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部摘要 (正智居士 陳孝準著)


DN1 Brahmajālasutta  梵網經 摘要

 

-無論別人稱不稱讚三寶,都不應憤怒或得意忘形,因爲這樣做將不會知道他人所説知否真確。應該指出那是錯誤或正確的。

 

-一般人稱讚佛陀只會從戒德方面稱讚佛陀 (經文詳説沙門的各種德行)。佛陀知道感受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成爲解脫者—這才是適當地稱讚佛陀。

 

-接著佛陀詳説外道的衆多邪見,他們的内容、生起的原因

 

【關於過去的18種邪見】

 

[常見]

 

1.他説我和世間長恆,因爲他得到禪定後能夠回憶自己過去一至幾十萬世

2. 他説我和世間長恆,因爲他得到禪定後能夠回憶自己過去一至十個世界周期的生命

3. 他説我和世間長恆,因爲他得到禪定後能夠回憶自己過去十至四十個世界周期的生命

4.只是靠推論而説我和世間是長恆的

 

說這裏常見的人全部都因爲這四個理由這樣說,沒有其他。

 

[某部分的常見]

 

1.世界形成之初,有一位從光音天死去,投生到初禪天的有情。當時沒有其他天神,但經他願求之後碰巧有其他從光音天壽終的有請來投生,讓他自以爲是創世主。其他梵天神也這麽認爲。當他們後來投生到人間時,得到禪定,只能回憶到梵天的那期生命,就會認爲大梵天王是常,其他生命是無常的。

 

2. 有名叫戲樂過失的天神,因爲只顧著玩樂,忘記保養身體(飲食等)而死去。當他們後來投生到人間時,得到禪定,只能回憶到那期生命,就會認爲那些沒有忘念的天神生命是常,其他生命是無常的。

 

3. 有些天神因爲互相妒忌,令到身心耗損而死。當他們後來投生到人間時,得到禪定,只能回憶到那期生命,就會認爲那些沒有互相妒忌的天神生命是常的,其他生命是無常的。

 

4.只靠推論,認爲五根無常,但心是常的。

 

 

[世間有邊無邊論]

 

世間,根據複注指的是‘自我’。爲什麽外道會有這些見解呢?根據注釋書,這些看法的根基是作爲禪那目標的遍處相—認爲那是自我。

 

1.世間有邊:修禪定時禪修者不能成功擴濶這個遍相到整個世

2. 世間無邊:修禪定時禪修者成功擴濶這個遍相到整個世

3. 世間有邊+無邊:修禪定時禪修者成功擴濶這個遍相到橫向四方,但不能如此擴展到上下方。

4.推論者

 

 

[詭辯論]

 

1.不懂得善惡的人,如果被問到時答案摸棱兩可,因爲如果不清楚而回答時,就在說妄語,造成惱害和障礙

2. 不懂得善惡的人,如果被問到時答案摸棱兩可,因爲回答時會生起貪與嗔、執著,造成惱害和障礙

3. 不懂得善惡的人,如果被問到時答案摸棱兩可,因爲害怕被有智慧的人質問。

4.因爲他們愚鈍,所以被問到時答案摸棱兩可

 

[自然而生論]

 

1.從無想有情天死去之後,他們及後投生到人間,得到禪定,只能回憶到那期生命

2.邏輯推理

 

------

【關於未來的44種邪見】

 

[死後有想]

 

注釋書:有些人以宿命通看到過去世、天眼通看到未來世而得出結論

 

[死後想無]

 

 

[非想非非想論]

 

 

 

[斷滅論]

 

 

[當生涅槃論]

 

-----

 

-有這些見解的沙門婆羅門因爲見而生起快樂、滿足、感受,而安衆多的見解,但不如實知道這些是貪愛的去處。

-他們都是因爲才生起這些見解 (因爲見而生起快樂)

---> ….-- > --> 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成

-了知六處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的人比知道這些見解的更加優勝

-佛陀還在生時天和人還見到他,但身體崩解後,天與人們都看不見他

 

 

 

 

 

 

 

DN2 Sāmaññaphalasuttaṃ 沙門果經 摘要

 

 

-阿闍世王韋提希子想訪問一位能讓他生信心的沙門婆羅門

-沒有理睬幾位大臣的意見而去見六師外道,最後決定去見佛陀

-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的大比丘僧團竟然沒有半點噪音,大王以爲自己被出賣

-之前問六師外道有關沙門當生直接可見的結果,但被不對題地回答

-這經講述了許多沙門的戒德

 

沙門當生直接可見的結果

 

-阿闍世王如果不是殺了父親,聽完法就能證悟初果

 

 

 

 

 

 

 

 

 

 

 

 

 

DN3 Ambaṭṭhasuttaṃ 安玻德經摘要

 

-玻科勒沙低婆羅門召喚弟子安玻德學生婆羅門,去打聽佛陀是否真的是那麽好

-婆羅門教相傳:三十二相者不是會取得完滿覺悟,就是轉輪聖王

-安玻德站在、走動著跟坐著的佛陀交談,非常不敬

-他攻擊、貶低佛陀的族系(釋迦族)、提到有一次去到釋迦族人那裏時認爲被人嘲笑。也說剎帝利、毘舍、首陀羅三個種姓必須服侍婆羅門

 

-佛陀於是和安玻德談説他們祖先的由來,揭穿他的祖先是歐葛葛王和有位名叫方位的婢女所生的。而釋迦族的祖先則是當時的王子們。佛陀以此質問安玻德

 

-因爲假如任何人逃避佛陀的提問,他的頭會裂成七片,加上有金剛手夜叉的威脅。安玻德唯有承認佛陀所説。

 

-因爲圍觀的人過分攻擊安玻德,佛陀帶出後來成爲了一位偉大的仙人以此來保護安玻德。

 

-佛陀確立剎帝利才是最勝的。

 

-明、行不是種姓之說,那些只在配婚時用得著

-佛陀解釋了沙門的德行、到滅盡煩惱這被稱爲明與行具足

 

明行的缺陷之路

 

佛陀繼續教訓他

 

-佛陀以神通讓安玻德看到三十二相中的隱藏入鞘的陰部與廣長舌上

 

-後來玻科勒沙低婆羅門也被佛陀教化、證悟初果

 

 

 

 

 

 

 

 

 

 

 

 

 

 

 

DN4 Soṇadaṇḍasuttaṃ犬杖經 摘要

 

 

-當犬杖婆羅門聽到佛陀游行到他那裏時,他非常渴望去見佛陀。但卻被人勸阻,因爲他地位很高和有種種好的特質。

-犬杖婆羅門於是列出佛陀更多好的特質。

-去見佛陀時,他心裏很擔心,因爲如果他問問題問得不好便會被輕蔑,他的追隨者、財富等也會一起減損。他希望佛陀問他關於師承中三明的問題:一位婆羅門具備什麽時才被稱爲婆羅門?

 

-佛陀以他心通知道後真的問了他所想的。犬杖婆羅門於是列出婆羅門的五支,佛陀繼續問他是否能夠捨去五支其中的一些支,由此看到犬杖眼中的重要優次(1-5越後越重要):

4-5戒德和智慧

 

-講到剩下45時,群衆中有人質疑犬杖,認爲犬杖將要跳入佛陀的圈套,雖然犬杖尊師一向地斥責容色、斥責經典、斥責出生。

-犬杖於是舉他的外甥作例子,他反問,外甥雖然具足1-3,但假如造作種種惡時又有什麽用呢?

-到第四、五支時,犬杖不能再捨。因爲戒與慧互相支持。佛陀認可了他的話

-犬杖接著問關於戒與慧的内容,因爲這不在他範圍之内。

-佛陀於是細説沙門的戒德為戒;由初禪至四禪、到各種神通、漏盡煩惱這稱爲智慧。

 

 

 

 

 

DN5 Kūadantasuttaṃ 古得旦得經 摘要

 

-古得旦得婆羅門準備做大祭祀:想殺掉七百頭公牛、七百頭小公牛、七百頭小母牛、七百頭山羊、七百頭公羊

-當古得旦得婆羅門聽到佛陀游行到他那裏時,他非常渴望去見佛陀。但卻被人勸阻,因爲他地位很高和有種種好的特質。

 

-古得旦得婆羅門於是列出佛陀更多好的特質。

-見到佛陀後,他請佛陀說三種牲祭執行與十六個資助

-佛陀於是便引用他過去世的一場祭祀。當時他叫大征服

 

-那時大征服國王請教當時的祭司婆羅門,婆羅門就教導國王:

 

-首先,王國現在存在著盜賊,假如懲罰殺害那些盜賊,那些逃脫的盜賊會繼續傷害國家。要去除他們就需要讓人民熱衷於工作,能耕作的就給他們種子、牲畜等等……這樣做了之後國家中人人家不閉戶、住於快樂之中

 

-之後要得到四種資助:要得到影響力的人,他們的支持

 

-國王要具備八種優良特質

 

-祭司婆羅門要具備四種優良特質

 

-三種鼓勵:讓國王不要因爲祭祀令財富減少,而在前中後後悔

 

-排除十種後悔:十善與十惡者都將會來祭祀領受佈施,劣戒者就隨他吧,對善戒者請喜悅、净信。(根據SN3.20佈施後後悔會讓果報下劣)

 

-在十六件事上讓國王有堅定的信心,因爲未來會有人會質疑他們

 

-經過多重的準備後,祭祀成功舉行,沒有生命被殺,工人們不被强迫。

-許多地方的王族、大臣、富有的婆羅門、富有的屋主拿著大量自己的財富想要參與,但被國王拒絕。於是他們自己在祭祀場四方佈施,他們的佈施也如國王那樣不害、如法。

 

-當時菩薩做完大佈施後生天

 

-古得旦得婆羅門問佛陀有沒有比這個較少勞力、煩惱,卻有更多果報的祭祀。佛陀於是給予答覆(越後的果報越大)

 

-佛陀為古得旦得婆羅門次第説法:布施說、戒說、天界說;說明欲的過患、卑下、雜染,離欲的效益---之後婆羅門證得初果

 

 

 

 

 

 

 

 

 

 

 

 

 

 

 

 

 

 

 

 

 

 

 

 

 

 

DN6 Mahālisuttaṃ摩訶里經 摘要

 

-眾多的憍薩羅國的婆羅門使者與摩揭陀國的婆羅門使者去見佛陀

-摩訶里說,離車人之子善星跟佛陀學習了三年,但他只能看到天界的色,看不見天界的聲音

-佛陀說,那是因爲他只修習單方面的定,所以如此。假如他修習導向天眼和天耳兩方面的定,那就可以聽到了

-摩訶里問是否只是爲了得到定而修梵行。佛陀說不,是爲了四聖果,而八正道就是導向聖果的方法。

-注釋書說摩訶里這時對這個話題沒有興趣,因此佛陀轉換了話題:有兩位出家人問佛陀 ‘‘是命(靈魂)即是身體,或者,命是一身體是另一呢?’‘

-佛陀於是反問:一個在家人由出家具備戒德、獲得四禪、到獲得六通解脫煩惱,問這些恰當嗎?

 

-那兩位出家人一直都不明白,所有一直都説恰當。但佛陀最後就回覆:我不是這樣看的

 

-注釋:佛教反對靈魂之説,名色只是不斷生滅的現象,當中沒有靈魂

 

 

 

 

 

 

 

 

 

 

 

 

 

 

 

DN7 Jāliyasuttaṃ若里亞經 摘要

 

DN6 那兩位出家人的故事

 

 

 

DN8 Mahāsīhanādasuttaṃ獅子吼大經 摘要

 

-裸行者迦葉去見佛陀,問佛陀是否批評一切苦行

-佛陀否認,指有些人苦行生天,有些苦行下地獄

 

-佛陀指出有時候他和其他教派的意見一致,有時不一。佛陀說可以放下意見不同的地方,去他們那裏問

 

-實行什麽而知道自己‘是適當時機之說者(注釋書說DN1梵網經)、事實之說者、有益處之說者、如法之說者、如律之說者‘?透過修習八正道而自知。

 

-迦葉向佛陀介紹,透過修習折磨身體的苦行,那些修行人就被稱爲沙門和婆羅門

 

-佛陀回答,假如他們修習這些苦行,但是不修至無傷害的慈心、戒具足、心具足、慧具足時,他不能被叫作沙門婆羅門。反之則可

 

-迦葉說沙門的身份很困難。佛陀回答:假如以折磨身體的方式來修行,要取得沙門的身份確實很困難

-迦葉說沙門的身份很難被知道。佛陀回答:假如以折磨身體的方式來修行,要取得沙門的身份確實很難被知道

 

-佛陀繼而向迦葉尊者介紹什麽是戒具足(出家戒、種種美德)、心具足(1-4禪)、慧具足(各種神通智、到漏盡煩惱)。

-佛陀表示,沒有其它戒具足、心具足、慧具足比這個戒具足、心具足、慧具足更優勝或勝妙的了

 

-佛陀表示有許多沙門婆羅門這樣稱讚以下這幾方面,但佛陀的教導比他們都優勝

 

-外道可能會依次透過以下的内容,質疑佛陀以上1-4的獅子吼,但任何人都可以很有自信地否認

 

-最後迦葉外道皈依佛教,成爲一位阿羅漢

 

 

 

 

 

 

 

 

 

DN9 Poṭṭhapādasutta玻得播達經  摘要

 

-遊行者玻得播達的大衆說種種世間的話題時佛陀到訪。

 

-遊行者玻得播達藉著這個機會向佛陀提出有關(認知)的問題

-各派出家人幾天前討論如何有增上想之滅呢?一共有以下的觀點被提出

 

-佛陀否認想是無因無緣地滅,他們有因有緣地生、滅。爲什麽?

 

-有些佛弟子出家後培育各種戒德,去除五蓋。當他看見自己五蓋已被捨斷時,欣悅(注釋書:微弱的喜)被生起;當欣悅時,則喜被生;當意喜時,則身輕安(對於名身--不安的去除);身已輕安者,則感受樂;心樂者,則入定。他於是生起各種禪那的想。由此可見某些想以訓練而生、滅

 

-因應遊行者玻得播達的問題,佛陀繼續帶出,由初禪到滅盡定,為‘想‘滅的次第

--------

 

-因應遊行者玻得播達的問題,佛陀安立一個想的頂點,也安立多個想的頂點

 

-回應遊行者玻得播達的問題,佛陀說,想先生起,而後智生起。注釋書說進入禪那之時有禪那之想,及後道智才生起

 

-遊行者玻得播達問:想是人的自我,或者,想是一,自我是另一呢?

-他給出三個見解

-佛陀沒有正面回應,但提出無常無我的正見:假如你所説的自我真的確立,那時,這個人的一個想生起,而另一個想被滅。那麽想是一回事、自我又是一回事了。 (無常的東西不會是

 

-遊行者玻得播達想佛陀正面回答,但佛陀拒絕,理由是外道的派系難以理解究竟真理。

 

-----

 

-遊行者玻得播達於是轉而問其他問題

 

-佛陀拒絕回應這些帶有邪見的問題,因爲(除了問題本身有問題之外,)這些問題不導向涅槃。

 

-佛陀記説四聖諦,

 

-佛陀離開不久,遊行者玻得播達被其他人嘲笑,因爲佛陀沒有正面回應他那十條問題。

 

-遊行者玻得播達回復他確實不知道以上問題的答案。但佛陀的四聖諦卻是如實的、導向出世間法

 

-------

-後來遊行者玻得播達再見佛陀,佛陀開了對於那些提倡『自我是一向樂的,死後無病(常的意思,整句指禪定天的天神)。』的話題

 

-佛陀以幾點反駁

 

-佛陀接著以世俗諦說有三種自我的獲得:欲界、色界、無色界。但注意這裏是世俗諦,在勝義諦上為無我。佛陀也補充這是世間的通稱、世間的語言、世間的慣用語、世間的安立(世間的名義),如來以這些說而無執取。

 

-佛陀教導獲得這些自我的斷除,如果有人問起也可以這樣回答。

 

-佛陀提醒不要認爲捨斷雜染法、增長清淨法之後,以證智取得完滿智慧而住是苦的。那確是喜悅、喜、寧靜、念、正知的住處

 

-質多象舍利弗(另一位游行者)於是問,是否當獲得欲界、色界、無色界其中一個自我時,其他是空虛呢?

-佛陀認可,並說:從牛有牛乳;從牛乳有凝乳;從凝乳有生酥….當有凝乳時他只叫做凝乳,而非其他

 

--------

-後來兩位都皈依三寶,修成阿羅漢

 

 

 

 

 

 

 

DN10 Subhasutta蘇玻經 摘要

 

-佛陀般涅槃後不久,蘇玻-杜鐵亞之子請求阿難尊者來到訪。

-他問阿難尊者佛陀稱讚什麽法,讓大衆在那裏確立。阿難尊者於是回應那是戒、定、慧

 

【戒】

-阿難尊者開始說戒:

-這樣的持戒的比丘感受無過失之樂,為戒具足者

 

【定】

-阿難尊者接著說定:

-阿難尊者以借款、疾病、監獄、奴隸、曠野道路的譬如形容離五蓋

- 當他看見自己五蓋已被捨斷時,欣悅(輕微的喜)被生起;當欣悅時,則喜被生;當意喜時,則身輕安;身已輕安者,則感受樂;心樂者,則入定

 

 

 

【慧】

-阿難尊者接著說智慧:

 

-阿難尊者説完之後,蘇玻讚美道,他沒有見過那麽完滿的戒定慧蘊

 

 

 

 

 

 

 

 

 

 

 

 

 

 

 

 

 

 

 

 

 

 

DN11 Kevaṭṭasutta給哇得經 摘要

 

-屋主之子給哇得有一次去見佛陀,請求佛陀可以現神通。這樣請了三次,表明不是想攻擊佛陀,但佛陀仍然拒絕。

 

-佛陀於是開示三種神變:神通神變、記心神變、教誡神變

 

-對於神通神變,一個人可以以他來分身、穿墻、飛天等。假如佛陀這樣現神通,一些沒有信心的人就會說,有名叫見達哩的明咒,念誦它之後也可以有同樣的神通。

 

-記心神變即他心通,可以讀取別人的心。但也是一樣,一些沒有信心的人就會說,有名叫摩尼葛的明咒,念誦它之後也可以有同樣的神通。佛陀看到這樣的過患

 

-對於教誡神通,佛陀則教別人應怎樣作意、尋思、捨斷什麽。從一個人出家、發展戒定慧、到滅盡煩惱不再出生。這個則沒有上述那些過患。

 

-------

-佛陀之後轉移話題。說從前僧團中有一個比丘心想:『這四大,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在哪裡無餘滅呢?』

 

-他由四大天王天的天神開始尋找答案,有下列的天神被他找過

-問到大梵天王時他卻只是一直重複自己有大威力,沒有作答。他拉比丘到一旁,說,原來是因爲梵眾天的天神都以爲他是全知的,所以他沒有回答。他於是叫那位比丘返回去問佛陀

 

-佛陀於是糾正了比丘的問題:

 

‘ “地水火風界,在哪裏沒有立足處?

在哪裏長短、粗幼,美與醜、

在哪裏名與色完全寂止?”

 

-佛陀的回答(這裏根據注釋書應指無餘涅槃):

“ ‘比丘,這就是解說:

識1無限2、不顯現1,光亮遍四周。

在這裏地水火風界,沒有立足處;

在這裏長短、粗幼,美與醜,

在這裏名與色,一切皆終結。

透過識的寂止4,這裏這些都來到終結

 

注釋書:

 

 

 

 

DN12 Lohiccasutta羅希者經 摘要

 

 

-羅希者婆羅門有一次生起邪見:當沙門、婆羅門證得善法後,不應去告知其他人。因爲這猶如切斷舊的繫縛後,想要作另一個新的繫縛,這樣是這惡貪的表現。

-當佛陀到達他那個地方時,他聽聞佛陀具備種種好的特質,於是就委派澡堂師傅柔西葛去召請佛陀來應供。

-當佛陀前往羅希者那裏時,柔西葛請求佛陀去除羅希者的邪見。

 

-佛陀用餐後和羅希者討論他的錯見。質問羅希者一系列的問題:

 

-佛陀接著以同樣的方式,以憍薩羅國波斯匿王來做例子

-最後以自己做例子:那些人能在佛陀那裏取得初果至四果或投生天界,當有像羅希者那樣的邪見,將會對他們構成障礙…(接著推論和上面一樣)….

 

-之後佛陀提到有三種應被譴責的大師

 

-佛陀自己證悟,也讓弟子證悟,因此不應被指責。指責者有過失

 

-羅希者聽後讚美佛陀,形容佛陀從地獄邊緣救了自己

 

DN13 Tevijjasutta三明經 摘要

 

-一次,學生婆羅門襪謝德與婆羅墮若一同散步,討論通往梵天之道。

-學生婆羅門襪謝德推崇玻科勒沙低婆羅門的交說

-學生婆羅門婆羅墮若推崇大魯科婆羅門,雙方都不能説服對方,於是一起找當時很出名的佛陀來詢問。

 

-當安頓下來後,襪謝德便問佛陀,各個婆羅門所安立的梵天之道,都是殊途同歸的嗎?

-佛陀於是質問襪謝德

 

-佛陀的第二輪質問

 

-一個人被鎖鏈在此岸綁住,是不可能去到對岸的。鎖鏈比喻五欲,對岸比喻梵天

-一個人在此岸蓋住頭後躺下,是不可能去到對岸的。這個就是五蓋的意思

 

-佛陀第三輪質問

 

-襪謝德於是問佛陀是否知道梵天之道

-佛陀反問,假如一個人在瑪那沙葛德出生、長大,當他離開瑪那沙葛德時有人問他去瑪那沙葛德的道路,他會遲鈍嗎?答:不會,因爲瑪那沙葛德所有的道路已經被清楚了知

 

-佛陀繼續説,那位男子尚且有可能會遲疑,但佛陀對梵天、梵天之道等絕不會遲疑

 

-佛陀教導的梵天之道

-比丘的特質與梵天的特質相符(參看上面第三輪質問),因而自然死後能投生到梵天

 

 

 

 

 

 

 

 

 

 

 

 

 

 

DN14 Mahāvaggapāi譬喻大經 摘要

 

-在這篇經,佛陀因應比丘們的討論,宣説各個佛陀的背景和歷史

 

【諸佛出現的時間點】

 

-91劫前 :毘婆尸世尊

-31劫前:尸棄世尊--> 毘舍浮世尊

-這個劫: 拘留孫世尊-->拘那含世尊世尊 --> 迦葉世尊-->釋迦牟尼世尊

 

-------

 

【毘婆尸佛】

-剎帝利血統

-姓憍陳如

-八萬

-在波吒梨樹下現正覺

-上首弟子是名叫騫茶與低舍的雙賢

-一生中有三次全阿羅漢弟子大集會:六百八十萬、十萬、八萬比丘

-最上隨侍是名叫無憂的隨侍比丘

-父親是名叫邦都馬的國王,生母是名叫邦都馬低的皇后

-邦都馬國王的王都是名叫邦都馬低的城市。

 

【尸棄佛】

-剎帝利血統

-姓憍陳如

-

-在分陀利樹下現正覺

-上首弟子是名叫阿毘浮與三巴哇的雙賢

-一生中有三次全阿羅漢弟子大集會:十萬比丘,八萬比丘,七萬比丘

-最上隨侍是名叫安穩作的隨侍比丘

-父親是名叫明相的國王,生母是名叫有光明的皇后,

-明相國王的王都是名叫有明相的城市

 

【毘舍浮佛】

-剎帝利血統

-姓憍陳如

-

-在沙羅樹下現正覺

-上首弟子是名叫首那與鬱多羅的雙賢

-一生中有三次全阿羅漢弟子大集會:八萬比丘,七萬比丘,六萬比丘

-最上隨侍是名叫寂靜的隨侍比丘

-父親是名善降落的國王,生母是名叫有雨的皇后,

-善降落國王的王都是名叫優勝的城市。

 

 

【拘留孫佛】

-婆羅門血統

-姓迦葉

-

-在金合歡樹下現正覺

-上首弟子是名叫毘樓與薩尼的雙賢

-一生中有一次全阿羅漢弟子大集會:四萬比丘

-最上隨侍是名叫覺生的隨侍比丘

-父親是名叫火施的婆羅門,生母是名叫枝條的婆羅門女,

-那時的國王名叫安穩(差摩),安穩國王的王都是名叫有安穩的城市

 

 

【拘那含佛】

-婆羅門血統

-姓迦葉

-

-在優曇鉢果樹下現正覺

-上首弟子是名叫畢佑沙與鬱多羅的雙賢

-一生中有一次全阿羅漢弟子大集會:三萬比丘

-最上隨侍是名叫平安生的隨侍比丘

-父親是名叫犧牲施的婆羅門,生母是名叫鬱多羅的婆羅門女,

-那時的國王名叫淨潔,淨潔國王的王都是名叫有潔淨的城市。

 

 

【迦葉佛】

-婆羅門血統

-姓迦葉

-

-在尼拘律樹下現正覺

-上首弟子是名叫低舍與婆羅墮若的雙賢

-一生中有一次全阿羅漢弟子大集會:二萬比丘

-最上隨侍是名叫一切友的隨侍比丘

-父親是名叫梵施的婆羅門,生母是名叫有財的婆羅門女

-那時的國王名叫居居,居居國王的王都是名叫波羅奈的城市。

 

 

【釋迦牟尼佛】

-剎帝利血統

-姓喬達摩

-最多一百歲或多些

-在菩提樹下現正覺

-上首弟子是名叫舍利弗與目揵連的第一雙弟子

-一生中有一次全阿羅漢弟子大集會:一千二百五十比丘

-最上隨侍是名叫阿難的隨侍比丘

-父親是名叫淨飯的國王,生母是名叫摩耶的皇后

-王都是名叫迦毘羅衛的城市。

 

-----

 

【毘婆尸佛】

 

-之後佛陀專說毘婆尸世尊的歷史

 

一切菩薩有這幾個常法

 

-毘婆尸菩薩出生時被占相婆羅門發現有32相,只有兩個可能性:成爲轉輪聖王或佛陀

 

-菩薩的幼年生活

 

-過了好幾千年,菩薩出游時遇到老人、病人、死人,慨嘆出生確實令人厭煩,確實是因為出生者的老必將被了知;病必將被了知;死必將被了知。。每次遇上之後父王都加緊侍候兒子,不想他出家

 

-一次,菩薩遇到一位修行人,被他所感動。接著徑自出家。

 

-當時有八萬四千大衆也跟著出家。菩薩沒有讓他們跟在自己後

 

-菩薩有次思維緣起:

 

-菩薩在五取蘊上住於生滅觀察而漏盡煩惱

 

-毘婆尸佛一開始不想説法,因爲他所證悟的法很深、逆流而上、而衆生樂於執著的快樂,難見緣起。

 

-大梵天王勸了三次,佛陀終於肯説法

 

-佛陀首先教出兩位上首弟子:國王的兒子騫茶與司祭的兒子低舍

 

-在邦都馬低王都的八萬四千大群眾聽聞佛陀來到,都跟著出家,在聼法時都證悟了初果、後來成爲阿羅漢

 

-一開始跟隨菩薩出家的八萬四千大群眾,隨後在聼法時都證悟了初果、後來成爲阿羅漢

 

-當時有六百八十萬比丘的大比丘僧團都聚在邦都馬低王都。佛陀叫他們爲了人們的利益,不要兩個人走一條路,出去弘法。在六年後再誦說波羅提木叉比丘戒

 

-天神們每隔一年就會提醒比丘們一年已經過去。

 

-佛陀在誦說波羅提木叉時説了這首偈:

 

忍耐、忍受是最高的苦行,佛陀說涅槃是最高的,

傷害他人不是出家人,讓人苦惱者不是沙門

 

不作一切惡,拿取善的,

淨化自心,這是佛陀的教導。

 

不侮辱,不殺害,在波羅提木叉戒上自制

適量用餐,在獨隱的床坐上

致力於增上心,這是佛陀的教導。

 

------

-我們這位佛陀曾經思考,在那麽常的生死輪回中,他從未去過淨居天,於是就以神通去無煩天。那裏的天神去佛陀那裏聞訊,説起過去七佛的歷史。佛陀總共去了以下的天界。越後面的天界越高級,每次上更高的天界時,佛陀都帶下層的天神去

 

 

 

 

 

 

 

 

 

 

 

 

 

 

 

 

 

 

 

 

 

 

 

DN15 Mahānidānasutta因緣大經 摘要

 

-阿難尊者和佛陀說,雖然緣起很深,但自己看起來卻是那麽明顯的

-佛陀於是叫阿難不要這樣說,緣起甚深,因爲不領悟它,衆生,像打結一樣不能超越惡道

 

-佛陀開始緣起的教導。由老死存在的條件開始探究,得出:

 

老死-->-->-->-->-->-->-->名色<-->

 

-接著以集起的面向説明:名色為緣而有識;以識為緣而有名色-->……-->以生為緣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成,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佛陀問阿難:如果沒有任何形態的出生,會不會有老死呢?答:不

 

-佛陀問阿難:如果沒有任何形態的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會不會有老死呢?答:不。(注釋:‘有’有分業有和生有。這裏業有或許比較合適

-接著佛陀以同樣的方式解釋其他緣。

-取:欲取1、見取2、戒禁取3、我見取4。以下為注釋書的注解:

 

-渴愛:對色、聲、香、味、觸、法的愛

-受:眼耳鼻舌身意的接觸所生起的感受

 

-佛陀在講到受之後支開而談到種種惡不善法生成的原因:

-->渴愛-->遍求-->得到-->決斷1-->欲貪2-->取著3-->持有4-->慳吝—>守護-->拿杖、拿刀、鬥諍、異執、諍論、指責、離間語、妄語等種種惡不善法生成。以下為注釋書的注解

 

-因此在渴愛之後,佛陀開示了兩條路徑: 渴愛-->….. /渴愛-->遍求…..

 

 

-佛陀繼續說剛才從受被支開的緣起關係

-觸:眼耳鼻舌身意的接觸

-以名色為緣而有觸:

 

-以識為緣而有名色

 

-以名色為緣而有識:

 

有四種自我的安立

 

-這四種自我的安立當中。注釋書說有些持斷見,有些持常見,有些想要辯倒異論。

 

-當誤認自我時有三個情況

 

-佛陀對於受是我的自我的辯駁

 

-佛陀對於受不是我的自我,我的自我是無感受的的辯駁

 

 

-佛陀對於受不是我的自我,我的自我也不是無感受的,我的自我會感受,我的自我領受感受的辯駁

 

-一個比丘驅除以上有關感受的邪見後,不會執取、害怕、因而證悟涅槃。也不會有各種邪見

 

注釋:

我是是整體地抓取諸蘊為我

我是這個是抓取某個蘊為我

 

【七識住】

接著佛陀介紹七識住

-兩個衆生住處

 

注釋:非想非非想不被納入七識住,因爲識、想過於微弱

 

-當知道這些處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後,不適合去抓取他們。這樣知道而解脫後被稱爲慧解脫者

 

【八解脫

-當比丘能順入、逆入、順逆入、精通這八解脫時,再解脫一切煩惱,他被稱爲俱分解脫者

 

DN16 Mahāparinibbānasutta般涅槃大經 摘要

 

-阿闍世王韋提希子想要攻打跋耆人,於是召來大臣作雨者婆羅門去問佛陀意見。

-於是佛陀就說,只要跋耆人做了以下這些,便可以預期他們的增長,而非減損

 

-作雨者大臣知道跋耆人具備這七法,認爲不應該以戰爭取跋耆,應以欺騙,以離間

 

-佛陀等作雨者大臣走後,也教比丘七不衰退法

 

佛陀也教比丘們第二組七不衰退法

 

佛陀也教比丘們第三組七不衰退法

 

佛陀也教比丘們第四組七不衰退法

 

 

佛陀也教比丘們一組六不衰退法

 

-佛陀說,戒能資助定,定能資助慧。完全修習智慧能解脫一切煩惱:欲的煩惱、有的煩惱、無明的煩惱

 

-------

 

-舍利佛尊者對佛陀說,過去、現在、未來都不存在比佛陀有更高的證悟

-佛陀質疑,問舍利佛尊者是用他心通知道的嗎?

-舍利佛尊者否認,但他以類比知道:就好像一個城堡,僅經一道門可以進入城内,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門路,因此知道任何生物只此地方可以進入。同樣地,過去、現在、未來的佛陀都必定是捨斷五蓋、在四念住上善建立、完滿七覺支後成爲佛陀。

 

-佛陀到達巴吒釐村後,向居士開示破戒的過患與持戒的效益。以下是破戒的過患:

 

-佛陀以天眼看見---三十三天的天神引導摩揭陀國巴吒釐村的大臣們建造住處、城堡以抵禦跋耆人。大影響力的天神誘導大影響力的大臣。。中等。。。如此類推

 

-佛陀預言這華氏城將是第一都市,將是財貨集散地。但會遭遇火[]、水[]、敵人的破壞

 

-佛陀受摩揭陀國大臣蘇尼大與作雨者的供養後,以偈頌感謝他們,同時帶出假如恭敬、尊重天神,天神自然對那些人有憐憫,帶來吉祥

 

-佛陀離開後去到恆河,他以神通越過對岸

-----------

 

-佛陀提到因爲不領悟四聖諦,所以你我長時流浪於生死輪回

 

-佛陀授記衆多親戚村先亡的去處、果位。同時表示假如人人都來問將會很麻煩,於是教說,任何人具備四不壞净(佛、法、僧、戒)如果他喜歡,可以說自己已經解脫惡道。 (但這裏是指以聖道達致的不壞净)

 

-世尊與大比丘僧團一起抵達毘舍離時,佛陀教導比丘要具念、正知 (有詳細解釋)

 

-藝妓蓭婆巴利邀請佛陀受供。一些離車族人想用錢佔有這次的供養機會,但是被拒絕。

 

-那時離車族人車隊的裝潢,佛陀說那就像是三十三天天神那樣

 

-供養後藝妓蓭婆巴利把那所園林供養給以佛陀爲上首的僧團。

------

 

-佛陀接著在木瓜樹村進入雨季安居,但途中生起重病,佛陀認爲沒有通知僧團卻般涅槃為不恰當,於是以(注釋書:果定、決意、)精進延壽。

 

-佛陀痊愈後阿難尊者拜見佛陀,說知道佛陀生病後,他好像失去方向感那樣。佛陀回答,佛陀的教法沒有内外之分、沒有師傅留一手、也沒有佔有僧團的想法,不用期待佛陀對僧團怎樣怎樣。

 

-佛陀身體衰老,已年約八十,唯有進入無相心定時身體才較爲安樂。

 

-佛陀提醒我們要依靠法、依靠自己。怎樣依靠?修四念住

 

-佛陀在之後的日子三番四次暗示阿難尊者,任何人多修四神足都能活命至一劫或一劫餘的時間。但阿難尊者被魔纏心並沒有勸請佛陀

 

-佛陀在遣走阿難尊者之後魔王來勸佛陀般涅槃。理由是所有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居士、在家女居士都已經很好地掌握佛陀的教法。佛陀因此宣佈三個月後將入涅槃。這時發生大地震、大聲響

 

【地震八緣】

 

-阿難尊者其後借此機會詢問大地震出現的因緣。佛陀因此回答:

 

【八眾】

-佛陀開示八眾。佛陀記得他曾去見過各自個幾百人的群衆,僞裝成他們的模樣,以法教導他們。講完後便消失,讓這八種困惑

-------

 

【八勝處】

佛陀開示八勝處

 

【八解脫

-佛陀之後說八解脫

 

-據説佛陀說這些是想表示自己不是因爲懼怕惡魔而捨棄壽命

-説完上面的内容之後,阿難尊者再請佛陀延壽,但佛陀拒絕。

 

--------

 

-集合比丘僧團後,佛陀告誡他們要修習佛陀所教,讓梵行能長久存在於世,利益天與人。什麽是佛陀所教呢?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

 

-佛陀到達財富城的阿難塔廟教導比丘四大法教

 

-世尊與大比丘僧團一起抵達波婆城。 鐵匠之子純陀藉此供養佛陀,佛陀在吃了豬肉之後病情加重。(注釋書:但有指是佛陀本身已經重病,是吃完後病情才得以減輕)

 

-過了不久,佛陀在游行期間想要休息、喝水。於是叫阿難尊者去取水。但阿難以有五百輛之多的貨車駛過讓水渾濁而兩次拒絕佛陀,提議到附近的河流取水。到第三次才肯去。

 

-到達後那些水竟然神奇般變得清澈

 

--------

 

-阿拉勒-葛拉麼的弟子,末羅人之子晡古色在途中遇上佛陀。說有一次五百輛車在阿拉勒-葛拉麼面前駛過,師父雖然有意識,但既沒看見,也沒聽到聲音。有位男子因此對師父起大信心

 

-佛陀提起一次經行,那時他在經行,天空下著雨、天空打雷並出現閃電、雷電爆裂。以佛陀專注的能力,雖然有意識,但既沒看見什麽,也沒聽到聲音。説完晡古色對佛陀生起大信心,佈施了共兩件金衣給佛陀和阿難

 

-阿難尊者發現相比起佛陀的身體,那件金衣看起來顯得失色

 

-佛陀於是開示自己身體膚色變得異常皎潔的因緣

 

----------

 

-佛陀召喚阿難讓他轉達訊息、讓鐵匠之子純陀不要因爲佛陀使用他的食物後死去而生起後悔

 

-----

 

-佛陀到達雙沙羅樹中間。那時雙沙羅樹的非時之花、天花、天的栴檀粉末落到佛陀身上。天樂響起這都是向佛陀表示尊敬。所以佛陀提醒我們要隨法而行

 

-佛陀突然叫站在世尊前面為世尊搧著風的·尊者優波哇那離開,不要站在他前面

 

-原來是因爲十個世間界中的大部分天神,為了見如來而集合。十二由旬方圓内沒有毛尖點的地方有空間全都被塞滿了。他們因爲這位大威力的尊者而看不到佛陀

 

-佛陀注意到有些在空中化作土地的天神、在地上化作適合他們站立之土地的天神---他們情緒失控說:太快了,世尊將般涅槃,太快了,善逝將般涅槃,太快了,世間之眼將滅沒。

 

-也有天神具念正知地慨嘆諸行無常。

 

-----

 

【四個能激起宗教信仰心之處】

 

佛陀提到有四個能激起宗教信仰心之處,假如任何人在探訪時以淨信心死了,全都得生善道。

----

【阿難尊者的幾個問題】

 

-----

 

-四種值得被建塔者。因爲衆人知道後會生起净信心,死後生善道

 

 

-阿難尊者之後苦了,被佛陀安慰

 

-過去的佛陀都有像阿難尊者這樣的侍從。阿難被佛陀讚美,因爲他熟知何時是誰人見佛陀的時機

 

-阿難尊者有這不可思議之法

-轉輪王都有這不可思議之法

 

-------

-阿難請佛陀不要在這小城市、貧瘠城市的市郊般涅槃。但佛陀說不要小看這裏,從前有個叫大善見王的轉輪聖王,他的王都就是安立在這

 

-佛陀請阿難尊者去拘尸那羅,對那裏的末羅人宣佈佛陀將會在今晚後夜般涅槃,叫他們把握最後的機會。有許多末羅人都很傷心,他們一一個家族為單位禮拜佛陀

 

 

-當時有個叫須跋陀的遊行者住在拘尸那羅,他聽聞佛陀快要般涅槃,所以想去拜見佛陀。但被阿難尊者以佛陀已疲憊的理由組阻止三次。

 

-佛陀知道後允許須跋陀見他,因爲瞭解到他將會很快證悟。

 

-須跋陀問佛陀六師外道是否全都證悟呢?佛陀阻止他問這些,直接教他佛法

 

-佛陀說,他由29歲開始出家,至今已經超過50年。只有在有八聖道的法、律之中,可以找到初果至阿羅漢。如果比丘正確地過活,世間將不缺少阿羅漢

 

-一般上如果要受具足戒的話要先被觀察四個月,但他被佛陀特許即時出家。不久後他成爲了阿羅漢,是世尊最後的直接弟子

 

-----

 

-佛陀交代阿難尊者,他死後,

 

-之後佛陀最後召喚比丘:如果有任何問題,就要問了,不要後悔。如是問了三次都沒人有問題。原來因爲這五百比丘最低都是初果聖者

 

--------

【般涅槃】

 

-佛陀由初禪一直順次去到滅盡定,之後再順次返回初禪,再順次來到四禪。從第四禪出來後,世尊直接般涅槃。

 

-那時大地震動,梵王娑婆主、天帝、尊者阿那律、尊者阿難等也説出了偈言

 

-尊者阿那律安慰在場的比丘,然後和阿難尊者以法談度過該夜的剩餘部分。之後請他去拘尸那羅通知末羅人關於佛陀的死訊。

 

-末羅人以各種歌舞、供品尊崇佛陀的遺體。一共度過了六個白天

 

-到第七天他們想把遺體移到城外南邊火化。那時八位男子卻擧不起遺體,於是問尊者阿那律

 

-尊者阿那律回答,原來天神也有自己的意思:他們想以天的歌舞等尊重世尊的遺體,把遺體向北運送到城的北邊,經由北門入城,再回到城中央,經由東門出城,向到達名叫繫冠的末羅人塔廟,在那裡火化世尊的遺體

 

-那時拘尸那羅落下的曼陀羅花的高度及膝。

 

-他們依照佛陀的意願處理遺體。卻不能燃燒尸體,原來天神想要尊者大迦葉和他的500位比丘僧團到訪,要尊者禮拜佛陀的足後才燃燒。

 

-尊者大迦葉當時遇到一位邪命外道而得知佛陀的死訊,同時安撫僧團中那些比丘。當時有位名叫善吉祥的年老出家者卻對佛陀之死滿意,因爲不用再受人約束

 

 

-------

【舍利】

 

-佛陀的遺體沒有剩下灰末,只剩下遺骨。拘尸那羅再以他們的方式尊敬佛陀的遺骨七天

 

-當時佛陀的遺骨經兜那婆羅門的調停後,均分八份

 

-兜那婆羅門則拿了裝遺骨的那個容器來建塔

-來遲的胡椒林的摩利亞人就拿走了炭火

-如是,上面的人一共建了十個塔

 

-據説佛陀的舍利被分成八桶,其中七桶被以上的人均分,第八桶被龍王尊敬

-一顆牙齒被三十三天尊敬,還有一顆在健陀羅城讓人們尊敬,

-還有一顆在迦陵伽王的領土,還有一顆被龍王尊敬。

 

 

 

 

 

 

 

 

DN17 Mahāsudassanasutta大善見經 摘要

 

-佛陀正要般涅槃之時,阿難尊者請佛陀不要在末羅拘尸那羅的烏玻瓦達那那裏般涅槃。因爲覺得這裏很貧瘠

 

-佛陀就請阿難尊者不要這麽說,提起自己的一段往事---自己曾是轉輪聖王,而這裏曾是當時的王都,咕薩瓦帝王都。

 

-這個王都非常繁榮,有著種種裝飾、華麗的裝潢

 

-有一次大善見王在十五布薩日洗頭,到布薩的最高樓上時,天之輪寶出現。他因此成爲轉輪王,四方的王帝都願意歸順他,大善見王則以五戒教誡他們。他也得到七寶:

 

-轉輪聖王同時具備四種成就

 

-轉輪聖王建造了蓮花池、佈施場。屋主們得知後也想來佈施,但被國王拒絕,於是便請求國王為他建造住處

 

-當時的天帝知道後就派一切者天子幫助成事,起了名叫達摩的宮殿。

-當工程完成後,就請所有真修行人來享用。

 

-那時大善見王自己想:是什麽導致我有現在的果報呢?答案是:布施、調御(守布薩戒)、抑制(持戒)

 

-他誦出自説偈:『欲尋,停止!惡意尋,停止!加害尋,停止!欲尋就到此為止,惡意尋就到此為止,加害尋就到此為止。』,然後在金製的床座上坐下由初禪修到四禪

 

-接著他轉移到在銀製的床座上坐下修四梵住

 

-當時大善見王有八萬四千個城市、宮殿、衣服等。。。物質多到他要求主兵臣寶經過每一百年才讓四萬二千頭象來伺候一次

 

-那時經過了好幾千年善吉祥皇后都沒有見過大善見王,於是召喚衆多人馬一起去見大善見王。但這時大善見王並沒有讓皇后立即見自己,而是命令男子從大陣列重閣取出金製的床座後,安置在全金製的棕櫚樹林中。他在床上以右脅作獅子臥,是具念的、正知的

 

-當時善吉祥皇后知道國王要死了,就請求國王不要死,要生起對生命的依戀。

 

-大善見王卻説,皇后長久以來都在說可意的話,但到最後的關頭卻説不可愛的話。他教誡皇后,應該這樣說「陛下!與一切所愛的、合意的分離、別離,陛下!你死時不要有期待,死時有期待是苦的,死時有期待是應該被呵責的。』等捨棄對生命執著的話。

 

-善吉祥皇后哭了,但也照做。

 

-後來大善見王死了,往生梵天界。

 

-大善見王玩了八萬四千年兒童遊戲,作了八萬四千年副王,作了八萬四千年國王,在達摩宮殿在家行梵行八萬四千年

 

-佛陀就是當時的大善見王,但一切都已成過去,因此訓誡阿難要對諸行厭離。

 

-佛陀繼續說出這首偈:

諸行確是無常的,是生起與滅去之法,

生而後滅,它們的止息為樂。

DN18 Janavasabhasutta人牛王經 摘要

 

-在親戚村中,佛陀為各地已死去的教徒授記他們的去處、果位。親戚村的侍奉者聽聞後都覺得很欣喜

 

-阿難尊者聽聞後,也向佛陀爭取為摩揭陀與鴦伽的教徒授記,他們對三寶都有净信、持戒。尤其是剛死去、人們都認爲如法的摩揭陀國斯尼耶頻毘沙羅王。

 

-佛陀接納了他的請求,於是不久之後便考究這些人的去處。

 

-當再見到阿難時,未記説先亡的摩揭陀人去向前,便和阿難尊者説起有關人牛王的軼事

 

-在佛陀靜慮時,突然有一個靈體以聲音告知佛陀他的:人牛王。原來他是頻毘沙羅王。他現在與毘沙門大王共住,這是他第七此和大王共住。在十四次輪回當中,他做了七次國王,每次從國王身份死去都投生到毘沙門大王那裏。而且他是二果聖者。見到佛陀思索有關已死去摩揭陀人的去向時,他便來找佛陀

 

-他提起一次天王聚會。那時三十三天的天神在善法堂集合共坐,四大天王也有來到。那些曾在佛陀那裏修行的,他們的容色與追隨者都比其他天神還輝耀。因此天帝和三十三天天神都很歡喜--天眾充滿,阿修羅減損。

 

-那時北方突然生起偉大的光明,勝過天神的天威。原來是大梵天常童子到來。他選了一位天神的坐處坐下,那位被選中的天神因而有著很强烈的喜悅。

 

-大梵天常童子隨喜天神們的討論。他的聲音有著八種素質,因而被稱爲梵音:

 

-大梵天常童子之後化作許多分身,在天神們各自的床坐上坐下。說凡皈依三寶,戒行完滿者,都投生到各個天界,最低的都投生成樹神、植物神(乾達婆)。所有的三十三天天神都覺得大梵天常童子是專門對自己説的

 

-大梵天常童子表示自己能有這樣的神通,都是因爲像佛陀宣説那樣修了四神足

 

-大梵天常童子表示佛陀宣説了三種快樂的空間

 

-之後大梵天常童子開示四念住。在身、受、心、法中作觀,有念、熱心、正知地調伏貪嗔,如此生起正定、正明析。先觀自己内在,而後觀外在其他的身受、心、法,讓智見生起。

 

-提到正定的資助為八正道的其餘七支。

 

-如此就能親見佛法,體現『法是被世尊善說的、直接可見的、即時的、請你來看的、能引導的、應該被智者各自經驗的,開啟不死之門的』--這句

 

-後來還記説超過二百四十萬摩揭陀人以初果、二果的身份去逝

-但能力所限,不能計算有多少三果聖者

 

-説完法後毘沙門大王對這些佛法很震撼。但大梵天常童子表示過去、現在、未來的佛陀說這些法

 

-毘沙門大王後來告訴自己的大衆,包括人牛王在内,而人牛王以這次機緣轉告佛陀,佛陀又轉告阿難,阿難把他傳開。

 

 

 

 

 

 

 

 

 

 

 

 

 

 

 

 

 

 

 

 

 

 

 

DN19 Mahāgovindasutta大總管經 摘要

 

-在夜已深時,容色絕佳的乾達婆之子五髻去找佛陀,想對佛陀說有關自己在三十三天所聽聞的事情。佛陀允許

 

-幾天前在十五布薩自恣日的滿月夜晚。所有三十三天的天神、連同四大天王一起聚集在善法堂。那些曾在佛陀那裏修行的,他們的容色與追隨者都比其他天神還輝耀。因此三十三天的天神都很歡喜--天眾充滿,阿修羅減損。

 

-天帝這時作出對佛陀的八種如實的稱讚

-說完後天神們更加歡喜,期望世上能出現四位佛陀三位兩位,這樣將能利益衆人

 

-天帝卻説,兩位佛陀不可能同時出現在一個世間界(十萬個世界内),只能求世尊無病、健康,長時間地住立

 

-那時北方突然生起偉大的光明,勝過天神的天威。原來是大梵天常童子到來。他選了一位天神的坐處坐下,那位被選中的天神因而有著很强烈的喜悅。

 

-大梵天常童子想再聼天帝對佛陀的八種讚美,天帝回應了他的訴求。

 

-大梵天常童子之後爲了説明佛陀的智慧,因而説了有關佛陀前世的故事。

 

-從前,有位名叫四方主的國王,四方主國王的輔相是名叫總管的婆羅門

-四方主國王的兒子是名叫雷奴的童子,婆羅門總管的兒子是名叫護光的學生婆羅門

-雷奴護光和其他六位剎帝利這八人都是朋友

-總管婆羅門死後,其他人安慰王上,並引薦比總管更聰明的兒子:護光

 

-護光成爲新總管後,管理所有父親管理的事,也管理所有父親不管理的事,並把他們妥當完成。因而被稱爲大總管

 

-大總管有見四方主國王年老,死後會把王位傳給兒子雷奴。爲了讓六位剎帝利朋友之後都能獲得統治權,便着他們請求還未繼位的雷奴雷奴也答應了

 

-雷奴即位後,幾位朋友一致推舉大總管劃分土地。也請他管理他們的事務。大總管答應了

 

-大總管也教導七位富有的婆羅門與七百位學生背誦咒語

 

-過些時候,大總管被傳能夠見到並與梵天交談。但事實上不是。

-爲了真的能見到並與梵天交談,大總管護光想實行祖傳的見梵天方法:在雨季四個月中獨坐,修悲心禪

 

-於是便向雷奴、六位剎帝利、七位富有的婆羅門、七百位學生、四十位妻子交代自己閉關的事情

 

-四個月後,他卻沒有達成目標。梵王常童子以他心通知道大總管護光的心思後,便去見護光

 

-大總管護光被嚇到了,經過溝通得知是梵天常童子。常童子給他機會問問題---凡他想知的

 

-大總管經過深思,知道自己已經熟練於當生的利益,於是便問有關來世的利益:如何到達梵天界

 

-經過一輪問答,得出以下結論

-大總管明白要做到這些,在家生活是很難的,因此有意欲出家

 

-於是他去見不同的人,表明了自己的意向

 

 

-七天後大總管帶著萬餘人一起出家。他修習四梵住,也教弟子修通往梵天之路。那時所有人都投生到天界,沒有白費出家生活

 

-五髻説完後問佛陀是否記得。佛陀記得,他就是當時的婆羅門大總管。但當時他的梵行不導向涅槃,只為了梵天世界的往生。

 

-而現在,他教導八正道通往涅槃。來修行的人能夠取得四果

 

 

 

 

 

DN20 Mahāsamayasutta大集會經摘要

 

-當時佛陀和五百位阿羅漢比丘僧團一同住在釋迦族人的迦毘羅衛城大林中。十個世界的大部分天神爲了見佛陀和僧團而集合在一起。

-當時四位淨居天的天神(起碼三果聖者或以上)也來見佛陀。

-他們各自以偈頌讚美佛陀和僧團。

-其中一位說,凡皈依佛陀者都不會去到惡道

 

-佛陀依此因緣召喚比丘,告知天神們聚集。那些阿羅漢能力各別,有些看見一百位非人、一些看見無量的非人遍滿所有方位

 

-佛陀接著提到各種類別的夜叉,一共有一萬六千位。vessāmittā 夜叉首領帶著五百位夜叉、Kumbhīra夜叉被一千位夜叉圍繞他們也來了

 

-四大天王帶著隨從也來到。他們各自守著集會場的四方。

 

-乾達婆(植物神)連同他們的王也來了

 

-龍族和金翅鳥都來到,但因爲佛陀的調解,使他們和平共處

 

-阿修羅也有來

-佛陀接著描述到場的六十種天神

 

-梵天、天帝也來到。

 

-魔王當然也有來,他帶著邪惡的動機,幻化出恐怖的景象、聲響。佛陀提醒比丘,而比丘當然也沒有起恐懼(因爲他們是阿羅漢)

 

 

DN21 Sakkapañhasutta帝釋所問經摘要

 

 

【想見佛陀】

 

-天帝帶著三十三天的天神眾去見佛陀。但那麽大班人不方便未通知佛陀就去造訪,於是委派乾達婆之子五髻先行通知。

 

-當時天神的光輝嚇得居民以爲發生山火了

 

-五髻帶著淡黃色的橡木琵琶琴彈,在佛陀附近唱著有關佛法僧與愛欲有關的偈頌。當中提到他很迷戀跋陀---他的對象。

 

-他的歌聲引起佛陀的注意。佛陀讚美他琴聲和歌聲水乳交融,問他何時創作這首歌。

 

-於是五髻便説,當時佛陀在優樓頻螺,尼連禪河邊牧羊人的榕樹處,初現正覺。他追求音樂神之王丁玻魯的女兒跋陀,但跋陀卻追求其他人。他當時就去到玻魯的住處,唱起這首歌。那時他對佛陀的稱讚也真的引起跋陀的興趣,所以能與跋陀一起見佛陀。自此之後再沒有見過她了。

 

-知道五髻與世尊在友善地交談後,天帝透過五髻傳遞了對佛陀的敬意後順利見到佛陀。

-佛陀也祝福他們快樂,因為天、人、阿修羅、龍、音樂神,以及所有其他存在的種種群聚都想要快樂

 

----

【軼事】

 

-佛陀表示真的不可思議,因爲那麽忙的天帝竟然能抽出時間來見自己。

 

-天帝提到有一次他曾到舍衛城沙勒勒樹屋,委托名叫布若滴的毘沙門天王妻子問候佛陀。佛陀也記得此事

 

-天帝投生到三十三天時,曾從那些比他早出生的天神聽過---佛陀出世時,天眾充滿,阿修羅減損。他也真的親眼看到了

 

-天帝提到,有一位名叫守護者的釋迦族女孩,他對佛法僧有净信,而且戒行完滿。她死後投生到三十三天,變性成爲天帝的兒子。她在人間服侍的三位比丘,那時卻投生成爲音樂神,服侍著他。他於是呵斥那三位音樂神。其中兩位音樂神被激起急迫感,立即修習止觀,成爲三果聖者,立刻投生到梵輔天。另外一位音樂神則無動於衷。

 

-佛陀知道天帝長久以來都是清净的,問題都是伴隨利益的、而且佛陀解答後他將能迅速了解。所以允許天帝問問題

 

-------

【爲何產生敵意?】

 

天帝問:爲什麽各類群體都想無敵意,但最後卻怨恨、敵視對方?

佛陀答:因爲妒忌和吝嗇

 

天帝於是刨根究底,詢問它們的根源,得到以下解答:

 

嫉妒1與慳吝2<--(執著)可愛、不可愛<--願欲3<--尋4<--虛妄想的部分5

 

注釋書:

 

------

【怎樣去除虛妄想的部分?】

 

-天帝繼續問:怎樣去除虛妄想的部分?

 

-佛陀於是介紹,喜悅、憂、捨各有兩種:應該親近與不應該親近的。佛陀說,假如親近後,不善法增加,善法減少就不應親近

 

-不應該親近的喜:注釋書說,連接著家庭生活的喜悅。即當回憶、或六根接觸誘人可意六塵時生起的喜悅 MN137

 

-應該親近的喜:注釋書說,透過觀六塵的無常性而生起的喜悅(即觀禪的快樂)MN137 或十隨念、禪那等生起喜悅

 

-無尋、無伺的喜悅(觀禪、十隨念、初禪)比有尋、有伺的喜悅(二禪以上)優勝。爲什麽說這個?注釋書說,透過觀禪那的喜悅的緣起而證悟阿羅漢,比透過觀五觸的喜悅而證悟阿羅漢的人優勝。無尋、無伺的果定,比有尋、有伺的優勝

 

-不應該親近的憂類似不應該親近的喜那樣解釋(MN137

 

-應該親近的憂,則是修習觀禪時生起解脫的熱望,伴隨的憂。或十隨念等生起的憂

 

無尋、無伺的憂比有尋、有伺的憂(連接著家庭生活的)優勝。注釋書說純理論的無尋、無伺的憂不存在,因爲無論如何憂根都是不善、有尋伺的。但這裏無尋、無伺的憂推斷為--爲了得到無尋、無伺禪那時所產生的憂,或修習内觀時以安住,無尋、無伺的心觀察心裏的苦受。

 

 

-不應該親近的捨:非阿羅漢的一般人以六根接觸六塵,而生起無知的捨。他們并未征服煩惱,依附著色等,(MN137

 

-應該親近的捨:以無常性等觀察六塵,超越他們而生起的捨(MN137

 

-佛陀這樣說,介紹了導向虛妄想之部分滅盡之道。天帝也贊同

 

---------

 

-天帝繼續問,怎樣行道為--比丘在波羅提木叉自制之道呢?佛陀概括,身和口的行儀有應該實行與不應該實行的。當做了之後惡不善法衰退,善法增長,就應該實行

 

-天帝繼續問,怎樣做才走在根自制之道呢?佛陀也概括,有應親近或不應親近的六塵。當接觸之後惡不善法衰退,善法增長,就應該親近。(假如生起貪嗔癡等就不應親近)

 

-天帝問,是否所有修行人都有同樣的理論、戒德、意欲、目標呢?佛陀說不,因爲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元素、範疇,他們執著他,認爲只有自己所執著的是真確。

 

-天帝問,是否所有修行人都達到究竟目標、成爲究竟的安穩、梵行者。佛陀也說不,只有滅盡渴愛的才被如此稱謂。

 

-天帝非常滿意佛陀的答復,說渴愛是病,導致再生到種種存在。他以前在其他修行人那裏都沒有機會得到答復。

 

-天帝告訴佛陀,他曾經去問過那些修行人。當報上名來後,那些人反而問天帝做了什麽業而去到天界。天帝回答他們,而那些修行人反而成爲天帝的信徒。

 

------

 

-佛陀問,天帝過往有獲得這樣透過領悟而得到的快樂嗎?

 

-天帝就提起以前自己戰勝阿修羅後虜取對方資源時的快樂。那時的快樂是在戰爭的領域之中、不導向涅槃,但現在他卻得到導向涅槃的快樂

 

-佛陀請天帝詳細説出現在他快樂的原因。天帝如此答復

 

-----

-天帝其後因爲乾達婆之子五髻的功勞而安他為音樂神之王。並許配跋陀給他

 

-那時不僅天帝,其它八千位天神都成爲了初果聖者

 

 

 

 

 

 

 

 

 

 

 

 

 

DN22 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ṃ念住大經 摘要

 

-佛陀在這篇經文裏提到,爲了衆生的清净、超越憂悲、到達涅槃,只有四念住一條路。有四個面向,但都要熱心、正知、有念:

 

 

【身】

 

 

-但觀身時除了可以觀自身,也可以觀外在的身,或觀内外之身。

-可以觀身的集法、滅法、或集滅法。

-‘存在身體’這樣現起念,只是智和憶念的程度,不依附、不抓取世間的事物。

 

 

【受】

-每當感受餌(義註:連接六門、受污染)和離餌(義註:連接六門、不受污染)上苦、樂、不苦不樂的感受時他都知道

 

--但觀感受時除了可以觀自身,也可以觀外在的受,或觀内外之受。

-可以觀受的集法、滅法、或集滅法。

-‘存在受‘這樣現起念,只是智和憶念的程度,不依附、不抓取世間的事物。

 

 

【心】

 

當心有貪時知道有貪的心,如此類推也這樣看離貪的心

有瞋的心,離瞋的心

有癡的心,離癡的心(注釋書:癡心是指以痴為根而與疑/掉舉相應的

收斂的心(注釋書:昏沉、睡眠之心),散亂的心

廣大的心(注釋書:指色界心與無色界,不廣大的心

有上的(注釋書:欲界心,意思是還沒有達到世間最高層境界的心,或者還能夠再提昇的),無上的(注釋書:是指色界或無色界心,它們是已達到世間最高或最妙境界的

 

專一的(注釋書:具有近行定或安止定者的心),不專一的

解脫的(注釋書:是指透過如理作意而從煩惱中暫時解脫或在定中透過降伏煩惱而暫時解脫的),不解脫的

 

 

--但觀心時除了可以觀自心,也可以觀外在的心,或觀内外之心。

-可以觀心的集法、滅法、或集滅法。

-‘存在心‘這樣現起念,只是智和憶念的程度,不依附、不抓取世間的事物。

 

 

 

 

【法】

 

-五蓋:當自己有個別的五蓋時知道自己有個別的五蓋,當沒有時知道沒有。未生個別的五蓋生起時知道,已經滅去的五蓋也知道

 

-五取蘊(作爲執取目標的五蘊):知道這是個別的五蘊,個別的五蘊的集起、滅去

 

-六内外處:了知個別的六處,了知個別的六塵,了知緣於這兩者生起的結縛,、了知未生起結縛之生起而,了知已生起結縛之捨斷,了知已捨斷結縛未來不再生起

 

-七覺支:當有個別的七覺支時知道自己有個別的七覺支,當沒有時知道沒有。未生起的七覺支生起他了知,已生起的七覺支修習完滿他也知道。

 

-四聖諦:佛陀這裏有非常詳細的個別解釋、開展

 

 

--但觀法時除了可以觀自法,也可以觀外在的法,或觀内外之法。

-可以觀法的集法、滅法、或集滅法。

-‘存在法‘這樣現起念,只是智和憶念的程度,不依附、不抓取世間的事物。

 

------

 

佛陀說:任何人(正確)修習四念住七年,可以證得阿羅漢果或三果。不要說七年了,假如這樣修六年、五年….七個月,,,,七日,他也可以證得阿羅漢果或三果

 

 

對於義注對以上四念住修法的詮釋,請觀看書末

 

 

 

 

DN23 Pāyāsisuttaṃ波亞西經摘要

 

 

-憍薩羅國的波亞西親王長時間生起這樣的邪見:無其他世界,無自己出生(化生)的衆生,沒有善惡業的果報

 

-有一次,鳩摩羅迦葉與五百位比丘僧團來到憍薩羅國。波亞西親王於是藉著這次機會親近鳩摩羅迦葉尊者,向他提起自己的邪見。於是鳩摩羅迦葉尊者便開始糾正波亞西親王了

 

1-當時佛陀講的日月天子本生故事已經傳遍整個印度了,因此鳩摩羅迦葉尊者問這日月在這個世界或在他方世界呢?他們是天神或人呢?

 

-波亞西親王因而被迫答  ‘在他世、他們是天神。鳩摩羅迦葉尊者因而在這點上擊倒了他。

 

 

2-但波亞西親王還是堅持己見。爲什麽?因爲他所信賴的人曾經是行十惡者,待他們重病確定不會痊愈後,他就去和他們請求:假如他們死後下到惡道,請回來和他說。然而他們死後卻沒有,因而它不信。

 

-鳩摩羅迦葉尊者因而給了一個譬如,假如一個盜賊被國王抓到處以死刑。那位盜賊哀求行刑者給他回去家裏告訴家人,行刑者會理他嗎?同理,地獄的獄卒也不會讓波亞西親王所信賴的人走

 

 

3) 但波亞西親王還是堅持己見。爲什麽?因爲他所信賴的人曾經是行十善者,待他們重病確定不會痊愈後,他也去和他們請求:假如他們死後上天堂,請回來和他說。然而他們死後卻沒有,因而它不信。

 

-鳩摩羅迦葉尊者因而給了一個譬如,假如一個連頭一起掉進屎坑的男子,被拉出後,別人對他多番清洗。之後給他眾多娛樂,他會想回去屎坑嗎?

 

4-但波亞西親王還是堅持己見。他給出的理由和3)相類似,但天堂改爲33

-鳩摩羅迦葉尊者回答。人間的一百年那三十三天的一日夜,如果那些親屬享受完23日的天樂之後再來告訴他,他還在生嗎?

 

 

5)波亞西親王還是不相信,反問是誰告訴尊者有三十三天的。

 

-尊者因而問:一個天生盲的人,假如他説沒有日月星星,他説得對嗎?同樣地,33天不是用肉眼見的,而是要透過天眼來見的。

 

 

6)之後波亞西親王提出另一個他不信的原因。人們都説持戒死後會更好。那麽他們應該快快自殺啊。

 

-尊者因而說一個故事:一個孕婦因爲急著要得到丈夫的遺產、想去知道是胎兒男是女,於是自己用刀剖開肚子。結果自己和胎兒都死了、遺產也拿不到。況且那些修行人不斷活下去是會產生出許多的福德的,也是爲了悲憫、攝益世間。

 

 

7)之後波亞西親王提出另一個他不信的原因。他有次處罰犯人時,用黏土蓋著他來烤。當死後卻沒有看見有靈魂走出來。

 

-尊者因而說,波亞西親王睡覺時也被別人守護著,但也從沒有人在發夢去到不同地方時看到他的靈魂進出。

 

8)之後波亞西親王提出另一個他不信的原因。他有次處罰犯人時,把犯人放在秤上稱重後殺掉他,再來秤重。發現他活著時較輕、較柔軟、較適合作業,但他死後卻完全相反。照理應該靈魂走了之後較輕、較柔軟、較適合作業。

 

-尊者因而說,就如鐵球被燒熱後較輕、較柔軟、較適合作業。當這身體與壽(注釋書:命根),熱(注釋書:業、心、食生火界),與識一起的時候,也是如此。

 

9)之後波亞西親王提出另一個他不信的原因。有一次他把犯人處死。當他快死時,就把他放以各樣的姿勢、抖動、捶擊他。但卻不能見到他的靈魂走出來。然而,他的五根卻再也不能感受五塵了。

 

-尊者因而給了一個譬如。猶如一個吹法螺者拿著螺貝到落後地方吹。當地的人對螺聲很着迷,於是把螺放以各樣的姿勢、抖動、捶擊他,試圖讓螺貝發出聲響。那個吹法螺者見到他們的無知舉動後,拿起螺貝吹了三聲走了。同樣地,當這身體與壽(命根),熱(業、心、食生火界),與識不再在一起時,他的五根卻再也不能感受五塵了。

 

10)之後波亞西親王提出另一個他不信的原因。有一次他把犯人處死,他逐步逐步地切開皮膚等,試圖能看到靈魂,但沒有看見。

 

-尊者因而説了一個拜火者徒弟的故事。他試圖以斧頭削取木材,把他切成許多塊的,但卻不能生火。於是被拜火者訓示:不是這樣生火的!同樣地,波亞西親王沒有以正當的方法證明有其他世界。

 

----------

-波亞西親王不想捨離邪見,因爲當他被人說他愚蠢時,他將會因爲憤怒、掩蓋罪惡、惡意而執著他

 

-尊者因而説了幾個故事以説服他。

 

-波亞西親王終於被説服了。他説,其實他聽到第一個譬如時已經被説服了,只不過想聽取他的辯才。

 

-----

-之後波亞西親王說他想作大牲祭,想迦葉尊者教誡他。

 

-迦葉尊者便說,殺生的祭祀不會帶來大果報,參與者都是八邪道者。就如種子被種在劣田之中。不殺生的祭祀反之才能有大果報

 

 

------

 

-之後波亞西親王對各種人設立佈施,名叫更優秀的青年幫助他經營這些佈施善事。但他卻表示:希望我和波亞西親王在死後不在同一個世界相遇。

 

-波亞西親王聽聞後便召他來問。原來因爲更優秀嫌棄波亞西親王的佈施物品很低劣,連親王自己的脚的不想碰。

 

 

-波亞西親王之後就請更優秀佈施品質更優的東西.

 

-之後,波亞西親王因爲不細心尊敬地布施,不親手布施,不至心地佈施、作丟棄之施,死後到達四天王天。而更優秀青年則投生到33天。

 

-有次牛主尊者游歷天界,得知次事情,回到人間後便和其他人說此事。

 

 

 

 

 

 

 

 

 

DN24 Pāthikasuttaṃ波梨經 摘要

 

 

-有一次佛陀到訪遊行者瑞祥氏的園林。瑞祥氏便問佛陀,他聽聞離車人之子善星還俗,所以問抛棄佛陀的事是否真確。

 

-佛陀於是便回答,他還俗是真的。他幾天前確實找過佛陀,說要抛棄他。佛陀那時便問他

-善星否認,佛陀於是便呵斥他:那有存在誰被誰抛棄嗎?

 

-善星便投訴佛陀沒有現神通給他。佛陀也反駁

 

-善星否認,佛陀於是便呵斥他:那有存在誰被誰抛棄嗎?並說不論有沒有現神通,他的法依然會引導隨法而行的人滅盡所有苦

 

 

-善星便投訴佛陀沒有宣説世界的起源。佛陀也如上面那樣反駁

 

-佛陀繼續說,之前善星在跋耆村中大肆稱讚三寶,現在卻選擇還俗,這樣會被人說他的無能的。儘管如此,善星還是還俗了

------

【神通軼事】

 

-佛陀提到有一次,善星見到裸行者鉤樂柯低亞持著狗戒,即模仿著狗的行爲。看見後善星便心裏讚美他。佛陀用他心通知道它的想法後就罵他枉稱自己是佛教徒。善星於是反擊:你是對他吝嗇阿羅漢的境界嗎?。佛陀否認,於是預言鉤樂柯低亞七天後將會因爲消化不良而死,死時,他將往生最卑賤的阿修羅眾中,成為名叫黑酸粥的阿修羅。着他如果喜歡,可以去查明真相。善星當然不信了,去到鉤樂柯低亞那裏叫他小心飲食。但七天後果然應驗了佛陀的話,而且鉤樂柯低亞也和善星告知了自己的去處。佛陀於是便向他明示自己已經顯現神通了

 

-又有一次,善星拜見持守以下七條戒的裸行者葛拉勒麼得葛。因爲持戒,他在跋耆村受到很大的尊敬

-善星問葛拉勒麼得葛問題時他不能作答而憤怒。這時善星覺得他冒犯了阿羅漢了。佛陀也以上面的説話訓斥他,並預言不久後葛拉勒麼得葛便會破第13-7條戒,卑賤地死去。不久後果然應驗了佛陀的話。佛陀於是便向他明示自己已經顯現神通了

 

----------

 

-有一次,裸行者波梨之子在大衆中宣稱自己神通了得,佛陀作多少神通,他就要作雙倍。善星聽到後就來見佛陀。佛陀卻説:裸行者波梨之子不捨斷那種話,那種見的話,是不可能見到佛陀的。如果他這麼心裏想:自己不捨棄這些而能去見佛陀的話---他的頭會破裂。善星於是便請佛陀小心説話,因爲假如他以各種形態(例如變身成爲動物)來見佛陀,佛陀就是說妄語。佛陀卻非常有自信。

 

-善星於是問佛陀,是他自己以神通知道,或是天神來告訴佛陀的呢?佛陀說兩樣都有。名叫阿若得的離車人將軍最近死了,投生到33天,他來見佛陀時說波梨之子是無恥的説謊者,因爲他預言自己會投生到大地獄。他也告訴佛陀以上有關他傲慢言論的事情。

 

-之後,佛陀有次去到裸行者波梨之子的園林。那時善星便去告訴其他的離車族人將有神通看了!於是聚集了幾千人的群衆。當時裸行者波梨之子嚇怕了,自己逃去黑烏木殘株的遊行者園林

 

-那時,那群群眾召喚某位男子叫波梨之子履行承諾。那時,波梨之子雖然口説要來,但只在那裡慢慢移動,卻不能從座位起來。那位男子問他是否臀部黏在椅子上後面,他依然是這樣。那位男子便知道他敗了

 

-之後,某位離車大臣也去到重複了這樣的橋段。佛陀重複了他自己的預言,并説如果離車的尊者們想以皮繩繫縛後,以牛軛拉裸行者波梨之子。那個皮繩會被波梨之子切斷

 

-木鉢者的徒弟若立亞也去見裸行者波梨之子,不僅重複先前的橋段,也以豺狼不自量力地模仿獅子那樣嘲笑他。但波梨之子依然不能離開。

 

 

-後來佛陀以佛法使到大衆歡喜之後,入了火界定,上升到七棵棕櫚樹高度的虛空中,化作另一個七棵棕櫚樹高度的火焰,令其燃燒、冒煙後,再出現於大林重閣講堂。(這樣的神通是在出了四禪之後決意而生的)。之後佛陀便向他明示自己已經顯現神通了

 

 

----

 

-之後佛陀回到現在,和瑞祥表示自己不僅知道所謂的世界起源論怎樣來,也知道比這個更勝的涅槃。

 

-有三個原因讓人安立世界開端之教義。佛陀去問那些說這個的人時,他們不能夠回答,反而會反問佛陀。以下是佛陀給出的解答:

 

1.世界形成之初,有一位從光音天死去,投生到初禪天的有情。當時沒有其他天神,但經他願求之後碰巧有其他從光音天壽終的有請來投生,讓他自以爲是創世主。其他梵天神也這麽認爲。當他們後來投生到人間時,得到禪定,只能回憶到梵天的那期生命,就會認爲大梵天王是常,其他生命是無常的。

 

2. 有名叫戲樂過失的天神,因爲只顧著玩樂,忘記保養身體(飲食等)而死去。當他們後來投生到人間時,得到禪定,只能回憶到那期生命,就會認爲那些沒有忘念的天神生命是常,其他生命是無常的。

 

3. 有些天神因爲互相妒忌,令到身心耗損而死。當他們後來投生到人間時,得到禪定,只能回憶到那期生命,就會認爲那些沒有互相妒忌的天神生命是常的,其他生命是無常的。

 

4.有些人從無想有情天死去之後,他們及後投生到人間,得到禪定,只能回憶到那期生命

 

 

---------

-瑞祥待佛陀說後,對佛陀生起了很强的信心,想佛陀繼續教導他法。但佛陀婉拒了他,因爲他是外道難以理解佛法,機緣未到。唯有埋下正法的種子。他叫瑞祥守護對佛陀的信就好了

 

 

 

 

 

 

 

 

 

 

 

 

 

 

 

 

 

 

 

 

 

 

 

 

 

 

 

 

DN25 Udumbarikasuttaṃ烏頓玻利額經 摘要

 

-有一次,屋主們集合在一起想見佛陀,怎料佛陀正在打坐,於是他們決定先見遊行者尼拘律

 

-遊行者尼拘律那的群衆那時在談論各種無意義的話題。當見到屋主們就令自己的群衆安靜,因爲佛教徒都愛安靜。

 

-那時,屋主們便說,其他的外道嘈雜地討論各種無意義的話題是一種,佛陀安靜、在森林等地獨處又是另一回事。

 

-遊行者尼拘律便反擊:佛陀沒有與誰交流,哪能得到智慧呢?他的智慧被孤僻的環境所破壞了。如果佛陀來他們一個問題就能擊倒佛陀。

 

那時,佛陀以天耳聽到他們的對話。於是便去到那裏。他們問佛陀佛陀的法是什麽?依此能調御弟子,讓弟子得以平息,作爲他們梵行的志向、基礎?

 

-佛陀說因爲他們有著不同的見解等,是難以了知佛法的。於是叫他們不如問當我怎樣時,苦行和厭離是完滿的?怎樣是不完滿的?

 

-那時那些外道轟動起來,佛陀那麽具威力,竟然擱置自己的而邀請別人說自己(擅長的理論)

 

-於是他們便如佛陀提議地問佛陀了。佛陀便舉出一般人認爲的苦行,即裸體、七天才吃一餐等,問他們這些苦行和厭離是否完滿?外道當然說完滿了

 

-但佛陀說,這些仍伴隨許多小煩惱。有哪些呢?

1.       因爲苦行而愉悅、認爲已經達成目標

2.       因爲苦行而自贊毀他

3.       因爲苦行而迷醉傲慢、作惡、疏忽(於證悟阿羅漢)

4.       因爲苦行產生利得名聲,而愉悅、認爲已經達成目標

5.       因爲苦行產生利得名聲,而自贊毀他

6.       因爲苦行產生利得名聲,而迷醉傲慢、作惡、疏忽(於證悟阿羅漢)

7.       苦行者對食物挑剔、迷醉地享用食物

8.       苦行者因爲貪圖別人的利得名聲而苦行

9.       苦行者貶低其他非苦行者

10.   苦行者妒忌、羡慕其他修行人所取得的尊敬

11.   苦行者刻意躺在別人看得見的地方(引人注意)

12.   苦行者希望別人知道自己的苦行

13.   苦行者故意妄語,尤其時別人問題會不會接受這種食物時

14.   當佛陀教導佛法時,應該被認同的他不認同

15.   憤怒與惡意(敵意為相、不能捨棄敵對為作用,不停憤怒為現起)

16.   Makkho(貶低他人的美德為相、摧毀為作用、覆蓋為現起)、paāso(競爭為相、把自己和別人的美德相提并論為作用、量度別人的美德為現起)

17.    嫉妒、慳吝

18.   Māyā(覆蓋已作的惡為相、掩蓋為作用、障礙為現起)、saho (欺詐為相)

19.   thaddho硬的(=thambho心膨脹為相、叛逆為作用、不柔軟為現起)、惡欲(自己沒有這種品德,卻想別人知道)

20.   有邪見、常斷見等

21.   染於世俗、固執不能放捨

 

-尼拘律於是承認,這些確是苦行的雜染、某些確實有齊這些。

-佛陀於是說以上的相反,并説做齊這些只是最高核心的外皮

 

-尼拘律追問佛陀有關最高核心的教導。

 

-佛陀就説,苦行者要先持守四條禁戒

 

-於是到獨居處去除五蓋(有詳説具體内容)、修習四梵住。但說這只是苦行的内皮

 

-什麽是最高的獲得與核心的獲得?那就是修得宿命通和天眼通

 

-説完後那些外道就大聲喧嘩,自己和師父都不知道那麽多、那麽好的法。其他屋主便伺機帶起一開始時他們的傲慢之語----‘佛陀的智慧全被獨居所毀滅了‘---讓他們無地自容。佛陀問這是否真確,尼拘律也就承認了

-----

 

-佛陀繼續問他有沒有聽過那些長老、祖師説過那些過去的阿羅漢、佛陀不喜歡吵鬧、說各種無意義的話,而在寧靜的環境下獨處呢?尼拘律承認了。佛陀反問,爲什麽那麽老練、有記憶力、有意識的他不想,佛陀在教導爲了覺悟、調御、止、越過、涅槃的法呢?

 

-尼拘律因而道歉

 

-佛陀繼續說,有智慧、不狡詐、不誑偽、正直的人們當修習佛法,他們只需用七年..六年一個月七天就能證悟涅槃了。

 

-佛陀接著說,他這樣說並不是爲了

-他們這樣,就讓他們繼續下去吧。但佛陀教導法,是爲了去除不善、導致再生、老病死等法。當他們一擲依之實行、將能捨斷污染、增長清净、親自以智慧體驗後,住於智慧完滿的狀態。

 

-那時因爲他們全都被魔纏心,雖然知道自己愚蠢,但竟然一個人也沒有提出要跟佛陀修行。過後他便騰空離去,出現在耆闍崛山

 

 

 

 

 

 

 

 

 

 

DN26 Cakkavattisuttaṃ轉輪王經 摘要

 

 

-佛陀有一次召喚比丘,叫他們要依靠自己,不要依靠其他。怎樣為依靠自己?修四念住。佛陀比喻這位父親(保護者)的境域,走進他,魔就找不到機會了。

 

-接著開始講往事。從前有個名叫堅固輞的轉輪王。過了好幾千年之後他告訴侍從:假如天的輪寳滑離,就要通知他了。又過了好幾千年輪寳真的滑離了,代表著他的壽命就快要終結了,因此交代兒子繼承王位。自己已經享受了人間的快樂很久了,是時候要出家修行追求天樂。

 

-舊國王出家了七天之後,輪寳消失了。兒子國王不高興,去找父親。父親說天之輪寳不從父親那裏繼承,而是當他繼承了轉輪王的責任之後,在第十五布薩日去到最高樓上,天輪可能會出現。

 

-什麽是轉輪王的責任呢?就是要以法而非非法保護所有人。凡貧者就應該佈施給他們。而且應該去找那些戒絕傲慢(九種傲慢)、戒絕疏忽大意(捨離五欲)、忍辱和柔順、平息貪嗔癡的修行人,問他們什麽是善、不善等,然後實行

 

-那位兒子轉輪王照做了,果然輪寳出現,成爲轉輪王後不用暴力,以正法征服四方,教導其他國王要持五戒等。輪寳所到之處,其他國王也自己來歸順

 

-這個傳統以堅固輞王為第一,一直延續到第七位轉輪王後就斷了。

 

-第八任王帝在輪寳出現後沒有去找父王詢問轉輪王的責任。那些朝臣等便主動逞英回答王帝關於轉輪王的問題。王帝確實照做,但沒有給貧窮者財物。因此貧窮擴大,偷盜出現。被人捉拿之後他説自己無法生活下去了。於是王帝便給錢他,叫他養活家庭、佈施給修行人積福生天。

 

-人們聽聞只要偷盜,就有錢拿。於是便都一起偷盜。王帝見此不是辦法,於是便把他們游街示衆,斬頭去。

 

-其他人想偷盜的人聽聞有人被斬頭了,於是製作利刀去搶劫。殺生生起時,原本8萬歲的人,他們的孩子變成4萬歲了,容色也減退了。

 

-在人壽4萬歲時,有個盜竊案的犯人被審判時故意說了妄語。妄語出現時,他們的孩子變成2萬歲了,容色也減退了。

 

-在人壽2萬歲時,有個盜賊被人告狀離間,離間語出現。離間語出現時,他們的孩子變成1萬歲了,容色也減退了。

 

-在人壽1萬歲時,有些人美麗、有些醜陋。那些醜陋的妒忌美麗的,於是和他人的妻子性交。邪淫出現時,他們的孩子變成5千歲了,容色也減退了。

 

-在人壽5千歲時,粗惡語和閑雜語擴大,他們的孩子有些變成2500 歲,有些2000歲,容色也減退了。

 

--在人壽2500歲時,貪婪(想將別人的東西佔爲己有)、惡意擴大,他們的孩子變成1000 歲,容色也減退了。

 

--在人壽1000歲時,邪見擴大,他們的孩子變成500 歲,容色也減退了。

 

 

--在人壽500歲時,非法貪(注釋書:亂倫)、不正貪(注釋書:對他人的財物等的貪著+想食其他衆生的肉喝血的貪)、邪法(注釋書以同性戀解釋)擴大,他們的孩子變成250/200 歲,容色也減退了。

 

 

--在人壽250歲時,這些法擴大:不尊敬母親、父親、沙門、婆羅門、家族中長輩----他們的孩子變成100 歲,容色也減退了。

 

 

總結:

 

偷盜:跌到4萬歲

 

妄語:跌到2萬歲

 

離間語:跌到1萬歲

 

邪淫:跌到5千歲

 

粗惡語和閑雜語:跌到20002500

 

貪婪(想將別人的東西佔爲己有)、惡意:跌到1000

 

邪見:跌到500

 

非法貪(亂倫)、不正貪(對他人的財物等的貪著+想食其他衆生的肉喝血的貪)、邪法(注釋書以同性戀解釋):跌到200250

 

不尊敬母親、父親、沙門、婆羅門、家族中長輩:跌到100

 

--------

 

-在人壽10歲時,

 

-那時,他們知道因爲他們受持不善法才有這樣的災禍。於是決定行善。行什麽善呢?不殺生!如此,他們壽命增加,容貌改善,他們的孩子壽命長到20歲。

 

-如此他們不斷增加善行,直到八萬歲。

 

-八萬歲時

 

--------

-佛陀之後重申我們要依靠自己那點

-要走在自己父親與祖父境界(保護者)的適當範圍,比丘們將增加

 

-佛陀說他不見還有其它任何一種力量像魔那麼難克服

 

 

 

 

 

 

 

 

 

 

 

DN27 Aggaññasuttaṃ世界開端經 摘要

 

-襪謝德與婆羅墮當時想成爲比丘,所以在經理觀察期。他們有一次去見佛陀。

 

-經過佛陀的詢問,他們說自己的確被自己的婆羅門氏族謾駡:自己身爲最上階級的婆羅門,為梵天所生,卻竟然想成爲最卑劣的階級---梵天的腳所生的沙門,這是不應該的

 

-佛陀於是反駁

 

-雖然有種種種姓,但當他們來到佛陀那裏出家,信心已經達到不壞時,他就可以被説是佛陀的親生子、法的繼承人。因爲『法身』、『梵身』、『已成爲法者』、『已成爲梵者』--為佛陀的同義詞

 

------------

-於是佛陀開開始說出種姓的由來。那要追溯到世界(地球)形成之初了。

 

-當時世界被毀滅,大部分的衆生生到光音天。他們以禪悅為食物,以清净的狀態行走於虛空。長時間過後,世界生成,有些也從光音天死去了。他們也像光音天天神那樣在地球上存在。

 

-那時只有水存在,沒有日月星星等,四周漆黑一片。大家叫大家衆生。那時有名叫地味的食物在水中遍佈,就像牛奶依那樣的外觀、蜜糖那樣美味的。那些半人半神的衆生嘗了之後着迷了,他們的光亮消失,日月星辰出現,季節等也開始運行。

 

-那些吃得多的衆生變得醜陋,吃得少的較美麗。那些美麗的因而變得傲慢,因此地味消失。他們集合而苦叫哎呀!味!哎呀!味!。現在的人嘗到美味的後都會這樣說,殊不知是世界開端時的用語。

 

-之後地餅出現,也是很好吃,像凝乳一樣的外觀、蜜糖一樣的味道。同樣的劇情發生,因爲傲慢而地餅消失。

 

-蔓藤出現,也和地餅差不多。同樣的發生,因此蔓藤消失。他們集合而苦叫『哎呀!我們的!哎呀!我們的蔓藤消失了!』。現在,逢人遇到痛苦之事,都會説『哎呀!我們的!哎呀!我們的消失了!』--這也是緣用過去的語言

 

-蔓藤消失時,不被耕種、沒有穀糠的熟米出現。因爲吃了它,人們的身體變得更加粗重,男女性徵出現。因爲過度地互相思戀,因此淫欲出現,他們作出性行爲。

 

-那時其他衆生見到後對他們投擲塵土、灰、牛糞,咀咒他們:『不淨者滅亡,不淨者滅亡。』,怎樣可以這樣做的呢? 當時印度某些地方也有這種丟污物的風俗,也是由此而來。當時淫行是非法的,現在卻被接受

 

-那時因爲人們過多地作性行爲,所以着手建屋。

 

-當時某個懶惰的人爲了不用每天去拿食物,於是開始儲藏食物。其他的衆生也一起仿效,并且越來越放肆。因此米粒被糠包覆,要被收割。

 

-他們知道後一起苦了,正是因爲種種不善法,讓這些發生。他們決定分米、設立界限。

 

-然而,某位衆生拿取非份之穀物,被告誡後仍做了兩次。他於是被呵斥、被攻擊身體。妄語也生起了。到現在,偷盜、妄語、斥責、傷害出現。

 

-爲了能驅逐、教訓滋事份子,他們選出一位較好看的、較有影響的眾生,各人給他部分米,要他教訓那些壞人。於是,剎帝利種姓就生起了。剎帝利的意思其實是田主的意思。國王的意思是『以法使其他人喜悅』。

 

-有些衆生有見種種不善法出現,因而想去除他們。他們到靜處禪修。有些不能夠禪修的,則住下來編典籍。那時被認爲是(比王族)下劣的,現在卻被認爲是高尚的。婆羅門的種姓因而被知道,而它的意思是他們移除惡不善法

 

-某些眾生受持婬欲法,從事各種工作,因而被稱爲毘舍

 

-其餘眾生成為獵人行者、卑劣的職業,因而被稱爲首陀羅

 

-------

 

-佛陀說,有些人身口意行惡,死後生苦界。有些人身口意行善,死後生善道。有些人身口意既行善,也行惡,因而死後感受苦與樂。

 

-某些人修習七覺支,因而成爲阿羅漢。他們是最上的,因爲他們有法。

 

-佛陀引述---大梵天常童子說種姓中最上的是剎帝利,天神與人類當中佛陀最上。佛陀也認可

 

 

 

 

 

 

 

 

 

 

 

 

 

 

 

DN28 Sampasādanīyasuttaṃ能淨信經 摘要

 

-舍利佛尊者對佛陀說,過去、現在、未來都不存在比佛陀有更高的證悟

-佛陀質疑,問舍利佛尊者是用他心通知道的嗎?

-舍利佛尊者否認,但他以類比知道:就好像一個城堡,僅經一道門可以進入城内,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門路,因此知道任何生物只此地方可以進入。同樣地,過去、現在、未來的佛陀都必定是捨斷五蓋、在四念住上善建立、完滿七覺支後成爲佛陀。

 

-舍利佛尊者爲了聼法去到佛陀那裏,佛陀一直教他更高的法,直到他親證那個最高的法,所以相信三寶

 

-接著舍利佛尊者便詳説佛陀的教導:

 

-佛陀教導三十七菩提道品

 

-教導内外六處

 

-有四種入胎

 

-四種他心通

 

-四種成就

 

-佛陀教導有七種人(MN70)

 

-佛陀教導有關勤奮的七覺支

 

-佛陀教導應怎樣説話這是最上的

 

-佛陀教導的戒、正行這是最上的

 

 

-佛陀知道各人的根基能達到多高的果位

-佛陀知道各人是多高果位的聖者

 

-佛陀知道爲什麽別人會有恆常論

 

1.他説我和世間長恆,因爲他得到禪定後能夠回憶自己過去一至幾十萬世

2. 他説我和世間長恆,因爲他得到禪定後能夠回憶自己過去一至十個世界周期的生命

3. 他説我和世間長恆,因爲他得到禪定後能夠回憶自己過去十至四十個世界周期的生命

 

 

 

-佛陀教導宿命通、天眼通

 

-佛陀教導各種神變,如穿墻、飛起來等---這是非聖的

-佛陀教導聖的神通

 

 

 

-佛陀不觸達兩邊:苦行和從事欲樂。而能隨心達到四禪

 

-過去未來只有和佛陀有同樣證悟的人(其他佛法),沒有更上。現在沒有和佛陀同等的人,因爲一(萬)個世界内不可能同時出現兩位佛陀

 

-舍利佛尊者問佛陀以上的内容他有沒有毀謗佛陀。佛陀說沒有並肯定了它

 

-尊者優陀夷覺得很震撼,因爲儘管佛陀有那麽大的威力,卻從不顯示出來。其他外道只是具備這其中一法已經恨不得大肆宣傳了

 

-佛陀於是叫舍利佛尊者把剛才他說的常常説給所有佛教徒,因爲這樣做時,那些對佛陀沒信心的人對佛陀的疑心就會被捨斷

 

 

 

 

 

 

 

 

 

 

 

 

 

 

 

 

 

DN29 Pāsādikasuttaṃ清淨經 摘要

 

-尼乾陀若提子死後,他的團體破裂為二,互相爭吵。而他的在家弟子眾因而感到非常失望。

 

-沙彌純陀因而對尊者阿難說起這件事。阿難尊者認爲這事應交由佛陀所評論,因而和他一起去找佛陀。

 

-佛陀於是說這個不被佛陀所説、不導向寂靜、惡說的法和律就會是這樣了

 

-佛陀於是説出四種情況

 

-佛陀提到,這樣的情況,弟子會後悔:佛陀出世、善法被教導,但弟子卻不知正法,那些被結集的句子不被澄清直到被清楚明白。反之則不會後悔

 

-佛陀因而說,什麽樣的梵行是不完整,什麽是完整的。以下列舉出完整的梵行:

 

-佛陀於是說,現在佛教已經完整了。況且,佛陀不見其他一位大師像他一樣得到最高的利養、稱譽。僧團也是一樣

 

-佛陀引用一句由巫大葛-辣麼之子說的話:『當看見時,他沒看見。』世俗的意思是只看到剃刀的很利的那面,但沒有看到刀鋒。佛陀因而解釋,以他的角度:當看見時是指完滿的梵行。他沒看見是指,在佛陀的教導裏沒有看見應該被去掉的、或加入的。

 

-佛陀於是說,凡他所證悟並教導的法,即37菩提道品,應該集合所有字句和道理,不要爭論。這樣佛教就會長久,能利益許多天神和人類。

 

-佛陀於是教導怎樣能和合地在一起

 

-佛陀接著說。他不僅教弟子們讓其當生無煩惱、自制之法,也教導來生的:

 

-假如有人質疑:佛弟子出家人實行快樂。那時應問他們:你指的快樂是指什麽?快樂有許多種哦!

 

-佛陀指,有四類快樂是低俗無益、不導向涅槃的:

 

-假如有人說佛弟子出家人是從事這四種快樂時,應該否定他們

 

-佛陀於是說,有四種快樂導向涅槃:四禪。當有人說佛弟子出家人實行這種快樂時,應贊同他們

 

-佛陀說,住於這四種快樂的人,能夠預期四果

 

-可能有人會質疑,佛弟子出家人在沒有堅定的法。那時應該說佛陀有教導弟子有生之年都不應被僭越之法。

-阿羅漢有九種東西是不會犯的

 

-可能會有人說,佛陀只顯示出過去世的無窮知見,但沒有未來的無窮知見。佛陀說,他能隨其意欲回憶任何過去的事。但佛陀已經沒有來生了

 

-佛陀談到他説話的藝術,關於過去,如果

-有關未來的事也是一樣

 

-佛陀爲什麽被稱爲如來?

 

-可能會有外道問以下這些,但佛陀不會解答這些,只說四聖諦,因爲導向涅槃

 

-佛陀於是提到和過去有關的見,有些人會說只有自己的是真實,其他空虛。但佛陀不會同意,因爲有不同想法的人。佛陀安立更好的(四聖諦)

 

 

-佛陀於是提到和未來有關的見,有些人會說只有自己的是真實,其他空虛。但佛陀不會同意,因爲有不同想法的人。佛陀安立更好的(四聖諦)

 

 

-佛陀說,爲了超越這些邪見,佛陀教導四念住

 

 

 

 

 

 

 

 

 

 

DN30 Lakkhaṇasuttaṃ相經 摘要

 

 

-佛陀說,有這32種大人相的話,只有兩個可能性:在家成爲轉輪聖王。出家成爲佛陀。而這32種大人相是什麽呢?

 

-外道知道這32相,卻不知道是什麽業造就這32

 

------------

 

1)足掌平滿

 

得到的原因:

以上善業其他果報

 

----------

2)足底生輪

 

得到的原因:

-去除別人恐懼、給予庇護的果報

 

以上善業其他果報

 

 

----------

3腳後跟圓滿手足指長身體直如梵天

得到的原因:

-戒除殺生、對所有衆生都有悲憫心

 

以上善業其他果報

 

---------

4)七處豐滿

 

得到的原因:

-佈施食物和飲品給人

 

以上善業其他果報

 

 

---------

5手足柔嫩手足指有網紋

 

得到的原因:

-四攝法--佈施、善意的説話、有利益的行爲、平等(不輕蔑其他人、和人同甘共、一起用餐等)

 

以上善業其他果報

 

 

---------

6腳踝在(腿)中間’ 和 ‘身毛持續聳立’

 

得到的原因:

-不吝嗇地常為眾人講說連接利益與法的說話

 

以上善業其他果報

 

 

---------

7腿纖如

 

得到的原因:

-盡力讓學生快速掌握知識的果報

 

 

以上善業其他果報

 

 

---------

8)皮膚細滑

 

得到的原因:

-學習什麽是善、惡、會受譴責、不會受譴責、應行踐,不應行踐、會帶來長期的痛苦或快樂

 

 

以上善業其他果報

 

--------------

9)身色金黃

 

得到的原因:

 

 

 

以上善業其他果報

 

--------

10)陰部密隱

 

得到的原因:

-使長久失散或旅居國的人和親屬團聚

 

以上善業其他果報

 

-----------

11軀體如榕垂手及膝

 

得到的原因:

-根據別人的道德才能而給予佈施

 

以上善業其他果報

 

 

-----------

12上身如獅腋窩平滿雙肩平正

 

得到的原因:

-祝願和幫助他人,在各方面(美德上和資產上)增長而不損失

 

以上善業其他果報

 

------------

13)天堂般最好質素的味

 

得到的原因:

-不傷害別人身體

 

以上善業其他果報

 

-----------

14‘雙目深黑’ 和 ‘睫毛如牛’

 

 

得到的原因:

-以和藹、不蔑視、不憤怒的目光看

 

以上善業其他果報

 

---------

15頭如戴有頭

 

得到的原因:

-帶領人做各種善行

 

以上善業其他果報

 

 

----------

16‘一毛孔生一毛’ 和 ‘眉間長有柔軟白毛’

 

得到的原因:

-不妄語

 

以上善業其他果報

 

 

---------

17具四十齒齒齒無隙

 

得到的原因:

-得到消息後不爲了離間別人而對人說。他是分裂的調解者、和諧的散播

 

 

以上善業其他果報

 

-----------

18‘具廣長舌’ 和 ‘話音如梵天,唸誦如美聲鳥’

 

 

得到的原因:

-不惡口,說別人愛聽、柔和悅耳的話

 

以上善業其他果報

 

-----------

19面頰如獅

 

得到的原因:

-不說閑雜

 

以上善業其他果報

 

-----------

20‘牙齒平正’ 和 ‘雪白的牙齒’

 

 

 

得到的原因:

-謀生清净、正當

 

以上善業其他果報

 

 

 

 

 

 

 

 

 

 

 

 

 

 

 

 

 

 

 

 

 

 

 

 

 

 

DN31 Siṅgālasuttaṃ辛額勒經 摘要

 

-有一次,佛陀見到屋主之子辛額勒清晨起床後沾濕衣服,禮拜六方: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

 

-佛陀問他爲何這樣做,得出原來是他父親臨死交代的。佛陀於是說,在佛法中不是這樣禮拜六方的。

 

-佛陀於是說,只要做齊這些,就能完成這世和下世的任務,死後往生善道。(這裏即是在家人的責任與義務)

 

-----

 

【四種污染業】

 

-什麽是捨斷四種污染業?指著們不會讚賞這些

 

 

----

【在四處上不作惡業】

 

-在四處上不作惡業不被這些征服就能得到追隨者不因爲貪欲而作不應作的

-----

【六個財產的敗散口】

 

-不親近六個財產的敗散口

 

a)沉迷飲酒的六種過患

1)      現有的錢財損耗(進入債務)

2)      增添紛爭(或有暴力事、毀壞家庭)

3)      滋生疾病(例如眼病等等)

4)      滋生惡名(飲醉後作不應作的)

5)      暴露私處,

6)      智慧減弱(失去理智)

 

b) 沉迷於不當時段遊逛街的六種過患

1)      無法守護自已

a.       注釋書:夜晚外出沒有燈光會絆倒樹樁,蛇、夜叉聚集,敵人知道他會去某處便會埋伏然後伺機殺

2)      無法守護妻兒

a.       注釋書:她們會模仿自己,或會遭遇不測

3)      無法守護自己的財產

a.       注釋書:盜賊會想盜竊空

4)      於惡事遭嫌疑

a.       誤會是他盜竊、通奸

5)      對他滋長不實之言

6)      諸多苦法前來

 

c) 出入娛樂場所的六種過患

1)      變得專注於尋找哪裡有舞蹈

2)      變得專注於尋找.哪裡有歌唱

3)      變得專注於尋找哪裡有奏樂

4)      變得專注於尋找何處演說

5)      變得專注於尋找哪裡有手鈴樂

6)      變得專注於尋找哪裡有鼓樂

 

d) 沉湎賭博的六種過

1)      贏者添怨家,

2)      被征服者悲錢財,

3)      現有的錢財損耗,

4)      連一般的説話也不讓人信服(注釋書:人們標簽賭徒為不可信)

5)      朋友輕蔑(注釋書:不想和他見面)

6)      婚姻無望——‘這男人是賭徒,不能養妻。 ’

 

e) 結交惡友的六種過

1)      結交沉迷賭博者

2)      結交(注釋書:對女人、飲食)上癮者

3)      結交對飲酒上癮者

4)      結交(注釋書:僞裝而)詐騙者

5)      結交(注釋書:當面)詐騙者

6)      結交殘暴者(匪徒等)

 

f) 懶惰成性的六種過患—各種藉口,讓財富不生、已經有的減退

1)      太冷了不工作,

2)      太熱了不工作,

3)      太晚了不工作,

4)      太早了不工作,

5)      我太餓了不工作,

6)      我太飽了不工作。

 

-之後佛陀還説了一首偈,内容圍繞上面的内容。但也有提到在家人不應日夜顛倒、飲酒上癮,這樣才能做好在家人。

 

------

 

-接著佛陀支開而大談朋友的類型

 

非友似

 

-四種非友似,佛陀說智者應該避開他們

 

-什麼都要的為非友似友

 

-只說不做的非友似

 

-阿諛奉承的非友似

 

-墮落的非友似

 

-----

【四種好心朋友

有此四種好心朋佛陀說,對這些朋友應該尊重地結交,好像母親對待親生兒子那樣愛護

 

 

幫助別人的朋友

 

同甘共苦的好心朋

 

 

曉以義利的好心朋

 

有悲憫心的好心朋友

 

-------

 

-佛陀接著說怎樣才能做好在家人的本分

 

-佛陀也有教導怎樣用錢

 

-------

 

-隨後佛陀談如何保護這六方

 

【父母與兒女的關係】

 

兒子應以五事奉侍東方的父母:

1. 養活維持

2.優先幫父母辦事

3.維持那些良好的家風,例如供僧,不良的就捨棄

4.跟隨父母正確的教誡、繼承祖業

5.為逝世的先人作佈施

 

父母應以五事慈愍兒子:

 

1.勸阻諸惡,

2.令立於善,

3.令學技能,

4. 爲他撮合合適之妻,

5.適時授與遺產。

 

 

【老師與學生的關係】

弟子應以五事奉侍南方的師長:

 

1.起立

2.定時侍候

3.用心、有信心地聽取老師的説話

4.為老師作各種服務

5.仔細領受技能。

 

師長以五事慈愍弟子

1.善訓練、帶領學生

2.學生掌握所學

3.傳授一切技能知識

4.推薦給朋友

5. 於各方位保護他 (例如在大衆中讚美學生,假如自己成爲梵天神也去保護他)

 

 

【夫妻關係】

 

夫主應以五事奉侍西方的妻子:

 

1.尊重(像對母親那樣尊重地説話)

2.不輕蔑(不像對奴僕那樣鄙視地説話)

3.不通奸

4.讓與主權(家務等就讓她打理,以免她憤怒)

5.贈送飾品

 

妻子以五事慈愍夫主:

1.妥善安排家務工作,

2.攝集侍從(例如送禮物)

3.不通奸

4.守護丈夫、家裏所得

5.對一切事務嫻熟、不懶惰

 

 

【朋友關係】

 

良家之子應以五事奉侍北方的朋友:

1.以布施

2.以愛語

3.以利行

4.以平等(不輕蔑、同甘共苦、一起吃飯、共住等)

5.以誠實守信

 

家主子,被良家之子以此五事奉侍北方的朋友,以五事慈愍良家之子:

1.保護醉友,

2.保護醉友的錢財,

3.作恐懼者庇護,

4.有難時不棄

5.尊重其後代

 

 

 

【主人下屬關係】

主人應以五事奉侍下方的奴僕、工人:

 

1.隨能力安排工作,

2.給與食物及薪酬,

3.病時照顧,

4.分與珍饈美味

5.適時給予休息

 

奴僕、工人以五事慈愍主人:

 

1.早起,

2.晚寢,

3.只取所與,

4.妥善完成工作,

5.讚美稱譽主人(如主人怎樣對自己好)

 

 

【在家出家人的關係】

 

良家之子應以五事奉侍上方的沙門、婆羅門:

 

1.以慈身業,

2.以慈語業,

3.以慈意業,

4.不閉門戶(注釋書:歡迎他們)

5.施與食物。

 

沙門、婆羅門以六事慈愍良家之子:

 

1.勸阻諸惡,

2.令立於善,

3.善意慈愍,

4.令聞未聞,

5.淨化已聞,

6.示生天道。

 

 

----------

 

-説完之後,佛陀也教導我們如何獲得追隨者

 

 

-佛陀提到四攝法的重要性

 

 

 

 

DN32 Āṭānāṭiyasuttaṃ阿塔那帝亞經 摘要

 

-有一次,這四大天王以四大軍守衛佛陀的四周。有這四大軍

 

-北方的毗沙門天對佛陀說,大多數的夜叉對佛陀沒有净信心,因爲佛陀教導五戒,但他們卻做五戒相反的行爲,因而不喜歡佛陀。

 

-一些佛弟子可能回到一些了無人烟的地方禪修,爲了保護他們於那些對佛陀沒有信仰的夜叉,因而送了一首寄--《阿提那守護偈給佛陀。

 

-這首偈其實以巴利文唱誦會比較好。因此這裏摘取一些重要的内容而已

 

-偈頌一開始讚美過去七佛

 

-之後講到東方

 

-南方

-西方

 

-北方

 

 

-毗沙門天說,當佛弟子掌握了這首偈後,如果有任何非人惡意傷害他們。這些非人會有以下後果

 

-有些凶惡的非人可能不服從天王或天王的大衆,因而被稱爲叛逆者

 

-那時,天王提議,假如佛弟子被侵擾時,還可以呼喚41位夜叉將軍的名號,告知並呼喚他們---有夜叉騷擾自己。

 

 

-之後,佛陀把上面的事情告訴比丘們,叫他們學習這首偈言

 

 

 

 

 

 

 

 

 

 

 

 

 

 

 

 

 

 

 

 

 

 

 

 

 

 

 

 

 

DN33 Saṅgītisuttaṃ結集經 摘要

 

 

-有一次,波婆城末羅人名為屋巴大葛的新集會所剛完成不久,未被人住過。他們聽聞佛陀和五百位比丘的大比丘僧團來到,於是請佛陀第一個住他,那樣就會為他們帶來長久的利益。佛陀同意了

 

-佛陀説了大半夜法讓末羅人喜悅之後背痛。因此請舍利佛尊者為僧團説法。

 

-那時尼乾陀若提子死後,他的團體破裂為二,互相爭吵。而他的在家弟子眾因而感到非常失望。舍利佛尊者於是說這個不被佛陀所説、不導向寂靜、惡說的法和律就會是這樣了。而佛法則是他們的相反,因此應全部集結,不要爭論,這樣就會讓正法久住,利益天神與人類

 

-什麽法應被結集呢?舍利佛尊者很系統化地由110那樣列舉出一些寶貴、由佛陀誦出的法

 

-關於一的法:一切眾生皆因食而存續、一切眾生皆因行而存續

 

注釋書:

有四食:搏食(業、心、時節、食生食素)、觸食、意思食(思心所)、識食

 

--------

 

-關於二的法有以下

 

 

-關於三的法如下

a)       低劣界(注釋書:20不善心的生起)、

b)      中界(注釋書:其餘三地之法)、

c)       勝妙界(注釋書:出世間法)

a)       欲的渴愛(注釋書:對五/六欲享樂的貪)、

b)      存在的渴愛、

c)       虛無的渴愛(注釋書:連接斷滅見)

a.有身見(注釋書:20種有身見)、

b.疑、

c.戒禁取(注釋書:信奉那些無意義的戒如牛戒)。

a)       欲的尋求、

b)      有的尋求、

c)       梵行的尋求(注釋書:帶著世界是常等邪見去修行)。

a.『我是優勝者』的慢、

b.『我是同等者』的慢、

c.『我是下劣者』的慢。

a)       有身邊(注釋書:五取蘊)、

b)      有身之集邊(貪愛)、

c)       有身之滅邊(涅槃)

a)       苦苦性(苦受)、

b)      行苦性(注釋書:條件組合的事物被生老崩解壓迫等所逼迫)、

c)       變易苦性(注釋書:樂受滅去而生起苦)。

a)       邪性決定的積集(注釋書:加上定邪見的無間業)、

b)      正性決定的積集(注釋書:四聖道)、

c)       不定的積集(注釋書:其餘的法)。

a)      應被尊敬之火(注釋書:父母,因爲對我們有大恩德)、

b)      家主之火(注釋書:丈夫,因為給了妻子許多)、

c)       值得被供養之(注釋書:修行人)

a)      可見、會引起反應的色,

b)      不可見、會引起反應的色(注釋書:微細的色),

c)       不可見、不引起反應的(注釋書:例如色輕快性、色柔軟等)

a)       出生長老(注釋書:一般的老人家)、

b)      法長老(注釋書:具備戒、多聞法、輕易進入四禪那、阿羅漢等素質)、

c)       世俗長老(注釋書:年老時才出家)。

a.當事欲(五欲享樂的對象)生起,他們享用支配,如人類一樣。 

b.他們幻化出事欲,如化樂天天神 

c.他們享用別人化出來的事欲,如他化自在天神 

a)       初禪天之樂 (果報禪那)

b)      二禪天之樂(被樂遍滿) –有時他們會樂得說‘真是快樂啊!’ 流露出有貪

c)       三禪天之樂(寂靜滿足之樂)

a.有學慧、

b.無學慧、

c.非有學非無學慧(佛教門外漢)。

a.聽聞武器、

b.獨居武器(注釋書:身獨居、心獨居—沒有三種惡尋)、

c.慧武器。

a.我將知未知的之根(須陀洹道AN4.138

b.究竟智之根(須陀洹果到阿羅漢智)

c.擁有究竟智的人之根(阿羅漢果智)

a.       身修習(讓樂受不入侵了他的MN32)

b.       心修習(讓苦受不入侵了他的MN32)

c.       慧修習。

a.       看見無上(見三寶AN6.30/觀禪)、

b.       道跡無上(八正道/道)、

c.       解脫無上(阿羅漢的過)。

a)       空定(以無我角度修觀禪而到達的果定)、

b)      無相定(以無常的角度..)、

c)       無願定(以苦的角度)。

a)       增益善巧(注釋書:知道以意作意這個法後不善法減損、善法增長)

b)      損減善巧(知道以意作意這個法後不善法增長、善法減損)

c)       方法善巧(所有在那裏的路徑的智慧vibha771)

a)       無病的憍醉(誰像我一樣健康?)、

b)      年輕的憍醉(注釋書:年老才學法、做功德吧!)、

c)       活命的憍醉(注釋書:我將長久、快樂地生活!)。

a)       自增上(注釋書:那麽多的戒定慧解脫還不夠--之後他努力)

b)      世間增上(注釋書:世間法的增上)

c)       法增上(注釋書:出世間法的增上)

a)       關於過去時的談論

b)      關於未來時的談論

c)       關於現在時的談論

 

 

-關於四的法如下

 

                                                               i.      衣服只是爲了禦寒暑、蛇蟲鼠蟻

                                                             ii.      食物不是爲了享樂、滿足自我、得到美貌,而是爲了使身體延續下去、沒有飢餓、安穩地生活

                                                           iii.      住處只是爲了禦寒暑、蛇蟲鼠蟻、惡劣的氣候

                                                           iv.      藥物只是爲了治病、維持健康

 

 

-關於五的法如下

 

-關於六的法如下

 

 

-關於七的法如下

                                                               i.      一種人想聽正法(比較好),一種人不想聽正

                                                             ii.      想聽正法的人有兩種:一種人用心聆聽法義(比較好),一種人不用心聆聽法

                                                           iii.      用心聆聽法義的人有兩種:一種人在聽法之後會受持法義(比較好),一種人在聽法之後不會受持法

                                                           iv.      受持法義的人有兩種:一種人在受持時會考察義理(比較好),一種人在受持時不會考察義

                                                             v.      在受持時會考察義理的人有兩種:一種人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比較好),一種人在知義、知法後不能依法而

                                                           vi.      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的人有兩種:一種人既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進入正法(比較好),一種人幫助自己而不幫助他人進入正

 

 

 

 

-關於八的法如下

1.       八邪性: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

2.       八正性: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3.       八應該被供養人

a.       入流者

b.       為了入流果的作證之行者

c.       一來者

d.       為了一來果的作證之行者

e.       不還者

f.        為了不還果的作證之行者

g.       阿羅漢

h.       為了阿羅漢果的作證之行者

4.       八種懈怠事

a.       有應該被比丘做的工作,但比丘害怕工作後會疲勞,因此躺下了不工作、努力修行

b.       有應該被比丘做的工作,但比丘已經做了一些工作覺得疲勞,因此躺下了不工作、努力修行

c.       有應該被比丘走的道路,但比丘害怕走路後會疲勞,因此躺下了不走了、不努力修行

d.       有應該被比丘走的道路,但比丘走了一斷路後覺得疲勞,因此躺下了不走了、不努力修行

e.       比丘為了托鉢而行走到村落時,沒得到想要的食物,認爲身體已經疲勞,因此躺下了不工作、努力修行

f.        比丘為了托鉢而行走到村落後,得到想要的食物。享用完畢後覺得身體沉重,因此躺下了不工作、不努力修行

g.       比丘生了小病,覺得要躺下了,因此不工作、努力修行

h.       比丘康復後覺得自己身體無力,因此不工作、努力修行

5.       八種發勤事

a.       有應該被比丘做的工作,他想,做工作時不容易留心佛陀的教導,因此努力修行

b.       有應該被比丘做的工作,他做了後想,做工作時不容易留心佛陀的教導,因此努力修行

c.       有應該被比丘走的道路,他想,走路時不容易留心佛陀的教導,因此努力修行

d.       有應該被比丘走的道路,他走完後想,走路時不容易留心佛陀的教導,因此努力修行

e.       比丘為了托鉢而行走到村落時,沒得到想要的食物,認爲身體反而會比較輕盈,因此努力修行

f.        比丘為了托鉢而行走到村落後,得到想要的食物。享用完畢後覺得身體因此而有力,因此努力修行

g.       比丘生了小病,怕會病情加重,因此努力修行

h.       比丘康復後怕病會回來,因此努力修行

6.       八種布施事

a.       (受施者)到達然後作布施(長部注釋:受施者被看見的一刻,馬上讓他坐下來,獻上殷勤款待。這樣形容很想做佈施的人)

b.       因害怕而作布施(長部注釋:這種人害怕地獄或受人責備而佈施)

c.       因曾受人布施而作布施,

d.       因想‘別人會佈施給我‘而作布施,

e.       因知道布施是善行而作布施,

f.        因知道 ‘自己有煮,但別人沒有煮,這樣不值得---煮了但又不給不煮的人施食‘ 而作布施,

g.       因名聲而上升而作布施,

h.       爲了心的裝配,心的裝飾而作布施(注釋書:佈施讓心柔軟、幫助止觀修行)

7.       八種布施的往生:在對修行人佈施後,盼望投生到以下的生命,把心固定在這個目標,不作更高的修行—之後成功往生。但佛陀說,這是對持戒者說的,因爲持戒者因爲戒行的清净而願望得以成真

a.       大財富剎帝利、大財富婆羅門、大財富屋主

b.       四大王天的天神們

c.       三十三天的天神們

d.       焰摩天的天神們

e.       兜率天的天神們

f.        化樂天的天神們

g.       他化自在天的天神們

h.       梵眾天的天神們

8.       八眾: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屋主眾、沙門眾、四大王天眾、三十三天眾、魔眾、梵天眾。

9.       八世間法:得到與得不到、有追隨者與無追隨者、毀與譽、樂與苦。

10.   八勝處:

a.   內有色想者見少的、美的、醜的外色,征服它們後,他成為這樣想者:『我知道,我看見。』

                                                               i.      注釋書:透過自己的身體部分,如頭髮等修習色遍,發展出外在的似相,繼而入定,但未有擴大遍相。出定後知道自己征服了這個業處

b.  內有色想者見無量的、美的、醜的外色,征服它們後,他成為這樣想者:『我知道,我看見。』

c.   內無色想者見少的、美的、醜的外色,征服它們後,他成為這樣想者:『我知道,我看見。』

d.  內無色想者見無量的、美的、醜的外色,征服它們後,他成為這樣想者:『我知道,我看見。』

e.       內無色想者見青的外色

                                                               i.      注釋書:上面的那些如頭髮等不是純色的,這裏指的是純色的遍處

f.        內無色想者見黃的外色

g.   內無色想者見赤的外色

h.  內無色想者見白的外色

11.   八解脫

a.      有色者見諸色

                                                              i.      注釋書:以自己身體的部分作爲修遍處的業處

b.      內無色想者見外諸色,

c.       只勝解清淨的

                                                               i.      注釋書:美麗的色遍作相、或四梵住

d.      空無邊處

e.       識無邊處

f.        無所有處

g.       非想非非想處

h.      滅盡定

 

--關於九的法如下

 

 

-關於十的法如下

                                                               i.      考量後受用

A.      衣服只是爲了禦寒暑、蛇蟲鼠蟻

B.      食物不是爲了享樂、滿足自我、得到美貌,而是爲了使身體延續下去、沒有飢餓、安穩地生活

C.      住處只是爲了禦寒暑、蛇蟲鼠蟻、惡劣的氣候

D.      藥物只是爲了治病、維持健康

                                                             ii.      考量後忍受:對寒暑、飢渴、蛇蟲鼠蟻、難聽的説話、身體的痛苦---的包容

                                                           iii.      考量後避開:危險的東西、不適當的座位(上座的座位)、地方、惡友

                                                           iv.      考量後除去:惡不善法

                                                               i.      欲的尋求、

                                                             ii.      有的尋求、

                                                           iii.      梵行的尋求(帶著世界是常等邪見去修行)。

 

 

 

 

 

 

 

DN34 Dasuttarasuttaṃ十增經 摘要

 

-有一次舍利佛尊者開示有助於證得涅槃的法。尊者很系統性地把它們分成一至十

 

一法

 

 

二法

 

三法

 

 

四法

 

五法

 

 

六法

 

七法:

                                                               i.      一種人想聽正法(比較好),一種人不想聽正

                                                             ii.      想聽正法的人有兩種:一種人用心聆聽法義(比較好),一種人不用心聆聽法

                                                           iii.      用心聆聽法義的人有兩種:一種人在聽法之後會受持法義(比較好),一種人在聽法之後不會受持法

                                                           iv.      受持法義的人有兩種:一種人在受持時會考察義理(比較好),一種人在受持時不會考察義

                                                             v.      在受持時會考察義理的人有兩種:一種人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比較好),一種人在知義、知法後不能依法而

                                                           vi.      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的人有兩種:一種人既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進入正法(比較好),一種人幫助自己而不幫助他人進入正

 

 

八法

                                                               i.      透過自己的身體部分,如頭髮等修習色遍,發展出外在的似相,繼而入定,但未有擴大遍相。出定後知道自己征服了這個業處

                                                               i.      上面的那些如頭髮等不是純色的,這裏指的是純色的遍處

                                                              i.      以自己身體的部分作爲修遍處的業處

                                                               i.      美麗的色遍作相、或四梵住

 

 

九法

                                                               i.      刹那定、近行定、安止定

                                                               i.      名色分別智

                                                               i.      緣攝受智:辨別名、色的因果關係

                                                               i.      思維智-見三法印/稚弱生滅智—這時會生起觀的十種雜染

                                                               i.      強力生滅智/壞滅智:只見滅的現象/怖畏智/過患智/厭離智/欲解脫智/審察智:苦相會特別明顯、或會對觀的成就不滿足/行捨智/隨順智:作用為連接前後觀智/ 種姓智:改變種姓,如凡夫到聖者,這個智不歸於任何‘清淨’,但基於讓敘述完整的理由而放在這

                                                               i.      道智/果智/省察智:察道、果、涅槃、已斷的煩惱、未斷的煩惱

                                                               i.      阿羅漢果智

                                                               i.      阿羅漢果的解脫

                                                               i.      注釋書:有智、渴愛(108種渴愛)、見(62邪見)、尋等四種決斷。這裏應特指尋:這好不好?有多少是自己的,有多少是別人的

                                                             ii.      注釋書:細力的貪愛

                                                           iii.      注釋書:大力的貪愛

                                                           iv.      注釋書:被貪愛、見掌控而作遍取

 

 

-十法

                                                               i.      考量後受用

1.       衣服只是爲了禦寒暑、蛇蟲鼠蟻

2.       食物不是爲了享樂、滿足自我、得到美貌,而是爲了使身體延續下去、沒有飢餓、安穩地生活

3.       住處只是爲了禦寒暑、蛇蟲鼠蟻、惡劣的氣候

4.       藥物只是爲了治病、維持健康

                                                             ii.      考量後忍受:對寒暑、飢渴、蛇蟲鼠蟻、難聽的説話、身體的痛苦---的包容

                                                           iii.      考量後避開:危險的東西、不適當的座位(上座的座位)、地方、惡友

                                                           iv.      考量後除去:惡不善法

                                                               i.      欲的尋求、

                                                             ii.      有的尋求、

                                                           iii.      梵行的尋求(注釋書:帶著世界是常等邪見去修行)。

a)       不淨想

b)      死想

c)       對食物的厭逆想

d)      對世間一切不樂想

e)      無常想

f)        於無常上苦想

g)       於苦上無我想

h)      捨斷想(《清净導論》:看到有爲法的過患後想捨離它)

i)        離貪想(《清净導論》:看到有爲法的過患後而離貪)

j)        滅想(《清净導論》:看到有爲法的過患後遍捨五蘊/煩惱/跳入涅槃)

a.       當有正見時,邪見被滅盡,凡以邪見為緣各種惡不善法生成,它們也被滅盡。

b.       正志……

c.       正語…

d.       正業…

e.       正命…

f.        正精進…

g.       正念…

h.       正定…

i.         正智…

j.         正解脫…

a.       無學正見

b.       無學正志

c.       無學正語

d.       無學正業

e.       無學正命

f.        無學正精進

g.       無學正念

h.       無學正定

i.         無學正智

j.         無學正解脫

 

 

 

 

 

 

 

 

 

 

 

 

 

 

 

 

 

 

 

 

 

 

 

《巴利三藏義注、複注對四念住修習方法之詮釋》

 

身念住

 

-以下内容均參考MN10DN22原經文、義注或清净道論 (都爲覺音尊者所著)的

 

 

【入出息念】

 

 

準備步驟

                                                    i. 坐姿有三大好處:

                                                   ii. 堅固的姿勢

                                                  iii. 因爲姿勢而有舒適的呼吸

                                                  iv. 方便握住禪修所緣

3.      建立面前的念後(ajahn brahm: 指將念作為優先事項),他只具念地吸氣、只具念地呼氣

 

修習步驟

1.      當吸氣、呼氣長時,知道吸氣、呼氣長

2.      當吸氣、呼氣短時,知道吸氣、呼氣短

a.      Ajahn brahm: 首兩個步驟可以混為一談。這時你不用控制呼吸,因為控制只會導致不適。只是看著呼吸出入不太有趣,這時佛陀讓我們看呼吸的出入,讓我們可以注意到更多的細節,讓呼吸法更有趣。這時你更可以注意呼吸進,還是出比較長?呼吸進後的停頓,還是呼吸出後的停頓比較長?這會更有趣

3.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一切身

a.      《清淨導論:呼吸的整個過

b.      Ajahn brahm: 你看到呼吸進的演變:它到達頂點,然後漸漸退去,到完全褪去。你甚至看見呼吸進和呼吸出之間的停頓。之後你看見呼吸出的醞釀,開展,每一刻的轉變,到達頂點,褪去,褪至虛無。再觀察那個停頓和接下來的吸氣。

4.      當吸氣、呼氣時,使身行輕安

a.      《無礙解道:平息身體的前、搖動、震

b.      《清淨導論:當身心熱惱時呼吸會很粗,反之則會很微

c.      Ajahn brahm: 當一個人舒適地和呼吸在一起,它會自動平息。或者可以在心裡說‘平靜,平靜,平靜’

 

-以此離開渴愛和邪見,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爲我的

 


 

-------------

 

【四種身體姿勢】

 

-清净導論在chapter8 說,這是觀的業處

 

修習方法

 

-以此離開渴愛和邪見,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爲我的

 

 

------------

【正知各種身體動作】

 

-清净導論在chapter8 說,這是觀的業處

 

修習方法

                                                               i.      能讓自己在法上成長的為有益:例如探望佛塔、菩提樹、長老、僧團、墳場(作尸骸觀)-->幫助成爲阿羅漢

                                                             ii.      當有思想時就可實行這種正知,考慮這個念頭有沒有益處,而不是想法剛生起就受影響

                                                               i.      有害的就不合適:雖然有些事情幫助法上成長,如探望佛塔。但人非常多時,當碰到合意的東西又沒有如理作意,貪就會生起,不合意時嗔就生起—這時就不合適。又或者可能會犯性交罪、污辱梵行的,這些就不合適

                                                               i.      外出返回時都要作意業處

                                                               i.      無我:不要像凡夫那樣有‘我在走’、‘靈魂指令身體走動’ 等邪見

                                                             ii.      緣生:而是要知道當思想產生,就會生起相應的風界帶來身體的行為

                                                               i.      像難陀長老那樣,他看任何一方之前都會審視是否一定會看,避免貪嗔癡流入心中

                                                               i.      看之時都要與業處相應(如蘊、處、界、緣起、觀照角度等)

                                                               i.      無我:看的時候知道‘無我’在看,只是心生風界的作用,讓自己眼皮動等

                                                             ii.      (正見/苦/無常)要從以下三個角度正確認知‘看’:

1.       遍知根:看的過程為  有分心--> 轉向心-->眼識-->領受心-->推度心-->確定心-->速行心---這時開始起貪嗔癡

2.       偶然的狀態:速行心就像訪客,訪客不適宜叫原本靜默的主人(速行前的其他心)做任何工作,即不適宜參與其他心沒有的貪嗔癡

3.       暫時的狀態:心刹那生滅,就像在亡者(速行心前已滅去的心)的家中,自己也快要死了,不適宜唱歌跳舞 (類別為起任何貪嗔癡)

                                                           iii.      以蘊、處、界、緣起的角度觀照

1.       蘊:眼是色蘊、見的心為識蘊、連結見的感受是受蘊、認知為想蘊、由觸(等緣起支)開始為行蘊

2.      

a.       眼處、色處、見是意處、感受等是法處

3.       界(同上分析)

4.       緣起:眼是依止緣、色是所緣緣;轉向心是相續、無間、離去、無有緣;光是依止緣;感受等為俱生緣)

                                                               i.      屈/伸太久會讓身體每刻都疼痛,讓禪修退失,難以獲得止觀等。適度的屈伸就不會

                                                               i.      就算作伸展都要在適當的地方。假如把手伸展到火堆、蟻穴、毒蛇那裏就遭殃了

                                                               i.      屈伸時都不要捨棄業處

                                                               i.      無我:屈伸時要知道‘無我’在屈伸,只是心生風界的作用,讓自己動

                                                               i.      衣服幫助除寒暑等

                                                               i.      太破舊要修補、太貴重可能被搶劫、透過邪命而得的袈裟---這些都不合適

                                                               i.      穿衣時不捨棄業處

                                                               i.      無我:穿衣時要知道‘無我’在穿衣,只是心生風界的作用,讓自己動

                                                             ii.      界:覺察衣服、身體都只是(色)界,因此不適合對取得好或壞的衣服而狂喜和難過

                                                               i.      需要用鉢來托鉢

                                                               i.      太重、破爛、難洗、透過邪命而取得的都不合適

                                                               i.      用鉢時不捨棄業處

                                                               i.      思考:鉢、身體都只是(色)界,他們都不能想東西,就像用鉗子來那熱容器

                                                             ii.      思考:就如病患不會對藥箱、紗布雀躍,他們只是用來放藥、保護傷口。食物就如紗布,藥箱就如鉢

                                                               i.      不是爲了嬉戲、陶醉、裝飾

                                                               i.      不論好吃與否,假如引起不適的,都不合適

                                                             ii.      讓不善法增加、善法減少、透過邪命而得的食物都不合適

                                                               i.      用餐時不捨棄業處

                                                               i.      觀照‘無我’在吃

                                                             ii.      以地、水、火、風、空、識來審視食物、吃、消化的過程

                                                           iii.      審思食物的不怡人:去獲取食物時、吃的過程、吃下去接收時(在胃部上端的地方時)、肚子、未消化、已經消化、吃後的後果(製造頭髮、疾病)、排除物(汗、屎便)、食物的污染(粘在某些地方)

                                                               i.      在適當時機大小二便能避免身體不適、疾病

                                                               i.      在不適當的地方大小便可能會犯戒、有惡名聲、被憤怒的人和靈體危害自己的生命

                                                               i.      不捨棄業處

                                                               i.      無我:觀照‘無我’在大小便,只是心生風界的作用,讓自己動

                                                             ii.      無我:大小二便不是我的,他們只是清洗的過程的一部分而已,就如用水洗東西,那些水被丟棄後不屬於任何人。她們是大自然的

                                                               i.      行、住、坐、臥、醒來

1.       苦:知道剛才在行、住、坐、臥的身心已經滅了

2.       無我:在睡覺時,一直省察身體和床都無意識。知道睡着。睡醒後立即取回業處

                                                             ii.     

1.       緣起:依靠嘴唇、牙齒等,這個聲音被發出

2.       苦:知道剛才在説話的身心已經滅了

                                                           iii.      沉默

1.       苦:一直在沉默,然後説話,知道剛才沉默的身心已經滅了

2.       界分別:現在生起聲音是色法

 

-透過注意以上各範疇的四種正知來在身上隨觀身體

-也觀照色蘊的集滅

 

-或觀照無我:建立念而知身體存在但這時以智慧知道無人無我無衆生、沒有東西屬於任何人

-以上也可以應用於觀照自己/別人/自己和他人的身體

-以此離開渴愛和邪見,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爲我的

 

-----------

【三十二身分】

 

(也參考清净導論,義注修法的詳細版

 

-這個禪法的目標,根據清净導論,是要得止禪。但義注引述古代阿羅漢長部頌者大吉祥尊者(Mahāsīva)注釋說,佛陀教墓園九相是在修過患隨觀智。因此下面觀照32身分的厭惡相應在修觀

 

-知道身體由以下32個部分組成 (根據清净導論分法)

 

-逐一辨別以上三十二身分的特性,有時輕易可以拿到的身分,例如頭髮,可以直接拿出來審視:

 

-透過以下的方向建立對它們的厭惡認知

 

-首先透過口來背誦了解它們

 

-訓練的時候

 

-多修的人見到任何動物或人都會作意到他們只是許多個組成部分組合在一起

 

-取得禪那(出定)後觀照色蘊的集滅

-或觀照無我:建立念而知身體存在但這時以智慧知道無人無我無衆生、沒有東西屬於任何人

-以上也可以應用於觀照自己/別人/自己和他人的身體

-以此離開渴愛和邪見,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爲我的

 

 

------------

【四界分別】

 

-清净導論在chapter8 說,這是觀的業處

 

根據法聚論,四界各有以下特性

根據MN28,四界分別如下

                                                               i.      中醫腎主骨

 

 

 

[利慧者修法之一]

 

[利慧者修法之二]

 

 

[非利慧者修法之一]

-假如用利慧者的方法不成功(取得近行定),可以逐一辨別以上地界、水界為主的三十二身分的特性,有時輕易可以拿到的身分,例如頭髮,可以直接拿出來審視:

 

-首先透過口來背誦了解它們

 

-訓練的時候

 

-以上的内容只在審視地界、水界。接著觀照MN28身體的六種風界為:

 

 

-假如以以上方法,還不成功(取得近行定),可以在上面地界、水界、風界的身分/ 部分中--逐一注意它們其餘的三界

 

-原經文提到,也可以隨觀身體的集滅法

-以上也可以應用於觀照自己/別人/自己和他人的身體

-以此離開渴愛和邪見,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爲我的

 

 

[非利慧者修法之二]

 

-假如以以上方法,還不成功(取得近行定),可以作意MN28中提到的四界的13個相

 

-原經文提到,之後也可以隨觀身體的集滅法

-或觀照無我:建立念而知身體存在但這時以智慧知道無人無我無衆生、沒有東西屬於任何人

-以上也可以應用於觀照自己/別人/自己和他人的身體

-以此離開渴愛和邪見,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爲我的

 

 

------------

【墓園九相】

 

-對於這個業處,清净導論的教導主要是圍繞修止禪,但義注中阿羅漢長部頌者大吉祥尊者(Mahāsīva)說佛陀教九墳場不淨觀 navasīvathikā asubha)為過患隨觀智,即可以作爲修觀的業處 (這是個特別的見解,即除了無常、苦、無我之外,也可以透過作意不净來修觀。聖僧luang ta siri 也說作意不净能證到三果,之後再作意三相才能成阿羅漢)。

 

-禪修者去墓地中

 

觀察以下任何一樣

 

注意事項:

 

留意尸體的六個特徵來取相

 

-假如過去有修過,在不斷看的同時,似相會顯現。如果不,他可再領會以下五個特徵

 

接下來的步驟

-----

 

以上為修止的方法,修觀的方法應為原經文的方法

 

受念住

 

 

-每當感受餌sāmisa和離餌上苦、樂、不苦不樂的感受時他都知道

                                                               i.      集:緣於無明、渴愛、業、食、觸(Vism chapter 20)等---而生,或作意生起之相

                                                             ii.      滅:緣於無明(以緣的角度)、渴愛、業、食、觸之滅—而滅/看到變遷、無常

 

義注因應受念住而介紹另一種觀照角度

 

 

 

心念住

 

 

-當心是以下的狀態時,知道心是以下的狀態

 

-可以觀心的集法、滅法、或集滅法

 

-或觀照無我:建立念而知心存在但這時以智慧知道無人無我無衆生、沒有東西屬於任何人

-以上也可以應用於觀照自己/別人/自己和他人的心

-以此離開渴愛和邪見,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爲我的

-觀心時除了可以觀自心,也可以觀外在的心,或觀内外之心。

 

 

法念住

 

佛陀在説完前面隨觀色蘊、受蘊和識蘊之後,介紹行蘊、想蘊的觀法

 

【五蓋篇】

 

修法:

 

-當自己有個別的五蓋時知道自己有個別的五蓋

-當沒有時知道沒有

-未生個別的五蓋生起時知道

 

-已經滅去的五蓋也知道

                                                               i.      有些大師說單單飲食知量就可讓貪欲無法生起。因爲他在作意食物的不净(如會變成屎便)

 

-觀法時除了可以觀自法,也可以觀外在的法,或觀内外之法。

-可以觀法的集法、滅法、或集滅法

 

-或觀照無我:建立念而知這些法存在但這時以智慧知道無人無我無衆生、沒有東西屬於任何人

-以此離開渴愛和邪見,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爲我的

 

 

-複注說,這裏(在教修觀的同時,是在)教導培育止禪。因爲離五蓋就會生起止

 

 

五取蘊

 

五取蘊=能成爲執取目標的五蘊

 

修法

 

-觀照以下

a.   滅:緣於無明、渴愛、業、食、觸(vism chapter20對於前四蘊)、名色(對於識蘊)之滅---而滅/看到變遷、無常之相

 

 

-或觀照無我:建立念而知這些法存在但這時以智慧知道無人無我無衆生、沒有東西屬於任何人

-以此離開渴愛和邪見,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爲我的

 

 

-觀法時除了可以觀自法,也可以觀外在的法,或觀内外之法。

 

 

【六内外處】

 

修法:觀照以下

1.       了知個別的六處

a.   例如了知眼這個器官、眼的突出特質

2.       了知個別的六塵

a.   例如了知色是由心、時節、業、食素而生

3.   了知緣於這兩者生起的結縛

a.   例如因爲眼和色而生的十種結,但這裏不是佛陀一般說的十結:

b.   見、疑、戒禁取、妒忌、吝嗇、貪、厭惡、有愛、慢、無明

4.       了知未生起結縛之生起

a.       見:認爲色是常的

b.   疑:這個色法是否衆生?屬於衆生的?

c.   戒禁取:透過這些(無用的)戒律、禁制,我未來能很容易取得這樣的色

d.   妒忌:希望別人得不到這樣的色

e.   吝嗇:吝嗇於分享屬於自己的色法給別人

f.        貪:貪著於碰撞眼門之色

g.       厭惡

h.   有愛:希望未來有某個存在,能容易獲得這樣的色

i.        慢::除了我之外沒有人能如理考量所緣

j.        無明:和上面的煩惱一起生

5.       了知已生起結縛之捨斷

a.   了知之前十結已經被斷除

b.       或暫時不生起

6.   了知已捨斷結縛未來不再生起

a.   了知它們透過如理作意暫時不生、透過禪那壓制

b.   或透過入流道根斷見、疑、戒禁取、妒忌、吝嗇

c.       一還道淡弱貪、厭惡

d.       不還道根斷貪、厭惡

e.   阿羅漢道根斷有愛、慢、無明

 

 

-觀照上面之法的集、滅

1.       集:緣於無明、渴愛、業、食、觸/名色(Vism chapter 20)等---而生,或作意生起之相

2.       滅:緣於無明、渴愛、業、食、觸/名色之滅—而滅;或看到變遷、無常

3.  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可以歸爲色蘊; 意可以歸爲識蘊;法可以歸爲另外受蘊、想蘊、行蘊

4.  (意門義注以有分心解釋)

 

-或觀照無我:建立念而知這些法存在但這時以智慧知道無人無我無衆生、沒有東西屬於任何人

-以此離開渴愛和邪見,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爲我的

 

 

-觀法時除了可以觀自法,也可以觀外在的法,或觀内外之法。

 

 

-觀法時除了可以觀自法,也可以觀外在的法,或觀内外之法。

 

 

【七覺支】

 

-覺支是讓人從愛戀的污染中覺醒、穿透四聖諦的要素

 

修法

                                                               i.      大量如理作意讓念覺支生起的目標 (如業處)

                                                             ii.      伴隨正知的念:為讓人生起知道這些行爲的目的之智—的念

                                                           iii.      避免忘念的人

                                                           iv.      結交具念勤奮的人

                                                             v.      傾向念

                                                               i.      大量如理作意善不善法、諸有罪過無罪過法,諸下劣勝妙法,諸黑白有對比的法---的自性、功能、特徵等

                                                             ii.      探究五蘊、界、處、五根、五力、覺支、八正道、禪支、止禪、觀禪—透過經藏、義注、老師

                                                           iii.      潔净自身 (清洗身體、衣服等):在清潔的内外環境流出的智會比較純潔

                                                           iv.      五根平衡

1.      信心太強智慧過若會變得容易誤信無德、不信得過的愚人

2.      智慧太強信心過弱就會變得奸狡,他覺得只有動機為善就行了,不用去佈施等。

3.      信慧平衡則會相信有理由被相信的人(如佛陀)

4.      定自然地傾向懶惰,太多定、太少精進就會被懶惰征服。

5.      精進則傾向於掉舉散亂。

6.      念則何時都需要不嫌多

7.      這些平衡的話禪定就會生起。例如他會對禪法有信心,然後實踐直到取得禪那,智慧幫他取得觀

                                                             v.      避免無者:沒有五蘊等智慧植根於心中

                                                           vi.      結交有智慧者:具備生滅之智的人

                                                         vii.      省思深奧的五蘊、界、處等:思維和分析

                                                        viii.      傾向於‘探究法’覺支:在一切姿勢中

                                                               i.      反思惡道的可怕 :如提婆達多的下場,加入不精進就要受了

                                                             ii.      見到精進的好處:聖道只有精進才能取得

                                                           iii.      反思被踐踏的道路:這條路被所有佛陀、獨覺佛、大弟子踐踏過,也要被你踐踏。要精進的人才能取得

                                                           iv.      反思施食:佈施給你的人不是你的親戚、僕人、想要生活投靠你。他們想要佈施得大果。佛陀批准你的住處不是讓你的身體舒適,而是要你完滿沙門的責任然後脫離輪回。要精進的人才能做到

                                                             v.      反思遺產:佛陀的遺產,即七聖財,不會為懶惰的人所取得

                                                           vi.      反思佛陀的偉大:進入如此偉大的導師而懶惰是不恰當的

                                                         vii.      反思種姓的偉大:進入佛教我們就是佛陀之子,不適宜懶惰

                                                        viii.      反思同修的偉大:兩位上首弟子和其他大弟子經過大量的精進已經穿透聖道,你是否跟隨著他們?

                                                           ix.      避免無精打采、懶惰的人

                                                             x.      結交精進、努力於涅槃成就的人

                                                           xi.      在所有姿勢傾向於精進

                                                               i.      大量如理作意讓喜覺支生起的東西

                                                             ii.      佛隨念

                                                           iii.      法隨念

                                                           iv.      僧隨念

                                                             v.      戒隨念:回憶自己長時間持好戒

                                                           vi.      施隨念

                                                         vii.      天神隨念

                                                        viii.      寂靜隨念:回憶自己這些煩惱沒有生起這麽多年

                                                           ix.      避開壞人:對佛等不尊敬的人

                                                             x.      結交好人

                                                           xi.      反思那些讓信心生起的經文

                                                         xii.      在一切姿勢中傾向於喜覺支

                                                               i.      依止優質的食物:有益、適合自己的食物

                                                             ii.      舒適的天氣

                                                           iii.      舒適的姿勢 (對於偉大的人,能忍耐以上這三個的相反)

                                                           iv.      反思大家都是自己業力的主人

                                                             v.      避免身躁動的人:以武器傷害別人的人

                                                           vi.      親近那些身輕安的人:那些安靜的人,因爲他們節制手脚

                                                         vii.      在一切姿勢中傾向於輕安覺支

                                                               i.      潔净自身 (清洗身體、衣服等):在清潔的内外環境流出的智會比較純潔

                                                             ii.      五根平衡

                                                           iii.      具備拿取所緣的技巧

                                                           iv.      偶爾刺激心:當心懈怠的時候帶來探究法覺支、喜覺支、精進覺支

                                                             v.      偶爾抑制心:當心過度有能量時,把心帶到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vi.      讓心愉悅:當心因智慧應用得弱、沒有平靜之喜悅時,變得不滿意。這時反思八種讓自己生起宗教情操處—生、老、病、死、四惡道之苦、過去輪回之苦、今生找尋滋養物之苦、尋思三寶的特質

                                                         vii.      注視無干擾之心:不作上面三樣的心,而又無懈怠、散亂、不滿。就像車夫看著前行得順利的馬車

                                                        viii.      遠離無定之人

                                                           ix.      親近有定之人

                                                             x.      志向(勝解)於禪那

                                                           xi.      在一切姿勢中傾向於定覺支

                                                               i.      對衆生中捨

1.      有兩個培育的方法:

2.      反思衆生都是業的主人。自己生於此時由於過去的業,死後隨業流轉—無我和無常短暫的角度

3.      反思根本無我、無衆生存在,你在依戀誰?

                                                             ii.      對物品中捨反思無我、短暫無常:這個僧袍早晚會破爛、腐蝕,假如真是有一個主人,誰人會讓它破呢?

                                                           iii.      遠離對衆生和物品有愛執的人

1.      衆生:如愛戀子女、戒師、學生等的人。他們渴望用雙手侍奉他們真愛的人,假如短時間不見,他們會急起來。

2.      物品:就算自己不用,也不肯捨出來

                                                           iv.      親近對衆生和物品中捨的人

                                                             v.      傾向於發展捨覺支

 

 

-要觀照上面之法的集、滅

 

-或觀照無我:建立念而知這些法存在但這時以智慧知道無人無我無衆生、沒有東西屬於任何人

-以此離開渴愛和邪見,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爲我的

 

-觀法時除了可以觀自法,也可以觀外在的法,或觀内外之法。

 

 

 

 

【四聖諦】

 

修法:

 

-以下是被知道的内容:

 

[苦聖諦]

 

 

 

[苦集聖諦]

 

導致再生的欲愛(純粹貪愛)、有愛(伴隨常見的貪愛)、無有愛(伴隨斷見的貪愛);它們連接喜貪、處處全面歡喜於以下

 

 

[苦滅聖諦]

 

-上面那些渴愛的徹底斷滅

 

[苦滅之道聖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