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時候,大家去到郊外,都喜歡圍爐取暖
同樣地,世間的智者們都喜歡‘圍爐取暖’
世間充斥著寒冷難耐的痛苦
恰巧佛陀出世了,便為自己和眾生生火取暖
這團火不太熱、 不太冷,所以人們都說佛陀生得好。同樣地,佛法離開苦行和縱慾的兩種極端,人們都形容佛法是善說的(svākkhāto)
這團火引導別人獲得溫暖。同樣地,佛法也引導眾生進入最高的快樂--涅槃(opaneyyiko )
誰人走近這團火,都能親自體驗到它的溫暖。同樣地,誰人修習佛法,都能自己體驗到煩惱的熄滅(sandiṭṭhiko )( paccattaṃ veditabbo viññūhī )
這團火不像世俗的火那樣,很快就熄滅,它是永恆存在的。同樣地,佛法是沒有時間限制的,誰人修習他,都能體驗到煩惱的熄滅。(akāliko )
因為這團火太溫暖了,所以從中獲得溫暖的人都會邀請其他人來取暖。 同樣地, 佛法是千真萬確的,誰人能夠從中體驗到清涼和快樂,都忍不住要邀請別人來體驗 (ehipassiko )
In winter, when everyone goes to the countryside, they love to gather around a fire to keep warm.
Similarly, the wise ones in the world enjoy "gathering around the fire."
The world is filled with unbearable cold and suffering.
Coincidentally, the Buddha was born, and he kindled a fire for himself and all beings.
This fire is neither too hot nor too cold, which is why people say the Buddha had kindles it well.
Likewise, th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avoid the extremes of asceticism and indulgence; people describe the Dharma as well-spoken (svākkhāto).
This fire guides others to warmth. Similarly, the Dharma leads beings to the highest happiness—nibanna(opaneyyiko).
Anyone who approaches this fire can personally experience its warmth. Likewise, anyone who practices the Dharma can experience the extinguishing of suffering and defilements (sandiṭṭhiko) (paccattaṃ veditabbo viññūhī).
This fire does not extinguish quickly like worldly fire; it exists eternally. Similarly, the Dharma has no time constraints; anyone who practices it can experience the extinguishing of suffering at any time (akāliko).
Because this fire is so warm, those who receive warmth from it invite others to join. Likewise, the Dharma is undeniably true; anyone who can experience its coolness and joy cannot help but invite others to share in that experience (ehipassiko).
這張圖在幾年前很heat
在說一個概念,叫‘佛系’
’緣分到了,xx就自然來‘ --對嗎?大家都這樣插文😂
其實並沒有錯。因為佛系就是無論做什麼事情,最重要是開心、不起煩惱、不執著
佛系並不是什麼都不做。
哇,我們看看佛陀,《經集》 義註記載,他一天只睡兩個小時,其餘時間都在禪修和幫助世人
佛系的人實際上比任何人還要做得多,因為他們不執著。一顆不執著的心是很輕鬆,很適合工作,辦事很有效率的(AN5.23)
因為不執著,所以沒有煩惱,心非常清明和心思細密,非常聰明有智慧
只不過他們不是為了私慾而去做,而是為了別人、這個世界的利益而去行事。
’緣分到了,xx就自然來‘ ,這其實並沒有錯。
大家想想,我們之所以擁有,都只是因為眾多條件所促成而已。
比方說,我們想要當下立即成為全球首富,做到嗎?
不~
因為緣份未到😂
實際上我們的成敗得失根本就不由我們去選擇
我們根本沒得選擇任何東西!
全部都是大自然給一些條件我們,給一些外境我們;然後我們跟隨著去反應而已。
好像大家讀到這篇文章,也不是大家有得選擇的。是什麼條件?
Facebook/ IG 的推介?
過去的業力讓我們對佛法有興趣?
過去接觸過佛教的資訊?
有朋友轉寄給我們?
工作太累促成我們無聊上來看到?
我們以為是我們在選擇,其實根本不是我們在選擇。
我們的選擇還是由條件所組合而成的
所以其實所有東西,都是緣份到了,我們才會擁有
但當然,要達成目標,帕奧禪師說還是需要三個因素:
1.努力
2.智慧
3.業力
最重要的是:不要起煩惱!要開心!
然後我們就有較大的機會可以達成目標了
誒!但如果我們因為努力而達成目標了,千萬不要認為是自己的功勞
您可能是讀了這篇文章,或者被其他人以某種方式去洗腦;然後才會去努力
就算我們努力,也不是我們有得選的😂
還是條件組合的事情😂
這就是佛系
何謂’英雄‘?
中國三國時代的文學家劉劭在《人物誌》中給出了答案:
“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為之雄”
“英可以為相,雄可以為將,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則能長久也。”
誰是真正的大英雄?
佛陀和阿羅漢。
為什麼? 佛陀和諸位阿羅漢撲滅一切煩惱;因為完全清明的心,他們既知道自己的利益,也知道別人的利益。(AN1.45)
他們有圓滿的正念,因此心思極度細密,行事非常細心,記憶力非常強,才智高超。
佛陀更具有一切之智,一經思索便能夠知道他想知道的東西。
而且佛陀說法,文采與內容兼備。每場開示的開頭是美善的,中間也是美善的,結尾也是美善的;以此說明教授完全圓滿、完全純潔的高潔生命(DN3)
因此他們是英
因為已經根斷一切貪嗔癡等的煩惱;佛陀和阿羅漢無所畏懼。 不怕失去些什麼,不怕碰見不悅意的事情,也不怕死;連鬼魅也不怕,大威力的天神也不怕。心靈平靜強大。
佛陀更有四無畏:
1.佛陀不怕任何人、天神、魔、梵天神以正當的理由而責難:‘你宣稱是圓滿覺悟者,但還有一些東西沒有覺悟!’
2. 佛陀不怕任何人、天神、魔、梵天神以正當的理由而責難:‘你宣稱清除各種煩惱,但還有一些煩惱沒有徹底清除! ’
3.佛陀不怕任何人、天神、魔、梵天神以正當的理由而責難:‘你說有一些事情會造成障礙,但人們做那些事情卻沒有造成障礙! ’
4.佛陀不怕任何人、天神、魔、梵天神以正當的理由而責難:‘你說的法義不能使行踐的人將苦徹底盡除! ’
佛陀不見有任何可以給人責難的地方,所以安穩,無畏無懼。(MN12)
所以佛陀和阿羅漢是雄
他們即是英,也是雄
所以又稱為大英雄!
如果一個地方是佛教的地方,
但卻在打仗
那個地方就是有佛教沒佛法
如果我們信仰佛教
但卻充斥煩惱
那我們也是有佛教沒佛法
讓我們有佛教也有佛法吧!
誰想以最快速度獲得最多智慧?
學Deep Seek 這樣囖~
約2600年前,當菩薩在菩提樹證悟佛果時,他通了~
完全通了一切的知識,知道一切的東西,他證得了全知之智
有一次,佛陀拿起了一點點申恕樹葉後問比丘:‘你們怎麼想?我手中的樹葉多還是樹林的多呢?’
比丘答後者
佛陀便說,自己證悟而知道的東西,比他說出來教導我們的東西更多。(SN56.31)
為什麼?其他的知識對我們取得的利益不是很大。
雖然其他多種多樣的知識佛陀也有教導或略略涉獵,例如:心怎樣運作、物質粒子的構成、連貫宇宙萬物的條件關係、宇宙的構成、業力的運作、生活軟技巧、怎樣賺錢理財、怎樣經營夫妻關係、怎樣交朋友、超能力、管理學、健康長壽的要訣、不同的生命境界、怎樣滿願、怎樣讓人人見人愛、怎樣平息爭論、文學、怎樣說話、邏輯推論、相學、社會現象
但佛教的核心就是怎樣將苦完全滅掉,怎樣取得最高永恆的快樂。
而人生在世,我們的目標都是離苦得樂;所以這樣的智慧已經夠了,對嗎?
所以我們學習佛陀的教導,就等於已經在喝智慧的精華液了。
Who wants to gain the most wisdom at the fastest speed?
Learn Deep Seek!
About 2,600 years ago, when the Bodhisattva attained Buddhahood under the Bodhi tree, he understood everything—
He comprehended all knowledge and knew all things; he attained the wisdom of omniscience.
Once, the Buddha picked up a few leaves from a tree and asked the monks: "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re more leaves in my hand or in the forest?"
The monks replied, "In the forest."
The Buddha then said that what he had realized and understood was far greater than what he had teach us. (SN 56.31)
Why? Other knowledge does not provide us with significant benefits.
Although the Buddha taught or touched upon various types of knowledge—such as how the mind operates, the composition of material particles, the conditional relationships connecting all things in the universe, the makeup of the universe, the workings of kamma, soft skills for living, how to earn and manage money, how to maintain marital relationships, how to make friends, supernatural abilities, management, secrets to health and longevity, different realms of existence, how to fulfill wishes, how to be loved by all, how to settle disputes, literature, how to speak, logical reasoning, physiognomy, social phenomena—
the core of Buddhism is how to completely extinguish suffering and achieve the highest eternal happiness.
In life, our goal is to be free from suffering and attain happiness; thus, this wisdom is already sufficient, right?
So, learning the Buddha's teachings is like drinking the essence of wisdom.
有許多人誤以為,南傳佛教就等於小乘佛教
哦~其實不是
小乘就是聲聞阿羅漢乘
中乘就是獨覺佛乘
大乘就是佛乘
南傳佛教其實是佛教經典、佛陀教導保存得比較嚴謹的傳承
佛陀沒有說的,就不加進去三藏裡面。
2600年來不敢說是完完全全,但至起碼是比較嚴謹的傳承
佛陀的教導本來就已經很完整了,不需要加
三藏裡面就已經教導了如何成初果,二果,三果,阿羅漢的方法
也教導了如何成獨覺佛
也教導了如何成佛
無論要成佛,還是成獨覺佛,還是成阿羅漢
都需要十波羅蜜
但十波羅蜜太複雜了,簡單歸納下來,Ajahn Golf 說:【我們去累積這個波羅蜜,就是去累積布施,持戒,修定,修慧而已。】
無論意向如何,大家一樣要這樣修,一樣要圓滿波羅蜜
不是說成佛就一種修法
成獨覺佛又另一種修法
成阿羅漢又另一種修法
只不過如果發願要成獨覺佛或佛陀,
那麼今生永遠不能證得道果涅槃
最多只會卡在行捨智的智慧階段
直到獨覺菩薩出生到無佛時代,在波羅蜜圓滿時成獨覺佛,但不會主動開示佛法
直到圓滿覺悟者菩薩出生到無佛時代,在波羅蜜圓滿時成佛,然後創立佛教,受大梵天王邀請後主動開示佛法
而如果是想成阿羅漢的,今生是有機會透過聽聞佛陀的教導實踐,而證得道果,成為初果,二果,三果,阿羅漢的!
就看大家的意向。
如果想成阿羅漢所需波羅蜜就少一點,想成一般阿羅漢就時間不定,想成大弟子就十萬個大劫,想成上首弟子就1個阿僧祇劫又十萬大劫(Luang por lersi lingdam 說一個阿僧祇劫等於100億個大劫。一個大劫是宇宙生滅一次)
如果想成獨覺佛所需波羅蜜就多一點,至起碼需時2個阿僧祇劫又十萬大劫
如果想成佛所需波羅蜜就最多,需要至起碼四大阿僧祇劫又十萬個大劫。而我們的釋迦牟尼佛由起初想成佛開始,一共用了20個阿僧祇劫
他們有什麼分別? 其實他們的心是沒有分別的,都一樣清淨,斷除了一切煩惱,包括無明和渴愛,即斷除了輪迴的種子。只不過能力不同而已
表示什麼?
無論是阿羅漢、獨覺佛、佛陀死後都不會再投生,證入無餘涅槃。
有讀過十二因緣嗎?
1.無明-->2.行-->3.識-->4.名色-->5.六入-->6.觸-->7.受-->8.愛-->9.取-->10.有-->11.生-->12.老死
沒有無明,何來會繼續造業(行),何來繼續生起結生投胎的有限識?
沒有渴愛,何來會有執取,又何來會造業(有),又何來會出生?
阿羅漢和獨覺佛;和佛陀一樣也不會再投胎了
當煩惱被阿羅漢道完全斬斷時,不會再退轉了
因為無論是阿羅漢,獨覺佛,和佛陀;他們到達清淨無染的心,都是要次第生起須陀洹道和果;斯陀含道和果;阿那含道和果;最後阿羅漢道和果
每一個聖道都斬斷某些煩惱,到阿羅漢道時已經一點煩惱都不剩了
只不過獨覺佛和佛陀是一次過經歷,咔嚓一聲就一次過證到了
阿羅漢就未必
所以當今世代,初果聖者,二果聖者,三果聖者;還是可能存在的
南傳沒有想成佛的菩薩嗎?
也認識不少。
比如說吉祥尊者,他就是發願成佛的
阿姜曼原本也是發願成佛的,但後來在此生放棄而成阿羅漢了
南傳沒有想成獨覺佛的菩薩嗎?
也有
隆波敦原本也是想成獨覺佛的;只不過後來在此生放棄而成阿羅漢而已
所以南傳其實不是小乘
小乘也不是南傳
北傳也不一定是大乘
大乘也不一定是北傳
什麼乘什麼乘;僅僅只是看我們自己的心而已.
什麼是皈依?
皈依這個詞源自於巴利語 saraṇaṃ gacchāmi
如果翻譯成易懂的語言,就是尋求保護,去到庇護處。
再簡單來說,就是認大佬,認老大(笑)
這個世界誰最大?當然是佛陀、佛法、聖僧最大啦!
為什麼?佛陀已經根斷一切煩惱,不會貪婪、傲慢、憤怒、傷心、後悔、恐懼、憂鬱、散亂、昏沉、愚蠢,具備一切美德,擁有全知的智慧,充滿正能量和喜悅。連天帝都尊敬,連大梵天王都尊敬;來謙卑地侍奉佛陀;還不是最大?
佛法導向苦的完全熄滅。佛陀成佛都是因為證悟了佛法,所以連佛陀都尊敬佛法(AN4.21) 佛法還不是最大?
聖僧眾就是那些跟隨佛陀教導而行的聖者,他們不會傷害自他,煩惱輕薄,甚至如佛陀那樣都根斷了一切煩惱。他們也是充滿正能量和快樂的一群。天神和人類都尊敬他們,還不是最大?
所以這個世界有三大老大,就是佛陀、佛法、和聖僧眾。
那些天神見到我們認了三寶做老大,都要給面子
如果我們作為佛教徒,卻認其他東西做老大,這不是很傻嗎?
佛法僧三寶已經是最大了
"On Taking Refuge in the Triple Gem"
What is taking refuge?
The term "refuge" comes from the Pali word saraṇaṃ gacchāmi.
If translated into simpler language, it means seeking protection, going to a place of refuge.
In simpler terms, it’s about recognizing the great leader, acknowledging the boss (laugh).
Who is the greatest in this world? Of course, it’s the Buddha, the Dharma, and the Sangha!
Why? Because the Buddha has completely severed all defilements and does not experience greed, arrogance, anger, sadness, regret, fear, depression, restlessness, sloth, or ignorance.
He possesses all virtues, has omniscient wisdom, and is filled with positive energy and joy. Even the the king of god Sakkha respect him; even the great Brahma venerates him and humbly serves the Buddha. Isn’t he the greatest?
The Dhamma leads to the complete cessation of suffering. The Buddha attained Buddhahood by realizing the Dharma, which is why even the Buddha respects the Dharma (AN 4.21). Isn’t the Dharma the greatest?
The Sangha consists of those noble beings who follow the Buddha's teachings. They do not harm themselves or others, are free from thick defilements, and some, like the Buddha, have completely severed all defilements. They are also filled with positive energy and happiness. Both gods and humans respect them. Aren’t they the greatest?
Thus, in this world, there are three great boss: the Buddha, the Dhamma, and the Sangha.
When the gods see that we recognize the Triple Gem as our leaders, they have to give us face.
If we, as Buddhists, acknowledge other things as our boss, isn’t that rather foolish?
The Buddha, Dhamma, and Sangha are already the greatest.
“…Why does religion decline?
Because we do not practice it properly.
We lack respect for the qualities of the Buddha,
we lack respect for the qualities of the Dhamma,
we lack respect for the qualities of the Noble Sangha,
we lack respect in giving,
we lack respect in keeping precepts,
we lack respect in meditation,
and we lack respect in welcoming others.
When we do not respect these seven aspects of Dhamma,
it leads to the decline of religion.
If we still have firm respect
for these seven aspects,
then religion will flourish…”
——————————————————————
Teachings of Luang Pu Fan Ajaro
Wat Pa Udom Somporn, Sakon Nakhon Province
“…宗教為何會衰退?
因為我們沒有正確地實踐。
我們對佛陀的德行缺乏尊重,
對法的德行缺乏尊重,
對聖僧的德行缺乏尊重,
對布施缺乏尊重,
對守戒缺乏尊重,
對禪修缺乏尊重,
對迎接他人的行為缺乏尊重。
當我們不尊重這七個法的方面時,
就會導致宗教的衰退。
如果我們對這七個方面仍然保持堅定的尊重,
那麼宗教就會繁榮發展…”
----Luang Pu Fan Ajaro
cred. to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葷腥經
在世尊(釋迦牟尼佛)尚未出世之前,有一位名為「葷腥」的婆羅門,與五百弟子出家為苦行僧後,就進入了喜馬拉雅山苦修;他們在山中自建茅棚,每天都以根果為食物—-自此從未曾食用任何的魚肉類。但也由於此,苦行者們的身體缺乏鹼性與酸性的食物,導致每一位都得了黃疸病。於是他們自忖:為了攝取鹼性和酸性類的食物,就必須得要暫時離開喜馬拉雅山,到有人群的聚落中,乞食所欠缺的營養食物。
於是苦行者們就暫時離開喜馬拉雅山,來到有人群的聚落。當到達村落的邊境時,住在村落裡的人看到了,紛紛歡喜地出來的邀請及供養這些苦行者;在用餐完畢後,人們又提供苦行者們床、用品、食物、器具等一切日常生活用品,並說:「師父啊,請安心的留下來住在這裡,無需為生活食物及用品擔憂、操煩!」說完,村人便走了。
翌日,村人又來供養苦行者們,而且從此每天都有村人來供養………就這樣不知不覺過了四個月;苦行者們因為攝取了足夠的營養,身體慢慢恢復元氣,變的健康起來了!於是就對村人說:「朋友們!我們已經恢復健康了,該是離開的時候了!」村人也準備了許多的油、米….等類,讓苦行者們帶回到他們所住的茅棚中食用。
就這樣年復一年,苦行者們到了一定的時間,都會下山來到這個村落應供、乞食(因為營養不良的緣故);村人也很有默契,知道苦行者們會再度的蒞臨的時間,都早已準備好用最恭敬的心及食物,等候苦行者們的駕臨及應供。
在某一個時候,世尊(釋迦牟尼佛)終於誕生在人間了。當他證悟成道後,說完第一部《轉法輪經》時,隨即就來到舍衛城,暫住在那裡。世尊觀察到那些苦行者的得渡因緣已經成熟了,於是比丘僧團圍繞著世尊離開舍衛城,前往苦行者們所乞食的村落。
村人看到莊嚴的世尊及其聖弟子們,隨即就歡喜的大供養一番。接受供養後,就對恭敬供養的村人們開示說法;村人由於聽了世尊所說的那些法,有些人得到初果──須陀洹;有些人得到一來果──斯陀含;有些人變成不來果──阿那含;更有些人因此出家後,證得了阿羅漢果的境界──真的是令人法喜充滿。
然而世尊只停留一天的時間接受供養及說法,隔日就返回舍衛城了。在世尊走後不久,那些苦行者也來到了這個村落,準備要接受村人的供養。但是在應供的過程中,苦行者們覺得很不對勁:因為不再像之前那樣熱情款款的相待?於是納悶的問其中一些村人:「朋友啊!為什麼你們不再像從前那樣熱絡的迎接、招待我們了?
們的村民受國王責罰而有所苦惱?還是因為鬧飢荒了?再不然,就是有其他比我們更俱戒德成就的出家人來此處?」他們回應說:「師父!不是因為王罰,也不是因為飢荒困擾著村人;而是佛陀出生在這世間,那位佛陀來到這裡開示後,令很多人受到佛法利益的因素。」
此時「葷腥」苦行者聽了這件事後就問:「你們是說『佛陀』來到這裡嗎?
「是啊!師父,我們是說『佛陀』」
苦行者三確認「佛陀」,心想:世間難得聽到有「佛陀」!於是心滿意足的又問:「那位佛陀有吃葷腥類嗎?」
村人疑惑不解地反問:「什麼是葷腥呢?」
「居士!所謂葷腥是指魚肉。」
「師父,佛陀有受用魚肉。」
葷腥聽了,心中很難過,心想:那可能不是真的「佛陀」。但又作意想想:諸佛名號在世上是很難聽聞到的;也許我去會會他,與他交談一下,或許就可以知道是否真的佛陀了!於是便起身往佛陀所駐足的地方出發。
而「葷腥」渴望見到佛陀的心情──就好像母牛要生小牛一般的急迫。在四處探尋與趕路的關係,好不容易終於達到了舍衛城。葷腥帶著自己的隨眾進入竹林精舍。此時看見世尊正準備為大眾說法;苦行者們就慢慢地前往靠近,保持沉默而不禮拜的坐在一旁觀看。
世尊看到了葷腥等人的到來,就以平常親切的方式寒喧問候;苦行者「葷腥」於是就問世尊說:「尊者喬達摩,你是否有吃葷腥呢?」
世尊反問:「什麼叫做葷腥?葷腥是什麼?」
「葷腥就是魚肉類啊!」
世尊說:「婆羅們啊,魚肉不是葷腥;真正的葷腥是指一切惡行,及一切不善法的雜染。」
接著又說:「婆羅門!其實像你這樣問我關於葷腥食物的問題,早在上古時代,就有一名叫低舍的婆羅門也同樣詢問過迦葉佛關於葷腥食物的問題,而迦葉佛所解說的答案,也和我對你所說的一樣。」……自此,就是《葷腥經》的典故由來。
《葷腥經》偈頌的由來────
在很久很久以前,迦葉菩薩修滿八萬大劫(待考證)種種波羅蜜後,最後一生在波羅奈婆羅門家中投生。而迦葉菩薩未來成佛後的第一個弟子—低舍,也同樣在這一天投生於婆羅門的家中。從小,他們倆個就一起玩、一起長大……有一天,低舍的父親告訴低舍一個預言:「迦葉以後會出家修行證悟成佛;而你也將會在他的坐下出家,然後離苦
解脫…」低舍聽了父親所說的預言之後,就跑去找迦葉菩薩並說:「朋友!我們兩個同樣都出家好不好?」迦葉菩薩允諾答應了。
時光過的非常的快,他們兩個都長大了。有一天,低舍告訴菩薩:「走吧,朋友!我們該去出家修行了吧?」
菩薩此時並未答應,於是低舍心想:「也許是菩薩心智未開,所以不想離開。」然後就自己一個人到仙人墮處出家,之後就在森林的山腳下蓋茅棚自修。
菩薩雖然沒有出家,但卻在自己的家中用功,他勤修數息法,然後達到四禪定得神通。直到有一天,他來到皇宮外的菩提道場出家,出家後僅用七天的時間就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佛陀。成佛之後的迦葉佛,來到仙人墮為二萬個苦行者初轉法輪,而這二萬個苦行者聽了佛法後就在迦葉佛坐下出家,也證得阿羅漢境界。當時有一位名為期期(kik²)的迦尸王,供養侍奉這二萬位出家眾的四資具(衣服、飲食、醫藥、臥具等日常生活用品)。
有一天,仙人墮處來了一位找藥草的波羅奈居民,當他來到了苦行者所居住的茅棚時,就禮敬茅棚裡的苦行者,然後站在一旁。
苦行者看到他,便問他:「你從哪裡來的?」
居民說:「師父,我從波羅奈來的。」苦行者又問:「在那裡有什麼特別消息嗎?」居民回答:「師父!在那裡有一位名為迦葉的修行人,已經成佛了!」
成佛?苦行者聽到世間難得的名號(佛號),心中生起莫名的喜悅與歡喜,脫口就問:「他有沒有食用葷腥類呢?」
居民疑惑的問苦行者:「什麼是葷腥?」
苦行者說:「就是魚肉阿。」
居民回答:「師父。世尊有吃魚肉。」
苦行者聽到世尊有食用葷腥,心中非常難過;於是決定要去迦葉佛那裡去求證與阻止其食用魚肉類的葷腥。
苦行者隨手帶了簡單的資具用品,然後日以繼夜的趕路,終於在一天傍晚,抵達了波羅奈而進入仙人墮處。此時苦行者看到世尊坐在座位上正準備為大眾開示說法;苦行者於是靠近世尊,保持沉默而不禮拜的站在一旁觀看。世尊看到了苦行者,就以平常親切的方式寒喧問候;然後苦行者就問世尊:「尊者迦葉,您是否有吃葷腥呢?」
迦葉佛回答:「婆羅門,我不吃葷腥。」苦行者聽了就隨口讚嘆:「太好了,尊者迦葉!您沒有吃別人的屍體,真是太好了、太美妙了!這樣對您的出生背景、姓氏和家庭(婆羅門種族),是一切恰當的事。」顯然苦行者所指的葷腥,與迦葉佛所謂的葷腥是不一樣的、是有差落的!但是迦葉佛不當場點破說明的原因,是因為決定翌日不托缽而接受期期國王的供養時,藉著這樣的因緣對苦行者低舍探討及說明有關葷腥的定義。
隔日,期期國王看到為乞食而遊行的比丘僧團中,沒有見到世尊時,就上前詢問世尊的下落;當他知道世尊還在寺裡時,於是就準備了許多種肉製品的食物及稀飯,送到寺院供養世尊!此時世尊早已鋪好坐具及座位等待迦尸王的供養,在一旁的苦行者自己也煮了葉子來吃。
當旗旗國王帶來供養世尊的食物時,苦行者不敢相信自己眼前所見到的事實:他看到世尊喝了肉類所熬的粥後,竟然一片接一片、一口接一口的把肉往口中塞。
苦行者覺得自己好像被耍、被騙,於是憤慨地質疑兼罵的說:「迦葉!你說謊,你打妄語;你說你不吃葷腥的,但是你現在手裡及口中的是什麼?你這樣的言行舉止不一,是被諸佛所批評苛斥的!」接著又說:「而且那些住在山腳下吃森林樹木根果草葉維生的賢人們是不說妄語的!那麼迦葉你呢?這算什麼嘛?」
於是苦行者低舍連續說了三個偈頌諷刺、辱罵、反問迦葉佛:『那些食用正當取得的娑摩迦(芝麻、粟栗類)、金古羅迦(瓜子類)、支那迦(山上的豆類)和葉果、根果、藤果的人,他們不會為了感官欲望而說謊。』
『吃別人施捨的、精心製作的精美食物,吃稻米製作的食品,迦葉啊!這樣的人吃葷腥。』
『迦葉你說道:「葷腥對我不適宜。」梵天的親屬啊!而你又吃精心製作的鳥肉米飯。迦葉啊!我倒要問問看:你說的葷腥是什麼?』
面對低舍情緒忿怒所說出的諷刺、辱罵及反問,迦葉佛回答如下的偈頌:『毀滅生命,殺、砍、捆、偷盜、說謊、行騙、欺詐、虛偽、與他人之妻同居。葷腥是這些,而不是食肉。』
『放縱愛欲,貪食美味,沾染污垢,信奉虛無,不公正,難順應。葷腥是這些,而不是食肉。』
『粗暴,魯莽,背後罵人, 背叛朋友,冷酷,驕傲,吝嗇,不肯向任何人施捨。葷腥是這些,而不是食肉。』
『忿怒,迷醉,固執,偏頗,欺誑,忌妒,吹牛,驕傲自大,與惡人交往。葷腥是這些,而不是肉食。』
『那些卑鄙的人在世上作惡,他們品行惡劣,負債累累,造謠毀謗,弄虛作假。葷腥是這些,而不是魚肉。』
『魚肉,齋戒,裸體,削髮,束髮,身上塗灰,穿粗皮衣,侍奉祭火,世上許多不朽的苦行、頌詩、供奉、祭祀、順應節氣,所有這些都不能淨化一個沒有擺脫疑惑的人。』
『那些人在世上對眾生肆無忌憚,取人之物又傷人之身,邪惡,殘忍,粗暴,無禮。葷腥是這些,而不是食肉。』
『那些人貪婪,充滿殺機,經常作惡。因此,他們死後走向黑暗,頭朝下墬入地獄。葷腥是這些,而不是魚肉。』
『智者守護感官,控制感官,立足於正法,喜歡正直和溫和。他擺脫束縛,拋卻一切痛苦,不執著所見所聞。』
世尊就這樣反覆地講述這個道理,這位擺脫葷腥、無所執著、難以效仿的牟尼用鉻種偈頌闡明這個道理,這位通曉頌詩者明白了這個道理。
聽了佛陀講述的這些擺脫葷腥、排除痛苦的妙語,他謙恭地向如來致敬,當場選擇出家。
本文共有十四個偈頌,前三個偈頌是為苦行者低舍諷刺、辱罵、反問迦葉佛;而中間九個則為迦葉佛回答低舍的答案;最後二頌則為結集經典的長老撰述而成。根據註解書中的記載:當葷腥苦行者聽了佛陀所講述的這些道理之後,請求在佛的座下出家,其五百位苦行者也跟隨葷腥出家──葷腥出家不久便成就阿羅漢的境界。
巴利原文
Āmagandhasut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