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17 利得恭敬相應 Lābhasakkārasaṃyuttaṃ 摘要
SN17.1 恐畏經 Dāruṇ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義注:四資具的)利得、恭敬、名聲是殘酷、尖銳、苛刻的,是到達涅槃的障礙。
-因此佛陀要比丘學習,要捨棄已生起的利得、恭敬、名聲,不要讓它們持續佔據他們的心
SN17.2 釣鉤經 Baḷis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義注:四資具的)利得、恭敬、名聲是殘酷、尖銳、苛刻的,是到達涅槃的障礙。
-就如漁夫在深湖中投入有餌的釣鉤,某隻覓食的魚吞下它,那條魚便來到不幸、被漁夫爲所欲爲
1. 漁夫=魔王
2. 釣鉤=利得、恭敬、名聲
3. 吞下魔的釣鉤、來到不幸、被它為所欲為的比丘=享受、欲求已生起的利得、恭敬、名聲
-因此佛陀要比丘學習,要捨棄已生起的利得、恭敬、名聲,不要讓它們持續佔據他們的心
SN17.3 龜經 Kumm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義注:四資具的)利得、恭敬、名聲是殘酷、尖銳、苛刻的,是到達涅槃的障礙。
-佛陀舉了個比喻:在某個水池中有大家族的龜久住。那時,龜A提醒龜B不要去某個地方。但龜B仍然去了。龜B在該處中了獵人的陷阱叉,他沒有受傷,但有一條線一直在他的背後跟隨。後來龜B回到龜A那裏,龜A表示他確實受傷了,因爲龜B的這條線讓親屬不幸,接著趕他離開。
1. 獵人=魔王
2. 陷阱叉=利得、恭敬、名聲
3. 線=歡喜、貪
4. 貪求的比丘被陷阱叉來到不幸、被魔王爲所欲爲=任何比丘樂味、欲求已生起的利得、恭敬、名聲
-因此佛陀要比丘學習,要捨棄已生起的利得、恭敬、名聲,不要讓它們持續佔據他們的心
SN17.4 長毛經 Dīghalomi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義注:四資具的)利得、恭敬、名聲是殘酷、尖銳、苛刻的,是到達涅槃的障礙。
-就如長毛母山羊進入荊棘密叢,牠到處被黏著、繫縛、來到不幸。
-同樣地,被利得、恭敬、名聲征服而心被完全佔據的比丘,他午前時為了托鉢進入村落或城鎮,也會到處被被黏著、繫縛、來到不幸。
-因此佛陀要比丘學習,要捨棄已生起的利得、恭敬、名聲,不要讓它們持續佔據他們的心
SN17.5 糞蟲經 Mīḷha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義注:四資具的)利得、恭敬、名聲是殘酷、尖銳、苛刻的,是到達涅槃的障礙。
-就如糞蟲因爲前面的一大團糞而輕蔑其他糞蟲。
-同樣地,被利得、恭敬、名聲征服而心被完全佔據的比丘,他因飲食豐足而自讚毀他,說其他美善比丘少福報、能力
-因此佛陀要比丘學習,要捨棄已生起的利得、恭敬、名聲,不要讓它們持續佔據他們的心
SN17.6 雷電經 Asan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義注:四資具的)利得、恭敬、名聲是殘酷、尖銳、苛刻的,是到達涅槃的障礙。
-命令落雷來到誰哪裏?落到未達阿羅漢的有學那裏
-『落雷』是利得、恭敬、名聲的同義語
-因此佛陀要比丘學習,要捨棄已生起的利得、恭敬、名聲,不要讓它們持續佔據他們的心
SN17.7 塗有毒的經 Didd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義注:四資具的)利得、恭敬、名聲是殘酷、尖銳、苛刻的,是到達涅槃的障礙。
-命令塗有毒的箭刺穿誰?未達阿羅漢的有學那裏
-『箭』是利得、恭敬、名聲的同義語
-因此佛陀要比丘學習,要捨棄已生起的利得、恭敬、名聲,不要讓它們持續佔據他們的心
SN17.8 狐狼經Siṅgāl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義注:四資具的)利得、恭敬、名聲是殘酷、尖銳、苛刻的,是到達涅槃的障礙。
-他問比丘們在破曉時是否聽到老狐狼鳴叫著?比丘答聽到
-佛陀說,那隻老狐狼生起疥瘡,去到哪裏都不喜樂。
-同樣地,被利得、恭敬、名聲征服而心被完全佔據的比丘,無論來到空屋、樹下、露地也不喜樂。所行住坐臥之處,處處都來到不幸
-因此佛陀要比丘學習,要捨棄已生起的利得、恭敬、名聲,不要讓它們持續佔據他們的心
SN17.9 旋風經Veramb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義注:四資具的)利得、恭敬、名聲是殘酷、尖銳、苛刻的,是到達涅槃的障礙。
-在上空有旋風吹倒鳥兒,讓他們身體的部位各自抛擺到四方
-同樣地,被利得、恭敬、名聲征服而心被完全佔據的比丘,他進村托缽的時候未守護身口意、念未現起,諸根未防護。看見衣著暴露的婦女之後貪使他的心墮落而後還俗。他的僧用資具因而被各人取走,就如被旋風吹倒的鳥兒
-因此佛陀要比丘學習,要捨棄已生起的利得、恭敬、名聲,不要讓它們持續佔據他們的心
SN17.10 有偈頌的經 Sagātha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義注:四資具的)利得、恭敬、名聲是殘酷、尖銳、苛刻的,是到達涅槃的障礙。
-佛陀看見某一類的個人被恭敬/不恭敬/兩者征服而心被完全佔據,死後便往生惡道。
-因此佛陀要比丘學習,要捨棄已生起的利得、恭敬、名聲,不要讓它們持續佔據他們的心
-佛陀接著說偈,
1. 無論是恭敬、不恭敬、或兩者
2. 有定不動搖,住於無量
a. 義注:有定、住於無量=阿羅漢果定
3. 那位堅持不斷的禪修者,觀見微細的
a. 義注:觀見微細的=阿羅漢道見
4. 樂於滅盡依著,他們說是善人
SN17.11-20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義注:四資具的)利得、恭敬、名聲是殘酷、尖銳、苛刻的,是到達涅槃的障礙。
-佛陀以他心通知道這位尊者不會為了以下而故意說謊。
1. 裝滿銀粉的金鉢(SN17.11)
2. 裝滿金粉的銀鉢(SN17.12)
3. 一個金幣之因 (SN17.13)
4. 百個金幣之因(SN17.14)
5. 一個金環之因 (SN17.15)
6. 百個金環之因 (SN17.16)
7. 充滿黃金的土地之因 (SN17.17)
8. 些微獲得之因 (SN17.18)
9. 活命之因 (SN17.19)
10. 地方上的美女之因(SN17.20)
-但過了一會兒,佛陀見到他被利得、恭敬、名聲完全佔據心而故意説謊
-因此佛陀要比丘學習,要捨棄已生起的利得、恭敬、名聲,不要讓它們持續佔據他們的心
SN17.21-22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義注:四資具的)利得、恭敬、名聲是殘酷、尖銳、苛刻的,是到達涅槃的障礙。
-一對一的婦女(AN17.21)/ 一對一的地方美女(SN17.22)不持續遍取他的心而利得、恭敬、名聲持續遍取他的心
-因此佛陀要比丘學習,要捨棄已生起的利得、恭敬、名聲,不要讓它們持續佔據他們的心
SN17.23 獨子經 Ekaputta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義注:四資具的)利得、恭敬、名聲是殘酷、尖銳、苛刻的,是到達涅槃的障礙。
-有信的女居士,對合意的兒子如果正確地祈願的話,會希望他成爲
1. 屋主質多 (AN1.250:説法第一)
2. 阿拉哇葛的如手 (AN1.251 : 以四種攝事攝集隨眾者中為第一)
-因爲對男居士來説,上面兩位是衡量基準
-而如果兒子是出家的話,希望他成爲舍利弗、目揵連那樣為正確的祈願。
-因爲對比丘來説,上面兩位是衡量基準
-但對於還未是阿羅漢的兒子,則不要希望他得到利得、恭敬、名聲,因爲它們會是障礙。
-因此佛陀要比丘學習,要捨棄已生起的利得、恭敬、名聲,不要讓它們持續佔據他們的心
SN17.24 獨女經 Ekadhītu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義注:四資具的)利得、恭敬、名聲是殘酷、尖銳、苛刻的,是到達涅槃的障礙。
-有信的女居士,對合意的女兒如果正確地祈願的話,會希望她成爲
1. 辜住桃樂優婆夷(女居士中多聞第一AN1.260)
2. 難陀的母親威魯梗達居亞(有可能指女居士中習禪第一AN1.262)
-因爲對女居士來説,上面兩位是衡量基準
-而如果女兒是出家的話,希望她成爲讖摩比丘尼與蓮華色那樣為正確的祈願。
-因爲對比丘尼來説,上面兩位是衡量基準
-但對於還未是阿羅漢的女兒,則不要希望他得到利得、恭敬、名聲,因爲它們會是障礙。
-因此佛陀要比丘學習,要捨棄已生起的利得、恭敬、名聲,不要讓它們持續佔據他們的心
SN17.25-26摘要
-佛陀說,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如實知道利得、恭敬、名聲的樂味、過患、出離(SN17.25)者,
1. 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SN17.26)
-他們不被佛陀認同為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
-而且,那些尊者也不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沙門或婆羅門利益(涅槃)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17.27 沙門婆羅門經第三 Tatiyasamaṇabrāhmaṇ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如實知道
1. 利得、恭敬、名聲
2. 利得、恭敬、名聲的集
3. 利得、恭敬、名聲的滅
4. 導向利得、恭敬、名聲的滅道跡
-他們不被佛陀認同為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
-而且,那些尊者也不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沙門或婆羅門利益(涅槃)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17.28-29 摘要
-佛陀說,(義注:四資具的)利得、恭敬、名聲是殘酷的
-它們切斷表皮-->皮膚-->肉-->腱-->骨-->觸及骨髓而後停止 (SN17.28-29)
-猶如有力氣的男子以堅固的馬尾毛繩纏繞小腿後摩擦,它切斷表皮-->皮膚-->肉-->腱-->骨-->觸及骨髓而後停止
-利得、恭敬、名聲是這麽殘酷的,因此佛陀要比丘學習,要捨棄已生起的利得、恭敬、名聲,不要讓它們持續佔據他們的心
SN17.30 比丘經 Bhikkhu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即使是諸漏已盡的阿羅漢比丘,利得、恭敬、名聲也是他的障礙。
-阿難尊者便問爲什麽
-佛陀便說,利得、恭敬、名聲不是他那個不動心解脫的障礙(MN29義注:阿羅漢果的解脫)。
-但對他所到達、在當生中的諸樂住處(注:禪那之樂),那就是障礙
-利得、恭敬、名聲是這麽殘酷的,因此佛陀要比丘學習,要捨棄已生起的利得、恭敬、名聲,不要讓它們持續佔據他們的心
SN17.31-34 摘要
-佛陀說,(義注:四資具的)利得、恭敬、名聲是殘酷的
-被利得、恭敬、名聲征服而心被遍取的提婆達多
1. 分裂僧團(SN17.31)
2. 善根走到斷絕(SN17.32)
3. 善法走到斷絕 (SN17.33)
4. 白法走到斷絕 (SN17.34)
-因此佛陀要比丘學習,要捨棄已生起的利得、恭敬、名聲,不要讓它們持續佔據他們的心
SN17.35 離去不久經 Acirapakkan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提婆達多被利得、恭敬、名聲殺害了自己,就如
1. 芭蕉結果實
2. 竹子結果實
3. 蘆葦結果實
4. 騾子懷胎
-佛陀對比丘們說,利得、恭敬、名聲是殘酷、尖銳、苛刻的,是到達涅槃的障礙。
-因此他們要學習捨斷已生起的利得、恭敬、名聲,而且,已生起的利得、恭敬、名聲不要持續遍取我們的心
SN17.36 五百車經 Pañcarathasatasuttaṃ 摘要
-有段時間,阿闍世王子傍晚、早上都以五百輛車去伺候提婆達多,以及帶來五百鍋煮熟的食物來供養。
-比丘們於是對佛陀稟報,佛陀便叫他們不用羡慕,因爲這樣一來,便能預期提婆達多的善法會減損,而不是增長
-佛陀對比丘們說,利得、恭敬、名聲是殘酷、尖銳、苛刻的,是到達涅槃的障礙。
-因此他們要學習捨斷已生起的利得、恭敬、名聲,而且,已生起的利得、恭敬、名聲不要持續遍取我們的心
SN17.37-43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義注:四資具的)利得、恭敬、名聲是殘酷、尖銳、苛刻的,是到達涅槃的障礙。
-佛陀對某一類人以他心通而知道他不會爲了以下之因而故意説謊。然而,過些時候,佛陀看見他被利得、恭敬、名聲征服而心被佔據,於是他故意說謊
1. 母親(SN17.37)
2. 父親 (SN17.38)
3. 兄弟 (SN17.39)
4. 姊妹 (SN17.40)
5. 兒子 (SN17.41)
6. 女兒 (SN17.42)
7. 妻子(SN17.43)
-因此佛陀要比丘學習,要捨棄已生起的利得、恭敬、名聲,不要讓它們持續佔據他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