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清淨導論,ajahn brahm)
-慈心,即祝願對方快樂無惱的心
-要先知道嗔怒的壞處,例如會讓自己失控殺人,損害別人的利益,讓自己造下許多惡業
-然後要知道慈心的利益
1. 睡得好
2. 醒時安穩
3. 不會有惡夢
4. 受眾人敬愛
5. 受非人尊敬
6. 受諸神冥冥中庇護
7. 不會被刀、毒、火等所傷
8. 禪修時很容易入定
9. 容光煥發
10. 臨死前不會恐懼昏亂
11. 就算生前未得解脫,死後也能往生到梵天。
起初不應對以下人修慈心
1. 不愛的人:因為會產生疲倦
2. 最愛的朋友:心很容易因為其少許痛苦而動搖
3. 無關係的人:因為會產生疲倦
4. 敵人:會起嗔怒
5. 異性:會起淫欲
6. 死者:因為不會能夠生起近行定和安止定
完整修持步驟:
1. 對自己散播慈心
a. 默念:願我離苦得樂—同時要有慈愛的感覺
b. 雖然這樣修無法證入禪那,但這是為了可以推己及人
2. 成功後,對可愛者修慈
a. 例如修行好的人,憶念他們讓人敬重的戒德,然後對他們散播慈心
b. 這時不斷訓練已經可以達到禪那
3. 成功後,對無關係者修慈
4. 成功後,對怨敵修慈 (如果沒有,則不必理會這個步驟)
a. 如果不能向他們散播慈心,那就重新向1-3者散播慈心,再嘗試對怨敵散播慈心
b. 還不能,就憶念佛陀的教導
i. 有人以鋸子鋸斷自己四肢,如果自己起嗔,就不是佛陀教導的實行者。
ii. 如果自己憤怒,那就等於自己對自己,作敵人會對自己作的事:自己會醜陋,受苦,被罰款,不能享樂,沒有名聲,因為身口意行惡死後去惡道—自己就如弄濕了的火柴般無用
c. 還不能,便想起那人的優點,如身口意的清淨
d. 還不能,便思維,使自己不快的五蘊是剎那生滅的,並無讓我們苦惱的人,只是我們自己讓自己苦啊!
e. 還不能,便思維自己和他人的自作業
i. 憤怒的業使自己關閉了善道,涅槃之門,打開了惡道之門
ii. 憤怒的業使他人關閉了善道,涅槃之門,打開了惡道之門
f. 還不能,便回憶佛陀在過去行菩薩道時,就算被仇敵殺害也不起嗔怒
g. 還不能,便思維,難以找到一個眾生不是自己的親人啊
h. 還不能,便思維對方只是三十二身分,地水火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和合
i. 還不能,便布施給仇家,那麼雙方的憤怒也會止息
5. 成功後,對以上1-4,都散播同等的慈心,即假如四人之中要找一人來殺,自己也不能選擇
6. 成功後可以對一切眾生散播慈心
7. Ajahn brahm:當向整個宇宙的眾生都散播強烈的慈心後,忘記所有眾生,把注意力放在慈心的經驗上
8. Ajahn brahm:這時壯麗的金光就會呈現在你的心眼,這就是慈心的禪相。但有時它並不穩定,多數由於興奮。但這個禪相的性質很迷人,這會讓人難以抗拒地和這個極樂在一起。因此通常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進入禪那
(參考清淨導論)
-悲心是希望對方離苦之心
起初不應對以下的人修悲
1. 愛的人
2. 自己對其中立的人
3. 怨敵
4. 永遠不能對異性或死者修悲
修持步驟
1. 起初對處境苦難,悲慘的人生起悲憫之想:他真的可憐啊!希望他們擺脫這些苦!
a. 如果找不到這樣的人,可以對現在處境幸福但作惡的人生悲心:他們就如即將送到刑場上,享受著別人給他的美食般的人—他們即將要投生到惡道
b. 不斷訓練已經可以得到禪那
2. 生起悲憫心之後,對所愛者(例如有德者)生悲
3. 成功後對中立者生悲
4. 成功後對怨敵生悲
a. 如果不能壓制對怨敵的嗔怒,應用上面慈心板塊的方法來對治
5. 之後破除自己,所愛者,中立者,怨敵的界限,對上述人都有平等的悲心
6. 之後對一切眾生都散播悲心
(悲憫的內容可以是,對方遭受著生病或財物損失的任何災難。縱然沒有,他們亦要受輪迴之苦)
(參考清淨導論)
-喜心是隨喜別人成就之心
起初不應對以下的人修喜
1. 愛的人
2. 自己對其中立的人
3. 怨敵
4. 永遠不能對異性或死者修喜
步驟
1. 起初應對極愛的朋友修喜,想起他的幸福快樂而默念:多麼好啊!/願他不失去所得
a. 不斷重複,直至達到禪那
2. 成功後對中立者修喜
3. 成功後對怨敵修喜
a. 如果不能壓制對怨敵的嗔怒,應用上面慈心板塊的方法來對治
4. 成功後破除自己,所愛者,中立者,怨敵的界限,對上述人都有平等的喜心
5. 成功後對一切眾生散播喜心
(參考清淨導論,帕奧禪師的《如實知見》)
步驟
1. 思維前三種梵住都是接近情感喜惡,捨心是寂靜的,之後開始修捨
2. 對中立者修捨—默念:此人是業的所有者
a. 不斷修便會證得第四禪
3. 成功後對所愛的人修捨
4. 成功後對所討厭的人修捨
5. 成功後破除自己,所愛者,中立者,怨敵的界限,對上述人都有平等的捨心
6. 成功後對一切眾生散播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