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說到學習,不得不提到阿難尊者。
阿難尊者被佛陀譽為博學第一的比丘弟子
他也是聰敏第一的比丘弟子
也是記憶力第一的比丘弟子。(AN1.219-211)
我們現在讀到的巴利文經藏,所有都是由阿難尊者誦出的。他的記憶力之強實在讓人嘖嘖稱奇
義註提到,阿難尊者有用到,掌握到記憶術。
什麼是記憶術呢?
最常見的記憶力術就是把要記的一系列相關的內容,把他們的字頭拼合成一個新的英文字。
例如有些醫生在知道病人一些症狀後,會猜測病人究竟有機會患上什麼可能性?他們會用記憶力術去幫自己獲取靈感。例如他們會用 Vindicate:
V-vascular
I-inflammatory/ infectious
N-neoplastic
D-Degenerative /Deficiency/ Drugs
I-Idiopathic/ intoxication
C – Congenital
A – Autoimmune
T – Traumatic
E – Endocrine/metabolic
一般人的視像和空間記憶是比較好的,所以自古以來就有另一套記憶力術,名叫記憶宮殿。 譬如你想像自己的家,然後把不同要記的東西,在腦海中放到不同的位置。接下來當你要記回所需的記憶時,只需在腦海中走過既定的路線,你就能記回。
比如一些難記的東西,你也可以把它們化成圖像,然後記下它。那麼記起來就變得容易了
如果你要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懂了那樣東西,只需試試自己能否把它說出來,如果能夠,就代表你懂了。如果不能,就代表你還不懂。大家也可以試試,在測試自己的同時,謙卑地把知識分享送給佛陀(記得不要生起我慢!),那麼在學習的同時,也無形間造下善業。這種善業也能幫助我們學習。
不過就算你現在懂,不代表你不會忘記,畢竟我們都不是阿難尊者,能夠記下所有東西。所以有一些聰明人就發現了一個很好用的方法,叫做 spaced repetition (間隔重複)。當你不斷重複一些東西,就算你沒有刻意去記,你慢慢也會記得,甚至能成為我們的長期記憶。例如坊間有一款app 叫 Anki,就是利用這一點。把想要記得的內容輸入進去,然後它會在一天後,三天後,十天後,二十天後,一個月後重新浮現那條問題,讓你必定記得。
有一次(SN3.13),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吃了一桶煮好的飯後飽得喘氣。
他去見佛陀後,佛陀見他這樣後說偈
1. 當人常有念,知量而獲得食物
2. 感受變小,漸漸地消化守護壽命
-那時學生婆羅門善見站在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後面,國王便召喚他,並說如果他每天在他的食物到達時說這偈,便會持續每天給他一百迦哈玻那(貨幣單位)的食物
-婆羅門答應後,他每天在國王前唸,國王於是保持最多一那利的飯量。
-過後國王變得纖瘦,。
大家看! 波斯匿王也是用這個類似的間隔記憶法。當不斷被提醒,他漸漸就記得了。
如果讀者們真的想變得記憶力好和聰明,另一個要素是要讓心有定力。 佛陀在AN5.193提到, 五蓋是令到我們記不起東西的因素。禪定一出現,五蓋就消失。因此,假如我們把定力和正念維持在高水平,那麼我們的記憶力會變好。所以在這裡建議大家要常常打坐,訓練正念,會對學習有幫助的。
當心有定時,另一個好處是,你會想到一些你意想不到的事情,獲取許多靈感。舉steve jobs 為例,他有每天禪修的習慣多年,在決策前,會先閉目靜坐,然後叫屬下將相關產品設計一併放到墊子的周圍,來決定選擇哪個放棄哪個。當心定下來的時候,直覺會非常的清晰、敏銳。
我們的心是很有潛力的。有時它會自己給我們答案,只需給點時間讓它自然運作整理,把心定下來,答案就會出現。 因此有些專家會建議,當我們遇到一些難題時,不要死死地銼下去。暫時忘了它做其他事情,答案就會不經意地在你心中自然浮現。 考試時也是這樣, 先看最難的題目,理解一會兒後若果不懂,就放下它做其他題目。那麼靈感就會在稍後時間湧現,讓你成功答題。
假如要學習得好,也需要四神足:它們是
欲:你要有很強的學習慾望,那你才會去學。
勤:學習也需要勤奮去溫習,去記憶
心:如果你沒有心去學習,那你不會成功的
觀:你要考察正確學習的方法,才能學得好
四神足在SN51被佛陀大量教導,它本來是讓比丘們實行以獲取定力,修習神通成功的。 但世間上的成就,其實都是由四神足那裡來的。阿難尊者之所以在比丘弟子中是博學第一(AN1.219),因為他對學習這方便具足了很強的四神足去學習佛陀的教導。
另一個幫助學習的要點,是要記住佛陀所教導--物以類聚的道理 (SN14.15)。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說:
“比丘們,你們看見舍利弗和一些比丘在行禪嗎?”
“大德,是的。”
“比丘們,那些全都是大智慧的比丘。
………
“比丘們,你們看見阿難和一些比丘在行禪嗎?”
“大德,是的。”
“比丘們,那些全都是多聞的比丘。
假如你親近一些努力學習,有創意,聰明的人,和他們長時間一起,那麼你也會漸漸成為如此的人。
學習還可以牽涉到業力。那些聰明有智慧的人,佛陀說是因為他們在過去世有向智者發問。經典中特別強調對於善惡的了解和認知,因此說不發問的人會墮入惡道(因為不懂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再來做人時都是愚蠢的(佛陀說作惡者即愚人)。發問者則會升上天界,而且再來做人時則會很有智慧。先不管是否和道德的議題有關,對於不明白的事情去向有智慧的人請教,確實能夠提升自己的智慧。因此,不懂就問吧!
佛陀教導我們布施,持戒和禪修。其實也可以以此應用在學習上面。禪修可以怎樣提升我們的記憶力在文首已經說明了。
對於我們的同學或同修,也應該捨去吝嗇,分享自己所得到的知識;也要持好戒不會說謊,去讓人不能學到東西,得到想知道的知識。那麼首先你會得到惹人喜歡,好名聲等的現世報(AN5.34-35),別人也會願意和你分享自己所有的學習資源,你將會從中得益。一個群體如果有著這種分享的風氣,那麼大家學習也會變得容易,是種雙贏的局面。而且,這種知識布施的果報,會讓你在往後也會很博學,很聰明,很有智慧。
佛陀說,當一個人被五蓋滲透,困擾的時候,
他將不能如實地知道怎樣從五蓋中出離
他不會如實知道和看見自己的利益
不會如實知道和看見別人的利益
即使是平時一直在背誦的東西,也記不起來,更何況平時少接觸的資訊?
這五蓋是什麼?
貪-粘著,執著目標。貪求執著影像,聲音,香味,味道,觸感,情緒/其餘的所緣。把它們拉向心中
嗔-妒忌,吝嗇,生氣,不滿,怨恨。把東西從自己的心那裡推開
昏沉睡眠-心的暗黑昏沉、懶惰
掉舉後悔-心的散亂和後悔
疑惑-對業力,三寶,佛陀的教導起疑惑。
當我們被五蓋纏繞的時候,我們是愚蠢的
【貪心】
例如貪心的時候,就算平時智商有多高,騙徒一樣可以騙到我們。因為心被蒙蔽,那時智商是零。有許多人看似都拿到錢了,然後他說:‘你把這麼多錢投進去,做簡單任務,就可以得到50% 的回佣。’ 又真的走去相信了。
他說‘對不起,你沒有跟我們指示做事,現在罰你,你要給更多錢才能贖回剛才的錢,過後一次過拿回’ 又走去相信了,一次又一次地走去相信。因為被貪欲執著蒙蔽,心有不甘。
這是不知道自己的利益
當我們被貪心遮蔽的時候,雖然對方是我們的朋友,我們平時想他好。但這時我們可能會去偷他東西,可能會去和他老婆通姦。這樣去損害別人的利益,讓人難受。當我們不知道和漠視別人的利益的時候,我們是愚蠢的。因為我們已經為自己和他結怨了,也造下了惡業,未來將會很痛苦。
這時我們其實不僅不知道他人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的利益,不知道兩者的利益
【嗔恚】
別人見我們和朋友的感情那麼好,便下計去離間我們。說些誹謗的說話。
我們一聽,立即生氣了。連追查都不追查,立即就去相信。就這樣斷送了友誼,中了別人的計
這是不知道自己的利益。
我們生氣的時候,就算我們本身是想他好,也會傷害他,說他是非,離間他和別人的感情,罵他,讓他難受。這是不知道對方的利益。
當我們不知道對方的利益的時候,其實也是不知道自己的利益。因為自己也造下了惡業,會得到壞名聲,後悔的惡果,及來世地獄的去處。
【昏沉睡眠】
當我們的心昏沉睡眠的時候。就算別人在說關乎我們利益的事情,我們也渾渾噩噩聽不進去了。這是不知道自己的利益
我們想幫助別人,也因為心混沌,而懶惰提不起勁去幫助他。這是不知道他人的利益
我們心不清醒,懶惰;明明在駕車,然後睡著撞車了,讓整輛車的人都死去了。因為沒有盡好責任,自己也下地獄去了。這時我們不知道自他的利益。
【掉舉後悔】
當我們的心散亂的時候,我們不能專心做有益自己的事情,不能專心工作,然後被人罵。這是不知道自己的利益
我們也不能專心幫助別人,這是不知道別人的利益。
當我們做錯事,損害了別人的利益,自己也受罰。這是不知道自他兩者的利益
【疑惑】
當我們有疑惑的時候,我們對業力有所質疑,我們對行善遲疑,不去行善,自然得不到行善的好處,這是不知道自己的利益
因為對業力疑惑,我們便對作惡沒有慚愧之心,傷害了別人。這是不知道別人的利益
當我們對四聖諦有所疑惑,不知道一切都是苦,而去執著。我們想要控制操控別人,為他帶來痛苦;也為自己帶來痛苦。這是不知道自他的利益
【去除五蓋】
佛陀教導,這五蓋應被去除。
我們透過放鬆,放下,讓禪定生起。
當一杯水被拿起來死死盯著的時候,水會不斷晃動
但當那杯水被放下,放到桌子上,水便會慢慢平息。
不論修什麼業處,甚至是沒有業處;只需放鬆,放下,禪定便會生起,喜悅便會生起。有時甚至能進入禪那
沒有五蓋的心是清明有智慧的。當心夠清明,便會知道自己的利益,別人的利益,知道兩者的利益。
這時,我們的記憶力會變好。就算很少接觸的資訊也能記起。
心夠清明的時候,沒有人再能愚弄,誘惑我們,因為智慧非常銳利。我們種種潛能都被勾起來了
【神通】
當心脫離五蓋的時候
稍加訓練,或者根本就自然顯現,我們將能
1.具備天眼通-知道未來,知道業的運作,知道有情從哪裡來(他們的過去世),死後依循業力會去哪裡(他們的未來世)。看見天界,鬼的世界,地獄
2.具備天耳通-聽見肉耳聽不見的聲音,天神的聲音,鬼的聲音,地獄的聲音,很遠的聲音
3.具備宿命通-記起自己許多個前世
4.具備神變通-能夠飛天遁地,隱身,穿牆破壁,在水上行走,手摸日月
5.具備他心通-能知道別人內心的狀態,別人在想什麼
6.具備漏盡通-透過觀察條件組合的事物的無常,苦,無我而永久斷除一切煩惱。這是最重要的神通,因為滅盡煩惱的心,阿羅漢們說是非常快樂的,比天神還要快樂,快活過神仙。
這些神通就是屬於高等智。
以上都是脫離五蓋的利益。
Ref. : AN5.193, 5.23
<照相式記憶>
什麼是'照相式記憶' (photographic memory) ?
那比喻一些人過目不忘. 能夠精準地回憶起過去的一些資料和場景,就像照相機那樣保留一切記憶
存在嗎? 存在!
Ajahn Keng 在出家初期,曾經在閱讀和背誦課誦文時遇到了困難.
他怎樣去應對?
Ajahn 說,他找到了一個方法. 就是他會在坐禪時進入禪定幾個小時. 然後當他從禪定中退出來後, 再一頁一頁地翻閱課誦本上的經文, 並在腦海中' 截屏' .
然後,他會再次進入禪定,以加強和鞏固那些經文.
通過這種方法,他能夠在幾天內就記住很長的經文.
所以有些人以為'照相式記憶' 只是神話和傳說
但並不是這樣的
只要任何人能夠嫻熟於禪定,讓心平靜;他就能從一個記憶力不佳的人,蛻變成記憶力極強的人
What is "photographic memory"?
It is a metaphor for some people who can remember everything they see. They can recall past information and scenes with precision, as if a camera retains all memories.
Does it exist? Yes, it does!
Ajahn Keng, in the early days of his monastic life, faced difficulties in reading and memorizing texts.
How did he cope?
Ajahn said he found a method. He would enter deep stillness for several hours.
Then, after emerging from stillness , he would flip through the pages of the text, "screenshotting" the verses in his mind. After that, he would enter stillness again to reinforce and solidify those verses.
Through this method, he was able to memorize long texts within a few days.
So some people think "photographic memory" is just a myth or legend, but that is not the case.
As long as anyone becomes skilled in stillness and can calm their mind, they can transform from having poor memory to possessing a phtographic memory.
《讓聽衆集中的方法》
比如大家現在在聼隆波説法,我們馬上獲得的其實是禪定。因爲隆波講法的時候,是透過禪定的力量去講法的,而不是透過死記硬背來講給大家聼的。如果隆波是死記硬背地講給大家聼,大家的心就會散亂。但是隆波在講法的時候心是處在禪定的狀態來講法的,我們的心也會能夠感覺到。感覺到嗎?我們現在的心,跟之前隆波未講法的心是不一樣的,這個能感覺得到嗎?我們的心有禪定嘛,就去感覺嘛
-----隆波帕默
《28:34
2023.04.23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NQJGR4WuKE
<Way to Keep the Audience Focused>
For example, as you are listening to Luang Por giving a teaching, what we immediately receive is actually stillness.
This is because Luang Por speaks through the power of stillness, rather than through rote memorization.
If Luang Por were simply reciting from memory, everyone’s minds would become scattered.
However, when Luang Por teaches, my mind is in a state of stillness, and we can sense that with our mind. Can you feel it? Our minds right now are different from how they were before Luang Por began teaching.
Can you sense that? Our minds are in a state of stillness, so let’s be aware of it.
----- Luang Por Pramote:
28:34
April 23, 2023, Teachings by Luang Por Pram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