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支部集 AN5 摘要

AN5.1 簡要經Saṃkhit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五學力,並告誡比丘要具備他們

 

AN5.2 擴大經  Vittha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五學力,並告誡比丘要具備他們

 

AN5.3-4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力相反之法的人,當生住於苦、有苦惱,死後能預期會到惡趣

 

五力為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5.5 學經 Sikkh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任何出家人還俗都有五個如法的斥責處,在善法上沒有

 

反之,任何出家人寧願忍者痛苦也要完滿清净梵行的,則具備1-5等稱讚處

 

AN5.6 等至經 Samāpatt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只要在善法上以下被現起,就不會有不善的進入,但當以下消失,以下的相反纏縛住立時,就會進入不善

AN5.7 欲經 Kām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幾乎所有衆生都沉迷樂於欲(義注:感官之欲的基礎/煩惱欲)

 

一個人捨棄工作而後出家,説他因爲信心而出家是恰當的。

 

-佛陀以嬰兒比喻,隨著奶媽的疏忽大意,嬰兒可能會抓木片小石等進口,奶媽則會出自憐憫、爲了他的利益,而就算會傷到他也要把它取出。

 

-佛陀也一樣,假如比丘們在善法上以下還未完成,就會被佛陀一直守護。當已經完成後,佛陀便不用關心了

 

AN5.8 死沒經 Cavan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具備與以下五法相反的比丘(義注:在佛教、美德上)死沒,不住立於善法上:

 

-反之則不死沒,住立於善法上

 

 

AN5.9-10 摘要

 

-佛陀說,具備以下五法的相反,不尊重、不順從的比丘死沒,不住立於善法上(AN5.9);而且不能在這法、律中來到成長(AN5.10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5.11 不曾聽聞經 Ananussu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自己在以前不曾聽聞的諸法上(義注:四聖諦),已到達最終完美的證智

 

-而佛陀具備以下這些如來力,而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吼獅子吼,使梵輪轉起

 

AN5.12 屋頂經 Kūṭ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以下五學力,並告誡比丘要具備他們

 

AN5.13-14摘要

-佛陀說,有五力

 

AN5.15 應該被看見經 Daṭṭhabb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五力在以下能被看到

AN5.16 再一個屋頂經 Punakūṭ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以下五力

 

AN5.17-20 摘要

 

-佛陀說,具備以下五法而不勸導別人是為自己利益而非為他人利益的行者。(AN5.17

 

-          不具備而勸導人的則是--為他人利益而非為自己利益的行者 AN5.18

-          既不具備,又不勸導他人就是--既非為自己利益也非為他人利益的行者(AN5.19

-          具備又勸導他人就是--既為自己利益也為他人利益的行者(AN5.20

AN5.21 不尊重經第一 Paṭhama-agārav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當比丘不尊重、不順從、沒有共同習慣(義注:相異的活命),他不可能

 

-當尊重、順從、有共同習慣的話,則有相反的後果

 

 

AN5.22 不尊重經第二 Dutiya-agārav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當比丘不尊重、不順從、沒有共同習慣(義注:相異的活命),他不可能

 

-當尊重、順從、有共同習慣的話,則有相反的後果

 

AN5.23 隨雜染經 Upakkiles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當黃金被鐵、銅、錫、鉛、銀這些隨雜染污染時,是不柔軟的與不適合作業的,是非極明亮與易破壞的。不能用他來造各種裝飾品。

 

-五蓋也是心的隨雜染。當被污染時,是

 

-當心解脫於五蓋時,則有1-5的相反,而且當有基礎時(應指四禪),他能作證六神通

 

AN5.24 破戒經 Dussīl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當壞戒時,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5.25 資助經 Anuggahit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義注:觀的)正見被五樣東西資助而有心解脫果(義注:道和果定),慧解脫果(義注:果智)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5.26 解脫處經 Vimuttāyata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五種解脫的路徑。當比丘住於不疏忽大意、熱心、堅定時,就能成爲阿羅漢

 

AN5.27 定經 Samādhisuttaṃ 摘要

 

佛陀對比丘們說,要慎重有念地修無量定 (義注:出世間定)。

-當這樣修習時會自己生出五種智

                                                               i.      義注:透過有行、有努力而限制燃燒法、障礙煩惱

                                                             ii.      複注說,世俗的禪定如初禪制約燃燒的(五)蓋,但阿羅漢果定已經平息所有煩惱、不存在被限制、障礙。

                                                           iii.      緊接道而成就的刹那,那是少努力地到達、固定而不失去

 

 

AN5.28 五支經 Pañcaṅgikasuttaṃ  摘要

-佛陀在這裏教導聖五支正定的修習

                                                               i.      義注:以禪那、觀、道善把握,如是一再一再地善把握省察之相

                                                               i.      義注:自己看自己不明顯

                                                               i.      義注:坐下者對於站立者很明顯

 

 

-當多修習聖五支正定,加上有基礎時(應指四禪),他能把心導向任何以智證的作證,包括六神通

 

AN5.29 經行經 Caṅka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五個經行的好處

 

AN5.30 那提迦經 Nāgit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一奢能伽羅的婆羅門屋主們慕名去見佛陀。

 

-他們發出很大的聲響,讓佛陀問當時他的侍者那提迦尊者發生了什麼事。

 

-佛陀於是說,不要讓追隨者來找自己,因為現在自己很容易就獲得以下的快樂

 

-睡眠、利得、尊敬、名聲之樂是糞便之樂

 

-接著那提迦尊者便勸佛陀接見他們,因為佛陀如此程度的戒和智慧,無論去到哪裡人民都會蜂擁而至。

 

-佛陀重複剛才的話,並說

 

AN5.31 善意經 Suman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善意公主帶著大班人馬問佛陀,假如有兩人,它們的信、戒、慧相同,但一個布施,一個不布施,那麼他們成為以下時有分別嗎?

 

-公主於是便說,給予布施、作福德是恰當的,因為福德資助成為天神、人

-佛陀認可,並繼續說偈言

 

AN5.32 善意經 Suman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純第公主帶著大班人馬向佛陀說,她的兄弟純陀王子說,任何人皈依三寶、持五戒死後都會生善道。

-她問,對怎樣的大師、法、僧團有淨信、完成什麼樣的戒後會生善道?

 

佛陀說,在以下範疇中都有它們的第一,對第一有淨信的果報也是第一

            

 

 

-佈施給他們,會增長第一的福,會有最上的

 

-智者對最高的佈施,定置於最上法 (複注說,最上的净信、佈施之法、不壞净信。)

-當出生為天神或人類、達到最上時(複注:出世間道果),他就會喜悅

 

 

AN5.33 郁伽喝經 Ugga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郁伽喝邀請佛陀應供,

-在隔天供養完佛陀後,他請佛陀去訓誡即將嫁出去的女兒們。

-佛陀於是這樣訓誡他們

 

-具備這五樣特質的婦女死後會生到合意天眾 (義注解釋為化樂天)

 

-佛陀另外補充會生合意天女性的特質

 

AN5.34-35 摘要

 

-有一次,獅子將軍問佛陀能否安立布施的現世報

-佛陀說能,並列舉,布施者

1.           許多人來說是可愛的、合意的

2.           寂靜的善人們親近施與者 (如佛陀、阿羅漢等)

3.           好名聲傳播

4.           往見任何群眾時,他都會有自信、沒有不安地往見

5.           死後生善道

 

-將軍隨喜,因為1-4他都親自體驗到,唯獨5.要依賴對佛陀的信心。

-佛陀確認了5.的真實性

 

-之後佛陀補充,布施還能增長追隨者。

-寂靜的人親近他後為他說法,了知後他般涅槃 AN5.35

 

AN5.36 適時的布施經 Kāladā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五種適時的布施

1.           對外來客施與布施

2.           對起程者施與布施

3.           對病人施與布施

4.           在饑荒時施與布施

5.           凡新穀物、新果實,他首先布施持戒者 (義注:之後自己才享用)

 

-佛陀接著以偈言說

1.           適時對聖者、正直者等,以明淨心作大布施,甚或服務或隨喜

2.           他不會因布施而缺乏,因為他參與了福德

3.           不以縮回的心(appaṭivānacitto,義注說不滿之心)來布施會有大果報

4.           福德會在他世資助生命

 

 

 

AN5.37 摘要

 

當佈施食物時,一個人同時施予以下的東西

 

-果報成熟時他經驗天神或人類的1-5特質

 

-佛陀補充,有智慧的人佈施1-5,不論往生何處,他都是有YasoAN4.34複注:追隨者)的人。

 

AN5.38 有信者經 Sadd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信心的人有五個利益

 

-四眾都依止有信、具備美德的善人

阿羅漢是世間的福田,依止他們後,得到他們的説法,然後能取得涅槃

 

AN5.39 兒子經Put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看到五個理由而有智慧的父母想生孩子

1.           養活維持自己

a.           義注:我之前以母乳增長他的手腳,我老時他會清洗我的手腳,以飯乳等養活我

2.           為自己作義務

a.           義注:自己的工作放置在一邊,就像對國王的義務那樣做

3.           讓家系長久住立

a.           義注:守護父母的田地金銀,讓它們存續不毀壞

4.           繼承並跟隨

a.           義注:家系合適的實踐,自己便作值得繼承的

5.           自己死時他轉讓布施 (義注:迴向福德)

 

-因此知恩感恩的寂靜善人(義注:這裡指對父母有恰當行儀的人)應憶念過去父母為自己所作的,並做1-5.

-加上信與戒,這樣的兒子應被讚賞

 

AN5.40 大沙羅樹與男子經 Mahāsālaput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依止有信的善男子的家庭成員,他們會增長信施戒聞慧。

-因為明察者會仿效

-實行後他們去到善道喜樂

 

AN5.41 利用經 Ādiy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給孤獨屋主五種恰當的財富運用。即以努力所得的如法財富,可以

1.           讓自己、父母、妻兒、奴僕、工人、傭人等家人快樂

2.           讓朋友、同事快樂

3.           避免災禍:或火或水或國王或盜賊或不愛的繼承人

4.           供養親戚、賓客、祖先、國王、天神

5.           供養修行好的人以導向天界

 

-佛陀說,假如這樣用錢世,無論財富用盡,抑或財富增長,他都無悔

 

AN5.42 善人經Sappuris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當善人出生在家中時,他是為了眾人的利益和快樂

1.           父母

2.           妻、子

3.           工人

4.           朋友、同事

5.           沙門、婆羅門

 

-當他運用財富而使到眾人得益,天神就會守護那個被法守護者

-名聲不會捨棄多聞、戒具足的人

-這樣的人很高價值、沒有誰適合批評他,天神梵天神都會稱讚他

1.           在法上住立

2.           戒具足

3.           說真實者

4.           有慚

 

AN5.43 想要的經 Iṭṭh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給孤獨屋主說,世間有五樣東西是人們所欲、難得的

1.           壽命

2.           美貌

3.           快樂

4.           追隨者

5.           天界

 

-佛陀說,這五法不因祈求而獲得,假如因祈求而獲得的話,誰會失去什麼?

 

-想要1-5 的聖弟子不值得願欲、請求、熱望、歡喜於1-5.反之,應該行導向1-5之道。因為這樣行時才會得到人和天的1-5

 

-智者稱讚警覺地作福德,這樣有兩種利益

1.           今生

2.           來世

 

-穿透利益的人是智者

 

AN5.44 施與合意的者經 Manāpadāyīsuttaṃ摘要

 

-有一次,屋主郁伽和佛陀說,他在佛陀面前聽說『施與合意的者得到合意的。』。於是他向佛陀布施各種他喜愛的物品 (其中有具足棗子的豬肉,這是佛陀吃肉的證據),而佛陀全都接受了

 

-佛陀於是說感謝偈,

1.           知道阿羅漢像田一樣,他施捨出而不把持

2.           善人施捨那難施捨的後,施與合意的者得到合意的。

 

-過些時候屋主死了,那時他成為天子後照亮整個給孤獨園來找佛陀。(義注說他再生到淨居天)

-佛陀問是否如他所求,他答是

1.           義注:他之前想成為阿羅漢,現在如願了

 

-佛陀於是以偈言補充

1.           施與最上的者得到最上的

2.           無論出生到哪裡,他都會成為長壽、有追隨者的

 

AN5.45 福德之流出經 Manāpadāyīsuttaṃ摘要

 

-佛陀說,以下的佈施導向天界、合意的事物、快樂,而且大得難以被計算有多大的福報

-如河流流入大海,福德流入佈施各種物品的智者

 

 

AN5.46 具足經 Sampadā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五種具足

 

 

AN5.47 財經Dhan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以下這些財富:

 

-有四不壞淨的人被説爲『不貧窮者』,他的生命不空虛

-有智慧的人憶念著佛陀所教導,因此應從事這些

 

AN5.48 不能被得到的情況經 Alabbhanīyaṭhān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五種東西不能被任何眾生所得到

 

-無聞凡夫當經歷1-5

 

-有聞聖弟子則相反,使到自己般涅槃。

 

-接著佛陀誦偈:[1]

 

 

AN5.49 憍薩羅經 Kosal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在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去見佛陀时,有人報訊說茉莉皇后死了。

-國王聽後垂頭喪氣、沮喪。

-佛陀知道後,便教導國王AN5.48的經文

 

AN5.50 那羅陀經 Nārad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木達王所愛的皇后跋陀死了,他無心工作、整潔身體和工作,日昏亂在皇后的遺體上,更命國庫守護人皮亞葛把遺體封存,這樣就自己就可以長久地看到她了。

 

-皮亞葛於是想到可以找那羅陀尊者來去除國王的憂愁,因為聽說他是聰明、雄辯的阿羅漢。

 

-於是接引國王去見他。

 

-尊者說完AN5.48的經文後國王去除了憂傷,恢復理智

 

AN5.51 障礙經 Āvaraṇ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五蓋障礙心,讓智慧減弱。他以無力、薄弱的智慧是不可能

1.           知道自己利益

2.           知道他人利益

3.           知道兩者利益

4.           作證屬於聖者智見特質的過人法(包括禪定、證智(神通)、道與果(證果)都是)

 

-反之則可能

 

 

AN5.52 不善聚經 Akusalarās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當說『不善聚』時,當正確說時,應該說五蓋。

 

AN5.53 勤奮支經 Padhāniyaṅg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五勤奮支

1.           相信佛陀的覺悟

2.           少病,具備良好消化力,體溫適中讓他能勤奮

3.           對導師和同修不誇大、如實表現自己

4.           精進於去惡修善

5.           有智慧

a.           具備(義注:對五蘊)生滅之(義注:觀、道)智

b.           也具備聖、:(義注:壓制、根絕、遠離煩惱而住立清净)

c.           穿透、:(義注:以道智獲得一直保持穿透貪嗔癡、觀智暫時穿透)

d.           導向苦滅之慧(義注:道智導致輪回、煩惱之苦的盡,觀智則暫時)

 

AN5.54 適時經 Sama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五種不適時的勤奮(難勤奮的時刻)

1.           年老

2.           有病

3.           難乞食

4.           蠻族動亂,人們四處逃離

5.           僧團被分裂,互相敵對,讓人失去信心

 

-反之,則是適時的勤奮

 

 

AN5.55 母子經 Mātāputtasuttaṃ

 

-當時有一對母子到舍衛城雨季安居,他們常常看望對方,最終亂倫被迫還俗

 

-比丘和佛陀說後,佛陀評論道

1.           無用的人會認為母親不會愛上兒子,或相反

2.           但佛陀不見一種各別的五塵如女人的五塵那樣能被染、欲求、陶醉、繫縛、對到達涅槃製造障礙

3.           貪求女人五塵的人長時間因此而悲傷

4.           無論女人行住坐臥、笑、說話、唱歌、哭泣、被打擊、死時,也持續遍取男人的心

5.           女人完全是魔的陷阱

 

-佛陀接著以偈補充

1.           能接近毒蛇,但就是不要一對一與女人說話,因為她們的一視一笑都會束縛失念的人

2.           被女人的五塵之欲所帶走、不遍知 (義注:三遍知)欲者,會落入輪迴

3.           而遍知者成為阿羅漢

 

AN5.56 和尚經 Upajjhāyasuttaṃ

 

-某位比丘見自己的老師,說道自己有以下的問題

1.           身體就像被麻醉一樣

a.           義注:生起沉重的狀態

2.           他的方向也不清晰

3.           諸法也不在心中出現

a.           義注:止觀法

4.           惛沈睡眠持續遍取心

5.           不樂意行梵行

6.           在法上有懷疑

 

-(義注:知道這個徒弟適合被佛陀轉化後,)老師帶他去見佛陀

 

-佛陀見他後說,當比丘做以下時,就會有上述情況出現

1.           不在諸根上守護門者

2.           不在飲食上知適量者

3.           不從事清醒

4.           對善法不清楚看見avipassakassa

a.           義注:在善法上不清楚看見、不找尋、不追尋

5.           前夜後夜對覺分法不住於專心一再努力修習

a.           義注:念住等37菩提分

 

-這位比丘被佛陀告誡後獨自努力,不就就成為阿羅漢。

-之後和老師說自己已經克服了上述的問題。他的老師轉述給佛陀,而佛陀也認可,當做到1-5時,就能克服這些問題

 

 

AN5.57 應該常常被省察處經 Abhiṇhapaccavekkhitabbaṭhānasuttaṃ

 

-佛陀說,有五個地方應常被在家和出家人所省察

1.           我是老法,未跨越老

2.          

3.          

4.           []與一切所愛的、合意的分離、別離

5.           我們都是業的主人

 

-為什麼1-5應常被省察呢?

            1-3:當年輕、健康、在生時,會因此生起憍慢,之後造身口意惡業。但常省察時就會減輕或斷除憍慢

            4:眾生因為有所愛的而貪與染著,因此而造身口意惡業….

            5: 眾生有身口意惡業,當省察時,惡行會被捨棄或被少造

 

-假如深慮不只我一個有1-5,所有眾生也有,常省察時,會

1.           實行(義注:出世間)道,讓它生起。

2.           之後滅除諸結(義注:十結)與隨眠煩惱

3.           義注說這裡是在說觀、出世間道

 

-佛陀以偈補充

1.           眾生都有老病死,一般人會迴避它們

2.           自己都有時迴避是不恰當的

3.           自己看見離欲為安穩後征服一切憍慢,努力找尋涅槃

4.           現在自己不可能受用欲,也不可能從梵行中退轉

AN5.58 離車族少年經 Licchavikumāra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眾多離車族少年去見佛陀然後禮敬他。同是離車族人的摩訶男看到後,便感歎他們將會成為(當時強盛)的跋耆人

 

-佛陀聽到後便問他為什麼這麼說。他便說,平時這些離車族少年都兇惡傲慢,掠奪攻擊他人,但現在他們默默合掌恭敬佛陀。

 

-佛陀便教導,任何不論是國王或是家族領導者,當具備這五法,都只會增長而非減損

1.           以努力所得的財富款待尊重父母(包括先亡)。當他的父母得到適時的照顧後,就會心生善意和悲憫,希望他能長壽。受到父母憐憫的人只有增長而非減損

2.           妻兒、奴僕、工人、傭人….

3.           田附近的農民(鄰里)….

4.           天神….

5.           沙門婆羅門….

 

-佛陀以偈補充

1.           慷慨、有戒、製造喜悅、以法住在家中的人

2.           他們作了善之後,值得被尊敬和讚賞

3.           他們不僅在這裡被稱讚,死後也升天歡樂

 

 

AN5.59 – 60 摘要

 

佛陀說,老年出家者具備這些法是難得的

1.           聰敏nipuṇo AN5.59

a.           義注:知道細緻原因

2.           行儀成就

3.           多聞

4.           是說法者 AN5.59-60

5.           持律者(AN5.59-60

6.           順從(AN5.60)

7.           善學習拿取

8.           恭敬而拿取

a.           義注:對於人們的教誡

 

 

 

AN5.61-62 摘要

 

-佛陀說,當多修習以下的想時,從那裡有大果(複注:出世間的快樂為緣)、不死的沉浸(義注:涅槃處)

1.           不淨想AN5.61

2.           死想

a.           複注:死隨觀智的想

3.           過患想

4.           在食物上厭逆想

a.           複注:對食物旅程等的範疇厭逆、遍拿取而生起想

5.           在世間一切上不樂想

a.           義注:不樂於所有三界的世間

b.           複注:在那裡厭而不依附

6.           無常想 AN5.62

7.           無我想

 

 

AN5.63-64 摘要

 

-佛陀說,以下五個增長時,他得到聖增長、取得核心

1.          

2.          

3.          

4.          

5.          

 

AN5.65-66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比丘適合與同梵行者討論(AN5.65)、共住(AN5.66)

1.           自己是戒具足者,也是以戒具足的談論回答到來的問題者

2.          

3.           ….

4.           解脫

5.           解脫智見….

 

AN5.67 神足經第一 Paṭhama-iddhipā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任何比丘比比丘尼多修四神足+努力這五法,能預期取得阿羅漢果或三果

 

-佛陀在SN51.13中詳細解釋四神足

 

-義注提到,Raṭṭhapāla長老 (MN82)以欲為首而產生出出世間道。

Soṇa 長老  (AN6.55) 以精進。。

Sambhūta 長老(Th291-94)以心。。。

1.       複注:具備心,成就屬於聖者特殊的智見,我心的責任成功,生出出世間法

Mogharāja 長老(Sn 1116-19)以考察。。

1.       複注:具智慧然後道的修習成功,智慧為首而到達阿羅漢狀態

義注以一個比喻來形容四神足如何幫助達成目標:

1.       有四個人想取得皇家的職位。

2.       意欲:第一個人靠著日夜侍候著國王來滿願,最後成願。比喻強調以欲來產生出世間道的人

3.       精進:第二個人靠著勇猛平定了邊境的動亂。。。

4.       心:第三個人透過建議力---熟悉政治學、建議(適當的)安排,然後贏得國王的歡心。。。

5.       考察:第四個考察到國王會把職位委任給出身好的人,於是只靠出身便獲得職位。。。。(用最少力)

 

AN5.68 神足經第二 Dutiya-iddhipā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在他還是菩薩時,他多修四神足+努力這五法,

-因此他能以有基礎(四禪/禪那)的情況底下,作證六神通

 

 

AN5.69-70 摘要

 

-佛陀說,多修五法,能轉起涅槃 (AN5.69) / 諸漏的滅盡(AN5.70)

 

AN5.71-72摘要

 

-佛陀說,多修五法,能有心解脫(AN2.32說貪的褪去)、慧解脫的利益(AN2.32說無明的褪去)

 

-阿羅漢被稱為

1.           『拔起門閂者』:無明已被根除

2.           『填滿溝渠者』:再生已被根除

3.           『拔除柱子者』:渴愛已被根除

4.           『無門閂者』:五下分結已被根除

5.           『降下旗幟的、卸下負擔的、離結縛的聖者』:我是之慢已被根除

 

 

AN5.73 住於法者經第一 Paṭhamadhammavihārīsuttaṃ 摘要

 

-有一位比丘問佛陀怎樣才是住於法者,於是佛陀說以下這些通通不是

1.           以學習九分教度日,但捨棄獨坐、不修止--> 稱為多學習經教者

2.           以詳細教導他人自己所聞的、所學得的度日….--> 稱為多宣說者

3.           以心隨尋思、隨伺察所聞、所遍學得的法,以尋思度日-->多做尋思者

 

-住於法者則仍然學習九分教,但不是捨棄獨坐、修止

-佛陀出自憐憫提醒比丘要修禪不要疏忽大意、後悔

 

 

AN5.74 住於法者經第二 Dutiyadhammavihārīsuttaṃ 摘要

 

-有一位比丘問佛陀怎樣才是住於法者,於是佛陀說以下這些通通不是

 

-住於法者則仍然學習九分教,但他更進一步以慧了知其義理

-佛陀出自憐憫提醒比丘要修禪不要疏忽大意、後悔

 

 

AN5.75 戰士經第一 Paṭhamayodhājīvasuttaṃ 摘要

 

-佛陀以五種戰士形容不同的比丘

 

 

AN5.76 戰士經第二 Dutiyayodhājīvasuttaṃ 摘要

 

-佛陀以五種戰士形容不同的比丘

1.           戰死沙場

a、     未守護身口意時見到衣著輕浮的女人,未還俗就與人行淫

2.           在戰場上受傷,未到達親戚家就死了

a、     未守護身口意時見到衣著輕浮的女人,貪心燃燒他,回到僧院或還未回到前就還俗了

3.           在戰場上受傷,在親戚家中受照料後還是死了

a、     未守護身口意時見到衣著輕浮的女人,貪心燃燒他。回到僧院後同修勸導他有關感官之欲的過患,但他還俗了

4.           在戰場上受傷,在親戚家中受照料後康復

a、     未守護身口意時見到衣著輕浮的女人,貪心燃燒他。回到僧院後同修勸導他有關感官之欲的過患,他過後不還俗

5.           戰勝

a、     守護好身口意、現起念、守護根門。

b、     在空閒處修行離五蓋-->取得四禪-->成為阿羅漢

 

 

AN5.77  未來的恐怖經第一 Paṭhama-anāgatabha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當看見未來這些恐怖時,就足以讓住林野的比丘努力作證未作證的

1.           思考在林野毒蟲或會咬死自己

2.           思考自己可能會絆倒、食物不當、身體問題而死

3.           思考在林野猛獸可能會殺死自己

4.           思考在林野流氓可能會殺死自己

5.           思考在林野非人可能會殺死自己

 

 

AN5.78  未來的恐怖經第二 Dutiya-anāgatabha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當看見未來這些恐怖時,就足以比丘努力作證未作證的:

-思考在以下情況底下不易作意佛陀的教說,不易受用林野、荒林、邊地住處。就在這些不合意的情況來到前努力作證未作證的,那麼即使它們來到自己也會住於安樂

1.          

2.          

3.           饑荒難乞食時

4.           蠻族動亂,人民四處逃逸

5.           僧團分裂

 

 

AN5.79  未來的恐怖經第三 Tatiya-anāgatabhayasuttaṃ 摘要

 

 

-佛陀提到有五種未來的恐怖,比丘應該認清並捨斷它們:

 

-未來世會有修行不好的人,它們會污染法(義註:不拿取止觀法)、污染律(義註:不存在五種律,壞戒而不以律來節制),並且作以下的事情

1.           將授予其他人具足戒,他們的弟子也一樣

2.           將讓其他人依止,他們的弟子也一樣

3.           在說論藏、vedallaṃ(智慧的問答)的談論時,不經意間進入黑法

a、     義註說,黑法=找錯處

4.           當佛陀說深、具深義、出世間、連接空的經典時,將不想知

a、     深的經典 SN55.53義注)

                             i.                義注:比如說Salla Sutta (Sn3.8)

b、     具深義的經典

                             i.                義注:比如說Cetanā Sutta (SN12.38-40)

c、      出世間的經典

                             i.                義注:比如說Asakhatasayutta(SN43)

d、     連接空的經典

                             i.                義注:比如說Khajjaniya Sutta (SN22.79)

e、     反而學習、想知外道美詞美句的經典

5.           上座比丘將是

a、     奢侈bāhulikā

                             i.                義注:奢侈的黃袍行者

                           ii.                複注:不離貪,拿取大量資具的狀態

b、     鬆散的習慣 sāthalikā

                             i.                義注:在教法上鬆散地拿取

c、      率先下墮 okkamane pubbagamā

                             i.                義注:這裏首先下墮到五蓋、充滿五蓋

d、     擱置獨處的責任

                             i.                義注:獨處=無取涅槃

e、     不發起精進來達到未達到的、取得未取得的、作證未作證的

                             i.                複注:身、意念的精進

                           ii.                達到未達到,義注說禪那、觀、道、果、的成就

f、       他們的後輩看到後也仿效

 

 

 

AN5.80  未來的恐怖經第四 Catuttha-anāgatabhayasuttaṃ 摘要

 

 

-佛陀提到有五種未來的恐怖,但現在看不到,比丘應該認清並努力捨斷它們:

 

-在下面的情況底下,比丘們將捨棄偏僻的住處,進入人多的地方建造住處,因為以下的追求而有許多錯誤的尋求和不適當的行為

1.       想要好衣服而捨棄穿糞掃衣

2.       想要好施食而捨棄常乞食

3.       想要好住處而捨棄住樹下

4.       和女出家眾交際的比丘,將被預期不樂於梵行,而犯某個戒(如波羅夷,僧殘),之後還俗

5.       與寺男、沙彌交際的比丘們,將被預期儲蓄食物(這是戒律不容許的),也會命令人(收)割植物

 

 

 

AN5.81  能被染的經 Catuttha-anāgatabhayasuttaṃ 摘要

 

-具備五法的上座比丘是同梵行者所不合意、不尊敬的

1.       在能被染的上被染

2.       在能被生氣的上生氣

3.       在能被變癡的上變癡

4.       在能被激動的上激動

5.       在能被傲慢的上傲慢

 

-反之則是同梵行者所合意、尊敬的

 

AN5.82  離貪經 Vītarāg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上座比丘是同梵行者所不合意、不尊敬的

 

-反之則是同梵行者所合意、尊敬的

 

 

 

AN5.83  詭計者經 Kuhak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上座比丘是同梵行者所不合意、不尊敬的

 

 

-反之則是同梵行者所合意、尊敬的

 

AN5.84  無信者經 Assadd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上座比丘是同梵行者所不合意、不尊敬的

 

-反之則是同梵行者所合意、尊敬的

 

AN5.85  不能忍耐者經 Akkham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上座比丘是同梵行者所不合意、不尊敬的:對五塵不能容忍者

 

-反之則是同梵行者所合意、尊敬的

 

AN5.86  已得無礙解者經 Paṭisambhidāpatt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上座比丘是同梵行者合意、尊敬的

 

AN5.87  持戒者經 Sīlavant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上座比丘是同梵行者合意、尊敬的

                                                               i.      義註:沒有阻隔

                                                             ii.      複注:膽汁等不束縛

                                                               i.      義註:無缺點、不粗糙的、句節不掉落

 

 

AN5.88 上座經 Ther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上座比丘對眾人不利

 

-因為他人看到1-4便會效法他們

 

-假如某人具備1-4又是正見者,他就會對眾人有利

 

AN5.89 有學經第一 Paṭhamasekh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五法會令有學退失

 

AN5.90 有學經第二 Dutiyasekh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五法會令有學退失:他們都因以下而捨除獨坐,不實踐內心的止

                                                               i.      義註說有三種獨居:身、心、執著的獨居

                                                             ii.      身獨居:自己獨自進村

                                                           iii.      心獨居:禪定成就

                                                           iv.      執著的獨居:涅槃

 

AN5.91-92摘要

 

-佛陀說有五種具足

 

AN5.93 記說經 Byākaraṇ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五種情況而人們說自己已經證得阿羅漢果

 

 

AN5.94 安樂住經 Phāsuvihār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五種安樂住

 

 

AN5.95 不動的經 Akupp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具備以下五法的不久就能穿透不動搖 (義註:阿羅漢狀態)

 

AN5.96-98摘要

 

-佛陀說,具備以下幾法的人修習入出息,不久就能穿透不動搖 (義註:阿羅漢狀態)

                                                               i.      義註說有三種獨居:身、心、執著的獨居

                                                             ii.      身獨居:自己獨自進村

                                                           iii.      心獨居:禪定成就

                                                           iv.      執著的獨居:涅槃

 

 

AN5.99 獅子經 Sī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獅子傍晚出去時會細心地(sakkaccaṃ義註說不輕藐、錯失地)攻擊動物,因為他不想失去自己的訓練。

 

-同樣地,佛陀對任何人都細心地教法,因為佛陀尊重法

 

 

 

AN5.100 葛古踏經 Kakudhather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大目建連尊者的侍從葛古踏最近死了,他往生到某個意所生天(AN5.44義註:以禪定心所生的)

 

-他的身體像兩到三個摩揭陀國村落大 (義註提到他的高度大約5-7km),但不障礙自己和他人。

 

-他來到和尊者敬禮,並說提婆達多生起想要接管僧團的慾望,同一時間,他失去了神通

 

-後來尊者和佛陀說起這件事。佛陀問他是否有用他心通而知道天子說的話無錯?尊者答是

 

-佛陀叫他記住這句話,並說提婆達多這位愚人會暴露自己。

 

-佛陀接著教世上有五種大師,他們各自稱有以下特質,但弟子知道他在說謊。如果自己告訴在家人,便會不合他意,因此不說。大師被以四資具尊敬,而他所做的會被人如實知道

 

 

AN5.101 怯怖經 Sārajjasuttaṃ 摘要

 

-佛陀说,有五樣東西讓有學無畏

1.          

2.           持戒

3.           多聞

4.           精進

5.           有智慧

 

-1-5相反的則會有怖畏

 

 

AN5.102 疑懼經Ussaṅki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即使是阿羅漢,假如具備以下五法仍會被懷疑是惡比丘

1.           經常訪問妓女們

2.           經常訪問寡婦

3.           未婚女人..

4.           閹人

5.           比丘尼

 

 

AN5.103 大賊經 Mahācorasuttaṃ 摘要

 

-佛陀说,具備五支的大賊會為非作歹

1.           依靠不正者:依靠難度過的山河

2.           是依靠密叢者

3.           是依靠力量者:依靠王、臣,覺得他們會護著自己

4.           是施捨財物者:任何人對自己不利可以用財務賄賂

5.           是獨行者:為了不讓秘密洩露

 

-同樣地,具備五支的比丘會維持自己被傷害、有罪過、被智者譴責、產生許多罪業

1.           依靠不正者:不正的身口意業

2.           是依靠密叢者:是邪見、邊見(義註:常斷兩見)

3.           是依靠力量者:依靠王、臣,覺得他們會護著自己

4.           是施捨財物者:任何人對自己不利可以用自己的資具賄賂

5.           是獨行者:住在偏遠的地方,卻到俗家獲得利得

 

AN5.104 柔軟沙門經 Samaṇasukhumālasuttaṃ 摘要

-佛陀在這裡介紹沙門中的微妙沙門--之特質

 

-佛陀說自己是沙門中的微妙沙門

 

 

AN5.105 安樂住經 Phāsuvihār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五個安樂住

            

AN5.106 阿難經 Ānand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阿難尊者問佛陀,比丘怎樣才能在僧團中安樂而住?佛陀這樣回答

 

AN5.107 戒經 Sīl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比丘應被尊敬、供養、是世間無上福田

 

 

 

AN5.108 無學經 Asekh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比丘應被尊敬、供養、是世間無上福田

 

 

AN5.109 四方者經 Cātuddis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比丘是四方(義註:無障礙)者

 

AN5.110 林野經 Araññ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比丘適合住偏僻的地方

 

 

AN5.111 前往家者經 Kulūpak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具備以下這五法的人是俗家所不合意、不尊敬的

 

-反之則受歡迎

 

 

AN5.112 隨從沙門經 Pacchāsamaṇ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以下五法的沙門侍者不應被採用

 

 

 

AN5.113正定經 Sammāsamādh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比丘不能夠進入後住於正定:

-反之則能

 

 

AN5.114案達葛衛達經 Andhakavindasuttaṃ摘要

 

-佛陀和阿難尊者說,對於新出家的比丘應在這五處上確立

 

 

AN5.115慳吝者經 Maccharinī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比丘尼會下地獄:分別對以下吝嗇 (義註:不能忍受其他人靠近的東西)

 

-反之則會生天

 

AN5.116稱讚經 Vaṇṇan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比丘尼會下地獄

-反之則會生天

 

 

AN5.117嫉妒者經 Issukinī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比丘尼會下地獄

 

-反之則會生天

 

AN5.118邪見者經 Micchādiṭṭhi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比丘尼會下地獄

 

 

-反之則會生天

 

AN5.119邪語者經 Micchāvāc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比丘尼會下地獄

 

-反之則會生天

 

AN5.120邪精進者經 Micchāvāyā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比丘尼會下地獄

 

-反之則會生天

 

 

AN5.121病人經Gilānasuttaṃ摘要

 

-佛陀说,任何身體羸弱的比丘假如不捨棄五法就能預期成為阿羅漢

1.           在身上隨觀著不淨

2.           在食物上厭逆想

3.           在世間一切上不樂想

4.           在一切諸行上隨觀著無常

5.           死想於自身內已被善建立

 

AN5.122念的善現起者經Satisūpaṭṭhi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说,任何比丘比丘尼多作以下五法,能預期成為阿羅漢、三果聖者

1.           在內在善現起對法生起離去之念

2.           在身上隨觀著不淨

3.           在食物上厭逆想

4.           在世間一切上不樂想

5.           在一切諸行上隨觀著無常

 

 

AN5.123看護者經第一 Paṭhama-upaṭṭhā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病人難看護

1.           是作無益者

2.           不知有益事宜的適量

3.           不跟著指示吃藥

4.           對看護者不如實披露病情:進步、退步、停留

5.           不能忍耐劇烈的身體苦受

 

 

AN5.124看護者經第二 Dutiya-upaṭṭhā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病人看護者是不適合當這個崗位

1.           沒有能力安排藥物

2.           不知道有益無益的:把無益的帶近、有益的反而去除

3.           為物質報酬而照顧病人,而非慈心

4.           嫌惡處理病人的污物:如屎便

5.           沒能力時常對病人以法說開示、勸導、鼓勵、使歡喜

 

-反之則適合

 

AN5.125-126 摘要

 

-佛陀說,有五個不導向壽命之法

1.           不作有益的(AN5.125

2.           不知道有益事宜的量

3.           食用不成熟的食物

4.           非時而行

5.           非梵行

6.           是壞戒者(AN5.126

7.           惡友誼

 

-反之則是長壽法

 

 

AN5.127離開經 Vapakās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比丘不足以離開僧團生活

1.           不被任何的四資具所滿足

2.           有大量感官之欲的思維

 

-反之則足以

 

AN5.128沙門樂經 Samaṇasukh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五種沙門之苦

1.           不被任何的四資具所滿足

2.           不樂於梵行

 

-反之則是沙門之樂

 

AN5.129嚴重不安經 Parikupp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五種惡道、無法治愈的完全不安 (義註:就如舊傷口一樣)

1.           五逆重罪

 

 

AN5.130損失經 Byasan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五種損失

1.           親族

2.           財富

3.           疾病

4.          

5.          

 

-眾生不因1-3而墮落惡道,而是因4-5

-反之亦然

 

 

AN5.131隨轉輪經第一 Paṭhamacakkānuvatta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支,而轉輪王以(義註:十善法)法使(義註:命令之)輪轉起,該輪不被任何有生命的人類怨敵反轉

1.           知利益

a.           義註:王權的利益

b.           復註:知道有益的。對自己、對他人的益處

2.           知法

a.           義註:知道繼承之法

3.           知適量

a.           義註:知道懲罰、力量的適量

4.           知適時

a.           義註:知道享受王權之樂時、決策之時、遊歷國家之時

5.           知眾

a.           義註:知道這是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罗眾

 

-佛陀也具備五法而以法使到無上法輪轉起(義註:九出世間法為無上),此輪不被任何眾生所逆轉

1.           知利益

a、     復註:知道自己、他人、兩者、此世、他世的利益

2.           知法

a、     復註:知道四聖諦

3.           知適量

a、     義註:知道四資具的接受、享用的適量

4.           知適時

a、     義註:這個時候應該獨處修禪、享受禪定成就、教法、出遊國家

5.           知眾

a、     義註:如上

 

 

AN5.132隨轉輪經第二 dutiyacakkānuvatta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支,而轉輪王之子以(義註:十善法)法使(義註:命令之)輪轉起,該輪不被任何有生命的人類怨敵反轉

1.           知利益

a.           義註:王權的利益

b.           復註:知道有益的。對自己、對他人的益處

2.           知法

a.           義註:知道繼承之法

3.           知適量

a.           義註:知道懲罰、力量的適量

4.           知適時

a.           義註:知道享受王權之樂時、決策之時、遊歷國家之時

5.           知眾

a.           義註:知道這是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罗眾

 

-舍利佛也具備五法,而以法使到被佛陀轉動的無上法輪繼續轉起(義註:九出世間法為無上),此輪不被任何眾生所逆轉

1.           知利益

a、     復註:知道自己、他人、兩者、此世、他世的利益

2.           知法

a、     復註:知道四聖諦

3.           知適量

a、     義註:知道四資具的接受、享用的適量

4.           知適時

a、     義註:這個時候應該獨處修禪、享受禪定成就、教法、出遊國家

5.           知眾

a、     義註:如上

 

AN5.133法王經Dhammarāj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即使如法的法王--轉輪王也不轉無王之輪。

-經過比丘們詢問,佛陀便說法就是那個王。

-轉輪王依止法而守護、安排人民、鳥獸

-只以法使輪繼續轉動,那是不能被任何有生命的人類怨敵反轉之輪。

 

-佛陀說自己也依止、恭敬法而對四眾如法地安排和守護:

1.           這樣的身口意業、活命應實行/不應實行

2.           這樣的村落城鎮應/不應該依止

-此無上法輪不被任何眾生所逆轉

 

 

AN5.134無論何方經 Yassaṃdisaṃ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支的剎帝利灌頂王,無論住於何方都是住於自己的領土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比丘無論住於何方,他都住於心解脫(義註:五種解脫。[觀、禪定的壓制、聖道的根絕、聖果的平息、涅槃的出離]

 

 

AN5.135祈望經第一 Paṭhamapatthan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支的剎帝利灌頂王長子,會祈望王位

 

-同樣地,具備五勤奮支的比丘會祈望成為阿羅漢

1.           相信佛陀的覺悟

2.           少病,具備良好消化力,體溫適中讓他能勤奮

3.           對導師和同修不誇大、如實表現自己

4.           精進於去惡修善

5.           有智慧

a.           具備(義注:對五蘊)生滅之(義注:觀、道)智

b.           也具備聖、:(義注:壓制、根絕、遠離煩惱而住立清净)

c.           穿透、:(義注:以道智獲得一直保持穿透貪嗔癡、觀智暫時穿透)

d.           導向苦滅之慧(義注:道智導致輪回、煩惱之苦的盡,觀智則暫時)

 

 

 

AN5.136祈望經第二 Dutiyapatthan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支的剎帝利灌頂王長子,會祈望王位

 

 

-同樣地,具備五勤奮支的比丘會祈望成為阿羅漢

 

 

AN5.137 少睡經 Appaṃsupat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這五種人夜裡少睡多醒

 

AN5.138 吃食物者經 Bhattāda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支的王象/比丘是白佔空間者

 

AN5.139 不能忍耐者經 Akkha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说,具備五支的王象是不適合國王使用的

1.           對色不能忍耐

a、     看見各種軍後意志消沉

2.           對聲音不能忍耐

a、     聽見軍隊之聲後意志消沉

3.           對氣味不能忍耐

a、     聞到那些生得高貴、經常出入戰場的王象之大小便後便意志消沉

4.           對味道不能忍耐

a、     得不到水和草幾次後意志消沉

5.           對所觸不能忍耐者

a、     被幾支箭射穿後便意志消沉

 

-同樣地,具備具備五法的比丘不應該被布施、尊敬、不是世間無上福田

1.       是對色不能忍耐者

a.       眼見到色後,在能被染的色上貪著,心不能專注 (義註:於所緣)

b.       下面同解

2.       對聲音不能忍耐者

3.       對氣味不能忍耐者

4.       對味道不能忍耐者

5.       對所觸不能忍耐者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5.140 能聽聞者經 So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支的王象是不適合國王使用的

1.       是能聽聞者

a.       專心聆聽馴象師的任何訓誡

2.       能破壞者

a.       能破壞四軍

3.       能守護者

a.       能守護各種身體部位和騎象者

4.       能忍耐者

a.       忍受打擊、噪音

5.       能行者

a.       不論有無去過的地方,都能迅速行走

 

-同樣地,具備具備五法的比丘應該被布施、尊敬、不是世間無上福田

 

1.       是能聽聞者

a.       當有人宣說佛法時專心聆聽

2.       能破壞者

a.       捨斷三惡尋

3.       能守護者

a.       守護根門

4.       能忍耐者

a.       忍受寒、暑、飢、渴,與虻蚊、蛇、風、烈日、辱罵、身體強烈苦受

5.       能行者

a.       走到輪迴中從未走過的涅槃

 

AN5.141 輕蔑經 Avajānāt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世上有五種人

1.       他施與後輕蔑

a.       布施給人,人接受後輕藐他人

2.       他以共住輕蔑

a.       和他人共住一段時間後輕藐他人

3.       是輕信者

a.       當別人稱讚或譴責他人時他迅速相信

4.       是不穩定者

a.       對什麼人都相信

5.       是愚鈍者

a.       不知道善惡、有無過失、優卑、黑白法

 

 

AN5.142 破壞經 Ārabhat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世上存在五種人

1.       犯罪後後悔,不如實知心解脫(義註:阿羅漢定)、慧解脫(義註:阿羅漢果)

a.       去告誡他:

b.       對於犯罪:尊者犯罪所生的諸漏被看見

c.       對於後悔:後悔所生的諸漏被看見

d.       綜合:捨斷b-c、修心和慧(義註:觀慧),和第5種人相同就好了

e.       下面相模式勸解

2.       犯罪後不後悔。不如實

3.       不犯罪而後悔,不如實….

4.       不犯罪而不後悔,不如實….

5.       不犯罪而不後悔,如實….

 

AN5.143 沙愣達達經 Sārandad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五百位離車族人之中出現了這樣的討論:以下的東西是世間難得的

1.       象寶

2.       馬寶

3.       珠寶的出現

4.       女寶

5.       屋主寶

 

-之後他們邀請佛陀去那裡。他們告訴佛陀討論的內容

 

-佛陀便說,當他們投入於感官之欲時就出現這樣的談論

 

-佛陀也說明自己版本的世間五寶

1.       佛陀

2.       教導佛法的人

3.       明白佛法的人

4.       隨法而行的人

5.       知恩感恩的人

 

 

 

AN5.144 低耿達伎經 Tikaṇḍakī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佛陀告誡比丘們,假如時常住以下的就好了。並說明它們的利益

 

AN5.145 地獄經 Niray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無五戒會下地獄,有五戒會生天

 

 

 

AN5.146朋友經 Mit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比丘不應該結交為朋友

1.       使到人們做工

a.       義註:作田等工作。

b.       律藏提到,比丘自己挖掘土地、砍伐植物等都是犯戒的

2.   (喜歡)拿起訴訟

a.       AN2.15義注說,有四種訴訟:

b.   由於爭論vivādādhikaraa

                                                   i.      僧團成員對於法、律有爭

c.       由於控訴anuvādādhikarana

                                                   i.      當有人控訴另一個人犯

d.       牽涉犯罪āpattādhikara

                                                   i.      當犯了罪然後尋求恢

e.       牽涉程序kiccādhikaraa

                                                   i.      牽涉僧團共同的程序的事宜

3.       和上首比丘對立

4.       從事長時、漫無目的的遊行

5.       沒有能力以法說開示、勸導、鼓勵、使人歡喜

 

 

-反之,則應該

 

 

 

AN5.147非善人的布施經 Asappurisadā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這五種非善人的布施

 

-反之則是善人布施

 

 

AN5.148善人的布施經 Sappurisadā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五種善人布施

 

 

AN5.149-150  摘要

 

-佛陀说,有這五法轉起一時解脫samayavimuttassa(義註:集中的剎那而鎮壓煩惱。世俗的解脫)比丘的退失

1.           樂於工作

a、     AN5,89義註:喜於新的工作

2.           樂於無用的話bhassā

a、     復註:日夜花時間說女人的樣貌、男人的樣貌等,沒有界限。誰人日月說法,解答問題,這個就少廢話、有界限。MN26 中說,比丘一起時有兩樣東西應作:聖默然,說法

3.           樂於睡眠

4.           樂於眾居

a、     復註:不樂於自己一個

5.           不省察心解脫到什麼程度 (AN5.149)

a、     義註:不努力省察哪些過失已經被去除、哪些美德已經被取得,而取得更高的美德

6.           不守護根門 AN5.150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5.151-152摘要

 

-佛陀說,具備以下這些法的人不能進入正確的固定道路(義註:道的固定道路)

 

-反之則能

 

AN5.153  正性決定經第三Tatiyasammattaniyā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以下這些法的人不能進入正確的固定道路(義註:道的固定道路)

 

-反之則能

 

AN5.154  正法的消失經第一 Paṭhamasaddhammasammos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這五法轉起正法的混亂與消失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5.155  正法的消失經第二 Dutiyasaddhammasammos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這五法轉起正法的混亂與消失

-反之則不會

 

 

 

AN5.156  正法的消失經第三 Tatiyasaddhammasammos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這五法轉起正法的混亂與消失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5.157  難談論經 Dukkath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五種難以談論的情況:

 

-因為它們看到自己沒有這些特質而感到憤怒、不因而感到喜悅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5.158  怯怖經 Sārajj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比丘會感到畏懼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5.159  優陀夷經 Udāyī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阿難尊者見到優陀夷尊者教導大眾佛法,於是和佛陀匯報

 

-佛陀便說,教人法是很難的,自己要準備好五法才能教人

 

 

AN5.160  難排除經 Duppaṭivinoda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说,有五種已生起的東西難以去除

1.          

2.          

3.          

4.           辯才

a.           想要說話

5.           遊走的心

 

 

-義註說,但透過省察、教誡等仍然可以去除

 

 

AN5.161  嫌恨的調伏經第一 Paṭhama-āghātapaṭivina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五種方法能調服已生起的全部憤怒

1.       對那人修慈

2.      

3.      

a.       、修第四/第五禪(論藏分法)

4.       不想及那人

5.       思維業果法則:他將承擔自己的業力

 

 

AN5.162  嫌恨的調伏經第二  Dutiya-āghātapaṭivinayasuttaṃ 摘要

 

 

 

-舍利佛尊者說,有五種方法能調服已生起的全部憤怒

1.       某人雖然有不清淨的身業,但有清淨的語業

a.       只作意後者

2.       某人雖然有不清淨的語業,但有清淨的身業

a.       只作意後者

3.       某人雖然有不清淨的身、語業,但偶爾得到開顯之心(止觀之心)、信心

a.       只作意後者

4.       假如上述的美德都沒有,應悲憫他,願他能棄惡修善,不要死後生惡道

5.       假如他有上述的所有美德,應作意它們

 

AN5.163-164 摘要

 

-有一次,舍利佛尊者告訴比丘們,具備五法的比丘適合與同梵行者討論(AN5.163/共住 AN5.164

1.       比丘自己是戒具足者,也是以戒具足的談論回答到來的問題者

2.      

3.      

4.       解脫

5.       解脫智見

 

AN5.165 問問題經 Pañhapucchāsuttaṃ  摘要

 

-舍利佛尊者說,任何問他人問題的,都是五個原因之一

1.       因愚癡、遲鈍

2.       惡欲求、隨欲求擺佈

3.       輕藐他人

4.       想知道

5.       想:我問時,如果他正確回答,那是好的;假如不正確的,我會正確回答

 

AN5.166 滅經 Nirod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舍利佛尊者對比丘們說:對於具有戒定慧、能進出滅盡定的比丘,假如當生未能成為阿羅漢,他是有可能投生為超越食用食物、意生天(義註:淨居梵身天)中。

 

-這時優陀夷尊者駁斥舍利佛尊者,說這個沒可能 (義註:優陀夷尊者以為那是指無色界天。[但其實這依然可能]

 

-這樣的對話一共重複了三次

 

-舍利佛尊者見優陀夷尊者已經反駁了自己三次,而又沒有比丘隨喜自己,於是找佛陀 (義註說,這是要避免愚人生起邪執)

 

-在佛陀面前,舍利佛尊者和優陀夷尊者駁之間同樣的劇情,也同樣上映。舍利佛尊者於是保持沉默

 

-佛陀聽後問優陀夷尊者,他所理解的意所生天是什麼?後者答是無色的眾生。佛陀聽後便斥責:為什麼你雖無學、愚笨卻在說話?

 

-接著佛陀也訓斥阿難尊者為什麼對被困擾的上座無憐憫?之後認可舍利佛尊者

 

 

-佛陀離去不久後,阿難尊者便找優波摩那尊者,說他們被波及,佛陀之後可能會再問人問題,這時便請後者回答。

 

-佛陀從獨坐出來後果然問優波摩那尊者,具備幾法的上座比丘是同修所合意、尊重的?後者答

1.       持好戒

2.       多聞: 會憶持、纍積佛法,並出聲練習、以心隨觀察、(從道理與原因以慧)善見(貫通)

3.       是言語的善巧者,具備

a.       圓滿poriyā (復註:對話機敏,說話質素圓滿)

b.      (聲音)清晰 vissaṭṭhāyā

                                                   i.      義註:沒有阻隔

                                                 ii.      複注:膽汁等不束縛

c.       無瑕疵的anelagalāyā

                                                   i.      義註:無缺點、不粗糙的、句節不掉落

d.      令知的説話教導比丘們屬於不依止(義註:輪迴)的

4.       容易取得四禪

5.       是阿羅漢

 

 

 

 

 

AN5.167 舉罪經Codanāsuttaṃ 摘要

 

-舍利佛尊者說,責備他人的舉罪比丘,應該自己準備好五法後,再責備他人

1.       將以適當時機而非不適當時機說

2.       將以事實而非不實說

3.       將以柔軟而不粗暴地說

4.       將以有益而非無益說 (義註:願欲[他人的]利益)

5.       將以慈心而非以內瞋說

 

-舍利佛尊者看過一些人因為被以1-5的相反責備時而憤怒

-假如比丘被非法責備,應讓他不懊悔,因為他被1-5相反而說。

-對於非法責備人的比丘,應使他懊悔,因為他以1-5的相反責備人

1.       因為這樣他才不會想以1-5的相反責備其他比丘

 

-對於被如法責備的比丘,應讓他懊悔,因為他被以1-5地如法責備

-對於如法責備的比丘,應不讓他懊悔,因為他以1-5而責備

 

 

舉罪的人應該依止於二法上:真實的、不動搖akuppe—不論是否被1-5而責備

1.       -如果具備這法,就應該說有,假如沒有就應該說沒有

 

-這時佛陀讚許舍利佛的話,並說,雖然如此,一些愚人是不會尊重拿取這話的

 

-舍利佛尊者說,以下這些人不會尊重自己的言語

1.   無信

2.   為了生活而不是為信而出家

3.   狡詐saṭhā

4.   虛偽māyāvino

5.   欺瞞 keṭubhino

6.   掉舉uddhatā (見AN2.43

7.   傲慢unnaḷā

a.   義注:生起徒然的傲慢

b.       複注:徒然的勝過、等同之慢

8.   搖擺capalā

a.       義注:取得黃僧袍、裝飾等而搖擺

b.       複注:貪求之義

9.       嘴巴尖酸mukharā

a.       義注:尖酸之語

10.   零散語vikiṇṇavācā

a.       義注:不節制之語、整天說無用之語的人

11.   不守護根門

12.   飲食不知適量

13.   不實踐清醒

14.   在沙門的狀態上不渴望

15.   不對學有劇烈的尊重

16.   奢侈bāhulikā (可見AN2.45

a.       義注:奢侈的黃袍行者

b.       複注:不離貪,拿取大量資具的狀態

17.   鬆散的習慣 sāthalikā

a.       義注:在教法上鬆散地拿取

18.   率先下墮 okkamane pubbagamā

a.       義注:這裏首先下墮到五蓋、充滿五蓋

19.   擱置獨處的責任

a.       義注:獨處=無取涅槃

20.   懈怠

21.   缺乏精進

22.   念已忘失

23.   不正知

24.   不得定

25.   心散亂

26.   劣慧

27.   聾啞

 

-反之則會尊重這番話

 

-佛陀教舍利佛尊者不用理會1-27那些人,應告誡持相反特質的比丘,想著讓他們從非法出罪後,在正法上確立。

 

 

 

AN5.168 戒經 Sīl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舍利佛尊者对比丘说:

 

-壞戒會讓正定失去近因-->如實智見失去近因-->厭和離貪失去近因-->沒有解脫智見

 

-接著舍利佛尊者反面論證

 

 

 

AN5.169 迅速注意經 Khippanisant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阿難尊者去見舍利弗尊者,問他什麼才是:

1.           在善法上迅速注意、把握,把握許多,對所把握的不忘失

 

-舍利佛尊者認為阿難是多聞者,於是請他解答

 

-阿難說,這樣便是了

1.           是義理的熟練者

a.           義註:精通義註

2.           法的熟練者

a.           義註:精通佛語

3.           字詞的熟練者

a.           註:或詞源學

4.           字母的熟練者byañjanakusalo

a.           義註:精於字母的不同

5.           前後次序的熟練者

a.           義註:精於1-4的各自的前後次序+連接這五種

b.           精於義理的前後次序=透過下面的義理而知道上面的義理,透過上面的義理而知道下面的義理。其餘2-4的前後次序也是這樣解釋

c.           連接=經典上由戒開始到六證智經文如是連接,如是設界

                             i.                由見的範疇開始到諦

                           ii.                由紛爭開始去到平息之法

                         iii.                32畜生輪到十種應談論的內容AN10.69

 

 

-聽後舍利佛隨喜他,並說他們會憶持阿難尊者有1-5

 

 

AN5.170 跋大基經 Bhaddaj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阿難尊者問跋大基尊者以下的問題,後者回答了自己的答案

1.       什麼是看見的第一?答:看見大梵天王

2.       什麼是聽聞的第一? 答:聽見快樂得自言自語的光音天人

3.       什麼是樂的第一?答:寂靜與滿足的遍淨天

4.       什麼是想的第一?  答:無所有處天神

5.       什麼是存在的第一? 答:非想非非想處天神

 

-阿難尊者於是問大眾是否全都贊同?大家因為阿難尊者的多聞而請他澄清

1.       假如在看見、聽聞、快樂、想、存在之後緊接著成為阿羅漢,那就是第一了

 

 

AN5.171-173 摘要

 

-佛陀說,無五戒的的在家男居士

1.       陷入怖畏 AN5.171

2.       非無畏地住在家中AN5.172

3.       被帶往地獄AN5.173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5.174 怨恨經 Ver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和給孤獨長者說

1.       壞戒者,即無五戒者,他們不捨棄緣此生起--當生與來世的恐怖與敵對而感受苦與憂

a.       敵對:義註說不善於人的敵對

b.       苦,義註說=身苦

c.       憂,義註說憂的感受

 

-他們也被稱為劣慧者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5.175 旃陀羅經 Caṇḍāl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在家男居士是卑賤的居士

1.       是無信者

2.       是壞戒者

3.       是興奮於吉兆者

a.       義註:‘’這人將成為這個‘’如是興奮於見聞覺的吉兆

4.       他信吉兆而非業

a.       義註:看吉兆而非看業

5.       他從外部追求值得供養者,在那裡先作

a.       義註:在佛教以外先作布施等善的義務

-接著佛陀說寶物居士,即上面的相反

 

 

AN5.176 喜經 Pīt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給孤獨長者帶領的五百位居士說,他們雖以四資具服侍僧團,但不應因此而滿足,而應偶爾進入獨居的喜中(義註:初禪二禪之喜)

 

-在旁的舍利佛尊者聽後隨喜佛陀的說話,並說當聖弟子住於獨居的喜時,五種狀態將不存在

1.       伴隨欲的喜樂

a.       義註:兩種欲。應指感官之欲的基礎/ 煩惱欲

2.       伴隨欲的苦憂

3.       伴隨不善的喜樂

a.       義註:如射殺畜生之樂

4.       伴隨不善的苦憂

5.       伴隨善的苦憂

a.       義註:不能做布施等而生

 

 

-佛陀聽後隨喜

 

AN5.177 買賣經Vaṇijj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這五種買賣不應該被居士 (義註:三皈依者)所作

1.       刀(義註:武器)

2.       有情(義註:人)

3.       肉(義註:養大豬等野獸然後賣)

4.      

5.       毒藥

 

 

AN5.178 國王經 Rāj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問比丘們,他們有否聽過或看過有人捨斷破五戒之後,國王因為他捨斷破五戒而懲罰他?

1.       答:不

2.       佛陀說他也沒看過或聽見

 

-其中佛陀補充,飲酒被人處罰是因為飲酒導致犯頭四戒。邪淫是與他人的女子性交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5.179 在家人經 Gih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任何在家人持五戒、加上不難獲得四種最高心的當生安樂住,就可以記說自己是初果聖者

1.           四種最高心的當生安樂住=四不壞淨,它們是為了未清淨心之清淨、為了未淨化心之淨化而被證得的

 

佛陀以偈補充:

1.           邪淫=對自己妻子知足,不靠近人妻

2.           喝酒使心愚癡

3.           為了天界而修習無傷害、(對人)有利益的心(義註說四梵住)

4.           欲求福德的人應首先供養寂靜的人,那是廣大的布施

5.           不論什麼顏色的牛,只要有能就會給他重擔。同樣地,不論是什麼種姓的人,只要是阿羅漢,在那裡布施都是廣大的布施

6.           無聞愚人會在這以外布施,不侍奉善人。

7.           智者對佛陀已生信、根(應指初果聖者),他們不是往生天界就是投生在人間良家。並次第抵達涅槃

 

 

 

AN5.180 額偉細經 Gavesī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在憍薩羅國一個沙羅樹林中行走時,露出微笑。

-阿難尊者知道佛陀不會無緣無故露出微笑,於是便一問究竟

 

-佛陀說,這裡以前是繁榮的城市,而迦葉佛也住在這個城市。

 

-迦葉佛有個叫額偉細的在家男居士,有著五百位被他承認、勸導的男居士

 

-那時他想,自己和他們都是戒上不完滿,相同而沒有更多,於是決定完滿戒,並對他們說出這個決定。那五百位男居士聽後想,額偉細對自己很多助益、是先導者,因此也決定完滿戒,並告訴額偉細這個決定。

 

 

-接著他們以同樣的方式一步步完滿更上的德行

1.       持梵行(遠離性行為)

2.       戒絕非時食、一日一食

3.       出家證悟涅槃

a.       證悟阿羅漢果後的額偉細也遇見他們會證悟阿羅漢果

 

-佛陀告誡比丘們要更高再更高地努力,作證無上解脫

 

 

AN5.181 -190 摘要

 

 

-佛陀說,有這五種

1.       住林野者 AN181

2.       穿糞掃衣AN5.182

3.       住樹下者AN5.183

4.       住塚間者AN5.184

5.       住露地者AN15.185

6.       常坐[不臥] AN5.186

7.       隨處住者 AN5.187

8.       一座食者AN5.188

9.       食後不再食者AN5.189

10.   食鉢食者AN5.190

(以上這些都是頭陀支)

-以下就是了

1.       以愚鈍的狀態

a.       義註:不知道而遵守,沒有效益的

2.       惡欲求

a.       義註:想要四資具,讓人知道自己簡樸、獨居等美德

3.       發瘋、心散亂

4.       以『那被佛陀、佛陀弟子稱讚。』

5.       為了少欲求、為了知足、為了削減、為了獨居、為了簡樸這是最上的

 

 

AN5.191 狗經 Soṇ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五種古婆羅門法現在存在於狗中而非婆羅門中

1.       以前婆羅門只與婆羅門女性交,非非婆羅門女

2.       以前婆羅門只與在受胎期婆羅門女性交,非不在受胎期

3.       以前,婆羅門既不買也不賣婆羅門女,只與相愛者性交,一起繁衍後代;現在兩樣都做

4.       以前婆羅門不儲藏物品

5.       以前婆羅門傍晚、早晨時為早餐、晚餐尋求施食;現在他們盡情吃飽後還要帶走離開

 

 

AN5.192 兜那婆羅門經 Doṇabrāhmaṇ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兜那婆羅門和佛陀說,他聽說佛陀不禮敬年長的婆羅門,原來這是真的。

 

-佛陀於是問他是否自稱婆羅門,他答是,因為他具備了以下的條件

1.           父母雙方七世祖先血統清淨

2.           是吠陀的學習者、持咒者

3.           通曉三吠陀、同義詞詞典、宗教儀軌制定學、音韻學、歷史

4.           是知道文句、文法者

5.           在世俗哲學和大人相上完整

 

-佛陀於是說,過去創立聖典的婆羅門仙人,所安立的下列五種婆羅門,它屬於哪一種?兜那聽不明白,於是叫佛陀解釋。佛陀便說了

1.       類似梵天的

a.       父母雙方七世祖先血統清淨

b.       行童貞梵行48年、學習經典

c.       之後只依靠如法的行乞給老師學費

d.       給學費後出家修四梵住,死後生梵天

2.       類似天的

a.       上面a-c

b.       之後遍求妻子,但

                                                   i.      不透過買賣而得妻子,只接受對方家庭放出的女兒

                                                 ii.      不與其他種姓的人性交、也不與懷孕期間、哺乳期間、非受胎期的妻子行淫

1、     不與懷孕期間的妻子行淫:因為對於胎兒會存在過多的污穢物

2、     哺乳期間:會回飲到污穢物

3、     非受胎期:因為妻子不是為了欲、嬉戲的目的,只是為了生育

c.       性交(生育)後出家修四禪,死後生天

3.       界內的

a.       類似天的a-b

b.       之後他依戀著兒子、家產而不出家

4.       越界的

a.       類似梵天的’a-c

b.       之後遍求妻子,但在往後的部分不純潔、越界

5.       旃陀羅(屬於低種姓)婆羅門

a.       類似梵天的’a-c

b.       之後遍求妻子,但在往後的部分不純潔、越界

c.       更進一步地,他們以除了婆羅門專屬的工作謀生

 

 

-說後佛陀再問他是哪一種? 兜那說他連旃陀羅婆羅門也不算呢!接著大受感動、皈依三寶

 

 

 

AN5.193 傷歌邏經 Saṅgārav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傷歌邏婆羅門問佛陀,為什麼有時長時間長時間誦讀的經文不浮現於心中,更不用說沒誦讀的呢?

 

-佛陀回答,當心被五蓋纏縛,而不能如實知道它們的出離時,他便不能見自己、他人、兩者的利益 ,因而出現上述的情況

1.       義註說有三種出離:壓制、暫時、根斷

a.       壓制=禪那

b.       暫時=

c.       根斷的聖道

2.       義註:阿羅漢狀態為自己的利益,自己作為資具的布施者為他人的利益(不過這個解釋或許有偏失)

 

-佛陀分別以以下譬喻來形容心被五蓋征服的狀態

1.       欲貪:水鉢裡的水被顏料混入,以致看不清楚

2.       惡意:水鉢裡的水被火加熱沸騰起泡

3.       惛沈睡眠:水鉢被苔草覆蓋

4.       掉舉後悔:水鉢被風吹動

5.       疑惑:水鉢是混濁的、被放置在黑暗中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5.194 葛拉那巴利經 Kāraṇapālīsuttaṃ摘要

 

-有一次賓其亞尼婆羅門走近葛拉那巴利婆羅門。葛拉那問賓其亞尼從哪裡來?賓其亞尼說去見了佛陀

 

-葛拉那問他認為佛陀的聰明智慧怎麼樣?他自己認為佛陀是賢智者。

-賓其亞尼便說,自己是誰?只有像佛陀那樣聰明有智慧的人才能知道

 

 

 

 

-葛拉那說他確實以崇高的讚賞稱讚佛陀

-賓其亞尼便說,自己怎能稱讚佛陀?佛陀只被人天最上的稱讚者稱讚。接著以各種譬喻形容,一聽佛陀的法,就不熱望其他沙門婆羅門的議論了

 

 

-說完後葛拉那當下禮敬佛陀三次,並皈依佛陀

 

 

 

AN5.195 葛拉那巴利經 Kāraṇapālī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五百位離車族人拜訪佛陀,他們都穿著青、黃、白、紅的淨色衣服、裝飾。而佛陀的美貌與追隨者都被他們優勝。

 

-賓其亞尼婆羅門這時以合適的偈誦讚美佛陀

1.       像早晨盛開的蓮花芳香不散

2.       像太陽在空中照耀

 

-離車族人於是布施了五百件上衣給他,他再布施給佛陀

 

-佛陀對離車族人說,五寶出現在世是很難得的

1.       佛陀

2.       教導佛法的人

3.       明白佛法的人

4.       隨法而行的人

5.       知恩感恩的人

 

 

AN5.196 大夢經 Mahāsupin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他還是菩薩時發了五個大夢,並說明了他們的含義

1.       夢到這大地為床,喜馬拉雅山山王為枕頭,左手放在東邊的海,右手放在西邊的海,二腳放在南邊的海

a.       無上遍正覺被佛陀正覺

2.       夢到名叫『低哩亞』的[]草類從肚臍升起,觸及天空後住立

a.       八支聖道被佛陀現正覺後,直到被天、人善知道

3.       夢到黑頭白蛆蟲爬上腳後直到膝蓋骨,全部包覆

a.       許多白衣在家人終生歸依世尊

4.       夢到四隻不同顏色的鳥從四方飛來後落在腳根,然後全都變成白的

a.       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羅四種姓的人都出家成為阿羅漢

5.       夢到當在大糞山上經行時,不被糞弄髒

a.       佛陀受用四資具但不依戀它們

 

 

AN5.197 雨經 Vass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五個障礙雨的原因,而占星者不知道的

1.       在天空上面的火界發怒,因此已生起雨雲散開

2.       風界

3.       羅侯阿修羅王以手接取水後,棄入大海中

4.       雨雲天神疏忽(義註說因為自己享樂而非時下雨)

5.       人類非法

 

 

AN5.198 言語經Vācā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支的言語是善語,是無罪過的與不被智者們責備

1.       被適時地說

2.       被真實地說

3.       被柔軟地說

4.       被伴隨利益地說

5.       被慈心地說

 

AN5.199 家經Kul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持戒的出家人前往俗家會讓人在五個地方產生許多福德

1.       人們看到後有信心-->導向天界

2.       人們起立迎接、問詢、給予座位-->導向高貴

3.       人們除去慳吝之垢-->導向有影響力

4.       依據能力分享-->導向大財富

5.       人們聞法、發問->導向大慧

 

 

AN5.200  出離經 Nissāraṇī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有五個出離界 (義註:出離=出離無想,界=空於自我的性質)

1.       出離欲

a.       作意欲時心在它上躍入,反之在離上躍入

b.       凡以欲為緣的漏(欲、 有、無明、見漏)苦惱(苦)、(感官之欲的)熱惱,他都脫離,不感受那些感受受那些感受離,不感受那些感受

c.       義註以不淨禪那解釋。誰人以這個禪那作基礎而對行發展觀,到達三果、見到涅槃,那時便常恆地出離

d.       下面那些同解

2.       出離惡意

a.       …..義註:慈心禪那

3.       出離加害

a.       …..義註:悲心禪那

4.       出離色-->無色

a.       ….義註:四種無色界禪那阿羅漢果便是常恆地出離

5.       出離有身-->有身滅

a.       義註說,作意有身而不在它上躍入,是指乾觀阿羅漢出果定後送心去省察五取蘊

b.       有身的出離=透過阿羅漢道、果見到涅槃而住立然後有身不存在。這裡也指阿羅漢果定。有身的出離而抵達滅,這是指漏盡

 

 

-對阿羅漢來說,對1-5都不潛伏歡喜,這就是出離界了

 

 

AN5.201 金毘羅經 Kimil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金毘羅尊者问佛陀,什麼原因導致佛陀死後正法不久住?

 

-佛陀便回答,佛陀死後,四眾

1.           對佛陀不尊重、順從

2.          

3.           僧團..

4.           ..

5.           彼此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5.202 法的聽聞經 Dhammassava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聽法有五種效益

1.           聽聞未聽聞的

2.           淨化已聽聞的

3.           度脫疑惑

4.           建立正直的見解

5.           讓心信悅

 

AN5.203 駿馬經 Assājānī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支的馬適合國王使用,藉此比喻應被尊重、供養、是世間無上福田的比丘

1.       正直

a.       義註:以智慧導向正直

2.       快速

a.       義註:英勇導向智慧的狀態

3.       (馬的身體)柔軟

a.       義註:戒的柔軟

4.       忍耐

5.       柔和

a.       義註:善戒

 

AN5.204 力經 Bal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五力

1.      

2.      

3.      

4.       精進

5.      

 

AN5.205 心荒蕪經 Cetokhil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這五種心荒蕪

1.       對佛陀懷疑,當懷疑時心不彎向熱心、實踐、堅毅、勤奮

2.       …(之後同上)…

3.      

4.      

5.       對同梵行者憤怒、不悅、心受折磨、生起僵硬……

 

 

AN5.206 繫縛經 Vinibandh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五種心繫縛

 

AN5.207 粥經Yāgu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這五種粥的效益

1.       止飢

2.       去渴

3.       順風

4.       淨化血管

5.       促進消化

 

AN5.208 齒木經Dantakaṭṭhasuttaṃ摘要

 

當不刷牙時,有這五種過患

1.       對眼睛不好

2.       口有惡臭

3.       味蕾不清淨

4.       膽汁與痰液包覆食物

5.       沒食慾

 

注: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刷牙」(brushing one's teeth),並解說這是採用現代表示法,直譯應為「齒木」(toothwood),在佛陀時代,人們以像印度楝木(neem)之藥用枝條摩擦(rubbing)來清潔他們的牙齒,現在仍在印度農村地區與南亞的森林寺院裡實行著

 

 

AN5.209 歌調經Gītassarasuttaṃ摘要

 

--整個故事發生在律藏 cūḷava. 249,當時有在家人投訴比丘以拖長、歌唱聲說法

佛陀說,便和比丘說,這樣會有五種過患

1.       自己染著於那歌調中

2.       他人染著於那歌調中

3.       優婆塞們譏嫌:『就如我們歌唱。同樣的,沙門釋迦子們也歌唱。』

4.       對想要讓聲音和諧的人來說,有定的破壞 (義註:摧毀止觀之心)

5.       後輩來到效法所看到的

 

-律藏繼續說,佛陀於是禁止比丘這樣,犯者犯惡作。

-那時比丘們都害怕了用吟誦的形式,佛陀知道後允許他們

 

AN5.210 念已忘失經Muṭṭhassati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對念已忘失、不正知地進入睡眠者來說,有這五種過患

1.       睡得不好

2.       醒得不好

3.       作惡夢

4.       天神不守護

5.       洩精液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5.211 侮辱者經 Akkosa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侮辱(akkosaka)、謾罵(paribhāsako)聖者同修會能預期有五種過患

1.       存在波羅夷的切斷障礙

a.       義註:出世間的切斷障礙

b.       復註:地獄、道的切斷障礙

2.       進入某個犯戒的污染

3.       被嚴重的疾病觸達

4.       死時迷亂

5.       死後往生惡道

 

怎樣辱罵?義註說以十處侮辱,復註這樣補充:

1.       愚蠢

2.       癡迷

3.       駱駝 3-5應是身體上的缺陷)

4.      

5.       屁股/驢等

 

怎樣謾罵?複註說:存在不懲罰、不殺生的剃頭沙門,現在你去到王家那裡被放置杖罰吧!

 

AN5.212 爭論者經 Bhaṇḍanakāra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在僧團爭訟、紛爭者有五種過患

1.       未達到的不達到

2.       已達到的衰退

3.       惡名聲傳播

4.       迷亂地死去

5.       死後下惡道

 

 

AN5.213 戒經 Sīl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壞戒者有五種過患:

a.        遭受大量財產的損失(DN33義註:被罰款之類)

b.        惡名聲傳出去

c.         往見任何群眾時,他無自信地、心虛地往見(義註:想,大眾中無可避免地會有人知道,因此害怕被人斥責、被王家懲罰)

d.        迷亂地死去(義註:臨死看到地獄的場景)

e.        死後往生惡道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5.214 多話經 Bahubhāṇ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五種(義註:不以智慧設限而)多話的人之過患

1.       會說妄語

2.       說離間語

3.       說粗惡語

4.       說閒雜語

5.       死後生惡道

 

-說絕妙之語者和的下場和上面相反

 

 

AN5.215-216 摘要

 

-佛陀說,不忍耐有五種過患

1.       受許多人不合意 AN5.215

2.       多敵意(義註:人/不善的敵意)

3.       是多罪過者

4.       迷亂地死去

5.       死後生惡道

6.       是殘忍者 AN5.216

7.       是後悔者

 

-忍耐的好處則相反

 

 

AN5.217-218 摘要

 

-佛陀說,有五種不鼓動別人信心之行為的過患

1.       自己也對自己責備 AN5.217

2.       了知後智者們呵責

3.       惡名聲傳播

4.       迷亂地死去

5.       死後到惡道

6.       未淨信者得不到淨信 AN5.218

7.       某些有淨信者變心

8.       是大師教導的不執行者

9.       後輩來到效法所看到的

10.   心不明淨

 

AN5.219 火經 Agg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五種火(應指特別生出來、用來圍爐聚會的火)的過患

1.       對眼睛不好

2.       造成醜的容色

3.       造成虛弱

4.       聚會增加

5.       是畜生論(無用的話)的轉起處

 

 

AN5.220 摩偷羅經Madhurāsuttaṃ 摘要

 

-義註說,佛陀講AN5.218時,行到madhurā城。在內城一隻邪見、裸體、兩手張開、舌頭不平息的夜叉來到佛陀面前站著。佛陀離開內城而行。大眾以軟硬的食物款待以佛陀為上首的僧團,大師為了讓他們學習這篇經而說

 

-佛陀說,!有這五種在摩偷羅的過患,哪五種呢?

1.       不平整

2.       多塵

3.       狗暴惡

4.       夜叉兇猛

5.       團食難得到

 

 

AN5.221-222 摘要

 

-佛陀說,有五種長期遊行、無目之遊行的過患

1.       不聽聞未聽聞的 AN5.221

2.       不使已聽聞的遍純淨

3.       他對某些已聽聞的是無自信者

4.       接觸嚴重的疾病

5.       沒有朋友

6.       未達到的不達到 AN5.222

7.       已達到的衰退

8.       他對某些已達到的是無自信者

 

 

AN5.223-224 摘要

 

-佛陀說,有五種過於久住(同一地方)的過患

1.       有大量物品(義註:資具)的儲藏  AN5.223

2.       有許多藥物的貯藏(義註:生酥、鮮牛油等)

3.       有許多應該作的、許多義務、在任何該做的事上成為有經驗者(能者多勞)

4.       以不適當、在家人交際方式與在家者、出家者交際

5.       帶著掛念地離開住所

 

-也會對以下吝嗇 AN5.224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5.225 前往家者經第一 Paṭhamakulūpa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前往俗家有五種過患

 

 

AN5.226 前往家者經第二Dutiyakulūpa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前往俗家且過度交際有五種過患

AN5.227 財富經 Bhog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財富有五種過患

 

 

-有五個財富的利益

 

 

AN5.228 過午用餐經 Ussūrabhat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五個俗家過午用餐的過患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5.229 黑蛇經第一 Paṭhamakaṇhasappasuttaṃ 摘要

 

-佛陀對比丘們說,有五個黑蛇的過患,用來形容女人的過患

 

-注:這顯現是想讓比丘不要迷戀異性,或如實形容當時印度女性的弊病

 

 

AN5.230 黑蛇經第二 dutiyakaṇhasappasuttaṃ 摘要

 

-佛陀對比丘們說,有五個黑蛇的過患,用來形容女人的過患

-注:這顯現是想讓比丘不要迷戀異性,或如實形容當時印度女性的弊病

 

AN5.231 常駐經 Āvāsi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常駐比丘不應被尊敬

 

 

-反之則應被尊敬

 

 

AN5.232 可愛經 Pi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常駐比丘是同修所合意、尊敬者

                                                               i.      義註:沒有阻隔

                                                             ii.      複注:膽汁等不束縛

                                                               i.      義註:無缺點、不粗糙的、句節不掉落

 

AN5.233 輝耀經 Sobha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常駐比丘輝耀住處

                                                               i.      義註:沒有阻隔

                                                             ii.      複注:膽汁等不束縛

                                                               i.      義註:無缺點、不粗糙的、句節不掉落

 

 

AN5.234 很有助益者經 Bahūpakār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常駐比丘對他的住處很有助益

 

 

AN5.235 憐愍經 Anukampasuttaṃ摘要

 

-佛陀说,具備五法的常駐比丘憐憫在家人

1.           在增上戒上勸導

2.           使人見法(義註:四聖諦)

3.           去見病人,使他在(三寶)那裡建立念

4.           當大比丘僧團來到後,通知在家人時作福的時機

5.           接受不論好壞的布施物後享用不浪費

 

AN5.236 適於責備經第一  Paṭhama-avaṇṇāra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说,具備五法的常駐比丘會被帶到地獄中

1.           不了知、不深解後稱讚不值得稱讚者

2.           …..不稱讚值得稱讚者

3.           …..在不應該淨信處顯示淨信

4.           …..在應該淨信處顯示不淨信

5.           揮霍信施物

1、     AN5.116義註說‘’當她被其他人因信而給予團食時,她沒有拿取最上的部分而給予其他人。Vin.m.v.362前說假如比丘這樣浪費信施物的話,他犯惡作。這是一個罪,是因為他不尊重別人的慷慨。但當他拿取了最上的部分後,,就可以把它移交給其他人。佛陀也作了一個特別的允許,准許比丘給予他們的資具給父母,假如他們需要。

-相反則生天

 

 

 

AN5.237-238摘要

 

-佛陀说,具備五法的常駐比丘會被帶到地獄中

1.           不了知、不深解後稱讚不值得稱讚者

2.           …..不稱讚值得稱讚者

3.           對住處吝嗇和貪

4.           對俗家(追隨者)吝嗇和貪 AN5.237/利得AN5.238

5.           揮霍信施物

a.       AN5.116義註說‘’當她被其他人因信而給予團食時,她沒有拿取最上的部分而給予其他人。Vin.m.v.362前說假如比丘這樣浪費信施物的話,他犯惡作。這是一個罪,是因為他不尊重別人的慷慨。但當他拿取了最上的部分後,,就可以把它移交給其他人。佛陀也作了一個特別的允許,准許比丘給予他們的資具給父母,假如他們需要。

-相反則生天

 

 

 

 

AN5.239-240摘要

 

-佛陀说,具備五法的常駐比丘會被帶到地獄中

 

 

 

AN5.241-244 摘要

 

-佛陀說,惡行(AN5.241/身惡行(AN5.242/口惡行(AN5.243/意惡行(AN5.244)有五種過患

1.           自己也對自己責備

2.           了知後智者們呵責

3.           惡名聲傳播

4.           迷亂地死去

5.           死後生惡道

 

-善行等則相反

AN5.245-248 摘要

 

 

-佛陀說,惡行(AN5.245/身惡行(AN5.246/口惡行(AN5.247/意惡行(AN5.248)有五種過患

1.           自己也對自己責備

2.           了知後智者們呵責

3.           惡名聲傳播

4.           從善法出去

5.           在惡法上住立

6.           -善行等則相反

 

 

AN5.249 塚間經  Sivathi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在墳墓間有五種過患,用來比喻5種人

1.       不淨

a.       具備不淨身口意業

2.       惡臭

a.       當具備不淨身口意業時,惡名聲傳播

3.       有恐懼

a.       當具備不淨身口意業時,美善的同修避開他

4.       是兇猛非人的住所

a.       當具備不淨身口意業時,他與同類的人一起共住

5.       是眾人悲泣處

a.       當具備不淨身口意業時,美善比丘嫌棄:『啊!我們與像這樣的人共住,確實是我們的苦!』

 

AN5.250 淨信人經 Puggalappasā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五個(只)信仰個人的過患

1.       假如對某人是極為信仰的,當那人犯罪,僧團向他舉罪。他便想---自己合意的人被僧團舉罪了,而不信比丘們-->不親近他們-->不聽聞正法-->從正法衰退

2.       僧團以像那樣的罪過使他坐在邊邊不親近其他比丘-->…

3.       那人向某方離去了

4.       ….還俗了….

5.       ….死了

 

AN5.251-253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的比丘適合使人受具足戒(AN5.251/給予依止(AN2.252)/ 被沙彌侍候(AN5.253

1.           具備無學戒蘊

2.           無學定蘊

3.           無學慧蘊

4.           無學解脫蘊

5.           無學解脫智見蘊

 

 

 

AN5.254 五種慳吝經 Pañcamacchari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五種吝嗇

 

 

AN5.255 慳吝的捨斷經 Macchariyappahā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梵行就是為了捨斷這五種吝嗇

 

AN5.256-263 摘要

 

-佛陀說,不捨斷這五種吝嗇的話,

 

-不可能

 

-反之則可能

 

 

AN5.264-271 摘要

 

-佛陀說,不捨斷下面四種吝嗇和一法的話,

 

-不可能

 

-反之則可能

 

 

AN5.272食物分配者經 Bhattuddesa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

1.           不能被選定為食物分配者

2.           已被選定者不能被派遣

3.           應該被認知為愚者

4.           維持自己被傷害

5.           被帶往置於地獄中

 

哪五法?

1.           到欲的不應該行處

2.           到瞋的不應該行處

3.           到癡的不應該行處

4.           到恐怖的不應該行處

5.           不知道已分配與未分配的[食物]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5.273-285 摘要

 

-佛陀說,具備五法

1.       不能被選定為床座設置者(AN5.273

a.       已被選定者不能被派遣

b.       應該被認知為愚者

c.       維持自己被傷害

d.       被帶往置於地獄中

e.       *下面那些都是同樣這樣地擴充*

2.       不能被選定為住所分配者(AN5.274)

3.       不能被選定為庫藏管理者 (AN5.275)

4.       不能被選定為衣服領受者 (AN5.276)

5.       不能被選定為衣服分配者 (AN5.277)

6.       不能被選定為乳粥分配者 (AN5.278)

7.       不能被選定為果實分配者 (AN5.279)

8.       不能被選定為硬食分配者 (AN5.280)

9.       不能被選定為小物件分配者 (AN5.281)

10.   能被選定為浴衣分配者 (AN5.282)

11.   不能被選定為鉢分配者 (AN5.283)

12.   不能被選定為寺男監督者 (AN5.284)

13.   不能被選定為沙彌監督者 (AN5.285)

 

 

哪五法?

1.           到欲的不應該行處

2.           到瞋的不應該行處

3.           到癡的不應該行處

4.           到恐怖的不應該行處

5.           以下這些

1、     不知道已設置的與未設置的 AN5.273

2、     不知道 已分配與未分配的(AN5.274,277-283

3、     不知道[物品]已保護與未保護 (AN5.275)

4、     他不知道[衣服]已領受與未領受 (AN5.276)

5、     不知道已命令與未命令(AN4.284-285

 

AN5.286-302 摘要

 

 

-佛陀說,沒有五戒的人會下地獄

-有五戒的人會生天

 

 

 

 

AN5.303-1151 摘要

 

-佛陀說,對於以下煩惱

 

-爲了他們的

 

-應修



[1] 原經文:不能透過憂傷哀嚎,而在這裡獲得哪怕是少量的利益

知道憂傷和苦,敵人成為快樂

在哪裡智者經歷不幸,他會不顫抖地決斷利益

敵人成為苦的,當見到他面不改容如先前

 

說(稱讚之)話、咒語、善說的話、

送禮、傳統(看哪個傳統還未做)

假如能如是獲得(不老等的)利益,就那樣努力

假如知道不導向獲得利益無論是我的、其他人的、他的利益

不憂傷而忍耐,(導向輪轉之)業是堅固的無論現在是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