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出生於泰國首都曼谷市。
本科及碩士學位就讀於泰國第一高等學府“朱拉隆功大學”政治系。
1975年——1978年泰國國家安全執委會,國家公務員。
1978年——1992年泰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研究員,中、高級國家公務員。
1992年——2001年泰國信息產業部高管,高級國家公務員。
佛法學習與踐行
七歲時,跟隨泰國著名禪脩大師隆波李尊者學習觀呼吸的方法,從此開始持續的修行之路。三十歲時,他開始接受多位上座部禪脩大師的修行指導,包括隆布敦長老、隆波蒲尊者、隆布特長老,以及隆布辛長老、隆布布詹長老、隆布蘇瓦長老等等。
第一次剃度是在大學期間,剃度師為隆波般亞尊者。
第二次是2001年6月30日在蘇里府菩提寺出家,剃度師是阿姜頌薩尊者。
結夏安居
出家的前五個結夏安居,是安居在甘扎納布日府菩提陽園寺。
第六個結夏安居至今,隆波帕默尊者是在泰國春布理府斯里拉查市解脫園寺(素安散提旦寺)。
尊者著作
《禪修入門》(1999年)、《直驅解脫的修行》(1999-2001年出家前)、《覺悟之路》(2002年)、《佛法之光》(2004年)、《唯一路》(2006)、《解脫道》(2006年)、《隆布敦長老的核心教導》(2008年)等等。
轉載自 https://www.dhamma.com/zh/
大師父認證
大師父隆波田的弟子隆波甘恬初次見到隆波帕默時,就說:‘可以走了,因為有可以傳承關於發展念的人了。’
(隆波帕默2023年11月12日法談)
1982年9月時,阿姜曼弟子隆波敦認可隆波帕默,說他可以自己修行了
在1984年,luang por pu 尊者對隆波帕默說:你要去弘法,因為,接下來,像你這樣根器的人很多。如果他們沒有機會聽到這樣的法,他們就會損失利益 (隆波帕默2023年10月1日法談 13:00~)
阿姜摩訶布瓦尊者的妹妹麥章蒂(Mae Jundee,2013卒),被阿姜摩訶布瓦尊者保證她的修行於1992年(佛曆2535年)就證悟阿羅漢了。她見到隆波就問:「法師!你是怎麼修行的?為什麼我們的心來到同樣的境地?那心集中在哪裡?」
中文弘法facebook
มูลนิธิเพื่อการเผยแผ่ธรรมะภาคภาษาจีน หลวงพ่อปราโมทย์ ปาโมชฺโช:隆波帕默尊者中文弘法基金會:
https://www.facebook.com/LPPramoteChineseFoundation/
https://www.youtube.com/c/LPPramoteChineseFoundation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731985600420386
https://www.youtube.com/c/ShiNeLing
https://www.facebook.com/thedhammadoor/
https://www.facebook.com/theNewGreen
今天要為大家講述一位尊者的簡傳,讓大家了解他在佛法方面何以能有今日的成就,以及他為何能夠成為教導眾多求道者的一代大師。
這位尊者(出家以前)跟大部分現代人一樣出生在都市裡,像普通人那樣正常的讀書和工作,他就是在城市的日常生活之中修行的,並沒有隱居到深山老林或是寺院裡面去閉關;但是,他同樣體證了道與果。
他是從七歲開始修行的。
七歲那年,他被父親帶去拜訪隆波李尊者;當時,隆波李指導他觀呼吸。具體的方法是:呼氣,念「佛」;吸氣,念「陀」,數「一」;再呼氣,念「佛」,吸氣,念「陀」,數「二」,就是這樣數到十,然後再倒數回九……
因為他當時是小孩,不擅長倒數,所以他自己改造了一下,從一數到百,然後再從一開始,數到一百再次重複。他這樣訓練了沒多久,便進入禪定,心脫開身體到天界遊覽。在天界游玩了數日以後,他心想,既然能去天界,應該也能去地獄吧?由於特別怕鬼,所以他不敢再讓心閑逛了。為了不讓心入定以後出體旅行,他嘗試加重呼吸,用這種呼吸方式訓練自己長達22年的時間。
他兒時的家在曼谷市區,當時很多人會放鞭炮,燃放鞭炮若不小心就會引發火災。由於他從小就聽家長說過火災可怖,因此特別害怕。10歲那年的某天,他正在外面玩,忽然發現同一條街的鄰居家失火了,於是他趕忙往家跑,想要告訴家人;大概跑了兩三步,心突然生起對自己的覺知,這個覺知的心返觀到自己的恐懼,恐懼立即滅去。而後,心變成知者、覺醒者、喜悅者。他對大人喊道:「著火了,著火了!」心中卻毫無恐懼,因為心已經變成知者、覺醒者、喜悅者,反而看著大人們驚慌失措。尊者說,這是源自他過去世修行的結果,只不過當刻生起這個境界時,他並不明白這是什麼。其後隨著年紀漸增,這次神奇的經歷就慢慢被淡忘了。
再後來,他長大成人、畢業、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他開始想要修行,並且試圖找到離苦的方法。在打坐時,他會在內心祈願:「請讓我找到一位可以指導我修行、引領我離苦的師父吧。」結果他在禪相中看到了一位年邁的師父遞給他一個水果,並且跟他說,這個水果是甜還是酸,取決於水果的內在。但是他那時並不知道給他水果的老師父是誰,因為那是出現在禪相裡的。
泰國人大都喜歡佛牌,喜歡掛在脖子上隨身攜帶,認為佛牌可以保護自己,尊者(他)以前同樣特別喜歡收集佛牌。有一天,他得到了隆布溫長老的佛牌,因為這個緣故,他想了解這塊佛牌的歷史。佛牌收集者們通常除了有佛牌,還有相關的介紹小手冊。在介紹佛牌的雜志封底,恰好有一片空白區,雜志社編輯就把隆布敦長老的一段開示放在了這裡。
這段開示就是心的四聖諦:
「心往外送是苦因,也就是集;
緣於心往外送的結果,是苦;
心清楚的照見心,是道;
心清楚的照見心的結果,是滅。」
尊者讀到這四句話,感到特別震撼,如果心不苦了,那是誰苦?他意識到心若不苦,就沒有誰會受苦。他想拜訪這位長老,於是開始不停的詢問別人是否認識隆布敦長老,大部分人都說長老可能已經離世了。有人介紹說,隆布敦長老是隆布範的師父,既然隆布範都已經圓寂很久了,何況他的師父呢。
後來,終於從某位僧人那裡打聽到隆布敦長老還在世,就駐錫在素林府的一個寺廟裡。於是他邀請喜歡修行的同道一起去素林府頂禮隆布敦長老。可是到了素林府以後,卻找不到隆布敦長老的寺廟,到處問路人,路人都說不清楚。尊者當時很詫異,因為隆布敦長老是非常知名的高僧,其寺廟就在素林府的市中心,為什麼沒有人知道呢?實在沒辦法,尊者就去找警察打聽,警察說,一般人都不知道你要找的這個寺廟,因為它在本地的名字跟它在外阜的名字不一樣。事實上,那個寺廟就在他到處打聽的旁邊。終於,他們進到了寺廟裡。
隆布敦長老當時在吃飯,尊者就在外面等著,不敢進去,心裡有些怕,因為他不知道長老是怎樣一個人。直到長老回頭看到他,他才顫顫巍巍地走進去頂禮長老,然後說:「長老,我想要修行。」
隆布敦長老聽到以後,閉上眼睛不發一言,這樣大概過了半小時。當時尊者特別擔心時間,因為他已經買好了回程票,心想,長老吃完飯就睡著了,這下糟了。可是因為就在長老眼皮底下,想走又不敢走。大概過了半小時,長老才睜開眼睛。
隆布敦長老說:你已經讀過很多書了,從現在起開始讀自己的心吧。之後,隆布敦長老講到心的四聖諦,最後問尊者,明白了嗎?尊者說「明白了」,接著便辭別長老,急著去趕火車。
等他上了火車才想到:糟糕,長老讓我觀心,但是我不知道怎麼觀心啊!忘了詢問。沒辦法,他只好先讓心放鬆,然後開始修習禪定,再從禪定退出,開始不停地觀身,發現身不是心;之後就研究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發現感受也不是心;然後又觀察想蘊——記憶和界定,發現它們也不是心;再觀察造作——行蘊,發現它們也不是心。這時候,他想起一篇讚美佛陀的經文。當他想到這篇經文時,看到了念頭生起,然後他清楚的照見,心就是知者、觀者。當他能夠抓住「心」了,火車也到了曼谷。
知道了心是什麼,他就努力去觀知者,既然隆布敦長老教導他去觀心,他就直接觀知者。他的方法是:一旦行蘊跟心融合,就想方設法把行蘊從心裡驅逐出去,以最大的努力去呵護知者。有時候心甚至變成一個結,他要想辦法摧毀它,用心力融化心結,心結一旦融化,他立刻覺得輕鬆、舒服,心想今天的修行非常好。最開始的結,還可以通過心力摧毀,後來又出現的結,怎麼用心力都融化不了;他想辦法把心想像成一根針,用針去扎,最後這個結也破了,他就認為今天修行很好,因為只要出現結,針一扎就破,非常有效。但是由於每一次扎破了結,結都再次形成,所以他想辦法把心想像成一把刀,讓刀不斷去切心結,一點點把結粉碎……
他這樣練習了三個月,覺得修行不錯了,就再去向隆布敦長老匯報。頂禮完長老,長老問他:修行怎麼樣?
尊者回答,師父,我已經看到心了。
長老說,心是怎麼樣的?
尊者說:心太神奇了,各種狀態和各種現像難以窮盡。接著,他就努力解釋自己這段時間以來修行時的操作方式。
長老說,那些不是心,那些只是心呈現出的現像,你修錯了!回去重新修。
本來尊者的心情非常興奮,想說自己的修行已經有了很大的突破和進展,長老一定會大加讚賞,結果沒想到匯報完了,長老卻說這不是心,而是心的種種現象,需要重新去觀。他這才明白三個月的修行並不是在觀心,而是在干擾心。
他只好重新修習,先訓練讓心安住,而後再觀身心的運作。有一次,他正在按照這種方法修習時,看到了心的生滅,心進入禪定又退出來,然後就不停地流淌著法,一篇篇法義不停地往外流淌。法流出來之後,他不停地記錄,這是這個、那是那個……記錄越多越發現心太沉重了,由於內容太多,走到哪裡都覺得像是背著存放三藏經典的櫃子。尊者在日後將這個情況稱為是「可移動式的藏經閣」。
後來,他想到:佛陀的教導是讓我們放下,而不是讓我們去執著和背負,現在我仿佛把整個藏經閣背在身上那麼沉重,肯定是不對的。於是他就把那些領悟全都扔掉了,回來繼續覺知身心,而所有那些領悟也徹底消失了,因為它們都屬於是毗缽舍那雜染。
他就這樣緊隨著覺知身心,修習了四個月以後,其修行已經嫻熟,煩惱一生起就可以被覺知到。
某天下班後,剛好台風來了,但是他要去拜訪一位生病的朋友,就在附近的寺院裡。因為台風太大,把他的傘給吹跑了,導致他身上被淋濕。進到寺院以後,朋友正在那裡出家,因為怕把朋友的寮房弄濕,所以他坐在寮房的地面上努力縮成一團,同時心底升起了擔憂,想到身上被淋濕,身體可能會生病或是引發感冒吧。由於他的修行已經嫻熟,擔憂剛一生起,他就及時捕捉到了。擔憂一被覺性識破,心頓然空了,而後生起兩三次生滅。那一刻尊者(他)並不曉得這種情況意味著什麼,心只是突然之間一片光明,而且是從未見過的光明。剎那間,心又自行感嘆道:心不是我。(證悟初果)
這時候的心極度愉悅和快樂,然後,心就從這個境界退回平常的狀態,領悟到,如果心都不是我,那麼身心就都不是我。在那一瞬間,他對隆布敦長老的教導感到非常震撼。當他獲得這個體證時,自己還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但是也沒有什麼疑惑。
不久之後,他就再次去向長老匯報。見到長老以後,匯報說,因為擔憂生起,心知道擔憂生起,之後突然就集中了起來。
長老說,哦,心進入了禪定。
他說,我沒有修習禪定,我是在觀心。
長老說,觀心是會自行進入禪定的。
接著,長老把他體證的整個過程的每個細節都講出來了,雖然他還沒有跟長老匯報。長老接著又說:你的心已經抵達了三寶,心已經找到真正的皈依,從今以後,你不用再來找貧僧也可以了的。
從那之後,尊者(他)就繼續自己修行。
因為他的心特別黏著於修習毗缽舍那,所以他再也不修習禪定(奢摩他)了。有一次,他看到心的生滅速度非常快,而且是心自行的、不分晝夜的、持續不停地看到這個境界,停不下來,他不知道怎麼辦。不管怎麼做,心就是不停的在高速生滅,他覺得太痛苦了,便去頂禮另一位師父。這位師父是隆波普尊者。隆波普解釋說,修行來到極為細膩的境地時就會出現這種境界。
隆波普給他講了1小時的法,但是他的心依然很痛苦,於是他辭別了隆波普,回去給另一位師父(阿姜摩訶布瓦)寫信,詢問是怎麼回事。阿姜摩訶布瓦寄了一本書給他,書裡也說來到最後階段就會出現這種境界,生滅速度非常快。他這回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心想哪怕停下來一天休息一下也好啊,卻又不可能,因為所有這一切全是自動自發生起的,他實在感覺走投無路,只能嘗試使用兒時的方法,呼氣念「佛」,吸氣念「陀」,數「一」。當數到二十八的時候,心突然把這個境界切出去了,他才明白說:哦,原來是由於心缺乏禪定啊。
所以說,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不能丟掉禪定。
由於明白自己缺乏禪定,他就開始補充禪定。直至某日生起一個禪相:心如同太陽在升起,但卻怎樣都無法完全升起來。然後,心突然大放光明,極為空曠,就像之前一樣。從那以後,欲界的貪再也不能抵達他的心。然而那時候他的心裡有疑問說,這是真的嗎?因為他知道只有三果聖者才能斷除欲貪,而那時他只是初果啊,因此有所懷疑。
由於他還是居士,他就跟朋友借《花花公子》看,第一天看後,沒有淫欲心生起;第二天,還是沒有;這樣連續看到第七天,內心深處的淫欲開始蠢蠢欲動了。於是他明白,這種境界只是煩惱在引誘自己,而不是真的體證到三果。於是他把這個經歷向長老匯報,長老說,很好,好在你沒有相信它。
他的修行還有一個竅門,就是晚上睡覺前會喝很多水。因為水喝多會被憋醒,如果起床小便完,心還是瞌睡的、還有痴,他不會繼續睡,而會打坐直到心開始清明、精清氣爽之後才再去睡覺。他就這樣訓練到只要一醒,心就光明一片。尊者說,練習的早期,還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心無法輕易光明一片,但隨著時間推移,只要一起來,心就光明一片。一旦光明一片,上完廁所就可以睡覺了,因為曾經許過願說,心是光明的,才可以睡覺。再後來,他明白了這其實也是煩惱在引誘自己,故意營造出光明是為了引誘自己去睡覺。所以,之後他再醒來就去打坐,再也不睡了。
某一次,他去頂禮隆布信長老。那段時間出現一個狀況,只要一上座就睡著、一上座就睡著。即使是雙盤、兩腿很痛,也會睡著;甚至經行也能睡著。他不知道該怎麼辦,怎麼練習都會睡著。他就去頂禮隆布信長老,詢問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狀況,打坐睡著、經行也睡著,究竟是怎麼回事?
他去頂禮長老的那天,剛好是雨安居1的前一天。隆布信長老回覆他:知者、知者,還有什麼可疑慮的呢?繼續修行下去,你會在這次雨安居挖到寶貝的。
那時候,他並不明白師父對他說的是什麼意思,可是出於對師父的尊重和恭敬,他沒有說任何話。
第二天,尊者回到曼谷,跟他一同回來的弟弟突然說,哥哥,我的心突然集中了。當聽到弟弟說他的心集中了,尊者自己的心也集中起來,第二次出現把心撥開的情況,心特別的愉悅、光明一片!尊者明白說,心被煩惱習氣控制的症狀已經減輕了。(證悟二果?)
正是這些經歷讓尊者(他)明白,佛陀時代的人何以能夠見法。因為自身也有了這些經歷,所以他之後修行起來特別輕車熟路。
再後來,他發現了另一種禪定:入定時,心準備來抓心,可是他不讓心碰到心,而讓心去找被覺知的對象(所緣)。當心正準備停在被覺知的對象時,他又不讓心停在所緣上,而讓心再回來找心。就這樣不停地前進、後退、前進、後退,最後,心在中間滅掉——空空的、特別寬廣、光明,沒有時間,也沒有任何縱深,沒有任何「人」。
他修習了一段時間這種禪定,去向隆布帖長老匯報,說自己擔心會黏著於這種禪定。長老說:沒關系,繼續玩味,因為當今時代已經沒有人修習這種禪定了,如果你黏著了它,屆時貧僧自然會來解救你的。
尊者(他)之所以會找隆布帖長老,是因為隆布敦長老當時已經圓寂了。於是,他就繼續地訓練這種禪定。
有一次,尊者出差到清邁,因為當晚有應酬,而他又不喜歡應酬,所以在別人應酬時,他就去參訪當地的高僧大德。
那時是冬天,特別冷,當他到達那裡的寺廟時,剛好有一位僧人在門口等他。這位僧人說,隆布布占長老正在這個寺廟,想讓你去見見他。
尊者(他)說,我不去,我又不認識他。
僧人繼續請求說,請去見見他吧。
尊者說,我又不認識他,搞不好被凶一頓,我要去找另一位師父。
然後他去找另一位認識的師父談了一個多小時,出來時已經很晚了,但發現那位僧人還在等著,並且再次請求他,說請幫幫忙,去見見長老吧。他覺得無法再拒絕了,因為一再被請求,而且這麼冷,這位僧人等了太久,實在不忍再推辭,只好硬著頭皮跟他去見隆布布占長老。
他來到隆布布占長老的寮房時,看到一位比丘裹著毯子、全身發抖,因為長老正在感冒。他進去頂禮長老以後,長老問他,修行怎麼樣?他覺得很奇怪,這位師父又不認識我,為什麼要問我?於是,他就把修習的這種禪定,心突然在中間滅掉的經歷講給了一遍。
長老聽完以後,大喝一聲:「什麼涅槃?還有進有出?!」
然後問他,你的修行還有什麼?
尊者(他)想,長老也許聽不懂曼谷話,就又把這個經歷講了一遍,長老再次大吼:「什麼涅槃?還有進有出?!」突然,尊者的心光明一片,自動將那個禪定扔下了。他明白說,涅槃並不是那樣的境界。
由於他的心光明一片,長老就開始大笑。看到長老笑,他也跟著大笑,他一笑,長老就停了,然後他也停下來。長老說,不錯,可以走了。
尊者分享說,從那以後,心再也不去修習那種禪定了,因為已經清楚地知道那不是出路。
有一次,他去素林府去禪修,當時隆布敦長老已經圓寂,他是到長老的弟子處去禪修。那時候,他的心成為知者,看到一些境界的生滅。他前去頂禮隆布敦長老的弟子隆波肯,隆波肯對他說:別在外面,要先回到裡面。
尊者想:哦,我找到竅門了。於是回寮房用功:開始直接觀知者,觀知者以後,知者背後又出現一個知者,又再去觀,這個知者背後又重疊出現了一個知者,就這樣無限地重疊下去,最後,心不願去看外在的所緣,而是不停地回看知者。好不容易挨到天亮,他準備去找隆波肯的麻煩,心想這是怎麼教的,根本是錯的。
他的寮房緊鄰著隆波肯的寮房,他準備推開隆波肯的門去指責一番。結果在他打開自己寮房門的同時,隆波肯剛好也打開門,對他脫口而出:誰讓你這麼修的?你知不知道修錯啦!
尊者本來是準備找隆波肯的麻煩,沒想到卻先被隆波肯批了一通。
後來,尊者分享說,他去觀知者的這種錯誤方式,又持續了很長時間才徹底改過來。
現在,我們把時間回放到隆布敦長老圓寂之前,尊者最後一次去頂禮長老。那時候,尊者頂禮隆布敦長老時已是下午,隆布敦長老不停地一直跟他講到傍晚。他一再做出試圖辭別的姿勢,長老就回頭跟他說,你想回去了嗎?(長老不讓他回去)
長老說:見到知者,一定要消滅知者;見到心,一定要消滅心;這樣才能抵達真正的純凈無染。長老問他明白嗎?尊者說,不明白,但是我會記住的。
長老叮囑他,一定要在今生徹底結束。尊者反問長老:我能在今生結束嗎?隆布敦長老說:結束,結束,絕對結束!
正是隆布敦長老的這句話,讓他非常有信心,從沒有想過放棄。在辭別隆布敦長老不久以後,長老就圓寂了。
之後,他繼續以居士身份修行了很久才出家,由於他出家時年齡較大了,因此他想要著重於修行,否則怕時間來不及。結果正是由於太想離苦了,越修心越沉重、越修心越沉重。
尊者(他)的寮房窗外有三座山,連綿成片、非常漂亮。有一天,他突然感慨道,看起來這三座大山並沒有重量,而我的心卻好沉重。於是明白說,哦,修錯了。接下來,他不再執著於努力修行,僅僅只是有覺性地覺知身與心。因為那時已經不可能再「操作」什麼了,心已經可以整天持續地自行覺知身心。「做」的程度已經到頭,無法再增上。除了睡著以外,尊者的修行已經自動自發,無法再添加什麼了。
某日,尊者教導完居士之後,覺得特別累,白天回寮房睡了一覺,因為實在太疲憊,無法起身修行,所以他就躺著抖動腳趾。由於那時的心非常放鬆,修行是自動自發的,
而且出現一個境界——心徹底把色身扔了(證悟三果)。尊者忽然感嘆說,原來修行比之前想得簡單多了。從那之後,心就只是觀心,因為心已經徹底扔下色身。此後,心一直非常輕鬆、愉悅。
但是之後又出現一個狀況,心又越來越重,無論用什麼方法和智慧都無法讓沉重感消失,反而像背負了整座大山一樣,被壓得喘不過氣。此時有個聲音傳來:你必須放棄修行,若再繼續,你就死定了。尊者回答,修行到了這個程度,死就死吧。這個聲音明白到尊者即使死也不會放棄,於是又再說:死倒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會瘋掉或殘疾,給照顧你的人帶來麻煩和負擔。聽到這裡,尊者原本毫無動搖的心突然顫了一下。但他依舊很堅定,忽然間,整個的重量感徹底消失了。自此,尊者的心中有的只是愉悅、快樂、幸福、美滿和圓滿。(證悟阿羅漢果?)
之所以會分享這個故事,是希望大家了解道與果,知道在當今的時代仍然有體證道與果的人,這讓我們在修行的路上不會輕言放棄和輕易氣餒。
https://dev.shineling.org/aj-somchai_excerpt_1/
阿姜宋彩尊者
法談摘錄
(00:46:20∼01:52:08)
2015年9月14日
編譯|禪窗
心的訓練(形式)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訓練禪定讓心獲得寧靜;
第二類,是(訓練)讓心安住;
第三類,是(訓練)讓心生起智慧。
前兩類屬於奢摩他的修行,後一類屬於毗鉢捨那的修行。
(第一類)訓練是為了讓心得到寧靜,其關注點是禪修所緣。引導心與感覺快樂的禪修所緣持續地在一起,柔和地引領,而不是緊盯或聚焦。緊盯或聚焦只會產生苦悶,不會感到快樂,因而也無法獲得寧靜。比如,隆波觀呼吸時就會覺得舒服,在需要寧靜時,與其放任讓心去胡思亂想,還不如讓心與單一所緣在一起——觀呼吸,心寧靜下來就得到了休息。
(第二類)如果想讓心安住,其關注點就不再是禪修所緣了,而要以「心」作為重點,此時的主角已經切換。如果修習(是為了獲得)寧靜,那麼禪修所緣便是主角;但如果訓練讓心安住,以便得到開發智慧所需的安住型禪定,那麼「心」才是主角。主角由「所緣」變成了「心」——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心就會安住。
(第三類)在開發智慧時,真正的主角既不是「所緣」也不是「心」,而是三相——實相成為了主角。因此,如果觀身時看到身體動來動去,這仍然屬於修習禪定。如果觀心時,心一動不動、空、光明,也還是屬於修習禪定。但是如果可以看到正在移動的身體是無常、苦、無我的,這樣就是契入毗鉢捨那vipassana
(觀禪)了。
2021年1月16日 37’43」~44’53」
總而言之就是,修行任何一個禪法,然後及時知道心的跑掉。常常及時地知道就會得到(正)念。一旦跑了,就在沒有刻意的情況下知道,這個稱之為(正)念。一旦知道跑了就沒有跑掉,而且沒有刻意地讓他不跑掉,心就會在沒有刻意的情況下自己安住,這個就是好的禪定。
......
接下來智慧:看到境界--心跑掉、心安住,然後只是觀這兩個,就可以證悟到阿羅漢了。就只是這個.就會看到心要跑,又阻止不了;心要安住,也呵護不了。(無我)
心安住,也不是永恆的,一會兒跑掉。跑掉的心一會兒跑掉,心就不跑了;心跑掉也是無常的。(無常)
如果我們修習一個禪法,緊盯知道,跑去想知道,走神知道,不停地去覺知;接下來就會知道--心要走神還是要緊盯,我們阻止不了。心要覺知,我們也呵護不了。心走神、心緊盯、心覺知;它們全都生了就滅—這個是智慧。因此,這樣修下去不久,我們就會知道實相—這個心不是我。如果心不是我了,就再也沒有什麽是我了。
就是仰賴於心是我,於是構建出心的五蘊,變成了我的五蘊。假如什麽時候看到心不是我,五蘊就再也不會是我了。因此作爲初果的聖者,是看到心也不是我。
如果我們觀心的話,以觀心作爲修行的話,不斷地修下去,就會看到,心本身也是苦,不是什麽好的寶貝。知者的心本身就是苦。假如看到這個地方,就是清楚地照見到苦,心清楚地照見到心,所以它是苦。這個阿羅漢果道就會生起,苦的止息就在那裏。
29:04-31:40
隆波帕默尊者|2018年1月6日A
在日常生活中,
眼耳鼻舌身意接觸所緣,
我們有正念及時知道自己的心
我們就能在短時間內生起道果
---隆波帕默
<38:00 2023年7月8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UFgIA-U5Ls
更多關於隆波帕默
注:以下内容濃縮自2021年5月2日隆波帕默尊者開示
禪修過程
1.持戒 (五戒)
身心規規矩矩,那麼就容易寧靜 (2022年10月09日開示 )
----------------------------------
2.訓練讓心安住【修定】
-修習某個禪法,讓心有一個基地、背景。
-如念誦‘佛陀’:及時知道不安住、跑來跑去的心。一及時知道,心會安住成為知者。
-如觀呼吸: 在我們吸氣和呼氣時,心(忘了呼吸而)跑去想了,要及時知道心跑去想了;呼吸了,心跑到了呼吸上,及時知道心跑到了呼吸上---及時知道心跑到呼吸上的一瞬間,心會再次安住
-也可觀察身體動停、觀腹部起伏等
-簡而言之:不管發生什麼,及時知道自己的心。它什麼時候跑去了哪裡、做了什麼,不斷地知道,心就會自行安住。
-注意:並不是將心緊附(或粘)在所緣之上。如果無法安住,心就會去跟一切現象粘在一起。這屬於讓心寧靜的止禪,無法開發智慧
--------------------------------------------
3.分離蘊【開發智慧的起點】
分離身和心:
這是最簡單的。比如,當下身體在坐著,心安住成爲知者、觀察者。也觀察身體在走.....躺下...點頭.. (這屬於「名色分別智」,名是精神現象、色是物質現象)
或分離感受和心:
坐著出現酸痛(身體的感受)時,看到一開始不酸不痛,但現在酸痛摻雜進來。因此它不是身或心,而是另一樣滲進來的東西。
或分離行蘊(善或不善的造作)和心
接下來還會進一步看見,當酸痛出現時,心就躁動(一種造作)。
因此看到色蘊(身)、受蘊(感受)、行蘊、識蘊(心,即單純的覺知)--他們是不同的部分。
-想蘊(記憶和界定)因爲難被觀察,所以不被提到
-注意:不要讓心跟一切現象粘在一起,(也不要緊盯讓心僵硬)
---------------------
4.看見每一種蘊呈現的三相(無常、苦、無我) 【到達觀的階段】
-觀(即看見現象的三相)並不是思維。
-但如果心安住後不想開發智慧,可用思維幫忙,體會蘊的無常、無我、苦。
-無需協助就真正看到境界---該色、受、行法---的生起、住立、滅去-->真的是觀了
- 看到哪一個明顯就看那一個(22-10-22 33:00 )
注:不過其實只需選擇某一個面向來重點觀就可以了。隆波在教導四念住,意思是建立對四個角度---身、受、心、法--的念念不忘、不忘失。法念住的層面很廣、有很多角度可以觀,隆波這裏教的是法念住裏面的觀五蘊篇。但其實也可以以身念住(身屬於色蘊)、受念住(受蘊)或心念住 (心一般是指識蘊,但這裏特指和心一起同生同滅的行蘊)起步 --一樣可以取得覺悟 。隆波在25-7-2020中說,選擇任何一種觀的角度來修,只是在選以什麼作為起步,一旦起步之後就無法真正選擇了。有了真正的正念,有時身較為明顯,就會感知身;有時感受較為明顯,就會感知受;有時心(所)較為明顯,例如貪嗔癡比較明顯,就會覺知貪嗔癡。我們不是真正能選擇的,只需要有正念而已
-看到各蘊不斷生滅=「生滅隨觀智」
[三相淺釋]
-無常:
不斷變異
-無我:
身體只是一堆物質元素,不是人、不是眾生、不是我、不是他/
看到不受我們所掌控--不是‘我’、‘我的’
-苦:
維持不到、迫著改變 e.g.因為被苦逼迫著,坐久了會酸,必須站起來/呼吸迫著改變
----
5.途中心會沒電
-心安住(有定)的狀態被稱爲有電。
-當不斷觀、開發智慧時,心會沒電:很快就會跳進被覺知的對象中
-沒電時也會遇到觀障 (有十種,如出現光明。心一粘著光明、空,就會呆著那裏、不開發智慧,因此為觀障)
-以上都是因爲禪定下降
-解決方法為:回來修習原先的業處,重新練習讓心安住。心動來動去時,重新及時地知道
------
6.途中會遇到心厭倦的情況(「過患隨觀智」、「厭離智」等)
(了知不斷壞滅的身心現象為可畏的=「怖畏智」)
-看到身心唯有苦與過患=「過患隨觀智」
-看到身心所有現象不斷生滅,無法作爲靠山,對此厭離=「厭離智」
-因此想想要逃離身心(「欲解脫智」),但又逃無可逃
-不要放棄,咬緊牙關繼續努力地觀
-------
7.心對一切保持中立(「行捨智」)
-不斷看到境界的生滅,此時不抱任何期待地觀,不再渴望「何時能擺脫身苦?何時能擺脫心苦?因為已經再清楚不過,是不可能擺脫的(身心就和自己在一起)。
-加上心照見所有蘊同樣都是平等地呈現三相,因而保持中立
-繼續修就有機會取得道果,成爲聖者。
《隆波帕默淺釋四聖諦》
何時我們的心生起了想要,我們的心就會產生苦。這個就是四聖諦。
何時我們的心抵達聖道,我們就離苦,抵達涅槃。因此我們有好的因和壞的因
好的因要多多去做,壞的因要去斷除。
壞的因就是想要。壞的因的結果就是痛苦。
佛陀並沒有教導我們去斷苦。 我們大家想斷苦,想要快樂;佛陀並沒有這麼教。
佛陀教導苦應該去知道,要斷的其實是想要,也就是苦的因。
苦不會無緣無故地自己來的,必須要有因。
苦的因其實就是我們心裡的想要,每一次我們心有想要,每一次我們的心就會有苦,每一次都會生起。無論是想要好還是想要壞,心都會生起苦,心就會產生掙扎。
比如我們想獲得很豪華的房子,想獲得50層房子,想但還未得到,心就掙扎,就會苦。一旦有錢去買五十層房子,發生地震,又想要別墅了。慾望是永無止境的。佛陀說,慾望是大海的水無法相比的,多少多少都不夠。想要高層的大廈,一旦地震了又想要底層的房子,就這樣變來變去。
看到漂亮的美女,又想把她變成老婆。一旦娶來了,又問:‘什麼時候才可以死呢?’ 這個想要就變了。一開始是想要,但時間一久煩了,又想要她馬上死掉。
想要得到美女的時候苦,鬱悶。能得還是不能得到呢?心是很掙扎。那個美女ok了,她父親和媽媽會怎樣說?她的爺爺奶奶ok 嗎?我們家裡的人 Ok 嗎?
誒呀!需要考慮的事情太多了。當一起時,又要煩怎樣賺錢了,很多的事情。
只是想娶一個老婆就許多事情。心的負擔生起了。心的負擔其實就是苦。就一直生起。
想好又苦,例如打坐想寧靜,想寧靜,心就更掙扎,心就不寧靜了。
所以打坐想心生起寧靜的訣竅就是心不要追求寧靜。心修自己的業處,比如說吸-bud ,呼-dho ,心寧靜隨他,心不寧靜也隨他。我們只是盡自己的職責,不斷地緊隨去觀呼吸。如果我們這麼做,心中立了,沒有去想要寧靜,沒有去討厭散亂,我們的心就不掙扎,心就會快速地寧靜下來。
隆波能夠說到這一點,必須要有經驗。
隆波從七歲開始就訓練禪定,起先訓練的時候,是很簡單的。高僧大德教導吸-bud ,呼-dho,一修,很快就寧靜。一旦寧靜之後記得住了,就想寧靜了。一旦想要寧靜:什麼時候寧靜?什麼時候寧靜?
這個時候就不寧靜了。為什麼?因為想要參雜進來了。
想要一參雜進來,心就掙扎。一掙扎,那怎麼可能寧靜呢?
我們要培育純淨的正見,所謂的苦是什麼?稱之為苦的事物其實就是我們的身心。
苦並不在樹上面,苦並不在椅子上面。
我們不會逃離苦,因為逃不了。有這個身體,就必然要老,必然老,必然死。
有心,就一定要接觸到好的境界和不好的境界,我們選擇不了。我們避免不了。
怎麼辦?我們不逃離苦。佛陀教導,苦生起了,我們要知道
集,就是苦的原因,也就是想要。因此苦生起的時候,例如我們生病了,我們想讓它消失,我們就會更加苦。
在我們生病的時候,我們想讓它康復,身心的苦就重疊了。
起先身體生起的苦,我們想要它消失,苦悶:什麼時候康復?
心理面的苦生起了。
所以佛陀教導說,一般的人沒有學法。身體產生苦時,苦就會在心裡重疊,就像一個人被一支箭射中,必然會被第二支箭射中。
我們努力去修行,最後只會剩下心方面的苦。我們的心可以不苦。
在我們老的時候,也會覺得很正常。出生了必然會老
生病的時候也會覺得很正常,出生了必然會生命
我們看到那是正常的。一旦我們的心接受得了:出生就會老,老了就會病,病了就會死。
如果要死我們也不會苦。苦的是身體,但心不會同時受苦
佛法殊勝就在這裡,能夠清除心靈上的苦
至於身體的苦屬於業報。我們出生了,就必然會老病死,這是很自然的現象。
但如果想不老,想不病,想不死。那個就會很重複地苦上加苦,
如果接受,那只會是身體苦,心不苦
----隆波帕默
2025年4月19日B
"Luang Por Pramote's Simple Explanation of the Four Noble Truths"
Whenever our mind gives rise to cravings, suffering arises. This is the essence of the Four Noble Truths.
Whenever our mind attains the Noble Path, we are freed from suffering and reach Nibbāna. Thus, we have wholesome causes and unwholesome causes.
We should cultivate wholesome causes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abandon unwholesome ones.
The unwholesome cause is cravings. The result of unwholesome causes is suffering.
The Buddha did not teach us to eliminate suffering directly. Many of us wish to end suffering and seek happiness—but the Buddha did not teach that.
The Buddha taught that suffering should be understood, and what must be abandoned is cravings—the cause of suffering.
Suffering does not arise without reason; it must have a cause.
The cause of suffering is craving in our minds. Every time our mind craves, suffering arises—every single time.
Whether the cravings is for something good or bad, the mind will struggle and suffer.
For example:
If we want a luxurious 50-story mansion but don’t yet have it, the mind struggles—suffering arises.
Once we buy the mansion, an earthquake happens, and now we want a villa instead.
Desire is endless. The Buddha said that the ocean’s water cannot compare to the vastness of desire—no matter how much we get, it’s never enough.
We want a high-rise building, but after an earthquake, we want a ground-floor house instead. The mind keeps changing.
We see a beautiful woman and want her as our wife. But once married, we think: "When will she die?"
At first, we desire her, but over time, we grow tired and desire her death.
Before obtaining her, we suffer—"Will I get her or not?" The mind struggles.
"Will her parents approve? Her grandparents? My family?" So many worries!
Once together, we worry about money, responsibilities—mental burdens arise.
Mental burden is suffering. It keeps arising.
Even desiring good things brings suffering.
For example, in meditation, if we want peace, the mind struggles more—it becomes less peaceful.
So the secret to a peaceful mind in meditation is: Do not chase peace.
Just focus on your meditation object (e.g., "bud-" on the in-breath, "dho-" on the out-breath).
If the mind is peaceful, let it be.
If not, let it be.
We simply do our duty—continuously observing the breath.
If we do this without wanting peace or resisting distraction, the mind stops struggling and quickly settles.
Luang Por can speak from experience.
I began training in meditation at age seven. At first, it was simple—the great masters taught "bud-dho", and peace came quickly.
But once I remembered that peace and started wanting it—"When will peace come again?"—it disappeared.
Why? Because desire interfered.
Once desire mixes in, the mind struggles—how can it be peaceful then?
We must cultivate pure Right View:
What is suffering? It is our own body and mind.
Suffering is not in trees or chairs.
We cannot escape suffering—because it’s impossible.
With this body, we must age, sicken, and die.
With this mind, we must encounter pleasant and unpleasant experiences—we cannot choose or avoid them.
What should we do?
The Buddha taught: Do not run from suffering. When suffering arises, know it.
The cause (Samudaya) is desire.
For example, when sick, if we want the sickness to disappear, we suffer even more.
First, the body’s pain arises.
Then, the mind’s suffering arises—"When will I recover?"
Thus, physical and mental suffering overlap.
The Buddha said ordinary people, untrained in Dhamma, are like someone struck by two arrows:
The first arrow is physical pain.
The second arrow is mental suffering.
But through practice, we can stop the second arrow.
In old age, we see it as natural—birth leads to aging.
In sickness, we accept—birth leads to illness.
In death, we understand—birth leads to death.
If we accept this, only the body suffers—the mind does not.
This is the greatness of the Dhamma—it removes the mind’s suffering.
Physical suffering is karmic result—natural for those born.
But if we resist aging, sickness, or death, suffering multiplies.
If we accept, only the body suffers—the mind remains free.
Luang Por Pramote
April 19, 2025
《臨終時哪種業會先成熟?》
死亡之後,那是存在的。
那些沒有學法修行的人也許以為說,如果死了,一死百了。
如果我們曾經學過,尤其是我們曾經修行過,如果我們看到過,我們知道,我們看見,各種各樣的這些生命的空間是非常多的重疊的,有三十一道是重疊的,並沒有僅僅只是我們看到的。
單一的這個空間,他們很多的重疊是在一起的。 死亡僅僅只是換了這個維度,從一個地方換到了另外一個地方。 那個真正限定我們去得好還是不好,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業而已。 因此我們必須要訓練自己,要去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做最多的功德。
事實上,一般的人以為說,我們老了,然後我們有孩子,有孫子做我們的靠山,或者是沒有誰照顧,有錢就會去到養老院,這個我們依然還要靠別人。 那個是屬於身體方面的依靠,但是我們的心呢,我們誰也靠不了,我們必須要能夠靠得了自己。 如果我們修行,我們就會看到,所有的眾生呢,就是生死輪迴,有的會好起來,有的會越來越糟,就是不停地輪迴。
那些真正限定說我們未來的生命是好還是壞,就是以業來做區分。
【重業】
業有好幾個層次,他們這個結果是有區別的,比如說這個大的業,這個有重業,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
如果我們有重業,在我們要死的時候,這個重業會先現前。
重業,好的重業,比如我們獲得了這個禪定,禪那,我們獲得禪那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定,我們的心在臨終的時候處在禪定之中,我們維持禪定的這個業會給我們結果,然後我們去到這個梵天界可以去得了,不會去到別的地方。
如果我們造了惡業,比如說造了五不可逆轉的罪,比如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殺父殺母,這個很容易去衡量,但是殺阿羅漢,這個是比較難看的,因為我們不知道誰是阿羅漢。
還有另外一個是屬於五大逆罪,其實也就是讓僧團分裂,讓僧團分裂居士是做不了的,僧團分裂必須要僧人跟僧人才能夠分的,因此這個五大逆罪居士是做不了,只能做得了三條。殺父殺母,殺阿羅漢。
如果我們有好的業,很強的善業,那個稱之為正面的善業,這個正面的善業讓我們肯定會投身在好的地方,如果我們有不好的或負面的惡業(五逆重罪),不管我們前面做了多好的善業,這個正面的善業都不會現前。
比如說提婆達多,提柏達多並不是普通的人,如果提柏達多是很普通的人,他就無法變成悉達多太子的對手,他們的水平必須要很接近才能夠成為對手。
但是提婆達多他是妒忌性很重,想當老大,想出人頭地,造了兩條很重的惡業,做了很重的兩個惡業,第一個是讓佛陀身體出現了疼痛和流血,第二條就是分裂僧團。提婆達多即便有非常多的好的善業,但是臨死的一瞬間,立馬下到無間地獄,因為這個重業會先現前,一旦他從這個無間地獄上來之後,他又可以繼續修行,有一天他會變成獨覺佛,因為他的波羅蜜非常多,獨覺佛他的波羅蜜比這個舍利佛尊者,目犍連尊者的波羅蜜更多,因此這個好的跟壞的是無法相互抵消的。
比如有的人說造了很多壞事,然後再去做好事去抵消,但那是無關的,好的就會有好的結果,惡的就會有惡的結果,因此這個惡的別去做是最好的。
還有另外一種業,如果我們沒有重業的話,我們沒有造這個八定,也沒有造那個五逆重罪,這個還有另外一個稱之為慣行業,就是我們經常做的那個業,做到已經變成習慣了,已經變成了一種習慣性,習慣了。
【慣行業】
如果沒有重業的話,這個就會結果,我們投生到好還是不好,就取決於我們做的那些慣行業。
以前隆波認識一個老人,現在自己也老了,以前自己稱他為老人,因為他比自己老,因為自己很年輕,認識他的女兒,他有兩個女兒,很勤奮的修行。
這個父親,他的妻子死了很久,但是就是不願意娶新的老伴,因為愛自己的孩子,照顧孩子很好的,照顧孩子照顧得很好,願意不找新的老婆。
事實上他是很有錢的,但是也不願意再找老伴,但是他的缺點也有,就是喜歡喝酒,而且不只是正常的喝酒,每一天就會邀請朋友到家裡面來喝酒,然後會讓自己的手下殺雞。
每一天,這個餐館養了很多的雞,每一天都殺雞,每一天都殺雞,後來招待這個朋友,招待那些酒友,喝酒,然後覺得很快樂很享受。
問說那個時候他有快樂嗎?有。
但在他要死的時候,別問說誰是看到的人,有一個出家人看到,但是不是隆波,這個不能說是哪個師父。要死的時候,心生起了業相,看到雞子,看到雞,心就會跑到雞那裡去。剛好那個出家師父在,他是出家人,而且他的神通很厲害,他立馬去做這個慈悲觀,就忘了雞了。一旦忘了雞,就又看到了這個黑的螞蟻,因為他是很討厭黑螞蟻的,紅的螞蟻不喜歡,不討厭;只是討厭黑螞蟻。
這個他很奇怪的是,看到一隻兩隻螞蟻不知做什麼,等著牠們先排隊。這隊螞蟻來的時候,排了很長的隊,從那個隊伍的頭,一直排到隊尾.....
在臨死的時候,在醫院裡面,就一直是很難受;因為黑螞蟻爬到床上面,在醫院裡面,就一直在找麻煩,讓孩子讓護士來趕螞蟻,因為螞蟻上來了,全身都很癢,但他們卻看不到一隻螞蟻。
這個心啊,因為是不善的心,已經變成習慣了的,因為殺螞蟻,殺這個雞變成習慣,殺螞蟻變成習慣,殺雞並沒有任何的動機,並沒有想太多,只是想這個招待朋友;但是殺螞蟻,那是覺得很過癮的。
在他臨終的時候,第一次是看到了雞,一旦出家人能夠幫上忙了,又看到了螞蟻了,躺在床上,然後看到全是螞蟻。
這個心蒙上了陰影,這個業稱之為慣行業,這個做到已經變成習慣了的。如果沒有重業,這個業就會現前,最後就去了惡道。
子孫們恭請了高僧大德幫忙,但是還是幫不了忙,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業,幫不了忙,去到了惡道,變成了這個阿修羅道的眾生。
我們大家也許從來沒有看到過阿修羅道的眾生,阿修羅道跟鬼是不一樣的。
鬼,很帥氣的也有的,很漂亮的鬼也有的;但是阿修羅道的眾生是看起來很可怕的,很討人厭的。這個小的女兒,修行很棒,那就幫忙來念經,來做慈悲觀,給這個外公做慈悲觀,父親死了,然後到了晚上的時候就拼命的去唸經,然後這個做功德迴向,說願父親來接受功德。
這個一旦這樣發願了之後,她的禪定很好,一旦這麼發願了之後,馬上有結果了,這個阿修羅道的眾生並沒有被囚禁起來,還可以單獨的走的。這裡附近也許也有,也許今天他會跟著大家回家,也有可能如果大家有福報的話,會想跟你在一起生活的。
一旦這個發願結束的一瞬間,狗就開始吠叫了,這個很奇怪。泰國人會相信說如果鬼來的話,狗必然會叫的。隆波也遇到過,這個鬼來了之後,這個狗會叫是真的,但是跟這個平常叫是不一樣的,就類似於他的聲音是不同的。如果習慣曾經聽,一聽就知道了,這個狗在說啊,鬼來了,鬼來了。
如果是叫老婆呢,他也是叫的,是他會有很甜蜜的那種聲音的。
依她說這個外公來接受功德,他真的來了,狗就叫了,然後呢,然後這個整個家裡面都發臭,臭燻燻的,特別臭。
這個特別好的這個女兒修行,希望這個父親來接受功德的女兒開始回心轉意了,說:‘爸爸你不用不用困難來了,我們直接送給你。’
這就是愛,這個人類的愛是無法確定的。想讓父親不死,一旦父親死了,想讓他接受功德。如果真的來了,就說別來了,不然你會很困難的,這樣直接送給你。
這個業做了之後,就會導致他投身到這個阿修羅道,那是因為這個慣行業,做了又做,做了又做,每天都去做,變成習慣了。
因此我們大家必須要小心,如果我們有什麼東西不好的,比如說非常多的女性喜歡抱怨,喜歡抱怨是不好的業,不善的業,屬於說那些沒有意義的話。
有時候會傷害自己的,傷害自己先生,再傷害自己孩子。這個心也是屬於不善業。每一天抱怨,在年輕的時候不怎麼抱怨的,久久的才抱怨一次,一到老了之後,就每一天都抱怨,每一件事情都抱怨。
是不是真的?有好幾個大人點頭說是真的,這個抱怨的性格是什麼樣子的?因為它是屬於說不好的語言,說這種沒有意義的話,然後說了之後傷害別人的話。如果我們做到習慣,我們有沒有結果呢?如果沒有別的業來現前,這個業就會現前,這個慣行業就會現前。
【臨終業】
還有另外一種業,也就是心進去抓這個臨終業,也就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會進去抓。這個心就剛好就捕捉那個所緣了。如果沒有重業,沒有這個什麼很明顯的慣行業,最後這個第三種業就會現前,那個稱之為臨終業,在臨終之前的那個業。
在經典有記載,在這個經典注釋裡面提到有一個富翁的孩子。
這個富翁他是特別小氣的,雖然他特別有錢,但是很小氣,他就給孩子做這種很光很精緻的耳環,所以稱孩子為精緻耳環。
但是孩子生病了,因為他的父親特別的這個吝嗇,孩子生病了,哎,沒關係,他很快就會自然康復的,以後想著會康復的。
但是就沒有康復,就會病得越來越重,他就不知道該怎麼做了。要去找醫生又害怕浪費錢,就把這個孩子放在家門口曬太陽,抱在門口曬太陽。
那個時候佛陀他托缽,看到了這個孩子,知道說這個孩子依然還有福報在,但是到了時間要死了,因為父親特別小氣,不願意治病,佛陀就這個把光散發出來,這個孩子看到了佛陀的光:這什麼光,那麼亮,然後那麼柔軟,這個從心散發的那種光,不像那種這個探照燈的光一樣,它很亮,然後這個很清涼,很舒服,看了之後就有快樂。
這個他就回過頭來看,看到了佛陀,心生起了信心,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做功德,只是合掌,只是頂禮。那個時候就剛好死了,僅僅是這個功德就可以讓他投生為天神,這個稱之為這個在這個臨終之前做的那個業。
【已作業】
這個業有分的好幾個層次,還有另外一個就是這個小的那些業不會太有結果的,那些不太,不太充分的那些業;比如說我們做功德,起先我們有信仰,我們想做功德,一旦做了之後,覺得有點可惜。
在做之前想做,很精神很高興,做的過程中也很法喜,做完了之後,覺得難過,覺得很可惜,這個業啊,是屬於不好的業,這個不充分的業,是屬於很小的業,然後就會有結果。
曾經在佛陀時代,也有一個出家師父,他在這個縫袈裟,眼睛不太能看到,因為年紀大了,結果這個針插到了這隻小蟲,他就死掉了。
但是他死了之後呢,他就投生變成出家人,這個小蟲,這個投生成為獵人。看到這個出家人走過來了,就想說不應該拿著武器。那個出家人去哪裡也不知道,可能他害怕自己拿著武器,所以他就把這個箭毛扔到那個樹叢裡面,剛好他那個出家人就在那個地方,他就被插死了。
這個是小的業結果了,沒有別的這個就來結果了。
因此這個業,惡業無論小到什麼程度,能夠不做這是最好的,我們就去多多的去播種這個善業,多去造十善業
----隆波帕默 (2025年4月19日)
"Which Karma Ripens First at the Time of Death?"
After death, existence continues.
Those who have not studied or practiced the Dharma might think that death means the end of everything.
But if we have studied—especially if we have practiced—if we have seen and understood, we know that the realms of existence are many and overlapping. There are thirty-one realms, all interwoven, not just the single dimension we perceive. Death is merely a shift in dimension, a transition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What truly determines whether we go to a good or bad destination depends solely on our karma. Therefore, we must train ourselves to accumulate as much merit as possible while we still can.
Ordinary people might think that when they grow old, thei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will be their support, or if no one cares for them, money will secure them a place in a nursing home. But these are merely physical dependencies. As for the mind—no one else can be its refuge. We must rely on ourselves. Through practice, we come to see that all beings cycle through birth and death: some improve, some worsen, endlessly revolving.
What truly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our future lives is karma.
【Weighty Karma】
Karma operates on different levels, each producing distinct results. There is weighty karma, which can be either wholesome or unwholesome.
If we have weighty karma, it will manifest first at the time of death.
Wholesome weighty karma: For example, if we attain deep meditative absorption (jhāna), our mind at death will remain in that state, leading us to rebirth in the Brahma realms.
Unwholesome weighty karma: Such as committing the five heinous crimes—killing one’s father, mother, or an arahant; causing a schism in the Sangha; or wounding a Buddha. Laypeople can only commit the first three, as splitting the Sangha requires monks.
For instance, Devadatta was no ordinary person—he was nearly equal to the Buddha in order to be able to be his opponents. But due to jealousy and ambition, he committed two grave misdeeds: injuring the Buddha and causing a schism in the Sangha. Despite his vast merits, at death, his heavy bad karma manifested first, sending him straight to Avīci hell. Only after exhausting that karma could he resume his path, eventually becoming a Paccekabuddha (a solitary Buddha).
Good and bad karma do not cancel each other out. Some think doing good can offset past misdeeds, but this is not the case. Each karma bears its own fruit.
【Habitual Karma】
If there is no weighty karma, then our rebirth—whether favorable or unfavorable—will be determined by our habitual karma (actions we repeatedly perform).
Long ago, Luang Por knew an old man .now, Luang Por himself has grown old, but back then, he was young and referred to this man as "the old man". This man had two daughters who diligently practiced the Dharma.
After his wife passed away, he refused to remarry out of love for his children, taking good care of them despite his great wealth. However, he had a vice: he loved drinking—not just casually, but daily. He would invite friends over, ordering his workers to slaughter chickens for feasts.
Did he have pleasure ? Yes.
But when his time of death came, his mind was overwhelmed by karmic visions. A monk ,not Luang Por, but another highly attained monk with psychic abilities--don't ask me who--- was present and saw what happened
First, he saw chickens—his habitual killing of them for feasts surfaced. The monk immediately performed 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 temporarily dispelling the vision.
Then, he saw black ants—he had a deep hatred for them . In his dying moments, he hallucinated ants crawling all over his hospital bed, making him itch unbearably. Yet, no one else could see them.
His mind, clouded by habitual unwholesomeness, had become conditioned:
Killing chickens—though done without malice, just for feasting.
Killing black ants—done with delight, a deep-seated habit.
With no weighty karma to override these tendencies, his habitual karma took effect, leading him to rebirth in the asura realm (a realm of wrathful, miserable beings).
[Asuras vs. Ghosts]
Asuras are not the same as ghosts. Some ghosts can be beautiful or handsome, but asuras are frightening and repulsive.
His younger daughter, a devoted and good practitioner, performed merit-dedication rituals for him, chanting and radiating loving-kindness. She prayed: "May Father come receive this merit."
The instant she finished making the merit dedication, the dogs suddenly started barking—an eerie and unsettling sound. In Thai belief, when spirits or ghosts approach, dogs always bark, but their barks sound different from normal. Luang Por himself had witnessed this before—when a ghost is present, the dogs don’t just bark casually; their voices change, as if they’re urgently warning, "A ghost is here! A ghost is here!"
For comparison, when a dog barks at its owner or wife, it has a sweet, affectionate tone. But when it senses the unseen, the bark becomes sharp, frantic, and unnatural—those familiar with it can immediately tell the difference.
When the daughter prayed, "May Father come receive this merit," the dogs reacted instantly. Then, the entire house was filled with a putrid, suffocating stench—a clear sign that the deceased had arrived in his new, wretched form.
The devoted daughter, who had wished for her father to receive merit, suddenly had second thoughts. Overcome with fear , she cried out:
"Father, you don’t need to come! It must be so difficult for you… We’ll just send the merit directly to you!"
This is the uncertainty of human love—first, we desperately wish for our loved ones not to die. Once they pass, we hope they can receive our blessings. But when they actually appear before us (even invisibly), we panic and say, "No, don’t come! Just take the merit from afar!"
His rebirth in the asura realm (a realm of wrathful, miserable beings) was the direct result of habitual karma—actions repeated so often they became second nature:
Daily drinking and slaughtering chickens (even if done without malice, just for feasting).
Killing black ants with cruel enjoyment (a deep-seated habit of hatred).
Because he had no weighty wholesome karma (like deep meditation) to override these tendencies, his habitual patterns took control at death, dragging him downward.
This is why we must be extremely careful with our habits—especially negative speech. Many people, particularly women, fall into the trap of constant complaining:
In youth, they complain occasionally.
In old age, they complain every single day, about everything.
Is this true? Many elders in the audience nodded in agreement.
Why is complaining so dangerous?
It is useless speech—wasting time and energy.
It harms others emotionally—hurting spouses, children, and even oneself.
If done habitually, it becomes karma that ripens at death.
If no stronger karma (like weighty good or bad deeds) intervenes, these habitual tendencies will determine our next rebirth.
【Death-Proximate Karma】
There is another type of karma called death-proximate karma (maraṇāsanna kamma), which means the mind grasps at an object in the final moments of life. At the very last instant, the mind happens to seize upon that particular object. If there is no weighty karma (garuka kamma) or clearly evident habitual karma (āciṇṇa kamma), then this third type of karma will manifest - what we call death-proximate karma, the karma created just before death.
The scriptures record a story in the commentaries about the child of a wealthy man. This rich man was extremely stingy. Though he possessed great wealth, he was very miserly. He had exquisite golden earrings made for his child, so the boy came to be called "Little Gold Earrings."
When the child fell ill, his father's extreme stinginess prevented him from seeking proper treatment. "It's nothing, he'll recover naturally soon enough," the father thought. But the child didn't get better - his condition worsened until the father was at a loss. Too cheap to call a doctor, he simply carried the child outside to sit in the sunlight by their doorway.
At that moment, the Buddha came by on alms round. Seeing the child, he knew the boy still had some merit remaining but was at the point of death due to his father's unwillingness to treat him. The Buddha then radiated light. When the child saw this light - "What is this radiance? So bright yet so soft, this light emanating from the heart, not like the harsh glare of a spotlight but luminous, cool and soothing" - it brought him joy.
Turning to look, he saw the Buddha and faith arose in his heart. Having nothing to offer, he simply placed his palms together in reverence. At that very moment he passed away. This single act of devotion was enough to cause his rebirth in the heavenly realms. This is what we call death-proximate karma - karma created in the moments before death.
【Stored Karma】
Karma operates on several levels. There is another type called stored karma (katattā kamma) - minor karmic actions that don't bear significant fruit, those insufficiently strong karmas. For example, when we perform meritorious deeds: initially we have faith and wish to make merit, but after doing so we feel some regret.
Before the act, we're enthusiastic and joyful; during the act we feel inspired; but afterward we feel sad and regretful. This kind of karma is unwholesome, insufficient karma - minor karma that will still bear fruit.
There was a story from the Buddha's time about a monk sewing robes. His eyesight was failing due to old age, and he accidentally pierced a small insect with his needle, killing it. After death, that monk was reborn... as a monk! The insect was reborn as a hunter. When this hunter saw a monk approaching, he thought "I shouldn't be holding weapons." Not knowing where the monk was going, and perhaps fearing his own armed state, he threw his arrow into some bushes - right where that monk happened to be standing afterwards, killing him.
This is how even minor karma bears fruit when no other stronger karma intervenes. Therefore, no matter how small an unwholesome action may seem, it's best not to do it at all. Instead, we should diligently cultivate wholesome karma by practicing the ten wholesome deeds.
Luang Por Pramote (April 19, 2025)
<以知者之心為依止,截斷迷失之心>
“當我們持續深入禪修時,
便能透過六根覺察心的生滅——
感知色塵的心生起後消逝,感知聲塵的心生起後消逝,
感知香塵的心生起後消逝,感知味塵的心生起後消逝,
感知觸塵的心生起後消逝,感知法塵(意念)的心生起後消逝。
如此,我們會看見心在六個根門不斷生滅輪轉。
唯有當定力足夠時,才能清晰觀照此境:
心穩定成為『覺者』,清醒而明朗,
但即使這『覺知之心』,亦會生起後消逝,
它同樣無常,仍落入『三相』之中。
因此,不可將『覺知之心』視為究竟依止處,
不能全然依附或託付生死於它;
我們僅能暫時藉助『覺知之心』,
分段截斷『迷惑之心』——
當迷失於『看』的心生起時,
一旦覺知顯現,迷失便斷,轉為覺知;
覺知消逝後,迷惑於『聽』的心又生……
如此反覆觀察心的生滅。
若無覺知,只有迷失之心,
心便會從『看』奔至『聽』,再追逐『嗅』,
誤以為心是單一恆常的。
這種『一心之見』實屬邪見(*มิจฉาทิฏฐิ*),何以故?
若心是單一,即意味它是常恆的,
是『我』(*อัตตา*)、永存不滅的;
實則,心時刻都在生滅。”
隆波帕默尊者
2025年1月12日
完整開示:
"Relying on the Mind of the Knower, Cut Off the Mind of Delusion"
“When we continuously deepen our meditation practice ,
we can perceive the arising and passing away of the mind through the six senses—
The mind that perceives visual forms arises and then ceases,
the mind that perceives sounds arises and then ceases,
the mind that perceives smells arises and then ceases,
the mind that perceives tastes arises and then ceases,
the mind that perceives tactile sensations arises and then ceases,
the mind that perceives mental phenomena arises and then ceases.
Thus, we will see the mind continually arising and passing away at the six sense doors.
Only when our stillness is sufficient can we clearly observe this state:
the mind stabilizes and becomes the 'Awakened One,' clear and bright,
but even this 'mind of awakened ' will arise and then cease;
it is also impermanent and falls within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we should not regard the 'mind of awakened' as the ultimate refuge,
nor should we fully depend on it or entrust our life and death to it;
we can only temporarily rely on the 'mind of awakened'
to segmentally cut off the 'mind of delusion'—
when the mind lost in 'seeing' arises,
once awareness manifests, delusion is cut off and turns into awareness;
after awareness ceases, the mind lost in 'hearing' arises again...
and so we repeatedly observe the arising and passing away of the mind.
Without awareness, there is only the mind of delusion;
the mind will rush from 'seeing' to 'hearing,' then chase after 'smelling,'
mistaking the mind to be singular and permanent.
This 'view of a single mind' is indeed a wrong view , for what reason?
If the mind is singular, it implies that it is eternal,
that it is 'self' (อัตตา), everlasting and indestructible;
but in reality, the mind is constantly arising and passing away.”
— VenerableLuang Por Pramote
January 12, 2025
Complete teaching:
【真正的老師,會讓我們的煩惱地動山搖】
學法就一定要戰鬥,
要忍耐,要心意堅決。
忍耐哪些呢?
首先對高僧大德的教導要忍耐。
有時高僧大德教的
會讓我們的煩惱地動山搖,
折磨我們的心,
他不會總是像哄小孩似的
給我們鼓勵,讓我們心情舒暢,
否則,就還不是。
真正的高僧大德會打磨我們。
如果我們煩惱非常厚,
他就會下銼子!
知道銼子嗎?
如果比那更厚,就揮斧頭砍,
因為實在太厚了!
隨著不斷地修行,
心會越來越細膩,
高僧大德就用銼子、
砂紙一點點打磨,
這些取決於我們自身,
會獲得什麼層次的法,
在於我們自己。
不過,我們從高僧大德處所獲的
全都是有好處的。
別只一味顧著自卑自憐,
求鼓勵求這求那,浪費時間!
隆波不喜歡撒嬌哭鼻子的人,
因為隆波不曾對高僧大德撒過嬌,
有的只是戰鬥,
因此作為隆波的弟子就一定要戰鬥。
~隆波帕默尊者(Luangpu Pramote Pamojjo)
2022年10月23日
"A True Teacher Will Shake Our Defilements to the Core"
To learn the Dhamma, one must be prepared to fight—
to endure, to be resolute in heart and mind.
Endure what?
First, endure the teachings of the great masters.
Sometimes, what the great masters teach
will shake our defilements to the core,
tormenting our minds.
They won’t always comfort us like children,
offering encouragement to make us feel at ease—
if they did, they wouldn’t be true teachers.
A true master will refine us.
If our defilements are thick,
they will use a file!
Know what a file is?
If they’re even thicker, they’ll take an axe and chop—
because they’re just too dense!
As we continue to practice,
our minds will grow more refined,
and the great masters will use files
and sandpaper to polish us little by little.
How deeply we attain the Dhamma
depends entirely on ourselves.
Yet, everything we receive from the great masters
is for our benefit.
Don’t wallow in self-pity,
begging for comfort and encouragement—what a waste of time!
Luang Por doesn’t like those who whine and cry,
because he himself never whined before his teachers—
he only fought.
So as his disciples, we too must fight.
— Venerable Luang Por Pramote Pamojjo
October 23, 2022
《大鬼》
隆波敦曾經告訴隆波說,那些號稱自己很厲害的修行人
到最後都死到變成大鬼
變成大鬼就是變成梵天
變成梵天就是心變得很清明,然後一直保持那個狀態
用寧靜的心,用禪定;以此來作為自己的靠山;把自己的生死託付給知者的心,無法能夠放下知者的心
如果無法放下知者的心,就依然還沒有抵達真正的法
---隆波帕默
2025.04.20
"The Great Ghost"
Luang Pu Dune once told Luang Por that those who claim to be highly accomplished practitioners
end up dying and becoming "great ghosts."
To become a "great ghost" means to be reborn as a Brahma god.
To become a Brahma god means the mind becomes very clear and remains fixed in that state—
relying on tranquility, relying on stillness, using these as their refuge.
They entrust their life and death to the knowing mind, unable to let go of it.
If one cannot let go of the knowing mind, they have not yet reached the true Dhamma.
— Luang Por Pramote
2025.04.20
《阿羅漢死的時候》
阿羅漢修四念住跟我們不一樣,他們的心已經跟蘊剝離開了
他們死的時候.... 這個隆波還沒有遇到過,因為依然還沒有入那種涅槃,因為依然沒有死
他們教導說,心就會來看蘊
就會來檢查蘊
到最後就會把蘊扔掉,同時也把心扔掉
這顆心已經不像我們現在有的心了
我們現在有的心是屬於識蘊裡面的心
我們來到苦的終點的那顆心,心已經從識蘊剝離開了,變成識元素。
到最後心把識元素扔掉,不再執著識元素,把它放開
事實上一開始(證悟阿羅漢果時)已經不執著了,但只是仰賴於它作為工具。
苦的終點就在那個地方
----隆波帕默
2025.04.20
"When an Arahant Dies"
Arahants practice 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differently from us—their minds have already separated from the aggregates (khandhas).
When they die... Luang Por (Venerable Father) has not yet encountered it, because I have not yet entered this kind of Nibbāna, I have not yet died.
They teach that the mind will come to observe the aggregates,
will come to examine the aggregates,
and in the end, it will discard the aggregates, and at the same time, discard the mind as well.
This mind is no longer like the mind we currently possess.
The mind we have now belongs to the aggregate of consciousness (viññāṇa-khandha).
The mind that reaches the end of suffering has already separated from the aggregate of consciousness, becoming a mere element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end, the mind discards even this element of consciousness, no longer clinging to it, letting it go.
In truth,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upon realizing Arahantship), there is no clinging—only reliance on it as a tool.
The end of suffering lies precisely there.
— Luang Por Pramote
2025.04.20
傾訴可以幫助宣洩情緒|2022年9月11日之七 隆波帕默尊者
4號學員:散亂,一直在想來想去,而且喜歡一直想工作的問題和生活方面的問題。清楚地看到心的苦,然後依然很蠢,想請求隆波開示。
隆波:一定要去觀察,心不喜歡當下的一些現象,那個不喜歡就會有不滋潤,心裡面就會有一些不滋潤,不時地會有不滋潤的感覺生起——就只是知道,就只是去看見。
整體來講,已經進步很大了,放鬆一些了,比以前要好很多。但是內心的悲傷依然會摻雜進來。試著跟精神科醫生去互動一下,並沒有說你發瘋了。
泰國人有一個缺點,特別不喜歡精神科醫生,認為肯定是不好了才會去看精神科醫生。實際上,因為是很厭倦這個世間,很苦,可以去看一看精神科醫生,這樣就能把自己的情緒傾瀉一點點,心就會舒服一些。
以前沒有精神科醫生,人們就會去找出家人,就會去分享自己的那些擔心、痛苦。只要有人聽一聽,我們就會舒服一些了。但是現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很苦悶,壓力很大,跟別人去說,別人也會很苦悶,他也不想聽。
精神科醫生是職業聽的人,去找他們,跟他們去說,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然後心就會放鬆。別以為這個是不正常的。精神科醫生是最可憐的,因為他其實就只是一個普通的醫生。
現在我們有什麼苦悶,是跟出家人去說的。隆波曾經認識一位高僧大德,他是隆波素金的一位師父,很多居士去找他,一整天都跟他講那些很令人頭痛的事情。這個人來,那個人也來,就說、說、說,說得感到舒服了,就回去了。
弟子們就問:長老,你聽那麼多了之後怎麼樣?
長老回答說:“頭痛。”
弟子接著問:“頭痛了,長老你怎麼辦呢?”
長老回答說:“那就吃止痛藥,然後睡覺。”
這個是出家人的痛苦。
因為需要找一個可以交流的對象。如果很鬱悶,壓力很大,若是能跟理解我們的人說一說,我們就會舒服一些。這是屬於減輕心理負擔的一個很正常的現象,不是說這個不正常,不是說發瘋了。
覺性比以前好很多了,禪定也比以前好很多了。但是內心不時地還是有一些悲傷的情緒。想用修行讓它消失,同樣也可以做得到。但是,心必須要真的有禪定。
感覺到了嗎?當你卡在某一個問題上面的時候,就會一直不停地在那個地方去想,想了又想。但是,如果你能入定,就能切斷它了,持續的想就會斷裂了。一旦從禪定退出來之後,這個念頭流進來的一瞬間,就會自動地看到問題的出口,就可以解決問題。
但是如果做不到這樣,無法入定,就去用科學的方式來幫忙,去跟精神科醫生互動,他們可以幫助我們。
隆波這樣說好像是在給精神科醫生點贊,但事實上,隆波特別可憐他們,因為有的人也快瘋了,然後一號精神科醫生需要跟二號精神科醫生去互動來解壓。
如果能夠修定,就不難了,就可以切斷那個念頭。但是如果做不到,就用世間的方法去解決它。
摘自:隆波帕默尊者直播開示
《何時有些想要,何時就有苦》
2022年9月11日
當下就啟程吧 2023-02-26 07:37 發表於江蘇
《 修習慈悲觀可以治療憂鬱症 》
僅僅只是呼吸了之後有覺性, 看到身體在呼吸,心是觀者。
呼吸,然後有什麼感覺生起來了,就去看所有的感覺生了就滅,
這麼去用功,輪迴就會縮短。
你要去修習慈悲觀,包括也要對自己慈悲。
別對自己生氣,別去討厭說我們的身體不舒服生病了,
要對它慈悲,就好像是別的一個動物,別的一個人,
我們就跟它在一起,以寧靜冷靜清涼的心跟它在一起,有覺性,有心作為觀者。
心這樣安住,有禪定,就會看到生命中所有的一切全都是暫時的,
沒有什麼是我們可以掌控得了的,
不停的觀下去。
有時間的話就去修習慈悲觀,
修習慈悲觀同樣也可以治療憂鬱症。因為憂鬱屬於瞋心家族,
如果修習慈悲觀心有快樂,就會舒服一點。
疾病如果出現了,就讓醫生去治療,
我們自己去照顧自己的心,有覺性不停地照顧自己的心,
就只是這樣,輪迴就會縮短。
如果想要這個想要那個,輪迴不會縮短的。
想快點得到道果涅槃,輪迴就會很長,
因為貪心生起了,貪愛生起了。
.....
心害怕擔心之類的,要去觀,去覺知,但是如果真的生病了,就需要看醫生。
泰國人有一個缺點,就是不太願意去看精神科的醫生,覺得不好。
別想太多,那也是一個疾病,去看醫生。
至於我們的心,就要去觀察自己,
跟呼吸在一起,跟佛陀在一起,去修習慈悲觀,心就會快樂寧靜。
我們的心舒服了,身體同時也會舒服一些,治療也會比較容易。
如果我們擔心,我們的心苦悶,讓醫生去治療也會很困難。
因此,我們要去治療自己的心,至於身體交給醫生治療。
生病了,有時是屬於大腦的問題,
最近有一個弟子也是這樣子的,他是得了憂鬱症。
醫生看了之後,說他的腦袋裡的那些化學成分不正常,
吃了藥就好了。
所以我們要去看醫生吃藥,
然後也要去修習慈悲觀,不讓自己的心煩躁,
包括對身體要有慈悲,讓它有快樂。
然後要去看到心的變化。
每一天的心都不一樣,
包括同樣一天早中晚,心也是不一樣的,
每一天,每一個時段,每一個瞬間,我們的心一直都是處在變化之中。
不斷地觀察下去,
身體也是不長久的,
什麼東西都不長久。
但是我們並沒有討厭它,
別去傷害自己的身體。
如果生病了,憂鬱了,有的人去自殺,不好,那個是惡業。
等於是在殺別的眾生,等於是在消滅自己一個修行的機會,
活著就依然還有時間可以修行。
別去討厭它,別去殺掉它,
讓醫生去照顧身體,我們的心我們就自己去照顧。
去修習慈悲觀,多多對自己慈悲,
然後有什麼樣的感覺,生起了之後要去覺知。
就這樣不停的去用功,生命才舒服一點、才會幸福快樂。
"Practicing Loving-Kindness Can Heal Depression"
Simply being mindful after breathing, seeing the body breathe, with the heart as the observer.
Breathe, and when feelings arise, observe that all feelings are born and then fade away.
By practicing this way, the cycle of rebirth will shorten.
You need to practice loving-kindness, including being compassionate towards yourself.
Don't be angry with yourself or dislike your body when it's uncomfortable or sick.
Treat it with loving kindness and compassion, just like you would treat another animal or person.
Be with it in a calm, peaceful state of mind, with awareness and the heart as the observer.
When the heart settles like this and attains stillness, you will see that everything in life is temporary; nothing is within our control. Keep observing. If you have time, practice loving-kindness, as it can also heal depression.
Depression belongs to the family of aversion, and by practicing loving-kindness, you can find some joy and comfort.
If illness arises, let the doctor treat it. We should take care of our hearts with constant mindfulness. Just by doing this, the cycle of rebirth will shorten. If you desire this or that, the cycle will not shorten. If you want to quickly attain enlightenment and nibanna, the cycle will be long, because greed and desire arise.
...
If the heart experiences fear and worry, observe and be mindful, but if you are truly ill, you need to see a doctor.
Thais have a tendency to be reluctant to see psychiatrists, thinking it’s not good. Don’t overthink; that is also a form of illness—go see a doctor.
As for our hearts, we need to observe ourselves, be with our breath, be with the Buddha, and practice loving-kindness. The heart will become joyful and peaceful. When our hearts are comfortable, our bodies will also feel better, and healing will be easier. If we worry and our hearts are troubled, it will be difficult for doctors to treat us.
Therefore, we need to heal our hearts while leaving the body’s treatment to the doctors. Sometimes illness is related to brain issues. Recently, a disciple of mine experienced this—he had depression. After seeing a doctor, it was found that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in his brain were not normal. After taking medication, he recovered.
So we need to see a doctor and take medication, while also practicing loving-kindness to keep our hearts from being agitated. This includes being kind and compassionate towards the body to bring it joy. We should also observe the changes in our hearts.
Every day, the mind is different, even throughout the same day—morning, noon, and evening, the mind will be different. Every day, every moment, our hearts are always changing. Keep observing. The body is also not permanent; nothing is permanent.
However, we should not dislike it; do not harm your body. If you are sick or depressed, some people may resort to suicide, which is not good—it is a harmful action. It is like killing another being and eliminating your opportunity for practice. As long as you are alive, you still have time to practice.
Don’t dislike it; don’t destroy it. Let the doctors take care of the body, and we will take care of our hearts. Practice loving-kindness, be compassionate towards yourself, and be aware of any feelings that arise.
By continually practicing this way, life will become a bit more comfortable, happier, and joyful.
心會冒犯三寶、冒犯高僧大德,我們要有覺性去知道:「心在冒犯。」那隻是心在造惡業,與「你」無關。
我們要不停地及時覺知,不停地從三法印的角度去觀察。
有時候,外界的能量會摻雜進來,刺激我們的心,使其對三寶生起不好的念頭。魔王的能量是很強的,它不希望任何人證得涅盤,因此會挑起我們對三寶的冒犯。
我們應直接觀察,從三法印的角度去看。魔王不怕別的,卻害怕三法印。無論發生什麼,都要直接觀察三法印,這樣魔王就會自行退去。
記得住嗎?不斷去觀察三法印,去觀察它自己生起的念頭──是心自己在冒犯,而不是「你」在冒犯。
假設心生起了冒犯三寶的念頭,那是心在想,而不是「你」在想。然而,如果你進一步跟隨這個念頭去想,例如:「佛陀不好,佛法不好,僧團不好……」那麼,這時候就變成了你的「意業」了。
當念頭剛冒出來時,它與「你」無關,只是心的自然運作。這時候,只要你能看到三法印,明白它是自己生起的,不是「你」在想,那就沒有問題了。
---隆波帕默
The mind can offend the Triple Gem and the great monks . We need to be aware: "The mind is offending." That is simply the mind creating unwholesome karma, and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you."
We should continuously and mindfully obser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Existence. Sometimes, external energies can mix in and stimulate our minds, causing negative thoughts towards the Triple Gem. The energy of the Demon King is very strong; it does not want anyone to attain nibanna, so it provokes our offenses against the Triple Gem.
We must observe directly, loo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Existence. The Demon King is not afraid of anything else, but it fears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Existence. Regardless of what happens, we must directly observe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 this way, the Demon King will retreat on its own.
Do you remember? Continuously observe the Three Marks of Existence and watch the thoughts that arise—it's the mind itself that is offending, not "you."
If the mind arises with thoughts offending the Triple Gem, that is the mind thinking, not "you." However, if you further follow that thought, for example, "The Buddha is bad, the Dharma is bad, the Sangha is bad…" then it becomes your mind karma.
When the thought first emerges, it is unrelated to "you"; it is just the natural operation of the mind. At that moment, as long as you can see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and understand that it arises on its own, not because "you" are thinking, then there’s no problem.
---Luang Por Pramote
《秦始王》
許多中國古代的皇帝想要長生不老。
比如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然後想要長生不老。因為自己大權在握,不想失去,於是掙扎。去相信道士和各種教派--如何可以不死。
如果遇到佛陀,佛陀會教導說:‘怎樣都得死,但是在死前,做對國家、 他人、 社會有好處的事。’佛陀會往那個方向去引導。但他沒有學法的機會,真可憐
秦始皇多麼偉大,想要不死,為什麼?
因為接受不了真相:身體必然老、 必然病、 必然死
如果能接受得了,明白無論如何都得死。既然無論如何都得死,那就利用餘生造福社會。
兩個人,一個有法一個不明白法,會造成不同的人。
垂死掙扎,最後還是死。死了還捨不得,對嗎?
有金銀財寶就埋起來,有價值的僕人、 物品也陪葬,打算下輩子繼續使用。這完全是誤解、 錯解。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是我們可以抓得住的,我們執著的東西成千上萬,但是連我們的身體都執著不了呢。
我們命令不了自己的身體:不要老、 不要病、 不要死。
我們的心,我們下令只可以快樂,也命令不了
不准苦,也命令不了。
但是一旦我們看到真相:這個身體無常、 苦、 無法掌控。
這個心也是無常、 苦、 無法掌控
心將停止造作、 停止掙扎。在能夠見到身心的真相時,我們稱之為‘知苦’。知苦就是體證四聖諦
一旦知苦,我們就會斷了想要、 斷了掙扎、 造作。
一旦沒了掙扎、 造作,斷了想要
我們的心就會抵達真正的寂靜之樂,即涅槃
涅槃是斷了想要、 掙扎、 造作的狀態
----隆波帕默 2024年6月7日
from video <32:00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Wh4wp1trBM
"Emperor Qin Shi Huang"
Many ancient Chinese emperors wanted to attain immortality. For example, Qin Shi Huang unified China and then sought to live forever. Holding absolute power, he did not want to lose it, so he struggled, believing in Taoists and various sects—how to avoid death.
If he had encountered the Buddha, the Buddha would have taught: "Everyone must die, but before dying, do things that benefit the country, others, and society." The Buddha would guide him in that direction. But he had no opportunity to learn the Dharma; how pity he is.
How great Qin Shi Huang was, but he wanted to avoid death—why? Because he could not accept the truth: the body must age, must get sick, and must die. If he could accept that and understand that death is inevitable, then he would use the rest of his life to benefit society.
Two people, one who understands the Dharma and one who does not, will become very different individuals. Struggling in the face of death, they ultimately still die. Even after death, they are reluctant to let go, right? They bury gold and silver treasures, valuable servants, and items with the intention of using them in the next life. This is a complete misunderstanding. There is nothing we can hold onto; we are attached to countless things, but we cannot even cling to our own bodies.
We cannot command our bodies: "Do not age, do not get sick, do not die." We cannot even command our hearts to only be happy, nor can we command them to avoid suffering.
But once we see the truth—that this body is impermanent, suffering, and uncontrollable; that this mind is also impermanent, suffering, and uncontrollable—our hearts will cease to create and struggle. When we can see the truth of body and mind, we call it "knowing suffering." Knowing suffering is to realize the Four Noble Truths.
Once we know suffering, we will cut off desire, stop struggling, and cease creating. Once there is no struggle or creation, and desire is cut off, our hearts will reach true peace and joy, which is Nibanna. Nibanna is a state where desire, struggle, and creation have ceased.
---- Luang Por Pramote, June 7, 2024
Video credit to:
《初果生起的原理》
看到三相(無常,苦,無我)之前,
要看到每一個(境界)的特質,
看到每一個境界生了會滅。
重複地看,看了又看,
百千萬遍地看――取決於每個人的心的固執程度。
如果心接受一切生了會滅,
他就證悟須陀洹果。
--隆布帕默尊者開示
2024年3月2日
《The Principles of Attaining Stream-Entry》
Before seeing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impermanence, suffering, non-self), one must observe the qualities of each phenomenon and recognize that every phenomenon arises and passes away.
By repeatedly observing, looking again and again—countless times—this depends on the degree of stubbornness of each person's heart.
If the heart accepts that everything arises and ceases, then one attains the fruit of stream-entry.
—Luang Por Pramote's Teaching
March 2, 2024
"Does attending the Kathina festival guarantee entry to heaven?"
If our hearts are not stained or controlled by defilements, the chance of reaching the good paths is very high. There is a saying: if the heart is mixed with unwholesome states, the chance of falling into the lower realms is high; if the heart is not mixed with defilements, the chance of going to the good paths is comparatively higher. Therefore, if we think that by attending many Kathina ceremonies in various temples, we can go to heaven, we need to reflect that whether we ascend to heaven or descend to hell depends on whether our hearts are wholesome or unwholesome.
If our hearts are unwholesome, even if we participate in 100 Kathina activities, we will still fall into hell. Some people might secretly use Kathina as an excuse to beg for alms; when the time comes, the money collected doesn't actually go to the temple but into their own pockets. Such situations do exist. Therefore, since we are attending the Kathina event, we must ensure our hearts are in a wholesome and meritorious state, and not driven by defilements, which are greed, hatred, and ignorance.
When participating in Kathina activities, how can there be greed? After attending the Kathina event, one might hope to gain a lot of merit. Desiring fame, wanting to be more renowned than others because they are a great donar, thinking they surpass others and will ascend to this layer or that layer of heaven. That is driven by greed. Thus, if the heart is still shrouded in shadows, the chance of reaching the higher realms will be very low.
There are also instances of acting out of anger. During large events, because many people attend, there can be conflicts among them. Just parking can evoke unwholesome thoughts, leading to competing for parking spaces, rushing into the meditation hall, trying to eat first, or needing to use the restroom. Everywhere is filled with agitation. Eating becomes irritating, and every task is met with displeasure. If the heart is mixed with anger, even when attending a Kathina event, the chance of falling into the lower realms will increase. As for ignorance, it become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s it is filled with delusion.
If we act as benefactors, we will gain a lot of merit; others will gain less than us. So, is merit plentiful or scarce? It has already been stated that it depends on our hearts. Those who have no money can still do good deeds. Seeing others do good, rejoicing in their good actions can also accumulate merit. Thus, merit does not depend on how much money we contribute. Some theories claim that by giving more money to support monks, one can ascend to a higher heaven; giving less will result in reaching a lower heaven; and if one does not give at all, they may die of starvation—those who teach like this will fall into hell.
As previously mentioned, the real dividing line determining whether we go to good or evil paths depends on our own hearts. If the heart is mixed with defilements, the chance of going to lower realms is higher; if the heart is mixed with wholesome states, the chance of going to upper realms is higher.
Therefore, when we participate in the Kathina event, we should carefully observe our hearts: if anger arises, we need to recognize it in time and not allow it to control us. Sometimes, anger can arise in an instant. If we can notice it immediately, we can extinguish it right away. For example, if there are many people, and while walking, someone steps on our foot; or if someone is live-streaming and bumps into others, our anger can flare up.
If we promptly recognize our anger, it can be extinguished immediately. Our hearts will then be wholesome and in a state of merit, free from grudges or complaints. Holding onto grudges can transcend over lives. The source of grudges usually comes from small conflicts that accumulate over time, leading to hatred and anger, which can persist across many lifetimes.
Including Devadatta and the Buddha, a long time ago, they were both merchants. Devadatta deceived the people, while the Buddha traded honestly. As a result, Devadatta held a grudge, which continued over many lifetimes.
Therefore, when we do good deeds and participate in the Kathina event, we must be cautious of our hearts and not let defilements control us. Those who are overly zealous in doing good deeds while their hearts are mixed with defilements—wanting to gain a lot of merit and ascend to a higher heaven—are filled with greed and desire. What should have resulted in a lot of merit instead yields very little, leading to many sins and negative consequences.
《參加袈裟節後就一定上天堂了嗎?》
如果我們的心不被煩惱習氣染污、不被煩惱習氣控制,去到善道的機率就很高。因為有一個俗語說,心啊,如果摻雜著不善法的,那去到惡道的機率就很高;這個心啊,如果不摻雜著煩惱習氣的,去到善道的機率就比較高。因此,如果我們想著說我們來參加“kaṭhina”,去那麼多寺廟的“kaṭhina”了之後,我們就可以上到天堂。要好好地看,上到天堂還是下到地獄,那是因為心是善的、還是不善的。
如果我們的心是不善的,那即便參加100個寺廟的“kaṭhina”活動,也會下地獄。有的人會用“kaṭhina”偷偷地去藉口伸手化緣;到了時間呢,匯集起來的錢事實上並沒有給寺廟,進到自己的口袋,這樣的情況也有呢。因此既然我們來參加“kaṭhina”的活動了,那一定要讓心是善的、是功德的狀態,別是因為煩惱習氣在背後驅動,煩惱習氣就是貪嗔痴。
來做“kaṭhina”活動,怎麼會有貪呢?參加“kaṭhina”活動了之後,希望得到很多的功德。想有名、想比別人更有名,因為我是大功德主、我超越別人、我比別人更牛;參加“kaṭhina”的活動了之後,我必然會上到這一層、那一層的天堂。那個是帶著貪心在做的。因此心依然是蒙上了陰影了的,這個去到善道的機率就會很低。
帶著嗔心做的也有的。辦大型的這種活動的時候,因為來的人很多,相互間會有一些衝撞。只是停車,心就是不善的,然後搶車位、搶著進禪堂、搶著吃飯、搶著要去上廁所。全部都是充滿了煩躁,每一個地方都是充滿了煩躁。吃飯也很煩躁、做這個也煩躁、做那個也不爽,那個心是摻雜著嗔心的,即便是來做“kaṭhina”活動,但是心是摻雜嗔心的,去到惡道的機率就會比較高了。至於痴呢,就會很難理解。因為充滿了迷失、充滿了迷。
如果我們作為功德主,就會得到很多的功德;別人呢?比我們的功德獲得要少一些。那功德的多還是少?已經說過了,取決於我們的心。那些根本沒有錢的人,他也可以做功德。看到別人做功德,看到別人做好的事情,隨喜他們,那也可以得功德了。因此,功德並不取決於我們付了多少錢。有些理論號稱說,做佈施、給出家師父供養更多的錢,就可以上到更高的天堂;做佈施比較少,就會上升到比較低的天堂;如果不做佈施呢?就會死於飢餓,這樣教的人他會下地獄。
因為已經說過了,真正的分水嶺,說我們去到善道還是惡道,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心。如果心摻雜煩惱習氣的,去惡道的機率就比較高;如果心是摻雜善法的,去到善道的機率就比較高了。
因此,我們來參加“kaṭhina”活動,就要好好地觀察自己的心:有嗔心生起,要及時地知道,別放任讓它去控制我們的心。有時候一瞬間(嗔心)生起了,如果我們能看到,就會立馬滅掉。比如人非常多,我們正在走著、走著,有人後退,踩到我們的腳了;或者有的人喜歡做直播,左轉右轉,結果碰到了別人,我們的嗔心生起來了。
及時地知道有嗔的心,嗔心就會立馬滅掉。我們的心呢,就會是善的、就會是功德的狀態,不會記仇、不會埋怨在心;那些仇記在心,會跨越生死。記仇的的源頭,都是來自於一些小的衝撞、衝突,慢慢地累積,然後恨心、嗔心,就會多生多世還很嗔恨。
包括提婆達多和佛陀,很久很久前,他們都是一起做生意的商人。提婆達多騙百姓,佛陀呢,是誠實地去跟百姓交易。結果提婆達多就記仇了,然後就多生多世都記仇。
因此我們來做功德啊,來參加“kaṭhina”活動,一定要小心自己的心,別讓煩惱習氣控制自己的心。那些特別瘋狂於做功德的時候,心是摻雜煩惱習氣的,想得到很多功德,想上到更高的天堂,這個充滿了貪心,充滿了欲望;本來應該得到很多功德的,結果得到很少的功德,結果得到了很多的罪孽、惡報。
摘自:隆波帕默尊者直播開示
2023年11月05日(5:43-12:56)
當下就啟程吧 2023-12-23 07:44 發表於江蘇
一旦從須陀洹道、 須陀洹果退出回歸人世間,反觀自心時,會發現連感覺‘有我存在的影子都找不到了,影子都沒有了。如果是以聖道斷除的,就再也不會有我的感覺存在
Once one has exited from the path of Stream-entry and the fruition of Stream-entry, and returns to the human world, upon reflecting on the mind, one will find that even the feeling of "the shadow of self" cannot be found—the shadow is gone. If it is through the holy path that the sense of self is severed, then the feeling of "I" will no longer exist.
---Luang Por Pramote 隆波帕默
《持戒的重點》
現在比較嚴重的就是語言上面的傷害。語言上面的傷害,其實就是把自己的想法,通過各種媒體,通過文字或者語言來傳達。可能通過各種方式,但是同樣都稱之為從語言上面傳播。寫一些東西,產生一些負面影響,這種情況特別多。我們大家也有,有時候隆波同樣也需要提醒。
比如來到寺廟,去了是拉差附近的一些酒店,然後就分享說那裡有鬼,其他人就不敢到那地方去住。這個是通過語言在傷害別人。如果這裡有鬼,真想問:你說哪裡沒有鬼?沒有的。這個世界存在那麼久了,人循環往復死了又死,有鬼的地方特別多。只是這麼說,我們就必須要小心了,也許我們並沒有這樣的動機,僅僅只是譁眾取寵,然後到處去說,但我們已經透過語言在傷害別人了。
或者是去餐廳吃飯,然後分享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別進這家餐廳。那個對我們自己不好,因為結果是讓別人不進他的餐廳,這個也是在傷害了。
因此,持戒並不是背了戒條之後說我持戒了。我們必須要很微細、很周全地去觀察我們所做的那些是不是破戒,必須要有覺性跟智慧。
那些小的事情也會讓心蒙上陰影。比如,如果我們到處去說這個地方不對勁,那個地方不對勁,有時候我們就會感覺被鬼干擾,事實上是心在干擾鬼,鬼並沒有干擾我們。必須要小心!如果我們的戒好,我們既會在當下好,也會在未來好,能夠抵達涅槃,那是最好的。
在當下好,我們就會變成一個有信用的人。如果我們是一個很誠實的人,做生意很誠實,它的好結果就是別人會很信任我們。相反,如果我們所說的每一個詞都是騙人的……比如想當總理,但是每一句話都是騙人的,去一個地方討掌聲是這麼說的,在另外的地方又是那麼說的。現在這種情況很多,在網路上記載得很清楚,一直都是騙人的,問說:有信用嗎?沒有。
因此,如果沒有戒的話,我們就會沒有信用,在社會上也沒有信用,社會上、世間上也會退失,別人會不相信我們。如果來修行,心就會散亂。曾經看到過:有些人每一句話都是騙人的,騙人時沒什麼感覺,騙人之後不知道騙人。說的話都是騙人的,那修行的時候呢,也就是騙人式地在修行。他表面在打坐,但是心沒有集中、不寧靜,因為騙人的人的心是散亂的,這個惡業會現前、會結果的。一些小的事情呢,比如有時候開玩笑開習慣了,開別人的玩笑時,我們自己覺得很好玩,但是被我們開玩笑的人沒有快樂,這就是透過語言傷害別人了。
在佛陀的時代,帕那聞是一個很喜歡說話的小孩子,喜歡到處說,喜歡去不停地逗這個出家人、那個出家人。佛陀必須要去提醒他說:你別破第四條戒。破第四條戒,並不僅指撒謊,只是拿別人開玩笑,那也是破戒了。
如果我們用心好好地持戒,在修禪定的時候,心就會很容易集中。如果我們修禪定的能力很強,來到安止定了,就可以生起神通,而不就只是禪定而已。但是,如果戒壞了,禪定也會退失,非常明顯的例子就是提婆達多。戒壞了,曾經禪定很好,也會退失。
因此,戒當下就讓我們成為在社會上值得信賴的人,可以生活得寧靜和快樂。不想著傷害別人,心會有快樂,當下就可以看得到的快樂。另外一個好處就是,修習禪定很容易。在修禪定的時候,如果我們戒持得好,我們要修習寧靜,就可以想到持得很好的那些戒,持一天的好處還不足夠,要持得時間久一點。我們回想到:啊,我們把這條戒持得很好,沒有缺失,心立馬生起禪定,這是透過戒隨念生起的禪定。
佛陀的時代也有一位出家人,和他一起修行的同修都證悟了阿羅漢或阿那含的聖者,都獲得了好的突破。但是他呢,心根本不寧靜,根本不能修行,怎麼做心都不寧靜,他就特別傷心,所以就拿刮頭的刀片來殺自己。在死之前,他想:自己出家後真的沒有什麼收穫嗎?誒,這也不對呀!在出家的這段時間,自己持戒持得很好。一起出家的同修從來沒有批評過他破戒,佛陀也從來沒有批評他破過戒,自己回想的時候也發現沒有破過戒。他的戒這麼好,特別乾淨——持戒也是在修行,說明他修行修得很好,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一旦他想到自己持戒持得很好,沒有任何缺失,他的心集中起來,看到這個身體正在死去,在臨終的時候證悟了阿羅漢。因為看到了身體是無常、苦、無我的;什麼東西生起,什麼東西必然會滅去;生的那個東西,只有苦的生起、苦的停留、苦的滅去,對苦徹底地瞭解了,最後就證悟了阿羅漢。
其他出家人就去跟佛陀請教說:這個出家人他自殺了,會下墮到地獄的哪一層?以前的出家人喜歡有疑問,跟我們大家沒有什麼區別。我們大家在親人死了之後,就喜歡跟出家人請教說:他死了之後去哪裡了?喜歡來問隆波,有時候隆波會回答說:“活的時候去哪裡隆波都不知道,他死了之後能知道嗎?”如果關係更密切的話,就會進一步回答說:“會隨他的業而走,要去看嘛,在過往的生命裡面,他播種的善業是多還是少,這要自己去看,隆波不認識他們啊。如果有惡業作為慣性的業,去惡道的機率就比較高。不需要問出家人,用佛陀教導的這些原則。”出家人就去跟佛陀請教說:那個自殺的出家人,他下墮到地獄到哪一層?佛陀說:他沒有下墮到地獄,他是屬於臨終的時候證悟阿羅漢的,證悟阿羅漢之後才去世。
看到了嗎?戒的好處並不是微不足道的。持戒持到生命的最後一秒,戒稍微有一點點缺失——自殺了,但是,那個時候只是疼痛,並沒有死。問說:自刎是惡業嗎?是惡業。但是,還沒有來到殺死的程度就先證悟了阿羅漢,不善的惡業追不上了。
因此,要用心去好好地持守五戒,那並不是小事,它是非常細膩、非常微細的事情。要持戒持得很好,我們必須要有覺性呵護心。如果我們沒有覺性呵護心,我們要想持戒持得好,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我們有覺性在呵護心,那麼什麼煩惱習氣在心裡面生起了,我們要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常常地訓練去知道。
起先訓練的時候,只能夠知道粗糙的煩惱習氣,必須生起得很強烈才會意識到。不停地去訓練,每一天不停地去訓練,去觀,常常地去觀,接下來一點點微細的煩惱習氣生起也會知道。
起步階段,也許要在煩惱習氣很強——表現為已經在身和口上面破戒了,才能去及時地知道。當我們讀自己的心讀得更微細了,我們能夠及時地知道在我們念頭背後的煩惱習氣,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有覺性,能夠很快地及時知道我們念頭背後的煩惱習氣,我們的身、口、意就會變得很乾淨,就不會破戒了。
用身體去幹壞事,或者用語言去幹壞事,在身體壞、語言壞之前,心是先壞的。因此,我們只是一味地小心身與口,那是很累的,要直接在根源上面著力用功:有覺性呵護自己的心,去觀心,去及時地知道心。什麼煩惱習氣在心裡面生起,有覺性及時地知道。不需要去阻止煩惱習氣,不需要努力地說:哎,煩惱習氣別生,煩惱習氣別生……別生氣,別生氣……別傷心,別傷心……不用去阻止它,阻止不了的,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無我的,所有的境界全是無我的,它們都是無我的。我們想要阻止心,不讓它生氣,不讓它自卑,這是阻止不了的。但是,我們有覺性去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去訓練、去覺知。
起先只能感知到粗重的煩惱習氣。一旦要去打臉了,我們意識到要去打臉是因為剛才生氣了、迷失了。至少先開始知道一丁點了,已經犯錯了才意識到,已經罵人了才意識到:哎,這是因為嗔心在做的。
或者去追求男人、追求女人,因為現在男女平等了,女人也會去泡男人,我們去觀察,要去泡誰、追求誰的時候,全都是在撒謊。你好好去觀察,那並不真實的,都是相互騙來騙去的。
如果我們觀察很微細,就能夠及時地識破。煩惱習氣幾乎一直在生起,它在操控我們的所作所為,操縱我們的語言。意業是先出來的,身業與口業才會緊隨而至。如果意業好,身業、口業就自然會好。
因此,要去訓練,去觀察,好好地去觀察自己的心,有覺性不停地去及時知道自己的心。看到這個人的一瞬間,或者想到這個事情的一瞬間,貪心摻雜進來了,有覺性及時地知道,貪就會滅掉;看到這個人,聽到這樣的聲音,聞到這樣的氣味,心有嗔,有覺性及時地知道有嗔,嗔就會滅掉。我們的戒就會生起,那個時候禪定也會生起。
摘自:隆波帕默尊者直播開示
2024年10月6日(13′02″—28′26″)
當下就啟程吧 2024年10月11日 09:13
https://mp.weixin.qq.com/s/WBg4eAN4HmomzKCn69k-0w
更多法談連結:http://iDhamma.cn
編譯聲明
整理法談的過程,也是小編們修行用功的過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請通過私信的方式提醒我們,我們將加倍謹慎小心。
文字表達的精準程度沒有止境,但我們一直在努力。
誠摯地感恩並隨喜您的功德!
《The Key Points of Keeping Precepts》
Currently, the more serious issue is the harm caused by language. The harm from language essentially involves conveying one's thoughts through various media, whether in writing or speech. This can happen in many ways, but they all fall under the category of spreading through language. Writing negative comments can lead to significant adverse effects. We all experience this, and sometimes Luang Por needs to remind us as well.
For example, when visiting a temple, if someone shares that there are ghosts in nearby hotels, others may become afraid to stay there. This is harmful speech. If there are ghosts, one might ask: where are places with no ghosts? There are none. This world has existed for so long, with people dying and being reborn; there are many places believed to be haunted. By making such statements, we need to be cautious. Perhaps we do not have malicious intent, merely seeking attention, but we are still causing harm through our words.
Or when dining at a restaurant, if someone shares that the food is bad or advises against entering a specific restaurant, this reflects poorly on us. The result is that others may avoid that establishment, which is also harmful.
Therefore, keeping precepts is not merely about reciting rules. We must carefully observe whether our actions violate these precepts, with mindfulness and wisdom.
Even small matters can cast a shadow over the heart. For instance, if we continuously express that a place feels wrong, we might end up feeling haunted, when in fact it is our own mind that disturbs us, not ghosts. We must be cautious! If we keep our precepts well, we will be good in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ultimately reaching Nibbana, which is the best outcome.
Being good in the moment makes us trustworthy. If we are honest in business, the result is that people will trust us. Conversely, if every word we speak is a lie… for example, if we aspire to be a prime minister while lying with every word, seeking applause in one place while saying something different in another. This situation is common today, as documented online, where many are deceitful. The question is: are we trustworthy? No.
Thus, without keeping precepts, we lose credibility in society. If we come to practice, our minds will become restless. I have seen individuals whose every word is a lie; they may not feel guilty while deceiving others, and afterward, they might not even realize they are lying. When they practice, they are essentially practicing deceit. They may seem to meditate, but their hearts are not concentrated or peaceful, because the hearts of deceitful people are restless, and this bad karma will manifest and bear fruit.
In the Buddha's time, there was a child named Panawana who loved to talk and would often tease this monk or that monk. The Buddha had to remind him not to break the fourth precept. Breaking the fourth precept does not only refer to lying; even joking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 counts as a breach.
If we earnestly keep our precepts, our minds will easily concentrate during meditation. If we are strong in stillness, we can even develop supernatural powers, not just stillness alone. However, if our precepts are broken, our meditation practice will decline. A clear example of this is Devadatta. Once his precepts were broken, his previously strong stillness also deteriorated.
Therefore, keeping precepts allows us to be trustworthy in society, enabling us to live peacefully and happily. By not thinking of harming others, we cultivate happiness, which can be seen in the present. Another benefit is that practicing meditation becomes easier. When we keep our precepts well, we can reflect on the benefits of maintaining them for a longer period. When we recall how well we have kept a certain precept, our minds will immediately enter a meditative state, which arises from the mindfulness of keeping precepts.
In the Buddha's time, there was a monk whose fellow practitioners attained Arahant or Anāgāmī status, achieving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s. However, he could not find peace, and his heart was restless. In despair, he took a razor to harm himself. Just before he died, he thought: have I truly gained nothing since ordaining? This was not true! During his time as a monk, he kept his precepts very well. His fellow practitioners had never criticized him for breaking precepts, nor had the Buddha. Upon reflection, he realized he had not broken any precepts. His precepts were impeccable—keeping precepts is also part of practice—indicating that he had practiced well, he just didn’t realize it.
Once he realized he had kept his precepts well without any deficiencies, his heart concentrated, and he understood that the body was dying. At the moment of death, he attained Arahant status because he recognized the body as impermanent, suffering, and non-self; he understood that whatever arises must cease; he understood the nature of suffering, and ultimately he attained Arahant status.
Other monks went to ask the Buddha: this monk committed suicide; which level of hell will he descend to? In the past, monks liked to have questions, not much different from us. After a loved one dies, we often seek out monks to ask: where did he go after death ?Sometimes the Luang Por would respond, “Where did he go while alive? How would I know where he goes after death?” If the relationship was closer, Luang Por would further explain: “He will follow his karma; one must look at the present lives he led and see what good or bad deeds he accumulated.”
Thus, the monks asked the Buddha: what level of hell will the suicidal monk descend to? The Buddha said: he did not descend into hell; he attained Arahant status just before he passed away, and only after becoming an Arahant did he die.
See? The benefits of keeping precepts are not trivial. Keeping precepts until the very last second of life is significant. He had a slight deficiency in precepts—by committing suicide—but at that moment, it was merely pain; he did not die. Was suicide a bad kamma? Yes, it is a bad deed. However, since he attained Arahant status first, the negative karma could not catch up with him.
Therefore, we must sincerely keep the five precepts; this is not a small matter. It requires great care and attention. To keep our precepts well, we must have mindfulness that protects the heart. If we do not have mindfulness to protect the heart, it is impossible to keep precepts well. If we have mindfulness protecting our heart, then whenever defilements arise, we must know them in a timely manner. We should continuously train ourselves to know.
Initially, during training, we might only recognize coarse defilements, which must be quite strong for us to notice. Through continuous training, day after day, we will begin to recognize even subtle defilements as they arise.
In the beginning, we might notice when defilements manifest on our body or through our speech. We must know in a timely manner. When we read our mind and become more refined, we will be able to recognize the defilements behind our thoughts,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If we have mindfulness and can quickly recognize the defilements behind our thoughts, our body, speech, and mind will become pure, and we will no longer break precepts.
When we act poorly with our bodies or speak harmfully, the heart becomes corrupted first before the actions follow. Therefore, we should not solely focus on body and speech; that would be exhausting. Instead, we should address the root: have mindfulness that protects our hearts, observe the heart, and know it in a timely manner. What defilements arise in the heart, we must recognize in a timely manner. There is no need to stop defilements or suppress them. We do not need to say: “Don’t arise, don’t get angry, don’t be sad…” We cannot stop them because everything is non-self, and all phenomena are non-self.
We might want to stop the heart from being angry or feeling inferior, but that is impossible. However, we can have mindfulness to recognize our hearts and train ourselves to be aware.
Initially, we can only perceive coarse defilements. Once we notice we are about to lash out, we recognize that it is because we just got angry and lost focus. At least we begin to realize when we have made a mistake, recognizing that we were unkind to someone.
When we pursue someone romantically, in today’s equal society, women may also pursue men. We must observe our motives; when we pursue someone, it often leads to deception. If we closely observe, we realize that it is not genuine; it is all about mutual deception.
If we observe finely, we can recognize in a timely manner. Defilements arise constantly, controlling our actions and speech. The mind kamma come first, followed by bodily and verbal kamma. If our mind kamma are good, our bodily and verbal kamma will naturally improve.
Thus, we need to train ourselves to observe our hearts, continuously knowing our hearts. When we see someone or think of something, if greed arises, we recognize it in a timely manner, and greed will dissipate; when we see someone or hear something that triggers anger, we recognize it in a timely manner, and anger will dissipate. Our precepts will strengthen, and at that moment, stillness will arise.
---Luang Por Pramote
<極速入深定的要訣>
我們用正念去知道五蓋,五蓋同樣也會滅掉,心同樣也會寧靜
一旦心寧靜到非常嫻熟,接下來入深定就不是難事了
想入深定就直接面對面地觀心,保持中立,沒有喜歡這樣,沒有喜歡那樣
保持中立,立即就寧靜了
---隆波帕默
五種層次的滅——隆波帕默尊者|2022年04月03日
<Tips for Quickly Entering Deep Meditation>
We use mindfulness to know the five hindrances, and as we do, the five hindrances will also fade away, and the mind will become tranquil.
Once the mind is very tranquil and proficient, entering deep stillness will no longer be difficult.
To enter deep stillness, directly face the mind, maintaining neutrality—neither liking this nor that. By keeping neutral, tranquility will arise immediately.
—Luang Por Pramote
April 3, 2022
<涅槃之樂>
涅槃就是快樂到死
這個世界有的只是苦到死,真的是苦到死
涅槃就是快樂到死
.....
阿羅漢果是絕對的純淨污染的
那種快樂跟幸福不依賴任何外在的人事物
曾經有老師這樣解釋,就是Luang Por suwat ,他已經不在了,所以沒有給他做廣告
他說,他把身體還給世間的時候是證到三果,
放下心比放下身更難.因為心沒有手沒有腳
他最後徹底把心還給了世間的時候,徹底地退出來
就像抓住一根草,拔起來,然後徹底地扔出去
他說那個快樂無法形容.
他的快樂延續了一年的時間....從那之後,心就進入一種捨的狀態.
那種快樂跟幸福持續了一年時間,因為太快樂了,我們不習慣那種快樂
然後隨著習慣,心慢慢會放下
然後看看那些luang pu , 他們的心處於捨念的狀態.
他們的快樂比我們的快樂多太多了. 他是放下的狀態,他們的快樂居然達到那個程度
釋迦牟尼佛的法,真的能夠為大家帶來利益和快樂
如果我們理解了法,我們就會得到了利益.
從此以後我們的生活就會越來越快樂, 我們就不再需要在六道輪迴
我們每一次出生就只有苦
一會兒就只有苦樂好壞,幾乎都是苦到死
我們再不用在六道中輪迴了
from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1q7RHyqkBs
2024.7.11
<The Joy of Nibbana>
Nibbana is a happy to death.
In this world, there is only suffering to the point of death; it truly is suffering to death.
Nibbana is happiness to death.
...
The state of an Arahant is absolutely pure and unpolluted.
That kind of happiness and joy does not rely on any external people or things.
There was a teacher who explained this, Luang Por Suwat, who has since passed away, so I am not advertising him.
He said that when he returned his body to the world, he attained the fruit of non-returner
Letting go of the mind is harder than letting go of the body because the mind has no hands, no feet.
When he finally completely returned his mind to the world, he withdrew entirely,
like pulling out a blade of grass and then completely throwing it away.
He said that happiness is indescribable.
His happiness lasted for a year... After that, the mind entered a state of relinquishment.
That kind of happiness and joy lasted for a year; it was so blissful that we are not accustomed to that kind of happiness.
Then, with the habit, the heart slowly let go it.
Let’s look at those Luang Pu; their hearts are in a state of relinquishment.
Their happiness exceeds our happiness by far. They are in a state of letting go, and their happiness has reached that level.
The teachings of Shakyamuni Buddha truly can bring benefits and happiness to everyone.
If we understand the teachings, we will gain benefits.
From then on, our lives will become happier and we will no longer need to cycle through the six realms.
With each birth, there is only suffering.
There is almost always suffering until death, whether it is good or bad.
We will no longer need to cycle through the six realms again.
<nibanna is neither having or not having>
Keep observing, and eventually you will see that the arising of a certain phenomenon is a natural occurrence, and its cessation is also natural. This way, you will attain the initial level of the Dhamma and realize the fruit of Stream-Entry (Sotapanna).
Continue training until the final stage, where you will see the teachings of the AjahnBuddhadasa , which indicate that all phenomena are not worth clinging to.
For example, if we have not yet reached the end of suffering, we may wonder where is Nibbana to be gone? We genuinely want to know, "where is Nibbana to be gone?"
Why doesn't the Buddha teach this? Why do great monks not explain where Nibbana goes? Some people create images suggesting that Nibbana is a tangible entity or a specific realm, and that after death, we will line up in that realm. This is a form of wrong view, known as the eternalist view—misunderstanding that something is permanent.
There is another type of thought that suggests after attaining Nibbana, there is a complete cessation. This is also a wrong view, known as annihilationism.
When asking a true Arahant about their experience, they would only express a slight awareness: form (rūpa), feeling (vedanā), perception (saññā), mental formations (sankhāra), and consciousness (viññāṇa) arise and cease. They do not elaborate on where things go after cessation because they do not perceive anything that goes anywhere. There is a view of the Dhamma, but not of one who sees the Dhamma.
Thus, in Nibbana, there are no beings entering Nibbana, but it does not mean that there is a complete void.
This is often why the Buddha and great monks do not teach about it, as our minds tend to cling to the extremes of "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 As for the aspect of "emptiness," we do not recognize it. We only understand 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 we do not understand that which is empty. If it exists, it is not empty; if it does not exist, it is still not empty. Gradually practice, and you will find it very interesting and enjoyable!
<涅槃並不是有還是無>
不停地去觀察,最後就會看到某一個東西生起是自然的事情,那個事情滅去也是自然的事情。這樣我們就會獲得初階的法,就會證悟初果的須陀洹。
不停地去訓練下去,直到最後的階段就會看到佛使比丘所教導的——所有的諸法都是不值得去執著的。
比如如果我們還沒有來到苦的終點,我們就會喜歡想着說,這個涅槃去到哪裡啊,涅槃究竟去到哪裡了呀,真的想知道哇!為什麼佛陀也不教導呢,高僧大德也不開示說涅槃去了哪裡?
那些人就會畫一些畫面說涅槃還是一個實體,涅槃是某一個世界,一旦死了之後我們就會在那個世界裡面去排隊。這是屬於邪見,稱之為常見的邪見——誤以為某一個東西是恆常不變的。
還有另外一類想到說涅槃之後就徹底地沒有了,這個也稱之為邪見,稱為斷滅見。
這個要問真正的阿羅漢他是什麼感覺,他只有一丁點的感覺:色、受、想、行、識,生了就會滅。他不會接著講說滅了之後去到哪裡,因為他並沒有看到有什麼東西要去到哪裡,有見法,但是沒有見法的人。
因此在涅槃的時候並沒有進入涅槃的人,但並沒有徹底地沒有了。
就是這個,往往佛陀、高僧大德不太去教,因為我們的心往往會契入到“有”和“無”這兩個極端。至於說“空”的這端,我們是不認識的。我們僅僅認識有和無,至於那個空的事物我們是不認識的,它並不是有,也並不是沒有。如果有,就還沒有空;如果沒有,也依然沒有空。慢慢去修行,那很好玩、很好玩的!
Ds217 涅槃:没有“谁”去了“哪里” :: 隆波帕默尊者 — 2021年3月21日 | 中文同声传译
Dont be tense, relax, comfortable, at ease
不用緊繃, 輕鬆,舒服,輕鬆自在
----隆波帕默 Luang Por Pramote
2025.1.11
"涅槃(นิพพาน)是一种心灵品质提升后才能触及的境界,
但涅槃本身并不是“心”。
有人误以为“清净的心”便是涅槃,
这是错误的。
心就是心,
心仍属于五蕴之一,仍属于名法。
名色法并非涅槃,
只要是名色,
便是不稳定的、是苦的、是无我的。
涅槃是恒常的,
涅槃是究竟的安乐,
涅槃是无我的,
涅槃没有所有者。"
—隆波帕默
佛历2560年1月21日 开示
<出家幾天就證阿羅漢的老年人>
在日常修行都在修的話,或許我們在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得到好東西
沒有選擇時間和地點的
有一位高僧大德分享說,有一位出家師父年紀大才去出家
出家師父就按照戒臘,出家的時間(去排尊卑)
如果他年紀大,但出家的時間不久,就要尊敬那些出家比他長久的人
他就在阿姜曼的派系.
有一個規定就是,大衣在早上一定要跟著自己在身上;直到太陽升出來
如果三件不齊全,而太陽升起來的話,就會破戒了
為什麼這樣定呢?
因為佛陀時代有很多比丘在一起,早上要托缽,每個人都要拿袈裟大衣什麼的.也許會拿了其他出家師父的,所以會有爭吵
所以太陽升起之前,出家人這三件一定要跟自己在一起
這一位(出家師父)上廁所,但這個廁所是很古代的,那是一個坑
然後有兩個木板放在那裡,他就坐在那裡
大便和小便(的地方)有分開,不然太髒了
然後他就在那裡,然後他的大衣掉下去坑裡面
那怎麼辦?他一定要下去拿上來
他就想著說,有許多地方都修行了,但在這個地方都沒有修行過,他就在廁所那裡修行.當他修了,得到法了
他從下面上來了,他就洗他的大衣了
然後他的老師看到,就批評他:'要去托缽了,你這個時候還在洗衣服了嗎?'
他說:'我沒有什麼要做了.'
然後老師說:'你出家沒幾天,你就炫耀自己了.你這樣說就表示自己是阿羅漢了,沒有什麼事情要做了?'
他說:'我沒有炫耀.'
他的老師就說:'能判斷這個,就是阿姜曼尊者'
所以他們兩位就去找阿姜曼.他走路了好幾天.當阿姜曼看到了,他就說:'這位出家人沒有事情了,你馬上回去,要馬上回去'
當回到他的寺院,時間就到了,他就剛好圓寂了,就是會修行那位
所以看到,修行在哪裡都可以.要有正念,如實看到身心下去
<An Elder Who Became an Arahant Just a Few Days After Ordination>
If one practices diligently in daily life, one might obtain good results anywhere, without needing to choose a specific time or place.
There was a great monk who shared about an elder monk who only ordained later in life. When ordaining, the elder monk would follow the rules regarding seniority based on the length of time each monk had been ordained. If he was older but had been ordained for a shorter time, he had to respect those who had been ordained longer than him.
He was part of Ajahn Mun's lineage.
There was a rule that one must have one's robes before sunrise. If any of the three required items were missing when the sun rose, it would be considered a breach of precepts.
Why was this rule established? Because in the Buddha's time, many monks would gather in the morning to go for alms, and everyone needed to have their robes ready. Sometimes, they might take the robes of other monks, which could lead to disputes. Therefore, it was required that these three robes be kept together until after sunrise.
One day, this elder monk went to the toilet, which was very primitive—a pit with two wooden planks over it. He sat there, and since the areas for defecation and urination were separate, it wouldn't be too dirty. However, his robe fell into the pit. What could he do? He had to go down and retrieve it.
He thought to himself that he had practiced in many places, but not in this one. So, he decided to practice while in the toilet. After he practiced and attained insight, he came back up and washed his robe.
When his teacher saw this, he criticized him, saying, "You need to go for alms now; are you still washing your robe at this time?" The elder monk replied, "I have nothing else to do."
The teacher said, "You’ve only been ordained a few days, and now you're boasting. Saying such things implies you think you are an Arahant with nothing left to do?"
He responded, "I am not boasting."
The teacher remarked, "Only Ajahn Mun can be able to discern this." So, the two of them went to find Ajahn Mun. They walked for several days. When Ajahn Mun saw them, he said, "This monk has nothing left to do; you must go back immediately."
When they returned to his monastery, the time had come, and he passed away, that monk who truly practiced.
This shows that one can practice anywhere. One must have right mindfulness and accurately observe the body and mind.
《能躲過惡道一次的凡夫》
小須陀洹(จุลโสดาบัน)可關閉惡趣一次。因此,要經常保持正念,經常保持正念,就不會墮入惡趣。如果正念已經成為自動反應,並且不退失,那麼來世就不會墮入惡趣。小須陀洹可關閉惡趣一次,僅此一生。
因為能達到這種心境的人,被稱為擁有「小須陀洹」(จุลโสดาบัน)的境界。小須陀洹不是須陀洹(พระโสดาบัน)。小須陀洹指的是修行者禪修至「思維智」(สัมมสนญาณ)的階段。「思維覺知」就是洞見三法印(無常、苦、無我)。
但這裡的洞見並不是直接在當下觀照生滅,就像有些居士禪修時,能直接看到現象的生起與消失,這種境界被稱為「生滅智」。
因此,如果我們禪修,能夠以思維覺知三法印,這種層次就稱為「思維智」(สัมมสนญาณ)。經文記載,小須陀洹能關閉惡趣一次,從實際觀察來看,這也是可能的,因為正念開始自動生起,且越來越快。但還未深入洞察現象的生滅。當我們做噩夢時,會自動生起正念,你是否有這樣的體驗?
因此,臨終時如果出現不好的境象,正念會自動生起,使這些不好的境象消失,然後轉為好的境象。所以,我們應該訓練自己觀心、觀念,這對修行很有幫助。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運用,修行聖道與證悟涅槃也能用得上。如果今生尚未證得涅槃,至少在臨終時能用上,幫助自己超越惡趣。
隆波帕默
cred. to judge
《Common wordlings who can evade lower realms for one time》
A small stream-enterer (จุลโสดาบัน) can close the door to the lower realms once.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maintain mindfulness regularly; by doing so, one will not fall into the lower realms. If mindfulness becomes an automatic response and does not fade away, then in the next life, one will not fall into the lower realms. A small stream-enterer can close the door to the lower realms once, but only in this life.
Those who reach this state of mind are said to possess the state of "small stream-enterer" (จุลโสดาบัน). A small stream-enterer is not the same as a stream-enterer (พระโสดาบัน). The term refers to practitioners who have meditated to the stage of "thought wisdom" (สัมมสนญาณ). "Thought awareness" means seeing the three marks of existence (impermanence, suffering, non-self). However, this insight does not involve directly observing the arising and ceasing of phenomena in the present moment, as some practitioners may directly see the rise and fall of phenomena during meditation; this state is called "arising and ceasing wisdom."
Thus, if we meditate and can contemplate the three marks of existence, this level is called "thought wisdom" (สัมมสนญาณ). Scriptures indicate that a small stream-enterer can close the door to the lower realms once, and from practical observation, this is also possible, as mindfulness begins to arise automatically and increasingly quickly. However, one has not yet deeply penetrated the arising and ceasing of phenomena. When we have nightmares, mindfulness arises automatically. Have you experienced this?
Therefore, if unfavorable circumstances arise at the time of death, mindfulness will automatically arise, causing these unfavorable circumstances to disappear and then transform into favorable ones. Thus, we should train ourselves to observe our minds and thoughts, which is very helpful for practice. This can be applied in daily life and can also aid in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and achieving Nibbana. If one has not yet attained Nibbana in this life, at least they can utilize it at the time of death to help themselves transcend the lower realms.
Luang Por Pramote
《Assessing the saints?》
The Buddha's teachings began with identifying two erroneous extremes. He stated: For practitioners, there are two types of teachings that are unsuitable for tasting and enjoyment.
In fact, the practitioners referred to by the Buddha were the five bhikkhus; they were monastics, while the vast majority of us are laypeople. However, if we truly wish to practice, we can allow our hearts to renounce worldly attachments, at least through the Five Precepts, to guide our hearts toward liberation. We must remind ourselves: do not get lost in the world, strive diligently in practice, and one day, our hearts can reach purity and liberation; this is achievable for laypeople as well.
In the Buddha's time, there were many lay practitioners who realized Dhamma. As for today, whether there are still lay practitioners who realize the truth, we cannot answer—because the Buddha is no longer present to validate our claims; at most, we can only speculate.
Luang Por once saw a ranking of the arahants of this era and couldn't help but laugh. What criteria were used for ranking? These individuals used their own defilements to rank the arahants—this is nothing but foolishness, a muddled effort. If someone likes a particular monk, they label him as an arahant—this is unacceptable.
In today's age, no one can definitively identify truth and falsehood for us. We must discern truth and falsehood through the precepts and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relying on our wisdom for self-validation; we cannot know others. Unless we practice and understand which defilements have been completely severed, those defilements that have been thoroughly eradicated can reflect the quality of our hearts. Using this as a reference, we can discern who is on the same level as ourselves and who is below us. As for those who are above us, we cannot see through.
If we wish to be free from suffering, we should not gravitate toward the two extremes prohibited by the Buddha, but rather strive to practice what the Buddha taught—namely, to cultivate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Luang Por Pramote
《評定聖者?》
佛陀的講法,從一開始就是以(辨識)兩個錯誤的極端來入手的。他說:對於修行者而言,有兩類法是不適合品嚐和享用的。
事實上,佛陀所指的修行者是五比丘;他們是出家人,而我們絕大部分都是居士。但是如果真想修行,我們可以讓心出家,至少通過五戒來讓自己的心出家;要提醒自己:別迷失在世間,要精進修行,終有一日,心可以抵達純凈無染、解脫自在;居士也是可以達成的,而非不可企及。
在佛陀的時代,見法的居士非常多。至於現今的時代,究竟還有沒有見法的居士,我們無法回答——因為佛陀已然不在,無法為我們佐證真偽,最多就只是猜測而已。
隆波曾經看過一個欄目,有人給本時代的阿羅漢進行排名,看的時候忍不住大笑不止。用什麼標準來排名呢?用這些人自身的煩惱習氣來為阿羅漢排名——只能是痴人說夢、渾水摸魚。喜歡哪位出家人,就把他封為阿羅漢——這是不行的。
在當今時代,沒有誰能夠一針見血地為我們辨識真偽,我們要以佛陀教導的律與法來自辨真偽、智者自證自知;我們是無法知道他人的。除非我們修行,自知哪個煩惱被徹底斬斷了;那些被徹底清除的煩惱,可以反向映現出我們的心靈品質,我們以此為參照,就可以知道誰跟自己一樣?誰比自己水平低?至於水平高過自己的人,我們是看不出來的。
如果想要離苦,就不要趨向佛陀禁止的兩類極端,而應該努力踐行佛陀所教導的當行之事——也就是(努力)培育八支聖道。
"Mindfulness and Precepts"
Every thought we have often carries underlying defilement;
Every word we speak often hides defilements behind it;
Every action we take often conceals defilements ;
In this way, we observe things at a very subtle level.
If we can see to this degree,
what we say and what we think
will not break the precepts or violate the Dhamma;
what we express
will not break the precepts or violate the Dhamma;
our actions
will not break the precepts or violate the Dhamma.
Therefore, we continually and timely recognize,
constantly read our own minds.
Whenever any defilements arise,
we recognize them in a timely manner.
When greed arises, we know;
when anger arises, we know;
when distraction or wandering occurs, we also know—
we train ourselves to recognize continuously.
As we become more adept at recognizing defilements in a timely manner,
right thinking will arise,
our thoughts will be correct,
and we will think without greed, hatred, or delusion.
People in the world think with greed,
think with hatred, and think with ignorance;
thus, we continuously train ourselves.
At the beginning of our training, we may not see these defilements.
When anger becomes strong, we only then recognize it;
when greed becomes strong, we also recognize it, which is acceptable;
losing ourselves for an hour before realizing it is still manageable.
However, if we are lost from morning until night,
unaware of it, that is not acceptable.
If you die in that state, you will surely fall into a bad realm—
the probability of falling into a bad realm is very high,
because the mind is controlled by ignorance all day long.
If we do not commit other evils, we may fall into the animal realm,
where we might receive good care from a master.
If negative karma arises,
we could be reborn into difficult lives as animals,
or we might descend into the asura realm,
or fall into the ghost realm, or descend into hell—
this depends on karma,
and on the defilements we have accumulated ourselves.
《正念與戒》
我們的每一個念頭,
往往都會有煩惱習氣藏在背後;
所說的每一句話,
背後往往都藏著煩惱習氣;
我們的每一個動作,
背後往往都藏著煩惱習氣,
如此我們是觀到非常微細的程度了。
如果能夠看到這種程度,
我們說的話、我們想的事,
都不會破戒、不會破法;
我們所說,
也不會破戒、不會破法;
我們的所作所為,
也不會破戒、不會破法。
因此我們不停地去及時地知道,
不停地去讀自己的心,
任何煩惱習氣生起了,
我們去及時地知道。
貪心生起了,知道;
瞋心生起了,知道;
散亂、走神了,也去知道,
不停地訓練去知道。
我們越來越嫻熟地及時知道煩惱習氣之後,
正思維就會生起,
我們的思維就會是正確的,
我們就會是無貪、無瞋、無痴地在想。
世間的人是以貪心在想,
以瞋心在想,以痴心在想,
因此我們不停地去訓練。
最開始訓練時,我們是沒有看到這些的,
生氣很重了,我們才知道;
貪心很重了,我們才知道,這也還行,
迷失了一個小時才知道,
那基本上也還算過得去。
如果從早到晚都迷失,
都不知道,這就不行了,
如果你死,你肯定會墮到惡道的,
墮到惡道的概率非常高,
因為心一整天都被痴控制著。
如果沒有犯別的惡,就會墮到畜生道,
碰到主人會得到很好的照顧。
如果惡業現前,
就會投生到(生命)很困難的動物,
或是去到阿修羅道,
或墮到鬼道,或是下到地獄,
那取決於業報,
取決於我們自己累積的煩惱習氣。
想不通的事情,就放開它。這個世界上的任何問題,都只是暫時的而已。各種問題有時會出現,我們感覺很認真,但卻解決不了。隨著時間的流逝,問題就會消失,然後變得沒有任何重要性。問題會自己解決,因為它們並不是永恆的。我們心情平靜,輕鬆自在地生活。能夠思考的事情,就去思考;無法思考清楚的,就放開它。我們修行使心情舒暢,當心態平和時,問題就容易解決。
---隆波帕默
【必要時才去跟別人交際】
“作為居士也要有覺性與智慧,
有時侯,要懂得去尋找寧靜帶來的快樂,
必要時才去跟別人交際。
有時間就獨處,尋找平靜,
分出時間來拜佛念經、打坐、聽法,要自律。
作為居士,想要修習寧靜,
大概也可以做得到。
如果我們要做得更好呢?
我們訓練進入禪定。
到時候,就獨處,獨自一人修行。
假設,晚上八點以後,
我們就不與人打交道了,
就來修行,打坐,經行,
獨處,也可以修習禪定的。”
隆波帕默尊者
2024年3月30日_1
解脫園寺
cred . to 解脱园 Jie Tuo Yuan
【心乾淨就自然快樂】
“如果我們勤奮地修行,正確地修行,
心就會越來越精緻和美麗。
比如,感恩的心就會自行生起。
如果我們心足夠乾淨,我們心足夠高,
戒也會自行生起,不用刻意持戒。
如果我們心足夠乾淨,禪定也會自行生起,
根本不用努力去做。
至於智慧,看得到嗎?
所有的一切都在教我們法。
一朵花草也教我們法,
起初,它生起,接下來,它存在,
最終,它消融。
因此,儘量有覺性和自己在一起,
努力以佈施、戒律、禪定、智慧來提升自己的心,
接下來,我們就會有快樂。”
隆波帕默尊者
2024年4月13日_2
解脫園寺
【黏著於好】
“那些喜歡來寺廟、持戒、聽法、
做功德、做佈施、做好人的人,
心快樂、滿足、喜悅。
要讓這些人看到正在黏著於善行,
黏著於功德和善法所帶來的快樂,是很難的,
不想看,怕它滅掉,想像那樣有快樂。
當我們心舒服、輕鬆、覺醒、
喜悅,心作為知者的時候,
就以為這樣沒有煩惱。
其實,不是的,
那時候我們正在滿足於知者、
覺醒者、喜悅者的心,
心滿意足,很陶醉。
哪天知者滅掉了,就會掙扎,
著急地去修行,讓心回來作為知者。
那些黏著於好的人看不出來。
如果我們不停地去修行,
看到善心,知道是善的,
心黏著於善,知道黏著於善,這是另一個等級。”
隆波帕默尊者
2024年4月27日
解脫園寺
cred. to 解脱园 Jie Tuo Yuan
【好好的觀察自己】
“每個人去觀察自己,別偏袒自己,
如果煩惱習氣強烈就走苦行道,
如果煩惱輕就可以走樂行道。
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實相,
就這樣去看,沒有什麼複雜的,簡單輕鬆。”
隆波帕默尊者
2023年8月05日
解脫園寺
cred. to 解脱园 Jie Tuo Yuan
【聽法後領悟的訣竅】
“一邊打坐,一邊聽法,就會聽得懂,
跟高僧大德學法,也是這樣學的。
以前,高僧大德開示的時候,
如果人非常多,他們就是廣泛地傳法,
我們所領悟的只是自己依然缺乏的一個小點。
我們不停地打坐,
一旦那個法跟我們的心相匹配,
心就會清醒過來聽。”
隆波帕默尊者
2024年5月12日_2
解脫園寺
cred. to 解脱园 Jie Tuo Yuan
【修行不選擇時間和場合】
“修行不選擇時間,不選擇場合,
什麼時候有時間,什麼時候就修行,
不是必須要等入睡之前才修行。
不選擇場合,
因為真正的修行就是我們有覺性覺知著自己,
無論何地,都必須要有覺性,
什麼時候有覺性,什麼時候稱之為在修行,
什麼時候缺乏覺性,即便在打坐,經行,
但沒有覺性,也稱不上在修行。”
隆波帕默尊者
2024年5月18日_1
解脫園寺
【慈悲,但不愚昧】
也有人真的不堪受教。
問說隆波慈悲嗎?
對每個人都有慈悲,
可是有些人能教,
有些人教不了。
別說是微不足道的隆波了,
隆波屬於末班生。
甚至連佛陀也有他無法教導之人。
佛陀曾以馴馬來比喻。
他教導馴馬師時說道:
有些馬匹的性格好、聽話易教,
就要給予匹配的食物,
帶它鍛鍊和訓練。
有些馬匹桀驁不馴,
便要通過各種方式折磨它、調服它。
還有些馬匹屬於根本無法受訓的類型。
佛陀問:
如果遇到無法被訓練的馬,
應該怎麼辦?
馴馬師回答說,他會殺掉它。
佛陀說,他也是這樣做的。
誰比較好,便溫和以待,
不用激烈的方式;
對於頑劣類型的,
則用激進的方式去教導。
至於無法受教者,就殺掉。
此處「殺掉」,
意思是指不再教化。
如果我們的心冥頑不靈,
高僧大德連教都不會教。
因此大家要有自知之明,
看看自己是否屬於要被「殺掉」的馬。
如果仍然還會被高僧大德所批評與棒喝,
說明還屬於堪以受訓的馬匹。
並不是心懷慈悲
就要待所有人一模一樣。
大家不要誤解了慈悲,
以為應該對好人和壞人、
有涵養者和粗俗者都是一樣的;
並非如此。
即便心對每個人是同等的慈悲,
但在具體互動時仍要因人而異,
但目的均是為了讓對方獲得最大利益。
比如,公司員工很多,
我們待每個人都很慈悲,
知道每個人都有苦,
誰的能力強又品行好,
我們就培養他、給他成長機會。
至於品行略差且有缺點與不足者,
我們應該管教他們,
而後給予他們改過自新與工作的機會。
但是倘若怎樣都無法培養,
那只好請他離開了。
請他離開就相當於「殺掉」了他。
若問是凶殘地殺掉嗎?
並不是。
我們已經先行予以慈悲了,
最後則來到中捨的狀態。
世間的每個眾生
各有不同的性格特質,
有的太過粗劣,
就要另行對待。
因此,高僧大德在指導時,
他們是教什麼?
據隆波觀察,
高僧大德對素質較差的出家人
也是慈悲以待和嚴厲訓斥的,
只不過不讓居士們看到。
至於其他人實在不堪受教,
高僧大德便會請他另去別處。
同樣的道理,
慈悲但不愚昧。
慈悲必須了解來龍去脈,
明白因與果,
明白他為什麼是這樣?
是否還有調整的空間?
可以再給他機會嗎?
這才是慈悲。
如果自認慈悲,
然後身邊是一堆土匪惡棍,
那就是對自己不慈悲了。
因為對根性頑劣之人施以慈愛,
並不會讓他們好轉。
~隆波帕默尊者(Luangpu Pramote Pamojjo)
2022年1月1日
泰國解脫園寺
【如何檢測修行是否正確?】
如果修行正確時,
已有的不善會滅去,
新的不善不會生起,
或即便生起,也會減輕;
未生之善會生起,
已生之善會增上,
變得越來越強大。
經由這樣的檢測,
就可以辯識出來
自己的修行是對是錯。
我們是可以自測的。
檢視自己的心時,
不要心存袒護,
要老老實實地檢查。
而且在檢查時,
有一條重要的原則,
那是隆波一路走來的經驗之談——
也就是說,在檢查煩惱時,
要讓心處於自然狀態,
別在禪定中去檢測,
否則能測到什麼呢?
根本沒有煩惱可供你檢驗。
你必須保持平常心。
有些人的心集中之後
退出來時會卡在禪定狀態,
然後聲稱看不到煩惱了,沒有煩惱。
當然,心處於定中
哪還有煩惱會露面呢?
你以為這是善嗎?並不是!
這是粘著於境界卻不自知,
是一種「痴」。
看不出當下是什麼狀態,
正是一種「痴」。
因此,
我們要在心是平常的、
沒有刻意在修行時
來檢測自己的心。
如果是在刻意修行的狀態去檢測,
又能測量到什麼呢?
什麼都沒有——
只是靜靜的、空空的。
自我檢測的最好時間
是在起床之時,
隆波曾經反覆說過,
起床時是修行的黃金時段,
因為我們的心有時粘著於某種境界,
可是自己意識不到,看不出來,
只是感覺粘著了,
但具體怎麼粘著的,
心出了哪些招式變成了這樣,
怎麼都看不出來。
完全清醒的時候,
心已經裝修完了,
已經構建好狀態了,
那時候再看它是怎麼形成的,
當然看不出來了。
所以我們要在早上剛醒的時候去觀察,
因為剛醒時的心還沒有偽裝,
還沒把自己打造成修行人,
心是自然的。
就在這種平常自然的情況下,
心會主動揭發真實的我們
究竟有多少煩惱或善法。
~隆波帕默尊者(Luangpu Pramote Pamojjo)
2021年11月28日
【彼此不傷害之法】
慈愛是極為重要的法。
佛陀曾開示說:
「慈愛乃是世間得以維繫的基石。」
「世間」指的就是眾生。
僅僅因為缺乏慈愛,
就會讓眾生彼此傷害。
當慈愛生起時,
首位獲利者便是我們自己。
擁有慈愛的心是柔軟的、
輕鬆的、舒服的,屬於善心,
無論誰靠近我們,
他都會獲得清涼與寧靜。
但如果我們的心裡
充斥著殺傷搶掠,
任何人靠近我們
都會感到惶恐不安的,
絲毫感覺不到快樂。
因此,
慈愛不僅可以讓自身獲益,
也能讓他人及世間的所有眾生獲益。
現今的時代,
我們被教導要去相互競爭,
爭奪一切所謂的利益,
可是我們忘了最重要的利益,
正是我們心靈的利益。
世間的利益只是暫時的,
比如,競爭獲得百億資產,
試問吃得完嗎?吃不完的,
大家的飯量不相上下,
那些爭奪而來的東西
是無法全部消費掉的。
然而業是存在的。
首先,自己的內心會焦躁不安,
隨後這種焦躁不安也傳染給身邊人。
如果一個人位高權重,
但卻毫無慈愛,
那會讓許多人因此也失去快樂。
如果我們想要快樂,
就要大量地培養慈愛。
培養慈愛並不只是坐著
默念「慈愛、慈愛……」,
而是要努力訓練自己
去設身處地地看待其他人、
對待其他眾生,
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地看待一切。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是不太有慈愛的,
他們最多只是貪愛。
可是如果站在別人
和眾生的角度去看他們,
他為何這麼想?
為何這麼做?
為何這麼說?
我們將會看到其想法、
語言和行為的深層原因,
從而理解他。
一旦理解了,
我們就不會因而生起生氣與瞋怒。
~隆波帕默尊者(Luangpu Pramote Pamojjo)
2022年1月1日
【深藏在暗處的煩惱,該曬曬太陽了】
為自身的煩惱尋找各種藉口,
這是軟弱的表現。
如果訓練過削減自私自利,
就會知道愛面子也是一種自私。
假如邊修行、邊愛面子,
對自己不好的一面看都不敢看,
這是無法進步的。
我們應該撕下自己的面具,
不是撕給別人看,
而是別自欺就夠了。
我們要對自己誠實,
看看自己都有什麼煩惱和缺點被藏著掖著,
將它挖出來展示一下。
一旦看到了,別替它辯護。
有些人一看到煩惱,
就立刻開始辯解說:
很正常啊,誰都有,
沒關係,一點點而已,
等我先處理了粗重的煩惱,
再來處理這個……
可是修行的原則是,
哪種煩惱正在現身,
就要知道它,而不是先緩緩,
轉而去挖尚未現身的煩惱來審察……
我們必須心意堅決,
敢於撕開面具、剝開盔甲,
看清自己的本質。
每個人都有弱點,
都有不欲為人所知的毛病,
但也無需公示自己的煩惱。
只不過涉及違犯戒律時,
就必須公示,
因為這是佛陀制定的規矩。
但如果只是自己看到內在的煩惱,
還沒有發展到違背法和戒律的程度,
那麼不要包庇它。
深入觀察與體會其源自什麼?
好好觀察!
它們全都源於軟弱和自私……
輕易輸給煩惱,正是由於自私——
害怕丟臉、維護顏面
乃至於欺騙自己,不敢正視自己。
這類情況俯拾皆是,不是個別現象。
因此,要勇敢些!
每一天訓練自己不自私、別破戒,
進一步訓練自己認清自己,
這已經屬於擺脫世間的實修階段了。
~隆波帕默尊者(Luangpu Pramote Pamojjo)
2020年01月24日
【你是否對生命做出了精明的投資?】
修行屬於給自己的生命進行投資。
活在世間,我們會投資做生意、
賺錢期待自己衣食無憂、
生活幸福快樂。
但世間的快樂並不長久,
就算掙得家財萬貫,
不過幾十年光景就得放下一切。
生命猶如一場夢,
彷彿我們正在睡夢中,
夢醒時分,
夢中的一切就全都消失不見。
我們的生命就如同夢一場,
在做夢時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真實,
夢醒時卻是什麼也留不下。
雖然明明醒著,
可我們的生命卻如同在睡夢中,
我們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真實不虛,
看得見、摸得著,
但不久一切就煙消雲散。
比如財富、名聲、榮譽、事業……
我們辛辛苦苦獲得的一切
都成竹籃打水一場空。
隆波曾就讀於
泰國最古老的朱拉隆功大學,
同屆的同學想出人頭地當大官,
成為了省長、部長、廳長、駐外大使……
可時至今日,
已成了退休人員,空空如也。
曾有過、得到過、成為過的一切
全都成了過眼雲煙。
有人曾對隆波說:
真遺憾沒有像隆波那樣做。
隆波在世間工作賺錢,
盡贍養父母和照顧家庭的義務。
當盡完贍養父母的義務後,
隆波就來出家,
來尋求生命的真實意義。
這麽一路走來,
現如今快樂生活每一天,
生命全是快樂與寧靜。
再回顧其他人,
就只是一無所有的老頭老太,
然而法卻能夠長久地
給自己帶來最大的利益和快樂。
如果我們動手實踐了法,
法就會與我們長久相伴。
死後再次出生,
修行也會比較容易,
就不會像剛開始修行時那麼難。
修行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
這一世有人感覺有點難,
但如果曾修過行,
來生來世修行就會比較容易。
有人這一世修行容易,
因為曾修行過,曾困難過。
沒有免費的,
不存在無緣無故,
除非我們動手實踐,
這是業果定律。
當我們動手實踐、動手修行:
佈施、持戒、訓練禪定、
開發智慧照見名色身心的實相,
而後就會明白一切事物的實相。
一旦明白身體的實相,
就不會因為身體而苦;
一旦明白心的實相,
就再不會因為心而苦了。
~隆波帕默尊者(Luangpu Pramote Pamojjo)
2021年08月27日
【別被禪相欺騙】
修習奢摩他必須小心禪相,
別被所知所見的現象蒙蔽雙眼。
禪坐時無論看到什麼,
都別被吸引。
哪怕憶起前生前世,
也別相信。
那只是禪相,
屬於法所緣(心理現象)。
別相信禪相!
有人相信那種憶起前生的禪相。
隆波聽人說憶起自己前世是納黎萱國王
(泰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國王),
這樣的人有一打(十二人)。
隆波心想:
為什麼納黎萱國王那麼多?
因為讀泰國歷史
就只知道納黎萱國王,對吧?
納黎萱國王的御馬叫什麼?
曉得不?不曉得!
所以肯定沒有人去投生為它,
因為連名字都沒聽過。
但號稱自己是納黎萱國王來投生的
卻是一大片,
事實上,
只是內心渴望出人頭地而已——
這屬於煩惱雜染。
在「宿命通」裡憶起的全是偉人,
已經被煩惱雜染騙了。
就算是真的納黎萱國王來投生,
那又如何?
這一世也不再是納黎萱國王,
沈迷於過去又有什麼意義?
因此當禪相興妖作怪時,
別相信!
任何無法驗證、
違背因果的現象都先放下,
不輕易接受,也不拒絕,
聽聽就好了。
誰是誰投生的,那是他的事,
我們自己是什麼投生的都不知道呢!
所以不用過多關注。
因為禪相會騙我們,
而修習毗缽舍那時,
毗缽舍那的雜染也會欺騙我們。
~隆波帕默尊者(Luangpu Pramote Pamojjo)
2021年05月02日
【擁有了,真的就快樂了嗎?】
無論有什麼都有負擔,
擁有眾多資產也會覺得有負擔。
即便富可敵國,
也不能解決「如何才能不苦」的問題。
有人說:
「身強體健就好,可以不苦。」
但是身體健康是暫時的;
有人說:「長壽了就會不苦。」
可是長壽但身體不健康,
就又苦了。
中國還有「福祿壽」三仙嗎?
泰國人依然還拜「福祿壽」三仙——
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財源滾滾。
大部分人都認為「長壽就不苦了」,
事實上,越長壽等於苦越久;
擁有資財多,也平添很多擔驚受怕;
擁有權勢,又有很多令人擔心的事,
害怕別人奪權。
事實上,
不論擁有什麼都是苦。
如果明白這點,
那可以擁有錢財嗎?可以。
可以擁有健康嗎?也可以。
不是說修行人必須
一貧如洗、體弱多病。
有好東西也可以擁有,
但不會迷失其中。
有好東西就去擁有吧!
有機會發財就去發財吧!
但不要忘乎所以,
以為「財富將伴隨我們直到永遠」。
不論多麼富有,
到了某天都是別人的,
不再是我們的。
如果明白這些,
就可以快樂地活在世間。
有錢,快樂;
沒有錢了,依然快樂。
比如,
投資失敗,一貧如洗,
我們依然活著,還在呼吸,
還能修行,僅僅如此就很美了。
別人什麼都有,
什麼都不缺,但沒有法,
他們根本不會擁有真正永恆的快樂。
因此,大家要不斷訓練自己,
就可以快樂地活在世間。
老的時候可以快樂地老,
病的時候可以快樂地病,
死的時候可以快樂地死,
死後甚至更快樂。
我們要努力地不斷訓練自己,
隨著修行越來越深入,
心將會抵達另一種快樂——
涅槃的快樂。
抵達涅槃的心,
再不會生起任何欲望,
心沒有了動蕩起伏,不再動搖,
沒有什麼可以進來粉飾、造作,
心抵達真正的寧靜與快樂。
~隆波帕默尊者(Luangpu Pramote Pamojjo)
2021年04月30日
【學法,你將收穫什麼?】
如果我們能夠學到佛陀的核心教導,
我們的收穫將會是離苦。
佛法只回答唯一重要的問題,
即,我們要如何做才可以不苦。
人類一出生就開始充滿了苦。
苦,是因為衰老;
苦,是因為病痛;
苦,是因為死亡;
苦,因為與我們所愛的對象分離;
苦,是因為必然會碰到我們不喜歡的人或事;
苦,因為心有期待卻無法如願。
事實上,
心始終充滿了各種欲望,
但無論如何,
欲望都不可能總是獲得滿足。
比如,
想要擁有一百萬元人民幣,
一旦擁有了,
就又想要得到更多。
佛陀開示說:
欲望如同大海,
無論灌注多少也填不滿它,
舀進多少也裝不夠。
因此大家要樹立正確的目標。
我們學習佛法,
收穫的是離苦,
而不是為了獲得好運、
富有、聲名顯赫,
不是為了任何好處,
只是為了可以不苦。
~隆波帕默尊者(Luangpu Pramote Pamojjo)
2024年6月7日
【心在哪裡?】
這個心,僅僅只是感覺,
是「感知者」,
事實上,心就是「感知」,
它並沒有一個實體。
通過眼根去感知,稱為「眼識」;
通過耳根去感知,稱為「耳識」;
感知到心內所思所想,稱為「意識」,
因此,實際上,
真正的心是無形無相的。
心,僅僅只是感知本身,
它就像苦、樂,沒有什麼實體,
僅僅只是感覺而已。
苦的感覺、樂的感覺,
都是沒有實體的,
或者好、壞、貪、瞋、痴,
也只是心裡的一種感覺。
心,則是感知本身,
不是人、不是我、
不是他、不是眾生,
它僅僅只是感知所緣而已。
對於眼根方面的所緣的感知,
稱為「眼識」;
對於耳、鼻、舌、身、心方面的所緣的感知,
則分別是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試著去觀察,
如果我們看到了「感知本身」,
就會發現「感知本身」也不是我,
「感知」不是我,
大概能夠看到「感知」嗎?
如果我們稱之為「心」,
就會努力勾勒——
好像心是一顆什麼具體的東西。
為什麼我們會稱「心」是一顆一顆的?
其實心並不是一顆一顆的。
「一顆一顆的」只是表達時所使用的量詞。
比如稱呼大象是「一頭一頭」的,
或者有很多頭,就稱為「一群」,
再比如「三個人、四個人」之類的。
事實上,心僅僅只是感知。
雖然稱之為「一顆心」,
一顆一顆的,可實際上,
心什麼都不是。
如果明白至究竟處,
就會徹見——
心沒有「點」,也沒有「顆」,
它無安身處,無來亦無去,
僅僅只是感知。
~隆波帕默尊者(Luangpu Pramote Pamojjo)
2017年8月19日A
慚愧(Hiri-Ottappa)
「我們知道布施,我們知道持戒,這樣我們就能成為善良的人,甚至成為天神。天神比人類更高級一些。
我們不破戒,是因為聽到佛陀教導破戒不好,所以不去做。但天神比這更進一步,他們不破戒,是因為他們具有慚愧(Hiri-Ottappa),這是天神的法則,稱為天法(Devadhamma)。
心中具有慚愧(Hiri)和畏懼(Ottappa),
對惡行感到羞恥,
對惡業的果報感到敬畏。
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是這樣的,
他的心已經如同天神一般,甚至在未死之前就已是天神。
死後自然會成為天神,
因為他的心已經具備了成為天神的品質。
例如那些詐欺之人,
欺騙國家、欺騙人民,
即便人人都知曉,他們依然行騙,
這就是缺乏慚愧心(Hiri),
不以惡行為恥。
而當他們被慾望沖昏頭時,
連惡業的果報都不再害怕,
即便麵臨牢獄之災,也毫不畏懼,
因為他們已然喪失了理智。
這樣的人,無法成為天神。
如果能夠成為天神,
即便無人看見,也不會偷偷別人的東西,
因為內心慚愧,具有慚愧(Hiri-Ottappa)。
清楚知道,若是造惡,心便會染污,
而心若染污,墮入惡趣(地獄、餓鬼、畜生)便是可預見的結果。
若我們的內心達到這樣的境界,
我們具備了慚愧(Hiri-Ottappa),
那麼我們此刻已經在天堂之中,
死後也會升天。
相反,若我們此刻作惡,
那麼我們此刻已經在地獄之中,
死後也將墮入地獄。
地獄和天堂真實存在,並非用來嚇唬小孩的虛構之物。 」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Wat Suan Santidham
2023年11月5日
Judge翻譯泰語
更多關於隆波帕默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masters/%E6%B3%B0%E5%9C%8B-thailand/%E9%9A%86%E6%B3%A2%E5%B8%95%E9%BB%98%E5%B0%8A%E8%80%85-luang-por-pramote
在今生證悟道果,並不難。
世間的人大多迷失,真正覺醒的人極為稀少。
一天之中,心靈時刻都在迷失,迷失於眼前所見,耳中所聞,鼻中所嗅,舌尖所嘗,身體所觸,心中所想。整日沈迷其中。
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覺知身心的人,少之又少。
正因如此,聖者才如此罕見,難以出現。
但如果我們能盡量保持正念,整天保持覺知,
無論站、走、坐、臥,都能覺知自己,
呼吸進出,也能覺知自己,
做任何事,都能覺知自己,
甚至能覺知身心的每一絲變化,
做到這一點,我們今生證悟道果的機會就會出現。
其實,這並非超越凡人能力的困難之事。
佛陀所教導的法,是適合凡夫修行的法,人人皆可實踐。
只是多數人不願去做而已。
"修行並不難,難的是那些不去修行的人。"
—— 這是隆普敦教導隆波的第一句話。
我初次見到隆波敦是在2525年2月6日(1982年),
當時我向他頂禮,並說:“我想修行。”
隆波杜恩閉目靜坐近一小時後,睜開眼對我說:
「修行並不難,難的是那些不去修行的人。
書已經讀得夠多了,從現在起,要學會讀自己的心。 」
他只說了這些。
當時聽完,我仍有疑問──如果修行不難,
那為何聖者如此罕見,難以證悟?
這看似矛盾,直到後來我才明白,
它只難於那些不去修行的人。
如果我們真正修行,
那麼在今生證悟道果,並不難。
成為須陀洹,並不意味著成為超凡的存在。
須陀洹與一般人僅有一線之隔,
差別在於他真正了解身心的實相,
理解無我的真理。
—— 隆波帕默
於2019年2月24日
Judge翻譯泰語
“多加修行,多加學習,才能真正體會佛法的珍貴。”
我們住在寺院裡…在這裡,這裡有很多動物,
有鳥類,有各種各樣的生物,數量眾多。
清晨時,鳥鳴、雞啼,各種動物的聲音此起彼落,
一直到夜晚,從未間斷。
觀察這些動物……實在令人憐憫,
它們前世造了什麼業,才轉生為動物呢?
仔細觀察會發現,動物的心以愚癡(Moha)為本,
它們活在迷失之中,
因迷失而死,因迷失而生為動物。
從人墮落為動物,並不困難,
但從動物轉生為人,卻極為艱難。
因為動物充滿愚癡,
雖然有時看起來可愛,但實際上,它們是可憐的。
大多數動物死後都會墮入惡趣,
因為它們以愚癡為本,最終淪落地獄等惡道。
要從動物轉生成人類,需要漫長的修行和累積。
成為人類後,能夠遇見佛法,也是非常難得的。
遇見佛法後,能生起信心去聆聽、學習,更是難得。
生起信心後,能真正實踐佛法,更是難上加難。
即便開始修行了,能夠正確修行,也是不易的。
即便正確修行了,要證悟聖道聖果,仍然十分困難。
所以,不要讓自己墮落!
一旦墮落,轉生為動物,
輪迴於惡趣,便要經歷漫長的苦難。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Wat Suan Santidham)
2021年2月7日
Judge翻譯泰語
"涅槃(นิพพาน)是一种心灵品质提升后才能触及的境界,
但涅槃本身并不是“心”。
有人误以为“清净的心”便是涅槃,
这是错误的。
心就是心,
心仍属于五蕴之一,仍属于名法。
名色法并非涅槃,
只要是名色,
便是不稳定的、是苦的、是无我的。
涅槃是恒常的,
涅槃是究竟的安乐,
涅槃是无我的,
涅槃没有所有者。"
—隆波帕默
佛历2560年1月21日 开示
【在刷存在感嗎?】
應觀察自己,
無須讓他人來幫助我們觀察,
我們須自我觀察——
我們所想的,
是純淨?還是雜染?
我們所說的,
是純淨?還是雜染?
我們的所作所為,
是純淨?還是雜染?
比如:有些人一大清早到寺廟供僧,
做給他人看。
若以善心做,那是大功德。
對出家人做佈施,
若不選擇這位出家人是誰,
而是供養僧團,這會獲得大功德。
然而若在做的時候,
卻要左顧右盼的——
是否有人看見了?
有些人進到寺廟會自拍,
以打坐的姿勢,給自己照相(隆波演示自拍),
然後發布到臉書上——
今天到這座寺廟、那座寺廟打坐。
隆波的眼神是很快的,
隆波看到這張照片,就知道——
心並沒有禪定,
僅僅只是擺個姿勢欺騙他人,
稱自己有禪定。
那些自拍的人一定要謹慎,
別誤以為那沒有過患,
藏在背後的煩惱十分多,
大部分是貪心,因為太愛自己了,
無論做些什麼都自戀,
而且還昭告世間,對朋友們宣稱:
「我存在!我還存在!」
然後就上傳到臉書,還有什麼Instagram……
好好地觀照,
這麼做是為了什麼?
為了展示自我的存在、我慢,
這是在煩惱的引領下做的。
供僧的時候自拍,
一手在供僧,另一手在自拍(隆波演示),
哦!真是很難看。
若隆波是那位出家人,
就會拿缽蓋去敲他的頭,說:
「要具念(sati)啊!居士」(笑),
但他或許就不供僧了,
起身一腳踢過來也有可能。
別以為隆波今天的教導是教好玩的,
今天的教導十分重要,
我們要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我們的所想、所說、所做,
究竟有什麼東西藏在背後。
若是不善的,
我們及時地知道,不善就會滅去,
想不好的,就會立即轉為想好的。
比如,我們是以傷害別人的角度而想,
及時地知道「有瞋心」,瞋心滅去,
就會生起慈悲為代替,
就會生起善法為代替。
因此,如何善法才能增長?
沒什麼困難,
只需斷除「不善」,「善」就自行生起,
根本沒什麼困難。
心走神、散亂,
具念(sati)知道「散亂」,
散亂滅去,安住就會生起,
禪定生起了。
全部好的事物,
都是仰賴於具念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若有煩惱生起,並不阻止它,
怎麼可能阻止得了呢?
我們累積了多少煩惱習氣!
僅僅只是——
煩惱生起了,
我們及時地知道,
煩惱滅去,
善法就會自動地生起。
我們不斷地累積分數,
最初「念」(sati)許久才生起一次,
然而每一天用功,
接下來「念」就會越來越迅捷。
~隆波帕默尊者(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聽錄、摘錄自2020年11月29日開示 23:13~26:50
完整開示|https://youtu.be/OpXyrSivfv8
----------------------------
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
同聲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excerpt_snl_139/
禪修法語盡在Telegram:https://t.me/shineling_118
【每一顆心全都會被逼迫著消融】
心有“法喜”,有“快樂”,
有“成為一”的時候,
不停地觀下去,
有時“法喜”已經滅掉了,
只剩下“快樂”和“成為一”。
繼續觀下去,“快樂”又滅掉了,變成“中舍”。
繼續觀下去,誒,“中舍”又滅掉了,
心從禪定退出來,它循環來去。
我們就會知道每一顆心全都被逼迫,
無論心進入哪個層次的禪那,
全都會被逼迫著消融。
隆波帕默尊者
2024年5月11日
解脫園寺
Cred. To 解脱园 Jie Tuo Yuan
【抵達法的心,清澄如明鏡】
無論佛陀是否悟道,實相依然存在。
即使佛陀涅槃了,事實依然存在,
真理、實相、法,依然存在。
修行,就是要去看到生滅的事物,
直到我們明白——
所有的一切,全都是生了就滅,
心願意接受事實,
稱之為「心抵達了法」。
抵達了實相,心就不再掙扎,
不再愛,不再戀戀不捨,
不再對那些不恆常的事物,戀戀不捨。
無論世間發生任何事,
無論什麼發生在身,
無論什麼發生在心,
我們的心都不執著,不會動搖。
我們就會發現,一旦修行來到終點,
我們的心與外在的世間,完全是平等的。
外在的世間是空的,那是「空」,
而我們的心,也是「空」。
以前不空的心,是因為它愚蠢,
沒有明白到實相,沒有明白到法,
沒有明白到自然的法。
我們不停地帶領心,
去學習身心的實相,
我們的身與心是自然的事物,
所謂「自然的事物」,就是——
能生的事物,必然就能滅。
至於法,法是不生不滅的。
我們來學習,
直到明白身的自然狀態,
身體必然會老、病、死——
「哦!沒關係,就是這些」,
沒有任何動搖。
明白心裡的念頭、感覺的自然狀態,
必然會變化,
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了,
心沒有任何動搖。
心不動搖,就是平靜的,
平靜,就是平靜,
不知道應如何形容,
就如鏡面一般,非常地平靜,
就如一面鏡子,非常平。
外在的世間本身是空的,
但是我們的心進去執著抓取了。
內在的世間,也就是我們的心,
它有了沉重感,
因為它去執著各式各樣的事物。
看見身的實相、心的實相,
看到它們的自然狀態,
看到世間的實相,
不停地了解自己的身心,
最後就會徹見到外在的世間,
那稱之為「世間解」——
徹底地了解世間,
因為他們是同一回事。
我們的身體是外在的,
是外在世間的一部分,感覺得到嗎?
我們的身體,是世間的財產,是物質,
這堆物質,是自己製造的嗎?不是。
但我們的心去執著說——
這是「我」,然後就苦了,
當身體老、病、死的時候,
我們就開始苦了。
我們心裡的感覺、念頭,
僅僅只是感覺與念頭,就如做夢一般,
到了時間就會滅去,就會消失,
如果我們的心去執著,就會苦。
我們不停地去探究事實,
在名法、色法裡,
直到最後,明白它們的常態,
它們就是如此的。
自然的常態,就是——
它們是無常、苦、無我的。
一旦心明白這一點,
心就不會進去執著。
比如我們修行,
看到身體是無常、苦、無我的,
心就會放下身體,不再執著身體,
就再也不會因為身體而苦。
但是問說:「身體會生病嗎?」
身體會生病!
身體會老、病、死,
自然狀態就是如此的。
但是心一旦抵達了法,
知道那是很正常的。
法其實就是——正常,
身體的常態就是——
必然會老、病、死,
身體在老、病、死的時候,
那是很正常的,心就不會苦了。
在感覺、念頭生起,
快樂飄過來時,
就會知道——
那很正常的,它會消失的,
心不會動搖,不會沈浸去享受。
痛苦來了,也知道——
那很正常的,很快就會消失,
心不會去討厭它,心完全是平等的,
對所有的一切,全都是平等的。
一旦心完全平等,
就不會動蕩起伏,
不會去掙扎,去造作,
心就會擺脫苦。
我們就會發現,心是沒有重量的,
外在的世間,是沒有重量的,
我們的心,也是沒有重量的。
圍繞著心的外在事物,
包括感覺、身體及外在的事,
全都是純粹的自然。
我們的心與圍繞著心一起的自然狀況,
他們完全是一體的,
完全是平等的,完全是「空」,
同樣沒有實體,同樣沒有主人。
一旦抵達這一點,
我們就會抵達快樂,
無與倫比的快樂。
涅槃是最無上的快樂,
涅槃是最無上的空,
修行了並不是說——
死了之後,就會去到涅槃。
涅槃就是——當下就涅槃,
一旦心擺脫了欲望,
那時候就會抵達涅槃,
擺脫欲望,擺脫掙扎,擺脫造作,
那時候,就抵達涅槃了。
~隆波帕默尊者(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整理自2020年10月25日法談 27:05~33:12
完整開示:https://youtu.be/n52ebf0G_EU
----------------------------
聲明: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轉載請保留聲明及出處。
同聲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 靜慮林 Shi Ne Ling Monastery 靜慮林
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excerpt_snl_91/
心方面的工作只有三項:
正精進、正念,以及正定。
「正精進」是——
精進於燃燒煩惱習氣,
不斷地頻繁生起覺性,
而後善法便會增長;
「正念」是覺知自己——
覺知身與覺知心,
別忘記自己的身,
別忘記自己的心;
「正定」是心的歸位——
心安住成為觀者。
最終,心保持中立,
對所有的境界均保持中立。
~隆波帕默尊者(Luangpu Pramote Pamojjo)
2017年12月24日
【無戒無法者之言,無需賦予價值】
修行並不會讓我們成為好人,
但會讓我們了知——
「人」不存在。
但問說:「那可以惡嗎?」
惡不了,
不知道為何要造惡,
每一次作惡,心都會沮喪愁鬱。
他人的言語沒有什麼意義,
如同風吹拂過一般,
任誰要怎麼說,隨他去,
我們且自己修行。
以前隆波在工作的時候,
有時間就學法,
或與一位師弟交流修行經驗。
部門的主管看隆波
每天僅有興趣於佛法,
閒來無事就進寺廟,
休息日也請假去寺廟,
在辦公室,一有時間,
就閱讀佛法書籍,
或者談論佛法。
他就悲憫於我,說道:
「帕默!你別過於沉迷了,
佛法稍微學一點就夠了,
把它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像別人一樣找點樂子和樂趣。」
他出於好意,
我笑一笑,沒有爭辯,
沒有覺性及智慧之人的好意
便是這般,
沒什麼意義,
沒什麼意思。
無戒、無法之人的批評,
無須聽進去,
我們僅需觀察——
自己是否真如他所言般惡劣。
但有戒、有法之人的批評,
必須速速聽取,
敞開心扉聽取。
有些人任誰的話都不聽,
教授錯誤的佛法,
曲解且隨意詮釋三藏經典,
長輩、長老的告誡也頑固不聽,
這樣是不行的,屬於頑固之人。
因此,
他人的言語,
無需賦予價值,
但要懂得斟酌、篩選,
用於發揮其利益。
~隆波帕默尊者(Luangpu Pramote Pamojjo)
2024年8月31日(58:57~1:01:19)
泰國解脫園寺
編譯| 靜慮林 Shi Ne Ling Monastery
---------------------
聲明:本文內容未經隆波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編譯者的責任與過失。
【能妄語的人,怎麼樣的壞事也都能做】
有些人受僱傭製造傳播假信息,
有些人傳播假信息是因為覺得有趣。
這些都是有果報的,
最容易看到就是會去坐牢,
這是世間的結果。
佛法(里)的結果是,
我們心會頑固,
我們可以做惡,
而且會越來越不知羞恥。
隆波帕默尊者 2021年07月17日
解脫園寺
完整開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5EJsmHJwOc
隆波帕默尊者:
来調整我們的觀念、邪見,這是最大的功德。那個本身是帶著善的,能夠斷無明的癡我們的邪見。
作為佛教徒,如果我們相信業與果報,我們同樣也有了正見。我們相信業,相信果報。我們知道我們做了壞事我們必然會得到壞的結果,如果我們做了好事必然會得到好的結果。
沒有修行的人,這一點是看不透的,但是修行的人這一點是不難的。
在我們的心生起很強烈的煩惱習氣時,我們的心壞了,我們已經有惡的意業了。在我們想著要傷害別人時,我們就會看到緊隨而至的是心的燥熱。僅僅只是想到不好的東西,苦就在我們心裡出現。
因此壞的,哪怕是小的壞,都會給我們帶來壞的結果。如果我們修行就會看到,假如那個時候我們的淫慾心、貪心特別強的話,會特別的散亂、一團糟。何時我們的嗔心特別重,有時翻轉變成貪心,有時變成迷失,然後漆黑一團,日日夜夜都是頭暈暈的。如果生起很強烈的話一整天都是頭暈暈的。
我們立刻可以看到結果。我們還未來到說不好的,做壞的。我們只是想壞的,我們的心就已經接受了相應壞的果報了,我們的心已經蒙上了陰影了。我們就會知道說,業與果報真的存在。我們播種惡因自然會有惡的結果,我們播種好的因自然會有好的結果。我們不用相信誰,我們自然能夠親證這些,親眼看到結果
19:30-21:47
2022年10月15日
“一心”是指阿羅漢聖者的心,而非普通人的心。
初果、二果以及三果聖者的心還不是“一心”,只是在極短的瞬間體驗過而已。
“一心”是心徹底根除一切煩惱之後的一種狀態,不再生起任何執著與抓取,並且完全根除了核心煩惱——無明,徹見了五蘊,包括徹見了“知者”之心,因為“知者”之心也是隸屬於五蘊的。
徹底洞悉了“知者”之心,就會放下“知者”之心,就再也不會抓取任何什麼了。有些人在修行之後,也可以暫時放下心,然而在極短的片刻之後,又會再次將心“拾起”,只是彈指間的“放下”,並不長久。
但當我們徹底清除無明後,就再也不會將心“拾回來”了,只餘下自然的“知”(而非普通的“知”)。自然的“知”,是純淨無染的,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摻雜進來沾染它。隆布敦長老將之稱為“一心”,隆布特長老則稱之為“心識”,佛使比丘稱之為“心的本來面目”,前僧王稱之為“識界”,阿姜摩訶布瓦尊者稱之為“法界”……它有許多稱謂,但都指向同一境界——心已解脫的境界。
由於我們的心尚未抵達心已解脫的境地,因而還不是“一”。
“一心”就是——再也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摻雜進來的心。但這樣的心,並非永恆不變。沒有永恆不變的心,心是即生即滅的。
“一心”是指每一刹那生起的、已無任何東西添加進來的心。這樣的心有時是悅受,有時是舍受。所以,阿羅漢的心分為幾種情形:有些心是悅受;有些心是舍受;有些心含有智慧;有些心不含智慧,就只是覺知而己。心本身並不是恒常不變的。
那麼,因何稱其為“一心”呢?那是因為阿羅漢的心,已不再與世間如膠似膝地黏著了。它是自由的,不再抓取任何所緣,並已解脫於一切所緣。
若問:它還有所緣嗎?回答是:當然有。因為何時有心生起,何時就一定會有所緣。心與所緣是如影隨形的。比如,阿羅漢聖者的心,有時處在欲界,心處於眼、耳、鼻、舌、身、心六根門正常運作的世間;有時處於色界梵天;有時處於無色界梵天;有時則與涅槃融為一體。
所謂的“一心”並不是指恒常不變的心。比如,阿羅漢聖者依然可以看見顏色、嗅到氣味、嘗到味道,其所依靠的是不同種類的心,依然可以接收來自六個根門的所緣,也可以思考,但是再也沒有煩惱生起了。(隆波帕默開示《一心》)
如果心僅僅作為「知者」、「觀者」,就會看到世間如夢,並且有次第地看到世間的「空」。「空」有好幾種。中國有許多與「空」有關的法,尤其禪宗,比如慧能大師、黃檗禪師等講到非常多的「空」,但是「空」有好幾個層次。
「空」的第一個層次是因為禪定而空。比如,在散亂時,我們覺得「我」真的存在。一旦修習寧靜,比如:吸氣念「佛」,呼氣念「陀」……心寧靜下來,就會「空」。「空」於什麼?「空」於中等的煩惱,「空」於五蓋。因此,修習奢摩他或禪定能讓心來到第一層空, 「空」於五蓋即「空」於愛的纏縛,「空」於瞋恚,「空」於掉舉散亂,「空」於疑惑,「空」於昏沈。這些現象如果消失,就是擺脫了五蓋。「空」於五種粗重的煩惱,這是基於禪定的力量而「空」。
還有更高層次的「空」,基於毗缽舍那而「空」。毗缽舍那即是洞見身心的實相。它如何「空」呢?我們看到……比如,不斷地覺知自己,看到身體不是「我」,是無常、苦、無我的;苦樂的感覺是無常、苦、無我的;所有的好壞是無常、苦、無我的;心本身也是無常、苦、無我的。心時好時壞,時苦時樂,無法操縱,無法掌控,始終變化。「始終在變化」稱為「無常」;「無法操控」稱為「無我」。
看到身心的無常、苦、無我,心會契入寧靜。它是另一種形式的寧靜,非禪定的寧靜。禪定的寧靜是因為心與單一所緣粘在一起,於是寧靜了,沒有五蓋、散亂來搗亂。但是修習毗缽舍那,觀察身心來開發智慧,就會看到身是無常、苦、無我的;苦樂的感覺是無常、苦、無我的;造作好壞如貪瞋痴也是無常、苦、無我的。一旦看到一切都是無常、苦、無我的,就看到一切都是平等的:苦與樂是平等的,平等體現在樂是無常、苦、無我的,苦也同樣是無常、苦、無我的。
一旦如此照見,心就不再跌宕起伏。快樂的時候,心不會膨脹誤以為「自己最好,老子最棒」;苦的時候也不萎靡不振、慘淡悲傷;心是中立的,不管發生什麼,心都契入中立。中立時,它是另一種形式的「空」,因為毗缽舍那而空,因為開發智慧而空。
「空」有好幾種——基於奢摩他而「空」,基於毗缽舍那而「空」,但是「空」的味道不同。源於奢摩他而「空」,心是寧靜的,沒有煩惱雜染的侵擾。在我們修習禪定時,心是寧靜的;一旦出定,煩惱又會捲土重來。但是因開發智慧而「空」,心有時可以獨立凸顯,寧靜、舒服,「空」很久,但不超過七天又再退失。
因此,「空」有多個層次。大家觀身觀心,不斷地觀照,最終會看到:身體不論苦樂,心不論苦樂、好壞,都不在掌控範圍內,我們無法控制它們。於是,心逐漸中立,保持「中立」的心將會空,源於智慧而「空」;之後,將有更高的「空」——因聖道而空、因聖果而空、因涅槃而空。惠能大師、黃檗禪師論及的「空」是直論涅槃的「空」。但是,我們還沒看到過,無論如何想不出來的,我們必須要有次第地去訓練。
更多關於隆波帕默
在證悟阿羅漢的時候,心會生起極其強烈的愉悅,強烈到幾乎令人昏厥。因此,不是苦到死,而是——快樂到死。所以經典才會記載道:(體證阿羅漢之後)若未出家就會死,因為承受不了。那種感受太快樂了,是居士所無法承受的。
不用害怕,不必害怕。有一次,隆波和隆布敦長老在一起,長老叮囑道:「要去用功,今生就要徹底離苦。」隆波回答:「好的!好的!」
不知道是有人挑釁還是什麼,隆波記不清了,有人問:「長老,如果證到阿羅漢後沒有出家,還是居士,就會在七天之內死去,對嗎?」
事實上,他在引用經典,但是記錯了——不是七天,而是在當天就會死去。長老是怎麼回答的,知道嗎?他說:「經典是那麼記載的。」這就是答案,是否翻譯得出來?經典就是那麼記載的!
經典中真正的記載是:當天就會死去。於是這個人反駁說:「那麼為何慧能大師抵達了苦的終點,還與獵人在一起待了幾年,卻沒有死呢?」長老回答:「經典是那樣記載的。」
長老非常睿智,機敏過人。經典記載著慧能大師活了好多年,對嗎?那是經典記載的,在當天或七天內死去,也是經典記載的。
於是那個人繼續追問長老:「那如果不就經典而言呢?」非常尖銳,咄咄逼人,窮追不捨!長老不想回答,因為回答之後會與經典有衝突,問題就會很多。有的人就是這樣喜歡攻擊有實修的師父們——離經叛道。
長老不想回答,可是這個人還不斷地窮追猛打。長老最後怎麼回答的,知道嗎?那個人問:「如果不就經典而言,那是怎樣的呢?」長老回答說:「阿羅漢『不在』、『不是』。」
從成為阿羅漢的一刻起,就已經「不在」、已經「不是」了。從那時起,既沒有成為居士,也沒有成為出家人,沒有成為任何「什麼」。長老講到這裡就結束了——沒有「有」,沒有「是」。
阿羅漢不會擔心只能活一天、七天,或者會立即死去,或是要活好多年、好幾世,他對此根本毫無興趣,因為阿羅漢沒有「成為」,沒有了「存在」,他已經擺脫了一切。
以我們凡夫的感覺去衡量,一定要「有」,一定要「成為」,我們以此來衡量,當然無法作出評估。長老如此直言不諱,但我們聽了還是不懂。
--隆波帕默
更多關於隆波帕默
业是区分的标志
“有些人具备智慧的资本,但很少行布施,他们智慧超群,但生活相对贫困。有些人生活富足,每位师父的情况都不同。
龙普敦拥有极大的智慧,非常聪明,不仅能自己解脱,还教导了众多弟子。龙普曼曾赞叹,龙普敦智慧非凡,善于教导弟子。但他本人生活清贫,饮食方面也相当困难,因为当时素林府的村民们生活贫困。我过去常去拜见他,坐在他脚边,看到他的袈裟多次缝补。每位师父的情况各不相同。
有些师父的生活如同国王,他们不求什么,也不贪图什么,但有许多人前来供养。他们并不执着,但所用的饮食和物品都是最好的。
这种差异是什么造成的呢?他们都达到了清净的境界,但仍有差别。业是区分的标志,业是区分众生的标志。有些人注重智慧,不关心布施,有些人专注布施,却不修智慧,有些人既行布施,又修智慧。每个人都不同。”
隆波帕默
Judge翻译泰语
"Karma as a Distinction Marker"
"Some people possess the capital of wisdom but rarely engage in giving. They are exceptionally wise, yet their lives are relatively poor. Others live abundantly, and each teacher's situation is different.
Luang Pu Dune has great wisdom and is very intelligent; he not only attained liberation himself but also taught numerous disciples. Luang Pu Mun once praised Luang Pu Dune for his extraordinary wisdom and ability to teach. However, he lived a frugal life, facing considerable difficulties in terms of food, as the villagers in the area were poor at that time. I used to visit him often, sitting at his feet, and I noticed that his robe had been mended many times. Each teacher's circumstances vary.
Some teachers live like kings; they seek nothing and are not greedy, yet many come to offer them support. They are not attached, but the food and items they use are of the best quality.
What causes this difference? They have all reached a pure state, yet there are still distinctions. Karma is the mark of distinction; it differentiates beings. Some people focus on wisdom and do not care about giving, while others focus on giving but do not cultivate wisdom. Some engage in both giving and cultivating wisdom. Everyone is different."
— Luang Por Pramote
「很多人學習禪修時喜歡來問問題,
這兒問那兒問,反覆問個不停。
問了一兩次,隆波還會解答;
但問得多了,隆波就會反問一句:
’你知道什麼是疑惑嗎? ’
聽了就一頭霧水,
然後隆波繼續說:
‘疑惑的時候,去觀察你疑惑的內容是什麼,
這樣你能得到什麼? ’
當疑惑生起,我們有正念知道自己在疑惑時,
疑惑便會消失。
這和其他現像是一樣的,
生起之後便會消失。
當疑惑消失了,就不需要再問問題了。
我們學習禪修,不是為了獲得許多知識,
而是學會一點點——
學會看清任何事物的生起是自然的,
而它的消失也是自然的。
我們只是想看到這一點。
如果能夠看到這一點,就達到了初果-須陀洹,
之後的事情再說。
因此,當疑惑生起時,
不需要去思考答案,
疑惑本身就是一種現象。
知道自己在疑惑,
觀察一下疑惑是否是恆常的?
疑惑和貪、瞋、癡等其他現像是一樣的,
它們生起、持續一段時間,然後消失。
然而,疑惑會欺騙我們,
它會促使我們思考答案,坐立不安,
讓心更加妄動,
讓心更加散亂,
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中—
妄想、執著、不斷地思考、糾纏其中。
如果心夠堅定勇敢,
當今天疑惑:『我該怎麼修行? ’
只要知道自己在疑惑,疑惑便會消失。
接著如果再次疑惑,又知道自己在疑惑,
如此循環。
疑惑不過是與貪、瞋、癡一樣的現象,
與快樂、痛苦和一切善法等現象無異,
它們是平等的,
都是現像法則的一部分。
無論是善法還是惡法,
它們傳達的法則都是相同的:
生起之後必然會消失。
我們學習禪修,就是為了看到這一點,
任何生起的現象,終將消失。 」
——隆波帕默尊者
2024 年 8 月 18 日
Judge翻譯泰語
在佛陀時代,有一位修行者遇見了佛陀,並試圖與他辯論。他說,若他祭拜天神並祈求什麼,所求便能實現。
當時,他們坐在河邊,佛陀便問那位修行者:“如果要渡河到對岸,你會怎麼做?”
修行者回答說:“如果河水淺,就涉水過去;如果河水深,就乘船渡過去。”
佛陀接著問:“那麼,如果透過祈禱或咒誦,能否讓對岸的河岸移動過來接近我們?”
修行者回答:“不可能,誰這樣想就是愚蠢了。”
佛陀總結:所有的祈求和儀式都沒有實際幫助。如果我們想渡過河,僅靠祈求天神是無法成功的,必須自己尋找辦法渡河。
同樣的,若想渡過輪迴之河、輪迴之海,就必須依靠自己。我們可以依賴佛陀的教法作為渡海的船,專注於持戒、訓練心智,使其安住於定,並發展智慧,了解身心的實相。
堅持這樣修行,總有一天我們能夠渡過輪迴的苦海。
——隆波帕默尊者
2567 年 12 月 10 日
Judge翻譯泰語
有一些地方訓練禪定,他是屬於緊盯聚焦的禪定。
緊盯緊盯緊盯,不停地往裡面鑽啊,心沒有安住,心全部是苦悶的
苦悶的心是屬於不善心
大善心,它的特質是輕鬆。感覺到了嗎?我們的心是善的,是功德的,我們的心是輕鬆的,才能夠上升到天堂。如果心是很粗糙,沉重的,就會下墮到下面。
因此善的心是輕鬆的,柔軟的,靈敏的。如果堅硬的,心是不善的
這是很容易觀察的方法。如果我們今天的心特別的僵硬,我們的心是不善的。或者我們的心特別的沉重。每天打坐經行,心都是很沉重的,這個也是屬於不善心。心是善的特質,那是輕鬆,柔軟的,靈敏的,然後不會呆滯。如果打坐了之後我們是這樣子的,就對了
然後不會昏沉,然後是靈敏的。而且不懶惰。
很勤奮地探究名色。在探究名色的時候老老實實地探究,不會去干預,這是真正屬於善的心的特質。
如果心真的是有正定,這是屬於很絕頂的心。而且是可以用於開發智慧的,可以體證道果涅槃的心。
摘錄自2024年12月15日 隆波帕默尊者 網路直播(中文同聲翻譯):
https://www.youtube.com/live/-auktDX7Qno
更多關於隆波帕默:
如果我們把心安在這裡(胸口),然後等著去看,說什麼東西會冒出來,這就錯了。觀心觀錯了。
正確的觀心,就是心是什麼樣子的,就是那個樣子的。不需要等著看。
讓快樂冒起來,再知道有快樂。
苦冒出來了,再知道它苦。
不苦不樂冒出來後,我們再知道它不苦不樂
善冒出來了,我們知道善
貪嗔癡冒出來,我們知道它貪,它嗔,它癡
一次知道一個片段,知道感覺。所有的感覺。它生起來的感覺。如果我們這樣不停地去觀。我們不把心安著,等著看。
很多人修行,以隆波看到的,一旦想到要觀心,就盯著。等著看。努力地盯著
有的人不知道盯在哪裡,就不停地掃描,掃描這掃描那裡去,有嗎?
誰這麼幹的?看這裡比較好,看那裡比較好。啊這裡好,就這裡了
然後就盯著,守著。這個是屬於錯誤的觀心。
【第一個原則:不要守株待兔】
觀心第一條就是:別等著看,要讓感覺先生起,再去知道。或者是讓心先工作了,再去知道。比如,讓快樂冒起來,再去知道,不需要等著說,從現在開始,會有什麼冒起來呢。
很多人修行了之後觀心。根本不行。因為是守著看。
因此觀心的第一條原則就是別守著看。心是什麼樣子的,就知道它是那個樣子的。能知道什麼程度的,就知道什麼程度,不需要去強迫心
【第二個原則:不要跳進去】
第二個原則就是。一旦它冒起來了之後,在觀的時候,是以圈外人的角度去看
別跳進去。
很多人跳進去看了
隆波也曾出現過。隆波說給大家聽的這一些,這個是可以拍著胸口說的,是因為曾經犯過錯,而不是自己多牛。是因為自己犯過錯,曾經蠢過。所以才拍著胸口說這個不對
比如,隆波是嗔心重的人,以前這個嗔心冒起來。隆波看那個嗔心,心就會跳到那個嗔心裡面,然後嗔心就會往外跑。然後嗔心滅掉了,然後它就會跟生氣的心同步滅掉。但是這個心沒有歸位啊。在他跳進去看的時候,心已經往外送了,跳進去看的心已經往外送了。
無論是看畫面,聽聲音,聞氣味,嘗味道,跟身體接觸的事物,還是在心裡生起的名法;比如生氣了,我們去看那個生氣。跳進去看那個生氣,這個隆布敦長老稱之為心往外送了。或者在看我們身體的時候,看到心臟跳動,心跳進去緊盯,這個也是心往外送。心往外送,不是心送到身體之外,而是離開心的本位。離開了心安住的狀態,它已經移了位,事實上,心並沒有移位,而是說,安住的心滅掉了,而生起散亂的心去找所緣的心,已經是不同的一顆了。
起先,去看生氣,心去盯著生氣,心往外送了。然後生氣滅掉的那個瞬間,那個心同時也滅掉了,心就空,亮堂,生起了新的心,空空的,但是空了在外面
因此心是生滅生滅的。
【總結】
第一個原則,要讓感覺生起了之後再知道,別去守株待兔提前去看
第二個原則,在看的時候,要以圈外人的角度去看。以無得無失的心去看,別跳進去,別緊盯。觀身也是一樣的。有的人做手部動作,緊盯手,這個也是心往外送了。心已經去手上面去了。觀腹部升降,心跑到腹部,這也是心往外送了。心已經移位了。不移位的心就是安住的心。安住的心也是屬於一個種類的心。生了就滅,根別的種類的心是一樣的。
【心安住】
我們必須要讓心安住,這樣我們才能真的開發智慧
正定是生起智慧的近因。正定並不是指寧靜。別太簡單了。很多人喜歡把禪定翻譯成寧靜,禪定是指心安住的狀態。心安住的狀態,就不會跑來跑去,不會迷失到這裡,不會迷失到那裡。而是安住,有去覺知自己。那是屬於心真正醒過來的狀態。
我們必須要訓練這個。接下來,我們修行,我們看到境界,我們的心是安住的,就不會跳進去看,不會跳進去緊盯。因此,安住的心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我們看到了境界之後,境界是有距離的。心是在一旁。心跟境界是分離開的。
比如,心在觀身體,動的這個身體,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心只是觀者。一旦心跟身體分離開,就會生起智慧,看到說這個身體不是‘我‘,不是’我的‘;只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而已。
【分離蘊】
昨天隆波伸出手指給在寺廟的人看,我們有五蘊,這個色受想行識,識就是心。我們要開發智慧的時候,我們有心觀色,心觀受,心觀想,有心觀行蘊,造作好造作壞;少了一個心就已經沒有在修行了。
因此,分離蘊,我們不需要分離五個蘊都可以。我們真正在開發智慧的時候,不需要分開五個蘊都可以。
比如說,我們在觀色蘊,心在觀色蘊,必須說這樣子的。我們看身體在呼吸,心是觀者,身體行住坐臥,心是觀者,身體動停,心是觀者;必須有心作為觀者。我們要觀感受的時候,別看別的手指,只看這個手指,然後心在這裡(另一隻手指)。
感受,是被心觀察的對象。如果我們完全能夠分離開,心安住的話;它不會跟它打成一片,不會跟五蘊聚合在一起,心因為安住,有正定而分離開的話,其他的蘊,就會分散開,就會不是心。
身體不是心
苦樂不是心
記憶界定不是心
好壞不是心
那些僅僅只是被心觀察的對象。因此如果我們的心是安住,變成知者觀者的話,無論它是跟色受想行,它們都變成了被觀察的對象,不是我,不是我的。
因此必須要有距離地去看。如果聚合成一個整體,這樣就觀不了了。
我們大家,所有的凡夫,是這樣子的(握住拳頭),因為他們分離不了蘊。分離不到蘊,是因為心沒有安住。因此心安住是屬於非常重要的。
在隆波修行的時候,跟隆波敦修行的時候,修行了七個月。長老說,已經明白修行了。可以自助了。從現在起,不需要跟他學也可以,要靠自己上路了,他這麼說的。隆波就到處去不同道場去看。隆波就發現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就是沒有這個(隆波豎起拇指),沒有安住的心,沒有正定。一類人呢,根本不要禪定
摘錄自2024年12月15日 隆波帕默尊者 網路直播(中文同聲翻譯):
https://www.youtube.com/live/-auktDX7Qno
更多關於隆波帕默:
【生滅的心】
心也是一個元素,是屬於識元素,它也是生滅,運動變化的
新的心已經不是原來的那顆心了
比如,非常多的人就以為說,我們有靈魂。一旦我們死了之後,心的靈魂就會從身體離開,進到新的身體裡面。這個是屬於邪見。以為說心是恆常的,以為心是永恆的,這個是屬於邪見。 不知道說心本身一直處在生滅的狀態。如果修行還不足夠細,我們就會以為心只有一顆。心跟我們在一起,一會兒跑到眼根,一會兒跑回來。一會兒跑到耳根,一會兒又跑回來。到鼻,舌,身,然後又跑回來,跑去想之後又跑回來。我們以為心只有一顆。這個是因為我們的正念跟智慧還不夠強大,必須進一步去訓練。
如果訓練之後我們就會看到,心在哪裡生,就會在哪裡滅。心是處於連續快速生滅的狀態之中。
生起在眼根,就會滅在眼根
生起在耳根,就會滅在耳根
生起在意根,就會滅在意根,
在哪裡生,就會在哪裡滅
生起在眼根的心,跟生起在耳根的心;它們是屬於不同的了。
它們執行的職責是不一樣的了
比如生起在眼根的心,它是執行看見畫面的職責
生起在耳根的心,執行聽聲音的職責
我們有耳朵去看畫面是做不到的
心在這裡那裡生滅,在六個根門生滅
【邪見】
非常多的人,在佛陀悟道成佛之前
很多人以為死了就一了百了,另外一類人覺得死的只是身體,但是心,靈魂是不死的
然後就會很快就會重新出生,就像曾經看過四川(?)蟹嗎?他長大了之後,殼就會換掉,重新找新的殼。
以為是原來的那個,只是換了個房子。以為心還是原來的心,它只是換了房子,換了新的身體。
佛陀他悟道發現了,以為說一死百了,那個是屬於邪見。
死了之後,那個舊的重新再次出生了,那還是邪見
【心是一個生滅的過程】
他修行徹見到,事實上五蘊是生滅的,不斷地隨順因緣運動變化。
心本身是生滅的,而且生滅的速度非常快。
比如我們要看某些畫面,知道這是男人,這是女人,這是貓,這是狗,這是花。知道我們心是滿意還是不滿意。心是一個連續工作非常多的一個過程。
心是連續生滅了好幾次了。
眼睛看到畫面,心透過眼睛去看畫面。
看畫面的心生了立馬就滅掉了
只是一瞬間而已,立馬就滅掉了。
有另外一顆心,那是屬於接受訊息。從看到的畫面,接受訊息,送進來。送到心裡面。它是不同的一顆了
心接受訊息進來,然後有評估訊息,知道說那個是什麼畫面。
一旦知道什麼畫面之後呢,又會有心做裁決說,心是生起善還是不善。
選擇不了。我們選擇不了。
所以只是眼睛看到畫面,心連續生滅了已經很多次了。
在生起善,不善,滿意不滿意之前也生起過很多過程了
生起了善不善,滿意不滿意之後,也並沒有止步於此。會有進一步的心去工作。
它沉入有分心之前,它就會出來接受到眼根的畫面之後,然後接觸到意根的所緣。沉入有分心之前,就像電腦一樣的。應該說電腦更像心,因為電腦是在心後面才出現的。
比如說電腦沒有立馬地滅掉,而是說他會先儲存訊息,然後才滅掉。心接觸到境界之後,享受所緣,無論是善還是不善,讓它沉入有分心之前。這個工作結束之前,他會有一種儲存資訊。我們造了功德還是罪業,它沒有消失,它全部都是儲存在有分心理面。
然後接觸境界,接觸新的所緣之後,又從有分心那裡出來,然後出來感知所緣。
【關於睡眠】
比如我們睡得很深的時候,心是處於有分心裡面的境界。最多僅僅只是舊的所緣,就是在做夢,舊的一些所緣。
一旦我們睡得很深,有某些東西來刺激,讓我們醒過來。好好地去體會觀察,心從有分心那裡出來的時候,他還不知道說是什麼東西讓我們醒。不知道讓我們醒的是奇怪的聲音,還是很奇怪的氣味。比如有的人醒了之後,必須要用一點兒時間,才會知道說:‘哦,剛才有奇怪的聲音‘ 就比如說,剛才有惡人壞人敲我們的門,它慢慢才會一個片段一個片段出來。
一旦能夠把它翻譯了,說‘哦‘ 這個畫面進到心裡面了。心就會害怕,心才會進一步往下面工作。
【慣性一直在累積】
心一旦害怕,累積痴。心害怕是屬於嗔心,不舒服,苦悶,就會累積慣性。
誰如果很容易恐懼的,然後他就會越來越容易恐懼。
如果誰貪心很重,如果不停地滿足它,然後貪心就會越來越重
誰嗔心重,一旦生氣就會迎合它,然後嗔心也會越來越強,這樣去累積。
所有的一切,都是會累積的
累積在有分心理面。有分心也是屬於一個種類的心。就好像去感知畫面的心,聽聲音的心,或者是去想,演繹造作的心。說這個好這個壞之類的
因此心啊,它是有各種各樣的心。有非常的多去工作
它是一個片段一個片段連續地去工作的
【睡醒的時候】
比如說隆波在訓練修行,第一次看到這個境界的時候,睡足的時候,醒的時候,然後心就會看到心從有分心那裡冒出來。從空裡面冒出來。冒出來的一瞬間,就好像在知道但是不知道在知道什麼。接下來心就會把覺知擴充開,然後先感覺到念頭跟感覺。然後進一步就擴充感知到身體,看到身體這個姿勢那個姿勢,就一個片段一個片段在運作。慢慢地去訓練,就會知道心並沒有一顆,但心一直只是一顆,它不斷地連續去工作。因此心一直處在生滅的狀態。
【沒有不變的實體】
如果我們看到這一點,我們就會知道了,根本就沒有一個真正的‘我‘存在。我們以為說那個我我我,其實它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造作,才會總結出,這個是’我‘。因此事實上,我不存在,有的只是生起了,停留,和滅去的現象。根本沒有一個東西是恆常的實體。
聽起來好像很難,但事實上並不難,只是比較細而已。我們必須努力地去訓練自己,讓自己的正念越來越快。如果我們的正念快,我們就會看到這些過程。如果我們的正念很慢,很久才生起一次,我們就會誤解心只有一顆。這顆心跑來跑去,跑到眼根,跑回來。
曾經看過蜘蛛嗎?蜘蛛他一會兒跑到左邊,一會兒跑到右邊,每次都回到中間。我們以為心跑來跑去,然後最後來到中間。
起先,隆波修行,隆波看到心跑來跑去,就知道心不是我。因為它能自行地去工作。它能夠自行地去想,演繹造作。
【心無處可安】
不停地去修行,就會看到說,這顆心跑到這裡跑到那裡。生起在眼根,生起然後滅。 生起在耳根,生了就滅。生起在意根,生了就滅。在哪裡生就在哪裡滅。就有疑問:‘我修行應該把心安在哪裡呢?‘
把心安在哪裡好?誒,把它安住在胸口這裡嗎?因為看到煩惱習氣從胸口那裡冒出來的。善也是從胸口那裡冒出來的,什麼都是從胸口那裡冒出來的。就認為應該把心安在這裡。
剛好見到了隆波敦長老,跟他請教:‘心安在哪裡?‘ 自己已經有答案,就是安住在這裡(胸口) 。 長老回答得很清楚:’心無處可安‘。心在哪裡生,心就在哪裡滅。那我們修行我們怎麼辦啊?
那我們就去觀,而不是把心安在哪裡,等著去觀。
摘錄自2024年12月15日 隆波帕默尊者 網路直播(中文同聲翻譯):
https://www.youtube.com/live/-auktDX7Qno
更多關於隆波帕默:
【別被虛幻的自我,耍得團團轉】
無論造作善或不善,
都是源自於欲望。
在十二緣起裡,
心的造作被稱為是「有」。
我們始終都在創造自己的「有」。
現在是公司領導,
必須是這樣的神態,
這樣穿著、吃喝、說話;
現在是老師,
就必須這麼打扮、
這麼一舉一動,這麼說話;
就連出家人也是必須看起來很莊嚴,
一舉一動要看起來像僧人,
拼命地造作,
讓自己看起來很好,
可骨子裡卻是因為愛自己,
然而這並不會讓我們生起覺性或者智慧。
我們努力地自我粉飾,
讓自己看起來很好,
我們應該識破這些「善的造作」,
否則如果被粘住了,
那比造作不善更難糾正。
因為每當造作不善時,
比如心造作貪、瞋、痴時,
我們能意識到這些不是好東西,
所以很容易斷除,
因為容易識別。
比如生氣時,看見嗎?
臉變成了魔鬼,
聲音都在發抖,
特別生氣時聲音會發抖,
大吵大鬧的,
實在是不忍直視。
而造作善法時,
卻看起來可愛、很養眼。
造作不善時,
我們還能很容易意識到,
它比造作善更容易斷除。
但無論造作善或不善,
都同樣是源自於欲望,
想要讓自我感覺良好,
或是想讓別人覺得我們很好,
這當然會基於很多情況,
但深層原因都是因為有「我」在——
誤以為「我」是真的存在的。
~隆波帕默尊者(Luangpu Pramote Pamojjo)
2022年2月20日
Cred. To 靜慮林 Shi Ne Ling Monastery
事實上,人類之所以追求愛情,是因為自身並不完整,總是試圖尋找他人來填補自己的生命空缺。自身的不足導致世界上充滿了不完整的人,支離破碎,不夠圓滿。
如果我們禪修到內心充實飽滿,不再依賴他人來填補自己的生命,我們就會由內而外地給予,努力幫助他人找到圓滿,而這一切不再是為了自己,因為自身已經足夠完整了。
你是否感到,我們總是在不停地尋找,有時甚至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整個人生都在尋找。
小時候,我們尋找各種事物,希望藉此充實自己,例如需要朋友的陪伴。如果有一天見不到朋友,就會覺得無精打采。把自己的生活寄託在朋友身上。
長大後,又覺得需要伴侶。沒有伴侶,生活似乎少了什麼。
每個人的內心總是缺乏一些東西。結婚後,還覺得需要孩子來填補。
你看,我們為了填補自己的生命,已經試過了那麼多方法,卻始終無法滿足。無論如何填補,都永遠不會覺得足夠。
佛陀教導我們:
“沒有慾望能填滿像大海一樣的深淵,貪欲之河永不滿足。”
貪欲廣闊無邊,無論裡面填充多少,都無法填滿。
因為不滿,我們不斷尋找,向他人和外物索取。
—隆波帕默
Judge翻譯泰語
禪定是心的穩固狀態,不會因各種外在情緒和刺激而動搖。
它退居為一個單純的觀察者。
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它就是“不會沉迷”,不會執著於某個對象。
當心穩固時,它只是一個觀察者。而我們通常,當心接觸到某些事物時,就會沉迷其中。
這就是心不穩固的表現,它陷入其中,被捲入。但如果心能穩固,它就不會沉迷。
它只是看到各種現像生起、經過,然後消失。
由此,智慧會生起:看到貪來了又走,瞋來了又去,癡來了又散,
快樂與痛苦來了又逝,善與惡來了又離。
最後會頓悟到,一切事物無非是來了又走,生起然後消失。
這就是所謂的“得法眼見法”,能夠看透整個宇宙的全貌。
從我們內心深處,到外在的世界,再到宇宙的盡頭,一切事物都在生滅,
沒有任何東西是恆常不變的。
因此,只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內心,就能理解整個世界。
這也是為什麼佛陀被稱為“世間解”,即徹底了解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智者。
徹底了解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知道一切皆受制於三法印:無常、苦、無我。
隆波帕默
2563 年 9 月 27 日
Judge翻譯泰語
心也是一種界,屬於識界,
它不斷地生滅與輪轉。
新生的心並不是之前的那一顆心。
許多人認為:
“我們有一個靈魂,當我們死後,這個心靈就會從這個身體出來,進入新的身體。”
這樣的觀念是邪見,
認為心是常住不變、永恆不滅的,這便是邪見。
他們並不知道,心是每時每刻都在生滅的。
如果我們的修行還不夠細緻,
就會覺得心是單一的整體,始終與我們同在:
一會兒跑到眼處,又跑回來;
一會兒跑到耳處,又跑回來;
一會兒跑到鼻子、舌頭、身處,又跑回來;
一會兒跑去思考,又跑回來。
我們以為心只有一個。
這是因為我們的覺知和智慧還不夠成熟,
需要繼續修行。
如果修行得當,就會親眼看到:
心在哪裡生起,就在哪裡滅去。
心的生滅是連續而迅速的:
眼處生起,就在眼處滅去;
在耳處生起,就在耳處滅去;
在意處生起,就在意處滅去。
心在哪裡生起,就在哪裡滅去。
生起在眼處的心,與生起在耳處的心是不同的心,
它們各自承擔不同的功能:
生起在眼處的心,負責看見色;
生起在耳處的心,負責聽見聲。
我們無法用耳朵去看見色,
這是做不到的。
心在六處(六)之間生滅輪轉。
隆波帕默尊者
佛曆2567年12月15日(2024)
Judge翻譯泰語
如果會看,就會知道這個世間根本沒有真正幸福的人。每個人都很苦,所以才稱所有的朋友都是苦海裡面的難兄難弟,而不是只有你一個人苦。 這樣不停地觀下去。憑什麼要讓自己一直苦,必須找到離苦的路 ── 去布施,去持戒,去修行,這樣距離離苦就越來越近。
---隆波帕默
功德篇-如何做功德|2022年10月15日之一
有的人說自己沒有錢做功德,那該怎麼辦? 做功德,不只是花錢做。如果沒有錢,同樣可以做功德。
功德有十種:如布施,是十種功德中的一種。不需要花錢的功德也有,例如無畏施,我們不記恨於誰,選擇原諒與寬恕,這個也是功德,根本不用花錢的。還有法布施:例如我們有一些知識和法方面的一些領悟,包括即使是屬於正當的賺錢方式、植樹、種花或教別人照顧自己的健康等,把這些知識跟人去分享,這些都歸為「法布施」的範疇。
因此,像隆波寺廟Kathin這種大型供僧活動,隆波並沒有讓大家必須多捐錢給寺廟,沒有這個必要。
隆布敦長老教導弟子們: 做(功德)或不做,是另一回事。
他說修建寺廟之類的事情,是居士們的事情,我們(出家人)的職責是好好地修行,把自己做好,居士們就會有信仰,來寺廟就會自然地來幫忙,缺什麼他們就會自然地供養。
我們大家做布施之類的,必須帶著覺性和智慧,必須保持理智。
別做了(功德)之後,讓自己受苦。
功德要想做得很圓滿,我們的心必須是快樂的,而且在三個時段都是快樂的:在做之前我們很快樂,想著要做的時候,比如我們想著要來一起參加這種大型供僧法會,我們的心很快樂;在做功德的過程中,我們有快樂;做了功德之後,每一次想到的時候,都很快樂……
這樣才是好的。
功德篇-持戒與修行|2022年10月15日之二
還有另外一種功德,比布施的功德更大,那就是戒。
我們用心來持戒,不需要去跟出家人求。我們已經知道五戒了都有哪些內容。早晨一起床,我們就提醒自己:「要持守五戒,今天不要破戒。」每一天都這麼提醒自己。在睡覺之前,再次去提醒自己:要用心持戒;萬一睡著之後再也醒不過來,然後這麼死去了,就可以去告訴閻羅王說:“我是有戒的哦!”
持戒,是非常大的功德。
還有另外一個功德就是──修行。
我們禮佛念經也是屬於修行,在心裡不停地念誦、不停地念經,什麼時候有空,什麼時候就去唸誦 “namo tassa bhagavata arahanta sammasambuddhasa”之類的,假設我們念的是這個內容。事實上念哪個內容都可以,只要是我們熟悉擅長的,把它念到成為一種習慣,讓心跟念誦的內容打成一片,這個也是修行。我們的心就會有寧靜和快樂,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基礎,讓我們後面可以提升到開發智慧的階段。
因此,我們一定要懂得布施、持戒、修行。
功德還有別的,例如恭敬心。
現在這個時代的人被訓練得非常粗俗僵硬,以為粗俗、僵硬是自我有能力(的表現)。那個不是在展現自己的能力,而是在展現自己的愚癡。因為我們去說粗話、行為粗俗,這些全都是源自於我們心的粗糙和粗俗。
至於恭敬和柔軟,是源自於恭敬、柔軟的心,隆波想讓我們去試試看。我們的國王,每一位的國王,他們的心都非常的恭敬和和柔軟,他們並不僵硬,並沒有自我炫耀吹噓自己多厲害、多出人頭地,沒有那樣子,他們很柔軟。因為柔軟跟恭敬是一種美德,是屬於國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質。
所以,我們大家也別讓自己僵硬頑固。包括有的人已經出家,成為成出家人了,依然是一個僵硬頑固的出家人,無論師父教他什麼,他都生氣,那就沒有誰敢去教他了。
因此,恭敬、柔軟也是一種功德。誰看到了之後,都會願意去照顧、去護持。看到的人會快樂,我們看到了,自己也會很快樂。恭敬柔軟的心,快樂多於僵硬頑固的心。
功德篇-迴向與聞法、講法的功德|2022年10月15日之三
還有另外一種功德,就是我們對好的方面不吝嗇。
例如有人要做功德了,就會很吝嗇,怕別人來搶自己的功德,不願意去告訴別人有功德的活動。但也不要到處說,這樣子也不行。
例如,我們做好事去幫忙修路,村子裡的路壞了,如果要等政府來修,像現在整個國家都是水災......
路壞了,如果我們一起發心來幫忙,這個是功德。我們也可以告訴自己周圍的親朋好友一起來幫忙,這是好事。如果他做了之後,大家一起做功德,大家就會一起有快樂。
因此,我們在做功德的時候,我們的心不是狹隘的。
在我們做了功德之後,就去把功德迴向。做功德迴向,這個已經說過了,功德在做之前、做之中和做之後,我們來做功德迴向,邀請所有的人一起來做這些好事情,然後去做功德迴向。
做功德迴向,不只是一個人自己好,然後讓別人受苦。
例如我們做了功德,然後就去做功德迴向,去迴向給所有的眾生,尤其是那些必須要仰賴功德的眾生。
真正需要我們功德的眾生,是屬於某一類的鬼眾。天神並不會來接受這種功德迴向,地獄的眾生也接受不到這類功德。那些關在監獄裡的人,他也接受不了。只有一類眾生可以接收到這種功德。我們去做功德迴向,如果誰能夠接受,他就接受得了;如果誰接受不了,那就隨緣。
因此,功德有很多種。
還有聞法的功德。聽法的功德,例如我們坐著聽法,感覺到了嗎?我們在聽法的時候,心是寧靜、快樂的,能感覺到嗎?我們的心是寧靜、快樂的,能感覺到的到嗎?我們的心非常細膩,能感覺得到嗎?在聽法的此刻,在當下,我們的心是乾淨的。
去體會,當我們坐著在聽隆波講法的時候,我們的心是會更好還是會更糟?若我們聽隆波講法,保證我們的心會好起來。因為隆波所講的那些內容全部都是法,並沒有多少世間的東西。世間的東西,也就是帶領大家去懂得從法的角度來看世間,用法來維持自己的生活。
因此,聞法是非常大的功德,能夠讓我們的心逐步生起正確的領悟和正確的明白,尤其是知道離苦的方法。
在起步階段:會先知道什麼對、什麼不對;什麼應該、什麼不應該。一旦知道了方法,知道什麼是應該的,就知道怎麼做;做了之後,會有什麼樣的結果。法,就會回答我們的這些問題。
如果我們聽法得到覺性,聽法有了禪定,聽法有了智慧,這個就是我們的功德。
還有一種功德是講法的功德。講法也是功德,像隆波講法,免費跟大家講法,這屬於隆波的功德。
大家一起來幫忙隆波去弘法,把法弘傳、分享出去,這個也是功德,是屬於法布施。
還有幫助參與那些有意義的活動,這已經有好幾種了。因此,聽法也是功德,講法也是功德。
佛陀曾經開示:有的人見法證悟到初果、二果、三果或四果的阿羅漢,是在聽法的時候,有的人是在講法的時候。因為那時候他正在做功德,是在做非常好的事情,見法的機會也有。
功德篇-做功德還是造惡業|2022年10月15日之四
我們做功德、做布施的時候,別只是一味地做功德,同時也要盡量去獲得善法。
我們做布施,是為了去清洗煩惱習氣; 我們去持戒,也是為了要去清洗煩惱習氣; 我們修禪定,也是為了要去清洗煩惱習氣; 我們去開發智慧,也是為了要去清洗煩惱習氣……
不是為了要得到什麼,這樣我們的功德就會非常高,善法也會非常高。
今天早上,隆波跟工作小組互動,然後還跟他們講:功德,有機會做就做,但是覺性必須每時每刻都要去訓練。功德有機會就去做,沒有機會就不用做,靜靜待著也沒事。拼命的掙扎,很辛苦地要去做功德、做功德,實際上自己正在造惡業──我們的心是燥熱、痛苦的。
例如我們去做功德,影印了很多做布施的信封,然後到處結緣。如果別人給我們的信封裡面還有錢,我們就會高興,會去隨喜功德;但如果另一個人直接把信封丟到垃圾桶裡了,我們就去罵他,說他心粗俗,下輩子肯定是窮光蛋,因為他不想做。他不想做就不做。那些想做功德的人,結果得到了惡業,因為讓別人受苦了,那確定是功德還是造惡業?然後臉皮很厚,到處跟別人去伸手,那個是在造惡業,不是在做功德。
因此,無論我們做什麼功德,裡面都要能夠加入善法,去培養覺性、禪定、智慧。
我們做布施,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能夠斷除自己的自私自利,做是為了去幫助別人、幫助其他的眾生、幫助宗教。
我們一定要清楚知道正確的目標:持戒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斷煩惱習氣。持戒不是為了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說「自己有八戒,你只有五戒,所以你比我更低一點。」或者,自認為自己有227條戒,跟誰伸手都可以,覺得是比丘,是乞討者。
佛陀的「比丘」並不是無恥之徒,是有方式的。例如托缽,去托缽時並不是到處說「你們快點來供養啊!快點來供養!」不是這個樣子的。它是有排隊,然後是有次第地去走的,然後誰想給就給,誰如果不想給,那也不說什麼,沒關係的。 必須懂得,自己要有戒有法地修行。
必須要做到,才可以跨越到培養覺性、開發智慧──才會越來越好。
在每一次佈施,在禮佛念經的時候,現在已經很多人開始不會了,比如念經之後希望發財:念這篇後會發財、有幸運、有吉祥,這個已經不是修行了,已經不屬於功德了,摻雜很強的煩惱習氣摻雜進來了--想得到這個、那個。
只是去「佛陀」或念經持咒,希望可以有錢,希望得到這個、得到那個,希望讓女人愛自己,然後去持咒,這不能稱之為是佛教的修行。
修行的意思是來訓練自己的心,讓心寧靜快樂、讓心聰明。有兩個-讓心寧靜快樂是一個,讓心聰明是有因有果(是另一個),這個屬於修行,也就是培養覺性跟開發智慧,這樣才能稱之為修行。
如果坐著持咒希望可以發財,那個是不懂事。然後希望天神愛自己,如果你念經,也許很多天神會愛你,但是一旦天神愛你了之後,你就開始伸手了,去求這個、求那個,這樣做就是為了煩惱習氣了。
因此, 如果我們做布施,要帶著覺性和智慧去做; 持戒,也要以覺性和智慧去持戒; 修行,也必須要有覺性、有智慧…… 要有恭敬柔軟的心,也必須要有覺性和智慧,而不是故意裝作恭敬柔軟,但是心是僵硬的,這個不是功德。只是外表謙卑和柔軟,但是內心是僵硬和頑固的,這是在欺騙,是在撒謊。
因此,我們得到功德與否,重要的是取決於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是有功德的,還是屬於有罪業的。
我們做功德,但我們的心摻雜煩惱習氣,那個是在造惡業,並不是做功德,因為我們是在煩惱習氣的推動下去做的功德。 例如:做布施、做功德之類的,就會有好處。 (類似)教了很多,你做了這個會得到這個、得到那個。例如出生了之後會有錢、會美,會這個、會那個——這些是為了引導人來做布施、做功德。如果真的講到法的實質,「做」就是為了能夠斷自己的煩惱習氣。
功德篇-隨喜和分享的功德|2022年10月15日之五
明天是kathin大型供僧,隆波就說誰能來就來,來(寺廟)是為了什麼?來是為了隨喜功德。別人來做功德,如果我們沒有錢,但我們去隨喜功德,我們就已經有功德了。
我們隨喜,就已經得功德了!
聽說這邊做功德了,然後我們很高興、很歡喜。做了好事之後,別人有快樂,然後我們也很高興,這個我們也得到功德了。這是源自於我們分享的功德。
分享功德,並不是說只是透過做功德迴向來分享功德,例如我們做了什麼好的事情,想讓別人一起做就很好。我們做了之後有快樂,然後我們就邀請別人,想讓別人也很快樂,這也很好,而不僅僅只是做迴向時說做功德才能稱之為是功德;做了很多功德,然後把功德迴向給三界六道了;做了之後希望自己可以發財,這個是不懂事的,是帶著煩惱習氣在做的。
因此,無論我們做什麼,做功德要去看「十福業」。然後,再要進一步地去檢視自己的心── 我們在做功德的時候,有覺性嗎? 做了功德之後,我們的善法有成長嗎? 煩惱習氣有減少嗎? 還是做了之後,增長了煩惱習氣,增長了自私自利? 如果是這樣,不做會更好。
因此,我們要去自我檢測。如果誰明天來寺廟,就一起隨喜功德,這稱為大家一起都有功德。大家一起有功德,就類似是「隨從」。有的人聽說做功德之後去隨喜別人,就會是他的隨從,不是這樣的。大家把「隨從」這個字翻譯錯了,變成了他的手下、奴隸了。覺得如果別人做功德,我們去隨喜功德,就會變成別人的手下,這個是不理解(這個字)。
「隨從」的意思就是周圍的人,是一類人,一起幫忙做好的事情,大家是同一類人。例如我們一起去收那些無親無故的(眾生)屍體,就類似是一組、一個群、一類人。一旦出現了什麼,大家互相理解、互幫互助,這個稱之為「隨從」。而不是說別人做了功德之後,我們去隨喜別人的功德,就只能變成他的奴隸、他的傭人,不是的。
如果誰做功德是想得到隨從、想得到很多的手下,這個就錯解了,並不是那樣子的。
因此,我們做布施、做功德,必須要聰明!
做了之後,心必須要能夠提升,必須要有覺性,心必須要越來越穩固,然後有禪定,知道因、知道果;知道什麼應該、什麼不應該,這樣我們才能夠成為真正的佛教徒。否則,我們就只是外表的佛教徒。
隆波以前還是居士的時候,一旦到了(kathin)這個時間段,(會收到)一大疊的信封。自己的月薪當時才有一兩千塊,結果收到了十個信封,自己的臉都黑了。一個信封(供養)100塊,然後自己這個月的薪水就全都沒有了,心就會鬱悶一整個月。到後面就開始聰明了,信封來了--「啊,隨喜功德!」然後直接還給對方了。隨喜功德,已經得到功德了。
做什麼別愚蠢,別變成誘餌…
柔软如稻穗的心
“我们这一代人,邪见和慢特别强。因此,我们必须训练自己让心柔软下来,
心性刚硬的人无法学习佛法。
刚硬的心是一种污垢,容易生起烦恼。
而适合学习佛法的心,
是一颗柔软、温和的心。
曾经有多位师父赞扬过某一位僧人,
他们的赞美内容大致相同,
说:‘这位僧人柔软如稻穗。’
稻穗,我们这些城市里的人很少见过,
只见过锅里的米饭或者盘中的白米。
如果稻穗饱满,里面的稻粒颗粒饱满、未受损,
稻穗会柔软地弯曲下来。
而那些直立僵硬的稻穗,往往里面没有什么实质内容。
师父们说,谁的心好,
就像饱满的稻穗那样柔软,
以柔软的心、恭敬的心向师长请教,
这样的心才适合接受佛法的教化。
善良的心是温和的、柔软的、礼貌的,
而不是刚硬的。
那些心硬到出口就是怒骂的人,
不可能是善心。
因此,我们要时时铲除内心的杂草和荆棘,
就像含羞草那样,虽然有花看似美丽,
但触碰它的人却会被刺伤,
轻则疼痛,重则可能感染、红肿。
有时候,表面看起来美丽的东西,
内在却隐藏着毒素,
而最可怕的毒素,
就是邪见。”
——隆波帕默
佛历2567年10月12日
Judge翻译泰语
“如今每天都有人出来宣讲佛法,
然而却有些言论与三藏经典相悖。有时言辞犀利,看起来非常聪明。
比如说,不应该礼敬佛像,
问为何要礼敬佛像,
佛像不过是铜、铁、砖、石之类的东西罢了。
这只是因为他们自己愚痴,
只看到了砖石、铜铁的外表,
却看不到礼敬佛像时心中对佛陀的忆念。
若礼敬佛像时忆念佛陀,
这是巨大的功德,
而不是在拜砖石或泥土。
你们是否听过或认识
Somdet Phra Phutthachan To’?
他曾住在靠近铸佛村的Wat Rakhang,
铸佛村是一个专门铸造佛像的地方,
在铸造佛像前,
人们会先用泥土塑造出佛像的雏形,
一个类似佛像的粗略模型,
形似佛陀,但尚未有细节。
然后再用蜡涂抹塑形,
并用牛粪混合水涂抹在蜡上,
一层一层涂抹,待其干燥后再涂,
最后用泥覆盖,
在铸造佛像时,
用火熔化蜡,蜡流出后形成空腔,
便可以浇注铸造佛像。
有一次,Somdet经过时,
看到人们用泥土塑造佛像的雏形,
虽然只是粗略的模型,
他却向它行礼。
人们问他为何要向泥土礼敬,
明明还未完成成为佛像。
他回答道,
他已经将它视为佛像了。
因此,他行礼时便忆念佛陀,
即便只是一块泥土,
礼敬时将其视为佛像——
佛陀的象征。
如此,功德便已圆满。”
Luang Por Pramote Pamojjo
隆波帕默
Wat Suan Santidham
Judge翻译泰语
真正地顶礼到佛
现在有人常说,
“佛使使者”(พุทธทาส),或般若难陀(หลวงพ่อปัญญา)不礼拜佛。
并非如此。
我作为其弟子,也曾看到师父向佛像礼拜。
只是师父教导我们,顶礼时要穿透物质,
礼拜时要心向佛陀本身。
当我们见到僧侣时,向僧侣顶礼,
礼拜时要超越世俗的外壳,
触及僧侣作为真正弟子的内在本质,
不要停留在外在表象上。
礼拜佛陀,也不要只停留在佛像本身;
礼拜僧侣,也不要只看到表面的凡人之身。
礼拜的是僧侣内在的美德,是使他们成为僧侣的德行。
师父的教导非常好,他自己也顶礼佛像,
师父们也都顶礼。
例如龙普曼甚至亲自雕刻佛像,
用木头雕刻成佛像,并每日顶礼。
但龙普并非向木头礼拜,
而是礼敬佛陀的功德。
物质只是象征,提醒我们忆念佛陀。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
要真正地顶礼到佛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顶礼时,我们常只是随口说说,
真正能够感知三宝(佛、法、僧)本质的心,
如初果圣者的心,才能真正触及三宝的真义。
而作为凡夫俗子,我们尚未达到那种境界,
因此需要借助象征来辅助我们:
礼拜菩提树,礼拜佛足印等。
佛足印大得不切实际,
谁会有那么大的脚印呢?
但它们只是象征。
礼拜佛像、礼拜法轮标志等。
古代没有佛像时,
人们用法轮标志,或佛足印作为象征。
直到希腊文化传入后,
才开始制造佛像。
师父们引领弟子们这样修行。
隆波也每天礼拜,
一天礼佛很多次,
每天礼佛诵经五到六次。
我们也不会觉得自己是在礼拜物质,
而是礼敬到佛的真实本质。
—龙婆帕默
2024 年 11 月 2 日
“心的力量非常重要,它是世俗人的一个致命弱点。”
修行者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修行了很久,为什么境界总是增长了又退步,刚刚平静下来,又很快变得散乱?什么时候 pāramī(波罗蜜)才能圆满?感觉进展得很慢。
我们不妨检视一下自己,是不是属于那种往漏水的缸或桶里装水的人?加了水后,很快又漏光了,始终装不满。几乎所有人都这样。到了时间,就坐 samādhi(禅定)、cankama(行禅),修行结束后又开始散乱。每次心散乱时,辛苦积累的能量就流失了,修行的成果也随之消耗殆尽。然后又重新修,像水漏掉后再往里面加水,不一会儿又漏光了。
要减少“漏失”,即使还会有些许流失,但尽量减少,关键在于生活方式。要懂得“viveka”(寂静)的重要性。必须了解一些 viveka。Viveka 不等于安静,而是指远离一切纠缠纷扰。过一种有“kāya-viveka”(身寂静)的生活,不卷入、不参与、不纠缠他人。
大部分时间,我们应该用于认识自己。有时我们不得不参与世俗事务,有时我们无法完全脱离,但即使如此,也可以维持 kāya-viveka。即使身处人群中,也能以 sati(正念)守护自己的内心,使内心保持“citta-viveka”(心寂静)。无论别人如何忙碌或纷扰,我们的心都能安定和平。身体和语言可能需要与他人互动、交谈,但内心依然平静不动。我们说话是出于礼貌或职责,而非内心的烦乱。因此,在修行中,心的力量增长得更快。
不断检视自己,而不是看别人。我们观察自己的内心,即使身处众人之间,只要有 sati 知道自己的心,那就等同于自己独处了,这就是 viveka。
严格持守 sīla(戒),同时保持适当的 viveka,不要太过忙碌。比如上网过度,虽说身体没见面,但在网络上心已经纠缠在一起了。如果能够如教导所言去实践,不久内心的力量就会增强。
当我们的心有力量并稳固明亮时,就会清晰看到:kāya(身)与 citta(心)是分开的,rūpa(色)与 nāma(名)是分开的,快乐与痛苦与心是分开的,善与恶与心也是分开的。而心稳固安住时,它的一切移动变化都会显现出来。心本来安住,突然转向 cakkhu(眼),及时觉知后又重新安住;心转向 sota(耳),及时觉知后又重新安住。最终,我们会看到一切事物的生起、停留和消失。
只要持续以 sati 守护心,不仅 sīla 会持得好,samādhi(定)也容易生起。通过简单的呼吸练习 2-3 次,samādhi 就会稳固并增强力量。心的力量非常重要,它是世俗人的一个致命弱点。
——隆波帕默尊者
(2023年6月24日)
「如今的時代,很難找到真正具足禪定的修行者,因為這是一個注意力短缺的時代。
當我們缺乏禪定力,就如同貧窮之人,沒有任何資本去從事買賣。想要獲得一點利益,都會異常艱難與疲憊。
心無法進入安止定(Appanā-samādhi)的狀態,就是一種『貧窮的心』。因此,我們只能透過剎那定(Khāṇika-samādhi)來一點一滴地修智慧(Paññā),逐步積累,維持基本的修行生活。只要堅持不懈,總有一天能夠證悟道果。
透過剎那定修行智慧,與透過安止定修行智慧,兩者所達成的果是一樣的,但修行方式和表現形式有所不同。
那些能夠修持禪定的修行者,如果成就阿羅漢(Arahanta),有時還能獲得三明
1. 宿命明(Pubbenivāsānussati-ñāṇa)
2. 天眼明(Dibba-cakkhu-ñāṇa)
3. 漏盡明(Āsavakkhaya-ñāṇa)。
此外,可能還會證得六神通
1. 神足通(Iddhi-vidhā)
2. 天耳通(Dibba-sota)
3. 他心通(Ceto-pariya-ñāṇa)
4. 宿命通(Pubbenivāsānussati-ñāṇa)
5. 天眼通(Dibba-cakkhu)
6. 漏盡通(Āsavakkhaya-ñāṇa)。
以及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catu):
1. 義無礙解(Attha-paṭisambhidā)
2. 法無礙解(Dhamma-paṭisambhidā)
3. 辭無礙解(Nirutti-paṭisambhidā)
4. 辯無礙解(Paṭibhāna-paṭisambhidā)。
而我們這些福薄者,只能靠剎那定,觀照色法(Rūpa-dhamma)與名法(Nāma-dhamma)展現三相(Tilakkhaṇa)的剎那,逐步證得阿羅漢果(Arahanta-phala)。即便只達到初禪(Paṭhama-jhāna),也是一種禪定(Jhāna)。
這種修行方式稱為『乾觀者(Sukkhavipassaka),因心未能長時間安住,卻依然堅持不懈地觀照下去,最終證悟道果。這與那些透過深禪定力修行並證得三明六通的阿羅漢一樣,其本質是同一的清淨。 」
—隆波帕默(2024年12月7日)
Judge翻譯泰語
更多關於隆波帕默
證悟道與果是有一個過程的。
(道與果)是不會毫無征兆
突然呈現(出來)的。
見法,自有其流程。
首先,心(要)進入安止定——
即便之前(都)從未進入過。
當我們只是覺知心的生滅、感覺的生滅、
身體的運動變化等等——
所有一切都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
等到達某一點,
當(心的)力量足夠時,
心就會彙聚起來進入安止定,
而後,將在禪定中
開發兩個剎那或三個剎那的智慧。
心在禪定中開發智慧時,
看見某些現象即生即滅,
但是(卻)並不知道那些現象具體是什麼,
因為心(在此刻)沒有任何的界定和概念,
不會界定其是苦、是樂、是好還是壞……
(心)僅僅只是觀察到某些狀態的生滅、生滅,
看到現象即生即滅,即生即滅……
(就這樣)覺知兩三次後,
假如(行者的)福報波羅蜜已經具足,
心便(會)放下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所觀),
逆流而上尋找知者(能觀),
(進而)逆流返歸知者——
這一切都是自然發生的。
但是,大家不用刻意(去)尋找「知者」,
如果刻意去找「知者」,
就會變為粘著於奢摩他(的狀態)——
這是一種最難糾正的奢摩他,
也就是「緊盯知者」。
我們只要知道有(一)個知者(存在)就行了。
比如,身體在動,
感覺到身體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
但那個(能知的)知者在哪裡呢?
別去找它。
(因為)一旦你去找(知者),
你就會緊抓著它(不放),
(等到)這時再想糾正,
起碼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
那是最難調整回來的奢摩他(類型)了。
心在生起聖道時,
將在心內開發兩、三個剎那的智慧,
而後放下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所觀),
逆流返回知者(能觀)。
就在逆流遇見知者的一瞬間,
心的「殼」(立馬)裂開,
即漏煩惱被聖道剝開,
於是光明顯現,心契入空、光明、愉悅……
接觸到涅槃的心
是極為愉悅的,非常非常愉悅!
因為涅槃是無窮無盡的快樂、
是無上的快樂、空與光明。
經典記載:
修行直至看到
某些現象生起是自然的,
滅去也是必然時,
這是在禪定之中開發智慧:
現象生起即滅、生起即滅,
但又不曉得具體是什麼,
僅僅稱之為「某些現象」,
因為不曉得其究竟是什麼,
也就是不知道那是貪、瞋、痴,
或是苦或樂。
在那個狀態中,
只會看到某些現象生了即滅。
因此,當五比丘聽聞佛陀的開示後,
看到某些現象生起即滅——
巴利經典稱其為:
某些現象的生起是自然的,
該現象的滅去也是自然的
(中文經典譯為:凡是生法,必是滅法)。
(當)洞見到這一點後,
即會生起聖道,而後生起聖果。
經典接著描述道:
法眼睜開——生起了(遠塵離垢的)法眼;
智見生起——如實照見境界;
智慧生起——看到一切即生即滅;
明生起——知道一切都是苦、不是我;
最後,光明生起。
光明是在我們自己心內生起的。
聖道生起之時,
有的人的心甚至可以匯集起來進入無色界定。
當心獲得無色界定之時,
整個世間(會)全都消失,
身體也(會)消失,
只剩下單一的心。
然後,道與果就在心內生起了。
一旦「光明」生起,
(心)就會意識到:
心光,遠比日月之光更為璀璨明亮,
因為日與月在那時全部都湮滅了——
一切都滅掉了:沒有日、沒有月,
沒有白天、沒有夜晚,
所有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惟有心的光明與璀璨。
這些在經典裡是有記載的,
但如果我們不會(正確的)修行,
也是無法明白的,
只會誤以為「光明生起」
是佛陀的一個比喻而已。
有些人會誤以為那是指「智慧生起」,
但其實它已經超越了智慧的階段
而抵達了解脫的階段。
體證初果須陀洹的人,在人生之中是第一次見到涅槃。凡夫是不曾見過涅槃的。有人說在修行時見到佛陀的涅槃,那屬於禪相。一個凡夫不可能見到涅槃。
第一次見到涅槃是體證初果的時刻,時間非常短。聖道生起,只是心生滅的一瞬間;聖果生起,只是心生滅的兩三個瞬間,只能瞥見涅槃不超過三個剎那,時間極短。就這樣一彈指(隆波彈指),心就已經生滅了三十多次。因此,初果聖者不是很熟悉涅槃,二果聖者也不是很熟悉涅槃,甚至三果聖者仍然不是特別熟悉涅槃,還有功課需要繼續學習。
假如初果、二果、三果的聖者想要借用涅槃來休息,就要重新分離名色、重新修習毗婆舍那。因為他們有過放下名色的經歷,放下了名色,就會接觸涅槃。阿羅漢不一樣,阿羅漢非常嫻熟於涅槃,涅槃就圓滿呈現在眼前。只要一作意,就可以親歷。因此,阿羅漢在休息的時候,根本無須經過名和色,就能夠直接契入涅槃。
涅槃就在眼前,我們死死生生所尋找的竟然就在眼前!涅槃就在當下,涅槃就在這裡!涅槃不在解脫園寺、不在隆波這裡;涅槃就在眼前,就在心裡。但是我們沒有看見,因為我們被煩惱所遮蔽了。
大家一定要修行,有一天就會體證道、果和涅槃。此生要體證初果才會確保不墮四惡道——不再墮入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至少可以投生為人。
大家要用心修行,至少今天已經有機會聽到了法!這個世界有那麽多人,真正對佛法感興趣的只是極少數,對佛法感興趣又聽到真正的法的人更是所剩無幾。如今在座各位已經聽到了法,有機會聽法並願意實踐的又有幾人呢?很多人會說:先放一下,等到老了再修行;目前先學習與了解。誰是這麽想的?坦白些。等到五十歲再修行,是嗎?五十歲也不會修行的,那時更難了,因為心已經散亂了五十年。
要從今天開始精進!否則太遲了!聽過《明天太遲》這首歌嗎?對!太適合成為阿羅漢了。還有一首教導毗婆舍那的歌是什麽知道嗎——《那不一定》。《明天太遲》教人不要拖延。佛陀入滅之前教導說:不要拖延!
對於佛教徒來說,明天太遲了,要從今天開始。誰知道死亡何時降臨呢?佛陀說,沒有人能夠戰勝死神。
從今天開始,從此刻開始。呼氣,覺知自己;吸氣,覺知自己;行、住、坐、臥,覺知自己;大、小便時,覺知自己。感到苦樂的時候,覺知自己;吃飯、洗澡、開車、穿衣、打扮、過馬路……都要覺知自己!除非是工作用到思維的時候與睡著的時候,這兩種情況無法覺知。工作時就用心工作,不用想著修行。但如果白天用功且修行相當深入,就會在睡覺的時候繼續自行提升!
~#隆波帕默尊者(Luang Por Pramote Pamojjo)
如果我們心可以不苦,
就再也沒有什麼可以苦了
身體方面的苦,最多只是死去
苦到最高的程度就是暈過去或者死掉
但是心的苦,是沒有完的那一天,不停地延續,可以跨越生死,不斷地苦下去
高僧大德開示說:他有宿命通,他發現除了苦,根本沒有什麼
除了苦,沒有什麼生
除了苦,沒有什麼住
除了苦,沒有什麼東西滅
他憶念起許多個過去世,他看到了什麼?他看到了苦
---隆波帕默
<9:20
更多關於隆波帕默
悉達多太子,他悟道成佛的那個晚上,
在傍晚的時候憶起自己的過去生,過去世,他想知道生命的源頭在哪裡。他就不停地追溯,然後穿透了許多個時間的場合,發現根本沒有什麼,根本找不到源頭。而且發現,真正存在的是,那個全都是苦啊。有的只是無常,有的只是苦,有的只是無法掌控的事物。他憶念起宿命通。他有正念有智慧,看到了實相,看到了三相。
而我們這一代人,煩惱習氣很強。有的人憶念起宿命通,就憶念起:這個是我的老公,這個是我的兒子,我的老婆。那個是我的,那個是我的。原本憶念起宿命通之後,應該看到的是空的。悉達多太子看到了。而我們如果有宿命通的話,有的只是擁有,成為。說我是這位國王。有很多有宿命通都號稱自己是xxx 王,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這樣的事情有什麼值得相信呢?那全都是想像。
悉達多太子他的波羅蜜滿了,來到了八定。他的心保持中立,不停地去宿命通。所以那個時候是事實。但如果那個時候有煩惱習氣的話,沒有真的入定的話,沒有把煩惱習氣壓制下來的話。然後每一次都是隨順煩惱的宿命通,別相信它。如果能夠憶念起非常久非常久的事情,便會發現輪迴裡面根本沒有什麼。生了之後苦,苦了之後死去,死了之後再次出生。就不斷這樣輪迴。他找不到源頭
他就繼續往未來看。過去已經看過了,那就往未來看。從過去依然找不到結果,他就往未來看,要怎樣才不用再出生?他往未來看。這個眾生死了之後往這個地方投生;那個眾生死了之後往那個地方投生。然後那是半夜的時候。這個世間所有的眾生都在生死輪迴當中。這裡苦,去那個地方投生,還是苦啊。所以他就停止了去尋找。
最後一刻,他活在了當下。
往過去追溯,他找不到答案
往未來去看,他死了之後去哪裡,也找不到答案,說為什麼可以不苦
到最後一刻,他回來看自己;不往過去,不往未來;活在當下
去看當下的境界,為什麼會有苦?
有苦,是因為有生,有出生。因為他已經看到每一次出生都是苦
為什麼他會出生?他就去看,找那個根源,為什麼會出生。那是因為有十二緣起的‘有’。這個‘有’, 並不是指某一個世界,這一界,那一道的。最重要的那個‘有’ , 就是‘生有’ ,就是內在的那個‘有’。我們的心一直在小的‘有’裡面,日日夜夜不停地在輪迴。比如說,心處在那個‘有’ 裡面,心就會在那個地方有‘苦’。它看到有苦,是因為心粘著於‘有’。
他進一步去探究,這個‘有’源自於哪裡?‘有’源自於慾望執取。因為心有慾望,心有執著,心就會生起‘有’,心就會開始掙扎。比如說有慾望,想有快樂,心就會開始掙扎。想不苦,心也會掙扎。這個心掙扎,心造作,這個就是十二緣起裡面的‘有‘。
他進一步去探究,為什麼會有慾望,為什麼會有想要呢?慾望是什麼時候生起的?慾望是不是一直在生起,是不是一直都有的?並不是一直都有。慾望緊隨著感受而來的。苦的感覺,樂的感覺,不苦不樂的感覺。一旦接觸到境界,這個觸緣受。一旦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境界,接觸到喜歡的境界,有了快樂,就會生起想要,希望快樂久一點。一旦這個快樂消失了,又希望這個快樂捲土從來。沒有的希望有。這個稱之為慾望。已經有的希望那待得久一點,這個稱之為‘有愛‘。一旦接觸到不喜歡的感受,就會生起’無有愛‘ ,希望它消失,希望它滅去。無論是想有,想讓它待著,還是想讓它消失,心全部都會掙扎。它看事實。事實就在當下,不停地去看,不停地去觀察。
感受源自於哪裡?有感受,有慾望,有執著,有‘有‘,就是心開始掙扎。有’生‘, 就是抓取眼耳鼻舌身意,一抓取起來就會馬上有了苦。
觸,源自於什麼?源自於我們有眼睛,有畫面,有光線。足夠可以讓我們看到光線。我們有意識,有興趣要去看,有意願要去看。眼睛睜開,然後我們有興趣要看畫面,就會看不到。比如說我們睜開眼睛,我們的心不斷走神,亂七八糟的,有什麼東西在我們眼睛裡面走過了,我們也看不到,就是那樣過去了。因為沒有興趣要去知道,沒有那個意願去看。所以非常多的因緣,讓我們有觸。
他去探究,非常多的因緣,有的只是色法跟名法。光線,只是色法。我們看到的影像,這個顏色,其實也是色,色法。這個眼神經也是色法,也有名法,那就是心,是生起在眼根的心。有這個意願。因此,有觸,是因為仰賴於色法,仰賴於名法而已。他進一步去探究,他原來應該去找說,前世是哪一個樣子,那一世是什麼樣子的,他不要。他去看當下,這個苦是怎樣出現的。他不斷地去找,探究那個根源,就看到源自於識,心跳進去,然後這個名法色法才會呈現。這個無法透過思維,要去打坐,讓心集中下來,集中得很深,讓它進入到有分心。心從有分心退出來的時候,要感知那個境界的時候,有念不停緊隨著去觀察跟體會,這個地方它會自行照見,就仰賴於訓練。我們的心,讓自己的心非常地成熟。比如說,這個心沉入有分心的時候,我們的感知全部都滅掉了,稍微有一點動盪的時候,從有分心退出來的時候,那個感知就會先感知到心,感知到意門,就是感知名法。然後一旦感知到名法,就會感知到有心,有念頭感覺生起,那之後呢,感知就進一步去擴散,類似於光。第一階段的光讓我們看得到心,看得到念頭,看得到感覺;然後這個光明就進一步擴散,可以看到包裹心中的殼,這個身體就像一個洞穴,是心待在裡面。然後從名法開始擴散,擴散到身體,然後進一步往外擴散,外面就呈現了。
這個經典有沒有,隆波不知道。但隆波修行了,就會看到這些,然後就向大家作分享。那為什麼識會生起?這個很細膩了。悉達多太子他發現,因為有行,行緣識,有造作。為什麼會有造作?因為有這個無明,因為無明才會有行。因為沒有徹見名法,色法,五蘊;所以就會生起掙扎。有時候造作好,有時候造作壞,有時候造作空。每一次生起造作,識蘊,就是心就會生起,這個投生心就會生起。
投生心生起的時候,有了心,就會有了眾生,就會有生命出現。這個跟法律是不一樣的。法律說,作為一個人,什麼時間出生的,分娩出來沒有死,是活著的,那個才能夠稱之為人。如果誰讓這個死掉了,就稱之為殺人。如果去做墮胎,法律不能稱為殺人了。但跟法不一樣。法一旦有了投生心,父母的精蟲跟卵蟲融合,然後生起了投生心,那個已經稱之為有生命了。因此這個去墮胎,副作用在法律方面還不是太嚴重,但是在法方面呢,那已經稱之為在殺生了,已經稱之為殺人了。知道他是活著的,需要他死掉,而且動手去做,最後他死了,這個殺生的因素已經符合了,那個惡業是很重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假如一不小心懷孕了,要去想辦法解決問題,不要墮胎。如果墮胎的話,警察不知道沒有什麼錯的,即便是錯的話,也不至於來到刻意的殺生那個程度。但在法方面,是到了這個程度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
生命的起點就是因為有了這個投生心,已經進去抓這個色法。因為父母的精蟲跟卵蟲結合,這個生命已經出現了。悉達多太子進一步去探究為什麼會在這個地方投生,投生的最終結果,就是因為無明,因為沒有徹見。如果修行去到清除無明,就會生起明,知道了實相。這個名法跟色法是什麼? 名法跟色法是苦,不是別的什麼。因此名色生起,就是苦生起了。
名色住,其實就是苦住。
名色滅掉,其實就是苦滅掉
所以他就能總結出:
除了苦,沒有什麼生;
除了苦,沒有什麼住;
除了苦,沒有什麼滅
如果我們能夠明白這一點,我們能夠清除無明:色法不是我,色法本身就是苦。 名法不是我,名法本身就是苦。如果修行沒有來到極點的話,就看不見。比如說我們看到色法,是時苦時樂的,一會兒苦,一會兒樂。如果能夠清除無明的話,就會發現只有苦的多與少,而沒有苦與樂。
所有的色法只是苦,有的只是多與少
名法,也就是感覺念頭,所有的感知,我們就會感覺到,我們的心一會兒苦,一會兒樂,一會兒舒服,一會兒鬱悶,我們就會這樣照見,包括三果的阿那含也是會這樣照見的。但是如果多多地去照見心的實相,包括心本身也是苦,有的只是苦的多與少。跟這個身體也是一樣的
在我們看到身體本身就是苦,有的只是苦的多與少,心就會放下身體,就來到三果阿那含的境界
在智慧已經徹見了心就是苦,有的只是苦的多與少,心就會放下心。苦的終點就在這裡,能夠清除無明了,知道了苦的實相。這個身這個心本身就是苦,有的只是苦的多與少;沒有樂跟苦
悉達多太子一旦照見到這個地方,他就證悟成為正等正覺的佛陀了,就悟道成佛了
---隆波帕默
<25:05
更多關於隆波帕默
「關於分享功德,究竟能否分享成功,大多取決於是否有因果關係。通常必須是與我們有過關係的人,例如曾為父母、親戚、兄弟姐妹或好友等,彼此的心才能產生聯繫。
當我們行善時,若心中想起他們,他們才能接受到我們的功德。如果是與我們毫無關聯的人,是無法接收的。
這正是輪迴的可怕之處:如果我們沒有自己累積功德,而死後等待他人迴向功德,那實在是非常可憐的事。他人或許會為我們迴向,但我們無法接受,因為我們之間沒有因果關係,功德無法傳遞。
當我們布施或做好事,然後將功德迴向給他人,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實際上,能接受的情況比無法接受的情況少很多。
這是因為接受功德的條件很多,例如必須是父母、親戚、兄弟姊妹或密友,同時他們還需要轉生為餓鬼,並非所有類型的餓鬼都能接受功德。餓鬼種類有十多種,只有接近人類狀態的餓鬼,生活方式與人類相似的那類,才能接受功德。
而其他類型的餓鬼,以及地獄眾生、畜生道的眾生、惡鬼等,都無法接受功德。
同樣,身為人類,如果有人為我們行善並迴向功德給我們,他們心中想到我們,說‘願某某人也能分享這份功德’,那我們能否接受也有條件。如果父母仍在世,我們去行善並將功德透過倒水迴向給他們,他們也無法直接接受。
如果要將功德送給在世的人,我們需要告訴他們,並讓他們生起隨喜之心。功德其實來自於他們隨喜讚嘆的心。
對於天人也是如此。當我們行善時,不必直接將功德迴向給天人,而是透過專注心念,請他們隨喜讚嘆。如果他們隨喜,他們便能透過自己的隨喜心獲得功德。這種功德並非我們給予他們的,而是他們自己生起的。
這就像我們身為孩子,做好事後告訴父母,而父母是善良的人,聽後因孩子的善行而感到欣慰和快樂,這種欣慰之心便是隨喜,父母因此也能獲得功德。這份功德是他們自己的心所創造的。 」
—隆波帕默(Wat Suan Santitham寺,2024年8月25日)
Judge翻譯泰語
2023年07月15日之一 隆布帕默長老
修行啊,必須要自助!高僧大德能夠幫忙的僅僅只是告訴我們路,我們必須要靠自己能夠上路。別讓自己一直處在嬰兒的狀態,一直靠別人,那是不行的。
起先,也許是像一個嬰兒,需要父母慢慢地撫養,但是一旦大了之後,就必須要靠自己走下去。
修行也是一樣的,高僧大德能夠幫助我們,在我們還不知道修行方法的時候,就類似於父母教我們懂得如何去站、如何去走。至於說是不是要站?是不是要走?是不是能夠跑?那取決於我們自己。是不是可以靠自己生存下去?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隆波看到了非常多的例子,在很多的寺廟,有些高僧大德在,他們就會很精神。很精神,但是他們並沒有怎麼修行,是很快樂,一整天憶念到高僧大德會很快樂。
有些地方會讓自己變成高僧大德的主人,變成我、我的。
有的會有一些分門結派,這個是負責照顧高僧大德的這一塊,那個是負責那一塊,相互之間會有衝突,會有矛盾。
有的地方只有一個老大,其他全都是他的手下,很多的寺廟有各種各樣的情況。只有一個老大,大部分都是女老大,這類的大姐大非常多,然後分工作、分地盤。絕對不准干預,或者沒有一方完全服另外一方,這些人他們非常“大”。誰去到寺廟,都必須要聽她們的話,必須要恭敬她們。否則進去,就會很困難,包括有時候連飯都沒得吃。那個“大”,並不是因為戒跟法而大,而是因為自己創造的地盤而大。一旦高僧大德圓寂了,就會很沮喪,想說的是(有如)喪家之犬,這樣說起來不好聽。他們是因為恭敬高僧大德,所以他們才會願意。但是高僧大德一旦圓寂了之後,那個真正的感覺就呈現出來了。
有的人的心很善,誰去他都幫忙,一旦高僧大德圓寂了之後,別人也會很愛戴他。然後這個寺廟就希望想請他,那個寺廟也想請他,這樣的情況也有,但是非常非常少。大部分都是不知道去哪裡,或回家。為什麼把自己的生命託付給那些沒有實質意義的對象上面?
跟高僧大德在一起的人,有機會可以跟他們親近,跟他們求法,然後真的動手去實修。一旦高僧大德不在了,也能夠靠自己站起來。
就像一個健康的孩子,起先的時候是躺在搖窩裡面,然後可以自己翻身,一旦能夠翻身了之後,就可以開始爬了、開始走了。起先是可以自己走,一旦會走了之後,不想走,想讓別人抱著,那樣的小孩也不太健康。
要像那個可以自助的小孩,
修行人也是一樣的,
跟高僧道德在一起,
後來高僧大德不在了,
必須要靠自己能夠站下去。
隆波從小時候就開始修行,那是跟隆波李尊者學法,沒有幾年,大概是在很早,他就圓寂了。但那個時候沒有感覺,沒有什麼感覺,只是覺得修習安般念,一旦他圓寂了之後,自己什麼也不懂,還不怎麼懂事。在跟隆布敦長老學法之後,這個可以稱之為靠自己走的小孩了。高僧大德允許走了,但他圓寂了,那個時候心依然會非常得孤單、無聊,感覺自己已經變成了一個孤兒了。在自己父親死的時候,心並沒有那樣的感覺,覺得那是世間的常態。但是隆布敦長老圓寂的時候,心完全消失了,就感覺自己好像變成了一個孤兒了,從現在開始,必須要多多地自助,仰賴於他給的法方面的遺產,必須要靠自己往前走了。不能夠氣餒,不能夠灰心喪氣。
隆波看到很多寺廟非常多的人,一旦高僧大德圓寂了之後,就在修行這一塊徹底地坍塌、放棄了。那個是因為還沒有長大的小孩,一直是在透過喂,不停地討好。
但是隆波在隆布敦長老圓寂之後,心就會覺得完全消失不見了,自己在輪迴裡面真正的父母已經死去了,從現在起必須要靠自助,從那個時候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摘自:隆布帕默長老直播開示
2023年07月15日(00:00-07:56)
當下就啟程吧 2023-08-28 08:13 發表於江蘇
https://mp.weixin.qq.com/s/vTprqA7l3XOrK0v0t6vwzA
更多法談連結:www.ganluyu.org
更多關於隆波帕默
基督教,他們週日去教會,然後想到上帝,那一刻是什麼?是功德
心沒有去作惡,心集中在上帝,心就有寧靜
唱歌,心想到上帝了,得到什麼?得到禪定
得到禪定是功德嗎?是的
那種禪定也是禪定,但不到正定
…別人有別人的好,佛教徒也有佛教徒的好
一定要提升到善
諸惡莫作。心方面就是想不好,語言方面是說不好,身體方面是做不好
眾善奉行。什麼是善?就是不貪,不嗔,不癡
貪嗔癡是不善
善是有什麼?不貪,不嗔,不癡
那一刻的心是怎麼樣?那是知者,醒者,喜悅者;不貪不嗔不癡
我們要提升自己,不要停止在功德方面,訓練我們的心
怎麼樣做心才不貪不嗔不痴?做不了,因為心是無我。但是心是可以訓練,雖然命令不了
修一種業處,有正念,及時知道,心安住,是知者觀者
心迷了知道,迷了知道,心就有力量起來
接下來我們就修我們的業處,心想看到天神,知道貪
心想看到(彩票)號碼,知道貪
心不滿意,或者心太散亂了,生氣,及時知道心生氣。生氣的心就滅去,生起不生氣的心
心迷了知道,它就滅去,變成無癡
所以無貪無嗔無癡這些善,它是正確的正念與禪定的力量而生起。心要跟自己在一起,然後及時知道身心的變化。心變化,當它有接觸,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六個根門,它就變化
---隆波帕默
2023年7月8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UFgIA-U5Ls
如果忘記身心,那就是鬆懈了
如果緊盯身心,那又太緊了
只是覺知身,覺知心
這就是我們的中道
---隆波帕默
《5:45 2023年7月8日
我們要去訓練,常常及時知道心的跑掉。
接下來,智慧就會生起
知道說,實際上心不是我。心是自己跑掉的
什麼時候看到心不是我,真正看到心不是我的話
就會生起須陀洹道,就會生起須陀洹果。
從那之後,就不會感覺說,‘我’真的存在。
所謂的說‘我’,‘老子’,‘貧僧’,那只是世間的一種表達,溝通的需要。
但是內心深處,再也沒有一個‘我’的重量生氣。
(公雞叫)聽到這個野雞的叫聲嗎?
這個野雞的叫聲有個‘我’
他害羞了,他不敢叫了。
(公雞叫)你看,感覺到嗎?
‘我很厲害’
包括畜生道的眾生,也是感覺自己很厲害
假如我們覺得自己很厲害
那就跟畜生道的眾生沒有什麼區別
(公雞叫)看到沒有(大眾笑)
要不停地去訓練。
他不停地叫,是想‘你把我煮掉’嗎?(大眾笑)
努力地訓練去覺知自己,知道自己的心。
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
什麼時候觀心觀不出來,就去覺知身體
觀不了心就觀身
比如,坐著,試試甜甜地笑。
身體笑,心去覺知。
笑。然後你知道,身體在笑,是心在覺知。
心是覺知的人
看見了沒有。笑的時候,心放鬆,這已經回到觀心了
修行就是,及時地知道心,這是最好的。
因為善法生起在心,不善法生起在心,道果生起在心
但是,什麼時候觀不了心,就觀身
看見身體呼吸,怎麼樣都可以看得到,一整天都可以看得到
身體行住坐臥,這個可以一整天看得見
身體從來沒有消失去哪裡。
我們的心離開了自己,忘了自己,所以我們的心覺知,不停地覺知
如果觀不到心,就觀身
觀不了心,觀不了身,然後就不斷地跟禪修所緣在一起:佛陀佛陀佛陀
一旦心寧靜,有了力量之後
可以再次回去觀心,觀身觀心
就是不停地這樣交替進行
最後,智慧,徹底的正見。無論是身還是心都不是我
一旦清楚地照見,苦的止息就在那個地方!
----隆波帕默
4:32-5:1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rqtsYsku9k...
有一位僧人曾講述,他說他回憶起了很久以前的事情, 發現即便是一萬年前,人類幾乎沒有什麼變化。 如果有變化,那也是變得更糟,而不是變得更好,改善是極少的。
例如我們小時候的習性,是什麼樣的呢? 在一萬年前,大多數人的習性也是那樣。有人容易生氣, 有人貪婪,看到什麼都想要, 還有人心神不定。
你有沒有看過那些心神不寧的孩子,一天到晚不停地說話? 那是累積而來的。當孩子還沒有心機時, 他們不懂規矩禮儀,真實的本性就會顯露出來。 長大後,逐漸被規範約束,真實的自己就被隱藏了。
隱藏久了,甚至忘了自己真正的樣子。 當我們開始修行, 我們研究、修行,不斷改造自己, 逐漸遠離了真實的自我。
……所以來跟隨法師學習吧, 法師會慢慢引導你們,幫助你們看到 自己真實的樣子。 比你想像的還要糟糕,每個人都比自己想像的還要糟糕, 因為我們總是為自己找藉口。 當我們看見了自己的本性時, 我們就會逐漸看清楚,看到它是怎樣運作的, 做了什麼,又產生了什麼後果, 這樣我們就能了解自己,學習更多。
煩惱並不是憑空產生的, 煩惱有許多條件促成它的產生。 例如,憤怒的產生, 需要所緣的刺激,而這些所緣不符合我們的心意。 如果心中本有憤怒的習性, 那舊有的習性也會再次被激發。
有些人有易怒的習性, 一旦遇到所緣刺激,別人可能不會生氣, 但這個人已經生氣了。這是因為內心已有易怒的習性, 這種習性每天都在累積,不斷增加。
你會發現,有些沒有修行禪定的老人, 年輕時不太愛嘮叨, 但結婚生子後,開始嘮叨得更多, 年紀大了後,嘮叨得更多,這是習慣的積累。
那些容易煩躁的人,煩躁的習慣會慢慢累積, 以後遇到一點點事情就會變得煩躁, 因為這種習性已經深深植根於心中……當我們修行時, 我們不是為了消除煩惱,因為煩惱是生起和消逝的。
但透過修行,習性會逐漸改變, 內心的本性會慢慢轉變。 心中的習性就像草的根, 當它得到水、陽光和空氣時, 草就會生長, 煩惱也會隨之生起,並衍生更多煩惱。 我們能看到的煩惱只是顯露出來的一部分, 而隱藏在下面的部分,就是「習性」。
比如說, 我們有一個芋頭,埋在土裡,它會發芽, 得到陽光、水分和養分,芋頭就會越來越大, 習性也在不斷累積。 但是如果我們不斷剪掉發芽的部分, 每次發芽我們都剪掉, 芋頭就會逐漸枯萎,失去養分。
修行也是如此, 我們不是為了消除煩惱, 因為煩惱是生滅的,我們的任務是「覺察它」。 當煩惱生起時,我們能夠覺察, 煩惱就無法繼續運作。
就像草發芽了,卻無法進行光合作用, 習性也會逐漸枯萎。 煩惱是不斷生滅的,我們要時時保持覺察。
如果我們沒有覺察, 憤怒生起時,我們沒有覺察,憤怒就會控制心智, 於是我們會因為憤怒而造作惡業, 惡念、惡言、惡行隨之而生, 那些煩惱的習性就會積累更多,變得更強大, 於是憤怒會更頻繁地出現, 習性的力量也會越來越強。
修行並不是什麼神奇的事情, 但我們要有正念覺知, 無論什麼煩惱生起,都要及時覺察。 覺察得越多,煩惱就越無法運作。 即使習性製造出煩惱,煩惱也無法得逞。 隨著修行的進展,內在的習性會逐漸改變, 如果不修行,千年萬年都不會改變, 過去怎樣,現在也依然是那樣。
曾經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還是會更加自我中心, 因為心的本性是隨波逐流的。如果我們順從它, 它就會變得更糟。 如果我們任由它發展,它就會遵循舊有的習性行事, 而習性會不斷積累, 導致惡行越來越根深蒂固。
……因此,佛陀教導我們, 即便是小惡業也不能造作! 大的惡業都是從小惡業開始的。 例如一開始只是開玩笑, 開玩笑久了,就變成愛說假話, 最後變得擅長撒謊。
從小小的惡行開始,不斷積累, 放任不管,就會越積越多, 惡業會越來越根深蒂固。
因此,我們必須依靠佛法, 提升心靈。 沒有戒律,就要持戒; 沒有修過禪定,就去修; 沒有開發智慧,就去開發。 依靠戒、定、慧的力量, 心靈會逐漸強大,煩惱的力量就會減弱, 習性也會漸漸失去力量,無法繼續操控心智。
隆波帕默
Judge翻譯泰語
“这条道路需要耐心,要走上成佛之道,首先要清楚地审视自己的内心。我们为什么想要成佛?
有些人是因为想要权势,这样的人不会成功。
有些人想出名,想要名声,这样的人也不会成功。
有些人想要获得更多的知识,但遇到痛苦时,他们会退缩,也不会成功。
如果我们审视自己的内心,如果我们是怀着慈悲心走上成佛之道的,当我们看到别人或动物在受苦,我们的心里想着要去帮助他们,希望他们能够摆脱痛苦和困扰。
如果有这种慈悲心,走成佛之道就有可能成功。
但如果是因为想要获得大量的知识,想了解整个世界、整个宇宙,这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这样是不会成功的。
想要权势,想要名声,想成为被人崇拜的佛陀,这些都是为了自己,也不会成功。
只有为了慈悲心而做,带着慈悲心去做,才有可能成功。
审视自己的内心,对自己要诚实,然后再作出决定。
走上成佛之道不是错,反而是好事。能够走上这条道路的人,必须勇敢、耐心、无私。
隆普敦曾告诉隆波,隆波亲耳听到的。
他说:‘现在有比我们在夜空中看到的星星还要多的菩萨正坚定地走在成佛之道上。’很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得排队,谁的功德圆满,谁就能先到达。”
——隆波帕默
2024年6月15日
Judge翻译泰语
那些證悟很快的人,是同時有兩個部分組合而成的,因為他過往累積得很好,他只是缺少一點點.稍微正確地連接上,他就證悟道果了.
有的人原始資本很少,那就只能忍耐,精進地累積,不去妒忌那些原始資本很多的人.
因此修行,那些原始資本很多的人,他證悟就會比較快
那些原始資本比較少的人證悟就會比較慢,那是公平的,這是屬於業果法則
對於那些煩惱習氣很強的人,修行必須要嚴格一點.
那些煩惱習氣比較淡薄的人,修行很輕鬆的,就只是很輕鬆的去觀,就能鬥得過煩惱習氣了
我們不知道我們過去累積到什麼程度,但是隆波想告訴你們的一件事是,你們有機會去聽隆波,累積了已經不少了.
世間總共有多少人呢?真正能夠聽法的人又有多少呢?因此,我們已經是屬於很濃縮的部分了,缺的就是繼續的提升
為什麼要進一步地提升,更上一層樓呢?因為累積得不夠,如果累積得夠就不可能坐在這個地方了.
因為還不夠,還沒有滿,就必須繼續進一步地去提升自己.
---隆波帕默
56:00-57:50
2023.09.03 隆布帕默長老法談開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x2ehYCsVYw
更多關於隆波帕默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E9%9A%86%E6%B3%A2%E5%B8%95%E9%BB%98%E5%B0%8A%E8%80%85
今天人们已经到达要向妖怪敬拜的地步,这是善还是不善?
(前提:最近泰国社会新闻热点,曼谷市中心某著名国际酒店,安置巨大的黑色魔鬼雕像Khru Kai Kaew ครูกายแก้ว作为崇拜对象,许多的曼谷市民及佛教团体对此展开激烈地反对)
"...我们观看新闻,就会立刻知道,佛教被掩盖了...人们只追求利益,任何能带来利益的东西都会被崇拜...想要透过中彩票来获得金钱,那也不是持久之道,很快就会消散
我们有多少人真正以三宝为皈依处……一般人,没有佛、法、僧为皈依处,而以利益为皈依处,无条件地崇拜,古代的人崇拜山、河、树木,如今的人崇拜树木...还要在上面找数字,拜了这个又拜那个,没有止境.....
请注意,不断会有新产品出现,供我们不断地去崇拜...直到今天的“拜妖怪”甚至开始普及,为什么人们必须寻求外部的依靠,因为无法依赖自己,他们的心是脆弱的。
依靠自己,根据佛陀的教诲学习,根据阿罗汉的教导实践下去,直到我们了解各种自然法,它是根据因...请持续注意,各种事物有原因,它就会发生,无原因,它就会消失,它不能被控制。
我们要有快乐,有痛苦,去祈求天神,祈求妖怪,那些东西和我们一样受苦。 天神如天神一样受苦,鬼如鬼一样受苦……畜生也受苦。 一切众生都一样艰难。
有些人崇拜所有东西,甚至崇拜奇怪的生物,连双尾壁虎都崇拜,希望这些事物会成为我们的依靠和庇护,他们如何能成为我们的依靠和庇护呢,他们仍然在受苦...天神,精灵,妖怪,鬼怪,佛陀教导我们将他们视为“一同受苦的同胞”,他们仍然一起受苦。
就像对妖怪崇拜,他们处于非常困难的情况,但我们仍然崇拜,我们去拜祭为了什么!希望他们能帮助我们,但他们甚至不能帮到自己。
这些东西看似能带来利益,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痛苦和疾病,或者帮助我们中奖,但是没有免费的东西,最终我们必须为之付出代价。我们想中彩票,就去问它们,就像我们借钱一样。本来这个以后都是我们自己的钱了,这不是他的钱。注意,这些赌博只是短暂的财富,不能长久。最后本钱也赔掉,什么都没有剩下。
因此,佛教徒们必须停止这样做,不要再以其他事物为避难所,我们需要以佛法为皈依处,学佛法、了解如何修行、付诸行动去实践佛法,全心全意地去做。如果我们以适当的方式实践佛法,佛法将保护我们,让我们不受精神上的痛苦困扰。如果我们修行直到我们接受真理,暂时存在的一切都必须破碎和熄灭……在我们内心,有时快乐,有时痛苦,这在一天之内不断变化。快乐是暂时的,痛苦也是暂时的,所得到的利益也是短暂的。
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如果我们造善因,我们就会快乐。 造恶因,就会有痛苦……如果我们的心有恶,什么都能做得出,就像我们去膜拜妖怪,这是善还是不善?这是很多的不善,因为出于贪婪,希望他们以帮助我们,想要中彩票,我们有妄想,我们去请处于困难的生物来帮助我们。
它不但帮不了我们,自己还无法帮助,连要吃东西都得我们去施舍...我们有功德,不要愚昧,依靠自己,依佛法去付诸实践。做不了什么,就去纪念佛陀,去puttho、puttho,想起佛陀的德行。
龙婆帕默
(宣讲于2566/2023年8月19日)
Judge翻译自泰语
在心證悟法的時候是有它的流程/過程的,它還是在四聖諦的範圍。比如說我們修行了之後,聖道生起,心就會集中,進到安止定,然後在裡面開發智慧,就會在裡面看到生滅兩三個剎那。然後就會有智慧切斷,然後心會逆流來找知者,知元素。一旦逆流來到知者的心,聖道生起。然後就會剝開包裹心的漏煩惱。把包裹知者的心的漏煩惱剝開,然後知者的心就會擴散開。知者的心就像氣球,它是有範圍的。外面的氣泡就是漏煩惱,包裹著。一旦那個包裹的殼破了,那個知者的心就會消融,然後知元素就會瀰漫著整個宇宙,沒有任何範圍,就會接觸到涅槃。在那個時候會徹見四聖諦,然後屬於明生起了。
一旦剝開了一個瞬間,接下來,心就會接觸到兩三個剎那的涅槃,然之後光明就會呈現。兩三個剎那—第一個剎那會空;第二個剎那,亮堂;第三個剎那會愉悅。這就是龍普敦長老說的,愉悅的時候就是心笑。這是他用的語言,跟經典理論並不相一致。
在光明生起的時候,它是沒有範圍的,涵蓋了整個宇宙。在《初轉法輪》經裡說,那些梵天/天神會看到那些光明,然後就會宣揚了‘哦!橋陳如知道了,橋陳如知道了’然後天神知道了之後就會一直往上面傳,傳到梵天界。那一天就是整個宇宙很震動的一次,那之前就是佛陀悟道成佛的時候,天神都很愉悅。當光明呈現,法就從佛陀傳到眾生的地方了,接下來,煩惱習氣比較淡薄的世間眾生就可以接受到這個光明
----隆波帕默尊者
49:08—52:37
2023.08.0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9wtCoFi6_0
居士缺兩個:
一,缺禪定,修禪定不對
第二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所以才無法獲得突破
如果我們心意堅決,每一天都做固定形式練習,每天有沒有突破都隨它去。
吸佛呼陀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或觀腹部升降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接下來心就會安住起來,那之後就慢慢地分離蘊界,發展智慧。這個就是高僧大德教導的綫路
《1:12:10
2023.06.11 隆波帕默尊者特別開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xh1S0d7Fjw
以前,隆波早期教的時候一直教—欸,簡單簡單簡單。因爲隆波覺得簡單,後面來看,爲什麽大家做不到呢?那些做到了成功、突破、能夠見法的人不多,只有幾十個人。一般的修行人是上十萬。那麽爲什麽那樣子的?因爲那些修了沒有成功、沒有突破的人是沒有覺知自己。一味地迷失或者緊盯。
心走神,這是迷失,另外一類坐著去緊盯緊盯。因此隆波在這裏斬釘截鐵,隆波在出家之前就教弟子,不走神、不緊盯。只要還在走神、只要還在緊盯。那個就不是中道,依然還未在覺知自己。因此,我們必須不走神、不緊盯。要不停地去覺知、覺知。覺知難嗎?觀心觀不了就觀身,根本沒有任何難度。心在運動變化很快很快,錯綜複雜,看不出來那就觀身。觀身證悟阿羅漢也有的。
在三藏經典裏説明得很清楚,說阿難尊者到了最後一個晚上過去了,是修習身至念來通過最後一個晚上。身至念其實就是有覺性來覺知身體。其實就是身念住。並不是說把頭髮、皮膚、牙齒分開,那樣修只會獲得奢摩他。阿難尊者修的,在第二天早上還未證悟阿羅漢之前,他修的是身念住。因此並不是說一定要觀心。但是,修身念住也必須有作爲觀者的心。因此心有禪定,他的心安住,他就看到身體呼吸、身體行住坐臥、身體屈伸,看直到自動自發。從傍晚一直到第二天早上。阿羅漢道沒有生起,爲什麽?因爲他非常地掙扎,什麽時候才可以證悟,什麽時候才可以證悟。佛陀說我會證悟的,爲什麽還沒有證悟的?明天就要經典結集了,依然還未是阿羅漢。來參加經典結集的,其實就必須要是阿羅漢,但他不是。他的心就努力啊努力地修行。以努力地想要成爲阿羅漢的心來修行心念住。到第二天早上就覺得太累了,稍微閉上眼睛休息一下·比較好。不然的話,第二天早上還要去經典結集。他就躺下來休息。經典裏面記載說,他的脚還未有離開地,頭還沒有碰到枕頭,他就證悟了阿羅漢。
那個時候別以爲說他沒有修行。他的修行到了那一點已經是自動自發了,並沒有刻意要覺知動的身體、並沒有刻意安住,但心是安住的。也就是訓練到極點了。那時候消失的其實就是貪的動機。想證悟的那個貪的動機。一旦沒了貪的動機,念、禪定、智慧然後充分地工作,然後就證悟了阿羅漢。
隆波讀三藏經典就會試著去試,欸,他是以哪個姿勢躺著呢?…
爲什麽他證悟?因爲他已經沒了貪的動機,那個時候他的念、禪定、智慧都自動自發,我們還未自動自發就去訓練。要去覺知自己。要感覺到身心的存在,感覺到身心的運動變化。這樣去用功
所有的地方,包括我們的心,一會兒進步,一會兒退步.
我們的這個身體,到了某一點,一會兒也會是有進步、有退步,一會兒會健康,一會兒又會生病了
在我們的家庭,我們的職責、我們的事業,有些時段會比較進步,有些時段又會比較退步
我們的國家政治有時候會進步,有時候會退步。
那個就是世間
世間就是這樣的,沒有只是一味地好的,能夠有好的就會有壞的,能夠有進步,就會有退步。
因此我們的心必須要非常的穩固,無論發生什麽,無論在我們的心發生什麽,還是說我們的國家政治、還是說整個地區、國家發生什麽。我們的心必須非常的堅定與穩固,然後都是以非常的堅强去面對所有的一切。
必須要理解,我們所遇到的所有的一切,它都是業報、都是果報
比如說我們國家政治是進步還是退步,那是我們一起的共業。在一個地方播種了同一個業。國家政治在進步的時候大家一起有快樂,如果有退步的時候大家一起受苦。就屬於業與業的果報。
因此要去戰鬥。要透過及時地識破他來跟他在一起,無論發生什麽都別動搖
什麽東西都大不過死,憶念死亡就會很輕鬆、很舒坦。那些看起來很大的事情,只要我們想到我們很快就要死了。比如説我們特別地擔心我們的國家政治,想到不久自己就要死了,那一些繼續活著的人自然會維護,要懂得去安慰、安撫自己,讓自己的心能夠寧靜跟吉祥地走向未來。而別樣世間法、世間的八法—也就是進步了、退步能夠波及到我們的心,要透過念跟智慧
---隆波帕默
《57:00-59:40
2023.05.20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JKqV-mrrD4&t=1455s
信徒:頂禮隆波,我一直按照隆波的教導來修行,覺得隆波的教導非常完善和圓滿。
現在我碰到的問題是,在需要用到思維的工作,或發生緊急狀況時,不知道如何用心。
隆波帕默:我們的念禾禪定都要用於工作。智慧要去思維工作,那並不是修行的時間。如果工作的時候,感到緊綳和鬱悶,要及時知道。或是工作的時候,希望早些結束,也要知道想要。工作需要用到思維的時候,是無法修行的。
信徒:鬱悶的時候,知道鬱悶,而且知道無法控制。
隆波帕默:對
信徒只是有時工作特別久,甚至一個月,覺得自己一直處於不善法中。
隆波帕默:其實我們並沒有一個月都在工作,還有吃飯、上厠所、洗澡、坐車等等的時候。所以,我們並不是24小時不停地工作。那些沒有在工作的時間,要及時地覺知身與心。如果工作是屬於密集而且需要深度思維的,我們可以觀身。因爲觀不了心,就觀身—看見身體呼吸、身體行住坐臥,如此觀下去,一旦心有了力量,就能夠回來觀心。
---24-2-2013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zH6usIJucg&t=2235s
更多關於隆波帕默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E9%9A%86%E6%B3%A2%E5%B8%95%E9%BB%98%E5%B0%8A%E8%80%85
即便在固定形式中無法修習深度禪定,也沒關係。…
在佛陀時代,絕大部分阿羅漢也不是透過修習禪定而證悟的。
佛陀曾經講述過阿羅漢的類型---
在500位阿羅漢中,證得三明有60位,也就是擁有宿命通,知道死後投生到何處,且能夠清除煩惱者。證得三明的阿羅漢,是需要修習禪定的。
另外有60位證得六通—天耳通、他心通等等的
證得四無礙解的阿羅漢,則需具備無色定,也有60位
總之,在60位阿羅漢中,先前修習禪定的有180位,其餘大部分的進入不了禪定的,與我們同類。而如果成爲聖者,就能夠自動進入禪定,至少能證得初禪
---24-2-2013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zH6usIJucg&t=2235s
更多關於隆波帕默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E9%9A%86%E6%B3%A2%E5%B8%95%E9%BB%98%E5%B0%8A%E8%80%85
居士們有兩大問題:
第一是,禪定不夠,心沒有真正歸位。
第二是,修行不能持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如果可以解決好這兩個問題,在基礎階段,居士的進展是不比出家人慢的
在後續階段,出家人更占優勢
因爲出家人有整天時間與自己相處,而居士則很少
但是在基礎階段:須陀洹、斯陀含,居士不會比出家人慢
解決好兩個問題:
一:禪定不夠,心不太安住,心容易迷失,一直晃晃悠悠,四處散亂,沒有歸位
第二,修行無法持之以恆,常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24-2-2013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zH6usIJucg&t=2235s
《明明什麽都好,爲什麽要來學法?》
生活過於舒適,有時候反而容易疏忽。有人會想:目前生活無憂無慮,等以後遇到困難了再去修行,現在只當先聽聽罷了。
如果今天只是先來聽法,等到哪天生命出了問題再考慮修行,這就好比一個人盤算著要等到落水之後再學習游泳,那就來不及了。
我們必須在落水之前就訓練自己精通水性。也許根本不會落水,可是萬一哪天碰到了,就可以自救。如果等到生活出現了特別嚴重的問題后才開始修行,就太過於疏忽大意了,或屆時也許會徹底沉入水底。
即便生活舒適,苦也可能隨時現身,並不是有地位的人就毫無憂患。有些人只是例行身體年檢,就發現了癌症或怪病。現在患上怪病且很快去世的人非常多。
生命中充滿了不確定。或許我們正在經營生意,以為一切會一直順利,一旦政局略有變動或世界經濟稍有起伏,就可能傾家蕩產。生活有的只是不確定。
即便我們可以管住自己,家庭仍有諸多不確定的因素:丈夫變心、妻子出軌、孩子吸毒、子女賭博等情況隨時可能發生。因此,縱使今日衣食無憂、地位顯赫,也無法保證能永遠快樂下去,一切都是不確定的。如果我們沒有疏忽大意,就會早作準備,迎接生活中的挑戰與困難。倘若生命沒有遇上任何問題,就算是額外的收穫。比如學會了游泳,即使沒有遭遇落水或沉船,也毫無損失,因為會游泳本身就是收穫了。
所以,今天學法就要從今天開始正確地去理解,趁苦尚未如猛獸般來襲。只有這樣,方能在某日痛苦來勢洶洶的時候,比別人更具有優勢地去戰勝它。
學法是投資,我們學法就是給自己的生命增加原始資本。從孩提時代起,我們就努力學習,提升各方面的能力,為生命注入資本。如果與此同時,我們能夠見法,將更獲得無盡的利益。這是令生命獲得安全與穩健的原始資本,勝過人壽保險。參加人壽保險的人能夠不死嗎?無論如何保險,都難逃一死,對吧?
生命是不確定的。如果修行,我們就能快樂地活著;臨死時,也能快樂地死去;即便必須與所愛的人分離,也不會過於痛苦;即使遭遇不如意之事或生命發生了嚴重的問題,也能從容應對。
要讓心作準備,不要疏忽大意。倘若認為生命會永遠如意,就太大意了。無論是誰,有一天都必然會遭遇最大的損失——失去生命。我們必然會死,有些人在死之前就失去了愛人和財產。生命有的全是不確定!
因此,隆波邀請各位先來學法。在尚有精力、身體也健康的時候,就開始學習。
在佛陀的時代,佛陀舉過一個實例:在寺廟門口,有一對乞討的夫妻。若這對夫妻在年輕時聞法,可以體證阿羅漢;若他們在中年聞法,會依次體證二果、三果;可如今他們太老了,已經耗盡財富,成為乞丐,即便現在聞法,也一無所獲,只能乞討至命終,此生註定下墮,損失極為慘重。
而我們目前還很健康,還有機會,如果已經聽聞了正確而殊勝的法,並且開始實踐,那麼當修行正確且達到一定的量之後,或許今生就能見法開悟。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都是真實不虛的。修行正確且達到足夠的量,就有機會抵達那樣的境界。
涅槃真的存在。涅槃不是理想,不是烏托邦。它是真實無欺的。
離苦且離於造作的涅槃,真的存在。當我們遠離了掙扎與造作,就能日日夜夜無論是醒是眠都具足寧靜與祥和,內在擁有幸福與喜悅,無與倫比,無窮無盡。這樣的境界真的存在!而通往這個境界的路——體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路也仍然存在。親見涅槃的路依然存在。那是佛陀為我們指引的路。問題取決於我們是否充分學習了。
《學法應要一門深入》
隆波不建議大家以「博采眾長」的方式學法。有些人喜歡這裡聽法,那裡參禪,不斷變換,到頭來卻一頭霧水。學法應該一門深入,直至真正領悟。如果牢牢掌握了修行的原則,開始正確實踐並且達到了一定的量——就像是參加特別嚴格的課程學習,在這段時間裡當全力以赴。如能順利通過這段時間的考驗且投入足夠的精力,就會有次第地收穫清涼與喜悅成果。這是非常值得的!
修行如同逆水行舟——需要一鼓作氣越過水流湍急之處。如果划划停停,進進退退,最終將會毫無進展。我們需要忍耐與堅持,直至涉水越過急流。一旦跨越,水流就不再湍急如初。
一門深入地逐步用功,讓法抵達我們的心。若明白方法,體證初果須陀洹並非難不可得。須陀洹聖者知道什麼,我們也如是去知道,我們也就會成為須陀洹聖者。
《初果聖者的特質》
須陀洹聖者照見真相:「我」並非真實存在——身非「我」;苦樂非「我」;各種記憶與界定非「我」;演繹善或造作惡,貪、瞋、痴,統統不是「我」;知道色、聲、香、味、觸,以及所思所想等所緣的心,也不是「我」。
須陀洹聖者會照見沒有一個「我」在五蘊之中,也沒有一個「我」在五蘊之外,根本沒有「我」在任何地方。這就是須陀洹洞悉到的真相。何時我們也能如此照見,何時我們就會證得同樣的法。
就像持守五戒便得到「人之法」。五戒圓滿,便無愧為人。五戒有缺失,便無異於餓鬼、阿修羅、地獄眾生、畜生,只不過徒具人形。如果符合做人的標準——五戒,那就是完整的人。
如果有慚愧心——一旦造惡就羞愧,即便是預備行惡也已生羞愧,做完了會害怕果報。這稱為「天神之法」。符合如此之法,就是天神。
如果擁有寧靜的心且能夠進入禪定,就獲得了「梵天之法」——慈、悲、喜、捨。獲得「梵天之法」者,身是人,而心處於梵天境界。
同樣的,若得到初果須陀洹的法,就成為須陀洹聖者。儘管身體還是平常的樣子,也依然存在著長相的美醜之別,然而心會抵達同樣的境界,擁有同樣的品德。
修行到最後,心將抵達與佛陀同樣的純凈無染。那時將會明白:佛、法、僧,即是純凈無染的心。
當心抵達純淨無染,心即是僧,心擁有圓滿的法,心即是法,法即是心。心與佛陀無異。
一切皆有可能,今天就要開始實踐。否則就太遲了。
讓我們先來看看「須陀洹的法」。
在成為阿羅漢之前,必須先成為須陀洹。有些人急於求成,去問師父如何能斷除淫欲。若要斷除淫欲,必須成為三果阿那含。如果尚未證到須陀洹,先別急於和淫欲交手,那是以卵擊石。
目前的階段,能守好五戒就已經極有福報了。大家能否很好地持守五戒呢?戒若不圓滿,就要努力持守。五戒是非常卓越的,它不是為了自我折磨,相反,它是為了更快樂地生活。
當具備慈悲心而不傷害他人與眾生時,心就有快樂,意欲傷害他人和其他眾生是不會快樂的。一個不想佔有他人財物的人,會很快樂。願意慷慨解囊的佈施者也會快樂。忠於自己配偶的人,會快樂。直來直往、實話實說者,活得比虛偽狡詐者更舒心。
須陀洹的五戒是圓滿的,我們也要有五戒,向他們學習,先做到基本的部分。每天用心持戒:一早醒來就提醒自己,三餐之前,再次提醒自己持守五戒,即便被噎死也會心滿意足地帶戒而死。閻羅王問你具備哪些良善的品質,你回答:「我有五戒。」你就會被閻羅王趕出地獄,因為有五戒者無法待在那裡。臨睡之前,再次提醒自己持戒,防止自己再也醒不過來。如此反覆提醒自己持戒。
須陀洹有五戒,我們也訓練自己有五戒。須陀洹聖者相信業報和果報,不會愚痴。我們也要檢視自己是否仍有愚昧的信仰,是否行善之後還希求善果。
有人供齋給僧眾,祈願考試順利,真是愚痴啊。供齋給僧眾與考試及格之間有何關係呢?還有人去求僧人給予祝福,讓自己能夠晉升。大約30年前,有位高級軍官去頂禮隆布地安長老,請求賜福:「我做上校已經很久了,請讓我當一回將軍吧。」長老回覆說:「你這麼笨,難怪沒有升職。想當將軍要去請求上級領導,怎麼來求出家人呢?」僧人並不是審批人事的,對嗎?因與果要匹配。
一定要知道,所有的一切都隨順因緣。是我們的所作所為為自己帶來結果,付出什麼,就會得到什麼。如果誠實守信,就會得到信賴,實話實說,別人就會信其所言。種如是因,結如是果。
一切都有因果可循。佛教沒有「祈禱」或「央求」,只有造何等業,結何等果。這對人類來說是最高榮譽,我們是自己生命的主宰者,而非上帝或神。
主宰生命的,正是自己。我們必須有意識地讓自己的生命越來越好——讓戒與法越來越好,快樂才會越來越多。
要相信業報,相信果報。佛教不存在「僥倖」,也沒有所謂的「碰巧」,有的只是依靠自己去爭取。比如聽隆波講法,期待某日豁然開悟,不用實踐便頓證須陀洹、斯陀含,這未免太天真了,無論聽多少年都不會有結果。如果聞法之後,明白了修行的核心就開始踐行,不久便會有所體證。7天、7月、7天、7月、7年,應該能夠收穫些什麼。收穫隨身攜帶(帶到來生下世)的成果,並不難。
須陀洹聖者清除了有「我」存在的邪見,這是重點。感覺到了嗎?我們認為內在有個「我」,現在的「我」與孩提時代的「我」是同一個人。身體在不斷變化,面容也不同以往。色身在不停變化,我們基本可以看見色身不是永恆的。可是心生滅的速度比身更快,更難得見,因為它非常精微。心始終處於生滅之中,我們卻毫不知情,認為心是恆常的,有個「我」真實存在:現在的「我」與兒時的「我」是同一個,今天的「我」與明天的「我」是同一個,此生的「我」與來世的「我」還是同一個。我們感覺有一個「我」存在。
何時證得初果須陀洹,何時就不會再有一個「我」,有的只是五蘊在不停工作。須陀洹聖者依然有欲望,有煩惱,有作為,但沒有作者。一定要如是照見,才能證得初果須陀洹。
《如何清除身見結成爲初果聖者?》
如何才能清除「我」存在的邪見呢?事實上,修行不是為了清除掉「我」,因為「我」本來就不存在,只是由於界定和見解發生錯誤,才會感覺到有「我」。
消除邪見的唯一方法是正確地看見。何時正確地看見,何時就不再有邪見。邪見認為「我」存在。我們來看實相:這個身體真的是「我」嗎?生活中生起的所有苦樂真的是「我」嗎?所有生起的善惡、煩惱,真的是「我」嗎?這個心,真的是「我」嗎?
讓我們洞察實相吧。修行並不是為了清除掉「我」,而是為了清除邪見——以為「我」存在。「我」並不真實體在,「我」只存在於邪見中。何時能夠正確地洞悉,能夠沒有錯解,何時「我」便不復存在。
須陀洹聖者已經清除了邪見,他知道「我」不存在,只有身在工作,心在運作;身不是「我」,心也不是「我」。體證阿羅漢,則是另一番情況,比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他們會照見:有作為,但無作者。若是阿羅漢,則是既無作者、亦無作爲,有的只是五蘊的自然活動與反應。那是截然不同的—階段不同,境界不同。
我們從基礎開始,以正見清除邪見—‘我’存在。正見,就是正確的看見。我們感覺什麽是‘我’?不外乎—身是‘我’、心是‘我‘。所以讓我們觀察身的真相、洞見心的真相。看看’我‘究竟真實到何種程度。
【第一個要點--別走神】
若想觀察到自己的身與心,首要的前提是’別走神‘。何時走神了,就會有身忘記身、有心忘記心。大家一天會走神幾次?自己知道嗎?誰一天只走神一次?幾乎整個會議室的人都是。一天走神一次,也就是說從醒來到睡着,心全天才走神一次。這樣的人一定沒有修行,因爲心從早到晚一直處於走神之中。開始修行之後—心走神了一個小時,才知道:奧,剛才走神了。接著再走神兩個小時,又覺知一次。倘若修行進步---心跑掉的一瞬間,就能及時知道。心稍一跑動,就能夠及時地覺知。心常常走神,可是走神時間很短,因爲一走神了就立刻知道了。
看見走神的頻率越高越好,走神太久反而不好。看見走神的頻率越高越好,走神太久反而不好。普通人未曾訓練,一天只走神一次,從早晨醒來到晚上睡着。非常棒的修行人,一天心走神上萬次,走神的瞬間,立即知道。大家的心要常常走神,但別走神太久。我們要訓練讓心和自己在一起。如果走神了,就會有身卻忘記身。一旦忘記身體,便無法照見身體的實相。看不見身體的實相,就無法清除邪見—此身是’我‘。如果走神了,也就有心卻感覺不到心,也就無法照見心的實相—此心非’我‘。因此,走神是修行者的頭號敵人。
大家的心幾乎走神一整天。若無訓練,心將一直處於走神之中。要找到一個覺知自己的人,真的很難。我們醒來的只有身體,心並沒有醒,心迷失在念頭的世界裏。走神的情況,與睡着時做夢是一模一樣的。如果能讓心醒來—心不再走神到別處,不再迷糊或夢游。那時候,我們就能覺知到身、感知到心。因此一定要訓練—別讓心走神太久,而非不讓心走神。只需不讓心走神太久即可。因爲,不讓心走神是不可能的。那不是我們的水平,我們還不是阿羅漢聖者,還有太多煩惱。心整日在走神,我們要做的只是別讓心走神太久。
【不走神太久的方法】
不讓心走神太久,是有方法可循的。我們一定要訓練。無論做什麽,都需要學習,對嗎?需要練習和訓練。訓練越多,就越精通。比如開車,第一次很難,對嗎?久而久之就爛熟了,不費腦筋的一會兒就到家了。訓練心,也是同樣的,也要訓練到駕輕就熟。
起步階段先訓練一種禪法:念誦佛號也行,觀呼吸也可以,一般人都能夠觀呼吸;如果淫欲心重,可以練習不净觀;如果貪心炙盛,就思維‘生無常而死必然‘,練習死隨念;嗔心重的人,可以修習慈悲觀,將他人視爲朋友,心就會慢慢清涼與寧靜,就不會太散亂,而會慢慢回來覺知自己。如果想走捷徑,希望更快地覺知自己,就需要及時知道心的迷失或走神。可以選擇念誦buddho 或者觀呼吸。可以念誦佛陀或者觀呼吸。
觀呼吸是最基礎的修行,誰都能實踐,並沒有難度。因爲每個人天生來就有呼吸,只是一直不理會它。要做的只是:呼吸了覺知自己---呼,覺知自己;吸,覺知自己。持續覺知自己之後,常常去看身在呼吸,心是觀者。呼吸、呼吸,一旦走神去想別的事情,就立刻知道。
或者呼吸配合念誦—吸氣 ,念bud;呼氣,念dho。訓練目的不是爲了讓心寧靜,吸氣 ,念bud;呼氣,念dho之後,心跑去想別的,要及時知道。跑去想其他事情時,我們忘了佛陀,也忘了呼吸。就這樣觀照下去,心跑去忘了,及時知道。
或者擅長觀腹部起伏,就去觀腹部起伏,但不是爲了獲得寧靜。觀腹部起伏後,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到腹部,也知道。觀呼吸的時候,心跑去想,知道,心跑到呼吸,也知道。要及時知道心在跑來跑去。
【心是會跑動的】
現在,每個人來試試:覺知自己的頭髮,帶領心來到頭髮上。
然後,感覺自己的大拇指,左手也行,右手也行。
再然後,感覺自己的大腳趾。
最後,感覺自己的右耳。
大家感覺到了嗎?心是會跑動的。比如去感覺頭髮,對嗎?心好像跑到頭髪上。心還可以跑到手、脚、耳朵、胳膊、腿等地方。心可以跑動的。這裏大多數的人都可以看見心的跑動,可是少數人一無所見,因爲他們不斷在想—隆波教的是什麽啊?要怎麽做才對?想得太多了,直接感覺就行了。想得太多,學起來就很難,要花很多時間。我們的心始終在跑動。比如看見佛學的時候,感覺到嗎?我們看佛像的時候,心會跑到佛像上。除此之外,心還會跑到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可能跑到心。心跑到心,就是心跑去想了。心整天在想,這是最頻繁的情況。因此,我們練習念誦buddho ,或者觀呼吸之後,心跑去想了,要及時知道。心跑動的情形,如同剛才試驗的--心跑到頭髮、手、脚的情形。常常訓練,并非要迫使心不跑,而是—跑了,及時知道;跑了,及時知道,跑去想了,及時知道;跑去想了,及時知道。
試著訓練吧,訓練大約一個月,就會獲得新生。
【何謂修錯了?】
我們會開始覺知自己的生命,仿若重新出生。我們會知道,一直以來自己都活在夢裏,而從來不活在覺知自己的世界裏。因此,如能及時知道心跑去想了,心會毫無强迫地回來與自己在一起。如果有强迫,心就會緊綳。如果緊綳,那就修錯了。善心是輕鬆、柔軟、溫和、靈敏的。心若果沉重、緊綳、僵硬、昏沉、遲鈍,那就不對了,那屬於不善心。
【安住的心】
我們要逐步訓練。每天觀呼吸、及時地知道心跑去想了 。如果不喜歡觀呼吸,念經也行 。念 namo tassa bhagavato之類的 ,念著、念著,跑去想其他事情了,要及時知道 。如此持續訓練下去 ,我們就會得到禪定。禪定就是‘安住的心‘。沒有禪定的心,會東奔西跑,不停地抓不同所緣。有禪定的心,即安住的心,能夠覺知自己。一旦得到禪定,就是心跟自己在一起了 ,就會有身覺知到身, 有心覺知到心—苦、樂、貪、嗔、癡,全都生起於心。我們會覺知到苦、樂、貪、嗔、癡等生起於心的一切。因此,頭號大敵是—心迷失走神,忘記自己。一定要訓練讓心跟自己在一起。以上就是禪定的訓練,讓心跟自己在一起。
‘禪定‘,意即’安住‘。大家喜歡將’禪定‘翻譯成’寧靜‘,不妨去查查字典,’禪定‘並不是’寧靜‘之義,’禪定‘的意思是—‘安住’。‘安住’,意即心未迷失、未走神。心安住,就是心跟自己在一起。以上就是禪定的訓練,讓心跟自己在一起。唯有心跟自己在一起,才能夠看見身心的實相。如果走神了,就會有身忘記身,有心忘記心。如果連身體都忘了,怎樣可以能照見身體的實相呢?如果連心都忘了,怎樣可以能照見心的實相呢?因此我們需要覺知自己。
頭號敵人是:迷失,沒有覺知自己。二號敵人,阻礙修行的敵人有兩個:第一個,迷失。對治的方法是及時知道。修行任何禪法之後,心迷失去想別的,要及時知道。及時知道心迷失了,心就會跟自己在一起。
【二號敵人--强迫自己】
第二個敵人,是强迫自己—打壓身、改造心。讓身體受難,讓心受苦;强迫身不動、心靜止。我們一想到修行會怎樣做?假設現在打坐,會怎麽做?一定要先調整身體,對嗎?先擺好坐姿,這就已經改造完畢了。接下來再改造心—一定要一本正經的。另一些人則會讓心迷迷糊糊的。他們以爲這樣做會得到禪定,實則南轅北轍。這些是屬於嚴重缺乏念的狀況。如果我們改造身體、壓迫身體---必須這樣走、那樣坐,身體便會不舒服;如果我們强迫心,心就會憋悶。
何時覺得憋悶、不舒服,就説明太緊了。何時走神忘了自己,就説明太鬆了。‘中道’—不緊也不鬆,也就是—不緊盯,也不走神。不强迫身、不打壓心,要做的只是覺知—覺知身、覺知心。不用緊盯身體、不必專注於心,有些人喝水時極爲緊盯專注的緊盯到心臟病都出來了。還沒喝到水,就先脫水了。過度的緊盯與專注是讓自己受苦。此非中道。中道—不走神,也不緊盯與打壓。只是如其本來的知道。只是醒過來覺知自己而已。只是讓心跟自己在一起。繼而看身運作、看心工作。
【觀照實相】
身體始終運轉不息:時而呼氣、時而吸氣、時而站、時而走、時而臥,持續觀下去,看著身體呼氣、心是觀者,我們會立即感到—此身非我。看見身體行住坐臥,心是觀者,就像看著別人,即刻便會感覺到:這個身體不是‘我’,心中會生起‘此身非我’的感覺。
有苦樂生起的時候,心安住成爲觀者,就會看見:苦樂時而生起在身,時而生起在心。在身體生起的苦樂,不是身也不是心,心只是觀者。在心生起的苦、樂、不苦不樂,也不是‘我’。它們只是臨時混進來的,來了就走,來了就走。
【最簡單的禪法—受念住】
若要學習最簡單的禪法,最有趣也最基礎的是—及時知道心裏的感覺。無需很多,只需覺知以下三樣:心快樂,及時知道;心痛苦,及時知道;心不苦不樂,也及時知道。有快樂生起時,要知道有快樂。有痛苦生起時,要知道有痛苦。心不苦不樂時,要知道不苦不樂。這樣訓練就足夠了。
若能如此訓練,初果並非不可得的。禪法多到不勝枚舉,每個人依據自己的秉性選擇不同的方法。而每個人用於體證道果涅槃所需的禪法,卻並不多。每個人只需要一丁點,掌中之葉便足夠了,無需整片森林。那就是觀照自心。有快樂生起,及時知道;有痛苦生起,及時知道;不苦不樂時,也要及時知道。就只是知道,不用干涉與對治。不用强求快樂,也無需阻止痛苦。需要做的只是—快樂生起,知道;快樂消失,也知道。痛苦生起、知道,痛苦消失,也知道。不苦不樂生起,知道;不苦不樂消失,或變成苦、樂,也知道。就只是如此訓練,試著修行三個月,這是起碼的標準。通常只要一個月,許多人就懂得如何修行了。大部分人都能夠做到,並不是做不到。現在來向隆波做禪修報告的人之中,在一兩個月就可以做到的,比比皆是。
【修受念住的結果】
他們看見什麽呢?他們開始看見身與心是兩個不同的部分。身與心不是一回事:身體移動,心是感覺身體移動的觀者。
他們看見苦、樂與心是不同的部分,看見一切煩惱---貪嗔癡與心也是不同的部分。看見心是無常的,時好、時壞、時苦、時樂,時而跑去看,時而跑去聼,時而跑去想。在很短的時間内,他們照見這樣的真相。
如果有時已經能夠看見了,就一再重複地去看,心只是舒服的觀者,繼而就會感覺到說:這個‘我’不再是‘我’了。它就像是一部機器或是一個外殼,僅僅是被心覺知的對象。當苦樂生起,我們也會知道:苦樂不是心,苦樂也不是‘我’,仿佛是從門前經過的人,來了去,來了去。我們會看見所有在生命中出現的現象,無論是名法與色法,無一例外都是來了就走的,僅僅只是從家門經過的過路者。比如我們坐在家門口,看著馬路,一會兒這個人來了走過去,一會兒那個人來了也走過去。我們看見一切都是來了就走的,並沒有一個‘我’。‘我’沒有在家門口走動,‘我’只是觀者。慢慢的練習與用功。等到哪一天智慧具足了,就會看見實相:‘我’不存在。
此身只是物質元素,就像別人的東西。此心會造作苦、樂、善、惡,而苦、樂、善、惡也不是‘我’。一切都是來了就走的。‘我’不存在。等到成爲初果須陀洹,就會照見‘我不存在’。此身非‘我’,此心非‘我’。苦樂非‘我‘,貪嗔癡也非’我‘。各種感覺均非’我‘,只是正常的自然現象而已。
《禪修的功力顯現》
如此訓練下去,如能這樣用工,等到老的時候,就不會苦。因爲—誰老了?身體老了,對吧?身體不是我,所以‘我’不老。生病時,誰在生病?身體生病,對嗎?身體生病,不是‘我’生病,因爲身體不是‘我’。臨死時,是身死,不是‘我’死。我們之所以能夠脫離老、病、死的苦,是由於心沒有粘著於它們。老了不苦悶,病了不難過,即便要死了,也不沮喪,都可以平靜地從容以待。即便要與所愛的分離—比如小孩子與父母生活在一起,某一天父母去世。因爲心曾看見過實相—領悟到一切都是來了就走的。快樂來了就走、痛苦來了就走,一切都是來了就走。如果心已經看見了這樣的實相,即便最愛的父母死了,也會接受那是平常的事情。如果心認爲那是平常的事情,心能夠接受實相,心就不會因爲與所愛的分離而痛苦。
有時在生活中,我們還會遭遇意想不到的麻煩和問題。比如兩年前的洪災,真是突如其來。我們不喜歡它,不希望家裏遭到水淹。如果有修行就會知道,洪災只是臨時的。如果水不走,那就我們走嘛!不過如此而已。心不會太苦,因爲明白一切全是臨時的。讓我們耐心的訓練與實踐,直至心能夠洞徹實相,願意接受實相:生命中生起的一切,全都是臨時的。如何讓心願意接受實相呢?帶領心持續地區觀:快樂是臨時的,痛苦是臨時的,不苦不樂也是臨時的。我們要反復去看,日復一日地看。然後,無論生活中發生什麽,我們都知道那只是臨時的。苦樂好壞以及各種問題生起時,心會明白,那都是臨時性的。何時能照見世間的實相—這個世間是臨時的,我們就再不會因爲任何變化而心有不安。諸如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這些沒有實則意義的事,再也無法動搖我們的心了。我們的生活會獲得滿足感。我們將會有真正的依靠。
現在我們還未有真正的皈依,只是嘴上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寶還未成爲我們真正的皈依,因爲我們的心裏沒有法。如果我們的心是僧,就會有所皈依。如果我們的心有法,就會有所皈依。如果我們的心與佛陀無二差別,就會有所皈依。這稱爲已經抵達皈依處,抵達真正的三寶,因爲心已經得到法。現在皈依佛對我們來説,還只是挂在口頭上,有誰會來幫助我們嗎?沒有的。
因此,要訓練自己的心。透過如實觀照,讓心與法融爲一體。
初果須陀洹聖者,照見初階的法:任何現象生起是正常的,滅去也是正常的。須陀洹能夠如是看見,我們也要一再反復地如此看見。何時明白了須陀洹聖者的法,何時就能成爲須陀洹聖者。而對於阿羅漢來説,他們並非看見:凡有生,必有滅。阿羅漢會清楚照見那個不生不滅的涅槃。涅槃不是凡夫所能見到的。
《唯有自助》
我們一定要訓練,要用功修行!這樣才能做到—無論生命中發生什麽,都不會太苦。別人覺得苦得要死,我們覺得苦只有一點點。我們還能活下去,而且生命會越來越安穩。無論世間多麽豐饒誘人,都沒有真正的安穩,一切都只是臨時存在的現象。如今我們尚有健康、精力、能力、見識,對嗎?然而這樣的狀況會保持多久呢?一旦轉變了又會如何?畢竟我們不是超人。如果某天比我們更棒的人出現了,比我們更富有的人出現了,比我們更會做生意的人出現了,而那時我們已經衰老,大腦退化,不敵別人,我們毫無還手之力,那時應該怎麽辦?因此,一定要訓練自己!那麽,無論生命中發生什麽,我們都能有所依靠。即使世人苦到難以招架,我們只是覺得苦一點點。一定要訓練。如果不從今天開始實踐,那麽等到哪天痛苦降臨,我們就只能痛哭流淚:隆波救我!而隆波耶只能為你念誦:‘世事無常’,其餘則愛莫能助。誰能夠幫忙我們呢?唯有自助。
大家還跟得上嗎?現在,隆波來作總結:
第一,持守五戒
第二,心快樂,知道;心痛苦,知道;心不苦不樂,也知道。要持續地知道。不用與它們有任何交涉,不用對治和干擾。僅僅如此訓練就行了。
若能如此訓練,那麽無需多久,我們的生命就會比以前更加美好。
《修禪定的要點》
【不要去裝修心】
在我們打坐的時候,別去坐著裝修心。
幾乎百分之百打坐的人都喜歡去裝修讓心一動不動、呆滯。要帶著覺知去打坐,只要心不掙扎,就會寧靜。在我們造作心的時候,心必然要去工作,所以它根本沒有獲得休息。休息型的禪定,是不可能生起的。
因此我們別去裝修心。不僅僅去修行自己的業處。心寧靜還是散亂都隨它,那是它的事情,不是我們的事。
比如我們坐著呼吸,去呼吸。呼氣,覺知;吸氣,覺知。心散亂,知道散亂,去呼吸。不去打壓,不去强迫讓心一動不動,不去强迫讓心寧靜。大部分修習禪定的人,沒有抓住這個訣竅,就去緊盯、去打壓。心不舒服,心只要不舒服,是沒可能寧靜的。因爲快樂是生起禪定的近因。我們假如不去干預心,它就會寧靜、舒服、舒坦。他本身是清明的。
【不要讓煩惱控制心】
佛陀才所以開示說,心的自然的狀態,它是清明的,它是透亮的。但是之所以會蒙上陰影,是因爲參雜進來的煩惱習氣。但是它只是臨時地參雜進來。比如說我們想到打坐,我們有煩惱習氣。或者我們想要寧靜,這個是貪心—想寧靜。這個煩惱習氣已經參雜進來了,心就不再清明了。它本來是清明的,它是亮堂的、是清澈的,但他不純净。因此心本來是清明的,只是我們暫時把煩惱習氣參雜進來了。這個清明的心就會滅去,變成了有煩惱習氣的心。
因此在我們修習禪定的時候,別給煩惱習氣控制。去修就去修,要以正常的心。以正常的心去觀身體呼氣、覺知,身體吸氣,去覺知。寧靜也隨它,不寧靜也隨它。去輕鬆自在地呼吸,不去逼迫,不去强迫、不去打壓心。如果逼迫、打壓心,心就會苦悶。
心苦悶,其實就是它已經工作了,沒有寧靜了。他已經有工作去做了。
或者是想要好,修行了之後想要好,想快樂之類的,那個心就必然會工作,心沒有獲得休息。我們修習禪定,我們不進去干預心,那麽心就可以偶爾獲得休息,這樣才會寧靜,那是不難的。
仰賴於念不停地去觀察,我們動手修行,我們打坐之類的。什麽東西暗藏於背後,是想寧靜嗎?是想好嗎?有的人比那個更嚴重—想知道、想看見。看到鬼、看到天神、看到未來世、看到前生前世。那個心已經在工作了,心沒有獲得休息。心就像身體一樣,它同樣也需要休息。身體工作,然後就帶它去休息,帶它去洗澡。去休息去躺著。身體就會比較精神。心它一整天地工作,非常地繁重,一直在演繹、造作。如果不讓它偶爾休息一下,心就會沒有力量。
【停止讓心去工作】
因此我們修習業處,僅僅只是帶領心休息在我們的禪修業處上面。比如是隆波,用的是安般念,加上佛陀。心吸佛呼陀,心休息在禪修的業處上,並沒有期待說要好,要寧靜、要快樂。一旦心它跟禪修的業處在一起,它沒有掙扎、造作,心就會恢復他本來的狀態,也就是它本身是清明的。它本身就是清明亮堂的。它不會憋悶、昏沉、呆呆滯滯的,那個全都是假冒的。我們要用正常的心去跟禪修的業處在一起,時間不久就會寧靜的。心就會有力量起來,因爲我們已經停止讓心去工作了。
比如我們有煩惱習氣的時候,心就會開始拼命地工作了。有貪心生起,心就會開始拼命地工作,不斷地去找,想迎合它。有嗔心生起,也會掙扎,想辦法去迎合嗔心。比如生氣,心就會開始掙扎:怎樣才可以報仇?心在掙扎,一直在工作的心,它就會損耗能量。是沒有力量的,沒有獲得休息。
因此修行,我們不可以扔掉讓心寧靜的訓練的。這個屬於一種禪定,稱之爲止禪的禪定,這是必須的。如果我們的心沒有休息過,一直處於工作的狀態,心就會沒有力量。要想安住的機會是沒有的。因爲它沒有力氣,不斷地在掙扎來掙扎去的,就像人不强大,站的時間也站得不久,很快就倒下了。因此每一天,都應該安排時間出來修習寧靜,讓心獲得寧靜。
用什麽禪修業處都可以,只要是我們所擅長的。帶領心持續地跟禪修的業處在一起,只是帶領心去,只是持續地想到禪修的業處。真正去想到的工具我們稱之爲念。修奢摩他必須仰賴于念。只要沒有念,心就會偷偷去工作。想好、想寧靜、想快樂、想知道想看見、想成爲、想得到。想要生起,心就會開始掙扎,心開始掙扎,心就會不能獲得休息。時間一久,心就會沒有力氣,而且如果我們在心沒有力氣的時候開發智慧的話,毗婆捨那的雜染就會出現,就會騙我們,就會以爲自己證悟道果了,證悟什麽。比如不會修習禪定,怎樣能證悟什麽道果呢?
因此要以正常的心,去覺知所緣,去覺知自己的修行業處。
------
《修禪定是必須的》
隆波小時候,跟隆波李尊者學習,那時候只有七歲而已。爸爸帶自己去頂禮隆波李尊者,那是自己特別小,因爲他特別喜歡小孩。小孩來了之後就會特別讓他坐在膝蓋上,教這個教那個。有時候會送點心吃。他教隆波,回家了之後要吸佛呼陀,數一;吸佛呼陀,數二;數到十還是九隆波已經記不住了。隆波就回過頭來數,吸佛呼陀,七;吸佛呼陀,六。不停地來來回回上下。那個時候隆波特別小,還沒有上學,倒回來數不會,因爲心就會拼命地想,然後就會想—‘不喜歡’,倒數不喜歡。然後就吸佛呼陀,數一;吸佛呼陀,數二。一直數到一百,然後又從一開始數起,調整禪修業處讓它適合自己的心。這樣的禪修業處不喜歡,修了之後不寧靜呢。
就像跟阿姜摩訶布瓦尊者學法的時候,隆波有問題,因爲隆波扔掉了奢摩他,根本不修習禪定,只是一味地開發智慧。心亮堂、空、光明在外面,然後沒有看到。那個是屬於一種毗婆捨那的雜染,屬於光明障。去請教他,他一看就回答了,說:你說觀心,但是沒有觀到心啊。必須相信我,我是透過我自己走過來的,什麽都鬥不過念誦。因爲阿姜摩訶布瓦尊者他擅長念佛陀佛陀,不停地在念佛陀。隆波就去試,他要隆波去念誦,就來念誦佛陀佛陀佛陀,心非常的憋悶,就只是佛陀,心不喜歡。然後就來思考:欸?爲什麽他讓自己念佛陀呢?説明自己的禪定已經不夠了,奢摩他已經不夠,心已經有力量,所以心已經跑到空裏面去了。所以就回來修自己擅長的業處--吸佛呼陀,數一之類的。呼吸二十八次,心就集中了。並沒有讓心集中,心自己集中歸位。一旦心集中,從禪定裏面退出來,幾乎要敲自己的頭了。過往的時間以爲自己在觀心,其實不是。心跑去光明在外面,根本沒有觀到心。
因此禪定非常必須。如果我們的心沒有禪定,首先,心會沒有力量,一旦我們沒有力量而又拼命地去開發智慧的話,就會生起毗婆捨那的雜染,就如隆波所遇到的,那個稱之爲光明障。那個是屬於第一個毗婆捨那的雜染。所有觀心的行者,大部分都會碰到這個光明障—光明、亮堂。因此心必須要歸位,在我們的心安住、能夠歸位,那是仰賴於修習禪定來幫忙。因此每一個人都必須修習禪定。
《禪定的所緣》
【概念性的所緣】
如果想今生取得道果的話,修行某一種業處,我們所擅長的,什麽都行。因爲修習奢摩他不選擇禪修的業處。用概念性的所緣,比如說,思維頭髮、指甲、皮膚、牙齒;
思維死亡也可以;
思維佛陀的恩德、法的恩德、僧的恩德,思維天神的那些美德。
天神都有什麽的美德?他有慚愧心和敬畏心,會不好意思去幹坏事,會有對幹坏事以後惡業的敬畏心。這是天神們的美德。
或者我們修習慈悲觀,不斷地去思維所有的衆生,無窮無盡的衆生,愿他們快樂。那個是屬於修習慈悲觀。
一旦願所有的衆生,願他們能遠離苦,這個是修習悲心。
在別人取得好的成績時滿意,很隨喜,那個稱之爲隨喜。
或者碰到鬼、天神、地獄的衆生之類的,或者碰到那些受苦的衆生、人類,我們幫不了忙,就會知道所有的衆生都會隨業流轉,他們困難我們全力以赴地幫忙了,但是幫不上忙。我們只能夠放下。
如果我們不懂得放下,有慈心、悲心、喜心,結果就會變成不善心。例如我們有慈心、悲心,對所有衆生都有友誼之情,來來回回結果一不小心愛上了別人。比如説我們特別地有慈心,然後慈悲來、慈悲去,結果變成了貪心,然後就跟她糾纏在一起了。這個必須要及時地識破,如果及時地識破,心就會中立,就會契入到中捨。
或者看到人在受苦,看到狗被車撞,我們就努力地去幫忙,這個就稱之爲我們有悲心,希望他離苦。但一旦他死去了,或者看到人掉到水裏去了,但自己不懂去游泳,然後不斷地去叫別人來幫忙,但是附近剛好沒有人,或找不到周圍的棍子去幫忙,看到他在我們眼前沉到水裏死去了。
我們全力以赴幫忙了。我們全力以赴幫忙並不是自己不懂游泳,結果跳進去幫忙,那個屬於愚蠢,那個不懂得自己的能力。全力以赴去幫忙,但結果還是死了,那我們就要思考:衆生都有屬於自己的業報,我們這樣去思維、去分析。如果我們還有思維分析在,這個稱之爲概念性的所緣,那個可以修習奢摩他。去思維死亡、思維不净觀之類的,心就會可以寧靜下來,那個屬於概念性的所緣。
【色法的所緣】
用色法的所緣也可以,比如説呼氣覺知、吸氣覺知,然後呼吸是屬於色法,帶領心去跟色法在一起,心不跑到其他地方去,心輕鬆自在地去覺知呼吸,有快樂。以輕鬆自在的心,去看到身體呼吸,心就會開始集中,寧靜。這樣,我們是以色法,呼吸是屬於色法。
或者我們經行,我們看到身體在走,不去想、演繹、造作,不斷地看著身體走,那個我們獲得奢摩他。會獲得寧靜,是透過觀色法獲得寧靜。
【名法的所緣】
或者我們用名法也是可以的。比如像隆波所修的那樣,去觀自己的心,看了心演繹、造作。一旦及時地知道,心就會空、亮堂、光明。去帶領心去空、光明、亮堂,然後就可以獲得休息。那個是屬於奢摩他,我們可以用名法的。這個要用念的,如果沒有念的話,就像隆波剛才分享的一樣,就必需要去請阿姜摩訶布瓦尊者去糾正。因爲沒有及時地知道心已經空在外面了,那個就不行了。但是如果我們需要休息,我們帶領心跟空在一起,有念讓心跟空在一起,那個是可以的。心就會寧靜。
【涅槃為所緣】
或者用另外一種形式的所緣,那就是涅槃。所緣總共有四類,所緣就是被觀察的對象。跟所緣相對的就是心。心就是能觀,所緣就是所觀。然後總共有四類。
《再談禪定的所緣》
概念性所緣就是我們想出來的事情。
色法的所緣—比如說身體坐著,身體是屬於色法。看到身體在呼吸,呼吸是屬於色法。
或者是名法,比如說觀心空,空的心
【各種無色界禪那】
或者觀者不停重叠觀者,那個很難玩的,那個不建議。不然黏着于禪定,就很難糾正了。需要幾年才能糾正。
因此修行的時候觀心,如果想讓心休息,那就帶領心去。能感覺到嗎?我們心很放鬆的時候是亮堂的,就好像我們坐在光明下面。日月的光明,坐著,會很有快樂。我們可以跟這樣的光明在一起,去帶領心去在空裏面。我們用名法;但光明是屬於色法。但是光所待的空間,空間是屬於名法。
或者去到什麽都沒有,比如說心要去找所緣,我們不要所緣,放下所緣;心逆流來找知者,我們也不要知者,我們放下知者。心放下知者,又會放下心,又會放下所緣,心就會集中下來。
擺脫名法、擺脫色法,那是屬於另外一個了。心去到既不是名法,也不是色法,也不是概念性所緣。奢摩他有非常多的選擇。
概念性的所緣就是我們想象出來的事情,比如說想到死亡。色法的所緣、名法的所緣。
名法有非常的多,比如説我們修慈悲觀,這個不是去想了。起先,我們讓心先亮堂、光明起來,就像我們的心是太陽或是月亮飄在空中,然後我們把那個慈悲的感覺無窮無盡地散發出去,沒有刻意地去散發給誰,這被稱之爲無量的悲心。然後我們以修行奢摩他來修習禪定,但是如果我們針對性地想到某一個人,然後我們忘了他,讓心空,然後去修習慈悲。我們在入禪定之前,我們先讓慈悲回向給這個人,心就會自行去工作,然後就會自行把慈悲散發去那個有針對性的人。這種用的是名法的所緣。
至於涅槃的所緣,不會修的,因爲大家從來沒有看到過涅槃,我們就用我們認識的所緣。用概念性的所緣也可以,用色法也可以,用名法也可以。
比如修習慈悲觀,我們依然在想、在念誦,那個屬於概念性的所緣。但是如果心已經生起了慈悲,然後把慈悲散發出去,那個是屬於名法的所緣了。那個品質差別很大的。
《心要有一個休息的家》
我們心應該要有一個休息的家,讓它偶爾獲得休息。在外面工作很多的時候,我們也需要回家。或者我們沒有家,我們有租的房子,去到這裏、去到那裏,如果沒有的話,就在樹底下。總而言之都要有待的地方,一旦我們有待的地方,我們的心就會有快樂,會有力量,然後就隨時準備好跟煩惱習氣去抗爭、戰鬥。如果是身體累,我們就需要去休息。有力量了之後,我們就隨時準備好去工作。至於心方面的工作,就是我們的業處。
因此建議我們自己去體會,去觀察,我們修行了哪種業處之後我們的心會很容易寧靜,我們的心就選擇那個作爲臨時的家。比如說隆波,就是吸佛呼陀,心就會容易寧靜,因爲心喜歡、心習慣了。如果讓隆波一味地念佛陀,隆波會不喜歡。但是現在什麽都可以用了。一旦很熟練了,所有的禪修業處都一樣了。一定要懂得透過念去照顧自己的心,帶領心去概念性的所緣也可以寧靜,帶領心去跟色法在一起也可以寧靜,帶領心跟名法在一起也可以寧靜,修什麽都可以。
《禪修時要以平常心》
但是起步的階段必須要有臨時的家,要不要試著練一下。誰喜歡安般念舉手給隆波看一下,有嗎?舉手,膽子大一點。要用正常的心,現在的心,不需要改造心。看到身體呼氣、看到身體吸氣,以正常的心去看。它會偷偷地跑去想很多,要重新回去練習。只呼吸兩三次就忘了呼吸,跑去想了。跑去想沒關係,重新回來呼吸。
誰喜歡觀腹部升降的?舉手,膽子大一點。只有一個人嗎?去觀腹部升降,以正常、平常的心去觀腹部升降,別去强迫讓心寧靜。最重要的那個點在於修習禪定之後永遠沒辦法寧靜,是因爲一開始就去强迫心了、去打壓心了,去逼迫心。
好,每個人試著修禪定,以正常的心去跟禪修的業處在一起。要以正常的心。
穿灰色的那個年輕人,你太過刻意了,就會憋悶。要放鬆、要輕鬆,但不是故意讓他放鬆,直到坐著睡着了,這個也不行。要去不停地覺知自己,要去用工,自己去家裏面用工。要讓自己的心有臨時的家、休息的地方,不然的話我們對心太殘暴了,太過於打壓强暴它了,以致於它沒有任何的寧靜。
就像我們有一個僕人,我們一整天日日夜夜地去用它,根本不讓它休息,不久他就會死去。我們一直去用它,想演繹、造作,然後它會一直髒兮兮的,煩惱習氣一直都讓它髒兮兮的,沒有任何寧靜和快樂。而且它就損失了它本來的天性。它本來是清明的,心本來的狀態是清明的,它是透亮的。因此我們修習禪定,就是爲了讓心集中下來,寧靜,可以恢復它的清明狀態。然後我們的心力量夠的話,就可以跨越到開發智慧的階段。
《開發智慧的起步階段--分離蘊》
開發智慧起步的階段就是分離名色。比如我們的身體坐著,去知道身體坐著。身體呼氣,知道身體呼氣。身體吸氣知道身體吸氣。而且我們看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呼氣的身體、動的身體,是屬於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一旦我們看到身跟心屬於不同的部分,我們就開始開發智慧了。開發智慧第一個點就是分離名色。非常重要的名法,每一次都必須要有的,就是心。心是屬於識蘊,是屬於名法的,他是主角。心是首腦,心是所有諸法的核心。因此分離名色,就會看到,身體坐著,心是知者。身體現在坐著,也去看吧,感覺到了嗎?坐著的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比如隆波是在趕那個小蚊蟲,身體在動,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扇子跟胳膊是完全一樣的,都屬於物質,是被觀察的對象。這個被稱之爲我們能分離名色了。
或者是,我們看到苦樂,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心是觀者。
不需要去找說心在哪裏,僅僅要看到說,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接下來就會看到心是知者。試著笑一笑,看到了嗎?笑的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心是觀者。就是這樣去訓練,去分離色法,也就是身體跟心是屬於不同的部分。
或者是分離名法,比如,苦樂在我們心裏生起的時候,我們看到心裏的快樂也是被觀察的對象。心也是觀者。在貪生起的時候,我們會看到,貪是被觀察的對象,心是觀者。貪並不是心,我們就能看到身體不是心、苦樂不是心好壞不是心。不停地觀下去,接下來就會看到,到了某一點心也不是心,也就是看到心也是生滅的,在眼耳鼻舌身意,不停地去生滅。至於心在哪裏生,就會在那裏滅。要記住。
心並沒有只有一顆。比如說迷失去看畫面了,心不需要把它拉回來。在我們有念意識到心剛才迷失去看畫面的一瞬間,去看畫面的心已經滅掉了,生起覺知的心了。心那是一直處於生滅的狀態。這個稱之爲我們能夠分離了。
接下來,智慧就會生起,起先我們會看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接下來,我們看到身體不是我、不是我的。
看到感受跟心分離開,會看到苦樂不是我、不是我的,是被心觀察的對象。
看到善不善生起了,心覺知,這個善不善不是心。心從來沒有好過、從來沒有壞過。心是自然的能觀,能觀它從來沒有好過、壞過。但是它被好跟壞染污。被造作控制了本來清明的那顆心,他就消失了。慢慢地去訓練。
因此起先訓練讓心有力量,安住,回到他自然平常的狀態。然後帶領心爲了開發智見,看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感受跟心是不同的部分;善不善跟心是不同的部分。
阿姜摩訶布瓦尊者他曾經説過一句話非常非常的好。他説,如果依然還沒有訓練蘊界的話,你別在我面前吹噓說開發智慧。
開發智慧,身是一個部分、心是一個部分。蘊有五個蘊,色—身體;受—苦樂的感受;想—記憶界定;行—造作,造作好造作壞;識蘊也就是心,心跟識是一回事,但只是它們的職責不一樣,所以對它的命名不一樣。
我們就去看,看到它們會分離開,但是起先的分離不需要分離五個蘊,不需要刻意奮力五個蘊,那太複雜了。分離一對就夠了。分離身跟心,分離開。
分離感受,也就是苦樂跟心也分離開。
分離行蘊,也就是造作好造作壞,跟心分離開。這麽分離。看到了嗎?在每次分離,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也就是必須要有心,而不是分離身體跟感受,沒有心。這個就不是真的。因此心是諸法的首腦跟核心,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分離蘊的時候,分離蘊、分離界的時候,心作爲觀者。這個色法是作爲被觀察的對象,這個分離了,不需要分離五個的,分離一對、兩個就夠了。一旦能分離一對了,接下來就能全部分離剩下來的。不難的。
比如説,如果誰人的嗔心比較重,一直在生氣、一直在煩燥,隆波的建議就是,一直去觀:生氣是被知道的對象。煩躁是被觀察的對象。心很快就會自行變成觀者了,就是這麽簡單了。如果誰貪心比較重,見到這個也想得到、見到那個也想得到,想得到、想成爲、想擁有。一旦心貪了,要知道貪是被觀察的對象。這個貪並不是心,參雜進來,然後控制了我們的心。慢慢地去分離、慢慢地去看。
起先的時候,要分離身跟心也可以的。這是屬於修習身念處。
或者不喜歡、不擅長,去分離感受跟心也可以的。這個稱之爲受念處,去觀苦樂
但是依然不喜歡,那就修習心念處。看到好、善不善,都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這個被稱之爲我們能夠分離開了
一旦來到微細的階段,我們來到進一步分離心。心一時變成知者,一時變成想者。想者的心跟知者的心屬於不同的一顆。看畫面的心屬於一顆,是跟覺知的心是不同的一顆。去聼聲音的心也是屬於不同的一顆,跟覺知的心也是不同的。我們先要有覺知的心,我們才能分離開迷失去想的心和覺知的心,他們是屬於不同的一顆。但是假如迷失去看、迷失去聼、迷失去想—那是不可能的。心一直浸泡在概念性的所緣、一直浸泡在我們想的那個内容裏面就不行了。因此必須要有作爲觀者的心,這樣才會看到,心本身也是生滅的。這稱之爲我們能夠開發智慧了
《不同的念住和毗婆捨那》
我們看到每一顆心、每一顆心,生住滅,不是我、不是我的,無法命令、無法控制。如果能夠觀這個直接看到,就看這個。這個是屬於修行最短的捷徑。
如果能夠這樣地觀心生滅,觀不了,那就去觀身體,看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這是最粗糙的了。
如果稍微微細一點,就會看到苦樂跟心是不同的部分。比如像現在,我們的心必然永遠都會有感受生起的,不是苦、就是樂、或者不苦不樂。心裏面的感受只有三個。這三個不斷在我們的心裏變化,我們就會看到快樂的心也是暫時的,就會滅掉;苦的心也是暫時的,會滅掉;不苦不樂的心也是暫時的,會滅掉。這個就是我們契入毗婆捨那了。
或者說我們看到身體,看到身體不是我,這個契入毗婆捨那了。就看到無我,看到身體不是我。看到身體一直被苦逼迫著,這個也契入毗婆捨那了。
因此起先的時候分離蘊,是爲了看到,每個蘊都是在示現三相。如果分離不到蘊的話,那是不能看到三相的。如果心沒有安住,是不可能分離蘊的,心也不可能有力量,都是有因有果的。心有力量,只是一味有力量還不夠。比如說,有力量但往外跑了,我們必須要讓他回家。心能夠回家,稱之爲它安住了。一旦心能夠安住了,就能夠分離蘊。一旦能夠分離蘊了,心所觀察的每一個對象就全部都在示現三相了。除非是我們想的内容,那是無法示現三相的。如果是色法、名法,全部都在示現三相的。
一旦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看見,我們一開始擅長於觀身,我們就去修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這是在修習身念處。
如果擅長於知道苦、樂、不苦不樂,心是觀者,這稱之爲在修習受念處
如果我們擅長知道善不善,比如說我們嗔心重,看到心生氣和不生氣,心作爲觀者。看到生氣跟心作爲不同的部分、分離,我們就會看到生氣生、住、滅。它是無常的。我們看到生氣它是自己生起的,然後自己滅的,我們並沒有爲了做什麽,我們命令讓它滅去也不行,不准它生起也不行,那是看到了無我。那個屬於在修習毗婆捨那。
《開發智慧的三個級別》
開發智慧是有三個級別的,起步的階段,是依然參雜著思維的部分的。比如說我們看到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依然是帶著思維的部分。
但是一旦心有了力量之後,它會自行看到了、感覺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譬如手在動,看到這個,看到不是我。它會自行這樣照見,它會自行契入到、來到毗婆捨那智慧的階段,也就是沒有刻意的情況下看到了三相。
那之後就會有另外一個階段的智慧,那個稱之爲出世間的智慧,在聖道裏面生起。出世間的智慧,它會自行執行它的職責,清除這個煩惱習氣、清除這十個結縛、微細的煩惱習氣了。這個結縛把我們束縛在世間,把我們緊緊地捆在世間。
《心的各種污染物》
漏煩惱是染污的工具,我們的心被漏煩惱染污,就會習慣了。比如說我們習慣於五欲,五欲就會一直染污我們。或者我們習慣於創造十二緣起裏面的有,心就會一直創造、一會兒創造這個、一會兒創造那個,然後心沉迷在那個造作裏面。
心的習慣就稱之爲漏煩惱。
至於五蓋,就屬於障礙美德的那個工具,因此煩惱習氣有很多部分。
普通的煩惱習氣有貪嗔癡,
結縛類的煩惱習氣屬於聖者要清除的,
漏煩惱屬於染污我們心的煩惱習氣。
五蓋屬於生起來就會清除我們那些美德。比如説修習禪定,然後五蓋出來障礙,禪定就會退失。所以開發智慧,然後五蓋生起,就會開始懶惰起來了。然後五蓋就屬於煩惱習氣障礙我們所有美德的煩惱習氣。最微細的煩惱習氣屬於隨眠煩惱,那就是我們的本性,那個就必須仰賴于聖道的力量才能清除。
漏煩惱是觀不了的,因爲它根本沒有痕跡。它藏得很嚴密。所以佛陀教導我們觀很容易的,觀貪嗔癡之類的。至於隨眠煩惱就有七個,是觀不到的,你可以去搜索。那個是屬於骨子裏的東西。觀什麽也觀不了的,因爲沒有。他有,但它不會工作給我們看。但是當他工作的時候,有時候他就會造作出五蓋,有時候造作出結縛,有時候造作出貪嗔癡之類的,那個就屬於漏煩惱,它們製造出來的工具。在聖道生起的時候就可以清除這個漏煩惱、隨眠煩惱。至於五蓋,心只要有力量,有禪定,五蓋就會全部都會逃離了。
因此我們跟煩惱習氣去戰鬥,有很多種煩惱習氣,而且我們必須要有許多工具,來跟他們去抗爭、戰鬥。
會不會太難?今天?如果太難,那也幫不了。難也只能學。不然的話就會一直沒有止境。就像小孩子不斷地求高僧大德,不斷地求這個求那個,必須要强大、必須要去戰鬥。每一個高僧大德他們能獲得突破,他們都是一路上很艱難的,不會無緣無故地好起來的,全部都是一路戰鬥過來的。
有一個很漆黑的心,因爲煩惱習氣參雜進來了。因爲禪定的力量,而讓到心是清明、亮堂的。然後去開發智慧,是爲了心可以契入到純净無染。所謂的清明和純净無染,他是不一樣的。清明的心,其實就是透亮的心,不是純净無染的心。就像我們看到缸裏的水是很清澈的,誰很清澈,但並不是純净無染,它裏面還有許多病毒和缸底裏面有一些污垢。因此看起來很清澈的,但不是純净的。心本身是清明的,是亮堂的。它之所以蒙上陰影,是因爲煩惱習氣。我們修習禪定之後,它可以暫時地壓制煩惱習氣,心就會亮堂、光明。我們不用對它做什麽。就像我們有一缸水,然後把水放的時間一久,缸底就會有污垢。我們如果用手不斷地攪水的話,污垢就會起來。一旦我們不去攪拌它,污垢就會沉到底下,心就會清明、清澈。心也是這樣子的。一旦根塵接觸的話,就會擾亂心。心就會開始工作,心就會渾濁,沉在底下的污垢就會起來。
如果我們修習禪定,如果我們不去干擾心,污垢就會沉積下來,心就會清明。清明了必須開發智慧,是爲了讓它純净無染。清明和純净無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清明是透過禪定的力量而清明,純净無染是透過智慧而純净無染。佛陀開示說,一個人抵達純净無染,是因爲智慧。
《抵達純净無染的路綫圖》
初步階段的智慧,是參雜著思維分析的成分在的
那之後是屬於看到三相的智慧,屬於毗婆捨那的智慧
在依然參雜在思維分析的時候是屬於思慧,那之後就屬於出世間的智慧,是屬於正確的領悟和正確的明白,是沒有任何的刻意,它是自行地頓悟
這個是我們的路綫,有一天我們就會抵達純净無染的路綫圖。
要想來到那一點,先要讓它能夠清明。如果心一整天都是渾濁的,分離蘊是分離不開的,蘊界分離不開。如果心是清明的、不會動蕩,是寧靜的,
然後去稍微觀察一下。身體跟心是不同的部分,它就能夠分離蘊了。然後心就會能夠安住起來。或者是我們輕鬆自在修行自己的業處,心跑掉了,我們看到心跑掉了,跑掉的心就會滅掉,安住的心就會生起。安住的心是源自於我們有念,看到正在呈現的境界。比如我們生氣起來了,念知道我們正在生氣了,生氣滅掉,心會自動自發地安住。知道正在迷失去想了,念覺知的一瞬間—欸知道迷失了,迷失就會滅掉,心就會自動自發地安住起來。就慢慢地去訓練。這樣我們的心是安住,而且是清明的,清明是透過修習奢摩他而清明。安住用的是念,去觀察不安住的狀態,訣竅只有一丁點而已。
修習禪定的人如果心去到二禪以上,來到八定,而且帶著念的話。知者的心就會很强大,但不會超過七天。但是心迷失了知道,心迷失了知道,一瞬間而已,那個稱之爲刹那定。
慢慢地去訓練,學禪修,遇到高僧大德,就要努力地去纍積。
《學法不要僞裝》
有的在家人是這樣的,出家人也是,把自己的獠牙藏著。阿姜曼也提醒過一些把獠牙藏著的人。一起來學法的人,必須要把自己的心門打開,接受新鮮的事務。如果我們的心原本已經好了,那就不需要來學了。我們來學,是因爲我們的心不好。我們就別去保護自己的煩惱習氣,打開心門,讓它接受法,打開的心是柔軟的。
起先它是對高僧大德是信仰的、是恭敬的,對於教導是恭順的。一旦我們有信仰心,我們就會親近,一旦想親近,我們就會用心去聼。
三藏經典說,一旦有信仰,就會親近,親近然後就會聆聽法。
剩下其實就是我們有信仰了,就會去親近高僧大德,然後去用心去聼。
《證悟可以發生在不同的場景》
用心去聼了之後就會回來清洗自己的心,
有的人很棒,在聼法的時候,可以清洗自己的煩惱,在聼法的時候就能證悟道果,這樣的情況也有的。
有的高僧大德正在講法,從心裏面在講法,它的心一瞬間去開發智慧,就證悟更高階的法,這個也有的。因此,在證悟道果的時候,有的人是在聼法的時候證悟的,有的人是在講法的時候證悟。
有的人證悟道果,是在修行的過程中證悟的。哪個階段都有可能,只要準備好了。
因此我們的心要懂得恭敬、柔順。自己很牛、自己很牛—你並不真的是很牛,如果你真的很牛的話,你已經不苦了。不過只要還有苦,心依然在燥熱,那就不是很厲害。在吹噓自己自己的時候,就像阿姜曼尊者所説的那樣,吹噓牙齒的人是狗—他是東北人。
因此在學法的時候別吹噓,炫耀,那是屬於畜生道的心靈水平。心靈水平很漆黑的,不可能接受法的
《讓聽衆集中的方法》
比如大家現在在聼隆波説法,我們馬上獲得的其實是禪定。因爲隆波講法的時候,是透過禪定的力量去講法的,而不是透過死記硬背來講給大家聼的。如果隆波是死記硬背地講給大家聼,大家的心就會散亂。但是隆波在講法的時候心是處在禪定的狀態來講法的,我們的心也會能夠感覺到。感覺到嗎?我們現在的心,跟之前隆波未講法的心是不一樣的,這個能感覺得到嗎?我們的心有禪定嘛,就去感覺嘛
-----隆波帕默
《28:34
2023.04.23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NQJGR4WuKE
<Way to Keep the Audience Focused>
For example, as you are listening to Luang Por giving a teaching, what we immediately receive is actually stillness.
This is because Luang Por speaks through the power of stillness, rather than through rote memorization.
If Luang Por were simply reciting from memory, everyone’s minds would become scattered.
However, when Luang Por teaches, my mind is in a state of stillness, and we can sense that with our mind. Can you feel it? Our minds right now are different from how they were before Luang Por began teaching.
Can you sense that? Our minds are in a state of stillness, so let’s be aware of it.
----- Luang Por Pramote:
28:34
April 23, 2023, Teachings by Luang Por Pramote
我們有悲心嗎?弟子跟佛陀不同。佛陀可以(輪回)落到地獄,爲了幫助別人。
但是弟子做不到,悲心不到的。
有的人已經到最後了,不幫助別人也有,自己進入涅槃。
因此弟子跟佛陀的悲心是不同的
但是想到純净無染,佛陀純净無染,弟子也是同樣的純净污染。
會感覺到說,我們已經提升到這樣的純净無染的心了。跟佛陀的純净無染的心是永恆在一起、是一樣的。
2023.04.15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
《修行必須持之以恆》
開示 part 1
修行必須持之以恆地用功,有時候修行,有時候不修行,那是不會有結果的。什麽時候修行停止的時候,煩惱習氣往往就會往下面拉。我們要重新起來,需要用到很大的力氣。
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直會原地踏步。或者時間一長,就徹底地沒有興趣修行了。每一個人的原始資本,一旦不斷去用的話,也會消耗完。
比如來出家的人,他們很清楚、修行非常地精進。但時間一久,就會開始沒有什麽感覺了。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居士都是一樣的。因此必須要真的忍耐,必須要對修行心意堅決。而不是好玩。
如果我們的修行是對的,而且持之以恆地用功,那就會有進步,就會自己可以體會到。比如說,我們的心曾經一直在掙扎、動蕩不安的。但是一旦我們修行,我們心就會越來越多地跟自己一起。這個心跟自己在一起的狀態,說起來很簡單,大部分的人根本沒有。
心沒有跟身體在一起,沒有跟自己的心在一起,心一直在念頭的世界、夢的世界,幾乎全部都是這樣的。在這個世間,所以想要找到一個真正覺知自己的人,是真的太難了.有的只是迷失的人。
我們出生的時候有時帶著迷失來出生的,所以必須要改變自己的習慣。從習慣於迷失的狀態,轉變成習慣於覺知的狀態。這個改變,是有方法來訓練的。
《透過業處觀心修行》
開示 part 2
要努力的去訓練,修行某一種業處、什麽都行,只要是擅長的。佛陀也行、呼吸也可以、吸佛呼陀也可以、觀腹部升降也可以、或者去做手部動作也可以、或者是經行也行、打坐也可以。就選擇我們擅長的一種。
但是最重要的點在於我們修行業處的時候,如果我們的心跑去想其他的事情了,扔掉我們禪修的業處,我們要及時地意識到。或者是我們的心跑進去緊盯、聚焦禪修業處,我們要及時地意識到。我們有一個禪修的業處作爲誘餌,作爲一個參照物,作爲一個觀察點去觀察自己的心。或者我們用的是腹部升降,是爲了去觀察自己的心,這個腹部膨脹、收縮,一旦心跑去想別的事情了,及時地意識到。或者是心浸泡到腹部上面,緊盯腹部,也要及時地意識到。這個是修行非常重要的核心。
《疏忽就無法取得突破》
開示 part 3
如果我們忘了,疏忽了。
一個條件,如果我們沒有禪修業處的話,
另外就是,我們修行禪修業處時忽視了自己的心--要想真的獲得突破的概率就不存在了、沒有了。
因爲這門學科稱之爲心學。這個功課會讓我們得到正確的禪定、好的禪定。正確的禪定稱之爲正定,這個正定是仰賴於多多地去修正念、多多地去培養念。這個正定就會圓滿起來。全部都是有因跟有果的,他不是偶然發生的。
《怎樣去修正念?》
開示 part 4
要想修正念那要怎麽去修呢?必須去不斷地覺知身、覺知心,必須要不斷地去覺知自己。但是只是說我們的心喜歡迷失去想,迷失,然後我們不知道迷失,所以會迷失很久。
我們所以要來訓練自己,一迷失馬上覺知、一迷失馬上覺知。要來到這種程度,透過的方法就是修行某一種業處,心迷失去想了,及時地意識到,忘了禪修的業處了;心跳去緊盯這個禪修的業處及時地意識到。哪一次我們知道的時候,那個稱之爲我們有念了。它不是普通的念,而是四念處的念,因爲我們能夠及時地知道色法、名法,而不是世間的念。
因此修行業處,一旦心跑去想,及時地意識到,心跳去緊盯禪修的業處,及時地意識到。這個我們就在培養念,不停地及時地知道心的運動變化。
迷失去想的心,其實就是散亂的心,是屬於散亂的心。心跳進去緊盯,那個也是迷失,有癡,意識不到自己正在浸泡在禪修業處上面。只要迷失還存在,智慧是無法生起的、是無法開發智慧的。
《如果非常熟練的話,修十遍都可以觀心》
開示 part 5
因此我們修行每一種業處,擅長的業處,什麽都行,但是修了之後必須及時地知道心。
比如我們真的非常熟練的話,包括修十遍都可以。有些遍是仰賴於外在的物質,比如說我們修火遍,或者是修土遍,我們去看。這個風遍,我們怎麽去看?我們就看樹葉搖動,我們就不斷地去覺知。比如説風吹過來樹葉搖葉,一旦風停了樹葉也就停止了。
如果我們的心跑了,及時地意識到,心跳到樹葉上面了,及時地意識到—這樣也可以。但是這樣很難。有些遍一定要仰賴於外在的物質。比如光遍,並不用說去看哪裏的光明,就是讓自己的心放鬆、心就會亮堂起來,可以給你看,就看心裏面的光明也可以。那也是屬於遍的一種,屬於光遍、光明遍。但是大部分修習遍的,是難的。人修了之後往往都會往外送,忘了自己的心,心就會跳進去。
《比較容易的業處—安般念、隆波的實修體驗》
開示 part 6
因此隆波的建議,比較容易的禪修業處就是,比如説,我們呼吸,我們的心迷失,我們的身體還在,並不用跑到哪裏去。或者是觀腹部升降了,我們的心迷失了,膨脹收縮的身體依然存在,不用跑到哪裏去。用太微細的業處、超過了我們的能力,是不會有結果的。然後我們要看那些我們能看得到的東西。
比如說隆波訓練時用的是安般念,加上佛陀。吸佛呼陀,是這種方式。隆波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起初不知道。不停地吸佛呼陀,直到心開始寧靜下來,佛陀會消失,就會只剩下呼吸。一旦心更加地寧靜,呼吸也消失了,變成了光明,然後就在這個地方(隆波指著面中心打圈)亮堂起來了。但是沒有及時地看到自己的心。一旦亮堂了就去看光明,觀亮堂,那時候就會往外跑了,去看這個、看那個,那些各種各樣的禪相生起得非常的多。想看到什麽東西都會可以看到,想看到別人的心—那全都屬於禪定範圍的板塊了。
有一天發現心跑出去看天神,那也無法跟他們待在一會兒,去天堂去游玩,那也待不住。那就好像自己是窮光蛋,去到富翁家裏去玩,根本沒有任何好處。而且心生起了恐懼,因爲隆波小時候害怕鬼,害怕說如果心能夠看到天神,那就能看到鬼啊。從那個時候就會努力地呵護念。但那時候並不懂得說那是以念在呵護心,不讓他迷失。但那個時候並不認識、並不知道說他叫作什麽,但是可以做得到。
就是一旦修行之後,佛陀消失、呼吸消失、生起了光明,然後不斷地及時地知道心。心跑到光明那裏去時,及時地知道意識到,這個如果沒有及時地知道,就會往外跑了,就會知道整個宇宙,全部都可以去,這取決於煩惱習氣怎麽帶了,就會幻化出來,那是無法親信的。去知道未來,那是不可相信的,因爲無法驗證。但是可以驗證的是心跳進去,才能夠知道看見。隆波因爲害怕,如果跳到光明裏面去,一旦看到鬼了那怎麽辦?所以呼吸的時候一旦亮堂起來了,一旦心跳到光明裏面去,及時地知道心,心不跳進去,就會安住、獨立凸顯起來。跑去想,及時地知道心,心就會安住、獨立凸顯起來。
因此隆波所用的禪修業處最後都來到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因此我們用什麽禪修業處都行,只需要求你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觀腹部升降,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跳去緊盯腹部及時地知道。就像隆波觀光明,那個是光明。一旦心跑去想其他的事情,及時地知道,一旦浸泡到光明也及時地知道。用的是同樣的原理。一旦修行到這一點,才會理解說:哦禪修的業處其實全部都是一回事,沒有所謂什麽更好或更壞的差別,只需要正確地符合原著。如果你錯誤地違背正確的原則,全部都不好用了。但是如果原理是正確的,那全部都好用。無論用什麽禪修業處都行。
《如果你想取得道果的話…》
開示part 7
因此起步的階段必須多多地去訓練,必須要去練習。修行某一種禪修的業處,必須做。修了之後並不是爲了快樂,並不是爲了寧靜,并不是爲了要好,我們修了之後是爲了把覺知喚醒起來。迷失去想的時候,沒有去覺知自己了,跳進去緊盯之後,也沒有在覺知自己了。因此修行業處,每一個人也必須去修。如果你希望今生取得道果的話,修行某一種業處去及時知道自己的心。只需知道兩種情況就可以了,不是去走神,就是去緊盯。不過如此而已。
《修行的訣竅》
開示part 8
以前隆波在純坡精舎的時候,隆波教導的就是不走神不緊盯。那些喜歡打坐的人就會嘲笑:在教什麽?
他們不懂事,不走神、不緊盯,那個是訣竅、秘訣。因此修行某一種業處,心走神及時地知道、心緊盯及時地知道。什麽的禪修的業處全部都是一樣的了,我們真正獲得的是安住的心、有正確禪定的心。就是仰賴於有念去及時地知道心的運動變化。這個稱之爲我們在修正念。正念,如果我們多多的去訓練,多多地去提升,就會導致正定圓滿。佛陀是這麽教導的。
我們動不動就開始修禪定,但是我們扔掉了念,那就會全部都變成了邪定,只要是沒有了正念的禪定全都變成了邪定,那樣的心是屬於不善心。因此禪定跟念不一樣,念跟哪一顆心同步生起,那一顆心就必然是善心。禪定可能跟善心生起,如果有念的話;如果沒有念呢,禪定就演變成邪定,那就屬於不善的禪定了。幾乎百分之百的那些訓練禪定的人,修的都是邪定。隆波去好幾個地方看過了,都是這個情況,不是走神就是緊盯,幾乎全都是這樣。
《禪修的重點在心》
開示part 9
如果修習禪定是正確的話,心就會醒過來。就會能夠覺知自己。以前的高僧大德,所以就會稱之爲有知者的心。所謂知者的心並不是隆波自己創造出來的,高僧大德從阿姜曼尊者時代就教導知者的心。後面的人修來不到這個程度,高僧大德沒有繼續教,所以最後就會慢慢消失了。後面的時代就會只剩下不斷地念佛陀。有的人念佛陀之後犯迷糊,有的人念佛陀之後很苦悶,忘了裏面非常重要的訣竅了,是心。如果我們念佛陀之後能及時地知道心。佛陀佛陀心跑去想別的事情,我們忘了佛陀及時地意識到,佛陀佛陀,心跑去緊盯佛陀了,要及時地意識到。知者的心就會生起。
事實上,知者的心不僅是看到心跑去想了及時地意識到,什麽時候我們能觀境界,有念能夠觀到境界,知者的心同樣能夠生起。最頻繁生起的境界就是迷失的狀態。迷失去緊盯、迷失去走神。所以高僧大德比較强調這裏,因爲這個常常生起。如果誰,嗔心比較重,然後看心生氣,及時地知道,在及時地知道生氣的一瞬間,生氣的心會滅掉,覺知的心就會生起,都一樣的。
所以會修了、知道原理之後,修行是最簡單的事情了,並沒有像我們想象中那麽難了。心有貪知道心有貪,在知道心有貪的一瞬間,就稱之爲有四念住了。有貪知道有貪,讓我們有正念之後緊隨而至的就會有正定,心就會安住起來。上座部的高僧大德就會稱之爲知者的心。知者的心其實就是帶著正定的這顆心。正定必然會伴隨著念,因此知者的心既有念也有禪定,仰賴于正念、仰賴于正定,開發智慧才能夠實現。正確地開發智慧,看到名色身心的三相,那個稱之爲正智,其實就是在修習毗婆捨那的智慧。要想出現,必須要有正念、正定。正念是及時地知道名色身心的狀態,正確的這個禪定才會自動自發地生起。
《最頻繁生起的狀態—迷失》
開示part 10
最頻繁生起的狀態是迷失的狀態,那是生起得最頻繁、最多的了。這個生氣的狀態,如果我們不迷失,是不可能生起的;貪是不可能生起的,除非我們迷失。迷失是最頻繁生起的狀態。
高僧大德所以特別强調的是,迷失的這個狀態,修行某一種業處,心迷失去想了及時地去知道,心跳進去禪修業處及時地知道。在我們及時地知道心迷失的一瞬間,心就會滅掉,覺知的心就會生起,那個就是心有了禪定。
一旦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而不是修了之後停、修了之後停。那就不懂事了。不斷地去用功,心就會開始有力,心就會開始安住、安住,而不僅僅只是寧靜。
寧靜並沒有什麽困難的。去聼歌曲,徹底地忘了自己,一動不動的,那個也是寧靜,那個是不懂事。
《入定人士修觀的路綫》
開示part 11
因此要去用功,修行某一種業處,心迷失去想了及時地去知道,心迷失了去緊盯及時地去知道,多多地這樣去用功。心才會慢慢有力量,安住、獨立凸顯起來,這個是屬於那些無法入定的人的方法。那些不能入定的人用的就是這個方法,對於能夠入定的人用的就是另一種方式。
比如說心一旦出現光明,心跟光明在一起,這個稱之爲有尋
抓單一的所緣,不要別的,心跟所緣打成一片,在沒有打壓的情況不跑到其他地方去,那個稱爲有伺
然後心就會生起法喜、生起快樂,心就會變成一,安住起來。
接下來,心就會更加有智慧了,知道心跟光明打成一片,那依然是負擔,心就會放下光明、逆流進來,這個稱之爲一境性、稱之爲真正禪定的狀態,正定的狀態就會出現。這個稱之爲我們獲得了知者的心。
那個在它放下光明、所緣的狀態下,心就會安住起來。
如果我們進一步地深入,就會入到更深的這個定,甚至會來到非想非非想定。實際上不用去到那個程度的定,那個屬於八定了。只是來到四禪也可以,心是屬於中捨的狀態,那個中捨是很好的。寧靜、安住、中立。隆波說的,要有念去觀身觀心,如實觀,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去如實觀。
《對於不能入定的人怎樣修?》
開示part 11
對於那些透過入定所走過來的,安住且中立的心其實就是心契入到四禪。但是如果我們做不到呢,我們的心就去一瞬間一瞬間的,用的是刹那定。不停地去纍積,心迷失了知道,心 迷失了知道,迷失去想知道,迷失去緊盯也知道;心就會慢慢有力量,就會能夠同樣安住起來。但是這個安住,它保持的時間不長久,就不像那些入定走過來,安住且中立,他們保持好幾天的時間。但是也不會超過七天。
但是如果我們無法入定,現在這個時代的人入定的人不太有的,因爲那是屬於禪定很短的時代。禪定很短的時代其實就是屬於刹那定,那是非常非常短的,屬於一瞬間而已。那就去做我們能做到的部分,不需要去跟他對抗。修行某一種業處及時地去知道,心走神知道、心緊盯知道,不斷地去反復地去重複。接下來一走神立即知道,心力就會越來越知道,就會安住獨立地凸顯。這個透過入定來到二禪走過來的人其實是一樣的,只不過維持的時間的長短不一樣。
因此我們每一天都需要用工。就類似於,我們的電池是屬於質量比較差的電池,我們就需要常常去充電,每一天都去充電。一天只充一次電不夠,早中晚都要充電,要不停地去充電。其實就是不斷地去修行業處,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心迷失去想、迷失去緊盯及時地去知道。最後心也會安住、獨立凸顯起來。
《正精進》
開示part 12
我們好幾個人,隆波一看就知道了。可以看到出來。面孔跟迷失的人是不一樣的,心安住的人跟迷失的人的面相是不一樣的。氣色是不同的,區別很大。
一旦我們的心安住,然後就會來到真正的開發智慧的階段。開發智慧有非常重要的兩個工具:正念和正定。而且重視的重點放在煩惱習氣上面。在我們及時地知道我們的煩惱習氣的時候,我們心有的煩惱習氣就會滅掉。心就會生起善的,那個就屬於正精進。有了正確的精進,去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什麽煩惱習氣生起,去及時地知道它,煩惱習氣就會滅掉,就會生起善的狀態。一樣的,就像修習四念住的心念住的時候,佛陀教導,心有貪要去知道心有貪。無貪要知道無貪。在有貪要知道有貪,貪會滅掉,善生起了,心就會變成無貪了。因此正精進,也是仰賴于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正念、正定到智慧》
開示part 13
我們常常地去知道自己的心,我們的念就會越來越快,正念就會越來越強大。正定也會開始圓滿起來,最後心就會安住起來而且中立。
看到所有的境界,無論是名法還是色法,都會是來了就走,只是名法、色法呈現的境界,來了就走。好的色法還是坏的色法,他們是平等的,也就是來了就走。是好的名法還是壞的名法,是快樂的名法還是苦的名法,它們全部都是平等的:來了就走。這個真正安住且中立的心,就是這樣的一個狀態,就會看到—無論是色法還是名法的狀態境界,都是來了就走。
實際上,看了之後就好像是在做夢,名色五蘊就好像是一場夢,不斷地來了就走,沒有任何的意義。就像海市蜃樓,並不是真的存在,僅僅只是一個幻想的畫面,讓人迷失。一旦我們多多地去修行,多多地去用功,我們的心安住且中立的時候,是因爲禪定的力量。一旦我們有這個正精進,不停地去及時地去知道自己心裏面的煩惱習氣,念就會越來越快,正定也會好起來,最後智慧生起。
《智慧生起的時候只是一瞬間》
開示part 13
在智慧生起的時候,它生起只是一瞬間。這個要好好地記住。如果說智慧生起,這個智慧解釋一個小時的法給我們聼。那個就不是智慧,那個是心的散亂。智慧在生起的時候只是生起一瞬間。
比如有一個小孩跟隆波匯報,他跟麥琪媽媽學法,他也是修自己的行,然後工作很累、工作很多,世間的負擔非常的重。又要學、又要做、又要幫忙寺廟的工作,幾個星期連續下來特別的累。有一天就躺著,念、覺知生起,身體就特別的累,身體受不了、控制不了。曾經訓練的心來了知道,它安住的力量夠,智慧就生起了,就會看到身體和世間是一回事、一體的。變成一體的了。
這個只是生起一瞬間而已,這個是屬於以智慧而中捨。因爲智慧而契入中捨,生起的時間不長的。然後就跟隆波報告說,他生起只是一瞬間而已—對對對,如果比那更長就是想象出來了,那就不是真的了。真正的智慧生起只是一瞬間而已,那個非常好。這樣的智慧就會深深地埋藏於潛意識、心裏去了。這樣的智慧是可以跨越生死的。
假設這一輩子修行沒有體證道果,下一世一旦有什麽很強的情緒生起,念就會生起,就會看到世間完全地平了,那個是因爲他沒有去抓取身體、世間,身體和世間就會完全地變爲一體的了。
阿姜曼尊者他是古人,他説修行直到整個世間就像平。我們還認識穀嗎?穀面是很平的。如果是突起的穀面怎麽會翹呢?這個時間就完全地平等了。這個是屬於以智慧而中立。這是源自於有正確地精進,不斷地去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心,不斷地去知道煩惱習氣、煩惱習氣生起,及時地去知道,這個有煩惱習氣的心我們知道就會滅掉。煩惱習氣滅掉,我們知道,這是念。貪生起,我們及時地去知道,然後無貪生起,念知道。真正的念生起,然後真正的禪定也會生起。因此有時候心平整的,然後靜止很久,這是中立,寧靜,那個是因爲禪定的力量。
但是智慧生起的時候只是生起一瞬間,不會生起很久的。如果生起很久是自己想象出來的,並不是真的了。因此尤其是在聖道生起的時候,生起的只是一個心識刹那而已,它生起是當我們沒有刻意讓它生起的時候。智慧也是一樣的,沒有刻意讓它生起,仰賴于正精進、正念、正定的量夠,智慧生起,那個就是屬於正智。那個是屬於毗婆捨那的智慧。那我們的職責就是繼續去訓練,就會看到,他們進步了退步,是一樣的,就會看到所有的一切—生、住、滅,無論是色法還是名法,並不會隨順我們的心意、並不會隨順我們的意志。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重複,心最後就會重新去集中,生起一次、兩次、三次的智慧。如果我們福報波羅密夠的話,聖道就會生起。
《種瓜得瓜》
開示part 15
這條綫路並不難。但是這條路是屬於真人的路。
真人並不是說指真實存在的人,而是說那些真的很用心,要去認識、了解自己的人。這個也是屬於業果法則的下面,誰播種了什麽的業,就會遭受到相應的果報。我們修行得好的、正確的業處也會獲得結果,心裏面就會獲得冷靜跟清涼,我們修行提升戒定慧,這是我們在播種道的因,結果就是離苦,有一天我們就會離苦。但是如果播種因,播種欲望,迎合自己的煩惱習氣,一整天都迎合,我們獲得的結果就是苦。播種因,也即是播種欲望,結果就是苦。
《死死地對抗煩惱也是在迎合煩惱》
開示part 16
有的人覺得說,如果迎合煩惱習氣,結果就是苦。我們再也不迎合煩惱習氣了。於是想吃就不吃,想睡就不睡,這個就在迎合煩惱習氣了。只是說屬於跟他對抗的方式來迎合。那並沒有對煩惱習氣保持中立。看到煩惱習氣生起,生氣生起了,然後就會憋氣。看吧,然後生氣假如不消失就死掉吧。然後說這個是在戰勝煩惱習氣,其實沒有戰勝。
或者愛美、愛漂亮、愛舒服,然後就去坐在釘子上面,然後想吃飯就不吃飯,那個並不是佛教的方法,那個是在迎合煩惱習氣。煩惱習氣真正是逆著點(?)對嗎?比如說想漂亮想舒服,那是屬於一個逆著點。但是生起的反應就是對抗它、排斥它。無論是迎合它、對抗它,都變成了它的奴隸,因爲沒有保持中立,因此佛陀的這條路,心有貪,知道有貪;心有嗔知道有嗔;心迷失知道迷失;心散亂知道散亂;心萎靡不振知道萎靡不振。
《憂鬱症》
開示part 17
在這個時代,幻憂鬱症的人非常的多。這個社會壓力越來越多,大家的心裏沒有法,就會開始掙扎,往憂鬱的方向發展,徹底忘了這個世間。那個是屬於心想逃離事實的一個反應。因此我們作爲佛教徒,別投降、別逃避。接觸到不好的所緣,要去看自己的心。我們的心不喜歡,要去知道他不喜歡,要去看這個。而不是說去看這個不好的境界何時才會消失。不需要去看那個。要進來看自己的心。
比如說,我們的對象抛棄了我們,我們不需要去想他何時才會回心轉意,或者什麽時候才可以報那個仇,而是要回來看自己的心。心悲傷、難過要及時地意識到,心恨及時地知道。不斷地去探究自己的心,最後心就會中立。不會得憂鬱症。除非是大腦的原因。那是屬於身體方面的原因,那就必須要看醫生、吃藥。但是如果是源自於心,要去修行,要去看到心的喜歡跟不喜歡,去看到這兩個,就會徹底地康復,馬上能康復的。心不喜歡這個所緣,所以馬上就會逃。這個就會鬱悶。要及時地去知道心不喜歡,然後馬上就能康復。這很容易的。
我們是有父母的孩子,是佛陀的弟子。不會輕易地投降的,不會讓心一直浸泡在過去,不會一直浸泡在沮喪的畫面裏面。不停地去認識它,如果是以中立的心去知道,也就是沒有喜歡沒有討厭,心就會獨立凸顯起來,就會有禪定,就很容易的
慢慢去用功。修習任何一種禪法訓練覺知自己——心迷失了,知道;心緊盯了,也知道。及時的知道,心是輕輕鬆鬆的觀者,觀身體行、住、坐、臥,身體呼吸,不是“我”;心自行工作,不是“我”。一切都是臨時的,快樂是臨時的,痛苦是臨時的,好是臨時的,貪、嗔、痴也是臨時的。頻繁地照見實相。
觀身,觀的是當下一刻。試著移動手,感覺到了嗎?身體在移動。我們只是感覺的人,只是觀者。而不是這樣(尊者演示),則是錯的。如果臉是這樣(尊者演示),就不正確。要以平常心,平常心不會有沉重感,如果心不正常,就會在胸口感到沉重與憋悶。用平常心持續的感覺。吃飯時看見身體在吃,不是“我”吃;洗澡時看見身體洗澡,不是“我”洗澡;移動的是身體而不是“我”。慢慢去用功。
最好的心,是平常而普通的心。平常而普通的心會變化不斷——時苦時樂、時好時壞。我們有覺性緊隨著去知道,就會看見快樂是臨時的,痛苦也是臨時的;好是臨時的,壞也是臨時的。所有的一切全都即生即滅,這稱之為開發智慧。
慢慢的去觀。但是觀心有三項原則,分別針對觀之前、觀之中與觀之後三個階段。
觀之前,別刻意去看,一旦準備要觀心了,就刻意去看,這便無所可觀,一切都是空空的。不用找尋也無需刻意去看。讓感覺先生起,然後緊隨著知道。讓快樂先生起,然後緊隨著知道,而不是等著去看——快樂會不會生起?若是刻意去看——痛苦會否生起?貪、嗔、痴會否生起?心會空空的,無所可觀。
因此,觀心要讓感覺先生起才去覺知:讓生氣生起,然後知道生氣了;讓貪生起,然後才知道心貪;讓迷失生起,然後知道剛才迷失了。就是以這種方法去觀——讓感覺先生起,然後緊隨著知道。
當煩惱習氣在心中生起時,覺性是不可能生起的,覺性不會與煩惱習氣同步生起,覺性在其後生起。因此,觀心始終是緊隨其後地觀,但必須是緊隨著去觀,而不是昨天生氣,今天才知道,這樣為時過晚。而應該——生氣生起了,有個“了”字,意味著生氣先生起,然後緊隨著知道。
這是第一條原則:讓感覺先生起,然後知道,別等著去看,也別找尋。比如隆波讓大家觀心,我們就會去找哪裡…哪裡…有什麼可觀,拚命去找,結果一無所獲。一旦碰到什麼東西,比如這個杯子,就緊盯它,以為是在觀心,心其實早已迷失去別的地方。第一條原則:觀之前,別找尋,也別想要觀。讓感覺生起,然後緊隨著知道。
第二條原則:觀的時候,遠遠地觀,置身事外的觀,別跳進去攪合,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才能看清一切。比如,觀看兩個拳手搏擊,作為觀眾很容易分辨出誰厲害、誰遜色。 “為什麼他要把臉伸過去讓對方揍呢”,“如果懂得保護臉,就勝券在握了”。局外人很容易看清楚狀況。而若真與之搏擊,我們也許不是對手,根本無法看清局面。因此,觀之時,要遠遠地觀,以局外人的視角,以無得無失的心去觀,如此才能看得清楚明白。
第三條原則——觀之後,比如看見生氣生起,別跳進去干預,別評判“生氣不好”,別想著怎麼做讓生氣消失。又比如痛苦生起了,這不好,如何做才能讓痛苦消失? 答案是——無需做什麼。
我們需要的僅僅是看見實相——生氣是恆常還是無常?一切即生即滅,是否屬實?我們需要洞見實相,而無需努力消滅與干擾各種境界與狀態。因此,觀之後,要以中立的心去知道,不迷失而對所覺知的境界產生滿意與不滿意。
上述內容就是觀心的三項原則。
第一,觀之前,別想要觀,別去找尋,如此將無所可觀。觀之前,讓感覺先生起,然後緊隨著知道。
第二,觀之時,以局外人的角度觀,別跳進去。就像站在高樓大廈上,車水馬龍一覽無餘,是左邊還是右邊,共幾輛車,都盡收眼底。而站在馬路中央就看不清楚全貌。只能瞥見車從身邊飛馳而過。因此,觀的時候要以局外人的方式——無關己事,無得無失的去觀,就會看清楚實相。
觀之前,別想要觀,待感覺生起了,才緊隨著知道;觀之時,遠遠地觀,以無得無失的局外人的方式觀。
觀之後,別干預——而非遇見快樂,就設法想令之長久;碰到痛苦,就想著讓它消失。總想著“接下來要怎麼做”,其實不需要做什麼,只要如其本來的知道。隨後就會看見——苦、樂、好、壞,全都生了就滅,僅僅只要看見如此的實相而已。我們要牢牢抓住原則。
觀心的三項原則
摘自:隆波帕默尊者2016年05月13日開示《苦從何來;如何離苦》
源文:《苦從何來;如何離苦》第二部分之 法談篇
禪窗 2023-04-16 07:00 發表於北京
https://mp.weixin.qq.com/s/TdDMjZnyklhT2kw2XeX38Q
譯者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的本意。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完全歸責於我們,歡迎大家不吝指正。
心要很容易集中,首先第一點:
要去觀所緣,要(讓心)很放鬆的所緣,心喜歡的所緣跟它在一起。比如說觀呼吸,心喜歡,那就去觀呼吸
第二點,要以正常的心去覺知,不需强迫心必須這樣、必須那樣、必須寧靜、必須有智慧—不需要。以正常平常的心,去覺知正常的所緣,以很正常的(心)去覺知。
有三個正常:以正常的心去覺知正常的所緣,不需要製造很神奇的所緣。
並沒有去修行爲了快樂、寧靜、好,就只是正常地去覺知所緣就可以了。
如果用心正確,以正常的心去正常地覺知正常的所緣,很快就會寧靜。
如果想寧靜就不寧靜了。
----隆波帕默尊者
《1:08:54
2-4-2023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7FgDGm9WQg&t=2630s
更多關於隆波帕默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E9%9A%86%E6%B3%A2%E5%B8%95%E9%BB%98%E5%B0%8A%E8%80%85
信徒:日常生活中不能有一個臨時的家 ,做固定形式也是很困難。現在不知道應該怎麽訓練心。沒有業處,修了自己得到快樂,心知道自己有快樂。哪一種業處也可以,請隆波指導
隆波帕默:臨時知道煩惱習氣就可以。我們可以用心作爲臨時的家。心有貪知道心有貪,心沒有貪就知道;心生起嗔心就知道,心沒有嗔心就知道。就是這樣而已,觀下去。心迷失去知道,心覺知自己去知道。
用心作爲臨時的家。它是修止還是觀都可以。
【修觀】
如果看到心生滅,心苦生了滅,好的心生了滅,壞的心生了滅。在眼睛生了滅,心去想 ,生了滅—這是在開發智慧。那當我們用心作爲臨時的家,看到心生滅生滅,這是在修毗婆捨那,在開發智慧的
【修止】
但是要修止,止他不能扔掉。修止如果我們在觀心的時候,本來要看心的生滅,我們就看它在我們心裏面,空空的。5號看過嗎?它是有空空的(時候的)
這樣去看吧,用舒服的心,去覺知自己,不用看生滅。去抓那個一動不動的、空空的。
剛才已經做到了。以後會做到,現在還未做到。
如果要觀心,一直觀心,還是一直開發智慧那是不行的。觀心要懂得修止
就用心修止。當用心修止有很多方法
第一,我們看到空空的·就抓那個空,然後就在那裏。這是禪定,是止,不用玩太多,不然就會粘着
另一種就是回來抓知者,這是一種另一種。
抓空稱之爲空無邊處
抓知者被稱爲識無邊處,不要玩,如果粘着於是很難對治的
讓心休息的時候,我們就想到那個空。然後就跟他在一起,讓心有力量、清爽,然後就退心出來。回到覺知自己、看到心生滅。
這個完全用心修止,然後完全用心修觀。
其實用心修止有很多種的。如果用心修止要小心,不然的話會粘著。但是爲了休息,引導讓心在空裏,然後知道心已經在空裏面了。當休息得差不多就退出來,回來覺知自己,繼續觀心生滅
《1:09:31
25-3-23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
隆波浦 尊者曾經給隆波分享說,他在做沙彌的時候,他跟luang pu sao尊者在一起。Luang pu sao 尊者是阿姜曼尊者的師父,隆波浦 尊者那時是沙彌,跟Luang pu sao長老在一起。
有一天Luang pu sao 尊者見到沙彌,就説‘沙彌啊,我今天的心不寧靜啊!’
隆波浦尊者就分享說,他那個時候就有疑問了,爲什麽心會不寧靜?這樣的高僧大德的心已經純净無染了,爲什麽他的心還不寧靜呢?他説,會修行的才會明白。包括阿羅漢的心,也必然有兩種狀態,有些心就只是善心,是唯作心,有些心是有開發智慧的,有些心是沒有開發智慧的。他們是有區別的。那一天Luang pu sao 尊者的心在開發智慧,他才會說‘沙彌啊,我今天的心不平靜啊!’ 因爲他的心或許是在講法,有時候心會自己去講法的。如果有那些天神啊、或者是梵天神來的時候,心就會講法,所以心就不會就只是平靜的。
在沒有什麽事情要做的時候,心就會寧靜。在就只是寧靜的時候,沒有智慧的時候,也依然有兩種狀態。第一個就是沒有什麽感覺,但是是有快樂的,第二種就是沒有什麽感覺,就真的是沒有什麽感覺。它是有兩種狀態
很好玩,慢慢地去學習、慢慢地去探究,在佛陀的教導裏面有非常多神奇、很殊勝的東西
---隆波帕默
2-8-2020開示
《52:0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vpaYgpZAsk
信徒:聼隆波的CD大概四年了,現在修行的時候就會刻意去觀,覺得自己太緊盯了,請求開示。
隆波帕默:知道緊盯那個已經很好了,不用去找出口說怎麽做才能不緊盯。不用去做什麽,如期本來面目地知道。一旦他緊盯了,我們想要讓他不緊盯、停止緊盯,我們就會更加地掙扎,因此,我們在緊盯知道緊盯,想要他不緊盯了知道他有想不緊盯的欲望,去觀。那樣他就會自己不緊盯了。因爲緊盯他同樣也是呈現三相的,越掙扎,就會越苦,就會離不掙扎、擺脫造作的法越遠。我們刻意修行,我們就會更加地掙扎。輕鬆自在地覺知,緊盯知道緊盯,現在的緊盯已經減少了,感覺得到嗎?不停地去觀,不用去找出口、找對治的方法。
事實上,緊盯是源自於貪心,想看,想清楚地看見,那個是屬於貪,所以才會緊盯。如果我們知道它的根源了,看到心想要修行的欲望,一看到,這個地方滅掉,就不會緊盯了。如果它已經緊盯了,別想去對治,憋悶的時候那個是苦,苦是結果了。結果我們無法斷。隆波頓說因要去斷,果必須要去還債,要去願意還債。因爲你自己緊盯就必然會苦,就會憋悶。不斷要透過無得無失的心在旁邊去看,最後就會滅掉。
最後我們的念越來越快,一旦想到修行,就會想要修行,看到了心的欲望。一旦看到了心的欲望,緊盯就不會發生。慢慢地去訓練,就很好玩
2-8-2020開示
19:30-22:0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vpaYgpZAsk
更多關於隆波帕默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E9%9A%86%E6%B3%A2%E5%B8%95%E9%BB%98%E5%B0%8A%E8%80%85
佛陀第一次講四念住是講給俱盧村村民那些人聼的,那個時候是屬於小的城市。在那個通俱盧村的人福報波儸蜜非常的多,所以佛陀就教絕頂的法給他們。
正常的時候,高階的那個法,佛陀只會對出家師父講。但是喬俱盧村的人非常有波羅密,佛陀就會教非常高的法,也就是四念住給他們聼。
如果看高僧大德的傳記,尤其是上座部,他們也會提及喬俱盧村。說阿姜曼尊者他同樣是屬於這個喬俱盧村的村長、首領。 隆普帖長老是阿姜曼尊者的孫子。阿姜曼尊者就帶他聼經,那天佛陀就是在說大念住經。在那個時代就開始修行了。
阿姜曼尊者是追求要成佛的,他的福報波羅密非常的多。他聽了之後他依然沒有證悟道果。因爲希望走菩薩道的人他是不會證悟初果的。因爲如果證了初果不久,就會涅槃,就無法成佛。隆普帖長老就會追隨阿姜曼尊者。如果大人物要成爲佛陀,他就會跟著成爲佛陀的弟子,跟著他的。
他就會提及到俱盧村說,那是一個非常有福報波羅密的村。那個時候投生到那個村的人非常的多。我們也可以稱之為非常有福報波羅密的人,我們現在聼的法是跟喬俱盧村聽到的是同一樣的法
-----隆波帕默
18-3-2023開示
19:30-22:0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8SzQ-2GV80
更多關於隆波帕默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E9%9A%86%E6%B3%A2%E5%B8%95%E9%BB%98%E5%B0%8A%E8%80%85
在泰國,我們別以爲說有95%以上是佛教徒,90%以上的人是屬於鬼的教,信奉的是鬼、信奉的是天神。那也沒有什麽損失,僅僅只是說,是無法了解佛教的。
佛教教我們要自助,幫助自己。大家信奉各種各樣的宗教,希望別的可以來幫助我們。但大部分的人他們的性格就像小孩一樣的,他永遠就像一個小孩一樣長不大。小時候就要父母來照顧,長大後就希望天神來護持。
天神他也有自己的苦。他也有他生命中的問題
曾經有一位天神,他是彈琴的天神。天帝想來拜見佛陀,就類似於大人想要去見誰就先讓自己的手下去跟對方預約一下。他就派了一位天神來。
佛陀正在打坐,這位天神就在隔壁唱歌、彈琴,然後來贊頌、歌頌佛陀。歌頌佛陀之後,他就在那個地方愛上了另外一位天神的女兒。但是她的父親不喜歡他,所以他的心裏很苦。那個時候佛陀從禪定中退出來,就報告說天帝想親近,然後佛陀就批准了。天帝就從佛陀那裏聼法一個回合之後獲得了突破、獲得了法眼清净,就給了個禮物,就容許讓那個他愛上了的女的天女許配了給他
看到沒有?天神有他的苦。哪裏有愛、那裏就有苦。
我們去期待把天神當成我們的靠山,那是無法作爲我們的靠山的。天神也是同樣和我們處在苦海之中輪回的難兄難弟,大家都有各自的苦,我們要相互護持、相互幫忙,一起能夠走上佛陀所鋪設的那條路。
曾經苦的人苦就會慢慢減輕,曾經苦很久,現在苦也可以縮短。因爲這樣的話就可以走在佛陀的這條路上面
-----隆波帕默
18-3-2023開示
00:00-17:2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8SzQ-2GV80
《修行方法各異,只要心對的話哪個也可以》
一般的人想到要修行,就會想到要打坐、想到要經行。
哪一種打坐的方法才是對的?
必須要雙盤嗎?還是說要很正常去盤腿而坐?
手必須要放到哪裏?觀呼吸怎麽觀?
呼吸會接觸哪幾個點?不同的道場都是不一樣的
或者經行,把手放在哪裏那?把手放在背後,還是說放在前面?
在經行的時候專注在哪裏?是看脚?還是觀全身?還是感覺我們踩的那個地面?
它是硬的還是軟的?是冷還是熱?這個各種各樣的
固定形式的練習是各種各樣的教導。
昨天隆波教台灣人修行,說,修行啊,每一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形式,我們去好幾個地方去聼、去學,我們就會一頭霧水,哪個才是對的?但是真正動手修行就會全部都發懵了,不知哪個才是對的。
隆波說隆波並沒有教導怎樣坐、怎樣走、哪個姿勢,隆波並沒有教那些。隆波教說,我們必須提升兩個工具,那就是正念和正定。
如果有了這兩個工具,坐著是盤腿而坐還是坐椅子,還是蹲坐著,隨便!只要有正念、有禪定在,那就在修行。
有的人打坐,他不喜歡,然後他坐在樹枝上面,這樣腿可以掉下來、甩脚,那個甩了之後有正念看到色法在動。心安住成爲知者、觀者,那個正在修行。
隆波昨天告訴中國人說,如果跟這内功相比,隆波並沒有教姿勢、花拳綉腿,隆波直接教的是,哪個心才是對的。這個可以稱爲真正的秘訣在心裏面,而不是在外面的花拳綉腿。花拳綉腿無論他多麽棒、多麽的好,它一定有它的致命弱點。但是如果我們的心是對的,無論是左動還是右動,全都是對的。
比如經行,如果走了之後、經行了之後是很苦悶了的,不停地去專注、打壓心不讓它散亂,那個不是在修行。那個是修苦行的極端,强迫自己的身、自己的心受苦。
每走一步帶著正念去走,心就會跟自己在一起。正念,如果我們多多地去修,就會讓我們的正定圓滿。因此正定是仰賴於正念,多多地去訓練,而不是打坐時間長到幾個小時。有因緣坐就坐,有時間走就走,動來動去。比如説我們必須要做家務、必須要洗衣服,必須做飯,必須掃地拖地。如果我們帶著正念去做,那個時候我們就是在修行。
【原則】
因此我們要牢牢地抓住原則,我們必須要提升正確的念。我們得到的附贈品其實就是正確的禪定。就像佛陀所開示的一樣,正念如果多多去提升、多多地去修,就會讓正定圓滿。一旦我們有了正定之後,開發智慧才能做得到。因爲正定是生起智慧的近因。所有佛陀的教導,全都是又因有果的。多多地培養正念、禪定就會提升,禪定圓滿了,念圓滿了,智慧就會生起,就會看到身心的實相。
一旦看到身心的實相了,就能稱之爲如實觀,所以就會厭離,
因爲厭離才會放下執著抓取。
因爲放下執著抓取,才會解脫
因爲解脫了,所以才會意識到解脫了
他們是有一個過程的。
正念怎樣才能讓他生起呢?就是要修習四念處,這樣就可以讓我們正念生起
【臨時的家】
修習四念處,一開始就必須要有臨時的家、給心待的地方。Luang por pu 尊者就説必須要給心找一個憶念的對象,讓念找一個憶念的對象,這稱之爲臨時的家
我們有一個覺知的對象,給心找一個臨時的家。念、覺知的對象,無論是色法還是名法,我們知道不是爲了知道而知道,那就太頑固不化了
【正精進】
在四念處裏面接下來就是要精勤地燃燒煩惱習氣。因此我們有念去觀身觀心,我們不斷地去覺知身、覺知心,是爲了去燃燒煩惱習氣。
有一個組成部分就是屬於正精進。正精進並不是指打坐的時間要很久。
正精進其實就是指精勤地去斷那些已經有的不善法,讓它滅掉。
精勤地讓未生起的不善法不生起
精勤地讓已生起的善法進一步地茁壯成長
沒有生起的善法生起
這個煩惱習氣就會非常焦慮,所謂的ātapi 巴利文其實就是串到了正精進這個地方。
煩惱習氣在哪裏?煩惱習氣肯定不在脚上面、肯定不在呼吸上面。煩惱習氣肯定在心裏,它只待在一個地方,就是在心裏。
【修哪個念住也不要扔掉心】
因此隆波說無論如何都不要扔掉心。我們要修行、別扔掉心。
假如扔掉心,那就迷失了。
因此我們要修習四念處,一定要有心作爲在修業處的主體。比如說我們看到身體在呼氣、吸氣誰是看的人?心是看的人。
看到身體行住坐臥,誰是行住坐臥的主體?身體在行住坐臥,但是心是觀者。心在看到身在行住坐臥、看到身體屈伸,有時候看到之後就很煩。什麽·時候心才能夠寧靜下來呢?這個什麽發生了?這個貪心生起了。如果我們沒有及時識破自己的心,本來我們是在修行的,我們的煩惱習氣去茁壯成長了。
所以即便我們在修四念處,我們仍然需要去觀察我們的心。我們在觀身、觀受、觀心的時候,煩惱習氣他是否有減輕?有斷煩惱習氣嗎?善法有增長嗎?
【打坐時走歪了】
如果我們坐著不斷地呼吸,心寧靜、明亮、空,有的全是快樂。然後滿意、一直陶醉在打坐的那份快樂裏面,那個已經有煩惱習氣了。那個稱之爲屬於陶醉、貪心的一種,一坐可以坐上好多個小時。打坐非常棒,可以一坐坐好幾個小時,但是心一直是很陶醉的,因爲沒有帶著念。那個是正在打坐,但正在增長煩惱習氣。打坐得越多,煩惱習氣越多。看到過許多這樣的例子。
打坐許多的人一旦從禪定退出來之後就會暴跳如雷,嗔心特別地重。很煩!爲什麽呢?因爲打坐的時候念不能跟得上自己的心,有快樂的時候很陶醉、很舒服、很享受。一旦心從禪定裏面跳出來,接觸外面的世界,就像炸彈被點燃了,就像嗔心很重、會比一般人的情緒更加地坏,因爲他享受那份寧靜和快樂,而且習慣了。有貪心,但不知自己有貪心。
因此修習四念處,除了必須要給心找臨時的家之外,還必須去觀察,我們是在焚燒煩惱習氣,還是我們在被煩惱習氣去焚燒。那個就是屬於巴利文ātapi 。
【正知】
sampajana其實就是指正知,那是跟念一起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有念,但是如果沒有正知的話,可以作為一個好人、寧靜,但是無法開發智慧。正知其實就是屬於智慧另一個名字。智慧其實就是有一個框架,讓我們知道應該要做什麽。是爲了什麽,要怎麽做。而且不忘了要那麽去做。我們修行並不是爲了快樂、寧靜,全部都不是,並不是爲了多好多美。我們修行是爲了要焚燒煩惱習氣、去提升我們心裏面的善法。起步的階段會是這樣子的。在後面的階段,我們要看到身心的實相。一旦看到實相,就會厭離,放下執著抓取,就會解脫。然後就會知道說哦,解脫了。
因此我們修行真正的目標是要解脫。要想解脫心一定要抵達純正無染。什麽東西無法導致我們純正無染呢?其實就是煩惱習氣。
【修心的重要性】
我們修行,我們的念强大,禪定非常好,高僧大德就會直接叫我們到心裏面修習四念處。有的人無法直接契入心,所以就會降低一個層次。
如果觀心觀不到就觀感受。
觀心觀不到,觀受也觀不到,那就先觀身。
如果能觀心就直接去觀,爲什麽呢?因爲煩惱喜氣在心裏,善法也在心裏,道果也是生起在心,全都是跟心有關。修行四念處不能扔掉心,修行禪定也別扔掉心。修禪定了心迷迷糊糊,那就變成邪定了。
【八聖道雙互的關係】
所有的正正正,有八個。在生起的時候是一起生起的,雙互幫忙,跟煩惱習氣去鬥爭。比如我們不斷地有念去觀察自己的心。我們的心有不善法生起我們知道,不善法滅掉我們也知道。在我們有念在的時候不斷即時地知道自己的心的時候,善法已經增長了,因爲念就是屬於善法。在我們不斷地保持念的時候,我們的善法就會茁壯成長,就會進一步提升成爲戒定慧、就會圓滿起來,就會來到智慧。
佛陀就會開示說,一個人之所以能抵達純正無染,是因爲智慧,因此我們要想純正無染、解脫自在,我們必須要提升智慧。智慧來自哪裏?智慧來自於正定,正定是生起智慧的近因。正定源自於什麽呢?就是源自於正念。去多多地去修行四念處,除了念會好轉以外,而且還會獲得一個重要的贈品,就是禪定。一旦念自動自發地生起了,禪定也自動自發地生起了,必須要訓練。
【四念住中的捷徑】
正念源自於什麽呢?源自於我們去修行四念處。我們修四念處要修到裏面的捷徑,就是要到心那裏去修。因爲四念處要是能夠圓滿的話,除非我們一直有正精進。正精進其實就是指有正確的精進。不善法生起我們及時地知道,在我們有念在的時候,心的不善法不會生起。在我們有念在的時候,善法已經生起了。有念常常地生起,善法就會增長。因此我們要讓正念圓滿的話,必須要讓我們的正精進圓滿,有念去及時知道自己的心。有的不善法就會滅掉,心的不善法就不會生起。還沒有生起的善法就會生起,已經生起的善法就會進一步地茁壯成長去提升。來到最高的善法,其實就是智慧。智慧是屬於善法的天花板。看到了嗎?一旦有智慧,剛才已經説過了,因爲如實觀,就會厭離、放下執著抓取、解脫。
有些人無法能夠直接觀心,就無法讓正精進圓滿。比如說打坐的時候去修習寧靜,然後浸泡在煩惱習氣裏面。一直很陶醉、很快樂,那個沒有正精進。那并沒有去焚燒煩惱習氣。
但是起步的階段,有些人必須去觀身或者觀受,但是一直去修,隨著越來越嫺熟之後,念就會開始能夠讀得懂自己的心了。在讀懂自己的心的時候,然後正精進就會提升,正念也會提升、正定也會得到提升。
【心念住能迅速圓滿八正道支】
因此,如果我們能直接契入心的話,這個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會快速地得到提升。如果我們依然讀不出自己的心,經行的時候不斷去專注、不斷去緊盯,然後打坐也是不斷地去緊盯。呼吸,緊盯腹部,這樣做是爲了什麽?看不出來。坐是爲了想要好,想得到道果涅槃,就是那個那個想要是善還是不善呢?就變成我們去拼命地打坐經行,怎麽做是爲了迎合煩惱習氣,不是爲了正確地精進。坐的時候做得很久覺得老子很棒,打坐的時候別人比不過我,就變成我很牛了,就很離譜了。打坐之後凝着於寧靜,就會比常人更加地散亂。
因此無論做什麽,我們都要好好地去觀察自己的心。如果能觀察的話就去觀察。如果觀察不了心就先去觀感受,或者去觀身體。如果 能觀察心,修行就非常地短了,變成了捷徑了。因爲我們有正精進之後,我們能夠及時地知道我們的心。斷不善、提升善法了,然後不斷地及時覺知自己的心,那個本身就是心念處了。
每一次,真正的念生起的時候,真正的禪定也會生起,正定就會自動自發地生起。因此,我們只需要有念去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煩惱習氣生了我們知道,煩惱習氣滅去了我們也知道,善法生起了,我們知道,善法滅掉了我們知道。那個我們同時在修行四念處,同時在修習正精進。在我們及時地知道正呈現的狀態的時候,正定也會自動自發地生起。
【選擇一種業處去修行】
就像阿姜給尊者喜歡教導,迷失了知道迷失了知道。那個很好的。迷了知道,迷失是善還是不善?迷是屬於不善。我們禁止心迷失,禁止得了嗎?禁止不了,心是無我的。但是我們有念可以去知道、不斷地去知道,這個是透過修行某一種業處,一旦心迷失了去想,知道。跳進去緊盯,其實也是屬於心迷失的一種,就是迷失去緊盯。但是修行人很喜歡去緊盯,所以就會增長自己的癡,而且我慢同時也會很强。
但是如果我們修行某一種業處之後,比如吸佛呼陀之類的,別的也可以的,不是說必須要吸佛呼陀的。擅長於什麽就會用那個,然後去及時知道自己的心。隆波擅長於吸佛呼陀,因爲隆波李尊者從小時候就教導隆波。從七歲,每一天,從來沒有放下過修行。就去吸佛呼陀,心迷失去想,及時去知道,心跳進去緊盯呼吸,及時去意識到。這個錯的只有兩個而已。迷失去找外面的所緣,和緊盯禪修的業處。在我們吸佛呼陀的時候,心跑去想別的事情,我們·的心很熟練,一旦心跑去想起其他的事情,呼吸的節奏就會改變,就會很快地意識到。欸!迷失去想了,忘了吸佛,忘了呼陀了。
【毗婆捨那智慧】
在我們知道呼吸的瞬間,覺知的心就會自動自發地生起。覺知的心其實就是有正定的心。剛才已經說過了,有正定,必然就會有正念。因此知者的心是會有正念也有正定。如果不只是去覺知的話,就會有正精進去配合的,就會不斷去知道心裏生起的善法不善法,就會看到什麽東西生,什麽東西就會滅。比如貪生起了,貪滅掉。生氣生起,然後生氣滅掉。散亂生起,然後散亂也會滅掉。萎靡不振生起,萎靡不振也會滅掉。寧靜生起,寧靜也會滅掉,不停地去觀察,就會看到,什麽東西生,什麽東西就會滅。這個就是屬於很絕頂的智慧,這是屬於毗婆捨那的智慧
因此我們修行某一種業處,心迷失去想了知道,心跳進去緊盯業處也知道,我們就會得到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會全部都俱全,心就會自行安住起來。
【有念不斷地去知道自己的心】
比如心迷失去想,知道心迷失去想的一瞬間,迷失去想的心就會滅掉。這個覺知的心就會生起。覺知的心其實就是安住、獨立凸顯,在我們沒有刻意的時候。並沒有讓他安住。如果我們刻意地讓他們獨立凸顯,可以做到嗎?可以。但是那屬於普通的禪定,並不是屬於正定。但是如果我們很熟練的話,正定就會自行地生起。因此,對我們大家而言呢,如果我們念和智慧夠的話,我們的根器夠細膩的話,隆波的建議就是,我們有念,不斷地去知道自己的心。
我們有念不斷去知道自己的心,已經有的不善就會滅掉,心的不善就不可能在我們有念的時候生起。在我們有念不斷地及時知道自己的心的時候,善法已經生起了,因爲念本身就是善法。而且接下來善法生起就會越來越頻繁。比如說早期訓練的時候,一天只能覺知一次,但是不停去訓練,接下來心跑的一瞬間覺知,跑的一瞬間覺知了,這個覺知就會越來越靈敏,善法已經增長了。善法其實就是念,念已經增長了。而且會讓我們生起正確的禪定。
《禪定可善可不善》
禪定它是屬於一個中性的組成部分,可能會生起好的心,可能會生起壞的心。比如說,散發那些惡的磁場需要用到惡的心,傷害別人、催眠別人都是需要用到禪定的力量。
但是禪定跟念是有區別的,念僅僅能生起於善心,但是禪定既可以生起在善心又可以生起在不善心。哪一顆心都是有禪定的,但不是正定。正定是仰賴於正念的,因此我們要有念。所謂的正念其實就是指四念處的念,覺知身心的念而不是別的念。
【觀心為修行的實質】
如果能觀心,那就直接去觀,觀不了就去觀感受、觀身。有一天就能夠提升來到心裏面。只要我們修行還未能抵達心,高僧大德教導依然還沒有契入到修行的實質。如果讀自己的心還讀不了,那依然還未抓住修行的實質。如果打坐一直坐到第二天早上,但是打坐未能及時知道自己的心。打坐了之後很迷糊,然後很陶醉,然後一直被痴籠罩。那個並沒有得到自己的心,貪心控制心卻沒有看到。或者打坐之後,散亂之後就會生氣,嗔心又來了。因此,我們要讀得懂自己的心。比如我們要打坐,心散亂要知道散亂。如果我們知道散亂,散亂的心就會立馬滅掉。不需要對治。因爲散亂的心屬於不善心,什麽時候我們有念及時地知道,不善法就會馬上地滅掉。而且善的心就會安住獨立凸顯,在安住的時候事實上就獲得了禪定。
【固定形式練習的重要】
因此我們在訓練禪修的時候,迷了知道,迷了知道,不停地去訓練。迷失去想知道,迷失去緊盯也知道。我們的心就會慢慢地安住起來。不斷去用工,就會感覺到心會有力量,就會自己能夠知道的。如果我們曾經獲得有力量的心,如果哪一天心沒了力量,我們就會知道說,心已經沒有力量了,然後沒力量怎麽辦呢?就去繼續做固定形式的練習,修習業處之後去及時地去知道心,禪定就會再一次生起。一旦心有力量,就會再一次看到,心跑去想也知道,跳進去緊盯也知道,這個也就是在提升正念了,心就會越來越多地安住。
一旦心安住得很好之後,念一旦覺知,身心的運動變化,如果心是安住、變成知者、觀者的話,智慧就會生起
《心安住有禪定之後》
比如我們大家聼隆波講法,心就會生起禪定,在聼隆波講法的的時候,是有禪定的。一旦有了禪定之後,我們接下來感覺自己的身體,我們就會感覺到身體是被感覺、被觀察的對象。身體不是我、不是我的。如果心是安住的話,就會自然看見。如果心沒有安住,身跟心就會聚合成爲一個整體。但是如果心安住的一瞬間就會看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起步階段的智慧就會生起了,身跟心是屬於不同的部分,就會看到。
如果心是安住的話就會看到,身體是無常的,身體被苦一直逼迫著。身體不是我、不是我的,我們的心如果是安住的,心開始工作,比如說有快樂生起、苦生起了,念、覺知說現在有快樂生起了跟現在有痛苦生起了。心如果依然是安住的話,就會看到苦樂跟心是屬於不同的部分,這個同樣可以稱之爲蘊分離了。蘊如果分離了,接下來,就開始看到,命令快樂生起也不行,不准苦生起也不行。快樂生起,愿他待得久一點也不行。苦生起之後讓他快一點消失也不行,不在控制的範圍—那稱之爲無我。
我們看到無我並不是在思維,而是要看到。如果還是在思維、分析,那還不是毗婆捨那,必須·要看到,比如說,貪心生起,一旦念生起,貪心就會滅掉。看到迷失生起,念一旦生起,迷失的心就會滅掉。
《沒有煩惱可以斷》
修行四念處並不是要去斷煩惱習氣---一旦有念生起,是爲了讓煩惱習氣滅掉。我們修行四念處並不是爲了斷煩惱習氣,爲什麽呢?因爲沒有煩惱習氣可以斷。比如生氣生起的時候,那個時候是沒有念的。在念生起的一瞬間,心已經是善的了。剛才有嗔的那個心已經滅掉了。因此我們並不是在斷不善。沒有不善可以給我們斷,因爲如果念生起的時候,在念生起的一瞬間,已經有的不善法已經滅掉了,善法已經增長了,那是屬於不同的那個心。迷失的心、貪的心,或者是生氣的心是一顆。覺知的心,知道說剛才的心是有貪的,屬於另外一顆了。知道剛才的心是生氣的、是迷失的,跟貪嗔癡的心是不同的,變成了不貪不嗔不癡的心。貪嗔癡的心屬於不善心,不貪不嗔不癡的心屬於大善心,那是屬於善行,那個稱之爲善的,其實就是無貪、不嗔 不生氣,無癡,是沒有迷失。
不迷失的意思並不是說在打壓,無癡它是屬於一個更深的一個詞。無癡就是不迷失。真正的這個無癡,其實是智慧的另一個名詞,癡不僅僅是指走神。走神是屬於散亂,也是屬於癡的一種,散亂也是屬於癡的一種,不知道是否對錯是非常壞的首腦,那是屬於邪見。邪見其實是屬於貪心,不需要學太多,不然就會發懵的
《固定形式練習、解脫》
總而言之就是持五戒,
每天做固定形式的練習,
固定形式之外呢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念。
【固定形式練習内也要知道自己的心】
在固定形式内做什麽呢?在固定形式内就是修行某一類業處,我們擅長的。擅長於什麽的我們就選擇那個。無論修行哪一種業處,都必須要知道自己的心,否則正精進不會生起。打坐打到第二天早上,也沒有正精進,就會變成我很棒,別人根本比不過我。坐了之後看到這個看到那個就更加離譜了。然後經行很棒,經行能夠經行很久,不是的。不是以忍耐來衡量的。我們能不能及時知道自己的煩惱習氣。比如説經行之後我們是否覺得自己很棒,知道說自己很棒,要及時知道我大、我很棒的感覺生起了。我很棒的感覺就會立馬生起,那個屬於我慢,跟別人對比。在及時知道的一瞬間,我慢就會滅掉了,根本沒有煩惱習氣繼續給我們去斷。在念生起的一瞬間,煩惱習氣就很快地滅掉了。
【解脫的過程】
我們不斷地去修行四念處,不停地去覺知身、覺知心,常常地去覺知,念就會越來越快,越來越快。念不停地提升,圓滿了之後,禪定也會圓滿,智慧也會生起,解脫也會出現。所以一旦正精進圓滿了,正念正定就會圓滿,正定也會圓滿,正智,也就是說正確的智慧,感知名色身心三相的智慧也會生起,這個稱之爲正智。能夠如實觀了,這個時候心就會契入到厭離,和放下執著抓取,就會解脫,他會自己解脫。沒有誰可以命令讓心解脫,因爲心是無我的,他會自己解脫,如果他看到苦的話。哪一天我們看到身體(和心)是苦,心才能放下對身心的執著抓取,就會徹底地斷開,就好比是什麽?如果做了比喻之後大家就會誤解。心就會扔掉身體,再也不執著身體了,再也不會感覺說那是我、我的了,這樣的感覺再也不存在了。照見到他本身是苦。
佛陀問五比丘,說什麽東西是無常的,那個東西是苦還是樂?五比丘回答說是苦。佛陀繼續問說,那個是苦的事物,你值得把他看作是我、我的嗎?他回答說不應該執著。因此如實觀的話,心就不會繼續去執著抓取,不是我,沒有個我。心會自然不去抓,會知道沒有我。
《念誦佛陀的原理》
因此一定要做的是,持五戒,每天做固定形式的練習,也就是修行哪個業處都可以,只要是我們所習慣的,然後去及時知道自己的心。而有人擅長於念佛陀佛陀,或者是sammaaraham,擅長於這樣念可以嗎?可以。在我們念的時候是毗婆捨那嗎?不是,那個是屬於概念性的所緣,是我們想出來的,或者說思維身體是不净觀,那並不是毗婆捨那。那個是依然在思維分析。但是,如果有心作爲知者觀者,比如我們念佛陀佛陀,一旦我們的心跑的時候我們知道。
那個我們沒有用佛陀來作爲臨時的家,我們用的是心作爲臨時的家。我們正在修習心念處,我們用的是心,也就是名法。這是有境界在。有境界作爲禪修的業處,只是以佛陀作爲一個誘餌。佛陀本身是沒有境界的,是我們想出來的内容。所以我們正在修行心念處,我們用的是心,也就是名法,這是有境界在,有境界作爲我們禪修的業處。僅僅我們用佛陀作爲一個誘餌,只是我們想出來的内容。因此我們想別的東西可以嗎?想別的東西、内容也是可以的
曾經有一個出家師父,剛剛出家,隆波浦尊者分享,他念佛陀佛陀,一不小心就會念成自己女朋友的名字,馬上匯報說,我惡業太重了,你讓我念佛陀變成念女朋友的名字。你念吧,因爲心喜歡,你就去念。因此念哪個内容都可以的,一旦心有快樂了,知道心有快樂了,那就可以契入到心了。心寧靜知道心寧靜,那也可以契入到心了。因此如果用那些概念性所緣,在起步的時候用概念性的所緣來作爲業處,然後不斷地去及時知道自己的心,就可以契入到去觀究竟法,也就是心。
那些學經典學很多的人,就會覺得說,念佛陀不行。那個阿姜马哈布瓦尊者說,他念佛陀由起點走到終點。那些學很多的人就會說,阿姜马哈布瓦尊者肯定不會修行。因爲你不知道他究竟用的是什麽,因爲你只是按照他的語言在解釋。其實他佛陀佛陀就是心,佛陀了之後心跑去想了知道,佛陀心寧靜知道,心散亂也知道。心是究竟法,因此佛陀佛陀去及時地知道心,那就可以證悟道果的。或者用別的所緣也可以。隆波以前也建議過了,無論修哪個業處,也要去及時知道自己的心,就可以契入到正精進、正念、正定會很快地切入進來了。因此別扔掉心。
《在日常生活中用功》
一旦在固定形式的時候,每一天都要去訓練,不能夠去放下,每一天必須去用工,一次好幾個回合都可以。並不只是睡覺之前修一次,起床也可以修,吃飯也可以修,洗澡的時候也可以修。比如洗澡的時候,冬天的時候水很涼,還未碰到水的時候心就會不寒而慄,這個時候就可以觀心了。一旦洗澡一段時間之後,水依然很冷,但是身體已經適應了,洗完的一瞬間,擦完身體了之後身體很暖和,知道身體很暖和。看到了沒有,就只是洗澡,也可以修行。去大便可以嗎?可以!假設便秘、拉不出來,苦悶知道苦悶,一旦拉出來之後知道心情放鬆,知道心情放鬆,就在觀心,那一整天都能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要吃飯、要行住坐臥、要屈伸、要吃飯、是要喝水、是要排泄,全部都能夠修行的。
因此牢牢地抓住修行的原則,固定形式你擅長於什麽就選擇那個,這個是屬於修行的秘訣。隆波想領悟這個秘訣之前也是做固定形式,吸佛呼陀,有些天寧靜,有些天不寧靜,然後就慢慢領會到當中的心法。有時寧靜、有時不寧靜,不寧靜的時候有時他會自行寧靜,能夠抓住裏面的訣竅。尤其是當你拼命地去打壓心,就會越不寧靜。因此以正常的心去修習自己的業處,很快就會寧靜了。要想領會當中的訣竅,要修毗婆捨那直到很熟練了,慢慢地去觀察,
說可以做別的嗎?除了觀心以外可以觀別的嗎?什麽都行,觀身也行觀感受也行,觀心也可以,觀善不善的境界也可以,觀心運作的流程,即觀緣起法也是可以的。他們全部都是一體的,全部都是可以的。得到一個的話,往往就會得到別的了,然後不難的。得到心就會得到非常重要的工具,可以用於提升正精進、正念、正定的,道果就不會在很遠的地方了。
如果修行只是寧靜和呆滯,那是永遠不能體證道果的。打坐之後很苦悶,全身都是僵硬的,那個不是體證道果的出路。如果修行業處的時候能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那是最短的捷徑了
2號學員:修行是透過念meta kura araham 作爲臨時的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地覺知自己。在哪一天假如工作特別的多,覺知就會比較少。在晚上的時候做固定形式的練習,心往往會沉入有分心,請求隆波開示適合自己的業處
隆波帕默:如果累的時候心必然會沉入有分心。白天工作很累,身體很累,想工作想得特別多,然後晚上去打坐肯定會睡着的,因爲他需要休息。那是很正常的。只是說,早上醒的時候稍為起早一丁點,那個時候修行是不會睡着的。如果你在很累的時候去修行,就會睡着,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去覺知自己,什麽時候有空餘的時間,五分鐘十分鐘,就輕鬆自在地覺知自己,別苦悶。有一丁點零碎的時間都是去覺知,別苦悶。心就會慢慢有力量。
比如早上你修行的時侯,然後在日常生活中什麽時候有空,五分鐘十分鐘觀身觀心,這樣的話心就不會很累、太累。到傍晚的時候修行就不太會睡着。但是假如他真的很累了,就去睡覺,半夜醒的時候再來修行一丁點,如果真的累的話,鬥不過的話就不用鬥就去睡覺,但別一直睡到第二天天亮,這個睡了之後稍微精神清醒了,就起床繼續修行,但是別苦悶。如果苦悶的話就沒有結果了
比如隆波也是用那個方法,工作要想得很多,然後就會很累,在傍晚的時候就會修行一丁點,然後就會睡覺。但是睡覺之前就會喝很多水,半夜才能起床。起床的時候就會修行一段時間,十五分鐘也很好,之後繼續睡覺。然後就是這種零碎的時間把它收集起來。白天也收進零碎的時間,晚上也收進零碎的時間,修行了就必須要心意堅決。別一味地去追求睡覺的那種快樂。而是追求想離苦。
因此如果累的話就睡覺,餓的話就去吃。如果困就睡。但是如果貪吃就不吃,如果懶惰不要睡,一定要懂得去區分,然後就有正念。
5-3-2023
1:02:00-1:06:3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okGUN3qJAQ&t=1194s
法並不是一味依賴于思維的,而是需要觀察與體會。
煩惱並非輕易就能被戰勝,它們非常精微,在千方百計地欺瞞我們,此時這樣騙,彼時那樣騙,特別微細的煩惱是一副善法的面孔,極為可怖。
比如微細的散亂,並非是散亂於五欲之中,通常我們會散亂於——想要看色、聽聲音、嘗味道、體驗接觸,想要去想有趣的東西,思緒天馬行空。而微細階段的散亂是——心散亂於法,不斷地審思法義,停也停不下來,因為工作尚未結束。倘若就此停下,就會四處去宣揚 「一切皆空」,殊不知煩惱仍舊藏身於隱秘處,並沒有死絕。
再比如,「我慢」並不是指——覺得自己很厲害,而是以另一個方式體現——何時能如祖師大德那樣好?祖師大德看起來純凈無染,為什麼我還是髒兮兮的?「我慢」並不只是自以為很厲害而已。
又或者,貪愛於色界定與無色界定,聽起來好像喜愛寧靜,不想攀逐外緣,只喜歡參禪打坐,卻不曉得真正的煩惱,正是滿意於色界定與無色界定的寧靜與喜悅。我們自以為是喜愛寧靜的人,不喜歡攀逐外緣,即使別人上門找茬,我們也不去爭吵,只是閉塞在山洞裡面修行,自以為很好,這都是被微細的煩惱所騙,比如滿意於禪悅等等。
或是沒有徹見聖諦,即,沒有徹見「無明」,最難觀察的是——不知聖諦,因為知道聖諦的時候,四個聖諦是同時徹見的,知道何謂苦,知道何謂苦因,已經徹見了苦,知道何謂苦因,對苦因的職責是什麼,怎樣才是完成職責。
苦是什麼?對於苦的職責是「知道」,已經知道了;苦因是渴愛,對於渴愛的職責是斷離,已經斷離了;對於滅的職責是進去接觸、進去徹見,已經接觸、已經徹見了;對於道的職責是使其生起、讓其成長,八支聖道已經生起了。
------
《心的訓練》
隆波帕默尊者開示
2017年2月18日A|泰國解脫園寺
隆波帕默
倘若洞見到了「心本身是苦」,我們就會放下心。僅僅洞見到一切不是「我」,還是沒有放下。比如,看到身體不是「我」,卻並未放下身體。就像是看到家,知道「家不是我」,可是家是「我的」,還不願放下,還割捨不了。私家車也是「我的車」,仍然藕斷絲連。
因此,初果須陀洹的智慧尚未放下五蘊,還會覺得是「我的」,雖然不是「我」了,但依然還很吝嗇,割捨不下。儘管不是「我」,哪裡都不存在「我」了,但依然藕斷絲連,剪不斷,理還亂。已經能夠及時識破身體與所有的感覺、念頭都是世間的資產,我們只是臨時借用,但借用之後,我們很喜歡它們,不願意物歸原主,非常不捨。
因此,初果須陀洹還放不下五蘊,明知它們是從世間借來的,但依舊不捨。因為覺得它還是很好,會給自己帶來快樂。
如果我們繼續修行,洞悉到實相:五蘊本身是苦,這個身體充滿了苦,為什麼一定要動來動去?是為了逃避苦。一定要動來動去,是始終在逃避痛苦。為什麼一定要吃飯?因為苦。餓了就會苦,對嗎?太飽了也會苦,吃進去排不出來也苦。因此,苦充滿了整個身體!一旦覺性和智慧洞見到實相——身體本身是苦,就再也不會執著於身體。何必還執著呢?它本身即是苦,又不是什麼奇珍異寶。
這就像是我們租借他人的房子來臨時居住,我們明白是租來的,並不是我們的。當這所房子快被白蟻吃光了,要塌了,或者廁所被堵死了,到處都臭烘烘的,住不下去時,心就會毫不猶豫地拋下這個房子,再去找新的。
比如,三果阿那含洞見「此身即是苦」,所以放下了,再也不執著這個身體了,轉而去找新家。新家在梵天界,沒有這樣粗糙和惡臭的肉身,而是比這個更加漂亮、細膩與乾淨的家——這是因為他們依然還在執著於心。
心必須要有家,也就是心一定要依賴「有」(「有」即十二緣起中的「有」),於是便去努力去尋找好的、快樂的、舒服的「有」,三果阿那含聖者的心依然還想得到好的「有」。
當我們繼續修行,直至擁有了徹見之智慧——心本身即是苦。心本身就是苦了,待在哪裡全都是苦,而不是哪個家好,哪個家不好。無論家多麼好,家的主人已經不好了,本身已經沒有快樂,去到哪裡都沒有快樂,所以它乾脆哪裡也不想待了,於是它就鬆開了對於心的執著。
一旦不執著心,就再也不執著於世間任何事物。從此再也不執著五蘊了。
因此,何時若洞見心不是我,整個世間就都不是我了;何時洞見心本身是苦,整個世間就全是苦。心便會徹底放下世間,契入涅槃!
我們修行以後洞見到「身是苦,心是苦」,這並不是悲觀厭世,因為事實上,它本身真的是苦,只有愚蠢的人才會視而不見。一旦我們洞見了,心就會鬆脫,會將它們扔出去,這樣反而能接觸到更加殊勝而偉大的快樂——那並不是心構建出來後住進去的快樂,而是涅槃的快樂。
涅槃是欲望的止息,是想要(渴愛)的止息,是造作的止息。欲望的止息,稱之為「離欲」,造作的止息,稱之為「無為」。這些都是涅槃的名字。
無為,即沒有任何的造作。有造作的,其實就是五蘊。一旦五蘊止息,苦也就止息了!因此,涅槃是欲望的止息,是煩惱習氣的止息,是心之掙扎的止息、蘊的止息,是苦止息的狀態,是純凈無染的狀態。
一旦我們接觸之後就會知道:這個世界並沒有什麼是真實的,這個世界根本就是夢幻泡影;唯有涅槃是真實的,但涅槃並不是屬於誰的。比如,佛陀是第一個照見涅槃的人,佛陀入滅之後,涅槃卻依然存在,而不是佛陀把涅槃放在自己的包裡帶走了。
涅槃並沒有被帶走,涅槃就在我們眼前!何時我們的心沒有了「想要」,我們就會在眼前見證涅槃!
要想心沒有「想要」,就必須智慧圓滿——洞見實相:此身此心不是「我」、不是「我的」,而且它們本身即是苦。
照見身與心本身是苦,這稱之為出世間的「絕頂智慧」。清楚地照見到聖諦——此身、此心是苦,就會放下,然後就再也不會流轉於生死了,生命會擁有最極致的快樂。
去用功吧!一點一點地去探究身、探究心。在起步階段會洞見到「它們不是我的」,接著就會洞見到「它們不是我」,進一步深入則會照見「其本身即是苦」。如果某個時刻抵達了苦,那時就會放下。
不是我,不是我的,但依然是快樂的,或者是時苦時樂的,就還放不下。還放不下,就還會有苦。
因此,智慧是有層次的,起先會洞見到「不是我,不是我的」,接下來則會洞見到「其本身即是苦」,從此便解脫自在!
修習安般念的人會從身體方面表現出來。如果修得很多的話,如果去看眼睛,一看就會知道,即便不用去觀他的心。那些修安般念的人,他的眼睛就會比一般的人更加清澈,
----隆波帕默
4-3-2023
《1:12:4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yN662gBfeg
3號:固定形式用工是透過安般念和經行。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空就會覺知自己,然後是透過觀呼吸。修行會發現自己的心特別散亂,一旦知道散亂,就會依然一樣繼續散亂,散亂並沒有滅掉,所以就會增加去緊盯呼吸。一旦知道緊盯,就鬆開,然後就會繼續散亂,找不到中間的狀態,請隆波指教
隆波帕默:這個中間的狀態是無法人爲地製造出來的。因此散亂,不喜歡,要知道不喜歡;而不是觀什麽時候散亂可以消失。如果心寧靜,他喜歡,不需要去呵護寧靜的心,要及時地知道喜歡的心。如果什麽時候你的心是中立的,那個時候心就會自己安住,那個禪定就會自然增長。就是這個散亂,讓它散亂,然後你討厭它知道討厭,心是中立的一瞬間,禪定就會立馬生起。因此想讓心中立,就去中立嘛,就是很簡單的。一旦你看到所有的境界了,因爲你沒有中立,所以就會進一步地畫蛇添足。比如説看到散亂就進一步去造作:哎怎麽樣才可以消失。一旦你寧靜了之後,就會進一步去造作:怎麽樣去呵護他。
所以散亂不喜歡要知道不喜歡,寧靜了之後知道喜歡要知道喜歡,這麽去知道。寧靜也隨他,不寧靜也隨她。寧靜不寧靜全部都是一樣的。如果心是中立的,禪定就會立馬生起了
----隆波帕默
4-3-2023
1:09:23-1:11: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yN662gBfeg
你感覺到嗎,2號(學員)。心有正確的禪定的時候,就會有一個感覺很亮堂,那個光明可以清洗身體。即便我還未證悟到初果,但是如果我們有禪定,不斷地清洗身體,死了後有時候會有舍利子出現。因此我們看到舍利子之後別以爲他就是阿羅漢。
有很好禪定的人同樣也會出現舍利子,因爲這個心是可以清洗身體的
----隆波帕默
4-3-2023
《1:08:1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yN662gBfeg
所以我們的工作就是去學習身心的實相。身心的實相就是無常、苦和無我。沒有個我就會證到初果須陀洹,但是我們仍然會執着,就好像這個是從別的地方借過來但不願意還回去。
有時候我們會從別的地方借過來東西。比如説我們借朋友錢,我們有錢還了,但還是不想還。。。。
心其實就是這個狀況。證初果的人就是這樣的狀況。看到實相—身啊心啊是從世間借過來但不願意還。爲什麽不還?因爲覺得身跟心是個很好的東西,,是很特別的,所以不願意還。知道是借過來的不是自己的,但覺得很好,所以仍不肯還
15:35-16:44
隆波帕默尊者|2014年7月11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1q7RHyqkBs
如果证悟到初果了,就再也不会有身见结了。如果还会感觉到‘我’存在,那就不是了,那根本就不需要跟谁问了,马上就会意识到了,自己自知。
如果看到说,自己还迷失很久,会生气很强烈,会迷失很强烈,那还依然不是这个二果的斯陀含。
如果仍然粘着于色声香味触,还沉迷在里面,或者说讨厌色声香味触。那就不是三果的阿那含。
如果心还粘着于禅定里面,还让心一直日日夜夜宁静在禅定里,那就还不是阿罗汉。
用来看道果的方法,就是看自己的烦恼习气,而不是让别人来验证自己。有的验证得对,也有是错的。对也有可能,错的也有可能,不能相信的。
台灣的法友可到以下網址咨詢:
其他地方的朋友們可聯絡:
มูลนิธิเพื่อการเผยแผ่ธรรมะภาคภาษาจีน หลวงพ่อปราโมทย์ ปาโมชฺโช:隆波帕默尊者中文弘法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