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47 念住相應Satipaṭṭhānasaṃyuttaṃ 摘要
SN47.1 蓭婆巴利經 Ambapāl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為了
1. 眾生的清淨
2. 愁悲的超越
3. 苦憂的滅沒
4. 正確方式的獲得
a. 義註:八支聖道。
b. 這裡先前的部分修習世間念住道而導致獲得出世間道
5. 涅槃的作證
-四念住是無岔路之道
-即住於
1. 在身上觀察著身
a. 義註:觀察無常,而不是常;觀察苦,而不是樂;觀察無我,而非我;觀察厭,而不是樂;觀察離染,而不是染;觀察滅,而不是集;觀察捨棄,而不是拿起
2. 在受上觀察著受
3. 在心上觀察著心
4. 在法上觀察著法
加上-->
1. 熱心的
a. 義註:在三有的煩惱上熱心,精進燃燒
2. 正知的
a. 義註:具有智慧
3. 有念的
a. 義註:把握身/受/心/法,具有念。拿取所緣有慧地觀察
4. 調伏世間中的貪婪憂
a. 義註:五取蘊世間
SN47.2 念經Sat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他們應該住於具念的、正知的,這是自己對他們的教誡
-什麼是具念的呢?就是具有四念住
-什麼是正知呢?就是在任何行為和狀態都是行為的正知者
1. 義註舉了四個正知的內涵:
2. i.目的正知(sātthakasampajaññaṃ),即清楚自己行為的動機。
3. ii.適當正知(sappāyasampajaññaṃ)。
4. iii.行境正知(gocarasampajaññaṃ),即把握自己所選擇的業處。
5. iv.不迷妄正知(asammohasampajaññaṃ),主要是覺知行為中有我的錯覺
SN47.3 比丘經 Bhikkhu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位比丘請求佛陀為他簡要地教導法,那麼自己就能住於單獨的、隱離的、不放逸的、熱心的、自我努力的了!
-佛陀卻說, 一些無用的男子只這樣請求我,實則只是想跟隨著佛陀
-比丘再次求佛陀
-佛陀便教導,如果他有善清淨的戒與正直的見,他應該以三種方式修習四念住
-那就是對內在、外在、內外在都發展身/受/心/法的念住
-這樣的話,不論日或夜的到來,善法僅會增長,不會減損
-佛陀教完之後那位比丘離開,自我努力,不久成為了一位阿羅漢
SN47.4 薩羅經 Sāl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對於出家不久、最近來此法律的新比丘應該以四念住勸導他們
-那就是為了身/受/心/法的如實智住於在身/受/心/法上隨看著身/受/心/法,熱心的、正知的、成為專一的、心明淨的、入定的、心一境的
-對於希求涅槃的有學比丘,他們這樣修
-對於阿羅漢,他們也這樣修
SN47.5 不善聚經Akusalarās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完全的不善聚=五蓋
-完全的善聚=四念住
SN47.6 鷹經 Sakuṇaggh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故事。
-佛陀說,從前有隻鷹突然俯衝捉住鵪鶉鳥。當鵪鶉鳥被鷹帶走時,他悲泣,說自己不幸,因為走到不當的去處、他人的領域。如果自己走在適當的去處、自己父親的領域的話,這隻鷹便不足以在戰斗上對上自己
-鷹便問什麼是他的適當去處、自己父親的領域呢?鵪鶉鳥回答:犁耕作過的土塊處
-那時鷹便釋放鵪鶉,並說即使他到了那裡也脫離不到自己。
-之後鵪鶉鳥便來到犁耕作過的土塊處、登上大土塊後,對著鷹叫他來。
-鷹便突然對鵪鶉鳥俯衝
-當鵪鶉鳥知道:『這隻鷹已很接近我。』時,就進入那土塊的內側。鷹就在那裡撞到了自己的胸部
-這就是走在不適當去處、他人的領域者了
-佛陀因此提醒比丘不要走到不適當去處、他人的領域,因為這樣會讓魔得到機會和對象
-什麼是比丘的不適當去處、他人的領域呢?五欲
-佛陀也提醒比丘要走在適當的去處、自己父親的領域。因為這樣魔將得不到機會和對象
-什麼是適當的去處、自己父親的領域呢?四念住
SN47.7 猴子經 Makkaṭ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 喜馬拉雅山山王有難行、不平的區域,有的既非猴子也非人類的行走處;有的是猴子的行走處而非人類的
-喜馬拉雅山山王也有同時是猴子也是人類的行走處,.獵人們會在猴子的路徑上佈置捕捉猴子的黏膠陷阱
-那些不愚蠢、沒有動貪得猴子見到黏膠後,會遠遠地避開。但那些愚蠢、有動貪得猴子便會走近那個黏膠,用手抓取它,然後被捕住。
-為了讓手脫離,他用第二隻手試圖掙脫,但連第二隻手也被捉住。如是者雙手、雙腳和嘴也被捉住
-獵人射擊他後便帶著他出發到別處
-那是因為他走在不適當的去處、他人的領域。
-佛陀因此提醒比丘不要走到不適當去處、他人的領域,因為這樣會讓魔得到機會和對象
-什麼是比丘的不適當去處、他人的領域呢?五欲
-佛陀也提醒比丘要走在適當的去處、自己父親的領域。因為這樣魔將得不到機會和對象
-什麼是適當的去處、自己父親的領域呢?四念住
SN47.8 廚師經 Sū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就如愚笨、不善巧的廚師因為不掌握主人的相(特徵愛好)而不能得到種種薪酬利得。
-同樣地,某類愚笨、無能、不善巧的比丘修四念住時心不入定,諸隨雜染不被捨斷,他不掌握那個相。
-他既不是當生安樂住的利得者,也非念、正知的利得者
-那是什麼原因呢?他不掌握自己心的相
1. 義註:不知道‘我的這個業處合適,能移除種姓而住立’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47.9 病經 Gil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進入雨安居時生起重病,有瀕臨死亡的感受.佛陀具念、正知、不被惱害地忍受。
-佛陀想:如果沒有召喚隨侍們、沒通知比丘僧團的情況底下般涅槃,那是不適當的。
-於是佛陀以精進力擋開這個病後,決意延長壽命
-佛陀病癒之後,阿難尊者去找佛陀並說,自己看到佛陀的安樂、能夠忍受和和存活下來
-但佛陀的病讓自己的身體如變成酒醉的,自己的諸方向也不清晰,諸法也不在自己心中出現
-但啊難尊者一想起佛陀不會還未交代關於僧團的事情就般涅槃時,便某程度地安心
-佛陀回答說,自己對於僧團期待什麼呢?佛陀並沒有分內外地教法,也沒有在法上師父留一手
-如果自己這麼想:『我將照顧比丘僧團。』或『比丘僧團是指定我的。』,那就應該說出關於僧團的任何事
-但自己不這麼想
-但為何佛陀仍然說出關於僧團的所有事呢?因為自己老了,八十歲了,身體也只能勉強地存續
-唯有當自己進入無相心定(義註:以無常切入的觀定)時,自己的身體才較為安樂
-佛陀叫比丘因此要住於以自己和法為島,以自己和法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
-怎樣做呢?就是住於四念住。
-佛陀說,凡任何人現在或自己死後住於以自己和法為島,以自己和法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時,他將是任何欲學者最第一的
SN47.10 比丘尼住所經 Bhikkhunupassa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比丘們去見已抵達某比丘尼住所的阿難尊者。
-她們對阿難說,眾多在四念住上住於心善建立的比丘尼,依次地認知卓越的特質
-阿難尊者隨即認可
-接著阿難尊者對她們開示,之後離開去見佛陀。
-阿難尊者對佛陀說起他和比丘尼之間的對話,佛陀也認可,說凡任何比丘或比丘尼在四念住上住於心善建立者,他能預期:『他將依次地認知卓越的特質。』
-佛陀接著說起四念住‘定置後的修習’,那就是
1. 住於在諸身/受/心/法上隨看著身/受/心/法:熱心的、正知的、有念的,調伏世間中的貪婪、憂,
2. 當他住於在諸身/受/心/法上隨看著身/受/心/法時,在諸身/受/心/法上生起
a. 身/受/心/法所緣(義註:煩惱的)熱惱
b. 或心的遲援
c. 或心向外散亂
i. 義註:外在不同所緣的心生起
3. 因為那樣,心就應該被比丘定置在某個能被淨信的相
a. 義註:如佛隨念的某個業處
4. 對那位定置心在某個能被淨信的相者,欣悅被生起;
5. 對喜悅者喜被生,對意喜者來說身變得寧靜,身已寧靜者感受樂;
6. 對有樂者,心入定。
7. 他像這樣深慮:『我為了利益定置心,那個利益被我獲得,好了,現在我要撤回。』他就撤回,也不尋思,也不伺察(註:不再修那個用來讓心淨信的業處),他知道:『我存在無尋、無伺、自身內有念的,我是樂的。』
而怎樣是無定置後的修習?
1. 比丘不定置心在外後,知道:『我的心不定置在外。』
2. 那時,知道:『自始至終(心是)無收縮的、解脫的、無定置的。』
3. 還有,知道:『我住於在身/受/心/法上隨看著身/受/心/法:熱心的、正知的、有念的,我是樂的。』
4. 註釋:這或許是指假如修四念住時沒有太多煩惱的干預,可以不用換讓人生起淨信的所緣
-說完佛陀便說自己已經教導了這兩種修習,並說自己已經作了身為一個出自憐憫的老師或利益者應該作的事了
-現在有這些空屋和樹下,叫他們要禪修,不要疏忽大意,以免成為之後後悔者
SN47.11 大丈夫經 Mahāpuris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問佛陀, 什麼情形是大丈夫呢?
-佛陀便說, 說心解脫者是『大丈夫』;心不解脫者是『非大丈夫』
-而怎樣是心解脫者?那就是修四念住時,心離染,不執取後從諸漏被解脫
SN47.12 那難陀經 Nāland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舍利佛尊者對佛陀說,自己在佛陀上有有這樣的淨信:不曾有與將沒有,以及現在都不存在其他沙門或婆羅門,比佛陀有更高的證智--正覺。
-佛陀便說,舍利佛說了這偉大、取一邊的、吼獅子吼的如牛王之語。
-他問舍利佛尊者,是否以他心通了知過過去/現在/未來世的佛陀—他有這樣的戒/法/慧/住處/解脫呢?
-舍利佛說不是
-佛陀問,那他怎樣會說這樣的話呢?
-舍利佛便說,自己對過去/現在/未來世的佛陀沒有他心智,但自己知道法的類比。
-就如一個堅固的城牆,只有一道門。在那裡有一位賢能到守門人制止任何不認識的人進入城市。當他巡查整座城市時,甚至沒有看到小到連貓可以進出的城牆裂口。他因此想:『凡任何粗大的生物進入或出去這個城市,他們全部僅經由門進入或出去。』
-同樣地,自己知道法的類比:任何過去/現在/未來世的佛陀們, 他們全都捨斷心的隨雜染、慧的減弱的五蓋後,在四念住上心善建立,如實修習七覺支後,現正覺無上遍正覺
-佛陀聽後隨喜,並叫他要經常對四眾說這個法,因為對於一些無用的人來說,他們或會有對佛陀的疑惑,但聽了這個法後,就會捨斷對佛陀的疑惑
SN47.13 純陀經 Cund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舍利佛尊者因病般涅槃了,當時沙彌純陀是他的侍者。
-純陀於是去找阿難通知此事。阿難提議一起去找佛陀
-到達後,阿難尊者說起舍利佛尊者般涅槃的消息,並說自己聽到這個消息後身體如變成酒醉的,諸方向也不清晰,諸法也不在心中出現
-佛陀聽後便問,舍利佛尊者拿走了他的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蘊嗎?
-阿難答:不是,但舍利佛是對自己的教誡者/鼓勵者/使自己歡喜者 /說法不倦者/資助梵行者,自己對他有情愛。自己也回憶起他的法的滋潤和助益
-佛陀便和阿難尊者說,自己不就預告,我們會與一切所愛的別離嗎?
-『凡那個被生的、存在的、有為的、壞散之法,那個不要被破壞。』這不存在可能性
-猶如有心材的大樹,較大的枝幹被折斷;同樣地,在有心材、住立的僧團中,舍利佛尊者已經般涅槃了
-佛陀提醒比丘們要住於以自己和法為島,以自己和法為歸依,不要以其他為歸依
-什麼意思呢?就是住於四念住
-佛陀說,現在或我死後,凡任何人住於以自己和法為島,以自己和法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那些比丘將是自己的欲學者最第一的
SN47.14 烏迦支羅經 Ukkacel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在舍利弗、目揵連已般涅槃不久,佛陀在跋耆的烏迦支羅恒河邊被比丘僧團圍繞
-佛陀對著沉默的比丘僧團說,對自己來說,當兩位上首弟子已般涅槃時,這個團體看起來像是空的
-凡兩位上首弟子所在的方向,那些團體是不空洞
-不論過去還是未來的佛陀,都有這最勝的一對弟子
-這對弟子實在是不可思議未曾有啊,他們是遵循老師教誡者,以及他們將是四眾的所愛者、合意者、應該被尊敬者
-這也是佛陀的不可思議啊:像這樣一對弟子般涅槃時,佛陀沒有愁或悲
-『凡那個被生的、存在的、有為的、壞散之法,那個不要被破壞。』這不存在可能性
-猶如有心材的大樹,較大的枝幹被折斷;同樣地,在有心材、住立的僧團中,兩位上首弟子已經般涅槃了
-佛陀提醒比丘們要住於以自己和法為島,以自己和法為歸依,不要以其他為歸依
-什麼意思呢?就是住於四念住
-佛陀說,現在或我死後,凡任何人住於以自己和法為島,以自己和法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那些比丘將是自己的欲學者最第一的
SN47.15 婆醯雅經 Bāhi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婆醯雅尊者請佛陀為他作簡短開示,那樣自己就能單獨、警覺、熱心地自我努力了
-佛陀請他在最初的善法上淨化: 善清淨的戒與正直的見,之後修四念住
-這樣對他來說, 不論日或夜到來,在善法上僅增長能被預期,非減損
-聽後尊者便離開,然後自己努力,最後成為阿羅漢
SN47.16 鬱低雅經 Utti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 鬱低雅尊者請佛陀為他作簡短開示,那樣自己就能單獨、警覺、熱心地自我努力了
-佛陀請他在最初的善法上淨化: 善清淨的戒與正直的見,之後修四念住
-當他依止戒、在戒上住立後修四念住時,他將走到死亡領域的彼岸
-聽後尊者便離開,然後自己努力,最後成為阿羅漢
SN47.17 聖經 Ari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當已修習、多作四念住時,那是是聖的、出離的,引導到苦的完全滅盡
SN47.18 梵王經 Brahmasuttaṃ 摘要
-當佛陀初現正覺,有一次,佛陀生起深思:
為了
1. 眾生的清淨
2. 愁悲的超越
3. 苦憂的滅沒
4. 正確方式的獲得
a. 義註:八支聖道。
b. 這裡先前的部分修習世間念住道而導致獲得出世間道
5. 涅槃的作證
-四念住是無岔路之道
-即住於
5. 在身上觀察著身
a. 義註:觀察無常,而不是常;觀察苦,而不是樂;觀察無我,而非我;觀察厭,而不是樂;觀察離染,而不是染;觀察滅,而不是集;觀察捨棄,而不是拿起
6. 在受上觀察著受
7. 在心上觀察著心
8. 在法上觀察著法
加上-->
5. 熱心的
a. 義註:在三有的煩惱上熱心,精進燃燒
6. 正知的
a. 義註:具有智慧
7. 有念的
a. 義註:把握身/受/心/法,具有念。拿取所緣有慧地觀察
8. 調伏世間中的貪婪憂
a. 義註:五取蘊世間
-大梵天王以他心通知道佛陀的所思所想後便以神通來到佛陀那裡, 置上衣到一邊肩膀,向世尊合掌鞠躬後,認可佛陀所說
-之後大梵天王說偈頌,大意是佛陀知道這條路,過去現在未來都是以此渡過暴流
SN47.19 私達迦經 Seda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說,從前旃陀羅竹竿特技表演者舉起竹竿後,召喚徒弟昧達迦大林迦:『來!親愛的昧達迦大林迦!登上竹竿後,請你站在我的肩膀上。』
-徒弟應諾,登上竹竿後,站在老師的肩膀上。
-那時,竹竿特技表演者對徒弟說:『親愛的昧達迦大林迦!請你守護我,我將守護你,這樣,我們相互被保護和守護,我們便可展現技術,同時也將得到利得,並且將平安地從竹竿下來。
-這時,徒弟否認了老師,說老師應該自己守護自己,自己也會自己守護自己,這樣才會有剛才提到的收益
-佛陀認可了徒弟的話
1. 註釋:不修好自己,不去處自己的貪嗔癡,怎樣幫助其他人呢?就好像自己身處泥濘,卻想幫助其他身陷泥濘的人
-佛陀說,要守護自己和守護他人,念住也應該被實踐
-守護自己者守護他人;守護他人者守護自己
-而怎樣守護自己者守護他人呢?以練習、修習、多作
1. 義註:一個比丘捨棄無關重要的活動,日夜追求、發展、培育他的根本業處而達證阿羅漢。然後其他人當看到他就會生起信心,他們就會預定前往天堂
-而怎樣守護他人者守護自己呢?以忍辱、不害、慈心的狀態、憐憫的狀態
1. 義註:一個不害人的人,自然會減少了他人傷害報復他的風險
SN47.20 地方上的美女經 Janapadakalyāṇī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就如別人聽見有地方美女出現,就有大群人聚集。那位美女唱歌跳舞還是最好的。如果聽見她要唱歌跳舞了,就有更多人聚集。
-那時,想要活命、不想要死,想要樂、厭逆苦的男子到來,有人對他說: 喂!男子!你應該把這滿到邊緣的油鉢經過這大慶祝會和美女之間運果,且劍已拔起的男子將在你後面緊隨,就在它如果只溢出一點點之處,你的頭便會在這裡落下。
-佛陀問比丘:那位男子是否會不作意那個油鉢後疏忽大意地搬運呢?答:不
-佛陀說,其實『滿到邊緣的油鉢。』=身至念的同義語
-佛陀提醒比丘應該這樣學習: 『身至念將被我們修習、被多作、被作為車輛、被作為基礎、被實行、被累積、被善努力。』
SN47.21 戒經Sīl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跋陀尊者問阿難尊者,佛陀因為什麼目的而說善戒呢?
-阿難尊者先讚美跋陀尊者的問題,然後便說這是為了四念住的修習
SN47.22 久住經 Ciraṭṭhit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跋陀尊者問阿難尊者, 什麼因緣讓正法在佛陀已般涅槃時不久住或久住呢?
-阿難尊者先讚美跋陀尊者的問題,然後便說因為未自我修習/多作四念住,使到正法在佛陀已般涅槃時不久住。久住的原因則是相反
SN47.23 衰退經Parih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跋陀尊者問阿難尊者, 什麼因緣讓正法衰退或不衰退呢?
-阿難尊者先讚美跋陀尊者的問題,然後便說因為未自我修習/多作四念住,使到正法衰退。不衰退的原因則是相反
SN47.24 概要經 Sudd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四念住
-即住於
1. 在身上觀察著身
a. 義註:觀察無常,而不是常;觀察苦,而不是樂;觀察無我,而非我;觀察厭,而不是樂;觀察離染,而不是染;觀察滅,而不是集;觀察捨棄,而不是拿起
2. 在受上觀察著受
3. 在心上觀察著心
4. 在法上觀察著法
加上-->
1. 熱心的
a. 義註:在三有的煩惱上熱心,精進燃燒
2. 正知的
a. 義註:具有智慧
3. 有念的
a. 義註:把握身/受/心/法,具有念。拿取所緣有慧地觀察
4. 調伏世間中的貪婪憂
a. 義註:五取蘊世間
SN47.25 某位婆羅門經 Aññatarabrāhmaṇ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位婆羅門問佛陀, 什麼因緣讓正法在佛陀已般涅槃時不久住或久住呢?
-佛陀說,因為未自我修習/多作四念住,使到正法在佛陀已般涅槃時不久住。久住的原因則是相反
-說完那位婆羅門皈依三寶,並叫佛陀記得他是居士
SN47.26 部分經 Pades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問阿那律尊者什麼情形是有學.
-阿那律尊者回答, 對四念住已部分自我修習者是有學
SN47.27 完全經 Samat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問阿那律尊者什麼情形是無學.
-阿那律尊者回答, 對四念住已完全自我修習者是無學
SN47.28 世界經 Lo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問阿那律尊者, 已自我修習、多作哪些法能到達大通智(義註:六種神通的狀態)呢?
-阿那律尊者回答, 四念住
SN47.29 富吉經 Sirivaḍḍ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 屋主富吉生重病,因此叫人去請阿難尊者來
-阿難尊者到達後問候他一輪後,便教導他應該要住於四念住
-屋主富吉便說,這些法在自己之中被發現,而且自己不認為五下分結中有任何未被捨斷
-阿難尊者便祝賀說那是他的利得,因為他自己記說了三果
SN47.30 摩那提那經 Mānadin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 屋主摩那提那生重病,因此叫人去請阿難尊者來
-阿難尊者到達後問候他一輪後,便教導他應該要住於四念住
-屋主摩那提那便說,這些法在自己之中被發現,而且自己不認為五下分結中有任何未被捨斷
-阿難尊者便祝賀說那是他的利得,因為他自己記說了三果
SN47.31 不曾聽聞經 Ananussu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對於以下的以前不曾聽聞的諸法上,他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1. 『這是在身/受/心/法上隨看身/受/心/法。』
2. 『又,這個在身/受/心/法上隨看身/受/心/法應該被他修習。』
3. 『又,這個在身/受/心/法上隨看身/受/心/法已被他修習。』
SN47.32 離貪經 Virāg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 已修習、多作四念住會轉起一向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槃
SN47.33 已錯失經 Viradd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 凡任何已錯失四念住者,他們也已錯失導向苦的完全滅盡的聖道
-凡任何已發動四念住者,他們已發動導向苦的完全滅盡的聖道
SN47.34 已修習經 Bhāvi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 已修習、多作四念住會轉起從此岸走到彼岸
SN47.35 念經 Sat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他們應該住於具念的、正知的,這是自己對他們的教誡
-什麼是具念的呢?就是具有四念住
-什麼是正知呢?已知道諸受/尋/想的生起、保持呈現和滅沒
SN47.36 完全智經 Aññ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 已自我修習、已自我多作這四念住的話,四果或三果這二果其中之一果能被預期
SN47.37 意欲經 Chand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關於四念住
-對那位住於在身/受/心/法上隨看著身/受/心/法者來說,凡在身/受/心/法上的意欲,那個被捨斷,以意欲的捨斷,不死被作證。
SN47.38 被遍知經Pariññā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關於四念住
-對那位住於在身/受/心/法上隨看著身/受/心/法者來說,身/受/心/法被遍知,以身/受/心/法的遍知狀態,不死被作證
SN47.39 修習經 Bhāvan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他會教導四念住的修習,那就是
住於
1. 在身上觀察著身
a. 義註:觀察無常,而不是常;觀察苦,而不是樂;觀察無我,而非我;觀察厭,而不是樂;觀察離染,而不是染;觀察滅,而不是集;觀察捨棄,而不是拿起
2. 在受上觀察著受
3. 在心上觀察著心
4. 在法上觀察著法
加上-->
1. 熱心的
a. 義註:在三有的煩惱上熱心,精進燃燒
2. 正知的
a. 義註:具有智慧
3. 有念的
a. 義註:把握身/受/心/法,具有念。拿取所緣有慧地觀察
4. 調伏世間中的貪婪憂
a. 義註:五取蘊世間
SN47.40 解析經 Vibhaṅg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比丘們
1. 念住
a. 住於在身/受/心/法上隨看著身/受/心/法:熱心的、正知的、有念的,調伏世間中的貪婪、憂
2. 念住的修習
a. 住於在身/受/心/法上隨看著集法,消散法,集、消散法
3. 導向念住的修習道跡
a. 八聖道
SN47.41 不死經 Amatasuttaṃ 摘要
-佛陀對比丘說,他們要住於在四念住上善建立心,不要他們的不死消失
1. 註釋:不死是涅槃的意思。因為不生才會不死
SN47.42 集起經 Samuda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四念住的集起與滅沒
1. 身
a. 從食集而有身的集起;從食滅有身的滅沒
2. 受
a. 從觸集而有受的集起;從觸滅有受的滅沒
3. 心
a. 從名色集而有心的集起;從名色滅有心的滅沒
4. 法
a. 從作意集而有法的集起;從作意滅有法的滅沒
SN47.43 道經 Maggasuttaṃ 摘要
-佛陀對比丘說,當自己初現正覺,有一次生起了深思:
為了
1. 眾生的清淨
2. 愁悲的超越
3. 苦憂的滅沒
4. 正確方式的獲得
a. 義註:八支聖道。
b. 這裡先前的部分修習世間念住道而導致獲得出世間道
5. 涅槃的作證
-四念住是無岔路之道
-即住於
1. 在身上觀察著身
a. 義註:觀察無常,而不是常;觀察苦,而不是樂;觀察無我,而非我;觀察厭,而不是樂;觀察離染,而不是染;觀察滅,而不是集;觀察捨棄,而不是拿起
2. 在受上觀察著受
3. 在心上觀察著心
4. 在法上觀察著法
加上-->
1. 熱心的
a. 義註:在三有的煩惱上熱心,精進燃燒
2. 正知的
a. 義註:具有智慧
3. 有念的
a. 義註:把握身/受/心/法,具有念。拿取所緣有慧地觀察
4. 調伏世間中的貪婪憂
a. 義註:五取蘊世間
-大梵天王以他心通知道佛陀的所思所想後便以神通來到佛陀那裡, 置上衣到一邊肩膀,向世尊合掌鞠躬後,認可佛陀所說
-之後大梵天王說偈頌,大意是佛陀知道這條路,過去現在未來都是以此渡過暴流
SN47.44 念經 Sat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 比丘應該住於具念的,這是自己為他們的教誡
-而怎樣是具念的呢?即具足四念住
SN47.45 善聚經 Kusalarās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當說『善聚』時,當正確說時,應該說四念住
-四念住是完全的善聚
SN47.46 波羅提木叉的自制經Pātimokkhasaṃvar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某位比丘請佛陀為他簡要地教導法,這樣自己在聽法後便可以獨自熱心地努力了
-佛陀請他在最初的諸善法上淨化:住於被波羅提木叉自制防護,具足正行行境,在諸微罪中看見可怕的,在諸學處上受持後學習
-之後,依止戒、在戒上住立後,應該在四念住上修習
-這樣不論日或夜到來,在善法上僅增長能被預期,非減損。
-比丘聽後照著實行,不久成為了阿羅漢
SN47.47 惡行經 Duccari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某位比丘請佛陀為他簡要地教導法,這樣自己在聽法後便可以獨自熱心地努力了
-佛陀請他在最初的諸善法上淨化:捨斷身口意的惡行後修習身口意善行
-之後,依止戒、在戒上住立後,應該在四念住上修習
-這樣不論日或夜到來,在善法上僅增長能被預期,非減損。
-比丘聽後照著實行,不久成為了阿羅漢
SN47.48 朋友經 Mit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對於那些我們憐憫的,想要聽聞(法)的親朋戚友,應該勸導他們修習四念住,使它確立和建立
SN47.49 受經 Vedan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為了遍知三受,應該修四念住
SN47.50 漏經 Āsav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為了捨斷三種漏--欲漏、有漏、無明漏—應該修習四念住
SN47.51-56 摘要
-佛陀說,就如以下的河是斜向東邊的,修習、多作四念住的比丘是斜向涅槃的
1. 恒河(SN47.51,47.56)
2. 耶牟那河(SN47.52,47.56)
3. 阿致羅筏底河(SN47.53,47.56)
4. 薩羅浮河(SN47.54,47.56)
5. 摩醯河(SN47.55,47.56)
SN47.57-62 摘要
-佛陀說,就如以下的河是斜向大海的,修習、多作四念住的比丘是斜向涅槃的
1. 恒河(SN47.57,47.62)
2. 耶牟那河(SN47.58,47.62)
3. 阿致羅筏底河(SN47.59,47.62)
4. 薩羅浮河(SN47.60,47.62)
5. 摩醯河(SN47.61,47.62)
SN47.63摘要
-佛陀說,在以下的眾生之中,佛陀被說為他們之中的第一
1. 無足的
2. 二足的
3. 四足的
4. 多足的
5. 有色的
6. 無色的
7. 有想的
8. 無想的
9. 非想非非想的
-同樣地,凡任何善法,那些全都以警覺為根、會合,它被說為那些法中第一的。
-警覺的比丘能被預期必將修習、多作四念住
SN47.64-72 摘要
-佛陀說,就如
1. 任何叢林中生物的足跡,全部都容納在象足之中,象的足跡以大的狀態在它們之中被說為第一(SN47.64)
2. 任何重閣的椽都傾向屋頂,屋頂被說為它們中的第一(SN47.65)
3. 任何香根,黑鳶尾草被說為它們中的第一(SN47.66)
4. 任何香樹心,紫檀被說為它們中的第一(SN47.67)
5. 任何香花,茉莉花被說為它們中的第一(SN47.68)
6. 任何小王,一切為轉輪王的從屬,轉輪王被稱為王中之第一(SN47.69)
7. 任何星光的光明,那些全都不及月亮光明的十六分之一,月亮光明被說為它們中的第一(SN47..70)
8. 晴朗無雲的秋天,日出時,陽光輝耀,驅散空中一切黑暗(SN47.71)
9. 任何編織衣服,迦尸衣被說為它們中第一的(SN47.72.)
-同樣地,凡任何善法,那些全都以警覺為根、會合,它被說為那些法中第一的。
-警覺的比丘能被預期必將修習、多作四念住
SN47.73-75 摘要
-佛陀說,猶如
1. 任何應該用力而作的工作,它們全都依止/住立於土地後而作(SN47.73)
2. 任何種子/草木都依止土地而成長/成滿(SN47.74)
3. 依止喜馬拉雅山山王後,諸龍使身體生長、獲取力量,之後進入小池、大池、小河、大河、大海,牠們在那裡以身體來到巨大狀態、成滿狀態(SN47.75)
-同樣地,比丘依止/住立於戒後,修習/多作四念住
SN47.76摘要
-佛陀問比丘們,就如樹木是傾向東邊的,假如它被切斷根的話會往哪邊倒下?
-比丘回答:往斜向處
-佛陀說,同樣地,修習/多作四念住的比丘是傾向於涅槃的
SN47.77 摘要
-佛陀對比丘們說,就如倒下的瓶子吐出水,不逆吞回
-同樣地,修習/多作四念住的比丘吐出諸惡不善法,不逆吞回
SN47.78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就如稻穗尖或麥穗尖被手或腳以正確的方向壓踏,是可能破裂手脚、讓其流血對
-同樣地,如果比丘以正確方向的見和道修習,是可能破壞無明,使明生起,作證涅槃的
-怎樣為之以正確方向的見和道修習,破壞無明,使明生起,作證涅槃呢?那就是修習四念住
SN47.79摘要
-佛陀說,猶如在虛空中種種風會吹
-對修習、多作四念住的比丘來說,以下都會修習圓滿
1. 四念住
2. 四正勤
3. 四神足
4. 五根
5. 五力
6. 七覺支
SN47.80摘要
-佛陀說,猶如在夏季的最後一個月塵垢被揚起後,驟雨立即使塵垢消失。
-同樣地,修習/多作四念住的比丘一一、立即地使已生起的諸惡不善法消失、平息
SN47.81 摘要
-佛陀說,猶如已生起的大雨雲,大風從它的內部使它消失、平息。
-同樣地,修習/多作四念住的比丘一一、立即地使已生起的諸惡不善法從內部消失、平息
SN47.82 摘要
-佛陀說,對藤索固綁的航海船來說,它的藤索六個月在水中被侵蝕後,冬天被拉上陸地,被風、陽光損耗,再被雨雲下大雨,便不難腐爛
-同樣地,對修習、多作四念住丘來說,諸結不難腐爛。
SN47.83 摘要
-佛陀說,就如用來接待客人的屋舍,不同種姓的人們從四方八面來住。
-同樣地適當,修習、多作四念住的比丘,
1. 凡應該被證智遍知的諸法,他以證智遍知那些法
a. 五取蘊
2. 凡應該被證智捨斷的諸法,他以證智捨斷那些法
a. 無明與有的渴愛
3. 凡應該被證智作證的諸法,他以證智作證那些法
a. 明與解脫
4. 凡應該被證智修習的諸法,他以證智修習那些法
a. 止與觀
SN47.84摘要
-佛陀問比丘,就如恒河是傾向東邊的,如果眾人帶來鏟子與簍子後,想要努力將恒河傾向西邊,比丘會如何想呢?
-比丘回答,不容易啊,而且只有疲勞和苦惱
-佛陀說,同樣地,如果國王/親朋戚友以財富引誘一位修習/多作四念住的比丘還俗享用與作福德財富,比丘也不可能還俗
-因為比丘的心長久是傾向遠離的
SN47.85摘要
-佛陀說,為了以下三種尋求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該修四念住
1. 欲
2. 有
3. 梵行(義註:尋求已考量邪見的梵行)
SN47.86 摘要
-佛陀說為了以下這三種慢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念住
1. 『我是優勝者』
2. 『我是同等者』
3. 『我是下劣者』
SN47.87摘要
-佛陀說為了以下這三種漏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念住
1. 欲
2. 有
3. 無明
SN47.88 摘要
-佛陀說為了以下這三種有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念住
1. 欲
2. 色
3. 無色
SN47.89摘要
-佛陀說為了這三種苦性:苦苦性、行苦性、變易苦性--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念住
1. DN33義注:苦苦性-苦受
2. SN38.14義注:行苦性--以有爲的狀態而說是苦的狀態
3. SN38.14義注:變易苦性-快樂變爲痛苦的狀態
SN47.90摘要
-佛陀說為了這三種荒蕪----貪荒蕪、瞋荒蕪、癡荒蕪--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念住
SN47.91摘要
-佛陀說為了這三種垢----貪垢、瞋垢、癡垢--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念住
SN47.92 摘要
-佛陀說為了這三種惱亂--貪惱亂、瞋惱亂、癡惱亂--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念住
SN47.93摘要
-佛陀說為了這三種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念住
SN47.94摘要
-佛陀說為了這三種渴愛--欲的渴愛、有的渴愛、虛無的渴愛--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念住
SN47.95摘要
-佛陀說為了四種暴流--欲的暴流、有的暴流、見的暴流、無明的暴流--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念住
SN47.96摘要
-佛陀說為了四種軛--欲之軛、有之軛、見之軛、無明之軛--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念住
SN47.97摘要
-佛陀說為了四種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論取--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念住
SN47.98摘要
-佛陀說為了以下四種束縛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念住
1. 貪婪的身束縛
a. 義註:名身的束縛,交織組合的煩惱
2. 惡意的身束縛
3. 戒禁取的身束縛
4. 這是真實之執持的身束縛
a. 義註:拿取邊見而生起‘這是真實的’
SN47.99 摘要
-佛陀說為了以下七種隨眠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念住
1. 欲
2. 嫌惡
3. 見
4. 疑
5. 慢
6. 有貪
7. 無明
SN47.100摘要
-佛陀說為了五欲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念住
SN47.101摘要
-佛陀說為了五蓋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念住
SN47.102摘要
-佛陀說為了五取蘊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念住
SN47.103摘要
-佛陀說為了以下五下分結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念住
1. 有身見
2. 疑
3. 戒禁取
4. 欲的意欲
5. 惡意
SN47.104摘要
-佛陀說為了以下五上分結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四念住
1. 色貪
2. 無色貪
3. 慢
4. 掉舉
5. 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