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支部集 AN7 摘要

AN7.1 可愛經第一  Paṭhamapi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七法的比丘同修是不喜愛、尊重的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7.2 可愛經第二 Dutiyapiyasutta 摘要

 

-佛陀說,具備七法的比丘同修是不喜愛、尊重的

1.           想要利養者

2.           想要恭敬者

3.           想要不被輕蔑/超越者

4.           無慚者

5.           無愧者

6.           嫉妒

7.           慳吝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7.3-4 摘要

 

-佛陀說,有七力

 

-佛陀說,賢智者以這些力快樂地生活

-如理地審察(義註:四諦)法,以(義註:觀、道)智的利益來觀,如燈熄滅地心解脫(義註:就如最後心從事物所緣中解脫,去處不顯現)

 

AN7.5-6 摘要

 

-佛陀說,有七種財

 

-佛陀說,擁有這些財富的人是不貧窮者,他的日子過得不空虛。

-有智慧的人憶念佛教,修習信、戒、見法

 

AN7.7 郁伽經 Ugg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國王的大臣郁伽去見佛陀,並驚歎彌迦羅非常富裕,只是黃金就已千萬,還未說白銀。

 

-佛陀便說,這類財富不是不存在。但這類財富和以下共同

 

-但七聖財(信財、戒財、慚財、愧財、所聞財、施捨財、慧財)則不和1-5共通

 

-佛陀說,擁有這些財富的人是不貧窮者,他的日子過得不空虛。

-有智慧的人憶念佛教,修習信、戒、見法

 

AN7.8-9 摘要

 

-佛陀說有七種結

梵行就是為了捨斷這七種結。捨斷後就是阿羅漢

 

 

AN7.10 慳吝經 Macchari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七種結

 

AN7.11-12 摘要

 

-佛陀說,有七種煩惱隨眠

梵行就是為了捨斷這七種結。捨斷後就是阿羅漢

 

AN7.13 家經 Kul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七支的家不適合接近,已接近者不適合近坐

 

-反之,則適合

 

AN7.14 人經 Puggal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以下七種人應被供養、尊敬,是世間的無上福田 (解釋參考MN70

                                                               i.      注釋:乾觀行者/或某人進入色界定後

                                                               i.      義注:初果-阿羅漢向者

                                                               i.      義注:初果-阿羅漢向者。

                                                             ii.      論藏Pug:他明白四聖諦,並已以智慧檢查佛陀的教導

                                                               i.      義注:初果-阿羅漢向者

                                                             ii.      論藏Pug:他明白四聖諦但以智慧檢查佛陀教導的程度不及4

 

 

AN7.15 水譬喻經 Udakūpam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世界有七種人:

 

AN7.16-19 摘要

 

-佛陀說,有七種人應被供養、尊敬、是世間無上福田:某些人對一切行隨觀無常(AN7.16)/苦(AN7.17/無我(AN7.18/對涅槃隨觀樂;不斷地以心融入、以(義註:觀)慧進入;繼而

 

根據AN3.89,7.55,越下面的三果聖者越遲證悟涅槃。以上解釋根據SN46.3 義註

 

AN7.20 無十之事經 Niddasavatthu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七個無十之事(阿羅漢特質)。義註說,無十(Niddaso)、無二十(nibbīso)……無五十(nippaññāso)為存在於外道宗派的問題,在外道十年死時的死者,耆那教說明不再有十年,九年……不再有一年,尊者阿難在村中聽說後告訴世尊,世尊告訴阿難說:「在我的教說中這是諸漏已盡的同義語(khīṇāsavassetaṃ adhivacanaṃ),因為在十年死時的諸漏已盡證涅槃者不再有十年,九年……不再有一年,他們不再以結生存在。

 

AN7.21 沙楞達達經 Sārandadasuttaṃ摘要

 

-佛陀教導離車族人七不衰退法。只要奉行的話他們就能預期有增長,而非減損

 

AN7.22 作雨者經 Vassakār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阿闍世王韋提希子想要攻打。他便派遣大臣作雨者問候佛陀並徵詢他的意見,之後回來向自己。佛陀不說不實的。

 

-那時阿難尊者在佛陀身後為佛陀扇風。佛陀便問他跋耆是否具備AN7.21所說的不衰退法,阿難全都答是。

-每聽完阿難尊者回答,佛陀便說只要他們這樣奉行,他們的增長能被預期而非衰退。

 

-佛陀之後便對作雨者提到,自己曾在毘舍離沙楞達達塔廟教導他們這七不衰退法,再重申他們只要保持這些就不會衰退

 

-聽完後作雨者便說,只要他們做到一項,就能預期增長,更何況說具備全部七項。於是對佛陀說,不應以戰爭取得跋耆,而應以遊說、離間。

 

 

AN7.23 七者經第一 Paṭhamasattakasuttaṃ 摘要

 

-佛陀教導比丘們七不衰退法,奉行後比丘們的增長能被,而非減損

 

 

 

AN7.24 七者經第二 Dutiyasattakasuttaṃ 摘要

 

 

-佛陀教導比丘們七不衰退法,奉行後比丘們的增長能被,而非減損

 

 

AN7.25 七者經第三 Tatiyasattakasuttaṃ 摘要

 

-佛陀教導比丘們七不衰退法,奉行後比丘們的增長能被,而非減損

 

AN7.26 覺支經 Bojjhaṅgasuttaṃ 摘要

 

-佛陀教導比丘們七不衰退法,奉行後比丘們的增長能被,而非減損

 

AN7.27 想經 Saññāsuttaṃ 摘要

 

-佛陀教導比丘們七不衰退法,奉行後比丘們的增長能被,而非減損

 

AN7.28 退失經第一 Paṭhamaparihāni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七法導致有學比丘退失

 

-反之,則不退失

 

 

AN7.29-31 摘要

 

-佛陀說,有七法讓在家佛教徒退失/毀滅

 

-反之則不退/ 為在家佛教徒的生成

 

 

AN7.32 尊重不放逸經 Appamādagāravasuttaṃ摘要

 

 

-有一位天神在夜深時對佛陀說,有法讓比丘不退失

1.           尊重大師

2.           尊重法

3.           尊重僧團

4.           尊重學

5.           尊重定

6.           尊重警覺

7.           尊重承迎 (義註:以法和物質承迎)

 

-佛陀認可後他便離開了。

 

-接著佛陀在早上召喚比丘說起這件事,並說尊重這些後不可能退失,涅槃就在眼前

 

AN7.33 尊重慚經 Hirīgāravasuttaṃ摘要

 

-有一位天神在夜深時對佛陀說,有法讓比丘不退失

1.           尊重大師

2.           尊重法

3.           尊重僧團

4.           尊重學

5.           尊重定

6.           尊重

7.           尊重

 

-佛陀認可後他便離開了。

 

-接著佛陀在早上召喚比丘說起這件事,並說尊重這些後不可能退失,涅槃就在眼前

 

AN7.34 易順從糾正經第一 Paṭhamasovacassatāsuttaṃ摘要

 

-有一位天神在夜深時對佛陀說,有法讓比丘不退失

1.           尊重大師

2.           尊重法

3.           尊重僧團

4.           尊重學

5.           尊重定

6.           尊重順從

7.           尊重友誼

 

-佛陀認可後他便離開了。

 

-接著佛陀在早上召喚比丘說起這件事,並說尊重這些後不可能退失,涅槃就在眼前

 

AN7.35 易順從糾正經第二 Dutiyasovacassatāsuttaṃ摘要

 

-佛陀對僧團憶述,有一位天神在夜深時對自己說,有法讓比丘不退失

1.           尊重大師

2.           尊重法

3.           尊重僧團

4.           尊重學

5.           尊重定

6.           尊重順從

7.           尊重善友誼

 

-佛陀認可後他便離開了。

 

-舍利佛聽到後便延伸了1-7的意思

1.           比丘自己是1-7

2.           也稱讚1-7

3.           其他不是1-7的人,他讓他們1-7

4.           其他1-7的人,他如實、適時地稱讚他們

 

-佛陀聽後隨喜認可

 

AN7.36 朋友經第一 Paṭhamamitt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具備以下七種特質的應結交為朋友

1.           他給與難給與的

2.           他做難做的

3.           (義註:為了朋友)他忍耐難忍耐的,就算被罵

4.           顯露他的秘密

5.           守你的秘密

6.           在災難時不離棄

7.           不以你的財富滅盡而輕蔑

 

AN7.37 朋友經第二 Dutiyamitt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基於自己欲求良好祝憐憫的朋友,就算自己被排斥,也應結交具備以下七種特質的人為朋友。

 

AN7.38-39摘要

 

-佛陀說,具備七法的比丘(AN7.38/ 舍利佛(AN7.39)不久以證智自己作證後,便進入、住立於四無礙解

 

AN7.40-41摘要

 

-佛陀說,具備七法的比丘(AN7.40/舍利佛(AN7.41)之心在(自己的)支配下運轉,而不是(自己)在心的支配下運轉

1.       定善巧 samādhikusalo

a.       SN34.1義註:初禪有五支,二禪有三支,這樣,熟練於分別各個支

2.       定的禪定成就善巧samāpattikusalo

a.       AN6.24義註:把握合適的食物、怡人的氣候而善巧於入定

3.       定的持續善巧

a.       AN6.24復註:能夠在七八個彈指的剎那置於禪那,能夠決意掌握

4.       定的出定善巧者

a.       AN6.24義註:在限定時間從禪定出來

5.       定的愉快善巧

a.       AN6.24義註:這是定的預備善巧,能夠讓定心愉悅

6.       定的適當去處善巧

a.       AN6.24義註:迴避對定無益之法,聯結對定有益之法。這個是定相的所緣,這是特相的所緣這樣知道

b.       復註:適當去處=業處。善巧於對業處的念與正知

7.       定的轉向善巧

a.       AN6.24義註:為了進入更上的定,能夠轉向初禪等定。他出初禪後進入二禪…..

 

 

AN7.42-43 摘要

 

-有一次,舍利佛(AN7.42/阿難尊者(AN7.43)見托鉢時間未到,便去外道遊行者的園林裡。他們之間談起,凡任何人行12年圓滿、遍清淨的梵行,就適合被稱為無十比丘

 

那時,舍利佛(AN7.42/阿難尊者(AN7.43)對他們所說保持中立,托鉢後便見佛陀說起這件事,問,在佛教中唯獨年資12年的比丘被稱為無十比丘嗎?

 

佛陀便回答,不能僅以年資這樣安立,而有七個無十之事(阿羅漢特質)

 

-具備這7個無十之事,不論行12年、還是48年圓滿、遍清淨的梵行,都適合被稱為無十比丘。

 

AN7.44 七識住經 Sattaviññāṇaṭṭhiti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七識住

 

注釋:非想非非想不被納入七識住,因爲識、想過於微弱

 

AN7.45 定的資糧經 Samādhiparikkhār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七個定的資糧

 

凡被這七支準備的心一境性,比丘們!這被稱為『有近因』、『有資』的聖正定

 

 

AN7.46 火經第一 Paṭhama-aggi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七種火

 

 

AN7.47 火經第二經 Dutiya-aggisuttaṃ摘要

 

-有一次,高身婆羅門已準備好公牛、小公牛、小母牛、贍養、公羊各五百頭作牲祭,把他們帶到祭壇的柱子。

 

-他去見佛陀並說,他聽聞拿著火、豎立著犧牲之柱有大果報。佛陀回應,他也聽說過。如是者對話重複了三次,最後高身婆羅門下結論說佛陀完全同意他

 

-在一旁的阿難尊者說,他不該這樣問,而應該問,我現在要做上面那些,請佛陀教誡我,那我就有長久的利益與安樂。

 

-高身婆羅門照辦,佛陀便說,他這樣做早就在祭祀之前揚起了三種不善、生起苦果的刀:身口意刀

1.           意刀:在祭祀前就生起讓這麼多動物被殺’的念頭,雖然他想作福和善、尋求善道之道,卻作了罪業、不善和尋求惡道之道

2.           語刀:在祭祀前就生起讓這麼多動物被殺’的說話,雖然….

3.           身刀:在祭祀前就作殺害這些動物的準備,雖然…

 

-佛陀說,有三種火應被捨斷和迴避:貪嗔癡之火

1.           因為被貪嗔癡征服、佔據心的人,會行身口意惡行。他會因此而死後到惡道

 

-另外有三火應被恭敬、適當安樂地保持:

1.           應該被供奉者之火āhuneyyaggī

a、     父母,因為我們從父母那裡來的

2.           屋主之火

a、     兒子、妻子、奴隸、僕人、工人(對屋主)恭敬。(因為屋主對他們資助、養活)

3.           應該被供養者之火dakkhiṇeyyaggi

a、     修行好的修行人

-面前這薪火應該在適當的時機被燃燒旁觀熄滅棄置

-說後高身婆羅門大受感動,皈依三寶,並釋放這些動物,好好對待它們。

 

 

AN7.48 想經第一 Paṭhamasaññ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以下七想多修,就有大果,會沉浸於不死(義註:涅槃的休息處)、以不死為終點

 

AN7.49 想經第二 Dutiyasaññ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以下七想多修,就有大果,會沉浸於不死(義註:涅槃的休息處)、以不死為終點。為什麼會這樣說?

                                                               i.      AN10.60隨觀身體充滿種種不淨,即三十二身

                                                               i.      清淨導論中教導其中一個念死的修法為,憶念有名之士的死(而生感動和智慧),之後作意死將到來。(這個修法可以取得定力)

                                                               i.      AN5.61-62複注:對食物(由遍求、製作到排泄的)旅程等的範疇厭逆、遍拿取而生起想

                                                               i.      AN10.60 捨棄對世間的抓取、決意、傾向、隨眠

 

AN7.50 婬欲經 Methu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若奴索尼婆羅門問佛陀,他是否自稱梵行者?

-佛陀說,當說佛陀在行無瑕疵、遍清淨的梵行時,那是正確的說法,因為自己確是這樣。

-婆羅門問佛陀怎樣為有瑕疵的梵行?佛陀便說以下七種,有以下者都不從生老死及各種負面情緒、苦中釋放:

 

-佛陀說,只要還見到自己還未斷除某些淫慾結中的某些,他就不會在這個又天神與人類的世界中自稱已現無上圓滿覺悟,反之,才這樣說。他的智見生起,而宣說自己的解脫是不動搖的,這是他最後一生了,沒有下一生。

 

-說完婆羅門大受感動,皈依三寶

 

AN7.51 結經 Saṃyogasuttaṃ 摘要

 

-佛陀在這篇經內教導結和離結之法

 

-男人或女人作意自己的男女之根及其他性別特徵,並在那裡染著、享受。之後還作意並染著、享受於外面異性的根和其他性別特徵。他們因此願欲外面的結(義註:與異性一起性交/相遇)為緣所生起的喜樂,生起對異性的結。他們故此不能超越自己性別的身份。

 

-假如不作意、染著並享受於內外之性別特徵,就能超越。

 

AN7.52 布施大果經 Dānamahapphal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眾多男居士去見舍利佛尊者並說他們希望聽佛陀說法,舍利佛尊者便叫他們在布薩日來

 

-到了那天,居士們和舍利佛一起去見佛陀,舍利佛便問佛陀,會有某種方式的布施有大果,某些無大果嗎?佛陀回答,是有的

 

-舍利佛繼續追問,佛陀便說各種對應再生於各種天界的布施心態

 

AN7.53 難陀母親經 Nandamātāsuttaṃ 摘要

 

(義註:大師已經度過雨安居和自恣,便遺下兩位上首弟子,說我將要出行去dakkhiṇāgiriṃ’

便離開了。Kosalo國的pasenadi、給孤獨長者、visākhā大女居士和其他大眾想讓佛陀留下,但不成功。 給孤獨屋主想‘不能留下大師了’ 便在在靜處裡思索。然後名叫puṇṇā的女奴看見了,便問‘為什麼主人你不像以前這樣諸根明淨呢?’

‘是的,puṇṇā,大師要遊行離開了,而我不能讓他留下。我不知道是否能夠讓他很快再來,因此我坐下思維’

‘假如我能讓佛陀留下,你會對我做什麼呢?’

‘讓你獲得自由’

女奴因此去到大師那裡並敬禮‘請你留下吧,尊者’

佛陀說‘你會為我的留下做什麼?’

‘尊者,你也知道我依賴別人的狀態,不能作其他東西,那我會在皈依上住立、守護五戒’

‘善哉善哉puṇṇā,大師由於尊重法這一處而留下!’---為了顯示這個,AN5.99中,佛陀說,‘尊重法,比丘們,如來尊重法’

大師之後留下並進入給孤獨園。大眾因此給予千次歡呼。大師對大眾教導法,八萬四千生類因此飲得不死甘露。

puṇṇā得到了銀行家(給孤獨長者)的允許後便到比丘尼住處那裡出家。

圓滿覺悟的佛陀便召喚舍利佛和目建連:‘我原先往這個方位遊行,現在不去了,你們和大眾一起遊行到那裡吧’這樣說而解散他們)

 

-舍利佛與大目建連尊者於是帶領著大比丘僧團遊行。

-難陀母女居士在破曉時起來後,誦說波羅延(經集的最後一集),而恰巧毘沙門大王(北方天王)有某些事要做而從北方往南方行,他聽見難陀母在誦經,便站著等她讀完。

 

-難陀母誦完經後北方天王便出聲隨喜。

-經過詢問,難陀母得知是北方天王,便說要把剛才所誦的經作為對天王的款待。

-天王隨喜,並請求難陀母明天宴請以舍利佛和目建連為上首的僧團早餐,並迴向這份功德(義註:現前布施的思)給他,這將會是對天王的款待。

 

-難陀母之後照辦。舍利佛便奇怪,是誰告訴她比丘僧團會來的?難陀母便如實告知。

-舍利佛便稱說不可思議,因為難陀母竟然可以和那麼大威力的北方天王當面說話。難陀母便說,這不是她唯一的不可思議未曾有法

1.           國王因為某事而奪取自己喜愛的兒子,當孩子被拉走抓去、被處刑、或被殺,她的心也沒有變異

2.           自己的丈夫死後投生為夜叉(義註:地居天神),而以死前的形象顯示給難陀母,自己的心也沒有變異

3.           自己在年輕時便嫁了給丈夫,但不記得以心違犯丈夫(與人通姦),更何況以身?

4.           自己自宣告為女居士後,不記得故意犯過任何學處

5.           她能隨意進入初禪至四禪

6.           她沒有見到自己還沒斷除任何五下分結(她是三果聖者)

 

-每次難陀母說完,舍利佛都會說讚美說,確實是因為她淨化了心的生起

-說完後,舍利佛尊者便以法談使到難陀母歡喜,然後離開

 

 

 

 

 

 

 

 

 

AN7.54 無記經 Abyāka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某位比丘問佛陀,什麼因緣讓有聞聖弟子對無記的事情不生起疑惑?

-佛陀回答,因為他們滅除了(邪)見,以下這些都是惡見

1.           死後如來存在

a、 義註:這裡的如來=有情

b、 注:這些問題之所以錯誤,是因為組合成有情的五蘊,他們各別都在不斷轉變,根本沒有一個實體叫這個、那個

2.           死後如來不存在

3.           死後如來存在且不存在

4.           死後如來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無聞凡夫不知道見、見集、見滅、見滅之(義註:聖)道,而增長見,不從生老死、各種負面情緒和苦中釋放。

-有聞聖弟子則相反,他的見被滅,因此對無記之事沒有動搖

 

-上面1-4,是來到

1.           (義註:見的)渴愛

2.           (義註:見的)想

3.           (義註:依靠見的)思量

4.           (義註:見的)增殖

5.           (義註:見的)抓取

6.           (見的)後悔

 

-無聞凡夫不知道上面1-6,1-6的集,1-6的滅,1-6滅之道,而增長1-6,他不從生老死、各種負面情緒和苦中釋放。

 

-如上面一樣,聖弟子則相反

 

-義註:拿取導向見滅之道為拿取入流道

 

 

AN7.55 人之趣處經 Purisagatisuttaṃ 摘要

 

-佛陀在這篇經典裡教導七種人的(義註:智慧)趣處,和無取般涅槃

 

-這七種人這樣行道:

不存在(義註:假如產生自有的業過去不存在),

我的也不存在(義註:現在我的這個自有也不存在);

將不存在(義註:現在我的、會產生未來自有的業不存在),

我的也將不存在(義註:未來我的自有也不存在)。

何時已存在的(義註:現在這個已存在的五取蘊),那個捨棄(義註:那個欲染捨棄)

而獲得(義註:觀的)平靜

(佛陀這裡把存在、將存在等動詞,由第一人稱動詞改為第三人稱動詞,把外道在AN10.29/SN22.81的斷滅論思想更改為無我的思想,包括在SN22.55/Ud68。而義註似乎把它詮釋為萬法因緣生的道理)

 

在有上不染著(義註:不染於過去五蘊的貪、見)

在源頭上不染著(義註:未來的同樣也不染著)

以正慧(義註:與觀一起的道慧)看見是存在更上的寂靜處的(義註:涅槃),但不完全地作證,也不完全地去除慢、有貪、無明的隨眠;只是滅盡五下分結

 

-因此而成為七種三果聖者

 

AN7.56 低舍梵天經 Tissabrahm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在深夜,有兩位天神來到佛陀那裡並各別指定某些比丘尼是解脫者。佛陀認可後他們就離開了。

-之後佛陀召喚比丘說起這事。

 

-恰巧大目建連尊者坐在佛陀不遠處,他在想,究竟哪些天神有如實知道有餘依者(非阿羅漢)為有餘依者,無餘依者為無餘依者?

-當時名叫低舍的比丘剛死,再生為梵天神,其他人也知道他有大神通力。

-大目建連尊者因此立即以神通去到梵天界,受到低舍梵天神的承迎。

 

-尊者便問起他自己思量的問題

 

-問:所有都有嗎?

 

-以下這些人,那些有這種智慧的天神知道他們分別是哪種人,並知道,只要身體存續,天、人就能看見他,但身體崩解後天和人都不會見到他。

 

-以下這些人,那些有這種智慧的天神知道他們分別是哪種人,並知道,或許當這位尊者做到以下時,就能成為阿羅漢

是哪些人?

                                                               i.      MN70義注:初果-阿羅漢向者

                                                               i.      MN70義注:初果-阿羅漢向者。

                                                             ii.      論藏Pug:他明白四聖諦,並已以智慧檢查佛陀的教導

                                                               i.      MN70義注:初果-阿羅漢向者

                                                             ii.      論藏Pug:他明白四聖諦但以智慧檢查佛陀教導的程度不及4

 

-大目建連尊者之後隨喜低舍梵天所說,然後去找佛陀,說出剛才發生之事

 

-佛陀便問尊者:祂沒有教你第七種住於無相之人嗎? 答:現在是時機教我了

-那些有這種智慧的天神知道以下,並知道,或許當這位尊者做到上面I-III時,就能成為阿羅漢

 

 

AN7.57 獅子將軍經 Sīhasenāpat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獅子將軍問佛陀能否說出布施的直接可見果報?

-佛陀以反問的方式,提到有兩位男子,一位是無信、吝嗇、惡口者;另一位是有信、喜歡布施的人、施主。從而引導將軍承認以下

 

-將軍透露,自己是施主,已經能體驗1-6了,只是第7就對佛陀行之以信

 

AN7.58 不必守護經 Arakkhey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自己有這四個不必守護的、三個不能被責備的

 

四個不必守護的:不會不要讓人知道以下,因為以下都是清淨的

 

三個不能被責備的:沒有任何人或神能如法地斥責佛陀—沒有這個跡象,佛陀因此無畏

 

AN7.59 金毘羅經 Kimil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尊者金毘羅問佛陀,什麼讓佛陀般涅槃後正法不久住呢?

 

-佛陀回答,佛陀般涅槃死後四種對以下不尊重、順從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7.60 七法經 Sattadham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七法的比丘不久就能滅盡煩惱

 

AN7.61 打瞌睡經 Pacalāyam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以天眼看到大目建連尊者在打瞌睡,便用神通到達尊者那裡,問他是否在打瞌睡,答:是的。

 

-佛陀因此教他循序漸進的應對打瞌睡方法,

 

-佛陀接著教導目建連尊者如何保持定

 

-佛陀說,他不稱讚於一切接觸,也不稱讚不與一切接觸

 

-大目建連尊者問佛陀,簡要地說的話,怎樣為之滅盡貪愛而解脫、常恆的終結、常恆地離繫、常恆的梵行、最終的完結/人天最上的比丘?

                                                               i.      滅盡離染:觀、看行的滅盡

                                                             ii.      絕對離染:涅槃的離染,見道之智為離染隨觀

                                                           iii.      具備i-ii兩者為離染隨觀

                                                               i.      捨棄捨遣:觀,暫時捨離煩惱和蘊

                                                             ii.      躍入捨遣:道。躍入以涅槃為所緣

 

AN7.62 慈經 Mettasuttaṃ 摘要

 

-佛陀叫比丘們不要害怕福德,因為那是快樂的同義詞。

-佛陀曾經經歷了長久的合意果報

-有一生,他修習了慈心七年,之後

 

-佛陀說

 

 

 

AN7.63 妻子經 Bhariy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給孤獨長者的家裡有大聲的吵鬧。佛陀便問來到的給孤獨長者究竟發生什麼事

-原來他的妻子善生從富裕的家庭來,不對家人作應作的責任,甚至是佛陀

 

-佛陀於是招來善生,並問她屬於以下哪一種妻子?

 

佛陀說1-3的妻子無德、粗惡語、無敬意,所以死後會到地獄;4-7則相反而死後會到快樂處

-佛陀再問善生要做哪種妻子?善生說從今以後會做第七種

 

AN7.64 有憤怒者經 Kodha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憤怒者正好具備敵人所愛、會作的事

 

-佛陀以偈言補充說

 

AN7.65 慚愧經 Hirī-ottapp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當沒有1時,往後的都會失去前一個作為自己的近因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7.66 七個太陽經 Sattasūri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諸行是無常、不堅固、不可依靠的。就這個程度,就足以在一切行上厭、離染,足以要解脫。

 

-接著佛陀先描繪須彌山山王:長、寬、深入大海、高出大海各八萬四千由旬。

-然後以世界毀滅的過程說明無常的可怕

 

-佛陀感歎,除了見道者(義註:初果聖者[或以上])之外,誰會相信這個大地與須彌山會被燒盡呢?

 

-佛陀說,從前有個叫善眼的大師,他是在欲上離貪的開宗祖師。他教導他好幾百位弟子有關到梵天之法。接著他的弟子根據自己對教法理解的深淺,而分別投生到梵天、六欲天、富有的王族、婆羅門或屋主。

 

-善眼大師覺得和弟子有完全相同的去處不適當,於是加緊修慈心,修習了慈心七年,之後

 

-雖然這位名叫善眼的大師這麼長壽,但他仍未從生老死、負面情緒、苦等中出離。這是為什麼?因為他不領悟四法

 

-現在佛陀已經領悟1-4了,有愛已被切斷,他再沒有下一生

 

AN7.67 城喻經 Nagaropa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國王的邊境城市,假如善整備七項城市的裝備,不難獲得四種食物這些為了守護內部,防禦外部的---那對於外敵,(攻擊)就不恰當了。

-佛陀以此比喻聖弟子的七項正法 + 構成增上心、當生安樂住的四種禪那;對於魔,(攻擊)就不恰當了

 

-善整備七項城市的裝備、七項正法

 

-不難獲得四種食物~初禪至四禪

AN7.68 知法者經 Dhammaññū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七法的比丘應被供奉,尊敬,是世間無上福田

                                                               i.      欲見聖者:這部分應被讚賞

                                                             ii.      不欲見聖者:因這部分而低下

                                                               i.      欲聽聞正法…

                                                             ii.      不欲

                                                               i.      傾耳聽法….

                                                               i.      聽法後記住….

                                                               i.      審察已記住的義理….

                                                               i.      知道法義之後隨法而行

                                                               i.      利益自己和他人

                                                             ii.      利益自己而非他人

 

AN7.69 晝度樹經 Pāricchatta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當三十三天的晝度黑檀樹花盛開時,[方圓]五十由旬到處被光明遍滿,香氣順風吹行一百由旬,這是晝度黑檀樹的威力

 

-所以每當晝度黑檀樹以下時,三十三天的天神都是悅意的。以這些過程來比喻聖弟子梵行的不同過程

 

-當聖弟子成為阿羅漢時,由地居天到梵眾天,由下至上傳來消息,在片刻見,消息傳到整個梵天界

 

 

AN7.70 恭敬經 Sakkacc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當在獨坐時,舍利佛尊者的心生起這樣的深思:「當比丘恭敬、依止什麼後,不善的能被捨斷、善的能被修習呢?」

-於是舍利佛尊者便想出要恭敬、依止以下

-想出後尊者便去和佛陀報告這些純淨的法,這樣就可以讓它們變得更純淨。

-佛陀認可後,舍利佛尊者便說以上的詳細意思。

1.           那就是不尊重1的比丘不可能尊重2

2.           不尊重1+2的比丘不可能尊重3

3.           …..如此類推….

4.           不尊重1-6的比丘不可能尊重7

 

-佛陀也認可了

 

 

AN7.71 修習經 Bhāvan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對尚未實踐禪修者,雖然他想他的心從諸漏中解脫,但他的心仍未。那是因為他還未實踐禪修,未修習三十七菩提道品。就如母雞不正確地孵蛋時,雞仔不能孵化成功

 

-對於已實踐禪修者,就算他沒有想著心要從諸漏中解脫,也是會的。

 

-就如石匠的手斧柄上能夠看見指痕,但他沒有這樣的智:今天、昨天、其他時間有多少斧柄被磨損;但被磨損後就有已經磨損的智慧。同樣地,比丘不知道今天、昨天、其他時間有多少漏被滅盡,但當它們已被滅盡時就會知道

 

-對於已實踐禪修者,諸結很容易被止息。

 

AN7.72 火聚譬喻經 Aggikkhandhopam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召喚比丘們而給出兩個為一組的選項,叫比丘選擇哪個更好。每次比丘都會選後者。而佛陀每次都會教訓他們,對於惡法、非梵行者/沙門而自稱梵行者/沙門的比丘來說,前者比較好,因為以前者為緣不會讓他們下惡道,但以後者為緣則會下惡道

1.           擁抱燃燒的大火後,坐近、接地躺下 / 擁抱少女溫柔的手足後坐近、接地躺下

2.           被人以堅固的毛繩纏繞兩小腿後摩擦,磨到接觸到骨骸為止 / 接受富裕的人問詢

3.           被人以油洗淨過銳利的矛襲擊下部 / 接受富者合掌

4.           被人以熾熱的鐵板包捲身體 / 受用富者的信施之衣

5.           被人以熾熱的長鐵釘掰開嘴巴,以燃燒的銅球放進嘴巴中:燃燒他的整個消化系統 / 受用富者的信施之施食

6.           被人抓住頭或肩膀後,令躺在熱鐵床、令坐在熱鐵椅上 / 受用富者信施之床椅

7.           被人抓住後頭下腳上扔入灼熱的銅鍋中,當他在那裡被起泡沫地煮時,四處遊走 / 受用富者信施之住處

 

-佛陀教導比丘們

1.           當受用別人的資具時,要讓布施者有大果

2.           要讓自己的出家有成果

 

-當考慮到自己/ 他人 / 兩者的利益後,就足以警覺地達成目標

 

-說這個法時,

1.           60位比丘口中吐血

2.           60位比丘還俗,對佛陀說這非常難做

3.           60位比丘成為阿羅漢

 

 

AN7.73 善眼經 Sunettasuttaṃ 摘要

 

-佛陀在這篇經文中提到有七位在欲上離貪的開宗祖師

1.           善眼sunetto

2.           啞跛mūgapakkho

3.           輪輻輞aranemi

4.           鋤者kuddālako

5.           象護hatthipālo

6.           護光jotipālo

7.           阿勒葛arako

 

-他們各有好幾百位弟子,都教導他們去梵天之法。凡對他們教法沒有信心者,死後都往生到惡道

 

-假如對這七位老師、他們的弟子僧團惡心辱罵,會產生許多罪業。但對見具足的人惡心辱罵會產生更多的罪業,因為沒有傷害比(惡心對待)這裡的梵行者還要大

 

-因此佛陀要他們學習不要對同修有惡心

 

AN7.74 阿勒葛經 Ara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從前有位叫阿勒葛arako的大師,是在欲上離貪的開宗祖師

 

-他常常以各種譬如教導他幾百位弟子:人的壽命是少的、有限的、疾速的,多苦、多絕望,聰明人應該覺醒,應該做善的,應該行梵行,生者無不死

 

-當時人壽六萬歲,女孩五百歲才適婚,而且那時少病到只有以下六種病;而大師還這樣教導弟子

1.           寒熱

2.           饑渴

3.           大小便

 

-而佛陀說,現在講阿勒葛的那席話是正確的,因為現在活得長些才一百歲或多一點。

-然後佛陀為比丘逐步逐步計算,以一百歲來計,每日吃兩餐,那麼我們只能吃七萬二千餐,包括母乳期和以下的飲食障礙

1.           發怒者不進食

2.           悲傷者不進食

3.           生病者不進食

4.           齋戒者不進食

5.           沒得到食物者不進食

 

-接著佛陀便說自己已經做了作為老師憐憫的工作,並告誡比丘們要禪修,不要疏忽,成為後悔者

 

 

AN7.75 ,7.79 摘要

 

-佛陀說,具備七法的比丘是把律放在心中的人 AN7.75/是輝耀的持律者 AN7.79

1.           知道犯戒

2.           知道不犯戒

3.           知道輕的犯戒

4.           知道重的犯戒

5.           是持戒者,在波羅木叉戒中自制防護,在行為和適當去處上成就,甚至在小罪中也看見可怕的

6.           隨欲獲得四種色界禪

7.           漏盡煩惱

 

AN7.76 ,7.80 摘要

 

-佛陀說,具備七法的比丘是把律放在心中的人 AN7.76/是輝耀的持律者 AN7.80

1.           知道犯戒

2.           知道不犯戒

3.           知道輕的犯戒

4.           知道重的犯戒

5.           對於兩部(應指比丘比丘尼的)波羅提木叉戒,他已用心學會,善分類整理、善運用、善考究經典的細節

6.           隨欲獲得四種色界禪

7.           漏盡煩惱

 

AN7.77 ,7.81 摘要

 

-佛陀說,具備七法的比丘是把律放在心中的人 AN7.77/是輝耀的持律者 AN7.81

1.           知道犯戒

2.           知道不犯戒

3.           知道輕的犯戒

4.           知道重的犯戒

5.           在律上住立而不可動搖

6.           隨欲獲得四種色界禪

7.           漏盡煩惱

 

AN7.78 ,7.82 摘要

 

-佛陀說,具備七法的比丘是把律放在心中的人 AN7.78/是輝耀的持律者 AN7.82

1.           知道犯戒

2.           知道不犯戒

3.           知道輕的犯戒

4.           知道重的犯戒

5.           有宿命通

6.           有天眼通

7.           漏盡煩惱

 

AN7.83 大師的教說經 Satthusāsa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優波離尊者去見佛陀,並請佛陀簡要地教導他法,好讓他聽法後能夠獨自遠離地努力

 

-佛陀便說,如果他知道一些法不導向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槃;就應該憶持那不是法、律,也不是佛陀的教說

 

-反之,則是

 

 

AN7.84 諍訟的止息經 Adhikaraṇasamat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這七種諍訟的止息法

 

 

AN7.85-92 摘要

 

-佛陀說,以七法的

1.           破壞狀態而成為比丘 AN7.85

2.           靜止狀態而成為沙門 AN7.86

3.           排斥狀態而成為婆羅門 AN7.87

4.           消失狀態而成為博學者 AN7.88

5.           沐浴狀態而成為沐浴者 (AN7.89)

6.           已知狀態而成為通曉吠陀者 (AN7.90)

7.           遠離狀態而成為聖者 (AN7.91)

8.           遠離狀態而成為阿羅漢 (AN7.92)

 

-哪七法?

1.           身見

2.          

3.           戒禁取

4.          

5.          

6.          

7.          

 

AN7.93-94 摘要

 

-佛陀說,有七不正法 AN7.93

1.           無信者

2.           是無慚者

3.           是無愧者

4.           是少聞者

5.           是懈怠者

6.           忘失念者

7.           是劣慧者

 

-反之,則是七正法 AN7.94

 

AN7.95-622 摘要

 

 

-佛陀說,有七種人應被供養、尊敬、是世間無上福田:

 

-某些人分別對以下上

 

-以以下角度分別隨觀,不斷地以心融入、以(義註:觀)慧進入

 

-繼而

 

根據AN3.89,7.55,越下面的三果聖者越遲證悟涅槃。以上解釋根據SN46.3 義註

 

 

AN7.623-1132 摘要

 

-佛陀說,對於以下煩惱

 

-爲了他們的

 

-應修七覺支

 

 

-或應修

 

-或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