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36 受相應 Vedanāsaṃyuttaṃ 摘要
SN36.1 定經 Samādh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接著佛陀說偈:
1. 得定的、正知的,具念的佛弟子知道
a. 受
b. 受的生成。
c. 受被滅之處
d. 導向受滅盡之道
2. 比丘以受的滅盡,成為無飢渴者、般涅槃者
SN36.2 樂經 Suk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接著佛陀說偈:
1. 三受都知道---『這是苦的』,是虛假法、壞散的後,
2. 一再接觸後看見消散,這樣在那裡離染。
SN36.3 捨斷經 Pahā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對樂受,貪隨眠應被捨斷
-對苦受,嫌惡隨眠應該被捨斷
-對不苦不樂受,無明隨眠應被捨斷
-當比丘做到以上時,就被稱為:『比丘是無煩惱潛在趨勢者、正確看見者,他切斷渴愛,破壞結,從慢的完全止滅作苦的終結。』
-接著佛陀說偈
1. 對於樂受、苦受,如果分別有貪、嫌惡隨眠,就是不見出離者
2. 寂靜的不苦不樂受被廣慧者教導,但如果還歡喜它,便不從苦被釋放
3. 但當熱心的比丘不疏忽正知,從那裡那位賢智者,遍知一切受。
4. 遍知受後,他當生成為無漏者,住法者、通曉吠陀者以身體的崩解,不來到稱呼(義注:不來到『貪染者、瞋怒者、變愚癡者』的安立)
SN36.4 深淵經 Pātāl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無聞凡夫說『在大海中有深淵。』--這是不實的
-佛陀說,『深淵』=諸身體苦受
-當無聞凡夫被身體苦受接觸時,他悲傷。這被稱為:『無聞凡夫在深淵中未起來,以及未得到立足處。』
-但有聽聞的聖弟子卻相反
SN36.5 應該被看作經 Daṭṭhabb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樂受應該被視為苦的
-苦受應該被視為箭
-不苦不樂受應該被視為無常的
-這樣的比丘被稱為:『比丘是正確看見者,他切斷渴愛,破壞結,從慢的完全止滅作苦的終結。』
-佛陀說偈
1. 那位正確看見的比丘確實遍知受
2. 遍知受後,他當生成為無漏者,住法者、通曉吠陀者以身體的崩解,不來到稱呼(義注:不來到『貪染者、瞋怒者、變愚癡者』的安立)
SN36.6 箭經 Sallasuttaṃ 摘要
-佛陀問比丘們,無聞凡夫與有聽聞的聖弟子也感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他們之間有什麽分別與不同呢?
-比丘們請佛陀開示
-佛陀便說,無聞凡夫當感受到苦受時便會悲傷,他感受到身與心的感受
-當被苦受接觸時,他會嫌惡,他便潛伏對苦受的嫌惡煩惱隨眠
-當被樂受接觸時,他歡喜欲之樂,那是什麼原因呢?
1. 因為無聞凡夫不知道欲樂以外苦受的出離(義注:定、道、果之樂)
2. 而對那位歡喜欲之樂者,他潛伏對樂受的貪煩惱隨眠。
-對於不如實知道那些受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者,他潛伏不苦不樂受的無明煩惱隨眠
-對於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他都結縛地感受它。
-佛陀說,他被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結縛;被結縛在苦中之無聞凡夫
-有聽聞的聖弟子則相反
SN36.7-8 摘要
-有一次,佛陀去病房,並開示:比丘應該具念、正知地等待(死)時,這是我們為你們的教誡。
-佛陀接著解釋
1. 具念
a. 具足四念住
2. 正知
a. 對於任何行爲都正知
-佛陀說,當那位比丘住於這樣具念、正知、不疏忽大意、熱心、自我努力時,
-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生起,他這麼知道:
1. 我有這個已生起的樂受,那有緣,非無緣
2. 緣於什麼呢?就緣於這個身體
3. 但這個身體是無常的、有為的、緣所生的
4. 而緣於無常的、有為的、緣所生的身體生起的樂受,將從哪裡有常的呢?
-他在身上與在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上住於隨看著
1. 無常
2. 消散
3. 褪去
4. 滅
5. 捨遣
-當這樣做時,凡在身上與
1. 在樂受上的貪煩惱隨眠
2. 在苦受上的嫌惡煩惱隨眠
3. 在不苦不樂受的無明煩惱隨眠
-那個被捨斷
-如果他感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他知道
1. 它是無常的
2. 是不被固執的
3. 是不被歡喜的
-如果他感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他都會離結縛地感受它
-當感受身體終了的感受時,他知道:『我感受身體終了的感受。』
1. 義注:五根的感受
當感受生命終了的感受時,他知道:『我感受生命終了的感受。』
1. 義注:意根的感受
-他知道:以身體的崩解,隨後生命耗盡,就在這裡,一切被感受的、不被歡喜的都將成為清涼
SN36.9 無常經 Anicc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三受是
1. 無常的
2. 有為的(條件組合的)
3. 緣所生的
4. 滅盡法
5. 消散法
6. 褪去法
7. 滅法
SN36.10 觸為根本經 Phassamūla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三受是觸生的,觸為根本,觸為因,觸為緣
-緣於能被感受為樂/苦/不苦不樂之觸,樂/苦/不苦不樂受生起
-就以那個能被感受為樂/苦/不苦不樂之觸的滅,對應的感受被滅、被平息
SN36.11 獨處經 Rahoga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位比丘問佛陀,三受被佛陀所說,但為什麼佛陀也說凡任何被感受的都是苦的?
-佛陀認可,並說那是基於諸行的
1. 無常性(義註:這無常就是死亡。沒有苦比死亡還差,所以是這個意思)
2. 滅盡法
3. 消散法
4. 褪去法
5. 滅法
6. 轉變法
-接著佛陀也說,自己也說了諸行的次第滅
1. 入初禪:言語被滅
2. 入第二禪:尋、伺被滅
3. 入第三禪:喜被滅
4. 入第四禪:入息、出息被滅
5. 入空無邊處:色想被滅
6. 入識無邊處:空無邊處想被滅
7. 入無所有處:識無邊處想被滅
8. 入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處想被滅
9. 入想受滅者來說,想與受被滅
10. 漏盡比丘:貪嗔癡被滅
-接著佛陀也說有六種寧靜,為上面1-4、9-10,只不過‘滅’改成安息
SN36.12-13 摘要
-佛陀說猶如在虛空中種種風吹
-在這身體中種種受生起:樂受生起,苦受也生起,不苦不樂受也生起。
-接著佛陀說偈
1. 但當熱心的比丘不疏忽正知,從那裡那位賢智者,遍知一切受。
2. 遍知受後,他當生成為無漏者,住法者、通曉吠陀者以身體的崩解,不來到稱呼(義注:不來到『貪染者、瞋怒者、變愚癡者』的安立)
SN36.14 屋舍經 Agār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就如有客人的屋舍,在那裡,不同種姓的客人從四面來
-同樣地,在這身體中種種受生起:樂受生起,苦受也生起,不苦不樂受也生起---不論是精神上還是肉體上的感受也是
SN36.15-18 摘要
-有一次,阿難尊者(SN36.15-16)/衆多比丘(SN36.17-18)問佛陀以下的問題,佛陀逐個回答
1. 什麼是受?
a. 有這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2. 什麼是受集?
a. 以觸集而有受集
3. 什麼是受滅?
a. 以觸滅而有受滅
4. 什麼是導向受滅道跡?
a. 八支聖道
5. 什麼是受的樂味?
a. 凡緣於受,樂、喜悅生起
6. 什麼是受的過患?
a. 受是無常的、苦的、變易法
7. 什麼是受的出離?
a. 在受上意欲貪的調伏、意欲貪的捨斷
-接著佛陀也說了諸行的次第滅、平息、安息
1. 入初禪:言語被滅
2. 入第二禪:尋、伺被滅
3. 入第三禪:喜被滅
4. 入第四禪:入息、出息被滅
5. 入空無邊處:色想被滅
6. 入識無邊處:空無邊處想被滅
7. 入無所有處:識無邊處想被滅
8. 入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處想被滅
9. 入想受滅者來說,想與受被滅
10. 漏盡比丘:貪嗔癡被滅
SN36.19-20 摘要
-有一次,木匠五支問優陀夷尊者,佛陀說多少受呢?
-優陀夷尊者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木匠五支不同意,說佛陀說有兩受:樂受、苦受。這不苦不樂受被佛陀說在寂靜的勝妙樂中。
-他們互相不能説服對方
-在一旁聽見的阿難尊者便去見佛陀,把所聼所聞説給佛陀聼
-佛陀便説,存在著理由讓木匠五支不非常隨喜優陀夷比丘,也讓優陀夷比丘不非常隨喜木匠五支
-自己以不同的方式説明有以下受的分類
1. 二受
2. 三受
3. 五受
4. 六受
5. 十八受
6. 三十六受
7. 一百零八受
-當法被佛陀這樣以法門教導時,凡不贊同彼此的善說,他們能預期會生起爭論的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佛陀之後説明遞增的快樂
1. 五欲
2. 初禪
3. 二禪
4. 三禪
5. 四禪
6. 空無邊處定
7. 識無邊處定
8. 無所有處定
9. 非想非非想處定
10. 滅盡定
-佛陀說,外道可能會質疑,佛陀雖然說想受滅,但卻安立它在樂中,這是為什麼呢?
-這時可以回答,佛陀不只根據快樂的感受描述一個狀態在樂中,但在哪裏樂被找到、不論以何種方式,佛陀就安立它在樂中
SN36.21 尸婆經 Sīva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遊行者髻髮尸婆請佛陀評論一下這個説法:『凡這個人感受的任何樂、或苦、或不苦不樂,那全是因過去所作。』
-佛陀便說,以下的原因讓到某些感受生起,這也是世間認定的真理
1. 膽汁
a. 義注:其中一個情景是,‘膽汁現在違犯我,難知道生命還有多長’ 於是給予佈施、持戒、作布薩業,如是生起善的感受
b. 也有爲了得到膽汁的藥而殺生、說妄語、不予取、作十惡業的。如此不善的感受生起
c. 或者忍耐中捨、連接身體的感受而躺下,如是生起無記的感受
2. 痰
3. 風
4. 三者集合
5. 時節變化
6. 不正當的照料
a. 義注:例如背負重物、在不適當的時候行走而遇見蛇、牛虻、井等
7. 突然的襲擊
a. 義注:‘這是盜賊或奸夫’於是抓著他的膝蓋、手肘,用棒打擊
8. 業果報
-説完遊行者髻髮尸婆大爲感動,皈依佛陀
SN36.22 一百零八經Aṭṭhasa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比丘們關於108的法門
-佛陀說,因不同的法門而說以下
1. 二受
a. 身的與心的
2. 三受
a. 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3. 五受
a. 樂根、苦根、喜悅根、憂根、捨根
4. 六受
a. 眼/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
5. 十八受
a. 六喜悅近伺察、六憂近伺察、六捨近伺察
6. 三十六受
a. 六依存於家的喜悅、六依存於離欲的喜悅、六依存於家的憂、六依存於離欲的憂、六依存於家的捨、六依存於離欲的捨
7. 一百零八受
a. 過去的三十六受、未來的三十六受、現在的三十六受
SN36.23,36.26摘要
-有一次,一位比丘(SN36.23)/衆多比丘(SN36.26)問佛陀以下的問題,佛陀隨之回答
1. 什麼是受?
a. 有這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2. 什麼是受集?
a. 以觸集而有受集;渴愛是導向受集道跡
3. 什麼是受滅?
a. 以觸滅而有受滅
4. 什麼是導向受滅道跡?
a. 八支聖道
5. 什麼是受的樂味?
a. 凡緣於受,樂、喜悅生起
6. 什麼是受的過患?
a. 受是無常的、苦的、變易法
7. 什麼是受的出離?
a. 在受上意欲貪的調伏、意欲貪的捨斷
SN36.24 以前經 Aññatarabhikkhu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當他還是菩薩時曾思考以下問題,得出相應的答案
1. 什麼是受?
a. 有這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2. 什麼是受集?
a. 以觸集而有受集;渴愛是導向受集道跡
3. 什麼是受滅?
a. 以觸滅而有受滅
4. 什麼是導向受滅道跡?
a. 八支聖道
5. 什麼是受的樂味?
a. 凡緣於受,樂、喜悅生起
6. 什麼是受的過患?
a. 受是無常的、苦的、變易法
7. 什麼是受的出離?
a. 在受上意欲貪的調伏、意欲貪的捨斷
SN36.25 以前經 Aññatarabhikkhu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在以下這些以前不曾聽聞的諸法上,他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1. 『這些是受。』
2. 『這是受集。』
3. 『這是受滅。』
4. 『這是導向受滅道跡。』
5. 『這是受的樂味。』
6. 『這是受的過患。』
7. 『這是受的出離。』
SN36.27-28 摘要
-佛陀說,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如實知道三受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者
-那些沙門或婆羅門不被他認同為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
-而且,那些尊者也不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沙門或婆羅門利益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36.29 沙門婆羅門經第三 Tatiyasamaṇabrāhmaṇ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如實知道
1. 受
2. 受集
3. 受滅
4. 受滅道跡
-那些沙門或婆羅門不被他認同為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
-而且,那些尊者也不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沙門或婆羅門利益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36.30 概要經 Suddhi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SN36.29 概要經 Suddhi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
1. 有肉體的喜,有精神的喜,有比精神更精神的喜
2. 有肉體的樂,有精神的樂,有比精神更精神的樂
3. 有肉體的捨,有精神的捨,有比精神更精神的捨
4. 有肉體的解脫,有精神的解脫,有比精神更精神的解脫
-------
肉體的喜
1. 緣於五欲,喜生起
精神的喜
1. 二禪
比精神更精神的喜
1. 當漏盡比丘觀察從貪、瞋、癡解脫的心時,喜生起
----------
肉體的樂
1. 緣於五欲,樂生起
精神的樂
1. 三禪
比精神更精神的樂
1. 當漏盡比丘觀察從貪、瞋、癡解脫的心時,樂生起
--------
肉體的捨
1. 緣於五欲,捨生起
精神的捨
1. 四禪
比精神更精神的捨
1. 當漏盡比丘觀察從貪、瞋、癡解脫的心時,捨生起
------------
肉體的解脫
1. 連接色的解脫
精神的解脫
1. 連接無色的解脫
比精神更精神的解脫
1. 當漏盡比丘觀察從貪、瞋、癡解脫的心時,解脫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