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耳朵」、有「眼睛」、有實證的在家居士。 ——隆波帕默推薦語
1968 年出生於泰國春布里府。
社會方面:
1991年獲assumption uniwersity工商管理學士學位。
工作方面:
目前是幾家公司的董事長:
1、Concept 1 realty co.ltd 是經營了十多年的建築公司;
2、Concept 1 pattanaco.ltd是經營了十幾年的房地產公司;
3、Raksukco.ltd是經營了八年的純植物的日用品銷售公司;
4、Born phajj herbal co.ltd是經營了兩年的純植物日用化妝品網絡銷售公司;
5、Prasansukosodco.ltd 是經營一年多的純植物日用化妝品生產公司。
佛法方面:
1. 自幼喜愛閱讀佛敎書籍與佛陀傳記。
2. 大學時代開始實修,曾跟隨著名的佛使比丘修學。
3. 1994 年,學習「 稱念佛陀 」的禪法。
4. 2004 年,學習隆波田動中禪,也學習過兩年觀照腹部起伏的禪法。
5. 2006 年至今,跟隨隆波帕默尊者修行。
阿姜巴山在接受採訪時說:
2012 年 8 月 23 日,我與一位商業競爭對手喝咖啡,當談及客戶的歸屬問題時,由於被搶走了客戶,十分擔心與憂慮。就在那時,心發生了兩次生滅,當時不知道那意味著什麽,心也並未去定義。隨後,「看見」心說了一句:「任何生起的,必然會滅去」,之後心中產生了清凉與祥和的幸福感。競爭對手當時很好奇,問:「你的客戶都被搶走了,怎麽還能這樣平靜?」那時並不知道是「見法」了,只覺得寧靜、清凉、幸福,而且持續了好幾天。最後,心恢復常態,卻再也不是以前的常態。從此以後,再苦,也不覺得是「我」在苦,只覺得是心苦。再高興,也不覺得是「我」在高興,而了解到是心在高興!但是與人交談時, 還是會沿用「我高興、我難過」的習慣用語,只是不會再覺得是「我」高興與「我」難過。在那以後,每次隆波帕默尊者在寺廟講完法,就會讓阿姜巴山指導大家實修。
阿姜巴山的弘法足跡曾先後抵達曼谷、羌奈、孔敬府、那空沙王等不同地方。其敎學風格直率活潑,會針對各人不同情况,給予具體切實的建議。他是隆波帕默尊者身邊非常得力的弘法者,被尊者指派爲代表,前往中國指導禪修。
目前已譯成中文的著作有《法談一》、《今天我們就是那隻龜》
【覺得自己比別人修得更好嗎?】
那些持戒的人,
認為自己持戒而別人不持戒,
自己是一個有戒的人,
別人一點戒都沒有,
我才是最好、最厲害的——
這種人根本鬥不過煩惱習氣,
甚至連煩惱的皮毛都沒沾到。
我們持戒是為了能夠
慢慢地清除煩惱。
那些禪定很好的人,
認為自己的禪定很棒,
別人一點禪定也沒有,
自己修得很好——
這種人連煩惱的皮毛都沒碰到;
認為自己開發智慧了,
別人根本不知道如何開發智慧,
或是別人只開發了一丁點智慧;
認為自己非常聰明,
別人非常愚痴——
這種人根本鬥不過煩惱。
四念處並不僅僅是有覺性地去覺知
身內身、受內受、心內心、法內法。
在四念處裡有一段非常重要的開示,
就是精進地燃燒煩惱。
精進地去讓已經生起的不善法滅去;
精進地讓尚未生起的不善法沒有機會生起;
精進地讓還沒有生起的善法生起;
精進地讓已經生起的善法更加茁壯成長。
這就是精進地燃燒煩惱的含義。
此處的精進並不是指一天經行5小時,
或是一天做手部動作8小時。
何時有正念,何時才是在精進。
即使一天經行5小時,
但如果沒有正念,
也不能稱為精進。
即使一天做十四個手部動作6小時,
如果沒有正念,
也不能稱為精進。
~阿姜巴山(Ajahn Prasan Bhuddhakulsomsiri)
2017年6月4日A
cred. to 靜慮林 Shi Ne Ling Monastery
《Do you feel you practice better than others?》
Those who observe precepts believe that they uphold them while others do not.
They see themselves as virtuous, while others have no virtue at all.
They think, "I am the best, the most accomplished."
Such people cannot overcome their own defilements and have not even touched the surface of their defilements .
We observe precepts to gradually eliminate defilements .
Those who are good at stillness think their stillness is excellent, believing others have no stillness skills at all. They think they are doing very well—such people have not even brushed against the surface of their defilements.
Those who believe they have developed wisdom think others have no idea how to develop it, or that others have developed only a tiny bit of wisdom.
They consider themselves very clever and others very foolish—such people cannot overcome their defilements.
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are not just about being aware of the body, feelings, mind, and phenomena.
A very important teaching within these foundations is the diligent burning away of defilements.
Be diligent in extinguishing unwholesome states that have already arisen; be diligent in preventing unwholesome states that have not yet arisen from coming into being; be diligent in allowing wholesome states that have not yet arisen to arise; and be diligent in nurtur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wholesome states that have already arisen.
This is the meaning of diligently burning away defilements.
Here, diligence does not refer to walking meditation for five hours a day or performing hand movements for eight hours a day.
Diligence occurs when there is right mindfulness.
Even if you walk for five hours a day, if there is no right mindfulness, it cannot be called diligence.
Even if you perform fourteen hand movements for six hours a day, if there is no right mindfulness, it cannot be called diligence.
~ Ajahn Prasan Bhuddhakulsomsiri
June 4, 2017
Cred. to Shi Ne Ling Monastery
More about Ajahn Prasan:
【你願意成為給佛像背後貼金的人嗎?】
實際上,
我們每個人都很可憐,
比如:有些人的心,
缺乏溫暖、缺乏愛,
它不滿、不滿足。
有些人必須要做很多東西
要做這個、做那個,
是為了讓自己有快樂,
讓自己飽,讓自己滿足,
但永遠不滿足。
那其實也有方法的,
類似於我們與其想著獲得——
從這個人得到這個,
從那個人得到那個,
從這個人得到愛,
從這個人得到慈悲,
從老師、父母或是朋友,
是為了讓自己可以滿足、飽滿。
要反過來,
「反過來」意思是說——
就先給予、先付出,
類似於先付出、先奉獻,
到了最後,心就生起慈心。
泰文有一個對應的詞,
稱之為「給佛像背後貼金的人」。
就類似於泰國人,
他們習慣於做功德,
如果有了佛像,
就會去貼金,對嗎?
就類似於你去寺廟,
他們就會有金箔。
為什麼他要去供養黃金呢?
因為他們相信說——
黃金屬於物質中最貴重的一種,
所以他就會供養佛像、供養佛陀,
用最有價值的,
也就是——金箔,去貼。
僅是很多人在貼的時候,
大部分都會貼到佛像前面,
或者貼臉,
只有少數人會把金箔貼到背後,
因為貼到背後的人並不酷,
因為看起來好像沒有得到什麼,
他沒有迎合什麼,
反正某一種東西,
沒有得到迎合。
泰文有一個類似於諺語,
即是——給佛像背後貼金的人,
意思是說——
去做好事、行善,
並沒有期待任何回饋地去做,
那是一種自我訓練。
比如:已經去世的九世皇,
他付出非常多,
他為整個國家的人付出非常多,
由於他是一位非常付出、奉獻的人,
跟他在一起的人,
肯定也是被他這麼訓練過來的,對嗎?
只是說有一天,
他的屬下就說,
他工作,供養國王很多,
為國家做許多事情,
但沒有誰認識他,
就好像是給佛像背後貼金的人,
沒有誰看到。
但如果沒有「背後貼金的人」,
非常多的工作是無法完成的。
國王說什麼,你知道嗎?
他說:
「讓他不停地在佛像背後貼金,
有一天,
黃金自然就會溢到前面了。」
那是一種對比,一種比較,
一直想要獲得的心,
它是沒有快樂的,
一直處在飢餓的狀態。
真正要付出、奉獻的心,
它會更快樂一些。
~阿姜巴山(Ajahn Prasan Bhuddhakulsomsiri)
2023年3月17日
cred. to 靜慮林 Shi Ne Ling Monastery
每一個階段皆有煩惱,
每一處皆有煩惱。
無論我們的覺性、智慧提升到什麼程度,
煩惱亦會提升至相應的程度。
因此,別急於自滿、自足地說:
「我已經明白了,我已經會修行了!」
何時自豪,何時就在原地踏步。
當我們自豪時,已輸給了煩惱,
因為「自豪」迎合了「自我」。
每一項煩惱全都迎合了「自我」。
比如:當我們有伴侶時,
有所愛的人,這迎合煩惱嗎?
迎合了好幾項煩惱。
首先,迎合了我們的五欲。
當我們看到了她,
我們滿意於自己的伴侶,
這迎合煩惱,我們滿意於這個色。
有時我們會喜歡伴侶的聲音,
類似這種聲音,會吸引我們的心,
也許喜歡與她皮膚接觸,
也許喜歡與她撒撒嬌,
這些全都迎合五欲。
除此之外,尚迎合另一種東西,
這是我們意想不到的,
即是迎合「我慢」。
愛我們的人,
一般常態就會討好我們,對嗎?
討好我們,我們的自我就會變大,
就會覺得自己很優越了。
無論身在何處,我們都極為渺小,
但與伴侶相處時,自己是最大的——
這女人愛我,這女人也照顧我,
我們就會因而自我膨脹,
覺得自己的生命是有價值的。
意識到了嗎?那是有煩惱的。
煩惱極為錯綜複雜,
慢慢地學習吧!
當我們不想待在何處,
其實大部分是基於——
該處沒有迎合「自我」。
試著與不重視我們的人在一起,
且到該處待一待,
當別人聊得熱火朝天,
而我們走過去時,
別人卻當我們猶如不存在一般,
於是我們就會受不了。
為何受不了?
因為我們的「自我」、「我慢」
沒有得到迎合。
意識到嗎?
當我們在桌上聊天時,
若別人聊得熱火朝天,
而我們坐在一旁,
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就會受不了,
若再不說一個字,我們就要死了,
必須說些什麼!
為什麼?
必須說些什麼,是為了表示:
「我還在!我還活著!我就在這裡!」
一旦說了之後,
別人就會與我們接話,對嗎?
那個「我」又回來了,
全是煩惱,感覺到嗎?
~阿姜巴山(Ajahn Prasan Buddhakulsomsiri)
聽錄、摘錄自2019年12月26日B 19:40~22:28
完整開示:https://youtu.be/7Zu3BM9HSNE
----------------------------
靜慮林聲明:本文內容未經老師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
https://www.shineling.org/aj-prasan_excerpt_snl_2/
禪修法語盡在Telegram:https://t.me/shineling_118
轉載自 靜慮林 Shi Ne Ling Monastery
傳承佛教的工作,
我們所需要具備的東西是決心。
決心是什麽?
是我們在為別人工作的時刻。
傳承佛教,每個人仍然還有雜染對嗎?
觀察到嗎?
我們觀察到嗎?
當我們做的時候,
我們是為了佛教而做,
但它也有「自我」存在於每一次(做的時候)。
當我們的重要性減少時,
我們就沒有快樂。
有比我們更厲害的人來做這個我們曾做過的工作,
今天也許我們不能做了,
也許他比我們更厲害,
我們就沒有快樂了。
我們也許會想方設法不讓他來做。
當行善很多時,
如果我們不修行,
我們會发現,
事實上我們也許不是真正為了「傳承佛教」這個理想而做。
也許超過一半是為了自己。
為什麽要傳承佛教?
因為傳承後好,
我們就得到好。
關於這些需要一點一點訓練,
它需要訓練到一點,
即這個工作我們曾做過,
我們做得好,我們做了自豪,別人讚美,
到了某一天如果有比我們更好的、更厲害的人,
如果他加入進來做這份工作,
傳承佛教的工作變得更好,
讓別人來做我們會有快樂,
這並不簡單啊!
如果心高尚到這種程度,
就會在很短的時間見法。
慢慢訓練。
我們每個人都已經將「得到」訓練成自然了,
它是習慣,但到了一點,
修行必須要熏習,
它將變化。
~阿姜巴山(Ajahn Prasan Bhuddhakulsomsiri)
摘錄自2020年10月03日法談
紫竹林翻譯組|法音錄
今天我們就是那隻龜(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