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支部集 AN9 摘要

AN9.1 正覺經 Sambodhi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假如外道問他們什麼是培育正覺那邊法(義註:四道)的近因,可以如此回答

 

-佛陀說,當有善友的時候,2-5就能被預期

 

-當比丘住立在這五法後,應進一步為了以下的根除而修習不同法門

 

 

AN9.2 依止經 Nissayasuttaṃ摘要

 

-有一位比丘問佛陀怎樣為之依止具足,佛陀便回答

 

-假如比丘依止以下,捨斷不善、修習善的,不善就被他所捨斷

 

-住立於這五法後依止四法考量後

-這樣的比丘就是依止具足者

 

AN9.3 昧其亞經 Meghiy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昧其亞尊者在基咪葛拉河河岸散步時看見讓人喜歡的芒果園,於是去找佛陀遊說讓他去那裡,理由是自己欲求勤奮、那裡是勤奮的適合處所。佛陀聽後便說,自己只有一人,等其他比丘回來了再去吧

 

-尊者再求佛陀兩次,理由是佛陀(義註:在四聖諦上)不再有任何進一步應作的了,但自己還有。到第三次佛陀便說,他一直說勤奮,自己能說什麼呢?於是無奈讓他去

-然而,尊者去到芒果園後卻在多數時間生起三惡不善尋,他也慨歎,自己已經出家了卻竟然被這些染著

 

-他回去和佛陀報告後,佛陀便說,當心解脫未成熟時,有五法能轉起成熟

 

-佛陀說,當有善友的時候,2-5就能被預期

 

-當比丘住立在這五法後,應進一步為了以下的根除而修習不同法門

 

AN9.4 難達葛經 Nanda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難達葛尊者在講堂中對比丘們說法,而佛陀也在傍晚時打坐完畢去到講堂,等到法談結束後才清嗓子後叩門,比丘們也為佛陀開門

 

-佛陀對說難達葛尊者說法很長,等到自己背都痛了

-尊者面帶膽怯之色說如果他知道佛陀在等,是不會說那麼長的。佛陀知道他膽怯後便讚他們說,對出家的他們來說共坐法談是適當的。當他們集會時,有兩種東西應被做

1.       法談

2.       聖沉默

 

-佛陀接著說,當比丘是1,但不是2就要設法完成2,成為那部分的完成者。當比丘是1+2….

1.   有信

2.   持戒

3.   得到心定

4.   得到觀智

 

-佛陀離去不久後,難達葛尊者召喚比丘們教導他們佛陀剛才的話

-他亦補充,適時聞法、討論法有五種利益

1.   受到大師(佛陀)的喜愛與尊重

a.   註:另一版本則云會喜愛和尊重大師

2.   能成為那個法義理和法的經驗者

3.   在那個法上深入的義理處,以慧穿透看見

a.   義註:與觀一起的道慧。掌握穿透的慧、研究和深入探討的智慧

4.   同修更尊敬他:這位尊者到達或將到達 (義註:阿羅漢狀態)

5.   對還未成為阿羅漢的比丘聞法後他們會精進證得自己還未到達的;對阿羅漢老說,他們則安住於當生的快樂之中

 

AN9.5 力經 Bal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四種力

1.   慧力:完全明白、vocaritā(義註:意門熟練)以下

a.       有罪過、無罪過之法

b.       黑、白之法

c.       應實行、不應實行之法

d.   對聖者不適當的、對聖者適當之法

2.       精進力

a.       精進於去惡修善

3.   無罪力:具備無罪過的身口意業

4.       攝力

a.       布施:法佈施為最高

b.   愛語:對希求者、傾耳者一再地教導法

c.   利行:勸導無信、施、戒、慧者建立它們

d.   平等:入流者與入流者平等,二果聖者和二果聖者的平等….三果四果

 

-具備四力的聖弟子超越五種恐怖,他們像這樣想:我不害怕這恐怖,我為什麼要來害怕呢?我有四力,和這相反的人才會害怕這恐怖

 

AN9.6 交往經 Sevan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舍利佛尊者召喚比丘們,說

1.   對於人應有兩種認知:應交往或不應交往

a.       不應交往

                                                   i.      當與他交往時,不善法增長、善法衰退

                                                 ii.      出家的生活必需品很難得到

                                               iii.      不能把出家的意義(義註:聖果)修習完滿

b.   不應交往

                                                   i.      當與他交往時,不善法增長、善法衰退

                                                 ii.      出家的生活必需品易得到

                                               iii.      不能把出家的意義(義註:聖果)修習完滿

c.   應交往

                                                   i.      當與他交往時,不善法衰退、善法增長

                                                 ii.      出家的生活必需品很易得到

                                               iii.      能把出家的意義(義註:聖果)修習完滿

2.   衣服:應使用、不應使用

a.   當使用時諸不善法增長、善法衰退就不應使用;反之則應使用

b.   下面那些也是同理

3.   食物:應食用或不應食用

4.   住處:應居住或不應居住

5.   村落、城市:應依止或不應依止

6.   地方、國家:應依止或不應依止

 

AN9.7 蘇達窪經 Sutav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遊行者蘇達窪對佛陀說,阿羅漢不可能犯以下,問自己是否從佛陀那裡善理解?

1.       殺生

2.       偷盜

3.       行淫

4.   故意妄語

5.   貯藏諸欲(指感官欲樂的所緣)然後享用,如之前還是屋主時

 

-佛陀認可,並加上其餘四個即不可能到以下這些不應該行處

1.  

2.  

3.  

4.   恐怖

 

 

AN9.8 沙若經 Sajjh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遊行者沙若對佛陀說,阿羅漢不可能犯以下,問自己是否從佛陀那裡善理解?

1.       殺生

2.       偷盜

3.       行淫

4.   故意妄語

5.   貯藏諸欲(指感官欲樂的所緣)然後享用,如之前還是屋主時

 

-佛陀認可,並加上其餘四個即不可能拒絕以下

1.  

2.  

3.  

4.  

 

 

AN9.9 人經 Puggal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世間中有九種人:四雙八士和凡夫

 

AN9.10 應該被奉獻經 Āhuney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九種人應被供養、尊重,是世間無上福田

1.       四雙八士

2.       種姓者

a.   義註說具有作為強力頂峰觀力、緊接著入流道之心者

b.   也有說法指是凡夫比丘比丘尼

 

 

 

 

 

 

 

AN9.11 獅子吼經 Sīhanād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舍利佛尊者去見佛陀,報告他已經在舍衛城過雨安居了,想要去其他地方雲遊。

-佛陀同意後尊者便離開。

-過了不久,某位比丘來向佛陀投訴--舍利佛尊者撞到他,沒道歉就出發旅行

1.           義註:為何被瞋怒繫縛?上座(舍利弗)禮敬十力後起身離開時,衣服的垂部觸到那位比丘的身體,也有說「風打到」,只這樣,他被瞋怒繫縛,當看見上座的大群隨從離去時,起嫉妒:「我將破壞[他們]離去。」

 

-佛陀聽後便召喚舍利佛尊者。這時大目建連和阿難尊者便叫其他比丘出來,因為他們知道舍利佛尊者將會在佛陀面前作獅子吼

 

-佛陀對舍利佛尊者說明他被投訴後,舍利佛尊者隨即作獅子吼:

                        i.   義註:不小的

                        i.   義註:大的情況

                        i.   義註:不善的敵對和人的敵對

                        i.   義註:沒有憂愁

 

-舍利佛尊者說完後,那位投訴的比丘頭落在佛陀的足上懺悔自己不實的指控;佛陀也接受他的懺悔。

 

-佛陀請舍利佛尊者在那位比丘頭裂成七片之前原諒他,舍利佛尊者也請那位比丘原諒他。

 

 

AN9.12 有餘依經 upādises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舍利佛尊者去到外道園林那裡。恰巧外道在討論說,任何有殘餘執取的人都還未脫離惡道。

 

-舍利佛尊者對他們的話不置褒貶,回去請佛陀說明這個議題。

 

-佛陀聽完剛才舍利佛尊者的遭遇後,便批評外道們愚癡,他們誰使到誰有殘餘的執取,誰沒有呢?

 

-佛陀說,有以下這九種人死時已解脫於惡道

1.       初果聖者

                                                               i.      不過壽命的中間而般涅槃。他有三類。

                                                             ii.      例如無煩天有千劫壽命。可以在出生那天到達般涅槃

                                                           iii.      假如不在出生那天抵達,就在首一百劫抵達

                                                           iv.      假如不能夠,那就在第二百劫抵達

                                                            v.      假如不能夠,那就在第四百劫抵達

                                                               i.      過了第五百劫而抵達阿羅漢狀

                                                               i.      在無熱天等,要加行、如蛇行等而抵達阿羅漢狀態

                                                               i.      在無煩天等出生,然後活足天命,然後出生到更高的色究竟

 

-佛陀說,到目前為止,這個法還未對四眾說過,因為避免因此而引起疏忽大意。但現在這個法因為要回應舍利佛尊者而說了

 

 

AN9.13 拘絺羅經 Koṭṭhik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摩訶拘絺羅尊者問舍利佛尊者,是否為了以下目的而在佛陀處行梵行?舍利佛尊者全都否定

1.   願當生應該感受的業成為我來世感受的業

2.   願來世應該感受的業成為我當生感受的業

3.   願應該感受樂的業成為我感受苦的業

4.   願應該感受苦的業成為我感受樂的業

5.   願已遍成熟應該感受的業成為我未遍成熟感受的業

6.   願未遍成熟應該感受的業成為我已遍成熟感受的業

7.   願應該感受多的業成為我感受少的業

8.   願應該感受少的業成為我感受多的業

9.   願應該感受的業成為我不感受的業

10.   願應該不感受的業成為我感受的業

 

-說完摩訶拘絺羅尊者再問舍利佛尊者,既然全都否認,那是為什麼呢?

-舍利佛尊者回答,是為了作證、知道、看見未作證、知道、看見的。

 

-摩訶拘絺羅尊者追問那是什麼?舍利佛尊者便說就是四聖諦了

 

 

AN9.14 三彌提經 Samiddhi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三彌提尊者去見舍利弗尊者。舍利佛尊者問他以下的問題,三彌提尊者便回答

1.       以什麼所緣,人的思維與尋生起呢?

a.       答:名色 (義註:四無色蘊和依靠大種的色)

2.       它們在哪裡走到不同呢?

a.       在界上 (復註:色聲等界)

9.       它們以什麼為立足處?

a.       不死

 

-舍利佛聽後隨喜他,但提醒他不要因此起慢

 

AN9.15 腫瘤經 Gaṇḍasuttaṃ摘要

 

-佛陀以有以下特徵的腫瘤來比喻我們的身體,提醒比丘要因此而對它厭離

1.           多年的

2.           有九個傷口、開口

3.           只在開口處流出不淨、產生惡臭

 

 

AN9.16 想經 Saññ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當多修習以下的想時,從那裡有大果(複注:出世間的快樂為緣)、不死的沉浸(義注:涅槃處)

1.           不淨想

2.           死想

a.           AN5.61複注:死隨觀智的想

3.           在食物上厭逆想

a.           AN5.61複注:對食物旅程等的範疇厭逆、遍拿取而生起想

4.           在世間一切上不樂想

a.           AN10.60捨棄對世間的抓取、決意、傾向、隨眠

b.           AN5.61義注:不樂於所有三界的世間

c.           複注:在那裡厭而不依附

5.           無常想

6.           在無常上苦想

a.           AN5.61義注:何時無常,那個壓迫為苦的

7.           在苦上無我想

a.           義注:由於苦,那個無法控制為無我

8.           捨斷想

a.           AN10.60:捨斷對欲、惡意、加害尋、惡不善法,對他們不容忍

9.           離貪想

a.           思慮--這是寂靜的,這是勝妙的,即:一切行的止,一切依著的捨棄,渴愛的滅盡、離貪、涅槃。

 

 

AN9.17 家經 Kul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支的家不適合接近,已接近者不適合近坐

 

-反之,則適合

 

 

 

AN9.18 九支布薩經 Navaṅguposat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九支所入的布薩有大果

1.       持八戒

2.       對一切處遍滿慈心

 

AN9.19 天神經 Devat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當昨晚夜深時,許多天神發著光對自己說,當以前為人時,出家人來到他們的家,他們對出家人1,但是沒有2;有些則說有1-2,但沒有3……----因為沒有圓滿業,而後悔,讓再生為人時再生為下劣身的天神

1.   從座起立

2.   問詢

3.   給予座位

4.   盡力分享

5.   近坐而聞法

6.   傾耳聽法

7.   聽聞後憶持法

8.   審察所憶持法之道理

9.   知道義理和法後隨法而行

 

-而也有天神做足1-9,圓滿業而不後悔,死後再生為勝妙身的天神

-佛陀提醒比丘們要禪修不要疏忽大意,以免之後後悔,就如前面那些天神

 

AN9.20 偉拉麼經 Velām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問屋主給孤獨,他的家有沒有布施?屋主答有,但那是粗的碎米飯伴酸粥(那時給孤獨屋主應處於經濟低迷期,佛陀特意安慰他)

-佛陀便說,不論施與的質素高或差,假如是以下的

-則無論布施之果報發生在何處,心都不會彎向上妙的食物、衣服、車乘、五欲

1.   義註:例如心不彎向不同最高味道、香料的優質飯、食物---‘拿走這個,會增長疾病的!’和蔬菜一起的有米屑的飯就當作甘露,喜愛而享受

2.   五欲--例如裝飾了、美麗的女人,見到後說‘我覺得她是惡魔,想食人,她是誰啊’如是怡人的不彎向

-而且他的兒子、妻子或下人等都不想聽、傾耳、用心了知他。

-這是因為不恭敬業的果報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佛陀說,從前,有位名叫偉拉麼的婆羅門,他作非常大的布施:施與八萬四千的金銀財寶、各種資具,就如河溢出來那樣。

-當時佛陀就是他,但那時沒有任何人是應該被供養者,沒有人使施物清淨

 

-佛陀補充說,比起偉拉麼婆羅門的大布施,以下的會有更大的果報,越下的會有更大果報。1-6中,下者的果報起碼比上者多100

1.   施予(正)見具足者 (義註:初果聖者)食物

2.   施予二果聖者食物

3.   施予三果聖者食物

4.   施予阿羅漢食物

5.   施予獨覺佛食物

6.   施予佛陀食物

7.   施予以佛陀為上首僧團食物

8.   為四方僧團建造住處

a.   義註:確立塔寺讓人聽法、深究、洗腳、以鑰匙開門;也修補住處、讓其舒適地逗留。他甚至以四寶的茅廬,為他們作住處

9.   有淨信心地歸依佛、法、僧團

a.   義註:上道不中止地皈依。另外就是—自己指定給予(自己)皈依,從那裡有大果報

10.   有淨信心地受持五戒

11.   修習慈心甚至如擠牛奶時拉一次奶頭那樣短的時間

12.   修習無常想如彈指那樣短的時間

a.   義註:那是道的無間緣,到達頂峰的觀力

 

 

AN9.21 三處經 Tiṭhānasuttaṃ 摘要

 

北俱盧人在三個地方超越三十三天和閻浮洲人(我們地球人)

1.   無我所 (義註:離貪愛)、無擁有物 (義註:沒有‘這個是我的’)

2.   壽命已確定 (義註:那個一直1000歲,是固定的,從那裡死後會生天)

3.   有絕倫的美德

 

三十三天以三處超越北俱盧人與閻浮洲人

1.   天壽

2.   天的容色

3.   的快樂

 

閻浮洲人以三處超越北俱盧人與三十三天

1.   勇氣

2.   具念 (義註:天人一向樂念不穩固,出生到地獄則一向苦。這裡苦樂混雜念則堅固)

3.   這裡有梵行生活

a.   義註:佛陀、獨覺佛都在這裡出生,八支最高的梵行生活在這裡存在

 

AN9.22 未調馬經Assakhaḷuṅkasuttaṃ 摘要

 

-佛陀在這裡教導未調、更好、賢駿的人和馬

 

【未調】

 

-佛陀在這裡以三種馬喻人

1.   快速具足的、非容色具足的、非高與寬具足

a.   如實知道四聖諦

b.   當被問到律論的問題時放棄不回答

c.   不是四資具的利得者

2.   快速具足的、容色具足的、非高與寬具足

3.   快速具足的、容色具足的、高與寬具足

 

【更好】

-馬的形容和上面一樣,但人的部分快速具足比喻三果聖者

 

【賢駿】

-馬的形容和上面一樣,但人的部分—快速具足比喻阿羅漢

 

AN9.23 根植於渴愛經Taṇhāmūla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九個根植於渴愛的法:

 

渴愛-->遍求-->得到-->決斷1-->欲貪2-->取著3-->持有4-->慳吝—>守護-->拿杖、拿刀、鬥諍、異執、諍論、指責、離間語、妄語等種種惡不善法生成。以下為義註的注解

1.   注釋:有智、渴愛(108種渴愛)、見(62邪見)、尋等四種決斷。這裏特指尋:有這麼多我的色所緣、聲所緣存在;有多少是自己的,有多少是別人的;有多少是用來享用的,有多少是用作埋藏的

2.   注釋:細力的貪愛

3.   注釋:大力的貪愛

4.   注釋:被貪愛、見掌控而作遍取

 

 

AN9.24 眾生住所經Sattāvās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九眾生住處

1.   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不同的想 (義註:如人那樣,他們的結生識,可以是三因、二因、或無因結

2.   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但同樣的義註:如初禪天那樣,都同樣到達初禪)

3.   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但不同的義註:如二禪那樣,達到二禪可以是因爲培養無尋、無伺的禪那或無尋唯有伺的禪,所以種種想)

4.   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同樣的義註:第三禪天和第四禪天衆生都歸爲這識

5.   無想有情天的天神

6.   空無邊處

7.   識無邊處

8.   無所有處

9.   非想非非想處

 

 

AN9.25 慧經Paññ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當比丘的心以慧善累積時,他說--他的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作已作、不再有這樣(生命的)狀態是適當的

 

-心怎樣以慧善累積?他的心是

1.           離貪的

2.           離瞋的

3.           離癡的

4.           非有貪法

5.           非有瞋法

6.           非有癡法

7.           不退轉至欲有之法

8.           不退轉至色有之法

9.           不退轉至無色有之法

 

AN9.26 石柱經Silāyūp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月光子尊者引述提婆達多對比丘們說,當比丘的心以心累積時,他說--他的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作已作、不再有這樣(生命的)狀態這是適當的記說

 

-這樣說時舍利佛尊者叫他不應該這樣教法,應該說‘當比丘的心被心善累積時….

如是者這樣的情節上演了三次,到第三次,舍利佛補充:

-心怎樣以心善累積?他的心是

1.           離貪的

2.           離瞋的

3.           離癡的

4.           非有貪法

5.           非有瞋法

6.           非有癡法

7.           不退轉至欲有之法

8.           不退轉至色有之法

9.           不退轉至無色有之法

 

-當他的心這樣完全解脫時,當強大的六塵來到六根的領域,也不能佔據心,他仍保有不混雜的心住立、寂止,隨觀著消散

 

AN9.27-28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給孤獨屋主說(AN9.27)/ 比丘僧團說 AN9.28),當聖弟子具備以下,就能記說自己是初果聖者、不會墮惡道,肯定取得覺悟

1.           平息五個恐怖和敵對

a.           作五戒相反的會因這些惡行而產生當生來世的恐怖和敵對,也感受身心之苦。

2.           具備四入流支:四不壞淨

 

 

AN9.29嫌恨事經  Āghātavatthu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九種憤怒處--心想:

1.           他已對我行不利

2.           他正對我行不利

3.           他將對我行不利

4.           他已對我所愛的、合意的行不利

5.           他正對我所愛的、合意的行不利

6.           他將對我所愛的、合意的行不利

7.           他已對我所不愛的、不合意的行有利

8.           他正對我所不愛的、不合意的行有利

9.           他將對我所不愛的、不合意的行有利。

 

AN9.30 嫌恨的調伏經  Āghātapaṭivina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九種憤怒處的調伏,對於以下,心想:這裡是從何處而得到?

1.           他已對我行不利

2.           他正對我行不利

3.           他將對我行不利

4.           他已對我所愛的、合意的行不利

5.           他正對我所愛的、合意的行不利

6.           他將對我所愛的、合意的行不利

7.           他已對我所不愛的、不合意的行有利

8.           他正對我所不愛的、不合意的行有利

9.           他將對我所不愛的、不合意的行有利。

 

義註解釋這裡是從何處而得到:對於這個人可以做什麼,而他會沒有有害的行儀呢?他是透過什麼而有可能獲得這個?反思後,他知道一個人傷害他人,只不過是心的傾向而調伏憤怒

 

AN9.31 次第滅經  Anupubbanirod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九次第滅

1.           入初禪:欲想被滅

2.           入第二禪:尋、伺被滅

3.           入第三禪:喜被滅

4.           入第四禪:入息、出息被滅

5.           入空無邊處:色想被滅

6.           入識無邊處:空無邊處想被滅

7.           入無所有處:識無邊處想被滅

8.           入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處想被滅

9.           入想受滅者來說,想與受被滅

 

 

 

AN9.32次第住處經 Anupubbavihār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九次第滅

1.           初禪

2.           第二禪

3.           第三禪

4.           第四禪

5.           空無邊處

6.           識無邊處

7.           無所有處

8.           非想非非想處

9.           想受滅

 

 

AN9.33 次第住處等至經  Anupubbavihārasamāpatt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九次第住處定境。

 

-佛陀說,在以下被滅之處,那些人就以那部分是無飢餓者、寂滅者、度過者、到達彼岸者。

-如果有人說他未見過、不知道以下被滅之處,那就應該描述各定境。那些不狡猾者聽完便應該隨喜並禮敬他們

1.           欲想被滅:初禪

2.           尋、伺被滅:第二禪

3.           喜被滅:第三禪

4.           入息、出息被滅:第四禪

5.           色想被滅:空無邊處定

6.           空無邊處想被滅:識無邊處

7.           識無邊處想被滅:無所有處

8.           無所有處想被滅:非想非非想處定

9.           想與受被滅:想受滅定

 

 

AN9.34 涅槃樂經  Nibbānasuk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舍利佛尊者召喚比丘們說,這涅槃是樂的。

-這時優陀夷尊者便質疑,涅槃沒有什麼被感受,怎樣有樂呢?

-舍利佛尊者便回答,這就是快樂-涅槃不存在被感受的

 

-接著舍利佛尊者先說五欲之樂,再一步步由初禪說到非想非非想處定。當進入到某層次的境界,如果生起較低劣境界的想,那會是折磨。就如快樂者生起苦,那時便是折磨,以此而知,涅槃是樂的(註:因涅槃熄滅一切,其他只是部分的)

 

-當超越非想非非想處後,進入滅盡定,加上滅盡煩惱;這也能知涅槃是樂的

 

 

AN9.35 母牛譬喻經  Gāvī-upam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了一個比喻。一隻愚笨無經驗的母牛走在不平整的山中,牠想走到未去過之處、吃喝未吃喝過的東西。但牠並沒有確立前腳後才抬起後腳,因此未能如願。這是因為他愚笨無經驗

 

-同樣地,一些愚笨無經驗的比丘進入初禪後不多修習初禪,就想進入二禪,結果兩種禪那都失落。佛陀以同樣的方式說明到滅盡定。之後反面論證

 

-當出這個定境後,他的心柔軟且適合作業,他的定無量、善修習。當有這個基礎時,對以智來作證的,他都有能力見證。就如六神通

1.           義註:四梵住等的定、道果等定為無量,且有無量所緣。但這裡指的是善修習的無量定

 

 

AN9.36 禪經  Gāvī-upam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依止初禪到滅盡定後,都可以滅盡煩惱

 

-對於四種四色界定,入定後從以下角度觀照各別五蘊。使心轉離前者後,心集中到涅槃*,因而抵達涅槃。假如因為(義註:對於止觀法的)法喜與貪而還未成為阿羅漢,他仍成為三果聖者

1.   (無常):無常的、敗壞的(義註:破碎之義)

2.   (苦):苦的、病的、腫脹物(義註裏面敗壞之物)、箭的(義註:隨射擊生起苦之義)、禍的(義註苦之義)、疾病的

3.   (無我):外人的(義註非自己的)、空的(注釋書:非靈魂實體)、無我的

 

*義註解釋,他把觀的心,透過聽、讚賞、研究經典、概念而認知涅槃是寂靜而轉向於不由條件組合的不死界。只是把它成為所緣,而不是只在說‘這是寂靜的、勝妙的’。他把心導向他那裡,透過這個模式穿透它。

 

-頭三個無色界定也是類似地作,只不過是觀照四蘊 (義註:因為無色界定中無色)

 

-而至於非想非非想處定、滅盡定這兩種非想的定境(義註:因為在非想非非想處定中,四名蘊太過微細)--是對於定境善巧(AN2.164義註:在明白合適的食物與氣候之後入定的能力)、出定善巧的禪修者進出後正確地告知。

 

AN9.37 阿難經  Ānand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阿難尊者對比丘們感歎,佛陀為了眾生的清淨、超越負面情緒、作證涅槃,而領悟障礙中(義註:五欲)的空間:雖然五根存在,但卻不感受五塵

 

-接著優陀夷尊者便問,那麼那是有感知、抑或無感知?答:有感知

-優陀夷尊者繼續問,怎的感知不感受那些五塵? 答:四無色界處

 

-阿難尊者引述,有一次惹低拉襪西葛比丘尼問自己,具備以下的定有什麼果?(義註:這就如拿著一個生果問這個生果是什麼名字)

1.           不彎向上(義註:不在貪的範疇而彎曲)

2.           不彎離 (義註:在嗔的範疇)

3.           不以意志抑制、避免(義註:煩惱)(因為煩惱已被斬斷)

4.           解脫(義註:煩惱)而住立

5.           不動搖而滿足

6.           滿足而不受刺激

 

-阿難尊者答,這定被顯示為有完滿智的果

 

AN9.38 順世派經 Lokāyati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兩位順世派婆羅門去見佛陀,他們分別說,富蘭那迦葉和尼乾陀若提子自稱是全知者,當在一切活動時他們的智見也持續現起。然而,前者說以他的全知而知道世界是無邊的,後者這說是有邊的。他們問佛陀,哪位是真的呢?

 

-佛陀叫他們別理會了,現在自己要教導他們法。

 

-佛陀給了一個情景,就如四個男子在四方,就像飛箭那樣的步履嘗試走到另一方。假設他們都有百歲壽命,除了吃、喝,大小便、睡覺、排除疲勞的時間外一直在走,走了一百年,還未走到世界之邊就半途死了。

 

-佛陀說,不到達世界之邊就沒有苦的終結。

 

-五欲在佛教中被稱為世界,各種禪那被稱為來到世界之邊,但仍被世界包含。

 

-而進入滅盡定、加上漏盡煩惱的人,被稱為到達世界之邊,度脫對世間的執著。

 

AN9.39 天神與阿修羅戰鬥經 Devāsurasaṅgā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一次天神和阿修羅大戰,經幾次反抗後天神還是戰敗,往北回到天神的城市內。回到後,他們就想,自己已經到達恐怖的庇護,不會被阿修羅有所作為。阿修羅也是這樣認為。

 

-又有一次,阿修羅們敗北,回到自己城市內也是這樣想。

 

-佛陀說,進入色界四禪時,比丘們便會想,自己已經到達恐怖的庇護,自己居住,魔不適合行動。魔也這樣想

 

-進入無色界定和滅盡定、滅盡煩惱時,比丘們便想,自己讓魔盲目,無足而毀掉魔眼,魔亦看不見,越過世間的依著。魔也這樣想

 

 

AN9.40 龍象經 Nāg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龍象在不同的活動中都遭到其他象騷擾,於是出離群眾。解決了問題之後他感到滿意並折斷樹枝止癢。

 

-當比丘被四眾和其他人所圍繞時,他遠離而住。之後離五蓋而取得四禪八定和滅盡煩惱、進入滅盡定。這時他也在滿意地止癢

 

 

 

AN9.41 桃普沙經 Tapuss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屋主桃普沙去見尊者阿難並說,對於受用並樂於欲的人,離欲如斷崖。而在佛教中確有很年輕的比丘,他的心躍入離欲,看這是寂靜的。離欲為比丘和眾人的差別。

 

-阿難尊者聽後便認為這是應和佛陀討論的話題,於是便帶他一起去見佛陀

-佛陀聽後便贊同。他說,當時自己還是菩薩,他雖然想離欲和獨居是好的,也知道那是寂靜的,但心不躍入離欲。佛陀便思索原因,那是因為自己

1.           不看到欲的壞處

2.           不多作離欲

3.           沒有獲得離欲的好處

4.           未實行它(義註:不實行、觸達、體現)

-過些時候,他作1-4的反面,進入初禪。

-這時如果生起欲的想和折磨,那會是折磨。就如快樂者生起苦,那時便是折磨,

 

-佛陀說以同樣的方式說明其餘定境的障礙和如何克服它們

1.           第二禪:尋

2.           第三禪:喜

3.           第四禪:平靜之樂

4.           空無邊處:色

5.           識無邊處:空無邊處

6.           無所有處:識無邊處

7.           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處

8.           想受滅者來說:想與受

 

-佛陀陀說,假如自己不這麼順逆地進出這就次第住處定境,他就不會在這個包含天神的世界中自稱已經證悟無上的圓滿覺悟。但自己已經這樣進出了,才這樣說。而且自己的解脫不動搖、不再出生的智見生起。

 

AN9.42 障礙經 Sambād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優陀夷尊者引述闍羅健達天子的偈言而阿難尊者說:

從擁擠中去到空間--廣慧者了知

誰人未明白禪那的後來覺悟,他是獨處的領頭公牛、智者

 

-他問阿難尊者什麼為之佛陀所說的擁擠? 擁擠中的空間又是什麼?

-阿難尊者便回答,五欲就是擁擠,初禪被佛陀以便利而說為擁擠中的空間。

 

-同樣的,以下前者是擁擠,後者被佛陀以便利而說為擁擠中的空間

1.           初禪未滅的尋、伺<-->第二禪

2.           二禪未滅的喜<-->第三禪

3.           三禪未滅的平靜之樂<-->第四禪

4.           四禪未滅的色想<-->空無邊處定

5.           空無邊處定未滅的空無邊處想<-->識無邊處

6.           識無邊處定未滅的識無邊處想<-->無所有處

7.           無所有處定未滅的無所有處想<-->非想非非想處定

8.           非想非非想處定未滅的非想非非想處<-->想受滅定

 

 

 

AN9.43 身證者經 Kāyasakkhīsuttaṃ 摘要

 

-有一位尊者問其他比丘,什麼被佛陀說為身證者呢?

-他自己揭曉:能以(義註:名)身觸達四禪八定 被佛陀以方便而說為身證者

 

-而以(義註:名)身觸達滅盡定後漏盡煩惱-這被佛陀非以方便而說為身證者

 

AN9.44 慧解脫者經  Paññāvimuttasuttaṃ 摘要

 

-有一位尊者問其他比丘,什麼被佛陀說為慧解脫者呢?

-他自己揭曉:進入四禪八定後以(義註:觀)慧了知 被佛陀以方便而說為慧解脫者

 

-而進入滅盡定後漏盡煩惱後以慧了知這被佛陀非以方便而說為慧解脫者

 

AN9.45 俱分解脫者經  Ubhatobhāgavimuttasuttaṃ 摘要

 

-有一位尊者問其他比丘,什麼被佛陀說為俱分解脫者呢?

-他自己揭曉:進入四禪八定後,以(義註:名)身觸達、並以(義註:觀)慧了知 被佛陀以方便而說為俱分解脫者

 

-進入滅盡定後以智慧漏盡煩惱,以(義註:名)身觸達、並以(義註:觀)慧了知 被佛陀非以方便而說為俱分解脫者

 

AN9.46 直接可見的法經  Sandiṭṭhikadhamm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位尊者問其他比丘,怎樣被稱為直接可見的法?

-他自己揭曉:進入四禪八定這是佛陀以方便而說的

-進入滅盡定後以智慧滅盡煩惱,這則非以方便而說為直接可見的法

 

 

AN9.47 直接可見的涅槃經 Sandiṭṭhikanibbān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一位尊者問其他比丘,怎樣被稱為直接可見的涅槃?

-他自己揭曉:進入四禪八定這是佛陀以方便而說的(注:涅槃又名熄滅,進入各種禪那能熄滅各種東西,例如進入初禪便熄滅欲想)

-進入滅盡定後以智慧滅盡煩惱,這則非以方便而說為直接可見的涅槃

 

AN9.48-51 摘要

 

 

-有一次一位尊者問其他比丘,怎樣被稱為涅槃(AN9.48/般涅槃(AN9.49/那部分涅槃(AN9.50/當生涅槃(AN9.51)

-他自己揭曉:進入四禪八定這是佛陀以方便而說的(注:涅槃又名熄滅,進入各種禪那能熄滅各種東西,例如進入初禪便熄滅欲想)

-進入滅盡定後以智慧滅盡煩惱,這則非以方便而說的

 

 

 

AN9.52-53 摘要

 

-有一次一位尊者問其他比丘,怎樣被稱為安穩(AN9.52/已得安穩(AN9.53

-他自己揭曉:進入四禪八定這是佛陀以方便而說的

-進入滅盡定後以智慧滅盡煩惱,這則非以方便而說的

 

 

 

AN9.54-55 摘要

 

-有一次一位尊者問其他比丘,怎樣被稱為不死(AN9.54/已得不死(AN9.55

-他自己揭曉:進入四禪八定這是佛陀以方便而說的

-進入滅盡定後以智慧滅盡煩惱,這則非以方便而說的

 

 

AN9.56-57 摘要

 

-有一次一位尊者問其他比丘,怎樣被稱為無怖(AN9.56/已得無怖(AN9.57

-他自己揭曉:進入四禪八定這是佛陀以方便而說的

-進入滅盡定後以智慧滅盡煩惱,這則非以方便而說的

 

 

AN9.58-59 摘要

 

-有一次一位尊者問其他比丘,怎樣被稱為寧靜PassaddhiAN9.58/次第寧靜(AN9.59

-他自己揭曉:進入四禪八定這是佛陀以方便而說的

-進入滅盡定後以智慧滅盡煩惱,這則非以方便而說的

 

 

AN9.60-61 摘要

 

-有一次一位尊者問其他比丘,怎樣被稱為滅(AN9.60/次第滅(AN9.60

-他自己揭曉:進入四禪八定這是佛陀以方便而說的

-進入滅盡定後以智慧滅盡煩惱,這則非以方便而說的

 

AN9.62 不能經 Abhabb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不捨斷九法不能作證阿羅漢果

1.          

2.          

3.          

4.           憤怒

5.           惡意

6.           Makkho(貶低他人的美德為相、摧毀為作用、覆蓋為現起)

7.           paāso(競爭為相、把自己和別人的美德相提并論為作用、量度別人的美德為現起)

8.           妒忌

9.           吝嗇

 

-反之,則能

 

AN9.63 學的薄弱經 Sikkhādubbal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五種學的薄弱:五戒的相反

-為了捨斷它們,應該修四念住

 

 

 

AN9.64 蓋經 Nīvaraṇ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五蓋

-為了捨斷它們,應該修四念住

 

AN9.65 欲種類經Kāmaguṇ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五欲

-為了捨斷它們,應該修四念住

 

 

AN9.66 取蘊經Upādānakkhand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五取蘊

-為了捨斷它們,應該修四念住

 

AN9.67 下分經 Orambhāgi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五下分結

1.           有身見

2.          

3.           戒禁取

4.           感官欲樂的意欲

5.           惡意

-為了捨斷它們,應該修四念住

 

AN9.68 趣經Gat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五趣

-為了捨斷它們,應該修四念住

 

AN9.69 慳吝經 Macchari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五種吝嗇

-為了捨斷它們,應該修四念住

 

AN9.70 上分經 Uddhambhāgi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五上分結

1.   色貪

2.   無色貪

3.  

4.   掉舉

5.   無明

 

-為了捨斷它們,應該修四念住

 

 

AN9.71 心荒蕪經 Cetokhil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這五種心荒蕪

1.       對佛陀懷疑,當懷疑時心不彎向熱心、實踐、堅毅、勤奮

2.       …(之後同上)…

3.      

4.      

5.       對同梵行者憤怒、不悅、心受折磨、生起僵硬……

-為了捨斷它們,應該修四念住

 

 

AN9.72 心繫縛經  Cetasoviniband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五種心繫縛

 

-為了捨斷它們,應該修四念住

 

AN9.73-82 摘要

=AN9.63-9.72 ,只不過四念住變為四正勤

 

AN9.83-92 摘要

=AN9.63-9.72 ,只不過四念住變為四神足

 

 

AN9.93-432  摘要

 

 

-佛陀說,對於以下煩惱

 

-爲了他們的

 

-應修

1.           九想

a.           不淨想

b.           死想

                             i.                AN5.61複注:死隨觀智的想

c.           在食物上厭逆想

                             i.                AN5.61複注:對食物旅程等的範疇厭逆、遍拿取而生起想

d.           在世間一切上不樂想

                             i.                AN10.60捨棄對世間的抓取、決意、傾向、隨眠

                           ii.                AN5.61義注:不樂於所有三界的世間

                         iii.                複注:在那裡厭而不依附

e.           無常想

f.            在無常上苦想

                             i.                AN5.61義注:何時無常,那個壓迫為苦的

g.           在苦上無我想

                             i.                義注:由於苦,那個無法控制為無我

h.           捨斷想

                             i.                AN10.60:捨斷對欲、惡意、加害尋、惡不善法,對他們不容忍

i.             離貪想

                             i.                思慮--這是寂靜的,這是勝妙的,即:一切行的止,一切依著的捨棄,渴愛的滅盡、離貪、涅槃。

2.           九次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