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的底層邏輯》
根據AN10.2,佛陀說,導致解脫的原因在於厭,離貪。
也在多篇經中(e.g.MN109)描述覺悟的歷程: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厭倦什麼?就是厭倦這個世間的一切(MN147),而達到放下解脫的效果。
因此如果任何的東西,任何的說話,是導向放下世間的一切,那個就是解脫之道,也即是佛法。
佛陀說(AN7.83),如果知道一些法不導向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槃;就應該憶持那不是法、律,也不是佛陀的教說
反之,如果知道一些法導向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槃;就應該憶持那是法、律,也是佛陀的教說
一般來說,佛陀教導戒,定和慧。戒能生定,定能生慧。透過智慧,我們放下一切。 什麼是智慧?智慧就是透過了知這個世間和五蘊身心的無常,苦,無我;或者身體的不乾淨,而達到放下的效果。
佛陀在<大念住經>所開示的所有禪修方法,都是要達到放下的效果.
但覺悟的發生,不一定只是透過禪修。
Luang ta siri 開示,還可以透過
1.聽佛法開示
2.解釋佛法給人聽
3.自己開示給自己聽
4.念經,背經去了解經文的含義
---
何時您能夠放下,去除煩惱,何時您就能覺悟。
例如五比丘在聽SN56.11《轉法輪經》時,憍陳如尊者便證初果了。原因是,他了知到這個世間和五蘊就是苦,一切渴求應被斷去,渴求的止息應被證悟,通往苦滅之道應被修習。
在聽到這樣導向放下,去除煩惱的開示後,道果的發生是可能的。
佛陀在本生經中,說完故事,時常都會開示這四聖諦。
在次第說法時(e,g, DN3,14),佛陀會說關於布施,持戒,天界,一切感官欲樂的過患、卑下、雜染;離欲出離的效益。
這樣說後,通常聽眾都會有順從心、柔軟心、離煩惱五蓋的心、高揚心、淨信心。而佛陀看準時機,再開示四聖諦,通常會有些人證果,原因就是這樣,
Ud.10 中,佛陀教導婆醯雅:在被我們所見、所聞、所感知的一切當中
當見到時,只有所見的這麼多
當聽到時,只有所聽的這麼多
當感知時,只有所感知的這麼多
這樣時,他便不在那裡。
當他不在那裡,從那裡,他就不在此世、不在他世、不在兩者的中間
當時婆醯雅聽後,立即就成為了阿羅漢。
原因是什麼?這樣的法,例如說'看只是看',斷絕了煩惱的涉入;斷絕了自我感的涉入。 煩惱的斷除,執著的放下,就會讓道果生起。佛陀以他的全知知道婆醯雅適合這樣的法,因此這樣幫助婆醯雅。
DN21《帝釋所問經》中,也許會讓人摸不著頭腦:帝釋天在聆聽完佛陀的說法後,為什麼聽完會覺悟呢?這是因為佛陀的全知讓他完全了知天帝的根器,他知道天帝已經知道了些什麼,不知道了些什麼。 佛陀首先因應天帝的問題,讓他知道各類群體都想無敵意,但最後卻怨恨對方;是因為妒忌和吝嗇。 然後再一層層把妒忌的原因推向顛倒妄想。
這棒喝了帝釋天。因為據說當時帝釋天快要死去,有另一位帝釋天要繼任,拿走現任帝釋天一切榮譽。帝釋天因此受妒忌和吝嗇所困擾。(這是論師的說法)
這樣棒喝,已經能達到放下,去除煩惱的效果
接著帝釋天再問怎樣去除顛倒妄想,佛陀於是為他開示。進一步深化了放下和去除煩惱的效果。
所以最後帝釋天便在聽法後證了初果
DN2中的《沙門果經》,也許也會讓人摸不著頭腦:為什麼阿闍世王原本在聽完好像和無常,苦,無我沒有關係的開示,就會證果?
佛陀為他講述了比丘的許多戒德和好處,讓他的心傾向於清淨,放下,離欲
其實也有說到守護根門,念與正知的內容。這些內容有機會讓阿闍世王當時就跟著修,達到削減煩惱,放下執著和培育智慧的效果。
其中佛陀有開示到身體的無常,壞滅之法。同樣能夠引導阿闍世王放下執著。
因此假如阿闍世王不是殺了父親,他在座上就能證初果
SN15.13也許也讓大家大惑不解。為什麼佛陀在開示,比丘們在無始的輪迴中所流出的血,比大海的水還要多,並敦促比丘要厭離一切條件組合的事物時;比丘們會證阿羅漢果?
正正就是因為比丘們在聽到佛陀的開示後,真的厭離了一切條件組合的事物! 放下了一切!
燃燒經(SN35.28)中也是這樣。佛陀開示色/眼識/眼觸/以這眼觸為緣生起的感受….(耳..鼻.. 舌…身..意…) ,簡而言之,[一切]都在被貪火、瞋火、癡火,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燃燒時; 當比丘們聽見了後,就厭倦了一切,放下了一切,覺悟了。這是因為佛陀將這些負面的事實和比丘自身的五蘊掛鉤,讓它們厭離放下了五蘊和一切
AN7.72中,佛陀對比丘們開示到,寧願要受極刑 ,也不要以惡法,破戒者的身份去擁抱女人,接受居士們的尊敬,利得供養。因為這樣會讓他們下惡道。並敦促他們要不放逸地修行。
當時一些比丘可能受到佛陀的敦促,立即提起正念修觀,因此有60位成了阿羅漢了。
佛陀在AN1.297中說,多作十隨念(1.佛隨念2.法隨念3.僧隨念4.戒隨念 5.施隨念 6.天隨念 7.入出息念 8死隨念 9.身至念 10.涅槃隨念) 能夠轉起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槃。 有些耐人尋味,對嗎?
這十隨念都可以是培育定力的方法,定力讓智慧生起,讓放下生起,因此也可以成立
佛隨念是在憶念佛陀的種種德行,尤其是他這顆清淨的心。當我們傾向於這顆清淨的心,種種煩惱的去除時,我們的心也會傾向於煩惱的滅盡(涅槃) ,因此是有機會生起道果的。僧隨念的原則也是類似這樣
法隨念是在憶念種種關於法的特質。能夠代表佛教的法是什麼?四聖諦!當我們思維四聖諦和種種關於佛法的特質的時候,是有機會讓我們生起道果的,因為在修四念住中的法念住
布施是在捨斷我們的自私,吝嗇
持戒是不順從我們的煩惱雜染
當我們憶念自己的布施或戒德時,就是在憶念深化這些煩惱的削弱,不僅能培育定力,也能達到放下的效果。因此也有機會能夠證果
關於天隨念,佛陀教導我們憶念起天神,憶念他們的信、施、戒、聞、慧,也反觀自己也存在信、施、戒、聞、慧(AN6.25)。 這個‘慧’,智慧是關鍵。我們在省思的過程中深化這個知見生滅,導向苦滅的智慧,自然也能夠證果
死隨念則是思維我們隨時會死。當我們這樣思維死亡的時候,我們則能夠鬆開對一切的執著,達到放下的效果。證果也是可能的
入出息念和身至念都是屬於四念住中身念住的內容,都是導向厭倦和放下的禪修方法
涅槃隨念,Luang por lersi lingdam 則開示說,我們‘一心只想涅槃’。 涅槃是什麼? 就是貪嗔癡的滅盡,五蘊的滅。當我們時常這樣定置心,很自然就會傾向於涅槃,傾向於放下。道果也是能夠生起的
然後為什麼佛陀在SN53中說,修習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是會斜向涅槃的?
也在DN29 中說,任何人住於禪那之樂,將會有四種結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因為Ajahn Brahm 說,禪那的發生就是放下放鬆到極點!
當我們常常修習禪定,我們將能時常保持放下的心,這不僅資助了智慧,也幫助了厭倦,厭離,離欲的發生,即幫助了道果的生起。
道果的關鍵就是在於厭倦世間,放下執著
因此,任何關於這個主題的談論,都有機會讓人證悟道果的
不論是南傳,北傳,什麼宗教的人 只要他們說導向放下的法, 說者可能無心,但聽者覺悟也是可能的
photo cred. to who owns it
《昏沉和散亂都是自私的表現》
昏沉和散亂都是自私的表現, 為什麼?
當我們有自我感,我慢的時候;我們覺得自己重要,因而疏忽大意,放縱自己,沒有約束感官。Luang por ganha 說,這樣我們便很容易會跟著周圍的事情走。我們就會專注力不足,散亂,缺乏定力。
沒有約束感官,就是沒有戒。當沒有戒,沒有剎車制的時候,定就很難生起,心很難平靜下來。
因此散亂是自私的表現
昏沉也是自私的表現。例如我們很早起床,感到很疲倦。有時不是身體累,是心昏沉沒有力量,心懶惰。心執著於睡眠的快樂,以自我為中心,於是繼續睡。這是自私的表現。
吃飽飯後心軟弱無力。我們懶惰於做利己利他的事情,粘著於舒適。這也是自私的表現。
因此心散亂和昏沉,不要縱容它繼續下去。
佛陀在增支部一集中教導,當昏沉睡眠遮蓋我們的心時,我們要發起精進、能量和努力來對治。我們要想辦法決意、抖擻精神。當打瞌睡的時候,佛陀在 AN7.58中就曾教導,
1.假如想睡的念頭生起, 就不要作意它, 不要理它。
2. 不能的話,可以思維佛法。
3.再不能可以出聲讀誦佛法。
4.再不能,可用手拉我們的耳珠,按摩肢體來去除昏沉。
5.如果這樣做睡意不能消除,可起座用水洗眼簾,然後環視四方,仰望星光。
6.再不行,便作意光明想, 例如想像作意太陽的光芒。
7.再不行,便可以收攝六根,意念不向外弛散地行禪。
8. 最後, 便可以有正念地作獅子臥,睡前決意起來的時間, 不要放縱自己怠於睡眠的快樂。
關於掉舉(心停不下來)和後悔, 佛陀教導我們要修習內心的平息來對治。 可以選一個業處, 例如觀呼吸來讓心平靜下來。同時要以放下一切的心,放鬆到極點的心來禪修,因為Luang por ganha 說, ‘禪定只有在沒有自我的情況下才能產生’ 義註也提到, 我們可以透過避免過錯來防止未來生起後悔。 例如透過佛經學習什麼應該做, 什麼不應該做, 什麼是善, 什麼是惡等等。
<<五蓋應該怎樣去除?>>
關於五蓋, 佛陀在增支部一集中有教導對治的方法。
貪欲蓋, 佛陀教導要以不淨的作意來去除。 例如遇到一個很漂亮的女人, 就要作意或思維她的不美不漂亮---她其實只是由可厭的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等組成。 當這些身體部分被分隔出來, 我們將會碰都不想碰。 例如頭髮、頭皮掉在你的碗裡, 你還會吃得下飯嗎?假如美女大便後把大便送給你, 你會要嗎? 你會想喝她的膽汁嗎?
看到很好吃的食物, 也是這樣作意。佛陀教導我們食厭想:例如思考當我們這餐的所有食物被混在一起, 我們還想吃嗎?當食物被牙齒咬碎後會怎樣? 食物攪拌了唾液後會怎樣? 下到胃部後會怎樣? 變成屎尿你還想碰嗎?
對於其他很美麗的事物, 也可以這樣作意。 例如眼前有一個很漂亮的花瓶, 假如把他打破了 , 我們還想要嗎? 很閃耀奪目的黃金和鑽石, 它們都是由骯髒的泥土和碳那裡來的。一間豪宅, 假如將它的組成部分拆碎, 全都變成瓦礫了, 你還想要嗎?
以此去除對異性身體、食物和美麗事物的執著。
對於瞋恚蓋, 佛陀教導要以慈心解脫來對治。對於你厭惡的人, 要在心裡誠懇祝愿他們快樂, 祝愿他們成功, 祝愿他們平安等等。想對方好--這是慈心
關於昏睡蓋, 佛陀教導我們要發起精進、能量和努力來對治。我們要想辦法決意、抖擻精神。當打瞌睡的時候,佛陀在 AN7.58中就曾教導,
1.假如想睡的念頭生起, 就不要作意它, 不要理它。
2. 不能的話,可以思維佛法。
3.再不能可以出聲讀誦佛法。
4.再不能,可用手拉我們的耳珠,按摩肢體來去除昏沉。
5.如果這樣做睡意不能消除,可起座用水洗眼簾,然後環視四方,仰望星光。
6.再不行,便作意光明想, 例如想像作意太陽的光芒。
7.再不行,便可以收攝六根,意念不向外弛散地行禪。
8. 最後, 便可以有正念地作獅子臥,睡前決意起來的時間, 不要放縱自己怠於睡眠的快樂。
關於掉舉(心停不下來)和後悔, 佛陀教導我們要修習內心的平息來對治。 可以選一個業處, 例如觀呼吸來讓心平靜下來。義註也提到, 我們可以透過避免過錯來防止未來生起後悔。 例如透過佛經學習什麼應該做, 什麼不應該做, 什麼是善, 什麼是惡等等。
對於疑惑, 例如對三寶的疑惑、佛法的疑惑, 那就要透過如理作意來對治。 假如疑惑生起, 要讓它萎縮;信心生起, 要加強它。也可以作意思維無常、苦、無我的實相和道理, 來加強自己的洞察力和智慧; 到心真的明白和接受了, 便對佛法沒有疑惑了。義注也提到可以大量學習佛理、大量發問有關三寶的問題、大量投入對三寶的信心、親近對三寶有大量信心的善友來對治。
《修行的重點》
然後有一個重點,就是我們修行,認真地去修,但是不要緊繃。
就是我們認真地修行,但是不要讓我們自己緊繃。
然後我們就不會因為修行而苦
13/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1:40:55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042008967043631
佛陀曾在SN35.95中講解了一個很簡易的修行方法。
佛陀先引導比丘承認: 假如六根還沒有碰到六塵, 是不會生起貪執的
這讓比丘知道: 種種情緒, 都是建基於六根接觸六塵而生的。 這些情緒是條件組合的, 沒有自我的
然後佛陀教導:在被他所見、所聞、所感知的一切當中
當見到時,只有所見的這麼多
當聽到時,只有所聽的這麼多
當感知時,只有所感知的這麼多
這是什麼意思?義註解釋,就是當六根接觸到六塵的時候, 不讓貪嗔癡滲雜進來。
簡而言之,就是不讓自我滲雜進來
這是有技巧的,是要輕鬆地以正念識破從心中生起的貪嗔癡, 然後讓它們自然滅去。 貪嗔癡就是內心的沉重、灰暗與混亂, 我們會自己感受到的。
而Ajahn Golf 教導, 修行的重點就是我們雖然要認真,但不要緊繃緊張,不然心就會苦。
很快, 我們會看見心中情緒的生滅而保持中立,具有禪定, 也看到身心內外一切的無常生滅
佛陀說:這樣時,我們便不在那裡。
當他不在那裡,從那裡,他就不在此世、不在他世、不在兩者的中間
意思是當智慧細膩到這個程度,就沒有感受到有一個自我存在在任何一處, 不論是在今生還是來世---就是沒有自我感。 這是行捨智的程度。
如果波羅蜜成熟,我們修下去便有機會成就道果涅槃, 成為阿羅漢
佛陀說,這就是苦的結束。
當時Mālukyaputta尊者按照這樣的指示自修不久,便修成阿羅漢了
註釋:這個禪法是適合那些很有決心, 對煩惱零容忍的精進修行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