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51 神足相應 Iddhipādasaṃyuttaṃ 摘要
SN51.1 此岸經 Apār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 已修習、已多作,轉起從此岸到彼岸
1. 意欲定勤奮之行的神足
a. SN51.13:『意欲定』=依止意欲而得到定、得到心一境性
b. 『勤奮之行』=四正勤
c. 注:神足iddhipādaṃ=成就的基礎 。vibh 450 說成就的基礎=那個人在成就之時各種心所、美德(如根、力等)/vibh 443所說那個人在成就之時的四名蘊
d. (下面3個也是如此解釋)
2. 精進定勤奮之行的神足
3. 心定勤奮之行的神足
4. 考察定勤奮之行的神足
SN51.2 已錯失經 Viradd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 凡任何已錯失四神足者,他們已錯失導向苦的完全滅盡的聖道
-凡任何已發動四神足者,他們已發動導向苦的完全滅盡的聖道
SN51.3 聖經 Ari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 已修習、已多作四神足,是聖的、出離的,引導至苦的完全滅盡
SN51.4 厭經 Nibbidāsuttaṃ摘要
-佛陀說, 已修習、已多作四神足,轉起一向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槃
SN51.5 部分神通經 Iddhipadesasuttaṃ摘要
-凡任何過去/現在/未來世的沙門或婆羅門獲得部分神通者,他們全部已自我修習、已自我多作四神足
SN51.6 完全經 Samattasuttaṃ 摘要
-凡任何過去/現在/未來世的沙門或婆羅門獲得完全神通者,他們全部已自我修習、已自我多作四神足
SN51.7 比丘經 Bhikkhusuttaṃ 摘要
-凡任何過去/現在/未來世諸漏已盡,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的比丘,他們全部已自我修習、已自我多作
四神足
SN51.8 佛陀經 Budd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以四神足的已自我修習、已自我多作,如來被稱為『阿羅漢、遍正覺者』
SN51.9 智經 Ñāṇ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在以下以前不曾聽聞的諸法上,自己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1. 這是具備(意欲/精進/心/考察)定勤奮之行的神足
2. 這個具備(意欲/精進/心/考察)定勤奮之行的神足應該被他修習
3. 這個具備(意欲/精進/心/考察)定勤奮之行的神足已修習
SN51.10 塔廟經 Ceti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三番四次暗示阿難尊者,任何人多修四神足都能活命至一劫或一劫餘的時間。但阿難尊者被魔纏心並沒有勸請佛陀住世
-佛陀在遣走阿難尊者之後魔王來勸佛陀般涅槃。理由是所有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居士、在家女居士都已經很好地掌握佛陀的教法。佛陀因此宣佈三個月後將入涅槃。這時發生大地震、大聲響
SN51.11 以前經Pubb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在自己還是菩薩的時候曾想,什麼因、什麼緣,有神足的修習呢?
-之後自己想:
1. 這裡,比丘修習具備(意欲/精進/心/考察)定勤奮之行的神足:
2. 像這樣,我的(意欲/精進/心/考察)將不是過鬆的、
3. 將不是過緊的、
4. 將不是向內收斂的、
5. 將不是向外散亂的,
6. 以及住於前後有感知的:
7. 後如前那樣地,前如後那樣地;
8. 上如下那樣地,下如上那樣地;
9. 夜晚如白天那樣地,白天如夜晚那樣地。
10. 像這樣,以打開的、無覆蓋的心,修習有光輝的心
-在四神足這樣已修習、這樣已多作時,會得到六種神通
SN51.12 大果經 Mahapphal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已修習、已多作四神足,有大果、大效益
-而怎樣修會有大果?:
1. 這裡,比丘修習具備(意欲/精進/心/考察)定勤奮之行的神足:
2. 像這樣,我的(意欲/精進/心/考察)將不是過鬆的、
3. 將不是過緊的、
4. 將不是向內收斂的、
5. 將不是向外散亂的,
6. 以及住於前後有感知的:
7. 後如前那樣地,前如後那樣地;
8. 上如下那樣地,下如上那樣地;
9. 夜晚如白天那樣地,白天如夜晚那樣地。
10. 像這樣,以打開的、無覆蓋的心,修習有光輝的心
-在四神足這樣已修習、這樣已多作時,會得到六種神通
SN51.13 意欲定經 Chandasamādhisuttaṃ 摘要
-佛陀在這裡詳細解釋四神足
1. 具備意欲定勤奮之行的神足
a. 『意欲定』=依止意欲而得到定、得到心一境性
b. 『勤奮之行』=四正勤
c. 注:神足iddhipādaṃ=成就的基礎 。vibh 450 說成就的基礎=那個人在成就之時各種心所、美德(如根、力等)/vibh 443所說那個人在成就之時的四名蘊
d. (下面3個也是如此解釋)
2. 具備精進定勤奮之行的神足
3. 具備心定勤奮之行的神足
a. Vibh 184 說心=意、識
b. 根據注釋書的解釋,這裡似乎指透過正確的勤奮、用心、專注而得到的定—而作為成功的基礎
4. 具備考察定勤奮之行的神足
a. Vibh 461 說 考察=智慧、正見等
-義注提到,Raṭṭhapāla長老 (MN82)以欲為首而產生出出世間道。
Soṇa 長老 (AN6.55) 以精進。。
Sambhūta 長老(Th291-94)以心。。。
1. 複注:具備心,成就屬於聖者特殊的智見,我心的責任成功,生出出世間法
Mogharāja 長老(Sn 1116-19)以考察。。
1. 複注:具智慧然後道的修習成功,智慧為首而到達阿羅漢狀態
義注以一個比喻來形容四神足如何幫助達成目標:
1. 有四個人想取得皇家的職位。
2. 意欲:第一個人靠著日夜侍候著國王來滿願,最後成願。比喻強調以欲來產生出世間道的人
3. 精進:第二個人靠著勇猛平定了邊境的動亂。。。
4. 心:第三個人透過建議力---熟悉政治學、建議(適當的)安排,然後贏得國王的歡心。。。
5. 考察:第四個考察到國王會把職位委任給出身好的人,於是只靠出身便獲得職位。。。。(用最少力)
SN51.14 目揵連經Moggall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許多住在鹿母講堂的比丘修得很差,佛陀叫大目揵連尊者去使那些比丘激起急迫感
-尊者因此以腳拇指使出神通,使鹿母講堂震動、大震動、大搖動
-比丘們經歷地震後都很害怕
-接著佛陀去見那些比丘,說起整件事的來龍去脈,並問比丘以什麼法的已自我修習、已自我多作,目揵連比丘有這麼大神通力、這麼大威力呢?
-比丘們請佛陀開示
-佛陀便說:四神足。大目揵連尊者因此而取得六神通
SN51.15 巫男巴婆羅門經 Uṇṇābhabrāhmaṇ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巫男巴婆羅門問阿難尊者:為了什麼目的在佛哦陀處梵行被住?答:為了意欲的捨斷
-問:那麼,為了這個意欲的捨斷,有道、有道跡嗎?答:有,四神足(意欲/精進/心/考察)
-巫男巴便說,這樣的話將會是無休止的,不可能『以意欲將捨斷意欲』
-阿難尊者便帶出,就像未去到園裡前,會有『我將到園裡』的意欲/精進/心/考察
-但當到達園裡後,先前『我將到園裡』的意欲/精進/心/考察就會止息
-同樣地,還未成為阿羅漢前,會有為了成為阿羅漢的意欲/精進/心/考察
-但當成為了阿羅漢後相應的意欲/精進/心/考察便會止息
SN51.16 沙門婆羅門經第一 Paṭhamasamaṇabrāhmaṇasuttaṃ 摘要
-凡任何過去/現在/未來世的沙門或婆羅門有大神通力、大威力者,他們全部都已自我修習、已自我多作四神足
SN51.17 沙門婆羅門經第二 Dutiyasamaṇabrāhmaṇ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凡任何過去/現在/未來世的沙門或婆羅門體驗各種神通種類,他們全部都已自我修習、已自我多作四神足
SN51.18 比丘經 Bhikkhu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以四神足的已自我修習、已自我多作,比丘以諸漏的滅盡,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SN51.19 神通等之教導經 Iddhādidesan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比丘們
1. 神通
a. 是一個後變成多個
b. 是多個後變成一個
c. 現身、隱身、穿牆、穿壘、穿山無阻礙地行走猶如在虛空中
d. 在地中作浮沈猶如在水中
e. 在不被破裂水上行走猶如在地上
f. 在空中以盤腿來去猶如有翅膀的鳥
g. 以手碰觸、撫摸這些這麼大神通力、這麼大威力的日月
h. 以身體行使自在直到梵天世界
2. 神足
a. 轉起神通獲得之道
3. 神足的修習
a. 修習具備(意欲/精進/心/考察)定勤奮之行的神足
4. 導向神足的修習道跡
a. 八支聖道
SN51.20 解析經 Vibhaṅg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已修習、已多作四神足,有大果、大效益
-而怎樣修會有大果?:
1. 這裡,比丘修習具備(意欲/精進/心/考察)定勤奮之行的神足:
2. 像這樣,我的(意欲/精進/心/考察)將不是過鬆的
a. 與倦怠俱行、與倦怠相應的意欲/精進/心/考察
3. 將不是過緊的、
a. 與掉舉俱行、與掉舉相應的意欲/精進/心/考察
4. 將不是向內收斂的、
a. 與惛沈睡眠俱行、與惛沈睡眠相應的意欲/精進/心/考察
5. 將不是向外散亂的,
a. 隨關於外部的五種欲散亂、散開的意欲/精進/心/考察
6. 以及住於前後有感知的:後如前那樣地,前如後那樣地;
a. (義註:關於根本業處)前後想被比丘以慧善把握、善作意、善理解、善貫通
7. 上如下那樣地,下如上那樣地;
a. 比丘就這個身體從腳掌之上,從髮梢之下,皮膚為邊界,有種種種類不淨充滿的,省察:在這個身體中有三十二身分
8. 夜晚如白天那樣地,白天如夜晚那樣地。
9. 像這樣,以打開的、無覆蓋的心,修習有光輝的心
a. 光明想被比丘善把握,白天想被善決意
-在四神足這樣已修習、這樣已多作時,會得到六種神通
SN51.21 道經 Magg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自己還是菩薩的時候想:對神足的修習來說,什麼是道、什麼是道跡呢?
-於是得出:
1. 這裡,比丘修習具備(意欲/精進/心/考察)定勤奮之行的神足:
2. 像這樣,我的(意欲/精進/心/考察)將不是過鬆的、
3. 將不是過緊的、
4. 將不是向內收斂的、
5. 將不是向外散亂的,
6. 以及住於前後有感知的:
7. 後如前那樣地,前如後那樣地;
8. 上如下那樣地,下如上那樣地;
9. 夜晚如白天那樣地,白天如夜晚那樣地。
10. 像這樣,以打開的、無覆蓋的心,修習有光輝的心
-在四神足這樣已修習、這樣已多作時,會得到六種神通
SN51.22 鐵球經Ayoguḷ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阿難尊者問佛陀是否證知
1. 以神通、以意生身到梵天世界?
2. 以這四大身,以神通到梵天世界?
-佛陀說自己有證知
-阿難尊者便說這是不可思議未曾有啊
-佛陀便說,自己正是不可思議的與具備不可思議法的
-當自己將身沉浸於心中,也將心沉浸於身中時,在身上進入樂想與輕想後而住
-那時,自己的身體就成為較輕的、較柔軟的、較適合作業的
-那時,自己的身體便少困難地從地面上升到天空,並體驗各種神通種類
SN51.23 比丘經 Bhikkhu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以四神足的已自我修習、已自我多作,比丘以諸漏的滅盡,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SN51.24 概要經 Suddhi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 有這四神足
1. 意欲定勤奮之行的神足
a. SN51.13:『意欲定』=依止意欲而得到定、得到心一境性
b. 『勤奮之行』=四正勤
c. 注:神足iddhipādaṃ=成就的基礎 。vibh 450 說成就的基礎=那個人在成就之時各種心所、美德(如根、力等)/vibh 443所說那個人在成就之時的四名蘊
d. (下面3個也是如此解釋)
2. 精進定勤奮之行的神足
3. 心定勤奮之行的神足
4. 考察定勤奮之行的神足
SN51.25 大果經第一 Paṭhamaphal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 已自我修習、已自我多作這四神足的話,四果或三果這二果其中之一果能被預期
SN51.26 大果經第二 Dutiyaphalasuttaṃ 摘要
-並說: 在這樣,四神足已修習、這樣已多作時,有七果
1. 當生提前成為阿羅漢
2. 在死時成為阿羅漢
3. 死時都未能成為阿羅漢者,會成為中般涅槃者
a. 註釋:在生命一半前證悟阿羅漢
b. 這些都是三果聖者,越下面的就越遲涅槃
4. 死時都未能成為阿羅漢者,會成為生般涅槃者
a. 註釋:過了生命一半而成為阿羅漢
5. 死時都未能成為阿羅漢者,會成為無行般涅槃者
6. 死時都未能成為阿羅漢者,會成為有行般涅槃者
7. 死時都未能成為阿羅漢者,會成為上流到色究竟天者
義註:在無煩天等出生,然後活足天命,然後出生到更高的色究竟天,(在那裡涅槃)
SN51.27 -28摘要
-有一次,佛陀經阿難尊者的提問教導他
1. 神通
a. 是一個後變成多個
b. 是多個後變成一個
c. 現身、隱身、穿牆、穿壘、穿山無阻礙地行走猶如在虛空中
d. 在地中作浮沈猶如在水中
e. 在不被破裂水上行走猶如在地上
f. 在空中以盤腿來去猶如有翅膀的鳥
g. 以手碰觸、撫摸這些這麼大神通力、這麼大威力的日月
h. 以身體行使自在直到梵天世界
2. 神足
a. 轉起神通獲得之道
3. 神足的修習
a. 修習具備(意欲/精進/心/考察)定勤奮之行的神足
4. 導向神足的修習道跡
a. 八支聖道
(SN51.28則是佛陀問阿難尊者,再由佛陀開示)
(SN51.29則是比丘們問佛陀)
(SN51.30則是佛陀問比丘們,再由佛陀開示)
SN51.31 目揵連經 Moggall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問比丘們,什麼法的已自我修習、已自我多作,目揵連比丘有這麼大神通力、這麼大威力呢?
-比丘們請佛陀直接開示
-佛陀便說:四神足。
1. 這裡,目揵連比丘修習具備(意欲/精進/心/考察)定勤奮之行的神足:
2. 像這樣,我的(意欲/精進/心/考察)將不是過鬆的、
3. 將不是過緊的、
4. 將不是向內收斂的、
5. 將不是向外散亂的,
6. 以及住於前後有感知的:
7. 後如前那樣地,前如後那樣地;
8. 上如下那樣地,下如上那樣地;
9. 夜晚如白天那樣地,白天如夜晚那樣地。
10. 像這樣,以打開的、無覆蓋的心,修習有光輝的心
-在四神足這樣已修習、這樣已多作時,他得到六種神通
SN51.31 目揵連經 Moggall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問比丘們,什麼法的已自我修習、已自我多作,目揵連比丘有這麼大神通力、這麼大威力呢?
-比丘們請佛陀直接開示
-佛陀便說:四神足。
1. 這裡,目揵連比丘修習具備(意欲/精進/心/考察)定勤奮之行的神足:
2. 像這樣,我的(意欲/精進/心/考察)將不是過鬆的、
3. 將不是過緊的、
4. 將不是向內收斂的、
5. 將不是向外散亂的,
6. 以及住於前後有感知的:
7. 後如前那樣地,前如後那樣地;
8. 上如下那樣地,下如上那樣地;
9. 夜晚如白天那樣地,白天如夜晚那樣地。
10. 像這樣,以打開的、無覆蓋的心,修習有光輝的心
-在四神足這樣已修習、這樣已多作時,他得到六種神通
SN51.32 如來經 Tathāga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問比丘們,什麼法的已自我修習、已自我多作,佛陀有這麼大神通力、這麼大威力呢?
-比丘們請佛陀直接開示
-佛陀便說:四神足。
1. 這裡,佛陀修習具備(意欲/精進/心/考察)定勤奮之行的神足:
2. 像這樣,我的(意欲/精進/心/考察)將不是過鬆的、
3. 將不是過緊的、
4. 將不是向內收斂的、
5. 將不是向外散亂的,
6. 以及住於前後有感知的:
7. 後如前那樣地,前如後那樣地;
8. 上如下那樣地,下如上那樣地;
9. 夜晚如白天那樣地,白天如夜晚那樣地。
10. 像這樣,以打開的、無覆蓋的心,修習有光輝的心
-在四神足這樣已修習、這樣已多作時,自己得到六種神通
SN51.33-38 摘要
-佛陀說,就如以下的河是斜向東邊的,修習、多作四神足的比丘是斜向涅槃的
1. 恒河(SN51.33,51.38)
2. 耶牟那河(SN51.34,51.38)
3. 阿致羅筏底河(SN51.35,51.38)
4. 薩羅浮河(SN51.36,51.38)
5. 摩醯河(SN51.37-38)
SN51.39-44 摘要
-佛陀說,就如以下的河是斜向大海的,修習、多作四神足的比丘是斜向涅槃的
1. 恒河(SN51.39,51.44)
2. 耶牟那河(SN51.40,51.44)
3. 阿致羅筏底河(SN51.41,51.44)
4. 薩羅浮河(SN51.42,51.44)
5. 摩醯河(SN51.43-44)
SN51.45摘要
-佛陀說,在以下的眾生之中,佛陀被說為他們之中的第一
1. 無足的
2. 二足的
3. 四足的
4. 多足的
5. 有色的
6. 無色的
7. 有想的
8. 無想的
9. 非想非非想的
-同樣地,凡任何善法,那些全都以警覺為根、會合,它被說為那些法中第一的。
-警覺的比丘能被預期必將修習、多作四神足
SN51.46-54 摘要
-佛陀說,就如
1. 任何叢林中生物的足跡,全部都容納在象足之中,象的足跡以大的狀態在它們之中被說為第一(SN51.46)
2. 任何重閣的椽都傾向屋頂,屋頂被說為它們中的第一(SN51.47)
3. 任何香根,黑鳶尾草被說為它們中的第一(SN51.48)
4. 任何香樹心,紫檀被說為它們中的第一(SN51.49)
5. 任何香花,茉莉花被說為它們中的第一(SN51.50)
6. 任何小王,一切為轉輪王的從屬,轉輪王被稱為王中之第一(SN51.51)
7. 任何星光的光明,那些全都不及月亮光明的十六分之一,月亮光明被說為它們中的第一(SN51.52)
8. 晴朗無雲的秋天,日出時,陽光輝耀,驅散空中一切黑暗(SN51.53)
9. 任何編織衣服,迦尸衣被說為它們中第一的(SN51.54)
-同樣地,凡任何善法,那些全都以警覺為根、會合,它被說為那些法中第一的。
-警覺的比丘能被預期必將修習、多作四神足
SN51.55-57 摘要
-佛陀說,猶如
1. 任何應該用力而作的工作,它們全都依止/住立於土地後而作(SN51.55)
2. 任何種子/草木都依止土地而成長/成滿(SN51.56)
3. 依止喜馬拉雅山山王後,諸龍使身體生長、獲取力量,之後進入小池、大池、小河、大河、大海,牠們在那裡以身體來到巨大狀態、成滿狀態(SN51.57)
-同樣地,比丘依止/住立於戒後,修習/多作四神足
SN51.58摘要
-佛陀問比丘們,就如樹木是傾向東邊的,假如它被切斷根的話會往哪邊倒下?
-比丘回答:往斜向處
-佛陀說,同樣地,修習/多作四神足的比丘是傾向於涅槃的
SN51.59 摘要
-佛陀對比丘們說,就如倒下的瓶子吐出水,不逆吞回
-同樣地,修習/多作四神足的比丘吐出諸惡不善法,不逆吞回
SN51.60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就如稻穗尖或麥穗尖被手或腳以正確的方向壓踏,是可能破裂手脚、讓其流血對
-同樣地,如果比丘以正確方向的見和道修習,是可能破壞無明,使明生起,作證涅槃的
-怎樣為之以正確方向的見和道修習,破壞無明,使明生起,作證涅槃呢?那就是修習四神足
SN51.61摘要
-佛陀說,猶如在虛空中種種風會吹
-對修習、多作四神足的比丘來說,以下都會修習圓滿
1. 四神足
2. 四正勤
3. 四神足
4. 五根
5. 五力
6. 七覺支
SN51.62摘要
-佛陀說,猶如在夏季的最後一個月塵垢被揚起後,驟雨立即使塵垢消失。
-同樣地,修習/多作四神足的比丘一一、立即地使已生起的諸惡不善法消失、平息
SN51.63 摘要
-佛陀說,猶如已生起的大雨雲,大風從它的內部使它消失、平息。
-同樣地,修習/多作四神足的比丘一一、立即地使已生起的諸惡不善法從內部消失、平息
SN51.64 摘要
-佛陀說,對藤索固綁的航海船來說,它的藤索六個月在水中被侵蝕後,冬天被拉上陸地,被風、陽光損耗,再被雨雲下大雨,便不難腐爛
-同樣地,對修習、多作四神足丘來說,諸結不難腐爛。
SN51.65 摘要
-佛陀說,就如用來接待客人的屋舍,不同種姓的人們從四方八面來住。
-同樣地適當,修習、多作四神足的比丘,
1. 凡應該被證智遍知的諸法,他以證智遍知那些法
a. 五取蘊
2. 凡應該被證智捨斷的諸法,他以證智捨斷那些法
a. 無明與有的渴愛
3. 凡應該被證智作證的諸法,他以證智作證那些法
a. 明與解脫
4. 凡應該被證智修習的諸法,他以證智修習那些法
a. 止與觀
SN51.66摘要
-佛陀問比丘,就如恒河是傾向東邊的,如果眾人帶來鏟子與簍子後,想要努力將恒河傾向西邊,比丘會如何想呢?
-比丘回答,不容易啊,而且只有疲勞和苦惱
-佛陀說,同樣地,如果國王/親朋戚友以財富引誘一位修習/多作四神足的比丘還俗享用與作福德財富,比丘也不可能還俗
-因為比丘的心長久是傾向遠離的
SN51.67摘要
-佛陀說,為了以下三種尋求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該修四神足
1. 欲
2. 有
3. 梵行(義註:尋求已考量邪見的梵行)
SN51.68 摘要
-佛陀說為了以下這三種慢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神足
1. 『我是優勝者』
2. 『我是同等者』
3. 『我是下劣者』
SN51.69摘要
-佛陀說為了以下這三種漏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神足
1. 欲
2. 有
3. 無明
SN51.70 摘要
-佛陀說為了以下這三種有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神足
1. 欲
2. 色
3. 無色
SN51.71摘要
-佛陀說為了這三種苦性:苦苦性、行苦性、變易苦性--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神足
1. DN33義注:苦苦性-苦受
2. SN38.14義注:行苦性--以有爲的狀態而說是苦的狀態
3. SN38.14義注:變易苦性-快樂變爲痛苦的狀態
SN51.72摘要
-佛陀說為了這三種荒蕪----貪荒蕪、瞋荒蕪、癡荒蕪--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神足
SN51.73摘要
-佛陀說為了這三種垢----貪垢、瞋垢、癡垢--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神足
SN51.74 摘要
-佛陀說為了這三種惱亂--貪惱亂、瞋惱亂、癡惱亂--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神足
SN51.75摘要
-佛陀說為了這三種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神足
SN51.76摘要
-佛陀說為了這三種渴愛--欲的渴愛、有的渴愛、虛無的渴愛--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神足
SN51.77 摘要
-佛陀說為了四種暴流--欲的暴流、有的暴流、見的暴流、無明的暴流--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神足
SN51.78摘要
-佛陀說為了四種軛--欲之軛、有之軛、見之軛、無明之軛--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神足
SN51.79摘要
-佛陀說為了四種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論取--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神足
SN51.80摘要
-佛陀說為了以下四種束縛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神足
1. 貪婪的身束縛
a. 義註:名身的束縛,交織組合的煩惱
2. 惡意的身束縛
3. 戒禁取的身束縛
4. 這是真實之執持的身束縛
a. 義註:拿取邊見而生起‘這是真實的’
SN51.81 摘要
-佛陀說為了以下七種隨眠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神足
1. 欲
2. 嫌惡
3. 見
4. 疑
5. 慢
6. 有貪
7. 無明
SN51.82摘要
-佛陀說為了五欲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神足
SN51.83摘要
-佛陀說為了五蓋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神足
SN51.84摘要
-佛陀說為了五取蘊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神足
SN51.85 摘要
-佛陀說為了以下五下分結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神足
1. 有身見
2. 疑
3. 戒禁取
4. 欲的意欲
5. 惡意
SN51.86摘要
-佛陀說為了以下五上分結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神足
1. 色貪
2. 無色貪
3. 慢
4. 掉舉
5. 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