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覺佛傳
總編輯:正智居士(陳孝準)
翻譯者:Yan, Andrew Chan, So Man Yan,Gifthy, 综聖居士, kin, 正智居士
校對:Wong Wai Lam,正智居士
關於獨覺佛的記載,經藏中少之又少。相應部SN3.20經中曾記載一位富翁,他過去世曾供養一位獨覺佛,因此獲得很大的福報。在MN142中,佛陀提到供養不同個人會有不同的功德大小,供養一位獨覺佛的功德少於一位佛陀,但大於一位阿羅漢。
現今時代,你絕對不可能見到一尊獨覺佛,為什麼呢? 獨覺佛只會誕生於無佛時代。佛陀在AN2.57中曾說過,世間上有兩種佛陀,他們都能無師自通地領悟四聖諦,一種,是圓滿覺悟的佛陀,就如約二千五百年前出現的釋迦牟尼佛;另一種,就是獨覺佛。圓滿覺悟的佛陀擁有一切知智,能夠通達一切知識,他們不僅有能力讓自己覺悟,也能教導別人覺悟的方法,他們是世上最厲害的人,沒有任何眾生能夠比得上他們。獨覺佛的智慧與能力會比圓滿覺悟的佛陀遜色,比佛陀的阿羅漢弟子厲害。他們雖能自己覺悟,但卻沒有辦法教導別人覺悟。他們的教學很有限,假如你和他們在一起,他們將不能夠教導你四念住,八正道的覺悟方法;只會作出簡單而具啟發性的開示。他們有著沉默寡言的特質,你很少會聽到他們說話,但他們卻充滿著智慧和內涵。
一般很少人會發願成為獨覺佛,但也不是沒有。上一代大阿羅漢阿姜曼的老師阿姜索,就曾發願成為獨覺佛。於是雖然他已放棄了這個目標,但也秉承著獨覺佛沉默寡言的性格,而且教導也比較少。
在無佛時代,獨覺佛就是世間的福田。過去世,阿那律尊者就曾經供養一位剛出滅盡定的獨覺佛,而當生成就很大的財富。到了現代,就只剩下少量的阿羅漢和僧團作為我們的福田
究竟獨覺佛實質是怎樣的?他們有著什麼的故事?這本書會為你一一呈現。
在我正智居士寫這篇序時,在網絡上,你不會看到完整關於所有經文記載的中文獨覺佛故事。因此我發心填補這個缺失,著寫這本書。同時,亦有一班志同道合的法友,他們亦想參與這項法布施。他們是Yan, Andrew Chan, So Man Yan,Gifthy, 综聖居士, kin, 和Wong Wai Lam。在這裡很感恩他們的貢獻,讓本書能夠更快地面世。
本書的獨覺佛故事主要翻譯自U Lu Pe Win所著的《傳記》義註。本書以《小部。傳記。獨覺佛傳》作為主幹。由提到的法友們一起翻譯,正智居士和wong wai lam作校對。 有部分內容是翻譯自菩提比丘所著的 ‘ The suttanipata’,因為《經集》中有一部叫《犀牛角經》,它的內容和獨覺佛傳有很大部分是相同的 。 偈頌的部分是由正智居士直接從巴利文翻譯自中文,所以也要感謝pali digital reader 提供原文和翻譯
希望各位讀者能夠從中得到法益,我們一眾著者也分享我們製作本書的功德給大家,願大家善願成真,達證涅槃!
正智居士寫於20/6/2024
《經集》義註:這裡有些偈頌是用來回答問題的,有些是自己說出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沙瓦提城。當阿難尊者獨處的時候,他想:‘佛陀和弟子的願和決意都已被說過,但獨覺佛還未。我現在就去佛陀那裡問。’
於是他去佛陀處問了這個問題。
佛陀於是向他開示有關過去努力的一篇經:
‘阿難,有五個過去努力的益處。
1. 一個人在當生很早就證得最終的智慧
2. 假如不能,便會在死時證得
3. 假如再不能,便會在再生為天神時證得
4. 或者在佛陀出現時有快速直接的智慧
5. 或者最後成為一位獨覺佛
佛陀繼續說:
‘阿難,獨覺佛具備決意,他們都有過去的努力。因此願和決意應該被以下所有所認知:佛陀,獨覺佛,弟子‘
阿難問佛陀:‘尊者,成佛的願要多少時間來滿?‘
佛陀回答:‘對於佛陀,阿難,至少四大不可數劫加上十萬大劫。中等程度則是八大不可數劫加上十萬大劫。最多則是十六大不可數劫加上十萬大劫。然後這些分類應該分別被理解為:智慧主導,信仰主導,精進主導者。
對於智慧主導者,他們的信仰弱,智慧尖銳(精進中等)。
對於信仰主導者,他們智慧中等
對於精進主導者,他們信仰和智慧都弱,精進很強。
但若果沒有完滿四大不可數劫又十萬大劫的波羅蜜,一個人不可能早點成佛,就算他們就如Vessantara那樣日以繼日地布施,然後累積一切其他波羅蜜,例如好的美德,到達一個相應的程度。為什麼?因為一個人的智慧不會因此而有開始,擴充,或到達成熟。只是當穀物在成長中,它就需要三,四或五個月來成熟:不可能還未到達那個時候,穀物就會更早地成熟—在兩個星期,或者一個月—就算一個人輕撫它或每天淋水千次。為什麼?因為穀物不會因此而有開始,擴充,或到達成熟
因此同樣地,假如未完成四大不可數劫又十萬大劫的波羅蜜,一個人就不可能成佛。因此要完滿波羅蜜一定要如前述的時間中追尋智慧的成熟。‘
然後對於一個願求佛果的人,八個先決條件必先被達到:
人類的狀態,性別的成就
因,看見導師
出家,擁有絕倫的特質
服務,強的慾望
透過這八個特質的集合,那個決意便會成功
1. 這裡,人類的狀態指人類的出生。那個決意假如是住在其他界,例如天界,也不會成功。一個想要佛果的人,在做功德後應該願欲人類的狀態。在來到住在這裡後,應該決意,這樣就會成功
2. 性別的成就:一定要是男人,決意假如是女人,中性人,雌雄同體等也不會成功,就算他們也再生為人
3. 原因指的是成就成為阿羅漢的支助緣。這個決意要成功,他在那一生就一定要能夠成為阿羅漢。就如善慧的情況,到達燃燈佛的足下後,他其實已經有能力在當生證悟阿羅漢果
4. 看見導師:親自看見佛陀
5. 出家:無家的狀態。決意要成功,那人必須是在佛教中或確認業與果報的隱士中出家的人。
6. 擁有絕倫的特質:取證禪那。善慧那一生已經證得八定和五神通
7. 服務:一個傑出的業,意味著捨棄。決意要成功,那人必須願意捨棄自己的生命和其他成就。善慧那時甘願讓佛陀和弟子們踩在自己的上面
8. 願:決意要成功,要有強烈的願。例如願意在地獄中煎熬四大不可數劫又十萬大劫後成佛。願意走過整個充滿著無火熱碳的世間後成佛。願意走過遍地變成尖桩的世間後成佛。願意走過佈滿竹叢的大地以成佛。
當這個決意如此成功,一個菩薩不會有著以下十八種無能
1. 不會再生為盲子聾子
2. 不會成為瘋子
3. 不會成為弱智
4. 不會殘廢
5. 不會在無文明的人中出生
6. 不會再生於女奴之子
7. 不會有性別的改變
8. 不會犯下五無間罪
9. 他不會成為一隻比鹌鹑小,比大象大的動物
10. 他不會再生成為受無法滿足的飢渴所折磨的靈體
11. 也不會成為kālakañjaka阿修羅
12. 不會再生於無間地獄
13. 或世界中間的地域
14. 不會成為魔羅
15. 不會再生於無想有情天
16. 不會再生於淨居天
17. 或無色界天
18. 或再生到另一個世界
他擁有四個佛陀的基礎:熱枕(精進),機敏(智慧),堅定(決心),利行(慈心的發展)
再者,有六種傾向導致覺悟的成熟:
1. 捨棄的傾向
a、 菩薩看見欲樂的過患
2. 獨處的傾向
a、 看見群居的過患
3. 無貪的傾向
a、 看見貪的過患
4. 無嗔的傾向
a、 看見嗔的過患
5. 無痴的傾向
a、 看見痴的過患
6. 出離的傾向
a、 看見一切存在狀態的過患
但成為獨覺佛的願要多久來實現?
對於獨覺佛,要兩大不可數劫又十萬大劫
不可能在此之前完成。對於一個願欲在此時間內成為獨覺佛的人,立下這個決意有五個先決條件:
人類的狀態,性別的成就
看見無漏之人(指的是佛陀,獨覺佛或阿羅漢弟子)
服務和欲望
但願求成為一位弟子要多久?對於兩位上首弟子,一大不可數劫又十萬大劫。對於八十大弟子:十萬大劫。對於佛陀的母親,父親,侍者,兒子,也是同樣的。不可能早過這個時間。所有這些決意只有兩個因素:服務和願欲
當佛陀透過願和決意完滿了波羅蜜,他們會生於王族或婆羅門家庭。獨覺佛則會是王族,婆羅門或一般的家庭。但上首弟子只會是王族或婆羅門。
佛陀不會在壞劫而生,只會生於成劫。獨覺佛在佛陀出現時不會出現
佛陀自己覺悟,也讓覺悟其他人
獨覺佛自己覺悟,但不能覺悟其他人
他們穿透目標的味道,但不是法的味道。因為他們無法應用概念性的描述來描述出離世間之法,因此不能教導它。他們在法上的突破好比喻為啞巴嘗試著去描述他在夢中所見,或一個鄉下人嘗試描述他在城市中嚐到的味道
他們都成就一切神通,禪那,和無礙解。他們的特質劣於佛陀,優於弟子。他們讓其他人出家,讓他們有恰當的行為。他們在布薩中這樣教誡:‘應作心的削減,不來到停止。’ 或只是說‘今天是布薩日’ 當遵守布薩時,他們在寶石亭子,在Gandhamādana.山上,Mañjūsaka樹底下聚集後實行。
就這樣,佛陀向阿難尊者解釋了獨覺佛的願和決意。現在,佛陀討論關於這些獨覺佛,於是說了這個犀牛角經。
現在聆聽獨覺佛們的傳說:
83Vedeha的聖賢(阿難尊者),彎了身,
問居住在給孤獨園的如來,
‘他們的確叫做獨覺佛,
他們透過什麼原因而成為(獨覺佛),智者?
84然後全知者、傑出的大聖賢
以甜蜜的聲線對幸福的阿難說
‘在過去佛那裡服務,
但沒有在他們的教說中解脫的人,
85那是悚懼感與智慧--除了佛陀善尖銳的智慧外
透過微小的所緣,證悟獨覺 ‘
86在所有世界,除了我以外
沒有等同於獨覺佛的
我會描述這些佛—大聖賢--的絕倫特質
87獨自的佛大仙人,善說如蜜
願欲無與倫比的藥者,在這一切上以明淨心聆聽
88聚在一起的獨覺佛--解說他們的世系
在危險中離欲,達證覺悟
89在有貪欲處離欲想,在貪染的世界中有離染心
摧毀幻覺征服躁動,如是達證覺悟
90對一切眾生拿走棍子,不對任何一個造成傷害
透過慈心利益憐憫,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91對一切眾生拿走棍子,不對任何一個造成傷害
不願欲兒子們,更不用說同伴,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92接觸生情愛,情愛的過程生起這個苦
看見情愛的壞處,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93憐憫朋友,忽略利益而迷戀
看見這個親密的恐懼,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94渴愛兒子妻子的人,就如交纏寬廣的竹(叢)
就如竹筍一樣,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95就如鹿兒在森林中無所束縛,在那裡願欲而去到適當去處
有智慧的人看見自由,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96在朋友中存在呼喚--無論在居住、站立、行走還是遊蕩
不願欲(以上)、看見自由,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97朋友中樂於玩樂,在兒子上有大量的情愛
厭惡和可愛的分離,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98四處也不障礙,滿足於任何東西,
伴隨危險也不害怕,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99某些難攝受的出家人,就像在家人在家住
不關注其他人的兒子,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100.拿下居士的特徵, 就如koviḷāro樹般放棄了葉子
英雄切斷居士的束縛,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01假如取得聰明的朋友,一起行、良善地居住的智者
便征服一切危險,願(和他)喜樂、具念而行
102假如不取得聰明的朋友,一起行、良善地居住的智者
便如國王捨棄王國,獨行如象王
103肯定地稱讚朋友成就,絕倫和同等的朋友應該被侍奉
那個不獲得便無過失地食用,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104見到明亮的金,由鐵匠之子善完成
在手上兩塊碰撞,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105如是我和同伴一起,說閒雜的說話或責罵
見到並害怕未來的這個,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106欲樂多樣甜美怡人,醜陋的色使心難受
看見感官欲樂的過患後,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07. 災難,瘤與不幸,對我來說是疾病,箭與恐懼
見到這個感官欲樂的怖畏,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08.冷熱飢渴,風熱牛虻爬蟲
耐心地忍受這一切,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09避開象群,產出如蓮花絕妙的軀幹
如是住林野而喜悅,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10. 樂於社群是錯處—對於觸達暫時解脫者
已考慮Ādiccabandhu的說話,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11 逃離扭曲的見,達到方法而獲得道
生起智慧而不被其他人所引導,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112無貪無欺詐無渴,無貶低他人的好特質,去除過失和痴
無貪愛於一切世間上的存在,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113.避開惡友—看見別人的非利益,確立在(道德上)錯誤的
自己不應結交依附、疏忽大意者,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14.結交多聞,掌握法的人,高尚的朋友擁有才智
已明白利益,去除疑惑,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15.(原本)樂於娛樂和世間上的欲樂,(現在)不裝飾不渴望
戒絕裝飾處說真實,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16.兒子,年輕女人,父親,母親;財富,穀物和親屬
根據界限捨斷欲,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17. 那個依戀在這裡只有少量的快樂,有少量的享受,卻在這裡有更多的苦
智者如是知道這個魚鉤,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18.破斷結,(如)破網的水魚
(也)如火燒不回轉,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19目光朝下不欲遊走,守護根守護意
無依戀不被燒,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20.捨棄在家人的特徵,就如pārichatto樹那樣充滿樹葉
穿著棕色衣服出家,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21. 在味道上不作貪不貪婪,不撫養其他人,順次而行
在家與家之間心不依止,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22.捨棄心的五蓋,根除一切隨煩惱
無依止切斷情愛與嗔,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23背向樂苦,先前的喜憂
取得中捨,定,清淨;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24. 發起精進達到最高的理想,以不收縮之心不懶惰的行為
堅固地忍耐,擁有力量,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25.獨坐不捨棄禪那,一直在法上隨法行 (義註:到達觀)
禪思有的壞處(義註:無常,苦,無我),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26.滅盡貪愛,想要不疏忽大意,無過失,聰明,博學,具念
考量法,肯定1,賦有能量,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27.老虎不懼怕聲音,風不依附網
蓮花不塗抹水,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28.猶如獅子的尖齒用力(咬合),國王被野獸壓迫而行
依靠孤獨的臥處,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129慈捨悲解脫,沉浸在喜的時候
在所有世界上不懷惡意,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130. 捨棄貪嗔癡,粉碎結
無畏地耗盡生命,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131有原因利益而交往服務,今天,沒有原因的朋友很難獲得
不淨的人有自己利益的智慧,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132. 清淨戒,善清淨慧;得定而從事警寤
賦有觀,看見法的分別(義註:看見十善法,四諦法,九出世間法的分別和本質);來到知道道支覺支
133. 這裡空,無願,如是無相;培育勝利者的教導
智者不去到弟子的狀態,成為獨覺勝利者,創造者
134. 廣闊的法,大量的法身,心的主人一向是已渡過瀑流者
喜悅的心,意向好的,等同獅子像是犀牛
135. 平靜的根,平靜的心,定;生活在偏遠地方的有情逆行
如燈在其他世界和這裡閃耀著,獨覺佛一直利益著
136. 摧毀一切障礙的王,世間之燈有巨大的金光
沒有疑惑,在世間值得供養;獨覺佛恆常應用(義註:滅盡定,果定等)
137. 善說的獨覺佛,行於包括天神的世間
如此聽見後不作愚蠢,在苦上一再一再地行
138. 善說的獨覺佛,就如蜜糖少量地流出
如此聽見後從事修行,成為見諦有慧者
139. 獨覺佛勝利者說話,所說的話崇高,從世間退休
那個屬於釋迦族的獅子,人中之主;昭示法的知識和利益
140. 他們憐憫世間,獨覺佛示現神通
悚惧,不執著增長;創造者,獅子昭示著
91對一切眾生拿走棍子,不對任何一個造成傷害
不願欲兒子們,更不用說同伴,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91. 這位獨覺佛,當進入獨覺菩薩的階段,圓滿了2大不可數劫又十萬大劫的波羅蜜,然後在迦葉佛的教法下出家。他成為了一個森林住著,然後透過圓滿往返義務作沙門的義務。據說沒有人沒有圓滿這個義務而覺悟成獨覺佛的
但什麼是遵守往返呢?拿走和帶回來。我們會解釋,讓它變得明顯。
1.這裡,一位比丘帶走它,但不帶它回來 2.一個人帶它回來但是不拿它 3. 一個人既不帶它走,也不帶它回來 4.一個人帶走它和帶它回來
【1.一個帶它走但不帶它回來的比丘】
一位比丘很早起來,作了連接佛塔和菩提樹的平台義務,澆菩提樹,把壺盛滿水,然後把它放在它的架。然後他就會向他的老師和戒師作義務,和蘊的82種義務,14種主要義務。
照顧了他的生理需要後,他會進入他的住所,然後透過坐禪渡過他的時間,直至時間到,他便會走去托缽。當他知道時間到後,他會穿上下衣,綁上腰帶,穿上上衣,然後把外衣置於肩膀上。他把缽綁在袋上,然後當專注在業處上,他出發。當他抵達佛塔平台,他禮敬佛塔和菩提樹,然後在村落的邊界,他完全地以上衣服蓋自己,拿著缽,進入村落托缽。
當他如此進入,一位有福德的比丘會獲得供養,他被在家人尊敬,回到一個在家支持者的家中或者休息堂,在那裡他會被在家追隨者問不同的問題。當他離開時,因為他一直在回答問題,被教導法所分散,他捨棄了對業處的專注。當他回到寺院,他也回答其他比丘問的問題,教導法,然後從事各種工作。在下午,初夜,中夜,他也被其他比丘所耽搁。在後夜,他被疲勞所征服,然後會睡覺,不注意自己的業處。這被叫作一個帶它走但不帶它回來的人
【2.一個帶它回來但不帶走它的人】
一個常常生病的人就算到了夜晚的尾聲,也未能消化他的食物。在早上很早起來,他未能作上述的義務,或者注意自己的業處。只希求藥物和粥。當是時候了,他就會拿他的缽和袈裟進入村落。獲得粥,藥物或者飯,他完成了他的一餐,他坐下然後專注在自己的禪修業處。不論他是否取得卓越,當他回到寺院,他會繼續著同樣的專注。這就叫一個帶它回來但不帶走它的人。這樣的比丘在佛陀的教導裡,在飲完粥後,從事觀然後達證阿羅漢果的是不計其數的。在斯里蘭卡,在村落的禪坐堂,沒有一個位置是比丘在喝完粥後不達證阿羅漢果的。
【3. 一個既不帶它走,也不帶它回來的人】
但一個不留心和疏忽大意地住的人,他違反所有義務,他的心恆常被五種心的貧瘠和束縛所征服,他不專注於禪修目標而進入村落托缽。他被和在家人交談所耽誤,然後變得空虛。這就叫一個既不帶它走,也不帶它回來的人
【4. 一個帶走它和帶它回來的人】
但這個人很早起來,圓滿他所有如先前所說的義務後,坐著盤腿,專注自己的禪修業處直至是托缽的時候。
一個禪修目標有兩種:一般上有用的,和個人的。那些一般上有用的是慈心和死隨念。慈心被認為是一般上有用的—當朝向寺院的住處等等。一個對於寺院住處住於慈心的比丘,對於他的同修比丘來說是可愛的,因此舒適地住,沒有摩擦。一個對天神住於慈心的快樂地或者,被他們所保護和守護。一個對國王和大臣住於慈心的人會快樂地活著,被他們所珍愛。一個對於城鎮和其他地方散發慈心的,會快樂地活,當托缽時會被人們所尊敬。
透過發展死隨念,一個人捨棄對生命的執著,然後留心地活著。
但個人化的目標,是根據一個人的性情而拿取,然後要一直地維持。它被叫作pārihāriya,因為它是被恆常地維持,保護和發展。它可能是十個其中一個不淨的目標,遍處,或者隨念,或者四界的劃分。這也被說一個人的根本業處。首先專注一般上有用的業處,之後專注於個人化的禪修目標,我們會透過四界的劃分來解釋。
一個人省思身體,不論它是怎樣位處和傾向,但透過界而如此:‘在這個身體,無論什麼是硬和粗糙的,那20個固體是地界。無論什麼是濕潤的,有凝聚的功能的,那12個液體的部分是水界。那個暖和有著成熟功能的,在四個方式是火界。然後氣體的,有著擴張性的功能的,在六個方式是風界。但任何孔和開口,不被四大界所佔據的,是空界。那個認知他們的心是識界。在這些之上,沒有其他有情或者個人。這只是一堆條件組合的東西。
透過專注於這個業處,在它的開始,中段和結尾,當一個人知道是時候了,便從自己的座位起身,穿衣,然後去到村莊托缽(如先前所說)。當行走時,一個人不被痴迷,關於向前走,或者其他的活動,就如一般愚癡凡夫想:‘一個人向前走,向前走是被自我所驅使。‘ 或者 ’我向前走,向前走被我所驅使。‘ 而是明白 ’ 當這個想法‘讓我向前走’ 生起,和想法一起的心生風界生起,讓身體直立。那在骨頭--被說為身體--並在地界和其他界那裡擴散。然後,因為心生風界的擴散,這副名叫身體的骨頭向前走。
當它向前走,在每一下舉足,伴隨著風界的火界佔支配地位,其他是弱的。
當把腿帶前,然後把它移開,伴隨著火界的風界會佔支配地位,其他是弱的。
當放下腳,伴隨著地界的水界佔支配地位,其他是弱的。
當把腿放到地下,然後按著地下,水界伴隨著地界會佔支配地位,其他是弱的。
和每一個生成它們的想法一起,這些界在當場崩解:‘誰在這裡是向前走,或者為了誰而向前走?’就這樣,從每一個階段生起的界—舉足等等—和剩餘和它們不能分離的現象,是色的現象;創造這些活動和剩餘和它關聯的心理現象,為心理現象。一起,這些是物理和精神現象。緊接著抬起的階段,它們不抵達其他階段,例如將腿帶前等等,但他們在那裡當場崩解。因此它們是無常的,無論什麼是無常的,都是苦。凡苦的都是無我的。‘ 如是他只是專注著他的禪修業處而走
對於一個想要好的年輕人,他在教導中出家,和一群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或一百人的群體而活,這樣達成協議:‘朋友,你不是因為被債務壓迫,被恐懼壓迫,或者為了賺錢過活而出家。但你是為了從苦中解脫而出家。因此,假如當你行走時一個煩惱生起,就算你在行走時你也壓抑它;同樣地,當你站著,坐下,臥著時煩惱生起,也要壓抑它,就算你在臥著。’這樣達成協議後,當行走著去托缽,他們走著,只是留意自己的禪修業處,透過標註間隔的石頭而知道距離。假如一個煩惱在他走著時生起,他就在當下抑制它。假如他不能夠做到,他就會站著。然後在他後面的人也會停止。前面的人譴責他:‘這個在後面的比丘你知道這樣的思維在你那裡生起;這對你來說並不恰當。’ 然後發展觀後,他就在那裡進入聖者的層次。假如他不能夠做到,他便坐下;然後在他後面的人也會坐下,同樣的方法應用在這裡。假如他不能進入聖者的層次,在壓抑那個煩惱後,他繼續上路,只是專注在業處上。
他不以脫離業處的心而抬起腳。假如他抬起,他會回頭,去到剛才的地方,就如Mahāphussadeva長老,那個在斯里蘭卡的Verandah住者。據說他圓滿了遵守往返義務19年。在路上耕作,播種,打谷,和做其他東西的人,在看到長老如此走動,他會這樣說他:‘這位長老一再一再地回頭,他是否迷路或忘記些什麼了?’ 不關注這些,只是作沙門的義務,以一顆綁在禪修業處的心,他在她20個雨安居之內證得阿羅漢果。一個天神住在他經行道的末端,站在那裡從他的手指散播光芒。四大天王和沙迦天帝,和梵天Sahampati也來侍奉他。看見那個光芒後,林野住者Mahātissa長老在隔天問他:‘在晚間在你附近有一股光芒。那是什麼光芒?’ Mahāphussa長老岔開話題說:‘ 光芒是燈的光芒,珠寶的光芒。’ 等等。 壓迫地追問:‘你是否掩藏著什麼?’ 他承認了然後報告他的成就
然後就如住在黑爬行者涼亭Mahānāga長老。他也據說,在遵守往返義務時決定:‘我會先尊敬世尊的大精進。’ 然後決意去只是維持站立和行走兩個姿勢。在圓滿遵守往返義務十六年後,他證得阿羅漢果。
當抬起腳,以綁在禪修業處的心,假如他的心一離開業處而抬腳,他會回轉,去到村落附近,然後站在一個地區,讓人們驚訝:‘那是一隻牛還是一個比丘?’ 在船上他的外衣然後拿起缽後,在抵達村落的閘口,他會從他的水樽拿水,把水填滿口,然後進入村落,想:‘當人們抵達去給予施食或者禮敬我,讓我不從我的禪修業處分心,甚至只是說:’願你長壽‘ ,但當他們問他關於日期:’ 尊者今日是七號還是八號?‘ 他會嚥下水然後回答。但如果沒人問關於日期,在離開的時間,他便會在村落的大閘附近吐出水,然後離開。
然後就如50位比丘在斯里蘭卡的Galambatittha居處中進入雨安居。據說在布薩日,在進入雨安居之前,他們作出協議:‘只要我們還未證得阿羅漢果,我們不會和對方說話。‘
然後當他們進入村落托缽,他們會先在村落閘口把水填滿口。假如他們被問到日期或其他事項,他們會嚥下水然後回答。假如沒有人問,他們就會在村落閘口吐出水然後回到寺院。當人們看到他們吐出水的地點,他們知道:‘今天一個來了,今天兩個。’ 然後他們想:‘我們是否只是唯一他們不說話的?還是他們之間都不說話?’假如他們之間不說話,他們肯定有爭執。來,讓我們使他們寬恕對方。’ 他們都去到寺院。在50位進入雨安居的比丘,他們甚至不在一個地方看見兩位。然後一位在他們中機敏的人說:‘先生們,一個有爭吵的住處不是這樣的。佛塔的平台和菩提樹的平台都很潔淨地掃好,掃把很整潔地放好,飲用水和洗潔水整潔地確立。’ 然後他們回家。在雨安居的三個月,那些比丘獲取觀,證得阿羅漢果。然後在自恣日舉辦純潔的自恣儀式。
一個人如是以綁在禪修業處的心行走,就如住在黑爬行者亭子的Mahānāga長老和其他比丘在Galambatittha Vihāra進入雨安居。在抵達村落的近處時,其中一人把水盛滿嘴巴,檢查街道,然後進入沒有吵鬧醉漢,無業遊民,和野象野馬等的街道。在那裡為了托缽而行,他並不快速而行就如趕著似的。對於僧侶的作風,並不會太快速地去托缽,而是穩定地走,就如水車到達不平等的道路。
然後當一位比丘進入屋子之間,他會等待一段適當的時間,去判斷這個人是否願意給予。獲得施食後,比丘坐在恰當的地方,然後當專注在業處時,一個人確立食厭想,省思食物就如车轴上的油,傷口上的藥膏,和兒子的肉。一個人在以八種方式省思後才吃食物,包括‘不是來娛樂,也不是來迷醉。’ 等等。然後當一個人吃完然後清洗,比丘便會休息一會兒來去除飯後的疲倦。然後,就如午前一樣,比丘會在下午,初夜和後夜也專注業處。這就叫一個既拿走也帶回來的人。這就是一個人如何完滿往返義務。
現在,這個人履行了這樣的修習。假如他有支持的緣,會在這一生壯年時證得阿羅漢果。
假如不,他會在中年時證得。
假如在中年也不能證得,會在死時證得。
假如死時也不能證得,他就會在成為天神後證得。
假如在成為天神後也不能證得,他就會成為獨覺佛而取證最後的涅槃。
假如一個人也不以獨覺佛的身份證得最終的涅槃,便會在佛陀的存在下證得,就如Bāhiya長老般快速覺悟,或有如舍利佛尊者那般有大智慧。
但這位獨覺菩薩,在迦葉佛時期出家,成為了一位森林住者,履行了往返義務20000年。死後,他生於欲界天。從那裡死後,他再生到Bārāṇasī國王的首席皇后的子宮。她是一位聰明的女人,能夠知道她懷孕的那一天,所以她知會國王她懷孕了。這是自然法則,當一位具有福德的眾生懷胎在子宮中,那位女人會獲得胎兒特別的保護。因此國王對於胎兒給了她特別的保護。從那時開始,她不嚥下太熱太冷,太酸太咸,太刺鼻太苦的東西。因為假如母親嚥下太熱的東西,胎兒就會感到好像住在銅鍋裡,假如太冷,就如住在星際的空間。假如她吃的食物是太酸,太鹹,刺鼻或苦,胎兒的肢體會感受到劇烈的疼痛,就如被刀割開,被酸的東西灑落。
守衛避免女人行住坐臥太多,告訴她:‘不要移動太多讓你的兒子難受。’ 她只被允許在披了軟墊的地上來回走,然後她吃到美味具有營養的飲食,有著好的色,香和味。包圍著她,他們幫她來回走動,坐下和起來。
如此受保護,當她分娩的時間來到,她進入產房,恰恰在日出前,她產出一個具有福德特徵的兒子,看來就如紅球砒霜混合著黃蘭油那樣。在第五天,他們裝飾了他,然後交給國王。國王感到愉悅,委派了66個護士照顧他。在各種賦予下成長,不久他便成熟。當他16歲時,國王給了他王位,然後有三種舞蹈手侍候他。當王子被加冕,以Brahmadatta的名義,他統治著整個南赡部洲,和它20000個城市。過去,有84000個城市在南赡部洲。然後減到60000個,然後減到40000,在最後時期,減到剩下20000個。Brahmadatta在這最後的時期出生,所以他有20000座城市,20000座宮殿,20000項各樣的象,馬,馬車,步兵,女人—配偶和舞女—和20000位大臣。
當統治著這個大王國時,他作了遍處的遍作,然後證得五神通和八定。因為一位被灌頂的國王一定要主持法律案件,一日,當吃完早餐後,他坐在審判堂。那裡他們作出一股騷動。想:‘這個噪音對於禪定的成就是個障礙。’ ,於是他走上了他宮殿的露台然後坐下,想要進入禪定的成就。但是,他不能夠,因為他被國王的義務所分心。他反思:‘哪個比較好:國王的身份,還是沙門的義務?’ 然後他知道:‘國王的快樂是受限制的,同時存在許多危險,但沙門的義務是巨大的和富有利益的。那是最上人的勝地。‘他指示其中一位大臣:’你把王國治理得正義和公正吧,不要做出不正義的事情。‘ 把所有東西移交後,他去到宮殿的頂端,住於禪悅中。他不允許任何人去靠近他,除了給他牙刷和帶餐者外。
當他這樣過了半個月,他的首席皇后問:‘到處都不能見到國王,不論是在公園,還是看軍隊,還是舞蹈員。他去了哪裡?‘他們通知她關於此事。她派人去請大臣來,然後對他說:’當你接受了這個王國,你也接受了我。來吧,和我做愛吧。‘ 他閉上眼睛然後拒絕她,說:’這甚至不應該被聽見。‘ 但她召他來兩次,三次,然後威脅他,如果他拒絕:’ 假如你不跟我所說的,我便會罷免你,甚至處決你。‘ 他很害怕,因為 ’女人對於她們的決定很堅定,然後他有一日可能會這樣做。‘ 所以一日,他自己去見她,然後在她的臥室裡和她做愛。她是極好的,和有很好的觸感,然後大臣被和她接觸所帶來的性慾所刺激。他常常害怕地去她那裡,但自從某時開始,他開始自信地進入她的房間,就如他是她的丈夫。
然後國王的人把這個消息向國王報告。他不信他們。他們向他報告二和三次。然後當他藏著的時候,他親自看見了。他聚集所有大臣,然後通知他們。他們說:‘這位通姦者值得被斬首,值得去斬腳。‘ 然後從樁上的刺刑開始,他們向他描述所有的刑罰。但國王說:’假如我處決他,監禁他,或鞭打他,在我方面便有暴力。假如我要了他的性命,那就會摧毀生命。假如我充公他的財產,這就是偷竊。這些都夠了!驅逐他出我的王國吧。‘ 大臣們驅逐了他。
大臣拿了他的財產和貴重物品,也帶了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去到另一個國度。那裡的國王聽見他後,問他:‘你為什麼來?‘ ’國王,我想侍奉你。‘ 國王接受了他。數天之後,大臣贏得國王的信任,然後對他說:’ 大王,我看見沒有蒼蠅的蜜糖,然後沒有人在吃他。‘ 國王沒有留意他,想:’他是否想取笑我?‘ 找到國王的弱點後,也更厲害地讚美他後,大臣在國王問完:’那是什麼‘ 後,他回答:’ Bāraṇasī‘國,大王 ‘ 國王說:’你是否想帶我去然後想我被殺?‘ 大臣回應:’不要這樣說,大王。假如你不信任我,派你的人去。‘ 國王便派他的人去。他們去到後,在城市的底下挖著,然後站在國王的睡房中。
看見他們後,國王問:‘那麼為什麼來到這裡?‘
‘我們是盜賊。國王‘
國王給了他們一些錢,然後對他們說不要重複這種行為,然後驅散了他們。他們就這樣向他們的國王匯報。他就這樣同樣地調查了兩次三次,直至他被說服:‘Brahmadatta王是有德行但不精明的。‘ 然後他召集了四個部門的軍隊,然後抵達邊境的城市,他向大臣送信:’給我這個城市,或者我們來戰鬥!‘ 他向Brahmadatta報告,然後問:’命令我,國王。我應該戰鬥,或者放棄這個城市?‘ 國王對他通信:’不要戰鬥,放棄這個城市,然後來這裡。’ 他這樣做。敵方國王拿了這個城市後,向其餘的城市重複了這個過程。每一個在那裡的大臣向Brahmadatta報告了這件事,然後也得到同樣的回答:‘不要戰鬥,放棄這個城市,然後來這裡。’ 所以他們回到Bārāṇasī
然後大臣告訴Brahmadatta ‘ 大王,讓我們打他。‘ 但他禁止他們,說:’這會讓我摧毀生命。‘
大臣說:‘大王,我們會活捉他,然後帶他來這裡。’如是,用各種方法,他們說服國王,然後準備離開說:‘來吧,大王。’
國王說:‘假如你們不殺害,打擊,或掠奪任何眾生,我就會離開。’
大臣回答:‘我們不會這樣做,大王。我們會嚇唬他們,然後驅趕他們。’ 然後,他們召集了四個部門的軍隊,然後把燈放入鍋,他們在晚上出發。那天,敵方國王奪取了一個近Bārāṇasī 的城市。在晚間,想到現在沒有什麼可以擔憂後,拿下盔甲,變得粗心,他和他的軍隊都入睡了。就這樣,大臣們,帶了Bārāṇasī 的國王,去到敵方國王的營地。把燈從所有鍋中拿出來,讓整個軍隊看似一團光,然後製造噪音。當敵方國王的大臣看見大軍隊後,他變得害怕。他去到自己的國王那裡然後大喊:‘起床,吃沒有蒼蠅的蜜糖吧!’ 大臣這樣做了兩三次。敵方大王被噪音吵醒,變得害怕。然後過百人的大喊生起。整晚他都在胡亂說話,說:‘我相信了那位大臣的說話,然後現在落入我敵人的手中。’
第二天,他這樣考慮:‘這位國王是正直的,不會做任何傷害。讓我去他那裡,然後道歉吧。’ 他去到Brahmadatta那裡,跪下然後說:‘ 大王,原諒我吧,是我的過錯。’ Brahmadatta王勸告了他然後說:‘起來,我原諒你。’ 當國王這樣說,敵方國王感到完全地放鬆了。他從Bārāṇasi 國王那裡取得了一個鄰國的統治權,然後他們兩個成為了好朋友。
然後當Brahmadatta看見兩隊軍隊合二為一,歡迎彼此,他想:‘因為我可以保護一個人的心—我自己的—這一大群人沒有滴下甚至是一滴血讓蒼蠅去舔。太好了!太絕倫了!願所有眾生快樂,無敵意,無苦惱。’ 就這樣,他證得慈心禪那,然後以此為基礎,他探究條件組合的事物,然後體現獨覺佛智,達證自我成就者的狀態。
當他坐在他大象的背上,專注在道和果的極樂時,他的大臣俯伏他然後說:‘是時候走了,大王。勝利的軍隊要被賦予榮耀,食物也應給予打敗了的軍隊。’
他回答:‘我不是國王了,人們,我是獨覺佛。’
‘你在說什麼?尊者? 獨覺佛不是像這樣的。’
‘那麼獨覺佛是怎樣的形象的?’
‘獨覺佛的頭髮和鬍鬚兩寸長,然後擁有八種資具。’
然後他以右手摸了自己的頭,然後立刻地,在家人的相消失了,然後他顯現為一位出家人,頭髮和鬍鬚兩寸長,然後擁有八種資具,就像百歲長者般。他進入第四禪,從大象的背上升起,坐在蓮花上。大臣們禮敬他,然後問:‘尊者,什麼是你的禪修業處?你怎樣做到這樣的?’由於他以慈心禪那作為業處,然後透過觀而實現它,為了顯示這件事,他說出這句愉悅的偈頌,然後輔以解釋:‘ 對一切眾生拿走棍子’
92接觸生情愛,情愛的過程生起這個苦
看見情愛的壞處,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接觸生情愛]
有五種接觸:
1. 看見
a、 例如看到一位比丘後生起愛欲
2. 聽見
a、 聽見一個人的美麗,不論被他人所說還是什麼。或者聽見笑聲,說話聲,歌聲,而生起貪欲
3. 身體的引誘
a、 肢體的接觸
4. 同住
a、 一起交談,一起用餐等等
5. 接觸
a、 心在所緣上的放鬆
這樣的節句起源是什麼:“Samsaggajātassa,那些已經黏在一起的人?”在迦葉佛Kassapa的時代,這位獨覺菩薩也以與之前相同的方式,擔任僧侶的職責,進行了二萬年的遍處kasiṇa修行,達到初禪,確定了名色(nāmarūpa),掌握了相(lakkhaṇa 無常,苦,無我)。但他並未達到尊貴阿羅漢的正確之道,於是他在梵天的世界中重生。從那裡逝去後,他在Benares貝拿勒斯國王的王后的子宮中誕生,並且像以前一樣成長。從他能分辨“這是女人,這是男人”之後,他從未對女人產生過興趣。即使她們為他洗澡、打扮和裝飾,他都不喜歡。只有男人照顧他。哺乳期間,乳母裝扮得像男人,並以男人的模樣餵他喝奶。他聞到女人的氣味和聽到女人的聲音時會哭。
儘管他已經長大了,但他不希望見到女人。因此,人們都知道他叫Aniṭṭhigandha(沒有女性的味道)。
當他長到十六歲時,國王想:“我應該繼續延續家族的血脈”,於是從不同的家庭中為他找到合適的少女,並命令一位大臣:“你應該使年輕的王子迷醉。”該大臣想用一個計策使他沉醉,於是在他不遠的地方設了一道屏風,讓舞女展示她們的舞蹈技巧。年輕的王子聽到了歌聲和音樂聲,問:“這是什麼聲音?”
大臣回答說:“殿下!這是您舞女的聲音。對於有功德之人,便會有這樣的舞女。殿下!請讓自己迷醉,您有很大的功德的。”
年輕的王子卻命人用棍子打這位大臣,然後把他拖走。大臣將此事告知了國王。國王和王子的母親一同去見王子,叫他道歉,然後再次下令給大臣。年輕的王子感到極度壓迫,於是給了金匠最好的金子,並下了這樣的命令:“你們應該做一尊好看的少女雕像。”
他們做了一個鑲滿各種裝飾品的女性人像,仿佛是由神聖的建築師和雕刻家Bissakamma(梵文:Vishwakarma)創造的,然後將其展示給王子。王子看到金色的人像,震驚地搖了搖頭,並對他父母說:“如果我能得到像這樣的一位少女,我就娶她。”
父母對自己說:“我們的兒子有很大的功德;肯定有一位女孩和他一起在世界上做過善業。”於是他們將這尊金像安置在一輛馬車上,交給了大臣,並說:“去找一個像這樣的年輕女子。”
大臣們帶著它遊遍了所有十六個國家(janapada),走到這個和那個村子,將這尊像像神女一樣放在取水的地方等,特別是在人群聚集的地方,用各種花朵、衣物和飾品加以裝飾,拉上了屏風,站在一個合適的地點,想:“如果有人以前見過這樣的美女,他自會說起這個話題。”通過這種方式,他們遊遍了印度所有的國家(janapada),卻把Madda視為一個次要的王國,沒有先去那裡,就繼續前行。
92.1 .然之後,這樣的想法生起了:‘現在,我們應該去到madda 國,不要讓國王再派遣我們出去然後再回到Benares。’ 然後,他們到達了Madda 的 Sāgala市。在 Sāgala市,那裡的國王叫做Maddava。他的女兒16歲,極度美麗。她的僕人去到洗澡的山路去洗澡和帶來水。在那裡,他們看見了那個金色的雕像,然後靠近說:‘叫我們來取水,國王的女兒卻自己來了。’看見了金色雕像後,他們再說‘這不是我們的主人,我們的主人比這個更美麗。’ 大臣們聽到後,便去找那裡的國王,然後以適當的方式請求公主。國王便給了他的女兒出去。他們向Benares國的國王傳來訊息:‘陛下!取得了一個年輕的公主了!你自己來,還是我們送她來?’ 國王回答:‘如果我來,便有可能遭遇搶劫,你們帶她來吧。’
92.2 大臣帶著公主,離開了城市,然後向王子傳來訊息:‘一個像那個金色雕像的公主得手了!’當他聽見了這個消息,王子被貪沖昏了頭腦,然後從初禪退出。他派遣一個又一個的信差:‘快點帶她來,快點帶她來。’他們很快便到達 Benares,沿途只停留每一個地方一晚,他們在城市出面向國王送訊:‘我們應該現在(今天)進入城市,還是不?’ 國王說,‘這個年輕的女人從絕倫的家庭帶來,已經造了吉祥的業,我們應該讓她備受榮譽地進入皇家城市。目前,讓她待在皇家花園吧’他們照辦。作為一位極度柔弱的公主,她被舟居勞頓所壓迫,由於旅途的疲倦和風病而如花般凋謝,在那晚死去。那些大臣知道後便哀嚎 ‘我們從光榮中墮下了!’ 國王和市民也哭泣說‘我們家的血統被毀滅了’ 整個城市喧鬧起來。年輕的王子,當聽到這個消息時,也生起了很大的焦慮。
92.3 隨後,年輕的王子開始挖掘他焦慮的根源。他這樣想:“這種焦慮,不是未出生者的焦慮;然而,它是出生者的。因此,因為有生,就有焦慮;然而,因為什麼有生呢?”他得出結論:“因為有有(bhava),就有生。”以這種方式,通過之前禪修發展的力量,做出有目的的如理作意,他看到了緣起(paṭiccasamuppāda)的順逆,然後再次順次禪思諸行,他即使坐在那裡也證悟了獨覺佛果。大臣們看到他帶著平靜的心和冷靜被控制的諸根,對正確道路及其果感到開心和幸福,便作出了俯身的敬意,並這樣說:“陛下!請不要焦慮,Jambudīpa非常大;我們將帶來比那個更好的年輕女子。”王子回答說:“我不焦慮。我是一個沒有任何焦慮的獨覺佛。”
當這樣說後,大臣因此問:‘尊敬的先生,我們現在應該做什麼?
他回答:假如你們任何人想脫離這個苦,他就應該獨自雲遊如犀牛角,看見所有從情愛而生起的壞處
94渴愛兒子妻子的人,就如交纏寬廣的竹(叢)
就如竹筍一樣,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據說在光榮者Kassapa的教導中,有三位辟支菩薩成為了出家修士,完成了二十年的往返義務後重生在天堂 (devaloka)。從那裡過世後,其中最年長的一位在Benares的皇家家庭中重生;另外兩位則在邊境國家的皇家家庭中重生。後兩位辟支佛獲得了業處 (kammaṭṭhāna),放棄了他們的王位,出家修行,逐漸成為辟支佛,住在Nandamūla的山洞中,有一天,從深度禪定 (samāpatti) 中醒來,反思:“做了什麼事情,我們才能獲得這樣的超凡的快樂?”他們回憶起在Kassapa佛時期的修行。
之後,他們在反思中查找他們的第三位伴侶,發現他正在作為Benares的國王來統治,記住他的品質說:“他天生就擁有如少欲等德行;他是我們的顧問;當我們說話時,他會聆聽我們的話,並譴責邪惡。來吧,讓我們展示一個禪思的對象並告知他。”
找到機會後,他們看到他,他完全地穿戴打扮。
在去皇家花園的路上,他們飛過天空走到他身邊,站在花園門口的一株竹叢下。大群的人們,對於他們的國王,一直看著他,看得不滿足,一直看向國王。之後,當國王在看是否有人沒有看向他時,看到了辟支佛。當他看到他們時,他對他們產生了親近之情。他從他的皇家大象背上下來,冷靜地走到他們面前,問:“尊者!你們是……?”
他們回答:“哦,偉大的國王,我們名叫‘無縛’。”
國王詢問:“尊者!這個‘無縛’ (asajjamāna) 是什麼意思?”
他們這樣回答:“哦,偉大的國王,這個詞的意思是不執著。”
然後,他們指向一株竹叢,說:“哦,偉大的國王!就像一個持劍的人斬斷這株與根、幹和各種大小的樹枝緊密纏繞的竹叢,然後將其旋轉,這株竹叢就無法再次站起來。正如同你,在內在和外在都被糾纏,執著於這糾纏而停滯不前。
或者,就像這竹筍,儘管它在中間長大,但它並未與任何事物粘在一起,因為它沒有枝條。但是,如果它的頂部或根部被切斷,它仍然可以站起來。同樣,我們在任何地方都不會被糾纏,可以在任何方向自由行走。”
說完後,這兩位辟支佛進入了第四禪,並通過天空回到Nandamūla洞穴,而國王則一直注視著他們。在那之後,國王思考:“我什麼時候也能這樣地無縛”,他站在那裡,冥想以獲得觀,並證得獨覺佛果。當被問到他的業處 (kammaṭṭhāna) 時,他和之前一樣,背誦了這首詩篇。
93憐憫朋友,忽略利益而迷戀
看見這個親密的恐懼,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93。 “mitte suhajje”開頭的詩節的起源是什麼?這位獨覺菩薩以前節敘述的相同方式出現,在統治貝拿勒斯時證得初禪,並自問:“哪個更優越?僧侶的生活還是王權?”
他將他的主權交給了他的大臣並開始履行僧侶的職責(dhamma)。
儘管國王命令他們:“以正義和公平執行你們的行政職責”,他們卻接受了賄賂並進行了不正當的管理。當他們在接受賄賂之後使合法的擁有者失去擁有權時,有一次,他們使某個皇家熟人失去了擁有權。那個人和皇家廚師一同進入國王的面前,並向國王報告了一切。
第二天,國王親自去了法庭。當時,大群的人大聲喧嘩著說:“陛下!大臣讓擁有者失去了他們的所有權,”表現得好像他們要打一場大戰。
然後國王從法庭站了起來,上了宮殿,坐下來專心致志於冥想的成就(samāpatti),但由於那吵鬧的聲音他無法做到這一點。他對自己說:“對我來說主權有什麼用;僧侶的生活(dhamma)是優越的。” 他放棄了主權的幸福,再次在他的心中喚醒了他的冥想成就(samāpatti),以前面所說的方式獲得了觀,並成為獨覺佛。當他也被問及他的業處(kammaṭṭhāna)時,他背誦了這首詩。
95就如鹿兒在森林中無所束縛,在那裡願欲而去到適當去處
有智慧的人看見自由,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95.《森林鹿頌》起源於何處?據說,在迦葉佛時期,一位認真修行的比丘去世後,轉生為一位富有、擁有大量金錢和巨大財富的銀行家家庭。他很幸運,成為一位奢侈生活的人,後來又因通姦而轉生為地獄(niraya)。在那裡受煎熬後,由於成熟的殘餘力量,他在一位銀行家妻子的子宮中以女性的形式受孕。從地獄轉生過來的生物,身體是熱的。因此,銀行家的妻子,肚子灼熱,難以承受地懷孕並最終難產一女。從她出生的那天起,就受到她的父母和其他親戚以及周圍人的厭惡。即便在她到了發育期,她被嫁入的家庭也同樣厭惡她,丈夫、婆婆和公公也對她心生不悅。當宣布新月並宣布慶祝節日時,銀行家的兒子,不願與她一起享受節日,而是帶了一位妓女來享樂。她從她的女奴那裡聽說了這件事,接近她的丈夫,用各種方式安慰他並說:“我的年輕主人!無論是十王的妹妹還是世界之王的女兒,她也只是她丈夫的僕人;當她的丈夫不再與她說話時,她就像被刺穿一般受苦;如果我值得恩惠,我應該從你那裡得到恩惠;如果不是,我應該被送走;我會回到我的親戚家。”銀行家的兒子說:“親愛的!就這樣吧;別擔心;準備好享受節慶;讓我們一起參加天體節慶(nakkhatta)。”
銀行家的女兒,聽了這麼多友好的對話後精神振奮,對自己說:“明天,我將參加天體節慶。”並準備了豐富的食物。第二天,銀行家的兒子沒有告訴她就去了節慶現場。她對自己說:“現在,他會派人來,現在他會派人來”,坐著朝向路邊看,但看到太陽升起就派人去找她的丈夫。他們去了又回來,告訴她銀行家的兒子,她的丈夫已經去了。她帶著所有她準備的東西,坐上她的車子,開始前往花園。
95.1. 此時,一位在南達穆拉洞穴修行的獨覺佛,從他第七天的滅盡定中醒來,嚼龍藤牙籤清潔牙齒,在阿那陀塔湖中洗臉,思考他那天將去哪裡乞食,看到了銀行家的女兒,知道他將使她表達虔誠的敬意,並且她先前惡行的後果將完全消除,站在那座山洞附近的六十由旬大小的mansoilā石面上,拿起他的缽和衣服,進入了基於高等智(abhiññā)的禪定,穿過天空,降落在與她相對的道路上,朝向摩揭陀前進。看到他,她的女奴告訴銀行家的女兒。她從交通工具上下來,恭敬地向他致敬,用各種美味的食物裝滿了他的缽,用蓮花覆蓋在上面,也在下面放了一朵蓮花,手中拿著一束花,把缽交到獨行佛的手中,用合十的花向他致敬,並做了如下的祈禱:“尊敬的先生!在我重生的所有存在中,願我像這朵花一樣,受到大量人民的愛戴和心悅。”
她這樣祈禱後,第二次又這樣祈禱:“尊敬的先生!在母親的子宮中受孕是痛苦的;不要接近那種受孕,願我只在蓮花中受孕。”
她第三次也這樣祈禱:“尊敬的先生!女性身份是可鄙的;即使是世界之王的女兒也要受他人欲望的影響;因此,不要接近女性身份,願我成為一名男性。”
她第四次也這樣祈禱:“尊敬的先生!超越這痛苦的輪迴,最終,願我達到您所達到的涅槃(nibbāna)。”她這樣做了四次堅定的祈禱後,她獻上了那束蓮花,用五種建立(pañca patiṭṭhita)做了敬禮,
並做了第五次堅定的祈禱:“願我的體香和膚色就像這朵花一樣。”
95.2. 此後,獨覺佛拿著他的缽和花束,站在天空中,用這首頌對銀行家的女兒表示感謝:“願你的願望和祈禱迅速實現;就像十五日增強之夜的月亮,願你所有的願望都能實現。”他隨後自我決意說:“願銀行家的女兒看到我走”,然後通過天空回到南達穆拉洞穴。銀行家的女兒在看著他離開時心中湧現出極大的熱情。她之前生世間所做的惡行因沒有機會(成熟)而完全耗盡,她變得像用酸熟的罌粟果清洗後的銅金屬容器一樣純潔乾淨。從那時起,她的親戚家庭和丈夫的家庭的所有人都對她感到滿意。他們送來愛慕的話語和禮物問候:“我們能為你做些什麼?”她的丈夫也派人說:“把我的妻子,銀行家的女兒帶來;我忘記了她去了花園。”從那時起,他就像她塗了檀香木或戴了珍珠項鏈,或像花環一樣擁抱她。在那裡,她享受著與統治之財相關的幸福,直到她的生命結束,去世後在蓮花中作為天界的男性神靈轉世。那位年輕的神靈在四處遊走時也只進入蓮花中。當他站立、坐下或躺下時,他都是在蓮花的室內。天界的人們稱他為大蓮花天子(Mahāpadumadevaputta)。就這樣,那人因為那股力量,在六個天界中只是順序和逆序地一個接一個地輪迴。
95.3. 此時,摩揭陀國王有二萬名妻子。這些妻子中沒有一位懷孕生子。大臣們讓國王知道:“陛下!維持皇室血統的兒子是必不可少的;當自己的兒子不存在時,出生在皇土上的孩子也可以維持皇室血統。”然後國王對大臣說:“除了正妃外,讓我其餘的妻子參與七天的舞蹈活動,”讓他們按照自己的願望表現。
這樣他們也沒有得到任何孩子。
大臣們又說:“陛下!正妃在功德和知識上都是所有妻子中最高的。或許,陛下可能在正妃的子宮中得到一個兒子。”國王告訴正妃這件事。她回答說:“陛下!擁有戒律、習慣說真話的女人會得到兒子;缺乏羞恥感和對罪惡的恐懼,哪來的兒子?”說完,她上了宮殿,一遍又一遍地沉思著五戒,當她心中對兒子的渴望上升時,沙迦天帝的寶座搖晃了。
95.4. 然後,悉達多天王反思後得知這件事,對自己說他將給正妃一個兒子的福氣,穿過天空,站在王后面前問:“你祈禱什麼福氣?”她回答說她祈禱有一個兒子。悉達多天王告訴她不用擔心,因為他正在給這位王后一個兒子,回到了他的天界,調查說:“這裡確實有哪位神靈的壽命耗盡了嗎?”得知這樣:“這位大蓮花可能渴望去更高的天界”,去了他的宮殿,並這樣請求:“親愛的大蓮花!請不要這樣說;人間世界是可鄙的。”沙迦天帝這樣敦促他:“親愛的!你在人間世界做了善行,因此你在這裡轉生,即使出生在那裡,你也應該完成圓滿;請去吧,親愛的!”神靈回答:“悉達多天王!在母親的子宮中停留是痛苦的;我無法停留那裡。”被一再告知:“親愛的!對你來說沒有停留在母親子宮的事情;你確實以這樣的方式做了善行,你將在蓮花室內轉生;請去,親愛的!”他最終同意了。
95.5. 他從天界去世,出生在摩揭陀國王宮殿的蓮花湖石板中的蓮花室內。就在那天凌晨,正妃通過夢境感覺到她在蓮花湖石板的蓮花室內得到了一個兒子,去了國王的皇家花園,由國王的二萬名女士環繞。夜晚過去黎明來臨時,她帶著她的戒律去那裡,看到了一朵蓮花。那朵花既不在岸邊也不在深處。她看到那朵蓮花時,她心中對那裡的兒子產生了母愛。她親自下了湖,拿過了那朵花。即使只是拿著花,花瓣也打開了並完全開放了。在那裡,她看到了一個像金像一樣的嬰兒。一看到他,她就發出了這樣的聲音:“我得到了一個兒子。”大量的人給了她成千上萬的祝賀。也把消息發給了國王。國王聽到了,問孩子在哪裡得到的,了解了獲取地點,說:“花園以及蓮花湖連同蓮花都是我們的;因此,這個兒子,即是我的田地出生的兒子(Khettaja),因為他在我的土地上出生”;讓孩子進城,並讓二萬名皇家女士做哺乳工作。誰知道年輕王子的願望需求,並讓他吃每一個被要求的食物,她和她就得到了一千。整個摩揭陀城都騷動了。大量的人給年輕王子送來了成千上萬的禮物。年輕的王子對於營養感到煩惱和不滿,當他被告知在這種和那種營養被帶來時吃這個硬食或那個軟食。感覺到這一點,他就走到城門去,玩膠球。
95.6. 那時,一位獨覺佛在伊西帕塔納居住,依摩揭陀而活。他一大早起床,完成了所有應該做的事情,比如住宅職責、洗澡、讓自己精神集中等,從他的獨處中起來,反思問自己:“今天我該去哪裡乞食?”,看到了年輕王子的光輝,調查了他以前做過什麼,知道了這樣:“向像我這樣的人提供食物,他做了四次祈禱;其中三個已經實現;目前,第四個還沒有產生結果;我將以某種方式向他展示一些沉思的對象”,並在年輕王子面前通過去乞討食物的方式走了過去。年輕的王子看到了他,說:“喔,和尚!不要來這裡;這些女人會告訴你:‘吃這個硬食物;吃這個軟食物’。”他隨即退了回來,只那一句話就讓他回到了自己的住處。年輕的王子對周圍的人說:“這位和尚剛被我說了話就退了回去;他是不是對我生氣了?”儘管人們給了他這樣的回答:“比丘通常不會生氣;別人用愉快的心情給予的任何東西,他們就以此為生”,他仍然認為:“我得罪了這樣一位和尚;我應該向他道歉”,告訴了他的父母,騎上皇家大象,帶著偉大的皇家榮耀去了伊西帕塔納,看到了一群鹿,問:“那些生物叫什麼名字?”答案是:“主人!這些被稱為鹿。”年輕的王子詢問:“有沒有人照顧他們說:‘吃這個硬食物;吃這個軟食物’?”答案是:“主人!沒有;在草和水容易獲得的地方,他們就生活在那裡。”
95.7. 年輕的王子以這樣的思考對象進行了思考:“就像這些生物即使沒有被照顧,也能生活在他們想要的地方一樣,我何時也能以同樣的方式生活?”獨行佛也知道了他的到來,掃清了通往寺院的道路以及散步的地方,使它們乾淨,展示了他進入的腳印,沒有展示他出去的腳印,然後去了其他地方。年輕的王子去了那裡,看到那個地方被獨覺佛親自按職責掃清並保持乾淨,對自己說:“那位和尚,現在,在這裡來回走動,我想,他沒有考慮過貿易等活動;這個人肯定只是在想他自己的福祉;”心情愉快地,他走上了散步的地方,進行了很寬遠的反思(durikataputhuvitakka)。他坐在一塊石板上,集中精神(ekagga),進入了葉屋,嘗試通過發展觀(vipassanto)來明晰,達到了獨覺佛的境界,當被私人牧師(purohita)問及他的心靈業處(kammaṭṭhāna)時,以與之前相同的方式,坐在天空的露天中背誦了這首頌。
97. 朋友中樂於玩樂,在兒子上有大量的情愛
厭惡和可愛的分離,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97.《嬉戲與喜悅頌》起源於何處?据说,在波那提斯有一位名叫婆羅門達多的國王,他只有一個兒子。那位國王非常珍愛他唯一的兒子,認為他悅目且與自己的生命無異。國王無論到哪裡都帶著他的兒子。有一天,在前往王家花園時,國王留下他的兒子,自己去了那裡。而那位年輕的王子在那天因病逝世。大臣們自言自語:“由於國王對他兒子的愛,他的心可能也會碎”,於是在沒有告知國王的情況下將他火化了。在花園裡,國王因喝醉了酒而沒有想起他的兒子。第二天在洗浴和進餐時也是如此。後來,他吃過飯後躺下,想起了他的兒子,說:“把我的兒子帶給我”。大臣們以適當的安排告知了國王那件事。結果,國王被焦慮壓垮,坐下來這樣如理作意:“當這存在時,這就會發生;由於這個出現,這就會產生”,因而順序和逆序地禪思緣起(paṭicca samuppāda),最後證得獨覺佛果。留下該頌的重要評注,其餘與《聚會頌》評注中所說類似。
98四個方位也不障礙1,滿足於任何東西,
伴隨危險也不害怕,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義註:
1. 指四梵住
起始於sātuddiso的詩節的起源是什麼呢?據說以前,在Kassapa的時代,有五位獨覺菩薩放棄了世俗生活,成為了隱士,完成了二萬年的往返義務,並在天界重生。從那裡去世後,他們中的老大成為了賓夕羅的國王;其餘的成為了普通國王。這四人也學會了業處(kammaṭṭhāna),放棄了他們的王位,成為了隱士,並最終成為了獨覺佛,住在Nandamūla洞穴裡,有一天從他們的冥思中醒來,反思了自己和他們的夥伴的行為,在竹筍詩節中已經說明的同樣的方式中,得知了賓夕羅的國王(的情況),並尋找了一個機會以某種方式向他展示一個用於沉思的感官所緣。
而那位國王,另一方面,在那天晚上三度感到不安;出於害怕,他發出了一個不安的呼喊;他在他大面積的庭院上奔跑。然而,當他的私人神職人員(purohita)在早上醒來時問他是否睡得好時,國王告訴他整個事件,說:“老師!我的幸福從哪裡來?”私人神職人員(purohita)也對自己說:“用這種和那種藥物等醫治這個病是不可能的,但對我來說,吃點實物(即賺錢)的機會已經出現了。”
他通过说:“哦大國王!這是一個不祥的預兆—象徵主權的衰退,對陛下生命的危險等事情。”讓他的君主更加害怕,使他的君主執行了神聖的祭祀,而说:“為了治愈那個病應該做一個神聖的祭祀,給予慈善捐贈,如這麼多的大象,這麼多的馬,戰車等以及閃閃發光的黃金。”
98.1. 於是,獨覺佛見到許多生物被聚集在一起準備被獻祭,他們對自己說:“當這個行為完成時,國王將難以覺悟;來吧!讓我們先前去看他。”就像在以竹芽(vamsakkaḷīra)開頭的詩節中描述的那樣,他們在收集施食的過程中,單列行走在宮殿的範圍內。站在像獅子籠一樣的窗戶前、向他的皇家庭院外望的國王看見了獨覺佛。他一看到他們,他的心中就充滿了對他們的皇家感情。後來,國王召見獨覺佛,請他們坐在為他們準備的戶外座位上,尊敬地為他們提供了食物,當他們吃完飯後,國王問:“你們是誰?”他們回答:“哦,偉大的國王!我們被稱為四個方向。”國王詢問:“尊者們!這個名字(Catuddisā)四個方向的意思是什麼?”他們回答:“哦,偉大的國王!在四個方向上,我們既無危險也無心理恐懼。”國王問:“為什麼你們不會遇到危險?”他們回答:“哦,偉大的國王!我們發展慈心;我們試著悲憫;我們努力為他人的幸運感到高興;我們行使中捨。因此,我們沒有危險。”說完後,他們從座位上站起來,返回他們的住處。
98.2. 之後,國王想:“這些僧侶說:’通過這樣的發展如慈愛等,不會發生危險’;但是,婆羅門讚揚殺害許多生物;究竟是誰的話是真的?”然後國王有了這個想法:“僧侶用純潔來洗淨他們的不潔;然而,婆羅門用不潔洗淨不潔。事實上,用不潔洗淨不潔是不可能的;只有出家人的話是真的。”國王也發展了四梵住(brahmavihāra),從“願所有生物都幸福”等開始,並且用他充滿福祉的心向大臣下令:“釋放所有生物;讓他們喝涼水;讓他們吃綠草;讓涼風吹向他們。”大臣們照做了。
98.3. 随后,国王对自己说:“因为好朋友的话,我避開了邪恶行为”,他仍坐在那里获得了精神的觀,並證悟成獨覺佛。当大臣在用餐时间告诉他“时候到了,伟大的国王!请吃你的饭”,他回答说:“我不是国王”。像之前一样说完所有的话后,他朗诵了这个欢乐的诗句。
99某些難攝受的出家人,就像在家人在家住
不關注其他人的兒子,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以dussaṅgaha開頭的節文的起源是什麼?據說,貝拿勒斯王的王后去世了。喪期過後的某一天,大臣們如此表達他們的請求:“王后在這些及那些王室事務中確實是必要的,特別是對於君主們來說;嗯,讓陛下也再迎娶一位王后。” 國王如此回應:“哦,大臣們!好吧,你們應該讓我知道。”大臣們開始尋找合適的未來王后;在一個邊境的王國,國王已逝,他的王后正在管理這個王國;然而,她當時正懷有身孕;大臣們了解到,這位在位的王后適合他們的國王,並向她求婚。她如此回應:“男人通常不喜歡懷孕的女人;如果你們願意等我生完孩子,那當然好;如果不,請尋找另一位。”大臣們也將這件事告訴了他們的國王。國王說:“讓她懷孕,把她帶來。”他們把她帶來了。國王為她加冕,並賜予她所有的王后裝備;她也得到了各種禮物和一群女性隨從的尊敬。她在適當的時候生下了一個兒子。國王無論走到哪裡、坐著還是站著,都喜歡把孩子抱在大腿或胸前,就像抱著自己的兒子一樣。然後,王后的隨從如此想:“國王非常尊重我們的王后和她的兒子;他與年輕的王子過於親近;來吧!讓我們徹底將他們分開。
99.1. 之後他們對年輕的王子如此說道:“親愛的!你是我們國王的兒子,而非這位國王的兒子;不要信任(vissāsam)他。”
後來,即使國王呼喊著“來,我的兒子!”並且抓住他的手,王子也沒有依附於國王。經過詢問原因,國王得知了這件事,感到厭惡地說:“雖然他們是在我照顧下,但這些人的行為卻是如此卑鄙”
於是放棄了他的王位,退出了世俗生活,成了一名隱士。
許多大臣和王室隨從說:“國王已成為一名出家的隱士”,他們自己也退出了世俗生活,成了隱士。雖然國王和他的隨從退出了世俗生活,成了隱士,但人們卻為他帶來了優秀的宗教必需品。國王按照年齡的先後,將優秀的必需品分發給了他的僧侶同伴。在這件事上,得到好東西的人感到滿足;而其他人卻抱怨說:“我們清掃僧房等,做了所有應做的事,但我們得到的只是稀少的食物和舊衣服。”
國王也得知了這件事,自言自語:“這些僧侶雖然按年齡先後得到了分配,但仍然在抱怨;隨從確實難以照顧。”於是拿起他的缽和袍,獨自走入森林,開始修行觀(vipassanā)並成為獨覺佛。當有人到那裡詢問他的業處(kammaṭṭhāna)時,他吟誦了這節文。從意義上看,這節文是顯而易見的。然而,這是詮釋(yojanā):“儘管他們是僧侶,有些人很難照顧,特別是那些被不滿情緒所淹沒的人;同類的還有居住在房屋中的俗人。對這種難以照顧的狀態感到厭倦,我開始修行精神上的觀並取得了這項成就。”其餘的應如之前所述那樣理解。
至此,以dussaṅgaha,難以照顧,開頭的節文的評論結束。
100.拿下居士的特徵, 就如koviḷāro樹般放棄了葉子
英雄切斷居士的束縛,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00. 偈頌的起源,以oropavitvā開始是什麼?据说在波羅奈斯有一位名為四個月(cātumāsika)的王,他在炎熱季節的第一個月去了他的皇家花園。在那裡,他看到一棵珊瑚(koviḷāra)樹,樹葉呈現綠色(nīla)的一大堆,樹下的地面令人愉悅,他於是命令:“在珊瑚(koviḷāra)樹下準備我的床”. 他在花園中遊樂,傍晚時分他躺在那裡。
再次,在炎熱季節的中間月份,他去了他的皇家花園。那時,珊瑚(koviḷāra)樹開始開花。在那個場合,他也同樣這樣做了。
再次,在炎熱季節的最後一個月,他去了。在那個場合,多葉的珊瑚(koviḷāra)樹變得像顆乾枯的樹。在那時,國王,雖還未見過那棵樹,但因為之前的熟悉而指示在那同一地方準備他的床。
儘管大臣們知道,他們還是按照皇家命令在那裡準備了皇家床。
國王在花園中遊樂,傍晚時分,當他躺在那皇家床上,看到那棵樹,心想:“看!以前這棵樹葉茂盛,非常好看,宛如由綠色寶石製成。此外,在其枝條之間覆蓋著花朵,宛如珊瑚寶石的芽,景色充滿榮光;此外,那棵樹下的地面,沙子宛如珍珠網,覆蓋著從束縛中釋放的散落花朵,彷彿鋪上紅色天鵝絨;現在,那棵樹變得像乾枯的樹,只剩那些枝條,實際上,珊瑚樹(koviḷāra)已被老化所困擾”並獲得無常的印象,說:“即使無生命的(anupādiṇṇa)也會被老化所困擾;那麼,有生命的(upādiṇṇa)將會怎樣?”
即依此,國王,清晰地看到所有有生命和無生命的對象(saṅkhāra)----從苦(dukkha)的角度以及無我(anatta)的觀點,並渴望:“確實,哎呀!我也可能變得像現在完全沒有樹葉的珊瑚(koviḷāra)樹那樣,失去居家者的特性”.他逐漸發展出觀(vipassanā),當躺在那皇家床上右側時,便證了獨覺佛果。此後,當大臣們在該去的時候告訴他:“陛下!是時候走了”,他說:“我不是你的國王”,等等,並且以與之前相同的方式,他吟誦了這偈頌。
101假如取得聰明的朋友,一起行、良善地居住的智者
便征服一切危險,願(和他)喜樂、具念而行
102假如不取得聰明的朋友,一起行、良善地居住的智者
便如國王捨棄王國,獨行如象王
101.2. 偈頌以sace labetha開始的起源是什麼?据说在過去迦葉佛時期,有兩位獨覺菩薩出家為僧,完成了二萬年的往返修行後,重生於天界(devaloka)。從那裡逝去,兩人中年長的成為了波羅奈斯國王的兒子,年幼的成為了國王的私人祭司(purohita)的兒子。
他們同日受孕,同日出生,成為了互為伴侶一同玩耍的朋友。祭司的兒子具有智慧與知識;他這樣對國王的兒子說:“我的朋友!隨著你父親的逝去,你將繼承王位;我將繼承私人祭司(purohita)的職位;只有受過良好訓練的人才能管理國家;來吧,讓我們去獲取學問。”
此後,他們兩人在受到祭品的尊敬後,遊走於村莊,無論大小,以求取化緣食物。正是在那個村莊,五位獨覺佛,在化緣食物的時候進入了。那裏的人們看到了獨覺佛,充滿了努力,為他們準備了座位,並尊敬地為他們帶上並奉上了優良的硬質和軟質食物。
這個念頭撞擊了那兩個人:“沒有人像我們這樣的高門大族;儘管如此,然而,這些人如果願意就給我們化緣食物,如果不願意則不給我們任何東西;另一方面,對這些僧侶,他們如此尊敬地奉獻;毫無疑問,這些人一定知道某種科學;來!讓我們在他們面前學習這門科學。”
當人們離開後,他們獲得了機會,如此提出請求:“尊貴的先生們!您所知道的任何科學,請教給我們。”獨覺佛回答說:非僧侶不可能學習。這兩個人請求出家,成為了僧侶。此後,沉默的佛陀向這兩個人指示了良好行為的初步修習方式,如:“你應該以這種方式穿著你的下衣;”等等,並各自給他們一個葉屋說:“為了這門科學的成就,必須非常喜愛獨處;因此你應該獨自坐著;你應該獨自行走;你應該獨自站立;你應該獨自睡覺。”
後來,他們各自進入了自己的葉屋並坐了下來。祭司的兒子,從坐下的那刻起,正確地定置了心,因此獲得了禪那。
國王的兒子在僅僅幾刻內就感到無聊,便走向了他的面前。他,祭司的兒子問:“朋友!怎麼了?”他回答說他感到無聊。
祭司的兒子勸告他:“那麼,坐在這裡吧”。國王的兒子因此坐下了一會兒並說:“我的朋友!他們說‘這門科學的成就是對獨處的深層快樂’。”
祭司的兒子回答:“是的,我的朋友!那麼你回到你自己的坐位去吧;我將獲得這門科學的成就。”國王的兒子回去了,又在一會兒後感到無聊,以同樣的方式三次走向他的朋友。
102.1. 於是,祭司的兒子同樣地送他回去,當他走了後,這樣想:“這個人既削減了他自己的也削減了我的行為;他經常來這裡”走出了自己的葉屋,進入了森林。
另一個仍然坐在自己的葉屋裡,甚至在一刻之內再次感到無聊,走向他的朋友,儘管來回走動,卻沒有看到他,這樣想:“他這樣的人,當他還是屋主時,即使他帶著禮物來,也沒有機會見到我,但當我來到的時候,卻想不給我見到他而離開了;
‘哎呀!心啊!你不覺得羞恥嗎?你第四次把我帶到這裡來?我現在不會按照你的影響而轉變;另一方面,你反而將不得不遵循我的願望’”他進入了自己的住所,開始發展觀,證得獨覺佛果位,並通過天空前往Nandamūla洞穴。
另一位也進入了森林,開始發展觀,證得獨覺佛果位,也去到那裡。
兩人也坐下來,各自獨立地朗誦了這喜悅的偈頌。
103肯定地稱讚朋友成就,絕倫和同等的朋友應該被侍奉
那個不獲得便無過失地食用,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103. 偈頌開頭「Addhā pasamsāma」的起源與偈頌開頭是「Cātuddisa」的起源相同,
據說以前,在Kassapa的時代,有五位獨覺菩薩放棄了世俗生活,成為了隱士,完成了二萬年的往返義務,並在天界重生。從那裡去世後,他們中的老大成為了賓夕羅的國王;其餘的成為了普通國王。這四人也學會了業處(kammaṭṭhāna),放棄了他們的王位,成為了隱士,並最終成為了獨覺佛,住在Nandamūla洞穴裡,有一天從他們的冥思中醒來,反思了自己和他們的夥伴的行為,在竹筍詩節中已經說明的同樣的方式中,得知了賓夕羅的國王(的情況),並尋找了一個機會以某種方式向他展示一個用於沉思的感官所緣。
他們在收集施食的過程中,單列行走在宮殿的範圍內。站在像獅子籠一樣的窗戶前、向他的皇家庭院外望的國王看見了獨覺佛。他一看到他們,他的心中就充滿了對他們的皇家感情。後來,國王召見獨覺佛,請他們坐在為他們準備的戶外座位上,尊敬地為他們提供了食物,當他們吃完飯後,國王問:“你們是誰?”
他們回答說:「偉大的國王啊!我們是那些以無罪為食的人。」
國王詢問:「尊敬的先生們!這個表達式anavajjabhojī(以無罪為食)是什麼意思?」
他們的回答是:「偉大的國王啊!無論得到好的還是壞的,我們都以不變的態度食用。」
聽到後,國王心想:「我何不確定他們是否如此。」國王那天用破碎米粥和酸味粥招待他們。獨覺佛像食用甘露(不死之水)一樣不變地食用了它。
國王自言自語道:「這些獨覺佛因為他們的承諾而一天不變;我明天將再次了解,」並邀請他們參加次日的餐點。
第二天,他也做了同樣的事。他們也以那種方式徹底食用了。
然後,國王自言自語說:「我將在提供好食物後測試他們,」再次邀請他們,為他們做了極大的恭敬獻上,並以優質且極為多樣的硬軟食物款待他們。獨覺佛也以那種方式徹底不變地食用,為國王祝福並離開了。在他們離開後不久,國王這樣想:「這些獨覺佛是無罪的食者;如果我也成為無罪的食者,那將是多麼好的事啊,」他放棄了偉大的統治權,接受了僧侶身份,開始發展觀,成為一位獨覺佛,並在香Mañjūsaka樹下的獨覺佛中清晰地表明了他自己的沉思對象時,朗誦了這偈頌。從世俗意義上看,這偈頌是明確的。總之,這裡的sahāyasampadam應該理解為:擁有那些由能手、無學者(asekha)所擁有的眾多德行戒律等的適當獲得,這樣的同伴才被說是sahāyasampadā,有著良好伴侶的供應。
104見到明亮的金,由鐵匠之子善完成
在手上兩塊碰撞,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104. 以Disvāsuvaṇṇassa(看見金子)開始的偈頌的起源是什麼?
據說在摩羅耶時代,有一位國王在炎熱季節躺下。
在他附近,一位妓女正在磨涼爽的檀香木。她的一隻手臂上有一個金手鐲;另一隻手臂上則有兩個。其中一隻手臂的手鐲互相碰撞;另一隻則沒有。
國王看到了,心想:“同樣地,生活在人群中的人互相碰撞;獨自生活則無衝突”,並一再看著那美麗的奴隸。
當時,身穿全套裝飾的皇后也在那裡,為國王搧扇。她想:“我覺得國王愛上了那位妓女”,於是讓那位娼妓起來,自己開始磨檀香。
當時,她的兩隻手臂上都有許多金手鐲;它們互相碰撞,發出巨大的聲音。國王變得更加厭惡,仍躺在右側時卻開始發展觀,證悟了獨覺佛果。
皇后拿著檀香磨末走到那個滿是超凡脫俗的喜悅、正快樂躺著的國王面前說:“偉大的國王!我要給你塗抹。”
國王回答:“走開;不要塗抹我。”
她問:“為什麼?偉大的國王!”
他說:“我不再是國王了。”
當他們聽到這兩人之間的對話,大臣們走近了兩人。
當他們也以偉大的國王的稱呼而進行對話時,他說:“哦,大臣們!我不再是國王了。”
其餘的與第一個偈頌中已經說過的相同。
《成為隱士的國王捨去兒子的干擾後成為獨覺佛的故事》
105. 如是和我的同伴一起,便會有別人的咒罵和反對的閒言閒語
看見這個未來的怖畏,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05. 以Evamdutiyana開始的偈頌的起源是什麼?據說,摩羅耶的一位國王年輕時渴望出家成為隱士,因此對他的大臣們下達了這樣的命令:“帶著王后去治理我的王國;我將出家成為隱士。”大臣們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哦,偉大的國王!我們無法照看一個沒有國王的王國;周圍的國王會來掠奪;直到至少有一個兒子出生,請您等待。”心軟的國王同意了。後來,王后懷孕了。國王再次對他的大臣們下達命令:“王后懷孕了;孩子出生後立他為王,照看我的王國,我將放棄王位出家。”大臣們再次以這樣的方式向國王提出建議:“哦,偉大的國王!這很難知道:王后會生一個兒子還是女兒;請等到她生產。”然後她生了一個兒子。那時,國王也以和之前相同的方式對他的大臣下達命令。大臣們也再次用許多理由向國王提出建議:“哦,偉大的國王!請等到您的兒子變得足夠強壯。”後來,當年輕的王子變得足夠強壯時,國王召集大臣們,對他們下達命令說:“這個孩子現在已經足夠強壯,立他為王,照看我的王國”,沒有給大臣們機會,讓人從市場上帶來所有僧侶的必需品以及黃色袈裟等,就在他的宮殿裡成為了僧侶,放棄了世俗,像國王Mahājanaka一樣出家,離開了。
所有他的隨從都追著國王以不同方式哭泣和哭喊著。那位國王走到了他的王國邊界,在那裡用手杖劃了一條線,並說:“這條線不得越過。”一大群人哭泣著躺在地上,頭朝著那條線,請求王子越過那條線說:“親愛的王子!國王的命令對你有何影響呢?”王子追著叫著:“父親,父親”並到達了國王那裡。國王看到王子,自言自語道:“我曾經照看過這麼多人的王國;現在,我為什麼不能照顧一個男孩?”於是帶著王子,進入了森林,看到了以前獨覺佛們居住的葉屋,和他的兒子一起住了下來。
105.1. 隨後,王子由於習慣了優雅的床等,在必須睡在繩床上時哭泣。當受到冷風等的困擾時,他會說:“父親,好冷!父親,好熱!蚊子咬我,父親!我餓了;父親!我渴了。”國王只是安撫他讓他度過夜晚。白天,他的父親也去化緣,給他提供食物。王子吃那混合了許多小米、豆類和腎豆等的飯菜,以滿足他的飢餓,在幾天後,就像被熱量曝曬的蓮花一樣褪色了。然而,由於國王反思鑑別的力量,他吃得沒有改變。此後,為了安撫王子,國王說:“親愛的兒子!在城市裡可以獲得優質的營養;我們去那裡吧。”王子回答說:“是的,父親!”隨後,父親帶著他的兒子走在他前面,沿著他來的路返回。王子的母親,即王后認為:“現在,國王帶走了王子,不會在森林裡待很久;他會在幾天內返回”,在國王用手杖劃線的地方設立了一個圍欄,並在那裡居住下來。國王站在她的圍欄不遠處,讓他的兒子去那裡說:“親愛的兒子!你的母親躺在這裡;你應該去。”國王站著看著,直到他的兒子到達那個地方,想著現在應該沒有人以任何方式騷擾他。王子跑到了他母親那裡。
105.2. 守衛看到王子來了,告訴了王后。王后帶著二萬名舞女前去迎接他,並接待了他。她也詢問了國王的下落。聽到國王從她兒子後面來的消息後,王后派她的人去找。另一方面,國王當時就回到了自己的居住地。來尋找國王的人未見到他,就退了回來。此後,王后放棄了希望,帶著她的兒子回到了她的城市,並立他為王。另一方面,國王坐在他的住所,開展了觀,達到了獨覺佛的境界,在香滿婆樹下與獨覺佛們中間,吟誦了這偈頌的喜悅之言。這偈頌從意義的角度來看是很清晰的。
106欲樂1多樣甜美怡人,醜陋的色使心難受
看見感官欲樂的過患後,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義註:
1. 有分欲樂對的基礎和慾望。欲樂的基礎是指感官欲樂的所緣。慾望則是那個貪
106. 以kāmā hi citrā開始的偈頌起源是什麼?據說在摩羅耶時代,一位銀行家的兒子年輕時就獲得了銀行家的職位。他擁有三座適合一年三季的宮殿,像神仙般享受著所有的繁榮。然後,雖然他還很年輕,就這樣請求他的父母:“我將出家成為隱士。”他們禁止了他。然而他仍然堅持。再次,他的父母以各種方式禁止他,說:“親愛的兒子!你年紀尚輕,出家是困難的;這就像是在剃刀柄上散步。”但他仍然堅持。
他的父母想:“如果我們的兒子出家成為僧侶,對我們來說是不悅的;如果我們禁止他,對他來說是不悅的。不過,讓我們不悅但不要讓他不悅”,並給了他許可。
隨後,他不顧所有哭泣的親人,去了尼帕塔那(Isipatana)和獨覺佛們一起待一起,出家成了僧侶。他沒有到達主要的寺院,而是在一張沙發鋪了一張墊子睡覺。因為習慣了優良的床,他整夜都非常痛苦。
破曉時,他洗漱,拿起缽和袈裟,和獨覺佛們一起進入乞食。那裡,資深的僧侶獲得了主要的座位和主要的食物;新人則獲得了任何較差的座位和軟食。他對營養不良感到極度痛苦。因此,他在短短幾天內變得瘦弱和蒼白,感到厭惡,就像一個在僧侶的行為上還沒有完全成熟的個體。
隨後,他向父母發送了信息,脫下僧袍,放棄了僧侶身份。
但僅僅幾天後,他恢復了力量,再次渴望成為僧侶。此後,他第二次成為僧侶,也再次放棄了僧侶身份。
當他第三次成為僧侶時,他正確地調整了自己的生活,發展觀,成為了獨覺佛,吟誦了這首喜悅的偈頌,並再次在獨覺佛中吟誦了這首完全相同的解釋性偈頌。
107. 災難,瘤與不幸,對我來說是疾病,箭與恐懼
見到這個感官欲樂的怖畏,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07. 《開頭為『如是』之頌》的起源是什麼?据说,在波那提斯的國王身上生了一個瘡。疼痛加劇,醫生聲明:“如果不進行手術,便無法治愈”。國王保證醫生的安全,讓他們進行手術。
他們剖開瘡口,清除膿血,使他無痛,並用布條包紮傷口。
他們給予了適當的醫療建議,只能攝取少量的肉類營養。國王因為飲食清淡而身體消瘦。然而,他的瘡變好轉了。在意識到自己痊愈和舒適後,國王吃了肥膩的食物,因此變得強壯。國王甚至過度沉迷其中。這使到他的瘡口恢復到了先前的狀態。
就這樣,他進行了三次手術,當被醫生避開後,國王感到厭惡,放棄了他的權力,成為了隱士,進入森林,開始發展觀,七年內覺悟成為獨覺佛,高唱這首喜悅之頌,前往南達木拉洞穴。
108.冷熱飢渴,風熱牛虻爬蟲
耐心地忍受這一切,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在貝拿勒斯,有一位對寒冷極其敏感的國王Brahmadatta。他決定出家為僧,並在森林中的一間草屋裡安家。但是,那裡冬冷夏熱,由於地理位置開闊,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在他的乞食路線上,難以找到足夠的食物,連乾淨的飲用水都難以獲得。此外,他還必須忍受風吹、熱燒、牛蠅叮咬和其他爬行動物的騷擾。有一次,他想:「離這裡半尤加那遠的地方有一個條件更好的地方,那裡沒有這些困擾。如果我搬過去,可以更舒適地修行,達到內心的平和。」但隨後,他自我反思:「作為一個出家人,應該超脫對物質條件的渴望。我們應控制自己的心,而不是被心所控制。我不應該離開。」經過三次深思熟慮後,他選擇留下。就這樣,他在那裡堅持了七年的修行,終於開悟,成為了一位獨覺佛。在南達卡穆拉洞穴,他吟唱出了充滿喜悅的詩句。
109避開象群,產出如蓮花絕妙的軀幹
如是住林野而喜悅,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在貝拿勒斯,有一位國王統治了他的王國二十年,死後,在地獄(niraya)中受煎熬了二十年,然後投胎成為一隻大象,身形魁梧,全身如蓮花般色彩,龐大無比,成為一隻強壯的大象。年幼的小象會吃掉他折斷並帶下的樹枝。當他跳入水中時,母象也會用泥巴給他塗抹。一切都像Pālileyyaka大象一樣。
他對自己的群體感到厭惡,並離開了他們。此後,他的群體跟蹤他的腳印追逐他;儘管他已經逃離了三次,他們還是追蹤他。後來他想:「我的孫子現在在貝拿勒斯當國王,去我以前生活過的花園會不會更好?那裡的國王會照顧我。」
於是,在夜間,當他的象群睡覺時,他離開了他們,進入了那個同樣的花園。園丁看見了他,並通知了國王;國王說:「我要捕捉這頭大象」,於是帶著他的軍隊包圍了大象。大象朝著國王的方向走去。國王說:「大象正向我走來」,站立著準備了一支箭。於是大象自言自語:「這位國王可能會射擊我」,並用人類的語言說道:「噢,Brahmadatta!不要射擊我;我是你的祖父。」
國王詢問了所有的事情:「你說什麼?」大象也向國王講述了有關他以前的統治、在地獄的痛苦和在大象母體中的重生。國王說:「很好,不要害怕;不要讓任何人感到恐懼」,讓人給大象提供了圍欄;也為他提供了大象的守衛和必需品。
有一天,國王去了大象營地,想:「這只大象統治了二十年,之後在地獄中受煎熬,由於剩下的業而投胎為動物。在那裡,也因為無法忍受與他的群體生活在一起的衝突,(他)來到了這裡,唉!在社會中生活只是痛苦。只有獨自一人,才是幸福的」,於是他開始發展觀,證悟了獨覺佛的境界。當他沈浸在超凡的福樂中時,大臣們走近他,俯首致敬說:「哦,偉大的國王!是時候走了。」他回答道:「我不再是國王了」,並以之前相同的方式吟誦了這首詩。
110. 樂於社群是錯處—對於觸達暫時解脫者1
已考慮Ādiccabandhu的說話,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義註:
1. 世間禪定
這首詩的由來是關於一個貝拿勒斯的王子,雖然年輕,但渴望出家修行,向父母請求許可。 儘管父母一再禁止,他仍堅持請求:「我要出家成為一個隱士。」於是,父母如同之前那位銀行家的兒子一樣,最終同意了,並告知他出家後仍然可以居住在皇家花園內。 王子便這麼做了。 他的母親,帶著兩萬舞女,每天一早就去皇家花園,給她的兒子端上米粥和各種食物,與他交談到中午,然後回到城裡。 王子的父親在中午來訪,也會給他端上食物,一起用餐並整天交談,晚上則安排人照顧他的需要,然後回城。 就這樣,王子日夜都沒有獨處的機會。
在那個時候,一位名為Ādiccabandhu的獨覺佛居住在南達穆拉洞穴(Nandamūla)中。 經過反思後,這位獨覺佛看到了這位年輕王子無法真正出家,無法切斷世俗的牽絆。 他進一步思考:「這個年輕人是否會因他自己的本質而感到厭倦呢?」當他得知他自然厭倦需要很長時間時,他決定給王子一些思考的題材(所緣),便離開了他的修行地,出現在王子的花園 中。 王室隨從看到他並通知了國王:「偉大的國王!獨覺佛來了。」國王心想:「現在,我的兒子可以和獨覺佛一起,不會感到無聊。」他高興地接待了獨覺佛 ,請求獨覺佛留下,為他建造了住所和其他必需的設施。
在此期間,獨覺佛找到機會,問王子:「你是誰?」王子回答說:「我是一個已經出家的隱士。」獨覺佛則告訴他:「真正的隱士不是這樣的。」當王子詢問 :「尊者!他們是怎樣的?為什麼我不恰當?」獨覺佛解釋:「你看不到自己的不當之處,你的母親是否一大早便帶著二萬宮女來到,然後讓你不能夠在花園裡真正隱居?你的父親是否也一樣帶著一大隊軍隊人馬在下午到訪,然後在整夜也有家臣隨從照料?隱士並不是像你這樣的,而是像那樣的」。 透過神通的力量,獨覺佛向他展示了另一個在Minavanta地區的寺院。在那裡,他看到獨覺佛,有些站近欄杆的板旁邊,有些在前後經行,有些在染料,有些在縫針等等,王子問:「你為什麼不去到那個寺院呢?(其他獨覺佛們)允許你出家嗎?」獨覺佛回覆:「對的,他們允許。從出家的時候開始便叫做沙門,作自己的出離,想要去的地區便去到、獲得,就只是那麼多是合適的」
之後,獨覺佛站在空中,背誦了半句偈:「樂於社群處是錯誤的地方—對於觸達暫時解脫者,」然後在他還在看的時候透過空中返回南達穆拉洞穴。
當獨覺佛離開後,王子進入了他的修行屋,看守者以為王子已經睡著,對自己說:「年輕的王子已經睡覺,他可以去到哪裡呢?」他變得疏忽然後也睡去。 王子在知道看守的疏忽後,便拿起他的缽和袈裟,進入了森林。 在那裡,他開始發展精神上的觀,最終覺悟成獨覺佛。之後,他去到獨覺佛們的地方。在被問及如何達成自己的成就時,複述了獨覺佛Ādiccabandhu所說的話,然後自己完成後半句偈而成為完整的偈。
111 逃離扭曲的見1,達到肯定2而獲得道3
生起智慧4而不被其他人所引導5,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義註:
1. 指的是62邪見。它們歪曲於正道和正見
2. 因為已經獲得肯定的狀態,不會墮入地獄 + 以獨覺佛的覺悟為終點。他已獲得須陀洹道
3. 取得其餘的道
4. ‘我生起了獨覺佛智’,這顯示為果
5. 單靠自己的止觀而證悟
111. 「Diṭṭhivisūkāni」這首詩的起源是什麼?
據說曾有一位前往寂靜之地的貝拿勒斯國王這樣思考:「就像有一些東西是熱的,是排斥寒冷的等等,是否也存在著這樣的退卻,即對輪迴的厭惡?又或者不存在呢?」
他問他的大臣們:「你們知道退卻(或輪迴的逃離)(vivaṭa)嗎?」
他們回答說:「大王,我們確實知道。」
國王詢問它是什麼。
於是大臣們談論諸如永恆主義(sasata)和虛無主義(uccheda)之類的觀點,這樣開始。
到「世界是有限的,等等」。
國王心想:「這些人不懂;所有這些都是錯誤的教義」,他自己見到了這些理論的不合適和不恰當,於是這樣想到:「存在著退卻(或輪迴的逃離),它是厭惡輪迴的;它應該被尋求」,
於是他退位而成為出家人,修行,發展觀,並證悟為獨覺佛。
他在獨覺佛果中朗誦這首喜悅之詩和闡述性的詩。
112.無貪1無欺詐2無渴3,無貶低他人的好特質4,去除過失5和痴6
無貪愛於一切世間上的存在7,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義註:
1. 例如沒有對好味道的貪
2. 沒有欺詐的三個機會. 例如對於好吃的食物不表現失望
3. 戒絕貪求好味道的佳餚
4. 當他作為屋主的時候,沒有貶低廚師的好特質
5. 貪嗔癡,身口意惡行為過失
6. 因為痴是其餘五個過失的源頭
7. 包括三界
一日,貝拿勒斯(Benares)的皇室厨師煮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他把這道菜獻給國王,心中作如是想:「國王可能會賞賜我金錢。」
果然,這道菜一獻上,單單聞到味道已令國王垂涎欲滴。 在食物進入口中的那一刻,國王的七千條味覺神經都被極緻的美味充盈。
厨師見狀心想:「國王要賞賜我,國王要賞賜我了!」
國王心中也認爲厨師值得受賞。他繼續享用美食,卻沒有說任何話,因為擔心會因賞賜厨師而得到自己是貪圖享受之人的不良名聲。
厨師仍迫切渴望得到獎賞,在國王用完食物之前,他不斷地期待:「國王要賞賜我,國王要賞賜我了。」以免爲人詬病的國王直到結束用餐都沒有任何表示。
於是,厨師心想:「國王沒有舌識,(對美食毫無品味)。」
次日,厨師煮了一道令人倒胃口的菜。進食時,儘管國王内心認爲這道菜糟透了,應該解雇這個厨師,但他與先前一樣反思,為免受到人們的指責,他仍然沒有説什麽。
至此,厨師認爲國王對好與壞都一無所知。他把所有膳食的開支都拿走了,每日只是有什麽就煮什麽給國王,毫不用心。
國王對厨師的行爲感到厭惡,自言自語道: 「 這厨師太貪婪了!我,一個統治著兩萬個城市的君王,由於他的貪婪,甚至連一餐體面的飯都吃不上。」
後來國王放棄了皇位,成了一名隱士,發展觀而證得獨覺佛果,並誦出該無貪婪的偈頌。
113.避開惡友—看見別人的非利益,確立在(道德上)錯誤的
自己不應結交依附1、疏忽大意2者,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義註:
1. 在見的範疇上處處依附
2. 在感官欲樂上交付心,缺乏善的修習
在《佛經》中,對於《經文起始於「惡友」之章的評注》中提及到的故事發生在貝納勒斯的一位國王身上。這位國王在其壯觀的皇家隊伍陪同下環行城市時,見到民眾正在將倉庫中的舊穀物如稻谷等清理出來,便問他的大臣:“大臣們,這是怎麼回事?”大臣們回答說:“大王啊!現在新的稻谷和其他莊稼即將產出,人們正把舊的穀物清出來以騰出空間。”國王又問:“大臣啊!怎麼樣?對婦女之家(itthāgāra)、軍隊之體(balakāya)等的職責是否也已妥善履行?”大臣們答:“大王,是的,一切都辦妥了。”國王於是命令說:“那麼,大臣們,建造慈善堂吧;我要施捨,不讓這些穀物腐爛浪費。”
然而,其中一位信奉異端邪說的大臣阻止國王,從“大王啊!沒有所謂的施捨之事”到“無論是愚人還是智者,終將透過輪迴的歷程終結苦難(dukkha)”等言論都提出來反對。即便在接下來的第二次和第三次見到穀倉被掠奪時,國王也同樣下達了指令。那位大臣第三次也阻止了國王,說:“大王啊!施捨是愚者的教義”等。
國王感到厭惡,並感嘆道:“哎!連我自己的財物都無法施捨;這些邪惡的伴侶對我有什麼用?”於是他放棄了王位,出家為僧,在森林中修行,開發了觀,在七年後證得獨覺佛果,並在獨覺佛中宣誦了這篇歡喜的讚歎詩,譴責那位惡劣的同伴。
114.結交多聞,掌握法的人,高尚的朋友擁有才智
已明白利益,去除疑惑,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14. 巴胡蘇塔偈頌的起源是什麼?* 據說,曾經在迦葉佛法時期,有八位獨覺菩薩成為了隱士,完成了往返的任務,並在天界重生;因此,所有其他內容都與以「anavajjabhojī」開始的偈頌有關的內容相似。然而,有一點不同:在請求獨覺佛們就座後,國王問道:「你們是誰?」 他們回答說:「大王,我們被稱為多聞(bahussuta)。」 國王聽後十分高興,自言自語道:「我名叫‘Suta Brahmadatta’(學識淵博的婆羅摩達塔);我對學習從不滿足;現在,我將在他們面前聆聽各種方法的法義,」 於是他進行了供奉儀式,宴請了他們,並在他們用餐結束後,坐在這些僧侶中最年長者面前,提出請求:「尊者,請講佛法。」
最年長的獨覺佛起身說道:「大王,願你快樂;願你遠離貪欲。」 國王邀請獨覺佛們次日用餐,自言自語道:「這位長老學識不多;第二位長老可能學識淵博;明天,我將聆聽他的多樣佛法教義。」 就這樣,國王一個接一個地邀請他們,直到最後一位獨覺佛講法。 他們每個人起身時,也只是各自背誦了一句偈頌的一部分,其餘的內容與第一位獨覺佛所說的相似:「願你遠離嗔恨,願你無痴,願你無輪回,願你無再生,願你已斷絕輪回,願你無再生基礎,願你已滅除貪欲。」
*114.1.* 於是,國王開始探究他們所說的原因:「這些長老說:‘我們學識淵博’但他們的教義並不多樣;這些長老所說的是什麼?」 然後,國王審查他們的陳述:「願你的貪欲消滅」,並得知:「當貪欲被消滅時,嗔恨、痴和其他形式的墮落也會被消滅」,並高興地說:「這些僧侶儘管沒有解釋,但他們確實學識淵博。就像一個人用手指指向大地或天空時,並不僅僅是指向手指的空間;實際上,整個大地和整個天空都被指出來了;同樣,這些長老分別指出一個單一的事項時,實際上是指出了無限的事項。」 隨後,國王自言自語道:我也要像這些長老一樣成為學識淵博的人,於是他放棄了王位,成為了隱士,發展了智慧,證得獨覺佛,並背誦了這句歡喜的偈頌。
115.(原本)樂於娛樂和世間上的欲樂,(現在)不裝飾不渴望
戒絕裝飾處說真實,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這一節的起源是什麼?據說,在波羅奈斯,有一個名叫維布薩卡·布拉馬達塔的國王,早早吃了大米粥(或大米飯),然後用各種不同的裝飾物裝飾自己,看著自己在大鏡子裡的全身,拿掉他不想要的裝飾,然後用另一種裝飾重新裝飾自己。
有一天,當國王這樣打扮的時候,到了正午,是他的用餐時間了。但他身體的裝飾還沒完成,他於是用一塊布把頭包起來。當他吃了午餐後,便開始了他當天的旅程。
再次,他起身,就像前一天一樣,直到太陽開始下山。
第二天和第三天也是如此。
然後,在他專心打扮的時候,背部出現了疼痛。
他產生了這樣的想法:「真的,唉!儘管我竭盡全力打扮自己,但在這種打扮中我並不滿足,我讓自己的貪婪產生了;此外,這個,即貪欲,是一種邪惡的事物(法),會導致地獄;我現在必須控制我的貪欲。」國王於是放棄了他的統治權,成為了一名出家人,發展了精神上的觀,實現了獨覺佛果,並吟誦了這首頌歌
116.兒子,年輕女人,父親,母親;財富,穀物和親屬
根據界限捨斷欲,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16. 這段文字講述了一個年輕的國王在本尼亞爾斯(Benares)統治王國時的故事。在他年輕時就被加冕,享受著統治的榮耀,但某天他他突然想 ‘統治王國的同時,我已向許多人造成悲傷,只是為了單一的靈魂而作惡有什麼用呢?現在我要促進我的快樂’ 於是決定放棄王位,成為了一名隱士,修行精神上的觀,體現了獨覺佛果,然後說起了他快樂的宣言
117. 那個依戀在這裡只有少量的快樂,有少量的享受,卻在這裡有更多的苦
智者如是知道這個魚鉤,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17. 這一節開頭為「Saṅgo eko」的詩句來源是什麼?據說在貝拿勒斯,有一位名叫帕達洛拉‧梵達達塔Pādalola brahmadatta的國王。這位國王,在早晨吃了米粥或米飯後,便會在他的三個宮殿中看到三種類型的舞女。
三種類型分別是:在國王到達之前到達的舞女,與國王同時到達的舞女,以及在自己(方便的)時候到達的舞女。
有一天,國王在早晨去了年輕舞女的宮殿。這些舞女對自己說:“讓我們迷惑國王吧”,於是表演了極其令人愉悅的舞蹈、歌唱和音樂,彷彿像天神之王薩卡的天仙。
國王不滿足,說:“這些年輕舞女的表演不驚人”,然後去了中年舞女的宮殿。那些舞女也同樣表演了。
國王也同樣不滿足,又去了老年舞女的宮殿。她們也同樣表演了。由於她們年老,國王看到她們的舞蹈像骨架在運動,聽到她們的歌唱對他來說也不悅耳,於是又回到年輕舞女的宮殿,再回到中年舞女的宮殿,這樣四處遊蕩,感到無論在哪裡都不滿足,心想:「這些舞女為了迷惑我,像天神之王薩卡的天仙一樣,盡力表演她們的舞蹈、歌唱和音樂。但我沒有在任何地方感到滿足,反而增加了我的貪欲,這個貪欲會讓我到達地獄的!
這樣想後,國王放棄了王位,成為了一名隱士,發展了精神上的觀,體現了獨覺佛果,並吟誦了這一節歡喜的詩句。
118.破斷結,(如)破網的水魚
(也)如火燒不回轉,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18. 以破裂 (Sandālayitvāna) 開始的偈頌,起源是甚麼?據說在貝納雷斯 (Benares),有位國王名叫 「 不間斷梵授」(Anivatta Brahmadatta)。他一旦投入戰爭,不打勝仗絕不回頭,或一旦開始了,不完成決不回頭,因此人們這樣稱呼他。一天,他去遊園。當時發生了森林大火。那火燒著着草和綠草等,不回頭地向前燒下去。國王心中生起關於這一幕的「似相」(paṭibhāganimitta)
並想道: 「如同這場森林大火一樣,十一種火焰不回頭地燒毀所有眾生,引起極大痛苦。我何時才能像這火一樣,以(八)聖道智之火燒盡煩惱,一往無前地滅苦呢?」
然後,他繼續前行,看到漁夫在河裏捕魚。一條大魚進入網中,破網逃脫。漁夫們喊道:「魚破網逃走了。」國王聽到這個聲音,心中生起關於這一幕的「似相」(paṭibhāganimitta),他想:「我何時才能以聖道智,無執着的一往無前,破除愛、見之網 (taṇhādiṭṭhijālaṃ) 呢?」於是,他放棄王位,出家修行,開始修習觀,證得獨覺果位,並說出這愉悅的偈頌。
出自《獨覺佛傳》
119目光朝下不欲遊走,守護根守護意
無依戀不被燒,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19. 以目光朝下 (okkhitta-cakkhu) 開始的偈頌,起源是甚麼?據說在貝納雷斯 (Benares),有位國王名叫「貪看跋羅哈摩達多」 (Cakkhulolabrahmadatta),他與「跋羅哈摩達多」(Pādalolabrahmadatta) 王一樣,沉迷於觀看舞女跳舞。然而不同的是,他看後意猶未盡,還四處遊蕩,觀看不同舞女,極為欣喜,藉着觀看舞女讓渴愛(tanha) 膨漲。據稱,當國王看到一位來觀舞的在家人的妻子時,激發了他的貪慾(raga)。於是,他感到懊悔,自言自語地說:「唉,沉溺於這種渴愛,我將陷惡趣之中。現在我必須制止渴愛。」之後國王出家,修習觀,證獨覺佛果,透過譴責過去的行為,展現出相反的品格,並朗誦了這首喜悅的偈頌。
120.捨棄在家人的特徵,就如pārichatto樹那樣充滿樹葉
穿著棕色衣服出家,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20. 以捨棄 (Ohārayitvā) 開始的偈頌,起源是甚麼?據說在貝納雷斯 (Benares),還有另一個名叫四月布拉瑪達多( Cātumāsika Brahmadatta) 的國王。那位國王每四個月都會到皇家花園裏自娛一番。有一天,在盛夏月份,國王進入了花園,看到花園的大門口有一棵珊瑚樹(pāricchattaka koviḷāra),樹枝花開葉茂,便摘了一朵花,然後進入了花園,有人說:「第一朵花已經被國王摘走了」 ,某位大臣也在摘花,而那些認為對於花還不滿足的人甚至連葉子也摘走了。那棵樹失去了花朵和葉子,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幹。國王傍晚離開皇家花園,看到了那棵光禿禿的樹,心想:「這棵樹怎麼了?我進來時,這棵樹上還長滿了像珊瑚寶石一樣的花朵,樹枝葉子茂盛色如翡翠;而現在,它已經沒了花朵。」就在那棵光禿禿的樹旁,國王看到了另一棵沒有開花但長滿了葉子的樹。看到這一幕,國王心裏想:「這棵樹因為開花的樹枝而被很多人的貪婪所害,所以在短時間內就遭殃。而另一棵樹則因為沒有引起別人的貪婪,所以仍然屹立不倒。如此一來,主權也像開花的樹一樣令人嚮往。另一方面,出家僧人就如沒有花朵的樹那樣,並沒有引起貪婪,因此也不像那花朵盛開的那樹一樣被掠奪,那麼珊瑚樹也就依然茂盛;同樣,我也應該成為一個披黃衣的出家人。」 然後,國王放棄了王位,出家修行,證獨覺佛果,並朗誦了這首喜悅的偈頌。
121. 在味道上不作貪不貪婪,不撫養其他人,順次而行
在家與家之間心不依止,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21. 以味道(rasesu) 開始的偈頌,起源是甚麼?據說在貝納雷斯 (Benares),有國王於皇家花園裏的石板蓮花湖中,在年輕的大臣包圍中玩耍作樂。期間,國王廚師濃縮各種肉類的精華,烹調了一頓媲美天界食物的臨時餐,然後端給國王。國王對那食物生起貪念,自己一個人吃光了,沒有留給任何人。由於他在湖中嬉戲時,突然離開,並且快速地吞嚥,所以以前曾與他一起吃飯的人們,都拋諸腦後。他反省自己的行為 :「唉!我作了惡,被美味食物的貪愛所淹沒,獨自吃飯,沒有記起所有人;現在我要控制那個對美味的貪愛(rasataṇhā)。」然後,國王放棄了王位,出家為僧,證獨覺佛,他責備過去的行為,並且說出喜悅的偈頌。
122.捨棄心的五蓋,根除一切隨煩惱
無依止1切斷情愛與嗔,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義註:
1. 不依止異端邪說,賦有定和觀
122. 以捨棄五障 (pahāya pañcāvaraṇāni) 開始的偈頌,起源是甚麼?據說在貝納雷斯 (Benares),有一位國王達到初禪。他為了保持禪定,放棄了王位出家修行,經由發展觀而證悟了獨覺佛,展現自己行道具足,並說出這首偈頌。
123背向樂苦1,先前的喜憂2
取得中捨3,定4,清淨5;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義註:
1. 身體的苦樂
2. 心的苦樂
3. 四禪的中捨
4. 四禪的定
5. 沒有九對立法:五蓋,尋,伺,喜,樂
123. 以「背棄」(vipiṭṭhikatvānāti) 開始的這首偈頌,起源是甚麼? 據說在貝納雷斯(Benares),有一位國王進入了第四禪。他為了保持禪定放棄了王位,出家修行,經由發展觀證悟了獨覺佛,展現自己行道具足(paṭipattisampadaṃ),並吟誦該偈頌。
124. 發起精進達到最高的理想,以不收縮之心不懶惰的行為
堅固地忍耐,擁有力量,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24. 以「努力」(āraddhavīriyo) 開始的這首偈頌,起源是甚麼?據說邊境某國王,知識渊博,但領土狹小,僅有一千人的軍隊。一天,這位國王想道:「雖然我是一個小國王,但因為我擁有知識,我能攻下整個閻浮島 (Jambu)」,於是派遣使者向周圍的國王說:「七天之內,要麼把王國交給我,要麼開戰。」之後,國王召集了大臣,並說:「我倉卒行動,向某國王發出通牒,沒跟你們商量,現在該怎麼辦?」這些大臣這樣問:「哦,大王!可以召回那個使者嗎?」國王回答道:「這可不行,他肯定已經走了。」大臣建議道:「與其和你一起被毀,慘死於敵人的武器之下,不如我們互相攻擊而死;讓我們互相攻擊,互相扼殺,齊齊服毒。」於是,大臣紛紛自尋短見。於是國王這樣說:「唉,大臣!這於我又有何幫助呢 ? 這我的士兵在哪裏呢?」上千名士兵站起來應道:「偉大的國王!我是士兵;我是士兵。」
124.1. 國王思量:「我要測試這些士兵」,遂築起作火葬的大柴堆,然後說:「哦,我的朋友們!由於我行動倉促,受到大臣指責;因此,我會自投火葬柴堆,誰要跟我一起去?跟我一起犧牲?」聽到這番話後,五百名士兵站起來說:「偉大的國王!我們將進入火葬柴堆。」於是,國王對另外五百名士兵說:「親愛的!這可不是男子漢的行為,這是婦人的行為;此外,我們的大王已經派遣使者到敵方國王。我們將與那個國王戰鬥並殺死他。」國王說:「你們要為了我的意願而冒險。」於是,他率領著那一千名士兵,把士兵列陣為四個部隊圍繞着他,前往國界,並坐在那兒。
124.2. 聽到這消息後,敵國國王感到憤怒,心裏想著:「唉!那個小小的國王甚至連我的奴隸也不如」,於是帶着整個軍隊迎戰。小國王看到敵方向他進發,便對自己強大軍隊說:「我的兒子們!你們雖然人數不多,但大家應該團結堅定,握緊你們的劍和盾牌,快速地直搗國王。」軍隊聽令照做,然後,敵陣一分為二,他們把握機會,生擒敵國國王,交給了剛好來到的國王。國王表示自己要親手手刃對方。敵國國王懇求小國王饒他一命,小國王饒過了這國王的命,讓後者宣誓效忠他,將對方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並聯同這國王一起向另一位國王進發,依舊站在後者王國邊界上發信:「把你的王國交給我,否則就開戰。」那國王應聲投降說:「我甚至打一場仗的能力也沒有。」小國王以此手段,俘虜了所有的國王,最終更成功奪取了貝納雷斯(Benares)的國王。
124.3. 以前小小的國王,在一百零一位國王圍繞下,現在竟統領整個閻浮島 (Jambu)的王室事務,他便想道:「從前縱使只是一個小小的國王,現在因為我本人的智慧,讓我成為統治整個閻浮提 (Jambudipa) 的國王。我的智慧,確實基於自己世間的努力,但並不能達至厭離或離欲(neva nibbidāya na virāgāya saṃvattati) 。倘若努力尋求出世間法(lokuttara dhamma) 的智慧,會怎樣呢?」 然後,他把自己的統治權交給了貝納雷斯(Benares)的國王,把自己的妻子、孩子和國土託付給他,放棄一切,出家為僧,開始修習觀,證見獨覺佛位,努力成就照耀自己,並唱頌歡愉之偈。
126.滅盡貪愛,想要不疏忽大意,無過失,聰明,博學,具念
考量法,肯定1,賦有能量,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義註:
1. 透過聖道而肯定
126, 以消除貪愛 (taṇhakkhaya) 開首的這偈頌,的起源是什麼?據說一位貝納雷斯 (Benares) 的國王,與王室耀武揚威,浩浩蕩蕩地繞市而行。那些給國王華麗身軀所吸引的群眾,走在前頭的也會回過頭來一睹風采;無論走在後面的,甚至走在兩側的群眾亦然。事實上,人們無論見到佛陀、滿月、汪洋大海和國王,永遠都不會感到厭倦。
當時,某在家人的妻子,也恰巧站在豪華宅第的高處,打開窗戶往外看。國王發現了她後被她吸引,便命令大臣道:「大臣!你查明這位婦人是否有丈夫。」大臣查明她已婚,並稟告國王:「陛下!這位女士已經有了丈夫。」
國王心想: 「儘管眼前有像天仙般的二萬個舞姬,只供我一人作樂;但人數如此眾多,我還不知足,竟然渴望別人的妻子。此貪愛已生,將會把我拖入惡道。」思量着愛慾之弊,國王跟自己說:「我現在要節制這種愛慾」,接着便放棄了王位,出家修習觀,證獨覺佛果,並吟誦了這首歡悅之偈頌。
127.老虎不懼怕聲音,風不依附網
蓮花不塗抹水,獨行如犀牛角為恰當
127. 以Sīhova 開首的偈句,起源是甚麼?據說貝納雷斯 (Benares) 國王,遙遙有座皇家花園。有天國王早早起床,前往他的皇家花園,他途中下車,走近水邊時跟自己說:「我要洗個臉。」剛巧在那裏有一隻母獅子誕下了一隻幼獅子後,覓食而去;那些皇家侍從發現後通知國王:「陛下!有一隻幼獅在這兒。」國王想:「人們皆說獅子無畏」,於是下令擊鼓確認。幼獅儘管聽到聲音,但依然躺在原地。直至連續擊鼓到第三次,那隻小獅子才抬起頭,看看人群,然後依舊睡在那兒。國王接着說:「讓我們靠近它,直到它的母親回來吧」,國王靠近它時想:「儘管它剛出生,這小獅子既不戰兢,也不害怕;倘若我也像它一樣,能擺脫了愛(taṇhā)和邪見 (diṭṭhi),也不必擔驚受怕。」國王遂以此為觀察對象,並繼續前行。之後他看到漁夫們補魚後,在樹枝上張開漁網,讓風吹過網,無任何牽掛,國王想:「誠然,我也張開了愛(taṇhā) 、邪見 (diṭṭhi) 和愚痴 (moha)之網,但同樣地沒有執著。」
127.1未幾,國王到達皇家花園,在石板鋪成的蓮花池塘邊坐下,望着蓮花被風吹得彎下來,觸及水面。風吹過後再回復原位,毫無被污染的跡象。國王見狀,以此相為思考對象:「正如這些生長在水中的蓮花,不被水污染一樣,我生於此世,也應該不被世界污染。」國王反覆思量:「就如小獅子、風和蓮花般,我也應該無畏懼、無執着,亦無污染。」於是他放棄了王位,出家為僧,修習觀,證獨覺佛果,並吟誦了這首歡悅之偈頌。
128.猶如獅子的尖齒用力(咬合),國王被野獸壓迫而行
依靠孤獨的臥處,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128. 以「尤如獅子」(sīho yathā) 為開端的偈頌,起源是甚麼?
據說有一位貝納雷斯(Benares)的國王,為了平定邊境叛亂,率領着強大的軍隊,避開了大小村落的大道,走上森林的小徑。然而,當他們途經某座山腳時,有隻獅子正躺在一旁,沐浴在晨曦的溫暖當中。王室的侍從目睹後,便通知了國王。國王心想「人們皆說獅子無畏」,即下令不論大鼓小鼓,眾人齊齊擊鼓,豈料獅子仍舊躺在原地不動。第二次再下令擊鼓,但獅子依舊睡着。直到第三次下令擊鼓,獅子才站起來,四足穩固,並發出獅子吼聲,心裏想着:「必定有敵人來襲擊我。」軍中聽到獅子吼聲,騎兵紛紛從象爬下,躲進草叢、竹叢和叢林中,象群馬群四散奔逃。皇家大象也帶着國王離開,逃奔草叢和叢林。
國王無法駕馭大象,只好掛到樹枝,讓自己摔落在地,接着沿著小徑,抵達獨覺佛的處所。在那裏,國王詢問一眾獨覺佛:「尊者們!請問你們聽到聲音了嗎?」他們都回答聽到。國王接着問聽到甚麼聲音,他們的回說:「首先是鼓聲、海螺聲等等;後來就是獅子吼聲。」國王問:「尊者們!難道你們不害怕嗎?」他們答道:「大王!我們不害怕任何聲音。」國王問:「尊者們!你們能夠讓我也不害怕嗎?」他們回答道:「大王!如果你出家的話,是可以的。」國王遂答應出家。後來,獨覺佛讓國王出家為僧,並指導他恪守最基本威儀 (abhisamācarika)。這位國王也如前述,以相同方式修習內觀,證獨覺佛果,並吟誦該歡悅之偈颂。
129慈捨悲解脫,沉浸在喜的時候
在所有世界上不懷惡意,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129. 以慈與捨 (mettam upekkham) 開始的偈頌,起源是什麼?據說某國王因修慈愛等而得禪那。國王自己對自己說:「統治國土,有損禪悅」,遂出家為僧,修習觀,證獨覺佛,並誦出愉悅的偈頌。
130. 捨棄貪嗔癡,粉碎結
無畏地1耗盡生命,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義註:
1. 無畏是因為在生命的完全滅盡時,已經拋棄了對生命的慾望
130. 以「貪欲、瞋恚」 (rāgañca dosañ ca) 開始的偈頌,起源是甚麼?
據說有一位獨覺佛名摩登伽(Mātaṅga),是王舍城(Rājagaha)附近最後一位的獨覺佛。在那個時候,當我們的菩薩(bodhisatta)出現時,來禮敬菩薩的天神看見了獨覺佛然後說:「啊! 賢友!賢友!佛陀出世了。」 獨覺佛出滅盡(nirodha)定時剛好聽到這個消息,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是時候終結了,於是飛越天空前往獨覺佛入滅湼槃(nibbana)之地,到達喜馬拉雅(Himavanta) 山一個稱為大峭壁的山丘,並把之前一位獨覺佛的骸骨扔下懸崖,自己坐到石面上,吟誦這首歡愉的偈頌。
131.有原因利益而交往服務,今天,沒有原因的朋友很難獲得
不淨的人有自己利益的智慧,獨行如犀牛為恰當
131. 由「交往」(bhajanti) 開始,此偈頌起源是甚麼?據說在貝納雷斯 (Benares),某位國王正按照偈頌所說方式,統治由他所征服的繁榮國土。他突發重病,生起苦受。兩萬名圍繞著他的女侍給他按摩手腳。此時大臣紛紛想:
「這位國王現在不可能活過來了; 現在,就讓我們另覓自己的皈依處」,接著便去到另一國王前,提供服務以換取工作。他們只是在那裏服務,但沒有得到任何回報。先前的國王,很快熬過大病,問道:「某某跟某某到哪裏去了?」 國王得悉事實真相,搖了搖頭,默然不語。
那些大臣們聽說他們的國王,從疾病中康復過來,加上沒有在那裏得到任何回報,更被極度的貧困所壓迫(paramena pārijuññena),所以就回來,再次禮敬他們的國王,並站到一旁。
國王問道:「我親愛的兒子們啊!你們都哪裏去了?」 他們回答說:「看到陛下身子虛弱,我們去了那個地方另覓生計。」國王搖搖頭,自忖:「如果我向他們展示那種疾病,又會怎樣呢?他們會重蹈覆轍嗎?」 國王假裝再次疼痛起來,仿佛舊病復發。那些圍著國王的女侍,行動像之前一樣。那些大臣也像以前一樣離開,還帶走了更多的人。
這樣一直持續到第三次,國王重複裝病。那些大臣也以同樣的方式離開。
之後,當國王第四次看到他的大臣們回來時,心生厭惡,說道:「唉!這些大臣做了壞事!不顧及我,在我生病時棄我而去」,最後國王退位出家,修習精神上的觀,證獨覺位,並誦出該歡愉的偈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