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應部摘要

SN46 覺支相應 Bojjhaṅgasaṃyuttaṃ 摘要

SN46.1 喜馬拉雅山經 Himavan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就如依止喜馬拉雅山山王使龍的身體生長,獲取力量,之後進入小池一直到大海,在那裡使身體成滿。

-同樣地,依止/住立於戒後,修習/多作七覺支的比丘在諸法上到達巨大狀態、成滿狀態。

-怎樣修習/多作呢?就是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以下的覺支

1.       念覺支

2.       擇法覺支

3.       精進覺支

4.       喜覺支

5.       寧靜覺支

6.       定覺支

7.       捨覺支

 

 

SN46.2 身體經 Kā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就如身體緣於食而住立;無食而不住立。

-同樣地, 五蓋緣於食而住立;無食而不住立

-對於以下的五蓋,它們各自有不同的食物,對這些食物多不如理作意,就會讓未生起之五蓋生起,或已生起之五蓋增大、成滿

1.       欲的意欲

a.       淨相

2.       惡意

a.       嫌惡相

3.       惛沈睡眠

a.       不樂、倦怠、打哈欠、餐後的睡意、心的退縮

4.       掉舉

a.       心的不平靜

5.       疑惑

a.       諸疑惑處之法

-同樣地,七覺支緣於食而住立;無食而不住立。

-對於七覺支,多如理作意相應的食物,就能讓未生起之七覺支生起,或已生起的七覺支增大、成滿

1.       念覺支

a.       念覺支處諸法

b.       義註: 這是念的所緣法:三十七菩提分與九出世間法

2.       擇法覺支

a.       諸善不善法,諸有罪過無罪過法,諸下劣勝妙法,諸黑白有對比的法

3.       精進覺支

a.       發勤界、精勤界、努力界

4.       喜覺支

a.       喜覺支處之法

b.       義註:喜覺支的所緣法

5.       寧靜覺支

a.       身體的寧靜、心的寧靜

b.       身體的寧靜:義註:三蘊煩苦的平息

c.       心動寧靜:義註:識蘊煩苦的平息

6.       定覺支

a.       止相、不混亂相

b.       義註:止相的所緣

7.       捨覺支

a.       覺支處之法

b.       義註:捨的所緣法

 

SN46.3 戒經 Sīl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凡那些戒、定、智、解脫、解脫智見具足的比丘,即使對他們以下,也是多助益的

1.       看見

2.       聽聞

3.       往見

4.       侍奉

5.       隨念(憶念)

6.       跟隨那些比丘出家

 

-為什麼呢?因為聽聞像這樣比丘的法後,會住於以二種遠離而成為遠離者:身遠離與心遠離

-像這樣遠離者回憶、隨尋思那個法

 

-當像這樣遠離者在回憶、隨尋思那個法時-->在修/圓滿念覺支

-有這樣的念者以慧考察、伺察、審慮那個法-->在修/圓滿擇法覺支

-以慧考察、伺察、審慮那個法者發動了不退縮的精進-->在修/圓滿精進覺支

-發動精進者生起精神的喜-->在修/圓滿喜覺支

-意喜者的身心也變得輕安-->在修/圓滿輕安覺支

-身輕安、有樂者心入定-->在修/圓滿定覺支

-那位心像這樣得定者成為善旁觀者-->在修/圓滿捨覺支

 

-像這樣修/多作七覺支的人會有七個效益

1.       當生提前成為阿羅漢

2.       在死時成為阿羅漢

3.       死時都未能成為阿羅漢者,會成為中般涅槃者

a.       註釋:在生命一半前證悟阿羅漢

b.       這些都是三果聖者,越下面的就越遲涅槃

4.       死時都未能成為阿羅漢者,會成為生般涅槃者

a.       註釋:過了生命一半而成為阿羅漢

5.       死時都未能成為阿羅漢者,會成為無行般涅槃者

6.       死時都未能成為阿羅漢者,會成為有行般涅槃者

7.       死時都未能成為阿羅漢者,會成為上流到色究竟天者

 

SN46.4 衣服經 Vatt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說,自己在午前/中午/傍晚希望以哪個覺支住,午前/中午/傍晚時就會以那個覺支住

-假如某覺支存在,對自己來說它是無邊的、善開始的。

-當它存續時,自己知道:『它存續。』

-即使如果它從自己這裡消失,也知道:『它以特定條件從我這裡消失。』

-就如不論國王在午前/中午/傍晚希望穿上什麼樣的衣服,他在午前/中午/傍晚就以那套衣服穿上

-義註:這篇是在討論長老的果覺支。當他把念覺支作為關鍵而進入果定,其他六個覺支跟隨。其他亦然。所以長老說這篇經文是為了說明自己對果定的掌握

 

SN46.5 比丘經 Bhikkhu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位比丘問佛陀什麼為之『覺支』

-佛陀便回答,『導向覺』,因此被稱為『覺支』

-修習七覺支者的心從欲漏/有漏/無明漏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46.6 庫達利亞經 Kuṇḍali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遊行者庫達利亞問佛陀,自己看到一些沙門/婆羅門為了在辯論中勝利的效益與批評他人的效益,那麼,佛陀住於什麼效益呢?

 

-佛陀回答:明解脫果的效益

-透過庫達利亞的問題,佛陀表示修習/多作以下的能使以上的完成

1.       明解脫

2.       七覺支

3.       四念住

4.       三善行(身口意的善行)

5.       根的自制

-說完庫達利亞大受感動,皈依三寶

 

SN46.7 重閣經Kūṭāgār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就如任何重閣的椽,那些全部是傾向屋頂的.

-同樣地, 修習、多作七覺支的比丘是傾向涅槃的

-怎樣修七覺支的比丘是斜向涅槃的呢?那就是比丘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

1.       念覺支

2.       擇法覺支

3.       精進覺支

4.       喜覺支

5.       寧靜覺支

6.       定覺支

7.       覺支

 

SN46.8 優波瓦那經Upav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問優波瓦那尊者,比丘是否知道如理作意並善著手於七覺支會導致安樂住?

-優波瓦那尊者確認,並說具備各別七覺支的比丘知道:『我的心已善解脫、我的惛沈睡眠已善根除、我的掉舉後悔已善排除、我的活力已發動,作目標後我作意而不退縮。』

 

SN46.9 已生起經第一 Paṭhama-uppan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 當已修習、已多作七覺支,未生起的(七覺支)不離佛陀的出現而生起

 

SN46.10 已生起經第二 Dutiya-uppan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 當已修習、已多作七覺支,未生起的(七覺支)不離善逝之律而生起

 

SN46.11 生類經 Pāṇ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就如任何生物他們行住坐臥全部都依止於土地而後行.同樣地,比丘依止,住立於戒後,修習、多作七覺支.

 

-怎樣修呢?就是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2 如太陽經第一 Paṭhamasūriyūpam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黎明是太陽升起的前兆/先導.

-同樣地,善友誼是七覺支生起的前兆/先導

-因為有善友的比丘能被預期會修/多作七覺支

-他會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3 如太陽經第二 Dutiyasūriyūpam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黎明是太陽升起的前兆/先導.

-同樣地, 如理作意具足是七覺支生起的前兆/先導

-因為如理作意具足的比丘能被預期會修/多作七覺支

-他會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4 病經第一 Paṭhamagil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探望生重病的大迦葉尊者

-佛陀對尊者說,自己已正確告知了七覺支。已修習、已多作它會轉起證智、正覺、涅槃

-接著便說出各別的七覺支

-說完悅意的大迦葉尊者歡喜佛陀所說,他也病癒了。

-義註:當長老細心聆聽佛陀有關發展覺支的教導時,據說這個想法在他那裡生起‘當我在出家第七天的時候穿透真諦,這些覺支也變得明顯’。當想‘大師的教導的確是解放性的’時,他的血液變得清明,他的體液被潔淨,然後他的病如一滴掉落蓮花葉上的水那樣離開了他。

 

SN46.15 病經第二 Dutiyagil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探望生重病的大目揵連尊者

-佛陀對尊者說,自己已正確告知了七覺支。已修習、已多作它會轉起證智、正覺、涅槃

-接著便說出各別的七覺支

-說完悅意的大目揵連尊者歡喜佛陀所說,他也病癒了。

 

SN46.16 病經第三 Tatiyagil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摩訶純陀尊者去見生重病的佛陀

-佛陀請他背誦覺支。

-摩訶純陀尊者照辦

-說完佛陀認可也病癒了。

 

SN46.17 到彼岸經 Pāraṅga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已修習/多作七覺支的話從此岸走到彼岸

-接著佛陀說偈,大意如下

1.       到彼岸的人少,其他人還在彼岸徘徊

2.       順從法的人將越過難越過的死神界、去到彼岸

3.       智者棄惡修善、出家而喜樂於難喜樂的離欲狀態

4.       智者應從心的污染中净化自己、修習七覺支

5.       捨棄執著、無執著者喜樂

6.       煩惱已盡者是證涅槃者

 

SN46.18 已錯失經Viradd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任何錯失七覺支者,他們也錯失了導向苦的完全滅盡的聖道

-任何發動了七覺支者,他們已發動導向苦的完全滅盡的聖道

 

SN46.19 聖經Ari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已修習、多作七覺支是聖的、出離的,引導至苦的完全滅盡

 

SN46.20 厭經Nibbid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已修習、多作七覺支,轉起一向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槃

 

SN46.21 向覺經 Bodhā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位比丘問佛陀什麼情形被稱為覺支呢?

-佛陀說,導向覺,因此被稱為覺支

 

SN46.22 覺支之教導經 Bojjhaṅgadesan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比丘們七覺支

1.       念覺支

2.       擇法覺支

3.       精進覺支

4.       喜覺支

5.       寧靜覺支

6.       定覺支

7.       捨覺支

 

SN46.23 處經Ṭhāni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多作對五蓋處之法的作意,就會生起五蓋,而且已生起的五蓋會增大/成滿

-多作對七覺支處之法的作意,就會生起七覺支,而且已生起的七覺支會增大/成滿

 

SN46.24 不如理作意經 Ayonisomanasikār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對不如理作意者,未生起的五蓋生起,連同已生起的五蓋增大、成滿。

-未生起的七覺支不生起,連同已生起的七覺支被滅

 

-如理作意者則相反

 

SN46.25 不衰退經Aparihāni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他將會教導比丘們七不衰退法

-那就是七覺支

 

SN46.26 渴愛之滅盡經 Taṇhakkha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如果轉起渴愛之滅盡之道者,應該要修習該道

-而什麼是該道呢?就是七覺支

-這時優陀夷尊者問佛陀,怎樣修習/多作七覺支會轉起渴愛之滅盡呢?

-佛陀便回答,比丘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廣大的、大的、無量的、無惡意的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這樣修習者渴愛被捨斷;以渴愛的捨斷,業被捨斷;以業的捨斷,苦被捨斷。

 

SN46.27 渴愛之滅經Taṇhānirodhasuttaṃ 摘要

 

-佛陀叫比丘們要要修習轉起渴愛之滅的道

-那就是七覺支

-七覺支怎樣已修習、已多作,會轉起渴愛之滅呢?

-那就是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28 洞察分經 Nibbedhabhāgi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他將為比丘們教導有利於洞察之道

-那就是七覺支了

-這時優陀夷尊者問佛陀,七覺支怎樣已修習、怎樣已多作,轉起洞察呢?

-佛陀便回答,這裡,比丘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廣大的、大的、無量的、無惡意的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他以已修習七覺支之心洞察、碎破以前未洞察、以前未碎破的貪嗔癡聚

 

 

SN46.29 一法經 Ekadham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他不見除了七覺支還有其它一法,凡這樣已修習、這樣已多作,轉起會被結縛的法之捨斷

-怎樣修七覺支會有這樣的效果呢?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而什麼是會被結縛的法?眼耳鼻舌身意

 

SN46.30 優陀夷經Udāy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優陀夷尊者去見佛陀並說,自己在佛陀上的情愛、尊重、慚、愧是多麼的多啊。

-以前自己還是在家人的時候,自己並非被法和僧團所感動。但考慮到對佛陀的情愛、尊重、慚、愧後就出家。

-佛陀教導他『像這樣是色/受/想/行/識,像這樣是色/受/想/行/識的集,像這樣是色/受/想/行/識的滅沒』

-在空屋的自己當考察這些五取蘊的生滅時,如實證知四聖諦。如此法被自己穿透,並且自己得到,當一再多作的時候會不再輪迴的道。

-接著尊者便說七覺支便是如此之道

-說完佛陀認可

 

SN46.31 善經第一 Paṭhamakusal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任何善法都以不疏忽大意為根/會合,不疏忽大意被說為它們之中的第一

-不疏忽大意的比丘能預期必將修習七覺支

-怎樣修七覺支呢? 便是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32 善經第二 Dutiyakusal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任何善法都以如理作意為根/會合, 如理作意被說為它們之中的第一

-如理作意的比丘能預期必將修習七覺支

-怎樣修七覺支呢? 便是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33 隨雜染經Upakkiles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五種黃金的隨雜染,被那些隨雜染雜染的黃金是不柔軟的,同時也不適合作業的,是非極光淨的與易破壞的,哪五種?

1.      

2.      

3.      

4.      

5.      

 

-同樣地, 有這五種心的隨雜染,被那些隨雜染雜染的心是不柔軟的,同時也不適合作業的,是非極光淨與易破壞的,不適合為了諸漏的滅盡入定,哪五個呢?五蓋

 

SN46.34 非隨雜染經 Anupakkiles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 七覺支是非障礙的、非蓋的、心的非隨雜染的,已修習、已多作,轉起明解脫果的作證

 

SN46.35 不如理作意經Ayonisomanasikār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當不如理作意時,未生起之五蓋就生起,且已生起之五蓋轉起增大、成滿

 

 

SN46.36 如理作意經 Yonisomanasikār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當如理作意時,未生起之七覺支就生起,且已生起之七覺支走到修習圓滿

 

SN46.37 增長經 Buddh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 已修習、已多作七覺支,轉起增長、不衰退

 

SN46.38 障礙蓋經 Āvaraṇanīvaraṇ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 五蓋是障礙的、蓋的、心的隨雜染的、慧的減弱的

-七覺支是非障礙的、非蓋的、心的非隨雜染的,已修習、已多作,轉起明解脫果的作證

-凡在聖弟子作目標後、作意後、全心注意後傾耳聽法時,在那時,沒有這些五蓋;在那時,七覺支走到修習圓滿

 

 

SN46.39 樹木經 Rukk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大樹,種子小而身大,是諸樹的壓制者,凡被它們壓制、破壞的諸樹都躺下。哪些呢?

1.       菩提樹

2.       榕樹

3.       糙葉榕

4.       叢生榕

5.       無花果樹

6.       山蘋果樹

-同樣地,某善男子捨棄諸欲後出家,他被諸欲或更惡的破壞後會躺下。

-五蓋是障礙的、蓋的、心被壓制的、慧的減弱的

-七覺支是非障礙的、非蓋的、心不被壓制的,已修習、已多作,轉起明解脫果的作證

 

SN46.40 蓋經 Nīvaraṇ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五蓋是盲目所作、不作眼、不作智、慧的滅者、惱害的伴黨、不導向涅槃的

-七覺支是眼所作、智所作、令慧增長、不惱害的伴黨、導向涅槃的

 

SN46.41 慢經 Vidhāsuttaṃ 摘要

 

-凡任何過去/現在/未來世的沙門或婆羅門,他們都捨斷三種慢,都自我修習、自我多作七覺支

 

SN46.42 轉輪經 Cakkavatt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由於轉輪王的出現,有七寶的出現

1.       輪寶

2.       象寶

3.       馬寶

4.       珠寶

5.       女寶

6.       屋主寶

7.       主兵臣寶

-由於佛陀的出現,有七覺支寶的出現

 

SN46.43 魔經 Mārasuttaṃ 摘要

 

-佛陀教導碎破魔軍之道,即七覺支

 

SN46.44 劣慧經 Duppaññ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位比丘問佛陀什麼情形被稱為『劣慧的聾啞者』呢?

-佛陀便說, 對七覺支未自我修習、未自我多作者被稱為『劣慧的聾啞者』

 

SN46.45 有慧經Paññavan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位比丘問佛陀什麼情形被稱為『有慧的非聾啞者』呢?

-佛陀便說, 對七覺支已自我修習、已自我多作者被稱為『有慧的非聾啞者』

 

SN46.46 貧窮者經 Dalidd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位比丘問佛陀什麼情形被稱為『貧窮者』呢?

-佛陀便說, 對七覺支未自我修習、未自我多作者被稱為『貧窮者』

 

SN46.47 不貧窮者經 Adalidd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位比丘問佛陀什麼情形被稱為『不貧窮者』呢?

-佛陀便說, 以七覺支的已自我修習、已自我多作,被稱為『不貧窮者』

 

SN46.48 太陽經 Ādicc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黎明是太陽升起的先導和前兆.

-同樣地,善友誼是七覺支生起的前兆和先導

-因為有善友的他必將修習/多作七覺支.

-怎樣修習七覺支呢?就是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49 內支經 Ajjhattikaṅgasuttaṃ 摘要

 

-佛陀不見還有其它一支『內支』作後對七覺支的生起有幫助,如這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具足的比丘能被預期:他必將修習,多作七覺支

-怎樣修七覺支呢? 就是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50 外支經Bāhiraṅgasuttaṃ 摘要

 

-佛陀不見還有其它一支『外支』作後對七覺支的生起有幫助,如這善友誼

-有善友誼的比丘能被預期:他必將修習,多作七覺支

-怎樣修七覺支呢? 就是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51 食經 Āhār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對於以下的五蓋,它們各自有不同的食物,對這些食物多不如理作意,就會讓未生起之五蓋生起,或已生起之五蓋增大、成滿

1.       欲的意欲

a.       淨相

2.       惡意

a.       嫌惡相

3.       惛沈睡眠

a.       不樂、倦怠、打哈欠、餐後的睡意、心的退縮

4.       掉舉

a.       心的不平靜

5.       疑惑

a.       諸疑惑處之法

-同樣地,-對於七覺支,多如理作意相應的食物,就能讓未生起之七覺支生起,或已生起的七覺支修習圓滿,

1.       念覺支

a.       念覺支處諸法

b.       義註: 這是念的所緣法:三十七菩提分與九出世間法

2.       擇法覺支

a.       諸善不善法,諸有罪過無罪過法,諸下劣勝妙法,諸黑白有對比的法

3.       精進覺支

a.       發勤界、精勤界、努力界

4.       喜覺支

a.       喜覺支處之法

b.       義註:喜覺支的所緣法

5.       寧靜覺支

a.       身體的寧靜、心的寧靜

b.       身體的寧靜:義註:三蘊煩苦的平息

c.       心動寧靜:義註:識蘊煩苦的平息

6.       定覺支

a.       止相、不混亂相

b.       義註:止相的所緣

7.       捨覺支

a.       覺支處之法

b.       義註:捨的所緣法

 

SN46.52 法門經 Pariyā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眾多比丘認為在舍衛城為了托鉢行走還太早,於是便去了其他外道遊行者的園林那裡.

-那些外道遊行者和比丘們說,佛陀這樣教導弟子法,自己也為弟子這樣教導法,那麼什麼是分別呢? 『來!你們捨斷心的隨雜染、慧的減弱的五蓋後,請你們如實修習七覺支。』

-比丘們對他們的言論不歡喜、不斥責後離開找佛陀講解這個主題

-佛陀便回答, 這麼說的其他外道遊行者們應該被這麼回答:『道友們!但,有法門,由於該法門五蓋成為十個,七覺支成為十四個。』

-其他外道遊行者聽後將不能夠解答,更會惱害,因為那不在他們的領域之中.

-佛陀也不見任何眾生能夠讓人滿意地解答這個問題,除了佛陀或佛弟子,或從這裡聽聞過之後

-那有什麼法門, 由於該法門五蓋成為十個呢?

1.       欲的意欲自身內/外部的欲的意欲

2.       惡意:自身內/外部的惡意

3.       昏沉睡眠:凡惛沈,那也是蓋;凡睡眠,那也是蓋

4.       掉悔:凡掉舉,那也是蓋;凡後悔,那也是蓋

5.       疑惑:自身內/外部諸法上的疑惑

-有什麼法門,由於該法門七覺支成為十四呢?

1.       念覺支:自身內/外部諸法上的念

2.       擇法覺支:自身內諸法上/在外部諸法上以慧考察、伺察、來到審慮

3.       精進覺支:身體的精進/心理的精進

4.       喜覺支:有尋、有伺的喜/無尋、無伺的喜

5.       輕安覺支:身體的輕安/心動輕安

6.       定覺支:有尋、有伺的定/無尋、無伺的定

7.       捨覺支:自身內/外部諸法上的捨

 

SN46.53 火經 Agg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眾多比丘認為在舍衛城為了托鉢行走還太早,於是便去了其他外道遊行者的園林那裡.

-那些外道遊行者和比丘們說,佛陀這樣教導弟子法,自己也為弟子這樣教導法,那麼什麼是分別呢? 『來!你們捨斷心的隨雜染、慧的減弱的五蓋後,請你們如實修習七覺支。』

-比丘們對他們的言論不歡喜、不斥責後離開找佛陀講解這個主題

-佛陀便回答, 應該這樣問其他外道遊行者們:

『道友們!凡在心是退縮的時,那時,哪些覺支的修習是不適時的,哪些覺支的修習是適時的?

道友們!又,凡在心是掉舉的時,那時,哪些覺支的修習是不適時的,哪些覺支的修習是適時的?』

-其他外道遊行者聽後將不能夠解答,更會惱害,因為那不在他們的領域之中.

-佛陀也不見任何眾生能夠讓人滿意地解答這個問題,除了佛陀或佛弟子,或從這裡聽聞過之後

-佛陀說,在心是退縮的時候,修習以下的覺支是不適時的,因為那顆退縮的心是難奮起的

1.       輕安

2.      

3.      

-反之,修習以下的覺支是適時的,因為會易使退縮的心奮起

1.       擇法

2.       精進

3.      

 

-當心是掉舉時,情況則完全相反,因為關乎到心能否平靜下來

-佛陀說,念是任何時候都適當的

 

SN46.54 慈俱行經 Mettāsahaga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比丘們認為在哈利達瓦沙為了托鉢而行走太早了,因此決定前往其他外道遊行者們的園林

-到達交換了一輪問候後,外道便和比丘們說,佛陀教導弟子們捨斷五蓋後應以慈悲喜捨遍滿世間後而住.他們也這樣教導弟子,那麼他們和佛陀之間的法教有什麼不同呢?

-比丘們對他們的言論不歡喜、不斥責後離開找佛陀講解這個主題

-佛陀便回答, 應該這樣問其他外道遊行者們:慈/悲/喜/捨心解脫如何被修習?什麼是最高的?

-其他外道遊行者聽後將不能夠解答,更會惱害,因為那不在他們的領域之中.

-佛陀也不見任何眾生能夠讓人滿意地解答這個問題,除了佛陀或佛弟子,或從這裡聽聞過之後

-佛陀說,

1.       慈心解脫

a.       如何修?與慈俱行,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七覺支

b.       如果他希望『願我在無厭逆上住於有厭逆想的』,在那裡,他住於有厭逆想的

                                                               i.      義註:透過作意不淨和無常

c.       如果他希望『願我在厭逆上住於無厭逆想的』,在那裡,他住於無厭逆想的

                                                               i.      義註:透過散播慈心和作意為界

d.       如果他希望『願我在不厭逆與厭逆上都住於厭逆想』,在那裡,他住於有厭逆想的

e.       如果他希望『願我在厭逆與不厭逆上都住於不厭逆想』,在那裡,他住於無厭逆想的

f.        如果他希望『願在無厭逆與厭逆兩者上都避免後,住於平靜的、具念的、正知的』,在那裡,他住於平靜的、具念的、正知的

g.       又或進入後住於清淨解脫

h.       對未通達更上解脫的有慧比丘來說,佛陀對於慈心解脫,清淨是最高的

                                                               i.      義註:對未證阿羅漢的有慧比丘來說

                                                             ii.      一個住於慈者能輕易把心用於漂亮/清淨的顏色kasia(修色遍)然後快速達證清淨解脫

2.       悲心解脫

a.       如何修?俱行,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七覺支

b.       (+上面b-f)

c.       又或進入空無邊處定

d.       對未通達更上解脫的有慧比丘來說,佛陀對於悲心解脫,空無邊處是最高的。

                                                               i.      義註:一個住於悲心的人認知到色的危險,因此發展空無邊處,那是從色的逃脫

3.       喜心解脫

a.       如何修?俱行,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七覺支

b.       (+上面b-f)

c.       又或進入識無邊處定

d.       對未通達更上解脫的有慧比丘來說,佛陀對於喜心解脫,無邊處是最高的

                                                               i.      義註:一個住於無私喜悅的人理解到眾生喜悅的識,因此很容易進入識無邊處

4.       捨心解脫

a.       如何修?俱行,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七覺支

b.       (+上面b-f)

c.       又或進入無所有處定

d.       對未通達更上解脫的有慧比丘來說,佛陀對於捨心解脫,無所有處是最高的

                                                               i.      義註:一個住於捨心的人精於從苦樂轉移他的心,因此能很容易地轉移心去缺乏於任何實質實體店無所有處

 

SN46.55 傷歌邏經 Saṅgārav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 傷歌邏婆羅門問佛陀,什麼因緣讓到長時間誦讀的經文也不在心中出現,更何況沒誦讀的?什麼因緣讓長時間沒誦讀的經文也在心中出現,更何況誦讀的?

 

-佛陀便回答, 當心被五蓋纏縛/征服時,對已生起五蓋的出離不如實知道,那時,不如實知見自己和他人的利益,長時間誦讀的經文也不在心中出現,更不用說沒誦讀的

1. 義註:例如欲貪的出離-不淨初禪為鎮伏的出離,觀為暫時的出離,阿羅漢道為根斷的出離

2. 惡意的出離-慈心初禪為鎮伏的出離,不還道為根斷的出離

3. 昏沉睡眠的出離-光明想為鎮伏的出離,阿羅漢道為根斷的出離

4. 掉舉的出離—定為鎮伏的出離,阿羅漢道為根斷的出離

5. 後悔的出離—定為鎮伏的出離, 不還道為根斷的出離

6. 疑的出離—法的確定為鎮伏的出離,初道為根斷的出離

7. 義註:自己的利益=阿羅漢的狀態.他人的利益=布施資具給他人


 

-當心不被五蓋纏縛、征服時,對已生起五蓋的出離如實知道時,那時,如實知見自己與他人的利益,長時間沒誦讀的經文也在心中出現,更不用說誦讀的。

-佛陀接著說, 七覺支是非障礙的、非蓋的、心的非隨雜染的,已修習、已多作,轉起明解脫果的作證

-說完傷歌邏婆羅門大受感動,皈依三寶

 

SN46.56 無畏經 Abha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無畏王子去見佛陀並問,對於富蘭那迦葉的這個見解:『對無智無見和智見來說,都是沒有因沒有緣的。』佛陀怎樣評論?

 

-佛陀便回答,都是有因緣的。

-當心被五蓋征服,對已生起的五蓋不如實知見出離而住時—這就是無智無見的因緣。

-佛陀再說,對於智見來說,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七覺支是因緣

 

SN46.57-66摘要

 

以下的想已修習、已多作時(即與各想俱行,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七覺支)

1.       骨想(SN46.57)

2.       蟲聚想(SN46.58)

3.       青瘀想(SN46.59)

4.       斷壞想(SN46.60)

5.       腫脹想(SN46.61)

6.       慈(SN46.62)

7.       悲(SN46.63)

8.       喜(SN46.64)

9.       捨(SN46.65)

10.   入出息念(SN46.66)

11.   不淨想(SN46.67)

12.   死想(SN46.68)

13.   在食上厭逆想(SN46.69)

14.   在一切世間上不樂想(SN46.70)

15.   無常想(SN46.71)

16.   在無常上苦想(SN46.72)

17.   在苦上無我想(SN46.73)

18.   捨斷想(SN46.74)

19.   離貪想(SN46.75)

20.   滅想(SN46.76)

 

 

-會

1.       轉起大果、大效益

2.       二果其中之一果能被預期:阿羅漢果或三果

3.       轉起大利益

4.       轉起軛安穩

5.       轉起大急迫感

6.       起大安樂住

 

SN46.77-88 摘要

 

-佛陀說,就如以下的河是斜向東邊的,修習、多作七覺支的比丘是斜向涅槃的

1.       恒河

2.       耶牟那河

3.       阿致羅筏底河

4.       薩羅浮河

5.       摩醯河

 

-怎樣修習而是傾向於涅槃的呢?

-那就是比丘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七覺支

 

 

-佛陀說,就如以下的河是斜向大海的,修習、多作七覺支的比丘是斜向涅槃的

1.       恒河

2.       耶牟那河

3.       阿致羅筏底河

4.       薩羅浮河

5.       摩醯河

 

-怎樣修習而是傾向於涅磐的呢?

-那就是比丘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七覺支

 

 

SN46.89摘要

 

-佛陀說,在以下的眾生之中,佛陀被說為他們之中的第一

1.       無足的

2.       二足的

3.       四足的

4.       多足的

5.       有色的

6.       無色的

7.       有想的

8.       無想的

9.       非想非非想的

-同樣地,凡任何善法,那些全都以警覺為根、會合,它被說為那些法中第一的。

-警覺的比丘能被預期必將修習、多作七覺支

-而警覺的比丘怎樣修習、多作七覺支呢?他

1.     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而修習

2.     為了貪、瞋、癡之調伏的完結而修習

3.     為了不死的立足處、不死的彼岸、不死的完結而修習

4.     傾向涅槃而修習

七覺支

 

SN46.90-98摘要

 

-佛陀說,就如

1.       任何叢林中生物的足跡,全部都容納在象足之中,象的足跡以大的狀態在它們之中被說為第一(SN46.90)

2.       任何重閣的椽都傾向屋頂,屋頂被說為它們中的第一(SN46.91)

3.       任何香根,黑鳶尾草被說為它們中的第一(SN46.92)

4.       任何香樹心,紫檀被說為它們中的第一(SN46.93)

5.       任何香花,茉莉花被說為它們中的第一(SN46.94)

6.       任何小王,一切為轉輪王的從屬,轉輪王被稱為王中之第一(SN46.95)

7.       任何星光的光明,那些全都不及月亮光明的十六分之一,月亮光明被說為它們中的第一(SN46.96)

8.       晴朗無雲的秋天,日出時,陽光輝耀,驅散空中一切黑暗(SN46.97)

9.       任何編織衣服,迦尸衣被說為它們中第一的(SN46.98)

-同樣地,凡任何善法,那些全都以警覺為根、會合,它被說為那些法中第一的。

-而警覺的比丘怎樣修習、多作七覺支呢?

-他會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而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99-101 摘要

 

-佛陀說,猶如

1.       任何應該作的工作,它們全都依止/住立於土地後而作(SN46.99)

2.       任何種子/草木都依止土地而成長/成滿(SN46.100)

3.       依止喜馬拉雅山山王後,諸龍使身體生長、獲取力量,之後進入小池、大池、小河、大河、大海,牠們在那裡以身體來到巨大狀態、成滿狀態(SN46.101)

-同樣地,比丘依止/住立於戒後,修習/多作七覺支

-是怎樣修習的呢?比丘

1.       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

2.       為了貪、瞋、癡之調伏的完結

3.       有不死的立足處、不死的彼岸、不死的完結

4.       傾向涅槃地

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02摘要

 

-佛陀問比丘們,就如樹木是傾向東邊的,假如它被切斷根的話會往哪邊倒下?

-比丘回答:往斜向處

-佛陀說,同樣地,修習/多作七覺支的比丘是傾向於涅槃的

-而怎樣修習、多作七覺支的比丘是傾向涅槃的的呢?

-比丘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03 瓶子經 Kumbhasuttaṃ 摘要

 

-佛陀對比丘們說,就如倒下的瓶子吐出水,不逆吞回

-同樣地,修習/多作七覺支的比丘吐出諸惡不善法,不逆吞回

-而怎樣修習、多作七覺支的比丘吐出諸惡不善法,不逆吞回呢?

-比丘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04 穗尖經 Sū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就如稻穗尖或麥穗尖被手或腳以正確的方向壓踏,是可能破裂手脚、讓其流血對

-同樣地,如果比丘以正確方向的見和道修習,是可能破壞無明,使明生起,作證涅槃的

-怎樣為之以正確方向的見和道修習,破壞無明,使明生起,作證涅槃呢?那就是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七覺支

 

SN46.105 摘要

 

-佛陀說,猶如在虛空中種種風會吹

-對修習、多作七覺支的比丘來說,以下都會修習圓滿

1.       四念住

2.       四正勤

3.       四神足

4.       五根

5.       五力

6.       七覺支

 

-怎樣修習/多作七覺支而使它們修習圓滿呢?那就是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06摘要

 

-佛陀說,猶如在夏季的最後一個月塵垢被揚起後,驟雨立即使塵垢消失。

-同樣地,修習/多作七覺支的比丘一一、立即地使已生起的諸惡不善法消失、平息

怎樣修七覺支而有這樣的效果呢?那就是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07摘要

 

-佛陀說,猶如已生起的大雨雲,大風從它的內部使它消失、平息。

-同樣地,修習/多作七覺支的比丘一一、立即地使已生起的諸惡不善法從內部消失、平息

怎樣修七覺支而有這樣的效果呢?那就是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08摘要

 

-佛陀說,對藤索固綁的航海船來說,它的藤索六個月在水中被侵蝕後,冬天被拉上陸地,被風、陽光損耗,再被雨雲下大雨,便不難腐爛

-同樣地,對修習、多作七覺支的比丘來說,諸結不難腐爛。

-怎樣修有這樣的效果呢?那就是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09摘要

 

-佛陀說,就如用來接待客人的屋舍,不同種姓的人們從四方八面來住。

-同樣地,修習、多作七覺支的比丘,

1.     凡應該被證智遍知的諸法,他以證智遍知那些法

a.     五取蘊

2.     凡應該被證智捨斷的諸法,他以證智捨斷那些法

a.     無明與有的渴愛

3.     凡應該被證智作證的諸法,他以證智作證那些法

a.     明與解脫

4.     凡應該被證智修習的諸法,他以證智修習那些法

a.     止與觀

 

-怎樣修習七覺支而有這樣的效果呢?那就是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10摘要

 

-佛陀問比丘,就如恒河是傾向東邊的,如果眾人帶來鏟子與簍子後,想要努力將恒河傾向西邊,比丘會如何想呢?

-比丘回答,不容易啊,而且只有疲勞和苦惱

-佛陀說,同樣地,如果國王/親朋戚友以財富引誘一位修習/多作七覺支的比丘還俗享用與作福德財富,比丘也不可能還俗

-因為比丘的心長久是傾向遠離的

-怎樣修習/多作七覺支呢?那就是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11摘要

 

-佛陀說,為了以下三種尋求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該修七覺支

1.      

2.      

3.       梵行(義註:尋求已考量邪見的梵行)

 

-怎樣修七覺支呢?就是

1.       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

2.       有貪、瞋、癡之調伏的完結修習

3.       有不死的立足處、不死的彼岸、不死的完結修習

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12摘要

 

-佛陀說為了以下這三種慢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七覺支

1.       『我是優勝者』

2.       『我是同等者』

3.       『我是下劣者』

 

-哪七覺支呢? 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13摘要

 

-佛陀說為了以下這三種漏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七覺支

1.      

2.      

3.       無明

 

-哪七覺支呢? 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14摘要

 

-佛陀說為了以下這三種有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七覺支

1.      

2.      

3.       無色

 

-哪七覺支呢? 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15摘要

 

-佛陀說為了這三種苦性:苦苦性、行苦性、變易苦性--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七覺支

1.       DN33義注:苦苦性-苦受

2.       SN38.14義注:行苦性--以有爲的狀態而說是苦的狀態

3.       SN38.14義注:變易苦性-快樂變爲痛苦的狀態

 

 

-哪七覺支呢? 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16摘要

 

-佛陀說為了這三種荒蕪----貪荒蕪、瞋荒蕪、癡荒蕪--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七覺支

 

 

-哪七覺支呢? 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17摘要

 

-佛陀說為了這三種垢----貪垢、瞋垢、癡垢--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七覺支

 

 

-哪七覺支呢? 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18 摘要

 

-佛陀說為了這三種惱亂--貪惱亂、瞋惱亂、癡惱亂--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七覺支

 

-哪七覺支呢? 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19  摘要

 

-佛陀說為了這三種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七覺支

-哪七覺支呢? 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20摘要

 

-佛陀說為了這三種渴愛--欲的渴愛、有的渴愛、虛無的渴愛--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七覺支

 

-哪七覺支呢? 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21摘要

 

-佛陀說為了四種暴流--欲的暴流、有的暴流、見的暴流、無明的暴流--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七覺支

 

-哪七覺支呢? 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22摘要

 

-佛陀說為了四種軛--欲之軛、有之軛、見之軛、無明之軛--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七覺支

 

-哪七覺支呢? 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23 摘要

 

-佛陀說為了四種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論取--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七覺支

 

-哪七覺支呢? 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24摘要

 

-佛陀說為了以下四種束縛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七覺支

1.       貪婪的身束縛

a.       義註:名身的束縛,交織組合的煩惱

2.       惡意的身束縛

3.       戒禁取的身束縛

4.       這是真實之執持的身束縛

a.       義註:拿取邊見而生起‘這是真實的’

 

-哪七覺支呢? 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25摘要

 

-佛陀說為了以下七種隨眠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七覺支

1.    

2.     嫌惡

3.    

4.    

5.    

6.     有貪

7.     無明

-哪七覺支呢? 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26摘要

 

-佛陀說為了五欲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七覺支

-哪七覺支呢? 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27摘要

 

-佛陀說為了五蓋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七覺支

-哪七覺支呢? 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28摘要

 

-佛陀說為了五取蘊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七覺支

-哪七覺支呢? 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29摘要

 

-佛陀說為了以下五下分結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七覺支

1.     有身見

2.    

3.     戒禁取

4.     欲的意欲

5.     惡意

-哪七覺支呢? 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30 上分經 Uddhambhāgi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為了以下五上分結的證智、遍知、遍盡、捨斷,應修習七覺支

1.     色貪

2.     無色貪

3.    

4.     掉舉

5.     無明

-哪七覺支呢? 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到捨覺支

 

SN46.131-184摘要

 

=SN46.77-130

以下這句:那就是比丘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七覺支

改為:以去除貪嗔癡為最終目標修習七覺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