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ang por inthawai 的血液被一位義診的醫生發現化成舍利子
luang por inthawai 的血液被一位義診的醫生發現化成舍利子
Luangpo Inthawai Santussako's real name is Inthawai Piyukham. He was born on Friday, April 27 1945 in Nong Waeng Village, Nong Sung Tai District, Nong Sung Regency, Mukdahan Province. His father's name is Daeng Piyukham and his mother's name is Chomkaew Piyukham. Luangpo Inthawai is the 6th son of 7 children, has 3 brothers and 3 sisters.
The name Inthawai comes from Maechee Kaew Sianglam. Maechee Kaew gave the name Inthawai because there was a time a strange incident occurred while She was meditating. In meditation, a nimitta appeared where God Indra (God Sakka) and other gods came to meet Maechee Kaew. The god announced his wish to be born as Maechee Kaew's child. Because Maechee Kaew had been ordained as a maechee and could not give birth to a child, She suggested that the god be born to a husband and wife who were still close relatives of Maechee Kaew. And after birth, He will be adopted as her child. After 9 months had passed, Maechee Kaew's relative gave birth to a baby boy, and it really happened like the nimitta in her meditation. Then the husband and wife gave the baby boy to Maechee Kaew to adopt as her son. And the baby boy was named "Inthawai", which means "Gift of God Indra". (In Thai, 'In' is the name of the god Indra and 'Thawai' means giving).
Little Inthawai always accompanied his parents to go to the monastery and everyone who came to the monastery practiced atthasila (8 precepts) on every uposatha day, as did little Inthawai. What the adults do, little Inthawai also follows what they do. The familiar feeling of the monastery was normal for him. After graduating from elementary school, little Inthawai went to the monastery to live with Luangpu Laa Khemapatto (a student of Luangpu Mun Bhuridatto) in Pucoko, not too far from his house. At the beginning of his stay at the monastery, little Inthawai had fun, playing around in the monastery and seeing people coming to the monastery in the morning. But after a few days passed, this was no longer fun for him. Coming to the forest monastery and living with the kammathana monks was something new for little Inthawai. Feelings of loneliness and longing for parents arise. Little Inthawai went to see Luangpu Laa crying and telling him that he missed his parents, brothers and sisters. Luangpu Laa also gave understanding to little Inthawai, until finally little Inthawai didn't miss his family anymore.
After a short time, Luangpu Laa saw that it was appropriate for little Inthawai to be ordained as a novice. The novice ordination took place on July 12, 1957. At that time, little Inthawai was 12 years old. And liv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Luangpu Laa for 8 years. When he was 20 years old, Samanera Inthawai was ordained as a monk on February 19 1965, and lived with Luangpu Laa for 1 vassa. Then he lived with Luangpu Cham (the younger brother of Luangpo Inthawai's father) at Wat Pa Wiwaek Watanaram, Mukdahan province for 2 rains.
Luangpo Inthawai and Luangpu Cham went to Chiang Mai province and stayed with Luangpu Waen Sucinno (student of Luangpu Mun Bhuridatto) at Wat Doi Mae Pang for 1 rains day. Then Luangpo Inthawai returned to Mukdahan province and then went to look for another meditation teacher.
Luangpo Inthawai traveled to many places and went to practice with other meditation teachers, but finally met Luangta Maha Bua Yanasampanno at Wat Pa Baan Taad, Udon Thani Province. Liv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Luangta Maha Bua for 14 years. After that, in 1980 he built the Wat Pa Nakamnoi monastery in Nayung Regency, Udon Thani Province. Since then he has lived at Wat Pa Nakamnoi until now.
Currently, Luangpo Inthawai Santussako is 78years old (58 vassas). With metta, Luangpo Inthawai taught and guided monks and lay people to practice the Dhamma according to what had been taught by Luangpu Mun Bhuridatto and his students. Apart from this, Luangpo Inthawai also provided assistance to the community, such as helping hospitals, buying medical equipment for hospitals, building schools, and also forming foundations to help sick monks.
Luang puu Inthawai Santussako 的原名是 Inthawai Piyukham。他於 1945 年 4 月 27 日星期五出生於莫拉限府 Nong Sung 縣 Nong S Tai 區 Nong Waeng 村。他父親的名字是 Daeng Piyukham,母親的名字是 Chomkaew Piyukham。 Luang puu Inthawai 是 7 個孩子中的第六個兒子,有 3 個兄弟和 3 個姐妹。
Inthawai 這個名字來自 美琪桥Sianglam。 美琪桥 給他起了 Inthawai 這個名字,因為有一次她禅修時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在禅定中,因陀羅神(帝释天)和其他諸神前來會見 美琪桥時出現了禪相。天神告诉他希望成為 美琪桥的孩子。由於美琪桥已被任命為美琪,無法生育,因此他建議由仍是美琪桥近親的夫婦生下這位神。出生後,他們將被收養為他的孩子。 9個月過去了,美琪桥的親戚生下了一個男嬰,這真的像她禪修中的禪相一樣發生了。隨後,這對夫婦將這個男嬰交給了 美琪桥收養為他們的兒子。男嬰被命名為“Inthawai”,意思是“因陀羅神的禮物”。 (在泰語中,「In」是因陀羅神的名字,「Thawai」的意思是給予)。
年幼Inthawai總是陪著父母去寺院,每個到寺院的人在每個布薩日都修習八戒,年幼Inthawai也是如此。大人做什麼年幼Inthawai 也跟著他們做什麼。修道院那種熟悉的感覺對他來說很正常。小學畢業後,年幼Inthawai去了寺院,與Luang puu Laa Khemapatto(Luang pu Mun Bhuridatto的學生)住在Pucoko,離他家不遠。剛入住寺院的時候,年幼Inthawai玩得很開心,在寺院玩耍,看到早上有人來寺院。但幾天過去了,這對他來說不再有樂趣了。來到森林寺院並與禅修僧侶一起生活對年幼 Inthawai 來說是新鮮事。孤獨感和對父母的渴望就會出現。他去探望龍普拉,他哭著告訴他他想念他的父母、兄弟姊妹。 Luang puu Laa也給予了年幼Inthawai的理解,直到年幼Inthawai終於不再想念家人了。
不久之後,Luang puu Laa 看到年幼Inthawai出家為沙彌是合適的。沙彌受戒於1957年7月12日舉行。當時,年幼Inthawai12歲。並在Luang pu Laa的指導下生活了8年。 1965年2月19日,20歲的沙弥 Inthawai受戒為僧,並與Luang puu Laa住了1個vassa。然後他與 Luang puu Cham(Luangpo Inthawai 父親的弟弟)一起在莫達漢府的 Wat Pa Wiwaek Watanaram 住了兩个雨安居。
Luang puu Inthawai 和 Luang puu Cham 前往清邁府,與 Luang puu Waen Sucinno(Luang puu Mun Bhuridatto 的徒弟)一起在 Wat Doi Mae Pang 度過了 1 個雨安居。然後Luang puu Inthawai回到莫達漢省,然後去尋找另一位禅修师父。
Luang puu Inthawai 去過許多地方,並與其他禅修师父一起修行,但最終在烏隆府的 Wat Pa Baan Taad 遇到了 Luang ta Maha Bua Yanasampanno。在Luang ta Maha Bua的指導下生活了14年。此後,他於1980年在烏隆府Nayung攝政區建造了Wat Pa Nakamnoi寺院。從那時起他就一直住在Wat Pa Nakamnoi 直到現在。
目前,Luang puu Inthawai Santussako 已經 78 歲(58 戒腊)。帶著慈心,龍波因他威根據龍普曼布瑞達托及其长老的教導,教導和指導僧侶和在家人修習佛法。除此之外,Luang puu Inthawai 也向社區提供援助,例如幫助醫院、為醫院購買醫療設備、建造學校,以及成立基金會來幫助生病的僧侶。
「各位,不論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或知道什麼,都不要急於給自己下定論,也不要過於自責,以至於喪失信心。
有些人心裡稍微寧靜一點,就認為自己已經證得道果,興奮得手舞足蹈,到處宣揚:『我證道了,我得果了。 ’但最終,過不了多久,這種狀態就會退失,到時便會沮喪不已。這些事情並不是可以輕易宣講的,也不是隨便就能說‘我現在已經是富翁了’,讓人們聽了之後以為你真的是富翁。但沒幾天,苦惱又回來了,一切還是老樣子。
我們炫耀什麼?到底想要什麼?是不是想讓別人稱讚自己?想出風頭嗎?想要財富和地位嗎?想成為英雄嗎?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時時反問自己。如果一個人有法(佛法)在心,他就會懂得約束自己。如果沒有法,就會變成一個隨處喋喋不休的『禪修吹哨人』。
到處宣講,甚至別人忙著舂米都要跑去說教。不論是在田間地頭,還是帶著缽到處走,到處炫耀‘這是法,那是法’,這些其實是錯的。
因此,我希望我們所有人能夠自我觀察,學習父母師長所傳授的正道。這樣,我們就不會迷失方向。如果偏離了正道,要回頭將會非常困難。一旦迷失了,要回歸正軌會耗費很多精力。
Luang Por Inthawai
Judge翻譯泰語
死隨念•與死同行
尊者 阿旃 音陶懷 長老 開示
尊者 阿旃 阿耆多 比丘 泰譯中
內容
前言... 1
長老簡介... 3
中譯序... 5
第一章 始於彼 終於心... 6
第二章 死隨迫 莫遲疑... 15
第三章 逢險境 慎思量... 19
第五章 無審觀 無法益... 26
第六章 臨終時 法隨行... 37
第七章 死至危 預則立... 42
第八章 三疑結 念慧解... 47
後記... 59
在尊者 阿旃曼 舖里拉哆長老的禪修體系裡,論及心的修習時,總會再三強調聆法的重要性,其目的無非就是為了要增養我們實修的知能,進而拔除心中的染污無明,或端視各自的福德資糧、勤惰的精進度、歷練的熟稔度、與深淺錯縱的正念與智慧等要件,自遂精勤以解煩惱。
知曉聆法的利益者,將聆法喻如一枚指南針,得引吾人抵達此世及來生欲往的良境善趣。篇席 莫哥拉倫醫生諦法辨擇後深曉箇中法益,遂自資錄製光碟 ( 第一到第十二片的MP3壓縮檔 ) ,期以法為贈禮。
醫生深覺某些法語感撼人心,尤其與繫正念警覺智、防散逸以避失危有關之處,於是請求慈允匯編為法語集 ﹕ 準備死亡 ( 泰文首字的發音縮寫 ﹕ 多多多,中譯版之譯名取為死隨念 ﹕ 與死同行 ),並列印成書以為法之佈施。說法者本人對此並無任何歧見,且隨喜讚嘆醫生之虔信,因其虔信俱智之故,且其亦屬智者之輩,若非已經深思熟慮也不會貿然求允付梓。緣此之故,實應深感寬慰、隨喜讚嘆能如其所願編印成書。
此外,我想讓讀者知悉的是,本書原為法談開示,並非持經據典正規的說法,而是當下隨心所現之論述,以口語而非書文的形式呈現,期望讀者「以聲聆法」的心態來展閱重法義而輕辭藻的此書,如此必能滿願親嘗箇中法味、體解法義。
隨喜讚嘆與虔心出版、傳播本書相關的諸位善信。
踏堵 基啷 灑當 湯摸 願諸位賢德之法得以延續久遠
祈願 慈法普照
阿旃 音陶懷 善篤薩勾長老
烏東府那庸縣 那堪餒林寺
Luang puu Inthawai Santussako 的原名是 Inthawai Piyukham。他於 1945 年 4 月 27 日星期五出生於莫拉限府 Nong Sung 縣 Nong S Tai 區 Nong Waeng 村。他父親的名字是 Daeng Piyukham,母親的名字是 Chomkaew Piyukham。 Luang puu Inthawai 是 7 個孩子中的第六個兒子,有 3 個兄弟和 3 個姐妹。
Inthawai 這個名字來自 美琪桥Sianglam。 美琪桥 給他起了
Inthawai 這個名字,因為有一次她禅修時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在禅定中,因陀羅神(帝释天)和其他諸神前來會見 美琪桥時出現了禪相。天神告诉他希望成為 美琪桥的孩子。由於美琪桥已被任命為美琪,無法生育,因此他建議由仍是美琪桥近親的夫婦生下這位神。出生後,他們將被收養為他的孩子。 9個月過去了,美琪桥的親戚生下了一個男嬰,這真的像她禪修中的禪相一樣發生了。隨後,這對夫婦將這個男嬰交給了 美琪桥收養為他們的兒子。男嬰被命名為“Inthawai”,意思是“因陀羅神的禮物”。 (在泰語中,「In」是因陀羅神的名字,「Thawai」的意思是給予)。
年幼Inthawai總是陪著父母去寺院,每個到寺院的人在每個布薩日都修習八戒,年幼Inthawai也是如此。大人做什麼年幼Inthawai 也跟著他們做什麼。修道院那種熟悉的感覺對他來說很正常。小學畢業後,年幼Inthawai去了寺院,與Luang puu Laa Khemapatto(Luang pu Mun Bhuridatto的學生)住在Pucoko,離他家不遠。剛入住寺院的時候,年幼Inthawai玩得很開心,在寺院玩耍,看到早上有人來寺院。但幾天過去了,這對他來說不再有樂趣了。來到森林寺院並與禅修僧侶一起生活對年幼 Inthawai 來說是新鮮事。孤獨感和對父母的渴望就會出現。他去探望龍普拉,他哭著告訴他他想念他的父母、兄弟姊妹。 Luang puu Laa也給予了年幼Inthawai的理解,直到年幼Inthawai終於不再想念家人了。
不久之後,Luang puu Laa 看到年幼Inthawai出家為沙彌是合適的。沙彌受戒於1957年7月12日舉行。當時,年幼Inthawai12歲。並在Luang pu Laa的指導下生活了8年。 1965年2月19日,20歲的沙弥 Inthawai受戒為僧,並與Luang puu Laa住了1個vassa。然後他與 Luang puu Cham(Luangpo Inthawai 父親的弟弟)一起在莫達漢府的 Wat Pa Wiwaek Watanaram 住了兩个雨安居。
Luang puu Inthawai 和 Luang puu Cham 前往清邁府,與 Luang puu Waen Sucinno(Luang puu Mun Bhuridatto 的徒弟)一起在 Wat Doi Mae Pang 度過了 1 個雨安居。然後Luang puu Inthawai回到莫達漢省,然後去尋找另一位禅修师父。
Luang puu Inthawai 去過許多地方,並與其他禅修师父一起修行,但最終在烏隆府的 Wat Pa Baan Taad 遇到了 Luang ta Maha Bua
Yanasampanno。在Luang
ta Maha Bua的指導下生活了14年。此後,他於1980年在烏隆府Nayung攝政區建造了Wat Pa Nakamnoi寺院。從那時起他就一直住在Wat Pa Nakamnoi 直到現在。
目前,Luang puu Inthawai Santussako 已經 78 歲(58 戒腊)。帶著慈心,龍波因他威根據龍普曼布瑞達托及其长老的教導,教導和指導僧侶和在家人修習佛法。除此之外,Luang puu Inthawai 也向社區提供援助,例如幫助醫院、為醫院購買醫療設備、建造學校,以及成立基金會來幫助生病的僧侶。
本書是佛曆二五五零年、西元二零零七年底彙編的法語集,尊者 阿旃音教導我們如何應對人人必經的生死課題,並從修定與慧觀來體解、澈見輪迴與無常、苦、無我三法相,進而萌生厭離、去捨、不摭取並斷除輪迴之因,也就是完全祛除諸染無明、自淨其心,最終抵達涅槃彼岸。
原書書名為泰文縮寫 ﹕ 兜兜兜,直譯就是準備死亡,節錄的開示內容圍繞著死隨念這個主題,所以就以此來定為中文版書名。說法者阿旃 音直屬尊者阿旃 曼,也就是泰國法眾派、森林派的第二代傳承,讀者可從其對法的闡釋、行證的禪法與禪修環境等實述中,增加對尊者阿旃 曼以及泰國森林僧團的了解,從而強化對解脫輪迴的實務與虔信。
佛曆二五六七年、西元二零二四年三月,譯者應尊者阿旃 音之邀同往星馬為其法說做三語口譯期間,屢被薦譯此書,故於返泰之後,隨即著手法譯,冀以此中譯本為法的贈禮,供養帝釋天長老、也就是尊者阿旃 音陶懷長老康泰、長壽,為聖法續命、為眾生法蔭。
謹獻於帝釋天長老八十大壽
阿旃 阿耆多比丘
佛曆二五四九年七月二十日
對僧俗二眾之夜間開示
接下來,我將以柔悅之語來說法,藉此機緣集會或是藉此集會為僧團大眾作點開示。集會的時間通常是沒有一定的,但每逢初八及初十五時的布薩日就一定有集會、從沒間斷過。在集會之際,有時會為僧眾作點開示,有時會指導與戒律相關的規定,也不限定在初八、十五才作這類開示。因為在此共住的人林林總總、百心千思,無論是在雨季或是旱季,只要有機會、時間,有阻障或有需要凝聚共識之時,就會集會一同研議以便取得共識。
每位僧眾的家族背景與培育程度各異,所知所思各有不同,無論資歷深淺,剃度之後,都應前來接受有關法與律的指導、教導,俾使僧眾齊一信念,也就是一同遵從世尊所宣說的法則,處於法與律的規範與框架裡,這也就是所謂的僧眾的框架。
任憑某僧如何地聰明絕頂,一旦喜耍狡慧,脫離法與律的基範,那位僧眾就應被視為狡於標新立異、脫離正軌的人,不擅於遵從規範。像這種精於脫序反規的人,對佛教界絕不會有什麼好的影響;真要展現個人的聰明機智,也得在世尊宣說的法與律的框架內,或是尊師長老的教導裡發揮聰智,這樣的僧眾,才能稱為是處在框架內、符合規範的聰智,值得眾人頂禮供奉。
恪守法與律的框架與規範,即便個人資質愚蠢至極,單只憑恪守法與律這點,這位僧眾也依然是位值得眾人頂禮供奉的僧眾。
你們應當以法與律為持執的基石,無論鈍慧都應遵循世尊所宣說的法與律的規範。
世尊對僧眾宣說必須遵守的律科耶有哪些﹖ 二百二十七條比丘戒,以及初始的八條阿奴撒灑拿﹕四應為與四不應為之教導等。 (備註 ﹕ Anusāsana ﹕ 音譯為阿奴撒灑拿,譯為告誡、勸告。Nisai 4 ﹕音譯為逆骰,譯為應為﹕托缽、著裹屍布、樹下住、尿醃藥四種。Akaraniya 4 ﹕音譯為阿嘎拉逆亞,譯為不應為﹕不淫、不偷盜、不殺生、不妄語四種)
法與律的基底含有兩部分﹕第一個部分是逆嘎哈 ﹕ 抑制(備註 ﹕ Niggaha,巴利文,譯為抑制、指責、控制等。),也就是世尊所宣告的戒律;第二個部分是把嘎哈 ﹕ 讚揚(備註 ﹕ Paggaha,巴利文,譯為施加、努力,作者粗譯為鼓勵、讚揚。),肯定能使繁盛、合乎法且正確的部分。這也就是說,世尊所頒布的法裡有抑與揚、禁止與鼓勵施行的兩部分,歸入在八條阿奴撒灑拿﹕四應為與四不應為裡面。逆骰,其字義是應為之事;阿嘎拉逆亞,其字義是不應為之事,這些就是基本的法教。
接下來再從二百二十七條的戒律裡細分成四條巴拉契嘎、十三條桑咖滴謝沙、兩條阿尼亞答、三十條尼薩奇雅巴幾滴雅、九十二條巴幾滴雅、四條巴滴壘薩尼亞、七十五條謝奇亞,這樣加起來就有兩百二十條戒,再加上最後的七條阿踢嘎拉哪,總共有二百二十七條戒 (備註 ﹕ 巴蒂摩卡比丘戒在本文是以巴利語來作音譯,古譯如下﹕四波羅夷、十三僧殘、二不定、三十捨墮或尼薩耆波逸提、九十二懺或波逸提、四悔過或波羅提提舍尼、七十五眾學,以及七滅諍。),在巴蒂摩卡誦戒時就有二百二十七條戒這麼多,而在巴蒂摩卡戒之外,則還有阿匹莎瑪紮喇(備註 ﹕ Abhisamācāra ,巴利文音譯為阿匹莎瑪紮喇,意義為符合最基本美德的舉止。)等其他諸種戒規。
世尊將所有的戒律化整為零、縮歸為一,那就是護衛己心。持守全部的戒條如果感覺很麻煩困難,那就盡力去護衛這顆心就夠了,別去想那些不正確的以及那些偏離正道的事,二十四小時都要持續不間斷地專注在這顆心上,同時默念鋪偷………,時時都以正念覺察自己的一舉一動,護衛這個就夠了,化整為零就是護衛這一顆心。持守戒律就等於是看顧好往外亂跑的心的影子,心一下子號令身體來做這個、一下子又叫喚口去說那個,那我們就來看顧好這心的影子就好了,心對身與口的指令實在下得太多了。
所以世尊才會要我們只去護衛這顆心就夠了,因為一切都是從這顆心開始的,心若不去思維非善,也就不會有非善、犯戒的行動;心若不去思維非善,也就不會有非善、犯戒的話語出現,所以我們知道心是重要的關鍵,需要我們特意去控管,要用心去看顧好自己的這顆心。
總之,無論佛陀的教法究竟有多少,有八萬四千法句也好,一切全都回歸到這顆心上來了,心是知者、心是曉者、心是審思者、心是擇慮者,要看就去看心,想知就去知心,放下就從心去放,厭離、鬆手、脫離,也是從心去離、去終結,心是老大、是首領。我們可別把踐法修行當成是件糾難,導致舉棋不定,不知到底要如何守護這顆心。
那就來這兒聽吧,來聽這件事吧。想必我們已經知道要持守的戒律有千百條,這些戒條就是要去護衛這顆心,別讓它往不善的方向去想、去說。所謂的俱戒,就是在心中有所攝受自持。
要怎麼做才能使我們的心規範於法與律的框架裡呢﹖這就值得我們去學習了,一定要找出方法來,不是突然想說要管控就能管控得了的。如果有誰一聽到 ﹕ 「您應該把心調御到安詳的境地啊。」然後就倏地把心調御到安詳的境地,這或許會讓人感到十分怪異,或是自覺福報甚鉅啊,能在聽聞法語後,立刻就真確地把心給安頓了下來,就像尊師或世尊的教法裡所說的那樣,真地可以自御自調,那這個人可說是早已具備舊的福報波羅蜜了,久遠以來所積累下來的成果。所以當他一聽到這些法語後,心就立刻趨入了安詳的境地,靜置不動、自行融歸於一;一聽聞法,在不經任何儀式之下即刻靜置不動、隨身隨念,身語意的動靜變化,無時無刻都在覺念覺察之下。這就是故往早已累積了福報波羅蜜,也應該已經磨心修性過了,就像我們現在這樣的精進修行,伴隨著無數的死生輪迴而來。
來世如果又聽到某尊師提到 ﹕ 「看好自己的心啊,繫念自己的心啊 !」才這樣而已,隨即就能開始繫念自己的心,沉靜下來,安詳下來,這就叫做已經累積了許多舊有的福報波羅蜜,這種情形十分稀有,但也不是沒有,所以才說很難遇到這種情形。無論是否難遇,我們都還是需要盡力、竭力去探尋使心安祥、隨身隨念的方法。尊師也有教導各種無時皆能隨身隨念的方法,讓正念覺察隨伺著自己、自己的身體、感受,沒有歧念分散到外面去。
世尊所宣說的法則裡,有四十種業處,用來調御這顆心,駕御這個心的感受,使之處於安詳的境地,不讓心坐立不安,焦躁地直想往外跑。就如各位每天以呼吸或某業處為所緣沒多久,自己的業處突然就在眼前消失不見了,眼睜睜地隨它溜走、不知去向,等到覺察到它已經溜走的時候,有時很久,有時根本就渾然不知,要調御、抓得住這顆心可真不容易,這跟我之前說過的那樣,算來這也是與舊有的福報波羅蜜有關,過往曾經陶冶、修煉過性習了。
但無論如何,我們自己如果不開始鍛鍊,那還有誰可以代替我們自己鍛鍊 ﹖ 除了我們之外沒有別人了。我們如果從未鍛鍊過,那就從一、二、三開始,或是從一百、一百零一、一百零二、一百零三開始吧,過去什麼都沒經驗也沒關係,就從現在開始按照世尊的教導或尊師建議的方法來繫取所緣,也就是從四十種業處中選取一種作為駕御心的工具,或是以心去繫念在所緣上,跟尊師所教的一樣,用心去繫住在所緣上面。
例如 佛隨念,也就是憶念佛陀的一切功德。佛陀具備什麼樣的美善與功德,讓我們得以憶念、禮敬供養呢 ﹖ 禮敬、供養後,佛陀又能從我們身上得到什麼 ﹖ 完全沒有,我們才是受益者。我們頂禮、禮敬佛陀,佛陀具有佛慈、大悲,為法說法教之首,導引我們修行,調修身語意以成為善人、良僧、好沙彌。伴隨著佛陀的教法,我們心生歡喜,審思佛陀指引的教導後,我們禮敬、尊崇、感到榮耀,有理有據地虔信著佛陀的教法。
也因此我們才會捨身獻命給佛陀、佛陀所教的法,以及那些正精進、眾生的福田,亦即佛陀的諸聖弟子們,代代薪傳下來的教導我們,也因此我們才會以佛、法、僧三寶為歸依處、為依靠處,為之獻身捨命、以之為榜樣,以之為行止的準則。就因為我們的依止,我們的佛陀具有這般的美善與功德,我們才會頂禮、供養佛陀,以佛陀為歸依處。
講到禪坐,盤好腿之後,我們就開始繫念在呼吸上,覺念要專注在呼吸上,吸氣的時候默念鋪,呼氣的時候默念偷,把正念覺察放在此時此刻的身體上,現在是怎樣的坐姿,正念就要如實那樣地覺察,不讓心念出離到外面去。
心游移到外面去也沒關係,我們就驅使、強迫這顆心、把它拉回那心一境性的安頓境地裡,惟心一念、讓心歸一,讓心無二。單有繫念的動作而已是不行的,還得進一步使用驅使、強迫的力量才可以。那什麼是驅使、強迫呢 ﹖ 簡單地說,就是不讓它出離外走。驅使禽畜時,要怎麼做 ﹖ 強迫人時,又要怎麼做呢 ﹖ 用腳鐐銬住啊。那要怎樣驅迫人、驅迫心呢 ﹖ 就是驅使、控管這顆心、不讓心往外跑,也不讓心躁動不安,只讓心停留在指定的業處裡。以覺念來迫使心以鋪偷為所緣。現在我本人誠心誠意發願,要以鋪偷為所緣,絕不讓心離開所緣,跑到外面去,也就是我在禪坐的當下、此時此刻,我將盡我所能地保持此身的覺念,絕不讓心游移到外面去,一定要讓心留在自己身上。
正坐在此的各位,就讓我們堅心決意這麼修吧,這樣驅迫自己吧。強迫別人絕無好結果,但驅使自己的心留在正念裡,由正念進來驅迫我們的心,讓心留駐在自己身上,讓方寸駐留在裡面,如果我們做到了,那可真地是極其浩大的功德利益啊,實在沒有任何功德利益可以大過正念御心了。
正念御心之後,我們再把被正念控管的這顆心,拿來作慧觀,以此審觀,任何事物都會被觀得既真又透,任何目標一旦被觀到,那所觀到的就會是真實相,不作他物想,就如我們要觀身,從頭到腳的觀照一樣,然後我們再回觀到吸氣與呼氣上。無論我們處於何種狀態,坐也好、躺也罷,一旦沒了吸氣、或是停了吸氣,那就叫做死人了。
停了吸氣好幾分鐘的話,那就表示生命正逐漸邁向死亡、生機開始黯淡了。沒了呼氣也是同理,如果只有吸氣卻沒有呼氣,那也是死啊。死亡在哪裡呢 ﹖ 死亡不在哪裡,死就在我們的呼吸裡。具足正念覺察的人,一定會發現呼吸就是生命之池的所在,或是存活下來的機制,我們主要是依賴呼吸來維繫生命的。
說來其實有很多存活的要件,例如這顆心,心臟有在運作爾爾,諸如此類林林總總的生命機制。雖說如此,我還是單只針對呼吸這個機制來做闡述就好。如果沒了吸氣,或是沒有呼氣,那就表示我們的生命絕對是必死無疑了。思維魔拉納拍 (備註 ﹕ Marana ﹕ 死亡,巴利文音譯為魔拉納。拍,為泰文音譯,危厄險難的意思)也就是死這個危難,如果我們思慮不夠周詳、沒有智慧與深思熟慮、心不穩固、妄想紛飛,心不夠堅毅,心非一如,以這種心的狀態來思惟死的話,是不會產生共鳴,也觀不到真實的樣貌的。就好像看到野獸死了,死就死了;看到別人死了,死就死了,就這樣而已,並沒有觸動共鳴的感覺,那是因為這只是想蘊與行蘊罷了,並不是智慧。
想蘊 就是可憶想。例如 ﹕ 人生而必死,唯有死路一途,絕無他路可走。
行蘊 就是揣編。例如 ﹕ 編想說是人就得死。這樣的審觀並不會引起共鳴的。
但如果是以聖道智來看,以慧來審觀死亡,亦即以佛陀聖道的法教來審觀死亡,其共鳴的感受度是非比尋常的,審觀的程度十分深密細膩,直觸心海的底層,沁涼到不禁讓人愕然說道,自己怎麼從未看過死亡會是這樣的景狀啊。
為什麼從前看不到死亡呢 ﹖ 那是因為以前我們是用想蘊、行蘊來看待死亡的,現在則是先以定為開基、基底,有正定源生的安詳穩基後,再來慧觀死隨念、審思死亡,這樣就會真正深刻地體解死亡的真貌。死亡此事非同小可,死亡,就是與世永隔、與身永離、與一切永別,如手足、親族、財產、官階、爵位、寺廟、宗教等分離,色身也解體了,死亡也就意指自己的一切全都沒了。
即便在某生某世,我們的地位、官階、爵位如何地高不可攀、資產有多豐厚,只要死期一到,大家都是相同的下場,全都成了腐爛的死屍,然後火葬,到哪兒火葬都一樣,去吧 ! 或是土葬在墳墓裡,結局都是一樣,死亡 !
死這一字,如果是以慧智來審視,就能很深刻地體會到它, 真切地直觸心海的底層,真切地沁涼。若能真切地領解到死亡之後,一切的一切全都可以釋然、放下、不去摭取、不再仇恨怨懟,照見諸實相,所有內心的染污無明、貪瞋癡等,也將會大量地、成群地從心中褪去,這就是我們死隨念,也就是審思死亡的效應。
諸位若任隨自己的心放蕩不羈、焦躁不安、搖擺不定而直想往外跑,或總想要脫序犯規,一心只想享樂娛歡、想喝就喝、想吃就吃,想跟在家居士一樣的舉止。
那就先讓我們憶念死亡就好,就跟我說的那樣澈觀死亡,那這個緊隨染污、貪、瞋、癡的心就會昇起正念覺察,即時即知、明內覺外,知鬆、懂放,對己身更加明瞭,最終一定會如此,這點是無庸置疑的。
各位來這裡禪修,這啊 ! 就是奢摩它,這就是一種讓心趨於安詳、讓心安頓的禪修。如果我們的心放蕩不羈、焦躁不安、難以從規就範,妄想紛飛的話,那就得盡力驅使這顆心進入安詳、安頓的狀態,要立即憶念死亡,隨念死亡之後,一切都將處於掌控的範圍之內,安寧、安詳到某種程度。
憶念死亡、清晰地實觀到自己的死亡狀態後,想再繼續觀照也可以,觀照不淨想、骯髒想,或是將身體細分為小部分的身分想,察看身體裡面到底有什麼,這些全都不乾淨且骯髒的,髮、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骨、骨膜、脾、心、肝、肌腱、腎、肺、大腸、新與舊的食物等,這些我們課誦時會念到的三十二身分,我們的身體就是這樣而已,不會是其他的樣貌了。
將身體分化為各個小部分,可以讓我們觀察得更清晰仔細,死後的身驅是怎樣 ﹖ 還活著的時候,在這裡坐著的身驅又是怎樣的狀態 ﹖ 讓自己知道人身的真實相,有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相互融合、支持著。心依附在這個身體裡,然後摭取說,這個身體是我、是我的,直到死亡來臨前,都還一直迷戀著這個軀殼,誤以為這個軀殼是我的,我與身體是一樣的、不可分割的。如果從未受過心的修習與教導、指引,我們就無法辨識區分出身心是不同的兩部分,這樣就叫做白白地死了,死得沒有任何代價,從沒謹記死亡所帶給的經驗教訓,這全都是因為我們從未經過訓練、謹記教訓,不懂得析分審視,也不懂得身是什麼、心又是什麼,不懂也是因為從未受過佛陀正法的訓練,也沒聽過佛法。臨終之際,就在那兒擔憂、愁苦了起來,顯得既狼狽又焦躁。等到撒手人寰、斷了氣,也不會想說身跟心其實是各不互屬,只是心還執迷不悟、堅信說這個軀殼真地就是我。
研習佛法有了解學之後,再來行修、修心,從禪坐開始,直到內心安詳、安頓之後,我們就會知曉這顆心其實是依存在身體裡的另一物,不等同於身體,心號令、佔據著身體,支使身體去做心想做的事,但身體的能力有它的侷限,不是什麼都能完成心的使命。就好像車子也有它的極限,過於崎嶇坎坷的路況就開不了車;要讓車飛到樹上也不可能,只能開在路上。飛機也有它的極限,飛行的高度也有限制,降落地的基本條件,同樣也是有限制的。人類的身體也是同理,心再怎麼命令,也要在身體的條件限制、能力範圍裡,身體才做得到。強迫身體從事它超載、做不到的事,那身體也只有崩解一途了。例如心想要身體去跳樓、從大殿高處、樹梢一躍而下,要勉強身體去跳是可以,但是跳下去的後果會怎樣 ﹖ 當然是四分五裂了。
心只能驅使身體隨心的指令做到一定的限度,例如說話、睡眠、工作、對話等等,用來求職以謀生、續命爾爾。諸如此類,就是身體只能隨心的指令做到身體條件可行的限度,一旦超過身體的能力侷限,心想命令身體去做,它怎樣也都做不到的。所以怎樣都得在身體的條件框架裡,去執行心的各種指令。
老、少、幼的身體條件及侷限各自不同,垂老之軀要命令它去從事與少壯相同的作務也是沒辦法的事。雖然心是駐留在身體裡,對身體發號施令,但如果身體條件已經不行了,那心還能如何使喚身體呢 ﹖ 身體的確是遵從心的指令去做事,但哪天心如果已經無法使喚、號令身體了,身體停了、也不反抗了,那就表示此時身體已經崩壞了,然後這顆心就軟弱了,開始感到沮喪、悲愁、寂寥起來。最後身體崩壞殆盡,沒了吸氣也沒了呼氣,心就這樣離開了身體,去轉世投胎了。
這就是人的生命啊 ! 無論你是誰、身在何處、哪國、哪個民族,有沒有修習佛法,生命就全都是這樣。
諸位前來學習佛陀教導的心的禪法,以及尊師的指導、教授,跟我開頭時說的那樣虔心實修,繫念於吸氣與呼氣,並驅使、強迫這顆心、把它拉回那心一境性的安頓境地裡,讓心歸一,不使這顆心焦躁不安,不使分心到外面去,若是真地分心到外面,那就表示這顆心虛軟無力。當心無力的時候,要思考什麼都不行,如果可以思慮時,也無法使盡全力思考。一旦經歷了安詳、安頓境地,讓心歸一後,再來審思魔拉納正念,憶及死亡,接下來就可以觀照到死亡的真實相,好像從沒見過、沒思考過、從沒知道過、從沒體驗過一樣,也從未如此深觀照見過。當心進入安詳、安頓的境地後去觀照死亡。觀照到死亡後,再把死去的屍體做分類檢視。那是什麼 ﹖ 要讓自己看的一清二楚。因為心已經經歷過安頓的境地裡,心一境性,心也就不會搖擺不定、飢渴,跟隨著正念覺察的路在走。
接下來,實知實見審觀身體後,曉覺身體的這一切並沒有什麼好摭取的,知曉、觀及各種身體的變化,想審觀還是不想審觀,看到還是沒看到真實相都無所謂,實相它原本就是這樣了。那迷戀者是誰 ﹖ 迷醉者到底是誰 ﹖ 誰賦予這個身體的價值 ﹖ 最後終必回到知者、也就是這顆心,這個心就是之前已經說過的關鍵點,要回去找到那個點,也就是要回來護衛這顆心啦。一切種種的戒律,無非就就是要護衛這裡,也就是護衛這顆心。當我們返觀自照後,就會發現無論是戒、定或慧,全都匯歸在這顆心裡,也就是這顆心、這個知者,它去迷戀這一切;就是這顆心帶去迷戀、沉醉,重視並關注這一切,所以我們應該回過頭來觀照這顆心。
我們的這顆心就是肇因,這顆心也是阿逆張,無常;禿扛,苦。有時滿意、有時苦、有時樂,苦樂參半,這也是無常。當這一切是無常、是苦,這樣又怎會是屬於我的呢 ﹖ 這就是阿那搭,無我、不是我,同樣地,這顆心也不是我,要從這點去否定。這就是佛陀宣說的法中之最,佛陀旨在否定、旨在教導一切皆非我,這顆心不是我、也不是我的,也就是我的這顆心,不是我、也不是我的,這裡面有生、有滅,怎麼會是我的呢 ﹖ 有無我的因子在裡面。
當心都了然否定了,哪還會想從中去摭取什麼益處、求取什麼意義呢 ﹖那些被觀照、驗證、顯明的主題被徹底否定之後,被觀照、驗證、滌清澄明後,實見實知,隨後就會產生厭離、鬆、放,不復摭取、空空如也,就是這樣啊,清淨無染的境地,這就是佛陀與尊師們認定的至高卓越的境地。
一切假說法若想來抓取內心的清淨無染,那是不可能的。正所謂 ﹕ 逆趴囊 巴拉芒 筍央 ( 備註 ﹕ Nippanang Paramang Sunnang ﹕ 巴利文音譯為逆趴囊 巴拉芒 順央,字義直譯就是 ﹕ 涅槃是空,也就是完全沒有無明染污、貪瞋癡等,無有輪迴之因。) 空,也就是沒有因子可以導致再來死生輪迴。 逆趴囊 巴拉芒 蜀扛 ( 備註 ﹕ Nippanang Paramang Sukkang ﹕涅槃至樂 。),涅槃至樂,滅盡一切 (輪迴之)因之樂,無他樂可與之比擬。
猶如前述,諸位前來剃度為僧,應當謹記、自覺、慎思、明觀,從初行到知者,也就是這顆心,最後講到這裡,這些就是佛教根基裡心修中的極至。佛陀的旨意也就是 ﹕
觀心 ! 放下,是在心裏放下 ;解脫,也是從心裏去解脫。不是在他處。法談就到此為止吧,接下來是禪坐時間。
佛曆二五四八年六月六日
對僧俗二眾之晨間開示
猶如法蔭清涼的菩提樹倒了下來一般,今天知悉我們尊崇、敬愛的尊師剛在昨天離世了。位於錫清邁縣龍開府阿蘭雅曼舖寺的住持 ﹕ 龍補 蓮大長老,高齡九十餘歲,比龍達 摩訶布瓦長老年長二至三歲的樣子,我不是很確定,如果是年長二歲,那就是九十五歲了。大長老昨天離世,靈柩目前暫時安置在帖希林它拉襪寺七日,舉行淋水沐浴儀式後,再移靈回阿蘭雅曼舖寺。
龍破我本人就不下曼谷了,就在阿蘭雅曼舖寺這邊等著大長老回來再頂禮了。大長老也是我們的法蔭菩提樹,法說遍及普羅大眾,為舉國上下所尊崇。另一位是我的後輩,鋪吟啷寺住持摩訶 芒功尊者,他是位頗為人知、尊崇的說法師,才五十幾歲而已,也突然就撒手離世了,染患流感病毒,可能還加上瘧疾或出血性登革熱的樣子,聽說是跟蚊子有關,詳情我也不清楚,靈柩在烏波府,約莫在六月十一日舉行火葬。簡言之,老僧壯僧全都死去了。
龍破我本人也不該有所怠慢、疏忽的,因為上下夾迫著龍迫。上有龍補 蓮大長老,九十幾歲高齡才離世,看來也算是合情合理;下有摩訶芒功尊者,年齡比我還小就先走一步了,這我可要好好省思了。這就是死劫,我們應當經常思維 嗎拉囊 昧 趴威撒滴, ( 備註 ﹕ Maranag me bhavissati 巴利文音譯為摸拉囊 昧 趴威撒滴,意譯為我們一定會死。)不應有所鬆懈、疏忽,嗎拉囊 昧 趴威撒滴,我們應當恆常憶念死亡。
死亡不限時空,也不限何種人,誰該死或誰不該死,誰都會死,什麼時候都會死。吃飽了也死、搭車也死、墜機也死、渡船也死、坐著死、睡著也死,說不盡話不完的死法,結論就是,死時什麼姿勢都有,因此我們要準備好、時時銘記在心,然後盡量累積善德,這就叫做不怠慢、疏忽的人。
今天是佛曆二五四八年六月的月圓日、大布薩日,也就是誦戒日。布薩日當天,我們居士應當持守五戒,至少是五戒,或再多些就是烏波薩他的八戒,如果可以的話,盡量持續在每個大布薩日時持守五戒,因為大布薩日並不常有,每隔約十五天才有一次大布薩日。
要是放任不管、悉聽尊便,何不捫心自問說自己是佛教徒嗎 ﹖ 其他外道信徒的膜拜時間可比我們還要頻繁。就拿回教徒來說,每天規定要頂禮膜拜幾次,基督徒每個周末都要進教堂,那我們佛教徒就隨他自由,就是自由這個字眼啦,撒手隨便讓染污慾望拉去啃食殆盡,不知德善、遠離寺宇、宗教,最後只在戶籍謄本留下佛教徒這個紀錄而已。
如果問說,佛教徒應該怎麼做,要如何言行、思維 ﹖ 全都只會回答說不知道 ! 各位是佛教徒,應該要去研學一下,佛陀教導我們要運用正念與智慧,審思因果。
佛陀是知曉、睿智、醒覺、悅樂的人,這就是佛陀。我們是佛教徒,今天至少也得持守五戒來莊嚴自己的身語意,而這顆心就是號令者。像這樣的日子應該做什麼 ﹖ 至少應該持守五戒吧,不殺害各種生靈、不思竊取他人私才、不與配偶外之人有性行為或所謂的邪淫、絕不欺騙他人、不喝酒及會讓人迷醉的酒精類,導致喪失正常的知覺反應。只要具備五戒就可說是一位好人了。每天如果都盡力訓練持戒,今天訓練、改天也訓練,或是在每個佛日都努力訓練,初八練習持戒、初十五也練習持戒。等到年邁,什麼都不需要去從事的時候,再進寺廟去,去求戒、求法,時常持守五戒,不殺生,沒吃到就不吃了,活得有品質、有善德、俱足一切善,這樣才是正確的作法。
這就好比是暗的來,那總得明的去啊,就是 搭摸 抽底 巴拉壓摸 (備註 ﹕ Tamo Joti Prayamo ﹕ 四種生死,從冥入明、從冥入冥、從明入冥、從明入明。),搭摸,巴利文字義為冥暗;抽底,巴利文字義為光明。從一出生開始,就已經開始工作謀生、養家活口、扶養兒孫,也就是終日茲營於謀生積財中,然在家計穩定後,就應該轉而親近、修習戒律與佛法,這就叫做 搭摸 抽底 巴拉壓摸,也就是冥著來、明的去( 從冥入明),這樣才算正確。有些人則是 搭摸 搭罵 巴拉亞諾,也就是冥者來、冥著去,終日只會茲營於謀生就職,直到年邁了也還不懂得是時候該鬆手放下了,還在那裏忙得日夜不分的,這就叫做冥著來、冥著去。但也還有人的狀況是 抽底 抽底 巴拉壓摸,這種人很難遇到,好比說是明著來,也就是從小就知道要持戒與聆法,持續保持直到老年,依然對戒與法有著虔信,這就叫做明著來、明著去,或是 抽底 抽底 巴拉壓摸。如果是明著來、冥著去,還是冥著來也冥著去,這兩種都不行啊 !
起初年輕氣壯的,可說是明著來,懂得戒與法,也曾剃度出家學法、研學讀寫過,等到年事稍長,就開始法務繁忙起來,茫著生活資具,盲著受敕封爵以及自身地位,這就叫做 抽底 搭摸 巴拉壓摸,也就是明著來、冥著去了。
諸位應當肘思審量說自己是屬於哪一類人,可別老是沉迷、埋頭在繁忙的工作裏啊,那些死亡的人,就在我們的眼前消逝了,也時有耳聞,無論是尊師、老青少等,都在我們的眼前逝去了,因此,我們不應對死這事兒有所鬆懈、疏忽啊,嗎拉囊 昧 趴威撒滴,我們應當恆常憶念死亡。
結論就是 ﹕ 我們每個人的身體終將分崩離析、無一例外,沒人能逃離死亡,至於我們的心則繼續轉生投胎。佛陀說這顆心好比轉輪,不斷地在苦的輪迴中迴轉,要怎樣才能不再輪迴出世呢 ﹖ 佛陀觀透了實相,直到滅除了輪迴的因。那要怎麼審觀 ﹖ 心裡有很多內含物,染污無明、貪、瞋、癡等,使得這顆心追隨著染污無明四處翻滾、跌撞。
已經解脫的人會再度去查看這顆心,哪裡還有促使這顆心再來輪迴的因子,而輪迴的因子就是染污無明、貪、瞋、癡等,深入審觀這顆心,內心的那些染污無明、貪、瞋、癡等,是從哪兒源生的 ﹖ 為何會萌生出來 ﹖ 要怎樣才能祛除 ﹖
佛陀親領我們實修,證得道與果後,供與眾生修學的地圖,也就是 ﹕ 去看這顆心,想剷除染污無明,也是得從心裏去剷除。佛陀當初出家也是因為看到老人、病人以及死人後問說,有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之人嗎 ﹖ 有所謂的明與暗、冷與熱、黑與白、苦與樂,這兩種條件的對立性從何而來 ﹖ 這兩種條件從何而來 ﹖
從它的發源處,就從這點去探索吧。悲愁、闊朗、喜悅、苦痛、善惡兩業等,這些都是源自何處 ﹖ 結論是 ﹕ 這些全都來自這一顆心。審觀至此,再繼續證知 ﹕ 這顆心不是我、也不是我的,將這顆心觀為無常、苦、無我,而在觀視為無我後,放下所有的一切。
我們的心全然地放下,類似死了一樣,心死了、心放下了、心不摭取了這樣。阿羅漢聖者檢視審觀,不讓心摭取、放下,放下後的心就是清淨無染,心俱清淨,讓心煩擾、苦迫、艱難、干擾的一切都沒了,只剩 逆趴囊 巴拉芒 筍央 ﹕ 涅槃是空;逆趴囊 巴拉芒 蜀扛 ,涅槃至樂。就是這樣既空也樂。
我們俗人總會爭論到底哪個是空、哪個是樂 ﹖ 那個樂為什麼是空 ﹖ 既然都空了,又怎麼會樂呢 ﹖ 就這樣一直爭論不休。證得道果的行者就無需再問了,不會對佛陀這方面的教導有所質疑,其他未達境界的人就會開始爭論不休了,就如俏皮的順口溜一樣 ﹕ 法上滿頭包、法起裂滿頭。爭到面紅耳赤、氣到想把對方的眼球挖出來洩憤。
我們可別這樣啊,繼續持續不間段地修,直到那個境界,到時自證自知,不用再去詢問誰,就讓我們徐穩前行直到那個境地吧。如果還在死生輪迴中,那就無樂可言、必定會苦了。一下子聽到那人死了,突然又聽到這個人死了,轉眼間,死就越來越靠近自己,然後,就輪到自己了。自己死了,其實是死給別人看的,所以我們應當經常思維 嗎拉囊 昧 趴威撒滴,也就是應當恆常憶念死亡。
念及死亡之後,我們就不會迷戀自己、迷失自己,及時及知,無論從事何事都會保持專注用心,專心地、不疏忽大意地佈施、持戒。如此俱備正念正智的人,心一定是清涼的、不熱腦、不紛亂、懂得鬆手、知道放下 !
佛曆二五四八年四月二十日
對僧俗二眾之晨間開示
龍破說要去龍開府錫清邁縣應供,求供者是護持很久的居士,但因為奇怪的腰痛發作,已經痛兩、三天了,今天特別痛,那我就不去應供了,請兩位僧眾代替我去赴約。
記得沒錯的話,五、六年前也是這樣的毛病,然後就好了。算來問題應該不是出在骨頭,弟醫生這麼說,我仔細觀察也是這麼覺得,應該是筋肉的問題,感覺緊繃、硬硬的,剛開始痛的時候,同時也有扭傷的感覺,於是我盡量不做彎、轉的姿勢,結果還是會有一定程度的痛,雖然不是劇痛。
其實這也算是陰間冥差前來提醒了,冥差還是天使啊。冥差說 ﹕ 你可別失念忘形啊,這個痛喔、老喔、痛喔 ! 但如果是死期到了,冥差就說 ﹕ 死了喔 ! 這就是冥差前來叮嚀、告知了。每個人的身體都會經歷這些老、病、死,這些都是常事。
但如果沒有預先審思好,突然遇到這種狀況的話,也是會讓人感到十分地錯愕、屏息,跟未受訓練的新兵一樣,如果沒受過預訓,沒受過那類的戰鬥技巧訓練,遇到狀況也是一樣會感到十分地錯愕、手足無措了。如果我們已經整頓齊備,也持續有所思維、操演,那即使敵陣在前、準備赴戰了,我們也不會有什麼好畏懼、撼搖的,那是因為我們早有心理準備了,知道會是這樣的局勢。
嗎拉囊 昧 趴威撒滴,這也就是佛陀教導聖弟子應當恆常憶念死亡,憶念自己的死亡 ﹕ 毫無疑問地,在未來的某一天,我一定會死 ! 這就叫做訓練戰鬥、準備好接戰。但如果從沒想過自己會死,等死劫終於緩行到自己面前的時候,這顆心就會接受不了,顯得狼狽不堪……我怎麼會遇到死啊 ! 我還不想死啊 ! 我怎麼會遇到這種事啊 ! 那種事怎麼會發生在我身上啊 ! 簡單地說,就是自己無法接受。那這些自己無法接受的部分,是要請誰來評判呢 ﹖ 誰都無法替你來做評判的,這就叫做 阿搭喜 阿搭諾 那陀,自己是自己的依靠處,就是這樣。
阿搭喜 阿搭諾 那陀其實有很多點、很多型態。自謀其生,也可以叫做阿搭喜 阿搭諾 那陀;在很多部分都靠自己,也是 阿搭喜 阿搭諾 那陀。但如果是遇到死劫,那就沒有人可以幫得上忙,只能靠自己了。因此才要審思、時常覆想說 ﹕ 嗎拉囊 昧 趴威撒滴,總是有天我一定會死。我們精勤不懈地訓練自己,直到死劫來臨時,我們依然勇猛無懼,那是因為我們未雨綢繆、已有心理準備了,這也就是佛陀所教的嗎拉囊 昧 趴威撒滴,應當恆常憶念死亡。
猶如一位俱足正念的人家裡遭逢火災,他應該怎麼辦呢 ﹖ 發生火災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尋思最有價值的那個物品,一定要先把它搬出來。那這樣的話,它應該放在哪個位置 ﹖ 怎樣搬出來 ﹖ 前面著火,就從後面搬出來;後面著火,就從前面搬出來;上面或側面著火,又要從哪裡搬出來,總之就是會事先規劃好。審思嗎拉囊 昧 趴威撒滴也是一樣的道理,死亡來臨時,我們如何自處 ﹖ 有何信念 ﹖ 審思什麼法義 ﹖ 如果我們沒有事先預想好,等到死劫來臨之際,無所適從、躁動的心也不知要執念什麼,雜亂不堪,這真是沒用啊,這就叫做失去正念。
死的時候正念中斷了、失去了,或是死的時候非常怕死,這些都叫做愚蠢、沒用。如果像佛陀的弟子一樣有正念地死去,死亡到來時,心想 「啊 ! 輪到我了 !」將心歸心,繫心於心,惟觀己心,不用去關注身體。「此刻就是我個人的時機,恐怕就是這次了 ! 」心俱正念正覺後,死劫前來索命,心也勇猛無懼、俱足正念地離開了身體,我們累積了哪些福德善業,那些福德善業就會隨扈著心,帶我們往想轉世的地方出生。
當心與身體分離之際,我們也會被自己造作的種種業影響。但如果我們身俱訓練有成的正念,加上之前所作的福德善業,這樣死劫來臨時,正念隨行也就不會震顫驚慌,不會隨害怕或失正念而死去,不會來不及準備、一不小心就走了。像這樣事先準備好了,隨正念而死、同智慧而亡、整裝待備,有誰能替明天的生命作擔保呢 ﹖ 保證明天 ﹖ 今天 ﹖ 後天 ﹖ 今年 ﹖ 明年 ﹖ 都不行的。時候到了,我們就闔上眼接受死亡,以勇者之姿接受死亡,沒有狼狽、正念持心,無時無刻覺念繫心。
沒有意外、失算地死去後,隨著正念好走好去,自己所累積的福德善業也帶領我們前往更好的善趣。在生死交關之際,如果是正在坐著或躺著修習禪定,繫念觀己、正念隨伺,最終入了禪定、如實知見,不摭取,惟觀己心。死亡之際正念隨伺、入禪定境,這樣死後就可以在入禪定境後轉升到梵天界裏了。
聖僧一但知曉死劫來臨前,多數都會住於舍心、放下,不摭取一切,也就是將要斷氣前,就已經處於阿羅漢的境界了,這種例子不勝凡舉,巴利文叫做 ﹕ 七威打 撒媽席席 ( 備註 ﹕ Jivitasamasisi , 巴利文音譯為七威打 撒媽席席,字義為臨終前的那一刻,也同時證悟阿羅漢果,毫無染污無明。),其意就是 ﹕ 臨終快氣絕之際,斬斷一切染污無明,證悟了阿羅漢果。這種例子很多,因為在這個關鍵時刻,只能靠自己了,完全沒有其他可以依靠。因此我們應該提前訓練好,不可疏忽懈怠,我們的生命無常啊,總有死別之日,再怎麼愛、恨,恨之入骨也罷,大限來時各依自業分道揚鑣,來世就全都記不得了,重新茲營盲求,如輪迴轉不斷、往返去來,就像紅螞蟻沿著竹匾外圈繞著走一樣、來回不斷一圈又一圈地繞呀繞著。
因此佛陀要我們斬斷輪迴、脫離輪迴,不再來生生死死。那要從哪裡斬斷呢 ﹖ 要從心啊,從心去斬斷染污無明,把心中的染污、也就是導致輪迴的因給祛除殆盡,這就是清淨無染、結束了。這就是佛陀教導諸聖弟子及我們的根本教法,教導我們不可輕忽、漠視自己的生命,應當恆常憶念死亡。死是無常啊,也不知道自己會怎麼死,坐著死、站著亡、臥眠死、餐時亡、舟車殞命、飛旅歿亡,水中、陸上不拘處所,我們終將一死。因此佛陀才要我們繫念吸氣時憶念死、呼氣時也憶念死,吸氣了卻沒有呼氣也是死,呼氣了卻沒有吸氣,這也是死,恆常如此審思、憶念死亡,這就叫做不輕忽大意,俱足正念。好了,現在迴向、祝福各位。
第四章 絕命時 皆須捨
佛曆二五四八年二月十四日
對僧俗二眾之夜間開示
(泰國東北話)……,是啊,龍破我也這麼做,這都是所有人虔心的援助啊。供養之前,還須經過反覆再三的思量取捨,再攜家帶眷地前來供食給僧眾、累積福德資糧,即使食已滿缽,龍破還是一匙一瓢地選取。那還能怎麼做呢,盤盤都是各位的熱忱,都是歷經反覆思量,最終才攜家帶眷,拿來供養、積福的,不管良窳,這些全是家人食用、從家裡帶來的菜餚,他們這麼吃,把家常菜供養給龍破,龍破當然也要逐一放進缽裡,混著食用了。
如果跟居士說 ﹕ 「本僧只要自己必需的東西,其他東西就不要了。」這樣怎麼可以呢 ﹖ 居士看到了,就又難過地想說 ﹕ 「龍破不吃我供養的食物 ! 」
龍破還記得很清楚某次法會來了很多僧俗二眾,托缽的路線紊亂、南北不分,導致僧眾托缽時縱橫交錯、頭尾不清,有些不堪其擾的僧眾想說怎樣托缽都能飽足,就先行回返了;但另一邊成排等待供食的居士不見僧眾來到那邊托缽,就大聲吆喝說 ﹕「喂 ! 各位尊師啊,請來這邊托缽,我沒日沒夜、終於準備好膳食要供養了,無論如何,怎樣也請各位移駕到此受供吧。真地好不容易全家大小都來供養了,各位尊師啊,你們如果不來這邊應供,也真的是太過分了啦 !」
所以只要龍破還走得動,就會走過去接受供養,除非是頭暈到站不住了、走不動了,我才會離場;如果還撐得住,我還是會去接受供養。結論就是這些全都是前來積福者的熱忱啊,但要我全部都享用是不可能的。
某位居士久久才去拜訪龍補 考一次,就跟龍補說 ﹕「龍補,麻煩您喝一下橘汁,這經過很好的壓榨、過濾的。」龍補大概就回說 ﹕ 「以前我年輕的時候,你們怎不拿來給我喝啊,等到我老到什麼都咽不下了,你們才拿來供養我,這麼做感覺好像是在嘲笑我了 ! 」龍補應該是這麼說的,要等到什麼都咽不下了,才拿來供養,想想龍補也是有他的道理。居士們帶來美食佳餚,如果是龍破我當然會享用,但我如果在加護病房的時候,居士才來供食說這個好吃喔,這樣居士就別送來給龍破享用了。
(泰文)……,龍破我說東北話,你們聽得懂嗎 ﹖ 你們這些兒孫輩要誠心培德積福啊,能夠培德積福這樣很好。昨天是重要的瑪咖布薩日,就如諸位看到的那樣,昨天龍破開示有關行修的部分,那些沒有實修的人聽了可能會起法疑,但如果能按照龍破的說法、次第來實修的話,那這些法疑就會慢慢地消失殆盡,因為這些都是佛教教法的根基。一說到 「要放下、莫摭取」,在家眾可能會反駁說 ﹕ 「哎呀 ! 怎麼可能不摭取,在家居士背負著很多職責、責任的,還包含要照顧兒孫、整個家庭耶。」這點是沒錯,我不反駁,的確是這樣,但我們內心深處應當再進一步思考說 ﹕ 「即便身負再多的責任,總有一天,這一切我全都得拋下。」最後一步一定得這麼做的 ! 「即便身負再多的責任,再怎麼愛、再怎麼恨、再如何不滿,總有一天我會死,離開這種種的一切。」心裏先要這樣想好,這是自己內心的心語。
但如果是心外的語言,也就是說,我需要負責很多職責、責任,我處於何種職責、地位,就得善盡職責,這是正確的。但在內心深處,即使再怎樣地善盡職責、負責到底,總有一天,我們兩手一攤死了,攤手讓人前來淋水悼念,但悼念時淋在手中的水也是一滴不剩,全都從我的手中流去。我們應當這樣想。
做好心理準備之後,我們的心蕩然舒坦、怎樣都好,發生什麼事,都不會怪罪、瞋恨誰,只有正知見在心中堅定不搖。我們應當有堅定的信念、立場,想堅守什麼樣的德行呢 ﹖ 問問自己吧。就如諸位尊師、龍補、龍達等,他們也堅志朝離苦之路前行,沒有其他的了,這就是所謂的立場。
我們每個人都一樣、都有己責,那就克盡職守、避免疏失;至於心裏的德行,我們也應當持續在心裏想著、累積著。各位聽好啊,龍破 音叮嚀啊 ﹕ 「死了不會什麼都沒有……,死後不會什麼都沒了,死後復生……死了又會再來出生 !」我們一定得準備好。如果想說死後什麼都沒有,那我們人就不會想要從善,既然死後什麼都沒有,那還去做什麼善事啊。死了,的確一切都失去了,但要怎樣才不會一無所有呢 ﹖ 就像龍破解釋的那樣,佛陀已經解疑、驗證了這個疑問 ﹕ 死後復生,還是死後虛無、什麼都沒了。
佛世時,這個疑問也是爭論不休。佛陀在菩提樹下禪修,凝觀其心,一直達到心一境性、照見實相,並生起了宿命通溯觀過去的生生世世。龍破一再地提及、一再地述說,都是為了要表達死後並非虛無、並非什麼都沒了。
如果我們想到死後並非虛無、什麼都沒有,那在我們心中就必須累積德善啊,別從事惡行,惡念、惡語、惡行都別做,我們的身、口、意也會慢慢變好。惟有持續不斷地累積德善,我們的心也就逐漸滋潤、開朗起來,只有清涼喜樂。這是我對你們這些法親、兒孫晚輩的衷心叮嚀。願你們出入順暢、平安,返家之後,可別忘了要繼續累積德善、培善積福啊,以後有空的話,再來入寺潛修、持戒,在寺裏禪修、尋求內心的安詳、寧靜。或是這麼說吧…來充電,工作到沒電了,再回來寺廟充電 !
現在迴向了 ! 龍破要迴向祝福你們 !
佛曆二五四九年五月二十七日
對僧俗二眾之夜間開示
蛇再怎麼毒,也比不上我們心裏的染污無明,染污無明的毒害遠遠超過一切種類的毒 ! 某僧沒注意到有眼鏡蛇王,直到非常接近的時候才猛然發現,所幸手中還有傘,他就張起傘防身,那蛇只能對著傘攻擊,龍破就用這個故事來叮嚀提醒各位。
今天又是我們精進禪修的一天,佛曆二五四九年六月初十五日,從今天開始算起,再過一個半月就要進入雨安居了,才剩一個半月而已,所以各方面該準備好的,以及身語意等部分,都要打理好,就是想說這個雨安居應該怎麼做,這就是訂下殺死染污無明的計劃。人家做壞事都還預先計畫好,那我們想增養德善、把染污從心中滌除出去,也應該要預先計畫好,也就是要先預想說,這個即將到來的雨安居應該怎麼做。
你們各位啊 ! 想要增養德善,應該要有藍圖、有計畫才對,隨便想做就做,這樣毫無準則地做真的是不行。想要增養德善,如果我們審觀清楚了,認為這是自己的職責所在,那就會主動去踐行,不用被動、被拉去做。但如果真有人想威嚇、逼使我們去增養德善,那也無法逼得太久啊。如果我們自己清楚明白這麼做的理由,這樣的行動才會持久穩固,何時想到我們的所作所為也不會讓自己難過,因為這都是我們事先想仔細了,才走的路、才這麼做的。
無論是增養德善,還是做自己想做的事,都得三思,下手之前一定要權衡斟酌地看仔細,尤其是作惡,怎樣都得踩煞車,不應想著去做,換句話說就是,不該去想、不該去說、不該去做。但如果是我們修學來的德善,是使眾生離苦得樂之法,(備註 ﹕ Niyyanika Dhamma ,巴利文,字義是使眾生離苦得樂之法。)或是世間或出世間的悅樂之法,而且有遵守佛陀與尊師的法與律的規範,這些即使不願意做,但思及它的正當性與合宜性,同時也符合法與律的規範,這樣即使自己不想做也要驅使自己去做。因為只要跟佛陀的教法有關,如果要先等到自己的心想做後才去做的話,多數都不會是這樣的情形。
這顆心想做的事,通常都是往低下的方向走,多數都是惡的;至於德善,心通常是不會想做的,這是亙古以來就有的的狀態了,不是因為現代、或是個人自己才出現的狀態。這個說辭,佛陀、諸聖弟子以及尊師們早都已經說過了,說 ﹕ 「從惡易、行善難 !」這個教法的本基分為兩個部分,就是﹕ 「善者從善易、從惡難;惡者從惡易、從善難。」
無論如何,能成為善人,也是經歷過無數次與惡的搏鬥;終成為聖者,也是歷經了無數次與諸惡的搏鬥後,最終才凸顯出自己的卓越。就好像求學求知,這也等同於跟自己的無知對抗一樣,從學寫字開始到現在,跟自己的無知、愚蠢對抗也已經過了好幾年的光景,才會有今天的所知以及聰穎程度。
諸位聖者也一樣,成為聖者前,也是歷經叟拉曼、灑給拉咖密、阿那咖密、阿拉漢這四果,與自己數不盡的愚痴無明對抗過了,方才成為今天的聖者。因此跟自己內心的諸惡、也就是染污無明對抗,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不是件容易戰勝的事,要持續不斷地與之對抗,持續不斷地訓練,一再重複地做、不斷地改進、傾聽、調整,使身、語、意的品質逐次提升。但如果任隨惡流而下,想做就做、想說就說、要想就想,從未違逆過自己的心,這樣又怎能成為一個好人 ﹖ 如果從未培育過這顆心、從未改善過習性的話,這樣怎能成為一個好人。因此,一個好人、良僧、善信、心性高卓,他們必定是訓練者,一定是截斷者,一定是德善入心的累積者,這樣心性才會如此高卓。
你們各位聽好啊,謹記這點,沒有人能比自己看自己還來得更清楚了,只有自己清楚自己的程度到哪兒,自己的修證到哪兒,沒有人比我們自己還清楚。
你們各位仔細觀察自己一下,法,是歐巴哪伊勾 (備註 ﹕ 歐巴哪伊勾,巴利文,導向(涅槃)的,最終導向(涅槃)的。)的,一切都回歸到自己身上吧 ! 如果自己可以依循尊師所指導的方法修行,那種種的悅樂、安穩、繁盛、自信等,都將榮耀地油然而生。如果這世間已經無人修行、遠離諸法了,獨我一人也要修踐佛法,我要奉獻一己的身軀、性命給佛、法、僧、德善、因果理則等。要是意志如此堅定,那信念就不會有任何動搖了,誰要怎樣都隨他去世間生死流轉。我們都知道染污摭取遠多於清淨法,邪惡遠多於德善,惡人遠多於善人。
佛陀曾教示過 ﹕ 牛毛與牛角,哪個比較多 ﹖ 自己去想想吧 ! 修踐法者就像是牛角,至於那些對法沒興趣的人、沒興趣整頓、修正自己身、語、意的人,就像是牛毛那麼多啊 ! 佛陀在當時已經教示過了。
對於現在、這個世代的人,我們無須疑惑說,他們怎麼會這樣啊 ! 會這麼說、這麼想,不過只是突顯出自己愚蠢罷了,真要說的話,也只能是內心自行觀察的私下結論,但內心深處應當明暸 ﹕ 諸惡遠多於諸善,諸善乃是少數。但無論如何,都要回觀己身。一天之中,我們往哪裡想,縱容心往何處去,如果隨心縱意而去,毫無任何警醒節制,不思德念善,不清淨改善身、語、意,那這樣就叫做 ﹕ 自己的惡多於善。正念若能無時隨行、隨伺在側,想的一切都是戒法,也就是想著如何滌淨己心的染污、如何積善培福等等,所想的一切都是心裏的福德,沒有掉失正念,也沒有忘我自大,這樣就叫做 ﹕ 我們是培德積福之人,惡多於善。不用去問別人了,看別人的狀況也是一樣的情形。然後再回觀己身,回到自己身上之後,我們就會知道說,這個世界就是這個模樣,沒有別的可能,一定就是這樣了,無須再有什麼好疑惑的了。
請各位謹記在心,任誰再怎麼善惡好壞,自己一定要過得去、在水準之上,要有清涼喜悅,心俱法與德善,以至使心達到聖賢之境地。別人如何,那是別人的事,但我自己本人一定得在心中培德積福,逐次增上,依據佛陀與尊師對眾生教示的法範德規。我們都是佛陀的其中一位男、女弟子,再怎麼窮苦困頓也要跟隨佛陀的足跡,願我得能證見初法、中法以及究竟法,終極的目標就是證得終極究竟的法、成為至高的聖者。
自己的發願或是冀望,目標要訂得高一點,預定高一些,因為這樣我們的努力、堅志、決心等才會跟著提高。如果我們希求的目標低,那我們的所思所為也會跟著低了下來。就好像當下這個世代的教育一樣,假設我們是學生的話,社會最需要哪個科系,那個科系就是我們熱門的、都想去讀的系所。
如果我們每天都不專心、不在乎讀書的話,想要學有所成、達到最高的目標恐怕是很難。但如果我們的目標高、決心高,我們就會盡力準備好達陣達標的因子,盡其所能準備齊全、不使有任何疏失,最後成果總會如己所願,即便無法達到終極目標,也是離之不遠了。那是因為我們的積極、用心,跟那些漫無目標、日日渾噩、隨便做了算的人相反,他們沒有希求、毫無目標,不知最後要走到哪裡去。
那就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最後只能落得隨處漂流,像是撥弄屎糞的木條一樣搖擺不定、沒有定則。這兩類人,我們要選擇成為哪種人呢 ﹖ 是做個有原則、堅志、決心高的人,還是做個隨風逐流的人,或者做什麼人都可以 ﹖ 事實上,我們應該做個目標高上的人會比較好,至於決心高低與否倒是其次,因為最後我們總得往目標走去。
各位,培善積德、累積善業,將會帶給我們悅樂,千萬別大意疏忽,我們的生命絕對是不定、無常的。從今天起,不知是哪天,但總會有一天,我們的生命也將會與我們訣別。某次、某些事、某些時候,我們或許會有意外。我們的生命怎會是這個樣貌啊 ﹖ 那是因為生命是不定、無常的。
準備就緒,也就是在行住坐臥中,都用心、專志於不大意疏忽,這是最好不過了。你們各位啊,無論是多麼地貧富苦樂,無論處境有多麼地困苦,但可別讓你們心中的法有所缺失啊,這點很關鍵、有其必要性,我們應當經常審查心中的德善與戒法,如果做到了,那心中就會俱足悅樂、安寧與清涼法喜,無須外尋,心中穩固密實、有自信。烏巴叟、烏巴席嘎, (備註 ﹕ 男眾、女眾的巴利文音譯,舊譯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沙彌,我們的心不要過度地往外遊蕩啊,這個世界就是這樣而已啦。我們這一世的福報波羅蜜大致上就是這樣而已,應該不會變成一疆之主、皇帝、富翁、億萬富翁,但我們應對成為阿羅漢這個目標有所期待、堅志,如果我們能夠嚴謹精勤、戮力修行的話,那就會跟諸聖者一樣,道、果、涅槃會在前方等著我們,即使還未抵達終極目標,我們也不會處於低劣的境地。好比有一個人去賺錢、另一個人只會睡覺、什麼都不管;一個人雖然覺得此世不可能成為億萬富翁,但還是非常勤奮努力,堅忍地攢錢,至少他還有飯吃、衣食無虞,不至於艱困匱缺。但另一個人卻想說,怎樣也不會成為億萬富翁,就垂心喪志、放棄努力,沒有出去工作,不在乎賺錢謀生,那這麼想的人從生到死都會是窮人。如果知道怎樣都不會變成富翁,但還是非常地勤奮、堅忍地謀生,那終其一生他可以安頓、養活自己,享有清涼悅樂,這全都是勤奮帶來的結果。
如果要做比擬,修行也是類似的道理。即使還不能脫離生死輪迴的苦,但我們還有戮力、堅志、用心,那諸德善也必定會流入我們的心中,或多或少都會帶給我們蔭涼法喜的。
因此我們可別疏忽大意,為自己培德積福,這個生命是不定、無常的啊。可別輕忽了佛陀與尊師們的指點、教導啊,到現在為止,我們的生命已經幾歲了 ﹖ 沒有人能保證還能活幾年。生命就有如針尖上的芝麻,不知何時才會落下。芝麻的確是可以停留在針尖上,但何時會落下,就沒人可以保證了。因此各位可別怠慢、大意啊,要去培德積福、佈施、持戒、禪修,尤其是別忘了要禪修。
今天在座的各位準備好要來禪修、安頓這顆心。獨處禪修時可、時不可,但如果可以聆聽尊師的指導,或是像這樣前來團聚禪修,至少我們可以知曉、研習行修這部分的知識。
有關禪修的部分,尊師們應該已經傳授過很多方法,也歷經好長的一段時間了。例如,剛開始要如何繫念所緣等等,尊師們的教導不離佛陀教法的根基,我們有時還會覺得這些教導過於重複、頻繁,但我們回顧自己的作為又是如何呢 ﹖ 尊師所說的,做得到嗎 ﹖ 那一再重複的教導,我們有在實踐嗎 ﹖ 所作所為,有跟尊師教導的一樣嗎 ﹖ 絕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去檢視、觀察自己,只想說一直重複聽、聽到厭煩了,但卻從沒有人去想過、去改善或解決染污無明在心中蹂躪、摧殘著我們。
我們當以檢視自身為主,尊師指導說 ﹕ 「好,以鋪偷為所緣喔 ! 」我們真地有在繫念鋪偷嗎 ﹖ 真地有按尊師的教導繫念呼氣、吸氣嗎 ﹖ 還是右耳進、左耳出,就跟佛陀指責的那樣變成摸咖 (備註 ﹕ Mogha ﹕ 摸咖,巴利文,無用的、無益的、空的、無效的、笨的。 )的比丘、摸咖的女眾、摸咖的男眾,是這樣嗎 ﹖ 如果我們漠然無視,那我們就被歸類在佛陀所指責的群體裡了。
摸咖,巴利文的字意為毫無用處,聆聽再多也毫無用處。如果聆法之後再拿來修正自己的身、語、意,那人就不會是個毫無用處之人,是位準備好的人,是位從聆法中獲益的人。我想各位聆法之後,再拿去修正自己的身、語、意,或多或少都好,要全部修正恐怕是不可能,應該是有些可以、有些不行,關鍵就在於 ﹕ 要仔細觀察自己,不讓自己掉失太多的部分,要盡量去做到。
例如繫念所緣在呼吸,吸氣時要正念覺察、呼氣時也要保持覺察的正念。吸氣時,默念 鋪,呼氣時,則默念 偷,要正念覺察吸氣、正念覺察呼氣。這就是佛陀及尊者阿旃 曼所教導的禪修入門,以鋪偷為所緣,吸氣的時候默念 鋪,呼氣的時候默念 偷,時時保持正念覺察。薩底,就是能回憶、記得;閃吧參呀,就是時時保持正念覺察。 ( 備註 ﹕ Sati ,音譯為薩底,一般通譯為正念,泰文義解為記得、能回憶剛才所發生的事。sampajanna,音譯為閃吧參呀,字意為時時保持正念覺察。通常會連著一起說 ﹕ 薩底閃吧參呀。)這也就是在呼吸時,必須時時保持正念覺察呼吸。
喪失正念,就表示沒有修行。我們光只是坐著、蹲坐著,那也沒什麼好處發生;但如果是坐著,且隨時對呼吸都保持著正念覺察,覺知有在坐著、並在吸氣、呼氣,那就是我們正在禪坐。你們各位在茅棚、大殿,哪裡坐都好,請去觀心、請去覺身,以默念鋪偷、鋪偷……為所緣,正念覺察吸氣以及呼氣,這就叫做禪修了,剛開始的時候請繫念在吸氣與呼氣上。
當心安頓下來到一定程度、成為心基後,接下來就是審思。審思,就是回憶、臆測、想像,審觀自己的身體。自己的身體包含什麼呢 ﹖ 例如有人去世,我們去參加葬禮的時候,就聚心會神地臆想說,總有一天,我也會跟他一樣死亡;跟心、跟自己的感覺說,總有一天,我也會跟他一樣被火葬、火燒著,所以我可不要輕忽大意啊,我勢必會死啊,隔天他就會被裝進棺材裡,然後火葬了。
就這樣灰飛煙滅了,燒掉了身體,一生就這樣結束了,只剩心離開身軀,這是名法或是叫做知者。五蘊的部分就燒掉了色蘊也就是色身的部分,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即使淋上香水、酒或藥水等,色身都已經被燒掉了,只剩下這顆心離開了色身,依照個人的善惡業力去轉世了,如果積累的是福德善業,那這些善業就會護衛我們的心前往善趣,轉世到喜歡的善道去了。但如果我們沒有準備好,只有為非作惡,那這些惡業也會陪護在側,帶領我們不斷地去頭胎轉生為豬、狗、雞、鴉等。
死後不會什麼都沒了,消逝的只是身體,我們應當時常審思說,這個身體不是我的,無庸置疑的,這個軀殼總有一天會被火化,那我們不應過度沉迷在利益、爵位、讚譽等一切外在事物上,誤以為自己聰明絕頂,但其實是愚蠢至極啊。若依據佛陀教法的根基定義,眾生就只因為沉迷世間而導致愚昧的,此外無他,全都是摸咖比丘、摸咖女眾、摸咖男眾,重視不應該重視的,不重視應當重視的,那應當重視的是什麼呢 ﹖ 審觀一切到澈見實相,根據所傳授的基本教法,就是要懂得審觀、正念隨行,這就是我們應該重視的部分。
身處外在的世間裏,去茲營攢錢不過只是為了謀生罷了,但擔憂、惋惜這輪迴世間裏的爵位、地位等等的一切,根本就沒有什麼用處,尋來找去也拿不出什麼益處。我們應當時常思維這個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 對生命有利益的東西是什麼 ﹖ 我們的生命還能活多久 ﹖ 生命中真正的幸福是什麼 ﹖ 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 我們的這個生命要以什麼方法來離苦、脫離輪迴 ﹖
這些問題就讓我們常盡心力去審思、鑽研好了。我們繫念所緣在吸氣與呼氣上,正念隨身,就像看家一樣,我們同時也會看到其他跟我們相關的事物。我們如果失去太多的正念,甚至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完全喪失了正念,這樣我們就會看不見德善,無法完整地看到一切,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這些都是因為喪失了正念。但若正念隨行在側,我們就可見知何為該與不該,身語意的該與不該,這樣做是正確的嗎 ﹖ 這麼說是正確的嗎 ﹖ 俱足正念的人自己知曉。
以上是根據佛教的修行方法來做說明,各位要好好專心修行,以觀呼吸為主緣,等達到安詳、安頓的境地後,再來審觀身體。這個軀殼能有多少的壽命啊,父母、兒孫、手足、親族、夫妻、遠近親屬等,各自凋零、各有各的路要走,無庸置疑的是,總有一天,我們也會跟他們一樣走了,愛妒憂悲等等,都只不過是生命中短暫的毫光片羽罷了。比我們早走的那些人也是愛繫憂念著家人、手足、親族、友朋、官銜、地位等等,不比我們遜色,死後也從未見他們再返,只有重新輪迴再來出生,新的世界、新的生命,遺忘一切、重當稚童,我們跟他們一樣,也將會是如此。因此我們應當整裝待備,可別過度耽溺沉迷這個世間,應當回來繫心於呼吸這個所緣之上,隨後再來審觀色身,從頭髮或是頭到腳掌,審思這個身體有什麼組成 ﹖ 總有一天,這個身體也會分崩離析,化為地、水、火、風,就剩這四大元素而已。說來身體也就這四大而已,地大的屬性就是硬,例如骨頭;水大,就是血、尿等;風大,就是呼吸氣息、腸胃等體內的空氣、氣體;火大,就是促使身體溫暖、發熱的元素,在體內燃燒、調整體溫、不使敗壞。進食後,火大也負責消化處理這些食物。
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存在身體裡面,然而這四大有主人掌管著,這個主人,就是心,心屬於名法。佛陀要我們關注的,就是心,掌控身體的那個心,這顆心非常地好管閒事,耽溺迷醉在形形色色的各種事物上,這就是心,這個名法就是看不到自己,但卻心知肚明它自己是誰。
佛陀要我們審思,以繫念呼吸這個所緣為開端,續以方才所說的那樣審觀身體,從而觀照、知曉、親見到這顆名法的心。如果我們不見呼吸、不觀己身,也就無法親見這顆名法的心,因為心極為精細,須要依循次地才能得見。
當審觀見到心時,會發現這顆心非常地好管閒事,耽溺迷醉在這個世間裏的種種,一切都存在這顆心裡面。這心裡面還有捏造、干擾、強迫等因子,那什麼是強迫呢 ﹖ 強迫就是染污無明。親見佛教教法的根基,佛陀說,迫使這顆心幻化出一切的,就是染污無明,它讓心去想著種種事,隨著低鄙之流而思,染污、貪、瞋、癡之流帶著心往卑劣的方向走,落入卑劣無恥之境。因此佛陀才要我們審觀己心,觀照己心,心是無常、是阿逆張(備註 ﹕ Anicca 阿逆張、或阿逆紮,無常的巴利文音譯。),也就是不定;禿扛(備註 ﹕ Dukka 禿卡、或禿扛,苦的巴利文音譯。),只要有無常就有苦;阿那搭(備註 ﹕ Anatta 阿那搭,無我的巴利文音譯。),只要有苦就不是我、無我。佛陀要我們回觀己心、回觀這個知者,不去觀看心外之物。
剛開始,佛陀要我們處於戒法的框架裡,先培德積善;接下來,再繫念所緣在呼吸上,時時覺知呼吸、正念隨行;然後再來審觀身體的組成,這裡面有地、水、火、風四大元素以及三十二身分。最後再去思維誰在控管、摭取這個身體 ﹖ 那就是屬於名法的心,名法不能以肉眼看到,就跟微息、空氣一樣地精細,如果說成是微息、空氣那樣也可以,但絕對不會有人比我們自己還清楚。
這點至關重要,也因此佛陀與諸聖弟子才會凝觀此心、此名法, 這顆心非常好管閒事,一切都是從這裡萌生的,這顆心並沒有實體,是一種力量,就像原子一樣的力量。我們抓不到這力量是從何而來的,一旦原子爆炸,一切全都將灰飛煙滅、被夷為平地了。心也是這樣看起來沒什麼、也看不到,但它的力量無限大,支使我們運作、造諸惡業、惡語、惡行,一切都是源於心。所以我們最應該關注的就是這顆心,或是以法來治心、觀心。
因此,心是老大、心是首領,一切都在這個關鍵點。如果我們在修法、說法時,只提到心外之事卻沒提及心,那就表示此次說法還沒圓滿完結,因為一切都是來自這個關鍵點、這顆心啊。各位持修已久的各位老參,如果只有審觀、繫念呼吸而已,這樣是毫無用處、或是只有些微益處罷了。我們還須竭盡所能地審觀,審觀之後,再來觀心,因為一切種種都來自這顆心,我們不去探詢這一切的根源,卻只停留在觀呼吸這個階段,這樣是不行的,這樣根本就毫無用處,或是只有丁點益處罷了。
如果我們凝觀這個知者,也就是這顆心、這個老大、這個首領,時時觀照心的各種思緒、動靜,這樣我們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凝觀他人的心就跟凝觀自己的心一樣,將己心與他心類比、將心比心,我們就可以更清楚地觀知他人的心,他人任何的言行與念頭,我們先凝觀己心就好,因為己心與他心都差不多,有染污無明的心都是沒多大差別的;如果全都已經證得阿羅漢果,處於同一個等級、沒有差別,他也會清楚地知道,在這同一個圈內的人處於什麼境地。
歷經審觀後,請各位返問自己的心,以守觀己心為主,道、果、涅槃都在這裡、這顆心裡,就是這顆心帶領我們去輪迴轉世的,心裏如果還有染污無明、貪、瞋、癡等因子,那就還得成為云云遊子,因為這還有資糧、還有放進行囊的資糧,資糧就是染污無明,這個資糧不停地帶去生死迴遊。染污無明若被完全斬斷、沒有因子也無任何糾纏關聯,唯有清淨無染的心,沒有染污無明、貪、瞋、癡,這樣的話,道、果、涅槃也就無需提及了,就在這顆心裏,而這顆心也不會再來輪迴流轉了。這顆心停下來了,就好比牛車的車輪靜止不動、停止輪轉一樣,道、果、涅槃就在這個點上。逆趴囊 巴拉芒 屬扛 逆趴囊 巴拉芒 筍央,就是在這顆心裏面,不在其他地方。各位要專心修行啊 !今天開示的總結,初論群居生活,應戮力培福積德,即便他人都不修行、不持戒、不供養、不培福積德,我個人也要好好培福積德、累積德善挹注己心,全世界的人都不做也無所謂,我個人一定要做,我個人虔信著佛、法、僧三寶,我本人虔心奉獻自己的身體、性命給佛、法、僧,善惡福罪是存在的、地獄天堂也是存在的,美德善行是存在的,道、果、涅槃也是存在的,我本人一定奉行不渝。
這些想法就留在心裏就好,不用說出來,在心裏說就好了。哪裡可以培德積善,就著手去做,別從事非善。審思尊師們的指導教示說,這個不好喔,我們就盡力禁止、減少、棄離這些非善行,回過頭來培福積善,然後繫念呼吸此一所緣,去訓練看看吧,我們看得到的。
我們如果沒有正念覺知,從沒訓練過,那要想知道自己或他人的德善是很困難的,那是因為自己沒有正念之故。倘若俱足正念覺察,是摩訶正念、摩訶智慧,安穩地存在自己的修行裏,若要審觀智慧的部分,那就會分明清楚、知其來龍去脈。之後再來審觀己心,審觀自己控管言行的意念,當心看得清楚、如實後,再來觀心、從心去放下、從心去不摭取、從心去釋然,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我的,是不定、無常的,禿扛是內心的苦,悲喜暗明,自己的心最清楚。因此我們要從心這裡去不摭取,道、果、涅槃就在前方等著我們;說真地,不是在前方等著我們,而是我們走去尋求道、果、涅槃的。然後再從心裡把染污之輪給剔除,這是從心裡斬除,不是其他地方。染污存在心中,應從心去觀照,從心去解決、從心去放下、從心去解脫。
本次說法就到此結束,接下來就是禪坐,禪坐時繫念於吸氣跟呼氣上,或是審觀色身,身體的一節節骨頭也是可以的,根據自己長久以來擅長的修習經驗來做。那些初學者就以繫念呼吸為主就好了,接下來是禪坐時間。
佛曆二五四四年三月二十二日
對僧俗二眾之晨間開示
阿旃我常說,你們現在來寺廟真地是萬分舒適了,有大殿及休憩處所,以前初次行腳來到這裏,把落葉掃來當床鋪睡,在山陀果樹下睡, (備註 ﹕ 山陀果, santol,泰文音譯為嘎同,中文又稱酸多果、大王果、山陀兒果,熱帶果樹,原生於印尼、馬來西亞等地,分紅果與黃果兩品種,泰國則只有黃果一個原生種,目前市面上多為改良種,果大肉甜,原生種果小肉酸,比網球大些。)把落葉掃來聚集起來後,吊起行腳傘就住了兩到三週,當時還下著雨。時值二月,除了需要把蚊帳仔細地壓在草蓆下,防止蛇、蠍、蜈蚣等在夜裡鑽進來咬人以外,其他動物我也沒什麼好怕的了,那時虎、熊也沒有了,建寺的那個年代大型動物剛銷聲匿跡,蛇類倒還不少,因為接近水源,走到哪兒都會遇到蛇。
來到這個時期,這裡真地是極其舒適了,有電力、有自來水、有休憩的茅棚等,跟以前相比可真地是好太多了,就當我們是來出家修行、前來潛修、雲遊行腳吧,曾經住得舒適愜意,現在能夠出來行腳到這種地步,已經算是不錯了。
對僧眾來說,理應比這還高階一點,應該去住在山崖、密林、深山、遠離人煙的斷崖、洞穴,或是亂葬崗等清幽僻靜處林林總總,這都是為了便於審觀己心,如果住在舒適享樂之處,那又會是另一種心境了。住在讓人怖畏、獨身之處,心就會有些驚悚、畏懼,一顆驚懼警醒的心若要繫念所緣,通常都會比較容易成就。
如果選擇住在舒適的地方,那我們的心也會隨之安逸、鬆懈了起來;如果住在令人怖畏的地方,那我們的心會因為驚懼、怕死,就容易轉而持續繫念在吸氣與呼氣、鋪、偷的所緣上,此時要去繫念哪個所緣,心就很容易住念在那個所緣上,這都是因驚懼而有所警醒之故。
尊師們也因此要徒眾去覓居偏避、怖畏之處,如亂葬崗、洞穴、斷崖、密林,遠離村落等安住後,再來審觀、覺知自我,因驚懼而警醒之故,正念覺察也就隨形隨伺。這怖畏也能幫得上忙,讓心不會四處胡思亂想,繫念哪個所緣,就住念在那裡;要想審觀色身、身體,就能觀見實相,思及死隨念,也就是審思死亡。
審觀說,我們一定會死,無論身處何處,有何建築護衛,住於私家、豪宅、城市等都一樣,一旦大限來時,無庸置疑地我們都得與世訣別。即便是醫術高超的神醫、有諸大神通的佛陀都一樣必須落在死神之手、也就是死亡,無法逃脫。人類最怕的,就是死亡。
住在山林中也是一樣,怕這兒、怕那兒的,說穿了,無非就是怕死。
如果不怕死,我們就應當激勵自己說 ﹕ 「喂 ! 你要去哪兒 ﹖ 你死不了的 ! 有什麼好怕的 ﹖ 」你的心就會立即充滿了勇猛的抗衡蠻力;或者,直接問自己到底是在怕什麼 ﹖
例如怕蛇,怕蛇咬,那咬到之後會怎樣 ﹖ ……死了。被老虎吞噬會怎樣 ﹖ 咬到就死了。厲鬼來捉弄,怕鬼來扭斷脖子、怕鬼來嚇唬、嚇破膽就猝死了。總歸一句,就是怕死,可是我們到哪裡都一樣都會死啊,既然怎樣都逃不過一死,那這顆心可有什麼法,能續存於內心、終免於死亡呢 ﹖ 往生來世,還是得死,那有什麼東西是可以 (導致) 不死的嗎 ﹖ 佛陀已經指出道路了,這不死之路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等,以及四聖諦,這就是促使我們不復再來生、老、病、死的唯一道路,其他的路依然只會導向世間苦的輪迴。
因此我們應當專心致志戮力禪修,在我們臨死之際,死是必然的、也是生死交關的關鍵點。例如正值手術開刀或快要斷氣離世之際,我們不應擔憂任何事物,只需繫念鋪偷這個所緣,或所作的德善,憶念自己累積的所有福德,孝順、服伺父母及尊師,持戒、禪修,同時也盡量在心裡默念祈願說 ﹕ 願自己悅樂,願別人也一樣悅樂……等等,願彼此無怨敵,誰也不憎恨、誰也都原諒,對所有人、所有眾生。默念祈願後,再來繫念鋪偷、呼吸這個所緣,心無旁鶩、雜念。如果有人可以讓心做到這樣,讓心安詳、安頓,心無出離所緣,或進入安止定,或達到心一境性,如果在這個時刻死去,那毫無疑問地,下一世他必定會轉世到梵天界去,那是因為在死時入定,必轉生梵天之故。
那些憶念自己已累積的所有福德的人,要持續憶念自己從孝順、服伺父母及尊師,持戒、佈施等善行所累積的福德,要持續憶念著,直到氣絕身亡時,我們就會轉世到天界去,那是因為死時的心是善心。但如果我們的心想的盡是仇恨、怨懟、敵視,擔心這兒、擔憂那兒、掛念兒孫、房產、田地等,那死後就轉世投胎變成蝨子、青蛙、樹蛙、蛤蚧等;如果死前心懷瞋恨、怒仇,死後就轉世投胎變成虎、蛇等凶猛的動物,甚至投生到地獄裡炙燒去了。
心要離開軀殼的時候,是極其關鍵的時刻,一定要事先修習準備好,如果沒有任何準備,那以前即使累積了再多的福德,也還是有可能會投生惡趣,就像兩、三天前說的那樣,阿叟卡王豎立了無數穩固的佛教硬體物質,兒子瑪欣達是阿羅漢僧,女兒桑咖密達也是阿羅漢尼僧,阿叟卡王是兩位阿羅漢的父親。 (備註 ﹕ Asoka ,巴利文音譯為阿叟卡王,舊譯阿育王;Mahinda ,巴利文音譯為瑪欣達,舊譯為摩哂陀,為阿叟卡之子;Sanghamitta ,巴利文音譯為桑咖密達,舊譯為僧伽密多,為阿叟卡王之女。)
即便如此,阿叟卡王死後還是因為瞋心而轉生為蛇,恨說繼位者怎不照他敕令的遺囑來執行,也就是拿出部分的皇家財產來做佈施,繼位者無法執行遺令,因為疆域內百姓濟濟,要養護眾民、營運整個國家。
這是一個例子,另一個例子就是某位雲遊行僧餐食後消化不良。入夜後,就先把剛縫製好的袈裟染色、洗好,這位行僧很掛心這件袈裟,是他有史以來最滿意的一件了,是僧友縫製好送給他的。到了夜間,食積不化導致他喘不過氣來,最後就這樣死了,斷氣之時還一直掛念著這件袈裟說 ﹕ 「喔 !這件新袈裟我都還沒穿過啊 ! 我怎麼會這樣就先死了 !」就在掛念袈裟的那一刻死去,迅即投生為依附在袈裟上的蝨子或螨,還在那袈裟上掛念著。
說到出生,有四種出生的型態 ﹕ 胎生,受胎孕育而生;卵生,以卵之形而生;濕生,在髒濕之處生;化生,無中而生,無所依托、突然生化而出。這隻螨大概就是因為臨終前心的執念,突然在袈裟上生化而出的。隔天一早僧團就把這位死僧火葬了,火葬結束後,僧團通常就會集會,準備處理離世僧眾的遺物,哪位是侍者、哪位比較親近,就讓他們先選取,想要缽、袈裟或哪塊布,都依斟酌的次序去挑選。
下一位挑選袈裟的僧眾是哪位……,就再斟酌後決定,這就是僧眾離世後,處理遺物的捐出流程。火葬後,僧團就集會準備處理遺物,那隻螨當時在場,感受到僧團的對話意圖後,就開始嚎啕大哭說,僧團要拿走他心愛的袈裟了,僧團要拿走他所有的私有物了,他就在那裏痛哭起來。
在茅棚裡的佛陀以天耳通聽到那隻螨的哭泣與心聲,知道那隻螨還深深掛念著袈裟,他的心還牽縈在袈裟上,倘若此刻就把袈裟給分發出去,這隻螨一定會憎恨僧團說搶走他的袈裟。一般情形,蝨子或螨如果七天都沒進食就會死亡,加上因為憎恨僧團之故,他死後就又會投生地獄。於是佛陀以其大悲心起,令阿難尊者去暫停僧團處置亡僧的所有遺物,包含那件袈裟。等到七日過後,那隻螨死了,才允許僧團分配亡僧的遺物。僧眾不禁感到疑惑,就前去稟報世尊,世尊就解釋說,那位亡僧死後化生為螨,依附在袈裟上。
結論就是,臨終前心身分離之際,就是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至關重要。因此我們應當提早培訓好這顆心,不要在大限將至時才來訓練心,這樣是不行的,要提早訓練好,要從現在就開始。
以默念舖偷、鋪偷……這個佛隨念為所緣,繫念於吸氣、吐氣,步步都有正念覺知,一舉一動都保持正念,這樣大限來時,心與身體分離之際,我們就可投生到想轉世的善趣裡,當然除了一果以上的聖者之外,這就叫做入流,怎樣也不會往下沉淪了,因為聖者已趨於穩固、正道,這境界以下的眾生就還不穩定,或許會轉世成為畜生道眾生、餓鬼或在炙熱的地獄裡,這都說不準。一果聖者是穩固者,只會一直往上修證,人界死後就投生到天界,天界死後就又投生到人界裡去,沒有明說是人界的何等地位,但一定還得承受業果。一果有所謂的再來一世、三世以及七世輪迴不等,最後就進入般涅槃,其他的狀況就沒有明確定義。
我們還沒到穩固的境界,那就應該準備就緒,人人早晚都會接續走向死亡的,在死亡面前,沒有誰比較佔優勢。即便再怎麼富裕喜樂,即使身為一疆之主,最終還是得舍下皇家資產;即使是再怎麼富有的億萬富商,最終還是必須放下所有的營運;田園農夫最終也得放下牛軛、耕車;僧眾、妹琪、婆羅門、行者等,都一樣必須拋下一切私物離去,一切來世間出生的眾生全都得死。在死之前,必須尋法以安置在心,我們有多少的法,就等同於擁有多少的基金。旅行時,若在行囊裡帶有很多基金,我們去哪兒都會十分愜意、開心、輕鬆,這也就是我們心中已有累積德善與福報。相反地,如果我們心中毫無德善與福報,我們想去哪裡都會覺得困窘,因為盤纏不夠前往,也就想不透要走哪條路是好,往前走去也一定會遇到苦啊,因為行囊裡沒有錢。
所以當生命猶存之時能得遇佛教,我們理應尋求法益以存入己心,也就是去尋找離苦之道。接下來,就像已經訓練過的那樣,要如何修行、要如何持戒等等的這些,我提供你們思維的參考,要好好想想、提前準備,就像之前說過的那樣。好了,就此結束開示。
佛曆二五五零年四月四日
對僧俗二眾之晨間開示
今天是佛曆二五五零年四月四日,昨天三日颳大風,下午五點左右我們林寺暴風雨襲來,寺內的樹木東倒西歪,擋住了許多路徑,寺廟與村落都一樣受害,村裡的涼亭屋頂也塌陷了,昨晚巡視寺內受損的地方,有廁所的屋頂被樹幹壓到,大概就這間受損比較嚴重。這間本來就計畫要重蓋的,重建的原因是老舊了,大概從開山建寺開始就有了,已經過了二十年左右,是鍍鋅浪板屋,大概是認為過於老舊了吧,樹幹才落下,幾乎全毀。其他就是廚房的水泥浪板屋頂毀損,龍破昨晚與僧眾去審視了,大概要換二十片的水泥浪板;今天會請僧眾去視察、統計寺內所有的災損。
�
通常在暴風雨季來臨前,每年龍破都會預先準備好水泥浪板,至少兩百片以上。有時暴風雨在夜間襲來,樹幹斷落毀壞了儲藏室屋頂,裏面都是乾糧、物資;有時毀壞了置放袈裟的茅棚,屋頂如有破損毀壞,就要立即更新屋頂的浪板,避免進一步的損失,所以通常寺裏會儲備一到兩百片的浪板,這就是林居生活的未雨綢繆。
今天會請僧眾去視察、迅速修葺寺內的損壞處。龍破看過的廚房那邊毀損不大,樹幹掉落壓壞了屋頂,下雨的時候,裏面也會跟著溼答答了。昨晚與俱大學生背景的僧眾聚會,他們來自瑪希敦大學,通常是晚上七點的法聚,新進比丘都會來大殿底層聚會,這次有三十九位新舊比丘與會,西方僧眾有四位,掛單的男居士有五位,其中西方人有兩位,加上前來禪修並在廚房居住的十二位女眾,總共有五十六位參與聚會。昨晚暴風雨來襲,龍破上去茅棚入浴後,劇烈的暴風雨就來了,本想應該不會有事吧,沒想到寺內林木被吹得東倒西歪,龍破的茅棚周遭也有樹木傾倒,所幸沒有危險,這就是暴風雨來襲。暴風雨過後,龍破就下來詢問說 ﹕ 「有沒有怎樣 ﹖ 全員是否都在 ﹖ 」一開始龍破就說了,這間寺廟最安全的地方,就是大殿底層以及橋梁下面。
暴風雨如果真地來了,那就趕快躲在橋梁下,因為橋梁十分堅固,怎樣都不會有危險;還有大殿底層,暴風再大,即使吹倒了巨樹,怎樣也不會波及大殿,你們也可以在這裡避險。廚房區就近往儲藏室避險,製冰櫃那邊很安全,因為那邊已經是在倒樹的影響圈外了。龍破也跟廚房裡的人員說過了,風雨來時,別待在茅棚裏,就怕樹幹會斷落在茅棚上。但龍破也親去察看每間茅棚在建蓋時,樹幹掉落的多寡,樹木是否會傾倒在建物上;每次建蓋前,也需察看方向再興建,但再怎麼計算好,暴風雨也說不定會反向折斷樹木,往前彎曲的樹,也有可能會往後折斷,這暴風雨真地很難預測。
怎樣都得先去避險,如果覺得哪棵樹可能會壓到我們,那就得先避一下,往空曠處走。像這些事,龍破都有跟每位僧眾說明了。
每年每次一有新進比丘,龍破都會說明寺裏的安全須知,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先要講的是現在正在吼叫的長臂猿,不要去親近牠們,會咬人的,看到也別靠近,要警戒、隨身準備木鞭或是什麼都好,以防萬一要抵抗牠們,看到我們有備而來,牠們也就不會來騷擾。接下來就是蛇類,寺裏有眼鏡王蛇、眼鏡蛇等,偶爾才出現。 (備註﹕眼鏡王蛇英文為King Cobra,身體較長,毒液毒性較低但液量多,一次性毒液可使十一人斃命,喜近水源地,壽命約二十年,除非遇到騷擾否則不太會主動攻擊;眼鏡蛇英文為India Cobra,身體較短,毒液毒性高,但液量低,一次性毒液可使十人喪命,喜宿於叢林灌木等處,壽命約二十到三十年,主動攻擊性高。兩者的頭部在激奮時,都會豎起形如飯匙。)從前很多,現在山豬數量多了,蛇類也就消失很多,大自然的物競天擇,我也沒什麼好說的,畢竟是野生動物的世界,山豬獵食蛇類,山豬多了、蛇也就少了。講到山豬,龍破說雖然看來是無害,但也得小心,尤其有小山豬的時候,母豬可能因護子心切而攻擊,所以看到山豬時,要先等牠們走開了,我們才走,不是看到小山豬在行經的路中,我們還是逕行走過,母豬可能會擔心小山豬,突然躍出狂咬也說不定,這很危險、要小心。接下來還有各種猴群,不要餵食,如果餵養牠們,等到熟門熟路之後,也有可能會咬傷我們,就因為牠餓得發狂、我們沒給東西吃。真要給食物,也要定點給,木薯啊、香蕉啊,等等的,倒在定點給牠們吃,這就是供給食物,供給食物並不是親手餵養,過度親近寺裏的野生動物,萬一等到沒給吃的時候,就會咬僧眾,這樣不好、有危險。
我們都知道那是畜生,沒進學校受教育,就連我們進校受教的人,還都時好時壞了,那是畜生啊,別跟牠們過於親近,要小心,這是龍破的一些叮嚀。
然後再說到暴風雨。每到三、四月,龍破的林寺就可能會遇上暴風,暴風來時,要怎麼辦 ﹖ 怎麼避 ﹖ 怎麼躲 ﹖ 答案就是要仔細聽風聲,若是聽到嗚嗚般地呼嘯著,那就是風暴快來了,要趕快找地方避險,這個龍破也有提及。就像昨天一樣真地發生了,大學生來出家的新進比丘以及居士,應該都會記得龍破的叮嚀說,龍破說對了,暴風真的危險。昨天下冰雹,白人比丘從沒看過,只有在國外看過像棉絮般的雪花,於是脫口就說 ﹕ 「噢 ! 冰塊從天而降 !」外國只有棉絮般的雪花,但是從天而降的冰塊卻從沒看過;那些大學生比丘也是沒見過,說 ﹕ 「噢 ! 這是我第一次看見冰塊從天而降啊,龍破 !」龍破就回說 ﹕ 「嗯 ! 沒錯 ! 四處造訪,總會有不同的見聞 !」結論就是,龍破跟大學生比丘叮嚀的有關暴風危險、要小心的事,都是真的。
但話說回來,我們也不應該過於懼怕,這是大自然,在大自然裡,什麼都有可能發生。於是龍破就教導各位,暴風來時、這樣襲擊時,應該怎麼做 ﹖ 這我也提前教導了。就有如海嘯,海嘯即將來臨,我們應該如何自處 ﹖ 這也是同理,面對寺裏現有的危難,我們應該如何對應 ﹖ 危難過後,各位無須驚恐,無論是大學生新進比丘或是其他僧眾,都不用想說暴風還會捲土重來,今年是不會再來了,暴風一年就只來一次罷了,過了這一次,如果還有暴風,也不會如次劇烈了。通常一年一次而已,如果有兩、三次,那年就真地很奇怪了,但這種情形從未發生過。如果再有,也沒首次那麼劇烈,或是首次很劇烈、下次就較緩和。所以昨晚龍破就跟大學生新進比丘們說, 各位可以安心地回去就寢了,暴風不會捲土重來了,都過了、已經結束了,不會有雙暴風,這次過了,就過了 !
龍破都經驗過了,才來告訴各位,無論行居到何處,都應觀察當地的水土、氣候等,有沒有什麼危險需要注意的,去到哪裡都要懂得觀察,或是詢問之前住過這裡的人,至少聽聽人家的看法,有什麼危險需要小心的,畢竟是經驗過的人,也是好意才會說給你聽,就好像佛陀教導我們一樣。
龍破才說要小心暴風哪,暴風就真地來了,真地很恐怖啊,就跟龍破說的一模一樣,但也不是非常危險,如果知道避難,也就不危險。龍破說 ﹕ 「我們的生命必死無疑啊,無處可逃、無處可避 !」你們可要謹記在心,我們人的生命必死無疑啊,無處可避 ! 大限來臨前,我們應該有何準備 ﹖ 就請你們聽好、記得。
龍破自己這麼說,也是要有準備,老、病不斷進逼,直到死亡。死亡來臨時,應該如何自處 ﹖ 死時,應該怎麼做 ﹖ 就跟昨天的暴風一樣,龍破也指導說,要該怎麼做。但另一種暴風、也就是死厄逼近時,龍破也叮嚀了,再三叮囑說,面對死厄,我們應該如何自處 ﹖ 如何看待 ﹖ 如何未雨綢繆、做好準備 ﹖
佛陀教導說 ﹕ 「切莫大意 ! 切莫疏忽 ! 應當培德積福、累積善業,死後並非虛無,死後有生 。」死後,這顆心離開軀殼再去投生。在投生之前,我們應當一點一滴地累積福報,讓福德涓滴入心,別迷醉欲樂、莫自大忘我、勿從惡行,若從惡行,惡鄙之業將駐入己心。死後當心離開軀殼時,也會隨這些惡鄙之業投生到惡趣,例如可能轉生為豬、犬、雞、鴉等,這是為什麼呢 ﹖ 這都是惡業導引的結果。
佛陀與尊師們的所言為真、惟真無他,就跟龍破所說的 ﹕ 要小心暴風雨啊 ! 那是真的嗎 ﹖ 那真地很恐怖的,如果我們知道要如何避險,那也不會有什麼危險。對於死厄,龍破也說 ﹕ 危險啊 ! 避免不了啊 ! 大家都會死啊 ! 解決的路就只有一條, 就是一點一滴地累積福報善業,若心俱福德善業,那心就會勇而無懼、開朗悅樂,當死厄來臨之時,也知道說,每個人都會遇上死厄,我可以接受死亡是因為我已經有所準備了,有在累積福報善業,我怕嗎 ﹖ 是會怕,面對死亡會怕嗎 ﹖ 當然也會怕面對,但是怕或不怕其實都一樣。我想通了,想說怕或不怕都一樣,所以怕死這件事根本就沒有什麼用處。
當死亡來臨時,我將保持正念遍知、隨知,願意虛心接受這一切,倘若真能接納這一切,那死亡來臨之際,我們的心就不會覺得孤單、憂愁、悲傷。各位,輪迴裡的危難繁不勝數,因此佛陀才會教導我們說 ﹕ 切莫大意 ! 切莫疏忽 ! 佛陀自尋的出路,就是自淨其心,滌清這顆輪迴死生的心,這顆心就像旅客一樣在輪迴裡到處亂跑,這就是心,它為何會那樣無數次地在輪迴裡遊蕩 ﹖ 它為何可以前往這個世界、這個三界裏的各個角落 ﹖ 那是因為它有因子。佛陀說是因為有因子,因子帶去四處輪迴。什麼是因子 ﹖因子就是染污、拉咖、偷撒、摸哈 (備註 ﹕ Raga,巴利文音譯為拉咖,意譯為貪、貪愛、欲染;Dosa,巴利文音譯為囉撒,泰文音譯為偷撒,意譯為瞋、瞋恨,多數開示是用泰文發音,也就是偷撒,有些泰文語源來自巴利文及梵文等。Moha,巴利文音譯為摸哈,意譯為癡。 )。如果能把拉咖這個染污清除……,拉咖就是貪愛、愛染;偷撒,就是憤怒、瞋恨;
摸哈,就是癡、迷,例如誤以為自己不會死,誤以為自己生而為人唯有歡樂,迷戀、沉迷於一切周遭的事物。
我們要滌淨這顆心,並澈見說這一切皆非永恆不變,也就是阿逆張,是無常;禿扛,是苦;阿那搭,無我、不是我。這顆心不去摭取、放下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當心放下、不復摭取之後,
就會脫離、跳脫出輪迴的無盡循環,進入心與法的太空裏。那叫做脫離了染污無明,染污無明從心中剝離殆盡,是一顆清淨心。
要洗淨這顆心,是要用什麼來滌清呢 ﹖ 要以道、修行之道,也就是佛陀的教法、指導。八正道是什麼 ﹖ 就是戒、定、慧,也就是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就是八正道,就是將一切心中的染污焚毀殆盡的道路(方法),總歸一句,就是將染污焚毀殆盡的八道柴火。
當染污從心中剝落殆盡後,不再來生死輪迴、不復受寒暑風雨、亦無死厄之危。最初龍破論及人類的危難,在龍破的林寺裏,龍破有叮嚀一些危險的注意事項,首先是長臂猿,各位不要太親近牠們,還有蛇類、山豬、各種野生動物等等,牠們沒進學校受教調馴過,不要去跟牠們熟稔,畢竟都是禽獸,要有所警戒。還有像昨天的暴風,是怎樣的景狀我們都經歷過了,每年都有一次,過了就沒有了。最後就是死厄這個危難,龍破說過了、告誡了,暴風的危害就那樣而已,但死厄這個危難實在是非常令人佈畏啊。龍破再次叮嚀各位,死厄這個危難可是無處可躲、無處可逃啊,唯有未雨綢繆說,要如何為死亡預作準備,要怎麼做呢 ﹖ 應當要怎麼培福積德來與死厄交手。這就是叮嚀,佛陀的四眾弟子應當相互知會這根本法教,佛陀是這麼教導的。
接下來龍破要祈福,要迴向、祝福各位。
佛曆二五五零年四月十三日
對僧俗二眾之夜間開示
今天是佛曆二五五零年四月十三日、泰國新年,早上有許多信眾前來供養積福,但說來人數沒有非常多,放眼望去還是覺得有些空蕩,可能是因為有些人選在十一日當天就提前入寺造訪了,今天十三日,那庸縣前來的居士就很少了,但今晚是例行的法聚之夜,跟昨晚一樣,都是我們前來習法、修法的日子。今天我會進一步細解有關德國僧昨夜提問的疑結,我覺得這些提問值得關注,細思後深覺與每個人都有關,沒有人可以避得開、逃得了,即使不去想、不去說,這些仍是人人應知、須學的範疇。
既然避不開、也逃不了,那就得用覺念與智慧去審慮,或者尋求某種方法來解決,或者說該如何處遇,例如以勇猛之力來對治。但說要以勇猛之力來對治也不太正確,因為這不是以勇猛之力來戰鬥,惟須以覺念跟智慧來處理,不讓自己錯失、潰敗太多,不是說一旦遇敵隨即潰不成軍、不知所措。或是敵軍當前,我們卻只會躺平、從未整軍備戰,等到敵軍來臨了,自己卻手足無措、嚇得屁滾尿流,最終只有全軍覆沒的份。如果要作備戰,那就必須預想說敵軍一定會來;從前來襲的時候,我們的私財藏在哪裡 ﹖ 要怎麼搬運 ﹖ 這些我們都應該提前想好。提前想好跟沒有提前想好這兩種,我覺得提前想好佔的優勢遠高於沒有提前想好。因此在這裡,我才要提及德國比丘菲力普的疑問,他有十一臘、四十來歲,經年在緬甸各處遊歷,目前在本寺掛單。
昨晚他的提問還蠻值得深究的。第一個問題是 ﹕ 我有C型肝炎,醫生說如果治療不好的話,接下來就會轉變成肝硬化,醫生繼續解釋說,肝硬化後就很容易惡化成肝癌。身為一位僧眾,如果生病得了肝癌,自己應該如何處理 ﹖ 醫生的預測如果成真,我必須進醫院接受治療,那院內有男女醫師、男女護士,當要替我打點滴輸鹽水、提供氧氣罩等等,身為僧眾的我可能會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醫護人員或許要幫我翻身、擦澡清潔等等。
他說如果是這種情形,想請教阿旃的意見,當這樣的時日到了,他應該怎麼做呢 ﹖ 是放任醫生、盡其所能地醫療,直到他離世嗎 ﹖ 還是該怎麼做呢 ﹖ 明明就知道這是癌症,這關想必是過不了,接下來就死了啊。昨晚他的問題,我的答覆是 ﹕ 如果是我的話,知道是肝癌,就知道這關鐵定是過不了的。就我過往的經驗,泰國肝癌的醫療統計,從發現肝癌到死亡的最高存活紀錄是四個月又十天,現在可能又會延長一點,也說不定反而會縮短,總之那時期醫生告知的資料是這樣。
我九十五歲家母也是這樣,手術取出膽囊後又發炎,就轉化成這類型的癌症,我詢問曼谷的醫生,他說阿旃,大概就這樣了,結果就跟預估的那樣,三個月左右家母就離世了。我認為說,如果知道是肝癌,治療跟沒去治療的餘生都差不多的長度,也就是說去治療的話,會拉長一點活命的時間,不去治療的話,就縮短一點,這樣還是傾向於不治療比較好,如果有任何疼痛不適,才按病況去醫療,也就是提供止痛藥,因為疼痛的苦受可真地是極大的折磨。
若可舒緩疼痛的苦受,就去做吧。在醫院被醫護人員團團圍住,身為一位僧眾,我認為應該離開醫院住到外面來會比較適合,有什麼症狀,再根據病況治療就好。讓我以龍達 摩訶布瓦長老來舉例說明,龍達曾經再三囑咐說,生病時,如果他說停止一切醫療、藥物,就一定要禁止,別去動他,別去跟他糾纏。氧氣、各種雜亂的醫療管線等等,都別跟他扯上關係。他審觀透徹了,說已經夠了、該停了,即使有苦受萌生,那怎樣也都是歸屬身蘊,那時我們的心也沒辦法控管身蘊了。
就好像已經損毀的車子一樣,煞車壞了、零件也掉了,這樣即使是開車技藝高超的司機再怎麼控制,也無法抵達目的地,因為車子失控翻車了。這跟我們的身體一樣,如果出了差錯、有了病痛、殘疾了,這樣的身體狀況,心是不可能隨心所欲地使喚身體的,硬是要讓身體靜止不動、不抽搐是不可能的,因為身與心、色法與名法之間,名法無法控管色法,就像司機無法控制車子驅車抵達目的地一樣,其實這也是很平常的事。無論怎樣,體內生起的苦受最後也會結束,不用去干涉它或做什麼,隨它在身體內、也就是色蘊中自然顯現就好。
關於這些,我認為龍達說的沒錯,應該就是這樣。既然剃度出了家,就應勇猛無懼、準備好面對即將到來的死厄。我們這些禪修的行僧不去審觀、禪思死厄與死隨念,那要去審思什麼 ﹖ 每日所思,都應該時常憶念死亡,也就是準備好死亡。不是說像某些長老的癌症已經擴散、襲擊到全身的淋巴腺都腫了,然後長老去看病時,還要問醫生說他會痊癒嗎 ﹖ 這樣連醫生也會覺得困擾。
像這些事,我們修行僧應該要有所準備。但反過來想,修行不夠篤實的行僧如果遇到這種景狀,恐怕心也會變得脆弱起來、驚懼不已,人家說會痊癒也想跟別人一樣痊癒,怕死就想盡一切辦法去挽救,這樣可不是真的行僧喔。或許哪天輪到龍破我也說不定啊 ! 所以我也得先預想、準備好,除了堅毅之外不作他想,死是必然的。
第一個問題解答了,他也認同,要照龍破說的那樣修。然後第二個問題是 ﹕ 在病重或是即將氣絕的時候,心要處於怎樣的狀態或水平 ﹖ 要如何自處 ﹖ 即將死去之際,應處於怎樣的心境 ﹖ 這點也是蠻值得審思的。即將氣絕或是心要離開身體的時候,我們置心不善或所思非善的話,也就隨心所趨而去,就像前例所說的那位掛念袈裟的僧眾一樣,死後便轉生成為袈裟上的蝨或螨,這是可能發生的。
如果我們已經準備好了,也認了、審慮周詳了,到了最後我們的身體怎樣都會分崩離析地死去;再怎麼的苦、再怎麼厲害的苦受都好,我們的心一定得將心與身分開、將身與心分作二想、將心與受分開,將受與心分作二想,將身從心裏分出來、將心從身體裡面分出來。身體不是我、也不是我的,痛即使是痛,但心如果去摭取這個身體,那就會隨之產生苦。如果我們的心離開了身體再回頭看,或是說死了,大體拿去火燒、刀切、斧砍、鎚擊等,我們還會覺得痛嗎 ﹖ 為什麼不會痛 ﹖ 因為人死了、心離身了。
試著去假想說脫離身體看看,我們出來站在體外回望,受蘊也只是受蘊,不是我、也不是我的。去看看,試著去假想著看,剛起步的時候,可能很難假想脫離軀殼的狀態,但經過屢次不懈的努力,以及想審觀的意欲,經過屢次身心分離的審觀,身心再怎麼難分最後也一定會分得開來的,因為死的時候,不想分也不行,冥王前來索命,不管你願意還是不願意、心想還是不想,到了這個節骨眼,怎樣也得讓心離開身、身心分離。
就像車子拋錨了、引擎壞了、活塞阻塞了,任你開車技巧再高也開不動這輛車,這是為什麼呢 ﹖ 就是因為車子壞了、拋錨了、水箱跟引擎都壞了。如同身體壞了一樣,心要住在身體裡面也是不可能了,為什麼呢 ﹖ 這是因為身體已經分崩離析了,臨終之際可說是處於混沌之交,身跟心正要解離開來,這時我們要怎麼做呢 ﹖ 如果我們沒有預作訓練,到時一定會非常地紊亂 !
如果有預作訓練,那我們的正念與智慧就會變得更加緊密扎實。正念隨心、心專於心,時時曉明己心、正念覺察己心。當下心境為何 ﹖ 擔憂著什麼 ﹖ 盡量使心空蕩、從心裏去放下。這一切我們都看到了嗎 ﹖ 從前愉悅的時候,會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現在這個身體變得如此痛苦折磨,還會是我的嗎 ﹖ 這顆心一定得明瞭啊,一定得將一切都放下啊。只要是不定、無常的一切都是苦;只要是苦的,就是無我、不是我 !
接下來就讓心保持空蕩,專注於此刻對自己的覺念,因為已經覺知到苦了,又怎還會說苦是我的呢 ﹖ 此時或許剛好正思維到位或生起了厭離心,就在色身苦迫的當下就證悟了也說不定。佛陀說 ﹕ 灑瑪息息, (備註 ﹕ Samasisi,巴利文音譯為灑瑪息息,意譯為命終之際,同時也祛除了一切諸染,證悟為阿羅漢。) 在即將斷氣死亡之前,同時也祛除了一切諸染,證悟為阿羅漢,像這種實例不勝枚舉。因為以前沉迷於所有,但到了即將死亡的那一刻,這一切都不再是什麼天堂、天殿了,反而整個都是一堆苦聚、火堆,我們還會想摭取這些嗎 ﹖ 來世若還摭取這些,我們仍會感到快樂嗎 ﹖ 這一切都實在讓人感到厭離。有了厭離心之後,就會鬆手,接下來要脫離染污無明就會比較容易了。
色身的苦迫來臨時,我們修行人應該是這樣的心態,可別縱容這顆心到處亂跑,應該去找知者、去抓著知者、看著知者、跟知者同在,放下、盡己所能地放下、切莫摭取。離世之際若還未完全脫離輪迴之苦,那來世必會投生到梵天界裏,因為心入禪定、心在心中、無外攀緣,此時此刻澈見實相、此刻心此刻法,當下隨心空如。如果是在此刻離世,那至少會轉生梵天,或甚至可能達到聖果如一、二、三及四果阿羅漢。
生病的時候,應當要憶念自己所作的德善、佈施、持戒、服伺雙親、善行等,這樣若離世了,也就很容易有轉生天人的福報,若沒轉生天人,也會投胎到環境良好的人界裏,這都是所作德善的助推。相反地,如果此心所想的是非善、惡劣、驚憂、孤寂、疑慮、煩擾,那死後必定處於闃暗陰晦之境、不知方向,有如置身狂風暴雨之中,或許死後就往生低下的惡趣裏去了。因此當我們還健朗、或在修行之時,應該去深究、關注這個臨終生死的關卡。
菲力普比丘的問題,都是每個人必經的疑難,並非僅屬於某個人,誰都得經歷死厄,色身解離、死亡之際,心該如何對應,這些都是我們應去研習、修煉以至得以勇猛以對,隨行隨知,整心待備,這是第二個問題。第三個問題是 ﹕ 修行的路上好像偶進偶退、時高時低、時好時壞,似乎無法持穩地進步。壞的時候,染污無明前來蹂躪耍弄,狀況很糟;好的時候進步飛快,讓人心滿意足。
他說得有如從前與尊師同住時,在尊師的教導下,自己可以修證、內心清涼,那想說如果離開尊師自己獨修的話,或許修行會更好,因為跟尊師同住的法務繁雜,也須承擔與其他人相關的責任,離開去獨居的話應該會比較好。等到辭別尊師、出外獨修後,剛開始的狀況都很好,既用心又修得好啊,等到再過一陣子,如果不好好管控、嚴以律己,最終就會流於放縱懈怠了,那是因為獨處自修時,並沒有尊師在旁詈責指正、孜孜不倦地教導自己。
這樣獨修的最後結果就是放縱懈怠了,有時荒廢了日常作務,有時與人、與男女居士廝混,最後自己曾俱的法也逐漸消損,取而代之的是染污無明,原本俱法的清涼也就轉變成染污的燥熱,沒有哪種燥熱可以比心的燥熱還要熾熱,光天化日下曝曬的熱也比不上,心若燥熱,住在冷氣房裡還是燥熱,依然在那邊蒙受炙熱的苦,心的燥熱是行者最煎熬的苦。
他問說,若是有這種情形,要怎麼辦 ﹖ 龍破就指導說,第一步,可能的話,先回到尊師的身邊。但這次回來跟以前回來的狀況有些不同,感覺像是有什麼僵硬的橫阻感,如果我們願意屈身認錯、降服地回來,那就好;但如果不是這樣,它是在心裡萌生的,我們要降服它的話,要怎麼降服 ﹖ 這就要用心去跟它搏鬥了,要以智慧、堅忍、精進,以及佛陀所教的十波羅密等來驅策自己去與它搏鬥了。
披上袈裟、偏袒右肩後,再來頂禮主佛,頂禮佛陀、佛法、僧伽。若沒有主佛,也要憶念佛陀、佛法以及僧伽這三寶,堅志地發願說,我要奉獻我的身體與性命給佛、法、僧,無論是在行、住、坐、臥,眠、覺,記得或不記得,都義無反顧地要奉獻我的身體與性命給三寶。(備註 ﹕ Acinteyya,巴利文音譯為阿津搭呀,意為不該思維、議論的事項,有四種,這些全與解脫無關,故不應費時議論。這裡因是外來語,且斟酌上下文的關係,翻譯為不假思索、義無反顧。 )我自始至終都將只成為佛教徒,諸惡不做,一旦察覺到這是不善行,我絕對不會去做,我只奉行諸善。就是這樣地斬釘截鐵、下定決心 !
讓我們沉迷、沉重的的染污無明也會應聲彈飛出了我們的心,但問題是 ﹕ 我們真敢這麼做嗎 ﹖ 絕大部分心都是軟弱的、低落的,不會如此堅毅。如果沒有俱足波羅密,或是心中沒有足夠的德善積累,那我們就不敢開口發願,一溜煙似地忽悠進了茫茫雲朵裡,消失不見了,最後也就在宗教裡無法繼續生存下去了,這就是某些僧眾最終離開宗教的概況。相反地,倘若我們的心非常穩固、密實,斬斷了染污無明,將它們破除殆盡,這就是唯一,這就是心的唯一、心的無二。但如果心有二意,一邊要往世間去期待,另一邊還想要向法,那這就等同於我們有兩角雙叉,這樣要達到涅槃是不可能的事,一定得斬斷另一角、獨留一角,才能直趣道、果與涅槃。
倘若心總是猶豫不決、不堅定,那誰都一樣無法抵達,就會跟龍補 辣說的那樣。我會提出來,也是憶念著龍補 辣,他說 ﹕ 「涅槃的門遠比針還要小,比針尖還要來得小 ! 」都這麼小了,那有雙叉的木棒又怎麼穿得過去呢 ﹖ 龍補他是這樣比喻的,同理可喻,心如果還想同時走世間與出世間法這兩條路,恐怕是窒礙難行了。如果心是那樣的狀態,就應該這麼修,我就這樣回覆他的提問。
德國比丘也曾參與過禪修課程,例如在緬甸的禪修營裡規定不能與人互動,只專注在禪坐上。剛開始打坐的時候還算不錯,有修行,可是坐到後來不能與人往來、不能與人交談,那是因為心沒有基石,心有基石的話,那樣做是可以的,可以獨處、可以自修,不用與他人有所牽連,心有基石地獨處。但如果心無基石的話,要這樣做到心都快乾掉了,行蘊開始萌生出種種念頭,識蘊也一直在運作,到最後,行蘊、識蘊都不想留了,再也住不下,滿腦疑惑、紛亂,這樣繼續禪坐下去的話,恐怕也很容易坐到瘋掉。
其實這種情形應該去請教尊師,或者至少徵詢同修道友的建議、意見,這就有如巴利經典裡記載的那樣, ( 備註 ﹕ Asevana ca balanaṁ panditanañca sevana ; 勿親近愚者,應親近智者。取自吉祥經開頭段落。)應當去向智者請教、學習、指引道路,或者請教有關禪修的障礙等。龍破認為昨晚德國比丘的三問,都是我們行僧日常會遇上的。第一個問題是 ﹕ 患病時,要如何進行治療,如果遇上無法治癒的必死絕症時,要怎麼治療 ﹖ 第二個問題是 ﹕ 在即將氣絕的時候,心要處於怎樣的狀態才適當 ﹖心要與軀殼分離之際,要如何放下 ﹖ 第三個問題是 ﹕ 僧眾禪修時心生躁熱、懷疑,應如何自處 ﹖
總歸一句就是心不堅定、猶豫不決,或是說,心鬆脫了,鬆脫了佛法,這時就會把世間看成是天殿天堂。本來還想說這世間是如此地紛擾紊亂,要出離這個世間,這世間只有苦,我一定要脫離世間。但當心低下的時候,總覺得法會使人孤寂悲愁,世間反而像天堂一樣。就像這樣,我們的心隨時都有可能改變,如果我們審觀法,就會發現法是極致卓越的,只是我們的心卻沉迷在染污無明裡罷了。
各位仔細看清楚了,從佛陀初、中、末的法來審觀佛陀的教法是什麼樣的,要持續不斷、無數次地審思直到澈知後,終將明白佛陀的教法是有邏輯、道理的,是佛陀傳授的正確的法。但哪天我們卻又覺得佛陀的教法是讓人孤寂的法,世間反而是悅樂、有趣、快樂的地方,染污無明牽引去迷醉,覺得這個世間很是愉悅啊,這樣就會開始產生疑惑了。
如果真要走法這條路,那就應該像我指導德國比丘一樣,把世間這條路斬斷。我由衷地提出我個人的建議跟想法,我也經歷過了,因此請前來出家的各位聽進去。首先是生病之際,要如何自處 ﹖ 那是個人的選擇。第二項或是第二個提問是跟心有關,將死之際,要如何自處 ﹖ 這點要詳究好,這是每個個人的事,大家一定都會經歷或遇到的、不會有例外,既然如此,死亡來臨時,我們要如何持心、如何自處 ﹖
此時心境、應對錯誤的話,就容易走錯路;但如果我們勇猛無懼,並以法與律來審思、以佛陀的教法為基石,我們說不定有機會脫離這苦的輪迴世間,進入涅槃之地,這世間再也吸引不回了,進入心與法的太空世界裡,也易於進入法的世界。我們雖已審思熟慮了,但還是有些不確定、不通順,直到親身經歷了,才得以實知實見。喔 ! 我審觀了那麼久,那的確不是天殿、天堂啊,那只有苦;只要堅毅不懈,我們總有從中解脫的時候,跳脫出來、踢彈出來。但如果堅忍度不夠,那苦受來臨時,心中就只有悲苦、以淚洗面、涕淚縱橫,只想哀求從病痛中痊癒,死於痛苦的折磨。如果是這樣走錯路地死去、走偏地死去,就像是戰勝無門、潰不成軍、兵敗如山倒一樣。
各位啊,對各位來說,第二個提問實在值得我們省思,但無論如何,到達那個禪定境地之前,我們得先修習這顆心的禪定。禪定是重要的必要,也就是將心凝聚或繫心專注於某個所緣,或繫念於吸氣與呼氣。空氣存在身體裡,而身體是色法,不是色法以外的其他法。我們的心審觀著、繫念著這個吸氣、呼氣,吸氣時,覺知到吸氣;呼氣時,覺知到呼氣,呼氣是長或短,也要覺知到它的長短,要有正念覺察吸氣與呼氣。
繫念於呼吸時,我們的心就不會掉失,盡力不掉失正念,靜住在吸氣與呼氣、正念覺知在呼吸這個所緣,這樣持續下去,最後寧和、安頓就會在心中萌生。那些堅毅不懈的人,心中的清涼恬適就會在那個當下顯現、在那顆心裏顯現、在禪坐時倏地沁心涼。我們知道從沒經歷過這樣的體驗,我是指從未經歷過的人,已修鍊過的人就不消分說了,那些從未經歷過的人,就會覺察到心的安頓、恬適、沁涼感,那這些體驗是怎麼生起的呢 ﹖ 此刻並不是處於睡眠狀態,而是隨身隨念的狀態,像是處於掉念、忘失,或是無法操控自己去觀察這時的心境。
我們會覺察到自己仍處於正念、隨身隨念裏,其實並沒有掉舉、離念到他處去,但某些部分還是感覺有類似掉念、忘失的狀態,那實際上並沒有掉念、忘失,依然保持著隨身隨念。那此時心中怎麼會浮現沁涼、恬適的感覺呢 ﹖ 這就叫做咖尼嘎定, (備註 ﹕ Khanika samati ﹕巴利文音譯咖尼嘎定,通譯為剎那定。)會在心中油然生起清涼感,一有清涼感,就會感覺舒暢愉悅。最後,再從此定中退出,我們也有覺察到從定中退出。有些人想要再次入定卻入不了,極想入定卻偏又入不了,其實我們不用特意去想要入定,重新回來專心繫念呼吸就好,最後那定就會自行出現,不用特意去在乎它,不用執意說要再次入定,只須回來繫念出入息這個所緣就好了。能持續這麼修的話,安詳、安頓的境地將會逐漸增上、增強,同時自知心俱安詳 。
接下來就再進入第二種定,也就是烏巴紮拉定 (備註 ﹕ Upacara 巴利文音譯為烏巴紮拉定,通譯為近行定。)烏巴紮拉定就是心是安詳的、不飢慌、不渴求,心安於原處、靜置的,可以說是心有在,不搖擺、不焦躁不安,心繫於內。可以聽到外界的聲響,但心不會往外攀聲,也就不受聲塵影響,由心去觀知,觀照著自己的心,接續不斷地觀心,心不飢不渴、無欲無求,心已飽足,心有因有果,心正處於適中的狀態。處於烏巴紮拉定的境界時,心不會往外攀緣,如果有聲響的話,多是從耳根去接觸聲塵的;至於眼根是閉著的,禪坐時我們並沒張開眼,只有聽到聲音,但也不去攀緣也不受影響,知道了就結束了,知道了就結束了這樣。持續無間地觀著這顆心,這顆心是沉靜的、安怡的,知曉、在心中的覺念是知曉的,這樣就叫做烏巴紮拉定。
倘若我們竭力使心保持在這種狀態,觀著這顆心處於這種狀態,不讓心往外攀去,盡力持續保持下去,或是說持續繫觀著這顆心、讓心保持沉靜的狀態,這樣就容易進入阿般那定 。(備註 ﹕ Appana巴利文音譯為阿般那,通譯為安止定。)阿般那定的意思是,心有更深的安定境界。阿般那定就是更深層的定,深到沒有感覺到自己坐著的身體、場地、聲音,無能聽見鴉雀等聲響,不知置身之處,唯念心同一、無時覺心,只覺沉靜安頓,聽不到任何聲音,也不知曉坐於何處。至於會入定多久 ﹖ 等到禪定力退了,就會出定,多數情況是不會持續很久,但有些行者還是會維持得比較長,他們的體力、定力在開始之前就已經很好了,才會維持比較長,但多數時候是不會持續很久。
出定後,再去回想剛才入定時,是怎樣的狀態。所有經歷過安止定的行者在出定之後,都有自知之明,無須再去問人說,這樣的心是否安詳、安頓,自證自知、無須問人。如果真要問人,也是會主動自述說是不是像這樣安詳、安頓的心 ﹖ 但同時自己早已百分之百確定說,心是這樣地安詳、安頓了,這心就是處於安止定的定境。心要達到安止定不是那麼容易就獲得的,就像走去路中央或是公共場所、或是各位就坐的大殿般那麼容易,我認為在這種地方,心要達到安詳、安頓的安止定境是不太可能的事,因為這須要是在獨處、安全的條件下,也就是獨有的安全空間下,心才有可能進入安止定。如果是處於有安全疑慮的處所,心還有可能出來攀緣,即使是微秒也無法進入安詳、安頓的安止定。
綜觀環境後,心如果覺得安全,那就可以準備入定,或是盤坐準備進入安詳的定境。如果問說,正在行走時,可以轉入安止定嗎 ﹖ 這是可以的,因為我曾有安詳、安頓的安止定經驗,我可以打保證。心進入安止定時,站立的雙腿會緊挨著不動,自動地靜止不動,此時的心是寧止的狀態,但不會是在大路上、托缽時,心寧止而身不動,這是不可能的,一定要跟我之前說的那樣,在覺得安全的地方才有可能。這就是所謂的安止定,行、住、坐、臥,任何姿勢都可以進入安止定。
在心可以達到那樣安詳、安頓的安止定之後,就會有十足的自信,不須再去詢問別人,相信自己的體驗就是安詳、安頓的定境,就像是嚐了鹽巴、辣椒或糖一樣,不用再去問人說這糖是不是甜的 ﹖ 鹽巴是不是鹹的 ﹖ 辣椒是不是辣的 ﹖ 自己知道。心入安止定也是同理,入定再出定後,心有悅樂感,確信佛陀教法所說的那體 閃底 巴啷 屬扛,意為禪悅乃諸樂之最。自己不禁感動地合掌高舉過頭說,喔 ! 佛陀所說的真的沒錯,他到底是如何找到的啊 ! 這就是行者的心聲。
修觀行者進入安止定時,無法進行任何思維或審觀,只知此時正念與心合一,因為心在極深的心底,入安止定時要作慧觀、智慧要運作都是不可能的,必須從安止定退出,退到近行定的定境時,才能運作禪觀思維。那這時要禪觀什麼呢 ﹖ 就像之前我解說的那樣去審觀四大、不淨觀、白骨觀,在此定境會覺觀得清晰透徹,因為心不是處於焦躁不安、猶疑不定的狀態,也不會分心、往外攀遊,因此交代心的種種事務都能有所成就。
這跟童工不同,請小孩來工作總是會東躲西藏、辦事不牢。但如果心已經受過良好的培訓,吃飽睡足、工具也齊備的話,那工作就會很順利地進行。想審觀什麼目標都能切中核心、看得清透,如佛陀所教的那樣澈見實知,觀無常是真無常,見苦是真地苦,身體與諸行不是我、也不是我的,遍觀骨頭時,也能清晰地看到骨頭。回頭再來觀心,心摭取這身體裡的骨頭,說骨頭是我、是我的,是這樣的嗎 ﹖ 經由近行定時的觀照,就能清楚地見到心、透實地看到自己的感受。
因此才會教導說,以安詳、安頓的定境為底基,再來進行慧觀,這樣才會萌生真慧。相反地,如果沒有禪坐修定、沒有任何修行,那心在沒有正定、沒有定的底基之下去進行慧觀,那絕大部分先跑出來運作思維的,恐怕是想蘊以及行蘊,想蘊就是心的記憶、記存,行蘊就是心的擬造,這兩蘊是聯合在一起的。行蘊並不是我、也不是我的;有生有死這件事是真的、也是必定的;身體的確是不淨的。以上種種,大家想說的話,都說得出口,但真實感就是不夠深刻,不同於從定中觀那樣,可以斬草除根般地徹底,真實地看到、由衷從心底深處去觀透、去拔除。通常都只能看到皮毛表面而已,跟我們看到的一切一樣,好比已經看過不知多少的火葬,死屍在眼前一個燒過一個,感覺也沒什麼,一但輪到自己要死了,天啊,自己要死了喔 ! 那可是兩碼事啊。
同樣的道理,說真地,想蘊跟行蘊就好比去參加火葬燒別人的屍體一樣,但 (近行定中的觀)智慧就好比是在燒自己的屍體、如同自己就要死了一樣真實。自己就快死了,接下來要怎麼辦呢 ﹖ 是啊,這樣就真確扎實地審觀到了,這就叫做從定而觀、以慧而觀,大概是這樣,用譬喻來解說給各位諦聽,但其實還有更深入的。各位前來研習實修的部分,我說到的禪定就分為三階。
剎那定是什麼 ﹖ 近行定是什麼 ﹖ 安止定是什麼 ﹖ 我都解說了。其次是要以什麼定為底基來作慧觀呢 ﹖ 我也解釋了,是近行定,至於剎那定實在是太短促了。那都沒禪定的話,可以去做審觀嗎 ﹖ 可以啊。我們坐在車裡,看到死在路上的豬、犬、鴉、雞,大象、牛、馬,以及形形色色的人時,我們就回想到自己說,哦 ! 他們跟我一樣都是四大、也是色蘊,總有一天我也會死的 !
戰亂時,萬一被戰車輾過,那我們也是跟路上被車輾過的狗一樣血肉模糊,試著拿自己跟其他生靈的身體作模擬對比,這也是一種思維,也可以作審觀,但這並不夠深感,只是先要有個方向、概念,先預想好說,真地是這樣沒錯。作了結論後,後續還要持續不懈無數次的慧觀、澈知實見後,最後才能斬斷所有的染污無明。
今天從一開始,我就講到外籍僧提出的疑問,有關僧眾生病時,應該如何尋求醫療。第二個提問,是即將斷氣時,心將與軀殼分離之際,我們該如何應對 ﹖ 該思維什麼 ﹖ 要如何自處 ﹖ 第三個提問,有關自修的部分,當心退失、退步的時候,心燥熱紛亂之際,要如何對治 ﹖ 這些我都答覆了,我也提及以繫念呼吸為所緣來修習禪定、讓心有安詳、安頓的初步與底基,剎那定、近行定、安止定,然後該怎麼慧觀、生厭離心,最終脫離了輪迴之苦。
任何一種審觀,都要回觀己心,發生的一切都源自心,心是思考者、造妄者,思這想那、此事彼事,全源自這顆心。心很愛管閒事、無事生事,心是老大、心是首領,若要審觀法也得回到心上這個知者去審觀,這心就是一切的肇因,即使把八萬四千法句都說盡了,如果沒回到心、回到這個知者,那也只是說到樹的旁枝末節罷了,樹根還在,樹也還活著,直到把樹根鏟除了,那樹才會真正地倒下死了。
無明,也就是染污存在我們的心裏,無論是在審思、思考、從事什麼都一樣,看來是行蘊與識蘊帶我們去從事,但這一切運作真正的根源,就是這顆心。各位前來出家或修行,都該知道佛教就是要教導這顆心,心是老大、心是首領,這顆心可以佔滿染污無明、佛法、知識、愚蠢等,就在心裏愚蠢,也在心裏慧頡。就跟學習一樣,以前愚痴是因為不知、無知,在學習、習知後,就轉而慧頡,愚痴也就不復存在了。
全然地澈知實見後,染污無明、貪、瞋、癡等,也就全從心中剝落殆盡,我們的心也就清淨無染、解脫了。這顆心至關重要,各位修習佛陀與尊師的法、道、果與涅槃,佛陀或尊師的旨意,就是要回觀己心,在心中放下、在心中解脫、在心中不摭取,心若已全然地澈知實見,又何須再去摭取什麼呢 ﹖ 那一定會放下的,一旦放下,這顆心也就脫離了一切的染污無明。
今天我跟各位禪友演說有關禪修的方法,先到此為止,接下來是禪坐的時間。
第一 死後並非虛無 ﹕ 故應諸惡莫作、惟善奉行,為了 ﹕ 一,積累攜往來世的聖資財;二,行善可逐漸形成良善的習氣與個性等攜往來世的資糧。
第二 持守五戒 ﹕ 若是可行,應常持五戒,以便進而方便持守八戒。持守戒律就是守護心,從心中去攝受舉止。雖仍置身世間,也能和平相處、不欺壓他人,死後往生,至少也可生為無病侵擾的長壽者,這是因為五戒就是基本人權,管控我們此生與來世的身語意。
持守五戒者,他的心是闊朗暢然的,修習正念與正定時也不會橫生障礙,因為自己從來就不是他人的怨敵、禍害。
第三 修習正念 ﹕ 修習正念是為了要來得及染污無明的速度,也是修習禪定的根基。從行住坐臥中隨身隨念,這樣如果染污無明浮現的時候,我們才能及時發現,削減它的影響力。
處於念的框架之下的心,不會產生熱腦、紛亂,唯有清涼,知道放下,也就是不去摭取,猶如死去般。
第四 修習正定 ﹕ 為使心寧定、心一境性,心觀透澈得知身與心是不同的兩個部分;也為了從心中去澈見實知一切,這是以智慧來觀見一切實相,不是以想蘊、行蘊來觀知的。
一旦知曉己心,染污一出現就能立刻被察覺,也就可以知道染污的惡罪,因而更容易去捨染污,即便無法完全祛除,也可減輕其量。
歷經此世的戮力增上,來世的染污也會減少其量,今世也將更加地堅毅、有智慧地由衷承認實相,增長祛除諸障的圓滿智慧。
第五 修習善逝 ﹕ 一切日常所遇,皆能了知其不定性、無常性,以對不斷現前、變幻的假說、幻相萌生厭離,久之成習後,即易於接納一切、視為平常,例如遇見人或動物死亡,就應回觀說,自己也一樣會死亡。
第六 修死隨念 ﹕ 應當日日憶念死亡,以免自大忘我。莫疏於佈施與持戒。修習死隨念時,(以己身死亡為對象會最顯著) 心要放下,這樣染污無明、貪、瞋、癡等,也將會褪去、剝解很多。
應竭盡所能地淬鍊自己,直到由衷認定說 ﹕
一、我一定會死 ﹕ 死亡是真諦,每個人都一樣平等地會面臨死亡、無一例外。
二、隨時備妥 ﹕ 生死別離,死時即與他人、手足、親族、私財、寺宇宗教、各位尊師等分離,因此應學習不對人與一切產生掛念、擔憂、離愁、摭取、惋惜之情,無論如何,我們終將與這一切死別。
三 、準備好接納 ﹕ 老邁、衰退、病痛侵擾等只會增加,直到臨終死亡之際。對於死亡這事只能靠自己,應在年輕體壯時就提早準備好,因為我們無法避免無常這個真諦,我們一定會繼續老、病,最後死亡。
等到大限來臨前才想要訓練,此時色身已因老、病而虛軟無力了,如果事先沒有培訓、讓心俱備一定程度的穩基的話,那就算周遭圍滿了身強體壯的青年男女,他們都給予鼓舞激勵,也都未必能使心堅毅起來、準備面對死亡。訓練好自己、讓自己成為自己的依靠後,後續也可以進而慈悲地成為他人的依靠處。
絕望或滿願其實並非取決於他人,完全取決於自己是否要去築願。善用這身色蘊軀殼、父母賦予我們受胎成人以及珍貴無價的教養等生命籌碼,如能圓滿地自我調馭,離世時對他人皆無任何虧欠、負債,當心身即將死別分離之際,勇猛無懼地離去、不驚慌、不震顫,俱念足慧地捨報,這就是我們已經準備好了。
閱畢有感 筆於後記 篇席 莫哥拉倫醫生
佛曆二五五零年 十二月二十一日
應常自問
生命的意義為何 ﹖
生命的利益為何 ﹖
生命還能維續多久﹖
應當握求的真樂為何﹖
生活中應當持守的基本守則為何﹖
我們應以何為離苦解脫之道﹖
佛曆二五四九年 五月二十七日
(完)
父母师长所教导的禅修,核心是以“佛陀”为主。吸气念“佛”,呼气念“陀”;右脚念“佛”,左脚念“陀”。这是我们的父母师长、隆波隆达们推荐的修行方法。持念“佛陀”为主要方法。当我们的心平静、安稳,心与觉知便成为一体,觉知即是心,心即是觉知。心与觉知合而为一。这时,没有任何人能够比自己更清楚这份觉悟的体验。“宁静胜于一切的快乐”(นัตถิ สันติ ปะรัง สุขัง)。不需向他人请教,一切都可自行体会。这便是心灵安宁的意义。
如果我们能够打下这样一个基础,无论身处何地,若遇到痛苦,有时它会立刻指向这个曾经平静的点,回归到曾经历宁静的内心。这是因为有了平静作为基础。
——Luang Por Inthawai Santhusako
摘自佛法开示《通往解脱之道》
2022年11月23日
1️⃣功德是看不见的东西。 它是一种力量或能量。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处于困境或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功德就会进入我们的生命来保护我们。
Luang Phor Inthawai Santusako
🔴🔴🔴🔴🔴🔴🔴🔴🔴🔴🔴🔴🔴
2️⃣一个人虽然拥有丰富的知识,他无法实现超然。
将心从一切事物中分离出来非常重要。
精神超脱是佛陀教法中最根本的原则。
Luang Phor Inthawai Santussako
🔴🔴🔴🔴🔴🔴🔴🔴🔴🔴🔴🔴🔴
3️⃣持戒、心中有法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众生欢迎他们。 即使他们遭受不善业的影响,他们的功德仍会显现来帮助他们。 这种功德是看不见或察觉的,它是一种能量形式。 但是当一个人遇到困难、遇到困难时,功德就会显现出来保护你。
Luang Phor Inthawai
🔴🔴🔴🔴🔴🔴🔴🔴🔴🔴🔴🔴🔴
4️⃣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什么是绝对确定的。 有一天,我们将不得不死去,与每个人分离,无论我们爱、恨、对他们生气……我们都会根据每个人所造的功德和业力,走向不同的方向。
投生到下一世,我们忘记了一切,迷失了,所以我们再次开始寻找。 然后我们再次迷失在存在的循环中。 这一轮重生,一圈一圈,是一个永无休止的循环。
就这样徘徊着,就像爬上篮子边缘的红蚂蚁一样,互相追随,绕来绕去,周而复始。
Luang Phor Inthawai Santusako
🔴🔴🔴🔴🔴🔴🔴🔴🔴🔴🔴🔴🔴
5️⃣布施或做功德不仅仅是布施。 持戒、礼敬三宝、念诵、打坐、修行、孝顺父母,都是功德。 创造恩惠的方式和途径有多种。
Luang Phor Inthawai Santusako
🔴🔴🔴🔴🔴🔴🔴🔴🔴🔴🔴🔴🔴
6️⃣不要嫉妒别人。 为什么那个人是百万富翁,而你为什么是穷人? 这一切都是有因有果的。 他更富有,因为他过去曾造过功德。 你只需要反思自己和你的行为。 白皙或晒黑,矮或高,所有这些特征都是由于一个人过去的业力造成的。
由于善业和功德,有些人今生变得富有和富有。 但他们忘记了自己并变得傲慢,因为他们有财富去做恶事,例如雇用杀手对付他们的敌人。 因此,他们必须投生地狱或畜生。 生于恶趣。 这一切都是佛陀的教诲。
我们互相看着对方,心里充满了嫉妒和羡慕。 但我们也必须考虑过去。 每个人的业力并不相同。 乔达摩悉达多为何成佛? 又为何这么多人祭拜他? 我们不可忘记,佛陀在最后出生之前,已作为菩萨修习了无量劫的波罗蜜。
所以,我们既然生为人,就立志做好人。 我们也有幸遇见佛法。 让我们下定决心,不迷失在生死轮回中,证得涅槃。 不希望有其他事情。 如果你开始渴望美貌、财富、孩子、听话的配偶,这些东西将继续将你困在永无休止的生死循环中。
即使我们功成名就,子孙满堂,但如果有人嫉妒我们,扰乱我们的安宁,我们也可能会变得疏忽,攻击他们。 这将使我们再次投生恶趣。 这没有尽头。
因此,让我们训练我们的思想和心灵,只做善事。 如果现在我们只做善事,那么我们的未来也一定是美好的。
Luang Phor Inthawai Santusoko
有时候,我们明明想要存好心,却反而生起了坏念头。为什么会这样呢?明明自己想要存好心,为什么却转而去生起坏念头?佛陀、父母师长都说:“烦恼”藏在我们的心中,它会推动着我们。当眼睛看见什么东西,耳朵听见什么声音,如果觉得不满意,就会感到愤怒、恼火。这就是内心的烦恼在推动。当烦恼推动时,我们就会说出恶语,做出坏事,因为内心生气了,烦恼就在内心推动着我们。
如果眼睛看到美好的事物,耳朵听到动听的声音,比如音乐、美妙的歌声,眼睛看到美丽的景象,心里就会融化。这种情况就是贪欲(rāga)在心中作祟。
总结来说,这些推动的力量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它们可能引导我们生起恶念、做坏事、说坏话,但同样也能生起好念头、做好事、说好话。这一切都来源于内心。因此,佛陀教导我们修习禅定(samādhi),让心保持稳定,净化心灵,仔细审视自己的思想。当心平静下来、安住时,我们就能分辨清楚: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会引导我们走向善,什么会引导我们走向恶。我们会看得清楚。
但是,如果我们的心不专注、不安定,心绪摇摆不定,情绪如愤怒、贪婪等等在内心涌动,我们就无法看清这些问题。因为在内心深处,总有某种力量在推动着我们。归根结底,这一切的基础是迷惑(moha),无明(avijjā)是根本原因。因为无明,所以生起迷惑;如果没有迷惑,就不会有愤怒,也不会有贪婪,更不会有执爱。正因为有迷惑,所以才会生起爱、贪、嗔。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修行。
Luang Por Inthawai Santussako
2014年9月18日
Judge翻译泰語
智者即使身陷困境,也不会作恶,不会做任何使自己毁灭或带来麻烦的事,更不会使他人遭受困扰。这才称得上是智者。
智者不会背弃佛法,即道德、戒律和伦理。真正的智者应以五戒为立身之本。依据佛陀的教导,拥有五戒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因此,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审视自己:“我是否符合智者的标准?”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人比我们更了解自身。如果我们远离道德戒律,就说明我们已经沦为愚人,因为我们远离了美德、戒律和伦理。
但如果我们立志不背离佛法,以五戒为基础,皈依佛、法、僧,将佛陀、佛法以及修行正法的僧侣作为榜样,那么这说明我们始终不离善法。
希望大家时常反省自我,不要远离佛法,这样我们将在世间和出世间都获得幸福与安乐。
——Luang Por Inthawai Santussako摘自法谈《聆听佛法前的开示》
(讲于2558年3月25日)
Judge翻译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