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區的森林派高僧,現年61歲 (42年)戒蠟,出生於2505年 於 Nong Wua So . 烏隆府並在佛曆2523年出家沙瀰,2525年20歲受戒比丘
師承多位大德 高僧包括
1. 龍菩貼 ( Luang Pu Thet Thet Rangsi ), Nong Khai Province.
2. 龍菩Chob Luang Pu Chob Thansamo, Wat Pa Khok Mon
3. 龍達瑪哈布瓦( Luang Ta Maha Bua Yannasampanno )
4. 龍菩李Luang Pu Lee Kusaltharo, Wat Pa Phu Pha Daeng
5. 龍菩雷Luang Pu Rian Woralapho 阿蘭亞班寺 清邁縣
6. 龍婆變/ 帕阿贊變Phra Achan Plian Panyapatipo, Wat Pa Aranyawiwek
Luang por thongpoon 是阿羅漢Ajahn Golf很讚賞的師父,連大師父Luang Pu Chanrion也來此寺院拜訪多次,Ajahn Golf說如果一間寺院連大師父Luang Pu Chanrion也會踏的寺院,不用說,那間寺院主持的修行是有一定肯定的成就。
The Buddha never taught to choose a specific day to do good deeds.
Any day can be a day to accumulate merit.
The more you do each day, the more merit you will gain.
Buddhism teaches: Do good deeds every day, and that day will be good.
Whatever you do today is for that day.
Therefore, do not wait for an auspicious day to do good.
— Luang Phor Thongpoon Kanchano
佛陀從來沒有教導過
選擇一個日子去做善事。
任何一天都可以做功德。
每天做的越多,每天獲得的功德就越多。
佛教:每天做好事,那一天就會好。
無論你今天做什麼,都是為了那一天。
因此,不要擇日行善。
Luang Phor Thongpoon Kanchano
People who are really good
Don’t go around
Telling others that they are good
They will demonstrate for others to see
Via their honest and sincere actions
As for people who travel around
Saying that they are really good
Well then, these are the scary people.
Luang Phor Thongpoon, Kanchano
真正优秀的人
不会到处宣扬自己有多好
他们通过真诚和真意的行动
向他人展示而那些四处宣称自己很优秀的人才是可怕的人。
隆坡Thongpoon
大家常常去佈施,有看到福報功德嗎?
有去隨喜所得的功德,知道功德福報的益處是什麽? 以正確的去行善積德,這點我們應該留意。
做功德有時候的心帶著痴帶著瞋心,還是說有帶著小氣(孤寒)有時(懷疑)覺得福報的效果並不明顯。有時也去羨慕別人的福報見別人擁有我們沒有,這證明了我們還沒有認識到真正的積福聖財(功德)/
"Food for thought"
Luang Phor mentioned that everyone often engages in giving but have you seen the blessings and merits from it?
Did you rejoice in the merit that you had accrued. Are you aware of the benefit of merits? Using the right way to cultivate the merit correctly ? This is something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ometimes when doing good deeds, the mind is clouded with ignorance or anger or perhaps with stinginess (petty), and at times (doubt) arises, making us feel that the effects of the merit are not obvious.
Sometimes, we envy the merit of others, seeing what they have and we don't. This shows that we have not yet understood the true accumulation of noble wealth (merit)."
Luang Phor Thongpoon
Sabbe dhamma anatta ,就是一切法都是無我,不值得去執著的。就算這個‘自我’也不應當去執著它。而這種自我的生起,就是我們對這些假設,這個身體,名字,讓我們認為真的有一個‘我’存在。但是如果我們做到沒有執著一切的話,就等於我們沒有一個‘我’存在。
所以這種不執著一切的法,一切的東西,就是一種放下自我的方法。就是我們看到這一切的法本來就不是我的。只是我們的心認為它是我而已,然後去執著它。就他種種的狀態,就不是我,不是我的,只是心去執著。
比如說這個身體,他會老,他會病,他會死。然後他本來就不受我們的指令和吩咐的。我們是不能吩咐它不要老,不要病,不要死。它本來就不是我們的東西。
所以就是我們去執著它也不去執著我們的東西。所以苦的就是我們
所以那個sabbe dhamma anatta ,就是一切的法也不應當執著是我。就好像哦我們去了解到好像這個頭髮,如果它是我,是我的,我們也不會讓它變白,脫掉。如果它脫掉了,它是誰的? 這就是法的一些狀態。都是無我
所以一切法都是無我,它就是一個解脫的狀態。就是已經從假設,施設的概念法,已經解脫出來。就是我們要常常去發覺,這種種的東西,不在我們的控制裡面。就是要發覺,無論是生老病死,很多東西我們要求也不能如願。這種種的狀況,我們就要了解它,它們都不在我的控制範圍裡面
我們控制這些,就好像我們去控制月亮太陽在我們之下。然後生起那個苦,就是我們自己,不是太陽跟月亮。我們這個身體也是一樣,我們不能控制它在‘我;的權力之下。常常去思維這些,去了解種種的狀態都是無我的,就讓我們的心不去執著它。這個就是一切法都是無我。
就是一切法都不應當執著是‘我的‘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LPBoonsongINT/videos/944819850402934
信徒:請問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可以增長智慧呢?就是當不善法生起的時候,如何可以看見不善法的生起?然後盡量讓他不要再生起。這個還是正念的層次,但要怎樣才可以根除這個‘我’呢?讓智慧增長?
Luang por thongpoon :也是要看我們發展的是哪一類的智慧。智慧有三類。
聞,思,修
三類的智慧
就是有聞法而成就的智慧,
從思維所得到的智慧。而思維所得到的智慧,也是看我們用在哪一個方面
比如我們今天有想到要來聽聞佛法。這種思維是從正見而生起的。
這種智慧是讓我們自己能夠提升我們自己,讓我們生命繁榮的一種智慧。如果我們用我們的思想在不好的地方,這會讓我們生起痛苦。
最後一類就是從修而來的智慧。然後這種智慧就從我們修定而生起的。這種智慧可以去除我們內心的無明,讓我們的內心能夠清淨起來。
無論我們從聞法所生的智慧,思維佛法而生起的智慧,由修行佛法所生的佛法,這也是引導我們的心去到有正見,正確的見解,還有思維
我們所聽的,無論是經典,還是大師父們教導的法,都是正確引導我們生命,去到好的方向。而這個修行而成的智慧,就是八聖道,就是佛陀的教導。我們修這個八聖道,可以不斷淨化我們內心的煩惱的一種智慧
如果我們還沒有去除煩惱的話,我們就是依靠著這個聞法跟思維法來維持,讓我們走向正確的,這也是一件好事情
如果我們在工作還是在生活當中,任何事情。如果我們因為貪嗔癡而造成的不正確的思維,這些不正當的思維。
就是四種的偏離
第一, 就是那種愛,我喜歡這個人就給他做,我不喜歡那個人就不給他做。這個就是貪愛造成的偏離。這個就是因為愛而偏離
第二, 就是因為嗔心而偏離。就是他做了那些事情讓我們生氣不滿意。所以我們就不幫他了。這個就是我們心已經偏離了,不是中道。我們沒有那種智慧。就算有也是偏離了的智慧。
第三, 就是因為恐懼而讓心有偏離。比如說,如果我們沒有跟隨去做的話,他就會破壞我們,因為這種恐懼害怕,而做了不正確的事情。好像他們不給我們財富啊,減少啊,還是什麼原因。因為這種恐懼,而讓我們作出偏離正當的事情
第四, 就是因為痴心而偏離。就是我們迷失迷戀在一樣東西。我們不願意別人去碰,去破壞它。到最後變成了一個自私的行為。
如果我們的智慧只是在這四種的偏離心的話,不能讓我們真正受益的智慧
這些都是一種智慧去做事情,但是是一種偏離了的智慧
就是如果我們有中道的智慧,有正確的智慧。無論是喜歡還是討厭。還是有種種什麼的煩惱之下也好。我們作為人類,我們應該有慈悲喜捨去處理問題。就是我們要以一個平靜的心,中道的捨心去做決定,不偏離於任何煩惱。這個就是屬於佛陀的那種中道的智慧。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LPBoonsongINT/videos/944819850402934
通常年輕人有興趣的都是新時代的事情。新的科技這些。然後當他們對這些過於有興趣,到最後他們會忘記真正成就快樂的這個法。
所以現代來說,這個新的一代,也是有許多東西對他們來說也是蠻危險的。因為可以讓他們生起執著和傲慢。這讓他們忘記了,我們作為人類應該互相地慈悲。比如說這個年代的一些小孩子,年輕人,他們也不太聽父母的話。因為現代的科技種種的影響,讓他們生起這個我執自我,然後誰來違背他們一點的意願,他們就很生氣。
如果這種事情發生的話,他們就很抵抗。
當他們這種反抗抵抗的時候,他們就會從他的行為跟語言發出來。
再嚴重一點,就是自閉。當自閉的時候,憂鬱也會跟隨而來
當有這個憂鬱症的時候,有什麼也好,就感覺到違背了自己的心意的話,就會有一些不好的行為出來。所以佛陀的法,他是能夠趕得上任何時代。無論任何時代,也是適用的。佛陀的這個佛法,這個教導。
如果我們在現代配合佛法一起去發展的話,那這種發展就是正當的發展方向。這個也是為什麼佛陀要教導我們要持五戒
無論是在佛陀時代的五戒,跟我們現代的五戒。這個五戒是一樣的。這種五戒的持守,就是為了世界的和平。其實五戒是全球人類應該持守的戒,為了好好地相處。如果這個世界缺少這五條戒律的話,就很難找到快樂跟和平
這個就是因為佛陀依靠他的大慈大悲心,所以才去教導戒,去讓我們持守這五條戒。如果沒有這五戒的話,這個世界就不能找到和平跟極樂。無論他是過去還是未來,都是一樣的。所以這個五戒,五條的法則,就是佛陀給世間應當持守的戒來的。但是如果我們沒有看到這個對世界的重要,我們可能就不願意持守。佛陀所講到的五戒,其實就是五個法則,是屬於每個人,每個人類的財富。這個五個法則有什麼?
第一條就是不殺生。這條法則就是人類共處能夠和平。如果誰犯了這一條法則,就會有混亂的生起。如果誰持好這條,就不會有混亂的生起。
第二條法則就是不偷盜。不去欺騙,偷別人的東西。就算我們賺到多少的財富,我們就是依我們賺到的去用它。這樣才是如法。那在人類的世界裡面,我們這樣做的話就不會混亂起來。
第三個法則就是不邪淫。如果我們有一夫一妻的話,守護好一夫一妻,這個社會裡面家庭的破裂就不會有。
然後第四條法則,就是不妄語。其實這個不妄語是包括了不講謊話,不離間語,不粗話,不閒雜語。然後就是誠實,恭敬謙卑。這樣的話,我們人類就會和平快樂
然後第五條法則就是不飲酒。就是不會服用,喝那些讓我們醉,失去清醒的那些東西。因為這些會讓我們醉,失念,失去清醒,就會讓我們犯其他的法則。就是如果我們飲酒的話,我們不能克制自己,那我們就會犯其他的法則。如果我們有守好這五條法則,無論我們要成就人類的財富,天界的財富,還是證入涅槃的財富,也是一定要依靠這五條的法則,我們去持守。然後我們能不能夠成為圓滿的人類,也是看我們能否能夠持守好這五條法則。
如果我們守好這五條法則,到我們死,那我們作為一個人類,就是圓滿了,是最殊勝的。如果我們作為一個人類,我們缺少持守這五條的法則的話,無論哪個國家的法律,也解決不了問題。
這就是佛陀讓我們在人類社會當中,能夠和平相處,大家有一樣的權利。然後這個是真實,真理。無論是過去多少年前,過去還是未來。如果有持守這五條法則,大家一起相處,就會和平,然後這種和諧和平,可以一直在我們生活維持下去,直至我們死去。
這個就是我們在人類當中相處應當守護好的五條法則。
因為佛陀的慈悲,而這樣教導我們的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LPBoonsongINT/videos/944819850402934
信徒:之前親近隆波,都會感覺到隆波的柔和,細膩,慈愛。請問要如何培育自己成為柔和細膩的人?
Luang Por thongpoon: 我們要正面地看一切。如果我們看一切都是正面的時候,就也會讓我們心也正面,讓我們心也好。就算我們遇到不好的事情也好。
比如說,有些人要作弄我們,要謀害我們,傷害我們,誹謗我們,我們也是以正面的角度去見他。
Ajahn Golf 比隆波更慈悲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LPBoonsongINT/videos/944819850402934
信徒:應該來聽法還是去家庭聚會?因為父母在世的時間不長,有時要照家庭照,應該怎樣?
Luang Por thongpoon: 就是我們從大師父那裡聽聞法之後,我們就是依照這些佛法,這些教導,憶念起大師父的教導去修。就算我們沒有來到寺院也不要緊。最重要的是我們憶念這些教導,然後能夠實實在在地在任何地方去實修它,去做。
但是如果我們有機會,就把握機會來行善,來種福,這個也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沒有這種機會再來聽聞佛法,我們就是憶念這些教導來一直實修下去。比如說我們聽到他們教導出入息念,觀呼吸的教導。然後我們了解知道這些佛法教導,我們再在家裡面,跟朋友,還是去到其他地方,也快點回來覺知呼吸的進出。通常有一些人他們可能會有藉口說沒有時間修行這樣。就是因為工作太忙,太多工作了。其實他的原則很簡單。就是如果我們還有呼吸的話,就還有時間修行。
因為這個四念住,就是修這個身受心法。然後我們這個身體,它是地水火風四大四種元素聚合而成。然後就算我們在工作的時候,我們覺知到呼吸的出入,這個時候就是有在修。我們本身已經有禪修的工具,只是我們沒有提起正念去覺知它,沒有把它用來禪修。
所以佛陀的法,他就是沒有時間的限制。意思就是這樣。
<1:18:40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LPBoonsongINT/videos/944819850402934
其實佛陀有教導修行方法有四十種業處。
其中包括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天隨念。如果我們憶念起他們,而感覺到平靜喜悅,也是可以的
--Luang por thongpoon
<1:10:26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LPBoonsongINT/videos/944819850402934
我們收藏佛像,佛牌,也是一件好事情。
因為我們喜歡的話,也是一件隨念。好像我們隨念佛,隨念法,隨念僧。
然後我們帶住,我們有帶住,這些也是讓我們自己鼓勵自己
但是如果我們去執著那些我們擁有的物質,這種執著才是不好
無論是佛像也好,大師父那些像也好,佛牌,還是天人,這些都是為了成為我們的隨念,隨念他們的德行。
但是如果我們過於執著,那個才是問題
所以無論是關於佛像,天人像,這些都是一種讓我們可以隨念,憶念起他們,也好像一種提醒我們生起正念的東西
<1:07:54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LPBoonsongINT/videos/944819850402934
定力有兩種
一類就是我們建立起來的
另一類就是很自然地發生的
【自然的定力】
這種自然的定力平靜,就是我們休息,睡覺的時候
這種定力平靜,就是當我們從出生到現在也是知道的
當我們出生,就是隨我們出生而來
有很自然的平靜定力,這是為了我們在睡的時候可以去除減少那些胡思亂想,讓我們身體得到充足的休息,得到精力去工作
如果我們的心不平靜,沒有定力,胡思亂想,我們是睡不著的
所以這種自然的休息平靜定力,就是為了讓我們有精神去工作
然後這種只是幫助我們身體的體力而已
這種自然生起的平靜,是不能幫我們去除內心的煩惱的
就算他有多大的力量也好,也是不能幫助我們去除內心的煩惱,這個內心的平靜
【培育的定力】
然後另外一種定力,是可以幫助我們去除煩惱,斷除煩惱。就是我們提到的戒定慧,那個戒定。
就好像我們坐在這裡,我們去培養內心的平靜。這種平靜就是我們培養起內心的定力。
這種建立起來的定力,他不只是為內心帶來力量,也是為內心帶來力量的。它是可以讓我們的心生起無量的平靜,無量的力量。
尤其如果那個定力去到安止定的話,它越能讓我們的內心生起舒服跟快樂。這個就是我們從佛陀的教導,體驗到其中一種平靜的快樂。所以真正平靜的生起,就是我們從禪修那裡生起。因為這種從定力帶來的快樂,它就是幫我們阻止那些內心的貪嗔癡,就是壓住我們內心的貪嗔癡
至於方法,業處,我們就是要自己選一個。有些人是用出入息念,有些人就是默念buddho ,有些人可能就持用‘阿羅漢’ 。無論用哪種業處,都是為了讓我們內心生起定力。
【身心有所不同】
當我們內心有定力生起的時候,我們就發現,身體跟心是有所不同的。
心是一部分,身體是另外一部分,它是不同的東西。
現在我們可能會覺得身心是同一樣東西。因為我們不能分別出色法跟名法
這個色法就是這個身體。名法就是這個心。
就好比喻為船跟坐船的人。這條船,它能夠橫渡,必須要有一個開船的人
然後我們的心也是一樣,能夠成就定力必須依靠這個身體。所以當我們在禪修的時候,身跟心是必須互相依靠。
心是屬於名法,身體是屬於色法。我們依靠身體來禪修,是為了得到心的快樂
好比喻,這個水在水瓶裡面。就是水必須依靠這個水瓶。水瓶也必須有水,它們是在一起的。但是我們需要的東西不是需要水瓶,我們需要的是水。
然後我們依賴這個身體來禪修也是一樣。我們主要是想依靠身體來成就極樂。但是我們要做到內心那種寂靜的快樂,我們必須要依靠身體來禪修。但是如果我們去認為身體是我,我是身體,這種想法也會讓我們生起痛苦。
其實就好像開船的人,他上到岸的時候,去到他的目的地,他就離開這條船。船跟人是沒有關係的。就是我們的心要超越這個渴愛,執著;我們要超越它,也是要依靠這條船。
【四聖諦】
然後為什麼佛陀在四聖諦裡面要讓我們首先了解到苦聖諦?
因為如果我們沒有如實地看到這個苦,沒有看到這個苦的真理存在,我們就沒有心去解脫這個輪迴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佛陀的開示。他第一部經所說的四聖諦,就是要讓我們了解到這個苦。之所以我們會苦,就是我們去執著無論是身體,還是我們的財富,都是屬於我,我的東西。所以苦才會在我們內心生起。然後我們禪修,就是為了我們內心從這種執著,對身體財富的執著鬆脫起來
【定力生起其他美德和智慧】
無論我們的定力有多深的層次也好,其實它也是讓我們內心產生力量和鼓勵,讓我們一直修下去。如果誰修到內心生起平靜定力的話,這種定力平靜的人,也會讓他其他的德行生起。還是更深入地,他也會生起觀智跟神通
就是讓我們的心能夠有那種智慧,知道我們的過去未來世,我們就是不斷在輪迴。讓我們知道過去世有做過什麼過來,人啊,天人啊,動物啊,許多生,許多世。就會讓我們對輪迴生起那種厭倦。
當我們知道這些過去世未來世這些輪迴,就會讓我們更努力地依隨佛陀聖弟子們的教導這樣去修八聖道,好像他們一樣去解脫一切的苦。這個就是為了我們的心能夠從這種煩惱中解脫出來,成為自在的。
就好比喻為佛陀跟聖弟子們,已經可以從一直輪迴解脫出來。當我們知道不斷的輪迴,大小的輪迴,都是讓我們生起痛苦的,都是痛苦的。
我們就去找尋那個源頭,什麼讓我們痛苦起來。那我們就會看到它的原因,它的源頭,就會看到那種生起痛苦的原因。這種執,就是生起苦的原因。
就是因為有這種我執,執著種種的財富,種種的東西。這種我執,就是一直讓我們痛苦輪迴下去。
【八聖道】
當我們知道生起苦的原因,那我們就修任何一個方法,讓我們的心能夠平靜下來。就從種種的執著寂靜下來,那個就是八聖道。這種八聖道,就是以正見為領首,以正定為最後。這個正見就是我們遇到的一切,我們相信都是有因有果,都是我們所做的業力給予的果報。就是我們所得到的所有東西都是隨著因隨著果,它不是無中生有。無論所有的財富去得到,還是所有的身體,每個人都是依照他所作的業力,而得到應有的果報。每個人都是業力裝飾的,就是我們做到什麼的業力,我們有什麼成就,這些都是業力果報的成熟。然後我們再增加下去,就是我們要修這個八聖道。
然後我們要修心修這個八聖道,也是要有精進力。我們有這個精進力的話,就是可以解脫這個苦。所以無論我們來靜坐來打坐,這些精進就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從苦中解脫出來。然後當我們努力地禪修,就會承受一些難受,痛苦的事情,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這種修行禪修,就好比喻為我們爬上山,如果沒有累的,是不存在的。我們要讓這個心得到快樂的話,我們必須要經歷過這個苦的鍛煉。所以我們精進,努力,也是在考驗我們能不能夠堅強。這種就是一種讓我們去到解脫的考驗
如果每個人對解脫這個生死輪迴,解脫這個苦,那個信心不堅定的話,然後我們就會有這種精進力。就是我們有堅定的心一定要解脫生死輪迴這個痛苦,我們就會有那種精進力。無論我們在禪修修行的過程有一些灰心,氣餒,但是我們也是會一直堅持下去。我們到今天所遇到一切的苦,都是因為我們有出生。如果我們沒有出生的話,這種種的苦根本就沒有。
因為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他們一定是有相對的存在。我們有樂,就一定要苦。有苦,就一定會有樂。有黑暗,就有光明。有快樂,就會有痛苦。但是佛陀為了我們能夠成就永恆不變的快樂,所以佛陀才教導我們這個法。這種永恆的快樂,就是我們要超越,解脫一切的苦。就是完全地把內心的法給它斷除,依靠內心的佛法。
【五力】
當我們對佛陀的教導有信心的話,我們就有能力去渡過這一個輪迴,就是可以超越生死輪迴。就是首先我們對這個業力有信心,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信心。然後對這個道果涅槃也是有信心。我們就去實踐佛陀的教導。
然後我們的精進力有多少,就是表現在我們的成果是多還是少。就好比喻,那些食物,每個食物它能夠成為一個味道,也是有很多的配料在一起。
在這個過程也是要有精進力,努力去成就它。
同樣,我們也是一樣。如果我們要解脫一切的苦,解脫輪迴的話,我們也是要有精進力,不斷地持續努力地修下去。那樣我們內心的平靜努力快樂就會越來越提升,無論時間是短還是久。所以我們去找一個場地來讓我們精進修行,為了讓我們能夠生起內心的寂靜,這個也是應當的。
然後我們有信心,有精進力。另外一個我們不能缺少的,就是正念。這種正念,就是守護著我們自己的心。我們一直要有的。就是守護著我們的心。這種正念不要給外面的環境,不要讓他們給我們的心拉出去,拉到八聖道以外。
當我們有正念,穩固在我們自身的話。這種定力它就會生起。當這個定力鞏固在我們的心中生起,也會讓我們生起那種觀智,那種無論是神通啊,那些智慧。還是那種讓我們可以斷除煩惱的那種智慧。就會從我們心中生起。當這種智慧有定力養育它的時候,它就可以去除我們內心長久以來種種就算是微細的煩惱,也可以斷除。
所以一個禪修者必須平衡這五個因素:
就是這五種力量:信,精進,念,定,慧
我們必須對佛陀,佛陀的教導有信心。他的教導的確能讓追隨者解脫一切的苦
如果這五種因素力量,我們培養到圓滿的時候,那成功就是在前面。然後真正的快樂就會在我們心中生起。
【不要執著】
所以我們也是要明白,就是我們現在所得到的一切,都是我們暫時用它,然後用完了,我們就是要去到下一個輪迴。而不是我們去執著這些東西。就是我們只是用暫時用的東西,然後我們就會輪迴到下一個生世。如果我們執著我們所用的東西,因為執著它,而去做那些惡業的事情,執著讓我們生起痛苦。然後這些惡業也會讓我們下一輩子都會痛苦。這些是不值得的。
這個心本來就是很清明的。但是為什麼受到污染呢?就是因為有這些不善業,惡業煩惱,讓這個心污染起來。
【禪修的教導】
如果我們打坐的時候,我們的心不能安靜平靜下來,就是因為我們的心常常去打妄念,想起過去的事情,想起未來的事情,沒有真正的活在當下。
當我們禪修的時候,我們是必須捨掉這些種種的思想念頭,這些情緒,而活在我們當下的業處。
當我們一直在當下,我們的心就會平靜。但是我們沒有維持在當下的這個所緣,一直在想著過去的事情,未來的事情,這樣的話,情緒就會有起伏,起起伏伏。我們就算這樣修下去,我們也是會生起退心。
但是關於想起過去未來,我們是可以想起的。但是當我們禪修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把它放下,應該專注在禪修的方法。本來有些禪修者在修行過程,剛剛開始舒服,平靜下來定下來,但是突然有這些妄念把它從修行方法那裡拉出去,變成他的心亂起來。
還是有些禪修者,因為疑惑而把它從定力拉出來。有些禪修者他覺知呼吸進出,覺知到他放下所有的思想念頭,情緒,到最後呼吸好像快沒有了。呼吸也消失了,它就會生起疑惑。為什麼呼吸會沒有了?為什麼呼吸會不見掉了?
本來心是很安定的,但是因為他這種疑惑。他就會退出來。當他的心退出來,他也必須覺知呼吸,讓心可以平靜,讓他可以再入定。
所以無論是覺知呼吸,還是buddho ,還是samma arahan,還是什麼方法也好。他只是為了讓我們的心集中,成為一心,成就內心的平靜。當我們的內心修定修到越來越平靜,清明,喜悅,毛管直豎,就是在這些情況的時候,我們就去看這個心,覺知這個心,而不需要再去看回這個呼吸。就是專注去覺知這個心下去就可以了。這樣的話,我們內心那種平靜,快樂,就會更長久,也會讓我們有鼓勵,讓我們一直維持下去修這個心。那我們對禪修就不會再感覺到厭倦,好像是一件艱難的事情。然後它也會成為一種動力,讓我們的心最後一定會成就安止定的動力。當我們的心進入安止定的時候,所有的感覺也會消失。
【回到兩種定力】
所以所講到的定力,他們的果報是不同的。
就是所講到的自然的定力,跟我們建立起來的,他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就是我們睡覺的那種平靜,定力,就是我們睡了,我們也不知道我們的心去到哪裡,我們也不知道我們有沒有呼吸。直到我們醒來了,我們才發現我們的心還在這個身體,我們這個呼吸還維持著。這個就是自然界的一些平靜定力。
而我們建立起的定力也是類似一樣。當我們的心進入安止定,平靜的時候,對這個身體的感覺會消失。就是那個時候沒有你,沒有我,沒有一切。他內心就是一境性跟捨心,他就是一種在自然界的一個心,也是沒有什麼煩惱把它帶住。這些都是禪修的功德的呈現
【覺悟之樂】
如果我們對佛陀的覺悟是有信心。對佛陀聲聞弟子他們的證悟是有信心的話。我們應該把這些法在我們內心建立起來。最後我們就會如實地知道我們內心的覺知,覺醒,愉快。就好像佛陀一樣,從我們心中生起。這個就是佛陀的覺悟,就是佛陀講到的,如果誰看到法,就像看到他一樣。就是我們內心已經進入到三寶。就是隆波每一個如果我們有努力精進地禪修,也一定會有那種快樂生起。
就好比喻為我們明白這種自然界的定力,就是睡覺的平靜。大家會明白到它是怎麼樣的。最後隆波也是祝福大家,在法上有所提升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LPBoonsongINT/videos/944819850402934
Luang por Thongpoon 有一次去了沙灘,他看見了許多的蟹,魚,貝殼類。邊說:‘之所以他們是這樣,就是因為過去世沒有持到五戒,所以才會輪迴成為畜生‘。(2024-07-02)
五戒是
1) 不殺生
2) 不偷盜
3) 不邪淫
4) 不妄語
5) 不飲酒吸毒
Luang Por 說: ‘我們有健全的(人的)身體,就是因為有持過五戒過來’
假如我們沒有持好五戒,我們將會淪為畜生。就算做到人,也不會有健全的身體
如果我們禪修到我們的心越來越微細的話,我們就會知道,我們經歷過來,一直都是愚癡過來的。
所以我們禪修,是為了去除內心的愚癡。
不是為了改善別人,而是為了改善我們的心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是最聰明的,但心沒有一點平靜,那其實他的心還是充滿愚癡的。所以我們禪修,都是為了去除我們內心的愚癡,為了讓這個心有智慧。
因為世間的知識,和出世間所知道的,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覺得自己是聰明的,那我們就要禪修。當我們修到這個心生起定力,我們就會知道,我們一直經歷過來,是處於一種迷失的狀態。
所以luang por 我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很有智慧,但是心沒有平靜,不是安定的,那麼相信他也不是一個聰明的人。
因為我們內心這個殊勝的財富,還都守不住。就是我們還不能守住心,讓內心的不善業,不善法流入這個心。那所以就是可以證明還是不夠聰明的。
就是如果聽過Luang ta maha bua 的開示,講起他精進禪修,由凡夫轉變為聖者阿羅漢的過程。就是在那個轉成阿羅漢過程,不能抑制自己的心生起這個自豪和喜悅,從他的心流出他的身體,表現出來。表面看,他在流眼淚,但他的心是充滿著喜悅。因為他沒有想過,原來這樣東西是存在的!原來是可以解脫生老病死的!
也說一說我自己愚癡過來的經歷。我很清楚地見到那種實相,從中了解到自己的愚癡。看到這個情景的時候,是自己在清邁一個山區那裡行禪。當我在行禪,我一直在思維這個身體的地水火風四大,一直思維這個五蘊:色受想行識,一直行禪一直思維,直到生起這個定。但這個定還未達到安止定,只是近行定。所以當我去到近行定,我就以這個心去思維這個身體。
這個過程,我看到自己的心是明亮的,但同時看到這個身體好像一具死屍那樣。這個心寄存在這個身體之間,就好像屍體裡面的蟲,或者糞便裡面的蟲。就在那時,也思維了解這個心,到最後便看到這個心貪著這個身體,執著這個身體,就好像屍體的蟲,去喜歡這個死屍一樣。一直這樣愚癡,蠢。一直這樣思維下去,心是越光明的。當我的心越光明的時候,越被這個身體嚇壞,它的骯髒。這個心為什麼那麼愚癡,去執著這個身體呢?就好像身體的蟲執著這個身體,為什麼這個心寄居在身體,卻執著那麼骯髒的身體呢? 當我這樣了解到後,我就覺得佛陀真的很厲害,很殊勝,有智慧,可以去除對身體對五蘊的執取,從中解脫出來。
當我越是這樣思維的時候,便越發想佛陀的德行,聖眾的德行,亦都了解到父母的恩德,是非常的多的。就是見到那些對我們有恩德的人,我的心感到憐憫。眼淚就很自然地流了出來。這個情況就持續了整個晚上。行禪也不覺得累。越是修下去,我就越明白佛陀那種聰明,那種深睿的智慧,看到自己的愚癡。
就是因為自己心的不聰明,所以在這個大小的輪迴中不斷輪迴,不斷需要忍受痛苦。不斷輪迴下去,是因為自己不夠聰明。所以一個修行人,如果我們還未修到這個心平靜,還未守護到這個心的話。這樣的話,還不是一個聰明的人。因為我們還緊扣這個自我,這個我見,我慢,非常這樣緊扣執住。因為這種的執著,讓我們無止境地輪迴下去。所以無論是佛陀,還是他的聖弟子,他們都是非常聰明有智慧,能夠將自己內心的痛苦去除。所以他們才被稱為寶。所以當我們能夠這樣做到這種好像佛陀和聖弟子那樣,能夠自己戰勝自己的人。已經戰勝自己的下墮,愚癡,去除了執著,已經不會愚癡下去。所以禪修是可以讓我們越來越聰明,越有智慧,讓智慧聰明更加尖銳。
在我的寺院裡,就算是博士,都有去學習禪修打坐。一直去學習修定。我作為老師去教導他們。當那樣東西真正發生在自己身上時,他卻無法處理它。他是博士,他教導了許多人去處理他們的問題。但當這個問題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他不能解決到。到最後他要來依靠法,為了能夠脫離這個苦,鬆開這個苦。來學習禪修,為了能夠去除這個苦。
當他來學習禪修,那他才知道,他遇到的問題,就好像一條頭髮走進自己的眼中,讓自己看不到一座山。即是那個問題其實是很小的。所以修定,禪修,是適合任何年齡的人,任何性別。種種國家,宗教的人,都是適合的。因為每個人都是存在著問題的。當問題生起後,我們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所以我們學習這個佛法,這個生命的科目,是比任何的科目更加重要的。佛陀說,以心為最大,以心為主,以心為領導。最主要這個問題的出現,是來自於我們的心。所以這個問題是出自我們的心。所以這個禪修佛法,是適合於任何的人,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這個佛法是真理的。這個真理是跟得上時代的,不會落後的。那這個法,這個定力,在泰國有個大師父叫 luang por viriya,他有這種禪修定力的課程,我把這個帶落來這裡。去學習的人,去他的分支分院,差不多整個世界也有。就算是去到今日,這個團體,都有為了去除他們那些不良的那些習氣和性格。
他們學了那些禪修方法,當已經成功後,他們就會發覺,之前自己做了許多的錯。就是看到自己的缺點,自己的犯錯。而見到自己之前做了許多可憐的事情。如果沒有這樣去禪修,修定,他們就不會知道,這個生命是為了什麼,需要些什麼?當他們去學習這些禪修,定力,他就覺得這個學習是最好的,最殊勝的。那些監獄的人不知道怎樣去彌補自己的過失,他們就決心,如果之後出回去,會成為社會上一個好人。
所以佛法是幫助我們去除,淨化我們內心不好的東西,讓我們清淨,好。
所以我也隨喜大家
---luang por thongpoon
2024. 7. 1 香港禪修營
In this world, no one has an advantage
or loses to anyone
No one wins over anyone or loses to anyone
There is only us who lose to us or win over us
Because everyone is different from this world
It just goes according to our own karma - Luang Phor Thongpoon Kanchano
這個世界上,沒有說誰有優勢 或說誰處於劣勢?
沒有人贏,也沒有人輸。
只有我們勝得自己/敗給自己
因為這個世界每個人不同。
只是根據自己的業力而行。
龍婆燙般 近擇洛 的佛法教導
ในโลกนี้ไม่มีใครได้เปรียบ
หรือใครเสียเปรียบใคร
ไม่มีใครชนะใครหรือไม่มีใครเเพ้ใคร
มีเเต่เราเเพ้เรา หรือชนะเราเท่านั้น
เพราะต่างคนต่างจากโลกนี้
ก็ไปตามกรรมของตนเองเท่านั้น
โอวาทธรรมหลวงพ่อทองพูน กาญจโน
不邪淫就是我們滿意自己的老婆老公,不去偷情,亦都不會去包養情婦(包二奶),小老婆之類,這個就禁止了我們的欲愛
-----luang por thongpoon
那些天神下到人間,必須累積許多的功德,才能夠重返天界,重返同樣的位置
----luang por thongpoon
關於持戒的功德,佛陀已經有保證
持好這個戒會讓我們快樂
持好這個戒會讓我們成就財富
持好這個戒會幫助我們達致涅槃
<1:07:30 20240629_085725
---luang por thongpoon
我們持守八戒,即是持守出家人的戒行,即梵行戒
從欲界天的心,進一步提升到梵天人的心
所謂的梵天界,就是來自於梵行的
梵行即是不淫。他的內心已經消除了男女的慾念,一些觀念,即知道這一切都是平等的。
過了中午之後,食物這些,我們就要禁止去吃
我們是為了定和智慧的目標前進,而過午不食,因為那是幫助我們禪修,產生這個定和慧。
這個戒是讓我們發展生起定慧一個很重要,很穩固的一個基礎。
如果我們很鞏固地持好這個戒,就會讓到我們的心越來越平靜和清涼起來。
關於持戒,是讓我們進一步禪修深入下去。
------luang por thongpoon
<17:00 20240629_085725
Luang ta maha bua 頂禮完Luang pu khao 之後,就問起,這個燈光有沒有髒的東西在.Luang pu khao 就說,如果叫光的,燈的,就一定會有的。心到最後,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得到。
Luang pu khao 這樣說時,luang ta maha bua 就答說,關於燈光,是有污點的。在這個假借的自然的世界,自然是會有生的。
這個光有污點的意思,是指,只要在概念的世間,就會有生。當有生,就會有死隨之而來。如果我們還執取,有所執著的話,就還未能夠解脫所有苦。這個就是說,一些人去到最後的地步,阿羅漢,一切法都不會執它。無論是樂還是苦。心都會放下,放下關於苦和樂的生起。因為這個快樂和苦,只不過是屬於概念法,是屬於燈光的污點。當沒有在執著它的話,心就會清淨,就好像燈就不會有污點。
所以luang ta maha bua 就稱讚luang pu khao 是其中一粒鑽石。因為他修行過來就是為了捨棄,去除執著。所以明白一切法不應該執取嗎?
我們修行過來,都是為了捨,為了放,不是為了擁有,不是為了生和有。因為生和有都是會生起苦的。如果我們沒有生,就不會有死
<1:33:08 lp thongpoon 開示 and Q&A 20240630_205008
在luang pu mun的年代 , 有一個出家人, 他們在nakampa 這個府 起建寺院。
這個出家人是屬於Luang pu mun 的弟子。 當他在那裏起建了寺院, 有許多的居士和信徒 去找他。 有一個信徒 就因為這樣而生起了信心, 然後就請求再那個師父那裏出家。 在森林裏面 有很多疾病。 出家人在森林修行的時候 ,就會患上疾病。那時的藥還沒有現在那樣 能夠醫不同的病。所以到最後這個出家人他就這樣圓寂了。
那麼那個住持就燒了他的遺體。 還在燒他的屍體那天, 這個比丘的心識還站在哪裏, 看著自己的屍體被燒。 當這個身體被火化被消盡了,那個比丘 的心識 就說:身體已經燒完了, 在這裏都沒有什麼 其他的事。 然後他打算去其他地方。 但是因為那時心還覺得自己是比丘,出家人 ,所以他 照著自己舊有的路去行 ,接著去到一個大殿那裏, 有著一百一千個(靈體)。 那這個師父的心識就在想 :“他們到底在做什麼呢?”。 只是聽到在叫名,然後那些人就過去,叫名,那些人就過去。 直到這個圓寂了的比丘,他的心裏面就在想 :“當沒有了所有的人,下一個應該就到我了 。” 但他等了許久之後仍然未 聽到有人叫他。 所以那個出家人就問那邊的人。 那裏的獄卒 就和他說 在這個簿裏面沒有你的名字 所以除你你想去天界也行,你想去人界也行,隨你。
那個年輕已經死了的比丘出家人就說 ,現在天界和人界都還未想去著 ,現在覺得很口渴,所以想先喝水 , 希望獄卒給他一點水 ,喝完水後才決定去哪裏。 接著他就去找水喝, 遇到一個婦女剛巧在取水。 這個師父是帶著一個缽去的, 這個師父就和那個婦女說:“可不可以供一些水及給我喝?” 那個女居士就和他說: “你可以去外面等我, 我去那水井取水後 ,接著才 去到家中供給你喝。”
所以這個出家人的心識就去到那個婦女的家中, 在等她的過程中他就在打坐 當他在打坐的時候他的心就突然間沉了下去。 當他再有感覺的時候,已經是小朋友了。 他都不明白為什麼突然間就出生了,做了小朋友。 但做了小嬰兒, 因為身體的問題,身體機能的問題,還是不能說話,不能說任何的東西,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哭 。他的情況就好像 小朋友嬰兒出生那樣會哭。 所以這個比丘也是 。 他的感覺也只在心裏面就是疑惑“為什麼會出生?” 所以他將這個感覺,這件事一直收藏著。直至他5歲6歲的時候,他覺得能夠 和現世父母溝通後,他才 和他們坦白,其實他是一個位比丘來出生的。 剛剛開始現世的父母也不敢相信,這個小朋友,自己的兒子所說的說話是真的。 那這個小朋友都一直和他的父母提起,自己是一個比丘來投生的。如果不相信的話,他的師父還在世,他的寺院還在, 如果不信就帶你們過去。 所以現世的父母就帶自己的兒子去考證, 去他過去世的父母那裡:他叫什麼名字?他的家在哪裏?他在什麼時候死亡?在那裏出家等等。
當這個新的父母去到之後,去問他們 ,去問舊的父母,他的家人,他所說的話,他的名字、他的情況,各樣東西都是正確無誤的,就如這個小朋友所說的 ,沒有任何的錯處。 他們去到寺院那個住持也是這樣和他說的 ,就是和他說過去有一個弟子 ,是什麼時候出家的,出家多少年。到最後因為什麼疾病而死了, 都是像 他這個小朋友所說的一模一樣 。因此這個小朋友的父母 就相信他以前是一位出家人來投生。
接著在長大一些 這個小朋友就希望可以出家 ,他不想再在這個世俗裏面, 想做沙彌,於是就不斷哀求他的父母 ,到最後他的父母也沒辦法,就讓他出家做沙彌。
有一次, 阿姜曼已經圓寂了, 那天就是火化他遺體的日子,所以這個住持就帶這個沙比和大家去參與阿姜曼 的火化儀式。 在這個過程之中有許多大師父, 見到這個沙彌便說他可以憶念過去世。 所以我們的心是一個旅遊者,再輪迴界中不斷地旅遊, 之所以我們不知道,是因為我們沒有修行,因為我們沒有修行所以不能夠去知道。
如果禪修,我們的心越來越定, 當心有越入深的定 ,越是微細的話,我們就會越能夠憶念起過去世的事情。 透過定力,我們可以了解到我們過去世究竟經歷過什麼身世過來 。我們受過什麼業力,受過什麼果報做過什麼人, 這樣的話, 亦都 一樣可以讓我們對輪迴產生一個可憐 (厭倦?),第二就是 會令到我們更加有決心和信心 和動力 去 做得更加好,讓到自己 去到更好的境界。
所以去到三界其實就是我們這個心去 ,這個心依照我們所做的業力,而能夠輪回到不同的界
所以 輪迴到什麼界,都是看我們過去的業力。我們能夠在現今佛法還在世的時候,我們出生,與我們在這個時候都能夠了解到佛法,就證明我們過去世都是遇到過佛法和遇到佛陀。 所以我們現在投生、輪迴到這個佛教興盛的時候,亦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去做佈施、持戒和禪修 。
一來是為了 提升我們的心,讓我們自身越來越穩定和快樂,二來是為了我們從中證得道果和涅槃。 如果我們能夠依照佛陀的教導去實踐的話 ,就會讓我們的生命越來越快樂,越來越繁榮,亦都讓到我們讓善道和惡道慢慢停止 ,到最後縮短了輪迴,直到我們可以證到道果涅槃, 證到不再衰退的涅槃。
所以希望大家學了這個法之後, 將它實踐出來,這樣就可以為我們自身帶來繁榮,帶來快樂。 就是依照佛陀的教導去修行。 所以亦都祝福香港的大家,每一位都快樂 ,能夠在佛教上有所提升。
----luang por thongpoon
信徒:關於用思維來修觀開發智慧, 想請問苦相的思維內容。
舍利佛尊者解釋苦相為逼迫性, 迫著改變
Ajahn golf 也提到可以思維身體的疾病, 身體是疾病的溫床。
不知這兩個角度是否也可以來思維苦相, 培育智慧生起道果?
1. 五蘊是沉重的負擔。 譬如我們要刷牙、洗澡來照顧身體。 我們努力讓心快樂。
2.因為有五蘊,這個存在, 才有老病死、 求不得, 愛憎會、愛別離之苦
Luang por thongpoon : 你的問題就是你的答案, 你的答案就是你的問題
信徒:我們回向功德給一個人或者任何眾生, 但是對方是不知道的, 那麼對方的功德會不會增長呢?
Luang por thongpoon : 如果以佛教的教導的話, 如果我們迴向給亡者, 我們將做了的功德迴向給他們。 對方死了之後會依照他的業力輪迴, 去 投生的, 那些能夠接收的就會接收到,那些不能夠接收的便接收不到。 那些墮落了惡道的眾生,他們要受他們惡的果報。 他們在受惡果報的期間, 他們是不能收到我們迴向的功德的。 如果我們回向功德的對象已經成為天人的話, 天人他們都有天人的快樂, 我們回向功德給他們, 他們都是能夠知道的, 他們都能夠隨喜的, 不過他們已經有他們的快樂。 那麼,我們回向功德的對象,即是亡者, 他們的心識仍在 遊蕩, 他們能夠接受親戚迴向給他們的功德。 哪些深色還在遊蕩的 ,就好 比喻為那些沒有家的 人。 那些人禪修然後迴向功德給他們,他們就能隨喜。 隨喜之後他們就能去到更加好的地方。 如果我們修四梵住,例如 “願我快樂”, 他們沒有迴向給我們,我們都有快樂。 又好比喻我們有一罌水, 那罌水已經滿了, 其他水倒下去 他都會溢出來。
信徒: 還有一點點疑問, 如果我迴向功德給阿贊希,而阿贊希是不知道的,他會不會增長功德呢? 如果 對方是人而不是天神或鬼
Luang por thongpoon : 人類之間,如果我們回向給他, 依我們的能力, 對方或者會接收到或知道。 當他們隨喜功德,都有功德的存在。 換句話來說,或多或少都會有感知到的情況。 就好像我們電話之間的聯絡,都會接通到對方。 我們 心的電波或磁場 或力量 會傳達過去。 譬如我們打坐,打坐到心定下來, 如果我們考試,譬如說我們想考醫生的, 或者面對老師, 我們希望他能夠對我們有好的印象, 那麼我們可以等心有定力的時候, 散播慈心給他們, 那這個慈心的力量便會傳達到他們那裏, 那他們就會有好的感覺 出來。 我們每天這樣去散播慈心, 如果我們心的定力不強,就好像電的電力不強。 如果我們的定力強, 就好像電力的強度高, 那麼就能準確地傳達,他們就能接收到。
關於心靈的通訊, 我們的心如果能生起定力, 我們心的定力好的話,譬如我們有家人或兄弟姊妹, 或者親戚都好, 我們很久沒有聯絡了, 也不知道如何聯絡他們, 但又想起他們掛念他們, 那我們就讓這個心生起定力 之後想起他, 傳達出去, 散播出去, 接著希望他們能夠聯絡我們, 想起他們的樣子想起他們的名字, 想讓他們聯絡我們, 然後他們就會接收到, 可能沒多久,他們就會來聯絡我們。 這就是心靈的通訊。 如果這樣修,他們就會有這種感覺, 想回來家找我們。 但我們的心需要有定的力量, 禪定的力量。 如果我們心有 定的 力量, 這個 覺知者 就會很清晰。 我們的覺知者傳過去的話, 就會觸碰到他們的覺知者。
在佛陀時代,那些阿羅漢也是用這種方式, 那就是心靈的通訊。 有1250位比丘, 他們在不同的地方, 他們不約而同地在同一日上去見佛陀, 去到同一個地方, 聚集在一起, 他們有一種智慧,就是可以心靈的通訊。 當1250位比丘聚集在一起的時候, 佛陀就做了第一次比丘僧團的教誡。
在那時,有四種因素。
1. 所有聚集在一起的出家人, 都是佛陀親自剃度他們出家的
2. 他們出家的方式都是佛陀說 “善來比丘” 就出了家
3. 這1250位比丘都是阿羅漢
4. 他們都是住在不同的地方, 不約而同地聚在一起
所以當比丘僧團這樣聚在一起的時候,佛陀就 說出比丘僧團的教誡。 這個就是屬於心傳達心。 就算佛陀涅槃之後到今日, 那些大師傅都有這種心傳達心的方式。 所以這是屬於心的一個定力和智慧 而做到的 現象, 就是這個心可以去到很有力量。 如果我們有定力,同時我們也有疾病,而這個疾病不是很惡劣的, 有時定力都可以有醫療的作用。 法藥就是以這個定力來醫療 這個疾病。
所以當一個人的心有定力的時候,他可以做很多東西。 他可以以他的願力來做很多他想做的事。 如果我們有信心 這個定力會帶來很大的益處的話, 那我們的心就會更加有力去修這個定力, 讓這個心能夠強大。 所以這個就是屬於定力的威力, 就算是佛陀時代, 有許多人的佛學知識 不多, 但他修到有很強的定力, 甚至是 神通與智慧出來。 就好像有一位出家人涅槃,他是一位有很強定力的出家人, 有很高成就的四禪八定。 當有很高的禪定的時候,他就會有很高的神通。他的全名叫 Pat un kula , 他在一座山那裡 努力修行。 有一次他和目建連尊者在同一座山, 在過程中他聽說富翁的事情, 就是有一塊木頭從何邊那裏流過來, 這塊木很難找到, 是很珍貴的,所以他將這塊木,綁在柱那裏。 誰拿到這個木頭,這個木頭就送他. 那時Pat un kula就和目建連尊者商量, 因為那時還沒有 禁止向在家人展示神通這條戒律 ,目建連尊者也 沒所謂。Pat un kula 也希望得到這塊木來做缽, 所以便飛上去拿這個木頭下來。 這個消息傳了出去,許多人就 覺得佛教的出家人很有能力, 即是可以飛, 所以便傳到佛陀那裏。 佛陀覺得這是不適當的, 所以便禁止出家人向在家人展示神通
信徒: 如果像佛陀那樣那麼大威德力與定力那麼深, 他將功德 傳到任何眾生他們都能夠收到嗎? 如果他們不知道。 除非對方的業力讓到他們收不到,可以這樣理解嗎?
Luang por thongpoon : 是的。
Luang por thongpoon:關於向亡者迴向功德, 可以想起他們的樣子和名字, 然後把功德分享迴向給他們。 請他們來隨喜, 當他們能隨喜, 就能得到快樂和繁榮。 因為福報是快樂和繁榮的
信徒: 那麼是否不用念出聲, 心裡迴向就可以了?
Luang por thongpoon : 可以。 但 你要先供了僧團。 你內裏的財富與功德。 你將你心裏面累積了的財富然後就迴向 給你的親戚朋友, 就算你不說出聲都好
生老病死是苦,
有生,就一定會有老病死,
生與死是共存的,
若沒有生,就沒有老病死,
問題是在於如何不需再生,從這個生解脫出來呢?
那就是必須斷除內心的貪嗔痴,
達到對一起執著的放下。
外在的民主還非是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是內心能夠從貪嗔痴解脫出來,
這樣的心就不會成為煩惱的奴隸,不會為貪嗔痴束縛,達到真正的自在,這樣就是給了自己這顆心一個民主了。
以我所記重點翻譯其中一段開示---Luang Por Thong P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