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應部摘要

SN56 諦相應 Saccasaṃyuttaṃ 摘要

SN56.1 定經Samādh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叫比丘們要修習定。

-得定的比丘如實知道

1.       『這是苦』

2.       『這是苦集』

3.       『這是苦滅』

4.       『這是導向苦滅道跡』。

 

-在以上1-4, 努力應該被作

 

SN56.2 獨坐經 Paṭisall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叫比丘們要在獨坐上來到努力。

-獨坐的比丘如實知道

1.       『這是苦』

2.       『這是苦集』

3.       『這是苦滅』

4.       『這是導向苦滅道跡』。

 

-在以上1-4, 努力應該被作

 

 

SN56.3 善男子經第一Paṭhamakulaput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凡過去/未來/現在世任何善男子從在家正確地出家成為無家者,他們全部是為了四聖諦的如實現觀。

-因此在以下上, 努力應該被作

1.       『這是苦』

2.       『這是苦集』

3.       『這是苦滅』

4.       『這是導向苦滅道跡』。

 

SN56.4 善男子經第二 Dutiyakulaput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凡過去/未來/現在世任何從在家正確地出家成為無家者的善男子如實現觀,他們全部如實現觀四聖諦。

-因此在以下上, 努力應該被作

1.       『這是苦』

2.       『這是苦集』

3.       『這是苦滅』

4.       『這是導向苦滅道跡』。

 

SN56.5 沙門婆羅門經第一 Paṭhamasamaṇabrāhmaṇ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凡過去/未來/現在世任何沙門或婆羅門如實現正覺,他們全部如實現正覺四聖諦。

-因此在以下上, 努力應該被作

1.       『這是苦』

2.       『這是苦集』

3.       『這是苦滅』

4.       『這是導向苦滅道跡』。

 

 

SN56.6 沙門婆羅門經第二 Dutiyasamaṇabrāhmaṇ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凡過去/未來/現在世任何如實現正覺的沙門或婆羅門說明,他們全部說明如實現正覺的四聖諦

-因此在以下上, 努力應該被作

1.       『這是苦』

2.       『這是苦集』

3.       『這是苦滅』

4.       『這是導向苦滅道跡』。

 

 

 

SN56.7 尋經 Vitak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叫比丘們應該不要尋思諸惡不善尋,即:欲尋、惡意尋、加害尋

-那什麼原因呢?這些尋是不伴隨利益的,非梵行的基礎,不轉起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槃

-當他們尋思時,應尋思

1.       『這是苦』

2.       『這是苦集』

3.       『這是苦滅』

4.       『這是導向苦滅道跡』。

-因為效果相反

因此在以上1-4上, 努力應該被作

 

SN56.8 思惟經 Cin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叫比丘們應該不要思惟惡不善思惟

1.     『世界是常恆的』

a.     世間,根據DN1複注指的是‘自我’

2.     『世界是非常恆的』

a.     註釋:這是斷見

3.     『世界是有邊的』

a.     世間,根據DN1複注指的是‘自我’。爲什麽外道會有這些見解呢?根據注釋書,這些看法的根基是作爲禪那目標的遍處相—認爲那是真我。

b.    DN1義註:修禪定時禪修者不能成功擴濶這個遍相到整個世

4.     『世界是無邊的』

a.     DN1義註:修禪定時禪修者成功擴濶這個遍相到整個世界

5.     『命(靈魂)即是身體』

a.     註釋:佛教沒有靈魂

6.     『命是一身體是另一』

7.     『死後如來存在』

a.     註釋:所謂佛陀不存在,只是一堆不斷生滅的名色.那麼又何來佛陀死後存不存在的問題呢?

8.     『死後如來不存在』

9.     『死後如來存在且不存在』

10.  『死後如來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那什麼原因呢?這些思維是不伴隨利益的,非梵行的基礎,不轉起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槃。

-當他們思維時,應思維

1.       『這是苦』

2.       『這是苦集』

3.       『這是苦滅』

4.       『這是導向苦滅道跡』。

-因為效果相反

因此在以上1-4上, 努力應該被作

 

 

SN56.9 諍論經Viggāhikakath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叫比丘們不應爭論

1.     你不了知這法、律,我了知這法、律

2.     你了知這法、律什麼!

3.     你是邪行者,我是正行者

4.     應該先說的你後說,應該後說的你先說

5.     我的是一致的,你的是不一致的

6.     你長時間熟練的是顛倒的

7.     你已被論破,請你去救理論

8.     你已被折伏,或請你解開,如果你能夠。

-那什麼原因呢?這些談論是不伴隨利益的,非梵行的基礎,不轉起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槃。

-當他們談論時,應他談論

1.       『這是苦』

2.       『這是苦集』

3.       『這是苦滅』

4.       『這是導向苦滅道跡』。

-因為效果相反

因此在以上1-4上, 努力應該被作

 

 

 

SN56.10 畜生論經 Tiracchānakath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比丘們不應該談論各種畜生論

1.       國王論 (義注:e.g. 獸論=他多麽英俊啊!正語則可以=這麽大威力的人也逃不過壞滅)

2.       盜賊論

3.       大臣論

4.       軍隊論

5.       怖畏論

6.       戰爭論(義注:e.g. 獸論=某某人被這樣殺死了!正語則可以=連他們也逃不過壞滅)

7.       食物論(義注:e.g. 獸論=這樣的食物是這樣的味道、觸感!正語則可以=我們以前是供這些給師父的)

8.       飲料論

9.       衣服論

10.   臥具論

11.  

12.   香水

13.   親里論(義注:e.g. 獸論=我們的親戚是多麽能幹啊!我們以前一起坐這樣的交通工具。正語則可以=我們以前供這些給僧團)

14.   車乘論

15.   村落論(義注:e.g. 獸論=這個村子好吃好住!正語則可以=他們有信心)

16.   城鎮論

17.   城市論

18.   國土論

19.   女人論

20.   英雄論

21.   街道論(義注:e.g. 獸論=這個街道的人好相處、英勇!正語則可以=他們有信心)

22.   水井論

23.   祖靈論(義注:去世的親戚)

24.   瑣事論 (義注:不包括在前後文的無意義談論)

25.   世界起源論(義注:‘世間是誰做的?愛臆測宇宙的哲學家—‘烏鴉是白色因爲他的骨頭是白的’…)

26.   海洋起源論(義注:例如說這些:‘爲什麽叫做海(samudda)?因爲他是海洋神(sāgara挖出來,他對其手的印章對它作了印記(mudda),因此被稱爲海(samudda)

27.   如是有

a.       義注:有指永恆、無有指斷滅

b.       有指增長、無有指減損

c.       有指欲樂、無有指苦行

 

-那什麼原因呢?這些談論是不伴隨利益的,非梵行的基礎,不轉起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槃。

-當他們談論時,應他談論

1.       『這是苦』

2.       『這是苦集』

3.       『這是苦滅』

4.       『這是導向苦滅道跡』。

-因為效果相反

因此在以上1-4上, 努力應該被作

 

SN56.11 法輪轉起經 Dhammacakkappavatta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五比丘說,有兩個極端,不應該被出家人實行

1.     在諸欲上欲之享樂的實踐:下劣的、粗俗的、一般人的、非聖者的、伴隨無利益的

2.     以及凡這自我折磨的實踐:苦的、非聖者的、伴隨無利益的

-不走入這些那些兩個邊後,作眼、作智的中道被佛陀現正覺,它轉起寂靜、證智、正覺、涅槃:八支聖道

-這是苦聖諦

1.     生是苦

2.     老也是苦

3.     病也是苦

4.     死也是苦

5.     與不愛的結合也是苦

6.     與所愛的別離也是苦

7.     凡沒得到想要的,那也是苦

8.     簡而言之:五取蘊是苦(註釋:無常故是苦)

 

-這是苦集聖諦

1.     這個導致再有的、與歡喜及貪俱行的、到處歡喜的渴愛

2.     即:欲的渴愛、有的渴愛、虛無的渴愛

 

-這是苦滅聖諦:那個渴愛的無餘褪去與滅

-這是導向苦滅道跡聖諦:八支聖道

 

-佛陀在以下這些以前不曾聽聞的諸法上,自己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1.     『這是苦聖諦』

2.     『這苦聖諦應該被遍知』

3.     『這苦聖諦已被遍知』

4.     『這是苦集聖諦』

5.     『這苦集聖諦應該被捨斷』

6.     『這苦集聖諦已被捨斷』

7.     『這是苦滅聖諦』

8.     『這苦滅聖諦應該被作證』

9.     『這苦滅聖諦已被作證』

10.  『這是導向苦滅道跡聖諦』

11.  『這導向苦滅道跡聖諦應該被修習』

12.  『這導向苦滅道跡聖諦已被修習』

 

-佛陀說,只要自己在這四聖諦上三轉、十二行相沒有這麼已善清淨的如實智見,自己在在這個有不同眾生的世代中,就不自稱『已現正覺無上遍正覺』

-但因為有已善清淨的如實智見,所以才這樣自稱。而且,我的智與見生起:『我的解脫是不動搖的,這是最後的出生,現在,沒有再有。』

 

-這時憍陳如尊者成為了初果聖者,覺悟了:凡任何集法全部是滅法

 

-接著以下的天界一層上一層地發出聲音:「在波羅奈仙人墜落處的鹿林,這個無上法輪被世尊轉起,不能被沙門,或被婆羅門,或被天,或被魔,或被梵,或被世間中任何者反轉。」

1.     諸地居天

2.     四大天王的諸天

3.     三十三天的諸天

4.     諸夜摩天

5.     諸兜率天

6.     諸化樂天

7.     諸他化自在天

8.     諸梵眾天

-就在那剎那,聲音傳播直到梵天世界。

-這十千世間界激烈震動,以及無量廣大的光明在世間出現,超越諸天眾的天威。

-佛陀便說:憍陳如確實知道

-像這樣,憍陳如尊者就有這個「阿若憍陳如」的名字

 

SN56.12 如來經 Tathāgatasuttaṃ 摘要

 

 

-佛陀在以下這些以前不曾聽聞的諸法上,自己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1.     『這是苦聖諦』

2.     『這苦聖諦應該被遍知』

3.     『這苦聖諦已被遍知』

4.     『這是苦集聖諦』

5.     『這苦集聖諦應該被捨斷』

6.     『這苦集聖諦已被捨斷』

7.     『這是苦滅聖諦』

8.     『這苦滅聖諦應該被作證』

9.     『這苦滅聖諦已被作證』

10.  『這是導向苦滅道跡聖諦』

11.  『這導向苦滅道跡聖諦應該被修習』

12.  『這導向苦滅道跡聖諦已被修習』

 

SN56.13 蘊經 Khand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開示四聖諦

-苦聖諦

1.     五取蘊(註釋:無常故是苦)

 

-苦集聖諦

3.     這個導致再有的、與歡喜及貪俱行的、到處歡喜的渴愛

4.     即:欲的渴愛、有的渴愛、虛無的渴愛

 

-苦滅聖諦:那個渴愛的無餘褪去與滅

-導向苦滅道跡聖諦:八支聖道

-因此,在以下應該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14 內處經 Ajjhattikāyata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開示四聖諦

-苦聖諦

1.     六內處(註釋:無常故是苦)

 

-苦集聖諦

1.     這個導致再有的、與歡喜及貪俱行的、到處歡喜的渴愛

2.     即:欲的渴愛、有的渴愛、虛無的渴愛

 

-苦滅聖諦:那個渴愛的無餘褪去與滅

-導向苦滅道跡聖諦:八支聖道

-因此,在以下應該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15 憶持經第一Paṭhamadhāraṇ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問比丘能否憶持被自己教導的四聖諦?

-比丘答能,他們這樣憶持:

1.     苦是被世尊教導的第一聖諦

2.     苦集是被世尊教導的第二聖諦

3.     苦滅是被世尊教導的第三聖諦

4.     導向苦滅道跡是被世尊教導的第四聖諦

-佛陀認可隨喜,並說:

-因此,在以下應該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16 憶持經第二 Dutiyadhāraṇ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問比丘能否憶持被自己教導的四聖諦?

-比丘答能,他們這樣憶持:

1.     苦是被世尊教導的第一聖諦。如果任何沙門或婆羅門這麼說:『這個苦不是被沙門喬達摩教導的第一聖諦,我拒絕這個苦是第一聖諦後,將安立另一個苦為第一聖諦。』這不存在可能性

2.     苦集是被世尊教導的第二聖諦…….

3.     苦滅是被世尊教導的第三聖諦….

4.     導向苦滅道跡是被世尊教導的第四聖諦….

-佛陀認可隨喜,並說:

-因此,在以下應該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17 無明經 Avijj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比丘問佛陀什麼情形是進入無明者?

-佛陀回答,在以下上無知就是了

1.    

2.     苦集

3.     苦滅

4.     導向苦滅道跡

-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18 明經 Vijj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比丘問佛陀什麼情形是進入明者?

-佛陀回答,在以下上有智就是了

1.    

2.     苦集

3.     苦滅

4.     導向苦滅道跡

-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19 說明經 Saṅkāsa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以下被自己告知,在那裡,有無量字、無量的辭、無量的說明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因此,應該在以上1-4努力

 

SN56.20 真實經 Tat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以下是真實的,是無誤的,是無例外的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因此,應該在以上1-4努力

 

SN56.21 拘利村經第一 Paṭhamakoṭigām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說,因為不隨覺、不通達四聖諦,你我長時間地流轉、輪迴

-現在已隨覺、已通達四聖諦,有的渴愛已被切斷,有之管道已盡,現在,沒有再有

 

SN56.22 拘利村經第二 Dutiyakoṭigām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如實知道四聖諦

-那些沙門或婆羅門不被自己認同為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

-而且,那些尊者也不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沙門或婆羅門利益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56.23 遍正覺者經 Sammāsambudd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自己在四聖諦上現正覺,因此被稱為『阿羅漢、遍正覺者』

-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24 阿羅漢經 Arahan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凡過去/現在/未來世任何阿羅漢、遍正覺者如實現正覺,他們全部如實現正覺四聖諦

-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25 漏的滅盡經Āsavakkha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諸漏的滅盡是屬於知者、見者的,非不知者、不見者

-知、見什麼呢?四聖諦

-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26 朋友經 Mit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凡任何我們憐愍,以及會想聽聞(法)的朋友或同事或親族或有血緣者

-他們應該為了四聖諦的如實穿透被我們勸導、使確立、使建立

-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27 真實經 Tat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這四聖諦是真實的、無誤的、無例外的,因此被稱為『聖諦』

-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28 世間經 Lo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在包括天,在包括魔,在包括梵的世間;在包括沙門婆羅門,在包括天-人的世代中,

-如來是聖者,因此(四聖諦)被稱為『聖諦』

-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29 應該被遍知經 Pariññey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

1.     有應該被遍知的聖諦:苦聖諦

2.     有應該被捨斷的聖諦:苦集聖諦

3.     有應該被作證的聖諦:苦滅聖諦

4.     有應該被修習的聖諦:導向苦滅道跡聖諦

 

-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30 牛主經 Gavampat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眾多上座比丘聚在一起,出現了這樣的談論:凡看見苦者,他也看見苦集,也看見苦滅,也看見導向苦滅道跡者嗎?

-牛主尊者便說,自己從佛陀那裡聽來:凡看見其中一個聖諦的人,他也見到其餘三個聖諦

 

SN56.31 申恕林經 Sīsapāva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拿取一點點的申恕樹葉後問比丘:你們怎麼想?我手中的樹葉多還是樹林的多呢?

-比丘答後者

-佛陀說,同樣地,凡證知後沒被我告知你們的比較多,因為這是不伴隨利益的,非梵行的基礎,不轉起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對涅槃

-而自己告知四聖諦,原因相反

-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32 金合歡樹樹葉經 Khadirapat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凡如果這麼說:『我未如實穿透四聖諦後,,我將得到苦的完全結束。』這不存在可能性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33 棍子經 Daṇḍ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猶如棍子被向上投擲到空中,有時以底部落下,有時以頂端落下

-同樣地,無明蓋、渴愛結、輪迴的眾生有時從這個世界到其它世界,有時從其它世界到這個世界

-那是什麼原因呢?未看見四聖諦

-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34 衣服經 Cel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問比丘們,在衣服或頭被燃燒時,應該做什麼?

-比丘回答,應為了使那個衣服或頭的熄滅,作出極度的意欲、精進、勇猛、努力、不畏縮、念、正知

-同樣地,為了未穿透的四聖諦如實穿透,應作出極度的意欲、精進、勇猛、努力、不畏縮、念、正知

-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35 百槍經 Sattisa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就如一個男人有百歲生命,有人對他說:『喂!男子!來!他們午前/中午/傍晚時將以百槍擊你。那個百年生命,天天被三百次槍擊的你,經過百年後,你將穿透未穿透的四聖諦。』

-那位通曉道理的善男子,足以承擔這些苦楚

-那是什麼原因?這輪迴是無始的,槍的擊打、劍的擊打、箭的擊打、斧的擊打之起始點不被知道。

-然而自己不說四聖諦的穿透與苦俱,與憂俱,而是只與樂俱,只與喜悅俱

-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36 生類經Pāṇ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猶如男子切在閻浮洲中的草、木、枝、葉後聚集在一起

-聚集在一起後製作矛,製作矛後,凡大海中大/中/小的生類在大/中/小的矛上刺穿牠們

-但大海中粗大的生類未被遍取,那時,在這閻浮洲中的草、木、枝、葉已經耗盡

-大海中有更多不容易在矛上刺穿的微小生類,那是什麼原因?個體的微小的狀態

-同樣地,苦界是大的,從這麼大的苦界被解脫的、見具足的個人如實知道『這是苦/集/滅/道』

-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37 太陽經第一 Paṭhamasūri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對太陽的上升來說,這是先導,這是前相,即:黎明

-同樣地,對如實穿透四聖諦,這是先導,這是前相,即:正見。

-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38 太陽經第二Dutiyasūri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只要太陽、月亮不在世間出現,就仍然沒有大光明的出現,那時是黑暗的,日夜仍然還不被知道,月、半月不被知道,季節、年不被知道。

-但自從太陽、月亮在世間出現,以上都出現了

-同樣地,只要佛陀不在世間出現,就仍然沒有大光明,那時是黑暗的,仍然還沒有四聖諦的教導

-但自從佛陀在世間出現,那時就有了

-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39 因陀羅柱經 Indakhīl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如實知道四聖諦

-他們仰視其他沙門或婆羅門的臉:『這位尊師確實是知者,他知道,是看見者,他看見。』

-就如木棉花絨或棉花絨被風到處吹走.

-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如實知道四聖諦

-他們便不會這樣仰視其他沙門或婆羅門的臉

-猶如深基礎的、善埋的、不動的的鐵柱或因陀羅柱,即使暴風雨從四方到來也不震動

-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40 希求辯論經 Vādatthi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凡任何比丘如實知道四聖諦,即使希求辯論、尋求辯論的沙門或婆羅門從四方到來:『我將反駁他的理論。』

-『他將如法使之震動。』這不存在可能性

-就如根基深的石柱那樣,不被暴風雨動搖。那是因為石柱基礎深的狀態

-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41 世間之思惟經 Lokacint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從前,某位男子從舍衛城出去後:『我將思惟世間之思惟。』去須摩揭陀蓮花池

-抵達後,在須摩揭陀蓮花池畔坐下,思惟著世間之思惟

-那位男子在須摩揭陀蓮花池畔看見正進入蓮莖的四種軍。看見了後,他這麼想:『我確實是發瘋者,凡世間中不存在者,那個被我看見。』

-那位男子進城後告訴大眾自己發瘋了,因為看見了這些事情。大眾也認可

-佛陀說,其實那位男子看到的事情是真實的

-有一次,天神和阿修羅戰鬥,天神勝利,敗北、驚恐的阿修羅們為了迷惑天神經蓮莖進入阿修羅城

-佛陀提醒比丘們因此不要思維世間之思惟,因為這個思惟是不伴隨利益的,非梵行的基礎,不轉起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槃

1.     『世界是常恆的』

a.     世間,根據DN1複注指的是‘自我’

2.     『世界是非常恆的』

a.     註釋:這是斷見

3.     『世界是有邊的』

a.     世間,根據DN1複注指的是‘自我’。爲什麽外道會有這些見解呢?根據注釋書,這些看法的根基是作爲禪那目標的遍處相—認爲那是真我。

b.    DN1義註:修禪定時禪修者不能成功擴濶這個遍相到整個世

4.     『世界是無邊的』

a.     DN1義註:修禪定時禪修者成功擴濶這個遍相到整個世界

5.     『命(靈魂)即是身體』

a.     註釋:佛教沒有靈魂

6.     『命是一身體是另一』

7.     『死後如來存在』

a.     註釋:所謂佛陀不存在,只是一堆不斷生滅的名色.那麼又何來佛陀死後存不存在的問題呢?

8.     『死後如來不存在』

9.     『死後如來存在且不存在』

10.  『死後如來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當思惟時,你們應該思惟四聖諦,原因相反

-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42 斷崖經 Papā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帶領比丘到達巴低邦那山頂

-當某位比丘看見那個巴低邦那山頂的大斷崖後,問佛陀,這個斷崖實在是大和恐怖的,有比這個更大的斷崖嗎?

-佛陀便回答,有的。

-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如實知道四聖諦,他們在導致出生/老/死/各種負面情緒的諸行上尋歡

-他們造作導致出生/老/死/各種負面情緒的諸行

-造作後跌落出生/老/死/各種負面情緒的斷崖

-他們不從出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被釋放,佛說:『他們不從苦被釋放。』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佛陀說,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43 大熱惱經 Mahāpariḷā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有名叫大熱惱的地獄,在那裡六根只接觸到不想要的六塵

-某位比丘問佛陀,那確實是大熱惱,有比這個更大同時也更恐怖的嗎?

-佛陀便回答,有的。

-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如實知道四聖諦,他們在導致出生/老/死/各種負面情緒的諸行上尋歡

-他們造作導致出生/老/死/各種負面情緒的諸行

-然後被出生/老/死/各種負面情緒的熱惱遍燒

-他們不從出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被釋放,佛說:『他們不從苦被釋放。』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佛陀說,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44 重閣經 Kūṭāgār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凡如果這麼說:『未如實穿透四聖諦後,我將得到苦的完全結束。』這不存在可能性

-猶如凡如果這麼說:『不作重閣的最下層屋後,我將使最上層屋登上。』這不存在可能性

-接著佛陀反面說明

-佛陀說,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45 毛經 Vāl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阿難尊者經過練箭場,看見離車族少年從遠處經微小的鑰匙孔無失誤地一箭接一箭地射著箭。

-看後阿難尊者不禁讚美道他們已善學習

-之後他向佛陀分享見聞

-佛陀問阿難尊者,哪個更難做?

1.     從遠處經微小的鑰匙孔無失誤地一箭接一箭地射著箭

2.     以箭頭貫穿分割成七股的毛之端

-阿難說後者更難

-佛陀說,如實貫通四聖諦比這更難貫通

 

-佛陀說,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46 黑暗經 Andhakār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有世界中間空無防護的黑暗,連那麼大威力的日月光也不經過

-某位比丘問佛陀,那確實是大黑暗,有比這個更大同時也更恐怖的嗎?

-佛陀便回答,有的。

-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如實知道四聖諦,他們在導致出生/老/死/各種負面情緒的諸行上尋歡

-他們造作導致出生/老/死/各種負面情緒的諸行

-然後跌落出生/老/死/各種負面情緒的黑暗

-他們不從出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被釋放,佛說:『他們不從苦被釋放。』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佛陀說,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47 有孔之軛經第一 Paṭhamachiggaḷayug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就如男子在大海投入單孔軛,在那裡也有隻盲龜

-牠每經過一百年浮出一次。

-你們怎麼想它:是否經過一百年浮出一次的盲龜,能使頸部進入那個單孔軛中呢?

-答:偶爾經過長時間

-佛陀說,盲龜使頭伸入單孔軛中的速度比愚者落入下界一次再成為人的速度快

-因為在這裡沒有法行、正行,善的行為、福德行為,只有弱肉強食

-那是因為未看見四聖諦

-佛陀說,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48 有孔之軛經第二 Dutiyachiggaḷayug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就如這大地成為單一的水,男子在大海投入單孔軛,在那裡也有隻盲龜

-牠每經過一百年浮出一次。

-你們怎麼想它:是否經過一百年浮出一次的盲龜,能使頸部進入那個單孔軛中呢?

-答:偶爾經過長時間

-佛陀說,以下也是偶然的

1.     得到人的狀態

2.     佛陀出現在世間

3.     佛陀宣說的法律在世間照耀

-佛陀說,現在三樣也得到了,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49 須彌山山王經第一 Paṭhamasinerupabbatarāj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就如男子在須彌山山王放置七顆綠豆大小的碎石

-你們怎麼想它,哪個是比較多的呢:被放置的七顆綠豆大小的碎石,或凡須彌山山王?

-比丘答後者,碎石比須彌山山王小得不可比較

-佛陀說,同樣的,對見具足之人、已穿透的聖弟子(初果聖者),已遍滅盡的苦是比較多的(已滅盡無窮無盡的未來世)

-殘留的是少量的,即:最多(投生)七次的狀態

-比較先前已遍滅盡的苦蘊後,不來到計算(

-佛陀說,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50 須彌山山王經第二 Dutiyasinerupabbatarāj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須彌山山王耗盡到剩下七顆綠豆大小的碎石

-你們怎麼想它,哪個是比較多的呢:剩下的七顆綠豆大小的碎石,或已耗盡的須彌山山王?

-比丘答後者,碎石比須彌山山王小得不可比較

-佛陀說,同樣的,對見具足之人、已穿透的聖弟子(初果聖者),已遍滅盡的苦是比較多的(已滅盡無窮無盡的未來世)

-殘留的是少量的,即:最多七次的狀態

-比較先前已遍滅盡的苦蘊後,簡直計算不到

-佛陀說,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51 指甲尖經 Nakhasik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使微少塵土沾在指甲尖後問比丘們:這被我沾在指甲尖的微少塵土,或這大地比較多?

-比丘答後者,指甲尖的微少塵土比大地小得不可比較

-佛陀說,同樣的,對見具足之人、已穿透的聖弟子(初果聖者),已遍滅盡的苦是比較多的(已滅盡無窮無盡的未來世)

-殘留的是少量的,即:最多七次的狀態

-比較先前已遍滅盡的苦蘊後,簡直計算不到

-佛陀說,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52 蓮花池經Pokkharaṇī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猶如被水充滿的、滿到邊緣的、能被烏鴉喝飲的蓮花池長五十由旬,寬五十由旬,深五十由旬。

-男子以茅草尖從那裡取出水

-你們怎麼想它,哪個是比較多的呢:被茅草尖取出的水,或凡蓮花池的水?

-比丘答後者,被茅草尖取出的水比蓮花池的水小得不可比較

-佛陀說,同樣的,對見具足之人、已穿透的聖弟子(初果聖者),已遍滅盡的苦是比較多的(已滅盡無窮無盡的未來世)

-殘留的是少量的,即:最多七次的狀態

-比較先前已遍滅盡的苦蘊後,簡直計算不到

-佛陀說,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53 合流經第一 Paṭhamasaṃbhejj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猶如在大河會合之處從那裡取出二或三滴水,

-你們怎麼想它,哪個是比較多的呢:被取出的二或三滴水,或凡合流的水?

-比丘答後者,被取出的二或三滴水比合流的水小得不可比較

-佛陀說,同樣的,對見具足之人、已穿透的聖弟子(初果聖者),已遍滅盡的苦是比較多的(已滅盡無窮無盡的未來世)

-殘留的是少量的,即:最多七次的狀態

-比較先前已遍滅盡的苦蘊後,簡直計算不到

-佛陀說,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54 合流經第二 Dutiyasaṃbhejj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猶如在大河會合之處除了二或三滴水外耗盡了,

-你們怎麼想它,哪個是比較多的呢:二或三滴殘留的水,或已耗盡的合流水?

-比丘答後者,二或三滴殘留的水比已耗盡的合流水小得不可比較

-佛陀說,同樣的,對見具足之人、已穿透的聖弟子(初果聖者),已遍滅盡的苦是比較多的(已滅盡無窮無盡的未來世)

-殘留的是少量的,即:最多七次的狀態

-比較先前已遍滅盡的苦蘊後,簡直計算不到

-佛陀說,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55 大地經第一 Paṭhamamahāpathavī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猶如男子在大地上放置七顆棗子大小土團

-你們怎麼想它,哪個是比較多的呢:被放置的七顆棗子大小土團,或這大地?

-比丘答後者,被放置的七顆棗子大小土團比大地小得不可比較

-佛陀說,同樣的,對見具足之人、已穿透的聖弟子(初果聖者),已遍滅盡的苦是比較多的(已滅盡無窮無盡的未來世)

-殘留的是少量的,即:最多七次的狀態

-比較先前已遍滅盡的苦蘊後,簡直計算不到

-佛陀說,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56 大地經第二 Dutiyamahāpathavī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猶如大地除了七顆棗子大小土團外耗盡了

-你們怎麼想它,哪個是比較多的呢:殘留的七顆棗子大小土團,或已耗盡的大地?

-比丘答後者,被放置的七顆棗子大小土團比已耗盡的大地小得不可比較

-佛陀說,同樣的,對見具足之人、已穿透的聖弟子(初果聖者),已遍滅盡的苦是比較多的(已滅盡無窮無盡的未來世)

-殘留的是少量的,即:最多七次的狀態

-比較先前已遍滅盡的苦蘊後,簡直計算不到

-佛陀說,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57 大海經第一 Paṭhamamahāsamudd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猶如男子從大海取出二或三滴水,

-你們怎麼想它,哪個是比較多的呢:被取出的二或三滴水,或大海的水?

-比丘答後者,被取出的二或三滴水比大海的水小得不可比較

-佛陀說,同樣的,對見具足之人、已穿透的聖弟子(初果聖者),已遍滅盡的苦是比較多的(已滅盡無窮無盡的未來世)

-殘留的是少量的,即:最多七次的狀態

-比較先前已遍滅盡的苦蘊後,簡直計算不到

-佛陀說,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58 大海經第二 Dutiyamahāsamudd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猶如大海除了二或三滴水外,被耗盡了

-你們怎麼想它,哪個是比較多的呢:二或三滴殘留的水,或已耗盡的大海水?

-比丘答後者,二或三滴殘留的水比已耗盡的大海水小得不可比較

-佛陀說,同樣的,對見具足之人、已穿透的聖弟子(初果聖者),已遍滅盡的苦是比較多的(已滅盡無窮無盡的未來世)

-殘留的是少量的,即:最多(投生)七次的狀態

-比較先前已遍滅盡的苦蘊後,簡直計算不到

-佛陀說,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59 如山經第一 Paṭhamapabbatūpam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猶如男子在喜瑪拉雅山山王放置七顆芥子大小的小石粒

-你們怎麼想它,哪個是比較多的呢:七顆芥子大小的小石粒,或這喜瑪拉雅山山王?

-比丘答後者,七顆芥子大小的小石粒比這喜瑪拉雅山山王小得不可比較

-佛陀說,同樣的,對見具足之人、已穿透的聖弟子(初果聖者),已遍滅盡的苦是比較多的(已滅盡無窮無盡的未來世)

-殘留的是少量的,即:最多(投生)七次的狀態

-比較先前已遍滅盡的苦蘊後,簡直計算不到

-佛陀說,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60 如山經第二 Dutiyapabbatūpam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猶如喜瑪拉雅山山王除了七顆芥子大小的小石粒外,耗盡了

-你們怎麼想它,哪個是比較多的呢:七顆芥子大小的小石粒,或已耗盡了的喜瑪拉雅山山王?

-比丘答後者,七顆芥子大小的小石粒比這已耗盡了的喜瑪拉雅山山王小得不可比較

-佛陀說,同樣的,對見具足之人、已穿透的聖弟子(初果聖者),已遍滅盡的苦是比較多的(已滅盡無窮無盡的未來世)

-殘留的是少量的,即:最多(投生)七次的狀態

-比較先前已遍滅盡的苦蘊後,簡直計算不到

-佛陀說,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61 他處經 Aññatr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使微少塵土沾在指甲尖後,問比丘們:

-你們怎麼想它,哪個是比較多的呢:這被我沾在指甲尖的微少塵土,或這大地?

-比丘答後者,沾在指甲尖的微少塵土比這大地小得不可比較

-佛陀說,同樣地,再生於人的眾生較少,再生於人間以外的較多

-因為他們還未看見四聖諦

-佛陀說,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62 邊地經 Paccan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使微少塵土沾在指甲尖後,問比丘們:

-你們怎麼想它,哪個是比較多的呢:這被我沾在指甲尖的微少塵土,或這大地?

-比丘答後者,沾在指甲尖的微少塵土比這大地小得不可比較

-佛陀說,同樣地,再生於中心地方的眾生較少,再生於邊地地方無知蠻族的較多

-那是因為他們還未看見四聖諦

-佛陀說,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63 慧經 Paññ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使微少塵土沾在指甲尖後,問比丘們:

-你們怎麼想它,哪個是比較多的呢:這被我沾在指甲尖的微少塵土,或這大地?

-比丘答後者,沾在指甲尖的微少塵土比這大地小得不可比較

-佛陀說,同樣地,具備聖慧眼的眾生較少,進入無明癡昧的較多

-那是因為他們還未看見四聖諦

-佛陀說,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64 榖酒果酒經Surāmeray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佛陀使微少塵土沾在指甲尖後,問比丘們:

-你們怎麼想它,哪個是比較多的呢:這被我沾在指甲尖的微少塵土,或這大地?

-比丘答後者,沾在指甲尖的微少塵土比這大地小得不可比較

-佛陀說,同樣地,持不飲酒戒的眾生較少,飲酒的較多

-那是因為他們還未看見四聖諦

-佛陀說,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65 水經 Odak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佛陀使微少塵土沾在指甲尖後,問比丘們:

-你們怎麼想它,哪個是比較多的呢:這被我沾在指甲尖的微少塵土,或這大地?

-比丘答後者,沾在指甲尖的微少塵土比這大地小得不可比較

-佛陀說,同樣地,陸生的眾生較少,水中的較多

-那是因為他們還未看見四聖諦

-佛陀說,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66 尊敬母親經 Matteyy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佛陀使微少塵土沾在指甲尖後,問比丘們:

-你們怎麼想它,哪個是比較多的呢:這被我沾在指甲尖的微少塵土,或這大地?

-比丘答後者,沾在指甲尖的微少塵土比這大地小得不可比較

-佛陀說,同樣地,尊敬母親的眾生較少,不尊敬母親的較多

-那是因為他們還未看見四聖諦

-佛陀說,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67 尊敬父親經 Pettey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使微少塵土沾在指甲尖後,問比丘們:

-你們怎麼想它,哪個是比較多的呢:這被我沾在指甲尖的微少塵土,或這大地?

-比丘答後者,沾在指甲尖的微少塵土比這大地小得不可比較

-佛陀說,同樣地,尊敬父親的眾生較少,不尊敬父親的較多

-那是因為他們還未看見四聖諦

-佛陀說,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68-70 摘要

 

-有一次,佛陀使微少塵土沾在指甲尖後,問比丘們:

-你們怎麼想它,哪個是比較多的呢:這被我沾在指甲尖的微少塵土,或這大地?

-比丘答後者,沾在指甲尖的微少塵土比這大地小得不可比較

-佛陀說,同樣地,尊敬沙門(SN56.68)/婆羅門(SN56.69)/家族中長輩(SN56.70)的眾生較少,不尊敬的較多

-那是因為他們還未看見四聖諦

-佛陀說,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71-77 摘要

 

-有一次,佛陀使微少塵土沾在指甲尖後,問比丘們:

-你們怎麼想它,哪個是比較多的呢:這被我沾在指甲尖的微少塵土,或這大地?

-比丘答後者,沾在指甲尖的微少塵土比這大地小得不可比較

-佛陀說,同樣地,持十善身口戒條的眾生較少,不持的較多

-那是因為他們還未看見四聖諦

-佛陀說,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78-101 摘要

 

-有一次,佛陀使微少塵土沾在指甲尖後,問比丘們:

-你們怎麼想它,哪個是比較多的呢:這被我沾在指甲尖的微少塵土,或這大地?

-比丘答後者,沾在指甲尖的微少塵土比這大地小得不可比較

-佛陀說,同樣地,以下的眾生較少,相反的較多

1.     離破壞種子類、草木類者(SN56.78)

2.     離非時食者(SN56.79)

3.     離花環、香料、塗油之持有、莊嚴、裝飾狀態者(SN56.80)

4.     離跳舞、歌曲、音樂、看戲者(SN56.81)

5.     離高床、大床者(SN56.82)

6.     離金銀的領受者(SN56.83)

7.     離生穀的領受者(SN56.84)

8.     離生肉的領受者(SN56.85)

9.     離女子、少女的領受者(SN56.86)

10.  離男奴僕、女奴的領受者(SN56.87)

11.  離山羊與羊的領受者(SN56.88)

12.  離雞豬的領受者(SN56.89)

13.  離象、牛、馬、騾馬的領受者(SN56.90)

14.  離田地宅地的領受者(SN56.91)

15.  離買賣者(SN56.92)

16.  (被人)差使、遣使之從事者(SN56.93)

17.  離在秤重上欺瞞、偽造貨幣、度量欺詐者(SN56.94)

18.  離賄賂、欺瞞、詐欺、不實者(SN56.95)

19.  離割截、殺害、捕縛、搶奪、掠奪、暴力者(SN56.96-101)

-那是因為他們還未看見四聖諦

-佛陀說,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

 

 

SN56.102-131 摘要

 

-有一次,佛陀使微少塵土沾在指甲尖後,問比丘們:

-你們怎麼想它,哪個是比較多的呢:這被我沾在指甲尖的微少塵土,或這大地?

-比丘答後者,沾在指甲尖的微少塵土比這大地小得不可比較

-佛陀說,同樣地,

1.     從人死沒者再生於人是少的,從人死沒者再生於地獄是更多的(SN56.102)

2.     從人死沒者再生於人是少的,從人死沒者再生於畜生界是更多的(SN56.103)

3.     從人死沒者再生於人是少的,從人死沒者再生於鬼界是更多的(SN56.104)

4.     從人死沒者再生於天界是少的,從人死沒者再生於地獄/畜生/鬼界是更多的(SN56.105-107)

5.     天神死沒者再生於天界是少的,從天神死沒者再生於地獄/畜生/鬼界是更多的(SN56.108-110)

6.     天神死沒者再生於人界是少的,從天神死沒者再生於地獄/畜生/鬼界是更多的(SN56.111-113)

7.     地獄再生於人界是少的,從地獄死沒者再生於地獄/畜生/鬼界是更多的(SN56.114-116)

8.     地獄再生於天界是少的,從地獄死沒者再生於地獄/畜生/鬼界是更多的(SN56.117-119)

9.     畜生界再生於人界是少的,從畜生界死沒者再生於地獄/畜生/鬼界是更多的(SN56.120-122)

10.  畜生界再生於天界是少的,從畜生界死沒者再生於地獄/畜生/鬼界是更多的(SN56.123-125)

11.  鬼界再生於人界是少的,從鬼界死沒者再生於地獄/畜生/鬼界是更多的(SN56.126-128)

12.  鬼界再生於天界是少的,從鬼界死沒者再生於地獄/畜生/鬼界是更多的(SN56.129-131)

-那是因為他們還未看見四聖諦

-佛陀說,因此,應該在以下努力

1.     『這是苦。』

2.     『這是苦。』

3.     『這是苦。』

4.     『這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