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支部集 AN3 摘要

AN3.1恐懼經  Bhay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任何以下這些都是由愚人而起的,而不是由智者

-因此佛陀教誡比丘們要避免伴隨愚人的1-3,具備伴隨智者、和1-3相反的特質。

 

-義注介紹佛陀說這個的背景:當時强盜四起,影響力大至一個人們都逃離自己的家園到安全的地方,也包括僧人。因此弄得住處難以獲得,四眾(出家男女、在家男女)都很恐懼。

 

而偏偏這時候,有兩個比丘因爲戒律的問題起了爭執:一個精通律藏的比丘犯了一條戒律,但他受到和應受的懲罰不相應的對待。最後他被驅逐出那個地方,使到爭論蔓延到讓整個kosambī。當時四眾都很害怕

 

 

AN3.2-3摘要

 

-佛陀說,愚人有以下三個行爲特徵

-智者則相反

-假如愚人不具備1-3,智者是不會知道他是愚人、不善人,但是因爲這樣智者就會知道。(AN3.3

-而智者則被智者以相反的特徵了知(AN3.3

 

-佛陀教誡比丘們,避免1-3,要具備智者擁有、和1-3相反的

 

AN3.4 罪過經 Accay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愚人有以下三個特徵

 

-智者則相反

-佛陀教誡比丘們,避免1-3,要具備智者擁有、和1-3相反的

 

AN3.5 不如理經 Accay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愚人有以下三個特徵

-智者則相反

-佛陀教誡比丘們,避免1-3,要具備智者擁有、和1-3相反的

 

AN3.6 -8摘要

 

-佛陀說,愚人有以下三個特徵

 

-智者則相反

-佛陀教誡比丘們,避免1-3,要具備智者擁有、和1-3相反的

 

 

AN3.9 被傷害經 Kha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身口意惡行的人

 

-身口意行善的人則相反

 

AN3.10 垢經  Mal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不去除以下污垢malanti的人會墮入地獄

 

-義注:燃燒、臭之意思為污垢。

燃燒:被地獄之火燃燒。

臭:對父母、菩提樹、佛塔等地方作惡業,因而會生坏名聲之臭味

 

-去除者則會生天界

AN3.11 有名經 Ñā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出名的比丘假如具備以下三法,將對衆天神和人帶來不利、苦

 

-相反,則對衆天神和人帶來利益、快樂

 

AN3.12 應該被憶念經  Sāraṇīyasuttaṃ 摘要

 

王族被撒頭(指定)的國王有三個應被記住的地方

 

比丘也有三個應被記住的地方

 

AN3.13 希望經  Āsaṃs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三種人

也有三種比丘

 

AN3.14 轉輪經  Cakkavatti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如法的轉輪王,假如沒有一個王在他上面,也不會轉動輪寳。

-法(義注:十善業)就是他的王。

-轉輪王尊重法,對附庸的人、地方、甚至動物也如法地安排、守護。

-他只以法讓輪寳繼續轉動,而且不能任何人類敵人所逆轉

 

-佛陀自己也尊重法,如法地安排,守護身口意應實行這個,不應實行這個。

-他只以法讓無上法輪繼續轉動,而且不能被任何人類甚至天神所逆轉

 

AN3.15 色介達那經  Saceta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從前有個國王叫色介達那王,他召喚車匠為他造一對新的輪子,以準備6個月後的戰爭

-車匠在6個月減六天的時間就造好第一個輪子了。

-經國王要求,也在六天内完成第二個輪子。

-國王不解兩個輪子有差異

-車匠於是展示

 

-經國王詢問,車匠解釋說

 

-佛陀說,自己過去世就是那個車匠。現在不是熟練車輪,而是熟練於各種身口意的歪斜、缺點、澀

-任何比丘、比丘尼有上面這些則會在法、律中倒下

-反之,則會住立

-佛陀提醒比丘們應該要捨斷它們

 

 

AN3.16 無缺點經 Apaṇṇak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具備三法的比丘無過失、開始滅盡煩惱

 

AN3.17 自己的惱害經 Attabyābād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身口意惡行傷害自己、他人、兩者 (義注:讓自己苦、他人苦)。

 

-身口意善行(義注、複注:十善、阿羅漢狀態、道果之心)則相反

 

AN3.18 天界經 Devalokasuttaṃ 摘要

 

-佛陀問比丘們,假如外道問他們是否爲了生天而跟佛陀修行,他們會對此苦惱、厭惡嗎?

-佛陀歸納,他們厭惡天界的壽命等好素質。那麽更應該厭惡身口意的惡行了

 

AN3.19 店主經第一  Paṭhamapāpaṇik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假如一個店主不在早上、中午、傍晚 細心專注在工作時,將不能獲得未獲得的財富、讓已獲得的財富作增加

 

-同樣地,假如一個比丘不在午前、中午、傍晚 細心專注在定相,將不能獲得未獲得的善法、讓已獲得的善法作增加

 

-反之則可以

 

AN3.20 店主經第二  Dutiyapāpaṇi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一個具備三種條件的店主不久就會賺大錢

                                                               i.      義注說anuppadātuṃ=拿了本金之後能時時增長回饋

 

-同樣地,一個比丘有三個條件後不久就會有巨大的善法

 

AN3.21 三彌達經  Samidd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三彌達尊者與摩訶拘絺羅尊者去見舍利弗尊者

-他們討論身證者、達到見者、信解脫者哪個比較優勝?

                                                               i.      義注:初果-阿羅漢向者

                                                               i.      義注:初果-阿羅漢向者。

                                                             ii.      論藏Pug:他明白四聖諦,並已以智慧檢查佛陀的教導

                                                               i.      義注:初果-阿羅漢向者

                                                             ii.      論藏Pug:他明白四聖諦但以智慧檢查佛陀教導的程度不及4

 

-三彌達尊者回答:信解脫者

 

-摩訶拘絺羅尊者:身證者

 

-舍利弗尊者:達到見者

 

-説完後舍利弗尊者便提議去佛陀那裏找答案。

 

-佛陀聽到後便説,自己不會片面地說他們任何一種人比較優勝。因爲有可能

 

AN3.22 病人經 Gilā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三種病人

 

-因爲第三種病人,所以病人的食物、藥物、看護才被允許,而且因爲這種病人,其餘1-2兩類的病人也被看護。

 

-佛陀以此類比三種如生病的人

 

-因爲第三種人,才允許法的教導,而也教導其餘兩種人

 

AN3.23 行經 Saṅkhār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世上有三種人

 

 

AN3.24 多所助益經  Bahukār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沒有比這三種人對其他人有更大的利益了:

 

-他們不容易被任何恭敬行爲、資具所報答。

 

AN3.25 像金剛那樣經 Vajirūpa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世間有三種人

 

AN3.26 應該被結交經  Sevitabb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世間有三種人

                                                               i.      Pavattinī義注解釋為前進沒有撞擊

 

AN3.27 應該被嫌惡經 Jigucchitabb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世間有三種人

 

-佛陀接著說,親近較差的會被毀滅;等同者則不被損壞;比自己更好的則會急速地增長,英結交比自己好的

 

 

AN3.28 糞語者經 Gūthabhāṇīsuttaṃ摘要

 

-佛陀說,世間有三種人

 

AN3.29 盲目者經And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世間有三種人

 

AN3.30 顛倒經 Avakujj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世間有三種人

 

 

AN3.31 有梵天經 Sabrahma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在那些有『梵天』、『先師』、『應該被奉獻者』的家庭,父母被尊重。

-這些都是父母的同義詞

-因爲父母幫助兒女許多、撫養他們,讓他們見到這個世間。

-父母對子女憐憫。

-有智慧者應侍奉父母,這樣會被賢智者們稱讚、死後生天

 

 

AN3.32 阿難經 Ānandasuttaṃ摘要

 

-阿難尊者問,有沒有一種定,

 

能沒有

 

-佛陀回答,是有的,那就是以涅槃為所緣的定 (果定)

 

-接著佛陀引用〈波羅延富樓那葛所問〉Sn. 5-3- 1054的句子,大意是

 

 

AN3.33 舍利弗經 Sāriputt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去見佛陀。

-佛陀對他說,不論自己以簡要、廣說、兩者而說法,能了知者難得。

-舍利佛聽完後知道佛陀有法要說,便邀請佛陀說法,這樣必然有明白的人

 

-佛陀便說,應該學習,

 

(上面1-2)要沒有,(上面3)是沒

 

-這樣的人是阿羅漢

 

-接著佛陀引述〈波羅延優陀亞所問〉Sn.5-13 udayamāṇavapucchā . 1112-13的句子,大意是

 

AN3.34 因緣經 Nidā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貪、嗔、癡是業集的因緣

-因這三樣而作的業成熟時,將會在今生、下一生、或再之後的後續之生中感受

 

-同樣地,無貪、無嗔、無癡也是業集的因緣。

-只不過當貪嗔癡完全被根滅(成爲阿羅漢後),這些業就會被捨斷

 

-佛陀再補充,無智者因貪嗔癡而造業,只在(義注:自己)這裏被感受

-生起明(義注:阿羅漢道)的比丘會捨斷一切惡趣。

AN3.35 如手經 Hattha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如手在散步時看到在樹葉鋪墊處的佛陀,問佛陀是否睡得好

-如手追問:爲什麽在寒冷的冬天、稀薄的樹葉鋪墊上,佛陀仍說睡得好?

 

-佛陀於是引導他:一個屋主假如在高級床座上、有四位妻子極合意地侍奉,一般人會認爲他睡得好。

 

-但是假如他生起關聯身(義注:五門)、心(義注:意門)的貪嗔癡熱惱;他不會睡得好

-但佛陀已經斷除一切貪嗔癡,因此睡得好

 

-佛陀以偈頌補充說

 

 

AN3.36 天使經 Devadūtasuttaṃ 摘要

 

(這是MN130的簡短版)

 

-惡人被獄卒們各捉住他一邊手臂後,便帶去找閻羅王,說,這位男子不孝順父母、尊敬修行人和家中的長輩,請大王判決。

 

-閻羅王便質問他有沒有見過第一位天的使者出現在人間?答:沒有

-於是閻羅王便追問:難道沒有見過駝背的老人嗎?答:見過

-閻羅王於是訓誡:爲什麽老練的你不曾想,自己也有老法,未跨越生,而要身口意行善?答:我疏忽大意了

-閻羅王總結,他的惡業不是別人所作的,而是自己所作的,他自己要感受那個果報

 

(注釋書:閻羅王是死去靈體之王,擁有天宮。又是他會在天宮中享受欲樂,有時要面對業力。他是位正直的國王。其實有四個閻羅王,分佈在(地獄)的四道門)

 

--------

-其餘天的使者如下:

 

-之後,(假如犯人不能憶起善行),閻羅王就會保持沉默

 

注釋書說:有些人可能沒有這些被盤問的機會,因爲他們作太多惡業了,於是直接掉到地獄。能夠被盤問者都是只作了些微的惡。閻羅王是在引導他記起自己的法性(美德)

 

有些被盤問到第一個天使時就記起,然後再生天界,有些第二第三….。假如到第五個後依然不能記起,閻羅王就會親自引導。會檢查犯人生前是否有做過功德然後回向給自己:你不是曾經以裝著茉莉花的花瓶恭敬大佛塔,然後把福德回向給我嗎?假如他那時記起,就能去到天界。假如閻羅王檢查不到,就會想將會有大苦等著這個有情了!然後保持沉默

 

--------

 

-在地獄中獄卒們首先會對他們作五種繫縛的刑罰:

-之後使他躺臥後,以斧頭削他

-獄卒們腳上頭下抓住他後,以小斧削他

-獄卒們將他套上軛於車上後,使他在燃燒中的地上來回

-獄卒們使他在燃燒中的大炭火山爬上爬下

-獄卒們腳上頭下抓住他後,丟入熾熱起泡的銅鍋之中煮

-之後他被丟到有以下特徵的大地獄 (注釋書說無間地獄)

 

注釋書說:大地獄長寬都是100由旬(這裏應指半徑)。地下頂部等的墻壁每每都是18由旬。東門的火噴到西門,還要穿透在外100由旬。火焰的範圍寬(複注)超過18由旬、長300由旬 (根據PED,1由旬等於大概7英里)。它的周圍有954由旬,和附屬的地獄一起有一萬由旬。

 

注釋:爲什麽叫無間地獄?因爲在那裏、火焰、衆生、苦都沒有間隔

 

-有時,會有火從東南西北上下噴向對面

 

-一日他的業未消完,他都不會死,一直受劇烈的痛苦

 

-在過去,閻羅王也曾經想,世界中作惡者都要受這些懲罰,希望

 

-接著佛陀説了有以下大意的偈

 

AN3.37 四大王經 Catumahārāj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在這些日子裏,不同的天神都會在這個世間漫游,希望人們都能尊敬父母、沙門婆羅門、家中長輩、遵守布薩戒、作福

 

-假如少數人這麽做,在33天善法堂聚集時,四大天王就會告知那裏的天神。33天的天神就會不悅:天眾將損減,將充滿阿修羅眾。

-反之,則會悅意

 

-佛陀說,從前,天帝安撫著33天的天神說,假如有人在每半月的81415,額外的半月中持守8戒,那人也會像他一樣。

 

-佛陀說天帝的說的話不好,因爲他未離貪嗔癡。假如由阿羅漢説出就是善的

 

 

AN3.38 四大王經第二Dutiyacatumahārāj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從前,天帝安撫著33天的天神說,假如有人在每半月的81415,額外的半月中持守8戒,那人也會像他一樣。

 

-佛陀說天帝的說的話不好,因爲他未離生老死、各種負面情緒未離苦。假如由阿羅漢説出就是善的

 

 

AN3.39 奢華經 Sukhumāl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説,他曾過著非常奢華的生活

 

-一次,他想,無聞凡夫自己有老病死之法,但看到老病死的人則會厭惡。

-當自己有這些時,對老病死的人厭惡是不適當的

-當這樣想時,有關年輕、健康、活命的傲慢全被捨斷

 

-佛陀說,因爲年輕、健康、活命的傲慢無聞凡夫以身口意行惡,死後墮落惡道。比丘則會還俗

 

-佛陀表示,自己現在已經不可能受用欲了,他以梵行為依歸,而且不會退轉

 

 

AN3.40 增上經 Ādhipatey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世間有三種權威ādhipateyyāni

-三個反思角度都先心想,自己不是爲了食物、衣服、而出家、如是存在或不存在(義注說,在未來的幸運的生命)的理由而出家,而是因爲自己已經進入生老死、各種負面情緒和苦。想要終結這個苦蘊

 

 

-這樣反思後,他會生起精進、念、(義注:名)身輕安、定。

-然後捨惡修善、護持自己的清净

 

 

-佛陀接著以偈頌補充[1]

 

 

AN3.41 現前經Sammukhībhāv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這三種東西現前的有信善男子會產生許多福德

 

 

AN3.42 三種情況經 Tiṭhā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三種原因知道一個人有信心

 

AN3.43-44 摘要

 

-佛陀說,看見三個利益而適合教人法(AN3.43)/ 有三種情況而談論轉起 (AN3.44)

 

AN3.45 賢智者經 Paṇḍi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善人、賢智者告知三樣東西

1.       布施

2.       出家、梵行

3.       伺候父母

 

-接著佛陀在偈頌中再(補充出家的内容)

 

-佛陀說,智者都實行這些

-聖見具足者會與安全的世間為伴

 

AN3.46 持戒者經 Sīlavan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持戒的出家人假如依止一個地方居住,會讓那裏住的人,身口意生出許多福德

 

AN3.47-48  摘要

 

-佛陀說,sakhatassa 受條件組合的東西有三個特質(AN3.47)。不是條件組合的東西則無以下這些 AN3.48

 

 

AN3.49 山王經 Pabbatarāj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依止喜馬拉雅山山王的大沙羅樹,因爲依止而枝葉、内外皮、膚材心材增長

-同樣地,依止有信家主的家庭成員,以下的會增長

 

-佛陀以偈頌補充

 

AN3.50 應該起熱心經 Ātappakaraṇīyasuttaṃ摘要

 

-佛陀教誡比丘們,應在以下三處起熱心

 

-這樣做的比丘被稱爲

AN3.51 大賊經 Mahācor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三支的大賊會有所行動

 

-同樣地,具備三支的比丘傷害自己、有罪過、讓智者斥責、製造許多罪業

                                                               i.      『世界是常恆的』

                                                             ii.      『世界是斷的』

                                                           iii.      『世界是有邊的』

                                                           iv.      『世界是無邊的』

                                                             v.      『靈魂即是身體』

                                                           vi.      『靈魂是一身體是另一』

                                                          vii.      『死後如來存在』

                                                        viii.      『死後如來不存在』

                                                            ix.      『死後如來存在且不存在』

                                                             x.      『死後如來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AN3.52 二位婆羅門經第一 Brāhmaṇavaggo  摘要

 

-有兩位120歲的婆羅門去見佛陀,他們說自己出生以來沒做好事,沒有逃離恐怖的避難所,因此請佛陀告誡他們

 

-佛陀對他們說

 

 

AN3.53 二位婆羅門經第二 Dutiyadvebrāhmaṇasuttaṃ  摘要

 

-有兩位120歲的婆羅門去見佛陀,他們說自己出生以來沒做好事,沒有逃離恐怖的避難所,因此請佛陀告誡他們

 

-佛陀認可他們沒做好事,並對他們說

 

 

AN3.54-56  摘要

 

-有三位婆羅門分別在不同場合找佛陀,關於以下這句中

被世尊善教導之法,是可見的(義注:證得出世間法時,便會摧毀對其他信仰的可去性,這是省察智自己可見的)、無時間性的(義注:不會有間隔而給予結果。指聖道之法。[聖道一生起聖果便緊接而來])、請你來見的(義注:當被問到是否應被行道時便‘來見吧’這樣顯示)、帶近的(義注:如熱切看待燃燒中的衣服和頭那樣,值得帶心去禪修)、智者各自地知道的(義注:所有敏知者等的智者會說‘修習我的道,就能達證果,體證滅’—他們各自知道)

 

他們問佛陀這些的意思:是可見的 AN3.54-55是可見的涅槃’ (AN3.56若奴索尼婆羅門問)

 

 

-佛陀回答說

 

-當捨斷貪嗔癡之後,也會捨斷1-4(這是自己可以感受到的

-AN3.56:當無餘滅盡貪嗔癡之後,涅槃就直接可見

 

 

AN3.57  壞滅經 Palokasuttaṃ 摘要

 

-有一個富有的婆羅門去見佛陀。他聼古傳説說,這個世間以前被遍滿,人與人之間沒有間隔,鷄隻可以飛抵村與村、城市與城市兩地。是什麽原因現在變得稀疏呢?

 

-佛陀說,現在人們被非法貪、不正貪、邪法所打敗後,

 

-導致

 

AN3.58  婆蹉氏經 Vacchagot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遊行者婆蹉氏去見佛陀。

-他聽別人說,佛陀說只應該佈施給佛陀、佛弟子,而不是其他人。佈施給佛陀和他的弟子有大果報,而不是別人。他問這個是否屬實

 

-佛陀否認。並説,阻止別人佈施有三個障礙

 

-佛陀說,就算是倒那些洗過碗碟的水到有生物的污水渠中,心裏想著要滋養在那裏的生物,都已經有福德了,更何況是人?

 

-但是,佛陀也説,施予持戒者,而不是壞戒者有大果。

-(而最值得施予者)是已捨斷五支者,已具備五支者

 

-佛陀接著以偈頌補充

 

 

AN3.59-60 摘要

 

 

-有一次,低葛那婆羅門在佛陀面前稱讚三明婆羅門。

-佛陀便問他怎樣為之三明婆羅門?他答:

 

-佛陀對於婆羅門們安立的三明不予置評,另舉佛教的三明:一個人取得四禪之後,獲得

 

-説完後,低葛那婆羅門也承認婆羅門所謂的三明不及佛教的16份之1。之後皈依三寶

 

-AN3.60中,另一位叫若奴索尼的婆羅門也去見佛陀,他也提出,凡若有牲祭、亡者供養會、施物,應該施與三明婆羅門布施。佛陀照樣質問他,然後有一樣的劇情發展

 

 

AN3.61 傷歌邏經  Saṅgārav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傷歌邏婆羅門去挑戰佛陀,說他們婆羅門做祭祀,讓許多人都得到福德。但一個人出家,只使到自己一個涅槃

 

-佛陀立即反駁,說佛陀出現於世,然後教會了好幾十萬人證悟涅槃,這是牽涉一個人或多個人的福德呢?

 

-阿難尊者回擊:祭祀和出家,哪個較簡單、較少殺害而大果報呢?

-問了三次傷歌邏只避而不答,只說阿難尊者像佛陀那樣值得尊敬

 

-佛陀於是幫傷歌邏解圍。他問傷歌邏今天王宮内説些什麽呢?

 

-佛陀於是教導,有三種神變

                                                               i.      義注:來相、去相、住立相

                                                             ii.      怎樣是來相?義注舉例。一個大王拿著三粒珍珠,然後問老師:我手上有什麽?

                                                           iii.      老師向前看,看到有一直蜥蜴跳去抓蒼蠅,抓住時蒼蠅逃脫。因爲他釋放(muttattā)蒼蠅,所以老師答珍珠(muttā

                                                           iv.      之後大王再問有多少顆珍珠。恰巧附近的鷄叫了三聲,於是老師便回答:三顆

                                                               i.      義注:尤其是在睡眠、疏忽大意時的聲音

                                                             ii.      義注舉了一個故事。一個人因爲要參與訴訟而去到市鎮。從一離開開始,他就尋思著應該怎樣應對國王和大臣,就如國王、訴訟人就在前面。這時他不小心發出尋擴散的聲音。一個男人聼了之後想這是什麽意思呢?最後那個男人贏了這場訴訟。

                                                           iii.      另一個故事:moiyagāme長老爲了托鉢而行。然後因爲分心而見不到一個外出的女孩。他在村莊入口站著,然後往後注視,看到那個女孩然後尋思誰見不到那個女孩啊?‘  突然破口而出。在一旁站立的男人聽到後便說是你啊,尊者

                                                               i.      義注這樣解釋尋:清楚知道正在發生、未來、先前的尋;及檢驗而知道到心内裏的成就

                                                             ii.      未來的尋:遍禪的預備階段時,知道開始修遍禪後會生起初禪或一直到八定

                                                           iii.      先前的尋:知道先前他發動觀由於這樣而生初道阿羅漢道

                                                           iv.      檢驗而知道到心内裏的成就:知道這個心緊接會尋思那個尋,從那裏連接退步/定將會連接穩定/連接卓越/連接穿透/生起証智

                                                             v.      凡夫的他心通只能知道凡夫,而非聖者。低等的聖者不知道高等的心,高等的則能知道較低等的心---當聖者進入進入果定。高等的聖者不能進入低等的果定。

 

-佛陀於是問:這三種神變哪個教優勝?他答:

 

-之後傷歌邏便隨喜,並說記住佛陀有這三種神變。

-佛陀聽後立即批評他的説話不禮貌 (或許因爲他窺探佛陀的成就)。但也承認自己有這些能力。

 

-佛陀表示,多過五百位人有這些能力,就在這裏的僧團中

 

 

AN3.62 宗派教義等等經 Titthāyatanād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三種教義,當被人質問,會來到無所作爲的結論:

 

-對於這些人,佛陀會向他們確認,他們是這樣說的嗎?假如他們答是,佛陀就會下結論,你們假如他們做十惡,都是過去所作、主宰者所造、無因無緣而生, (不用負責了)。

 

-他們會對什麽應該做、什麽不應做沒有欲或精進;也沒有應做不應做的真實(義注:相關的堅定不存在)。他們因此忘失念,(義注:對於六門)不守護。即使自己説是沙門其實也不如法

 

-但佛陀所教導的法卻不被沙門婆羅門所折服、污染、斥責:

                                                               i.      生老死、各種負面情緒、

                                                             ii.      遇到不喜歡的、與喜歡的別離、求不得。

                                                           iii.      簡而言之,能被執取的五蘊是苦 SN36.11:無常故是苦)

                                                               i.      無明--> -->-->名色-->六處-->-->-->渴愛-->-->-->-->老、死、各種負面情緒

                                                               i.      無明滅-->… -->老、死、各種負面情緒滅

                                                               i.      八聖道

 

 

AN3.63 恐怖經 bha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無聞凡夫會說以下這些是『母子失散的恐怖』

 

-他們也會說有『母子得以相聚的恐怖』

 

-而佛陀也説有三種母子失散的恐怖。

 

-佛陀說,有方法能捨斷上面這些恐怖,那就是八聖道

 

AN3.64 偉那額晡勒經 Venāgapur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偉那額晡勒村的婆羅門屋主們慕名見佛陀

-他們讚美佛陀的諸根明淨,膚色清淨,覺得一定是不難獲得一些高級床坐。

 

-佛陀回答,出家人是難得到高級床坐的,況且對他們也不適合。

-佛陀說,反而無論行住坐臥,他也有三件隨心所欲、不難獲得的大床

 

AN3.65 沙羅玻經 Sarab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有位名叫沙羅玻的遊行者還俗後,在王舍城的群眾中說自己已經知道佛陀的法,他了知後才離開

 

-比丘們聽到後回來向佛陀匯報,並請佛陀出自憐憫去教化他

 

-佛陀見他後,便問他是真的這樣説假如他還未學習完成,佛陀可以讓他完成,假如已經完成了,佛陀將隨喜。

-問了三次他都沒有回答,反而羞愧得無地自容。

 

-佛陀說,假如有人質疑他以下任何一樣,

 

-佛陀會好好地質問他。當被質問時,他不可能不會落入以下結果

 

-佛陀作獅子吼之後騰空而去。而沙羅玻被其他游行者恥笑

 

AN3.66 給瑟目大經 Kesamuttisuttaṃ摘要

 

-有一次,給瑟目大的葛拉嘛人慕名見佛陀

 

-他們對佛陀說,有些出家人來到給瑟目大,但他們説明自己的論說,貶抑他論,他們誰對説錯呢?他們有疑惑

-佛陀便回答,對於讓人困惑的地方生起疑惑是正常的。

-他提醒葛拉嘛人不要靠以下這些

佛陀教導他們,只要知道這些法是

-就應捨斷。反之,則應實行

 

佛陀引導他們,去認識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一個受持了善法的聖弟子修四梵住。他當生會得到四種慰籍 AN3.66

 

 

AN3.67 薩哈經 Sāḷhasuttaṃ 摘要

 

-難達葛尊者對前來見自己的薩哈與沙那說,不要靠以下這些

 

難達葛尊者教導他們,只要知道這些法是

-就應捨斷。反之,則應實行

 

尊者引導他們去認識

 

-接著尊者反面論證

 

-一個受持了善法的聖弟子修四梵住後,他知道『有此,有下劣的,有勝妙的,有這想類的超出與出離』,而成爲阿羅漢

 

-他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以前是貪嗔癡者,那是不善的,現在不存在了。

 

AN3.68 談論之基礎經 Kathāvatthu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三種談論基礎

 

-第一組不適合談論的人如下。和下面相反的就適合談論

 

-第二組不適合談論的人如下。和下面相反的就適合談論

 

 

-其餘不適合談論的人如下。和下面相反的就適合談論

 

-佛陀說,關於談論,應知道他有沒有因緣。不傾耳者無因緣,傾耳者有因緣

-當他有因緣時,他

 

-接著佛陀説出偈頌,大意如下

 

AN3.69 其他外道者經 Aññatitthi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假如外道問貪嗔癡有什麽分別,應如下回答:

 

-佛陀之後繼續分析

                                                               i.      淨相,對不如理作意淨相者

                                                               i.      不淨相,如理作意不淨相

                                                               i.      「嫌惡相」,對不如理作意嫌惡相者來說

                                                               i.      「慈心解脫」,對如理作意慈心解脫者來說

                                                               i.      不如理作意

                                                               i.      如理作意

 

AN3.70 不善根經 Akusalamūl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三個不善根

 

-凡以貪嗔癡所作的身口意業都是不善的。

-當被貪嗔癡占據

 

-因爲他以他人不存在的(罪)而產生他人的苦。當別人依照真實而說(他所敵對的人)時,他否認,當不依照真實而說時,他也不熱心解釋。這人被説是

 

-他被貪嗔癡所生的惡不善法所征服,心被占據,在就當生

 

-接著佛陀論述三善根,和上面完全相反。

-這樣的人貪嗔癡根、由此而生的惡不善法已經被根除,當生

 

AN3.71 布薩經Uposat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鹿母-毘舍佉在布薩日去見佛陀。佛陀問爲什麽她今天中午來,得知她今天守布薩。

 

-佛陀對她說,有三種布薩

-義注:爲什麽佛陀會說這些隨念?因爲污染心不會讓布薩很大果,所以教導這些業處

 

-接著佛陀講解八戒的内容,說八戒是阿羅漢的特質,持八戒就是在仿效阿羅漢

 

-佛陀形容持八戒的福報,是可能投生到以下地方的

 

-佛陀說出一句偈頌[2],大意是

 

AN3.72 闡陀經Chann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遊行者闡陀問阿難尊者,看見貪嗔癡什麽過患而你們要捨斷它們?

 

-阿難尊者回答,被貪嗔癡征服的人會作以下的,捨斷後則不會:

 

-闡陀接著問有什麽斷除貪嗔癡的方法?

-阿難尊者答:八聖道

-闡陀隨喜,說對它不疏忽大意已經足夠

 

 

AN3.73 邪命外道經 Ājīva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某位邪命外道弟子的屋主問阿難尊者以下的問題

 

-屋主隨喜,讚美阿難尊者沒有自贊毀他,只是在教導法,且不帶自己進來。接著皈依三寶

 

AN3.74 釋迦族人摩訶男經 Mahānāmasakkasuttaṃ 摘要

 

-釋迦族人摩訶男問從病中康復不久的佛陀:

 

-阿難尊者見摩訶男問了一條深的問題,怕佛陀辛苦,於是拉他到一邊回答

-阿難引述,佛陀説過有學無學兩者的戒定慧

 

-當聖弟子戒定慧具足,他成爲阿羅漢

 

-義注:解釋有學的戒定慧之後,他以阿羅漢果解釋無學的戒定慧。阿羅漢果智遲過有學的定慧發生。無學的果定也遲過有學的觀智發生

 

AN3.75 尼乾陀經 Nigaṇṭhasuttaṃ 摘要

 

離車族人無畏與賢童子去見阿難,引述尼乾陀若提子

-他們問佛陀是怎樣說的?

 

-阿難尊者回答,佛陀爲了超越負面情緒、獲得正確方法、作證涅槃而宣説三種滅盡的清淨。

-分別獲得這三種滅盡的清净之人不作新業、被舊業一再接觸而最後終結。

-這種滅盡的清净是可見的(義注:證得出世間法時,便會摧毀對其他信仰的可去性,這是省察智自己可見的)、無時間性的(義注:不會有間隔而給予結果。指聖道之法。[聖道一生起聖果便緊接而來])、請你來見的(義注:當被問到是否應被行道時便‘來見吧’這樣顯示)、帶近的(義注:如熱切看待燃燒中的衣服和頭那樣,值得帶心去禪修)、智者各自地知道的(義注:所有敏知者等的智者會說‘修習我的道,就能達證果,體證滅’—他們各自知道)

-三種滅盡的清净:

 

-義注以阿羅漢狀態解釋上面

 

AN3.76 確立經 Nivesa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對於我們憐憫、想會聼我們的人,應在---佛法僧不壞净這三處使他們確立

 

-四大會變異,但聖弟子(初果或以上)對三寶的不壞净不會變異。他們絕不會投生惡道

 

AN3.77-78摘要

 

-阿難尊者問佛陀,在什麽方面而有的存在呢?

 

-佛陀於是便説,假如沒有欲界、色界、無色界果報之業,是不能安立欲有、色有、無色有的

-佛陀形容

 

-也說,

 

 

AN3.79戒禁經 Sīlabbat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佛陀問阿難尊者:是否以一切戒、禁制、活命方式、梵行為核心,就會有成果?

-阿難尊者回答,假如實行後不善法增長、善法減少,那就無成果,反之則有。

-説完佛陀認可,尊者便離開了

-佛陀對其他比丘們說,雖然阿難尊者是有學,不容易得到和他智慧相同者

 

AN3.80 香的種類經 Gandhajātasuttaṃ 摘要

 

-阿難尊者見佛陀,說根香、木香、花香這三種香豆順風而非逆風散發芳香。他問佛陀有哪種香能逆風而送?

 

-佛陀便說,具備以下的人

 

-在他那裏的沙門婆羅門會稱讚他,天神也會稱讚他

-佛陀以偈頌補充,善人的香逆風、從一切方位而散發

 

AN3.81 小經 Cūḷanik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阿難尊者對佛陀說,他聽説尸棄佛有位叫阿毘浮的弟子,當他站在梵天世界中時,他能以聲音令一千個世間識知。那麽佛陀的聲音能傳到多遠呢?

-佛陀說,他只是弟子,佛陀的能力是不能被測量的

 

-這樣的對話上演了兩次,到第三次時,佛陀向阿難尊者介紹

 

-佛陀的聲音能隨其意欲傳到三千大千世界。

-佛陀透露實際操作方法

 

-阿難尊者聽後不禁贊嘆:這是我的得著啊!我的老師有那麽大的威力!

-(義注說,優陀夷尊者,僧團的麻煩製造者對阿難尊者有過節,因此說:)佛陀有這些能力和你何干呢?

 

-佛陀叫優陀夷尊者不要這樣說,因爲假如阿難尊者未離貪就死,他憑著這份信心可以

-只不過阿難尊者今生就會證得涅槃

 

AN3.82 沙門經 Samaṇ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沙門的工作就是受持更高的戒定慧三學,他們應該在它們上有强烈的欲

 

AN3.83 驢子經Gadrabh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就如驢子在牛群後面緊跟隨,心想自己也是被調馴的,但自己根本沒有牛的特徵。

-同樣地,有些比丘在僧團中緊緊跟隨,想著自己是比丘,但對於更高的戒定慧三學,沒有像其他比丘那樣更高的意欲。

 

-佛陀提醒應該在三學上有强烈的欲

AN3.84 田經 Khet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農夫有三樣預備工作

 

-比丘也有三樣預備工作:修習更高的戒定慧三學

-佛陀提醒應該在三學上有强烈的欲

 

AN3.85 跋耆族之子經 Vajjiputt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某位跋耆族之子的比丘和佛陀說,自己不能學習這150條比丘戒律

 

-佛陀便問他,可以在更高的戒定慧三學上學習嗎?答:可以

-佛陀便叫他學習三學,因爲這樣時,他的貪嗔癡就會被捨斷,將不作不善

-過了不久,他成了阿羅漢

 

AN3.86 有學經 Sekk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位比丘問佛陀什麽是有學?

 

-佛陀說,『他學習』所以被稱爲有學。他學習更高的戒定慧

-佛陀補充,有學隨道而行時,會生起以下三種智

 

AN3.87-89 摘要

 

-佛陀說,這150條、每個月誦兩次的戒律,愛自己的人應學習。三學統攝了這些

-接著佛陀介紹各聖者

                                                               i.      不過壽命的中間而般涅槃。他有三類。

                                                             ii.      例如無煩天有千劫壽命。可以在出生那天到達般涅槃

                                                           iii.      假如不在出生那天抵達,就在首一百劫抵達

                                                           iv.      假如不能夠,那就在第二百劫抵達

                                                            v.      假如不能夠,那就在第四百劫抵達

                                                               i.      過了第五百劫而抵達阿羅漢狀

                                                               i.      在無熱天等,要加行、如蛇行等而抵達阿羅漢狀態

                                                               i.      在無煩天等出生,然後活足天命,然後出生到更高的色究竟

 

-佛陀說,他們不是不可能犯小隨小學處然後出罪的

-而這些戒律是梵行的基礎、適合梵行的(義注:四道的梵行)

 

-佛陀說,一部分行者就獲得部分,完滿者則得完滿

-學處是不會無結果的

 

AN3.90-91摘要

 

-佛陀說,有更高的戒定慧這三學

 

-更高的戒學

 

-更高的心學

 

-更高的慧學

 

-佛陀之後誦偈,大意如下

 

AN3.92 勝葛哇經 Saṅkavāsuttaṃ 摘要

 

-一個名叫迦葉氏的比丘,在聽到佛陀說關於學處(義注:連接三學)的法時,他不滿,覺得佛陀太嚴格了

 

-當佛陀離開後,他變得後悔,便去向佛陀懺悔。

-佛陀接受他的懺悔,並説,看見罪過為罪過後如法懺悔,且未來來到自制者是增長。

 

-佛陀說,他不會稱讚任何不欲學的比丘,假如稱讚,其他比丘就會因爲佛陀的稱讚的親近他,然後效法這樣會對他們有長久的不利與苦

 

-稱讚欲學的比丘則有相反的效果

 

AN3.93 緊急經 Accāyi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農夫有三樣迫切要做的工作

 

-農夫沒有神通可以讓穀物今天、明天就成熟,而它們會隨季節的變化而成熟。

 

-比丘也一樣,他們應迫切地受持三學。他們沒有神通可以在今天、明天就成爲阿羅漢。

-但是,只要他學習三學時,就會有成爲阿羅漢之時

-佛陀提醒應該在三學上有强烈的欲

 

 

AN3.94 遠離經 Pavivek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外道安立三種遠離

 

-佛陀說,在佛法中也有三種遠離。具備這三種的人被稱爲、獲得最高、取得精髓的人

 

AN3.95 秋經 Sara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就如秋天太陽升空時,擊破一切黑暗

-當聖弟子生起法眼時(義注:包含四諦法的入流到眼),不但看見,也會去除三結

 

-更進一步,(三果聖者)去除了貪婪、惡意後,進入初禪。假如在那時死了,他不會有結縛讓他回到欲界了

 

AN3.96 團體經 Parisā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三種團體

                                                               i.      義注:奢侈的黃袍行者

                                                             ii.      複注:不離貪,拿取大量資具的狀態

                                                               i.      義注:在教法上鬆散地拿取

                                                               i.      義注:這裏首先下墮到五蓋、充滿五蓋

                                                               i.      義注:獨處=無取涅槃

                                                               i.      複注:身、意念的精進

                                                             ii.      達到未達到,義注說禪那、觀、道、果、的成就

 

AN3.97-99 摘要

-佛陀說,具備三種特質的馬適合國王使用

 

-具備以下三個特質的比丘值得被尊重、是無上福田

 

 

AN3.100 樹皮衣經 Pottha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樹皮衣無論是新的、中古、老舊的,也是

 

-佛陀也說,對於新、中臘、上座比丘,

 

-這樣的上座比丘假如在僧團中説話,比丘會調侃他:憑什麽説話?如對垃圾堆中的樹皮衣

 

-接著佛陀説出了完全相反的論述

 

AN3.101 一鍋鹽經  Loṇakapallasuttaṃ 摘要

 

-佛陀對比丘們說:

-假如有人說,這人這樣作業,就會如是感受

 

-假如說,這人這樣作業,就會感受那樣的果報

 

-有些人作少量的惡業而投生到地獄,因爲

 

-有些人則作完全一樣少量的惡業而只在當生感受,看起來沒有些微,不用說多。

 

-接著佛陀舉了多個例子來説明上面

 

AN3.102 塵垢洗滌者經 Paṃsudhovakasuttaṃ 摘要

 

-佛陀有一次説明金匠怎樣透過步驟一步步净化黃金

 

-説完後便説明專修更高心的比丘怎樣一步步讓心適合作業、有證得六神通的基礎

                                                               i.      清净導論的義注《大疏鈔》:這光明是來自「修觀之心」所引生的心生色

                                                               i.      修觀時,觀智變得非常銳利。到底有多銳利?在觀照名色的無常、苦、無我三相時,觀智有如行電般毫無阻礙地迅速進行。觀無常、苦、無我三相之智變得非常銳利、有力與清淨。

                                                               i.      此時五種喜能在禪修者之智裡生起。

                                                             ii.      小喜(khuddaka pīti)是使到體毛豎直之喜;

                                                           iii.      剎那喜(khaṇika pīti)是在不同時候如閃電般出現之喜;

                                                           iv.      繼起喜(okkantikā pīti)是有如一陣陣海浪般不斷生起之喜;

                                                             v.      踴躍喜(ubbegā pīti)是能夠令到身體浮起之喜;

                                                           vi.      遍滿喜(pharanā pīti)是因為勝心生色遍滿全身而生起之喜。

                                                          vii.      禪修者感到有如浸入油中的棉花一樣,全身都充滿了勝心生色。因為與修觀之心相應的喜遍滿全身,禪修者以為那喜正向全身擴散。

                                                               i.      與觀智相應的輕安心所

                                                               i.      殊勝的樂受遍滿全身。由修觀之心引生的心生色稱為勝心生色(paṇīta cittaja rūpa)。當這些勝心生色遍滿全身,及它們的地、火、風界撞擊存在於全身的身淨色時,就會產生樂受,這是與觀智相應之樂。

                                                               i.      這是與觀智相應之信。他已肯定有名色因果的存在,已肯定因與果兩者都有無常、苦、無我的本質;也肯定有過去、現在、未來、內、外諸行法的存在。由於智最為顯著,其信變得非常堅固,因此與觀智相應之信是可以非常堅固的。

                                                               i.      這是修禪的精進力,是正精進道支

                                                               i.      現起(upaṭṭhāna)是念:.這是與觀智相應之念。此念就有如城門的柱子,一枝十碼高及深入地底十碼的柱子,它不會被自四方吹來的風動搖;同樣地,念保持修觀之心平穩地觀照目標

                                                               i.      諸捨當中有兩個是觀捨(vipassanā upekkhā)與轉向捨(avajjana upekkhā

                                                             ii.      轉向捨是觀智速行之前生起的意門轉向,會被稱為轉向捨是因為它是與捨相應的名法

                                                           iii.      觀捨是與觀智相應的中捨性心所

                                                               i.      有時會對具有上述九法(即從觀之光明至觀之捨)的觀智生起喜愛,這即是欲

 

 

AN3.103 相經 Nimit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實踐更高的心(adhicittaṃ義注:止觀之心)的比丘們,應該時時作意三相

 

-佛陀說,但當實踐更高的心時,常作意這三相時會讓心

-之後,他的心(義注:以禪那為基礎)、轉向任何神通都能證得

-佛陀也以金匠的煉金作例子説明以上的道理

 

AN3.104 正覺以前經 Pubbevasambodhasuttaṃ 摘要

-當佛陀還是菩薩時,他分析世間的

 

-只要佛陀不如實證知1-3分別為1-3,他不會自稱已經正確地圓滿覺悟

-佛陀的解脫是不動搖的,而且沒有下一生

 

AN3.105 樂味經第一 Paṭhama-assā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自己曾不斷尋找、並到達、以智慧(義注:連結觀的道智)善見世間的所有

 

-只要佛陀不如實證知1-3分別為1-3,他不會自稱已經正確地圓滿覺悟

-佛陀的解脫是不動搖的,而且沒有下一生

 

AN3.106 樂味經第二  Dutiya-assā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

 

-只要眾生不如實證知樂味、過患、出離分別為樂味、過患、出離,他們就不能出離。反之則能

 

AN3.107 沙門婆羅門經 Samaṇabrāhmaṇ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任何沙門婆羅門不如實證知樂味、過患、出離分別為樂味、過患、出離,

 

-佛陀就不會認可他們為沙門、婆羅門中的沙門、婆羅門

 

-他們也不會以證智自作證進入

-假如如實知道則有相反的結果

 

AN3.108 哭泣經 Ruṇṇ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在聖者之律中,

 

因此要革除1-2,當有法喜時要具念地適度微笑

 

AN3.109 不滿足經  Atitt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三樣東西人不會滿足

 

 

AN3.110 未被守護經 Arakkhitasuttaṃ 摘要

 

-佛陀對給孤獨屋主說

 

-假如守護心則有相反的結果

 

AN3.111 走錯經 Byāpannasuttaṃ 摘要

 

-佛陀對給孤獨屋主說

 

-假如心不走錯,則會有相反的結果

 

AN3.112 因緣經第一 Paṭhamanidān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三個業集的因緣:貪嗔癡。凡被它們所生的業是

 

-也有另外三個業集(義注:中止輪回之業)的因緣:無貪、無嗔、無癡。凡被它們所生的業是1-4的相反

 

AN3.113 因緣經第二  Dutiyanidān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三個業集的因緣

 

-也有另外三個業集(義注:中止輪回之業)的因緣, 那就是對於過去、現在、未來--成爲貪欲的原因處不生起貪

 

-怎樣不生起貪?

 

AN3.114 苦界者經 Āpāyi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不捨棄這三樣的人會墮入苦界

 

AN3.115 難得經 Dullab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三種人的出現是世間難得的

 

 

 

AN3.116 不能被測量者經 Appamey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三種人存在於世

                                                               i.      義注:生起徒然的傲慢

                                                             ii.      複注:徒然的勝過、等同之慢

                                                               i.      義注:取得黃僧袍、裝飾等而搖擺

                                                             ii.      複注:貪求之義

                                                               i.      義注:尖酸之語

                                                               i.      義注:不節制之語、整天說無用之語的人

 

 

AN3.117 不動者經 Āneñjasuttaṃ 摘要

 

-佛陀在這裏列舉了眾無色界的壽命

 

然而,凡夫完結無色界的壽命之後(或)會投生到惡道,佛教聖者則會在那裏般涅槃

---------

 

AN4.123 的義注解釋,假如有來生,身處在色界的有學聖弟子不會墮落較下等的生命,而是會在同一個色界生命或更高的界取證涅槃。

 

AN4.123 的複注解釋,佛陀之所以沒有提到四惡道和地居天的壽命?因爲在惡道中,他們的業決定他們的壽命,當他們的惡業殆盡才會去世。業力也決定地居天的壽命,有些只活一星期、兩星期等

 

在人間,假如證得阿羅漢,他只會進入無餘涅槃或過出家 生活 (現代有實例,一個人可以證悟阿羅漢,沒有受出家戒,但在寺院那裏持八戒、過清净的寺院生活)。 爲什麽?因爲阿羅漢是最有德的狀態,不可能存續在低劣的(一般居士生活)狀態。

 

但地居天神證阿羅漢果之後仍可以活夠整個壽限

在六欲界天的初果、二果聖者也可以活夠整個壽限

在色界、無色界中,所有聖者也可以活夠整個壽限

投生到色界(或無色界)的初果、二果聖者不會返回此世間(欲界),會在那裏般涅槃。他們被稱爲禪那不還者

 

-取得八定的人會怎樣投生?他們會根據他們熟練的禪那而投生到相應的禪定天。

假如他們精通於所有呢?那麽就是非想非非想天了。

 

投生到九個梵天世界(初-三禪天)的聖弟子,會投生到相同地或較高等的界,而不會到較下的。凡夫則有可能到較下的界。

三果聖者假如投生到初禪天,會在九個梵天世界(初-三禪天)净化(自己),在最高處住時(可能指廣果天/ 色究竟天)般涅槃。

 

有三種天界被稱爲最好的存在

在這裏居住的三果聖者不會再往高、往低走,就在那裏證般涅槃。

 

 

 

 

AN3.118-120 摘要

 

-佛陀說,有以下幾種壞失

 

-因爲這些壞失而死後投生苦界

 

-接著佛陀述説戒、心、見的具足。會投生天界

 

 

AN3.121- 122  摘要

 

-佛陀說,有三種清净 (義注以煩惱垢的消失解釋)

                                                               i.      自己内有五蓋,知道

                                                             ii.      沒有時,知道

                                                           iii.      未生起而生起時,知道

                                                           iv.      已生起的斷除時,知道

                                                             v.      已捨斷的五蓋不再生起時,知道 DN22.382義注釋以透過阿羅漢道的生起來解釋)

-佛陀說,成就清净的人,被說是洗净罪惡者

 

 

AN3.123 牟尼行經  Money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三種聖賢行moneyyāni

 

-成就聖賢行的人,他們說是捨棄所有(義注:煩惱)的人

 

 

AN3.124 拘尸那羅經  Kusinār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假如比丘受供時

 

-對他佈施不會有大果,因爲他疏忽大意

 

-反之則有大果,因爲警覺

 

 

AN3.125 爭論經  Bhaṇḍa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凡比丘們爭論、互相攻擊,即使自己作意那個方位,都是不安樂的,更何況去

-他們應捨斷三惡尋,多作三善尋

 

-接著佛陀講述相反、融洽的情況

 

 

AN3.126 喬答摩葛塔廟經  Gotamakaceti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他以以下而教導法,非相反的

 

-這樣時,自己應作教誡

-佛陀說,以下三個情況,對他們來説應是悅意的

 

-說完後一千個世界震動

 

AN3.127 葛拉嘛人玻勒度經 Bharaṇḍukālām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抵達迦毘羅衛城,請釋迦族人摩訶男為自己找住處。

-除了葛拉嘛人玻勒度佛陀以前的同修--的住處,摩訶男找不到其他。於是佛陀便在這裏過夜

 

-那夜過後再見佛陀,那時佛陀開示有三種大師

 

-佛陀問摩訶男,這些大師有同一個終點,還是不同呢?

-這時,玻勒度請摩訶男答同一。佛陀叫摩訶男答不同

-同一件事上演了三次後,玻勒度知道自己被具影響力的摩訶男拒絕了三次,最好離開這個城市

 

AN3.128 如手經 Hatthakasuttaṃ 摘要

 

-有一個深夜,如手天子使整個祇樹林發光後,來見佛陀

-他嘗試站在佛陀面前,但卻沉了下去。佛陀於便叫他把身體化作粗糙的

-佛陀問他以前身爲人熟悉之法,現在是否也熟悉?

 

-如手回答是,好像佛陀被衆人圍繞,自己也被天子們圍繞,他們都想聼法

-自己死時對三法沒有滿足和退縮

 

-他現在是無煩天天神

 

AN3.129 污染經 Kaṭuvi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見到某位具備以下質素的比丘

 

-佛陀叫他不要對自己作污染,蒼蠅不可能不降落、纏住泄露惡臭、對自己作污染的人。説完那位比丘得到了急迫感

-佛陀之後向另一位比丘解釋

-佛陀說了一篇大意如下的偈:

 

 

AN3.130 阿那律經第一 Paṭhama-anurudd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阿那律尊者去見佛陀,說自己以天界看見大多數婦女墮惡道,於是問具備哪幾法的女人會墮惡道

 

-佛陀回答

 

AN3.131 阿那律經第二 Dutiya-anurudd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阿那律尊者去見舍利弗尊者,他提到,自己

 

-舍利弗尊者便説

 

-不久阿那律尊者就成爲阿羅漢了

 

 

AN3.132 被覆藏經  Paṭicchann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三種東西當被覆藏時活躍

 

-有三種東西當暴露時會照耀

 

-義注說有四種暴露應被知道

 

AN3.133 刻文經Lekh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世間有三種人

 

AN3.134 戰士經 Yodhājīv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三樣特質的戰士適合國王使用

 

-同樣地,有三樣特質的比丘們應被尊敬、供養、是世間無上福田

 

AN3.135 團體經 Paris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三種團體

 

AN3.136 朋友經 Mitt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具備三支的人應結交為朋友

 

AN3.137 出現經 Uppādāsuttaṃ摘要

 

-佛陀說,不論佛陀出不出現,以下這些都是住立的,只不過佛陀徹底領會它們再教導他人

 

 

AN3.138 髮毛織物經 Kesakambal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在所有沙門婆羅門的學説當中,末迦利的論說被説爲下裂的。

-他主張沒有業、沒有所作業、沒有精進

 

-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佛陀都説有業、有所作業、有精進,但他卻反對

 

-他像捕魚人那樣撒出漁網,讓許多人不利、苦

 

AN3.139-140 摘要

 

-佛陀說,有三種具足(AN3.139/增長 (AN3.140)

 

 

AN3.141 未調馬經 Assakhaḷuṅ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就如馬一樣,也有三種未被調御的人

 

AN3.142 好馬經Assaparass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就如好馬一樣,也有三種好人

                                                               i.      AN3.141義注:以智慧的快速

 

 

AN3.143 優秀馬經Assājānī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就如優秀的馬一樣,也有三種優秀的人

 

 

AN3.144-146摘要

 

-佛陀說,具備三法的比丘實現究竟的目標、而且是人天最上

 

-另外三法為 AN3.145

 

另外三法為 AN3.146

AN3.147-150摘要

 

-佛陀說,具備不善 AN3.147 / 有罪過 (AN3.148) / 不正 AN3.149 /不净 (AN3.150)

的身口意業,會被帶到地獄中

 

-反之,則被帶到天界

 

AN3.151-154 摘要

 

-佛陀說,具備不善 AN3.151 / 有罪過 (AN3.152) / 不正 AN3.153 /不净 (AN3.154)

的身口意業,

愚人傷害自己、有罪過、被智者譴責、產生許多罪業

 

-智者則相反

 

AN3.155 禮拜經 Vandan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三種禮敬:身口意

 

AN3.156 午前經 Pubbaṇ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只要衆生在午前、中午、傍晚 以身口意行善,他們就有好的午前、中午、傍晚

 

-佛陀以偈頌補充:

 

AN3.157-163 摘要

 

-佛陀說,有三種道:

 

AN3.164-183 摘要

 

-佛陀說,自己是十惡者、且勸導他人行十惡、認可十惡,這人會生地獄

-自己是十善者、且勸導他人行十善、認可十善,這人會生天界

 

 

AN3.184  摘要

 

佛陀說,爲了以下這些法

 

的以下

 

-應修習(以下用作觀的定[義注]



[1]原經文:

這世間,惡業一旦做了,不存在名叫秘密的東西

自己這個人啊!會知道的不論真實或虛假

 

誰人在自己上存在惡,然後自己覆蓋

善禁戒之親愛的!就在你眼前!你自己會輕蔑的

 

天神和如來都見到,世間愚人錯誤的行爲

因此聰明的世間主禪修

法主隨法行

賢智者(muni,牟尼)有著不減弱、真實的努力

 

誰觸達生滅、充滿力量

用力地對付惡魔、死亡

如是質素的他是世間中的智者

不參與一切法貪的賢智者

(義注:對三地之法不起貪)

 

[2] 原經文:

不殺生和不給而取,不説謊不喝酒

戒絕非梵行性交,夜間不吃不享用非時的食物

不拿取花環不作香水,蓋著而睡在地上

如是八支布薩,透過苦盡的佛陀宣説

 

日月兩者都有好的外觀,如此遠照亮四周

驅散黑暗、空氣中的霧氣;照耀(各)方位

 

有著當中的財富:質素好的珍珠、珠寶、青金石

金黃的黃金和金色的儲水池;那個黃金被說

擁有八支布薩,(這些都)不及它十六分之一

就如月光對所有星群

 

 

因此男人女人有戒德,擁有八支布薩

能得到多少的快樂、功德啊!

他將無過失地到達天堂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