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satthā)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舍利弗尊者(Sāriputtatthera)講述了這個故事。
有一次,正等覺者(sammāsambuddha)在舍衛城(Sāvatthiya)雨安居結束後,外出遊行教化。當他再度回到舍衛城時,人們說:「我們要為遠行歸來的佛陀和僧團舉行供養!」於是準備了盛大的布施。寺院安排了一位負責分配供養的比丘(dhammaghosakabhikkhu),由他根據來訪者的意願分配比丘人選。
當時,有一位貧窮的老婦人(duggatamahallikā itthī)準備了僅夠供養一位比丘的食物,輪到她時,其他比丘都已分配完畢。分配比丘告訴她:「所有比丘都已分配完畢,只有舍利弗尊者還在寺院裡,你可以親自供養他。」老婦人歡喜答應,站在祇園門口等待。當尊者到來時,她恭敬頂禮,接過缽盂,帶回家中請他坐下。
消息傳開後,許多人都知道說「法將(dhammasenāpati)竟接受一位貧窮老婦的供養」。波斯匿王(Pasenadī Kosalo)得知後,派人送來一件衣服和一千金幣,說:「讓這位老婦穿上這衣服,用這些錢財繼續供養尊者。」富商給孤獨(Anāthapiṇḍika)、小給孤獨(Cūḷānāthapiṇḍika)、毘舍佉(Visākhā)等大施主也紛紛供養。其他家庭也根據能力,獻上一兩百金幣。就這樣,老婦人一天內獲得了十萬金幣。而尊者飲用她供養的粥,食用她準備的點心和正餐,並為她說法,使老婦人證得須陀洹果(sotāpattiphala),隨後返回寺院。
#### 議論與佛陀的開示
比丘們在法堂談論:「法將解救了這位貧困老婦,還不嫌棄她的粗劣食物。」佛陀到來後詢問討論內容,聽完便說:「比丘們,舍利弗不是現在才接受她的供養,過去世也曾如此。」接著講述過去因緣。
#### 過去世
從前,波羅奈(Bārāṇasi)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bodhisatto)生於北方商隊的馬商家族(assavāṇijakule)。當時有五百名馬商從北方帶馬到波羅奈販賣。其中一位馬商帶著五百匹馬出發,途中經過離波羅奈不遠的一個村莊。那裡曾住著一位大富豪,但家族逐漸沒落,只剩一位老婦人(mahallikā)獨居舊宅。
馬商抵達村莊後,付錢租用老婦人的宅院安置馬匹。當天,一匹母馬(ājānīyāvaḷavā)產下一匹小馬駒(assapotaka)。馬商住了兩三天,安頓好馬群後,準備前往覲見國王。老婦人說:「請付房租。」馬商答應後,老婦人又說:「孩子,請把這匹小馬駒也算進房租吧。」馬商同意後便離開了。
老婦人對小馬駒產生母子之情,用米湯(avassāvanajhāmakabhatta)、糠麩(vighāsatiṇa)和草料餵養牠,細心照料。
後來,菩薩帶著五百匹馬經過,也租住老婦人的宅院。當他的馬群聞到「吃糠驃馬」(Kuṇḍakakucchisindhavapotaka)的氣味時,竟沒有一匹敢進門。菩薩問老婦人:「老婆婆,這房子裡有馬嗎?」老婦人回答:「孩子,沒有其他馬,只有我當兒子養的一匹小馬駒。」菩薩問:「牠在哪?」老婦人說:「出去溜達了,傍晚會回來。」菩薩估算時間,把馬群留在外面等候。
傍晚,驃馬小駒準時回來。菩薩觀察牠的體態特徵,心想:「這是一匹無價的驃馬(sindhavo),我該付錢給老婦人買下牠。」小馬駒進屋後站在自己的位置,這時其他馬才敢進門。
菩薩住了兩三天,臨行時對老婦人說:「請開個價,把這小馬駒賣給我。」老婦人拒絕:「哪有母親賣兒子的?」菩薩問:「妳都用什麼餵牠?」老婦人答:「米湯、糠麩和草料,還有稀粥(kuṇḍakayāgu)。」菩薩說:「如果我得到牠,會給牠吃精飼料,鋪好地毯讓牠站立。」老婦人終於同意:「孩子,願我兒跟你過好日子。」
菩薩當場付了六千金幣,給老婦人換上新衣,把小馬駒帶到面前。小馬駒睜眼看著母親流淚,老婦人撫摸牠的背說:「我養育你的心願已了,去吧。」小馬駒這才離開。
#### 測試驃馬
第二天,菩薩準備了糠粥想測試牠:「看牠是否知道自己的價值。」但小馬駒拒絕食用。菩薩念了第一首偈頌:
10.
「你曾吃糠咽草,
飲用殘粥度日,
如今為何拒絕,
這相同的食物?」
小馬駒回應兩首偈頌:
11.
「無知者餵養時,
不分種姓教養,
縱有稀粥萬斛,
我也視如糞土。」
12.
「你既知我血統,
識此駿馬非凡,
既明真相而來,
豈能再食糟糠?」
#### 展現神駒之力
菩薩安撫牠:「剛才只是測試,別生氣。」隨後給予精飼料,帶牠到王宮廣場。他將五百匹馬安置一側,另一側鋪設彩毯,讓驃馬站立其上。
國王來視察馬群時問:「為何這匹單獨安置?」菩薩回答:「陛下,這匹驃馬能讓其他馬相形見絀。」國王驚嘆:「好馬!讓我看看牠的速度。」菩薩騎上驃馬,清空場地後奔馳——整個王宮廣場彷彿被馬群填滿。再次加速時,驃馬快得讓人看不清身影。第三次,菩薩在馬腹繫上國旗飛馳,人們只見到旗幟飄揚。最後,他在宮廷蓮花池水面奔馳,蹄不沾水,甚至不使蓮葉沉沒。
展示完畢,菩薩下馬拍手,驃馬立即屈四蹄立於他掌中。菩薩說:「陛下,這匹馬的速度足以環繞大海。」國王大悅,將半個國家賜給菩薩,並為驃馬舉行灌頂儀式,立為國馬。
#### 驃馬的尊榮
這匹驃馬深受國王寵愛,享有極高待遇:
- 馬廄如國王寢宮,地面塗四香
- 懸掛花環香囊,頂棚裝飾金星天幕
- 圍繞彩繪帷幕,常燃香燈
- 馬桶用金盆,專享御膳
從此,國王在菩薩輔佐下統治整個閻浮提(Jambudīpa),行善積德後往生天界。
#### 結語
佛陀揭示:「當時的老婦人就是現在的老婦人,驃馬是舍利弗,國王是阿難(Ānanda),而馬商就是我。」說完真諦之法時,許多人證得須陀洹(sotāpanna)、斯陀含(sakadāgāmi)、阿那含(anāgāmi)乃至阿羅漢(arahanto)果位。
現世報的例子
有居士邀請過長龍達斯列去其新屋住一晚,長老說起那些有大屋,豪華,樓層,做到很大型的,過去都是有供養過阿羅漢,辟支佛,佛陀等善業。
他說供養一百位犯戒者,其功德比不上供一次持五戒者;
供養一百位持五戒者,其功德比不上供一次持八戒者;
供養一百位持八戒者,其功德比不上供一次持十戒者;
供養一百位持十戒者,其功德比不上供一次持二百二十七條比丘戒者。
如果供養初果聖者,即有良好身口意,具足十善業,其功德無量不能計算;
但供養一百位初果,其功德比不上供一次二果聖者;
供養一百位二果,其功德比不上供一次三果聖者;
供養一百位三果,其功德比不上供一次四果阿羅漢聖者;
供養一萬,十萬位(聲聞)阿羅漢聖者,其功德比不上供養一次佛陀。
長老說做布施要懂得選擇福田,且提起對阿羅漢所做善惡業也可以做成現世報,更不要說到來世。
他提起在他起建第一座舍利塔時,包工程的工程師說沒有收到其中一條費用,經過其弟子查回帳簿,發現對方是有收到且簽了名,後那工程師說只是試動搖寶座(意即試探出家人夠不夠聰明,有沒有做帳簿),長老說為什麼要如此試他,他也沒有對工程師做過什麼不好,工程師便說只是試其弟子,長老說工作是他吩咐弟子做的,試弟子即試他。
那工程師回到家當日即咀歪,腳瘸,要別人抬上車來向龍達斯列與僧團求懺悔,之後便還可以走起路,但自始後找不到工作做。
龍達斯列說對有戒有德者所做業力可以是現世報,不一定要等下一世。
還有兩位信徒本來幫寺院做淨人負責善款,但偷了大眾供養僧團的善款,最終被發現了偷數百萬泰銖,長老當面說此惡業會影響上下七代,因為偷僧團的東西是非常嚴重,家將住不下,發現不久其家被火燒,由原本做大買賣變租屋賣小食,沒有錢供孩子讀大學,長老也對其反鉢,即已不再受其供養(這是出家人對一些愚痴人的懲罰),長老便說這些都是現世報。
但也有很多是好的例子,請長老去祝福公司開幕與供養,生意做得很好,有一家長老提起要守好5戒,否則生意會慘敗,最終生意做到很大,但包了二奶,也有因緣使全部落重本投資,但却被人騙了7百萬泰銖,損失慘重。
在這裹意思是我們要對有德人,又其聖者或阿羅漢,要非常小心,對他們一舉一動的善惡都可以倍大無量倍。
但更正確的是我們應對一切人於一切時守好自己的身口意,應努力親近的是善知識有戒有德或聖者們,遠離愚痴人,供應供者,佛說最吉祥。
如果我們親近愚痴人,他們沒有能力以平靜的心辨別善惡者,喜帶着自己的情緒去做事,說話,
有時帶着怨恨或妒忌,只要自己不喜歡,無論對方為人或修行是否好或差,有或沒有德行也胡亂批評或說是非,萬一批評的是聖者,我們跟着批評,
便會使我們也一起墮落地獄與惡道,有如佛經中佛陀說有天眼通者可以看到一些人若犯戒,誹謗聖者死後墮地獄與惡道等,這個要很小心。
跟愚痴人一起,他們若批評一些有戒有德或聖者,就算我們沒有跟着批評,但對有德者或聖者的信心也易被動搖,或因此想起他們時是想向負面,或生起輕視或不滿之心,但這也足以開條惡道之門給我們自己。
凡夫的心是易被動搖,遠離一切無戒,身口意非善的愚蠢人,才是明智,無論是在家或出家人,身口意惡者應遠離。
且我們不應稱讚愚痴人,也不應指責有德者聖者,否則都會做了很多惡業。
---- 稀師父
“要小心謹慎, 對阿羅漢所作的善業或惡業,其善報或惡報將會來得很快。”
(Luang Bu Seng Yannawaro)
“ ...對阿羅漢所作善行, 其果報會來得很快, 因為阿羅漢的心是福不留,惡也不受。何時作福,便那刻給予,作惡也如此,那個作惡的業力也會很快產生結果,保證我們在這一生中便會見到,不必等到來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