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之中,論福田,數一數二的是我們的父母
試想想哦,五逆重罪之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的後果是一樣的,下世都沒得商量,都要去地獄走一趟
所以有些師父會比喻父母為我們的阿羅漢
阿羅漢有什麼特質?就是對我們慈悲、無條件付出
而我們的父母也是這樣,任勞任怨、對我們慈悲、無條件付出
兩者都對我們有很大的恩德,所以傷害他們都有很大的惡報
相反地,對他們好也會有很大的福報
吶,我們心目中覺得誰是阿羅漢?我們是怎樣對他的?
同樣地,誰不想倒大霉,想走運,也應該同樣地對待父母😂
我們對朋友好過父母,這是顛倒了
我們對一般人好過父母,這也是顛倒了
Among ordinary people, when it comes to fields of merit, our parents are second to none.
Think about it: among the five grave offenses, the consequences of killing one’s father, killing one’s mother, and killing an arahant are the same. In the next life, there’s no room for negotiation—all lead to a trip to hell.
This is why some masters compare our parents to our arahants.
What are the qualities of an arahant? They are compassionate toward us and give unconditionally.
Similarly, our parents are the same—they bear hardships without complaint, are compassionate toward us, and give unconditionally.
Both have immense kindness toward us, so harming them brings severe negative consequences.
Conversely, being good to them brings great merit.
To whom do we regard as arahants in our minds? How do we treat them?
Likewise, if we wish to avoid misfortune and attract good fortune, we should treat our parents the same way. 😂
If we treat our friends better than our parents, this is upside down.
If we treat strangers better than our parents, this is also upside down.
正如森林中的歡喜園(nandana)熠熠生輝,故稱為「歡喜園天宮(nandanavimāna)」。它是如何產生的呢?世尊(bhagavā)住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的祇樹林(jetavane)。那時,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有一位優婆塞(upāsako)等等所有細節,都與前一個天宮(即花鬘天宮)的故事相同。但這裡的不同之處在於:這位優婆塞是成了家、娶了妻子之後,仍然奉養父母。
1120.
「如同森林中的歡喜園(nandanaṃ)熠熠生輝,這座天宮是三十三天(tidasāna)中最卓越的園林。
你的這座天宮也是如此,閃耀著光芒,懸浮於空中。」
1121.
「天男(deva)啊,你已獲得神通,具有大威德力……(…… pe …… 省略部分)你的容光照亮一切方向。」
1122.
「這位天男(devaputto)心懷喜悅……(…… pe …… 省略部分)這是何種業的果報?」
1123.
「當我於人間為人時,貧窮、無依、困苦,以替人工作為生。
我奉養年老的父母,他們對我慈愛且持戒嚴謹。
我以清淨之心,恭敬地廣施飲食與飲品。」
1124.
「因此,我擁有如此容光……(…… pe …… 省略部分)我的容光照亮一切方向。」——
他以這些偈頌解釋了原因。在這裡,這些偈頌(的內容)與前面(的花鬘天宮偈頌)相比,並沒有新的(不同)內容。
正如森林中的花鬘(cittalata)熠熠生輝,故稱為「花鬘天宮(cittalatāvimāna)」。它是如何產生的呢?世尊(bhagavā)住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的祇樹林(jetavane)。那時,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有一位貧窮、缺乏財富的優婆塞(upāsako),依靠為他人工作維生。他虔誠、有信心,並奉養年老的父母。他心想:「女子若嫁入夫家,便能掌權,但能討好公婆的卻很難得」,為了不讓父母心憂,他不成家娶妻,親自照料他們,持守戒律,守持布薩日(uposatha),並依自己的能力布施。後來,他去世後,誕生於三十三天(tāvatiṃsesu)一座十二由旬(yojanike)大的天宮(vimāne)。尊者大目犍連(āyasmā mahāmoggallāno)依照先前所述的方式前往,以這些偈頌詢問他過去所做的業:
1114.
「如同森林中的花鬘(cittalataṃ)熠熠生輝,這座天宮是三十三天(tidasāna)中最卓越的園林。
你的這座天宮也是如此,閃耀著光芒,懸浮於空中。」
1115.
「天男(deva)啊,你已獲得神通,具有大威德力……(…… pe …… 省略部分)
你的容光照亮一切方向。」
1116.
「這位天男(devaputto)心懷喜悅……(…… pe …… 省略部分)這是何種業的果報?」
1117.
「當我於人間為人時,貧窮、無依、困苦,以替人工作為生。
我奉養年老的父母,我鐘愛他們,且我持戒嚴謹。
我以清淨之心,恭敬地廣施飲食與飲品。」
1118.
「因此,我擁有如此容光……(…… pe …… 省略部分)我的容光照亮一切方向。」——
他也如此解釋。其餘部分與先前所述方式相同。
cred. to original owner
「到底是誰用箭射中了我?」這(句話),是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侍奉母親的比丘所講述的。
據說,在舍衛城(Sāvatthi),有一個擁有十八億財富的大長者家族,他們有一個獨生子,深受父母疼愛。有一天,他登上華麗的宮殿,打開獅子籠的窗戶,望向街道時,看見許多人手持香、花環等,為了聽聞佛法正前往祇園(Jetavana)。他(心想):「我也要去聽法。」於是向父母禮拜,讓人拿著香、花環等,前往寺院。他供養僧團衣服、藥品、飲料等,又以香、花環等供養世尊,然後坐在一旁聽法。聽聞佛法後,他看到了愛欲的過患,並思惟出家的利益。當集會大眾起身後,他向世尊請求出家。但(他)聽聞(世尊說):「如來不讓未經父母允許的兒子出家。」於是向世尊禮拜後,再次回家。
他懷著恭敬之心向父母禮拜後,這樣說道:「爸爸、媽媽,我將在如來座下出家。」他的父母聽了這話,因為只有一個兒子,心彷彿碎成七片,因對兒子的愛而顫抖,這樣說道:「親愛的、心愛的孩子啊,親愛的家族繼承人,親愛的(如同我們)眼珠(的孩子),親愛的(如同我們)心臟(的孩子),親愛的(如同我們)生命(的孩子),沒有了你,我們要怎麼活下去?我們的生命是繫於你的啊。親愛的,我們已經年老、衰老、年邁了,今天或明天或後天就會面臨死亡。因此,親愛的,請不要捨棄我們離開。親愛的,出家生活是非常艱難的;需要熱時卻得到冷,需要冷時卻得到熱。所以,親愛的,請不要出家。」
聽了這些話,這位良家子變得憂愁、沮喪,低著頭憂惱地坐著,絕食了七天。於是他的父母這樣思考:「如果我們的兒子未經我們允許(堅持出家),他肯定會死,我們就再也見不到他了。如果他出家還活著,我們還能再見到他。」思考後,他們(對兒子)說:「親愛的、心愛的孩子,我們允許你出家,去出家吧。」聽了這些話,良家子心生喜悅,將自己全身(伏地)禮敬父母,然後前往寺院,向世尊請求出家。導師召來一位比丘,命令道:「讓這位年輕人出家。」那位比丘就為他剃度了。
從他出家那時起,巨大的利養和恭敬就產生了。他取悅了親教師與軌範師,獲得具足戒後,學習了五年的法,然後想道:「我住在這裡(事務)繁忙,這對我不合適。」他想要完成觀禪的義務,於是從軌範師那裡領取了禪修的業處,禮拜了軌範師後,離開祇園,依止一個邊境村落,住在森林裡。他在那裡努力修習觀禪,奮鬥了十二年,卻仍未能證得(道果的)殊勝成就。而他的父母,隨著時間流逝,陷入了困境。以前那些為他們管理田地或經商的人,心想:「在這個家族裡,沒有兒子或兄弟會來討債抓人了。」就拿著自己手中(掌管)的(財物),隨心所欲地逃走了。家裡的奴僕、工人等也拿著黃金、金幣等逃走了。
後來,(他的父母)變成了兩個窮人,連手捧水(布施)的能力都沒有了,賣掉了房子,成為無家可歸者,達到了極可憐的狀態,穿著破舊的衣服,手持(乞食的)鉢,逐戶乞食。那時,有一位比丘從祇園出來,逐漸地來到了他(那位兒子)居住的地方。那位(兒子)比丘為他(來訪比丘)盡了接待客人的義務,當他舒適地坐下時,問道:「尊者,您是從哪裡來的?」(來訪比丘)回答說:「道友,從祇園來。」(聽了這話,兒子比丘)問候了世尊和大弟子們的健康後,詢問了父母的狀況,問道:「尊者,在舍衛城,某個名字的長者家族都健康嗎?」(來訪比丘)說:「道友,請不要問那個家族的情況了。」「為什麼,尊者?」「道友,據說那個家族有一個兒子,他在佛陀的教法中出家了。從他出家那時起,這個家族就衰敗了。現在(他們)兩個人達到了極可憐的狀態,正在逐戶乞食。」
他聽了這些話,無法保持鎮定,眼裡充滿淚水,開始哭泣。(來訪比丘)問:「道友,你為什麼哭?」「尊者,他們是我的父母,我是他們的兒子。」「道友,你的父母因為依賴你而遭到毀滅。去吧,去照顧他們吧。」
他(心想):「我奮鬥努力了十二年,卻既不能產生道,也不能產生果,我將是無能的了。我的出家還有什麼意義?我將還俗,照顧父母,布施,以天堂為歸宿。」這樣思考後,他將森林住處交給那位長老(來訪比丘),第二天就離開森林,逐漸前行,到達了離舍衛城不遠、位於祇園後面的住所。那裡有兩條路:一條通往祇園,一條通往舍衛城。他就在那裡站著思考:「我應該先見父母,還是先見十力者(佛陀)?」他想:「我很久沒見父母了,從今以後,見佛陀將是難得的。所以,我今天就先去見正等正覺者,聽聞佛法,明天一早再去見父母。」於是,他捨棄了通往舍衛城的路,在傍晚時分進入了祇園。
那天,世尊在清晨觀察世間時,看到了這位良家子(證悟)的親近成就(時機已熟)。就在他(即將)來到的時候,世尊以《母親養育經》(《相應部》1.205)來稱揚父母的功德。而那位比丘,站在集會的外圍,聽聞世尊說法時,思考道:「我曾想『我還能還俗照顧父母』,但世尊卻說『即使出家,照顧(父母)也是對父母有益的』。如果我沒見世尊就離開,我將會錯過這樣的出家(利益)。現在,我不必還俗,就以出家身分來養育父母吧。」
他去了領取粥籤的地方,領了粥籤飯和粥籤粥。(雖然)他是在森林住了十二年的比丘,此刻卻像犯了波羅夷罪一樣(慚愧)。他一早就進入舍衛城,思考:「我應該先取粥,還是先見父母?」他想:「空手去窮困的父母那裡是不合適的。」於是先取了粥,前往他們舊家的門口。他的父母乞食粥回來後,正依靠著(門外的)圍牆休息。他走近後,看到他們坐著,生起了憂愁,眼含淚水,站在離他們不遠的地方。他們看見了他,但也沒認出來。於是母親以為他是來乞食的,說道:「尊者,我們沒有什麼適合給您的東西了,請您原諒(我們無法供養)。」他聽了她的話,心中充滿了悲傷,眼含淚水,就站在那裡。第二次、第三次,(即使)被說「請原諒」,他仍然只是站著。於是他的父親對母親說:「去吧,賢妻,去看看,那是不是我們的兒子?」她起身走近,仔細一看,認出來了,倒在他的腳下悲泣;他的父親也同樣做了,場面十分悲慘。
他見到父母,也無法保持鎮定,流下了眼淚。他忍住悲傷,安慰父母說:「爸爸、媽媽,請不要憂愁,我將養育你們。」他讓父母喝了粥,讓他們坐在一邊,然後再次去乞食,拿回來給他們吃;又為了自己(的食物)去乞食,然後回到他們那裡,再次(問候)之後,自己才在之後吃。從那時起,他就以這種方式照顧父母。他自己得到的半月齋食等,都給了父母,自己只吃乞食得來的,得不到就不吃。(得到)安居衣或其他任何東西,也都給了他們。他們用過的破舊衣服,他拿來補綴、染色後自己穿。然而,有很多天他乞討不到食物。於是,他的衣著變得非常破舊。
他就這樣照顧著父母,後來變得消瘦、蒼白,筋脈顯露。於是,平時見面(熟悉)的比丘們問他:「道友,以前你的身體色澤光潤,現在卻變得消瘦、蒼白,筋脈顯露,你是生病了嗎?」他回答:「道友,我沒有病,但我有障礙。」並說明了情況。那些比丘就對他說:「道友,世尊不允許浪費信眾的布施物,而你拿了信眾的布施物給在家人,這樣做是不適當的。」他聽了他們的話,感到羞愧,退縮了。那些比丘即使如此仍不滿意,去到世尊那裡,報告說:「尊者,某某比丘浪費信眾的布施物,養育在家人。」世尊召來那位比丘,問道:「比丘,聽說你拿了信眾的布施物養育在家人,是真的嗎?」(他)回答:「是真的,世尊。」世尊為了稱讚他的行為,並為了顯示自己過去的故事,問道:「比丘,你養育的是哪些在家人?」(他)回答:「是我的父母,世尊。」聽了這話,世尊為了激發他的努力,說了三次「善哉!善哉!比丘!」給予讚許,並說:「你站在我走過的道路上,我在過去行菩薩道時,也曾養育父母。」他因而得到了安慰。世尊為了說明那段過去的故事,應那些比丘的請求,講起了過去世的事。
在過去世,波羅奈(Bārāṇasi)城附近,河的此岸有一個漁村,彼岸也有一個漁村。每個村子都住著五百戶人家。兩個村子裡有兩個漁夫首領,他們是朋友。他們年輕時就立下約定:「如果我們之中一個人生女兒,一個人生兒子,就讓他們結婚。」後來,在此岸的村長家裡生了一個兒子,因為出生那一刻就被細棉布接住,所以就給他取名為「細棉布(Dukūla)」。另一家生了一個女兒,因為生在對岸,就取名為「彼岸女(Pārikā)」。兩人都長得英俊美麗,膚色如金。他們雖然生在漁夫家族,卻從不殺生。
後來,當細棉布王子年滿十六歲時,他的父母對他說:「兒子,我們將為你娶回那位姑娘。」但他像是從梵天界來的純潔者,摀住雙耳說:「爸爸、媽媽,我不想過在家生活,請不要說這樣的話。」即使被勸說了三次,他還是不願意。彼岸女也被父母(勸說):「女兒,我們朋友家有個兒子,他英俊,膚色如金,我們將你許配給他。」她也同樣摀住雙耳。她也像是從梵天界來的,不想過在家生活。細棉布王子還秘密地送信給她:「如果彼岸女渴望男女之樂,就請她去別人家吧,我對男女之樂沒有欲望。」她也送給他同樣內容的信。
於是,儘管他們兩人不願意,他們的父母還是為他們舉行了婚禮。他們兩人沒有陷入煩惱之海,像兩位大梵天一樣純潔地住在一起。細棉布王子不殺魚也不殺獸,甚至連別人帶來(賣)的肉也不賣。他的父母責備他:「親愛的,你生在漁夫家族,卻既不想過在家生活,也不殺生,你究竟要做什麼事業呢?」「爸爸、媽媽,如果你們允許,我們將出家。」聽了這話,父母允許了他們兩人(出家),說:「那麼,就去出家吧。」他們歡喜雀躍,禮拜了父母,離開村子,逐漸沿著恆河岸進入了喜馬拉雅山。他們來到一處地方,那裡有一條從喜馬拉雅山流下、匯入恆河、名叫「獸譽(Migasammatā)」的河,他們就離開恆河,朝向獸譽河前進。
就在那一刻,帝釋天(Sakka)的宮殿出現了熱相。帝釋天觀察後,知道了原因,召來工巧天神毗首羯磨(Vissakamma),說:「親愛的毗首羯磨,有兩位偉人離開村落,進入了喜馬拉雅山,應該為他們準備住處。請在獸譽河半由旬內,為他們建造一座葉屋和準備出家資具,然後回來。」他答應:「好的!」就如《摩訶波羅本生譚》(《本生經》第22等)中所說的方法準備好一切,發出令人不快的聲音嚇走鳥獸,開闢了一條單人步行的道路,然後回到自己的住处。他們兩人看到那條路,就沿著那條路前行,到達了那個淨居處。細棉布智者進入葉屋,看到出家資具,知道這是帝釋天所賜,脫下上衣,穿上赤樺樹皮衣,披上一件(樹皮衣),將鹿皮搭在肩上,束起髮髻,採取了仙人的裝束,也讓彼岸女出了家。兩人都修習了僅限於欲界的慈心觀,並住在那裡。由於他們的慈心威力,所有的鳥獸都對彼此生起慈心,沒有誰傷害誰。從那時起,彼岸女就取來飲用水和食物,打掃淨居處,做所有的工作。兩人都取來各種果子食用後,進入各自的小屋,行沙門之法,在那裡居住。
帝釋天會來侍奉他們。有一天,他觀察後,看到「他們的眼睛將會衰退」,發現了(缺乏鹽和酸味食物的)障礙,就去到細棉布智者那裡,禮拜後,坐在一邊這樣說道:「尊者,你們出現了障礙,應該得到一個照顧的兒子,請你們遵行世間法(生子)吧。」細棉布智者對他說:「帝釋,你為什麼說這個?我們即使住在家裡時,也厭惡這種世間法,視之如糞堆上的唾沫,如今我們進入森林,出家為沙門,怎麼會做這種事呢?」於是帝釋天對他說:「尊者,如果你們不這樣做,就請在彼岸女修行者(月事)不適的時候,用手按摩她的腹部吧。」細棉布智者答應道:「這個可以做到。」帝釋天禮拜他後,就回到了自己的住處。
好的,遵照您的要求,以下是逐字、逐句、不遺漏任何內容、去除文言句式、完整翻譯成通順現代繁體白話文的版本,並在人名和地方名旁以括號保留原巴利文:
♦ 細棉布智者(Dukūlapaṇḍita)也把那個原因(帝釋天的建議)告訴了彼岸女(Pārika),並在她(月事)不適的時候,用手按摩了她的腹部。那時,菩薩(指金鬘Suvaṇṇasāma的前世)從天界命終,在她的子宮裡結生。她懷胎十月後,生下了一個膚色如金的兒子,因此就給他取名為「金鬘(Suvaṇṇasāma)」。
當彼岸女為了採集果實進入森林時,在山洞裡,有緊那羅女(kinnariyo)(為她)做了(接生的)工作。他們兩人(細棉布和彼岸女)給菩薩洗澡後,讓他躺在葉屋裡,然後為了採集果實進入森林。就在那時,緊那羅們帶走小孩,在山谷等處給他洗澡,然後爬上山顶,用各種花裝飾他,在石頭上研磨綠土、紅硃砂等,在他的額頭上點了吉祥痣,再帶回來讓他躺在葉屋裡。彼岸女回來後,也給孩子餵奶。
後來,隨著(孩子)長大,即使到了十六歲,他們(父母)還在保護他。他們讓父母坐在葉屋裡,自己則為了採集森林的根和果實進入森林。菩薩(金鬘)心想:「我的父母什麼時候可能會遇到危險?」於是留意他們走的路。
有一天,他們採集了森林的根和果實,在傍晚返回時,在離淨居處不遠的地方,升起了一大片烏雲。他們進入一棵樹下,站在一個蟻丘頂上。而那蟻丘裡面有一條毒蛇。從他們身上滴下的混著汗味的水,流進了它的鼻孔。它發怒,從鼻孔噴出氣(攻擊他們)。兩人都瞎了,互相看不見。細棉布智者叫彼岸女,說:「彼岸女,我的眼睛壞了,我看不見你了。」她也同樣說。他們心想:「我們現在活不成了。」因為看不見路,哭著待在那裡。
「那麼,他們過去(造過)什麼業呢?」據說,他們過去生是醫生夫婦。當時,那位醫生治療一個大財主的眼病。那個人沒有給他任何錢財。於是醫生生氣地回到家裡,告訴妻子:「賢妻,我治療他的眼病,現在他不給我錢,我該怎麼辦?」她也生氣地說:「我們不需要他了,給他一副藥,讓他的眼睛瞎掉吧。」他答應:「好的!」然後去到那個人那裡,照做了。那個人不久就瞎了。他們兩人因為這個業,眼睛都瞎了。
那時,菩薩心想:「我的父母在其他日子這個時候都回來了,現在我不知道他們的情況,我要逆著路去找他們。」想著就上路並發出聲音。他們聽出他的聲音,也發出回應的聲音,出於對兒子的愛,說道:「親愛的金鬘(Suvaṇṇasāma),這裡有障礙(危險),不要過來!」於是他們給了他一根長手杖,說:「那麼,請拿著這手杖末端,到我這裡來。」他們拿著手杖末端,來到他身邊。於是他問:「是什麼原因讓你們的眼睛毀壞了?」他的父母對他說:「親愛的,當時天正在下雨,我們站在這樹下的蟻丘頂上,因為那個原因(才這樣的)。」他聽了父母的話,立刻就知道了:「那裡肯定有條毒蛇,它生氣噴出了鼻息。」他看見父母,又哭又笑。於是他們問他:「親愛的,你為什麼又哭又笑呢?」(他回答:)「爸爸、媽媽,我哭是因為你們這麼年輕眼睛就毀壞了;我笑是因為現在我能照顧你們了。爸爸、媽媽,你們不要憂愁,我會照顧你們的。」
他安慰了父母,帶他們回到淨居處,在他們夜晚的住處、白天的住處、經行處、葉屋裡、廁所、小便處等所有地方都綁上了繩子(作為指引)。從那時起,他把他們安頓在淨居處後,自己採集森林的根和果實等,放在葉屋裡。清早打掃完他們住的地方後,禮拜父母,拿著水罐,去到獸譽河(Migasammatā-nadī)取來飲用水和食用水侍奉他們;給他們牙木、漱口水等,給他們甜美的果實;等他們吃過、漱口後,自己才吃;禮拜父母後,由鹿群圍繞著,為了採集果實進入森林。在山腳下,由緊那羅們圍繞著採集果實,在傍晚時分回來,用罐子取水,用熱水隨他們的意願給他們洗澡或洗腳,拿來火盆,為他們摩擦手腳,給坐著的他們果實吃,等他們吃完後,自己才吃,並留下剩下的。他就以這種方式照顧父母。
在那個時候,波羅奈(Bārāṇasī)城有一個名叫畢利多叉(Pīḷiyakkho)的國王在位。他因為貪愛鹿肉,把國政委託給母親,全副武裝地進入喜馬拉雅山,殺鹿吃肉,來到了獸譽河(Migasammatā-nadī),逐漸地到達了金鬘(Sāma)取水的地方。他看到了鹿的足跡,就用有寶石色澤的樹枝搭了一個棚子,拿起弓,搭上塗了毒的箭,隱藏著待在那裡。
菩薩(金鬘)也在傍晚時分採集了果實,放在淨居處,禮拜了父母後,說:「我去取水。」就拿著水罐,由鹿群圍繞著,讓兩隻鹿並排走,把水罐放在它們背上,用手扶著,走向河邊。國王在棚子裡站著,看見他這樣走來,心想:「我遊蕩了這麼久,也從未見過這樣的人。這是天呢?還是龍呢?如果我走近問他,如果是天,他會飛上天;如果是龍,他會鑽入地。但我不能永遠在喜馬拉雅山遊蕩,我要回波羅奈。在那裡他們會問我:『大王啊,您住在喜馬拉雅山時,有沒有見到什麼奇事?』在那裡我會說:『我見過這樣一個眾生。』如果他們問:『那是誰?』而我說『我不知道』,他們就會責備我。所以,我要先射傷他,讓他虛弱,再問他。」這樣想著。
那時,那些鹿先下去喝水,當它們上來後,菩薩就像一位持戒謹慎的大長老一樣,慢慢地下去,平靜安穩地(洗完)上來,穿上赤樺樹皮衣,披上一件(樹皮衣),將鹿皮搭在肩上,舉起水罐,擦乾水,放在左肩上方。就在那時,國王心想:「現在是射擊的時候了。」就舉起塗了毒的箭,從右邊射中了菩薩,箭從左邊穿出。鹿群知道他被射中,害怕地逃走了。而金鬘智者(Suvaṇṇasāma-paṇḍita)雖然被射中,卻無論如何也沒有讓水罐掉落,保持正念,慢慢地(將水罐)放下,撥開沙子放好,辨明方向後,將頭朝向父母住所的方位,像一尊鋪在銀色布上的金色雕像一樣躺下,保持正念,心想:「在這喜馬拉雅山地區,我沒有敵人,我的父母也沒有敵人。」他從嘴裡吐出鮮血,甚至還沒看見國王,就先說了第一首偈頌:
296.
「到底是誰用箭射中了我?這粗心大意的取水者。
是剎帝利、婆羅門、吠舍?射中我後,你為什麼躲藏著?」
在那裡,「粗心大意(pamattaṃ)」是指他(一時)沒有專注於修習慈心觀的正念。因為在那瞬間,他讓自己變得「粗心大意」了。「被射中(viddhā)」是指被射穿。
這樣說了之後,為了顯示自己的肉是不應該被吃的,他又說了第二首偈頌:
297.
「我的肉不是用來吃的,我的皮也沒有用處。
那麼到底是為什麼緣故,你認為應該射殺我?」
說了第二首偈頌後,為了詢問他的名字等,他又說:
298.
「你是誰?又是誰的兒子?我們該如何認識你?
我問你,朋友,請告訴我,為何射中我後你要躲藏?」
在那裡,「你認為(amaññathā)」意思是「這個人為什麼認為應該射殺我?」。
這樣說了之後,他就沉默了。國王聽了,心想:「這個人被我塗了毒的箭射中倒地,卻既不罵我也不辱罵我,彷彿安慰我的心一樣,用親切的話語對我說話,我要去到他身邊。」這樣想著,就走過去,站在他身邊,說了兩首偈頌:
299.
「我是迦尸國(Kāsīnaṃ)的國王,智者稱我為畢利多叉(Pīḷiyakkho)。
出於貪欲,我捨棄了國家,來此追尋鹿群。
300.
「我精通箭術,以『強弓手(daḷhadhammo)』之名而聞名。
即使是大象也逃不過,我弓矢所及的範圍。」
這樣,國王稱揚了自己的力量後,為了詢問他的名字和種姓,說道:
301.
「你是誰?又是誰的兒子?我們該如何認識你?
請說出你父親和你自己的名字與種姓。」
菩薩聽了,心想:「如果我說『我是天、龍、緊那羅、剎帝利等其中之一』,他肯定會相信。但事實上,我應該對他說實話。」於是這樣說道:
302.
「尊者,我是漁夫(nesāda)的兒子,親族們稱我為金鬘(Sāmo)。
他們曾呼喚活著的我(為此名),如今我卻自赴臥榻(瀕死)。
303.
「我被寬闊的、塗有毒藥的箭射中,就像一頭鹿。
國王啊,你看我浸在自己流淌的鮮血中。
304.
「看這從另一側穿出的箭,看我吐出的鮮血。
我雖受重傷仍要問你:為何射中我後你要躲藏?
305.
「豹子因它的皮而被殺,大象因它的牙而被殺。
那麼到底是為什麼緣故,你認為應該射殺我?」
國王聽了他的話,沒有如實告知,反而說著謊話道:
306.
「金鬘(Sāma),有一頭鹿出現,來到了我箭矢的射程內。
看見它我驚慌了,因此憤怒侵佔了我。」
於是菩薩對他說:「你在說什麼,大王?在這喜馬拉雅山,沒有看見我就逃跑的鹿。」接著說道:
307.
「自從我有記憶以來,自從我達到懂事之年。
鹿群不曾因我而驚恐,森林中的猛獸也是如此。
308.
「自從我披上樹皮衣,自從我進入青年時期。
鹿群不曾因我而驚恐,森林中的猛獸也是如此。
309.
「國王啊,連膽怯的緊那羅(kimpurisā),在香醉山(Gandhamādane)上。
我們相遇時都互相問候,一同行走於群山與森林。
310.
「鹿群不曾因我而驚恐,森林中的猛獸也是如此。
那麼到底是為什麼緣故,鹿群會因我而驚慌呢?」
國王聽了,心想:「我射殺了無罪的他,卻說了謊話,我應該說實話。」於是說道:
311.
「金鬘(Sāma),看見你鹿並沒有驚慌,我為何要對你說謊呢?
我被嗔恨與貪欲征服,才對你射出了那一箭。」
在那裡,「並沒有驚慌(na taṃ tasa)」意思是看見你並沒有驚慌,沒有害怕。「我為何要對你說謊(kiṃ tāhaṃ alikaṃ bhaṇe)」意思是我為何要對你這樣一位善相者說謊呢?「我被嗔恨與貪欲征服(kodhalobhābhibhūtāhaṃ)」意思是我被嗔恨和貪欲征服了。這是因為他最初對鹿群生起嗔心,舉起弓想著「我要射鹿」而站著,後來看見菩薩,不知道他是天還是什麼其他身份,生起了「我要問他」的貪念,所以才這樣說。
這樣說了之後,他心想:「這位金鬘(Suvaṇṇasāmo)不會獨自一人住在這森林裡,他肯定有親屬,我要問問他。」於是又說了另一首偈頌:
312.
「金鬘(Sāma)啊,你從何處來?又是受誰的派遣?
『取水者,去河邊吧』,你這樣來到獸譽河(Migasammatā)嗎?」
他聽了這話,忍受著巨大的痛苦,從嘴裡吐出鮮血,說道:
313.
「我的父母雙眼已盲,我在大森林中撫養他們。
我是為他們取水而來,來到了這獸譽河(Migasammatā)。」
這樣說了之後,菩薩哀悼著父母,說道:
314.
「他們的食物僅一餐,但生命或許還能延續六天。
若得不到水,我想盲眼的他們將會死去。
315.
「我此刻的痛苦並非最甚,此傷或許尚可癒合。
無法再見母親容顏,那才是我更大的悲慟。
316.
「我此刻的痛苦並非最甚,此傷或許尚可癒合。
無法再見父親容顏,那才是我更大的悲慟。
317.
「我那可憐的母親,想必正因長久哭泣而消瘦。
如同河流在夜半或深夜,會逐漸乾涸。
318.
「我那可憐的父親,想必正因長久哭泣而消瘦。
如同河流在夜半或深夜,會逐漸乾涸。
319.
「他們將在莽莽林野,呼喚著『金鬘吾兒』,
蹣跚尋覓,為求起身扶持與洗足之水。
320.
「這憂傷是第二支箭,刺痛震顫我的心房。
因見不到盲眼的雙親,我想我將活不下去了。」
國王聽了他的哀悼,心想:「這是一位極端的梵行者,安住於正法,撫養父母,如今遭受這樣的痛苦,卻還在為他們哀悼。我竟然對這樣一位具足功德者犯了過錯,我該如何安慰他呢?」想著:「在墮入地獄受報之時,王位又有何用?我將按照他照顧的方式來照顧他的父母,他的死亡也將如同沒有死亡一樣(有意義)。」他下了決心,說道:
321.
「莫再深切哀悼,善相的的金鬘(Sāma)。
我願成為僕役,在大森林中撫養你(的父母)。
322.
「我精通箭術,以『強弓手(daḷhadhammo)』之名而聞名。
我願成為僕役,在大森林中撫養你(的父母)。
323.
「我將尋覓猛獸吃剩的肉,以及森林的根與果實。
我願成為僕役,在大森林中撫養你(的父母)。
324.
「金鬘(Sāma),那是哪一片森林?你的父母身在何處?
我將如你一般撫養他們,一如你昔日所做。」
於是菩薩對他說:「太好了,大王!那麼請撫養我的父母吧。」說著,為他指示道路:
325.
「國王,這是一條單人小道,指向我頭顱所朝的方向。
從此走去半由旬,那裡有他們的居所。
我的父母就在那裡,請你去撫養他們吧。」
這樣,他為他指示了道路後,憑藉對父母強烈的愛,忍受著那樣的痛苦,為了他們的撫養之事,合掌祈求,再次這樣說道:
326.
「禮敬您,迦尸國(Kāsī)之王!禮敬您,迦尸國的增輝者!
我盲眼的父母在此大森林中,請您撫養他們。
327.
「我向您合掌祈求,禮敬您,迦尸國王。
請將我的敬禮,轉告我的母親與父親。」
國王答應道:「好的!」菩薩也寄去了對父母的敬禮後,便失去了知覺(昏迷過去)。為說明此事,導師(世尊)說道:
328.
「說完這些話後,那年輕善相的金鬘(Sāmo),
因劇毒的效力而昏昧,陷入了失去知覺的狀態。」
這是因為他之前說了那麼多話,彷彿已經氣息奄奄。現在,他的有分心相續被劇毒的效力所壓碎,依靠心臟色法而運轉,話語中斷了,嘴巴閉上,眼睛緊閉,手腳變得僵硬,全身沾滿了鮮血。國王想:「他剛才還和我說話,現在是怎麼了?」便留意他的呼吸。然而呼吸已經停止,身體變得僵硬。他見狀,心想:「金鬘(Sāmo)現在已經死了。」無法承受悲傷,將雙手放在頭上,放聲痛哭。為說明此事,導師(世尊)說道:
329.
「那國王悲痛哭泣,充滿了極大的悲憫:
『我原以為自己不老不死,今日方知並非如此。
見金鬘(Sāma)命終,方知死亡無可避免。』
330.
『剛才還與我對談的他,身中毒箭倒下。
此刻死期終至,卻已一言不發。』
331.
『我必將墮入地獄,對此我毫無疑問。
因我昔日所作惡業,長久積累的罪孽。』
332.
『若在村中犯下罪業,總會有人出言指責。
在此無人荒野之中,誰有資格來責備我?』
333.
『在村中,人們相遇時,總會提醒所作罪業:“喂,殺人者,你犯了重罪,必受某種刑罰。”
在此非人荒野之中,又有誰會來提醒我?』」
「若在村中犯下罪業(tassāti tassa... gāme)」意思是對於那樣造了惡業而行動的人。「出言指責(vattāroti)」意思是會出現指責者,說「你在哪個村子?怎麼犯了罪?」。「在此無人荒野之中(imasmiṃ pana araññe nimmanussamhi)」意思是在這無人的荒野中,如果有(指責者),他會指責吧?——他這樣哀悼。「提醒(sārayanti)」意思是在村子或市鎮等地,許多人聚在一起,會說:「喂,殺人者,你做了殘酷的行為,你必定會受到某種刑罰。」這樣提醒、斥責其罪業。「在此非人荒野之中(imasmiṃ pana nimmanusse araññe)」意思是在這無人的荒野中,誰會來提醒我?——他這樣斥責自己、哀悼著。
那時,有一位名叫「善妙(Bahusundarī)」的天女,住在香醉山(Gandhamādana),她在菩薩(金鬘)第七次轉生時曾是他的母親。她出於對兒子的愛,時常關注著菩薩,但那天她正享受天界的成就,沒有關注他。(有人)說她是「去參加天界的聚會了」。當她(後來)關注並想著「我的兒子現在情況如何?」時,看到了:「這個名叫畢利多叉(Pīḷiyakkho)的國王,用塗了毒的箭射殺了我的兒子,將他殺害在獸譽河(Migasammatā)岸邊的沙灘上,正在放聲痛哭。如果我不去,我的兒子金鬘(Suvaṇṇasāma)就會死在那裡,國王的心也會破碎,金鬘(Sāma)的父母也會因為得不到食物和水而乾渴死去。但如果我去了,國王就會拿著水罐去他父母那裡,去了之後會告訴他們:『你們的兒子被我殺了。』這樣說了之後,他們聽了他的話,會要求帶他們去兒子那裡。那時,他們和我將行使真實語的力量,憑藉真實語的力量,金鬘(Sāma)身上的毒將會消失。這樣,我的兒子就能獲得生命,父母也將重見光明,而國王聽了金鬘(Sāma)的說法(教誨)後,會回到城市行大布施,以天堂為歸宿。所以我要去那裡。」於是她就去了,以隱身的方式站在獸譽河(Migasammatā)岸邊的空中,與國王對話。為說明此事,導師(世尊)說道:
334.
「那位天女隱身於香醉山(Gandhamādane)上,
出於對國王的慈悲,說了這些話:
335.
「大王啊,據說你來了,造下了惡業。
無辜的父子三人,被同一支箭殺害。
336.
「來吧,我將教導你,如何能獲得善趣。
請以正法撫養森林中的盲者,我想你必能得善趣。」
「父子三人(pitāputtā)」即母親、父親和兒子,這三個人被同一支箭殺害了。因為如果兒子被殺,與他相依為命的父母也就等於被殺了。「我將教導你(anusikkhāmi)」即我教導、指導你。「請以正法撫養(posa)」即請你代替金鬘(Sāma)的位置,懷著關愛侍奉他們,像金鬘(Sāma)一樣撫養那兩位盲者。「我想你必能得善趣(maññehaṃ sugatī tayā)」意思是我認為,這樣你必定能趣向善道。
國王聽了天女的話,相信了「我撫養他的父母後將能升天」,心想:「王位對我何用?我就要撫養他們!」他堅定了決心,強烈地痛哭哀悼,減輕了悲傷後,想著「金鬘(Suvaṇṇasāma)想必已經死了」,就用各種花供養他的身體,灑上水,右繞三圈,在四個地方禮拜後,拿起那個裝滿水的水罐,滿懷憂傷,面向南方出發了。為說明此事,導師(世尊)說道:
337.
「那國王悲痛哭泣後,充滿了極大的悲憫,
拿起水罐,面向南方出發了。」
通常,威嚴的國王拿著水罐走去,就像是敲著門進入了淨居處,來到了細棉布智者(Dukūlapaṇḍita)的葉屋門口。細棉布智者正坐在裡面,聽到了他的腳步聲,心想:「這不是金鬘(Sāma)的腳步聲,是誰的呢?」詢問著,說了兩首偈頌:
338.
「這是誰的腳步聲?像是人類的來臨。
這不是金鬘(Sāma)的聲音,先生,您是誰?
339.
「因為金鬘(Sāma)行走寂靜,落腳輕柔安詳。
這不是金鬘(Sāma)的聲音,先生,您是誰?」
國王聽了,心想:「如果我不表明我國王的身分,就說『我殺了你們的兒子』,他們會生氣地對我惡語相向。那樣我會對他們生起瞋心,然後會傷害他們,那將是我的惡業。但如果說了『我是國王』,那麼(他們)肯定不會無所畏懼(而會恭敬)。所以我要先表明國王的身分。」想著,就把水罐放在飲水臺上,站在葉屋門口說道:
340.
「我是迦尸國(Kāsīnaṃ)的國王,智者稱我為畢利多叉(Pīḷiyakkho)。
出於貪欲,我捨棄了國家,來此追尋鹿群。
341.
「我精通箭術,以『強弓手(daḷhadhammo)』之名而聞名。
即使是大象也逃不過,我弓矢所及的範圍。」
細棉布智者也對他表示接待,說道:
342.
「歡迎您,大王!您的到來真是吉祥。
您作為主宰者來臨,這裡所有之物請隨意取用。
343.
「這裡有第倫桃(tinduka)、印度鵝莓(piyāla)、紫鉚(madhuka)、棗子(kāsumārī),
各種細小的果實,大王請隨意享用。
344.
「這是清涼的飲用水,從山腹洞穴中取來。
大王請喝吧,如果您渴望的話。」
這其中的意義在《矛穗本生譚》(《本生經》JaA.503等)中已說明。這裡的「從山腹洞穴中(girigabbharā)」是指獸譽河(Migasammatā)。因為這條河是從山腹流出的,所以被稱為「從山腹來的」。
這樣接待之後,國王心想:「一開始就說『你們的兒子被我殺了』不合適。」便裝作不知道似的,引發話題說道:
345.
「盲眼的你們在森林中無法看見,是誰為你們採來果實?
這堆食物如此潔淨,彷彿為明眼人備辦,呈現在我面前。」
細棉布智者聽了,說道:「大王,不是我們採果實,是我們的兒子採來的。」為了說明這一點,他說了兩首偈頌:
346.
「一位年輕人不高不矮,金鬘(Sāmo)相貌端正。
他長髮烏黑,末端如杵頭般捲曲。
347.
「他採了果實後,從這裡拿著水罐,
作為取水者去了河邊,我想他快要回來了。」
國王聽了,說道:
348.
「我殺死了那位金鬘(Sāma),他是服侍你們的人。
就是您所描述的那位,相貌端正的金鬘(Sāma)年輕人。
349.
「他長髮烏黑,末端如杵頭般捲曲。
如今他躺在血泊中,金鬘(Sāma)已被殺害。」
而離細棉布智者不遠處,有彼岸女(Pārikā)的葉屋。她正坐在那裡,聽到了國王的話,想知道詳情,就從自己的葉屋出來,以為(拉著)繩子(指引),走到細棉布智者身邊,說道:
350.
「細棉布(Dukūla)啊,你在和誰說話?那個說『金鬘(Sāma)被殺了』的人。
聽到『金鬘(Sāma)被殺了』,我的心顫抖。
351.
「就像榕樹(assattha)的嫩葉,被風吹動搖晃。
聽到『金鬘(Sāma)被殺了』,我的心顫抖。」
細棉布智者勸慰道:
352.
「彼岸女(Pārike),這位是迦尸國王(Kāsirājā),他在獸譽河(Migasammata)邊,
因憤怒射殺了金鬘(Sāma),但願我們不要對他起惡念。」
彼岸女又說道:
353.
「難得的愛子,在森林中撫養我們盲眼之人。
對殺害這獨子的人,心怎能不憤怒?」
細棉布智者說道:
354.
「難得獲得的愛子,在森林中撫養我們盲眼之人。
對殺害這獨子的人,智者說不應憤怒。」
這樣說了之後,他們兩人用雙手捶打胸膛,稱揚菩薩的功德,放聲痛哭。於是國王安慰他們說:
355.
「莫要深切哀悼,說『金鬘(Sāma)被殺了』的我。
我願成為僕役,在大森林中撫養你們。
356.
「我精通箭術,以『強弓手(daḷhadhammo)』之名而聞名。
我願成為僕役,在大森林中撫養你們。
357.
「我將尋覓猛獸吃剩的肉,以及森林的根與果實。
我願成為僕役,在大森林中撫養你們。」
這樣,國王安慰他們說:「你們不要憂愁,我不需要王位,我將終生撫養你們。」他們與他交談說道:
358.
「這不合道理,大王,這對我們不合適。
您是我們的國王,我們禮敬您的雙足。」
國王聽了,非常高興,心想:「啊,真是奇妙!對我這樣一個造成傷害的人,他們連一句粗話都沒有,反而如此尊敬我。」想著,說了一首偈頌:
359.
「漁夫們(nesādā)啊,你們說得合乎正法,你們已做到恭敬。
您(細棉布)是我們的父親,您(彼岸女)是我們的母親。」
他們合掌禮敬後,請求道:「大王,不需要您為我們做僕役的工作,但請您拿著手杖帶我們去,讓我們見見金鬘(Sāma)。」說著,說了兩首偈頌:
360.
「禮敬您,迦尸國(Kāsī)之王!禮敬您,迦尸國的增輝者!
我們向您合掌祈求,請帶我們去金鬘(Sāma)那裡。
361.
「我們要摩擦他的雙足,瞻仰他俊美的容顏,
擁抱著他的身體,直到生命終結。」
正當他們這樣說的時候,太陽下山了。於是國王心想:「如果我現在就帶他們去那裡,他們一看到(兒子的慘狀),心就會破碎。這樣他們三人死亡之時,就是我墮入地獄之時。所以我不讓他們去。」想著,說了四首偈頌:
362.
「那大森林充滿猛獸,彷彿直達天際。
金鬘(Sāmo)被殺躺臥之處,猶如月亮墜落大地。
363.
「那大森林充滿猛獸,彷彿直達天際。
金鬘(Sāmo)被殺躺臥之處,猶如太陽墜落大地。
364.
那大森林充滿猛獸,彷彿直達天際。
金鬘(Sāmo)被殺躺臥之處,已被塵土覆蓋。
365.
「那大森林充滿猛獸,彷彿直達天際。
金鬘(Sāmo)被殺躺臥之處,請你們就在此住宿吧。」
於是,他們為了顯示自己對森林猛獸毫無畏懼,說了一首偈頌:
366.
「即使那裡有成千上萬、數十萬的(猛獸),
我們在這森林中的任何猛獸面前,都毫無恐懼。」
國王無法阻止他們,就拉著他們的手,帶他們去那裡。為說明此事,導師(世尊)說道:
367.
「於是,迦尸國王(Kāsirājā)拉著盲人們的手,
將他們帶到大森林中,金鬘(Sāmo)被殺的地方。」
國王帶他們到金鬘(Sāma)身邊後,告訴他們:「這就是你們的兒子。」於是,他的父親抬起(他的)頭,母親抱住(他的)腳,將(他的腳)放在大腿上坐著,開始哀哭。為說明此事,導師(世尊)說道:
368.
「看見倒下的金鬘(Sāma),那被塵土覆蓋的孩子,
被拋棄在莽莽林野,猶如月亮墜落大地。
369.
「看見倒下的金鬘(Sāma),那被塵土覆蓋的孩子,
被拋棄在莽莽林野,猶如太陽墜落大地。
370.
「看見倒下的金鬘(Sāma),那被塵土覆蓋的孩子,
被拋棄在莽莽林野,父母放聲痛哭。
371.
「看見倒下的金鬘(Sāma),那被塵土覆蓋的孩子,
他們伸出雙臂哭喊:『這難道不是非法嗎?』
372.
「你真是極度迷醉啊,善相的金鬘(Sāma),
此刻死期終至,你卻一言不發。
373.
「你真是極度驕傲啊,善相的金鬘(Sāma),
此刻死期終至,你卻一言不發。
374.
「你真是極度憤怒啊,善相的金鬘(Sāma),
此刻死期終至,你卻一言不發。
375.
你真是極度昏沉啊,善相的金鬘(Sāma),
此刻死期終至,你卻一言不發。
376.
「你真是極度憂鬱啊,善相的金鬘(Sāma),
此刻死期終至,你卻一言不發。
377.
「誰來整理這糾結、皺褶、沾滿塵土的髮髻?
金鬘(Sāmo)已然逝去,他是盲者的侍奉者。
378.
「誰會拿起掃帚,為我打掃淨居處?
金鬘(Sāmo)已然逝去,他是盲者的侍奉者。
379.
「誰會用冷熱水,為我沐浴身體?
金鬘(Sāmo)已然逝去,他是盲者的侍奉者。
380.
「誰會以森林的根與果實,為我準備食物?
金鬘(Sāmo)已然逝去,他是盲者的侍奉者。」
於是,他的母親痛哭許久後,將手放在他的胸膛上,感受著餘溫,心想:「我兒子的體溫還在,他一定是因劇毒而失去了知覺。為了讓他恢復意識,我要行使真實語(的力量)。」想著,便行使了真實語。為說明此事,導師(世尊)說道:
381.
「看見倒下的金鬘(Sāma),那被塵土覆蓋的孩子,
母親因喪子之痛而苦惱,說出了真實語:
382.
「憑藉此真實——金鬘(Sāmo)過去是正法行者,
藉此真實語的力量,願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383.
「憑藉此真實——金鬘(Sāmo)過去是梵行者,
藉此真實語的力量,願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384.
「憑藉此真實——金鬘(Sāmo)過去是實語者,
藉此真實語的力量,願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385.
「憑藉此真實——金鬘(Sāmo)過去奉養父母,
藉此真實語的力量,願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386.
「憑藉此真實——金鬘(Sāmo)過去在家族中敬重長輩,
藉此真實語的力量,願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387.
「憑藉此真實——金鬘(Sāmo)比我生命更珍愛,
藉此真實語的力量,願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388.
「無論我與你父親曾積聚何種福德,
願憑藉所有這些善業,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這樣,母親用七首偈頌行使真實語後,金鬘(Sāmo)翻身躺下。於是他的父親心想:「我的兒子還活著,我也要行使真實語。」同樣行使了真實語。為說明此事,導師(世尊)說道:
389.
「看見倒下的金鬘(Sāma),那被塵土覆蓋的孩子,
父親因喪子之痛而苦惱,說出了真實語:
390.
「憑藉此真實——金鬘(Sāmo)過去是正法行者,
藉此真實語的力量,願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391.
「憑藉此真實——金鬘(Sāmo)過去是梵行者,
藉此真實語的力量,願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392.
「憑藉此真實——金鬘(Sāmo)過去是實語者,
藉此真實語的力量,願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393.
「憑藉此真實——金鬘(Sāmo)過去奉養父母,
藉此真實語的力量,願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394.
「憑藉此真實——金鬘(Sāmo)過去在家族中敬重長輩,
藉此真實語的力量,願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395.
「憑藉此真實——金鬘(Sāmo)比我生命更珍愛,
藉此真實語的力量,願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396.
「無論我與你母親曾積聚何種福德,
願憑藉所有這些善業,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正當父親行使真實語時,菩薩翻身,換另一側躺下。於是,天女第三次行使了真實語。為說明此事,導師(世尊)說道:
397.
「那位隱身的天女,在香醉山(Gandhamādane)上,
出於對金鬘(Sāma)的慈悲,說出了這真實語:
398.
「我居於香醉山(Gandhamādane),長久居住於此,
無人比金鬘(Sāma)於我更親愛。
藉此真實語的力量,願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399.
「香醉山(Gandhamādane)上,所有樹林皆充滿香氣,
藉此真實語的力量,願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400.
「正當他們如此哀訴,充滿極大悲憫之時,
年輕善相的金鬘(Sāma)迅速起身了。」
比丘們啊,正當他們兩人哀訴,並且在天女的真實語結束之時,金鬘(Sāma)迅速起身了,毒被消除了,就像水從蓮花葉上滾落一樣,病痛消失了,甚至連被射中的地方也找不到了。
就這樣,菩薩(金鬘)恢復健康、父母重獲光明、黎明到來、以及藉由天女的神力使他們四人在淨居處顯現——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同一瞬間。父母非常高興,心想:「我們重獲光明,金鬘(Suvaṇṇasāmo)也康復了。」於是,金鬘智者(Sāma-paṇḍito)對他們說了一首偈頌:
401.
「我就是金鬘(Sāmo),願你們吉祥,我已平安起身。
請勿過度哀傷,請以柔和的聲音對我說話。」
於是,他見到國王,表示接待,說道:
402.
「歡迎您,大王!您的到來真是吉祥。
您作為主宰者來臨,這裡所有之物請隨意取用。
403.
「這裡有第倫桃(tinduka)、印度鵝莓(piyāla)、紫鉚(madhuka)、棗子(kāsumārī),
各種細小的果實,大王請隨意享用。
404.
「我有清涼的飲用水,從山腹洞穴中取來。
大王請喝吧,如果您渴望的話。」
國王見到這奇蹟,說道:
405.
「我困惑極了,我迷茫極了,我所有的方向都模糊了。
金鬘(Sāma)啊,我曾見你死去,你究竟是怎麼活過來的?」
菩薩心想:「這位國王認為我死了,我要讓他明白我沒死的狀態。」於是說道:
406.
「大王啊,即使一個人還活著,若遭受劇烈痛苦,
心意陷入(有分)境界,活著也會被認為已死。
407.
「大王啊,即使一個人還活著,若遭受劇烈痛苦,
當他呼吸停止、變得寂靜時,活著也會被認為已死。」
「心意陷入(有分)境界(upanītamanasaṅkappaṃ)」意思是心行已沉入有分心(生命流)的狀態。「活著也會被認為已死(jīvantaṃ maññate mataṃ)」意思是即使還活著,人們也會想「他死了」。「呼吸停止(nirodhagataṃ)」意思是已進入呼吸停止(的狀態)。「變得寂靜(santaṃ)」即存在著的、安詳的。「活著也會被認為已死(jīvantaṃ maññate mataṃ)」意思是世間人就像認為死人一樣,認為我還活著(其實我沒死)。
這樣說了之後,菩薩為了向國王闡明意義並說法,又說了兩首偈頌:
408.
「凡人以正法奉養母親或父親,
天神也會護佑那奉養父母的之人。
409.
「凡人以正法奉養母親或父親,
今生即受讚歎,死後於天界歡喜。」
國王聽了,說道:「先生啊,真是奇妙!對於奉養父母的人,即使生病,天神也會醫治。這位金鬘(Sāmo)真是極其光彩奪目啊!」於是合掌祈求道:
410.
「我因此更加困惑,我所有的方向都模糊了。
金鬘(Sāma)啊,我歸依你,請你做我的歸依處。」
於是,菩薩對他說:「大王啊,即使你渴望前往天界,渴望享受偉大的天界成就,也應當實踐這十種王道(國王的責任)。」為了給他說法,菩薩說了十首關於實踐十種王道的偈頌:
411.
「大王啊,剎帝利,請對父母行正法。
在此世行正法後,大王,你將前往天界。
412.
「大王啊,剎帝利,請對兒女與妻子行正法。
在此世行正法後,大王,你將前往天界。
413.
「大王啊,剎帝利,請對朋友與大臣行正法。
在此世行正法後,大王,你將前往天界。
414.
「大王啊,請對車乘(的動物)與軍隊行正法。
在此世行正法後,大王,你將前往天界。
415.
「大王啊,請對村莊與市鎮行正法。
在此世行正法後,大王,你將前往天界。
416.
「大王啊,請對國家與地方行正法。
在此世行正法後,大王,你將前往天界。
417.
「大王啊,請對沙門與婆羅門行正法。
在此世行正法後,大王,你將前往天界。
418.
「大王啊,剎帝利,請對走獸與飛禽行正法。
在此世行正法後,大王,你將前往天界。
419.
「大王啊,請行正法,實踐正法帶來安樂。
在此世行正法後,大王,你將前往天界。
420.
「大王啊,請行正法,連同帝釋天、諸天與梵天眾。
憑藉善行的實踐而達天界,大王,請勿疏忽正法。」
這些偈頌的意義在《鵪鶉本生譚》(《本生經》第JaA.521等)中已詳細說明。就這樣,菩薩為他解說了十種王道後,又進一步教導他,並授予他五戒。國王以頭頂禮接受了他的教誨,禮拜了菩薩,請求原諒後,回到波羅奈(Bārāṇasī),行布施等福德業,最終以天堂為歸宿。而菩薩終生侍奉父母,與父母一起證得了五神通和八定,往生至梵天界。
導師(世尊)舉出這個說法後,說道:「比丘們啊,奉養父母是智者們的傳統。」並揭示了真諦(四聖諦),將本生故事作了一個總結。在諦的結束時,那位侍奉母親的比丘證得了須陀洹果(初果)。
那時,國王是阿難(Ānando),天女是蓮華色(Uppalavaṇṇā),帝釋天(Sakko)是阿那律(Anuruddho),細棉布智者(Dukūlapaṇḍito)是大迦葉(Mahākassapo),彼岸女(Pārikā)是跋陀迦比羅尼(Bhaddakāpilānī)比丘尼,而金鬘智者(Suvaṇṇasāma-paṇḍito)正是我——正等正覺者。
當導師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講述了關於一位供養母親的比丘的故事。這個當代事件將在《須摩本生經》(JaA.540)中詳細説明。導師召喚那位比丘問道:「比丘,聽說你確實曾奉養在家人,是真的嗎?」比丘回答:「是的,世尊。」導師又問:「你奉養的是誰?」比丘答:「是我的父母,世尊。」導師說:「善哉,比丘!古代的智者即使生為動物,也會讓年邁的父母臥在巢中,用嘴喙叼來食物奉養他們。」説完便講述過去的事。
過去,在王舍城(Rājagaha)有位摩揭陀國王(Magadharājā)統治國家。當時在王舍城東北方有個婆羅門村莊叫沙利迪亞(Sāliddiya)。在村莊東北方有片摩揭陀農田,當地住著一位姓憍尸耶(Kosiya)的沙利迪亞婆羅門,他擁有千畝田地並種植稻穀。當稻穀成熟時,他加固圍欄,將五十畝、六十畝不等的田地分給自己的僕人看守,總共分配了五百畝;其餘五百畝則雇傭一名工人看守。工人在田間搭棚日夜守護。農田東北方的山麓有片高大的木棉林,林中住著許多鸚鵡。當時菩薩投生為該鳥群中的鸚鵡,長大後體型健壯如車輪般大。後來牠年邁的父親說:「我現在無法遠行,你來統領鳥群吧。」便將領導權交給牠。但從第二天起,菩薩為父母覓食時不再隨鳥群同行,而是率領鸚鵡群飛往雪山,在野生稻田飽食後,返程時總會為父母叼回滿嘴的食物奉養雙親。
有一天,鸚鵡們告訴菩薩:「以往這個季節摩揭陀農田的稻穀已成熟,現在情況如何?」菩薩說:「你們去查看吧。」便派兩隻鸚鵡前往。牠們飛到摩揭陀農田,降落在工人看守的田裡啄食稻穀,並叼回一穗稻穀放在菩薩腳邊報告:「那裡有這樣的稻穀。」次日,菩薩率領鳥群飛到工人的田裡降落。工人看見鸚鵡啄食稻穀,四處奔跑驅趕卻無法阻止。其他鸚鵡吃飽後空著嘴飛走,唯有鸚鵡王將許多稻穗集中叼回給父母。此後鳥群天天來此啄食。工人心想:「若讓牠們這樣吃幾天,田裡將顆粒無收。婆羅門會估價稻穀損失並要我賠償,我該去向他報告。」於是抓了一把稻穀和殘渣前往沙利迪亞村,見到婆羅門後禮拜並遞上殘渣,站在一旁。婆羅門問:「工人啊,稻穀田豐收嗎?」工人回答:「是的,婆羅門,豐收。」隨即說了兩首偈頌:
1.
「憍尸耶(Kosiya)的稻穀田豐收滿盈,卻遭鸚鵡群啄食不停。
婆羅門啊我向您稟明:任我驅趕終是徒勞無功。
2.
「其中有隻非凡鳥王,羽色華美超群絕倫。
飽食稻穀隨心所欲,更以利喙滿載而歸。」
偈中「豐收」指完全成熟無瑕疵;「稻穀田」即稻田;「超群絕倫」形容牠全身完美:紅喙如赤銅、雙眼似寶石、紅足如朱砂、頸環三道金紋、體型如大孔雀。牠吃飽稻穀後,總會用喙另叼一束帶回。
婆羅門聽完這番話後,對鸚鵡王心生憐愛,便問田間守衛:「喂,你會設陷阱嗎?」守衛回答:「會的。」於是婆羅門用偈頌吩咐他——
3.
「快去張開鬃毛陷阱,務必活捉那隻神鳥。
將牠完好無損帶來,我要親自見這珍寶。」
田間守衛聽命後,想到稻穀被啄食卻能免除債務而暗自欣喜。他立即用馬尾搓繩,標定鸚鵡王常降落的區域,次日黎明便編好竹籠大小的陷阱。當他坐在棚屋裡監視鳥群動向時,鸚鵡王果然率領鳥群飛來。由於天性不貪婪,牠直接降落在昨日進食處的陷阱上,一腳踏入圈套。
發現自己被縛後,鳥王冷靜思考:「若此刻立即哀鳴求救,親族們受驚必會棄食逃散。不如等牠們吃飽再說。」等確認鳥群都飽食後,面臨死亡威脅的牠才連發三聲求救鳴叫。所有鸚鵡頓時四散飛逃。鳥王見狀悲嘆:「這些血親竟無一回頭看我,難道我犯過什麼罪孽?」隨即吟誦偈頌——
4.
「同族飽食振翅遠颺,
獨留我陷羅網中央。
平生未作虧心事,
為何今日遭禍殃?」
田間守衛聽見鳥王哀鳴與群鳥振翅聲,急忙衝出棚屋查看陷阱。發現「目標果然落網」後狂喜,立刻解開陷阱,將鳥王雙腳捆牢,親自押往沙利迪亞村(Sāliddiyagāma)交給婆羅門。
婆羅門強忍激動,雙手緊抱這珍貴生物讓牠坐在膝上,邊撫摸邊吟誦兩首偈頌——
5.
「尋常鳥腹只求果腹,
唯你喙囊似無底深淵。
恣意飽餐我的稻穀,
還要滿喙攜返巢穴。
6.
「莫非在林囤積糧倉?
或與我結過仇怨?
老實回答別隱瞞——
究竟藏穀在何方?」
鸚鵡王聽罷,用人類語言溫柔回應第七首偈頌——
7.
「我與你無冤無仇,
體內更無儲糧腔囊。
啄食稻穀實為還債,
飛往木棉林(Koṭasimbali)是為報償。
智者當知此中深意——
我在那裡埋藏債償。」
(註解:
-「還債」指前世業報
-「債償」暗喻善業功德)
婆羅門追問——
8.
「且說這『債』如何償還?
是解脫何種債務?
所謂『埋藏』真相為何?
答完才給你鬆綁!」
鸚鵡王聞言,以四首偈頌詳盡解釋——
9.
「憍尸耶(Kosiya)啊請聽端詳:
巢中幼雛羽翼未豐,
牠們將來反哺育我,
故先分糧是還親情債。
10.
「雙親年邁青春不再,
垂垂老矣行動遲緩。
我以喙尖餵養盡孝,
償還往昔養育恩債。
11.
「林中病弱折翼同類,
奄奄一息難覓食糧。
我願慾功德而給予,
智者稱此為藏寶。
12.
「這便是我還債方式,
這般解脫業力束縛。
所謂埋藏真相如此,
憍尸耶你當理解。」
婆羅門聽完大士的法語開示後,心生淨信,吟誦兩首偈頌:
13.
"這鳥兒何等殊勝,
堪稱飛禽中的法王。
即便在人類之中,
也罕見如此德行。"
14.
"從今往後隨意啄食吧,
帶著你的親族共享。
鸚鵡(Suva)啊但願再相見,
你的容顏令我歡暢。"
婆羅門像疼愛親子般溫柔注視著大士,先解開腳鐐,用百種香藥油按摩牠的雙足,讓牠坐上鑲金寶座,餵食蜂蜜糕點與糖水。此時鸚鵡王告誡道:「婆羅門啊,請謹記我的勸誡。」隨即說出第十五偈:
15.
"你的飲食我已享用,
憍尸耶(Kosiya),在你家中我更感歡欣。
但請對無害者布施,
並奉養年邁的雙親。"
(註解:
-「無害者」原文nikkhittadaṇḍesu(放下棍棒者),指不傷害眾生的修行人
-「在你家中」直譯為「在你的住所」)
婆羅門聽後滿心歡喜,感動地發出讚歎,誦出第十六偈:
16.
"今日我真是福星高照,
得見鳥中至尊。
聽聞鸚鵡(Suva)的善說,
我將廣修大福德!"
大士謝絕了婆羅門贈送的千畝田地,只取八畝耕。婆羅門將地契刻在石柱上,以香花供養鸚鵡王,含淚請求原諒後說:「尊者請回吧,您淚流滿面的父母正等待安慰。」鸚鵡王欣喜啣著稻穗返巢,將穀穗放在父母面前呼喚:「父親母親,請起身。」雙親淚流滿面地站起時,所有鸚鵡群立刻聚集詢問:「陛下如何脫險?」牠詳述經過。憍尸耶婆羅門聽完鳥王教誨後,終生以正法供養沙門婆羅門。
佛陀總結這個故事時,以結偈闡明要旨:
17.
"歡欣鼓舞的憍尸耶,
精心備辦飲食,
懷著清淨信心,
供養沙門與婆羅門。"
佛陀開示後強調:「比丘們,這就是智者傳承中孝養父母的典範。」接著闡明四聖諦,連結本生故事因緣——聽法比丘當場證得初果。佛陀揭示過去生角色:鸚鵡群即今日佛陀的僧團,鳥王父母轉生為王族,田間守衛(Khettapālo)是闡陀(Channa),婆羅門即阿難(Ānanda),而鸚鵡王正是我本人。
當時,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針對一位奉養母親的比丘講述此事。故事背景將在《須摩本生》(Sāmajātaka,見JaA.540)中說明。世尊問那位比丘:「比丘,聽說你確實在養育在家人,是真的嗎?」比丘回答:「是的,尊者。」世尊又問:「你奉養的是誰?」比丘答:「是我的父母,尊者。」世尊連聲讚歎:「善哉!善哉!」接著對眾比丘說:「諸位比丘,不要責難這位比丘。古代的智者即使對陌生人也會因德行而施以援手,更何況他奉養父母的行為,這確實是極其重要的。」說完後,世尊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世,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ṃ)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兀鷹,住在靈鷲山(Gijjhakūṭapabbate),並奉養父母。某次,當地颳起狂風暴雨。兀鷹們無法抵禦風雨,因懼怕寒冷而飛到波羅奈城,蜷縮著發抖,停在城牆邊和護城河旁。當時,波羅奈城的一位長者(Bārāṇasiseṭṭhi)出城沐浴,看見這些凍僵的兀鷹,便將牠們集中到一處避雨的地方,生火取暖,派人取來牛肉餵養牠們,並安排人看守。風雨停息後,兀鷹們恢復體力,飛回山中。牠們聚集商議:「波羅奈長者對我們有恩,受恩者理當報答。從今以後,你們誰若得到衣物或飾品,就該將它丟進長者家中的天井裡。」
從此,兀鷹們趁人們晾曬衣物飾品時疏忽之際,像軍隊突襲般迅速叼走物品,丟進波羅奈長者家的天井。長者明白這是兀鷹所為,便將這些物品一一收存。有人向國王告發:「兀鷹在搶劫城市!」國王下令:「先抓一隻兀鷹來,我要親自審問。」於是各處設下陷阱和羅網。那隻奉養長者的兀鷹被捕,眾人押解牠去見國王。波羅奈長者前往王宮時,看見人們押解兀鷹,便說:「別傷害牠!」並一同前往。眾人將兀鷹帶到國王面前,國王質問:「你搶劫城市,奪取衣物等物品,是真的嗎?」兀鷹回答:「是的,大王。」國王問:「那些東西給誰了?」「給波羅奈長者了。」「為什麼?」「他救了我們兩條命。受恩者理當報答,所以我們這麼做。」國王說:「聽說兀鷹能在百由旬外看見屍體,為何你看不見自己腳下的陷阱?」接著說了第一首偈頌:
27.
「兀鷹能見百由旬,遠處腐屍亦分明。
為何羅網與陷阱,近在眼前反不覺?」
兀鷹聽完後,以第二首偈頌回答:
28.
「當生命臨終衰敗時,眾生逢劫運將盡。
縱然羅網與陷阱,近在眼前亦不覺。」
國王聽完兀鷹的話,問長者:「大長者,兀鷹確實將衣物等物品帶到你家嗎?」長者回答:「是的,陛下。」國王問:「那些東西在哪?」長者答:「陛下,我已將它們全部妥善保存。誰的東西就歸還給誰。請釋放這隻兀鷹吧。」國王釋放兀鷹後,長者將所有物品歸還原主。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後,闡明真相,連結本生因緣,並在結語中證得初果。最後點明:「當時的國王是阿難(Ānando),波羅奈長者是舍利弗(Sāriputto),而奉養父母的兀鷹正是我本人。」
翻譯:Chin wai ming
「因那條象的離群...」——這是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一位孝養母親的比丘所說的故事。當下的因緣與《沙摩本生》(Sāmajātaka JaA.540)類似。世尊對比丘們說:「比丘們,不要責備這位比丘。古時的智者即使投生為畜生,在被迫與母親分離七天後,即使獲得國王享用的美食,也堅持『不見母親就不進食』。」應比丘們請求,世尊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過去,在波羅奈(Bārāṇasi)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在喜馬拉雅山區,成為一頭全身雪白、相貌莊嚴、具足相好的象王,有八萬頭大象隨從。他奉養著年邁失明的母親,總是將最甜美的果實先送給母親。但其他大象卻自己吃掉而不給母親。菩薩發現後決定:「我要捨棄象群,獨自奉養母親。」於是趁夜帶著母親離開,來到旃陀羅山(Caṇḍoraṇa)腳下一處長滿蓮花的山洞中安頓母親。
當時有位迷路的波羅奈村民,因無法辨別方向而大聲哭嚎。菩薩聽到後想:「此人無助,我不能坐視不管。」便前去相助。那人見象王驚恐逃跑,菩薩安慰道:「別怕,我不會傷害你。為何在此哭泣?」村民回答:「大人,我迷路七天了。」菩薩說:「別怕,我帶你出去。」便讓村民騎在背上送出森林。這個忘恩負義之人卻想:「我要向國王告密。」便假裝記路返回了波羅奈。
那時國王的吉象去世,國王下令:「若有人見到適合當御象的象王,速來稟報。」那村民覲見國王說:「陛下,我見過一頭通體雪白、德行高尚的象王,我知道路,請派馴象師隨我去捕獲。」國王大喜,派大批馴象師隨他前往。他們看見菩薩正在蓮池覓食。菩薩心想:「這危險必是那村民引來。我雖有能力摧毀千象軍隊,但若動怒就會破戒。今日即便被矛刺傷也決不動怒。」於是低頭靜立。
馴象師涉入蓮池,見菩薩具足相好,便用銀鏈般的象鼻牽引說:「來吧孩子。」七日後抵達波羅奈。菩薩的母親久候不歸,悲泣道:「我兒定是被王公大臣帶走了,這森林將因此荒蕪。」隨即誦出兩偈...
1.
「因象王(nāgassa)的離去,
沙羅樹(sallakī)與枯檀樹(kuṭajā)茂盛生長,
庫魯賓達草(kuruvindaka)、卡羅維拉草(ravīrā)、
比薩草(bhisa)與沙摩草(sāmā)叢生,
無風處(kaṇikārā)的金色花也綻放了。」
2.
「某處(suvannakāyurā)的人們,
正以美食供養象王(nāgarājaṃ),
在那裡,國王或王子將無畏地(achambhito)
擊破敵人的鎧甲(kavacamabhihessati)。」
馴象師在途中就派人向國王報告。國王聽聞後,下令裝飾城市。馴象師將菩薩(Bodhisatta)沐浴薰香,裝飾妥當後帶入象廄,用華麗象繩繫住,然後稟報國王。國王帶著各種美味前去供養菩薩,但菩薩心想:「不見母親絕不進食」,拒絕接受食物。於是國王懇求著說出第三偈:
3.
「象王啊,請接受食物,
莫要挨餓變得消瘦。
王國諸多重要事務,
都需仰仗你來承擔。」
菩薩聽聞後,說出第四偈:
4.
「那可憐的女人,
雙目失明無人照料。
如今只能以腳觸探木樁,
徘徊在旃陀羅山(caṇḍoraṇaṃ)邊。」
國王詢問詳情,說出第五偈:
5.
「偉大的象王啊,
那位失明無人照料的,
用腳觸探木樁,
徘徊在旃陀羅山邊的,
究竟是誰?」
菩薩回答第六偈:
6.
「大王啊,那是我的母親,
失明無人照料,
用腳觸探木樁,
徘徊在旃陀羅山邊。」
國王聽完第六偈,立即下令釋放,並說第七偈:
7.
「快釋放這偉大的象王,
他如此孝養母親。
讓象王與母親團聚,
與所有親族重聚吧!」
第八、九偈為佛陀自說偈:
8.
「解除了束縛的象王,
帶著解下的象鏈,
稍作休憩後,
便向山林而去。
9.
「來到蓮池旁,
清涼的象群棲息處,
用長鼻汲水,
為母親沐浴洗塵。」
據說這頭象王(nāgo)被釋放後稍作休息,便以《十王法經》(dasarājadhammagāthāya)向國王說法,告誡道:「大王啊,您當精進不懈(appamatto hohi)」。在眾人以香花(gandhamālādīhi)供養下,象王離開城市,當天就抵達蓮池(padumasaraṃ)。他心想:「我要先讓母親進食,自己再用餐」,於是用長鼻捲取大量蓮藕(bhisamuḷālaṃ)並汲滿清水,來到洞穴出口處。看見母親坐在洞口,便為已斷食七日的母親淋水淨身。世尊為說明此事,說出兩偈。象王之母誤以為下雨,怒罵著說出第十偈:
10.
「這是何等無禮的天神(devo),
竟在非時降雨?
我那孝順的兒子已離我而去,
他原是照料我的人啊!」
菩薩安慰母親,說出第十一偈:
11.
「母親啊,請起身,為何還躺著?
您的親兒(atrajā)已歸來。
我已被迦屍國(Kāsirāja)的
威德赫王(Vedeha)釋放了。」
象母歡喜地為國王祝福,誦出結偈:
12.
「願這位迦屍國王長壽,
願迦屍國繁榮!
他釋放了我一直敬重長者的兒子。」
當時國王深感菩薩德行,在蓮池附近建村,專為菩薩與其母設立供養制度。後來象母去世,菩薩處理後事後,前往名為卡蘭達卡(Kāraṇḍaka)的修行處。該處有五百仙人從喜馬拉雅山來此居住,菩薩為他們制定修行規範。國王命人按菩薩形象雕刻石像,廣設供養。全閻浮提(sakalajambudīpa)民眾每年聚集舉行「象王祭」(hatthimahaṃ)。
世尊說完此法義,開示四聖諦後,將本生故事作結。聽聞此法,孝養母親的比丘證得初果。佛陀說:「當時國王是阿難(ānando),惡人是提婆達多(devadatto),馴象師是舍利弗(sāriputto),象母是摩訶摩耶夫人(mahāmāyā),而孝養母親的象王正是我的前世。」
《如何面對與母親相處的問題》
背景:弟子們遇到與母親相處的困擾
阿贊蘇查特(Ajahn Suchart)開示:
你應當憶念母親在你嬰孩時期為你做的一切,這份恩情就足以讓你心懷感激。
報恩的方式就是做些讓她開心的事:
不爭辯、不對她惡言相向
只說讓她歡喜的話
若開口,只說良言
若想說傷人的話,寧可沉默
運用正念修持:
當憤怒生起時要學習寬恕
每句話都要謹慎,避免傷害她
凡是能讓她歡喜的事都應盡力而為:
比如贈禮、分擔家務、為她按摩...
這便是慈悲心的實踐
《Cope with problems with mother》
background: disciples facing problems with mother
Ajahn Suchart: you should think about the things she did for you when you were baby, this is enough for you to feel grateful
To show gratefulness is do things that make her happy. Don't argue, don't say bad things to her. Say only good things. If you want to say, only say something good; if you want to say something bad, just shut up.
Use mindfulness, when you feel angry, you should forgive her. Whatever you say, you must be careful that you don't hurt her.
If you can do something that make her happy ,then do it. Maybe give her some gifts, do something for her, give her a massage... this is loving kindess.
This is us 😂
Mom does all the housework,
Mom cooks all the meals,
Yet we still annoy her and talk back,
With no gratitude at all.
How disgraceful. 🙂↔️
這就是我們咯
家務是母親做
飯又是母親煮
但還常常都要激她、反咬她
沒點感恩之心
真是沒品🙂↔️
天大地大不及什麼大?
父母大😂
就算我們像 Elon musk 一樣富有
像特朗普那麼有權勢
父母還是我們的皇上
為什麼?因為我們的身體從他們而來
我們受他們孕育,教養
如果有父母,就有我們
如果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
所以回到家中,不要忘記:’皇上英明!‘
’吾皇萬歲萬萬歲!‘😂
世尊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侍奉母親的比丘講述此故事。本緣詳見《須摩本生經》(JaA.540)。當時世尊說:「諸比丘莫責難此比丘,古昔智者縱得統治全閻浮提,亦不執著權位而專心奉養父母。」於是說起過去因緣。
往昔波羅奈國有城名梵增。其時有王名摩諾喬治世。城中住著一位擁有八千萬財富的婆羅門大長者,膝下無子。其妻被勸說:「夫人當祈求子嗣」後便誠心祈願。當時菩薩從梵天界降生其腹中受胎,出生時取名為「蘇那童子」。當此子學步時,另有天人亦從梵天界投胎其母腹中,出生後取名為「難陀童子」。二子精通吠陀,通達諸藝,到成年時見其容貌端嚴,婆羅門便對妻子說:「夫人,我將為蘇那童子成家立業。」妻子應允後告知其子。蘇那卻道:「母親,居家非我所願。我願終生侍奉雙親,待二老百年歸老後便入雪山出家。」母親將此言轉告婆羅門。
雖經再三勸說,蘇那心意不改。父母轉而囑咐難陀:「我兒應當繼承家業。」難陀答:「兄長唾棄之物,我豈能頂戴?待父母百年後,我亦將隨兄出家。」聽聞此語後,父母思忖:「二子年少即能捨離欲樂,何況我們?不如全家皆出家。」於是對兒子們說:「何須待我們等亡故後才出家?不若即刻全家修行。」在稟告國王後,將全部財產布施濟貧,解放奴婢僕役,妥善安置親族後,四人離梵增城,至雪山地區依傍五蓮池畔,於景緻優美的林間結庵出家,安居修行。兄弟二人共同侍奉父母:晨起供給齒木漱水,灑掃精舍庭院,備辦飲食用具,採集林間甘美野果奉親,以冷暖適宜之水為雙親沐浴,梳理髮髻,按摩手足。
時日既久,難陀智者思忖:「當以我親採之果先奉父母。」於是每日凌晨前往固定採摘處,取果供養。雙親食完漱口,即持布薩戒。而蘇那智者遠行採摘極甘美熟果歸來時,父母卻道:「幼子已供果,我們已吃完了,現不需用。」就這樣,他的果實不得受用而腐壞,第二天也是這樣。縱具五神通能遠行採果,雙親亦不進食。
菩薩於是思維:「父母體弱,難陀所獻或生或腐之果,若長此下去恐損健康,當設法制止。」便告難陀:「今後採果須待我同歸,共奉雙親。」然難陀希求自己一人福報,不聽他的話。菩薩再思維:「難陀違逆智者勸誡實為不當,當驅遣之,由我獨力奉親。」於是明言:「難陀!你不聽長者教誡。我是你的哥哥,今後奉養父母乃我的責任,你不得留在這裡,可另覓修行處。」說完便彈指逐他。
被逐者無法停留,禮拜父母說明原委後,獨入草庵觀遍處定,當日即證得五神通八定。繼而思惟:「我可取金沙灑落兄長庵院謝罪,但此舉不顯殊勝;或取阿耨達池水沖洗其院,但亦非上策;縱使召四天王、帝釋天等諸神謝罪,仍不足彰顯;若能令閻浮提諸王自摩諾喬王以下皆來致歉,則兄長的德行將光耀閻浮提,如日月並照。」隨即以神通力瞬速前往梵增城王宮門前,令守衛通報:「有修行者求見。」王忖:「見出家人做什麼?他必是為了乞食而來。」於是遣人送食,但難陀拒絕;國王再贈米糧、衣物、檳榔,皆不受。王派遣使者詢問來意,他便答:「特來侍奉國王。」王聞言道:「我侍從眾多,請尊者自修梵行。」使者回報後,尊者言:「我將以己力助王統領全閻浮提。」
國王聽後暗忖:「出家者多智,必有良策。」於是把他迎入宮中,禮請上座後問:「尊者真能助我得閻浮提王權?」答:「對的,大王。」國王問:「如何取得?」尊者道:「縱令蚊蚋吸血之量亦不傷任何眾生,不耗國庫分毫,純以神通力成就。且無須繁瑣準備,今日即可啟程。」王信其言,率軍出城。途中若軍士酷熱難耐,難陀即以神通布蔭降溫;降雨時令雨不沾軍隊;調節寒暑;清除道上荊棘險障,使道路平整如遍處定圓盤;自身則鋪鹿皮座具於虛空,結跏趺坐,率軍飛行前進。
於是率領軍隊首先前往憍薩羅國,在都城不遠處安營紮寨後,派遣使者向憍薩羅王傳訊:「是要開戰還是獻上白傘蓋(投降)?」憍薩羅王怒道:「難道我不是國王嗎?」於是率軍出戰。兩軍交鋒之際,難陀智者(Nandapaṇḍito)在兩軍之間展開巨大的鹿皮坐具,所有投射而來的箭矢皆被這張皮接住。雙方軍隊無一人被箭所傷,但因箭支耗盡,兩軍皆士氣低落而停戰。難陀智者先到摩諾喬王(Manojarājā)處安慰:「大王不要害怕」,又到憍薩羅王處言:「陛下勿憂,您不會有任何損失,您的王國仍歸您所有,只需臣服於摩諾喬王即可。」憍薩羅王信受應允。難陀便將他帶至摩諾喬王面前稟報:「憍薩羅王願臣服於您,其王國仍由他治理。」摩諾喬王允准後,令其稱臣,隨即率兩軍進軍盎伽國(Aṅgaraṭṭha),征服後繼續征伐摩揭陀國(Magadharaṭṭha)。依此方法使全閻浮提諸王臣服,最後率眾王返回梵增城(Brahmavaḍḍhananagara)。此次征服歷時七年七個月又七日。其間摩諾喬王從各王都徵集各式珍饈美饌,與百位國王共飲七日盛宴。
難陀智者心想:「且讓國王享受七日王權之樂,暫不現身。」於是往北俱盧洲(Uttarakuru)托缽,後至雪山金窟門前(Kañcanaguhādvāre)靜居七日。第七日,摩諾喬王審視自己無上榮華時思惟:「此榮耀非父母所賜,亦非他人所予,全憑難陀行者(Nandatāpasaṃ)之力。然不見這位福德施主已七日,他今在何處?」正思念時,難陀知其心念即現身虛空中。國王見之暗忖:「我不知此行者是天神或凡人。若是凡人,當將全閻浮提王權奉上;若是天神,亦當禮敬。」為試探其身份,先說偈曰:
92.
「你是天神嗎?乾闥婆嗎?
或是帝釋天(Sakko Purindado)?
或具神通人,我們如何知?」
難陀聞已,回答第二偈:
93.
我非天神非乾闥婆,亦非帝釋天,
實是具神通人,婆羅陀(Bhāradhā)當如是知。」
國王聽聞後思量:「此人既為凡人卻如此厚待於我,當以無上榮耀報答。」於是說:
94.
「尊者所行不可思議,我會以無量侍奉施恩惠:
天降暴雨時,尊者令雨歇;
95.
酷熱狂風起,尊者施涼蔭;
敵陣交鋒處,尊者護性命。
96.
令我國土皆豐饒,令諸臣民盡歸附;
今有百王隨我行,皆因尊者威德力。
97.
我們心悅誠服,請說所欲求:
象馬車乘具,瓔珞莊嚴女,
華麗宮殿宅,我都願意奉獻。
98.
或求盎伽摩揭陀,我皆願奉獻;
或求阿槃提(Assakāvantī)國土,亦當獻尊者。
99.
半壁江山願分治,若您有意統天下,
但隨尊意施號令,我必當遵從之。」
聽聞此言後,難陀智者(Nandapaṇḍito)表明心意說道:
100.
王權於我無意義,城邑財富皆不需,
國土疆域非我願,這些事物非所求。 "
接著又說:「若陛下對我存有善意,請允我一事。」隨即誦出兩偈:
101.
"陛下國土雖廣袤,林間卻有修行庵,
我父我母雙尊者,如今安居此庵中。
102.
往日奉親諸善業,今竟無緣再履行。
所以率眾人來懇請,願為(哥哥)蘇那(Soṇa)求寬恕。 "
國王聞言答:
103.
"婆羅門所求之事,我必應允無遲疑。
但請明示於我們,求情者將有多少? "
難陀智者回答:
104.
"百位地方長者眾,眾多婆羅門大德,
所有剎帝利貴族,出身尊貴名聲顯,
更有摩諾喬(Manojo)王您,便足堪為求情的使者。
國王隨即下令:
105.
"速備像馬車乘具,禦者整裝待發令,
攜帶繩索與器物,旌旗高舉迎風展,
我將親赴修行處,瞿師羅(Kosiya)所居庵。 "
註:"瞿師羅(kosiyo)"指該修行庵中住著瞿師羅族(Kosiya)父母。
106.
"於是國王率大軍,四兵俱全浩蕩行,
抵達優美修行處,瞿師羅族安居所。 "
——此為佛陀親說偈頌。
就在國王一行人抵達修行庵當天,蘇那智者(Soṇapaṇḍito)思忖:「我那幼弟已離開七年七個月又七日,如今身在何處?」於是以天眼觀察,發現「他正率領二十四支不可戰勝的軍隊與百位國王前來,專程為我求恕」。轉念又想:「這些國王與隨從曾見我幼弟展現諸多神通,若不知我的威德,必會輕蔑地說『這個戴假髮髻的苦行者不自量力,竟敢與我們尊貴的幼弟爭執』。 我應當向他們示現神通。難陀智者見兄長飛來,自慚形穢不敢現身,就地隱遁逃往雪山。摩諾喬王(Manojarājā)目睹這位苦行者以如此莊嚴威儀凌空而來,誦偈問道:
107.
「誰人穿此迦曇波(Kādamba)衣,虛空飄展四指寬?
衣不觸肩自飛行,為取清水欲何往? 」
菩薩聞言以兩偈作答:
108.
「我名蘇那(Soṇa)大王知,持戒苦行修士身,
晝夜不懈勤奉養,雙親重擔在我肩。
109.
大王!我採擷林間果與根,
來侍養父母,憶念他們往昔的恩德
國王聽後欲表信任,緊接著誦偈:
110.
「我們希望前往修行庵,瞿師羅(Kosiyo)族所居處,
蘇那請為指前路,通達聖庵之坦途。 」
菩薩即以威神力顯現通往修行庵的道路,誦偈曰:
111.
「大王且看此蹊徑,直通如雲庵院處,
繁花高聳紫檀(Koviḷāra)下,瞿師羅族安居所。 」
大王啊,這是一條單人小徑。沿此路而行,向可見那片如雲般蒼翠、開滿繁花的柯維羅樹森林的方向走去。我的父親——屬於瞿師羅(kosiyagotto)族姓者——便住在此處,那即是他的淨修處(assamo)。
112.
說完,大仙人(mahāisi)即刻動身,
於虛空(antalikkhasmiṃ)中教誡剎帝利(khattiye)後離去。
113.
清掃淨修處(assamaṃ),敷設坐具(āsanaṃ),
步入葉庵(paññāsālaṃ),喚醒父親(pitaraṃ)。
114.
「諸王(rājāno)即將到來,帶著大隨從(yasassino),
請出淨修處(assamā)後就座,大仙人(mahāise)啊。」
115.
聽到此語後,大仙人(mahāisi)迅速行動,
步出淨修處(assamā),安坐於善門(sadvāramhi)。」——此為正覺者偈頌(abhisambuddhagāthā)。
聽完兒子的話便速離庵,莊嚴地端坐在庵門處。
菩薩的母親則在他後方低處靜坐一旁。菩薩坐於低座。當智者難陀(nandapaṇḍita)從阿諾達多湖(anotatta)取水歸來淨修處時,見國王已至,便在淨修處不遠處安頓軍隊。那時國王沐浴後,身著全副莊嚴,由百王圍繞,和難陀智者一起以盛大威儀前往淨修處,向菩薩求恕。菩薩之父見其來臨,詢問菩薩,菩薩遂為說明。世尊為闡此義而說:
116.
「見彼熾然如焰(jalantaṃriva tejasā)而來,
為剎帝利眾(khatyasaṅgha)環繞,
拘私耶(kosiyo)族問道:」
117.
「誰的戰鼓(bherī)、小鼓(mudiṅgā)、海螺(saṅkhā)、
鑼鼓(paṇavadindimā)在前導引,
令車中雄者(rathesabhaṃ)歡欣?」
118.
「誰的黃金額帶(kañcanapaṭṭa)如閃電輝耀(vijjuvaṇṇinā),
青年(yuvā)佩箭囊(kalāpasannaddho)而來,
此人光輝熾盛(siriyā jalaṃ)?」
119.
「如鍛爐(ukkāmukha)新煉,似迦提羅(khadira)火炭,
面容輝耀(rucirā bhāti),
此人光輝熾盛(siriyā jalaṃ)?」
120.
「誰持華美傘蓋(chatta),飾以兔毛(sasalākaṃ),
遮擋烈日(ādiccaraṃsā),
此人光輝熾盛(siriyā jalaṃ)?」
121.
「誰有侍從持犛牛尾拂(vālabījanimuttama),
環繞尊貴者(varapuññassa),
象隊(hatthikkhandha)浩蕩隨行?」
122.
「誰被白傘(setāni chattāni)與披甲駿馬(ājānīyā ca vammitā)圍繞著(samantā parikīrenti),
此人光輝熾盛(siriyā jalaṃ)?」
123.
「誰有百名剎帝利(ekasataṃ khatyā),
榮耀者(yasassino)隨從,
四面護衛(samantānupariyanti),
此人光輝熾盛(siriyā jalaṃ)?」
124.
「誰被象馬車步(hatthiassarathapatti)四軍(caturaṅginī)圍繞著(samantānupariyanti),
此人光輝熾盛(siriyā jalaṃ)?」
125.
「誰的廣大軍眾(mahati senā)隨後(piṭṭhito),
如海(sāgara)浪(ūmiyo)無盡(apariyantā),
不可撼動(akkhobhaṇī)?」
菩薩便回答:
126.
「諸王之王(rājābhirājā)悅意(manojo),
如帝釋(inda)最勝主(jayataṃ pati),
為難陀(nanda)所勸來至梵行者(brahmacārinaṃ)淨修處(assamaṃ)。」
127.
「他的廣大軍眾(mahati senā)隨後(piṭṭhito),
如海(sāgara)浪(ūmiyo)無盡(apariyantā),
不可撼動(akkhobhaṇī)。」
世尊(satthā)說道:
128.
「身塗旃檀(candana)香,著迦尸(kāsika)勝衣,
眾人合十(pañjalikā)禮,來至仙人(isīnaṃ)前。」
隨後,悅意的國王(manojo rājā)禮拜畢,坐於一旁殷勤問候,說了兩首偈頌:
129.
「尊者是否安樂?是否無病無惱?
是否以乞食(uñchena)維生?根果(mūlaphalā)是否豐足?
130.
「蚊虻(ḍaṃsā makasā)與蛇蠍(sarīsapā)是否稀少?
猛獸(vāḷamiga)充斥的林中,是否無有傷害?」
之後,雙方問答之間又說了這些偈頌:
131.
「大王啊,我們確然安樂,亦無病痛,
且以乞食(uñchena)維生,根果(mūlaphalā)亦豐。
132.
「蚊虻(ḍaṃsā makasā)與蛇蠍(sarīsapā)確實稀少,
猛獸(vāḷamiga)群聚的林中,我亦不受侵害。
133.
「此淨修處(assama)多年來甚為安樂,
我不曾憶起有何不適之病患生起。
134.
「歡迎您,大王(mahārāja),
君主(issaro)既蒞臨,請告知此來目的。
135.
「此有帝努迦(tinduka)、毗耶羅(piyāla)、
蜜樹(madhuke)、迦蘇摩利(kāsumāriya)等,
種種甜美小果(khuddakappāni),
請隨意享用,大王(rāja),擇最好的(varaṃ varaṃ)而食。
136.
「此清涼飲用水(pānīyaṃ sītaṃ),
取自山窟(girigabbhara),
若您有意,大王(mahārāja),請取飲之。
137.
「請接受我們供養的一切珍寶
亦請傾聽難陀(nandassa)將要宣說之語。
138.
「我們因難陀(nanda)勸請而來尊者座前,
請您聽聽難陀和他隨眾的話。」
如是言畢,智者難陀(nandapaṇḍita)從座起身,禮敬父母與兄長後,與隨眾(parisā)交談時說道:
139.
「百餘城鎮(jānapadā)民眾,大富婆羅門(mahāsālā brāhmaṇā),
與此一切尊貴剎帝利(khattiyā),血統高貴(abhijātā)聲名顯赫(yasassino),
以及悅意王(rājā manojo)陛下,請允准我所說。
140.
「聚集於此的山神(yakkhāni),
荒野(araññe)中的精靈(bhūta)與幼神(bhabyāni),
亦請傾聽我語。
141.
「這樣已作禮敬後,
將對善戒仙人(isi subbata)稟白:
『拘私耶(kosiya)啊,我是你的弟弟,相等於你的右臂
142.
「為供養(bhattukāmassa)我父母(pitaraṃ janettiṃ),
勇士(vīra)啊,此福業(puñña)之地,
請勿阻攔我,拘私耶(kosiya)!
143.
「此孝道(upanissaja)為智者(sabbhi)共許,
您已長久(dīgharattaṃ)勤侍(uṭṭhānapāricariyāya)所得,
願您成我施予天界(lokadado)之緣,
令我能於父母(dhātāpitūsu)上積福(puññāni)。
144.
世間(manujā)亦有如您,
通達法句(dhammapada)真諦者,
天界(saggassa)之道(maggo),
仙人(ise)啊,您當明瞭。
145.
「勤侍(uṭṭhānapāricariyā)父母(mātāpitu),能致快樂(sukhāvahaṃ),
今你卻阻礙我的功德,障礙聖道。
當智者難陀(nandapaṇḍita)如此說完後,菩薩(mahāsatto)說道:「諸位已聽他所言,現在也請聽我一言。」隨即宣說:
146.
「請諸位我弟的隨從傾聽我言,
大王(mahārāja)啊,若忽略古來的家族傳統(kulavaṃsaṃ),
長兄(jeṭṭhesu)若行非法(adhammacārī),便墮地獄(nirayaṃ)。
147.
「然而,大王!誰成功修習善法(dhammassa kusalā)者,
便不墮惡道
148.
「母親(mātā)、父親(pitā)、兄弟(bhātā)、
姊妹(bhaginī)、親族(ñāti)與眷屬(bandhavā),
皆為長兄(jeṭṭhassa)之重擔(bhārā),
如此了知負重者(bhāradha)
149.
「猶如船師(nāviko)擔起重載,
我亦勇猛承擔此責(ussahe)。
我不疏忽於正法(dhammaṃ),
因我為族中上首(jeṭṭho rathesabha)。」
聽聞此言後,所有國王皆心生歡喜,說道:「今日我們方知,原來長兄要肩負一切重擔。」於是他們捨棄難陀智者(nandapaṇḍita),轉而依止菩薩(mahāsatta),並以兩首偈頌讚歎之:
150.
「您已證得智慧(ñāṇa),猶如火神(jātaveda)之焰網(jāla),
如是,尊者(bhavaṃ)為我等闡明正法(dhammaṃ),
拘私耶(kosiyo)族聖者啊!
151.
「猶如初昇之日(ādicco)、
光耀眾生(pāṇīnaṃ)的婆藪天神(vāsudevo)與破暗者(pabhaṅkaro),
昭示善惡(kalyāṇapāpakaṃ)形相(rūpaṃ);
如是,尊者(bhavaṃ)為我等闡明正法(dhammaṃ),
拘私耶(kosiyo)族聖者啊!」
註釋:
「婆藪天神」(vāsudevo)即財光天神(vasujotano dhanapakāsana),喻能照見一切。
菩薩(mahāsatto)見難陀智者(nandapaṇḍita)展現神通(pāṭihāriyāni)後,諸王雖暫起信心(pasannacitta),卻以慧力(ñāṇabala)破除他們的信心(pasādaṃ bhinditvā),令眾皆歸心己說,齊仰其顏。難陀智者遂思:「我兄(bhātā)智慧通達(paṇḍito byatto),善說正法(dhammakathiko),已使諸王傾心;除求助於兄,我別無依怙(paṭisaraṇaṃ)。」即說偈言:
152.
「我今如是懇求,合掌(añjaliṃ)祈請垂察:
願為你的侍者(paricārako),
精勤(vuṭṭhito)奉行無懈怠。」
菩薩原本並無過失或怨恨,但當難陀說出傲慢言語時,為消除其驕傲而如此訓誡。如今聽聞他的話後心生歡喜,為了讓他生起喜悅,對他說:「現在我寬恕你,你也將能侍奉父母了。」
153.
難陀啊,你確實明白,我所宣說的正法
聖者的聖行,你讓我高興。
154.
母親您請聽我言。
這負擔從未成為我的重擔。
155.
「當我侍奉令父母安樂時,
難陀卻前來請求:『請讓我侍奉吧!』
156.
若有人出於愛欲,願延續梵行者之嗣
就讓你們選擇吧,是否讓難陀侍奉您們
其母從座起身,說道:「(Soṇapaṇḍita)兒啊,你幼弟離家已久,他如此久別歸來向我請求,我實難拒絕。如今若得你允許,我願擁抱這位梵行者,以額觸其頂。」為表達此意而說偈:
157.
「蘇那兒啊,我們依賴於你,得你允許後,
讓我們擁抱難陀,以額觸梵行者之頂吧。」
菩薩於是說:「那麼,母親,我允許您。去吧!擁抱難陀,以額觸頂並親吻,平息您心中憂苦。」她上前於眾人中擁抱難陀智者(Nandapaṇḍita),以額觸頂親吻,消解心憂後與菩薩對話:
158.
「如風搖無花果嫩芽,
久別重見難陀,我心震顫。
159.
「夢中見難陀歸來,
我亦歡喜雀躍:『難陀歸來了!』
160.
「醒時未見難陀身影,
憂苦更甚,愁悶難抑。
161.
「今日終得久別重逢,
愛子難陀踏入我與丈夫之家。
162.
「難陀亦是父親所愛,願他不再離家。
兒啊,讓難陀得其所願,讓他侍奉我們吧!」
這位菩薩接受母親所言「就如此吧」後,教誡道:「難陀(nanda),你已獲得長子應得之份,母親實對我們有很大的德行,你當謹慎侍奉。」隨即宣說兩偈頌彰顯母德——
163.
悲憫地支持我為根基,往昔也給予我們食物。
這是通往天界的道路,被母親選擇了的聖賢。
164.
「往昔乳哺,此為母親的功德。
這是通往天界的道路,被母親選擇了的聖賢。。」
165.
「渴盼得子果報時,虔禮諸天神。
也問星宿和年季
166.
適時沐浴經行後,胎藏安住母腹中。
由此她懷孕,被稱為『樂育者』。
167.
懷胎十月或不足,護持誕育受諸艱。
是故得名『生育者』,生養之恩由此彰。
168.
「以乳哺兒歌謠慰,懷抱衣裹止兒啼。
是故得名『撫慰者』,溫言愛語化哭聲。
169.
「寧代孩兒受風曝,癡幼無知勤養育。
是故得名『養育者』,遮風蔽日勝金湯。
170.
「母積財富父蓄產,悉數守護為兒計。
兩者僅僅為了守護兒子
171.
「『兒子!兒子!』,母親這樣苦惱。
放逸於其他女人,到夜晚才歸來
見兒子不在,母親也苦惱
172.
如是艱難養育恩,不孝逆子棄親養。
如此對母親作錯誤的行為,死後便墮落地獄
173.
如是艱難養育恩,不孝逆子棄親養。
如此對父親作錯誤的行為,死後便墮落地獄
174.
我曾聞說貪財者,因為不孝養母親
所以耗盡財富,他因此來到痛苦
175.
我曾聞說貪財者,因為不孝養父親
所以耗盡財富,他因此來到痛苦
176.
愉悅與快樂,常歡笑娛樂---
孝養母親者,便會得到這些
177.
愉悅與快樂,常歡笑娛樂---
孝養父親者,便會得到這些
178.
在布施、愛語、利他的行為,處世平等上;在那裡作恰當的
以此攝集世間,如馬車之輪般運轉
179.
若無如是攝受法,母親便得不到兒子的尊敬
父親也得不到兒子的尊敬
180.
智者正當地看見這些攝持之法
因此而達到偉大的狀態,被受讚賞
181.
父母堪稱梵天,亦是最初的教師。
堪受子女恭敬供,他憐憫後代
182.
是故智者應敬禮,飲食衣物臥具供。
沐浴塗香洗足等
183.
「智者如是侍奉雙親,
現世被讚賞,命終生天界中愉悅。」
菩薩說法如轉須彌山,諸王眾皆信受。世尊再使他們受持五戒,勸勉布施等善行後遣歸。諸王善治國土,壽盡皆生天界。蘇那難陀(soṇapaṇḍita-nandapaṇḍita)二人終生孝養父母,得生梵天。
世尊說完法後,揭示真諦,作本生結語:「當時父母即今王族,難陀(nanda)是阿難,摩訶羅王(manoja-rājā)是舍利弗,八十四王即諸長老,二十四不退轉眾是佛弟子,蘇那(soṇapaṇḍita)即我本人。」
香港01 新聞報導,有一位特朗普的死忠
每次總統選舉都投票給特朗普
當特朗普上任後, 他成立了Doge ,
裁減了他們認為不必要的公務員
然後也不經意地裁了那位死忠
死忠表示: what?!! 🙆♀️🤷♀️🤷♀️🤷♀️
😂😂😂
同樣地, 父母對子女有著無限的慈愛
無論什麼都為子女著想, 什麼都支持子女去做
然而, 當子女長大後, 有毛有翼懂飛了,
卻不尊重父母,當父母是狗, 反咬父母…
所以有許多父母都表示:生塊叉燒都好過生下你!
香港01 reports that there was a die-hard Trump supporter who voted for him in every presidential election.
When Trump took office, he established the "Doge" and cut what they deemed as unnecessary civil servants—accidentally laying off that very loyal supporter.
The supporter is like: What?!! 🙆♀️🤷♀️🤷♀️🤷♀️
😂😂😂
Similarly, parents have boundless love for their children.
They always think of their children’s well-being and support them in everything.
Yet, when the children grow up, gain independence, and "grow wings to fly,"
they disrespect their parents, treat them like dogs, and even turn against them...
That’s why many parents say: *"I’d rather have given birth to a piece of roast pork than you!"*
"Reasons for Having Children"
Many couples experience unplanned pregnancies 😂, but wise couples won't allow this to happen—they have children for deliberate reasons.
The Buddha taught that wise parents consider five reasons before having children:
1.Old-age security – They hope their child will care for and support them in their later years.
2.Practical assistance – They expect their child to help manage family affairs beyond just their own responsibilities.
3.Lineage continuation – They want to preserve their family’s heritage, including assets, businesses, and meritorious practices like giving alms.
4.Tradition inheritance – They desire a child who will uphold their teachings, family customs, and values as a worthy successor.
5.Posthumous merit – They wish for a child to perform good deeds on their behalf after death and dedicate merit to them.
A grateful and virtuous child should remember their parents' kindness and fulfill these duties. If such a child also has faith in the Triple Gem (Buddha, Dhamma, Sangha), understands kamma, and keeps good precepts, they are especially praiseworthy (AN 5.39).
However, parents should not have excessive expectations, as these five reasons are merely hopeful wishes.
We cannot control our children—they have their own minds and act independently.
We might even outlive our child (a tragic but possible reality).
Like any investment, parenthood carries risks—success is never guaranteed.
No expectations = no disappointment or suffering.
有許多夫妻懷孕是意外😂
但有智慧的夫妻不會容許這樣的事發生,他們生孩子必然有理有由
佛陀說,有智慧的父母看見五個理由才會想生孩子
1.所謂養兒防老,他們期望孩子長大後能報答自己、 照顧自己、 供養自己
2.他們期望孩子除了自己的事務外,也會幫自己辦事、 處理事務
3.生孩子是為了讓這個家庭的血統得以長久傳承下去。 包括這個家族的資產、 事業、 優良的善行,也希望孩子能夠傳承下去
4.希望子女能夠聽教聽話, 遵從自己的教誨. 每個家庭獨特的傳統、 行事方式,也希望子女能夠繼承,堪為繼承人.
5.假如自己死了,希望有個孩子能夠為自己做功德,並迴向功德給自己
所以知恩感恩的善人應該憶念父母對自己所作的恩德,並達成以上的義務。假如這樣的兒子還有對三寶和業力的信心,持好戒律;他就更值得被讚賞(AN5.39)
但父母千萬不要有那麼大的期望,因為這五種理由只是我們一廂情願而已。
我們不能控制孩子,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完全不受我們控制
我們也有機會要白頭人送黑頭人
就好像投資一樣,會投資成功,也會投資失利,沒有人有100%的擔保
如果沒有期望,便沒有失望與痛苦......
《Control freak Parents》
Devotee: How to cope with if our parents are control freak and interfere our life too much?
Ajahn Suchart: separate yourself from them. Go live in a separate place, don't live togehter
Devotee: so we need not listen to all of our parents comand if that is bad for us right?
Ajahn Suchart: You can listen to them, but you can decide whether they are beneficial or not; and whether you want to do it or not also. You are grown up now, you should be your own person , you should decide what to do yourself. Sometimes they just overreach, they have their attachment. they think you are still a baby. But you should not react to them angrily , be polite to them all the time. You can be polite, but at the same time separate yourself from them, or find your own house to live your own life.
Devotee: some people will comment that this is not in line with filial piety, how could we explain to them?
Ajahn Suchart: You still look after them but you don't live with them, that's all. You still call them on phone, ask them how they are doing, look after them if they need some help. If they are sick, accompany them to the hosptial. Do whatever you have to do for them when they need you. But you don't have to live with them. Living with them can be a problem
《控制狂父母》
信徒:如果我們的父母是控制狂,過度干涉我們的生活,我們該如何應對?
阿姜蘇差特:與他們分開。去住在不同的地方,不要一起生活。
信徒:那麼如果父母的命令對我們有害,我們就不需要聽從他們的所有指示,對嗎?
阿姜蘇差特:你可以聽他們的話,但你可以決定這些建議是否有益;你也可以決定自己是否想這樣做。你現在已經長大了,應該做自己,自己決定該做什麼。有時候他們只是過於干涉,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執著。他們認為你還是個孩子。但你不應該對他們生氣,應該始終對他們保持禮貌。你可以客氣,但同時要與他們保持距離,或者找到自己的房子,過自己的生活。
信徒:有些人會評論說這不符合孝道,我們該如何向他們解釋?
阿姜蘇差特:你仍然關心他們,但不必與他們同住,就這樣。你仍然可以打電話給他們,問候他們的情況,並在他們需要幫助時照顧他們。如果他們生病,陪他們去醫院。當他們需要你的時候,做你該做的事情。但你不必和他們住在一起。與他們同住可能會成為問題。
必須要有對父母的寬容,不管被怎樣冒犯到都不能和父母吵架,不要在父母面前擺臉色或者在一些事情上責備父母。因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有時我們與朋友和一群人,或者同事遭遇騷擾,我們仍然耐心地壓抑著憤怒,保持耐心,將憤怒藏在心裡。但對我們的父母,對我們恩惠最大的,勝過老板、上級,為什麼我們不能容忍和屈服於我們的父母呢?
We must have tolerance towards our parents. No matter how offended we feel, we should not argue with them. We should not show a bad attitude in front of them or blame them for certain things. In our daily lives, sometimes we are harassed by friends, groups, or colleagues, yet we patiently suppress our anger and keep it hidden. But when it comes to our parents, who have done the most for us, more than our bosses or superiors, why can’t we tolerate and yield to our parents?
---Luang Pu Plaeng
如何看一個人是否好人
只需要看一樣東西:他是否感恩之人
佛陀在AN2.33中曾說,
‘不善人是不會知恩感恩的
善人則會知恩感恩’
為什麼佛陀會這樣說?
不善人其實就是煩惱非常厚重的人,非常貪婪的人。這樣的人,就算我們給整個宇宙給他們,他們都不會滿足,只會想要更多。當一個人不滿足,只想著謀求更多的私利;自然不會把別人的恩惠當作一回事。
善人就是煩惱不那麼厚的人,不會過於貪婪。我們不需要給他們許多東西,但只要他們接受到我們哪怕是一丁點的恩惠,都會感到滿足和快樂。當滿足時就很自然會感謝感恩我們。
其實不難看的。我們不用給他們什麼。只需看他們是否有善待父母,是否孝順父母即可。
為什麼?
父母是對我們恩惠最大的人,假如連對父母也不感恩,不善待;對其他人也很難會感恩。
How to Tell if a Person is Good or not?
You only need to look at one thing: whether they are a grateful person.
The Buddha said in AN2.33,
“Unwholesome people do not know gratitude, while wholesome people do.”
Why did the Buddha say this?
Unwholesome people are those burdened by heavy defilements, they are very greedy individuals. Such people, even if we give them the entire universe, will never be satisfied; they will only want more. When a person is not content and only seeks to gain more for themselves, they naturally do not value the kindness of others.
Wholesome people, on the other hand, have lighter defilements and are not overly greedy. They do not need much from others, but just a little kindness will make them feel satisfied and happy. When they are satisfied, they will naturally express gratitude.
It’s not hard to see. We don’t need to give them anything. Just observe whether they treat their parents well and are filial to them.
Why?
Parents are the ones who have immense grace for us. If someone cannot even be grateful to their parents or treat them well, it is very unlikely they will be grateful to ot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