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簡介

1952年出生於泰國首都曼谷市。

本科及碩士學位就讀於泰國第一高等學府“朱拉隆功大學”政治系。

1975年——1978年泰國國家安全執委會,國家公務員。

1978年——1992年泰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研究員,中、高級國家公務員。

1992年——2001年泰國信息產業部高管,高級國家公務員。


佛法學習與踐行

七歲時,跟隨泰國著名禪脩大師隆波李尊者學習觀呼吸的方法,從此開始持續的修行之路。三十歲時,他開始接受多位上座部禪脩大師的修行指導,包括隆布敦長老、隆波蒲尊者、隆布特長老,以及隆布辛長老、隆布布詹長老、隆布蘇瓦長老等等。

第一次剃度是在大學期間,剃度師為隆波般亞尊者。

第二次是2001年6月30日在蘇里府菩提寺出家,剃度師是阿姜頌薩尊者。


結夏安居

出家的前五個結夏安居,是安居在甘扎納布日府菩提陽園寺。

第六個結夏安居至今,隆波帕默尊者是在泰國春布理府斯里拉查市解脫園寺(素安散提旦寺)。


尊者著作

《禪修入門》(1999年)、《直驅解脫的修行》(1999-2001年出家前)、《覺悟之路》(2002年)、《佛法之光》(2004年)、《唯一路》(2006)、《解脫道》(2006年)、《隆布敦長老的核心教導》(2008年)等等。

轉載自 https://www.dhamma.com/zh/


大師父認證

大師父隆波田的弟子隆波甘恬初次見到隆波帕默時,就說:‘可以走了,因為有可以傳承關於發展念的人了。’

(隆波帕默2023年11月12日法談)

1982年9月時,阿姜曼弟子隆波敦認可隆波帕默,說他可以自己修行了

在1984年,luang por pu 尊者對隆波帕默說:你要去弘法,因為,接下來,像你這樣根器的人很多。如果他們沒有機會聽到這樣的法,他們就會損失利益 (隆波帕默2023年10月1日法談 13:00~)

阿姜摩訶布瓦尊者的妹妹麥章蒂(Mae Jundee,2013卒),被阿姜摩訶布瓦尊者保證她的修行於1992年(佛曆2535年)就證悟阿羅漢了。她見到隆波就問:「法師!你是怎麼修行的?為什麼我們的心來到同樣的境地?那心集中在哪裡?」--- 以此得知隆波帕默是阿羅漢



注釋:據筆者的認知,隆波不僅有他心通等多種神通、還具有淵博的經典學識,是一位極有智慧的大師父,推薦大家也能跟隨他學習,了脫生死。

隆波帕默尊者證得阿羅漢果的歷程

今天要為大家講述一位尊者的簡傳,讓大家了解他在佛法方面何以能有今日的成就,以及他為何能夠成為教導眾多求道者的一代大師。

這位尊者(出家以前)跟大部分現代人一樣出生在都市裡,像普通人那樣正常的讀書和工作,他就是在城市的日常生活之中修行的,並沒有隱居到深山老林或是寺院裡面去閉關;但是,他同樣體證了道與果。


他是從七歲開始修行的。


七歲那年,他被父親帶去拜訪隆波李尊者;當時,隆波李指導他觀呼吸。具體的方法是:呼氣,念「佛」;吸氣,念「陀」,數「一」;再呼氣,念「佛」,吸氣,念「陀」,數「二」,就是這樣數到十,然後再倒數回九……


因為他當時是小孩,不擅長倒數,所以他自己改造了一下,從一數到百,然後再從一開始,數到一百再次重複。他這樣訓練了沒多久,便進入禪定,心脫開身體到天界遊覽。在天界游玩了數日以後,他心想,既然能去天界,應該也能去地獄吧?由於特別怕鬼,所以他不敢再讓心閑逛了。為了不讓心入定以後出體旅行,他嘗試加重呼吸,用這種呼吸方式訓練自己長達22年的時間。


他兒時的家在曼谷市區,當時很多人會放鞭炮,燃放鞭炮若不小心就會引發火災。由於他從小就聽家長說過火災可怖,因此特別害怕。10歲那年的某天,他正在外面玩,忽然發現同一條街的鄰居家失火了,於是他趕忙往家跑,想要告訴家人;大概跑了兩三步,心突然生起對自己的覺知,這個覺知的心返觀到自己的恐懼,恐懼立即滅去。而後,心變成知者、覺醒者、喜悅者。他對大人喊道:「著火了,著火了!」心中卻毫無恐懼,因為心已經變成知者、覺醒者、喜悅者,反而看著大人們驚慌失措。尊者說,這是源自他過去世修行的結果,只不過當刻生起這個境界時,他並不明白這是什麼。其後隨著年紀漸增,這次神奇的經歷就慢慢被淡忘了。


再後來,他長大成人、畢業、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他開始想要修行,並且試圖找到離苦的方法。在打坐時,他會在內心祈願:「請讓我找到一位可以指導我修行、引領我離苦的師父吧。」結果他在禪相中看到了一位年邁的師父遞給他一個水果,並且跟他說,這個水果是甜還是酸,取決於水果的內在。但是他那時並不知道給他水果的老師父是誰,因為那是出現在禪相裡的。


泰國人大都喜歡佛牌,喜歡掛在脖子上隨身攜帶,認為佛牌可以保護自己,尊者(他)以前同樣特別喜歡收集佛牌。有一天,他得到了隆布溫長老的佛牌,因為這個緣故,他想了解這塊佛牌的歷史。佛牌收集者們通常除了有佛牌,還有相關的介紹小手冊。在介紹佛牌的雜志封底,恰好有一片空白區,雜志社編輯就把隆布敦長老的一段開示放在了這裡。


這段開示就是心的四聖諦:

「心往外送是苦因,也就是集;

緣於心往外送的結果,是苦;

心清楚的照見心,是道;

心清楚的照見心的結果,是滅。」


尊者讀到這四句話,感到特別震撼,如果心不苦了,那是誰苦?他意識到心若不苦,就沒有誰會受苦。他想拜訪這位長老,於是開始不停的詢問別人是否認識隆布敦長老,大部分人都說長老可能已經離世了。有人介紹說,隆布敦長老是隆布範的師父,既然隆布範都已經圓寂很久了,何況他的師父呢。

後來,終於從某位僧人那裡打聽到隆布敦長老還在世,就駐錫在素林府的一個寺廟裡。於是他邀請喜歡修行的同道一起去素林府頂禮隆布敦長老。可是到了素林府以後,卻找不到隆布敦長老的寺廟,到處問路人,路人都說不清楚。尊者當時很詫異,因為隆布敦長老是非常知名的高僧,其寺廟就在素林府的市中心,為什麼沒有人知道呢?實在沒辦法,尊者就去找警察打聽,警察說,一般人都不知道你要找的這個寺廟,因為它在本地的名字跟它在外阜的名字不一樣。事實上,那個寺廟就在他到處打聽的旁邊。終於,他們進到了寺廟裡。


隆布敦長老當時在吃飯,尊者就在外面等著,不敢進去,心裡有些怕,因為他不知道長老是怎樣一個人。直到長老回頭看到他,他才顫顫巍巍地走進去頂禮長老,然後說:「長老,我想要修行。」


隆布敦長老聽到以後,閉上眼睛不發一言,這樣大概過了半小時。當時尊者特別擔心時間,因為他已經買好了回程票,心想,長老吃完飯就睡著了,這下糟了。可是因為就在長老眼皮底下,想走又不敢走。大概過了半小時,長老才睜開眼睛。


隆布敦長老說:你已經讀過很多書了,從現在起開始讀自己的心吧。之後,隆布敦長老講到心的四聖諦,最後問尊者,明白了嗎?尊者說「明白了」,接著便辭別長老,急著去趕火車。


等他上了火車才想到:糟糕,長老讓我觀心,但是我不知道怎麼觀心啊!忘了詢問。沒辦法,他只好先讓心放鬆,然後開始修習禪定,再從禪定退出,開始不停地觀身,發現身不是心;之後就研究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發現感受也不是心;然後又觀察想蘊——記憶和界定,發現它們也不是心;再觀察造作——行蘊,發現它們也不是心。這時候,他想起一篇讚美佛陀的經文。當他想到這篇經文時,看到了念頭生起,然後他清楚的照見,心就是知者、觀者。當他能夠抓住「心」了,火車也到了曼谷。


知道了心是什麼,他就努力去觀知者,既然隆布敦長老教導他去觀心,他就直接觀知者。他的方法是:一旦行蘊跟心融合,就想方設法把行蘊從心裡驅逐出去,以最大的努力去呵護知者。有時候心甚至變成一個結,他要想辦法摧毀它,用心力融化心結,心結一旦融化,他立刻覺得輕鬆、舒服,心想今天的修行非常好。最開始的結,還可以通過心力摧毀,後來又出現的結,怎麼用心力都融化不了;他想辦法把心想像成一根針,用針去扎,最後這個結也破了,他就認為今天修行很好,因為只要出現結,針一扎就破,非常有效。但是由於每一次扎破了結,結都再次形成,所以他想辦法把心想像成一把刀,讓刀不斷去切心結,一點點把結粉碎……


他這樣練習了三個月,覺得修行不錯了,就再去向隆布敦長老匯報。頂禮完長老,長老問他:修行怎麼樣?


尊者回答,師父,我已經看到心了。

長老說,心是怎麼樣的?

尊者說:心太神奇了,各種狀態和各種現像難以窮盡。接著,他就努力解釋自己這段時間以來修行時的操作方式。

長老說,那些不是心,那些只是心呈現出的現像,你修錯了!回去重新修。


本來尊者的心情非常興奮,想說自己的修行已經有了很大的突破和進展,長老一定會大加讚賞,結果沒想到匯報完了,長老卻說這不是心,而是心的種種現象,需要重新去觀。他這才明白三個月的修行並不是在觀心,而是在干擾心。


他只好重新修習,先訓練讓心安住,而後再觀身心的運作。有一次,他正在按照這種方法修習時,看到了心的生滅,心進入禪定又退出來,然後就不停地流淌著法,一篇篇法義不停地往外流淌。法流出來之後,他不停地記錄,這是這個、那是那個……記錄越多越發現心太沉重了,由於內容太多,走到哪裡都覺得像是背著存放三藏經典的櫃子。尊者在日後將這個情況稱為是「可移動式的藏經閣」。


後來,他想到:佛陀的教導是讓我們放下,而不是讓我們去執著和背負,現在我仿佛把整個藏經閣背在身上那麼沉重,肯定是不對的。於是他就把那些領悟全都扔掉了,回來繼續覺知身心,而所有那些領悟也徹底消失了,因為它們都屬於是毗缽舍那雜染。


他就這樣緊隨著覺知身心,修習了四個月以後,其修行已經嫻熟,煩惱一生起就可以被覺知到。


某天下班後,剛好台風來了,但是他要去拜訪一位生病的朋友,就在附近的寺院裡。因為台風太大,把他的傘給吹跑了,導致他身上被淋濕。進到寺院以後,朋友正在那裡出家,因為怕把朋友的寮房弄濕,所以他坐在寮房的地面上努力縮成一團,同時心底升起了擔憂,想到身上被淋濕,身體可能會生病或是引發感冒吧。由於他的修行已經嫻熟,擔憂剛一生起,他就及時捕捉到了。擔憂一被覺性識破,心頓然空了,而後生起兩三次生滅。那一刻尊者(他)並不曉得這種情況意味著什麼,心只是突然之間一片光明,而且是從未見過的光明。剎那間,心又自行感嘆道:心不是我。(證悟初果)


這時候的心極度愉悅和快樂,然後,心就從這個境界退回平常的狀態,領悟到,如果心都不是我,那麼身心就都不是我。在那一瞬間,他對隆布敦長老的教導感到非常震撼。當他獲得這個體證時,自己還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但是也沒有什麼疑惑。


不久之後,他就再次去向長老匯報。見到長老以後,匯報說,因為擔憂生起,心知道擔憂生起,之後突然就集中了起來。


長老說,哦,心進入了禪定。

他說,我沒有修習禪定,我是在觀心。

長老說,觀心是會自行進入禪定的。

接著,長老把他體證的整個過程的每個細節都講出來了,雖然他還沒有跟長老匯報。長老接著又說:你的心已經抵達了三寶,心已經找到真正的皈依,從今以後,你不用再來找貧僧也可以了的。

從那之後,尊者(他)就繼續自己修行。


因為他的心特別黏著於修習毗缽舍那,所以他再也不修習禪定(奢摩他)了。有一次,他看到心的生滅速度非常快,而且是心自行的、不分晝夜的、持續不停地看到這個境界,停不下來,他不知道怎麼辦。不管怎麼做,心就是不停的在高速生滅,他覺得太痛苦了,便去頂禮另一位師父。這位師父是隆波普尊者。隆波普解釋說,修行來到極為細膩的境地時就會出現這種境界。


隆波普給他講了1小時的法,但是他的心依然很痛苦,於是他辭別了隆波普,回去給另一位師父(阿姜摩訶布瓦)寫信,詢問是怎麼回事。阿姜摩訶布瓦寄了一本書給他,書裡也說來到最後階段就會出現這種境界,生滅速度非常快。他這回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心想哪怕停下來一天休息一下也好啊,卻又不可能,因為所有這一切全是自動自發生起的,他實在感覺走投無路,只能嘗試使用兒時的方法,呼氣念「佛」,吸氣念「陀」,數「一」。當數到二十八的時候,心突然把這個境界切出去了,他才明白說:哦,原來是由於心缺乏禪定啊。


所以說,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不能丟掉禪定。


由於明白自己缺乏禪定,他就開始補充禪定。直至某日生起一個禪相:心如同太陽在升起,但卻怎樣都無法完全升起來。然後,心突然大放光明,極為空曠,就像之前一樣。從那以後,欲界的貪再也不能抵達他的心。然而那時候他的心裡有疑問說,這是真的嗎?因為他知道只有三果聖者才能斷除欲貪,而那時他只是初果啊,因此有所懷疑。


由於他還是居士,他就跟朋友借《花花公子》看,第一天看後,沒有淫欲心生起;第二天,還是沒有;這樣連續看到第七天,內心深處的淫欲開始蠢蠢欲動了。於是他明白,這種境界只是煩惱在引誘自己,而不是真的體證到三果。於是他把這個經歷向長老匯報,長老說,很好,好在你沒有相信它。

他的修行還有一個竅門,就是晚上睡覺前會喝很多水。因為水喝多會被憋醒,如果起床小便完,心還是瞌睡的、還有痴,他不會繼續睡,而會打坐直到心開始清明、精清氣爽之後才再去睡覺。他就這樣訓練到只要一醒,心就光明一片。尊者說,練習的早期,還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心無法輕易光明一片,但隨著時間推移,只要一起來,心就光明一片。一旦光明一片,上完廁所就可以睡覺了,因為曾經許過願說,心是光明的,才可以睡覺。再後來,他明白了這其實也是煩惱在引誘自己,故意營造出光明是為了引誘自己去睡覺。所以,之後他再醒來就去打坐,再也不睡了。


某一次,他去頂禮隆布信長老。那段時間出現一個狀況,只要一上座就睡著、一上座就睡著。即使是雙盤、兩腿很痛,也會睡著;甚至經行也能睡著。他不知道該怎麼辦,怎麼練習都會睡著。他就去頂禮隆布信長老,詢問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狀況,打坐睡著、經行也睡著,究竟是怎麼回事?

他去頂禮長老的那天,剛好是雨安居1的前一天。隆布信長老回覆他:知者、知者,還有什麼可疑慮的呢?繼續修行下去,你會在這次雨安居挖到寶貝的。

那時候,他並不明白師父對他說的是什麼意思,可是出於對師父的尊重和恭敬,他沒有說任何話。


第二天,尊者回到曼谷,跟他一同回來的弟弟突然說,哥哥,我的心突然集中了。當聽到弟弟說他的心集中了,尊者自己的心也集中起來,第二次出現把心撥開的情況,心特別的愉悅、光明一片!尊者明白說,心被煩惱習氣控制的症狀已經減輕了。(證悟二果?)


正是這些經歷讓尊者(他)明白,佛陀時代的人何以能夠見法。因為自身也有了這些經歷,所以他之後修行起來特別輕車熟路。

再後來,他發現了另一種禪定:入定時,心準備來抓心,可是他不讓心碰到心,而讓心去找被覺知的對象(所緣)。當心正準備停在被覺知的對象時,他又不讓心停在所緣上,而讓心再回來找心。就這樣不停地前進、後退、前進、後退,最後,心在中間滅掉——空空的、特別寬廣、光明,沒有時間,也沒有任何縱深,沒有任何「人」。

他修習了一段時間這種禪定,去向隆布帖長老匯報,說自己擔心會黏著於這種禪定。長老說:沒關系,繼續玩味,因為當今時代已經沒有人修習這種禪定了,如果你黏著了它,屆時貧僧自然會來解救你的。


尊者(他)之所以會找隆布帖長老,是因為隆布敦長老當時已經圓寂了。於是,他就繼續地訓練這種禪定。

有一次,尊者出差到清邁,因為當晚有應酬,而他又不喜歡應酬,所以在別人應酬時,他就去參訪當地的高僧大德。

那時是冬天,特別冷,當他到達那裡的寺廟時,剛好有一位僧人在門口等他。這位僧人說,隆布布占長老正在這個寺廟,想讓你去見見他。

尊者(他)說,我不去,我又不認識他。


僧人繼續請求說,請去見見他吧。


尊者說,我又不認識他,搞不好被凶一頓,我要去找另一位師父。

然後他去找另一位認識的師父談了一個多小時,出來時已經很晚了,但發現那位僧人還在等著,並且再次請求他,說請幫幫忙,去見見長老吧。他覺得無法再拒絕了,因為一再被請求,而且這麼冷,這位僧人等了太久,實在不忍再推辭,只好硬著頭皮跟他去見隆布布占長老。


他來到隆布布占長老的寮房時,看到一位比丘裹著毯子、全身發抖,因為長老正在感冒。他進去頂禮長老以後,長老問他,修行怎麼樣?他覺得很奇怪,這位師父又不認識我,為什麼要問我?於是,他就把修習的這種禪定,心突然在中間滅掉的經歷講給了一遍。


長老聽完以後,大喝一聲:「什麼涅槃?還有進有出?!」

然後問他,你的修行還有什麼?


尊者(他)想,長老也許聽不懂曼谷話,就又把這個經歷講了一遍,長老再次大吼:「什麼涅槃?還有進有出?!」突然,尊者的心光明一片,自動將那個禪定扔下了。他明白說,涅槃並不是那樣的境界。


由於他的心光明一片,長老就開始大笑。看到長老笑,他也跟著大笑,他一笑,長老就停了,然後他也停下來。長老說,不錯,可以走了。


尊者分享說,從那以後,心再也不去修習那種禪定了,因為已經清楚地知道那不是出路。


有一次,他去素林府去禪修,當時隆布敦長老已經圓寂,他是到長老的弟子處去禪修。那時候,他的心成為知者,看到一些境界的生滅。他前去頂禮隆布敦長老的弟子隆波肯,隆波肯對他說:別在外面,要先回到裡面。


尊者想:哦,我找到竅門了。於是回寮房用功:開始直接觀知者,觀知者以後,知者背後又出現一個知者,又再去觀,這個知者背後又重疊出現了一個知者,就這樣無限地重疊下去,最後,心不願去看外在的所緣,而是不停地回看知者。好不容易挨到天亮,他準備去找隆波肯的麻煩,心想這是怎麼教的,根本是錯的。


他的寮房緊鄰著隆波肯的寮房,他準備推開隆波肯的門去指責一番。結果在他打開自己寮房門的同時,隆波肯剛好也打開門,對他脫口而出:誰讓你這麼修的?你知不知道修錯啦!


尊者本來是準備找隆波肯的麻煩,沒想到卻先被隆波肯批了一通。

後來,尊者分享說,他去觀知者的這種錯誤方式,又持續了很長時間才徹底改過來。


現在,我們把時間回放到隆布敦長老圓寂之前,尊者最後一次去頂禮長老。那時候,尊者頂禮隆布敦長老時已是下午,隆布敦長老不停地一直跟他講到傍晚。他一再做出試圖辭別的姿勢,長老就回頭跟他說,你想回去了嗎?(長老不讓他回去)


長老說:見到知者,一定要消滅知者;見到心,一定要消滅心;這樣才能抵達真正的純凈無染。長老問他明白嗎?尊者說,不明白,但是我會記住的。

長老叮囑他,一定要在今生徹底結束。尊者反問長老:我能在今生結束嗎?隆布敦長老說:結束,結束,絕對結束!


正是隆布敦長老的這句話,讓他非常有信心,從沒有想過放棄。在辭別隆布敦長老不久以後,長老就圓寂了。


之後,他繼續以居士身份修行了很久才出家,由於他出家時年齡較大了,因此他想要著重於修行,否則怕時間來不及。結果正是由於太想離苦了,越修心越沉重、越修心越沉重。



尊者(他)的寮房窗外有三座山,連綿成片、非常漂亮。有一天,他突然感慨道,看起來這三座大山並沒有重量,而我的心卻好沉重。於是明白說,哦,修錯了。接下來,他不再執著於努力修行,僅僅只是有覺性地覺知身與心。因為那時已經不可能再「操作」什麼了,心已經可以整天持續地自行覺知身心。「做」的程度已經到頭,無法再增上。除了睡著以外,尊者的修行已經自動自發,無法再添加什麼了。


某日,尊者教導完居士之後,覺得特別累,白天回寮房睡了一覺,因為實在太疲憊,無法起身修行,所以他就躺著抖動腳趾。由於那時的心非常放鬆,修行是自動自發的,

而且出現一個境界——心徹底把色身扔了(證悟三果)。尊者忽然感嘆說,原來修行比之前想得簡單多了。從那之後,心就只是觀心,因為心已經徹底扔下色身。此後,心一直非常輕鬆、愉悅。


但是之後又出現一個狀況,心又越來越重,無論用什麼方法和智慧都無法讓沉重感消失,反而像背負了整座大山一樣,被壓得喘不過氣。此時有個聲音傳來:你必須放棄修行,若再繼續,你就死定了。尊者回答,修行到了這個程度,死就死吧。這個聲音明白到尊者即使死也不會放棄,於是又再說:死倒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會瘋掉或殘疾,給照顧你的人帶來麻煩和負擔。聽到這裡,尊者原本毫無動搖的心突然顫了一下。但他依舊很堅定,忽然間,整個的重量感徹底消失了。自此,尊者的心中有的只是愉悅、快樂、幸福、美滿和圓滿。(證悟阿羅漢果?)


之所以會分享這個故事,是希望大家了解道與果,知道在當今的時代仍然有體證道與果的人,這讓我們在修行的路上不會輕言放棄和輕易氣餒。

https://dev.shineling.org/aj-somchai_excerpt_1/



阿姜宋彩尊者

法談摘錄


(00:46:20∼01:52:08)


2015年9月14日


編譯|禪窗


心的訓練總綱

心的訓練(形式)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訓練禪定讓心獲得寧靜;

第二類,是(訓練)讓心安住;

第三類,是(訓練)讓心生起智慧。

前兩類屬於奢摩他的修行,後一類屬於毗鉢捨那的修行。


(第一類)訓練是為了讓心得到寧靜,其關注點是禪修所緣。引導心與感覺快樂的禪修所緣持續地在一起,柔和地引領,而不是緊盯或聚焦。緊盯或聚焦只會產生苦悶,不會感到快樂,因而也無法獲得寧靜。比如,隆波觀呼吸時就會覺得舒服,在需要寧靜時,與其放任讓心去胡思亂想,還不如讓心與單一所緣在一起——觀呼吸,心寧靜下來就得到了休息。


(第二類)如果想讓心安住,其關注點就不再是禪修所緣了,而要以「心」作為重點,此時的主角已經切換。如果修習(是為了獲得)寧靜,那麼禪修所緣便是主角;但如果訓練讓心安住,以便得到開發智慧所需的安住型禪定,那麼「心」才是主角。主角由「所緣」變成了「心」——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心就會安住。


(第三類)在開發智慧時,真正的主角既不是「所緣」也不是「心」,而是三相——實相成為了主角。因此,如果觀身時看到身體動來動去,這仍然屬於修習禪定。如果觀心時,心一動不動、空、光明,也還是屬於修習禪定。但是如果可以看到正在移動的身體是無常、苦、無我的,這樣就是契入毗鉢捨那vipassana

 (觀禪)了。


2021年1月16日 37’43」~44’53」  

成爲阿羅漢最簡單禪修法

總而言之就是,修行任何一個禪法,然後及時知道心的跑掉。常常及時地知道就會得到(正)念。一旦跑了,就在沒有刻意的情況下知道,這個稱之為(正)念。一旦知道跑了就沒有跑掉,而且沒有刻意地讓他不跑掉,心就會在沒有刻意的情況下自己安住,這個就是好的禪定。

......

接下來智慧:看到境界--心跑掉、心安住,然後只是觀這兩個,就可以證悟到阿羅漢了。就只是這個.就會看到心要跑,又阻止不了;心要安住,也呵護不了。(無我)

心安住,也不是永恆的,一會兒跑掉。跑掉的心一會兒跑掉,心就不跑了;心跑掉也是無常的。(無常)


如果我們修習一個禪法,緊盯知道,跑去想知道,走神知道,不停地去覺知;接下來就會知道--心要走神還是要緊盯,我們阻止不了。心要覺知,我們也呵護不了。心走神、心緊盯、心覺知;它們全都生了就滅—這個是智慧。因此,這樣修下去不久,我們就會知道實相—這個心不是我。如果心不是我了,就再也沒有什麽是我了。


就是仰賴於心是我,於是構建出心的五蘊,變成了我的五蘊。假如什麽時候看到心不是我,五蘊就再也不會是我了。因此作爲初果的聖者,是看到心也不是我。


如果我們觀心的話,以觀心作爲修行的話,不斷地修下去,就會看到,心本身也是苦,不是什麽好的寶貝。知者的心本身就是苦。假如看到這個地方,就是清楚地照見到苦,心清楚地照見到心,所以它是苦。這個阿羅漢果道就會生起,苦的止息就在那裏。

29:04-31:40

隆波帕默尊者|2018年1月6日A


詳細禪法濃縮

注:以下内容濃縮自202152日隆波帕默尊者開示

 

禪修過程

 

1.持戒 (五戒)

 身心規規矩矩,那麼就容易寧靜20221009開示

----------------------------------

2.訓練讓心安住【修定】

 

-修習某個禪法,讓心有一個基地、背景。

 

-如念誦‘佛陀’:及時知道不安住、跑來跑去的心。一及時知道,心會安住成為知者。

 

-如觀呼吸: 在我們吸氣和呼氣時,心(忘了呼吸而)跑去想了,要及時知道心跑去想了;呼吸了,心跑到了呼吸上,及時知道心跑到了呼吸上---及時知道心跑到呼吸上的一瞬間,心會再次安住

 

-也可觀察身體動停、觀腹部起伏

 

-簡而言之:不管發生什麼,及時知道自己的心。它什麼時候跑去了哪裡、做了什麼,不斷地知道,心就會自行安住。

 

-注意:並不是將心緊附(粘)在所緣之上。如果無法安住,心就會去跟一切現象粘在一起。這屬於讓心寧靜的止禪,無法開發智慧

 

--------------------------------------------

 

3.分離蘊【開發智慧的起點】

 

分離身和心:

這是最簡單的。比如,當下身體在坐著,心安住成爲知者、觀察者。也觀察身體在走.....躺下...點頭.. (這屬於「名色分別智」,名是精神現象、色是物質現象)

 

或分離感受和心:

坐著出現酸痛(身體的感受)時,看到一開始不酸不痛,但現在酸痛摻雜進來。因此它不是身或心,而是另一樣滲進來的東西

 

或分離行蘊(善或不善的造作)和心

接下來還會進一步看見,當酸痛出現時,心就躁動(一種造作)。

因此看到色蘊(身)、受蘊(感受)、行蘊、識蘊(心,即單純的覺知)--他們是不同的部分。

 

-想蘊(記憶和界定)因爲難被觀察,所以不被提到

 

-注意:不要讓心跟一切現象粘在一起,(也不要緊盯讓心僵硬)

 

---------------------

4.看見每一種蘊呈現的三相(無常、苦、無我) 【到達觀的階段】

 

-觀(即看見現象的三相)並不是思維。

-但如果心安住後不想開發智慧,可用思維幫忙,體會蘊的無常、無我、苦。

 

-無需協助就真正看到境界---該色、受、行法---的生起、住立、滅去-->真的是觀了


- 看到哪一個明顯就看那一個(22-10-22  33:00


注:不過其實只需選擇某一個面向來重點觀就可以了。隆波在教導四念住,意思是建立對四個角度---身、受、心、法--的念念不忘、不忘失。法念住的層面很廣、有很多角度可以觀,隆波這裏教的是法念住裏面的觀五蘊篇。但其實也可以以身念住(身屬於色蘊)、受念住(受蘊)或心念住 (心一般是指識蘊,但這裏特指和心一起同生同滅的行蘊)起步  --一樣可以取得覺悟 。隆波在25-7-2020中說,選擇任何一種觀的角度來修,只是在選以什麼作為起步,一旦起步之後就無法真正選擇了。有了真正的正念,有時身較為明顯,就會感知身;有時感受較為明顯,就會感知受;有時心(所)較為明顯,例如貪嗔癡比較明顯,就會覺知貪嗔癡。我們不是真正能選擇的,只需要有正念而已


-看到各蘊不斷生滅=「生滅隨觀智」



[三相淺釋]

-無常

不斷變異

 

-無我

身體只是一堆物質元素,不是人、不是眾生、不是我、不是他/

看到不受我們所掌控--不是‘我’、‘我的’

 

-

維持不到、迫著改變 e.g.因為被苦逼迫著,坐久了會酸,必須站起來/呼吸迫著改變

 


 

----

5.途中心會沒電

 

-心安住(有定)的狀態被稱爲有電

-當不斷觀、開發智慧時,心會沒電:很快就會跳進被覺知的對象中

-沒電時也會遇到觀障 (有十種,如出現光明。心一粘著光明、,就會呆著那裏、不開發智慧,因此為觀障)

-以上都是因爲禪定下降

-解決方法為:回來修習原先的業處,重新練習讓心安住。心動來動去時,重新及時地知道

 

------

6.途中會遇到心厭倦的情況(「過患隨觀智」、「厭離智」等)

(了知不斷壞滅的身心現象為可畏的=怖畏智」

-看到身心唯有苦與過患=「過患隨觀智」

-看到身心所有現象不斷生滅,無法作爲靠山,對此厭離=「厭離智」

-因此想想要逃離身心(欲解脫智」),但又逃無可逃

 

-不要放棄,咬緊牙關繼續努力地觀

 

-------

7.心對一切保持中立(「行捨智」)

 

-不斷看到境界的生滅此時不抱任何期待地觀,不再渴望「何時能擺脫身苦?何時能擺脫心苦?因為已經再清楚不過,是不可能擺脫的(身心就和自己在一起)

-加上心照見所有蘊同樣都是平等地呈現三相,因而保持中立

 

-繼續修就有機會取得道果,成爲聖者。


法談摘錄

《我們已經累積得不少了》

那些證悟很快的人,是同時有兩個部分組合而成的,因為他過往累積得很好,他只是缺少一點點.稍微正確地連接上,他就證悟道果了.

有的人原始資本很少,那就只能忍耐,精進地累積,不去妒忌那些原始資本很多的人.

因此修行,那些原始資本很多的人,他證悟就會比較快

那些原始資本比較少的人證悟就會比較慢,那是公平的,這是屬於業果法則

對於那些煩惱習氣很強的人,修行必須要嚴格一點.

那些煩惱習氣比較淡薄的人,修行很輕鬆的,就只是很輕鬆的去觀,就能鬥得過煩惱習氣了

我們不知道我們過去累積到什麼程度,但是隆波想告訴你們的一件事是,你們有機會去聽隆波,累積了已經不少了.

世間總共有多少人呢?真正能夠聽法的人又有多少呢?因此,我們已經是屬於很濃縮的部分了,缺的就是繼續的提升

為什麼要進一步地提升,更上一層樓呢?因為累積得不夠,如果累積得夠就不可能坐在這個地方了.

因為還不夠,還沒有滿,就必須繼續進一步地去提升自己.


---隆波帕默

56:00-57:50

 2023.09.03 隆布帕默長老法談開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x2ehYCsVYw


更多關於隆波帕默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E9%9A%86%E6%B3%A2%E5%B8%95%E9%BB%98%E5%B0%8A%E8%80%85

隆波帕默評論拜妖怪文化

今天人们已经到达要向妖怪敬拜的地步,这是善还是不善?

(前提:最近泰国社会新闻热点,曼谷市中心某著名国际酒店,安置巨大的黑色魔鬼雕像Khru Kai Kaew ครูกายแก้ว作为崇拜对象,许多的曼谷市民及佛教团体对此展开激烈地反对)

"...我们观看新闻,就会立刻知道,佛教被掩盖了...人们只追求利益,任何能带来利益的东西都会被崇拜...想要透过中彩票来获得金钱,那也不是持久之道,很快就会消散

我们有多少人真正以三宝为皈依处……一般人,没有佛、法、僧为皈依处,而以利益为皈依处,无条件地崇拜,古代的人崇拜山、河、树木,如今的人崇拜树木...还要在上面找数字,拜了这个又拜那个,没有止境.....

请注意,不断会有新产品出现,供我们不断地去崇拜...直到今天的“拜妖怪”甚至开始普及,为什么人们必须寻求外部的依靠,因为无法依赖自己,他们的心是脆弱的。

依靠自己,根据佛陀的教诲学习,根据阿罗汉的教导实践下去,直到我们了解各种自然法,它是根据因...请持续注意,各种事物有原因,它就会发生,无原因,它就会消失,它不能被控制。

我们要有快乐,有痛苦,去祈求天神,祈求妖怪,那些东西和我们一样受苦。 天神如天神一样受苦,鬼如鬼一样受苦……畜生也受苦。 一切众生都一样艰难。

有些人崇拜所有东西,甚至崇拜奇怪的生物,连双尾壁虎都崇拜,希望这些事物会成为我们的依靠和庇护,他们如何能成为我们的依靠和庇护呢,他们仍然在受苦...天神,精灵,妖怪,鬼怪,佛陀教导我们将他们视为“一同受苦的同胞”,他们仍然一起受苦。

就像对妖怪崇拜,他们处于非常困难的情况,但我们仍然崇拜,我们去拜祭为了什么!希望他们能帮助我们,但他们甚至不能帮到自己。

这些东西看似能带来利益,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痛苦和疾病,或者帮助我们中奖,但是没有免费的东西,最终我们必须为之付出代价。我们想中彩票,就去问它们,就像我们借钱一样。本来这个以后都是我们自己的钱了,这不是他的钱。注意,这些赌博只是短暂的财富,不能长久。最后本钱也赔掉,什么都没有剩下。

因此,佛教徒们必须停止这样做,不要再以其他事物为避难所,我们需要以佛法为皈依处,学佛法、了解如何修行、付诸行动去实践佛法,全心全意地去做。如果我们以适当的方式实践佛法,佛法将保护我们,让我们不受精神上的痛苦困扰。如果我们修行直到我们接受真理,暂时存在的一切都必须破碎和熄灭……在我们内心,有时快乐,有时痛苦,这在一天之内不断变化。快乐是暂时的,痛苦也是暂时的,所得到的利益也是短暂的。

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如果我们造善因,我们就会快乐。 造恶因,就会有痛苦……如果我们的心有恶,什么都能做得出,就像我们去膜拜妖怪,这是善还是不善?这是很多的不善,因为出于贪婪,希望他们以帮助我们,想要中彩票,我们有妄想,我们去请处于困难的生物来帮助我们。

它不但帮不了我们,自己还无法帮助,连要吃东西都得我们去施舍...我们有功德,不要愚昧,依靠自己,依佛法去付诸实践。做不了什么,就去纪念佛陀,去puttho、puttho,想起佛陀的德行。

龙婆帕默

(宣讲于2566/2023年8月19日)

​Judge翻译自泰语

《證悟時的心路過程》

在心證悟法的時候是有它的流程/過程的,它還是在四聖諦的範圍。比如說我們修行了之後,聖道生起,心就會集中,進到安止定,然後在裡面開發智慧,就會在裡面看到生滅兩三個剎那。然後就會有智慧切斷,然後心會逆流來找知者,知元素。一旦逆流來到知者的心,聖道生起。然後就會剝開包裹心的漏煩惱。把包裹知者的心的漏煩惱剝開,然後知者的心就會擴散開。知者的心就像氣球,它是有範圍的。外面的氣泡就是漏煩惱,包裹著。一旦那個包裹的殼破了,那個知者的心就會消融,然後知元素就會瀰漫著整個宇宙,沒有任何範圍,就會接觸到涅槃。在那個時候會徹見四聖諦,然後屬於明生起了。

一旦剝開了一個瞬間,接下來,心就會接觸到兩三個剎那的涅槃,然之後光明就會呈現。兩三個剎那—第一個剎那會空;第二個剎那,亮堂;第三個剎那會愉悅。這就是龍普敦長老說的,愉悅的時候就是心笑。這是他用的語言,跟經典理論並不相一致。

在光明生起的時候,它是沒有範圍的,涵蓋了整個宇宙。在《初轉法輪》經裡說,那些梵天/天神會看到那些光明,然後就會宣揚了‘哦!橋陳如知道了,橋陳如知道了’然後天神知道了之後就會一直往上面傳,傳到梵天界。那一天就是整個宇宙很震動的一次,那之前就是佛陀悟道成佛的時候,天神都很愉悅。當光明呈現,法就從佛陀傳到眾生的地方了,接下來,煩惱習氣比較淡薄的世間眾生就可以接受到這個光明

----隆波帕默尊者

49:08—52:37

2023.08.0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9wtCoFi6_0



《居士缺兩個》

居士缺兩個:

一,缺禪定,修禪定不對

第二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所以才無法獲得突破

如果我們心意堅決,每一天都做固定形式練習,每天有沒有突破都隨它去。

吸佛呼陀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或觀腹部升降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接下來心就會安住起來,那之後就慢慢地分離蘊界,發展智慧。這個就是高僧大德教導的綫路

《1:12:10

2023.06.11 隆波帕默尊者特別開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xh1S0d7Fjw

《隆波帕默體系裏至起碼有幾十人為初果或以上聖者|阿難尊者成爲阿羅漢的故事》

以前,隆波早期教的時候一直教—欸,簡單簡單簡單。因爲隆波覺得簡單,後面來看,爲什麽大家做不到呢?那些做到了成功、突破、能夠見法的人不多,只有幾十個人。一般的修行人是上十萬。那麽爲什麽那樣子的?因爲那些修了沒有成功、沒有突破的人是沒有覺知自己。一味地迷失或者緊盯。

心走神,這是迷失,另外一類坐著去緊盯緊盯。因此隆波在這裏斬釘截鐵,隆波在出家之前就教弟子,不走神、不緊盯。只要還在走神、只要還在緊盯。那個就不是中道,依然還未在覺知自己。因此,我們必須不走神、不緊盯。要不停地去覺知、覺知。覺知難嗎?觀心觀不了就觀身,根本沒有任何難度。心在運動變化很快很快,錯綜複雜,看不出來那就觀身。觀身證悟阿羅漢也有的。

在三藏經典裏説明得很清楚,說阿難尊者到了最後一個晚上過去了,是修習身至念來通過最後一個晚上。身至念其實就是有覺性來覺知身體。其實就是身念住。並不是說把頭髮、皮膚、牙齒分開,那樣修只會獲得奢摩他。阿難尊者修的,在第二天早上還未證悟阿羅漢之前,他修的是身念住。因此並不是說一定要觀心。但是,修身念住也必須有作爲觀者的心。因此心有禪定,他的心安住,他就看到身體呼吸、身體行住坐臥、身體屈伸,看直到自動自發。從傍晚一直到第二天早上。阿羅漢道沒有生起,爲什麽?因爲他非常地掙扎,什麽時候才可以證悟,什麽時候才可以證悟。佛陀說我會證悟的,爲什麽還沒有證悟的?明天就要經典結集了,依然還未是阿羅漢。來參加經典結集的,其實就必須要是阿羅漢,但他不是。他的心就努力啊努力地修行。以努力地想要成爲阿羅漢的心來修行心念住。到第二天早上就覺得太累了,稍微閉上眼睛休息一下·比較好。不然的話,第二天早上還要去經典結集。他就躺下來休息。經典裏面記載說,他的脚還未有離開地,頭還沒有碰到枕頭,他就證悟了阿羅漢。

那個時候別以爲說他沒有修行。他的修行到了那一點已經是自動自發了,並沒有刻意要覺知動的身體、並沒有刻意安住,但心是安住的。也就是訓練到極點了。那時候消失的其實就是貪的動機。想證悟的那個貪的動機。一旦沒了貪的動機,念、禪定、智慧然後充分地工作,然後就證悟了阿羅漢。

隆波讀三藏經典就會試著去試,欸,他是以哪個姿勢躺著呢?…

爲什麽他證悟?因爲他已經沒了貪的動機,那個時候他的念、禪定、智慧都自動自發,我們還未自動自發就去訓練。要去覺知自己。要感覺到身心的存在,感覺到身心的運動變化。這樣去用功

《心不要被世間法所動搖》

所有的地方,包括我們的心,一會兒進步,一會兒退步.

我們的這個身體,到了某一點,一會兒也會是有進步、有退步,一會兒會健康,一會兒又會生病了

在我們的家庭,我們的職責、我們的事業,有些時段會比較進步,有些時段又會比較退步

我們的國家政治有時候會進步,有時候會退步。

那個就是世間

世間就是這樣的,沒有只是一味地好的,能夠有好的就會有壞的,能夠有進步,就會有退步。

因此我們的心必須要非常的穩固,無論發生什麽,無論在我們的心發生什麽,還是說我們的國家政治、還是說整個地區、國家發生什麽。我們的心必須非常的堅定與穩固,然後都是以非常的堅强去面對所有的一切。

必須要理解,我們所遇到的所有的一切,它都是業報、都是果報

比如說我們國家政治是進步還是退步,那是我們一起的共業。在一個地方播種了同一個業。國家政治在進步的時候大家一起有快樂,如果有退步的時候大家一起受苦。就屬於業與業的果報。

因此要去戰鬥。要透過及時地識破他來跟他在一起,無論發生什麽都別動搖

什麽東西都大不過死,憶念死亡就會很輕鬆、很舒坦。那些看起來很大的事情,只要我們想到我們很快就要死了。比如説我們特別地擔心我們的國家政治,想到不久自己就要死了,那一些繼續活著的人自然會維護,要懂得去安慰、安撫自己,讓自己的心能夠寧靜跟吉祥地走向未來。而別樣世間法、世間的八法—也就是進步了、退步能夠波及到我們的心,要透過念跟智慧

---隆波帕默

《57:00-59:40

2023.05.20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JKqV-mrrD4&t=1455s


《在需要用到思維的工作應如何修行?》

信徒:頂禮隆波,我一直按照隆波的教導來修行,覺得隆波的教導非常完善和圓滿。

現在我碰到的問題是,在需要用到思維的工作,或發生緊急狀況時,不知道如何用心。


隆波帕默:我們的念禾禪定都要用於工作。智慧要去思維工作,那並不是修行的時間。如果工作的時候,感到緊綳和鬱悶,要及時知道。或是工作的時候,希望早些結束,也要知道想要。工作需要用到思維的時候,是無法修行的。


信徒:鬱悶的時候,知道鬱悶,而且知道無法控制。


隆波帕默:對


信徒只是有時工作特別久,甚至一個月,覺得自己一直處於不善法中。


隆波帕默:其實我們並沒有一個月都在工作,還有吃飯、上厠所、洗澡、坐車等等的時候。所以,我們並不是24小時不停地工作。那些沒有在工作的時間,要及時地覺知身與心。如果工作是屬於密集而且需要深度思維的,我們可以觀身。因爲觀不了心,就觀身—看見身體呼吸、身體行住坐臥,如此觀下去,一旦心有了力量,就能夠回來觀心。


---24-2-2013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zH6usIJucg&t=2235s


更多關於隆波帕默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E9%9A%86%E6%B3%A2%E5%B8%95%E9%BB%98%E5%B0%8A%E8%80%85


《進入不到禪那也沒關係》

即便在固定形式中無法修習深度禪定,也沒關係。…


在佛陀時代,絕大部分阿羅漢也不是透過修習禪定而證悟的。

佛陀曾經講述過阿羅漢的類型---

在500位阿羅漢中,證得三明有60位,也就是擁有宿命通,知道死後投生到何處,且能夠清除煩惱者。證得三明的阿羅漢,是需要修習禪定的。

另外有60位證得六通—天耳通、他心通等等的

證得四無礙解的阿羅漢,則需具備無色定,也有60位

總之,在60位阿羅漢中,先前修習禪定的有180位,其餘大部分的進入不了禪定的,與我們同類。而如果成爲聖者,就能夠自動進入禪定,至少能證得初禪


---24-2-2013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zH6usIJucg&t=2235s


更多關於隆波帕默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E9%9A%86%E6%B3%A2%E5%B8%95%E9%BB%98%E5%B0%8A%E8%80%85


《居士們兩大問題》

居士們有兩大問題:

第一是,禪定不夠,心沒有真正歸位。

第二是,修行不能持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如果可以解決好這兩個問題,在基礎階段,居士的進展是不比出家人慢的

在後續階段,出家人更占優勢

因爲出家人有整天時間與自己相處,而居士則很少

但是在基礎階段:須陀洹、斯陀含,居士不會比出家人慢

解決好兩個問題:

一:禪定不夠,心不太安住,心容易迷失,一直晃晃悠悠,四處散亂,沒有歸位

第二,修行無法持之以恆,常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24-2-2013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zH6usIJucg&t=2235s



24-2-2013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 成爲初果聖者其中之一法--受念住

《明明什麽都好,爲什麽要來學法?》

 

生活過於舒適,有時候反而容易疏忽。有人會想:目前生活無憂無慮,等以後遇到困難了再去修行,現在只當先聽聽罷了。

 

如果今天只是先來聽法,等到哪天生命出了問題再考慮修行,這就好比一個人盤算著要等到落水之後再學習游泳,那就來不及了。

 

我們必須在落水之前就訓練自己精通水性。也許根本不會落水,可是萬一哪天碰到了,就可以自救。如果等到生活出現了特別嚴重的問題后才開始修行,就太過於疏忽大意了,或屆時也許會徹底沉入水底。

 

即便生活舒適,苦也可能隨時現身,並不是有地位的人就毫無憂患。有些人只是例行身體年檢,就發現了癌症或怪病。現在患上怪病且很快去世的人非常多。

 

生命中充滿了不確定。或許我們正在經營生意,以為一切會一直順利,一旦政局略有變動或世界經濟稍有起伏,就可能傾家蕩產。生活有的只是不確定。

 

即便我們可以管住自己,家庭仍有諸多不確定的因素:丈夫變心、妻子出軌、孩子吸毒、子女賭博等情況隨時可能發生。因此,縱使今日衣食無憂、地位顯赫,也無法保證能永遠快樂下去,一切都是不確定的。如果我們沒有疏忽大意,就會早作準備,迎接生活中的挑戰與困難。倘若生命沒有遇上任何問題,就算是額外的收穫。比如學會了游泳,即使沒有遭遇落水或沉船,也毫無損失,因為會游泳本身就是收穫了。

 

所以,今天學法就要從今天開始正確地去理解,趁苦尚未如猛獸般來襲。只有這樣,方能在某日痛苦來勢洶洶的時候,比別人更具有優勢地去戰勝它。

 

學法是投資,我們學法就是給自己的生命增加原始資本。從孩提時代起,我們就努力學習,提升各方面的能力,為生命注入資本。如果與此同時,我們能夠見法,將更獲得無盡的利益。這是令生命獲得安全與穩健的原始資本,勝過人壽保險。參加人壽保險的人能夠不死嗎?無論如何保險,都難逃一死,對吧?

 

生命是不確定的。如果修行,我們就能快樂地活著;臨死時,也能快樂地死去;即便必須與所愛的人分離,也不會過於痛苦;即使遭遇不如意之事或生命發生了嚴重的問題,也能從容應對。

 

要讓心作準備,不要疏忽大意。倘若認為生命會永遠如意,就太大意了。無論是誰,有一天都必然會遭遇最大的損失——失去生命。我們必然會死,有些人在死之前就失去了愛人和財產。生命有的全是不確定!

 

因此,隆波邀請各位先來學法。在尚有精力、身體也健康的時候,就開始學習。

 

在佛陀的時代,佛陀舉過一個實例:在寺廟門口,有一對乞討的夫妻。若這對夫妻在年輕時聞法,可以體證阿羅漢;若他們在中年聞法,會依次體證二果、三果;可如今他們太老了,已經耗盡財富,成為乞丐,即便現在聞法,也一無所獲,只能乞討至命終,此生註定下墮,損失極為慘重。

 

而我們目前還很健康,還有機會,如果已經聽聞了正確而殊勝的法,並且開始實踐,那麼當修行正確且達到一定的量之後,或許今生就能見法開悟。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都是真實不虛的。修行正確且達到足夠的量,就有機會抵達那樣的境界。

 

涅槃真的存在。涅槃不是理想,不是烏托邦。它是真實無欺的。

 

離苦且離於造作的涅槃,真的存在。當我們遠離了掙扎與造作,就能日日夜夜無論是醒是眠都具足寧靜與祥和,內在擁有幸福與喜悅,無與倫比,無窮無盡。這樣的境界真的存在!而通往這個境界的路——體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路也仍然存在。親見涅槃的路依然存在。那是佛陀為我們指引的路。問題取決於我們是否充分學習了。

 

 

《學法應要一門深入》

 

隆波不建議大家以「博采眾長」的方式學法。有些人喜歡這裡聽法,那裡參禪,不斷變換,到頭來卻一頭霧水。學法應該一門深入,直至真正領悟。如果牢牢掌握了修行的原則,開始正確實踐並且達到了一定的量——就像是參加特別嚴格的課程學習,在這段時間裡當全力以赴。如能順利通過這段時間的考驗且投入足夠的精力,就會有次第地收穫清涼與喜悅成果。這是非常值得的!

 

修行如同逆水行舟——需要一鼓作氣越過水流湍急之處。如果划划停停,進進退退,最終將會毫無進展。我們需要忍耐與堅持,直至涉水越過急流。一旦跨越,水流就不再湍急如初。

 

一門深入地逐步用功,讓法抵達我們的心。若明白方法,體證初果須陀洹並非難不可得。須陀洹聖者知道什麼,我們也如是去知道,我們也就會成為須陀洹聖者。

 

《初果聖者的特質》

 

須陀洹聖者照見真相:「我」並非真實存在——身非「我」;苦樂非「我」;各種記憶與界定非「我」;演繹善或造作惡,貪、瞋、痴,統統不是「我」;知道色、聲、香、味、觸,以及所思所想等所緣的心,也不是「我」。

 

須陀洹聖者會照見沒有一個「我」在五蘊之中,也沒有一個「我」在五蘊之外,根本沒有「我」在任何地方。這就是須陀洹洞悉到的真相。何時我們也能如此照見,何時我們就會證得同樣的法。

 

就像持守五戒便得到「人之法」。五戒圓滿,便無愧為人。五戒有缺失,便無異於餓鬼、阿修羅、地獄眾生、畜生,只不過徒具人形。如果符合做人的標準——五戒,那就是完整的人。

 

如果有慚愧心——一旦造惡就羞愧,即便是預備行惡也已生羞愧,做完了會害怕果報。這稱為「天神之法」。符合如此之法,就是天神。

 

如果擁有寧靜的心且能夠進入禪定,就獲得了「梵天之法」——慈、悲、喜、捨。獲得「梵天之法」者,身是人,而心處於梵天境界。

 

同樣的,若得到初果須陀洹的法,就成為須陀洹聖者。儘管身體還是平常的樣子,也依然存在著長相的美醜之別,然而心會抵達同樣的境界,擁有同樣的品德。

 

修行到最後,心將抵達與佛陀同樣的純凈無染。那時將會明白:佛、法、僧,即是純凈無染的心。

 

當心抵達純淨無染,心即是僧,心擁有圓滿的法,心即是法,法即是心。心與佛陀無異。

一切皆有可能,今天就要開始實踐。否則就太遲了。

 

讓我們先來看看「須陀洹的法」。

 

在成為阿羅漢之前,必須先成為須陀洹。有些人急於求成,去問師父如何能斷除淫欲。若要斷除淫欲,必須成為三果阿那含。如果尚未證到須陀洹,先別急於和淫欲交手,那是以卵擊石。

 

目前的階段,能守好五戒就已經極有福報了。大家能否很好地持守五戒呢?戒若不圓滿,就要努力持守。五戒是非常卓越的,它不是為了自我折磨,相反,它是為了更快樂地生活。

 

當具備慈悲心而不傷害他人與眾生時,心就有快樂,意欲傷害他人和其他眾生是不會快樂的。一個不想佔有他人財物的人,會很快樂。願意慷慨解囊的佈施者也會快樂。忠於自己配偶的人,會快樂。直來直往、實話實說者,活得比虛偽狡詐者更舒心。

 

須陀洹的五戒是圓滿的,我們也要有五戒,向他們學習,先做到基本的部分。每天用心持戒:一早醒來就提醒自己,三餐之前,再次提醒自己持守五戒,即便被噎死也會心滿意足地帶戒而死。閻羅王問你具備哪些良善的品質,你回答:「我有五戒。」你就會被閻羅王趕出地獄,因為有五戒者無法待在那裡。臨睡之前,再次提醒自己持戒,防止自己再也醒不過來。如此反覆提醒自己持戒。

 

須陀洹有五戒,我們也訓練自己有五戒。須陀洹聖者相信業報和果報,不會愚痴。我們也要檢視自己是否仍有愚昧的信仰,是否行善之後還希求善果。

 

有人供齋給僧眾,祈願考試順利,真是愚痴啊。供齋給僧眾與考試及格之間有何關係呢?還有人去求僧人給予祝福,讓自己能夠晉升。大約30年前,有位高級軍官去頂禮隆布地安長老,請求賜福:「我做上校已經很久了,請讓我當一回將軍吧。」長老回覆說:「你這麼笨,難怪沒有升職。想當將軍要去請求上級領導,怎麼來求出家人呢?」僧人並不是審批人事的,對嗎?因與果要匹配。

 

一定要知道,所有的一切都隨順因緣。是我們的所作所為為自己帶來結果,付出什麼,就會得到什麼。如果誠實守信,就會得到信賴,實話實說,別人就會信其所言。種如是因,結如是果。

 

一切都有因果可循。佛教沒有「祈禱」或「央求」,只有造何等業,結何等果。這對人類來說是最高榮譽,我們是自己生命的主宰者,而非上帝或神。

 

主宰生命的,正是自己。我們必須有意識地讓自己的生命越來越好——讓戒與法越來越好,快樂才會越來越多。

 

要相信業報,相信果報。佛教不存在「僥倖」,也沒有所謂的「碰巧」,有的只是依靠自己去爭取。比如聽隆波講法,期待某日豁然開悟,不用實踐便頓證須陀洹、斯陀含,這未免太天真了,無論聽多少年都不會有結果。如果聞法之後,明白了修行的核心就開始踐行,不久便會有所體證。7天、7月、7天、7月、7年,應該能夠收穫些什麼。收穫隨身攜帶(帶到來生下世)的成果,並不難。

 

須陀洹聖者清除了有「我」存在的邪見,這是重點。感覺到了嗎?我們認為內在有個「我」,現在的「我」與孩提時代的「我」是同一個人。身體在不斷變化,面容也不同以往。色身在不停變化,我們基本可以看見色身不是永恆的。可是心生滅的速度比身更快,更難得見,因為它非常精微。心始終處於生滅之中,我們卻毫不知情,認為心是恆常的,有個「我」真實存在:現在的「我」與兒時的「我」是同一個,今天的「我」與明天的「我」是同一個,此生的「我」與來世的「我」還是同一個。我們感覺有一個「我」存在。

 

何時證得初果須陀洹,何時就不會再有一個「我」,有的只是五蘊在不停工作。須陀洹聖者依然有欲望,有煩惱,有作為,但沒有作者。一定要如是照見,才能證得初果須陀洹。

 

 

 

《如何清除身見結成爲初果聖者?》

 

如何才能清除「我」存在的邪見呢?事實上,修行不是為了清除掉「我」,因為「我」本來就不存在,只是由於界定和見解發生錯誤,才會感覺到有「我」。

 

消除邪見的唯一方法是正確地看見。何時正確地看見,何時就不再有邪見。邪見認為「我」存在。我們來看實相:這個身體真的是「我」嗎?生活中生起的所有苦樂真的是「我」嗎?所有生起的善惡、煩惱,真的是「我」嗎?這個心,真的是「我」嗎?

 

讓我們洞察實相吧。修行並不是為了清除掉「我」,而是為了清除邪見——以為「我」存在。「我」並不真實體在,「我」只存在於邪見中。何時能夠正確地洞悉,能夠沒有錯解,何時「我」便不復存在。

 

須陀洹聖者已經清除了邪見,他知道「我」不存在,只有身在工作,心在運作;身不是「我」,心也不是「我」。體證阿羅漢,則是另一番情況,比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他們會照見:有作為,但無作者。若是阿羅漢,則是既無作者、亦無作爲,有的只是五蘊的自然活動與反應。那是截然不同的—階段不同,境界不同。

 

我們從基礎開始,以正見清除邪見—‘我’存在。正見,就是正確的看見。我們感覺什麽是‘我’?不外乎—身是‘我’、心是‘我‘。所以讓我們觀察身的真相、洞見心的真相。看看’我‘究竟真實到何種程度。

 

【第一個要點--別走神】

若想觀察到自己的身與心,首要的前提是’別走神‘。何時走神了,就會有身忘記身、有心忘記心。大家一天會走神幾次?自己知道嗎?誰一天只走神一次?幾乎整個會議室的人都是。一天走神一次,也就是說從醒來到睡着,心全天才走神一次。這樣的人一定沒有修行,因爲心從早到晚一直處於走神之中。開始修行之後—心走神了一個小時,才知道:奧,剛才走神了。接著再走神兩個小時,又覺知一次。倘若修行進步---心跑掉的一瞬間,就能及時知道。心稍一跑動,就能夠及時地覺知。心常常走神,可是走神時間很短,因爲一走神了就立刻知道了。

 

 

看見走神的頻率越高越好,走神太久反而不好。看見走神的頻率越高越好,走神太久反而不好。普通人未曾訓練,一天只走神一次,從早晨醒來到晚上睡着。非常棒的修行人,一天心走神上萬次,走神的瞬間,立即知道。大家的心要常常走神,但別走神太久。我們要訓練讓心和自己在一起。如果走神了,就會有身卻忘記身。一旦忘記身體,便無法照見身體的實相。看不見身體的實相,就無法清除邪見—此身是’我‘。如果走神了,也就有心卻感覺不到心,也就無法照見心的實相—此心非’我‘。因此,走神是修行者的頭號敵人。

 

大家的心幾乎走神一整天。若無訓練,心將一直處於走神之中。要找到一個覺知自己的人,真的很難。我們醒來的只有身體,心並沒有醒,心迷失在念頭的世界裏。走神的情況,與睡着時做夢是一模一樣的。如果能讓心醒來—心不再走神到別處,不再迷糊或夢游。那時候,我們就能覺知到身、感知到心。因此一定要訓練—別讓心走神太久,而非不讓心走神。只需不讓心走神太久即可。因爲,不讓心走神是不可能的。那不是我們的水平,我們還不是阿羅漢聖者,還有太多煩惱。心整日在走神,我們要做的只是別讓心走神太久。

 

 

【不走神太久的方法】

不讓心走神太久,是有方法可循的。我們一定要訓練。無論做什麽,都需要學習,對嗎?需要練習和訓練。訓練越多,就越精通。比如開車,第一次很難,對嗎?久而久之就爛熟了,不費腦筋的一會兒就到家了。訓練心,也是同樣的,也要訓練到駕輕就熟。

 

起步階段先訓練一種禪法:念誦佛號也行,觀呼吸也可以,一般人都能夠觀呼吸;如果淫欲心重,可以練習不净觀;如果貪心炙盛,就思維‘生無常而死必然‘,練習死隨念;嗔心重的人,可以修習慈悲觀,將他人視爲朋友,心就會慢慢清涼與寧靜,就不會太散亂,而會慢慢回來覺知自己。如果想走捷徑,希望更快地覺知自己,就需要及時知道心的迷失或走神。可以選擇念誦buddho 或者觀呼吸。可以念誦佛陀或者觀呼吸。

 

觀呼吸是最基礎的修行,誰都能實踐,並沒有難度。因爲每個人天生來就有呼吸,只是一直不理會它。要做的只是:呼吸了覺知自己---呼,覺知自己;吸,覺知自己。持續覺知自己之後,常常去看身在呼吸,心是觀者。呼吸、呼吸,一旦走神去想別的事情,就立刻知道。

 

或者呼吸配合念誦—吸氣 ,念bud;呼氣,念dho。訓練目的不是爲了讓心寧靜,吸氣 ,念bud;呼氣,念dho之後,心跑去想別的,要及時知道。跑去想其他事情時,我們忘了佛陀,也忘了呼吸。就這樣觀照下去,心跑去忘了,及時知道。

 

或者擅長觀腹部起伏,就去觀腹部起伏,但不是爲了獲得寧靜。觀腹部起伏後,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到腹部,也知道。觀呼吸的時候,心跑去想,知道,心跑到呼吸,也知道。要及時知道心在跑來跑去。

 

【心是會跑動的】

現在,每個人來試試:覺知自己的頭髮,帶領心來到頭髮上。

然後,感覺自己的大拇指,左手也行,右手也行。

再然後,感覺自己的大腳趾。

最後,感覺自己的右耳。

 

大家感覺到了嗎?心是會跑動的。比如去感覺頭髮,對嗎?心好像跑到頭髪上。心還可以跑到手、脚、耳朵、胳膊、腿等地方。心可以跑動的。這裏大多數的人都可以看見心的跑動,可是少數人一無所見,因爲他們不斷在想—隆波教的是什麽啊?要怎麽做才對?想得太多了,直接感覺就行了。想得太多,學起來就很難,要花很多時間。我們的心始終在跑動。比如看見佛學的時候,感覺到嗎?我們看佛像的時候,心會跑到佛像上。除此之外,心還會跑到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可能跑到心。心跑到心,就是心跑去想了。心整天在想,這是最頻繁的情況。因此,我們練習念誦buddho ,或者觀呼吸之後,心跑去想了,要及時知道。心跑動的情形,如同剛才試驗的--心跑到頭髮、手、脚的情形。常常訓練,并非要迫使心不跑,而是—跑了,及時知道;跑了,及時知道,跑去想了,及時知道;跑去想了,及時知道。

 

試著訓練吧,訓練大約一個月,就會獲得新生。

 

【何謂修錯了?】

我們會開始覺知自己的生命,仿若重新出生。我們會知道,一直以來自己都活在夢裏,而從來不活在覺知自己的世界裏。因此,如能及時知道心跑去想了,心會毫無强迫地回來與自己在一起。如果有强迫,心就會緊綳。如果緊綳,那就修錯了。善心是輕鬆、柔軟、溫和、靈敏的。心若果沉重、緊綳、僵硬、昏沉、遲鈍,那就不對了,那屬於不善心。

 

【安住的心】

我們要逐步訓練。每天觀呼吸、及時地知道心跑去想了 。如果不喜歡觀呼吸,念經也行 。念 namo tassa bhagavato之類的 ,念著、念著,跑去想其他事情了,要及時知道 。如此持續訓練下去 ,我們就會得到禪定。禪定就是‘安住的心‘。沒有禪定的心,會東奔西跑,不停地抓不同所緣。有禪定的心,即安住的心,能夠覺知自己。一旦得到禪定,就是心跟自己在一起了 ,就會有身覺知到身, 有心覺知到心—苦、樂、貪、嗔、癡,全都生起於心。我們會覺知到苦、樂、貪、嗔、癡等生起於心的一切。因此,頭號大敵是—心迷失走神,忘記自己。一定要訓練讓心跟自己在一起。以上就是禪定的訓練,讓心跟自己在一起。

 

‘禪定‘,意即’安住‘。大家喜歡將’禪定‘翻譯成’寧靜‘,不妨去查查字典,’禪定‘並不是’寧靜‘之義,’禪定‘的意思是—‘安住’。‘安住’,意即心未迷失、未走神。心安住,就是心跟自己在一起。以上就是禪定的訓練,讓心跟自己在一起。唯有心跟自己在一起,才能夠看見身心的實相。如果走神了,就會有身忘記身,有心忘記心。如果連身體都忘了,怎樣可以能照見身體的實相呢?如果連心都忘了,怎樣可以能照見心的實相呢?因此我們需要覺知自己。

 

頭號敵人是:迷失,沒有覺知自己。二號敵人,阻礙修行的敵人有兩個:第一個,迷失。對治的方法是及時知道。修行任何禪法之後,心迷失去想別的,要及時知道。及時知道心迷失了,心就會跟自己在一起。

 

【二號敵人--强迫自己】

第二個敵人,是强迫自己—打壓身、改造心。讓身體受難,讓心受苦;强迫身不動、心靜止。我們一想到修行會怎樣做?假設現在打坐,會怎麽做?一定要先調整身體,對嗎?先擺好坐姿,這就已經改造完畢了。接下來再改造心—一定要一本正經的。另一些人則會讓心迷迷糊糊的。他們以爲這樣做會得到禪定,實則南轅北轍。這些是屬於嚴重缺乏念的狀況。如果我們改造身體、壓迫身體---必須這樣走、那樣坐,身體便會不舒服;如果我們强迫心,心就會憋悶。

 

何時覺得憋悶、不舒服,就説明太緊了。何時走神忘了自己,就説明太鬆了。‘中道’—不緊也不鬆,也就是—不緊盯,也不走神。不强迫身、不打壓心,要做的只是覺知—覺知身、覺知心。不用緊盯身體、不必專注於心,有些人喝水時極爲緊盯專注的緊盯到心臟病都出來了。還沒喝到水,就先脫水了。過度的緊盯與專注是讓自己受苦。此非中道。中道—不走神,也不緊盯與打壓。只是如其本來的知道。只是醒過來覺知自己而已。只是讓心跟自己在一起。繼而看身運作、看心工作。

 

 

【觀照實相】

身體始終運轉不息:時而呼氣、時而吸氣、時而站、時而走、時而臥,持續觀下去,看著身體呼氣、心是觀者,我們會立即感到—此身非我。看見身體行住坐臥,心是觀者,就像看著別人,即刻便會感覺到:這個身體不是‘我’,心中會生起‘此身非我’的感覺。

 

有苦樂生起的時候,心安住成爲觀者,就會看見:苦樂時而生起在身,時而生起在心。在身體生起的苦樂,不是身也不是心,心只是觀者。在心生起的苦、樂、不苦不樂,也不是‘我’。它們只是臨時混進來的,來了就走,來了就走。

 

 

【最簡單的禪法—受念住】

若要學習最簡單的禪法,最有趣也最基礎的是—及時知道心裏的感覺。無需很多,只需覺知以下三樣:心快樂,及時知道;心痛苦,及時知道;心不苦不樂,也及時知道。有快樂生起時,要知道有快樂。有痛苦生起時,要知道有痛苦。心不苦不樂時,要知道不苦不樂。這樣訓練就足夠了。

 

若能如此訓練,初果並非不可得的。禪法多到不勝枚舉,每個人依據自己的秉性選擇不同的方法。而每個人用於體證道果涅槃所需的禪法,卻並不多。每個人只需要一丁點,掌中之葉便足夠了,無需整片森林。那就是觀照自心。有快樂生起,及時知道;有痛苦生起,及時知道;不苦不樂時,也要及時知道。就只是知道,不用干涉與對治。不用强求快樂,也無需阻止痛苦。需要做的只是—快樂生起,知道;快樂消失,也知道。痛苦生起、知道,痛苦消失,也知道。不苦不樂生起,知道;不苦不樂消失,或變成苦、樂,也知道。就只是如此訓練,試著修行三個月,這是起碼的標準。通常只要一個月,許多人就懂得如何修行了。大部分人都能夠做到,並不是做不到。現在來向隆波做禪修報告的人之中,在一兩個月就可以做到的,比比皆是。

 

【修受念住的結果】

他們看見什麽呢?他們開始看見身與心是兩個不同的部分。身與心不是一回事:身體移動,心是感覺身體移動的觀者。

 

他們看見苦、樂與心是不同的部分,看見一切煩惱---貪嗔癡與心也是不同的部分。看見心是無常的,時好、時壞、時苦、時樂,時而跑去看,時而跑去聼,時而跑去想。在很短的時間内,他們照見這樣的真相。

 

如果有時已經能夠看見了,就一再重複地去看,心只是舒服的觀者,繼而就會感覺到說:這個‘我’不再是‘我’了。它就像是一部機器或是一個外殼,僅僅是被心覺知的對象。當苦樂生起,我們也會知道:苦樂不是心,苦樂也不是‘我’,仿佛是從門前經過的人,來了去,來了去。我們會看見所有在生命中出現的現象,無論是名法與色法,無一例外都是來了就走的,僅僅只是從家門經過的過路者。比如我們坐在家門口,看著馬路,一會兒這個人來了走過去,一會兒那個人來了也走過去。我們看見一切都是來了就走的,並沒有一個‘我’。‘我’沒有在家門口走動,‘我’只是觀者。慢慢的練習與用功。等到哪一天智慧具足了,就會看見實相:‘我’不存在。

 

此身只是物質元素,就像別人的東西。此心會造作苦、樂、善、惡,而苦、樂、善、惡也不是‘我’。一切都是來了就走的。‘我’不存在。等到成爲初果須陀洹,就會照見‘我不存在’。此身非‘我’,此心非‘我’。苦樂非‘我‘,貪嗔癡也非’我‘。各種感覺均非’我‘,只是正常的自然現象而已。

 

 

《禪修的功力顯現》

 

如此訓練下去,如能這樣用工,等到老的時候,就不會苦。因爲—誰老了?身體老了,對吧?身體不是我,所以‘我’不老。生病時,誰在生病?身體生病,對嗎?身體生病,不是‘我’生病,因爲身體不是‘我’。臨死時,是身死,不是‘我’死。我們之所以能夠脫離老、病、死的苦,是由於心沒有粘著於它們。老了不苦悶,病了不難過,即便要死了,也不沮喪,都可以平靜地從容以待。即便要與所愛的分離—比如小孩子與父母生活在一起,某一天父母去世。因爲心曾看見過實相—領悟到一切都是來了就走的。快樂來了就走、痛苦來了就走,一切都是來了就走。如果心已經看見了這樣的實相,即便最愛的父母死了,也會接受那是平常的事情。如果心認爲那是平常的事情,心能夠接受實相,心就不會因爲與所愛的分離而痛苦。

 

有時在生活中,我們還會遭遇意想不到的麻煩和問題。比如兩年前的洪災,真是突如其來。我們不喜歡它,不希望家裏遭到水淹。如果有修行就會知道,洪災只是臨時的。如果水不走,那就我們走嘛!不過如此而已。心不會太苦,因爲明白一切全是臨時的。讓我們耐心的訓練與實踐,直至心能夠洞徹實相,願意接受實相:生命中生起的一切,全都是臨時的。如何讓心願意接受實相呢?帶領心持續地區觀:快樂是臨時的,痛苦是臨時的,不苦不樂也是臨時的。我們要反復去看,日復一日地看。然後,無論生活中發生什麽,我們都知道那只是臨時的。苦樂好壞以及各種問題生起時,心會明白,那都是臨時性的。何時能照見世間的實相—這個世間是臨時的,我們就再不會因爲任何變化而心有不安。諸如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這些沒有實則意義的事,再也無法動搖我們的心了。我們的生活會獲得滿足感。我們將會有真正的依靠。

 

現在我們還未有真正的皈依,只是嘴上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寶還未成爲我們真正的皈依,因爲我們的心裏沒有法。如果我們的心是僧,就會有所皈依。如果我們的心有法,就會有所皈依。如果我們的心與佛陀無二差別,就會有所皈依。這稱爲已經抵達皈依處,抵達真正的三寶,因爲心已經得到法。現在皈依佛對我們來説,還只是挂在口頭上,有誰會來幫助我們嗎?沒有的。

 

因此,要訓練自己的心。透過如實觀照,讓心與法融爲一體。

 

初果須陀洹聖者,照見初階的法:任何現象生起是正常的,滅去也是正常的。須陀洹能夠如是看見,我們也要一再反復地如此看見。何時明白了須陀洹聖者的法,何時就能成爲須陀洹聖者。而對於阿羅漢來説,他們並非看見:凡有生,必有滅。阿羅漢會清楚照見那個不生不滅的涅槃。涅槃不是凡夫所能見到的。

 

 

《唯有自助》

 

我們一定要訓練,要用功修行!這樣才能做到—無論生命中發生什麽,都不會太苦。別人覺得苦得要死,我們覺得苦只有一點點。我們還能活下去,而且生命會越來越安穩。無論世間多麽豐饒誘人,都沒有真正的安穩,一切都只是臨時存在的現象。如今我們尚有健康、精力、能力、見識,對嗎?然而這樣的狀況會保持多久呢?一旦轉變了又會如何?畢竟我們不是超人。如果某天比我們更棒的人出現了,比我們更富有的人出現了,比我們更會做生意的人出現了,而那時我們已經衰老,大腦退化,不敵別人,我們毫無還手之力,那時應該怎麽辦?因此,一定要訓練自己!那麽,無論生命中發生什麽,我們都能有所依靠。即使世人苦到難以招架,我們只是覺得苦一點點。一定要訓練。如果不從今天開始實踐,那麽等到哪天痛苦降臨,我們就只能痛哭流淚:隆波救我!而隆波耶只能為你念誦:‘世事無常’,其餘則愛莫能助。誰能夠幫忙我們呢?唯有自助。

 

大家還跟得上嗎?現在,隆波來作總結:

第一,持守五戒

第二,心快樂,知道;心痛苦,知道;心不苦不樂,也知道。要持續地知道。不用與它們有任何交涉,不用對治和干擾。僅僅如此訓練就行了。

 

若能如此訓練,那麽無需多久,我們的生命就會比以前更加美好。

 

 


16-4-2023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 | 禪定和開發智慧

《修禪定的要點》

 

【不要去裝修心】

在我們打坐的時候,別去坐著裝修心。

幾乎百分之百打坐的人都喜歡去裝修讓心一動不動、呆滯。要帶著覺知去打坐,只要心不掙扎,就會寧靜。在我們造作心的時候,心必然要去工作,所以它根本沒有獲得休息。休息型的禪定,是不可能生起的。

 

因此我們別去裝修心。不僅僅去修行自己的業處。心寧靜還是散亂都隨它,那是它的事情,不是我們的事。

 

比如我們坐著呼吸,去呼吸。呼氣,覺知;吸氣,覺知。心散亂,知道散亂,去呼吸。不去打壓,不去强迫讓心一動不動,不去强迫讓心寧靜。大部分修習禪定的人,沒有抓住這個訣竅,就去緊盯、去打壓。心不舒服,心只要不舒服,是沒可能寧靜的。因爲快樂是生起禪定的近因。我們假如不去干預心,它就會寧靜、舒服、舒坦。他本身是清明的。

 

【不要讓煩惱控制心】

佛陀才所以開示說,心的自然的狀態,它是清明的,它是透亮的。但是之所以會蒙上陰影,是因爲參雜進來的煩惱習氣。但是它只是臨時地參雜進來。比如說我們想到打坐,我們有煩惱習氣。或者我們想要寧靜,這個是貪心—想寧靜。這個煩惱習氣已經參雜進來了,心就不再清明了。它本來是清明的,它是亮堂的、是清澈的,但他不純净。因此心本來是清明的,只是我們暫時把煩惱習氣參雜進來了。這個清明的心就會滅去,變成了有煩惱習氣的心。

 

因此在我們修習禪定的時候,別給煩惱習氣控制。去修就去修,要以正常的心。以正常的心去觀身體呼氣、覺知,身體吸氣,去覺知。寧靜也隨它,不寧靜也隨它。去輕鬆自在地呼吸,不去逼迫,不去强迫、不去打壓心。如果逼迫、打壓心,心就會苦悶。

 

心苦悶,其實就是它已經工作了,沒有寧靜了。他已經有工作去做了。

或者是想要好,修行了之後想要好,想快樂之類的,那個心就必然會工作,心沒有獲得休息。我們修習禪定,我們不進去干預心,那麽心就可以偶爾獲得休息,這樣才會寧靜,那是不難的。

 

仰賴於念不停地去觀察,我們動手修行,我們打坐之類的。什麽東西暗藏於背後,是想寧靜嗎?是想好嗎?有的人比那個更嚴重—想知道、想看見。看到鬼、看到天神、看到未來世、看到前生前世。那個心已經在工作了,心沒有獲得休息。心就像身體一樣,它同樣也需要休息。身體工作,然後就帶它去休息,帶它去洗澡。去休息去躺著。身體就會比較精神。心它一整天地工作,非常地繁重,一直在演繹、造作。如果不讓它偶爾休息一下,心就會沒有力量。

 

【停止讓心去工作】

因此我們修習業處,僅僅只是帶領心休息在我們的禪修業處上面。比如是隆波,用的是安般念,加上佛陀。心吸佛呼陀,心休息在禪修的業處上,並沒有期待說要好,要寧靜、要快樂。一旦心它跟禪修的業處在一起,它沒有掙扎、造作,心就會恢復他本來的狀態,也就是它本身是清明的。它本身就是清明亮堂的。它不會憋悶、昏沉、呆呆滯滯的,那個全都是假冒的。我們要用正常的心去跟禪修的業處在一起,時間不久就會寧靜的。心就會有力量起來,因爲我們已經停止讓心去工作了。

 

比如我們有煩惱習氣的時候,心就會開始拼命地工作了。有貪心生起,心就會開始拼命地工作,不斷地去找,想迎合它。有嗔心生起,也會掙扎,想辦法去迎合嗔心。比如生氣,心就會開始掙扎:怎樣才可以報仇?心在掙扎,一直在工作的心,它就會損耗能量。是沒有力量的,沒有獲得休息。

 

因此修行,我們不可以扔掉讓心寧靜的訓練的。這個屬於一種禪定,稱之爲止禪的禪定,這是必須的。如果我們的心沒有休息過,一直處於工作的狀態,心就會沒有力量。要想安住的機會是沒有的。因爲它沒有力氣,不斷地在掙扎來掙扎去的,就像人不强大,站的時間也站得不久,很快就倒下了。因此每一天,都應該安排時間出來修習寧靜,讓心獲得寧靜。

 

用什麽禪修業處都可以,只要是我們所擅長的。帶領心持續地跟禪修的業處在一起,只是帶領心去,只是持續地想到禪修的業處。真正去想到的工具我們稱之爲念。修奢摩他必須仰賴于念。只要沒有念,心就會偷偷去工作。想好、想寧靜、想快樂、想知道想看見、想成爲、想得到。想要生起,心就會開始掙扎,心開始掙扎,心就會不能獲得休息。時間一久,心就會沒有力氣,而且如果我們在心沒有力氣的時候開發智慧的話,毗婆捨那的雜染就會出現,就會騙我們,就會以爲自己證悟道果了,證悟什麽。比如不會修習禪定,怎樣能證悟什麽道果呢?

 

因此要以正常的心,去覺知所緣,去覺知自己的修行業處。

 

------

 

《修禪定是必須的》

 

 

 

隆波小時候,跟隆波李尊者學習,那時候只有七歲而已。爸爸帶自己去頂禮隆波李尊者,那是自己特別小,因爲他特別喜歡小孩。小孩來了之後就會特別讓他坐在膝蓋上,教這個教那個。有時候會送點心吃。他教隆波,回家了之後要吸佛呼陀,數一;吸佛呼陀,數二;數到十還是九隆波已經記不住了。隆波就回過頭來數,吸佛呼陀,七;吸佛呼陀,六。不停地來來回回上下。那個時候隆波特別小,還沒有上學,倒回來數不會,因爲心就會拼命地想,然後就會想—‘不喜歡’,倒數不喜歡。然後就吸佛呼陀,數一;吸佛呼陀,數二。一直數到一百,然後又從一開始數起,調整禪修業處讓它適合自己的心。這樣的禪修業處不喜歡,修了之後不寧靜呢。

 

就像跟阿姜摩訶布瓦尊者學法的時候,隆波有問題,因爲隆波扔掉了奢摩他,根本不修習禪定,只是一味地開發智慧。心亮堂、空、光明在外面,然後沒有看到。那個是屬於一種毗婆捨那的雜染,屬於光明障。去請教他,他一看就回答了,說:你說觀心,但是沒有觀到心啊。必須相信我,我是透過我自己走過來的,什麽都鬥不過念誦。因爲阿姜摩訶布瓦尊者他擅長念佛陀佛陀,不停地在念佛陀。隆波就去試,他要隆波去念誦,就來念誦佛陀佛陀佛陀,心非常的憋悶,就只是佛陀,心不喜歡。然後就來思考:欸?爲什麽他讓自己念佛陀呢?説明自己的禪定已經不夠了,奢摩他已經不夠,心已經有力量,所以心已經跑到空裏面去了。所以就回來修自己擅長的業處--吸佛呼陀,數一之類的。呼吸二十八次,心就集中了。並沒有讓心集中,心自己集中歸位。一旦心集中,從禪定裏面退出來,幾乎要敲自己的頭了。過往的時間以爲自己在觀心,其實不是。心跑去光明在外面,根本沒有觀到心。

 

因此禪定非常必須。如果我們的心沒有禪定,首先,心會沒有力量,一旦我們沒有力量而又拼命地去開發智慧的話,就會生起毗婆捨那的雜染,就如隆波所遇到的,那個稱之爲光明障。那個是屬於第一個毗婆捨那的雜染。所有觀心的行者,大部分都會碰到這個光明障—光明、亮堂。因此心必須要歸位,在我們的心安住、能夠歸位,那是仰賴於修習禪定來幫忙。因此每一個人都必須修習禪定。

 

 

《禪定的所緣》

 

【概念性的所緣】

如果想今生取得道果的話,修行某一種業處,我們所擅長的,什麽都行。因爲修習奢摩他不選擇禪修的業處。用概念性的所緣,比如說,思維頭髮、指甲、皮膚、牙齒;

思維死亡也可以;

思維佛陀的恩德、法的恩德、僧的恩德,思維天神的那些美德。

天神都有什麽的美德?他有慚愧心和敬畏心,會不好意思去幹坏事,會有對幹坏事以後惡業的敬畏心。這是天神們的美德。

或者我們修習慈悲觀,不斷地去思維所有的衆生,無窮無盡的衆生,愿他們快樂。那個是屬於修習慈悲觀。

一旦願所有的衆生,願他們能遠離苦,這個是修習悲心。

在別人取得好的成績時滿意,很隨喜,那個稱之爲隨喜。

或者碰到鬼、天神、地獄的衆生之類的,或者碰到那些受苦的衆生、人類,我們幫不了忙,就會知道所有的衆生都會隨業流轉,他們困難我們全力以赴地幫忙了,但是幫不上忙。我們只能夠放下。

 

如果我們不懂得放下,有慈心、悲心、喜心,結果就會變成不善心。例如我們有慈心、悲心,對所有衆生都有友誼之情,來來回回結果一不小心愛上了別人。比如説我們特別地有慈心,然後慈悲來、慈悲去,結果變成了貪心,然後就跟她糾纏在一起了。這個必須要及時地識破,如果及時地識破,心就會中立,就會契入到中捨。

或者看到人在受苦,看到狗被車撞,我們就努力地去幫忙,這個就稱之爲我們有悲心,希望他離苦。但一旦他死去了,或者看到人掉到水裏去了,但自己不懂去游泳,然後不斷地去叫別人來幫忙,但是附近剛好沒有人,或找不到周圍的棍子去幫忙,看到他在我們眼前沉到水裏死去了。

我們全力以赴幫忙了。我們全力以赴幫忙並不是自己不懂游泳,結果跳進去幫忙,那個屬於愚蠢,那個不懂得自己的能力。全力以赴去幫忙,但結果還是死了,那我們就要思考:衆生都有屬於自己的業報,我們這樣去思維、去分析。如果我們還有思維分析在,這個稱之爲概念性的所緣,那個可以修習奢摩他。去思維死亡、思維不净觀之類的,心就會可以寧靜下來,那個屬於概念性的所緣。

 

【色法的所緣】

用色法的所緣也可以,比如説呼氣覺知、吸氣覺知,然後呼吸是屬於色法,帶領心去跟色法在一起,心不跑到其他地方去,心輕鬆自在地去覺知呼吸,有快樂。以輕鬆自在的心,去看到身體呼吸,心就會開始集中,寧靜。這樣,我們是以色法,呼吸是屬於色法。

 

或者我們經行,我們看到身體在走,不去想、演繹、造作,不斷地看著身體走,那個我們獲得奢摩他。會獲得寧靜,是透過觀色法獲得寧靜。

 

 

【名法的所緣】

或者我們用名法也是可以的。比如像隆波所修的那樣,去觀自己的心,看了心演繹、造作。一旦及時地知道,心就會空、亮堂、光明。去帶領心去空、光明、亮堂,然後就可以獲得休息。那個是屬於奢摩他,我們可以用名法的。這個要用念的,如果沒有念的話,就像隆波剛才分享的一樣,就必需要去請阿姜摩訶布瓦尊者去糾正。因爲沒有及時地知道心已經空在外面了,那個就不行了。但是如果我們需要休息,我們帶領心跟空在一起,有念讓心跟空在一起,那個是可以的。心就會寧靜。

 

【涅槃為所緣】

或者用另外一種形式的所緣,那就是涅槃。所緣總共有四類,所緣就是被觀察的對象。跟所緣相對的就是心。心就是能觀,所緣就是所觀。然後總共有四類。

 

 

 

 

 

《再談禪定的所緣》

 

概念性所緣就是我們想出來的事情。

 

色法的所緣—比如說身體坐著,身體是屬於色法。看到身體在呼吸,呼吸是屬於色法。

 

或者是名法,比如說觀心空,空的心

 

【各種無色界禪那】

或者觀者不停重叠觀者,那個很難玩的,那個不建議。不然黏着于禪定,就很難糾正了。需要幾年才能糾正。

因此修行的時候觀心,如果想讓心休息,那就帶領心去。能感覺到嗎?我們心很放鬆的時候是亮堂的,就好像我們坐在光明下面。日月的光明,坐著,會很有快樂。我們可以跟這樣的光明在一起,去帶領心去在空裏面。我們用名法;但光明是屬於色法。但是光所待的空間,空間是屬於名法。

或者去到什麽都沒有,比如說心要去找所緣,我們不要所緣,放下所緣;心逆流來找知者,我們也不要知者,我們放下知者。心放下知者,又會放下心,又會放下所緣,心就會集中下來。

 

擺脫名法、擺脫色法,那是屬於另外一個了。心去到既不是名法,也不是色法,也不是概念性所緣。奢摩他有非常多的選擇。

 

概念性的所緣就是我們想象出來的事情,比如說想到死亡。色法的所緣、名法的所緣。

 

名法有非常的多,比如説我們修慈悲觀,這個不是去想了。起先,我們讓心先亮堂、光明起來,就像我們的心是太陽或是月亮飄在空中,然後我們把那個慈悲的感覺無窮無盡地散發出去,沒有刻意地去散發給誰,這被稱之爲無量的悲心。然後我們以修行奢摩他來修習禪定,但是如果我們針對性地想到某一個人,然後我們忘了他,讓心空,然後去修習慈悲。我們在入禪定之前,我們先讓慈悲回向給這個人,心就會自行去工作,然後就會自行把慈悲散發去那個有針對性的人。這種用的是名法的所緣。

 

至於涅槃的所緣,不會修的,因爲大家從來沒有看到過涅槃,我們就用我們認識的所緣。用概念性的所緣也可以,用色法也可以,用名法也可以。

 

比如修習慈悲觀,我們依然在想、在念誦,那個屬於概念性的所緣。但是如果心已經生起了慈悲,然後把慈悲散發出去,那個是屬於名法的所緣了。那個品質差別很大的。

 

 

 

 

 

《心要有一個休息的家》

 

我們心應該要有一個休息的家,讓它偶爾獲得休息。在外面工作很多的時候,我們也需要回家。或者我們沒有家,我們有租的房子,去到這裏、去到那裏,如果沒有的話,就在樹底下。總而言之都要有待的地方,一旦我們有待的地方,我們的心就會有快樂,會有力量,然後就隨時準備好跟煩惱習氣去抗爭、戰鬥。如果是身體累,我們就需要去休息。有力量了之後,我們就隨時準備好去工作。至於心方面的工作,就是我們的業處。

 

因此建議我們自己去體會,去觀察,我們修行了哪種業處之後我們的心會很容易寧靜,我們的心就選擇那個作爲臨時的家。比如說隆波,就是吸佛呼陀,心就會容易寧靜,因爲心喜歡、心習慣了。如果讓隆波一味地念佛陀,隆波會不喜歡。但是現在什麽都可以用了。一旦很熟練了,所有的禪修業處都一樣了。一定要懂得透過念去照顧自己的心,帶領心去概念性的所緣也可以寧靜,帶領心去跟色法在一起也可以寧靜,帶領心跟名法在一起也可以寧靜,修什麽都可以。

 

 

《禪修時要以平常心》

 

但是起步的階段必須要有臨時的家,要不要試著練一下。誰喜歡安般念舉手給隆波看一下,有嗎?舉手,膽子大一點。要用正常的心,現在的心,不需要改造心。看到身體呼氣、看到身體吸氣,以正常的心去看。它會偷偷地跑去想很多,要重新回去練習。只呼吸兩三次就忘了呼吸,跑去想了。跑去想沒關係,重新回來呼吸。

 

誰喜歡觀腹部升降的?舉手,膽子大一點。只有一個人嗎?去觀腹部升降,以正常、平常的心去觀腹部升降,別去强迫讓心寧靜。最重要的那個點在於修習禪定之後永遠沒辦法寧靜,是因爲一開始就去强迫心了、去打壓心了,去逼迫心。

 

好,每個人試著修禪定,以正常的心去跟禪修的業處在一起。要以正常的心。

 

穿灰色的那個年輕人,你太過刻意了,就會憋悶。要放鬆、要輕鬆,但不是故意讓他放鬆,直到坐著睡着了,這個也不行。要去不停地覺知自己,要去用工,自己去家裏面用工。要讓自己的心有臨時的家、休息的地方,不然的話我們對心太殘暴了,太過於打壓强暴它了,以致於它沒有任何的寧靜。

 

就像我們有一個僕人,我們一整天日日夜夜地去用它,根本不讓它休息,不久他就會死去。我們一直去用它,想演繹、造作,然後它會一直髒兮兮的,煩惱習氣一直都讓它髒兮兮的,沒有任何寧靜和快樂。而且它就損失了它本來的天性。它本來是清明的,心本來的狀態是清明的,它是透亮的。因此我們修習禪定,就是爲了讓心集中下來,寧靜,可以恢復它的清明狀態。然後我們的心力量夠的話,就可以跨越到開發智慧的階段。

 

《開發智慧的起步階段--分離蘊》

 

開發智慧起步的階段就是分離名色。比如我們的身體坐著,去知道身體坐著。身體呼氣,知道身體呼氣。身體吸氣知道身體吸氣。而且我們看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呼氣的身體、動的身體,是屬於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一旦我們看到身跟心屬於不同的部分,我們就開始開發智慧了。開發智慧第一個點就是分離名色。非常重要的名法,每一次都必須要有的,就是心。心是屬於識蘊,是屬於名法的,他是主角。心是首腦,心是所有諸法的核心。因此分離名色,就會看到,身體坐著,心是知者。身體現在坐著,也去看吧,感覺到了嗎?坐著的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比如隆波是在趕那個小蚊蟲,身體在動,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扇子跟胳膊是完全一樣的,都屬於物質,是被觀察的對象。這個被稱之爲我們能分離名色了。

 

或者是,我們看到苦樂,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心是觀者。

 

不需要去找說心在哪裏,僅僅要看到說,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接下來就會看到心是知者。試著笑一笑,看到了嗎?笑的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心是觀者。就是這樣去訓練,去分離色法,也就是身體跟心是屬於不同的部分。

 

或者是分離名法,比如,苦樂在我們心裏生起的時候,我們看到心裏的快樂也是被觀察的對象。心也是觀者。在貪生起的時候,我們會看到,貪是被觀察的對象,心是觀者。貪並不是心,我們就能看到身體不是心、苦樂不是心好壞不是心。不停地觀下去,接下來就會看到,到了某一點心也不是心,也就是看到心也是生滅的,在眼耳鼻舌身意,不停地去生滅。至於心在哪裏生,就會在那裏滅。要記住。

 

心並沒有只有一顆。比如說迷失去看畫面了,心不需要把它拉回來。在我們有念意識到心剛才迷失去看畫面的一瞬間,去看畫面的心已經滅掉了,生起覺知的心了。心那是一直處於生滅的狀態。這個稱之爲我們能夠分離了。

 

接下來,智慧就會生起,起先我們會看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接下來,我們看到身體不是我、不是我的。

看到感受跟心分離開,會看到苦樂不是我、不是我的,是被心觀察的對象。

看到善不善生起了,心覺知,這個善不善不是心。心從來沒有好過、從來沒有壞過。心是自然的能觀,能觀它從來沒有好過、壞過。但是它被好跟壞染污。被造作控制了本來清明的那顆心,他就消失了。慢慢地去訓練。

 

因此起先訓練讓心有力量,安住,回到他自然平常的狀態。然後帶領心爲了開發智見,看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感受跟心是不同的部分;善不善跟心是不同的部分。

阿姜摩訶布瓦尊者他曾經説過一句話非常非常的好。他説,如果依然還沒有訓練蘊界的話,你別在我面前吹噓說開發智慧。

 

開發智慧,身是一個部分、心是一個部分。蘊有五個蘊,色—身體;受—苦樂的感受;想—記憶界定;行—造作,造作好造作壞;識蘊也就是心,心跟識是一回事,但只是它們的職責不一樣,所以對它的命名不一樣。

 

我們就去看,看到它們會分離開,但是起先的分離不需要分離五個蘊,不需要刻意奮力五個蘊,那太複雜了。分離一對就夠了。分離身跟心,分離開。

分離感受,也就是苦樂跟心也分離開。

分離行蘊,也就是造作好造作壞,跟心分離開。這麽分離。看到了嗎?在每次分離,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也就是必須要有心,而不是分離身體跟感受,沒有心。這個就不是真的。因此心是諸法的首腦跟核心,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分離蘊的時候,分離蘊、分離界的時候,心作爲觀者。這個色法是作爲被觀察的對象,這個分離了,不需要分離五個的,分離一對、兩個就夠了。一旦能分離一對了,接下來就能全部分離剩下來的。不難的。

 

比如説,如果誰人的嗔心比較重,一直在生氣、一直在煩燥,隆波的建議就是,一直去觀:生氣是被知道的對象。煩躁是被觀察的對象。心很快就會自行變成觀者了,就是這麽簡單了。如果誰貪心比較重,見到這個也想得到、見到那個也想得到,想得到、想成爲、想擁有。一旦心貪了,要知道貪是被觀察的對象。這個貪並不是心,參雜進來,然後控制了我們的心。慢慢地去分離、慢慢地去看。

 

起先的時候,要分離身跟心也可以的。這是屬於修習身念處。

或者不喜歡、不擅長,去分離感受跟心也可以的。這個稱之爲受念處,去觀苦樂

但是依然不喜歡,那就修習心念處。看到好、善不善,都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這個被稱之爲我們能夠分離開了

 

一旦來到微細的階段,我們來到進一步分離心。心一時變成知者,一時變成想者。想者的心跟知者的心屬於不同的一顆。看畫面的心屬於一顆,是跟覺知的心是不同的一顆。去聼聲音的心也是屬於不同的一顆,跟覺知的心也是不同的。我們先要有覺知的心,我們才能分離開迷失去想的心和覺知的心,他們是屬於不同的一顆。但是假如迷失去看、迷失去聼、迷失去想—那是不可能的。心一直浸泡在概念性的所緣、一直浸泡在我們想的那個内容裏面就不行了。因此必須要有作爲觀者的心,這樣才會看到,心本身也是生滅的。這稱之爲我們能夠開發智慧了

 

 

《不同的念住和毗婆捨那》

 

我們看到每一顆心、每一顆心,生住滅,不是我、不是我的,無法命令、無法控制。如果能夠觀這個直接看到,就看這個。這個是屬於修行最短的捷徑。

 

如果能夠這樣地觀心生滅,觀不了,那就去觀身體,看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這是最粗糙的了。

 

如果稍微微細一點,就會看到苦樂跟心是不同的部分。比如像現在,我們的心必然永遠都會有感受生起的,不是苦、就是樂、或者不苦不樂。心裏面的感受只有三個。這三個不斷在我們的心裏變化,我們就會看到快樂的心也是暫時的,就會滅掉;苦的心也是暫時的,會滅掉;不苦不樂的心也是暫時的,會滅掉。這個就是我們契入毗婆捨那了。

 

或者說我們看到身體,看到身體不是我,這個契入毗婆捨那了。就看到無我,看到身體不是我。看到身體一直被苦逼迫著,這個也契入毗婆捨那了。

 

 

因此起先的時候分離蘊,是爲了看到,每個蘊都是在示現三相。如果分離不到蘊的話,那是不能看到三相的。如果心沒有安住,是不可能分離蘊的,心也不可能有力量,都是有因有果的。心有力量,只是一味有力量還不夠。比如說,有力量但往外跑了,我們必須要讓他回家。心能夠回家,稱之爲它安住了。一旦心能夠安住了,就能夠分離蘊。一旦能夠分離蘊了,心所觀察的每一個對象就全部都在示現三相了。除非是我們想的内容,那是無法示現三相的。如果是色法、名法,全部都在示現三相的。

 

一旦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看見,我們一開始擅長於觀身,我們就去修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這是在修習身念處。

如果擅長於知道苦、樂、不苦不樂,心是觀者,這稱之爲在修習受念處

如果我們擅長知道善不善,比如說我們嗔心重,看到心生氣和不生氣,心作爲觀者。看到生氣跟心作爲不同的部分、分離,我們就會看到生氣生、住、滅。它是無常的。我們看到生氣它是自己生起的,然後自己滅的,我們並沒有爲了做什麽,我們命令讓它滅去也不行,不准它生起也不行,那是看到了無我。那個屬於在修習毗婆捨那。

 

 

 

 

《開發智慧的三個級別》

開發智慧是有三個級別的,起步的階段,是依然參雜著思維的部分的。比如說我們看到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依然是帶著思維的部分。

 

但是一旦心有了力量之後,它會自行看到了、感覺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譬如手在動,看到這個,看到不是我。它會自行這樣照見,它會自行契入到、來到毗婆捨那智慧的階段,也就是沒有刻意的情況下看到了三相。

 

那之後就會有另外一個階段的智慧,那個稱之爲出世間的智慧,在聖道裏面生起。出世間的智慧,它會自行執行它的職責,清除這個煩惱習氣、清除這十個結縛、微細的煩惱習氣了。這個結縛把我們束縛在世間,把我們緊緊地捆在世間。

 

 

《心的各種污染物》

 

漏煩惱是染污的工具,我們的心被漏煩惱染污,就會習慣了。比如說我們習慣於五欲,五欲就會一直染污我們。或者我們習慣於創造十二緣起裏面的有,心就會一直創造、一會兒創造這個、一會兒創造那個,然後心沉迷在那個造作裏面。

 

心的習慣就稱之爲漏煩惱。

至於五蓋,就屬於障礙美德的那個工具,因此煩惱習氣有很多部分。

普通的煩惱習氣有貪嗔癡,

結縛類的煩惱習氣屬於聖者要清除的,

 

漏煩惱屬於染污我們心的煩惱習氣。

五蓋屬於生起來就會清除我們那些美德。比如説修習禪定,然後五蓋出來障礙,禪定就會退失。所以開發智慧,然後五蓋生起,就會開始懶惰起來了。然後五蓋就屬於煩惱習氣障礙我們所有美德的煩惱習氣。最微細的煩惱習氣屬於隨眠煩惱,那就是我們的本性,那個就必須仰賴于聖道的力量才能清除。

 

漏煩惱是觀不了的,因爲它根本沒有痕跡。它藏得很嚴密。所以佛陀教導我們觀很容易的,觀貪嗔癡之類的。至於隨眠煩惱就有七個,是觀不到的,你可以去搜索。那個是屬於骨子裏的東西。觀什麽也觀不了的,因爲沒有。他有,但它不會工作給我們看。但是當他工作的時候,有時候他就會造作出五蓋,有時候造作出結縛,有時候造作出貪嗔癡之類的,那個就屬於漏煩惱,它們製造出來的工具。在聖道生起的時候就可以清除這個漏煩惱、隨眠煩惱。至於五蓋,心只要有力量,有禪定,五蓋就會全部都會逃離了。

 

因此我們跟煩惱習氣去戰鬥,有很多種煩惱習氣,而且我們必須要有許多工具,來跟他們去抗爭、戰鬥。

 

會不會太難?今天?如果太難,那也幫不了。難也只能學。不然的話就會一直沒有止境。就像小孩子不斷地求高僧大德,不斷地求這個求那個,必須要强大、必須要去戰鬥。每一個高僧大德他們能獲得突破,他們都是一路上很艱難的,不會無緣無故地好起來的,全部都是一路戰鬥過來的。

 

有一個很漆黑的心,因爲煩惱習氣參雜進來了。因爲禪定的力量,而讓到心是清明、亮堂的。然後去開發智慧,是爲了心可以契入到純净無染。所謂的清明和純净無染,他是不一樣的。清明的心,其實就是透亮的心,不是純净無染的心。就像我們看到缸裏的水是很清澈的,誰很清澈,但並不是純净無染,它裏面還有許多病毒和缸底裏面有一些污垢。因此看起來很清澈的,但不是純净的。心本身是清明的,是亮堂的。它之所以蒙上陰影,是因爲煩惱習氣。我們修習禪定之後,它可以暫時地壓制煩惱習氣,心就會亮堂、光明。我們不用對它做什麽。就像我們有一缸水,然後把水放的時間一久,缸底就會有污垢。我們如果用手不斷地攪水的話,污垢就會起來。一旦我們不去攪拌它,污垢就會沉到底下,心就會清明、清澈。心也是這樣子的。一旦根塵接觸的話,就會擾亂心。心就會開始工作,心就會渾濁,沉在底下的污垢就會起來。

 

如果我們修習禪定,如果我們不去干擾心,污垢就會沉積下來,心就會清明。清明了必須開發智慧,是爲了讓它純净無染。清明和純净無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清明是透過禪定的力量而清明,純净無染是透過智慧而純净無染。佛陀開示說,一個人抵達純净無染,是因爲智慧。

 

 

 

 

 

《抵達純净無染的路綫圖》

 

初步階段的智慧,是參雜著思維分析的成分在的

那之後是屬於看到三相的智慧,屬於毗婆捨那的智慧

在依然參雜在思維分析的時候是屬於思慧,那之後就屬於出世間的智慧,是屬於正確的領悟和正確的明白,是沒有任何的刻意,它是自行地頓悟

 

這個是我們的路綫,有一天我們就會抵達純净無染的路綫圖。

要想來到那一點,先要讓它能夠清明。如果心一整天都是渾濁的,分離蘊是分離不開的,蘊界分離不開。如果心是清明的、不會動蕩,是寧靜的,

然後去稍微觀察一下。身體跟心是不同的部分,它就能夠分離蘊了。然後心就會能夠安住起來。或者是我們輕鬆自在修行自己的業處,心跑掉了,我們看到心跑掉了,跑掉的心就會滅掉,安住的心就會生起。安住的心是源自於我們有念,看到正在呈現的境界。比如我們生氣起來了,念知道我們正在生氣了,生氣滅掉,心會自動自發地安住。知道正在迷失去想了,念覺知的一瞬間—欸知道迷失了,迷失就會滅掉,心就會自動自發地安住起來。就慢慢地去訓練。這樣我們的心是安住,而且是清明的,清明是透過修習奢摩他而清明。安住用的是念,去觀察不安住的狀態,訣竅只有一丁點而已。

 

修習禪定的人如果心去到二禪以上,來到八定,而且帶著念的話。知者的心就會很强大,但不會超過七天。但是心迷失了知道,心迷失了知道,一瞬間而已,那個稱之爲刹那定。

 

慢慢地去訓練,學禪修,遇到高僧大德,就要努力地去纍積。

 

《學法不要僞裝》

 

有的在家人是這樣的,出家人也是,把自己的獠牙藏著。阿姜曼也提醒過一些把獠牙藏著的人。一起來學法的人,必須要把自己的心門打開,接受新鮮的事務。如果我們的心原本已經好了,那就不需要來學了。我們來學,是因爲我們的心不好。我們就別去保護自己的煩惱習氣,打開心門,讓它接受法,打開的心是柔軟的。

 

起先它是對高僧大德是信仰的、是恭敬的,對於教導是恭順的。一旦我們有信仰心,我們就會親近,一旦想親近,我們就會用心去聼。

三藏經典說,一旦有信仰,就會親近,親近然後就會聆聽法。

剩下其實就是我們有信仰了,就會去親近高僧大德,然後去用心去聼。

 

《證悟可以發生在不同的場景》

 

用心去聼了之後就會回來清洗自己的心,

 

有的人很棒,在聼法的時候,可以清洗自己的煩惱,在聼法的時候就能證悟道果,這樣的情況也有的。

有的高僧大德正在講法,從心裏面在講法,它的心一瞬間去開發智慧,就證悟更高階的法,這個也有的。因此,在證悟道果的時候,有的人是在聼法的時候證悟的,有的人是在講法的時候證悟。

 

有的人證悟道果,是在修行的過程中證悟的。哪個階段都有可能,只要準備好了。

 

因此我們的心要懂得恭敬、柔順。自己很牛、自己很牛—你並不真的是很牛,如果你真的很牛的話,你已經不苦了。不過只要還有苦,心依然在燥熱,那就不是很厲害。在吹噓自己自己的時候,就像阿姜曼尊者所説的那樣,吹噓牙齒的人是狗—他是東北人。

 

因此在學法的時候別吹噓,炫耀,那是屬於畜生道的心靈水平。心靈水平很漆黑的,不可能接受法的


《讓聽衆集中的方法》

比如大家現在在聼隆波説法,我們馬上獲得的其實是禪定。因爲隆波講法的時候,是透過禪定的力量去講法的,而不是透過死記硬背來講給大家聼的。如果隆波是死記硬背地講給大家聼,大家的心就會散亂。但是隆波在講法的時候心是處在禪定的狀態來講法的,我們的心也會能夠感覺到。感覺到嗎?我們現在的心,跟之前隆波未講法的心是不一樣的,這個能感覺得到嗎?我們的心有禪定嘛,就去感覺嘛


-----隆波帕默

《28:34

2023.04.23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NQJGR4WuKE


更多關於隆波帕默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E9%9A%86%E6%B3%A2%E5%B8%95%E9%BB%98%E5%B0%8A%E8%80%85


《佛陀和阿羅漢弟子之間的差異—悲心的程度》

我們有悲心嗎?弟子跟佛陀不同。佛陀可以(輪回)落到地獄,爲了幫助別人。

但是弟子做不到,悲心不到的。

有的人已經到最後了,不幫助別人也有,自己進入涅槃。

因此弟子跟佛陀的悲心是不同的

但是想到純净無染,佛陀純净無染,弟子也是同樣的純净污染。

會感覺到說,我們已經提升到這樣的純净無染的心了。跟佛陀的純净無染的心是永恆在一起、是一樣的。


2023.04.15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

9-4-2023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 | 入定和不能入定的綫路

《修行必須持之以恆》

 

開示 part 1

 

修行必須持之以恆地用功,有時候修行,有時候不修行,那是不會有結果的。什麽時候修行停止的時候,煩惱習氣往往就會往下面拉。我們要重新起來,需要用到很大的力氣。

 

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直會原地踏步。或者時間一長,就徹底地沒有興趣修行了。每一個人的原始資本,一旦不斷去用的話,也會消耗完。

 

比如來出家的人,他們很清楚、修行非常地精進。但時間一久,就會開始沒有什麽感覺了。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居士都是一樣的。因此必須要真的忍耐,必須要對修行心意堅決。而不是好玩。

 

如果我們的修行是對的,而且持之以恆地用功,那就會有進步,就會自己可以體會到。比如說,我們的心曾經一直在掙扎、動蕩不安的。但是一旦我們修行,我們心就會越來越多地跟自己一起。這個心跟自己在一起的狀態,說起來很簡單,大部分的人根本沒有。

 

心沒有跟身體在一起,沒有跟自己的心在一起,心一直在念頭的世界、夢的世界,幾乎全部都是這樣的。在這個世間,所以想要找到一個真正覺知自己的人,是真的太難了.有的只是迷失的人。

 

我們出生的時候有時帶著迷失來出生的,所以必須要改變自己的習慣。從習慣於迷失的狀態,轉變成習慣於覺知的狀態。這個改變,是有方法來訓練的。

 


 

《透過業處觀心修行》

 

開示 part 2

 

要努力的去訓練,修行某一種業處、什麽都行,只要是擅長的。佛陀也行、呼吸也可以、吸佛呼陀也可以、觀腹部升降也可以、或者去做手部動作也可以、或者是經行也行、打坐也可以。就選擇我們擅長的一種。

 

但是最重要的點在於我們修行業處的時候,如果我們的心跑去想其他的事情了,扔掉我們禪修的業處,我們要及時地意識到。或者是我們的心跑進去緊盯、聚焦禪修業處,我們要及時地意識到。我們有一個禪修的業處作爲誘餌,作爲一個參照物,作爲一個觀察點去觀察自己的心。或者我們用的是腹部升降,是爲了去觀察自己的心,這個腹部膨脹、收縮,一旦心跑去想別的事情了,及時地意識到。或者是心浸泡到腹部上面,緊盯腹部,也要及時地意識到。這個是修行非常重要的核心。


 

《疏忽就無法取得突破》

 

開示 part 3

如果我們忘了,疏忽了。

一個條件,如果我們沒有禪修業處的話,

另外就是,我們修行禪修業處時忽視了自己的心--要想真的獲得突破的概率就不存在了、沒有了。

因爲這門學科稱之爲心學。這個功課會讓我們得到正確的禪定、好的禪定。正確的禪定稱之爲正定,這個正定是仰賴於多多地去修正念、多多地去培養念。這個正定就會圓滿起來。全部都是有因跟有果的,他不是偶然發生的。

 


 

《怎樣去修正念?》

 

開示 part 4

要想修正念那要怎麽去修呢?必須去不斷地覺知身、覺知心,必須要不斷地去覺知自己。但是只是說我們的心喜歡迷失去想,迷失,然後我們不知道迷失,所以會迷失很久。

 

我們所以要來訓練自己,一迷失馬上覺知、一迷失馬上覺知。要來到這種程度,透過的方法就是修行某一種業處,心迷失去想了,及時地意識到,忘了禪修的業處了;心跳去緊盯這個禪修的業處及時地意識到。哪一次我們知道的時候,那個稱之爲我們有念了。它不是普通的念,而是四念處的念,因爲我們能夠及時地知道色法、名法,而不是世間的念。

 

因此修行業處,一旦心跑去想,及時地意識到,心跳去緊盯禪修的業處,及時地意識到。這個我們就在培養念,不停地及時地知道心的運動變化。

 

迷失去想的心,其實就是散亂的心,是屬於散亂的心。心跳進去緊盯,那個也是迷失,有癡,意識不到自己正在浸泡在禪修業處上面。只要迷失還存在,智慧是無法生起的、是無法開發智慧的。

 


《如果非常熟練的話,修十遍都可以觀心》

 

開示 part 5

因此我們修行每一種業處,擅長的業處,什麽都行,但是修了之後必須及時地知道心。

 

比如我們真的非常熟練的話,包括修十遍都可以。有些遍是仰賴於外在的物質,比如說我們修火遍,或者是修土遍,我們去看。這個風遍,我們怎麽去看?我們就看樹葉搖動,我們就不斷地去覺知。比如説風吹過來樹葉搖葉,一旦風停了樹葉也就停止了。

 

如果我們的心跑了,及時地意識到,心跳到樹葉上面了,及時地意識到—這樣也可以。但是這樣很難。有些遍一定要仰賴於外在的物質。比如光遍,並不用說去看哪裏的光明,就是讓自己的心放鬆、心就會亮堂起來,可以給你看,就看心裏面的光明也可以。那也是屬於遍的一種,屬於光遍、光明遍。但是大部分修習遍的,是難的。人修了之後往往都會往外送,忘了自己的心,心就會跳進去。

 

 


《比較容易的業處—安般念、隆波的實修體驗》

 

開示 part 6

 

因此隆波的建議,比較容易的禪修業處就是,比如説,我們呼吸,我們的心迷失,我們的身體還在,並不用跑到哪裏去。或者是觀腹部升降了,我們的心迷失了,膨脹收縮的身體依然存在,不用跑到哪裏去。用太微細的業處、超過了我們的能力,是不會有結果的。然後我們要看那些我們能看得到的東西。

 

比如說隆波訓練時用的是安般念,加上佛陀。吸佛呼陀,是這種方式。隆波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起初不知道。不停地吸佛呼陀,直到心開始寧靜下來,佛陀會消失,就會只剩下呼吸。一旦心更加地寧靜,呼吸也消失了,變成了光明,然後就在這個地方(隆波指著面中心打圈)亮堂起來了。但是沒有及時地看到自己的心。一旦亮堂了就去看光明,觀亮堂,那時候就會往外跑了,去看這個、看那個,那些各種各樣的禪相生起得非常的多。想看到什麽東西都會可以看到,想看到別人的心—那全都屬於禪定範圍的板塊了。

 

有一天發現心跑出去看天神,那也無法跟他們待在一會兒,去天堂去游玩,那也待不住。那就好像自己是窮光蛋,去到富翁家裏去玩,根本沒有任何好處。而且心生起了恐懼,因爲隆波小時候害怕鬼,害怕說如果心能夠看到天神,那就能看到鬼啊。從那個時候就會努力地呵護念。但那時候並不懂得說那是以念在呵護心,不讓他迷失。但那個時候並不認識、並不知道說他叫作什麽,但是可以做得到。

 

就是一旦修行之後,佛陀消失、呼吸消失、生起了光明,然後不斷地及時地知道心。心跑到光明那裏去時,及時地知道意識到,這個如果沒有及時地知道,就會往外跑了,就會知道整個宇宙,全部都可以去,這取決於煩惱習氣怎麽帶了,就會幻化出來,那是無法親信的。去知道未來,那是不可相信的,因爲無法驗證。但是可以驗證的是心跳進去,才能夠知道看見。隆波因爲害怕,如果跳到光明裏面去,一旦看到鬼了那怎麽辦?所以呼吸的時候一旦亮堂起來了,一旦心跳到光明裏面去,及時地知道心,心不跳進去,就會安住、獨立凸顯起來。跑去想,及時地知道心,心就會安住、獨立凸顯起來。

 

因此隆波所用的禪修業處最後都來到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因此我們用什麽禪修業處都行,只需要求你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觀腹部升降,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跳去緊盯腹部及時地知道。就像隆波觀光明,那個是光明。一旦心跑去想其他的事情,及時地知道,一旦浸泡到光明也及時地知道。用的是同樣的原理。一旦修行到這一點,才會理解說:哦禪修的業處其實全部都是一回事,沒有所謂什麽更好或更壞的差別,只需要正確地符合原著。如果你錯誤地違背正確的原則,全部都不好用了。但是如果原理是正確的,那全部都好用。無論用什麽禪修業處都行。

  

 

 

《如果你想取得道果的話…》

 

開示part 7

 

因此起步的階段必須多多地去訓練,必須要去練習。修行某一種禪修的業處,必須做。修了之後並不是爲了快樂,並不是爲了寧靜,并不是爲了要好,我們修了之後是爲了把覺知喚醒起來。迷失去想的時候,沒有去覺知自己了,跳進去緊盯之後,也沒有在覺知自己了。因此修行業處,每一個人也必須去修。如果你希望今生取得道果的話,修行某一種業處去及時知道自己的心。只需知道兩種情況就可以了,不是去走神,就是去緊盯。不過如此而已。

 


《修行的訣竅》

 

開示part 8

 

以前隆波在純坡精舎的時候,隆波教導的就是不走神不緊盯。那些喜歡打坐的人就會嘲笑:在教什麽?

他們不懂事,不走神、不緊盯,那個是訣竅、秘訣。因此修行某一種業處,心走神及時地知道、心緊盯及時地知道。什麽的禪修的業處全部都是一樣的了,我們真正獲得的是安住的心、有正確禪定的心。就是仰賴於有念去及時地知道心的運動變化。這個稱之爲我們在修正念。正念,如果我們多多的去訓練,多多地去提升,就會導致正定圓滿。佛陀是這麽教導的。

 

我們動不動就開始修禪定,但是我們扔掉了念,那就會全部都變成了邪定,只要是沒有了正念的禪定全都變成了邪定,那樣的心是屬於不善心。因此禪定跟念不一樣,念跟哪一顆心同步生起,那一顆心就必然是善心。禪定可能跟善心生起,如果有念的話;如果沒有念呢,禪定就演變成邪定,那就屬於不善的禪定了。幾乎百分之百的那些訓練禪定的人,修的都是邪定。隆波去好幾個地方看過了,都是這個情況,不是走神就是緊盯,幾乎全都是這樣。

 

 

《禪修的重點在心》

 

開示part 9

 

如果修習禪定是正確的話,心就會醒過來。就會能夠覺知自己。以前的高僧大德,所以就會稱之爲有知者的心。所謂知者的心並不是隆波自己創造出來的,高僧大德從阿姜曼尊者時代就教導知者的心。後面的人修來不到這個程度,高僧大德沒有繼續教,所以最後就會慢慢消失了。後面的時代就會只剩下不斷地念佛陀。有的人念佛陀之後犯迷糊,有的人念佛陀之後很苦悶,忘了裏面非常重要的訣竅了,是心。如果我們念佛陀之後能及時地知道心。佛陀佛陀心跑去想別的事情,我們忘了佛陀及時地意識到,佛陀佛陀,心跑去緊盯佛陀了,要及時地意識到。知者的心就會生起。

 

事實上,知者的心不僅是看到心跑去想了及時地意識到,什麽時候我們能觀境界,有念能夠觀到境界,知者的心同樣能夠生起。最頻繁生起的境界就是迷失的狀態。迷失去緊盯、迷失去走神。所以高僧大德比較强調這裏,因爲這個常常生起。如果誰,嗔心比較重,然後看心生氣,及時地知道,在及時地知道生氣的一瞬間,生氣的心會滅掉,覺知的心就會生起,都一樣的。

 

所以會修了、知道原理之後,修行是最簡單的事情了,並沒有像我們想象中那麽難了。心有貪知道心有貪,在知道心有貪的一瞬間,就稱之爲有四念住了。有貪知道有貪,讓我們有正念之後緊隨而至的就會有正定,心就會安住起來。上座部的高僧大德就會稱之爲知者的心。知者的心其實就是帶著正定的這顆心。正定必然會伴隨著念,因此知者的心既有念也有禪定,仰賴于正念、仰賴于正定,開發智慧才能夠實現。正確地開發智慧,看到名色身心的三相,那個稱之爲正智,其實就是在修習毗婆捨那的智慧。要想出現,必須要有正念、正定。正念是及時地知道名色身心的狀態,正確的這個禪定才會自動自發地生起。

 

 

《最頻繁生起的狀態—迷失》

 

開示part 10

 

最頻繁生起的狀態是迷失的狀態,那是生起得最頻繁、最多的了。這個生氣的狀態,如果我們不迷失,是不可能生起的;貪是不可能生起的,除非我們迷失。迷失是最頻繁生起的狀態。

 

高僧大德所以特別强調的是,迷失的這個狀態,修行某一種業處,心迷失去想了及時地去知道,心跳進去禪修業處及時地知道。在我們及時地知道心迷失的一瞬間,心就會滅掉,覺知的心就會生起,那個就是心有了禪定。

 

一旦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而不是修了之後停、修了之後停。那就不懂事了。不斷地去用功,心就會開始有力,心就會開始安住、安住,而不僅僅只是寧靜。

 

寧靜並沒有什麽困難的。去聼歌曲,徹底地忘了自己,一動不動的,那個也是寧靜,那個是不懂事。

 

 

 

《入定人士修觀的路綫》

 

開示part 11

 

因此要去用功,修行某一種業處,心迷失去想了及時地去知道,心迷失了去緊盯及時地去知道,多多地這樣去用功。心才會慢慢有力量,安住、獨立凸顯起來,這個是屬於那些無法入定的人的方法。那些不能入定的人用的就是這個方法,對於能夠入定的人用的就是另一種方式。

 

 

比如說心一旦出現光明,心跟光明在一起,這個稱之爲有尋

抓單一的所緣,不要別的,心跟所緣打成一片,在沒有打壓的情況不跑到其他地方去,那個稱爲有伺

然後心就會生起法喜、生起快樂,心就會變成一,安住起來。

 

接下來,心就會更加有智慧了,知道心跟光明打成一片,那依然是負擔,心就會放下光明、逆流進來,這個稱之爲一境性、稱之爲真正禪定的狀態,正定的狀態就會出現。這個稱之爲我們獲得了知者的心。

那個在它放下光明、所緣的狀態下,心就會安住起來。

 

如果我們進一步地深入,就會入到更深的這個定,甚至會來到非想非非想定。實際上不用去到那個程度的定,那個屬於八定了。只是來到四禪也可以,心是屬於中捨的狀態,那個中捨是很好的。寧靜、安住、中立。隆波說的,要有念去觀身觀心,如實觀,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去如實觀。

 

《對於不能入定的人怎樣修?》

 

開示part 11

 

對於那些透過入定所走過來的,安住且中立的心其實就是心契入到四禪。但是如果我們做不到呢,我們的心就去一瞬間一瞬間的,用的是刹那定。不停地去纍積,心迷失了知道,心 迷失了知道,迷失去想知道,迷失去緊盯也知道;心就會慢慢有力量,就會能夠同樣安住起來。但是這個安住,它保持的時間不長久,就不像那些入定走過來,安住且中立,他們保持好幾天的時間。但是也不會超過七天。

 

但是如果我們無法入定,現在這個時代的人入定的人不太有的,因爲那是屬於禪定很短的時代。禪定很短的時代其實就是屬於刹那定,那是非常非常短的,屬於一瞬間而已。那就去做我們能做到的部分,不需要去跟他對抗。修行某一種業處及時地去知道,心走神知道、心緊盯知道,不斷地去反復地去重複。接下來一走神立即知道,心力就會越來越知道,就會安住獨立地凸顯。這個透過入定來到二禪走過來的人其實是一樣的,只不過維持的時間的長短不一樣。

 

因此我們每一天都需要用工。就類似於,我們的電池是屬於質量比較差的電池,我們就需要常常去充電,每一天都去充電。一天只充一次電不夠,早中晚都要充電,要不停地去充電。其實就是不斷地去修行業處,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心迷失去想、迷失去緊盯及時地去知道。最後心也會安住、獨立凸顯起來。

 


《正精進》

 

開示part 12

 

我們好幾個人,隆波一看就知道了。可以看到出來。面孔跟迷失的人是不一樣的,心安住的人跟迷失的人的面相是不一樣的。氣色是不同的,區別很大。

 

一旦我們的心安住,然後就會來到真正的開發智慧的階段。開發智慧有非常重要的兩個工具:正念和正定。而且重視的重點放在煩惱習氣上面。在我們及時地知道我們的煩惱習氣的時候,我們心有的煩惱習氣就會滅掉。心就會生起善的,那個就屬於正精進。有了正確的精進,去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什麽煩惱習氣生起,去及時地知道它,煩惱習氣就會滅掉,就會生起善的狀態。一樣的,就像修習四念住的心念住的時候,佛陀教導,心有貪要去知道心有貪。無貪要知道無貪。在有貪要知道有貪,貪會滅掉,善生起了,心就會變成無貪了。因此正精進,也是仰賴于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正念、正定到智慧》

 

開示part 13

 

我們常常地去知道自己的心,我們的念就會越來越快,正念就會越來越強大。正定也會開始圓滿起來,最後心就會安住起來而且中立。

 

看到所有的境界,無論是名法還是色法,都會是來了就走,只是名法、色法呈現的境界,來了就走。好的色法還是坏的色法,他們是平等的,也就是來了就走。是好的名法還是壞的名法,是快樂的名法還是苦的名法,它們全部都是平等的:來了就走。這個真正安住且中立的心,就是這樣的一個狀態,就會看到—無論是色法還是名法的狀態境界,都是來了就走。

 

實際上,看了之後就好像是在做夢,名色五蘊就好像是一場夢,不斷地來了就走,沒有任何的意義。就像海市蜃樓,並不是真的存在,僅僅只是一個幻想的畫面,讓人迷失。一旦我們多多地去修行,多多地去用功,我們的心安住且中立的時候,是因爲禪定的力量。一旦我們有這個正精進,不停地去及時地去知道自己心裏面的煩惱習氣,念就會越來越快,正定也會好起來,最後智慧生起。

  

《智慧生起的時候只是一瞬間》

 

開示part 13

 

在智慧生起的時候,它生起只是一瞬間。這個要好好地記住。如果說智慧生起,這個智慧解釋一個小時的法給我們聼。那個就不是智慧,那個是心的散亂。智慧在生起的時候只是生起一瞬間。

 

比如有一個小孩跟隆波匯報,他跟麥琪媽媽學法,他也是修自己的行,然後工作很累、工作很多,世間的負擔非常的重。又要學、又要做、又要幫忙寺廟的工作,幾個星期連續下來特別的累。有一天就躺著,念、覺知生起,身體就特別的累,身體受不了、控制不了。曾經訓練的心來了知道,它安住的力量夠,智慧就生起了,就會看到身體和世間是一回事、一體的。變成一體的了。

 

這個只是生起一瞬間而已,這個是屬於以智慧而中捨。因爲智慧而契入中捨,生起的時間不長的。然後就跟隆波報告說,他生起只是一瞬間而已—對對對,如果比那更長就是想象出來了,那就不是真的了。真正的智慧生起只是一瞬間而已,那個非常好。這樣的智慧就會深深地埋藏於潛意識、心裏去了。這樣的智慧是可以跨越生死的。

 

假設這一輩子修行沒有體證道果,下一世一旦有什麽很強的情緒生起,念就會生起,就會看到世間完全地平了,那個是因爲他沒有去抓取身體、世間,身體和世間就會完全地變爲一體的了。

 

阿姜曼尊者他是古人,他説修行直到整個世間就像平。我們還認識穀嗎?穀面是很平的。如果是突起的穀面怎麽會翹呢?這個時間就完全地平等了。這個是屬於以智慧而中立。這是源自於有正確地精進,不斷地去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心,不斷地去知道煩惱習氣、煩惱習氣生起,及時地去知道,這個有煩惱習氣的心我們知道就會滅掉。煩惱習氣滅掉,我們知道,這是念。貪生起,我們及時地去知道,然後無貪生起,念知道。真正的念生起,然後真正的禪定也會生起。因此有時候心平整的,然後靜止很久,這是中立,寧靜,那個是因爲禪定的力量。

 

但是智慧生起的時候只是生起一瞬間,不會生起很久的。如果生起很久是自己想象出來的,並不是真的了。因此尤其是在聖道生起的時候,生起的只是一個心識刹那而已,它生起是當我們沒有刻意讓它生起的時候。智慧也是一樣的,沒有刻意讓它生起,仰賴于正精進、正念、正定的量夠,智慧生起,那個就是屬於正智。那個是屬於毗婆捨那的智慧。那我們的職責就是繼續去訓練,就會看到,他們進步了退步,是一樣的,就會看到所有的一切—生、住、滅,無論是色法還是名法,並不會隨順我們的心意、並不會隨順我們的意志。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重複,心最後就會重新去集中,生起一次、兩次、三次的智慧。如果我們福報波羅密夠的話,聖道就會生起。

 

 

《種瓜得瓜》

 

開示part 15

 

 

這條綫路並不難。但是這條路是屬於真人的路。

 

真人並不是說指真實存在的人,而是說那些真的很用心,要去認識、了解自己的人。這個也是屬於業果法則的下面,誰播種了什麽的業,就會遭受到相應的果報。我們修行得好的、正確的業處也會獲得結果,心裏面就會獲得冷靜跟清涼,我們修行提升戒定慧,這是我們在播種道的因,結果就是離苦,有一天我們就會離苦。但是如果播種因,播種欲望,迎合自己的煩惱習氣,一整天都迎合,我們獲得的結果就是苦。播種因,也即是播種欲望,結果就是苦。

 

 

《死死地對抗煩惱也是在迎合煩惱》

 

 

開示part 16

 

有的人覺得說,如果迎合煩惱習氣,結果就是苦。我們再也不迎合煩惱習氣了。於是想吃就不吃,想睡就不睡,這個就在迎合煩惱習氣了。只是說屬於跟他對抗的方式來迎合。那並沒有對煩惱習氣保持中立。看到煩惱習氣生起,生氣生起了,然後就會憋氣。看吧,然後生氣假如不消失就死掉吧。然後說這個是在戰勝煩惱習氣,其實沒有戰勝。

 

或者愛美、愛漂亮、愛舒服,然後就去坐在釘子上面,然後想吃飯就不吃飯,那個並不是佛教的方法,那個是在迎合煩惱習氣。煩惱習氣真正是逆著點(?)對嗎?比如說想漂亮想舒服,那是屬於一個逆著點。但是生起的反應就是對抗它、排斥它。無論是迎合它、對抗它,都變成了它的奴隸,因爲沒有保持中立,因此佛陀的這條路,心有貪,知道有貪;心有嗔知道有嗔;心迷失知道迷失;心散亂知道散亂;心萎靡不振知道萎靡不振。

 


 

《憂鬱症》

 

開示part 17

 

在這個時代,幻憂鬱症的人非常的多。這個社會壓力越來越多,大家的心裏沒有法,就會開始掙扎,往憂鬱的方向發展,徹底忘了這個世間。那個是屬於心想逃離事實的一個反應。因此我們作爲佛教徒,別投降、別逃避。接觸到不好的所緣,要去看自己的心。我們的心不喜歡,要去知道他不喜歡,要去看這個。而不是說去看這個不好的境界何時才會消失。不需要去看那個。要進來看自己的心。

 

比如說,我們的對象抛棄了我們,我們不需要去想他何時才會回心轉意,或者什麽時候才可以報那個仇,而是要回來看自己的心。心悲傷、難過要及時地意識到,心恨及時地知道。不斷地去探究自己的心,最後心就會中立。不會得憂鬱症。除非是大腦的原因。那是屬於身體方面的原因,那就必須要看醫生、吃藥。但是如果是源自於心,要去修行,要去看到心的喜歡跟不喜歡,去看到這兩個,就會徹底地康復,馬上能康復的。心不喜歡這個所緣,所以馬上就會逃。這個就會鬱悶。要及時地去知道心不喜歡,然後馬上就能康復。這很容易的。

 

我們是有父母的孩子,是佛陀的弟子。不會輕易地投降的,不會讓心一直浸泡在過去,不會一直浸泡在沮喪的畫面裏面。不停地去認識它,如果是以中立的心去知道,也就是沒有喜歡沒有討厭,心就會獨立凸顯起來,就會有禪定,就很容易的

 

摘錄 | 觀心的三項原則    隆波帕默尊者 

慢慢去用功。修習任何一種禪法訓練覺知自己——心迷失了,知道;心緊盯了,也知道。及時的知道,心是輕輕鬆鬆的觀者,觀身體行、住、坐、臥,身體呼吸,不是“我”;心自行工作,不是“我”。一切都是臨時的,快樂是臨時的,痛苦是臨時的,好是臨時的,貪、嗔、痴也是臨時的。頻繁地照見實相。

觀身,觀的是當下一刻。試著移動手,感覺到了嗎?身體在移動。我們只是感覺的人,只是觀者。而不是這樣(尊者演示),則是錯的。如果臉是這樣(尊者演示),就不正確。要以平常心,平常心不會有沉重感,如果心不正常,就會在胸口感到沉重與憋悶。用平常心持續的感覺。吃飯時看見身體在吃,不是“我”吃;洗澡時看見身體洗澡,不是“我”洗澡;移動的是身體而不是“我”。慢慢去用功。

最好的心,是平常而普通的心。平常而普通的心會變化不斷——時苦時樂、時好時壞。我們有覺性緊隨著去知道,就會看見快樂是臨時的,痛苦也是臨時的;好是臨時的,壞也是臨時的。所有的一切全都即生即滅,這稱之為開發智慧。

慢慢的去觀。但是觀心有三項原則,分別針對觀之前、觀之中與觀之後三個階段。

觀之前,別刻意去看,一旦準備要觀心了,就刻意去看,這便無所可觀,一切都是空空的。不用找尋也無需刻意去看。讓感覺先生起,然後緊隨著知道。讓快樂先生起,然後緊隨著知道,而不是等著去看——快樂會不會生起?若是刻意去看——痛苦會否生起?貪、嗔、痴會否生起?心會空空的,無所可觀。

因此,觀心要讓感覺先生起才去覺知:讓生氣生起,然後知道生氣了;讓貪生起,然後才知道心貪;讓迷失生起,然後知道剛才迷失了。就是以這種方法去觀——讓感覺先生起,然後緊隨著知道。

當煩惱習氣在心中生起時,覺性是不可能生起的,覺性不會與煩惱習氣同步生起,覺性在其後生起。因此,觀心始終是緊隨其後地觀,但必須是緊隨著去觀,而不是昨天生氣,今天才知道,這樣為時過晚。而應該——生氣生起了,有個“了”字,意味著生氣先生起,然後緊隨著知道。

這是第一條原則:讓感覺先生起,然後知道,別等著去看,也別找尋。比如隆波讓大家觀心,我們就會去找哪裡…哪裡…有什麼可觀,拚命去找,結果一無所獲。一旦碰到什麼東西,比如這個杯子,就緊盯它,以為是在觀心,心其實早已迷失去別的地方。第一條原則:觀之前,別找尋,也別想要觀。讓感覺生起,然後緊隨著知道。

第二條原則:觀的時候,遠遠地觀,置身事外的觀,別跳進去攪合,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才能看清一切。比如,觀看兩個拳手搏擊,作為觀眾很容易分辨出誰厲害、誰遜色。 “為什麼他要把臉伸過去讓對方揍呢”,“如果懂得保護臉,就勝券在握了”。局外人很容易看清楚狀況。而若真與之搏擊,我們也許不是對手,根本無法看清局面。因此,觀之時,要遠遠地觀,以局外人的視角,以無得無失的心去觀,如此才能看得清楚明白。

第三條原則——觀之後,比如看見生氣生起,別跳進去干預,別評判“生氣不好”,別想著怎麼做讓生氣消失。又比如痛苦生起了,這不好,如何做才能讓痛苦消失? 答案是——無需做什麼。

我們需要的僅僅是看見實相——生氣是恆常還是無常?一切即生即滅,是否屬實?我們需要洞見實相,而無需努力消滅與干擾各種境界與狀態。因此,觀之後,要以中立的心去知道,不迷失而對所覺知的境界產生滿意與不滿意。

上述內容就是觀心的三項原則。

第一,觀之前,別想要觀,別去找尋,如此將無所可觀。觀之前,讓感覺先生起,然後緊隨著知道。

第二,觀之時,以局外人的角度觀,別跳進去。就像站在高樓大廈上,車水馬龍一覽無餘,是左邊還是右邊,共幾輛車,都盡收眼底。而站在馬路中央就看不清楚全貌。只能瞥見車從身邊飛馳而過。因此,觀的時候要以局外人的方式——無關己事,無得無失的去觀,就會看清楚實相。

觀之前,別想要觀,待感覺生起了,才緊隨著知道;觀之時,遠遠地觀,以無得無失的局外人的方式觀。

觀之後,別干預——而非遇見快樂,就設法想令之長久;碰到痛苦,就想著讓它消失。總想著“接下來要怎麼做”,其實不需要做什麼,只要如其本來的知道。隨後就會看見——苦、樂、好、壞,全都生了就滅,僅僅只要看見如此的實相而已。我們要牢牢抓住原則。

觀心的三項原則

摘自:隆波帕默尊者2016年05月13日開示《苦從何來;如何離苦》

源文:《苦從何來;如何離苦》第二部分之 法談篇

禪窗 2023-04-16 07:00 發表於北京 

https://mp.weixin.qq.com/s/TdDMjZnyklhT2kw2XeX38Q

譯者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的本意。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完全歸責於我們,歡迎大家不吝指正。

《讓心容易集中的方法》

心要很容易集中,首先第一點:

要去觀所緣,要(讓心)很放鬆的所緣,心喜歡的所緣跟它在一起。比如說觀呼吸,心喜歡,那就去觀呼吸


第二點,要以正常的心去覺知,不需强迫心必須這樣、必須那樣、必須寧靜、必須有智慧—不需要。以正常平常的心,去覺知正常的所緣,以很正常的(心)去覺知。

有三個正常:以正常的心去覺知正常的所緣,不需要製造很神奇的所緣。

並沒有去修行爲了快樂、寧靜、好,就只是正常地去覺知所緣就可以了。

如果用心正確,以正常的心去正常地覺知正常的所緣,很快就會寧靜。

如果想寧靜就不寧靜了。


----隆波帕默尊者


《1:08:54

2-4-2023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7FgDGm9WQg&t=2630s


更多關於隆波帕默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E9%9A%86%E6%B3%A2%E5%B8%95%E9%BB%98%E5%B0%8A%E8%80%85


《用心作爲臨時的家》

信徒:日常生活中不能有一個臨時的家    ,做固定形式也是很困難。現在不知道應該怎麽訓練心。沒有業處,修了自己得到快樂,心知道自己有快樂。哪一種業處也可以,請隆波指導

隆波帕默:臨時知道煩惱習氣就可以。我們可以用心作爲臨時的家。心有貪知道心有貪,心沒有貪就知道;心生起嗔心就知道,心沒有嗔心就知道。就是這樣而已,觀下去。心迷失去知道,心覺知自己去知道。

用心作爲臨時的家。它是修止還是觀都可以。

【修觀】

如果看到心生滅,心苦生了滅,好的心生了滅,壞的心生了滅。在眼睛生了滅,心去想  ,生了滅—這是在開發智慧。那當我們用心作爲臨時的家,看到心生滅生滅,這是在修毗婆捨那,在開發智慧的

【修止】

但是要修止,止他不能扔掉。修止如果我們在觀心的時候,本來要看心的生滅,我們就看它在我們心裏面,空空的。5號看過嗎?它是有空空的(時候的)

這樣去看吧,用舒服的心,去覺知自己,不用看生滅。去抓那個一動不動的、空空的。

剛才已經做到了。以後會做到,現在還未做到。

如果要觀心,一直觀心,還是一直開發智慧那是不行的。觀心要懂得修止

就用心修止。當用心修止有很多方法

第一,我們看到空空的·就抓那個空,然後就在那裏。這是禪定,是止,不用玩太多,不然就會粘着

另一種就是回來抓知者,這是一種另一種。

抓空稱之爲空無邊處

抓知者被稱爲識無邊處,不要玩,如果粘着於是很難對治的

讓心休息的時候,我們就想到那個空。然後就跟他在一起,讓心有力量、清爽,然後就退心出來。回到覺知自己、看到心生滅。

這個完全用心修止,然後完全用心修觀。

其實用心修止有很多種的。如果用心修止要小心,不然的話會粘著。但是爲了休息,引導讓心在空裏,然後知道心已經在空裏面了。當休息得差不多就退出來,回來覺知自己,繼續觀心生滅

《1:09:31

25-3-23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


《阿羅漢的心也會不平靜?》

 隆波浦 尊者曾經給隆波分享說,他在做沙彌的時候,他跟luang pu sao尊者在一起。Luang pu sao 尊者是阿姜曼尊者的師父,隆波浦 尊者那時是沙彌,跟Luang pu sao長老在一起。

有一天Luang pu sao 尊者見到沙彌,就説‘沙彌啊,我今天的心不寧靜啊!’

隆波浦尊者就分享說,他那個時候就有疑問了,爲什麽心會不寧靜?這樣的高僧大德的心已經純净無染了,爲什麽他的心還不寧靜呢?他説,會修行的才會明白。包括阿羅漢的心,也必然有兩種狀態,有些心就只是善心,是唯作心,有些心是有開發智慧的,有些心是沒有開發智慧的。他們是有區別的。那一天Luang pu sao 尊者的心在開發智慧,他才會說‘沙彌啊,我今天的心不平靜啊!’ 因爲他的心或許是在講法,有時候心會自己去講法的。如果有那些天神啊、或者是梵天神來的時候,心就會講法,所以心就不會就只是平靜的。

在沒有什麽事情要做的時候,心就會寧靜。在就只是寧靜的時候,沒有智慧的時候,也依然有兩種狀態。第一個就是沒有什麽感覺,但是是有快樂的,第二種就是沒有什麽感覺,就真的是沒有什麽感覺。它是有兩種狀態

很好玩,慢慢地去學習、慢慢地去探究,在佛陀的教導裏面有非常多神奇、很殊勝的東西

---隆波帕默 

2-8-2020開示

《52:0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vpaYgpZAsk

《緊盯了怎麽辦?》

 信徒:聼隆波的CD大概四年了,現在修行的時候就會刻意去觀,覺得自己太緊盯了,請求開示。


隆波帕默:知道緊盯那個已經很好了,不用去找出口說怎麽做才能不緊盯。不用去做什麽,如期本來面目地知道。一旦他緊盯了,我們想要讓他不緊盯、停止緊盯,我們就會更加地掙扎,因此,我們在緊盯知道緊盯,想要他不緊盯了知道他有想不緊盯的欲望,去觀。那樣他就會自己不緊盯了。因爲緊盯他同樣也是呈現三相的,越掙扎,就會越苦,就會離不掙扎、擺脫造作的法越遠。我們刻意修行,我們就會更加地掙扎。輕鬆自在地覺知,緊盯知道緊盯,現在的緊盯已經減少了,感覺得到嗎?不停地去觀,不用去找出口、找對治的方法。


事實上,緊盯是源自於貪心,想看,想清楚地看見,那個是屬於貪,所以才會緊盯。如果我們知道它的根源了,看到心想要修行的欲望,一看到,這個地方滅掉,就不會緊盯了。如果它已經緊盯了,別想去對治,憋悶的時候那個是苦,苦是結果了。結果我們無法斷。隆波頓說因要去斷,果必須要去還債,要去願意還債。因爲你自己緊盯就必然會苦,就會憋悶。不斷要透過無得無失的心在旁邊去看,最後就會滅掉。


最後我們的念越來越快,一旦想到修行,就會想要修行,看到了心的欲望。一旦看到了心的欲望,緊盯就不會發生。慢慢地去訓練,就很好玩




2-8-2020開示

19:30-22:0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vpaYgpZAsk


更多關於隆波帕默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E9%9A%86%E6%B3%A2%E5%B8%95%E9%BB%98%E5%B0%8A%E8%80%85


《阿姜曼尊者在佛陀時代的角色》


佛陀第一次講四念住是講給俱盧村村民那些人聼的,那個時候是屬於小的城市。在那個通俱盧村的人福報波儸蜜非常的多,所以佛陀就教絕頂的法給他們。


正常的時候,高階的那個法,佛陀只會對出家師父講。但是喬俱盧村的人非常有波羅密,佛陀就會教非常高的法,也就是四念住給他們聼。


如果看高僧大德的傳記,尤其是上座部,他們也會提及喬俱盧村。說阿姜曼尊者他同樣是屬於這個喬俱盧村的村長、首領。 隆普帖長老是阿姜曼尊者的孫子。阿姜曼尊者就帶他聼經,那天佛陀就是在說大念住經。在那個時代就開始修行了。


阿姜曼尊者是追求要成佛的,他的福報波羅密非常的多。他聽了之後他依然沒有證悟道果。因爲希望走菩薩道的人他是不會證悟初果的。因爲如果證了初果不久,就會涅槃,就無法成佛。隆普帖長老就會追隨阿姜曼尊者。如果大人物要成爲佛陀,他就會跟著成爲佛陀的弟子,跟著他的。


他就會提及到俱盧村說,那是一個非常有福報波羅密的村。那個時候投生到那個村的人非常的多。我們也可以稱之為非常有福報波羅密的人,我們現在聼的法是跟喬俱盧村聽到的是同一樣的法




-----隆波帕默


18-3-2023開示

19:30-22:0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8SzQ-2GV80


更多關於隆波帕默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E9%9A%86%E6%B3%A2%E5%B8%95%E9%BB%98%E5%B0%8A%E8%80%85


《隆波帕默尊者對於天神的看法》

在泰國,我們別以爲說有95%以上是佛教徒,90%以上的人是屬於鬼的教,信奉的是鬼、信奉的是天神。那也沒有什麽損失,僅僅只是說,是無法了解佛教的。

佛教教我們要自助,幫助自己。大家信奉各種各樣的宗教,希望別的可以來幫助我們。但大部分的人他們的性格就像小孩一樣的,他永遠就像一個小孩一樣長不大。小時候就要父母來照顧,長大後就希望天神來護持。

天神他也有自己的苦。他也有他生命中的問題

曾經有一位天神,他是彈琴的天神。天帝想來拜見佛陀,就類似於大人想要去見誰就先讓自己的手下去跟對方預約一下。他就派了一位天神來。

佛陀正在打坐,這位天神就在隔壁唱歌、彈琴,然後來贊頌、歌頌佛陀。歌頌佛陀之後,他就在那個地方愛上了另外一位天神的女兒。但是她的父親不喜歡他,所以他的心裏很苦。那個時候佛陀從禪定中退出來,就報告說天帝想親近,然後佛陀就批准了。天帝就從佛陀那裏聼法一個回合之後獲得了突破、獲得了法眼清净,就給了個禮物,就容許讓那個他愛上了的女的天女許配了給他

看到沒有?天神有他的苦。哪裏有愛、那裏就有苦。

我們去期待把天神當成我們的靠山,那是無法作爲我們的靠山的。天神也是同樣和我們處在苦海之中輪回的難兄難弟,大家都有各自的苦,我們要相互護持、相互幫忙,一起能夠走上佛陀所鋪設的那條路。

曾經苦的人苦就會慢慢減輕,曾經苦很久,現在苦也可以縮短。因爲這樣的話就可以走在佛陀的這條路上面

-----隆波帕默

18-3-2023開示

00:00-17:2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8SzQ-2GV80

11-3-2023 法談| 四念住中的捷徑

 

《修行方法各異,只要心對的話哪個也可以》

 

一般的人想到要修行,就會想到要打坐、想到要經行。

哪一種打坐的方法才是對的?

必須要雙盤嗎?還是說要很正常去盤腿而坐?

手必須要放到哪裏?觀呼吸怎麽觀?

呼吸會接觸哪幾個點?不同的道場都是不一樣的

 

或者經行,把手放在哪裏那?把手放在背後,還是說放在前面?

在經行的時候專注在哪裏?是看脚?還是觀全身?還是感覺我們踩的那個地面?

它是硬的還是軟的?是冷還是熱?這個各種各樣的

固定形式的練習是各種各樣的教導。

 

昨天隆波教台灣人修行,說,修行啊,每一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形式,我們去好幾個地方去聼、去學,我們就會一頭霧水,哪個才是對的?但是真正動手修行就會全部都發懵了,不知哪個才是對的。

 

隆波說隆波並沒有教導怎樣坐、怎樣走、哪個姿勢,隆波並沒有教那些。隆波教說,我們必須提升兩個工具,那就是正念和正定。

 

如果有了這兩個工具,坐著是盤腿而坐還是坐椅子,還是蹲坐著,隨便!只要有正念、有禪定在,那就在修行。

 

有的人打坐,他不喜歡,然後他坐在樹枝上面,這樣腿可以掉下來、甩脚,那個甩了之後有正念看到色法在動。心安住成爲知者、觀者,那個正在修行。

 

隆波昨天告訴中國人說,如果跟這内功相比,隆波並沒有教姿勢、花拳綉腿,隆波直接教的是,哪個心才是對的。這個可以稱爲真正的秘訣在心裏面,而不是在外面的花拳綉腿。花拳綉腿無論他多麽棒、多麽的好,它一定有它的致命弱點。但是如果我們的心是對的,無論是左動還是右動,全都是對的。

 

比如經行,如果走了之後、經行了之後是很苦悶了的,不停地去專注、打壓心不讓它散亂,那個不是在修行。那個是修苦行的極端,强迫自己的身、自己的心受苦。

 

每走一步帶著正念去走,心就會跟自己在一起。正念,如果我們多多地去修,就會讓我們的正定圓滿。因此正定是仰賴於正念,多多地去訓練,而不是打坐時間長到幾個小時。有因緣坐就坐,有時間走就走,動來動去。比如説我們必須要做家務、必須要洗衣服,必須做飯,必須掃地拖地。如果我們帶著正念去做,那個時候我們就是在修行。

 

【原則】

因此我們要牢牢地抓住原則,我們必須要提升正確的念。我們得到的附贈品其實就是正確的禪定。就像佛陀所開示的一樣,正念如果多多去提升、多多地去修,就會讓正定圓滿。一旦我們有了正定之後,開發智慧才能做得到。因爲正定是生起智慧的近因。所有佛陀的教導,全都是又因有果的。多多地培養正念、禪定就會提升,禪定圓滿了,念圓滿了,智慧就會生起,就會看到身心的實相。

一旦看到身心的實相了,就能稱之爲如實觀,所以就會厭離,

因爲厭離才會放下執著抓取。

因爲放下執著抓取,才會解脫

因爲解脫了,所以才會意識到解脫了

他們是有一個過程的。

正念怎樣才能讓他生起呢?就是要修習四念處,這樣就可以讓我們正念生起

 

【臨時的家】

修習四念處,一開始就必須要有臨時的家、給心待的地方。Luang por pu 尊者就説必須要給心找一個憶念的對象,讓念找一個憶念的對象,這稱之爲臨時的家

 

我們有一個覺知的對象,給心找一個臨時的家。念、覺知的對象,無論是色法還是名法,我們知道不是爲了知道而知道,那就太頑固不化了

 

【正精進】

在四念處裏面接下來就是要精勤地燃燒煩惱習氣。因此我們有念去觀身觀心,我們不斷地去覺知身、覺知心,是爲了去燃燒煩惱習氣。

 

有一個組成部分就是屬於正精進。正精進並不是指打坐的時間要很久。

正精進其實就是指精勤地去斷那些已經有的不善法,讓它滅掉。

精勤地讓未生起的不善法不生起

精勤地讓已生起的善法進一步地茁壯成長

沒有生起的善法生起

 

這個煩惱習氣就會非常焦慮,所謂的ātapi 巴利文其實就是串到了正精進這個地方。

煩惱習氣在哪裏?煩惱習氣肯定不在脚上面、肯定不在呼吸上面。煩惱習氣肯定在心裏,它只待在一個地方,就是在心裏。

 

【修哪個念住也不要扔掉心】

因此隆波說無論如何都不要扔掉心。我們要修行、別扔掉心。

假如扔掉心,那就迷失了。

因此我們要修習四念處,一定要有心作爲在修業處的主體。比如說我們看到身體在呼氣、吸氣誰是看的人?心是看的人。

 

看到身體行住坐臥,誰是行住坐臥的主體?身體在行住坐臥,但是心是觀者。心在看到身在行住坐臥、看到身體屈伸,有時候看到之後就很煩。什麽·時候心才能夠寧靜下來呢?這個什麽發生了?這個貪心生起了。如果我們沒有及時識破自己的心,本來我們是在修行的,我們的煩惱習氣去茁壯成長了。

 

所以即便我們在修四念處,我們仍然需要去觀察我們的心。我們在觀身、觀受、觀心的時候,煩惱習氣他是否有減輕?有斷煩惱習氣嗎?善法有增長嗎?

 

【打坐時走歪了】

如果我們坐著不斷地呼吸,心寧靜、明亮、空,有的全是快樂。然後滿意、一直陶醉在打坐的那份快樂裏面,那個已經有煩惱習氣了。那個稱之爲屬於陶醉、貪心的一種,一坐可以坐上好多個小時。打坐非常棒,可以一坐坐好幾個小時,但是心一直是很陶醉的,因爲沒有帶著念。那個是正在打坐,但正在增長煩惱習氣。打坐得越多,煩惱習氣越多。看到過許多這樣的例子。

 

打坐許多的人一旦從禪定退出來之後就會暴跳如雷,嗔心特別地重。很煩!爲什麽呢?因爲打坐的時候念不能跟得上自己的心,有快樂的時候很陶醉、很舒服、很享受。一旦心從禪定裏面跳出來,接觸外面的世界,就像炸彈被點燃了,就像嗔心很重、會比一般人的情緒更加地坏,因爲他享受那份寧靜和快樂,而且習慣了。有貪心,但不知自己有貪心。

 

因此修習四念處,除了必須要給心找臨時的家之外,還必須去觀察,我們是在焚燒煩惱習氣,還是我們在被煩惱習氣去焚燒。那個就是屬於巴利文ātapi 。

 

【正知】

sampajana其實就是指正知,那是跟念一起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有念,但是如果沒有正知的話,可以作為一個好人、寧靜,但是無法開發智慧。正知其實就是屬於智慧另一個名字。智慧其實就是有一個框架,讓我們知道應該要做什麽。是爲了什麽,要怎麽做。而且不忘了要那麽去做。我們修行並不是爲了快樂、寧靜,全部都不是,並不是爲了多好多美。我們修行是爲了要焚燒煩惱習氣、去提升我們心裏面的善法。起步的階段會是這樣子的。在後面的階段,我們要看到身心的實相。一旦看到實相,就會厭離,放下執著抓取,就會解脫。然後就會知道說哦,解脫了。

 

因此我們修行真正的目標是要解脫。要想解脫心一定要抵達純正無染。什麽東西無法導致我們純正無染呢?其實就是煩惱習氣。

 

【修心的重要性】

我們修行,我們的念强大,禪定非常好,高僧大德就會直接叫我們到心裏面修習四念處。有的人無法直接契入心,所以就會降低一個層次。

如果觀心觀不到就觀感受。

觀心觀不到,觀受也觀不到,那就先觀身。

如果能觀心就直接去觀,爲什麽呢?因爲煩惱喜氣在心裏,善法也在心裏,道果也是生起在心,全都是跟心有關。修行四念處不能扔掉心,修行禪定也別扔掉心。修禪定了心迷迷糊糊,那就變成邪定了。

 

【八聖道雙互的關係】

所有的正正正,有八個。在生起的時候是一起生起的,雙互幫忙,跟煩惱習氣去鬥爭。比如我們不斷地有念去觀察自己的心。我們的心有不善法生起我們知道,不善法滅掉我們也知道。在我們有念在的時候不斷即時地知道自己的心的時候,善法已經增長了,因爲念就是屬於善法。在我們不斷地保持念的時候,我們的善法就會茁壯成長,就會進一步提升成爲戒定慧、就會圓滿起來,就會來到智慧。

 

佛陀就會開示說,一個人之所以能抵達純正無染,是因爲智慧,因此我們要想純正無染、解脫自在,我們必須要提升智慧。智慧來自哪裏?智慧來自於正定,正定是生起智慧的近因。正定源自於什麽呢?就是源自於正念。去多多地去修行四念處,除了念會好轉以外,而且還會獲得一個重要的贈品,就是禪定。一旦念自動自發地生起了,禪定也自動自發地生起了,必須要訓練。

 

 

【四念住中的捷徑】

正念源自於什麽呢?源自於我們去修行四念處。我們修四念處要修到裏面的捷徑,就是要到心那裏去修。因爲四念處要是能夠圓滿的話,除非我們一直有正精進。正精進其實就是指有正確的精進。不善法生起我們及時地知道,在我們有念在的時候,心的不善法不會生起。在我們有念在的時候,善法已經生起了。有念常常地生起,善法就會增長。因此我們要讓正念圓滿的話,必須要讓我們的正精進圓滿,有念去及時知道自己的心。有的不善法就會滅掉,心的不善法就不會生起。還沒有生起的善法就會生起,已經生起的善法就會進一步地茁壯成長去提升。來到最高的善法,其實就是智慧。智慧是屬於善法的天花板。看到了嗎?一旦有智慧,剛才已經説過了,因爲如實觀,就會厭離、放下執著抓取、解脫。

 

有些人無法能夠直接觀心,就無法讓正精進圓滿。比如說打坐的時候去修習寧靜,然後浸泡在煩惱習氣裏面。一直很陶醉、很快樂,那個沒有正精進。那并沒有去焚燒煩惱習氣。

 

但是起步的階段,有些人必須去觀身或者觀受,但是一直去修,隨著越來越嫺熟之後,念就會開始能夠讀得懂自己的心了。在讀懂自己的心的時候,然後正精進就會提升,正念也會提升、正定也會得到提升。

 

【心念住能迅速圓滿八正道支】

因此,如果我們能直接契入心的話,這個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會快速地得到提升。如果我們依然讀不出自己的心,經行的時候不斷去專注、不斷去緊盯,然後打坐也是不斷地去緊盯。呼吸,緊盯腹部,這樣做是爲了什麽?看不出來。坐是爲了想要好,想得到道果涅槃,就是那個那個想要是善還是不善呢?就變成我們去拼命地打坐經行,怎麽做是爲了迎合煩惱習氣,不是爲了正確地精進。坐的時候做得很久覺得老子很棒,打坐的時候別人比不過我,就變成我很牛了,就很離譜了。打坐之後凝着於寧靜,就會比常人更加地散亂。

 

因此無論做什麽,我們都要好好地去觀察自己的心。如果能觀察的話就去觀察。如果觀察不了心就先去觀感受,或者去觀身體。如果 能觀察心,修行就非常地短了,變成了捷徑了。因爲我們有正精進之後,我們能夠及時地知道我們的心。斷不善、提升善法了,然後不斷地及時覺知自己的心,那個本身就是心念處了。

 

每一次,真正的念生起的時候,真正的禪定也會生起,正定就會自動自發地生起。因此,我們只需要有念去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煩惱習氣生了我們知道,煩惱習氣滅去了我們也知道,善法生起了,我們知道,善法滅掉了我們知道。那個我們同時在修行四念處,同時在修習正精進。在我們及時地知道正呈現的狀態的時候,正定也會自動自發地生起。

 

 

【選擇一種業處去修行】

 

就像阿姜給尊者喜歡教導,迷失了知道迷失了知道。那個很好的。迷了知道,迷失是善還是不善?迷是屬於不善。我們禁止心迷失,禁止得了嗎?禁止不了,心是無我的。但是我們有念可以去知道、不斷地去知道,這個是透過修行某一種業處,一旦心迷失了去想,知道。跳進去緊盯,其實也是屬於心迷失的一種,就是迷失去緊盯。但是修行人很喜歡去緊盯,所以就會增長自己的癡,而且我慢同時也會很强。

 

但是如果我們修行某一種業處之後,比如吸佛呼陀之類的,別的也可以的,不是說必須要吸佛呼陀的。擅長於什麽就會用那個,然後去及時知道自己的心。隆波擅長於吸佛呼陀,因爲隆波李尊者從小時候就教導隆波。從七歲,每一天,從來沒有放下過修行。就去吸佛呼陀,心迷失去想,及時去知道,心跳進去緊盯呼吸,及時去意識到。這個錯的只有兩個而已。迷失去找外面的所緣,和緊盯禪修的業處。在我們吸佛呼陀的時候,心跑去想別的事情,我們·的心很熟練,一旦心跑去想起其他的事情,呼吸的節奏就會改變,就會很快地意識到。欸!迷失去想了,忘了吸佛,忘了呼陀了。

 

【毗婆捨那智慧】

 

在我們知道呼吸的瞬間,覺知的心就會自動自發地生起。覺知的心其實就是有正定的心。剛才已經說過了,有正定,必然就會有正念。因此知者的心是會有正念也有正定。如果不只是去覺知的話,就會有正精進去配合的,就會不斷去知道心裏生起的善法不善法,就會看到什麽東西生,什麽東西就會滅。比如貪生起了,貪滅掉。生氣生起,然後生氣滅掉。散亂生起,然後散亂也會滅掉。萎靡不振生起,萎靡不振也會滅掉。寧靜生起,寧靜也會滅掉,不停地去觀察,就會看到,什麽東西生,什麽東西就會滅。這個就是屬於很絕頂的智慧,這是屬於毗婆捨那的智慧

 

因此我們修行某一種業處,心迷失去想了知道,心跳進去緊盯業處也知道,我們就會得到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會全部都俱全,心就會自行安住起來。

 

【有念不斷地去知道自己的心】

比如心迷失去想,知道心迷失去想的一瞬間,迷失去想的心就會滅掉。這個覺知的心就會生起。覺知的心其實就是安住、獨立凸顯,在我們沒有刻意的時候。並沒有讓他安住。如果我們刻意地讓他們獨立凸顯,可以做到嗎?可以。但是那屬於普通的禪定,並不是屬於正定。但是如果我們很熟練的話,正定就會自行地生起。因此,對我們大家而言呢,如果我們念和智慧夠的話,我們的根器夠細膩的話,隆波的建議就是,我們有念,不斷地去知道自己的心。

 

我們有念不斷去知道自己的心,已經有的不善就會滅掉,心的不善就不可能在我們有念的時候生起。在我們有念不斷地及時知道自己的心的時候,善法已經生起了,因爲念本身就是善法。而且接下來善法生起就會越來越頻繁。比如說早期訓練的時候,一天只能覺知一次,但是不停去訓練,接下來心跑的一瞬間覺知,跑的一瞬間覺知了,這個覺知就會越來越靈敏,善法已經增長了。善法其實就是念,念已經增長了。而且會讓我們生起正確的禪定。

 

 

《禪定可善可不善》

 

禪定它是屬於一個中性的組成部分,可能會生起好的心,可能會生起壞的心。比如說,散發那些惡的磁場需要用到惡的心,傷害別人、催眠別人都是需要用到禪定的力量。

 

但是禪定跟念是有區別的,念僅僅能生起於善心,但是禪定既可以生起在善心又可以生起在不善心。哪一顆心都是有禪定的,但不是正定。正定是仰賴於正念的,因此我們要有念。所謂的正念其實就是指四念處的念,覺知身心的念而不是別的念。

 

【觀心為修行的實質】

如果能觀心,那就直接去觀,觀不了就去觀感受、觀身。有一天就能夠提升來到心裏面。只要我們修行還未能抵達心,高僧大德教導依然還沒有契入到修行的實質。如果讀自己的心還讀不了,那依然還未抓住修行的實質。如果打坐一直坐到第二天早上,但是打坐未能及時知道自己的心。打坐了之後很迷糊,然後很陶醉,然後一直被痴籠罩。那個並沒有得到自己的心,貪心控制心卻沒有看到。或者打坐之後,散亂之後就會生氣,嗔心又來了。因此,我們要讀得懂自己的心。比如我們要打坐,心散亂要知道散亂。如果我們知道散亂,散亂的心就會立馬滅掉。不需要對治。因爲散亂的心屬於不善心,什麽時候我們有念及時地知道,不善法就會馬上地滅掉。而且善的心就會安住獨立凸顯,在安住的時候事實上就獲得了禪定。

 

 

【固定形式練習的重要】

因此我們在訓練禪修的時候,迷了知道,迷了知道,不停地去訓練。迷失去想知道,迷失去緊盯也知道。我們的心就會慢慢地安住起來。不斷去用工,就會感覺到心會有力量,就會自己能夠知道的。如果我們曾經獲得有力量的心,如果哪一天心沒了力量,我們就會知道說,心已經沒有力量了,然後沒力量怎麽辦呢?就去繼續做固定形式的練習,修習業處之後去及時地去知道心,禪定就會再一次生起。一旦心有力量,就會再一次看到,心跑去想也知道,跳進去緊盯也知道,這個也就是在提升正念了,心就會越來越多地安住。

 

一旦心安住得很好之後,念一旦覺知,身心的運動變化,如果心是安住、變成知者、觀者的話,智慧就會生起

 

 

《心安住有禪定之後》

 

比如我們大家聼隆波講法,心就會生起禪定,在聼隆波講法的的時候,是有禪定的。一旦有了禪定之後,我們接下來感覺自己的身體,我們就會感覺到身體是被感覺、被觀察的對象。身體不是我、不是我的。如果心是安住的話,就會自然看見。如果心沒有安住,身跟心就會聚合成爲一個整體。但是如果心安住的一瞬間就會看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起步階段的智慧就會生起了,身跟心是屬於不同的部分,就會看到。

 

如果心是安住的話就會看到,身體是無常的,身體被苦一直逼迫著。身體不是我、不是我的,我們的心如果是安住的,心開始工作,比如說有快樂生起、苦生起了,念、覺知說現在有快樂生起了跟現在有痛苦生起了。心如果依然是安住的話,就會看到苦樂跟心是屬於不同的部分,這個同樣可以稱之爲蘊分離了。蘊如果分離了,接下來,就開始看到,命令快樂生起也不行,不准苦生起也不行。快樂生起,愿他待得久一點也不行。苦生起之後讓他快一點消失也不行,不在控制的範圍—那稱之爲無我。

 

我們看到無我並不是在思維,而是要看到。如果還是在思維、分析,那還不是毗婆捨那,必須·要看到,比如說,貪心生起,一旦念生起,貪心就會滅掉。看到迷失生起,念一旦生起,迷失的心就會滅掉。

 

《沒有煩惱可以斷》

 

修行四念處並不是要去斷煩惱習氣---一旦有念生起,是爲了讓煩惱習氣滅掉。我們修行四念處並不是爲了斷煩惱習氣,爲什麽呢?因爲沒有煩惱習氣可以斷。比如生氣生起的時候,那個時候是沒有念的。在念生起的一瞬間,心已經是善的了。剛才有嗔的那個心已經滅掉了。因此我們並不是在斷不善。沒有不善可以給我們斷,因爲如果念生起的時候,在念生起的一瞬間,已經有的不善法已經滅掉了,善法已經增長了,那是屬於不同的那個心。迷失的心、貪的心,或者是生氣的心是一顆。覺知的心,知道說剛才的心是有貪的,屬於另外一顆了。知道剛才的心是生氣的、是迷失的,跟貪嗔癡的心是不同的,變成了不貪不嗔不癡的心。貪嗔癡的心屬於不善心,不貪不嗔不癡的心屬於大善心,那是屬於善行,那個稱之爲善的,其實就是無貪、不嗔 不生氣,無癡,是沒有迷失。

 

不迷失的意思並不是說在打壓,無癡它是屬於一個更深的一個詞。無癡就是不迷失。真正的這個無癡,其實是智慧的另一個名詞,癡不僅僅是指走神。走神是屬於散亂,也是屬於癡的一種,散亂也是屬於癡的一種,不知道是否對錯是非常壞的首腦,那是屬於邪見。邪見其實是屬於貪心,不需要學太多,不然就會發懵的

 

 

《固定形式練習、解脫》

 

總而言之就是持五戒,

每天做固定形式的練習,

固定形式之外呢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念。

 

【固定形式練習内也要知道自己的心】

在固定形式内做什麽呢?在固定形式内就是修行某一類業處,我們擅長的。擅長於什麽的我們就選擇那個。無論修行哪一種業處,都必須要知道自己的心,否則正精進不會生起。打坐打到第二天早上,也沒有正精進,就會變成我很棒,別人根本比不過我。坐了之後看到這個看到那個就更加離譜了。然後經行很棒,經行能夠經行很久,不是的。不是以忍耐來衡量的。我們能不能及時知道自己的煩惱習氣。比如説經行之後我們是否覺得自己很棒,知道說自己很棒,要及時知道我大、我很棒的感覺生起了。我很棒的感覺就會立馬生起,那個屬於我慢,跟別人對比。在及時知道的一瞬間,我慢就會滅掉了,根本沒有煩惱習氣繼續給我們去斷。在念生起的一瞬間,煩惱習氣就很快地滅掉了。

 

【解脫的過程】

我們不斷地去修行四念處,不停地去覺知身、覺知心,常常地去覺知,念就會越來越快,越來越快。念不停地提升,圓滿了之後,禪定也會圓滿,智慧也會生起,解脫也會出現。所以一旦正精進圓滿了,正念正定就會圓滿,正定也會圓滿,正智,也就是說正確的智慧,感知名色身心三相的智慧也會生起,這個稱之爲正智。能夠如實觀了,這個時候心就會契入到厭離,和放下執著抓取,就會解脫,他會自己解脫。沒有誰可以命令讓心解脫,因爲心是無我的,他會自己解脫,如果他看到苦的話。哪一天我們看到身體(和心)是苦,心才能放下對身心的執著抓取,就會徹底地斷開,就好比是什麽?如果做了比喻之後大家就會誤解。心就會扔掉身體,再也不執著身體了,再也不會感覺說那是我、我的了,這樣的感覺再也不存在了。照見到他本身是苦。

 

佛陀問五比丘,說什麽東西是無常的,那個東西是苦還是樂?五比丘回答說是苦。佛陀繼續問說,那個是苦的事物,你值得把他看作是我、我的嗎?他回答說不應該執著。因此如實觀的話,心就不會繼續去執著抓取,不是我,沒有個我。心會自然不去抓,會知道沒有我。

 

 

《念誦佛陀的原理》

 

因此一定要做的是,持五戒,每天做固定形式的練習,也就是修行哪個業處都可以,只要是我們所習慣的,然後去及時知道自己的心。而有人擅長於念佛陀佛陀,或者是sammaaraham,擅長於這樣念可以嗎?可以。在我們念的時候是毗婆捨那嗎?不是,那個是屬於概念性的所緣,是我們想出來的,或者說思維身體是不净觀,那並不是毗婆捨那。那個是依然在思維分析。但是,如果有心作爲知者觀者,比如我們念佛陀佛陀,一旦我們的心跑的時候我們知道。

 

那個我們沒有用佛陀來作爲臨時的家,我們用的是心作爲臨時的家。我們正在修習心念處,我們用的是心,也就是名法。這是有境界在。有境界作爲禪修的業處,只是以佛陀作爲一個誘餌。佛陀本身是沒有境界的,是我們想出來的内容。所以我們正在修行心念處,我們用的是心,也就是名法,這是有境界在,有境界作爲我們禪修的業處。僅僅我們用佛陀作爲一個誘餌,只是我們想出來的内容。因此我們想別的東西可以嗎?想別的東西、内容也是可以的

 

曾經有一個出家師父,剛剛出家,隆波浦尊者分享,他念佛陀佛陀,一不小心就會念成自己女朋友的名字,馬上匯報說,我惡業太重了,你讓我念佛陀變成念女朋友的名字。你念吧,因爲心喜歡,你就去念。因此念哪個内容都可以的,一旦心有快樂了,知道心有快樂了,那就可以契入到心了。心寧靜知道心寧靜,那也可以契入到心了。因此如果用那些概念性所緣,在起步的時候用概念性的所緣來作爲業處,然後不斷地去及時知道自己的心,就可以契入到去觀究竟法,也就是心。

 

那些學經典學很多的人,就會覺得說,念佛陀不行。那個阿姜马哈布瓦尊者說,他念佛陀由起點走到終點。那些學很多的人就會說,阿姜马哈布尊者肯定不會修行。因爲你不知道他究竟用的是什麽,因爲你只是按照他的語言在解釋。其實他佛陀佛陀就是心,佛陀了之後心跑去想了知道,佛陀心寧靜知道,心散亂也知道。心是究竟法,因此佛陀佛陀去及時地知道心,那就可以證悟道果的。或者用別的所緣也可以。隆波以前也建議過了,無論修哪個業處,也要去及時知道自己的心,就可以契入到正精進、正念、正定會很快地切入進來了。因此別扔掉心。

 

《在日常生活中用功》

 

一旦在固定形式的時候,每一天都要去訓練,不能夠去放下,每一天必須去用工,一次好幾個回合都可以。並不只是睡覺之前修一次,起床也可以修,吃飯也可以修,洗澡的時候也可以修。比如洗澡的時候,冬天的時候水很涼,還未碰到水的時候心就會不寒而慄,這個時候就可以觀心了。一旦洗澡一段時間之後,水依然很冷,但是身體已經適應了,洗完的一瞬間,擦完身體了之後身體很暖和,知道身體很暖和。看到了沒有,就只是洗澡,也可以修行。去大便可以嗎?可以!假設便秘、拉不出來,苦悶知道苦悶,一旦拉出來之後知道心情放鬆,知道心情放鬆,就在觀心,那一整天都能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要吃飯、要行住坐臥、要屈伸、要吃飯、是要喝水、是要排泄,全部都能夠修行的。

 

因此牢牢地抓住修行的原則,固定形式你擅長於什麽就選擇那個,這個是屬於修行的秘訣。隆波想領悟這個秘訣之前也是做固定形式,吸佛呼陀,有些天寧靜,有些天不寧靜,然後就慢慢領會到當中的心法。有時寧靜、有時不寧靜,不寧靜的時候有時他會自行寧靜,能夠抓住裏面的訣竅。尤其是當你拼命地去打壓心,就會越不寧靜。因此以正常的心去修習自己的業處,很快就會寧靜了。要想領會當中的訣竅,要修毗婆捨那直到很熟練了,慢慢地去觀察,

 

說可以做別的嗎?除了觀心以外可以觀別的嗎?什麽都行,觀身也行觀感受也行,觀心也可以,觀善不善的境界也可以,觀心運作的流程,即觀緣起法也是可以的。他們全部都是一體的,全部都是可以的。得到一個的話,往往就會得到別的了,然後不難的。得到心就會得到非常重要的工具,可以用於提升正精進、正念、正定的,道果就不會在很遠的地方了。

 

如果修行只是寧靜和呆滯,那是永遠不能體證道果的。打坐之後很苦悶,全身都是僵硬的,那個不是體證道果的出路。如果修行業處的時候能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那是最短的捷徑了

 


《修行和睡覺》

2號學員:修行是透過念meta kura araham 作爲臨時的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地覺知自己。在哪一天假如工作特別的多,覺知就會比較少。在晚上的時候做固定形式的練習,心往往會沉入有分心,請求隆波開示適合自己的業處

隆波帕默:如果累的時候心必然會沉入有分心。白天工作很累,身體很累,想工作想得特別多,然後晚上去打坐肯定會睡着的,因爲他需要休息。那是很正常的。只是說,早上醒的時候稍為起早一丁點,那個時候修行是不會睡着的。如果你在很累的時候去修行,就會睡着,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去覺知自己,什麽時候有空餘的時間,五分鐘十分鐘,就輕鬆自在地覺知自己,別苦悶。有一丁點零碎的時間都是去覺知,別苦悶。心就會慢慢有力量。

比如早上你修行的時侯,然後在日常生活中什麽時候有空,五分鐘十分鐘觀身觀心,這樣的話心就不會很累、太累。到傍晚的時候修行就不太會睡着。但是假如他真的很累了,就去睡覺,半夜醒的時候再來修行一丁點,如果真的累的話,鬥不過的話就不用鬥就去睡覺,但別一直睡到第二天天亮,這個睡了之後稍微精神清醒了,就起床繼續修行,但是別苦悶。如果苦悶的話就沒有結果了

比如隆波也是用那個方法,工作要想得很多,然後就會很累,在傍晚的時候就會修行一丁點,然後就會睡覺。但是睡覺之前就會喝很多水,半夜才能起床。起床的時候就會修行一段時間,十五分鐘也很好,之後繼續睡覺。然後就是這種零碎的時間把它收集起來。白天也收進零碎的時間,晚上也收進零碎的時間,修行了就必須要心意堅決。別一味地去追求睡覺的那種快樂。而是追求想離苦。

因此如果累的話就睡覺,餓的話就去吃。如果困就睡。但是如果貪吃就不吃,如果懶惰不要睡,一定要懂得去區分,然後就有正念。

5-3-2023

1:02:00-1:06:3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okGUN3qJAQ&t=1194s

《三果聖者餘下的煩惱》

法並不是一味依賴于思維的,而是需要觀察與體會。

煩惱並非輕易就能被戰勝,它們非常精微,在千方百計地欺瞞我們,此時這樣騙,彼時那樣騙,特別微細的煩惱是一副善法的面孔,極為可怖。

比如微細的散亂,並非是散亂於五欲之中,通常我們會散亂於——想要看色、聽聲音、嘗味道、體驗接觸,想要去想有趣的東西,思緒天馬行空。而微細階段的散亂是——心散亂於法,不斷地審思法義,停也停不下來,因為工作尚未結束。倘若就此停下,就會四處去宣揚 「一切皆空」,殊不知煩惱仍舊藏身於隱秘處,並沒有死絕。

再比如,「我慢」並不是指——覺得自己很厲害,而是以另一個方式體現——何時能如祖師大德那樣好?祖師大德看起來純凈無染,為什麼我還是髒兮兮的?「我慢」並不只是自以為很厲害而已。

又或者,貪愛於色界定與無色界定,聽起來好像喜愛寧靜,不想攀逐外緣,只喜歡參禪打坐,卻不曉得真正的煩惱,正是滿意於色界定與無色界定的寧靜與喜悅。我們自以為是喜愛寧靜的人,不喜歡攀逐外緣,即使別人上門找茬,我們也不去爭吵,只是閉塞在山洞裡面修行,自以為很好,這都是被微細的煩惱所騙,比如滿意於禪悅等等。

或是沒有徹見聖諦,即,沒有徹見「無明」,最難觀察的是——不知聖諦,因為知道聖諦的時候,四個聖諦是同時徹見的,知道何謂苦,知道何謂苦因,已經徹見了苦,知道何謂苦因,對苦因的職責是什麼,怎樣才是完成職責。

苦是什麼?對於苦的職責是「知道」,已經知道了;苦因是渴愛,對於渴愛的職責是斷離,已經斷離了;對於滅的職責是進去接觸、進去徹見,已經接觸、已經徹見了;對於道的職責是使其生起、讓其成長,八支聖道已經生起了。

------

《心的訓練》

隆波帕默尊者開示

2017年2月18日A|泰國解脫園寺

<<初果、三果、四果>>

隆波帕默

倘若洞見到了「心本身是苦」,我們就會放下心。僅僅洞見到一切不是「我」,還是沒有放下。比如,看到身體不是「我」,卻並未放下身體。就像是看到家,知道「家不是我」,可是家是「我的」,還不願放下,還割捨不了。私家車也是「我的車」,仍然藕斷絲連。

因此,初果須陀洹的智慧尚未放下五蘊,還會覺得是「我的」,雖然不是「我」了,但依然還很吝嗇,割捨不下。儘管不是「我」,哪裡都不存在「我」了,但依然藕斷絲連,剪不斷,理還亂。已經能夠及時識破身體與所有的感覺、念頭都是世間的資產,我們只是臨時借用,但借用之後,我們很喜歡它們,不願意物歸原主,非常不捨。 

因此,初果須陀洹還放不下五蘊,明知它們是從世間借來的,但依舊不捨。因為覺得它還是很好,會給自己帶來快樂。

如果我們繼續修行,洞悉到實相:五蘊本身是苦,這個身體充滿了苦,為什麼一定要動來動去?是為了逃避苦。一定要動來動去,是始終在逃避痛苦。為什麼一定要吃飯?因為苦。餓了就會苦,對嗎?太飽了也會苦,吃進去排不出來也苦。因此,苦充滿了整個身體!一旦覺性和智慧洞見到實相——身體本身是苦,就再也不會執著於身體。何必還執著呢?它本身即是苦,又不是什麼奇珍異寶。

這就像是我們租借他人的房子來臨時居住,我們明白是租來的,並不是我們的。當這所房子快被白蟻吃光了,要塌了,或者廁所被堵死了,到處都臭烘烘的,住不下去時,心就會毫不猶豫地拋下這個房子,再去找新的。

比如,三果阿那含洞見「此身即是苦」,所以放下了,再也不執著這個身體了,轉而去找新家。新家在梵天界,沒有這樣粗糙和惡臭的肉身,而是比這個更加漂亮、細膩與乾淨的家——這是因為他們依然還在執著於心。

心必須要有家,也就是心一定要依賴「有」(「有」即十二緣起中的「有」),於是便去努力去尋找好的、快樂的、舒服的「有」,三果阿那含聖者的心依然還想得到好的「有」。

當我們繼續修行,直至擁有了徹見之智慧——心本身即是苦。心本身就是苦了,待在哪裡全都是苦,而不是哪個家好,哪個家不好。無論家多麼好,家的主人已經不好了,本身已經沒有快樂,去到哪裡都沒有快樂,所以它乾脆哪裡也不想待了,於是它就鬆開了對於心的執著。

一旦不執著心,就再也不執著於世間任何事物。從此再也不執著五蘊了。

因此,何時若洞見心不是我,整個世間就都不是我了;何時洞見心本身是苦,整個世間就全是苦。心便會徹底放下世間,契入涅槃!

我們修行以後洞見到「身是苦,心是苦」,這並不是悲觀厭世,因為事實上,它本身真的是苦,只有愚蠢的人才會視而不見。一旦我們洞見了,心就會鬆脫,會將它們扔出去,這樣反而能接觸到更加殊勝而偉大的快樂——那並不是心構建出來後住進去的快樂,而是涅槃的快樂。

涅槃是欲望的止息,是想要(渴愛)的止息,是造作的止息。欲望的止息,稱之為「離欲」,造作的止息,稱之為「無為」。這些都是涅槃的名字。

無為,即沒有任何的造作。有造作的,其實就是五蘊。一旦五蘊止息,苦也就止息了!因此,涅槃是欲望的止息,是煩惱習氣的止息,是心之掙扎的止息、蘊的止息,是苦止息的狀態,是純凈無染的狀態。

一旦我們接觸之後就會知道:這個世界並沒有什麼是真實的,這個世界根本就是夢幻泡影;唯有涅槃是真實的,但涅槃並不是屬於誰的。比如,佛陀是第一個照見涅槃的人,佛陀入滅之後,涅槃卻依然存在,而不是佛陀把涅槃放在自己的包裡帶走了。

涅槃並沒有被帶走,涅槃就在我們眼前!何時我們的心沒有了「想要」,我們就會在眼前見證涅槃!

要想心沒有「想要」,就必須智慧圓滿——洞見實相:此身此心不是「我」、不是「我的」,而且它們本身即是苦。

照見身與心本身是苦,這稱之為出世間的「絕頂智慧」。清楚地照見到聖諦——此身、此心是苦,就會放下,然後就再也不會流轉於生死了,生命會擁有最極致的快樂。

去用功吧!一點一點地去探究身、探究心。在起步階段會洞見到「它們不是我的」,接著就會洞見到「它們不是我」,進一步深入則會照見「其本身即是苦」。如果某個時刻抵達了苦,那時就會放下。

不是我,不是我的,但依然是快樂的,或者是時苦時樂的,就還放不下。還放不下,就還會有苦。

因此,智慧是有層次的,起先會洞見到「不是我,不是我的」,接下來則會洞見到「其本身即是苦」,從此便解脫自在!

《修安般念的人》

修習安般念的人會從身體方面表現出來。如果修得很多的話,如果去看眼睛,一看就會知道,即便不用去觀他的心。那些修安般念的人,他的眼睛就會比一般的人更加清澈,

----隆波帕默

4-3-2023

《1:12:4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yN662gBfeg

《散亂和緊盯之間找不到一個中立點》

3號:固定形式用工是透過安般念和經行。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空就會覺知自己,然後是透過觀呼吸。修行會發現自己的心特別散亂,一旦知道散亂,就會依然一樣繼續散亂,散亂並沒有滅掉,所以就會增加去緊盯呼吸。一旦知道緊盯,就鬆開,然後就會繼續散亂,找不到中間的狀態,請隆波指教

隆波帕默:這個中間的狀態是無法人爲地製造出來的。因此散亂,不喜歡,要知道不喜歡;而不是觀什麽時候散亂可以消失。如果心寧靜,他喜歡,不需要去呵護寧靜的心,要及時地知道喜歡的心。如果什麽時候你的心是中立的,那個時候心就會自己安住,那個禪定就會自然增長。就是這個散亂,讓它散亂,然後你討厭它知道討厭,心是中立的一瞬間,禪定就會立馬生起。因此想讓心中立,就去中立嘛,就是很簡單的。一旦你看到所有的境界了,因爲你沒有中立,所以就會進一步地畫蛇添足。比如説看到散亂就進一步去造作:哎怎麽樣才可以消失。一旦你寧靜了之後,就會進一步去造作:怎麽樣去呵護他。

所以散亂不喜歡要知道不喜歡,寧靜了之後知道喜歡要知道喜歡,這麽去知道。寧靜也隨他,不寧靜也隨她。寧靜不寧靜全部都是一樣的。如果心是中立的,禪定就會立馬生起了

----隆波帕默

4-3-2023

1:09:23-1:11: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yN662gBfeg


《舍利子出現的原因》

你感覺到嗎,2號(學員)。心有正確的禪定的時候,就會有一個感覺很亮堂,那個光明可以清洗身體。即便我還未證悟到初果,但是如果我們有禪定,不斷地清洗身體,死了後有時候會有舍利子出現。因此我們看到舍利子之後別以爲他就是阿羅漢。

有很好禪定的人同樣也會出現舍利子,因爲這個心是可以清洗身體的

----隆波帕默

4-3-2023

《1:08:1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yN662gBfeg

《初果聖者空掉了‘我’ 爲什麽還會執著?》


所以我們的工作就是去學習身心的實相。身心的實相就是無常、苦和無我。沒有個我就會證到初果須陀洹,但是我們仍然會執着,就好像這個是從別的地方借過來但不願意還回去。


有時候我們會從別的地方借過來東西。比如説我們借朋友錢,我們有錢還了,但還是不想還。。。。

心其實就是這個狀況。證初果的人就是這樣的狀況。看到實相—身啊心啊是從世間借過來但不願意還。爲什麽不還?因爲覺得身跟心是個很好的東西,,是很特別的,所以不願意還。知道是借過來的不是自己的,但覺得很好,所以仍不肯還


15:35-16:44

隆波帕默尊者|2014年7月11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1q7RHyqkBs 

检验自己是否证得果位的方法

如果证悟到初果了,就再也不会有身见结了。如果还会感觉到‘我’存在,那就不是了,那根本就不需要跟谁问了,马上就会意识到了,自己自知。


如果看到说,自己还迷失很久,会生气很强烈,会迷失很强烈,那还依然不是这个二果的斯陀含。


如果仍然粘着于色声香味触,还沉迷在里面,或者说讨厌色声香味触。那就不是三果的阿那含。


如果心还粘着于禅定里面,还让心一直日日夜夜宁静在禅定里,那就还不是阿罗汉。


用来看道果的方法,就是看自己的烦恼习气,而不是让别人来验证自己。有的验证得对,也有是错的。对也有可能,错的也有可能,不能相信的。

著作

供養尊者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