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說,具備七法的比丘同修是不喜愛、尊重的
想要利養者
想要恭敬者
想要不被輕蔑/超越者
無慚者
無愧者
惡欲求者 (自己沒有那樣質素卻想人知道自己有)
邪見者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佛陀說,具備七法的比丘同修是不喜愛、尊重的
1. 想要利養者
2. 想要恭敬者
3. 想要不被輕蔑/超越者
4. 無慚者
5. 無愧者
6. 嫉妒
7. 慳吝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佛陀說,有七力
信力
信仰佛陀的覺悟(十名號的特質)
精進力
去惡修善之力
慚力
對惡不善法感到慚(羞恥)
愧力
對惡不善法感到愧(害怕)
念力
記憶力好,具備最高的念與聰敏
AN5.13義注:在這裡聰敏被稱為慧,它以念資助的狀態被拿起
定力
初禪至四禪
慧力
具備(義注:對五蘊)生滅之(義注:觀、道)智
也具備聖、:(義注:壓制、根絕、遠離煩惱而住立清净)
穿透、:(義注:以道智的獲得一直保持穿透貪嗔癡、觀智暫時穿透)
導向苦滅之慧(義注:道智導致輪回、煩惱之苦的盡,觀智則暫時)
-佛陀說,賢智者以這些力快樂地生活
-如理地審察(義註:四諦)法,以(義註:觀、道)智的利益來觀,如燈熄滅地心解脫(義註:就如最後心從事物所緣中解脫,去處不顯現)
-佛陀說,有七種財
信財:相信佛陀的覺悟,即十名號的特質
戒財:持五戒
慚財
對惡不善法感到慚(羞恥)
愧財
對惡不善法感到愧(害怕)
聞財
多聞: 會憶持、累積佛法,並出聲練習、以心隨觀察、(義註:從道理與原因以慧)見善貫通
施財
樂於布施、回應乞求、洗淨雙手布施
慧財
具備(義注:對五蘊)生滅之(義注:觀、道)智
也具備聖、:(義注:壓制、根絕、遠離煩惱而住立清净)
穿透、:(義注:以道智獲得一直保持穿透貪嗔癡、觀智暫時穿透)
導向苦滅之慧(義注:道智導致輪回、煩惱之苦的盡,觀智則暫時)
-佛陀說,擁有這些財富的人是不貧窮者,他的日子過得不空虛。
-有智慧的人憶念佛教,修習信、戒、見法
-有一次,國王的大臣郁伽去見佛陀,並驚歎彌迦羅非常富裕,只是黃金就已千萬,還未說白銀。
-佛陀便說,這類財富不是不存在。但這類財富和以下共同
火
水
國王
盜賊
不可愛的繼承者們
-但七聖財(信財、戒財、慚財、愧財、所聞財、施捨財、慧財)則不和1-5共通
-佛陀說,擁有這些財富的人是不貧窮者,他的日子過得不空虛。
-有智慧的人憶念佛教,修習信、戒、見法
-佛陀說有七種結
情愛結
厭逆結
見結
疑結
慢結
有貪結
無明結
梵行就是為了捨斷這七種結。捨斷後就是阿羅漢
-佛陀說有七種結
情愛結
厭逆結
見結
疑結
慢結
嫉妒結
慳吝結
-佛陀說,有七種煩惱隨眠
欲貪
嫌惡
見
疑
慢
有貪
無明
梵行就是為了捨斷這七種結。捨斷後就是阿羅漢
-佛陀說,具備七支的家不適合接近,已接近者不適合近坐
不合意地從坐起立(以表尊敬)
義註:不合意地引導心從坐而起,顯示不尊敬
不合意地問詢歡迎
不合意地給予座位
現存的全部掩藏
有許多但只給一點
有勝妙的卻給予粗陋的
不尊敬細心地給予
義註:不論勝妙還是粗陋的,都不親手、至心地給予
-反之,則適合
-佛陀說,以下七種人應被供養、尊敬,是世間的無上福田 (解釋參考MN70)
俱分解脫者[身+慧]
某人進入無色界定(義注:或滅盡定)後,成爲阿羅漢
慧解脫者
不進入無色界定(義注:或滅盡定),但單以智慧成爲阿羅漢
i. 注釋:乾觀行者/或某人進入色界定後
身證者
某人進入無色界定(義注:或滅盡定)後,以智慧看見而滅盡某些煩惱
i. 義注:初果-阿羅漢向者
達到見者
某人沒有進入無色界定(義注:或滅盡定),卻以智慧看見而滅盡某些煩惱
i. 義注:初果-阿羅漢向者。
ii. 論藏Pug:他明白四聖諦,並已以智慧檢查佛陀的教導
信解脫者
某人沒有進入無色界定(義注:或滅盡定),卻以智慧看見而滅盡某些煩惱,已經確立對佛陀的信心
i. 義注:初果-阿羅漢向者
ii. 論藏Pug:他明白四聖諦但以智慧檢查佛陀教導的程度不及4
隨法行者
沒有進入無色界定(義注:或滅盡定)
但他以智慧(觀智)滅掉某些煩惱,也以智慧足夠地審察後接受佛陀的教導
有五根
MN22義注:取得入流道的人
會證入流果而已進入道路的人,他們以慧根作先導。當他們成爲初果聖者之後就被叫作‘見成就’
隨信行者
沒有進入無色界定(義注:或滅盡定)
但他以智慧(觀智)滅掉某些煩惱
有五根
對佛陀有足夠的情愛、信心
義注:取得入流道的人。他們為會證入流果而已進入道路的人,他們以信根作先導。當他們成爲初果聖者之後就被叫作‘信解脫‘
-佛陀說,世界有七種人:
某些人一潛入就下沈
唯有不善法
某些人浮出後下沈
對於善法有信、慚、愧、精進、慧,但之後減損
某些人浮出後停住
對於善法有信、慚、愧、精進、慧,但不增不減
某些人浮出後觀、考察 (義註:應行之處)
初果聖者
某些人浮出後渡過
二果聖者
某些人浮出後,得到立足處
三果聖者
某些人浮出後已渡而到彼岸,為站在高地上的婆羅門
阿羅漢
-佛陀說,有七種人應被供養、尊敬、是世間無上福田:某些人對一切行隨觀無常(AN7.16)/苦(AN7.17)/無我(AN7.18)/對涅槃隨觀樂;不斷地以心融入、以(義註:觀)慧進入;繼而
當生成為阿羅漢
死時成為阿羅漢
成為中般涅槃者
不過壽命的中間而般涅槃。他有三類。
例如無煩天有千劫壽命。可以在出生那天到達般涅槃
假如不在出生那天抵達,就在首一百劫抵達
假如不能夠,那就在第二百劫抵達
假如不能夠,那就在第四百劫抵達
成為生般涅槃者
過了第五百劫而抵達阿羅漢狀態
成為無行般涅槃者
成為有行般涅槃者
在無熱天等,要加行、如蛇行等而抵達阿羅漢狀態
成為上流到色究竟天者
在無煩天等出生,然後活足天命,然後出生到更高的色究竟天
(根據AN3.89,7.55,越下面的三果聖者越遲證悟涅槃。以上解釋根據SN46.3 義註
)
-佛陀說,有七個無十之事(阿羅漢特質)。義註說,無十(Niddaso)、無二十(nibbīso)……無五十(nippaññāso)為存在於外道宗派的問題,在外道十年死時的死者,耆那教說明不再有十年,九年……不再有一年,尊者阿難在村中聽說後告訴世尊,世尊告訴阿難說:「在我的教說中這是諸漏已盡的同義語(khīṇāsavassetaṃ adhivacanaṃ),因為在十年死時的諸漏已盡證涅槃者不再有十年,九年……不再有一年,他們不再以結生存在。
對拿取學有重大的欲,未來也不減情愛
對小心留意法(dhammanisantiyā義註:觀的同義詞)有重大的欲,未來也不減情愛
對驅除欲(義註:貪)….
對獨處…
對發起精進… (義註:身、意的精進)
對念與聰敏…
對以(義註:道)見穿透…
-佛陀教導離車族人七不衰退法。只要奉行的話他們就能預期有增長,而非減損
有經常的集合
和合地集合
不安立沒被安立的,不斷絕已被安立的,依循受持往昔跋耆人所安立的法
尊敬那些跋耆的跋耆大老,並且認為應該聽他們的
不強拉良家婦人、少女同居
尊崇那些跋耆的跋耆塔廟,不論內部與外部,不使先前布施的合法供物衰損
如法地安排守護阿羅漢,吸引他們到來,已來的則讓他們安樂
-有一次,阿闍世王韋提希子想要攻打。他便派遣大臣作雨者問候佛陀並徵詢他的意見,之後回來向自己。佛陀不說不實的。
-那時阿難尊者在佛陀身後為佛陀扇風。佛陀便問他跋耆是否具備AN7.21所說的不衰退法,阿難全都答是。
-每聽完阿難尊者回答,佛陀便說只要他們這樣奉行,他們的增長能被預期而非衰退。
-佛陀之後便對作雨者提到,自己曾在毘舍離沙楞達達塔廟教導他們這七不衰退法,再重申他們只要保持這些就不會衰退
-聽完後作雨者便說,只要他們做到一項,就能預期增長,更何況說具備全部七項。於是對佛陀說,不應以戰爭取得跋耆,而應以遊說、離間。
-佛陀教導比丘們七不衰退法,奉行後比丘們的增長能被預期,而非減損
經常地集合
和合地集合
不安立沒被安立的,不斷絕已被安立的,依循受持所安立的學處
尊敬上座比丘
不受已生起、導致再有的渴愛支配
期待住林野
自己提起念:是否未來過的美善同梵行者會來,已來過的美善同梵行者會住於安樂?
-佛陀教導比丘們七不衰退法,奉行後比丘們的增長能被預期,而非減損
不樂於工作
義註:喜於新的工作
不樂於無用的話bhassā
復註:日夜花時間說女人的樣貌、男人的樣貌等,沒有界限。誰人日月說法,解答問題,這個就少廢話、有界限。MN26 中說,比丘一起時有兩樣東西應作:聖默然,說法
不樂於睡眠
不樂於眾居
復註:不樂於自己一個
不受惡欲求支配
義註:惡欲求=自己擁有壞戒,但欲求不存在的尊敬
沒有惡友
不因為微不足道的殊勝成就而在(義註:阿羅漢狀態)途中停滯
義註:例如因戒清淨、禪那、觀、入流的狀態
-佛陀教導比丘們七不衰退法,奉行後比丘們的增長能被預期,而非減損
有信
有慚
有愧
多聞
精進已被發動
有念
有慧
-佛陀教導比丘們七不衰退法,奉行後比丘們的增長能被預期,而非減損
修習七覺支
-佛陀教導比丘們七不衰退法,奉行後比丘們的增長能被預期,而非減損
修習無常想
修習無我想
修習不淨想
修習過患想
AN10.60 :審察身體會生諸多疾病、過患
修習捨斷想
AN10.60:不容忍已生起的三惡尋、再再生起的惡不善法
修習離貪想
AN10.60: 審察涅槃
修習滅想
AN10.60: 審察涅槃
-佛陀說,有七法導致有學比丘退失
樂於工作
義註:喜於新的工作
樂於無用的話bhassā
復註:日夜花時間說女人的樣貌、男人的樣貌等,沒有界限。誰人日月說法,解答問題,這個就少廢話、有界限。MN26 中說,比丘一起時有兩樣東西應作:聖默然,說法
樂於睡眠
樂於眾居
復註:樂於自己一個
不守護根門
飲食不知量
僧團中有應被僧團所作的,他沒大沒小去做長老的工作
-反之,則不退失
-佛陀說,有七法讓在家佛教徒退失/毀滅
疏於見比丘(義註:僧團)
疏於聽聞正法
不在增上戒上學習(義註:五戒十戒)
對比丘們大大地沒有信心
如找缺點地以非難心聽法
他從外部尋求值得供養者
在那裡先作供養
-反之則不退/ 為在家佛教徒的生成
-有一位天神在夜深時對佛陀說,有七法讓比丘不退失
1. 尊重大師
2. 尊重法
3. 尊重僧團
4. 尊重學
5. 尊重定
6. 尊重警覺
7. 尊重承迎 (義註:以法和物質承迎)
-佛陀認可後他便離開了。
-接著佛陀在早上召喚比丘說起這件事,並說尊重這些後不可能退失,涅槃就在眼前
-有一位天神在夜深時對佛陀說,有七法讓比丘不退失
1. 尊重大師
2. 尊重法
3. 尊重僧團
4. 尊重學
5. 尊重定
6. 尊重慚
7. 尊重愧
-佛陀認可後他便離開了。
-接著佛陀在早上召喚比丘說起這件事,並說尊重這些後不可能退失,涅槃就在眼前
-有一位天神在夜深時對佛陀說,有七法讓比丘不退失
1. 尊重大師
2. 尊重法
3. 尊重僧團
4. 尊重學
5. 尊重定
6. 尊重順從
7. 尊重友誼
-佛陀認可後他便離開了。
-接著佛陀在早上召喚比丘說起這件事,並說尊重這些後不可能退失,涅槃就在眼前
-佛陀對僧團憶述,有一位天神在夜深時對自己說,有七法讓比丘不退失
1. 尊重大師
2. 尊重法
3. 尊重僧團
4. 尊重學
5. 尊重定
6. 尊重順從
7. 尊重善友誼
-佛陀認可後他便離開了。
-舍利佛聽到後便延伸了1-7的意思
1. 比丘自己是1-7
2. 也稱讚1-7的
3. 其他不是1-7的人,他讓他們1-7
4. 其他1-7的人,他如實、適時地稱讚他們
-佛陀聽後隨喜認可
-佛陀說,具備以下七種特質的應結交為朋友
1. 他給與難給與的
2. 他做難做的
3. (義註:為了朋友)他忍耐難忍耐的,就算被罵
4. 顯露他的秘密
5. 守你的秘密
6. 在災難時不離棄
7. 不以你的財富滅盡而輕蔑
-佛陀說,基於自己欲求良好祝願、憐憫的朋友,就算自己被排斥,也應結交具備以下七種特質的人為朋友。
可愛
合意
被尊重者
是演說者 (義註:善於說話)
他人言語(義註:教誡)的容忍者
作深奧談論者
義註:深奧=秘密,依止禪那、觀、道果涅槃
他不在不正確處慫恿
-佛陀說,具備七法的比丘(AN7.38)/ 舍利佛(AN7.39)不久以證智自己作證後,便進入、住立於四無礙解
心遲緩līnattan時如實知道
心向內收縮時如實知道
義註:進入昏沉睡眠
心向外散亂
義註:心在五欲上散亂
受的生起、站前、滅沒時都知道
義註:受等是(渴愛、見、慢)增殖之根
感受為貪愛之根,樂的範疇而貪愛生
想的生起、站前、滅沒時都知道
義註:想為見之根,在不明顯所緣上見生起
尋生起、站前、滅沒時都知道
義註:尋為慢之根,在尋的範疇上,我是之慢生起
在有益無益、低劣勝妙、黑白法上,它們的相(kāraṇaṃ 根據)被慧善把握
-佛陀說,具備七法的比丘(AN7.40)/舍利佛(AN7.41)之心在(自己的)支配下運轉,而不是(自己)在心的支配下運轉
1. 定善巧 samādhikusalo
a. SN34.1義註:初禪有五支,二禪有三支,這樣,熟練於分別各個支
2. 定的禪定成就善巧samāpattikusalo
a. AN6.24義註:把握合適的食物、怡人的氣候而善巧於入定
3. 定的持續善巧
a. AN6.24復註:能夠在七八個彈指的剎那置於禪那,能夠決意掌握
4. 定的出定善巧者
a. AN6.24義註:在限定時間從禪定出來
5. 定的愉快善巧
a. AN6.24義註:這是定的預備善巧,能夠讓定心愉悅
6. 定的適當去處善巧
a. AN6.24義註:迴避對定無益之法,聯結對定有益之法。‘這個是定相的所緣,這是特相的所緣’ 這樣知道
b. 復註:適當去處=業處。善巧於對業處的念與正知
7. 定的轉向善巧
a. AN6.24義註:為了進入更上的定,能夠轉向初禪等定。他出初禪後進入二禪…..
-有一次,舍利佛(AN7.42)/阿難尊者(AN7.43)見托鉢時間未到,便去外道遊行者的園林裡。他們之間談起,凡任何人行12年圓滿、遍清淨的梵行,就適合被稱為無十比丘
義註說,無十(Niddaso)、無二十(nibbīso)……無五十(nippaññāso)為存在於外道宗派的問題,在外道十年死時的死者,耆那教說明不再有十年,九年……不再有一年,尊者阿難在村中聽說後告訴世尊,世尊告訴阿難說:「在我的教說中這是諸漏已盡的同義語(khīṇāsavassetaṃ adhivacanaṃ),因為在十年死時的諸漏已盡證涅槃者不再有十年,九年……不再有一年,他們不再以結生存在。
那時,舍利佛(AN7.42)/阿難尊者(AN7.43)對他們所說保持中立,托鉢後便見佛陀說起這件事,問,在佛教中唯獨年資12年的比丘被稱為無十比丘嗎?
佛陀便回答,不能僅以年資這樣安立,而有七個無十之事(阿羅漢特質):
對拿取學有重大的欲,未來也不減情愛
對小心留意法(dhammanisantiyā義註:觀的同義詞)有重大的欲,未來也不減情愛
對驅除欲(義註:貪)….
對獨處…
對發起精進… (義註:身、意的精進)
對念與聰敏…
對以(義註:道)見穿透…
-具備這7個無十之事,不論行12年、還是48年圓滿、遍清淨的梵行,都適合被稱為無十比丘。
佛陀說有七識住
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不同的想 (義註:如人那樣,他們的結生識,可以是三因、二因、或無因結生)
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但同樣的想(義註:如初禪天那樣,都同樣到達初禪)
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但不同的想(義註:如二禪那樣,可以是因爲培養無尋、無伺的禪那或無尋唯有伺的禪那,所以種種想)
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同樣的想(義註:第三禪天和第四禪天衆生都歸爲這識住)
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
注釋:非想非非想不被納入七識住,因爲識、想過於微弱
-佛陀說,有七個定的資糧
正見
正志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精進
正念
凡被這七支準備的心一境性,比丘們!這被稱為『有近因』、『有資助』的聖正定
義註:道定
MN117義註:「聖」是無過失的、出世間的(niddosaṃ lokuttaraṃ),以無過失而被稱為「聖」
-佛陀說有七種火
貪火
瞋火
癡火
應該被供奉者之火āhuneyyaggī
義註:āhuneyya被說為崇拜。父母對兒子有大量的資助,值得給予奉獻物。兒子對他們作惡會生於地獄等地。不要讓他們燒盡,而要資助。
屋主之火
義註:家內的丈夫,對女人有床、衣服、裝飾等大量資助。假如在他背後通姦,那個女人會生於地獄等
應該被供養者之火dakkhiṇeyyaggi
義註:比丘僧團。他對屋主在三皈依、五戒、十戒、侍候父母、侍候正直沙門婆羅門等善法上催促、大量資助。
假如錯誤地進入道路,屋主對比丘僧團辱罵,就會出生到地獄
薪火
-有一次,高身婆羅門已準備好公牛、小公牛、小母牛、贍養、公羊各五百頭作牲祭,把他們帶到祭壇的柱子。
-他去見佛陀並說,他聽聞拿著火、豎立著犧牲之柱有大果報。佛陀回應,他也聽說過。如是者對話重複了三次,最後高身婆羅門下結論說佛陀完全同意他
-在一旁的阿難尊者說,他不該這樣問,而應該問,我現在要做上面那些,請佛陀教誡我,那我就有長久的利益與安樂。
-高身婆羅門照辦,佛陀便說,他這樣做早就在祭祀之前揚起了三種不善、生起苦果的刀:身口意刀
1. 意刀:在祭祀前就生起‘讓這麼多動物被殺’的念頭,雖然他想作福和善、尋求善道之道,卻作了罪業、不善和尋求惡道之道
2. 語刀:在祭祀前就生起‘讓這麼多動物被殺’的說話,雖然….
3. 身刀:在祭祀前就作殺害這些動物的準備,雖然…
-佛陀說,有三種火應被捨斷和迴避:貪嗔癡之火
1. 因為被貪嗔癡征服、佔據心的人,會行身口意惡行。他會因此而死後到惡道
-另外有三火應被恭敬、適當安樂地保持:
1. 應該被供奉者之火āhuneyyaggī
a、 父母,因為我們從父母那裡來的
2. 屋主之火
a、 兒子、妻子、奴隸、僕人、工人(對屋主)恭敬。(因為屋主對他們資助、養活)
3. 應該被供養者之火dakkhiṇeyyaggi
a、 修行好的修行人
-但面前這薪火應該在適當的時機被燃燒、旁觀、熄滅、棄置
-說後高身婆羅門大受感動,皈依三寶,並釋放這些動物,好好對待它們。
-佛陀說,以下七想多修,就有大果,會沉浸於不死(義註:涅槃的休息處)、以不死為終點
不淨想
AN10.60隨觀身體充滿種種不淨,即三十二身分
死想
清淨導論中教導其中一個念死的修法為,憶念有名之士的死(而生感動和智慧),之後作意死將到來。(這個修法可以取得定力)
在食物上厭逆想
AN5.61-62複注:對食物(由遍求、製作到排泄的)旅程等的範疇厭逆、遍拿取而生起想
在世間一切上不樂想
AN10.60 捨棄對世間的抓取、決意、傾向、隨眠
無常想
在無常上苦想
在苦上無我想
-佛陀說,以下七想多修,就有大果,會沉浸於不死(義註:涅槃的休息處)、以不死為終點。為什麼會這樣說?
不淨想
當心慣常於不淨想是,他的心就會遠離性交,對其保持中捨或厭逆
假如他慣作不淨想,但心仍然與性交糾纏,他就應該正知:他並未修不淨想,因為他在修習前後沒有差別,還未達到修習力
修法:
i. AN10.60隨觀身體充滿種種不淨,即三十二身
死想
…心就會遠離生命的欲求…..
修法:
i. 清淨導論中教導其中一個念死的修法為,憶念有名之士的死(而生感動和智慧),之後作意死將到來。(這個修法可以取得定力)
在食物上厭逆想
…心就會遠離對味道的渴愛…
修法:
i. AN5.61-62複注:對食物(由遍求、製作到排泄的)旅程等的範疇厭逆、遍拿取而生起想
在世間一切上不樂想
…心就會遠離對世間的思量(義註:同住於三種世界)…
修法:
i. AN10.60 捨棄對世間的抓取、決意、傾向、隨眠
無常想
…心會遠離利得、恭敬、名聲….
在無常上苦想
…會對懶惰、疏忽大意、不修習、不省思等有強烈的怖畏現前,猶如對著已拔劍的殺手….
在苦上無我想
…會有識之身與一切身外諸相上離我的建造(義註:邪見)、我所的建造(義註:渴愛)、慢,而成為寂靜、善解脫者
-有一次,若奴索尼婆羅門問佛陀,他是否自稱梵行者?
-佛陀說,當說佛陀在行無瑕疵、遍清淨的梵行時,那是正確的說法,因為自己確是這樣。
-婆羅門問佛陀怎樣為有瑕疵的梵行?佛陀便說以下七種,有以下者都不從生老死及各種負面情緒、苦中釋放:
不和女人性交,但享受、欲求婦女的塗身、按摩、沐浴
與婦女一起哄笑、嬉戲、娛樂
以眼凝視與直視婦女的眼
當她們笑、說話、唱歌、哭泣時,他在牆外或在壁外聽婦女的聲音
回憶以前與婦女一起戲笑、說話、嬉戲
他觀看屋主或屋主的兒子賦有、擁有五種欲(應指女人所包含的五欲)自娛
他志向某個天眾後行梵行:『我將以這個戒,或禁戒,或苦行,或梵行成為天神,或某位天神。
-佛陀說,只要還見到自己還未斷除某些淫慾結中的某些,他就不會在這個又天神與人類的世界中自稱已現無上圓滿覺悟,反之,才這樣說。他的智見生起,而宣說自己的解脫是不動搖的,這是他最後一生了,沒有下一生。
-說完婆羅門大受感動,皈依三寶
-佛陀在這篇經內教導結和離結之法
-男人或女人作意自己的男女之根及其他性別特徵,並在那裡染著、享受。之後還作意並染著、享受於外面異性的根和其他性別特徵。他們因此願欲外面的結(義註:與異性一起性交/相遇)為緣所生起的喜樂,生起對異性的結。他們故此不能超越自己性別的身份。
-假如不作意、染著並享受於內外之性別特徵,就能超越。
-有一次,眾多男居士去見舍利佛尊者並說他們希望聽佛陀說法,舍利佛尊者便叫他們在布薩日來
-到了那天,居士們和舍利佛一起去見佛陀,舍利佛便問佛陀,會有某種方式的布施有大果,某些無大果嗎?佛陀回答,是有的
-舍利佛繼續追問,佛陀便說各種對應再生於各種天界的布施心態
四天王天
心態:期待回報,想著死後能夠享用福報之心來布施。義註:這是加上貪愛的布施。復註:但享完天福還要回來人間。(下面那些也是)
三十三天
心態:布施是好的 義註:與吉祥的
義註:這是cittīkāradānaṃ尊敬的布施。
復註:布施被佛等讚賞,因為能為施主帶來喜悅,減少貪嗔癡。因而尊敬地帶來適合被布施的
夜摩天
心態:布施被以前父親與祖父所作,我不能忽略往昔家族傳統 (義註:這是慚愧的布施)
兜率天
心態:我煮了,這個人沒煮食,假如煮了的人不給沒煮的人,這不值得 (義註:這是無殘餘完全的布施)
化樂天
心態:效法古仙人的大祭祀而布施 (義註:對應供者的布施)
他化自在天
心態:當布施時,心明淨,生起喜悅 (義註:近伺喜悅的布施)
梵天
心態:布施為心的裝飾、資具 (義註:資助止觀)
義註:不能夠透過布施再生梵身天,但那成為止觀心的裝飾。因此透過布施裝飾心而產生禪那、聖道,是依靠禪那而生(梵身天)
耗費了那個業後,他成為不還者(義註:禪那不還者。復註:(聖者)透過禪那而生梵天世界。聖者不會再生下面的界)
(義註:大師已經度過雨安居和自恣,便遺下兩位上首弟子,說‘我將要出行去dakkhiṇāgiriṃ’
便離開了。Kosalo國的pasenadi、給孤獨長者、visākhā大女居士和其他大眾想讓佛陀留下,但不成功。 給孤獨屋主想‘不能留下大師了’ 便在在靜處裡思索。然後名叫puṇṇā的女奴看見了,便問‘為什麼主人你不像以前這樣諸根明淨呢?’
‘是的,puṇṇā,大師要遊行離開了,而我不能讓他留下。我不知道是否能夠讓他很快再來,因此我坐下思維’
‘假如我能讓佛陀留下,你會對我做什麼呢?’
‘讓你獲得自由’
女奴因此去到大師那裡並敬禮‘請你留下吧,尊者’
佛陀說‘你會為我的留下做什麼?’
‘尊者,你也知道我依賴別人的狀態,不能作其他東西,那我會在皈依上住立、守護五戒’
‘善哉善哉puṇṇā,大師由於尊重法這一處而留下!’---為了顯示這個,AN5.99中,佛陀說,‘尊重法,比丘們,如來尊重法’
大師之後留下並進入給孤獨園。大眾因此給予千次歡呼。大師對大眾教導法,八萬四千生類因此飲得不死甘露。
puṇṇā得到了銀行家(給孤獨長者)的允許後便到比丘尼住處那裡出家。
圓滿覺悟的佛陀便召喚舍利佛和目建連:‘我原先往這個方位遊行,現在不去了,你們和大眾一起遊行到那裡吧’這樣說而解散他們)
-舍利佛與大目建連尊者於是帶領著大比丘僧團遊行。
-難陀母女居士在破曉時起來後,誦說波羅延(經集的最後一集),而恰巧毘沙門大王(北方天王)有某些事要做而從北方往南方行,他聽見難陀母在誦經,便站著等她讀完。
-難陀母誦完經後北方天王便出聲隨喜。
-經過詢問,難陀母得知是北方天王,便說要把剛才所誦的經作為對天王的款待。
-天王隨喜,並請求難陀母明天宴請以舍利佛和目建連為上首的僧團早餐,並迴向這份功德(義註:現前布施的思)給他,這將會是對天王的款待。
-難陀母之後照辦。舍利佛便奇怪,是誰告訴她比丘僧團會來的?難陀母便如實告知。
-舍利佛便稱說不可思議,因為難陀母竟然可以和那麼大威力的北方天王當面說話。難陀母便說,這不是她唯一的不可思議未曾有法
1. 國王因為某事而奪取自己喜愛的兒子,當孩子被拉走抓去、被處刑、或被殺,她的心也沒有變異
2. 自己的丈夫死後投生為夜叉(義註:地居天神),而以死前的形象顯示給難陀母,自己的心也沒有變異
3. 自己在年輕時便嫁了給丈夫,但不記得以心違犯丈夫(與人通姦),更何況以身?
4. 自己自宣告為女居士後,不記得故意犯過任何學處
5. 她能隨意進入初禪至四禪
6. 她沒有見到自己還沒斷除任何五下分結(她是三果聖者)
-每次難陀母說完,舍利佛都會說讚美說,確實是因為她淨化了心的生起
-說完後,舍利佛尊者便以法談使到難陀母歡喜,然後離開
-有一次,某位比丘問佛陀,什麼因緣讓有聞聖弟子對無記的事情不生起疑惑?
-佛陀回答,因為他們滅除了(邪)見,以下這些都是惡見
1. 死後如來存在
a、 義註:這裡的如來=有情
b、 注:這些問題之所以錯誤,是因為組合成有情的五蘊,他們各別都在不斷轉變,根本沒有一個實體叫這個、那個
2. 死後如來不存在
3. 死後如來存在且不存在
4. 死後如來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無聞凡夫不知道見、見集、見滅、見滅之(義註:聖)道,而增長見,不從生老死、各種負面情緒和苦中釋放。
-有聞聖弟子則相反,他的見被滅,因此對無記之事沒有動搖
-上面1-4,是來到
1. (義註:見的)渴愛
2. (義註:見的)想
3. (義註:依靠見的)思量
4. (義註:見的)增殖
5. (義註:見的)抓取
6. (見的)後悔
-無聞凡夫不知道上面1-6,1-6的集,1-6的滅,1-6滅之道,而增長1-6,他不從生老死、各種負面情緒和苦中釋放。
-如上面一樣,聖弟子則相反
-義註:拿取導向見滅之道為拿取入流道
-佛陀在這篇經典裡教導七種人的(義註:智慧)趣處,和無取般涅槃
-這七種人這樣行道:
‘不存在(義註:假如產生自有的業過去不存在),
我的也不存在(義註:現在我的這個自有也不存在);
將不存在(義註:現在我的、會產生未來自有的業不存在),
我的也將不存在(義註:未來我的自有也不存在)。
何時已存在的(義註:現在這個已存在的五取蘊),那個捨棄(義註:那個欲染捨棄)’
而獲得(義註:觀的)平靜
(佛陀這裡把存在、將存在等動詞,由第一人稱動詞改為第三人稱動詞,把外道在AN10.29/SN22.81的斷滅論思想更改為無我的思想,包括在SN22.55/Ud68。而義註似乎把它詮釋為萬法因緣生的道理)
在有上不染著(義註:不染於過去五蘊的貪、見)
在源頭上不染著(義註:未來的同樣也不染著)
以正慧(義註:與觀一起的道慧)看見是存在更上的寂靜處的(義註:涅槃),但不完全地作證,也不完全地去除慢、有貪、無明的隨眠;只是滅盡五下分結
-因此而成為七種三果聖者
中般涅槃者(1)
猶如在中午被曬得很熱的鐵鍋上敲擊時,(燃燒的)鐵屑產生後會熄滅。
義註:不過壽命的中間而般涅槃。他有三類。
例如無煩天有千劫壽命。可以在出生那天到達般涅槃
假如不在出生那天抵達,就在首一百劫抵達
假如不能夠,那就在第二百劫抵達
假如不能夠,那就在第四百劫抵達
中般涅槃者(2)
猶如在中午被曬得很熱的鐵鍋上敲擊時,(燃燒的)鐵屑產生、飛起後會熄滅。
中般涅槃者(3)
猶如在中午被曬得很熱的鐵鍋上敲擊時,鐵屑產生、飛起、未接觸平地後會熄滅
生般涅槃者
…..(燃燒的)鐵屑產生、飛起、接觸平地後會熄滅
義註:過了第五百劫而抵達阿羅漢狀態
無行般涅槃者
….(燃燒的)鐵屑產生、飛起後會落到小草堆或木堆中,它會在那裡起火、起煙;之後燒盡那它們,然後因無燃料而熄滅
有行般涅槃者
…(燃燒的)鐵屑產生、飛起後會落到廣草堆或木堆中,它會在那裡起火、起煙;之後燒盡它們,因無燃料而熄滅
義註:在無熱天等,要加行、如蛇行等而抵達阿羅漢狀態
上流到色究竟天者
….(燃燒的)鐵屑產生、飛起後會落到大草堆或木堆中,它會在那裡起火、起煙;之後燒盡那大草堆或木堆,然後會燒草木叢生處、森林;之後來到青綠植物的邊緣、路邊、岩石邊、水邊、[令人]愉快的土地,最後因為無燃料而熄滅。
義註:在無煩天等出生,然後活足天命,然後出生到更高的色究竟天
根據AN3.89,7.55,越下面的三果聖者越遲證悟涅槃。以上義註解釋根據SN46.3 注釋書
-有一次在深夜,有兩位天神來到佛陀那裡並各別指定某些比丘尼是解脫者。佛陀認可後他們就離開了。
-之後佛陀召喚比丘說起這事。
-恰巧大目建連尊者坐在佛陀不遠處,他在想,究竟哪些天神有如實知道有餘依者(非阿羅漢)為有餘依者,無餘依者為無餘依者?
-當時名叫低舍的比丘剛死,再生為梵天神,其他人也知道他有大神通力。
-大目建連尊者因此立即以神通去到梵天界,受到低舍梵天神的承迎。
-尊者便問起他自己思量的問題
答:梵身天的天神有這樣的智慧
-問:所有都有嗎?
答:不是。
凡那些知足於梵天福報的天神,但不如實知道超出這些的出離者(涅槃),他們沒有這種智慧
如實知道者則有
-以下這些人,那些有這種智慧的天神知道他們分別是哪種人,並知道,只要身體存續,天、人就能看見他,但身體崩解後天和人都不會見到他。
俱解脫者
慧解脫者
-以下這些人,那些有這種智慧的天神知道他們分別是哪種人,並知道,或許當這位尊者做到以下時,就能成為阿羅漢
受用適當的坐臥處(義註:實踐隨順遠離)
結交善友
善統馭samannānayamāno諸根
義註:samannānayamāno = 導致它們帶到一起。根=信等根、觀根
復註:根均等的狀態
是哪些人?
身證者
某人進入無色界定(義注:或滅盡定)後,以智慧看見而滅盡某些煩惱
i. MN70義注:初果-阿羅漢向者
達到見者
某人沒有進入無色界定(義注:或滅盡定),卻以智慧看見而滅盡某些煩惱
i. MN70義注:初果-阿羅漢向者。
ii. 論藏Pug:他明白四聖諦,並已以智慧檢查佛陀的教導
信解脫者
某人沒有進入無色界定(義注:或滅盡定),卻以智慧看見而滅盡某些煩惱,已經確立對佛陀的信心
i. MN70義注:初果-阿羅漢向者
ii. 論藏Pug:他明白四聖諦但以智慧檢查佛陀教導的程度不及4
隨法行者
沒有進入無色界定(義注:或滅盡定)
但他以智慧(觀智)滅掉某些煩惱,也以智慧足夠地審察後接受佛陀的教導
有五根
MN22義注:取得入流道的人
會證入流果而已進入道路的人,他們以慧根作先導。當他們成爲初果聖者之後就被叫作‘見成就’
-大目建連尊者之後隨喜低舍梵天所說,然後去找佛陀,說出剛才發生之事
-佛陀便問尊者:祂沒有教你第七種住於無相之人嗎? 答:現在是時機教我了
-那些有這種智慧的天神知道以下,並知道,或許當這位尊者做到上面I-III時,就能成為阿羅漢
進入無相心定者
不作意一切相(義註:常等相)
義註:無相為強力的觀定
-有一次,獅子將軍問佛陀能否說出布施的直接可見果報?
-佛陀以反問的方式,提到有兩位男子,一位是無信、吝嗇、惡口者;另一位是有信、喜歡布施的人、施主。從而引導將軍承認以下
當憐愍時,阿羅漢會第一個憐愍後者
當往見時,阿羅漢會第一個往見後者
當接受[施物]時,阿羅漢會第一個接受後者的
當教導法時,阿羅漢會第一個教導後者
後者的好名聲被傳播
後者能夠自信地往見大眾
後者能死後生善道
-將軍透露,自己是施主,已經能體驗1-6了,只是第7就對佛陀行之以信
-佛陀說自己有這四個不必守護的、三個不能被責備的
四個不必守護的:不會不要讓人知道以下,因為以下都是清淨的
身行為
口行為
意行為
活命
三個不能被責備的:沒有任何人或神能如法地斥責佛陀—沒有這個跡象,佛陀因此無畏
你不是法的善說者
導向涅槃之道不被你對弟子說,依之而行而弟子們滅盡煩惱
沒有好幾百位弟子眾滅盡煩惱
-有一次,尊者金毘羅問佛陀,什麼讓佛陀般涅槃後正法不久住呢?
-佛陀回答,佛陀般涅槃死後四種對以下不尊重、順從
大師
法
僧團
學
定
警覺
承迎(義註:有法和物質的承迎)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佛陀說,具備七法的比丘不久就能滅盡煩惱
有信
持戒
多聞
禪思
已發動精進
有念
有慧
-有一次,佛陀以天眼看到大目建連尊者在打瞌睡,便用神通到達尊者那裡,問他是否在打瞌睡,答:是的。
-佛陀因此教他循序漸進的應對打瞌睡方法,
當依那個想而入睡時,不要作意、多作那個想
心隨尋思、隨伺察、觀察依所聽、所學的法
背誦預演依所聽、所學的法
拉兩耳,以手摩擦肢體
從座位起來後,以水摩擦兩眼後,張望四方,仰視星星與星光
作意光明想、專注於白天想;日夜也一樣;修習無遮蔽、有光輝的心
義註:光明想能去除睡眠。有光輝之心=與光一起的、為了天眼智
復註:日夜作意日、燈、月、珠寶等的光。這被說--‘日夜作意獲得日月之光,心放置在這’。善修習光遍,那麼他想何時怎樣在夜間站立在光中,他便在那裡置於日想,就如日間那樣離昏沉睡眠地修習
前後都承載著這樣的認知來經行:住立於內含根、意不外馳
義註:內含五根不外馳
當用1-7的方法都不能去除睡眠,則應以右脅作獅子臥:[左]腳放在[右]腳上、作意起來想後,具念、正知。當醒來時,應該快速地起來:『我將不致力於睡眠之樂』
-佛陀接著教導目建連尊者如何保持定
不要傲慢地走進俗家。因為假如這樣,萬一他們要工作而忽略了自己,自己就會覺得被人冷淡而待,因無利得而沮喪、繼而掉舉、失去定
不談具爭議性的話。因為這樣能預期會話多,話多時就會掉舉,掉舉時就會失去定
-佛陀說,他不稱讚於一切接觸,也不稱讚不與一切接觸
不稱讚與在家出家人接觸
稱讚安靜、獨處的住處
-大目建連尊者問佛陀,簡要地說的話,怎樣為之‘滅盡貪愛而解脫、常恆的終結、常恆地離繫、常恆的梵行、最終的完結/人天最上的比丘?’
佛陀說,比丘聽聞‘一切法都不值得執著’後
證知一切法。(義註:知遍知無常、苦、無我為證知)
遍知一切法 (義註:審察遍知)
凡任何感受,他都隨觀無常、離染、滅、捨遣paṭinissaggānupassī
離染-義註:有兩種離染。滅盡離染和絕對離染。
i. 滅盡離染:觀、看行的滅盡
ii. 絕對離染:涅槃的離染,見道之智為離染隨觀
iii. 具備i-ii兩者為離染隨觀
滅-義註:也有兩種滅。滅盡的滅和絕對的滅。同上解釋
捨遣-義註:有捨棄捨遣和躍入捨遣兩種
i. 捨棄捨遣:觀,暫時捨離煩惱和蘊
ii. 躍入捨遣:道。躍入以涅槃為所緣
因而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
不抓取而無(義註:貪愛)的刺激--> 證悟涅槃,不再出生
-佛陀叫比丘們不要害怕福德,因為那是快樂的同義詞。
-佛陀曾經經歷了長久的合意果報
-有一生,他修習了慈心七年,之後
他在七個宇宙週期期間不曾返回(人間)
世界壞滅時他到了光音天
世界形成的時候他成為大梵天王
成為了帝釋天36次
成為了轉輪王好幾百次
-佛陀說
即使是低出身者,聽後都會有淨信
因此愛自己的人、願欲偉大者,應尊重正法、憶念佛教
-有一次,給孤獨長者的家裡有大聲的吵鬧。佛陀便問來到的給孤獨長者究竟發生什麼事
-原來他的妻子善生從富裕的家庭來,不對家人作應作的責任,甚至是佛陀
-佛陀於是招來善生,並問她屬於以下哪一種妻子?
殺手妻子
愛其他人、輕視丈夫
渴望僱人來殺丈夫
盜賊妻子
享受、破壞丈夫工作而得的財富
主人妻子
懶惰大食
殘暴惡語
積極地征服丈夫
母親妻子
憐憫丈夫的利益
像母親對兒子那樣保護丈夫、包括他的財產
妹妹妻子
尊重丈夫
慚心服從丈夫
朋友妻子
願求、歡樂於見到丈夫,如久違的朋友
高貴、有戒、忠誠
奴僕妻子
就算被打來懲罰也不憤怒,沒有惡心,保持平靜而忍受
不易怒而服從丈夫
佛陀說1-3的妻子無德、粗惡語、無敬意,所以死後會到地獄;4-7則相反而死後會到快樂處
-佛陀再問善生要做哪種妻子?善生說從今以後會做第七種
-佛陀說,憤怒者正好具備敵人所愛、會作的事
醜陋
無論怎樣裝飾都會醜陋
睡不好
無論睡在頂級床上也睡不好
沒有種種利益
失去理性而拿取無益的當作有益
沒財富
(因為殺人等事)被國王懲罰而財產充公
沒有名聲/追隨者
之前因警覺而得的名聲/追隨者都會失去
沒朋友
朋友、親屬等都避開憤怒者
下惡道
因為憤怒而作身口意惡行,之後下惡道
-佛陀以偈言補充說
憤怒是損失的原因,使心動亂
人們領略不到從憤怒而生的恐怖
被憤怒征服時只有盲目和黑暗,不能見法
無論難做或易做的,憤怒者都破壞它,之後後悔
憤怒者無慚愧、言語不恭敬,也讓其他人憤怒
憤怒的人沒有庇護所
憤怒的人殺害別人,甚至是對自己有大恩德的父母、婆羅門
每個人像自己一樣最愛的是自己,但憤怒者卻殺死他們,甚至自己
智者應把它斷絕
離憤怒者沒有苦惱,離貪者沒有渴望
-佛陀說,當沒有1時,往後的都會失去前一個作為自己的近因
慚愧
根的自制
戒
正定
如實智見 (義註:幼嫩的觀)
厭與離貪 (義註:強力的觀和道)
解脫智見 (義註:阿羅漢解脫和審察[智])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諸行是無常、不堅固、不可依靠的。就這個程度,就足以在一切行上厭、離染,足以要解脫。
-接著佛陀先描繪須彌山山王:長、寬、深入大海、高出大海各八萬四千由旬。
-然後以世界毀滅的過程說明無常的可怕
過了好幾十萬年等的長時間後,天空不下雨,所有植物乾枯消失
第二個太陽出現
所有小河、小坑都乾枯
第三個太陽出現
所有大河乾枯
第四個太陽出現
所有大湖乾枯
第五個太陽出現
大海的水乾到只剩下不夠一個手指節的高度
第六個太陽出現
這個大地與須彌山冒煙
第七個太陽出現
這個大地與須彌山被燒盡,燒完後無灰燼被發現
-佛陀感歎,除了見道者(義註:初果聖者[或以上])之外,誰會相信這個大地與須彌山會被燒盡呢?
-佛陀說,從前有個叫善眼的大師,他是在欲上離貪的開宗祖師。他教導他好幾百位弟子有關到梵天之法。接著他的弟子根據自己對教法理解的深淺,而分別投生到梵天、六欲天、富有的王族、婆羅門或屋主。
-善眼大師覺得和弟子有完全相同的去處不適當,於是加緊修慈心,修習了慈心七年,之後
他在七個宇宙週期期間不曾返回(人間)
世界壞滅時他到了光音天
世界形成的時候他成為大梵天王
成為了帝釋天36次
成為了轉輪王好幾百次
-雖然這位名叫善眼的大師這麼長壽,但他仍未從生老死、負面情緒、苦等中出離。這是為什麼?因為他不領悟四法
聖戒
聖定
聖慧
聖解脫
-現在佛陀已經領悟1-4了,有愛已被切斷,他再沒有下一生
-佛陀說,國王的邊境城市,假如善整備七項城市的裝備,不難獲得四種食物—這些為了守護內部,防禦外部的---那對於外敵,(攻擊)就不恰當了。
-佛陀以此比喻聖弟子的七項正法 + 構成增上心、當生安樂住的四種禪那;對於魔,(攻擊)就不恰當了
-善整備七項城市的裝備、七項正法
石柱是有深基礎的、被善埋的、不動的
相信如來的覺悟和十名號的特質
護城河既深且寬
對惡不善法有慚
巡邏環道既高且寬
對惡不善法有愧
城中有許多武器被積畜
多聞、憶持、積累佛法,並出聲演練、以心隨觀察、以見善貫通
城中駐留著許多軍隊
為棄惡修善而發起精進
守門人是賢智者、能幹者、有智慧者,他阻止陌生人,而使熟人進入
記憶力好和聰敏。以念為守門人,棄惡修善,護持自己的清淨
城牆既高且寬,而且被塗抹覆蓋
有導向苦滅之智
-不難獲得四種食物~初禪至四禪
許多草、薪木、水
許多米、麥
許多豆類食物
許多藥食:如精煉奶油、新鮮牛油、芝麻油、蜜糖、糖漿、鹽
-佛陀說,具備七法的比丘應被供奉,尊敬,是世間無上福田
知法:知道九分教
知義:知道這樣施這樣說的義理
知自己:知道自己有那麼多的信施戒聞慧、辯才
知量:知道四資具領受的量
知時機
誦經的時候
遍問的時候
努力(義註:工作)…
禪思…
知眾
知道是剎帝利眾,這是婆羅門眾,這是屋主眾,這是沙門眾
而應如是走近、站立、作義務、坐下、說話、靜默
知人之勝劣:以成一對而知人
一開始的兩類人
i. 欲見聖者:這部分應被讚賞
ii. 不欲見聖者:因這部分而低下
欲見聖者者
i. 欲聽聞正法…
ii. 不欲…
欲聽聞正法者
i. 傾耳聽法….
傾耳聽法者
i. 聽法後記住….
聽法後記住者
i. 審察已記住的義理….
審察已記住的義理者
i. 知道法義之後隨法而行…
知道法義之後隨法而行者
i. 利益自己和他人
ii. 利益自己而非他人
-佛陀說,當三十三天的晝度黑檀樹花盛開時,[方圓]五十由旬到處被光明遍滿,香氣順風吹行一百由旬,這是晝度黑檀樹的威力
-所以每當晝度黑檀樹以下時,三十三天的天神都是悅意的。以這些過程來比喻聖弟子梵行的不同過程
晝度黑檀樹變黃葉時-因為不久就會落葉
比喻聖弟子想出家
晝度黑檀樹落葉時-因為..(下面3)…
比喻聖弟子出家
晝度黑檀樹發芽時….
比喻聖弟子進入初禪
晝度黑檀樹分芽時….
比喻聖弟子進入二禪
晝度黑檀樹長花蕾時….
比喻聖弟子進入三禪
晝度黑檀樹開花時….
比喻聖弟子進入四禪
晝度黑檀樹花盛開時
比喻聖弟子成為阿羅漢
-當聖弟子成為阿羅漢時,由地居天到梵眾天,由下至上傳來消息,在片刻見,消息傳到整個梵天界
-有一次,當在獨坐時,舍利佛尊者的心生起這樣的深思:「當比丘恭敬、依止什麼後,不善的能被捨斷、善的能被修習呢?」
-於是舍利佛尊者便想出要恭敬、依止以下
大師
法
僧團
學
定
警覺
承迎
-想出後尊者便去和佛陀報告這些純淨的法,這樣就可以讓它們變得更純淨。
-佛陀認可後,舍利佛尊者便說以上的詳細意思。
1. 那就是不尊重1的比丘不可能尊重2
2. 不尊重1+2的比丘不可能尊重3
3. …..如此類推….
4. 不尊重1-6的比丘不可能尊重7
-佛陀也認可了
-佛陀說,對尚未實踐禪修者,雖然他想他的心從諸漏中解脫,但他的心仍未。那是因為他還未實踐禪修,未修習三十七菩提道品。就如母雞不正確地孵蛋時,雞仔不能孵化成功
-對於已實踐禪修者,就算他沒有想著心要從諸漏中解脫,也是會的。
-就如石匠的手斧柄上能夠看見指痕,但他沒有這樣的智:今天、昨天、其他時間有多少斧柄被磨損;但被磨損後就有‘已經磨損’的智慧。同樣地,比丘不知道今天、昨天、其他時間有多少漏被滅盡,但當它們已被滅盡時就會知道
-對於已實踐禪修者,諸結很容易被止息。
-有一次,佛陀召喚比丘們而給出兩個為一組的選項,叫比丘選擇哪個更好。每次比丘都會選後者。而佛陀每次都會教訓他們,對於惡法、非梵行者/沙門而自稱梵行者/沙門的比丘來說,前者比較好,因為以前者為緣不會讓他們下惡道,但以後者為緣則會下惡道
1. 擁抱燃燒的大火後,坐近、接地躺下 / 擁抱少女溫柔的手足後坐近、接地躺下
2. 被人以堅固的毛繩纏繞兩小腿後摩擦,磨到接觸到骨骸為止 / 接受富裕的人問詢
3. 被人以油洗淨過、銳利的矛襲擊下部 / 接受富者合掌
4. 被人以熾熱的鐵板包捲身體 / 受用富者的信施之衣
5. 被人以熾熱的長鐵釘掰開嘴巴,以燃燒的銅球放進嘴巴中:燃燒他的整個消化系統 / 受用富者的信施之施食
6. 被人抓住頭或肩膀後,令躺在熱鐵床、令坐在熱鐵椅上 / 受用富者信施之床椅
7. 被人抓住後,頭下腳上扔入灼熱的銅鍋中,當他在那裡被起泡沫地煮時,四處遊走 / 受用富者信施之住處
-佛陀教導比丘們
1. 當受用別人的資具時,要讓布施者有大果
2. 要讓自己的出家有成果
-當考慮到自己/ 他人 / 兩者的利益後,就足以警覺地達成目標
-說這個法時,
1. 60位比丘口中吐血
2. 60位比丘還俗,對佛陀說這非常難做
3. 60位比丘成為阿羅漢
-佛陀在這篇經文中提到有七位在欲上離貪的開宗祖師
1. 善眼sunetto
2. 啞跛mūgapakkho
3. 輪輻輞aranemi
4. 鋤者kuddālako
5. 象護hatthipālo
6. 護光jotipālo
7. 阿勒葛arako
-他們各有好幾百位弟子,都教導他們去梵天之法。凡對他們教法沒有信心者,死後都往生到惡道
-假如對這七位老師、他們的弟子僧團惡心辱罵,會產生許多罪業。但對見具足的人惡心辱罵會產生更多的罪業,因為沒有傷害比(惡心對待)這裡的梵行者還要大
-因此佛陀要他們學習不要對同修有惡心
-佛陀說,從前有位叫阿勒葛arako的大師,是在欲上離貪的開宗祖師
-他常常以各種譬如教導他幾百位弟子:人的壽命是少的、有限的、疾速的,多苦、多絕望,聰明人應該覺醒,應該做善的,應該行梵行,生者無不死
-當時人壽六萬歲,女孩五百歲才適婚,而且那時少病到只有以下六種病;而大師還這樣教導弟子
1. 寒熱
2. 饑渴
3. 大小便
-而佛陀說,現在講阿勒葛的那席話是正確的,因為現在活得長些才一百歲或多一點。
-然後佛陀為比丘逐步逐步計算,以一百歲來計,每日吃兩餐,那麼我們只能吃七萬二千餐,包括母乳期和以下的飲食障礙
1. 發怒者不進食
2. 悲傷者不進食
3. 生病者不進食
4. 齋戒者不進食
5. 沒得到食物者不進食
-接著佛陀便說自己已經做了作為老師憐憫的工作,並告誡比丘們要禪修,不要疏忽,成為後悔者
-佛陀說,具備七法的比丘是把律放在心中的人 (AN7.75)/是輝耀的持律者 (AN7.79)
1. 知道犯戒
2. 知道不犯戒
3. 知道輕的犯戒
4. 知道重的犯戒
5. 是持戒者,在波羅木叉戒中自制防護,在行為和適當去處上成就,甚至在小罪中也看見可怕的
6. 隨欲獲得四種色界禪
7. 漏盡煩惱
-佛陀說,具備七法的比丘是把律放在心中的人 (AN7.76)/是輝耀的持律者 (AN7.80)
1. 知道犯戒
2. 知道不犯戒
3. 知道輕的犯戒
4. 知道重的犯戒
5. 對於兩部(應指比丘比丘尼的)波羅提木叉戒,他已用心學會,善分類整理、善運用、善考究經典的細節
6. 隨欲獲得四種色界禪
7. 漏盡煩惱
-佛陀說,具備七法的比丘是把律放在心中的人 (AN7.77)/是輝耀的持律者 (AN7.81)
1. 知道犯戒
2. 知道不犯戒
3. 知道輕的犯戒
4. 知道重的犯戒
5. 在律上住立而不可動搖
6. 隨欲獲得四種色界禪
7. 漏盡煩惱
-佛陀說,具備七法的比丘是把律放在心中的人 (AN7.78)/是輝耀的持律者 (AN7.82)
1. 知道犯戒
2. 知道不犯戒
3. 知道輕的犯戒
4. 知道重的犯戒
5. 有宿命通
6. 有天眼通
7. 漏盡煩惱
-有一次,優波離尊者去見佛陀,並請佛陀簡要地教導他法,好讓他聽法後能夠獨自遠離地努力
-佛陀便說,如果他知道一些法不導向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槃;就應該憶持那不是法、律,也不是佛陀的教說
-反之,則是
-佛陀說,有這七種諍訟的止息法
面對面的去除
MN104:對於法、非法有爭論的人集合在一起,以法為引導平息紛爭
記憶的去除
MN104:僧人被人誣告,但自己是清白的。他一定要要求僧團對於自己的準確、完滿記憶所作的判決
無癡的去除
MN104:一個僧人因爲發瘋而犯罪,恢復意識(無癡)後僧團給予這個裁決。(這裏發瘋的定義為完全忘記當時的行爲)
自己表露
MN104:(對於那些能透過懺悔而去除的罪),犯罪者去到更資深的比丘那裏認錯。
根據多數人
MN104:一個地方的僧人不能自己解決爭訟,於是去到更多人的僧團那裏,集合在一起,以法為引導平息紛爭
(宣説)這樣這樣的犯罪特徵
MN104:透過不斷的迫問找出涉事人的罪過
注:通常是對一些在僧團中挑起爭執、因爲無知而犯許多罪,或和在家人有不適當聯繫的人
以草覆蓋
MN104義註:當僧團有一個大爭執,在途中比丘們犯了許多小罪。因爲要逐一追究這些小罪時會延長爭訟,所以用這個方法止息
MN104:所有比丘集合在一起,其中的一個爭執黨派派出一名比丘,然後向僧團表白說--因爲他們爭執而作了許多沙門不應作的事,假如僧團同意的話,赦免除了重罪(pārājikañceva saṅghādisesañca)、與在家人有關的罪(咒駡、輕蔑在家人) 之外的罪
另一個黨派也派出一個比丘,作同樣的程序
注釋:這就像用草來蓋住臭屎,因此說‘以草覆蓋
-佛陀說,以七法的
1. 破壞狀態而成為比丘 (AN7.85)
2. 靜止狀態而成為沙門 (AN7.86)
3. 排斥狀態而成為婆羅門 (AN7.87)
4. 消失狀態而成為博學者 (AN7.88)
5. 沐浴狀態而成為沐浴者 (AN7.89)
6. 已知狀態而成為通曉吠陀者 (AN7.90)
7. 遠離狀態而成為聖者 (AN7.91)
8. 遠離狀態而成為阿羅漢 (AN7.92)
-哪七法?
1. 身見
2. 疑
3. 戒禁取
4. 貪
5. 嗔
6. 癡
7. 慢
-佛陀說,有七不正法 (AN7.93)
1. 無信者
2. 是無慚者
3. 是無愧者
4. 是少聞者
5. 是懈怠者
6. 是忘失念者
7. 是劣慧者
-反之,則是七正法 (AN7.94)
-佛陀說,有七種人應被供養、尊敬、是世間無上福田:
-某些人分別對以下上
六根
六塵
六識
六觸
六觸所生受
六塵的想
六塵的思
六塵之渴愛
六塵之尋
六塵之伺
五蘊
-以以下角度分別隨觀,不斷地以心融入、以(義註:觀)慧進入
無常
苦
無我
滅盡
生滅
離染-義註:有兩種離染。滅盡離染和絕對離染。
滅盡離染:觀、看行的滅盡
絕對離染:涅槃的離染,見道之智為離染隨觀
具備i-ii兩者為離染隨觀
滅-義註:也有兩種滅。滅盡的滅和絕對的滅。同上解釋
捨遣paṭinissajjati-義註:有捨棄捨遣和躍入捨遣兩種
捨棄捨遣:觀,暫時捨離煩惱和蘊
躍入捨遣:道。躍入以涅槃為所緣
-繼而
當生成為阿羅漢
死時成為阿羅漢
成為中般涅槃者
不過壽命的中間而般涅槃。他有三類。
例如無煩天有千劫壽命。可以在出生那天到達般涅槃
假如不在出生那天抵達,就在首一百劫抵達
假如不能夠,那就在第二百劫抵達
假如不能夠,那就在第四百劫抵達
成為生般涅槃者
過了第五百劫而抵達阿羅漢狀態
成為無行般涅槃者
成為有行般涅槃者
在無熱天等,要加行、如蛇行等而抵達阿羅漢狀態
成為上流到色究竟天者
在無煩天等出生,然後活足天命,然後出生到更高的色究竟天
(根據AN3.89,7.55,越下面的三果聖者越遲證悟涅槃。以上解釋根據SN46.3 義註
)
-佛陀說,對於以下煩惱
貪 (AN2.231)
瞋
癡
憤怒
惡意(敵意為相、不能捨棄敵對為作用,不停憤怒為現起)
Makkho(貶低他人的美德為相、摧毀為作用、覆蓋為現起)
paḷāso(競爭為相、把自己和別人的美德相提并論為作用、量度別人的美德為現起)
嫉妒
慳吝
Māyā(覆蓋已作的惡為相、掩蓋為作用、障礙為現起)
sāṭheyyaṃ(炫耀自己不存在的美德為相、說出來為作用、身體的外相虛僞地作為現起)
thambho(心膨脹為相、叛逆為作用、不柔軟為現起)
sārambho(勝過為相、敵對為作用、不尊重為現起)
慢
極慢(舉起為相,極度自大為作用,自負為現起)
迷醉 (義注:沉浸迷醉的樣子)
疏忽大意(MN3義注說:心丟棄到五欲為相、丟棄為作用、無念為現起。AN4的義注說缺乏念,心放棄到五欲那裏)
-爲了他們的
證知abhiññāyā
AN2.231義注:証知、親身體驗
遍知pariññāyā
遍盡parikkhayāyā
捨斷pahānāyā
義注:放棄之義
滅盡khayāya
衰退vayāya
離染virāgā
義注:撤回享受之義
滅nirodhāyā
捨離cāgā
捨遣paṭinissaggāya
-應修七覺支
-或應修
無常想
無我想
不淨想 :
AN10.60:觀察身體充滿種種不淨,即32身分
過患想
AN10.60:審察此身多苦多過患,會生出許多疾病、冷熱、饑渴、大小便
捨斷想
AN10.60: 不容忍已生的三惡尋、再再生起的惡不善法
離貪想
AN10.60:審察涅槃
滅想
AN10.60 :審察涅槃
-或應修
不淨想
AN10.60隨觀身體充滿種種不淨,即三十二身分
死想
清淨導論中教導其中一個念死的修法為,憶念有名之士的死(而生感動和智慧),之後作意死將到來。(這個修法可以取得定力)
在食物上厭逆想
AN5.61-62複注:對食物(由遍求、製作到排泄的)旅程等的範疇厭逆、遍拿取而生起想
在世間一切上不樂想
AN10.60 捨棄對世間的抓取、決意、傾向、隨眠
無常想
在無常上苦想
在苦上無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