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佛陀鋪設座位並且供養花朵後,3萬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419.
「我的妻子(bhariyā)去世(kālaṅkatā)了,我的兒子(putto)死在了墓地(sīvathikaṃ)。
母親(mātā)、父親(pitā)也死了,兄弟(bhātā)也在同一個火葬堆(ekacitamhi)上被焚燒(ḍayhare)。
420.
「因為那憂傷(sokena),我深受煎熬(santatto),變得消瘦(kiso)、蒼白(paṇḍu)。
我的心也變得錯亂(cittakkhepo),我被那憂傷(sokena)折磨(aṭṭito)。
421.
「我被憂傷之箭(sokasalla)刺穿(pareto),走到了森林(vanantam)裡。
我吃了樹上自然掉落的果子(pavattaphalaṃ),就住在樹下(rukkhamūle)。
422.
「有一位名叫善慧(sumedho)的正等覺者(sambuddho),他是滅除痛苦(dukkhassantakaro)的勝者(jino)。
他想要救度(mamuddharitukāmo)我,就來到了我的身邊(mama santikaṃ)。
423.
「聽到了善慧(sumedhassa)大仙人(mahesino)的腳步聲(padasaddaṃ)後,
我抬起了(paggahetvāna)頭(sīsaṃ),仰望(ullokesiṃ)那位大聖賢(mahāmuniṃ)。
424.
「當那位大英雄(mahāvīre)走近(upāgate)時,喜悅(pīti)在我心中生起(udapajjatha)。
那時,我的心專一(ekaggamano),看見了那位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
425.
「我恢復了念(satiṃ paṭilabhitvāna),給了他一捧(muṭṭhim)樹葉(paṇṇa)作為座位。
那位具眼者(cakkhumā)世尊(bhagavā)出於慈悲(anukampāya),就坐在了那裡(tattha)。
426.
「善慧(sumedho)世尊、世間導師(lokanāyako)在那裡坐下(nisajja)後,
佛陀(buddho)為我講說了(kathayī)能驅散憂傷之箭(sokasallavinodanaṃ)的法(dhammaṃ)。
427.
「『(他們)不請(anavhitā)自來(āguṃ),未經同意(ananuññātā)就從這裡(ito)離去(gatā)。
正如他們來(yathāgatā)那樣,他們也就那樣去了(tathā gatā),在那裡(tattha)哀傷(paridevanā)有什麼用呢(kā)?
428.
「『就好像(yathāpi)路上的行人(pathikā sattā),在下著大雨(vassamānāya vuṭṭhiyā)時,
會帶著所有行李(sabhaṇḍā)找地方躲避(upagacchanti),(只是)為了等待雨停(vassassāpatanāya)。
429.
「『而當雨(vassse)停了(oramite)之後,他們就按照自己的意願(yadicchakaṃ)各自離去(sampayanti)。
同樣地,你的母親(mātā)和父親(pitā)也是如此,在那裡哀傷有什麼用呢?
430.
「『(他們就像)來做客的人(āgantukā)、臨時的訪客(pāhunakā),是動搖不定(caliteritakampitā)的。
同樣地,你的母親和父親也是如此,在那裡哀傷有什麼用呢?
431.
「『就好像(yathāpi)蛇(urago)會褪下(hitvā gacchati)衰老(jiṇṇaṃ)的皮
同樣地,你的母親和父親也在這裡(idha)捨棄(hīyare)了他們的身體(saṃ tanuṃ)。』
432.
「聽聞了佛陀(buddhassa)的言教(giramaññāya)後,我捨棄了(vivajjayiṃ)憂傷之箭(sokasallaṃ)。
生起了(janayitvāna)極大的歡喜(pāmojjaṃ),我禮敬(avandahaṃ)了最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ṃ)。
433.
「我禮敬(vanditvāna)了那位大龍象(mahānāgaṃ),並以山花(girimañjariṃ)供養(pūjayiṃ)他,
那位散發著(sampavantaṃ)天界香氣(dibbagandhaṃ)的善慧(sumedhaṃ)、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
434.
「供養了正等覺者(sambuddhaṃ)之後,我在頭頂合掌(sire katvāna añjaliṃ)。
憶念著(anussaraṃ)他極殊勝的功德(guṇaggāni),我讚歎(santhaviṃ)了世間導師。
435.
「您已渡過(nittiṇṇosi)了(輪迴),大英雄(mahāvīra)、一切知者(sabbaññu)、世間導師(lokanāyaka)。
大聖賢(mahāmune)啊,您以智慧(ñāṇena)救度(uddharasi)一切眾生(sabbe satte)。
436.
「大聖賢啊,您能斷除(sañchindasi)疑惑(vimatiṃ)和猶豫(dveḷhakaṃ vāpi)。
具眼者(cakkhuma)啊,您以您的智慧(tava ñāṇena)為我指引(paṭipādesi)了道路(maggaṃ)。
437.
「那些已證得阿羅漢(arahā)、神通(vasipattā {也有寫法:siddhipattā})的,具足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有大威神力(mahiddhikā)的,
能於虛空中行走(antalikkhacarā)的賢者(dhīrā),時常(tāvade)圍繞(parivārenti)著您。
438.
「還有那些正在道上修行(paṭipannā)的、有學(sekhā)的,以及已證得果位(phalaṭṭhā)的弟子們(sāvakā),
您的弟子們(tava sāvakā)盛開(pupphanti),就像清晨(sūrodayeva)的蓮花(padumā)一樣。
439.
「您就像那無波(akkhobho })、無可比擬(atulopi)、難以超越(duruttaro)的大海(mahāsamuddo),
具眼者啊,您就是這樣以智慧(ñāṇena)而圓滿(sampanno),是不可測量(appameyyosi)的。
440.
「我禮敬(vanditvāhaṃ)了世間的勝者(lokajinaṃ)、具眼者(cakkhumantaṃ)、大名聲者(mahāyasaṃ)後,
向四方(puthu disā)頂禮(namassanto),然後就轉身(paṭikuṭiko)離開了(agañchahaṃ)。
441.
「從天界(devalokā)死歿(cavitvāna)後,保持正知(sampajāno)與正念(patissato),
我在生死流轉(bhavābhave)中奔走(sandhāvanto),投入(okkamiṃ)了母胎(mātuyā kucchiṃ)。
442.
「我從在家(agārā)出離(abhinikkhamma),於非家(anagāriyaṃ)中出家(pabbajiṃ)。
我成為精進(ātāpī)、有智慧(nipako)、禪修(jhāyī)的人,以僻靜處(paṭisallānagocaro)為歸宿。
443.
「我努力修行(padhānaṃ padahitvāna),取悅(tosayitvā)了大聖賢(mahāmuniṃ)後,
我就像月亮從雲中解脫(candovabbhaghanā mutto)一樣,永遠(sadā)自在地遊行(vicarāmi)。
444.
「我致力於(anuyuttomhi)寂靜(viveka),已經寂止(upasanto)、無有執取(nirūpadhi)。
在完全了知(pariññāya)一切煩惱(sabbāsave)之後,我作為無漏者(anāsavo)而安住(viharāmi)。
445.
「在三萬劫(tiṃsakappasahassamhi)之久,我供養(abhipūjayiṃ)了那位佛陀(buddham)。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有投生惡道(duggatiṃ),這就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446.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所有的存在(bhavā)都已根除(samūhatā)。
一切漏(sabbāsavā)都已滅盡(parikkhīṇā),從今以後(natthi dāni),不再有來生(punabbhavo)。
447.
「『我的(修行)真是來得正好(svāgataṃ vata me āsi)』……(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kataṃ)佛陀的教導(buddhassa sāsanaṃ)』。
448.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事情就是這樣,尊貴的山喜(girimānando)長老說出了這些偈頌。
如果我們是資深的佛教徒,發生了一些不幸的事情,
而傷心欲絕:幾天、一個星期、幾個星期、幾個月、幾年
這真是太不好看了!一些慚愧心重的人,甚至會覺得很羞恥
為什麼?
一來,悲傷是不善的煩惱;本來就值得我們羞恥和畏懼
二來,我們的行為與學佛資歷根本不一致!
佛教的核心是什麼?四聖諦
痛苦的原因是內心的渴求
渴求的止息就是痛苦的止息
而我們卻不知道四聖諦
就算知道四聖諦,也未能把他活出來
當一般人知道我們是資深的佛教徒,不禁感到愕然有趣
因為一般人的精神健康比我們還要好,比我們還要更貼近佛法
If we are seasoned Buddhists and some unfortunate event occurs that leaves us heartbroken for days, weeks, months, or even years—this is truly unseemly! Those with a strong sense of shame might even feel deeply embarrassed.
Why?
Firstly, grief is an unwholesome defilement—it is something we ought to feel ashamed and afraid of.
Secondly, our behavior is entirely inconsistent with our experience in studying Buddhism!
What is the core of Buddhism? The Four Noble Truths.
The cause of suffering is craving within the mind.
The cessation of craving is the cessation of suffering.
Yet, we seem unaware of the Four Noble Truths.
Even if we know them, we have failed to live them out.
When ordinary people learn that we are seasoned Buddhists, they can’t help but be surprised and amused,
because their mental well-being is even better than ours, and they are closer to the Dharma than we are.
「曾經有位國王名叫(Brahmadatto)梵授」這一句,是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某位優婆夷(女居士)所講述的關於(Ubbarī)優波利女餓鬼的故事。據說,在(Sāvatthiyaṃ)舍衛城,某位優婆夷的丈夫去世了。她因與丈夫分離的痛苦而憂傷,哭泣著前往火葬場(āḷāhanaṃ)。世尊觀察到她已具備證得須陀洹果(初果)的成熟條件,心生慈悲,於是前往她的家,在預備好的座位上坐下。那位優婆夷走近世尊,禮敬後,坐在一邊。於是世尊對她說:「優婆夷,你為什麼哭泣呢?」她回答說:「世尊啊,我是因為與親愛的人分離而哭泣。」聽她這麼說,世尊為了消除她的悲傷,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過去,在(Pancāla)般遮羅國,(Kapilanagare)迦毗羅城,有一位名叫(Cūḷanībrahmadatto)小梵授的國王。他放棄了(無謂的)出行,樂於為自己王國的人民謀福利,堅守十種王道(rājadhamme),公正地治理國家。有時,他想聽聽「人們在我的王國裡說些什麼」,於是扮成紡織工(tunnavāya)的模樣,獨自一人離開城市,從一村到另一村,從一地到另一地巡行。他看到整個王國沒有紛爭壓迫,人們和睦相處,家家戶戶門戶敞開,彷彿(無所防備),心生喜悅,於是返回,朝城市方向走來。途中在某個村子,他走進一位貧窮寡婦的家。她看見他,就問:「尊者是誰?從哪裡來?」他回答:「賢女啊,我是紡織工,為了生計而從事紡織工作到處行走。如果你們有紡織的工作,請給我飯食和工錢,我也為你們工作。」「尊者,我們沒有工作,也沒有飯食和工錢,請為其他人工作吧。」他在那裡住了幾天,看到她的女兒具備(象徵福德的)穀物堆般的吉祥相貌(dhaññapuññalakkhaṇasampannaṃ),就對她的母親說:「這個女孩是已經許配給某人了,還是沒有許配?如果還沒有許配給任何人,請把她給我吧,我能讓你們生活安樂。」母親說:「好的,尊者。」就把女兒給了他。
他和那個女孩一起住了幾天後,給了她母親一千錢幣,說:「我過幾天就回來。賢女啊,你不要憂愁。」說完就回到了自己的城市。他命人修整並裝飾了那座城市和那個村子之間的道路,以偉大的國王威儀前往那裡,讓那位女孩站在一堆錢幣上,用金瓶銀瓶(的水)為她沐浴,給她取名為「(Ubbarī)優波利」,立她為第一王后(aggamahesi),並將那個村子賜給她的親屬。他以偉大的國王威儀將她帶回城市,與她共享歡樂,終生享受王國的快樂,直到生命盡頭時去世。國王去世後,葬禮也完成了,(Ubbarī)優波利因與丈夫分離而心如箭傷,前往火葬場,多日以來用香、花等供養,稱揚國王的功德,如同瘋癲般哭泣悲嘆,繞行火葬場。
那時,我們的世尊還是菩薩(Bodhisattabhūto),他出家成為修行的仙人(isipabbajjaṃ),證得禪那與神通(adhigatajjhānābhiñño),住在(Himavantassa)雪山附近某處森林地帶。他以天眼(dibbena cakkhunā)看到被悲傷之箭射中的(Ubbarī)優波利,便從空中而來,顯現形相,站在空中,問那裡站著的人們:「這是誰的火葬場?這位婦女是為了誰而哭泣悲嘆,喊著『(Brahmadatta)梵授啊,(Brahmadatta)梵授啊』?」人們聽後說:「有一位名叫(Brahmadatto)梵授的,是(Pancālānaṃ)般遮羅人的國王,他在生命盡頭時去世了,這是他的火葬場。這是他的第一王后,名叫(Ubbarī)優波利,她抓著他的名字哭泣悲嘆著『(Brahmadatta)梵授啊,(Brahmadatta)梵授啊』。」為了說明這個道理,結集經典者(Saṅgītikārā)放置了以下偈頌:
368.
「曾經有位國王(Brahmadatto)梵授,是(Pancālānaṃ)般遮羅人中的英雄(rathesabho)。
隨著晝夜的流逝,國王去世了。
369.
「他的妻子(Ubbarī)優波利前往火葬場哭泣。
見不到(Brahmadatta)梵授,她哭喊著『(Brahmadatta)梵授啊』。
370.
「一位德行圓滿的牟尼(muni,指仙人)來到了那裡。
他問那些聚集在那裡的人:
371.
「『這是誰的火葬場,瀰漫著各種香氣?
這是誰的妻子在哭泣,為了已遠去他方的丈夫?
見不到(Brahmadatta)梵授,她哭喊著『(Brahmadatta)梵授啊』。』
372.
「那些聚集在那裡的人回答了他:
『是(Brahmadatta)梵授的,尊者(bhaddante),是(Brahmadatta)梵授的,先生(mārisa)。』
373.
「『這是(Brahmadatta)梵授的火葬場,瀰漫著各種香氣。
這是他的妻子在哭泣,為了已遠去他方的丈夫。
見不到(Brahmadatta)梵授,她哭喊著『(Brahmadatta)梵授啊』。』」——
(結集者)放置了這六首偈頌。
(以下是對偈頌中詞句的解釋:)
370. 「仙人(isī)」意思是追求禪定等功德(jhānādīnaṃ guṇānaṃ)的人,故稱為仙人(isi)。「那裡」意思是指(Ubbarī)優波利所站的地方,即墓地(susāne),這是其含義。「來到了」意思是「去了」。「德行圓滿(sampannacaraṇo)」是指戒行圓滿(sīlasampadā)、守護根門(indriyesu guttadvāratā)、飲食知量(bhojane mattaññutā)、努力醒寤(jāgariyānuyogo)、信(saddhā)等七善法(satta saddhammā)、四種色界禪(cattāri rūpāvacarajhānanī)——具備這十五種稱為「德行(caraṇa)」的功德,即德行圓滿(caraṇasampanno),這是其含義。「牟尼(munī)」意思是能了知(munāti)自利和他利,故稱為牟尼(muni)。「他問那裡」意思是他在那個地方問了站著的人們。
於是,那位仙人聽了他们的话,出于憐憫,走到(Ubbarī)優波利身边,为了消除她的悲傷,說道:
374.
「在這個火葬場,有六萬八千名名叫(Brahmadatta)梵授的人被火化。
你是在為其中的哪一個悲傷呢?」——
被仙人這樣詢問後,(Ubbarī)優波利說明了自己所指的那位(Brahmadatta)梵授:
375.
「那位國王是(Cūḷanī)小王的兒子,(Pancālānaṃ)般遮羅人中的英雄。
尊者啊,我是在為他悲傷,我的丈夫,能滿足一切願望者。」——
(Ubbarī)優波利這樣說了之後,仙人又說:
376.
「所有的國王都名叫(Brahmadatta)梵授,
所有的都是(Cūḷanī)小王的兒子,(Pancālānaṃ)般遮羅人中的英雄。
377.
「你依次都曾是他們所有人的第一王后。
為何捨棄了先前(那些丈夫),而只為最後一位悲傷呢?」——
(仙人)說了這兩首偈頌。
聽了這話,(Ubbarī)優波利心生警惕,又對仙人說:
378.
「先生啊,對我這長久以來身為女人者,您說了許多關於輪迴的事。」——
聽了這話,仙人為了說明「輪迴中沒有定法,並非‘女人永遠是女人,男人永遠是男人’」,說道:
379.
「曾為女人,曾為男人,也曾投生畜生胎。
如此看來,對於過去(眾生)的(輪迴),看不到盡頭。」——
聽了這位仙人闡明輪迴無有盡頭及業是自己所有的法之後,(Ubbarī)優波利對輪迴心生警惕,對法生起淨信,悲傷之箭得以消除,她顯示自己的淨信與悲傷的消除,說道:
380.
「啊!我就像被點燃一樣,如同澆了油的罐子著火。
(您)就像灑水一般,熄滅了我所有的恐懼。
381.
「啊!您拔出了我心中的箭——依止於心的悲傷。
為我這被悲傷擊垮者,您驅除了隨煩惱(patisokaṃ)。
382.
「我已拔除了箭,我已清涼,我已寂滅(nibbutā)。
我不再憂傷,不再哭泣,聽聞了您——大牟尼(mahāmuni)——的教導之後。」——
(她)說了這三首偈頌。其含義如上所述。
(現在,世尊為了顯示心生警惕的(Ubbarī)優波利之後的修行,說道:)
383.
「聽聞了那位沙門(samaṇassa)善說(subhāsitaṃ)的話之後,
她取了衣缽,出家而成為非家者(anagāriyaṃ)。
384.
「她出家之後,成為寂靜者(santā),從在家而出家(agārasmā anagāriyaṃ)。
她修習慈心觀(mettacittaṃ ābhāvesi),為了往生梵天界(brahmalokūpapattiyā)。
385.
「她從一村到另一村(gāmā gāmaṃ)遊行,在市鎮與王城(nigame rājadhāniyo)。
(最後到了)一個名叫(Uruveḷā)優樓頻羅的村子,她在那裡去世。
386.
「修習了慈心觀,為了往生梵天界,
她對女身生起了厭離(itthicittaṃ virājetvā),得以往生梵天界(brahmalokūpagā ahū)。」——
(世尊)說了這四首偈頌。
世尊講述了這個說法後,消除了那位優婆夷的悲傷,接著為她開示四聖諦。在諦的究竟時(saccapariyosāne),那位優婆夷證入了須陀洹果(sotāpattiphale)。這次說法對聚集的會眾也產生了效益。
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居住時,針對某位在家居士講述了這個故事,其開頭是「蛇蛻去舊皮」。據說,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某位在家居士的兒子去世了。這位居士因兒子死亡而陷入悲傷與哀痛,無法外出從事任何工作,只能待在家中。那時,世尊在清晨時分從大悲定中起身,以佛眼觀察世間,看見了這位居士。於是世尊在早晨穿上衣服,拿起缽與袈裟,前往他的家,站在門口。這位居士聽聞世尊到來,迅速起身迎接,從世尊手中接過缽,請他進入家中,準備座位並供養。世尊坐在備好的座位上。居士禮敬世尊後,坐在一旁。世尊問他:「居士,你看起來充滿憂傷,是嗎?」他回答:「是的,世尊,我親愛的兒子去世了,因此我悲傷。」於是,世尊為了消除他的憂傷,講述了《蛇本生故事》(參見《本生經》JaA.154等)。
據說,過去在迦尸國(Kāsiraṭṭhe)的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有一個名叫法護(dhammapāla)的婆羅門家族。那裡,婆羅門、婆羅門女、兒子、女兒、媳婦、奴僕等所有人,都樂於修習死亡隨念。他們中任何人離開家時,都會先教導提醒其他家人,然後毫無牽掛地離開。有一天,婆羅門和兒子一起離家前往田地耕種。兒子正在點燃乾草、樹葉和木柴。那時,一條黑蛇(kaṇhasappo)因害怕火焰,從樹洞中爬出,咬了這位婆羅門的兒子。他因蛇毒而昏迷,當場倒地身亡。死後,他轉生為帝釋天(sakko devarājā)。婆羅門看見兒子死亡,對一個正經過工作地點附近的人這樣說:「朋友,請去我家,對婆羅門女這樣說:『沐浴後,穿上乾淨的衣服,帶上一份飯食、花、香等物品,趕快過來。』」那人去後如此傳達了消息,家中的人也照做了。婆羅門沐浴、進食、塗抹香膏後,在隨從圍繞下,將兒子的遺體抬到火葬堆上,點燃火後,如同燃燒木柴般,沒有憂愁、沒有苦痛,專注於無常想而站著。
那時,婆羅門的兒子轉生為帝釋天(sakko),而他正是我們的菩薩(佛陀的前生)。他觀察自己過去世的功德後,出於對父親和親屬的慈悲,以婆羅門的形象來到那裡,看見親屬們並不悲傷,便說:「喂,你們在燒什麼動物?給我們肉吧,我們餓了。」他們回答:「不是動物,是婆羅門的人。」帝釋天問:「他是你們的敵人嗎?」回答:「不是敵人,他是親生、具有大德的年輕兒子。」帝釋天問:「那麼,為什麼你們對這樣有德行的年輕兒子死亡不悲傷呢?」聽聞此言,婆羅門便解釋不悲傷的理由,說了兩首偈頌:
85.
「如同蛇蛻去舊皮,捨棄其身而離去。
同樣地,當身體無用,死者命終之時,
86.
「正在焚燒者不知,親屬們的哀哭。
因此我不哭泣,他已去往他的歸宿。」
如此,婆羅門解釋了自己不悲傷的理由,並顯示了思惟法義的善巧後,化現為婆羅門的帝釋天問婆羅門女:「母親,那你當死去的兒子是什麼人?」她回答:「夫君,他是我懷胎十月,餵以乳汁,教導他手腳動作,撫養長大的兒子。」帝釋天說:「如果是這樣,父親首先作為男人不應哭泣,但母親的心通常是柔軟的,你為什麼不哭泣呢?」聽聞此言,她解釋自己不哭泣的理由,說了兩首偈頌:
87.
「他未曾被邀請而來,也未經允許而離去。
正如他來時那樣離去,對此有何可哀傷?
88.
「正在焚燒者不知,親屬們的哀哭。
因此我不哭泣,他已去往他的歸宿。」
聽聞婆羅門女的話後,帝釋天問她的妹妹(女兒?):「母親,他是你什麼人?」她回答:「他是我的兄弟,夫君。」帝釋天說:「母親,姐妹通常疼愛兄弟,你為什麼不哭泣呢?」她也解釋自己不哭泣的理由,說了兩首偈頌:
89.
「若我哭泣,會有何益?那裡我有何果報?
親屬、朋友、親愛之人,只會更加悲痛。
90.
「正在焚燒者不知,親屬們的哀哭。
因此我不哭泣,他已去往他的歸宿。」
聽聞妹妹的話後,帝釋天問他的妻子:「他是你什麼人?」她回答:「他是我的丈夫,夫君。」帝釋天說:「賢女,女子通常疼愛丈夫,丈夫死後,她們成為寡婦、無依無靠,你為什麼不哭泣呢?」她也解釋自己不哭泣的理由,說了兩首偈頌:
91.
「如同孩童追逐月亮,當它離去時。
那哀悼死者之人同樣如此。
92.
「正在焚燒者不知,親屬們的哀哭。
因此我不哭泣,他已去往他的歸宿。」
此處,「dārakoti」指幼童。「candanti」指月輪。「gacchantanti」指正在虛空中運行。「anurodatīti」意指哀求說「抓住我的車輪,給我吧」,即追逐。「evaṃsampadamevetanti」意思是:那哀悼已死死者的人,其哀悼正是如此,如同想要抓住虛空中運行的月亮一樣,是對無法獲得之事物的欲望,這是其涵義。
聽聞妻子的話後,帝釋天問奴隸:「母親,他是你什麼人?」她回答:「他是我的主人,夫君。」帝釋天說:「如果是這樣,他可能曾打罵你並讓你工作,因此我想『我終於從他那裡解脫了』,所以你不哭泣嗎?」她說:「夫君,請不要這樣說我,這不合適。他是極具忍耐、慈悲、憐憫、言語得當的人,對我如同在懷中撫養長大的兒子一般。」帝釋天於是問:「那麼你為什麼不哭泣呢?」她也解釋自己不哭泣的理由,說了兩首偈頌:
93.
「如同婆羅門的水罐,破裂後無法復原。
同樣如此,是那哀悼死者之人。
94.
「正在焚燒者不知,親屬們的哀哭。
因此我不哭泣,他已去往他的歸宿。」
帝釋天聽聞他們的話後,心生淨信,說道:「你們確實修習了死亡隨念,從今以後,你們無需從事耕種等工作。」他使他們的家中充滿七寶,教導說:「謹慎精進,布施、持戒、履行布薩業。」勸誡後,表明自己的身份,便返回自己的住處。那些婆羅門等人行持布施等福德,盡其壽命後,往生天界。
世尊引出這個本生故事後,拔除了那位居士憂傷之箭,並在結尾開示真理;真理教導結束時,那位居士證入了須陀洹果。
「他怎麼像個瘋子一樣呢?」這件事,是世尊(satthā)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某個父母雙亡的家主所講述的。據說,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有某個家主的父親去世了。他因為父親的死,內心被憂傷燒灼,哭著像瘋子一樣到處遊蕩,無論看到誰,都問:「你有看到我的父親嗎?」沒有人能消除他的憂傷。然而,在他的心中,就像燈放在燈台上一樣,證悟須陀洹果(sotāpattiphala)的潛在條件正在燃燒著。
世尊在清晨觀察世間時,看到了他證得須陀洹果的潛在條件,心想:「應當找出他過去世的因緣,平息他的憂傷,授予他須陀洹果,這樣做是合適的。」考慮之後,在第二天午後,世尊托缽回來,沒有帶隨從的比丘,獨自前往他的家門。那人聽說「世尊來了」,就出來迎接,請世尊進入家中,請世尊坐在準備好的座位上後,自己禮敬了世尊,然後坐在一邊,說道:「尊者啊,您知道我父親去哪裡了嗎?」於是世尊對他說:「居士,你詢問你的父親,是問在這個身體(此生)的父親,還是在過去世中的父親呢?」他聽了這話之後,心想:「據說我有過很多父親」,原本強烈的憂傷減輕了一些,心情暫時平復了些。接著,世尊為他講說消除憂傷的法語,知道他憂傷已除、心已柔順,便以直接了當的說法方式,使他安立於須陀洹果中,然後就回到寺院去了。
後來,比丘們在法堂中引發了討論:「朋友們,請看佛(buddha)的威力!那位被憂傷悲嘆折磨的居士,瞬間就被世尊引導證得了須陀洹果。」世尊去到那裡,在預備好的殊勝佛座上坐下後,問道:「比丘們,你們現在聚集在一起討論什麼呢?」比丘們將此事稟告了世尊。世尊說:「比丘們,並非只在現在由我消除了他的憂傷,在過去世也曾被消除過。」說了之後,應比丘們的請求,說起了過去世的事。
在過去世,在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某個居士的父親去世了。他因為父親的死,陷入憂傷悲嘆,淚流滿面,眼睛哭紅,哭嚎著繞行火葬堆。他有一個名叫善生(sujāto)的兒子,是一位聰明、有智慧、才慧圓滿的年輕人,他思考著消除父親憂愁的方法。有一天,在城外看到一頭死去的牛(matagoṇa),就拿來草和水,放在那頭牛面前,站著說:「吃啊,吃啊,喝啊,喝啊!」來來往往的人看到這情形,就說:「善生朋友,你是瘋了嗎?你怎麼給死牛送草和水呢?」他一句話也不回答。人們去到他的父親那裡,說:「你的兒子發瘋了,他在給死牛草和水。」聽了這話,那位家主因為(擔心)兒子,原本停駐的對父親的憂傷就消失了。他心想「我的兒子難道真的發瘋了嗎?」,感到驚慌,急忙趕去,責備道:
46.
「你怎麼像個瘋子一樣,割了青草帶來。
對著已經失去生命、年老衰敗的牛,
還一直說『吃啊,吃啊』。
47.
「因為,憑藉其他的食物和飲料,
死去的牛絕不可能再站起來。
你真是又愚笨又沒有智慧,
就像其他沒有智慧的人一樣。」—
聽了這話,善生為了讓父親明白,說明自己的意圖:
48.
「這雙腳在這裡,頭在這裡,這個帶著尾巴的身體也在這裡。
眼睛也同樣還在,
這頭牛會因此站起來嗎?(註:意指並不會)
49.
「然而,(我們)祖先的手腳、身體和頭顱都看不見了。
(你卻)在泥土堆(墳墓)上哭泣,
難道不正是你自己沒有智慧嗎?」—
聽了這話,菩薩(指善生過去世,即佛陀前生)的父親心想:「我聰明的兒子是為了讓我明白(道理)才做這件事的。」於是說道:「善生我兒,『一切眾生皆有死』,這個道理我是知道的。從今以後,我不再憂傷了。為了消除憂傷,就應該像這樣有智慧的人那樣做。」他稱讚兒子,說道:
50.
「真是確實啊!我雖然內心平靜,(憂傷之火)卻像傾倒在鍋中的烈火一樣燃燒著。
(你)就像用水澆灑一樣,熄滅了我所有的(內心)苦痛。
51.
「真是確實啊!你拔除了依附在我心中的憂傷之刺。
為我這被憂傷擊垮的人,驅散了對父親的憂傷。
52.
「好啊!我的刺被拔除了,我變清涼了,我熄滅了(憂傷之火)。
年輕人(māṇava,指兒子),聽了你的話後,我不再憂傷,不再哭泣了。
53.
「有智慧、懷有慈悲心的人,就像善生對父親所做的那樣,
他們如此行動,將人從憂傷中引導出來。」—
聽了年輕人(指兒子善生)的話後,父親的憂傷消失了,他洗了頭,吃了飯,繼續經營事業,命終之後,轉生到了天界。世尊舉出這個說法的例子後,為那些比丘們闡明了真理(四聖諦),在真理講述完畢時,許多人證得了須陀洹果等(聖果)。那時(過去世)的善生就是世尊(佛陀)本人。
所謂「裝飾著瑪塔昆達利(Maṭṭhakuṇḍalī)」的天宮,就是瑪塔昆達利天宮。它是如何產生的呢?世尊住在舍衛城(Sāvatthī)的祇樹林(Jetavane)。那時,舍衛城住著一位婆羅門,他非常富有、財產眾多、資財豐厚,但他沒有信仰、缺乏信心、持有邪見,從不施捨任何東西給任何人,因為從不布施,所以被稱為「從未施捨者(Adinnapubbako)」。由於他邪見和慳吝的本性,他甚至不願見到如來或如來的弟子。他還教導自己名叫瑪塔昆達利(Maṭṭhakuṇḍala)的兒子說:「親愛的孩子,你不應該去親近或見沙門喬達摩(Gotamo)和他的弟子們。」他(兒子)也就照做了。後來,他的兒子生病了,婆羅門因為害怕錢財耗盡而不準備藥物;然而,當病情加重時,他才請來醫生給他看診。醫生們檢查了他的身體,知道「這病無法治癒」後就離開了。婆羅門想:「兒子死在屋內,搬運(屍體)會很痛苦」,於是讓兒子躺臥在大門外的門房裡。
世尊在黎明時分,從大悲定中起來,觀察世間,看見瑪塔昆達利(Maṭṭhakuṇḍalī)青年壽命將盡,就在當天面臨死亡,而他(過去)所做的業將導致他投生地獄。世尊想:「但如果我去那裡,他對我生起淨信後,將能轉生天界,然後可以去到他正在火葬場哭泣的父親那裡,令父親警醒(覺悟)。這樣,他和他父親都會來到我這裡,大眾也將聚集,在那裡我宣說佛法後,將會有偉大的悟道(場面)。」如此了知後,世尊在早晨穿好衣服,拿起缽與衣,與一大群比丘僧團一起進入舍衛城乞食。他站在瑪塔昆達利青年父親的家附近,放射出六色的佛光。青年看到這些光,心想:「這是什麼?」並環顧四周,看見了世尊——已調伏(身業)、防護(語業)、寂靜(意業)、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以彌漫的光輝和頂髻之光而照耀著,擁有無與倫比的佛陀威德,以不可思議的佛力而光芒顯赫。看到後,他心裡想:「莫非世尊佛陀來到這裡了?他的色身圓滿,以自己的光芒勝過太陽,以美妙勝過月亮,以寂靜勝過一切沙門、婆羅門。寂靜必定就在這裡,我想,這就是世間最上等的人。他是出於對我的慈悲而來到這裡的。」他的心持續充滿以佛為所緣的喜悦,全身瀰漫著不小的喜悅與快樂,生起淨信,合掌致敬,然後(因病弱而)躺下。世尊見此情景,心想:「這些(淨信)足以讓他轉生天界了」,便離開了。
他(青年)沒有失去那份喜悦與快樂,就在那時命終,轉生於三十三天中一座十二由旬大的天宮裡。而他的父親處理完遺體的儀式後,在第二天黎明時分前往火葬場,一邊繞着火葬場行走,一邊哭泣哀嘆:「嗚呼!瑪塔昆達利(Maṭṭhakuṇḍali)!嗚呼!瑪塔昆達利(Maṭṭhakuṇḍalī)!」天子觀察自己豐盛的繁榮後,思惟:「我是從哪裡來到這裡的?我做了什麼業(得以如此)?」他憶起了自己過去的存在狀態,並在那裡(憶起)臨終時對世尊生起的令人愉悅的淨信,僅僅是合掌的動作。看到後,他(讚嘆)道:「啊!世尊佛陀確實具有大威力!」對如來生起了極大的淨信與尊敬。他接著思惟:「那位『從未施捨者(Adinnapubbako)』婆羅門現在在做什麼呢?」他看見(父親)正在火葬場無益地哭泣,心想:「這個人以前連一點藥物都不為我準備,現在卻在火葬場無意義地哭泣。讓我來警醒他,使他建立於善業之中。」於是,他從天界下來,以瑪塔昆達利(Maṭṭhakuṇḍalī)的形相,伸展雙臂,哭泣著說:「嗚呼!月亮啊!嗚呼!太陽啊!」並站在父親身邊。婆羅門心想:「這是瑪塔昆達利來了」,便以偈頌對他說:
1207.
「裝飾著的瑪塔昆達利(Maṭṭhakuṇḍalī)啊,戴著花環,塗滿黃檀香。
你伸展雙臂哭泣,在樹林之中,你為何痛苦呢?」
於是,天子(以偈頌)回答他:
1208.
「我有一輛黃金造、光輝閃耀、出現的馬車廂。
但我找不到它的兩個輪子,因此痛苦而捨棄生命。」
於是,婆羅門對他說:
1209.
「(無論是)黃金造的、寶石造的、紅寶石造的,或是銀造的,
賢明的青年啊,請告訴我,我將為你備好一對車輪。」
青年聽了心想:「這個人不在兒子生病時準備藥物,看見像我這樣像他兒子的人就哭泣,還說要為我做黃金等的車輪。好吧,我要制止他。」這樣想後,他說:「你要為我做多大的車輪呢?」(婆羅門)說:「你想要多大(我就做多大)。」(青年)便請求道:「我需要月亮和太陽,請把它們給我。」並說(偈頌):
1210.
「青年對他說:『月亮和太陽兩者都在這裡顯現。
我的馬車是黃金造的,配上那對車輪才會莊嚴。』」
於是,婆羅門對他說:
1211.
「你真是個愚人啊,青年,你竟追求那不可追求之物。
我想你會死去,因為你無法得到月亮和太陽。」
於是青年說:「那麼,為顯而易見之物哭泣的人是愚人,還是為無法得到之物(哭泣的人是愚人)呢?」說完,便(以偈頌)說道:
1212.
「(日月)的運行與回歸可見,兩者在天上的軌道中色光亦可見。
死者逝去則不可見,在此(世間),誰的哭泣更為愚痴呢?」
婆羅門聽了,思惟「他說得合理」,便(以偈頌)說道:
1213.
「你說的是實話,青年,我才是哭泣得更愚痴的人。
就像孩童哭泣祈求月亮,我哭泣祈求已逝的死者。」
說完,因(青年)的話而得到安慰,他讚嘆那位青年,說了這些偈頌:
1214.
「我確實如同被點燃,猶如潑了油的火焰。
你如同用水澆灑,熄滅了我所有的恐懼(與憂苦)。」
1215.
「你確實拔出了我的箭,那深植於心中的憂傷。
為我這被憂傷擊垮者,你驅散了喪子之痛。」
1216.
「我的箭已被拔出,我已清涼,已寂滅。
我不再憂愁不再哭泣,聽聞了你的話後,青年啊。」
然後,婆羅門排遣了憂傷,看見以天人形相站立的(那位)教導者,問道:「你究竟是誰?」並說(偈頌):
1217.
「你是天女?還是乾達婆?或許是帝釋天(Sakko),眾神之主(Purindado)?
或者你是誰?是誰的兒子?我們該如何認識你呢?」
他(天子)向婆羅門說明自己(以偈頌回答道):
1218.
「你所哭泣、你所哀悼的,親手在火葬場焚燒的兒子,
就是我。我做了善業,得以前往忉利天眾的同伴之中。」
於是,婆羅門對他說:
1219.
「我們未曾見(你)在自己家中布施者,給予任何或多或少的布施,
或那樣的布薩業(持戒等)。你是以何業而前往天界的呢?」
於是,青年對他說:
1220.
「我有病、痛苦、患病,在自己家中為病苦所折磨。
我見到了佛陀,離塵、渡疑、善逝(Su-gata)、具足圓滿智慧(Anoma-paññaṃ)。」
1221.
「我心意欣喜、生起淨信,向如來合掌致敬。
我做了那個善業,得以前往忉利天眾的同伴之中。」
正當他(天子)這樣說的時候,婆羅門全身充滿了喜悦。他表達那份喜悦,說道:
1222.
「實在奇特啊!實在稀有啊!
合掌行為的果報竟是如此巨大。
我也心意欣喜、生起淨信,
今日就皈依佛陀。」
於是,天子勸導他皈依和受持戒律,說了兩首偈頌:
1223.
「今日就以淨信之心皈依佛,皈依法,以及皈依僧。
同樣地,你應受持學處中的五支(五戒),受持完整無缺、圓滿清淨的(戒)。」
1224.
「快快遠離殺害生命,在世間遠離不與取(偷盜)。
離酒不飲,且勿妄語,對於自己的妻子應感到滿足。」
如此被天子勸導皈依和受持戒律後,婆羅門以頭頂禮接受他的話,說道(偈頌):
1225.
「夜叉(Yakkha)啊,你對我有益,天神(Devate)啊,你希望我幸福。
我遵行你的話,你是我的老師。」
說完這偈頌後,他當下安立(於皈依與戒),說了兩首偈頌:
1226.
「我皈依佛陀,亦皈依無上法。
我亦皈依人天(之尊)的僧伽,我走向皈依。」
1227.
「我快快遠離殺害生命,在世間遠離不與取(偷盜)。
我離酒不飲,且不妄語,對於自己的妻子感到滿足。」
之後,天子想:「我已完成對婆羅門應做的、合適的事,現在他會自己去見世尊了。」於是就在那裡隱沒了。婆羅門也對世尊生起了極大的淨信與尊敬,並受天子督促,想道:「我將去親近沙門喬達摩。」便朝著寺院走去。大眾看見他,心想:「這位婆羅門這麼長時間不曾親近如來,今日因喪子之痛而去親近,將會是怎樣的說法呢?」於是跟隨著他。
婆羅門親近世尊,互相問訊後,這樣說道:「喬達摩尊者啊,是否可能有人未曾布施任何東西,也未守護戒行,僅僅對你們生起淨信,就能轉生天界呢?」世尊說道:「婆羅門啊,難道今天黎明時分,瑪塔昆達利(Maṭṭhakuṇḍalinā)天子沒有向你講述他自己轉生天界的原因嗎?」就在那一刻,瑪塔昆達利天子連同天宮一起到來,顯現形相,從天宮下來,向世尊禮敬,合掌站在一邊。於是,世尊在那集會中,講述了那位天子所做的善行,知道集會大眾心已調柔,便作了殊勝的佛法開示。開示結束時,包括天子、婆羅門以及聚集的群眾——共八萬四千生類——都證悟了佛法。
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講述了一位喪子的居士的故事。(背景與先前喪妻、喪父母的故事類似。)
#### 今生事緣
某日,世尊前往這位居士家中,見他悲傷地坐著,便問:「居士,你為何哀傷?」居士回答:「尊者,自從兒子死後,我一直無法釋懷。」世尊開示:「賢者啊,會毀壞的終將毀壞,會消亡的終將消亡。這不僅發生在一個家庭或村莊,而是遍及無量世界——三界中無一眾生能免於死亡。沒有一個生命是永恆的,一切眾生皆會死,一切條件組合的事物皆會壞滅。古時的智者即使喪子,也明白『死者必死,滅者必滅』而不哀傷。」應居士請求,世尊講述過去的故事。
#### 過去世
過去,波羅奈城(Bārāṇasi)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城郊村莊的婆羅門,務農為生。他有一子一女,兒子成年後娶了門當戶對的女孩,全家六口和樂生活:菩薩、妻子、兒子、女兒、媳婦和女僕。
菩薩常告誡家人:「你們應量力布施、持戒、持守布薩、修習死隨念,常觀生命無常。眾生必死,生命脆弱,一切現象皆歸壞滅,務必精進不放逸!」家人謹記教誨,勤修死隨念。
某日,菩薩帶兒子去田裡耕作。兒子清理雜草焚燒時,煙霧燻到附近蟻丘中的一條毒蛇(āsīviso)。蛇怒而竄出,心想「這煙害我受苦!」便露出四顆毒牙咬了他。兒子倒地身亡。
菩薩見狀,將屍體抬到樹下安放,覆蓋白布後既不哭泣也不哀嘆,只默念:「會壞滅的終究壞滅,會死亡的終究死亡。」繼續耕作。
他託路過的鄰居帶話回家:「今天只需準備一人份的飯食,且讓家中四位女性穿戴整潔,持香花前來。」妻子聽完立刻明白:「兒子死了。」但她毫不動搖,與女兒、媳婦、女僕盛裝持花前往田裡。全程無人哭泣。
菩薩在兒子遺體旁用餐後,眾人堆起柴堆,以香花供養並火化。沒有一人落淚——他們都已深修死隨念。
#### 帝釋天現身
眾人的戒德之威勢竟使帝釋天(Sakka)的寶座發熱。帝釋天察覺後,決定親自測試這家人的智慧。他化作普通人來到火葬場問:「你們在做什麼?」菩薩回答:「火化一個人。」
帝釋天故意說:「這不是人吧?可能是獵物?」菩薩平靜道:「是我們的親生兒子。」
帝釋天追問:「既是愛子,為何不哭?」菩薩以偈回答:
**19.**
「如蛇蛻去舊皮,
捨棄衰老身軀遊走。
當生命離去,軀殼無用,
死者已赴其應往之處。
**20.**
「焚燒中的軀體不知親人哀泣,
因此我不悲傷——
他已去了該去的地方。」
帝釋天轉問妻子:「母親啊,這孩子是你懷胎十月哺乳養大的,為何不哭?」妻子以偈回答:
**21.**
「未受邀而來,未獲允而去,
來時隨己意,去時亦如是。
既如此,何必哀嘆?
**22.**
「焚燒中的軀體不知親人哀泣,
因此我不悲傷——
他已去了該去的地方。」
帝釋天問女兒:「姊妹通常疼愛兄弟,你為何不哭?」女兒回答:
**23.**
「若我哭到形銷骨立,
對他有何益處?
只會令親友更痛苦。
**24.**
「焚燒中的軀體不知親人哀泣,
因此我不悲傷——
他已去了該去的地方。」
帝釋天問媳婦:「妻子在丈夫死後將孤苦無依,你為何不哭?」她比喻道:
**25.**
「如孩童哭求天上月,
徒勞追念逝者亦如是。
**26.**
「焚燒中的軀體不知親人哀泣,
因此我不悲傷——
他已去了該去的地方。」
最後帝釋天問女僕:「你曾被這孩子責打,現在解脫了才不哭吧?」女僕正色道:「請別這樣說!少主待我如親生,充滿耐心與慈悲。」並以偈回答:
**27.**
「如破損的水罐,
再難復原盛水;
追念逝者亦如是。
**28.**
「焚燒中的軀體不知親人哀泣,
因此我不悲傷——
他已去了該去的地方。」
#### 結局
帝釋天深受感動,顯露身份:「我是帝釋天。你們如此精進修持,從今以後不必親手勞作,我將讓你家充滿七寶!」說完賜予無盡財富後離去。
#### 連結
世尊揭示過去因緣:「當時的女僕是現在的庫朱達拉(Khujjuttarā),女兒是蓮華色(Uppalavaṇṇā),兒子是羅睺羅(Rāhulo),妻子是憍賞彌(Khemā),而婆羅門就是我。」法會結束時,喪子的居士證得須陀洹果。
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講述了一位因父母去世而悲傷的居士的故事。這位居士在父親死後終日哀泣,無法從憂愁中解脫。世尊觀察到他具備證得須陀洹果的潛力,於是某日托鉢結束後,帶著比丘們前往居士家中。就座後,世尊問道:「居士,你悲傷嗎?」居士回答:「是的,尊者。」世尊便說:「賢者啊,古時的智者聽聞智者的教誨後,即使父親去世也不會哀傷。」應居士請求,世尊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 過去世
過去世,波羅奈城(Bārāṇasi)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一位居士之子,取名「善生童子」(Sujātakumāra)。當他長大後,祖父去世了。父親自祖父死後便沉浸在悲痛中,常去墓地將遺骨帶回,在自家園中堆起土塚,每逢時節便以鮮花供養,並對著塚哭泣,既不沐浴、不塗油、不進食,也不處理家業。
菩薩見狀,心想:「父親自祖父去世後便憂傷過度,除我之外無人能勸解他。我得想個辦法讓他脫離悲傷。」於是他去村外找了一頭死牛,帶回草料和清水放在牛前,反覆喊:「吃啊!喝啊!」路人見了便嘲笑他:「善生啊,你是瘋了嗎?竟給死牛餵草餵水!」菩薩不回應。消息傳到父親耳中,他立刻趕來問:「兒啊,你一向聰明,為何做這種傻事?」隨即說了兩首偈頌:
**6.**
「為何匆忙,像他仍活著,割取青草頻呼喚?
『吃吧!喝吧!』對屍喊,此牛已死命早斷。
**7.**
「飲食豈能令死者,倒臥之牛再站起?
你今空言無意義,恰似愚人亂哭泣。」
菩薩聽後,也以兩偈回應:
**8.**
「牛首四肢尾依舊,雙耳亦如生前樣,
我見此形便以為:『此牛或能再站起!』
**9.**
「祖父頭手腳何在?土塚之上無蹤跡,
你卻對塚頻哭泣,豈非更愚不可及?」
父親聽完醒悟,心想:「我兒子真的智慧非凡啊,通曉世間與出世間之理,此舉實為開導我。」於是說道:「善生智者啊!我已明白『諸行無常』,今後不再悲傷。能有你這樣的兒子為我拔除憂愁,實是幸事。」接著讚歎兒子:
**10.**
「我如烈火焚燒心,又如鍋中沸騰水,
你以法水澆熄它,一切苦痛皆平息。
**11.**
「深刺我心之利箭,你已為我全拔除,
憂傷纏身如死者,你驅散父親的悲痛。
**12.**
「今我脫箭無瘡痕,離憂清淨無塵垢,
不再哭泣不哀嘆,全因聽你智慧言。
**13.**
「智者如此做,成為悲憫者,
如此令善生的父親離憂苦。」
世尊說完法義,揭示真諦,並連結過去與今生:「當時的善生就是我,居士父親即是今日這位悲傷的居士。」法會結束時,居士證得須陀洹果。
當我們出現負面情緒時
代表什麼?
我們疏忽大意了
我們過去縱容貪慾滋生,現在當貪慾得不到滿足,我們就痛苦無比
修行人不能責怪外在的,要責怪,就責怪自己
因為真正讓我們痛苦的,是自己的嗔心,而不是其他人事物
每次痛苦時,我們就問自己:我究竟在貪些什麼?
然後把這個貪心去除
如此,我們將會不斷發現新大陸,直至抵達涅槃
**When Negative Emotions Arise**
What does it signify?
It means we've been careless.
We've allowed greed to grow unchecked in the past, and when these desires go unfulfilled now, we suffer intensely.
As practitioners, we shouldn't blame external factors. If we must blame something, we should blame ourselves.
For what truly causes our suffering is our own aversion, not other people or circumstances.
Whenever we experience suffering, we should ask ourselves: *"What am I actually clinging to/ greedy for?"*
Then we must uproot this clinging.
By doing so, we'll continue discovering new realms of understanding until we ultimately reach nibanna.
當導師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喪妻的農夫講述了「擁有眾多財富」的故事。據說那位農夫在妻子死後不洗澡、不飲水、不塗油、不進食,也不工作,完全被悲傷壓垮,只會前往火葬場徘徊哀嘆。然而在他內心深處,卻如燈火般閃耀著趨向須陀洹道(初果)的潛質。導師在黎明時分觀察世間,看見此人後心想:「除我之外,再無人能消除他的悲傷並引導他證得須陀洹道。我必須成為他的依靠。」於是飯後托缽歸來時,導師帶著侍僧前往農夫家門。農夫聽聞導師到來,恭敬地出迎、禮拜、備座。待導師入座後,農夫上前頂禮,坐於一旁。導師問:「居士,你在憂慮什麼?」農夫回答:「尊者,我的妻子去世了,我因思念她而苦惱。」導師開示:「居士,注定毀壞之物終將毀壞。既已毀壞,便不該為此憂傷。古代智者面對妻子死亡時,也明白『無常之物終歸壞滅』而不曾憂慮。」說罷應農夫請求,導師講述過去因緣。(此過去事將於cūḷabodhijātakaṃ JaA.443詳述,此處僅簡要說明。)
過去世,波羅奈(Bārāṇasi)國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於婆羅門家庭,成年後至得叉尸羅(Takkasilā)學習一切技藝,隨後返鄉侍奉父母。此本生經中,菩薩當時是持守梵行的青年。父母對他說:「我們要為你尋覓新娘。」菩薩回答:「我不想過家居生活,待您們百年後,我將出家。」經父母再三懇請,他打造一尊黃金雕像,聲明:「唯有找到與此像相符的女子,我才願娶。」父母便將金像藏於馬車,派遣大批隨從周遊閻浮提大陸,囑咐:「若見符合此像的婆羅門少女,即以金像為聘,帶她回來。」
其時,有位福德深厚的眾生從梵天界命終,投生於迦尸國(Kāsiraṭṭha)某鎮,成為擁有八千萬財富的婆羅門之女,取名「妙微笑(Sammillahāsinī)」。她十六歲時,容貌端嚴如天女,具足一切完美儀態。由於累世習氣,她從未生起情欲,始終保持純淨梵行。當尋訪金像女子的隊伍抵達該鎮,居民見狀驚呼:「這不是某婆羅門之女妙微笑嗎?為何她站在這裡?」眾人聽聞後,立即前往婆羅門家提親。妙微笑卻傳話給父母:「我將在您們過世後出家,無意過家居生活。」父母堅持道:「女兒啊,我們該如何是好?」最終仍以盛大儀仗送她出嫁。菩薩與妙微笑雖結為夫妻,卻互不貪戀——同住一室、共臥一榻而不相視,猶如兩位比丘或婆羅門共處般清淨無染。
後來,菩薩的父母相繼去世。他處理完喪事,召來妙微笑說:「賢妻,我家族遺產有八千萬,你家族亦有八千萬。你接管這些財富持家吧,我將出家。」她回答:「夫君,若您出家,我也要出家,無法與您分離。」菩薩便說:「那便同行。」他們將全部財產布施,視富貴如唾沫般捨棄,共入雪山隱居,受持苦行戒,以野果根莖為食。長居山林後,為求鹽醋等調味品,他們漸次下山,最終抵達波羅奈,住進皇家園林。
當菩薩與妙微笑(Sammillahāsinī)住在皇家園林時,妙微笑因長期食用無鹽混合食物,患上了赤痢出血症。她得不到適當藥物治療,身體日漸虛弱。菩薩每日托缽時都會攙扶她到城門邊的涼亭躺臥,再獨自入城乞食。某日他尚未返回,女遊方者便去世了。民眾見她容貌莊嚴,圍繞遺體哭泣哀悼。菩薩乞食歸來得知死訊,平靜說道:「無常之物終歸壞滅,一切有為法皆如此無常。」說完便坐在她躺臥的木板旁進食混合食物,飯後漱口。圍觀群眾問:「尊者,這位女遊方者與您什麼關係?」菩薩答:「她在家時曾是我的侍女。」眾人說:「我們尚且悲痛難抑,您為何不哀傷?」菩薩解釋:「她活著時與我有關聯,如今已歸於來世,什麼都沒有了。既入死亡之境,我為何要哭?」隨即為大眾說法,吟誦以下偈頌:
109.
「世間眾生皆會死,與我何干徒悲切?
是故不為妙微笑(Sammillahāsinī),此心清淨無憂結。」
110.
「若為逝者空嗟嘆,已逝之物難重現。
應為自己哀悼,死主魔爪永伺邊。」
111.
「無論行住或坐臥,乃至睡眠步移時,
剎那呼吸之間,壽命消逝未曾遲。」
112.
「此身如債終須償,消亡無疑是必然,
應當憐憫剩下的人,而不是為逝者哀傷。」
菩薩以這四偈開示無常之理後,民眾為女遊方者辦理了後事。菩薩重返雪山,修成禪那與神通,最終往生梵天界。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闡明真諦後,將本生故事作連結:「當時妙微笑(Sammillahāsinī)是羅睺羅之母,而苦行者就是我自己」。法音圓滿時,那位農夫證得了須陀洹果(初果)。
我們痛苦,其實沒有人能夠真正和我們分擔
沒有人能拿走我們的痛苦放到他們自己心中
也沒有人能指令讓痛苦滅去
就算我們去找佛陀和大師父,也一樣如此
他們最多教導我們去除痛苦的方法,還需我們自己去實踐
痛苦的原因是內心的渴求
渴求的熄滅就是痛苦的熄滅
如果要讓痛苦熄滅,就要修習戒定慧
父母幫不到我們
伴侶幫不到我們
朋友幫不到我們
必須靠自己....
When we suffer, no one can truly share our pain.
No one can take our suffering and carry it in their own heart,
and no one can command the pain to disappear.
Even if we go to the Buddha or great masters, it’s the same—
at most, they can teach us the way to end suffering,
but we must practice it ourselves.
The cause of suffering is the craving in our own mind.
The cessation of craving is the cessation of suffering.
If we want suffering to end, we must cultivate precept, stillness, and wisdom.
Our parents can’t do it for us.
Our partners can’t do it for us.
Our friends can’t do it for us.
We must rely on ourselves...
**Why doesn’t BB cry even when things are so hard?**
Because he has a sense of shame.
Practitioners feel ashamed of their own greed, aversion, and delusion—
especially sadness, which actually stems from selfish desires going unfulfilled.
So they strive to eliminate their selfishness.
They don’t cry.
But as for others? Let them be.
Their business is none of ours.
BB 為什麼那麼辛苦都不哭?
因為有慚愧之心
修行人對自己的貪嗔癡都會感到羞恥,
尤其是悲傷,那其實是源自於自私的渴求不被滿足
所以他們會努力去除自己的自私心
不會哭
但其他人,就隨他們啦。
別人的事根本不關我們事
如果別人死了親人父母, 但他沒有哭泣、始終保持平靜。
我們會有什麼反應? 罵他嗎? 罵他冷血、無情無義嗎?
這是一般人的反應。
我們之所以有這種反應,其實僅僅是因為不了解而已。
我們認為為別人難過、悲傷、哭,是有情有義、關懷、偉大、慈悲的表現
其實不是的!
悄悄地告訴大家,這其實是自私的表現!
種種負面情緒,都是自我中心的表現
我們把人事物撈取執著為“我的”,當為自己的資產,構成內心的壓力。
所以當失去對方時,我們會悲傷難過
或者當對方遭遇財富、地位、權力等的損失時,我們也會難過。
這其實表示我們不僅執著了那人,也同樣執著了財富、地位、權力
當我們把別人當成是自己的資產,何來無私?
但一般人很難接受的。 為什麼?
因為他們享受這種被傷心的感覺。
這是什麼? 我慢,想要變得重要。
我們需要受到重視, 所以寧願要別人犧牲自己的快樂,也要為我們而哭;也強把自己的標準強加於人,當別人不難過時,我們便喝斥他冷血。
這其實是自私!
真正無私的慈悲,內心是不會痛苦的。
會痛苦的悲是不善的悲傷
但心平靜、滋潤,甚至是喜悅,這才是真正的慈悲。
慈悲時竟然還會喜悅? 是的。假如我們內心本身沒有快樂,又如何幫助別人,拔除他的痛苦,把快樂帶給他呢?
如果我們有修習悲心禪, 會發現心在散播悲心時是很滋潤平靜的。
當抵達初禪, 喜樂甚至會遍滿全身的
所以真正大慈大悲的人肯定是非常快樂的人。
例如 Ajahn Golf 總是給人一種快樂、沒有煩惱的感覺
但他心底裡其實是非常慈悲的, 常常會憐憫別人,但當然不會說出來。
學佛是為了開心
如果我們學佛後誤解了慈悲, 反而為別人哭來哭去,充斥著痛苦,這根本不是學佛。
人人見我們那麼多負能量,都跑走斷聯了
If someone loses a parent or loved one but does not cry and remains calm throughout, how would we react? Would we scold them? Call them cold-blooded, heartless, and unfeeling?
That’s the typical reaction.
The reason we react this way is simply because we don’t understand.
We think that grieving, feeling sad, or crying for others is a sign of compassion, care, greatness, and kindness.
But in reality, it’s not!
Let me quietly tell you—this is actually a sign of selfishness!
All these negative emotions are manifestations of self-centeredness.
We cling to people and things as "ours," treating them as personal possessions, which creates inner pressure.
So when we lose them, we feel sorrow and grief.
Or when they suffer losses in wealth, status, or power, we also feel distressed.
This actually shows that we are not only attached to that person but also to wealth, status, and power.
When we treat others as our possessions, where is the selflessness?
But most people find this hard to accept. Why?
Because they enjoy others feeling sad for them.
What is this? It’s conceit—the desire to feel important.
We crave being valued, so we’d rather have others sacrifice their own happiness to cry for us. We impose our standards on others, and when they don’t grieve, we scold them as cold-hearted.
This is actually selfishness!
True selfless compassion does not carry inner suffering.
Sorrow that brings pain is unwholesome grief.
But when the mind is calm, nourished, or even joyful—that is real compassion.
Joyful in compassion? Yes. If we ourselves lack happiness within, how can we help others, relieve their suffering, and bring them joy?
If we practice compassion meditation, we’ll find that the mind is calm and nourished when radiating compassion.
Upon reaching the first jhāna, joy and bliss can even fill the entire body.
So truly compassionate people are undoubtedly very happy.
For example, Ajahn Golf always gives off a sense of joy and freedom from worries.
But deep down, he is extremely compassionate, often feeling pity for others—though of course, he doesn’t say it out loud.
We study Buddhism to be happy.
If, after learning Buddhism, we misunderstand compassion and end up crying endlessly for others, filled with pain—that’s not Buddhism at all.
Everyone sees our negativity and runs away, cutting ties.
當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舍衛城的居民(一位家主)講述了這個故事。據說,這位家主的兄弟去世了。他因悲傷過度,既不洗澡、不吃飯,也不塗抹油膏,每天清晨就去墓地,沉浸在悲痛中哭泣。佛陀在清晨觀察世間時,看到他具備證得須陀洹果的潛質,心想:「除了我,沒有人能通過講述過去的事來平息他的悲傷並讓他證得須陀洹果。我必須去幫助他。」於是第二天,佛陀在午飯後帶著比丘們來到他的家門口。家主聽到「佛陀來了」,便準備了座位,並說:「請進來。」佛陀進去後坐在準備好的座位上,家主也進來禮拜佛陀,坐在一旁。佛陀問他:「家主,你在想什麼?」他回答:「尊者,自從我的兄弟去世後,我一直在思念他。」佛陀說:「朋友,一切有為法(條件組合之法)都是無常的,注定毀滅的終將毀滅,不必為此憂傷。古代的智者即使兄弟去世,也不會悲傷,因為他們明白『注定毀滅的終將毀滅』。」應家主的請求,佛陀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出生在一個富商家庭,擁有八千萬財富。當他長大時,父母去世了。他的兄弟管理家業,菩薩依賴他生活。後來,兄弟也因病去世。親戚朋友們聚集在一起,抱著屍體哭泣哀嚎,沒有一個人能保持冷靜,只有菩薩既不哭也不哀悼。人們指責他:「看啊!他的兄弟死了,他連一點悲傷的表情都沒有,心腸太硬了!他一定是想著『兩份財產都歸我一人享用』,才希望兄弟死掉。」親戚們也責備他:「你為什麼不哀悼你的兄弟?」菩薩聽後對他們說:「你們因為愚癡,不了解世間的八種法(八風),才會因『我的兄弟死了』而哭泣。我也會死,你們也會死,為什麼你們不為自己『我也會死』而哭泣呢?一切有為法(條件組合之法)都是無常的,終將毀滅,沒有任何事物能永恆存在。你們因為無知,不了解世間的真相,才會哭泣。我為什麼要哭呢?」說完,他誦出以下偈頌:
65.**
「你們只為死者哭泣,卻不哭那終將死去的活人。
一切擁有身體的生命,終將逐漸捨棄生命。
66.**
「天人、人類、四足動物、鳥類、蛇類,乃至龍族,
都無法掌控身體,終將捨棄生命。
67.
「世間如此動盪不安,觀察到人類的苦樂後,
哭泣與哀嚎毫無意義,為何要讓悲傷淹沒你們?
68.
「放蕩者、酗酒者、愚者、魯莽者、不修習者,
那些不懂法的人,反將智者視為愚人。」
註釋:「放蕩者、酗酒者、無知者」(dhuttā ca soṇḍā akatā)指沉迷女色、酒精、賭博等的人,以及缺乏智慧者。「愚者」(bālā)指愚昧無知的人。「魯莽者、不修習者」(sūrā ayogino)指不善於思考、不修習正道的人。另有一種讀法作「不戰鬥者」(ayodhino),指無法戰勝煩惱的人。「那些不懂佛法的人,反將智者視為愚人」(dhīraṃ maññanti bāloti, ye dhammassa akovidā)指那些不了解世間八法的人,自己因微小苦難就哭泣,卻把像菩薩這樣明白真相、不因親友死亡而哭泣的智者視為愚人。
菩薩這樣開示後,消除了所有人的悲傷。
佛陀講述這個法義,闡明真諦後,將本生故事與當下因緣結合。在真理的總結中,那位家主證得了須陀洹果。當時,佛陀為大眾說法,而那位能消除悲傷的智者就是佛陀前生。
翻譯:Irish Jhang
【緣起】
導師(satthā)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一對失去雙親的夫婦講述了這個故事。當時那位丈夫因父親去世而悲痛欲絕,放棄一切事務,終日沉浸在哀傷中。導師清晨觀察世間,見他具備證得須陀洹果(sotāpattiphala)的潛質,便於次日到舍衛城(sāvatthi)托缽結束後,遣散其他比丘,只帶一位隨行沙彌前往他家。問候後,導師以溫和語氣問道:「居士,你為何憂傷?」對方回答:「尊者,我正因喪父而痛苦。」導師開示:「居士,古代智者深知世間八法(aṭṭhavidha lokadhamma)(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無常,即使父親去世也未曾過度悲傷。」應其請求,導師開始講述過去世的因緣。
【過去世】
從前,波羅奈城(bārāṇasi)有位國王名為十車王(dasaratha),他公正治國,不偏私行事。他有十六千名后妃,其中第一王后(aggamahesī)生下兩子一女:長子名為羅摩智者(rāmapaṇḍito),次子名為羅睺羅童子(lakkhaṇakumāro),女兒名為悉多公主(sītā devī)。後來王后去世,國王長期哀傷,經大臣勸慰後完成喪儀,另立新王后。新王后深受寵愛,不久懷孕,產下一子取名婆羅多童子(bharatakumāro)。國王出於愛子之心說:「愛妃,我許你一個願望,儘管提出。」王后卻將願望保留,直到王子七、八歲時才向國王請求:「陛下曾許諾願望,現在請實現它——將王位賜予我兒。」國王震驚拍掌呵斥:「賤人!我兩子如熾燃火柱,你竟想殺害他們讓親兒繼位!」王后恐懼躲入寢宮,此後仍不斷索求王位。
【流放與隱居】
國王始終未應允,心想:「女子忘恩負義、背叛信義,她必會設計謀害我子。」於是召來兩子告知實情:「孩子們,若你們留在此地恐有危險,可暫往邊境或森林居住,待我死後再回來繼承王位。」又請占星婆羅門預測壽命,得知尚有十二年壽命,便囑咐:「十二年後務必回來舉行傘蓋儀式(加冕)。」兩子答應後含淚拜別,步下宮殿。悉多公主(sītā devī)也堅持同行:「我願隨兄弟們離去。」三人率大批隨從出發,遣返民眾後漸入雪山(himavanta),在物產豐饒、水源充足處建淨修所,靠採集果實維生。
【林中生活】
羅睺羅智者(lakkhaṇapaṇḍito)與悉多(sītā)請求羅摩智者(rāmapaṇḍita):「您如同父親,請留在淨修所,我們外出採果供養。」自此羅摩留守,另兩人每日採果返回供養。如此生活九年後,十車王(dasaratha)因思子成疾去世。喪儀畢,王后要求立即為婆羅多(bharata)舉行加冕,但大臣們拒絕:「王位繼承人尚在林中。」婆羅多便率五種皇家儀仗、四軍部隊前往淨修所,駐紮附近後,帶少數大臣趁羅睺羅與悉多外出時進入,見羅摩如黃金塑像般無憂安坐,便跪地痛哭稟報父王死訊。羅摩卻無悲泣,神色如常。傍晚時分,另兩人採果歸來,羅摩心想:「他們年輕缺乏自制力,若驟聞父喪恐心碎而死,需先讓他們入水冷靜再告知。」於是引導他們到水池邊說:「你們遲歸,當受懲罰——現在下水站立。」並誦出前半偈:
84.
「來吧羅睺羅(lakkhaṇa)與悉多(sītā),兩人一同入水中。」
二人剛下水站定,羅摩便告知後半偈:
「婆羅多(bharato)如此說:十車王(dasaratha)已逝去。」
聽聞父喪,兩人當場昏厥。羅摩重複三次,大臣們才將他們撈起安置岸邊。待其甦醒,眾人相擁痛哭。此時婆羅多思索:「弟弟羅睺羅與妹妹悉多聞父喪便崩潰,為何羅摩智者毫不悲傷?」於是問出第二偈:
85.
「羅摩(rāma)以何種威力,竟能不陷憂傷?
聞父死訊卻無恙,痛苦無法將你撼動。」
於是,羅摩智者(rāmapaṇḍito)開始解釋自己為何不悲傷:
86.
「連拼命哭喊也無法守護的事物,
智者何必折磨自己?
87.
「無論幼童或老人、愚者或智者(paṇḍitā),
富人或窮人(daliddā),
全都注定走向死亡(maccuparāyaṇā)。
88.
「就像熟果終將墜落,
眾生也時刻面臨死亡威脅。
89.
「有人傍晚還活著,清晨已不見;
有人早晨尚在,傍晚卻消失。
90.
「若哭泣能換來什麼,
聰明人或許會做;
但悲痛只會傷害自己,
如同瘋子自殘。
91.
「消瘦憔悴、傷害自己,
亡者不會因此得守護,
悲泣根本沒有意義。」
92.
「就像房屋著火時,可以用水來撲滅,
智者(dhīro)聽聞正法後,
應如風吹散棉絮般,
迅速驅散湧現的悲傷。
93.
「每個人都獨自死去,
獨自投生到某個家庭,
眾生的相聚終有盡頭。」
94.
「因此,多聞的智者(bahussutassa)
洞察今生來世,
心意明白法,
再大的悲傷也無法灼燒他。」
95.
「我將照顧妹妹(sītā)與弟弟(lakkhaṇa),
扶持親族(ñātake),
並治理王國——
這才是明理者的責任。」
眾人聽完羅摩智者(rāmapaṇḍita)關於無常的開示後,不再悲傷。婆羅多(bharatakumāro)懇請羅摩接管波羅奈(bārāṇasi)王位,但羅摩拒絕:「父親囑咐我十二年後才回國,我不能違背誓言。這三年間,請讓我的草鞋(tiṇapādukā)代我治國。」
大臣們將草鞋放在王座上裁決政事:若判決不公,草鞋會互相碰撞;公正判決時則靜止不動。三年後,羅摩帶悉多和羅睺羅返回波羅奈,在花園接受加冕(abhiseka),以悉多為王后,乘華麗馬車入城,繞城巡禮後登上王宮頂層。此後,他公正統治一萬六千年(註:偈頌96稱「一萬零六百年」),命終後往生天界。
96.
「頸如螺貝、臂膀雄偉的羅摩(rāmo),
統治王國一萬六千年。」
導師(satthā)說完此法,揭示真諦並結集本生故事(jātaka)。「當時十車王(dasaratha)即淨飯王(suddhodanamahārājā);王后即摩耶夫人(mahāmāyādevī);悉多(sītā)是羅睺羅之母;婆羅多(bharato)是阿難(ānando);羅睺羅(lakkhaṇa)是舍利弗(sāriputto);集會眾即佛陀的僧團(buddhaparisā);羅摩智者(rāmapaṇḍito)正是我自己」
如果別人不尊重我們,我們生氣難過呢,我們就是他的奴隸
如果別人罵我們,我們生氣難過呢,我們就是他的奴隸
如果別人取笑我們,我們生氣難過呢,我們就是他的奴隸
如果別人諷刺我們,我們生氣難過呢,我們就是他的奴隸
如果別人教訓我們,我們生氣難過呢,我們就是他的奴隸
為什麼?
我們的幸福任他們所擺佈和掌控,不是他的奴隸是甚麼?
If others disrespect us, and we become angry or upset, then we are their slaves.
If others insult us, and we become angry or upset, then we are their slaves.
If others sarcastize us, and we become angry or upset, then we are their slaves.
If others ridicule us, and we become angry or upset, then we are their slaves.
If others lecture us, and we become angry or upset, then we are their slaves.
Why?
Because our happiness is at their mercy and control—what else are we if not their slaves?
我們和朋友或家人投訴和訴苦,其實是很自私的。
有一個字形容這個,就是‘放負’
的確,這是釋放負能量。
誰喜歡負能量啊? 誰喜歡不開心啊? 我們給完一堆垃圾朋友後,朋友應該往哪裡丟它走?
唉,他們又會找另一個人丟了😂
所以這是負能量循環。
朋友約我們出來吃飯,是為了什麼? 開心!
結果我們給一堆痛苦他,他真的不知如何是好了。
我們試試天天約他們都是放負吖! 很快連whatsapp和line 也不回覆,電話也不聽, 從此人間蒸發了😂
我們回到家中,然後試試天天把負能量倒給家人? 很快他們也搬走了😂和我們一起都不開心!
他們可能心想:‘這是你自己的事,憑什麼我要和你一起受苦啊!’
他們一開始可能會可憐我們聽一聽,但長此下去,根本就不是辦法,因為連他們的情緒也被我們拖落水了。
因此假如不想做麻煩的製造者,應該實踐佛陀的教導:
痛苦的原因是內心的渴愛
如果我們把渴愛拔出,痛苦就熄滅
當我們沒有痛苦,就沒有負能量,只剩下正能量。
那麼我們去到哪裡別人都喜歡我們,歡迎我們~
Complaining and venting to friends or family is actually selfish.
There’s a term for this—"dumping negativity."
And yes, it’s exactly that: releasing negative energy.
Who likes negativity? Who enjoys unhappiness? After we unload all our emotional garbage onto friends, where are they supposed to dump it?
Well… they’ll just pass it on to someone else. 😂
And so the cycle of negativity continues.
Why do friends invite us out to eat? To have a good time!
But if we bombard them with misery, they won’t know what to do.
Imagine if we met them every day just to dump negativity—soon, they’d stop replying on WhatsApp and Line, ignore our calls, and eventually disappear from our lives. 😂
Then we go home and try dumping negativity on family every day? Before long, they’ll move out. 😂 No one wants to live unhappily with us!
They might think: "This is your problem—why should I suffer with you?"
At first, they might listen out of compassion, but long-term? It’s unsustainable. We end up dragging their mood down too.
So if we don’t want to be a source of trouble, we should practice the Buddha’s teaching:
The root of suffering is craving in the mind.
If we uproot that craving, suffering ceases.
When we’re free from suffering, negativity disappears—leaving only positive energy.
Then, wherever we go, people will like us and welcome us.
《How to deal with someone who hurt us?》
Devotee: How to deal with people doing bad things to you? How can I react to protect myself with kindness?
Ajahn Brahm: Why do they do bad things? To actually upset you. To push your buttons. If you refuse to get upset, they don't get bad things on you anymore. They just do it on somebody else. You are of no fun. He can't upset you
Why do they do bad things? to hurt you? If you refuse to be hurt, then they don't win
2019 HK meditation retreat
《如何應對傷害我們的人?》
信徒:如何處理對你不好的人?我如何以善良的方式反應來保護自己?
阿贊·布拉姆:他們為什麼要做壞事?其實是為了讓你不高興。為了觸動你的情緒。如果你拒絕感到不高興,那麼他們就不會再對你做壞事了。他們只會轉而對其他人這樣做。你對他們來說沒有趣味,他們無法讓你不高興。
他們為什麼要做壞事?了傷害你?如果你拒絕被傷害,那麼他們就不會得逞。
2019 香港冥想靜修
《 抑鬱》
當我們放下自我時,我們也放下了「他人」和「我們」。那麼,剩下的只有喜悅、幸福和集中。一切回歸於法,回歸於自然現象,回歸於純淨。我們的生活變得和平而清涼,如涅槃般——通過知識和理解。
修行法的原則正是基於這個核心思想。
當我們學習時,我們可以在學習中找到喜悅——因為學習是為了知識和理解而付出的犧牲行為。一旦我們理解了,就能將這些學習應用於我們的生活和行動中。
在工作中也有幸福,當我們以無我的精神工作時。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都能找到做的喜悅。
如果我們缺乏快樂,那麼我們就會陷入痛苦。而痛苦與抑鬱是相同的。如今,如果我們去看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學家,他們可能會說我們有抑鬱症。
抑鬱源於被困於自我和身份之中。自我是產生痛苦的根源,維持痛苦,並隨著痛苦而消逝。自我就是抑鬱的定義。
----Luang Por Ganha
30/3/2025
《Depression》
When we relinquish the self, we also let go of “others” and “us.” Then what remains is only joy, happiness, and unified concentration. Everything returns to Dhamma, to natural phenomena, to purity. Our lives become peaceful and cool like Nibbāna—through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The principle of practicing Dhamma is based on this very same core idea.
When we study, we can find joy in studying—because learning is an act of sacrifice fo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And once we understand, we apply that learning to how we live and act.
There is happiness in work, too, when we work with the spirit of selflessness. Whatever we do, we find joy in the doing.
If we lack happiness, then we fall into suffering. And suffering is the same as depression. Nowadays, if we go see a psychiatrist or psychologist, they might say we have depression.
Depression arises from being trapped in ego and identity. The self is what gives rise to suffering, sustains suffering, and fades with suffering. The self is the very definition of depression.
----Luang Por Ganha
30/3/2025
410. somadattajātakaṃ 須摩達多象本生經(帝釋天菩薩去除隱士的悲傷)
翻譯:Jojo
「深入森林之中……」
這則本生經是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針對一位年長比丘的悲傷所說的。
當時,一位年長的比丘收了一名年輕的沙彌為弟子,這名沙彌從順恭敬,精進修行。然而不久後,他因病去世。年長比丘無法承受喪失弟子的悲痛,日夜哭泣,哀傷不已。比丘們見狀,便在法堂討論:「這位老比丘一直在悲傷,顯然他沒有修習死隨念(Maraṇasati)。」
佛陀來到法堂,詢問比丘們在討論什麼。當他聽完之後,便說道:「這不是他第一次因失去至親而哀傷不已。」
於是,佛陀講述了一則過去世的故事。
往昔之事
很久很久以前,當**波羅奈(Benares)由梵與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是帝釋天(Sakka)。
當時,波羅奈城裡有一位富裕的婆羅門,捨棄世俗生活,前往喜馬拉雅山修行,成為隱士,以採集野果與樹根為生。
某日,這位隱士在森林中尋找果實時,發現了一隻年幼的象寶寶,孤零零地站在樹下,顯然與象群失散了。
他憐憫地收養了這頭小象,取名為「須摩達多(Somadatta)」,並視如己出,用嫩葉與青草餵養他。
多年過去,須摩達多逐漸成長為一頭強壯的公象,與隱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如同父子一般。
然而,某日,須摩達多吃了過量的樹葉與水果,導致消化不良,最終倒地不起,奄奄一息。
隱士當時外出採集果實,回來時,發現須摩達多並未如往常般迎接自己,內心頓時充滿不安。他說:
‘還在森林遙遠處,我的兒子就來迎接我了
那隻象因為什麼而不出現?須摩達多現在在哪裡?‘
當他四處尋找時,終於在森林小徑的盡頭,看見須摩達多倒在地上。當隱士上前撫摸時,須摩達多已經停止了呼吸。
他痛苦地抱住象屍,淚流滿面,哀號道:
「他就這樣倒下,如同嫩芽被無情地割斷。
我心愛的須摩達多,如今躺在冰冷的大地上……」
(第二首偈頌)
帝釋天的開示
此時,身為帝釋天(Sakka)的菩薩,正在天界觀察世間,見到這位本已捨離妻兒的隱士,如今卻因為一頭象的死而痛哭不已。
他心想:「這位隱士當年捨棄妻兒,選擇修行,應當心無掛礙,但如今卻因須摩達多的死而悲傷不已。我應當開導他,使他振作起來。」
於是,帝釋天立即降臨人間,懸浮於空中,對隱士說道:
「作為出家人,應當解脫具念,
為了死者哀嚎,這對沙門來說是不善的」
(第三首偈頌)
隱士聽後,仍然無法放下悲傷,回應道:
「沙迦,人與野獸一同共住,
心生起情愛,對於那個不能不悲傷」
(第四首偈頌)
天帝釋開示道:
「哀嚎於死亡,哭泣咕嚕
因此仙人你不要哭泣,哭泣他們說是沒用的
婆羅門,如果哭泣能使死去的人復生
所有人都一起為彼此的親屬哭泣了
隱士聽聞此言,內心的悲傷頓時去除。他便天帝的教誨說:
「烈火存在在我的心中,就如酥油灑進火中,
現在如水般熄滅,我一切的悲傷也熄滅。」
(第七首偈頌)
「我的心曾被悲傷的箭矢刺傷,
我被憂傷所折磨,不能去除對於兒子的憂傷!」
(第八首偈頌)
「我如同被刺的痛苦已去,
離開憂傷,心中寧靜。
我不再悲傷,不再哭泣,
因為聽了你的教誨。」
(第九首偈頌)
結語
帝釋天這樣給予隱士教誨後,便回到了自己的天界。
佛陀說完這個故事後,對比丘們說道:「當時的小象,即是現在這位已故的沙彌;那位悲傷的隱士,即是這位年長的比丘;而當時的天帝釋,正是我自己。」
聽過有一間醫院發生了這樣一件趣事
有一位退休了的CEO 去做義工
然而,他卻情緒非常低落
負責義工的護士得知,原來他以前的工作就當CEO ,身居高位,可以指令別人做事。但現在退休了,他完全失去了這些權力,所以感到非常沮喪。
負責的護士為了安撫他,讓他開心;就讓他擔當義工團體的老大
大家覺得怎樣?😂
我們不開心,都只是因為內心的自私心
就如佛陀在四聖諦中說,苦的原因就是我們內心的渴愛
這位CEO 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貪求權力
這其實絕對是不好看的。對自己的自私心卻沒有絲毫的羞恥之心
當我們痛苦的時候,我們應當問問自己:‘我們在貪求些什麼?執著些什麼? 自私些什麼?’
然後把根源去除
那就沒有人可以翻我們白眼了
There is an interesting incident that happened at a hospital.
A retired CEO went to volunteer, but he was very depressed.
The nurse in charge of the volunteers learned that he used to be a CEO, a high-ranking position where he could command others.
Now that he is retired, he has completely lost that power, which made him feel very frustrated.
To comfort him and make him happy, the nurse made him the leader of the volunteer group.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at? 😂
Our unhappiness actually stems from our selfishness.
As the Buddha said in the Four Noble Truths, the cause of suffering is our craving.
The CEO's pain comes from his desire for power. This is actually quite unappealing, showing a complete lack of shame for his own selfishness.
When we are suffering, we should ask ourselves: "What are we craving? What are we attached to? What are we being selfish about?" Then we can remove the root cause, and no one can roll their eyes at us.
未雨綢繆是好的
因為世間的本質就是無常的、 無法掌控的、 不能維持的
這裡的未雨綢繆,是指心的未雨綢繆
我們看看我們現在擁有的一切:財富、名譽、地位、權力、美貌、親戚朋友、伴侶、家人、智力、能力
請認清他們全部都是無常的,所有這一切都可以在下一秒失去
可以是被人搶去,可以是因為發生突發意外
害怕嗎?越是害怕就越要去思維。不然一會兒真的發生了,我們會更害怕和不知所措
心有戚戚然嗎?悲傷嗎?越是悲痛就越要去思維。不然一會兒真的發生了,我們會更傷心
準備好失去一切吧,準備好在下一秒終身癱瘓吧,準備好在下一秒死去吧
也準備好我們的計劃落空吧
如果誰能接受一切,他將無所畏懼,痛苦也不能滲進他的心
沒錢到要睡街,可以
要做乞丐,都可以
什麼都可以
噢~無所執著的心是最為強大的
Preparation is Good
Because the nature of the world is impermanent, uncontrollable, and unsustainable.
Here, "preparation" refers to the preparation of the mind.
Let’s examine everything we currently possess: wealth, reputation, status, power, beauty, relatives, friends, partners, family, intelligence, and abilities.
Please recognize that all of these are impermanent; everything can be lost in the next moment. It could be taken away by someone or due to unexpected events.
Are we afraid? The more ywe ou fear, the more we should reflect. Otherwise, if it really happens later, we will be even more afraid and at a loss.
Does our heart feels heavy? Are we sad? The more sorrowful we are, the more we should reflect. Otherwise, if it really happens, we will be even more heartbroken.
Be prepared to lose everything.
Be prepared to be paralyzed for life in the next moment.
Be prepared to die in the next moment.
Also, be ready for our plans to fall through.
If anyone can accept everything, they will be fearless, and suffering cannot seep into their heart.
Having no money and sleeping on the streets? That’s fine.
Becoming a beggar? That’s fine too.
Anything is ok.
Oh—an unattached heart is the most powerful.
The Buddha once said that when a person's heart is suffering, their mind cannot be still (SN35.97).
When their mind is very chaotic, they are essentially unable to absorb what anyone says.
However, if we manage to make them happy—through praise, care, inviting them to a meal, taking them on a hike, or showing them beautiful scenery…
When their heart becomes joyful, the Buddha said their mind can settle down and become still. At this point, they can effectively absorb the Dhamma and cut off the roots of their sufferings.
佛陀曾說, 當一個人心苦時, 他的心是不能定下來的(SN35.97)
當他的心非常混亂, 基本上是對任何人的話都聽不入耳的
但假如我們設法讓他快樂起來, 讚美可以、關懷可以、請他吃飯可以、帶他遠足可以、帶他看風景可以……
當他的心快樂起來, 佛陀說他的心就能定下來
此時便能有效吸收佛法, 把煩惱的根源斷除
449. Maṭṭhakuṇḍalījātakavaṇṇanā 輝煌耳環本生經 (沉溺死者哀痛的故事)
翻譯:匿名
這個本生經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對一名喪子的居士所說的。
據說在舍衛城的這位居士向來修佛,但自喪子後沉溺在悲痛中,不洗澡、不吃飯、不工作、懶於侍奉佛,終日反覆嗟嘆「親愛的孩子啊,你竟然撇下我,先我一步而去」。
某日佛陀黎明時以神通觀察世間,注意到這位居士因緣成熟能證得初果。於是翌日率領比丘僧團前往舍衛城托缽。飯後打發眾人歸去,只帶上阿難尊者來到居士住所。居士家人設好座位招待佛陀,告訴居士佛陀來了並帶他出來。居士向佛陀行禮後於席間坐下。佛陀慈悲和善地問:「居士,你因兒子離位而悲痛﹖古代的賢士雖然也同樣喪子,但聽了智者的教導後,了解到逝者一去不返,而不再悲傷。」。然後說起故事。
過去,波羅奈都治國時,有一位富有的婆羅門,其子於十五歲時病逝,死後得往天界。婆羅門自此每天前往墓地撥弄兒子的骨灰,只沉於愁思無法工作。於天界的兒子見到後心想決定用一個比喻來消除居士的悲傷。他幻化成相似前生時的身軀,出現在墓地一處,雙手抱頭大聲痛哭。居士聞聲看見是兒子,生起情愛,走到面前問:
「戴有精緻耳環及各種華麗佩飾,纏着花環、全身散發着黃壇香,
卻在野外墓地中舉臂哭泣,年輕人你在悲傷着甚麼﹖」
年輕人回了偈:
「我有一輛黃金製成、金光閃閃的馬車,
但就是欠着一對車輪。我就是為此憂鬱欲死。」
居士答:
「金製、珠寶製、銅製、銀製也好,
即管說出來,我來為你配製相應的車輪。」
「日月如兄弟相互成對,
只有配上它們作為車輪,我的黃金馬車才算完美。」
「年輕人,你就在痴人說夢,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天上的日月不能擁有,所以我認為如你所說將會憂鬱而死。」
年輕人再回答:
「日月運行升降姑且也能從天色或軌跡可見,
而逝去的人卻已無跡可尋。那你我之中誰又是『痴人』呢﹖」
居士聽到這話後,沉思着道:
「年輕人,的確如此,我真的太愚昧。
就像小孩鬧着想要月亮一樣,我在鬧着想要已逝的人。」
居士聽到了年輕人的話後從悲中解脫,回應地說:
「我的確被燃燒,就如酥油著火。
就像灌下水那樣,撲熄了所有的悲痛。」
「我心中的那條刺一下子給拔除掉,
連同煎熬着我的哀傷都給驅除了。」
「如今刺已拔除,悲痛除去,
我不再哀悼,不再哀哭,都是因為聽了你的這番話啊。」
最後年輕人說:「居士!你面前的就是你哀悼的兒子,我已經往生天界。因此,今後不要再為我悲傷了。去布施,持戒,不要懈於布薩吧。」然後就離去了。居士有生之年按照他的勸告,行善積德,死後亦轉生到天界。
佛陀說完整個故事後,顯示了聖諦,那位居士證得了初果。
並連結今昔說:「那時那個年輕的居士之子就是我。」
【克服不善心】
很多人不知道:
傷心,是一種惡業,不善業;
恐懼,是一種惡業,不善業;
無知,也是一種惡業,不善業。
但是,有些人認為:
「我傷心,又沒有干擾到別人,為什麼說是『惡業』呢?」
「我恐懼,是我無奈的,不是我要的,為什麼說是『惡業』?」
「無知?本來就無知了,也不是我選擇的!怎麼是『惡業』?」
現在我們要了解,
當我們說『善業』跟『惡業』的時候,
我們不是說:
「這是誰訂下來的?
誰決定的?
或該不該?」
不是這個問題。
我們講的是自然的現象,從自然法則裡面,這種狀態的心所帶來的果報是好的還是不好的?
是樂的還是苦的?
如果我們從這方面來了解,它是自然界的規則。
它不是說:
「誰要的?」
或者說:
「該不該?」
也不是說:
「你干擾到別人沒有?」
不是的!
它是一種自然界的因緣,一種現象,也不是佛陀所創造的,也不是誰所製造的。
就像圓的東西會滾動;四方的、格子狀的東西它就不會滾動,這樣的,所以不是誰去創造它。
好,回過來我們去看它,因為它是一種自然的現象,因為傷心的心是一種低能量的、很黯淡的心,這種黯淡的心它帶來的果報,留下來的能量,心在一生一滅之中留下來的一種潛質,一種能量,我們叫作『業』。
這種『業』帶來的果報是不好的。
黯淡的心帶來的果報是不好的!
恐懼也是一樣,不是你要還是你不要;當然每個人的恐懼都是情不自禁的,都是無奈的。
但是,它還是『惡業』,因為那是一種黯淡的心、顫抖的心、沒力的心,所以它也是一種『惡業』,帶來的是不安,沒有安全感。
然後,無知也是一樣,無知就像沒有燈,一片黑暗,沒有光明,看不懂。
你一個人眼睛矇著,走到懸崖邊,然後呢摔了下去。
你不能夠說:「那不是我要的結果!」地心引力也不會跟你問說:「這是你要的還是不要的結果?」
總之,違背了地心引力,沒看清楚路,摔下去就是粉身碎骨。
自然界的法則也是一樣,因果也是一樣,你不懂自然界的規則,你違背了就沒有果報了嗎?
有的。
違背了自然界的規則,因果法則裡面造下了惡,那就要受惡報。
所以,生命裡面沒有藉口,我們不能說:「我們不懂。」我們就是要懂。
我們不能說:「我們不能。」我們就是要能。
生命是一個艱苦的磨練和訓練,
只有當我們努力的去戰勝自己,
去培養善的力量、
正面的力量、
光明的力量,
去培養我們的智慧,去『懂』!
那我們才會活得很好。
如果我們放逸,
我們懶惰,
我們不想去『懂』,
那我們就會永遠受苦。
讓我們首先認清這些是苦因,傷心、恐懼、無明是苦因,然後讓我們努力的去學習(培育心的定力),然後一步一步的去克服(斷盡煩惱)這些生命裡面的苦因。
吉祥尊者
(古晉Red FM電台《淨覺之音》弘法系列‧弟子依錄音內容打字‧未經尊者審閱張貼‧僅供內部法友參考)
Overcoming Unwholesome Mind
Many people do not realize that:
1.Sadness is a type of unwholesome kamma, a bad karma.
2.Fear is a type of unwholesome kamma, a bad karma.
3. Ignorance is also a type of unwholesome kamma, a bad karma.
However, some people think:
"I feel sad, and it doesn't disturb others. Why is it called 'bad karma'?"
"My fear is beyond my control; it's not what I want. Why is it called 'bad karma'?"
"Ignorance? I am naturally ignorant; it's not my choice! How can that be 'bad karma'?"
Now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at when we talk about 'wholesome' and 'unwholesome' kamma, we are not asking:
"Who defined this?"
"Who decided this?"
"Should it be this way or not?"
That's not the question. We are discussing a natural phenomen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 laws, does this state of mind produce good or bad results? Is it joyful or painful? If we understand it this way, it aligns with the law of nature.
It's not about "Who wants this?" or "Should it be this way?" nor is it about "Did you disturb others?" No! It is a natural cause-and-effect relationship, a phenomenon that is neither created by the Buddha nor anyone else.
Just like a round object will roll, while a square or grid-like object will not; this is not something created by anyone.
Now, returning to our view, because it is a natural phenomenon, sadness is a low-energy, dull state of mind. This dull mind produces negative results, creating a residue of energy that we call 'karma.' The karma from this dull mind is not good.
The results of a dull mind are not good! Fear is the same; it is not about whether you want it or not. Of course, each person’s fear is often involuntary and helpless. However, it is still 'bad karma' because it is a trembling, weak state of mind, leading to insecurity.
Similarly, ignorance is like being in darkness without light. If you walk blindly to the edge of a cliff, you might fall. You cannot say, "That was not the result I wanted!" Gravity will not ask you, "Is this the result you want or not?"
In summary, if you go against gravity and do not see the path clearly and fall, you will be shattered. The laws of nature work the same way; cause and effect are the same. If you do not understand the rules of nature and violate them, will there be no consequences? Yes, there will be.
If you violate the rules of nature and create negative karma within the law of cause and effect, then you will face negative consequences. Therefore, there are no excuses in life; we cannot say, "We don't understand." We must understand.
We cannot say, "We cannot." We must be able. Life is a hard trial and training. Only when we strive to overcome ourselves, cultivate wholesome power, positive power, and the power of light, and develop our wisdom to 'understand,' will we live well.
If we slack off, if we are lazy, if we do not want to 'understand,' then we will suffer forever. Let us first recognize that these are the causes of suffering: sadness, fear, and ignorance are the roots of suffering. Then let us strive to learn and gradually overcome these causes of suffering in life.
----Venerable Mangala
如果我們失戀了,或者被伴侶拋棄,應該怎樣開導自己?
可以參考本生經 401所帶來的啟發。
‘如果他真的愛我,就不會離開我啦。現在我為了一個不愛我的人而悲傷,有什麼用?’
那時故事中皇后和人私奔的國王這樣想後驅除了悲傷
If we experience a breakup or are abandoned by our partner, how should we comfort ourselves?
We can refer to the inspiration from the Jataka Tale 401.
'If he really loved me, he wouldn't have left me. Now I'm sad for someone who doesn't love me; what’s the point?'
At that moment, the king in this story whose queen eloped thought this way and dispelled his sorrow.
大家覺得悲傷是一樣怎麼樣的情緒?
在阿比達摩的分法裡,傷心是屬於不善心之一。
竟然?
對,的確是不善心。
為什麼是不善呢? 那是因為那是自私的表現
我們哪裡看過完全無私的佛陀和阿羅漢會悲傷?
佛陀和阿羅漢是不會悲傷的。因為悲傷源自於自私的飢渴不被滿足
所以當我們悲傷的時候,最理想的做法是把自私的飢渴刪除
假如我們把它顯露出來,大部份人會嘲笑和多踩一腳的
心比較好的人,可能會安慰一下
但長此下去看見我們那麼自私那麼多負能量,都不會喜歡我們的,只會避開我們
What do people think sadness is like as an emotion?
In the Abhidharma classification, sadness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unwholesome states of mind.
Really?
Yes, it is indeed an unwholesome state of mind.
Why is it unwholesome? Because it is a manifestation of selfishness.
Have we ever seen the completely selfless Buddha or Arahants feel sadness?
The Buddha and Arahants do not experience sadness because sadness arises from unfulfilled selfish cravings.
So, when we are sad, the ideal approach is to eliminate that selfish craving.
If we express our sadness, most people will mock us and kick us when we’re down.
Those with better hearts might offer some comfort, but over time, seeing us so selfish and full of negative energy, they will not like us and will avoid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