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假如外道問他們什麼是培育正覺那邊法(義註:四道)的近因,可以如此回答
有善友
持好戒
隨欲得到制欲、讓心離蓋的談論
少欲論
知足論
獨居論
不交際論
激發精進論
戒論
定論
慧論
解脫論
解脫智見論
精進於棄惡修善
有智慧:具備覺察生滅、導向苦滅的慧
-佛陀說,當有善友的時候,2-5就能被預期
-當比丘住立在這五法後,應進一步為了以下的根除而修習不同法門
貪:不淨
惡意:慈
尋:入出息念
我是之慢
無常想。修無常想這無我想確立,繼而根除我是之慢,當生到達涅槃
-有一位比丘問佛陀怎樣為之依止具足,佛陀便回答
-假如比丘依止以下,捨斷不善、修習善的,不善就被他所捨斷
信
慚
愧
精進
慧 –以聖慧(義註:和觀一起的道智)看見後捨斷
-住立於這五法後依止四法—考量後
受用
MN2說,如理省察後使用四資具後,就可以捨斷煩惱:
衣服只是爲了禦寒暑、蛇蟲鼠蟻、遮蔽私處
食物不是爲了享樂、滿足自我、得到美貌,而是爲了使身體延續下去、沒有飢餓、安穩地生活
住處只是爲了禦寒暑、蛇蟲鼠蟻、惡劣的氣候
藥物只是爲了治病、維持健康
忍受
MN2說,這樣如理省察後忍受以下這些,就可以減退、消滅煩惱:
對寒暑、飢渴、蛇蟲鼠蟻、難聽的説話、身體的痛苦---的
避開
MN2說,這樣如理省察後避開以下這些,就可以減退、消滅煩惱:
危險的東西、不適當的座位(上座的座位)、地方、惡友
除去
MN2說這樣如理省察後除去以下這些,就可以減退、消滅煩惱:
三不善尋
-這樣的比丘就是依止具足者
-有一次,昧其亞尊者在基咪葛拉河河岸散步時看見讓人喜歡的芒果園,於是去找佛陀遊說讓他去那裡,理由是自己欲求勤奮、那裡是勤奮的適合處所。佛陀聽後便說,自己只有一人,等其他比丘回來了再去吧
-尊者再求佛陀兩次,理由是佛陀(義註:在四聖諦上)不再有任何進一步應作的了,但自己還有。到第三次佛陀便說,他一直說勤奮,自己能說什麼呢?於是無奈讓他去
-然而,尊者去到芒果園後卻在多數時間生起三惡不善尋,他也慨歎,自己已經出家了卻竟然被這些染著
-他回去和佛陀報告後,佛陀便說,當心解脫未成熟時,有五法能轉起成熟
有善友
持好戒
隨欲得到制欲、讓心離蓋的談論
少欲論
知足論
獨居論
不交際論
激發精進論
戒論
定論
慧論
解脫論
解脫智見論
精進於棄惡修善
有智慧:具備覺察生滅、導向苦滅的慧
-佛陀說,當有善友的時候,2-5就能被預期
-當比丘住立在這五法後,應進一步為了以下的根除而修習不同法門
貪:不淨
惡意:慈
尋:入出息念
我是之慢
無常想。修無常想這無我想確立,繼而根除我是之慢,當生到達涅槃
-有一次,難達葛尊者在講堂中對比丘們說法,而佛陀也在傍晚時打坐完畢去到講堂,等到法談結束後才清嗓子後叩門,比丘們也為佛陀開門
-佛陀對說難達葛尊者說法很長,等到自己背都痛了
-尊者面帶膽怯之色說如果他知道佛陀在等,是不會說那麼長的。佛陀知道他膽怯後便讚他們說,對出家的他們來說共坐法談是適當的。當他們集會時,有兩種東西應被做
1. 法談
2. 聖沉默
-佛陀接著說,當比丘是1,但不是2就要設法完成2,成為那部分的完成者。當比丘是1+2….
1. 有信
2. 持戒
3. 得到心定
4. 得到觀智
-佛陀離去不久後,難達葛尊者召喚比丘們教導他們佛陀剛才的話
-他亦補充,適時聞法、討論法有五種利益
1. 受到大師(佛陀)的喜愛與尊重
a. 註:另一版本則云會喜愛和尊重大師
2. 能成為那個法義理和法的經驗者
3. 在那個法上深入的義理處,以慧穿透看見
a. 義註:與觀一起的道慧。掌握穿透的慧、研究和深入探討的智慧
4. 同修更尊敬他:這位尊者到達或將到達 (義註:阿羅漢狀態)
5. 對還未成為阿羅漢的比丘聞法後他們會精進證得自己還未到達的;對阿羅漢老說,他們則安住於當生的快樂之中
-佛陀說,有四種力
1. 慧力:完全明白、vocaritā(義註:意門熟練)以下
a. 有罪過、無罪過之法
b. 黑、白之法
c. 應實行、不應實行之法
d. 對聖者不適當的、對聖者適當之法
2. 精進力
a. 精進於去惡修善
3. 無罪力:具備無罪過的身口意業
4. 攝力
a. 布施:法佈施為最高
b. 愛語:對希求者、傾耳者一再地教導法
c. 利行:勸導無信、施、戒、慧者建立它們
d. 平等:入流者與入流者平等,二果聖者和二果聖者的平等….三果…四果
-具備四力的聖弟子超越五種恐怖,他們像這樣想:我不害怕這恐怖,我為什麼要來害怕呢?我有四力,和這相反的人才會害怕這恐怖
-有一次,舍利佛尊者召喚比丘們,說
1. 對於人應有兩種認知:應交往或不應交往
a. 不應交往
i. 當與他交往時,不善法增長、善法衰退
ii. 出家的生活必需品很難得到
iii. 不能把出家的意義(義註:聖果)修習完滿
b. 不應交往
i. 當與他交往時,不善法增長、善法衰退
ii. 出家的生活必需品易得到
iii. 不能把出家的意義(義註:聖果)修習完滿
c. 應交往
i. 當與他交往時,不善法衰退、善法增長
ii. 出家的生活必需品很易得到
iii. 能把出家的意義(義註:聖果)修習完滿
2. 衣服:應使用、不應使用
a. 當使用時諸不善法增長、善法衰退就不應使用;反之則應使用
b. 下面那些也是同理
3. 食物:應食用或不應食用
4. 住處:應居住或不應居住
5. 村落、城市:應依止或不應依止
6. 地方、國家:應依止或不應依止
-有一次,遊行者蘇達窪對佛陀說,阿羅漢不可能犯以下,問自己是否從佛陀那裡善理解?
1. 殺生
2. 偷盜
3. 行淫
4. 故意妄語
5. 貯藏諸欲(指感官欲樂的所緣)然後享用,如之前還是屋主時
-佛陀認可,並加上其餘四個—即不可能到以下這些不應該行處
1. 欲
2. 嗔
3. 癡
4. 恐怖
-有一次,遊行者沙若對佛陀說,阿羅漢不可能犯以下,問自己是否從佛陀那裡善理解?
1. 殺生
2. 偷盜
3. 行淫
4. 故意妄語
5. 貯藏諸欲(指感官欲樂的所緣)然後享用,如之前還是屋主時
-佛陀認可,並加上其餘四個—即不可能拒絕以下
1. 佛
2. 法
3. 僧
4. 學
-佛陀說,世間中有九種人:四雙八士和凡夫
-佛陀說,九種人應被供養、尊重,是世間無上福田
1. 四雙八士
2. 種姓者
a. 義註說具有作為強力頂峰觀力、緊接著入流道之心者
b. 也有說法指是凡夫比丘比丘尼
-有一次,舍利佛尊者去見佛陀,報告他已經在舍衛城過雨安居了,想要去其他地方雲遊。
-佛陀同意後尊者便離開。
-過了不久,某位比丘來向佛陀投訴--舍利佛尊者撞到他,沒道歉就出發旅行
1. 義註:為何被瞋怒繫縛?上座(舍利弗)禮敬十力後起身離開時,衣服的垂部觸到那位比丘的身體,也有說「風打到」,只這樣,他被瞋怒繫縛,當看見上座的大群隨從離去時,起嫉妒:「我將破壞[他們]離去。」
-佛陀聽後便召喚舍利佛尊者。這時大目建連和阿難尊者便叫其他比丘出來,因為他們知道舍利佛尊者將會在佛陀面前作獅子吼
-佛陀對舍利佛尊者說明他被投訴後,舍利佛尊者隨即作獅子吼:
如果身至念者會有[念]在身上不現前的話,他才會撞到某位同梵行者,沒道歉就出發旅行。
就如人們在地上丟清淨或不淨的事物,地不會因此而厭惡,他的心也如地一樣
廣大的vipula
i. 義註:不小的
崇高的 mahaggata
i. 義註:大的情況
無限的 appamāṇa
無敵對的
i. 義註:不善的敵對和人的敵對
無困擾 abyāpajjhenā
i. 義註:沒有憂愁
就如人們在水中清洗清淨或不淨的事物,水都…
就如火燒清淨或不淨的事物,火都…
就如風吹清淨或不淨的事物,風都…
就如除塵器掃除清淨或不淨的事物,它都…
猶如手拿盤子、衣衫襤褸的賤民童子、賤民童女準備好謙虛的心後,進入村落或城鎮;同樣地…
就如被切斷角、柔和、已被善調御的公牛從街道走到街道都不會用腳或角傷害任何東西,自己的心也是這樣
猶如年輕、年少、喜好裝飾、洗過頭的女子或男子,如果在頸部被懸掛尸體會厭惡。同樣的,我對這腐臭身厭惡
猶如男子運搬有種種孔隙、滲漏、正在流出液體的膏瓶。同樣的,我運搬這有種種孔隙、滲漏、正在流出東西的身體
-舍利佛尊者說完後,那位投訴的比丘頭落在佛陀的足上懺悔自己不實的指控;佛陀也接受他的懺悔。
-佛陀請舍利佛尊者在那位比丘頭裂成七片之前原諒他,舍利佛尊者也請那位比丘原諒他。
-有一次,舍利佛尊者去到外道園林那裡。恰巧外道在討論說,任何有殘餘執取的人都還未脫離惡道。
-舍利佛尊者對他們的話不置褒貶,回去請佛陀說明這個議題。
-佛陀聽完剛才舍利佛尊者的遭遇後,便批評外道們愚癡,他們誰使到誰有殘餘的執取,誰沒有呢?
-佛陀說,有以下這九種人死時已解脫於惡道
1. 初果聖者
完滿戒,有適量的定、慧
有三類:
滅盡三結,最多七次流轉人天然後成阿羅漢
投生到好的家庭2-3次後才成爲阿羅漢
只再生為人一次就成爲阿羅漢
二果聖者
完滿戒,有適量的定、慧
三果聖者
完滿戒,定,有適量的慧
有五類
中般涅槃者
i. 不過壽命的中間而般涅槃。他有三類。
ii. 例如無煩天有千劫壽命。可以在出生那天到達般涅槃
iii. 假如不在出生那天抵達,就在首一百劫抵達
iv. 假如不能夠,那就在第二百劫抵達
v. 假如不能夠,那就在第四百劫抵達
生般涅槃者
i. 過了第五百劫而抵達阿羅漢狀態
無行般涅槃者
有行般涅槃者
i. 在無熱天等,要加行、如蛇行等而抵達阿羅漢狀態
上流到色究竟天者
i. 在無煩天等出生,然後活足天命,然後出生到更高的色究竟天
根據AN3.89,7.55,越下面的三果聖者越遲證悟涅槃。以上解釋根據SN46.3 注釋書
-佛陀說,到目前為止,這個法還未對四眾說過,因為避免因此而引起疏忽大意。但現在這個法因為要回應舍利佛尊者而說了
-有一次,摩訶拘絺羅尊者問舍利佛尊者,是否為了以下目的而在佛陀處行梵行?舍利佛尊者全都否定
1. 願當生應該感受的業成為我來世感受的業
2. 願來世應該感受的業成為我當生感受的業
3. 願應該感受樂的業成為我感受苦的業
4. 願應該感受苦的業成為我感受樂的業
5. 願已遍成熟應該感受的業成為我未遍成熟感受的業
6. 願未遍成熟應該感受的業成為我已遍成熟感受的業
7. 願應該感受多的業成為我感受少的業
8. 願應該感受少的業成為我感受多的業
9. 願應該感受的業成為我不感受的業
10. 願應該不感受的業成為我感受的業
-說完摩訶拘絺羅尊者再問舍利佛尊者,既然全都否認,那是為什麼呢?
-舍利佛尊者回答,是為了作證、知道、看見未作證、知道、看見的。
-摩訶拘絺羅尊者追問那是什麼?舍利佛尊者便說就是四聖諦了
-有一次,三彌提尊者去見舍利弗尊者。舍利佛尊者問他以下的問題,三彌提尊者便回答
1. 以什麼所緣,人的思維與尋生起呢?
a. 答:名色 (義註:四無色蘊和依靠大種的色)
2. 它們在哪裡走到不同呢?
a. 在界上 (復註:色聲等界)
它們以什麼為集?
觸
注:沒有接觸就不能匯聚出對這個世界的經驗
它們以什麼為會合?
受
注:感受是我們體驗世界的一個重要元素,我們都依據感受而判定事物對我們的好壞
它們以什麼為先頭?
定
註:定把心專注於目標。定力帶領與加深一顆心和其他心所的力量
它們以什麼為統治?
念
註:念的特相為念念分明於目標而不忘失,就如統治者般統領我們的心,讓我們不忘記所要作的
它們以什麼為較高的?
慧
注:出世間的智慧能斬斷煩惱讓人轉凡為聖;世俗來說,有智慧者超於平庸之輩
它們以什麼為核心?
解脫
注:解脫有著最重要的意義,解脫一切苦最為樂
9. 它們以什麼為立足處?
a. 不死
-舍利佛聽後隨喜他,但提醒他不要因此起慢
-佛陀以有以下特徵的腫瘤來比喻我們的身體,提醒比丘要因此而對它厭離
1. 多年的
2. 有九個傷口、開口
3. 只在開口處流出不淨、產生惡臭
-佛陀說,當多修習以下的想時,從那裡有大果(複注:出世間的快樂為緣)、不死的沉浸(義注:涅槃處)
1. 不淨想
2. 死想
a. AN5.61複注:死隨觀智的想
3. 在食物上厭逆想
a. AN5.61複注:對食物旅程等的範疇厭逆、遍拿取而生起想
4. 在世間一切上不樂想
a. AN10.60捨棄對世間的抓取、決意、傾向、隨眠
b. AN5.61義注:不樂於所有三界的世間
c. 複注:在那裡厭而不依附
5. 無常想
6. 在無常上苦想
a. AN5.61義注:何時無常,那個壓迫為苦的
7. 在苦上無我想
a. 義注:由於苦,那個無法控制為無我
8. 捨斷想
a. AN10.60:捨斷對欲、惡意、加害尋、惡不善法,對他們不容忍
9. 離貪想
a. 思慮--這是寂靜的,這是勝妙的,即:一切行的止,一切依著的捨棄,渴愛的滅盡、離貪、涅槃。
-佛陀說,具備九支的家不適合接近,已接近者不適合近坐
不合意地從坐起立(以表尊敬)
義註:不合意地引導心從坐而起,顯示不尊敬
不合意地問詢歡迎
不合意地給予座位
現存的全部掩藏
有許多但只給一點
有勝妙的卻給予粗陋的
不尊敬細心地給予
義註:不論勝妙還是粗陋的,都不親手、至心地給予
不近坐而聞法
不想聽所說的
-反之,則適合
-佛陀說,具備九支所入的布薩有大果
1. 持八戒
2. 對一切處遍滿慈心
-有一次,佛陀說,當昨晚夜深時,許多天神發著光對自己說,當以前為人時,出家人來到他們的家,他們對出家人1,但是沒有2;有些則說有1-2,但沒有3……----因為沒有圓滿業,而後悔,讓再生為人時再生為下劣身的天神
1. 從座起立
2. 問詢
3. 給予座位
4. 盡力分享
5. 近坐而聞法
6. 傾耳聽法
7. 聽聞後憶持法
8. 審察所憶持法之道理
9. 知道義理和法後隨法而行
-而也有天神做足1-9,圓滿業而不後悔,死後再生為勝妙身的天神
-佛陀提醒比丘們要禪修不要疏忽大意,以免之後後悔,就如前面那些天神
-有一次,佛陀問屋主給孤獨,他的家有沒有布施?屋主答有,但那是粗的碎米飯伴酸粥(那時給孤獨屋主應處於經濟低迷期,佛陀特意安慰他)
-佛陀便說,不論施與的質素高或差,假如是以下的
asakkaccaṃ 不尊敬地布施
義註:不帶著尊重、作清淨地給予
複註:清淨=空於煮的差等過失
Acittīkatvā不用心地布施
義註:不誠心、不尊重agāravavasena地給予
複註:agārava 地布施= 不先掃椅子卻叫人坐下,然後布施
義註:反之的用心布施則是以絕妙美味的食物布施。他考察這個人是值得給予的後用心準備
丟棄之施
義註:不恆常地布施(複註:不時才丟棄割出而布施),為了吐出的意圖而布施
不親手布施
[以果報]不到來的見解而施與
-則無論布施之果報發生在何處,心都不會彎向上妙的食物、衣服、車乘、五欲
1. 義註:例如心不彎向不同最高味道、香料的優質飯、食物---‘拿走這個,會增長疾病的!’和蔬菜一起的有米屑的飯就當作甘露,喜愛而享受
2. 五欲--例如裝飾了、美麗的女人,見到後說‘我覺得她是惡魔,想食人,她是誰啊’如是怡人的不彎向
-而且他的兒子、妻子或下人等都不想聽、傾耳、用心了知他。
-這是因為不恭敬業的果報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佛陀說,從前,有位名叫偉拉麼的婆羅門,他作非常大的布施:施與八萬四千的金銀財寶、各種資具,就如河溢出來那樣。
-當時佛陀就是他,但那時沒有任何人是應該被供養者,沒有人使施物清淨
-佛陀補充說,比起偉拉麼婆羅門的大布施,以下的會有更大的果報,越下的會有更大果報。1-6中,下者的果報起碼比上者多100倍
1. 施予(正)見具足者 (義註:初果聖者)食物
2. 施予二果聖者食物
3. 施予三果聖者食物
4. 施予阿羅漢食物
5. 施予獨覺佛食物
6. 施予佛陀食物
7. 施予以佛陀為上首僧團食物
8. 為四方僧團建造住處
a. 義註:確立塔寺讓人聽法、深究、洗腳、以鑰匙開門;也修補住處、讓其舒適地逗留。他甚至以四寶的茅廬,為他們作住處
9. 有淨信心地歸依佛、法、僧團
a. 義註:上道不中止地皈依。另外就是—自己指定給予(自己)皈依,從那裡有大果報
10. 有淨信心地受持五戒
11. 修習慈心甚至如擠牛奶時拉一次奶頭那樣短的時間
12. 修習無常想如彈指那樣短的時間
a. 義註:那是道的無間緣,到達頂峰的觀力
北俱盧人在三個地方超越三十三天和閻浮洲人(我們地球人)
1. 無我所 (義註:離貪愛)、無擁有物 (義註:沒有‘這個是我的’)
2. 壽命已確定 (義註:那個一直1000歲,是固定的,從那裡死後會生天)
3. 有絕倫的美德
三十三天以三處超越北俱盧人與閻浮洲人
1. 天壽
2. 天的容色
3. 天的快樂
閻浮洲人以三處超越北俱盧人與三十三天
1. 勇氣
2. 具念 (義註:天人一向樂念不穩固,出生到地獄則一向苦。這裡苦樂混雜念則堅固)
3. 這裡有梵行生活
a. 義註:佛陀、獨覺佛都在這裡出生,八支最高的梵行生活在這裡存在
-佛陀在這裡教導未調、更好、賢駿的人和馬
【未調】
-佛陀在這裡以三種馬喻人
1. 快速具足的、非容色具足的、非高與寬具足
a. 如實知道四聖諦
b. 當被問到律論的問題時放棄不回答
c. 不是四資具的利得者
2. 快速具足的、容色具足的、非高與寬具足
3. 快速具足的、容色具足的、高與寬具足
【更好】
-馬的形容和上面一樣,但人的部分—快速具足比喻三果聖者
【賢駿】
-馬的形容和上面一樣,但人的部分—快速具足比喻阿羅漢
-佛陀說九個根植於渴愛的法:
渴愛-->遍求-->得到-->決斷1-->欲貪2-->取著3-->持有4-->慳吝—>守護-->拿杖、拿刀、鬥諍、異執、諍論、指責、離間語、妄語等種種惡不善法生成。以下為義註的注解
1. 注釋:有智、渴愛(108種渴愛)、見(62邪見)、尋等四種決斷。這裏特指尋:有這麼多我的色所緣、聲所緣存在;有多少是自己的,有多少是別人的;有多少是用來享用的,有多少是用作埋藏的
2. 注釋:細力的貪愛
3. 注釋:大力的貪愛
4. 注釋:被貪愛、見掌控而作遍取
-佛陀說有九眾生住處
1. 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不同的想 (義註:如人那樣,他們的結生識,可以是三因、二因、或無因結生)
2. 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但同樣的想(義註:如初禪天那樣,都同樣到達初禪)
3. 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但不同的想(義註:如二禪天那樣,達到二禪可以是因爲培養無尋、無伺的禪那或無尋唯有伺的禪那,所以種種想)
4. 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同樣的想(義註:第三禪天和第四禪天衆生都歸爲這識住)
5. 無想有情天的天神
6. 空無邊處
7. 識無邊處
8. 無所有處
9. 非想非非想處
-佛陀說,當比丘的心以慧善累積時,他說--他的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作已作、不再有這樣(生命的)狀態—是適當的
-心怎樣以慧善累積?他的心是
1. 離貪的
2. 離瞋的
3. 離癡的
4. 非有貪法
5. 非有瞋法
6. 非有癡法
7. 不退轉至欲有之法
8. 不退轉至色有之法
9. 不退轉至無色有之法
-有一次月光子尊者引述提婆達多對比丘們說,當比丘的心以心累積時,他說--他的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作已作、不再有這樣(生命的)狀態—這是適當的記說
-這樣說時舍利佛尊者叫他不應該這樣教法,應該說‘當比丘的心被心善累積時….’
如是者這樣的情節上演了三次,到第三次,舍利佛補充:
-心怎樣以心善累積?他的心是
1. 離貪的
2. 離瞋的
3. 離癡的
4. 非有貪法
5. 非有瞋法
6. 非有癡法
7. 不退轉至欲有之法
8. 不退轉至色有之法
9. 不退轉至無色有之法
-當他的心這樣完全解脫時,當強大的六塵來到六根的領域,也不能佔據心,他仍保有不混雜的心—住立、寂止,隨觀著消散
-有一次,佛陀對給孤獨屋主說(AN9.27)/ 比丘僧團說 (AN9.28),當聖弟子具備以下,就能記說自己是初果聖者、不會墮惡道,肯定取得覺悟
1. 平息五個恐怖和敵對
a. 作五戒相反的會因這些惡行而產生當生來世的恐怖和敵對,也感受身心之苦。
2. 具備四入流支:四不壞淨
-佛陀說,有九種憤怒處--心想:
1. 他已對我行不利
2. 他正對我行不利
3. 他將對我行不利
4. 他已對我所愛的、合意的行不利
5. 他正對我所愛的、合意的行不利
6. 他將對我所愛的、合意的行不利
7. 他已對我所不愛的、不合意的行有利
8. 他正對我所不愛的、不合意的行有利
9. 他將對我所不愛的、不合意的行有利。
-佛陀說,有九種憤怒處的調伏,對於以下,心想:這是如何獲得呢?
1. 他已對我行不利
2. 他正對我行不利
3. 他將對我行不利
4. 他已對我所愛的、合意的行不利
5. 他正對我所愛的、合意的行不利
6. 他將對我所愛的、合意的行不利
7. 他已對我所不愛的、不合意的行有利
8. 他正對我所不愛的、不合意的行有利
9. 他將對我所不愛的、不合意的行有利。
義註解釋‘這是如何獲得呢?’:對於這個人,為何會這樣呢?然後知道他人只是隨心所欲而辦事而已。如果我憤怒,有什麼利益?而調伏憤怒
-佛陀說有九次第滅
1. 入初禪:欲想被滅
2. 入第二禪:尋、伺被滅
3. 入第三禪:喜被滅
4. 入第四禪:入息、出息被滅
5. 入空無邊處:色想被滅
6. 入識無邊處:空無邊處想被滅
7. 入無所有處:識無邊處想被滅
8. 入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處想被滅
9. 入想受滅者來說,想與受被滅
-佛陀說有九次第滅
1. 初禪
2. 第二禪
3. 第三禪
4. 第四禪
5. 空無邊處
6. 識無邊處
7. 無所有處
8. 非想非非想處
9. 想受滅
-有一次,佛陀教導九次第住處定境。
-佛陀說,在以下被滅之處,那些人就以那部分是無飢餓者、寂滅者、度過者、到達彼岸者。
-如果有人說他未見過、不知道以下被滅之處,那就應該描述各定境。那些不狡猾者聽完便應該隨喜並禮敬他們
1. 欲想被滅:初禪
2. 尋、伺被滅:第二禪
3. 喜被滅:第三禪
4. 入息、出息被滅:第四禪
5. 色想被滅:空無邊處定
6. 空無邊處想被滅:識無邊處 定
7. 識無邊處想被滅:無所有處 定
8. 無所有處想被滅:非想非非想處定
9. 想與受被滅:想受滅定
-有一次,舍利佛尊者召喚比丘們說,這涅槃是樂的。
-這時優陀夷尊者便質疑,涅槃沒有什麼被感受,怎樣有樂呢?
-舍利佛尊者便回答,這就是快樂-涅槃不存在被感受的
-接著舍利佛尊者先說五欲之樂,再一步步由初禪說到非想非非想處定。當進入到某層次的境界,如果生起較低劣境界的想,那會是折磨。就如快樂者生起苦,那時便是折磨,以此而知,涅槃是樂的(註:因涅槃熄滅一切,其他只是部分的)
-當超越非想非非想處後,進入滅盡定,加上滅盡煩惱;這也能知涅槃是樂的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了一個比喻。一隻愚笨無經驗的母牛走在不平整的山中,牠想走到未去過之處、吃喝未吃喝過的東西。但牠並沒有確立前腳後才抬起後腳,因此未能如願。這是因為他愚笨無經驗
-同樣地,一些愚笨無經驗的比丘進入初禪後不多修習初禪,就想進入二禪,結果兩種禪那都失落。佛陀以同樣的方式說明到滅盡定。之後反面論證
-當出這個定境後,他的心柔軟且適合作業,他的定無量、善修習。當有這個基礎時,對以智來作證的,他都有能力見證。就如六神通
1. 義註:四梵住等的定、道果等定為無量,且有無量所緣。但這裡指的是善修習的無量定
-佛陀說,依止初禪到滅盡定後,都可以滅盡煩惱
-對於四種四色界定,入定後從以下角度觀照各別五蘊。使心轉離前者後,心集中到涅槃*,因而抵達涅槃。假如因為(義註:對於止觀法的)法喜與貪而還未成為阿羅漢,他仍成為三果聖者
1. (無常):無常的、敗壞的(義註:破碎之義)
2. (苦):苦的、病的、腫脹物(義註:裏面敗壞之物)、箭的(義註:隨射擊生起苦之義)、禍的(義註:苦之義)、疾病的
3. (無我):外人的(義註:非自己的)、空的(注釋書:非靈魂實體)、無我的
*義註解釋,他把觀的心,透過聽、讚賞、研究經典、概念而認知涅槃是寂靜—而轉向於不由條件組合的不死界。只是把它成為所緣,而不是只在說‘這是寂靜的、勝妙的’。他把心導向他那裡,透過這個模式穿透它。
-頭三個無色界定也是類似地作,只不過是觀照四蘊 (義註:因為無色界定中無色)
-而至於非想非非想處定、滅盡定這兩種非想的定境(義註:因為在非想非非想處定中,四名蘊太過微細)--是對於定境善巧(AN2.164義註:在明白合適的食物與氣候之後入定的能力)、出定善巧的禪修者進出後正確地告知。
-有一次,阿難尊者對比丘們感歎,佛陀為了眾生的清淨、超越負面情緒、作證涅槃,而領悟障礙中(義註:五欲)的空間:雖然五根存在,但卻不感受五塵
-接著優陀夷尊者便問,那麼那是有感知、抑或無感知?答:有感知
-優陀夷尊者繼續問,怎的感知不感受那些五塵? 答:四無色界處
-阿難尊者引述,有一次惹低拉襪西葛比丘尼問自己,具備以下的定有什麼果?(義註:這就如拿著一個生果問這個生果是什麼名字)
1. 不彎向上(義註:不在貪的範疇而彎曲)
2. 不彎離 (義註:在嗔的範疇)
3. 不以意志抑制、避免(義註:煩惱)(因為煩惱已被斬斷)
4. 解脫(義註:煩惱)而住立
5. 不動搖而滿足
6. 滿足而不受刺激
-阿難尊者答,這定被顯示為有完滿智的果
-有一次,兩位順世派婆羅門去見佛陀,他們分別說,富蘭那迦葉和尼乾陀若提子自稱是全知者,當在一切活動時他們的智見也持續現起。然而,前者說以他的全知而知道世界是無邊的,後者這說是有邊的。他們問佛陀,哪位是真的呢?
-佛陀叫他們別理會了,現在自己要教導他們法。
-佛陀給了一個情景,就如四個男子在四方,就像飛箭那樣的步履嘗試走到另一方。假設他們都有百歲壽命,除了吃、喝,大小便、睡覺、排除疲勞的時間外一直在走,走了一百年,還未走到世界之邊就半途死了。
-佛陀說,不到達世界之邊就沒有苦的終結。
-五欲在佛教中被稱為世界,各種禪那被稱為來到世界之邊,但仍被世界包含。
-而進入滅盡定、加上漏盡煩惱的人,被稱為到達世界之邊,度脫對世間的執著。
-佛陀說,有一次天神和阿修羅大戰,經幾次反抗後天神還是戰敗,往北回到天神的城市內。回到後,他們就想,自己已經到達恐怖的庇護,不會被阿修羅有所作為。阿修羅也是這樣認為。
-又有一次,阿修羅們敗北,回到自己城市內也是這樣想。
-佛陀說,進入色界四禪時,比丘們便會想,自己已經到達恐怖的庇護,自己居住,魔不適合行動。魔也這樣想
-進入無色界定和滅盡定、滅盡煩惱時,比丘們便想,自己讓魔盲目,無足而毀掉魔眼,魔亦看不見,越過世間的依著。魔也這樣想
-佛陀說,龍象在不同的活動中都遭到其他象騷擾,於是出離群眾。解決了問題之後他感到滿意並折斷樹枝止癢。
-當比丘被四眾和其他人所圍繞時,他遠離而住。之後離五蓋而取得四禪八定和滅盡煩惱、進入滅盡定。這時他也在滿意地止癢
-有一次,屋主桃普沙去見尊者阿難並說,對於受用並樂於欲的人,離欲如斷崖。而在佛教中確有很年輕的比丘,他的心躍入離欲,看這是寂靜的。離欲為比丘和眾人的差別。
-阿難尊者聽後便認為這是應和佛陀討論的話題,於是便帶他一起去見佛陀
-佛陀聽後便贊同。他說,當時自己還是菩薩,他雖然想離欲和獨居是好的,也知道那是寂靜的,但心不躍入離欲。佛陀便思索原因,那是因為自己
1. 不看到欲的壞處
2. 不多作離欲
3. 沒有獲得離欲的好處
4. 未實行它(義註:不實行、觸達、體現)
-過些時候,他作1-4的反面,進入初禪。
-這時如果生起欲的想和折磨,那會是折磨。就如快樂者生起苦,那時便是折磨,
-佛陀說以同樣的方式說明其餘定境的障礙和如何克服它們
1. 第二禪:尋
2. 第三禪:喜
3. 第四禪:平靜之樂
4. 空無邊處:色
5. 識無邊處:空無邊處
6. 無所有處:識無邊處
7. 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處
8. 想受滅者來說:想與受
-佛陀陀說,假如自己不這麼順逆地進出這就次第住處定境,他就不會在這個包含天神的世界中自稱已經證悟無上的圓滿覺悟。但自己已經這樣進出了,才這樣說。而且自己的解脫不動搖、不再出生的智見生起。
-有一次,優陀夷尊者引述闍羅健達天子的偈言而阿難尊者說:
從擁擠中去到空間--廣慧者了知
誰人未明白禪那的後來覺悟,他是獨處的領頭公牛、智者
-他問阿難尊者什麼為之佛陀所說的擁擠? 擁擠中的空間又是什麼?
-阿難尊者便回答,五欲就是擁擠,初禪被佛陀以便利而說為擁擠中的空間。
-同樣的,以下前者是擁擠,後者被佛陀以便利而說為擁擠中的空間
1. 初禪未滅的尋、伺<-->第二禪
2. 二禪未滅的喜<-->第三禪
3. 三禪未滅的平靜之樂<-->第四禪
4. 四禪未滅的色想<-->空無邊處定
5. 空無邊處定未滅的空無邊處想<-->識無邊處 定
6. 識無邊處定未滅的識無邊處想<-->無所有處 定
7. 無所有處定未滅的無所有處想<-->非想非非想處定
8. 非想非非想處定未滅的非想非非想處<-->想受滅定
-有一位尊者問其他比丘,什麼被佛陀說為身證者呢?
-他自己揭曉:能以(義註:名)身觸達四禪八定—這 被佛陀以方便而說為身證者
-而以(義註:名)身觸達滅盡定後漏盡煩惱-這被佛陀非以方便而說為身證者
-有一位尊者問其他比丘,什麼被佛陀說為慧解脫者呢?
-他自己揭曉:進入四禪八定後以(義註:觀)慧了知—這 被佛陀以方便而說為慧解脫者
-而進入滅盡定後漏盡煩惱後以慧了知—這被佛陀非以方便而說為慧解脫者
-有一位尊者問其他比丘,什麼被佛陀說為俱分解脫者呢?
-他自己揭曉:進入四禪八定後,以(義註:名)身觸達、並以(義註:觀)慧了知—這 被佛陀以方便而說為俱分解脫者
-進入滅盡定後以智慧漏盡煩惱,以(義註:名)身觸達、並以(義註:觀)慧了知—這 被佛陀非以方便而說為俱分解脫者
-有一次一位尊者問其他比丘,怎樣被稱為直接可見的法?
-他自己揭曉:進入四禪八定—這是佛陀以方便而說的
-進入滅盡定後以智慧滅盡煩惱,這則非以方便而說為直接可見的法
-有一次一位尊者問其他比丘,怎樣被稱為直接可見的涅槃?
-他自己揭曉:進入四禪八定—這是佛陀以方便而說的(注:涅槃又名熄滅,進入各種禪那能熄滅各種東西,例如進入初禪便熄滅欲想)
-進入滅盡定後以智慧滅盡煩惱,這則非以方便而說為直接可見的涅槃
-有一次一位尊者問其他比丘,怎樣被稱為涅槃(AN9.48)/般涅槃(AN9.49)/那部分涅槃(AN9.50)/當生涅槃(AN9.51)
-他自己揭曉:進入四禪八定—這是佛陀以方便而說的(注:涅槃又名熄滅,進入各種禪那能熄滅各種東西,例如進入初禪便熄滅欲想)
-進入滅盡定後以智慧滅盡煩惱,這則非以方便而說的
-有一次一位尊者問其他比丘,怎樣被稱為安穩(AN9.52)/已得安穩(AN9.53)
-他自己揭曉:進入四禪八定—這是佛陀以方便而說的
-進入滅盡定後以智慧滅盡煩惱,這則非以方便而說的
-有一次一位尊者問其他比丘,怎樣被稱為不死(AN9.54)/已得不死(AN9.55)
-他自己揭曉:進入四禪八定—這是佛陀以方便而說的
-進入滅盡定後以智慧滅盡煩惱,這則非以方便而說的
-有一次一位尊者問其他比丘,怎樣被稱為無怖(AN9.56)/已得無怖(AN9.57)
-他自己揭曉:進入四禪八定—這是佛陀以方便而說的
-進入滅盡定後以智慧滅盡煩惱,這則非以方便而說的
-有一次一位尊者問其他比丘,怎樣被稱為寧靜Passaddhi(AN9.58)/次第寧靜(AN9.59)
-他自己揭曉:進入四禪八定—這是佛陀以方便而說的
-進入滅盡定後以智慧滅盡煩惱,這則非以方便而說的
-有一次一位尊者問其他比丘,怎樣被稱為滅(AN9.60)/次第滅(AN9.60)
-他自己揭曉:進入四禪八定—這是佛陀以方便而說的
-進入滅盡定後以智慧滅盡煩惱,這則非以方便而說的
-佛陀說,不捨斷九法不能作證阿羅漢果
1. 貪
2. 嗔
3. 癡
4. 憤怒
5. 惡意
6. Makkho(貶低他人的美德為相、摧毀為作用、覆蓋為現起)
7. paḷāso(競爭為相、把自己和別人的美德相提并論為作用、量度別人的美德為現起)
8. 妒忌
9. 吝嗇
-反之,則能
-佛陀說,有五種學的薄弱:五戒的相反
-為了捨斷它們,應該修四念住
-佛陀說,有五蓋
-為了捨斷它們,應該修四念住
-佛陀說,有五欲
-為了捨斷它們,應該修四念住
-佛陀說,有五取蘊
-為了捨斷它們,應該修四念住
-佛陀說,有五下分結
1. 有身見
2. 疑
3. 戒禁取
4. 感官欲樂的意欲
5. 惡意
-為了捨斷它們,應該修四念住
-佛陀說,有五趣
-為了捨斷它們,應該修四念住
佛陀說,有五種吝嗇
住處
俗家 (義註:對追隨者)
利得
稱讚
法
-為了捨斷它們,應該修四念住
佛陀說,有五上分結
1. 色貪
2. 無色貪
3. 慢
4. 掉舉
5. 無明
-為了捨斷它們,應該修四念住
-佛陀說,有這五種心荒蕪
1. 對佛陀懷疑,當懷疑時心不彎向熱心、實踐、堅毅、勤奮
2. …法…(之後同上)…
3. …僧…
4. …學…
5. 對同梵行者憤怒、不悅、心受折磨、生起僵硬……
-為了捨斷它們,應該修四念住
-佛陀說,有五種心繫縛
對欲(事欲,感官享樂的對象)未離貪,因而不熱心勤奮修行
對色未離貪,因而不熱心勤奮修行
對有身未離貪,因而不熱心勤奮修行
吃飽後致力於睡眠之樂,因而不熱心勤奮修行
想透過修行而成爲天神,因而不熱心勤奮修行
-為了捨斷它們,應該修四念住
=AN9.63-9.72 ,只不過四念住變為四正勤
=AN9.63-9.72 ,只不過四念住變為四神足
-佛陀說,對於以下煩惱
貪
瞋
癡
憤怒
惡意(敵意為相、不能捨棄敵對為作用,不停憤怒為現起)
Makkho(貶低他人的美德為相、摧毀為作用、覆蓋為現起)
paḷāso(競爭為相、把自己和別人的美德相提并論為作用、量度別人的美德為現起)
嫉妒
慳吝
Māyā(覆蓋已作的惡為相、掩蓋為作用、障礙為現起)
sāṭheyyaṃ(炫耀自己不存在的美德為相、說出來為作用、身體的外相虛僞地作為現起)
thambho(心膨脹為相、叛逆為作用、不柔軟為現起)
sārambho(勝過為相、敵對為作用、不尊重為現起)
慢
極慢(舉起為相,極度自大為作用,自負為現起)
迷醉 (義注:沉浸迷醉的樣子)
疏忽大意(MN3義注說:心丟棄到五欲為相、丟棄為作用、無念為現起。AN4的義注說缺乏念,心放棄到五欲那裏)
-爲了他們的
證知abhiññāyā
AN2.231義注:証知、親身體驗
遍知pariññāyā
遍盡parikkhayāyā
捨斷pahānāyā
義注:放棄之義
滅盡khayāya
衰退vayāya
離染virāgā
義注:撤回享受之義
滅nirodhāyā
捨離cāgā
捨遣paṭinissaggāya
-應修
1. 九想
a. 不淨想
b. 死想
i. AN5.61複注:死隨觀智的想
c. 在食物上厭逆想
i. AN5.61複注:對食物旅程等的範疇厭逆、遍拿取而生起想
d. 在世間一切上不樂想
i. AN10.60捨棄對世間的抓取、決意、傾向、隨眠
ii. AN5.61義注:不樂於所有三界的世間
iii. 複注:在那裡厭而不依附
e. 無常想
f. 在無常上苦想
i. AN5.61義注:何時無常,那個壓迫為苦的
g. 在苦上無我想
i. 義注:由於苦,那個無法控制為無我
h. 捨斷想
i. AN10.60:捨斷對欲、惡意、加害尋、惡不善法,對他們不容忍
i. 離貪想
i. 思慮--這是寂靜的,這是勝妙的,即:一切行的止,一切依著的捨棄,渴愛的滅盡、離貪、涅槃。
2. 九次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