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覺悟後,他七日內感受著解脫之樂(義註:進入阿羅漢果定)
出定後他在初夜順善作意緣起: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 -->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 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接著說偈:
1. 何時(義註:四聖諦之)法的確明顯化,對熱心禪修的婆羅門來說
2. 然後去除一切疑惑 (義註:如SN12.20提到的疑惑,例如‘我過去世存在嗎?’)從這裡知道有因法 (義註:無明等因[即緣起法])
佛陀覺悟後,他七日內感受著解脫之樂(義註:進入阿羅漢果定)
出定後他在中夜逆善作意緣起:
無明滅-->行滅-->識滅-->名色滅-->六處滅-->觸滅-->受滅-->愛滅-->取滅-->有滅-->生滅-->老、死、愁、悲、苦、憂、絕望滅, 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滅
接著說偈:
1. 何時(義註:四聖諦之)法的確明顯化,對熱心禪修的婆羅門來說
2. 然後去除一切疑惑 (義註:如SN12.20提到的疑惑,例如‘我過去世存在嗎?’)從這裡知道(義註:無明等的)緣的滅盡
佛陀覺悟後,他七日內感受著解脫之樂(義註:進入阿羅漢果定)
出定後他在中夜順逆善作意緣起:
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 -->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 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無明滅-->….-->老、死、愁、悲、苦、憂、絕望滅, 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滅
接著說偈:
1. 何時(義註:四聖諦之)法的確明顯化,對熱心禪修的婆羅門來說
2. 破壞魔軍者住立,如太陽照耀著空中
佛陀覺悟後,他七日內感受著解脫之樂(義註:進入阿羅漢果定)
出定後恰巧一位傲慢的婆羅門來見佛陀
他問佛陀什麼情形是婆羅門還有他的法呢?
佛陀便說偈回答:
1. 凡拒斥惡法的婆羅門,無傲慢者、無雜染者、已自制者
2. 通曉吠陀者,梵行已立者,透過法他說婆羅門之語(義註:我是婆羅門)
3. 無論如何,任何突起(義註:貪嗔癡慢見的突起)在世間都不存在
有一次,以下的尊者去見佛陀
1. 尊者舍利弗
2. 尊者大目揵連
3. 尊者大迦葉
4. 尊者大迦旃延
5. 尊者大拘絺羅
6. 尊者大劫賓
7. 尊者大純陀
8. 尊者阿那律
9. 尊者離婆多
10. 尊者難陀
佛陀看見他們來後,對比丘們說,:「比丘們!這些婆羅門到來」
某位婆羅門便問佛陀:「什麼情形是婆羅門和作為婆羅門的法呢?」
佛陀知道後這樣說:
1. 拒斥諸惡法後,凡總是具念地行,
2. 諸結已滅盡的覺者,他們確實是世間中的婆羅門
有一次,病癒的大迦葉尊者為了托鉢進入王舍城。
-那時,五百位天神想要供養他
-但大迦葉尊者拒絕了他們,去到貧窮的區域去托缽
-佛陀知道後吟了這自說經:
1. 知道不養育其他人,馴服(義註:六支中捨為在根上最高的馴服),確立於精髓(義註:固定於解脫的精髓,無學戒蘊等或確立於戒的精髓)
2. 漏盡者排除過錯,那個我說是婆羅門
有一次,佛陀在漆黑的露天處,天空下著毛毛雨。
-那時,阿若葛拉玻葛ajakalāpaka夜叉想要嚇佛陀,發出可怕的聲音
-佛陀知道後說出這個自說經:
1. 當在自己的法上(義註:五取蘊),婆羅門超越了
2. 然後已超越這個妖精惡魔
有一次,僧額嘛居尊者為了見佛陀已抵達舍衛城。他的前妻聽說尊者已到,於是帶著年幼的兒子去見他。
-她三番四次叫尊者要養育她們,但尊者都保持沉默
-最後
前妻放下兒子然後離開,叫尊者要養育兒子,但尊者仍然不為所動
-前妻想,他也不是兒子的希求者,於是帶著兒子離開了
-佛陀以天眼知道後,便說偈:
1. 對女來者不歡喜,對女離開者不悲傷,
2. 從染著解脫的僧額嘛居,我說他是婆羅門
-有一次,有許多結髮者在寒冷的冬夜中,在伽耶河浮潛及淋水,及獻供火:「以這個成為純淨者。」
-佛陀看見後,說:
1. 非以水成為乾淨者:在這裡有許多人水浴,
2. 凡在有真諦與法處,他是乾淨者以及他是婆羅門
有一次,穿樹皮衣的婆醯雅被人以許多資具所尊敬,他認為自己是阿羅漢或到達阿羅漢道者
-這時對他有憐憫心的前世親戚天神以他心通知道他的思緒後,便否定了他的看法
-婆醯雅便問那麼誰是阿羅漢?
-天神便指出在舍衛城的佛陀便是
-婆醯雅被佛陀激起急迫感,立即去見佛陀
-見佛陀後便請佛陀教導他法,佛陀三次推搪說不是合適時間後便教導:
-在所見的中將只有所見的這麼多;
1. 義注:感知到沒有常等特性
2. 我的心將只有眼識這麼多,這是說,當色進入感官範圍時,眼識不被染、不憤怒、不變愚癡
-在所聽聞的中將只有所聽聞的這麼多;
-在所覺知的中將只有所覺知的這麼多;
-在所識知的中將只有所識知的這麼多,
-當這樣做時,從那裡,他不以那個(義注:將不以那個成為被貪染著的,或被瞋憤怒的,或被癡變愚昧的)
-這樣時,他不在那裡(義注:在那個所見的、所聽聞的、所覺的、所識知的中將不被束縛、黏著、住立。)
-當他不在那裡,從那裡,他就不在此世(這裡)、不在他世、不在兩者的中間,這就是苦的結束。
-聽完後,他便成為了阿羅漢
-離開後,他被母牛攻擊而死
-佛陀用餐後返回,看見了婆醯雅的遺體,於是命人把他火葬和建塔
-之後比丘們便問他的來世去處是什麼?佛陀便說他已般涅槃
-接著說偈:
1. 於該處水與地,火、風不堅立,
2. 在那裡諸星不發光,太陽不輝耀,
3. 在那裡月亮不照耀,在那裡黑暗不被發現。
4. 那時他自己知道,牟尼透過智慧而成為婆羅門
5. 那時色與無色,苦、樂被脫離
-佛陀初覺悟後,佛陀七日都盤腿感受著解脫之樂
-那時下著七天非時雨,烏云密布,龍王木者林達以自己的身軀圍繞著佛陀去保護他
-七天後佛陀出定,龍王化作婆羅門學生的形象而站著合掌禮敬佛陀
-佛陀知道後說偈:
1. 遠離是樂:對知足者、聞法者、看見者,
2. 世間中無瞋害是樂:在生物類上自我抑制者。
3. 世間中離貪的狀態是樂:諸欲的超越者,
4. 凡我是之慢的調伏,這確實是最上的樂。
-有一次,比丘們討論兩位國王--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沙羅,或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哪位較繁榮?
-佛陀知道後便說他們出家人不應該談論這樣的東西。
-當他們聚集時,只應做以下兩樣:法談,或聖沈默狀態
-接著說偈:
1. 凡在世間中的欲樂,以及這個天的樂,
2. 這些都不及,渴愛之滅盡樂的十六分之一
有一次,眾多男童以棍棒打蛇
-佛陀見到後,說偈:
1. 凡以棍棒加害想要樂的諸生命類,
2. 尋求自己的樂死後他不得到樂。
3. 凡不以棍棒加害想要樂的諸生命類
4. 尋求自己的樂者:死後他得到樂。
有一段時期,佛陀和比丘僧團被許多人以資具所恭敬,但其他外道卻沒有
-外道因而以粗惡語辱罵比丘們
-比丘們因而向佛陀報告,佛陀說偈:
1. 在村落園林被苦樂所接觸,考慮到不是自己或他人(義註;這個五蘊不是自己,自己的,他人,他人的;而只是行和緣生,剎那剎那而毀滅)
2. 執取者由於諸觸接觸(義註:而生起苦樂),離執取者又會因哪個諸觸接觸(義註:而生起苦樂?)
有一次,一位一奢能伽羅的居士因為一些義務而到達舍衛城
-完成後去見佛陀
-佛陀說:你終於來到了!
-居士便說:自己一直都想見佛陀,但總因為一些義務而忙碌不能見佛陀
-佛陀便說:
1. 不存在任何東西的人(義註:貪等)確實是快樂的,對於已考量法者,多聞者
2. 有世俗的依附而看見困苦,人們都已被(義註:渴愛等)捆綁
-有一次,某位遊行者的年輕婆羅門妻子快要生產,於是她對丈夫要求要為了自己的生產而取油
-遊行者不知道應該去哪裡取油,但妻子三番四次這樣要求
-當時憍薩羅國波斯匿王的庫房讓沙門或婆羅門可以盡情地喝飲熟酥或油,但不能帶走
-於是遊行者便去盡情地飲,打算回家後吐出來給妻子。
-然而,當回到家後,酥和油既不能夠向下吞,也不能夠吐出來,他痛苦得不斷滾動
-佛陀知道後便說:
1. 不存在任何東西的人(義註:貪等)確實是快樂的,達到最高知識者是不存在任何東西者
2. 有世間的依附的話會看見苦難,人們的心被結縛著
-有一次,一位居士可愛的獨子死了。
-那時,有許多濕衣服的、濕頭髮的居士中午去見佛陀
-佛陀見他們濕衣服的、濕頭髮後便問他們為何這樣。
-那位居士便和盤托出
-佛陀便說偈:
1. 天眾與多數人被可愛形色樂味繫結
2. 成為有痛苦者、衰損者,走到死王的控制。
3. 凡日與夜確實,不放逸地捨棄可愛形色,
4. 他們確實挖出痛苦之根:難超越的死神的餌
有一次,拘利族女兒蘇玻襪莎懷胎七年,七天難產,有著強烈的苦受。
-她以三尋忍住
1. 那位世尊確實是遍正覺者:為了這像這樣苦的捨斷教導法
2. 那個世尊的弟子僧團確實是善行者:該者是為了這像這樣苦的捨斷行者
3. 那個涅槃確實是極樂的,即:像這樣的苦不存在
-蘇玻襪莎叫丈夫去見佛陀並問候他,說自己的情況
-丈夫照辦,佛陀便說:「讓拘利族女兒蘇玻襪莎成為有樂者、無病者,讓她生產無病的兒子。」
-蘇玻襪莎果真應驗了佛陀的言語
-丈夫回家後感到很驚奇並悅意
-之後蘇玻襪莎再請丈夫向佛陀說自己的情況,並請佛陀和僧團接受自己七天的飲食供養
-丈夫照辦
-其實當時,佛陀和僧團被某位居士邀請了去接受明天的供養,而那位居士是目犍連尊者的信徒
-佛陀便請目犍連尊者向他提出延期
-那位居士請目犍連尊者保證他的財物,壽命和信心都保全,才答應
-目犍連尊者便說自己只能保證頭兩樣,第三樣要看他自己
-最後還是說服力他
-如此,蘇玻襪莎便順利供養了佛陀和僧團七日,也使自己的兒子禮拜佛陀和僧團
-舍利佛尊者問她的兒子:是否能忍受,沒有任何苦呢?
男孩便說:哪裡?我七年生活在血甕中
蘇玻襪莎見兒子和舍利佛尊者交談,感到很高興
-佛陀知道後問她還會想要其他像這樣的兒子嗎?
-她回答還想要七個
-佛陀知道後說:
1. 不為人喜的以人喜的,不可愛的以可愛的色
2. 苦的以樂的色,征服疏忽大意者
-有一次,毘舍佉和波斯匿王有生意來往,但國王的協議不似預期
-毘舍佉去見佛陀
-佛陀問她為什麼中午來到呢?她便和盤托出
-佛陀知道後便說:
1. 一切他人控制是苦,一切作主的便是樂
2. 他們有共同的苦惱,軛(義註:如欲軛)確實是難超越的
-有一次,到林野,樹下,及到空屋的葛利鉤達之子拔提亞尊者經常說:「啊!樂。啊!樂。」
-比丘們聽到後便懷疑他是戀棧過去的帝王生活,於是向佛陀報告
-佛陀便請拔提亞尊者來並讓他解釋。
-原來尊者以前在家時雖然到處也被人所守護,但卻很擔心懼怕。
-現在的自己住在林野,樹下,及到空屋,反而不擔心懼怕,因此經常說:「啊!樂。啊!樂。」
-佛陀知道後便說:
1. 在內裡不存在憤怒,征服了如是有無
a. 義註:「得到(sampatti)、增長(vuddhi)、常恆的(sassataṃ)、福德(puññaṃ)、善趣(sugati)、小的(khuddako)」為「有(bhavoti)」
b. 「壞失(vipatti)、減損(hāni)、斷滅(ucchedo)、惡的(pāpaṃ)、惡趣(duggati)、大的(mahanto)」對應地為「非有(abhavoti)」
c. 對這些生有因而被稱為像這樣種種的有非有狀態
2. 那位離怖畏,快樂,無憂者,天神不經驗與看見 (義註:他再生為天神)
有一次,某位比丘離佛陀不遠處盤腿,端直身體,但舊業的果報生成強烈的苦受,他只是具念地、正知地、不被惱害地坐著,忍受著
-佛陀見到後便說:
1. 對捨棄一切業的比丘,抖落先前所作的塵垢
2. 如此不自私地住立,不存在埋怨的需要
有一次,難陀尊者對眾多比丘說:我沒有喜樂地行梵行,不能保持梵行,我將還俗!
-某位比丘於是去見佛陀說起此事
-佛陀於是命令某位比丘去叫難陀尊者過來
-佛陀向難陀尊者確認真有其事後,便問他是為了誰而這樣
-難陀尊者便回答:當我從家出發時,釋迦族的地方美女頭髮梳到一半,仰視後對我說:『貴族之子!願你迅速回來!』--因為這樣
佛陀此時抓住難陀尊者去到三十三天
-那時有五百位天女是天帝的侍候者,佛陀問者五百位天女比較漂亮,還是釋迦族的地方美女?
-難陀尊者便回答,當然是天女啦。那地方美女相比之下就如耳鼻被切斷的母猴
-佛陀於是便請難陀喜樂,因為自己是他得到這五百位天女的保證人。接著回到祇樹林
-比丘們聽說此事,便譏諷難陀尊者
-難陀尊者對同修的說話厭惡,不久獨自努力成為阿羅漢
-就在那夜,有位天神告訴難陀尊者證阿羅漢果的消息。佛陀自己也生起這樣的智
-過了那夜後,難陀尊者去見佛陀,說自己從之前佛陀所保證的脫離
-佛陀也說,自己以他心通知道難陀成了阿羅漢,天神也這樣對自己說。自從難陀成為了阿羅漢後,自己也從這個承諾脫離
-佛陀接著說偈:
1. 凡渡過泥沼者,壓碎欲的荊刺者,
2. 抵達癡的滅盡者,那位比丘在苦樂上不動搖
-有一次,以亞受若為上首的約五百位比丘為了見佛陀抵達舍衛城。
-那時,那些外來比丘和原居比丘一起互相問候時很大聲。
-佛陀便召喚阿難尊者,問為什麼那麼大聲,看起來就如漁夫在掠奪魚
-阿難尊者便如實說出情況
-佛陀便請阿難以佛陀的名義召喚比丘們。
-比丘們來到後,佛陀便問他們為什麼那麼吵,他們也如實說出
-佛陀便遣散他們,叫他們不要在他附近居住
-那些比丘應諾後,便離開到達哇估木達河岸、建葉屋後,進入雨季安居
-亞受若尊者召喚比丘們說,他們被憐憫,想要他們利益的佛陀所遣散,就讓他們如佛陀所滿意的那樣生活吧。
-比丘們答應後便自我努力,就在那個雨季全都證得三明
-那時,佛陀在舍衛城如其之意住後抵達跋耆。
-在那裡,佛陀住在毘舍離大林重閣講堂。
-那時,佛陀以他心通作意在哇估木達河岸的比丘們
-他召喚阿難尊者說:這個方向對我來說是發光的,比丘們對自己來說是不厭逆的。
-於是請阿難尊者派遣使者召喚他們過去佛陀那裡
-那位使者比丘以神通立刻出現在哇估木達河岸那些比丘們的面前,並傳達訊息。
-那些比丘也立即以神通來到大林重閣講堂佛陀的面前。
-當時,佛陀以不動定(義註:第四禪的果定或無色界禪的果定)坐著。
-那時比丘想:現在佛陀以哪個住處而住呢?得知後,他們也進入不動定。
-在初夜已過去,阿難便通知佛陀那些比丘已到達,是時候和他們互相問候。但佛陀保持沉默
-在中夜已過時,阿難再次通知,但佛陀依舊保持沉默
-在後夜已過時,阿難再次通知佛陀,這時佛陀出定,並說,自己和五百位比丘全都以不動定坐著
接著佛陀說偈:
1. 凡對戰勝欲的荊刺者,辱罵與殺害及捆綁,
2. 他是如山住立不動者,那位比丘在苦樂上不動搖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在佛陀不遠處盤腿、定置端直的身體、建立面前的念後坐著。
-佛陀知道後,說:
1. 如山和岩石,不移動的、善住立的,
2. 像這樣癡滅盡的比丘,如山不動搖
-有一次,大目揵連尊者在佛陀的不遠處盤腿、定置端直的身體、在身至念上自身內善建立後坐著。
-佛陀看見後,說:
1. 身至念現起者,在六觸處上自制者,
2. 經常入定的比丘,會知道自己的涅槃
有一次,畢林達窪車尊者以賤民之語稱呼比丘們
-比丘於是向佛陀報告
-佛陀於是召喚畢林達窪車尊者
-佛陀問畢林達窪車尊者是否真有其事,後者說是。
-佛陀在作意畢林達窪車尊者的前世後對比丘們說:
1. 你們不要嫌責窪車比丘
2. 他不內瞋地以賤民之語稱呼比丘們
3. 窪車比丘的五百生不間斷地在婆羅門家再生
4. 他長期以賤民之語稱呼
5. 因此,這位窪車才以賤民之語稱呼比丘們
-佛陀之後說偈:
1. 他不誑不慢而住,他離貪,無我所,不飢渴
2. 去除憤怒完美地平靜,他是婆羅門,沙門,比丘
有一次,大迦葉尊者進入某個定(義註:阿羅漢果定)七日,七日後出定想進入王舍城托缽。
-有五百位天神想要供養尊者,但被尊者拒絕
-帝釋天也想布施,於是和妻子化作織布者。
-當尊者來到後,他們便出來迎接,並布施了一頓豐富的食物
-大迦葉尊者便想,眼前的究竟是誰?有這麼大的神通威力,於是得出原來是帝釋天。
-他對帝釋天說,不要再這樣做了
-帝釋天說,他們也有福德的需要
-當帝釋天禮敬完大迦葉尊者後,在空中說三次:啊!布施、最高的布施在迦葉上已善住立
佛陀以天耳聽到後說:
1. 對常乞食的比丘:對維持自己不養育其他人者,
2. 天神們羨慕像這樣者:對寂靜者、總是有念者
-有一次,比丘們吃完飯後出現這樣的談論
1. 托缽的比丘經常得到合意的五塵,而且被尊敬
2. 讓我們也成為常托缽者吧
這時佛陀從獨坐中出來,問他們在談什麼,比丘們便如實說出
-佛陀說,對出家人來說,當他們相聚時,有兩樣東西應該被做
1. 法談
2. 聖沈默狀態
之後再說偈:
1. 對常乞食的比丘:對維持自己不養育其他人者,
2. 天神們羨慕像這樣者:即使無依靠名聲聲音者
-有一次,比丘們吃飯後相聚,出現這樣的談論
1. 誰知道技能呢?誰學習什麼技能?哪個技能是技能中最高的?
2. 接著他們都各自說他們認為最高的技能
佛陀獨坐出來後問比丘們剛才他們在談論什麼,比丘們便如實說出
-佛陀說,對出家人來說,當他們相聚時,有兩樣東西應該被做
3. 法談
4. 聖沈默狀態
之後再說偈:
1. 無維生技能者、輕者、想要利益者,抑制根者、於一切處解脫者,
甲、義註:輕者-少事的狀態、簡易生活的狀態與輕的無眾多必需品,以單一四件必需品完成喜悅者展現易養性
2. 無家雲遊者、無我所者、離願望者,捨棄慢後獨行者他是比丘
-當佛陀初覺悟時,他七天都盤腿入定享受著解脫之樂。
-七天出定後,他以佛眼檢視世間,看見被各種熱惱焦熱—貪嗔癡--遍燃燒的眾生
佛陀知道後說偈:
1. 這個世間被焦熱所生,被觸所折磨者說病為自我
a. 義註:焦熱-老病死,煩惱,身心的苦
b. 義註:被觸所折磨-苦觸所惹惱
c. 義註:說病為自我-以觸為緣而生起感受為病苦,不如實知道五蘊而說為‘我‘。世間被苦所觸達而不能夠忍耐,而說:’啊!苦啊!願這個苦,我的自我不存在‘只是哀嚎而說自我為病。他們不如實知道苦而以貪愛抓取為’我的‘
2. 在何處思量,從那裡都會是相異的
a. 義註:在何處思量-以見,慢,渴愛而思量五蘊為常等
b. 從那裡都會是相異的-以其他方式,五蘊為無我,不屬於我的
3. 世間執著於有而成為別的,被有所折磨而喜樂於有
a. 義註:成為別的-‘常,我的,我‘等猜測幻象
b. 執著於有-慾等有上有著有貪,執著
4. 何時喜樂,那就會怖畏;無論什麼怖畏那個是苦
5. 然而這個梵行被活出就是為了去除有
6. 我說:『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以有說有的解脫,他們全部從有不被解脫。』
a. 義註:例如經過八萬四千大劫,一切愚人智者都會都會從輪迴中達致苦的邊界
7. 我說:『又或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以斷滅而說有的出離,他們全部從有不被出離。』
a. 義註:斷滅--認爲我是有色的,死後不存在…自我是屬於非想非非想處天的,那時死後才不存在 (DN1)
b. 大王!沒有施與的[果報],沒有祭祀的,沒有供養的,…. 愚者與賢智者以身體的崩解被斷滅、消失;死後不存在。 (DN2)
8. 因為緣於依著這個苦生成,以一切取的滅盡沒有苦的生成。請你看這個世間,被無明打敗的個個生命類,樂於生命類者不被解脫,因為凡任何有:到處地、全部地,全部那些有是無常的、苦的、變易法
9. 像這樣以正確之慧,如實看見這個者,
10. 有的渴愛被捨斷,不大歡喜斷滅。
11. 從一切渴愛的滅盡,無餘褪去、滅、涅槃,
12. 對那位涅槃的比丘,不執取後沒有再有,
13. 征服魔者、戰場勝利者,像這樣者超越一切有
有一次,昧其亞尊者是佛陀的侍者,他進入一個村莊托缽時發現有個芒果園讓人愉快,認為對欲求勤奮的人,加上佛陀的批准,這裡是合適的
-於是他回去佛陀那裡說起此事,但佛陀叫他要等待,因為只有自己一個,要直到其他比丘也來到才好
-如是這一共請求了三次,到第三次佛陀無可奈何,唯有答應
-去到芒果園後,昧其亞尊者卻在大部分時間生起三惡不善尋---欲尋、惡意尋、加害尋。他覺得驚嘆,自己已經出家了,還被這些所染著
-傍晚的時候,他回到佛陀那裡說起此事
-佛陀說,為了讓心解脫成熟,應該轉起五法:
1. 善友
2. 持好戒
3. 隨欲不困難得到這削減、有益心離蓋、轉起一向厭,涅槃的談論:
a. 少欲論
b. 知足論
c. 獨居論
d. 不交際論
e. 激發精進論
f. 戒論
g. 定論
h. 慧論
i. 解脫論
j. 解脫智見論
4. 具備捨惡修善的精進
5. 具有導向生起與滅沒、聖、洞察、導向苦的完全滅盡之慧
當有善友時,2-5都能被預期
在這五法確立後,應該進一步修習四法:
1. 為了貪的捨斷不淨應該被修習
2. 為了惡意的捨斷慈應該被修習
3. 為了尋的斷絕入出息念應該被修習
4. 為了我是之慢的根除無常想應該被修習
a. 對無常想者,無我想確立
b. 無我想者當生到達我是之慢的根除、涅槃
接著佛陀說偈:
1. 小的尋,細微的尋;伴隨意的喜悅
a. 義註:小的尋-欲尋等惡尋
b. 義註:細微的尋-親屬尋,國家尋,[怎樣]不死尋--Vbh.887說那是與作難做的相關,或邪見相關的,或與居家生活關聯的尋
2. 對這些意的尋無知,擺動的心在他世跑動
a. 義註:對欲等尋的味患離不以智,審察,捨棄遍知三遍知如實知道
3. 知道這個意的尋,熱心,節制,具念
4. 伴隨意的喜悅,佛陀完全地捨棄
-有一次,眾多修行差的比丘在佛陀不遠處的林野小屋
-佛陀看見他們後,說:
1. 以未守護的身,以及以被邪見殺害,
2. 以被惛沈睡眠征服,落入(走到)魔的控制。
3. 因此心應該被保護:正思維行境者,
4. 重視正見者,知道生滅後,
5. 征服惛沈睡眠的比丘,會捨棄一切惡趣
-有一次,某位牧牛者去見佛陀。
-佛陀說法讓他歡喜後,那位牧牛者請佛陀和比丘僧團接受他明天的施食
-第二天布施後,佛陀離開不久,那位牧牛人被另一個人殺掉了
-佛陀知道後說:
1. 凡那個敵人會對敵人做的,又或怨敵對怨敵做的,
2. 朝向邪惡的心,從那裡會對他做更惡的
有一次,舍利佛尊者和大目揵連尊者一起住在山洞中
-舍利佛尊者新剃髮坐在露天處,進入某個定(義註:捨梵住定,有人說滅盡定,另一些說無色界果定)
-當時,兩位夜叉正從北方前往南方。
-其中一位見到舍利佛尊者後想要打他的頭,另一位阻止他,說舍利佛尊者是偉大,大神通者。
-那位夜叉阻止他的同伴三次,最後他的同伴不聽,往舍利佛尊者的頭上施襲。
-那個攻擊很大殺傷力,足以使七肘或七肘半高的象下沈,或者使山頂被破壞
-施襲的夜叉說「我被燒!我被燒!」後跌落大地獄(義註:無間地獄)。
-大目犍連尊者以天眼看見整件事的經過後,去見舍利佛尊者,問他是否能忍受,有沒有痛苦。
-舍利佛尊者回答能夠,但頭上有一點點痛楚。(義註:因為長老未出定時夜叉打擊,以定力而使到身體堅固)
-目犍連尊者讚美舍利佛尊者能在那麼龐大的襲擊底下只是說頭有一點點痛
-舍利佛尊者則讚美目犍連尊者有大神通力,竟然看見夜叉,自己現在連泥鬼也沒看到
-那時佛陀知道後,說偈:
1. 凡其心如岩石,住立者不動搖,
2. 在諸能被染的上已離染,在諸易怒的上不發怒,
3. 凡其心已這樣修習者,從哪裡苦將來到他
-有一次,佛陀住在憍賞彌瞿師羅園,被四眾弟子,國王,國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雜繞,他覺得不安樂。
-於是佛陀決定遠離群眾
-之後,佛陀在憍賞彌托缽完後,沒通知任何人前往巴利雷雅叢林中吉祥沙羅樹下
-某隻龍象也被公象、母象、仔象、幼象雜繞,也決定單獨遠離群眾。
-他碰巧遇到佛陀,在那裡他為佛陀處放置少量青草,以及以象鼻為佛陀準備飲用水
-佛陀在獨坐時深思:過去自己被許多人所圍繞不得安樂,現在終於安樂了
-象也有類似的想法。
-佛陀知道象的想法後,說:
1. 這龍象與那龍象:有像轅桿那樣牙的象,
2. 以心同意心:何時單獨意喜樂
有一次,有以下特質的賓頭盧婆羅墮尊者在佛陀不遠處盤腿、定置端直的身體後坐著
1. 住林野的
2. 常乞食的
3. 穿糞掃衣的
4. 持三衣的
5. 少欲的
6. 知足的
7. 獨居的
8. 不交際的
9. 精進已發動的
10. 頭陀論的
11. 增上心已實踐
佛陀看到後,說
1. 不找過失,不殺害,以及在波羅提木叉上自制,
2. 在食物上知適量,以及邊地坐臥處,
3. 以及在增上心上努力,這是佛陀們的教說
-有一次,有以下特質的舍利佛尊者在佛陀的不遠處盤腿、定置端直的身體後坐著
1. 少欲的
2. 知足的
3. 獨居的
4. 不交際的
5. 精進已發動的
6. 增上心已實踐
佛陀看見後,說:
1. 增上心者、不疏忽大意者,在牟尼道上學習的牟尼,
2. 寂靜者、總是有念者:像這樣者沒有憂愁
-佛陀時代,佛陀和僧團都被恭敬,獲得許多資具。但外道卻不被恭敬,不獲得許多資具。
-妒忌佛陀和僧團的外道便去找孫陀利遊行者,說服她常去祇樹林
-當孫陀利遊行者被看見常常去祇樹林後,那些外道便殺死她,埋在祇樹林坑溝中,之後去見憍薩羅國波斯匿王,說他們看不見孫陀利遊行者
-國王問他們懷疑她在哪裡,他們說祇樹林
-國王便請他們搜查祇樹林
-外道挖出孫陀利遊行者的屍體後,便四處誹謗僧團,說佛子無恥、破戒、惡法、妄語、非梵行,卻自稱相反,並說佛子的沙門和婆羅門身分不存在。並譴責他們強姦別人後殺害人
-舍衛城的人們知道後也一起誹謗辱罵僧團
-那時眾多比丘去見佛陀說起此事
-佛陀便回應,這些聲音將在七天後消失,並命令比丘在被他們辱罵時說:
1. 不實之說者來到地獄,或即使凡做後而說我沒做,
2. 他們兩者死後都是等同的:卑賤行為的人們在來世
-比丘們照做
-人們聽後便想,比丘們確實沒有做,因為他們發毒誓
-七天後那些聲音果然消失了
佛陀知道後說:
1. 不抑制的人們以言語戳刺,如以諸箭矢對來到戰場的象,
2. 聽聞所陳述粗惡的語句後,比丘應該無憤怒心地忍受
有一次,獨坐的瓦額達之子優波先那尊者生起這樣的深思:
1. 確實是我的利得與善得!
2. 我的大師是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
3. 以及我是在善說的法律中從在家出家,成為無家者
4. 以及我的同梵行者們是持戒者、善法者
5. 以及我在諸戒上是完全的實行者,以及我是善得定者、心一境者
6. 以及我是諸漏已滅盡的阿羅漢,以及我是大神通力者、大威力者
7. 我的活命是善的,死是善的
佛陀知道優波先那尊者的深思後,說
1. 凡活命不苦惱,在死的終結時不憂愁,
2. 他確實是看見足跡的明智者:在憂愁中間不憂愁,
3. 對有之渴愛的破壞者,對寂靜心的比丘,
4. 出生的輪迴已消盡者,沒有他的再有
-有一次,佛陀看見在不遠處盤腿、定置端直的身體後,省察自己的寂靜而坐著的舍利弗尊者
-於是說:
1. 對心已寂靜寂止的,對導引已被切斷的比丘,
a. 義註:導引被稱為有的渴愛;輪迴的攜帶者
2. 出生的輪迴已消盡者,他已從魔的繫縛脫離
-有一次,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問茉莉皇后,對她來説,是否有任何人比自己更加可愛?
1. 答:沒有
-王后於是問國王同樣的問題,國王的答案也是一樣
-國王後來和佛陀説起這事,佛陀知道後說偈
1. 心游歷一切方位,在任何一處都得不到比自己還要可愛的
2. 如是他人各別都認爲自己是可愛的,因此不要傷害愛自己的他人
-有一次,阿難尊者對佛陀說: 「不可思議未曾有啊,大德!佛陀的母親是多麼短命的,在佛陀已出生七天後便去世,往生兜率天。」
-佛陀認可,之後說偈:
1. 無論什麼已存在或將存在的,,一切都走到捨棄身體
2. 善巧者知道一切後,熱枕地行梵行
-佛陀時代,王舍城中有名叫蘇玻部達的麻瘋病人,他是貧窮者。
-當時佛陀教法,被許多人圍繞著
-蘇玻部達看見那群人後,以為會有食物分配,於是去到那裡
-後來發現沒有,但在教法,於是坐下來聽法
-佛陀以他心通作意全部群眾後,得知蘇玻部達能夠明白法,於是次第說法:布施說、戒說、天界說;說明諸欲的過患、卑下、雜染,在離欲(出離)上的效益
-當佛陀知道蘇玻部達的心順從,柔軟,離蓋、高揚、淨信後,便說四聖諦。就在座位上,蘇玻部達成了初果聖者,並皈依三寶
-在蘇玻部達離開不久,卻被母牛攻擊身亡
-那時,眾多比丘問佛陀蘇玻部達的來世是什麼?
-佛陀說他已是初果聖者
-比丘們繼續問,什麼原因而蘇玻部達是貧窮者呢?
-佛陀便說,從前,蘇玻部達在這個王舍城中是經營錢莊者之子,被帶到遊樂園的他看見為了托鉢而進入城市的桃額勒希記辟支佛。他想:「這位以麻瘋病人衣服步行的麻瘋病人是誰?」吐口水後,作左繞離開。
-他以那個業的果報,在地獄受折磨好幾十萬年,殘餘的果報讓他成為麻瘋病和貧困的人
-但他在佛陀的法律中受持信,施,戒,聞,慧,之後投生三十三天,容色和隨從都比其他天神更輝煌。
-佛陀之後說偈:
1. 就如有眼者應對不平處,存在努力
2. 有智慧的人在這個生命世間中,會避開邪惡
-有一次,眾多男童在舍衛城與祇樹林中間誘捕小魚
-佛陀看到後,問那些男童:「男童們!你們害怕苦,苦對你們是不可愛的?」
-他們回答:是的
-佛陀接著說:
1. 如果你們害怕苦,如果苦對你們是不可愛的,
2. 你們不要有惡的行為:公開地或者秘密地。
3. 而如果有惡的行為,你們將做或你們做,
4. 你們不會從苦的解脫,即使跳著逃走者
-有一次,佛陀在布薩日被比丘僧團圍繞而坐。
-阿難尊者在初夜、中夜過後,都分別請佛陀為比丘們誦說波羅提木叉戒律。但佛陀都保持沉默。
-到後夜過後,阿難尊者再邀請是,佛陀便說此眾並不清淨。
-當時大目建連尊者心裡想,佛陀是建基於誰而說的呢?於是便以他心通知道有一位比丘是惡法者。
-他立刻去到那位比丘處,然後請他離開。但那人都保持沉默。
-如是者到第三次,尊者便拉他出去
-佛陀便感歎,真是未曾有啊,多麼無用要直到人來抓住手臂才肯走
-佛陀請比丘們自此應該自己作布薩、誦說波羅提木叉。因為佛陀不可能在不清淨之眾中誦說波羅提木叉
-佛陀之後便說明大海有八種不可思議未曾有法,看見後阿修羅在大海中喜樂,而這法與律也有八種不可思議未曾有法,看見後比丘們在這法,律中喜樂
1. 大海次第低斜,不急速地傾斜如斷崖
a. 在這法與律中,會次第地貫通完全智
2. 大海穩定,水不超越海岸
a. 弟子即使涉及性命也不會違背佛陀為他們制定的戒律
3. 大海不與死屍共住,它們都會被急速地運到岸邊
a. 對那些破戒惡法者,僧團急速舉報他、不與他共住,就算他在僧團中共坐,雙方也遠離對方
4. 任何大河到達大海後都會放棄先前的名字與家系,就名為『大海』
a. 無論之前什麼種姓,出家後都只叫沙門釋子
5. 就算被世間中的水以及雨水充填,大海不因此而不足或滿
a. 即使眾多比丘般涅槃於無餘涅槃界,無餘涅槃界不因此而被看到不足或充滿
6. 大海只有一味:鹹味
a. 這法與律只有一味:解脫味
7. 大海有許多寶物、珠寶
a. 這法與律有三十七菩提道品這些寶物
8. 大海是大生物的住處,如大魚、阿修羅、龍、音樂神
a. 這法與律有四雙八士
-有一段時間,輸屢那古低葛倪居士為大迦旃延尊者的侍者
-輸屢那古低葛倪有一次心想,大迦旃延教導法說,在家生活很難行圓滿的梵行,讓自己出家吧。
-於是他去見大迦旃延尊者,請求出家。但大迦旃延尊者卻拒絕了,說終身一日一食、單獨臥床的梵行是難做的,叫他還是在家吧,在適當的時候試下終身一日一食、單獨臥床。就這樣,輸屢那的出家計劃暫時停止了。
-如是者輸屢那求了三次,大迦旃延尊者終於批准。那時阿槃提南部的比丘很少,大迦旃延尊者用了三年時間聚集了十個比丘的僧團後使輸屢那受具足戒。
-那時住於雨安居的輸屢那想見佛陀,在取得尊者的批准後便去見佛陀。
-佛陀見到他後命令阿難尊者為輸屢那準備坐臥處,阿難尊者於是知道佛陀想要和他共住。
-佛陀和輸屢那在屋外打坐度過大部分的夜晚後,在破曉時佛陀教輸屢那尊者說出心中的法
-輸屢那尊者於是說出《經集》的第四品
-佛陀聽後讚美他說得好,之後問他有多少個雨安居了?
-他回答說一個
-佛陀說為什麼耽誤那麼久?他回答說因為在家生活很繁忙
-佛陀知道後便回答:
1. 看見世間中的過患後,知道無依著法後,
2. 聖者在諸惡上不喜樂,乾淨者在諸惡上不喜樂。」
-有一次,佛陀看見在不遠處盤腿、定置端直的身體後,省察自己度疑清淨地坐著的更柯雷瓦達尊者
義註:度疑清淨指的疑是,以下這十六(五)種疑惑(MN2)
1. 我過去世存在嗎? (義注:在常見和無因無緣見中搖擺)
2. 我過去世不存在嗎?
3. 我過去世是什麼呢? (義注:是婆羅門?王族?等等)
4. 我過去世是怎樣的呢?(義注:依靠形狀而問是高是矮?或依靠主宰者創造論而問是誰作而形成過去的(我)這樣地疑惑那個的因)
5. 我過去世曾經是什麼,[後來]又變成什麼?
6. 我未來世存在嗎?(義注:依靠常斷見而問存在和不存在)
7. 我未來世不存在嗎?
8. 我未來世會是什麼呢?
9. 我未來世是怎樣的呢?
10. 我未來世會是什麼,[以後]又變成什麼?
11. 我存在嗎? (義注:是指這一生由結生到死亡)
12. 我不存在嗎?
13. 我是什麼?
14. 我是怎樣的呢?
15. 這眾生從何而來,將往何去?
義註:或者在以下的疑惑
1. 佛
2. 法
3. 僧
4. 學
5. 過去
6. 未來
7. 過去與未來
8. 此緣性,緣起
另外自己去除了煩惱而絕對地清淨,因此說‘度疑清淨’
-於是佛陀說:
1. 凡任何在此世或在他世的疑惑,能被自己感知的或能被他人感知的,
2. 凡禪修者們捨斷那一切:熱心地行梵行者
-有一次,提婆達多看見在王舍城為了托鉢而行走的阿難尊者,並說:「阿難學友!從今天起,在佛陀之外,在比丘僧團之外,我將作布薩與僧團羯磨。」
-阿難尊者在之後通知佛陀
-佛陀知道後說:
1. 善的易被善者[做],善的難被惡者做,
2. 惡的易被惡者[做],惡的難被聖者做
-有一次,佛陀與大比丘僧團一起在憍薩羅進行遊行
-當時,眾多學生婆羅門在佛陀的不遠處以嘲笑的樣子走過
-佛陀知道後說:
1. 失念的冒賢智者之名者,說不恰當之語
2. 隨心所欲地張嘴,被他們不明白的引導
-有一次,朱利槃特尊者在佛陀的不遠處盤腿、定置端直的身體、建立面前的念後坐著。
-佛陀看見後說:
1. 以住立的身以住立的心:當站立或者坐著或躺臥時,
a. 義註:住立的身—去除身門的不節制
2. 這位念確立的比丘,會得到之前與隨後的差別,
3. 得到之前與隨後的差別後,會走到死王的看不見的。
-有一次,佛陀三番四次暗示阿難尊者,任何人多修四神足都能活命至一劫或一劫餘的時間。但阿難尊者被魔纏心並沒有勸請佛陀住世
-佛陀在遣走阿難尊者之後魔王來勸佛陀般涅槃。理由是所有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居士、在家女居士都已經很好地掌握佛陀的教法。佛陀因此宣佈三個月後將入涅槃。這時發生大地震、大聲響
-有一次,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去見佛陀後坐下。
-那時有一些外道在佛陀不遠處走過
-國王看見後便向他們鞠躬後報上姓名三次
-在他們離開不久後,國王向佛陀說:「大德!凡世間中阿羅漢,或進入阿羅漢道,他們是其中之一。」
-佛陀便回答說,對於享受欲的他來說,是難以知道『這些是阿羅漢,或這些是進入阿羅漢道者。』
-接著佛陀說,一個人有沒有以下四種特質,只要透過長時間的各別遭遇(e.g.共住)、作意(複注:省察)、有智慧的人就能知道
1. 戒
1. 透過共住(義註:而知道他的行爲有沒有蒙上污點、壞戒、長時間持續)
2. 清淨soceyya
1. 透過對談(義註:而知道他是否對待不同人都同樣地表達,前後一致)
3. 剛毅
1. 透過災禍而知道
2. 義註:假如是剛毅的話,他會想世間、這個生命的本質就是:八世間法隨世間轉;且世間也隨[這]八世間法轉
3. 當遇到不幸時不會悲傷
4. 智慧
1. 透過交談而知道
2. 義註:當他問問題時不説佛法,而且也無能力解釋、教導佛法
-說完國王便覺得不可思議,因為這些外道就是自己的間諜,他們從它國偵察後回來。之後會恢復享受五欲
佛陀接著說:
1. 不在一切處努力(義註:信差,間諜的工作等),不作其他人的人(義註:出家但幫其他人服務)
2. 不依靠其他人而活,不貿易法而行(義註:例如為了要別人的鞠躬才教法,修清淨梵行為了成為某些天神)
有一次,佛陀省察自己已捨斷不只一個惡不善法,以及已圓滿修習不只一個的善法而坐著
-之後說偈:
1. 之前曾存在然後不存在,之前不曾存在然後存在,
a. 義註:前半句-透過阿羅漢道的生起而切斷一切貪的煩惱
b. 後半句:透過聖道而現在修習完滿
2. 不曾存在且將不存在,以及現在不被發現
a. 義註:指在菩提樹下我(佛陀)所生起的那個無過失法之聖道的道剎那
-有一次,眾多擁有邪見的外道在爭吵自己的理論才是真實的
-比丘知道後向佛陀報告
-佛陀知道後便說外道們是盲目,無眼的,不知道利益,非利益,不知道法,非法,因此爭吵
-接著佛陀說盲人摸象的故事來比喻他們
-有一次,眾多擁有邪見的外道在爭吵自己的理論才是真實的
-比丘知道後向佛陀報告
-佛陀知道後便說外道們是盲目,無眼的,不知道利益,非利益,不知道法,非法,因此爭吵
-佛陀接著說偈:
1. 確實在這些上執著:一些沙門婆羅門,
2. [他們]就在中間沈沒:未到達那個立足處後
-有一次,眾多擁有邪見的外道在爭吵自己的理論才是真實的
-比丘知道後向佛陀報告
-佛陀知道後便說外道們是盲目,無眼的,不知道利益,非利益,不知道法,非法,因此爭吵
-佛陀接著說偈:
1. 熱衷我作的這個世代,伴隨他作的,
a. 義註:「真我與世界是自作的(自造的)」(sayaṃkato attā ca loko cā’’ti)之見,而「他作」(paraṃkāra)則是「另一邊其他主宰之類者作(造)一切」(paro añño issarādiko sabbaṃ karotīti)之見。
2. 一些人不證知這個,沒看見『那是刺箭』,
3. 但預先看見這個刺箭者,他沒有『我做』,他沒有『他做』。
4. 這世代已進入慢:慢的束縛、慢繫縛的,
5. 在諸見上有激情的談論,不超越輪迴
-有一次,須菩提尊者在世尊的不遠處盤腿、定置端直的身體、進入無尋定後坐著
-佛陀看見後說:
1. 凡其諸尋已驅散,自身內無殘餘地已善整頓,
2. 超越那個染著後的無色想者,越過四軛者不去出生
a. 註釋:四軛-欲,有,見,無明(AN.4.10)。
-有一次,王舍城中兩群人貪著一位妓女,於是生起爭吵,互相以武器攻擊對方,有些人死,或遭受強烈痛苦。
-眾多比丘看到後,便回去和佛陀報告
-佛陀知道後,說
1. 無論什麼到達或會到達的,這兩者都撒滿塵垢,對痛苦的隨學者
a. 義註:到達-裸型外道的禁戒範疇到達折磨自己
b. 會到達-因為邪見獲取業因,而會到達地獄之果
c. 塵垢-撒滿苦的塵垢
d. 痛苦-身疲倦,被痛苦影響
e. 隨學者-取得邪見的人
2. 凡以學為精髓,戒禁為活命,梵行的現起為精髓者;這是一邊
a. 義註:以學為精髓-學的精髓被名為戒禁等,拿取‘透過這個而從輪迴中純淨’之說
3. 以及凡『在諸欲上沒有過失』這樣說者,這是第二邊
4. 像這樣,這兩邊有諸墓場的增加,墓場增加見。
a. 義註:『墓場』是五蘊的同義語。又舉了渴愛連同無明所作的原因,使在事物之欲上樂味隨看者執取「無布施」等,自我折磨者執取「以戒為純淨、以禁制為純淨」之類的邪見增加說明。
5. 這些人不證知這兩邊後,一些人黏著(義註:從事欲樂),一些人跑過頭(義註:從事自我折磨)。
6. 但凡他們證知後(義註:透過智,和觀在一起的道慧了知到中道,正道),在那裡不存在(義註:捨棄了那兩邊),以及不以那個(義註:以渴愛,見,慢而)思量,對他們輪迴的安立不存在。
-有一次,佛陀在漆黑的夜晚,在燃燒的油燈處,露天處坐著。
-當時,眾多在那些油燈處跌落的蛾來到不幸。
-佛陀知道後說:
1. 跑者不來到精髓處
a. 義註:不來到戒定慧解脫等種類的精髓,不穿透四聖諦
2. 增長新的新的束縛
a. 義註:在渴愛,見上
3. 如同掉進燈般被摧毀
4. 如是一些人在見聞中固定
a. 義註:固定見的傾向
-有一次,阿難尊者對佛陀說,只要佛陀不出現在世間,其他外道遊行者們就被尊敬,獲得四資具。
-但當佛陀出現在世間,其他外道遊行者們就不被尊敬,也不獲得四資具。
-而佛陀與比丘僧團被尊敬,是四資具的獲得者
-佛陀聽後認可,並說:
1. 那個蟲類只那種程度地發光:只要光的作者(太陽)沒上升,
2. 在太陽上昇時,光被破壞而且不照耀。
3. 理論家們的就像這樣地發光:只要遍正覺者們不在世間出現,
4. 理論家們不變純淨而且弟子們也不,惡見者們不從苦被釋放
-有一次,舍利佛尊者對侏儒拔提亞尊者說各種法
-當時,侏儒拔提亞尊者因此而成為了阿羅漢
-佛陀知道後說:
1. 上下一切處解脫者,不隨看『我是這個』者,
2. 像這樣解脫者渡過暴流:之前未越過的,(現在)不再有
-有一次,舍利佛尊者(義註:沒有留意到)尊者侏儒拔提(已證阿羅漢果)於是繼續以更多的法來教導他
-佛陀知道後說:
1. [他]切斷輪轉、去離願望的,乾涸的河流不流動,
2. 切斷輪轉者不轉起,這就是苦的終結。
有一次,眾多比丘看見舍衛城中的人們大多數在諸欲上過度執著,於是向佛陀報告。
-佛陀知道後說:
1. 在諸欲上執著者、執著欲的染著者,在結縛上沒看見罪過者,
2. 執著結縛的染著者毫無疑問地,不會渡過廣闊的、大的暴流。
有一次,眾多比丘看見舍衛城中的人們大多數在諸欲上過度執著,於是向佛陀報告。
-佛陀知道後說:
1. 因欲盲目者們、被網覆蓋者們,被渴愛覆蓋物覆蓋者們,
2. 被放逸者的親族繫縛,如魚在魚網口處,
3. 跟隨老死,如飲乳的牛子對母親那樣
-有一次,佛陀看見正從遠處,在眾多比丘後面到來的、醜陋的、矮小的、在大多數比丘們中被輕蔑的侏儒拔提亞尊者
-於是召喚比丘們,問他們是否見到以上特徵的侏儒拔提亞尊者
-他們答是
-佛陀於是說,侏儒拔提亞尊者其實具有大神通力,並暗示他已是阿羅漢了
接著佛陀說偈:
1. 各部分無缺點的、白色篷子的,單輪輻的二輪車轉動,
2. 請你看無惱亂的來者,切斷流者、無繫縛者。
-有一次,阿若憍陳如尊者在佛陀的不遠處盤腿、定置端直的身體後,省察渴愛之滅盡解脫地坐著
-佛陀看見他後說:
1. 該者沒有根、土地,沒有樹葉從哪裡有葛蔓?
2. 那位從繫縛解脫的明智者,誰適合斥責他?
3. 連天神們也稱讚他,也被梵天稱讚。
-有一次,佛陀在省察自己虛妄想部分(義註:貪、瞋、癡、渴愛、見為其特質)的捨斷而坐著
-那時佛陀知道自己已捨斷後說:
1. 該者沒有虛妄的住止,以及已克服繫繩、橫木(障礙),
2. 那位離渴愛的牟尼行者,連包括天的世間都不輕蔑
-有一次,大迦旃延尊者在佛陀的不遠處盤腿、定置端直的身體、在身至念上在面前善建立後坐著
-佛陀看見後說:
1. 該者總是經常會有,身至念被建立(現起),
2. 彼不會存在以及我的不會存在,彼將不存在以及我的將不存在,(義註:空於自我或屬於自己的)
3. 那位在那裡次第住者,就在適當時間會渡過愛著。
有一次,佛陀和比丘僧團遊行到禿那村時,那裡的婆羅門屋主不想讓僧團喝水,於是以草與以穀殼使水井充滿直到開口
-佛陀在樹下停下,然後叫阿難尊者為他取水,但阿難尊者當然說井已被雜物所填滿
-如是者佛陀請求了共三次,到第三次阿難尊者才肯去取水
-那個水井在尊者阿難抵達時,從開口吐出全部的草與穀殼後,使清澈的、不混濁的、清淨的水充滿直到開口地,看起來像保持溢出的
-阿難尊者看見後不禁讚歎佛陀的大威力,並請佛陀喝水
-佛陀於是說偈:
1. 一口井可以有什麼分別?當水一直都在時
2. 已經從根斬斷渴愛,誰會尋求而行?
-有一次,當優填那王到遊園地時,內宮被燃燒,而以沙瑪哇滴為上首的五百位女子命終
-那時,眾多比丘去到佛陀那裡,問佛陀那些女居士的來世是什麼?
-佛陀便說,他們有些是初果聖者,有些是二果,有些是三果,他們的命終都不是無果的。
-接著佛陀說偈:
1. 癡結合的世間,卻看似是適宜的色,
2. 愚者被依著繫縛,被黑暗圍繞,
3. 看起來像常恆的,但對看見者來說沒有任何東西。
-有一次,佛陀開示有關涅槃的教導,比丘們專心地聽。
-佛陀於是說:
1. 比丘們!有那種處(領域),於該處既無地也無水無火無風,
2. 無虛空無邊處無識無邊處,無無所有處無非想非非想處,
3. 無此世無他世(義註:無欲界等),無日月兩者。
4. 比丘們!在那裡我說既無來也無去,無存續無死亡無出生,
5. 無立足點的(義註:因為無色,無緣)無轉起的,這正是無支撐的(義註:無色受等),這就是苦的終結
-有一次,佛陀開示有關涅槃的教導,比丘們專心地聽。
-佛陀於是說:
1. 名為無傾斜的是難被看見的,因為真實是不容易看見的,
2. 知道者已穿透渴愛,看見者不存在任何東西。
-有一次,佛陀開示有關涅槃的教導,比丘們專心地聽。
-佛陀於是說:
1. 比丘們!有無出生的、無生成的、無造作的、無為的,
2. 比丘們!如果這個無出生的、無生成的、無造作的、無為的不存在,
3. 這裡,出生的、生成的、造作的、有為的出離不被知道,
4. 比丘們!但因為無出生的、無生成的、無造作的、無為的存在,
5. 因此,出生的、生成的、造作的、有為的出離不會被知道。
-有一次,佛陀開示有關涅槃的教導,比丘們專心地聽。
-佛陀於是說:
有依著1就會有動搖2,沒有依著就沒有動搖
沒有動搖就有輕安3,有輕安就沒有傾斜4
沒有傾斜5就沒有來6去7,沒有來去就沒有死沒與再生
沒有死沒與再生,就不在此世、他世、與兩者之間8
他棄絕了苦9
義注:
1. 貪愛、見等依著
2. 掙扎
3. 身心的輕安,平息煩惱
4. 貪愛的傾斜
5. 沒有被對存在的貪執所纏
6. 再生
7. 死沒
8. 願欲中有。(但其實不是指中陰身,民間所謂的中陰身其實已經是已投生成爲鬼或地獄的衆生了。根據MN130的注釋書,唯獨那些不是作了大惡者,能夠讓閻羅王有機會勾起他們對自己善行的回憶,從而脫離地獄)
9. 輪回、煩惱之苦
-世尊與大比丘僧團一起抵達波婆城。 鐵匠之子純陀藉此供養佛陀,佛陀在吃了豬肉之後病情加重。(注釋書:但有指是佛陀本身已經重病,是吃完後病情才得以減輕)
-佛陀叫純陀把剩下的食物埋在坑裡,因為他不見這個世間有任何人可以消化到那個食物,除了佛陀以外
-過了不久,佛陀在游行期間想要休息、喝水。於是叫阿難尊者去取水。但阿難以有五百輛之多的貨車駛過讓水渾濁而兩次拒絕佛陀,提議到附近的河流取水。到第三次才肯去。
-到達後那些水竟然神奇般變得清澈
-之後,佛陀稍作睡眠,然後召喚阿難尊者,叫他要排除純陀因供養食物後佛陀般涅槃一事而後悔
-要說:這是你的善得,因為佛陀在你布施食物後般涅槃。佛陀說,有兩種施食的功德等同,而且比其他施食的功德更大—在佛陀食用後覺悟,和在佛陀食用後般涅槃。
轉起以下素質的業已被鐵匠之子純陀積聚
1. 壽命
2. 美貌
3. 快樂
4. 天界
5. 追隨者
6. 主權
接著佛陀說:
1. 施與者的福德增長,自我抑制者的怨恨不被堆積,
2. 善者捨斷惡的,以貪瞋癡的滅盡成為有寂滅者。
-佛陀到達巴吒釐村後,向居士開示破戒的過患與持戒的效益。以下是破戒的過患:
1. 因為疏忽大意而遭受大財產的損失
2. 惡名聲傳出去
3. 在群體中沒有自信
4. 迷亂地死去
5. 死後生惡道
-接著反面論證
-佛陀以天眼看見---三十三天的天神引導摩揭陀國巴吒釐村的大臣們建造住處、城堡以抵禦跋耆人。大影響力的天神佔據的地方,大影響力的王、臣也傾向在那裡建築住處。。中等。。。如此類推
-佛陀預言這華氏城將是第一都市,將是財貨集散地。但會遭遇火[災]、水[災]、敵人的破壞
-佛陀受摩揭陀國大臣蘇尼大與作雨者的供養後,以偈頌感謝他們,同時帶出假如恭敬、尊重天神,天神自然對那些人有憐憫,帶來吉祥
-佛陀離開後去到恆河,他以神通越過對岸,並說
1. 建造橋後捨離泥沼後,渡過河流湖泊
2. 人人捆綁籠筏,有智慧的人已渡過
-有一次,那額三瑪拉尊者為佛陀的隨從比丘。
-當走到盆路時,尊者想走一條路,佛陀卻叫他走另一條路。
-雙方僵持不下,最後尊者放下了佛陀的衣缽,自己走自己想走的路。
-誰知道,尊者在途中被盜賊毆打,打破了缽與撕裂了大衣
-他後來回來向佛陀說,佛陀說偈:
1. 同行同住者,明智者與愚癡人混雜
2. 智者捨斷惡的,如飲乳的鷺鷥對水那樣
-有一次,毘舍佉-鹿母所愛的、合意的孫子死去。
-她濕衣服、濕頭髮地去見佛陀
-在佛陀的提問下,她向佛陀說明她濕衣服、濕頭髮的原因
-佛陀便問她,是否想要舍衛城中所有人那個數量的兒子和孫子? 答:是
-佛陀問,那麼舍衛城每天有多少人去世?答:十個到一個
-佛陀問,那麼,你是否會偶然有無濕衣服或無濕頭髮的日子呢? 答:不,那麼多兒子和孫子,我受夠了
-佛陀總結:有百個所愛者,他們有百個苦…有一個所愛者,他們有一個苦…沒有所愛者,他們沒有苦,我說:『他們是無憂愁者、離塵者、無絕望者。』
-接著佛陀說偈:
1. 凡任何憂愁或悲泣的,以及在世間中各種形色的苦,
2. 緣於所愛的這些發生,在所愛的不存在時這些不存在,
3. 因此那些有樂者、離憂愁者,在世間中沒有任何該者所愛的,
4. 因此希求無憂愁、離塵者,在世間中不應該產生任何所愛的
-有一次,末羅之子大玻尊者告訴佛陀:現在是我般涅槃的時候
-佛陀叫他請便
-於是大玻尊者便從座位起來、向佛陀問訊、作右繞、上升到虛空、在虛空空間中以盤腿坐下、入火界定後,出來後自燃般涅槃
-被燃燒的遺體既沒有灰被發現,也沒有灰末,就如油被燃燒般
-佛陀接著說偈:
1. 身體被破壞、想被滅,全部受成為清涼的,
2. 諸行平息,識來到中止
-有一次,末羅之子大玻尊者告訴佛陀:現在是我般涅槃的時候
-佛陀叫他請便
-於是大玻尊者便從座位起來、向佛陀問訊、作右繞、上升到虛空、在虛空空間中以盤腿坐下、入火界定後,出來後自燃般涅槃
-被燃燒的遺體既沒有灰被發現,也沒有灰末,就如油被燃燒般
-佛陀接著說偈:
1. 如被打的鐵棒,有光亮火花,
2. 對次第寂靜者,關於去處不被知道。
3. 對這樣當正解脫者們,對欲的繫縛暴流渡過者們,
4. 對達到不搖動樂者們,沒有去處可以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