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迪西亞多

簡介



雷迪西亞多略傳

/ 明法比丘

雷迪西亞多(Ledī Sayādaw, Aggamahāpaṇḍita, D.Litt.,1846~1923)是近代一位著名的大師,他出生於「上緬甸」雪布區.低胚音鎮.散平村(Saing-pyin Village, Dipeyin Township, Shwebo District--現歸屬Monywa區)。他15歲出家當沙彌,18歲時曾不滿傳統佛學教育只侷限三藏的教育,曾俗一次。半年後,他被一位老師勸回去向一位老師學吠陀(印度教經典),但是需要當沙彌,他才再回去。二十歲受比丘戒,他在多為老師的指導之下學習佛法,之後,受教於曼德里的仙較西亞多(San-kyaung Sayādaw, Sudassana Dhaja Atulādhipati Sīripavara Mahādhamma Rājādhi-rāja-guru﹐曾翻譯《清淨道論》成緬文)。雷迪西亞多是非常聰明的學生,傳說有一天仙較西亞多出20個關於波羅蜜(pāramī﹐最超越的)的問題,有大約2000位學生,只有雷迪西亞多(Bhikkhu Ñāṇa-dhaja智旗比丘) 的答案最令人滿意。他當比丘的第八年,通過考試,成為曼德里大光寺(Mahā Jotikārāma monastery)初級巴利文老師。在貢榜王朝提泊王(King Theebaw﹐1878-1885)統治期間,他成為大光寺的一位巴利文講師。在1880年,雷迪西亞多14個戒臘(Vassa)時,仍然住在仙較寺(San-kyaung monastery),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波羅蜜手冊》(Pāramī Dīpanī)。


明東明王(King Min Don Min﹐統治期間1853-1878),曾贊助第五次結集(1871年),當時把三藏經典刻在729塊石板上,立在曼德里山(Mandalay Hill)腳下的古托德塔(Kuthodaw Pagoda)周圍。當時雷迪西亞多曾幫助編輯及翻譯阿毘達摩藏。


1882年,雷迪西亞多36歲時,移居至摩尼瓦鎮(Monywa)之東北約150公里,青頓河(Chindwin River)的東岸建一間雷迪森林寺(Ledī-tawya Monastery),之後,他就被稱作「雷迪西亞多」(Ledī Sayādaw)。他收了很多來至緬甸各地的比丘,並教導他們。在晚上,他會到青頓河西岸拉邦討山邊(Lak-pan-taung)的一間小茅蓬精舍去禪修,主修呼吸法及受念處。


幾年之後,他為了弘揚佛法,到緬甸各地遊化,他所到之處講說佛法,及開設阿毘達摩課程和建立禪修中心。為了教學,他編了一些阿毘達摩押韻詩或者說是「阿毘達摩要略」。在一些大城市,他甚至為在家眾開阿毘達摩及戒律的課程。至今還有幾個雷迪禪修中心仍然存在,而且還很有名氣。在他的遊化期間,他以緬文寫了很多文章、書信、詩、手冊。他的緬文寫作有意深入淺出,讓農夫也看得懂。他遊化緬甸期間,他寫一本《思考牛肉》(Go-maṁsa-matika),鼓勵人們素食,不要殺牛吃牛肉。


他的作品《勝義諦要略》(Paramattha-saṅkhepa),是為年輕人寫的《攝阿毘達摩義論》,至今還廣受歡迎。他的《勝義諦手冊》(Paramattha Dīpanī﹐1897)對《攝阿毘達摩義論》作注解,訂正過去注解書的許多錯誤,該書成為後代學習阿毘達摩的重要參考資料。

20世紀之初,有一位烏波帖(U Po Thet)的在家人來跟他學禪修,後來成為緬甸有名的禪修老師,他就是烏巴慶(Sayagyi U Ba Khin)的老師(葛印卡老師Goenkaji受學於他)。


在1911 年,印度政府頒授給雷迪西亞多「至上大智者」(Aggamahā paṇḍita )的頭銜,稍後,仰光大學(University of Rangoon)頒授給他文學博士學位(D. Litt.﹐Honoris Causa)。他是近代兼具通達教理(pariyatti)及實修(paṭipatti)的著名大師,他將佛法的寫作照顧到一般民眾的理解,使他的教法能在緬甸普受歡迎,並流傳久遠。他的晚年居住在彬文那(Pyinmana﹐仰光之北350公里),其時,眼力漸衰,他在73歲時全盲,1923年過世,享年77歲。


他寫了超過70本手冊,其中有八本被譯成英文,發表於《法光雜誌》(The Light of the Dhamma﹐該雜誌已停刊。 

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