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ang por lersi lindam 是泰國一位很有名的師父,也是當代公認的阿羅漢。
在小時候,他發了一場大病,幾乎要了他的命。 那時他看著床前的佛像,佛像竟然化成水晶的形象(似相)。隨後他的病就好了。
他的色遍禪非常厲害,相信已經多世修這個禪法了。 他能在何時何地都保持著佛像的似相。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遇過不少大師父,但只有隆波班能讓他心服口服。 當時他和兩位朋友一起拜倒在隆波班的門下。他的兩位朋友都精通於十種色遍禪,luang por lersi lingdam 則八種, 就差兩種色遍他就能完滿四十種業處了。後來也成功圓滿了。
有大師父說他只要繼續累積波羅蜜到某個歲數,就能完滿成佛的十波羅蜜了,但可惜他在這之前把心一轉最後成為阿羅漢。
阿姜查的一位親戚大師父(隆波間夏)也曾經頂禮過他遺體。當時他的肉身不腐,讓人嘖嘖稱奇。
也聽說他的神通極之厲害,例如可以到訪不同星球看看哪個星球適宜居住、以神通分析哪種礦物應該被發展,能大大幫助科技的發展。
阿羅漢的心清淨無染,神通不容易受自己煩惱的影響,因此有一定的可信度。 但當然他沒有說這是他用了神通,而是以故事的形式說出這些資訊,免得受人所詬病。
在龙婆的日记里发现龙婆记录着说:
“ 1963年8月5日
凌晨2点45分醒来,修行到早上4点。
一位Phra (Somdej) 前来告诉我:
你的修行已经完全证悟了,
不会爱在该爱的时候,
不会恨—生气—激怒在该激怒的的时候,
这样就称为已完全获得圣果,
从今天早上4点起 (农历九月十五),你已成为Phra Kinasop (พระขีณาสพ 无烦恼的圣者)。”
🔸1963年8月5日(星期一)为兔年九月十五(大佛日)🔸
摘自《父亲的百年诞辰 พระคุณพ่อครบรอบ ๑๐๐ ปี》第13页
#听僧说
龙婆布达曾感叹道:“爷爷(我)就像萤火虫,而龙婆Lersi Lingdam就像太阳一样。”
龙婆布达享年101岁,僧侣生涯中有近80年在森林中修行渡过。龙婆布达曾轻松用圣粉帮助龙婆培的善信解开了巫术,也曾被圣僧龙普度说过是位阿罗汉。
“尊者(Luang Phor Lersi Lingdam)是世界的明灯,启示世界,启示真理。”
Luang Pu Sim Puttajaro 森林派龙普曼 Phurithatto的大弟子之一
以前隆波修行的初期,冒犯了一位出家師父,那就是luang por lersi lingdam. 一旦修行明白了法就想一定要頂禮他。
高僧大德也提醒過,比如說Luangpu saeng ,根本沒有提到過luangpor lersi lingdam ,這個他突然說,不要看不起lersi lingdam.
心裡面就說,誒,為什麼他會這樣教呢?
(luang por lersi lingdam:)‘涅槃就是佛陀排隊在打坐’’ ,那就是有色法有名法。
早期的時候他教的是四念住,大發現大部分人黏著於物質、黏著於色法名法。他就以這些來引誘。比如教導給我們看到天堂和地獄,這其實是善巧方便。
這個世界,佛陀啊,在這裡在這裡。事實上,涅槃就是寂靜,寧靜。涅槃有寂靜的特質。佛陀就說啊,在涅槃裡面,沒有地水火風,沒有空,沒有識。沒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沒有白天,黑夜,沒有日沒有月。
沒有地水火風,就沒可能有色法。色法就是仰賴於地水火風才會出現的。或者,在禪定裡面那個色法,那不是仰賴於地水火風( 註釋:這裡有保留),但那也是無常的。禪定裡面生起的色法是仰賴於打坐才創造色法。什麼東西生是有因才生起,因滅了,那個本身也會滅掉。
阿說示尊者這樣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因此如果還有色法在,佛陀說沒有。只是那些黏著於色法的人他不要,因為他黏著在色聲香味觸法那裡。因為他之前黏著過,如果直接去要他放下色法、名法,他不會要的,那就先欺騙一下。
那類似是高僧大德創造出許多聖物去欺騙我們持戒,說接了聖物之後必須持戒,如果不持戒他就會退失。那怎會退失呢?我們想到佛陀,不需要照片,我們心裡面都能生起一些美德,他真的很殊勝的。那不是說起來好玩的。
但他先們就會作為一個善巧方便,讓人先黏著這些,等人們念與智慧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會自動放下。比如說luang pu loo長老,帶著那些聖物,好過於戴著那些不吉祥的那些東西。每個高僧大德都有自己的善巧與方便,假如直接教的話有時候會接受不了。
比如說,隆波不害怕什麼,隆波就直來直去地教,你接受到就接受,接受不到就隨你去。
有誰能帶你去涅槃呢?只有自己去,教了就只有直來直去地教。
涅槃並不是某個世界,涅槃沒有色法,沒有名法。涅槃就是涅槃。涅槃有什麼特質?涅槃的特徵就是寂靜,是因為什麼而寂靜?沒有煩惱而寧靜,沒有掙扎而寧靜、造作,因為沒有掙扎、造作而寧靜又怎會又名法和色法呢?名色源自於造作,因此沒有造作就沒有色法。
那怎麼會有快樂呢?因為他沒有被刺激,那是真正、最無上的快樂了,沒有誰可以搏擊了。佛陀的教導是最直來直去的了,只是大家接受不了,他說涅槃沒有地水火風,對嗎?沒有空,沒有識,沒有什麼,沒有日,沒有月,沒有白天沒有黑夜。聽了之後覺得不值得待。這是因為一直想著怎樣待著,因為從來不認識那個超越色法跟名法,然後聽了之後會覺得接受不了。因此後面的高僧大德就會稍微欺騙型的。什麼東西可以讓我們邁前一步的,創造聖物讓我們持戒、打坐,然後教這個教那個,看天堂看地獄,這樣就會不至於去破戒。會有很多善巧與方便,但如果黏著於那個善巧與方便,就會看不透,假如看得透就會明白。
高僧大德的念與智慧非同一般,教我們那麼笨的群的人想要進步,他的善巧跟方便那麼多,一旦我們明白了,有捷徑,不需要繞那麼遠了。那麼捷徑就是來探究自己的心。
33:30 -39::52
【Live 直播|2022.09.17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直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wxYBKRVGoA
Luang Pu Dabod Sumano
"孩子们啊,那位尊者 (LP Lersi Lingdam)是这末法五千年中的一位伟大的阿罗汉。 找不到任何人能够像那位尊者一样教导。他的教导方式几乎与佛陀相同,因为他渴望成就佛道。如果他没有放弃成佛的愿望,而先成就阿罗汉, 那么他每次讲法,我们这些追随他修行的弟子,只需听一次讲法就能成就阿罗汉。
记住!回去听尊者的教诲,听他的录音,看他的视频,把心思集中在他的声音上,就像那声音在我们心中一样。这样你也许能按照他的教导立刻证得道果,#就像亲耳听佛陀讲法一样。这位尊者是难得的教导者。”
这是老和尚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的。至于大家是否欣赏或反感、不满,就随缘吧。
以上为 Luang Pu Dabos Sumano 曾对Luang Ta Watcharachai 谈到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Luang Pho Dabos Sumano 被视为泰国北部的“法灯”,他的戒律和行为纯洁无瑕、见到了明亮的法光。他的佛法教导给弟子听众们带来了幸福、宁静和安宁。
此外,在Luang Phor的遗体火化时,火焰变成了绿色而非普通的火红色,而他的心脏却没有被焚烧殆尽,反而变成了翡翠绿色舍利留了下来。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和心中。恰好的是Luang Phor的道场就叫做翡翠竹道场 (อาศรมไผ่มรกต)
Phor Khao Wanchart Yimme 曾说唯有阿罗汉的体物可以化成舍利子
为了涅槃而修行的人,要怎样思维思考才会是最简单且最短?
佛陀教导说:你要这样思维,要想
“我们是没有任何东西的人,财产也没有,亲属、朋友、孩子、孙子、曾孙都没有,甚至我们的身体也没有。我们将履行需要做的职责,当任务结束,身体毁坏之后,我们将前往涅槃。”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第二册,第43页
cred. to 听僧说
提问者:恭敬礼拜龙婆,我非常爱涅槃,希望在此生进入涅槃。睡前我常常默念“涅槃是最高的快乐”(Nippanang Paramang Sukhang),但我的禅定不太好。像这样我能进入涅槃吗?
龙婆:所谓的“禅定”是必须的,但你不懂禅定。你想到涅槃,这本身就是一种禅定了。
禅定的意思是专注于想念。如果你想念涅槃,这就叫做“涅槃随念业处”(Upasamanussati Kammatthan)。
现在,如果仅仅只是想念涅槃,内心热爱涅槃,默念
“涅槃是最高的快乐”(Nippanang Paramang Sukhang)
“涅槃是快乐”(Nippana Sukhang)
“涅槃”(Nippanang)
但还需要观察心境的另一部分。能够进入涅槃的人必须不执着于身体。这个也必须要加以训练。要训练自己明白所谓的身体就是苦,我们所经历的所有苦痛都来自:
(1)饥饿。如果我们没有身体,就不会感到饥饿。饥饿是因为我们有身体。
(2)过冷或过热也是因为身体。
(3)生病不适也是因为身体。
(4)必须劳作辛苦也是因为身体。
(5)与所爱之物分离也是因为身体。
(6)死亡降临也是因为身体。
运用智慧思考,哪一类有身体的人是没有痛苦的?
如果我们再生多少世,只要有身体,就会承受这样的痛苦。因此,凡是有身体,有五蕴的存在,我们都不要再跟它在一起。
我们唯一的目标是涅槃。
内心坚定,然后默念“涅槃是最极乐”(Nippanang Paramang Sukhang) 或“涅槃”(Nippanang),都可以。
先这样思考,然后继续修习下去,这是可行的。如果这样,当真正临近死亡的时候:
我们所修习的心境将会合一
我们将对身体感到厌倦
并对身体不再执着,感觉到死亡比现世更加快乐,然后进入涅槃。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476期,第95-96页
谈论看到苦难是否会使心烦乱呢?了解苦难时,内心不应烦乱,了解苦并不意味着心情悲伤。看到现实世界上确实存在苦难,所有人都在受苦,我们也在受苦。但我们拒绝再次陷入新的苦难。
在未来,如果我们死了,就不再回来受苦了。那就是我们要涅槃。如果苦难降临,这对于世间的人来说是正常的。我们要接受这一切,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正常的,不只是我们一个人,别人也会经历一样的苦。既然一切都是如此,我们就应该认为这很正常。因为我们愚痴,想要再出生,所以就让这辈子成为最后一次愚痴的出生。
下辈子我不要再愚痴,不要再回来,我们立志要进入涅槃。
是否能够及时进入涅槃?怎样才能进入涅槃?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我们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进入涅槃呢?因为我们还存有很多邪念,还沉浸在两性爱欲之中,还要照顾家庭,还想要财富。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居士比僧人更获益,只要我们每天都立志于涅槃。这被称为 #涅槃随念 Upasama-nussati,就是以涅槃作为你的念头,认为“如果我们什么时候死了,就什么时候去涅槃。”
特别是那些已经获得"Manomayitthi"(一种神通)的人获益更多。在睡前让心进入涅槃几分钟,刚醒来时也先让心去涅槃两分钟。每天都这样做,然后想象自己的身体充满了苦难,像这样痛苦的身体我们不再需要了。不要想别人,只想我们自己,想我们自己不好的地方有哪些。身体的每个部分都不好,头发需要梳洗,如果它好的话就不需要清洗。头发也没什么用,皮肤也没用,不尽快清理它的话,它很快就会变脏。
因此,身体的每个部分不仅不好,而且每天都在衰退,最终我们都会死去,只有痛苦。每天只需想一到两分钟,我们不再需要这个身体。最好是在刚醒来的时候想:“今天我们可能会死,如果今天死了,愿进入涅槃。这样糟糕的身体我们不再需要了。”这样想就够了。每天想一分钟,不要忘了积累这种心境。当真正的痛苦到来时,不必想着割断它,它会自行消除。
当极大的痛苦来临时,如果病得很重,心境会自己割断。这是行舍智,自然而然就会割断。这是积累一点点的成果。如果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我的回答是,因为我曾经经历过,遇到过好几次濒临死亡的时刻。
当身体真正濒临死亡时,心会完全平静,不再想要任何事物,没有任何牵挂。心情是轻松的,这种平静的心态就叫做行舍智Sangkha-rupekkha-yan。如果什么时候死了,就什么时候进入涅槃,不必再有牵挂。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第66卷,第101-102页
首先,佛陀的教诲是怎样的,我再强调一次:
第一,诸恶莫作 (Sapphapa-passak Akaranang)
大家不要作恶,也就是说不要行任何不善之事。凡是被称作“恶”的,就是坏事,千万不要去做!但在偶尔的情况下,如果还想要去做,是因为心已经习惯,那就寻找方法慢慢地戒除它,慢慢地找到断除它的方法。
在心里想 “今天一天从起床到晚上,我们不做任何恶事。” 有时候会不小心犯错,今天若不小心,明天再重新下决心,去避免做出那些错误。不久之后,心会习惯,这样就能戒除恶行。
2. 众善奉行(Kusalas supasampatha)
就是我们只做好事,那么有哪些好事呢?
第一,尊敬父母等对我们有恩之人,帮助和照顾父母和恩人,让他们尽量过得幸福,这就是善行。
第二,懂得敬奉佛法,早晨醒来时是行善的时刻。如果你能在每天醒来时虔诚地敬奉,不需要花很多时间,2-3分钟就足够了。没必要花费一小时,结果还没吃上早饭就天黑了。起床时即便没有香也没关系,在床礼佛,想着某一尊佛像,并专注于它。
然后虔诚地念诵:Namo Tassa Bhagawato Arahato Samma-Samphuttasa 念诵时要怀有恭敬之心。Namo•••的这一句意思是“我顶礼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如果你就这样简单的念诵也是可以了。
每天都这样做,让它成为习惯。起床后要做,每次醒来都要做。若某天晚上或早晨没有做,就会感到不安。这表明你对佛随念已经有了禅。这样的禅并不需要盘腿坐着,如果你每天都这样做,最终会习惯,不做反而会感到不安。这就说明你已经进入禅了。
佛陀曾说,如果你的心态达到这种程度,在临终之际,你将见到佛陀,见到天神,见到梵天从空中降临,至少你将被接引到天界。如果心力坚定,你甚至可以达到梵天。
如果偶尔在白天或早晨某个时刻,你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厌恶感,每天如此,有时你会想到:
这个身体充满了痛苦;
吃饭也是一种痛苦;
生病不适是痛苦;
愿望无法实现是痛苦;
与所爱的人分离、死亡也是痛苦。
既然我们的身体充满了这些苦难, 无论再生轮回多少世都将是如此。那么我们不想要这样了,如果死后我要去涅槃。如果这样,在你死后那瞬间,你将成为阿罗汉,立刻往生涅槃。
这是最简单且最有效的修行方法。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11册,109期,1990年3月,第66-67页
🟠这是你的最后一世 🟠
当饥饿来临时,我们应该想,这是因为有身体才会感到饥饿。当疼痛出现时,也要明白,这是因为有身体才会感到疼痛。当疾病和不适来临时,也要想,这是因为有身体才会生病和不适。
明白这具身体如此糟糕,我们就再也不会拥有它了。在未来,无论是作为人类还是动物的再世,都将不再属于我们。我们将不会逗留在天界或梵天界,我们将直达涅盘。
接下来,慢慢磨炼心力,直到获得行舍智,也就是对五蕴的平等舍离。对自己的身体舍离,对他人的身体舍离,对世间的一切事物都舍离。这意味着,我们的身体变老,这很正常,生了就要老。身体生病,这很正常,生了就会病。如果身体要死,这也很正常,生了就会死。我们就算要面对死亡,也要微笑面对。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佛法解脱》 第69卷,第95-96页
#听僧说
提问者:龙波,若有人没有时间修习禅定怎么办?
龙婆:没有时间是不可能的,除了懒惰之外。
提问者:如果白天工作,晚上又有事务缠身,有时候坐禅时还会被孩子打扰。
龙婆:那为什么还要坐呢?等孩子睡了,我们也睡时再修行。禅定可以在坐、卧、立、行中进行,不一定非要坐着对吗?实际上,#如果我们在睡前专注静坐2分钟,#也就足够了。禅定并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正如佛陀对舍利弗所说的:
“舍利弗啊,若有人心念脱离烦恼片刻,我说此人是常处于禅定中。”
你看,有些人总是执着于坐禅。实际上,最好的时候是躺着睡觉时。头一碰枕头,念诵“Namo tassa bhagawato Arahato Samma Samphuttasa”,忆念佛陀、法和圣僧,然后念“佛陀putto”。吸气时默念“佛”,呼气时默念“陀”。只需呼吸两次,睡着即可。不要忘记!越快进入念诵状态越好。如果心未达到禅定状态,是无法入睡的;若心进入禅定,马上就会陷入睡眠。
所以,如果念诵或默念“Namo Tassa •••”时入睡,那时你的心已经达到了禅定境界。在睡眠期间,不论持续多少小时,都会保持在禅定中。如果在此期间去世,将会按照禅定的力量而去。
你看,这就是为什么说没时间的人,其实是懒惰的。时间还是有的,对吧?如果更好一点,醒来时再修习一会儿。若不是急着上厕所,就继续静坐。醒来时,抓住呼吸,吸气时默念“佛”,呼气时默念“陀”,重复两三次即可。此时心中不念其他,足以每天使用。我可以保证这样做不会堕入地狱。
提问者:那么,要如何去涅槃呢?
龙婆:非常简单!在睡前,先观想:出生即是苦,所有的工作都是辛苦和痛苦。像这样的肉体痛苦,我们不再需要了,希望在此生中去涅槃。然后念诵“佛陀”,这非常简单。而且不要以为花费一点点时间没有效果。如果生病了,病得很重,感觉要死了,即使还没死,但表现得好像要死一样,这种情绪将会凝聚,心将进入“行舍智”,即处于不动心的状态。
如果你问这是什么典籍的教导,我的回答是这是我亲身经历的,#因为我曾多次濒临死亡,已经习惯了!到了那个时候,一切都将放下。无需强迫,它将自然而然地放下。人也好,动物也罢,所有物质财富,都会淡然处之。甚至对这个即将死亡的身体都不再感兴趣,真的会心如止水。有许多人经历过这种状态。
许多人康复后,生活变得忙碌,他们会说:“真不该康复,真希望一直生病,然后直接死去,不必再经历这些。”
这样其实比坐禅更好,因为坐禅时闭上眼睛,不一定是在念诵,也可能是在闲聊。#如果你想做到真正好,#入睡时的念诵最好!每天都成为“禅定持有者”。如果你问,念诵需要多长时间?若“佛”还没念完“陀”就已经入睡,那是最好的,#心快速进入禅定,#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所以我说,那些声称没时间的人,实际上是懒惰的(大笑)。你看,时间还是有的是吧?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1999年5月第218期,第13-14页
#听僧说
..那时,佛陀Somdej Phra Thotsaphon 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ทศพล 正好到来,站在我的头顶前方,光芒四射。然后祂说:
“你们这些正在修行的人,皆大有成就,都会达到涅槃。但为了不疏忽,让他们保持这样做:
每天可以选择任何时间,只要心情平静。如果其他时间忙于工作,可以选择睡觉前或刚醒来时,心情舒适时,将心念集中在佛陀上。如果没有天眼通,就自行想象佛陀的形象,或者任何一尊佛像,使其闪闪发光,控制心念。如果看到黄色,就控制成透明色 (犹如发光的玻璃色),连续几天就能做到,使心进入禅定。每次想到,就能看到闪闪发光的透明佛陀。”
佛陀说,如果这样做,每天都不要间断,一天花2-3分钟也可以。我不限制时间长短。如果每天这样做,并保持以下心态:
1. 常念死亡,不要疏忽
2. 尊敬三宝
3. 保持五戒清净
4. 心中只求涅槃
佛陀说,如果这样做,在其寿命结束前7天,他会预知死亡的确切日期。在那时,他会在空中看到整个宇宙的景象,包括佛陀、阿罗汉、天神、梵天等,光芒四射。之后,当他的心脱离肉体的束缚时,就能立即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Somdej Phra Phicit Marn (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พิชิตมาร) 也说如此做最后会立即证得阿罗汉果
Luang Ph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的教导,摘自《Luang Phor Wat Thasung 教导录 (คำสอนหลวงพ่อวัดท่าซุง )》39-003
现在,如果在我们训练心智或向佛像祈祷之前,让心思维出生是如此的苦,我们不再需要它了。生为天神、天女、梵天是好的和快乐的。
当功德消失时,我们免不了新的痛苦。因此我们只想要涅槃。唯一的意图只有涅槃。之后无论你礼拜佛陀或者练习buddho、buddho,
如果你在那个时候死去,你的心就会从你的烦恼中被切断。所有的烦恼都不会进入内心。因为你看到身体是充满病痛的,这里痛、那里麻痹,找不到快乐。 那个时候我们对身体的需求就会消失。
四种烦恼分别是:
两性之间的爱在重病时期是不存在。
对财富的贪爱在重病时期是不存在。
嗔恨想要杀人在重病时期是不存在。
对身体的迷恋在重病时期是不存在。
这就是不能束缚我们心的四种烦恼。 如果我们的心对涅槃感到满意并在佛法僧三宝中保持稳定, 那个时候,心就会从烦恼中切断,心从烦恼中解脱。 心对身体不满意, 我们将成为阿罗汉。 既然是阿罗汉,马上就进入涅槃了。难不难?完全不难!其实阿罗汉并不难,但为什么难呢? 因为我们不想成为。
不要执取内在的身体和外在的身体,也就是另一个人的身体。并且不执取世间的一切,对世间的一切不感兴趣。这是一个阿罗汉的心境。这意味着成为一个阿罗汉会切断与身体的连接,切断这个身体,切断我们的身体,而不只是别人的身体。
Phra Rachapromayan(Lp Lersi Lindam)
龙婆鲁士铃铛
Wat Tha Sung, Uthai Thani
Translated by Judge from Thai Languages
当您修习念死随念时,时常思维死亡,直到将死亡视为一种常态,并做好应对的准备即布施、持戒、修行,足以满足你的需求后。如果再进一步思考,知道死亡是必然的,那么心中将不再有沉重的负担。未来的再出生也是肯定的,无论投生为什么,依旧充满着痛苦,无法逃脱痛苦。我们不想要成为轮回的受害者。
即便是我们珍视的身体,最终也会毁坏消去。我们也不会再有任何眷恋,世上也没有我们想要的财富。我们不再需要任何东西了。天界和梵天界我们也不需要,唯一最满意的就是涅槃。让心从生与轮回的执着中解脱,常常以涅槃为目标。像这样,您有望结束轮回和生死,达到至高的成果,就是肯定在此生证得涅槃。再见。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383期,第27页
现在,龙婆强调说:我们应遵循我们原本的修行路线,即“中道” Thang Sai Klang,不要改变原来的修行路线。“压力”不是我们的修行路线,因为它只会让进度变慢,因为它是"苦行"Atatkilamathanuyok,取代了前进,无法到达。
那时,佛陀来开示说:
“今生我们应该停止了。每一生,我们出生也死。每一生都曾经非常伟大,曾是国王,众多的财富,分毫都带不走。”
然后,佛陀总结并强调说:
🔸1. 要保持修持“死随念”
因为是止观,也能断除身见。
因为在观照衰败,即死亡是常态。
🔸2. 有足够的随念尊敬佛法僧。
🔸3. 持戒清净
🔸4. 忆念涅槃作为所缘。
佛陀说:我们做这四样,可以去到涅槃。无需做这些以外的事情,因为我们已经让每样都圆满了。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เรื่องจริงอิงนิทานพิเศษ》第102-104页
#听僧说
迦叶佛的權威及錢財心咒
Sum Ba Jit Cha Mit
大梵天王的消障礙心咒
Na Sun Sit Mo
Prom Ma Ja Ma Ha Tay Wa
SapPair YanKa
PaRaYanTi
十萬招財咒
Prom Maja Ma Ha Te Wa
Ar Pit La Pa Pak Wan Du May
財源滾滾咒(Wat Panan Cherng)
Ma Ha Bun Yo
Ma Ha La Po Pak Wan Du May
百萬加強招財咒
MitTae PhaHuHaTi
辟支佛萬事成功咒
Pud Ta Ma Ar Ug
Na Mo Put Ta Ya
Wi Ra Ta Yo Wi Ra Ko Na Yan
Wi Ra Hing Sa Wi Ra Ta Si
Wi Ra Ta Sa Wi Ra In Ti Yo
Put Ta Sa Ma Nee Ma Ma
Put Ta Sa Sa Wa Hom
加速幸運咒
Sum Pa Tit Cha Mit
Peng Peng Pa Pa Ha Ha Lue Lue
礼拜帝释天的经文
天帝帝释天,也称为因陀罗 Phra Inn,是龙婆Lersi Lingdam 许多辈子以来的父亲。龙婆的弟子们也尊称帝释天与帝释天妃为 Than Pu,Than Ya (发音:叹捕,叹亚) 意思为爷爷奶奶。
龙婆也说过帝释天是一位随时可以踏入四果涅槃的三果圣者,只是还牵挂着孩子善信们才维持在三果。
龙婆传授了4句礼拜帝释天的经文,后来由龙婆Lek收到指示,再于尾部添加了三句经文。这是一个很实用的经文,无论是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都会用到的经文。
念诵这个经文的人,像开“天眼”,就算四面受难,也可以看清所有,找到解决方法,走出困境。即使是考生,也可以帮助考生有灵感指示回答试题。
龙婆Lersi Lingdam
礼拜Than Pu Than Ya的经文是:
Namo Tassa Bhagawato Arahato Samma-Samphuttasa (3次)
Sahasaneto Thewintho
Thipphacakkhung Wisotayi
第11分钟 36秒
https://youtu.be/ipWas4WdxaA?si=WFh1TKdGAlArlNoW
一般情况下,睡前一定要念诵。
但如果考试时,先阅读试卷,先写下你知道的试题的答案。对于不知道的试题,你就把考卷翻过来,诚心祈求所有佛、法、僧、梵天、天神的波罗密,以帝释天为最。祈求能够正确的回答试题,也能够取悦到改考官的欢心。
念诵Namo••• 3次,念诵经文3次。然后把考卷翻过来做答。如果还是无法作答,那就再翻过来念经文7次。这时候无论心里有任何感应,都按感觉写下答案即可。需要保持安静,不让旁人察觉。
由Phra Archan Chaiwat Achito转述
龙婆Lek
后来我得到额外的补充说,应该接入 “Ikkawiti Phuttasangmi Lokawithu”
(于是,后来经文就变成:
Sahasaneto Thewintho
Thipphacakkhung Wisotayi
Ikkawiti Phuttasangmi Lokawithu)
龙婆Lek的亲身经历
我自己是一个懒惰的人,因此一开始念完“Namo ••”后,就直接念经文十遍!效果最显著的一次,是在参加高级比丘课程 (Dhamma Scholar Advanced Level) 的考试时。那一年医生诊断我患有肝炎,甚至连坐着的力气都没有,必须按照医生的建议喝甜饮料提神,喝得空瓶堆积如山。后来才知道不是肝炎,而是患了疟疾!直到几年后才发现这一点。
由于当时完全没有读书,而高级比丘课程的考试非常艰难,那时的课本有一手肘那么厚,但考试仅出七道题!有些书,比如《大念处经》,读得几乎快要死,但可能一篇内容也不考,或者《七清净》那种厚厚的书,读了一整本也可能完全不出题。但正是我们没有读的部分,反而可能会出题。所以只好使用这种方法。
希望老师们按照常规将自己的名字送去参加考试。到了考试时间,就按照之前的方法做,也就是把试卷翻过来,心中祈求三宝的波罗密,祈求老师们的波罗密,特别是Than Pu (帝释天)的庇佑。然后经文直接念10遍后,就开始写答案。
在这一点,我们必须完全接受并完全相信。所谓的“完全相信”就是不要反驳。因为我曾经反驳过一次,认为这个巴利文应该不是对的,当我感觉这个经典不对时,我试图按照自己的理解去修改。结果我感到那股帮助我写作的力量突然消失了。直到我心里向三宝跪拜忏悔,按照直觉指示的去做,结果能够继续,并且继续完成了考试。
由于我自己记忆力很好,所以记住了自己答了什么,然后再翻开课本查看,结果看到后我心里一沉!因为如果被发现有作弊的行为,我是无法辩解的,因为我的答案几乎和书上的每一个字都一模一样!就像是照着书本抄的。因此我看到了效果,并且建议别人也可以这样做。
然后就是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意思是我们没有那么稳定的专注力 (当时龙婆Lek 病了,没有稳定的专注力去温习),但是到了时候必须用来处理当前的问题,就可以用这个经文来帮助自己。
龙婆Lek Wat Tha Khanun
Watthakhanun脸书主页
2021年9月24日分享
当躺下时心中想起了佛陀赐予的一个咒语。这一句咒语做圣水可以治愈一切疾病,那就是:
Thukkha, Thukkhang, Supa-ti-thi-tang, Sampati-chami
视频的第26分钟
https://youtu.be/H349mUWnAP0?si=9DmU6U7gT4i4YbSx
我在心里想着,如果这个咒语不能治愈自己,那还能治愈谁呢?既然佛陀赐予了我这个咒语,我就试着用它来治愈自己。如果它不能治愈我,那对任何人都不会有效。
Suwhit先生曾让他的妻子念诵这句咒语来治疗她,同时用手中的“医刀”轻轻触碰她的身体,疼痛消失了,疼痛奇迹般地消除了。
我躺下开始用这句咒语入禅,心中想,从今天起,我会一直用这个咒语进行念诵,直到病愈。用它替代“Putto”和“Samma Arahang”,替代一切使用的禅修词。除非是在某些特殊情况,特殊时间,(比如)我要去天界、要去梵天界、要去涅槃,那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正常时候时,我会将“Thukkha, Thukkhang, Supa-tith-tang, Sampati-chami" 作为禅修,开始持续地,轻松地念诵。一开始念诵,心情就开始变得愉悦。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1991年10月,第14页
#听僧说
以上为摘要,全文请看: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bLaoz1omXLeunsnS/?mibextid=oFDknk
先念三次 Namo Tassa Bhagawato Arahato Samma-Samphuttasa
(咒语的前言,念一次)
Phutta Mak Ak Uk, Namo Puttaya
辟支佛财富心咒
Wira Thayo, Wira Konayang, Wira Hingsa,
Wira Thasi, Wira Thasa, Wira Itthiyo,
Phuttasa Manimama Phuttasa Sawahom
(此注音只供参考,发音请依视频里的龙婆发音为准 https://youtu.be/91R3hc6LM2A)
这段辟支佛财富心咒是由龙婆班 Wat Bang Nom Kho 向Khru Phueng老师学来的。当时Khru Phueng 14岁,于2472年学习此心咒,后来他修行获得了显著成果,并把这个心咒传授给他人,很多人也因此得到了成效。
须定期布施
那些按照这个咒语正确修行的人,必须是常常供养和尚的人,甚至每天至少供养一位和尚,不可缺少。保持五戒或八戒,勤劳念经并念诵这个心咒。
早上醒来时
可以念 3、5、7、9 次,意思是随修行者意愿可以念任意次数。例如,可以念:
- 3次
- 5次
- 7次
- 9次
但诵念时必须保持一致,不能有时少念有时多念,否则不会有任何效果。
要努力从少念到多,这样才好,逐渐看到效果后再慢慢逐步增加次数。
布施时需先忆念三宝,然后再准备饭菜,念此咒 3、5、7、9 次。
布施完成后,忆念三宝。即佛的功德、法的功德、僧的功德,以及辟支佛、Khur Phueng、阿赞Nien,直到龙婆班 Wat Bang Nom Kho的慈悲,请求他们慈悲加持我。
然后找干净的水进行倒水,以便回向功德与善业给已经去世的祖父母、父母、亲朋好友,以及所有恩人。
晚上拜佛念经时
再念此咒 3、5、7、9 次。
要睡觉时,在床边叩拜佛陀
再念此咒 3、5、7、9 次。
而且如果谁每天如此不间断地修行,就会获得财富、幸福和繁荣。因为龙婆班 Wat Bang Nom Kho 会慈悲于所有贫困的人,帮助他们脱离饥饿之苦,但他禁止做坏事。
修行此心咒前,必须确保遵守两项重要的戒律:
五戒中的第二戒:
即不偷盗,指的是避免偷盗财物,或者拿取、抢夺主人未许可的物品,将其变成自己的财产。
五戒中的第五戒:
即避免饮酒或服用任何种类的麻醉品或毒品,并禁止从事任何非法职业和各种赌博等行为。如果能够遵守全部五戒,那就更好。
或如果谁能完全持守五戒会更好。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第72册,第6-9页
龙波讲述:
在去住瓦塔松寺之前,我住在一个的小茅屋,一百泰铢对于来做功德的人来说都是很难得的。“Wiratayo经文”也一直直的在念。
后来祂有来找我,就说这个经文是Wat Phanan Cherng 第一位主持用的,第一位住持他打坐修行,并念诵了这个经文三年。祂让我看看,Wat Phanan Cherng 有没有缺过钱?于是,我也这样做。
又过了一年,正在进行敬拜仪式时,祂告诉我:“这个经文是一个十万财富的经文。”我就也继续念了大约半年,信众来参加袈裟节与捐赠钱树,寺庙获得了十万泰铢,这很明显看到效果。
然后再过了一年,祂说:“这个经文是百万财富经文。”给我继续念诵,然后接着念“Wiratayo经文”。后来,果然到了2527年,每个月都用到百万。这样的情况,我们以前都没想过。
必须心平气和,慢慢来。念诵的时候不要期望得到财富,也就是说必须专注于念诵修行。最好的方法是,修行时心舒适了就继续下去,因为修行时,心会进入禅,对吧?
这样做更好,当练习Manomayitthi (一种禅修)的时候,“出去”片刻就可以了,能“出去”就代表心到达四禅了,可以进入涅槃界,心达到最清净的程度。回来后继续念这个经文,多少都没关系,直到睡去。即如果心很清净,效果很快显现。
我也曾疑惑,在26年时,祂告诉我在28年有什么都囤一囤,留一留,28年会很艰难。如果谁的生意能保持稳定,就已经很好了。祂还说 “如果我们的孩子(信徒)会穷,也不会像其他人那么穷。”
如果说到成效如何,龙波就不断观察着,说:“咦,这些十万的钱是怎么来的?”那一年内显现出来的那时候,各个寺庙的收入还没有到一万呢。之后,“百万钱咒”就必须继续念下去,因为接下来,未来都需要用到钱。
佛陀说这必须相信,必须心冷静,不要急躁催促。如果念的时候想着“我们必须发达”,这就完了,不好了。必须以恭敬的心念诵。
很多年,祂都不肯向任何人公开。在到达好之前,必须经历紧张。那个2528年,事实上应该是好的,但来来回回也有些阻碍。这些阻碍是国家的命运,但是无论如何,也一定会遇到财富的时刻。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186期,第8-9页
#听僧说
龙婆班的辟支佛心咒
Namo Tassa Bhagawato Arahato Samma-Samphuttasa(3次)
Phutta Mak Ak Uk, Namoputtaya (1次)
Wira-tayo Wira-konayang Wira-hingsa
Wira-tasi Wira-tasa Wira-Itiyo
Phuttasa Manimama Phuttasa
Sawahom
(3/5/7/9/108遍 能尽量念多就念)
龙婆Lersi Lingdam 经由第一佛同意后结合的版本
Namo Tassa Bhagawato Arahato Samma-Samphuttasa (3遍)
Sampa-Jit-chami, Nasangsimo
Promma Jak Maha-Thewa Sappe Yakka Palayanti, Promma Jak Maha-Thewa Apilapa Pak-wantuk-me, Maha-Punyo Maha-Lapo Pak-wantuk-me
Mite Pahuhati,
Phutta Mak Ak Uk, Namoputtaya
Wira-tayo Wira-konayang Wira-hingsa
Wira-tasi Wira-tasa Wira-Itiyo
Phuttasa Manimama Phuttasa
Sawahom
Sampa-Tit-chami
Peng Peng, Pa Pa, Ha Ha, Rer Rer
(3/5/7/9/108遍 或能念多就尽量多念)
辟支佛财富心咒是龙婆班Wat Bang Nom Kho得到的,后来龙婆Lersi Lingdam将第一佛,迦叶佛,大梵天王等等所赐予的咒语所结合而成。
龙婆班说:
1. 持咒的人要守五戒,不能完整持戒的人也必须持第二(不偷盗)第五(不饮酒及不沉迷迷乱药物)
2. 每日供养食物给僧人, 不方便去的就每天把钱储蓄起来哪怕一泰铢, 哪天忘了就隔天补回去, 然后有去寺庙再供养
3. 几时都可以念,行住坐卧都可以念
4. 有人想学就教他
龙婆Lersi Lingdam 说:
5. Sampatichami 是佛教护法夜叉Thao Vessuwan命令一位夜叉交给龙婆的迦叶佛心咒。能带来权威,财运,好运,压制坏事发生。
6. 睡前念9遍后, 可以打坐默念或睡觉默念, 醒来继续念。坐下念一念, 有空念一念, 牢扎在心会很好,能进禅更能发挥威力
7. 心情轻松,集中精神的去念,不要跑去想东想西还是想钱,要心专注在经文,心静念下去,财富自然会来
Chao Khun Chat 补充:
8. 要将它当作一种禅修来念。念进心里, 由心想念, 念到能进禅效果就会很好
9. Sampatichami 这句也具有反弹的效果
想学习发音的可以观看这个视频 (如果没听错的话, 这是龙婆的原声录音带) 跟着学得更准
https://youtu.be/swF7sr9-NAE?si=4DqpFR1surTC_H88
详情参阅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龙婆回答佛法问题》特别版,第4卷,第18-24页
徒弟:关于百万财富经文的禅修方法。
龙婆:如果只是普通地拜佛时念诵,那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快要没钱的时候才有收入,有时几乎就没了呢。
如果是念诵到定,财富会稳定。他们真正做的,必须念到进禅。
其实,推荐的方法是仅为懒人设计的,仅需念诵9遍。这好让心进到定。念诵第一遍、第二遍后,心就熟悉了。一旦念完9遍后,就不再念了。
当睡觉时,不需要太刻意的,头一挨枕头便开始念诵,念到睡着。如果醒来就继续接着念。这样财富就会积累,用不完。
要哪一种,要不够用的那种,还是用不完的那种?两种方法即:
🔸第一种方法:
如果是用完,就按照规则拜佛时念诵9遍,对吗?
🔸第二种方法:
这个必须睡觉时要一直持续念诵到睡着。当念诵时,不要想 “必须念几遍呢?” 念诵不到半遍就睡着也没关系。心在禅,因为心依然处于禅之内。
当再次醒来时,不需要起来洗脸洗眼,直接接着。心仍然很舒适安心,就继续念下去,因为只要心舒适安心。
或者我们必须起床去工作就去,但是如果白天不经意间,它自己想起来,
注意观察,如果心自己想起来,那样就说明心在这个修持方法内已经进入禅。这样的话,钱财肯定用不完。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在Yala的佛法讨论”,《佛法解脱》第277期,第45页
#听僧说
信徒: “隆波,您有什麼特別好的東西可以給我們以帶來好運和財富,讓我們能夠賺一些錢來還債嗎?您能幫我們做些什麼嗎?”
隆波: “嗯……我的孩子,除了‘(百萬)財富咒’(Katha Ngern Lan)之外,沒有其他的了,就只有這個而已,使用它來修定。以輕鬆、自在的方式來修。當你在禪修時,不要期望運氣和財富。清空你心中的欲望,專注於你的禪修。這樣是對佛陀和獨覺佛的尊重。不久之後,運氣和財富就會出現。然而,如果你一直在心中想著想要變得富有,這只會讓你退步。”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塔松寺,烏泰他尼
Luksit: “Luang Phor do you have anything exceptionally good that you can give us for good luck and fortune, so that we can get some money to pay off our debts? Is there anything you can do to help us please?”
LP: “Er…there is nothing my child, except for the Katha Ngern Lan (Rich Katha), just that only, and also to use it and samadhi. Do it in an easy-going and relaxed, sabai sabai manner. When you are pawana-ing, don’t wish for luck and fortune. Empty your mind of desires and focus on your meditation. This is respecting the Lord Buddha and the Pacceka Buddhas. Not long after, luck and fortune will arise. However, if you keep thinking in your mind that you want to be rich, this is only going to make you go backwards.”
Luang Phor Lersi Lingdam
Wat Tha Sung, Uthai Thani
#Sampatichami第五篇
提问者:师父,我曾经在坐公交车时、在家中打坐时念“Sampajitchami”,念了大约一周后,梦见在Soi Sai Lom(曼谷的一个地方)与师父一起做功德。师父叫我的名字,并告诉我念“Putto”(พุทโธ) 更好,简短易记但效果大。我答应了师父。这样的梦是否说明我具有修行智慧的经历,该不会是我之前修习过的神通吧?
师父:不是的。他是担心你会忘记佛陀。实际上,Sampajitchami和Sampatichami都是佛陀所教的“佛随念禅修”,因为这两句咒语是佛陀亲自告知的。无论做什么、如何念咒,只要在念咒前想念佛陀,就都算是“佛随念禅修”。他这样说是担心你会忘记,因此建议交替使用。
在平时,你可以先念"Putto”,心情放松后再念“Sampajitchami”。开始时先用这个方法,担心的只是心不稳定而已。
Sampajitchami好好念吧,不论你前世是否拥有神通,继续念下去,神通自然会来。神通并不取决于是否新学,还是已经存在的。就像你可能在厨房里找不到新的米(指新神通),但饭熟了就可以得到米(旧的神通)。继续念吧,不要忘记先念“Putto" (พุทโธ),用佛陀所教的咒语,心安之后再继续。
时间快到了。公历2542年(1999年)进入神通领域,必须先培养定力。这里的“来”意味着要达到精神的高度集中,必须提前准备。如果到那时再做就为时已晚,因此要不断修行。
另外,Sampajitchami是推开一切的咒语。任何恶因恶缘若试图接近我们,都将被推回到其源头,而我们不会接受这种不好的东西,这不是罪。(因为我们不是用巫术害回人,只是送回去不属于我们的东西)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 Thamma Wimokh》 第72期 1990年2月 第15页
#听僧说
#Sampatichami第四篇
提问者:我平常念诵Sampatichami后打坐再睡觉。
师父:等一下,你是成人还是孩子?
提问者:从我的手相和面相看,至少已经60多岁了,我只是估计 (幽默)。
师父:(笑)
提问者:我念诵了“Sampatichami”,但在梦中看到身后有一个骨架,感觉很可怕,我不敢转身。请问念诵Sampatichami为什么会看到骨架呢?
师父:这很好啊。看到骨架是因为它在帮助你。如果你的骨架的某个部分断了,就会用它的骨架部分来补充。
提问者:幸好我没转身,不然可能会吓得发热。
师父:Sampatichami是一个神通咒语,它代表了真正的神通。如果某位人在前世曾有过神通,那么使用这个咒语时,神通会显现。
因此,念诵时如果神通显现出来,通常是因为前世修过不净观,比如“骨头的观想”,这是一种最后阶段的“不净观”。这就是你看到骨架的原因。
要记住这个图像,在开始修习禅定之前,可以先想象一下身体的最后状态只有骨架,其他人的身体也是一样的。我们追求的是涅槃,这非常好。
提问者:那么,看到很多禅相或者重复看到某个禅相,这说明以前做过类似的修行吗?
师父:这是正常的。就像有些人看到彩票,然后会去买 (大笑)。如果看到得很清楚,并且进入了禅定状态,通常是因为曾经修过某种“基础禅定”,当心进入禅定时,这些前世的修行就会显现。如果前世的禅定显现出来,就应当抓住它,那部分会在7天内达到最顶点。
我修行时,龙婆班建议我先学习《净化道》的三个部分,尤其是禅定方面的四十个禅修业处。他建议在阅读之前,先点香拜佛,祈愿如果我在前世得到了哪个领域的禅定,希望能更容易掌握那个领域。通过这个方法,我很快就能掌握各个领域。
所以,若你已经掌握了第一个领域,当开始下一个领域时,务必先把第一个领域的禅定修到最好,然后再进行第二、第三个领域的修行。这样逐步前进,直到掌握所有的领域。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Thamma Wimokh 佛法解脱》第147期,1993年5月,第81-82页
#听僧说
迦叶佛赐予
“Sampatichami” (สัมปติจฉามิ) 是佛教护法夜叉Thao Vessuwan命令一位夜叉交给龙婆的迦叶佛佛言。能带来权威,财运,好运,压制坏事发生。
龙婆:
不要害怕任何人,孩子。不要害怕,念诵这段佛言 "Sampatichami" 。记住这个Katha,写下来,念诵。不要忘记,现在出去后可能会忘记。
这句佛言很好,被称为“敌人看不见你”,无法伤害你,而且还能带来慈爱。
"Sampatichami",孩子,记得念诵。在你要走之前,想起来就念诵,不要害怕任何人。没有人能伤害你。
这句佛言的传授者说,敌人会看不到你。我们能看到自己,但他们看不到我们,所以无法伤害我们。
不要忘记,孩子。记得想起我给你的圣物。想象这个咒语,替代仇恨,让别人爱你。不要害怕,孩子。
有了这句佛言,鬼怪、巫师都无法对抗我们,不能伤害我们。要有信心,不要再害怕了,孩子。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回答佛法问题》特别版,第4卷,第18-24页
- 《佛法解脱 Thamma Wimokh》2012年2月,第40-41页
Katha是心法,无法翻译。如果想知道意思,要直接问佛陀。这是一段心法,而不是直接的经文。Katha不需要翻译。
Sampatichami (สัมปติจฉามิ) 的效果有三点:
第一,敌人无法看到你;
第二,拥有大慈悲和受人喜爱的一切;
第三,能够防护所有危险。大家要常念诵
Sampa"jit"chami (สัมปจิตฉามิ)
如果有人对你进行恶意中伤或伤害(巫术),那么这些恶意将会回到施加者及其同伙身上。
总之,“Sampatichami”和“Sampajitchami”这两个佛言都应该常常念诵。
念诵时请先想到佛陀。选择念诵两个佛言或其中之一也行,这就等同于“佛随念禅修”,因为这是佛陀直接给予的佛言。
(如果疑惑“敌人看不到你”的意思,那么你可以理解为“敌人忽视掉你”。例如有人打群架,他们忽视掉看不到你,没有误伤你。又或者有人想打劫时,忽视掉你,没把你当目标。)
(请用软件发音สัม-ปะ-จิต-ฉา-มิ以学习正确的发音,各地区发音不同,或许你会读作Sampa“Jit”Chami或者Sampa“Cit”Chami)
除此之外
在拜佛时念诵 Sampatichami 7遍可以防御黑巫术。而Sampajitchami 则可以反弹黑巫术回去给对方。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 《佛法解脱》2012年2月,第45页
- 《父亲教孩子》2010 年 9 月版,第 10 页
- 《龙婆回答问题特别版》 第11册 第8页
提问者:龙婆,每天孩子我都必须走进一条小巷,巷子中有3-4只狗,是在巷子里的“地头蛇”。当孩子一进入巷子,就会立刻念诵“Sampa-Jit-Chami”,因为巷子很偏僻。
当孩子走近狗群时,它们都会躲开,低着头走到另一边。等孩子走过它们后,就看到它们又会回到原来的地方躺着,每次都是这样。这是因为它们害怕孩子念的“Sampa-Jit-Chami”吗?
龙婆:“Sampa-Jit-Chami” 这章是驱赶,驱赶敌人的。
提问者:连狗和人都能驱赶吗?
龙婆:对。
提问者:喔... 这样的话,如果谁来“讨债”,就直接念“Sampa-Jit-Chami”了。
龙婆:只针对讨债的人呐,别赶走顾客。
“Sampa-Jit-Chami”是反弹的经文,谁人欺负我们都好,都会反弹回去找那个人。佛陀的经文,在新西兰时祂说的。祂说这章经文,谁做什么都好,都会反弹回去,不仅那个人,整个群体都会受到牵涉呐。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佛历2537年 5月刊
提问者:我和丈夫一起睡觉时,决定念诵“Sampatichami”。结果当时我的心念诵Sampatichami时,看到丈夫的身体分成了许多部分,显得非常可怕和丑陋,我于是哭了起来。丈夫问我,但我不敢告诉他,他便带我去找寺庙里的神父想求圣水。我想请教师父,如果再念诵会不会又出现这种情况呢?真是麻烦,平时我并不念诵。
龙婆:这其实值得称赞。在那时的情况你能做到这样的念诵,很了不起。#这是一个考验,你的决心必须要坚定。如果那时不念诵就不好了。
龙婆:今天有位高高瘦瘦的人来告诉我他念了Sampatichami,然后看到了一些“号码”,结果去买了彩票中奖了。他把中奖的钱给我了。我变成像那些售票的人。那些中奖了的人拿彩票给我,就像给彩票商一样(龙婆笑)。
提问者:哦,这真不错。师父,真是奇怪,谁中奖都会来做功德,谁没中奖了也会来做功德。
师父:这两种都是好。这种情况真的要说是非常好的。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 Thamma Wimokh》第 147 期,1993 年 5 月,第 83 页
“钻石铠甲护身符” (又称钻石经文) 的意思是指佛陀的波罗密。如果每位佛弟子接受了并保养得好,即:
1. 不偷不盗、不抢夺他人。
2. 不饮酒和酒精饮品。
如果能守护这两项戒律,依据龙婆班的教导,“钻石经文”能够保护你免受“Khun Phi”和“Khun Khon”的侵害。尤其是,如果有人试图加害你,他会自食其果。
“Khun Phi”是一种让鬼控制心智的巫术。各位佛弟子,如果鬼进入控制你的心智,当鬼进入控制你的心智时,你将失去自我,一切将受制于鬼魂的力量之下。这就是“Khun Phi”,是真的,我可以确认它是真实存在。
至于“Khun Khon”或“Khun Sai”,这是一样的。他们对物品施法将物品进入我们的身体,那个物品是大的物品,会被施法直到我们看不到。当物品进入身体时,如果物体是小的,最初我们可能感觉不到,但是那个物品每天都会扩展膨胀。如果达到第七天,那个物体就会完全展开。
例如,当天早上在敬拜仪式时 (加持钻石经文的仪式),许多佛弟子已经有亲眼看到了。敬拜仪式刚开始,就显现出有些人送来的特别礼物,那就是 - 钉子。
生锈的钉子代表是用于钉火葬炉或钉鬼棺的钉子,送来了几十个。但是也巧合,工作人员捡到了几枚。当敬拜仪式时也滴沥滴沥的跌落。
通过这件事,各位佛弟子已经非常清楚,他们找了很多方式试图遏制这件事(阻止龙婆举办仪式)。而这些钉子之所以会掉落,是代表它们的效力已被消除。如果那些物品能够侵入我们的话,就不会显现并掉落下来。因此,这些被收集到的钉子被称为“Khun Khon”或“Khun Sai”。
如果进入某人身体的是钉子的尺寸,不超过3天他就会死。如果是针,到达七天时就会死。如果是更大的物体,会死得更快。
因此,请各位佛弟子,如果接受了”钻石经文”之后。现在巫术的事情是很多,不是没有。因为我们不相信,所以黑巫师很容易谋生。
那些接受了“钻石经文”的佛弟子不必担心,因为Khun Phi 和 Khun Khon的力量也好,都不能伤害你。如果他们办得到,今天早上就死了好几个人。而且我也死在敬拜仪式中了,如果他们办得到。
他们能做的不仅限于钉子。当我跟龙婆班时,有过刀的尺寸,有时也有锄头和铲子。
总而言之,各位佛弟子如果已经接受了“钻石经文”,不要去用于不道德用途或违法的用途,即去偷去窃、去抢、或迫害欺压他人。这个经文是佛陀的力量,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念诵的佛陀的功德 “Itipiso Bhagawa Arahang Samma Sambuddho" 正是这个。
因此,佛陀只会帮助那些修行好,喜欢修行的人。如果你将它用于错误的用途,去成为盗贼,“钻石铠甲”便会变成“稻草铠甲”或“棉花铠甲”,无法保护你。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父亲爱孩子 》第二册,第112 - 120页
钻石铠甲护身符是古代“素可泰”时期的大战胜符 Maha Pichai Songkram的一种。当时的大战胜符是一大片的符布(可能比国旗的尺寸还大),但后来寺庙(有印制小版本) 将其缩小成了一块红色布料大小的护身符。在古代战争时期,人们会将这种符放在前方领军军队的旗帜(祈求胜利)。
而钻石铠甲护身符的威力甚至超过了这些大战胜符。钻石铠甲护身符的真正本质是“佛陀的功德”,所谓的“吹”只是我们习惯用的词语,实际上是“请求佛陀的加持”。钻石铠甲护身符的中心点在人的头顶,当护身符保护我们时,能量会覆盖全身。
现如今,巫术、咒术和诅咒在泰国广泛流传。人们可能因这些邪术而生病甚至死亡,但由于没有证据,这些施术者难以被追究责任。如果有人试图用巫术伤害你,而你感到害怕,那么部分巫术真的会影响你。但如果你不害怕,且有佛陀的庇护和钻石铠甲护身符的保护,那么这些邪术将无法伤害你。相反,那些施术者将自食其果,被自己的巫术反噬毁灭。
对于那些接受钻石铠甲护身符保护的人,如果你担心受到巫术的侵害,就祈求佛陀的加持。如果你仍然感到不安,可以祈求目犍连尊者和春蓬亲王 (Krom Luang Chumphon กรมหลวงชุมพร) 的庇佑。目犍连尊者是镇压巫术的领导,我们有阿罗汉来保护我们。而梵天和Thao Maharaj的领导便是春蓬亲王,也是可以镇压巫术。每当你感到害怕时,祈求他们两边的庇佑,他们的团队将一起帮助你消除一切的巫术。
此外,你还可以祈求佛陀的功德,并请求钻石铠甲护身符的加持。如果有人用巫术伤害你,你可以祈祷,将这些恶意全部退还给施术者,这样他们将自食其果。
希望所有信徒都能接受佛陀的加持,祂将此(钻石铠甲护身符)给予了每一位子孙。
愿所有佛教徒在今生能够证悟佛陀所证悟的真理。如果今生无法解脱轮回,愿从今以后,你们再也不会经历‘缺乏’的苦恼,想要的一切都能实现,直到你们到达涅槃。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父亲教导孩子》金封面 第94-95页
🟠龙婆用布符躯赶前来骚扰的邪灵🟠
关于鬼的事,龙婆说一次给大家听,或许前面已经讲过了,但我再讲一遍,以便在使用圣物方便有所利益大家。
即龙婆呢,是一位弘法僧,以前去哪里是没办法像现在一样坐车去,即必须步行去。有时在夜间走,有时在傍晚走,有时早上走,没有固定的时间。
有一天,如果在弘法结束后,就必须在晚上走,因为要前往去另一座寺庙讲法。在步行的途中,下雨了。村民看到有僧人走来也已经夜了,见天气寒冷,便邀请僧人到家中休息。
屋主有三间旧的老房子,屋主让龙婆住在与屋主同一间屋子,另外两间屋子屋主不允许住。龙婆夜间睡觉时,就那么简单直要的说吧,龙婆也奇怪为什么屋主不让住?那两间屋子也都没有人住。
到夜间时,龙婆也秘密地去睡在那间屋主不让睡的屋子。刚睡而已,鬼就来骚扰了。
三位鬼就漂浮在龙婆的房间,三只也就算了。龙婆也就说:“去,去,我要睡觉了。” 但它们就不走也不逃。
龙婆就拿出钻石铠甲护身符来祈祷,然后挥动三下后,鬼就全部都消失不见了!那晚就那么睡着了。
早上醒来时,屋主站在屋外,屋主进来查看时鬼已经全都不在屋子里了,已经全部跑掉了。屋主就问龙婆说:“鬼它去哪里了,鬼它去哪里了?”
龙婆正在吃饭就说:“昨晚它们过来骚扰我,所以就赶他们出去了,过后它们会再回来的。”
🔸🔸🔸
然后我们(弟子)就问龙婆:“这钻石铠甲护身符是龙婆班年代的吗?”
龙婆说:是龙婆班年代的。
再问说:那现在还能用吗?
龙婆说:能用,我没有自己去做,这是龙婆班做的。
这取决于祈祷,忆念佛陀的波罗密。现在谁有这圣物?请随身携带吧,或许会有鬼来抓弄一下时,就祈祷吧。诀窍就是祈请Phra的波罗密 (Phra有涵盖佛法僧的意思),即使符布在身上,你也还是(有可能)会被抓弄的。
古时候他们会养鬼,叫什么“鬼院”之类的。
摘自 Chao Khun Chat Wat Thasung
“Chao Khun 在Ban Sailom的谈话”,《佛法解脱》,2019年1月,第30页
#听僧说
“钻石铠甲护身符”的威力是:
首先,如果持有者能够好好保管好它,就不会遭遇横死。这意味着无论你是上战场、旅行,还是从事任何工作,都不会因异常情况而死亡。
其次,如果持有者能妥善保管它,可以抵御所有有毒生物的毒害。
第三,它能将别人对你施加的所有巫术邪物全部反弹回去。
在今天的开光佛像仪式期间,有个好胜的人偷偷对我施了巫术,现在应该已经在医院里挣扎了吧,自作孽!我告诉你们最简单的解法,不用去看医生,只需要真心向三宝忏悔即可。如果不愿意忏悔,那就继续受苦吧。
“钻石铠甲护身符”是巫术的对手,因为它代表的是佛陀的力量。佛陀意为“觉醒”,而“巫术”意为“沉睡”。觉醒与沉睡,光明与黑暗,彼此正是对立的。因此,持有护身符的人,如果能至少守持两条戒律,即不饮酒(这是在损害你自己和你的家庭)和不偷盗(这是在损害他人),就能确保钻石铠甲护身符能保护自己。
持有钻石铠甲护身符的人 #应完全戒除酒精饮品和偷窃行为。如果你饮酒或食用了含酒精的食物,最明显的反应是皮肤会感到灼热,这意味着护身符已经返回到佛陀那里,无法再保护你。如果有机会再给你“钻石铠甲护身符”,你可以重新跟着仪式接收它,否则你无法再有这个宝贵的钻石铠甲护身符来保护自己了。
唯一被允许的酒精使用情况是医用酒精药剂,按照处方服用的药物。如果是按医嘱服用,最高剂量不能超过30毫升(古代称为1小杯),超过这个量,钻石铠甲护身符无法再保护你了。
所以,请牢记如何保持钻石铠甲护身符的保护力量:我们至少要守持两条戒律,即不偷盗和不饮酒。无论是啤酒、葡萄酒,还是含有酒精的食品,比如巧克力、冰淇淋、蛋糕,或者一些野味菜肴中加入的酒,务必要坚决避免。
如果我们能够维护钻石铠甲护身符,还需要每天激发它的力量。那些勤奋的人,早上起床后可以念诵完整的"Itipiso 赞颂佛, Savakhato 赞颂法, Supatipanno 赞颂僧 "三遍,使内心稳定,然后吞咽三次唾液,钻石铠甲护身符就能保护你一整天。或者,如果时间不多,只需念诵"佛陀Putto"直到心稳定,然后吞咽三次唾液,钻石铠甲护身符的力量也能保护你一整天。
摘自 Watthakhanun官方脸书主页
2024年9月2日,2024年9月日
《發願證悟涅槃將得到一切》
公益事業(幫助大眾的善事)是最高的paramattha barami(究竟無上波羅蜜),這將使一切最快速地發生,加速我們邁向最快的方向。將這個理念傳達給後輩們,以便他們了解這是一個能夠最迅速獲得力量的地方,它扭轉了各種業力束縛我們的情況。
剛才有一位施主來布施sangkhatan,他說:“願我此生進入涅槃”。我很高興,這是一個很好的意圖。(sangkhatan/สังฆทาน 巴利語Sanghadana,泰國把各種僧人用品如:牙膏牙刷肥皂藥品罐頭茶葉蠟燭香等等包裝成小禮籃售賣供人們布施僧人)我們一心一意要達到涅槃,所有事情都會成功。如果我們無法達到這個願望,那麼低於此那一部分的成功,如財富、地位、榮耀和幸福,就會實現,因為涅槃的動力導致結果。
現在的問題是,每個人都做功德、布施。這是很好的,是來生財富的一個因素,無論作為人還是天神,即使成為梵天也是富有的梵天,特別是那些懷著信心布施sangkhatan一次的人。佛陀曾經說過,無論經歷多少生命,如果未達到涅槃,這個人將永遠不會貧窮。然後,他繼續說,憑藉佛陀的力量,也不能看到布施的最終結果,這意味著,即使此人已入涅槃,功德尚未滅盡。布施不是小事……非常大。
現在的問題是,如果布施者進入了涅槃,布施的結果將給予誰?那必須是崇拜這個人的人,也就是在背後尊敬崇拜布施者的人。這樣的話,敬拜者會受益,他們會過上幸福富有的生活。布施會有這樣的好處。佛陀也曾經奉獻過,我們在背後崇拜佛陀,也因此受益,即獲得幸福。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Making aspiration for nibanna brings all good things》
Engaging in Public welfare acts is the highest parami (ultimate supreme perfection), which will make everything happen most rapidly, accelerating us toward the fastest direction. This concept should be conveyed to future generations so they understand that this is a place where power can be gained most quickly, reversing the various karmic binds that hold us.
Just now, a benefactor came to offer to the sangha, and he said, "May I enter nibanna in this life." I am very happy; this is a good intention. If we wholeheartedly aim to achieve nibanna, and all things will succeed. If we cannot attain this wish, then the lower aspects of success, such as wealth, status, glory, and happiness will manifest, because the momentum of nibanna leads to these results.
The current issue is that everyone performs good deeds and offers. This is good and is a factor for wealth in future lives, whether as humans or deities. Even becoming Brahma, we will become a wealthy Brahma, especially for those who confidently offer to the sangha even once. The Buddha once said that no matter how many lives one experiences, if one does not attain nibanna, that person will never be poor. He then continued to say that even with the power of the Buddha, one cannot see the ultimate result of the offering, meaning that even if this person has entered nibanna, the merit has not been extinguished. Offering is not a trivial matter... it is very significant.
The current question is, if the giver enters nibanna, who will receive the results of the offering? It must be those who worship this person, that is, those who respect and honor the giver behind the scenes. In this way, the worshippers will benefit, leading to a happy and prosperous life. Offering provides such benefits. The Buddha also made offerings, and we worship the Buddha behind the scenes, thus benefiting and attaining happiness.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Wat Tha Sung
Judge translated from Thai
每一位阿罗汉圣者,没有哪一位停下(禅修)。我们依据经典去阅读,就会发现目犍连尊者也好,舍利弗尊者也好。
到时间了,他们每一位都会禅修。然后阿罗汉圣者的禅修不只在特定时间,他们整天都在禅定的状态。
如果问:“勤劳吗?” 就必然答说:“不勤劳。”那是他们自然的心境,他们的常态就是维持在禅定,维持在内观智,这是自然维持的,无需去强迫的。
像我们这样的,还需要去强迫,这个时间修习止禅,这个时间修习内观智,对吧?他们不需要了,已经是自然状态了。
如果问:“累吗?” 自然状态就是这样了,所以就不累,会感到幸福快乐。
在夜晚时,他们会特别收摄心力,收摄全部。在白天,在早上醒来,就让心维持在初禅,有时在二禅,一定维持在这两个禅中。
在凌晨时,必定会进入第四禅或八定,进入果定,然后这个果定会一整天维持下去。当到时间了,要与人交谈或工作时间,就会剩下初禅或二禅。
如果是三禅,这行不通,身体定住了,也完全不能用四禅。必须是运用四禅,即心维持在四禅,但心真正运用着的是初禅和二禅,它有两种。
说了后,听的也是一样难懂。这个必须亲自去做了,然后才会真正懂。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 95 期,第 26-27 页
Somdej Ong Pathom 开示我的一位朋友说:你现在感到的胃胀不适,是因为胃酸过多,这是由于你不明白关于饮食之事,什么是有益的,或者是有害的。
不要只想着 “吃什么都可以,简单方便就好”,这就是身体过度伤害的原因。当生起苦受时,也会影响修习禅修,同时得不到应有的成果。
某些食物会使得胃酸增加,比如已经过了几天的蔬菜或แกงต้ม(一种辣味的汤),应该避免了,那种过于随意已经变成懒惰了。水果例如榴莲也不应该多吃,最好能避免。
所谓的“吃什么都行”,无论好的、坏的、便宜或昂贵,应当也要考虑它对身体影响的益处或患害。因为现在你仍然需要依赖这副身体去行善行,不要伤害它,让它过于衰败。过度折磨身体,修行的道果也难以成就。
关于四大元素的事,鲁士已经适量的教过你们了。按照衰退的元素来适度摄取饮食。现在你的风元素衰退,在胃内衰退,这是关键点。它就像腐坏衰退的风,但却不肯排出体外。这一点导致胃胀不适,呼吸困难,直到出现类似无法呼吸的症状。
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应该让心随意流动,去想除了涅槃之外的其他事物。
成功调整饮食后,病痛的症状也会自然好转。不要害怕为了维持生命,而有烹饪方面的麻烦,因为你们每一世都曾经历过这些麻烦。这些痛苦是无法避免的,只要还活着,还有着需要食物维持生命的身体。
要觉知并放下,去烹饪来喂养身体,继续履行职责,直到身体死去。决心持好,这些职责是我们的最后一次了,什么时候身体死了,就什么时候结束与它的关系。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 7 册,第 109-110 页
🟠 掃墓是孝心,做功德則直接利益祖先 🟠
提問者:龍婆,清明節人們會去祖墳祭拜父母、公公婆婆、爺爺奶奶,但孩子覺得來回的路程要用很多時間。
所以改為向龍婆供養僧團,然後回向功德給已經去世了的父親。這樣做會比去祖墳祭拜父親的效果更好嗎?
龍婆:龍婆喜歡這樣的。
提問者:龍婆理解地回答?
龍婆:對,直接了當,真實之語,對不對?事情的真正情況是這樣的,如果我們去祖墳祭拜,這是表達感恩孝順,對吧?
如此,如果我們做功德回向給亡者,這也一樣是孝順。但如果我們去遺體處祭拜,拿東西去那裡祭拜,沒有得去到天堂的功德,只有感恩孝順的心,我們是肯定得到的,但鬼(亡者)不一定說能得到什麼。
如果我們供養僧團,我們自己也能得到100%,我們想着回向的長輩也可以得到,共得兩份的功德。
摘自 龍婆Lersi Lingdam,Wat Thasung
《龍婆回答佛法問題》特別版
第7冊,第114頁
#听僧说
🟠 Sweeping graves is filial piety; dedicating merits directly benefits ancestors 🟠
Questioner: Luang Por, during Qingming Festival, people go to the ancestral graves to pay respects to their parents, grandparents, and ancestors, but the child feels that the round trip takes a lot of time.
So instead, the child decides to offer to the monastic community and then dedicate the merit to the deceased father. Would this be more effective than going to the grave to pay respects to the father?
Luang Por: Luang Por likes this approach.
Questioner: Does Luang Por understand and answer?
Luang Por: Yes, it’s straightforward and truthful, isn’t it? The true situation is this: if we go to the grave to pay respects, it expresses gratitude and filial piety, right?
In this way, if we make merits and dedicate them to the deceased, that is also filial piety. But if we go to the place of the remains to pay respects and bring offerings there, we do not gain merit that leads to heaven; we only have the heart of gratitude and filial piety, which we will definitely receive, but the spirits (deceased) may not necessarily gain anything.
If we offer to the monastic community, we ourselves will receive 100%, and the ancestors we dedicate to can also receive merit, so we share in two sets of merit.
Excerpt from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Luang Por Answers Questions on Dharma," Special Edition
Volume 7, Page 114
🟠 財富需要劃分為四個部分 🟠
佛陀說,財富需要劃分為四個部分,即:
償還舊債,即父母和恩人,需要根據能力給予援助照顧。
成為新的債主,我們需要照顧兒女,對吧?
存好,在功德善業方面,去行善行。
丟下懸崖,即飲食。
這四個部分不可以平均分為四份,需要根據情況來分配。尤其需要關注的是“丟下懸崖”,這方面如果太少,會造成困擾,壓迫損害到自己,必須合理分配。
關於布施,佛陀說:如果壓迫損害到自己,是苦行,是在折磨自己。
此外,布施方面,佛陀讓我們也要觀察考慮,是應該給,還是不應該給。如果在惡人範圍內施予,功德會小,可能也沒有。
知道對方值得布施,我們就布施;如果不值得布施,我們就不布施。
布施後,他去喝酒,吸毒,對其他人造成危險的話,我們不施予更好。那是助長強盜,幫助小偷。
摘自 龍婆Lersi Lingdam,Wat Thasung
《佛法解脫》2524年版,第86-87頁
#听僧说
cred. to 听僧说
🟠 Wealth needs to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
The Buddha said that wealth sh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namely:
Repaying old debts, which refers to parents and benefactors; assistance and care should be given according to one’s ability.
Becoming a new creditor; we need to care for our children, right?
Saving well, which is to make merits and doing good.
throw to the cliff, which refers to food.
These four parts cannot be equally divided into four shares; they should be allocated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Special attention needs to be given to "throw to the cliff," as having too little in this regard can cause distress and negatively impact oneself, so it must be allocated reasonably.
Regarding donations, the Buddha said: If it oppresses and harms oneself, it is asceticism and torturing oneself.
Additionally, in terms of donations, the Buddha advised us to observe and consider whether it is appropriate to give or not. If we donate within the realm of evildoers, the merit will be little or possibly nonexistent.
If we know the other party is worthy of donation, we should donate; if they are not worthy, we should refrain from donating.
If after donating, they go and drink alcohol, take drugs, or pose a danger to others, it is better not to donate. That would be aiding robbers and helping thieves.
Excerpt from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Liberation through Dharma," 1981 Edition, Pages 86-87
《害怕死亡的人,就去放生吧》
龍婆:害怕死亡的人就去放生魚吧,這樣做更好,是一種“消災解厄”。
大概一年放生一次,每次放多少只並不重要,一只、兩只、三只、大只、小只都可以。
布施動物的生命是“寬恕布施”。這樣做就可以活到壽終,有些人甚至能超過原有的壽命。
提問者:是解放動物的生命嗎?(放生)
龍婆:是!這不是小事,是很大的事。
提問者:那麼只是放生魚嗎?其他的,蛇,“Nge”(提問者口誤發音),行不行呢?
龍婆:都可以,蛇可以,“Nge”不行(笑)“Nge”長什麼樣的啊?
提問者:這下好,以後誰去找算命師說什麼這樣的禍,那樣的禍。怕死的,就去放生動物吧!然後也能延續壽命,一舉兩得。
龍婆:這樣做更好,的確不用去找算命師了。放生吧,每年用心去做。到年了,我們就去放生;或者到月了,我們就去放生。
更好的方法是每個月放生一次,讓心專注在那邊(放生這件事)。到月底,月初我們就放生魚,一只、兩只,隨你心意。用心放在那裡,那麼在放生時就是功德對吧?
在心專注時,它是“隨念”。如果死了之後,就有圓滿的功德,這樣就不會墮入地獄。這是在四無量心裡的“慈悲波羅密”。
摘自 龍婆Lersi Lingdam,Wat Thasung
《佛法解脫》第421期,第94頁
《For those who fear death, go release animals!》
Luang Por: Those who fear death should go release fish; this is better and serves as a way to "eliminate disasters and misfortunes."
It’s fine to release once a year; the number doesn’t matter—one, two, three, big or small, it’s all good.
Donating the lives of animals is "donation of forgiveness." Doing this can help one live to their natural end, and some people can even exceed their original lifespan.
Questioner: Is it about liberating animals' lives? (Releasing)
Luang Por: Yes! This is not a small matter; it is a very big deal.
Questioner: So is it just fish, or can it be other animals, like snakes, "Nge" (a mispronunciation by the questioner)?
Luang Por: All are fine; snakes are okay, but "Nge" is not (laughs). What does "Nge" look like?
Questioner: That's good! In the future, if anyone goes to fortune tellers talking about this misfortune or that misfortune, those who fear death should go release animals! Then they can also extend their lives—killing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Luang Por: This is indeed better; you really don’t need to see a fortune teller. Just release animals, do it diligently every year. When the year ends, we go release; or when the month ends, we go release.
A better method is to release animals once a month, focusing your heart on that (the act of releasing). At the end of the month or the beginning, we can release fish—one, two, however you wish. If you focus your heart on this, then when you release, it becomes merit, right?
When the heart is focused, it is “followed mindful.” If you pass away afterward, you will have complete merit, and thus will not fall into hell. This is part of the "Paramita of loving kindness and Compassion" in the Four Immeasurables.
Excerpt from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Liberation through Dharma," Issue 421, Page 94
🟠放生的功德可以延長壽命 🟠
提問者:尊敬的龍婆,弟子有血液凝固的疾病,醫生說會在三天內死亡。但依靠我已經修持過的善行,然後回向所有善業功德給諸位天神和佛陀等,結果我沒死了。
孩子就感到安心,龍婆所教導的善行,龍婆所推薦的善行,孩子所遵循教導的善行,如所說的生效,不用死了,不用像醫生判斷的。因此,在這裡頂禮龍婆的恩情。
龍婆:哦!謝謝,謝謝呐。願你繼續活下去,別活太久呢叔叔,它(生命)很困難的,再過十萬年再死 (笑)。
提問者:哦… 龍婆,真奇怪呢!醫生說這時那時會死,當做功德,做善業、修習禪定,誒!就能夠延長壽命了。
龍婆:實際上,觀察看那些重病的人,他們的判斷不會錯呢。但是與寬恕布施相關的功德,能夠幫忙延長壽命。
像放生動物、放生魚,是原本要被殺的動物,對吧?我們不殺,或者我們能傷害動物,我們不做,我們避開不做,就是寬恕布施。
所以,生病的人或誰想要長壽的人 (但不超過定好的壽命),就勤放生魚呢。
摘自 龍婆Lersi Lingdam,Wat Thasung
《佛法解脫》第94期,第8頁
🟠 The merits of life liberation can extend life 🟠
Questioner: Respected Luang Por, I have a blood coagulation disease, and the doctor said I would die within three days. But relying on the good deeds I have cultivated and dedicating all the merits to the deities and the Buddha, I ended up not dying.
The child felt at ease; the good deeds taught by Luang Por, the good deeds recommended by Luang Por, and the good deeds the child followed as taught have proven effective, so there was no need to die as the doctor predicted. Therefore, I bow to Luang Por’s kindness here.
Luang Por: Oh! Thank you, thank you. May you continue to live, but don’t live too long, uncle; it (life) is very difficult. Die in another hundred thousand years (laugh).
Questioner: Oh… Luang Por, it’s really strange! The doctor said I would die at this time or that time, but by doing good deeds, practicing virtue, and meditating, I can extend my life!
Luang Por: Actually, if you observe those who are seriously ill, their judgments are not wrong. However, the merits related to dana of forgiveness can help extend life.
For instance, releasing animals or fish that were originally to be killed, right? If we don’t kill them, or if we can harm animals but choose not to, we avoid doing so; that is dana of forgiveness
Therefore, for those who are ill or anyone who wishes to live long, they should frequently release fish.
Excerpt from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Liberation through Dharma," Issue 94, Page 8
Sapphathanang
Thammathanang
Chinati
Giving the Dharma as a donation
is superior to all donations.
This means that
whatever you donate,
it cannot compare to the donation of the Dharma.
This donation of the Dharma
is the embodiment of wisdom.
Ordinary donations and offerings to the monastic community
are the cause of material wealth.
Precepts are the factors that generate happiness.
Moreover, this donation of the Dharma
is the cause that gives rise to wisdom.
Excerpt from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Teachings of Luang Por Wat Thasung,"
Issue 50, Page 23
#Listening to the Monks
🟠 給予佛法作為布施,勝於一切布施 🟠
Sapphathanang
Thammathanang
Chinati
給予佛法作為布施,
勝於一切布施。
這意思是,
你所作的每一樣布施,
都無法和法布施相比。
這法布施,
是智慧之體。
普通的布施和供養僧團,
是非常富有,財產生起的原因。
戒律,
是令快樂生起的因素。
以及,這法布施,
是令智慧生起的原因。
摘自 龍婆Lersi Lingdam,Wat Thasung
《龍婆Wat Thasung的教導》,
第50期,第23頁
#听僧說
提问者:顶礼于尊敬的龙婆足下,当狗生病时,孩子我把佛像、龙普班、龙婆Lersi (即龙婆Lersi Lingdam) 的圣像放在书上,让狗躺着看。以此以防万一,让它能看到龙婆、龙普和佛陀的相,令它能往生天界。
然而,后来孩子我开始心感不安,把高贵的存在,给低位的狗看。这样会有罪业、有过失,还是怎么吗?有该如何忏悔的方法吗?
龙婆:我认为他的意图很好呐,他慈悲于动物。那样不是轻慢冒犯,不是过失呐。他希望狗可以看到,狗能见到佛像,然后能抓住Phra(佛陀、龙普、龙婆)的形象。
需要看他的意图,不是在轻慢冒犯。那与狗近接触,是他为了给狗看,让狗安心幸福,没有过失,不需要向佛忏悔。
甚至给予动物慈悲,是真正的善良呐!慈悲于狗,如果不慈悲于人,例如父母,就糟了。这个人也不错,有慈悲的心。父母临终时,也会想要让他们前往善道。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 第106期,第28页
🟠 Reflecting on "suffering" can accelerate the path to Nibanna 🟠
Accelerating the path to Nibanna.
This path can indeed be accelerated.
If we truly want to reach Nibanna in this life,
let everyone first reflect on "suffering."
Suffering intrudes upon and controls us every day;
it torments us daily.
This includes hunger, pain,
defecation, urination, aging,
and ultimately, death will also come.
It is so painful.
Slowly become aware!
The so-called existence as a human being
is filled with such suffering.
Excerpt from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Practice of Dharma," Volume 17, Page 25
#Listening to the Monks
🟠 思考“苦”可以加速通往涅槃的道路 🟠
加速通往涅槃的道路。
這條道路確實可以加速。
如果我們真的想在今生達到涅槃,
讓每個人先思考“苦”。
痛苦每天都侵入並控制著我們;
它每天折磨我們。
這包括饑餓、疼痛、
大便、小便、衰老,
以及最終,死亡也會降臨。
這是如此痛苦。
慢慢察覺!
所謂的作為人類的存在
充滿了如此的痛苦。
摘自 龍婆Lersi Lingdam,Wat Thasung
《佛法修行》第17冊,第25頁
#听僧说
正在怀孕的人,如果想让你尚在腹中的孩子,如果是女儿,希望她美丽到像某某,将那人的照片挂到容易看到的地方。
用心记住那张照片,当做功德布施时,许愿祈求孩子,如果是女生祈求她像这样漂亮。如果是男生,祈求他像某某。将那个男生的照片挂起来,可以清楚看到的。一样许愿。
如果要拿其他男生的照片来挂起来,应该和丈夫商量先,如果产生误会就麻烦了,会指责说:“因为相信这本书。” 就麻烦了。
最好的方法,如果想让儿子英俊,将所见过最好看的佛像,日常拿来看,供奉好,和许愿让儿子如此好看。和女生照片做的一样。
如此,刚出生的孩子就会有好看的外表,就像所看的照片。别忘做功德布施,持守戒律,或者连同十善业呐!孩子出生了,父母就会安心。
如果想让自己,如果要去投生下一世,希望随想象般的美丽,就看以前读过的佛经例子:
1. 戒律 - 使人具有好相貌。
2. 布施 - 是使人具财富的原因。
3. 禅修或供养佛法书籍给僧侣,或者送给有需要的人,会促使令人有很多智慧。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 第 96 期,第 128 页
有一天,当我出家后不久,即是说时间大约过了一个多月,就有一个老挝人来到墓地停留休息。
僧人问:“怎样来的?”,就回答说“走来的。”让他住在僧舍休息,他又不喜欢,他说他喜欢歇脚休息在墓地。他也展示显现了一些法术,僧人就喜欢,僧人想要学一些。就舀水打水、拿被单、拿草席、拿枕头、拿蚊帐给他。
但当半夜两点的时候,龙婆班起身叫我:“拿木。” 拿他的藤条呐,专门打鬼的。拿着专门打鬼的藤条,戳我的背,叫唤:“Lingdam喂,快起身,父亲(即龙婆班)有要事。” 我也就立刻起身。
那时我是很快醒的人,不需要碰我,仅仅站远远地轻轻叫一声我就醒了,因为心里时常想着说准备要醒来,这样心很容易训练。
当醒来起身后,他就带着我出去,油灯还亮着,他就指给我看说:“Lingdam,看到什么吗?孩子。” 回答说:“看到,龙婆,蜈蚣的身体为什么这么大啦?”
蜈蚣的身体有我的手臂那么粗呐,是上臂的尺寸,不是手腕呐!是上臂的尺寸!身体非常长,它身体蜷缩躺着。
他就说:“去叫寺庙内全部的僧人起床,去,去敲钟叫僧人聚集了。” 我说:“敲了,没有谁会醒的呢,龙婆。现在是凌晨2点了。” 他说:“敲钟先,当先敲钟了,就去敲他们的门,叫全部每一个人起身了,在我的僧舍做好准备。”
既然龙婆吩咐了,我就照做。一会后,僧人就过来做准备了。感觉很容易唤醒他们,他们起了兴趣,如果听到我的声音,他们就知道,龙婆班有命令。因为平常我是龙婆班住所前的小猴子,常驻龙婆班住所前的猴子。
[Lersi Lingdam的名字是因龙婆自小活泼、好奇又好学、皮肤黝黑,所以龙婆班给龙婆的小名。Lersi为鲁士(智者老师),Lingdam为黑猴,所以在这里龙婆也戏称自己是猴子]
既然他们已经全部来了,龙婆班就指给僧人看,问说:“这是什么?” 僧人就回答:“蜈蚣。为什么它的身体那么大呐?” 有一些僧人要靠近去抓它,龙婆班就说:“别呐,孩子呐,会危及生命的。”
龙婆班就讲述给我们听,他先问:“在今天傍晚的时候呐,有一个老挝的人来休息在坟墓,有没有?” 僧人就回答说:“有。” 有许多位僧侣说:“主动安排睡觉的地方,取水给他。”
龙婆班说:“那老挝人做了蜈蚣来咬我。他对我不满,因为我医好了Baan Sam Kor的小孩。他要杀死我,因为他们用200泰铢雇佣了他。”
像这样的僧人一样有很多,一听到这里,就摩拳擦掌要去收拾老挝人了。龙婆班举手阻止说:“别,孩子,恶业,不用那么对他。他所造的业力法则,会回到他自己身上的。”
然后龙婆班说到:“这样做吧,我们该怎么做呢?如果它咬我,就死掉了。但实际上我从日落时早就知道,今天老挝人会来杀我了。我就不睡觉等他,就刚好看到蜈蚣爬过来,我就把藤条转转绕绕它,它也随着我用藤条绕圈的方向蜷缩成一个圆圈。”
然后龙婆班说:“这样做好不好,他的东西还给他好不好?” 每位僧人就说“好。”
但有些僧人说:“还不够好,要拿斧头去砸碎老挝人的头。” 像这样的还不少,一行人好几位僧人摩拳擦掌了。(只是说说,实际上并不会那么做。)
龙婆班说:“不用,不用,把东西还给他,就这样吧。你快去背他过来,他的东西我们还回去,不要造业,我做给你们看。”
龙婆班就用藤条在木板上绕圈,松解蜈蚣身体,它是向右边蜷缩身体的,龙婆班就用藤条向左边绕,那只蜈蚣它就慢慢地随着伸开身体,最后就使它身体伸直。
当让它身体伸直了,龙婆班就拿藤条敲木板侧后方,不打在后方,在比身体靠来一点的地方,敲三下,用敲的 "Kek Kek Kek" 三次。当第三次时,蜈蚣眨眼间跑不见了,不知道消失去哪里了。
龙婆班急忙吩咐说:“快去把那个老挝人背过来,不然他会死。” 事实上,如果那时是我,我才不会去背,放任他死掉更好。但是现在恐怕也会去背,可怜他。最终全庙的僧人都跑去墓地。知道路和老挝人借宿在哪一间小屋的僧人也带路过去。
当到达时,发现老挝人全身肿胀,呻吟哀嚎,难以形容,已经完全没力,必须背回来。
问:“怎么了?”
说:“被蜈蚣咬了。”
僧人们把老挝人背回来,老挝人一路痛苦呻吟。
龙婆班就问他:“你做我(降头)的对吧?”
他也说:“是。”
他承认了一切,他请求龙婆帮他解除。
看到了吗?要做降头他能做,他中招了就想跑。他不开心,由他去;他如何痛苦折磨,由他去。当自己遭到一些就哭喊,这就是有烦恼的人的本性。烦恼每个人都有,但这个人的烦恼很邪恶。
龙婆班就问:“要医治吗?(即解降)”
他就恳求龙婆班医治他。
龙婆班说:“要医可以,但你必须出家;如果你不出家,我就不医。然后出家后,全部巫术知识都必须舍弃,这些巫术通通都不能用了,你能向我保证吗?如果不能向我保证,我不会剃度你,我也不会医你。死就死吧,这也不是我害你的,那只是你自己造的业力而已。”
老挝人无路可走,他也哭了起来,舍不得自己的法术。最终,不知如何是好,身体也越来越痛。最后,他也接受了,说会舍弃巫术,龙婆班也为他治疗。
我没看到龙婆班做什么,他只是拿圣水来,让那老挝人喝下去。老挝人喝了三口,不一会就说肚子痛。龙婆班就让他去沟渠,他也排了出来。他排出的东西呐!不是粪便,是小小的锁链像猴链,就是他施法让其变成那个蜈蚣的。一旦被咬,就会有毒,然后进入肚子里,就死定了。
排出来是猴链,龙婆班就让僧人把它夹出来。僧人把它夹出来后,看了一眼,说:“你真是恶毒,想要杀死我,你实在太恶毒了,不过没关系,我绝不会死在你手里。如果我会死,那也是因自己的因果而死,如果想杀我,肯定杀不死的。好了,那就明天出家吧,就这样决定了,龙婆是认真的。”
到了第二天,龙婆班就剃度了他,然后这个老挝人出家后,就跟随龙婆班修习禅定。依靠他原本修行巫术的力量,心进入了高等级的禅定,在一个雨安居内,他就获得了禅定神通,又多了一位有神通的僧人。
当证得神通后,问他:“你还会再做那些事吗?”
回答说:“不做了,去地狱看过了,他们记录好一整列了,没有路了,我一定要逃离 (永远逃离地狱的方法即证涅槃)。这样恶业的法术知识,我再也不要了,我要逃离。任何是功德的事情,任何能逃离的方法,我都会去做。”
总而言之,他跟随了龙婆班两个雨安居,帮助龙婆班治病,反而龙婆班让他学习治病。那之后,他就告别,进入森林了。总之,神通的僧人全都进入森林了。看到没,他们不会留在这边。现在就完结了。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班 Sonantho 传记》
One day, after a while I had ordained, which mean about a little over a month had passed, a Lao man came to the cemetery to stay and rest.
The monk asked, “How did you come here?” He answered, “by walked.” The monk let him stay in the monks’ quarters to rest, he didn’t like it. He said he preferred to rest in the cemetery. He also demonstrated some magic, the monks liked, the monks wanted to learn some, so fetched water, carried water, brought blankets, brought mats, brought pillows, brought mosquito net for him.
But at two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Luang Phor Pan got up and called me:
“Take the stick.” Take his rattan stick, the special one used for beating ghosts.
Holding the special rattan stick for beating ghosts, he poked my back and called out,
“Lingdam, hey, wake up, Phor (father) has something important.” So I immediately got up.
At that time, I was someone wake up very quickly. There was no need to touch me, just standing far away and softly calling once, I would wake up. Because in my heart, I was always thinking about preparing to wake up. This way, the mind is very easy to train.
After waking up and getting up, he took me outside. The oil lamp was still lit. He pointed for me to see and said,
“Lingdam, see anything? child.”
Answered, “I see it, Luang Phor, why is the centipede’s body so big?”
The centipede’s body was as thick as my arm, the size of my upper arm, not my wrist! was the size of upper arm! body was extremely long, it was coiled and lying there.
He said, “Go wake up all the monks in the temple. Go, go ring the bell to gather the monks.”
I said, “ring the bell, no one will wake up, Luang Phor. Now it’s 2 a.m.”
He said, “Ring the bell first. After ringing the bell, go knock on their doors and wake up every single one. Have them prepare themselves in my 'kuti'.”
Since Luang Phor had given the order, I did as instructed. Shortly after, the monks came to prepare themselves. It seemed very easy to wake them up. They became interested, if they heard my voice, they knew Luang Phor Pan had given a command.
That’s because, usually, I was the little monkey in front of Luang Phor Pan’s residence—the monkey that permanently stayed in front of Luang Phor Pan’s residence.
["Lersi Lingdam" was the name given by Luang Phor Pan. Because during childhood of Luang Phor had been lively, curious, eager to learn, and had dark skin. So, Luang Phor Pan gave him the nickname. “Lersi” means wise man, teacher; and “Lingdam” means Black Monkey. That’s why here, Luang Phor jokingly calls himself a monkey.]
Since they had all arrived, Luang Phor Pan pointed it out for the monks to see, asked “What is this?” The monks answered, “A centipede. Why is its body so huge?”
Some monks wanted to get closer and catch it, but Luang Phor Pan said,
“Don't, children. will be life-threatening.”
Luang Phor Pan then told us. He first asked,
“During this evening, a Lao man came to rest in the cemetery, have or not?”
The monks answered, “Yes.”
Several monks said, “Voluntarily arranged a sleeping place and fetched water for him.”
Luang Phor Pan said,
“That Lao man created centipede to bite me. He is displeased with me because I cured the child from Baan Sam Kor. He wanted to kill me because he was hired by them for 200 baht.”
There were many monks like this—once they heard this, they rolled up their sleeves, ready to go deal with the Lao man.
Luang Phor Pan raised his hand to stop them, saying,
“Don't, children. This is bad karma. There’s no need to treat him like that. The law of karma he has created will return to him.”
Then Luang Phor Pan said,
“Do it this way, what should we do? If it had bitten me, would die. But actually, I already knew that today, the Lao man would come to kill me since sunset. So, I didn’t sleep and waited for him. I just happened to see the centipede crawling over, so I twisted and coiled my rattan stick around it. It coiled itself according to the direction I twisted the stick.”
Then Luang Phor Pan said,
“How about this, shall we return his thing to him?”
All the monks replied, “Yes.”
But some monks said,
“That’s not good enough. We should take an axe and smash the Lao man’s head.”
There were quite a few monks like that—a whole group of them, rolling up their sleeves. (Just saying, they won’t really do that.)
Luang Phor Pan said,
“No need, no need. Just return his thing to him, that is it. You go carry him over here quickly. We will return his thing. Don’t create karma. I will show you.”
Luang Phor Pan then used the rattan stick to circle on the wooden plank, loosening the centipede’s body. It had coiled to the right, so Luang Phor Pan twisted the rattan stick to the left. The centipede slowly uncoiled, eventually straightening its body.
Once it had fully straightened, Luang Phor Pan tapped rear side of the wooden plank, not at the back, but slightly ahead of the body, tapped 3 times. Tapping, “Kek Kek Kek” three times.
At the third tap, in the blink of an eye, the centipede disappeared, don’t know where it vanished to.
Luang Phor Pan quickly commanded,
“Hurry and carry that Lao man over, or he will die.”
In fact, if it had been me, I wouldn’t have gone to carry him, let him die better. But now, perhaps I would go carry him, pity him.
In the end, all the monks in the temple ran to the cemetery. Those who knew the way and knew which small hut the Lao man was staying in led the way.
When arrived, found that the Lao man’s entire body swollen. He was groaning and moaning indescribably, completely powerless, had to be carried back.
They asked, “What happened?”
He said, “I was bitten by a centipede.”
The monks carried the Lao man back. Lao man groaned in pain the entire way.
Luang Phor Pan asked him,
“You did it on me (black magic), right?”
He admitted,
“Yes.”
He confessed everything and begged Luang Phor Pan to heal it.
See? do black magic, he can do it. But when he got it on himself, he want to run away.
He was unhappy, let him be; However he suffered, let him be. But when he himself got hurt, he cried out.
This is the nature of people with defilements. Everyone has defilements, but this person’s defilements were truly evil.
Luang Phor Pan asked,
“Do you want to be healed?” (meaning remove the black magic)
He pleaded for Luang Phor Pan to heal him.
Luang Phor Pan said,
“I can heal you, but you must ordain. If you don’t ordain, I won’t heal you. And after ordaining, you must abandon all magical knowledge, you cannot use it anymore. Can you promise me? If you can’t, I won’t ordain you, nor will I heal you. die, just die. It’s not me who harmed you, it’s just the karma you created yourself.”
The Lao man had no other choice. He even cried, unwilling to let go of his magical knowledge. Eventually, don't know what to do, and with increasing pain, finally he agreed to give it up. Luang Phor Pan then healed him.
I didn’t see Luang Phor Pan do anything. He just took the holy water and let the Laotian man drink it. The Laotian man took three sips, and shortly after, he said his stomachache. Luang Phor Pan told him to go to the drainage ditch, and he expelled it.
What he expelled, was not feces, but tiny chains, like a monkey chain! It was what he had make it turn into that centipede. Once bitten, will have poisoned, then enter the stomach, certainly death.
After he expelled it, Luang Phor Pan told the monks to pick it up with tongs. The monk picked it up, took a look, and said:
"You are truly wicked. You wanted to kill me. You are extremely vicious. But nevermind, I will never die at your hands. If I am to die, it will be due to my own karma. If you want to kill me, you won’t succeed."
Then, Luang Phor Pan said: "Alright, you will ordain tomorrow. That is it. Luang Phor is serious."
The next day, Luang Phor Pan ordained him. After ordaining, the Lao man followed Luang Phor Pan and practiced meditation. Because of his previous experience with black magic, his mind entered deep meditation quickly. Within one rains retreat, he attained Apinya (supernatural power), becoming another Apinya monk.
After attaining Apinya, asked him: "Will you ever do those things again?"
He replied: "Never do it again. I went to hell to see, they had already recorded everything in a long list. There was no way out. I must escape." (The only way of truly escape from hell is to attain Nippana.)
"These dark magic with bad karma, I don't want it anymore. I want to escape. Anything that this merit, any way that helps me escape, I will do."
In the end, he followed Luang Phor Pan for two rains retreats, helping Luang Phor Pan heal the sick. Instead, Luang Phor Pan let him learn to heal people. After that, he bid farewell and went into the forest.
All monks with Apinya eventually go into the forest. See? They never stay here. That’s the end.
By: Luang Ph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The Biography of Luang Phor Pan Sonantho"
#听僧说
一切都在于苦。
如果见到苦,就见到圣谛;
如果见到圣谛,就见到涅槃;
如果见到涅槃,就见到阿罗汉;
身体也会成行舍智。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 Wat Thasung的教导》
第四册,第222页
The Origin of Love
comes from two factors:
1.Past life connections (บุพเพสันนิวาส)
In a past life, we may have been a couple; even in this life, just hearing each other's name can evoke strong feelings.
2.Mutual support in this life (การเกื้อกูลกันในปัจจุบัน)
In a past life, we may not have been a couple, but in this life, by helping and caring for each other, feelings gradually develop, leading to love and marriage.
Just like the lotus and the mud, they depend on and coexist with each other.
——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愛情的產生
源自兩個因素
1.宿世因緣(บุพเพสันนิวาส)
前世曾是夫妻,今生即便只是聽到對方的名字,心中也難以抑制情感。
2今世的互相扶持(การเกื้อกูลกันในปัจจุบัน)
前世未曾是夫妻,但今生互相幫助,彼此關懷,漸漸生情,相知相惜,最終相愛成婚。
正如蓮花與淤泥,相依相存。
——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無論別人是否敬重你,都不必當真。
能把你捧起的人,也能把你摔下。
再善良的人,仍會被指責,再邪惡的人,也可能被稱讚。
不要在意世人的評判。
——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Regardless of whether others respect you, do not take it seriously.
The one who lifts you up can also bring you down.
Even the kindest person will be criticized, and even the most wicked person may be praised.
Do not worry about the judgments of the world.
——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 Keeping a Dog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Going to Hell 🟠
Keeping a dog can also be a good way to prevent falling into hell, as it embodies the perfection of loving kindness and compassion (paramita).
We keep it not in hopes of receiving anything in return, never asking it to fetch water or clean the floor, and never demanding anything from it.
This is referred to as raising for the sake of helping, and it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prevent falling into hell.
Excerpt from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Teachings of Luang Por Wat Thasung," Volume 25, Page 7
《養狗也能有效防止下地獄》
養狗這件事也能很好地防止墮入地獄,因為是慈悲波羅密。
我們養它,也不是為了希望得到回報,從未讓它打水拖地,從未要求做任何事情。
這樣的被稱為為了施助而飼養,這是一種有效防止墮入地獄的方法。
摘自 龍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龍婆 Wat Thasung的教導》
第25冊,第7頁
"Whatever people say Cannot Influence Our Good and Evil"
If our hearts are pure and clean,
who would say good or bad doesn’t matter to us.
If others condemn us as vile,
we will not become bad because of it.
We will still maintain our goodness.
If our hearts are evil,
even if others praise us as good,
we will not become good because of that either.
This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Buddha teaching us to guard our own hearts.
By controlling our minds to become good, it will naturally be so.
There’s no need to listen to what others say;
if we do good deeds waiting for or seeking praise from others,
that is already an evil mindset.
Excerpt from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Teachings of Luang Por Wat Thasung," Volume 1, Page 33
《誰說什麼不能影響我們的善惡》
如果我們的心清淨,只有純潔,
誰說好或壞都不重要。
他人譴責我們卑劣,我們也不會因此變壞。
仍然會一直保持善良。
如果我們的心是惡的,他人稱讚說好,也一樣不會因此變好。
這就是佛陀讓我們守護自己的內心的重要性。
控制內心讓它變好,然後它自然是好的。
不必去聽世人他人的,我們行善是在等待或者為了世人的稱讚的話,那就是惡的心境了。
摘自 龍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โอวาทหลวงพ่อวัดท่าซุง》
第一冊,第 33 頁
《Practitioners should avoid being tense and clinging to postures》
Whether it’s entering Jhanas, achieving stillness, developing divine eye, or attaining Manomayitthi, to realize the stream-enterer, once-returner, or non-returner, we must keep the mind comfortable and relaxed, without allowing it to be tense or pressured, and avoid feeling tormented.
If the posture makes you feel drowsy, causes pain, or leads to fatigue, then lie down or sit. If the mind doesn’t like lying down, stand; if it doesn’t like standing, walk; if it doesn’t like sitting in a meditative posture, sit sideways; if it doesn’t like that, squat, which can also aid in pooping (laugh).
If that doesn’t work, just sit with your legs hanging down; it doesn’t matter how you sit, there’s no need to fixate on a specific posture.
Excerpt from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Teachings on Liberation," Issue 241, Pages 10-12
《修行應避免緊繃和執著姿勢》
這些修行進入禪,成就禪定也好、天眼通也好、Manomayitthi 都好,要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都好,我們都必須要讓心保持舒適輕鬆,即不要讓它壓力緊繃,接著不要感到受折磨。
感到這姿勢會困倦、它會疼痛、它會疲勞,如果感到疲倦疲勞,就躺著坐著。心不喜歡躺下就站著、心不喜歡站著就行走、心不喜歡用打坐姿勢坐下就側坐、心不喜歡側坐就蹲著,也能促進排便(笑)。
如果那樣也不要就去坐著,雙腿垂下坐著,要怎樣都行,沒非必要固定坐著。
摘自 龍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脫》第 241 期,第 10-12 頁
#听僧说
《Ghosts》
The so-called ghosts that play tricks or scare people do not actually torment humans; I understand this matter about ghosts very well.
Those who can trick us must be deities. If the beings are lower than deities, they cannot play tricks on us because they are also in pain.
These hungry ghosts are in great pain, very hungry, and very anxious, so they do not play tricks on people.
The asuras are also hungry, and they do not want more people to see them.
The ones that can manifest shapes are definitely wandering spirits. These spirits have lighter suffering but are still hungry. When they are hungry, they hope we will help them. When they come and appear over there, in fact, they are not really there.
At the moment they appear, we can know who this ghost is, right? If we immediately dedicate our merits, they will instantly receive them.
I have asked them about this; I asked them, and they said, “There is no time to play tricks.”
When I asked them, “Why have you come to manifest?”
They replied, “We are currently hungry and hope to receive help.”
But ghosts know this! Why can’t everyone see ghosts? It is not the case that everyone can see them; those who lack sufficient merits cannot help them. If they manifest to be seen, they gain no benefit, and they know this.
Secondly, there are many people with merits who can help them well. However, they also do not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come on that day; they too depend on timing.
Some people have a lot of merits but have no connection with them; they have never had a relationship with them in past or present lives, so they have no right to request merits from them. They will only manifest when qualified individuals who can request merits appear.
Now we need to adjust our attitude; when dedicating merits, we do not have to wait until after doing good deeds. At that time, we already have merits, and they will come to request merits; we should dedicate them to them immediately.
Think in your heart: “Whatever merits I have done, no matter how many, I wish to dedicate them to you; may you rejoice in these merits.”
That’s all; it’s simple to say. There is no need to recite "Imina *** (dedication text)"; reciting it will not allow the ghosts to take another portion. Just speak directly in Thai(or our language).
Excerpt from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Teachings on Liberation," Issue 268, Pages 73-74
《鬼》
所謂的鬼作弄/嚇人,其實鬼並不會作弄人,我對鬼的事情很了解。
那些能作弄我們的,這必定是天神。如果是低過天神的眾生,這些是無法捉弄我們的,因為他們都有著痛苦。
這些餓鬼們,非常痛苦、非常饑餓、非常焦慮,因此他們不會戲弄人。
阿修羅們也有饑餓,這些阿修羅們更不希望讓更多的人看到。
能夠顯現身形的,必然是遊魂們。這些遊魂們有較輕的痛苦,但會饑餓。當饑餓的時候,就希望我們去幫助他們。當到來時,現身在那邊時,事實上他們並不在那邊。
當他們現身的那一刻,我們就能知道這鬼魂是誰,對吧?如果當下立刻回向功德,他們當下便能立刻得到。
這件事我曾經問過他們了,問他們,他們說:「沒有時間去作弄。」
問他們:「你們來現身做什麼?」
他們回答:「現在正在餓著,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忙。」
但鬼他們是知道的!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能看到鬼?這並非所有人都看得到的情況是這樣的,沒有足夠功德的人,無法幫助他們。如果他們顯現出來讓人看到,他們也沒有任何好處,這他們是知道的。
然後第二,有很多功德的人,可以很好地幫助他們。但他們在那天也沒有機會前來,他們一樣也需要依靠時機的。
有些人有很多的功德,但和他們沒緣,從未在前世或今生和他們有過關係,他們就無權向他們請求功德。需要靠有符合資格,可以請求功德的人們出現時,他們才會現身。
現在我們需要重新調整態度,當回向功德時,不用等去做功德之後。在那時,我們已經具足功德了,他們才會來請求功德,當下就回向給他們吧。
在心裡想着說:「我所做的功德,無論有多少都好,我願意回向給你,願你隨喜功德。」
就這樣而已,簡單的去說。不用去念 "Imina *** (回向文)",念了鬼也無法再拿一份,這不直接,直接用泰語(或自己地方的語言)吧。
摘自 龍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脫》第268期,第73-74頁
#听僧说
《How to Achieve Stream-entry》
Before becoming one who possesses stillness, one must keep the mind calm and composed, not interfering in the affairs of others. “Who is good where, and who is bad?” These are considered others' matters, and we should not let their affairs affect our emotions.
Do not harbor jealousy towards anyone; how good or bad others are is their business. We should focus on our own matters and reflect on our own unwholesomeness. In day-to-day life, how many times has our mind been unwholesome? Are we busy with others' affairs, pondering things beyond the scope of the Dharma?
We need to think deeply, uncover the reasons, identify the consequences, and recognize our own unwholesomeness. When we notice jealousy in our hearts towards others, busying ourselves with thoughts like: “That person is good, that person has this or that flaw,” it indicates our mind is scattered and far beyond the state of stillness.
We must suppress and eliminate such emotions, cut off pride, and abandon arrogance: “We are better than them, we are equal to them, we are worse than them.”
Understand that “Everyone is born at first, undergoes changes in the middle, and ultimately will die the same.” No one is better or worse; we must stop being preoccupied with external matters.
Additionally, we should cultivate a heart that is loving and compassionate, that empathizes with others and animals, and that is not jealous of others. When others have good fortune, we should rejoice with them. When the heart gathers compassion, it will bring joy, allowing us to remain in stillness.
When our hearts are in such joy, we should contemplate the five aggregates (the body):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not me, not mine; we are not in the five aggregates, and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not in us.”
We, meaning the mind, are just temporarily residing in this body, indicating that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only temporary. Before long, the five aggregates will disintegrate, and we will enter the cycle of rebirth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karma. When the mind realizes this, it is said that “the person's mind possesses mindfulness and clear comprehension.”
Only then will the mind be empowered to guide the insight of internal observation (vipasanna), namely the wisdom of dispassion—feeling distaste and weariness—and the wisdom of of equanimity regarding formations.—letting go of the body. According to the Four Noble Truths, we see that all bodies are impermanent, suffering, and non-self, manifesting this clearly in our hearts.
The mind will not cling to the body; it will closely rely on the Three Jewels, and the mind will uphold the five precepts, making it pure and bright. Thus, when one can maintain this level of mental state, they can achieve stream-entry
Excerpt from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Teachings on Liberation" Issue 430, Pages 26-27
《如何令自己成就初果聖者》
在成為具禪定者前,必須讓自己的心不焦躁不安,不去干涉他人的事務。「在哪裡的人是好的,誰人是壞的?」都認為是他人的事情,不將他人的事情帶入自己的情緒中。
不對任何人心生嫉妒,別人多好,別人多壞,那是他們的事情。我們忙自己的事就好,思考反省自身的不善。在一天一天裡,我們的心有不善了幾次?我們去忙跟別人的事務,有沒有去思維超過佛法範圍的事情?
要好好想看,要發掘,找出原因,找出後果,找出自己的不善。當看到心對他人有嫉妒,去忙跟他人:「那人是好的,那人的這個那個壞。」那代表我們的心散亂,遠超出了禪的心境。
要壓制除掉這種情緒,斷除我慢,斷除自高自大,「我們好過他們、我們和他同等、我們差過他們。」
要明白:「每個人在最初時出生,中間時有變化,最終也都一樣會死。」沒有誰比較好,比較壞,要斷掉不再忙於外界的事。
此外,也要培養心會慈悲、會憐憫他人和動物、不嫉妒他人,當他人有好事時,也一起高興。當心聚集了慈悲,那人的心也會愉悅,會一直保持在禪中。
當心在這些愉悅之中時,就思考五蘊(身體):
「五蘊不是我、不是我的、我們不在五蘊之中、五蘊不再我們之中。」
我們,即心,只是暫時進入居住在這個身體,也就是說五蘊只是暫時的。不用太久,五蘊就會崩解,我們就會隨著業力法則進入輪迴。當心覺知這件事,即稱為「那人的心,是具有正念正知的。」
心才會具足力量,能夠引導進行內觀智,即厭離智 - 感到反感厭倦,和行舍智 - 對身體感到放下。依照四聖諦,觀見所有身體是無常、是苦、是無我的,使其顯於心裡。
心便不會執著於身體,心將緊依三寶,然後心會持守好五戒,使其純淨明亮。如此,當能保持這程度的心境時,就能成就初果聖者。
摘自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脫》第430期,第26-27頁
🟠圓滿地原諒他人達三果聖者的一半🟠
他曾受過智慧方面的教導,為什麼還會墮落?因為我們每一世出生,都必定造惡業,善業也做,惡業也做。
當惡業結果時,每方面每樣都會變愚昧,會將「善的好的」看成「惡的壞的」,將「惡的壞的」看成「善的好的」。
當惡業成熟時,我們必須原諒他們,必須想到我們自己也一樣。有時候,我們也憤怒嗔恨別人,這憤怒嗔恨的行為是惡業,記住呐!
這個愤怒,空閒時我們就拍視頻。架好攝像機,在憤怒時,架好攝像機了就拍下來。它呈現出哪些樣子?當不憤怒了,播放出來看看,它漂亮嗎?說話的聲音也一樣,好不好聽?都不知道究竟說了些什麼。
憤怒是愚痴,愚昧,它是惡業。事實上,每個人都必定有惡業,我們也必須想着,惡業不會一直都結果,總有一天在未來,他的善業一定會生起,會存在,一定會結果。
就給予寬恕原諒去吧,我們的心就會變得幸福安樂。努力給予寬恕原諒,他們現在辱罵,我們生氣。接著第二天,心就會放開。要想着:辱罵我們的人會停止辱罵,去與人爭鬥這件事就算了。
慢慢這麼做,不久後心就會習慣,習慣這個詞,即是「禪」。今天也一起教導禪修,說關於寬恕布施,它是屬於哪類禪修?就必須答說是屬於戒隨念。
這寬恕布施是佛教裡最高的布施。所以諸位施主佛弟子們,所有人從現在開始,誠心想着給予寬恕布施,成為習慣。
心就會慢慢,變得清涼。它有時失敗、有時成功;有時成功、有時失敗,也都沒關係。不久後,我們就會達到最高的成功,如果何時達到最高的成功,您就可以得到三果聖者(Anakhami)的一半了。
摘自 龍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龍婆Wat Thasung的教導》第三冊,第120頁
#听僧说
cred. to 听僧说
🟠 Fully forgiving others achieves half the state of a non-returner 🟠
He has received teachings on wisdom; why then does he still fall? Because in every life we are born, we inevitably create unwholesome deeds, doing both good and bad.
When unwholesome deeds bear fruit, everything will become ignorant, mistaking "the good and wholesome" for "the bad and evil," and "the bad and evil" for "the good and wholesome."
When unwholesome deeds mature, we must forgive them and remember that we are the same. Sometimes, we also feel anger and hatred towards others; this anger and hatred are unwholesome deeds—remember that!
When we are angry, we might record a video during our free time. Set up the camera, and when you are angry, film it. What does it look like? When you are no longer angry, watch it back—does it look good? How does your voice sound? You may not even know what was said.
Anger is ignorance; it is unwholesome. In fact, everyone has unwholesome Kamma, and we must remember that unwholesome Kamma will not always bear fruit; one day in the future, their wholesome deeds will surely arise, will exist, and will bear fruit.
So, let’s give forgiveness; our hearts will become happy and peaceful. Strive to offer forgiveness. When they insult us, we get angry. Then, the next day, our hearts will let go. We must think: those who insult us will stop their insults and let go of the fighting.
By doing this slowly, soon our hearts will become accustomed to it; this habit is "meditation." Today we also teach meditation, discussing forgiveness and generosity—what category of meditation does it belong to? It must be answered as part of the Recollection of precepts meditation.
This forgiveness and generosity is the highest form of giving in Buddhism. Therefore, all you benefactors and disciples of the Buddha, from now on, sincerely think about giving forgiveness and make it a habit.
Our hearts will gradually become cool and calm. It may sometimes fail, sometimes succeed; it may succeed or fail, and that’s alright. Soon, we will achieve the highest success, and when we reach the highest success, you will attain half the state of a non-returner (Anagami).
Excerpt from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Teachings of Luang Por Wat Thasung," Volume 3, Page 120
在佛教中,
行善行,
如果缺少心力,
僅缺乏這一樣,
也不會有任何東西會結果。
因為訓練這件事,
我們訓練的是心,
不是訓練身體。
摘自 龍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โอวาทธรรม พระเดชพระคุณหลวงพ่อพระราชพรหมยาน
#听僧说
In Buddhism,
when doing good deeds,
if there is a lack of mental strength,
just lacking this one thing,
nothing will bear fruit.
Because in this training,
we are training the mind,
not training the body.
Excerpt from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โอวาทธรรม พระเดชพระคุณหลวงพ่อพระราชพรหมยาน
#Listening to Monks
cred. to 听僧说
🟠The weariness that can reach Nibanna is the weariness of the body and rebirth🟠
Questioner: Long Por, those who have never practiced Buddhism but feel weary of the world, does this count as "disenchantment wisdom" (Nipphithayan)?
Long Por: When there is "renunciation wisdom," or this heavy weariness, the weariness of worry. "Nipphitha" means weariness, and "Yan" means awareness of weariness.
We also need to observe; if he is weary of the world, does not wish to be reborn, does not want to become a god or Brahma, and hopes for Nirbanna, then this is "disenchantment wisdom."
If it is just ordinary weariness, not wanting to live in this world, this is called a melancholic heart, a sad heart. "disenchantment wisdom" does not lead to depression.
Questioner: If so, can this be resolved by practicing meditation?
Long Por: Can it work? No. The heart is already like that; it must use simple scriptures, tapes of the scriptures, or books of the scriptures. It won't work to give him something profound; if it is the scriptures or the original teachings, that is very good.
Questioner: If a weary person is weary of hell, heaven, and Brahma, can he reach Nirvana after death?
Long Por: If weary of the world, he can reach Nibanna. If only weary of the body, he can also reach Nibanna.
The most important renunciation is the weariness of one's own body; this is a decisive and thorough cessation of the view of self.
Such weariness is good; a decisive and thorough cessation of the view of self can lead to the attainment of Arhatship.
If one still cannot attain Arahantship, then just turn left and right for now! (A metaphor for continuing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Because there is still ignorance.
Excerpted from Long P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Path to Liberation" Issue 69, Page 37
#Listening to the Monks
【能抵達涅槃的厭離,是厭倦身體與整個世間】
提問者:龍婆,那些從未修行過佛法,但卻感到厭世的人,這算是“厭離智” (Nipphithayan)嗎?
龍婆:當“厭離智”、或這沉重的厭倦、憂心的厭倦。“Nipphitha”的意思是厭倦,“Yan”的意思是覺知厭倦。
我們也需要觀察,如果他厭倦世間,不希望再出生,不想成為天神或梵天。希望涅槃,那麼這就是“厭離智”。
如果只是普通的厭倦、不想活在這個世界上,這稱為憂鬱的心,悲傷的心。“厭離智”並不會抑鬱。
提問者:這樣的話,可以通過修習禪定來解決嗎?
龍婆:能行嗎?不行。心已經是那樣的,必須用簡單的經藏,經藏的磁帶,或者經藏的書。帶深奧的給他也不行,如果是經藏或本生經也行,佛陀開示的本生經非常好。
提問者:如果厭世的人,厭倦地獄、天堂、梵天,如果他死了,能去到涅槃嗎?
龍婆:如果厭世,去到涅槃。如果僅僅厭倦身體,也可以去到涅槃。
厭離最重要的是厭倦自己的身體,這是堅決徹底的斷除身見結。
這樣的厭倦是好的,堅決徹底的斷除身見結,也能證得阿羅漢果。
如果還不能證得阿羅漢果,就先轉左轉右吧!(比喻繼續摸索與練習) 因為還有愚痴。
摘自 龍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脫》 第69期,第37頁
cred. to 听僧说
We should think:
“Whether it’s a person, an animal,
or a monk or novice,
whoever is experiencing suffering,
if it is within our capacity to help,
we will do our best to assist.”
Keep this thought in our hearts,
and when the time comes for us to truly help,
we will act.
If sometimes our resources are still insufficient,
we simply will not give.
But our hearts are always ready to offer help.
If we have enough,
if we can share,
we will share.
This practice of generosity contemplation
does not require sitting in meditation with crossed legs;
we think in this way as if it’s our normal state.
Thinking in this way as if it’s our normal state,
the Buddha calls this contemplation.
Excerpted from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Teachings of Luang Por Wat Thasung," Volume 20, Page 109
#Listening to Monks
舍随念的修持方法
要想
“人也好、动物也好,
或是比丘、沙弥也好。
无论是谁在遭遇痛苦,
如果没有超出我们所能救助的范围,
我们会尽自己的能力去救助。”
让心常常这样去想,
然后到了我们真正能去帮助的时候,
我们就去做。
如果有时我们拥有的财富还不足,
我们也就还不施舍。
但我们的心,随时准备好要给予帮助。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
如果我们可以分享了,
我们就会分享。
这舍随念禅修业处,
不用去盘腿而坐禅定,
心如常态般去那么想。
心如常态般去那么想,
佛陀称之为随念。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 Wat Thasung的教导》
第 20 册,第 109 页
cred. to 听僧说
出生、死亡是自然的。
当投生了,也就非常麻烦了,
最后它必定会死。
如果烦恼还没彻底除尽,
就必须回来,
再投生,
来过没有幸福的生活。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
第53册,第13页
我们不希望它老,
不希望它生病,
我们不希望它死亡,
不希望它承受任何痛苦,
我们也无法阻止,也无法抑制。
正如佛陀所说:
“身体不是‘我们’,不是‘我们的’。”
这就是事实。
如果它真的是我们,
是我们的,
我们也就能阻止它了。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波 Wat Thasung的教导》
第 24 册,第 38 页
“Silena Nipphuting Yanti”
戒律是到达涅槃的因素,
是平静之地,是至高的快乐。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
第20册,第82页
When we give, we do our best,
because the merit of giving depends on our intention.
Everyone tries their best in everything,
and this is called we all being givers
"Ultimate generosity" means giving with the highest power,
especially in the act of giving, without seeking a return.
After we give to others,
whether they smile, feel happy, or scold us,
that is their matter,
but we give with a pure intention.
In other words,
when we support the monastic community, we have already contributed,
and when we give to charitable causes, we have also done so,
without thinking of any returns.
Regardless of the effort and without fear of exhaustion,
we intentionally do so with a pure heart,
because we hope that those who receive it find happiness,
and we have achieved that.
Excerpted from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Father’s Teachings to Children," Volume 2, Pages 204-205
#Listening to Monks
布施的时候,我们尽全力去做,
因为功德的多或少,在于心力。
每个人都尽力去做每一样,
这就称为,我们都一样是布施者。
“究竟布施"的意思是拥有最高力量的布施,
即特别在施予时,不求回报。
我们施予他人之后,
他微笑、他开心、还是会责骂,
那也是他们的事,
但我们是以清净的意愿施予的。
即是说,
供养僧团,我们也已经供养,
公益事业部分的布施,此时我们也做了,
做的时候没想着有回报。
不计辛劳,不怕累,
我们有意以清净的心去做,
因为希望接受的人获得幸福,
这个我们也做到了。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父亲教导孩子》 第2册,第204-205页
cred. to 听僧说
观察心流的流动,
心流就像在水缸中的水。
它静静地躺着,
但沉淀物也一样躺在一起。
看起来很清晰,
如果有任何东西进去搅动,
水就会荡漾起来,
沉淀物也会扬弹起来。
就跟我们的心一样,
事实上它是清澈纯净的。
但种种方面的浑浊,
是因为心的浑浊,
是因为烦恼的力量。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 Wat Thasung的教导》
第50册,第27页
When we do good deeds, they respond with condemnation;
When we do bad deeds, they express approval.
It's all twisted.
Why is that?
Because unwholesome karma seeps into the heart,
This is the reason for the corruption of their heart.
Their mouths speak evil words,
Their bodies commit evil acts,
All stemming from the heart.
Their heart has been corrupted first,
When the heart is sufficiently corrupted,
Then it extends to the mouth,
And the mouth will speak evil words.
When it comes to action,
It extends to the hands and feet to do wrong.
Now, they are filled with bad thoughts,
Thinking evil, doing evil, speaking evil—
Where will they go?
For such a person,
It is normal to feel dark and gloomy.
The Buddha said:
Citte Sangkilitthe
Thukhati Patikangka
If anyone's mind is dark and gloomy,
When they die as a person, they will fall into hell.
Excerpt from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Teachings of Luang Por Wat Thasung
Volume 20, Page 354
我们行善行,他回以谴责;
我们行恶行,他则表达赞同。
已经扭曲倒反了。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不善业渗入心,
这是他心力败坏的原因。
他的嘴会说恶语,
他的身体会行恶,
这都来自于心。
他的心先败坏了,
心足够败坏了,
便轮到嘴巴,
嘴就会说恶语。
当要行动时,
就会轮到手、
到脚去做了。(行恶行)
现在,他已经想不好的、
想恶的、做恶的、
说恶的,然后他会去哪里?
因为这样的人,
有阴暗忧郁的感觉是正常的。
佛陀说:Citte Sangkilitthe
Thukhati Patikangka
如果任何人的心境是阴暗忧郁的,
如果作为人死了,就会堕入地狱。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
第二十册,第354页
cred. to 听僧说
Some people understand the Buddha's teachings very well and articulate them fluently, but their hearts remain foolish.
The Buddha said: Don't let it (foolishness) reside in your heart. Once you stop speaking good words, you immediately revert to doing evil deeds. This bad habit, if it stays in the heart, is worse than when it manifests in others.
Evil people are not important; what matters is not allowing our hearts to turn evil. If everyone’s heart is not fully corrupted by foolishness, there will be no foolishness in this world. When foolishness does not exist in the world, only the wise will remain.
The wise are synonymous with the good. When everyone is kind, cherishes and loves one another, and helps each other without jealousy, will this world be happy or will it suffer? Sit down and think about it.
Excerpt from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Teachings of Luang Por Wat Thasung"
Volume 20, Page 14
#Listening to the Monks
有些人对佛法理解得很好,
每样都说得头头是道,
但心境是愚痴的。
佛陀说:别让它(愚痴)住在心里。
当停止说善语后,
就能立刻如常般去行恶行了。
这种恶习,如果它存于心中,
比在他人身上更恶劣。
恶人不重要,
重要的是别让我们的心也变恶劣。
每个人如果心不全败坏成愚痴的,
这世上将不会找到愚痴。
当愚痴不存在于世上,
就会只剩下智者
智者的意思是善者
当每个人全都是善良,
彼此珍惜相爱,
互帮互助,
不嫉妒彼此。
不嫉妒彼此,
这世界会幸福,
还是世界会痛苦?
坐着想想看。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 Wat Thasung的教导》
第20册,第14页
cred. to 听僧说
《他人的赞扬与诽谤,无法定义我们的善恶》
善行不会离开我们去任何地方,当我们行善行时,谁会说我们好我们恶就任他去
请记得佛陀的教诲:“Nintha Pasangsa”,所谓的诽谤和称赞是世间的常态。没有人能逃离诽谤,也没有人能避开称赞。
请孩子闭上耳朵,孩子请闭上眼睛,孩子请闭上心,不要接受这两种声音,无论是诽谤还是称赞。如果何时孩子去接受了它们,那时孩子心中就只会有痛苦。
别人会怎么想,那是他们自己的心的事,我们不要去干涉。他们想要骂,那就让他们骂;他们想要称赞,那就让他们称赞;他们想要诽谤中伤,那就让他们诽谤中伤,就让这些成为他们的事情,我们不要参与。
孩子的心就会只有快乐。关于接受诽谤,接受称赞这件事,父亲我已经经历过了,那造就很多的忧愁,让身体和心变得不安宁。
诽谤和中伤是平常的事。看不到它(话)是好的是坏的,因为说出话的人本身并不在意。既然我们已经善良了,谁要说坏是他的事,我们也不会因为他的话变坏;如果我们是坏,谁要来称赞我们是善良,我们也不会因为他的话而变善良。
所以,请所有亲爱的孩子们,当听到这些言语后,请行所谓的“舍心”。如果会用内观智来说的话,那就是“行舍智”。达到行舍智的人,去涅槃不难。
佛陀殿下是如此教导,孩子,请记住,不要动摇,不要在意诽谤中伤的言语。如果我们行善了,他诽谤我们,我们也不会因为他的言语而变坏。如果他称赞我们善良,而我们坏,我们也不会因为他的言语而变善。善或恶,在于实践的结果。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父亲教导孩子》第388-389页
《Others' Praise and Slander Do Not Define Our Goodness or Evil》
Good deeds do not leave us; when we perform good actions, let others say what they will about us.
Remember the Buddha's teaching: “Nintha Pasangsa,” meaning that slander and praise are the norms of the world. No one can escape slander, and no one can avoid praise.
Children, please close your ears, please close your eyes, and please close your hearts; do not accept these two voices, whether slander or praise. If you accept them, your hearts will only be filled with pain.
What others think is their own business; we should not interfere. If they want to criticize, let them criticize; if they want to praise, let them praise; if they want to slander, let them slander. Let these matters belong to them; we should not participate.
Your hearts will then be filled with joy. Regarding accepting slander or praise, I, as your father, have experienced this and it has caused much sorrow, leaving both body and mind uneasy.
Slander and injury are common occurrences. It is difficult to see if words are good or bad, as the speaker often does not care. Since we have been good, if someone speaks ill of us, that is their issue; we will not become bad because of their words.
Conversely, if we are bad, someone praising us as good will not change our nature.
Therefore, dear children, when you hear such words, practice what is called "equanimity" If you can express this through insight, it is known as "the wisdom of letting go of all the conditioned." For those who achieve this wisdom , reaching Nibanna is not difficult.
The Buddha taught this, so children, please remember: do not waver, do not concern yourselves with slanderous words. If we have done good, we will not become bad because of someone else's slander. If someone praises us while we are bad, we will not become good because of their words. Good or evil depends on the outcomes of our actions.
Excerpt from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Father's Teachings to Children," pages 388-389
🟠做功德之后再来许愿也可以🟠
没有许愿也没关系,今天没有许愿,明天也可以。做了功德之后,一切的功德都会在,功德做了只有,善果不会消散。
如果已经做了功德,能得到多少功德,多少功德就会在。也就是说,如果做了功德之后,再来许愿也可以。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修行》第73册,第17页,部分内容
#听僧说
🟠好的聆听,会去思考并遵循实践🟠
在这样的聆听中,如果听了之后就算了,唯一的目的只是为记住,那也只是知识的装饰品,应得的益处就太过的少。
但是,如果能让聆听生起巨大的益处,如同世尊所说的:“Sussusang Laphate Panyang”。好的聆听必定会得到智慧,因为这样的聆听,听了之后也会思考,当思考后也会跟着实践。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482期,第83页
#听僧说
🟠不要轻视侮辱他人,他人也与我们一样🟠
请不要轻视他人,
他们说树倒了可以跨过,
但人倒了不要急着跨过去。
如果偶然看到有人比自己愚钝、
智慧浅薄也好,
有着不如自己的地位也好,
愿亲爱的子孙们远离轻视侮辱的行为。
他们与我们是彼此相爱的朋友。
我们喜欢快乐、讨厌痛苦,
他们也有一样的感受,
喜欢快乐、讨厌痛苦。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206期,第82页
#听僧说
🟠八万四千法的核心 - 五蕴🟠
佛陀教导我们修行佛法,佛陀的法全部在《三藏》里,没有什么,即
🔸 没有什么是越过五蕴范围的,
🔸 然后接受并尊重五蕴的自然法则。
所说的84,000法,只在于一个五蕴。
五蕴即是身体,我们的身体,别人的身体。
我们被困在身体,执着于色相。
所以,如果我们不迷恋身体,不执着于色相,我们就能解脱痛苦。
要达到不迷恋是很难。这嘴上说不迷恋,但心却迷恋。
嘴上说“我不迷恋,不迷恋,我没有迷恋”,但心却迷恋得无法制止了。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修行》第十册,第25页
#听僧说
🟠智慧波罗密🟠
现在我们要能够持戒、要能禅定、要能布施,要成就持戒波罗密、出离波罗密、精进波罗密、忍辱波罗密、真实波罗密、愿波罗密、慈悲波罗密、舍波罗密。
一切都只取决于“智慧”,我们才能成就。如果我们没有智慧,就无法成就。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485期,第66页
#听僧说
"Strokes and Paralysis: Do Good and Avoid Evil"
Questioner: Most people born now will experience strokes or paralysis before they pass away. What kind of kamma causes this? If we do good deeds now and dedicate them, will it help?
Luang Por: Generally speaking, it is often the result of heavy "killing kamma," such as killing animals, causing suffering to animals, or other similar actions.
The second question is whether doing good deeds can eliminate this kamma, right? The answer must be “doing good deeds cannot eliminate it.” This is because good deeds and bad kamma cannot merge or cancel each other out; they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paths.
For example, the venerable Moggallana, many lifetimes ago, beat his father and mother for the sake of his wife. Ultimately, after he died, he was reborn in hell. However, many lifetimes later, he became one of the foremost disciples and possessed psychic powers, yet this residual karma led to bandits attacking him. Do you see? Bad kamma cannot be eliminated.
Therefore, the best approach is to diligently perform good deeds to avoid these outcomes. However, there’s no need to overexert yourself or suffer; you don’t need to borrow to do good deeds. If you have a little money, you don’t need to give all of it away for merits. Donations should be done in moderation, so that it doesn’t become burdensome.
Reciting scriptures, paying respects, and meditating should be done more often, but they don’t require a lot of investment of time . You don’t need to spend too much time; just use a reasonable amount of time. If you feel uncomfortable, you can stop. This way, you can avoid negative outcomes.
Elimination is not possible; one can only avoid it.
Excerpt from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Buddhist Teachings on Liberation, Issue 438, pages 82-83
中风与瘫痪,行善避恶
提问者:在现在出生的人,大多数在去世前都会一定会经历中风或瘫痪。这种的业是曾经做过什么?如果现在做功德行善了,回向,会能够好一些吗?龙婆。
龙婆:总的来说,做过很重的“杀生业”,杀害动物、杀生、折磨动物。
第二件事是做功德能不能消除,对吧?
这个必须回答说 “做功德不能消除”。
因为功德和恶业是不能互相融合(抵消)的,它们俩是完全不同的路。
举个例子,目犍连尊者在百世之前,为妻子而去殴打父亲,殴打母亲。最后他死后也已经下了地狱。
但是后来百世之后,他成为了左上首弟子,具神通者,但这个残余业力导致强盗来殴打他。看到吗?恶业是无法消除的。
因此,最好的方法是我们努力做功德来避开。但是无需投入太多,会很幸苦,不需要和别人借来做功德。有少许钱而已就不用全部拿去做功德。布施这方面要做得适量,我们不会辛苦的程度。
诵经礼佛和禅修要多做,不需要投入太多,也不需要花太多时间,用一些适量的时间,一旦感到不舒服就可以停止,这样做就能够避开。
消除是不能的,只能避开。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438期,第82-83页
cred. to 听僧说
🟠在行动之前,务必先深思熟虑🟠
“Nissana Karanang Seiyo”
请诸位先深深思虑过先,再做。
这是因为佛陀开示说,所有行为都应该齐备觉知与智慧作为起点。否则的话,所有所作的事都会偏离真实与善行。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466期,第38页
#听僧说
佛随念禅修
如果我们的心专注于佛像,
就属于是佛随念禅修业处,
也同样是一种禅定。
没有必须说一定要闭上眼睛,
要睁眼也可以,闭眼也可以,
只需让心专注于那个点(佛像)就可以。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 Wat Thasung的教导》第134册,第46页
《Recollections of the Buddha Meditation 》
If our mind is focused on the Buddha statue, it falls under the practice of Recollections of the Buddha Meditation, which is also a form of concentration/ stillness
There is no strict requirement to close your eyes; you can keep them open or closed. Just let your mind concentrate on that point (the Buddha statue).
Excerpt from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Teachings of Luang Por Wat Thasung," Volume 134, Page 46.
行善得善哪里有?作恶得福满街是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行善得善哪里有?作恶得福满街是。”
这有个问题,如果要真正地去回答,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如果不是听了龙婆的开示,我自己也想不出来。如今人们常说:“行善得善哪里有?作恶得福满街是。”
他们看到那些富人靠欺骗起家,并且越骗越富,富,富起来。为什么他们靠欺骗的,越来越富?这是如今所看到的现象,为什么他们会如此富有呢?
如果没有如钟声响亮的清晰回答,也只会含糊让人不大明白。
这时,龙婆给出了回答说:
这就像人死后一样,子孙后代会为他们做功德,对吧?功德做满,一直持续做,但我们已经下了地狱,善业就无法结果。当下地狱时,善业无法结果,他就接收不到。
但造了的功德正在等待,他人回向的功德也在等待。
当身处地狱时,这些功德的果报无法显现,因为他无法接受。等这人从地狱里出来了,也就上来了,投生为人。假设他投生为人,那么这些等待着的功德就会开始结果。
聚集的功德一起结果了,于是就得到大福报,大生意,从地狱出来的也能如此富有。这些过去所积累的福报,现在才开始结果,会在往后的时间结果。
当堕入地狱时无法结果,它无法结果,所以没法让你说 “哦.. 原来是这样。”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2538年3月刊,第87-88页
cred. to 听僧说
"Where is the Good from Good Deeds? The Streets Are Full of Blessings from Evil Deeds"
Someone once said: “Where is the good from good deeds? The streets are full of blessings from evil deeds.” This raises a question, and to truly answer it is difficult. If I hadn’t listened to Luang Por's teachings, I wouldn't have figured it out myself. Nowadays, people often say, “Where is the good from good deeds? The streets are full of blessings from evil deeds.”
They see wealthy individuals who have become rich through deceit, growing richer and richer through their trickery. Why do they become increasingly wealthy through deception? This is the phenomenon we observe today.
Without a clear answer that rings out like a bell, people remain confused. At this point, Luang Por provided the answer:
It is like when a person dies; their descendants will accumulate merit for them, right? They continue to create merit, but if the person has already gone to hell, their good deeds cannot bear fruit. While in hell, the good deeds cannot yield results, so they cannot receive the benefits.
However, the accumulated merit is waiting, and the merit dedicated by others is also waiting. When one is in hell, the results of these merits cannot manifest because the person cannot accept them. Once the person emerges from hell and is reborn as a human, the waiting merits will begin to bear fruit.
The accumulated merits will come together to yield great rewards, leading to significant prosperity. Even those who come out of hell can become very wealthy. The blessings accumulated in the past begin to yield results only now, and they will manifest over time. While in hell, they cannot produce results; thus, one cannot simply say, “Oh... so that’s how it is.”
Excerpt from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Buddhist Teachings on Liberation, March 1995, pages 87-88
🟠圣者的阶段🟠
🔸初果圣者(Sotaban)
🔸初果圣者 Sattakhatung (初阶初果圣者)
1. 时常思考/想到死亡
2. 对佛、法、僧具有坚定的信仰
3. 持五戒清净
4. 以涅槃为目标,唯一追求的是涅槃
就那么样,诸位善信,从人身死后将不堕入恶道。无论哪一世每一世,完全不会堕恶道。将会再生为人七世,然后就去涅槃了。
🔸初果圣者 Kolangkla (中阶初果圣者)
如果任何人对佛陀也好,对佛法也好,对圣僧也好,怀有敬意。并且以死亡为所缘(去思维思考),也好。然后能持守十善业,但还不圆满,也就是说,有时做到,有时没做到,有时记得,有时忘记,有时疏忽,有时有意,无意故意破坏某一条善业,这种疏忽也是常见的。
这种人称为初果圣者的Kolangkla,即第二阶段,中阶,作为人死后再生为人三次后就去涅槃了。
🔸初果圣者 Ekphichi (高阶初果圣者)
如果有人以死亡为所缘 (时常思维思考),尊敬三皈依 (即尊敬并皈依佛法僧),如上所述。并且清净圆满地遵守十善业,没有任何疏忽,这样的人被称为初果圣者的Ekphichi。再生为人一世,然后去涅槃了。
🔸二果圣者(Sakitakami)
如果有人能圆满持守十善业,并且能觉知意识到世间的苦,意即通过布施减少贪欲,通过四无量心平息嗔恨,知道身体是不永恒的,生老病死是正常自然的衰败来压制愚痴。
但是还没消除贪、还没消除嗔、还没消除痴。贪嗔痴仍然还有,但减弱了。这种人称为二果圣者,再生为人一次后,便去涅槃了。
🔸三果圣者(Anakami)
如果有人能够做到比这更多,能够通过四无量心的力量来平息嗔恨愤怒,并且以“身至念”平息两性的欲望,这样的人被称为三果圣者。
🔸四果圣者(Arahang)
若有人继续修行,达到以下境界:
1. 不迷恋色界禅
2. 不执著无色界禅定
3. 没有我慢,自以为是
4. 心境没有散乱,以涅槃为目标
5. 看不到人间、天界、梵界有任何好的东西
6. 看到人间、天界、梵界都是苦的因素,我们只追求涅槃。
心安住于“行舍智”,对身体平和淡然的心境。
身体生病了,就让它生病,这是身体的事。身体衰老了,就让它衰老,这是身体的事。身体要死了,就让它死去,这是身体的事。
这样的人被称为阿罗汉,心不为世间的一切所动摇。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178期,第23-24页
#听僧说
原文摘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4492400576/posts/981347924024945/?app=fbl
《因為憶念高僧大德而往生夜摩天》
在2535年3月2日,有一位信徒來到塔松寺尋找我,告訴我他的父親去世了,他想知道他父親轉世到了哪裡。我沒有告訴他具體的情況,而是提議和他一起在瑪哈維罕100米的地方修行業處和教導他,這樣他可以親自去見他的父親。我告訴他,即使我透露他父親的去處,也不會有任何好處,因為這無法消除他的疑惑。相反,他會一再提出問題,反而沒有用處。
最後,那位信徒聽從了我的建議,去修行業處。他能夠見到他的父親並與他交流。後來,他再次來見我,問我是否能識別已故者。我集中精神,回想起已故者,他出現在我面前。
我問他:“你現在在哪裡?”
他回答:“目前我在天上,在夜摩天。”
我接著問:“你平時做了什麼才能轉世到夜摩天中?”
他告訴我他修習禪定。
我進一步詢問他多久修習一次禪定,他回答說早上和晚上,他會抓住懸掛在項鍊上的佛牌,雙手合十,邀請大師父的德行,然後晚上再做一次,因為他害怕危險。
這樣做被視為抵達佛、法、僧,也算是禪定。禪定並不意味著你必須盤腿坐著,你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即使是在家中。
如果我們回憶佛陀,這就成為佛念;
如果回憶法,就成為法念;
如果回憶僧,就成為僧念。
因此,他能夠到達夜摩天。
*夜摩天:六層欲界天中的第三層,位於兜率天和三十三天之間。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塔松寺,烏泰他尼
來源:พุทธะสังมิ
《Reborn into the Yama heaven after recollection of Monks》
On the 2nd of March 2535, one devotee came to Wat Tha Sung in search of me, telling me that his father had passed away and he would like to know where he was reborn.
I didn’t tell him, but I offered to go teach and practice the kammathan with him in the Maha Wihaan 100m, so that he could meet his father for himself.
I told him that there would not be any benefit even if I revealed where his father was, because it would not clear his doubt. Instead, he will have question after question and keep asking, and it’ll be of no use.
Finally, that devotee heeded my advice and went to practice the kammathan. He was able to meet his father and communicate with him.
Later he came to see me again and asked whether I could identify the deceased. So I concentrated and recalled the deceased and he appeared in front of me.
I asked him, “Where are you now?” and he replied “At the moment I am in heaven, on the Yama level class of devas khrap.”
So I followed up with “What did you do usually that enabled you to be reborn among the Yama devas?” and he told me that he practiced concentration.
I then questioned him on how often he practiced concentration and he replied in the morning and in the evening, he would grasp the amulet he hung on his necklace and put his hands together and arathana (invite) the baramee of the Phra and then in the evening he would do the same thing again as he was afraid of dangers.
Just doing this is considered training to reach the Buddha, Dhamma and Sangha and is concentration. Concentration doesn’t mean you have to sit cross-legged, you can do it anywhere wherever you are, even at home.
If we recall the Buddha it becomes Buddhanusati, if we recall the Dhamma then it becomes Dhammanusati, and recollect the Sangha and it becomes Sanghanusati. He was therefore able to reach the Yama* class of devas in heaven.
*Yama: 3rd of the 6 heavenly worlds in between Tavatimsa and Tusita heavens.
Luang Phor Lersi Lingdam,
Wat Tha Sung, Uthai Thani
Cr. พุทธะสังมิ
大优婆夷 Phra Nang Wisakha (维萨卡女居士) 拥有不变的青春美貌,是因为前世她修复了那些破旧破损的佛像,即表面破裂,金漆脱落。她凭着一颗善意的心去修复佛像,所以在这一生变成了美丽的人。
所谓 “生多少孩子,年龄依旧好” 的意思是,在生第一胎时的年龄是几岁。她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是16岁,然后就是一直保持着16岁少女那样子,身体再也没有变化了,一直到120岁。
维萨卡夫人有20位女儿,然后她的女儿每人又生下20位孩子。当所有的孙女是少女时期15-16岁时,维萨卡夫人坐在孙女们的中间。
神医耆婆带着波斯匿王去看,想要知道哪一位是维萨卡夫人,也看不出来,因为全都一样是少女模样。就这样,她被称为永远的16岁少女。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死后没有消失…那么去哪了》
第241-242页
提问者: 好的,明白了。我请教另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持守五戒,但没有四无量心,可以持守五戒的吗?
龙婆: 不能,如果你没有四无量心,五戒它就不存在了。如果你能有五戒,代表你有四无量心,但你可能自己没察觉到而已。没有慈悲心的人,他怎么会有戒呢?
提问者: 就是说我们不杀动物,不杀生,对吗?
龙婆: 就是这了,它是四无量心已经存在的体现。我们可能不知道是四无量心,对吗?我们会认为我们没有慈悲喜舍,但实际上我们有。
如果没有四无量心,我们无法持守五戒。如果五戒清净,就说明我们已经拥有四无量心,但后面部分的力量强大或不?(即喜舍不一定强大) 第一与第二的部分一定是稳固的,好的。(但慈悲必然是稳固的,好的)
能够持守五戒的人,必须具备慈悲、悲悯,以及知足满足的,否则戒无法保持。
但戒它会有,就算我们没有察觉,不了解它的本质。因为我们仅专注于戒条而已,对吧?但实际上,戒它必须有四无量心的支撑,否则五戒无法成立。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解答佛法问题》特别版,
第三册,第81-83页
我们有心意要布施是正常,但布施中我们要根据我们拥有的能力去布施,而不是超过适当的程度。佛陀批评说,这更多是在伤害自己。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 第480期,第96页
提问者: 如果我们折磨或殴打动物,这样五戒会断掉吗?
龙婆: 这种情况叫“戒有洞”,还没“断戒” (完全失去戒律,即常说的“破戒”)。
提问者: 意思是戒还不清净,对吗?
龙婆: 还不清净,戒仍然存在,但它已经破洞了,不是断 (彻底失去戒律)。因为动物还没有死亡。但戒它有洞了。
提问者: 什么是“戒有洞”?
龙婆: 打伤动物但没有死,这叫“戒有洞”。
如果动物靠近,你就生气想抬手要打它,这叫“戒有污”。
但如果你有想了想一下先,再觉得“我打它好了”,这叫“戒有斑”,意即慈悲心它小而松散。
但如果它走来,我们慈悲给予它食物,这叫“戒清净”。
摘自《龙婆回答佛法问题》特别版,
第三册,第81-83页
提问者:然后偶尔有时,要去厕所时,就继续在厕所里听 (龙婆的法谈录音),这会有罪吗?
龙婆:老师你用什么听?耳朵还是屁股听呢?
提问者:用耳朵听。
龙婆:用耳朵听没关系。
提问者:龙婆原谅我吧。
龙婆:不是原谅,这小便大便是没人想要的,但它会随着自然发生疼痛,对吧?但那时心仍然是善行,于法中满足,仍然一样是有功德存在的。
这件事当我刚还新新开始修习禅定时,前辈告诉我说 “当小便大便时也好,都不要禅修念诵,会有罪。”
后来我去问龙婆班时,他说:
“你去相信那些水牛!? (形容愚钝无知的人) 禅修念诵的心是善行。”
“如果大便时死掉,那时又要怎么说?”
佛陀没有禁止,对吧?
禅修念诵是位于心本身的禅修念诵,不是在厕所。任何时候都可以做,不要让它中断,这样会非常好。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回答佛法问题》特别版,第4册,
第50-51页部分内容
佛随念是一种让心脱离五盖的修行,让心有定力,心境清净。用的是“想”的方法,有时大家可能想不出佛陀的功德如此之多,该从哪里开始想呢?
断三结 (更多关于“三结”可以搜索本页或网络)
然后用心的天眼抓住真实的佛陀形象,任何时期的佛陀形象都可以,年轻、壮年、年老临近涅槃时,还是涅槃后的形象都可以,让心安住在安乐中。
无法用天眼通的人,也可通过心力睁眼观佛像,或闭上眼忆念自己最喜爱的佛像,令心安稳舒适。想象图像,用心去看这尊佛像是如何端坐的、什么颜色、脸上的笑容是如何的,什么风格形式的都可以,让心会安稳舒适。
如果无法想象不到佛像,也可以坐着看住近处的佛像。不必闭眼也可以,睁着眼看住,记住佛像,然后闭眼忆念也可以,只要心能安稳舒适。
当心满足于想象佛像时,心便从烦恼中被解脱,心便从五盖中被解脱,心也会有安乐的心境。佛陀将之称为“禅”,然后也是佛随念中的观想法。如果能保持稳定,佛陀让我们去用念诵词与呼吸,常用的念诵词为“佛陀”。
但如果我们忆念佛陀了,用怎样的禅修都是佛随念禅修。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父亲教导孩子》,金封面,第365页
cred. to 听僧说
**善信提问关于躺着听龙婆的佛法录音带会有什么不好吗**
龙婆:肯定有,会有极大的处罚。如果一直听下去直到死亡,会完全不知道地狱是什么样的。变成一个位傻傻无知的人,会完全不了解地狱、饿鬼、阿修罗、畜生,在这些方面会缺乏知识。(即永远不会下到恶道,所以没有恶道的知识或体验)
提问者:如果傻傻能让我不堕落到下面,那没问题。
龙婆:好吗?喜欢傻傻吗?可以可以,就是听我的声音时,别忘了那是佛陀的佛法
坐、躺、走,佛陀并不限制。躺着放任听到完全睡着了更好。还没完录音带就照着内容继续播放,那就是心处在禅之中。
如果听了烦躁,那就不会睡着;如果享受,心会安适,一旦一直持续到禅了,就会瞬间切断完全睡去了,这大有益处。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回答佛法问题》特别版,第4册,第50-51页部分内容
在旅行或去哪里之前,去念诵“Putto” (佛陀)。
吸气时,忆念 “Put”
呼气时,忆念 “To”
做三次,然后吞咽一次唾液。
然后又念三次,接着再吞咽唾液一次。
然后又念三次,接着再吞咽唾液一次。
这样,那天整天你就不会有危险。当念诵词语时,以佛陀为首,然后忆念龙婆班为最。
(1992年2月5日)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父亲教导子女》第1页
提问者:做了功德之后,如果过后再来回向功德,可以的吗?
(即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去回向已做的功德)
龙婆:做过了一次的功德,无论过了多少年,功德依然还存在。如果30年前做的功德,依然可以回向,功德不会消失。并不是做了功德后,一下子它就消失,不是那样的。
提问者:那如果做了功德后没有回向,会得到完整的功德吗?
龙婆:已经是完整的了,我们是能完全受益的人,但问题是在于我们会分享给他人与否。
回向功德这个行为呢,如果我们不回向,就一个人独享,对吗?
那现在如果我们回向给别人,我们的(功德)也不会减少。我们给出的另一部分 (功德),并不会从原来的功德里扣。
例如阿那律尊者的故事,当他投生为为大富翁割“象草”的工人时,当他做了功德后,主人请他分享功德。他也疑惑说 “功德可以分的吗?” 于是就去询问一位来接受供养的独觉佛。
独觉佛就用比喻说:“假设施主你有火把,而且点燃了,而其他人只有火把,没有火。每个人都需要照明,于是来向你的火把借火。然后每个人全部的火把都光亮了。请问施主你的火会减少吗?”
阿那律尊者就回答说:“不会减少。”
独觉佛接着说:“功德回向这行为也是一样的。分享给他人,他人随喜功德,而我们的功德仍然是100%完整的。”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回答佛法问题》特别版,第一册
#听僧说
这是在谈论戒律在当下的利益,
下辈子不用提。
如果今生好,下辈子也会好;
如果今生不好,下辈子也不会好.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 483 期,第 42 页
这是关于五戒的,
佛陀说:“Silena Sukating Yanti。”
如果有戒律,在心里我们会幸福,
大家也会幸福,我们也会幸福。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n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 237 期,第 30 页
如果我们是懂得知恩感恩父母的人,
🔸帮助父母,取悦父母;
🔸尽量讓父母避開過錯;
🔸为父母增添善行。(做功德)
当我们无法直接教导父母时,可以请他们尊敬、信任的人,来慢慢协助劝导。
然后,我们要身体力行,洗脏衣物、洗尿布,悉心照顾,当他们病重时看护他们。即使父母去世,也不嫌弃遗体。
如果你是这种的人呢,佛陀殿下说这是最崇高的吉祥、善良的人,有幸福。
为什么?因为所有人看到说:
“这个人啊,
🌸 是真正知道感恩父亲,母亲恩情的人。
🌸 以善行回报父母的恩德,丝毫找不到嫌弃。”
即使父母已经去世,也可以睡在遗体旁。能够经过遗体,没有丝毫嫌弃父母已去世。仍然想念父亲,想念母亲。一直一直地为父亲,为母亲做功德。
那现在会怎样?全部每个村民都会说:
“哇,这真是个好人,可以来往!”
如果我们与这类人来往的话,绝对不会有错。
因为他的父母,也会知恩图报。
如果我们给他们一些扶持,我们给他们一些帮助,这种人肯定不是忘恩负义的人,肯定不会毁掉我们的善行。
我们付出多少都不会有损失,可以称为是“掉进水里,水都不流;掉进火里,火都不烧” (形容一个人非常的好,什么都不会伤害到他)。
帮助他多少都好,这人都不是忘恩负义的人,不会毁了我们的善行。这便是你们所有人。
这正是佛陀所说的:“奉养父母是最崇高的吉祥。”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322期,第42-43页
#听僧说
提问者:"尊敬的龙婆,我想为了善行而精进努力,但有时候也会感到厌倦沮丧,该怎么办呢?"
龙婆:如果对精进努力感到厌倦沮丧,那说明是懒惰,有精进努力的人是勤奋的人。精进努力,是为了与恶行争斗,从而让善果有希望。
这对人们来说是普通的事。那精进努力与恶念的争斗,是不可能时时刻刻都有的。有时是过去的不善业介入控制了心,那个时候会削弱善行,让我们感到沮丧沮丧,不敢争斗,厌烦。
但当善业介入时,善业马上起作用将那个不善业踢出去,这时会勤奋,然后建造善行。每个人都必定会这样的。善业越来越多,有强大的力量了,就可以将那恶念踢出去。
当达到初果Sotaban,不善业仍然能介入。
但介入无法介入太多。如果达到了初果,不善业无法介入太多,它会制造烦恼但无法令人造恶业。所谓的烦恼,或许需要愤怒生气,对吗?
🔸初果圣者仍然会有愤怒生气;
🔸初果圣者仍然会有两性的爱欲;
🔸初果圣者仍然会有对财富的渴望,但不会去违反戒律 (没有不正当手法)。
但那种真正有明净清净的心境的人,是阿罗汉。如果还没达到阿罗汉,无论怎么都仍然在争斗,但只是轻轻地在争斗。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回答佛法问题》特别版,第10册,第109-110页
#听僧说
任何有心扩展"慈爱"(Metta)
到所有方向的人,
意思是我们的心不想与任何人为敌。
一天能够一刹那间这样做,
它也能自己累积。
佛陀说,这些人始终处于禅之中。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n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 237 期,第 30 页
#听僧说
“……死隨念修行的真正要點,
就是您應該考慮到:
人自然會面對死亡,
有什麼好害怕死亡的呢?
即使死亡在今天或明天降臨,
也沒有人知道,它隨時都可能來臨,
每一刻、每一秒、每一次呼吸,
我們不知道何時會停止。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害怕它呢?
為什麼要為這必然會發生的事情而痛苦呢?
為什麼要為這樣的小事而放在心上,感到痛苦?
而且,師父們禁止在
思維後感到厭倦、沮喪、
絕望,想死。
這樣的思考是錯誤的,他們說,
死隨念修行,
當我們思考後,會獲得力量,
會有勇氣,增進努力。
因為何時會死我們並不知曉,
所以必須加緊修行,這樣才是正確的……”
…………………………………………………………………
教誨法語
法王(維拉·塔瓦羅)
黑猩猩長老
住持於烏泰他尼省的讚塔拉寺(塔松)
English Translation:
“……The true point of mindfulness of death practice
is to consider that:
It is natural for people to face death.
What is there to fear about death?
Even if death comes today or tomorrow,
no one knows; it can come to us at any moment,
every second, every breath.
We do not know when it will end.
So why should we fear it?
Why should we suffer over this inevitable occurrence?
Why should we let such a trivial matter trouble our hearts?
Moreover, the teachers forbid
considering it if it leads to boredom, despair,
or a desire to die. They say not to think that way,
as it is incorrect. They say mindfulness of death,
when contemplated, brings strength,
provides courage, and increases effort.
Since we do not know when we will die,
we must therefore hasten our practice; that is the right way to do it…”
…………………………………………………………………
Teachings of
Phra Rajapromyan (Veera Thavaro)
Luang Por Ruesi Ling Dam
Wat Chantharam (Tha Sung), Uthai Thani Province
cred. to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現在對於我們這些坐在這裡的人來說,也不知道已經出生得算不清楚,或者說無法計算了。老師有去計算過嗎?沒有計算。看到了嗎?已經輪迴得無法計算清楚了。
從我們尚未知道「善、惡、因、果、利益、無益」的字詞之前,從我們非常墮落的時候,那時的時間比我們感知到的美好時間還要多得多。
了解善行、直到了解布施、直到了解持戒。必須輪迴得不計其數了,之後才逐漸了解到善行,而「了解善行」就是包括了:
🔸三種善行 🔸
1. 布施
2. 持戒
3. 禪修
這三種合稱為「善行」。
而在此之前墮落的時間更多,對吧?當我們還不懂得善行的時候,墮入地獄。
死了之後下地獄,從地獄出來變成餓鬼,從餓鬼出來變成阿修羅,從阿修羅出來變成畜生,從畜生來成為人。然後從人類再度墮入地獄,他又再作惡,對吧?就這樣不斷循環,不知道多少次之後。
當來了解到善行一些,能做善事一些,累積善德一些。當死亡後有時墮入惡趣,即地獄等等;有時去天界;有時去梵天;有時來成為人;有時會墮入地獄。就如此循環反复,周而復始。
這一直到我們明白涅槃是真實存在的,並且心會有真正地想要前往涅槃,這需要很多的時間。人要能夠認識涅槃、理解關於涅槃,需要大量的時間。
🔸三種波羅密🔸
佛陀講述的波羅密分為三種階段:
🔸️1. 初級波羅密,稱為「Barami」。僅僅是這樣,是還不會想要涅槃,如果最多就是行布施和持戒,就還不是很穩定。如果去邀請他們修禪定,他們會說不能,做不到。
🔸️2. 中級波羅蜜,稱為「Upa-barami」。如果這個階段,邀請修行禪定,還算做得到,但僅能做到世間禪。若讓他們以涅槃為目標,他們會搖頭,說做不到,因為心力不夠。
接下來是
🔸️3. 高級波羅蜜。能理解關於涅槃的必須是「Paramattha-barami」 (究竟波羅密)。每個人都有決心,想要前往涅槃的心境是究竟波羅密。
然後要到達這個究竟波羅密,最少最少啊,須要經歷約100個阿僧祇劫,1個阿僧祇劫等於一百億劫。僅僅一個阿僧祇劫就挺糟了?而4個阿僧祇劫、8個阿僧祇劫、16個阿僧祇劫呢?
這都已經算是非常好了。在此之前那些墮落的時間,它比這還更為漫長,對吧?
🔸佛陀的三個種類🔸
如果是Pannyathika,就像佛陀殿下的,Panyathika 修行波羅密4個阿僧祇劫;如果是Satthathika,8個阿僧祇劫加十萬大劫;如果是Wiriyathika,就16個阿僧祇劫加十萬大劫。
那麼直到我們了解到善行與惡行,這必須經過許多的墮落。當體認到善行之後,也必須再無數次的出生。
所以,請大家應當有理解,死亡必定與我們在一起的,不要認為死亡在明天才會降臨,應當認為死亡可能今天就降臨。但不是坐以待斃,而是要加緊行持善行。
🔸死後想去哪裡? 🔸
我們會去哪裡呢?會去地獄嗎?去地獄並不難,不需要辱罵他人,讓他們生氣。我們在家裡坐著罵佛像就可以了。在家裡容易,我們自己下地獄,去罵別人,立刻他就罵回來,對嗎?
🔸如果想去天界,就坐在家裡禮拜佛像吧。就在那裡,不需要去其他地方也可以。用心想著佛陀,僅僅坐著,面對佛像,就能去天界。 (佛隨念)
🔸如果想要去成為梵天,那就去讓心保持平定,就能成為梵天。
🔸如果想要去涅槃,那就用心想這個身體是不好的,讓今生成為最後一世,接下來對我們再也沒有了。
從此之後,再生為人也好,為動物也好,對我們都再不會有。我們想要的唯一目標,就是涅槃。如果在這段期間死了,真的就前往涅槃了。
取自 龍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脫》第329期,在Sailom的教導,第74至76頁
#听僧说
cred. to 听僧说
龙婆说,我们的寺庙再180年后会再次残旧,然后将会有人来进行大修复。届时,将有一位具备遍知智的27岁阿罗汉,与Phra Chao Thammikaraj (支持佛法,正法的王)一起来修复。
这是龙婆在佛历2520年 (公元1977) Wat Tha Sung 埋入界石 (Luk Nimit) 的仪式上说。当时,龙婆正在大殿内准备埋入最后一块界石,那天龙婆走进大殿时,年轻的僧侣就害怕不敢进去,只有一些长辈和 Dr. Prinya 跟随进去。龙婆在界石内放入了金片,且金片上有刻下了信息。接下来,Dr.将朗读给大家听。
铭文上是这样写的:
“我们,Phra Maha Wirak (龙婆的真名),有一位国王名为普密蓬,是我们的庇佑者,与以佛教徒为主,一同建造了这座寺庙作为对佛陀的供养。当时间已经过去,佛历2700年末,将有一位Phra Chao Thammikaraj名为Siri Thamma Racha,血脉承自清盛与素可泰,与阿罗汉一起延续这座寺庙的佛法。我们的团队随喜功德,但无法有在并给予帮助,因为全部已经步入了涅槃。”
那天,龙婆说完之后,许多人都哭了,因为大家修建寺庙遭遇了很多苦难和艰辛。即使即将完成埋入界石时,魔罗仍然来干扰。
谁要留下来帮助修复的,就留下来吧。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148期,第98页
#听僧说
如果我们总是认为
“我们还不会死”,
这生命它就是疏忽大意。
疏忽大意地认为没关系,
好的事什么时候再做都可以。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387期,第51页
#听僧说
我们用心去观照,我们的身体也好,
别人的身体也好,所有物质元素也好,
没有什么是展现出幸福的因素。
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最终都将崩坏溃散。
因此,我们下次的轮回将没有了。
我们不再投生为人,
我们不再投生于天界,
我们不再投生于梵天界。
我们所追求的就是,涅槃。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修行》第四册,第14页
#听僧说
人出生后,没有人想要死亡,
但身体它终究会死去。
所拥有的财富,最终也会消散,
但是我们并不希望它消散。
因此,这种不稳定的状态
是无常的,无法找出任何恒常性;
是痛苦因素的根源;
无我,最终会崩坏消散的。
我们应该放下,我们不需要它了。
这样的身体,从今以后将不再属于我们。
我们真正想要的,是涅槃。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修行》第四册,第29页
#听僧说
供养僧团是指供养这一行为,佛弟子都知道了。而有一件值得思考的事,那就是“婆罗门” (印度的高种性人)有一种倾向,他们倾向于尊敬那些年纪较大的僧侣,但当年纪过大时又不喜欢供养,年纪太轻的僧侣他们也不喜欢供养,也不知道说他的足够老是什么样子。
这个供养僧团,诸位佛弟子并不能知道接受供养的僧侣或个别对象 (是什么心境),因为善业不同。如果恰巧供养的是一位阿罗汉,所得善业也大。
然而,佛陀曾特别指出一件事,那就是布施供养僧团时,接受供养的僧侣有什么品质都没关系,因为这个供养是给整个僧团的,无论如何,善行的功德,应该获得的福报真的会获得很多。
但所有佛弟子,善男信女们,如果偶然间,接受供养的僧侣不符合佛教的清净标准,所有的善信们依然会获得圆满的福报。
但是,如果接受供养的人不清净,在这供养僧团里,吃掉了或使用了供养的物品,堕入地狱是他们自己的事了。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修行》第73册,第10-11页
#听僧说
如果生病,还是请各位先看医生确认是什么病先。如果符合,主治医生也说可以,才采用以下药方。
以下是神医耆婆即释迦牟尼佛的医生,给予龙婆Lersi Lingdam的治病药方,是神医耆婆祂怜悯世人才给予的药方。一般人们可能会把这个药方当作不可信的或民间偏方,我们也尊重并随缘。
另外文中有两种疾病是泰语直译中文,医学学名暂未知,仅供诸位参考。
1. ฝีในท้อง [腹部脓肿]
2. โรคมีแก๊สจุกขึ้นหน้าอก [气堵胸口的病]
🔸🔸🔸
药方: 一把姜黄和一把“狗牙根草” (Ya Preak หญ้าแพรก,学名 Cynodon dactylon),将其捣碎后与石灰水(平常人们与槟榔一起食用的石灰)混合,并使用布过滤。
(**注意是“姜黄”不是“黄姜”,两者是不一样的;是食品级的可食用石灰粉,不是未提炼的工业用石灰粉,可在中药店或槟榔店找看)
使用方法: 每次服用约一茶杯或约30cc (30毫升)。每日服用一次,最好在早餐前30分钟或至少提前15分钟服用。
治疗癌症以及各种炎症疾病,例如胃炎、肠炎、肝炎、肾炎等病症。
如果是糖尿病,在服药期间禁止食用虾酱和忌口食物,即甜食。服药三天后糖尿病会好。
如果ฝีในท้อง [腹内脓肿],则分周期服用。每周期服用三天,停止服用七天,共三个周期。
(即服用3天,停止7天为一个周期。
“第一周期” 服药3天,停药7天;
“第二周期” 服药3天,停药7天;
“第三周期” 服药3天,停药7天即可)
如果是肾病每日服用3杯连续会好。
🟠药方来历🟠
佛历2528年7月16日,龙婆讲诉了这个药方的来历。
这个药方是Than Komaraphat (即佛陀 - 释迦牟尼佛的医生,神医耆婆) 来告诉龙婆的。龙婆说:
这个药是治疗癌症的,糖尿病只是小事而已,胃病,肝病这个容易治。祂说“但是不要去跟村民保证效果,禁止跟村民他们保证效果。ฝีในท้อง [腹内脓肿] 服用三个周期,每周期服药三天,停药7天会好。祂说如果脓肿顶部破了会更好。
肾病三杯会好,所有炎症疾病都可以痊愈。糖尿病禁止吃虾酱和甜食。不应该怜悯任何一位在服药期间不禁口的病人,因为如果他们不爱惜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去爱惜他,必须遵守这句话呀。
🔸🔸🔸
这段故事发生在佛历2503年,当时她住在猜纳府。Chusite女士得了子宫癌,治疗了一个月,花了几万泰铢,但第二期的癌症没有治愈。她来到我这里谈论她的病情,我没有药,也不知道该去哪找药。于是,我坐着想Than Komaraphat,祂就出现了。祂说让她的母亲去Pho Nang Dam市场,去那里找一位古老的医生。医生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子,祂没说。
“去吧,去找吧,谁说谁的药能治好,去拿来用就会治好。” 记住这个故事背景。
然后她立刻去了,在Chao Phraya大坝的码头等船。在那里有一个男人,身形瘦长、皮肤白皙、穿着整洁,安静地坐着,不与任何人说话,头发已经全白。他坐着等船差不多一个小时,一直没有说话。后来在长尾船上,凑巧的坐在了一起,船行驶了大约1公里。
他转过来问:“你要去哪里?”,
答说:“要去Pho Nang Dam市场。”
他问:“去干嘛?”
答说:“女儿月经不止,医生说是子宫癌。”
那个男人继续进一步问:“那么你要去哪里?”
答说“要去找医生。”
他问:“医生叫什么名字?”
她说:“不知道。”
他说:“不知道怎么去?”
答说:“祂说如果遇到在Pho Nang Dam的医生,一位古老的医生。如果他说药能治愈,那就拿来用。”
他说:“如果是这样,那就不用去了,我这里有药。”
当长尾船从对面驶过来时,他挥手示意可以回去了。
后来隔天去问,长尾船上的人说:
“那个人长得那样?在哪里上船?长尾船上的人都是彼此认识的。”
他接着说:“当坐船的时候有看到他,但上船时没有看到,当上船收钱也没看到他,什么时候跳水走的都不知道。”
🔸🔸🔸
她喝的不到一杯,只是半杯。一杯就好了,但祂说要喝三杯才会完全好。这是癌症。而糖尿病只算是小小小小事而已了。
糖尿病像马一般,癌症则是大象,所以祂说会好 (比喻糖尿病对比癌症只是小事)。ฝีในท้อง [腹内脓肿] 需要吃久一点,连续吃三天,然后休息七天,分三个周期,总共喝九杯就能好。
所以祂总结说所有的炎症都能治疗。然后我试问祂:“如果常常服用的话可以吗。”
祂说:“可以每年吃一轮来预防各种疾病,吃三天。如果是为了预防身体衰弱,要吃六个月一轮,不能比这个周期更快,六个月服用三杯。 ”
但是祂说不要去为谁保证,说我们以前吃过并且好了,我们不要为结果保证。如果恰巧病人是晚期且必定会死,不要为他保证。
然后祂说,狗牙根草(หญ้าแพรก)能让身体变凉,姜黄(ขมิ้น)能治病,而石灰水能让所有东西干得快。
🔸🔸🔸
龙婆在Wat Thasung的佛殿里进行僧侣会议时,龙婆就把这个事情讲给寺里的僧人听。然后现任的僧王来到,
龙婆说:“您得了โรคมีแก๊สจุกขึ้นหน้าอก [气堵胸口的病],对吧?” 先问一下先。
僧王确认说:“是的”。
龙婆:“佛陀说吃这个药,病就能痊愈了。”
🔸🔸🔸
后来在佛历2525年7月15日,Meh Si (龙婆多世的功德伴侣,已证涅槃) 来告诉龙婆吃这个药,因为这段时间龙婆身体非常不舒服,是因为粪便硬结成块,粘粘在胃上,且有痰堵在表面上,肠道无法工作,完全没有吸收食物,只吸收了那硬的粪便。
之后,Meh Si 让我做了高强度的清肠胃,并给了我多种的化痰药,帮助我排出粪便。然后,他给我这剂来自Than Komaraphat的药,早餐前服用,来治疗已经很久的肠炎。仅仅喝下第一杯药后,立即发生了反应,腹部翻滚,然后这种症状持续了一天,排出了很多大便。龙婆告诉我说:“Than Komaraphat说,肠炎的症状已经好了,但如果这种症状再次出现,可以继续服用这种药。”
🔸🔸🔸
注意:在服用这个药之前,应该准备好花、香和蜡烛来敬拜佛陀。
🔸祈求佛陀陛下帮助让疾病从身体中消失。
🔸祈求药方的主人 - 神医耆婆 Than Komaraphat的庇佑,让这个药物具有消除所有疾病的功效。
🔸祈求Meh Si的庇佑,祈求让所有疾病都消失,自服用这个药后。
🔸这个药物仅对相信佛、法、僧圣者的人有效。
🔸🔸🔸
因此,再次总结如下:
1. 糖尿病,服用这个药一个周期。
即服药三天,每天一杯。在服药期间禁止吃虾酱和甜的东西,例如糖之类的。
2. ฝีในท้อง [腹部脓肿],服用此药三个周期。
每次服用三天,共三杯,然后停七天。
再服用一个周期,即三天共三杯,然后再停七天。最后继续服用一个周期。
3. 肾病、肠炎、胃溃疡,服用一个周期。
三天共三杯,所有炎症性疾病这个药都可以治愈。
4. โรคมีแก๊สจุกขึ้นหน้าอก [有气堵塞胸口的病] (以僧王为例)。
5. 预防身体衰退(延缓衰老)服用一个周期,间隔六个月,再服用一次,也就是说每六个月服用一次,预防身体衰退。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父亲给予的宝藏》
#听僧说
阿赞爹也提醒,服用这个药时无论什么病都好,不要吃到虾酱,尤为马来西亚人喜欢吃的参拜酱 “sambal”
然后请注意,以上文章是按照原文来翻译。肾病在上方是写每日连续3杯,下方总结则是写一天一杯,喝三天。所以建议各位先按照总结的分量,服用一个周期并观察结果。祝各位身体安康,疾病痊愈。
#听僧说
提问者:向敬爱的龙婆致敬,弟子想请教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自己亲自建造了佛像,或者捐款与他人共同建造佛像,如果累计达到十尊,死后是否真的不会堕入地狱?这是真的吗?
龙婆:是寺庙的主佛像吗?每尊花多少钱?
提问者:需要知道价格吗,龙婆?
龙婆:需要知道。如果花钱少,那只能免于小地狱;如果花钱多,那可以免于大地狱。
这样说吧,这只是俗语或流传的说法。
我们是否造满十尊主佛像都无所谓,关键是如果内心常常想着佛陀作为禅修的对象(佛随念),这样肯定不会堕入地狱。如果建造了很多却没有去想佛陀,也还是会堕入地狱。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484期
#听僧说
大约晚上八点,我还在看书,电灯还亮着。当时我在 Wat Pak Khlong Makham Thao,有盗贼藏在竹林里,想靠近 Phra Khru Wichan的僧舍,因为那里有一尊非常老的佛像。当我坐在那里时,我看到一个穿着战士服装,华人模样的人走过来,跪了下来行礼。
我问他是谁,
他回答说:“我是关羽。”
我问:“你来做什么?”
他说:“有五个盗贼藏在竹林后面。”
我问:“那要如何?寺庙里没有武器,也没有枪,贼有枪吗?”
他回答说:“他们每个人都有枪。到时候夜深时,风会吹过来,他们要用药物让人陷入睡眠。他们会爬到 Phra Khru Wichan的僧舍后面。
而我则会组织我的军队,也就是你的狗所组成的‘军队’。”
当时,Wat Pak Khlong Makham Thao 有三群狗,一群是我的,一群是 Phra Khru Wichan 的,还有一群是弟子Khru Ng的,合计有50多只狗。通常这三群狗不会互相来往,各自待在自己的领地。
关羽说:“到九点时,我会组织‘军队’。到凌晨一点多,狗不会再睡觉了。到了凌晨两点,它们开始吠叫,盗贼已经爬到僧舍了。
如果狗吠之后,盗贼没有退下,那就是因为盗贼正在用药来迷晕它们了,令狗全都安静了下来,安静得让人以为它们睡着了。”
(一阵子之后)
等听见狗吼声时,我去看,发现了枪支和衣物,还找到了两把枪和一把小刀,盗贼逃进了森林里,狗把他们的脸都咬得见骨了。
关羽还说:“明天你可以告诉警察,能抓到这五个人。”
果然,三群狗的合作让贼没法开枪,枪都掉了。
后来我才知道,Wat Pak Khlong Makham Thao 有一座关羽庙,我就住在那庙附近。之后,我回想起关羽那天以中国战士形象现身,于是想问他“你到底是什么?”
他便再次现身,这次是以天神形象,戴着华丽的头饰。我便问他“你是战士,怎么会成为天神?”
他回答:“战士也可以做功德。在以前古时候,空闲时我们都会做功德,我也常常会想到自己胸前佩戴的佛像”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死后没有消失…那么去哪里了》
第74册,第181页
#听僧说
“这样吧,为了获得更多的功德,随喜我的功德吧。我自开始就修造善业,从很久远前就开始。
无论什么时候直到现在,我将因这功德善业有多快乐,从现在起,愿你随喜接受我的善报,就像我一样。”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203期,第68页
#听僧说
龙婆所拥有的功德非常的巨大,愿诸位随喜龙婆已经修习了十六阿僧祇劫,再一些就能成佛的功德。
提问者: 布施时不要损害到自己。如果损害到自己,功德能达到100%吗?
龙婆: 这是因为心会缺失,后续的意图会减少,功德也会缩减。
假设我们有100泰铢,真正能够无挂碍布施的只有10泰铢,10泰铢以外的却有其他用途,对吧?
如果超过了这10泰铢,回到家后会发现剩下的钱不够用,内心就会缺失并感到不安。这就是布施后的第三种意图就失去了三分之一,即
第一:布施前,心感到舒适。
第二:布施时,心感到舒适。
第三:布施后,心感到舒适。
龙婆所提到的第三种意图的缺失,指的就是布施后内心感到不安,因为剩余的钱不够用。因此,布施时应当注意不要过度损害自己。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24卷,第260期,第68页
#听僧说
一生中以纯洁与虔诚的心供养僧团一次,正等正觉的佛陀说,此供养僧团的善果将令供养者在每一世的出生中,没有贫穷。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第二册,第5页
#听僧说
请所有亲爱的孩子们,应当看到生命的意义还少过善行。我们既然已经出生了,这一次我们也必定会死。无论如何都会死。
希望我们死时只与善行一起。如果这善行是最高的善行,那么父亲所有亲爱的孩子们也都能达到涅槃。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 》第 1 册,第 31 页
#听僧说
如果因为一丝意图上的疏忽,而在戒律上有所缺失,那你根本就没有希望能通过禅定去获得禅的境界。
因为即便是粗浅的戒律,你都无法持守,你又怎能成为心境更加细腻的禅定者呢?
那些修行禅定几十年却毫无成果的人,甚至连世间禅都未能获得,主要原因就是戒律的缺失。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第九册
#听僧说
我们是不是成为圣者了并不重要,
不要迷惑以为自己是圣者了,
那样会带来坏的结果。
要时刻记住,
如果我们还没有到涅槃,
就代表我们还不够好,
需要继续追求善法,
沿着圣者的道路继续前行。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 23 期,第 103 页
#听僧说
龙婆:害怕死亡的人就去放生鱼吧,这样做更好,是一种“消灾解厄”。
大概一年放生一次,每次放多少只并不重要,一只、两只、三只、大只、小只都可以。
布施动物的生命是“宽恕布施”。这样做就可以把活到寿终,有些人甚至能超过原有的寿命。
提问者:是解放动物的生命吗?(放生)
龙婆:是!这不是小事,是很大的事。
提问者:那么只是放生鱼吗?其他的,蛇,“Nge” (提问者口误发音),行不行呢?
龙婆:都可以,蛇可以,“Nge”不行(笑)“Nge” 长什么样的啊?
提问者:这下好,以后谁去找算命师说什么这样的祸,那样的祸。怕死的,就去放生动物吧!然后也能延续寿命,一举两得。
龙婆:这样做更好,的确不用去找算命师了。放生吧,每年用心去做。到年了,我们就去放生;或者到月了,我们就去放生。
更好的方法是每个月放生一次,让心专注在那边 (放生这件事)。到月底,月初我们就放生鱼,一只、两只,随你心意。用心放在那里,那么在放生时就是功德对吧?
在心专注时,它是“随念”。如果死了之后,就有圆满的功德,这样就不会堕入地狱。这是在四无量心里的“慈悲波罗密”。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 421 期,第 94 页
#听僧说
父亲只想要给一个建议,断掉身见结。
亲爱的孩子,不要执着于相,自己的相也好,别人的相也好,或者是物质元素的相也好,彻底断掉吧。
因为投生成为人类、天神、梵天,这些都是不好的。我们去涅槃更加好。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 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第一册,第10页
#听僧说
实际上,前往涅槃,人们总是讲解得非常冗长。那冗长的讲解无法触及涅槃。涅槃不需要坐着去追究接下来怎样,那又是什么。
只需断掉“想要”,只需接受并尊重自然法则。让心保持平静,当自然法则出现时,视其为自然。仅此而已,思绪便能触及涅槃。
为何能触及涅槃?因为“放下的心”本身就是消除的原因,消除干扰和执着的心态。
看不到有什么难的,前往涅槃比下地狱容易得多。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 Sung的教导》第五册,第147页
#听僧说
晚上我在Baan Sai Solam教导禅修,当所有人正在修行禅定时,就稍微注意呼吸,然后用心去天界议会了。但Phutti叔叔,即阎罗王就来找我。于是,我就问:“有什么重要的事吗?”祂说:“重要,如果不重要我就不亲自来了。”
于是我就跟祂一起去了,当到达阎王殿,即审问的地方时,发现有一名年龄42岁的女子坐在那边等候。
我问阎王:“有什么事吗?”
祂说:“我问了所有一切关于功德的事情,她什么都想不起来。她只记得你一个人。”
于是问她:“曾多次在寺庙布施供养僧团,记得吗?”
她答说:“我记得您。”
问她:“曾听经过,记得吗?”
她答说:“我记得您。”
问她:“曾供养食物给僧侣,记得吗?”
她答说:“我记得您。”
问她:“曾每天礼佛念经,记得吗?”
她答说:“我记得您。”
问她:“曾修行禅修吗?”
她答说:“曾修行过Manomayitthi (龙婆的禅修法),但没有成功,只修习了一天,后来回去后持续尝试,但也没用成功。
临终时,心不会想到功德,因为承受了极大的痛苦,腹部剧痛导致无法忆念功德,所以就死了。去世后,阎罗王问及所有罪业,我都记得,但问到功德却什么也想不起来,只记得龙婆Lersi Lingdam而已。
也就是说,当我引导她时,他就想起了所有功德。阎罗王于是说:“那样的话,你就跟随你的功德去吧。” 她便叩拜了三次,当第三次叩拜结束后,她站起来,容光焕发,身着纯白服饰,手里还带着一把Phra Khan (法剑),前往了夜摩天。
我问阎罗王:“Phra Khan是用来做什么的?”
祂回答说:“这Phra Khan 具有很大的威力。”
我问:“因为什么功德才会有Phra Khan?”
祂回答说:“因为买锄头、买铲子,供养给僧人用来工作,所以变成了Phra Khan。”
因此,如果有人有锄头、铲子、凿子、电刨、电钻,寺庙全都需要。功德非常大,死了将会有大威力的Phra Khan。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死后没有消失,那么去哪了》 第177页
提问者:请教龙婆,行菩萨道的在家人与出家人有什么不同?要怎样才能辨别呢?
龙婆:行持不一样。在家人吃饭可以不拘时间,僧人必须选时间。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其实是一样的。心胸同样宽广,波罗密有多深,就观察一下吧。
菩萨不关注自身的幸福,关注于别人的幸福。如果他能帮助他人获得幸福,他会感到非常满足。
提问者:那么已经成为圣者的人,如果发愿成佛,是否能够实现,这是真的吗?
龙婆:如果已经初果圣者,没有人会再发愿成佛。无论多么坚定都好,最多也只能达到世间禅而已。如果已经成为圣者,便被视为是弟子,再无办法成佛。
为何(成为圣者后)要无知地发这样的愿呢?佛陀以涅槃为目标,佛弟子也以涅槃为目标,我们直接以涅槃为目标,不好吗?即使愿意耗费时间也做不到了,因为已经是成为圣者了。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解答佛法问题》特别版,第7册,第81-82页
“愿波罗密”并非小事,而是大事。在所有佛弟子的布施中,如果想真正的让波罗密圆满,就不要想着来世要富有,我们应该从今天就开始富有。如果今生不富有,来世也不可能富有。
所谓的“富有”,就是满足。是指满足于我们通过正当方式所得的财物,这便是“知足”。
意思是,
有多就少吃一点,有少就少吃一点,反正一顿饭也就吃饱了。
如果别人穿的是绸缎的裤,我们穿的是棉裤,我们也心满意足。
别人用金盘银盘吃饭,我们用普通无花纹的盘子也满足。
别人吃的是猪肉、蘑菇、鸭肉、鸡肉这些特别的菜,即使不该贵的也卖得很贵,都是为了虚荣而炫耀。
而我们有空心菜蘸鱼露就满足了,同样能吃饱。
这样的人就算富有了。
“富有”在于“满足”,即是说,只要有满足的心,那么就是富有。这是一种断除贪婪的方式,不再贪图他人的财物。然后能以平常心地行布施,来生必将更加富有。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第58册,第137-138页
古代大德们推荐使用这个方法 - 供饭给佛像。
这件事非常重要。早上时有一点是米饭或水果都可以,如果我们懒得找其他东西,就把我们要吃的米饭,先盛出一小碗。菜肴可以是辣椒、虾酱、大蒜、洋葱、鱼露或发酵鱼。
佛陀什么都接受,拿去供养祂。祂没有吃,这是作为一个象征一个标志,每天必须按照时间供养佛陀。
如果这样做,直到到时间点就会 “不供养不行,我们必须做!” 心会感到不安的状态,这就被称为在佛随念中达到了禅。
这样做下去,你肯定不会忘记。然后如果何时将要死亡时,我们供养饭给佛陀或供奉佛像的画面将会浮现在前面。随后,看到佛像的形象或佛陀的形象也好,如此的显现,所有人死了一定上天堂。
如果去天堂,就听弥勒佛讲法一次,即可证得初果圣者,这是波罗密薄弱的。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61期,第40页
提问者:龙婆,那像阿修罗这一类,是属于夜叉还是天神呢?
龙婆:阿修罗是天神的一种。“阿修罗”翻译过来就是“不敢”,“夜叉”翻译为“值得尊敬的人”。如果进一步直译,(夜叉)其实是“天神”的意思。但是我们误解了,以为夜叉就是长得可怕的存在。
实际上,那些令人害怕的夜叉只有一种,就是“贪污”。这种夜叉没有獠牙,面带笑容,温和可亲,但一旦放松警惕,便会拿走一切。
有一次,我去弘法时被人问道:“阿修罗也有天宫,但他们总是一脸烦躁,他们做了什么功德?”我当时无法回答,就说:“稍后在讲坛时听。” 我心里想:“我上讲坛时不说这些,一切都没事了。”
在讲法之前我们必须要给佛像倒水沐浴,然后供奉袈裟。在倒水沐浴或供袈裟时,为了功德,心必须进入禅定,否则功德只有一些。刚走去倒水沐浴,心还没进入禅定时,看到Phra (佛/圣僧) 过来说:“讲法的人必须知道一切”。
于是我回答说:“经典里没有,我要怎么知道?如果希望我知道,就请告诉我。”于是祂告诉我:
“能投生为阿修罗的人,是因为他们在做功德时掺杂了愤怒。” 意思是,当他们要做功德时,有人稍稍插话,便心生愤怒。在接受戒律时,又有人胳膊碰了他们一下,就又生气了。因此,他们的脸有点烦恼,但并不像画中的那样烦恼 (画中一般都是狰狞的脸)。如果他的脸长成那样,天女都跑光了。他们的面容比天神逊色一下,并且也有自己的天宫。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14册,第76-80页
提问者:恭敬顶礼于龙婆的足下,孩子寻求龙婆的建议。当父母或有恩之人临终时,我喜欢陪伴在他们身边,但不知道该如何劝导,只能说“阿罗汉”。
龙婆有比这个更好的方法吗?当死了后,可以去更好的地方
龙婆:有...但没更好。
提问者:哦?到底怎么办呢?
龙婆:是这样的。离死亡很近的人,如果他们遭遇强烈的痛苦,我们说“圣阿罗汉”或“佛陀”,这些是没有效果的。
这样做吧,如果我们真的想帮忙,当他们开始生病时,我们可以让他们做功德。无论有一两块钱,或者十块钱,反正是这样。
然后告诉父母:“这笔钱我愿意用来供养僧团,请爸妈随喜功德”
这样就足够了 。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回答佛法问题》特别版,第8册,第59-60页
在心中决定,
当到了时间必须分离时 (死亡),
我们就绝对不会再忧虑这个五蕴(身体)。
我们也不再需要它,
因为每当我们再遇到它时,
就会遇到这样没有结束的痛苦。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第五册,第137页
如果修行时,心能够接触到核心了,那么,佛陀就会让我们以四圣谛为基础,了解生死是痛苦,痛苦来自于贪欲,即过度的欲望。而不是说想要吃酸的、咸的才是贪欲。
想要闭嘴(不吃不喝),这已经算过头了。想吃饭、想喝水,这些不算是贪欲。需求超过所需的程度才是贪欲的根源,是愤怒的根源,是愚痴的根源,这就是欲望。
如果我们能够消除欲望,那么痛苦就不存在了。佛陀曾说过:
任何一个人,按照前述方法修行,如果他的波罗密非常强大,即拥有完全准备好,完善无缺,充沛的心力。这样的人将在七天内成为阿罗汉。
如果有心力,也就是波罗密处于中等程度,有心力但不那么强,然后处于良好状态,按照圣谛修行的人将会在7个月内成为阿罗汉。
如果有较弱的心力,但是依然修行必定会成为阿罗汉,在七年内成就阿罗汉。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 第3册
#听僧说
身穿白衣、剃发并不表示我们已经具备了出离波罗密。真正的出离波罗密,需要能够抑制“五盖”,必须努力克服五盖:
1. 心必须不执着于美丽的东西、悦耳的声音、香味(嗅觉)、美味(味觉)、两性的接触。
2. 心不被愤怒和怨恨所支配。
3. 心不被困倦和昏沉嗜睡的力量所支配,尤其是在修行善行时。
4. 情绪不散乱,始终保持善念。
5. 对佛陀的行持,即佛陀的教导,没有任何疑惑。
出离波罗密需要具备这五项标准,除此之外还要守持清净戒律。但仅仅持戒清净,还不足以称之为出离波罗密。
出离波罗密的初步阶段,就是要努力克服五盖。以前我以为出离波罗密是靠剃发获得的,其实并非如此。如果有人能克服五盖,就已具备了初步的出离波罗密。因为克服了五盖,心就能达到初禅;当心达到初禅时,内心就始终在善念之中,恶业也就无从生起。
即使我们出家为白衣修行者,这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于三藏经文中,但仍被视为一种清净梵行。“梵行”意为“崇高的行为”,即既要守持戒律,又要持守佛法。
至于持戒,如果没有“原则”,戒律就无法维持。若想让戒律达到最佳状态,我们最重要的关键便是“四无量心”。这不仅仅是能够背诵出来就足够了,而是心必须真正的具备四无量心。当清早醒来时,应当这样思考:
1. 慈 (Metta):爱心,我们要爱护朋友、动物和人类,就像爱护自己一样。
2. 悲(Karuna):怜悯之心,我们要帮助他人动物,使其获得幸福。
3. 喜(Mudita):我们不会嫉妒他人,当他人获得成功时,我们会由衷地欣喜。
4. 舍(Upekkha):当遇到令我们不快的情绪时,我们会保持平静,不为所动。
如果内心没有这四种心境,无论出家多久,都会下地狱的,毫无意义。
如果我们有稳固的戒律和四无量心,仅靠想象是不能的,必须同时调整心念去符合那个状态。
当我们有稳固的四无量心时,戒律就会清净,心会有好的专注,在止禅方面是稳固的。如果我们有稳固的四无量心,内观智也会变得清晰明了。
在佛教修行原则中,四无量心是核心。如果无法做到,那就还俗回家吧!在寺庙里增添杂乱干什么,令寺庙不必要的杂乱,弄低佛教的威严。
实际上,白衣修行者至少要保持像初果圣者一样的心态,最迟在一"Pansa" (雨安居)内修成。如果不这样做,就会下地狱,因为他们可能会骄傲地认为:“我穿白衣修行了,我们比穿黑衣,红衣的人更好。” 这种骄傲是一种我执。如果这种我执生起,它会导致堕落。我们必须用初果的力量来制止这种堕落,这并不困难。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父亲教导孩子》第330-331页
提问者:恭敬顶礼尊敬的龙婆,如果我们放生,然后将功德回向给在世的人,并告诉他们已经为他们放生了,请他们随喜功德,这样他们会得到功德吗?
龙婆:如果他们感到高兴,他们就会得到功德;如果不高兴,他们就得不到功德。“随喜”就是高兴。
提问者:如果他托我们代为买鱼放生,这样可以吗?
龙婆:当然可以,肯定能得到功德,100%。不过放生时要确保鱼能够安全存活,不要让鱼被放生后又会死掉。(例如放在不对或恶劣的环境)
提问者:如果放生后,我把功德回向给龙婆的冤亲债主,这样可以吗?
龙婆:可以,无论如何你都能得到功德,100% 确定。至于冤亲债主是否能得到,那就随他们去吧,但我们自己肯定能得到功德。
提问者:这样是否能够减轻龙婆的痛苦呢?
龙婆:可以。如果身体没有生病的话 (笑)。其实这种事情要坚持不断去做,是有效果的。现在 (1988年10月10日)感觉好多了,这次比之前的任何时候都要好很多,但还没有完全康复。不过感觉改善了不少。要不是如此,3号那天我就会非常虚弱。今天感觉好多了。
提问者:所以,子孙们 (信徒们) 如果能够尽力帮忙做一点功德,龙婆也能得到功德,并且可以让冤亲债主放手。
龙婆:冤亲债主会不会放过我们,那是他们的事情。所谓的功德能减轻罪业,疾病和不适其实是罪业的残余,对吧?
不要以为我没有恶业。如果把所有人的恶业加起来,我的恶业比他们多得多。你问这些恶业是今生造的吗?今生几乎没有什么恶业,恶业主要来自过去世。过去世我参与战争和杀戮,真正的恶业就是从战争和征战中产生的。
每次战争中会死多少人?我们必须杀掉多少人?否则无法突破敌人的包围。我们必须杀人。说为了国家杀人就没有罪,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罪就是罪,无论如何都是罪。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回答佛法问题》 特别版,第11册,第108-109页
诸位佛弟子,有特殊的功德。因为在之前的剃度沙弥,驱除厄运仪式的第二天,阎罗王和判官前来,
祂们说:“像这样做功德去驱除厄运的人,那意味着必须剃度至少超过100位沙弥。”
(Wat Thasung的驱除厄运的仪式,便是如之前文章提到的,让大家去做大功德,以大善业超过恶业,善行的力量赶超厄运)
如果连续三年去做,那个人的名字将不会出现在地狱名册中,并会被划上蓝色的下划线。
那意味着,如果有蓝色划线,祂说,做这种善事的人有很多的功德,拥有很高的功德力,即
1. 供养僧众
2. 持戒
3. 修习禅定
为了世界不被伤害,法不被破坏,帮助学生也是智慧波罗密。帮助学生这个是智慧波罗密,此外还有:
4. 佛教里剃度沙弥和比丘尼。
祂说,剃度一位沙弥的功德,每位出资剃度沙弥的人都会获得一劫的功德。剃度一位沙弥的功德可以在天界或梵天界停留一劫。
如果是100位沙弥,那便是100劫。如果超过100位沙弥,那就超过100劫。如果这样做3年,假设每年剃度100位沙弥,那么每个人将获得300劫的功德可以在天界或梵天界停留。
祂说,像这样有强大福德的人,不能让他们先下地狱,除非他们过去所做的罪行是Anantariya-kamm (五逆重罪,五无间罪)。“Anantariya-kamm”指的是“严重的罪行”,即
1. 弑父
2. 弑母
3. 杀害阿罗汉
4. 伤害佛陀,使佛陀流血
5. 让僧团分裂
如果有这五种罪,就无法挽回。如果没有这五种罪,其他罪再怎么严重也没关系。祂说,当人要死时,天神必须扶持。“天神扶持” 意味着让他先升天。当临死时,天神会介入罪业的进入,将罪业赶出去。
他将会看到天神的形象,看到梵天的形象,或者看到Phra (佛陀圣僧)的形象,任何一种。看到天神也好、看到梵天也好、看到Phra也好。每个人都无法下地狱,都将去天界。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父亲教导孩子》第13册,第278页
"Akkhatharo Tathagata"
如来只是教导者
"Attana Cothyattanang"
应当时刻自己提醒自己
提醒自己说,佛陀教导我们什么,我们就按那样去做;佛陀禁止什么,我们就按那样去避免。这是我们必须严格遵循的修行之道。
(意即佛陀只是指路者,修行的道路需要大家自己跟着教导去走。)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433期,第81页
“舍随念”这个词并不意味着必须始终布施。
🔸“舍 Jaka” 意为“牺牲”。
🔸“随念 anusati”意为“随念”。
想着,想要给予,不想偷窃,不想抢夺别人的东西。内心只想着,如果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就愿意给予。对方缺乏食物,我们给食物;对方缺乏金钱,我们给金钱;对方缺乏衣物,我们给衣物。
有苦难的人的需求是什么,如果不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我们就愿意给予。
🔸但如果恰好我们也没有能力给予,我们无法给予,但内心仍想着给予。这种心态便称为 “舍随念”。
舍随念并不是只有富人才可以实践,也并不需要给予所有东西。
🔸“给予”属于布施,而舍随念则被视为“布施波罗蜜”。然而,“布施波罗蜜”能够实现,必须以“舍随念”为基础。当内心生起布施的意愿时,或从某种想法中生起布施的意图时,布施才会发生。
一个人愿意给予需要具备两个原因:
🔸1. 慈爱 Metta:因为爱某人或某动物,所以愿意给予。如果之前从未相识、从未有爱,则必须是对我们产生怜悯之心的对象。
🔸2. 悲悯 Karuna:看到对方受苦,我们心生怜悯,于是给予。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317册,第83-84页
#听僧说
龙婆班对所有遭受痛苦的人都施以慈悲。他会用佛法开导或适当的物质帮助,为众人减轻苦难。他还为人治病,提供食物,既是医馆,也是济救院。
龙婆班对饲养的动物,如狗、猫、鸟、鸡、鱼等,怀有特别的慈爱。这种慈悲之心甚至影响了弟子们的行为,他们走到哪里,猫、狗、鸡、鱼、鸟便聚集到哪里,因为他们内心充满慈悲。
龙婆班曾说过:
帮助动物是阻挡地狱的第一道屏障,因为慈悲心是关键。一个人心怀慈悲,他的戒律自然清净。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父亲教导孩子》金封面,118-120页
慈爱与悲悯这两种情感会生起会什么?它们是成就戒律的因缘。
一点都不难,很简单,当心中充满慈爱与悲悯时,我们就能够给予,能够布施。但如果还未布施,或者没有物品可以布施,随着而来的生起便是戒律。
五戒能够得以维持,正是因为依靠 "Metta" 慈爱与 "Karuna" 悲悯这两种情感。
(就不会想要伤害人,如杀生偷盗等五戒)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第69册,第86页
#听僧说
尊贵的祂说,所有已经做过的恶行,不要再去回忆。
有时我们可能不得不再做一次,做了就让它过去。如果坚持去回想它,那它将会在我们快要死的时候显现并报应我们。
当我们快要死的时候,那个情绪会来支配,使我们想起那些恶行,我们就会堕入恶道。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 第489期,第98页
如果心开始进入定境状态,对于某些人、某些情况来说,但这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有时,心情开始轻松舒适,像是昏昏欲睡,仿佛从高处跌落的感觉,会突然一惊。这时请知道,心在定中,已进入"初禅",但心未能维持定境的力量,所以就会掉落。就像我们从高处跌落,忽然一惊。这种情况我曾经经历过,也经历过很多次。
如果心真正进入禅定,心将会有宁静的感觉。如果是初禅,外界的声音也不会打扰到,保持呼吸的专注,不要去关注禅相。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父亲教导孩子》第 315 - 316 页
佛陀谈到了“身中之身”,但对于初学者来说…会把内脏看作身中之身。
而那些获得宿命智的人,会把身体中隐藏的另一个身体看作身中之身。
身中之身是如何存在的?
答:这是属于“Atisamanan Kai”,即用肉眼看不见,必须用“神通”…才能看到。
通常,身中之身或隐藏的身体,会在睡觉时显现给身体的主人。在睡觉时,我们梦到去别的地方做其他的事情。那时我们说我们去了,并且在做某些事情,但实际上我们在睡觉。不过当时我们是真的去了做某样东西了,所以能够记住去做的事情。有时梦到逃避某些东西,所以醒来时非常累,那就是隐藏的身体或“身中之身”。
如同《大念处经》中所述那些想要了解的他心通。
“身中之身”分为五个层次:
1. 地狱身
外形类似乞丐,身体黯淡憔悴,面容枯槁,不光亮。这些人死后去地狱。
2. 人身
外形相对光亮,是完整的人类。人类身体有一些不同之处在于肤色,白黑美丽不一。但外形明确显示出是人类。这些人死后会再生为人类。
3. 天人身
即天人的身体(欲界天)。外形光亮精致。如果是天人或树神就会看到戴着闪闪发光的皇冠,装饰华丽。这些人死后会再生为欲界天的天人。
4. 梵天身
外形类似天人,但皮肤更细腻。透明如水晶,全身装饰金色,看起来金光闪闪,包括戴的皇冠。这些人死后会再生为梵天。
5. 琉璃身或法身(Thammakai)
这种身体是阿罗汉的身体,全身发出光芒,比梵天身体更清澈,且全身发光。这些人死后会进入涅槃。
“要了解阿罗汉的身体,必须自己也是阿罗汉,否则无法看到。”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谈《大念处经 มหาสติปัฏฐานสูตร》
#听僧说
十善业有以下内容:
身业。指通过身体所造的三种善业,须彻底避免。
1. 不亲自杀生,不教唆他人杀生,也不因他人杀生而感到欢喜。
2. 不未经主人允许,不私自拿取他人财物,不教唆他人偷盗,也不因他人偷盗而感到欢喜。
3. 不侵犯他人的子女、配偶,不教唆他人犯淫,也不因他人犯淫而感到欢喜。
语业:指通过言语所造的四种善业:
4. 不说谎话。
5. 不说粗言恶语,令听者感到伤心。
6. 不挑拨离间,制造纷争,或背后诋毁他人。
7. 不说无益之语,即无用的言语,不应说出口。
对于这四种善业,不仅自己不说,也不教唆他人说,甚至他人说了也不感到欢喜。
意业:指通过意念所造的三种善业
8. 不贪恋他人财物,未经他人同意,不存有偷窃、抢夺、欺骗等念头。
9. 不存有害人之心,不对任何人怀有报复、仇恨的念头。
10. 对佛陀的教法要有正见,不怀疑、不抵触,并依教奉行,直到获得相应的果报。
对于这三种善业,不仅自己不起恶念,也不教唆他人起念,甚至他人起念了也不感到欢喜。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父亲教导孩子》第320-322页
(诸位只需再守不饮酒这一戒,就具足五戒十善了)
完整文章请看: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UBSyxqdqTF2F2xdf/?mibextid=oFDknk
佛陀开示说,功德的来源有以下三种:
布施功德
由布施而成的功德。各位佛弟子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完成布施功德:一是以食物供养僧众,二是以衣物、袈裟等生活必需品供养僧众。
持戒功德
由持戒而成的功德,所有佛弟子都受持戒律。
禅修功德
由修习止禅和内观而成的功德。你们所有佛弟子都毫无例外的,怀着恭敬之心聆听佛陀的教法,这就是禅修功德了。
我们说的这三种功德,当它们齐备时,就是让你们到达涅槃的因缘。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修行》 第73册,第9页
提问者:“如果我受持八戒,与辞去工作终生出家,所获得的功德是否一样呢?”
龙婆:“不一样,因为终生出家时间更长,而短期出家的时间较短。如果你辞去工作后有钱可以生活,那就可以出家;但如果没有钱,暂时不要出家,否则会带来麻烦。其实,出家即使在家也可以出家,对吧?我们在家也可以受持八戒。
这样吧,平日里持五戒,周六周日持八戒。如果以后信念坚定,终生持戒也很好。因为能够真正持八戒的人,必须有坚定的决心,这是三果圣者“阿那含”的特质。
当开始具备三果圣者的习性时,就能够真正持八戒。如果内心真的达到那个境界,那种状态,就已经开始了。”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回答佛法问题》特别版,第四册,第84-85页
各位佛弟子,四无量心确实是禅修的核心。就像之前所说的,四无量心是禅定的力量来源、是戒律的养分、也是内观智的养分。
这是因为四无量心是一种(心)清凉的禅修,其根本原因是:
“慈爱” (Metta)。当我们心中有爱时,无论身在何处,彼此相爱,心就平静安宁。
所谓四无量心中的“悲悯” (Karuna),即是对他人的怜悯之心。如果每个人都怀有彼此怜悯、互相帮助的心态,相互扶持,内心就会平静温和,不再有烦躁和焦虑之感。
四无量心中的“喜” (Mudita),是促使我们对他人没有嫉妒之心,相互体谅,并心怀善意的要素。即当我们看到他人获得成功时,能够发自内心地为他们感到高兴,接受他们的善行,并以此为榜样来修行自身的善行。这也成为一种能带来内心清凉安宁的因素之一。
四无量心中的“舍” (Upekkha),此处的“舍”可分为多种情形,这里简单来说,就是对于触动心灵的情绪保持淡然/无动于衷。
意思是说,他人辱骂、指责或诋毁,我们都淡然,内心安宁;他人称赞或赞美,我们也淡然没感觉。
这样的“没感觉”指不随他人言语而动,内心保持平常,不随外界所起伏摇动。这样也是幸福的表现。总结来说,这四无量心是令幸福生起的要素。
这是在佛教中,我们为了得到幸福而修行累积的功德。既是现世的幸福,也是来世的幸福。如果我们在世时内心充满幸福,那么死了去到哪里,也都会获得幸福。因此,四无量心被称为在善行方面,滋养心灵的大养分。
拥有圆满的四无量心的人,必然具足清净的戒行。
拥有圆满的四无量心的人,必然具足坚固的禅定。
拥有圆满的四无量心的人,智慧也会因心境的清凉安定而生。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父亲爱孩子》第二册,第23-25页
如果我们在止禅或内观方面做得不够好,或者从一开始就无法保持清净的戒律,这就表明我们缺乏四无量心。
如果我们的心时刻保持在四无量心之中,那么禅定的境界其实是很小的事情。因为禅定的境界和戒律的清净能够透过心的清凉(清净)而实现。
当心变得清凉,不再急躁、不再焦虑不安、不再心烦意乱,没有残忍的心,没有嫉妒或伤害谁的心,心就会安乐,心境也变得善良。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第5册,第36页
我们忆念那些圣僧的功德,他们遵行佛陀的教导,直至证得道果。
我们也追求那样的善行, 遵循他们的修行,常常忆念他们。这样就是“僧随念”禅修业处。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 第 370 册,第 123 页
你沉迷于生活是为了什么?想想看你必定会死,很快就要死了,甚至现在就要死了。
放下不好的情绪,不要去执著,
按职责去工作,按职责去谋生获利,但不要沉迷,不要执著于财富或工作。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第57册,第6页
提问者:顶礼于尊敬的龙婆足下。我想证得须陀洹果位 (初果圣者),但问题是我的五戒当中只有酒戒守不住,其他都很好。可是一喝酒后,我反而能静心禅修,并且充满善意和慈悲心。
(真少见啊。)
龙婆:哦,这种情况称为“铁锅地狱的须陀洹”。
提问者:啊,这样是要堕入(地狱)了?
龙婆:是。
提问者:没办法了?
龙婆:先放下吧。
提问者:如果真的要成为须陀洹,五戒必须全部守持吗?
龙婆:是的,五戒圆满才是最低的须陀洹果位,Sattakhatung。
提问者:这样还算低吗?
龙婆:是的,还很低,仅到达Sattakhatung。还要具足十善业才能达到Kolanggla或Ekphichi。
提问者:明白了,那我先去追求守好五戒先吧。
龙婆:别去追求守戒,要去持守它。
提问者:哦,要“持守”,而非“追求”,日常也会自动有戒,不必特意追求也能做到。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回答佛法问题》特别版,第十册,第46-47页
更多关于成就初果的详细条件: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jfxS4W9PGxUJM6j2/
和一位龙婆的徒弟聊天时,徒弟分享说:
“以前和朋友一起去见龙婆时,庙很多人,想着说去看一眼就好,远远拍一张照就可以走了。
哪里知道去到门口附近要拍的时候,龙婆突然对着我们这个方向说:‘来都来了,干嘛拍照就要走了。’
我们直接被吓到,龙婆怎么知道我们说的话的。” (笑)
以上凭记忆重塑对话用词
提问者:有些老师说“涅槃是消亡”,意思是既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
龙婆:那是他们的说法。我们还是跟随佛陀的教导比较好。至于他们愿意做佛陀的弟子也好,做盘子也好,做碗也好,随他们去,对吧?
在《三藏经》中并没有“涅槃是消亡”这样的说法,有证据了也不去学。
涅槃不是消亡
但要达到涅槃,烦恼必须消亡。他们不能说“涅槃是消亡”,他们没有翻译没有词。
“消亡”意味着“空”。
涅槃是极度的空,意思是只有心中完全没有任何恶念的人,才能在那个时候见到涅槃。
而能够达到涅槃的人,必须在心中没有任何恶念,即所谓的烦恼。烦恼就是恶念,二者是同一个东西。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回答问题》特别版第1册,第58-59页
通常头陀行的僧侣会在清晨开始行走。接近正午时,太阳非常炎热,便会休息,下午三、四点钟左右再继续行走。不过,如果遇到洞穴,还是选择住进洞里比较好。这个时候,周围的房屋都很近,洞穴的位置也不远。
但要小心那些来求财运的人,他们不是真的信仰。那些求财运、求桃花的人,如果让头陀行的僧侣给财给魅力,结果会很糟糕。当地人认为头陀行的僧人必定很“厉害”,一定有点东西。
如果去到巴真府,那里非常出名,尤其是在圣菩提树地区附近最为出名,去那里扎营的僧侣,都没有幸免。
大多数情况下,师父会禁止还不够强大的修行者前往。因为那地方有邪术,也有毒药(“Yah Sang” 一种致命的毒)。当地人认为,如果能让一位僧侣死去,那么那个人就会非常的幸运。(具有很强的邪见)
第一次去时,遇到一些鸟和其他杂七杂八的东西,让人眼花缭乱,但我们还是顺利地继续前行。有一天,走着走着,水壶里的水没了,我们也不知道哪里有水,就走到村子附近,去向人家要水喝。房主邀请我们上楼,他的父母在楼下,他让自己大约十二岁的女儿去打水,把碗放在托盘上,再把水杯放在水瓮旁边。
他对我说这里面没有毒药,他拿起水杯舀水,一舀就喝了,然后把杯子放回水瓮里。我也没想过他们会下毒或什么的,于是也拿起碗要舀水。正要喝时,那孩子忽然一巴掌把碗拍飞了。
那孩子说:“这样会死人的。”
我就问:“为什么会死人呢,小姑娘?”
孩子回答:“毒药涂在了杯底,放在水瓮外面没事。第一次舀水时,毒药还没有溶到水里,喝那次水是没问题的。但如果再把杯子放回水瓮里,毒药就会溶解到水里,这样就会致命。
就这样,我这位“老师”是个12岁的孩子。过了一会儿,她的父母上来对我说:“以后您要小心点,走这片区域很危险。不过我知道您这两晚都被人下手了,对吗?”
我回答:“是的。” 接着问道:“是您干的吗?”
他回答:“我不会害出家人,我还佩戴着佛像呢。只是那下手的人告诉我了。”
那里的情况非常凶险,尤其是在巴真府、素林府和孔敬府,这些地方都相当危险。
有一次我在孔敬府遇到这样的情况,大概在午夜过后,听到成百上千个女人的声音在交谈,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我抬头看,月亮很亮,但一个人影都没看到。我觉得这也没什么,就当作没听见。突然,听到 “Wik…Puk…Wik…Puk”的声音,像有什么东西划破空气一般。
那两个徒弟说:“等下把东西收起来一下”
你知道收什么吗?就是那些“Wik Wik”的东西。他们把人们早上布施的剩水拿出来放在空地上。
水刚放下没多久,就听到"Wik……Cob Cob Cob"的声音,每个钵里面掉进四五个“Wik Wik“的东西,有砍刀、铁锯,甚至还有串起的钉子。
这还没完,第二天早上他们又拿食物来供奉,米饭看起来很白净,之前的米饭还带点粗糙,倒显得这次的米饭特别精致。这种情况很常见,我若觉得不对劲,通常不会吃,但他们却拼命催促我吃。我便用水洒上“Itipiso“经文作个圣水,没说什么,心中念着佛陀的功德。
一洒水下去,那白米饭立刻变成了沙子,原本的完好鱼肉也变成了如小指般长的刺。如果我吃了下去,肠子可就要坏了,连供饭的人脸色都变煞白了。
还有一次在素林府,他们给我铺了一块皮垫,让我坐着吃饭。刚开始那皮垫还很大,但越坐越小,最后只剩下膝盖那么大了。咦.. 再这样下去,恐怕它会一直缩到我臀部里去,然后死了。见情况不对,我便取了水,想着佛陀的功德,口中念"Itipiso",洒点水在上面,那皮垫立刻变回原本尺寸。
我吃完后准备离开,便对供奉皮垫的施主说:
“施主,改天再见吧。”
他问:“怎么了?”
我回答说:“这里是公共场所,改天我会把它还给你。”
他急忙跪拜说:”千万不要,千万不要。” 其实我并没有打算真的这么做,只是先吓唬他一番。
这是从头陀行得到的经验。•••。
每天早上醒来,都要散发慈悲心,保持四无量心的状态。要时刻记住,这个身体没有什么意义,什么时候死都无所谓。如果死了,我愿意去涅槃。常常思念佛陀,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无论是人类世界、天界、梵界,能超越佛陀的力量。我将佛陀作为我的归依,只有这样,继续修行下去便不会遇到危险。•••。
我们保持平静的心境,不再关心任何事物,即使是身体和生命,我们也不关心。这么做是为了断除身见,前往涅槃的力量。这个也是一种头陀行,被视为完整的头陀行。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 127 期,第 123-124 页
上文为摘要,全文可看: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WozEqfBFbrU7QT2u/?mibextid=oFDknk
因此,希望诸位佛弟子应当明白,会让自己脱离恶道的善业或恶业,是取决于自己而不是他人。不是佛陀会带我们上天堂、天界或涅槃,也不是任何一位法师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必定只能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依靠,正如佛陀所说:
“自己必须是自己的依靠,
他人谁又怎能成为依靠,
如果我们已经修好自己,
就能得到他人难以得到的依靠。”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 404 期,第 32-33 页
提问者:顶礼至为尊敬的龙婆。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如何按照正确的方式去顶礼佛陀,以便获得满满的功德呢?可否请龙婆以Wat Thasung的方式为例说明。
龙婆:只要带着恭敬心顶礼就足够了,让心中充满敬意。在顶礼佛陀之前,先忆念佛陀,想象佛陀的形象。
第二次顶礼时,顶礼“法”。想到一朵茉莉花从佛陀的口中流出,落到我们的头顶。
第三次顶礼时,忆念某一位我们尊敬的僧人,这样就够了。带着真诚的心去跪拜顶礼。如果心中没有敬意,就没有意义了。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回答佛法问题》特别版,第10册
放水灯是为了供奉世尊的佛陀足印。那个足印是世尊因祈愿而施显出来,放在Meh Nam Nammatanthi (印度中部的一条河流) 的足印。
根据巴利文经典的记载是这样,但事实上并非在河中,如果是在河中,“那伽”
会不方便。实际上Meh Nam Nammatanthi 它是大海里的一个地方,是属于海洋的范围。佛陀所显现放下的足印是为了随“那伽王”和水族生灵的所愿。
诸位佛弟子,如果我们仅因佛陀的足印而那么放水灯,似乎不合情理。实际上诸位佛弟子应祈愿以此供养三宝。
那即是供养佛陀、供养佛法,即世尊的教导、以及供养诸位圣僧。如此我们就可得到大福报,可得三宝,或者说三种随念 (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
根据古代的说法,放水灯是一种向佛陀忏悔的方式。小时候长辈们曾教导我们说,我们在河中排泄也好,小便也好,如此进入河中被认为是一种对佛陀足印的不敬。然而这似乎不合情理,因为佛陀并未如此考虑,但是古人有意那么做也是个善行。
因为向佛陀忏悔让我们的心更加清净,远离轻慢之心,展现了佛教徒的善。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176期,第36-37页
提问者:恭敬地顶礼于尊敬的龙婆足下,孩子相信您的每一条建议,但最近在禅修方面有些困扰。心一直喜欢“掉”下来,尝试把心提升到定境,升起来一会儿,它又掉下去,禅修真是令人厌烦。然后突然想到,龙婆很擅长解决问题,能够把心提起来。请龙婆再帮忙指导一下。
龙婆:借一把铁铲过来,用铲把心提起(笑)。就这样吧,这件事是很普通的,做下去吧,继续做,当进展稍好时,烦恼魔就来扰乱心情,每个人都一样,也会有一些厌烦的情绪,也会有一些阴暗的情绪,刚好身体不太舒服,也会有阴沉的情绪。
现在,禅修有两种:
平定的心 (即止观)
思维的心 (即内观)
如果平定做不到,就使用思维的心,想看:
“它会变老就让它去吧, 它会死就让它去吧,它会生病就让它去吧, 彩票会中奖就让它去吧。练习就会习惯的。”
想着那一切都是根据业力法则进行的,
名为业力的法则,没有人能够逃避。
佛陀自己也还承受(业力法则),我们也一样。祈求此生为最后一生,死了就结束,去涅槃了。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回答佛法问题》特别版,第10册
提问者:弟弟在周三发生车祸去世,托朋友供奉僧团食物一次。坐在里面的人说“好” 收到了,所以我又来供养了另外三次。我想知道第一次和后来的三次,这些他是否能完整接收到功德?
龙婆:如果第一次供养他收到了,对吧?那如果后来有几次的供养,那就是增加善业。再重2到3倍的善报。功德重很好,这人都必须忘掉地狱了。(去到善趣已经忘了地狱)
如果姐姐心向涅槃,尽量经常回向部分功德给他。如果姐姐能够到达哪里,去世的弟弟就也能够到达那里,因为这是“随喜功德”。
如果姐姐有“力量”能够去到涅槃,弟弟就一样能够去到涅槃。已经很多案例了。就好像我已经遇到过很多位了。那个人溺水死亡的,有时一些各种情况(死亡的) 在来去徘徊不定。
因此当我还年轻时会问什么原因死的,他们会说那样死的,这样死的。我们就回向部分功德给他。“诶!我到了哪里”(亡者得到功德忽然升到了善趣)
一旦我们到达了哪里,那家伙就到达了那里。心达到了涅槃,那家伙就因此在涅槃里坐着了,一切都结束了。现在那家伙彻底去在涅槃了。我们就糟糕,在这里肚子痛,腹泻,肚子痛,小便。
提问者:那这样是不是代表意外死或其他方式死掉都可以?
龙婆:一样,只要他能够随喜功德吧。如果施予者有能力到达哪里,就尽量让他一直去吧,接受者会有力量一起去到那里。好了,这篇就讲到这里结束,等到下一期再见…再见!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399期,第108页
如果每个人能够保持清净的戒律,坚定的定力,培养自己的智慧,接受并尊重真实的法则,那么所有的佛弟子,无论男生或女生,都会获得快乐,即涅槃。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 》第 20 册,第 82 页
有人问,如果我们想要前往涅槃,这是不是贪欲?大多数人,可能有99%的回答是“想要”就等同于贪欲。如果有这种“想要前往涅槃”的心态,就说明是贪欲了。
因此我告诉他说:“你(某位僧人),说法结束后,你就马上走去地狱吧。你这样说法,你就停下说法,然后悄悄地走去地狱慢慢舒服吧。你一个人先去更好,再来劝别人一起去。”
如果想要前往涅槃,这被称为Thamma Chantha,即对法的满足,是保持善行的状态。大家听了后要记住,如果有人问起,你就能正确的回答。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第一册,第118页
世界上所有种类的动物都充满了痛苦。当我们看到痛苦时,那些看到痛苦的人被称为见到圣谛的人。看到圣谛的人有资格成为圣者,成为圣者的人也有资格进入涅槃。已经进入涅槃后的人,再没有资格生为人。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 第71册,第4页
树叶正在枯萎或生机勃勃,应当去思考,将它变成内观智。内观并非只依赖/停留在经书,应当找到实际的事物来省思。
内观教导我们去观察真实的事物,而不是只瞪大眼睛去看经书,然后就被经书束缚着了。不去用真实的事物(作为观照对象),我们就无法找到真正的依靠。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第 57 卷,第 48-49 页
佛陀说,财富、地位、称赞、快乐是世间法。如果我们执着于它们,我们就会感到痛苦。
我们所拥有的财物,得到了最终也会消耗殆尽。如果我们开心于获得的财物,不久后我们的心就会因财物的消失而感到失望和忧伤。
称赞也是如此,称赞并非好事,如果我们执着于称赞,就只会充满痛苦。因为不会有人整天坐着不停地称赞我们。那些能称赞我们的人,也能批评我们。
因此,请记住,佛陀说:
"Nintha Pasangsa"
这是世间上人的常态。所有在世间的人出生后都必须面对诽谤与称赞。如果执着于财物和称赞,是一种很重的烦恼。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修行教导汇集》第二册,第5页
**提问者因无法持续专注修行而心感沮丧,前来询问龙婆**
提问者:是这样的,刚开始听龙婆讲法的时候心感法喜,十分认真地投入修行,仿佛耳聋肝烧(泰国比喻很认真的意思)。但龙婆一走,心就糟糕透了,想着要做那样,做各种各样的坏事,我无法摆脱这样的想法。祈请龙婆的波罗密加持,帮我明亮心灵一次吧。
龙婆:这很好啊!
提问者:又说好…心生恶念也好?
龙婆:哎,为什么呢?听法的时候,心是好的,怎么能说不好呢?
提问者:我的意思是龙婆走后,心就不好了。
龙婆:让它去吧… 我们再好回来。不过,临终时或许善念能达到心中,如果那时要死了。人的本质就是这样的,不可能每天都好,必定是有好有坏。做一些小小的善行,每天去做,就会像雨水一滴滴地落下来那样填满起来,最终能够把容器装满的,对吧?
像这样,龙婆来时有法喜,这种法喜非常重要,是大功德。而且不要忘了,在临终时它会帮助,这份法喜会帮助你。当法喜立刻进入心中,就会看到佛像。这样死去,是不会堕入地狱的。
这样好了,重新来一下。入睡前念“佛陀”(Phutto) 三次,醒来时在起身之前再念三次,这样就够了。就像我小时候一样,我母亲只要求我这样做。在入睡时头一触枕头,就念“佛陀”。要大声地念,让母亲听见。醒来之后念“佛陀…佛陀…佛陀”,然后继续日常生活。我们小时候就是这样念的。
刚才提到“龙婆走后心就会变坏”的事,其实他还没真的变坏。有些日子他也会禅修,有些日子也会礼佛,还没完全变坏,他心里还是想着龙婆。如果要一个好方法,不如接受龙婆的一些债务,这样每天都会想着龙婆了,对吧?(龙婆笑) (这样善信就会天天因为钱的事想起龙婆了)
提问者:那就是说,如果真的接受龙婆的一些债务,那会怎样
龙婆:你就会天天想着龙婆,这叫僧随念,死后立刻往生天界。
提问者:哦,想着帮助龙婆偿还债务是僧随念。
龙婆:对,这也是帮助僧人,想着僧人就是僧随念,意思是忆念僧人。
提问者:要是想不起来别的,只记得龙婆的鼻烟壶,一直想着,死后会去哪里呢?
龙婆:死后投生为鼻烟壶 (龙婆笑) 这也是僧随念,因为这是龙婆的鼻烟壶。别忘了,这是和龙婆相关的(物品),龙婆是僧人,对吧?
提问者:那只要是与龙婆有关的,都可以?
龙婆:和龙婆,或是任何一位僧人有关的,都是僧随念。如果是忆念佛像,则是佛随念;诵经或听法是法随念。
提问者:打坐一会儿,也算是法随念吗?
龙婆:别忘了,即使是一下子也很重要。它会积累自己。正如佛陀所说,虽小小布施但持之以恒,便可功德圆满,犹如雨水滴入器皿,终将能将它装满。明白吗?
有时龙婆来时你的心中生起法喜,很好。有时会流泪,有时也会平静,并不是每天都会流泪的。我知道你说的是假话,他不可能整天都在流泪的。他是有时流泪,有时又不会,就这样而已,只有特定的时候才会这样。
提问者:哦!龙婆能知道,即是说也还是个好人。
龙婆:我祝你永不投生为人,死后直接上天堂,成为天神或天女。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回答佛法问题》 特别版,第10册,第106-109页
提問者:龍婆,無間罪是最重的罪,我知道了。但我想知道,有沒有什麼功德是很「重」的?
龍婆:有啊,你想要多重的?供養幾噸的供品不就很重了嗎?例如建一尊八尺高的佛像,兩噸重了,對吧? (笑)
其實,功德重大的善事很多,例如信眾們帶來的(物資)供養僧團,整整一列,這是最重大的功德,極重了。即便向佛陀供養一百次也不如一次供養僧團的功德大。會輕不?
提問者:那麼,如果只是小小份的供養呢?
龍婆:我指的是功德,不是供品的多少。即使供品很少,像尊者舍利弗供奉了一塊一掌寬一掌長的布,一撮米飯,一點點水,作為供養僧團給僧侶,在餓鬼道的母親也得以轉生為忉利天的天女。這才是真正的重大功德,這就是供養僧團。
這是物質布施中的最高功德,比這個更高的還有寺廟供養(起建寺廟)。
此外,如果想要更重的功德卻不需要到物品的,就是寬恕布施和法布施,像這樣不需要到物品。
其實,像阿贊Yok Song (念信給龍婆聽的義工) 做這個也是巨大的善行,功德非常的大。正如佛陀所說:
"Sappaatanang Thammatanang Chinati" 法布施勝於一切布施。
如果在臨終時,狗狗會吠叫。
提問者:咦,為什麼呢?
龍婆:(笑)你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法布施的功德,很多天神前來迎接。
以前第一位天神的發言人也如此做過。
取自 龍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脫》 第463期,第89-90頁
提問者:“龍婆,請問持五戒不清淨的人修習禪定會有成效嗎?”
龍婆:「如果五戒不清淨,修習了也是沒有成果的。如果問為什麼?是因為這樣的人還在地獄的路上,不論修習多少禪定也無法脫離地獄。因為五戒會關掉通往地獄的道路,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戒,那個缺失的戒條在臨終時會成為障礙,形成不善業。
取自 龍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龍婆Wat Thasung的教導》 第42冊
這裡沒有任何情緒。像天神的情緒沒有,像梵天的情緒也沒有。不會有掛念某人會不會變老,不會掛念某人會不會生病,不會掛念某人會不會飢餓,不會掛念某人會不會疲憊。
什麼掛念都沒有了,內心是安然的。即使是孩子、兄弟姊妹、丈夫或妻子,本來就不會有掛念。雖然過去有相互關聯的情誼,但來到這裡,這些情緒全都放下了。然而,還有一絲掛念,就是掛念那些尚未成就阿羅漢果的人。儘管掛念,心卻不會因此而痛苦。
唯一的牽掛是如何讓他們也成就阿羅漢果。要找出方法讓他們也能達到涅槃。 」
佛陀教導:「在擁有五蘊之時,心靈應如同身處涅槃。五蘊所需的事物只是五蘊的負擔,因為它們尚未消滅。讓它們繼續存有,但不要有掛念。若身體想吃,就讓牠吃;想排泄,就讓它排泄;想睡覺,就讓它睡覺。但心裡是排斥它的,餵牠只是出於無奈,內心實際上並不想要它。
佛陀進一步總結:「努力保持這樣的心態,我們在保有五蘊之時,應當讓心境如同已經捨離五蘊處於涅槃,不要讓情緒被擾亂。職責歸職責,心不要被幹擾。所有的行為都為了捨棄這個世界、天界、梵天界,這些如同兇猛的老虎,時時刻刻對我們造成威脅。
取自 龍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父親愛孩子》第一冊,第79-81頁
1988年8月26日,上午10點30分,自清晨開始就修行打坐,忽然想要禮佛,於是便脫離了肉身,看到了Meh Suchada和Phannawadi,與他們聊了幾句。然後看到閻羅王穿著紗籠裹著腰布,便對我說:「時間還早,先到我的辦公室(閻王殿)去吧。」於是便邀請了四大天王和祂們的隨從一同前去。
隨後,閻王帶頭,我們跟在後面。到了閻王的辦公區域,看見成群的人站著,相貌不佳,皮膚黝黑,面色困難,共有11組,每組有千千人。每組前方有一位身形比他們大得多,高得多的“官員”,持著武器看守。我便上前詢問閻王:“這些人是誰?”
閻王回答:「這些人在等待審判,如果能夠憶起善行,就前往天堂。如果不能憶起善行,就去地獄。
每組人有不同的罪惡,以十不善業為主。 」
具體如下:
1. 這一組人嚴重違反第一戒,即殺生
2. 這一組人嚴重犯下竊盜
3. 這一組人嚴重犯下邪淫
4. 這一組人嚴重犯下妄語
5. 這群人嚴重犯下飲酒
6. 這群人嚴重犯下惡口
7. 這組人嚴重犯下八卦/毀謗/蜚語
8. 這一組人的話語嚴重沒有正念,沒有益處
9. 這一組人嚴重犯下貪圖他人財物(圖謀欺騙)
10. 這群人嚴重犯下企圖加害他人
11. 這一組人嚴重無理不信佛法與戒律
這11組人幾乎注定會下地獄,難以獲得自由,因為「罪行的證人」已經在等候了。
罪行的證人
閻王邀請我經過審判處,朝東邊看去,見到了成群的雞、鴨、豬、牛、水牛及其他被人類宰殺的動物。雞有上萬隻,鴨也有上萬隻、豬、牛和水牛的數量也是上萬隻。我便問道:“這些動物為什麼這麼多只聚集在這裡?”
它們回答說:“來作為當閻王的證人。每當有人因殺生受審時,我們便會進去報告是他殺的,抓去殺的或命人去殺的”
正好今天是1988年8月26日,華人的中元節。所以讓我想到全世界的華人在這天宰殺了百萬的動物。
善行的證人
繼續向前走,見到了一些人和動物,數量不及罪行的證人多。這些人和動物來作為證人,證明受審者曾經幫助過他們的善行。如果閻王詢問受審者的善行,而他記不起,這群人就會進去報告他曾經救過他們的命。閻王聽後,便會讓他先上天堂。先說到這裡,快到用餐時間,所以我先回去了。
因此,請永遠記住,無論做善事還是做壞事,已經有證人在閻王的辦公室中等著我們了。
取自 龍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死後沒有消失...那麼去哪了? 》第76冊,第182頁
Cred. To @听僧說
在此也勸各位持守五戒十善,先從基本的五戒開始,然後再注意口的三樣與意念上的三樣就可以擴展到十善業了。
問:“龍婆,早上布施時,剛好來不及準備菜餚,出於無奈就放了昨天吃剩的鹹魚進去,這樣會有不好的後果嗎?”
龍婆:“當然會!而且後果很嚴重。”
提問者:“嚴重到什麼程度呢,龍婆?”
龍婆:“死後變成天神,這是真的吶。”
提問者:“可那是別人吃剩的食物啊。”
龍婆:「等一下…你有在《三藏經》裡讀過這一句嗎?有一次,佛陀到了一處地方,時間已過了早齋的時間。當地有一位婆羅門說:『我這裡有食物,但現在已是殘餘的食物了,供奉給佛陀及僧眾恐怕會造下罪業。 ?
婆羅門回答說:“不是,我是從鍋中盛出來放在碗裡吃的。”
佛陀說:「這樣不算殘食。供奉給僧眾或佛陀,都能獲得完滿的功德。」佛陀又接著說:「即使是殘食,即在碗中吃過的食物,但如果僧侶飢餓,將其供奉,仍能獲得完滿的功德,毫無罪過,只有功德。
取自 龍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龍婆回答佛法問題》第一冊
龍婆: 「不過關於布施,佛陀還講過另一種方式,必須具足三個階段才能獲得大功德,這三個階段是:
1. 布施前,心有意要布施,
2. 布施時,心感歡喜,
3. 布施後,心生滿足。
有一個故事,有一次,富翁Anathapindika 家境貧寒,連顆粒狀的米都幾乎沒能吃上,只能吃些米糠。然而,他的信仰並未因此而減弱。他邀請佛陀與眾僧到家中接受供養,並將細米糠,稱為"Khao Plai Wien",煮熟後,用酸鹹的醃菜作為配菜供奉佛陀,隨後頂禮佛陀並說道:“此刻我的供品是不入目的,佛陀。
佛陀問道:“你在供奉布施時的意念如何呢?”
他回答:“在布施前我有意布施,布施的時候心生歡喜,布施後也感到滿足,很開心我布施了。”
於是,佛陀說:“看,大富翁,Lu Khang Wa, Pani Tang Wa.”
意思是,如果布施者有全部這樣三個階段的意念,不論是(布施)好的東西還是壞的東西,必有卓越出色的功德,有大的功德。但是,富翁Anathapindika所做的,他供養佛陀,以及接受食物供養的僧侶全都是阿羅漢,這算是最好的布施。
如果我們不知道該怎麼選擇,這位是初果聖者、二果聖者、三果聖者、四果阿羅漢,還是某某(พระไปเก)或某某(พระเปีก)或某某(พระเงียงยง不知道,就供養僧團吧,因為供養僧團的福報非常高,僅次於供養寺廟(例如起廟)。
取自 龍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脫》第405冊
Credit. To @听僧說
「罪業」 這個詞,諸位佛弟子們解釋為「惡」。佛陀曾明確指出,任何人如果成為邪惡的奴隸,也就是創造了“罪業”,在臨終之前如果心中憂鬱,心執著於罪業,死後就會墮入地獄。事實上,有些人認為死後沒有輪迴再生,也就是說認為死亡代表著完全消失了。
然而,佛陀明確指出人死後必然會輪迴再生;至於再生為人,或是墮入地獄,成為餓鬼、阿修羅,或是畜生,這些都屬於輪迴再生。如果他們是善良的,就會再生為天神,梵天。若善行到達極致,就會成就阿羅漢,證入涅槃。
因此,我也根據佛陀所說的再次確認,死亡之後的輪迴再生是真實存在的。至於是否能再次轉生為人,則是由善業與罪業決定的。再次轉生為人時,便帶有善業和罪業的業報。善業的餘報使每個人根據功德享有相應的幸福,而罪業的餘報一旦壓制著心,每一位受到業報的人都將會只感受到痛苦與焦灼。
如果我們認為死後就沒有再生,心中就會生出放逸,偏離了真實。若是這樣想,諸位佛弟子們,不論是男性或女性都會對生命生出放逸之心,認為生命一旦結束便是消亡,既然死後不會再生,行善或造惡的行為也僅在此生有影響,因為來生不存在。
有善念的人會累積善行以求自身幸福,而心性粗暴、被罪業和惡念所支配的人就只會做惡,為自己和他人帶來痛苦。
「如果」死後確實須要輪迴再生,在這裡我用「如果」這個詞是對那些認為死亡就消亡結束的人說的。但對我個人而言,死後必然會輪迴再生。我堅定這一點,不管別人是否相信。
看法的問題無需爭論對錯,誰持有什麼見解是各人的事。身為出家人,我遵循《三藏》中的教義,而各位僧侶也認同這是佛陀的教導。而且,依教奉行《三藏》確實會獲得相應的結果,所以我對此毫無疑問。
取自 龍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修行》第73冊,第7-9頁
當到了結婚的階段,一個人獨處時,往往認為沒有幸福。然而,愛情的產生是在異性之間的。無論我們愛什麼,佛陀都曾說過,那就是苦的根源。如巴利經文所言:
“Piyato Chaite Soko,
Piyato Chaite Phayang”
意思是 「悲傷源自於愛,對我們的潛在危險也因愛而生。」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我們不愛任何事物,就不會擁有佔有之心,也不會有牽掛。無論是誰、無論他有什麼意願,我們都會心想 「就隨他的意願去做吧。」 如果是我們不愛的東西,無論是物品還是人,即便別人拿走,我們也不會在意。但如果是我們的所愛之物,如果有人來爭奪我們就會憤怒,光是他想要我們也會憤怒,如果他來爭奪可能要互相傷害。因此,愛是痛苦的原因,愛是導致各種危險的因素。
取自 龍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修行》第73冊,第5-6頁
#听僧說
Cred. To @听僧說
在过去,阿那律尊者曾在佛教中供养过“光明”。当时没有灯,大家都用火把,他便将火把供养给僧众作为照明。
佛陀曾说过,阿那律尊者曾做过那样的布施,死后在天界、在人间、在梵天界中轮回了很多世。直到最后一生,阿那律尊者显现出特殊的天眼通,卓越无比,甚至连具足各种Patisamphihayant (四无碍智/四无碍辩)的阿罗汉也无法与其相比。
事实上,阿那律尊者是一位具备Phra Wicha Sam(三明)的人。比如,当佛陀涅槃时,现场有二十万余位阿罗汉,但无人能追随佛陀的智慧。
因为佛陀无论是要涅槃或者佛陀要圆寂时,都会入定。他会静静地躺着,然后心入禅定。当心入禅定时,看起来他已经不呼吸了。在第四禅时,腹部就不会显现呼吸的起伏了。
阿难尊者便悄悄去问阿那律尊者:“现在佛陀已经涅槃了吗?”阿那律尊者回答:“还没有,现在在初禅,现在在二禅,现在在三禅,现在在四禅,直到第八禅 (泰语ฌานที่ ๘,中文或称八定),然后又退回停留在第四禅。”之后,世尊才涅槃。
这就是说,在佛教中供奉蜡烛有着巨大的功德:产生智慧的因缘;获得天眼通的因缘。 能有这两种的功德一起。
因此,今天布施的各位佛弟子,请为自己的善行感到自豪。
1. 无论是供奉雨安居布,还是袈裟,这些供品将促使你们转世为天人或天女,拥有神妙的装饰品。
2. 供奉的食物将成为获得天身的因缘。
3. 若尚未供奉,可预先发心供奉。水将成为你们拥有Sabok Khorani (功德的池子)的因缘。
所以总结来说,这是一种集许多功德一起的行为,尤其是供奉安居蜡烛,这非常重要!除了有圣洁的心境还会有大量智慧。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第37册,第102-103页
提问者:最尊敬的龙婆,您教的“百万财富经文”我们念诵之后,邻居却发生了争执。他们争吵说您偏爱某户家庭,使得他们致富很快,而另一户家庭则越来越贫穷,您从未去帮助过。我不禁疑惑,龙婆您是不是更偏爱女弟子,或是更偏爱男弟子呢?
龙婆:同样爱,ใช้ ร.เรือ ไม้หันอากาศเหมือนกัน (泰式幽默,类似于“同样用Apple的A和India的I 来拼写ai(爱)”) (龙婆笑)。
提问者:那么,为什么有人念诵后变得富有,而有人念诵了却不怎么富有,原因是什么呢?
龙婆:这要归因于前世的业报。比如,富翁Anathapindika曾经一度贫穷过,对吧?
提问者:富翁也会贫穷?
隆波:对,对。
提问者:不过,依我的了解,只要念诵“百万财富经文”,就不再有贫穷或困窘的情况。
龙婆:只有他们变得幸运,那是因为前世的业力导致的,仅仅是暂时的,一瞬间而已。只要坚持不懈地念诵,不久必然会致富。
提问者:也就是说,只要持续念诵,总有一天会...
龙婆:要持续念诵,心要舒适,心要舒适。
不要想着要财富。
应当成为日常习惯去念诵。这是佛陀给予用作佛随念的经文。
提问者:喔,那就是说念诵龙婆的经文时,需要心舒适舒适的心境。
龙婆:对,对。不必急,如果太急,佛也来不及听。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1991年8月期
只有一条路,就是尽量“多”修习安般念。安般念是察觉呼吸的出入,这里的“多”是不需要全天修持到无法工作谋生,不是这个意思。
在修持业处时,先练习安般念,直至习惯。即使在生病时,也不要放弃修持。醒来后立刻专注安般念,可以结合任何一种禅修。特别是要习惯于每日忆念涅槃,必须熟悉涅槃,因为涅槃的心境是阿罗汉的心境,这样生病时的痛苦会减轻,痛感会减少到百分之三都不到。
因此,大家要为将来生病时做心理准备,别忘了修习安般念。平时不要舍弃涅槃,这样在真正生病时,痛苦会减轻。
记住,身体本质上是不好的,是痛苦的。我们从它得到的“宝物”是:
1. 衰老每日来找我们。
2. 疾病与痛苦必定成了常态。
3. 难以满足的欲望成了常态。
4. 死亡终将到来。
以上所讲的这些,一开始就是要理解这些是我们的常态。自我们出生起,这些现象就不可避免。既然如此,我们便视其为常态。“身体何时衰败就让它衰败吧,衰败之时,我愿往生涅槃。” 如果能这么决心,痛苦将减轻。再进一步立下决心。这么没用的身体,我已经不再需要,我所追求的是涅槃。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十结》第12至15页
首先,如果各位佛弟子想要能控制内心,能处于刹那定也好了、近行定也行、或者(做到)最好也只是能够达到初禅,这也就足够了。如果有人禅修状态达到初禅的,他的状态是这样的。
所有声音我们都会听到,包括广播机的声音也好、电视机的声音也好、人们讲话交谈的声音也好、人们争吵的声音也好、狗叫鸟鸣声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清楚地听见,如同平常一样。
但在这个时候,我们并不为这些声音所困扰。如果我们在禅修的时候,或者在专注于呼吸的时候,那时我们能听到所有的声音,但不会感到烦躁,可以正常地觉知呼吸。这时,每个人的心都达到了初禅。仅仅达到这一点就足够了。总之,首先我们要平静心绪,就要运用安般念,觉知呼吸的进出。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因为在觉知呼吸的那一刻,心就是专注的。能在较长的时间内或较短的时间内得到都不重要。
这也是心的常态。因为我们的心已经与烦恼相伴了无数劫,想要立即将心与烦恼隔离是不可能的。首要的烦恼就是Utthaca和Kuk-kuc-ca,即是心情散乱和浮躁。如果我们想要强迫自己去觉知呼吸,它只能持续短暂的时间,不久心就会不自觉地去思考其他事情。
此时,除了觉知呼吸外,思考其他事情的状态便是散乱,这对修行者而言是非常正常的。实际上,散乱的情绪并不是我们能够始终控制的,甚至在阿罗汉的“修行过程中”也会有散乱的情绪。那些完全没有散乱情绪的人,才是真正的阿罗汉。因此,如果散乱的情绪出现在普通信众身上时,不要指责自己不好,因为这是正常的现象。
当我们分心去思考其他事情,而不专注于呼吸时,如果意识到此刻有其他情绪干扰了我们,就应该重新开始,再次让心聚焦于呼吸。你需要这样接替。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第70册,第100-101页
(提问者的家庭成员分别有三个宗教信仰,其中一个宗教的家人不断批评佛像,导致提问者的家庭时常吵架)
提问者:所以就这样争吵来争吵去的。那么,孩子想请教的总结是:孩子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抵抗那些令孩子痛苦的挑衅和挑拨呢?
龙婆:把这当作世人的常情常理。世人如果一出生,就必定受到批评,今天我建议“Natthi Loke Anintato”。世上没有不被议论的人。这真正的佛陀,和佛像,是砖块是水泥(的佛像),不能说话的,都被人批评了。何况我们呢?
提问者:那就让他们继续骂、继续批评吧。
龙婆:如果真有本事,他们就应该没有停,24小时不休息,不吃饭、不喝水,持续骂我们、批评我们。
提问者:甚至肚子痛了要上厕所也不停(批评)?
龙婆:不去厕所也不会停下来(批评)。
提问者:龙婆,这行吗?
龙婆:对啊,他们自己会累的。我们不理就没事了。
提问者:就用龙婆的方法吧。
龙婆:对对。随它去吧,随它去吧。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回答佛法问题》
详细原文: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4492400576/posts/983848090441595/?app=fbl
每个孩子都是父亲所爱的,不管别人怎么讨厌你们,憎恨你们,那是他们的事。父亲永远爱你们。你们每个人都爱父亲,愿意为父亲放弃一切利益。这种善行令父亲比爱自己的生命更爱你们。
父亲不想离开你们,非常爱你们,怜悯你们。但是亲爱的孩子们,父亲无法阻止五蕴的变化。只要对你们有益,父亲愿意为你们做任何事,不顾自己的生命。即使血液和肉体干枯,或生命消逝,父亲也愿意为你们做一切。
详细内容 (中文):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Dvy3LkDUxQxsnBqo/?mibextid=oFDknk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เรื่องจริงอิงนิทาน (พิเศษ)《ราชพรหมยานมหาเถรานุสรณ์》watthasung.com
龍婆的學生們每天都會念誦Itipiso,作為對龍婆的供養。念誦完畢後,龍婆 Phra Rachaprommayan (即龍婆Lersi Lingdam) 講述了念誦Itipiso對學生們有什麼功德,詳情如下:
龍婆:今天,剛才他們一念經,心就開始平靜,心就集中在佛上,對嗎?這是正常的,聽到誦經的聲音,就無法避免,一聽到誦經的聲音,心就會立刻進入(恢復)它的正常狀態,就能看到什麼,全部一切都看得到,看到兩本帳冊站在後面。
提問者:“那些是什麼?”
龍婆:「地獄帳冊和天堂帳冊呢,閻羅王對吧?天堂帳冊是祂 Panca Sikkha Thep Phra Buth,一樣記錄說所有人的修習:
佛隨念、
法隨念、
僧隨念、
禪修、
念經被視為在禪修中的定。
這三種隨念的功德非常大,我今天才知道,剛剛才知道,功德真的很大。於是閻羅王就開玩笑說道:「這些傢伙故意不去地獄,他們以為是在為他們的父親(龍婆)誦經,其實是他們自己得到了功德。」(笑)
提問者:“我以為只有龍婆一個人(受益)。”
龍婆:「哪裡會是這樣呢?他們念了很久了,已經念了多少年,多少次了,功德已經是怎樣的了。然後念誦Itipiso 讚頌佛陀的功德,讚頌法的功德,僧的階段:初果聖者Sotaban (須陀洹)、二果聖者Sakitakami (斯陀含)、三果聖者Anakami (阿那含)、四果聖者Arahang (阿羅漢)。
這Su-patipanno 指初果聖者-須陀洹
這Uju-patipanno 指二果聖者-斯陀含
這Yaya-patipanno 指三果聖者-阿那含
這Samici-patipanno 指四果聖者-阿羅漢
Sami,指丈夫 (笑)。其實巴利文說的「Pati」「Pati」這譯本是「丈夫」。 「Sami」這翻譯是先生,也就是領導者/大人物,我們用錯了。
(簡單來說,在泰語裡Sami是指丈夫/老公,但其實真正巴利語裡Sami是指大人物。龍婆指出當初泰語借用巴利語的詞語時,搞錯了真正的意思。)
就是說,祂說這段末尾的經文要每天念 (即讚頌僧的功德),不要忘了。即是說,要在這一世中達到涅槃。
祂說:『如果有人,如果記錄下來的字是透明的,那個人這一世一定能達到涅槃。它每天都會改變顏色,逐漸變得更透明。 ’”
提問者:“這就是說,所有坐在這裡的人都已經像玻璃一樣清澈透明了?”
龍婆:「有些人是酒杯,有些人是啤酒杯,茶杯還好,總比魚露的杯子好 (龍婆以液體的顏色來比喻帳簿上的顏色)。
但是,整體來說確實有希望。剛才祂給我看了帳冊,變得清澈了許多。祂說,像這樣清澈的狀態的話,大家都有希望(可以去涅槃)。可以看看寫下來的文字的顏色。 」
取自 龍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脫》第301期,第80頁
Cred. To 听僧说
你们应常常思考,我们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不执着于自身的身体,即内在(自己)的身体。我们不执着于外在的身体,即他人的身体。
我们不执着于任何物质,心保持平静。当身体饿了,我们就喂养身体;当身体感到寒冷,我们就找些温暖的东西来保持身体的舒适;当身体感到炎热,我们就找些凉爽的东西来缓解身体的痛苦。
然而,如果身体要崩坏,那就让它崩坏,这是身体的职责。我们对身体没有依恋,这并不意味着当身体将死时,要去祈求不要死。这种心态是不存在的。当一切发生时,身体衰老了,心却是平静的。
身体太热,找不到避开的办法,心也平静无波。太冷了,无法避开,心依然平静。身体生病,不舒服,逃避不了,心也不动摇,任由身体去承受。身体想要死了,心依然平静。这种状态称为“行舍智”,这就是阿罗汉的境界。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第三册
如果有些人曾經修行過高階的內觀智,所謂的高階內觀智,意味著他們認為這個世界充滿了苦,或者如四聖諦所說。
生於人間即苦,成為天神或梵天也只是暫時的快樂,快樂也不算多。如果福報盡了,又會重新受苦。
我們不需要人間、天界和梵界,稱為斬斷「無明」。我們唯一想要的是「涅槃」。
或認為像這樣卑鄙的身體,我們再也不需要了。身體由四大元素組成,有三十二種狀態,五蘊的存在都充滿了苦。希望這一生是最後一生,之後再也不與我們相關。這便是證悟涅槃的心境。
如果我們每天都這樣想,一點一點地修行,當真正面對死亡的時候,依靠曾經的禪定和一定程度的高階內觀智,那時的心識會聚集,善業也會全部聚集。
“臨終之時,心識會聚集”,當接近死亡的四五天或七天,心識會全部聚集,所有的情緒都會凝聚。
“心會進入行舍智”,它會對一切保持冷靜,即使我們不加控制,一切也顯得毫無意義,心識會對一切置之不理,甚至感到身體死亡也無所謂。我們唯一追求的就是涅槃。
如果各位信徒問,關於這種情況有沒有什麼書籍可以閱讀,我只能回答 “沒有讀過任何書籍,這種情況我已親身經歷了七八次。”
取自 龍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脫》第428期,第26頁
問:我還有個問題很疑惑,就是我平時念經禮佛後會將功德迴向給眾生,但有個朋友告訴我,還要把功德迴向給Thao Vessuwan (北方天王),讓他作證。請問Thao Vessuwan是誰?
龍婆:Thao Vessuwan是四天王之一,其他三位分別是Thao Tharot、Thao Wirunhok、Thao Wirunpak和 Thao Vessuwan。你迴向功德後讓他作見證是好的。以前我以為這種說法只是隨便說說,覺得很難相信,說讓天神作證。然而後來我自己有了真正的體驗後,才相信這些是真的。
有些人死的時候,心識可能變得軟弱,他們沒有專修禪定,只是普通地積德行善,所以臨終時心中會有些雜念,心識不清晰,這時就需要先去閻羅王那裡。閻羅王在審問時,有時因為業障遮蔽,問到功德時他們想不起來。
如果想不起自己曾經做過的功德,就得去地獄了。如果問三次都想不起來,Thao Vessuwan就會站出來作證,說這個人曾經讓我作證他的功德。然後Thao Vessuwan會宣告這些功德,這個人就能上天堂了。這很好,但不能說Thao Vessuwan偏袒誰偏袒誰,他是不偏袒任何人的。
提問者:那麼閻羅王是誰呢?
龍婆:閻羅王是一個職位,實際上他是一位梵天,閻羅王的閻王殿也在四天王天內,不在地獄。我們到閻王殿時,會看到美麗的宮殿,還有寬闊的花園,環境非常優美。如果要看地獄的話,得向東遠望才能看到地獄的火焰在遠處沖天燃燒。很多人誤以為閻羅王是地獄的一員,實際上他是坐在那邊決定誰該下地獄的。
提問者:那是不是只讓閻羅王一位作證就可以了?
龍婆:一位就夠了,如果他不攔著你,那就沒問題了。 (這是一個玩笑。閻羅王從不攔人去善道,反而還盡力幫助他人前往善道)
取自 龍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脫》第 14 期,第76-80頁
#听僧說
Cred. To 听僧說
為了避免疏忽,各位信徒,如果有人病倒了,但尚未感到痛苦時,務必先發願供養僧團!
有些人可能會說 「我家很窮,無法大量供養僧團啊!」這其實並不困難。
善信可以用一碗米飯或熟飯來供養,即使沒有菜餚,用魚或蔬菜,甚至野菜蘸辣醬都可以。
讓他們送到寺廟供奉僧人,任何寺廟都行,寺廟裡僧人通常不少於四位,因此送到寺廟就算是供養僧團了!
如果可能的話,也可以使用金錢供養,即使只有一兩泰銖,三泰銖,九泰銖或十泰銖,都可以。
拿出金錢,舉起雙手,專心致意地交給某個人,並說:“這5泰銖或1泰銖,請你全部拿去供養僧人,我將它供養為供養僧團。” 就那麼簡單的告訴僧人。
各位親友與善信們,供養僧團的功德將會留在你的心中。你的心念將與供養緊緊相連,罪業將無從入侵。
當你離開身體時,所謂的「死」其實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重新投生。當心識離開身體時,供養僧團的功德會引導你進入天堂。
如果你還沒到達天堂,當心識脫離身體時,你從小時候到老積累的功德將匯聚在一起,帶領你成為有巨大威力的天人或天女。
取自 龍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脫 》第282期,第34-35頁
#听僧說
Cred. To 听僧說
問: 龍婆,關於獨覺佛,兩天前有人問我這樣一個問題:「Phuttang Saranang Gachami」 我皈依佛、法、僧三寶。佛是三寶之一,法是三寶之一,僧是三寶之一。那麼獨覺佛歸屬於哪一寶呢? 」
隆波: 獨覺佛歸屬於佛寶,因為他們也是自證覺者,因此稱為獨覺佛。他們的覺悟與佛陀一樣,但他們不主動去教化眾生。
若有人去找他們請教,他們會教導,但不會主動出門教化。他們也是佛陀的一種,已經超越佛陀的上首弟子,只是不會主動教化。
如果像佛陀一樣主動四處教化眾生,他們不會做。 “Paccek”意思是“獨自”,對吧?但也不能說他們完全不教導眾生。
許多人聽獨覺佛的開示後證得阿羅漢果,數量相當多。若要問他們的禪定與智慧,雖然低於佛陀,但卻遠超越佛陀的上首弟子。
取自 龍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龍婆回答佛法問題》第8冊,第108頁
#听僧說
Credit. To 听僧說
上文為摘要,詳細原文請看: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4492400576/posts/980735607419510/?app=fbl
更多關於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https://www.knownsee.com/.../%E6.../luang-por-lersi-lingdam
提問者:有人要我來問您,父母雖然不常做功德,但他們是好人。如果子女們為他們做功德,並把他們的名字也包括進去,他們能得到功德嗎?
龍婆:他們會隨喜功德嗎?如果子女告訴父母說‘我為您做了功德’,如果他們心生歡喜,那麼一定能得到功德。但如果他們回應說 「我不知道」 甚至責罵你,那他們肯定得不到。
提問者:每次結束禪修後,很多人都會供養僧團物資給您,而我沒有東西供養,所以我只是雙手合十隨喜,這樣我會得到功德嗎?
龍婆:你會得到的功德就是「Pattanumothanamai」 。這是一種不用付出任何代價的功德。 #如果你真心誠意地隨喜,達到90%的程度,那麼供養者得到100%的功德,你則每次能得到90%。假設有10個人供養,你能得到900%的功德,比供養者還多。確實是很豐厚的功德啊!而且隨喜功德能快速圓滿我們的波羅蜜,非常迅速。
隨喜的意思是「真心為他人高興」。你必須真心誠意為他人高興,單單說「Sadhu」 (善哉)是沒有用的。其實,「Sadhu」這個字不一定要發聲,也不一定要合掌,用心去感到歡喜就可以,而表達這種歡喜就是「Mudita」 (慈悲喜捨的喜),是四無量心中的一種。這是一種大功德,佛陀曾說過:「จิดเต สังกิลิฏเฐ ทุคคติิิิ如地獄、餓鬼、阿修羅和畜生道等。
而「จิตเต อสังิตเต อสังกิลิฏเฐ สุคดิปาฏิิ涅槃。一切取決於我們的心念。而隨喜功德能夠讓我們的心靈充滿喜悅。你看,別人做了善事,我們為他們高興,久而久之自己也會變得善良。因為我們欣賞別人的善行,自然也會傾向於善行。不過,別只是欣賞別人的善行,還要自己親自去做功德。
問:龍婆,隨喜功德和Waiyawacamai 有差別嗎?
龍婆:Waiyawaccamai的意思是,積極參與某些善行,例如有人捐錢做功德,我們幫忙轉交,或幫忙運送供品。這種行為也能獲得功德,功德稍微比沙彌剃度少一點點,不少了吶。
而隨喜功德則不需要任何付出。那些幫忙運送的人還要出力,但隨喜功德根本不需要出力。但要記住,僅僅依靠隨喜功德是不夠的,必須「始終依賴」那些實際做善事的人。如果不真正依賴他們,就無法獲得成果。這就像佛陀的妻子耶輸陀羅,她一直依賴佛陀。
補充
龍婆:佛陀說,耶輸陀羅與佛陀一起成為功德伴侶。從一開始直到最後,耶輸陀羅從未自己做過功德,只是隨喜而已。佛陀做了什麼,耶輸陀羅就隨喜。在最後一世,佛陀入涅槃,耶輸陀羅也隨之進入涅槃。這就是隨喜功德,不是小事,而是很大的事,而且是很好的功德,不需要投資。
取自 龍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龍婆回答佛法問題》第一冊
《龍婆Wat Thasung》第五冊,第72頁
在佛歷2531年12月20日,談到關於 "Lach Thewatida" 或 "Theptida Khao Tok 米花天女"的故事。因為她是佛陀時代的一位天女。故事是這樣的。她是個窮人的女兒,去地主的甘蔗地打工看護莊稼。她自帶了米花準備作為食物,因為她想著早上人們送飯來的時候,如果人們送來晚了就會餓。
但恰巧那一天,正是大迦葉尊者從滅盡定中出來的時刻。尊者從滅盡定中出來並不遵循固定的托缽時間,有時會晚托缽。如果錯過了托缽的時間,就需要用天眼通來觀察今天可以在哪裡接受供養,誰會供養我們。
大迦葉尊者觀察到這位在甘蔗地看護莊稼的少女,只有一盤米花,且沒有椰漿,準備在早上吃。但如果我們去托缽,她很願意供養,以此積福。事實上,尊者不想給她帶來麻煩,要先觀察供養後她是否會有困難。尊者得知供養後她不會為食物發愁,但也可能知道她會因此而死亡,於是尊者決定特意來渡化她。尊者便騰空而來,快到時便落地行走,不能讓村民看到尊者飛行,以免展示神通引起執著。
當她看到尊者時,她覺得自己是窮人,有時看到僧人卻沒有供奉的東西,無法布施積福;有時有東西了,卻見不到僧人。今天她不只米花,尊者也來了,於是她決定供養僧侶。她想,雖然到中午可能會有點餓,但飯送晚了也沒關係,能忍受得住。於是她拿出米花,雙手合十,尊敬地說:“請尊者等一下。”
大迦葉尊者便停下了腳步。她緩緩走近,恭敬地將米花倒入尊者的缽中。供奉完畢後,她雙手合十跪坐,恭敬地說道:“尊者所見的法,願我也能見到那法。”
大迦葉尊者便給她祝福:「Ewang Hotu。」意思是「願你所願,皆能如願以償。」說完後,尊者便離去了。
她因布施而滿心歡喜。當她離開時,地上有一條毒蛇正在那裡睡覺。由於她做了布施,心中充滿了法喜。法喜意為「心滿意足,內心愉悅。」她歡喜得跳了起來,發出「砰砰」的聲響。蛇被嚇到,抬頭看到她,便一口咬了上去,她當場倒地身亡。
她這一生只布施了一次,但她確實是因布施之力而死。她的心完全專注於功德,法喜充滿,甚至跳了起來。於是她轉世成為忉利天的天女,擁有一座黃金天宮。天宮四周掛滿了裝滿金米花的金盤,環繞在她的天宮周圍。並且有一千位天女作為她的隨從。
取自 龍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死後沒有消失...那麼去哪了》第57冊,第153頁
提問者:我想知道的是,那些彩券中了大獎的人,他們是做了什麼樣的功德呢?
龍婆:我也從沒中過,怎麼會知道呢?根據你的問題,佛陀說:「要做一種沒有事先計劃的功德。」 例如,走著走著,看到有人在供僧,你想:「供僧,可以可以,那我就也供僧吧。
提問者:是說當下直接決定嗎?
龍婆:對,供僧。第一大獎就是大布施。
提問者:這樣就不會差一點點了。
龍婆:不會差,直接中大獎。
提問者:喔,原來是不先計劃的。
龍婆:對,這是即時直接的布施。
提問者:無論在哪裡做都一樣嗎?
龍婆:都一樣。
取自 龍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隆波回答佛法問題》第九冊,第23-24頁
“雖然做功德的金額小,但福報卻不小。這就像買了一張彩票,中了頭等獎一樣”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gRemibt1hADgodaT/?mibextid=oFDknk
問:龍婆,Phum Thewada (土地神)和Chao Thi (地主神)有什麼不同嗎?
龍婆:土地神和地主神確實不同,因為「地主神」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動物,因為他們是這塊地的主人,對吧?
“地主神”一詞意指“Akat Thewada”,也就是四天王天的天神。如果是Akat Thewada,需要四柱或六柱的神龕,而土地神則只需一柱。
至於力量是否有差異,答案是「地主神」屬於四天王天,負責管理多個土地神。幾十個地主神由一個四天王天的天神掌管,就像鄉長和村長的關係,懂了嗎?
原文:(既然了解了這些,不要以為土地神就地位低。土地神比我們人類要好得多,應該敬奉他們,心中時常想著他們,因為他們是離我們最近的天神。)
龍婆繼續講述
龍婆:剛才迴向功德時,閻羅王告訴我,當我們供奉佛結束後,迴向功德時也要給土地神一些。他們一直在守護我們,應該讓他們隨喜功德。閻羅王說,土地神離我們最近,一直在保護幫助我們。如果不告訴他們,他們就無法隨喜功德。
摘自 龍婆Lersi Lindam Wat Thasung
《龍婆回答佛法問題》第五冊,第9頁
聖者不能透過外在的行為來判斷。如果從外在行為判斷聖者,那肯定是錯的,因為聖者是心地放開的人。
如果是阿羅漢,他們看起來就像小孩子一樣。小時候或出家前是什麼樣子,出家後他們就仍然保持那種行為。因為他們已經沒有任何牽掛和偽裝,原來的性格是什麼樣子,聖者就會繼續使用它們 (繼續保持那種性格的意思)。他們隨心所欲舒適,因為他們的內心已經沒有什麼了。
例如,舍利弗尊者與佛陀和其他僧侶一起走路時,到了溝渠邊,其他僧侶都小心翼翼地跨過去,而捨利弗尊者則以ขัดเขมร的姿勢跳過去了。舍利弗可是佛陀的右脅侍呀。
後來有僧侶問佛陀,為什麼舍利弗尊者會用ขัดเขมร的姿態跳過去。佛陀回答:“不要去批評他,如來的孩子沒有什麼問題,他從猴子來。”
取自 龍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龍婆回答佛法問題》第2冊,第109-110頁
我们应该专注于Ana-pana-sati 安那般那念(觉知呼吸)。这很重要,因为安那般那念对任何类型的人都是必需的(修行)。
因为安那般那念是一个能够压制心中杂念的禅修业处(方法)。如果无法平息心中的杂念,禅定就不会生起。那么,谁能说哪里有人心不杂乱呢?实际上,真正没有杂念的人只有阿罗汉。
Ong Somdej Phra Songtham即佛陀是全知者,知道所有的真相。因此,在《大念处经》中,祂提到安那般那念,成为教导的范例,我们的教导也都是根据佛陀的模式。至于那些平民百姓自创的方式,我们不予考虑。为什么?
因为创造这些方式的人并不是佛陀,有时甚至不是阿罗汉。当创造的人都没有得到什么,然后遵循这些方式修行的人又能获得什么?
当佛陀看到安那般那念是如此重要,因此他在《大念处经》中首先提到它。通过安那般那念,可以达到禅定的状态,特别是安那般那念,可以使具足Sawok-phum的人达到第四禅。如果是具足Phuttha-phum的人,则能达到第五禅。
这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修行业处,然后也是ระดับ กายสังขาร的禅修业处。当我们的身体生病不适,有痛苦,我们使用安那般那念到达并维持在禅时,痛苦就会减轻。好或不好也感觉不到那种痛苦,如果达到第四禅的话。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四十禅修业处》 第23-24页
在身、语、意的实践中,保持正念是非常重要。所有的信众应常思维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尤其是应以佛陀的功德为主要核心。
如何思维佛陀的功德
有时念诵完整的《Itipiso》不太容易,所以古时的大德便制定了一个方法。
如果有人想思维佛陀的功德,可以简单地持念“佛陀”(Putto)。日常应习惯于常念“佛陀”,每天念诵,每晚持念,时刻保持念诵。
虽然我们不可能整天整夜都念诵,因为心有各种事务要思维,有时也需要交谈。但古时有智慧的大德教导我们一个不间断的办法。
在入睡之前,让信众将心专注念想佛陀的功德,或者专注于呼吸,吸气时念“佛”,呼气时念“陀”,这样就是善业。
或者你可以想想佛陀的功德,念诵“佛陀”,这也可以保护你免受危险。你可以在口中含着口水,默念“佛陀”,直到你的心里的幸福生起时,再慢慢咽下口水。这样,以佛陀为首的三宝功德就会保佑信徒免受一切危险。
起床和入睡前,每天成为习惯这样去做。当清醒时,如果任何时候想起来,就使心去想到佛陀的功德,就继续念诵“佛陀”,使其成为常态。
如此,所以佛弟子的心就被称为是能接触到佛宝、法宝和僧宝,三宝了。
然后,思维征服魔王者(佛陀)的功德,也被称为达到了完整的三宝功德,即佛陀之所以能成为佛陀,必须依靠“法”宝。当修行法后,佛陀就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成为了佛陀。我们所遇到的佛陀的法,是依靠众圣僧集会编纂经典,才得以流传给我们。
所以,思维佛陀的功德因此被称为达到了皈依全部三宝的功德。
思维征服魔王者(佛陀)的功德,如常的使用“佛陀”这个词。如果按照佛法所说,假设我们(临死前)情绪低落/不好,心无法进入禅定,那么在死后将前往天界,比如忉利天等。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三百二十二期,28-29页
拥有大福报的人有资格转生为梵天,但选择不去的是国王 - 频毗娑罗。 他已证得初果圣者,当他死亡时,他是在四禅中死亡的。按理说,无论是在一禅、二禅、三禅还是四禅中死亡,都会转生为梵天。但当他脱离肉身后,虽然他的身体已经成为梵天,但他意识到自己在前一世是从四天王天降生为人类的,于是他决定不去梵天,选择留在原来的地方。因此,他回到了四天王天。从这可以看出,即使有资格去“高”,也可以选择不去。
由于他早已是初果圣者,并且死亡时处于禅定中,他也希望留在四天王天。于是他被授予了“Inthaka”的头衔,意思是他在四天王天的地位仅次于四大天王,随时可以继承大天王之位。当那时的北方天王“Thao Vessuwan”转生为梵天时,频毗娑罗国王便成为新的“Thao Vessuwan”,但他并没有长獠牙(像夜叉那般)。
四大天王各镇守四方:
东方天王Thao Thatarot,随从为乾闼婆
南方天王Thao Wirunhok,随从为鸠槃茶
西方天王Thao Wirupak,随从为那伽,实际上是天神
北方天王Thao Vessuwan,随从为夜叉
当佛陀正在进行Maha Phine Sakrom (出家修行)时,尚未证悟时,国王频毗娑罗出来迎接,因为他们是朋友。国王频毗娑罗请求佛陀还俗并一同治理国家,并愿意将王位的一半分给他。佛陀回答说:“我不需要王位,没有人驱逐我,我们看到世间充满苦难,我们需要Maha Phine Sakrom,即成为佛陀,断除烦恼,实现彻底的解脱。”
于是国王频毗娑罗恳请道:“如果您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请首先为我说法。”佛陀答应了。
当佛陀度化了五比丘后,他决定前往王舍城,兑现对国王频毗娑罗的承诺。
国王频毗娑罗在早期并没有信仰佛教,只有婆罗门教,他的原名是“Kuvera Phram”。当他得知佛陀出家寻求解脱时,误以为佛陀与谁争吵,便邀请他回到城中,并愿意将一半的财产和权力分给他,任命他为副王。佛陀解释说:“我并没有逃避谁,只是厌倦了生老病死,并怜悯世间所有众生,想要寻求解脱之道——即超越生死的法。”于是国王频毗娑罗请求佛陀证得时首先为他说法,佛陀答应了。
当佛陀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后,他首次为五比丘讲法,讲解了《转法轮经》和四圣谛。这也是佛陀的每次讲法都会提及的教义。当佛陀前往见国王频毗娑罗时,为他讲法,结果国王频毗娑罗与众多随从一同证得初果果位。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父亲教导孩子》第510-511页
All reactions:
26
26
信仰性格的善信
Satthacharit(众生性格/人的性格)是信仰性格的人应当修习六种随念。信仰性格的人为人容易相信,如果修习了更容易相信。
佛随念
常常忆念佛陀的功德
法随念
忆念佛法的功德
僧随念
忆念僧团的功德
舍随念
天随念 等等。
修习六种随念,即忆念那些行善之人的善行。他们会能够实践善行,因为他们很容易相信。如果他们相信了,不管谁说什么,他们都会相信。既然他们相信了,就让他们相信正道,抓住善行,实行善行。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322册,第46页
小編註:以下內容和經典的說法有矛盾,經典說,涅槃中沒有名色,因此僅供參考
「……我来到天界的Chulamanee塔,正要进门时,遇到一位阿罗汉从里面出来。他就是Luang Poh Wat Paknam Phasi Charoen,我问他:‘师父,您现在在哪里?’他回答说:‘你不是已经告诉别人我去了涅槃吗?那你为什么还问我?’我接着问:‘师父,您真的去了涅槃吗?如果没有,我岂不是在撒谎?’
他答道:‘你没撒谎,我的确去了涅槃。至于那些人说我成了新的佛陀,还说我设立了7个气脉的基础,比佛陀所设的3个基础还要多,因此他们说我在和佛陀比拼功德。其实,我的本意是这样的,那些心念纷乱的人,如果要让他们的心进入定境,就必须在多个点上专注,因为他们的心需要小心守护才能安住。而这些人不理解,只有你一个人理解我。至于神身、梵身、法身、涅槃身,都是一样的,也只有你明白,其他人都说我疯了,教导了佛陀没有教过的东西。’
天身,意味着获得了少量的近行定,可称为天身; 神身,是指进入了近行定,可以转生为须焰摩天的天神。如果论内在的身,这些都是一样的; 梵身,是指完全获得四禅,死后就成为梵天,因此称为梵身; 法身,意味着获得了圣者的境界; 涅槃身,意味着此人已经证得阿罗汉果。
他接着说:‘只有你一个人能向世人解释我的意思,其他人都认为我疯疯癫癫的,有些人还说我在炫耀超凡的境界,我也没跟他们计较。’之后,我告别了他,进入了Chulamanee塔。今天,阿罗汉们满满当当,梵天们已经全出来了,天神们也还没走。阿罗汉们的形象像是布满天空的星星,身体如同水晶般晶莹剔透。有些阿罗汉已经入涅槃,有些还在人间,但都非常美丽。佛陀放射出各种六色光芒,非常美丽……」
Luang Pho Ruesi Lingdam讲述
Judge翻译泰语
大約 20 年前,當我( 龍婆魯士鈴鐺 )去 Bang Nok Khwaek 的著名基督教道場時( 聖母大教堂 )我與一些來自曼谷的神父彼此互相友好。 那時我( 龍婆魯士鈴鐺 )既學習佛法也學習基督教, 我不是想要研究神學,而是互相交流。
當時我與前來的神父們交談,交流宗教知識,大家都很和善沒有爭論,什麼都可以拿來談論。
有一天,
一位神父問:“ 你知道佛陀在哪裡嗎?”
我回答說:“ 知道,在涅槃 ”
他又問:“ 你見過他嗎?”
我回答說:“ 我每天都去見在涅槃界的他 ”
於是我反問他:“ 你的上帝在哪裡?”
他回答說:“ 我不知道。”
我又問他:“ 你看過他嗎?”
他回答說:“ 我沒有。”
對方反問我( 龍婆魯士鈴鐺 ):“ 你見過我的耶穌對吧?”
我回答說:“ 沒。也沒有想見的慾望。”
在這之後我們繼續談其他事情,稍後我回到飯店。
每個僧侶 / 修行人睡前都必須讓自己的心靈平靜下來,乾淨舒適,不然睡覺不舒服,於是我( 龍婆魯士鈴鐺 )開始禪修。 當開始打坐後, 心識一下子就到了忉利天,並出現在 Phra Chulamuni 佛舍利塔和因陀羅之間。
就在這時候,有一位穿著基督教神父服裝的人走在前面的小路,我立刻上前
問:你是耶穌對嗎?
通常心識到了天界,內在的心會告訴我們所有想知道的一切、誰是誰。 如果仍有疑問,也必定會得到答案,那麼所有神聖的事物在這裡都可以說清楚,讓你不會有疑問。
他回答說:“ 是的。”
我問:“ 你怎麼穿成這樣? 在天界,你都穿成這樣嗎? ”
他說:“ 如果我不穿成這樣,你會認不起我 ”
然後我問:“ 那麼你的真正狀態是什麼? ”
然後他顯現為一個非常美麗的天神形態,閃閃發光的白色首飾,頭冠非常莊嚴 ...
於是我接著問:“ 你現在在哪裡? ”
他回答說:“ 在兜率天( Tusita )”
當他告訴我,他在 Tusita 天堂時,我很震驚,我知道他一定是大菩薩。
我接著向他訴說:“ 你的教義有一件事是錯的。”
他問 “ 是哪裡錯了? ”
我說:「 也就是可以用錢來洗去罪孽!一個做惡的人,就像我們的皮肉被割傷一樣,我們怎麼可以用錢來換皮肉? 付錢給對方,然後傷口就癒合了? 」
他回答說:“ 其實,我沒有教那個。我教的是 “ 認罪 ”。認罪就是知道自己的邪惡並且下定決心不再這樣做了!”
他( 耶穌 )告訴我他的教導是這樣的,但後來被扭曲成[ 當我們到教堂洗淨自己犯下的罪孽時,我們承認我的罪孽,於是我們的罪孽消失了。]這樣宣稱的人本身也在犯罪,因謊言而犯下的罪。
* 能夠在兜率天 Tusita 的天人都不簡單,我靜下心思考,耶穌一定有非常強大的波羅密,否則他不可能在那個地方。 因為 Tusita 天堂有三種人可以進入:
1. 當世佛陀( 聖者 )的父親與母親
2. 波羅密非常高的菩薩
3. 須陀洹以上的聖者
(版主成疑)
每一層天界,並不是每個人想要就能隨心所欲活在每一層。 必須按照往昔的福報和波羅蜜。
所以我坐著想 “ 耶穌為什麼來到 Tusita 級別? ”
當他釘十字架的時候, 如果他的心境不夠好,他不能成為天神。 根據巴利聖言( 佛教經典 ),如果死前心浮氣躁或負面情緒很重,就必定墮落,他這麼痛苦,但他不生氣( 忍辱波羅蜜修持很好 )。
因此我( 龍婆魯士鈴鐺 )思維的結果是,耶穌在兜率天成為天神這不是一件小事,是一件非常偉大的大丈夫事。 因為即使在你的一生中做很多善業,但你死的時候,心裡負面,你可能會墮落地獄。
經典記載 Malikka 王后是全國公認的大好人,當她臨死的時候,想起曾經與丈夫爭執時被指責而感到內心不悅,但她因此投生到惡道。 如果臨終時,內心沒有任何負面情緒和痛苦那不會發生這種情況,在她成為一個 Tusita 天人之前,她在地獄待了七天。
文龍婆魯士鈴鐺( 泰文 )
翻譯 - Judge
小編註:以下內容和經典的說法有矛盾,經典說,涅槃中沒有名色,因此僅供參考
由Wat Thasung寺的Luang Poh Ruesi Lingdam (Weera Thawaro)讲述
位于乌泰他尼府
---
“我以前也是个愚昧的人,早些时候,谁说起涅槃我都不信,认为涅槃是虚无的。他们都这么说。后来,我的师父,Luang Pho Pan,Wat Bang Nom Kho,看到我可能有不好的性格,便派我去找Luang Poh Sodh Wat Paknam,跟他学习了大约一个月。做得还算可以,可以说基础已经有了。
有一天,大约在午夜六点多,做完课诵和打坐后,隆波Sodh开始与大家聊天,其他人都走了,只剩下我们十个左右。当时,他对我们说:‘我有些事情要告诉你们。那些到达涅槃的佛陀,形状都像玻璃,他们的身体是透明的。’我心想:‘这位大师去得有点远了,涅槃被说成是虚无的,怎么还会有存在呢?’
他继续说道:‘涅槃是一个地方,但它是特殊领域,是不再轮回的地方。有许多阿罗汉。那些能到达涅槃的人被称为阿罗汉,无论是以在家身份死去,还是以出家身份死去,必须证得阿罗汉。证得阿罗汉后,死去便会住在那里,身体变得透明,城市也是透明的,居住的地方闪闪发光。’我心想:‘大师真的去得远了,之前教得挺好的,现在似乎有点过头了。’
但是我没有反驳,只是微笑着听着。接着他说:‘昨晚,我骑着一匹玻璃马去了涅槃。’随后他又继续说:‘你们看那颗星星,那颗星星很亮。待会儿我会让它的光渐渐变弱,直到看不见。’他说着,我们就看着。果然,星星的光逐渐变弱,最终完全看不见了。他问:‘现在你们还能看见星光吗?’我们回答:‘看不见了。’他说:‘接下来,星星会慢慢变亮,直到恢复原状。’果然如他所言。
当他做到这一点时,我意识到我们拥有的善业和知识,连他拥有的百万分之一都不到。因此,我确信涅槃必然存在,他的能力远超我们想象。那些学习禅定的师父们也不否认涅槃的存在。问他们涅槃是否虚无时,他们沉默了。最后我去问了Luang Pho Pan和Luang Pho Nong,两位师父都回答:‘如果一个人从涅槃中消失,那就叫做涅槃虚无;如果没有消失,那就叫做涅槃不虚无。’总之,涅槃是确实存在的。
后来,隆波Sodh认真地强调了涅槃的存在,并在那天晚上指导我们如何感知涅槃。他的方法并不难,因为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个月的基础。他告诉我们如何运用心力,经过大约十分钟,感觉像是很长时间。每个人都不否认涅槃的存在,看到涅槃闪闪发光,所有在涅槃的佛陀都是透明的,但不是雕刻的玻璃,而是会移动的透明体。非常美丽耀眼。每当想到这些,我依然感激隆坡洒,他的恩德无比深厚。
总之,那时我们还很无知,虽然内心是清澈的,但还没有到达那种闪耀的境界。心灵的清澈在那个时候还只是世间禅定的最高境界,只能在特定的时刻使用,无法一直保持。因为这是在师父面前,他告诫我们:‘从现在开始,每个人每天都要使自己的心灵达到涅槃,至少每天要看到涅槃两次,一次在黎明,一次在入睡前。以后你们再来找我,我会考察。’
当我们按照他的指示后,回到了原来的师父Luang Poh Pan那里。一上岸,就看到Luang Poh Pan在码头等我们。他看见我,微笑着说:‘怎么样,僧人们看见涅槃了吧?’我很惊讶,便问:‘师父您知道吗?’他说:‘是啊,我不知道啊,天神告诉我的。他说你们昨晚跟随隆波Sodh学习,去了涅槃。’我回答:‘是的,师父。’他说:‘那是真的,确实如此。隆波Sodh在这方面有特别的能力。’我问:‘师父,您自己能教我们吗?’他回答:‘我可以教,但你们嘴太多了,喜欢说话。再说,我有很多工作要做,建造寺庙,治疗病人,没时间。如果你们再谈论涅槃,我教了你们,就没有时间治病,也没有时间建寺庙了。我希望在这方面帮助你们,所以才派你们去找隆坡洒。’我问:‘您和隆波Sodh很熟悉吗?’他说:‘我们非常熟,曾一起练习禅定,我们的功夫差不多。’总之,我们的修行进度一直在上升。各位善信,这就是我对师父们表现愚昧的一次经历。”
Judge翻译泰语
*小編註:以下說法僅讓大家多一個參考,不用完全相信,當一則趣聞去了解就好了。真正是如何,待有興趣驗證者圓滿了止禪與神通,自行跟不同層次的天神溝通便會更清楚。
地居天天神 Phum Thewada
如果一個人做善事時並不太情願,他看到別人布施就跟著布施,看到別人禮佛就跟著禮佛,看到別人聽經就跟著聽經,只是機械似的跟隨他人去做。這類人死後會轉生為土地神,他們會在比地面高一些的地方有自己的宮殿。他們的身體是神明的狀態,一切事物也是神明的形式。
所以,就算成為最下層的天神都比人類中最高的佼佼者好。因為他們的身體保持穩定,沒有疾病痛苦的折磨,所有事物都完美無缺。他們的任何願望都會因功德的力量而實現。然而,由於功德有限,他們只能成為下等天神。但不要忘記,即使是下等天神中也有很多是聖者,甚至有些是三果聖者。
樹神 Rukkha Thewada
這些做善事的人去更高,他們用心保持良好的戒律,但這個戒律並不完全清淨。在空閒時能保持完整,但在平常的日子裡,有時心念會偏離戒律,有時會導致戒律變得不清淨,有時戒律會受損但並未完全破戒,有些日子則戒律會很清淨。
這種人死後會投生為樹神,他們的宮殿依附在樹頂旁邊,比天神更美麗,但他們的宮殿無法漂浮在空中。如果有人砍倒樹木,樹就會倒塌,那位天神的宮殿也會跟著倒塌。
但如果那人將那棵樹的樹幹,當作房子的柱子插入土地,那樹神就有機會重新把宮殿依附上去。當宮殿倒塌時,這位天神就會走到新的棲息地。如果某棵樹沒有其他樹神離開,空出來給其他樹神,他就沒有權利居住,這樣他就會感到困擾。
但這種困擾是天神的困擾,而不是人類的困擾。他仍然保有神的狀態,感到滿足快樂。在身體和心靈上也感到快樂,只是住宿那裡沒有。
空居天天神 Akat Thewada
接下來,功德更大的人是那些從第一禪到第三禪的禪修者,但他們的力量不如第四禪。這樣的人的時候,一旦過世後,就會轉生為空居天天神。
但他們的心念是善的。這樣的人的死後從人類轉變為空居天天神,成為處於四天王天的空居天天神,被視為帝釋天的軍隊。
忉利天 Chan Dao Deng
能在忉利天出生的人是有:
1. 供養僧伽。就像各位信徒在這次的供奉一樣,是屬於對僧伽的供養。 (當時龍婆應該是讓信眾供養了,才開始說法開示的。)
2. 建造寺廟的供養。即建造住所,建造僧舍,建造誦經堂,建造禮堂,建造佛堂,建造供旅行者休息的地方(應指在寺廟建客房),或者建廁所,這些都是能讓人在忉利天出生的條件。
或者,誠心持守布薩八戒,保持足夠的戒律與定力,才會有機會在出生在忉利天。
如果是普通的施捨,施捨給鄉親,這種施捨必須是以「生命割捨」的方式。例如我們雖然擁有不多,但還是分出一些讓別人吃。即使我們不如別人,只要這麼做一次,就可以出生在忉利天。
忉利天是五層天的首都,是天人的歡樂之地。
夜摩天 Chan Yama
第三層天被稱為夜摩天。這一層的天神完全是潔白,玻璃水晶般剔透的,宮殿也是玻璃般剔透,所有的首飾也都是玻璃般剔透。這是因為他們的心靈非常清淨。能夠轉世到這一層天堂的眾生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必須是念經的人,喜歡誦經的人,通常每天都會進行多次念經。念經時必須真心誠意。如果某一天不能準時念經,心裡就會感到不安,要念經。
如果在入睡前沒有念經,就睡不著,因為心神依然留在念經的念頭上,這通常是對佛、法、僧三寶的隨念,被稱之為「Anusati」。
或者他們也可以修習禪定,雖然可能未達到入定的程度,但仍能投生為這一層的天神。耶摩天的天神有著固定的修行方式,他們會定期修習禪修,平時也會定期誦經。
有時,在善信夜間修習禪定時,當他們的心達到入定的狀態,就能聽到從空中飄來的誦經聲,那是來自耶摩天的天神們所發出的聲音。
兜率天 Chan Tusita
兜率天天神裝飾得色彩斑斕,不是一致顏色的。因為這裡是已經具備圓滿功德的菩薩居所,這是第一名。
第二,這裡也是每位佛陀尚未達到涅槃的父親母親的居所。
想要投生於此的,必須是從初果以上的聖者。除了這三類人物,其他人無權住在兜率天。
因此,兜率天也被稱為「Yim Yam Cam Sai」 (笑容滿面/幸福洋洋)。這裡的天人心懷喜悅,充滿幸福,沒有痛苦,只有歡樂。特別是菩薩,常常受到所有天神和梵天的尊敬。當帝釋天準備向所有天神講法時,如果菩薩有空,就會邀請菩薩來講法。
如果兜率天的菩薩沒有空,就會看看在梵天界的菩薩是有沒有空。如果有空,也會邀請祂來講法。別忘了,菩薩的數量數以億計的,但找時間也是不容易,因為他們在每個地方都施於援助。
當菩薩沒有空時,帝釋天會自己講法。因為帝釋天本來是初果,現如今已經成為了三果聖者,隨時準備可以涅槃。如果不是掛念孩子和孫子們的話,他可以立刻就涅槃了。但他控制著自己的內心,原因是因為他仍然牽掛著孩子和孫子們,所以尚未涅槃。對他而言,涅槃的事情是非常簡單的,因為他是高階的聖者。 (佛陀,僧侶和聖者們,都把信徒看成是自己的孩子和孫子一般)
化樂天 Chan Nimmanaradi
第五層天稱為化樂天。這一層天的天人在世時修習過禪定或內觀智,並獲得了五種神通,但並未達到六種神通。他們有展現神通的能力,但個性調皮。當獲得神通後,仍然還沒有真正的幸福,心還未抓住涅槃為目標,反而沉迷於展示各種神通。若臨終時入定才死,則會轉生為梵天。如果沒有入定就死,就會轉生到這個天界,負責為第六層天的天神們創造一切事物。
他化自在天 Chan Paranim Mita Sawasdi
對於第六層天的天神,稱為祂化自在天。這幾天神在人間的時候,曾經修習到了四禪,達到了細膩的境界。有些人獲得了神通,有些人則在四禪中享受寧靜的狀態。然而,這些天神的禪定是寧靜的,不像第五層天的天神那麼頑皮。然而,他們在死亡時並沒有進入禪定,因此轉世為他化自在天的天神。
ก็เป็นอันว่าจะยับยั้งไว้แต เป็น 2 ชั้น รวมรุกขเทวดาและภททวดาและภท總而言之,所有層次的天神中都有聖者存在。
取自 龍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脫》第337冊,第38-53頁
cred. to 听僧说
原文摘自: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bHiL9crGykpgmLVs/?mibextid=oFDknk
涅槃在另外一个境界,比梵天界还要“精细”。以神圣的程度来测量的话,它距离最高的梵天界不远。到了那个地方后,就不必再轮回生死,不再循环往复,状态永恒不变。
这意味着在那个境界“出生”后,不会再有死亡。没有像人类一样的五蕴,而是像天神或梵天那样的神圣性质,但更精微,更光明,更美丽,只有快乐,没有痛苦。达到涅槃的人,心中连一丝不安或烦恼都不存在。
如果问如何知道涅槃的存在,回答其实不难,通过实践就能知道。如果又问“讲这些话的人是否已经达到涅槃。”
我也可以轻松回答:“如果达到了,自然就到了。如果没达到,那就还没到。”
那么,依据从何而来呢?一,是来自那些已经证得涅槃果位的僧人;二,是来自佛陀在《三藏经》中所教导的内容。佛陀明确指出,涅槃并非虚无。
正如尊者目犍连曾问佛陀:“涅槃是虚无的吗?” 佛陀回答说: “涅槃是烦恼的灭尽,是欲望的灭尽。彻底灭除烦恼、欲望和五蕴。当烦恼和欲望灭尽时,五蕴也就消失了。” 那么还剩下什么呢?如果仔细聆听并思考,会发现心仍然存在,它不会消失。心的本质是真正的神圣,它不会灭亡。它会进入涅槃。
那么,涅槃是否有形有体呢?可以回答:“是的,它是一种神圣而精细的存在。”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父亲教导孩子》第296-297页
提问者: “我已经在拉玛医院签字,死后将眼睛和身体献给红十字会,我感到非常开心。但我想请教的是,当我准备要睡觉时,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我已经献出去的身体?在这个身体上,应该怎么去建立涅槃的心态呢?请帮助我在法的解脱中获得清晰的理解。”
龙婆: “这样吧,简单有效。要想清楚,身体充满了痛苦。如果再生,未来的每一世也都会有这样痛苦的身体。希望这一世是最后一次有这样的身体。若我死去,希望能进入涅槃。
但这点也要记住,一定要布施、守戒、禅修。如果不这样,就无法进入涅槃。”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回答佛法问题》特别版,第9册,第16页
说真话需要选择时间、选择对象、选择场合。要看是否合适说真话,如果不合适,可能对我们不利。如果不该说的时候,就暂且不说,留到合适的时候再说。
不要使用粗鲁的语言。虽然我们说的是真话,但如果言辞很粗鲁,会让听的人感到难过,他们会因此憎恨我们。
不要使用挑拨离间的语言,也不要煽动他人发生争执。也就是说,不要诋毁他人,如果我们不诋毁别人,别人也不会诋毁我们,甚至连动物和物品都不会诋毁我们。记住,如果我们诋毁别人越多,我们就越堕落。若少诋毁一点,我们的堕落就会减少。若完全不诋毁,我们就不会堕落。如何嘴巴不坏,但用手去犯偷盗,那也就堕落了。
每一句话都要有益。不要说没根据的话和无意义的话。如果是闲聊对话,那是另当别论,无需计较。然而在真正处理正事时,千万不要让言语变得杂乱无章,每一句话都要是有用。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因为我们的言语而获得快乐。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第30册,第23页
身体是由烦恼、欲望、执着、恶业所构成的。因为我们被困在财富里、困在地位里、困在赞美里、困在快乐里。
那是我的,这是我的,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孩子、我的孙子、我的丈夫、我的妻子,这是我的。我的财产是我的,一切都是我的。 我们从没想过我们会死。
当我们死的时候,那些所谓属于“我的”东西在哪里?死去的人可以带着孩子,带着孙子,带着丈夫,带着妻子,带着房子,带着财产去吗? 用你的智慧来思考这个。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修行》第3703册,书背标语
初学禅定的亲友和佛弟子们,请多多练习安般念(Ana-pana-sati 出入息念),但不要过度强迫身体,也不要过度控制心念。真正修习禅定时,千万不要勉强设定时间。有时我们强迫自己,比如规定要保持一小时的专注,这样会导致心散乱。如果心被强迫,便会开始散乱,无法控制情绪。应当以轻松的方式进行,因为无论是业处、禅定或是内观智,我们都是为了让心感到安乐。
如果问到是该坐着、躺着、站着还是走着修行,答案是四种姿势都可以,视哪种姿势更为舒适安定。坐着的时候也不要过于紧张,可以适当调整。如果盘腿坐不舒服,可以选择坐在椅子上,双腿垂直。或者你可以伸直双腿都行,随自己喜欢。不过,如果是在佛像前,不要将腿伸向佛像 (这对佛不敬),应该将脚伸向朝其他方向。这也是可以的,甚至于躺着都行。总而言之,真正的修行在于训练和保持心的力量。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 Wat Thasung的教诲》第5册
问:每天念一点经文,会有什么功德呢?
阿赞:等等,当你念经时,你的心是处于“近行定”(Upacan Samathi)。念经是一种近行定,会成为夜摩天天神。
第一种是喜欢念经,并将念经作为习惯。第二种是修禅到近行定的阶段。这两类人能在夜摩天居住。天界有六层,但不是任何人可以随便进入某一层,他们有各自的规则。
比如说,警察必须待在警察局,而不是待在寺庙;僧人则要待在寺庙,而不是警察局。这是同样的道理,都有各自的规矩和规则,不是小事。
最重要的事是一天当中,只要心能从烦恼中解脱出来片刻,就像是一滴清净的水滴入瓶中。每天一滴,持续一百天就有一百滴,不久瓶子就会满了。
佛陀用“Tho Kang,Tho kang”这个词来形容,就像雨水一滴一滴地落下,最终能够使容器装满。善行的力量能让心逐渐摆脱烦恼,每天一点点,慢慢地,心境就会被波罗密充满。当波罗密逐渐积累,烦恼就会慢慢消失,清净的状态取而代之。每当功德增加,烦恼就会减少一些,对吧?
每次波罗密再次积累时,污秽(烦恼)就会再消失一点。再积累一次,污秽又减少一些。一段时间之后,污秽将无法再存在。那么去做,心就会很舒适了。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162期,第29页
在佛陀住世的時候,有兩位姊妹。姊姊特別喜歡只布施給她喜愛的僧侶,哪位僧侶她喜歡,她就布施給哪位,因此她得到了很大的功德。那時大多數僧侶都是阿羅漢,因此她所獲功德也很大。
妹妹也想布施,但她遇到了一位阿羅漢,阿羅漢告訴她:「布施給我固然很好,能累積很多功德,因為我是阿羅漢,但即便如此,布施給阿羅漢的功德也比不上布施給僧團。
兩人過世後,各自都升到了天界。姊姊因為喜歡對僧侶的個人布施,所以生在忉利天 (Chan Dao Deng);妹妹由於布施僧團,所以生於天界的第五層 - 化樂天(Chan Nimmanaradi)。妹妹的光輝比姐姐更明亮,外表也更美麗。
有一天,妹妹來探望在忉利天的姊姊。兩人站著交談,帝釋天看到後,心想:「這位天女來自哪裡,容貌如此美麗,光輝如此耀眼,首飾也很精美。」當妹妹離開後,帝釋天叫了姐姐,詢問那位天女(妹妹)的由來。姐姐回答說:“ 她是我的妹妹,來自第五層天的化樂天。” 帝釋天問:“在她做人時,喜歡做什麼善事,才讓她如此美麗,身上的光芒如此強盛?”姐姐回答說:“她喜歡布施給僧團。”
這就是布施僧團的殊勝之處。布施後,往生天界的第五層天 - 化樂天。如果再次投生為人,佛陀曾說過,無論在哪裡,只要曾在一生中真誠地進行過一次僧伽布施,即使所在環境極其貧困,該人也不會再生於那樣的地方。哪一片土地充滿了財富,幸福,物資具足,他就會投生在那邊。
所以,今天所有布施僧團的各位善信,所得的果報如下。第一,死後可生為天女或天神,居於天界第五層;第二,若未來世未證涅槃,無論投生多少次,都不會再貧困;第三,Yak老師說,如果今天的布施是為亡者行之,閻羅王會釋放那些在等候審判的人,但已經在地獄的眾生以及餓鬼是無法釋放的。被釋放的只是那些等待審判的亡者,如果他們的善行較少,罪行也較少,不確定能否升天,就會先等待審判。這種等待的人數有成千上萬,但這些亡者等待的時間很長,因為我們的五十年在閻羅王的領域裡才算一天。但今天他會釋放一些等待的亡者。
請所有善信,在完成布施後,發願將功德迴向給這些亡者,無論他們是親人或不是親人,特別是那些您能叫出名字的親人。如果您能叫出他們的名字,他們就能立即脫離審判,升天享福。若是親人或不是親人,您無法叫出名字,只需在心中默念:「無論是親人也好,不是親人也好,在幸福也好,在痛苦也好,請來隨喜今天我們所做的功德。 「 如果他能隨喜到功德,便會立即脫離遊魂狀態,立刻升到天界。
取自 龍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หนังสือรวมคำสอนธรรมปฏิบัติ》》มปฏิบัติ》》第九冊,第九冊,第九冊
第301-302頁
1988年10月6日,早上8点整,阎罗王邀请我去他的“办公室”(阎王殿),说有急事要处理,但不会多。他说完就走了,那时我正在礼拜着佛,佛告诉我:“去吧,没多少事。不过,是和你有关的。阎罗王会救助一些很难积累福报的罪人。”
于是我心想,阎罗王他救助所有人,但这些只有罪业、没有福报的人该怎么救呢?他既然来找我,佛陀也同意了,那我便按他的话去做吧。
当我到达(阎王殿)时,见到了Noy Kaewdaeng女士和Tana先生,他们两人早已经自在了 (涅槃了),穿着他们平常的服装。Noy Kaewdaeng女士曾是修行者中最早一批渴望涅槃的人。
我问他们:“你们来这里做什么?”
他们回答:“阎罗王请我们来,但我们也不清楚为什么。”
这时,我见到阎罗王,他说:“稍等一下,官员正在带罪人过来。”
接着我看到官员走进一大群人中,几乎走到人群的尽头,才带出一个人。这个人身材高瘦,脸色像是整日酗酒的人。
当她来到后,阎罗王说:“其实还没到审判她的时候,但我看到明天你要去曼谷,那是一件大的事务,可能要耗费很多天时间。而当她被审判时,你正好不在曼谷,所以我提前让她出现在这里。”
我问:“她犯了什么罪?”
阎罗王说:“罪不多,但她经常破戒,尤其是嗜酒成性,而且她还与那些贪污寺庙钱财的人合作,因为她也从中获利。不过,她也有些良知,至少她没有诽谤你,心地也没有跟随那些恶人堕落。
所以,我请你来为她宽恕赦免一些过错,帮她解脱一些罪孽。Noy Kaewdaeng女士和Tana先生的情况也类似,她曾跟随他人诽谤过他们,所以我请他们来为她宽恕赦罪,好让她延迟下地狱的时间。”
我问:“她会被送到哪里?”
阎罗王回答:“她将被送往多个地狱,第一站是第七层地狱。”
随后,她向龙婆及Noy Kaewdaeng女士和Tana先生请求了宽恕原谅,三人一同为她赦免了过错。
我问:“赦免后她会去哪?”
阎罗王回答:“她将等待下地狱的时间,不过她会有30年的人间期限,这期间她会成为游魂。如果她的亲属在这段时间里正确的时机布施,且功德献给她,她就有可能成为天人。如果亲属布施不当,30年后她依然会下第七层地狱。”
我问:“怎样才能算是正确的时机布施呢?”
阎王说说:“应当为持戒严谨的僧团供奉完整的僧侣用品,尤其是从初果以上的圣者,并将功德专门回向给她一个人,这样她便能得救,升上天堂。或者你也可以单独供养一位僧人,但这位僧人必须是一位阿罗汉,这样她才能得救。但若福报耗尽,而她在天界也不再继续积累功德,她便会再次堕入第七层地狱。”
我问:“她还有机会吗?”
阎罗王摇了摇头,说:“这个人愚昧无知,他不尊重好的僧人,而是崇拜那些没有受戒的坏人;即使崇拜僧人,也喜欢崇拜那些不尊重佛法戒律不好的僧人。因此,虽然我为她争取了机会,但她自己无法自救,只能说这是她的业报了。”
我问:“成为游魂后,她还能自救吗?”
阎罗王说:“游魂是自由的鬼魂,不受任何约束。如果她的孩子、配偶或亲人能接受到她的托梦,并依照她的指示做布施,便能积累功德,她就有可能成为天人。但是,她的心很蒙了,我认为她很难摆脱第七层地狱。”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死了后没有消失…那么去哪里了》第125册,第266页
说真话需要选择时间、选择对象、选择场合。要看是否合适说真话,如果不合适,可能对我们不利。如果不该说的时候,就暂且不说,留到合适的时候再说。
不要使用粗鲁的语言。虽然我们说的是真话,但如果言辞很粗鲁,会让听的人感到难过,他们会因此憎恨我们。
不要使用挑拨离间的语言,也不要煽动他人发生争执。也就是说,不要诋毁他人,如果我们不诋毁别人,别人也不会诋毁我们,甚至连动物和物品都不会诋毁我们。记住,如果我们诋毁别人越多,我们就越堕落。若少诋毁一点,我们的堕落就会减少。若完全不诋毁,我们就不会堕落。如何嘴巴不坏,但用手去犯偷盗,那也就堕落了。
每一句话都要有益。不要说没根据的话和无意义的话。如果是闲聊对话,那是另当别论,无需计较。然而在真正处理正事时,千万不要让言语变得杂乱无章,每一句话都要是有用。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因为我们的言语而获得快乐。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第30册,第23页
提问者:“尊敬的龙婆,我顶礼与您的双足。关于您教授的修行法门,我完全背不下来。我是这样做的,一闭上眼(要睡时),我就说‘此时此刻,我请求接受所有龙婆教导的修行业处’,然后就睡着了。”
龙婆:“这样是可以的,是真的有效的。不过,要记得要想到佛陀,不要仅仅想着我。你要知道我所修的法门都是来自佛陀的教导。
“我愿意接受佛陀所教导的所有修行业处和所有的戒律。 ” 然后就心中默念‘佛陀 Putto’,就这样睡去就可以了。”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回答佛法问题》特别版,第10册,第58-59页
我们心的力量要真正保持得好,必须用智慧来训练我们的心,审视真相,让心安住在“行舍智”,也就是以冷静的态度面对一切事物的状态,世界上的身体与万物都是无常。我们要真的如实知道,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
人是无常的,动物是无常的,世间的物质也是无常的。“无常”的意思是不永久。我们要如实地明白这一点,既然万物无常,我们就要接受它的不永久,总是意识到世间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然而,尽管它们是无常的,我们的心却可以做到“常”。心在哪里“常”呢?“常”在于它始终能够遵循自然法则,意识到身体也好,物质也好,凡是在这个世界上诞生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它们最初时生起,中途(经历)变化,最终都走向溃散消亡。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ปฏิปทาของท่านผู้เฒ่า》,第8-9页
所谓的业处就是时常提醒自己。当我们今天醒来时,我们是否有机会去帮助他人、僧侣或是动物。这种时常怀有救助之心的行为,就称为“施随念”,意思是时刻想着给予(布施)。
其次,若各位善信打算去寺庙布施,寺庙里有僧侣。若你想到我们曾为这座寺庙的建设和维护尽了一份力,无论是物质上的大额或小额捐助,或是那些无法捐款但帮助寺庙施工建筑的人,都拥有相同的功德,这被称为“施随念”,是非常大的功德。
接着,善信会想到自己将要前往有佛像的寺庙,并有僧侣驻守,心中想着要礼拜佛像和僧侣,无论僧侣是否在世,都会让你产生一种敬仰的心情。佛陀曾说,这种想法就是“佛随念”,是对佛陀、佛像的追思与礼敬。而对僧侣的思念则称为“僧随念”。当我们想着要去寺庙听法,这被称为“法随念”。
总之,当各位佛教徒想要去寺庙布施时,功德已经从起心动念那一刻开始了。如果一开始心中就充满了善念,这种善业便会降临于行善者。当你想到要准备供品供奉僧侣,这就是“施随念”,是一种巨大的功德。若你想到要去礼拜自己参与建造的寺庙,这也是“施随念”,因为这是对寺庙的布施功德。若你想到要礼拜佛像,这是“佛随念”,此时功德已经产生了。若你想到要礼拜僧侣,无论他们是否在世,这就是“僧随念”。若你想到要听闻佛法,这就是“法随念“。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 第18册,第106页
原初佛慈悲的开示了以下的教导:
不要因他人是否参与布施而感到担忧。不要执着于此,因为这也是一种不好的思绪,或是一种想要获得他人财物的贪心。
即使你并没有将这些财物归为己有,但仍然可说是有想要得到的欲望。这会使你的心因为不懂得满足,而生起渴望的苦。
受施者应当心怀满足,内心始终知足。无论他人是否有来做功德或没做功德,我们都应感到满足。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来参与我们做的功德。不论他人做也好,不做也好,我们内心都应保持平和,心境也会因此而安乐。
佛陀曾问:"混乱的心态与平静的心态,哪一个更好呢?"(回答是:平静的心态更好。)
大多数情况下,你往往难以保持平静。这是因为 Ana-pana-sati(出入息念)的修行较为薄弱,因此经常缺乏正念,无法及时觉知到心。这正是缺陷所在,导致心生不安。因此必须勤加修习出入息念。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引导通往解脱的法》第7册,第54页
特别Apinya Wongthong的法布施
“1988年11月2日,我的两位叔叔来了,大梵天王和奶奶来了,让我去找阎王殿一趟。这一天,阎罗王穿着华丽的丝绸腰带,当我称赞他时,他转过来微笑着说:‘正在严肃的审问’。当我们到达那里时(阎王殿),所有的天神都穿着红色的衣服,只是佩戴的宝石数量有所不同。有些天神全身红色衣服上没有宝石,而有些则佩戴了许多宝石。今天,大量的高级天神到场,特别是大梵天王或天帝因陀罗到来时,天神的服装上会佩戴宝石。当大家都准备好后,判官,宣布:“今天没有送往天堂的,都是因罪孽深重而下地狱的”
第一个被审问的是一位高职大官员。这位大官生前身材高挑、皮肤白皙、面容美丽、鼻子高挺,看起来不像是泰国人。
地狱官员报告她的罪行如下:
“这个人之前是一位身居高位的统治者,起初是为了国家的繁荣而工作,但她为国家服务的方式违背了善业法则。例如:
1. 教唆统治者侵略其他国家,导致大量战争和死亡。当夺取领土后,战死者及其家属只得到少量的奖赏,而统治者及其党羽则安享荣华。
2. 她随心所欲,纵情于欲望,任何她想要的她都必须得到。
3. 她的演讲技巧虽然好,但演讲里很难找到真相。大多数时候,她像一个不太令人喜悦的政治家,理由虽然好,但未必令人喜欢她。
4. 她经常饮酒以及有许多其他恶习。
听完这些,阎罗王问她:‘地狱官员所说的这些全都是真的吗?’她低头不答。
阎罗王便不再提她的罪行,而是问:‘你在生活中有没有施舍过?’ 她沉默。
阎罗王又问:‘你是否曾经通过帮助他人工作而施行慈善?’ 她仍然沉默。
接着阎罗王问:‘你是否曾想过帮助他人使他们幸福?’ 她依然沉默。
阎罗王问了三遍她都没有回答,于是就命令地狱官员:‘我的职责已经完成,将她送到地狱法官Nirayaban那里,从今往后就由他处理。’
地狱官员就把她带走了,阎罗王让我跟着她去观察。结果发现,地狱法官将她送到莲花池。在她被投入进去池之前,莲花池的样子是清澈的水,盛开着美丽的大莲花,莲叶围绕着花朵非常美丽。过后,地狱法官抓住她,并把她丢下去莲花池里。
当她被抛入莲花池时,脚部下沉到莲花里,直到膝盖;头部下沉到莲花里,直到脖子。此时,莲花变成了铁,水变成了火焰,火焰没有明显的热度。莲花的叶子变成了长矛,随时准备刺穿她的身体。她的身体变成了像铁一样被火焰烤炙,发出红色的光芒,尖叫声非常响亮,因为莲花的花瓣上有小缝隙,所以声音可以传出来。这个地方被称为‘地狱第五层’,名为‘大烈火地狱มหาโรรุวนรก。’“
我问阎罗王:“她的罪孽如此深重,她要在这里待多久?”
阎罗王说:“她必须在地狱这里待8000年。当这段时间满了后,还要继续下到更多层地狱。当已经有十位佛陀成佛了,才有机会从鬼变成阿修罗,从阿修罗变为畜生,然后必须在经历身体受害的命运几千辈子,才能结束这些罪业。”
我问:“会出生成什么国家的人?”
他说:“那是让人烦恼的国家的人”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死后没有消失…然后去哪了?》第340页
由Punyanuch Khajonnithiphon 女士摘录
-作者:龙婆Lersi Lingdam
……………………
观音菩萨已经放弃了成佛的愿望。
提问者:有人问我,孩子我的家里什么都有,佛像、法像、僧像,神像什么都有。有人建议说,如果供奉观音菩萨,会让家里更加繁荣。于是孩子我买了一尊观音菩萨像后,但不知道应该要放在哪里好,放在佛陀旁边,又会看到她是女性 (觉得女性不适合在佛陀身旁)。要再买张新桌子(佛台)也没钱了,请求龙婆帮忙指点一下摆放的方法吧?
龙婆:不需要专门摆放,你也将她挂起来,挂在脖子上也可以 (龙婆笑)。可以买一张小小的桌子,或小小的凳子。如果要放在佛台上,那就放得比佛像低一点,低一点没关系。因为观音菩萨实际上,最初就是菩萨了当她还是女性的时候。然后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后,接近了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再接近一点时,波罗密开始变成究竟波罗密,于是她放弃了成佛的愿望,现在她已经证得阿罗汉果,进入涅槃了。
提问者:观音菩萨不是弥勒菩萨吗?
龙婆:不是…这是两位完全不同的菩萨,相差甚远。弥勒菩萨即将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观音菩萨还没有到这个境界。其实之前我也是这么想的,在真正见面后才明白。在书上寻找生涯/记载是不可靠的,根本找不到人。
提问者:龙婆,在中秋节的时候,大家都会祭拜观音菩萨,菩萨真身会来到吗?
龙婆:有神通,如果以虔诚的心去想她,就会立刻出现。
提问者:如果全世界一起拜的话呢?
龙婆:不要忘记神通力呀。在全世界的同一时刻,她会去与每一个人相见。即使语言不同,谁需要(求)什么都可以。
提问者:说到语言的问题,当华人念经时,华人是伊斯兰教,念伊斯兰经。基督徒念基督教的经。那么死的时候,有可能进入夜摩天吗?
龙婆:不要忘了,很多华人其实信奉佛教,藏传佛教的华人也会去夜摩天。所以我们有华人的夜摩天、伊斯兰的夜摩天、基督徒的夜摩天。大多数华人信仰的是大乘佛教,和我们差不多。至于穆斯林我不太确定,因为我上去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穆斯林。
如果是基督徒有机会进入欲界天,例如耶稣基督就居住在忉利天,实际上他在兜率天,不过,耶稣的力量,他自己的力量也好,在教导弟子的力量也好,能够到达欲界天。但不是梵天,基督教的信仰没到达梵天。但是伊斯兰教不知道(教授)到达哪里了,因为我从未在上面见过。
摘自《龙婆回答佛法问题》特别版,第七册
................................................
在《Uttum Parik 经 (อุทุมพริกสูตร)》,修行者尽心尽力,放下烦恼。佛陀教导了修心的初步方法。初步修行的要求约有60项。如果我们认真思考,其实可以归纳为两点:
1. 不要在意他人的行为,不论他是好是坏,那是他的事。重点是我们是否做得正确而已。
2. 不要为了炫耀而修行。仅此而已。
总结为这两点,而佛陀教导了大约60项要求。如果我们只是能保持这两点心态,佛陀说,这只是他教导中的“善行中的微末部分”而已。
若我们仍然抱着“他不如我”或“我不如他”的心态,连善行中的微末部分也难以达到。这是真的,佛陀为我们设立了标准,不要认为某个寺庙不如我们,或我们的寺庙不如他们。你是用什么去衡量的呢?如果心中仍有这种比较,那么心性已然堕落。而一旦心性堕落,再如何努力也无法真正进步。
修行时不要像“大象进家门那样抬着鼻子”,意思是在修行中不要炫耀给别人看,不要为了让别人看到而打坐。坐在那里给来往的人看,是一种烦恼,毫无益处。打坐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烦恼,但炫耀本身就是一种烦恼。这是佛陀所禁止的。
如果能够保持这种纯正的善行,那么这仅是佛陀教导的“善行中的微末部分”。至于“善行的外壳部分”,佛陀在四个时段中阐述了:
1. 佛陀将其与五戒相比较,即我们不会亲自破坏戒律,不会怂恿他人破戒,也不会因为他人破戒而感到高兴。
2. 不会成为五盖的奴隶,即不沉迷于美色、优美的声音、芳香的气味、美味的食物、异性的触觉。在修行中没有愤怒或仇恨,不会因外界的声音而让心散乱或烦恼,不会在修行时感到困倦,也不会怀疑修行的成果。
3. 心必须广泛慈悲,即对整个宇宙充满爱,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整个世界上没有谁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有人宣称要与我们为敌,那也是他们的事,但我们不会视他们为敌。我们不会嫉妒他人,看到别人得到好处,我们也会为他们感到高兴,并跟随他们做好事。如果有什么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我们将保持平静,不让内心随着事件的变化而波动。
如果能做到这一切,说明我们已经达到了佛陀所教导的“善的外壳”。仅此而已,已经是完全进入禅定状态了。五盖是初禅的敌人,而最后的四梵住则是维持戒、定、慧的关键。这四梵住极为重要,此时的心境已是禅定的正常状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便达到了真正的禅定状态。
接下来如果继续这样修行,就能够生起宿命通Puppeniwasa-nusati-yan,也就是能够回忆起前世的能力。此时,便达到了佛陀所教导的“善的精髓”。之后,还能够生起天眼通 Thippacakkhu-yan,生死通Cutupata-yan。只要看到一个人,就能立刻知道他前世来自哪里,听到一个人的名字就能知道他去世后去了哪里。这个时候,便达到了佛陀所希望的善的核心。
若能够达到这种程度,并且心达到熟练的状态,再修行内观智,如果波罗密圆满,力量足够强大,便能在7天内证得阿罗汉果。如果心力中等,则在7个月内证果。如果你非常懒惰,则在7年内证得阿罗汉果。
摘自 龙婆Lersi Lingam Wat Thasung
《龙婆回答佛法问题》特别版,第一册
“我们的心若能倾向于世尊佛陀的任何一个修行方法,并坚定的发愿,我们会真诚的信受实行。如果今生还没有机会实现目标,不论离阿罗汉还有多少,来生再经过一世的修行,就会达到成果。”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第71册,第62页
必须努力将佛像的影像铭刻在心中,无论观想在胸口、脑海里、额头上,或者随你意愿在外面都可以。每次想到佛像时,就会清晰地看到,且心情愉悦,尤其是当能看到佛像如同水晶般闪烁时更好。应该要去训练心,让它不断地观想看到佛像的光芒。刚开始可能无法看到光芒,可以用黄色或白色的光来代替。每当想起它(应指光芒),佛像就会立刻显现出来。
看到佛像是一个观察或测量的工具,是一个“基准”,用来衡量我们心中佛像的清晰程度到哪里了。无论我们身在何处,看到的图像也应当同样清晰。这是一种衡量标准,需要不断练习和保持。这是一个长期的练习,不能忽视或偏离。在工作、生活、睡眠、行走中,都要常保持心中有佛像的影像。这样,禅定就不会衰退,心也会保持明亮稳定。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佛法解脱》第380期,第15-16页
“想成为我弟子的人不需要特别得到我的许可,即使我们从未见过面,你也可以成为我的弟子,只要你按照以下方式修行:
三级弟子:尽力持守五戒,虽然偶尔可能有所疏忽,但尽力做到最好。这样的话,我就会收你为三级弟子,也就是最小的弟子。
中级弟子的品德如下:常常能持戒清净,努力保持心在适当的禅定状态,日常生活中不违反戒律。这样的话,我会收你为中级弟子。
一级弟子的品德如下:日常完全持守干净的五戒。尊敬佛陀、法和僧,对他们的善行德行毫无疑问,保持着坚定的心态。愿意在此生中达到涅槃,努力放下贪、嗔、痴。
如果能够按照上述的方法修行,不论我们是否见过面,不论你是否请求过成为我的弟子。如果你有想要成为弟子,我想请你知道,我已经自愿接受你成为我的弟子。”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尊敬的Luang Pho Phra Rajbrahmayan的传记》1984年12月25日
龙婆为弟子所发的誓愿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E8Aa2RyHY3i2VvGk/?mibextid=oFDknk
龙婆对弟子的一番话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Bi2WnyH85zujCFAW/?mibextid=oFDknk
如果我们曾经无意中对佛陀、佛法、圣僧有所轻慢或冒犯,我们可能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特别是如果我们曾冒犯过圣僧,这会是非常严重的。
自己个人向圣僧请求宽恕并没有用,因为必须直接向尊贵的佛陀请求原谅才可以。对圣僧的轻蔑和冒犯,即使他未曾出家,他仍然是真正的圣僧。(佛陀称赞那些断除三结的人为僧人,即使那个人是居士,即使他仍然是居士,佛陀也称其为“僧人”。)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无论有没有老公妻子、儿女,这些都不是判断他们是否是圣者的标准。就像尊贵的Samawadi夫人一样,她也是圣僧之一。
而我们可能偶然间看到某一些人,觉得这个人看起来个性不讨喜、不值得尊重,因为大多数圣僧都是有“开”的性格(类似于坦率,友善,随和等等的意思),所以我们可能会无意中对他们不敬。这样的话,过错就会变得严重了,并且会阻碍我们自身的善行。因此,对圣者的请求宽恕原谅,必须直接向佛陀请求宽恕才可以。
因此,对于那些已经获得Manomayitthi (一种神通)的人,此时应直接向佛陀请求宽恕。而对于那些没有Manomayitthi的人,应当专心祈求佛陀的波罗密,请佛陀来到我们眼前的这尊佛像中,然后衷心向佛陀请求宽恕,心中默念如下:
“如果我曾有意或无意,由于无知而对佛陀、佛法或圣僧有任何轻慢或冒犯,恳请尊贵的佛陀宽恕我,从今天起直到我成就涅槃。” 诚心去做。
现在不要忘记,获得Manomayitthi的人,就专心向佛陀,看到自己坐在佛陀的面前。对于没有Manomayitthi的人,就想象此刻尊贵的佛陀就站在我们面前,我们坐得很靠近祂,然后心怀恭敬地拜下在佛陀足前。用巴利语祈求宽恕,请求三宝的宽恕。
Namo Tassa Bhagawato Arahato Samma-Samphuttasa (3)
Sappang Aparattang,Kamma-thame Pante,Ukasa Tawa,Rattaye,Nakatang
Sappang Aparattang,Kamma-thame Pante,Ukasa,Khamami Pante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晚课祈祷》第134-135页
点开Wat Thasung的官网就可以随着龙婆的录音带,跟着龙婆的带领向三宝请求宽恕 http://watthasung.com/
龙婆:在这里的第一个晚上 (1986年10月3日),希瓦利尊者 (Phra Sivali) 过来告诉我,现在已经到了该互相帮助的时刻了。
如果后辈子孙们想求愿,就供奉一锅饭和一锅菜。当有人想问是大锅的还是小锅时,尊者说:“不要多问,大锅小锅都可以,穷人就供小锅,富人就供大锅;有时候穷人也供大锅,而富人因为舍不得钱,就供小锅。”
:那么,这个锅也要供奉吗?
“只供饭和菜就可以了,如果要连锅一起供奉也可以,就像刚刚那样。”
(意思是,供奉完后,可以把锅带回家,但如果你想把锅也一起供奉捐赠给寺庙也是可以。)
阎王告诉我:“这位尊者是财富的化身,为什么不告诉后辈子孙们也一起做功德呢?每人一泰铢或六分钱都可以。”
所以我建议,如果你们要祈求希瓦利尊者的庇佑,但不擅长煮菜,也可以给厨师一些钱,多少钱都行,很多或很少都可以,或者在市场买五泰铢或十泰铢的菜也可以,这就是希瓦利尊者的意思。
还愿时也一样,供奉十分钟,然后再把食物供给僧人。
这是因为希瓦利尊者说,#需要供僧的功德来作为额外助力,#因为供僧是致富的因缘。
总而言之,无论是龙婆也好,希瓦利尊者也好,还是“龙婆Khanom Jin”都好 (Wat Thasung前主持),所有的圣者、梵天和天神都满怀慈悲,都会尽力帮助的,因为财富很快就要涌动起来了。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 第69期,第51-52页
为方便理解,本文经摘改,原文可看: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4492400576/posts/952616583564746/?app=fbl
如果心念专注于涅槃为目标,当开始生病时,即使在病情恶化的过程中,身体可能会剧烈抽搐,然而心却不会动摇。如果心进入了禅定,保持专注于一个目标,当我们死去时,身体会消亡,但心却不会消亡。心会寻找去处,活着时若一直专注于涅槃,死后它也会去到那里。
如果人还未死亡,心仍与身体相连。感官属于神经系统的工作,神经可能无法运作,但心依然能继续运作。对于那些处于昏迷状态,失去知觉的病人来说,神经系统超出了心的控制,导致他无法控制神经,这就是身体抽搐的原因。
这种昏迷状态在医学上被称为 "昏迷",古人称之为 "Trithut"。虽然神经系统不工作,但心仍在运作。虽然他们听不见讲话,因为神经不接收声音,但心仍保持清醒。刚开始生病时,如果心牢牢抓住某种目标,它就会一直坚持下去。我已经见过很多这样的例子。
因此,如果我们让心记住善法,它就会一直记住。早上时心态设定好善法,心就会记住善法一整天。(例如早上醒来就忆念佛法僧,告诉自己要守五戒,四无量心等)
佛陀因此教导我们修习十种随念法,而其中最好的就是"涅槃随念"。时常将涅槃作为目标,然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必须具有佛陀的心性。佛陀心性的人是智慧之人,不智慧的人学再多也不会接受。
早上时不一定要打坐,只需将心专注于佛、佛、僧、梵天以及所有天神,乃至所有有恩德的尊者。
祈请他们作为我们的见证人,我所做的一切,无论在过去、现在或未来,我不求其他,只求一件事,那就是涅槃。
心专注于涅槃为目标,仅此而已。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父亲教导孩子》金封面,第267-268页
提问者:“叩拜尊敬的龙婆,我想向您请教一点问题。就是在Soi Sailom (地方名),他们供僧时,总是随喜功德,我因为没有空闲,就这样说:‘白天黑夜四天四夜,我全都随喜功德。’ 这样随喜会有功德吗?
虽然我持守五戒清净,但内心却总在争论说自己还不清净。两者互相争论,这样的情况导致我的善行无法进步。请求隆波慈悲开示我一次吧,这些争论每天都在我心里发生。”
龙婆:“这样吧,拿一根棍子,如果找不到,就拿打辣椒的木槌,很容易找到的。如果一争论就敲头一下,再争论就敲头一下,之后它就不会再争论了……因为疼。
我们思考一下,有没有故意杀生?无意间让动物死了的话,戒并没有破,对吧?
有没有故意偷拿别人的东西?
有没有故意夺取别人的爱情? 有没有故意说谎?
有没有故意饮酒或吸毒?
如果没有这些故意行为,那么你的戒并未破,不要相信那些念头。
这是不善心念,称为烦恼魔 kileman,这很重要,它会引起担忧。按照我说的做,不要相信那些念头。遇到烦恼魔时就会变得麻烦。如果能够识破它,事情就好办了。修行中总是存在障碍的,这就又是一个例子。”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佛法解脱》 第11年 第109期 2533年3月 第7页
如果刚刚确诊患病,龙婆建议这样做:
1. 把佛像、袈裟、衣物、食物及必需品带给病人看,并让病人发愿说:
“愿将这些供品供养给佛教僧侣,将所有的功德回向给病人的冤亲债主,愿他们接受并原谅病人。”
然后,家属将所有物品供养僧侣作为供僧法会的一部分,病人看到佛像和做了功德,心情会感到舒畅。
2. 如果想更好些,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意,随缘将钱交给病人,并让病人发愿说:
“这笔钱愿用来清偿从过去到现在的僧团债务,不论曾经有意或无意地拿取僧团的物品。”
3. 在病人卧病期间,应将佛像摆放在病人能清楚看到的地方。不要摆放在病人看不到的地方。只要病人睁开眼,就能立刻看到佛像,这样病人的心思就会集中在佛上,心情会变得平静,帮助缓解痛苦,若死时,也不会堕入地狱。
4. 如果病人病得很重,感到极度痛苦,最好简短地提醒他们忆念佛陀。如果你的建议太长,可能会让他们感到烦恼。
5. 如果希望病人去世后进入涅槃,可以教他们默念“涅槃是幸福(Nippanang Sukang)”。
如果希望阻止他们堕入地狱,可以教他们默念“佛陀(Putto)”。简短说明,不要说太多。
6. 如果病人无法念诵,那就让他们专注于某一尊佛像,或者忆念僧侣也可以。
不要说太多,因为此时病人感到极度痛苦,太多的言语会使他们更加烦恼。如果病人的眼神飘忽不定或模糊半关,就不要多说了。
** 因此,指导临终病人时一定要格外小心谨慎。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死后没有消失..然后去哪里了?》第354页
接下来要讲的是忆念僧众功德的禅修业处。所谓忆念僧众功德的禅修业处,意思是以僧众的功德为忆念目标(僧随念)。
这里提到的“僧众”,佛陀并没有强调剃发或穿上“黄色袈裟”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认为剃发和穿袈裟是最重要的,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僧众。
实际上,忆念僧众的功德是指念头集中在僧众的“德行”上,这意味着我们应当专注于那些让人成为僧众的德行,而不是说一剃发一披袈裟就成了僧人。刚出家时,我们称之为“名义上的僧人”,并不称其为真正的“僧人”。名义上是僧人,但不是真正的僧人。
这些名义上的僧人处境艰难,因为他们必须非常谨慎。如果违反了佛法和戒律,将会面临严重的后果。
🔸成就僧人所需的德行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什么样的德行让人成为真正的僧人?如果我们只是随便讲些表面的定义,也就还算听得过去。
但我们最好还是关注实际的定义。是什么样的德行使人成为僧人?佛陀赞扬了哪类人作为僧人?我们可以通过经典了解。
佛陀称赞那些断除三结的人为僧人,即使那个人是居士,即使他仍然是居士,佛陀也称其为“僧人”。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42年,第483期,2564年6月,第64-65页
#听僧说
提问者:"Phra Angulimala 央掘魔罗尊者,杀人收集手指也是业力法则吗?"
龙婆:"这也是业力法则。在投生为人的这一世之前,他曾是一头野水牛。后来他被一千多个人打死。在临终前,他睁眼看了看,说:‘你们人那么多个,我就一个人,这么多人联合一起杀我,如果有来世,我也要报复你们。’这是预先定下来的业了。
... 转世后,他被父母取名为Ahing Sakka Kuman อหิงสกกุมาร,意思是‘不伤害人的孩子’。他天性聪慧,人非常善良,后来父亲送他去学习文科。然而,由于他的善行,被同门弟子欺负陷害,煽动老师设下陷阱让他去学习“Wisanumon”,但有一个条件是必须先杀一千个人才能学习。
于是,他答应了这个条件,通过杀人来完成任务,每杀一个人就割下一根手指。当目标只剩一人,如果再杀一个人就能完成任务,而这个对象就是他的母亲。
佛陀了解到,如果“Ahing Sakka Kuman”杀了母亲,将犯下“无间罪”,将无法获得解脱。但因为佛陀的极大慈悲心,为了让善人继续保持他的善行,不让恶行继续入侵并累积,所以佛陀前去拯救他。
(当时佛陀出现,于是他将行凶目标转移为佛陀。此时,佛陀展现了神通。尽管他全力奔跑,仍无法赶上以平常步伐行走的佛陀。他感到奇怪,因为过去无论奔跑的马车,大象,老虎他都追得上。
最后,他大声吼叫佛陀:“比丘!停下来!停下来!”。佛陀回应道:“Angulimara,我已经停下了,而你呢?你该停下来了。”
Angulimara对佛陀说:“比丘,你明明在行走,却说你已经停下了,而我明明停下了,你却说我还没有停下。请问,你所说的‘停下’是什么意思?而说我的‘还未停下’又是什么意思?”
佛陀答道:“Angulimara,我已经停止了杀生,而你还没有停止。因此,我说我停下了,而你还没有停下。”阿毗摩罗听到这话,心中感到深深的悔悟。)
由于善业的果报显现,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跑去顶礼佛陀。后来,他向佛陀请求出家,并最终成为了阿罗汉。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回答佛法问题》特别版,第3册,第54-55页
提问者:"龙婆,您好。我曾读到一个关于业力法则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叫Daeng的人,他对父母不孝,甚至曾经打骂他们。结果当他自己有了孩子后,他自己的孩子也有类似的行为。这应该是Daeng的业报吧,但我觉得Daeng的孩子也有相同的恶业,对吗?"
龙婆:"这并不是恶业。" (?)
提问者:"那么业力法则会如何发挥作用呢?"
龙婆:"Daeng不孝顺父母,打骂父母,Daeng的心性邪恶,因此...必定有性格恶劣的孩子投胎到他家里。
也就是说,大多数孩子投胎需要和父母有相同的信念、相同的布施、相同的智慧、相同的戒律,和父母相近,才能投胎到那个家庭。
... 但恶业会在不同的时段显现。有时孩子小时候是好的,长大后可能会有一段时间变得恶劣。这意味着在某个时刻,过去的恶业影响了他的心。
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他可能晚年变好,因为在早年时,父亲和母亲都品行恶劣,然而,他可能还具备着善的品质。因为在他出生那个时期,不善业先显现,而善业的果报可能会在之后才显现。"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回答佛法问题》特别版,第3册,第54-55页
魔王Phraya Mara Thiraj 是第六天 "他化自在天"的天神,真正的名字是"Thao Malai"。他和佛陀有着相似的愿,都是发愿成佛的。
事实上,他曾是佛陀的朋友,在过去的一世里,他们都曾是马夫。某天下午,一位独觉佛的泥屋出现裂缝,需要用草混合泥土修补。佛陀献了一束草后,魔王站在一旁没有行动。佛陀想到他的朋友(魔王)距离很远,想为朋友献草,但不确定朋友是否愿意,如果朋友不愿意,可能会责备独觉佛,这样会很麻烦,因此佛陀没有代替朋友献草。当朋友晚上回来后,向佛陀讲述了这件事,魔王听后非常生气,指责朋友只想自己成佛,并决定从此以后作弄他。
在佛陀即将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前,魔王观察着悉达多太子,担心如果他成佛,可能会教导所有人走向涅槃,自己将无法再有弟子可教。因此,魔王便设法阻挠佛陀的成就。然而,佛陀知道这一切,因为他们曾是朋友。魔王的本意其实是好的,他也希望能够帮助众生解脱,但他担心佛陀会将所有人带到涅槃。正因如此,当魔王作弄佛陀时,佛陀并未对他采取任何报复或惩罚的行动,只是任由他多次捣乱。
在佛陀决定出家前,魔王站在他的路上阻拦他说:“悉达多,你为何要去出家?再过七天,你就会成为转轮圣王,统治整个世界。”
然而,佛陀并未改变决定。当佛陀即将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时,魔王再次作弄他,派出自己的女儿前去诱惑,后来又轻轻拍打佛陀的身旁,试图让他睁开眼睛,并说:“喂,跟我来吧!”想要激怒佛陀,但佛陀没有动怒。
在佛陀成道之后,魔王继续作弄他的弟子。有一次,魔王掐了罗睺罗的腿,导致他在佛殿前大哭。佛陀对魔王说:“魔王,你认为掐痛了指甲就能让肉体受伤吗?这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我们已经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指甲和肉体比喻五蕴和心)
后来,魔王继续以各种方式作弄佛陀。最后一次,魔王变成了一位年轻俊美、肤色微黄的男子,前来拜见佛陀,并对他说:“乔达摩沙门,在您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那天,我们曾劝您入涅槃,但您拒绝了。您说只有当四众弟子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 齐全时,才会涅槃。现在,四众已经齐全,您可以入涅槃了。”
那一天正值万佛节,时机刚好。佛陀于是观照了五蕴,决定舍寿,并宣布:“从今天起三个月后,我将在拘尸那拉城的双娑罗树间入涅槃。”
之后,佛陀只教授戒律、禅定和智慧,身体因病情逐日衰弱。魔王依旧居住在他化自在天,后来他也放弃了成佛的愿望。
有僧人曾问佛陀,为什么不直接消灭魔王。佛陀回答说:“那不是如来的职责。当如来涅槃后,(魔王)将会有一位名为乌巴库尊者(Phra Upakut)的对手出现。”
后来,阿育王为了弘扬佛教,建造了84,000座佛塔。阿罗汉们聚集在一起,寻找能够应对魔王的人。于是,他们派遣一位有神通的沙弥去邀请居住在海中修行的乌巴库尊者来对抗魔王。最终,乌巴库尊者成功地降伏了魔王,从此魔王再也没有作弄任何佛陀的弟子了。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父亲教导孩子》第507-509页
提问者:"恭敬地礼拜尊敬的龙婆,我的名字叫Phonrat Chokjitsamphan,目前居住在澳大利亚。龙婆,弟子虽远在异国他乡,但经常有机会阅读《佛法解脱》这本书。现在有一些疑问,想跨洲请教问题如下:
问题1:关于观察生灭,该如何进行观察呢?恳请龙婆赐教。"
龙婆:"咦!我说的他能听到吗?我回答了,他估计听不到吧?
(当时是善信寄信询问,龙婆通过寺庙专用电台回复。所以龙婆才会疑问远在他乡的善信要怎么听到龙婆的回复)
观察生灭啊?那要怎么观察才好呢?这样吧,咱们已经出生了,接下来剩下的就是死亡的时间。去看别人或其他动物吧,他们出生后最终都死去了,我们也一样,出生后不久也会死亡。就这样看吧,去看经书是看不到的,必须实际这样去看。在实际修行中,他们就是这样看的,而不是依靠经书。"
提问者:"问题2:要如何用智慧和心态去观察身体,才能看到它是污秽不净的呢?"
龙婆:"不需要太多智慧和心态,只要观察食物就行。我们不是常常挑选食物吗?可一旦变成粪便排出时,我们看都不想看。这些粪便都来自身体里,所以身体里的东西全都肮脏,不是好东西。比如血液,我们希望身体有足够的血液,对吧?可一旦血流出来了,我们就厌恶它。还有嘴里的口水,含在嘴里没问题,但一旦吐出来,我们就不愿碰它了。这就表明,身体内部没有什么好东西,只有肮脏而已。这并不难理解。"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回答佛法问题》特别版,第10册,第99-100页
龙普度非常重视修行和禅定,他说:“如果不要修行,成为灰烬比较好。”
在早期,当他所建的修行大厅尚未完成时,他慈悲地将自己用来做早晚课的私人房间提供给弟子和有意修行的人作为集体修行的场所。这被视为龙普度的一种大慈悲。
对于经常去拜见他或有机会听他讲法的人,可以看到他劝导他人修正自身的思想。
例如,有一天,有弟子向他批评其他人,把他们说成是问题和困扰的根源,而龙普度并没有随声附和,而是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他劝告说:“我们无法改变别人,能够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改变外在的是世间的事,而改变自己则是修行。”
虽然龙普度对他所加持的圣物力量表示了认可,但他更强调的是修行本身。
正如他所说的:
“要真正更好的东西就是,Phuttang, Thammang, Sangkhang Saranang Gachami (皈依佛、法、僧)这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这句话似乎证明了: 修行才是最宝贵的护身符。
因为即使佩戴了由高僧加持的圣物,也不一定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平安幸福。毕竟,每个人都无法逃避自己所造的因果。如他所说:“圣物之上,是因果”
摘自 龙普度 Wat Sakae
《点亮心中明灯的僧人》,第6~7页
提问者:“那些曾与龙婆一起行善的人,也就是追随龙婆的善信,做了很多善事。龙婆曾说,供养僧一次,能获得种种功德,甚至会变得非常富裕,对吧?
但为什么呢?有些人在今生并不富裕呢?有些人贫穷,有些人遇到各种问题和障碍。这是否与‘因供养僧而富有’的说法相矛盾呢?”
昭坤回答说:“让我们谈谈龙婆Lersi Lingdam吧。我们都知道,龙婆在最后一世降生时是什么样子。他曾提到在成为现世的僧人身份之前是一位大人物,大规模的支持过佛教。他也说过,他曾经做过国王,也当过富翁。
但我们的降生并不是因为功德耗尽,而是因为要继续修行,累积功德波罗密,故此我们可以选择降生的地方。
因此,他选择了一个农民家庭降生,父母虽不富裕,但并不持邪见(是相信佛法的人)。因为他的功德并不是耗尽的,他本来可以选择降生在富翁家族,但是他选择降生在一个温饱有余但不持邪见的家庭,都是因为这更有利于去修行。他选择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修行与累积波罗密。
降生在富裕家庭可能会让修行累积波罗密的进程大大减慢,甚至无法去修行。(例如父母不轻易放手让孩子去出家,要去孩子需要学习各种商业知识,继承家业,无暇修行。)
因为今生的降生,是为了修行至最后一世,这样我们自己修行,累积波罗密就更容易了。
现在你应该明白了吧,如果今生贫穷,不要灰心丧气,因为我们降生是为了修行功德,累积波罗密,最终达到涅槃。
因此,无论哪一方面的波罗密还不够圆满,我们都要补足。
摘自 昭坤Chat
《佛法解脱》456期,3月刊
内容为方便理解,经修改,原文请看: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qjrSXaJTNMot1isK/?mibextid=oFDknk
在这里坐着的这些人,99.99%的人曾经都是天神或梵天。如果没有当过天神或梵天,是不可能这样坐在这里的。如果来自恶道的人一听到关于功德的事情,马上就会感到头痛,坐着都会觉得热。这是真的,并不是随意吹捧或赞美,这是事实。
如果你没有很好地当过天神或梵天,你是不可能这样挤在这里坐着的。这种坐着的方式没有人付钱让你来,反而还会耽误工作时间。尤其是如果要专心修行内观禅修,那就更加不容易。如果只有初级波罗密 (Barami Ton),是绝对没有办法做到的。
如果真的只有初级波罗密,根本没有机会坐在这里。没有人会阻止你,但你自己也无法坐下来。只有那些具备从中级波罗密(Upa Barami) 以上波罗密的人,才能坐下来修行止观和内观。
如果修行达到中级或高级波罗密(Porramattha Barami 亦称究竟波罗密),才能够有足够的功德力量坐着进行禅修,并进一步增长禅定的力量。因为他们的功德力量非常强大。如果像初级波罗密那样力量薄弱的人,是无法做到的。
如果你具备中级波罗密,你会满足于世间禅、四禅、八定、五种神通和三明中的两种都能圆满做到,但如果有人邀请中级波罗密的你去涅槃,你会觉得自己无法做到,因为力量不够。
至于具备究竟波罗密的人,起初可能不理解涅槃的意义,但随着修行的深入,会逐渐理解并只渴望涅槃。这些人被称为接近涅槃的人。总之,能够这样坐着修行的人,必须具备两种波罗密:中级波罗密或高级波罗密。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379册 第46-47页
提问者:愿这供奉地毯的功德,成为通往涅槃的道路。但是在到达涅槃之前,求龙婆保佑孩子我能做生意发财富有。
龙婆:嗯…真是聪明!我们必须修行像Phra Tissa尊者那样。他曾经供养过舍利弗尊者,来世变得非常富有,并成为阿罗汉。 想要涅槃也要想要富有。 如果不富有,心不安宁,入涅槃就难了。
那么,渴望富有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做功德时祈求涅槃,这其实就是成就富有的根源,不必刻意去想要富有。而能入涅槃的人必须是富有的,否则无法入涅槃。
知道是什么富有吗?富有道德,富有满足感。
能入涅槃的人,所有事物都会感到满足。他们贫穷时也满足,富有时也满足。 就像Suppa Phutta Kutti (以下简称他为苏婆),他曾是一个乞丐,而且患有麻风病。听完佛陀的一次开示后,成为了初果圣者。
当初果的境界显现时,满足感随之而生。
第二天早上,他想去拜见佛陀。如果佛陀知道他是乞丐且患有麻风病,佛陀一定会很高兴 (因为即使他贫穷患病也能证果成为圣者,这会给大众树立很好的例子)。吃完早饭后,他就打算去见佛陀,向佛陀报告他的情况。
而帝释天想测试他,心想:“这个人真的成为了初果圣者吗?”
于是,帝释天从天宫降下,现身来到苏婆面前,并问他:“苏婆,你要去哪里?”
苏婆回答说:“我要去拜见佛陀。”
帝释天问:“你去拜见佛陀做什么?”
苏婆答道:“我要向佛陀报告我已经成为初果圣者了。”
帝释天想试探一下他是否真的成为初果圣者。
其实,这并不复杂,初果圣者的品质就是:
1. 对佛陀有坚定的信仰。
2. 对佛法有坚定的信仰。
3. 对圣僧有坚定的信仰。
4. 遵守戒律。
初果圣者的特质就是这些。
帝释天问道:“你真的成为初果圣者了吗?”
苏婆回答:“是的。”
帝释天说道:“那好吧,我要你说一些话,你要照着说,但不要有意去想。”
苏婆问:“你要我怎么说?”
帝释天说: “‘佛陀不是佛陀,佛法不是佛法,圣僧不是圣僧。’ 只要你能这么说,我就让你从麻风病中康复,并让你成为美貌之人,恢复你以前的财富,今天就让你成为大富翁。”
因苏婆对三宝有着坚定的信仰,听了这些话后非常的不满。
苏婆指着帝释天说:“滚开,帝释天!你以为我是穷人吗?我穷的是世间财,但世间财之外,我非常富有!因为我对佛陀、佛法、圣僧有着坚定的信仰!”
帝释天终于对他生起了信心。
能入涅槃的人会有满足感,乞丐也会有满足感。
提问者:呃……这听起来有些奇怪,我听完有些心慌,我还没有满足呢。
隆波:哦!每个人对自身的境遇都应感到满足,而满足的程度因人而异。
1. 富人应对自己的财富感到满足。
2. 施主们应对自己的善行感到满足,是不是?就是不要在能力之外过分挣扎。
3. 僧人应对自己作为僧人的身份感到满足。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476期,第90-91页
“各位,避开堕入以地狱为首的恶道并不困难。(恶道有四个,地狱最为难受)
1. 请大家不要忘记死亡,要时常想到死亡可能随时降临在我们身上。
2. 以真正的信心和诚意,尊敬佛陀、佛法、圣僧。
3. 时常持守清净的戒律。
4. 尤其要在未来世中,拒绝转生为人、天神、天女以及梵天。(一心只向涅槃)
各位已经见到涅槃了,就专注于往生涅槃。如此一来,大家将能够脱离恶道,最终证得涅槃。”
这段教诲由原初佛Somdej Ong Pathom于佛历2534年8月8日上午8时,天界集会时所宣说的。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于佛历2535年8月11日的慈悲转述
提问者:龙婆,晚上坐禅时,我会感到害怕,请问我该如何解决呢?
龙婆:我们就告诉自己,我不怕,我不怕,我不怕,我不怕。
提问者:(笑)
龙婆:这样吧,孩子,害怕是很正常的,但也要小心,如果真的害怕得很厉害,那就要先停止禅修。如果精神太过动摇,会影响到修行效果的。
要减少恐惧,你需要有人在附近,不要勉强自己独处。如果太害怕,就停止修行,然后直接躺下边禅修边入睡,这样就可以了。
提问者:躺下禅修可以吗?
龙婆:可以,如果在禅修中入睡,那是有好处的。如果我们正在禅修,意识没有进入禅定,是不会入睡的;一旦意识进入禅定,马上就会进入睡眠。
躺着禅修睡一小时,会比不禅修而睡很多小时更让人神清气爽。在睡眠期间,我们会一直保持在禅定中,醒来后心情会很舒畅。
当我们在禅定中睡着时,我们可以观察看,如果醒来后觉得精神充沛,“要自己”继续去禅修,这表明在睡觉时,我们达到了初级禅定。
如果醒来后感觉非常清醒,并且禅修“自然而然”地继续禅修,这说明我们在睡觉时达到了中级禅定。
如果处于 #半睡半醒的状态,#禅修自动进行,这就表明在睡觉时我们达到了高级禅定。
因此,躺着禅修并入睡应该成为常态。如果禅修中感到困倦,不要强行保持清醒。如果念到“佛”还没念到“陀”,就入睡了,那就随它去吧。因为我们进入禅定时,应该尽快进入禅定,不需要长时间禅修。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回答佛法问题》特别版,第二册,第52-53页
僧债(四)
提问者:龙婆,如果有人偷了佛牌 (Phra Krueng),然后我们戴在脖子上,这样会有罪吗?
龙婆:等一下,先说Phra Krueng的事。你戴的Phra Krueng,不算是佛牌。Phra Krueng应该是指像我这样,会走、会跑,(的僧侣)对吧?那种不叫“Phra Krueng”,叫“挂着的佛 Phra Hoi”。
他是从谁那里偷来的?
提问者:不太清楚,可能是从古庙中偷出来的。
龙婆:完了,这个坏了!
提问者:那这样会有罪吗?
龙婆:接受赃物当然有罪。
提问者:但如果我们不知道,那应该没事吧?
龙婆:即使我们不知道也有罪,我们知道也有罪。这种罪意味着“恶”。有人从古庙中偷来,古庙是属于僧团的财产,这种行为本质上是恶行。如果我们把恶物带在身上,我们自己也会变得恶。正如在《吉祥经 มงคลสูตร》里提到的一条,“不与恶人交往”,即使我们本身不是恶人,但如果我们与恶人同行,别人也会认为我们也是恶人。
还有一个比喻说,“香蕉叶不会吸收腐肉的臭味,但如果用香蕉叶包裹腐肉,即使扔掉腐肉,臭味仍然会留在香蕉叶上。”所以,接受赃物,即便我们不知道,也算是无意中的共谋,因此也要承担罪责。
提问者:我也有偷来的佛像,是供奉型的佛像,但我想放在家里供奉。如果我们偿还僧债,可以吗?
龙婆:偿还僧债的方法是必须等同于原物的价值。等同于原物的意思不是按照现在流行的佛像来算,而是要看在市场上同类型的佛像价值多少,然后把相应的金额偿还给僧团。如果你支付的金额比市场价高,那也没关系,只要把钱交给某座寺庙,表示你要偿还僧团债务,并请求将佛像供奉即可,这样就没有问题了。
(总之,谁知道了这些事情都会感到心慌,因为过去可能因为无知而犯了不少错。但也有人聪明,敢于去问师父如果想要偿还过去犯下的所有僧债和应该怎么做?因此我们才可以得知“偿还僧债的佛像”的方法。)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取自 การชำระหนี้สงฆ์ (偿还僧债) Watthasung.com
🟠寺庙所有物品都是属于佛陀与僧团的🟠
僧债(五)
我将讲述关于“偿还僧债”的事并附上一些例子。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的知识,就来讲述给大家听,以便对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让大家能够有正确地的实践。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工具,来避免再次犯下与僧团物品相关的各种恶行。
这样是因为所有已经被称为僧团财产的东西,不论是物品还是任何器具,无论价值高或低,那些擅自拿去使用,或者使这些物品损坏的人,都必须将这些物品恢复如初。否则,违犯者会很容易堕入无间地狱。
在如今,要找到有开示偿还僧债的人非常难。不论是什么样的僧人,都没什么人去开示,讲经说法时也没怎么听过。仅在一个道场听到过,那就是龙婆班的道场。
龙婆班每年都会开示偿还僧债。当新年或新的雨安居(守夏节)开始时,他就会宣布“请求购买僧团物品”。所谓的“购买僧团物品”,是指他每年以100泰铢的价格购买寺庙里的所有竹子、水果、花卉等。在那个时代,钱的价值是很大的。
当僧团表示“Sadhu”,他会把这笔钱变成僧团的财产,成为僧团可以使用的财产,要用也可以将那笔钱用于建设寺庙或维护僧团。从那时起,他也鼓励僧众偿还僧债,他自己也一样参与偿还僧债。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购买僧团物品或偿还僧债的事先。诸位可能会疑惑,凡是寺庙中的建筑物也好,各种用具也好,或者花草树木都好,所有这些在寺庙中的物品,如果我们将其拆除或使用后导致损坏,我们必须将它恢复原状。这是因为这些财产,是人们为寺庙而捐建的,人们不是专门为了这位那位僧人而捐建的,人们是为了供养佛陀而捐建的。
所谓“僧团物品”即是以佛陀为首的物品,属于公共物品,没有人能宣称这是自己的东西。如果有人指出这些是物品是属于自己的,是私人物品,如果这样做的人一定会堕入地狱,地狱它不会放过任何人。
龙婆班购买僧团物品,是因为这些物品都在寺庙里,而他是寺庙的主持。事实上,如果我们按照我们的想法,会认为他拥有权利,他可以给谁都可以,他要怎样随意食用或使用都可以。
但根据戒律,是没有权利的。寺庙里的物品,无论是哪位僧人种植的,无论他还俗了也好,无论他死了也好,那个物品依旧属于僧团。任何一位僧人无论是将其视为遗产而自行享用也好,使用也好,这样做是不行的。因为已经属于僧团了,当要食用、要使用,都必须召开僧团会议。所有僧人必须开会批准要用什么方式怎么食用、使用这些物品。
如果有哪一位僧人,无论沙弥,无论居士、甚至寺庙的理事,去主张自己是寺庙的负责人,要吃哪一个水果都可以、要摘哪一朵花都可以、要砍哪一个树都可以、哪一个木都可以、哪一个竹笋都可以,没有僧团批准这一件事,独自拿来吃,拿来用。这必定会被惩罚到无间地狱。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死后没有消失...那么去哪里了?》
第97-100页
#听僧说
🟠龙婆班应对僧债的方法🟠
僧债(7)
龙婆班购买僧团物品的方法是,他说 “树木也好,小小的树不是砍大树;或者仙人掌或竹笋,只是这一小类不是全部,或者水果也好,花朵也好,如果有人要摘来闻,摘来拜佛。
他会说 “我请求以100泰铢来买这一小类的僧团物品,以此防止因无知而冒犯僧团物品的人遭受业力。” 僧团也“Sadhu” (同意)。
就这样,小孩也好,大人也好,吃了一些芒果,一些番石榴,寺庙里有个水果,有很多。谁要吃什么就可以随心摘来吃,因为龙婆班已经买下来了,他也给予大家使用权,这样的,可以拿去吃、拿去用。
关于偿还僧债,当雨安居(守夏节)时,来做功德的人很多,他也向所有人宣布说 “谁要偿还些僧债吗?” 僧团物品如果跌落在哪里,就像 “遇水不流,遇火不燃”
像已经在荒地的废弃寺庙,没有任何它是寺庙的迹象,或有地方能显示它是寺庙,但在森林里的都好,或有僧人的都好,我们在那拿走什么物品都好,一根草,一根木都好,这些都被认定为属于僧团物品。或者如果有人将僧团的土地夺为个人财产,就真的很倒霉了。像这样的,曾有过有权势的人侵占了僧团的土地,现已经堕入到第七层地狱了。
龙婆班还说,我们所有在这里的人怎么能够知道?漂浮到门口的木头,我们以为没有人的,拿去当柴火,但如果那木头来自寺庙,就被视为是寺庙的木头,是僧团的物品,拿去用就是恶业。
田野间的树木、草丛、稻草,这些地方可能曾经是寺庙,它们都曾被供养为僧团物品,但寺庙已经不在了。所有在寺庙的东西,包括土地
都仍然属于僧团物品,我们只是去拿了一根草,也已经是恶业了,僧债的惩罚非常的严重。
然后龙婆班也会邀请村民偿还僧债,多少钱都好,将钱聚集起来后,当着僧团面前宣布 “如果我不小心拿了僧团物品,无论在哪个寺庙,有僧人在的寺庙也好,没有僧人在的废弃寺庙也好,没显现是寺庙的僧团土地也好,不小心拿了一些东西,也愿允许用这些钱偿还僧债。如果诸位僧人认为合适,也请一起‘Sadhu’。如果诸位僧人认为不合适,就请保持沉默”
如果所有僧侣一起“Sadhu”,就代表可以了。每年都这样的去偿还僧债。龙婆班说慢慢地去做,因为这些事是很严肃的事,因为僧团的事情是非常困难的。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死后没有消失...那么去哪里了?》
第97-100页
#听僧说
提问者: 龙婆,为什么吃了僧人允许吃的食物会堕入地狱,而那位给予他食物的僧人也会堕入地狱呢?
龙婆: 如果是僧人个人接受的供养物品并分给别人,那么这是没有罪的。然而,问题出在那些作为僧团公共财产的食物上。这些食物属于僧众,任何一个僧人都没有权利单独给予别人,除非经过僧团会议决议,指定某位僧人为代表分发这些食物。
举个例子,比如在佛日,有很多信众供养的食物,僧人们接受后未能全部食用,剩下的食物被信众拿回家。对于这样的情形,僧团中任何一个僧人,#包括住持,都没有单独处理这些食物的权利。有时人们会吃僧人吃剩的食物,如果僧人允许了,那么没有罪过。(对于参加法会的人来说,如果寺庙方面有意招待他们,也是没有问题的)
但有些人会不经允许就拿走僧人吃剩的食物,有些人会直接索取,给与不给并不重要,一旦开口索取并拿走,即使僧人还没来得及允许,他们也已经犯了罪。这类信众还会将和他们一起分享食物的人拉入无间地狱。因此,在索取食物时,要考虑食物是否多余。如果食物确实很多,可以请僧人根据他们的意愿分配,因为僧人可能会需要照顾其他人。若按个人意愿索取,那么就等同于抢夺僧人的食物,这样的行为是100%有罪的。
供奉给佛像的食物也是一样的。这类食物似乎更容易让供养者堕入地狱。人们带到寺庙的食物是为了供养僧侣,将食物供奉给佛像固然是善行,因为这也算是对佛陀的随念和敬仰。然而,这类食物并不需要太多,因为佛像并不进食。无论佛像是否进食,我认为供养者没有权利去食用这些食物。在许多寺庙,供养者通常会把最好的、最多的食物供奉给佛像。
当僧侣进食完毕后,他们便会将这些(供佛的)食物拿来吃。这种做法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正确。这些食物应当在正午(前)供奉给僧侣,这才是正确的做法。供养者只能食用僧侣用膳后的剩余食物,没有权利将自己定位成“佛像”的弟子。(进而去食用供佛像的食物)
(注意,#这边是指寺庙里供佛的食物,#并非指家里的)
总之,凡是被认为是僧侣财产的物品,即寺庙中所有供奉给僧侣的物品,哪怕是花朵、果实,甚至是废弃的木片,如果用来生火或其他小用途,也不要以为没有罪。即使是被丢弃的瓦片,仍然属于僧侣财产,后果是一样的。
但如果是僧侣或其他人在寺庙里种植的花果,且种植者还在寺庙中并允许使用,那就可以取用,并且没有罪,因为种植者有完全的权利给予。这种情况下,接受这些物品不会有罪。但如果种植者已经离开寺庙或去世了,那么这些物品就直接属于僧团的财产,擅自取用就会犯下相应的罪,等同于盗取僧团的财物。
另外,废弃的寺庙虽然没有僧人居住,但依然是寺庙的存在,或那些已经成为农田的僧团土地,即使只是取走一根草也被视为欠下僧团的债务,这是非常危险的。
在龙婆班还在的时候,他建议人们偿还僧债,即使是区区几分几毛钱。而对于那些没有钱的人,则可以通过劳动来偿还,比如(在寺庙)割草,但不拿工钱。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取自 การชำระหนี้สงฆ์ Watthasung.com
提问者: 要做了什么业才会堕入无间地狱呢?
龙婆: 无间地狱(Aweci 亦称“阿鼻地狱”)是因有极重的恶业才会堕入的,其中包括五无间罪、恶习业,以及盗取僧众之物。僧众的物品,哪怕只碰了一点点,都会堕入无间地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东西。
(五无间罪的例子如:杀害父母、杀害阿罗汉、挑拨僧团分裂等。阎王告诉龙婆说:“任何人都不应该犯这些罪,因为连祂都无法救助这些人。” 恶习业如:厨师经常敲打鱼头拿去煮咖哩等。关于盗取僧众之物,龙婆举了以下例子。)
龙婆: 有一位频毗娑罗王的亲属,最初是一个信徒,认真做好事修功德。但到了后期,他的行为变得不端,开始盗取僧众的物品。起初他只是一个供养者,但后来他成了盗窃者。好的东西被他偷走了一些,用于自己的家人,或者留给妻儿作为个人利益。他们本打算将这些物品供养僧众的,像好的肉或好的菜肴,他都会偷留一些。
有时候他甚至不等物品完成供养,比如还未供奉给僧人的食物,也会被他偷走。这位频毗娑罗王的亲属就是这样一个盗窃者,死后他堕入地狱,经历了一个大劫的时间。之后,他又接着依次堕入其他地狱,四类地狱,变成了第十一种饿鬼,最终在我们的佛陀时代成了第十二种饿鬼。
记住,#即使是一小块泥土或一块破瓦片,如果我们以盗窃的方式带回家,后果就是彻底毁灭。如果寺庙里的植物或果实,我们去问小沙弥或僧人请求是没有用的。僧众的物品必须通过僧团会议决议后才能进行处理,出售或赠予他人都必须按会议决定执行。
甚至“供佛的花”也一样 (应有概括在寺庙种植的花),如果种植者还在世,可以向他请求要花,但如果种植者已故或还俗,那么这些物品就属于僧众,必须由僧团决定,不能由任何一个僧人或寺童擅自处理,否则将堕入无间地狱。
还有一个例子,关于“乌鸦饿鬼 Kah-kak-pret”:它在世时曾是乌鸦,抢夺了人们准备供奉僧人的食物。那些食物尚未供奉给僧人,虽然它们还不属于僧众,但也不能算是村民的,因为它的本意就是要供奉僧众。仅因这样一个小小的恶业,这只乌鸦死后堕入无间地狱,并且转世为饿鬼。
偿还僧债的方法请参阅: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3260106616/posts/826769692775027/?mibextid=rS40aB7S9Ucbxw6v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取自 การชำระหนี้สงฆ์ Watthasung.com
提问者: 建造佛像偿还僧债与仅仅供养佛像,会有不同的功德吗?
龙婆: 哪一个的佛像更小?哪个的更大?如果更大,功德也会更大,因为投入更多,功德也有所不同。在佛教中,确实我们供养佛像,会得到供养佛像的功德。
但偿还僧债的佛像,意味着如果我们从某一世起欠下了对僧众的债务,而又未曾偿还,(例如)吃了给予僧众的供养品。那么我们供奉佛像于佛教中也会产生相应的功德,这被称为“#清除重大的业”。与僧众相关的事情都是非常严肃的。
提问者: 那么“偿还僧债”是如何来的呢?
龙婆: 事情是这样的,我去到Siracha时,信众们问我关于偿还僧债的事情。多世以来,我们不知道欠了什么,他们问我该怎么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于是,我就看到一位尊者浮现在眼前。
他告诉我,“若要彻底清偿,用多少钱也不够,必须要塑造一尊有四个手肘那么宽的佛像。”
四肘宽的佛像被认为是标准的供奉用的佛像。尊者还说:“#这尊佛像无法用金钱衡量,可用于清偿僧众债务。#过去欠下的僧众债务将得以清除。”
我说完就回到寺庙,后来他们又来问我:“塑造一尊佛像,仅一人获益,还是多人获益?”
我还是不知道!于是又想到那位尊者,他再次现身,说:“#如果不贴金箔,只能一个人得益;#如果贴满金箔,整个团体都能得益。”
“团体”意味着可以多人得到清除旧僧债的机会。除去旧僧债后,如果又再造新的僧债,又会需要继续建新的佛像偿还僧债。
提问者: 如果我们只有一些钱,还可以供养佛像吗?
龙婆: 如果你只有一些钱,你可以将钱放在信封里,写上“偿还僧债”。 这并没有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两铢都可以。无需规定必须要建造佛像。
龙婆班以前也是这么做的。他们问关于建造佛像的事,龙婆就说,这样做可以清偿债务。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去建佛像,因为资金不够,对吧?我们可以持续地去做,让心舒适,领取工资时做五铢,放进信封里供奉佛像,并祈求“偿还僧债”。
你不知道你误用了这些钱,你会堕入地狱,不必担心。若是将钱用在私人用途上,就完了。
偿还僧债的钱比供养僧侣和寺庙更有价值。但不可用于个人用途,必须用于佛教用途,否则对你非常危险。
提问者:如果有善信把钱捐给僧人,但是该僧人把那些钱去建自己的房子,为自己所用。这样的做法,是否还有完整的功德?
龙婆:他们捐赠给的是僧团对吧?他们捐赠到寺庙里了是吧?但是寺庙没有做到什么,而钱被人挪用去建自己的房子,钱去了其他地方对吧?
他们捐赠的功德早已经有了,是完整的,是百分百的。钱被人挪用了,不用管他。功德从一开始捐赠时已经产生,越是给予,功德越多。捐赠时,最好亲自进行对吧?当僧人接受供养时,会感到法喜,功德也会增加。然后那些把钱用于私人用途的人,肯定会下到无间地狱。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回答问题》特别版,第一册
“การชำระหนี้สงฆ์” Wattasung.com
我们要理解,生于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善的事物。无论他们说什么、做什么或想什么,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在做好事、说好话、想好念头。但有时,他们却无意中想恶、行恶、说恶,甚至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这是恶,因为业的法则。
过去的业力在当下的生活中导致心的误解,将错看成对,视恶为善。如此一来,这种人此生没有快乐可言,因为众人皆厌恶他,死后也堕入恶道,或为地狱众生,或为饿鬼、阿修罗或畜生。当我们遇到这种人时,应该生起慈悲心,即爱与怜悯之心。我们应想到,这世上他们已无快乐可得,来世苦难更深重,因此不应以怒还怒。
应当像佛陀一般思考。曾有一次,佛陀正在弘扬佛法时,有一位婆罗门来见世尊。这是因为他的女弟子听了佛陀的教诲,她是一位学生,而他则是一位教师。一天早晨,这位女弟子为他带来了食物,不小心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几乎跌倒,她不由自主地喊道:“佛陀,请救我!”婆罗门听到后,勃然大怒,指责她过度赞扬佛陀。女弟子则解释道:“老师,你从未听过佛陀的教诲,如果你听了,你一定会为之折服。”
于是他变得更加愤怒了,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所以这位婆罗门(请原谅,他后来已经成为了阿罗汉了)更加怨恨佛陀,不想吃饭了,直接走向佛陀所在的地方,因为他们的住所并不远。
那时,佛陀正在说法,而这位婆罗门走到佛陀面前,用市井之人的粗言秽语责骂佛陀。然而,佛陀并没有回应,也没有反驳,只是静静地停下了讲法。既然有人在佛陀面前“说法”,佛陀也就顺便“听讲”了。
婆罗门骂了一阵子,渐渐累了,停了下来。然后他指着佛陀的脸说:“沙门乔达摩,你输了!” 佛陀微笑着问:“ 婆罗门,你认为如来在哪方面输给你了?” 婆罗门回答道:“我骂你,你却没有骂回我,你这不是输了吗?”
佛陀平静地说道:“婆罗门,如果有人向如来发怒,如来却以怒相向,那么如来的修养岂不是比你更差吗?”
听了这番话,婆罗门顿时醒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马上跪下忏悔,并向佛陀请罪。后来,经过佛陀的教化,他不久也证得了阿罗汉果。
总结起来,所有佛教信徒们都应该以慈心来平息怒火,也就是修持四无量心。要铭记,佛陀的教诲是,我们要以他为榜样去行事。正如佛陀所说的:“诽谤与赞美,批评与称赞,是世间的常态。”
“如果我们是好人,他人贬低我们为恶人,我们不会因此变恶。如果我们是恶人,他人称赞我们为好人,我们也不会因此变好。”
我们是好是坏,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行为。因此,无论他人如何评论,这只是他们的事。我们的职责是平静心灵,平息内心的愤怒。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178 第26-27页
提问者:龙婆,什么功德比修庙的功德更大?
龙婆:"所有布施之中,法布施是最大的"。法布施胜过一切布施!你可以施舍佛法,比如给小孩的佛法课本、大人的佛法课本、僧侣的佛法课本和各种佛法书籍。
可以参考例子,比如舍利弗尊者,他非常厉害向大众传播佛法智慧。因为他曾在过去供养过有益的佛法语句给佛陀。在这最后一世,他成为了一位智慧卓越的僧人。
而像人们供养给我的钱,当我回到寺庙后,会把钱用来为僧人提供食物、支付电费、建筑费用,特别是磁带(龙婆说法时录制的磁带),每个25泰铢,但实际上成本不足于此。
总之,您有意愿做这些事(以钱的方式供养)会产生四种功德:
(1) 造佛像
(2) 修庙
(3) 僧供
(4) 法布施
这些都不需要太多资金。即使只有50萨当 (100萨当等于1泰铢),只要是适度地做功德 (依自己的能力),功德就会很大。所指的意思是,我们可以共同参与做功德,不需要独自给予全额资金建造整个寺庙。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39年,第443期,第100-101页
提问者:“我的母亲去世已经三年了。有一天她在梦中出现,穿着旧衣服,骨瘦如柴,力气也没有。在梦中,母亲告诉我说,她过得非常困苦。虽然我在Soi Sailom的家中为她做了各种功德,但为什么母亲却没有得到呢?”
龙婆:
“哦!我们做功德是为了僧众,不是为了母亲啊。僧众接受了供养,但母亲是什么时候来接受供养的?
这一点不要忘记了。去世后要接受回向功德是很难的。不要以为死后能等到子孙们的功德。(活着亲自)做功德时自然有功德,布施的人自己享有百分之百的功德。
那么,让亡者来接受功德,他们真的能接受吗?机会很少啊。真正能接受回向功德的必须是“靠别人布施而活的饿鬼 ปรทัตตูปชีวีเปรต”。如果是十一种普通饿鬼就没有机会了。
如果是游魂,现在他们只能接受专门为他们做的功德,不能与他人分享,对吧?如果是“靠别人布施而活的饿鬼”,那也必须专门回向,不能分给其他人。这也不容易,不要以为太简单。
所以在世的人,不要指望子孙在我们死后为我们做功德。当我们还活着时,希望有什么就先去做吧。
想拥有天宫,就去修建寺庙。
如果钱不多,别人建庙时我们可以跟着一起捐,几块钱也行。
想在来世富有,别人供养僧众时我们即使钱不够,也可以尽力去做,因为供养僧众没有限制,哪怕一点点米饭和咖喱也行。如果没有米饭和咖喱,就算只有一两块钱也可以与他人一起做功德,自己也是功德主了。
另一个方面,现在信众们只是随意地做功德。我设立了四项标准,
这四个标准是:
1. 供养僧众
2. 修建寺庙
3. 传播佛法
4. 建造佛像
我就是按照这些来做的。还没死的人按照这些来准备,不要疏忽,自己动手。如果死后错过了机会,就会像那样了(提问者的母亲那样)。
第二点,不要让心思停留在我们所造的恶业上。每天都要忘记我们所做的恶业,心里只想着我们所做的善业,并专注于一个目标 - 涅槃。
如果力量不够到达涅槃,至少也要暂时去天堂或梵天界。而前往的心,是同一个心,之后再继续前往涅槃,这样是很容易的。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修行》42,第11-12页
提问者:龙婆,如果我们通过放生鸟来行善,这样会积德吗?
龙婆:会的。
提问者:但仔细一想,如果我们经常去买鸟来放生,他们可能会抓更多的鸟来卖,这样是否算是一种错呢?
龙婆:这种想法没有错,但略微有一点欠缺。如果我们买鸟放生,鸟儿就不会死。如果我们不买,卖家可能会把鸟抓来做菜。虽然他们不一定会杀鸟,但鸟失去了自由。如果我们放生,鸟儿就能从囚禁中解脱出来,这也可以看作是对生命的宽恕。(慈悲它,可怜它,释放它)
提问者:这样是否会助长那些人作恶呢?
龙婆:你怎么会助长他们呢?如果我们不买,对他们也没什么影响。但如果鸟儿待得太久,卖家可能会想着,“没人买,那我自己放生吧。”然后就直接“放进肚子里”了!
提问者:(笑)
龙婆:怎么样,放还是不放?
善信笑了但没有回答,龙婆便总结道:
放生鸟类也算是一种慈悲的表现,给了鸟儿自由的机会,使其免于被囚禁。而卖鸟的人也因这笔钱得以生存,我们得到了两种好处。花一块钱,得到两份利益,不是很好吗?
如果认为放生鸟仅仅是对鸟的宽恕,那也是一种慈悲。如果我们买了鸟放生,鸟儿就不会被囚禁。虽然它们不会死,但也会因此失去与父母相伴的机会。如果我们买鸟放生,卖家也能用这笔钱去做有益的事情。所以,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布施。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回答佛法问题》与《佛法解脱》合集,第9-18期,第520页,
特谢Apinya Wongthong的法布施
提问者:“龙婆,我去大城府做了善事,但回程时却被车撞,伤势严重。我们每个人都是怀着善心去的,但为什么回来的时候却遭遇了不好的事情呢?我做的善事为什么没有在那时帮助我?”
龙婆:“这很奇怪,对吧?佛陀也建议他人行善,但佛陀自己也生病了。别忘了,目犍连尊者也是一位具备大神通的阿罗汉,但他还是被强盗打死。为什么不想想这是前世业力法则呢?
这其实是在偿还旧债,对吗?这是前世的业力法则。之前的业力在发挥作用,而你昨天做的善事还没来得及显现结果。”
提问者:“像龙婆这样挺好的,不怎么生病吧。”
龙婆:“我不怎么生病,因为一旦生病就会很严重。昨晚情况很糟糕,又发烧又胃痛。不过见到子孙们后,病就好了。等你们回去后,也许病又会复发了呢。”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回答佛法问题》特别版第9期 ,第67页
所谓的20层梵天,是指16层有形的梵天和4层无形的梵天。其实,其他4层并不是从第17、18、19、20层依次往上排列的。也就是说,无形梵天的地位并不高于有形梵天,也不与有形梵天混在一起。
它们位于第8层与第9层有形梵天之间的间隔中。在那里可以看到一片闪烁着光芒的白色天空,广阔无边。无论怎么望,也看不到尽头。没有任何宫殿,也没有任何形体,连一丝带有神圣的东西也没有。这个地方被称为“无形梵天的境界”。那些梵天拥有瓜形外貌,但其实这还不是全部的了解。如果形体都没有,那么这些梵天是什么呢?其实,这就是那些梵天的心灵,在那个空间中闪耀着光芒,但并没有形体。
这些无形的梵天之所以没有形体,是因为他们当人类时不想要形体。他们厌恶形体,因为寒冷、炎热、饥饿、口渴、生病、便意、受到朋友责备或者被债主催债,这些令人不高兴的感受,全都是因为有了身体。如果仍然拥有身体,这些痛苦都会继续存在。所以,他们修行了无形定,也就是:
1)空无边处定:观想空间无限广阔。
2)识无边处定:观想识也无限广阔。
3)无所有处定:认为世界一切皆为空无。
4)非想非非想处定:让自己有记忆,却又仿佛没有记忆,就是不接受任何感知。
这四层无形梵天非常不幸,因为当佛陀说法时,他们没有机会聆听。这与有形梵天不同,有形梵天可以聆听佛陀的教导。当听完教法后,有些已成为圣者的梵天会证得阿罗汉果而进入涅槃,那些拥有世间禅定的梵天也有很多成为圣者的。
总之,梵天确实分为20层,其中16层为有形梵天,处于同一个界。另有4层无形梵天,处于另一领域,彼此不相混。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死后没有消失……然后去哪了?》第110-111页
提问者:“进入涅槃后的人,我们还能回向给他吗? ”
龙婆:“可以的。即使是佛陀,我们也应该回向给他。因为这是你表达你的感恩感激之心。
其实,佛陀是不需要这些的。因为祂的福报已经是满溢的。但即便祂没有拿,也别忘了,就像我们作为父母,如果孩子住得很远,偶尔回来探望,带来一些礼物,即使那些礼物不值什么,我们也会感到高兴,对吗?因为看到孩子有心,懂得感恩。
这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将功德回向给佛陀,代表我们感恩于佛陀的恩德。
以感恩之心报答佛陀的恩德,这是一种让我们不堕入地狱的原因。
佛陀是否接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常常在心中忆念他就好。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การอุทิศส่วนกุศล》,第9页
特谢นภา อิน的法布施
#听僧说
当居住在憍赏弥城Kosamphi的比丘们制造分裂时,即使世尊释迦牟尼佛亲自劝阻,他们也不听从。于是,佛陀只携带钵盂和袈裟,独自前往Palilaika村,在森林中的一棵大娑罗树下度过雨安居。期间,一头名为“Palilaika”的大象,以极大的恭敬心服侍佛陀。尽管大象是动物,但它依然懂得佛陀的伟大,对佛陀心怀敬意,并恭敬地侍奉着他。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父亲教导孩子》 第406-407页
龙婆Lersi Lingdam:
"拿茉莉花放在装满清水的碗里,然后放在佛像前供奉,供奉完佛像后,接着为冤亲债主回向功德。然后把这水浇在菩提树根部,如果家附近有菩提树,或者寺庙附近有菩提树。
如果没有菩提树,可以把水倒入河中央。如果家在高地,既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河流,那么就将水倒在大树根部。因为大树中有坚硬的树干,每一个树干都有树神。”
“尊敬的他”说,如果这样做,你的不幸会大大的减少。但要彻底消除厄运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是恶业,旧的恶业消失了,新的恶业又会到来"
当结束回向功德后,龙婆说:
"放茉莉花在清水中供奉佛像,为冤亲债主回向功德时,冤亲债主们说:
‘非常清新舒畅,我感到非常凉爽和清新。’
这样做的话,他们很容易放手,意思是他们不再纠缠你了,大家别忘了。”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89期,第71-72 页
特谢นภา อิน的法布施
提问者:平常我在修禅时,通常会持诵‘佛陀 Putto’108次,然后再持诵‘百万财富咒’50次,这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了。但有件奇怪的事,每次持诵完毕时,总会闻到一股像尸体般的臭味,可是每次回向功德后臭味就消失了。我想请教一下龙婆,为什么持诵百万财富咒后会闻到像尸体般的臭味呢?
龙婆:这个,这个,别忘了,这种臭味在僧侣诵经给亡者时出现过很多次。实际上,这种臭味不是因为‘百万财富咒’或‘佛陀’的原因,而是因为你的心生起了大功德,有了福报。持诵108次,50次,心一定达到了禅定的状态。如果心没有达到禅定,是无法坚持到这种程度的。
当心达到禅定时,功德就会增大。死去的人需要功德,所以会以这种方式显现。如果以实体显现,可能会吓得你从窗户跑出去,所以他们选择通过气味来表达。这就是事实,他们在祈求功德。当你将功德回向给他们后,还可以请求他们帮助你,让你未来的生活更加富足、更加顺利。他们会帮忙的。这些灵魂非常感恩,得到谁的帮助后,他们不会忘记。
提问者:如果旧的臭味消失了,但又有新的臭味出现呢?
龙婆:新的臭味出现,嗯……这个家庭的人心地善良,心怀慈悲、功德无量,他们的朋友得到了幸福,其他亡灵他们也想要一些。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第73期,第11至12页
佛陀曾说:“比丘们,听我说,发心即是功德。” 这意味着,善业的功德从决定行善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佛陀曾提到过一位名叫萨多基的天女(Saki Thepthida),她在人间时非常贫穷。她有信仰,但没有时间也没有财力去行善。她靠砍柴为生。有一天,当她要去砍柴时,她看到一朵黄色的苦瓜花,颜色像僧人的袈裟。于是她想起了佛陀,决定回家后将这朵苦瓜花供奉给离家不远处的阿罗汉骨灰塔前。傍晚她回家后,将这朵苦瓜花带了回来。卖完柴后,洗澡吃饭完毕,她拿起这朵苦瓜花,准备去塔前供花。然而,她离世的时刻到来了。按照佛经的记载,一位夜叉在她家附近变身成一只母牛用角把她顶死了。 当她的心识离开身体时,她化身为天堂里的天女,拥有金色的宫殿,伴有1000名天女随从。她的宫殿和所有装饰都呈现黄色,因为她在心中向往的颜色是苦瓜花和僧人的袈裟的颜色。
而目犍连尊者常常游历地狱和天堂,遇到有亲人在人间或地狱的灵魂,他就会带回消息,或者接受他们的嘱托传递给亲人。如今,我们可能会称他为阿罗汉沟通使者。当萨多基天女刚刚化为天女时,目犍连尊者遇见了她。她告诉尊者:她的功德来自于供奉那朵苦瓜花。
讲述这个佛经故事是为了提醒那些行善的人们。在某些地方,当要供奉物品时,必须等到所有人一同供奉。有些地方会有长长的队伍,等不到机会供奉的人可能会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功德。当要供奉物品时,大家会互相通知(准备要供奉了)。对于不了解的人来说,排队供奉看起来像是在搞笑,而这种行为也可能影响到一些人的心绪,导致他们觉得没有及时供奉到(佛法僧),而心中失落。这样一来,那些觉得站在远处的人可能会认为自己得到的功德比靠近僧人的人少。因此,明白这个佛经故事的意义将非常有帮助。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父亲教子》金封面,第399-400页
特谢Apinya Wongthong的法布施
图片取自:PeoPo公民新闻
世尊曾教导,不生气的原因需具备两种法,也就是“四梵住”和“宽恕布施”。若一个人心中没有四梵住和宽恕布施,想要抑制愤怒,也就是嗔恨,是不可能的。嗔恨是一种内心的火,会燃烧人们的心灵,令众生焦躁不安。当嗔恨升起时,世尊教导说:
“嗔恨使智慧愚钝,心灵不再清明,无法洞察烦恼的实相。此人的身体会逐渐衰弱,嗔恨之火会灼烧心灵和身体,无法入睡,满心复仇,食不知味,身体会更加虚弱,精神也会变得阴郁。一旦死亡,便堕入恶道。”
若要抑制愤怒,需将心灵安住于四种善法之中:
时常想到世间的所有众生都是我们所珍惜的人。他们之所以行为恶劣,是因为被贪欲所奴役。我们应该宽恕那些被贪欲所支配的人。
他们值得被怜悯,因为他们没有自由,无法做真正的自己。欲望也会强迫他们做坏事,他们也一定过得很糟糕。我们应以慈悲心和同情心帮助他们,而非责怪他们。
让自己的心情平和。当他们被欲望驱使做恶时,我们不应嫉妒或想报复。
当我们无法使他们变好时,便应保持冷静。即不接受他们的恶行,不让他们的恶行干扰我们的心灵。
这四个方法若常常实践,最终能克服愤怒,成为三果圣者。应时常提醒自己,我们将永远宽恕那些误入歧途的人。佛陀殿下说,宽恕布施是极为有益的:
财布施能帮助人斩断贪欲。
法布施是最崇高的布施。
宽恕布施也能帮助斩断贪欲,而且宽恕布施是斩断无明的基础。
世尊教导,若有人心怀宽恕布施,这些人将最终解脱痛苦,证得阿罗汉果位。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父亲教导孩子》金封面,第303-304页
特谢Apinya Wongthong的法布施
All reactions:
21
21
提问者:“看到有些僧人举止不庄重,总是在不同的人家门口托钵,然后将食物倒入桶里。如果我们不布施给这样的僧人,会造业吗?”
龙婆:“‘Bap’的意思是‘恶业’,‘Bun’的意思是‘功德’。如果我们不布施,这并不是恶业,因为财富是我们的。如果我们布施给那些行为不端的僧人,不布施也是合情合理的。佛陀也曾说过,布施需要选择,因为受施者被视为‘福田’。
如果在低洼的田地播种,种子会被水淹死;如果在太高的地方播种,种子会因缺水而死。因此,必须在合适的田地播种。如果我们觉得这片田地不合适,就不应布施。它不合适、不符合佛法戒律,布施给这样的僧人就像是在养贼。
但如果谈到布施,无论我们的意图如何,布施的行为始终是在断除贪欲。实际上,最有功德的布施是断除贪欲。贪欲强的人无法施舍,因为施舍会剥夺他们的快乐。如果他们不施舍,享受自己的财富,他们会感到快乐。但当他们愿意割舍这部分快乐来布施时,这就是在断除贪欲,这是通向涅槃的一步。这并不低下,这是一种‘施随念 Jakha-nusati’。
施随念不需要特别的修行,每天心中想着布施,无论多寡,这就是‘施随念’。在家门口布施僧人,被视为‘供僧 Sangkhatan’。如果某位僧人的行为不端,我们不布施也不奇怪。善信的供僧对于受施者是有影响到,如果受施者不善,他就自己去地狱去吧。”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回答问题》特别版 第一册 第21-22页
“这样做吧,每天如果时间不多的话,就在头枕到枕头上的时候,用一点时间想念我们喜欢的一尊佛像。这是给那些没有获得神通的人讲的,而那些已经获得神通Manomayitthi的人则会获益更多。想象这尊佛像就是佛陀,然后念诵‘佛陀’(Putto)。吸气时想‘Put’,呼气时想‘to’。这样做2到3次就可以了,依照个人的喜好,多少次都行,然后入睡。
当早上醒来时,再次想念那尊佛像,然后再次念诵‘佛陀’。每天都这样做。
直到有一天如果我们没有机会这样做,那天就会感到烦躁,非做不可…… 以上方法上不必打坐。白天我们因工作感到疲累时,躺下就行。准备入睡时,向枕头磕头跪拜行三次礼,想象是在礼敬佛陀、礼敬佛法、礼敬圣僧。
之后,当头枕到枕头上时,便开始念诵‘佛陀’,这样做2到3次,然后入睡。
当早上醒来时,再次重复。继续这样做,直到习惯成自然,有一天如果没有念诵‘佛陀’,那天就会感到不安,必须念诵。#这就表明你已经在‘佛随念’中持有禅定的境界了。如果你的心境持有‘佛随念’的禅定,即使戒律有所缺失,也无论如何,死后一定会升天。先以升天为目标吧。”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的开示》第四册,第13页
提问者:"尊敬的龙婆,现在不清楚是否因为金星和土星的影响,在各方面的金钱需求很多,如今我被债务缠身,债务都要压到腰来了(比喻债务很多)。特别是身边的贵人去世了好几位,我还没来得及偿还欠他们的。我想请教龙婆,是否有特别的方法可以帮助我增加财运,好让我用这些钱来还债?有什么龙婆可以帮忙的吗?"
师父:"嗯……也没什么特别的办法,孩子!除了念Katha Milan (百万财富),就只有这个了。
做的时候要保持内心平静,心无杂念,#专注于禅定,#不要想着得到财运,只是单纯地对佛陀和独觉佛怀着敬意。不久之后,财运自然就会来了。如果你念时想着得到财富,那你就走错路了。"
Katha Milan 百万财富的链接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3260106616/posts/812625904189406/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龙婆回答问题》特别版,第9册,第70页
“我相信,我的子孙们在死后,最低至少能够去往欲界天,中等的能够去往梵天界,最好的已经不在了,那就是涅槃。但是,不管谁再回到人间,我都相信我的子孙们都不会贫穷。那些已经富有的人将会更加富有,而那些从未富有过的人,将会遇到意想不到的财富。
这些都是我长久以来的愿望,从我出家第一年开始,我就一直这样做。我在身体状况良好时做了这些,但现在我已经没有力气了。无法赚钱,无法讲经,也无法诵经。身体不再允许,除非子孙捐赠给我,否则没有其他办法获得需要的金钱(用于建庙等各种佛教用途)。
然而,子孙们无微不至地照顾我,这真的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正是由于这种善行,作为长辈和僧侣,我要感恩于三宝,即以佛陀为主的三宝。
我愿发下誓愿,以原初佛为首所领导的三宝为证,所有的阿罗汉僧,以及所有的梵天和天神,#愿你们能够记住我的子孙们。无论是谁,在临终时都能够保持完全的正念,#心存善念,#并且获得我所做的所有功德,#将其赐予我的每一个子孙。现在我看着他们,审视检查他们,我所期望的一切都实现了。我感到难以言表的满足。现在这一切都已完成,我的每一个子孙都有坚定的信仰,坚定不移地信仰佛教,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善行。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第一册,第14页
龙婆Lersi Lingdam:
佛陀有三种:
Paññādhika (主智慧洞察)的佛陀需要积累4个无量劫和10万劫的功德。
Saddhādhika (主虔诚信仰)的佛陀需要积累8个无量劫和10万劫的功德。
Viriyādhika (主精进努力) 的佛陀需要积累16个无量劫和10万劫的功德。这些时间并不相同。
现在,一个劫中有多少位佛陀?对于空劫(Sunna-kalpa)和中劫(Antara-kalpa)来说,是没有佛陀的,只有独觉佛/辟支佛。
中劫是非常危险的时代,经常发生战争和杀戮,只有来自恶道的众生会投生于此。这是真的。
有些劫中有2位佛陀,有些劫中有5位佛陀,但这个劫中有10位佛陀。因此,这个劫中出生的人是最幸运的,也是最不幸的。
善信:为什么呢,龙婆?
龙婆:最幸运的是,#生来就决心行善的人,死后会成为天人或梵天。当成为天人或梵天后,#经过佛陀一次开示就能使其成为初果圣者(Sotāpanna)。
最不幸的是,#生来不行善的人,死后堕入地狱。堕入地狱后,即使有6位佛陀成道,也没有机会重生与佛相遇,#哪怕再有30位佛陀成道也无缘相见。
善信:哇!不同时间积累的功德会有不同的结果吗?
龙普:结果当然会不同。
像当前这位佛陀(释迦牟尼佛),智慧优越,积累了功德。但会看到世界依然如此,有战争,有贫富差距。
如果是Saddhādhika的佛陀时代,那就没有穷人,只有富人,因为佛陀有巨大的功德。
而Viriyādhika的佛陀时代,一切都充满了丰盈。当时找不到一丝困苦,几乎没有疾病。佛陀需要积累大量的功德,旨在聚集更多的善行,#且在那个时代出生的人也必须跟随积累功德。
每一位佛陀都不是能度尽所有人的,#只能度化那些在多个生世中共同积累功德的人。无论是行善还是作恶,去天堂还是地狱,都是一起的。
摘自龙普Lersi Lingdam《佛法解脱 ธัมมวิโมกข์》第200期,第95-96页
提问者:龙婆,您好。如果我只做了一点功德 ,比如说建造一座佛堂,但我并不是捐建整个起佛堂的钱 (例如一百万)。
如果有人来募捐,我也捐了一点钱。这样得到的功德是不是比(全额)捐建整座佛堂要少呢?
龙婆:如果我们做功德建造佛堂、佛塔、僧房、或礼堂,这些工程即使我们不是捐建全部,也就是说捐款金额不是全额。
但我们不会只得到一点功德,我们将得到完整的善报。天堂的宫殿将会显现,如果我们有Manomayitthi的能力(禅定去到其他界),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善果。
提问者:我觉得我们做的功德很小,认为得到的善报也会少...
龙婆:虽然做功德的金额很小,但善报却不少。这就像买了一张彩票,中了头等奖一样。
比如捐钱建造佛堂、建造礼堂 、建造建筑物、建造厕所,这些都被称为“建筑供养”(Vihara Dana),这是最崇高的功德之一。
摘自龙婆Lersi Lindgam Wat Thasung
《龙婆回答佛法问题》第一册,第32页
“穿鞋进入寺庙这是很重要的事。举个例子,比如说毗摩罗王Phra Chao Phimpisan,他是一位达到了初果的圣者。然而他曾经经历了最严酷的折磨,他被儿子剥夺了食物 (想让他死于饥饿)。但他因为进行行禅而没死于饥饿,于是他的儿子下令让人割伤他的脚。
(用刀划伤毗摩罗王的脚,用刀划开脚底两侧,涂上盐水,然后用檀香木炭烤烫,导致毗摩罗王承受极大的痛苦,最终去世。)
这是因为过去是他穿鞋进入菩提院,产生了如此严重的因果报应。看到没?这是很重要的事。
(这种因果报应是由于毗摩罗王在过去世中曾穿鞋进入佛塔,并且用未洗净的脚踩在为坐禅而铺好的席子上。这样的遭遇是其过去的恶行结果。)
如果这样做了,就直接向佛陀或佛像请求原谅,心中要放松,因为可能是无意中的行为。然而,也不要掉以轻心。即使如此,也不要让这个问题被忽视。我们不是在贬低传统,只是因为大家都这样做。
如果是因为无知,或像公务员、军人或警察等因为工作需要而穿鞋,这样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他们的规定要求这样做,就没有问题。”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父亲教导孩子》第398页
#听僧说
关于祈愿,有些人用的祈愿句子非常长。其实,祈愿不需要太多,只需简短地表达即可。无论在哪里做善事或者礼佛时,只需这样祈愿:
“愿我今日所行之善业,成为我此生证得涅槃的因缘。若未能证得涅槃,愿‘没有’这个字词从此不再出现在我生命中,直至我证得涅槃。”
就这么简单,各位善信们。按照阿那律尊者的方式,他就是这样祈愿的,因此他从未遇到“没有”的情况。(阿那律为“无贫”的意思。他富有,什么都不缺。)
如果要回向功德给他人,只需在心中想:“愿我今日所行的善业,能为我带来多大的利益,愿那人也能同样承受此果,从现在开始。”
或者“愿我从过去到现在所行的善业,为我带来多少利益与幸福,愿你也能同样承受此果,从现在开始。”
回向功德给亡者时,龙婆建议使用简短明确的泰语,不要使用长句子例如念Imina。如果太长,有时反而来不及完成。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父亲教导孩子》第301-302页
特谢นภา อิน的法布施
提问者:“尊敬的龙婆,邻居把一只三个月大的小狗寄养在我这里,不久后小狗生病了,医生说救不了了。最后小狗快要死的时候,我把佛像拿给它看,并告诉它吸气念‘Put (佛)’,呼气念‘To (陀)’。
龙婆:哇,这就像遇到禅修老师了,可能有某种特别的佛缘,连教的人都不太懂禅修。
我让它这样做,小狗就睁大了眼睛盯着佛像看。它在12月25日去世了。到了30日清晨,我念诵佛经、打坐,心境非常平静。就在这时,小狗的身影出现了。我就问它:‘你去了哪个天界?’
龙婆:咦,看来还能对话呢。
它立刻回答说去了忉利天。我问它怎么去的,它说:‘稍等一下,你看。’嗖!它立刻变成了一位忉利天的天神。
我看到后非常惊讶,怎么可能呢?因为小狗并没有念‘佛陀’,也不知道它是否真的看了佛像。但我很好奇,怎么它去了忉利天?这可能吗?畜生可以转生为天神吗?”
龙婆:“是这样的,#被人养的动物,#大多数死后会转生为天神,转生为人的很少,特别是被人养的动物,它们的福德业缘已经很好了。给它看佛像,并不是它不明白。只要看到佛像——佛像代表着佛陀,对吧?——只要看到,狗的心已经很慈悲了。否则,即使没人养,也能去忉利天。特别是即使我们不给它看佛像,它也能去。不过,有看了去的境界会更好。不能说它不明白。
让我们看看Kosop Thepbuth为例子(天神的代言人)。它曾是一只狗,非常的崇敬和敬爱独觉佛。当独觉佛在雨安居飞升回去时,独觉佛向它告别,而它因悲伤(思念独觉佛)而心碎,最终也转生为忉利天天神。”
补充
“Kosop Thepbuth”是一位的忉利天的天神,被称为众神的代言人,意思是“声音洪亮的天神”。祂的声音非常响亮,即使轻声细语,也能传遍六十由旬,正常说话则响彻整个忉利天。
前世祂是一只狗,祂因对独觉佛的敬爱与崇敬,在独觉佛飞升返回雨安居的途中,以吠声表达情感送别独觉佛后,因过度思念独觉佛,悲伤心碎而死。最终转生成为拥有最洪亮声音的忉利天天神。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回答问题》特别版,第8册,第18-20页
死随念是适合具有佛性/慧根 (Phutta Carit พุทธจริต)的人的一种修行方法。通常是智慧型的人,他们不会害怕死亡,了解五蕴(身体)的常态和本质。他们知道身体有一个起点,接着会经历起伏变化,最后会到终点(死亡)。死亡是无法预测且并不总是在年老时才会降临(自然死亡)。有的人甚至在母胎中还未见到阳光便已死亡;有的人刚出生几天便死去。年轻人也会死,孩童也会死,年长者和中年人都会死。因此,死亡是不确定的。我们应当时常提醒自己,死亡是正常现象。
因此,佛陀教导信徒要时常将死亡作为一种禅修。要时刻记住,今天晚上我们还活着,但明天的太阳我们未必能看到,因为死亡可能随时降临。经常思考死亡的人会更加谨慎,坚持做一个好人不要放松警惕。
死亡是真实存在的,死后并不会彻底消失,而是会再次轮回。至于会以什么形式再生,那就取决于我们的业。如果我们行善,就会在下辈子得到好的果报,享受幸福;如果我们作恶,就会在恶道中受苦。因此,我们应当时刻追求行善,无论选择何种善道。
如果希望再次为人,就要保持戒律的清净,遵守十善业,控制好自己的心念。当我们死去时,因戒律清净,我们能够轻松地再生为人。正如经文所说:“Silena Sukthing Yanti ”(以戒生善道)。戒律清净的人,死后会去往善道,获得幸福;拥有丰厚的财产;戒律还能够助我们轻易到达涅槃。
如果我们是一个守戒的人,时常思考死亡,并且想要得到好的果报,那就要日常保持戒律。如果想要更高的幸福,想到达天界或梵界,就要日常修习止观禅法。吸气时念“Put”,呼气时念“to”,时常思念佛陀的功德。如果能如此修行,我们可以前往梵界。
修习死随念,还能通过将止观提升为内观智而到达涅槃。将死随念作为所缘的止观禅法,其效果从欲界天到梵界不等。如果我们想要更高的幸福,就要时常思考:
“既然我们已经出生,就必然会死去,我们不能长生不老,死亡是正常的。我们不知道会在早晨、下午还是中午死去,但无论如何,死亡一定会到来。因此,我们必须在每一口气中准备好迎接死亡。”
如果我们思考死亡并追求善行,如布施、持戒和修习禅定,止观可以成为前往梵界或天界的因缘。布施和持戒也可以使我们再生到天界或为人,但这还不是最终解脱,因为我们还会再生。我们应当寻找切断轮回的方法。如果我们不再出生,自然也就不会再有死亡。
那么如何才能到达涅槃呢?
事实上,所有的止观都可以转变为内观。当我们通过修习某种业处使心达到定境时,就可以利用该业处作为内观智。
当我们将死亡视为常态,思考在我们从出生到现在所经历的幸福与痛苦时,就可以用智慧审视事实的真相。
苦代表着忍受,忍受做事、忍受思考、忍受生活、忍受做各种工作。苦就是这样的表现形式。现在,我们来思考苦的表现是什么。
静下心来反思,从我们从母胎中出生以来,我们经历的是幸福还是痛苦?当我们蜷缩在母胎中时,我们是感到幸福还是痛苦?我们无法伸展四肢,只能保持蜷缩状态,这种状态持续了十个月,这表明苦从我们在母胎中时就已经开始了。
当我们出生时,受到寒冷和热的刺激,婴儿因身体的不适而哭泣。生为人后,饥饿是一种痛苦,它如刺痛般折磨我们,饥饿不是幸福;口渴、排便的需要、无法入睡的痛苦,疾病带来的不适,未实现的愿望是痛苦的,所有这些都是痛苦。
谋生需要思考、劳动、工作,而工作本身也是一种忍受。无论是冷还是热,无论是疼痛还是疲劳,我们都需要忍受。
更糟糕的是,我们与他人、与下属、与上级的关系摩擦,使我们感到内心的焦虑与苦恼,这也是痛苦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不再健康,智慧衰退,行动不便,这也是痛苦的表现。最后,当死亡来临时,死亡并非如睡眠般安详,它是一种巨大的痛苦折磨到极点,直到我们无法承受,生命才会终止。
在死亡到来之前,我们经历了从出生到死亡的痛苦。这一生中没有真正的幸福。如果我们还愿意再次轮回,那就是极度愚蠢。无论再生为人多少次,痛苦都会一直伴随。因此,佛陀教导我们通过修习死随念,来断绝再生的轮回。因为我们已知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在死亡到来前,思考如何才能不再轮回。
促使我们轮回的原因是贪、嗔、痴三毒,如果我们能断除贪嗔痴,就能到达涅槃。断除三毒的方法是修习不净观,即是思考身体并非“我”或“我的”。身体只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暂时组合而成,是痛苦的源泉,最终会消亡。如果它真的是“我”或“我的”,那就不会如此消亡。
真正的“我们”是心或精神体,它寄居在这个肉体中。所有的欲望都由心来驱动,而身体只是一具傀儡。
既然身体不是我们,也不是我们的,它只是痛苦的容器,那么我们应该放下它。时刻记住,这个身体毫无意义,充满了污秽、不确定性和痛苦。我们不再需要这个身体,#把这一生视为最后一生,因为我们已经得遇佛陀的教导,将佛法作为唯一的依托,对轮回生厌,认识到轮回的无意义,决心接受佛陀的教诲,#用智慧审视它,而不仅仅是盲目相信佛陀所说的“生为人即无常”,它无法持久,“生老病死皆苦”,最终会消亡。#我们应该思考这些是否属实。
佛陀教导说:“生即苦,老即苦,死即苦,悲伤痛苦皆苦。”这是因为无常是生命的本质,是生的规律。然而,执著和无明掩盖了我们的智慧,不让我们看清真相。
因此,我们应当接受佛陀的教导,追求善行,守持五戒不犯戒,不鼓励他人犯戒,也不在他人犯戒时感到高兴。坚定信仰佛、法、僧三宝,决心向涅槃进发。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父亲教导孩子》第196-200页
特谢ปัณณ์ธรรม的法布施
#听僧
事实上,所有想要修习禅定的人都有足够的时间,因为真正的空闲时间就是睡觉的时间。睡觉时,是否有空闲呢?
在晚上,若有时间可以坐着禅定,但请注意,修行时可以坐着、躺着、站着或走动(行走坐卧), 四种姿势的效果是相同的。
如果坐着不舒服,可以躺下;躺着不方便,可以站着;站着不方便,可以走动。但只是走路般走动而已,不是跑起来。如果跑起来你就会变得忙。
如果问哪种坐姿是正确的,#答案是舒适的坐姿就是正确的。如果你觉得跪坐舒适,那就跪坐;如果感到疲倦,可以换个姿势;如果盘腿坐着舒服,那就盘腿坐。但不可以对着佛像伸腿。(这会对佛陀不敬)
如果那样坐不舒服,可以坐在椅子上,或者在家的露台上垂腿坐也可以。
如果要躺下修行,什么姿势才是正确的呢?答案是任何你觉得舒适的姿势,因为这样既不会违背身体,也不会违背心意。不管是左侧卧、右侧卧、斜躺、仰卧还是俯卧,都随意,只要觉得舒适就好。总之,#我们修的是心,不是修身体。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Wat Thasung》第二册,第41-42页
初始佛:“如今的佛教,修行者能够证得道果的人越来越少。未来到了佛历4500年时 (公元3957年,距离目前2024年还有1933年),佛教将逐渐衰微。但在此之前,人们对涅槃的讨论将越来越频繁,甚至成为常见的谈话话题。人们会视涅槃为一种自然的事情,目睹它为常态。
如果我们回顾20年前,会发现那时的人们的心态和现在相比有很大不同。如今,许多人听到有关善业的话题后都渴望去往涅槃。从来信中可以看到(应是指各州信徒寄去问龙婆佛法问题的信),大家都表达了希望解脱的愿望。
未来20年内,阿罗汉圣者的数量将达到数十万之多。这不仅仅是我一人传授的结果,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我们这一群体会逐渐壮大,可能未来不会有真的人来教授这些法门,但会有书籍和录音传承下来。” (龙婆从以前就很有智慧,用书籍与录音记录下了他的说法)。如今,修行已经变得相对容易,人们的心力提升了许多。
我问佛陀:“为什么以前不以这种方式教授?”
祂说那时的人们认为这太容易了,以至于不愿修行。困难的修行方式反而更受欢迎。你们这一代人中没有剩下谁了。因此,我感到很高兴。
然后佛陀继续说:
“未来的责任会越来越重,因此必须先打好基础。”
我问:“其他大德没法打好基础吗?”
祂答:“其他大德也有能力,不是打不好基础。但很少有人能完整修习四十种禅修业处与大念处,并达到四禅。”
祂问:“你有没有问过普通人(关于其他大德)?”
我回答:“没有问过。”
祂说:“目前没有人能完全掌握四十种禅修业处。只有你一个人了,而龙婆班也已经去世了。能够修习四十种禅修法门并达到圆满的人,必须是具备圆满波罗蜜的菩萨。若该菩萨的波罗蜜未满,就无法完成这些全部禅修业处,那么该菩萨就必须继续修行。”
祂接着问:“你为什么不经常来我?”
我回答:“我身体很疲惫,我还需要修炼净化自己,以免过度松懈下来。”
祂问:“像你这样的人还会有松懈?”
我说:“有。”
祂问:“为什么会有?”
我答道:“我还未觉得到自己足够好了。”
祂说:
“嗯,这样很好。如果觉得到自己的成就足够好了,那就是堕落的开始。如果觉得自己已成佛或已解脱,那就意味着痛苦的开始。但当修行达到一定境界后,思想就不再这么想了。每天都要净化自己,这已成为一种常态。净化的意思是看到身体和这个世界的无意义。这种无意义的感觉已深深嵌入心中。”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解答佛法问题》第45-46页
“各位信徒要记住,#所谓的波罗蜜就是心力。要把心力提升到满的状态。现在我突然变得聪明了,心里想我们是如此愚蠢。什么时候心力是满的呢?僧侣们也常持诵十种波罗蜜,各位佛教徒也要复习十种波罗蜜是什么。我为佛陀提供了以下答案:
1. 布施波罗蜜
2. 持戒波罗蜜
3. 出离波罗蜜
4. 智慧波罗蜜
5. 精进波罗蜜
6. 忍耐波罗蜜
7. 真实波罗蜜
8. 决意波罗蜜
9. 慈悲波罗蜜
10. 舍波罗蜜
于是,佛陀说:“对了,这些波罗蜜都要用心力来达成。要让心力牢固地存在于心中,完全而完整地,没有任何缺陷。”也就是说:
1. 我们的心愿意经常布施。
2. 心愿意经常持戒。各位信徒要持戒如常,不要让戒掉落。
3. 心愿意持续地保持出家状态。“心”出家意味着可以短发、留长发、剃光头或者不剃头等。
4. 心愿意用智慧摧毁执着。
5. 精进,在每一刻保持努力。
6. 忍耐,对一切敌对事物忍耐和包容。
7. 真实,始终保持诚实,坚守一切承诺,对我们而言,没有任何‘不真实’的概念,特别是在做好事方面 (说到做到)。
8. 决意,坚定决心,特别专注。
9. 慈波罗蜜,培养良好情感,不与任何人为敌,爱自己也爱他人。
10. 舍波罗蜜,当身体不适时心仍然保持平静。
佛陀说,舍波罗蜜与泰语中的“随它去”意思相同,忍耐波罗蜜也一样,用“随它去”来表示非常恰当。
各位信徒,今天我没有教什么,只是先谈论波罗蜜,以便各位修行者了解,佛陀希望我们要让波罗蜜满满的,这就是培养和提升心力,使其完全而完整的意思。
并不是说我们要坐着想、躺着想或心里想,“啊……我们的波罗蜜没有,前世我们的波罗蜜不足,我们的波罗蜜还不满,我们怎么能成为初果、二果、三果或阿罗汉呢?”
如果各位佛教徒明白这些,就会知道我们可以通过心力来积累波罗蜜。#各位佛教徒的优良品质就在于心力。我们只有通过心力来决定我们能否做到。
这与佛陀所说的巴利文一致:
“Manopubbaṅkamā Thammā Manosetthā Manomayā 一切法由心先导,心为主,心造作。”
各位佛教徒已经学习过这个道理,但在实际修行时为什么会忘记呢?
好了,希望各位佛教徒能明白波罗蜜的意义,并记住波罗蜜意味着满,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心力满满的,保持十种波罗蜜的美德。
如果我们的心力完全具备这十种美德,那么成为圣者是很容易的事。
这次谈论十种波罗蜜,是因为之前谈到了初果。我担心各位佛教徒会觉得难度太大。如果心力不够,无法完全达到初果,那么就来完善十种波罗蜜。
布施,是断除贪婪。
持戒,是断除愤怒。
出离,是断除感官欲望。
智慧,是断除愚痴。
精进,是断除懒惰。
忍耐,是断除对忍耐的缺乏认识。
真实,是断除虚伪、反复无常的态度。
决意,是使心力完全稳固。
慈悲,是培养内心的平静。
舍,是对身体保持冷静。
各位佛教徒,如果你们的心力完全具备,那么成为初果对你们来说会非常容易。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那些具备完全波罗蜜的人,心力十足,佛陀不称他们为初果,而称他们为Phra Kinasop “已灭烦恼者”,即阿罗汉。
好了,各位佛教徒,今天就到此为止。愿大家都能获得幸福、安宁、圆满的福报。”
摘自 龙婆Lersi Lindam Wat Thasung《Thamma Wimokh》第188期,1996年11月,第60-62页
#听僧说
“在放置佛舍利到初始佛雕像的仪式时,我们把钱或金子放在佛舍利的底座下,这是为了供奉佛、法和僧。
当你把钱放进去时,祂(阎罗王)就会立即写下来。(更多关于金名册的资讯,请以关键词“金名册”搜索本页文章)
阎罗王说,如果那天(当年的仪式日)不能去,以后再去也行。但是以后去的喜悦感会有所不同,因为没有举行仪式 (当年的仪式相当大规模又多人),喜悦感会少一些,但也没关系。不过那天是肯定会记录的。
如果你问要用多少钱供养,其实不一定。阎罗王说,一分钱也行,关键在于你的信心。要建立坚定的信心。
建立喜悦感,即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弥勒菩萨给予大众的建议🟠
#弥勒菩萨第三篇
弥勒菩萨(Sri Ariya Mettriya)
龙婆Lersi Lingdam:
“如果有人希望在您的时代出生,需要做什么善事功德?” 祂答:“我的信徒…我托付建议给你,请帮忙给予他们建议。成千上万的人…将在我的时代出生。”
接着问:“建议之前你有给过了,但不清楚具体情况。请详细说明,如何做善事功德才能在您弥勒菩萨的时代诞生?”
(对于福报较强的人应当计划今生入涅盘为目标。而福报较浅的人,同样应当以今生入涅槃为目标,但如果今生失败,也愿可在弥勒菩萨时代入涅槃)
祂答:“愿所有希望在我时代出生的人,保持五戒,并每天遵守十善,不出现遗漏。这样可以在我的时代出生时,到时听到简单的教诲,就能立即获得果位。
对于那些修行较为逊色一些的人(虽然保持十善和五戒,但有时会有小的过失) 这样的人在我的时代听到教诲时,需要稍微解释才能达到阿罗汉果。
对于那些福报更浅的人,平时可能会五戒十善有所缺漏 ,有些人因工作需求如农夫需要喷洒农药而破戒杀生。但在佛日必须完全保持五戒和十善。这样,这些人在我的时代听到教诲时,可能需要多听几次,才能成为圣者。”
龙婆:
以上就是弥勒菩萨的建议。各位信士们,你们坐在这里,听到教诲。如果你们保持五戒和十善,福报深厚,可以在今生入涅槃。如果这生错过,也可以作为天神、天女或梵天出生。不久后弥勒菩萨将降临,你们就能听到弥勒菩萨的教诲,不久也能获得阿罗汉果,进入涅槃。”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弥勒菩萨塑造历史》
图片取自 พาไปวัด 与 Wat Thasung官网
#听僧说
#弥勒菩萨第二篇
弥勒菩萨(Sri Ariya Mettriya)
龙婆Lersi Lingdam:
“…现在我们来谈谈做善事的功德,特别是五戒和十善。弥勒菩萨曾经教诲,1985年3月16日那天的晚上,我会有很大的痛苦……像“清肠”一样,清肠通常没有其他症状,应该可以安静地入睡。然而那天却不一样……人们都离开了,只剩下我一个人!
大约晚上7点半,我感觉到剧烈的腹痛,天气非常热,我被迫去上厕所……进去了又出来,肚子还痛……走来走去,去了差不多十次,走得几乎不行。
到了晚上8点多,我心里想,五蕴(色、受、想、行、识)本身就是痛苦的,我们不应对五蕴太过在意。如果五蕴要生病,就让它生病;如果五蕴要死,就让它死。生病和死亡,无人能帮忙,无法减轻负担。因此我决定躺下来……躺下后,我心中想着佛……按照平常修行,心中专注于“涅槃”。
之后我拜完佛,(禅定)离开了身体……感谢保护我的天神,有许多天神和天女在身边保护我。我感谢他们,然后去了天界。在那里,天神和梵天聚集在一起。我与他们交谈,感谢他们在各种事务上的帮助。之后我进入了涅槃界,去见了“现在佛” (释迦牟尼佛)。
拜完后,现在佛告诉我赶快去见“原初佛”,并告诉我先去拜见“原初佛”。当我到达后,拜见了原初佛,原初佛告诉现在我去祂的宫殿吧,因为所有的佛都在那里。然后我去到了祂的宫殿。
到达原初佛的宫殿时,我看到殿内满满都是佛陀,不知道有多少万尊。佛陀们身材高大、非常庄严悦目。
实际上,病前的下午(3月15日),我感觉到我们已完成了塑造寺庙内的原初佛雕像,大任务已经接近完成,寺庙也快要建成,只剩下装饰品了,接下来就是100米的琉璃宝殿也接近完成。我认为最多再等四年就能完成,我们的工作任务也就完成了。一旦完成工作,所有的担忧也就没有了。
事实上,即使有工作也没有担忧,这只是普通的事情。如果能赚钱就继续做,不赚钱就停下。不管留多久都无所谓,这不算是我们必须纠缠的负担。我现在的感觉是,快要进入修行。
到达宫殿后,原初佛告诉我:“你认为你的工作快完成了吗?”我说:“工作剩下不多。”原初佛说:“还没有完成!我希望你塑造弥勒菩萨。”我问:“为什么要塑造?”
原初佛说:
“必须塑造……因为为我塑造佛像的善款有剩余,现在还有善信继续捐款……继续塑造初佛。”因此,祂指示在靠近祂的圣殿的地方建造弥勒菩萨圣殿,和原初佛的圣殿建造风格相同。
祂说:
“在那个地方……我指示你不要种树,我希望建造弥勒菩萨圣殿,因为很多具有福报的人尚未成熟,还有数万跟随弥勒菩萨的人,希望成为他的弟子,这些人都在这一生出生。弥勒菩萨也让我告诉你,帮助那些人按正确的标准修行。”
我问:“如何塑造弥勒菩萨?”佛就召唤了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来了。既然弥勒菩萨来了,就问祂要如何塑造。实际上,弥勒菩萨非常庄严美丽,装饰闪耀且明亮…极其美丽!多种颜色,装饰品闪亮。但是实际塑造时,他站在那里给我看要塑造的样子。
祂说:“塑造成站立的形象,所有装饰品不要上色,要做成透明的玻璃材料。而他的身体要保持原色……弥勒菩萨的身体是白色的。”
我问:“如果建好用玻璃罩罩住,衣服和裤子上的装饰品会一样(看不出)怎么办?”祂答:“可以用金箔或银箔。”
如果用银箔,会更像他的身体。装饰品可以用透明的镜子(贴在服饰上)。他展示了站立的姿势,右手持“法轮”,但只是悬挂,左手持“剑”。我问:“为什么有法轮和剑?”
祂说:“我只是悬挂,不是战士的姿势。”
“法轮 Chakra”代表“佛法的轮 Thamma Chakra”,即对付那些贪欲深重、固执己见的人,使用“法轮”进行驯化。对付那些贪欲较少的人,可以使用“剑”进行轻微的纠正如动, 擦, 刮,它就会消失,如讲经或讲故事。
我问:“是塑造佛像还是天神像?”
祂答:“现在我是一位天神…要塑造成天神像,不要塑造成佛像。”
我问:“如果有人希望在您的时代出生,需要做什么善事功德?”祂答:“我的信徒…我托付建议给你,请帮忙给予他们建议。成千上万的人…将在我的时代出生。”
(为避免文章过长造成视觉不适与疲劳,弥勒菩萨的建议放在了第三篇)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弥勒菩萨塑造历史》
照片取自พาไปวัด
#听僧说
弥勒佛的时代究竟是什么样的
#弥勒菩萨第一篇
弥勒菩萨(Phra Sri Ariya Mettriya)
提问者:龙婆,我听说当5000年后,就会有未来佛 - 弥勒菩萨继续传承佛教,是吗?
龙婆:你的意思是,当前这个佛教5000年的时期结束后对吧,然后未来佛-弥勒菩萨就会降临?
提问者:是的。
龙婆: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这个佛教的5000年时期结束后,未来佛-弥勒菩萨还不会离开降临。必须在佛教断绝一个Phuttandon(佛劫)之后才会降临。不过在佛教断绝期间,会有独觉佛出现。独觉佛低于圆满正等正觉佛。
佛陀出现后,会教导人们,从基础开始,教人们布施、持戒、修习禅定,教导如何安乐地生活,并让人们达到欲界天、梵天乃至涅槃。
而独觉佛则不同,独觉佛成佛后会沉默不语,若要施教也仅限于布施和持戒,不像佛陀教导那么全面。
那么,经过一个佛劫的时间后,我不能确定具体多少年。如果你想知道确切时间,你就不要死,活到未来佛-弥勒菩萨降临那一天。能做到吗?
提问者:不能 (笑)。
龙婆:那么经过一个佛劫后,未来佛-弥勒菩萨会降临,成为这个劫中的第五位佛。但这个劫中并不仅有五位佛。佛陀预言,在未来佛弥勒菩萨降临后,还会有另外五位佛。也就是说,这个劫中总共有十位佛。
未来佛-弥勒菩萨的佛教时代有以下特点:
1. 所有的人都很美丽,皮肤呈黄色,肌肤细腻。外表最老的人也只有现代20岁左右的体态。当时的人寿为4万岁。
2. 在那个时代没有穷人,只有富人。每个地方都有如意树(ต้นไม้สารพัดนึก)。恶业众生如地狱众生、饿鬼、阿修罗都无法出生在那个时代。只有天人或梵天能够出生。因此,世界上充满幸福,幸福的家庭成员,没有警察和军队(因为所有人都有戒和德, 没有人会犯罪)。
3. 交通便利,要去哪里都顺着水划舟就行。
4. 所有人都有机会接触正法。有禅定或一定程度的观智的人能迅速证得阿罗汉果。做了少许善行的人,即使只听了一千句katha并部分实践的人,最低也能归依三宝,最高能成为阿罗汉。
这是因为未来佛-弥勒菩萨修行圆满,历经16阿僧祇劫与十万大劫,积累了无量功德,因此坏人无法渗入他的宗教。真是值得期待的时代。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佛法回答问题ตอบปัญหาธรรม》特别版,第二册,第94-96页
下图为Wat Thasung内的弥勒菩萨像
图片源于:พาไปวัด
#听僧說
提问者:“我读过您写的书,提到供养僧团物品应该包括佛像、袈裟和食物,这些必须全都有吗?”
龙婆:“实际上我们不需要做到这种程度。在一些地方,供养僧团物品可以使用五种物品或八种物品。这只是一个惯例。我们有一匙饭,一匙汤,一匙水,便足够可以说这是供养的僧团物品。
但书中写到应该这样做,是因为有很多鬼魂来请求我,按照他们的请求去做。于是,我就按照他们的请求去做。于是我问他们,‘你们得到的结果如何?’他们说,供养僧团物品应该包括佛像、袈裟和食物是因为:
供养佛像给僧团,功德是会有明亮的光辉(如果是天神),因为天神或梵天不看装饰品,他们看的是身体的光芒。
供养袈裟或一块布,他们便会得到天界的装饰品,天界的服饰。
供养食物或吃的,使他们有天神的身体。”
提问者:“那么,如果他们从天界或梵天界下生为人类,这些功德会继续跟随他们吗?”
龙婆:“功德会继续跟随:
会有美丽的外貌,因为供养佛像的功德,并且有稳定的智慧,这是佛陀的力量。
拥有好的装饰品和服饰,不会饥饿,因为供养的功德。例如,维萨卡夫人 (Visaka) 长得非常美丽,是因为她前世修缮佛像和修建覆盖佛像的屋顶,使她这辈子有五种美丽 (牙齿美, 头发美, 皮肤美, 身形美, 青春美)。
维萨卡夫人也非常富有,拥有价值16亿的装饰品,因为她曾在佛教中供养过袈裟。由于她善行积累的功德,使她成为美丽、富有且智慧的人,并在七岁时成为初果圣人。”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龙婆回答问题特刊》第1册,第28-31页。
#听僧说
提问者:“有人对寺庙进行供僧仪式后,把供养僧团的物品(袈裟佛日用品等)回收循环利用,给下一位善信继续供养的行为感到疑惑。请问如此把供养过的物品,再次供养给您,这样的功德是否完整?”
龙婆:“一样的,他拿钱来供养也是以钱的方式供养僧团物品。如果想有实物去进行供僧仪式,那也是一样的。”
提问者:“自己供养和如此循环利用有什么区别吗?”
龙婆:“不要忘记钱是谁的。这只是一个象征的形式,有着实物去供养和没有实物去供养,在心里感觉有比没有好,对吗?
如果你捐钱的意图是用于某个用途(建庙,起佛,供袈裟),那么它就是你所想的那样。如果担心它不如你预期的那样进行,那么如此的供袈裟和佛像就成为了一个象征。
不要忘记,供养僧团物品的功德至少可以去到忉利天(Dau Deng ดาวดึงส์)。供养僧团和修建寺院的最低点是再生于忉利天。但不要忘记,进忉利天并不容易,除了做供养僧团和修建寺院的功德外;要进入忉利天的功德至少也必须是拯救生命的功德。”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龙婆回答问题特刊》第1册,第28-31页
#听僧說
世尊提到的"爱火"(Rakkhaki ราคัคคิ):
Piyate Chaite Soko "悲伤源于爱,"
Piyato Chaite Payang"危险也源于爱。"
我们所爱的事物一旦失去,我们会感到悲伤。我们会去保护所爱的事物不让它出现问题,一旦出现问题,我们都会担忧并想方设法去保护。这些爱就是这样对我们造成危险的。
世尊教导说,
"如果我们要敬奉这团火(不让它烧到我们),你们应当这样做:
思考这个身体是由32个部分组成(头发,指甲,骨,肉等等),由四大元素构成(地水风火)。
无论是我们自己的身体还是他人的身体,都要思考它们是肮脏的还是清洁的,是稳定永恒的还是不稳定不永恒的。"
那些智慧卓绝并已获得天眼通的人们,听了世尊的话后思考:
"哦… 世尊的话确实正确。人体由四大元素构成,即地、水、风、火;分为32个部分,充满了污秽,不持久,最终会消散。"
他们对世尊表示认同:
"身体确实不好,世尊。无论是我们自己的身体还是他人的身体,充满了污秽。它必须以各种方式被照顾,它是无常的,不是永恒的。如果心紧抓不放,当它发生变化时,最终还是会死亡。"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龙婆Wat Tha Sung的教导》,第20册,第72-73页。
#听僧說
#Sampatichami第六篇
“Sampa“jit”chami” 是第十尊佛陀在1986年3月28日下午3点,龙婆在新西兰皇后镇休息时传授给龙婆的。
每天晚上入睡前,龙婆都会按习惯进行禅修。有一次结束禅修后,发现无法动嘴、无法动手,感到不适,类似瘫痪,虽然如此但内心依旧平静。此时,第十尊佛陀显现,并告知龙婆:“现在有人在用术法让你变成这样。” 佛陀还让龙婆清晰地看到施术者的模样,并传授了Katha “Sampacit-Chami” ,龙婆念诵后症状得以缓解。
这句Katha不仅仅是为龙婆所用,也允许龙婆的徒子徒孙使用。
入睡前,先念完整的“南无 Namo tassa”三遍,然后依次念诵三皈依:
Phuttang Saranang Gachami
Thammang Saranang Gachami
Sangkhang Saranang Gachami
念诵完整的Itipiso三遍,开始打坐默念Sampa-jit-chami。在打坐时,保持内心平静。此咒语会立即对施术者及所有相关人员产生效果。
** 如果能持守五戒或十善业道,并能克制五盖,每日修持一个小时,连续三个月,将会获得类似神通的效果。**
** “Sampa-jit-Chami” 泰语发音为 “สัม-ปะ-จิต-ฉา-มิ”,此咒语仅对具正见者有效,对具邪见者无效。**
佛陀的首座弟子目犍连尊者也说:“Sampa-cit-chami 是一句神通Katha。” 如果前世曾获得神通者,再次念诵此Katha,旧有的神通力量会聚集起来。修行至极喜境界时 (Pitti),会感受到不到身体,只剩下脸,最后连脸也消失。如果经常达到这种境界,不久后便能心随意转,去任何地方,比如到国外旅行,都是小事。即使是居士也能做到。
然而,佛陀禁止比丘在众人面前展示神通。例如,比丘宾头卢尊者因展示神通而被禁止。佛陀之所以禁止,是因为如果比丘展示神通,人们就不再追求佛法,而是追求神通。如果有人请求比丘展示神通,比丘若答应了,他死后会成为那人的奴隶五百世;如果不答应,他就会对比丘生怨,因而堕入地狱。
因此佛陀禁止展示神通,但在森林修行的比丘若有必要,仍可使用神通,但必须避免被人看到。例如,当比丘从灭尽定中出定后,身体需要食物时,如果看到给食物的人,便会立即飞去,但不得让人看到。一旦察觉有人看见,便需立即降下行走。若真的飞行速度非常快。
根据《巴利文》记载,目犍连尊者曾登上忉利天,仅需弹指间的时间。其实,速度比这还要快,只是泰语中没有适合的词汇表达。实际上,只要一念便能到达。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 Thamma Wimokh》第19卷,第206期,1998年5月,第19页
过去有很多拥有神通的僧人,现在也有很多,但他们在森林里。但要小心,即使得到神通,如果没有断除烦恼,也有可能堕入地狱,例如提婆达多。
断除烦恼的方法是首先断除三结,成为初果圣人和二果圣人。
如果成为初果圣人,坐在同一个座位上打坐就能成为阿罗汉。有人可能会疑惑这怎么可能。可以从这个问题的答案中找到答案。
关于一次打坐从初果到四果的内容请看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WAkGAFCy3oKYAMUN/?mibextid=oFDknk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Dhamma Vimokh》,第108期,第9页
#听僧说
#Part 1
前文,龙婆Lersi Lingdam通过禅定去到了阎罗殿后。
阎罗王说道,“龙婆,时间剩下三十分钟,接下来请您给他们(在阎罗殿等待审判的亡者)一些开示吧。
这些人肯定能上天堂,不过也有些人能到梵天界。比如后面坐着的那两个人,这两人平时就想着您,入睡前想着您,清醒时也想着您,把您当作所缘(僧随念)。这两人有机会去梵天界。
但这些人,无论是去天堂还是梵天界,都还没有机会解脱痛苦。他们有足够的福报和功德来解脱痛苦,去涅槃。但是,要去涅槃的话,仍需要接受佛法开示才行。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本书提到了涅槃。每个人都向往涅槃,并且喜欢涅槃是有一个存在的地方,而不是像别人说的那样涅槃是完全消失什么都没有。
涅槃是一个幸福的地方。他们想去涅槃。既然他们想去涅槃,但有些人的意志不够稳定,有些人则只能达到梵天的水平,这还不够。因此,请您稍微讲解一下关于抵达涅槃的要点,这些人已经准备好听法了。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在天界和梵天界休息后,直接去涅槃。”
于是龙婆Lersi Lingdam转头去问那些人,“你们想听佛法吗?”所有人都恭敬双手合十,准备听法。
龙婆Lersi Lingdam说:
“专心听,我会按照佛陀的讲道讲解,不会用我的知识来讲。因为我在龙婆班书籍写的内容都是情绪沉重的,而佛陀对天界众生讲道时情绪非常轻松,注意听好。
Somdej Ong Pathom曾对天界众生那么说:”你们不要沉醉于天界众生的身份,无论是天神、仙女、还是梵天;成为天神也好,仙女也好,梵天也好,都不会永远在这里(天堂)。总有一天,不久之后就会死亡。
沉醉于天神的身份无法为你们带来任何的好处,你们享受着福报而过去积累的罪业还未偿清。做了坏事,同时也做了好事,但好事做得比坏事少。一天做一次好事,(但逐渐的松懈)未来变成七天不做坏事,一天做好事。有些人甚至最后变成做了十四天做坏事,初八也没有去做善事,只在佛日初十五去做。
已做的善事确实变成了功德,但只是表面的功德。这意味着当你立志守戒时,心不会太坚定。当你供僧时,只是出于习惯。听法时,有时会感兴趣听,但并没有跟随开示去思考。有时不感兴趣,但还是听完了。因此,你所做的善事功德较小,因为心不够坚定。
从现在开始,希望大家思考一下
死亡正在接近我们。我们可以去天堂,但如果我们从天界堕落,心中的罪业会把我们拖入地狱。每个人都看到心中的恶业是一大团黑色的东西。每个人都承认恶业真实存在,但现在恶业无法生效,因为(转世成为天人)这里是天界的领域。但当你作为天神、仙女或梵天的生命结束时,这些恶业将会把你们拖入地狱。因此,希望大家不要对生命掉以轻心。不要想着做人、做天神、做仙女、做梵天,#要只想着涅槃。
当Somdej Ong Pathom讲到恶业时,祂会展示地狱的景象。那里有明亮的火焰,有业报的折磨,被打、被砍、被压等。火焰从四面八方扑来,地面是炽热的红铁。
当看到地狱的景象时,天神、仙女和梵天们都感到恐惧,每一位当下立刻决心要去涅槃。
然后祂指向了涅槃,看到涅槃界是一个高于梵天界不多的地方,犹如一块白色的水晶,晶莹剔透、耀眼夺目、闪闪发光,涅槃的区域充满了宁静,没有纷扰。
(小編註:以上內容和經典的說法有矛盾,經典說,涅槃中沒有名色,因此僅供參考)
然后,祂问,“你们喜欢地狱吗?”所有天界众生都说不喜欢。于是祂提醒说,“不要忘记,地狱(恶业)仍在你们的心中。”
让你们逃离地狱的方法是
真心信奉佛陀、佛法和圣僧。不要让心偏离对佛陀、佛法和圣僧的信奉。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真心信奉佛陀、佛法和圣僧,不让这种信念从心中淡去。我们会时刻想着佛陀、佛法和圣僧。
所有人都应该持守纯净的戒律。不管是五戒、八戒、十戒、十善业,还是227戒,都要持守。在欲界天和兜率天的天界众生或梵天众生都一样可以持守227戒如同僧人。欲界天的天界众生虽然在欲界,#但不再关心外界,专心诵经和修行。这样就把涅槃作为目标。如果作为天神、仙女或梵天的生命结束,我们会立即去涅槃。”
(希望大家也别忘记生命的无常)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ธรรมปฏิบัติ 49》(百年纪念) 第49~55页
特谢นภา อิน的法布施
#听僧说
#Part 2
龙婆Lersi Lingdam:“好了,开示就讲到这里。现在每个人都看过地狱了吗?”
他们每个回答说“还没有。”
阎罗王指着并说:“这就是地狱。”
接着他们看到了明亮的火焰、红铁火焰在烧地狱的众生(鬼)。地狱的狱卒在行刑不断的刺、砍、打砸着地狱众生。有些地狱众生被铜水灌注,有些被长矛刺穿到动弹不得。他们看到后,都很害怕。
阎罗王接着指着问:“现在看到天堂了吗?
他们回答说看到了。
“看到梵天界了吗?”他们回答说看到了。
“看到涅槃了吗?”他们说还没有看到。
阎罗王说:“如果没有看到,那不是我的任务去指导开示你们。那是佛陀才能做的事。”
龙婆Lersi Lingdam接着说:
“所以大家现在时间已经到了。虽然你们过去的善业少,但今天我的开示你们跟得上吗?
能否能决意我们即使成为天界神、仙女或梵天都不会沉醉于生活,只想着涅槃?”
他们回答说“能。”
“接着,我们认为作为天神、仙女或梵天,总有一天会死亡。如果我们不行善就会下地狱对吗?” 他们说“对。”
“如果我们按照佛陀的讲道行善,我们会去涅槃。记住吗?”他们说记住了。
阎罗王问,“能做到吗?”他们回答说能做到,
这不难。大家请注意,不求天堂、不求梵天界、不求做人,这是断除无明,成为阿罗汉。
之后,阎罗王说,“好了可以走了,大家按照你们的善业去转世吧。”于是,阎罗王和我决定跟随他们,看见他们成为天神、仙女,有着美丽、闪闪发光的宫殿。有两位成为梵天的也有美丽的宫殿,装饰着黄色的衣物,立志成为圣者。
向阎罗王告别后,龙婆Lersi Lingdam决定去天界会议。但佛陀此时说,“Lersi,现在快十点半了,是你该吃午饭的时间了,先休息吧,吃完午饭后再到天界会议。” 于是龙婆向佛陀行礼后便回到了身体。
龙婆Lersi Lingdam:
“好了,诸位善信,我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这是我日常必须做的工作。平时,当空闲时,我就会打坐冥想修行,除非有其他工作。如果你们有机会就这样做。我们死后就不会再做人、做天神或梵天,因为那还未解脱痛苦。我们只立志于涅槃。
好了,各位,时间刚好。时钟响了两次,就此告别。祝大家福祉圆满,所有听众善信。”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佛法修行 ธรรมปฏิบัติ 49》(百年纪念) 第49~55页
特谢นภา อิน的法布施
#听僧说
龙婆Lersi Lingdam:
魔罗Mara的意思是“杀戮者”
其中有烦恼魔、天魔、 蕴魔。
(Kilet Mara, Thewaputta Mara, Khantha Mara)
烦恼魔是邪恶、不好的情绪。那些不善的情绪让我们感到沮丧。当我们努力要战胜它,它就会找方法让我们无法战胜。当我们到情绪松懈不经意时,它就会趁虚而入,不是吗?当慢慢地克制它,那烦恼魔就会削弱我们好的情绪。
当我们想要咒骂僧人、咒骂国王、咒骂佛陀时,我们要意识到这点并克制自己。这是魔在干扰我们的心,表明我们的心已经开始变得细微,正在开始战胜着它。因为它已开始无法将我们拉入地狱,所以它会找方法作弄我们让我们分心。
许多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当我们更能感受到内心情绪变化时,尤其是当我们通过智慧洞察了真相,心变得高洁(清澈),已无法再被拉低时(被混淆)。
蕴魔是指身体的魔。当我们要做善事时,它会生病、不舒服。痛这里、痛那里,它不断找方法干扰我们。僧人们说,旧的不善业,那些旧的不善业会试图把我们拉入地狱;而善行将试图将我们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两者在竞争。
当善恶业拉锯到中间值时,它们无法再干扰我们了,只剩下一个方法,就是咒骂僧人以将我们拉入地狱。当我们意识有这种感觉时,我们就会向僧人道歉,对吧?龙婆虽然成为了僧人但也曾有这样的经历持续了三年。当时我以为只有我经历过,结果原来不止我一个,很多人都有。
每当我们意识到时,就向僧人道歉、请求宽恕。当时机成熟时,魔进入我们的心,我们会被它迷住、控制住。但如果我们能战胜它,它肯定无法将我们拉入地狱。这是最后的阶段了,称为“清空口袋”,战争会清空口袋不是吗?
(类似泰国成语或俚语,意指在最后阶段了,我们花光所有就像战争一样,倾力而战才能战胜魔罗)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父亲教导孩子》第387-388页
特谢Apinya Wongthong的法布施
#听僧说
初果圣者具有些许智慧和些许禅定,但坚定地守持五戒,是断除恶行的人。五戒是初果圣者(Phra Sotaban) 和二果圣者(Phra Sakithakhami) 的戒律。
“อธิ(Athi)” 意为“更”或“大”。非常坚定地持守五戒的人,是断除恶行,伟大的人。初果圣者和二果圣者最重要的就是能持守好五戒。
对于初果圣者,思考三结的每一条,只需轻松地进行。“身见”主要是通过止禅修行,让自己常常意识到“生来为了死”。用智慧了解到或不断忆念到死亡都可以,只需牢记若他人能死,自己也能死。
所谓“有些许禅定”,意味着初禅即可,不必达到四禅。只需轻松地保持禅定,心智足够坚定,并对生命有适当的警觉,不忘记死亡。
初果圣者的关键在于五戒。初果圣者内心的特质是真正敬重佛陀、真正敬重佛法、真正敬重圣僧、五戒清净、心专注于涅槃。
总之,初果圣者的内心状态就是念处的修行。念处的初步是:
Putta-nussati 佛随念:敬重佛陀
Thamma-nussati 法随念:敬重佛法
Sangkha-nussati 僧随念:敬重圣僧
Upasama-nussati 涅槃随念:一心只想涅槃
初果圣者的内心就是这些,并不难。初果圣者的意思是“步入涅槃之流的人”。如果去世后,至少会成为天神或梵天。”
(佛陀把世人的贪嗔痴比喻为顺流下的河流,而佛法就是逆流而上的河流。初果圣者就是已经踏入这条法流,正在逆流而上的人)。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พ่อสอนลูก 父亲教导孩子》第278页
特谢Moddam Thammawong的法布施
#听僧说
善信:“师父,造佛像和捐献金钱,哪一种功德更大呢?”
龙婆:“造佛像算对佛陀的供养。如果从修行的角度来看,属于‘佛随念’。如果一个人死后能成为天神,他的身体就会很光辉明亮。
而捐献金钱给僧人,算作佛、法、僧的供养。这个属于Jakanusati ‘施随念’。下辈子肯定会富有。
造佛像由于佛陀的力量,可以使身体发光,容貌也会变美。正如佛陀所说:‘对佛陀的供养能带来极大的光辉;极大的力量(权力)和影响力’。
但如果有力量却没有钱,也会困苦。就像打扮成将军却口袋里没有钱,那就很糟糕了。
另一种情况是,钱很多但缺乏权势,也可能会被抢劫。因此,最好两者都兼备,不是吗?”
善信:“那么,师父,用金属和用水泥去制造佛像,哪一种更好呢?”
龙婆:“如果是我的话,我更喜欢用水泥制作,雕刻后再贴金。这是因为水泥佛像不容易被盗。金属佛像一不小心就可能被盗贼砍掉头偷走,甚至整尊被偷走。因此,水泥更好,功德相同,价格更便宜,耐用且易于维护。”
龙婆:“造佛像是对佛陀供养,是‘佛随念’的一种。‘佛随念’在四十种修行中被认为是最容易达到涅槃的,因为佛陀就在涅槃中,是涅槃的根源。
如果我们创建的佛像美观,让我们心情愉快,常常想到佛,那么这也是‘佛随念’的一种。如果心里总想着佛像,便是‘佛随念’的修行。如果心中常常依靠佛,死后就不会下地狱。因此,如果你觉得金属佛像更美、更喜欢,就创建那种吧。”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龙婆解答佛法问题》 特别版,第1卷,第1-3页
#听僧说
“傲慢和自负” 是指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认为我们比别人好,或者认为我们比别人差,或者认为我们和别人一样。
我们可能会认为我们是某个学派/门派/派系的弟子,或者我们有某种程度的知识(就看不起他人)。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心灵的恶念。
为什么这么说呢?自负是什么呢?我们心中的这些感觉,能带我们去涅槃吗?老师们能带我们去涅槃吗?如果他们能带我们去,佛陀早就带我们去了。
佛陀说过:“如来只是指路者。” 你要去哪里,那是你的事,不是如来的事。你是好是坏,那是你的事。记住这一点,并完全放下傲慢和自负。
不要有自负的念头。如果你能感受到自己和动物没有什么不同,不厌恶动物,因为我们和它们一样有生老病死的过程。它们有五蕴,我们也有五蕴。它们有四大元素,我们也有四大元素。它们的身体肮脏,我们的身体也一样肮脏。身体不是属于谁的,心灵也不是真正的身体主人。身体依照自然的法则运作,没有人能控制它。让心灵保持宁静,别人在好坏与我们无关,我们只需让自己的心灵纯净。
当我们与他人交往时,把交往看作是朋友之间的交往,不要厌恶任何人和动物,并时常意识到我们的五蕴和他们的五蕴一样,不久都会消失,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地位和知识在死亡后都没有意义,我们死后它们也不会随我们而去。我们不会再自负和自大。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龙婆的教导》第四卷
"当实际进行内观禅修时,应以持戒开始,然后使心安定,首先关注呼吸的进出。当注意到呼吸进出时,可以配合禅修词 (例如putto或namapata)。当心开始感到快乐时,接下来用智慧进行观察。这种智慧的观察不会持续很久,不久心就会开始分散。
如果心开始分散,就放弃内观禅修,重新进行安定禅修,就是重新注意呼吸的进出。要这样交替进行。如果各位佛弟子的心能够稳定达到初禅的程度,那时消除烦恼,初果和二果就会出现。
建议就这么多,如果要进行内观禅修,先注意呼吸的进出和禅修词,当心开始感到快乐、心开始轻松时,放弃禅修词,用智慧观察,但仍然注意呼吸的进出。当注意呼吸的进出并同时进行观察时,那时心是安定的,有力量对抗五盖。"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โอวาทหลวงพ่อวัดท่าซุง》第三册
既然我们已经保持了戒律,那么另一个心灵的方向应该是坚持“Upasamus-sati 涅槃随念”修行。其意图就是我们做这些事情是为了涅槃。无论是保持戒律、施舍还是修行,我们都要把这种念头牢牢抓住。
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让世人称赞,也不是为了任何回报。我们做这些事,全是为了涅槃。
这个心态是阿罗汉的境界,但我们的品德还处于初果阶段。刚才所说的是(虽然我们还是)初果和修道者的品德,但心境却停留在阿罗汉的层次。#阿罗汉的心境是专注于涅槃。
如果我们保持清净的戒律,心中会有对死亡的念头,这被称为“死随念”。初果和修道者的心境虽有些许禅定和智慧,但都处于清净戒律的基础上。对死亡不懈怠的人就是保持清净戒律的人。保持施舍、保持戒律,时常思考人生的痛苦: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与所爱之物分离是苦。做好事得到好报,做坏事得到恶报。
既然我们希望“好”就意味着不再出生。若我们不再出生,就不会老、不再病、不再死、不再离别。那些不生的人就是以念头专注于涅槃。只求涅槃,不去其他地方。如果别人问能否实现,我们就只需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不必在意他人。这个问题是我的,不是别人的。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ธรรมปฏิบัติ ๔๔ รวม》 第94-95页
特谢นภา อิน的法布施
“禅定”这个词包含三个层次:
刹那定(ขณิกสมาธิ): 意为轻微的禅定。
近行定(อุปจารสมาธิ): 意为中等禅定,接近禅那状态。
安止定(อัปนาสมาธิ): 意为深层次的禅定,从初禅开始到第四禅,是稳定的禅定。
修习安般念的重要性
在修习佛教的禅修法门时,我们应重点关注安般念(呼吸念)禅修法。因为不论是什么类型的人,安般念都是必不可少的。安般念禅修法可以抑制心的散乱。如果我们不能抑制心的散乱,禅定就不会发生。那么,有谁的心情不散乱呢?事实上,只有阿罗汉,佛陀才能做到。
在《大念住经》中,佛陀首先讲解了安般念。这是修行的典范。我们在教学时,也是依据佛陀的教导。而那些世俗新创的方法并不采用,因为它们不是由佛陀创造的,创造这些方法的人也未必是阿罗汉。如果创造方法的人什么都没得到,那么依循这些方法的人又能得到什么呢?
安般念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佛陀认为安般念非常重要,因此在《大念住经》中首先讲述安般念。通过安般念,可以达到禅那的境界,尤其是四禅的境界。对于具有佛陀成就倾向的人,甚至可以达到五禅。安般念是非常重要的禅修法门,可以抑制身体的行动。当我们的身体生病或感到痛苦时,通过安般念达到禅那的境界,痛苦会减轻,甚至在达到第四禅时,痛苦完全感觉不到。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四十种禅修法กรรมฐาน๔๐》 第23-24页
龙婆Lersi Lingdam:
"1988年11月2日,我去了阎罗王的府邸(阎王殿)观看审判。地狱官员叫来一位体型肥大、皮肤黝黑、穿着非常旧的农裤的泰国男子。他的脸色看起来非常疲惫。
他一看到我,就一直盯着我看。地狱官员问了他三次:“你犯了什么罪?”他都不听也不回答,只是看着我。官员又问:“你做了什么善事?”
他向我双手合十,但不说话。
阎罗王对官员说:“给我吧。”
接着,阎罗王问他:“为什么一直看着僧人?”
他回答:“我曾经剃度为僧多年。”
阎罗王让他说下去,他继续说:“我剃度为僧时戒律还算不错,常常诵经,但从未修习禅定。我曾捐钱买鱼放生。”
他一提到鱼,许多种鱼就冒出来作证,确实如此。这些鱼本来要被捕杀或出售,但这位僧人买下放生,所以它们很高兴。
他继续说:“当我的僧侣缘尽时,我还俗在素攀武里做务农。有妻子和孩子,生活非常贫困,需要捕鱼维持生计,但心里仍然想着行善,经常供奉佛像,天天布施,有时听法,有时不听。最后67岁去世。”
他讲完就沉默了,但他的眼睛还是不离开我。
阎罗王问:“在你来这里之前,你想到了什么?”
他回答:“我想到了当僧人的日子,因为那时很幸福。但还俗后生活非常艰难,想再次剃度,但挂念妻子和孩子。临死时,当我将要离开身体时,心里想着当僧人的画面,但突然听到屋顶上传来一声巨响,吓了一跳,僧人的画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四个穿红衣的人,他们邀请我来,他们的声音很有威力。”
接着说:“走吧,时间到了。” 就这样跟他们来了。
阎罗王问:“为什么你一直看着僧人?”
他说:“看到僧人很安心,你把我带到哪里我都愿意,但请让我看到僧人的画面。”
阎罗王说:“你看着这个画面,你喜欢哪里就可以去哪里。”
接着他看到天神的宫殿、树神、四大天王和三十三天。他问:“那个没有人住的金色宫殿我能住吗?”
阎罗王说:“这是你自己的三十三天的宫殿,你可以去了。”
当他离开审判地时,他的身形立刻变成了天神。
他走向我,双手合十拜我,说:“我看到了这个画面,多年来通过电视听法,记得这个画面,感谢你来帮助我。”
说完,他就拜谢,然后天使带他去三十三天的宫殿。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死后没有消失..去哪了 หลวงพ่อฤๅษี..วัดท่าซุง》 第185页
特谢Moddam Thammawong的法布施
#听僧说
cred. to 听僧说
以少量的钱做大功德的方法
提问者 一:“师父,我曾经捐钱给“Wat Thasung”的“百米琉璃宝殿”,但我只捐了不到一万泰铢,别人却捐了几百万泰铢。我担心我所获得的福报会比他们少很多。我很想继续捐款,但我的财务状况不允许。”
龙婆:这样吧,死后你也会有一个玻璃宫殿,只是小一点。
提问者 二:“师父,我是一个贫穷的人,只有很少的钱,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福报呢?”
龙婆:你有很少的钱吗?有一泰铢吗?
提问者 二:大概有4~5泰铢。
龙婆:哦,这已经不少了。真正的福报来自于尽力做善事。假设你有10泰铢,来这里要花6泰铢坐车,再花3泰铢吃一碗面,剩下1泰铢。用这1泰铢做供养和建寺捐献,并在信封上写上:
“此钱用于供养和建寺。”
这会带来极大的福报。如果想要更好,可以把它用于供养、建寺和传播佛法。福报无穷无尽。钱的多少没有限制,限制的是心意。如果心意纯正,福报会很大。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หนังสือทุกคนอยากรู้ หน้าที่》 第78~79页
特谢นภา อิน的法布施
图片摘自网络
第一次敬拜: 每次我们敬拜佛陀或向佛陀鞠躬时,心中应始终想着佛陀,并念诵:
“Arahang samma-sambuddho bhagawa puttham bhagawantam abhiwādemi”
这意味着我们在向佛陀鞠躬。即使我们可能坐在佛像前,或在没有佛像的地方鞠躬,我们的心如果能达到“manomayitthi”状态(一种龙婆教导的打坐方式),就应该将心送到涅槃,在佛陀面前鞠躬。这被称为“敬拜到佛”。
第二次敬拜: 这被称为“敬拜佛法”,这是所有老师(包括龙婆班和我的其他十位老师)教导的一致内容。这十位老师都是阿罗汉,而龙婆班是菩萨。他们教导说,当敬拜佛法时,心中应想着鞠躬时看到“茉莉花”从佛陀的嘴中流出,落在我们的头上。
第三次敬拜: 敬拜圣僧时,佛陀所在之处必定有圣僧。当第三次鞠躬时,应想着看到目犍连尊者和舍利弗尊者等圣僧。鞠躬时,可以想着自己在这两位或其他任何一位圣僧面前鞠躬。如果佛教徒能每天这样做,鞠躬时总是看到这样的情景,或者一想到佛陀就能立刻看到佛陀的形象,特别是在涅槃中看到的佛陀形象,总是铭刻在心,这样每天的鞠躬就会变得非常有意义。
总之,心中要始终想着佛陀,不求其他任何东西。就像佛陀在世时那样,当我们死去时,愿我们能够去到佛陀所在之处,与佛陀在一起。如果平时有这样的想法,当我们死去时,就能达到涅槃。希望所有佛教徒都能按照这些教导去做。
摘自《佛法解脱 ธัมมวิโมกข์》第30卷,第331期,第32页
许多人问什么是禅定。请阅读下面的内容。
修持心境
尽管平定的心境不持久,但如果以尊敬的态度修持,也能取得巨大的效果,就像摩陀昆德里天子 (一位虽没有皈依但因临终时对佛陀生起敬仰心而得生天界的外教徒。短暂的善念和对佛法的尊敬,也可以带来巨大的福报)。
然而,如果能持久保持心境,有更好的禅定,则会有更大的效果。要修习持久保持心境,即所谓长时间禅定,首先可以这样做:
念诵时,配合意识到呼吸的进出。吸气时想着“佛”,呼气时想着“陀”,如此算作一次。如此数到十次,专注于念诵和意识到呼吸的进出,在这十次期间不允许其他心念插入,即不允许想到其他事情,保持心在念诵和呼吸上。这样做十次,不久你的禅定至少可以持续十分钟或半小时,心境会非常宁静、舒适。经常这样做,特别是在睡前和刚醒来时效果最好。只需控制十次即可。#大约一个月后,你将能够很好地进入禅定。
不要过分勉强心境
心境并不总是确定的。有时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但有时我们无法控制,因为心烦意乱。这时应当顺其自然,因为如果继续抗争,会导致烦躁或压力过大,最终如果一直这样勉强,心境会变得抑郁,无法产生禅定,反而会产生抑郁的心境。经常让自己陷入抑郁,可能会导致神经紊乱。
应注意的是,可以做十次或更多次。如果念诵不到十次,心境变得混乱不安,就稍微停一下再重新开始。观察心境是否可以控制。如果可以控制在念诵的范围内,并且能够很好地意识到呼吸的进出,就继续做下去。但如果真的无法控制,就先休息一下,直到心情舒适,再重新开始,或者当天不再继续。让心情放松,随心所欲地聊天、看电视、听广播或睡觉,使心情舒适。做到这一步就够了。这样做不久后就能达到良好的状态,即禅定心境。
禅定的意思是熟练掌握心境。当你想要意识到呼吸的进出时,心境立即稳定,不需花时间准备。随时念诵,心情舒适。然而,这种世俗禅定并不可靠。当身体正常,不疲倦、不虚弱、不生病时,可以轻松控制念诵或意识到呼吸的进出,没有心境的障碍。但如果身体有一点问题,我们就无法按自己的意愿控制。
因此,如果沉迷于禅定心境,只想着死后能上天堂、梵天界或涅槃,这是不可靠的。如果死前有强烈的痛苦,心境可能无法保持。如果死前心情抑郁,可能会堕入地狱、饿鬼、阿修罗或畜生道。例如,提婆达多即使有很大的神通,但死前因妄念想害佛陀,死后堕入无间地狱。我们也一样,如果只修禅定,不找其他法门辅助,死前如果有抑郁心情,禅定也无济于事。因此,需要其他法门来辅助心境。
十善业是帮助心境稳定、不堕入地狱等恶道的法门。(身口意的清净)
1. 身 - 不杀生(包括不虐待动物)。
2. 身 - 不偷盗,即不拿他人未同意的财物。
3. 身 - 不邪淫,不与他人的配偶发生关系。
(补充一点:五戒-涵括不饮酒和使用失去理智的麻醉物品, 守了就完善五戒十善了)
4. 口 - 不说谎话。
5. 口 - 不说粗口。
6. 口 - 不挑拨离间。
7. 口 - 不说无意义的话 (只在适当时机说有利益, 有理由, 有节制的话)
8. 心不贪 - 不贪他人之物。
9. 心不嗔 - 不对他人怀恶意, 报复或伤害他人。
10. 心不痴 - 信仰佛陀并遵从教导(正见)。
十善业的利益
实践十善道的人,也被称为修持戒律禅定的修行者。实践十善道有如下利益:
身的利益
第一条不杀生的利益是:生而貌美,无病痛困扰,长寿。
第二条的利益是:财富丰富,不被盗贼、火灾、水灾或风灾破坏,拥有巨大的财富。
第三条的利益是:生而有忠实的下属,不违抗命令,因下属而幸福快乐。(不饮酒的人无剧烈的头痛,不患神经病,不疯癫,头脑清醒,聪明智慧。)
言语的利益
第四、五、六、七条的利益是:生而言语美妙,别人听到你的声音不会厌倦。如果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有迷人的声音,将拥有幸福的生活和巨大的财富,因为你的声音。
心灵的利益
第八、九、十条的利益是:心灵平静,生而无忧无虑,心灵平和,永远幸福。
总的来说,实践这些禅定,即使不能长时间保持禅定,只要能够完全实践十善道,死后不再堕入地狱。无论过往何时积累的罪业,都不会有机会再使你堕入地狱。
如果功德不至于此(精进修行),死后会成为天人或梵天,福报尽后再做人时,将成就阿罗汉果。但如果精进修行,运用智慧,不久即可成就道果,达到涅槃。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自己简单修习禅定 ฝึกกรรมฐานด้วยตนเองแบบง่ายๆ》第9-15页
善信:龙婆,请问第一位佛陀叫什么名字?
龙婆Lersi Lingdam:
在这一劫中,第一位佛陀是Phra Kakusantho。但实际上,第一位佛陀并不是他。我们称为“初始之佛 Somdej Ong Phra Pathom”的是另外一位。
初始之佛Somdej Ong Phra Pathom是真正的第一位佛陀。我曾经问过祂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回溯到祂那个时代。祂回答说,设想一个数字5,然后在后面加上50个零。
5,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年
这个数字的时间单位是无量劫或称阿僧祇劫(Asankhya-kalpa),不是普通的劫。如果问这是否太多,那答案是不多。我们必须明白,每一位佛陀要积累功德多少劫。
(而作为第一位佛陀的初始之佛Somdej Ong Phra Pathom,没有任何的老师或佛陀可为他指路,独自在丝毫不知前路究竟是否有尽头的黑暗中,用了超过40个阿僧祇劫的时间来实践、修行,终究成佛)
摘自龙普Lersi Lingdam《佛法解脱 ธัมมวิโมกข์》第200期,第95-96页
下图为帝王姿势的Somdej Ong Phra Pathom,图片取自网络
如果心达到初禅,无论是通过打坐,还是只是感知呼吸出入,都可以进入所谓的“初禅”。心会稍微脱离身体和神经。
当我们需要宁静时,如果有人发出噪音,我们会感到厌烦。如果心达到初禅,我们会听到所有的声音,但心不会被声音困扰。请注意,这就是初禅的状态。
初禅
初禅有五个要素:
寻(Vitakka):思考或意念
伺(Vicāra):思索或审视
喜(Pīti):欢喜
乐(Sukha):极大的幸福
一心(Ekaggatā):专注于一个目标
当我们打坐时,如果心想着要打坐,这是“寻”。如果心在思索我们是吸气还是呼气,呼吸长还是短,这就是“伺”。
“喜”是内心的愉悦,不厌倦于修行。
“乐”是极大的幸福,心情非常平静。
“一心”是心专注于一个目标,能够很好地控制呼吸和冥想词句。这就是初禅。
二禅
当心达到二禅时,只剩下三个要素:喜、乐和一心。寻和伺会自动消失,不需要我们主动去除。
达到二禅时,有时会觉得我们是否忘记了冥想词句(例如Putto或Namapata),但其实这是正常现象。心在二禅时会更加细腻,没有冥想词句,只有极大的愉悦和心情的平静。
一旦进入二禅,念诵的念头就会消失。当心达到二禅时,我们的念诵会越来越细致,直到停止,没有念诵的念头,但心情非常愉悦,冷静程度比一禅更深,有更强的内心满足感,剩下的只有喜、乐和一心。
对于曾经经历过这一阶段的佛教徒来说,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自己可能睡着了,或者在打瞌睡,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睡觉,而是二禅。当达到二禅时,心离开感官神经的距离会更远,呼吸会感觉轻得多,心情非常愉快,内心安宁。
但需要注意的是,喜会带来愉悦感,内心开始变得灵妙,各种幻象会显现,如绿色、白色、黑色、红色的光,或者像天神的形象。如果这种幻象出现,不能执着,因为不会重复出现。有些人见到清晰的幻象后,第二天也想再见到它,这种渴望就是“掉悔”,即心的散乱。
如果渴望见到幻象,反而见不到。如果顺其自然,心达到那个水平时,幻象会自己显现,但不会重复出现。当幻象不重复或不出现时,心会变得散乱,最终变得更加疲惫,无法休息,可能会引起神经问题,这是不可取的。
总之,不能把幻象作为主要目标。当幻象出现时,让它来就来,去就去,不要关注。看到任何幻象时,心感受到幻象的出现,心就会移动,幻象就消失了。其实幻象没有消失,而是心移动了,心从灵妙的状态中脱离出来了。
因此,各位佛教徒,当心达到这个阶段时,不要关注幻象,而是关注心的快乐。二禅中,寻和伺已经消失,没有念诵。从二禅到四禅,都没有念诵。
三禅
当心达到三禅时,会去除喜,只剩下乐和一心。此时心情非常平静,身体也会感觉到非常稳定,听到外界的声音也会变得很微弱。
在三禅时,身体会感觉像是被绳子紧紧捆住,动弹不得,坐着或躺着都保持这种姿势。尽管外界有声音,心不会受到干扰,能听到声音但感受到的声音非常微弱。心会非常稳固和集中,这种状态称为三禅。
四禅
当心达到四禅时,会去除乐,只剩下一心和舍(Upekkhā)。舍是指心的中立,不受外界影响。
四禅可以分为粗和细两种状态:
粗四禅:能听到外界的声音,但声音很微弱。
细四禅:完全听不到外界的声音,但心是清醒的,有完整的意识。
普通人的禅定状态是不稳定的。即使今天能到四禅也可能明天是到初禅而已。要保持心的稳定,不被五盖(Nīvaraṇa)所扰乱。心能够去除五盖多少,就能达到多少禅定的深度。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คำสอนหลวงพ่อวัดท่าซุง 》第115-118页
特谢Moddam Thammawong的法布施
不要仅仅依赖书本上的理论,而要通过实际修行来验证。只看书不实践,就像学做饭的人只看食谱却从未下厨一样,是无法真正了解的。
因为他们从未真正吃过这些食物,也没尝试去做,只是从书本中学习,所以开始怀疑这些东西是否真的可以吃。
如果只通过读书来了解并进行批评,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和验证,就像坎塔哈拉婆罗门一样。
(坎塔哈拉婆罗门 (กัณฑหาลพราหมณ์ ) 曾经批评和质疑佛陀的教义和实践。他是一个非常执着于经文和理论的人,但从未真正实践过佛教的修行方法。因此,他对佛教的理解仅限于文字层面,没有亲身体验佛法的深奥和真谛。这个故事用来说明仅凭书本知识而不实际修行是无法真正理解和体验佛教教义的。)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龙婆Wat Thasung的教导》第三册,第151页
具备熟练安般念的人可以知道自己死亡的时间。我们会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死亡的症状会是怎样的。如果提前知道自己的死亡时间,我们也会知道将去往哪里。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知道某一年某月某日某时我们会死亡,尚未获得禅定的佛教徒可能会认为我们的心情会非常不安,会失去信心。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能够知道死亡时间的人也能知道他们的新去处。这意味着,如果他们在那个时间死亡,他们会知道自己将去往哪里。如果知道新去处比现在的居所更好,比人间更好,他们就不会感到沉重。反而他们会对即将来临的死亡感到安慰,并认为如果真的是在那个时间死亡,他们将去到一个更加幸福的地方。
尤其是安般念,有实际的修行方法。我希望所有的佛教徒朋友们都努力练习入出息念。修行时,无论是坐、卧、站立还是行走,都可以进行。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佛法解脱 Thamma Wimokh ธัมมวิโมกข์》第340期
大家不要忘记,也不要厌倦自己所做的善事。当我们已经做了这些善事之后,还要继续努力,做到最好。记住,我们应持有的品德如下:
(1)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不会关心他人的品德。别人好或坏,那是他们的事。
-不要自夸
-不要抬高自己贬低他人
-不要自以为是
(2) 不忧虑
(3) 不破戒,不怂恿他人破戒,不为他人的破戒感到高兴
(4) 当我们需要心灵的清明时,能立即消除五蓋。当心灵需要集中时,这种清明来自于专注和纯净。如果想要心灵平静或集中,必须立即消除五蓋 (贪欲, 嗔恚, 昏沉, 掉悔, 怀疑)
(5) 持有四无量心,即日常生活中的正常心态
(以下为简介四无量心, 更多详情请自搜
慈-对他人持有爱心善心友爱,
悲-对他人同情怜悯帮忙,
喜-为他人感到开心祝福不嫉妒,
舍-对所有事物保持中立平等心)
(6) 还要补充一点,心里承认并尊重佛陀的善行、佛法的善行和僧侣的善行。了解人生必定会有死亡,希望死后能进入涅槃。
如果你们能做到这些,禅定就会稳定。不会有忧愁、不清净、心力不均衡、时明时暗的情况。会有持续的清净,且逐步提升。再也不会有在恶道中的出生,不会再成为地狱、饿鬼、阿修罗或畜生,只有一条路,#前往涅槃。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佛法解脱》第348期,第17~18页
特谢นภา อิน的法布施
Luang Phor Lersi Lingdam:
“父亲感到快乐、身体和心灵都有力量,能做任何事,这都因为父亲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好人,遵循佛陀的教诲。
因此,每个孩子都是父亲所爱的。#不管别人怎么讨厌你们、憎恨你们,那是他们的事,#父亲永远爱你们,希望引导你们脱离痛苦,进入没有生老病死、没有任何变化、没有一丝忧虑的幸福之地,那就是涅槃。
因为父亲所有的孩子们,无论是男孩女孩,甚至是出家人和小沙弥,都是好人。所有让父亲感到负担的事,你们都一起承担,甚至超出了父亲的预期。你们的善行,超出了父亲所能描述的范围。为了你们,父亲不觉得累,这超越了父亲的疲惫和厌倦。
无论父亲有多累都不重要,因为父亲认为自己的生命不如你们的善行重要。你们的善行超出了父亲的预期,所以父亲不担心自己的生命。因为你们比父亲想象的还要好。
你们每个人都爱父亲,愿意为父亲劳累,愿意放弃一切利益。这种善行让父亲比自己的生命还爱你们。
所以,希望你们每一个人保持自己的善行就像盐保持咸味一样。父亲的生命和身体不重要,如果过多担心它们,你们能得到的利益就会减少。因为我们不能阻止死亡,它总会在某个时候来临。
父亲不想离开你们,父亲非常爱你们,怜悯你们,看到你们的善心。#但是亲爱的孩子们,#父亲无法阻止五蕴的变化。所以,只要对你们有益,父亲愿意为你们做任何事,不顾自己的生命。即使血液和肉体干枯,或生命消逝,父亲也愿意为你们做一切。"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เรื่องจริงอิงนิทาน (พิเศษ),《ราชพรหมยานมหาเถรานุสรณ์》watthasung.com
最终长期有着健康问题的父亲于1992, 10月28日进行了最后的佈道。尽管他病得很重,但他从不在意,努力坐着顶着痛苦等待来访的弟子,他的心意真是无比崇高。那天的情景可以说是他最后一次“接待客人”了。这也是他留下的最后教诲的原因:
“……孩子啊……这只是身体的自然规则……有生、老、病、死,这是正常的……身体是无常的,不是永恒的。在世的时候,它是苦的。最终,它也是无我的,消散了就只有这些……不要执着于父亲的身体……”
两天后(1992年10月30日),龙婆Lersi Lingdam 圆寂了,享年72岁,因重度肺炎与血液感染离世了。
源于 watthasung.com (ย้อนอดีตภาพเหตุการณ์...หลวงพ่อมรณภาพ เมื่อวันที่ 30 ตุลาคม 2535)
提问:建设医院和建设寺庙,哪一个积德更多?
龙婆Lersi Lingdam回答:
“佛陀说:
对于持戒不清净的人施舍100次,效果不如对持戒清净的人施舍一次。
对持戒清净的人施舍100次,效果不如对一位离欲乐的人施舍一次。
对离欲乐的人施舍100次,效果不如对一位已经证得初果的圣者施舍一次。
对已经证得初果的圣者施舍100次,效果不如对一位已经证得二果的圣者施舍一次。
对已经证得二果的圣者施舍100次,效果不如对一位已经证得三果的圣者施舍一次。
对已经证得三果的圣者施舍100次,效果不如对一位已经证得四果的圣者施舍一次。
对已经证得四果的圣者施舍100次,效果不如对一位阿罗汉的圣者施舍一次。
对阿罗汉施舍100次,效果不如对独觉佛施舍一次。
对独觉佛施舍100次,效果不如对释迦牟尼佛施舍一次。
对释迦牟尼佛施舍100次,效果不如施舍给僧团一次。
对僧团施舍100次,效果不如建造寺庙一次。
如果将其对比,建设道路、建设大厅、建设僧房等,所积的德行,主要取决于使用者的戒行情况。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佛法解脱 Thamma Wimokh》 第443期
诚心诵经比数量重要
诚心忆念佛法僧也是一种禅定
“ 敬拜佛陀,不论念经多还是少,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诚心。如果我们完全不能念经,只要心中默念‘Namo Tassa Bhagawato Arahato Samma-Samputtasa’,意思是‘我尊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就已经足够了,真心敬拜即可。
如果想多做些,可以念
‘Phuttang Saranang Gachami 我皈依佛
Thammang Saranang Gachami 我皈依法
Sangkhang Saranang Gachami 我皈依僧
Tutiyampi Phuttang Saranang Gachami 第二次 我皈依佛
Tutiyampi Thammang Saranang Gachami 第二次 我皈依法
Tutiyampi Sangkhang Saranang Gachami 第二次 我皈依僧
Tatiyampi Phuttang Saranang Gachami, 第三次 我皈依佛
Tatiyampi Thammang Saranang Gachami 第三次 我皈依法
Tatiyampi Sangkhang Saranang Gachami 第三次 我皈依僧’
这时候,要用心念诵,真心敬拜,这样的念诵可以得到很高的福报,
不仅是佛随念,也是法随念,也是僧随念。
如果做到这一点
一天不敬拜佛陀,就会不安,必须敬拜佛陀。如果你的心是这样,说明你的决心已经达到了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的禅定水平。
‘禅定’这个词代表很高的决心(诚心),但在这里‘禅定’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盘腿打坐。真正的禅定是心中时刻记念,当真心敬拜佛陀时,就是禅定。
如果有佛像,可以看着佛像做佛随念,谈论法是法随念,谈论僧是僧随念。如果能做到这点,再念一遍‘Itipiso’也非常好。
‘Itipiso’的开头部分赞美佛陀的功德,‘Sawakato’部分赞美法的功德,‘Supatipanno’部分赞美僧的功德。
仅此而已,各位善信如果每天都能做到,这样临终时绝不会下地狱。”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佛法解脱 Thamma Wimokh》第326期,第32-42页
提问者:“恭敬的龙婆,我读了一本《佛法解脱Thamma Wimokh》的书,其中提到修行者一旦证得初果阿罗汉,便无需起身,可以直接在这一次的打坐中证得阿罗汉果。我希望龙婆能解释一下,并展示如何修行这条道路。”
龙婆:“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根据《清净道论 Wisuthi Mark》,由阿罗汉Phra Phutthakosajarn Rachanawisuddhimagga 所著,他写道:‘如果有人在一次打坐中证得初果阿罗汉,他们无需起身,可以直接在那个位置上继续修行,直到证得阿罗汉果。’
实际的修行方法是这样的:一旦证得初果,就专注于最后的无明,思考现实的本质:人间充满痛苦,天界和梵天界虽然有乐,但这种乐是短暂的,一旦福报消失,还会再度轮回。我们只需要一个目标,那就是涅槃。然后,保持禅定状态,禅定状态会自行断除烦恼。”
实际修行时,就是这样做的。按照传统的顺序,应依次修行初果、二果、三果和阿罗汉果。如果不这样说,别人会认为是“非传统”修行。而实际操作时,还有其他不同的方式。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龙婆回答问题 หลวงพ่อตอบปัญหาธรรม》特别版,第10卷,第111-112页。
特谢Apinya Wongthong的法布施
如果我们还在评价人,我们还很糟糕
当不善业控制心灵时,我们无法行善
如果我们还在评价别人是好是坏,这就说明我们自己非常糟糕。如果我们不是坏人,就不会看到别人的坏。我们看到别人有多坏,就说明我们自己有多坏。
看看佛陀,他有没有批评过任何人?找到了吗?没有,因为每个人生来都希望自己是好的,没有人想要变坏。那为什么有些人会做坏事呢?因为业力在追随我们,我们无法抗拒它。
我们出生后必须承受两种结果:
一种是善业,
一种是不善业。
当不善业控制心灵时,我们无法行善,恶行会占据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误以为错的就是对的。如果不善业退去,善业起作用,我们就会意识到过去所做的多么恶劣,因此不会再去做坏事。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塔松寺龙婆的教导 คำสอนหลวงพ่อ วัดท่าซุง》第六册
如果睡前与醒来时的冥想 会很好
假设我们在晚上睡前进行冥想(打坐),然后入睡。当醒来时,还不需要起床,甚至不需要坐起来。因为如果我们在冥想中入睡,意识会一直保持专注。
假设善信们进行适度的冥想后入睡。当头碰到枕头时,开始关注呼吸,也可以念诵“佛陀”或任何你喜欢的词语( 冥想没有限制)。
如果在睡前冥想时你感到困倦,不要强迫自己保持清醒。因为如果意识未达到禅定,它是不会入睡的;一旦意识达到禅定,它会立即进入睡眠。
这种睡眠是有益的,因为意识已达到禅定状态。即使睡了几个小时,这种状态也会持续。如果在睡眠中死亡,将会立即进入这种禅定的境界。
粗中细
当我们醒来时,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禅定有三个阶段:粗禅定、中禅定、细禅定
(需要醒来时的心境观察)
达到“粗”禅定
如果完全清醒后需要意识强迫自己继续冥想(例如继续安般念),说明在睡眠中意识达到了粗禅定。
达到“中”禅定
如果醒来时能立即清醒并开始冥想,说明在睡眠中意识达到了中禅定。
达到“细”禅定
如果醒来时处于半梦半醒状态并自动开始冥想,说明在睡眠中意识达到了细禅定。这是善信可以自己观察到的情况。
醒来时应这样思考
各位不应忘记,刚醒来时不必急着坐起来,因为此时的专注力是从睡眠中延续而来的。如果身体移动,专注力会被打断。
一醒来就应该想到:生命是无常的,死亡随时可能降临。
从现在起,我们要真心诚意地尊敬佛陀、佛法和圣僧。
我们要保持五戒的清净,思考五戒的内容。
这是为了成为圣者的思考
之后可以冥想一会,一两分钟就行,让意识保持稳定,然后再起床做日常事务。这样刚醒来时,如果善信们这样思考,就称之为追求成为圣者的行为。
思考:生命无常,在死亡之前我们要真心诚意地尊敬佛陀、佛法和圣僧,并保持五戒的清净。通过冥想,意识会逐渐稳定,五戒也会更加清净。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 Thamma Wimokh》第339期,第85-86页。
特谢Moddam Thammawong的法布施
通往解脱之道
原初佛慈悲教导如下:
不要过于关注身体的状态。保持中立的心态,尝试对疲劳的感觉保持冷静。常想“我们可能随时会死”。
认清痛苦因有身体而生。我们决定忍受这最后一世的痛苦。若无此身体,疲劳感将不复存在。
"疲劳感在充分休息后会缓解,但你会发现它不会真正消失。一旦重新开始工作,它又会出现。身体是无常的。拥有身体意味着不断的工作,这令人厌烦吗?"(在场信众回答:令人厌烦。)
一切都是无尽的无常。若不时常保持觉知,就如同迷失在身体之中。
迷失在认为身体是恒常的。习惯了拥有身体,想要永远拥有它。不意识到终有一天我们会分离。如果依然执著于身体,认为这是我们的一部分,不想老、不想病、不想死、不想疲劳,渴望它永远健康强壮。这就是迷失在无尽的无常中,未能超越身体,而是执著于它。
重新调整心态。随时检验自己准备好脱离身体的心态,这就是修行。
佛陀强调 “修行不需选择时间或地点。心在哪里,觉知就在哪里,这就是修行。”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通往解脱之道ธรรมที่นำไปสู่ความหลุดพ้น》第七卷,第51-52页
特谢 Apinya Wongthong 的法布施
建道教庙宇或建造佛寺哪种更好?
提问者: "我母亲喜欢按照中国人的方式做功德,比如烧香拜佛,焚烧纸钱。更进一步,她喜欢捐款(道教庙宇)设立基金会,在很多地方建庙宇,花费数千数万。我因此有个疑问:建庙宇和设立基金会的功德,和捐赠给佛寺的功德相比,哪个功德更大?"
回答者: "这两者是不同的...非常不同。功德也不一样。
捐赠给佛寺的功德是最高的,但是捐赠给设立基金会建造庙宇也不错,功德也有,但是不如供养僧团。做这些也是好的,不是不好,只是功德比不上供养僧团。这就像安居天的天人อังกุระเทพบุตร,他在佛教以外的地方布施,给有戒律和没有戒律的人,死后成为天界的普通天人。
而因陀罗天人只供养了一次僧团,死后成为天界高级天人。但不要反对你母亲,她做的也很好。即使功德较小,经常做也会积累很多。
提问者: "但如果在佛教的领域内做功德,会更好吗?"
回答者: "是的,是的,两者都做更好。如果佛帮不上,神会帮,反之亦然。"
提问者: "这算是回答得面面俱到,不伤和气。"
回答者: "是的,因为没有理由起争执...(笑)"
摘自 Luang Ph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父亲解答佛法问题 - 特别篇》,第9册,第93-94页
「图片取自网络」
...谁杀生谁就有罪,谁指使杀生谁就有罪,无论是动手杀生者还是指使者都有罪。
...如果我们没有指使他人杀生,即使吃他杀来卖的肉也没有罪,因为这不算作罪。
...佛陀并没有禁止吃肉,不禁止是因为杀生本来就是存在的行为。罪-表示坏的行为,善-表示好的行为。做坏事叫做罪,做好事叫做善。
...生命存在,我们不希望被他人杀害,如果我们去杀生,我们就是坏人。
...所以,如果他人已经杀生,我们只是去购买和吃,这并不算作罪,因为我们没有指使他人杀生。
摘自尊者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的教导《佛法解脱 Thamma Wimokh》第35期,第396卷,2014年3月,第15-16页
地狱的休息日
不要忘记为亲属做功德
龙婆Lersi Lingdam 与 Lung Phut (阎罗王, Phraya Yommaraj)在Wat Thasung对话,
(阎罗王)他说:“今天我没有工作。你知道地狱的工作吗?就像公务员一样。今天是休息日,于是在地狱的工作也停止了。”
(龙婆)我问:“您休息几天?”
他答:“休息三天,即阴历十四、十五和初一。”
我又问:“一年有几次休息?”
他说:“四次,入安居日、出安居日、万佛节、卫塞节。” 意思是地狱没有审判。
我问:“如果没有审判,那死者还不能称为地狱众生,因为还不确定是否有罪。所以等待审判的人,他们是释放着自由的吗?”
他说:“用‘释放’这个词不对,因为所有人都是自由的,不被视为囚犯。但他们聚集在那里,因为知道有人会帮助他们不下地狱。他们在等待审判。如果我们不审判,他们就会按自己的方式去找亲人了。”
我又问:“在他们出来的时候,如果亲属为他们做功德,可以吗?”
他说:“如果亲属聪明,每个人都能受益,就不必下地狱。”
我问:“怎么做?”
他说:“直接用那个人的名字做功德回向,但罪孽深重的人可能收不到。”
他说:“要托付给阎罗王。”
“这次功德,如果那个人没有收到,请托付给阎罗王,何时遇到这个人,请立即告知他接受功德。”
“如果他经过我的地方,我会立即告诉他接受功德。”
摘自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Dhamma Wimok ธัมมวิโมกข์》第32卷,第365期
我曾发愿要经历十六大劫
善信:“龙婆,您曾与Somdej Ong Phra Phatom 有过任何关联吗?”
龙婆:“Ong Phatom曾告诉我,我曾是他的儿子。
那是在他还未成佛的时候。在他成为佛陀后,我曾发愿要经历十六大劫,希望能像父亲一样厉害。(笑)”
摘自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脱 Thamma Wimokh》,第九十页
蜡烛是照亮黑暗的光明,供奉蜡烛的功德在来世将不会有心灵的黑暗,即不会有愚昧的思想,无论想什么,都会有“一盏灯”指引,总是能够想到想要的东西。
供奉入雨安居/守夏节的蜡烛,或者供奉佛教中的灯光,如果转生为天神,将会有非常明亮的光芒。未来如果达到道果,将成为具备天眼通的卓越之人,如“阿那律尊者” (天眼通第一)。
“阿那律尊者”一直在供奉入雨安居的蜡烛,供奉灯火,喜欢在黑暗的寺庙里供奉灯笼、油灯,使其明亮。后来在最后一世成为阿罗汉,拥有三明通。他的天眼通比所有阿罗汉都要明亮,即使是具有四无碍辨的阿罗汉也无法相比,他是天眼通中最卓越的人。
如果你们转生为天神、仙女或梵天神,也会拥有非常明亮的光芒,因为天神、仙女和梵天神都以光芒为重,谁拥有更亮的光芒,谁就拥有更多的福报。
龙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摘自由Moddam Thammawong 先生印刷的《父亲教导孩子 พ่อสอนลูก》, 第312页。
(以下內容和一般大師父和三藏經有出入,因此僅供參考)
入涅槃时,阿罗汉的心是依然存在的还是完全消失了
提问者:“叩拜尊敬的龙婆,当阿罗汉或独觉佛入涅槃后,心还会继续存在还是消失呢?”
龙婆:心即是无形之身。在书面语言中称为“心”,实际上也是一种身体,被称为“天身” (GaiThip กายทิพย์)。
如果是从天人以上,就称为“天身”;如果是从恶趣,就不能称为“天身”,因此使用“无形之身” (อทิสสมานกาย Atisaman Gai)这个术语,意思是不能用肉眼看到的身体,是抽象的。
如果问抽象的东西是否有一个世界?确实有抽象的世界。
例如,我们相信天神存在,不会消失,对吧?
我们也相信梵天存在,不会消失。
但是谁能抓住天神或梵天给我们看呢?我们不能把天神或天神的宫殿展示出来,因为它们是抽象的。
涅槃也是如此,是比梵天更细微的抽象。抽象的东西有不同的细微程度。
例如,人类和动物有粗糙的身体;到饿鬼层,饿鬼的身体比人类细微,但比天神粗糙。
如果饿鬼或鬼魂不想让我们看到,我们就看不到;如果他们想让我们看到,我们就能看到。
接下来,天神如果不想让饿鬼或鬼魂看到,饿鬼或鬼魂也看不到。
梵天的身体比天神细微,如果梵天不想让天神看到,天神也看不到。
现在,阿罗汉入涅槃后,其身体最为细微,即使是梵天也无法看到,如果他们不想让看到的话。
如此不同,总结来说,抽象的东西确实存在。
但是,如果要与抽象的东西交流,就必须用抽象的方式,即用心使其成为天身,即无形之身,使其成为天身,然后进入天界,天身与天身之间能够看到。
摘自Luang Ph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佛法解脱 Thamma Wimokh》第436期
註釋:但佛陀在寶經中說:諸賢寂滅如此燈.. (意味著涅槃中沒有六識。) Luang ta maha bua 尊者則說,阿羅漢的心會遺下。 (但這不是我們認知【單一】的心)
提问者: 像这样念诵 (Nippanang Paramang Sukang - 涅槃随念),有一天晚上我思考无常,梦见有人要带走我。我拼命逃跑,醒来后仍觉得真的有人要带走我。为什么念诵后会这样?
龙婆Lersi Lingdam: 这表明你还不能去涅槃。仅仅是试探一下,你就受不了。要去涅槃的人会被测试,天神会测试我们是否足够坚定以致于可以去。实际上,能够达到涅槃的人,他们认为如果身体死亡,他们会更幸福。他们不会担心身体,这是很大的不同。
摘自Luang Phor Lersi Lingdam《หนังสือหลวงพ่อตอบปัญหาธรรม 龙婆的佛法解答书刊》第10卷第97-99页
**涅槃是最高幸福 - นิพพานัง ปรมัง สุขัง”
提问者: 尊敬的龙婆,我非常想要达到涅槃,睡前常常念诵“涅槃是最高的幸福(Nippanang Paramang Sukang),但是我的禅定不好。像这样我还能去涅槃吗?
龙婆Lersi Lingdam:要达到涅槃,“禅定”是必要的,但你不了解禅定的意思。想到涅槃已经是一种禅定了。禅定的意思是“专注于所念”,如果想到涅槃,这就叫做涅槃随念禅修 (Upasama Nusati Kammathan)。
(就如佛随念-想佛陀,涅槃随念-想涅槃)
如果只是想着涅槃,念诵“涅槃是最高的幸福(Nippanang Paramang Sukang)”或者“涅槃是幸福(Nippanang Sukang)”或者“涅槃(Nippanang)”, #但还要注意修习心态的另一部分……要去涅槃的人必须不执著于身体,这点也需要修习。要训练自己认为身体是苦的根源,所有的苦都源于身体的存在……
饥饿,如果没有身体就不会饥饿,饥饿是因为有身体。
过冷或过热,也是因为身体。
生病,也是因为身体。
必须做繁重的工作,也是因为身体。
失去所爱之物,也是因为有身体。
死亡的到来,也是因为身体。
用智慧反复思考:有身体的生命阶段都无法避免痛苦。如果我们再生多少世,有这样的身体就会有这样的痛苦。有了这样的身心组合(五蕴),我们不想再拥有它。我们唯一的目标是涅槃。心意坚定后,念诵“涅槃是最高的幸福(Nippanang Paramang Sukang)”或者“涅槃(Nippanang)”。这样思考后再念诵可以用。
如果是这样,当接近死亡时,我们思考的心态会集中起来,对身体会感到厌倦并放下。会觉得死亡比活着更幸福,然后去涅槃。
摘自Luang Phor Lersi Lingdam《หนังสือหลวงพ่อตอบปัญหาธรรม 龙婆的佛法解答书刊》第10卷第97-99页
**涅槃是最高幸福 - นิพพานัง ปรมัง สุขัง”
提问者: 尊敬的龙婆,做善事时祈愿自己有美丽的外貌、富有的财富、有充足的食物、有令人满意的夫妻,这样的祈愿算不算是贪欲呢?
法师: 好的,实际上这并不坏,可以视为一种善行。他们不想堕入恶道。如果做善事还未达到究竟涅盘的功德,心中尚未坚定地向往涅槃,那么在现世中也可以先有一些期望,比如来世希望拥有美丽的外貌、富有的财富、美丽的家等。
举个例子,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不是寓言,是关于Somdet Phra Phutthachan Luang Phor Chan Wat Anong的事。某年他72岁时,为了庆祝自己的生日,他让委员会挑选他写的书来决定哪本书适合出版。在选书时,他们发现了一本文笔最好的书,但在最后一段有些令人疑惑的内容。书中写道:
“愿我写这本佛法书的功德,来世得成天神,若再转世为人,愿有美丽的外貌、富有的财富,和100个妻子。”
读完后,他们对这段话产生了兴趣,并向他请示是否要删除这段祈愿。Luang Phor Chan 回答说:“不用删除,就这样放上去吧,这样人们就知道我曾经有怎样的念头。” 这意味着他的心已经超越了世俗的欲望。
总之,这样的祈愿并没有坏处。至少他们做善事后成为天神也很幸福,若转世为富有人类也会相应地幸福,总比不做善事而下地狱要好。所以这样的祈愿是可以的。
Luang Ph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Dhamma Wimokh》第73期,第8-9页
专注于涅槃
当我们的心从身体离开时,它会随着所专注的意念而去。这种情感称为“单一心境”,即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就像年轻人见到一百个女孩,女孩见到一百个男孩,但在这百人中,只喜欢一个,对吧?专心爱一个人,当需要时就与那个人结婚,对吧?这是世俗的比喻,对吧?
我们的心也是如此,专注在哪里,它就会去哪里。因此,平时要专注在一个目标上,我们追求涅槃。我们如何追求涅槃?如果我们有意念神通(Manomayitthi)或三明智,也一样。尽管三明智无法到达,但它可以看到天堂、看到梵天、看到涅槃。
无论是看到还是能够到达,都要看心的重心在哪里。我们是否曾想过要在天堂住上一天或几天?如果曾经这样想过,那心还不坚定,有不确定的趋势。如果心中只想着“我想要涅槃,无论何时死去,就何时去”,那么心情就已割舍。
有人会问,是否必须先成为阿罗汉
在死时会成,那时会割舍情感,不再想要人间、天界或梵天界,这就割除了无明。“无明”是“愚昧,认为人间好、天界好、梵天界好”。这就是愚昧,称为“无明”。
认为人间是文明之地,这是“贪欲”。
如果满足于认为人间好、天界好、梵天界好,这是“欲望”。
因此,割舍无明就必须割舍两个东西:“欲望” (Chantha) 和“贪欲” (Raka)。
“欲望”是对成为人类、天人或梵天的满足。
“贪欲”是认为人类文明或天堂文明、梵天文明好。这就是“愚昧”,因为这三界是不能脱离痛苦的地方。
成为人类从出生到死亡没有幸福,每一次呼吸都有痛苦。成为天人或梵天只是暂时休息,当功德福报耗尽,还得重回人间。如果到达涅槃,就没有任何移动,是永恒的幸福,不会再移动。
Luang Ph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修行佛法》第17册,2008年7月,第66-67页
由Thamma Sukkho提供,听僧说翻译
不必去阻止他人, 应该控制好自己的心
[ 第一佛慈悲地教导了这一点如下 ]
只保留好的东西,对于恶劣的东西应舍弃,保持心态平和。
遇到任何事物时,若知其无常且带来痛苦,就不要执着于它。
不仅是物质,即便是人或动物展示出愤怒、贪婪、痴迷,表现出喜悦或不满的情绪,从身体、语言或心态上表现出来,也应视为他们的常态。因为他们显示了内心的无常,尚未完全断除十种束缚。
不要把他们的情绪表现当作实质,因为他们的情绪是不稳定的。我们执着于他们的表现,就意味着我们执着于痛苦。
应该视为常态,你自己还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心,无法阻止自己的喜悦或不满,又怎能去阻止他人或动物的情绪呢?
因此,应多认为这是常态。无论谁诽谤或赞美,都是常态。我们怎么能阻止他们的言行呢?既然无法阻止,因为这是常态的法则,你也不要违背常态的法则。不要阻止他人,最好控制好自己的心,这才是真正的实质。
不要阻止他人违背世俗的常态。你们希望达到涅槃,就必须控制自己的身、口、意,不要陷入十种束缚。慢慢来,如果真心去做,没有什么是难的。请务实去做。
Somdej Ong Phra Phatom, Luang Ph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通向解脱之道》第七册,第161-163页
修行时,开始入定前,先放下忧虑。任何担忧之事,暂时放下吧,片刻之间并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决定要依照师父的教导进行修行,不顾身体了。
每个人在放下忧虑,不顾身体之后,应立下戒律。实际上,戒律并不仅限于修行时才有,而是支撑禅定的基础。戒律若有缺陷,禅定也会有缺陷;戒律若完备,禅定也会完备。不要去想五盖。
此外,佛陀教导大家保持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要让心保持在四无量心的状态,犹如戒律般,必须每天保持纯净,四无量心亦须恒常。
关于安那般那念(呼吸念),建议各位在所有行住坐卧的姿态中都加以运用。请记住,如果在所有姿态中都运用安那般那念,心就不会偏向邪恶。无论在吃饭、走路、坐着、躺着、工作、说话时,都将心安住在安那般那念上。想想看,如果我们持续将心安住在安那般那念上,心没有空闲去思恶,邪恶之念便无从入侵。
🟠建造第一佛的功德 - 金名册🟠
Nai Banchi (นายบัญชี 类似判官) 和 Phraya Yommaraj (ลุงพุฒิ/ พระยายมราช 阎罗王):
“如果有人参与了建造第一佛的佛像,那么他们的名字会移到这个金名册上
这意味着他们非必要是大富大贵之人,但必然是具有大功德的人才能参与建造第一佛。因为建造第一佛很难,即使财富不多的人只捐了几泰铢、十泰铢、二十泰铢,他们的名字也会移到金名册”
接着问:金名册是什么意思?铸造第一佛与其他佛像的功德相同吗?
:“金名册代表“不可逆转”,因为诸佛都会感恩你们的建造祂们的老师-第一佛。铸造第一佛的功德与其他佛的功德相同,但是会更快达到解脱涅槃。”
摘自 Dhammawimokkha 书刊 (หนังสือธัมมวิโมกข์),第 90 页,Luang Por Lersi Lingdam,Wat Tha Sung
**对话与内容经重新排列以更好理解,详情请参阅原书**
Luang Phor Lersi Lingdam认为Somdej Ong Phra Phatom (原初佛/第一佛)给予了他如此大的恩惠,因此决定铸造第一佛的佛像。
后来,当Luang Phor修行禅定后,他祈求见到第一佛。第一佛显现出来,形象非常美丽,脸部圆润,像鸡蛋一样饱满,脸颊丰盈,带着微笑,嘴唇没有凹陷,不像一般人雕刻的佛像那样,嘴唇周围有凹陷。
随后,第一佛显现出他在人间时的形象,然后又变回涅槃相。Luang Phor便问他,如果要铸造佛像,应当铸造哪个形象?是涅槃相还是人形?第一佛回答说:“就按照这个样子来铸造吧。”
第一佛展示了一个形象,类似佛像并带有宝座,像Phra Phutta Chinnarat(成功佛)一样。第一佛展示的形象并不完全是祂真实的样子,但这是祂希望被铸造的样子。
第一佛连续三天,每天大约一个小时,向Luang Phor展示这个形象。Luang Phor仔细观察了形象,但心里仍然担心,认为雕刻师未亲眼见到这个形象,可能无法准确雕刻。因此,Luang Phor祈求第一佛的恩惠,希望在雕刻时能启示雕刻师,使之能按照第一佛的意愿完成。第一佛也同意了。
最终,雕刻师做完后拿来给我们看,确实与第一佛展示的样子完全一样,这真是奇迹。这位雕刻师也能够修习禅定,按照他所能感应到的去做。Luang Phor还告诉他,在制作前要先点香点蜡烛,请求第一佛的加持,使他的手随第一佛的意愿而动,事实也确实如此。
然后Luang Phor又想到,我们在每个重要的地方都有佛像,并且安放了佛舍利。但大多数佛舍利属于现今的佛陀,至于第一佛的舍利,我们该到哪里去找呢?心中想着,我们该如何才能得到第一佛的舍利。想到时间久远,佛舍利可能已经找不到了。如果找不到也没关系,我们不会用现今佛陀的舍利来代替,因为这是不同的佛陀,不同的个体。
接着,在各地旅行结束后,每晚入睡前,Luang Phor会禅修前往天界,向那些从古至今的恩人、师长、父母等致敬。他们会给Luang Phor一些建议,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需要改正什么。就这样,Luang Phor每晚都会去那里。
某天Luang Phor禅修结束准备入睡时,Luang Phor听到一个声音 “Somdej Ong Phra Phatom的舍利子已经放在床头的盒子里了。”
这声音非常清晰,就像现在佛(释迦牟尼佛)的声音一样。Luang Phor起身开灯,发现通常只放一些睡前阅读书刊的床头现在有一个凭空出现的现代塑料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有两颗大颗的佛舍利。Luang Phor非常高兴,因为它们肯定是第一佛的舍利子。于是,Luang Phor把它们供奉在合适的地方,并计划如何安置。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
摘自《父亲的教诲》
Luang Phor Phra Rajchaprommayan (Luang Ph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 第一佛和成功佛佛像的区别在于成功佛的左右会有两尊小夜叉 而第一佛的左右并没有
Somdej Ong Phra Phatom 是第一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被视为诸佛之师、众佛之首
Somdej Ong Phra Phatom 也名为 Phra Phutta Sikkhi,无数证果的佛陀中这个名字重复了五次。然而Somdej Ong Phra Phatom是世界上第一位佛陀,因此被称为Somdej Ong Phra Phutta Sikkhi Thotsaphon Ti Neng,是真正的大导师,正等正觉的佛陀。
(中文亦有翻译成原初佛, 第一佛)
当第一佛出现在人间时,人类的寿命约为八万年。他在四万岁时出家修行,出家两万年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正等正觉佛陀。
第一佛用超过四十阿僧祇劫的时间修行,追求佛果。由于第一佛是世界上第一位的佛陀,此前没有老师或佛法可循,所以他修行的时间比现在佛(释迦牟尼佛)长十倍以上。在证得佛果后,他用两万年的时间住世教化众生,然后才涅槃。
首次发现
首次发现Somdej Ong Phra Phatom 第一佛是在公元1968年,由乌泰他尼府 Wat Thasung的Luang Phor Lersi Lingdam发现。
当时Luang Phor Lersi Lingdam讲授禅修后冥想时,他看到了许多已涅槃的佛陀,他们排列成两排,低头双手合十敬礼。Luang Phor Lersi Lingdam心想这一定是自己的幻觉,因为佛陀不会向任何人低头。即使佛陀经过低矮的房屋,屋顶也会自动升高。
然而,就在这一刻,Luang Phor Lersi Lingdam看到了他的师父 Luang Pu Pan Sanuntho, Wat Bang Nom Kho 的身影。
Luang Pu Pan告诉他说:
“你…… 这不是幻觉,很快Somdej Ong Phra Phatom第一佛将会显现。”
然而,大约五分钟后,Luang Phor Lersi Lingdam便看到另一位佛陀显现出来,他体型非常高大,以涅槃相现身,走在两排佛陀之间的通道。
Luang Phor Lersi Lingdam低头表示敬意。当第一佛走到Luang Phor Lersi Lingdam面前时,说道:“我该坐在哪里呢?既然没有地方坐,我就把你的头当作坐垫吧。”
于是,第一佛便坐在了Luang Phor Lersi Lingdam的头上,并对他说:“从现在开始,无论你教导禅修还是讲解佛法,都要先告诉我。我会告诉你何时该说,何时该讲,你就按我说的做。”
从那时起,无论Luang Phor Lersi Lingdam是在讲经、教授禅修,还是讲解佛法,他都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说话,因为佛陀会启示他该说什么和如何指导。有时,这些教导可能不被所有人接受,因为佛陀会针对某个人的情况给予特别的指导,尽管其他人可能不喜欢这种方式。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摘自《父亲的教诲》
Luang Phor Rajchaprommayan (Luang Ph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说 “我供奉米饭、菜肴和水给佛陀,愿佛陀慈悲,让我在今生能够到达涅槃。” 这样就够了。
因为供奉食物给佛像而达到涅槃这个说法并不是不妥的,而是一种逐步实现的善行。了,如果我们志向于涅槃。
若有人问“如此做是否确定能够达到涅槃”,答案是“肯定可以”。如果今生无法实现,来生也可以。如果我们不堕入地狱,就能从天堂到梵天,再从梵天到涅槃,没有什么难度。
若问“这样做算是佛随念修吗?”
答案是“是的,而且也容易。”
“佛随念”就是把佛陀放在心中作为所缘。
“作为所缘”并不是每次呼吸都想着佛陀,而是在心里挂念着佛陀。如果我们没有佛陀在身边,就可以想着佛像,什么时候我们想到佛像时,我们就会想到佛陀。
如果我们每天供奉,心就会开始挂念佛陀。在用餐或做饭前,心里会想着今天要供奉什么给佛像。有时还没到第二天,就在想着供奉的事情。在走路或工作时,心里想着这些食物要供奉给佛像,这是真正的佛随念修。
如果习惯了每天供奉食物给佛像,有一天没有机会供奉,心里就会不安。这可以算是佛随念修中的禅定,保证今生不会堕入地狱。
(摘自《解脱之道》第246期,2001年5月,第28-29页)
Luang Ph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尽管供养阿罗汉的善业很大,但功德无法与供养比丘僧团相比。供养比丘僧团的利益远在供养阿罗汉之上”
(摘自《法解解脱》书,第 100 期,第 29 页)
Luang Po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我们的心中想象着佛像或光明
如果我们坐在佛像前面
在供奉佛像时应该有灯光出现
或有光明,如果在修行前,睁开眼睛看佛像或光明,然后闭上眼睛冥想
不要盯着看直到眼睛疼,如果光明逐渐消失了,就再次睁开眼睛看
如果这样持续做下去,心会习惯
无论我们坐在佛像前,还是在任何地方
我们的心中会想象佛像或光明,或水晶
每当我们想到,就能立刻看到,随心所愿
这样就被认为是光明遍 aloka kasina อาโลกสิน、虚空遍akasa kasina อากาศกสิน的标志,或者佛随念的禅相,
它将在心中显现为禅那。
教导来自Luangpor Wat Tha Sung(Ruesi Lingdam)龙婆鲁士铃铛
Judge 翻译泰语
练习冥想非常重要。 因为我们所有人如果在死之前如果心在那一刻捕捉到任何一种罪恶的情绪,那么无论你造了多少功德,你都必须先下地狱。
但如果我们犯了很多罪,当我们临死的时候,我们的心首先想到的是功德,死后我们会先去天堂。即使我们罪孽多、功德少,我们也要控制自己临终前的思想。尤其是如果每个人都只想涅槃的话,尽管我们的功绩微乎其微但我们也可以去涅槃。
=====================
摘自 Luang Phor Wat Tha Sung 的教法书,第 4 卷,第 48 页
#随时空闲下来就观察呼吸就是静心修行了 哪怕一下也好
看呼吸进心想Put 呼吸出心想To (Putto是佛陀的意思)
一边走,一边继续修行。 有时会修行,有时会忘记。 坐在车里修行,摇摆不定,只要有一点点,这样就很好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随时都可以运用所缘。练习禅修如果我们只在蚊帐,那还需要很长时间,如果我们没有时间安静,我们就无法修行,还是很遥远。如果我们可以做点点滴滴,根据情况,坐着与朋友聊天,朋友离开去忙别的,我们就跟随着呼吸修行两三个单词,朋友们来了,我们又开始应酬聊天。不管好坏,工作再辛苦,就放下笔,放下工具,提起修行单词(如buddho、samma arahang)一下,不用盘腿打坐。这样好吗..."
Prarachapromayan(Ruesi Lingdam)
Judge翻译自泰语
真正的静心练习,如果你以一种紧凑、精益的方式来做,可能太多了。如果是一个懒惰的人,为了不下地狱,你可以这样做。
临睡前心里忆念佛祖,或者想我们特别喜欢的佛像形象,心跟随呼吸进出,你可以念“buddho”,随便什么。我们以buddho为标准,吸气,想“佛”(phut),呼气,想“陀”(tho)只要2-3次,它就睡着了,也没关系。练习时如果心没有达到禅那,它就不会睡觉。如果心平静,它会立即切断进入睡眠。无论睡多少小时,他都处于一定水平的禅那状态,在这期间你被认为一直都在禅那里面,如果你当时死了,至少你会马上成为梵天。
如果生前偶然在临睡前我们先忆念涅槃,然后入睡,心在禅那中入睡,他被认为在涅槃界中沉思,被称为“寂止随念”,如果他在睡眠中死去,他将立即进入涅槃。
如果它没有死,那么它会醒来,入睡前,我们的思想是处于禅那,醒来的时候,它也还没有冷却下来。这个人还活着,他开始再次进进出出,再次练习buddho,只需要2-3次,就这样每天都做,每个人都会死,到时候不会想到不善法, 只会想到善法。
如果你每天都这样做,像懒人一样做,“我是一个懒惰的人。 所以教学生的方法也很懒。”
如果你每天都这样做 如果我们病了,无论我们病得多么严重,如果我们没有见到天神,没见到天女,没见到梵天,没见到圣者, 没见到佛陀,那么我们还不会死。
如果生病了,就算病情不重,见到天神,见到天女,见到梵天,见到圣者,见到佛陀,这次你一定会死。
如果,在他死之前,他会遭受很多痛苦。 但在他真正死之前,至少 20 分钟,或者 2-3 天,痛苦的心会消失,心会转向天神、天女、梵天、圣者,他会享受快乐,当心终于灭了,他可以随心所欲的去天堂,去梵天,甚至去涅槃。
入睡前,念诵“佛陀buddho”2-3次,然后念诵“nibbanam sukham涅槃是乐”,直至入睡。 到了再次醒来的时候,念2-3遍“nibbanam sukham”,每天晚上这样,“此生能涅槃”。
不能念“涅槃”的人,至少应该念“佛陀”。 从今生死去,然后去天堂。。
Phra Rachapromayan(Lp Lersi Lindam)
龙婆鲁士铃铛
Wat Tha Sung, Uthai Thani
摘自“父亲教孩子”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