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出生在泰國東北部烏汶Rajathani鎮附近的一個小村莊。 他是阿姜曼的直系弟子
九到十七歲之間,他是一位沙彌,在還俗幫助父母務農之前的那段時日裏,他接受了基礎教育。到了20歲,他決定回復出家生活,並於1939年4月26日受了比丘戒。
阿姜查早期的僧侶生活,遵循一種研習佛教教義及巴利經文的傳統模式。在第五年時,他的父親得重病而逝;人命的脆弱和不確定,直接提醒了他。這促使他去深思有關生命的真正目的,因為,雖然他已有多方面的涉獵並且精通巴利文,但對於痛苦的滅除,似乎並沒有更進一步親身的瞭解。厭離之感開始在心中升起,終於(在1946年),他放棄了學業,並開始了托鉢行腳。
他走了大約四百公里到達泰國中部,沿途睡在森林,行乞於村落。他在一座能夠用心地學習和修習毘奈耶(僧侶戒律)的寺院住了下來。那時,他聽說了有關阿姜曼禪師(Ajahn Mun)的故事,於是、出發步行往東北部去尋找他。
這時,阿姜查正與一項有決定性的問題做掙扎。他研讀過戒、定與慧的教理,雖然那些內文陳述詳盡且細節精細,但他卻不知如何將它們實際地付諸實踐。阿姜滿告訴他,雖然這些教化的確廣博,但在本質上卻很單純;有了「正念」的安置,如果看到了在內心生起的每件事物,當下便是真正的修行之道了。這種簡潔而又直接的教導,對阿姜查來說,是一種啟示,也因此改變了他修行的方法。這條路是明確的!此後,他依循佛教森林比丘的傳統,進入森林地區獨自修行。
接下來的七年間,阿姜查在這種簡樸的森林傳統方式中修行;為了開展禪坐,行遍鄉間,尋找安靜而隱蔽的地方。他住在老虎和眼鏡蛇成群出沒的叢林,甚至停屍場;利用對死亡的省思來克服恐懼,並洞察生命的真正意義。
經過多年的流浪,1954年,他受邀返回故鄉的村子,就在一處熱病橫行、鬼魅出沒,稱作「巴蓬」的森林附近住了下來。不顧瘧疾的困境、簡陋的住處以及稀少的食物,追隨他的弟子,人數愈來愈多。現在被人稱為巴蓬寺的寺院就是設立在那兒的,而最後地,分院也在別處被建立了起來。
在阿姜查寺院裏的訓練是十分嚴厲且冷峻的。阿姜查經常將他們的弟子們推到最極限,去測驗他們耐久的能力,期使他們能開展耐心和決心。他有時發起費時且表面上看起來毫無意義的工作計劃,由此去頓挫他們對平靜的執著。這重點經常放在屈服於事物的本然樣子,而最大的強調點着重於嚴格的毘奈耶(戒)之遵守上。
1977年,阿姜查應邀訪問英國,並留下一些比丘僧團在那兒。阿姜·查於1979年回到英國,隨後轉往美國、加拿大去訪問並教學。1981年,再度出遊後,由於糖尿病所致,阿姜查的健康逐漸走下坡,也因此無法於雨季時在巴蓬寺安居。
當病情惡化,他以自己的身體作為一種教導「萬物皆無常」的一種活生生的示例。他不斷地提醒人們,要努力在他們自心裏處找到一個真實的皈依處,因為,他不再有很多的時間能教他們了。
1981年「雨期」結束前,他被送往曼谷做一個手術。幾個月內,他停止了說話,並逐漸失去了對四肢的控制,終致全然癱瘓而臥病在床。從此以後,他被比丘弟子們全心全力地照顧和服侍;他們都感激且樂於有機會服侍曾經如此有耐性和慈悲地引導一條正道給那麼多人的一位老師。
1992年,1月16日,上午5時12分,阿姜·查在他的寺院,泰國烏汶的巴蓬寺,於隨侍的比丘們面前,安詳地離開了人間。
Once a visitor asked Ajahn Chah if he was an Arahant. He said, "I am like a tree in a forest. Birds come to the tree, they sit on its branches and eat its fruit. To the birds the fruit may be sweet or sour or whatever. But the tree doesn't know anything about it. The birds say sweet or they say sour, but from the tree's point of view, this is just the chattering of birds."
Ajahn Chah
曾經有位訪客問阿姜查,他是否是一位阿羅漢。他說:「我像森林裡的一棵樹。鳥兒來到樹上,牠們停在樹枝上,吃樹上的果實。對鳥兒來說,果實可能是甜的、酸的,或是任何味道。但樹並不知道這些。鳥兒說甜,或者說酸,但從樹的觀點來看,這只是鳥兒的啁啾聲。」
阿姜查
《逆水行舟》
修行是不容易的事,
那是因為我們都有煩惱。
不想做,不想麻煩,不想忍耐,
只想跟著感覺走,
結果大多都是失敗無功。
好比水往低處流,順著水流當然容易,
但這不是修行者該有的狀況。
"修行應該是不斷地,
地對抗煩惱,控制自心。"
阿姜查
《Against the flow》
Practicing is not an easy task,
because we all have defilemenets.
We do not want to do it, do not want to be troubled, do not want to endure,
just want to follow our feelings,
resulting in mostly failures without achievements.
It is like water flowing downward; it is easy to go with the flow,
but this is not the state a practitioner should have.
"Practice should be a continuous effort
to confront defilements and control the mind."
Ajahn Chah
龍婆查問信徒,這個石頭重嗎?
信徒說這麼大的石頭肯定很重,,
龍婆查:如果你不抬起它,它並不重,,看!把它放在一邊,
人也是一樣,他們罵我們詛咒我們,沒有放在心裡,沒有痛苦,沒有影響到心,我的意思是,我們只是傾聽然後放下,,他罵我們,說明他的看法錯了,所以他說的也錯了,我們對此沒有任何情緒,情緒其實是看不到的,就像是不存在的東西,比棉花還輕,但事實上比一座山還要重,
“承載任何東西都沒有承載情緒那麼沉重。”
Ajahn Chah asked a disciple, "Is this stone heavy?"
The disciple replied, "Such a big stone must be very heavy."
Luang Por responded, "If you don't lift it, it's not heavy. Look! Just set it aside."
People are the same way. If they curse or insult us, and we don’t take it to heart, there is no pain, and it does not affect our minds.
What I mean is, we simply listen and then let it go. Their insults indicate that their perspective is wrong, so what they say is also incorrect.
We should have no emotional response to it. Emotions are actually invisible; they seem non-existent, lighter than cotton, yet in reality, they can be heavier than a mountain.
"Carrying anything is not as heavy as carrying emotions."
「如果他人犯錯,那是他們的問題;如果他人不善,那也是他們的問題。
不要讓這些煩惱燒傷你。別人的業力不應成為你的負擔,否則,受苦的將是你自己。」
— Luang Pu Cha Suphatto
"If others make mistakes, that is their concern; if others are unwholesome, that is also their concern.
Do not let these troubles burn you. The karma others bear should not become your burden, or else, the one who suffers will be yourself."
— Luang Pu Cha Suphatto
《Ajahn Chah won't argue with you》
If you have confidence in and trust yourself, you can feel at ease. Both when people are criticizing you, and when they are praising you, your mind remains at ease. Whatever they say about you, you remain calm and untroubled. Why can you stay so relaxed? Because you know yourself. If other people praise you when you are actually worthy of criticism, are you really going to believe what they say? No you don't simply believe what other people say, you do your own practice and judge things for yourself. When people who have no foundation in practice get praised, it puts them in a good mood. They get intoxicated with it. Likewise, when you receive criticism, you have to look inwards and reflect for yourself. It might not be true. Maybe they say you are wrong, but actually, they are mistaken and you aren't really at fault at all. If so, there's no need to get angry with them, because they aren't speaking according to the truth. On the other hand, if what they say is true and you really are wrong, then again there's no reason to be angry with them. If you can reflect in this way, you can feel completely at ease, because you are seeing everything as Dhamma, rather than blindly reacting to your opinions and preferences. This is the way I practice. It's the shortest most direct way to practice. Even if you were to come and try to argue with me about theories of the Dhamma or Abhidhamma, I wouldn't join in. Rather than argue, I would just give you reasoned reflection.
(Ajahn Chah)
《阿姜查不會和你爭論》
如果你對自己有信心和信任,你就能感到心安。
無論別人在批評你,還是讚美你,你的心都能保持平靜。
無論他們對你說什麼,你都能保持冷靜和不受困擾。
你為什麼能如此放鬆?因為你了解自己。
如果別人在你實際上應該受到批評的時候讚美你,你真的會相信他們所說的嗎?不,你不會單純相信別人的話,你會進行自己的修行,並自行判斷事情。
當那些沒有修行基礎的人受到讚美時,這會讓他們心情愉悅。他們會沉醉於此。同樣地,當你受到批評時,你必須向內看,反思自己。這可能不是事實。
也許他們說你錯了,但實際上他們搞錯了,而你根本沒有錯。如果是這樣,那就沒有必要對他們生氣,因為他們並不是根據真理在說話。另一方面,如果他們所說的是真的,而你確實是錯的,那麼同樣也沒有理由對他們生氣。如果你能這樣反思,你就能感到完全的安逸,因為你將一切視為法,而不是盲目地對自己的意見和偏好做出反應。這就是我的修行方式。這是最簡單、最直接的修行方法。即使你來試圖和我爭論有關法或阿毗達摩的理論,我也不會參與其中。我會給你提供理性的反思,而不是爭論。
(阿姜查)
“事實上,根據佛陀的教導進行修行,
並沒有什麼困難,也沒有什麼繁瑣。
遵循佛陀的道路,
沒有痛苦,因為祂的道路就是「放下」,
放下所有一切。
修行的目的在於,
祂教導我們放下,不要背負、
不必堅持任何重擔,放下它吧。
善行也放下,正確的事也放下。
「放下」的意思是放手,
並不是說不需要修行,
而是意味著要通過放下和放手來修行。”
“The truth is that practicing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is not difficult and not complicated.
Following His path,
there is no suffering because His path
is to ‘let go’ of everything.
The purpose of meditation practice
is to teach us to let go, not to carry
or hold on to anything heavy—just drop it.
Good deeds can be let go, and what is right can be let go.
‘Letting go’ means releasing,
not that we don’t need to practice,
but it means to practice
through letting go and releasing.”
----Ajahn Chah 阿姜查
cred. to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是日已過,所做已辦?
對心而言,這是一個好的座右銘。
我們必須清楚要去修行,而且必須去實踐。
「時光飛逝」有其含意,也深深地影響着我們,我們在分秒的逝去中轉老,每一個人也都朝着生命的終結的旅途上走去,正因為如此,每一分鐘對我們而言,都是意義非凡的。
所以,別讓時間荒廢地過去,否則,我們會被稱作是「不踏實的人」。
佛陀就是如此地形容一個不為自身和社會做點善事的人,所以我們不該如此。
除此之外,也不該忽視世尊——佛陀時而的提醒,要修行不要浪費時光,一旦這麼做的話,自能利益自己、家人和團體。
今日的世界,一切似乎都進步了,有好的房子、便捷的交通、品質優良的道路、安全的飲用水、電力,以及豐盛的食物,環境越是改進,我們越是舒適。
身為優秀的佛教徒,也應該增進我們的心。
阿姜查尊者
“….. When we practice Anapanasati,
we cultivate virtue,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within it.
The act of restraining oneself to focus on the breath
is known as virtue.
The ability to maintain awareness of the breath
until the mind is calm is called concentration.
Considering and recognizing the breath as
impermanent, difficult to endure, and not self,
and then understanding the letting go—
this is called wisdom.
Thus, practicing Anapanasati can be said
to fully encompass virtue,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together….”
“….. 當我們修行安那般那念時,
我們在其中培養了德行、禪定和智慧。
約束自己專注於呼吸的行為
被稱為德行。
能夠保持對呼吸的覺知,
直到心靈平靜,這稱為禪定。
思考並認識到呼吸是
無常、難以忍受且非自我,
然後理解放下——
這被稱為智慧。
因此,修習安那般那念可以說
完整地涵蓋了德行、禪定和智慧……。”
---阿姜查
《入流》 《Stream-enterer》
“...Once the mind has entered the stream, it does not return.
Minor misdeeds are already transcended.
The solitary one, they say, has a mind that is inclined;
these individuals cannot fall into the lower realms again.
How could they descend into hell?
Having abandoned evil and recognized its faults,
they cannot commit bodily or verbal wrongs anymore.
When one cannot commit evil, how can they end up in the lower realms?
How can they fall into hell? They cannot.
The mind has already inclined towards goodness;
when the mind inclines, it understands its duties,
knows how to work, knows the practices,
knows how to ease burdens.
It understands our body, understands our mind,
understands our form, understands our name.
What must be abandoned is gradually let go,
and this is how it is—there is no doubt about it….”
“...一旦心靈已入流,就不會再回頭。
小的惡行已經超越。
獨立者,他們說,心已經傾斜;
這些人不能再墮入下界。
他們怎麼能再墮入地獄呢?
既然已經放下惡行,並認識到其過錯,
他們再也無法進行身體或口頭的錯誤。
當一個人無法作惡,怎麼會進入下界呢?
怎麼會墮入地獄?他們無法。
心已經傾向於善;
當心這樣傾斜時,它理解自己的職責,
知道如何工作,知道修行,
知道如何減輕負擔。
理解我們的身體,理解我們的心
它理解我們色(物質),理解我們的名(精神現象),
必須放下的事情逐漸被放下,
事實就是這樣——毫無疑問……”
---阿姜查
Luang por Chah heard a foreign monk express his opinion that there are not many good people in other countries.
Luang por chah replied that good people lie within each one of us. If we are not good, wherever we go it will not be good, and whoever we are with, it will not be good
阿姜查聽到一位外國僧人表達他的看法,認為其他國家並沒有多少好人。阿姜查回應說,好人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如果我們不好,無論我們去哪裡都不會是好的,無論我們和誰在一起,也都不會是好的
龙婆查曾教导说:【在修行中不要让想得到、想拥有、想成为的欲望升起。他说,如果想看到各种光彩,去曼谷会容易得多。】
"Luang Por Chah taught: 'Do not let the desires of wanting to obtain, possess, or become arise during your practice. He said that if you want to see various illuminations, it is much easier to go to Bangkok
如果所有人都必须说我爱听的话,
如果所有人都必须做让我满意的事,
我才能感到安宁,我才能感到舒适。
整个世界的人,能让他们都说我们爱听的话吗?
能让所有人都做我们满意的事吗?……不可能。
既然不可能,如果我们无法放下,
就会一直陷入痛苦之中。
—阿姜查
Judge翻译泰语
"If everyone must say what I love to hear,
If everyone must do what satisfies me,
Only then can I feel at peace, only then can I feel comfortable.
Is it possible for everyone in the world to say what we love to hear?
Is it possible for everyone to do what satisfies us? ... No, it's impossible.
Since it’s impossible, if we cannot let go,
We will remain trapped in suffering."
—Ajahn Chah
當時阿姜蘇美多還是個很新的僧眾,到那裡才一兩年 的時間,禪修很認真。他捨不得離開巴蓬寺安定的生活, 但還是加入了開路的行列,跟著大眾在太陽下擊石、推車, 賣力地工作。兩三天後,他覺得天氣越來越熱、汗流不停, 心裡煩躁極了。
白天工作 12 小時之後,晚上還要誦經打坐,阿姜蘇美多認為「這些有什麼用!浪費時間!打坐功 夫全沒了!這個對修行生活一點幫助都沒有。」他仔細地 向阿姜查解釋他的關切:「我發現工作損害禪坐,不參加 比較好,我需要的是更正式的修行,更多打坐和經行的時 間,這樣對我的修行最好,這樣才有用。」阿姜查說:「好, 蘇美多,就如你所願。但我最好告知僧眾,讓大家知道發 生什麼事。」
他有時就是如此「邪惡」,在集會時他跟大 眾說:「現在跟大家宣佈,舖路、擊石、搬石,這些工作很重要,我們得做。但禪坐也很重要,蘇美多問我,我們 造路時,讓他打坐。我說好,沒問題。我不希望你們任何 人去批評他。對我而言,這一點都沒關係。讓他獨自打坐, 我們繼續造路。」
阿姜查從早到晚都在外面工作,不鋪路時,就接待訪 客跟大眾開示,忙得不亦樂乎。而阿姜蘇美多則獨自一人 在木屋打坐。第一天他覺得很糟,第二天更糟,第三天他 再也受不了,內心受到很大的折磨。索性出關回去打石、 搬石,投入工作。
阿姜查笑著看這熱情年輕僧人,問:「蘇美多,享受 工作嗎?」「是,師父。」 「現在又熱又髒,內心卻比獨自打坐快樂,不是很奇 怪嗎?」「是,師父。」 阿姜蘇美多又上了一課,自己區分何者是禪修,何者 不是,事實上,兩者根本沒差別。
若全心投入,不管做什麼、經驗什麼、周圍發生什麼,心中沒事,也沒有特別的偏好,在明覺的清明、覺知的空靈下,所有事物經驗完全相同無差別。
——阿姜阿玛罗 (Ajahn Amaro)
🌈🌟在持戒的過程中,智慧必須先行。雖然我們說要先守戒,但實際上,戒律的圓滿需要以智慧為前提。我們需要用智慧觀察和思考自身的身體與言語行為,分析其中的因果關係。這一切皆是智慧的作用。要真正立戒,必須藉助智慧的力量。
🌈🌟依照經教的說法,戒、定、慧是修行的三要素。然而從實踐的角度來看,智慧必須先行。我們需要了解身體與語言的行為是如何導致過失的。透過智慧的分析,能夠規範身口行為,使其清淨無染。若能辨認身口行為的善惡,就能明確修行的方向;明確修行方向後,就能摒棄惡行,行善修正。這樣,正行就形成了戒。當錯誤的行為被糾正為正確時,心就會變得堅定。這種心無疑惑、不動搖的狀態,便是禪定。當禪定穩固時,便能清晰地覺知外境,如形色、聲音等,並以智慧反覆觀察。這便是第二階段的力量。
當色、受、想、行、識或形色、聲音、氣味、味道、觸覺及法塵等不斷出現,我們透過專注觀察其真實本質,就能漸漸生起智慧。當這種智慧不斷深入,能夠真正洞見事物的本來面目,便能擺脫錯誤的觀念,轉而以智慧為主導。如此,戒、定、慧便融為一體。
🌈🌟當智慧增強時,就能進一步培養禪定;禪定越穩固,戒律也越圓滿。當戒律圓滿,禪定又會更堅固;禪定增強時,智慧也隨之增長。這三者相輔相成,正如佛陀所說,"道"是一條路。當這三者同時加強,便形成了通往解脫的道路-道。此時,戒更加圓滿,禪定更加強大,智慧也更加深廣。這條道能夠摧毀一切煩惱。無論是貪、瞋還是癡,唯有道才能將其徹底消除。
阿姜查
阿姜查開示說:
‘不要豎起耳朵尾巴(泰語諺語:傲慢自大)不要執著成為什麼,保持冷靜,不要陷入渴望成為任何東西的狀態。有些人在實踐中,看到一些事情就會認為它是真實的。發生了什麼,事實上並不是真的。曾經有過一次。 在Luang Phor Pao寺廟,有一天,一個尼姑來到Luangpho面前,對他說:
“我已經成為須陀洹了,Luangpho。”
Luang pho聽了這番話,回應說: “嗯,這比狗好一點點。”
當Luang pho這樣說時,那位須陀洹便皺眉頭地離開。事情就是這樣,這種態度是錯的。我們的實踐是不讓傲慢自大發生的。 ’
阿姜查說,在家人和家庭在一起,就像被困在廚房裡。
在廚房裡,有沸騰,有切割,那裡不是平靜的。
---ajahn anan
摘錄自: <6:1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RQDv5ZQVQ
任何麻烦你的事物,
任何激怒你的东西,
他们都是你最好的老师!
~阿姜查尊者
每當有障礙的時候,我們每一次都會有忍耐
每一次有障礙的時候,我們都會有智慧
世尊說,當我們行善,它又會多困難呢?我們不會害怕的
因為我們行善,我們做好事,幫助自己,也幫助大眾
要有這樣的動機:就算有苦難困難。那裡也有好的一面。因為我們有良好的動機,專注於正確和好的善行。
這樣,身心上的痛苦仍然是愉快的
做沒用的東西很難,因為心會苦。
因此讓我們行善吧,利益自己,利益別人,以良好的動機
就算有苦,危險也已經離開了
心仍然快樂
就算是佛陀,他一直都跨越這個障礙。
假如沒有障礙,就沒有意志力。奧!我就不會修習法!
每當苦在哪裡出現時,嘗試考慮那個地方
因此,這個苦,佛陀是很讚美的。但不是那些沒有智慧的人
佛陀說,苦,是所有事物的真相
但當有苦,我們的佛陀都是平靜而待的。有智慧,打擊邪惡
這是障礙,困難。你每次都勝利。為什麼每次都勝利?
因為你每次都修行,你有智慧,你每次都贏
---阿姜查
3:30-6:2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GfZQnbJZGc
我們現在所體驗到的,是過去的結果
過去是現在的原因
現在就是結果。現在的結果是這樣
現在也是原因,未來是結果。
被善業,惡業所導致
善業和惡業就是上升與下降。
….
未來會在現在被聚集積累
我們坐在這裡,活在當下,要趕緊做它了!
Well~ 你說不用擔心未來,不用擔心過去,為什麼你這樣說?
因為我們現在在哪裡是過去的結果。
我們現在在哪裡是未來的因
當我們在當下,就等於匯聚過去和未來來到同一點。
所以讓我們創造這個當下。在當下修習法吧,
我們今天做什麼?
我們現在在想什麼?
我們的心苦嗎,今天?它是否快樂?它是否ok?
你不用跟隨未來。因為它就在當下,結果就在這裡
---阿姜查
33:21-34:5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GfZQnbJZGc
法就是如此,它生了然後會滅。
它不想要從任何人身上獲得任何東西。
它是它自己,所有東西也是
….
所有的修行都是在我們的身與心
現在這兩樣東西一起,我們會稱它們為‘我們’
這是存在的名色法
修行就是在我們身心這裡
我現在知道那裡有這兩樣東西。
….
當我們出生,我們就會病和死。所有人都是這樣
我們的心也是一樣,它生然後死
身和心是無常的,他們不是真的
我們在這兩種法生存
佛陀教導我們不要太認真地看待它們
東西不是真的是真的。我們不能太認真地看待它們
它存在,然後它消失。
Well~ 它們是它們
假如它們不是真的,真相在哪裡?
真相就是它們存在,它們是它們
這就是真相。它轉變,它只是這樣
因此,佛陀說,那是存在於身體和我們心中的法。當我們創造所有的美德,所有這些都是給我們去專注看見法就真的是這樣
你怎樣看它?看它為無常的,看它為苦的,看這個為無我的
它不是我,所以它屬於它自己。假如我們不知道虛榮,我們就會執著我們的目標。當它轉變,我們就會苦
---阿姜查
29:00-32:0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GfZQnbJZGc
禪修時,心中默念佛號2,直到佛號深入你的內心深處。
Buddho這個字象徵佛陀的覺知與智慧。在修行時,你必須
依賴佛陀一詞甚於其他事物。唸佛所帶來的覺知將使你了解
自己內心的實相。唸佛意味著心中有正念和覺知。
野獸也有某種覺知,當牠們悄悄的靠近獵物,準備攻擊
時,牠們非常專注。即使是獵捕者也需要專心守住被捕獲的
動物,以免獵物掙扎著逃亡,這也是一種專注、正念。因此,
我們必須區分不同種類的正念。唸佛是提起正念的一種方
法,當你把心專注在一個所緣上,心會清醒,覺知讓你的心
清醒。一旦這種覺知透過禪修而生起,你可以清楚的觀察
心。如果心中沒有唸佛,沒有覺知,即使有世俗的正念,這
並沒有覺醒與觀慧,也不會給你帶來真正的益處。
正念來自於心中默念佛號,保持覺知,這必須是清楚的
覺知,這種覺知使心更清明、更光明。清楚的覺知,就像在
暗室燃燈一般,如果室內一片漆黑,放置在室內的任何東西
都難以區別,或因為沒有光而遮蔽了視線。當你增強室內的
亮度,這光會照亮室內各處,讓你能清楚的看到室內的事
物,讓你知道屋裡有哪些東西。
---阿姜查
1 這篇開示的英文標題是 “Reciting ‘‘Buddho’’。
2 在泰國的森林道場,禪修時,禪修者經常默念佛號(Buddho),
吸氣時唸 Bud,呼氣時唸 dho
當修習禪定時,專注在呼吸上。想像你一人獨坐,旁無
他人,沒有任何事物干擾您。要有這種認知,直到你的心完
全放下俗事與身外之物,只剩下覺知氣息的出與入。心必須
放下身外之物,不要想:有個人坐在這裡,或那個人坐在那
裡。不要讓任何念頭生起,這會使心散亂,最好去除任何念
頭,沒有別人在這裡,你一人獨自打坐。要有這種認知,直
到任何念頭完全止息,而你不再關心你週遭的人或事物。
然後,你只專注在出入息上,正常的呼吸。讓出入息自
然的持續下去,不要強迫呼吸變長或變短,而是正常的呼
吸,讓出入息以正常的方式持續著,然後坐著觀察氣息的進
出身體。
一旦放下外在的事物,這表示你不再被車輛的聲音或其
他噪音所干擾,你不會被任何外在的事物所干擾。無論是色
聲,或其他事物,不會再干擾你,因為你的心不在上頭,而
是專注在出入息上。
如果你的心被不同的事物干擾,你就無法專注在出入息上。此時,試著深呼吸,吸氣直到肺臟,讓肺充滿空氣,然後全部呼出,直到沒有任何空氣留下。這樣做了幾次後,然
後再度讓覺知生起,並繼續培養定力。
當正念現前時,有一段時間心是平靜的,這是正常的,
然而心會改變,並再度受干擾。此時,讓心不為所動,做深
呼吸,讓你肺臟中的所有空氣全部呼出,再將肺臟充滿空
氣,讓正念現前,專注在出息與入息上,繼續保持覺知。
以此方式禪修,在你熟練禪修前,你必須經常打坐,並
且夠精進。一旦精於禪修,你會放下俗事,不受干擾。從外
部而來的外緣,將無法進入你的心中,干擾心。當外境無法
進入心中,你會觀察心,觀察這覺知所緣(object)的心,此
時,呼吸是一回事,心的所緣是另一回事,他們都在覺知的
範圍裡,觀察你的鼻尖,當心非常專注在出入息上,你就能
輕鬆的修習。當心變得非常平靜時,本來粗重的呼吸,會變
得比較細,心的所緣也逐漸變微細,身體比較輕安,心也比
較輕安,沒有牽掛。
此時,你對外在的事物會感到厭煩,並將注意力向內觀
察心。當心非常專注而能住心一境時,在所緣上保持覺知。
當氣息出入時,你會清楚的看到氣息的出與入,正念會變
強,對心所緣(mind–objects )的覺知會更清楚。此時,你會
觀察到戒、定、慧同時生起。一旦定生起,你的心將不再散
亂和困惑,會住心一境,這就是所謂的三昧。
當你住心一境,專注在出入息時,由於正念現前,你的
覺知會生起。當你清楚的觀察呼吸,正念會變強,心會變得
更敏感。你會發現:有覺知,住心一境的心,專注於內而非
轉向外在的世界,外在的世界會漸漸的從你的心中消失,而
心也不再關心外在的事物。好像你已經回到內在的家,所有
的感官都收斂成為一體。你的心變得輕安,不受外境的干擾。
覺知氣息的出入,久而久之,氣息會更深入的穿透身體
的內部,呼吸漸漸的變得更微細。最後,對呼吸的覺知變得
非常微細,以致於呼吸似乎消失了,不是對呼吸的覺知消失
了,也不是呼吸本身消失。然後,一種新的覺知生起─覺察
到呼吸已經消失。換句話說,對呼吸的覺知變得非常微細,
因此很難去說明。
此時,您只是坐在那裡,沒有出入息,仍然有呼吸,只
是呼吸變得非常微細,似乎不存在。為什麼?因為此時的心
最微細,有一種特別的覺知。只是保持覺知,即使呼吸消失
了,心仍然能覺知沒有出入息。當你繼續禪修時,你以什麼
做為禪修的所緣?以覺知的心做為禪修的所緣。換句話說,
覺知沒有出入息,並保持這種覺知─這種特別的覺知。
16
此時,有些人可能有疑問,因為有禪相會出現,可能包
括色、聲等各種禪相。在修行的過程中,各種無法預料的事
物會生起。如果影像出現(有些人有,有些則無),一定要
如實觀察他們,不要疑惑或受到驚嚇。
在這個階段,你應該讓心不動搖,讓心定下來,具足正
念。當禪修者發現已經沒有出入息時,有些人會震驚,因為
他們習慣於有出入息。當沒有出入息時,你可能會驚慌,或
擔心你要死了,你必須了解:這只是修行進展時的現象。此
時,你以甚麼做為觀察的所緣?觀察這沒有出入息的感受,
當你繼續禪修時,以此做為覺知的所緣。佛陀說這是最穩定
的,無法動搖的三昧。這只有一個不動的心所緣。
當你修習的三昧到了這點,你可以覺知到,心會有許多
微細的改變。此時,感覺身體非常輕,甚至完全消失,你可
能會覺得你好像飄浮在空中,毫無重量,好像你在半空中一
樣,在那裡,你的感官似乎沒有任何作用,即使你知道身體
仍坐在那裡,你體驗到完全的空無。這種空無的感受相當奇
特。
當你繼續禪修時,沒有甚麼好擔心的,不要擔心,讓心
安住。一旦住心一境,沒有心所緣會干擾它。如果您想要的
話,你可以像這樣打坐,你能夠入定而不會痛苦和不舒服。
修習三昧到這個層次,你能夠隨意入定或出定。當你要出定
時,出定自在,您輕鬆的出定,而非因為你懶惰、沒有體力
或疲累,而是因為現在是適當的時間,所以出定,你可以隨
意的出定。
這是三昧:你是放鬆的。你入定和出定都沒有任何問
題。如果能這樣,這意謂著你坐禪和入定只需三十分鐘或一
小時,就能使你保持身心輕安,平靜許多天。如此入定好幾
天,對心有淨化作用─任何你所體驗到的事物都會成為你觀
察的對象。這是修行真正的開始處,這是有了定力的結果。
三昧有個作用,就是讓心平靜下來,而戒與慧的作用則
異於此。你專注的修習禪定,並在修行上形成一個圓。這是
他們在心中示現的:戒、定、慧從相同的地方生起,乃至圓
滿。
當心是平靜的,漸漸的變得更自制、沉著,這是由於智
慧生起和三昧的力量。當心變得更平靜,會產生淨化我們的
戒德的能量。持戒愈清淨,定力就愈強,這有助於增長智慧,
戒定慧彼此相輔相成。當戒、定、慧三學繼續相輔相成,便
形成一個圓,最後產生道(magga)。道,是戒、定、慧三
學一起修習的結果。
當你禪修時,你必須精進不懈,這種精進會讓你沉入內
觀,產生觀智。到了這個階段(此時,智慧已發揮作用,而
不在於心是否平靜),在修行上,智慧能發揮正面的作用。
你會發現:每當心不平靜時,你不該有所執著,即使心是平
靜的,您也不該執著於此。放下這些心中的罣礙,心會因此
更輕安。無論你是否有愉快的或不愉快的心所緣,你都能保
持輕安,如此,心仍然會保持平靜。
另一件重要的事是,去觀察當你停止禪修時,如果沒有
智慧,你會放棄修行,而沒有進一步的去觀察,培養覺知,
或去想有待處理的工作。事實上,當你出定時,你非常清楚
的知道你已經出定。出定後,繼續以正常的方式生活,隨時
保持正念與覺知。
修習禪定不是只有打坐,三昧意指心不動搖。在日常生
活中,讓你的心穩定,並隨時保持這種穩定做為心所緣。你
必須不斷的培養正念正知。在你從打坐起來,處理日常事物
時,或走路,或在開車等等,每當你的眼睛看到一樣東西,
或您的耳朵聽到聲音,都要保持覺知,因為你碰到的心所
緣,會讓你產生愛憎,試著保持覺知,知道這種心態是暫時
的,不確定的。這樣,你的心就能保持平靜,處於正常狀態。
只要心是平靜的,去觀察心所緣,觀察你的色身。無論
是在打坐,或在家放鬆時,或在外工作,或在任何情況下,
你隨時隨地,以任何姿勢都可以觀察,隨時都可以禪修、經
行,或觀察樹下乾枯的樹葉,這是修習無常觀的機會。我們
與樹葉是相同的,當我們變老時,我們會起皺紋和死去。其
他的人也一樣。這是毗婆舍那的層次,隨時隨地如實觀察事
物的本質。無論行、住、坐、臥,都要保持正念。這是正確
的禪修,你必須隨時隨地觀察你的心,並保持覺知。
現在是晚上七點,我們已經禪修一小時,現在停止禪
修,此時,你的心不再禪修,而不是不再觀察,這是不對的。
當我們停止打坐,我們是停止在團體中打坐,我們應該繼續
修行,繼續培養覺知,不要停止。我經常說:如果你不繼續
禪修,就像一滴滴的水一樣,而不是持續的流水,因為你的
禪修不是持續的,正念無法持續。
重點是:心不修行,則無所事事,身體也跟著不修行。
修行與否,由心主導。如果你清楚的了解這點,你會發現:
為了了解三昧而去坐禪是沒有必要的。心是去修行的修行
者,您必須了解這點,在自己的心中有所體悟。
一旦你能體驗到這點,你會時時刻刻,以各種姿勢在心
中培養覺知,你總是在所有姿勢中保持正知。如果你能保持
正念,如同不斷的水滴,成為流動的水。正念現前是從一剎
那到一剎那,因此,你能隨時對心所緣(mind–objects)保持
覺知。如果你的心是自制的,而且正念相繼,你會知道每個
善與不善的念頭的生起;你會知道心是平靜或是散亂的。無
論你在何處,你都應該像這樣修行,如果你這樣訓練心,你
的禪修將大有進步。
這些日子,人們參加毗婆舍那(內觀)禪修三天或七天。
在禪修時,他們必須禁語,不可做其他事,只管禪修。也許
你已經持續禪修一兩星期,然後回到你的日常生活。您可能
會認為:我已經修過毗婆舍那,因為你知道有關毗婆舍那的
全部,然後你去參加舞會,去狄斯可舞廳,縱情於不同的感
官之娛。當你如此做時,會發生什麼事?這樣修習毗婆舍那
不會有任何成果。
如果你去做各種無益的事,擾亂心,浪費時間。明年又
回來,再參加另一個禪修營七天或數星期,出來後,繼續參
加舞會,去狄斯可舞廳和喝酒,這不是真的修行,這不能讓
修習法(Dhamma)或道有所進步。你必須盡可能捨離,你一
定要觀察,直到你發現如此的行為所帶來的惡果。看看酗酒
的為害與到城裡的害處,觀察各種不當的行為所帶來的害
處,直到它非常明顯。這將為你提供動力,讓你退後一步,
改變你的方式,然後您會發現真正的平靜。要有平靜的心,
你必須清楚的看到這種行為的缺點和危險,這是正確的修行
方式。
如果你參加七天的禪修,在那裡,你必須禁語,或禁止
和他人打交道。離開禪修營後,就去閒談,如此度過另外七
個月,這樣你如何能從那七天的禪修中獲得長久的利益?
我會鼓勵所有為了訓練覺知與增長智慧,而來此禪修的
的居士們去了解這點。試著繼續修習,去觀察不老實修行,
不繼續修行的缺點,試著在修行上,繼續的努力精進。到了
這種程度,那麼就有可能去除你心中的不淨 。
這七天的禁語和不嬉戲,之後是六個月的縱欲,毫無正
念或自制,這只是糟蹋從禪修時所獲得的益處,你將一無所
獲。如果你去上班,一天賺二百銖,而你花費三百銖在當天
的食物和購物上,這樣你如何能存錢?你會把積蓄花光,禪
修也一樣。
3 這篇開示的英文標題是 Developing one-pointedness of mind –
Samadhi. 修習禪定,是以強大的專注力專注在單一所緣上,讓
心平靜下來,住心一境。
----阿姜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