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42 村長相應Gāmaṇisaṃyuttaṃ 摘要
SN42.1 兇惡經 Caṇḍ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村長兇惡問佛陀,怎樣爲之『兇惡者』、『柔和者』呢?
-佛陀便回答,
兇惡者:當人貪嗔癡未被捨斷,他被激怒時顯露憤怒
柔和者:當人貪嗔癡已被捨斷,他被激怒時不顯露憤怒
SN42.2 達拉普達經 Tālapuṭ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表演者團長達拉普達問佛陀,他的師父都説,如果表演者以真真假假使人笑、歡樂,他死後會投生到歡笑天—這是否屬實?
-問了佛陀兩次,佛陀都沒有回答。到第三次佛陀見他仍然堅持,便唯有回答他
-佛陀說,對於未離貪嗔癡的衆生,他以誘使貪嗔癡的表演使他們生起更多的貪嗔癡。
1. 怎樣誘使貪?義注說帶著五色彩帶再風雨中讓他們看見等等
2. 怎樣誘使嗔?義注說讓他們看見斬斷手脚的樣貌
3. 怎樣誘使癡?義注說拿取水而生起油,拿取油而生起水。如是種種的戲法
-他使到自己陶醉的、放逸,也使他人陶醉、放逸;因此死後往生到名叫歡笑的地獄那裡
1. 義注說沒有這種名稱的地獄,這是無間[地獄]的一部份,他們被如唱歌跳舞的方式折磨。
-而如果有人有著達拉普達那樣的邪見,邪見者有兩個去處:地獄或畜生界
-聽後達拉普達哭了。佛陀便說,自己不是已經叫他不要問了嗎?
-達拉普達說自己哭是因爲自己被師父們長期欺騙
-他大受感動、皈依佛教後便出家修成阿羅漢
SN42.3 戰士經 Yodhājīv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戰士村長問佛陀,他的師父都説,如果在戰爭中被其他人殺死正在(努力殺敵)的他,死後會往生爲被其他人征服天中
-問了佛陀兩次,佛陀都沒有回答。到第三次佛陀見他仍然堅持,便唯有回答他
-佛陀回答,在戰爭中努力的戰士有著惡的意向,希望別人被殺。因此死後會投生到名叫被其他人征服的地獄那裡
1. 義注說沒有這種名稱的地獄,這是無間[地獄]的一部份,他們被如配備武器、手盾、駕御象馬車在戰場上戰鬥的方式折磨。
-而如果有人有著達拉普達那樣的邪見,邪見者有兩個去處:地獄或畜生界
-聽後戰士村長哭了。佛陀便說,自己不是已經叫他不要問了嗎?
-戰士說自己哭是因爲自己被師父們長期欺騙
-戰士隨後大受感動、皈依佛教
SN42.4 騎象者經 Hatthārohasuttaṃ 摘要
-和SN42.3一樣,但主角換成騎象者村長
SN42.5 騎馬者經 Assārohasuttaṃ 摘要
-和SN42.3一樣,但主角換成騎馬者村長
SN42.6 阿西邦大葛之子經 Asibandhakaput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阿西邦大葛之子村長對佛陀說,那些拜火的西部婆羅門們確實已經超渡死者到天界,佛陀是否能夠讓全世界人死後都往生天界?
-佛陀於是便反問他,一個人如果行十惡業,其他人圍著他並祈禱願他死後生天,他會生天嗎?答:不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説完村長大爲感動、皈依佛教
SN42.7 如田地經 Khettūpam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阿西邦大葛之子村長問佛陀,既然佛陀對一切衆生都憐憫,爲什麽佛陀只對某些人徹底地教法,某些人不呢?
-佛陀便給予一個情景,農夫要種田而有三塊田,他會播種在哪裏呢?:
1. 一塊是最好的田
2. 一塊是中等的田
3. 一塊是下劣的荒地、含鹽的劣地田
-村長便回答,優次為1-3,到第劣田或許不播種,因爲種子也將成為牛的食物
-佛陀便以1-3比喻佛教出家人、佛教居士和外道。佛陀會教導前兩者,因爲他們以佛陀為皈依處,後者也會教法,因爲或許他們會明白一句,那對他們會有長久的利益
-佛陀接著進一步給予一個情景:要放水的話,應放在哪裏呢?
1. 無裂縫、不滲的那支水瓶
2. 無裂縫、會滲的那支水瓶
3. 有裂縫、會滲的那支水瓶
-接著給予同樣的開示
-説完村長大爲感動、皈依佛教
SN42.8 吹海螺者經 Saṅkhadham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問來到的阿西邦大葛之子村長--尼乾陀若提子是如何對弟子們說法呢?
-後者便說,凡任何殺生、偷盜、邪淫、妄語者,全都墮惡道;屢屢地做者就會因爲那樣被引導
-佛陀旋即反駁,後面那句—如果這樣,將不存在墮惡道者
1. 因爲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的時間被不做的時間少
-佛陀說,假如有人信仰這樣的説話(凡任何殺生、偷盜、邪淫、妄語者,全都墮惡道)
1. 而覺得自己因爲已經做了這些所以一定墮惡道
2. 他不捨斷這樣的邪見和説話的話就會因此而投生到地獄
-而佛陀出現在世,呵斥殺生、偷盜、邪淫、妄語者,並導人戒絕它們
-對佛陀有信心的人就會思維,佛陀以不同方法呵斥殺生、偷盜、邪淫、妄語;而自己或多或少犯了—這是不好、不善的—因而而後悔而決定未來不再做。因此而超越惡業
-捨斷十惡業之後他是具備十善者,然後再修四梵住。
-當四梵住心解脫已這麼修習、多作時,所作的有量業(義注:欲界業),在那裡(義注:色界無色界業)不殘留和住立。(義注:色界無色界業的果報驅走欲界業的果報,而投生梵天)
-説完村長大爲感動、皈依佛教
SN42.9 家經 Kul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那爛陀鬧饑荒。
-尼乾陀若提子藉著這個機會,叫村長阿西邦大葛之子去論破大威力的佛陀,說如果他能論破佛陀,他將會有大名聲。
-當阿西邦大葛之子正煩惱著時,他給了阿西邦大葛之子一個兩難的點子
1. 佛陀不是以各種方法稱讚對俗家的悲憫嗎?
2. 如果這樣的話,爲什麽佛陀選擇在饑荒的時候與大比丘僧團一起遊行呢?、
3. 因此佛陀在毀滅諸家
-阿西邦大葛之子去照辦,佛陀便反駁
1. 他不記得在91劫中有任何家庭因爲施食而遭遇到傷害
2. 所有富有的家庭全都是透過佈施、真實(義注:語)、沙門性(義注:剩餘的戒)而生成
-佛陀說,有八個因緣導致俗家的傷害
1. 國王
2. 盜賊
3. 火
4. 水
5. 儲藏處消失
6. 管理不善的事業失敗
7. 家中出現敗家子
8. 無常性
-當這八個因緣存在時,而指控佛陀是家的破壞者,如果不捨斷這樣的語言、心和見時就會投生到地獄
-説完村長大爲感動、皈依佛教
SN42.10 摩尼朱羅葛經 Maṇicūḷa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在國王的後宮裏出現了說佛教出家人領受、受用金錢是適當的
-當時村長摩尼朱羅葛反駁了他們的説法,並說佛教出家人已離金銀珠寶
-後來村長看見佛陀時便問自己是否如法地説,佛陀認可
-佛陀說,如果金錢對佛教出家人來説是適當的話,那麽五種欲對他也適當--> 這非沙門法、非釋迦人之子的法
-佛陀說,假如需要的話他們可以尋求草、木、車、工人,但金錢則不能被任何方法所尋求
SN42.11 薄羅葛經 Maṇicūḷa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村長薄羅葛請佛陀教他苦的集起與滅沒
-佛陀便説,如果自己教導關於過去世、未來世的法,他會疑惑,而自己會教導他苦的集起與滅沒
-佛陀引導他承認,有些人假如被殺害、斥責,他會生起悲傷,有些則不是。
-那就是自己對他們有意欲貪和無意欲貪的分別
-因此而知道,凡任何過去世、和未來世生起的苦,都是由意欲所生起。意欲是苦的根源
-接著佛陀繼續以他的兒子和妻子作例子,加深論證。其中帶出,假如沒有看見過他的妻子,就不會生起貪或情愛
SN42.12 羅西亞經 Rāsi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村長羅西亞對佛陀引述,他聽説佛陀呵斥一切苦行、粗弊生活,並問這是否屬實?
-佛陀否認,並說有兩個極端不應被出家人所實行。
-那分別是享用欲樂和自我折磨,他們是
下劣
庸俗 gamma(義註:住在村莊中)
凡夫的
非聖的 (義註:不純潔)
不擁有利益
不靠近厭 (義註:為了輪迴之厭)
不來到離染(義註:為了貪等捨棄)
不靠近寂止 (義註:為了貪等的平息)
不靠近證智 (義註:為了識別)
不靠近正覺(義註:穿透四道)
不靠近涅槃 (義註:作證涅槃)
-而佛陀覺悟了中道,即八聖道,它轉起8-11的相反
-佛陀對羅西亞說,世上有十種受用諸欲的人
1. 以非法、暴力遍求財物後,不使自己快樂、喜悅,不分享,不作福德
2. ….使自己快樂、喜悅,不分享,不作福德。
3. …使自己快樂、喜悅,分享,作福德。
----
4. 以法與非法、暴力與非暴力遍求財物後,不使自己快樂、喜悅,不分享,不作福德。
5. ….使自己快樂、喜悅,不分享,不作福德。
6. …..使自己快樂、喜悅,分享,作福德。
----
7. 以法、非暴力遍求財物後,不使自己快樂、喜悅,不分享,不作福德。
8. …使自己快樂、喜悅,不分享,不作福德。
9. …使自己快樂、喜悅,分享,作福德,但被繫縛地、被迷昏頭地、有罪過地、不見過患地、無出離慧地受用那些財物
10. …使自己快樂、喜悅,分享,作福德,但不被繫縛地、不被迷昏頭地、無罪過地、見過患地、有出離慧地受用那些財物
-以下的應被稱讚,反之則應譴責
1. 以法、非暴力遍求財物
2. 使自己快樂、喜悅
3. 分享,作福德
4. 不被繫縛地、不被迷昏頭地、無罪過地、見過患地、有出離慧地受用那些財物
------
-接著佛陀說有三種苦行、粗弊生活者,他們都抱著想要證得善法、屬於聖者智見特質的過人法(禪定、證智(神通)、道與果(證果)都是)而出家
1. 使自己痛苦,沒證得善法,與沒作證屬於聖者智見特質的過人法
2. 使自己痛苦,證得善法,與沒作證屬於聖者智見特質的過人法
3. 使自己痛苦,證得善法,與作證屬於聖者智見特質的過人法
-以下的應被譴責,反之則應稱讚
1. 使自己痛苦
2. 沒證得善法
3. 與沒作證屬於聖者智見特質的過人法
-佛陀說,有三種滅盡具備以下特徵
1. (義注:自己)可見的
2. 無時間性的(義注:不會有間隔而給予結果)
3. 請你來見的(義注:當被問到是否應被行道時便‘來見吧’這樣顯示)
4. 導引(義注:自心)的
5. 智者各自地知道的
-那分別為,一個人因爲貪嗔癡而意圖對自、他或兩者的傷害。
-在貪嗔癡被捨斷後,便不會意圖對自、他或兩者的傷害
-這種滅盡具備如此的特徵
SN42.13 玻得里亞經 Pāṭali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村長玻得里亞去見佛陀,他聽説佛陀知道幻術,並問這説法是否屬實
-佛陀認可
-玻得里亞不敢置信佛陀竟然承認了
-佛陀便回應,雖然自己說懂得幻術,但難度有說自己是幻術者嗎?
-佛陀反問玻得里亞以下的問題
1. 他是否知道拘利國的髮髻下垂雇?
a. 答:知道
2. 他們的職務?
a. 答:遮止盜賊,以及護送拘利國的使節
3. 他們是否劣戒者、惡法者?
a. 答:是的
4. 你知道他們是劣戒者、惡法者,但你是不是?
a. 答:不是
5. 既然如此,爲何不能是--如來知道幻術,但如來不是幻術者?
-佛陀重申自己知道道幻術與幻術的果報,以及幻術者死後投生惡道
-以及自己知道十惡業與十惡業的果報,以及十惡業者死後投生惡道
-佛陀說,有些沙門、婆羅門認爲任何殺盜淫妄者都會在當生感受苦憂。佛陀逐個反駁:
殺生
1. 有人看起來像國王般被侍奉,因爲他殺死了國王的敵人
2. 有人被斬頭,因爲他是國王的敵人、殺了人的性命
偷盜
1. 有人看起來像國王般被侍奉,因爲他征服國王的怨敵後帶來寶物
2. 有人被斬頭,因爲他在村落或林野盜竊
邪淫
1. 有人看起來像國王般被侍奉,因爲他和國王敵人的妻子性交
2. 有人被斬頭,因爲他和良家女子性交
妄語
1. 有人看起來像國王般被侍奉,因爲他以妄語使國王笑
2. 有人被斬頭,因爲他以妄語破壞屋主或屋主之子的利益
-玻得里亞說他也看過以上情景
-然後佛陀引導玻得里亞承認,
1. 那些有以上見解的沙門婆羅門在説虛妄
2. 那些說虛妄者是劣戒者
3. 那些劣戒者是邪行者
4. 那些邪行者是邪見者
5. 對那些邪見者,不適合在他們上淨信
-玻得里亞讚嘆佛陀之後,便提起自己有一個招待所,那時有四個不同見解的大師來到,持的見解分別是
1. 沒有善惡業的果報、沒有此他世、沒有化生眾生、沒有正行的修行人證知後說有此他世
2. 和1相反
3. 作惡者無惡被作,作善者無福德
4. 和3相反
-玻得里亞不知誰對誰錯,生起懷疑,於是請教佛陀
-佛陀便說,有法之定,當也生起心定時就能捨斷疑惑。那即具備十善業和四梵住之一,具備後他深慮
1. 如果上面1或2是對的話,我不傷害任何懦弱者或堅強者,那兩種見解我都能克服。我是以身、語、意自制者,死後我將往生善趣、天界
a. 對這樣思維的他來説,以下生起:欣悅-(義注:幼嫩的喜)->喜-->身變得輕安-->感受樂-->心入定。因而得到心定,這樣,就能捨斷這個疑惑法。
2. 如果上面3或4是對的話…
-説完村長大爲感動、皈依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