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應部摘要

SN54 入出息相應Ānāpānasaṃyuttaṃ 摘要

SN54.1, 54.3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一法已修習、已多作,有大果、大效益,哪一法?入出息念

-而怎樣修有大果呢?

1.      到林野,或到樹下,或到空屋

2.      坐下,盤腿

3.      定置端直的身體

4.      建立面前的念後,他只具念地吸氣、只具念地呼氣

5.      接著學習以下:

 

【身】

1.      當吸氣、呼氣長時,知道吸氣、呼氣長

2.      當吸氣、呼氣短時,知道吸氣、呼氣短

a.      Ajahn brahm: 首兩個步驟可以混為一談。這時你不用控制呼吸,因為控制只會導致不適。只是看著呼吸出入不太有趣,這時佛陀讓我們看呼吸的出入,讓我們可以注意到更多的細節,讓呼吸法更有趣。這時你更可以注意呼吸進,還是出比較長?呼吸進後的停頓,還是呼吸出後的停頓比較長?這會更有趣

3.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一切身

a.      《清淨導論》:呼吸的整個過程

b.      Ajahn brahm: 你看到呼吸進的演變:它到達頂點,然後漸漸退去,到完全褪去。你甚至看見呼吸進和呼吸出之間的停頓。之後你看見呼吸出的醞釀,開展,每一刻的轉變,到達頂點,褪去,褪至虛無。再觀察那個停頓和接下來的吸氣。

4.      當吸氣、呼氣時,使身行輕安

a.      《無礙解道》:平息身體的前屈、搖動、震動等

b.      《清淨導論》:當身心熱惱時呼吸會很粗,反之則會很微細

c.      Ajahn brahm: 當一個人舒適地和呼吸在一起,它會自動平息。或者可以在心裡說‘平靜,平靜,平靜’

 

【受】

5.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喜

6.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樂

a.      Ajahn brahm: 當你的念不間斷地看著呼吸平息,喜樂會自動出現。假如呼吸已經相當平靜,但仍然沒有喜樂,不要驚恐!不要嘗試做任何東西!只是完全地,不間斷地覺知呼吸,呼吸會漸漸平息,喜樂最後一定會出現。

7.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心行

b.      MN44: 想和受是心行。

c.      Ajahn brahm: 此時呼吸會看似消失,剩下喜樂。本身透過觸感來感知呼吸,現在呼吸以喜樂來呈現,轉成以心來覺知。

8.      當吸氣、呼氣時,使心行輕安

d.      Ajahn brahm: 有時喜樂會變得太刺激,或我們會對這個現象感到害怕。這時請不要忘記喜樂是由平靜,寂靜而生。因此佛陀教導這個步驟

 

【心】

9.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心

a.      Ajhan brahm: 禪相是心的反射。步驟8後,禪修者會看到禪相。但有些卻看不到,這時他們要有耐性,只是等待,漸漸地,心就好像從光亮的地方走進暗的地方,慢慢就會習慣那個暗,然後看見周圍的星星,周圍的事物。比喻禪相會由無變有,暗淡變光明。

10.      當吸氣、呼氣時,使心喜悅

b.      Ajahn brahm: 心喜悅的時候,禪相會更亮。有時禪相會顯得很髒,這是因為心很髒,戒不清淨,有著污染的身口意,這時要注意持好自己的戒律。就算是好人,有時禪相和心也會暗淡,這時因為他們的心的能量比較低,或許因為健康不佳或過勞。此時可以發展鼓舞人心的禪修,例如佛,法,僧,(戒),施,(天)的隨念。或散播慈心,之後才回到安般念呼吸法。

c.      另有四個方法讓禪相明亮

                                                    i. 專注禪相的中心。禪相的中心一般比四周明亮,專注中心會使中心的光明擴展,接著再專注中心的光亮,接著再專注中心的光亮….慢慢地,暗淡的禪相會變得爆炸性地光亮,讓你進入禪那

                                                   ii. 讓你活在當下的注意力變得尖銳。更加地專注於當下,會使正念變得光亮,使禪相閃耀

                                                  iii. 對著禪相笑。記得禪相是心的反射。對著禪相笑,禪相會回笑。

                                                  iv. 回到美麗的呼吸。先不要理會禪相,回到呼吸,接著禪相會不斷變亮。

11.      當吸氣、呼氣時,集中著心

d.      Ajahn brahm: 延續對禪相的注意。放鬆,要相信禪相,不要控制禪相,禪相自然能夠延續下去。

12.      當吸氣、呼氣時,使心解脫

a.      Ajahn brahm : 此等同於進入禪那。步驟11後,你會發現自己自己正沉沒或潛入禪相中,或者禪相絕妙的光和狂喜的感受完全地包裹你。此時心解脫於五根,不能聽見或說任何東西,心完全地具念,靜止和穩定。佛陀形容禪那為足以成為聖者的智見特質(MN31), 正覺樂(MN66)

 

 

(Luang ta siri 說身-心的步驟是完成止禪的修行,法念住部分是完成觀禪的修行)

 

【法】

13.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無常

a、     Luang ta siri:當呼吸入就是一個生,呼吸出時就是死。呼吸入就是一個生,呼吸出時就是滅,生滅。這個名色法的生滅。所以觀法如法的意思,就是看到呼吸出入的生滅,或者說這個呼吸出入或五蘊的生滅。呼吸入就是生、呼吸出就是滅,一直看到生滅。好比喻為見到五蘊,這個呼吸入就是生、呼吸出就是死,不斷在生死生死。這個就是關於無常觀。

14.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著離貪

a.      Luang ta siri: 接著我們就會對五蘊產生厭離。呼吸入、呼吸出,對五蘊產生厭倦、厭離、離欲

b.      《清淨導論》、《無礙解道》:觀諸行的剎那壞滅/過患後對諸行離貪的欲、勝解生起,心善確立

c.      或指聖道/涅槃

15.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著滅

d.      觀諸行的過患後對諸行滅的欲、勝解生起,心善確立

e.      或指聖道/涅槃

16.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著捨離

f.       修觀而遍捨諸蘊、煩惱

g.      或指與有為相反的涅槃

 

SN54.2 覺支經Bojjhaṅg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 入出息念已修習、已多作,有大果、大效益

-而怎樣入出息念已修習、怎樣已多作,有大果、大效益?

-這裡,比丘與入出息念俱行,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七覺支

 

SN54.4 大果經第一 Paṭhamaphal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 入出息念已修習、已多作,有大果、大效益

-而怎樣入出息念已修習、怎樣已多作,有大果、大效益?

-接著佛陀開示入出息念16階

-並說: 在這樣,入出息念已修習、這樣已多作時,二果其中之一果能被預期:阿羅漢果或三果

 

SN54.5 大果經第二 Dutiyaphal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 入出息念已修習、已多作,有大果、大效益

-而怎樣入出息念已修習、怎樣已多作,有大果、大效益?

-接著佛陀開示入出息念16階

-並說: 在這樣,入出息念已修習、這樣已多作時,有七果

1.      當生提前成為阿羅漢

2.      在死時成為阿羅漢

3.      死時都未能成為阿羅漢者,會成為中般涅槃者

a.      註釋:在生命一半前證悟阿羅漢

b.      這些都是三果聖者,越下面的就越遲涅槃

4.      死時都未能成為阿羅漢者,會成為生般涅槃者

a.      註釋:過了生命一半而成為阿羅漢

5.      死時都未能成為阿羅漢者,會成為無行般涅槃者

6.      死時都未能成為阿羅漢者,會成為有行般涅槃者

7.      死時都未能成為阿羅漢者,會成為上流到色究竟天者

 

SN54.6 阿梨瑟吒經 Ariṭṭ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問比丘們有沒有修入出息念

-阿梨瑟吒尊者說自己有,經過佛陀的提問說起自己怎樣修:

1.      在過去/未來諸欲上,欲的意欲被我捨斷

2.      在自身內外諸法上,(外境)衝擊感官的想被我排除(應指即除了呼吸之外不理其他)

3.      我只具念地吸氣、只具念地呼氣

-佛陀便說,這是入出息念,這非不是.但自己將說出入出息念的圓滿細說,那就是入出息念16階

 

SN54.7 摩訶迦賓經Mahākappi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摩訶迦賓尊者坐在佛陀的不遠處,盤腿、定置端直的身體、建立面前的念.

-佛陀問比丘有看見他身體的搖動嗎?

-他們說, 每當他們看見那位尊者在僧團中坐,或獨自獨處坐,他們都沒看見

-佛陀說, 凡以那種定的已自我修習、多作,既沒有身體的搖動,也沒有心的動搖

-那位比丘是定的隨欲得到者、不困難得到者

-而這裡指的是什麼定呢? 入出息念之定

-而怎樣修入出息念會有這樣的效果?接著佛陀開示入出息念16階

 

SN54.8 如燈經 Padīpopam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 入出息念之定已修習、已多作,有大果、大效益

-而怎樣修有大果呢?接著佛陀開示入出息念的準備工作和16階段

-佛陀說,自己還是菩薩的時候, 也就以這個相同的住處多住

-當以這個住處多住時,那個自己的身體既不疲倦,兩眼也不,且不執取後心從諸漏被解脫。

-如果比丘也希望以下, 這個入出息念之定就應該被好好作意

1.      我的身體既不疲倦,兩眼也不,且不執取後我的心從諸漏被解脫。

a.      註:其他如地遍禪要張眼凝視著地,會導致眼睛疲勞

2.      凡我掛慮家的憶念與意向,那些被捨斷

3.      在無厭逆上住於有厭逆想的

a.      義註:透過作意不淨和無常

4.      在厭逆上住於無厭逆想的

a.      義註:透過散播慈心和作意為界

5.      在不厭逆與厭逆上都住於厭逆想

6.      在厭逆與不厭逆上都住於不厭逆想

7.      無厭逆與厭逆兩者上都避免後,住於平靜的、具念的、正知的

8.      進入四禪八定和滅盡定

 

-在這樣,入出息念之定已修習、這樣已多作時,無論他感受任何感受,都知道『它是無常的。』、『是不被緊握的。』、『是不被喜歡的。』。他離結縛地感受它們

-當感受身體終止的感受時(義注:五根的感受),他知道:『我感受身體終止的感受。』

-當感受生命終止的感受時(義注:意根的感受),他知道:『我感受生命終的感受。』

-他知道:『以身體的崩解,隨後生命耗盡,就在這裡,一切被感受的、不被歡喜的都將成為清涼,遺骸被留下。』

 

SN54.9 毘舍離經 Vesālīsuttaṃ摘要

 

-有一段時間,佛陀以種種法門為比丘們講述不淨說,稱讚不淨觀之修習

-有一次,佛陀召喚比丘,說自己想要獨坐半個月,不應該被任何人來見,除了以一位送施食者外

1.      義註:為什麼佛陀這樣說?在過去,500人一起當獵人。他們再生於地獄,但之後因為一些善業而投生為人,然後在佛陀座下出家。但是一部分他們原本的惡業在這半月得到機會成熟,然後會透過自殺和他殺讓他們死亡。佛陀遇見了這件事,然後也發現自己不能為它做任何事。在這些比丘中,有些是凡夫,有些是初果聖者,有些是二果聖者,有些是三果聖者,有些是阿羅漢。阿羅漢不會再生,其他聖弟子一定會有一個快樂的再生,但對於凡夫來說他們的命運是不確定的。佛陀開示不淨以移除他們對身體的依戀,所以他們會去除恐懼再生於天界。意識到自己不能改變這件事,他獨處以避免事件發生時在場

-比丘們果真照辦

-在此期間,那些比丘致力於不淨觀點修習

-他們對這個身體厭惡,因此周圍找殺手,了斷自己的生命

-半個月過後,佛陀從獨坐出來,問阿難為什麼僧團好想變少了?阿難便如實說出來

-佛陀於是藉此因緣向比丘們開示入出息念,說這入出息念之定已修習、已多作,就是寂靜的、勝妙的、無混濁的、安樂的住處,且使已生起的惡不善法立即地消失、平息。

-接著也介紹了入出息念16階

 

 

 

SN54.10 金毘羅經 Kimil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佛陀問金毘羅尊者入出息念之定怎樣已修習、怎樣已多作,有大果、大效益呢?

-問了三次尊者都保持沉默

-阿難尊者便請佛陀開示了

 

-而怎樣修有大果呢?

1.      到林野,或到樹下,或到空屋

2.      坐下,盤腿

3.      定置端直的身體

4.      建立面前的念後,他只具念地吸氣、只具念地呼氣

5.      接著學習以下:

 

【身】

1.      當吸氣、呼氣長時,知道吸氣、呼氣長

2.      當吸氣、呼氣短時,知道吸氣、呼氣短

a.      Ajahn brahm: 首兩個步驟可以混為一談。這時你不用控制呼吸,因為控制只會導致不適。只是看著呼吸出入不太有趣,這時佛陀讓我們看呼吸的出入,讓我們可以注意到更多的細節,讓呼吸法更有趣。這時你更可以注意呼吸進,還是出比較長?呼吸進後的停頓,還是呼吸出後的停頓比較長?這會更有趣

3.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一切身

a.  《清淨導論》:呼吸的整個過程

b.      Ajahn brahm: 你看到呼吸進的演變:它到達頂點,然後漸漸退去,到完全褪去。你甚至看見呼吸進和呼吸出之間的停頓。之後你看見呼吸出的醞釀,開展,每一刻的轉變,到達頂點,褪去,褪至虛無。再觀察那個停頓和接下來的吸氣。

4.      當吸氣、呼氣時,使身行輕安

a.      《無礙解道》:平息身體的前屈、搖動、震動等

b.  《清淨導論》:當身心熱惱時呼吸會很粗,反之則會很微細

c.      Ajahn brahm: 當一個人舒適地和呼吸在一起,它會自動平息。或者可以在心裡說‘平靜,平靜,平靜’

 

-呼吸屬於身體的一種,以此在身上隨觀身,而且要熱心、正知、有念、調伏世間中的貪、憂。

 

 

 

【受】

 

-在入出息時善作意(注釋書:以無常想從事禪修)是感受的一種,以此在受上隨觀受,而且要熱心、正知、有念。這樣就能調伏世間中的貪、憂。

 

 

【心】

 

9.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心

10.   當吸氣、呼氣時,使心喜悅

                                                    i. 專注禪相的中心。禪相的中心一般比四周明亮,專注中心會使中心的光明擴展,接著再專注中心的光亮,接著再專注中心的光亮….慢慢地,暗淡的禪相會變得爆炸性地光亮,讓你進入禪那

                                                   ii. 讓你活在當下的注意力變得尖銳。更加地專注於當下,會使正念變得光亮,使禪相閃耀

                                                  iii. 對著禪相笑。記得禪相是心的反射。對著禪相笑,禪相會回笑。

                                                  iv. 回到美麗的呼吸。先不要理會禪相,回到呼吸,接著禪相會不斷變亮。

11.   當吸氣、呼氣時,集中著心

12.   當吸氣、呼氣時,使心解脫

-佛陀不説忘念、不正知會有入出息念 (注釋書:心要對呼吸相這所緣有念正知,才能確立、執行在心上隨觀心)。以此在心上隨觀心,而且要熱心、正知、有念。這樣就能調伏世間中的貪、憂。

 

 

【法】

13.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無常

1.         Luang ta siri:當呼吸入就是一個生,呼吸出時就是死。呼吸入就是一個生,呼吸出時就是滅,生滅。這個名色法的生滅。所以觀法如法的意思,就是看到呼吸出入的生滅,或者說這個呼吸出入或五蘊的生滅。呼吸入就是生、呼吸出就是滅,一直看到生滅。好比喻為見到五蘊,這個呼吸入就是生、呼吸出就是死,不斷在生死生死。這個就是關於無常觀。

14.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著離貪

1.  Luang ta siri: 接著我們就會對五蘊產生厭離。呼吸入、呼吸出,對五蘊產生厭倦、厭離、離欲

2.      《清淨導論》、《無礙解道》:觀諸行的剎那壞滅/過患後對諸行離貪的欲、勝解生起,心善確立

3.      或指聖道/涅槃

15.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著滅

1.      觀諸行的過患後對諸行滅的欲、勝解生起,心善確立

2.      或指聖道/涅槃

16.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著捨離

1.      修觀而遍捨諸蘊、煩惱

2.      或指與有為相反的涅槃

 

 

-比丘在法上隨觀法,而且要熱心、正知、有念、調伏世間中的貪、憂。他以(觀)慧看見、善旁觀(注釋書:以定力旁觀不同俱生的所緣)後, (以觀慧)捨斷貪、憂。

 

-猶如在十字路口處有大土堆,如果貨車或馬車從東/南/西/北方到來,就破壞那個土堆

-同樣地,當比丘住於在身/受/心/法上隨看著身/受/心/法時,就破壞諸惡不善法

 

SN54.11 一奢能伽羅經 Icchānaṅgal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佛陀獨坐三個月後對比丘們說,如果其他外道問佛陀多以什麼住處在雨季安居中住呢?

-這時應該回答入出息念之定:接著佛陀開示入出息念16階

-凡當正確說時,能說入出息念之定是『聖住』、『梵住』、『如來住』者

-對於有學,已修習、已多作入出息念,轉起諸漏的滅盡

-對於阿羅漢,已修習、已多作入出息念,轉起當生樂的住處,以及念、正知

 

 

 

SN54.12 會疑惑的經 Kaṅkheyy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摩訶男問羅瑪沙迦賓亞尊者,那個有學住即是如來住?還是有學住是一,如來住是另一呢?

-尊者便回答,他們是不同的。

-凡那些心意未達成、住於希求著無上軛安穩的有學比丘,他們捨斷五蓋後而住

-但對於阿羅漢,他們的五蓋已被捨斷,根已被切斷

-接著尊者也提起以下例證能支持它們是不同的:

-有一次,佛陀獨坐三個月後對比丘們說,如果其他外道問佛陀多以什麼住處在雨季安居中住呢?

-這時應該回答入出息念之定:接著佛陀開示入出息念16階

-凡當正確說時,能說入出息念之定是『聖住』、『梵住』、『如來住』者

-對於有學,已修習、已多作入出息念,轉起諸漏的滅盡

-對於阿羅漢,已修習、已多作入出息念,轉起當生樂的住處,以及念、正知

 

 

SN54.13-16摘要

 

-有一次,阿難尊者問佛陀:有一法已修習、已多作,使四法完成;四法已修習、已多作,使七法完成;七法已修習、已多作,使二法完成嗎?

-佛陀說有,入出息念之定是一法,已修習、已多作,使四念住完成;四念住已修習、已多作,使七覺支完成;七覺支已修習、已多作,使明與解脫完成

(SN54,14變成佛陀問阿難,再由佛陀開示)

(SN54.15變成比丘們問佛陀)

(SN54.16變成佛陀問比丘們,再由佛陀開示)

-而怎樣修入出息念會使四念住完成呢?

1.      到林野,或到樹下,或到空屋

2.      坐下,盤腿

3.      定置端直的身體

4.      建立面前的念後,他只具念地吸氣、只具念地呼氣

5.      接著學習以下:

 

【身】

1.      當吸氣、呼氣長時,知道吸氣、呼氣長

2.      當吸氣、呼氣短時,知道吸氣、呼氣短

a.      Ajahn brahm: 首兩個步驟可以混為一談。這時你不用控制呼吸,因為控制只會導致不適。只是看著呼吸出入不太有趣,這時佛陀讓我們看呼吸的出入,讓我們可以注意到更多的細節,讓呼吸法更有趣。這時你更可以注意呼吸進,還是出比較長?呼吸進後的停頓,還是呼吸出後的停頓比較長?這會更有趣

3.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一切身

a.      《清淨導論》:呼吸的整個過程

b.      Ajahn brahm: 你看到呼吸進的演變:它到達頂點,然後漸漸退去,到完全褪去。你甚至看見呼吸進和呼吸出之間的停頓。之後你看見呼吸出的醞釀,開展,每一刻的轉變,到達頂點,褪去,褪至虛無。再觀察那個停頓和接下來的吸氣。

4.      當吸氣、呼氣時,使身行輕安

a.      《無礙解道》:平息身體的前屈、搖動、震動等

b.      《清淨導論》:當身心熱惱時呼吸會很粗,反之則會很微細

c.      Ajahn brahm: 當一個人舒適地和呼吸在一起,它會自動平息。或者可以在心裡說‘平靜,平靜,平靜’

 

-呼吸屬於身體的一種,以此在身上隨觀身,而且要熱心、正知、有念、調伏世間中的貪、憂。

 

 

 

【受】

 

-在入出息時善作意(注釋書:以無常想從事禪修)是感受的一種,以此在受上隨觀受,而且要熱心、正知、有念。這樣就能調伏世間中的貪、憂。

 

 

【心】

 

9.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心

10.   當吸氣、呼氣時,使心喜悅

                                                    i. 專注禪相的中心。禪相的中心一般比四周明亮,專注中心會使中心的光明擴展,接著再專注中心的光亮,接著再專注中心的光亮….慢慢地,暗淡的禪相會變得爆炸性地光亮,讓你進入禪那

                                                   ii. 讓你活在當下的注意力變得尖銳。更加地專注於當下,會使正念變得光亮,使禪相閃耀

                                                  iii. 對著禪相笑。記得禪相是心的反射。對著禪相笑,禪相會回笑。

                                                  iv. 回到美麗的呼吸。先不要理會禪相,回到呼吸,接著禪相會不斷變亮。

11.   當吸氣、呼氣時,集中著心

12.   當吸氣、呼氣時,使心解脫

-佛陀不説忘念、不正知會有入出息念 (注釋書:心要對呼吸相這所緣有念正知,才能確立、執行在心上隨觀心)。以此在心上隨觀心,而且要熱心、正知、有念。這樣就能調伏世間中的貪、憂。

 

 

【法】

13.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無常

1.         Luang ta siri:當呼吸入就是一個生,呼吸出時就是死。呼吸入就是一個生,呼吸出時就是滅,生滅。這個名色法的生滅。所以觀法如法的意思,就是看到呼吸出入的生滅,或者說這個呼吸出入或五蘊的生滅。呼吸入就是生、呼吸出就是滅,一直看到生滅。好比喻為見到五蘊,這個呼吸入就是生、呼吸出就是死,不斷在生死生死。這個就是關於無常觀。

14.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著離貪

4.      Luang ta siri: 接著我們就會對五蘊產生厭離。呼吸入、呼吸出,對五蘊產生厭倦、厭離、離欲

5.      《清淨導論》、《無礙解道》:觀諸行的剎那壞滅/過患後對諸行離貪的欲、勝解生起,心善確立

6.      或指聖道/涅槃

15.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著滅

3.      觀諸行的過患後對諸行滅的欲、勝解生起,心善確立

4.      或指聖道/涅槃

16.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著捨離

3.      修觀而遍捨諸蘊、煩惱

4.      或指與有為相反的涅槃

 

 

 

 

-比丘在法上隨觀法,而且要熱心、正知、有念、調伏世間中的貪、憂。他以(觀)慧看見、善旁觀(注釋書:以定力旁觀不同俱生的所緣)後, (以觀慧)捨斷貪、憂。

----------

 

-四念住多修習時怎樣完滿七覺支?

1.      念覺支

a.      修四念住時念現起不忘失,那時在修念覺支,讓其完滿

2.      探究法覺支

a.      有念者以慧檢查、調查、完全地檢查那個法,那時在修探究法覺支,讓其完滿

3.      精進覺支

a.      以慧檢查、調查、完全地檢查那個法的那人,他不退縮的精進被發動,那時在修精進覺支,讓其完滿

4.      喜覺支

a.      精進被發動者精神的喜生起,那時在修喜覺支,讓其完滿

5.      輕安覺支

a.      意喜者的(名)身變得輕安,心也變得輕安,那時在修輕安覺支,讓其完滿

b.      根據《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輕安的特相平靜心和心所的不安;作用是破除心和心所的不安;現起是心和心所的安寧冷靜;近因是心和心所。它們對治導致煩躁的掉舉與惡作(追悔)

6.      覺支

a.      身輕安者、有樂者的心入定,那時在修覺支,讓其完滿

7.      捨覺支

a.      心像這樣得定者成為善旁觀者

 

-七覺支多修習時怎樣完滿明與解脫?

1.      修習依止遠離、離貪、滅、捨棄的七覺支成熟時,就會完滿明與解脫

 

SN54.17 結的捨斷經 Saṃyojanappahān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入出息念之定已修習、已多作,轉起結的捨斷

 

SN54.18 煩惱潛在趨勢的根除經 Anusayasamugghā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入出息念之定已修習、已多作,轉起煩惱隨眠的根除

 

SN54.19 [生命]旅途的遍知經 Addhānapariññ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入出息念之定已修習、已多作,轉起[生命]旅途的遍知

1.      SN45.48義註:輪迴為旅途,到達涅槃後為遍知

 

SN54.20 漏的滅盡經 Āsavakkha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入出息念之定已修習、已多作,

1.      轉起結的捨斷

2.      轉起煩惱隨眠的根除

3.      轉起[生命]旅途的遍知

a.      SN45.48義註:輪迴為旅途,到達涅槃後為遍知

4.      轉起諸漏的滅盡

 

-而怎樣修有這樣的效果?那就是入出息念16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