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ahn Golf

簡介

Ajahn Golf在曼谷出生,於20岁(18/6/2549)在泰国东北部Udon府的法宗部森林传承出家,出家后跟随 Sakon Nakhon, Khon Kaen, Nong Bua Lamphu府等大师父参学, 至今17个戒腊, 现时常住Nong Bua Lamphu府的Wat Pa Anuttaro寺, 并担任住持。早期静修多年, 直到觉得对佛法有足够的了解, 且有信心教导得正确, 才开始教导大众。

Born in Bangkok, Tan Ajahn Golf was ordained as a Buddhist monk in the forest tradition of Thammayut linage in Udon Province at the age of 20 (Thai calendar 18/6/2549). Thereafter he has practised under various meditation masters in Udon, Sakon Nakhon, Khon Kaen, Nong Bua Lamphu. Tan Ajahn has 16 Vassa and is the abbot of Wat Pa Anuttaro Temple in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Tan Ajahn Golf has been practising diligently for many years. He started to teach Dhamma only after he knew he has 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and also confidence to teach the Dhamma correctly. (written in 2022)


軼事: ajahn Goff 被大衆認爲是清净無染的、 到終點的修行人

《Ajahn Golf 改邪歸正的經歷》

10-1-23 晚上

Ajahn Golf : 我出家之前也是一個很頑皮的人,我會改裝電單車和人們比賽,還會買毒丸、毒品。所以我毒品也賣過、電單車也比賽過。

每晚都會去玩的,甚至每日帶不同的女生回家。所以師父敢講每樣東西,因爲我自己已經全經歷過了。

當我們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會覺得自己很厲害,沒人能夠比得起我們。那個心是什麽都不怕的,但那個情況是充滿著失念、無正念的。一個人如果一失念、無正念,就不會對這個社會和自己負責任

有一次我坐車去收賣毒品的費用,剛巧見到他們舉辦出家的儀式,所以讓我生起了出家的念頭。當我想出家然後和我媽媽講,家裏無人相信。他們說他應該是瘋狂了,應該吃毒品吃到癡癡呆呆。所以就是這個起點讓我想出家。

一出家就已經斷絕所有毒品

以前他們捉我去戒毒所又好、去坐牢又好,都沒有想過要停下來。但一想到要出家,就將所有東西停了下來

當出家了,我就訓練靜坐、打坐,生起正念。當生起了正念之後,就會生起負責任。

有一次靜坐而生起一些禪境禪相就是,我坐牢時我媽媽來探我,接著我媽媽哭了。那時我的心開始怕,那時我就問自己的心:怕什麽呢?說是怕這個惡業,怕到整個身體都震了。所以有這個正念有這個法的時候,就會懂去分辨什麽是善、什麽是惡的、什麽是好的、什麽是壞的、什麽是應該做、什麽是不應該做的

當我們一失念時,我們甚至什麽都可以做,什麽壞事都可以盡做,或者一失念我們甚至可以和我們的父母爭吵,甚至可以講到傷到他們

出家學禪修,看到我媽媽哭的禪境後,我思索並決心說:我壞事已經做到最盡,盡到已經去到坐牢,再盡一些應該就是死。死了就什麽都改不到。所以決心現在做好的要做到最盡。善有多少我也做到最盡了

以前就好像讓父母傷心痛苦、下了地獄,所做的行爲讓父母常常傷心痛苦,就像活生生下了地獄。所以現在決心就是要讓自己上天界,亦都要讓父母上天界

所以如果我們還有呼吸的存在、只要我們還未死,我們心入面有什麽不好、壞的習氣、不好的行爲、習慣,我們都要能夠全改變他。只是看我們夠不夠勇氣去做

我剛剛打坐心也不平靜,會想起朋友、女人。所以我就很勤力很精進地去禪修,努力去靜坐、禪修、修行。譬如有時去到墳墓去禪修、有時去到放許多骨頭的地方去禪修,有時去到山洞、森林去靜坐、修行

接著就以佛陀的教導去教導自己,去戰勝自己的煩惱。如果我們有足夠的因由、理由、智慧的話,我們能夠戰勝墮落的心、不好的習性,而是能夠讓我們的心能夠改善過來。如果我們沒有這個因由、理由、法的話,是很難去戰勝的

就是因爲這個原因,師父能夠告訴大家:什麽是好、什麽是不好、什麽應該做、什麽不應該做,因爲自己已經經歷過來

而且能夠擔保佛陀的法是可以讓一個壞人變成一個好人,能夠讓一個充滿痛苦的人變成一個充滿快樂的人

現代阿羅漢Ajhan golf 

大家好,今天Ajahn Gof與我(一位比丘)已受邀請來到馬來西亞的緣居林,將會在7月1日早上回泰國。


白父(por khao wanchart yimme)得知我們到了馬來西亞,傳來給我一些信息,並出於慈悲讓我轉達提醒大家,內容大致如下:


1,

白父第一段錄音說:

請求頂禮Ajahn Gof,已到了馬來西亞,充滿著光明去到值良師父的寺院,喔! 盡了,已去到盡了,已沒有了。。。

2,

頂禮Ajahn XXX,告知居士,正念,要有正念,說Ajahn Gof已沒有了。

正念,不要讓居士大意失念,很危險,不要讓居士胡思亂想,

Phra Ajahn XXX,告知國外的大眾要恭敬尊重,聖者已來到了,充滿著光輝明亮,以後值良師父的寺院比此更厲害,

要告知居士們,要有絕對的正念與恭敬,要有正念提醒自己的心,這是已什麼也沒有的聖者,不要大意,很危險。

Ajahn Golf 證悟阿羅漢的地方

17-9-2022 早上去Luang Por Joi寺院的時候,Ajahn Golf帶我們去他大概十年前住了一年時間的寮房。

那時他心中還存一點疑惑,聽了Luang Por Joi的解答後,

他傍晚行禪到大概晚上十點,在此行禪道得以完全去除無明煩惱。

Ajahn Golf 禪法分享

《Ajahn Golf 所教導的修行大綱》

給大家總結一下。就是關於去除煩惱、証入涅槃的總結。

首先我們必須有五戒作爲我們的基礎,當有了五戒之後,就應該禪修,讓我們的心平靜下來。選擇一個我們喜歡的業處,讓個心安定在那個業處那裏

當我們的心是平靜、止息下來,是飽滿的,是舒服的時候,覺得心是空的,不會想追求外面的快樂的,我們就來發展這個智慧修觀。就是訓練思維我們的世界是無常、是苦、是無我的。

當我們見到我們的世間是無常、苦、無我的時候,再回來思維我們的身體,都是思維我們的身體是無常、是苦、是無我的。

接著再深入去思維去了解心的情緒的無常、苦、無我,思維這些情緒、思想、念頭、感受都是無常、苦、無我的。

如果我們能夠清楚思維、清楚了解這個世間的無常、苦、無我的話,我們就不會執著這個世間,就不會對這個世間產生這個苦。

當我們去思維、很清楚地了解到身體的無常、苦、無我的,就不會去貪愛、去執取這個身體,就不會因爲這個身體而產生苦。

當我們思維、很清楚地了解明白到,這個心的情緒、思想、念頭、感受都是無常、苦、無我的,我們就不會去執著種種的情緒、思想、念頭,不會因爲它而苦。

當我們不會因爲這個世間而苦、不會因爲身體而苦、不會因爲内心的情緒而苦,我們就不會有什麽大問題。内心不會有什麽痛苦、問題,對嗎?做到嗎?

所以將這些交代給大家。

---ajahn golf

37:18-42:00

31-12-22 

《Ajahn Golf 教導大衆如何修觀》

所以我們是否能進入安止定,是不需要過於擔憂,最要緊的是我們可以修到調理這個心充滿正念,可以在控制到的範圍、安靜到的範圍。是讓這個心是舒服、輕盈和飽滿的。即不會去追求許多快樂的情緒,已經很知足、飽滿。那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落去做觀了。

【觀的概述】

那發展這個智慧、修這個觀,就是我們思維這個名法、色法、五蘊是無常、苦、無我的實相。或者我們稱之爲尋和伺都是同樣意思的。意思即是我們去認識、學習這個五蘊,都是同樣的意思的。簡單來説,修這個觀或智慧,我們怎樣都可以,就是將五蘊套入去無常、苦、無我去思維。而這個思維並不是說我們思維一次之後就可以、足夠、明白—不是的。我們不斷要重複去思維這個五蘊、心的無常、苦、無我才行。就好像我們看書,我們看完一本書,看完一次就完全明白—不是的。我們需要看完又看,看到完全明白爲止,我們才可以放下。 

【止禪為休息】

所以我們思維這個五蘊好比喻為我們看書。當我們看書,看到我們疲倦了、眼睛痛,覺得累了,那我們應該休息一下我們的眼、頭腦,那麽這個心也是,那時候我們就要回到定力那裏休息。當我們看書,看到我們眼痛、看到腦已經疲倦了,那時腦是裝不到書本的知識、已經不能記憶,那時我們想强硬地看下去也是不行的。所以那時便要合上眼休息,這個就好像我們修觀後疲勞了,就要修定休息。

同樣我們發展這個智慧、修這個觀的時候,我們是思維到最後覺得難再清晰思維下去、去了解,很難去去除心中的疑惑。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放下,應該回來修定,讓這個心再休息下,在這個定力裏。

【修觀的内容】

那我們發展這個智慧是爲了知道些什麽呢? 我們發展這個智慧,就是以五蘊作爲思維的對象。這個五蘊是有色受想行識的。

這個色即我們的身體

這個感受即我們身心生起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三種感受

而想,即我們記得,感官概念的一個記憶

而這個行蘊,即我們的思想、思維,這個心的情緒

而識就是知道顔色、聲音、鼻識香、舌識味…這個知道就會傳去心那裏

這個身體可以稱爲色法,而受想行識是屬於名法。

【如何思維色法修觀?】

那這個色法就是身體,我們之前講的是會有老病死的、是無常的。

這個身體坐久又不行、站久又不行、行得久也不行,因爲會產生這個痛、苦。這個身體會餓,是需要吃飯的、是需要去休息、去睡覺的。接著有不同的疾病在裏面的,所以才說這身體是苦來的。

這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大自然的四大元素聚合而成的,所以是屬於世間的,不是屬於我們的。所以我們思維這個色法,身體—它真是無常的、真是苦的、真是無我的。

所以在思維、修觀的初步、發展智慧的初步就是要先思維這個身體。因爲這身體是比較粗俗的,是肉眼見到的,用心來覺知到的,可以觸到的。

【思維名法】

而這個名法,受想行識是屬於微細的,是見不到的,是沒有個實體、個體的。是比較難察覺到的。但如果我們的心夠平靜,能夠微細的話,是可能去觀察、知道、了解它的。

【第一個階段的功課】

所以第一個階段我們應該修到讓心平靜,接著來思維這個身體、色法。思維這身體是地水火風聚合而成的。將這個身體投入去無常、苦、無我,這樣去思維。

身體是一堆苦來的,我們身體的任何一個器官都會引起疾病的。思維這個身體是不美的、是骯髒的,以皮膚包著的内臟。内裏有流膿、血、不净的器官在内。

將身體投入去無我的思維,知道這個身體是沒有一個我去控制它的。當我們心這樣平靜去思維,就會看到這個身體是無我、無我的,這樣心就不會再執著它,就可以鬆開對它的執著。誰的心假如可以去除對身體的執著,那人的心就可以上升到成爲初果的心

29-12-22 禪營|6

--------

更多關於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6%B3%B0%E5%9C%8B/ajahn-golf

==========

29-12-22 禪營|1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rFNxdPCJ1LTm6eNVWvr6KdXhzX2XChHVfxY1gGL1AaEG6UJJbg1y98MHGzHXVFR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jxOT9TBXUgi_vdA31vJQycgEuFeN10W_NUAyf2qnIwJII2rWl1hCOmqsniEXgMdymVOSFVn_72yWxeFv_qY1MU51R0vUVoIlyR9A8Xyw1dBjiwc0LYS9d1RyT8mXRgA&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2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hKiqEHDJGKj3stdUFPpVgxzT5MdEzuo382HZLbbuJYyVMxpW9VWn5DCD3fXnu35U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NUkcBUzahHGA68-EbqJN1rqKxuVOyrpNws_k5-CpxDr2nfVzNagyTsbJSrSGYuFt2n8mIGfHGRzLuiG2jwQT3mCZe9SLiaVN7oapA30ifWIf7KXpYuH056u2OK7a7XKI&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3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71od9UBpSft8qRRdbcwXa5HmtWDmuFNJ2RTKn3v8fuHue6CYgXGbLnEVA3CRKfN4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3h7AR42L8ntZSCalsBXagzh1ltc1-d58VwSYzDDdMcT26Dhnp0wcucMEl1BUHQxkJTtaqdCa6HVDVgxoxsFgbl_5mJ0rsS_nfx3FnlZJePHpBz4RulXNLQCFs-OGv4Ig&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4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A2YP6xfPGNLNhLkV8cSUZ8QadFnw4rdSLXx86ofHCfnwQjRKw75gjtbCURjYXwG5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P6HdNZlc_luoyxU6ZNfT31GpiRkwgkVnkN0E0yl1Mbs8h05qGtnIESfTVje43d-G72OKsInhOycwav3fb1wMkT2Wck9IHx9iu2nPQZxrU-9B1zEDsSrD0xCFl8eChStQ&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5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8byhfkphpquz2pDfEudW7iDXowGgesX1ThxEC1ePbiyGJzAmff1YgACYYdSfkXeE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rdY3fEkay8okS9HSl1syTaJ648AnnU5FckQCYhCFreXg297p9Mj1sbcnb7VQhyRlx6NOi_GJxxszOYygXYXjabGpCk-DfSW8QwGfKdU_-LZibwWCi3MQFDfI79hOk4Uk&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6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daBDb2KWDoCkcRyhdB1Vs6d5EPTJNRcmEH6sWnDykkuBpaP2a7QKfdAki6m6q2z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5smyXB1cuwLBb3c45i8Yjz4YkMFDYScoxKgduuMSzNb06adnB3hbi83TRG-oxD05CFMpnZJm_nE-xzFT3Y435uX1ERPQCMMmnW79bV4eCbYKK_vHR274Ka4T4u5ZR1DY&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7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mFyLm5WRzGHHxS5fk9ppyNA5NybAHGwoKJ7ETExcAD51XnwMLU3tCJpDPVVSjUzL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sdYXVuN_N-uGINJB9QPJKt3SATgvlPWFtXcty1Q6NjAdYry2xnm9qvpId9R3uBX_K3A-amnWbueaijdYWqSVPgknGgKkUgZOiXXC1Wd6FFuuTa8SLIkkOTvZMKPDQlv8&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8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Wsppu6qq6rbDZPnBD3UBWeUibdJ8mwPMJo15j7e8WAqsrYC9C9MZNNTJRcV1jatK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YMbGe3Zdza3SHd9lzH1dKEzCqqUhw5xuy2djnXqFplU4zozGo-DHJFbas_ATZK85xWcrU7-BLUVCT7_MnuG-VQwNh8XSnU-plv_WJd1JPmDE5NTbreLN2Yxwl7dVuREk&__tn__=%2CO%2CP-R


《重點!Ajahn Golf 教導修觀—思維無常苦無我的方法!》

信徒:昨天Ajahn 說到思維無常、苦、無我,可以要求Ajahn 説明具體的方法嗎?

Ajahn Golf:那其實我們要仔細地去思維那個無常苦無我,是建基於我們每個人的正念、智慧的。那我們從師父聽來的這個禪修的方法,我們是要理解清楚然後在我們身上嘗試將他運用出來。

【無常】

好像Anicca這個無常,當師父去教導觀無常,我們去瞭解自身的無常。好像我們去寫關於無常的主題那樣,我們必須自己去了解、去思維我們身體哪裏是無常的、有什麽地方是無常的,不斷地去仔細了解、就住這個主題。除了自身,還有外界的世間,全部都是不斷地變化,是無常的。好像這個潮流那樣,好像衣服的潮流,以前興的潮流、穿的衣服是一樣,到今時今日的潮流、衣著你覺得漂不漂亮又是另一樣東西。好像十年前的電話,經過十年後的今日已經是全變了。好像我們每個人以前那時還年輕,到現在我們可能看都不想看自己。所以是鏡的問題還是我們自己無常的問題?所以是不斷地轉變的、一直變的,所以說是無常。

那另外我們如何去思維這個無常?就是用我們用四周圍的東西去思維它的無常,由世間到我們四周到我們自身,就算我們的身體,都是由我們小時候出生、到長大、到最後老化、死亡,都是不斷地轉變的。但要怎樣去思維無常呢?由我們自身到外界的一切呢?是可以讓我們明白無常的,那思維都是可以的、都是正確。最重要的就是不要丟下無常的思維。即以無常的角度去思維它。

我們去思維無常是要去修、去思維的,而不是說修一下就會清楚明白的。好比喻為那些學生去讀書,他去讀書並不是說讀一天就有了所有的知識,而是透過他們每日去讀書,讀一年、幾十年,他才具足許多的知識。好像吃飯,不是說吃一餐、兩餐我們就可以長大成人的,而是我們要不斷吃下去、纍積下來,慢慢就會越來越大。因爲我們的心已經長久纍積了許多的煩惱、癡心在。所以思維這個無常即要我們去思維的要點,仔細去了解世間的物質、財富、各方面的變化,我們就不會執著這些種種的財富、物質。然之後會觀照回自己的身體一直在變的、是無常的。以前這個身體都是沒有那麽多的病痛、酸痛、脚痛、背痛,但現在身體越來越老,這個就是身體的變化無常。

以前我們的頭髮還是黑色的,現在的頭髮便開始變白了,當時間越來越久,頭髮便越來越白的,越來越少黑的頭髮。如果我們的生命再久些,我們就見不到黑頭髮,只是有白頭髮。如果誰想看不到白頭髮的話就要好像師父那樣剃頭(大衆笑)。接著很快就又生出來。以前都沒有白頭髮,現在剃頭都見到許多條了。以前打坐起身不會累,現在開始累了。

我們出生有兩隻手、兩隻脚是爬的,當他們長大了之後便只用兩隻脚去走。當他們成爲老人都是用回四肢。所以這個身體是無常的,我們應該去正思維他的。

接著關於我們心的情緒都是無常的。我們内心生起的,無論是有多少的情緒、多少快樂,都是滅了許多,不知道滅了多少次。這個苦也是,在我們生命裏所生起的苦不知道是多少百次,多少千次,但苦都是滅了。當快樂生起的時候是會滅去的,當痛苦生起之後都會滅去的。高興生起都是會滅去,傷心生起都是會滅去。所以這個内心生起的情緒、情感,都是無常的。所以内在的這個世間是無常的,我們也是執著不到的。我們身體都是,不斷在變,是無常的,要執著它都是執著不到的。包括我們内心種種的情感情緒都是不斷變、無常的,都是執著不到的。所以我們是在這個無常變化的世間生存中

就算我們得到這樣東西都好,都是無常的我們守護住。所以當我們的心平靜,我們就是這樣去思維無常。這都是一個善巧去教導你們思維無常的方法,包括是去思維世間的所有無常、我們身體的無常和心的無常。

【苦】

那關於思維這個苦,苦的意思即很難去忍它的。這些東西是很難去忍耐的,這就是苦的一種狀態。那好像我們的身體,當我們臨打坐的時候都是沒有什麽,但當我們坐久了之後,就開始有脚痛、酸痛、開始很難去忍受,這個就是苦。好像我們的身體也會產生飢餓,這個身體都是很難去忍耐、受不住的,所以亦都是一個苦來的。即這個狀態是有所缺乏的,是我們不斷要滿足它才行的,那個就是苦。好像出面的世界、我們内在的世界,亦都是有所缺乏、缺陷的,我們不斷需要去滿足,好像資物、各樣的東西。所以那個也是屬於苦來的。這個世界就是無論怎樣去建設、怎樣繁榮,都不會達到飽滿的狀態。所以這個就是苦來的。它就是缺陷的,無論我們增加了什麽,都是很難去將它滿足、圓滿的,那這就是一個苦來的。所以簡單來說,苦就是因爲有各種問題的出現。

我們可以理解這個世界為每日有許多的問題是需要我們去處理的。包括我們生活的問題、家庭的問題、工作上的問題、天氣的問題、社會的問題、政府的問題、世界的問題,有各種的問題。當這個世界充滿住問題,那這個苦就充滿著世界,。

我們看回來五蘊都是充滿著問題、苦的。有頭髮我們都需要不斷去洗頭、清潔的。有皮膚,又會乾,需要用潤膚膏去凃。所以這個世界充滿住問題,那個就是苦。那這個身體是充滿住疾病病痛的,那這個就是苦來的。我們的心不斷轉,我們要停止它不要亂想東西都是不行的,這個也是一個苦。所以當我們的心平靜下來,之後去思維這個苦、來解決它。當我們見到苦,我們就會厭倦,我們厭倦就不會想輪回,會想修行達至涅槃。因爲我們再投生,也逃不過無常、苦的。

【無我】

接下來是關於思維無我的。關於外在的世界都是屬於無我的,無我的意思就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是沒有一個真是我的實體。好像我們想下雨,他都不會下雨給我們。下雨時想有太陽出來,都不會立即給我們有太陽、天晴的。有些人、有些物件、有些東西我們得到之後,我們想一直和我們一起,我們也是控制不到。因爲這個是無我的。

那怎樣看沒有一個實質的個體是沒有一個我呢?因爲這個世界都是從種種的物質,都是從地水火風聚合而成的,在地水火風都是沒有一個‘我’存在、在入面的。好像我們的身體都是地水火風聚合而成。當死了都是需要把身體還給世界、化回地水火風,當中是不存在一個我的實體在入面的。我們自身的這個身體都是沒有存在一個我的,他人都是沒有存在一個他,他的身體都是四大,都是沒有一個我在他的身體裏面。

那這個世界所有財富都好,是不屬於任何一個人的,他是屬於這個世間的種種界的,我們只是短暫地擁有這個財富、財物的,最尾我們都是需要還出來的。所以世間的一切不是屬於任何一個人的。是無我的、沒一個主人的。我們只是短暫地擁有它,最尾它都是會變化、變回為地水火風。任何物質都是由地水火風聚合而成的。

接下來關於這個心的情緒。心的情緒怎樣爲之無我呢?我們的思想念頭都是無我,沒有一個實體的。這個快樂、這個痛苦都是無我、沒有一個實體的。有時我們觀察到自己,就可以了解到,我們只是想到自己痛苦,因爲我們想,所以痛苦就生出來。最尾我們想,都是想不到任何東西的。無論是高興的,都是沒有一個實體的,無論是傷心,都是沒有一個實體在入面的。

所以我們可以思維到這個世間是沒有一個主人的、沒有屬於任何一個主人、一個人的,是無我。這個身體只不過是地水火風的聚合,都是沒有一個我在的。我們的思想念頭、心的情緒都是無我的,都是變來變去的,有如風吹來吹去,是沒有一個我在的。這個無我是難些去思維、去明白的、是比較奧妙一些的。

如果説到初果,初果看得清楚無常,三果的聖人看苦這個實相比較清楚,阿羅漢才很清楚地看到無我的。所以去思維無我很難去明白的話,我們先放下,我們先好好去思維無常和苦。

【都是同一樣東西】

但真正來說,無常、苦、無我是屬於同一樣東西。

佛陀説過,哪樣東西是無常的,那樣東西就是苦,哪樣東西是苦的,那樣東西就是無我、無我的。

因爲無常,所以我們要去執著都是執著不到的。

因爲苦,所以我們不應該去執住他的。

而無我是沒有一個實體、沒有一個我的,我們都不知道應怎樣去執取。

【夫妻的譬喻】

我們的任務就是不斷去了解、明白、去思維它。當我們去明白之後就自然達到放下、自然不會執著它。如果我們還未能夠清楚地去理解這些實相,我們的心就不能從中放下它,或從中不理它、不要它。好比喻為這個五蘊和心有如夫妻之間。已經是相處了很久,是想著對對方都是真心、好的。但直到有一日知道對方是不誠實的,開始有其他的人、伴侶的時候,那時才會願意將它遠離、捨棄。但當我們沒有清楚知道這個證據、有另外一個伴侶的話,怎樣和我們講都沒用,我們都是不願意放棄的、不願意離婚的。直到我們找到這個證據、自己知道這個真相。這個心也是,當他不能觀無常苦無我的時候,心就不願意、真正放下對五蘊的一個執著、貪愛。直到我們的心是很清楚明白、清楚地去了解、有證據去證實五蘊真的是無常、苦、無我的時候,那時不需要別人叫我們去放下,我們自己都會放下對五蘊的執著、貪愛的。

所以我們要靠我們自己好好地找這個無常苦無我的證據,來證實這個五蘊的實相。這個就是簡單去舉例思維無常苦無我的重點。

【總結】

我們深入去思維無常苦無我、這個世間、這個世界,

接著去思維去了解身體的無常苦無我,

接著去到我們的情緒感覺思想念頭--去思維他的無常苦無我。

大概三樣東西我們應去思維就是這三樣。

【想得多深入關乎智慧】

至於可以思維多廣汎、就是在乎於每個人的智慧程度的。如果我要去好好解釋無常苦無我,解釋到三點都未能結束。可能講到2024年都未完,解釋到從今天到死都未能解釋得完。爲什麽說解釋不完呢?因爲這個世間所有的東西都是充滿著無常苦無我的。

【斬樹的譬喻】

所以我們要依照這個方向、重點去修智慧。但是不要忘記要有這個平靜、安心、定為基礎,才修智慧。但如果我們思維完難明白的話就先丟下它,先回來修這個定力,讓個心先平靜下來。我們去發展這個智慧,就好像我們去斬樹。所以我們在斬樹的期間,在斬好比喻為在做觀。但當我們的刀不鋒利的時候、或我們的手沒力的時候,就需要停下來,磨回讓這把刀鋒利,就好比喻為我們修這個定力那樣。當我們休息之後,即我們磨鋒利這把刀,我們再繼續去斬樹。當我們繼續去斬下去的時候刀又不利,我們又回來磨刀。不斷重複、不斷去斬這顆樹,直到這顆樹倒下來,直到我們内心的煩惱被我們斬斷。内心的癡心、無明已經被我們斬斷,才可以去停的。

那我們應修這個止觀到哪個程度呢?就是修到沒了煩惱。如果煩惱還未去盡的話,我們便不應該停止下來,就好像我們吃藥來醫治我們的病,我們要吃到毉好我們的病,才可以停藥。不是說我們吃少少藥之後有些好了,我們就停下來。要不然我們這個病就會嚴重回。所以希望大家都修到無煩惱。我支持大家。但就算我可以幫你修我也不幫你們修,因爲修了會脚痛(大衆笑)。我自己修已經很足夠了,所以你們自己修

---ajahn golf

17:04—next 22:34

31-12-22 

《透過思維是可以成爲阿羅漢的》

信徒:就是說首先要靜下這個心,心靜了定了接著我們去思維這個身體是無常、苦、無我的。因爲我之前説過一個説法,就是說要知道這個身體是無常、苦、無我,是要實質去觀。接著ajahn 說的是以思維的方式。然後我想會否因爲我們現在只是達到這個刹那定,刹那定不夠深的定。所以我們透過思維去加强身體是無常、苦、無我的那個觀念。接著當我們的定修到越來越深的時候,達到這個近行定時就可以實質地去觀這個身體是實質的無常苦無我。所以請問這個想法是否正確?

Ajahn Golf :修行人有兩種情況的。

第一就是心解脫,第二就是慧解脫。

一個心解脫這類型的修行人就是有很好的定力,當這個定力好了就會見到禪相。他的這個光明、禪相、禪境,當看這個身體的時候,就會看到這個身體的老病死、變成尸體、火化、化爲烏有,就好像我們看戲這樣看它。當這樣看到這些影像、禪境,就會進一步瞭解他的意思,那才可以成爲這個觀的。

另一種的修行人是屬於慧解脫的修行人。這個慧解脫類型的修行人,他禪修下去是不會看到充滿光的禪境,見不到這些有光的景象、禪境。當沒有這樣去見到的時候,就需要去思維,思維這個身體、來達到瞭解他的實相、去除這個執著的。那這類型好比喻為看書,那一些心解脫的人好比喻為看電視。一些慧解脫的人就好比喻為看書本。當他們一樣明白那件事之後,最后一樣可以達到放下的。那放下的味道一樣是快樂。

那我們是哪類型性向的修行人?當我們修到心定下來,就會知道有沒有禪相的出現,就知道我們是哪類型的修行人。有些人一樣是平靜下來,他修的定力是靜靜的,很簡單的,不會有很大的、很特別、光亮或者很衝擊的影像、禪境。這類型平靜之後就要去正思維來達到解脫放下的。

但一個更正確的處理方法就是當我們的心平靜下來之後,我們就學習去思維無常、苦、無我,而不是等到這些影像出來。因爲最尾解脫是一樣的。

修行人就好像我們來到這個地方這樣,不同的修行人來到這個地方的路程遠近都不一樣,所經歷的都不一樣,但最後他們最後都來到這個地方

---ajahn golf

2:32:20-2:41:57

29-12-22 晚上禪營

Ajahn Golf 教言

溫暖人間訪問

阿赞高尔夫---從古惑仔到出家十八年的弘法故事

阿赞高尔夫 (Ajahn Golf) 的名字既陌生,又令人感到亲切。之所以感到陌生,是因为阿赞甚少来香港弘法,大家对他的认识不多;之所以对他感到亲切,是因为他的名字「高尔夫」。早前阿赞来港弘法,有位对他毫不认识的长辈,就因为阿赞的名字,一个人从沙田赶到尖沙咀听他的讲座。

阿赞与他的名字一样十分亲切,平易近人,他所展现的大抵是一种「回头是岸」的佳典写照。出家前,他纵情声色,吸毒、赌博、酗酒无一不精,以浪边不羁塑造出断灭论者的生命形态;当他宣布出家时,大家都说他是吸毒吸坏了头脑,即使是出了家,也待不了三天。究竞出家至今十八年的他,为何会从声色场所进入寂静森林,化身成佛门比丘呢?

年少时的乖谬

初中时期的阿赞气宇轩昂、丰神俊朗,加上不俗的成績,故深受朋辈的喜受,结交了不少同窗好友。中学三年级选科后,好友之中有一些选读职业学校,而阿赞则选择留在原校继续升读中四。「好友们虽然各散东西,到别处求学,但是每逢学校假期,我们还是会齐聚一堂。」

俗语说「学坏三日,学好三年」,升读职业学校的几位好友,未几日便相继学坏,有的甚至感染吸毒等陋习。在好友的怂恿下,阿赞开始无心向学,先是逃学,继而退学,跟着那班朋友一起尝试吸毒,晚上不是在酒吧里流连,就是沉迷于赌桌上;除了四处勾搭女生,他还会改装电单车,与人作非法赛车。

染上毒瘾的阿赞,为了追求及延续那种瞬间兴奋、飘飘欲仙的感觉,更不惜以身试法,向他人兜售毒品,以赚取金钱。正所谓「上得山多终遇虎」,十七岁的阿赞被警方拘捕,但由于当时尚末成年,所以警方只将他送往教导所囚禁。

监狱能关住阿赞的身,却关不了他的心。在拘禁期间,阿赞并没有借此省思己过,反而盘算着如何在释放后重出江湖。「虽然经历过囚牢之苦,但我的毒瘾及恶习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反而是变本加厉。妈妈保释我出狱后,我又找回以前的朋友,做回那些不法的勾当。 」

年少的阿赞就这样在欲海中浮沉,从十七到十九岁的三年间,他共入狱三次。阿赞之所以忆述这些荒唐往事,「并不是想将道德责任推给他人,或是去怪罪那些朋友。」

他要强调的是:「在社交中,我们应该要好好保护自己。」

从喧哗的酒吧步入沉寂的森林

沉醉于声色犬马生活之中的阿赞,又如何从这种享乐的偏见,迈向出世间的中道生活 ? 原来这与一单毒品交易有关。炎热的天气,令午后的曼谷变得懒洋洋,可是阿赞为了收取 「毒品数」,只好顶着火红的太阳、骑着改装过的电单车到另一区「收数」。

「我晚上回家,路经同学的家门口时,看到他的家人正举行聚会,庆祝他剃度出家。他是我的好友,与我同年,也没有学坏。我看着他单纯如昔的气质,内心迸出一个念头「 我是时候出家了。 」我之所以萌生出家的念头,并不是为了成佛作祖,而是希望在自己离世之前出一次家,然后将出家的功德回向给父母亲。」

回家后,阿赞将出家的计划告诉家人,「当他们听到我想出家的打算时,大家都不敢相信,觉得我应该是吃毒品吃坏了头壳,要么是头脑出问题,要么是精神出状况。 」

总之,大家对阿赞出家的念头感到匪夷所思。 为了彰显出家的决心,阿赞于短时间内戒除了一切陋习,从当天晚上便开始穿着白衣,在家中诵经持戒禅修,后来经亲戚建议,阿赞远离了曼谷,选择了强调解行并重、重视戒律见称的法宗派寺院出家。

「我在泰国东北部出家,那是一所森林传承的道场。道场每天的生活就是:早上三时起身做早课、打坐、清洁大殿;到了黎明时分,我们会出外托钵。午饭后, 我们有一段各自用功的时间,直到午后三时,我们才出坡打扫。之后,我们会禅修、听师父开示,直到晚上十点才回寮房休息。」

來自香港溫暖人間佛教雜誌1


禅修时出现的可怕禅相

寺院的生活表面上看似重复、沉闷,但对于阿赞来说,纯朴的寺院生活却为他带来无比的平静、安宁。 阿赞表示:「这种感觉有别于在家时的那种焦虑、恐惧。」

「在某次禅修,当我内心生起一种喜悦时,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一个可怕的画面一—我关在监狱里,而我妈妈来探我,她悲伤地流着眼泪。我看了这一幕场景,内心顿时生起一种莫名的恐惧与不安,我全身开始不停地颤抖。于是我问自己,到底我在害怕什么?以前我无恶不作,却从没有害怕过,为什么现在会如此恐惧 ?」

到底那个我在害怕的 「我」是谁呢?什么又叫做「我在害怕」? 疑情生起后,阿赞顿然略有所悟一这是因为害怕业力。他解释道:「过去所做的许多事情,经常会在我们禅修时呈现,而令我们的心产生害怕的,就是那些恶业。为什么我们过去在做坏事没感到害怕?那是因为我们失却正念。当我们提起正念时,就会懂得分辨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应该做,什么是不应该做。」

经过了这次的禅修体验,阿赞对佛法的信心更加坚固。「过去我不认识佛法,因而做了不少恶行,这些恶行不单损害了自己,亦伤害了他人,我妈妈更因此而伤透了心。以前我想起这些往事时,会感到十分懊恼。但现在不同了,因为我认识了佛法,我应该好好地依教奉行,以断除痛苦的根源。同时我应该将这种离苦的方法,分享给大众或者根器与自己相近的人, 以让大家对消除烦恼有所受益。 」

自利利他的心愿确立后,那应该如何付诸实行呢?阿赞认为,应从调伏我们的心开始。「我们的不善业,是源自于我们的不善心。」这颗不善心令我们造作种种恶业。阿贊表示,想要净化我们的不善业,就必须先调御我们的心,而想调伏身心则须靠修习襌定。为了修习甚深禅定,阿赞摒除一切俗务及应酬,与长老们遁入人烟稀少的森林中禅修一「有时住在山洞里,有时坐在坟墓旁,有时则止于树荫下 。」阿贊就这样在森林中潜修了多年。

*相片是阿赞与他的母亲

香港溫暖人間佛教雜誌2


父亲的完美示范

阿赞高尔夫现年三十八岁,他在二十岁时出家,出家至今已有十八年。在出家前,他有了一个女儿,女儿今年二十一岁。她与阿赞走在一起时,像是两兄妹一样。

「刚出家时,我常常会想念女儿,直到第一个戒腊后,我才斩断对女儿的牵挂。我们最终都会步入死亡,不是她比我早离开,就是我比她先走, 无论如何,大家都会分离的。」

「尽管我们住在一起,直到大家离开,但在这期间,我们都是会依照自己的想法、性格、业力去过自己的生活。如果我因为思念她而返俗,内心没有佛法基础,没有把心安系在佛法上,返俗后也可能会走回旧路如吸毒、赌博等。即使她有爸爸在身边,那也是一个坏的爸爸。 」

「相反,我出了家,好好修行,这可以给她做个好榜样,当她想起父亲时,她想到的是一个好父亲。在家庭中,我所做的利益,可能只是利益到一个家庭 ,但出家修行,利益到的可能是大众。我已经做完了我想要做的事,就算这一刻死亡来临,我也没有任何遗憾,我己为死亡做好了准备。所以什么时候死亡,对我来说都不是问题。在死亡来临前,我会尽己所能,做一切利益众生的事情。」

*刚出家时的阿赞与他的出家父親和三岁女儿。

香港溫暖人間佛教雜誌3


学佛修行的目的

阿赞十六岁辍学,在江湖中浑噩了几年,便遁入佛门。他谦称自己读书不多,亦末曾深入经藏。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是依照大师父的教导、传授而修持的,譬如如何对治贪心,如何降伏嗔心。我读的佛学虽然不算多,但是我所学的都是根本的,譬如说关于修习止观、修持定慧,或是了解身心的实相等。我们之所以会烦恼痛苦,是因为执着自己的身心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 」

「如果我们了解身心的实相,就会消除对它的执着。 」也就是说,对身心的执着一旦去除,痛苦和烦恼就会止息。

「止息痛苦与烦恼,是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

阿赞强调:「这些执着、痛苦、烦恼并不在经典之中,而是在我们的身心里。所以我们要如实地了解身心的实相。事实上,任何一种善巧方便,只要能够对治我们的烦恼,去除贪嗔痴的话,都可称为『法』。」

这并非说我们不用学习佛学,而是说我们不应将学佛当成是一门学问,研究一番便作了事。

「学佛讲求解行并重,不能只是单纯地了解佛法,如果没有如实地实践、修行,这对我们的益处不大。就好像只研究地图,而没有付诸行动一样,无论我们研究得再仔细 ,都无法帮助我们到达目的地。」

总之,仅仅把佛法当成是一种知识,无助于我们对治内心的情绪起伏。

香港溫暖人間佛教雜誌4

既然了解身心的实相与去除我执是息息相关的,那么初学佛者应如何着手呢?

阿赞给初学者的建议是:持戒及修定。

「我们必须守持五戒,再依此作为修习禅定的基础。」

阿赞指出:「初学者较适宜从修习觉知呼吸、佛随念的方法开始;当修习者的心达到平静时,再去思维无常、苦、无我的道理。」

简单来说,佛随念(或称「默念佛陀」),是一种培养定力的方法,再借此来如实观照五蕴的身心现象,从而开发解脱的智慧。

修习者只须觉知呼吸的出入,在吸气时,心中默念「佛」(bud);在呼气时,心中默念「陀」 (dho)。修持者在修习的初期无需思维佛法,只须觉知自己的呼吸,以及默念「佛陀』(bud-dho),直至内心平静时,再思维佛法。阿赞鼓励修习者应每天练习。

他分享了他母亲的修习经验:「我妈妈以前时常抱怨、胡思乱想,容易产生焦虑,经常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埋怨几个小时。妈妈没有亮丽的学历,也没读过《阿毗达摩论》或三藏经典,我只教她修习这个法门。」

「初时妈妈只练习十至十五分钟,后来她的禅修时間逐渐增加,每日早、午、晚三次,每次半小时。之后,她便开始能够体会到内心的喜悦、清凉, 不像以前常常发脾气、焦虑、不安。」

「某天,修行的考验来了,妈妈在市场被车撞倒在地上,血流如注。在等待救护车期间,她保持着正念,没有丝亳的恐惧或不安。」阿赞微笑道:「妈妈说,她不害怕死亡,没有任何牵挂,甚至连我也不想。她把身体交给医生,心里保持正念觉知呼吸、默念着『佛陀』。」

「我到医院探望妈妈时,医生说她因为脑部受创有积血。这情况通常要留院四至五天,不过说来神奇,妈妈只住了两晚,就可以出院。在住院期间 ,妈妈不断地修习这个禅修方法,她的伤口很快愈合,身体也迅速地康复。」

对于母亲的禅修境界,阿赞感到无比的欣慰:「意外、障碍都是一种对禅修功夫的考验。从那次的意外可以看到妈妈修行是有一定的程度,所以我不再担心她了!」面对意外时,禅修者所经历的苦只有一层身体上的苦,不会进入到内心,所以在发生意外时,他们不会有任何恐惧、害怕、内心的痛苦。相反,没有禅修体验的人,在面临意外时,他们不但经历身体的痛苦,也要承受心理上的痛苦。

香港溫暖人間佛教雜誌5

检视自己的修行是否正确

修行并非易事,要么停滞不前,要么出现偏差,我们如何确保自己所修的方法正确呢? 阿赞高尔夫指出,可从自己贪嗔痴的指数来判断。

「我们修行的时间越久,贪嗔痴就会越少。如果我们的修行方法是对的话,那么我们的贪嗔痴会越少。如果我们修行了一段时间,却发现自己的贪嗔痴还很炽盛,这表示我们的修行方法出问题。」

简易的禅修贴士

佛教禅修的目的是要去除我执,它有两个重点

1. 让自己的心平静

2. 思维无常、苦、无我的道理。

让心平静属于「止」,思维法义是「观」。让心平静,并不是说要让心达到四禅八定的状态,而是只要我们的心能够不散乱,能够觉知、了了分明,不受外界事物影响便可以了。当我们的心平静后,我们就要去思维无常、苦、无我的法义。止和观(或是定和慧) 是交替修持的。当我们的心平静,就去修观。这样能令我们的心更加平静。心更趋平静时,我们再修观,这样会让我们的智慧更趋微细、深邃。

阿赞高尔夫從古惑仔到出家十八年的弘法故事

以上内容节选自642期温暖人間

《五戒為做人的基礎》

 

作為人類的基礎,就是先要有五戒。五戒就是說,不需要跟出家人求授,只是需要我們有意地持守五戒,有意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吸毒。如果我們整個生命有持好這五戒,我們就可以關閉這個四惡道之門,我們就一定不會墮落到地獄,不會墮落到惡道中受苦。能夠關閉那些仇恨,冤親債主這些種種的災難。

 

 

30:50-32:32

3-1-2024 台中開示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live/?ref=watch_permalink&v=697978895738038

---ajahn golf


《思維死亡是消極?》

信徒:最近和一些朋友討論關於死亡,我覺得死亡是必經的,所以我們學習面對死亡。但是有些朋友就覺得這個想法是很消極的,他不想面對死亡,甚至覺得很怕,所以想問師父怎樣看死亡這樣東西?和是否我們學習面對死亡這樣東西,都是消極?還是我們都需要做這樣東西?



Ajahn Golf : 在佛教來説,我們去準備面對死亡,不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相反是一個讓我們生起正能量,是一個正面的心態。譬如說死亡是我們每個人最終一定要面對的東西,但是不是說我們時候未到,我們思維死亡後我們就會死的。當我們去思維死亡,去做好對死亡的準備,我們憶念起人需要死是很自然的事,要去面對它。如果我們這樣去想起死亡,我們就懂得去做準備,即準備怎樣的心態、情緒去迎接死亡,那樣我們就會做好心理準備:如果死亡真是來到的時候。


但是如果一個人不思維死亡,他們就會容易大意,他們就會迷失在這個世間,去沉迷在種種的物質、種種的東向裏。直到死亡來了,他就會恐懼,他一定會死的,因爲他未做過心理準備,死亡一來他便很恐懼很擔憂。這個就是沒有為死亡做好心理準備的壞處了。


如果我們能夠思維死亡是一定會遇上的,當我們想到我們早晚會死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太執著、太沉迷於世間的種種東西,我們就會變得清醒一些,就不會太過執著世上帶不走的任何一樣東西,讓自己痛苦。


先不要説到想起自己死,就算我們想起我們心愛的狗死,如果這隻狗我們養他,而且他是很懂事的。但如果我們沒有想起死亡的真理,當我們疼愛這隻狗的時候,萬一他發生什麽意外,他死亡,我們就會很傷心、很痛苦。但如果我們能夠了解死亡是我們任何一個畜生或人的必經之事,已經做好心理準備了,那樣他死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太傷心、太痛苦


好像我們的這隻狗,我們不是想要他死,只不過我們是明白死亡是世間必須面對的;而不是說我們想要他死,而是去了解死亡是必須面對的東西、這個道理。我們的生命也是一樣,我們是去理解我們早晚都是要面對死亡,而不是想著自己去死。


好像阿贊稀和我,比喻為朋友之間的。那朋友之間會想,他都是會死的,一定有一天他會死的,到最後他死了,就不會因爲他死而太過傷心。但是不是他會因爲我想的東西而變得死得快一些,或一去想我就死了,不是這樣的。而是他依然會依照他過去所做的善惡業,壽命盡了才死的。


好像我出家17年了,我思維死亡是由我剛剛出家就去思維。所以不是說我思維死亡,我就會快些死去,不會有這個情況出現,而是跟我們的業力而死的,如果一個人會死的話。但我這樣去思維死亡,了解自己總有一日必定會死,這個真理會讓我做好準備,讓我在這個世界生存不會大意、不會粗心,而是知道應該在死亡之前做多些善業、善事,不要做壞事、惡業。


所以當我這樣去思維死亡之後,我就努力去做多些善事、去除自己的惡業、惡行,就努力去除、去做。如果我這樣思維死亡,不大意,努力行善除惡,萬一我很快就死了,我已經去除了自己的惡,我已經做了善事,我的心便能安心死去。但是如果我還不是很快死去,我可以纍積更多的善業,更加多的福報。所以無論講的人還是聼的人,每個人都必須面對死亡,每個人都必須要死的。所以善的、有益的,我們就應該去做;那些不好的行爲、不好的説話、傷害到別人的,就不要再做。


所以思維死亡是沒問題的,不是説思維一下我們自己就會因爲這樣而死了。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業力、壽命的。如果誰想下他就死的話,我們憎恨誰,想一下他就死了。所以不會想一下他就死,而是依隨每個人的業力,所做的善惡業而決定他是長壽還是短壽。


Ajahn Golf 11-1-23 晚上開示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RBxbrJEaQQ&list=PLGLPpaEJr9FD9brvKtfwJ7Ytg4w4WLkpf&index=8


《證二果薄了多少貪嗔?》

信徒:要達證二果要貪嗔癡薄的,我看經典是這樣說的。但這個‘薄’,我問過許多師父、師兄,都沒人講到怎樣為之薄。怎樣才會知道達到這個薄的標準呢?有沒有辦法知道呢?、


Ajahn Golf : 初果就是斷三結的。

而二果呢,他們不能斷更多的結,而是讓貪和嗔薄的

那關於貪和嗔煩惱的薄弱,一定是他很清楚自己的貪嗔薄。

關於自己的貪嗔薄,是不能夠讓別人和他說的,其他人是不能知道他薄到哪個程度的。


就好像發燒那樣,我們發燒的話,吃藥後究竟燒減了多少呢?我們自己知道,別人不能夠清楚地和我們說我們的燒是退到哪裏、退了多少的。


Ajahn Golf 12-1-23 下午問答


《有智慧的人遇見好壞時的態度》

關於痛苦、不好的事情、不好的遭遇,不要因此而太過痛苦。因爲這些東西有生就會有變異、會滅去的。

關於我們喜歡的事情、快樂的事情生起,我們也不要太過粘住高興。因爲快樂也是無常,也都會滅去的。


好比喻為要讓我們的心像水一樣。好像我們用刀去劈水,那水是有一刹那的痕跡。但最後也是會變為平面的水。


一個聰明、有智慧的人,他遇到不好的遭遇、任何的事情都好,就算他們受到干擾,有刹那間的痕跡,但是很快就可以像水面平服、如常。很簡單的一個真理就是說,這個世間


---Ajahn Golf


1:58:00-2:00:40

10-3-202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xZN734f-s


更多關於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ajahn-golf


《心是什麽?在哪裏?》

 

心在哪裏呢?誰知道心在哪裏?

在頭還是在心胸?

師父和大家簡單地講。這個身體就好像心的家。就好像我們在家裏,我們可以四周地行走。但他的房間就在心臟的位置,心的睡房就在胸口前面

這個頭、腦就是一個工作室。當亂的時候就在腦的那裏亂的。

當心定下來,就在胸口的位置

但這些脚腿,就是一個痛苦的地方、房間。因爲會酸痛。所以大家的心有試過去睡房的位置睡沒有?沒試過對嗎?


只是去工作室想到自己頭痛、讓自己脚又痛。所以我們修定就是讓我們的心安定、專注在一點上。令到他得到休息,就像進入睡房休息


所以師父才説,脚又不要、手又不要、頭腦想這樣那樣也不要。只是爲了趕心進去睡房睡。但是我們怎樣趕也趕不到。所以我們應該是蠢的。當我們和別人吵架可以吵贏別人,和自己煩惱吵架卻吵不贏他。


當我們養育兒女的時候可以吩咐他們去睡覺,但吩咐自己睡覺時又吩咐不到。如果我們不能夠控制我們的心的話,我們的生命是很損失的。


這個心就是一個覺知者。這個知道就是我們的心。那是我們唯一真正的財富來的。這個財富是沒有怎麽去改變的。除此之外這個世界上沒有我們真正的財富。我們所有的財富財物在我們死了之後都會改變。當我們輪回到下一生的時候,就算我們這個身體也會改變。我們的父母、親戚朋友都會改變、依照我們所做的業力而改變。但是這個心是沒有改變的(注:然而這個心是刹那生滅的)。這個心所纍積下來的性格也是沒有變化的。


我們喜歡做什麽就做什麽,那麽到下一世可能就會有一個好的性格、會快樂,是沒可能的。我們去求神、求這樣那樣,求哪裏都好,求到想做到完全沒有貪嗔癡都是沒法做到的。有些人想錯了,有錯誤的觀念,想著自殺,自殺就可以解決自己的痛苦。自殺就可以避免繼續受苦,其實是不可以的。因爲心是不會死的,只是將苦帶去下一生。這個心是不會死的,無論我們輪回到哪裏都好,那一生那一世都好,都是不會死的。就算有些人做了許多惡業,他到地獄受很劇烈的痛苦都好,但是他的心也是不會死的。


只要這個心還有貪嗔癡,那就會有無盡的輪回。沒完沒了的輪回。好像佛陀和阿羅漢聖者,他們已經清除了貪嗔癡。他們的心已經證悟了涅槃,而他們的心也是不死的。但由凡夫證到涅槃,這個心不會再在涅槃出來,不會有生老病死。所以我們的責任就是儘快將我們内心的貪嗔癡越減越少,直到完全去盡這個貪嗔癡。所以真正的快樂是我們的心除盡貪欲、貪愛。


如果我們的心還未能除盡貪嗔癡的話,去到哪裏都不會快樂。我們不需要寄望說投生到哪一世、哪一界會充滿快樂。只要我們的心一日有貪嗔癡的存在,都不會有快樂。所以我們要保持我們的心在中道、中立之間,不會喜歡、也不會討厭,即我們不要去執著一切在外面生命中發生的。

---Ajahn Golf


1:46:17-1:58:28

10-3-202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xZN734f-s


更多關於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ajahn-golf


《獨處的時候要小心》

當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要小心自己的心、自己的思想、念頭。

當和群衆在一起的時候,要小心自己的言行、自己的説話

---Ajahn Golf 

29:00-29:11

13-1-23 早上 (1)

《受人喜愛的方法》

如果我們要為人們愛戴、為人們喜愛、有魅力,就應該要有慈悲心。如果我們能對人慈悲,有好的東西能夠和人分享,説好的説話,這個就是在增强人緣、魅力。

---Ajahn Golf 

《5:00

11-1-23 早上開示(1)

《心定的利益》

當我們的心定下來,許多問題就可以找到答案、解決。這些種種智慧,是從平靜心那裏出來的。而且有平靜的心去決定,能夠變得果斷,不會有疑惑在。但如果一個人的心不夠定,就會一直在漂浮,做什麽都不能決定下去。所以當我們遇到有什麽障礙、難題,或就算我們還未遇到難題障礙,我們都一直做好準備,有禪修,讓我們的心平靜下來

 

---Ajahn Golf

39:00-40:50

12-1-23 早上 (2)

更多關於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ajahn-golf


《Ajahn Golf 談佛教綱要|1》

Ajahn Golf : 今天就教佛教的一個大體讓大家去了解

【三寶的含義】

在佛陀證悟之前,其實許多人類都在找一條解脫的方法.他們每個人都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方法來去找這個解脫苦的方法,所以就會有許多不同的宗教團體、外道出現,就好像我們所認識的那些。那佛陀都好像其他人一樣,尋找這個解脫的方法。因爲佛陀過去一直圓滿的波羅蜜已經圓滿了,已經圓滿了之後,就能自己證悟到這個解脫方法。

一開始佛陀是先清净了自己,佛陀讓自己的心清净了之後,他就進一步教導佛法。而教導佛法,因爲佛陀清净了自己的心,所以這個法都是由清净的心出來,變成清净的法。

隨之以後,就有其他人、佛陀的隨從聽過佛陀的佛法之後,覺得佛陀的教導很適合他們自己,很同意佛陀的教導,所以他們就依隨佛陀的教導而去修行實踐,成爲僧團。那佛陀的追隨者就是透過修行的教導而體驗到法這個神聖的一面,然後將法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所以佛教這個宗教,就是第一有佛陀這個導師

第二,就是有這個佛法

三就是有這個佛陀的追隨者、僧團

【佛教是實修的宗教】

所以我們可以了解到,佛教的誕生,是由實踐禪修去誕生出來的。

佛陀就是出家、出來禪修、去修行而得到這個定力,接著去發展修這個智慧,最後讓自己解脫,讓自己的心清净,之後才去教導衆生,之後才有這個法出來。

那如果一個僧團要成爲聖眾的話,他是必須依照佛陀的教導去實踐、去修行,他的心才能夠同樣地達到清净。所以佛教真正的一面是需要去禪修的、去實踐這個佛法去修行的,而不是從這個乞求、求神這樣得來的

佛法有三樣

第一樣就是聞,我們學習的、學習經典、聽聞佛法

第二就是實踐禪修這個法

第三就是從實踐、實修中得到結果

所以佛教就是存在三樣東西,首先就是學習這個佛法,經典、聽聞佛法,

第二就是去實踐、實修這個佛法,

第三步就是實修之後能夠理解這個法、證悟這個法,有這個果出來。

香港9-1-23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100234023497561

《Ajahn Golf 談佛教綱要|2》

【在家出家人的異同】

佛陀所教導的佛法加起來就是有38000法(應是八萬四千?)的這38000法之中,沒有說要我們學完全部。而84000法裏面我們要學,其實主要有三樣東西,主要是

佈施

持戒

禪修

但是作爲一個出家人,佛陀主要是教導

而一個在家人,就會教導佈施、持戒和禪修。那因爲一個在家人還會經營生意、賺取金錢來養活自己的家庭,所以佛陀亦都會教導他們要學懂佈施,以便去除自己對財富的執著

但是因爲一個出家人是沒有做工的。他們沒有賺錢,所以佛陀就教導只是戒定慧的修行。

那在家人的戒和出家人的戒律不同是在於身份的分別,和戒行多少的分別。出家人守護戒和在家人不同

好像在家人守好五戒和八戒,而出了家的沙彌就守好十戒,而比丘就守好227條戒

所以如果我們守了五戒,有時間的時候,也可以提升自己守一下八戒。

關於修定和修慧則是一樣的,出家人和在家人。

香港9-1-23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100234023497561

《Ajahn Golf 談佛教綱要|3》

【剛剛開始皈依佛教要做的事情】

剛剛開始讓我們心成爲一個正式的佛教徒。就是恭敬地以佛陀、法和聖眾作爲皈依處、憶念處,我們可以奉獻自己一切,心、生命給三寶。

當我們這樣恭敬以佛法僧三寶作爲皈依處、憶念處之後,我們就去學習佛陀的教導。以這個教導我們實踐修行。我們是以佛法來提升我們的心靈有更加高的層次。

怎樣提高自己的心去更高的層次呢?就是從凡夫的層次升為聖者的層次。爲什麽我們需要禪修呢?因爲我們内心的深處是有煩惱的存在的。好像我們有疾病、細菌在我們内心深處去寄居的時候,如果我們不去處理它,它就會擴散得更加嚴重。我們内心這個愛欲,這個貪、嗔和癡就好比喻為我們内心的細菌。我們禪修就好比喻為醫這些細菌、疾病減少它,直至他乾枯。有些人充滿著很深厚的煩惱、這些細菌在心入面,這就稱之爲凡夫。

【要相信業力】

剛剛開始,我們要相信這個業力。相信這個業力、因果,好像一個生命的開始,都是帶著業力而生的。他的遭遇,就是需要面對業力成熟的果報,而不是說任何天神、天人來造化他,讓他受苦受樂、受這些果報的。在我們身上發生、遭遇的一切都是屬於過去業力所造成的一個果報。好像我們生出來有這個樣、這樣的性格,這些不是父母製造我們讓我們變成這樣的,而是過去我們的業力製造我們造成這樣的。好像我們如果有生到兒女,並不是我們把他們的樣貌製造成這樣這樣出來的,亦不是說我們將他的性格製造成這樣這樣而有這個性格。因爲這些是他的業力而造成他這樣,那佛陀有説過,我們是業力的主人,業力的繼承人。我們做了善惡業,都需要受那個果報的。業力即是一個行爲,而我們所造的業力,亦即我們的行爲,有三樣東西:包括有身業、口業、和意業。我們做的每一個業都會為我們的生命造成一個影響。如果我們錯誤地做不好的業、惡的業,就會讓我們的生命有不好的果報。如果我們能夠做善業、福業的話,那那個果報出來就是快樂的。

【我們需要佛法的引領】

那因爲我們還是有癡心的人,所以我們還未能夠分別什麽是正確的一個道路,什麽是正確的一個方向,所以我們才需要依住佛陀的法去引導我們,行去正確的路,行去好的路,讓到我們在一個清净的框框入面。所以我們進到來佛教,是爲了學習一個正確的道路,是爲了讓我們的行爲、身口意是正確的、是向善的、滅苦解脫。所謂的善就是快樂的意思,會造成快樂的那個果。那所以佛陀的教導,是爲了讓我們走向正確、美德的。每個人生出來都是爲了這個正確、這個善、種種的快樂。人類生出來都是爲了追求這個正確、快樂。但如果我們能夠得到快樂,我們必須要學習一個正確的生命。而這個必須要依照大自然的規律去做。

好像佛陀的教導是以自然界的規律去說出來的。佛陀能夠知道這個人類的心、依照自然的軌道去了解衆生的心向,而沒有自己加了、創造其他不真實的東西出來。佛陀的教導,是讓到我們走向平常的、大自然的東西。這個所謂的大自然,是不存在一個‘我’、一個‘他’,是充滿清净,是沒有存在執著、執取的。簡單來說,就是從貪嗔癡清净出來。所以如果我們要能夠做到清净的話,是必須依照佛陀的教導去實踐、禪修的。

香港9-1-23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100234023497561

《Ajahn Golf 談佛教綱要|4》

【yasa 的故事】

好像佛陀教導yasa一個富翁的兒子,他的兒子覺得這個世界很缺乏、很不圓滿。那就算 這個yasa 是生存在一個富有的家庭,一切都完滿、豐足的,但他都覺得得不到圓滿的快樂,才會離家出走說這裏很缺乏、這裏很亂。就是他離家出走說這個世界是充滿著缺乏的、這個世界是充滿著混亂的,他走出去就看到佛陀。佛陀知道 yasa 的心意,佛陀就和他說,你來這裏坐,這裏是不缺乏,這裏是不亂的,待會兒我會去除你内心的混亂、缺乏。  Yasa 就覺得很神奇,爲什麽佛陀可以知道自己在想什麽?因爲這樣覺得很神奇,佛陀知道他的心在想什麽,他就產生了很大的信心,變得很專心地聼佛陀的教導。

【佛陀教導yasa 的東西】

佛陀教導yasa 的一句佛語就是‘anupupityada (音譯)’ ,這個教導就好像樓梯一級一級上的。

佛陀教導第一,就是關於佈施的教誡

第二就是silakatha,關於持戒的

第三就是saggakatha,有關於善行、生天之路

第四就是關於教導欲的快樂有它的缺陷、壞處的

第五就是關於教導離欲,去除所有欲愛的方法

所以這個yasa 就好像我們在世間的親戚、朋友那樣。他們一樣是在這個世間、生存,涉獵種種的人生煩惱、事務、欲樂。

【這些是世界公認的】

所以起步佛陀是教導關於佈施、持戒,是讓他們先尋找世間的快樂。佈施和持戒是屬於世界性的。無論是任何的國家、宗教、種族都會說這個是善。好像我們是香港人,都接受到佈施、對別人慈悲、即懂得分享東西給別人;和能夠持戒,不傷害別人是善行,對嗎?所以關於佈施和持戒,是沒有任何宗教的分別。能夠佈施和持戒,那麽任何的宗教和種族,或者任何國家的人都好,都可以去到第三點,生天之路,即升到天界

(一個巴利語)是關於内心的快樂、娛樂、内心的飽滿。誰佈施、持戒的,都會充滿内心的喜悅、快樂、充滿住内心的飽滿,讓他死了之後都會去到天界、充滿快樂、娛樂、和飽滿。

【有缺陷的快樂】

但佛陀是讓我們進一步去能夠得到更永恆的快樂,所以他就提起關於這個欲界的快樂,都有它的壞處、不長久的。所以這些快樂,就算是天界的快樂都好,都是屬於不永恆的、不持久的,即就算人們持戒佈施之後去到天界都好,當他在天界享受快樂到盡了,都是需要繼續輪回的,都是需要繼續去投生人界的。

這個快樂是有他的缺點、有他的壞處,即好像那些毒品那樣,我們接觸了之後就會對那個快樂上癮,上癮之後我們就不能夠缺乏它,我們就會追求更加多的快樂。所以這一點,這一個法,是其他的外道他們不能夠去了解,不能夠去見到的。即是其他的宗教,他們是去禪修、修持、去到天界、梵天界的快樂,但是未能夠看到這個快樂的壞處、他的缺點。那所以佛陀就進一步教導關於禪修、離欲,離關於這個快樂的一個追求,而讓個心能夠超越苦和樂,能夠超越這個苦和樂的束縛,讓心清净、自由,讓心證到涅槃。

我們看到許多的快樂,最多只能夠去到六欲天界、梵天界的快樂。但是關於佛陀的教導,是能夠解脫一切的苦,去證到涅槃的這個樂,這就是涅槃。這個樂是常住的。如果我們是需要初步的快樂,我們就是做佈施和持戒,心都可以快樂,死了之後都可以投生到天界、享受這個快樂。但是佛陀不讓我們粘住這種天界的快樂,因爲在我們心裏面的快樂,如果他浮現出來的話,我們可以成爲一個魔。所以佛陀才教導我們只是佈施、持戒的話是不足夠的,是要進一步禪修的。

香港9-1-23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100234023497561

《Ajahn Golf 談佛教綱要|5》

【不要忘了要佈施和持戒】

那我們禪修之餘,做這個佈施和持戒,這個是以便未能達證涅槃的時候,當我們在輪回之中,都不會成爲一個很貧困、痛苦、擔心的人。好像我們今生如果我們·只是爲了涅槃,不斷地修定和智慧的,但如果我們的福德菠蘿蜜是還未能完滿、足夠、未證到涅槃,輪回的時候,我們沒有那個佈施和持戒的功德,就會讓我們在生活、各方面變成困難、很辛苦,甚至我們要在那一世繼續修行都變得艱難。

但如果我們有佈施和持戒作爲一個後備的話,我們在今生禪修之中,縱使是證不到涅槃,就算在今生證不涅槃,我們也不用擔心說我們輪回的時候會去到一個貧困、辛苦、饑荒的世界去受苦。所以才說佈施和持戒是修行者的一個基石、地基、基礎。是一個基礎,是一個我們無論在任何處的一個成本。當我們能夠懂得佈施和持戒之後,我們就進一步去禪修。

【關於禪修】

關於禪修,就是直接去除這個煩惱,直接了當地去除煩惱。

關於禪修有兩樣:第一就是關於止禪、即修定,第二就是關於觀禪的修行,就是修智慧。

關於修定修到心平靜,就是修到心由種種情緒變成一心。這個就是修定。如果我們不能夠讓我們的心平靜下來、定下來,這個心就容易亂想東西。我們禪修的時候假如沒有定力作爲基礎的話,就會忽然想這樣那樣,忽然會想工作、過去的事情、明天的事情;接著又想一下這個人、那個人,想到自己很多東西,想到自己的心複雜起來。接著又會想到自己的背痛、脚痛、這裏痛、那裏痛,然後就不打坐了。那這個就是心很亂,心胡思亂想、不能夠讓心平靜下來。那這個定力叫平靜,因爲這個定力或者内心的平靜,是讓心剩下一心、讓心很安固、安定的。所以才教導這個定力、業處,是爲了讓我們的心綁在業處那裏,成爲一心、安定下來。

【禪悅】

就好像出入息念,覺知呼吸,就是以這個作爲禪修的業處、直到我們的心平靜、一心,在呼吸那裏。修定就是讓我們的心有正念、有覺知。我們的正念能夠知道呼吸的出入。有這個覺知是在呼吸入時bud,呼吸出的時候dho,就是我們讓這個心繫上、連上、綁住在這個呼吸和buddho一樣而已。這樣修下去,直到我們的心已經不會胡思亂想,只是剩下心不斷只是覺知呼吸和buddho,這個就是代表我們的心開始平靜下來。當這個心開始平靜的時候,就有一些心輕盈的情況出現。只是從修定生起的快樂,如果那是得到定力的快樂,那已超越一切世間的快樂。定力生起的快樂,是清净過世間一切的快樂,是不需要依靠任何物質、任何人、任何事、或者任何我們旅游的地方去生起快樂。這個快樂的生起是依靠正念,不斷地覺知覺知。所以這種快樂,貧窮的人能達到,富有的人都能達證。就算是男女、年紀細、年紀大都能達到。出家或者不出家,都是能夠做到的。因爲大家都是有這個心。所以當每個人都是有這個心的時候,每個人都是有這個心的時候,都能修心讓定生起,讓禪悅生起,而不需要任何物質、任何人事物的。這些就是深入些,佛陀教導的快樂。

【不同層次的快樂】

那關於初步的快樂,就是剛才所説的,懂得佈施、持戒,是一個好人、善人,而從善中得到快樂。那這就是佛教中的初善、初善的快樂即在佛教中懂得佈施、持戒,讓自己有這些德行,所帶來的快樂。

那關於定力,無論是刹那定、近行定還是安止定,這個定力的禪悅、快樂,是屬於佛教之中中善的快樂。

那定力好比喻為捉到這個煩惱了,開始綁牢這個煩惱。但是要鏟除煩惱、讓他們死去,是需要以智慧去對抗他的。所以當我們的心安定、平靜下來呢,佛陀就教導智慧,用智慧去處理煩惱。這個就是我們聽過的觀禪、觀禪的禪修方法。但是觀禪的生起是必須先建立在内心的平靜的。就好像有一間完整的屋的誕生之前,是需要先有這個地、這個柱。關於修智慧,是我們要去了解五蘊無常、苦、無我的實相。就是去了解我們身心、名法色法五蘊無常、苦、無我的實相。

當我們能夠明白了解到這個名法、色法、五蘊它們是無常、苦、無我的實相之後,這個愛欲、貪嗔癡自然會分解、被去除。當我們修了這個觀禪之後,能夠了解五蘊的實相之後,去除這個貪嗔癡的煩惱之後,即我們已經修完佛陀所教導的東西。所以修這個智慧之後的快樂,可以說是已經完美地修盡佛陀所教導的東西。

初步就是佈施和持戒

中段就是定

尾段就是智慧

香港9-1-23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100234023497561

《Ajahn Golf 談佛教綱要|6》

【要靠自己】

總結來說我們需要自己去實踐、去禪修,沒有人·可以幫我們去做的。

關於佈施,我們見到有人佈施,我們沒佈施,我們都是沒有佈施的福報與功德的。

關於持戒,別人持戒,但是我們犯戒,我們都是一樣不能成爲和他們一樣好的人

關於修定,我們的心混亂,但是我們不訓練它,那這個平靜、定力也是不會在外面的心中生起的。當我們的心不能夠平靜、混亂的時候,就不能去到智慧的地步

當内心沒有這個定力和智慧,就更不用說煩惱是減輕、減少,或者是去除這個煩惱的。所以我們所學的是所聽聞的法、所聽到的。那接下來我們應該去實踐、實修

誰沒有佈施的,就做一下佈施,因爲始終都是一個善行來的

誰還未持五戒,或者未完滿持五戒的,就努力持好五戒

誰還未試過禪修打坐的,靜坐、修定的,就學習禪修打坐,在打坐的時候心覺知呼吸、buddho buddho buddho,這樣修下去總有一日心會平靜下來。

好像師父和大家所講的一切法,不是說和大家説完之後大家就有這個法,有種種的美德。而是大家需要聽後雖然實踐出來,這些善法美德才會在我們身上產生出來。如果我們不去做,其實也沒有多少意義。

我只不過是指導給大家了解,但不是大家聽後就有這些法和美德的。關於佛陀和師父講起的法,就好像將這些財富打開給大家看,好像這裏有什麽金銀、珠寶,但看到之後不是說大家已經有了這個財富,而是大家必須去修行、實踐,大家才能夠擁有這些財富的。所以佛陀的教導,如果是真正讓我們生起價值,就是當我們去實踐、禪修的時候。在這個世界,我們不能依靠任何人幫我們去做的。這個世界的人就好像都各自浮在海中的,大家都是各自找方法上岸。但如果我們去依靠任何人,去想著他,最後大家都是一起沉下去的。

香港9-1-23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100234023497561

《Ajahn Golf 談佛教綱要|7》

【死隨念】

每個人都有死亡不斷等著我們,所以我們不能夠等待的。我們都不知道何時會死。所以我們不能夠等待。我們不知道何時就會死亡。如果我們死亡,我們沒有什麽佈施、持戒、禪修的功德,到時就會白費了我們的人生。所以我們不能去等待,需要去建立的。我們見到沒有人可以逃過死亡,無論是在什麽地方、任何時候都有人死。沒有任何一個地方、人可以逃過死亡的魔掌。貧窮的人會死、富有的人都會死,男的會死、女都會死。每個地方都會有人死,好像馬路上都會有人死。在家裏都會有人死。無論是學校或是醫院,醫院就算不讓他們死,都是有人死。就算在寺院,比丘出家人都會死。所以我們看到,死亡就存在在我們身上。我們不知道自己何時會死,佛陀才叫我們不要防放逸、大意,快些去完滿善行。

【佛教徒要檢查自己的東西】

這個善行好比喻為財富,如果我們今天有許多財富,我們也不會擔憂明天。如果我們今日沒有什麽財富,就會擔憂今天、明天怎樣去生活。所以是不能夠等待,關於這個善行,當我們去了解這個佈施、持戒和禪修這個好處·之後,我們應該立即行動,實踐出來。我們皈依三寶,作爲一個佛教徒,我們去觀察自己的心,我們是否真正相信了佛法僧三寶呢?

我們對三寶的信心是否就是100%?如果我們對三寶的信心是100%的話,我們應該持修五戒。

然後我們去佈施、去幫助我們的親戚朋友,這個社會、這個佛教。

【關於佈施】

關於佈施,我們必須不會爲難了自己、不會爲難了家人、其他人。關於爲我們自己賺取的財富,佛陀教導我們要懂得去日常生活的消費、飲食、儲存起來,和一份是懂得分出來做佈施。關於消費,我們用在我們的生活、家庭。分配來儲存,以便用以不時之需,可能我們有需要用到的金錢,或者生命的什麽意外,就可以用這一筆錢。

那關於佈施,就是能夠分出來供養在佛教之上,讓我們的心有這個功德善業,隨我們去到每一處、每一個地方、去到每一個生世。那我們所消費,無論我們儲存起來的錢,我們只可以用在我們還生存的時候。那我們分配出來所作的佈施,是能夠在今生來世讓我們受益的。

【禪修】

當我們有佈施、有持戒,就要訓練我們的心平靜下來。每一天都去禪修。我們已經想了整世人,我們要懂得試一下平靜我們的心。不斷去想,就好像我們不斷踩油,但是沒有刹車鍵。所以我們要懂得有正念作爲刹車鍵,刹掉胡思亂想。這個思想如果一直想,就好像一部機器、一個摩打不斷地轉。哪一樣東西是不斷地轉就會熱。所以要懂得去停止一下,讓他休息。我們已經看出面的東西、人,已經看了很多了,所以是時候回來看自己的呼吸。我們去知道別人的東西,知道這樣那樣,只會製造更加多的苦。所以我們回來知道自己的東西,知道自己的呼吸出、呼吸入,讓到心舒舒服服。放下我們的思想、念頭、放下我們的欲愛,讓心回來覺知呼吸出入或buddho,讓心自然慢慢平靜下來。

9-1-23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100234023497561

《Ajahn Golf 談佛教綱要|8》

【盲人的譬喻】

一個生命如果有佈施、持戒和禪修的話,這個生命就充滿住益處,充滿住利益、充滿著卓越的。如果我們的生命沒有這些佈施、持戒和禪修,就算我們賺回來的錢有整座樓那麽多,都不會帶給我們很大益處,死了也帶不走一分一毫。那種生命只是白白浪費時間、浪費光陰、浪費生命。好比喻為我們眼盲,未能見到所有真實的一面,而佛陀是一個明眼的人,佛陀能夠知道什麽是對、什麽是錯,地獄真是存在、天界真是存在。至少我們要相信善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界真是存在。地獄真是存在、道果涅槃真是存在。那我們去這樣相信,就好比喻為一個盲眼的人給這個明眼人,即佛陀、法和聖眾,願意給他們拉著我們走。當我們願意給這個明眼人帶、領導,我們就能夠覺得安全、去到一個無危險的地方。

但是如果我們不相信佛法僧三寶的話,我們只是相信盲眼的自己的話,我們可以逃離這些危險沒有?不要說去到下一世,就是我們在這間房,閉上眼都不可以走出去。閉上眼去開門都開不到。就算開到門,都不知道穿到誰的鞋。就算我們穿到對的拖鞋,都不知道在升降機上按到那一層。

所以一個人如果是充滿著很重的煩惱,充滿著這些貪嗔癡的盲目,就會讓生命充滿糊塗。當我們開始禪修、開始實修佛法,我們就會看到我們的心開始有光芒出來。如果我們禪修就好像看到少少光,慢慢就越來越光,到最尾就好像太陽升起那樣。我們可以很清澈地看到一切。

9-1-23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100234023497561

《Ajahn Golf 談佛教綱要|9》

【愛自己多一點】

我們需要愛自己多些,愛別人已經讓到自己很苦,所以要學懂愛自己多些。愛自己多些就是要懂得去行善、禪修佛法。所以要擔憂自己多過擔憂別人,因爲不知道自己何時會死,不知道會不會帶著善行死去。生都是自己一個人生,死都是自己一個死去。所以最後這個善業和惡業誰得到?沒有人可以加諸我們,亦都沒人可以和我們分擔。佛陀所講,就是一個人好或者壞,一個人善或者惡、一個人清净或者污染是自己做給自己的。是沒人可以加諸我們的。

我們想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有什麽是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自己。所以是時候我們要好好照顧好自己。我們是時候好好守護自己。如果我們已經是善、已經是好的,已經是清净的,我們就沒有什麽問題。但如果我們是壞的,就算這個世界怎樣好,我們也是有問題存在。問題就在我們自己那裏。所以從今以後,我們要多些為自己去纍積、去做、去修這個佈施、持戒和禪修,建立内在的財富。外在的財富已經找了很久,是時候找内在的財富。如果我們從今天開始去實行這些善行,不是說什麽都等到明天,到我們死的時候就能建立到許多。如果我們由今日開始建立這些善行,就算我們很快就死去,我們也不會覺得可惜。但如果我們長壽,但不能建立更多的美德,更多的善行 (那就沒意義了)。所以關於這個業力,佛陀的教導是充滿著因果、有理有由,就算這個業力也是有因有果存在的。

【不要一味祈求】

我們不要一味向神聖的東西祈求,這樣是不會讓我們成功,所以從今日後,我們應該從身口意去建立出來。我們是自己的信賴,而不是天神是我們的信賴。所以我們為自己造化到最好、最善。我們要相信(自己)可以行善,有可以完滿善行的質素。佛陀的教導是教人類的,那我們都是一個人類,所以我們是能夠實踐佛陀的教導的,只是看我們是否勤力去修。我們去找什麽,我們就會得到那樣東西。好像我們去找那些知識,我們就會得到那些知識。我們去找錢亦會得到這個錢。去找錢、找樓,我們甚至都可以得到錢和樓。就算是去建立家庭、有子孫,我們都可以做到。所以接下來我們就去找天界、梵天界這些財富。當我們同樣去找這個戒定慧,最終我們一樣會擁有戒定慧。一個人是能夠以精進力達到解脫 。這個戒定慧是不會超越一個人類的能力去完滿的。所以誰想去得到就要自己去實踐、去修。

我不可以幫大家做,需要大家自己做。好像吃飯,沒有人可以幫別人吃他那份。如果你們想飽的話,找我幫你吃你會飽沒有?所以誰為這個聖財而飢餓的話,就需要自己去吃,自己去找。

9-1-23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100234023497561

《修行有需要去學清净導論和阿比達摩嗎?》

信徒:關於覺音尊者的清净導論和阿比達摩,這個是需要去了解的嗎?

【只需認得重點即可】

Ajahn Golf : 我們要明白說,84000法就就匯集在這個戒定慧裏面。

如果我們能夠精通這個戒定慧的話,就等於說我們精通了整個三藏經

就好比喻說,我們從屏東到臺北,我們可以記住那個重點,每個站的重點就夠了,就能去到臺北,而不需要說記住每一個家、每一個村。

在以前佛陀時代的那些婆羅門,也是有學那些醫學方面的。但也是有些人他們是沒有讀書的。他們有一些的工作好像是苦工的、去砍柴、找柴來賺錢來用,但是他們是一樣可以解脫。就是説,我們所有的法就是從我們的心釋放出來的。所以要集中一切的法,也是集中在這個心中

好像我們用餐吃飯一樣,我們吃飯的時候吃到這個是什麽菜啊、甜品,這個是主食這一些。然後當我們知道了,我們就吃下去,然後就吃飽。好像我們今天知道所吃的食物是什麽名字,然後我們吃下去是一樣會飽。但師父不知道那個名字,但師父知道可以吃,這樣吃下去也是一樣飽的。所以這個佛法的名字、名相,我們學習多少也好。如果我們沒有實修的話,就好像我們吃飯不能飽。就好像我們學佛法有三個過程:有學習、有實修,然後有果。如果我們學習那個重點,然後去實修,也是可以修到那個目的地。好像我們看地圖要去一個地方一樣,我們只是記住那個主要的路綫、去到目的地的路綫。然後並不需要說將地圖那些大大小小的地點學習記下來。然後學習學得多都是好的,但是如果我們學習的東西給我們帶來問題就是不好。所以八萬四千法濃縮下來就是戒定慧。

哪一些佛陀禁止、不給做的,那些就是戒

什麽是佛陀叫我們去做的,就是這個法、止跟觀

【不需要知道所有】

當我們實修,就好像我們吃飯一樣,我們不斷地吃下去而不需要說知道飯裏面這是魚啊、菜啊、這個是什麽東西,那個是什麽東西。在佛陀時代,他也是教導這種語言,好像我們生活的語言。說怎樣修我們的心可以安定下來,怎樣修我們可以有這個智慧可以放下。

這一些經律、這一些法,是之後集合一起,然後才變成三藏經。所以這一些經典、法,就好比說一個職業的知識,就好像教導我們,然後讓我們拿這些知識去做工、賺錢。就好像世間的那些職業,好像有做買賣的、有做服務的、有做銀行、還有那些算債務的。就是每一個行業,那些都是別人做了,然後能夠富有起來。但是不需說我們把每個行業也都做了。就是只需選一個我們喜歡的工作,然後我們會比較熟、有能力做那個工作,然後只需專心、用心地做好。

在禪修也是一樣,修定是有很多的業處,很多的,只是我們選擇適合我們的,然後那麽多的禪修方法,最後他們的目的也是一樣,就是讓這個心能夠定下來、能夠平靜下來。所以只要我們選擇一個適合我們的禪修方法,給他修下去就可以

然後關於這個觀也是一樣,就算有幾個階段也好,就是他最主要是能夠如實地、全面地了解五蘊的實相。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就好像我們小學的時候讀書的那種情況,就是我讀書的時候有15-16種科目。然後當我真的工作的時候,就只剩幾科而已。我以前也是有念、有背關於這個37道品。有這個四念處、四神足、四正勤、七覺支、八正道,我也記不了那麽多了。有五根,已經記不起了。學回來那些只是一種記憶。當我們實修的時候,我們怎樣去修到我們心定下來,怎樣修到有這個智慧懂得放下。好像開這個gps 引導一樣,我們沒有仔細看每個地方、所有的東西,但是我們只是跟著路途走,什麽時候轉左轉右。

【學多少不要緊】

這個也是一樣,如果我們明白到84000法,其實已經在戒定慧裏面的話,我們就變成沒有疑惑。但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要懂得去實修。好比喻說初禪,初禪我們學過有五種禪支,有尋、伺、喜、樂、一境性。如果我們靜坐的時候想---這個是尋嗎?這個是伺嗎?這個是樂嗎?這個坐到死心也不會定下來。接下來就是說,現在是修定,是修觀哪一個階段啊?這個是修四神足圓滿了嗎?這個七覺支,修這個那個,可能我們沒解脫就先死了。

另外一種比喻就是說有一個人思維這個佛法,思維一整天。另外一個人他沒有去思維佛法,他只是覺知這個呼吸下去,然後心入定,哪一個人的心比較快樂?舒服一點?那個看呼吸、覺知呼吸的人懷疑也沒有,不斷思維佛法的那種疲倦也沒有。當我們思維這個佛法,思維來思維去,我們想不起我們所記憶的那個法,然後也會為我們感到混亂。所以就算那些學很多知識過來的人也好,當他們真正修的時候,也需要把那些知識先放下來。當他的心已經定下來的時候,他所學的東西才可以融進、受到那個益處。所以那些已經學很多東西、許多知識過來的,是不要緊了,就是說我學過來的東西能不能讓我們的心定下來。

【真正要學的東西】

但那一些還沒有學阿比達摩論、37道品的人,就可以學少一點,就是要學五戒有什麽

然後就學這個五蘊有什麽

然後學習這個無常、苦、無我這樣而已

然後就是禪修,修一個方法,修什麽方法也是可以,就是讓這個心生起這個定力。然後用這個無常、苦、無我來破除對五蘊的執著。當我們的心沒有執著五蘊之後,我們學過許多過來,還是我們要怎麽去學,最後那個味道是一樣的。然後也是一樣。我們年紀很大的時候,我們哪裏找時間去學?哪裏的腦袋來記憶?應該沒有時間了,對嗎?

所以實修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比較好一點。好像師父只是學buddho,在心裏念buddho budhdo buddho 。我也是有學那一些,考試考到第一第三級,然後也是有這個證書。當我修行的時候,那一些東西沒有用上。

【實際上可能沒有經典内容那麽優美】

好像我們靜坐的時候,正直其身然後保持正念,

有正念知道呼吸進,有正念知道呼吸出

讓情緒從心那裏除開

當真正靜坐的時候,就沒有用上,因爲這個心沒有平靜下來。

然後那時就教導自己的心,你在想什麽?那些沒有意義的事情。我們要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習氣的語言來教導自己的心,就可以讓我們的心服下來。

就是我們實修的時候是沒有像經典那麽優美的。

【重點是實修】

好比喻那些修車的人,他們在學校學的那些修車的人,他們有學習那個螺絲是幾號幾號。那個型號的車有幾號幾號的機器。就算他們學到畢業,但是沒有修過車,所以那個知識還沒有為他帶來利益。但是我們有看到那些在修車場的修車員,有時候看到對,有時候碰到不對,他們只是聼車的聲音,就可以知道那裏出了問題。但是如果給那些學生,沒有修車經驗的人來聼呢,他就不可以靠聼車的聲音來知道問題所在。所以很重點就是要下手去實修。

就好像老虎,我們寫的那個老虎,還不是真正的老虎出來。我們看到那個照片的老虎,也不是真正的那隻老虎。那個也只是照片文字。真正的那隻老虎本身,才是真正的。

好像那些食物的名字,我們只是聽到食物的名字,我們也不能飽。我們看到食物的照片我們也不能飽。我們看到那個菜在我們面前也不能飽。只是知道名字,但還未吃跟那些不知道名字、但把他吃下來—誰比較飽?

所以學得多,學得少,不是最重要,最重要就是我們有實修。

【如果希望解脫】

如果我們是希望能夠解脫的話,我們就是以這個戒定慧去修的話,已經是足夠讓我們去解脫。就好像世間的那些技能,我們做工做一個已經可以養得起我們的生命。我們修定也是找一個業處適合我們去修。有40種業處,我們找一個業處是適合我們的,就選那個業處修。我們就找一個可以守護我們心的,然後就多一點實修它。

好像到今天,已經學習過的好多佛法已經忘記了,記不得。但是師父能夠讓自己的心定下來,能夠讓自己的心有智慧放下,而不用想起許多佛法、思維來解決。這樣就很足夠讓這個心充滿快樂。我們只是讓我們的心生起這個定力,跟懂得放下。所以願我們有哪個經驗,好過有那些知識。

如果我們每天禪修的話,我們就有經驗,我們就會知道,這樣的心、這樣的情緒生起的話,應該怎樣去解決。就是我們可以去處理今天生起的這個情緒嗎?可以守護到我們的心平靜嗎?這個比經典上的名相、學到的更重要。如果我們有這個正念智慧,可以讓我們的心生起這個平靜、這個定力,可以讓我們的心放掉一切的執取痛苦。就算我們不認識任何一個佛法的名相也不重要。但如果我們能夠完全地背下三藏經、記住了三藏經,但還未能讓這個心生起這個定力、生起智慧,來去除我們的貪嗔癡煩惱的話,那麽就算學習三藏經,背下來,師父也覺得沒有什麽意義

15-1-23

3:03-40:54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0461203406078

--------

更多關於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6%B3%B0%E5%9C%8B/ajahn-golf


《Ajahn Golf 給做善事而被人誹謗之人的一番話》

信徒:想請問,我自己的生活裏面,很像很多朋友,有什麽問題我就和她相處。當相處了之後我就幫她解決了個問題。當時幫她解決了問題的朋友是很高興的,真是幫到她的。他在我面前也是很感動的。但到最後時間轉了之後,另外的朋友就說回給我聼,說那個朋友和她說相反的東西。明明是A,但她就説了Z.我就想,難道是我的命運是這樣?還是前世我修得不好,所以今世要 不斷去修?請問有沒有這樣東西的?

Ajahn Golf : 我們已經善對了他,到最後她好不好,或者會不會感激我們,或者之前是好,但到最後變成覺得我們不好,這是他的問題。人心是無常的,變來變去的。而我們所做的善行,是一直都屬於善的,無論是由早到晚一直到死,我們所做的善行都是一直善下去,不會改變的。

而我們在這個世界生存就要做好心理准備,就算我們做得多好,會有人讚賞,亦都會有人去彈我們、批評我們。就是在這個世界,我們不能選擇一味得到別人的稱讚,或者別人的讚賞。而我們做了這個善事之後,這個善就一直會存在,已經是很足夠。至於他的果出來了,別人是同意抑或不同意,讚賞或者批評。那個是超出了我們控制的範圍,那些就不需要去理會--別人怎樣去看回我們。

在這個佛法來説,我們做好自己的責任,我們將我們的責任做到最好,做到最好之後別人怎樣看我們是別人的事情。不需要將這些問題變成内心的痛苦。

信徒:我不是需要她去讚賞我,我是和他相處時會覺得她很認同我説的話,是ok 感激的,但是我不需要她感激,做了我自己的東西已經ok了。但是我不明白相反了之後,我是一個人,可能我修得不夠好,她就會在另一方面將那件事相反說。我聽了之後很心痛。我很真心對她,我不是想要賞賜、或者對我好。我自己聽到就會想爲什麽明明是白色就要講成黑色呢?始終我是一個不斷進步中的人。我都是有思維、有思想的。難道是我的命運是這樣?還是前世我修得不好?我很疑惑,所以很想進步,所以想請教

Ajahn Golf :就是她們怎樣去講,正面或者反面,是白或者黑,那是她的事情。那我們因爲他們的説話而傷心,那就是我們的愚癡。

如果我們太過在於全世界每個人的説話,因爲他的説話而傷心,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是不會感到快樂的、只有痛苦

信徒:我聽到之後明明當時是覺得很好,爲什麽?是不是因爲我的,命運就是如此呢?我常常·疑惑。因爲我不是需要她讚賞

Ajahn Golf :如果我們的生命是有正念和智慧,如果別人怎樣說,我們都不會因爲他所說的話不好而苦。所以我們做好了自己,別人講我們不好,都不會跟著他說不好而不好。但如果我們本身做壞事,或者做得不好,那·就算整個世界說我們好,或讚賞,我們也不會因爲他的讚賞和他們說我們好而變得好。所以我們生命的好或者壞,在於我們有沒有去做好我們的身口意。而不是在於任何人的説話,或者別人的感覺、思想念頭裏面。所以我們修好自己的身口意就已經很足夠了。我們生命的好壞不在於其他人,是在於我們自己、修回自己所以要對自己所作的善行有信心。

好像我在家的時候很頑皮的,所以當我剛剛出家,他們就不相信我出家會出很久。所以我也沒有去理會他們,只是一直好好地去修行下去,來到今天。他們說我出家不會超過三天(大衆笑),但我現在已經出了17年。所以如果我們有正念,能夠知道自己所做的東西是什麽,我們就不會因爲別人所講的東西而動搖到我們。這個世界,每個人對每樣東西都有不同的見解,所以他們依照他們的看法去講。就好像這個花,一些人可能見到是漂亮,另一些人可能見到不漂亮。但是這種情況不是錯在花,而是錯在講的那個人。這個花無論別人說它漂不漂亮,它一直都是這樣的。所以我們要穩重、安定我們的心,

不要因爲別人的讚賞而輕飄飄,不要因爲別人批評我們、講我們壞話、壞事而傷心。別人讚賞的時候就笑到口開開,別人話我們的時候就黑面。這就證明我們的心不夠中道。這個心隨這個情景而飄忽。所以只要我們所做的是好、是善事的話,不需要別人讚賞。我們已經行善、做好了,別人就算怎樣批評、罵我們都好,我們的善行都不會因爲這樣而損失的。所以要相信自己的善行。所以要堅定自己的善行。

好像師父和大家說這個佛法,大家無論相信不相信、稱讚或者彈我,都是沒有什麽。我都無所謂,因爲我已經是堅定了解到自己所講的一切。而大家怎樣去理解,怎樣去見、去講都好,我是不能控制的。所以我們能夠這樣去處理的話,我們在這個世界就沒有什麽問題

但有一個重要的就是,我們所安立、穩重的點是善的、是正確,那我們才可以很鞏固地安住。所以我們不需要因爲別人的説話而動搖。佛陀那麽偉大、那麽殊勝,都有人去批評、去誣告他。所以相比之下,那麽微細,更加逃不過這些。

如果我們有正念、智慧,就可以將内心的情緒、苦抛下。所以真正的智慧就是能夠戰勝我們内心的痛苦、憤怒、將它去除,不是說去罵回他們。有些人會罵回頭,讓他們傷心、受到傷害,說自己有智慧,這不是有智慧。

正當的智慧是可以戰勝自己内心的煩惱、内心的苦,内心的貪嗔癡。

---ajahn golf

<1:51:32

10-1-23

《不要上鈎!》

Ajahn Golf: 這由接觸佛法的起點到終點的修行方向,就是我所講、教導的東西。好比喻為我已經說了關於這個地圖的起點到出發點給大家聼了。但當我們踏上了這條路的時候,我們遇到的障礙、水啊、凹凸不平、洞啊,這個就要我們的正念智慧慢慢一步一步地去解決他。

一個比較大些的重點就是說,當我們想不通、我們疑惑、我們不明白的時候,我們就先將它放下,回來修這個平靜、定。這個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要點。

所以交代給大家要勤力些去禪修。我們修行去禪修是爲了自己,不是爲了其他人,我們要好好愛自己。如果我們不愛自己,不好好禪修,就要再來輪回很多生、許多世。那一生我們出生,那一生我們就需要受苦,由出生,苦到我們死亡。所以我們要看到這個世間的苦,包括出生的苦,出生都是苦,這樣看我們才會去了斷,好像佛陀那樣。我們不要沉迷在這個世界入面,這個世間的種種欲樂只是魔羅的一個餌來的,好比喻為魔羅將餌放在魚鈎,而這條魚是愚癡的,那他就會去咬、去食這個食物。當食落去以爲是很美味的,誰知道沒有什麽味道,反而帶來痛苦。

當上了鈎之後,我們想逃到哪裏都是不能逃走的,到時掙扎都是苦,不掙扎都是苦。現在每個人都中了這個魚鈎。而佛陀和佛法就好比喻為將我們從魚鈎中解救出來。所以我們不要再給他勾上去,不要回到去再吃這個魚餌,不要再上鈎。

佛陀說就是來看這個世間。這個世間就像裝飾燈,十分精美精巧,愚癡者沉醉在其中,覺醒者不會卡住在其中。

魔羅裝飾這個世間,有如裝飾這個富豪的棺材。這個棺材裝飾了許多的花、許多的東西,看來很光彩、很美麗,但裏面就是沒有什麽利益、好處的尸體。這個世間都是以這個色聲香味觸來做這個裝飾,但入面是什麽都沒有,帶不走任何東西的。所以我們要成爲一個有智慧的人

---ajahn golf

42:00-54:26

31-12-22 

《修到一定程度的定後應怎樣做?》

信徒:當修出入息時呼吸好像沒了,接著心想維持這個狀態,修到五秒之後就回到呼吸。所以請Ajahn以後的修行方向,應該朝向這個狀態然後維持它,還是退回來呼吸,轉修無常苦無我?

Ajahn Golf:如果我們去到禪修這個出入息、去到呼吸沒了之後,之後回來這個呼吸。那時覺得個心還不夠平靜、飽滿、舒服的話,那我們退出來呼吸後應該繼續去覺知這個呼吸、繼續去默念這個buddho.當内心平靜、定力足夠、舒適、開心、足夠飽滿了,我們才去修觀。

好像我們為我們手機充電,如果我們只是充一點電,只有幾個%的話,一用很快就沒電了,就很快沒得再用下去了。同樣當我們的心入定之後但還未足夠、還未夠飽滿、還未夠舒適、平靜的話,那時去思維是不足夠的。

關於我們修定是越定越好的,不需要說擔心會粘著、執著這個平靜的。平靜是好的,之後再做思維。有些人會怕自己會執著這個定力,但當時他都還未有什麽定力的,就好像一些人怕自己成爲大富翁,在那時其實他還未有錢。

所以是不需要去怕的,我們可以修這個平靜、繼續修下去,不需要怕會黏住、執著。只不過我們不要停留在修定的狀態,停止,而是個心有足夠的平靜之後就應該去修觀。所以要明白一點就是,心平靜之後,要多深的平靜而變成一個智慧出來是不行的,要轉修觀才有這個智慧。有些人只是想著打坐、靜修、努力讓心平靜、沒了思想、念頭造作就可以—是不足夠的,我們必須發展智慧才可以的。

大家看過佛陀的傳記就知道,佛陀未成佛還是菩薩時,向外道學習修八定,但是佛陀都説這個還未足夠,還未得到解脫的。因爲當時還未看到四聖諦,這個十二因緣、這個無常苦無我—是未能解脫的。

修這個定就好比比喻為拿石頭來壓住這個草那樣,草是沒有死到的,當你將石頭拿開,雜草是還會再生長的。智慧就好像把雜草連根拔起,那雜草會死的,會讓煩惱不會再生起的。而定力還是處於無常苦無我之中的,當這個定力衰退的時候,煩惱還是會再出現的。所以當個心安定了下來,才要發展這個智慧。我們看回自己覺得足夠的程度去修。我們記得一個重點就是我們修這個覺知呼吸 buddho buddho 修下去直到個心覺得很飽滿的。個心那時不會去追求出面的東西的。當時我們就用這個心去思維無常苦無我。當我們這樣去轉思維無常苦無我之後,頭腦開始覺得遲鈍,或者心很散亂的時候,我們才回來修這個定來平靜下來。

那修觀就好像我們行遠路到一個目的地,如果我們行到隻脚是酸痛,那我們就應該坐下修習一下,修這個定。但如果我們的脚繼續行下去,都是行不下去,因爲脚已經沒力行了。所以止和觀是需要雙方面去修的,直到我們達證涅槃的。我們要訓練去觀察我們自己。當我們修觀,是否可以專注到我們所思維的範圍,還是個心周不時跑了去想其他的東西。如果那時其他思想跑進來,來打擾、干擾我們,證明那時的定力已經開始不足夠了。

所以好好記住這個重點。當我們的心在定力那裏休息,是不需要說是在浪費時間的,因爲應該休息的時候就應該去休息。當我們去做觀、去思維的時候,是不需要去怕待會兒個心會亂,因爲到時到侯應該修觀就修觀。有些人當應該去思維去修觀的時候,他又怕心會亂。但是當有些人修buddho 覺知呼吸的時候,他又怕自己粘著定力、平靜。之後來來去去、定力又沒有、智慧又未生起。所以最後什麽都沒有。所以不用去怕,只需要有正念和好好去學習了解,然後小心謹慎地修下去。好像我們駕車那樣,我們還未能夠純熟,我們去別處都未能夠熟路去駕車。但當我們駕下去,我們就會越來越純熟。所以修定和修觀都是一樣的道理

---ajahn golf

22:34-37:18

31-12-22 

《修觀的基礎為定》

信徒:請問到禪定時怎樣實際修觀?當自己的身體和心已經非常平靜、放下呼吸業處,專注思維身體本是無常、苦、無我嗎。

無常是苦的,是生老病死、腿痛、腰痛等

無我,即無常和苦都是無法控制的,無一個實體是我?

Ajahn Golf:這個問題已經回答了自己的。

一個作爲觀發展智慧的基礎,即讓心安定、平靜、舒服的。當遇到許多事情讓我們的心煩躁、混亂,這個時候去思維無常、苦、無我是很困難的,因爲佛法是比較奧妙微細的。不可以充滿著世間的情緒去明白它的。好像師父現在在説法這樣,如果個心平靜去聼的,就會聽得比較清楚,如果我們這一刻去想這樣、想那樣,個心是想著瑣碎、凡夫的事,我們是很難地去清楚地瞭解的

好比喻為我們已經修行過來,和一個恰巧在此經過,接著叫他們來聼法,那這兩者同樣聽聞佛法,但是一個就會比較明白,另一個就很難去理解。好像我們有修行、禪修過來,所以聼落會容易去理解,但如果有人經過,再和他去說這些,他就可能師父是發瘋了。所以這個智慧的基礎是需要建立在定力、平靜的基礎上。

我們見到醫生護士沒有?那些醫生護士同樣在醫院,看到這個老病死的,但是他們沒有以一個平靜的心去思維這些老病死,所以他們還未能見到實相。他也是解決這個苦

當修觀、修智慧,簡單來説,我們同樣是以思維去讓這個心思維無常苦無我,只不過這個思維是建立在個心平靜了。不同的是,在個心平靜之後去思維這個無常苦無我。師父我們教導的佛法,我們用自己的意願,用我們自己的方式去思維這個五蘊的無常、苦、無我。就是不斷地去思維,去思維自己、去教導自己,慢慢慢慢我們就會清楚明白。

我們一起修好這個定,讓個心平靜然後修觀、去思維,那個果之後會自己出來的。好像我們吃飯那樣,我們每天都吃飯,但是我們不會說吃了之後身體要怎樣立刻快高長大,但是我們的責任就是每日去吃飯,最後也會慢慢長大的。所以那個果我們不可以去修正他、控制它,但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就是修正、做好這個因。如果我們將個因做得夠圓滿,出來的果就會圓滿。但是如果因緣條件有所缺陷,我們也是很難去有圓滿的果的、很難去做到的

---ajahn golf

6:05-16:47

31-12-22 

《怎樣出入定自在?》

如果心平靜,就應該一直給他在平靜裏面,直到心從定力退出來,如果我們想純熟,我們再修回這個定、這個業處,接著再入這個定。直到進入飽滿的狀態出來又修。就這樣進進出出才是正確的,要不然是就好像一個小孩睡着了,剛睡著再叫醒她。

因爲就好像我們心入了定之後,當我們剛剛才睡著的時候就給人叫醒,那個精神狀態是不會好的。但如果我們睡著了之後睡到飽滿,接著醒了,那就會很精神爽朗。所以如果我們想修這個禪定直至進出這個禪定,是應該入了定之後讓個心繼續在定力裏,直到他自然退出來,接著再修到心入定。如果我們要熟練進入禪定的技術,我們應該去記起我們由怎樣個心入到定力、修一個業處、怎樣去放下然後心慢慢進入禪定。應該記起這些狀態然後跟著這些狀態去修。

好像我們去一個遠路的地方,那我們去這個地方的時候,我們要好好地去記這條路,以便下一次都可以去到同一個地方。當我們入了定之後,慢慢自己從定中退了出來之後,有了這個思想念頭那時,我們就去憶念我們打坐時個心情是怎樣、情緒是怎樣,然後個心怎樣捨棄這些情緒、慢慢進入這個禪定、這個狀態。記住這個方法就好像記住這條路。好像我們已經熟悉了一個地圖,地圖的那條路。當我們熟悉了地圖,知道怎樣行、很清楚知道,以後我們就可以很簡單、很容易去依照地圖去到目的地

---ajahn golf

00:00-6:05

31-12-22 

《只需了解到修行的重點就可以了》

所以在修行、學習佛法有三樣東西。

第一樣就是學問,就是去學習這個佛學的知識,

第二就是透過我們去實踐修行

第三就是會有這個結果出到來

好像我昨晚所講的,要好好覺知這個呼吸、默念buddho,這個就是一個知識來的。當我們禪修、真心去覺知這個buddho,那在過程中我們就要和胡思亂想、感受去鬥過。那這就是屬於修行實踐的部分。

那我們打坐後,有什麽結果出來,那個就屬於果

或者和大家去解釋和大家說的佛法開示,好比喻為一個拳手,在一個拳手打拳之前老師對他的一個指導。當我們打坐時,好比喻為已經上擂臺打拳。但最尾一個結果,是贏是輸看,這個時候我都沒能力幫到大家

誰打拳打贏了是自己知道,誰打拳打輸了都是自己體驗到。那所以教導是屬於這個知識,我們去禪修或去打就是屬於去實踐,而禪修之後結果是怎樣,這是屬於果。但如果我們輸了,我們只是退回來去修過、訓練過、學習過。但如果贏了,我們就上去更高的階段去訓練自己更加高,直到成爲拳王,直到沒了對手。好像佛陀和聖者那樣,他們已經戰勝了所有煩惱,沒了對手。

所以要記得,無論我們學三藏經,學到那個地步都好,都還未證到那個果的、證到那個法的。我們需要先過濾學習法、然後去實踐,去實踐之後才有那個果出來。所以我們學到的東西不需要學許多,有時越學可能會讓我們越亂。我們其實只是需要學止禪和觀禪的重點已經是很足夠的了。

這個止禪就是,我們用任何方法去修都好,就是爲了修到爲了讓個心定下來,平靜下來。好像師父所教導的止禪,就是覺知呼吸出入、配合這個buddho,這個就是屬於修止或止禪的方法。

而觀就是去思維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無常、苦、無我。當我們這樣去修這個止觀,就好像我們去將這間房的東西不斷搬出去。到最尾就會看到隱藏在五蘊入面真實的一面。所以其實我們學到這麽多已經是很足夠的了,不需要說一定學許多的經論。那關於業處,也不需要修許多的業處的。我們的業處有40種,我們只需要選其中一個平靜到下來就可以了,我們修哪個業處是很適合我們自己的,修完個心是容易平靜的,我們就修那個業處。當我們修這個業處讓心平靜了之後,我們就去訓練這個智慧、觀禪直到這個心生起這個智慧,即思維五蘊的無常、苦、無我。我們這樣去修,已經是足夠我們去證悟。

有時我們學習太多,如果正念智慧不足夠的話,我們的知識就會製造衝突、混亂給我們。所以我們學習止禪和觀禪的要點其實已經是很足夠的了。禪修大的方向就是只是那麽多

---ajahn golf

00:00-49:05

29-12-22 

《不生不滅的心》

信徒:剛才師父提到心是不生不滅的,我不是很明白,因爲我所學到的是sabbe sankhara anicca,諸行都是無常的、生滅,但師父爲什麽會説心是不生不滅?

【電話的譬如】

Ajahn Golf :大家可以試一試先閉上眼,接著閉息一下不要呼吸。當我們閉上呼吸,就會有覺知在。當我們受不了就再呼吸,然後再試一下閉息,不要呼吸。一段時間來察覺心的狀態,我們就會見到那個不斷知道的覺知、知道。那這個知道就是不死的,他一直有個工作—就是知道、一直覺知下去的。所講的就是這個知道,這知道是不生不滅的。意思即是一日24小時,所有事情都會傳達到這個覺知、知道那裏,給他知道。就好像手機開著這個信號、保持開住,一直有網絡的存在。那無論誰打電話來都好、傳訊息來都好,這個訊號、網絡都是開著的。開著訊號的就有如我們的心。不生不滅的心。這個就是不生不滅的心的狀態。 (注釋:經藏論藏的説法是心不斷生滅、刹那生滅的。所以師父這裏指的只是實修時的體驗)

當我們所看到的訊息給你,電話給你,或者看到訊息、聼這個電話。這個是有所生、有所滅的。當我們將這個網絡、信號關閉時,就沒有人可以打到電話過來、send 訊息過來。所以我們的心就有如我們電話的信號,是一直開著。這個心在大自然界是一直打開著這個訊號、一直有這個覺知,接受一切的傳達。

那所講的sabbe sankhara anicca 就是說所有一切給我們心所覺知的對象。好像心去知道,眼見色、所有的都是會生滅的。我們耳聽到聲音的一切,都是傳達到個心去知道的。那這個鼻聞香都是傳達去個心,給個心覺知到的。那這個舌觸味,所有味道,舌頭嘗到的所有味道,都是傳達,給這個心知道。我們身體所接觸到的所有東西、所有觸覺,都是讓心知道。所以眼耳鼻舌身就是傳送色聲香味觸去心那裏,給這個心知道、起一個情緒給個心。所以這個色受想行、這個色聲香味觸是屬於sabbe sankhara anicca。所以這個心是不生不滅的,他在接收種種的五官的訊息。

【以睡覺來解釋】

好像那一天是(睡得)不沉的,就知道那天睡得不太好。但哪一天是沉的,沒有什麽發夢的,我們就知道我們睡得很好。當我們醒的時候,我們都知道自己睡得很好、很沉。那誰是知道睡得好的人呢?所以這個不生不滅的心是存在的,如果不是的話,一睡着就滅了,就沒有一個人去知道發生的過程。所以這個心,不生不滅、這個知道知道我們見不到,但是我們所見到的,就是有所生滅的情緒、一切。

【CCTV的譬喻】

或者另一個比喻,心是一個不生不滅的知界,或cctv,人人經過都會知道、錄影。那行來行去、那些就屬於有所生滅的。那這個CCTV的作用就是知道,知道誰來誰走,他就有那個知道的作用。好像這個CCTV,我們在它都知道,就算我們不在這間房,他都是知道的。是知道、空空的。如果在間房的人,只是靜靜地坐他都知道。但如果間房的人有所移動、沒有靜下來,它都是知道。所以心的作用、責任就是不斷地保持著覺知、知道,是沒有時間的限制。所以心是一樣,給心感知到的對象,是另一樣。

那就分辨了sabbe sankhara anicca 和 sabbe sankhara anatta/ sabbe dhamma anatta,。那個就是指這個心,這個心雖然不是無常anicca,但是這個心是無我。sabbe sankhara anicca即一切行蘊是無常。Sabbe dhamma anatta 就是一切法無我,心就是一個法,雖然不是無常,但他是無我的。

那另一個比喻深入比喻,這個cctv是一個遮蔽式的錄影。當我們入到來都是看到這個CCTV的存在,看到這個台、凳、冷氣、燈。直到我們很仔細地查找這間房的所有東西,我們才會看到這個CCTV隱藏的地方。所以靜坐都是一樣的,靜坐我們還未見到不生不滅的心,我們見到的只是這個知識、記憶和感受的苦、樂、不苦不樂的變化,就是見到情緒、思想的造作。見到這個想蘊的方面。我們禪修就是將心裏面的所有東西給他刪除,就好比喻為我們進來這間房去找這個遮蔽了的CCTV,我們看到這個書櫃也見不到有的話,就將這個書櫃搬出去,我們見到這個臺凳也見不到有,就將這個臺凳搬出去;在這個冷氣和風扇都找不到,就都幫他搬出去。哪裏找都找不到,我們就將種種東西都搬出去,剩下空空的房間。但是就是這個空空的一間房,都不是屬於CCTV的。當將這個空也捨了它,我們才會知道這個覺知者是什麽的狀態的。

【入定時短暫地體驗不生不滅】

我們做是爲了入去定力去看到這個不生不滅的這個心、覺知的狀態,所以我們需要將那些不同的苦樂受之類捨去,將記憶思想都捨了。將我們種種的印象記憶、思想、心的造作、情緒都捨了出去。這個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個識即這個知道,都將它搬出去。當我們將這個五蘊從心搬出去,那這個心就會空了出來。就算那時個心空空,都不是一個不生不滅的覺知者,我們都還要將個空空捨了它,才會看到這個不生不滅的界。才會可以去看到、知道這個不生不滅的覺知的界。

【鉆水的譬喻】

但這個是大概的比喻給大家。當我們真正去了解、明白,是需要我們實踐修行,進入到去這個狀態。就好像地下水那樣,好像佛陀說,這個大地之下是有水的,但我們都看不到有什麽水,所以我們鉆下去地下那裏。當經過硬的泥土,就會深入去到泥土,接著再下去就會看到硬些的泥土,接著再經歷到硬些的泥土,便會遇到易碎石。經過易碎的石再入去,就會遇到硬些的石,當我們可以穿過硬些的石,我們才會見到水。所以我們這個五蘊之中是有覺知的界。

所以我們要正思維,這個五蘊的實相。哪些是屬於會生會滅的、無常的,就將它捨了去。當我們的正念越來越强的時候,我們就會遇到不生不滅的界。如果我們的心可以入定,我們就可以短暫地看到不生不滅界、那個覺知。比喻說我們進入到森林看到一個水集,這個水集是給雜草遮蔽了,我們是見不到水的。當我們將草、樹葉去了之後,我們就會看到清净的水。當我們把手放上來,草葉又將它遮蓋了,這個比喻就是我們透過修定看到這個不生不滅的知界,短暫的見到,當我們出來之後五蘊又來遮蓋我們的心,讓我們看不到不生不滅界。

所以我們修定就是我們走到水集那裏。修觀都是我們走到水集的地方。我們修觀就是正思維五蘊的生滅、無常苦無我,就像我們去到這個水集,但我們將樹葉、雜草將他清理了。當我們越是清理了樹葉、雜草,我們就越是可以看到水的清净。當我們將這些樹葉、雜草全清除完,我們就可以一直看到清水,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來遮蓋它。比喻為佛陀和聖弟子,他的心一直都是保持著清净的,是沒有任何煩惱的、沒任何貪嗔癡去遮蓋住他的心的。

【要親自體驗】

所以我們現在還未看到這個心、這個識界、這個知道的界、不生不滅都是沒關係。但是我們依靠佛陀的信心,好像佛陀說不生不滅界是存在的。那我們有這個信心,才將這個不生不滅的心、不生不滅界的疑惑放下。我們就透過修這個止和觀、定和慧,有所生滅的五蘊,先將它捨出去。就好像我們將房内所有的東西放出去,就是爲了找這個CCTV那樣。當我們修到圓滿,就會親自看到

就是我們所念的經文,只能透過我們親自證知,才能真正清楚的

我們現在先將會生會滅的東西把它捨了去,好像這個四大五蘊、色聲香味觸。當我們將這些全部捨了去,我們就會看到不生不死的一面,因爲現在有所生滅的東西遮蔽了這個心。所以佛法是需要去證的,我們是不能透過知識或記憶來了解它的。我們學習就像明白這個地圖。但是要證悟,是需要去實踐、出發走這條路。就算師父可以解答大家每一個問題、疑惑都好,但是大家的心都還是未能達到那個所講的重點。那直到我們去實踐、跟著這個地圖去行,我們去到這個目的地,我們就可以去除這個疑惑。

---ajahn golf

00:00-49:05

29-12-22 

《Ajahn Golf 對於處理蟲患的看法和解釋爲何我們可以吃肉》

信徒:我們知道不殺生戒很重要,在我工作裏先後發生了床虱的問題,因爲會擴散得很快。我本身固然不想處理他,但老闆要求我們處理,在這個情況底下我可以怎樣呢?或者他會找滅蟲的,但見到的時候我們都要循例有些方法捉了他,我找膠紙貼著他,沒有按死他,把他然後丟進垃圾桶,是否已經是不好呢?

Ajahn Golf :如果我們用膠紙粘著他然後丟進垃圾桶,他就會一直折磨到死了。如果是我的話,我是那個虱子你去粘著我,我被粘著動不到,我可能會更加憤怒。憤怒過直接給你殺死。

但是我們殺不殺就是看回我們的心,會否弄死他,我們心會知道的。我們可以嘗試找一些更加好、更加善巧的方法去處理它。因爲我們處理了之後,無論是我們自己去做或是別人吩咐我們去做,做完的業力都是我們自己的。有生命的衆生,無論是大或是細,他們一樣有心在,他們·都是喜歡、希望生存,不希望、怕死亡;喜歡快樂不喜歡痛苦的。

好像如果有人來殺我們,當我們見到他。當這個人來殺我們,我們很自然就會恨他,可能會想著報仇、報復。沒有任何一個衆生是想給人傷害至死亡的。每個衆生都愛自己的生命

雖説不殺生,但爲什麽可以吃肉呢?當那些肉已經是死了的、已經沒有心識在了,沒有任何的生命在。所以那塊肉就好像有一塊肉的形狀,但他只不過是一個地界、一個四界的聚合。他又沒有心識在。死了後他的心識已經去了輪回。所以實際上是一個物體,所以我們去吃他已經沒有任何的嗔心,因爲沒有心識,沒有任何的生命會對我們產生嗔心或不好的情緒、或是怨恨我們、和我們結怨。

但如果是一些還有生命的生物,一些動物,因爲他們還有生命、還有心靈在,所以我們去傷害他們,是會有不滿意、嗔心、甚至是仇恨,可能會向著向我們報復,在那裏結怨。

所以我們自己要盡量找方法盡量去避免。如果你老闆吩咐你,你就掃,掃完就放到他家裏(師父説笑而已,大衆笑呵呵)

信徒:比如說寺院,假如真的出現虱患,有沒有一些解決方法呢?

Ajahn Golf : 就是有的話都是去掃走它,那好像有螞蟻上寮房都好,都是找方法去防止。譬如説在寮房的木脚、木柱,用布將木柱圍起來,塗上放螞蟻的油,讓螞蟻不能夠爬上去。有時會用螞蟻粉來撒,螞蟻都會怕的。就是我們將粉撒下去之前要先掃走他們遠點,我們才會撒那些粉,讓他們不敢爬上來。不是說我們撒到在他們身上

自己找方法防止它

---ajahn golf

before 1:34:35

10-1-23 下午

《選擇禪修業處的準則》

信徒:之前修過馬哈希的禪法,想修buddho 的時候業處放在肚裏,念bud 升dho 降。修到平靜之後再修觀應該怎樣修?

Ajahn Golf :一樣修法。如果我們修我們擅長的業處,是可以讓我們的心平靜的話,腹部起伏又好、呼吸又好,繫住我們的心、是平靜的,那我們修下去是沒問題的。

當我們修了之後是平靜的嗎,我們就能用那個方法,在這個平靜基礎之下修觀。就是有些人可能不是用默念buddho 的方法,有些人可能念samma arahant ,有些人可能念marana 即死亡,總之無論修什麽方法都好,如果修了心是平靜、入定到下來,那個平靜是一樣,結果是一樣。如果我們持這個默念buddho 或者其他都好,都是好像一個哄小朋友睡的一首歌,當這個小朋友睡了之後,母親就不需要再唱歌給小朋友聼。

那一個重要的是,如果一個方法我們已經修過來的,我們有基礎,修了個心是容易平靜的話,就不需要變來變去、繼續修下去。

哪個業處修了之後能讓到我們的心覺得舒服、可以平靜下來,就不需要變來變去。但如果有些人還未開始禪修的,師父才教導修出入息念、覺知呼吸,因爲佛陀說,出入息念是適合任何根性的人去修的。

重點就是,我們修哪個業處都好,修完看我們的心是平靜或是不平靜

---ajahn golf

before 1:01:06 

10-1-23 下午

《打坐時給光扯走了應怎樣處理?》

信徒:在打坐的時候感覺到有很亮的光照著,讓我想開眼。請問我的打坐方式方式是否對?當有刺眼的光出現,繼續打坐,便感覺到很美的光彩,讓我忘了呼吸、buddho 。所以想請問師父,當有這種情況的時候,應怎樣觀下去?

Ajahn Golf :在我們打坐的過程之中,有些光出來、即有些禪境、禪相出來,即心開始有些平靜、有些定力。但是這個光出現之後,覺得刺眼,但不去理會它—這樣是正確的。但當我們不理會它之後,那個光就變成很美的光彩、色彩,那讓我們給它拉了去而忘記觀呼吸和buddho,這是錯誤的。我們在禪修的過程,無論是色聲香味觸來引誘我們離開了這個buddho、覺知呼吸—這是錯誤的。

所以應該不需要去理會這些,而是應該穩定、穩重地繼續覺知呼吸出入和buddho。直到我們的心離開對這個色聲香味觸和光彩的一個吸引,回來呼吸,這才可以的。在我們打坐出現的光不需要去覺得神奇。要教導自己說我們看到的燈光,比我們打坐時看到的光更加光。因爲我們打坐不是爲了得到光,而是爲了讓個心定下來。

所以打坐是爲了我們的心可以覺知這個呼吸、buddho ,直到心是定下來的。這樣修下來才可以進入真正的平靜、定力的

---ajahn golf

2:29:00-2:32:20

29-12-22 晚上禪營


《要先幫助自己》

苦是來自於内心的貪嗔與癡。所以,當我們要解決内心的痛苦,不是要解決外面的人事物,而是解決我們自身的問題。佛法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我們用這個佛法來改善自己、解決自己的苦,而不是去解決別人的問題、解決別人的苦。

在剛開始我們應該自己幫我們自己先解決我們的痛苦。如果簡單來說,我們要先自私。即我們先看到自身的問題、先解決自身的問題。譬如説,我們每個人都浮在大海上,每個人都希望上岸。當我們上了岸才可以幫到其他人上岸。好像佛陀和所有阿羅漢,他們自己上了岸,他們才了解到方法,怎樣去幫別人上岸。所以我們要先好好幫助自己上岸,能夠去除自己的貪嗔癡心。

或者我們好比喻為眼盲的人,佛陀和聖者們就好比喻為眼明的人。當他們眼盲,便很難去相信雙互眼盲的人。如果我們自己眼盲,去相信其他眼盲的人的話,我們都很難去到我們需要的目的地、終點。當我們相信佛陀和聖者們,那些明眼的人,跟著他們走,去到終點了。我們醫好自己雙眼,才可以能引導其他人去到同樣的地方。

所以佛陀的這個法,我們要先好好修好自身的,就是先好好將戒定慧圓滿。我們要觀察我們自身,佛陀所講的五條戒,我們有好好守好五條戒嗎?我們心有定力,可以戰勝内心的飄忽不定,能夠戰勝内心的很多疑惑,讓心充滿穩重,有因有果有理由。接著就是發展智慧,有沒有足夠的智慧去解決種種的貪欲、煩惱。我們是否能夠勝於我們内心向低流的煩惱?

所以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要能夠建立在這一點上

---ajahn golf

17:00-22:38

10-1-23 下午

《有關身體的觀照方向》

【向下流的心】

身爲人類,慢慢會營造一個創造混亂的(局面),知道迷失了我們自身。當我們觀察我們,就算我們可以賺取許多財產能夠擁有它們,但我們的心都好像不斷向低下流、墮落。我們的心好像越來越苦,我們情緒的起伏好像越來越大,我們想的東西好像越來越多。當我們的財富越來越多的時候,好像我們的責任也越來越多,讓我們的心越來越多生起執取執著。當我們每樣東西越來越大的時候,我們的物質或每樣東西越來越大的時候,我們那種執著和自我亦都容易越來越大。當‘自我’、‘我’的東西、我的身體都越來越大的時候,苦也會越來越大。而佛法則是幫助我們去除自我、‘這個是我、是我的’。

【拍電影的譬喻】

每樣東西都是屬於自然界的,不是屬於我們的。我們來到世間就只會短暫地停留,之後就會很快離開。每樣東西就好像一部戲的場景,拍完了就完。當我們拍完這部電影,就要離開這個拍電影的地方。到最後我們不能將所有東西拿走。

就算我們的身體都只是地水火風聚合而成的,都是屬於這個世間的,都是會化爲四大、不能帶走的—死的時候。

但是最終這個心還未能去除愚癡,都是會死後重生,不斷輪回、重新去拍戲。直到我們的心去除了愚癡之後,那這個電影才完全地拍完,不會再有下一部。所以我們要去學習,所謂的‘我’、‘我的’,這個是指些什麽?

這個所謂的我,由這個頭髮到脚,由脚上到去頭髮那裏,有兩隻手、一個身、兩隻脚、一個頭、有皮包著,這就是身體。

那這内在的一些覺知、思想念頭、喜樂的感受、思想念頭的造作、種種的情緒—這就是心。這個法就是讓我們去學習身和心,去看到他原本的實相。當我們知道它的實相之後,就能解決究竟有沒有我的存在,那就可以達到放下。

之所以我們產生癡心,我們迷失,就是執著在這個身心。所有苦,聚集在一起,就在這個身心上。所以在這個法才要我們懂得去禪修、懂得讓心平靜下來。當我們的心平靜,我們就來瞭解我們身心的實相、真實的一面。

【身體的實相—觀禪的方向】

這個身體生下來就會有老病死,充滿著無常的,會生起、停留、變化、接著滅去。這個身體好比為一直蠟燭,一開始點燃就會燒到越來越短,到最後火就會熄滅。

這個身體就好比喻為垃圾袋,裏面裝著垃圾。就算那個袋看落是比較美觀的,即身體受皮膚包著,皮膚比較美觀,但裏面裝著的垃圾是不可觀的,比喻為皮膚包著的内臟是不美觀的。

這個身體好比喻為疾病的窩,我們身體的每一個器官,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是不會生起疾病的。我們見到人類整個身體會有不同的疾病的,包括眼有眼的疾病,耳有耳朵的疾病,鼻啊、内臟都是有各種的疾病存在。所以被稱之爲疾病的窩、是疾病的聚合處

這個身體就好像借回來那樣,終有一日要還給世間的。所以佛陀要我們去了解這個身體真實的一面,不讓我們去執著、執取、生起這個苦。我們就算在這個世界找許多東西來照顧這個身體,來裝飾、多快樂,到最後都會老病死的。

所以稱之為‘我’、‘我的’的這個身體,其實是沒有什麽的。沒一個自我在那裏的,是業力造就而成的,這個身體,是四大聚合而成的。到最尾都是要還給這個世間的、會敗壞的。

當這個身體都是沒有一個我存在的話,那‘我的東西’又存在在哪裏呢?

這個我或我的,只是在一個概念,給他加諸上去的。但在他本身真實的一面,它們沒有說他們是‘我’ 或誰的,它們只是自然界的一樣東西,只是我們生存時短暫地借用它。它沒有真正的我存在的,所以是無我的法來的。好像這個身體都沒有說是‘我’ 或 ‘我們’ 的,但只是這個心說它是‘我’、‘我的’。我們的家本身也沒有說是屬於‘我’、‘我的’,但是我們的心自己加諸上去說是‘我們’ 的。這些金錢財富都沒説是我們的,但是我們的心自己加諸上去說是‘我們’ 的。

---ajahn golf

39:59-56:06

10-1-23 下午

《是時候追尋涅槃之樂了!》

【心是麻煩是製造者】

如果仔細觀察,就只剩這個心說這樣、那樣是‘我的’。心迷失去執著、去愛、取、去討厭。這個心是自己去愛、自己去憎、自己去厭惡、自己去嗔的。來來去去,不是這個世間是苦,是我們的心去製造苦給自己。所以這個法是來學習這個身和心,去瞭解他們真實的一面。

如果我們不去瞭解他真實的一面,我們就會不斷迷失了在入面,不斷製造許多痛苦。那接下來我們應該怎樣很清楚地瞭解它們,去清楚明白這個實相呢?

【快速轉動的心】

這個心會很自然地自己不斷轉的、轉得很快的。就好像輪子,轉得很快,轉到不知道究竟是什麽牌子、入面有些什麽顔色。不知他真實的形象究竟是怎樣。但·當他停了下來嗎,我們才見到他的牌子、顔色、真正的形狀。所以心都是一樣,一直在轉的話都是很難去瞭解身心的實相。所以佛陀才教導我們要去修定、修平靜,不會轉來轉去。讓這個心停下來,當這個心靜下來就能如實知道實相。

我們由出生到現在,就是給世間的知識讓到我們頭腦不斷轉,認爲這樣才是快樂,那樣才是快樂。我們追求世間的快樂已經追求了差不多整世了,但是我們都未能有真正的快樂能夠讓我們長期擁有它、滿足它、一直維持它。所以我們要停止這種不斷轉動的追求,讓這個心停下來,停止追求、停止轉動,那樣才會 見到快樂。

【涅槃之樂】

就是以這個定力、正念和智慧將它停止轉動、停止追求。那當我們的這個心以這個定力、讓這個心禪修平靜下來,它就會開始停止轉動。當這個心平靜之後,然後以這個智慧去瞭解它真實的一面、實相的話,就會停止追求下去。當我們有這個正念和智慧,我們所有的追求都會慢慢地減少、減輕,比喻為這個轉動開始轉得慢些。當它轉動得開始慢的時候,就會開始見到它的真實一面。當我們的正念、定力、和智慧已經圓滿了,我們就可以停止這個轉動、清楚它原本的面貌,即我們已經達到最高、最卓越、最殊勝的那種快樂的境界。

所以我們要重新去找、去追求一種是可以很穩定的快樂、能夠永恆的快樂。就是向這個心、這個法去追求。這個法是可以讓我們的心平靜下來。這種快樂是能夠讓心能夠快樂,讓心能夠達到放下,去除一切的執著和執取。這種快樂是沒有一個‘自我’、沒有一個‘我’、‘我的’ 這個自我。是一個理解世間這些自然的種種狀態、實相的快樂。如實知道身體它的真實的一面,知道内心、思想念頭、心的狀態、種種呈現的真實一面。當我們知道這一切的實相之後,我們的心能夠放下。

【修行的大綱】

所以…不是去解決出面的問題,而是解決我們心的問題。那如果我們要找解脫苦的方法,就是要持好這個五戒、然之後禪修這個正念、定力和智慧。就是要禪修到讓我們心平靜之後,去看這個身心的無常、老病死。思維看到這個身體的無常、苦、無我,接著去看思想念頭、感受情緒—去深入它們的無常、苦、無我

當我們這樣去修,我們就可以解脫苦。如果我們不可以去修的話,我們就不能解脫苦了。

---ajahn golf

39:59-56:06

10-1-23 下午

《禪修也不要忽略佈施》

那在我們禪修的過程當中,在我們修行爲了達證涅槃的過程之中。當我們有財富,我們也要懂得去佈施。在持戒、禪修之外都會分配去佈施。這個是以便如果我們今生未能解脫苦、證到涅槃,在輪回之中我們都會成爲一個豐足、成爲一個不會飢困的人,能夠方便我們禪修下去。但如果我們禪修修到今生就能證悟涅槃,我們佈施也不會浪費了,怎樣都是會對這個世間充滿利益的。所以佛陀教導這個外面所做的聖財就是透過佈施

第二個聖財就是包括說懂得去修這個正念、定、和智慧。

一來就是我們做佈施,二來就是我們去持戒、努力地去修定慧。我們要快些去修正念、正定和智慧。

---ajahn golf

39:59-56:06

10-1-23 下午

《快快行善了!是善是惡自己選》

我們不可以等待其他這個人那個人一起去修,因爲我們煩惱是不會等待我們的,死亡是不會等待我們的。我們不修,可能煩惱就會很快折磨我們,死亡很快就會到來。我們知道我們出生的時間,但不知道死亡的時間。當我們不知道我們死亡的時間,我們自然就不可以作充足的準備來迎接死亡,能夠有時間去計劃怎樣去迎接死亡。所以佛陀就説,這些善行就應該是今天就快些去實踐、做出來,誰知道明天可能就是我們死亡的一日?

一個不大意、不放逸的人,他以、善行、福報來養育這個生命。那這個愚癡大意的人就以煩惱來養育自己的心。所以我們要好好訓練我們的心去禪修。因爲無論我們去禪修、正念、定、慧,怎樣困難都不會超越我們人類能夠做到的行爲。

改都是去改變我們自己,而不是去改變別人的心。改變這個貪嗔、快樂、痛苦,都是在這個心生起的,修都是我們自己去修。

佛陀說一個訓練好的心是可以帶來快樂的,如果我們不能夠好好訓練這個心,就算財富好像一座山那麽高,也不會帶來快樂。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懂得去訓練自己的心,以一個佈施、持戒、修定、修慧來訓練這個心。這些是自己需要、自己去修的,無論是佛陀還是師父,都只是一個指導、一個教導。

無論是行善行惡都是我們心的自由,沒有一個人可以强迫到我們的。

如果一個人想行惡,我們去强迫他們行善都是不行的。和一個好人,惡人去强迫他行惡都是不行的。就是每個人的心有他們的自由,去做身口意業。各有各的自由,但這種自由做了出來之後就會有不同的果報出來。對於思想的自由,我們想了之後·要好好選擇。當我們選擇說了出來、做了之後,我們就不能消滅它。當我們錯誤地做了錯誤的身體行爲,我們拒絕去讓他產生痛苦是不能的。而善行的果報,做了之後是沒人想拒絕他的果報的。所以我們有我們各自的自由,由我們去選擇行善、禪修,來產生一個快樂的生命

---ajahn golf

39:59-56:06

10-1-23 下午

《佛陀的法值得我們去相信》

在我們聼法的同時,也讓我們一邊靜坐、一邊禪修。這樣的話我們的心就會比較平靜。當我們的心平靜的時候 ,我們聽聞佛法也會比較容易接受。比較容易明白。

佛陀的法是引導衆生去到離苦解脫的。衆生迷失了,他們很難找到這條離苦解脫的路,而佛陀的法讓衆生不會迷路。也比喻燈光為黑暗帶來光明;亦都將遮住的東西開出來讓大家看。所以這個癡心、黑暗比喻為遮住不能夠看到裏面的真相,就是透過佛法而讓我們不要再迷路,走到光明和可以知道真相。

佛陀透過圓滿波羅密,修行到自己的心有圓滿的清净,才把這個佛法教導衆生。所以這個法是由一個真正、如實看到真理的人來教導。這個法是值得我們去相信的。

佛陀所教導的佛法,每一句、每一段,都是爲了讓衆生的心更加清净的。而這個教導是正確、圓滿而且清净的。但是這個法是需要恭敬地回來觀照身心去修行的,而我們能夠恭敬地接受這個法,我們需要有這個恭敬的心、信心去實踐。就好比喻為一把可以擋太陽的傘,我們要願意擔起這把傘,它才可以為我們擋風擋雨擋太陽。但是如果我們不願意擔起這把傘,它是不會飛上來幫我們擋風擋雨擋太陽的。 所以佛陀的教導都是,是屬於中性的、是屬於大自然的;我們需要讓這個心認可這個法,恭敬地迎接這個法來到我們的心去實踐。這樣有信心去實踐的時候,這個法才會為我們擋痛苦、擋憂悲苦惱。

---ajahn golf

29-12-22 禪營|1

-------

更多關於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6%B3%B0%E5%9C%8B/ajahn-golf

==========

29-12-22 禪營|1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rFNxdPCJ1LTm6eNVWvr6KdXhzX2XChHVfxY1gGL1AaEG6UJJbg1y98MHGzHXVFR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jxOT9TBXUgi_vdA31vJQycgEuFeN10W_NUAyf2qnIwJII2rWl1hCOmqsniEXgMdymVOSFVn_72yWxeFv_qY1MU51R0vUVoIlyR9A8Xyw1dBjiwc0LYS9d1RyT8mXRgA&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2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hKiqEHDJGKj3stdUFPpVgxzT5MdEzuo382HZLbbuJYyVMxpW9VWn5DCD3fXnu35U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NUkcBUzahHGA68-EbqJN1rqKxuVOyrpNws_k5-CpxDr2nfVzNagyTsbJSrSGYuFt2n8mIGfHGRzLuiG2jwQT3mCZe9SLiaVN7oapA30ifWIf7KXpYuH056u2OK7a7XKI&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3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71od9UBpSft8qRRdbcwXa5HmtWDmuFNJ2RTKn3v8fuHue6CYgXGbLnEVA3CRKfN4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3h7AR42L8ntZSCalsBXagzh1ltc1-d58VwSYzDDdMcT26Dhnp0wcucMEl1BUHQxkJTtaqdCa6HVDVgxoxsFgbl_5mJ0rsS_nfx3FnlZJePHpBz4RulXNLQCFs-OGv4Ig&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4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A2YP6xfPGNLNhLkV8cSUZ8QadFnw4rdSLXx86ofHCfnwQjRKw75gjtbCURjYXwG5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P6HdNZlc_luoyxU6ZNfT31GpiRkwgkVnkN0E0yl1Mbs8h05qGtnIESfTVje43d-G72OKsInhOycwav3fb1wMkT2Wck9IHx9iu2nPQZxrU-9B1zEDsSrD0xCFl8eChStQ&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5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8byhfkphpquz2pDfEudW7iDXowGgesX1ThxEC1ePbiyGJzAmff1YgACYYdSfkXeE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rdY3fEkay8okS9HSl1syTaJ648AnnU5FckQCYhCFreXg297p9Mj1sbcnb7VQhyRlx6NOi_GJxxszOYygXYXjabGpCk-DfSW8QwGfKdU_-LZibwWCi3MQFDfI79hOk4Uk&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6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daBDb2KWDoCkcRyhdB1Vs6d5EPTJNRcmEH6sWnDykkuBpaP2a7QKfdAki6m6q2z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5smyXB1cuwLBb3c45i8Yjz4YkMFDYScoxKgduuMSzNb06adnB3hbi83TRG-oxD05CFMpnZJm_nE-xzFT3Y435uX1ERPQCMMmnW79bV4eCbYKK_vHR274Ka4T4u5ZR1DY&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7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mFyLm5WRzGHHxS5fk9ppyNA5NybAHGwoKJ7ETExcAD51XnwMLU3tCJpDPVVSjUzL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sdYXVuN_N-uGINJB9QPJKt3SATgvlPWFtXcty1Q6NjAdYry2xnm9qvpId9R3uBX_K3A-amnWbueaijdYWqSVPgknGgKkUgZOiXXC1Wd6FFuuTa8SLIkkOTvZMKPDQlv8&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8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Wsppu6qq6rbDZPnBD3UBWeUibdJ8mwPMJo15j7e8WAqsrYC9C9MZNNTJRcV1jatK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YMbGe3Zdza3SHd9lzH1dKEzCqqUhw5xuy2djnXqFplU4zozGo-DHJFbas_ATZK85xWcrU7-BLUVCT7_MnuG-VQwNh8XSnU-plv_WJd1JPmDE5NTbreLN2Yxwl7dVuREk&__tn__=%2CO%2CP-R

《破戒的後果》

而佛陀的法,它無論是上中下都是美、善、妙的。

上段的妙就是有善妙的戒

在中段就是因爲定力而是善的、美的、妙的。

第三段的這句巴利文就是因爲智慧而美妙是善的

這個戒定慧如果我們實踐出來,就能讓我們從一堆痛苦中解脫出來。

佛陀的法有5個意義存在,包括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那即是說那是對人類充滿著益處的。

如果我們就只是去觀察自己,有沒有這個戒?一個圓滿的人類是需要有圓滿的戒的。我們生為人類是因爲我們有持過五戒過來。但我們有所缺乏、不完整,是因爲我們持五戒不夠完整。

比如一些人他們是多病痛的、短命的,就是因爲過去世他犯這個殺生戒,所以有這個果報、報應。因爲他在過去世喜歡殺生、喜歡傷害其他的人、其他的衆生。一個喜歡殺生的人,會讓他短命。一些喜歡傷害其他衆生的人會讓到他有許多的病痛、災難、意外。

一些人如果喜歡偷別人的東西,就會讓他在輪回之中很難去賺到財富,做些什麽工作都很難興旺、繁榮的。就算他得到財富,他的財富都會失去,可能是一些讓人意外的因緣而讓他損失財富。可能被人騙去、被人搶去,以不同的因緣而讓他損失財富。就是因爲他過去世喜歡偷盜所以有這個果報。

有些人過去喜歡犯邪淫戒,所以在輪回中再投生的時候,他就會投生在破裂的家庭裏。當他生爲人之後,無論他喜歡哪個人、愛上誰都好;當他們相處不久都是必須被迫分離。很難找到好的對象,多數找到的都是會傷害自己心的人。有些人比較嚴重,最後可能性取向都有問題。這就是因爲他過去世犯了太多的邪淫戒。

第四條戒不妄語戒。如果有人過去世是喜歡欺騙別人的話,他今生都會很難找到別人和他說真心的説話。就是他四周的人都是騙子、喜歡騙他。所聽到的都是不真實的,說什麽都好都沒人相信。和自己的子孫講,他們也不信。和自己的老婆老公講起,他們也不相信。就是因爲他在過去世犯了第四條戒不妄語戒

第五條戒不飲酒讓我們醉、沒正念的戒。那些過去喜歡飲酒的人他們再投生的時候,就會成爲智慧好少的人。譬如說弱智的人,又或者一些人一生下來就瘋了、或是癡了。或學習什麽知識都是很難去明白的。有不好的頭腦、記性,容易忘記東西。容易心入面有混亂、擔憂不安的。這就是過去世因爲他犯了第五條戒不飲酒戒。

那爲什麽過去世所造的業力會報到今生,今生所造的業會報到未來世?所以佛陀教導這個善的基礎就是要有戒。

所以我們看一下,如果這裏任何一個人犯戒,都會讓我們留意、注意、小心,或者有恐懼。如果一個人沒有戒,他就會傷害到自己、亦都會傷害到別人。如果不能夠持戒,他會有許多仇怨。

五戒就好比喻為一個人類的兩隻脚、兩隻手、一個頭。如果我們缺了一條戒,就好像我們缺了一隻手那樣;如果我們缺了兩條戒的話,就等於缺了兩隻手;如果缺了三條戒就好像我們一隻脚都是沒有了;如果我們連四條戒都沒有,就代表我們雙手和雙脚都沒了;如果我們五條戒都沒了,就連頭都斷了。當一個人類沒有手、脚、頭的話,還怎稱爲一個人類呢?

所以這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戒的話,他就已經不是一個人類了。所以我們成爲一個圓滿的人就是因爲我們有五戒過來,所以我們應該持好這個五戒。守好這個五戒的財富,成爲人類的這個財富。這個就是一個很重要、讓我們成爲人類的一個意義。就是這個戒的財富

---ajahn golf

29-12-22 禪營|2

--------

更多關於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6%B3%B0%E5%9C%8B/ajahn-golf

==========

29-12-22 禪營|1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rFNxdPCJ1LTm6eNVWvr6KdXhzX2XChHVfxY1gGL1AaEG6UJJbg1y98MHGzHXVFR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jxOT9TBXUgi_vdA31vJQycgEuFeN10W_NUAyf2qnIwJII2rWl1hCOmqsniEXgMdymVOSFVn_72yWxeFv_qY1MU51R0vUVoIlyR9A8Xyw1dBjiwc0LYS9d1RyT8mXRgA&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2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hKiqEHDJGKj3stdUFPpVgxzT5MdEzuo382HZLbbuJYyVMxpW9VWn5DCD3fXnu35U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NUkcBUzahHGA68-EbqJN1rqKxuVOyrpNws_k5-CpxDr2nfVzNagyTsbJSrSGYuFt2n8mIGfHGRzLuiG2jwQT3mCZe9SLiaVN7oapA30ifWIf7KXpYuH056u2OK7a7XKI&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3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71od9UBpSft8qRRdbcwXa5HmtWDmuFNJ2RTKn3v8fuHue6CYgXGbLnEVA3CRKfN4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3h7AR42L8ntZSCalsBXagzh1ltc1-d58VwSYzDDdMcT26Dhnp0wcucMEl1BUHQxkJTtaqdCa6HVDVgxoxsFgbl_5mJ0rsS_nfx3FnlZJePHpBz4RulXNLQCFs-OGv4Ig&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4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A2YP6xfPGNLNhLkV8cSUZ8QadFnw4rdSLXx86ofHCfnwQjRKw75gjtbCURjYXwG5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P6HdNZlc_luoyxU6ZNfT31GpiRkwgkVnkN0E0yl1Mbs8h05qGtnIESfTVje43d-G72OKsInhOycwav3fb1wMkT2Wck9IHx9iu2nPQZxrU-9B1zEDsSrD0xCFl8eChStQ&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5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8byhfkphpquz2pDfEudW7iDXowGgesX1ThxEC1ePbiyGJzAmff1YgACYYdSfkXeE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rdY3fEkay8okS9HSl1syTaJ648AnnU5FckQCYhCFreXg297p9Mj1sbcnb7VQhyRlx6NOi_GJxxszOYygXYXjabGpCk-DfSW8QwGfKdU_-LZibwWCi3MQFDfI79hOk4Uk&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6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daBDb2KWDoCkcRyhdB1Vs6d5EPTJNRcmEH6sWnDykkuBpaP2a7QKfdAki6m6q2z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5smyXB1cuwLBb3c45i8Yjz4YkMFDYScoxKgduuMSzNb06adnB3hbi83TRG-oxD05CFMpnZJm_nE-xzFT3Y435uX1ERPQCMMmnW79bV4eCbYKK_vHR274Ka4T4u5ZR1DY&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7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mFyLm5WRzGHHxS5fk9ppyNA5NybAHGwoKJ7ETExcAD51XnwMLU3tCJpDPVVSjUzL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sdYXVuN_N-uGINJB9QPJKt3SATgvlPWFtXcty1Q6NjAdYry2xnm9qvpId9R3uBX_K3A-amnWbueaijdYWqSVPgknGgKkUgZOiXXC1Wd6FFuuTa8SLIkkOTvZMKPDQlv8&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8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Wsppu6qq6rbDZPnBD3UBWeUibdJ8mwPMJo15j7e8WAqsrYC9C9MZNNTJRcV1jatK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YMbGe3Zdza3SHd9lzH1dKEzCqqUhw5xuy2djnXqFplU4zozGo-DHJFbas_ATZK85xWcrU7-BLUVCT7_MnuG-VQwNh8XSnU-plv_WJd1JPmDE5NTbreLN2Yxwl7dVuREk&__tn__=%2CO%2CP-R


《定力的財富》

第二個佛陀教導我們應該要得到的財富就是定力的財富。定力就是有這個正念、穩重。心是安定和有力量的。

舉個例子給大家去理解心的力量。

以大自然的現象來看,就好比喻為一條河。好比喻水,一般都是向低流。人類的心都是,通常都是向低劣的方面流的、向於壞的、沒有道德那方面流下去的。我們的心是流下去找這個貪嗔癡。而這個心沒有正念,就好像沒有什麽可以裝儲水。那些水不斷流,我們不可以將它儲起來,用在各方面上。而這個正念就好比喻為這個水潭,可以將水儲起來用。當我們有這個水潭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儲起許多水。所以修定就是守護好我們的心、管理好自己的心,不讓我們的心流出去其他地方。

如果誰有許多、許大、許強的正念,就好比喻為很大的儲水潭,可以裝許多水。那當我們儲了許多水之後,這些水就可以用在各樣的益處上。那如果我們要水向上流,我們必須要有抽水機。好比喻為我們要一些水上去樓頂那樣,就要有抽水機。那定力就是一個抽水機的力量,將水抽上去上面。

如果一個人心有定力的話,是可以推這個心往上去的,推這個心往高尚那邊去的。當這個水抽了向上頂住時,我們要用在哪個地方都可以。那這個就是修定的意義,即定的財富。

29-12-22 禪營|3

--------

更多關於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6%B3%B0%E5%9C%8B/ajahn-golf

==========

29-12-22 禪營|1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rFNxdPCJ1LTm6eNVWvr6KdXhzX2XChHVfxY1gGL1AaEG6UJJbg1y98MHGzHXVFR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jxOT9TBXUgi_vdA31vJQycgEuFeN10W_NUAyf2qnIwJII2rWl1hCOmqsniEXgMdymVOSFVn_72yWxeFv_qY1MU51R0vUVoIlyR9A8Xyw1dBjiwc0LYS9d1RyT8mXRgA&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2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hKiqEHDJGKj3stdUFPpVgxzT5MdEzuo382HZLbbuJYyVMxpW9VWn5DCD3fXnu35U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NUkcBUzahHGA68-EbqJN1rqKxuVOyrpNws_k5-CpxDr2nfVzNagyTsbJSrSGYuFt2n8mIGfHGRzLuiG2jwQT3mCZe9SLiaVN7oapA30ifWIf7KXpYuH056u2OK7a7XKI&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3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71od9UBpSft8qRRdbcwXa5HmtWDmuFNJ2RTKn3v8fuHue6CYgXGbLnEVA3CRKfN4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3h7AR42L8ntZSCalsBXagzh1ltc1-d58VwSYzDDdMcT26Dhnp0wcucMEl1BUHQxkJTtaqdCa6HVDVgxoxsFgbl_5mJ0rsS_nfx3FnlZJePHpBz4RulXNLQCFs-OGv4Ig&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4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A2YP6xfPGNLNhLkV8cSUZ8QadFnw4rdSLXx86ofHCfnwQjRKw75gjtbCURjYXwG5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P6HdNZlc_luoyxU6ZNfT31GpiRkwgkVnkN0E0yl1Mbs8h05qGtnIESfTVje43d-G72OKsInhOycwav3fb1wMkT2Wck9IHx9iu2nPQZxrU-9B1zEDsSrD0xCFl8eChStQ&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5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8byhfkphpquz2pDfEudW7iDXowGgesX1ThxEC1ePbiyGJzAmff1YgACYYdSfkXeE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rdY3fEkay8okS9HSl1syTaJ648AnnU5FckQCYhCFreXg297p9Mj1sbcnb7VQhyRlx6NOi_GJxxszOYygXYXjabGpCk-DfSW8QwGfKdU_-LZibwWCi3MQFDfI79hOk4Uk&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6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daBDb2KWDoCkcRyhdB1Vs6d5EPTJNRcmEH6sWnDykkuBpaP2a7QKfdAki6m6q2z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5smyXB1cuwLBb3c45i8Yjz4YkMFDYScoxKgduuMSzNb06adnB3hbi83TRG-oxD05CFMpnZJm_nE-xzFT3Y435uX1ERPQCMMmnW79bV4eCbYKK_vHR274Ka4T4u5ZR1DY&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7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mFyLm5WRzGHHxS5fk9ppyNA5NybAHGwoKJ7ETExcAD51XnwMLU3tCJpDPVVSjUzL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sdYXVuN_N-uGINJB9QPJKt3SATgvlPWFtXcty1Q6NjAdYry2xnm9qvpId9R3uBX_K3A-amnWbueaijdYWqSVPgknGgKkUgZOiXXC1Wd6FFuuTa8SLIkkOTvZMKPDQlv8&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8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Wsppu6qq6rbDZPnBD3UBWeUibdJ8mwPMJo15j7e8WAqsrYC9C9MZNNTJRcV1jatK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YMbGe3Zdza3SHd9lzH1dKEzCqqUhw5xuy2djnXqFplU4zozGo-DHJFbas_ATZK85xWcrU7-BLUVCT7_MnuG-VQwNh8XSnU-plv_WJd1JPmDE5NTbreLN2Yxwl7dVuREk&__tn__=%2CO%2CP-R


《智慧、解脫、解脫智見的財富》

那這個智慧的財富就是第三樣,修智慧的意義。智慧就是我們可以全面性地知道五蘊的實相。如果哪樣東西我們是知道它、了解它的話,我們就可以正確地運用它。

就好像電力那樣,如果我們知道正確的用法,我們就可以好好善用它。智慧讓我們知道一切的實相,知道什麽是有益處、什麽是缺點。好像食物,什麽吃了是對身體有益的,什麽是對身體沒益的。智慧就好比為知道什麽蛇是有毒的、什麽蛇是沒毒的。

如果我們沒有智慧的話,就不能分辨什麽是好、什麽是壞、什麽是益處、什麽是壞處。那這個智慧就好像我們的車頭燈,我們的生命好比喻為在夜晚上路。如果沒有智慧為我們照出終點的話,我們也很難去到目的地的。

佛陀說所有財富,能和智慧相比的是不存在的。如果一個人沒有財富但有智慧的話,他也有能力找到財富的。但如果一個人有財富,就算財富就像一座山那麽大都好,但如果他沒有智慧的話,他的財富都可以化爲烏有的。但這裏的智慧是佛法上的智慧,是一個讓我們明白到生命真相的智慧。這個就是佛陀要讓我們在生命生起的智慧財富。當我們有戒定慧的財富,圓滿了之後,我們就可以提升我們的心成爲一個富翁。

當我們有許多財富的時候,我們就從貧困脫離出來、從這個苦解脫出來。那在這個貧困、苦解脫出來,就叫做解脫的財富。Vimutti 即解脫,從智慧解脫的財富,我們就應該在身上建立起來。

解脫智見這個財富,瞭解世間的實相,就自然在我們身上生起。

這五樣財富,戒定慧是它的因。而這個解脫、解脫智見是屬於它們的果來的。所以我們有責任、任務,就是種好這個因。這個因就是修好戒定慧。五戒可以導我們去涅槃,持八戒都可以導我們去涅槃的。

29-12-22 禪營|4

--------

更多關於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6%B3%B0%E5%9C%8B/ajahn-golf

==========

29-12-22 禪營|1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rFNxdPCJ1LTm6eNVWvr6KdXhzX2XChHVfxY1gGL1AaEG6UJJbg1y98MHGzHXVFR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jxOT9TBXUgi_vdA31vJQycgEuFeN10W_NUAyf2qnIwJII2rWl1hCOmqsniEXgMdymVOSFVn_72yWxeFv_qY1MU51R0vUVoIlyR9A8Xyw1dBjiwc0LYS9d1RyT8mXRgA&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2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hKiqEHDJGKj3stdUFPpVgxzT5MdEzuo382HZLbbuJYyVMxpW9VWn5DCD3fXnu35U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NUkcBUzahHGA68-EbqJN1rqKxuVOyrpNws_k5-CpxDr2nfVzNagyTsbJSrSGYuFt2n8mIGfHGRzLuiG2jwQT3mCZe9SLiaVN7oapA30ifWIf7KXpYuH056u2OK7a7XKI&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3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71od9UBpSft8qRRdbcwXa5HmtWDmuFNJ2RTKn3v8fuHue6CYgXGbLnEVA3CRKfN4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3h7AR42L8ntZSCalsBXagzh1ltc1-d58VwSYzDDdMcT26Dhnp0wcucMEl1BUHQxkJTtaqdCa6HVDVgxoxsFgbl_5mJ0rsS_nfx3FnlZJePHpBz4RulXNLQCFs-OGv4Ig&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4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A2YP6xfPGNLNhLkV8cSUZ8QadFnw4rdSLXx86ofHCfnwQjRKw75gjtbCURjYXwG5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P6HdNZlc_luoyxU6ZNfT31GpiRkwgkVnkN0E0yl1Mbs8h05qGtnIESfTVje43d-G72OKsInhOycwav3fb1wMkT2Wck9IHx9iu2nPQZxrU-9B1zEDsSrD0xCFl8eChStQ&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5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8byhfkphpquz2pDfEudW7iDXowGgesX1ThxEC1ePbiyGJzAmff1YgACYYdSfkXeE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rdY3fEkay8okS9HSl1syTaJ648AnnU5FckQCYhCFreXg297p9Mj1sbcnb7VQhyRlx6NOi_GJxxszOYygXYXjabGpCk-DfSW8QwGfKdU_-LZibwWCi3MQFDfI79hOk4Uk&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6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daBDb2KWDoCkcRyhdB1Vs6d5EPTJNRcmEH6sWnDykkuBpaP2a7QKfdAki6m6q2z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5smyXB1cuwLBb3c45i8Yjz4YkMFDYScoxKgduuMSzNb06adnB3hbi83TRG-oxD05CFMpnZJm_nE-xzFT3Y435uX1ERPQCMMmnW79bV4eCbYKK_vHR274Ka4T4u5ZR1DY&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7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mFyLm5WRzGHHxS5fk9ppyNA5NybAHGwoKJ7ETExcAD51XnwMLU3tCJpDPVVSjUzL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sdYXVuN_N-uGINJB9QPJKt3SATgvlPWFtXcty1Q6NjAdYry2xnm9qvpId9R3uBX_K3A-amnWbueaijdYWqSVPgknGgKkUgZOiXXC1Wd6FFuuTa8SLIkkOTvZMKPDQlv8&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8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Wsppu6qq6rbDZPnBD3UBWeUibdJ8mwPMJo15j7e8WAqsrYC9C9MZNNTJRcV1jatK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YMbGe3Zdza3SHd9lzH1dKEzCqqUhw5xuy2djnXqFplU4zozGo-DHJFbas_ATZK85xWcrU7-BLUVCT7_MnuG-VQwNh8XSnU-plv_WJd1JPmDE5NTbreLN2Yxwl7dVuREk&__tn__=%2CO%2CP-R


《Ajahn Golf 講解禪定》

所以我們已經有戒的話,我們應該將這個定力培養出來。當我們培養了内心的平靜、定力之後,我們就依這個平靜、定來修智慧、發展智慧。那在這個真實的一面,在修行上我們未必有需要去建立起四禪八定的。我們所修的定力不需要說去到安止定、好深的定,不需要去到好深的定。即能夠讓我們做觀的定力是不需要去到很深入的安止定、或者是八定的。因爲可以讓我們做觀的定力就是這個近行定,因爲這個近行定就是一個讓我們管理到的定力,即我們控制範圍的定力。即我們的心就算不是進入很深的定力,但心已經平靜、安定下來,可能聽到少少的聲音,但這個聲音都不足以打擾我們的心。這個心不會混亂、不會胡思亂想、不會有種種的思想念頭造作。即我們可以控制到心停止思想念頭的。我們可以控制到思想依照我們所需的方向去思考的。所以這種的近行定可以幫到我們做觀的。

所謂的修定、定力,就是我們每日去禪修、每日去纍積,不是說我們修一下、一日就成就定力的。好像一百萬的馬幣,我們不可以做一日的工作就得到一百萬的馬幣。但我們可以透過每日做工,賺到的工錢是十元、二十元、一百元的工錢。我們只要纍積下去,都可以擁有100萬的馬幣。所以當我們能覺知呼吸出入、去念buddho,就是我們在纍積定力。當我們不斷纍積、越來越多,我們的心就會看到這個短暫的平靜。這個心有短暫的平靜,即這個心短暫地定下來,又短暫地出來,這個是屬於刹那定。

那當我們的心不斷在我們的自心入面,不斷覺知、覺知,而不會想了出去的。心會感到輕盈和敏捷的。充滿著舒服的心、勇敢。沒有恐懼害怕,然後可以控制到思想,不會被思想侵入這個心的。 那這種心的狀態,就是屬於近行定了。當我們的心輕盈、舒服、平靜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用平靜的心來修觀。

但是如果心入到的定是聲音都沒了,身體都消失了,剩下覺知覺知,那個是屬於安止定。如果深入了這個安止定,打雷也是聽不到的。就算這個炸彈爆炸也聽不到。這就是心入了好堅固的定、安住點。這個就是安止定。當心入了這個安止定之後,是沒有任何思想念頭的造作的。那個時候是不可以做觀、思維、發展智慧的。但這個心休息足夠或醒回來,去到近行定的時候才可以做觀的。所以我們見到一個可以作出最大益處的定力、適合去做觀的,就是這個近行定。

在我們禪修的過程之中,就算我們的心不能進入到安止定,只是達到近行定,都可以和觀交替地禪修。以這個近行定基礎去修觀都是可以讓我們證到涅槃的。

所以我們是否能進入安止定,是不需要過於擔憂,最要緊的是我們可以修到調理這個心充滿正念,可以在控制到的範圍、安靜到的範圍。是讓這個心是舒服、輕盈和飽滿的。即不會去追求許多快樂的情緒,已經很知足、飽滿。那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落去做觀了。

29-12-22 禪營|5

--------

更多關於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6%B3%B0%E5%9C%8B/ajahn-golf

==========

29-12-22 禪營|1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rFNxdPCJ1LTm6eNVWvr6KdXhzX2XChHVfxY1gGL1AaEG6UJJbg1y98MHGzHXVFR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jxOT9TBXUgi_vdA31vJQycgEuFeN10W_NUAyf2qnIwJII2rWl1hCOmqsniEXgMdymVOSFVn_72yWxeFv_qY1MU51R0vUVoIlyR9A8Xyw1dBjiwc0LYS9d1RyT8mXRgA&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2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hKiqEHDJGKj3stdUFPpVgxzT5MdEzuo382HZLbbuJYyVMxpW9VWn5DCD3fXnu35U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NUkcBUzahHGA68-EbqJN1rqKxuVOyrpNws_k5-CpxDr2nfVzNagyTsbJSrSGYuFt2n8mIGfHGRzLuiG2jwQT3mCZe9SLiaVN7oapA30ifWIf7KXpYuH056u2OK7a7XKI&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3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71od9UBpSft8qRRdbcwXa5HmtWDmuFNJ2RTKn3v8fuHue6CYgXGbLnEVA3CRKfN4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3h7AR42L8ntZSCalsBXagzh1ltc1-d58VwSYzDDdMcT26Dhnp0wcucMEl1BUHQxkJTtaqdCa6HVDVgxoxsFgbl_5mJ0rsS_nfx3FnlZJePHpBz4RulXNLQCFs-OGv4Ig&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4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A2YP6xfPGNLNhLkV8cSUZ8QadFnw4rdSLXx86ofHCfnwQjRKw75gjtbCURjYXwG5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P6HdNZlc_luoyxU6ZNfT31GpiRkwgkVnkN0E0yl1Mbs8h05qGtnIESfTVje43d-G72OKsInhOycwav3fb1wMkT2Wck9IHx9iu2nPQZxrU-9B1zEDsSrD0xCFl8eChStQ&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5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8byhfkphpquz2pDfEudW7iDXowGgesX1ThxEC1ePbiyGJzAmff1YgACYYdSfkXeE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rdY3fEkay8okS9HSl1syTaJ648AnnU5FckQCYhCFreXg297p9Mj1sbcnb7VQhyRlx6NOi_GJxxszOYygXYXjabGpCk-DfSW8QwGfKdU_-LZibwWCi3MQFDfI79hOk4Uk&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6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daBDb2KWDoCkcRyhdB1Vs6d5EPTJNRcmEH6sWnDykkuBpaP2a7QKfdAki6m6q2z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5smyXB1cuwLBb3c45i8Yjz4YkMFDYScoxKgduuMSzNb06adnB3hbi83TRG-oxD05CFMpnZJm_nE-xzFT3Y435uX1ERPQCMMmnW79bV4eCbYKK_vHR274Ka4T4u5ZR1DY&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7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mFyLm5WRzGHHxS5fk9ppyNA5NybAHGwoKJ7ETExcAD51XnwMLU3tCJpDPVVSjUzL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sdYXVuN_N-uGINJB9QPJKt3SATgvlPWFtXcty1Q6NjAdYry2xnm9qvpId9R3uBX_K3A-amnWbueaijdYWqSVPgknGgKkUgZOiXXC1Wd6FFuuTa8SLIkkOTvZMKPDQlv8&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8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Wsppu6qq6rbDZPnBD3UBWeUibdJ8mwPMJo15j7e8WAqsrYC9C9MZNNTJRcV1jatK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YMbGe3Zdza3SHd9lzH1dKEzCqqUhw5xuy2djnXqFplU4zozGo-DHJFbas_ATZK85xWcrU7-BLUVCT7_MnuG-VQwNh8XSnU-plv_WJd1JPmDE5NTbreLN2Yxwl7dVuREk&__tn__=%2CO%2CP-R


《Ajahn Golf 教導大衆如何修觀》

所以我們是否能進入安止定,是不需要過於擔憂,最要緊的是我們可以修到調理這個心充滿正念,可以在控制到的範圍、安靜到的範圍。是讓這個心是舒服、輕盈和飽滿的。即不會去追求許多快樂的情緒,已經很知足、飽滿。那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落去做觀了。

【觀的概述】

那發展這個智慧、修這個觀,就是我們思維這個名法、色法、五蘊是無常、苦、無我的實相。或者我們稱之爲尋和伺都是同樣意思的。意思即是我們去認識、學習這個五蘊,都是同樣的意思的。簡單來説,修這個觀或智慧,我們怎樣都可以,就是將五蘊套入去無常、苦、無我去思維。而這個思維並不是說我們思維一次之後就可以、足夠、明白—不是的。我們不斷要重複去思維這個五蘊、心的無常、苦、無我才行。就好像我們看書,我們看完一本書,看完一次就完全明白—不是的。我們需要看完又看,看到完全明白爲止,我們才可以放下。 

【止禪為休息】

所以我們思維這個五蘊好比喻為我們看書。當我們看書,看到我們疲倦了、眼睛痛,覺得累了,那我們應該休息一下我們的眼、頭腦,那麽這個心也是,那時候我們就要回到定力那裏休息。當我們看書,看到我們眼痛、看到腦已經疲倦了,那時腦是裝不到書本的知識、已經不能記憶,那時我們想强硬地看下去也是不行的。所以那時便要合上眼休息,這個就好像我們修觀後疲勞了,就要修定休息。

同樣我們發展這個智慧、修這個觀的時候,我們是思維到最後覺得難再清晰思維下去、去了解,很難去去除心中的疑惑。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放下,應該回來修定,讓這個心再休息下,在這個定力裏。

【修觀的内容】

那我們發展這個智慧是爲了知道些什麽呢? 我們發展這個智慧,就是以五蘊作爲思維的對象。這個五蘊是有色受想行識的。

這個色即我們的身體

這個感受即我們身心生起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三種感受

而想,即我們記得,感官概念的一個記憶

而這個行蘊,即我們的思想、思維,這個心的情緒

而識就是知道顔色、聲音、鼻識香、舌識味…這個知道就會傳去心那裏

這個身體可以稱爲色法,而受想行識是屬於名法。

【如何思維色法修觀?】

那這個色法就是身體,我們之前講的是會有老病死的、是無常的。

這個身體坐久又不行、站久又不行、行得久也不行,因爲會產生這個痛、苦。這個身體會餓,是需要吃飯的、是需要去休息、去睡覺的。接著有不同的疾病在裏面的,所以才說這身體是苦來的。

這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大自然的四大元素聚合而成的,所以是屬於世間的,不是屬於我們的。所以我們思維這個色法,身體—它真是無常的、真是苦的、真是無我的。

所以在思維、修觀的初步、發展智慧的初步就是要先思維這個身體。因爲這身體是比較粗俗的,是肉眼見到的,用心來覺知到的,可以觸到的。

【思維名法】

而這個名法,受想行識是屬於微細的,是見不到的,是沒有個實體、個體的。是比較難察覺到的。但如果我們的心夠平靜,能夠微細的話,是可能去觀察、知道、了解它的。

【第一個階段的功課】

所以第一個階段我們應該修到讓心平靜,接著來思維這個身體、色法。思維這身體是地水火風聚合而成的。將這個身體投入去無常、苦、無我,這樣去思維。

身體是一堆苦來的,我們身體的任何一個器官都會引起疾病的。思維這個身體是不美的、是骯髒的,以皮膚包著的内臟。内裏有流膿、血、不净的器官在内。

將身體投入去無我的思維,知道這個身體是沒有一個我去控制它的。當我們心這樣平靜去思維,就會看到這個身體是無我、無我的,這樣心就不會再執著它,就可以鬆開對它的執著。誰的心假如可以去除對身體的執著,那人的心就可以上升到成爲初果的心

29-12-22 禪營|6

--------

更多關於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6%B3%B0%E5%9C%8B/ajahn-golf

==========

29-12-22 禪營|1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rFNxdPCJ1LTm6eNVWvr6KdXhzX2XChHVfxY1gGL1AaEG6UJJbg1y98MHGzHXVFR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jxOT9TBXUgi_vdA31vJQycgEuFeN10W_NUAyf2qnIwJII2rWl1hCOmqsniEXgMdymVOSFVn_72yWxeFv_qY1MU51R0vUVoIlyR9A8Xyw1dBjiwc0LYS9d1RyT8mXRgA&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2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hKiqEHDJGKj3stdUFPpVgxzT5MdEzuo382HZLbbuJYyVMxpW9VWn5DCD3fXnu35U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NUkcBUzahHGA68-EbqJN1rqKxuVOyrpNws_k5-CpxDr2nfVzNagyTsbJSrSGYuFt2n8mIGfHGRzLuiG2jwQT3mCZe9SLiaVN7oapA30ifWIf7KXpYuH056u2OK7a7XKI&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3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71od9UBpSft8qRRdbcwXa5HmtWDmuFNJ2RTKn3v8fuHue6CYgXGbLnEVA3CRKfN4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3h7AR42L8ntZSCalsBXagzh1ltc1-d58VwSYzDDdMcT26Dhnp0wcucMEl1BUHQxkJTtaqdCa6HVDVgxoxsFgbl_5mJ0rsS_nfx3FnlZJePHpBz4RulXNLQCFs-OGv4Ig&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4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A2YP6xfPGNLNhLkV8cSUZ8QadFnw4rdSLXx86ofHCfnwQjRKw75gjtbCURjYXwG5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P6HdNZlc_luoyxU6ZNfT31GpiRkwgkVnkN0E0yl1Mbs8h05qGtnIESfTVje43d-G72OKsInhOycwav3fb1wMkT2Wck9IHx9iu2nPQZxrU-9B1zEDsSrD0xCFl8eChStQ&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5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8byhfkphpquz2pDfEudW7iDXowGgesX1ThxEC1ePbiyGJzAmff1YgACYYdSfkXeE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rdY3fEkay8okS9HSl1syTaJ648AnnU5FckQCYhCFreXg297p9Mj1sbcnb7VQhyRlx6NOi_GJxxszOYygXYXjabGpCk-DfSW8QwGfKdU_-LZibwWCi3MQFDfI79hOk4Uk&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6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daBDb2KWDoCkcRyhdB1Vs6d5EPTJNRcmEH6sWnDykkuBpaP2a7QKfdAki6m6q2z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5smyXB1cuwLBb3c45i8Yjz4YkMFDYScoxKgduuMSzNb06adnB3hbi83TRG-oxD05CFMpnZJm_nE-xzFT3Y435uX1ERPQCMMmnW79bV4eCbYKK_vHR274Ka4T4u5ZR1DY&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7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mFyLm5WRzGHHxS5fk9ppyNA5NybAHGwoKJ7ETExcAD51XnwMLU3tCJpDPVVSjUzL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sdYXVuN_N-uGINJB9QPJKt3SATgvlPWFtXcty1Q6NjAdYry2xnm9qvpId9R3uBX_K3A-amnWbueaijdYWqSVPgknGgKkUgZOiXXC1Wd6FFuuTa8SLIkkOTvZMKPDQlv8&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8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Wsppu6qq6rbDZPnBD3UBWeUibdJ8mwPMJo15j7e8WAqsrYC9C9MZNNTJRcV1jatK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YMbGe3Zdza3SHd9lzH1dKEzCqqUhw5xuy2djnXqFplU4zozGo-DHJFbas_ATZK85xWcrU7-BLUVCT7_MnuG-VQwNh8XSnU-plv_WJd1JPmDE5NTbreLN2Yxwl7dVuREk&__tn__=%2CO%2CP-R


《由凡夫到阿羅漢會看到的風景》

以一個比較清楚的比喻,關於心行的道路。

在我們禪修之前,人類通常都是迷失了在這個世界的、迷醉在這個世間入面。這個世間有色聲香味,有各種的財富、財物,就是一個充滿住欲樂的世界。

當這個人聽聞佛法、禪修之後,他有一定的智慧的話,他就瞭解到其實這個世界是充滿苦的,這個世間是無我的,這就可以減輕他對這個世間的追求、一個執著。他這樣看到這個世間的實相、真實的一面之後就可以去除對世間的沉迷迷醉。

回來到自己的身體,都會對自己的身體有所執著,但對世間的執著會有所減輕。所以要思維這個身體,爲了去除迷失在身體的執著。

當這個心透過修行而沒有執著到這個身體之後,但心仍然有粘著於這個心、這個情緒。即仍然迷失於這個情緒、執著於這個情緒入面,包括是這個名法。名法就是有受、想、行、識。

所以我們好記得,我們凡夫迷上的就是迷失在這個世間,

第二就是迷醉於這個身體,

第三個階段就是迷失於情感上,

第四層就是迷失在這個心入面

一個比喻給大家,心就好像一個覺知buddha,就是在深處入面的。這個覺知者是不生不滅的,但是是給這個名法所遮蓋住,所以我們見不到。接著被色蘊,即這個身體所遮蓋多一層,接著又被名利、色聲香味觸 五欲所迷惑。

所以我們要去到知道這個覺知者第一步就是要去除對名利、對五欲的執著。當我們可以去除對世間的執著之後,我們可以回來去除對身體的執著。那當我們可以去除對身體的執著之後,我們應要去除對受想行識對覺知者的遮蓋。當我們可以將對受想行識這個名法的執著去除,當去除的話我們就會看到buddha這個覺知者,是充滿光明、不生不滅的。

如果我們看到不生不滅的覺知者之後,但我們依然去執取他的話,那還未是涅槃。那當我們的心能對覺知者的執著,這個是很微細的,我們都能夠去除對它的執著的時候,那我們就可以證到涅槃。當個心沒有任何的執著、執取的時候,那就已經是沒有任何的煩惱可以讓我們輪回。這是預先和大家解釋終點。

那我們現在來觀回我們自己,就是觀察我們每個人的心仍是粘著些什麽。

但如果我們的心仍然執著於財富、名利、別人的稱讚、五欲的快樂,我們就應思維這個世間的無常。當我們去思維這個世間的無常、苦、無我,

接著我們的心已經不執著世間,不想去得到、不想去成爲任何的東西的時候,我們就回來看我們的身體。

當我們思維、以各種善巧的方法、不同的角度來思維身體,直到去除對身體的執著,我們就深入地思維名法。

當我們去除了這個色法、對身體的執著之後,來思維這個名法之後,那時個心就不斷自自然然地在修行。那時不需要很困難地强迫修行,個心不斷去自己勤力修行。個心自然就會去到個空空、那個覺知者。如果一個修行人去到這個地步的時候,就不需要去教導許多東西的。

剛剛開始沉重一些的就是修這個定、之後就是思維這個身體。關於修這個定,是一個比較沉重的工作。因爲我們有很多情況會出現。所以當我們超越各種的問題讓心定下來之後,

那另外一個比較沉重的工作就是要思維這個身體,因爲我們還未試過思維。簡單來說,我們就是以身體作爲思維的一個起步,修觀的一個起步,來讓我們的心可以進入這個buddho 覺知者。這個就是從初步去到終點、解脫的修行方向。

29-12-22 禪營|7

--------

更多關於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6%B3%B0%E5%9C%8B/ajahn-golf

==========

29-12-22 禪營|1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rFNxdPCJ1LTm6eNVWvr6KdXhzX2XChHVfxY1gGL1AaEG6UJJbg1y98MHGzHXVFR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jxOT9TBXUgi_vdA31vJQycgEuFeN10W_NUAyf2qnIwJII2rWl1hCOmqsniEXgMdymVOSFVn_72yWxeFv_qY1MU51R0vUVoIlyR9A8Xyw1dBjiwc0LYS9d1RyT8mXRgA&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2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hKiqEHDJGKj3stdUFPpVgxzT5MdEzuo382HZLbbuJYyVMxpW9VWn5DCD3fXnu35U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NUkcBUzahHGA68-EbqJN1rqKxuVOyrpNws_k5-CpxDr2nfVzNagyTsbJSrSGYuFt2n8mIGfHGRzLuiG2jwQT3mCZe9SLiaVN7oapA30ifWIf7KXpYuH056u2OK7a7XKI&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3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71od9UBpSft8qRRdbcwXa5HmtWDmuFNJ2RTKn3v8fuHue6CYgXGbLnEVA3CRKfN4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3h7AR42L8ntZSCalsBXagzh1ltc1-d58VwSYzDDdMcT26Dhnp0wcucMEl1BUHQxkJTtaqdCa6HVDVgxoxsFgbl_5mJ0rsS_nfx3FnlZJePHpBz4RulXNLQCFs-OGv4Ig&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4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A2YP6xfPGNLNhLkV8cSUZ8QadFnw4rdSLXx86ofHCfnwQjRKw75gjtbCURjYXwG5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P6HdNZlc_luoyxU6ZNfT31GpiRkwgkVnkN0E0yl1Mbs8h05qGtnIESfTVje43d-G72OKsInhOycwav3fb1wMkT2Wck9IHx9iu2nPQZxrU-9B1zEDsSrD0xCFl8eChStQ&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5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8byhfkphpquz2pDfEudW7iDXowGgesX1ThxEC1ePbiyGJzAmff1YgACYYdSfkXeE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rdY3fEkay8okS9HSl1syTaJ648AnnU5FckQCYhCFreXg297p9Mj1sbcnb7VQhyRlx6NOi_GJxxszOYygXYXjabGpCk-DfSW8QwGfKdU_-LZibwWCi3MQFDfI79hOk4Uk&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6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daBDb2KWDoCkcRyhdB1Vs6d5EPTJNRcmEH6sWnDykkuBpaP2a7QKfdAki6m6q2z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5smyXB1cuwLBb3c45i8Yjz4YkMFDYScoxKgduuMSzNb06adnB3hbi83TRG-oxD05CFMpnZJm_nE-xzFT3Y435uX1ERPQCMMmnW79bV4eCbYKK_vHR274Ka4T4u5ZR1DY&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7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mFyLm5WRzGHHxS5fk9ppyNA5NybAHGwoKJ7ETExcAD51XnwMLU3tCJpDPVVSjUzL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sdYXVuN_N-uGINJB9QPJKt3SATgvlPWFtXcty1Q6NjAdYry2xnm9qvpId9R3uBX_K3A-amnWbueaijdYWqSVPgknGgKkUgZOiXXC1Wd6FFuuTa8SLIkkOTvZMKPDQlv8&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8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Wsppu6qq6rbDZPnBD3UBWeUibdJ8mwPMJo15j7e8WAqsrYC9C9MZNNTJRcV1jatK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YMbGe3Zdza3SHd9lzH1dKEzCqqUhw5xuy2djnXqFplU4zozGo-DHJFbas_ATZK85xWcrU7-BLUVCT7_MnuG-VQwNh8XSnU-plv_WJd1JPmDE5NTbreLN2Yxwl7dVuREk&__tn__=%2CO%2CP-R

《Ajahn Golf 講解四名蘊、修觀、到涅槃》

那會解釋一下名法。名法即是受想行識。那這四樣名法的東西,是沒有身體的、沒有個體的,是沒有東西的。但是我們我們透過心去感知它,去知道它的存在。苦和樂有個個體沒有?我們可以拿快樂和痛苦來看看沒有?但是我們可以知道快樂和痛苦是確實存在的。而這個想蘊就是記憶。

【想蘊】

擧個例,譬如我們記得這個是ajahn golf ,這個是ajahn 稀 ,這就是想蘊、有這個記憶的作用。

而想蘊有記憶的作用,就像就算我們閉上眼睛,我們都能分辨這是ajahn golf 的聲音、ajahn 稀的聲音,這個就是對聲音記憶的想蘊。

我們可以記起這是香竹的香味,又或是食物的香味,這就是想蘊裏面香味的記憶。

而關於舌觸味那方面,就是有時我們嘗過就會記得這個是糖的味道、這個是醬油的味道、這個就屬於想蘊裏面味覺的記憶。

好像我們記到這個是凍、這個是熱、這個是蚊叮,這個是屬於觸的記憶。當我們記起這個是快樂、這個是痛苦、這個是歡喜、這個是憂愁、這個是厭倦—這個就是想蘊裏面對情緒的記憶。

【行蘊】

而行蘊則是屬於思考和造作的,那當我們記起某些東西之後,但我們去思考它:我們應怎樣做?這樣做,之後再那樣做,這就是思想的造作。所以我們記得某些東西之後去思考、去思維、去造作,那這是屬於行蘊。

【識蘊】

最尾這個是屬於識蘊,識蘊就是(舉例說)知道有這個大殿。有這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和意識)。而這個識就是知道,去傳達去到心。

比如說眼見色,就知道這個色的存在,這個知道就傳達到 心的知道—這就是意識的識。

由我們耳聽到聲音,這個連結,去知道這個聲音。這個知道就是識蘊….或者說是電話與電話之間的連結。而電話之間的連結就可以說成是識蘊。

【步入對名法修觀的階段】

所以我們去明白、了解到,受想行識是比較微細些的,我們需要平靜的心、安定的心來去瞭解、思維它的。當我們的心有定力之後,我們就可以去瞭解到這個受是怎樣的狀態、情況、想是怎樣的狀態、行識是怎樣的一樣東西。當我們認識它之後,我們把他放到無常、苦、無我去思維。

那我們看回自己一直所生起的樂受,或者我們曾經想得到的某些東西、得到之後我們覺得很快樂。一開始很快樂,慢慢減少、減少、到最後沒有了。苦受都是,我們以前遇到很痛苦的一件事,那個痛苦,慢慢慢慢,本來由好苦、慢慢舒緩、減輕,到最尾沒了。所以種種的感受就是在心我們可以知道它,生起、停留、接著滅去;不斷地生起、停留、接著滅去。

【各種修行的階段】

當我們的心能夠平靜、安定地去知道感受的實相之後,我們越去觀察,就會越清楚他的實相。那我們去思維種種的蘊,我們的戒定慧越來越滿,我們就可以去除對世間的執著。

當我們的戒定慧圓滿,我們就可以去除對色蘊的執著。

當我們的戒定慧圓滿,我們就可以去除對思想念頭情緒、那種名法的執著。

當我們去破壞對世間的執著、破壞對身體的執著、破壞對内心種種情緒、思想的執著,那我們就可以看到内心不生不滅的覺知者。 

當我們知道這個覺知者,他是無我的時候,我們也會放下對這個覺知者的執著

當我們完全放下對這個知道知道、這個覺知者的執著,那我們就可以去到不死法、達證不死法,即涅槃。

當心證到涅槃,就再沒有任何的問題。所以證到涅槃的因就是修戒定慧。所以要多多修、去培養、去發展。

以戒作爲我們的基石,在戒的基石上去修定和慧、止和觀。

所以初步不要忘記的就是讓心平靜之後先思維身體。其實是同一條路來的,當我們在一條路,初步去思維這個身體,瞭解身體實相之後,就可以不斷深入去深入去,最終就會去到目的地。但是最主要的第一步就是心要平靜到先

29-12-22 禪營|8

--------

更多關於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6%B3%B0%E5%9C%8B/ajahn-golf

==========

29-12-22 禪營|1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rFNxdPCJ1LTm6eNVWvr6KdXhzX2XChHVfxY1gGL1AaEG6UJJbg1y98MHGzHXVFR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jxOT9TBXUgi_vdA31vJQycgEuFeN10W_NUAyf2qnIwJII2rWl1hCOmqsniEXgMdymVOSFVn_72yWxeFv_qY1MU51R0vUVoIlyR9A8Xyw1dBjiwc0LYS9d1RyT8mXRgA&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2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hKiqEHDJGKj3stdUFPpVgxzT5MdEzuo382HZLbbuJYyVMxpW9VWn5DCD3fXnu35U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NUkcBUzahHGA68-EbqJN1rqKxuVOyrpNws_k5-CpxDr2nfVzNagyTsbJSrSGYuFt2n8mIGfHGRzLuiG2jwQT3mCZe9SLiaVN7oapA30ifWIf7KXpYuH056u2OK7a7XKI&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3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71od9UBpSft8qRRdbcwXa5HmtWDmuFNJ2RTKn3v8fuHue6CYgXGbLnEVA3CRKfN4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3h7AR42L8ntZSCalsBXagzh1ltc1-d58VwSYzDDdMcT26Dhnp0wcucMEl1BUHQxkJTtaqdCa6HVDVgxoxsFgbl_5mJ0rsS_nfx3FnlZJePHpBz4RulXNLQCFs-OGv4Ig&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4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A2YP6xfPGNLNhLkV8cSUZ8QadFnw4rdSLXx86ofHCfnwQjRKw75gjtbCURjYXwG5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P6HdNZlc_luoyxU6ZNfT31GpiRkwgkVnkN0E0yl1Mbs8h05qGtnIESfTVje43d-G72OKsInhOycwav3fb1wMkT2Wck9IHx9iu2nPQZxrU-9B1zEDsSrD0xCFl8eChStQ&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5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8byhfkphpquz2pDfEudW7iDXowGgesX1ThxEC1ePbiyGJzAmff1YgACYYdSfkXeE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rdY3fEkay8okS9HSl1syTaJ648AnnU5FckQCYhCFreXg297p9Mj1sbcnb7VQhyRlx6NOi_GJxxszOYygXYXjabGpCk-DfSW8QwGfKdU_-LZibwWCi3MQFDfI79hOk4Uk&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6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daBDb2KWDoCkcRyhdB1Vs6d5EPTJNRcmEH6sWnDykkuBpaP2a7QKfdAki6m6q2z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5smyXB1cuwLBb3c45i8Yjz4YkMFDYScoxKgduuMSzNb06adnB3hbi83TRG-oxD05CFMpnZJm_nE-xzFT3Y435uX1ERPQCMMmnW79bV4eCbYKK_vHR274Ka4T4u5ZR1DY&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7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mFyLm5WRzGHHxS5fk9ppyNA5NybAHGwoKJ7ETExcAD51XnwMLU3tCJpDPVVSjUzL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sdYXVuN_N-uGINJB9QPJKt3SATgvlPWFtXcty1Q6NjAdYry2xnm9qvpId9R3uBX_K3A-amnWbueaijdYWqSVPgknGgKkUgZOiXXC1Wd6FFuuTa8SLIkkOTvZMKPDQlv8&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8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Wsppu6qq6rbDZPnBD3UBWeUibdJ8mwPMJo15j7e8WAqsrYC9C9MZNNTJRcV1jatK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YMbGe3Zdza3SHd9lzH1dKEzCqqUhw5xuy2djnXqFplU4zozGo-DHJFbas_ATZK85xWcrU7-BLUVCT7_MnuG-VQwNh8XSnU-plv_WJd1JPmDE5NTbreLN2Yxwl7dVuREk&__tn__=%2CO%2CP-R


《博士也做不到的東西》

我們靜坐就好像我們的機器就要關下去了,讓它休息一下。

所以應該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只是看呼吸的出入 (大眾笑)

困難嗎?比你所做的工作更加難嗎?

你相信我嗎?就只是覺知呼吸出入,一個博士都做不到

我讀書讀得不多,但我可以做到博士做不到的東西(大眾笑),去禪修,就算讓個心完全不想東西都可以

有些人讀書讀到好高,想到自己很痛苦的。所以相比自己誰比較蠢?(大眾笑)

所以關於這個學歷我們先將它放下,就看誰的心一直保持平靜和快樂

有些人在一間好豪華的房子睡、住,但他搞得常常頭痛似的。

但師父就算去墳墓睡覺都可以睡得很舒服,看誰比較聰明?

所以痛苦和快樂不是看外面有多少東西,只是看我們是否懂得修這個心

大家要了解世間的一個實相,就是擁有快樂和痛苦的。所以當我們活在這個世界,只是選擇快樂和某一樣東西是不行的。

關於這個世間的法,就是有得就有失。當有人稱讚,就有人毀謗,當有上的時候就會有落。當有快樂就會有痛苦;有生就會有死。

所以我們的心不用因這些世間的自然法則、循環而讓心痛苦。

我們要保持我們的心有正念有智慧,要保持我們的心平常心、中立的心。中立的心就是當我們有名利、財富、地位的時候,我們也不會太高興,要了解這些都是無常的。當我們受到對方的是非、誹謗、失去財富、名譽地位也不要太傷心,因爲這些都是有生起就會滅去的。

所以在世間的規律法裏,我們能了解快樂都是平常事、痛苦都是平常事,存在在世間的。就是我們不要投入我們的心去那裏。當我們的心不投入去世間法時,我們的心就會舒服。

我們要輕輕鬆鬆地看這個世界,就好像一場戲劇那樣。因爲我們的人生和這個世界都是不斷地轉變、變化,到最後都是在這個世界帶不走的。

----ajahn golf

1:30:00-1:37:10

13-1-22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714020273428290/


它們真的存在!

要相信善業真的存在,惡業真的存在。

地獄真的存在,天界真的存在

涅槃真的存在的


我用我的光頭來做擔保!

我沒有什麽可以做擔保(大衆笑)


2:06:00-2:07:12

13-1-23講座


----ajahn golf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714020273428290/


《不要妄自菲薄!在家人也能成爲聖者的!》

6-2022

在家人和出家人都是可以修到這個道果的,因爲在家人有這個身心、出家人也有這個身心。我們了解到身心的實相的話,道果就會生起。道果是從戒定慧那裏生起的。

所以這個戒是看我們自己去守的

定都是屬於我們的心入面的,

慧都是屬於我們心的。

所以是和我們的身份—在家和出家—沒有直接的關係。

但戒定慧的生起是來自於我們去修行。而出家人他的機會,百分比會比在家人多,因爲他可以專心修行,他的事務比較少。但是在家人就要照顧許多東西。所以出家人成就道果的機會比較大、比較多。但如果出家人不修行,也不會生起道果。

所以這個道果是來自於一個人勤力去修,就是努力去修這個定、修這個智慧。

這個戒定慧是教導出家人,而在家人則教導佈施、持戒、修定、修慧。

之所以沒有怎麽教導出家人佈施,是因爲出家人是沒有薪水的、沒月費的。因爲出家人他已經捨了全部出去;所以他們的責任就是持好戒、修定慧。

但因爲在家人我們去工作、和金錢有直接的關係,所以才教導我們要懂得去佈施。爲了不讓我們迷戀這些財富,讓我們懂得有同情心、不自私。去除這個吝嗇的心。所以當我們懂得這樣去做,也會走上去戒定慧。所以道果是在家人、出家人、男眾、女眾都是可以做到的

---Ajahn Golf

《Ajahn Golf 對一位女信徒的建議》

13-1-2023

女信徒:請問Ajahn Golf 有什麽建議給我?

Ajahn Golf:做好自己的責任。做好自己的責任之後結果怎樣、別人怎樣說我們,就放下。有時可能好的東西會被説爲不好的。所以我們做到最好之後就要懂得放下,我們已經做了、完成了我們的責任。

就好像我所講,我們去到哪裏也像拍戲,我們做哪個角色就做好那個角色

《Ajahn Golf 談六道---你想死後到哪裏?》

12-1-23 早上

25:00

Ajahn Golf: 所有人都是需要死的,但是死了之後就會開始有分別出來,看每個人生前所做的善惡業而分別究竟是向上—投生善道,抑或是向下—投生惡道。

人類是一個中立的世界,當死了之後,就看會是向上投生,抑或向下墮落。

作爲人類死後便會依照他的善惡業而投生,而不是說死了之後就繼續做人。死了之後會投生成爲什麽是在於他生前所做的善惡業,依照因緣條件而去輪回的。

如果這個人類在他生前他是以他的貪嗔癡去作惡、去做壞事,死後就會墮落到更低的惡道那裏受苦。

【畜生界】

由人類往下的世界,包括有我們看見的畜生界,在這個畜生界也有許多類型的,包括在天空有翼的,可以飛的;也包括在水中;在地上的生物。有兩隻脚的、無足的生物、四隻脚、甚至多脚的。那些會投生到畜生界的人,就是他們以愚癡去生活,充滿著執著。這些人就是以癡心去隨心所欲去做事而不理善惡,即專注沉迷在飲飲食食、睡覺、娛樂、各種愚癡的行爲,沉醉在種種欲樂。就是那些沉迷在飲飲食食、去玩、睡覺、去滿足欲愛淫欲或者欲樂而不理善惡、道德的,那些就會墮落去畜生界

【餓鬼界】

而再下去的惡道就是屬於餓鬼界。這個餓鬼道,就是有著貪婪的心、飢渴的心。所以如果一些人有著貪婪的心、飢渴的心,很自私的心,有許多欲愛欲望的心去行事、去發惡,這些就讓他們投生到餓鬼道。餓鬼道就是一直充滿住欲望、飢渴、飢餓,受著内心的痛苦。所以如果一個人是不知道知足、滿足的話,一直是充滿著飢渴、渴愛、貪婪和自私的,他就已經製造了一個餓鬼的世界給自己

【阿修羅界】

接著再分出來就是阿修羅界。這個阿修羅也是屬於鬼道的衆生,分出來就是他們充滿著仇恨的、嗔心的,有好壞心腸的一個心。阿修羅界的衆生就是有一個好惡劣的心、很邪惡的心,這些全部來自於嗔心而產生出來的

【地獄界】

接著更加低下的道就是地獄的道。這個地獄的道,就是他們在人類的時候造作許多惡行、不知羞恥的壞事。在地獄裏有25處地點,這些地點是根據他們生前做的惡行有多深重、深淺,而去到地獄就更加要受這個痛苦,再深層下去就會去到極苦的地獄。地獄的痛苦是很難受的,因爲地獄的痛苦是沒有一秒鐘的空隙可以給他休息,沒有一秒鐘的空隙可以給他感受到快樂的存在,持續不斷受苦下去

【邪見】

我們死了之後都不知道做了什麽過來,我們已經忘光之前的東西,所以不用理會它—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爲我們死,只是這個身體死,而知道知道的這個心,是沒有死到的,所以這個心是沒有死到,死的只是這個身體。這個覺知的心是知道苦,知道樂的。所以當這個身體死了之後,這個心去到另一個世界都是仍然知道苦樂。所以就不是死了就什麽都沒有、完結的。就好比喻為我們發夢,我們睡着了,身體已經沒有什麽知覺,但是我們的心都能感受到夢境帶來的苦樂。所以一個人死了之後是沒完沒了的,不要相信死了之後就什麽都沒了。煩惱會和我們說,只有這個生命,死了就什麽都沒有,如此便會影響說只會想做那些惡事、壞事.

所以我們應該相信佛陀,佛陀有這個大慈悲心,有這個智慧,不會想著去騙我們讓我們去墮落。而我們的煩惱是會讓我們不斷受苦。所以我們觀察、看回我們自己有沒有機會去到惡道那裏,有沒有機會去到餓鬼、畜生、阿修羅、地獄那裏。爲什麽叫我們守護好我們的身心、守護好我們的身口意?因爲我們的心總有這些貪嗔癡的存在。這些貪嗔癡不斷推動我們去做壞事。

【惡道總結】

有時我們可能沉迷在各種娛樂欲樂、飲飲食食、睡覺、去玩,而成爲一個畜生界的衆生的心意

有時我們的心可能充滿著貪婪欲望、充滿著自私的心態,讓這個心成爲餓鬼道衆生

有時我們的心充滿著嗔心、脾氣、怨恨,讓我們成爲一個阿修羅道的衆生

如果我們内心的貪嗔癡我們不能夠管理他的話,給他放縱去做很多的惡行惡業,就可以墮落到地獄那裏

所以佛陀教導我們不要粗心大意,不要放逸,要好好守護自己。不是説我們做了人之後就會一直輪回做人下去。如果我們做得不好,是由機會墮落到餓鬼、畜生、阿修羅、地獄之間

============

接著比人類更加高等的世界也是存在的:有六層的欲界天、十六層的梵天,還有就是涅槃

【欲界天】

那些天神、天人,他們之所以能投生到天界,是因爲他們在人類那時懂得去行善。可以投生到天界的道德財富就是有正直的心、有對惡行羞恥,對惡業感到怖畏。他們有這個良好的身口意、有善的行爲、有正見,而能夠依照這個戒、法去生活。他們懂得佈施、持戒,懂得對那些恩的人感恩,所以能夠投生到天界去。這個天界一直都是充滿著快樂的,不會好像人類那樣還會有痛苦的侵襲。全部都是屬於天界的受報,包括有天的屋子、天的食物,這些全部都是很微細的果報。

【梵天界】

六層天上去就是梵天界,那些天人有四梵住。四梵住即他們有慈悲喜捨的心

慈心就是希望他們能夠快樂,希望別人能夠得到快樂

悲心就是想人解脫、離苦,能夠幫助別人離苦而不會有任何回報

他們有這個隨喜、這個喜心,歡喜地去行善,對別人的好而歡喜,而不會去憎恨妒忌別人

他們有這個捨心,無論内心生起情緒的起伏,都將它們放下,不受他們干擾。無論是喜、悲、快樂、高興、憎恨,都將它們捨去、平靜下來

所以一個人平時能有這個慈悲喜捨的習慣的話,死了就能投生到梵天界

【涅槃】

另外一個超越了所有界、所有輪回的就是涅槃,就是成爲了阿羅漢才會證悟到的涅槃。這個阿羅漢包括佛陀、獨覺佛、聲聞的弟子,這些阿羅漢都是從人類出身的。能夠成爲阿羅漢就是能將内心的貪嗔癡完全去除。即他們已經行善修行,將佈施、持戒和禪修圓滿了。我們如果能夠依照佛陀所教導的、圓滿佛陀所教導的法的時候,每個人都能成爲阿羅漢、證悟涅槃,而不需要在這個世界輪回,受生老病死

所以人界之上有這個天界、梵天界和涅槃,我們都是透過我們自己將它圓滿、達到、成就的。這些全部都是在乎於我們還是人類有生命的時候去將它實行、奉行、圓滿起來的

【善道總結】

如果我們作爲一個好的人類就是要懂得行善除惡,而且有這個負責任。就是要懂得守好五戒。

而如果我們想去到更高層次的欲界天,我們要懂得佈施和持好這個五戒。

如果我們想在欲界天更好的梵天界,我們就要訓練我們的心有這個慈悲喜捨,訓練我們的心有禪定、定力,這樣我們死後就能投生到欲界天更加高的梵天界

如果我們已經厭倦了這個生死輪回,我們就應該在今生好好去佈施持戒禪修,去將我們内心的貪嗔癡完全地清除、將它净化,就能證到涅槃

【警醒之語】

所以我們可以了解到,我們可以墮落或是向上升,是在於我們現在的行爲。沒有一個天神指示這個人下地獄、指示這個人上天界,化給這個人有幸運、化給這個人有衰運。

能遇到佛法,明白這些有因有由的佛法,我們要懂得為我們做多些善行。因爲我們不知道會生存下去多久、何時會死,不知道我們能夠生存多少天、多少個月。所以我們不知道我們還能行善除惡多久的時間,所以這些東西要快些將它實行

所以能夠做佈施、持戒和禪修都是一條通往涅槃的道路。如果我們做得不多,至少能成爲圓滿的人

如果我們做多些佈施、持戒和禪修就可以去到天界,

做得更多就可以投生梵天界

當我們將它完全圓滿,我們就能達到涅槃

我們能夠知道,如果我們能夠依靠佛陀的教導去實行、去實修,就好像我們已經有一張清晰的地圖,有一個安穩的地圖指示我們去到快樂的地方。我們依照這個地圖去行,就算我們未能夠將它圓滿,但是我們都能夠去到一個快樂的途中。但如果我們不認識佛法的話,我們自己迷失了路,我們行錯了路,就有機會讓我們墮落到畜生、餓鬼、阿修羅、地獄界,當我們投生到這些界、這些惡道之後,再要來成爲一個人類就變得很困難。

我們已經能夠聽聞佛法、遇到這個佛教,我們有足夠的資本、資糧去投資、實行這些善行。我們有身體、口,亦都用這個身體和口去建立善的、好的。有這個身體、口就要懂得去付出、投資,持好五戒。有這個心就要懂得去發展、禪修,發展這個慈心、悲心、喜心、捨心,讓這個心平靜、安定下來。我們有這個財富要懂得去分配出來去佈施、種福、去做福報,而不是用在飲食、消費之間。

【生命是無常的】

我們的生命是不穩定的,是無常的。就好比喻為一間屋已經在破爛。我們有為自己起建了新的屋、新的地方沒有?那如果我們不去起這個新的屋子、大意的話,萬一這個家下陷、毀壞了的話,我們就會成爲一個貧困、痛苦、一個孤獨的人。但如果我們已經行善、積福的話,就好比喻為已經起了一間新的屋,我們這個舊的屋,即我們這個身體,如果它何時敗壞、坍塌了;我們都有新的家,讓我們去住

師父所講的就是讓大家去了解這個道理的存在。如果我們思考了之後覺得是有的,對我們的生命有利益的,我們就可以去實踐。所以我們要懂得勤力去佈施、持戒和禪修。如果我們這樣去做、走上這條路,我們就被稱爲一個卓越、殊勝的一個生命,我們沒有白白浪費了我們這一生

要向上還是向下墮落,隨你們自己去選擇、去走

《Ajahn Golf 講解五戒的意義》

9-1-23 早上

Ajahn Golf : 我們有這個身體,就要懂得以身體來投資、持好五戒。我們又沒有借他人的身體來持戒,所以不會持得困難的

這個五戒,就好比喻為一個頭、兩隻手、兩隻脚。這個身體就好像我們要持五戒那樣

如果我們缺守一條戒,就好比喻為缺少了一隻手

缺守兩條戒就好比喻為缺少了兩隻手

犯第三條戒就像沒有了一隻脚

犯第四條戒就好比喻為沒了第二隻脚

當我們第五條戒都犯了,就好比喻為頭都沒了

這樣的話我們就已經不是一個人了,不可以說是一個圓滿的人類

所以持守五戒就好比喻為成爲一個健全的人類

我們不殺生是因爲其他的衆生都愛惜自己的生命。他們都一樣不想被人殺、被人傷害。就算是那些細的昆蟲、細的螞蟻都好,他們都和我們一樣有苦有樂、會痛的。他們都是有驚怕、有嗔心。當我們殺他們,他們也會向我們生氣、想向我們報復。所以殺生是在傷害別人的身心。佛陀因此才不讓我們去殺生

而偷盜也是在傷害別人。誰人的財物都好,都是他們辛苦賺回來的,他們都不希望無緣無故就失去、不見了。所以任何人都是很珍惜自己的財物,不想隨便去蒙受損失。因此佛陀不給我們去偷盜別人的東西

而第三條戒,佛陀是禁止我們犯這個邪淫戒。我們已經有自己的丈夫妻子之後,是不允許我們找其他的伴侶去傷害自己的丈夫妻子。就算我們沒有伴侶,他們已經有伴侶,我們也不去搶他們的伴侶。就算我們沒有伴侶、他們也沒有伴侶,如果他們的父母不允許的話,我們也不去偷他們的兒女。所以誰犯這個邪淫戒,就會有一個破裂的家庭。如果他們在輪回中,就容易成爲雙性人、同性戀、變性人或成爲一個妓女妓男、或者投生到一個低賤的家庭之中

第四條戒就是不給我們去説謊、妄語。這些妄語我們不希望從別人身上聽到、和我們說。同樣的,別人也不想我們説謊。那些謊言説完之後對自他都是沒有益處的。佛陀說,假如一個人敢妄語的話,他們不可能不會敢做其他惡行。所以佛陀讓我們接受真實發生的一面,說真實的話。不要説謊—爲了掩飾自己的錯誤或從中得到利益

而佛陀說的第五條戒就是關於飲酒吸毒,讓我們迷醉失念的戒。就算我們沒有飲酒吸毒,我們正常之下也難以有正念來幫助去除煩惱。但如果我們去喝這些,我們會更加瘋狂、失念。我們見到一些人本來是害羞的,醉了之後變得厚面皮;一些少説話的人變成說許多話的人;一些開車慢的人都可以變成開車快;一些人可能靜靜的不懂得撩人,都變得懂得撩人。所以這些都讓他失去了人性。佛陀因此才不讓我們飲酒吸毒

所以當我們好好持守這五戒,五戒就可以守護回我們,讓我們沒有什麽仇家、敵人、怨恨。就好像我們持這把傘,傘就會為我們擋風、擋雨、擋太陽。如果我們不願意去持這把傘,傘也不會為我們擋風、擋雨、擋太陽。所以我們要願意持守這五戒,五戒才會回來守護回我們

《最佳的投資》

9-1-23 早上

Ajahn Golf: 所以有身體就要學會投資、持守這個戒。然後有這個心就要投資去修行、禪修,修這個心。學習這個佛法直至自己明白,然後去實踐、實修。有正念去覺知自身,要懂得去放下。如果我們可以訓練、修好我們的心,我們去到哪裏,我們也是會充滿快樂的。我們之所以痛苦、煩躁,不是因爲外面,而是因爲我們沒有訓練好我們的心。

佛陀教導說,一顆訓練好,調御好的心可以帶來快樂。如果我們這顆心沒有以這個戒、法去調教它,它只會充滿著苦、怨恨、災難、墮落。所以有心我們要懂得去訓練好、去禪修。所以當我們願意去投資、行善,那我們就會從我們的生命當中得到很大的利潤。我們的生命就會充滿利潤而不會白白浪費、白白地死去。

所以交代給大家就是,有財物就要懂的做佈施。有身體就要懂得去持好這個戒,有心就去禪修。這個就是快樂繁榮的一條路。

佛陀說過,福報是我們的依靠來的。福報的生起,是我們透過行善得到的快樂而稱爲福。不是世間的快樂,不是得到屋、車的快樂,而是我們透過行善而得到的快樂,這個就叫做福。

好像我們來行善、佈施、來供養、持戒,心感到平靜快樂,這就是福報。而且這種福就是我們内心真正的財富,因爲它們可以隨著我們去到每一個地方,甚至我們死後可以隨著我們到每一生、每一世,給予我們快樂的果報。

外在的財富我們死後便會丟下在這個世界上、帶不走的。而我們所做的善業、福報、德行,就可以跟隨我們的心而去,。如果我們死了之後,無論我們去到哪裏,也會讓我們有良好的性格、習慣,讓我們有富有、充足、聰明智慧。這個世間是業力的世間,是那個人做了就那個人去受,不是天人又或者天帝做化而讓我們變成這樣的。沒有一個天神來變化幸運或衰運給我們的。我們生命中所造的一切,是我們所造的業力造成的。所以我們要相信業力、善行。

從今開始行善、做好的業力。當我們的心已經是善的話,我們明天也是好的、未來也是好的。如果我們不開始行善,我們就是不善之人,當是不善之人,明天也是不善的,去到下一生也是不善的。所以我們要讓自己有多好,就在乎於我們的行爲去決定。做得多就會讓我們有多的善業,做得少就得少,誰不做就沒有。所以要訓練讓自己懂得去佈施、持戒和禪修。

就是去行善,亦都善待我們身邊的人。就是誰說不好的説話都好,隨他去,但我們不跟隨他們去做。誰想不好的,我們也隨他去,但我們只選擇做好的、行善的,說的都是說好的、善的説話。想的都是想好的一面。

有哪些是惡的、壞的行爲、惡的事業,我們就不去做,佛陀教導我們諸惡莫作。

哪些是好的是善的,我們就快些去做,佛陀教導我們要諸善奉行

哪些是煩惱、污染我們的心的,我們就要快些將它放下。佛陀教導我們要清净我們的心

所以作爲一個佛教徒,佛陀教導我們要諸惡莫作,不要做一切的惡行

第二就是行善種福、

第三就是修清净我們的心

這樣我們就會成爲一個圓滿的佛教徒,圓滿的人類,會讓我們今生快樂,來生亦快樂

--------

更多關於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6%B3%B0%E5%9C%8B/ajahn-golf


《Ajahn Golf 談福報和人畜之別》

9-1-23 早上

Ajahn Golf: 今日隨喜大家來行善種福,供養食物給僧團。

這裏的僧團是由四個或以上的比丘才稱爲一個僧團。所以今天大家能夠供養到這個食物,是給僧團的。在我們的國家算是很難找到的、很難做到的。

剛才師父帶領大家所誦的供僧文,是希望所作的功德亦都回向給已故的親戚朋友,包括已故的父母、親戚和家人。另外亦都帶給我們快樂的。我們今天所做的福報功德,亦都會讓我們快樂、繁榮、和是證入涅槃的資糧。

佛陀教導我們有三個途徑可以得到這個快樂的:

1就是佈施

2就是持戒

3就是禪修

剛才巴利文的意思是,如果有人將這三樣好好實踐的話,他們投生到天界那裏十分快樂。有些人能將這三樣圓滿的時候,他們自然能達到解脫一切苦的。

然後那句的巴利文意思就是,我們能夠這樣行善,即佈施、持戒、禪修,將會成爲良好善行的習慣,陪同我們每一生、每一世,無論我們輪回到哪裏。

這種福報功德不是說去到下一生才有那個果報出來的。佛陀說這個福報做了,將會導致他今生、來世也會充滿快樂的。所以這個福是可以讓我們今生來世得到這個快樂的

但如果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沒有怎樣做到福、善行善業,就沒有什麽意義。我們出生之後 不斷受住老病死,只是有那麽多。

我們吃,畜生界的衆生也好像我們一樣懂得去吃。

我們睡,他們也懂得去睡

我們去享受慾樂,畜生界的衆生也懂得去享受慾樂

最後我們老病死,也像畜生界的衆生那樣去老病死。那人類和畜生動物的分別就是,人類懂得去提升自己的德行,懂得去行善種福,就好像今天我們懂得來這裏做佈施、供養,這些是動物畜生界不懂得做的。

我們來這裏持守五戒,動物也不懂得去持守的

我們來聽聞佛法,來修我們的心,動物也是聼不明白的。

所以我們就可以了解到,人類和衆生的分別,在於福報和善行、德行的分別。如果一個人是沒有善行、德行的話,他是比動物、畜生更加愚癡的。

好像雀鳥他們起建這些屋、那些巢,他們死了也不會執著那些巢。但一個人類起建了這間屋,就會有牽挂、執著—對他的家和財富。而畜生不會爲了財富、車、樓、名譽、權力而瘋狂。這些動物不會好像人類那樣發生戰爭、互相廝殺。所以如果一個人類沒有德行、善行、戒的話,是比動物更加墮落、低劣的。所以身爲人,我們遇到佛教,是每個人的福報來的、是每個人的幸運。

我們已經具備了一切的東西後,是值得我們去投資這個善行、福報的,是爲了提升我們的生命、到更加高的界。

我們有財務要懂得去做佈施。而佈施的功德,無論去哪裏做都好,都會回到我們的身上。好像我們在這個田地種米,當我們收成,都會回饋到我們自己那裏。好像我們供養僧團,僧團就好像一塊田地。但是僧團沒有好像你們擁有的功德。那僧團如果他們有良好的修行。就好比喻為一塊肥沃、有維他命的土地。

如果我們在修行好的僧團那裏做好的供養,就會有一個好豐富的收成,就好像一塊肥沃的土地。

如果僧團修行、持戒不好的話,就好比喻為一塊差的田地,質素不好,沒有什麽水。我們得到的功德就會少,又或者沒有什麽福報功德的。就好像一塊田地種了米下去沒有多少收成

我們的財富是有限的,所以我們有需要去選擇好的田地、好的福田來種的。是爲了得到最豐厚的收成。所以誰有這個財富,就要懂得去分配、做佈施、去種福。

接著有這個身體,就要用這個身體去持好五戒

…..

《Ajahn Golf 回向功德答疑》

10-1-23 晚上

信徒:是否回向給越多人分到的功德就越少?

我們回向功德後自己的功德會否少了?

Ajahn Golf : 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福報如果回向給許多的衆生會否減少呢?

這要看我們的福報,如果我們的福報強的話,我們就可以利益多一些衆生。但如果我們福報少的話,我們特別回向給某一個已過世的親戚朋友,他們接收就會比較多,即特別地指定給他

就好像我們派食物,派100包,誰近的話派完就沒了,誰遠的他們不知道,再來就沒了

我們將福報回向給其他衆生,我們的福報是不會減少的,就好像我們點了蠟燭,其他人沒點,他們的蠟燭點了我們的後,會更加光。我們回向出去,我們會得到另外的功德,就是透過回向所得到的功德。所以不會少,反而會增加了

《餓鬼界隨喜功德答疑》

10-1-23 晚上

信徒:爲什麽只有和我們有血緣關係的餓鬼才可以接收到功德,不是看到別人行善然後隨喜已經可以得到功德了嗎?

Ajahn Golf : 其實並不是說我們回向功德之後其他餓鬼不能隨喜功德,而是説當我們回向功德時我們有指定給這個親戚朋友,那個親戚朋友,所以變成其他的餓鬼衆生不能隨喜到這個福報。就好像我們寄郵件給這個人那個人,其他人就不能得到郵件。

但如果我們沒有指定說給這個親戚那個親戚,而是説回向給所有餓鬼衆生的話,其他餓鬼都是能夠隨喜到這個功德的。就好像我們設這個食物攤位,哪個來都可以吃

至於爲什麽有些餓鬼眾可以隨喜到功德,有些不能?這就像我們人類界的監獄,重犯就不允許親戚朋友去探望他們,有些罪比較輕的就可以

同樣餓鬼道有些人的惡業比較重,就不能接受到別人對他們的功德回向。有些惡業減輕了,投生到惡業比較輕的界的時候,就可以接受別人對他們的功德回向

所以這個福報能否送到去,就要看他們所作的惡業重還是輕

信徒:那是否如果他業力重,他們會感知不到有人回向功德給他們呢?

Ajahn Golf: 以簡單的譬喻,那些重業的人,就好比為一個很遠地方的人,我們派食物的時候,他們看不到,不能拿這個食物。他們的惡業重到他們像在一個偏僻的地方,收不到電話的訊號、不能聯絡到他。所以我們叫他們來接收食物都不能,因爲沒有電話訊號可以聯絡到他們

信徒:佛經裏看到親戚回向功德後,餓鬼立即可以脫離慘況。但爲什麽他們不能自己看到別人做善事然後sadhu 隨喜來提升自己生命的狀態?

Ajahn Golf:他們不是隨便sadhu就可以sadhu到的,因爲就算在人類之間,都不是每個人都有隨喜之心,可以見到就去sadhu 你的善行。好像我們來這裏做佈施、聼佛法、禪修,不是所有人都會sadhu 我們,可能有些人會覺得我們瘋了、覺得我們有問題。

那些餓鬼在受自己的惡業,他們不像人類坐著在這、站著在這,可以知道別人在做善業或在做什麽。所以有些人回向功德過去,就好像通知了他們,或者有人和他們說。就好像我們送傳一個郵件或禮品、郵寄給他們,然後他們來簽收這個物件那樣

所以不用太過懷疑這個餓鬼界,我們好好行善就不會做這個餓鬼

《怎樣正確地回向功德?》

10-1-23 晚上

信徒:假如有親朋戚友離開了,怎樣做能夠讓他們更有效地接收?

Ajahn Golf : 有一種餓鬼是等著親戚朋友去回向功德。只有這種餓鬼才能夠隨喜接受到功德回向。我剛才念的經就是,假如有人的親戚朋友死了,他們哭、傷心都是沒什麽益處的,真正的益處就是做功德、做善業福報回向給他們

那些死了的往生者如果不認識宗教都不是一個問題,問題就是一個在生的人回向,他們需要正確地回向、正確地去處理

回向就是我們做了功德、善業,在我們的心生起之後,就對他們有心意,將這個功德善業分享回向給他們。

在這個世界的東西我們不能直接傳送給他們,不可以將家、錢、車、樓直接去傳給他們。所以佛陀給我們將財富轉換成一個福報、一個功德在我們的心生起,然後我們將這個福報、功德回向傳送給他們

好像我們今天來做佈施,那我們的福報就由這個佈施而生起的。

那另一個福報善業的生起來自於禪修,我們今天都有禪修

另一個福報善業是來自於聽聞佛法,今日我們亦都聽聞了佛法

所以這就是我們已經有將這個善業福報放進了銀行戶口,我們的銀行戶口已經有錢了,我們就去匯給別人

接著我們如果傳送過去,就好像我們寄物件、郵件那樣。當沒有接受者的時候,都是回到我們自己那裏

如果他們去到一個世界可以隨喜這個福報,那這個福報就能帶來一個利益

但如果他投生到一個世界是不能夠接收、隨喜這個福報的話,這個福報最後都是回到我們自己那裏

所以佛陀教導我們,如果憶念起我們的家人、父母、親戚朋友,如果他們已經是往生了,我們就以這個佈施、持戒、禪修,做這些功德福報來回向給他們

回向就是我們做了這個功德福報善業之後想起他們的樣貌、或名字,然後將這個功德、分享、送給他們。如果他們受苦的話,希望他們能解脫一切苦,如果他們快樂的話,希望他們更加快樂

所以我們對於死者做到的責任只是那麽多,超越這個已經超越了我們的能力範圍,我們不能夠坐飛機去找他們

所以一個死者要等一個人去回向功德給他是很困難的。

我們以後都會成爲一個死者。所以我們不需要等死了之後等人來回向那麽困難,我們還活生生的時候就應該更多地為自己纍積這個福德善業

所以我們自己就應該好好地做好準備,為自己纍積這個功德善業,因爲我們不知道死了之後有沒有人想起我們,有沒有人可以正確地回向功德給我們

回向過來所得到的功德善業,是比不上我們自己做出來那麽喜悅、飽滿

他們所隨喜的就好像一杯水的水底,一杯水剩下少少的水。他們隨喜只是足夠他們去解渴,而不能夠飽滿

好比今天我們回到家跟我們的父母或其他人講,我們今天做了這個功德、聼法、禪修,和他分享等他們可以隨喜。就算他們可以隨喜,都不能好像我們親自來聼法、禪修那麽飽滿,就不似我們親自去做

《打坐三個小時夠嗎?》

10-1-23 晚上

信徒:師父昨天說要修到一定的定力後才去修觀,我現在每天打坐三個小時,用不用加長打坐時間?

Ajahn Golf : 如果我們不能管理到我們這個正念、讓我們這個正念維持下去,那麽縱使我們在家長時間打坐下去也未必能夠入定的。

所以更加好的方法就是我們能夠就算在日常生活讓心一直有正念在buddho,一直培養這個正念下去。當我們這樣做下去的時候,我們的心慢慢就容易被管理到,正念也能持續地下去,這樣就容易在靜坐時内心入定

那我們剛剛禪修,已經是很適合的。但如果我們還未準備好而去增加時間,就會變成在爲難我們自己,讓修行變成苦差。

就好比喻為我們搬重物,我們在可以搬到重物而行到路的能力範圍去搬這個物件。然後將它從一個地方搬去另一個地方。這樣好過搬超過我們能力範圍之内的重量。搬這個超過我們能力範圍的重量就會讓我們很吃力,甚至我們根本就搬不動。或者我們特意去搬的話,就會弄到腰,變到病了,反而用的時間會更多。

所以我們用可以搬到而又能行走的能力去搬,多搬幾次都不要緊

所以作爲一個在家人,就算打坐到三個鐘已經足夠了。所以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增强正念,讓我們的正念一直在自己那裏,到我們禪修入定的時候,心就容易定下來。當我們正念越來越好,定力就會慢慢越來越提升

《需要用腦思考時應怎樣修行?》

10-1-23 晚上

信徒:我平時都有打坐,但會從事許多要用腦的工作,請問出定後、在日常生活中怎樣保持正念呢

Ajahn Golf : 如果工作是需要用到腦、思考的話,我們就不需要去太擔憂關於禪修,說沒有正念於呼吸、buddho,而是專心做好我們的工作就可以了

而我們打掃或做其他工作都好,是不需要用到這個頭腦去思考,我們就邊做心邊默念buddho.有哪些工作我們因爲移動而很難去察覺呼吸出入的話,我們就默念buddho來代替

就是我們在家掃地我們也都邊掃邊buddho,就算我們煮飯也可以邊煮邊念buddho.如果我們的心可以一直持守這個buddho,就會讓我們的心在這副身心裏,不會跑出去、四周去

我們這樣去修,就會讓我們的心靠近定力,即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去修這個buddho.當我們打坐便容易靜下來、入定。

當我們的工作是需要用到思維、腦去想的話,我們就不需要去挂慮我們所禪修的業處、不能夠去禪修修行,而是盡力去思考、去解決、去工作。當我們已經完成了我們的工作、已經沒有用腦去思維的話,我們便可以回來念buddho

當我們訓練好這個定力、當我們讓心去思考的時候,我們的思考就不會太過放縱,而是能夠在我們需要工作的範圍、需要處理的範圍去思考,而不會超越去到無意義的胡思亂想

《Ajahn Golf 10-1-23帶領大衆禪修》

【正念為先】

那在剛剛起初必須要先回來觀照自己的念頭。

所以我們先要培養這個正念,意思是要知道自己在想什麽,接著去停止不好的思想、念頭。

當我們有這個正念、覺知,我們就好像看這面鏡子,就會反過來看回我們自己

如果是缺乏這個正念、覺知的話,就好像沒有這塊鏡,就只是看到出面的東西,看到這個好、那個不好,這個做得對、那個做得不對,最終就製造了許多問題給自己,即將別人的問題變成了自己内心的問題。

但當我們有這個正念、覺知,就好像我們有這塊鏡子,就看到自己有哪部分做得對的、哪部分是好的、壞的,有什麽缺點我們就去改善自己。就好像一個女人去化妝,哪裏不美就化得美麗些

所以正念就是我們要覺知回自己的言行舉止,知道我們的想法、講的説話、言行。

【覺知呼吸來培養正念】

通常來講我們的心很容易向外面看,很容易就去色那方面去看、向出面的聲音去聼。我們應該如何回來去覺知自己的身體呢?就是我們可以回來覺知我們自己的呼吸,而透過覺知呼吸去回來覺知自己

或者很簡單譬如我們可以覺知自己的呼吸,呼吸入知道呼吸入、呼吸出知道呼吸出,我們連續地去知道一百次這個呼吸出入,就是在覺知我們自己、在培養這個正念

培養、安住這個正念,就是不斷去安我們的心去覺知一樣東西,能夠長時間去維持、知道下去,這個就是在培養這個安住、正念

不斷去靜坐、覺知呼吸的時候呢,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心就好像猴子,就會跑了去這裏、那裏,很難平靜下來。但我們應該怎樣能夠讓這個心、這隻猴子平靜下來呢?

當我們有正念在自己呼吸、覺知自己的呼吸,因爲正念的提升、減少我們在世間行爲上和語言上的一些錯誤。而不用因爲自己的行爲、語言而製造許多問題給我們自己,然後又一直去處理這些問題。所以當我們有空的時候,就去試一下不去看電話、看其他東西,就回來靜一靜看回自己的呼吸出入,來去體驗一下

【禪修方法】

所以現在就讓大家去試一下、去靜坐、覺知這個呼吸。當我們移動的時候,我們亦都要客氣一下不要去打擾到別人

坐得舒服之後,我們就將覺知放在鼻端那裏。放在鼻端的範圍,當呼吸進的時候都知道呼吸入,呼吸出的時候都知道呼吸出

如果我們的心跑了出去的話,我們就回來覺知這個呼吸

或者當我們觀察這個呼吸入的時候,在心裏默念bud,呼吸出的時候在心裏默念dho

一直覺知這個呼吸、一直保持下去,好像我們看任何一樣東西,就追住看下去,不會離開視綫範圍

要決心說這個世界所有東西我們都將它放下、丟下,不要去想、去理。我們的身體就算是多痛、多酸都好,我們都不要理它,將它放低、放下不理它。

我們只是看呼吸入、有正念這樣去看、覺知這個呼吸入知道呼吸入、呼吸出知道呼吸出。就是試驗讓我們自己的心夠不夠堅定、安定、專心。不需要去擔憂、挂慮些什麽,只需要去放下所有東西,讓心充滿舒服,讓呼吸是舒舒服服的

那其他東西是需要我們去理會、負責的、就之後再打算。就在這個當下只是專心覺知呼吸出入,就不斷呼吸入bud,呼吸出dho下去

~靜坐環節~

【心猿意馬】

我們就看到自己的心,容易亂、容易掙扎的,有許多思想念頭的。捉那些很有力的動物,容易過綁住我們的心。所以我們可以觀察到自己的心要去很快,但要停下來很困難。當有情緒來,我們的心就很容易去捉這些情緒。但如果我們要停止下來,就很難讓它停止、平靜下來,就不斷讓個心去追,讓它很容易就傷心、痛苦,很難讓它一直維持著快樂

【剎車掣】

如果沒有什麽,心就會一直去想出去,讓心亂。到最後有内苦是因爲自己的思想念頭、自己的想法。不斷去追情緒、欲望、沒完沒了。所以我們要安一個剎車掣,讓心先平靜一下

不要跟隨我們所有欲望、放縱心跟隨所有欲望去做,追隨所有的欲望,依隨這個煩惱、嗔心去發泄。最少我們能夠每天靜坐,去培養這個正念、覺知呼吸10分鐘、20分鐘都是好的。假如不能夠,但每晚數呼吸出入300次、500次都是好的。

當我們這樣去訓練,我們的正念就會越來越好,就好像我們的車有了這個個剎車掣,去到哪裏都沒有什麽問題,就不會太危險

這20分鐘,師父覺得心跑了出去多過在呼吸那裏。所以因爲我們靜下來去看它,就能看到自己的思想念頭,但如果我們沒去靜下來、去看呼吸,就不能去知道一日跑了出去多少次、想了多少東西

【精神問題的由來】

當我們不這樣去訓練正念、不這樣去訓練覺知呼吸、正念呢,我們的心就會越想越亂,亂到有機會變成一個精神有問題、心理有問題的人。有些人不斷想,想到個心全亂了,想到個心生起憂鬱症,想到個心瘋狂了,想到自己脫掉衣服褲子在街上行都有的

所以我們如果不想變成這樣的話,就要努力去訓練這個正念

每天臨睡前不要去看電話,10分鐘、20分鐘或者15分鐘去數我們的呼吸,就算300次都好、500次都好。

如果一個人能夠不斷去覺知呼吸20分鐘、30分鐘,慢慢一個月大家就會看到自己有所改變

《提升心靈的方法--佛法》

如果在這個世界我們沒有這個佛法來改善我們自己的話,我們就會依著這些煩惱不斷墮落。師父相信每個人都知道什麽是善、是惡、是好、是壞;只不過我們的心沒有一個力量可以讓我們應付到這些低劣的習性、壞的習慣

每個人知道講這些説話是不好的、做這些行爲是不好的、這樣去想這些思想是不好的。只不過我們無足夠的理由、原因讓我們能夠改善過來

所以每件事發生之後,如果我們不是那麽急將脾氣發出來、冷靜一下,不會一憤怒就在口中説出來、發脾氣發出來。我們停一下、冷靜一下,那件事很快就過了去

所以說的這些東西是關於我們心靈的一部分。好像水是向低流、即是向低劣的地方沉落去。大自然的水是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向上流的。如果我們要讓水上到來上面這層樓去用,我們必須借助抽水機來抽水上來,然後我們才可以用到它

所以我們的心也一樣,如果我們要讓心高尚起來、越來越善、好和清净,是需要有力量把它向上推才做到的。這個力量就是正念的力量、智慧的力量,有因有由、有理由的一個力量。所以佛法不只是屬於這個出家人、修行人、或想證到涅槃的人才應該修的。而是屬於任何一個人如果想提升自己的心靈,都必須去實踐的。

不要説到讓我們的心推到越來越高尚,而是說在今生如果我們想内心快樂,都是必須去依靠、實踐這個佛法、善行,才能夠讓我們的心真正獲得快樂

要做到我們想得到、擁有的東西剛剛好。我們要滿足於我們所擁有的東西。

佛陀的教導適合於任何性別的人、任何國家、任何一個民族的人、適合任何一個年齡的人。


《Ajahn Golf 評論佛牌,提醒信徒要減少自我》

12-1-23 上午

Ajahn Golf :大家就不用去追一些出面的東西。就如一些大師父給一些佛牌你,其實只是一種紀念品。

給你就是說當你看到,你就會想返起他所教的東西

他不能夠幫你避免你的老病死,也不會幫到你消到業

當我們看到他所給的那些紀念品之後呢,我們就會有返這個信心呢去做善事

就不要想這個牌很有力啊,如果我們一這樣想就是邪見

如果你不信的話,如果你拿著某個大師父的牌,你試下走去馬路中心那裏啊(大衆笑)

那就什麽都沒有了

他給一個紀念品的意思,只是給你想起這個大師父以前也是這樣修行過,那我們就會有力量去持守善法,就好像有一個善法道路上的偶像,如果這樣去理解就是正見

只是相信業而已,做好的,就得好;做壞的,就得壞。

我們也要在我們死之前,我們要盡我們的能力去做最多的善法。

亦都可以競爭下,和ajahn 哪個死之前做的善業比較多。(大衆笑)那就會有心力

世間都是這樣去競爭,但是是競爭做壞事。世間都是一直那樣競爭,做事也是一直在競爭,爭個地位。如果人類是有一個好强的自我的話呢,他是比所有東西更加可怕

所以大家要好好地去減少這個自我和我執,我們做的所有善法,全部都是在減少我們的我執

個我越大呢,個問題就越大;個我越細呢問題就越細。完全無我呢,就完全無問題

大家要好好地去背了它:無我、無我所(擁有的),無我、無我所

這樣背呢就可以減少我們的欲望。我們不需要和出面的人競爭太多,只需要說有得食、有得住、有得修行

我們的立足處呢,就是不要讓煩惱去控制我們去做不善法。我們不需要向外追逐些什麽,而我們去想住這個自我是最大的,這不對。

如果想著靠這個世界作爲自己的一個主導,這也不對

佛陀就教是以法為大,而不是以我為大。以真理、正確的。

如果你相信一個盲人呢,你就不行。如果我們閉上眼地走路呢,你也走不到去哪裏。

如果我們自己是盲的話,我們相信一些視力好的人,我們就會安全。

三寶呢,就是一個有眼的個人。我們相信三寶,就是願意將手伸出去交給他,讓他們帶著行

我們跟著三寶行呢,就好似我們相信一個懂路的,有視力的人,帶著我們很安全地去到要去的地方。所以大家要好好地提起這個信心、提起這個心力,去做多些善法。要好好地下定決心做善法;也要下定決心去掉下惡行


《初果聖者不迷信》

13-1-23 上午

59:58

Ajahn Golf : 所謂的初果呢,就是相信業、業報的人。

他就不會去信仰鬼神的力量。初果呢,就不會相信吉日、風水啊、好日子啊,只是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好就是好日。再沒有東西比我們的行爲更加真實。即使我們的名聲多好呢,都不會改變到我們的本質。

泰國有好多人的名字改得好好聼的—福啊、吉啊,但好多人其實在坐牢。個名就好吉祥的,但身體呢就在監獄。那我們相信自己的名呢,還是自己的行爲呢。 所以要相信自己的行爲,業即行爲的意思,而不是相信吉日、兇日啊、冲太歲啊。

初果聖者不用相信太多東西,只是需要相信又因有果、這個業報。你們要相信Ajahn 啊,ajahn 什麽都不相信,只是相信這個行爲、相信法。如果因此而犯太嵗啊,我就衰了很久,但現在十七年都沒事。

如果一定要諸神保護啊、外力加持啊,這樣才好的話呢,AJahn 也不會有今天,大家都見不到我了現在

我們只需要拿三寶作我們的皈依處就好了。

佛陀就是一個開悟的人,他是可以向我們説法

而法呢就是這個解脫的道路,讓我們得到快樂的

而僧呢就是實踐法的人

如果我們什麽都要的話呢,我們家裏收不完的。佛像又要、天神的像又要,家那麽細怎麽擺?

就好像我們種一顆芒果樹,我們種了下去,怎樣都會生顆芒果出來。我們不需要去默念什麽咒語、也不需要找天神來加持。只要我們種了這個因,就會有芒果出來。

大家相信嗎?假如ajahn 種了一顆榴蓮樹,放了一顆榴蓮種子下去,天神來加持、變成第二種樹都做不到。

我們的福報、我們各種的才華、才能,全部都是在我們自己身上,在我們自己行爲那裏。所以初果聖者不用相信什麽,只需相信這個善法,不斷地做善法。

初果聖者具足這個四不壞净,相信佛法僧、又相信業報 呢,他未來的生命最多只剩下七世。

但如果我們要追這個杖好、那個牌好,一路去追下去呢,我們的愚蠢、無明呢,會帶著我們不斷轉世

有誰想成爲初果聖者呢?

第一點就是要持好五戒

第二就是要洗乾净我們的心,只是剩下三寶

第三呢,就是只是相信業報、而不是其他東西

還有一點會具備的就是,初果聖者會常常思維死亡。那就是,無論他自己貪的東西、嗔的東西,都這樣很容易放下,他就可以放下這個有身見。

一個初果聖者知道所有東西都是帶不走,都是承受返自己的業,所以會很勤力地做(善業)。他就可以好舒服地持守五戒,一點都不困難

初果聖者就好像一棵樹,傾斜、傾斜生向一邊。當他死去的時候,他一定是倒向那邊的。之後他就會繼續去前進,好像棵樹他在這邊,就只會倒向那邊的,不會倒向第二個方向

Ajahn 以自己作爲一個例子。我以前也是什麽都要的。在我未出家前我就去紋身啊、去帶住佛牌啊,要去追女仔就去用那些咒語。去傷害另一種人就用另一種咒語。

五戒就是一個保護,讓我們可以很安全

而佈施呢,就是一種慈悲

《Ajahn Golf 的獅子吼》

12-1-23 下午

Ajahn Golf :關於我教導大家的,是我透過學習和實修之後呢來教導大家。是透過這個實修的經驗,才敢去教導大家。對大家的教導是經驗的一個教導。

就好像一個人找到錢了,才敢去教導別人做生意、賺錢的技巧。好像一個維修汽車的員工,如果他什麽車都知道,或者哪一些螺絲、機器都知道。但他只要不是去現場去做呢,都不是一個維修的工人。那去到他真正可以維修那個車,令到那個車呢,去到那個車可以成爲一個沒問題的,這個過程才叫做實修。

如果是經驗過、禪修過來的,對於問題出現到哪裏都能夠好容易去了解、明白、去解答。就好像汽車維修員,當他維修到好純熟的時候,他甚至是聼到一個聲音,就知道架車哪個零件出現問題,哪裏出現問題去修理他。所以如果一個維修汽車的員工呢,如果他們沒有什麽經驗。不能夠聼這個聲音哪裏出問題啊、或哪裏出問題啊。

如果真正去實踐之後,才會有這些經驗、得著。所以我以自己修行、禪修的經驗去跟大家講。至於大家相不相信呢,或者哪個聽完對自己有利益呢、才把它實踐做出來。這些是沒有任何的强迫的。

你們相不相信也是隨你們的,又沒有請你們而來,又沒有給錢請你們而來。所以信不信是看你們個人

《阿羅漢的快樂》

12-1-23 下午

信徒:欲界天神會說有自己的快樂,會說自己很快樂。梵天神也是,佛陀、阿羅漢、獨覺佛也會說自己很快樂。那麽請問後者的快樂怎樣勝過前者呢?

Ajahn golf :天人的快樂呢,就好像我們在公司裏做工,做完工之後我們得到很大的獎賞,可以給我們去旅游,去旅游去玩就很開心,之後要回來做東西

梵天神的快樂呢,就好像我們在公司裏做工,工作後得到一大筆的財富。得到這個財富之後,我們去玩啊食啊,玩了整年,之後回來繼續做東西。

而阿羅漢的快樂,就好像大富翁,大富翁他們可以去游玩一生一世都用不盡的,不用再來工作、受苦,所以這個快樂呢,是比較溫暖、穩重、沒危險

在另一個場合,ajahn golf 這樣回答:

就如ajahn 現在說我有許多快樂的,你們都會懷疑,怎樣快樂啊?

是很自在的快樂。然後你會再問:是哪種自在啊?

Ajahn 再回答是什麽都沒有的自在。又會在問:沒什麽那又自在些什麽呢?

就會整晚地回答,整晚地追問

《證到果位後會知道自己已經證到果位嗎?》

12-1-23 下午

Ajahn golf :關於果位方面,有些人能夠證到每個果位都清楚知道,包括成就初果、二果、三果、到阿羅漢果,他可以知道他證悟到的每個果位、每一個階段。

有些人他們修行,就算證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呢,他都不會給予重視說我已經去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不會看得很重。因爲如果去到某個果位,依然覺得已經成就了這個果位、那個果位呢,那就屬於見解上的執著

有另外一些聖者呢,他們成就了初果等之後,他知道的時候已經去到三果或阿羅漢。初果到二果的過程有時他不知道、沒有發現,再知道的時候已經是三果、四果的時候。有些修行人甚至是不知道,就是修來修去,再知道一次的時候呢,他的修行已經結束了。即他已經解脫了他才知道。有些修行人已經完美解脫了,再之後憶念返,才知道過去他在這個時候呢,已經成爲了初果、二果,已經達到20%、幾十個%,幾個果位等等

所以一個通常他們去禪修、去實修呢,不會去太追求、太重視每個階段的果位、過程。而是因爲他去到這個果位的過程呢,只要他還未去到完滿、終點、解脫呢,他們都是有個疑惑在。即他們目前那個階段、所證到的地步呢,都是有個疑惑在,除非他們沒曬煩惱。

所以一個實修的修行人、的方式呢,就好像我們吃飯,我們吃下去·、飽了,我們自然會停止。當我們吃飽、吃到我們已經不能再吃下去的時候,他們一定是自己能夠知道的。

如果比喻初果、二果、三果為30%、40%、50%,阿羅漢為100%,而我們的飽胃程度都是30%、40%、50%, 100%去衡量,我們很難去衡量我們是否吃到30%飽啊,40%飽啊,50%飽啊,在這個我們還未飽的過程呢,他都還有個疑惑在,直到完全飽了就100%。所以飽就好像個果位,那吃飯就好像個道。道就好像禪修、修行、解脫的道路。所以我們有信心說我們吃下去我們一定會飽的。所以如果我們有信心繼續修行這個道下去呢,我們有信心說我們一定能解脫這個苦的、一定能達到那個最終的果位的

這個佈施、持戒、修定、修慧呢,是它的道,所以我們要有信心去修行這個道呢,就一定能達到那個果

其實關於佛陀所說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是給那些人減煩惱已經去到哪個地步、就加入這個名稱,去到煩惱再減多些就二果、再多些就三果四果。

所以重點不是那個名稱,重點是我們去除到那個煩惱有沒有減少了。

如果我們在禪修的過程去想自己去到哪個果位呢,會增强我們的掉舉、疑惑。所以這個對我們的修行是沒有利益的。所以我們禪修的過程呢,應該看看我們内心的貪嗔癡,已經比之前減少了多少。這樣去觀察、了解呢,就是一個正確的方向去修行

好像如果我們吃到對的藥、吃到燒退呢,我們就知道我們吃到的這個藥是有效的,這個藥是可以幫助我們退燒的。就是我們修行的方向正確的,我們的心會越來越清涼、平靜。那我們被人打擾、擾亂的過程呢亦都減少、内心的痛苦亦會減少。這就證明我們的方法是有效的。

所以當我們能夠走上禪修的正確道路呢,接下來的名稱呢就不再重要了。但是如果我們坐住然後想我們去到哪個階段、果位呢,如果我們還未到的話,就變成自己的心在造作、在騙我們自己。

那些大師父教導不要太過看重關於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這些果位,而是應該修下去。修到一個地步呢,是心已經飽滿、滿足。

當他的心已經飽滿、滿足呢,就不會問關於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東西,就算是涅槃是怎樣的,都不會再去問。就是佛陀是怎樣都不會去疑惑、去問,阿羅漢是怎樣都不會去疑惑、去問,個心已經飽滿了、滿足了。這個就是我們的心呢,就已經不再有問題了

我們修行的過程中,仍有這些疑惑、問題存在在我們的心。就算師父跟你們說你們去到哪個階段、哪個階段,你們都是不能逃離這個疑惑、這些問題的存在。關於去除這些禪修上、證到果位的問題、疑惑呢,就好像我們的病,透過我們依照醫生所給予的藥房去吃之後呢,個病好返呢,我們就沒有了疑惑,而不是問醫生我們的病幾時好返、好返沒有。我們吃了藥自己好返我們自己知道。同樣修行都是,如果我們能修行到完滿的境界,我們已經知道自己的境界之後,就不會有任何的疑惑了。

禪修就好像吃東西,肚餓我們知道,吃下去知道飽我們也會知道我們已經鮑了,或者我們已經非常之飽了,都知道我們已經非常之飽。

好像發燒,燒很重我們知道;我們的燒已經慢慢地減輕了我們也知道,我們的燒已經完全退曬了我們也知道。如果要等其他人去跟我們說燒去到哪個地步,我們的飢餓去到哪個%,一定不會有正確的

所以想成爲初果的話,就是要識得修戒定慧。當成爲初果之後再勤力修這個戒定慧,就可以成爲二果。

當成爲二果之後再繼續修這個戒定慧下去呢,就會成爲三果

當成爲三果之後再繼續修這個戒定慧下去呢,就會成爲阿羅漢

當成爲阿羅漢之後呢,修戒定慧就沒有那個問題

我們差了幾多%、去了幾多%,我們也不能丟了這條船,直到我們上岸了,我們才可以丟下這條船。當我們撐這條船去到上岸、涅槃之後呢,那這條船我們就綁在碼頭那裏,我們不會將這條船搬去涅槃那裏

《想達證最上的快樂嗎?》

12-1-23 下午

Ajahn golf :要相信師父,無論是男女、年紀大、年紀細,或者任何國家民族都好,在大家内心的深處呢。都是希望行善的,都是希望得到快樂的。我們身爲人類呢,在内心深處是想尋找到内心的快樂。

師父就跟大家講、真正的快樂只是存在於這個佛教裏面。

當我們開始懂得去做佈施、持戒和禪修呢,就好像我們開始出發,好像我們開始出發去真正快樂的目標去出發,在行走中。

如果我們能夠不動搖、勤力、排除萬難走下去呢,最尾我們就能達到真正的快樂,就是佛陀和阿羅漢們所證到的涅槃境界。

總有一些聲音叫我們離開這條路的,讓我們氣餒、懷疑啊,讓我們疑惑啊。當這些聲音讓我們產生擔憂、挂慮。所以讓我們不能夠前進、進退兩難。所以我們要保持正念好好去了解,這個聲音是屬於佛陀的聲音吖,抑或是魔羅的聲音。就算我們來到這個地方,都不是說一切都是順利的,我們都是要排除一些問題、障礙呢,我們才能成功來到目的地。所以我們要相信佛陀,修行這個法的終點呢,一定會去到溫暖啊、殊勝啊、卓越的一個終點、目的地。

就算這個過程有時可能會面對困難、障礙、苦樂啊,我們都要去忍受一下。那麽我們一定最後能夠證到這個真正的快樂。但如果我們跟隨煩惱、放縱自己、隨心所欲;我們可能舒服一下、快樂一下,但這個快樂是建立在痛苦之上。這個快樂是給痛苦包圍住的。

所以我們不移除煩惱呢,前方只有越來越多的障礙和困難、痛苦等著我們。

佛陀說,假如衆生不禪修去證悟這個涅槃呢,只會不斷地在生死中輪回。他們的輪回次數呢。他的起點和終點呢,是找不到的。如果能夠終止這個輪回呢,只有禪修達證涅槃。而達証涅槃的方法呢,就是要佈施、持戒、修定力、修智慧。

但是有一個捷徑,大家想知道無?

。。。

這個捷徑就是勤力!

要勤力、專心、多些去做。

這個捷徑就是要勤力地去佈施、持戒、修定力、修智慧,這個就是捷徑。

佛陀說,這個佈施、持戒、 禪修呢,就是讓這個衆生是可以證向涅槃的方法、道路。如果我們不經歷過佈施、持戒、修定力、修智慧呢,是不能證悟涅槃的。

如果不完滿戒定慧的話,是不能證到涅槃的。

如果想證到最殊勝的快樂,即涅槃,我們就必須在我們自身把這個戒定慧完滿、建立出來。如果我們只是祈求、念經,都是不能證到涅槃的。

如果這個世界只是能透過念經、祈求就可以快樂輪回的話,那這個世界是沒有人有痛苦的

《輪回中的習性伴隨你我》

12-1-23 下午

39:14

AJAHN GOLF :每個來的人,他們聼同一樣東西,但他們明白的東西有所不同。

有些人他們過去世呢已經有訓練過持守五戒,當他們再輪回投生在今生的時候,他們的心就比較微細些,他們自然會有這個持守戒的性格。他們出世呢,就傾向於不怎樣殺生、偷盜、邪淫。

有些人過去世已經有修過定過來,那麽他輪回到今生的時候呢,就會變成一個個心容易平靜、入定或者是不會那麽混亂、不會那麽忐忑不安,不會有太多的擔憂、害怕。

有些人有完滿過智慧下來,他們的心就會很容易了解佛法,能夠迅速、輕易地了解這些知識啊、佛法啊。

所以每樣東西在我們自身那裏,都是過去纍積下來的,無論是好的一面、或者不好的一面。

有些人過去世已經喜歡佈施的,那他來到這個世界上呢,他們就會富有啊、充足啊,心胸廣闊,喜歡給予別人,就是比較有慈悲心啊。

所以好像我所説,不是説我們死了就什麽都沒有。我們所做的業力、性格呢,會隨著我們 去輪回的。

所以當我們知道我們所做的這些東西呢,會跟著我們每一生、每一世輪回呢,我們就會選擇好的東西、善的東西去做。

不用説到未來世,今次師父來講經説法呢,那下次再來這裏講經説法呢,大家都會比之前更加容易理解。就如今次我們聼佛法呢,就會得到1,2,3個%,那下次我們就可以4,5,6那樣數上去。那些今次沒來的,但師父下次來的,他們同樣由123這樣數起。而我們已經從456開始數起。所以我們由今生開始去纍積這些善業福報波羅密,我們下一世再來呢,會一直纍積、增加下去,是不會蝕底、損失的。

<<選擇福田來佈施是否有分別心?>>

<<選擇福田來佈施是否有分別心? (上集)>>

信徒:假如師父教導我們種這個福田,選擇福田來做這不是分別心嗎?,

Ajahn golf : 以一個比喻, 我們行善就好像農夫。 我們有一塊田地, 我們有一包米。 我們這包米可以種植其中一塊田。 我們們需要選擇哪塊田肥沃、有水份的滋潤, 對嗎?

如果農夫不選擇哪塊田是肥沃來種植, 這個農夫是聰明還是愚蠢呢?

農夫是否應想: 這會否對其他田不公平--這是否更加傻呢?

好比喻為, 這些田的質素都不同, 如 12345 abcde。

就算師父來說, 我有五包米, 我也會全部種在A那裡。如果我們將全部去種植所有, 對我們的種子的品種會有損害。

佛教是屬於有智慧的宗教, 所以我們要好好去思維。

意思是,我們有機會去選擇時,就去選擇。 如果沒機會去選擇時, 就按因緣做下去。

就算在寺院將米給狗食,給動物吃,我們一樣能得到福報。

如果我們只有一包飯, 早上看到一個來托缽,一隻狗。我們會給哪個呢?

(大眾笑)

這就解釋,為什麼佈施給一隻狗和一位出家人,福德會不一樣。 我們給狗吃會飽, 給出家人也會飽。 但狗吃飽後會去打坐無?持戒無?會有智慧無?會弘法無?

如果我們供養出家人, 這個出家人是如法如律, 有持戒, 有禪修, 我們都得到很大的利益。

如果這個人的修行是有修證的, 出去弘法的, 那麼我們供養的這餐飯是會有很大的利益。

當我們弘揚佛教, 是為世間帶來更多的清涼,為生命 更多的利益。 這些利益全部來自一餐飯, 所以我們應否去選擇。

如果給師父選擇, 就算有誰去說師父不公平, 師父也會隨他去, 因為想起對大眾的利益。

我這樣說不是說爭狗的飯去食,只是舉例給大家去了解。

那關於這個佈施的功德, 如果佈施給犯戒的人, 就算佈施一百次他們, 也不及佈施給持戒的人

佈施給持戒的人一百次, 也不及一個持戒有定力的人一次

佈施一個帶有禪定的人一百次,也比不上一個有戒定慧的人一次。

計上去, 佈施給一個有戒定慧的人一百次, 也比不上一個解脫的人一次

所以這些就是我們需要去理解、思維。

就算我們幫我們的親戚朋友也好, 我們也要去想下。

所以我們去幫任何人, 我們都要去思考。 不是說閉上眼所有人都幫。 如果我們不是用智慧的話, 我們就會用愚痴作為領導。 如果有財富的,也是很蠢的去使用財富, 說都是以愚蠢的方式去說話, 做都是以愚蠢的方式去做, 也都是以愚蠢的方式去想東西 ,

對一個蠢的人,就會製造到苦給自己。

如果我們有正念有智慧呢, 財富的擁有我們都能聰明地去處理, 講都能聰明地講說話, 想都能聰明去想。 一個聰明的人就能讓自己快樂和繁榮起來, 所以佛教是讓我們聰明起來的。所以每一樣東西都是有選擇的。 就算是食物我們都是放好味的進口, 因為我們做的每樣東西, 都會結成結果、果報, 回饋在我們身上。 所以我們是需要好好地去選擇, 善巧地去處理事情。

所以佈施呢, 師父教導我們要聰明去選擇, 而不是教導我們要去不公平對待, 要聰明行善, 而不是愚痴的。

簡單的比喻, 一個有戒有法的,就好像一塊肥沃的土地。 一個惡戒犯戒的人就好像一塊有許多石頭的土地。 那我們種植的話, 最好的話,會種植到哪裡呢?

那如果我們選擇一個有石頭的地方去種植的話, 那別人會說我們聰明還是傻呢? 所以要去正思維、去思考。

Is choosing the merit field of giving a form of discriminating perception (分别心)?

Ajahn Golf: Consider this metaphor, we who accumulate good deeds are like farmers. We have a plot of land and a bag of rice seedlings. We can plant these seedlings in the plot of land. However, we also need to consider which plot of land has fertile soil and the nourishment of water. Correct?

If the farmer doesn't know how to choose between fertile and nonfertile  lands, then is the farmer smart or is he stupid? Take for example, there are different grades of land, say a, b , c , d , e. For me ( Tan Ajahn), if I have 5 bags of rice seedlings, I will plant all of them in the grade a land. If we end up planting in all kinds of lands, we might only destroy our rice seedlings.

Buddhism is a religion of wisdom. Therefore, we need to think carefully. When we have the option to choose, then we should consider carefully and make choices. If we do not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choose, then we should just make do with what is possible.

Even by feeding dogs in the monastery, we will gain merit. But say we only have one pack of rice and there is a monk begging for alms and a dog,  who should we give the rice to? In essence, we have to think how the merit differs between giving rice to monks and to dogs. By consuming the rice, both the monk and the dog will be freed from hunger. But will the dog practice meditation, uphold the precepts , develop wisdom or spread the dhamma?

If we make offerings to one who has renounced the worldly life, one who practices according to the Dhamma and Vinaya,  one who upholds the precepts and practices meditation, then there is much benefit to be reaped. If such a person has realised the fruition of practice and goes out to propagate the Dhamma,  then much benefit is to be gained through making food offerings.

When we propagate the Buddha Sasana,  we bring about a sense of coolness within this world,  and yield benefits for living beings. All these merit can be derived from just offering one pack of rice, so should we make a choice then? If you let me make a choice and someone criticises it, then let it be. Because I think of the benefits reaped by the vaster majority of people. I don't mean to say that we are fighting with dogs for rice, but this is just an example to help everyone understand.

So regarding the merits of giving,  giving to them a hundred times garners less merit than giving to one who upholds the precepts. Offering to a person who upholds the precepts one hundred times, is not as meritorious as offering to one who upholds the precepts and practices samadhi. Offering to one person who has both the precepts and samadhi, is not as meritorious as offering to an individual who keeps the precepts, develops samadhi and has wisdom. Offering to one of such individuals a hundred times, is not as meritorious as offering to one who has liberated himself from samsara.

These are the subjects that we should contemplate on. Even to just help our family and friends, we should also contemplate this.

When helping anyone, we should think about this. It is not that we should help anyone and everyone with our eyes shut. If we don't use wisdom to discern, then we are making ignorance the leader. If we possess wealth, but we ignorantly use the wealth, speak ignorantly, conduct ourselves ignorantly and think ignorantly , then such an ignorant person will only bring suffering upon himself.

If we have mindfulness and wisdom, then we know how to utilise our wealth well, speak wisely, and think wisely.  A smart person will make himself happy and prosperous. The purpose of Buddhism is to make us wiser, so we can choose. Even if it is just food, we will choose what is tasty and flavorful.

Because whatever we do, there will be a consequence and result to it. It will bear fruit on ourselves. Therefore, we should choose carefully and do thinks wisely.

So when doing dana offerings,  Ajahn teaches that we should be smart in choosing, rather than seeking to fulfil the notion of equality. We must be smart in doing good, rather than being ignorant.

To give a simple metaphor, one who keeps the precepts and practices the Dhamma, is a fertile land. Reversely,  one who breaks the precepts is like a land abundant with many stones. If we choose to plant seedlings, what kind of land should we choose?

If we choose to plant seeds in a land with many stones, will others consider us to be smart or stupid? We should therefore have right thinking and right contemplation.

===============

<<選擇福田來佈施是否有分別心?( 下集) >>


信徒:雖然昨天已經說明了,但我仍覺得選擇福田來做是分別心, 不是應該從好的心去出發嗎?

Ajahn golf : 

這個比喻已經在昨天深入解釋了。 有些人說應該供養福田還是供養其他,

譬喻說, 如果有兩個飯盒, 便可以給出家人和狗,

但如果說要沒有分別心, 若只剩下一盒飯盒, 你會給你的媽媽還是狗?假如你的媽媽在受餓。

信徒:多數我的媽媽。

Ajahn : 這不是分別心, 這是智慧, 因為知道父母對我們有恩德, 我們要報答他們。

如果我們不去了解這些理由、道理, 我們很難去理解佛法,

好像佛陀都是慈悲一切眾生, 但是他教導眾生, 都是有選擇性的。不是教全部人的,因為教了都不會有益處出來,

如果有兩團人, 一團人去相信佛教, 一團不相信。 如果師父不去分辨他們去教, 那師父是屬於愚痴還是聰明?

就是我們要了解慈悲和能給的利益。 就好像佛陀也是對一切眾生慈悲, 希望所有眾生快樂的。

只不過他教導佛教會針對一班人來教, 他是否真的收益、得到益處。

所以我這個比喻, 是關於我們佈施能帶給我們長夜的利益。 我意思即我們作為佛教徒要有智慧, 不是說跟狗爭飯吃、給自己東西食,或因狗不能說話就說到不給牠們東西吃,

如果我們經過正思維, 剩下一包飯, 供給出家人還是狗哪個福報大些? 這個隨得你們去, 師父沒有強迫。

師父所學得的這個法呢, 是從佛教中學來, 所理解的法門去教導。 至於信不信、做不做就看你們。

信徒: 我想我是犯了個錯誤: 一本經書看到老。

Ajahn golf :如果我們看這個經典, 如果我們的心不能平靜, 混亂。沒有禪修這個定力, 我們很難去了解, 很難去作出正確的思維和了解。

因為佛陀說定力能生起智慧。 所以當我們的心有禪定, 就不會有疑惑, 能在正確和錯誤中做這個判決。 當我們的心有定力和智慧, 我們是能完全斷除煩惱的。那我們所記到的佛學知識呢, 如果我們的心沒有定力, 我們是無法去除疑惑。當我們的心不能平靜, 我們所學習的知識會產生許多疑惑, 會造成自己的腦和心在打仗 , 以致 和人打仗, 產生問題,最後成為盲人間的打鬥。 

變成用這些經典知識來互相去爭執。 所以真正的智慧去生起是從平靜中生起,我們學到的只是屬於別人的財富。所以有些人學到許多經典知識,但未去實踐禪修的話, 是還未斷除這個煩惱的。

關於這些有兩面, 就像一個硬幣有兩面。

一個是以自己的見解為最高的, 認為自己所理解思維的就不會錯,

另一面就是以社會大眾的見解, 因為大家都這樣看,所以這就是正確的。 只要別人不是像社會大眾去看, 就是不正確的。 

但是佛陀的法是超越這兩個見解, 以法清淨為主 ,以自然界的法來判決,

那回來關於狗和出家人的譬喻, 意思是指, 當我們還不是富人。 財物很有限的情況下去種福田,對他的利益是許多生許多世。

但對於富有的人就不需這樣,可以佈施福田又可以, 甚至幫助社會貧困者也行, 他可以將佈施廣泛地進行。

就算在佛陀時代, 一個大護法女居士 visaka , 她也是很富有的, 但她都不會在佛教以外種福田, 她就是在佛教裡面去找福田的。 就像 Visaka 是有許多財富, 但她老公的父親是信外道的, 邀請了裸形外道到家裡受供。 Visaka 連一匙飯也沒有供給他們吃。 不是說她偏心或不公平和有分別心, 而是她看到做了之後, 對自己和別人帶來的益處。 Visaka 去了解佈施出去後, 哪個能帶來最大的利益, 對人類、對自己對大眾。

最終呢, 她能讓她老公的父親呢, 由邪見變成正見。 

( 補充:如果我們佈施給外道, 外道人因為維持生命下去便也會持續散播著對大眾無益的邪見)

好像我們佈施給馬, 有時不是為了福報, 只是憐憫心。 但我們真正想得到福報呢, 我們就供養出家人, 有戒有法的出家人, 這才真正讓我們種到福田、大福報。這才是正見。

但如果我們以為一切都是平等的, 佈施給所有人(福報善業)都是一樣的, 那這就是邪見, 不正確的見解。

每樣東西都有它的好壞處, 優缺點。 我們不能將一切都視為同一樣東西,

如果我們不信的, 我們可以一年佈施給狗食,叫朋友 一年佈施給師父食, 那麼我們可以看看後果是怎樣? 所以自己去試驗一下。 但如果給我選擇, 我會成為供師父的人, 你們就供狗 (大眾笑)  然後看看你的福報還是我的福報大些,

看看誰覺得做完後比較自豪、飽滿、快樂, 當想起自己的善行, 誰得到更多的喜悅。 接著 對自己和對大眾,哪個利益較長遠?

明白嗎?

 如果你們不明白我也用盡了智慧。

信徒:我也選擇供師父。

Ajahn golf : 你這樣說一會兒那隻狗會憎我 (大眾笑)

其實這只是比喻,讓大家明白。 最重要是哪個做了之後對自己對大家帶來長遠的利益, 有哪些只是以慈悲、憐憫之心來幫助。

因為這裡所講的種福田, 是幫助我們達至涅槃。所以我們才需要選擇福田來做。

信徒:有些人會說這是貪著福德, 請問怎樣回應呢?

Ajahn golf : 我們是先有那個慾望、貪, 我們才去做那樣東西。 就像我們想證得涅槃, 我們才證到涅槃。 有了這個慾望我們才去修行。

如果一個人不想得到功德、福呢, 就是一個傻的人。 就是我們先要讓自己有這個功德、福報先,不用怕自己貪著這個功德, 先讓自己擁有了。

關於這個貪福報、功德呢, 這是道果的道, 貪世間的財富、物質欲樂呢, 這是苦生起的原因。

我們對這些功德福報, 貪於佈施持戒禪修呢, 這是道, 可以導向我們去滅苦、解脫。 關於貪世間的名利、財富, 這貪是讓我們心生起苦的原因

如果這些善行功德是不好的, 佛陀還會叫大眾精進去做嗎? 佛陀在七覺支裡面叫我們精進去修。

有些人不去做功德, 怕粘住, 當不做功德, 他的心就變得粗糙。 去禪修時心也會變成硬蹦蹦, 不如就這樣, 我們就讓自己的心具足正見就足夠了。 其他人的見解幫到就幫, 幫不到就算。

我們思維好了, 做的事情有因有果, 我們就繼續做下去, 不需要理人。 

誰不做就等下一尊佛去度他們。 所以我們看自己選擇哪條路。 只是想著改變所有眾生的見解才走, 你們可以繼續等下去, 我走先。

其實這是大家都了解的東西, 但有時問, 就是為了贏對方、牽住對方, 但真正獲得的益處是不大的。

佛陀也是這樣, 有些人問就會答, 有些人不答, 有些比較嚴厲, 有些比較慈悲去鼓勵。 所以這個亦是說, 這也是為了看那個人問的出發點是為了什麼。 就是關於佈施持戒禪修呢, 是一個迷信或者一個讓我們生起這個貪呢, 我寧願貪住這些善行、迷上它們。 因為我們貪佛陀所說的,至起碼可以重新看到佛陀。

如果我們怕貪、粘著這樣那樣, 我們就會繼續在這個世界裡面。我為那些打坐又怕粘著定力、做功德又怕會貪功德覺得搞笑, 他們是不是怕自己沒了煩惱? 若怕就只會繼續怕下去,什麼善行也做不了。


《修止後怎樣修觀?》

信徒:關於修定, 之前開示過,如果修到修到心開心、飽滿後可以修觀, 但請問怎樣修


Ajahn golf :

我們要給個心平靜下來先,要等到個心放開了業處, 也不會周圍去找一些外物, 個心就可以在這個狀態底下轉去修觀。


----


[以平靜心來思維能產生觀智]


方法也是一樣。 我們一開始思維三相,讓心平靜, 之後心平靜後, 我們也是回來思維三相, 但這裡會生起另一層的理解。 這裡會生起智慧。

最簡單我歸納, 是都是用這個思維, 但是是用平靜的心去思維。 一旦心平靜下來,就可以用這個思維來產生智慧


一個有定的心就好像一個有水喉的水全部流向同一方向。 如果一個無定的心,就像一個沒有水喉的水放水出來, 周圍留到四周。


有定的心就好像水喉裡的水,我們能夠將水送到想要的目的地。 如果沒水喉的水就會流到石頭下面, 其他地方,去不到我們想要的目的地。


所以講這個戒定慧。

定就是止, 慧就是觀。 止觀就是一起用的。


止就好像休息, 觀就像做東西。 我們不能一直休息,這樣就做不到東西了, 如果一直做東西不休息,就會累,一定是兩者並進。


如果我們心有這個止有定,我們心就不會發散地思維。一個心有定有平靜, 就不會發放出面去思維,會回來自己的身體入面去思維。

一個有定的心就不一定說凝聚在一點, 但可以在一件事上停留,就不需要說很艱難地去把我們的正念維繫在同一件事上。


一個有定的心就是一種很滿足、快樂喜悅的狀態。 而這種心就可以觀。當我們的心開始有這種平靜喜悅的狀態之後呢,我們的正念就可以穩定地維繫到一個地方時呢, 就可以將他提起這個觀。


----

[具體的思維方法]


我們思維這個身體呢,就可以把它放進三相那裡, 或者放進這個老病死那裡。


 三相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學習的:無常、苦、無我

如果我們未學習、修習過的心呢,就會一直在假設的世間、施設的世間裡打滾。


一個修行的人的心,就不會追逐外面世間的名譽地位, 就會在返自己四大、五蘊的運作。


思維身體可以有好多種方法,

可以思維身體不淨, 那種不乾淨

也可以思維無常, 不斷在變, 總有一日會敗壞的

也可以思維無我, 這個身體不是我的


你可以任意選擇你適合或你熟練的任意一個方式


而這個有定的心,當思維無常的時候,可以一直維持在這一件事情上面,而不是變成思維其他的事情,或有其他念頭去干擾。 它就是可以一直維持在無常這件事的思維, 這個思維是理性的, 是真正可以用到的東西。


-------

[何時要修定?]


如果我們要思維的時候,我們的心會不斷有其他念頭去干擾。 一時想下工作, 一時想下家庭。 這種思維就不是真正能帶來利益的, 因為它只是我們想蘊而產生的一些相。 這時候就應該回去讓我們的心平靜下來先。


或者當我們的這樣想後心開始無力了,頭腦好像實了, 這個時候代表我們的心開始無力了, 這時候要讓心開始休息。


如果我們休息這個心的時候, 我們就拿一個佛號 buddho, 加上呼吸。 我們只需要拿一樣東西讓我們的心休息, 不用思維無常、苦、無我


當我們的心有力的時候,就可以拿出來思維, 例如思維身體, 停留思維在它的無常、苦、無我。 那個思維去到多深入, 就視乎你的止可以停留在一個所緣多久


止和觀呢, 就好像兩隻腳走路。一隻腳行的時候, 無論如何都要有另一隻腳作為支撐,所以是無分開到的。


就好像小朋友, 要走得到路要企得穩,之前一定要有另一隻腳來支撐。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定,那種思維只是頭腦的(具備, 只是一個法?), 沒有足夠的力量讓我們深入地相信。


我們修這個定的時候, 是要修到我們的正念可以很輕易地維繫到一個目標上。 另外有一個喜悅、一種快樂的心境, 好像吃飽了飯這樣。

這時就算放開所緣, 也是飽的,也不會周圍去找新的東西。 這個時候可以修觀


而思維思維呢, 就是將身心五蘊放落去三相去思維。 


------

[只管修行,莫問前程]


我們只需要去種這個因, 這些方法只是去種因。 結果怎樣不是我們能控制的。 我們不需要去計, 要止多少次,觀幾多次,我們只是不斷這樣做,直至果自然出現。


我們修止就好像淋水和施肥, 不用理要做多少次,我們只需要一直做, 直到個果出來。


有些人會想, 我思維了無常、苦、無我接著怎樣啊? 我們不需要去想這個問題的。這個無常、苦、無我的思維, 其實就是最初到最終, 最顛峰的位置, 都是這樣做, 我們可能覺得自己知, 但未知道得足夠清晰。 


好像我們鑽個井, 我們只需要在同樣的地方,同樣的地點鑽下去, 有時經過硬的石頭,最終才會遇到水。 如果鑽到泥土的時候,就會問下, 之後鑽到哪裡啊? 不用問的,只是在這個位置鑽下去。 我們修行也是一樣,止在這個心裡,觀也是在這個心裡。


-------

[到達不同的果位]


直到我們看到身體是無我, 只是四大或者是老病死這樣, 看到這些相, 個心可以放得低。

當心放低了身體之後, 就會執這個心的名相,就會執心的光明、喜悅。 我們看這個名相, 也是思維無常、苦、無我,不同於色相這樣有不淨,心只有無常、苦、無我, 就將思維放進去無常、苦、無我。



當我們觀這個名相的時候呢、名法的時候呢, 我們的定需要更加深入, 因為它是更加微細的東西。 所以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也不能扔下這個定力。當看到這個名法呢,他都是這樣生滅, 直到一直看進去看進去, 直到心是不動的識元素。 當心去到這個位置呢, 它只是一種很廣大的覺知, 它只是不動, 沒有去、沒有來, 只是一種覺知, 一種很平常的覺知狀態。 這種狀態是沒有無常和苦的, 但依然是無我的。


這個時候,即使是空、覺知、不動的這種狀態呢, 依然是用無我去放低的, 直到無東西可以再放。


我們修行的路線呢,一開始就是我們的心不再粘著於這個世界裡, 放低世間之後就會粘著於這個身體那裡。 放低這個名法的執之後呢,就會執著這個知的元素, 就是那種不死的心的狀態。 這個狀態也是要用無我來放下對它執著, 直到這樣之後才能去到不死的法。 


這種境界呢,就沒有名了,也沒有問和答的方式了。 


如果我們的心平靜之後呢,就不會在這個世間受到煩擾, 就不會追逐外在的快樂, 回來自己這裡的快樂。

-----

[思維身體--32身份]


我們思維身體,看到它只是臨時的工具, 只是借來用的,很快就會老化。

一開始我們去思維身體,比較很容易, 因為我們看到, 心也可以知道的事情。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去看心的話, 就不會那麼容易給我們辨認到、捕捉到。


我們就將身和心分開,就好像將建築推平了這樣。 就好像將一架車拆開。把部件一件一件拆開, 拆開我們就知道這個是車輪、這個是車胎, 這個是鈦盤, 但沒有一樣野叫做身體或我。 我們怎樣叫做一架車呢?就是將所有組合上就是一架車, 拆開之後就找不到一架車。我們去思維這個身體也是一樣,把 身體一個部件拆開, 頭髮、牙齒、皮膚、心臟、血啊, 每一樣拆開拆開, 就用我們的思維。


拆開之後就問這是什麼啊? 這個是髮毛抓指皮…但是沒有一樣東西叫做人


為什麼會有人呢? 因為各樣東西組合在一起,我們將它叫做人。


------

[思維身體--四大]


為什麼說 這個身體呢,其實只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所組合。 



那些固體的、摸到、看到的東西呢, 我們叫做地大的部分


液態的東西,如血啊濃啊鼻涕啊,就是水大


風界就是我們身體裡面的呼吸啊、或者讓我們排到便啊,可以讓我們頭暈的上行風下行風, 身體入面的這些風,就是風大。


另外讓我們身體感到溫暖的, 抖氣、呼吸入去開始暖, 或者我們胃消化那些胃火, 或者讓我們身體慢慢成長:衰老的這個火。這些就是火大


如果我們有定的話去觀察,就會看到它是四大元素,而不是一個人。


其實人都是真, 只不過是世間法的真實。 但如果是實相的真實, 就是四大。 它只是四大元素的組合, 我們只是施設一個名字--一個人`一個眾生。


我們修觀就是這樣做,慢慢把內心的執著刪除它、減少它。


如果我們遇到世間的煩惱的話, 那麼煩惱已經減少許多。如果進一步可以放下身體,就更大幅度去放下苦。 


我們要去明白,所有東西是組合在一起,騙我們、假的那樣。 佛陀是一個眼好好的人,用智慧之眼, 看穿這個假相, 看到這個四大呢, 全部都在組合, 生起然後滅去。


譬如說香港人, 如果實相來說,沒有什麼,只是這個四大而已。譬如說高樓大廈,都只是水泥來做, 水泥都是石頭做的, 石頭都是泥土經過一些高壓、高溫而形成。 水泥又要加水等才能用, 其實只是四大。 所以只是這個界的元素。

-------



[兩種界]


界有兩樣, 一個是名界, 一個是色界。


這個色界呢, 就是一樣有形有相的東西, 而名界呢就是無形無相的, 是精神的現象。


這個色呢,其實只是一種相, 沒有內在的生命。 而我們人的色相入面是有心,精神方面的元素在一起。


看到這森林的這些樹呢, 都是由四大所組成的, 但不會一直去鬥、爭, 因為沒有心識連結在一起。 但我們人類的身體, 是有心識。 而這個心有無明蒙蔽住,讓他生起貪嗔癡。


所以我們苦最根本的源頭就是無知, 這個無知伴隨住我們多生多世。

-------

[剝開層層的煩惱]


(師父將蓋蓋上杯子上)

世間的名譽地位啊各樣東西, 就是最外圍的這一層, 我們先要將外面這層移走。


揭開這個蓋之後, 身體也是包裹著心的另一樣東西, 我們也將身體這東西剝開。 


移開了身體之後,我們看到名法, 那些精神的現象, 我們也用這個無常、苦、無我來放下執著, 移走它。


當我們看到心的時候, 我們才能看到無明的巢穴, 它就在這裡。 這樣我們才可以破壞苦最根本的原因。


所以大家不要賴出面、出面的天氣、出面的人事, 而是在自己的內心。

有誰的修行還未看到自己的心,就是還未看到自己苦的因。 


譬如 Ajahn 說世間的東西大家可以好清晰理解, 放下身體, 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到, 但當看到放下名法, 對它的覺察就開始變淡。 


再講到心、無明,就更加看不清。 

我們看啊、聽啊,都是想真正地帶到去修。 無論讀多少書、學幾多東西, 如果沒有真正地去修行的話, 我們是無法拿到這個法。


所以我們也是一層一層去做, 先從名法的層次去著手、去修, 知道一直看到個法。


賊頭在哪裡?在心,就跟 這個無明去找無明這個源頭。 

我們的貪嗔癡在哪裡呢?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


有沒有人會否認自己沒有貪嗔癡的?舉手!

(大眾笑)


貪和嗔是我們心裡的病來的, 法就是這個藥。我們講就講那麼多啦,但我們回到這個基礎打好他。

基礎就是正見、清淨的戒律, 和給心清淨自在。

如果我們能給心平靜下來,已經能帶來很大的快樂。


-----------

[觀的目標]


我們這個觀,無論你說有幾多階段, 目標都是要放下這個自我。 如果我們越能夠破壞這個邪見、錯誤的見解, 心就越快樂。 


我們的戒, 其實就是身體行為正常的狀態。

定呢,就是心正常的狀態

智慧就是我們心的光和完滿的覺知


只要我們跟這個戒定慧去行呢,無論我們是快還是慢呢,都不要緊,都是安全的。 但是如果錯的話呢,就錯了。


佛法其實好簡單地說, 沒有絕對的東西, 只有因和果而已。 我們唯一的方向,就是去消滅我們的貪嗔癡 , 並不是為了飛天遁地, 這些不是佛教修行的目的。 


《懺悔》


13-1-23 下午:

如果我們求懺悔, 祝福人們不要憤怒也沒有用。

有時你去別人道歉的話, 他會說自己沒錯, ‘為什麼我要道歉呢? 他做錯先的’

如果我們一開始去執著它, 我們一開始已經失敗了。 誰夠膽去懺悔、道歉的話, 這就是無畏施、最高級的佈施。

有一種求是不用去羞愧的。 如果我們去求別人的錢、別人的財富的話, 我們可能會覺得羞恥。

有樣東西是不用羞恥的, 就是求別人原諒。 如果我們求懺悔的話, 那麼我們的自我就會減低好多。 如果有什麼事發生, 我們去道歉先, 都不見有什麼損失。

所以大家都可以這樣試下去求懺悔, 對自己都可以做幾次, 對別人都可以。

我們要學識去認輸。

佛陀說, 我們認輸的話是比丘, 不認輸的是魔羅。

如果我們接受輸的話呢, 就將所有東西放下,就會舒服。 如果我們生命就好像水, 許多波紋、漣漪, 這就不是一種安穩快樂。 而安穩快樂的快樂就像一個無波的水面。

我們生命不需要許多奢侈的東西, 只需要很簡單地生活、 做佈施持戒禪修的生活。

回來投入對自己的關注和興趣, 給自己的心平靜。 不要忘記剛才所說, 我們是一個人生,一個人死的。

----


《要靠自己》

13-1-23 下午·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這個念定慧就幫助我們超越我們的障礙,直至到達涅槃。

每個人也要自己做。 即使是佛陀, 有這麼大的慈悲和智慧, 也幫不到我們, 要我們自己做。

別人不做也不緊要, 我們要自己做。 因為我們都是一個人生, 一個人死。 沒有人會和我們一起死的。到我們要死的時候, 無論我們和伴侶有多相愛也好, 都不會和我們一起死。 不信你試下嘍下你隔壁那個, 我們一起死吧!  沒有人肯做

我們都是一個人生, 一個人死的

我們出面的財產可以分給其他人的。 但我們心裡的念定慧, 善法不能分給其它人。 一定要自己去訓練。

一旦我們去到戰爭的場面, 每個人也要死, 但這個戰爭是我們個人的。 我們要去戰勝我們的恐懼、憂慮、痛苦的感受、不想死的慾望。

即使我們去住最高級的醫院, 也幫不到你們。

即使是去到博士級別的醫生也幫不到我們

兄弟姐妹喊到死也幫不到我們。

即使說現在, 我們也控制不到自己, 到我們到死的時候更加難控制, 所以要訓練自己很容易能夠平靜, 放下。 到緊急的情況我們就可以容易平復

我們可以自己試驗下, 有些人遇到不喜歡的事情可以留在心中三日三夜。 

好像 Ajahn 自己就不會粘著這些心境, 不會放進心裡三日。我們要好好訓練平靜和放下。 如果好好訓練這個念定慧, 就能容易地放下。要訓練很容易放下, 不要讓情緒心境一直放在我們的心裡

譬如說憤怒, 不滿意, 如果一直纏繞著我們心裡很久, 代表我們很蠢, 如果不是很久, 就代表沒這麼蠢。 如果可以將它拿走的話, 就代表我們已經不蠢了。 但如果我們拿走之後再拿回來, 就代表我們又開始蠢了。

所以我們要好好訓練自己要好好放下, 不要把這些擺在心裡。 我們生在這個世界, 是為了好好放下, 而不是為了將所有東西放到心。 我們拿住一塊東西, 將他拿著很長時間,就會累, 會很重。 但將它放下就會舒服。

我們不要抓取任何的東西, 包括快樂的感受也不要去抓取。

不需要怕不去追逐外在的享樂的時候,別人就會話我們。 不用怕沒人可以帶走任何東西

《佛教對神通的態度》

佛教所講的神通, 是說我們可以做好多東西。 

剛才所說的神通呢,是教誡神通,就可以教到別人去明白

另一個就是無漏神通,就是可以講貪嗔癡摧毀

如果我們可以做到無漏神通,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即使我們修到那五種神通, 無論你修到去哪裡, 都是帶著貪嗔癡。 那有什麼意思呢? 無論修到哪裡,都是憤怒的 (大眾笑)

----

[隱士的故事]

就是有個故事。 一個隱士懂得飛的。 國王就很推崇他的, 每天他就飛去皇宮吃飯。 這個隱士只是修這個四禪八定的,但沒有修這個觀、智慧的。

煩惱只是給他壓住而已

有一次在飛的途中,他看到皇后衣衫不整, 露了身體出來。 

因為這個隱士的貪嗔癡只是壓住而已, 所以他的欲貪一起呢, 他的神通力便消失了。 而這個欲貪開始膨脹了,還未吃飯已經要走了, 他開始喜歡這個皇后。 最後他就要走路回去。 他的禪定已經衰退了。

佛陀沒有稱讚能夠展現神通的人,因為這一切都是無常的。 你說可以飛,雀仔也可以飛,不見得有什麼高尚。

蚯蚓也可以遁地, 不用對神通有什麼驚奇。 Ajahn 來香港也是飛來。

真正值得我們推崇的是有正念、智慧去破壞我們的貪嗔癡。 

譬如說他心通, 如果只是知道別人的心但不知道其他人的心, 也是沒有什麼意思 。 別人的事情全部知道曬,但自己的卻不知道。

這個人和那個人不和, 等等全部知道, 就是不知道自己

------

[要戰勝自己]

即使 Ajahn 知道你們心在想什麼, 這樣都是對大家沒有利益的, 因為大家不知道自己的心。要知道自己的心是怎樣。 今日貪,知道,憤怒、知道。 知道別人是沒有什麼利益的。 知道別人好、不好也是沒用的。

譬如要戰勝自己的憤怒,而不是別人。

憤怒也要戰勝自己, 貪也要戰勝自己, 懶惰也要, 這就是神通了。 要在自己這裡去發展。 

讓我們超越煩惱的力量,就是正念、定和智慧。 如果我們覺知呼吸, 或 Buddho 很長時間, 這就是訓練我們的正念。 當我們保持正念的時間久了,就會歸一,進入定的狀態。

當我們的心進入了定的時候, 就去思維無常、苦、無我, 這就是智慧。

這個念定慧就幫助我們超越我們的障礙,直至到達涅槃。

《森林派修法(Buddho+觀呼吸) 一直去到四禪的步驟 》

12-1-23 下午

信徒:之前我試過打坐,試過很集中,感覺到心和呼吸消失了。持續了三四晚就試不回。最近當再有這種感覺時就會很緊張,心快到好像跳出來。就會開始倒退,就卡住這裏,想看看有沒有方法去進步

Ajahn Golf :當我們的心集中到呼吸身體沒了,心就差不多要入定。如果我們有種緊張呢,是怕呼吸沒了,或怕死,這個心就會跳,心就會從平靜退出來

【入禪那前的訓練】

當呼吸或者佛號沒了,剩下微細的心覺知下去。沒了業處,就努力將覺知保持下去,知道知道下去,直到越來越微細。

要努力去保持正念的中立,是中間中性的呈現,不要太過緊,也不要太過鬆,一直保持、覺知下去。

將所有挂慮去除,不斷保持這個覺知,不用去怕或勇敢,只是純粹去覺知下去,好像一個聰明的人看住覺知下去、

【削弱雜念】

打坐的時候,我們覺知這個呼吸buddho, 當我們剛剛覺知這個呼吸buddho,就會有許多思想念頭出現,讓我們去想這件事那件事,這個工作那個工作。我們一察覺就返返來、拉回來繼續覺知呼吸、buddho 下去。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那些思想念頭就會不斷給它削弱。當不斷削弱,覺知呼吸和buddho 呢,覺知就會越清楚越有力量。

【業處變得微細】

當我們覺知這個呼吸buddho ,越來越清楚呢,他就會越來越微細、仔細。當它修下去的時候,就會無論是buddho 還是呼吸都會越來越輕微。在這段時間,是基於正念的持續性的,就好比為我們看著一樣東西是不眨眼的,不斷留意著那樣東西。

到最尾呢我們的業處會越來越輕微、越來越微細,到最尾個心不想再念這個buddho或者呼吸,因爲他太微細。但心的覺知依然存在。這個buddho 就會慢慢微細,直至個心不想再念下去。接著呼吸也都會越來越輕微。當心越來越微細,就會看到呼吸越來越微細,直至輕微到好像沒了。這個時候不需要去害怕。呼吸其實依然存在,只是我們的心微細了、安定了而已。

【沒了業處】

當心越來越微細的時候,就不能覺知到這個呼吸。就微細到個覺知是非常之顯著、非常之明顯,是充滿著覺知、是空空不斷有個覺知在。如果個心再微細下去,能夠入到這個定力呢,個心就會聲音都聽不到,接著身體感覺到好像沒了。就在這個時候心入了定,就一直給他定下去、覺知下去,直到覺得飽滿自己從定中退出來。

就好像我們唱歌給小孩聼,直到他睡着了,接著給他睡,直至他自己醒。

【熟練入定】

修到能夠平靜到下來、能夠入到定,直到飽滿直到出去呢。我們就去回憶起剛才是怎樣安止這個心,怎樣去修這個正念業處呢,個心是入到這個平靜和定。作爲一個復習,去記起這一條讓心平靜的一條路。一直用這個方法入到定,禪修就會越純熟。

[初禪]

好像我們學習初禪的境界呢,就是有五禪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

這個一境性呢,就是心已經集中到生起定的境界。這時心只是知道知道、充滿住光明。知道知道但是什麽都沒有的

那尋是什麽呢?尋就是用我們的心去覺知這個呼吸、默念這個buddho,就可以稱爲尋

那伺呢就是令到這個業処、我們的正念和這個心呢,去覺知這個所緣呢,讓我們一直配合、持續下去,不會分離了出去,這個就是伺

那當我們可以將呼吸出入配合這個buddho,加上有正念去覺知他,三樣東西合三爲一的時候呢,就會生起這個喜悅。

個心開始合三為一、集中、合一的時候呢,個心就會開始有喜悅生起。喜悅就會讓心輕盈、身輕盈。個身體是存在,但就會覺得身好輕,輕到不存在、或者好像沒了身體。身體就會覺得好輕盈、清涼、有些人會覺得毛管棟;有些人可能會流眼淚啊。

所以這些情況呢就有機會會出現,但是我們不需要去理會它們,只需要繼續覺知呼吸出入和默念buddho下去。

[三禪]

那當我們這樣繼續做下去,繼續禪修下去呢。喜悅就會滅了去,就會感覺到好舒服、内心就會快樂、很舒服。

當這個buddho 身體消失的時候呢,喜悅就會消失,接著剩下樂、舒服。但這時我們保持我們的心為中立、平常心,不斷就是維持覺知下去,不用去緊張,也不用覺得好神奇那樣。

[四禪]

只要繼續保持覺知,個心最終就會去到一境性。

當我們知道去捨呢,不斷純粹覺知覺知接著捨呢,到最尾所有東西就會集中變成同一樣東西、一境性。

【定力】

當我們禪修修定的時候呢,我們就努力保持定下來。當有不同的思想念頭來呢,情緒就好像在擾動讓我們去動搖這杯水那樣。如果有許多事情事務去干擾這個心呢,就好像這杯水去搖動緊,個心還未能夠靜下來。要保持到不受那些東西干擾,一直正念在業處呢,直到定下來,心才入了定。

就是要靜到個心沒有任何起伏波浪的衝擊、任何的動搖,這才叫定力。例如我們要去除所有的干擾、切除所有的思想念頭、影響我們心的東西。就是剩低不斷覺知專注呼吸出入、buddho buddho下去、同一樣東西。

【修定不是一味思維】

有些人他們不明白,以爲修定是那一些佛法去思維、不斷思維。但這個思維呢,並不是讓我們的心能夠定下來的方法。定下來的方法就是修一個業處不斷修下去。有時他們就是怕自己不能夠聰明、有智慧,所以就會拿這些佛法去思維。

但真正令到我們去聰明有智慧起來呢,就是去除所有情感的干擾,讓我們的心定下來,能夠一境性起來。這才是一個聰明、有智慧的方法

【按部就班】

我們的心其實就好像小朋友。一出世的bb呢不會給他吃許多東西,只是給他喝水和喝奶。才又不會給他吃、肉又不會給他吃、水果也不會給他吃,因爲他還未能夠消化到。所以我們所學到的所有知識呢,並不是說它沒用,而是他媽好比喻為這個食物,我們還未有足夠的能力去消化它。

所以我們剛剛開始禪修呢,選擇buddho 和覺知呼吸呢,這個奶和水就已經足夠。所以不用怕,覺得爲什麽師父只是教這個buddho和覺知呼吸呢?怕我們在修行、佛法上進步?

就好像bb不用擔憂爲什麽只給奶水自己喝,因爲喝到最後他都慢慢能夠長大的

《Ajahn Golf 預言接下來越來越艱難了,並語重心長地給予開示》

...接下來,在這個世界生存越來越困難了...人的心比夜叉還要凶惡...

會有疫情、戰爭啊。

如果我們在這個時候沒有佛法的基礎、禪修的依靠呢,我們就很容易因爲這樣而痛苦了。但如果我們有這個佛法的基礎,我們就可以守護我們自身。

如果有些人有做福報、有佛法僧作爲皈依處,那他們就可以避免受這個共業了所以我們要爲自己纍積福德、這個福業。這個不是在什麽地方,而是在我們自己纍積落來的。

好像我們在香港,我們很難去找到寺院,那我們可以把家變成寺院。一個寺院有佛法僧三寶,那我們就讓我們的家有佛法僧三寶。

我們去寺院,就是去持戒、禪修、修我們的心。我們在家中也是可以持好我們的戒,修我們的心。

當我們在家裏的時候,我們就去思維這個法囖,可以去思維佛陀的教導。

我們在家禪修、平靜,可以讓我們去思維,去想。

我們這個生命出生是爲了什麽?有什麽意義呢?

爲什麽他們說我們每一個都有個癡,我們從哪裏來,幾時會去哪裏--我們都不知道。

作爲一個人類之所以苦呢,是因爲我們有這個貪嗔癡,讓我們受苦。

這個愛欲我們有沒?

有這個愛欲之後,我們會因爲它而痛苦對嗎、?當我們不能如意,苦就會生起。、

這些貪心也是一個苦。當我們想很强烈地想得到也是一種苦,得不到更苦。

就算我們想得到之後我們有一日會失去,失去之後我們都會因此而苦。

嗔心、憤怒呢,也是一個苦。

在這裏有誰憤怒時是快樂呢?舉手

關於貪嗔,然後癡。

然後看看我們有沒有這個愚癡。

在媽媽的肚子出來之前,在哪裏來而來到媽媽的肚子?死了後會去哪裏?

如果是聖者,他們知道自己死了會去哪裏。他們會知道在哪裏生來,死了會去哪裏。也知道究竟何時斷了這個輪回。如果還未明白,我們會一直苦下去

好像我們不知道明天是怎麽樣的時候,就會擔憂。如果知道的話就沒有什麽擔憂。

所以這個愛欲,貪嗔癡啊屬於我們内心的煩惱,屬於内心的疾病。

當我們的心有疾病的時候,必須有這個藥。以這個藥來醫治我們的心就是這個法。而這個法藥就是佈施持戒禪修,可以醫治貪嗔癡的疾病。

現在我們來到這個佛教,就好像已來到醫院找醫生。

醫生就好像佛陀,

僧團就好像比醫生低一級,好像護士之類。

法呢就好像醫藥、藥物。

僧團就用這個藥來醫治我們内心的疾病。如果一個病人是不頑皮的,聼醫生的吩咐指示去定時服藥,懂得照顧自己。、那他的病就可以康復。

世間的快樂

Ajahn Golf's live Q&A#

Bhante Hei Cantonese translation#

 Thus I heard:

 ⭐People are divided into body and mind, the body is from head to toe and the mind is the one that can experience suffering and happiness.

 The hearts of people in the world suffer from diseases, what kind of diseases?  Including diseases of greed, anger, ignorance, and inner confusion, the Dharma needs to be healed.

 ⭐Dharma is for those who need happiness, inner happiness needs the teaching of Dharma.

 ⭐The happiness we have been pursuing in the world has not been satisfied so far, because the happiness in the world is full of defects, and there is suffering hidden in it.

 For example: we can suffer because of money and wealth, we have a family but we can suffer because of having a husband, wife and children, even if we get power and status, we will suffer because of it. This is just called worldly happiness. 

 Most sentient beings think this is true happiness and cling on it all the time.

 ⭐Ajahn analogy, the happiness of the world is like the bait on the hook, the world is like the sea, we are like fish in the sea, the wealth, fame, fortune and status are on the hook.  A foolish fish tries to eat bait but is hooked. The fish thinks that eating will bring happiness but in the end, it turns out that the pain is more than the happiness and it can't escape. After the fish is hooked, there is no freedom. The wealth of the world will cause one to stuck in the stuck in the cycles of rebirth akin being hooked.

 ⭐The happiness of Dharma does not need to rely on external substances. This happiness comes from inner peace, which is full of wisdom and right mindfulness. It teaches us to come back and take care of our own hearts and let go of the suffering in our hearts through awareness🙏

Ajahn Golf现场開示問答#

稀師父廣東話翻譯#

如是我闻:

⭐人分成身与心,身体就是从头到脚而心就是可以体验苦乐的心。

世上人们的心都患有疾病,什么病呢?包括贪爱病,嗔心病,愚癡病,内心混乱的病,需要佛法去医治。

⭐佛法是给需要得到快乐的人,内心快乐需要佛法的教导。

⭐我们在世间一直追求的快乐至今都无法得到满足,是因为世间的快乐是充满缺陷的,是有苦隐藏在其中。

比如:我们可以因为得到金钱财富而苦,我们有个家庭但也可以因为拥有丈夫太太孩子而苦,就算我们得到权利地位但也会因此而苦,这只是称为世间的乐。

大多数众生认为这是真正的快乐而执着一直黏着它。

⭐师父比喻,世间的乐就好像鱼钩上的肉,这世界就好比大海,我们就好像在大海里的鱼,这财富名利地位就在鱼钩上。愚痴的鱼想方设法要去吃肉但是被钩着,鱼以为吃了会带来快乐但到最后反而痛苦比快乐多,而且逃也逃不了,鱼上钩后就没了自由,世间的财富会导致黏着在轮回中,就好像钩着般。

⭐佛法的快乐是不需要依靠外在物质,这乐来自于内心的寂静,这心充满智慧与正念,教导我们回来关照自己的心,透过觉知放下心中的苦🙏

......

Cr: Norman lee for the chinese post

爲人處事

“…Hope that when you are rich but not arrogant.  Even if they are poor, they have dignity.  When in a high position, be kind to the low.  When in a low position, be diligent and patience.  When seeking wealth, do not forget to distribute merit in exchange for virtue.  Do not selfishly oppress others.  Do not underestimate the enjoyment in the world until you forget the morality.  Do not look for external wealth until you forget to look for inner wealth.  to know the timing, to know the cause, to know the effect, to know how to choose people  Knowing about consumption and spending .Don't be arrogant, keep yourself humble in any place, at any time . When live with others to be stupid not smart.  Be smart with yourself, don't be stupid.  Take good care of your body and mind.  to be conscious of thinking, speaking, doing  Whoever has trained himself well  Reputed to be a noble refuge that is hard to find…”

 Phra Ajarn Golf

    “……希望你富而不傲。 即使他们贫穷,他们也有尊严。 在高位时,要善待低位。 处于低位时,要勤奋耐心。 求财时,不要忘记布施功德换取德行。 不要自私地压迫他人。 不要低估世界的乐趣到忘记道德。 不要寻找外在的财富而忘记寻找内在财富。 知时、知因、知果、知选人 ,了解消费和支出 ,不要自大,保持谦虚。 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和别人一起生活当自己是愚蠢的而不是聪明的。 对自己聪明一点,别傻。 好好照顾你的身心。 有意识地思考、说话、做事 。谁训练好自己 被誉为难寻的高尚的皈依……”

 Phra Ajarn Golf

阿姜曼見到已般涅槃的過去佛是怎麼一回事? Ajahn golf 解釋

信徒:有個疑惑就是,有些人可以感知到般涅槃了的佛或阿羅漢。 然後他們可以回來和那些人互動, 是怎麼回事呢?

Ajahn  golf : 有些人是有這個德行的, 以這個德行和法來實現這個色出來給他們出來。 但當大家都般涅槃了,就沒有這些色的存在。 以這個色相人們感知, 給那些有德者感知。 但如果大家都是般涅槃了,就沒有色的存在。

信徒:我問過 Por khao, 涅槃了會連識都沒有, 但他怎樣化個色來給人感知

Ajahn golf :  哦~他們已般涅槃了,他們沒有做, 但他們的德行還留存在這個世界

信徒: 哦, 他們的德行化個色出來

Ajahn golf : 如果(無餘)涅槃了還來幫這個幫那個, 那涅槃還是一個苦。 因還有責任去幫助這個世間

信徒:即(無餘)涅槃了還去幫這個那個就不是真的涅槃。

Ajahn golf :要明白, 阿羅漢來顯現的,是他們的德行, 只不過他們的德行還在這個世間。

不是他自己飛來過來化這色身色相,因為只是他們在世間德行的一個法的呈現。

初果到四果的領悟

學員:初果聖者的領悟是‘心不是我‘ 和 ‘凡生起的都會滅去’,但思維身體的不淨怎麼可以看到那個生滅?

ajahn golf : 初果不是不斷看到生滅,而是看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是看到因緣生滅的道理。然後會做許多善業,這個心相信業力。看到不斷生滅生滅是要去到三果。

思維不淨觀是可以看到這個無我,從這個不淨觀是可以去到阿羅漢,因為會了解到一切都是無我(隆波帕默尊者則說阿羅漢道是看到名色---尤其是心是純粹的苦)

舍利佛尊者聽到阿說示尊者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之後,他就了解到有生必定有死,為什麼還要去看戲、玩樂啊。這就是他證悟初果的智慧,但是他還沒有看到生滅生滅。

初果的智慧是知道生了就會死,有生就有滅,然後相信業力。所以他就會很努力地累積善業,死後就不會成為不好的東西。這個就是初果的智慧,所以他們才會不敢去造惡。

簡單來說,初果可以捨掉對世間的執著,而三果呢可以捨掉對五蘊的執著,知道他是無我(隆波帕默尊者則說三果阿那含洞見「此身即是苦」,所以放下了,再也不執著這個身體了)。阿羅漢呢就會去除對內心的執著。

另外比較簡單的說法是,初果比較看清楚無常,看到人生了就會死。一切東西來了就要捨,比如說財產啊、誹謗啊,這些都在變,都是無常。

而三果聖者則看到苦比較清楚。看到有另外一半是一種苦。所以三果聖者就三相來說,他看到苦比較清楚。

阿羅漢則看到無我比較清楚,好像知道一切東西、物質都沒有一個我存在。

(不同大師父在形容道果的領悟時或在語言上不一致。他們看到是一樣的,只不過切入的角度不同)

然後我們學習初果到四果怎樣看到生滅、無我,但如果我們沒有走上這條路,是到達不了目的地。

就好像說我們找資料說從這裡搭飛機去美國,但是只是這樣看是去不到美國,我們還要去工作、賺錢,我們才可以真正去到美國。

所以現在就教導你們去賺錢,買機票去美國。

第一就是要持好五戒。

第二就是在晚上睡覺前和早上起來時覺知這個呼吸,入出息觀。不斷守住呼吸,讓我們停止頭腦的胡思亂想。然後當你的心平靜了,再去思維的時候,我們才去學習這個法。

我們現在是在用思維、頭腦、記憶去學習這個法。這個五蘊的生滅不是在知識上面,而是在於自身上

好像說初果看到生滅,那個只是知識、思維。就是說我們要去打坐,看呼吸進出,進-生;呼-滅,知道這個心在生滅,這個才是真正的看到生滅


不淨觀與三果

學員:聽說三果聖者放下身體,想問假如只是一直在想身體不美不漂亮,就真的能生起三果的道果嗎?

ajahn golf :這樣思維身體的不淨是可以去到三果的。三果就是可以去掉這個愛和這個厭。(後來 Ajahn golf 補充,思維只是輔助讓心真正觀到,生起觀智)

愛沒有了,厭,即是嗔心的部分也沒有了。三果聖者不會有愛恨。

假如我們修習安般念讓心平靜,然後思維身體的不淨,是可以讓我們從初果到四果阿羅漢的。因為不淨觀是一個很重要的道路。思維不淨是這個外身,然後思維到內身,即是這個心,然後從這裡證悟阿羅漢。

好像luang pu也說,思維這個身體的不淨是很厲害的,他的心會很勇敢,很有力量。當思維這個身體的不淨,能夠去除男女之間的愛。當我們可以放掉這個愛,男女之間的愛,我們的輪迴就會縮短一點。苦可以減少大概80%

佛法真正的幫助

福是不能阻擋著我們免受於老、病、死,

但福報、善行、戒德與佛陀的教導,

能夠擋著我們(內心)老時不苦,

病時不苦,

死時也不苦,是這個!它是可以這樣阻擋!


佛陀的福德是可以守護我們的心,

無論何時何地,

當我們經歷到什麼,受到什麼遭遇也好,


假如我們有正念與智慧,

心中存有佛陀所教的法,

佛陀的法就會保證我們免受於苦。


如果我有法,有正念,

壓力與痛苦就會被熄滅。


----來自高爾夫師父


#Dhamma of Phra Ajahn Golf

#Jitkasaem


“The wholesome can not prevent us from the old age, sickness, and death. However, the Lord Buddha’s teachings, the wholesome, the good deeds, and morality can guard us from feeling suffer from the old age, sickness, and death. That’s how it works! 


The virtues of the Buddha will guard our minds. Whenever or wherever we experience the troubles, if we have Dhamma of Buddha in our minds: being mindful and have wisdom, the Dhamma will ensure that we will not suffer. The stress and suffer will be extinguished by Dhamma.”


#ธรรมะพระ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จิตเกษม 


“…บุญไม่สามารถกั้นความแก่ 

ความเจ็บ ความตายได้ 

แต่บุญ ความดี ศีลธรรม 

คำสอนของพระพุทธเจ้า

จะสามารถกั้นเราว่า 

แก่แล้วจะไม่ทุกข์ 

เจ็บแล้วจะไม่ทุกข์ 

ตายแล้วจะไม่ทุกข์ นี่! กั้น..กั้นแบบนี้


บุญพระพุทธเจ้ากั้นจิตกั้นใจ 

เมื่อเราไปประสบพบเจออันไหน 

ไปตกอยู่ในที่แห่งหนตำบลไหน 

สถานการณ์แบบไหนก็ตาม 


ถ้าเรามีสติมีปัญญา

มีธรรมะพระพุทธเจ้าอยู่ที่จิตที่ใจ 

ธรรมะคำสอนของพระพุทธเจ้า 

จะเป็นเครื่องรับประกันว่าเราจะไม่ทุกข์ 

ความเครียดความทุกข์ก็จะดับลงได้ 

ถ้าเรามีธรรมะ ถ้าเรามีสติ…”


•••••••••••••••••••••••••••••••••••••••••••••••••


พระอาจารย์สุรวุฒิ(กอล์ฟ) เขมจิตฺโต

วัดป่าอนุตตโร อ.ศรีบุญเรือง จ.หนองบัวลำภู

學法不是學世間的知識 | ajahn golf 教導念誦無我的業處

ajahn golf : (小編的英文名), 世間的知識,需要用腦去思維、去想。 但修這個法,是要有平靜的心,去了解,去領悟,才會明白。

(小編的英文名) ,  不需要去想,要停止自己的思想,疑惑,問題。 要停止自己去尋找答案。 停止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當我們停止了,就會知道。因為你怎麼想也不會知道

就比如說ajahn golf ,如果你沒有看過ajahn golf , 無論怎麼跟你講,他是高高的、瘦瘦的,也想不出是他, 是不能用想來知道的。就是當你親自見到他,你就會真正知道,才會看到真實的一面。除非我們自己去看到,我們才會清楚。要不然沒有看到,怎麼想,也想不出來。 他有多高,有多瘦,就有很多的問題。

如果我們要打坐,修行的時候,要做回一個笨人。不需要去知道什麼,想什麼。就是知道我們的業處,修好我們的業處。只是覺知當下那個呼吸,不需要去找什麼經典、師父,不需要去憶念什麼,只是看清楚當下的呼吸。

然後當我們想知道一樣東西,然後不知道,也是一種苦。當這個想知道的心生起,我們把這個慾望去除,然後他就會滅。每樣東西生了他自然會滅

比如說,當我們的心是平靜的,然後有一個念頭出來,想知道答案,然後這是心裡的事情、疑惑生起,然後我們想去找答案,就是心裡有個想法、事情來干擾我們。但是如果我們的心有一個疑惑生起,然後就直接給他滅掉。當我們的心有想知道生起又滅去,想知道然後滅去,這個就是修行,就是滅去。我們不隨著這個生起的東西去走

信徒:就是知道這個生滅

ajahn golf : 對,就是知道這個生滅是沒有一個我,然後這個心知道這個生滅,也沒有一個我。所以純粹在生滅,沒有一個我存在。就是說假如有一個東西生起,然後心想知道這個慾望,也是沒有一個我存在。所以想知道的那個人,也是沒有。

好像說,有什麼東西在我們身上,當我們是無我的話,還有什麼,會在我們的身上呢?明白嗎?

因為這個身體已經不是你的,在你身體上的那個,你的身體也是無我,沒有一個我存在。不要去擔憂、不是我、不是我的東西。我的身體不是那個東西,這個身體也不是我。只是生起,然後什麼東西生起,他就會改變;然後那些會改變的,他就會滅去。當可以滅去,也可以再生。然後會再生起,他也會在變化。變化然後他也會在滅去。所以無論是生起的過程、變化,還是滅去,沒有一個我存在,不是我。所以全世界,包括所有的知識、經典,剩下只有生跟滅。當全世界都是生跟滅呢,都沒有一個我存在。當沒有一個我,就沒有一個執取,沒有對這些事情的執取,一切就歸為大自然。

無我、無我。今天打坐就念無我、無我。沒有一個我,沒有一個我的東西。他不是我、我不是他。隨著呼吸進去。就是今天要這樣去修行啦,然後打坐時有什麼想起,無論這裡感覺很重,也要隨著呼吸念‘無我’、‘無我’。當無我的東西也沒有,苦也是沒有,沒有一個我在那裡。那個沉重,也是無我,不是我,不是我的,沒有一個我。然後我們就會從這裡解脫出來。 所以今天晚上就這樣修。

就是哪一個適合你,不是我,不是我的,哪一個適合你,你就可以用。跟這個呼吸進出去修

信徒:現在這個意識被‘他’抓得很緊,怎麼可以應對呢?

ajahn golf : 就是說你意識給他拉走,也是無我,沒有一個我。也是沒有一個我給他拉走。就是當沒有一個我,他可以拉到什麼?也是把沒有的東西拉走,就是沒有一個我被他抓。

我可以人頭擔保,相信我


觀念頭

信徒:一般人可能不受控制起惡念,然後看著它:我沒有這樣想,然後他就這樣想了。然後隔著一個距離看它,他可能當下滅去,他可能過了一陣子它又可能再生起。好像它就是一個別人、一個不好的我,他不受控制,他自己也會再生起。然後再看它讓它滅去。是這樣修對嗎?

ajahn golf : 是對的。它是因緣而生起的,不是依我們去控制。當沒有緣的時候,沒有因緣,他就滅去

信徒:然後就看著它哦,每次他生起就看著它滅去。

ajahn golf: 對,就不需要再造作下去,不需要再想下去。如果我們好像靜坐,如果我們生滅--這樣去了解,去思維,。靜坐的時候默念這個‘無我’、‘無我’,也是可以,這個是可以成為止跟觀。可以是止,也可以是觀。就是那些思想生起,我們不用跟隨它,就是這樣念無我、無我的。

就比如說我們在房間裡坐著,然後這個門是關著的。然後有一些人來敲門,我們不理他,不開門給他。同樣我們的思想也是一樣。我們念頭也是這樣。我們靜坐時就是念無我、無我的,有什麼在想我們也不理他,只是念無我無我。就好像有人來敲門,我們不理他,不開給他。

拋下所有的知識、想要禪定,就是拋棄所有我們學過的知識,經典、想得到禪定、初果,全部把他放掉。疑惑、想知道問題的答案,全部把他放下,就好像我們從新設定。所以今天晚上就打坐咯

信徒:我剛才跟他修那個無我、無我,一修就有喜樂了。

ajahn golf : 你就一直修下去,那個喜樂也是無我無我的。喜樂也不是我。就好像說我們念‘無我’、‘無我’,喜樂生起,又去執取,所以這個也是錯了。今天修行什麼也不要去抓取。不要不想要、不想做什麼,不要想成為什麼、要得到什麼

信徒:有一個額外的問題

ajahn golf : 就是不給你問,我教導的就是要實修,已經包括了所有東西在裡面了。

….

我們就是習慣學習很多知識、師父的教導,但是忘記有正念在自己。所以剛才提醒了你們,又忘記了,就是我們的正念不太好、失念了。剛才已經講過了,你們要清楚所有的東西、又還在問,所以這個正念還不知道自己內心的情況

清楚所有的東西,剩下無我無我

信徒:很累了,還繼續修嗎?

ajahn golf : 累了就睡把。 睡的時候,還睡不著就無我無我的,一直睡,一直念咯。他睡就睡,給他睡睡咯。如果睡不著就唸


Ajahn golf 談四神足、怎樣修行

學生:剛剛說想要進初禪這個是否貪心?

Ajahn golf :比如說,我們訂立一個目標,不需要說訂要證得初禪,你可以訂要證悟涅槃。這樣做呢,就是願力、決意的波羅蜜。 善的目標也是一個道,但在禪修的時候要放下它不要常常想起它,不要成為禪修的障礙

學生: 善法欲 Chanda 可以在禪修的時候用嗎?

Ajahn golf , 四神足這個 chanda (欲)就是要滿足於我們的禪修業處,滿足歡喜我們的呼吸

精進:精進於覺知這個呼吸

心:Citta 就是把心放在這個呼吸上面。就是用心去覺知這個呼吸

觀:vimamsa 就是去了解、觀察這個呼吸

所以這個四神足可以在修行當中可以用得上

就是不用設定說我們要得到這樣那樣來造成自己的壓力,讓自己緊繃。就是我們內心有什麼煩惱就把他清除掉,盡最大的努力把這個心淨化。

當天我們就盡最大的努力,最後結果如何不重要。

設定一個目標說今天要轉一萬塊錢,有時會賺到一百元、一千元,我們就會容易傷心。賺

到一百元我們滿足(?) 一千元也滿足,這樣我們就會開心

當我們修行苦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修行很困難。所以他們說要保持心微笑地去修行。 然後要滿足於當下修行的成果、接受,然後我們修行就會變得輕鬆。

學員:在工作上就是有個目標要達成,在修行時很難轉換過來

Ajahn golf : 對,我們工作是可以設定我們沒有要做什麼然後得到目標,但是我們的感受、情緒是不穩定的,所以我們修行要在當下,當下這顆心,要當下去注意。

在靜坐的時候可能發生了一些事情就影響我們的心了。修行不像工作那樣,要修當下的心。

好像世間的工作我們會知道要做什麼,應該做什麼。但是心的情緒不一樣,有時我們不知道一會兒起來的是貪心還是嗔心。所以我們要當下對治、去修。不像世間這個工作

秘訣就是,有什麼煩惱在當下生起,你就把它清淨。修行就是一定要知道當下。當下有什麼煩惱,就去處理它。(另一位大師父隆波帕默尊者也教導,當我們具念及時地知道正在呈現的現象(sabhāva),比如:貪、瞋、痴呈現,我們具念及時地知道,它們就會滅去。煩惱滅去,心就成為善的心,善的心自身附带定,心就會逐漸安住,獨立凸顯。阿姜蘇納瓦說,心跟所緣粘合在一起還不是安住,心不在聚焦任何一點那一刻才是安住,假如心安住,就會看到生氣的心在眼皮底下滅去)

我們當下要靜坐,要覺知呼吸。等一下有煩惱生起,就要去清除他。

就比如說,你在覺知呼吸時要專注覺知呼吸,但突然有嗔心生起,某件事情讓它生起。 然後就把當下這個嗔心清除掉。接著繼續覺知呼吸。就是修行在當下。

學員:假如有嗔心生起,但只是去覺知嗔心,他可能還是在。

Ajahn golf : 假如嗔心是很輕的,我們還是可以透過覺知呼吸來逃避它。但假如這個嗔心很強,就要去去除它。要去除它就要看到它的缺點。這樣才能夠去除它。

比如說,我們生起時心快樂嗎?假如是不快樂的話為什麼我們還去生氣呢?就是要用這種方法去去除它。哪些東西我們看到缺點,才會放下

我們生氣的話一整天都不快樂,然後讓我們生氣的人又不知道。所以最重要的是要看到嗔心的缺點

只要看到壞處,就會放下,不會緊抓不放。


怎樣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四念住?

學生:請問怎樣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四念住?

Ajahn golf :我們在想的時候知道自己在想什麼(有大師父說是覺知“想”這個行為),當我們工作需要思考、想的時候就去想。當有空間的時候就回來這個呼吸,這就是念住囖。

假如我們有苦受、樂受等這就是受念住囖

去學心是怎麼樣,這是心念住

所以在我們一天當中,我們要守護這個心。我們要讓這個心醒,就是有正念。因為我們守護這個心,在一整天修行的話,對我們修行很有幫助,讓這個心滅苦、去除煩惱。

就是有時候當要用到我們的頭腦、思考,就不需要用到(念)  buddho. 但有些東西比如說生活中的一些活動,例如掃地,我們 (念)buddho 、覺知這個動作。就是說假如不需要用到思考時就 Buddho , 覺知這個當下

初果不一定修到初禪,ajahn golf 講述初果的特質

信徒:泰國的禪法不需要到初禪就能到初果嗎?

ajahn golf :是可以的。

信徒:那怎麼觀?

ajahn golf : 初果就是修到這個心要保持平靜、舒服,不需要去到安止定。然後初果就是完滿持好這五戒,然後他們不會去算命啊。不會以天人為依止、依規,只是皈依佛法僧而已。然後初果他就相信這個業力--做善就有善報,沒有誰造成這樣,就是相信業力。

然後初果就算他還未有修上去修得很好,但是他也是對這種方法、這條路可以解脫沒有懷疑,就是他看到一條會解脫的路,不會懷疑、不會動搖。假如有些大師父、誰來說修錯了,不對還是什麼,但是他心裡不動搖,因為他看到這條路。

然後初果他看到這個比較粗的無常,就是明白到人生出來一定會老、一定會死。就算他們有這個嗔心在,但他們也不會怨恨、去仇恨。就算他們有這個貪慾,但是也不會犯五戒。然後初果不會在明或在暗的地方造惡業。他們會努力地去行善、做善事。就算他們累,遇到什麼,他們也不會放棄、氣餒地做善事。

成為初果就是讓我們的心保持舒服。然後就是思維我們朝著死亡的方向去。然後當我們死了之後我們什麼都帶不走。所以初果才不會對世間的財富有很大的慾望。

初果他有五戒的圓滿,基礎的定,初階的智慧。初果的定就是他可以守護到自己的情緒、控制到自己的情緒。就是他可以讓自己的心可以舒服、平靜,然後對行善、累積福業快樂,但還不需要到這個初禪、安止定。這個初果的智慧,可以放掉、捨得下世間的執著

三果可以放下對五蘊的執著(隆波帕默尊者則說放下身體)

然後阿羅漢呢,可以捨掉對內心的執著

信徒:初果不是要斷這個身見結嗎?

ajahn golf : 初果他看到比較粗的--這個身體不是我,這個心也沒有我,比較粗的。但他還會喜歡美啊,慾望在。但要看到沒有一個我在五蘊,那是屬於三果,聖人的那個境界

疑結就是對三寶沒有懷疑,不會去相信其他的宗教。

然後戒禁取就是,他們不會去相信那些算命,別人的預算、命運,他就是相信這個業力。不會相信說上帝、或是什麼天人造成我們這樣,相信業力。


用心要正確

學生:請問怎樣取得初禪?

Ajahn golf :你認識初禪嗎?

學生:因為是修安般念,呼吸會變得微細,然後最後會變成光跟光明沒法分開時那就注意光。 那時那個光還不是很穩定,有其他念頭出現時那個光就中斷了

Ajahn golf : 如果你有一個目標要取得初禪,那就像為自己的修行上弄一個限制,你試一下,在修行上不要有限制。

就是說不需要有進入初禪這個目標、限制去學。我們每天修行不一定能得到修行的成績

就好像我們賣東西,有時候我們要賣到一百萬,有時得不到一百萬,但其實我們每一天也有賣到東西。

我們每天修行,情形就是我們已經從中得到東西。這是最真實的狀況

在修的時候不一定要有一個目標,有得到這個、那個。因為當在意這些東西時,內心是會有造作的。

每天修行,有什麼出現,也要滿意。

就像我們種樹,不需要每天都希望他長到多大多大的。只需要照顧好他,就可以長到理想的高度。樹照顧好,它就一定會長大。

我們修安般念只需要覺知著呼吸,然後它越來越微細,然後那個果就出來了。我們專注那個果,就沒有種好那個因。

假如我們有一個目標去限制自己的時候,有時候就會讓自己修行上變得很困難。就是要得到這個那個,會增加修行上的困難。

我們可以從新用心,不是說我們要得到初禪,而是說我們專心用心去覺知這個呼吸,明白嗎?

修禪不一定要先止後觀,可以止觀並用

背景:有信徒在修習一個先止後觀的禪法,但修了20多年仍然沒辦法進入初禪,不能進入觀的階段。

ajahn golf 然後禪定這個定也有點不一樣。禪定就好像一個木頭,坐在那邊。

有時候定力包括了智慧,智慧在裡面,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覺知在裡面。

我們依照這個循序去修這個木頭定,再修這個觀,就好像一個人去學修理車,學到完才去做。但是泰國大師父,他們通常就是去到那個車廠然後去做、去到那裡學習一樣。

就好像修理車那樣,我們修行依照這個階段去學。有時我們學到完這個階段,有些事實上不一定會用得上。就好像有些人讀書一步一步讀到完才修車。他們讀到完之後,還要去累積這個修車的經驗。

但是那個直接去車場去修理,就一邊修理,一邊學習。他所學,就是學那個當下,他們學那些他們會用到的東西,直接用到;那些沒有用到的就不需要去學。所以他們有收入,也會學到實用的東西。

修行可以用上思維,但最後階段是要真正觀到

問:想問是否有兩個途徑可以證果,第一就是直接觀照三相,第二就是只靠思維無常、苦、無我、不淨而證果對嗎?

ajahn golf :

第一就是有定力的時候去觀,

第二就是我們去思維、觀察、了解、去明白這個實相。

可是到最後它們是一樣的,合在一起提升這個心。

問:就是說沒有單一的,當在思維的時候也包含著觀對嗎?

ajahn golf :觀就是以平常的心去思維,到某一個情況的時候,又從心察覺到它,變成一種觀智。這種觀智就是說我們去思維,因為之前已經思維過了、已經思維、已經了解,已經以平靜的心去思維到它。然後到一個地步我們的心平靜,然後照見到它,就變成一種觀智

修不淨觀修成假的智慧

問:以前有學過四護衛禪,佛隨念、死隨念、慈心觀、不淨,然後不淨觀我就稍微學32身分,然後覺得那個度有些太強烈,就是定力是很不夠,但是光是思維尸體、白骨就強烈到飯都不想吃,後來就中止了。請問應該要繼續嗎?

ajahn golf :一個真正的智慧是看到、了解、會捨,可以跟它相處,在一起,而不是厭倦不能相處。另外一種假的智慧就是看了,知道,但不能一起相處,會反抗、對立,那是假的智慧。


好老師的重要性

ajahn golf : 有時老師很重要,他是一位能夠指向正確方向的人。有時未必能找到正確的。現在我或許能夠教導你。有些人是不同的。 當你做完功德後,發願你會遇到正確的 

修不淨觀自然可以聯繫到三相、證果

問:我們透過看身體的不淨不美麗,怎麼可以聯繫到初果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智慧?好像不關聯。(其實正確的初果智慧應該是‘凡任何集法都是滅法’)


ajahn golf : 他自然就會有那個聯繫在裡面,這個會有一個智慧會聯繫,讓他知道成為初果、無常、苦、無我。因為當我們修這個安般念讓我們的心平靜,有足夠的智慧,然後我們去思維身體的不淨的時候,也會了解到它的無常、苦、無我,因為它們有關、相互聯繫的。我們自然會從這裡證到初果,從果位上去。所以這有智慧讓它們聯繫起來。


好像我們讀小學,之後讀大學,它會有這個聯繫在裡面。所以從我們修不淨觀的時候,它會有那個戒定慧,可以聯繫到可以成為初果。


問:從三果到四果,修這個不淨觀只是思維身體,但也會自然聯繫到心放下心嗎?


ajahn golf :它這個心是會一直向前,它會一直向前前進,直到到達目的地,它會自己知道。好像說,我們現在每一個修行階段是可以看到前面應該怎麼修,怎麼得到前面的成就。


就是初果他遲早是會成為阿羅漢的,他一定知道那個方向了,就是好像我們已經訂對那個gps 訂對了,我們怎麼樣走,最後一定遇到那個指示,去到那個地方


問:但就是修行到最後是否已經放下了不淨觀,直接觀心?


ajahn golf :當你到了,就自然就會知道。就像到了前面的路,你自然會知道。


我們學習這個知識有好也有不好,好像一個雙刃劍,很容易傷害到自己。有時候我們學習問得很微細,有時很努力地想去放下身體,有時很努力地地放下這個心,有時候會成為那個障礙。但是我們修下去自己就會知道。


好像你所問的,就是用學到的知識、疑惑來問,但這個不是得到最大的益處。最大的益處,就是我們修行卡在哪裡,然後去問,解決到自己的那個地方來解決它,那就是最大的利益了。 

注釋書、論書裡寫的不一定對

Ajahn golf :所以有時候我們看這些知識,有提到說有一些業處只能去到近行定而已,不能進到安止定。但其實不是那個業處的問題,是那個修行者的正念不夠強,所以進不到那個禪定。

好像我們車的那個鑰匙。我們用一號的鑰匙開,有時候我們開不到,不是那個鑰匙的問題,而是我們力道不夠。

問:那麼佛隨念也可以到安止定?

ajahn golf : 是可以的。佛隨念也是可以的。其實後來那些師父對佛法的了解很疏忽,沒有很精通,沒有那麼了解,有一個限制在。所以他們用被限制的知識來表達、來解釋。

就好像我們煮蛋要用一個鍋來煮。但是有些人沒有鍋,用哪個包得住的蓋來煮也是可以。所以有些人他們對禪定精通,他們認識的很廣,沒有被限制到那麼小。所以不要被限制在那個知識裡面。

佛法是自知自證的

信徒:初果只是看到有生就會滅,還是會看見有東西因為原因就會生,有東西因為原因滅而滅?

ajahn golf : 簡單來說,他看什麼也好,初果看到的比較粗,三果看到的比較中,阿羅漢則看道比較微細的

我剛才說的只是初果的一個總概給你們知道而已。但你們真正要知道的話是要去到證到,才會真正了解,如果問微細,問到明天也不會問的完的

你學什麼科目?

信徒: 醫科

ajahn golf:比如說,你學醫科最主要是去幫人對嗎?

信徒:mmm

ajahn golf: 要做醫生是為了醫人。我就是總概來說,知道醫生是醫人的。而醫生學了什麼,用了什麼方法去醫人,他自己會知道。初果也是一樣。就是你們要自己證到,那麼你才會知道

剛才所說證悟初果的條件也是一樣,一個總概:

1.持好五戒

2.內心對三寶沒有動搖

3.相信這個業力

至於微細的要自己證到,就會知道。就好像說醫生醫人,醫生學了什麼,他自己會知道。所以初果證悟了什麼微細的東西,他們自己會知道。 

然後初果也有分剩下七世、三世、和一世的分別。

還是比如說學醫學的時候,第一年學的是學整體的。但是學第二、第三年的時候就會學得比較微細、翻譯出來,不斷學下去。

然後這個也是一樣,總概來說是從初果開始,然後學下去,再微細就是三果,阿羅漢。

信徒:還是想釐清因緣生因緣滅的事情

ajahn golf: 那是阿說示尊者的事情,先放下,先處理好自己的事情。

持好五戒

讓自己的心舒服

因為我們現在讓自己擔憂,這個內心沉重的問題,還未講到初果的問題。如果我們有持好五戒,讓內心舒服,我們就會明白阿說示尊者的教導。

好像佛陀對五比丘說法,其中一位阿若橋陳如已經知道了。還有另外一個例子,就是我們就會知道。假如我們持好五戒,讓自己的心舒服、寧靜。

但假如說我們問,問到七天也沒完沒了。就好像我們問我們這尊佛喬達摩之前的另三尊,(之後問下去)也是沒完沒了。看到,我們就會清楚。

聖者與自我感

信徒:想問初果聖者斷身見結是沒有自我感嗎?那個斷身結的體驗是怎麼樣的?

ajahn golf : 就像之前所說的,初果聖者是看清楚無常,但還未看清楚無我,所以那個自我感還存在,有時候會害怕,有時候會愛,那個慾望。

如果100%感受到沒有一個自我感,那是阿羅漢。就是簡單來說,

初果他可以捨掉對色法粗的執取,

三果則可以除掉對色法微細的執取,名法粗的執取。

阿羅漢則能去除微細對名法煩惱的執取

(隆波帕默尊者在2017年8月19日的開示中說,初果聖者洞見一切都不是我,但覺得他仍是好的,所以依舊不捨。[ 初果清除的是邪見,但還有執取])

阿羅漢是完全無私的人

問:是否斷除所有自私的人就是阿羅漢呢?還是斷除一切自私的人有更多東西要做呢?

Ajahn golf : 如果已經完全斷除的,就是阿羅漢。 如果未能完全斷除呢, 就不是阿羅漢

信徒: 所以自私就等於自我?

Ajahn golf : 因自私有許多層次

自私而想得到財富是一種, 另外是想得到權力、名譽亦是另一樣東西。

對身體的一個自私呢,是一個自我的執著呢,都是一樣。 

自私而認為思想念頭是我的, 都是一樣。

關於對法的見解的那種自私都是一樣。 

所以要將全部去除

信徒:希望我可以證到 Ajahn golf 證到的法

Ajahn golf: 如果要去除的話就要全部去除, 你全部去除呢,就好像我一樣。

就算我教的所有知識,也不覺得是我的。 就算我達到的東西,我也不覺得那是我的。

所以要去除到這個地步

《白父去了哪?》

信徒:請問白父 Por Khao Wanchart Yimme 珀考万察/白父万察是否已經涅槃了?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 即使ajahn 可以回答你,也不能消除你的疑慮。 

如果你要消除對白父的懷疑,你要依隨他的教法去修行。

如果你要消除對ajahn 的懷疑呢,你也要依隨我的教法去修行

當我們修到的時候,内心就會有答案出來了

就如ajahn 現在說我有許多快樂的,你們都會懷疑,怎樣快樂啊?

是很自在的快樂。然後你會再問:是哪種自在啊?

Ajahn 再回答是什麽都沒有的自在。又會在問:沒什麽那又自在些什麽呢?

就會整晚地回答,整晚地追問

所以佛陀所教的是智者自證的,是在自己内心品嘗到那個味道的。譬如發燒的時候我們知道,然後我們吃退燒藥那個燒開始退,我們也知道。。

直到吃完藥燒完全退了我們也知道。

唯一會知道有燒、無燒、在退燒的,就是那個在發燒的人。這個比喻我們修行。

例如説,我燒退了些,然後會再問:即退了幾多?

完全退了。又會問:是哪種完全退了?是哪種好返?

我們信並不是說那個人厲害而信他,而是相信這個法,跟著這個法去實踐的時候我們就會自己去明白到,這個時候才會生起信心

我們只能跟著他的知道一步一步地去前進。如果他可以指導我們持戒,代表他的戒比我們多

如果指導我們修定,他的定便是多過我們。

我們只能透過這種幅度去認識。而不能完全知道

譬如說,博士能夠回答道碩士的東西。碩士能夠回答到學士。學士就能回答到高中的問題

這個高中生想,究竟這個博士有多少知識,無論他怎樣想也想不到,明白嗎·?

等我死了後如果我見到白父等我説給你聼 (笑)

到底外面的人怎樣厲害是不重要的。如果我們聽到外面的人怎樣厲害我們聽了就算,放在耳仔就可以了。不用去信或反駁

如果我們去相信的話,如果撞到騙子的話就被騙了。但如果一下立即反駁,如果遇到的是真的,我們也會衰。

那怎樣才值得去相信呢,佛陀就説我們用正念智慧去思維,我們真正去感受到了,才去相信。因爲信和不信是我們的自由

有些人用神神怪怪的方式去嚇你,是不用怕的。只要我們有正念的話,就沒東西可以搞你

Ajahn 就希望大家做一個有智慧、有理智的人,不要迷信,盲目去相信一些東西。

好像ajahn 剛才說的,最高尚的神通呢就是消滅我們的貪嗔癡。

白父走了,他一直都沒有回來話我聼

即使ajahn 幫他燒的時候,幫他開示,都不見他回來話我聼。

Ajahn 燒白父的時候,其中有一晚是我開示,因爲沒有其他的大師父在。

簡單地想吧,他有了十年的癌症,亦都是一種好痛苦的一種cancer 。他可以一路忍受到這十年的痛苦呢,代表他的心有一定的基礎而一般人是很難做到的。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訓練好自己的心力,因爲我們每個人都會面對到苦的。所以要事先去訓練好我們的心力。

我們不用擔心別人死了去哪裏,我們要擔心自己死了去哪裏。

如果我們一路去問別人死了去哪裏,怎樣都不會消除到懷疑的。但我們坐下來看返自己的心,我們的福報夠不夠我們上天堂呢?如果現在我死了能否安定好自己的心呢?

那些大師父聖者呢,可以跟返自己的意願去死的。就好像我們有錢的可以睡五星級酒店,如果錢少些可以睡兩三星級的,如果沒錢就只能睡路邊。

所以我們走這條路有多舒服呢,就要看我們内在的財富纍積了多少。我們要努力地去做一些善法,就可以等我們死了之後不會再苦,對這個要有信心。

就如我們已經夠錢去買機票了,我們一死就可以用到了。

我們要訓練自己的心去脫離苦,就在生活中看到的每一件事去離苦,讓我們的心熟練。關於仔女方面的苦可以戰勝他,關於老婆老公的苦也可以戰勝他。我們工作上的苦呢,也懂得去解脫去、戰勝他,要訓練這個離苦。在當下離苦。

正念和智慧就會帶我們離苦。我們怎樣講都沒用,始終要返來正念與智慧。這就是最重要的法,一定要在我們的心。這些法就是帶給大家,希望大家能相信法去修行

觀照別人可以嗎?

問:佛陀在大念住經裡面說,除了可以看自己,也可以看別人。那麼心定了之後看別人的無常、苦、無我也可以成為阿羅漢嗎?(大念住經裡說「如此,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身...受..心..法..為身...受..心..法..、或安住於觀照外在的身...受..心..法..為身...受..心..法..或安住於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身...受..心..法..‘’為身...受..心..法..。」)

ajahn golf : ….(巴利文)...就是回來觀察自己。就是阿羅漢、三果不在別人那邊。當我們看外面之後,我們要回來思維自己。有時我們看到外面的無常、別人的無常、看到別人的不淨,但有時候忘記了自己。 (經典是這樣寫的,但一般大師父都如ajahn golf這樣教導,ajahn golf 經過實證了知觀照自己肯定能證悟涅槃)


practise earlier! 修行要及早

ajahn golf :when you learn dharma at a young age,  its better than them . It is  Because you could learn more and more and more , and benefit a lot. Get there earlier. When I became a monk, I was 20 years old only, and now I have been in the monkhood for 17 years

ajahn golf :當你在年輕時學法,是會比他們年長學法好,因為那麼可以學更多更多更多然後得到許多利益。更早地抵達那裡。我成為比丘時只是20歲,現在出家17年了

修行要把所有的知識放在一面

問:可以指導一下我的禪修嗎?我是念budho 配合呼吸來修的。我透過一些老師學習到一個可以讓心很迅速能夠集中的方法,就是讓心集中到損耗能量最少的那個點,就能迅速入定。然後我透過這個方法就是可以有喜有樂,有光,然後想問怎樣可以更進一步進到禪那呢?

ajahn golf : 就是一樣的問題囖,就是說我們不需要向前面追那個目標。就是我們當下心知道那個情況、那個狀態。不需要說向前面追。就是繼續修下去,之後自己就會證知,會進到前面那個去。

有時候我們學習很多,就是會造成一些障礙。有時候我們問了這個師父,用這個師父的方法,跟問另外一個師父,就是會讓自己亂。所以我們把一切學到的知識放到一邊。就是讓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把所有知識,師父的教導放在一邊;讓我們當下修行的時候覺知呼吸。看到什麼,光還是什麼,放在一邊,就是說讓我們覺知這個呼吸下去就可以了。所以我們要把我們那些知識、那些記憶放下,在我們修行的時候。因為這些記憶有時候會造成我們修行的障礙

好像luang ta mahabowa 他也是學到maha 的學歷。然後他就找阿姜曼。阿姜曼就說,這個知識先放到櫃裡面。

現在讓你的心安住在buddho 那裡先。

有一個情況就是,我們一靜坐就會想到這個師父的教導,會有一些疑惑出來。然後坐一下又會想到另一位師父,但是我們自己就是不知道當下的這個身心、那個實相。就是我們心跑到那些師父的教導、講法,就是心跑到過去。所以就是沒有讓自己真正回來看自己這個身心。

好像我們做食物,你來問我們說怎麼做才好吃。我便回答多一點這個,加多一點那個才會好味道。然後那麼再次問ajahn golf ,要怎麼做這個菜才好吃,然後再說要加這個,加多一點這個那個。到最後還是要你自己去煮菜、自己加,才會適合你自己,覺得好吃的東西。

還是要靠你自己。要拋下所有的疑惑,還有要放下一切想知道的東西。

就好像說明天天氣是什麼,是天晴還是下雨,就是這樣想已經錯了,我們不知道明天的天氣是天晴還是下雨,當我們到明天的時候自然會知道了。所以修行要在這個當下

貪嗔癡就是非人

問:我今次來泰國就是想解決一個問題,就是我的名法被削弱了,思維也被削弱,然後有一個走動的重物在身體。然後問過不同的大師父,有些提議我念budho budho 直到進入較深的定,想聽一聽師父的意見。

ajahn golf : 我有非人,你有非人,他也是有非人。當我們有貪心的時候,我們就是餓鬼,那非人就是不是人咯。當我們有嗔心的話,我們也不是人。心裡起貪嗔癡就是一個非人。所以是我們的煩惱削弱我們的心、思想。

培養那個定也是正確,因為我們心很弱的時候沒有定力,很難去去除這個煩惱。所以我們培養內心的平靜、內心的定力,就不讓煩惱控制我們來了

問:但以他的角度怎麼解釋我的症狀呢?

ajahn golf :真正來說,不用擔憂,也沒有鬼,沒有非人在我們身上。是我們的不知道,我們的疑惑,對佛法不了解而這種情況出來。假如我們對佛法領悟、了解,沒有什麼擔憂,我們這些身心問題就可以解決。

很多疑惑,很多不知道收集在我的心中。

沒有需要去擔憂,去放鬆自己,保持自己的心束舒服,不需要說需要很多東西。就從我們輕輕鬆鬆,守好五戒,然後慢慢去修這個定力,讓這個心平靜下來。

如果我們學習很多,然後我們想知道很多,這就會讓我們的心沉重。這種疑惑,這種情況

就好像我們建屋子,我們不是說一開始就放很多材料,我們要造地基,只要處理地基的材料就好了,然後造那個紅毛灰、沙、石頭,然後屋頂我們還沒做,還不需要。就是起好這個,弄好墻壁、那個什麼之後才做。如果我們一下子抱過來就會沉重。有時候沒有錢去買那個東西,就會沉重


這些修法可以修成阿羅漢果嗎?

問:想問ajahn golf 以下修法能夠證悟阿羅漢果嗎?

死想

在食物上厭逆想

在世間一切上不樂想

十隨念:佛法僧戒施天、寂靜

ajahn golf :所有的業處你選擇一個也是可以讓我們成就阿羅漢的。最重要它們那個方法是可以治到我們的煩惱,治到我們的病。但是我們不需要修完全部的修行方法。就好像一個病人,只是吃到一個藥是可以治到他的病就可以好起來。並不需要說把所有的藥吃完。

四十種業處我也全部學過來,但我並沒有全部去修。是修一個方法你覺得適合你,你覺得輕鬆,沒有壓力,很舒服。

好像說我們修安般念已經去到喜悅。安般念也是四十種業處的其中一個,然後我們覺得修得喜悅我們就用安般念咯。所有我們的業處集在這個安般念那裡。然後就是我們培養這個安般念培養正念很好,然後其他慢慢就會知道--不淨觀是怎麼樣,其他四十種方法是怎麼樣,延伸知道。

好像說有些人是學維修車的,有些是學酒店的,就是所有的行業也是可以讓人成為富翁,不需要說一定要學這個行業才能成為富翁,這個道理是一樣

—------

問:但是剛才提到的那些是只是培養定力嗎?還是它們也是觀來的。譬如說,佛隨念,好像只是憶念佛陀的恩德,好像和觀沒有什麼關係。

ajahn golf : 每一種業處,好像說佛隨念,我們憶念佛陀的德行的時候,我們就不會胡思亂想,心就會平靜。

好像說buddho buddho buddho 這樣念就是修一種定,但是我們去了解佛陀他是怎麼樣的厲害、特性、沒有煩惱啊,這是觀。

好像死隨念,只是念死隨念、死隨念,這只是定,但是我們去思維我們生了就會死,什麼也帶不走,這個就是觀。

止觀在憶念

—------

問:好像說佛隨念也不是從無常、苦、無我的角度去看佛陀的恩德哦,為什麼會歸類為觀呢?

ajahn golf : 為什麼會不是觀?我們憶念起佛陀的德性,例如說憶念起天人師、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這個憶念生起然後滅去,這個憶念為什麼不是三相呢?除非是我們智慧不到而已。

怎樣知道對方證得什麼果位?

問:請問是否能夠透過神通去知道別人證得什麼果位的?

有些人可以透過神通、禪定,來知道他是阿羅漢、他是聖者。

有些人他是透過交流佛法

就是可以兩個途徑。第一個途徑就是一些人透過禪定,來知道那個人證得什麼果位。好像說luang por plien ,他能夠透過禪定來看到比如說比丘好像一個黃金,那就是阿羅漢。

有些人就是透過法談,聊天,來知道對方到哪個程度。就好像說博士,如果問那些知識,如果他回答不了,就知道他到什麼層次

問:用神通,除了可以看到是阿羅漢,可以知道時初果二果三果嗎?是不是低階的聖者看不到高階的聖者?

ajahn golf:就是那些底階段的人不能知道那些高階段的人到什麼果位。就好像一個乞丐他們不知道有錢人的那些珠寶。那些開大車的人很難去感受那些開 benz 的人的感覺。

因為那些阿羅漢已經經歷過了,所以他可以知道開benz 的 感覺是什麼,全部都知道

問:剛才說是以神通的方式嗎?

ajahn golf : 不論用什麼方法,低階位的人不能知道高果位的人

那些低階位的人(對於高階位的人雖然)對他們的佛法有認同、好的感覺,但沒有100% 肯定這個師父到什麼果位。就好難好像高果位的人很確定他們到什麼程度


ajahn golf 可以入滅盡定嗎?

信徒:我有一個請求,為了天神人類的利益,如果未來有機會的話,可以進入滅盡定嗎?

ajahn golf : 滅盡睡就有。

為了天人的利益不只是滅盡定而已。佛陀證得‘滅盡定’是沒有進沒有出。

滅盡的意思就是沒有苦。如果還有進還有出的話,就沒有滅到苦

滅盡定就是那些為了休息這個五蘊,用於休息。但是那一些已經沒有煩惱、沒有痛苦,一直在‘滅盡定’那裡。(ajahn golf 的食字創新解釋),一直都是沒有痛苦的。進滅盡定的,就好像是水清下來。那些沒有煩惱的人,他的心就一直都是清的。

布施、持戒、修行就是一種對世間的利益。就是誰的修行好,他的教導就是讓大眾能夠持戒、修行、布施,一起做戒定慧,他們就是在利益這個人天。因為這些人透過修戒定慧,他們死了,就能投生為人天、梵天、證得涅槃。所以那個已經是很大的利益了

很多人都是想供養滅盡定的人、修行者。因為想得到那個現世報。但是一個好的修行者教導這個戒定慧,這一些,已經對世間有很大的利益了。如果我們碰到假的滅盡定修行者,我們把所有東西供養出去,那麼我們就很可憐。所以就是這樣

阿羅漢有四類:

一類就是慧解脫,他可以教導別人到解脫

第二種就是三明,就是有天眼通、宿命通、(漏盡通),他們也是可以教導別人到解脫

第三類就是六神通的阿羅漢,他們也是可以教導別人到解脫

第四種就是四無礙解智(的阿羅漢),他們也是可以教導別人到解脫。

但是這四類的阿羅漢他們的心是一樣的清淨的。他們一樣以清淨的心去教導。

假如說他進入這個滅盡定然後出來,然後那些供養他的就是有很大的福報,那個福報讓他們現世很快樂,最多就是去到天界,但是還沒有證悟到涅槃,就只是很迅速地讓他們快樂而已。

假如他修行到讓自己清淨,讓自己修行到沒苦。然後把這個教導出來,讓我們去修行、實修,讓我們解脫苦。就可以讓我們證得涅槃。

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他們的定力也是不一樣,然後那個阿羅漢也有他的定力,他們用定力去休息。有一些可能說某一種定力,用智慧去思維佛法,來休息。這個看他們得到性格。

真正讓人天得到利益就是這個佛法的教導,讓他們解脫苦。

只是怕我們太執著這個滅盡定。有些師父他們修行清淨了,我們供養他會有100%的功德。沒有什麼缺少。


初果聖者看見整個緣起嗎?

學生:我讀經的時候看到初果聖者是可以照見緣起的(SN55.28-29),他是看見整個十二因緣,由無明到老死,所有都知道嗎?

ajahn golf : 初果不可以,那個是阿羅漢的境界。但是如果是書面上的話,不需要初果也可以。就是我們經典看到的初果,跟實修的初果是不一樣的。就好像說,你看到照片,看到一樣是慈心法禪林,跟你真正來到是不一樣的。你看書跟真正去修行是不一樣的。因為是很大的差別。當我們到達目的地是就可以真正地知道,我們不可以用猜想來了解。好像慈心法禪林你還未來到之前你只是看照片,跟你真正來到是不一樣的。

所以巴利文那個是自證自知。

所以這是不可以用猜測去了解道果的。好像香港我們沒有去過,我們怎麼講,他只是一種猜測而已。就算我問你整個晚上,我還是不是真正知道香港是怎麼樣,直到我去到了香港,才是真正知道香港的東西。

所以這種問香港是怎麼樣,我沒有去過,問到明天也不會問到完。好像說很多路、很多路燈,怎麼樣,就是不斷問,問到整個晚上,會沒完沒了的。直到我去到香港

所以初果到四果阿羅漢是我們不可以以問答的方式來知道的,用猜測的方法去知道。不是用想的方式就可以明白的。

好像經典說,那些阿羅漢有禪定,有神通,有什麼有什麼(俱解脫阿羅漢)。但那些修行很好已斷煩惱的人,有時候你問他,他什麼也得不到(慧解脫阿羅漢)。所以經典跟真實有很大的差別

更多關於 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6%B3%B0%E5%9C%8B/ajahn-golf

要有信心這個修法可以證悟涅槃!

ajahn golf :你现在用的修行方法是什麼?

學生:呼吸進 bud~ 呼吸出 dho -

ajahn golf :你修這個,你要有信心說,它能證得涅槃。然後就是斬斷其他所有業處的疑惑,把它拋棄。然後放棄所有師父的教導。

然後就是在當下修行的時候,有什麼事情跑進來,我們就把他切掉、斬下、放下、拋棄。

就是說buddho 等一下應該怎麼去思維、怎麼去觀,把它拋下,還是說這個師父講什麼、那個師父講什麼,把它切掉、放掉、放下。

然後buddho buddho 我還未修念處--把它放下。 死隨念、佛隨念我還未有修--把它切掉、放下。然後就是努力讓自己越長時間在安般念那裡,這個呼吸、buddho .不動地延長它的時間在這個。然後坐得越久越好。

就努力修下去,總有一天,頭腦就會有所有的答案


坐井觀天

ajahn golf : 有時候會有這些情況,他學習學到碩士,他的教導就只能到碩士,不能教導到博士的學歷去。但假如是博士的話,就能教導到幼稚園到大學,到博士,全部都可以教導到完。但有些人他的限制只是在知識,就好像說他學的只是地圖而已。他沒有真正走過那條路。所以他教導錯,所以他們就是按照那個地圖來教導而已。所以就變成他的學生跟他自己,就有一個局限,那個局限就只在那個地圖而已。不能超出這個地圖。 

有問自己嗎?

“……日夜已不斷地過去,我們現在在做什麼?

我們樂於布施嗎?

我們樂於持戒嗎?

我們樂於禪修嗎?

布施、持戒、禪修我們已圓滿了,或是還不圓滿而有什麼是缺少呢?

我們有沒有問過自己?

如果已問了,有答案嗎?

如果有了答案,那個答案它究竟有多真實?

我們所做的善行是否已能溫暖此心?

人的生命是非常渺小短暫。

世間即眾生, 迎向於衰老,

沒有偉大者,沒有永恆者,

沒有人能抵抗(老病死),一直處於缺陷之中,

誰還沒飽, 誰不厭倦,

自會成為貪欲的奴隸。

我們每個人的前方即是死亡,

不要大意呢,

願只選擇著善業而行……”

Phra Ajahn Surawut(Golf) ,Khemachitto,

Wat Pa Anuttaro,

Mueang Mai , Si Bun Rueang,Nong Bua Lamphu

•••••••••••••••••••••••••••••••••••••••••••••••••

##Dhamma of Phra Ajahn Golf

#Jitkasaem

Time has passed by, what have we been doing?

Have we satisfied with our largess?

Have we satisfied with our morality?

Have we satisfied with our meditation/contemplation?

Have we completed with our largess, morality, meditation yet?

And how much have we completed them?

Have we asked ourselves these questions yet? If we already have, then the next question is “ Have we gotten the answers yet? And are those answers truly honest?

Have we done enough good deeds?

Human life is very short and imperfect.

All beings will go through the process of aging inevitably. No one is greater than that, no one lives forever and no one can fight it off.

The one who has not been weary or fed up with it, then those are slavery to defilements.

Death is waiting for us. Do not be heedless. Instead, commit ourselves to develop only good deeds.

•••••••••••••••••••••••••••••••••••••••••••••••••

#ธรรมะพระ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จิตเกษม

“...วันคืนล่วงไป ล่วงไป บัดนี้เราทำอะไรอยู่

เรายินดีในการให้ทานหรือไม่

เรายินดีในการรักษาศีลหรือไม่

เรายินดีในการภาวนาหรือไม่

ทาน ศีล ภาวนา ของเราสมบูรณ์แล้ว

หรือยังไม่สมบูรณ์แค่ไหนอย่างไร

เราถามตัวเองแล้วหรือยัง

ถ้าถามแล้วได้คำตอบหรือยัง

ถ้าได้คำตอบแล้วคำตอบนั้น

สัตย์จริงแค่ไหนอย่างไร

ความดีที่เราทำอบอุ่นหัวใจหรือยัง

ชีวิตมนุษย์นี้น้อยนักหนา

โลกคือหมู่สัตว์ มีชราต้อนไปอยู่

ไม่มีผู้ยิ่งใหญ่ ไม่มีผู้ยั่งยืน

ไม่มีผู้ต่อต้าน บกพร่องอยู่เป็นนิตย์

ใครยังไม่อิ่ม ใครยังไม่เบื่อ

ย่อมตกเป็นทาสแห่งตัณหา

เราทุกคนมีความตายอยู่เบื้องหน้า

อย่าได้พากันประมาทเลยหนา

จงเลือกทำแต่กรรมที่ดีดี...”

•••••••••••••••••••••••••••••••••••••••••••••

พระอาจารย์สุรวุฒิ(กอล์ฟ) เขมจิตฺโต

วัดป่าอนุตตโร อ.ศรีบุญเรือง จ.หนองบัวลำภู

聖財

“......當我們聽到大師父們帶來佛陀的教義來告訴指引我們看見生命的實相了,我們也很應該讓"身"讓"心"回來依照其教導修行,以便尋覓聖財即每生每世都會依附於心直到進入涅槃

的內在財富。

佛陀教導了三種尋求內在財富的途徑,即:布施、持戒和禪修。這三條途徑 ,是真正可達到幸福與繁榮的方法 , 恰當於我們人類被譽為高尚的生物,是必須使它能在自己身上建立起來的,

以便在危難的時刻如老時,病時,死時或內心痛苦的時候可以成為憶念與依靠 。

因為老病死與內心的痛苦,若一旦面臨,就無法使用任何金錢或魔法咒語來贖回,只有善業、福報、德行、正念與智慧之法,才可以成為我們真正的依靠……”

•••••••••••••••••••••••••••••••••••••••••••••••••••

#Dhamma of Phra Ajahn Golf

#Jitkasaem

When we listen to our master teaching Dhamma of Buddha regarding to noble truth,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and diligently practicing of seeking noble treasure. Noble treasure is noble wealth that can be carried out with us to the next life until we enter Nirvana.

The Lord Buddha taught us how to obtain noble wealth by practicing in three ways which are giving alms, observing precepts, and meditation. These three ways will lead us to true happiness. 

Human being are categorized as noble animals, and for that reason we should practice Buddha’s teachings so that when we encounter crisis situations we will be able to use that knowledge to defend ourselves.  

Those crisis situations are aging, sickness, death and unsatisfactory feelings. Whenever those crisis arise, neither worldly wealth nor any kinds of spells are useful to us.  Our only true refuge are the virtue, the moral principles and the wisdom that we obtained.

•••••••••••••••••••••••••••••••••••••••••••••••••••

Phra Ajahn Golf

Surawut Khemachitto,

Wat Pa Anuttaro,

Mueang Mai , Si Bun Rueang,Nong Bua Lamphu

#ธรรมะพระ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จิตเกษม

“…..เมื่อเราได้ยินได้ฟังครูบาอาจารย์ท่านนำเอาพระธรรมคำสอนของพระพุทธเจ้า มาแนะนำให้เราได้เห็นสัจธรรมความจริงของชีวิตแล้ว เราก็สมควรอย่างยิ่งที่จะเข้ามาปฏิบัติตามคำสั่งสอน เพื่อแสวงหาอริยทรัพย์ภายใน อันจะติดจิตติดใจเราไปทุกภพทุกชาติ ทางที่พระพุทธเจ้าท่านสอนให้ไปแสวงหาทรัพย์ภายในนั้นมีอยู่สามทาง คือ ทาน ศีล ภาวนา ซึ่งเป็นทางแห่งสุขความเจริญอย่างแท้จริง สมควรที่เราจะต้องกระทำบำเพ็ญให้เกิดให้มีขึ้นในตน เพื่อใช้เป็นที่พึ่งที่ระลึกในยามคับขัน คือในยามแก่ยามเจ็บยามตาย และในยามที่เป็นทุกข์ใจ เพราะความแก่เจ็บตายและความทุกข์ใจนี้ เมื่อสิ่งเหล่านี้มาถึงตัวเราแล้ว ก็มีแต่กุศลผลบุญคุณงามความดี สติปัญญาในธรรมเท่านั้น ที่จะเป็นที่พึ่งให้เราได้อย่างแท้จริง…”

••••••••••••••••••••••••••••••••••••••••••••••••••

พระอาจารย์สุรวุฒิ เขมจิตฺโต (กอล์ฟ)

วัดป่าอนุตตโร อ.ศรีบุญเรือง จ.หนองบัวลำภู

念誦buddho的禪修法

“……我們修持默念*Buddho(佛陀)是為了讓心平靜下來,平息各種情緒的干擾,也為了累積福德,以這Buddho去滋養強健心力, 讓心成為一個知者、聰明者,因為Buddho即是知者、覺醒者、喜悅者。

當心為Budhho不斷滋養,Buddho便會增強心靈的力量, 讓心可以更堅定理性、有責任感、有正念智慧解決生活中各種的問題, 有喜悅、清涼與快樂 ,有力量驅逐一切煩惱以使減少漸弱, 直到它乾涸。

這只是簡單指出修行的其中一些功德, 但事實上,好處還有很多倍。 任何人步進修行,都能親身體驗到其中的滋味……”

*是指在心中不斷默念Buddho(佛陀)的禪修方法。

•••••••••••••••••••••••••••••••••••••••••••••••••••••••••••••#Dhamma of Pra Ajahn Golf

#Jitkasaem

“…..We meditate, recite  “Buddho” to relinquish confusion so that we will obtain a tranquil mind, and obtain virtue.  Buddho will enhance the ability of mind to become absolute, awaken and wise because the meaning of Buddho is one who knows, one who awaken and one who enlightened.

    Once we establish Buddho in our mind, Buddho will increase mind’s energy. This energy will enhance mind’s ability to think reasonably, be responsible, be wise and able to solve problem in life. Buddho will bring the power of rapture and peacefulness to mind. This power will gradually uproot the defilements and eventually extinguish them all together.

     The power of insight meditation is briefly said in this context, however  its actual power is tremendous. Ones who practice it will experience it themselves. 

•••••••••••••••••••••••••••••••••••••••••••••••••••••••••••••

Pra Ajahn Golf

Surawut Khemmajitto

Wat Pha Anuttaro

Si Bun Rueang

Nong  Bua Lamphu

#ธรรมะพระ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จิตเกษม

  “…เราภาวนาบริกรรมพุทโธก็เพื่อให้จิตใจสงบระงับจากความฟุ้งซ่านส่ายแส่ไปในอารมณ์ต่างๆ  และก็เพื่อเอาบุญ คือ พุทโธนี้เข้าไปบำรุงเสริมสร้างสมรรถภาพทางใจ ให้ใจเป็นผู้รู้ ผู้ฉลาด                  เพราะพุทโธคือ ผู้รู้ ผู้ตื่น ผู้เบิกบาน

เมื่อใจได้บริโภคพุทโธเข้าไป พุทโธก็จะไปเพิ่มพลังของจิต ให้จิตมีความหนักแน่นในเหตุผล มีความรับผิดชอบ  มีสติปัญญาที่จะแก้ไขปัญหาต่างๆนาๆในชีวิต มีปิติความเอิบอิ่มเย็นใจสุขใจ มีอานุภาพที่จะขับไล่กิเลสทั้งหลายให้ลดน้อยถอยลง จนกระทั่งเหือดแห้งหายไป

นี่เป็นอานิสงส์ย่อๆของการภาวนา จริงๆแล้วมีมากมายกว่านี้หลายเท่านัก ผู้ใดเข้าไปปฏิบัติก็จะได้รับรู้รสชาติด้วยตนเอง…”

•••••••••••••••••••••••••••••••••••••••••••••••••••••••••••••

พระอาจารย์สุรวุฒิ(กอล์ฟ)   เขมจิตฺโต

วัดป่าอนุตตโร  อ.ศรีบุญเรือง  จ.หนองบัวลำภู


Ajahn Golf 開示錄音

2023

1月


8-1-23 晚上開示 (世界越來越差的預言)


9-1-23 早上開示


10-1-23 早上開示(1)

10-1-23 早上開示 (2)

10-1-23 下午開示



1-10-23 晚上開示 


11-1-23 早上開示

11-1-23 晚上開示


12-1-23 早上開示(1)

12-1-23 早上開示(2

12-1-23 下午開示

12-1-23 晚上開示 


13-1-23 早上開示(1)

13-1-23 早上開示(2)

13-1-23 下午開示(1)

13-1-23 下午開示(2) 

13-1-23 對一位信徒的建議

如何造訪/供養

可聯絡稀師父  sabai ha:



寺院地點:Wat Pa Anuttaro,

Mueang Mai , Si Bun Rueang,

Nong Bua Lamp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