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派系裏面,禪定非常了得的一位弟子~
【禪定,不僅僅是寧靜】
「禪定」與我們一般意義上
所理解的「修習寧靜」不同。
那稱之為禪定(samādhi)的寧靜,
在佛教中乃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在此類禪定中有安住、覺知、覺醒,
清楚地感覺到「身」或「心」,
而且是在沒有刻意的情況之下。
事實上,
「覺知」與「覺醒」的成分極為重要,
又稱之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
當我們的心處在這般狀態了,
身心就會演示毗缽舍那給我們看,
對身或心的覺知,
就會從四念處的層面來了知。
因此,訓練「心安住」是極為重要的內容。
若心要安住,
則必須具備正確的覺性(sati)。
在修習寧靜時,亦需仰賴於覺性。
我們為心找一個禪修所緣,
讓心有臨時的工作可以履行,
這是為了讓心能與單一的所緣在一起。
但在單一的所緣中,
是帶著覺知的成分。
讓心獲得寧靜,
但寧靜的同時,伴隨著覺知。
我們並沒有讓「心」與「靜止」黏合,
「心」與「靜止」,
或是「覺知」與「靜止」是不同的部分。
「靜止」是被覺知的對象,
「寧靜」同樣也是被覺知的對象,
「寧靜」或「靜止」屬於所緣。
「覺知」、「寧靜」與「靜止」是不同的部分。
我們出現的誤差是:
一旦寧靜出現,
我們就會將「心」與「寧靜」合而為一,
因為我們想要寧靜。
由此,我們確實獲得了寧靜,
但我們沒有覺知。
若我們看到「寧靜」與「覺知」是分離的,
我們就會既獲得寧靜,又具有覺知。
心會寧靜於心,而不會寧靜於所緣。
一旦心寧靜於心,
就會生起「知者的心」,
那顆心履行「知道」的職責。
寧靜僅僅是一種助緣。
心隨時準備履行工作——
如實地照見身心的實相,
那才堪稱為真正地修習毗缽舍那或四念處。
~阿姜納(Ajahn Nat Sriwachirawat)
2023年3月17日
【禪那概述】
阿姜納(隆波帕默尊者指定導師,在隆波的派系裡禪定甚為了得):事實上,若是真的講的話,無論是修習禪定,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原則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修習禪定,或者說的比較簡單的,修習這個觀禪。就是用那個原本覺知的心,去覺知單一的所緣。那個心和我們日常生活中覺知身體的動停的心,並沒有什麼不同。 但那個區別在於,如果我們以那個覺知去覺知那個單一的所緣,那個覺知就會越來越強大,會生起知者的心的狀態。那就是覺知自己會非常有力道。那些我們看不清楚的,會看得非常清楚,看到名色的三相—清楚地看見;然後分離名色,就會清楚地分離。
但是這麼講,不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做到那麼清楚地看見。但也值得去做,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因為原則是正念、禪定和智慧;他們是相互護持和協助。
起步的階段可以以正念開始,或者禪定也行,但是最後這三樣也一定要完善。今天我們要著重地說到禪定。
…..
-----------
【實際修法】
在觀呼吸之前,先每一個人舉一個手指,看自己的指頭。假如這個指頭是呼吸,看到了嗎?我們看這個指頭是有緊盯的狀態,看到了嗎?
因此我們會見到兩樣,假如這個是呼吸,這個呼吸是‘色’。緊盯的心是‘名’
….
一會兒大家看見了嗎?它會走神。這個手指消失了,我們變得迷迷糊糊了。因此誰看見了嗎?我們看一會兒之後就會走神。看到了嗎?是不會一直看到的,是會走神的。
因此,我們就會有三樣,
第一, 呼吸,
第二, 緊盯的心
第三, 走神的心
(這裡教導以觀呼吸到達禪那為主。但其實光看心的變化呈現的三相,已經能到達涅槃)
對嗎?因此這就是我們的功課。
我們在觀呼吸的時候,先看見我們呼吸的身體。然後觀這個呼吸就像觀手指那樣的,然後也看到我們緊盯呼吸的心。別馬上閉上眼睛看能不能做得到。
現在有一個條件,就是我們緊盯的程度要是最少的,但也要能看到呼吸。
試一試,然後我們看手指但不要緊盯,可以看到手指,就是感覺說,那個手指存在。
比如說那個男生,戴眼鏡的緊盯太厲害了,緊盯別太強了。觀察到了嗎?現在的心跟剛才的心不一樣。當下會否更輕鬆一些?寬廣一些?因此用這樣的心觀呼吸。
因此,第一個就是,要用輕鬆自在的心去觀呼吸,
一個是名,一個是色。
很快心就會走神,然後就會有第三個狀態,那就是走神的狀態。一旦走神,我們覺知呼吸的心就會消失,但是有走神的心生起,以這個類似覺知呼吸的心去覺知走神的生起。那之後,回來覺知,以原來的那個狀態的心去覺知呼吸。心跟以前一樣,也就是心面積比較寬廣,而且裡面含有覺知。試一試做,不用閉上眼睛。
給大家五分鐘時間,不用閉上眼睛。
可以自己對照一下,我們修行一段時間之後,是否跟我們一開始的初發心一樣。如果緊盯,要知道緊盯。如果迷迷糊糊地昏沉,要知道迷迷糊糊地昏沉。這個覺知的心要寬廣一點,不要讓心(只)覺知呼吸。如果心有緊盯,有迷迷糊糊,也要知道心有緊盯,迷迷糊糊。
好,五分鐘到了。
00:00-14:27
-------------
【修到二禪】
背景:有學員邊聽法談邊聽呼吸,想問是否可以修禪定
阿姜納:一邊看法談的視頻,一邊觀身體的呼吸,基本上可以進入寧靜。因為當我們在看法談的時候,那時候我們沒有在緊盯呼吸。其實使用的原則,跟剛剛開始說的原則差不多,要知道說,心跟呼吸之間,心呈現的狀態是什麼樣的狀態。
心如果走神去看法談視頻,要知道心走神。當心覺知呼吸的時候,要知道心覺知呼吸的時候心是怎麼樣的狀態。
最後寧靜的增長,心就不會再去聽那個法談,心就會關注那個呼吸。但是也要努力地去觀察心去觀呼吸的那個狀態,最後呼吸就會越來越微細,就會生起寧靜的心來代替,呼吸就會消失,或者呼吸微細到我們幾乎抓不住。
這個心就有兩種心:一顆是覺知呼吸的心的狀態和寧靜的心。
然後就會變成心觀心,因為呼吸已經沒有了。最後寧靜的心就會滅去,這個覺知的那個心就會翻轉來覺知,心就會覺知自己,然後生起知者的心。那一刻名法色法就會立即分離,那個就已經準備好修習vipassana (觀)。
用那樣的心可以繼續去開發智慧,或者是把那樣的心從禪定中退出來用於日常生活也可以。
46:00-
摘录自 14-5-2016 法谈
阿姜納:別讓心去看某一個點,想清楚地看,離它的距離更近
就只是感覺,只是感覺說這只是一瓶水,不必去緊盯這瓶水,如果是緊盯的話,就會有沉重感。如果時間一久就會頭痛。我們只是持續地感覺到,就會很輕鬆自在,讓這個覺知來帶領。
別以聚焦來帶領
摘錄自
1:02:40-1:03:46
14-5-2016
阿姜納:事實上,在入定之前,要學習老師在前面的開示。先要學習會覺知自己,要能夠記得心的種種狀態或者說現象,如果心有進入禪定的傾向或者可能的話,它就會進入到正確的禪定,就不會進入你現在的狀態,就是黏著於寧靜
摘錄自
14:14:00-16:00
背景:有同修呼吸配合念佛,但是出現緊盯的症狀
阿姜納:先等一下。先看當下的心是什麼樣子。記得了嗎?
在你念誦之前,心的臉是怎麼樣子,先記住它。
好,開始念誦或跟呼吸同步進行。
你有帶心進來,看到了嗎?要看到心變了,要記住變的部分是多餘的部分,但是需要這個靠它。然後繼續兩者同步進行,及時地知道心。
觀察到嗎?如果這樣做,緊盯的力度是不會太多的。因為有一個心,在那個地方一直在觀察。就是這麼做
摘錄自
14-5-2016
1:17:52-1:19:30
阿姜納:觀察這個呼吸的接觸,同時也觀察全身,無論如何是不會緊盯的。要去看到呼吸這個進出的覺知,但是不去緊盯任何某一點
抓住老師講的原則,如果心有在緊盯,要知道說有緊盯的狀態生起。知道在緊盯的心是沒有在緊盯的。緊盯就會變成一個喬莊進來的一個部分
學員:如果觀察那個觸點,然後再把心力放在全身比較寬廣的範圍,就不會緊盯了,對嗎?
阿姜納:如果只是輕鬆自在地覺知,就會像所說那樣
摘錄自
1:28:00-1:28:30
14-5-2016
阿姜納:比如呼吸,觀呼吸來到一定的程度,呼吸就會滅去。或者變成更微細的,例如氣,或者會演變成禪相、變成光。當心去到那樣的程度,快樂、法喜就會生起,初禪的五支就會生起。問說這個地方有生滅嗎?有。如果沒有及時地知道緊盯所緣的心,如果沒有一開始就分離心跟心的狀態,第二個法喜就會控制心,就像今天早上有人報告給隆波帕默尊者時這樣。生起了法喜被法喜控制,沒有及時地知道。一旦有了那一點,我們就有新的作業。當法喜生起來的時候,我們就要學習分離心跟法喜是不同的部分。一旦法喜慢慢開始萎縮,就會變成樂,就需要進一步地觀照到樂,也是一個在刺扎心的東西。一旦快樂跟心分離,安住的狀態就會生起,這個覺知覺醒喜悅的狀態就會呈現,就會看到喜也是無常的,源自於造作,他們有生、住、異、滅。這就是一種在禪定裡,修習viapssana的方法。
在喜樂還未滅去的時候,那只是屬於這個初階的禪定。就會看到喜跟樂也是無常。這種感受也可能是很強烈,很弱,無法控制。
學員:這沒有師父指點,會否出問題?
阿姜納:如果一開始就能正確掌握原則,有什麼東西,只是一個觀者,是沒有什麼東西。一定要掌握原則,或者把基礎掌握得牢牢的。懂得去學習心每一種的原則是什麼情形。這個覺知的心是什麼樣子的,走神的心是什麼樣子的,緊盯的心是什麼樣子的。這個如果這些狀態我們有學習,而且有記得了,一旦我們進入禪定時,就不會忘了這些東西。
學員:這就保險我們不會出什麼風險對嗎?
阿姜納:對
學員:一定要坐著,才能進入禪定嗎?
阿姜納:禪定有好幾個級別,適合開發智慧的禪定,僅僅只是需要剎那定。在經行的時候也能生起禪定,就是生起一剎那的安住然後滅去。但是如果打坐進入的禪定就會比這個更多一些,但並不代表說,每個人都做到同樣的程度。這取決於是否合適。每一種禪定都同樣能夠離苦。一種是vipassan 在帶領,另外一種是以禪定在帶領。
摘錄自
8-5-2016
2:06:00-
學員:除了觀察呼吸或者唱誦之外,還有沒有方法可以進入禪定嗎?
禪定一定要坐下來閉上眼睛,一動不動嗎?
阿姜納:當我們想到我們的布施,想到我們自己已經擁有的那些戒,想到死亡。。。非常多。
但是這每一樣抵達禪定的深淺程度是不同的。有些東西很難過渡到修vipassana,如修習十遍那些的所緣。例如修習地水火風,緊盯光,緊盯顏色。那個會生起禪相,生起寧靜,但那個全在禪相那面,可以擁有心力,顯示神通,但是忘了身心。得到的只是三摩地,但是沒有(心安住型的)禪定。
問說有沒有修行人當中同時修得這兩種的?有。那些具有特別能力的人。
在這佛經記載的佛陀傳記裡面。有一部分阿羅漢,是可以做到這些的,除了他們沒有了煩惱習氣,是透過禪定,而且可以透過三摩地產生種種神通,也是透過修習那些十遍得到的能力。因為他們來佛教裡面出家為比丘之前,他們往往是先出家成為隱士,就是他們非常精通於修習遍定而得到的神通。我們之所以沒有講到這方面,是因為想生起禪定是非常難的。而且,就算我們能夠修行,進入,我們往往忘了覺知身、覺知心,念會徹底地陷入所緣。這個難度是非常地難的,把那種狀態撤換成覺知、覺醒、喜悅者的狀態。而現代的這個時代,要修這個是非常難的。
學員:這根四禪八定是無關對嗎?
阿姜納:相關。但是老師的這個介紹是基礎。當如果我們真的去練習就會自動地徹入。之所以老師沒有去說,是因為大家沒有進入這樣的狀態。
摘錄自
8-5-2016
2: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