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語法名 Khantiko Bhikkhu
中文法名 能忍比丘
2001 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雙主修哲學和心理學
2005 畢業於香港大學佛學研究碩士
2011 赴泰國於大長老隆波甘哈座下剃度出家,即受比丘戒
2020 在隆波甘哈長老指示下,開始進行禪修課程指導
2022 從泰國回港,並獲邀為香港南傳禪修學會及淨念行指導師
軼事:
文頌大長老在2023年來港時曾說過,自己在建完戒堂後,要幫耀師父建廟
隆波間夏曾私底下對香港和馬來西亞到訪的弟子說,耀師父已經得道,只要弟子們跟著耀師父學習,一定可以行到修行的目的地
阿贊耀答疑 | 人與人關係的本質是慈心 2023-05-06
人與人之間真正關係的精華所在,就是彼此的慈心。你對他好、他對你好,真心地付出,這才是一段感情。不管是任何關係,這才是感情的本質。如果失去了這種本質的話,掛著任何名頭的關係都是假的。即使是父子關係、母女關係,如果真的沒有了彼此之間的愛,那也是假的,本質是這樣。所以你還想跟別人建立起一些私人關係的話,其實代表著還沒有智慧。
那不是真正的慈心,很容易變成貪心。要真正看破這一點,我們才會懂得關係的意思。
我們為什麼要出家?為什麼不要牽涉那些世俗的關係?那是為了我們更大的自由、更大的快樂。當我們明白這一點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了。同時你會知道,為什麼我反復不斷地強調松友。因為大家都習慣橫向的攀緣、橫向的連接,感覺這樣才是溫暖、才是關懷。事實上,一旦有愛就會有恨,有喜歡就會有不喜歡,有了一個小團體,就有了大團體的分裂,所有的東西都是相對的。所以只有我們保持正知的、向法的心,我們自己向法去努力學習成長,然後我們對別人只求付出,不求任何關係的回報,這樣的心是最沒有牽掛的。並不是說冷漠,跟別人完全沒有交集、沒有情感上的連接,而是慈悲。有很多的慈心、很多的付出,但卻不會在意跟自己有什麼關係;或者這個人會留在自己身邊多久,完全不在意的。這樣的心才是自由的,這種關係才是自由的。
全文阅读:https://mp.weixin.qq.com/s/gYui5BXOSL9P98I4SEx-8w
Ajahn Yiu Q&A | The Essence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is Loving-Kindness
The essence of tru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lies in mutual loving-kindness. When you treat someone well and they treat you well in return, genuinely giving, that is what constitutes a relationship. Regardless of the type of relationship, this is the essence of affection. If this essence is lost, any relationship, regardless of its label, is false.
Even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if there is no love between them, it is also fake; that is the essence of it. Therefore, if you still wish to establish private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it indicates a lack of wisdom.
This is not true loving-kindness and can easily turn into greed. Only when we truly understand this can we grasp the meaning of relationships.
Why do we ordain? Why should we avoid worldly relationships? It is for our greater freedom and happiness. When we understand this, we gain insight.
At the same time, you'll see why I repeatedly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friendships. People are used to horizontal connections, feeling that this is warmth and care. In reality, once love is present, hate will also arise; where there is liking, there will be disliking.
With a small group comes the division of larger groups; everything is relative. Thus, only by maintaining a clear comprehensive and Dhamma-oriented heart, striving to learn and grow, and seeking to give without expecting anything in return, can we cultivate a mind free from attachments. This does not mean indifference or a complete lack of emotional connection with others, but rather loving kindness and compassion. There is much loving-kindness and giving, yet no concern about what relation it holds for oneself, or how long this person will stay close to us. Such a heart is truly free, and such a relationship is free.
Read the full text here:
我們看到別人的好與壞,其實是自己內心的投射,不是真實的。要真實認識一個人,就要尊重他是一個獨立的生命,而不是活在自我中心的世界里。別人的好與壞其實並不是那個人的真實面貌,而是你自己的一廂情願。
我認可的修行好的人,是具有良好品德、謙卑、敦厚、恭敬、默默付出、內心單純善良的人,而不是那些禪修有奇怪經驗或有神通的人。
值得自己恭敬,那必然是充滿自信的人。這種自信並不是鋒芒畢露的那種,並不是用來打壓別人、看不起別人的那種。反而是看到自己內在的光明、內在的善法,他會更加恭敬善法——恭敬自己的善法,恭敬別人的善法;他會更加的謙卑,更加的無我。這些才是聖者的品質。
默默地去做好自己就可以了,不要爭一時的義氣,一時的是非得失。時間過去了,都是過眼雲煙而已。
——阿贊耀
常霖法師:最差有一樣現象是,就是做法工做得久,在佛教道場做義工久了,就會有我慢,就是熟悉了整個道場的運作應該這樣,應該這樣,不應該這樣,就會有一個我慢出現,會對別人指指點點,其實這是非常之不要得的。
但是在現在的佛教圈子裡面,是非常多的。所以就是說,其實不學佛可能還好,在學習之後,總之就是拿把尺出來去量度別人,但忘記其實先應該做好自己
阿贊耀:所以,我現在也有訓練一些義工,也有跟他們開課,上這個護法課程,講這個護法精神。其實所謂的護法,要護的是法,不是門派,不是道場,不是師父,而是那個佛法。而怎樣可以護這個法,讓佛法可以在世間流傳呢?其實最重要一點是你心中的法,就是你自己作為法工或者是某個團體的代表走出來,你自己的表現,你自己的身口意,都是代表著某程度的法。人家對佛法有沒有信心,很多時候就看這些人的表現。所以這些人其實最重要是在這些工作裡面,自己有內心的佛法的增長。如果沒有這個效果,你多能幹也好,做多少工作,做多少義工也好,其實我不覺得這是真正的法工。
我所定義的法工是真的為法而工作,不是說別人多了機會來聽講啊,只是想別人,自己啊,自己內心的法有沒有在過程裡面得到增長。真正的法工是要你為這些道場付出的同時,自己有增長。藉著這個付出的行為,無私的行為,或者藉著這些人際關係的碰撞,在這裡學習。要有這心態才是真正的法工。這是我很強調的一件事。
(接著常霖法師便說有些人只喜歡當法工,但對修行作為禪修學員沒有興趣)
阿贊耀:這是一個很可惜的現象,他自己沒有增長,可能幫了許多人,但自己沒有增長,但自己沒有增長,最終其實都是傷害了佛教。因為自己內心貪嗔癡的增長,你是控制不了顯露出來傷害他人,或者傷害團體,就是你自己的煩惱越多,就算你表面上多客氣,表現多好,總會有些位置表現出來,一定會是控制不了的。而相反地,如果我們修行好,你的智慧慈悲多的時候,自自然然會流露出來,很多人會因為你而改變
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f_kgvfeFOU
更多關於耀師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