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奧禪林的業處指導老師之一
1968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古城麻六甲(Melaka),中學時期已經認真思考人生的方向,並開始學禪,大學畢業後決心把生命投入修行。
1996年12月9日於緬甸帕奧禪林出家受具足戒,並依止帕奧禪師為戒師。出家後即在帕奧禪師的嚴格監督和指導下修習止觀業處。
2006年在帕奧禪師的指示下開始教授止觀禪法。
2008年開始在馬來西亞法學會(原名古晉菩提法苑) 的護持下
在菩提禪林及兜率天修行林教禪,主持短期出家。
尊者通曉中英雙語,目前為古晉兜率天修行林(Tusita Hermitage )〖位於砂撈越—古晉—石角—柔佛巴魯肚。只限男性出家眾、65歲以上的老尼師與男性禪修者〗以及菩提法苑(Bodhivana Buddhist Hermitage)〖位於砂撈越—古晉—11裡。只限65歲以下的女性出家眾與禪修者〗的精神導師,有近百位僧、尼、俗四眾弟子在尊者教導下習禪。
2009 年籌辦兜率天修行林新翼,以提升修行林為叢林道場,以便讓男女僧信眾皆能安心修行
2010 年領眾到喜馬拉雅山雪域修行,行腳,因緣具足也會辦起臺灣和雪地道場,以便讓弟子們能更有效率的修行與提升。
2011年在台灣台東縣東河鄉泰源成立兜率天修行林台灣分院籌備處。
2013年辦起馬六甲道場。
2014年已宣布暫停教學,留在某個地方,繼續潛修,以完成未完成的任務。
目前的著作有《自然的代價》、《吉祥語》、《吉祥禪風集》(取材自:Tusita Hermitage 兜率天修行林-- 關於 -- 吉祥尊者簡介)
注釋:筆者之前有幸在香港見過尊者。他是位非常睿智的修行人,而且感覺到他的禪定的功夫很厲害
吉祥禪風集–幫助別人要先幫助自己
《法句經•166偈》:『不管利益他人的事有多重大,也不可疏忽自己的究竟目的,更要下決心完成。』
自己的究竟目的是指聖道,聖果,涅槃,即解脫。如果自己沒有這個力量,就很難帶領別人解脫。自度和度他是沒有矛盾的。如果自己沒有站得穩,我們怎麽扶別人,越是想要幫助別人解脫,就越要先幫助自己解脫,這個世界上很多時候都是瞎子帶著瞎子走路,一個有正見的智者非常珍貴,他不會給別人帶錯路,他有證量可以真正的度化他人,這種真正的慈悲可以化為修行人的動力。
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比如當我們以布施幫助別人時,我們也是在幫助自己累積最殊勝的波羅蜜。助人和助己沒有矛盾,但是要保持一個平衡,懂得怎麽正確的幫助。
如果我們要教育別人,那麽要看我們對教育的內容是否真正掌握,可以給別人帶來正面的效果。如果自己不懂,那就是盲引盲,搞不好百般努力,卻教育了一大堆錯見和邪見。
吉祥尊者
Dhammapada, Verse 166: "No matter how significant it is to benefit others, one must not neglect their ultimate purpose and must resolve to fulfill it."
One's ultimate purpose refers to the holy path, holy fruit, and nibanna—i.e., liberation. Without this strength, it is challenging to guide others toward liberation. Self-liberation and aiding others are not contradictory. If we cannot stand firm ourselves, how can we support others? The more we wish to help others find liberation, the more we must first help ourselves. Often, in this world, the blind lead the blind. A wise person with right view is invaluable; they will not mislead others. Their realization allows them to truly guide others, and this genuine compassion becomes the motivation for practitioners.
Helping others is also helping oneself. For instance, when we help others through generosity, we are also accumulating the excellent form of paramitas for ourselves. Assisting others and oneself are not in conflict, but it is essential to maintain balance and know how to help correctly.
If we aim to educate others, we must ensure we truly grasp the content of that education and can bring about positive effects. If we are ignorant, it becomes blind leading the blind; despite best efforts, we may end up spreading wrong views and misunderstandings.
—Venerable Managala
"How to Face Fear?"
Question: Venerable, how can we strengthen our hearts to resist greed and fear?
Venerable Mangala: Meditation, making wishes, and supporting others can strengthen the heart. From my own experience, I find that when I lead and train others, my own merit helps.
....
When others need comfort, you comfort them; when they need encouragement, you encourage them; when others are practicing, you support them; when others are strong, you rejoice with them. Then, diligently practice meditation yourself. Focus on training your own heart.
Be willing to accept various tests and trials without avoidance. When challenges arise and you don’t evade them, your heart will grow stronger.
For example, I have a story about when I was drown. I was impacted deeply; just thinking of water made me afraid. I thought I couldn’t survive. I faced five days of fear, and then more when thinking about water again. I had to confront this myself, and as a result, my heart became stronger. Once I faced it, the weak state of my heart immediately disappeared.
Later, when I encountered the mountains, I jumped back in, swam out, and returned; I eliminated my fear, and that weak inclination followed away.
People talk about ghosts and graveyards, and I deliberately confront them; thus, my heart grows stronger. Previously, at Sam Poh Mountain in Malacca, I discussed Dhamma with elders until midnight. Afterward, I walked back in the dark, especially in that somber atmosphere. I would intentionally slow down, feeling a slight discomfort, a shadowy fear. I refused to accept it; I looked left and right, thinking, "If it comes, let it come!" That kind of mindset made me unafraid.
In graveyards, if I have fear, I won’t be afraid; I’ll sleep on a grave and overcome that fear. I haven’t done that for a while, and I can’t say I wouldn’t be afraid now. Sometimes, even if you are brave, if beings want to instill fear in you, they can project fearful energy onto your head, making you shiver. But if you become awaken, there are ways to overcome it, such as becoming empty. To become empty means to make your heart like emptiness, so it cannot grasp your heart. It can influence your body with that chilling energy; however, when the heart is empty, it cannot grasp your heart. It can affect your body, making it feel cold, but your heart remains unaffected.
So, face life’s challenges without evasion. There is another kind of courage—the courage to escape. Avoidance is also a form of courage. Facing something is one kind of courage, while avoidance is another.
Those who are used to facing challenges sometimes have a strong sense of self or conciet : "I am not afraid of you, I dare!" But sometimes, why engage in a fight if it’s unnecessary? They say I lack courage, but I am not afraid of their words. This is another form of courage, the courage of non-self. This is a higher level of courage, stronger.
That strength is often not visible to others. It appears as if one is avoiding, but in fact, it takes courage. You say I escape, I escape; you say I do not escape, I also escape. You say I am brave; I escape; you say I am weak; I also escape. No matter what you say, I decide not to engage in this battle; that is true courage—the courage to overcome conceit. This strength is greater, another level of courage.
It may look like the first level where everyone escapes; but this escape is a brave one. You overcome your pride and vanity; there’s no need to prove anything to anyone. There’s nothing to prove; I just need to achieve my goals, and that is powerful.
There are many methods to train your heart. The best method is through precepts, stillness, and wisdom; and providing a sense of security to others. Observing the Five Precepts already offers a sense of security. Adding other aspects, like reliability in various areas, further provides security. Those who offer security to others will have a strong, peaceful heart.
《怎樣面對恐懼?》
请问尊者,如何让心强起来以便能抵挡内心的贪欲和恐惧?
吉祥尊者: 禪修,發願,做一下護持人家、把心強起來的功德。
我自己的經驗,發現到,當我在領導別人、訓練他們的心的時候,自己的功德就幫到。
….
別人需要安慰你就安慰,別人需要鼓勵你就鼓勵,別人修行你就護持他,別人心很強你隨喜;然後自己也很用心地打坐。自己的因素就自己用心訓練自己
然後願意接受總總的考驗和磨練,不逃避。
考驗來的時候你不逃避,你的心就會強
比如說我淹水的故事吧。那時受到那個打擊,想到水就怕,想到水就怕;結果我想我活不下去了。想到水,五天恐懼就夠了;再想到水,又五天恐懼;我要自己給自己去面對。結果心就強起來。我一面對,心弱的狀態馬上消除了。
之後我同樣遇到馬當山,我就跳回去,游去又遊回來;我就去掉我的恐懼心,那個弱的因緣就緊隨離去了。
人家說鬼鬼鬼,說墳場,我就故意去面對;然後心就強起來。
以前在馬六甲三寶山,我就在那裡跟長輩討論佛法,討論完十二點。完後,我就走夜路回去,那個陰沉沉的,特別是那個陰沉沉的氣氛。我就故意慢一點。我就有一點點不爽,陰陰的那種感覺,也是屬於恐懼吧。就是一點點的。我就不容忍,看一下左邊,看一下右邊,‘來了,就來吧!’就是那種心。‘來吧’那以後就不再怕。
不然就在墳場上,你恐懼我不怕,我就帶著恐懼睡著墳墓上,就做到不會怕了。我很久沒有這樣做了,我不敢說現在做不會怕。因為有些時候即使你很勇敢,如果那些眾生要讓你怕,他可以在你身上灌一些恐懼的能量,他可以放一些陰森森寒寒的能量,灌去你頭上,所以有時候你也會抖一抖。但是你醒覺的話,還是有方法克服,就是化空。化空就是把自己變成好像虛空,那個心像虛空一樣,他就抓不住你的心。可以影響到你的身體,就是陰森森的那種寒冷的能量;但是那個心化空的時候,他就是沒辦法抓得住你的心。他可以弄到你的身體,陰森森的身體,讓你的身體發寒。但是你的心不受影響,可以做到這一點。
所以就是用這種方法面對囖,生命的考驗不逃避。
通過有另一種勇氣,就是逃避的勇氣。逃避也是另一種勇氣。面對是一種勇氣,逃避也是另一種勇氣。
習慣面對的人,有時候那個我慢心很強:‘我不怕你,我敢!’ 但有時候不需要打的仗,我為什麼要打?
他說我沒有勇氣,我不怕。這是另一種勇氣,無我的勇氣。這是更高層次的勇氣,更強。那種強是別人看不出來的。看起來好像在逃避,但其實有勇氣。你講我逃,我也逃;你講我不逃,我也逃。你講我勇敢,我也逃;你講我軟弱我也逃。不管你說什麼,我覺得這個仗我不要打,我就逃;這個是真正的勇氣,戰勝自己我慢心的勇氣。這種強是更強,另一種層次的勇氣。
它好像第一個層次一樣,人家逃避你也逃避;但這個逃避是勇敢地逃。你戰勝了自己的慢心,虛榮心,不需要證明給什麼人看;什麼都不要證明,我只要達到目的就好,這個力量很強
所以就是種種的方法可以訓練到自己的心
最好的方法就是戒定慧,給人家安全感;守五戒就已經給人安全感了,那麼再加上其他的方面,信用啊,各方面,給人家安全感;給人家安全感的人,他自己心就會有力量,安然的力量
【克服不善心】
很多人不知道:
傷心,是一種惡業,不善業;
恐懼,是一種惡業,不善業;
無知,也是一種惡業,不善業。
但是,有些人認為:
「我傷心,又沒有干擾到別人,為什麼說是『惡業』呢?」
「我恐懼,是我無奈的,不是我要的,為什麼說是『惡業』?」
「無知?本來就無知了,也不是我選擇的!怎麼是『惡業』?」
現在我們要了解,
當我們說『善業』跟『惡業』的時候,
我們不是說:
「這是誰訂下來的?
誰決定的?
或該不該?」
不是這個問題。
我們講的是自然的現象,從自然法則裡面,這種狀態的心所帶來的果報是好的還是不好的?
是樂的還是苦的?
如果我們從這方面來了解,它是自然界的規則。
它不是說:
「誰要的?」
或者說:
「該不該?」
也不是說:
「你干擾到別人沒有?」
不是的!
它是一種自然界的因緣,一種現象,也不是佛陀所創造的,也不是誰所製造的。
就像圓的東西會滾動;四方的、格子狀的東西它就不會滾動,這樣的,所以不是誰去創造它。
好,回過來我們去看它,因為它是一種自然的現象,因為傷心的心是一種低能量的、很黯淡的心,這種黯淡的心它帶來的果報,留下來的能量,心在一生一滅之中留下來的一種潛質,一種能量,我們叫作『業』。
這種『業』帶來的果報是不好的。
黯淡的心帶來的果報是不好的!
恐懼也是一樣,不是你要還是你不要;當然每個人的恐懼都是情不自禁的,都是無奈的。
但是,它還是『惡業』,因為那是一種黯淡的心、顫抖的心、沒力的心,所以它也是一種『惡業』,帶來的是不安,沒有安全感。
然後,無知也是一樣,無知就像沒有燈,一片黑暗,沒有光明,看不懂。
你一個人眼睛矇著,走到懸崖邊,然後呢摔了下去。
你不能夠說:「那不是我要的結果!」地心引力也不會跟你問說:「這是你要的還是不要的結果?」
總之,違背了地心引力,沒看清楚路,摔下去就是粉身碎骨。
自然界的法則也是一樣,因果也是一樣,你不懂自然界的規則,你違背了就沒有果報了嗎?
有的。
違背了自然界的規則,因果法則裡面造下了惡,那就要受惡報。
所以,生命裡面沒有藉口,我們不能說:「我們不懂。」我們就是要懂。
我們不能說:「我們不能。」我們就是要能。
生命是一個艱苦的磨練和訓練,
只有當我們努力的去戰勝自己,
去培養善的力量、
正面的力量、
光明的力量,
去培養我們的智慧,去『懂』!
那我們才會活得很好。
如果我們放逸,
我們懶惰,
我們不想去『懂』,
那我們就會永遠受苦。
讓我們首先認清這些是苦因,傷心、恐懼、無明是苦因,然後讓我們努力的去學習(培育心的定力),然後一步一步的去克服(斷盡煩惱)這些生命裡面的苦因。
吉祥尊者
(古晉Red FM電台《淨覺之音》弘法系列‧弟子依錄音內容打字‧未經尊者審閱張貼‧僅供內部法友參考)
今天讓我們來談談『隨喜與妒忌』。
什麼是『隨喜』?當別人做了好事;別人有美德;別人活出成功;別人活得幸福,我們讚嘆說:「太好了!」「善哉!」「做得好!」我們的心是隨著別人的順境、美好而歡喜。
什麼是『妒忌』呢?它是怎麼樣的一種心理狀態呢?不願意看到別人成功;不願意看到別人幸福;不願意看到別人擁有財富;不願意看到別人的日子比自己好過,那就是『妒忌』了!其實,『妒忌』是蠻難受的。他本來是沒事,一個人可以活得好好的,但是只因為別人活得好而感到難受,這實在是一種最沒有智慧,也最傷害自己的種心理狀態。原本什麼事都沒有,只因為別人成功,只因為別人好,你就難受了,這個就是『妒忌』。
『妒忌』會帶來怎麼樣的一種果報呢?佛陀在經典裡清楚的說:「一個有妒忌心的人,他是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力的。相反的,如果一個人他不『妒忌』,他會希望別人好,這樣的人會有影響力。」因為一個心懷『妒忌』的人會令人害怕的,當你知道你的成功給他知道了,或者是你在他面前成功了,其實你會感覺到壓力,你知道:他不希望看到你成功,他希望你倒下。這樣的話,你還會跟他合作嗎?你還會以他為領袖嗎?不能。你不能夠比他強,你也不能夠好好的發揮自己。
相反的,如果一個人他真的不『妒忌』別人,他是『隨喜』你的成就,那麼你就可以在他面前盡情地發揮實力,你可以表現得很好。你不怕他會因為你表現好而『妒忌』你,或者是找機會把你扳倒。當我們知道別人不會『妒忌』我們,我們在他面前會感到安然,也放心地發揮自己,因為每一個人都希望能發揮自己的。如果你跟隨一個人,跟在他身邊卻不能夠發揮自己的話,遲或早你都會遠離他的,所以自然的他就不會發揮什麼影響力。
所以同樣的一件事,你去『妒忌』別人,你就造下不善業;你去『隨喜』了別人,你就累積了功德。何樂而不為呢?而且,這種『隨喜』功德其實是蠻容易累積的,只因為別人好,我們只要在內心裡面讚嘆和隨喜就有功德的,這種東西如果是對於那些會觀心的人,自己懂得看自己的心,他是知道它是怎麼去起作用。
當我們看到別人好,我們心裡歡喜的時候,其實是我們的心裡留下了那個美好的心影。我們跟那個好境界、好的狀態,我們會相應。當我們的心跟好的境界、好的狀態相應的時候呢,其實你會發現到:「你更容易成就那個好」你只要隨喜別人,過一陣子,那種好、那種力量、那種美德、那種光明和陽光的心態,很快的就會變成你自己的。
佛陀他教法,的確是看眾生的根基,但都是導向涅槃
今天我們教法,也是仿效佛陀的方法。
即使在法域,我們也是看根基教法
比如說,有些人,我們就教入出息念,
有些人,我教慈心
有些人,他看骨頭,然後修白遍
最近有一個,現在也在法域。他入出息念修不了,但他修骨頭修得了,看骨頭,然後就修到白遍
白遍修了之後,所有的十遍修完之後,他又倒回來,修這個入出息念。一修就自動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所以是看根性。但我明白你的意思
南傳佛教,我們不叫小乘。他們說我們小乘,那是他們的業,不是我們的業。
我是發菩薩願的
但是我們的方法是照給你光,你要怎麼選,你根據自己的選擇。我們不教你選,我們不替你選。生命是你的。
我們只是講:成佛是這樣子。講了之後,你要發什麼願,那是你的事。你發成佛之願,你自然會走那個路,一定會,你要為它付出,你有那個方法
當然後來,佛教走進不同的派系。藏傳,走進北傳,這是跟他們的背景有關的。南傳上座部佛教,他們就要求保守。佛陀的經文,必須來自佛陀;佛教的經文,必須來自佛陀。但是他們來說,因為我們不知道後來的人會發生什麼事,加些什麼東西。
但其他派系,他們可以容許,譬如去到海底跟海龍王要經,對嗎?你說海龍王給你的是佛經,我們也不能講什麼吧。
所以在南傳就是沒有這種事。南傳就是從第一次經典結集,第二次經典結集傳下來。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能隨便加進去。這是南傳的態度。就是這樣
所以,如果你有從山洞裡面拿出經,哪裡拿出經。
自然,那個法就會演變。對不對是另一回事,我不講。
對不對不由我去批判,我只說南傳,我不講別人
但我只能夠講,在南傳,沒有這種做法。在別的派系,可以有這種作法:山洞裡面拿這個經文,古時候啊,什麼時候啊。
我們就是,釋迦牟尼佛留下來什麼,就是什麼,沒有加的。而且我們也覺得足夠。夠成佛。夠成獨覺佛,夠你成阿羅漢
因為我們覺得上座部佛教,巴利三藏,已經足夠讓你達到任何一個層次:成佛,成獨覺佛,成阿羅漢。
我就覺得,既然都夠了。都有整條路的修法了,三條路的修法都有了。幹嘛要去加?加了你會不會越走越遠,就這樣子
至於他們加了是怎樣子,我不評論,我只講上座部是不加的東西,是怎樣就是怎樣。至於各種各樣的說法,我覺得最簡單就是驗證。因為是法,就能夠驗證。因為佛陀教的法,他本來就是一門科學。就像牛頓講的物理學,對吧?
到現在為止,有人在爭論說,牛頓不是看蘋果掉下來,而是看梨子掉下來。對於我們來說那就不重要了對嗎?我就不會爭,這是蘋果,榴蓮,山竹,不重要。重要是地心引力有沒有?有,我就去檢驗這個地心引力。真的有,那就好了。
所以我們的著重在於,我不去爭那些無法驗證的東西。我注重那些業果法則,緣起法則,無常,苦,無我,緣起法,三世輪迴。
有沒有?有就去驗證啊!
這些世世代代都可以驗證,為什麼我們不花點心思去驗證,讓自然界的真相,給我知道法是什麼?佛陀有教我們驗證的方法啊,為什麼我們停留在信仰呢?明明那就是一門科學。我們竟然為了一個信仰,是我們這些後代的人沒有活出佛陀的指示,才會把佛教停留在信仰。當我們停留在信仰,就會有問題。
你講你的,我講我的,雞同鴨講。你否定我我否定你。誰也沒法證明誰是對的,明白嗎?
但是如果我們走驗證的路,根本就不需要爭。我們一起來修,一起來觀,一起來看,如實知見,對嗎?
就看吧。
最簡單第一件事,就是搞定有沒有輪迴
第二,搞定有沒有因果
這兩個如果修緣起法,就搞定了
當你體證了緣起法則的時候,你達到度疑清淨。度疑清淨,你度了十六種疑。五種過去,六種現在,五種未來。這十六種疑,就是對輪迴的懷疑,對因果的懷疑。沒有了,你不再相信輪迴,不再相信因果。你是知道輪迴,知道因果
過去我在某地方的沙灘走著,有一個印度人跑來走我,叫我過去,他在拜神。
我就過去那邊看看。
看了之後,他也希望我拜啦。當然我就跟他講。我們拜什麼都要明白。你跟我講你的神拜什麼。我不是講不恭敬,我只是想知道他教些什麼。我不能夠在不理解的情況底下,去禮拜這個。我們佛教裡面,要明白,我們拜是什麼。
就好像我們拜佛,我們都知道佛像是我們造的啊
因為我知道佛陀是什麼,佛像在代表什麼
我們其實是拜佛陀的法。我們每一次拜下去,是拜那個法,導向那個圓滿的智慧,慈悲,那個美德。真的,假如有一個異教徒走來拿刀劈了佛像,我也不會去殺他。我也不去恨他,因為恨他我就違背佛陀的教法了。我只能說這個人可憐,很可憐,就這樣
所以我就跟大家講,我們沒辦法了。我們佛教徒一定是明明白白的,我們不是信仰。好像是否有一個靈魂在輪迴?這個是很深的課題,不能在短短的時間跟大家解答。我們佛教不講reincarnation, 那是一個無我,但又有生命的輪轉。那是一個很奧秘的東西。你有修緣起,你就會明白,這裡頭沒有矛盾。無我與輪迴沒有矛盾。有些學者他們有矛盾,是因為他們是用思想,但這個不是用想,這個是用體證的。當然要明白它指的是什麼,它指的是人死了之後有沒有下一個生命。我就跟他講:I don’t believe
他看著我,很納悶,有一個和尚不相信輪迴。我就說,我不相信天上有星星,月亮,太陽,你相信天上有星星,月亮,太陽嗎?對嗎?
假如我這樣子問你們,你相信天上的太陽嗎?你就會覺得師父很奇怪。這個東西我每天看到從東方升起,西方降落;為什麼叫我相信呢?對嗎?
你不能回答我相信。對嗎?一樣。我不相信輪迴。對我來講,輪迴的存在,就跟天上有星星月亮一樣的肯定。
所以當我們確定佛陀的教法,通過我們實修,我們那些爭論:大乘,小乘,藏傳,北傳。那些東西不需要去爭。
所以我的弟子裡面也有北傳的弟子。剛剛三個月。什麼法,什麼的,沒有問題的,我們一起來驗證。
不要浪費時間去你對我對,就來驗證吧!如實知見。
真的,我傳法那麼久,沒有看過我和任何一派去爭論。
不爭!
有啦,有討論法
在尼泊爾,在中國,我有一個法的辯論。後來辯辯辯,到後來他也不行。但是我們的辯論是友好的,是很友好的。辯辯辯,辯下去,他沒法跟你辯。他們是專業辯論的啊。 因為他們是在他們的世界裡面啊,他們沒有真正的懂南傳
他們只是覺得那是小乘,他們根本不會踏進來。
看看又何妨,對嗎?
…….
無論如何,我們不要想派系,我們要來驗證。本來就是科學。佛教不是哲學,佛教是科學。善惡都是科學,都是根據自然界法則,佛陀說那是善;自然界的法則,佛陀說那是惡。不是佛陀擅自把他講是善,還是惡。是科學。所以今天這個時代,讓我們佛教回歸佛陀的教法,回歸他原來的地位,就是科學。
這是我們要把那個科學傳揚出去,就是去教大家去做驗證
這個驗證的方法,就叫做禪:止禪跟觀禪
---吉祥尊者
小時候我很喜歡這句話:嫉惡如仇
哎呦,其實是很愚蠢的。以前覺得:誰不好!誰不好!
後來遇到佛法,接觸到阿比達摩過後就覺得是很可怕的事情
嫉惡如仇真的一點智慧也沒有
人家是惡就惡啦嘛,你去嫉惡如仇,你不就跟他一樣惡?
---吉祥尊者
8:42-8:59
https://www.facebook.com/DhammaEarthPenang/videos/1946883382401767/?__tn__=%2CO-R
問:請問尊者,如何像您那樣有智慧呢?
吉祥尊者:哎呦,我不是很有智慧啊,只是學佛陀而已啦。
其中一個原因是,我不容易去妒忌人家。
我常常看到別人好,有智慧,我很容易隨喜。
一隨喜那個人,我就會吸收他的優點
我就覺得妒忌的人很笨。你明明隨喜很快就可以得到好處
別人成功,你sadhu 就可以喇嘛,是不是。
…
我就覺得,不要去妒忌人家,要隨喜。
當看到別人有美德,有力量,我都很隨喜的。
就算別人很醜,很不好。但我看到他有某一個地方值得我去學習的,我就去學習。
我不會說:這樣差的人,怎麼會這樣這樣。
他差差差,但只要他成功,他一定有一個成功的因素。就了解人們成功的因素,那個品質。不是要隨喜他的醜陋,而是隨喜他的品質。那就學他的東西
所以我就覺得我是很好學,喜歡學人家。而且傾向於別人生命裡面有的成功,成就
我小小就開始讀名人傳記。看到人家有做對,有成功,就很好
<2:02
https://www.facebook.com/DhammaEarthPenang/videos/1946883382401767/?__tn__=%2CO-R
"Is There No Problem with Lust Between Couples?"
I have a fellow practitioner I used to practice with. He looked into past lives and found that he had once fallen into hell. What was the reason for his descent into hell?
When he recalled that past life, at the moment of death, he couldn't help but think of his wife. Even as he was dying, he was still focused on that, desiring sexual activity, and he experienced an extremely intense desire—not an ordinary one, but a very strong one.
It is his wife! mind you, he was not someone involved in sexual misconduct; it was a lawful relationship, okay according to the Five Precepts.
However, with such a strong desire, he fell into hell. Afterward, he was reborn as an animal and then returned to the human realm.
What am I trying to convey? Even if it's legitimate lust, if it arises at the moment of your death, it can still lead to suffering realms.
it is legitimate lust , a lawful marriage. If, at the moment of death, you are thinking about that, you could also fall into the realms of sufferings, or else into the animal realm, or even hell. These two realms are most likely. It is simply lust! not unlawful lust!
So, if you understand this, you'll know that if you want yourlife to be secure, you must overcome these causes of suffering.
--- Venerable Mangala
23-2-2024
《夫妻之間的淫欲沒有問題嗎?》
我有一個以前一起修的同修,他看看看過去世,他有一世掉落地獄。掉入地獄的原因是什麼?
他在他看回以前的一世,他在臨終的時候,好想不想,他想起他的妻子。要死了,還是想著那回事,還想性行為,而且起了很強很強的慾望,不是一般的強,非常強的慾望。
妻子哦,不是邪淫哦。合法哦,在五戒裡面Ok哦。
但是就帶著那麼強的慾望,掉入地獄。之後當了畜生,再回來。
我要講的是什麼?就算是正淫,假如在你臨終的時候出現,都是下苦界。
正淫哦,是合法夫妻。假如在臨終的時候想著那回事,也是會下苦界,不然就是畜生界,不然就是地獄道。這兩界最有可能----淫,其實不是邪淫,是淫。
所以你這樣子了解的話,你會知道,假如我希望我的生命有保障,這些苦因我要克服
---吉祥尊者
23-2-2024
信徒:師父好 , 我專心修了止禪許多個月, 有半年了。 但修安般念依然見不到光與禪相, 請問應該怎樣改善與提升?謝謝🙇
吉祥尊者:自己要找原因啊,就憑有沒有正精進,然後能不能正精進,就是說你努力,然後有沒有連貫性,比如說你從這一支香到下一支香,今天到明天,明天到後天。有連貫性跟沒有連貫性差非常遠的,有時候像煮水一樣,煮水煮一下越冷了就煮一下,冷了它可以煮很久,煮上十年20年都煮不滾的,所以你要看,你要看到底。我覺得如果你是在家自己修,可能就是連貫性的問題啊,可能去學校看看手機,就是看電視,有人找你負責問題啊,然後呢,這個就有點不容易,這個修禪像那個科學研究一樣要有連續性啊
有一些在家都夠修的,通常他都改變他的生活方式,通常都改變了生活方式,嗯,讓自己的心能夠保持那個連續性。只有非常少數的人就是超級波羅蜜的啊,可以,像我們這邊有有這樣的,一天坐兩份鐘,還能夠維持禪定那種,但是他也是在之前比較時間比較空餘的時候就修上去了,所以有了那個禪定自在,所以不容易,嗯,不容易。
基本原則就是看你的效率,然後你連續性是不是等下修上去了,又掉下來修上去了,等下又再從頭開始,然後沒有那個經驗的記憶不夠啊,然後有哪裡讓你漏洞。就是可能有些脾氣不好的,就生氣呀,焦慮呀,然後你這裏進步,這裏修一下,等下那邊又緊張又焦慮又或者是健康又不好,所以這種種的問題都會拉倒。至少自己找漏洞,一定有,一定有,找一下就知道了,嗯,這正精進,它不只是要你要努力做對,你還要有那個持續性才能夠一天跟著一天。不然你修半年就不是半年,它沒有產生那個連續性的效果,那半年它就不是半年,它是很多很多的半天一天。
信徒:明白。 的確,我每次都坐得不久,大概30分鐘。 分開許多次。
請教一下時間分配應該怎樣做?
吉祥尊者:盡量爭取一次坐至少一個半小時,嗯,然後呢,能多幾次就多幾次吧。
信徒:師父好, 我聽說修安般念, 呼吸的顏色會隨著定力的增長而變白變亮。
我昨天修了七個小時, 心已經非常平靜, 為什麼顏色仍然沒有改善?謝謝
吉祥尊者:一定是五力裡面少了某一些, 你去注意一下, 信力,精進力,念力, 定力, 慧力。可能慧力少了一些。慧力就是說, 你對目標要很清楚, 了了分明。
通常也沒有說修幾次就怎麼改變的,不是這樣的。通常呢修行也要修一段日子,但是你可以檢查一下,如果你的心對你的目標有持續的覺知,應該是會進步的,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