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支部十集 AN11 摘要

AN11.1 為了什麼目的經  Kimatthi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經過阿難尊者的提問,佛陀說,以下,下面是上面的目的和效益

 

像這樣,善戒次第地來到最高

 

 

AN11.2 應該意圖經 Cetanākaraṇī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持戒者、戒具足者不應該意圖:『令我的不後悔生起。』因爲持戒者、戒具足者生起不後悔,這是法性。

-同樣地,以下,2具足者不應該意圖:『令我的3生起。』因爲…(如此類推一直到11)…

 

像這樣,為了從此岸走向彼岸而法使法潤澤;法使法完成。

 

 AN11.3-5  摘要

 

-佛陀對比丘們說 (AN11.3)/舍利弗尊者對比丘們說(AN11.4)/阿難尊者對比丘們說 (AN11.5)

 

-對1壞失者來說2失去近因,對2壞失者來説3失去近因…

 

-接著他們反面論證

 

 

AN11.6 不幸經 Byasa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侮辱、辱駡聖者同修沒有機會不遭受以下十種不幸之一

 

 

AN11.7 想經 Saññ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阿難尊者問佛陀,比丘會有這樣的定嗎:不獲得以下的想,但還是想

1.   地水火風 (義註:遍禪)

2.   四無色界處想

3.   這個世間、其他世間的想 (義註:生起四個為一組或五個為一組的禪那想[經藏或論藏對於色界禪的分法]

4.   任何在這裏所見、所聞、所覺(義注:所嗅、所嘗、所觸)、所識(義注:苦樂等法所緣)、所得 (義注:到達所找尋、不找尋的)、所找尋(義注:找尋已到達或未到達的)、被意所隨行

 

-佛陀答是有的,那就是取涅槃為所緣的果定。

-又有一次,阿難尊者問了舍利佛尊者同樣的問題,對方也回答了相同的

-阿難尊者便讚嘆他們,兩者在道理與字句中也是一致的—在最上處上(義注:涅槃)

 

 

AN11.8 作意經 Manasikār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阿難尊者問佛陀,比丘會有這樣的定嗎:能不作意以下,但還能作意

1.   六根六塵

2.   地水火風

3.   四無色界處想

4.   這個世間、其他世間的想 (義註:生起四個為一組或五個為一組的禪那想[經藏或論藏對於色界禪的分法]

5.   任何在這裏所見、所聞、所覺(義注:所嗅、所嘗、所觸)、所識(義注:苦樂等法所緣)、所得 (義注:到達所找尋、不找尋的)、所找尋(義注:找尋已到達或未到達的)、被意所隨行

 

-佛陀答是有的,那就是取涅槃為所緣的果定。

 

AN11.9 詵陀經 Sadd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誡詵陀尊者,要修駿馬禪,不要修未調馬禪

-未調馬禪

1.   未調馬被綁在馬槽只想著草等食物,但並沒有想到馴馬師今天將對自己作什麼懲罰?應該作什麼對策?

2.   同樣地,禪修者的心被五蓋所纏縛、制服,對已生起的五蓋不如實知道出離;帶著它們禪修

3.   而且修依止以下的禪

a.   地水火風

b.   四無色界處想

c.   這個世間、其他世間的想 (義註:生起四個為一組或五個為一組的禪那想[經藏或論藏對於色界禪的分法]

d.   任何在這裏所見、所聞、所覺(義注:所嗅、所嘗、所觸)、所識(義注:苦樂等法所緣)、所得 (義注:到達所找尋、不找尋的)、所找尋(義注:找尋已到達或未到達的)、被意所隨行

 

-駿馬禪

1.   駿馬被綁在馬槽不會想著草等食物,想到馴馬師今天將對自己作什麼懲罰?應該作什麼對策?視這樣挨鞭子為如負債、如縛刑

2.   同樣地,禪修者的心被五蓋所纏縛、制服,對已生起的五蓋如實知道出離

3.   而且不修依止以上的禪 ,(義注:而修觀而成的果定)

4.   帝釋天、梵天與創造之主Pajāpati都會禮敬他,因爲他們都不自證他依止什麼而修禪(答案是涅槃)

a.   創造之主PajāpatiMN1的義注中wei2魔王的名字,因爲他對所有衆生使用他的權力。

b.   SN11.3的義注中,則說他在天神中和天帝長得似樣、活到同樣歲數,但在集會中會坐第二席。

c.   DN13中他被婆羅門與天帝一起呼叫

d.   DN32中和各大夜叉、夜叉大將軍齊名

5.   修這樣的禪時,以上所有想都消失了

 

AN11.10 餵孔雀處經 Moranivāp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以下的是

1.   究竟終結者

2.   究竟軛安穩者

3.   究竟梵行者

4.   究竟完結者

5.   天與人中最上者

 

-具備三法:

1.   無學戒蘊

2.   無學定蘊

3.   無學慧蘊

 

-具備另外三法

1.   正見

2.   正智

3.   正解脫

 

-具備二法

1.  

2.  

 

-佛陀之後同意被梵王常童子所吟誦的偈:

1.   凡歸屬種姓者們剎帝利在這人們中是最上的

2.   明行具足者,在天人中他是最上的

 

AN11.11 摩訶男經第一Paṭhamamahānām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釋迦族人摩訶男聽説眾多比丘為過完雨安居的佛陀造衣,待做完後便會出發遊行,便來找佛陀

-他問佛陀,對於心沒有固定住處的在家人來説,他們應該以什麼住處而住呢?

 

-佛陀便說,有信、精進、念、定、慧者是成功的,而非相反的

 

-佛陀說,在這五法上住立後,更應該在以下六法上修習

 

-他被稱為在不平(義註:因為貪嗔癡等而不平)、傷害的世代中到達平坦、無傷害,

-而且已進入法流(義註:這裡指觀)

 

AN11.12 摩訶男經第二Dutiyamahānāmasuttaṃ 摘要

 

-和AN11.11幾乎一樣,但情景是釋迦族人摩訶男剛病好。

-加之佛陀提醒他在以下的時候也應修習六隨念

1.   行住坐臥

2.   執持家業時

3.   當住在孩子擁擠的住處時

 

AN11.13 難提經 Nandi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釋迦族人難提聽聞世尊想要到舍衛城雨季安居,便想,如果自己也到舍衛城雨季安居,在那裡工作,將能經常見到世尊。如是,他如願了

 

-後來,難提聽説眾多比丘為過完雨安居的佛陀造衣,待做完後便會出發遊行,便來找佛陀

-他問佛陀,對於心沒有固定住處的在家人來説,他們應該以什麼住處而住呢?

 

-佛陀便說,有信、精進、念、定、慧、持戒者是成功的,而非相反的

 

-佛陀說,在這法上住立後,更應該在以下五法上修習

                                                               i.      義注說,所有欲界天神都以甘露為食物。(那些食物)從最低到最高都是勝妙的,他們日日享用。

                                                             ii.      他們享用貓足份量的甘露食物。置於舌頭量的食物能夠遍滿身到達頭髮端、指甲端。只需享用一日,就能滋養七天

 

-佛陀說,已具備這十一法的聖弟子捨斷惡不善法,不執取

 

AN11.14 須菩提經 Subhūt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尊者須菩提與沙達比丘一起去見佛陀。

-佛陀問須菩提尊者提他的同伴叫什麽名字?

1.   尊者便回答是須達多居士的兒子,叫沙達

2.   注釋:須達多是給孤獨屋主的正名

 

-佛陀便問須菩提尊者,新出家的沙達比丘是否具備信的特徵

-經須菩提尊者的提問,佛陀便說了信的特徵

1.   持好戒

2.   多聞、憶持、以語演練、以意隨觀、(義註:從道理與原因以慧)見善貫通佛法

3.   有善友

4.   是順從者, 能忍耐、善理解教誡

5.   熟練、不懶惰於同修的各種義務,而且會考察方法,作出恰當的作為與安排

6.   愛法和法的談論,尤其是對於律藏與論藏

7.   精進於棄惡修善

8.   能輕易取得四色界禪

9.   具備三明

 

-須菩提尊者聽後說對方具備這些,然後佛陀叫須菩提尊者要和他同住,當他想要見如來時,請他與沙達比丘一起來見如來

 

 

 

 

 

AN11.15 慈經  Mett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多作慈心解脫時,十一種利益能被預期

                                                               i.      清淨道倫:郁多羅優婆夷是富蘭那迦長者的女兒,因為尸利摩妓女對她起了嫉妒心,用一鍋煮開的油灌到她的頭上。郁多羅即在那一剎那入慈定。那熱油竟如水滴自蓮葉上滾落下去一樣。這是她的定遍滿神變

 

AN11.16 八城人經  Aṭṭhakanāgar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八城人屋主第十問阿難尊者佛陀有沒有說起一法,當比丘不放逸、努力時能成爲阿羅漢?

 

-阿難尊者回答是有的,進入以下之後,思慮以下都是被造作、被意圖出的

-而凡被造作、被意圖出的都是無常的、滅法。

-如因法喜、法貪(義注:止觀上的欲貪)而還未有漏盡煩惱的話,則成爲三果聖者

1.   四色界禪那

2.   四梵住解脫

3.   三無色界禪那

 

-聽後屋主大受感動,大大供養僧團和阿難尊者

 

 

AN11.17 牧牛者經Gopāl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十一支的牧牛者不能夠照顧牛群,使牛群增大

1.      牧牛者不是色的知者

a.       義注:不知道怎樣統計牛隻、牛的數目

b.      不分公雌,想為公牛們擠奶

c.       不知道容色不知道牛的顔色

d.      最後讓牛隻逃跑、離去、流入外人

2.      不是特相的善巧者

a.      義注:對於牛隻身體,不知相是弓或是矛的分類,最後讓牛隻逃跑、離去、流入外人那裏

3.      不是蠅卵的去除者、

4.      不是傷口的包紮者、

5.      不是作煙熏者、

a.       義注:雨季時有許多蚊子。假如不作烟熏蚊子等會不斷叮他們

6.      不知渡水處

a.       義注:那些不平的渡水處有許多石頭會讓牛隻受傷。太深的話又可能有鰐魚

7.      不知已經喝了水沒有的

a.       義注:不知道哪一隻牛已經喝了水,哪一隻沒有。不知道應該給那隻去飲水—讓牛奶都乾了、速度減退

8.      不知路徑

a.  義注:帶動物到不安全的道路,讓他們害怕,不吃不喝,讓牛奶都乾了、逃跑、流入外人那裏

9.      不是牧場的善巧者

a.       義注:那個牧場已經去了,但是依然帶領牛隻去,令到草都吃光了

10.   是不留殘餘的擠牛乳者

a.       義注:讓小牛無法喝奶而死。母牛見到兒子死後憂愁,不吃不喝、讓牛奶乾枯、牛群減損、流入外人那裏

11.   不是那些應該被尊敬供養的公牛、牛父、領導牛群的特別尊敬者

a.   義注:例如給特別好的食物他們。不這樣做後領導的公牛便不保護牛群,讓牛群減損、流入外人那裏

 

-同樣地,具備十一法的比丘不能在這法、律中來到成長

1.      比丘不是色的知者

a.       不如實知道:『凡任何色是四大及四大之所造色。

2.      不是特相的善巧者

a.       不如實知道:『愚者有行為的特相,賢智者有行為的特相。(身口意行惡的是愚人)

3.      不是蠅卵的去除者

a.       不去除已生起的欲尋惡意尋加害尋惡不善

4.      不是傷口的包紮者

a.       不守護根門

5.      不是作煙熏者

a.       如所聞、如所遍學得的法詳細地教導他

6.      不知渡水處

a.       不到通曉三藏者那裏排解疑惑

7.      不知已經喝了水沒有的

8.      不知路徑

a.       不如實知道八支聖

9.      不是牧場的善巧者

a.       不如實知道四念

10.   是不留殘餘的擠牛乳者

a.       對於四資具在領受上不知適

11.   不是那些應該被尊敬供養的有經驗且已長久出家之上座比丘、僧團父、僧團領導者的特別尊敬者

a.   對他們公開地與私下地不表現慈身口意

 

 

AN11.1820摘要

 

 

-有一次,比丘們問佛陀(AN11.18)/ 問舍利佛尊者(AN11.20),比丘會有這樣的定嗎:能沒有以下的想,但還是想:

1.   地水火風

2.   四無色界處想

3.   這個世間、其他世間的想

a.   義註:生起四個為一組或五個為一組的禪那想[經藏或論藏對於色界禪的分法]

4.   任何在這裏所見、所聞、所覺(義注:所嗅、所嘗、所觸)、所識(義注:苦樂等法所緣)、所得 (義注:到達所找尋、不找尋的)、所找尋(義注:找尋已到達或未到達的)、被意所隨行

 

-佛陀答是有的,那就是取涅槃為所緣的果定。

 

AN11.1921摘要

 

-AN11.19AN11.18内容幾乎一樣,不同的地方是,佛陀問比丘,然後自己再解答

- AN11.21AN11.20内容幾乎一樣,不同的地方是,舍利佛問比丘,然後自己再解答

 

 

AN11.22-501 摘要

 

-佛陀說,具備十一支的牧牛者不能夠照顧牛群,使牛群增大

1.      牧牛者不是色的知者

a.       義注:不知道怎樣統計牛隻、牛的數目

b.      不分公雌,想為公牛們擠奶

c.       不知道容色不知道牛的顔色

d.      最後讓牛隻逃跑、離去、流入外人

2.      不是特相的善巧者

a.      義注:對於牛隻身體,不知相是弓或是矛的分類,最後讓牛隻逃跑、離去、流入外人那裏

3.      不是蠅卵的去除者、

4.      不是傷口的包紮者、

5.      不是作煙熏者、

a.       義注:雨季時有許多蚊子。假如不作烟熏蚊子等會不斷叮他們

6.      不知渡水處

a.       義注:那些不平的渡水處有許多石頭會讓牛隻受傷。太深的話又可能有鰐魚

7.      不知已經喝了水沒有的

a.       義注:不知道哪一隻牛已經喝了水,哪一隻沒有。不知道應該給那隻去飲水—讓牛奶都乾了、速度減退

8.      不知路徑

a.  義注:帶動物到不安全的道路,讓他們害怕,不吃不喝,讓牛奶都乾了、逃跑、流入外人那裏

9.      不是牧場的善巧者

a.       義注:那個牧場已經去了,但是依然帶領牛隻去,令到草都吃光了

10.   是不留殘餘的擠牛乳者

a.       義注:讓小牛無法喝奶而死。母牛見到兒子死後憂愁,不吃不喝、讓牛奶乾枯、牛群減損、流入外人那裏

11.   不是那些應該被尊敬供養的公牛、牛父、領導牛群的特別尊敬者

a.   義注:例如給特別好的食物他們。不這樣做後領導的公牛便不保護牛群,讓牛群減損、流入外人那裏

 

-同樣地,具備十一法的比丘,

1.      比丘不是色的知者

a.       不如實知道:『凡任何色是四大及四大之所造色。

2.      不是特相的善巧者

a.       不如實知道:『愚者有行為的特相,賢智者有行為的特相。(身口意行惡的是愚人)

3.      不是蠅卵的去除者

a.       不去除已生起的欲尋惡意尋加害尋惡不善

4.      不是傷口的包紮者

a.       不守護根門

5.      不是作煙熏者

a.       如所聞、如所遍學得的法詳細地教導他

6.      不知渡水處

a.       不到通曉三藏者那裏排解疑惑

7.      不知已經喝了水沒有的

8.      不知路徑

a.       不如實知道八支聖

9.      不是牧場的善巧者

a.       不如實知道四念

10.   是不留殘餘的擠牛乳者

a.       對於四資具在領受上不知適

11.   不是那些應該被尊敬供養的有經驗且已長久出家之上座比丘、僧團父、僧團領導者的特別尊敬者

a.   對他們公開地與私下地不表現慈身口意

 

-不能夠在以下上

1.       六根

2.       六塵

3.       六識

4.       六觸

5.       六觸所生受

6.       六塵之想

7.       六塵之思

8.       六塵之渴愛

9.       六塵之尋

10.   六塵之伺

 

隨觀

1.   無常

2.  

3.   無我

4.   滅盡 khaya

5.   消散 udayabbaya

6.   離貪 virāgo

7.   nirodha

8.   捨遣 paṭinissagga

 

 

AN11.502-671摘要

 

-佛陀說,對於以下煩惱

 

-爲了他們的

 

-應修

1.   四色界禪那

2.   四梵住解脫

3.   三無色界禪那

 

 

 

《佛陀到天界講論藏阿比達摩的故事》

 

那時,佛陀住在祇陀樹林園大居。佛陀在kandamba城的一顆大樹下以雙身神變粉碎異教之後便思考,過去的佛陀在展現雙神變之後在哪裏過雨安居?得知是33天。之後佛陀以兩步給人看到,第三步就去到天界了。

 

沙迦天帝(帝釋天)看見佛陀後便從自己的paṇḍukambala石王位中下來,和天衆一起迎接。天神們想,沙迦天帝被天衆圍繞,大衆有60由旬遠,他坐在paṇḍukambala石王位中享受快樂。佛陀坐下時不能讓其他人甚至放手到這裏。

 

佛陀坐下後以心行了知到,自己就如坐在貧瘠的小凳、被遮沒而坐。之後便把自己的身體變大,把paṇḍukambala石王位變小到不能被看到。如是讓母親看到自己,向一萬個圍輪世界的天神教導善法、不善法、無記法等論藏的内容。

 

佛陀展現雙神變過後,12由旬的大衆都靠近阿那律尊者,問尊者,佛陀去了哪裏呢?‘  ’33天的paṇḍukambala石王位上過雨安居,講授阿比達摩‘ 

 

尊者,我們見不到佛陀不走。大師何時回來?’ 

這時 大目建連尊者承擔這個任務,去佛陀的近處那裏拿取佛陀的教導。

阿那律尊者沒有能力嗎?有的。但是(能力上的)差異被看到

大目建連尊者在大衆面前沉落地下,出現在須彌山中禮敬佛陀。佛陀,大衆想見您,他們想知道您回來的日子

佛陀便回答:由現在開始三個月在sakassa城的大門見吧

長老帶了佛陀的話語回來和大衆說。大衆便在那裏摘營而住

 

小給孤獨在這3個月拿取飯菜給予這12由旬的大衆。

 

佛陀教完七部論之後便要回到人間了。天帝這時便召喚首席建築神vissakammaṃ爲了如來的降臨造梯:一邊是金色的,另一邊是銀色的,中間由珠寶所築成。

 

佛陀站在珠寶的梯子後,便決意讓大衆見到我’  。以自己的力量,也決意讓大衆見到無間大地獄’ ‘ 見到地獄後人們生起迫切感,便也讓他們見到天界。

 

這時佛陀降臨時,大梵天為佛陀持傘。沙迦天帝為佛陀拿東西,夜摩天首領suyāmo天子以天界的扇子為佛陀撥扇。Pañcasikho 音樂神天子(DN21出現過)吹奏著黃色beluva笛子,以迷醉的音樂在前面降臨。

 

佛陀在大地站穩後,大衆都説我首先敬禮,我首先敬禮!‘  但佛陀站穩後不首先見大衆或其他80大弟子,而是先見舍利佛尊者。

 

佛陀在12由旬的大衆中間想讓他們知道長老的智慧吧!

於是,佛陀從凡夫範疇的問題開始問。  接著問初果範疇的問題,那些凡夫沉默了,只有初果或以上的聖者可以回答…..一直到無礙解的問題,這時弟子們各自以自己無礙解的範疇而回答。

 

到問目建連尊者問題時,其餘弟子變得靜默,只有長老能回答。

接著佛陀越過他的範疇,並問舍利佛尊者範疇的問題目建連尊者變得靜默,只有舍利佛尊者能回答。

越過他的範疇後,佛陀繼續問問題。一切方位的人都不能夠回答。

 

佛陀見舍利佛長老疲憊了,便想向他開示。佛陀說舍利佛,你來這不是你範疇的問題,這是佛陀一切知智的範疇

舍利佛,你看這個存在吧‘ 

舍利佛尊者便知道,佛陀是要向他說關於四大種身。於是便回答明白!吉祥者。 明白!善逝!

 

這時這個談論生起舍利佛長老真是 大智慧者啊!所有其他人不能明白的問題,他能説到。

佛陀根據佛陀領域的問題而說,長老這麽多的智慧威力卻被佛陀的名聲覆蓋。

征服所有人的長老因此有大智慧。

 

翻譯自AN1.189 注釋書

 

 

 

 

 

AN4.67 蛇王經  蛇護衛偈

 

“Virūpakkhehi me mettaṃ, mettaṃ erāpathehi me;

Chabyāputtehi me mettaṃ, mettaṃ kaṇhāgotamakehi ca.

“Apādakehi me mettaṃ, mettaṃ dvipādakehi me.

Catuppadehi me mettaṃ, mettaṃ bahuppadehi me.

“Mā maṃ apādako hiṃsi, mā maṃ hiṃsi dvipādako.

Mā maṃ catuppado hiṃsi, mā maṃ hiṃsi bahuppado.

“Sabbe sattā sabbe pāṇā, sabbe bhūtā ca kevalā;

Sabbe bhadrāni passantu, mā kañci pāpamāgamā.

“Appamāṇo buddho, appamāṇo dhammo;

Appamāṇo saṅgho, pamāṇavantāni sarīsapāni.

“Ahivicchikā satapadī, uṇṇanābhī sarabū mūsikā;

Katā me rakkhā katā me parittā, paṭikkamantu bhūtāni.

Sohaṃ namo bhagavato, namo sattannaṃ sammāsambuddhānan”ti. Sattamaṃ.

 

 

《佛陀常用的次第說法》

 

在經典裡面看到,一般佛陀如果沒有特定的內容要說明清楚,都會對大眾次第說法,如MN91, AN8.12。首先會說布施、然後說持戒-->天界-->欲的過患、卑下、雜染-->出離的效益--> 四聖諦。有許多人聽完這個次第說法後都會見法成為初果聖者。不知大家如果未來有幸遇到下一尊佛,彌勒佛陀會不會為大家這樣次第說法、大家會不會因此而成聖呢?

 

AN11.1 為了什麼目的經  Kimatthi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經過阿難尊者的提問,佛陀說,以下,下面是上面的目的和效益

 

像這樣,善戒次第地來到最高

 

 

AN11.2 應該意圖經 Cetanākaraṇī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持戒者、戒具足者不應該意圖:『令我的不後悔生起。』因爲持戒者、戒具足者生起不後悔,這是法性。

-同樣地,以下,2具足者不應該意圖:『令我的3生起。』因爲…(如此類推一直到11)…

 

像這樣,為了從此岸走向彼岸而法使法潤澤;法使法完成。

 

 AN11.3-5  摘要

 

-佛陀對比丘們說 (AN11.3)/舍利弗尊者對比丘們說(AN11.4)/阿難尊者對比丘們說 (AN11.5)

 

-對1壞失者來說2失去近因,對2壞失者來説3失去近因…

 

-接著他們反面論證

 

 

AN11.6 不幸經 Byasa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侮辱、辱駡聖者同修沒有機會不遭受以下十種不幸之一

 

 

AN11.7 想經 Saññ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阿難尊者問佛陀,比丘會有這樣的定嗎:不獲得以下的想,但還是想

1.   地水火風 (義註:遍禪)

2.   四無色界處想

3.   這個世間、其他世間的想 (義註:生起四個為一組或五個為一組的禪那想[經藏或論藏對於色界禪的分法]

4.   任何在這裏所見、所聞、所覺(義注:所嗅、所嘗、所觸)、所識(義注:苦樂等法所緣)、所得 (義注:到達所找尋、不找尋的)、所找尋(義注:找尋已到達或未到達的)、被意所隨行

 

-佛陀答是有的,那就是取涅槃為所緣的果定。

-又有一次,阿難尊者問了舍利佛尊者同樣的問題,對方也回答了相同的

-阿難尊者便讚嘆他們,兩者在道理與字句中也是一致的—在最上處上(義注:涅槃)

 

 

AN11.8 作意經 Manasikār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阿難尊者問佛陀,比丘會有這樣的定嗎:能不作意以下,但還能作意

1.   六根六塵

2.   地水火風

3.   四無色界處想

4.   這個世間、其他世間的想 (義註:生起四個為一組或五個為一組的禪那想[經藏或論藏對於色界禪的分法]

5.   任何在這裏所見、所聞、所覺(義注:所嗅、所嘗、所觸)、所識(義注:苦樂等法所緣)、所得 (義注:到達所找尋、不找尋的)、所找尋(義注:找尋已到達或未到達的)、被意所隨行

 

-佛陀答是有的,那就是取涅槃為所緣的果定。

 

AN11.9 詵陀經 Sadd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誡詵陀尊者,要修駿馬禪,不要修未調馬禪

-未調馬禪

1.   未調馬被綁在馬槽只想著草等食物,但並沒有想到馴馬師今天將對自己作什麼懲罰?應該作什麼對策?

2.   同樣地,禪修者的心被五蓋所纏縛、制服,對已生起的五蓋不如實知道出離;帶著它們禪修

3.   而且修依止以下的禪

a.   地水火風

b.   四無色界處想

c.   這個世間、其他世間的想 (義註:生起四個為一組或五個為一組的禪那想[經藏或論藏對於色界禪的分法]

d.   任何在這裏所見、所聞、所覺(義注:所嗅、所嘗、所觸)、所識(義注:苦樂等法所緣)、所得 (義注:到達所找尋、不找尋的)、所找尋(義注:找尋已到達或未到達的)、被意所隨行

 

-駿馬禪

1.   駿馬被綁在馬槽不會想著草等食物,想到馴馬師今天將對自己作什麼懲罰?應該作什麼對策?視這樣挨鞭子為如負債、如縛刑

2.   同樣地,禪修者的心被五蓋所纏縛、制服,對已生起的五蓋如實知道出離

3.   而且不修依止以上的禪 ,(義注:而修觀而成的果定)

4.   帝釋天、梵天與創造之主Pajāpati都會禮敬他,因爲他們都不自證他依止什麼而修禪(答案是涅槃)

a.   創造之主PajāpatiMN1的義注中wei2魔王的名字,因爲他對所有衆生使用他的權力。

b.   SN11.3的義注中,則說他在天神中和天帝長得似樣、活到同樣歲數,但在集會中會坐第二席。

c.   DN13中他被婆羅門與天帝一起呼叫

d.   DN32中和各大夜叉、夜叉大將軍齊名

5.   修這樣的禪時,以上所有想都消失了

 

AN11.10 餵孔雀處經 Moranivāp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以下的是

1.   究竟終結者

2.   究竟軛安穩者

3.   究竟梵行者

4.   究竟完結者

5.   天與人中最上者

 

-具備三法:

1.   無學戒蘊

2.   無學定蘊

3.   無學慧蘊

 

-具備另外三法

1.   正見

2.   正智

3.   正解脫

 

-具備二法

1.  

2.  

 

-佛陀之後同意被梵王常童子所吟誦的偈:

1.   凡歸屬種姓者們剎帝利在這人們中是最上的

2.   明行具足者,在天人中他是最上的

 

AN11.11 摩訶男經第一Paṭhamamahānām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釋迦族人摩訶男聽説眾多比丘為過完雨安居的佛陀造衣,待做完後便會出發遊行,便來找佛陀

-他問佛陀,對於心沒有固定住處的在家人來説,他們應該以什麼住處而住呢?

 

-佛陀便說,有信、精進、念、定、慧者是成功的,而非相反的

 

-佛陀說,在這五法上住立後,更應該在以下六法上修習

 

-他被稱為在不平(義註:因為貪嗔癡等而不平)、傷害的世代中到達平坦、無傷害,

-而且已進入法流(義註:這裡指觀)

 

AN11.12 摩訶男經第二Dutiyamahānāmasuttaṃ 摘要

 

-和AN11.11幾乎一樣,但情景是釋迦族人摩訶男剛病好。

-加之佛陀提醒他在以下的時候也應修習六隨念

1.   行住坐臥

2.   執持家業時

3.   當住在孩子擁擠的住處時

 

AN11.13 難提經 Nandi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釋迦族人難提聽聞世尊想要到舍衛城雨季安居,便想,如果自己也到舍衛城雨季安居,在那裡工作,將能經常見到世尊。如是,他如願了

 

-後來,難提聽説眾多比丘為過完雨安居的佛陀造衣,待做完後便會出發遊行,便來找佛陀

-他問佛陀,對於心沒有固定住處的在家人來説,他們應該以什麼住處而住呢?

 

-佛陀便說,有信、精進、念、定、慧、持戒者是成功的,而非相反的

 

-佛陀說,在這法上住立後,更應該在以下五法上修習

                                                               i.      義注說,所有欲界天神都以甘露為食物。(那些食物)從最低到最高都是勝妙的,他們日日享用。

                                                             ii.      他們享用貓足份量的甘露食物。置於舌頭量的食物能夠遍滿身到達頭髮端、指甲端。只需享用一日,就能滋養七天

 

-佛陀說,已具備這十一法的聖弟子捨斷惡不善法,不執取

 

AN11.14 須菩提經 Subhūt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尊者須菩提與沙達比丘一起去見佛陀。

-佛陀問須菩提尊者提他的同伴叫什麽名字?

1.   尊者便回答是須達多居士的兒子,叫沙達

2.   注釋:須達多是給孤獨屋主的正名

 

-佛陀便問須菩提尊者,新出家的沙達比丘是否具備信的特徵

-經須菩提尊者的提問,佛陀便說了信的特徵

1.   持好戒

2.   多聞、憶持、以語演練、以意隨觀、(義註:從道理與原因以慧)見善貫通佛法

3.   有善友

4.   是順從者, 能忍耐、善理解教誡

5.   熟練、不懶惰於同修的各種義務,而且會考察方法,作出恰當的作為與安排

6.   愛法和法的談論,尤其是對於律藏與論藏

7.   精進於棄惡修善

8.   能輕易取得四色界禪

9.   具備三明

 

-須菩提尊者聽後說對方具備這些,然後佛陀叫須菩提尊者要和他同住,當他想要見如來時,請他與沙達比丘一起來見如來

 

 

 

 

 

AN11.15 慈經  Mett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多作慈心解脫時,十一種利益能被預期

                                                               i.      清淨道倫:郁多羅優婆夷是富蘭那迦長者的女兒,因為尸利摩妓女對她起了嫉妒心,用一鍋煮開的油灌到她的頭上。郁多羅即在那一剎那入慈定。那熱油竟如水滴自蓮葉上滾落下去一樣。這是她的定遍滿神變

 

AN11.16 八城人經  Aṭṭhakanāgar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八城人屋主第十問阿難尊者佛陀有沒有說起一法,當比丘不放逸、努力時能成爲阿羅漢?

 

-阿難尊者回答是有的,進入以下之後,思慮以下都是被造作、被意圖出的

-而凡被造作、被意圖出的都是無常的、滅法。

-如因法喜、法貪(義注:止觀上的欲貪)而還未有漏盡煩惱的話,則成爲三果聖者

1.   四色界禪那

2.   四梵住解脫

3.   三無色界禪那

 

-聽後屋主大受感動,大大供養僧團和阿難尊者

 

 

AN11.17 牧牛者經Gopāl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十一支的牧牛者不能夠照顧牛群,使牛群增大

1.      牧牛者不是色的知者

a.       義注:不知道怎樣統計牛隻、牛的數目

b.      不分公雌,想為公牛們擠奶

c.       不知道容色不知道牛的顔色

d.      最後讓牛隻逃跑、離去、流入外人

2.      不是特相的善巧者

a.      義注:對於牛隻身體,不知相是弓或是矛的分類,最後讓牛隻逃跑、離去、流入外人那裏

3.      不是蠅卵的去除者、

4.      不是傷口的包紮者、

5.      不是作煙熏者、

a.       義注:雨季時有許多蚊子。假如不作烟熏蚊子等會不斷叮他們

6.      不知渡水處

a.       義注:那些不平的渡水處有許多石頭會讓牛隻受傷。太深的話又可能有鰐魚

7.      不知已經喝了水沒有的

a.       義注:不知道哪一隻牛已經喝了水,哪一隻沒有。不知道應該給那隻去飲水—讓牛奶都乾了、速度減退

8.      不知路徑

a.  義注:帶動物到不安全的道路,讓他們害怕,不吃不喝,讓牛奶都乾了、逃跑、流入外人那裏

9.      不是牧場的善巧者

a.       義注:那個牧場已經去了,但是依然帶領牛隻去,令到草都吃光了

10.   是不留殘餘的擠牛乳者

a.       義注:讓小牛無法喝奶而死。母牛見到兒子死後憂愁,不吃不喝、讓牛奶乾枯、牛群減損、流入外人那裏

11.   不是那些應該被尊敬供養的公牛、牛父、領導牛群的特別尊敬者

a.   義注:例如給特別好的食物他們。不這樣做後領導的公牛便不保護牛群,讓牛群減損、流入外人那裏

 

-同樣地,具備十一法的比丘不能在這法、律中來到成長

1.      比丘不是色的知者

a.       不如實知道:『凡任何色是四大及四大之所造色。

2.      不是特相的善巧者

a.       不如實知道:『愚者有行為的特相,賢智者有行為的特相。(身口意行惡的是愚人)

3.      不是蠅卵的去除者

a.       不去除已生起的欲尋惡意尋加害尋惡不善

4.      不是傷口的包紮者

a.       不守護根門

5.      不是作煙熏者

a.       如所聞、如所遍學得的法詳細地教導他

6.      不知渡水處

a.       不到通曉三藏者那裏排解疑惑

7.      不知已經喝了水沒有的

8.      不知路徑

a.       不如實知道八支聖

9.      不是牧場的善巧者

a.       不如實知道四念

10.   是不留殘餘的擠牛乳者

a.       對於四資具在領受上不知適

11.   不是那些應該被尊敬供養的有經驗且已長久出家之上座比丘、僧團父、僧團領導者的特別尊敬者

a.   對他們公開地與私下地不表現慈身口意

 

 

AN11.1820摘要

 

 

-有一次,比丘們問佛陀(AN11.18)/ 問舍利佛尊者(AN11.20),比丘會有這樣的定嗎:能沒有以下的想,但還是想:

1.   地水火風

2.   四無色界處想

3.   這個世間、其他世間的想

a.   義註:生起四個為一組或五個為一組的禪那想[經藏或論藏對於色界禪的分法]

4.   任何在這裏所見、所聞、所覺(義注:所嗅、所嘗、所觸)、所識(義注:苦樂等法所緣)、所得 (義注:到達所找尋、不找尋的)、所找尋(義注:找尋已到達或未到達的)、被意所隨行

 

-佛陀答是有的,那就是取涅槃為所緣的果定。

 

AN11.1921摘要

 

-AN11.19AN11.18内容幾乎一樣,不同的地方是,佛陀問比丘,然後自己再解答

- AN11.21AN11.20内容幾乎一樣,不同的地方是,舍利佛問比丘,然後自己再解答

 

 

AN11.22-501 摘要

 

-佛陀說,具備十一支的牧牛者不能夠照顧牛群,使牛群增大

1.      牧牛者不是色的知者

a.       義注:不知道怎樣統計牛隻、牛的數目

b.      不分公雌,想為公牛們擠奶

c.       不知道容色不知道牛的顔色

d.      最後讓牛隻逃跑、離去、流入外人

2.      不是特相的善巧者

a.      義注:對於牛隻身體,不知相是弓或是矛的分類,最後讓牛隻逃跑、離去、流入外人那裏

3.      不是蠅卵的去除者、

4.      不是傷口的包紮者、

5.      不是作煙熏者、

a.       義注:雨季時有許多蚊子。假如不作烟熏蚊子等會不斷叮他們

6.      不知渡水處

a.       義注:那些不平的渡水處有許多石頭會讓牛隻受傷。太深的話又可能有鰐魚

7.      不知已經喝了水沒有的

a.       義注:不知道哪一隻牛已經喝了水,哪一隻沒有。不知道應該給那隻去飲水—讓牛奶都乾了、速度減退

8.      不知路徑

a.  義注:帶動物到不安全的道路,讓他們害怕,不吃不喝,讓牛奶都乾了、逃跑、流入外人那裏

9.      不是牧場的善巧者

a.       義注:那個牧場已經去了,但是依然帶領牛隻去,令到草都吃光了

10.   是不留殘餘的擠牛乳者

a.       義注:讓小牛無法喝奶而死。母牛見到兒子死後憂愁,不吃不喝、讓牛奶乾枯、牛群減損、流入外人那裏

11.   不是那些應該被尊敬供養的公牛、牛父、領導牛群的特別尊敬者

a.   義注:例如給特別好的食物他們。不這樣做後領導的公牛便不保護牛群,讓牛群減損、流入外人那裏

 

-同樣地,具備十一法的比丘,

1.      比丘不是色的知者

a.       不如實知道:『凡任何色是四大及四大之所造色。

2.      不是特相的善巧者

a.       不如實知道:『愚者有行為的特相,賢智者有行為的特相。(身口意行惡的是愚人)

3.      不是蠅卵的去除者

a.       不去除已生起的欲尋惡意尋加害尋惡不善

4.      不是傷口的包紮者

a.       不守護根門

5.      不是作煙熏者

a.       如所聞、如所遍學得的法詳細地教導他

6.      不知渡水處

a.       不到通曉三藏者那裏排解疑惑

7.      不知已經喝了水沒有的

8.      不知路徑

a.       不如實知道八支聖

9.      不是牧場的善巧者

a.       不如實知道四念

10.   是不留殘餘的擠牛乳者

a.       對於四資具在領受上不知適

11.   不是那些應該被尊敬供養的有經驗且已長久出家之上座比丘、僧團父、僧團領導者的特別尊敬者

a.   對他們公開地與私下地不表現慈身口意

 

-不能夠在以下上

1.       六根

2.       六塵

3.       六識

4.       六觸

5.       六觸所生受

6.       六塵之想

7.       六塵之思

8.       六塵之渴愛

9.       六塵之尋

10.   六塵之伺

 

隨觀

1.   無常

2.  

3.   無我

4.   滅盡 khaya

5.   消散 udayabbaya

6.   離貪 virāgo

7.   nirodha

8.   捨遣 paṭinissagga

 

 

AN11.502-671摘要

 

-佛陀說,對於以下煩惱

 

-爲了他們的

 

-應修

1.   四色界禪那

2.   四梵住解脫

3.   三無色界禪那

 

 

 

《佛陀到天界講論藏阿比達摩的故事》

 

那時,佛陀住在祇陀樹林園大居。佛陀在kandamba城的一顆大樹下以雙身神變粉碎異教之後便思考,過去的佛陀在展現雙神變之後在哪裏過雨安居?得知是33天。之後佛陀以兩步給人看到,第三步就去到天界了。

 

沙迦天帝(帝釋天)看見佛陀後便從自己的paṇḍukambala石王位中下來,和天衆一起迎接。天神們想,沙迦天帝被天衆圍繞,大衆有60由旬遠,他坐在paṇḍukambala石王位中享受快樂。佛陀坐下時不能讓其他人甚至放手到這裏。

 

佛陀坐下後以心行了知到,自己就如坐在貧瘠的小凳、被遮沒而坐。之後便把自己的身體變大,把paṇḍukambala石王位變小到不能被看到。如是讓母親看到自己,向一萬個圍輪世界的天神教導善法、不善法、無記法等論藏的内容。

 

佛陀展現雙神變過後,12由旬的大衆都靠近阿那律尊者,問尊者,佛陀去了哪裏呢?‘  ’33天的paṇḍukambala石王位上過雨安居,講授阿比達摩‘ 

 

尊者,我們見不到佛陀不走。大師何時回來?’ 

這時 大目建連尊者承擔這個任務,去佛陀的近處那裏拿取佛陀的教導。

阿那律尊者沒有能力嗎?有的。但是(能力上的)差異被看到

大目建連尊者在大衆面前沉落地下,出現在須彌山中禮敬佛陀。佛陀,大衆想見您,他們想知道您回來的日子

佛陀便回答:由現在開始三個月在sakassa城的大門見吧

長老帶了佛陀的話語回來和大衆說。大衆便在那裏摘營而住

 

小給孤獨在這3個月拿取飯菜給予這12由旬的大衆。

 

佛陀教完七部論之後便要回到人間了。天帝這時便召喚首席建築神vissakammaṃ爲了如來的降臨造梯:一邊是金色的,另一邊是銀色的,中間由珠寶所築成。

 

佛陀站在珠寶的梯子後,便決意讓大衆見到我’  。以自己的力量,也決意讓大衆見到無間大地獄’ ‘ 見到地獄後人們生起迫切感,便也讓他們見到天界。

 

這時佛陀降臨時,大梵天為佛陀持傘。沙迦天帝為佛陀拿東西,夜摩天首領suyāmo天子以天界的扇子為佛陀撥扇。Pañcasikho 音樂神天子(DN21出現過)吹奏著黃色beluva笛子,以迷醉的音樂在前面降臨。

 

佛陀在大地站穩後,大衆都説我首先敬禮,我首先敬禮!‘  但佛陀站穩後不首先見大衆或其他80大弟子,而是先見舍利佛尊者。

 

佛陀在12由旬的大衆中間想讓他們知道長老的智慧吧!

於是,佛陀從凡夫範疇的問題開始問。  接著問初果範疇的問題,那些凡夫沉默了,只有初果或以上的聖者可以回答…..一直到無礙解的問題,這時弟子們各自以自己無礙解的範疇而回答。

 

到問目建連尊者問題時,其餘弟子變得靜默,只有長老能回答。

接著佛陀越過他的範疇,並問舍利佛尊者範疇的問題目建連尊者變得靜默,只有舍利佛尊者能回答。

越過他的範疇後,佛陀繼續問問題。一切方位的人都不能夠回答。

 

佛陀見舍利佛長老疲憊了,便想向他開示。佛陀說舍利佛,你來這不是你範疇的問題,這是佛陀一切知智的範疇

舍利佛,你看這個存在吧‘ 

舍利佛尊者便知道,佛陀是要向他說關於四大種身。於是便回答明白!吉祥者。 明白!善逝!

 

這時這個談論生起舍利佛長老真是 大智慧者啊!所有其他人不能明白的問題,他能説到。

佛陀根據佛陀領域的問題而說,長老這麽多的智慧威力卻被佛陀的名聲覆蓋。

征服所有人的長老因此有大智慧。

 

翻譯自AN1.189 注釋書

 

 

 

 

 

AN4.67 蛇王經  蛇護衛偈

 

“Virūpakkhehi me mettaṃ, mettaṃ erāpathehi me;

Chabyāputtehi me mettaṃ, mettaṃ kaṇhāgotamakehi ca.

“Apādakehi me mettaṃ, mettaṃ dvipādakehi me.

Catuppadehi me mettaṃ, mettaṃ bahuppadehi me.

“Mā maṃ apādako hiṃsi, mā maṃ hiṃsi dvipādako.

Mā maṃ catuppado hiṃsi, mā maṃ hiṃsi bahuppado.

“Sabbe sattā sabbe pāṇā, sabbe bhūtā ca kevalā;

Sabbe bhadrāni passantu, mā kañci pāpamāgamā.

“Appamāṇo buddho, appamāṇo dhammo;

Appamāṇo saṅgho, pamāṇavantāni sarīsapāni.

“Ahivicchikā satapadī, uṇṇanābhī sarabū mūsikā;

Katā me rakkhā katā me parittā, paṭikkamantu bhūtāni.

Sohaṃ namo bhagavato, namo sattannaṃ sammāsambuddhānan”ti. Sattamaṃ.

 

 

《佛陀常用的次第說法》

 

在經典裡面看到,一般佛陀如果沒有特定的內容要說明清楚,都會對大眾次第說法,如MN91, AN8.12。首先會說布施、然後說持戒-->天界-->欲的過患、卑下、雜染-->出離的效益--> 四聖諦。有許多人聽完這個次第說法後都會見法成為初果聖者。不知大家如果未來有幸遇到下一尊佛,彌勒佛陀會不會為大家這樣次第說法、大家會不會因此而成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