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應部摘要

SN22 蘊相應 Khandasaṃyuttaṃ 摘要

SN22.1 那拘羅的父親經 Nakulapitu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屋主那拘羅的父親去見佛陀。

-他和佛陀說,自己老了,經常生病、身體病苦,而且不常看到佛陀與值得尊敬的比丘們。他請佛陀教誡自己,讓自己有長久的利益和快樂。

 

-佛陀便說,這個病苦的身體像蛋一樣被包覆

-凡帶著這個身體者如果還片刻地自稱無病,除了愚者外還有什麼呢?

-因此,在這裡,應該被你這麼學:『對病苦的身體,我具念的心將是無病苦的。』

 

-舍利佛尊者看到屋主那拘羅的父親後便說,他的諸根是明淨的,臉色是遍純淨的,今日他從佛陀的面前聽聞法談嗎? 答:是,被佛陀以不死的法談灌頂呢

 

-繼續問:佛陀怎樣以不死的法談灌頂呢? 答:如上

-舍利佛尊者於是問他有沒有進一步反問佛陀說明以下,屋主說沒有之後,舍利佛尊者便解釋

1.       什麼情形是病苦的身體同時也有病苦的心

a.       無聞凡夫沒有看見聖者/善人、不熟知聖者/善人法,他認爲

b.       我是色/受/想/行/識

c.       我擁有色/受/想/行/識

d.       色/受/想/行/識在我中

e.       我在色/受/想/行/識中

f.        如果色/受/想/行/識變異,他的愁、悲、苦、憂、絕望便會生起

2.       什麼情形是病苦的身體但無病苦的心呢?

a.       有聞聖弟子看見聖者/善人、熟知聖者/善人法,他不認爲

b.       我是色/受/想/行/識

c.       我擁有色/受/想/行/識

d.       色/受/想/行/識在我中

e.       我在色/受/想/行/識中

f.        如果色/受/想/行/識變異,他的愁、悲、苦、憂、絕望便不會生起

 

-屋主那拘羅的父親聽後隨喜

 

 

SN22.2 天臂經 Devada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衆多想去西部地方的比丘去見佛陀,表明前往的意欲。

-佛陀便叫他們問舍利佛尊者,因爲他是是賢智者、同梵行比丘們的助益者。

 

-那時比丘們便去找舍利佛尊者求允許。

-舍利佛尊者便說,賢智的人會詢問各國比丘問題:他們的大師究竟是論説什麽的?他問比丘們是否能夠善把握法,當他們回答時才不會以不實誹謗佛陀,以及隨法地回答?尊者自己回答:

1.       我們的大師是意欲貪之調伏的宣說者。

 

-人們會繼續追問,看到什麽過患後,尊者們的大師是在色/受/想/行/識上意欲貪之調伏的宣說者? 舍利佛尊者說這時應這樣回答:

1.       在色/受/想/行/識上未離貪的話,如果那個色/受/想/行/識變異,就會生起愁、悲、苦、憂、絕望。

 

-人們會繼續追問,那看見什麼效益後,尊者們的大師是在色/受/想/行/識上意欲貪之調伏的宣說者?舍利佛尊者說這時應這樣回答:

1.       在色/受/想/行/識上離貪的話,如果那個色/受/想/行/識變異,就不會生起愁、悲、苦、憂、絕望。

 

-舍利佛尊者說,如果住於不善法者在當生有樂住處,死後善趣能被預期,佛陀便不會稱讚捨斷這不善法。

-但因為進入後住於不善法者在當生有苦的住處,死後惡趣便能被預期,因此佛陀稱讚捨斷這不善法。

 

-如果進入後住於善法者當生有苦住處,死後能預期惡趣,佛陀便不會稱讚這善法的具足

-但因為進入後住於善法者當生有樂住處,死後善趣能被預期,因此世尊稱讚這善法的具足。

 

SN22.3 訶梨迪迦尼經 Hāliddikān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屋主訶梨迪迦尼請大迦旃延尊者詳細解釋,被佛陀所說的馬更地亞所問八群經中(經集經文):

-捨斷家後成為無住處的行者,牟尼在村落中是不作親密交往者,

1.       家的行者

a.       色、受、想、行是識的家,識有色界、受界、想界、行界的繫縛

2.       無家的行者

a.       捨斷色、受、想、行、識界上的意欲,貪,歡喜,渴愛,執取、隨眠

b.       這些被如來捨斷,根已被切斷,如已斷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

c.       因此,如來被稱為『無家的行者』

3.       有住處的行者

a.       、聲、香、味、觸、法相住處的(義注:煩惱)擴散與繫縛

4.       住處的行者

a.       捨斷以上的根,如已斷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

5.       在村落中生起親密交往者

a.       不被諸在家人交際,不同歡、不同愁:不在諸樂者中成為樂者,不在諸苦者中成為苦者

b.       自己不和他們生起的義務來到結合

 

-從諸欲捨除者、不期盼者,不會與人作爭論的談論

1.       未從諸欲捨除者

a.       在諸欲上是未離貪

2.       期盼者

a.       想:我未來時會有這樣的色,受,想,行,識

3.       與人作爭論的談論者

a.       某人作以下的談論:

b.       你不了知這法、律,我了知這法、律;

c.       你了知這法、律的什麼!

d.       你是邪行者,我是正行者;

e.       應該先說的你後說,應該後說的你先說;

f.        我的是一致的,你的是不一致的;

g.       你長時間熟練的是顛倒的;

h.       你已被論破,請你去救理論;

i.         你已被折伏,或請你解開,如果你能夠。

 

 

SN22.4 訶梨迪迦尼經第二 Dutiyahāliddikān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屋主訶梨迪迦尼請大迦旃延尊者詳細解釋,佛陀回答天帝的這句:

1.       凡那些渴愛之滅盡解脫的沙門、婆羅門,他們是究竟終結者、究竟軛安穩者、究竟梵行者、究竟完結者、天-人們中最上者

 

-大迦旃延尊者便解釋,去除對色/受/想/行/識的意欲、貪、歡喜、渴愛、隨眠等,心被稱為『善解脫』

 

SN22.5-6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說他們要修習定(SN22.5)/ 著手努力於獨坐 (SN22.6)。

-得定/獨坐的比丘如實知道,色識的集起與滅沒

-什麽是色/受/想/行/識的集起呢?

1.       歡喜色/受/想/行/識=取

2.       以那個的取為緣而有有-->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成,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什麽是色/受/想/行/識的滅去呢?

1.       不歡喜色/受/想/行/識=取

2.       歡喜滅而有取滅…接著有和往後的緣起支也滅了

 

SN22.7 由於執取的戰慄經 Samanupassanāsuttaṃ摘要

 

-佛陀教導比丘由於執取的戰慄,以及由於無執取的無戰慄

 

-關於由於執取的戰慄,就是無聞凡夫未看見聖者/善人,不熟知、被教導聖者/善人法

-他認爲

1.       我是色/受/想/行/識

2.       我擁有色/受/想/行/識

3.       色/受/想/行/識在我中

4.       我在色/受/想/行/識中

 

-當色/受/想/行/識變異,那個變異所生的戰慄之法持續遍取他的心,他變得恐懼的、有惱害的、有期待的,執取後他戰慄

 

-由於無執取的無戰慄則和上面相反

 

 

SN22.8 由於執取的戰慄經第二 Dutiya-upādāparitassanāsuttaṃ 摘要

 

-佛陀教導比丘由於執取的戰慄,以及由於無執取的無戰慄

 

-關於由於執取的戰慄,就是無聞凡夫未看見聖者/善人,不熟知、被教導聖者/善人法

-他認爲色/受/想/行/識:『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

-當色/受/想/行/識變異,那個變異所生的戰慄之法持續遍取他的心,他變得恐懼的、有惱害的、有期待的,執取後他戰慄

 

-由於無執取的無戰慄則和上面相反

 

SN22.9-11摘要

 

-佛陀對比丘們說:過去、未來的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SN22.9)/苦的(SN22.10)/無我的(SN22.11),更不用說現在!

-這麼看的有聞聖弟子在過去色/受/想/行/識上是無期待者,

-他不歡喜未來的色/受/想/行/識,

-對現在色/受/想/行/識是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

 

SN22.12-14摘要

 

-佛陀對比丘們說,色受想行識是無常(SN22.12)/苦 (SN22.13)/ 無我(SN22.14)的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22.15 凡無常經 Yadanicc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

-凡是無常的,那個是苦的,

-凡是苦的,那個是無我,

-凡是無我,那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這樣,這個應該以正確之慧如實被看見。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22.16 凡苦者經Yaṃdukk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色/受/想/行/識是苦的,

-凡是苦的,那個是無我,

-凡是無我,那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這樣,這個應該以正確之慧如實被看見。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22.17 凡無我者經 Yadanatt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色/受/想/行/識是無我的,

-凡是無我,那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這樣,這個應該以正確之慧如實被看見。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22.18-20摘要

 

-佛陀說,色受想行識是無常(SN22.18)/苦(SN22.19)/ 無我的(SN22.20)

-為了色受想行識的生起的因及緣,那也是無常/苦/ 無我的

-無常/苦/ 無我所生成的色受想行識,將從哪裡有常/樂/我的呢?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22.21 阿難經 Ānand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阿難尊者問佛陀,‘哪些法的滅被稱為『滅』?’

-佛陀回答: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有為的、緣所生的、滅盡法、消散法、褪去法、滅法

-它們的滅被稱為『滅』

 

SN22.22 負擔經 Bhārasuttaṃ 摘要

 

-佛陀有次教導比丘

1.       負擔

a.       五取蘊

2.       荷負擔者

a.       個人---凡這樣名這樣姓的這位尊者

3.       負擔的拿起

a.       這個導致再有、與歡喜及貪俱行的、到處歡喜的渴愛,即:欲的渴愛、有的渴愛、虛無的渴愛

4.       負擔的放下

a.       那渴愛的無餘褪去與滅

 

-佛陀接著說偈:

1.       五蘊確實是負擔,而個人是荷負擔者,

2.       負擔的拿起是世間中的苦,負擔的放下是樂。

3.       放下重的負擔後,不拿起另一個負擔後,

4.       連根拔出渴愛後,成為無飢渴者、般涅槃者

 

 

SN22.23 遍知經 Pariññasuttaṃ 摘要

 

-佛陀教導比丘

1.       應該被遍知的諸法

a.       五蘊

2.       以及遍知

a.       貪嗔癡的滅盡

 

SN22.24 證知經 Abhijā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不證知、不遍知、不離貪、不捨斷色受想行識者是不可能滅盡苦的

-反之,則可能

 

SN22.25 意欲貪經 Chandarāgasuttaṃ 摘要

 

-佛陀對比丘說,他們要捨斷在色/受/想/行/識上的意欲貪,

-這樣,那個色/受/想/行/識必將被捨斷,根被切斷,如已斷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

 

SN22.26 樂味經 Assā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在自己覺悟前、還是菩薩時,他曾思考

1.       什麼是色/受/想/行/識的樂味?

a.       緣於色/受/想/行/識喜悅生起

2.       什麼是色////識的過患?

a.       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苦的、變易法

3.       什麼是色/受/想/行/識的出離?

a.       在色////識上意欲貪的調伏捨斷,

-佛陀說,只要自己不這樣如實證知這些五取蘊的樂味為樂味、過患為過患、出離為出離,

-自己就不自稱『已現正覺無上遍正覺』。

-但因爲已這樣如實證知,所以這樣自稱。

-而且自己的智與見生起:『我的解脫是不動搖的,這是最後的出生,現在,沒有再有。』」

 

SN22.27 樂味經第二Dutiya-assā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自己曾行色/受/想/行/識的樂味/過患/出離的遍求

-曾到達凡色/受/想/行/識的樂味/過患/出離

-色/受/想/行/識的樂味/過患/出離之所及那個被自己以慧善見

 

-佛陀說,只要自己不這樣如實證知這些五取蘊的樂味為樂味、過患為過患、出離為出離,

-自己就不自稱『已現正覺無上遍正覺』。

-但因爲已這樣如實證知,所以這樣自稱。

-而且自己的智與見生起:『我的解脫是不動搖的,這是最後的出生,現在,沒有再有。』」

 

SN22.28 樂味經第三 Tatiya-assād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

-如果沒有色的樂味,眾生便色/受/想/行/識上貪著。但因為有色////識的樂味,因此眾生在色////識上貪著。

-如果沒有色////識的過患,眾生不在色////識上厭但因為有色////識的過患,因此眾生在色////識上厭。

-如果沒有色////識的出離,眾生不從色////識出離。但因為有色////識的出離,因此眾生從色////識出離。

 

-而只要眾生不如實證知這些五取蘊的樂味為樂味、過患為過患、出離為出離

-眾生就不從這世代出離、離縛、脫離,以離被限制之心而住。

-反之,則能夠

 

SN22.29 歡喜經 Abhinanda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凡歡喜色/受/想/行/識者,他歡喜苦

1.     SN36.11:無常故是苦

-凡歡喜苦者,佛陀說:『他不從苦被解脫。』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22.30 生起經 Uppā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色/受/想/行/識的生起、存續、生出、顯現,是苦的生起、病的存續、老死的顯現

1.     SN36.11:無常故是苦

-而凡色/受/想/行/識的滅、平息、滅沒,這是苦的滅、病的平息、老死的滅沒

 

SN22.31 痛苦之根經 Aghamūlasuttaṃ 摘要

 

-佛陀有一次教導

1.       痛苦(義注:苦的意思)

a.       =色、受、想、行、識

2.       痛苦之根

a.       凡這個導致再有的、與歡喜及貪俱行的、到處歡喜的渴愛,即:欲的渴愛、有的渴愛、虛無的渴愛

 

SN22.32 痛苦之根經 Aghamūl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

1.       易壞的

a.       色、受、想、行、識

2.       非易壞的

a.       以上的滅、平息、滅沒

 

SN22.33-34 摘要

 

-佛陀對比丘們說,凡非他們的,他們要捨棄它,那對他們會有利益、安樂

-而什麽是非他們的呢?色/受/想/行/識(SN22.33-34)

-就如在這在這祇樹林中的草、薪木、枝條、樹葉,某人帶走它,或燃燒,或做需要的物品,他們是否這麼想:『某人帶走了我們,或燃燒,或做需要物。』呢?答:不,因爲它不是我的自我,也不是屬於自我的

-佛陀總結:同樣地,色/受/想/行/識是非他們的,他們要捨棄它(SN22.34)

 

 

SN22.35 某位比丘經 Aññatarabhikkhu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某位比丘請佛陀簡要地教導他佛法,之後他便能單獨地自我努力

-佛陀便說:凡有隨眠者,他以那個而走到名稱。如果沒有隨眠,便不以那個而來到名稱。

-説完比丘便明白了,佛陀請他詳細地説出那個義理

-比丘說,如果他對色/受/想/行/識有隨眠,他就以那個而走到名稱,反之,則不會 (義注:因爲透過沒有隨眠 ‘欲染、憤怒、迷惑’而不走到名稱‘)

-佛陀隨喜認可

-之後那位比丘修成阿羅漢了

 

SN22.36 某位比丘經第二 Dutiya-aññatarabhikkhu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某位比丘請佛陀簡要地教導他佛法,之後他便能單獨地自我努力

-佛陀便說:凡有隨眠者,他根據那個而被推量,凡被推量者,他以那個而走到名稱。如果沒有隨眠,他不根據那個而被推量,凡不被推量者,他不以那個而走到名稱。

-説完比丘便明白了,佛陀請他詳細地説出那個義理

-比丘說,如果他對色/受/想/行/識有隨眠,他根據那個而被推量,凡被推量者,他以那個而走到名稱。反之,則不會

1.       SN44.1: 安立如來者凡以色/受/想/行/識安立,如來的那個色/受/想/行/識已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如]已斷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從色/受/想/行/識的名稱解脫的如來是甚深的、不能被測量的,難被深解的,猶如大海

-佛陀隨喜認可

-之後那位比丘修成阿羅漢了

 

SN22.37 阿難經 Ānand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問阿難尊者,什麽法的生起被了知,消散被了知,已住立的變異被了知?

-阿難尊者便回答:色/受/想/行/識

-佛陀隨喜認可

 

SN22.38 阿難經第二 Dutiya-ānand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阿難尊者說:如果別人問阿難尊者以下,他應如何回答?

1.       ‘什麼法的生起、消散、已住立的變異曾被了知?

a.       答:凡已過去的、已被滅的、已變易的色受想行識

2.       什麼法的生起、消散、已住立的變異將被了知?

a.       答:凡未生起的、未顯現的色受想行識

3.       什麼法的生起、消散、已住立的變異被了知?

a.       答:凡生起的、顯現的色受想行識

-佛陀聽後隨喜認同

 

SN22.39 隨法經 Anudham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這是隨法而行比丘的隨法:凡在色/受/想/行/識上應該住於多厭

-凡在色/受/想/行/識上應該住於多厭者遍知色/受/想/行/識

-遍知色/受/想/行/識者從色/受/想/行/識中被釋放、

-從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被釋放

-佛陀說:『他從苦被釋放。」

 

SN22.40-42 摘要

 

-佛陀說這是隨法而行比丘的隨法:凡在色/受/想/行/識上應該住於隨觀無常(SN22.40)/苦(SN22.41)/無我(SN22.42)

-凡在色/受/想/行/識上應該住於隨觀無常(SN22.40)/苦(SN22.41)/無我(SN22.42)者遍知色/受/想/行/識

-遍知色/受/想/行/識者從色/受/想/行/識中被釋放、

-從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被釋放

-佛陀說:『他從苦被釋放。」

 

SN22.43 以自己為島經Attadīpasuttaṃ 摘要

 

-佛陀對比丘說,他們要以自己為島嶼、以自己為歸依,不要以其他為歸依;

-以法為島嶼、以法為歸依,不要以其他為歸依。

 

-對於這樣的人來説,他們應該如理考察:愁、悲、苦、憂、絕望是什麼生的?

1.       無聞凡夫未看見過聖者/善人、不熟知、未被教導聖者/善人法,他認爲

2.       我是色/受/想/行/識

3.       我擁有色/受/想/行/識

4.       色/受/想/行/識在我中

5.       我在色/受/想/行/識中

6.       當色/受/想/行/識變異,他的愁、悲、苦、憂、絕望便會生起

 

-但當知道色/受/想/行/識的無常性、變易、褪去、滅後,

-『在之前連同現在色/受/想/行/識,一切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苦、變易法。』

-以正確之慧這樣如實看見這個者捨斷愁、悲、苦、憂、絕望

-從它們的捨斷,他不戰慄;

-無戰慄者住於樂

-住於樂的比丘被稱為『那部分到達涅槃者』。

 

 

 

 

SN22.44 道跡經 Paṭipadāsuttaṃ 摘要

 

-佛陀教導比丘

1.       導向有身集道跡

a.       無聞凡夫未看見過聖者/善人、不熟知、未被教導聖者/善人法,他認爲

b.       我是色/受/想/行/識

c.       我擁有色/受/想/行/識

d.       色/受/想/行/識在我中

e.       我在色/受/想/行/識中

f.        這被稱為『導向苦集的考慮

2.       導向有身滅道跡

a.       有聞聖弟子見過聖者/善人、熟知、被教導聖者/善人法,他不認爲

b.       我是色/受/想/行/識

c.       我擁有色/受/想/行/識

d.       色/受/想/行/識在我中

e.       我在色/受/想/行/識中

f.        這被稱為『導向苦滅的考慮』

 

SN22.45 無常經Anicc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

-凡是無常的,那個是苦的

-凡是苦的,那個是無我

-凡是無我,那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我。』這樣,這個應該以正確之慧如實被看見。

-以正確之慧這樣如實看見這個者的心離染,不執取後從諸漏被解脫。

 

-佛陀說,如果比丘的心於色/受/想/行/識界已離染,不執取後從諸漏被解脫,以解脫狀態成為住止的(義注:以應作的義務消失而住止);

-以住止狀態成為滿足的;以滿足狀態他不戰慄,

-無戰慄者就自己證涅槃,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22.46 無常經第二 Dutiya-anicc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

-凡是無常的,那個是苦的

-凡是苦的,那個是無我

-凡是無我,那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我。』這樣,這個應該以正確之慧如實被看見。

 

-以正確之慧這樣如實看見這個者的諸過去隨見不存在 (注釋:應指DN1 關於過去的邪見)

-在諸過去隨見不存在時,諸未來隨見不存在。

-在諸未來隨見不存在時,強力取著不存在。

-在強力取著不存在時,在色////識上心離染,不執取後從諸漏被解脫,

-以解脫狀態成為住止的;

-以住止狀態成為滿足的;

-以滿足狀態他不戰慄,無戰慄者就自己證涅槃,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22.47 認為經Samanupassanāsuttaṃ摘要

 

-佛陀說,任何人種種‘我‘的認爲,都是關於五取蘊或它們之一

-不熟知佛法的人會認爲

1.       色/受/想/行/識是我

2.       我擁有色/受/想/行/識

3.       色/受/想/行/識在我中

4.       我在色/受/想/行/識中

 

-這種人不離『我是』的觀念-->有眼等五根的顯現 (有下一生)

1.       義注:不離『我是』=不離貪愛、邪見、慢的擴大papañca

2.       這裏的定義比SN22.89粗,在那裏『我是』=貪愛、慢

 

-另一個角度,有意,有諸法,有無明界

1.       義注:意=業意/有分心或轉向識

2.       =上面的所緣

3.       無明界=速行刹那的無明

 

-對他們來説,當有連接無明的觸所生的受,他的以下會存在

1.       我是

2.       我是這個

a.     注:我見的範疇

b.    複注:我是這個眼等、樂等

3.       我將是

a.       義注:常見

4.       我將不是

a.       義注:斷見

5.       我將是有色者

a.       義注:從這裏開始包含所有有情

6.       我將是無色者

7.       我將是有想者

8.       我將是無想者

9.       我將是非想非非想者

 

-聖弟子則捨斷無明,生起明,1-9 都不存在了

 

SN22.48 蘊經 Khandhasuttaṃ 摘要

 

-佛陀有次教導比丘

1.       五蘊

a.       凡任何色/受/想/行/識: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下劣、或勝妙,或凡在遠處、在近處,這被稱為色////識蘊

2.       五取蘊

a.       凡任何色/受/想/行/識: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下劣、或勝妙,或凡在遠處、在近處, 連接漏、連接執取的,這被稱為色/受/想/行/識取蘊

 

SN22.49 輸屢那經 Soṇ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屋主之子輸屢那說,

-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對無常的、苦的、變易法的色/受/想/行/識認為

1.       『我是優勝者』

2.       或認為『我是同等者』

3.       或認為『我是下劣者』

4.       除了從不如實的見外還有什麼呢?

 

-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對無常的、苦的、變易法的色/受/想/行/識不認為

1.       『我是優勝者』

2.       或認為『我是同等者』

3.       或認為『我是下劣者』

4.       除了從如實的見外還有什麼呢?

 

-接著佛陀引導他承認五蘊都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的,無常、苦、變易法的是不適合認為它:『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的

 

-這樣看的有聞聖弟子在色/受/想/行/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22.50 輸屢那經第二 Dutiyasoṇ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屋主之子輸屢那說,

-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

1.       不知道色/受/想/行/識

2.       不知道色/受/想/行/識集

3.       不知道色/受/想/行/識滅

4.       不知道導向色/受/想/行/識滅道跡

 

-他不被自己認同為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

-而且,那些尊者也不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沙門或婆羅門利益(涅槃)。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22.51 歡喜的滅盡經 Nandikkha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假如比丘看『無常的色/受/想/行/識』只是無常的,那是他的正見。

-正確看見者厭,從歡喜的滅盡有貪的滅盡;從貪的滅盡有歡喜的滅盡。

-從歡喜、貪的滅盡心被解脫,被稱為『善解脫』。

 

SN22.52 歡喜的滅盡經第二 Dutiyanandikkha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比丘們要如理作意色/受/想/行/識,他們要如實察覺色/受/想/行/識的無常性

-當比丘如理作意色、如實察覺色/受/想/行/識的無常性時,在色/受/想/行/識上厭,

-從歡喜的滅盡有貪的滅盡;從貪的滅盡有歡喜的滅盡。

從歡喜、貪的滅盡心被解脫,這被稱為『善解脫』

 

SN22.53 歡喜的滅盡經第二 Dutiyanandikkha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執著者不被解脫,不執著者被解脫

1.       義注:執著upayo =透過渴愛、見、慢到達五蘊

-當識住立時,或會住立在色/受/想/行

-當有歡喜的澆灑,識會來到增長、生長、成滿

1.       義注:業識

 

-如果這麼說:『除了色、受、想、行外,我將安立識的來去,沒或往生,增長或生長或成滿。』這不存在可能性

 

-如果比丘在色/受/想/行/識界上捨棄貪染、切斷所緣,那識的支撐便不存在

1.       義注:切斷所緣=拉向結生的能力消失

 

-那個無安住處的識不被增長,不造作後被解脫,

-以解脫狀態成為住止的;

-以住止狀態成為滿足的;

-以滿足狀態他沒受刺激,

-沒受刺激者就自己證涅槃,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22.54 種子經 Bīj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五類種子

1.       根種子

2.       莖種子

3.       枝種子

4.       節種子

5.       種子種子

 

-安全播種的種子要有地和水才會生長

1.       四識住應該被看作如同地界

a.       注釋:識的四個駐扎地—色受想行

2.       歡喜、貪應該被看作如同水界

3.       食物一起的識應該被看作如同五類種子的種類。

a.       義注:有食物的識=有緣的業識

 

-當識住立時,或會住立執著於色/受/想/行/識,有歡喜的澆灑,會來到增長、生長、成滿

 

-如果這麼說:『除了色、受、想、行外,我將安立識的來去,沒或往生,增長或生長或成滿。』這不存在可能性

 

-如果比丘在色/受/想/行/識界上捨棄貪染、切斷所緣,那識的支撐便不存在

1.       義注:切斷所緣=拉向結生的能力消失

 

-那個無安住處的識不被增長,不造作後被解脫,

-以解脫狀態成為住止的;

-以住止狀態成為滿足的;

-以滿足狀態他沒受刺激,

-沒受刺激者就自己證涅槃,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22.55 優陀那經 Ud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吟出感興語:不存在,我的也不存在。如果不存在,我的也不會存在。

1.       義注:假如我不存在,我的資具也不存在。假如過去業的積集不存在,我現在的這個五蘊也不存在。

2.       現在如是努力,如是我未來生出的蘊、業行不會存在,我未來的輪回便不會存在

-當這樣勝解時(投入目標),就能斷五下分結

 

-一位比丘便問佛陀,這句是什麽(意思)的呢?

-佛陀便說無聞凡夫未看見聖者/善人,在善人法上未被教導,認爲

1.       色/受/想/行/識是我

2.       我擁有色/受/想/行/識

3.       色/受/想/行/識在我中

4.       我在色/受/想/行/識中

 

也不如實知道

1.       無常的色/受/想/行/識為『無常的色////識』

2.       苦的色////識為『苦的色////識』

3.       無我////識為『無我////識』

4.       有為的色////識為『有為的色////識』

5.       『色////識將斷滅』

 

-有聞聖弟子則是相反的。

-就著色/受/想/行/識的斷滅(應指涅槃),如是‘不存在(第三人稱動詞),我的也不存在。如果不存在,我的也不會存在。’ 當這樣勝解時(投入目標),就能斷五下分結

1.       義注:連同觀看見‘斷滅’。四道和觀一起被稱爲‘看見色的斷滅’

 

-------

 

-比丘再問,怎樣知、怎樣見者有諸漏的直接的滅盡?

-佛陀便回答,無聞凡夫在不應該恐懼處來到恐懼:不存在,我的也不存在。如果不存在,我的也不會存在

-但有聽聞的聖弟子不來到恐懼

 

-當識住立時,或會住立執著於色/受/想/行/識,有歡喜的澆灑,會來到增長、生長、成滿

 

-如果這麼說:『除了色、受、想、行外,我將安立識的來去,沒或往生,增長或生長或成滿。』這不存在可能性

 

-如果比丘在色/受/想/行/識界上捨棄貪染、切斷所緣,那識的支撐便不存在

1.       義注:切斷所緣=拉向結生的能力消失

 

-那個無安住處的識不被增長,不造作後被解脫,

-以解脫狀態成為住止的;

-以住止狀態成為滿足的;

-以滿足狀態他沒受刺激,

-沒受刺激者就自己證涅槃,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22.56 取輪經 Upādānaparipavat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只要自己不如實證知這些五取蘊的四輪,自己則不會自稱『已現正覺無上遍正覺』

-但因爲自己已經證知,他才這樣自稱。

 

有哪四輪呢?

 

 

【色】

1.      

a.       四大與四大之所造色

2.       色集

a.       以食集而有色集

b.       四食(SN12.11):

c.       或粗或細的物質食物

d.      

e.       意思

f.       

3.       色滅

a.       以食滅而有色滅

4.       導向色滅道跡

a.       八正道

 

【受】

1.      

a.       六類受:眼觸所生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身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

2.       受集

a.       以觸集而有受集

3.       受滅

a.       以觸滅而有受滅

4.       導向受滅道跡

a.       八正道

 

【想】

1.      

a.       六類想:色想、聲想、氣味想、味道想、所觸想、法想

2.       想集

a.       以觸集而有想集

3.       想滅

a.       以觸滅而有想滅

4.       導向想滅道跡

a.       八正道

 

【行】

1.      

a.       六類思:色思、聲思、氣味思、味道思、所觸思、法思

2.       行集

a.       以觸集而有行集

3.       行滅

a.       以觸滅而有行滅

4.       導向行滅道跡

a.       八正道

 

【識】

1.      

a.       六類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2.       識集

a.       以名色集而有識集

3.       識滅

a.       以名色滅而有識滅

4.       導向識滅道跡

a.       八正道

 

-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這樣證知四輪,是對色/受/想/行/識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他們是善行者。

-凡善行者,他們在這法、律中堅固站立。

 

-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這樣證知四輪,以對色/受/想/行/識的厭、離貪、滅,不執取後成為解脫者,

-他們是善解脫者。凡善解脫者,他們是完成者。

-凡完成者,對他們來說沒有輪迴的安立。

 

SN22.57 七處經 Sattaṭṭhān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七處熟練的、三種考察的比丘被稱為在這法、律中完全完成的『最上人』。

 

-----------

七處熟練:

【色】

1.      

a.       四大與四大之所造色

2.       色集

a.       以食集而有色集

b.       四食(SN12.11):

c.       或粗或細的物質食物

d.      

e.       意思

f.       

3.       色滅

a.       以食滅而有色滅

4.       導向色滅道跡

a.       八正道

5.       色的樂味

a.       緣於色生起樂、喜悅

6.       色的過患

a.       色是無常的、苦的、變易法

7.       色的出離

a.       在色上意欲貪的調伏、意欲貪的捨斷

 

 

【受】

1.      

a.       六類受:眼觸所生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身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

2.       受集

a.       以觸集而有受集

3.       受滅

a.       以觸滅而有受滅

4.       導向受滅道跡

a.       八正道

5.       受的樂味

a.       緣於受,樂、喜悅生起

6.       受的過患

a.       受是無常的、苦的、變易法

7.       受的出離

a.       在受上意欲貪的調伏、意欲貪的捨斷

 

【想】

1.      

a.       六類想:色想、聲想、氣味想、味道想、所觸想、法想

2.       想集

a.       以觸集而有想集

3.       想滅

a.       以觸滅而有想滅

4.       導向想滅道跡

a.       八正道

5.       的樂味

a.       緣於,樂、喜悅生起

6.       的過患

a.       是無常的、苦的、變易法

7.       的出離

a.       上意欲貪的調伏、意欲貪的捨斷

 

【行】

1.      

a.       六類思:色思、聲思、氣味思、味道思、所觸思、法思

2.       行集

a.       以觸集而有行集

3.       行滅

a.       以觸滅而有行滅

4.       導向行滅道跡

a.       八正道

5.       的樂味

a.       緣於,樂、喜悅生起

6.       的過患

a.       是無常的、苦的、變易法

7.       的出離

a.       上意欲貪的調伏、意欲貪的捨斷

 

【識】

1.      

a.       六類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2.       識集

a.       以名色集而有識集

3.       識滅

a.       以名色滅而有識滅

4.       導向識滅道跡

a.       八正道

5.       的樂味

a.       緣於,樂、喜悅生起

6.       的過患

a.       是無常的、苦的、變易法

7.       的出離

a.       上意欲貪的調伏、意欲貪的捨斷

--------

怎樣比丘是三種考察者呢?

1.       從界考察

2.       從處考察

3.       從緣起考察。

 

SN22.58 遍正覺者經 Sammāsambudd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自己對色/受/想/行/識的厭、離貪、滅,不執取後成為解脫者,被稱為『圓滿覺悟者』。

 

-慧解脫的比丘也對色/受/想/行/識的厭、離貪、滅,不執取後成為解脫者,被稱為『圓滿覺悟者』。

-那佛陀和他們有什麽分別呢?

1.       佛陀是未生起道的使生起者,未出生道的使出生者,未宣說道的宣說者;是道的知者,道的熟練者,道的熟知者

2.       而現在弟子們住於道的隨行者,之後為具備者。

 

SN22.59 無我相經 Anattalakkhaṇ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五比丘說,如果色/受/想/行/識是我

-它們就不會轉起疾病

-而且也可以命令讓‘我的色/受/想/行/識是這樣,我的色/受/想/行/識不是這樣’

-但因爲是無我的,所以便和上面相反

 

-接著佛陀引導比丘們承認,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的,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的,是不適合認為它:『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的

 

-因此佛陀教導比丘要對任何的色/受/想/行/識以正確之慧如實看見他們為『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受/想/行/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説完五比丘都成爲了阿羅漢

 

SN22.60 摩訶里經 Mahāl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離車族人摩訶里引述富蘭那迦葉的話 『對眾生的污染,沒有因沒有緣,眾生們無因無緣地被污染;對眾生的清淨,沒有因沒有緣,眾生們無因無緣地變成清淨。』--他問佛陀怎樣看

-佛陀便說,它們都是有因緣的

-衆生怎樣被污染呢?

1.       如果這色/受/想/行/識是唯有苦的,衆生便不會在這個色/受/想/行/識上染著

2.       但因為色/受/想/行/識有樂,因此眾生在色/受/想/行/識上染著;

3.       從貪染被結縛

4.       從結縛被污染

 

-衆生怎樣被清净呢?

1.       如果這色////識是唯有樂的,眾生便不在這個色/受/想/行/識上厭

2.       但因為色/受/想/行/識有因此眾生在色上厭。

3.       厭者離染,從離貪變成清淨

 

SN22.61 燃燒經 Ādit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色/受/想/行/識是燃燒的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22.62 言語道經 Niruttipat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三種未被摻雜的言語道:在過去、現在、未來都不被摻雜,而且不被有智的沙門婆羅門非難

-那就是

1.     凡已過去、已滅、已變易的色/受/想/行/識,『曾存在』為它的名稱

2.     凡未生的、未出現的色/受/想/行/識,『將存在』為它的名稱

3.     凡已生的、已出現的色/受/想/行/識,『存在』為它的名稱

 

-佛陀說,即使是歐卡拉的瓦砂與巴聶的無因論者、無作業論者、虛無論者

-他們也不曾想這三種言語道應該被呵責

-那是什麼原因呢?害怕毀呰、憤怒、非難。

 

SN22.63 執取者經 Upādiyam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位比丘去見佛陀,請他簡要地教導法,過後自己就能獨自熱心努力了。

-佛陀便對他說:執取者被魔繫縛,不執取者被魔王釋放

-説完比丘經佛陀的考問下說出這句的義理:執取色/受/想/行/識者被魔繫縛,不執取者被魔王釋放

-説完佛陀認可隨喜

-那位比丘不久也修成阿羅漢了

 

SN22.64 思量者經 Maññam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位比丘去見佛陀,請他簡要地教導法,過後自己就能獨自熱心努力了。

-佛陀便對他說:(義注:以渴愛、見、慢)思量者被魔繫縛,不思量者被魔王釋放

-説完比丘經佛陀的考問下說出這句的義理:思量色/受/想/行/識者被魔繫縛,不思量者被魔王釋放

-説完佛陀認可隨喜

-那位比丘不久也修成阿羅漢了

 

SN22.65 歡喜者經 Abhinandam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位比丘去見佛陀,請他簡要地教導法,過後自己就能獨自熱心努力了。

-佛陀便對他說:歡喜者被魔繫縛,不歡喜者被魔王釋放

-説完比丘經佛陀的考問下說出這句的義理:歡喜色/受/想/行/識者被魔繫縛,不歡喜者被魔王釋放

-説完佛陀認可隨喜

-那位比丘不久也修成阿羅漢了

 

SN22.66-68 摘要

 

-有一次,一位比丘去見佛陀,請他簡要地教導法,過後自己就能獨自熱心努力了。

-佛陀便對他說:凡是無常(SN22.66)/苦(SN22.67)/無我(SN22.68)的,在那裡意欲應該被你捨斷

-説完比丘經佛陀的考問下說出這句的義理:色/受/想/行/識是無常(SN22.66)/苦(SN22.67)/無我(SN22.68)的,在那裡意欲應該被我捨斷

-説完佛陀認可隨喜

-那位比丘不久也修成阿羅漢了

 

SN22.69 非自己的經 Anattaniy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一位比丘去見佛陀,請他簡要地教導法,過後自己就能獨自熱心努力了。

-佛陀便對他說:凡是非自己的,在那裡意欲應該被你捨斷

-説完比丘經佛陀的考問下說出這句的義理:色/受/想/行/識是非自己的,在那裡意欲應該被我捨斷

-説完佛陀認可隨喜

-那位比丘不久也修成阿羅漢了

 

SN22.70 會被染住立的經 Rajanīyasaṇṭhi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位比丘去見佛陀,請他簡要地教導法,過後自己就能獨自熱心努力了。

-佛陀便對他說:凡是會被貪染住立的,在那裡意欲應該被你捨斷

-説完比丘經佛陀的考問下說出這句的義理:色/受/想/行/識是會被貪染住立的,在那裡意欲應該被我捨斷

-説完佛陀認可隨喜

-那位比丘不久也修成阿羅漢了

 

SN22.71 羅陀經Rād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羅陀尊者問佛陀,當怎樣知、怎樣見時,在這有識之身與一切外部諸相上沒有造作我、造作我所、慢隨眠呢?

-佛陀說,對任何的色/受/想/行/識都應以正確之慧這樣如實看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當這樣做就可以了

 

SN22.72 蘇臘達經 Surād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蘇臘達尊者問佛陀,當怎樣知、怎樣見時,在這有識之身與一切外部諸相上沒有造作我、造作我所、慢,成為心意超越慢類者、寂靜者、善解脫者呢??

-佛陀說,對任何的色/受/想/行/識都應以正確之慧這樣如實看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當這樣做就可以了

 

SN22.73 樂味經 Assā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無聞凡夫不如實知道色/受/想/行/識的樂味、過患、出離

-有聞聖弟子則如實知道

 

SN22.74 集經 Samuda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無聞凡夫不如實知道色/受/想/行/識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

-有聞聖弟子則如實知道

 

SN22.75 集經第二 Dutiyasamuda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聞聖弟子如實知道色/受/想/行/識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

 

SN22.76-77 摘要

 

-佛陀說,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凡是無常的,那個是苦的,

-凡是苦的,那個是無我,

-凡是無我,那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受想行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眾生住處之所及,直到有之頂點,在世間中,阿羅漢們是第一、最上的

-接著佛陀說頌讚美阿羅漢

 

SN22.78 獅子經 Sī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獸王獅子吼三回獅子吼的時候,大多數的動物都會感到懼怕,獅子對畜生有著這麼大神通力、影響力、威力的

-當佛陀出現在世,他教導『像這樣是色/受/想/行/識,像這樣是色/受/想/行/識的集起,像這樣是色/受/想/行/識的滅沒』

-那些在高天宮處久住的長壽、美貌、多樂的諸天,聽聞佛陀的說法後,祂們大多數也感到害怕:因爲他們原先還以爲自己是常的。佛陀對天界有這麽大的神通、影響力、威力

 

SN22.79 被食經 Khajjanī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凡任何回憶種種前世住處的沙門或婆羅門回憶,他們全回憶五取蘊,或它們中之一

1.       『我過去世有這樣的色/受/想/行/識』像這樣回憶者僅回憶色////

2.       義注:這裡非因關於神通之力(abhiññāvasena)而說,這被說是關於沙門婆羅門因毘婆舍那之力(vipassanāvasena)回憶前世住處。

 

之所以被宣稱為色受想行識,是因爲

1.      

a.       被逼迫Ruppati

b.       以寒,也以暑,也以飢,也以渴被逼迫,也以與虻蚊風烈日蛇的接觸而被逼迫

2.      

a.       它感受

b.       感受苦,也感受樂,也感受不苦不樂

3.      

a.       它認知

b.       它認知藍的,它也認知黃的,它也認知紅的,它也認知白的

4.      

a.       它們造作條件組合的

b.       造作什麼條件組合的呢?對色/受/想/行/識性它們造作有為的色////

                                                               i.      義注:就如一個人煮粥,焙蛋糕,(複注:那個狀態的集合—以意志所帶領的)自己建造、聚集色。被稱爲條件組合的,是因爲它透過條件的組合而造。所以它成爲‘條件組合的色’—根據它的特性而創造它。

                                                             ii.      其他也是同解

5.      

a.       它識知

b.       它識知酸的苦的辛辣的甜的鹼性非鹼性鹹的

 

-有聽聞的聖弟子深慮,自己過去現在都被色/受/想/行/識食,如果自己未來同樣地歡喜未來色/受/想/行/識,未來世我也同樣地被色/受/想/行/識食。

1.     義注:這裡不像狗撕拉肉吃那樣,而是如被穿上污染的衣服,以其因由有惱迫而說:「衣服吃我」(khādati ma vattha’’nti)一樣

-於是他在過去色/受/想/行/識上是無期待者

-他不歡喜未來色/受/想/行/識

-對現在色/受/想/行/識是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

 

-接著佛陀引導比丘們承認,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的,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的,是不適合認為它:『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的

 

-因此佛陀教導比丘要對任何的色/受/想/行/識以正確之慧如實看見他們為『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這被稱爲聖弟子拆解不堆積;捨斷不執取;驅散不積聚;熄滅不點燃—色/受/想/行/識

-----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受/想/行/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這被稱為:

1.       比丘既不堆積也不拆解(色/受/想/行/識),拆解後為住立者

2.       既不捨斷也不執取(色/受/想/行/識),捨斷後為住立者

3.       既不驅散也不積聚(色/受/想/行/識),驅散後為住立者

4.       既不熄滅也不點燃(色/受/想/行/識),熄滅後為住立者

 

這樣心解脫的比丘,包括帝釋天的、包括梵天的、包括創造之主的,就遠遠地禮敬:

1.       Pajāpatinā天王

『對你禮敬,好族類的人!對你禮敬,最上的人!

我們不證知,凡你修禪依止的(應指涅槃)。』

1.       義注:就如nīta長老,他在出家第一天、削髮堂中取證阿羅漢果。在他尋找糞掃衣的時候,一位大梵天出定然後看見了他,大梵天引來其他梵天,一共700名梵天一起禮敬他

 

SN22.80 托鉢經Piṇḍoly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佛陀遣離比丘僧團後,想,這裏有出家不久的新比丘,最近來到這法、律中,當他們見不到我時,會變異。現在讓我資助比丘僧團,就如以前比丘僧團被我資助那樣。

 

-大梵天王以他心通知道了佛陀的深思後,來到佛陀面前認可了佛陀的所思所想,並請佛陀資助比丘僧團。

-佛陀沉默同意後大梵天王便離開了。

 

-佛陀之後以神通來讓比丘們每次一位二位帶著羞恥的容色來見他。那些比丘果然這樣做了

-佛陀對他們說,托缽是活命方式中的末端,説人托缽是一種咀咒。

-而通曉道理的人不是別的原因而托缽,而是知道自己已經進入了生老病死、各種負面情緒,希望能夠終結這個苦蘊

-而這樣出家的人假如具備各種煩惱和壞特質,不僅錯失了在家的享樂,也未能使沙門的利益完成

 

-佛陀說,有三不善尋:欲尋、惡意尋、加害尋。而這三不善尋在何處無殘餘地被滅?

1.       對心善建立四念住者

2.       修習無相定者-->無相定已修習、已多作,有大果、大效益

a.       注:是以無常切入的觀定

-佛陀說,有這二種見:有見與無有見

-有聽聞的聖弟子深慮---世間中沒有任何當執取時我不會有過失的

1.       因為當執取時,我只會執取色受想行識

2.       以取為緣而有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成,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接著佛陀引導比丘們承認,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的,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的,是不適合認為它:『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的

 

-因此佛陀教導比丘要對任何的色/受/想/行/識以正確之慧如實看見他們為『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受/想/行/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22.81 巴利雷雅經 Pāliley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在沒有通知任何人的情況下自己出行。

-有位比丘知道後向阿難尊者說,阿難尊者便說這種情況底下,是佛陀想獨住。

-過了一會兒,衆多比丘去找阿難尊者,說他們很久沒有聼法了,想聼法,於是阿難尊者便帶著他們去找佛陀。

 

-佛陀説法後,有一位比丘深思‘怎樣知、怎樣見者有諸漏的直接滅盡呢?’

-佛陀以他心通知道後便説,37菩提道品已被自己檢擇地教導,而其中一位比丘心中生起了這樣的深思。

-回應怎樣知、怎樣見者有諸漏的直接滅盡:佛陀說,無聞凡夫不是有上面的問題,就可能有下面的問題:

1.       認爲色/受/想/行/識是我

2.       認爲我擁有色/受/想/行/識

3.       認爲色/受/想/行/識在我中

4.       認爲我在色/受/想/行/識中

5.       有這樣的常見--彼是我者彼即是世間,那個我死後將成為常的、堅固的、永恆的、不變易法

6.       有這樣的斷滅見--不存在(第一人稱動詞),我的也不存在。如果不存在,我的也不會存在。

a.       注釋:因爲為第一人稱動詞,所以有‘我會被斷滅’ 的斷見含義

7.       在正法上是疑惑者、懷疑者、未能下定決心

 

-以上是行

-當被無明觸所生的感受接觸時,無聞凡夫的渴愛生起,那個行是從那裡生的

-那個行渴愛無明也是無常的、有為的、緣所生的

-這樣知者、這樣見者有諸漏的直接滅盡。

 

SN22.82 滿月經Puṇṇamasuttaṃ 摘要

 

-有位比丘問了佛陀十個問題

1.       這些不是五取蘊嗎?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a.       答:是

2.       這些五取蘊,什麼為根源呢?

a.       答:意欲為根源

3.       那個執取就是那些五取蘊呢?或者,從五取蘊外有執取?

a.       答:那個執取非就是那些五取蘊,也非從五取蘊外有執取,而是凡哪裡有意欲貪者,那裡有執取

4.       在五取蘊上會有意欲貪的差別性嗎?

a.       答:有,不同人會想不同的 ‘我未來時會有這樣的色/受/想/行/識’

5.       什麼方面有諸蘊’這個名稱呢?

a.       答:凡任何色/受/想/行/識: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下劣、或勝妙,或凡在遠處、在近處,這被稱為色/受/想/行/識蘊

6.       什麼因、什麼緣,有色////識蘊的安立?

a.       答:

b.       色蘊:四大為因、四大為緣

c.       受蘊:觸為因、觸為緣

d.       想蘊:觸為因、觸為緣

e.       行蘊:觸為因、觸為緣

f.        識蘊:名色為因、名色為緣

7.       怎樣有身見呢?

a.       答:無聞凡夫未看見聖者、善人,不熟知、未被教導聖者、善人法,他認爲

b.       色/受/想/行/識是我

c.       我擁有色/受/想/行/識

d.       色/受/想/行/識在我中

e.       我在色/受/想/行/識中

8.       怎樣沒有有身見呢?

a.       答:有聽聞的聖弟子看見聖者、善人,熟知、被教導了聖者、善人法,他不認爲

b.       色/受/想/行/識是我

c.       我擁有色/受/想/行/識

d.       色/受/想/行/識在我中

e.       我在色/受/想/行/識中

9.       什麽是色/受/想/行/識的樂味、過患、出離?

a.       答:

b.       樂味:緣於它們而生起樂、喜悅

c.       過患:它們是是無常的、苦的、變易法

d.       出離:在它們上意欲貪的調伏

10.   當怎樣知、怎樣見時,在這有識之身與一切外部諸相上沒有造作我、造作我所、慢隨眠?

a.       答:對任何的色受想行識以正確之慧如實看見 『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這時一位比丘想,既然色受想行識是無我的,無我所作的諸業將如何觸達我呢?

-佛陀以他心通知道後立即說,某類無用、無智、進入無明、被渴愛支配心的人覺得可以超越老師的教導,然後想以上的内容。

-佛陀於是帶領他們看實相,引導他們比丘們承認,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的,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的,是不適合認為它:『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的

1.       注:當看見無我的實相,自然就會知道雖然無我在造業、但有造業,五蘊依然是受體

 

-因此佛陀教導比丘要對任何的色/受/想/行/識以正確之慧如實看見他們為『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受/想/行/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22.83 阿難經 Ānand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阿難尊者說,名為富留那彌多羅尼子的尊者對當時是新學的自己是多有助益者。

-他教導,執取後有「我是」,非不執取後

1.       義注:渴愛、慢、見之虛妄情況被轉起

 

-執取色/受/想/行/識後有「我是」,非不執取後

 

-就如年輕、喜好裝飾的男女,照鏡看自己樣子的時候會執取後看,非不執取後

 

-尊者於是帶領阿難承認,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的,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的,是不適合認為它:『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的

 

-因此尊者教導比丘要對任何的色/受/想/行/識以正確之慧如實看見他們為『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受/想/行/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説完阿難尊者成爲初果聖者

 

SN22.84 低舍經 Tiss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低舍尊者告訴比丘們他有這些問題

1.       身體像變成酒醉的

2.       我的諸方向不顯現

3.       諸法也不在我心中出現

4.       惛沈睡眠持續遍取我的心

5.       我無大喜樂地行梵行

6.       在諸法上有我的懷疑

 

-衆多比丘於是去見佛陀説起這事。

-佛陀聽後便召喚了他。

-佛陀引導他承認,假如在色/受/想/行/識上未離貪、未離渴愛,從那個色/受/想/行/識的變異,愁、悲、苦、憂、絕望生起

-反之,則不會生起

 

-佛陀於是引導他們承認,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的,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的,是不適合認為它:『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的

 

-因此佛陀教導比丘要對任何的色/受/想/行/識以正確之慧如實看見他們為『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受/想/行/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佛陀接著說譬如:

1.       一位男子是不熟路者,一位男子是熟路者,那位不熟悉道路的男子向那位熟悉道路的男子問路

a.       『不熟悉道路的男子』=凡夫

b.       『熟悉道路的男子』=佛陀

2.       他這麼說:『來!先生!這是道路:請你以那個走片刻;以那個走片刻後你將看到叉路

a.       『岔路』=懷疑

3.       在那裡放棄左邊的後請你取右邊的,請你以那個走片刻

a.       『左邊的路』=八支邪道

b.       『右邊的路』=八支聖道

4.       以那個走片刻後你將看到極密的叢林,請你以那個走片刻

a.       『極密的叢林』=無明

5.       以那個走片刻後你將看到大的低窪沼澤,請你以那個走片刻

a.       『大的低窪沼澤』=諸欲

6.       以那個走片刻後你將看到深的懸崖,請你以那個走片刻

a.       『深的懸崖』=憤怒絕望

7.       以那個走片刻後你將看到能被喜樂的平坦土地

a.       『能被喜樂的平坦土地』=涅槃

 

-説完佛陀請低舍大喜樂,因爲他經過了佛陀的教誡

-低舍隨喜佛陀所説

 

SN22.85 焰摩迦經 Yama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名為焰摩迦的比丘生起邪見--諸漏已盡的比丘,以身體的崩解被斷滅、消失,死後不存在。

-這事傳開了,比丘們雖然多番勸諭,但他仍然不捨邪見

-比丘們因此請求舍利佛尊者的幫忙

-舍利佛到達確認了他的邪見後,便引導焰摩迦承認,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的,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的,是不適合認為它:『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的

 

-因此舍利佛教導他要對任何的色/受/想/行/識以正確之慧如實看見他們為『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受/想/行/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

-舍利佛繼續誘導

1.       色/受/想/行/識不是如來

2.       也不是如來是在色/受/想/行/識中

3.       和不是除了色/受/想/行/識外有如來

4.       色受想行識合在一起也不是如來

5.       無色/無受/無想/無行/無識者是如來

 

-舍利佛尊者總結,當他在此生中也得不到真實、實際的如來時,他的那個主張並不恰當

-------

 

-舍利佛接著反問,當焰摩迦尊者被問到--那位諸漏已盡的阿羅漢比丘,他以身體崩解,死後是怎樣呢?--他會如何回答呢?

1.     答:

2.     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凡是無常的,那個是苦的。而那個苦被滅、已消失

----

-爲了使焰摩迦尊者更加明白,舍利佛説了一個譬喻。

-一個大財富屋主之子是具足守護者,一個想殺他的人透過做他的傭人,任何行爲都順從來讓他生起信任。到最後成功殺了他。

-這般順從的人,即使在殺害屋主之子時,屋主之子也不知道他是自己的殺害者。

無聞凡夫未看見過聖者/善人、不熟知、未被教導聖者/善人法,他認爲

1.       我是色/受/想/行/識

2.       我擁有色/受/想/行/識

3.       色/受/想/行/識在我中

4.     我在色/受/想/行/識中

 

-他不如實知道

1.     無常的色////識為『無常的色/受/想/行/識

2.     苦的色////識為『苦的色////識』

3.     無我的色////識為『無我的色////識』

4.     有為的色////識為『有為的色////識』

5.     殺害的色////識為『殺害的色////識』

-他緊握色/受/想/行/識為『我的自我』

 

-但有聽聞的聖弟子則是上面的相反

 

------

-聽後焰摩迦尊者成爲了阿羅漢

 

SN22.86 阿奴羅度經 Anurādh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一班外道和阿奴羅度尊者說,當安立佛陀時,會在這四個地方上安立

1.     『死後如來存在』

2.     『死後如來不存在』

3.     『死後如來存在且不存在』

4.     『死後如來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聽後尊者便説這四個都不是

-外道認爲他必是新出家的無知比丘,於是便離開了

-之後尊者去找佛陀請教這個的應對

-佛陀於是引導他承認,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的,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的,是不適合認為它:『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的

 

-因此佛陀教導他要對任何的色/受/想/行/識以正確之慧如實看見他們為『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受/想/行/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

-佛陀繼續誘導

1.       色/受/想/行/識不是如來

2.       也不是如來是在色/受/想/行/識中

3.       和不是除了色/受/想/行/識外有如來

4.       色受想行識合在一起也不是如來

5.       無色/無受/無想/無行/無識者是如來

 

-佛陀總結,當他在此生中也得不到真實、實際的如來時,那四個安立並不恰當

-佛陀說,由過去到現在,他只告知苦,連同苦的滅

 

SN22.87 跋迦梨經 Vakkal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跋迦梨尊者生重病,他叫看護去以他的名義去禮拜佛陀,並請佛陀出自憐愍去見自己

-當跋迦梨尊者看見佛陀來的時候,便在床上移動,佛陀叫他不用,自己有座位

-佛陀對他一輪問候,尊者說他的苦受很强烈、强到不能忍受。

-佛陀問他有沒有任何後悔?答:不少

-是否因爲自己的戒?答:不是,而是想去見佛陀很久了,但身體沒有力氣。

-佛陀說,見這腐臭之身有什麽用呢? 凡見法者他見我;凡見我者他見法

--------

-佛陀於是引導他承認,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的,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的,是不適合認為它:『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的

 

-因此佛陀教導他要對任何的色/受/想/行/識以正確之慧如實看見他們為『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受/想/行/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

-佛陀教完他不久,跋迦梨尊者便去仙吞山坡的黑岩處

-這時,有天神向佛陀報告‘跋迦梨比丘意圖解脫‘

-另一位天神則説 ‘那位善解脫者將解脫‘

-佛陀聽後便召喚比丘,請人向跋迦梨尊者説起剛才所發生的事情,而且叫他不要害怕,因爲對他來說,死必將是無惡的,無惡的命終。

 

-------

-當比丘對跋迦梨尊者説完佛陀的話之後,跋迦梨尊者便請其對佛陀回話:

-自己對以下無懷疑

1.       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

2.       凡是無常的,那個是苦的

3.       凡是無常的、苦的、變易法,在那裡,對我來說沒有意欲,或貪,或情愛。

 

-比丘離開不久,尊者便取刀自殺。

 義註:長老其實是增上慢,他的止觀暫時壓制了煩惱,他見到自己的行為後想’已經漏盡’ 了,再想’為什麼我還這麼苦的活命?帶來刀而死吧.’於是拿來利刀斬斷喉嚨.然後苦受生起,這時才知道自己還是凡夫,於是不捨棄業處,拿取根本業處,然後在死時證得阿羅漢果.


-----

佛陀之後便率領比丘去仙吞山坡的黑岩處

-當時黑暗的雲烟四處走動,佛陀對比丘們點出那其實是魔王,在探求跋迦梨尊者的識被住立在哪裡。

-佛陀說,以識不被住立,善男子跋迦梨已般涅槃

 

 

SN22.88 阿說示經 Assaj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阿說示尊者生重病,他叫看護去以他的名義去禮拜佛陀,並請佛陀出自憐愍去見自己

-當跋迦梨尊者看見佛陀來的時候,便在床上移動,佛陀叫他不用,自己有座位

-佛陀對他一輪問候,尊者說他的苦受很强烈、强到不能忍受。

-佛陀問他有沒有任何後悔?答:不少

-是否因爲自己的戒?答:不是,而是在生病時他一再使身行變得寧靜,但都沒得到定。沒得到定的他這麼想:『我是否退失呢?』」

-佛陀便說,對於那些以定為核心的沙門婆羅門就會這樣想了

----------

-佛陀於是引導他承認,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的,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的,是不適合認為它:『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的

 

-因此佛陀教導他要對任何的色/受/想/行/識以正確之慧如實看見他們為『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受/想/行/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

-如果他感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他知道

1.       它是無常的

2.       是不被固執的

3.       是不被歡喜的

 

-如果他感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他都會離結縛地感受它

-當感受身體終了的感受時,他知道:『我感受身體終了的感受。』

1.       義注:五根的感受

當感受生命終了的感受時,他知道:『我感受生命終了的感受。』

1.       義注:意根的感受

-他知道:『以身體的崩解,隨後生命耗盡,就在這裡,一切被感受的、不被歡喜的都將成為清涼

 

 

SN22.89 差摩經 Khemak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差摩尊者生重病。

-長老們於是派遣陀裟比丘去問候他。差摩尊者回答自己病得不能忍受、

-陀裟比丘回去報告。長老們再托他去問:在五取蘊上有任何尊者差摩認為是我,或屬於我的嗎?

1.     差摩尊者回答沒有

2. 複注:這裏的‘屬於我的’ ,意指去到(邪)見

 

-陀裟比丘回去報告。長老們再托他去問:假如這樣,你是阿羅漢了 。

1.     差摩尊者說雖然自己不這樣認爲,但還不是阿羅漢。

2.     他到達‘我是’

a.     義注:到達貪愛、慢

b.    義注認爲那時他是三果聖者、其他説法認爲是二果聖者

3.     但不認爲‘我是這個ayamahamasmī’

a.     SN22.47義注:我見的範疇

b.    複注:我是這個眼等、樂等

 

-陀裟比丘回去報告。長老們再托他去問:

1.       那麽你説色/受/想/行/識 是‘我是’嗎?

2.       還是除了色/受/想/行/識之外是‘我是’?

 

 

-差摩尊者不麻煩陀裟比丘了,他自己去。他否定上面1-2,重申自己

1.       到達‘我是’

2.       但不認爲‘我是這個ayamahamasmī’

 

-差摩尊者補充

1.       即使一個三果聖者,仍然在五取蘊上有殘留的『我是』之慢、意欲、隨眠

2.       只要他隨觀五取蘊的生滅,以上這些就會被根除

 

 

-接著差摩尊者給了個比喻

1.       就如洗衣者在鹽、鹼、牛糞中用水洗後,衣服雖然清潔,但仍有鹽、鹼、牛糞的味道

2.       之後把他放進遍滿香味的的箱中後這些味道就會被根除

 

 

-其他尊者隨喜差摩尊者的話,說他們不是爲了惱害他,而是因爲尊者能夠説明佛陀的教導

-約60位長老和差摩尊者在這番話後都成了阿羅漢

 

SN22.90 闡陀經 Chan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闡陀尊者請其他上座比丘教導他法,讓自己能夠見法。

-上座比丘便說:色/受/想/行/識是是無常的、無我的。一切行是無常的,一切法是無我。

1.       義注:一切三界的行都是無常的,一切四界的法都是無我的(欲界、色界、無色界、涅槃)

2.       爲什麽不説苦呢?因爲他想,這比丘愛爭論,如果我們說苦他就會和我們爭吵:假如色等是苦,那麽道、果也是苦,所以你們比丘就是在證得苦

-闡陀尊者想,自己也是這樣想的,但是心不躍入涅槃,反而生起戰慄、執取,心意回轉:『那樣的話,誰是我的自我?』

-這樣還不是見法者,那誰會教導自己法,讓自己見法呢?

 

-於是他想起阿難無論在佛陀還是同修中都有良好的名譽,便去請教他。

-阿難尊者對於闡陀尊者能夠開放自我、移除障礙而感到滿意,並說‘你是能夠了知法者’

-聽後闡陀尊者感到非常欣悅

 

-阿難尊者引述佛陀對迦旃延氏比丘的教誡:

-這世間多數是依止兩種者:實有性(實有的觀念)與虛無性

1.     注釋:實有性:認爲有一個實體

2.     虛無性:認爲什麽都沒有

 

-對以正確之慧如實看見世間集者來說,便不存在世間的虛無性

-以正確之慧如實看見世間滅者來說,便不存在世間的實有性

 

-這世間多數有執取,但這人不執取,他不執持『我的自我』

-他不疑惑『當生起時僅苦生起;當被滅時苦被滅。』,不緣於他人就在這裡有自己的智

 

-『一切存在』,這是一極端『一切不存在』,這是第二個極端

-不走入這兩個極端後,佛陀以中間教導法:即緣起與緣滅

-阿難尊者在引述完佛陀的説話後,闡陀尊者也證果了

 

 

SN22.91-92 摘要

 

-有一次,羅侯羅尊者問佛陀,當怎樣知、怎樣見時,在這有識之身與一切外部諸相上沒有造作我、造作我所、慢隨眠煩惱呢(SN22.91)/ 心超越慢而成爲寂靜者、善解脫者呢?(SN22.92)

 

-佛陀說,對任何五蘊都應以正確之慧這樣如實看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這樣就可以了

 

 

SN22.93 河經 Nadī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就如一個人被冲落急速的河流,在它的兩岸處不管懸挂著什麽植物,抓時都會被破壞

無聞凡夫未看見聖者、善人,不熟知、未被教導聖者、善人法,他認爲

1.       色/受/想/行/識是我

2.       我擁有色/受/想/行/識

3.       色/受/想/行/識在我中

4.       我在色/受/想/行/識中

-當他的色/受/想/行/識被破壞,他會因此因由來到不幸、災難

 

-佛陀於是引導比丘們承認,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的,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的,是不適合認為它:『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的

 

-因此佛陀教導比丘們要對任何的色/受/想/行/識以正確之慧如實看見他們為『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受/想/行/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22.94 花經 Pupp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他不與世間爭論,僅世間與他爭論

-如法之說者不與世間中任何人爭論

-凡被世間中賢智者們認同為不存在,佛陀也說它『不存在』

-凡被世間中賢智者們認同為存在,佛陀也說它『存在』。

 

-而什麼是被世間中賢智者們認同為不存在,佛陀也說『不存在』呢?

1.       常的、堅固的、恆的、不變易法的色/受/想/行/識

-而什麼是被世間中賢智者們認同為存在,佛陀也說『存在』呢?

1.       無常的、苦的、變易法的色/受/想/行/識

 

-世間中的世間法,佛陀現正覺、穿透,然後公告。那些世間法師什麽呢?就是色/受/想/行/識

-但當被佛陀這樣公告,人們依然不知不見,對於那位愚癡、無知的凡夫自己要作什麼呢!

-佛陀同時提到自己出污泥而不染

-佛陀被生、長於世間中,但征服世間後,不被世間附著地居住

 

 

 

SN22.95 如泡沫團經 Pheṇapiṇḍūpa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就如以下,當男子看、靜觀、如理觀察它時,它看起來像僅是空無的、空虛、無精髓的。在它們中有什麽精髓呢?

1.     這恒河帶來大泡沫團

2.     在秋天時期天下著大雨時,水泡在水上生起同時也被滅

3.     猶如在夏天的最後一個月正中午時,陽燄搖動

4.     猶如欲求心材的男子斬大芭蕉樹幹,他連膚材也沒得到,從哪裡有心材!

5.     幻術師或幻術師的徒弟在十字路口表演幻術

 

-同樣地,任何的色/受/想/行/識,當男子看、靜觀、如理觀察它時,它看起來像僅是空無的、空虛、無精髓的。在它們中有什麽堅實呢?

 

-這樣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受、想、行、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接著佛陀說偈,不重複的大意如下:

1.       廣慧者教導關於身體,如果捨斷了三法,色就會被捨棄,那就是壽、暖與識

a.       義注:以「命根/色命根」(jīvitindriya/rūpajīvitindriya, SN.22.95/MN.43)解說「壽」,以「業生火界」(kammajatejodhātu)解說「暖」。

2.       如是的相續,是幻術、愚人的愚談

3.       這被宣説是行刑者,不存在精髓

a.       義注:兩個理由而說是行刑者:行刑者雙互的殺害、存在蘊的殺害被很好地了知

b.       當地界被破壞,剩餘被抓著的界也被破壞。當色蘊被破壞時,被抓著的無色蘊也被破壞。如是四種色雙互地殺害。

c.       在蘊上存在束縛的暫斷等—如是這存在殺害的狀況、作殺害被了知

4.       對於已發動精進的比丘,蘊應被這樣觀察。不論日與夜都有念、正知,應捨棄所有結縛、作自己的皈依

5.       希求涅槃的人應該如救頭燃地過活

 

SN22.96 牛糞團經 Gomayapiṇḍ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位比丘問佛陀,會否有任何色/受/想/行/識是常的、堅固的、常恆的、不變易法的色,將就像那樣永久地住立?

-佛陀說沒有

-佛陀以手取小牛糞團後,對那位比丘說,就連這樣的個體獲得也沒有常的。

-如果只這樣的東西有常的,為了苦的完全滅盡之梵行生活便不被知道

-但因爲沒有常,所以為了苦的完全滅盡之梵行生活被知道

 

-接著佛陀説起他過去世作爲國王的輝煌福報,但像這樣那一切諸行已過去;已被滅;已變易

-佛陀說諸行是這麼無常的、不堅固的、不安的,

-到那個程度,就足以在一切諸行上厭離染解脫。

 

SN22.97 指甲尖經 Nakhasikh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位比丘問佛陀,會否有任何色/受/想/行/識是常的、堅固的、常恆的、不變易法的色,將就像那樣永久地住立?

-佛陀說沒有

-佛陀以微少塵土沾在指甲尖後,對那位比丘說,就連這樣的色/受/想/行/識也沒有常的。

-如果只這樣有常的,為了苦的完全滅盡之梵行生活便不被知道

-但因爲沒有常,所以為了苦的完全滅盡之梵行生活被知道

 

-佛陀於是引導他承認,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的,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的,是不適合認為它:『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的

 

-因此佛陀教導他要對任何的色/受/想/行/識以正確之慧如實看見他們為『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受/想/行/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22.98 概要經 Suddhi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位比丘問佛陀,會否有任何色/受/想/行/識是常的、堅固的、常恆的、不變易法的色,將就像那樣永久地住立?

-佛陀說沒有

 

SN22.99 被皮帶繫縛的經 Gaddulabadd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這輪迴是無始的,受無明蓋、渴愛結的眾生所流轉的

-輪迴的起始點不被知道

-有以下這些時期,但不是受無明蓋、渴愛結的眾生他們輪回的終結

1.     大海乾涸、乾枯、不存在

2.     須彌山山王被燃燒、滅亡、不存在

3.     大地被燃燒、滅亡、不存在

 

-佛陀說,猶如被皮帶繫縛、被綁在堅固的樁或柱上的狗,牠只對樁或柱繞著跑、隨著轉

-同樣地,無聞凡夫未看見聖者/善人,不熟知、被教導聖者/善人法

-他認爲

1.       我是色/受/想/行/識

2.       我擁有色/受/想/行/識

3.       色/受/想/行/識在我中

4.       我在色/受/想/行/識中

-他只對色/受/想/行/識繞著跑、隨著轉

-佛陀說,他不從色/受/想/行/識被釋放

-不被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釋放

-佛陀說:『他不從苦被釋放。』

 

-有聽聞的聖弟子則相反

 

SN22.100 被皮帶繫縛的經第二 Dutiyagaddulabadd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這輪迴是無始的,受無明蓋、渴愛結的眾生所流轉的

-輪迴的起始點不被知道

-猶如被皮帶繫縛、被綁在堅固的樁或柱上的狗,無論做什麽,他只靠近樁或柱

-同樣地,無聞凡夫認爲色/受/想/行/識為『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

-無論他做什麽,都靠近這些五取蘊而做

 

-佛陀表示,心比那個[名為] 行的畫更多樣

1.     義注:婆羅門講述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描述不同善惡道的畫,他們會拿著行走來宣教

 

-佛陀不見比落入畜生類還要多種多樣的有情,即使那些落入畜生生物也以心被多樣化,但心還比那些落入畜生的生物更多樣

-因此,在這裡,自己的心應該經常被省察:『長時間這個心被貪、瞋、癡污染。』比丘們!從心的污染,眾生成為污染;從心的清淨,眾生變成清淨

 

-猶如畫家繪畫人像。同樣地無聞凡夫當使生起時,只使色、受、想、行、識生起

 

-佛陀於是引導他承認,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的,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的,是不適合認為它:『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的

 

-因此佛陀教導他要對任何的色/受/想/行/識以正確之慧如實看見他們為『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受/想/行/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22.101 斧頭柄經 Vāsijaṭ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對尚未實踐禪修者,雖然他想他的心從諸漏中解脫,但他的心仍未。那是因為他還未實踐禪修,未修習三十七菩提道品。就如母雞不正確地孵蛋時,雞仔不能孵化成功

 

-對於已實踐禪修者,就算他沒有想著心要從諸漏中解脫,也是會的。

 

-就如石匠的手斧柄上能夠看見指痕,但他沒有這樣的智:今天、昨天、其他時間有多少斧柄被磨損;但被磨損後就有‘已經磨損’的智慧。同樣地,比丘不知道今天、昨天、其他時間有多少漏被滅盡,但當它們已被滅盡時就會知道

 

-對於已實踐禪修者,諸結很容易被止息。

 

SN22.102 無常想經 Aniccasaññ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無常想已修習、已多作,終結一切欲貪、色貪、有貪、一切無明、一切我是之慢

-怎樣修習?『像這樣是色/受/想/行/識,像這樣是色/受/想/行/識的集起,像這樣是色/受/想/行/識的滅沒。』

 

SN22.103,105 摘要

 

-佛陀說,有這四個部分

1.     有身

a.     『五取蘊』

2.     有身之集

a.     凡這個導致再有的、與歡喜及貪俱行的、到處歡喜的渴愛,即:欲的渴愛、有的渴愛、虛無的渴愛

3.     有身之滅

a.     那個渴愛的無餘褪去與滅

4.     導向有身之滅道跡

a.     八支聖道

 

SN22.104 苦經 Dukkhasuttaṃ 摘要

 

-佛陀教導比丘四聖諦

1.    

a.     『五取蘊』

2.     苦集

b.    凡這個導致再有的、與歡喜及貪俱行的、到處歡喜的渴愛,即:欲的渴愛、有的渴愛、虛無的渴愛

3.     苦滅

c.     那個渴愛的無餘褪去與滅

4.     導向苦之滅道跡

d.    八支聖道

 

 

SN22.106 應該被遍知的經 Pariññeyyasuttaṃ 摘要

 

-佛陀教導

1.     應該被遍知的法

a.     色/受/想/行/識

2.     遍知

a.     貪、瞋、癡的滅盡

3.     有遍知的人

a.     阿羅漢---凡這樣名、這樣姓的這位尊者

 

SN22.107-108 摘要

 

-佛陀說,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如實知道這些五取蘊的集起、滅沒(SN22.108)樂味、過患、出離者(SN22.107-108)

-那些沙門或婆羅門不被佛陀認同為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

-而且,那些尊者也不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沙門義或婆羅門利益(涅槃)。

 

SN22.109 入流者經 Sotāpan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當聖弟子如實知道這五取蘊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

-他就被稱爲入流者

 

SN22.110 阿羅漢經 Arahan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當聖弟子如實知道這五取蘊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後,不執取後成為解脫者

-他就被稱爲阿羅漢

 

SN22.111-112摘要

 

-佛陀說,在色/受/想/行/識上凡意欲、貪、歡喜、渴愛(SN22.111-112)執取、隨眠(SN22.112),

-我們要捨斷它,這樣,那個色/受/想/行/識必將被捨斷,根被切斷

-[如]已斷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

 

SN22.113-114 摘要

 

-有一次,比丘問佛陀什麽是無明、進入無明者?

-佛陀回答

1.       無聞凡夫不知道色/受/想/行/識

2.       色/受/想/行/識集

3.       色/受/想/行/識滅

4.       導向色/受/想/行/識道跡

 

進入了明則和上面相反

 

SN22.115-116摘要

 

-佛陀說出以下的定義

1.       說法者

a.       色/受/想/行/識是為了厭、離貪、滅而教導法

2.       法、隨法行者比丘

a.       色/受/想/行/識是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

3.       得當生涅槃比丘

a.       對色////識從厭、離貪、滅,不執取後成為解脫者

 

 

 

SN22.117 捕縛經 Bandha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無聞凡夫沒有看見聖者/善人、不熟知聖者/善人法,他認爲

1.       我是色/受/想/行/識

2.       我擁有色/受/想/行/識

3.       色/受/想/行/識在我中

4.       我在色/受/想/行/識中

-這被稱為被色////識之繫縛繫縛

-被內部外部之繫縛繫縛的

1.       被煩惱的繫縛繫縛

-不見此岸不見彼岸的無聞凡夫

-他們被繫縛者衰老死亡、然後從此世到他世

 

-有聽聞的聖弟子則剛好相反,佛陀說『他從苦被解脫。』

 

SN22.118 遍問經Paripucchitasuttaṃ 摘要

 

 

-佛陀問比丘他們是否認爲色/受/想/行/識是『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的?答:不。佛陀隨喜認可

 

-因此佛陀教導他要對任何的色/受/想/行/識以正確之慧如實看見他們為『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受/想/行/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22.119 遍問經第二 Dutiyaparipucchitasuttaṃ 摘要

 

 

-佛陀問比丘他們是否認爲色/受/想/行/識是『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嗎?答:是。佛陀隨喜認可

 

-因此佛陀教導他要對任何的色/受/想/行/識以正確之慧如實看見他們為『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受/想/行/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22.120 會被結縛的經 Saṃyojaniyasuttaṃ 摘要

 

-佛陀教導了以下

1.       會被結縛的法

a.       色/受/想/行/識

2.      

a.       凡在那裡有意欲貪者,在那裡有結

 

SN22.121 會被執取的經 Upādāniyasuttaṃ 摘要

 

-佛陀教導了以下

1.       會被執取的法

a.       ////

2.       執取

a.       凡在那裡有意欲貪者,在那裡有執取

 

 

SN22.122-123 摘要

 

-有一次,摩訶拘絺羅尊者問舍利佛尊者哪些法應該被持戒(SN22.122)/多聞(SN22.123)的比丘如理作意?

 

-舍利佛便回答,對於五取蘊應被如以下般如理作意

 

-舍利佛說初果到三果聖者都應該這樣作意,因爲他們有機會作證更高的果位

-阿羅漢也是同樣的,雖然對阿羅漢來說,沒有更進一步應該被作的,

-但這些法已修習、已多作,轉起當生樂的住處,連同念、正知。

 

 

SN22.124-125 摘要

 

-有一次,葛波尊者問佛陀,當怎樣知、怎樣見時,在這有識之身與一切外部諸相上沒有造作我、造作我所、慢隨眠煩惱呢(SN22.124)/ 心超越慢而成爲寂靜者、善解脫者呢?(SN22.125)

 

-佛陀說,對任何五蘊都應以正確之慧這樣如實看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這樣就可以了

 

SN22.126-128 摘要

 

-有一次,某位比丘(SN22.126)/摩訶拘絺羅尊者(SN22.127-128)問佛陀,什麽是無明、進入無明者?

-佛陀便説,

1.       無聞凡夫不如實知道集法之色/受/想/行/識為『集法之色////識』

2.       不如實知道消散法之色////識為『消散法之色////識』

3.       不如實知道集與消散法之色////識為『集與消散法之色////識』

 

-接著他問佛陀什麽是明、進入明者?佛陀的答案與上面相反

 

SN22.129-132 摘要

 

-有一次,摩訶拘絺羅尊者問舍利佛尊者什麼是無明、進入無明者?

-舍利佛尊者便回答,無聞凡夫不如實知道色/受/想/行/識的集起、滅沒(SN22.131)、樂味、過患、出離(SN22.129,22.131)=無明、進入無明

 

-明、進入明者則是相反 (SN22.130,22.132)

 

SN22.133-134 摘要

 

-有一次,舍利佛尊者問摩訶拘絺羅尊者什麼是無明、進入無明者?

-摩訶拘絺羅尊者便回答,無聞凡夫不如實知道色/受/想/行/識的集起、滅沒(SN22.134)、樂味、過患、出離(SN22.133,22.134)=無明、進入無明

 

-明、進入明者則是相反

 

SN22.135 絺羅經第三 Tatiyakoṭṭhi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舍利佛尊者問摩訶拘絺羅尊者什麼是無明、進入無明者?

-摩訶拘絺羅尊者便回答,無聞凡夫不如實知道

1.     色/受/想/行/識

2.     色/受/想/行/識集

3.     色/受/想/行/識滅

4.     色/受/想/行/識滅道跡

=無明、進入無明

 

-明、進入明者則是相反

 

SN22.136 熱灰燼經 Kukkuḷ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色/受/想/行/識是熱灰燼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22.137-139 摘要

 

-佛陀說,凡是無常的,在那裡意欲(SN22.137)/貪(SN22.138)/ 意欲貪(SN22.139)應該被你們捨斷

-而什麼是無常的呢?色/受/想/行/識

 

SN22.140-142 摘要

 

-佛陀說,凡是苦的,在那裡意欲(SN22.140)/貪(SN22.141)/ 意欲貪(SN22.142)應該被你們捨斷

-而什麼是的呢?色/受/想/行/識

 

SN22.143-145 摘要

 

-佛陀說,凡是無我的,在那裡意欲(SN22.143)/貪(SN22.144)/ 意欲貪(SN22.145)應該被你們捨斷

-而什麼是無我的呢?色/受/想/行/識

 

SN22.146-149 摘要

 

-佛陀說,這是出家的善男子的隨法

1.       在色////識上應該住於多厭(SN22.146)

2.       在色////識上隨看著無常(SN22.147)

3.       住於在色////識上隨看著苦 (SN22.148)

4.       住於在色////識上隨看著無我(SN22.149)

 

-這樣的人他遍知色/受/想/行/識

-繼而從色/受/想/行/識被釋放

-從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被釋放

-佛陀說:『他從苦被釋放。』

 

SN22.150 自身內的經 Ajjhat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在有色/受/想/行/識時,執取色/受/想/行/識後,自身內的樂、苦生起

-佛陀於是引導比丘們承認,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的,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的,不執取它後,自身內的樂、苦便不會生起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受/想/行/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22.151 這是我的經 Etaṃma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在有色/受/想/行/識時,執取色////識後認為:『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我。』

-佛陀於是引導比丘們承認,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的,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的,不執取它後,不會認爲『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受/想/行/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22.152 彼-我經 So-att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在有色/受/想/行/識時,執取色/受/想/行/識後,這樣的見生起:『彼是我者彼即是世間,那個我死後將成為常的、堅固的、常恆的、不變易法。』

-佛陀於是引導比丘們承認,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的,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的,不執取它後,不會認爲『彼是我者彼即是世間,那個我死後將成為常的、堅固的、常恆的、不變易法。』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受/想/行/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22.153 我的不會存在經 Nocamesiy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在有色/受/想/行/識時,執取色/受/想/行/識後,這樣的見生起:

不存在(第一人稱),我的也不存在。如果不存在,我的也不會存在

-佛陀於是引導比丘們承認,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的,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的,不執取它後,不會認爲『彼是我者彼即是世間,那個我死後將成為常的、堅固的、常恆的、不變易法。』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受/想/行/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22.154 邪見經 Micchādiṭṭh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在有色/受/想/行/識時,執取色/受/想/行/識後,邪見生起

-佛陀於是引導比丘們承認,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的,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的,不執取它後,不會生起邪見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受/想/行/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22.155 有身見經 Sakkāyadiṭṭh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在有色/受/想/行/識時,執取色/受/想/行/識後,有身見生起

-佛陀於是引導比丘們承認,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的,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的,不執取它後,不會生起有身見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受/想/行/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22.156 我隨見經 Attānudiṭṭh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在有色/受/想/行/識時,執取色/受/想/行/識後,我隨見生起

-佛陀於是引導比丘們承認,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的,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的,不執取它後,不會生起我隨見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受/想/行/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22.157-158 摘要

 

-佛陀說,在有色/受/想/行/識時,執取色/受/想/行/識後,結、執持、繫縛生起

-佛陀於是引導比丘們承認,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的,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的,不執取它後,不會生起結、執持、繫縛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受/想/行/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22.159 阿難經 Ānand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阿難尊者請佛陀簡要地爲他説法,這樣他在聼法後便能獨自自我努力。

-佛陀於是引導比丘們承認,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的,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的,不執取它後,不會認爲『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受/想/行/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