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應部摘要

SN11 帝釋相應 Sakkasaṃyuttaṃ 摘要

SN11.1-2 摘要

 

-佛陀說,有一次,阿修羅攻打天神。

-天帝叫蘇毘羅天子(SN11.1) /蘇尸摩天子 (SN11.2) 去迎戰阿修羅,天子答應後卻疏忽大意地渡過

-三次也是這樣

-天帝便請天子去也帶他去不用精進又能到達安樂之處

-天子以類似的話語回應天帝

-最後天帝說,假如不工作也不會衰退的,那確是涅槃。他請天子去也帶他去

-佛陀說,依自己福果生活、33天的最高領帶人天帝也稱讚精進,因此在這麽善說的佛教中出家的他們也應該為作證未作證的而精進

 

SN11.3 旗幟頂端經 Dhajagg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一次天神和阿修羅戰鬥,天帝召喚33天的天神說,假如他們害怕的話,可以仰看以下的旗幟頂端。這樣的話將能捨斷害怕

1.     天帝

2.     波闍波提天王 pajāpatissa

3.     伐盧那天王 varuassa

4.     伊舍那天王 īsānassa

 

-佛陀說,雖然他這樣說,但恐懼或許不會被捨斷。那是因爲天帝還未離貪嗔癡,還會恐懼、逃跑

 

-佛陀說,當比丘們到偏僻的地方時,假如害怕的話,可以憶念佛法僧,這樣恐懼就會捨斷。這是因爲佛陀已經離貪嗔癡,不會懼怕和逃跑

 

SN11.4 毘摩質多經 Vepacitt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一次,天神和阿修羅打仗

-毘摩質多阿修羅王召喚阿修羅們,叫他們如果阿修羅取得勝利的話,就綁著天帝的四肢和脖子帶到自己的面前

-天帝也是這樣對天神們說

-後來天神戰勝,天神們把毘摩質多阿修羅王帶到善法堂上。後者以粗惡的言語辱駡天帝

-戰車御車手摩得利問天帝,是否因爲害怕、弱而忍耐他?

1.     答:不。像自己那樣的智者爲什麽要與愚人糾纏呢?

 

-摩得利:假如不禁止,愚人會更加爆發。因此明智者應該以强力的懲罰阻止

1.     答:自己認爲知道對方已被激怒後具念地平靜下來—這就是對愚人的阻止

 

-摩得利:忍耐的過失就是,愚人會認爲對方害怕自己,而更加放肆地爬上來

1.       答:

2.       任他肯定低認爲或不—我的那個忍耐為恐懼

3.       那是最高的福祉—比忍耐更好的不存在

4.       誰是有力的善士,便忍耐弱力

5.       那個他們說是最高的忍耐,因爲弱者才必定要恆常地忍耐

 

6.       那個力量不是力量,那個屬於愚人力量的力量

7.       被法守護的力量,反對者不存在(義注:能夠使法義動搖的不存在)

 

8.       因爲那個而更差--誰人以憤怒回報憤怒

9.       不以憤怒回報憤怒,在戰爭中征服難被戰勝的

10.   行自他兩者的利益:

11.   知道他人被激怒後,他具念平息

12.   那就對自他兩者療愈

13.   誰對法不熟練,人們認爲他是愚人

 

-佛陀說,連依自己福果生活、33天的最高領帶人天帝也稱讚忍耐和柔和,在這麼善說的法律中出家的更應該有忍耐和柔和

 

 

SN11.5 善說勝利者經Subhāsitaja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一次,天神和阿修羅的軍隊已集結。

-毘摩質多阿修羅王向天帝提議以善說為勝利者

-他們設立了評審團

-天帝表示阿修羅們是以前的天神(義注:阿修羅是「久住於天世界者,以前的統治者」),因此請他先說偈

 

-他們各自說了自己的偈,每次説完之後天神或阿修羅任何一方都會隨喜,另一方都會保持沉默。以下為他們說的偈的大意

 

毘摩質多阿修羅王:假如不禁止,愚人會更加爆發。因此明智者應該以强力的懲罰阻止

天帝:自己認爲知道對方已被激怒後具念地平靜下來—這就是對愚人的阻止

 

毘摩質多阿修羅王:忍耐的過失就是,愚人會認爲對方害怕自己,而更加放肆地爬上來

天帝:

1.       任他肯定低認爲或不—我的那個忍耐為恐懼

2.       那是最高的福祉—比忍耐更好的不存在

3.       誰是有力的善士,便忍耐弱力

4.       那個他們說是最高的忍耐,因爲弱者才必定要恆常地忍耐

 

5.       那個力量不是力量,那個屬於愚人力量的力量

6.       被法守護的力量,反對者不存在(義注:能夠使法義動搖的不存在)

 

7.       因爲那個而更差--誰人以憤怒回報憤怒

8.       不以憤怒回報憤怒,在戰爭中征服難被戰勝的

9.       行自他兩者的利益:

10.   知道他人被激怒後,他具念平息

11.   那就對自他兩者療愈

12.  誰對法不熟練,人們認爲他是愚人

 

-最後評審一致認爲天帝勝利。因爲阿修羅王說的是會有打殺、爭吵的情況出現的。而天帝的則沒有

 

SN11.6 鳥巢經 Kulāva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天神和阿修羅們戰鬥。

-天神們敗北,阿修羅展開追打

-那時天帝發現前面書上有鳥巢,便請戰車御車手摩得利寧願捨生命在阿修羅上,也不要這些鳥成為無巢者而避開他

-摩得利遵命,轉回千匹駿馬的馬車

-那時阿修羅們以爲要發生第二場戰爭,被嚇怕後驚恐地進入阿修羅城

-佛陀說,天帝以法成為勝利者

 

SN11.7 不傷害經Nadubbhi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一次,天帝在獨坐的時候生起深思‘即使和我極敵對,我也不應該傷害他。’

-毘摩質多阿修羅王以他心通知道天帝所想後,便去見天帝

-天帝見到阿修羅王後便叫他站住,並說他已被捉住(義注:天帝說這個之後,毘摩質多阿修羅王仿如四肢和頸部被綁著般)

-阿修羅王請天帝不要捨棄之前的那個心

-天帝說,但請他發誓對自己無害意

-阿修羅王說,傷害天帝的惡和以下的惡等同

1.       說虛妄

a.       義注:這四個是指本劫的四大惡

b.       說虛妄語是指Ceti,王的惡,他是本劫的第一位妄語者(本生經 #422)。Ceti王是提婆達多的前身,他爲了提虧菩薩的弟弟為主祭司,因此故意對當時出家修行的菩薩說他比他的弟弟年少。雖然菩薩勸阻了國王七次,但是國王依然故我,因此立刻墮到無間地獄

2.       斥責聖者

a.       義注:Kokālika曾在SN6.10中(誹謗兩位上首大弟子為惡欲,因而墮到無間地獄)

3.       背叛朋友

a.       義注:參見本生經 #516。提婆達多過去生曾在林中迷路七人,幸得當時為猴子的菩薩指路。但是他竟忘恩負義用石頭敲破猴子的頭。他立即經歷現世報患了麻風病,受盡痛苦,並在七年後再生地獄

4.       不感恩

a.       義注:提婆達多

 

SN11.8 毘盧遮那阿修羅王經 Verocana-asurind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天帝和毘盧遮那阿修羅王去見佛陀,抵達後,各依門兩側站立。

 

-毘盧遮那阿修羅王在佛陀面前說偈:

1.       人應精勤,直至產生利益

2.       產生閃耀的利益,這是毘盧遮那之語

(-天帝說)

1.       人應精勤,直至產生利益

2.       (義注:在)產生閃耀的利益(上),比忍耐更好的不存在

 

(-毘盧遮那阿修羅王:)

1.       所有衆生都生起義務,在這裏那裏合適的

a.       義注:沒有包括狗和豺狼的衆生不涉及工作。就算來回走動也算

2.       如是僅聯合為最上,所有生類(得以)共食

a.       義注:但對於別住處於援刑期的就不值得共食

3.       產生閃耀的利益,這是毘盧遮那之語

 

(天帝:)

1.       所有衆生都生起義務,在這裏那裏合適的

2.     如是僅聯合為最上,所有生類(得以)共食

3.       (義注:在)產生閃耀的利益(上),比忍耐更好的不存在

 

SN11.9 林野處仙人經 Araññāyatana-is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從前許多持戒善法仙人住在林野處的葉屋

-有一次,天帝和毘摩質多阿修羅王去見他們

-毘摩質多阿修羅王對仙人們顯示出輕侮的姿態

-而天帝則對他們很尊敬

-那些仙人於是請天帝退回,因爲仙人們的味道是不淨的(人類的身體對於天神來説是惡臭的)

-天帝便說他反而期待他們的味道,沒有厭逆(法句經54-56說戒香是一切香最勝的)

 

SN11.10 林野處仙人經 Araññāyatana-is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從前衆多持戒善法的仙人住在海邊的葉屋

-天人和阿修羅發生戰爭

-那些仙人便想,天神是如法的,阿修羅是非法的,阿修羅們會做出讓他們害怕的事情,於是便前去三婆羅阿修羅王那裏乞求無畏施

1.       義注:傳說阿修羅與天神的戰爭大多發生在大海,阿修羅常敗,逃走時經過仙人們隱居處,會大肆破壞住屋與道路,因為阿修羅相信仙人們獻策給天帝釋而擊敗他們。

 

-三婆羅阿修羅王稱他們為邪惡天帝的親近者,不答應,反而說要施與他們恐怖

-那些仙人便對三婆羅阿修羅王詛咒,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而且種子已被他播種,他必將承受果實。之後便離開

-那時被詛咒的三婆羅阿修羅王,在夜間驚嚇三次

1.       義注:當他睡着的時候,他便咆吼著驚醒,就像被百所打擊。其他阿修羅來問候他的健康,然後到了黎明仍然在安撫他的情緒。從此他心變得顫抖citta vepati,他的另一個名字Vepacitti便生起

 

SN11.11 誓言經 Vatapa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當天帝為人時受持、達成了七個誓戒,使到他成爲天帝

1.       有生之年願我是扶養父母者

2.       有生之年願我是尊敬家中年長的者

3.       有生之年願我是柔和語者

4.       有生之年願我是離離間語者

5.       有生之年願我以離慳垢之心住於在家…(是佈施者)…

6.       有生之年願我是真實語者

7.       有生之年願我是不憤怒者-即使如果我的憤怒生起,我會急速地排除它

 

SN11.12 帝釋的名字經 Sakkanāmasuttaṃ 摘要

 

-佛陀和比丘説起天帝的各個名稱和名稱的由來

1.       Maghavā

a.       當天帝為人時,他是名叫magho的學生婆羅門

2.       城市施與者

a.       當天帝為人時,他在城市施與布施

3.       Sakko

a.       當天帝為人時,他恭敬地sakkaccaṃ施與布施

4.       Vāsavo (為「住處」(āvasathaṃ)之近音雙關語。

a.       當天帝為人時,他施與住處

5.       千眼

a.       片刻思惟一千個道理

6.       須闍之夫

a.       天帝的妻子是名叫須闍的阿修羅女孩

7.       天帝

a.       天帝對三十三天執行最高主權統治

 

-佛陀說,當天帝為人時受持、達成了七個誓戒,使到他成爲天帝

1.       有生之年願我是扶養父母者

2.       有生之年願我是尊敬家中年長的者

3.       有生之年願我是柔和語者

4.       有生之年願我是離離間語者

5.       有生之年願我以離慳垢之心住於在家…(是佈施者)…

6.       有生之年願我是真實語者

7.       有生之年願我是不憤怒者-即使如果我的憤怒生起,我會急速地排除它

 

SN11.13 摩訶里經 Mahāl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離車族人摩訶里問佛陀有否見過天帝

-佛陀說有

-摩訶里懷疑佛陀只是見過與天帝類似的人,因爲是很難見到天帝的

-佛陀便説,他知道天帝,也了知天帝所作的事情,以及受持哪些而成爲天帝

-佛陀於是和他説起天帝的各個名稱和名稱的由來

1.       Maghavā

a.       當天帝為人時,他是名叫magho的學生婆羅門

2.       城市施與者

a.       當天帝為人時,他在城市施與布施

3.       Sakko

a.       當天帝為人時,他恭敬地sakkaccaṃ施與布施

4.       Vāsavo (為「住處」(āvasathaṃ)之近音雙關語。

a.       當天帝為人時,他施與住處

5.       千眼

a.       片刻思惟一千個道理

6.       須闍之夫

a.       天帝的妻子是名叫須闍的阿修羅女孩

7.       天帝

a.       天帝對三十三天執行最高主權統治

 

-佛陀說,當天帝為人時受持、達成了七個誓戒,使到他成爲天帝

1.       有生之年願我是扶養父母者

2.       有生之年願我是尊敬家中年長的者

3.       有生之年願我是柔和語者

4.       有生之年願我是離離間語者

5.       有生之年願我以離慳垢之心住於在家…(是佈施者)…

6.       有生之年願我是真實語者

7.       有生之年願我是不憤怒者-即使如果我的憤怒生起,我會急速地排除它

 

SN11.14 貧窮經 Dalid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從前就在這王舍城中,某位男子是窮人,他在佛教中受持信施戒聞慧,死後投生到33天,他的隨從和容色都比其他天神們更輝耀

 

-其他天神因此譏嫌、不滿,因爲他竟然由一個窮人變成這樣

-天帝便叫他們不要譏嫌這位天子,並解釋箇中原因

-天帝繼續說,凡對佛陀和僧團有净信,而且具備善戒、見正直,他們說「他是不貧窮的」,他的生命是不空的。

-有智慧者應該致力憶念著佛陀的教說。

 

SN11.15 能令人愉悅經 Rāmaṇeyya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天帝問佛陀什麼是能令人愉悅的地方呢?

-佛陀回答,阿羅漢們居住之處是能令人愉悅的地方—其他如善創造的蓮花池也比不過它十六分之一

 

SN11.16 供奉者經 Yajam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天帝問佛陀,對期待福德的供養者來說,所施於何處有大果?

-佛陀說,對四雙八士、僧團

 

 

SN11.17 佛之禮敬經 Buddhavandan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天帝和大梵天王去見佛陀,抵達後,各依門兩側站立

-天帝對佛陀說

1.       站起來吧,勝利的英雄

2.       放下負擔、無債,在世上行走

3.       心善解脫

4.       就如月亮在十五日的夜晚

 

-大梵天王便說佛陀不應該這麼被禮敬,佛陀應該這麼被禮敬:

1.       (首兩句和天帝一樣)

2.       吉祥者説法吧

3.       將會有了知者

 

SN11.18 在家者之禮敬經 Gahaṭṭhavandan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一次,天帝請戰車御車手摩得利準備連結千匹駿馬的馬車去遊樂園看美景

-當天帝釋從最勝殿高樓下來時,作合掌後,禮敬諸方

-摩得利便好奇他在禮敬誰?因爲三明者(七代血統清淨、誦諸經典、容色端正)、王族、四大天王、有大隨從的三十三天天神也禮敬他

-天帝便回答,雖然如此,但他禮敬

1.       修爲好的出家人

2.       作福德的、持戒、如法扶養妻和子的在家人

-摩得利認可,也一同禮敬

 

SN11.19 大師之禮敬經Satthāravandan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一次,天帝請戰車御車手摩得利準備連結千匹駿馬的馬車去遊樂園看美景

-當天帝釋從最勝殿高樓下來時,作合掌後,禮敬諸方

-摩得利便好奇他在禮敬誰?天神與人類也禮敬他

-天帝便回答,雖然如此,但他禮敬

1.       佛陀

2.       阿羅漢

3.       樂於摧毀輪回、不疏忽大意的有學

-摩得利認可,也一同禮敬

 

SN11.20 僧團之禮敬經 Saṅghavandan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一次,天帝請戰車御車手摩得利準備連結千匹駿馬的馬車去遊樂園看美景

-當天帝從最勝殿高樓下來時,作合掌後,禮敬比丘僧團

-摩得利便說躺臥在腐爛身體中、會飢渴的人類應該禮敬他,爲何他會羨慕那些無家者呢?他請天帝説説仙人們的正行

 

-天帝便說他們的正行

1.       不渴望地從村落離開

2.       不儲畜東西

3.       以善忠告忠告

4.       保持沉默、平靜

5.       在懷敵意者中的不懷敵意者

6.       不拿棍棒(傷害他人)

7.       在有取著者中的無取著

 

-摩得利認可,也一同禮敬

 

 

SN11.21 切斷後經 Chetvāsuttaṃ 摘要

 

天帝問佛陀,佛陀隨之回答:

1.       切斷什麼後睡得安樂?

a.       憤怒

2.       切斷什麼後不憂愁?

b.       憤怒

3.       對哪一法的殺害,喬達摩同意?

c.       對端蜜,而根毒之憤怒

d.       義注:之所以根毒是因爲它的結果是痛苦。他又端蜜因爲以怨報怨會生起快樂

 

 

SN11.22 醜陋經 Dubbaṇṇi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一次,某位某位醜陋、矮小的夜叉坐在天帝的座位上

-天神們因此很不滿和譏嫌,但那位夜叉卻變得更英俊好看

-天神們便去找天帝説明此事

-天帝便回答他必將是食憤怒的夜叉

1.       義注:他是一位色界的梵天眾,聽說天帝釋具備忍辱力,聽了後為考察而來(vīmaṃsanatthaṃ āgato),而且懷惡意夜叉(avaruddhakayakkhā)不可能進入像這樣有守護布置的地方

-天帝於是置上衣到一邊肩膀後,右膝蓋觸地、向那位食憤怒之夜叉合掌鞠躬後,告知名字三次

-那位夜叉於是變得更醜陋的同時也更矮小的;最後就在那裡消失了。

-天帝坐在自己的位子後,安撫著三十三天的天神們,並說偈:

1.       心不善受傷害,不灣向(義注:憤怒)

2.       確實不長時間憤怒,憤怒在我上不居住

3.       就算憤怒我也不説粗惡,不稱讚(憤怒之)法

4.       節制自己,看見自己的利益

 

SN11.23 三婆羅的幻術經 Sambarimāy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毘摩質多阿修羅王生病,天帝去探病

-毘摩質多阿修羅王便請天帝醫治他

-但天帝叫他先教他三婆羅的幻術

-毘摩質多阿修羅王便說要先徵阿修羅們的同意

-阿修羅們不同意

-摩質多阿修羅王便對天帝說幻術者,便會如三婆羅那樣到恐怖的地獄百年,

1.       複注:三婆羅是之前的阿修羅王

 

SN11.24 罪過經 Accay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兩位比丘發生爭執。

-那位比丘當面在另一位比丘面前懺悔罪過,另一位比丘卻不接受

-佛陀知道後便說,有兩種愚人:

1.       不見罪過為罪過者

2.       別人如法懺悔罪過時他不接受者

 

-根據Vin.M.v.68, 假如一位比丘冒犯另一位比丘,他應道歉。而被冒犯者應該接受

 

-佛陀引述,天帝曾經安撫其他33天天神:

1.       要控制憤怒

2.       不要讓友誼衰退

3.       不要斥責不應被呵責者

4.       不要說離間語

5.       憤怒如山那樣壓碎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