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15 無始相應 Anamataggasaṃyuttaṃ 摘要
SN15.1 草木經 Tiṇakaṭṭ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這輪回的起始點是不被了知的,被無明所蓋、貪愛所結的衆生所流轉
-就如一個男人切斷這南贍部洲(應指地球或印度)中的草、木、枝、葉,收集在一起後,製作四指寬的小球。然後放置而施設—這是我的母親,這是我母親的母親….
-一直數下去,還未數完那些草、木、枝、葉已經用盡了
-佛陀告誡比丘,他們已經長時間經歷苦,因爲這樣,就足以在一切行(條件組合的事物)上厭、離染、解脫
SN15.2 地經 Pathavī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這輪回的起始點是不被了知的,被無明所蓋、貪愛所結的衆生所流轉
-就如一個男人把這個大地製成一個又一個棗核大小的泥丸。然後放置而施設—這是我的父親,這是我父親的父親….
-一直數下去,還未數完大地已經盡了
-佛陀告誡比丘,他們已經長時間經歷苦,因爲這樣,就足以在一切行(條件組合的事物)上厭、離染、解脫
SN15.3 淚經 Assu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這輪回的起始點是不被了知的,被無明所蓋、貪愛所結的衆生所流轉
-佛陀帶出,在這生死輪回中,因爲與不合意的結合、與合意的別離而流出的眼淚,比四大海中的水還要多
-佛陀說,比丘們已經長久經理親屬的死亡、不幸;財產和疾病上的不幸等等
-佛陀總結,他們已經長時間經歷苦,因爲這樣,就足以在一切行(條件組合的事物)上厭、離染、解脫
SN15.4 乳經 Khīr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這輪回的起始點是不被了知的,被無明所蓋、貪愛所結的衆生所流轉
-他引導比丘們,他們輪回中所喝的母乳比四大海的水還要多
-佛陀告誡比丘,他們已經長時間經歷苦,因爲這樣,就足以在一切行(條件組合的事物)上厭、離染、解脫
SN15.5 山經 Pabbat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一劫長得難以以『幾年』,『幾百年』,『幾千年』或『幾十萬年』所計算
-就如一個長、寬、高一由旬(約14公里)的山。一個人每百年以精緻的布擦它一次。
-一劫的長度比這座山耗盡的時間還要長
-對於時間這麽長的劫,我們已經不只一、一百、十萬劫在輪迴
-因爲這輪回的起始點是不被了知的,被無明所蓋、貪愛所結的衆生所流轉。
-他告誡比丘,他們已經長時間經歷苦,因爲這樣,就足以在一切行(條件組合的事物)上厭、離染、解脫
SN15.6 芥子經 Sāsap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一劫長得難以以『幾年』,『幾百年』,『幾千年』或『幾十萬年』所計算
-就如一個長、寬、高一由旬(約14公里)的鐵製城市,在那裏擠滿了芥子。一個人每百年從那裏取出一粒芥子。
-一劫的長度比這些芥子耗盡的時間還要長
-對於時間這麽長的劫,我們已經不只一、一百、十萬劫在輪迴
-因爲這輪回的起始點是不被了知的,被無明所蓋、貪愛所結的衆生所流轉。
-他告誡比丘,他們已經長時間經歷苦,因爲這樣,就足以在一切行(條件組合的事物)上厭、離染、解脫
SN15.7 弟子經 Sāva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很多劫已過去,不容易計算已經過去了一、一百、十萬劫
-如果有四位一百年壽命的弟子,(對於同一個名色相繼流)每天各回憶十萬劫
-他們死時還有劫未被他們回憶
-已經不只一、一百、十萬劫過去了
-因爲這輪回的起始點是不被了知的,被無明所蓋、貪愛所結的衆生所流轉。
-他告誡比丘,他們已經長時間經歷苦,因爲這樣,就足以在一切行(條件組合的事物)上厭、離染、解脫
SN15.8 恒河經 Gaṅg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很多劫已過去,不容易計算已經過去了一、一百、十萬劫
-猶如從這恒河起源到流入大海處的沙,不容易計算有『幾粒沙』,『幾百粒沙』,或『幾十萬粒沙』
-比那更多的劫已經過去了
-因爲這輪回的起始點是不被了知的,被無明所蓋、貪愛所結的衆生所流轉。
-他告誡比丘,他們已經長時間經歷苦,因爲這樣,就足以在一切行(條件組合的事物)上厭、離染、解脫
SN15.9 棍子經 Daṇḍ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這輪回的起始點是不被了知的,被無明所蓋、貪愛所結的衆生所流轉
-猶如棍子被向上投擲到空中,有時以底部落下,有時以中間,有時以頂端落下
-同樣地,輪迴的眾生有時從這個世界到其它世界,有時從其它世界到這個世界。因爲這輪回是無開始的
-佛陀告誡比丘,他們已經長時間經歷苦,因爲這樣,就足以在一切行(條件組合的事物)上厭、離染、解脫
SN15.10 個人經 Puggal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這輪回的起始點是不被了知的,被無明所蓋、貪愛所結的衆生所流轉
-當一個人輪回一劫當中,它的骨骸被收集且不消失,便會積聚到如毘富羅山這麼大的骨骸
-因為這輪回是無開始的
-佛陀告誡比丘,他們已經長時間經歷苦,因爲這樣,就足以在一切行(條件組合的事物)上厭、離染、解脫
-接著佛陀說,當人以正確之慧看見聖諦,那人最多輪回七次就有苦的結束
SN15.11-12 摘要
-佛陀說,凡我們看到不幸者(SN15.11)或幸福者(SN15.12),便可以下結論說經這長時間,我們也曾這樣經驗過
-因爲這輪回的起始點是不被了知的,被無明所蓋、貪愛所結的衆生所流轉
-佛陀告誡比丘,他們已經長時間經歷苦,因爲這樣,就足以在一切行(條件組合的事物)上厭、離染、解脫
SN15.13 約三十位經 Tiṃsamat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見約三十位波婆城的比丘全都持了一些頭陀支,但還有結縛,於是決定教他們法,讓他們都成爲阿羅漢
-他引導比丘們承認,經這長時間的輪迴,頭被切斷時流出的血流比四大海中的水還要多
-因爲這輪回的起始點是不被了知的,被無明所蓋、貪愛所結的衆生所流轉
-佛陀告誡比丘,他們已經長時間經歷苦,因爲這樣,就足以在一切行(條件組合的事物)上厭、離染、解脫
-當這樣說後,這三十位比丘全都成爲阿羅漢
SN15.14-19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在這麽長的輪回當中,不容易得到不當過我們母親(SN15.14)/父親(SN15.15) /兄弟(SN15.16)/姐妹(SN15.17)/兒子(SN15.18)/女兒(SN15.19)的衆生
-因為這輪回的起始點是不被了知的,被無明所蓋、貪愛所結的衆生所流轉
-佛陀告誡比丘,他們已經長時間經歷苦、使到墓地增加,因爲這樣,就足以在一切行(條件組合的事物)上厭、離染、解脫
SN15.20 毘富羅山經 Vepullapabba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輪回的起始點是不被了知的,被無明所蓋、貪愛所結的衆生所流轉
-有一個時代,這毘富羅山的稱呼是『巴支那伐沙』
1. 人們被稱爲『低伐羅』
2. 低伐羅人的壽量是四萬年
3. 低伐羅人以四天登上巴支那伐沙山,以四天下來
4. 拘留孫佛出現於世
5. 他的上首弟子是毘樓、薩尼
-有一個時代,這毘富羅山的稱呼是『梵迦迦』
1. 人們被稱爲『羅西塔沙』
2. 低伐羅人的壽量是三萬年
3. 低伐羅人以三天登上梵迦迦山,以三天下來
4. 拘那含佛出現於世
5. 他的上首弟子是畢佑沙、鬱多羅
-有一個時代,這毘富羅山的稱呼是『殊巴沙』
1. 人們被稱爲『殊必雅』
2. 低伐羅人的壽量是二萬年
3. 低伐羅人以二天登上殊巴沙山,以二天下來
4. 迦葉佛出現於世
5. 他的上首弟子是低舍、婆羅墮若
-現在,這毘富羅山的稱呼是『毘富羅』
1. 人們被稱爲『摩揭陀』
2. 低伐羅人的壽量是一百年,或多或少些
3. 低伐羅人以片刻登上毘富羅山,以片刻下來
4. 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
5. 他的上首弟子是舍利弗、目揵連
-佛陀說,以上這些都已或將消失,諸行是這樣無常、不堅固、不可靠的;到那個程度,就足以要在一切諸行上厭、離染、解脫
-接著佛陀說,
1. 行(條件組合的事物)確是無常的,是生滅的現象;
2. 生而後滅,那個的止息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