀佛後,頭痛即減輕很多。
長老Luang Da Siri說那應修回舊有禪修方法,因為那是適合自己根器,性向,心亂是因為沒有了個東西給心捉住,安住,
無論出入息念,Buddho, 阿彌陀佛或覺知腹部起伏等等不同方法,都是為了作為餌,令心平靜,從中入定,
如果我們有個適合自己禪修目標整天整夜讓心捉住,覺知,心就不會向外跑,那時行站坐臥都會生起快樂。
最後叫那居士修回阿彌陀佛,是跟念Buddo一樣,讓心可從中平靜,專注與入定,
默念佛號時,讓覺知一直跟所念佛號一起就對。
長老說在佛陀時代,有位修行者見鳥食魚,沒有什麼好默念,就不斷默念"鳥食魚",最終也因此入定,後作觀解脫成為阿羅漢。
我也提起泰國有位大師父(即Luang Por Put,由沙彌出家到成比丘,是一位很了不起禪師,曾經在法會中一坐最少幾個小時不動,別人以為他死了。),做沙彌時禪修默念Buddho,但念來念去Buddho消失,為自己所喜愛女孩名取代,但最終一樣入定。
(在泰國,也有大師父以默念samma arahang即"正覺阿羅漢"為止禪,也可成就定力,因此說念什麼沒關係,選擇了應修下去,直到心專注在目標,沒有跑出去與胡思亂想,從而訓練出定力後,當純熟入定,在出定時便可作觀五蘊無常,苦,無我,一樣可以達到滅苦解脫。)
修腹部起伏
另一位居士,說18年前修腹部起伏,心很快便進入輕盈,充滿光亮,身體像消失了,但現在修不回,且可能太忙,也因為太累了便易睡。
長老說那要身出離,即抽多點時間靜下來禪修,修回舊有方法就可以,
那居士說現在修時感到心臟很明顯在跳,很不舒服,且現在修起來身體很沉重,
長老說是好事,察覺到心跳證明心在身體沒跑出去,但不用去管心跳,只是繼續覺知腹部起伏,最終自然慢慢平靜下來,身體輕盈,慢慢消失,入到以前那種光明與覺知,鼓勵那居士如以前方法繼續修下去就對。
善哉!
稀師父 sabai ha (ajh) 8-9-2018
佛法沒有密法
導向解脫苦的法就只有三種
前幾天有班居士問長老,問修行是否可以知道過去未來世,
長老說修行是為了解脫內心痛苦,去煩惱,跟知過去世未來世沒關,不要對那些有興趣,那不是正確修行方向。
那班居再說認識一位不是出家人,但打扮也不知屬什麼在家人,
有教她們修行,但叫她們拜其為上師,便會帶她們去解脫,但有教過觀息,只是如何帶去解脫則含糊不清,
她們說這位想被別人歸依為上師的人,曾經學過北傳,南傳,最後又去西藏學密宗,
長老答,如果是一些教什麼秘密之法則不要去信他們,那是騙人,等到最後只會成為夫妻,
佛法是沒有秘密,是大自然法則,了解大自然實相,並沒有什麼秘密可言,
而解脫之道就只是佈施,持戒與修行,只有如此多,其它也只是細分出來,
而導向解脫法有三種,
一是領悟到無常,
二是領悟到苦,
三是領悟到無我,
只要領悟到三種法之其中一法,都可導向解脫證得涅槃,沒有比這個更多。
昨晚長老慈悲開示八聖道即修戒定慧,是去除十結煩惱證入涅槃方法或道路,在家人修佈施,持戒,修行(定慧);出家人則修戒定慧而使可達證涅槃,並也開示如何成就三類初果與修到三道與三果方法。
今早長老也提到有關我們求授三歸依後,要真的把佛法僧三寶放在心中時常憶念,無論遇到災難危險恐懼時,也可在心中默念Buddho Dhammo Sangho(意即佛法僧),佛法僧德行無量難以計算,已包含在Buddho Dhammo Sangho內,
當我們默念Buddho Dhammo Sangho後,可以剩下在心中不斷默念Buddho Buddho Buddho。。,無論是行站坐臥,工作,掃地,洗碗,也可以在心中默念Buddho,直到睡著時也默念著Buddho至睡著,起床時又不斷默念Buddho。
這樣若心中有任何恐懼也會消失,危險災難也不會傷至身心,若真的面臨死亡或病死,心中有憶念起Buddho Dhammo Sangho,Buddho Buddho Buddho。。
心中因為存有憶念三寶大善業,此善業功德也會帶死者投生到天界而不會墮落諸惡道。
而且若日夜生活與靜坐時也不斷修習在心中默念Buddho Buddho Buddho。。。(佛陀 佛陀 佛陀。。。),心便會易入定,證到心解脫(即沒有了呼吸與身體,剩下純粹覺知,空空,明亮蓋過整過宇宙,是捨心與一境性),所以應把默念Buddho養成習慣,成為性格一部份,
心因定力暫時從五蘊解脫出來叫心解脫,這是短暫地體驗到涅槃境界(長老也常說到並籍此從心解脫退出後作觀了解六界,五蘊實相是無我而可成就慧解脫證得涅槃成阿羅漢)。
或同樣地,可以以出入息念為修行方法,在行站坐臥,工作等也去覺知呼吸出入,把它培養成習慣(便可成為證涅槃資糧,成就心解脫與慧解脫。)
ajh 7-9-2019
昨天,去登加奴開始至馬六甲五六天宏法行程已圓滿結束。
長老Luang Da Siri主要教導大眾是涅槃之道,
即佈施,持戒,修行(修定慧或止觀),長老說這是唯一證得涅槃修持方法,
簡單來說就是八正道,或是戒定慧,
長老說修行解脫之道,證得涅槃,並沒有很複雜,
不需讀很多經論知識,
如果修得正確便容易,有如在手中之距離而垂手可取一樣。
施:
佈施主要是去除慳貪,或廣東話稱為孤寒,。
慳貪令到人心乾枯,面色無悅,
佈施,施捨可以令心廣闊,面色開朗,這就是因心有福滋潤。
佈施具足六個條件福最為無量,
一佈施者對善惡因果業報具足信心,相信善有善報,相信對方會善用,
二佈施者在佈施前中後充滿歡喜,
三佈施者在佈施後不懊悔,
四,受供者正在努力去貪或已無貪,
五,受供者正在努力去嗔或無嗔,
六,受供者正在努力去痴或無痴。
戒:
有三歸,持五戒發展十善業,若具足三歸五戒十善業,可以令成為初果(其實有如四不壞淨或四入流支),十善業是聖戒,聖者讚嘆滿意戒行,誰有發展十善業,即聖戒,無論在家或出家人,持好己戒發展十善業,就會訓練出好,清淨,殊勝身口意,因而可從凡轉聖,成為初果聖者,關閉四惡道之門,最多投生人天七次就必會達證涅槃,長老說過去所作惡不計在內,而算當下開始只要具足十善業,內心堅定不犯,便是初果。 (注釋:SN55.1 義注說要以[聖]道才能達致不壞净)
長老說持戒可除內心較粗煩惱。
定:
不斷訓練覺知鼻尖呼吸出入,直到呼吸越來越微細,消失,剩下覺知,空空,無邊無量明亮,這稱為心解脫,心從五蘊解脫出來,或稱為入安止定,
定可以去較中等煩惱如五蓋。
慧:
當從定自然退出,或完了修止,心平靜或不平靜也好,也可以修觀,就是觀髮毛甲齒皮,或其中一個,如選了頭髮,思維頭髮是無一個人,眾生,我與他在其中,
二是思維其不淨,三是思維其是無常,苦,無我,
當如此不斷思維一個目標,清楚了解不淨,無我,也可以思想其它身體部位,乃至思維身體所有組成三十二個部份體物是不淨,污穢不堪,無常,苦,無我。
當時常思維身體是不淨,污穢不堪,會發臭,便可以令到心生起厭倦身體,因厭倦而就會離欲,如此便會斷欲,成為三果,不會想再來受胎,死後投生梵天界,
如果進一步思維身體五蘊之無常,苦,無我,便可以去除所有煩惱,在今生成為阿羅漢,證得涅槃。
長老說慧可以去較深層微細煩惱。
長老說過,其實阿毗達摩論簡單來說總結在剛開頭所誦的善法,不善法,非善非不善法,不需學得複雜,
長老說善法即:
施戒定慧便是善法,
不善法:
即十結,結意為煩惱,束缚眾生在輪回之中,
現在以善法即施戒定慧,去除不善法即十結煩惱,
就會證得究竟勝法(阿毗達摩意指究竟勝法)即涅槃,所以證得涅槃阿羅漢,心已超越一切煩惱善惡,所以是處於非善非不善法,超越了世間法,超越善惡,超越苦樂等,
因此長老常說要努力依八正道即戒定慧實修,不需學很多理論,便可有機會在今生證得涅槃,有如佛陀時代修行者也是如此修,才有如此多人在短時間內成就聖者,解脫一切苦。
我大概簡單重點地分享長老所說佈施,持戒,修行解脫之道開示,希望大家受益,善哉!
隨喜大家!
ajh 11-9-2018
今天離開Johor前有位居士問應如何切斷十二因緣,我答長老說過,無明即不了解實相,不了解五蘊是無我的實相,因不了解五蘊無我而執取五蘊,
因為執取五蘊而成為導向輪回主要原因,當如長老早上所說去修,領悟到身心只是地水火風空跟識六界組成,是大自然元素,並沒有我在這些元素中,
地水火風空識六界組合了才稱為人,眾生,我,他,但真正來說只是一堆大自然元素組合,並找不到有我在這些元素中,
一切概念名稱如名色,五蘊,我,人,眾生,他,也只是後人給予這些元素一個名稱概念,究極法來說只是一堆元素在變,並沒有五蘊,我,人,眾生在元素中,
當了解一堆元素是無我,也會了解五蘊是無我,
當了解五蘊色受想行識也是無我時,也會了解他人五蘊也是無我,如此就會去除對五蘊執取,從而就斷除輪回,即也斷除了再輪回一切因緣。
長老便說,十二因緣主要身心結合生起造作,當了解領悟五蘊無我,十二因緣便不用再說了。
也即是說,當通透領悟五蘊無我,無明便滅,明便生起,使之不會再執取五蘊,當不再執取五蘊,便不會再輪回,因而死後便會證入涅槃,這就已切斷了再輪回的十二因緣,
也即說當領悟五蘊無我,便也無一個我再受生死與輪回。
sabai ha 稀師父 30-8-2018
長老龍達斯列也提到,我們為寺院服務,幫助寺院建設如我們正在搬磚鋪磚上舍利塔這條路等,這是一種運動,捨出舊的體力便有新的體力取代,令身體更健康少病痛,且有力量,若少運動者,便身體易多病痛疲累。
我們可以為寺院佛教佈施金錢買磚鋪路或起舍利塔也好,這是很大功德,供養舍利塔者,在投生天界時,便有很廣大豪華漂亮天屋,
且起舍利塔是一種吉祥,對我們自身生命,佛教或這個國家也是一個吉祥,單單只是我們有信心恭敬地頂禮佛舍利子,也可為我們關閉四惡道,長老慈悲說若舍利塔起完以後會供佛舍利子出來給這個舍利塔,長老說佛舍利是很難才可找得到的。
或我們為寺院服務與建設,佈施出時間與體力,如幫寺院鋪磚起舍利塔等,佈施時間可以令我們時常有很多機會(如很多善緣或良好機緣,良好工作),而為寺院佛教佈施體力,也是有很大功德善業,這會使來世成為很有力量健康而少病痛的人,直到死去 。
隨喜大家,善哉!
Ajh 17-9-19
翁居士(翁靜晶)是有她過去善根,
難得可以有緣來拜見到大德長老Luang Da Siri,
她自小十多歲,信佛後,沒有學過修出入息念,但每晚睡前也會自然覺知呼吸出入,甚至考試第一也因為在睡中有人教她知識考試,而考第一,長老說這也是過去所累積福德。
長老建議她除了多修出入息念外,也應多修觀,即觀髮毛甲齒皮其中一個,先選一個來觀,
若選觀頭髮,
一是思維觀頭髮是沒有一個人,眾生,我他在其中,
二是思維觀頭髮不淨,
三是思維觀頭髮無常,苦,無我,
並在日常生活中常問,頭髮是我嗎?我是頭髮嗎?頭髮內有我嗎?我有在頭髮內嗎?
如此直到清楚了知頭髮無我,不淨,才再思維其它體物如毛甲齒皮,乃至身體其它三十二部份體物也是如此無人,眾生,我他在其中,是不淨,是無常,苦,無我,
最後也思維了解身體只是地水火風四大組合而成,沒有個我存在,是無我,無我的。
這樣便會使見法,內心得以寂樂,去除所有煩惱,解脫苦,證得涅槃。
祝翁居士努力實修得以滅苦解脫,證得涅槃,善哉!
Ajh 12-9-2018
昨天有兩位居士來頂禮Luang Da Siri,
是禪修初學者,
問長老修行捷徑,入定與有成就最快方法?
長老指著人中那個地方說,這個就是最快,最直的捷徑,即觀呼吸,出入息念。
那居士說以前修過,但心很亂,不能定,
長老答主要是修行方式不正確,
要讓心緊扣在呼吸上,覺知要跟呼吸在一起,不要讓心離開呼吸跑出去,如此縱使持續一兩小時,也會見效果,心也會平靜下來。
居士問是否有些人會否修一生人也不能入定?
長老說這要看個人精進力,精進力到就可以很快入定,精進力不夠就做不到,
但如果讓心跟呼吸在一起,覺知不離開呼吸,如此持續下起,就算一個晚上也可以入定,身與呼吸會不見,剩下覺知,空,光明,舒適與是大自然,
但如果心一離開呼吸,就會變得粗起來(意即心就沒那麼定),
且要在日常生活由起床到睡時,無論行站坐臥,工作,也一直如此覺知呼吸,讓心跟呼吸融在一起,緊扣在一起,若忘記覺知呼吸後,知道就要回來再覺知呼吸,就算睡也是覺知呼吸出入直要入眠,要如此精進去修,就很快可以入定,有效果,有成就。
但如果一個修行者,不能如此讓心連續地跟呼吸在一起,不能持續地讓覺知跟呼吸黏著,有時修一世也不能入定。
居士問是否洗澡,食飯,做什麼也回來呼吸?
長老說對了,長老說他自己也是這樣修,就算連去廁所,覺知也不離開呼吸,因為那時長老決心要讓心跟呼吸在一起每天十五小時。
居士說腳很痛呢?
長老答不用管它,它就是要拉你從覺知呼吸中出來,只要繼續覺知呼吸即可,一切自會慢慢好。
Ajh 2-8-2018
實修者若遲遲不能去苦去煩惱但還是在努力修以達到滅苦解脫,這應看此一文,相信這文是對那些已有持好戒,有禪修基礎人是很有幫助。
這是我從長老Luang Da Siri 所開示佛法中一些總結。
長老說要滅煩惱先要了解有什麼煩惱,令到我們輪回煩惱主要有十種,稱為十結:
十結,結意為煩惱,束缚眾生在輪回中受苦,十結即是:
1身見,
2戒禁取,
3疑,
(斷以上三結為初果聖者)
4貪欲,
5嗔恚,
(斷三結後,修觀下去,貪嗔薄即二果聖者,
若1-5即五結斷即為三果,為稱五下分結盡),
6色貪,
7無色貪,
8我慢,
9掉舉,
10無明,
再斷除6-10結即已斷全部十結,就會成為阿羅漢,三果聖者要成阿羅漢需斷除6-10等結,稱為五上分結盡。
斷身見時便會同時一起斷疑與戒禁取結,斷身見主要是了解身心只是地水火風空與識六種自然界聚合,是沒有人,我,眾生,他在此六界中,純粹一堆界或元素組合,並一直變易,處於無常,苦,無我三相。
而使了解五蘊是無我,或可直接了解色受想行識五蘊是無常,無常是苦,會苦是因為無我,無我的,這樣便可使破解了一直以為身心五蘊是有我錯誤見解,當肯定五蘊確是無我,無有疑惑,這便會斷身見結,即從過去一直以來認為身心五蘊是我見解變成擁有明白身體五蘊是無我正見,
同樣對五蘊是否無我疑惑便會去除,因已清楚了解五蘊是無我,不會疑惑以為五蘊還有我,這就是斷疑結,
也不會取無利益意義戒行儀式,以為這些無益無善戒行可導向滅苦解脫,而是知道持好身口意五戒十善業並去除對五蘊執取就可以解脫苦,這便是斷除戒禁取結。
身見結或可稱為我見,邪見(錯誤見解)或無明(不如實了知實相)主要是認為色受想行識五蘊是我,我是五蘊,五蘊內有我,我有在五蘊內等四乘五的二十種錯誤見解,或稱為邪見,身見,我見,無明等,
初果因為斷除了邪見身見而生起正見,但還有失念,因此只是去除25%煩惱,有時還會忘記五蘊是無我而生起執取,但因為執取五蘊...而苦生起時,便知自已執取五蘊,而此時再觀五蘊無我便可去除執取,苦就滅,這就是四聖諦,
即了知苦生起,苦是因為執取五蘊,苦滅是因為知道五蘊無我而去除執取,滅苦方法就是思維了知五蘊無我,只是六界,
如此日夜與在生活中培養正念智慧,多點觀察思維了知五蘊與六根對六境時也是無我,無我的,煩惱結便會不斷被滅除,
當完全領悟五蘊無我,便是會完全去除無明,成為阿羅漢,明生,達證解脫諸苦,斷除十結。
若我們成就禪定即是達到心解脫後,
才作觀六界,五蘊無常或苦或無我而達證慧解脫的阿羅漢,
這種具足心解脫與慧解脫阿羅漢稱為俱解脫阿羅漢,
擁有禪定即心解脫與慧解脫阿羅漢,也即以定生慧。
若因為純觀而生起智慧解脫阿羅漢即稱為慧解脫阿羅漢,
但純觀也可以生起一些定力如近行定,剎那定,叫智慧培養定力。
長老現時正在興建泰國版的四聖地 (印度現存的四聖地請見下圖)
藍毗尼園
Lumbini
佛陀出生地
菩提伽耶
Buddhagaya
佛陀成佛地
鹿野苑
Miga-dāya
佛陀初轉法輪地
拘屍那迦
Kusi-nārā
佛陀入無餘涅槃地
泰國聖地的建設圖片
Luang ta siri : 這個四聖地我們用了200多萬 泰銖來叫工程師、弟子等等去印度視察
這個四聖地起好後, 打算讓它維持一千年。 所以說給大家聽, 了解一下。
信徒; Luang ta siri可以 說給大家聽起建這個四聖地有什麼功德嗎? 讓大眾知道。
Luang ta siri: 這個四聖地, 你只是去頂禮, 都可以關閉四惡道。以後經過一百年或是幾多年, 佛教越來越衰落, 其他宗教來侵佔, 沒有出家人, 亦都沒有戒師了, 我們都可以透過這四聖地去出家。這個四聖地是代替戒師去幫人出家。
當我們有做佈施, 有幫忙起建四聖地的話,我們的心都會提升和繁榮, 死了之後會投生到天界那裡。就會有很豪華的天屋, 就好像四聖地那麼大。這個就是起建四聖地的一個功德。我們的子孫都會有機會去頂禮這個四聖地, 將佛教延續下去。
信徒:想問這四聖地是否都是舍利塔?四個舍利塔?
Luang ta siri: 有這個菩提迦耶舍利塔, 有這個開示第一部經轉法輪經的舍利塔, 還有出生, 涅槃。 這四個聖地都是屬於很殊勝、很神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