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支部集 AN8 摘要

AN8.1 慈經  Mett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多作慈心解脫時,八種利益能被預期

                                                               i.      清淨道倫:郁多羅優婆夷是富蘭那迦長者的女兒,因為尸利摩妓女對她起了嫉妒心,用一鍋煮開的油灌到她的頭上。郁多羅即在那一剎那入慈定。那熱油竟如水滴自蓮葉上滾落下去一樣。這是她的定遍滿神變

接著佛陀說偈:

 

誰修習慈,念及無量

結成為纖細的,看見依著的盡

1.            義註:以慈為近因作觀,漸漸地到達阿羅漢狀態,捨斷十結

對一個生類無嗔心,由於慈愛而善巧

1.            複註:透過大量的善巧而有大福德

對所有生類意憐憫,作大量聖潔的福德

1.            複註:這裡是想說,對一個有情那麼多作慈心已經有大善巧量,對所有生類就如自己的兒子那樣遍佈祝福、意憐憫,便能不小地在緊接的六十四大劫讓自己的果報連續強大地運作,作強大崇高的福德,作聖潔、有清淨心的人

-接著佛陀便說,等同仙人的如法國王,作各種祭祀,但都不及善修慈心的十六分之一

-不殺或征服,也不使他人殺或征服

-對一切已存在的都有慈心,無論以何都不存在敵意

 

 

AN8.2 慧經  Paññ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八種因緣導向開始梵行的慧(義註:觀):未獲得的獲得,已獲得的增長、圓滿

1.           依止老師時非常慚愧、有情愛與恭敬

2.           1+時時發問以搞清義理,老師亦為他解惑

3.           達成身心的遠離

4.           持好戒

5.           多聞、累積憶持所聞的法,出聲背誦演練,心隨觀察、善貫通它們

6.           棄惡修善上的努力

7.           不說無用的話,只說或請他人說正法,不輕藐聖默然

8.           在五取蘊上隨觀生滅

 

-具備這些的被同修尊敬—‘他是知道應知道的,看見應看見的

-因為這樣,而導向可愛、尊重、禪修、沙門性、獨處

 

AN8.3 不愛經第一 Paṭhama-appi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八法的比丘,同修不合意、不尊重

1.           不可愛的讚賞者

2.           可愛的呵責者

3.           想要利養者

4.           想要恭敬者

5.           無慚者

6.           無愧者

7.           惡欲求者

8.           邪見者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8.4 不愛經第二 Dutiya-appi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八法的比丘,同修不合意、不尊重

 

 

AN8.5 世間法經第一  Paṭhamalokadham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八世間法1隨世間轉2,且世間也隨[]八世間法轉

 

-世間八法

 

-佛陀以偈頌補充

 

AN8.6 世間法經第二  Paṭhamalokadham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八世間法1隨世間轉2,且世間也隨[]八世間法轉

 

-世間八法

 

-佛陀於是問比丘們,無聞凡夫和有聞聖弟子都會生起這些,但什麼是差別呢?說完比丘便請佛陀開示

 

-無聞凡夫不如實知道世間八法的無常性,因此讓它們持續遍取自己的心。他歡樂於好的,抗拒壞的,當這樣時,他不釋放於苦

 

-有聞聖弟子則相反

 

-佛陀以偈頌補充

 

AN8.7 提婆達多的壞失經  Devadattavipatt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在提婆達多離開不久,佛陀召喚比丘說關於他的事

 

-佛陀說,經常省察自己、他人的壞失和成就是好的。

-提婆達多因為被八不正法征服、佔據心,而墮地獄持續一劫

 

-佛陀說,比丘如果能住於一再征服已生起的以上八不正法,那是好的。因為當不能征服已生起的八不正法時,諸漏,苦惱和熱惱就會生起。

 

-說完佛陀提醒比丘要這樣學習

 

 

AN8.8 鬱多羅的壞失經  Devadattavipatt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鬱多羅尊者教導比丘,經常省察自己、他人的壞失和成就是好的。

 

-當時北方天王有事從北方到南方,他碰巧聽見,於是便以神通立即到達三十三天;和天帝說起這事

 

-天帝立即去見尊者,問他是依靠自己的辯才還是佛陀之語而說呢?尊者便說是佛陀說的,並稱凡任何善說,全都是佛陀之語

 

-天帝便提起AN8.7的事,並說這個教導只在人間四眾(比丘、比丘尼、男女居士)這些範圍,不在其他地方出現。

-他請尊者憶持這個教導,因為那是伴隨利益的、是梵行的基礎

 

 

AN8.9 難陀經 Nan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當正確地說是,可以說難陀是

1.           氏族之子

2.           大力士

3.           怡人 (義註:色成就,產生明淨[的色]

4.           重貪

 

-而他能夠行圓滿、遍清淨的梵行,除了以下之外還有什麼呢?

                                                               i.      不是為了

1.       娛樂

2.       自豪(vism: 強壯的驕態)

3.       裝飾 vism: 不像宮女、妓女等需要裝飾,需要其肢體的豐滿艷麗)

4.       莊嚴(vism: 不像優人舞女那樣為著皮膚的色澤光潤美麗)

                                                             ii.      僅為了生存,讓之前的舊受(vism:飢餓/吃得太飽)滅去不再生,無過失(vism:不適當的領取、食用/食得太多而打哈欠、睡眠等)、安住(vism:適量的食用/因此而增長其力/由於少食四五口(不過飽),使四威儀相應而行道)

AN8.10 穀渣經 Kāraṇḍav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比丘們責備一位比丘犯戒,但犯戒比丘離題向外以迴避,憤怒不滿。

 

-佛陀便聚集比丘請他們除去這人,問為什麼讓別人之子困擾他們?

-只要比丘沒有看到它犯戒,他就像其他好比丘那樣行動。

-但當犯戒時,就知道他是腐敗、穀糠沙門;因為不想污染其他比丘們而應驅逐他

 

 

-接著佛陀誦偈,大意如是

1.           共住而知道這位有種種雜煩惱

2.           在人們中說寂靜語(義註:柔軟語),但卻秘密(義註:做惡行)、有惡見、不尊敬

3.           除去惡欲求、惡行之處後,清淨者和清淨者共住,導向有念

4.           從那裡和諧聰敏,作苦的終結

 

AN8.11 衛勒若經 Verañj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一位衛勒若的婆羅門去見佛陀。交換了相互的問候之後,他投訴佛陀不迎禮老者婆羅門

 

-佛陀便說,在這個世界中,他不見任何自己應該迎禮的,因為假如這樣,對方的頭會破裂

 

-婆羅門於是便攻擊佛陀是以下,佛陀隨之反駁假如以下正確地說應是怎樣的,並反映對方說這些是無根據的

 

-佛陀引導婆羅門承認,就如最先被孵出的小雞,是最年長的

-進入無明的人們就像被蛋殼一樣被覆蓋,而自己一個成為無上的圓滿覺悟者。因此佛陀是最年長、最上者

 

-佛陀取得初禪至四禪,獲得三明,就像破掉了三個殼

 

-說完婆羅門大受感動,皈依三寶

 

 

AN8.12 衛勒若經 Verañj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許多出名的離車族人在集會所共坐,以不同方式讚美三寶。

-當時尼乾陀的弟子獅子將軍(屋主優婆離)都在這個集會當中,他想,他們說的這個人必將是世尊、阿羅漢、圓滿覺悟者,於是便去找自己的師父尼乾陀若提子表明自己想見佛陀之意向。

-尼乾陀若提子便勸阻他,說為何作業輪的他要去找不作業論的佛陀呢?佛陀也以不作業論教導弟子。於是獅子將軍想找佛陀的心便退卻了。

 

-如是者這樣的情節上演了三次,到了第三次,他不理師父的勸阻自己去了見佛陀。

 

-獅子將軍便引用自己師父對佛陀的評價問佛陀,看看是否屬實

 

-佛陀沒有正面回應,但說有正確的方式能說佛陀

 

-說完後獅子將軍大為感動,皈依三寶。

-但佛陀請那麼有名的他慎重考慮

-獅子將軍聽後對佛陀更滿意。因為外道得到自己為弟子後,幾乎會在全程大肆宣佈,而佛陀竟然這樣,他第二次皈依三寶

 

-佛陀再提起,他的家庭長久供養諸尼乾陀,因此也應考慮繼續布施給他們

-佛陀說後,獅子將軍對佛陀更滿意。因為

 

-佛陀之後對他次第說法 (詳細內容請點擊這裡)

 

-見法後的獅子將軍邀請佛陀與僧團明天應供,佛陀同意。

-他叫某位男子找些已經處理好的肉然後隔天成功供養了佛陀

 

-眾多尼乾陀便四處散播謠言,說大隻家畜被將軍殺害後作為佛陀的食物,佛陀明知而食用。

-有人因此通知將軍,而將軍便停了對方,說那些人一向毀謗佛陀。自己那邊是不會故意而殺生的

 

-佛陀後來因此事而規定比丘們不得吃那種作了指定的肉,不然犯惡作。佛陀是允許未見、未聞、不懷疑的三淨肉的( Vin.M.v. 290-294

 

AN8.13 駿馬經 Assājānīy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具備八支為適合國王的使用的賢駿馬,以此來比喻應被供養、尊敬、為世間無上福田的比丘要素

 

AN8.14 未調馬經Assakhaḷuṅkasuttaṃ摘要

 

-佛陀在這裡說明了八種未調伏之馬與八種馬的過失,用以類比八種如未調馬之人與八種人的過失:

-當某類未被調伏的馬被說:『去吧!』且持續被調御者刺打、呵責時,牠

 

AN8.15 垢經Mal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八種污垢

1.       聖典的污垢是

a.       不演練

2.       俗家生活的污垢是

a.       休止狀態

b.       義註:沒有發起精進

c.       複註:住於家居生活,若出現衰退而不作修復,就會導向家居的破壞

3.       容貌的污垢是

a.       懈怠

4.       守護的污垢是

a.       疏忽大意

b.       複註:保護牛而疏忽,或睡或玩,牛就會跳到不適當的去處,到達蛇、野獸、盜賊等的不幸,或者闖入別人的稻田吃東西,或失蹤。這樣自己就被杖罰、責備。和尚不守護六門等而疏忽,將會讓煩惱降臨,偏離教法

5.       女人的污垢是

a.       壞的行為

b.       複註:出軌。出軌的女人被丈夫驅走。靠近父母是,就被說你是家族的碳(敗壞了),沒眼看你,連父母也驅走她。她無助地雲遊,到達大苦

6.       布施的污垢是

a.       吝嗇

b.       複註:在田耕作之時想這個田繁榮之時就布施稻草、煮了的飯等這樣的想法生起時而對穀物的吝嗇生起而抑制了布施之心。在吝嗇的掌控底下,布施之心不增長。人類的成就、天神的成就、涅槃的成就這三樣也得不到

7.       此世他世的污垢是

a.   惡不善法

8.   最上的污垢是

a.   無明

b.   義註:從那裡剩餘的惡不善法污垢,在八處上無明被叫做輪迴之根。厚黑的無明為最上的污垢

c.   論藏分別論說,是對以下八事無明

                                                   i.      四聖諦

                                                 ii.      過去

                                               iii.      未來

                                               iv.      過去+未來

                                                 v.      不知此緣行,緣起諸法

 

AN8.16 差使經Dūteyy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具備八法的比丘值得讓他去傳達訊息,並說舍利佛具備以下

1.   他聽聞

a.   義註:給予訊息時他聽聞

2.   是宣佈者

a.   義註:學習那個之後,宣佈‘我會對你們顯示這個’

3.   是學習者

a.   義註:善學習

4.   使他人憶持者

5.   是已知道者

a.   義註:知道好處壞處的義理

6.   是教導者

a.   義註:讓他人去到明白

7.   善巧於相關不相關

a.   義註:聰敏於到達不到達而宣佈訊息,觀察到相關而宣佈

8.   不是作爭吵者

 

接著佛陀進一步說出另一些要素

1.   在兇惡的爭論群眾中不顫抖

2.   不遺漏話語

3.   不覆蓋訊息

4.   離疑惑地說

5.   在被詢問時不搖擺

 

 

AN8.17-18 摘要

 

佛陀說,男女都以八種方式繫縛異性

1.  

2.  

3.   說話

4.   裝扮

a.   義註:裙子、斗篷等的安排

5.   破壞樹木

a.   義註:破壞樹木然後帶來花果等禮物

6.   氣味

7.   味道

8.   接觸

a.       有情被接觸善束縛

 

AN8.19 玻哈蠟大經Pahārād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玻哈蠟大阿修羅王去見佛陀。

-佛陀問候他,阿修羅們是否在大海中歡樂?阿修羅王說是,並便給出以下八種大海的不可思議未曾有法。

-說完後他反過來問佛陀比丘們是否在這法與律中歡樂?佛陀也說是,並對應阿修羅王的答案說明這法與律的八種不可思議未曾有法

1.       大海次第低斜,不急速地傾斜如斷崖

a.       在這法與律中,會次第地貫通完全智

2.       大海穩定,水不超越海岸

a.       弟子即使涉及性命也不會違背佛陀為他們制定的戒律

3.       大海不與死屍共住,它們都會被急速地運到岸邊

a.       對那些破戒惡法者,僧團急速舉報他、不與他共住,就算他在僧團中共坐,雙方也遠離對方

4.       任何大河到達大海後都會放棄先前的名字與家系,就名為『大海』

a.       無論之前什麼種姓,出家後都只叫沙門釋子

5.       就算被世間中的水以及雨水充填,大海不因此而不足或滿

a.       即使眾多比丘般涅槃於無餘涅槃界,無餘涅槃界不因此而被看到不足或充滿

6.       大海只有一味:鹹味

a.       這法與律只有一味:解脫味

7.       大海有許多寶物、珠寶

a.       這法與律有三十七菩提道品這些寶物

8.       大海是大生物的住處,如大魚、阿修羅、龍、音樂神

a.       這法與律有四雙八士

 

AN8.20 布薩經Uposat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在布薩日被比丘僧團圍繞而坐。

 

-阿難尊者在初夜、中夜過後,都分別請佛陀為比丘們誦說波羅提木叉戒律。但佛陀都保持沉默。

 

-到後夜過後,阿難尊者再邀請是,佛陀便說此眾並不清淨。

 

-當時大目建連尊者心裡想,佛陀是建基於誰而說的呢?於是便以他心通知道有一位比丘是惡法者。

 

-他立刻去到那位比丘處,然後請他離開。但那人都保持沉默。

-如是者到第三次,尊者便拉他出去

-佛陀便感歎,真是未曾有啊,多麼無用要直到人來抓住手臂才肯走

 

-佛陀請比丘們自此應該自己作布薩、誦說波羅提木叉。因為佛陀不可能在不清淨之眾中誦說波羅提木叉

 

-佛陀之後便說有關AN8.19的內容

 

AN8.21 郁伽經第一 Paṭhama-ugg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叫比丘應憶持毘舍離之屋主郁伽具備八個不可思議的未曾有法,說完就起來進入住處

 

-當時某位比丘去到屋主的家中,便說起佛陀所說,並問他究竟具備哪八項不可思議未曾有法?

 

-屋主說他不知道佛陀指的是什麼,但自己具備八個不可思議未曾有法

1.   第一次遠遠地看見佛陀時,他的心就淨信佛陀

2.   他以淨信心和佛陀交往,而佛陀為他次第說法後便證悟了初果,就在那時皈依三寶、持梵行五戒

3.   那時他有四個年輕的妻子,他對妻子們說自己已經守了梵行五戒,並請他們自己選擇是否留在這裡享受財富、作福/ 回娘家/ 給她們轉嫁。他最年長的妻子希望轉嫁,屋主隨後派人迎接那位男子然後把妻子許配給他。然而他的心沒有絲毫變動

4.   自己的財富平等地與持戒者、善法者分享

a.   義註:‘那麼多久不是,那麼多不布施’心生起均分—我不是如此的。就如這是僧團的財富、(僧人)群眾的財產,與有戒者一起共有。

5.   他恭敬地與比丘交往,非不恭敬

6.   如果那位尊者為自己教導法,則恭敬地聽聞,非不恭敬;如果那位尊者沒為我教導法,則自己會教導他法。

7.   有天神告訴自己法被世尊善說,這並不是不可思議。但自己對他們說不管天神們說不說這個,法也依然被世尊所善說。而自己對於天神來見自己或與他們談天不曾有過任何傲慢

8.       不見還有五下分結沒有被自己所捨斷

 

 

-聽完後那位比丘便把對話和佛陀說,佛陀認可

 

AN8.22 郁伽經第二 Dutiya-ugg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叫比丘應憶持象村之屋主郁伽具備八個不可思議的未曾有法,說完就起來進入住處

 

-當時某位比丘去到屋主的家中,便說起佛陀所說,並問他究竟具備哪八項不可思議未曾有法?

 

-屋主說他不知道佛陀指的是什麼,但自己具備八個不可思議未曾有法

1.   第一次遠遠地看見佛陀時,他的心就淨信佛陀酒醉消失

2.   他以淨信心和佛陀交往,而佛陀為他次第說法後便證悟了初果,就在那時皈依三寶、持梵行五戒

3.   那時他有四個年輕的妻子,他對妻子們說自己已經守了梵行五戒,並請他們自己選擇是否留在這裡享受財富、作福/ 回娘家/ 給她們轉嫁。他最年長的妻子希望轉嫁,屋主隨後派人迎接那位男子然後把妻子許配給他。然而他的心沒有絲毫變動

4.   自己的財富平等地與持戒者、善法者分享

a.   義註:‘那麼多久不是,那麼多不布施’心生起均分—我不是如此的。就如這是僧團的財富、(僧人)群眾的財產,與有戒者一起共有。

5.   他恭敬地與比丘交往,非不恭敬

6.   如果那位尊者為自己教導法,則恭敬地聽聞,非不恭敬;如果那位尊者沒為我教導法,則自己會教導他法。

7.   有天神告訴自己不同的比丘之證量,這並不是不可思議。但自己布施給僧團食物時都會平等施與他們

8.       若自己比佛陀先死,佛陀假如記說自己沒有返回這個世界的結(五下分結)那並非奇事

 

 

-聽完後那位比丘便把對話和佛陀說,佛陀認可

 

AN8.23 如手經第一 Paṭhamahattha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召喚比丘要憶持阿羅毘人如手具備七個不可思議的未曾有法,說完便回到住處

1.  

2.  

3.  

4.  

5.   多聞

6.   施捨

7.   智慧

 

-之後一位比丘見如手,並說佛陀所講過的話。如手確認了沒有任何白衣在家人在佛陀說法現場聽時,便讚好

 

-那位比丘回來向佛陀報告如手的反應時,佛陀便說到如手第八項不可思議未曾有法,即

8.       少欲,因為他不想自己存在的善法被其他人知道

 

AN8.24 如手經第二 Dutiyahattha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阿羅毘人如手帶著五百位男居士見佛陀

 

-佛陀看見後便說他的隨眾龐大,而問他是如何攝集這麼龐大的隨眾呢?

 

-如手便說,他以佛陀教導的四攝法攝集這大眾。當他知道應以以下之一來攝集時,就用那個來攝集:

 

-而且自己家裡有錢,其他人認為不應聽窮人的

 

-佛陀隨喜,並說凡過去、現在、未來,能攝集如此龐大的隨眾者,全都以這四攝法做到的

 

-之後佛陀教導他法讓他歡喜。

-待他走後,佛陀再召喚比丘,說明如手具備AN8.23中所說明的八種不可思議未曾有法

 

AN8.25 -26  摘要

 

-有一次,釋迦族人摩訶男 (AN8.25) / 養子耆婆 (AN8.26) 問佛陀,什麼為之:

 

男居士?

 

持戒的男居士?

 

為自己的利益而非他人的利益? 自己如下,但不勸導他人也如下

 

為自他的利益? 自己如上,也勸導他人也如上

 

AN8.27 力經第一 Paṭhamabal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八種力

 

AN8.28 力經第二 Dutiyabal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考問舍利佛尊者,漏盡的比丘具備多少力而自稱自己漏盡?

-舍利佛尊者因此回答

 

AN8.29 非時節經 Akkhaṇ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無聞凡夫都說世間得到適當的時機,但他們不知什麼是適當的時機或不適當的時機

 

-對梵行生活來說,有八個不適當的時機:佛陀出現,教導佛法,而這人

 

-適當的時機就是佛陀出現於世教導法、自己再生到中央地區、有智慧了解佛法

 

-接著佛陀說偈,大意如下

 

 

 

AN8.30 阿那律的大尋思經 Anuruddhamahāvitakkasuttaṃ 摘要

 

-義註:出家後,阿那律尊者取得業處然後獲得天眼智,能夠看到一千個世界。之後他向舍利佛尊者尋求指導,取得新的業處之後他離開佛陀去到ceti 國,他用了八個月時間在那裡投入行禪。因為精進,他的身體變得疲倦,所以他坐到灌木叢,然後以下的想法就生起了

 

-這個法是,以下的,而不是相反的

 

-佛陀知道尊者的尋思後便以意生身來到尊者面前,並隨喜他的尋思,並說第八個大人之尋

 

-佛陀繼續說,當他在想這八大丈夫之尋,那時只要他想,就進入初禪至四禪。

-如果他尋思這八大丈夫之尋、能隨欲得到四禪,加上住於知足時,以下看起來使到快樂、高興、不折磨(aparitassāyā義註:貪愛、見的折磨)、安樂住、進入涅槃

 

-他叫尊者未來的雨安居也留在這支提的東竹林中,待尊者答應後便回到鹿林,召喚比丘說起這八大人之尋

 

-接著開始介紹這八種尋:這樣的法是以下,而不是相反的

 

-尊者就在之後的雨安居成為了阿羅漢

 

 

AN8.31 布施經第一 Paṭhamadā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八種布施

 

 

 

AN8.32 布施經第二 Dutiyadā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以下的布施被善人被善人追隨,是天道、以這些去到天界

 

AN8.33 布施事經 Dānavatthu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八種布施

 

 

AN8.34 田經 Khet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如果種子被播種在具備八支的田裡邊沒有大果,用來比喻對具備八邪道的比丘布施沒有大果。反之則有大果

 

-穀物的具足由以下三樣的具足而成

 

-果實的具足由以下三樣的具足而成

 

當以下三樣具足,那所作(義註:的業)就具足

 

-接著佛陀祝願想要成就的人,就在這裡成就吧!

-只要結交智慧具足的人,就會具足繁榮

-以下的具足,都各由其他具足而有

 

-(義註:入流)道的具足會開展到意的具足(義註:阿羅漢狀態)

-解脫所有苦是所有的具足

 

AN8.35 布施的往生經 Dānūpapatt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八種布施的往生:

-某人對修行人布施,然後看到1擁有五欲自娛、有錢;

2-8長壽、美貌、多快樂,

於是在那裡站穩、培育自己的心。

而心只投入於下劣的(義註:五欲),而不修習更上的(義註:道果),而死後投生到相應的生命

 

-1-7是對於持戒者而非劣戒者而說的,因為持戒者心的願望,由於清淨性而成就

-8是對於持戒而非劣戒者、離貪而非有貪者而說的。持戒者心的願望以離貪性而成功

 

AN8.36 福德行為基礎經 Puññakiriyavatthu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三種福德行為的基礎 (義註:可愛怡人的利益基礎

1.           布施

2.           持戒

3.           禪修

-如果布施持戒少作,而又不作禪修,死後便會往生人間不光彩處(義註:在人中缺乏幸福、五種下劣的家庭)。

-如果布施持戒適量地作,但不作禪修,死後便會往生人間光彩處。

-如果極多地作布施持戒,但不作禪修,便會往生到各天界。而各天界的首領因為更多越過他們地作布施持戒,所以在十處超越在同天界的天神們

1.           壽命

2.           外貌

3.           快樂

4.           追隨者

5.           統治權

6.           天界的五欲

 

-以下是各天界和他們的首領

1.       四天王天

a.       四大天王

2.       三十三天

a.       天帝釋

3.       夜摩天

a.       善夜摩天子suyāmo devaputto

4.       兜率天

a.       珊兜率天子 santusito devaputto

5.       化樂天

a.       善化樂天子 sunimmito devaputto

6.       他化自在天

a.       自在天子 vasavattī devaputto

b.    有兩大證據表示這位可能就是魔王

                                  i. 在本生經義註中(nidanakatha –> avidurenidanakatha),魔王以四大洲的王權來引誘菩薩叫他不要成佛時,他報上自己的姓名:vasavattī

                                 ii. AN4.15中,佛陀說最大統治力ādhipateyyāna者是魔波旬

c.     也有指魔王只是他化自在天的一個他化自在天的一個統治的叛亂封臣 MNA1

d.    SN40.11中卻說vasavattī天子探訪大目建連尊者然後問法,說皈依三寶是善的

e.      綜合所有的資料,vasavattī天子應不是魔王,而是他化自在天的正牌首領。魔王則應是他化自在天的惡勢力,有一定的隨從,而且以神通迷惑讓大量眾生沉迷五欲;或因此被佛陀說為有最大統治力。而估計他因為不服他化自在天的正牌首領,而妄稱自己為vasavattī天子;也有可能他也是同一名字。

f.       泰國有說法指魔王在佛滅後100年被 phra ubat kot所制服,皈依佛教。為什麼會一直針著佛陀?因為他曾經和我們的菩薩一起行菩薩道累積波羅蜜,但和他有過積怨。現在也退轉不想成佛了

 

 

 

AN8.37 善人的布施經 Sappurisadā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八種善人的布施

1.       給予整潔的

a.       義註:外觀成就

2.       給予極好的

a.       義註:味道成就

3.       適時地給予

a.       義註:適時到達的

4.       給予恰當的

5.       審察而布施

a.       對‘良田’、對梵行者

b.       義註:‘這個布施有大果,這個沒有大果’,如是找尋接受者而布施或有動機而布施或審慮而布施

c.       復註:有這兩種選擇:考察值得布施的dakkhiṇeyyavicinanaṃ,和分辨而布施dakkhiṇāvicinanañca。,選擇而布施。

d.       dakkhiṇeyyavicinanaṃ:戒敗壞或外邊的59種異端就放棄給予;戒等美德成就,如教內的和尚就布施

e.       分辨而布施dakkhiṇāvicinanañca:因為下劣的原因而拿走,考慮到絕倫的而給予

6.       慣常施

7.       布施時使心有淨信

8.       布施後愉悅

a.       不後悔

-1-8的布施被有洞察力的人讚賞

-智者這樣布施,有信心、釋放的意向,便會往生無苦惱、快樂的世界

 

 

 

 

AN8.38 善人經 Sappuris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智慧的善人出生在家時,是為了眾人的利益和快樂者

1.       父母

2.       妻與子

3.       奴僕、工人、傭人

4.       朋友、同事

5.       先亡

6.       國王

7.       天神

8.       沙門、婆羅門

a.       住立信心而恭敬他們,因為知道他們在法上有可愛的戒

-在父母、先亡上,他日夜不懈怠、如法地供奉他們,憶念他們現前所作

-去除吝嗇的污垢後他往生到快樂的世界

 

AN8.39 流出經 Abhisan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以下八個導向天界和快樂的福德之流

1.   皈依三寶

2.   五種被長久認可、過去現在未來都不被摻雜、不被有智的沙門婆羅門非難的大布施

a.   即五戒

b.   他對無量眾生施與無畏、無敵意/平和、無苦。這樣時,他也獲得這些

 

 

AN8.40 惡行果報經 Duccaritavipā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當以下被習行時,將會導致投生到三惡道,接著便說最輕的果報,即投生為人後所遭受的後果

1.       殺生:短命

2.       偷盜:財富損失

3.       邪淫:導向(義註:許多)敵人、憎恨

a.       義註:假如誰看見了,憎恨便生起不停止。如是在他人所守護的資產上有罪過的後果

4.       妄語:不實的中傷

5.       離間:朋友分裂

6.       粗惡語:(聽到)讓人厭惡的聲音

a.   義註:他(人)的說話尖銳、苛刻、傷至要點,來到自己的去處被聽到,不獲得怡人的聲音

7.   閒雜語(廢話):說話不受歡迎

a.   義註:‘為什麼你說話?說會接受你的話?’

8.   飲酒:瘋狂

a.   義註:因為這樣,人會失心、心錯亂或愚蠢

 

AN8.41 布薩簡要經 Saṅkhittūposat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八支而入布薩有大果、大光輝。

1.       聖弟子省察,阿羅漢們只要活著都會持八戒,而自己也仿效阿羅漢們持八戒

a.   其中經文提到阿羅漢們是願欲布施之人

 

AN8.42 -43,45,91-116摘要

 

-佛陀說(AN8.42/對以下的人說

1.           鹿母-毘舍佉(AN8.43)

2.           優婆夷玻惹(AN8.45)

3.           優婆夷玻惹bojjhā upāsikā (AN8.91)

4.           吉瑞sirīmā (AN8.92)

5.           赤蓮 padumā (AN8.93)

6.           蘇達娜 sutanā (AN8.94)

7.           瑪奴惹 manujā (AN8.95)

8.           鬱多羅 uttarā (AN8.96)

9.           慕達 muttā (AN8.97)

10.   讖摩 khemā (AN8.98)

11.   魯西 rucī (AN8.99)

12.   純第 cundī (AN8.100)

13.   黃金 bimbī (AN8.101)

14.   善意 sumanā (AN8.102)

15.   茉莉 mallikā (AN8.103)

16.   低色 tissā (AN8.104)

17.   低色的母親 tissamātā (AN8.105)

18.   受那 soṇā (AN8.106)

19.   受那的母親 soṇāya mātā (AN8.107)

20.   葛那 kāṇā (AN8.108)

21.   葛那的母親 kāṇamātā (AN8.109)

22.   鬱多羅難陀的母親 uttarā nandamātā (AN8.110)

23.   鹿母-毘舍佉 visākhā migāramātā (AN8.111)

24.   辜住桃樂優婆夷 khujjuttarā upāsikā (AN8.112)

25.   沙瑪瓦低優婆夷 sāmāvatī upāsikā (AN8.113)

26.   拘利人的女兒蘇玻瓦沙 suppavāsā koliyadhītā (AN8.114)

27.   殊必雅優婆夷 suppiyā upāsikā (AN8.115)

28.   屋主婦那拘羅的母親 nakulamātā gahapatānī (AN8.116)

 

-具備八支而入布薩有大果、大光輝。

1.       聖弟子省察,阿羅漢們只要活著都會持八戒,而自己也仿效阿羅漢們持八戒

a.   其中經文提到阿羅漢們都是願欲布施之人

 

-接著佛陀形容有怎麼樣的大果:

1.       擁有佛陀時代許多七寶的十六大國之王權,仍不值具備八支布薩的十六分之一

a.       因為人類王權比天樂卑微

b.       持八戒這樣入布薩,死後是有機會投生到以下天界的

2.       四天王天

a.       人間50年是四王天的1日1夜

b.       在四王天那裏,30日為1個月,12個月為1年。

c.       四王天的壽命有500天年

d.       =人間900 萬年

3.       三十三天

a.       人間100年是三十三天的一日一夜

b.       在三十三天那裏,30日為一個月,12個月為一年。

c.       三十三天的壽命有1000天年

d.       =人間3600萬年

4.       夜摩天

a.       人間200年是夜摩天的一日一夜

b.       在夜摩天那裏,30日為一個月,12個月為一年

c.       夜摩天的壽命有2000天年

d.       =人間1億4400萬年

5.       兜率陀天

a.       人間400年是兜率天的一日一夜

b.       在兜率天那裏,30日為一個月,12個月為一年

c.       兜率陀天的壽命有4000天年

d.       =人間5億7600萬

6.       化樂天

a.       人間800年是化樂天的一日一夜

b.       在化樂天那裏,30日為一個月,12個月為一年

c.       化樂天的壽命有8000天年

d.       =人間23 億400萬年

7.       他化自在天

a.       人間1600年是他化自在天的一日一夜

b.       在他化自在天那裏,30日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

c.       他化自在天的壽命有16000天年

d.       =92 億1600萬年

 

-接著佛陀說偈:

1.       這八支布薩被到達苦邊的佛陀所宣說

2.       八支布薩,便作了福德而導致樂,於是無過失地到達天界

 

 

AN8.44 襪謝德經 Vāseṭṭ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優婆塞襪謝德說了AN8.42的內容

 

-接著他對佛陀說,假如他所愛的親屬或一切種姓的人都能具備八支入布薩,那他們都會有長久的利益和安樂。

-佛陀認可,並說,假如一切眾生,甚至是眼前這些大娑羅樹也如是,他們都會有長久的利益和安樂,何況是人?

 

AN8.46 阿那律經 Anuruddhasuttaṃ 摘要

 

(義註:有一次,一班天神注視自己的幸福,而想:‘是誰讓我們獲得這樣的幸福?’於是便見到長老 ‘這位先生過去在轉輪王時我們是他的妻子們,因為他的教誡而讓我們獲得這樣的成就,讓我們使他享用這樣的幸福吧!’於是去見長老)

 

-因此眾多合意天眾的天神來見阿那律尊者。

-她們自我介紹,並說她們能夠在三處行使主權:無論她們想得到怎樣的以下,都能立即得到

1.       外觀

2.       聲音

3.       快樂

 

-接著阿那律尊者便測試一下她們,他在心裡想,要讓她們變成青色、黃色、紅色、白色,她們都能照辦。

-她們都奏出讓人陶醉、怡人的音樂

-阿那律於是閉上眼睛。她們知道阿那律尊者不享用了,便消失離開

 

-尊者隨後和佛陀報告剛才的事,並問佛陀婦女要怎樣才能投生為合意天眾呢?

 

-佛陀便說出八法

1.       她比丈夫早起者、比他晚睡;順從、行丈夫合意的、說他喜歡聽的話,不因妒忌而惹惱丈夫

2.       她尊敬侍奉丈夫尊敬者:丈夫的父母和出家修行人

3.       對於丈夫家裡的事:她熟練、不懶惰、考察方法,作出恰當的作為與安排

4.       對於丈夫家裡的傭工:她知道他們已作、未作的,有病或有力量者,並向他們每人分享食物

5.       她守護著丈夫賺來的財物

6.       她是皈依三寶的女居士

7.       持五戒

8.       是布施者

 

AN8.47-48 摘要

 

-佛陀對鹿母-毘舍佉(AN8.47)和屋主婦那拘羅的母親(AN8.48)說出投生到意天眾的八種條件,詳情在AN8.46

 

AN8.49-50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鹿母-毘舍佉說,具備四法的女人是為了此世的勝利而行道者、(義註:圓滿)勤奮者

1.       行丈夫合意的

a.       被丈夫考量為不合意的,婦女不因為活命而違犯

2.       善整備工作

a.       對於丈夫家裡的事:她熟練、不懶惰、考察方法,作出恰當的作為與安排

3.       攝持從僕者

a.       對於丈夫家裡的傭工:她知道他們已作、未作的,有病或有力量者,並向他們每人分享食物

4.       她守護著丈夫賺來的財物

 

 

-而為了下一世的勝利而行道者、(義註:圓滿)勤奮者,則具備

1.   信具足:相信佛陀的覺悟、十名號的特質

2.   施具足

3.   戒具足:持五戒

4.  慧具足:識別生滅、導向苦滅的智慧

 

-佛陀說具備這八支的持戒女居士將會往生到合意天界

 

AN8.51 喬達彌經 Gotamīsuttaṃ 摘要

 

(義註:當佛陀回到 Kapilavatthu, 他讓羅睺羅和難達出家,然後解決了釋迦族和他們鄰居—Koliyan人(佛陀母親那邊的親戚)--的紛爭。之後,兩個家族各250個男人都出家了。但不久之後,他們都苦苦渴望著自己的妻子。佛陀便帶他們到kunala 湖,然後教他們kunala本生經,說明女人的狡詐。聽後,那500個年輕的比丘都證得入流果,不久就成為阿羅漢。他們的妻子傳訊息來引誘他們回家,但他們解釋自己已經無可能再過俗家生活了。那些女人們因此去到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那裡佛陀的養母請求佛陀讓女人出家。

 

 

-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便去請求佛陀讓女性在佛教中出家,但三次佛陀都拒絕了。之後,她淚流滿面地離開

1.   -義註:為什麼佛陀拒絕她?不是所有佛陀都有四眾的嗎?是真的,但佛陀之所以拒絕她們,是因為想讓她們往後回憶起創立比丘尼傳承的困難,讓她們珍惜

 

-過了不久,佛陀遊行到毘舍離的大林重閣講堂。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也帶領著眾多釋迦族女人到達那裡。她雙腳腫脹地、身體沾滿塵土地哭著站著那裡

 

-阿難尊者看到後便詢問原委,之後便說,讓自己來求佛陀吧!

 

-阿難求了三次,佛陀都拒絕了

-之後阿難便換個方式問:女人能在佛教出家後證悟初果至四果嗎?佛陀回答能

 

-阿難尊者繼續遊說,假如是能的話,加上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是佛陀的養母,對佛陀有恩;因此讓女人在佛教中出家就好了

 

-佛陀於是說,假如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能接受這八敬法,有生之年不會逾越,則讓她受具足戒

1.   已受具足戒百年的比丘尼對當天受具足戒的比丘應該作問訊、起立迎接、合掌、恭敬行為

2.   比丘尼不應該靠近沒有比丘住處之處雨安居

3.   每半個月比丘尼應該到比丘僧團冀求二法:問布薩與親近教誡

a.   註:所以在布薩日一位比丘會被委派去教誡比丘尼

4.   當雨安居已過時,比丘尼應該在兩個僧團中對樣作自恣:所見、所聽聞、所疑

a.   註:自恣=邀請,在雨安居最後一天,所有僧團成員都會根據資歷然後教其他人去指出他們的任何過錯,無論所見、所聞、所疑。比丘會邀請其他所有比丘們

5.   犯敬重法時,比丘尼應該在兩個僧團中行半個月的摩那埵mānatta

a.   註:Mānatta=懲罰期,是犯僧殘戒的懲罰。在此期間,犯罪的比丘一定要受罰六日,每一天他都要向其他比丘告知自己所犯的罪。但比丘尼則有不同的處分

6.   對六法已學習兩年的式叉摩那應該在兩個僧團中求具足戒

a.   註:式叉摩那=想受具足戒的見習出家女性。她要守梵行五戒+不非時而食這六戒

7.   比丘尼不應該以任何理由責罵比丘

8.   從今天起,禁止比丘尼告誡比丘,不禁止比丘告誡比丘尼

 

-阿難尊者因此向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轉告佛陀的話,她也接受了

 

-佛陀聽後便說,如果女人不在佛教中出家,梵行將能住立一千年,但現在只能住立五百年(整個佛教統一的時期)。

 

-就如凡多女人而少男子的家容易被盜賊、小偷侵犯。女人無論在任何法、律中出家,那個梵行都是不久住的

 

-就如男子會預先綁好大池的堤防,只為了不讓水溢出,佛陀也為比丘尼制定這八敬法。(義註:為的就是避免她們逾越

 

 

AN8.52 教誡經 Ovādasuttaṃ 摘要

 

-佛陀對阿難尊者說,具備八法的比丘應被選定為比丘的教誡者

1.       是持戒者

2.   多聞、累積憶持所聞的法,出聲背誦演練,心隨觀察、善貫通它們

3.       對於兩部(應指比丘比丘尼的)波羅提木叉戒,他已用心學會,善分類整理、善運用、善考究經典的細節

4.       是言語、交談的善巧者,具備

a.       圓滿poriyā (復註:對話機敏,說話質素圓滿)

b.      (聲音)清晰 vissaṭṭhāyā

                                                   i.       義註:沒有阻隔

                                                 ii.       複注:膽汁等不束縛

c.       無瑕疵的anelagalāyā

                                                   i.       義註:無缺點、不粗糙的、句節不掉落

d.       令知義理的説話教導比丘們屬於不依止(義註:輪迴)的

5.      有能力對比丘僧團以法說開示、勸導、鼓勵、使歡喜

6.       為大多數比丘尼所喜愛

7.       之前沒對跟世尊出家、穿袈裟衣者犯下重法罪者 (義註:身體接觸)

8.       出家二十年或超過二十年者

 

 

AN8.53 簡要經 Saṃkhit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請佛陀為他說法,說完就可以獨自自我努力了

 

-佛陀說,轉起以下的,而非相反的,並不是佛陀的教說

 

1.      貪染

2.      (義註:輪迴的)束縛

3.      (義註:輪迴的)積聚

4.      大欲

5.      不知足

6.      群聚sagaikāya MN122義註:自己人的聚會)

7.      懈怠

8.      難養

 

-反之,則是佛陀的教說

 

 

 

AN8.54 長膝經 Dīghajāṇu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長膝去見佛陀,說他們有兒子、享用五欲,請佛陀教讓他們今生來世受益和樂的法

 

-佛陀便說,有四法讓人當生受益和樂

1.       奮起具足:無論做什麼工作,都熟練、不懶惰、考察方法,作出恰當的作為與安排

a.       義註:考察方法=‘這時作這個恰當’而知道方法

2.       守護具足:如法守護自己所賺得的錢財,不被以下所取走

a.       國王

b.       盜賊

c.      

d.      

e.       不可愛的繼承者

3.       善友誼:結交德行成熟者,即具足信施戒慧者

4.       均衡生活

a.       不奢侈,也不過度節儉

b.       讓收入超過開支,開支不超過收入

                                                   i.      義註引述DN31所說,住家的智者分財為四份,一份享用,兩份從事工作,第四份儲蓄以預防危難

c.       如收入少而揮霍營生,就像吃無花果那樣

                                                   i.      義註說,對無花果樹一擊,大量的果實就會掉落,他吃適合被吃的,其他就要丟棄。形容開支大量多過收入而損壞財富享用

d.       反之,則如餓死的人

 

-佛陀說,有四個財富的敗散口,就如假如大池關閉所有入口,打開所有出口,天又不降雨,則能預期減損。不沉溺於以下則是增益之道

1.       女人

2.      

3.      

4.       惡友

 

-佛陀繼續說,有四法讓人下生受益和樂

1.   信具足:相信佛陀的覺悟,十名號的特質

2.   戒具足:持五戒

3.   施具足

4.   慧具足:具備生滅、導向苦滅之慧

 

 

AN8.55 巫惹雅經 Ujjayasuttaṃ 摘要

 

巫惹雅婆羅門去見佛陀之後,因應他將要移居國外而請佛陀教讓他們今生來世受益和樂的法。佛陀便說了AN8.54的內容

 

AN8.56 恐怖經 Bha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以下的都是欲kāma的同義詞。因為被欲貪所染、繫縛者當生與來世都不從它們中解脫

1.           恐怖

2.          

3.           疾病

4.           腫瘤

5.           刺箭

6.           染著

7.           泥沼

8.           母胎

 

熱心、不捨正知的比丘征服了(義註:輪迴的)危路,觀察著具備生老、顫抖的人們

 

 

AN8.57 應該被奉獻經第一 Paṭhama-āhuney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八法的比丘應被供養、尊重,是世間無上福田

1.           是持戒者

2.           多聞、累積憶持所聞的法,出聲背誦演練,心隨觀察、善貫通它們

3.           有善友

4.           是正見者

5.           能輕鬆隨欲獲得色界四禪

6.           具有三明

 

AN8.58 應該被奉獻經第二 Dutiya-āhuney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八法的比丘應被供養、尊重,是世間無上福田

1.           是持戒者

2.           多聞、累積憶持所聞的法,出聲背誦演練,心隨觀察、善貫通它們

3.           精進於去惡修善

4.           是住林野者、住邊地者

5.           征服樂與不樂

6.           征服害怕與恐怖

7.           能輕鬆隨欲獲得色界四禪

8.           漏盡煩惱

 

AN8.59-60摘要

 

-佛陀說,八種人應被供養、尊重,是世間無上福田

1.           四雙八士

 

-僧眾是慧戒等持者

-對作屬於再生因素的福德,所施於僧團會有大果

 

AN8.61 欲求經 Icch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世間存在八種人,就是當比丘獨居時(義註:在某處作不依止的生活)

1.           欲求利得,為此而努力,但無利得時悲傷、正法死沒(義註:那一剎那觀的正法死沒)

2.           欲求利得,為此而努力,獲得利得時憍慢、疏忽大意、正法死沒

3.           欲求利得,不為此而努力,無利得時悲傷、正法死沒

4.           欲求利得,不為此而努力,獲得利得時憍慢、疏忽大意、正法死沒

5.           欲求利得,為此而努力,但無利得時不悲傷、正法不死沒

6.           欲求利得,為此而努力,獲得利得時不憍慢、不疏忽大意、正法不死沒

7.           欲求利得,不為此而努力,無利得時不悲傷、正法不死沒

8.           欲求利得,不為此而努力,而獲得利得時不憍慢、不疏忽大意、正法不死沒

 

 

AN8.62 足夠經 Alaṃ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六法的比丘足以對自他都有利益

1.          善法上迅速注意

a.           義註:迅速明白蘊、處、界等法

2.          對所聽聞的法生起憶持

3.          審察所聽聞法的義理

4.          了知義理、了知法後隨法而行

5.          善於說話和交談,說具備以下的話語

a.           圓滿poriyā (復註:對話機敏,說話質素圓滿)

b.          (聲音)清晰 vissaṭṭhāyā

                             i.                義註:沒有阻隔

                           ii.                複注:膽汁等不束縛

c.           無瑕疵的anelagalāyā

                             i.                義註:無缺點、不粗糙的、句節不掉落

d.           令知的説話

6.           是開示、喚使、使同梵行者歡喜者

 

具備五法的比丘也足以對自他都有利益

1.           不具備1,但是具備2-6

 

具備四法的比丘也足以對自己有利益而不是他人

1.           具備1-4,而不是5-6

 

具備四法的比丘足以對他人有利益而不是自己

1.           具備1-2,5-6,但不是3-4

 

具備三法的比丘足以對自己有利益而不是他人

1.           具備2-4,而不是1,5-6

 

具備三法的比丘足以對他人有利益而不是自己

1.           具備2,5-6,而不是1,3-4

 

具備二法的比丘足以對自己有利益而不是他人

1.           具備3-4而非其餘

 

具備二法的比丘足以對他人有利益而不是自己

1.           具備5-6而非其餘

 

AN8.63 簡要經 Saṃkhit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有位比丘請佛陀簡短地教導他法,之後他獨自熱心努力就好了

-佛陀便說一些愚蠢的人只是這樣求自己,但當法被說後他們只跟著佛陀

1.           義註:聽說這位比丘雖然在聽佛陀的教誡,但不留心。聽法後,他只四處遊蕩但不想奮鬥,因此被佛陀斥責。但因為這位比丘有成為阿羅漢的親依止緣,佛陀以以下的話語教誡他

 

-佛陀的漸次教誡如下

 

 

-修完這樣的定後,無論行住坐臥他都安樂(義註:在說阿羅漢狀態)

-佛陀教完後那位比丘就去修行,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

 

AN8.64 伽耶山頂經 Gayāsīs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他在正覺前、還是菩薩時,只是認知到光,但沒有看見色。為了讓智見(義註:天眼智)更清淨,他一步步地發展以下的潛能,直到對這八樣有清淨的智見。假如他沒有,他不會在有天神和人類的世界中自稱已無上地圓滿覺悟。而且,他心解脫不動搖、再沒有下一生的智見生起

 

-義註:但這篇經文應該連同觀智、四道智、四果智、省察智、四無礙智、六種佛陀獨有的智慧

 

 

AN8.65 勝處經 Abhibhāyatan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這八勝處

 

 

AN8.66 解脫經 Vimokkh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八解脫 (義註:說解脫是因為釋放於1.敵對的特質和2.對所緣的喜悅。這是指對所緣沒有限制、憂慮,就如小孩睡在父親的大腿上,身體完全放鬆。第二個解釋不適用於下面滅盡定)

 

 

AN8.67-68 摘要

 

-佛陀說,有八種非聖言說 AN8.67

1.           對沒看見的說看見

2.           對沒聽聞的說聽聞

3.           對(五根)無所覺的說所覺

4.           對(意根)無所識的說有所識

5.           對看見的說沒看見

6.           對聽聞的說沒聽聞

7.           對所覺的說無所覺

8.           對所識的說無所識

 

-聖言說則是相反的(AN8.68

 

AN8.69 眾經 Parisā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這八眾

1.           剎帝利眾

2.           婆羅門眾

3.           屋主眾

4.           沙門眾

5.           四大王天眾

6.           三十三天眾

7.           魔眾

8.           梵天眾

 

-佛陀曾去見過好幾百1-8,和他們共坐、交談,他們的外貌與聲音是怎樣,佛陀的外貌與聲音就像他們那樣。佛陀以佛法開示使他們歡喜。當說話時他們不知道佛陀是誰是人或神?離開時也是這樣

 

AN8.70 地震經 Bhūmicāl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和阿難尊者在毘舍離時忽然說到各神塔是被喜樂的,之後入正題,說凡任何人多修四神足,只要那人希望時都能住世一(命)劫或多些的時間;而自己能夠這樣做。

1.           義註:這裡指的是壽元劫,即佛陀可以活足那個時代人類的壽命。佛陀時代的壽元劫為100歲或多些。

-雖然佛陀三次這樣暗示,但阿難尊者如同被魔擾亂了心,沒有求佛陀住世。佛陀便請他離開

1.           義註:任何人還未完全斷除12种顛倒,魔都能夠控制其心。長老還未斷除4種顛倒,所以還會被魔控制。但怎樣做到的呢?讓他看見恐怖的事物或聽到恐怖的聲音,使他們魂飛魄散張開口,魔便從他們的口中伸手去捏住其心,使他們的意識便模糊。長老因此而無法理解暗示。凡夫對諸行法友‘常樂我淨’的四顛倒,這四顛倒又分心、想、見三類。阿難尊者當時仍是入流聖者,因此對‘不淨’尚有‘淨’的想顛倒和心顛倒,對‘苦’尚有‘樂’的想顛倒和心顛倒—這四種顛倒

 

-阿難尊者離開不久,魔王便來請佛陀般涅槃,原因是佛陀之前說自己的四眾假如不具備以下特質,自己便不會般涅槃;而他們現在已經具備了

1.           Viyattā已學習的 (義註:透過聖道而熟練)

2.           Vinītā 已訓練的 (複注:透過聖道而斷盡、調伏煩惱)

3.           Visāradā 自信 (復註:由於證達聖道而對佛陀的教法獲得自信,意即去除了恐懼的邪見、疑等諸惡法而達到無畏的狀態)

4.           多聞 (義註:三藏。有教理多聞,通達多聞兩種多聞,這裡指的是後者)

5.           持法(義註:憶持三藏。有持有教理,持有通達兩種,這裡指的是後者)

6.           隨法而行 (義註:修行能隨順證悟道果等九出世間法的觀法)

7.           正當行道 (複註:修習觀法、六種清淨)

8.           學習佛教後能宣說

9.           能如法駁斥異論、教導佛法

 

 

-說完佛陀便叫魔王不用操心,自己將在三個月後般涅槃。

-於是佛陀在價玻勒塔廟具念、正知地捨棄壽行。(義註:佛陀並非如用手丟石頭那樣放棄壽命,而是心想我將只入定三個月,從此之後不再入定

-在佛陀捨壽後大地震動、雷聲轟鳴

 

-阿難尊者此時也意識到大地的震動和巨大的聲響,於是便好奇問佛陀這個的因緣。

-佛陀便說了地震八緣

1.       這大地住立在水上,水住立在風上,風住立於空中。有時,大風吹起時-->水搖動🡪地搖動

a.       義註:這是由於界的攪動

2.       具大神通力的修行人或天神修習小地想與無量水想,他使這地搖動

3.       當菩薩從兜率天死去後,具念、正知地入母胎時

4.       當菩薩具念、正知地出母胎時

a.       義註:3-4是由於福德威力

5.       當菩薩圓滿覺悟時

a.       義註:智的威力

6.       當無上法輪已被如來轉動時

a.       義註:地居天的祝賀

7.       當如來捨棄壽行時

a.       義註:由於值得悲憫,地居天心震驚、無法忍受故地震

8.       當如來般涅槃於無餘涅槃界時

a.       義註:般涅槃時地居天由於痛苦悲慟而地震

 

AN8.71-72 摘要

 

-佛陀說,當比丘具備1但不具備2,他就以那部分成為不完全者,他就應想怎樣我才能成為1-2

-當他具備1-2,但不具備3…(如此類推)… 

-當他具備1-8,就被稱為一切都悅意、一切行相完滿者。

-1-8分別如下

1.       有信

2.       持戒

3.       多聞

4.       是說法者

5.       來往各團體

6.       對團體有自信地教導法

7.       隨欲獲得四種色界禪(AN8.71) /  獲得無色界定(AN8.72)

8.       滅盡煩惱

 

AN8.73 死念經第一  Paṭhamamaraṇassat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召喚比丘說,多修死念的話會有大果、會到達不死。也問他們怎樣修死念,得出的答案分別如下作意自己只能活….,這樣自己就能作許多

1.   一日夜

2.   一個白天

3.   半個白天

4.   吃一頓施食期間

5.   吃半頓施食期間

6.   嚼後吞下四、五口食物期間

7.   嚼後吞下一口食物期間

8.   吐氣後吸氣,或吸氣後吐氣期間

 

-佛陀說,1-6都是住於疏忽大意、為諸漏的滅盡遲緩地修習死念。7-8則是住於警覺,銳利地修死念

 

-佛陀教比丘要學習後者

 

 

AN8.74 死念經第  Dutiyamaraṇassat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召喚比丘說,多修死念的話會有大果、會到達不死,怎樣修可以做到這樣呢?

 

當白天已過,夜來臨時/當夜已過,白天來臨時 ;比丘就考慮,有許多以下的因緣可以讓自己死,如果自己在往後的半日死了,有自己還未捨斷的惡不善法作障礙嗎?

-如果觀察後得知還有的話,就應為了捨斷它們作極度的意欲、精進、念與正知,如救頭然。

-如果沒有,則能以那喜、悅而住,在善法上日夜繼續學習。

 

-什麼是那些會讓自己死的因緣呢?

1.       蛇可能會咬我

2.       蠍子可能會咬我

3.       蜈蚣可能會咬我

4.       絆倒後可能跌死

5.       所吃的食物可能會障害我

6.       我的膽汁可能會不穩定

7.       我的痰可能會不穩定

8.       我像刀的風可能會不穩定

9.       人們可能攻擊我

10.   非人可能攻擊我

 

AN8.75-76 摘要

 

-佛陀說,有八種具足

1.       奮起具足:無論做什麼工作,都熟練、不懶惰、考察方法,作出恰當的作為與安排

a.       義註:考察方法=‘這時作這個恰當’而知道方法

2.       守護具足:如法守護自己所賺得的錢財,不被以下所取走

a.       國王

b.       盜賊

c.      

d.      

e.       不可愛的繼承者

3.       善友誼:結交德行成熟者,即具足信施戒慧者

4.       均衡生活

a.       不奢侈,也不過度節儉

b.       讓收入超過開支,開支不超過收入

                                                   i.      義註引述DN31所說,住家的智者分財為四份,一份享用,兩份從事工作,第四份儲蓄以預防危難

c.       如收入少而揮霍營生,就像吃無花果那樣

                                                   i.      義註說,對無花果樹一擊,大量的果實就會掉落,他吃適合被吃的,其他就要丟棄。形容開支大量多過收入而損壞財富享用

d.       反之,則如餓死的人

5.       信具足:相信佛陀的覺悟、如來十號的特質

6.       施具足

7.       戒具足:五戒

8.       慧具足:具備覺察生滅、導向苦滅之智

 

-佛陀說,5-8為來世帶來福祉。具備1-8為今生來世帶來利益與快樂

 

AN8.77 欲求經  Icchāsuttaṃ 摘要

 

-舍利佛尊者對比丘們說AN8.61的內容

 

AN8.78 足夠經 Alaṃsuttaṃ 摘要

 

-舍利佛尊者對比丘們說AN8.62的內容

 

AN8.79 退失經 Parihān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八法導致有學比丘的退失

 

-反之,則不退失

 

AN8.80 懈怠與發勤事經 Kusītārambhavatthu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八種懈怠事

1.   有應該被比丘做的工作,但比丘害怕工作後會疲勞,因此躺下了不工作、努力修行

2.   有應該被比丘做的工作,但比丘已經做了一些工作覺得疲勞,因此躺下了不工作、努力修行

3.   有應該被比丘走的道路,但比丘害怕走路後會疲勞,因此躺下了不走了、不努力修行

4.   有應該被比丘走的道路,但比丘走了一斷路後覺得疲勞,因此躺下了不走了、不努力修行

5.   比丘為了托鉢而行走到村落時,沒得到想要的食物,認爲身體已經疲勞,因此躺下了不工作、努力修行

6.   比丘為了托鉢而行走到村落後,得到想要的食物。享用完畢後覺得身體沉重,因此躺下了不工作、不努力修行

7.   比丘生了小病,覺得要躺下了,因此不工作、努力修行

8.       比丘康復後覺得自己身體無力,因此不工作、努力修行

 

-還有八種發勤事

1.   有應該被比丘做的工作,他想,做工作時不容易留心佛陀的教導,因此努力修行

2.   有應該被比丘做的工作,他做了後想,做工作時不容易留心佛陀的教導,因此努力修行

3.   有應該被比丘走的道路,他想,走路時不容易留心佛陀的教導,因此努力修行

4.   有應該被比丘走的道路,他走完後想,走路時不容易留心佛陀的教導,因此努力修行

5.   比丘為了托鉢而行走到村落時,沒得到想要的食物,認爲身體反而會比較輕盈,因此努力修行

6.   比丘為了托鉢而行走到村落後,得到想要的食物。享用完畢後覺得身體因此而有力,因此努力修行

7.   比丘生了小病,怕會病情加重,因此努力修行

8.       比丘康復後怕病會回來,因此努力修行

 

AN8.81 念與正知經 Satisampajaññ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當沒有1時,2就失去近因;當沒有2時,3就失去近因…..(如此類推)…

1.           念與正知

2.           慚與愧

3.           根的自制

4.          

5.           正定

6.           如實智見 (義註:幼嫩的觀)

7.           厭與離貪 (義註:強力的觀和道)

8.           解脫智見 (義註:阿羅漢解脫和審察[智])

 

AN8.82 晡尼亞經 Puṇṇiy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晡尼亞尊者問佛陀,為什麼有時佛陀會教法有時不教?

-佛陀便說,有一種情況比丘具備1,但不具備2;有另一種情況具備1-2,但不具備3…….如果具備1-8,佛陀就必定會教法

1.           有信

2.           前來

3.           (和佛陀)交往

4.           遍問

5.           傾耳聽法

6.           聽法後不憶持法

7.           審察所憶持法之道理

8.           知道義理與法後隨法而行

 

 

AN8.83 作為根本經 Mūlak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如果其他外道遊行者問以下的問題,可以作出相應的回應。

 

-一切法(注:這篇經文義註沒有深入解釋含義,提供以下解釋用作參考。這裡的一切法或指個人感官經驗的世界)

 

AN8.84 盜賊經 Cor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具備八支的大盜賊迅速被終結,成為不久住者

 

 

AN8.85 沙門經 Samaṇ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以下都是如來、阿羅漢、圓滿覺悟者的同義詞

 

-佛陀在偈中再說其他稱號

 

 

AN8.86 追隨者經 Yas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奢能伽羅的婆羅門屋主們慕名去見佛陀。

 

-他們發出很大的聲響,讓佛陀問當時他的侍者那提迦尊者發生了什麼事。

 

-佛陀於是說,不要讓追隨者來找自己,因為現在自己很容易就獲得以下的快樂

 

 

-接著那提迦尊者便勸佛陀接見他們,因為佛陀如此程度的戒和智慧,無論去到哪裡人民都會蜂擁而至。

 

-佛陀重複,並說即使是在天神中,這些快樂也不會是隨欲而獲得

 

-佛陀說,當他看見

 

-佛陀說,當他旅途中不見前後有人,那時他大小便都是安樂的

 

AN8.87 反蓋鉢經 Pattanikujja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對待具備八支的男居士,當僧團願意時,可以反蓋鉢(義註:不接受布施)

 

AN8.88 能宣告不淨信經 Appasādapavedanī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八法的比丘,當居士願意時可以宣告對他不淨信

 

AN8.89 能下意經 Paṭisāraṇīyasuttaṃ 摘要

 

-具備備八法的比丘,當僧團願意時,可以[對他]作道歉羯磨

 

-反之,則可以撤銷

 

AN8.90 正確轉起經 Sammāvatta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對於被行使--(宣説)這樣這樣的犯罪特徵羯磨tassapāpiyasikakamma—的比丘

 

-有八法上應被正確轉起

 

 

AN8.117-626 摘要

 

-佛陀說,對於以下煩惱

 

-爲了他們的

 

-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