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支部集 AN10 摘要

AN10.1 為了什麼目的經 Kimatthi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 1的目的和利益為22的則是3….如此類推

-善戒次第地來到最高

 

AN10.2 應該意圖經 Cetanākaraṇī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1者不應該意圖讓2生起,因為1生起2是法性如此類推

 

-就這樣,法在法上溢滿、圓滿

 

AN10.3-5 摘要

 

-佛陀對比丘們說(AN10.3)/舍利佛尊者對比丘們說(AN10.4/阿難尊者對比丘們說(AN10.5

-對沒有1者,2失去近因如此類推。說完後也反面論證

 

 

AN10.6 定經 Samādh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阿難尊者問佛陀,比丘會有這樣的定嗎:不獲得以下的想,但還是想

1.   地水火風 (義註:遍禪)

2.       四無色界處想

3.   這個世間、其他世間的想 (義註:生起四個為一組或五個為一組的禪那想[經藏或論藏對於色界禪的分法]

 

-佛陀答是有的,那就是取涅槃為所緣的果定

 

 

AN10.7 舍利弗經 Sāriput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阿難尊者問舍利佛尊者,比丘會有這樣的定嗎:不獲得以下的想,但還是想

1.   地水火風 (義註:遍禪)

2.       四無色界處想

3.   這個世間、其他世間的想 (義註:生起四個為一組或五個為一組的禪那想[經藏或論藏對於色界禪的分法]

 

-舍利佛尊者答是有的,有一次自己就入了這樣的定,那就是取涅槃為所緣的果定。這樣的想不斷地生滅:‘涅槃為有的滅’

 

 

 

AN10.8-9 摘要

 

 

-佛陀說,當比丘具備1但不具備2,他就以那部分成為不完全者,他就應想怎樣我才能成為1-2

 

-當他具備1-2,但不具備3…(如此類推)… 

-當他具備1-10,就被稱為一切都悅意、一切行相完滿者。

-1-10分別如下

1.       有信

2.       持戒

3.       多聞

4.       是說法者

5.       來往各團體

6.       對團體有自信地教導法

7.       是持律者

8.       是住偏僻地方者

9.       隨欲獲得四種色界禪(AN10.8) /  獲得無色界定(AN10.9)

10.   滅盡煩惱

 

 

 

 

AN10.10 明經 Vijjāsuttaṃ摘要

 

 

-佛陀說,當比丘具備1但不具備2,他就以那部分成為不完全者,他就應想怎樣我才能成為1-2

 

-當他具備1-2,但不具備3…(如此類推)… 

-當他具備1-10,就被稱為一切都悅意、一切行相完滿者。

-1-10分別如下

1.       有信

2.       持戒

3.       多聞

4.       是說法者

5.       來往各團體

6.       對團體有自信地教導法

7.       是持律者

8.       有宿命通

9.       有天眼通

10.   滅盡煩惱

 

 

 

AN10.11 住處經 Vijjā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如果比丘具備五支,他又親近具備五支的住處時,不久就能成為阿羅漢

 

-比丘具備哪五支呢?

1.   有信:相信佛陀的覺悟、有十名號的特質

2.   是少病者、能夠承受到勤奮

3.   在大師或同修面前如實不誇大自己

4.       在棄惡修善上精進

5.   有智慧:具備洞察生滅智、導向苦滅之智

 

-哪五支的住處?

1.   住處[離托鉢處]不過遠、不過近,來回[的路]具足

2.   日間(義註:大眾)不混雜、夜間安靜

3.   少蛇蟲、風、烈日的接觸

4.   四資具易得到

5.   通曉三藏的上座比丘在那裡,他常去請教,而尊者們又為他解惑

 

 

AN10.12 五支經  Pañcaṅg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捨斷五支、具備五支的比丘在佛教中被稱為整體到達圓滿的最高之人

 

捨斷五支:五蓋

具備五支:無學的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蘊

 

AN10.13 結經  Saṃyoja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十結

 

五下分結

1.   有身見

2.  

3.   戒禁取

4.   欲的意欲

5.   惡意

 

五上分結

1.   色貪

2.   無色貪

3.  

4.   掉舉

5.   無明

 

AN10.14 心荒蕪經  Cetokhil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任何未捨斷五種心荒蕪、心束縛的比丘,不論日或夜到來,對他來說,在善法上的減損能被預期,而非增長。

 

-有這五種心荒蕪

1.       對佛陀懷疑,當懷疑時心不彎向熱心、實踐、堅毅、勤奮

2.       …(之後同上)…

3.      

4.      

5.       對同梵行者憤怒、不悅、心受折磨、生起僵硬……

 

-有五種心繫縛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10.15 不放逸經  Appamād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所有眾生之中,佛陀被說為第一。

-任何善法,全都以警覺為根、會合、被說為第一

 

 

AN10.16 應該被奉獻經  Āhuneyy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十種應被供養、尊重、為世間無上福田的人

 

1.       佛陀

2.       獨覺佛

3.       俱分解脫者[+]

a.       MN70:某人進入無色界定(義注:或滅盡定)後,成爲阿羅漢

4.       慧解脫者

a.       不進入無色界定(義注:或滅盡定),但單以智慧成爲阿羅漢

                                                   i.      注釋:乾觀行者/或某人進入色界定後

5.       身證者

a.       某人進入無色界定(義注:或滅盡定)後,以智慧看見而滅盡某些煩惱

                                                   i.      義注:初果-阿羅漢向者

6.       達到見者

a.       某人沒有進入無色界定(義注:或滅盡定),卻以智慧看見而滅盡某些煩惱

                                                   i.      義注:初果-阿羅漢向者。

                                                 ii.      論藏Pug:他明白四聖諦,並已以智慧檢查佛陀的教導

7.       信解脫者

a.       某人沒有進入無色界定(義注:或滅盡定),卻以智慧看見而滅盡某些煩惱,已經確立對佛陀的信心

                                                   i.      義注:初果-阿羅漢向者

                                                 ii.      論藏Pug:他明白四聖諦但以智慧檢查佛陀教導的程度不及4

8.       隨法行者

a.       沒有進入無色界定(義注:或滅盡定)

b.       但他以智慧(觀智)滅掉某些煩惱,也以智慧足夠地審察後接受佛陀的教導

c.       有五根

d.       MN22義注:取得入流道的人

e.       會證入流果而已進入道路的人,他們以慧根作先導。當他們成爲初果聖者之後就被叫作見成就

9.       隨信行者

a.       沒有進入無色界定(義注:或滅盡定)

b.       但他以智慧(觀智)滅掉某些煩惱

c.       有五根

d.       對佛陀有足夠的情愛、信心

e.       義注:取得入流道的人。他們為會證入流果而已進入道路的人,他們以信根作先導。當他們成爲初果聖者之後就被叫作信解脫

10.   種姓者

a.   義註說具有作為強力頂峰觀力、緊接著入流道之心者

b.   也有說法指是凡夫比丘比丘尼

AN10.17-18 摘要

 

佛陀說,我們要有庇護者,沒有的話會讓我們住於苦。哪十法?

1.   持戒

2.   多聞法、會憶持、纍積所聼的法。之後以心觀察、以智慧貫通

3.   有善友

4.   易順從糾正

5.   對所應該作的責任熟練、不懶惰、妥善安排、思察

6.   歡喜於法的對、很喜歡論藏與律藏的内容

7.   無論得到多少、怎樣的四資具都知足

8.   為了不善法的捨斷、善法的具足而發起精進

9.   具備良好記憶力(念)

10.   具備導向苦滅的生滅智

 

 

AN10.19-20 摘要

 

佛陀說,有十個過去未來現在聖者的住所:

1.   五支已捨斷者:捨斷五蓋

2.   六支已具備者:六根接觸六塵之後既不快樂也不難過而住於平靜,是具念的、正知的

3.   有一個守護:以念守護心

4.   四個倚靠

a.   考量後受用

                                                               i.      衣服只是爲了禦寒暑、蛇蟲鼠蟻

                                                             ii.      食物不是爲了享樂、滿足自我、得到美貌,而是爲了使身體延續下去、沒有飢餓、安穩地生活

                                                           iii.      住處只是爲了禦寒暑、蛇蟲鼠蟻、惡劣的氣候

                                                           iv.      藥物只是爲了治病、維持健康

b.   考量後忍受:對寒暑、飢渴、蛇蟲鼠蟻、難聽的説話、身體的痛苦---的包容

c.   考量後避開:危險的東西、不適當的座位(上座的座位)、地方、惡友

d.   考量後除去:惡不善法

5.   是各自真理已除去者:除去各外道所執持的邪見

6.   尋求已捨並徹底衰滅者

a.   欲的尋求、

b.   有的尋求、

c.   梵行的尋求(帶著世界是常等邪見去修行)。

7.   無混濁意向者:捨棄欲的意向、惡意的意向、加害的意向

8.   身行已寧靜者:到四禪時無呼吸

9.   心善解脫者:從貪嗔癡解脫

10.   慧善解脫者:滅盡貪愛、未來不再出生

 

AN10.21 獅子吼經  Sīhanād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獸王獅子傍晚時從棲息處出去-->打哈欠-->環視四周-->吼三回獅子吼-->出發到食物處

-這樣做時因為不要殺掉走錯路的小生物

 

-獅子=佛陀

-獅子吼=佛陀在大眾中說法

 

-佛陀說,佛陀具備這如來十力,因而自稱最上,所以在大衆中作獅子吼。

1.   如來如實知道可能為可能、不可能為不可能(義註:知道這個是這個的因緣,那個不是那個的因緣)

2.   如來如實知道過去、未來、現在業所帶來的果報,它們的原因 義註:某些惡業果報可能因爲投生到天界而沒有機會成熟)

3.   如來如實知道導向一切處之義註:例如殺生者會因爲這個思[動機]而出生到地獄、動物的領域

4.   如來如實知道世間的許多界與不同義註:例如眼界、欲界的許多

5.   如來如實知道眾生的不同決意/勝解(adhimucca)

6.   如來如實知道其他眾生、其他個人的根之優義註:信、精進、念、定、慧等五

7.   如來如實知道禪那、解脫(義註:八解脫)、定、定境義註:九次第)的雜染(義註:退)、明淨(義註:進步或變得優)、出

8.   宿命通

9.   天眼通

10.   漏盡煩惱

 

 

AN10.22 言說句經  Adhivuttipa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自己自信地(義註:以愉悅的智慧)宣稱那些以證智作證的法言語 (義註:蘊處界等法的意思)

-佛陀如是教,如是行道的人,將知道

1.           存在的是存在

2.           不存在的是不存在

3.           下劣的是下劣

4.           妙勝的是妙勝

5.           有更上的是有更上

6.           無上的是無上

 

-而且他可能知道、看見、作證應被知道、看見、作證的。

-在所有智中,處處如實智為最上

1.           義註:在法上的如實智

2.           這裡指的是一切知智,在這裡顯示一切知智後便教導十力

 

-接著佛陀便述說如來十力

 

AN10.23 身經  Kā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法應被以下捨斷

1.      

a.       身不善業

2.      

a.       語不善業

3.   以(義註:和觀一起的道慧)慧看見

a.  

b.  

c.  

d.   憤怒

e.   惡意(MN3義注:敵意為相、不能捨棄敵對為作用,不停憤怒為現起)

f.        Makkho(貶低他人的美德為相、摧毀為作用、覆蓋為現起)

g.   paāso(競爭為相、把自己和別人的美德相提并論為作用、量度別人的美德為現起)

h.   慳吝

i.         妒忌:假如對方成功,自己希望對方不成功

j.         惡欲求:自己沒有五根、多聞、持戒,但卻希望別人知道

 

-a-j持續征服某比丘時,這應該被知道。如果不,也應該被知道

 

 

AN10.24 大純陀經  Mahācundasuttaṃ 摘要

 

-大純陀尊者說,當比丘宣稱成為阿羅漢,‘知道此法’、已修習身戒心慧時,假如以下仍然持續征服他時,應知道他還沒有證悟沒有1-10之法(涅槃)而宣稱了知

1.  

2.  

3.  

4.   憤怒

5.   惡意(MN3義注:敵意為相、不能捨棄敵對為作用,不停憤怒為現起)

6.   Makkho(貶低他人的美德為相、摧毀為作用、覆蓋為現起)

7.   paāso(競爭為相、把自己和別人的美德相提并論為作用、量度別人的美德為現起)

8.   慳吝

9.   妒忌:假如對方成功,自己希望對方不成功

10.   惡欲求:自己沒有五根、多聞、持戒,但卻希望別人知道

 

-就如窮人卻說富裕的說話,但當有他應該買的東西時卻帶不出錢來

-接著尊者反面論證

 

 

 

AN10.25 遍處經 Kasiṇ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十遍,分別認知1-10在上下、水平四方為單一、無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AN10.26 葛麗經 Kāḷī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葛麗居士去見大迦旃延尊者,問他有關佛陀回答女孩問題之答案:

到達利益心寂靜1,征服可愛合意之色的軍隊2

我獨自禪修快樂而隨覺,因此大眾不作見證人

不來到成為我的見證人3

 

-義註:

1.       兩處都指阿羅漢

2.       貪等煩惱

3.   無論是誰和我一起的法之朋友也不存在

 

-尊者解釋說,某些修行人以十遍為最高,‘到達利益’。而佛陀也證知所有十遍最高的修證,證知後看見了樂味、過患、出離。因為道非道智見的原因,他到達利益、心寂靜

 

 

 

AN10.27 大問經第一 Paṭhamamahāpañh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眾多比丘因為時間尚早,在托鉢前走到外道園林那裡。

-去到那裡之後,外道便挑戰說,佛陀教弟子要證知一切法,應為了證知一切法而住;而他們也是這樣教的,那麼兩者有什麼區別呢?

 

-比丘們沒有給反應,而是回去和佛陀說這件事,讓佛陀為他們解說。

 

-和佛陀說後,佛陀便教他們怎樣回應,分別為一至十的問題、總說和解說。當被問(有關一至十的問題)時,外道將不能解答而苦惱。因為除了佛陀和佛弟子,沒有任何眾生能說出這些問題的答案,而又使人滿意

 

1.   有關‘一’的問題、總說和解說

a.   問題:當比丘對於一法完全地厭、完全地離染、完全地解脫、完全地見其界限、完全地穿透其道理時,在當生中作苦的終結,哪一法呢?

b.   總說、解說:一切眾生皆因食而存續

2.   有關‘二’的問題、總說和解說

a.   問題:如上,但‘一法’-->‘二法’

b.   總說、解說:名與色

3.   …三…

a.   問題:…

b.   總說、解說:三受

4.   …四…

a.   問題:

b.   總說、解說:四食

5.   …五…

a.   問題:…

b.   總說、解說:五取蘊

6.   …六…

a.   問題:…

b.   總說、解說:六內處

7.   …七…

a.   問題:…

b.   總說、解說:七識住

8.   …八…

a.   問題:…

b.   總說、解說:世間八法

9.   …九…

a.   問題:…

b.   總說、解說:九眾生住處

10.   …十…

a.   問題:…

b.   總說、解說:十不善法

 

AN10.28 大問經第二 Dutiyamahāpañh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眾多迦蘭陀的居士去見那裡的比丘尼。接著問她關於一至十的問題、總說和解說,請她詳細解釋。

 

-聖尼便回答:

1.   有關‘一’的問題、總說和解說

a.   問題:當比丘對於一法完全地厭、完全地離染、完全地解脫、完全地見其界限、完全地穿透其道理時,在當生中作苦的終結,哪一法呢?

b.   總說、解說:一切眾生皆因食而存續

2.   有關‘二’的問題、總說和解說

a.   問題:如上,但‘一法’-->‘二法’

b.   總說、解說:名與色

3.   …三…

a.   問題:…

b.   總說、解說:三受

4.   …四…

a.   問題:當比丘對於四法心完全地已善修習、完全地見其界限、完全地穿透其道理時,在當生中作苦的終結,哪四法呢?

b.   總說、解說:四念住

5.   …五…

a.   問題:同4的模式

b.   總說、解說:五根

6.   …六…

a.   問題:同4的問題模式

b.   總說、解說:六出離界(AN6.13)

7.   …七…

a.   問題:同4的問題模式

b.   總說、解說:七覺支

8.   …八…

a.   問題:同4的問題模式

b.   總說、解說:八聖道

9.   …九…

a.   問題:同1的問題模式

b.   總說、解說:九眾生住處

10.   …十…

a.   問題:同4的問題模式

b.   總說、解說:十善法

 

-居士們隨喜後便去找佛陀說了剛才發生的事。佛陀便隨喜且認可,說如果是自己的話也會這樣教

 

 

AN10.29 憍薩羅經第一 Paṭhamakosalasuttaṃ 摘要

 

-佛陀列出許多的第一,提到它們都會變異,這樣看時聖弟子會對其而厭離,更何況對比其下劣的?

1.   憍薩羅國波斯匿王:他的領土之中

2.   大梵天:一千個世界之中(千個須彌山四大州、六欲天、梵天世界)

3.   光音天世界:世界破滅時

4.   識遍想的眾生:十遍想的眾生之中

5.   對於內無色想者見白的諸外色,這樣想的眾生:『我知道,我看見。』--有八勝處想的眾生之中

6.   快速通達的樂行道的眾生:四種行道的眾生之中

7.   無所有處想:四想之中

a.   認知少的:估計是慾界的境界

b.   認知廣大的:估計是色界的境界

c.   認知無量:估計是空無邊處與識無邊處

d.   [知:]『什麼都沒有』而認知無所有處

8.   持這樣見的眾生:不存在,我的也不存在;將不存在,我的也將不存在’—異學惡見的眾生之中

a.   注:這是斷滅論。認為原本有個‘我’,之後沒有了。但其實‘我’根本不存在。估計因為他們歡迎存在的滅,和涅槃類近,因而被佛陀說為邪見中最上。

9.   教導非想非非想的眾生:在安立各種清淨中的眾生當中

 

-知道六觸處的集滅味患離,之後經由不執取而解脫為當生涅槃之中第一

 

-佛陀說,有些人不實地誹謗佛陀不安立欲、色、受的遍知,但佛陀是有安立的,而且當生般涅槃

1.   義註:佛陀以初禪而安立欲的遍知

2.       無色處而安立色的遍知

3.   無取涅槃而安立感受的遍知。在涅槃所有感受被去除所以稱為遍知感受。

 

 

AN10.30 憍薩羅經第 Dutiyakosalasuttaṃ 摘要

 

-義註說明了整篇經的歷史背景:當憍薩羅祖王(波斯匿的父親)送了他的女兒給頻婆娑羅王時,他給了女兒Kasi村作嫁妝.許多年之後,未生怨王弒父,殺了頻婆娑羅王,他的媽媽於是便傷心至死。波斯匿王覺得,因為未生怨王殺了父母,所以村莊應該歸於我的父親。未生怨王也想,村莊應該屬於自己母親的,於是叔侄們便打了起來。頭兩次波斯匿王被打敗,到第三次他便生擒了未生怨王。

 

-大勝仗後的波斯匿王便去找佛陀,以頭落在世尊的腳上,並以嘴吻世尊的腳,再以手擦拭,且告知自己的名字。

-佛陀便問他為何會報以這樣最高的經歷?

1.       知恩感恩

2.   為了眾人的利益而樹立聖智 (義註:和觀一起的道)

3.   佛陀具備善戒

4.   長久是偏僻住處者

5.   滿足於任何四資具

6.   佛陀應該被供養、尊敬、是世間無上福田

7.   佛陀很容易就獲得這削減、隨應於心離蓋(義註:相應於止觀)的談論

                                                               i.      義註說有三種獨居:身、心、執著的獨居

                                                             ii.      身獨居:自己獨自進村

                                                           iii.      心獨居:禪定成就

                                                           iv.      執著的獨居:涅槃

8.   隨意獲得四種色界禪

9.   有宿命通

10.   有天眼通

11.   漏盡煩惱

 

 

 

AN10.31 優波離經 Upāl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優波離尊者問佛陀,緣於多少理由而佛陀為弟子安立戒律,誦說波羅提木叉?

-佛陀回答,是基於十個理由:

1.   爲了僧團的優良狀態

a.   義注:誰人受到佛陀之認可接受之語。他便會長夜導向利益和快樂。因此安立僧團的‘善哉尊者’認可接受之語的利益,不被認可接受的壞處。由此以不强暴而征服,表明這個利益

2.   爲了僧團舒適

a.   義注:僧團共住得安樂

3.   制約頑劣比丘

4.   爲了行爲良好的比丘們安樂住

a.   義注:如果善戒的比丘不知道應作不應作受譴責的不受譴責的界限,努力完滿三學時就會疲倦,反之,則不會。

b.   如果制約頑劣的人也會讓(行爲良好的比丘)安樂。如果劣戒的人得到依靠,布薩日、自恣日便不住立、僧團的法案便不能行使,便不團結、比丘便被打擾不能用心參與誦經等

5.   爲了限制當生諸漏

a.   義注:如果不節制,就會遭到用棒打手、刀斬手、斬脚、坏名聲/無追隨者、懊悔等

6.   爲了限制來生諸漏

a.   義注:地獄等苦

7.   爲了讓不信的生起信心

a.   義注:少數有智慧的人類會想:凡世間大衆受污染、墮落、迷醉,這個沙門卻遠離而住,實在難作啊!

b.   當見到律藏會生起信心,就如婆羅門喜歡邪見一樣。

8.   爲了讓有信心的更加有信心

a.   義注:在佛教内有信心的大家族之子,知道學處的制定,見到依照所制定而行道的比丘,會想:啊!難作啊!終其一生只吃一頓飯!受律的守護。

9.   爲了讓正法住立

a.   義注說有三種正法:經教正法、行道正法、取證正法

b.   經教正法:佛語

c.   行道正法:13頭陀行、行持、止持、戒、定、觀

d.   取證正法:九出世間法

e.   他記得所有被安立的學處、把學處分類、解釋義理,也把其他佛語完全掌握。如是他依照所有被安立的而進入行道,圓滿行道而證得出世間法。由此學處的安立讓正法長久。

10.   爲了資助律

a.   安立的律而存在節制的律、捨棄的律、平息(律糾紛)的律、安立的律

b.   節制的律:戒、念、智、忍耐、精進五種節制

c.   捨棄的律:暫時的、壓制的、根絕的、平息的、出離的捨棄

d.   安立的律:學處

 

 

AN10.32 波羅提木叉的遮止經 Pātimokkhaṭṭhapan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優波離問佛陀有多少個暫停波羅提木叉的情況,佛陀回答:

1.   []波羅夷罪者坐在那個團體中

2.   []波羅夷者的討論未完成

3.   未受具足戒者坐在那個團體中

4.   未受具足戒者的討論未完成

5.   放棄學者坐在那個團體中

6.   放棄學者的討論未完成

7.   閹人坐在那個團體中

8.   閹人的討論未完成

9.   墮落的比丘尼坐在那個團體中

a.   律藏複注說為與善行儀的比丘尼發生性行爲的比丘尼

10.   墮落的比丘尼的討論未完成

 

 

AN10.33 裁決者經 Ubbāhikāsuttaṃ 摘要

 

-佛陀回答優波離尊者,具備十法的比丘應被同意為(僧團訴訟的)裁決者:

1.   持好戒

2.       多聞、憶持、以語演練、以意隨觀、(義註:從道理與原因以慧)見善貫通佛法

3.       對於兩部(應指比丘比丘尼的)波羅提木叉戒,他已用心學會,善分類整理、善運用、善考究經典的細節

4.   是在律上不可動搖的住立者

5.   他能夠說服裁判的敵對雙方,使之知道,使之同意,使之明白,使之淨信

6.   他是諍訟生起之平息的善巧者

7.   他知道諍訟

8.   他知道諍訟的集

9.   他知道諍訟的滅

10.   他知道導向諍訟滅道跡

 

AN10.34-46 摘要

 

-佛陀回答優波離尊者,具備十法的比丘能授具足戒 (AN10.34)/ 能給與依止(AN10.35)/ 應該被沙彌伺候(AN10.36)

1.   持好戒

2.   多聞、憶持、以語演練、以意隨觀、(義註:從道理與原因以慧)見善貫通佛法

3.   對於兩部(應指比丘比丘尼的)波羅提木叉戒,他已用心學會,善分類整理、善運用、善考究經典的細節

4.   他是有能力照顧病人或提供照顧者

5.   他是有能力使[他人的]不樂遠離或提供使之遠離者

6.   他是有能力從法使已生起的惡見除去者

7.   他是有能力從法使已生起的後悔除去者

8.   他是有能力在增上戒上勸導者

9.   他是有能力在增上心上勸導者

10.   他是有能力在增上慧上勸導者

 

 

AN10.37-38摘要

 

-有一次,優波離尊者問佛陀怎樣爲之分裂僧團?

-佛陀回答,因以下的事而離開、公開地作羯磨、公開地誦說波羅提木叉

1.  將非法解說為正法

2.  將正法解說為非法

3.  將非律解說為律

4.  將律解說為非律

5.  將非如來所說所講解說為如來所說所講

6.  將如來所說所講解說為非如來所說所講

7.  將非如來所實行解說為如來所實行

8.  將如來所實行解說為非如來所實行

9.  將非如來所安立解說為如來所安立

10. 將如來所安立解說為非如來所安立

 

-僧團和合則是相反

 

AN10.39-40摘要

 

-有一次,阿難尊者問佛陀怎樣爲之分裂僧團?

-佛陀回答,因以下的事而離開、公開地作羯磨、公開地誦說波羅提木叉就是了

1.  將非法解說為正法

2.  將正法解說為非法

3.  將非律解說為律

4.  將律解說為非律

5.  將非如來所說所講解說為如來所說所講

6.  將如來所說所講解說為非如來所說所講

7.  將非如來所實行解說為如來所實行

8.  將如來所實行解說為非如來所實行

9.  將非如來所安立解說為如來所安立

10. 將如來所安立解說為非如來所安立

 

-佛陀繼續說,分裂僧團後會

1.  在地獄被折磨一劫(「劫住」就是到該劫結束為止,因為當一劫結束時,包括梵天以下的世間都被毀了)

2.  軛安穩落下 (義注:從阿羅漢狀態掉落消失[即今生不會成爲阿羅漢])

 

-在AN10.40則講僧團和合,和上面相反。果報是

1.  產生梵福-->在天界喜悅一劫

2.  從離軛安穩落下

 

 

AN10.41-42摘要

 

-有一次,優波離尊者問佛陀是什麽因緣導致僧團的爭吵生起,而讓比丘們不安樂?(AN10.41)/ 有多少個爭論根?(AN10.42)

 

-佛陀便回答以下

1.   將非法解說為正法

2.   將正法解說為非法

3.   將非律解說為律

4.   將律解說為非律

5.   將非如來所說所講解說為如來所說所講

6.   將如來所說所講解說為非如來所說所講

7.   將非如來所實行解說為如來所實行

8.   將如來所實行解說為非如來所實行

9.   將非如來所安立解說為如來所安立

10.   將如來所安立解說為非如來所安立

 

AN10.43 諍論根經第二Dutiyavivādamūl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優波離尊者問佛陀有多少個爭論根?

-佛陀便回答以下十個:

 

-反之,則會為依循而行道的大衆、天神帶來利益、快樂。而且比丘自己都會產生福德、讓正法存續 AN1.140-149160-169

 

義注

                                                               i.      犯了要永久被逐出僧團

                                                               i.      犯了需要僧團召開會議,然後有複雜的復原過程

 

AN10.44 拘尸那羅經 Kusinār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想要呵斥人的呵斥比丘應該做以下才能呵斥別人:

 

-在自身內省察五法—不然別人會叫自己要先有這五法

1.   我有清淨的身行為嗎?

2.   我有清淨的語行為嗎?

3.   我對同梵行者現起慈心、無害心嗎?我的此法存在或不[存在]呢?

4.   我是多聞、憶持、以語演練、以意隨觀、(義註:從道理與原因以慧)見善貫通佛法嗎?

5.   對於兩部(應指比丘比丘尼的)波羅提木叉戒,他已用心學會,善分類整理、善運用、善考究經典的細節嗎? --不然被問及佛陀在這裏怎麽説時他不能解答別人的問題

 

-自身內準備五法

1.   適當時機而說

2.   說事實

3.   說柔軟語

4.   說有意義的話(義注:依靠理由)

5.   以慈心

 

AN10.45 國王後宮的進入經 Rājantepurappavesa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比丘進入後宮會有十種過患

1.   國王和皇后坐在一起,然後比丘進入。不論是皇后或者比丘對對方微笑,國王都會認爲他們有染

2.   國王去找某位女子之後後者懷孕,國王因爲事務繁忙而忘了,會懷疑是比丘乾的

3.   國王的寶物失竊了會懷疑比丘

4.   國王後宮内部秘密外泄了會懷疑比丘

5.   父子其中一方想殺對方,會懷疑比丘

6.   有人被升遷,他的對手會不滿懷疑和國王交往的比丘

7.   有人被貶職,他會…

8.   國王令軍隊在不適當的時機離開,那些不滿者懷疑和國王交往的比丘

9.   國王令軍隊在適當的時機離開後,半途又召回,那些不滿….

10.   國王後宮很擁擠,有出家人不適當的五塵

 

AN10.46 釋迦族經 Sak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衆多居士在布薩日那天去見佛陀。

-佛陀便問他們有沒有具備八支入布薩呢? 他們說一時時

 

-佛陀便說生命有憂愁、死亡的恐怖,而他們一時時持八戒入布薩,那是他們的損失。

 

-佛陀之後便引導他們承認努力工作而不遭遇不幸、每日能獲得1以至100迦哈玻那幣,都適合稱他為『熟練、奮起具足的男子』

-接著引導他們承認,如果這位男子每天將100/1000幣都存起來而他有100歲壽命,是能纍積大財富的。

-然而他們卻不能因爲財富而在一日或一夜;半日或半夜都唯有快樂,因爲欲是無常的(義注:會消失)、空虛的(義注:缺乏實質性)、虛妄的(義注:就像常樂净那樣)、虛妄法的(義注:消失的性質)

 

-但當佛弟子奉行佛教十年以至一日夜,就能成爲唯有快樂者一百年、以至十萬年(義注:天界)、三果、二果或無疑是初果

 

-最後釋迦族人都同意從今日起具備八支入布薩

 

AN10.47 摩訶里經 Mahāl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摩訶里問佛陀,因爲什麽因緣而又惡的行爲(義注:十惡業道)和惡業生起?

1.  

2.  

3.  

4.   不如理作意

5.   朝錯誤方向的心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善的方面

-並指出正因爲以上十法存在,法行與非法行才被了知

 

AN10.48 出家人經常經Pabbajita-abhiṇ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這十法應該被出家人經常省察

1.   我是已褪色的人

a.   義注:有身褪色和資具褪色

b.   身褪色:剃頭髮、鬚子

c.   資具褪色:再不享用名貴奢侈的四資具

2.   我的生活已依靠他人

3.   我的行為應該(和在家人)有所不同

4.   我是否不從戒責備自己呢?

5.   同梵行的智者了知我後是否不從戒責備呢?

6.   []與一切所愛的、合意的分離、別離。

7.   自己是業的主人

8.   我的日與夜是如何渡過的呢?

9.   我是否樂於在空閑處呢?

10.   有我已證得屬於聖者智見特質的過人法,依此,在最後死時,當我被同梵行者詢問時,我將不羞愧

 

AN10.49 存放於身體法經 Sarīraṭṭhadham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十法存放於身體裏

1.  

2.  

3.  

4.  

5.  

6.   尿

7.   身自制

8.   語自制

9.   生活自制

10.   再有的有行(義注:活躍創造新存在的業)

 

AN10.50 爭論經Bhaṇḍa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衆多比丘互相爭吵,被佛陀召喚。

-佛陀說,對於出家的他們是不應該互相爭辯攻擊的,接著教授11個創造情愛、尊重的和合法

1.   持好戒

2.   多聞、憶持、以語演練、以意隨觀、(義註:從道理與原因以慧)見善貫通佛法

3.   有善友

4.   是順從者, 能忍耐、善理解教誡

5.   熟練、不懶惰於同修的各種義務,而且會考察方法,作出恰當的作為與安排

6.   愛法和法的談論,尤其是對於律藏與論藏

7.   精進於棄惡修善

8.   滿足於任何四資具

9.   具備最高的念(記憶力)和聰敏

10.   具備導向苦滅的生滅之智

 

 

AN10.51-52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說(AN10.51)/舍利佛尊者對比丘說(AN10.52),假如比丘不是熟練他心通的話,那就應該學習成爲熟練自心者。

-就如年輕喜歡裝飾的男女,當在水鉢中省察自己的面時,如果看見有塵埃,他就會努力去除它們,如果沒有,他就會滿意於自己的純潔

 

-同樣地,比丘在善法上觀察也是非常有用的:他觀察自己是否多住於以下或以下的相反

1.  五蓋

2.  憤怒

3.  心的污染

4.  身的暴躁

5.  懶惰

6.  不得定

 

-如果多住於上面1-6,就應對於捨斷那些惡不善法的捨斷二付出極度的努力、意欲、念、正知

-如多住於1-6的相反,便應在上面善法上住立,應該進一步為諸漏的滅盡作努力

 

AN10.53 停滯經 Ṭhit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他不稱讚在善法上的停滯,更何況衰退?

-佛陀稱讚在善法上的增長,而非停滯、減退。

1.  佛陀這裏的善法指的是信施戒聞慧辯才

 

接著便說AN10.52的内容

 

 

AN10.54 止經 Samat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說,假如比丘不是熟練他心通的話,那就應該學習成爲熟練自心者。

-就如年輕喜歡裝飾的男女,當在水鉢中省察自己的面時,如果看見有塵埃,他就會努力去除它們,如果沒有,他就會滿意於自己的純潔

 

-同樣地,比丘在善法上觀察也是非常有用的:他觀察自己是否得到以下或以下的相反

1.   內心

2.  

 

-如果得到任何一樣時,應住立於其中,然後在欠缺那部分努力。過些時候,他就得到兩者了

 

-如果欠缺兩者,應為獲得這些善法而付出極度的努力、勇猛、念、正知。那過些時候他就能獲得兩者·

 

-如果他已獲得兩者,在它們上住立後更應該為諸漏的滅盡努力。

 

-佛陀說,對於以下,有應該受用、住、交往的或不應的。假如受用、住、交往的時不善增加,善減少,就不應;反之則應該

1.   衣服

2.   施食

3.   住處

4.   村落、城鎮

5.   地方、地區

6.  

 

 

AN10.55 退失經Parihān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 ,舍利佛尊者講解退失法之人與不退失法之人

-退失法之人=不聽聞未聽聞的法,而且,所聽聞的法忘失,那些以前心熟悉之法不被想到,不了知不知道的

-不退失法之人=與上面相反

 

-接著舍利佛尊者繼續說,假如比丘不是熟練他心通的話,那就應該學習成爲熟練自心者。

-就如年輕喜歡裝飾的男女,當在水鉢中省察自己的面時,如果看見有塵埃,他就會努力去除它們,如果沒有,他就會滿意於自己的純潔

 

-同樣地,比丘在善法上觀察也是非常有用的:他觀察自己是否多住於以下或以下的相反的善法

1.  五蓋

2.  憤怒

3.  心的污染

4.  身的暴躁

5.  懶惰

6.  不得定

 

-或得到以下嗎?

1.   內在法的欣悅

2.   内心的止

3.   觀智

 

-如果欠缺這些善法,應為獲得這些善法而如救頭燃地付出極度的努力、勇猛、念、正知。

-如果比丘觀察時,他看見自己的某些善法,沒看見自己的另一些,則應為那些欠缺的善法而如救頭燃地付出極度的努力、勇猛、念、正知

-如果自己有全部這些善法,則更應該為諸漏的滅盡努力

 

AN10.56 想經第一 Paṭhamasaññ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多修十想有大過、(到達)不死(涅槃)的立足處

1.   不淨想

2.   死想

3.   在食物上厭逆想

4.   在世間一切上不樂想

a.   AN10.56:捨棄對世間的抓取、決意、傾向、隨眠

5.   無常想

6.   在無常上苦想

7.   在苦上非我想

8.   捨斷想

a.   AN10.56:捨斷對欲、惡意、加害尋、惡不善法,對他們不容忍

9.   離貪想

a.   AN10.56:思慮--這是寂靜的,這是勝妙的,即:一切行的止,一切依著的捨棄,渴愛的滅盡、離貪、涅槃

10.   滅想

a.   同上

 

AN10.57 想經第 Dutiyasaññ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多修十想有大果、(到達)不死(涅槃)的立足處

3.   死想

4.   在食物上厭逆想

5.   在世間一切上不樂想

a.   AN10.56:捨棄對世間的抓取、決意、傾向、隨眠

6.   骨想

7.   蟲食想

8.   青瘀想

9.   斷壞想

10.   腫脹想

 

 

AN10.58 作為根本經Mūla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如果其他外道遊行者問以下的問題,可以作出相應的回應。

 

-一切法(注:這篇經文義註沒有深入解釋含義,提供以下解釋用作參考。這裡的一切法或指個人感官經驗的世界)

 

 

AN10.59 出家經 Pabbajj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比丘應該學習以下,當這樣做時,他能預期取得阿羅漢果或三果

1.   我們的心將依出家而被增強,而且,已生起的惡不善法將不持續遍取[我們的]

a.   義注:不論誰出家,所有都願欲阿羅漢狀態,心因爲爲了取證阿羅漢狀態而增長

2.   我們的心將被無常想增強

3.   我們的心將被無我想增強

4.   我們的心將被不淨想增強

a.   AN10.60:隨觀身體充滿種種不淨,即三十二身分

5.   我們的心將被過患想增強

a.   AN10.60: 到僻靜處在身上隨觀著眾多過患:有不同的疾病、冷、熱、飢餓、口渴、糞、尿

6.   知道世間的平等與不平等後,我們的心將被該想增強

a.   義注:世間眾生的善行與惡行

7.   知道世間的存在與消失後,我們的心將被該想增強

8.   知道世間的集起與滅沒後,我們的心將被該想增強

a.   義注:這是指行世間。蘊的生起、敗壞

9.   我們的心將被捨斷想增強

a.   AN10.60: 捨斷欲、惡意、加害尋、惡不善法,對他們不容忍

10.   我們的心將被離貪想增強

a.   AN10.60:思慮--這是寂靜的,這是勝妙的,即:一切行的止,一切依著的捨棄,渴愛的滅盡、離貪、涅槃。

11.   我們的心將被滅想增強

a.   解釋同上

 

AN10.60 基哩曼難陀經  Girimānand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基哩曼難陀尊者生重病。阿難尊者因此邀請佛陀去見他。

-佛陀對阿難尊者說,假如阿難對基哩曼難陀尊者說十想,那麼後者就有機會在聽完後立即痊愈。

 

-以下為十想

1.       無常想

a.       到僻靜處在五取蘊上隨觀無常

2.       無我想

a.       到僻靜處在六根六塵上隨觀無我

3.       不淨想

a.       隨觀身體充滿種種不淨,即三十二身分

4.       過患想

a.       到僻靜處在身上隨觀著眾多過患:有不同的疾病、冷、熱、飢餓、口渴、糞、尿

5.       捨斷想

a.       捨斷欲、惡意、加害尋、惡不善法,對他們不容忍

6.       離貪想

a.       思慮--這是寂靜的,這是勝妙的,即:一切行的止,一切依著的捨棄,渴愛的滅盡、離貪、涅槃。

7.       滅想

a.       同上

8.       在世間一切上不樂想

a.       捨棄對世間的抓取、決意、傾向、隨眠

9.       對一切行無欲求想

a.       對一切行苦惱、羞恥、迴避

10.   入出息念

 

-阿難尊者照辦,基哩曼難陀尊者果然立即痊愈

 

AN10.61 無明經 Avijj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無明的起點不被了知:這裡之前,無明不存在,然後它存在

-然而,『無明的特定條件』被知道 (十二因緣)

 

-佛陀接著說,無明是有食物的,以下,下面是上面的食物

1.   無明

2.   五蓋

3.   三惡行

4.   根的無自制

5.   無念與無正知

6.   無如理作意

7.   無信

8.   無善法的聽聞

9.   無善人的親近

 

-明與解脫(義注:與果相關的法)也是有食物的,以下,下面是上面的食物

1.   明與解脫

2.   七覺支(義注:道的覺支)

3.   四念住

4.   三善行(身口意)

5.   根的自制

6.   念與正知

7.   如理作意

8.   有信

9.   善法的聽聞

10.   善人的親近

 

 

AN10.62 渴愛經 Ḍtaṇh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愛的起點不被了知:這裡之前,有愛不存在,然後它存在

-然而,『有愛的特定條件』被知道 (十二因緣)

 

-佛陀接著說,無明是有食物的,以下,下面是上面的食物

1.   有愛

2.   無明

3.   五蓋

4.   三惡行

5.   根的無自制

6.   無念與無正知

7.   無如理作意

8.   無信

9.   無善法的聽聞

10.   無善人的親近

 

-明與解脫(義注:與果相關的法)也是有食物的,以下,下面是上面的食物

1.   明與解脫

2.   七覺支(義注:道的覺支)

3.   四念住

4.   三善行(身口意)

5.   根的自制

6.   念與正知

7.   如理作意

8.   有信

9.   善法的聽聞

10.   善人的親近

 

 

AN10.63-64  摘要

 

-佛陀說,凡任何對他達依止者全都是見具足者(初果或以上聖者) [AN10.63]

-凡任何對佛陀不壞淨者全都是入流者[AN10.64]

 

在那些見具足者和入流者中,五種在這裡究竟

2.   二果聖者

3.   阿羅漢

 

五種離開這裡後究竟(義注:在淨居梵天)

1.   五種三果聖者(AN3.88

 

AN10.65 樂經第一 Paṭhamasuk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遊行者沙曼達葛泥問舍利佛尊者什麽是苦和樂

 

-尊者答出生是苦,不出生是樂

-因爲出生時能預期以下的苦

1.  

2.  

3.  

4.  

5.  

6.   尿

7.   火觸

8.   棍棒觸

9.   刀觸

10.   親族朋友會合後他們激怒

 

 

AN10.66 樂經第二 Dutiyasuk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遊行者沙曼達葛泥問舍利佛尊者在佛教中什麽是苦和樂

 

-尊者答,不歡喜是苦、歡喜是樂

-當在什麽姿勢、什麽地點不獲得歡喜、樂與合意,便能預期苦

-當在什麽姿勢、什麽地點獲得歡喜、樂與合意,便能預期樂

 

AN10.67 那勒葛波那經第一 Paṭhamanaḷakap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在布薩日,佛陀在夜晚的大部分時間説法後,知道僧團已離昏沉睡眠。

-同時佛陀的背痛,因此命舍利佛為僧團説法;自己則作意何時起來後作獅子臥

 

-舍利佛尊者因此教比丘,凡任何在善法上沒有以下的,對他來說,在善法上的減損能被預期,而非增長

1.  

2.  

3.  

4.   精進

5.  

 

-以下的人是減損

1.   無信

2.   無慚

3.   無愧

4.   懈怠

5.   劣慧

6.   有憤怒

7.   怨恨

8.   惡欲求

9.   有惡朋友

10.   邪見

 

-接著舍利佛尊者反面論證。

-這時佛陀起來並隨喜認可舍利佛尊者

 

 

AN10.68 那勒葛波那經第二 Dutiyanaḷakap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在布薩日,佛陀在夜晚的大部分時間説法後,知道僧團已離昏沉睡眠。

-同時佛陀的背痛,因此命舍利佛為僧團説法;自己則作意何時起來後作獅子臥

 

-舍利佛尊者因此教比丘,凡任何在善法上沒有以下的,對他來說,在善法上的減損能被預期,而非增長

1.  

2.  

3.  

4.   精進

5.  

6.   是傾聽者

7.   是法之憶持者

8.   是義理審察者

9.   是法、隨法行者

10.   在善法上是不疏忽大意

 

 

-接著舍利佛尊者反面論證。

-這時佛陀起來並隨喜認可舍利佛尊者

 

AN10.69 談論之事經第一 Paṭhamakathāvatthu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衆多比丘用處回來後集合在講堂共坐,説起各種獸論:

1.   國王論 (義注:e.g. 獸論=他多麽英俊啊!正語則可以=這麽大威力的人也逃不過壞滅)

2.   盜賊論

3.   大臣論

4.   軍隊論

5.   怖畏論

6.   戰爭論(義注:e.g. 獸論=某某人被這樣殺死了!正語則可以=連他們也逃不過壞滅)

7.   食物論(義注:e.g. 獸論=這樣的食物是這樣的味道、觸感!正語則可以=我們以前是供這些給師父的)

8.   飲料論

9.   衣服論

10.   臥具論

11.   花飾論

12.   香水論

13.   親里論(義注:e.g. 獸論=我們的親戚是多麽能幹啊!我們以前一起坐這樣的交通工具。正語則可以=我們以前供這些給僧團)

14.   車乘論

15.   村落論(義注:e.g. 獸論=這個村子好吃好住!正語則可以=他們有信心)

16.   城鎮論

17.   城市論

18.   國土論

19.   女人論

20.   英雄論

21.   街道論(義注:e.g. 獸論=這個街道的人好相處、英勇!正語則可以=他們有信心)

22.   水井論

23.   祖靈論(義注:去世的親戚)

24.   瑣事論 (義注:不包括在前後文的無意義談論)

25.   世界起源論(義注:‘世間是誰做的?愛臆測宇宙的哲學家—‘烏鴉是白色因爲他的骨頭是白的’…)

26.   海洋起源論(義注:例如說這些:‘爲什麽叫做海(samudda?因爲他是海洋神(sāgara挖出來,他對其手的印章對它作了印記(mudda),因此被稱爲海(samudda

27.   如是有、無有論

a.   義注:有指永恆、無有指斷滅

b.   有指增長、無有指減損

c.   有指欲樂、無有指苦行

 

-佛陀傍晚打坐出來後便教訓他們,對比丘來説,説各種獸論是不恰當的。

-有十種應談論之事,經常談論能以威光勝過日月、何況其他外道游行者?

1.  少欲論

2.  知足論

3.  獨居論

4.  不交際論

5.  激發精進

6.  戒論

7.  定論

8.  慧論

9.  解脫論

10. 解脫智見論

 

 

AN10.70 談論之事經第二 Dutiyakathāvatthusuttaṃ摘要

 

-有一次,衆多比丘用處回來後集合在講堂共坐,説起各種獸論(AN10.69)

 

-佛陀傍晚打坐出來後便教訓他們,對比丘來説,説各種獸論是不恰當的。

-有這十個應被讚賞處—比丘是以下,並且對其他比丘說關於以下的:

1.  少欲

2.  知足

3.  獨居

4.  不交際

5.  激發精進

6. 

7. 

8. 

9.  解脫

10. 解脫智見

 

 

 

AN10.71 希望經 Ākaṅkhasuttaṃ 摘要

 

-佛陀教誡比丘們要持好戒

-假使他們希望以下,就應該完滿戒、實踐内心的止、不輕視禪那、具備觀、依靠空屋

1.   受到同修的尊敬與喜愛

2.   獲得四資具

3.   佈施四資具給自己的有大果

4.   已死的親屬淨信心地憶念我者,他們有大果

5.   滿足於任何四資具

6.   能忍耐寒、暑、飢、渴,與虻蚊風烈日蛇的接觸,辱罵、誹謗、身體强烈的苦受

7.   征服不喜樂

8.   征服害怕

9.   隨欲獲得四色界禪

10.   漏盡煩惱

 

 

AN10.72 刺經 Kaṇṭa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衆多上座弟子知道眾多有名的離車族人為了見佛陀,而駛車高聲進入大林。

-他們想:佛陀說--『對禪定來說,聲音是刺』因此去到牛角沙羅森林

 

-那時佛陀問比丘們大弟子去了哪裏?比丘們便說了實況

 

-佛陀便藉機説了關於刺的開示:後者是前者的刺

1.   樂於遠離者樂於聚會

2.   致力於不淨相實踐者淨相

3.   在諸根上守護門者看表演

4.   梵行者接近婦女

5.   初禪聲音

6.   第二禪尋伺

7.   第三禪

8.   第四禪入息出息

9.   想受滅定境:想與受

10.   貪是刺,瞋是刺,癡是刺

 

-佛陀最後教誡比丘要無刺、離刺

-阿羅漢是無刺、離刺的

 

AN10.73 想要的法經 Iṭṭhadham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以下十法為世間合意的,但後者是前者的障礙;反之,則是前者的食物

1.   財富懶惰、不努力

2.   美貌不裝飾

3.   無病不適當行為(不養生)

4.   惡友誼

5.   梵行根的不自制

6.   朋友欺騙

7.   多聞學習

8.   不想聽、不遍問

9.   正法不實踐、不省思

10.   天界邪行

 

AN10.74 增長經 Vaḍḍh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當在十方面增長時,他的聖增長(義注:非凡夫,戒等)、取得真髓和殊勝的身體

1.   田地

2.   財物與穀物

3.   妻兒

4.   奴僕、工人、傭人

5.   四足[家畜]

6.  

7.  

8.   聽聞

9.   施捨

10.  

 

AN10.75 鹿屋經Migasāl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鹿屋女居士向阿難尊者質疑佛法,因爲:

1.  她父親富蘭那是梵行者,被佛陀記説為二果聖者

2.  她祖父梨師達多滿足於己妻、有性行爲,也被佛陀記説為二果聖者

3.  他們兩者都投生到兜率天

 

-阿難尊者回答佛陀是這樣記説的,便離開找佛陀,説明剛才發生的事了。

 

-佛陀聽後便批評鹿屋無知,而誰又有分辨人上下之智呢?

 

-佛陀說,世間存在這十種人

1.       某人劣戒、不清楚了知心解脫(a)、慧解脫(b)--劣戒無餘滅之處(c);不作聽聞(義注:應聽聞的)、不大量學習(d)、不貫通見(e)、不獲得暫時的解脫(f).他死後是退失者而非勝進者

a.       義注:果定

b.       義注:果智

c.       義注:五種劣行透過入流道而捨斷、十不善業透過阿羅漢道。這裏是指體現果的刹那。透過學習發問而知道前面的道理

d.       義注:精進地作恰當的、如微弱的觀

e.       義注:以世俗智慧為緣而穿透

f.        義注:時時彎向法獲得喜悅

2.       某人劣戒…(後面和上面相反)…

a.       如認爲1&2一樣,質疑爲何一個劣一個勝妙------他確實有長久的不利、苦

b.       21優勝,因為法流拔出此人(義注:觀智拔出、到達聖地),這中間除了佛陀以外,誰能了知呢?

c.       佛陀告誡阿難尊者不要衡量他人,因爲當這樣時自己會被傷害

d.       只有佛陀或如佛陀的人能衡量他人

e.       下面那些也是這樣論述

3.       某人持戒、不清楚了知心解脫…

a.       義注:到達阿羅漢解脫為戒的無餘滅.阿羅漢道斬斷善惡業,阿羅漢的行爲是唯作的

4.       某人持戒、清楚了知心解脫…

5.       某人是重貪者,不清楚了知心解脫…

a.       義注:到達不還果解脫為欲貪的無餘滅

6.       某人是重貪者,清楚了知心解脫…

7.       某人是易怒者,不清楚了知心解脫…

a.       義注:到達不還果解脫為易怒的無餘滅

8.       某人是易怒者,清楚了知心解脫

9.       某人是掉舉者,不清楚了知心解脫…

a.       義注:到達阿羅漢果解脫為掉舉的無餘滅

10.   某人是掉舉者,清楚了知心解脫

 

-如果梨師達多具備如富蘭那所具備那樣的戒,他們不會有同的趣處

-如果富蘭那具備如梨師達多所具備那樣的慧,他們不會有同的趣處

-這兩人各有一部分欠缺

 

 

AN10.76 三法經 Tayodham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假如生老死不存在於世,佛陀和佛教就不會存在與照耀於世

-接著佛陀說,不捨斷下面的就不能捨斷上面的

1.   生老死

2.   貪嗔癡

3.   有身見、疑、戒禁取

4.   不如理作意、實行邪道、心的退縮

5.   忘失念、不正知、心的散亂

6.   無欲求見聖者、無欲求聽聖法、有譴責之

7.   掉舉、不自制、破戒

8.   不信、心量小、懈怠

9.   不尊敬、不順從、惡友

10.   無慚、無愧、疏忽大意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10.77 烏鴉經 Kā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烏鴉和惡比丘同具備十不善法

1.   大膽冒犯的

2.   大膽魯莽的

3.   貪心

4.   嘴饞

5.   凶惡

6.   無憐憫

7.   弱力

8.   愛抱怨

9.   忘失念

10.   蓄藏

 

AN10.78 尼乾陀經 Nigaṇṭ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尼乾陀們具備十不善法

1.   無信

2.   劣戒

3.  

4.   無愧

5.   非善人為夥伴

6.   讚賞自己、輕蔑他人

7.   固執己見、倔強、難棄捨者

8.   欺騙的

9.   惡欲求(自己沒那種美德卻想人知道自己有)

10.   有惡友

 

AN10.79嫌恨事經  Āghātavatthu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十種憤怒處--心想:

1.           他已對我行不利

2.           他正對我行不利

3.           他將對我行不利

4.           他已對我所愛的、合意的行不利

5.           他正對我所愛的、合意的行不利

6.           他將對我所愛的、合意的行不利

7.           他已對我所不愛的、不合意的行有利

8.           他正對我所不愛的、不合意的行有利

9.           他將對我所不愛的、不合意的行有利。

10.   無道理地發怒

 

AN10.80 嫌恨的調伏經  Āghātapaṭivina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十種憤怒處的調伏,對於以下1-9,心想:這裡是從何處而得到?

1.           他已對我行不利

2.           他正對我行不利

3.           他將對我行不利

4.           他已對我所愛的、合意的行不利

5.           他正對我所愛的、合意的行不利

6.           他將對我所愛的、合意的行不利

7.           他已對我所不愛的、不合意的行有利

8.           他正對我所不愛的、不合意的行有利

9.           他將對我所不愛的、不合意的行有利

10.   在無道理處也不發怒

 

義註解釋這裡是從何處而得到:對於這個人可以做什麼,而他會沒有有害的行儀呢?他是透過什麼而有可能獲得這個?反思後,他知道一個人傷害他人,只不過是心的傾向而調伏憤怒

 

AN10.81 載運經 Vāhanasuttaṃ 摘要

 

-佛陀回答尊者載運說,有十法被佛陀出離,以離被(義注:煩惱)限制之心而住

1.           各別的五蘊

2.          

3.          

4.          

5.          

6.           雜染

-佛陀出淤泥而不染

 

AN10.82 阿難經 Ānandasuttaṃ 摘要

 

-佛陀對阿難尊者說,當比丘單單是以下其中一個時,他不可能在佛教中成長、成滿

1.           無信

2.           劣戒

3.           少聞

4.           不順從

5.           有惡朋友

6.           懈怠

7.           忘失

8.           不知足

9.           惡欲求

10.   是邪見者

 

-反之,則有可能

 

AN10.83 晡尼亞經 Puṇṇi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晡尼亞尊者問佛陀,為什麼有時佛陀會教法有時不教?

-佛陀便說,有一種情況比丘具備1,但不具備2;有另一種情況具備1-2,但不具備3…….如果具備1-10,佛陀就必定會教法

                                                               i.      義註:沒有阻隔

                                                             ii.      複注:膽汁等不束縛

                                                               i.      義註:無缺點、不粗糙的、句節不掉落

 

 

 

AN10.84 記說經Byākaraṇ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大目揵連尊者說,當某比丘記説自己已經證悟阿羅漢果時,有禪定、熟練他心通的佛陀或佛弟子(見不對勁時)會追問他,後者會來到空虛。

 

-前者會質疑,爲何後者會這樣說呢?佛陀和佛弟子以他心通知道妄稱者的心多住於以下,而以下在佛教中是退失

 

 

-他會知道,這位比丘還未捨斷這十法,不可能在佛教中成長、成滿,反之,則可能

 

AN10.85 自誇者經Katthī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大純陀尊者說,當某比丘自誇自己能夠進出九次第定時,有禪定、熟練他心通的佛陀或佛弟子(見不對勁時)會追問他,後者會來到空虛。

 

-前者會質疑,爲何後者會這樣說呢?佛陀和佛弟子以他心通知道妄稱者以下,而以下在佛教中是退失

1.   長期行為有缺失、劣戒

2.   無信

3.   少聞

4.   不順從

5.   有惡朋友

6.   懈怠

7.   忘失念

8.   欺騙的

9.   難養

10.   劣慧

 

-他會知道,這位比丘還未捨斷這十法,不可能在佛教中成長、成滿,反之,則可能

 

 

AN10.86 增上慢經 Adhim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大目揵連尊者說,當某比丘記説自己已經證悟阿羅漢果時,有禪定、熟練他心通的佛陀或佛弟子(見不對勁時)會追問他,後者會來到空虛。

 

-前者會質疑,爲何後者會這樣說呢?佛陀和佛弟子以他心通知道他是真的增上慢(誤認爲自己證悟的慢)。爲什麽會這樣呢?因爲他多聞、憶持、以語演練、以心觀察、以見貫通佛法。

 

-他見到妄稱者的心多住於以下,而以下在佛教中是退失

 

 

-他會知道,這位比丘還未捨斷這十法,不可能在佛教中成長、成滿,反之,則可能

 

AN10.87 不可愛經 Nappi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以下這些法轉起不可愛、不尊重、不一致、不修習、不團結。即使這樣的比丘希望同修尊重自己,他們也不會的,因爲見他未斷除惡不善法。

1.   是諍訟者、非諍訟止息的稱讚者

2.   不是欲(三)學者、非受持學的稱讚者

3.   是惡欲求者、非欲求之調伏的稱讚者(自己沒那種美德卻想人知道自己有)

4.   是有憤怒者、非憤怒之調伏的稱讚者

8.   不傾聽法、非法之注意的稱讚者

9.   不是獨坐者、非獨坐的稱讚者

10.   不是同梵行者們的承迎者、非承迎的稱讚者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10.88 侮辱者經 Akkosa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侮辱、辱駡聖者同修是有機會遭受以下十種不幸之一

 

 

AN10.89 瞿迦梨迦經 Kokāli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瞿迦梨迦比丘向佛陀誹謗舍利弗、目揵連尊者有惡欲,而佛陀三次請他對兩位上首弟子有信心—他們是美善的。

 

-瞿迦梨迦比丘離開不久,全身長滿膿瘡、長大到像木瓜那般大,他像吞了毒的魚那樣躺在芭蕉葉上。

 

-這時三果聖者辟支梵天去見瞿迦梨迦比丘,請他對兩位上首弟子有信心—他們是美善的。但瞿迦梨迦無禮地趕走了他。

1.  SN6.6的義注說,他是位獨行的梵天、不是集會梵天的一員。

2.  義注:他曾是瞿迦梨迦的戒師

 

臨走前梵天説了一句偈警戒他[1]。

-最後瞿迦梨迦比丘因此病往生,死時因爲對兩位上首弟子起嗔而掉到紅蓮地獄

 

-大梵天王Sahampatibrahma在深夜向佛陀報告瞿迦梨迦比丘的情況就消失了。佛陀後來也和比丘們説了此事。

 

-比丘們問佛陀在紅蓮地獄中,衆生壽命有多長?

-佛陀說,壽命是很長的,難以用幾十萬年來形容。

-接著佛陀一譬喻説明,在2中壽命長短比1還要多,3是2的20倍、4是3的20倍…

1.   20 khāri份量(約35L)的憍薩羅國芝麻車,過一百年從那裡取出一粒芝麻所用的時間

2.   Abbudo地獄

3.   Nirabbudo地獄

4.   Ababo地獄

5.   aṭaṭo地獄

6.   ahaho地獄

7.   kumudo地獄

8.   sogandhiko地獄

9.   uppalako 地獄

10.   puṇḍarīko白蓮地獄

11.   padumaṃ紅蓮地獄

a.   義注說它不是一個分開的領域,而是在無間地獄某處。2-10等也是同樣

 

-説完後面佛陀重複辟支梵天說的偈

 

 

AN10.90 漏盡之力經 Khīṇāsavabal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考問舍利佛尊者阿羅漢具備多少力而自稱漏盡?

-舍利佛尊者的回答如下:

1.   以正確之慧如實善見一切行是無常的

2.   以正確之慧如實善見欲如炭火坑

3.   心是傾向遠離的、已從一切漏處之法停止

4.   已修習、已善修習四念住

5.   已善修習四正勤

6.   已善修習四神足

7.   ..五根..

8.   .. 五力..

9.   .. 七覺支..

10.   .. 八支聖道..

 

 

AN10.91 受用諸欲者經 Kāmabhogīsuttaṃ 摘要

 

-佛陀對屋主給孤獨說,世上有十種受用諸欲的人

1.   以非法、暴力遍求財物後,不使自己快樂、喜悅,不分享,不作福德

2.   ….使自己快樂、喜悅,不分享,不作福德。

3.   使自己快樂、喜悅,分享,作福德。

----

4.   以法與非法、暴力與非暴力遍求財物後,不使自己快樂、喜悅,不分享,不作福德。

5.   ….使自己快樂、喜悅,不分享,不作福德。

6.   …..使自己快樂、喜悅,分享,作福德。

----

7.   以法、非暴力遍求財物後,不使自己快樂、喜悅,不分享,不作福德。

8.   使自己快樂、喜悅,不分享,不作福德。

9.   使自己快樂、喜悅,分享,作福德,但被繫縛地、被迷昏頭地、有罪過地、不見過患地、無出離慧地受用那些財物

10.   使自己快樂、喜悅,分享,作福德,但不被繫縛地、不被迷昏頭地、無罪過地、見過患地、有出離慧地受用那些財物

a.   這是十種之中最高

 

-以下的應被稱讚,反之則應譴責

1.   以法、非暴力遍求財物

2.   使自己快樂、喜悅

3.   分享,作福德

4.   不被繫縛地、不被迷昏頭地、無罪過地、見過患地、有出離慧地受用那些財物

 

 

 

AN10.92 恐怖經Bhayasuttaṃ 摘要

 

-佛陀對屋主給孤獨說,當聖弟子以下時,就能記説自己是不墮惡道、肯定覺悟的初果聖者

1.   五個恐怖與怨恨被平息

a.   離開殺盜淫妄飲酒為緣產生當生、未來生的恐怖與怨恨,也遠離感受心的憂苦

2.   具備四入流支:具備四不壞净

3.   以慧善見、善洞察聖真理

a.   像這樣,在這個存在時那個存在,以這個的生起那個生起。在這個不存在時那個不存在,以這個的滅那個被滅

b.   十二因緣的集 和滅,即苦蘊的集和滅

 

 

AN10.93 什麼見者經  Kiṃdiṭṭhi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屋主給孤獨考慮到那時不是見佛陀和值得尊敬的比丘們的適當時候,於是便去了其他外道遊行者們的園林。

 

-外道知道佛陀的在家白衣弟子們想要、稱讚、被訓練成小聲,於是便肅靜,希望屋主會見他們。

 

-屋主到達後,外道便問佛陀、比丘們有什麽見;屋主便回答他不知道他們一切的見。

-之後外道們便請屋主説説自己有什麽見,屋主則請他們先説。

 

-他們便説出以下邪見,並認爲自己的才是真實的,其它都是空虛的

1.      世界是常恆的(義注:這裏的世間即自我,因爲外道把遍相當成自我、世間)

2.      世界是非常恆的

3.      世界是有邊的

4.      世界是無邊的

5.      命即是身體

6.      命是一身體是另一

7.      死後如來存在

8.      死後如來不存在

9.      死後如來存在且不存在

10.   死後如來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每次,給孤獨屋主都評論,這樣的見是

1.   因自己的不如理作意

2.   或緣於從他人的音聲而生起

 

-那樣的話,此見成為已存在的、已被造作的、所思的、緣所生的。

-而,凡任何已存在的、已被造作的、所思的、緣所生的,則是無常的;

-凡為無常的,則是苦的

-這位尊者已執著、到達苦!

 

-外道於是便請屋主說自己的見解,屋主便說:

1.   凡任何已存在的、已被造作的、所思的、緣所生的,則是無常的;

2.   凡為無常的,則是苦的,

3.   凡為苦的,則『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我』

 

-外道聽後便用上面屋主駁斥自己的話反駁屋主

-但屋主說他已以正確之慧善見自己所説的那些,而且他如實知道它的更上出離(涅槃)

 

-聽後外道們無言以對、垂頭喪氣

-屋主隨後去找佛陀説起剛才的事情,佛陀便隨喜認可他

-後來佛陀對比丘們說,任何比丘如在這法、律中已受具足戒百年,他也會像屋主這樣如法地折伏其他外道遊行者

 

AN10.94 威基亞瑪西達經 Vajjiyamāhi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外道們挑戰屋主威基亞瑪西達,問佛陀是否呵責一切苦行?

1.  他回答:不。尊呵責應該被呵責的;稱讚應該被稱讚的。佛陀是分別說者

-外道又挑戰說佛陀是不安立的虛無論者

1.  屋主回答:佛陀有安立的,佛陀安立:『這是善的。』、『這是不善的。』

 

-説完那些外道無言以對、垂頭喪氣

-屋主隨後去找佛陀説起剛才的事情,佛陀便隨喜認可他

 

-佛陀說,他不説應該或不應該行、受持一切

1.   苦行

2.  

3.   勤奮

4.   捨離paṭinissagga

5.   解脫

 

-當行、受持時不善法減損,諸善法增長就應該行、受持;反之,則不應該

-後來佛陀對比丘們說,任何比丘如在這法、律中長時間少塵垢,他也會像屋主這樣如法地折伏其他外道遊行者

 

 

AN10.95 鬱低亞經Utti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遊行者鬱低亞問佛陀以下的問題

1.      世界是常恆的,這才是真實的,其它都是空虛的(義注:這裏的世間即自我,因爲外道把遍相當成自我、世間)

2.      世界是非常恆的….

3.      世界是有邊的

4.      世界是無邊的..

5.      (靈魂)即是身體

6.      命是一身體是另一

7.      死後如來存在

a.       就算是見到活生生的佛陀,見到的都只是不斷生滅的物質與精神現象,根本沒有一個實體叫佛陀。這條問題不成立

8.      死後如來不存在

9.      死後如來存在且不存在

10.   死後如來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每次佛陀都説他不記説這些

-遊行者鬱低亞於是問佛陀究竟記説什麽?佛陀便説他證知後,教導弟子們以下之法

1.   為了眾生的清淨

2.   為了愁悲的超越

3.   為了苦憂的滅沒

4.   為了正確方式的獲得

5.   為了涅槃的作證

 

-對方繼續問,佛陀這樣教導後,全世界、或一半、或三分之一的衆生被這樣引導?

-佛陀這時保持沉默了

 

-在隔壁的阿難尊者爲了讓鬱低亞不要生起惡見以爲佛陀沒有能力作答,於是便為佛陀回答:

1.   就如一個城市只有一道門,有個能幹的守門人沿那個城市全部環繞的道路走,沒看見甚至連貓出去大小的城牆間隙或裂口

2.   他雖然不知道有多少生物進出這城市,他確實想這個:『凡任何夠大的生物進出這城市,都僅能經由此門進出。』

3.   同樣地,佛陀不會努力去想剛才的問題

4.   只知道:凡任何世間在過去、現在、未來被引導者,全都捨斷這些心的隨雜染、減弱慧的五蓋後,在四念住上心善建立,然後如實修習七覺支

 

-阿難說,因爲他以不同角度問佛陀同一條問題,所以佛陀不回答他

 

AN10.96 俱迦那經 Kokanud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外道遊行者俱迦那洗澡時看見阿難尊者,雖然不知道對方姓名,但經詢問後得知對方是佛陀的沙門團一員

-他得到阿難尊者的批准後便問他有沒有以下的見解?阿難都説沒有

1.      世界是常恆的,這才是真實的,其它都是空虛的(義注:這裏的世間即自我,因爲外道把遍相當成自我、世間)

2.      世界是非常恆的….

3.      世界是有邊的

4.      世界是無邊的..

5.      (靈魂)即是身體

6.      命是一身體是另一

7.      死後如來存在

a.       就算是見到活生生的佛陀,見到的都只是不斷生滅的物質與精神現象,根本沒有一個實體叫佛陀。這條問題不成立

8.      死後如來不存在

9.      死後如來存在且不存在

10.   死後如來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俱迦那再問阿難尊者,那他不知、不見嗎?答:不

-俱迦那追問那是什麽回事後,阿難尊者便回答上面1-10都是惡見。

-所有(邪)見之處 [無礙解道:由於蘊、無明、觸、想、尋、不如理作意、惡友、他人的音聲—而生起見] 、見的纏、見之根絕(義注:入流道)等自己都知道,他為何要說:『我不知、我不見呢?』

 

-後來知道對方原來是傳聞中的大老師阿難尊者後,大吃一驚,向阿難尊者懺悔

 

AN10.97 應該被奉獻經 Āhuney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十法的比丘應該被供養、尊敬,為世間的無上福田

1.   持好戒

2.   多聞、憶持、以語演練、心隨觀察、以見善貫通佛法

3.   有善友

4.   具備正見

5.   有六通

 

AN10.98 上座經 Ther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十法的上座比丘無論到何處都住於安樂

1.   是有經驗者、長久出家者

2.   持好戒

3.   多聞、憶持、以語演練、心隨觀察、以見善貫通佛法

4.   對於兩部(應指比丘比丘尼的)波羅提木叉戒,他已用心學會,善分類整理、善運用、善考究經典的細節

5.   是諍訟生起之平息的善巧者

6.   很喜愛法和法談,尤其是律藏和論藏

7.   滿足於任何四資具

8.   進退都讓人喜愛,在住處內坐下時也善自制

9.   隨欲獲得四色界禪

10.   漏盡煩惱

 

AN10.99 優波離經 Upāl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優波離尊者對佛陀說他想住邊地

-佛陀立即回應,住邊地是很難做到的、難以喜悅。未得定的人如果住邊地能預期將沉淪或飄浮

 

-就如大象去到大水池那裏可以輕鬆玩耍等,因爲有立足處。小兔或貓兒等則沒有,所以未經省察後進入大水池便預期會沉淪或飄浮

 

-接著佛陀説明各種游戲,越下面的就越勝妙

1.   年幼愚鈍仰臥的男童玩自己的大小便(愚癡的遊戲)

2.   所有孩童的玩具,如:玩具風車

3.   孩童長大後享受五欲

4.   出家然後修習戒和定,取得初禪

5.   二禪

6.   三禪

7.   四禪

8.   空無邊處定

9.   識無邊處定

10.   無所有處定

11.   非想非非想處定

12.   滅盡定

 

-當佛弟子自己看見這法時便會受用邊地住處。他請優波離留在僧團中,那將有他的安樂

 

 

AN10.100 不能經 Abhabb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不捨斷十法,不能作證阿羅漢果

10.  

 

 

 

AN10.101 沙門想經 Samaṇasaññ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以下三個沙門想多作時使七法完成

1.   我是已褪色的人

a.   義注:有身褪色和資具褪色

b.   身褪色:剃頭髮、鬚子

c.   資具褪色:再不享用名貴奢侈的四資具

2.   我的生活已依靠他人

3.   我的行為應該(和在家人)有所不同

 

哪七法?

1.       在戒上有持續的習慣

2.       成為不貪婪者

3.       成為無惡意者

4.       成為無優越慢者 atimāna義註:存在越過的囂張之慢)

5.       成為欲(三)學者

6.       成為在活命必需品上為其目的(義註:會省察後而享用)

7.       住於精進已被發動

 

 

AN10.102 覺支經 Bojjhaṅg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多修七覺支能使三明圓滿

 

AN10.103 邪性經 Micchat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邪性會來到失敗而非成功。因爲上面的會讓下面的發生

1.   邪見

2.   邪思維

3.   邪語

4.   邪業

5.   邪命

6.   邪精進

7.   邪念

8.   邪定

9.   邪智

10.   邪解脫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10.104 種子經 Bīj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對有以下的人來説,凡如其見而完成、受持的身口意業、思、希求、願求、行;只會轉起不好、苦之法。爲什麽?因為,見是惡的

1.   邪見

2.   邪思維

3.   邪語

4.   邪業

5.   邪命

6.   邪精進

7.   邪念

8.   邪定

9.   邪智

10.   邪解脫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10.105 明經Vijj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對於不善法的成就,無明是先導,無慚、無愧隨後

-對進入無明的無智者來說,邪見發生,然後上面的會讓下面的發生

1.   邪見

2.   邪思維

3.   邪語

4.   邪業

5.   邪命

6.   邪精進

7.   邪念

8.   邪定

 

-對善法的成就來說,明是先導,慚、愧隨後

-對進入明的智者來説….

 

AN10.106 滅盡經 Nijjar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以下十種滅盡事。當有以下時,以下的相反(如邪見)被滅盡,凡以以下的相反(如邪見)為緣而生的各種惡不善法也被滅盡。以以下為緣的各種善法也圓滿地修習

1.   正見

2.   正思維

3.   正語

4.   正業

5.   正命

6.   正精進

7.   正念

8.   正定

9.   正智

10.   正解脫

 

AN10.107 洗淨經 Dhova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在南方國土中,有一個名叫洗淨處的地方,在那裏有飲食、歌舞等洗净。佛陀不説這種洗净不存在,但這種洗净是以下的

 

-佛陀教導聖者的洗淨,這種洗净是以上的相反,讓衆生從生老死、各種負面情緒中被釋放:

-當有以下時,以下的相反(如邪見)被洗净,凡以以下的相反(如邪見)為緣而生的各種惡不善法也被洗净。以以下為緣的各種善法也圓滿地修習

1.   正見

2.   正思維

3.   正語

4.   正業

5.   正命

6.   正精進

7.   正念

8.   正定

9.   正智

10.   正解脫

AN10.108-109 摘要

 

-佛陀說,醫師爲了消除因膽、痰、風因素的疾病而給與瀉(AN10.108)/吐藥(AN10.109)。佛陀不説這種瀉/吐藥不存在,但這種瀉/吐藥會成功也會失敗。

 

-但聖者的瀉/吐藥只成功不失敗。由於這種瀉/吐藥,會生、老、死、有各種負面情緒的眾生從前者釋放

 

-當有以下時,以下的相反(如邪見)被瀉/吐掉,凡以以下的相反(如邪見)為緣而生的各種惡不善法也被瀉/吐掉。以以下為緣的各種善法也圓滿地修習

1.   正見

2.   正思維

3.   正語

4.   正業

5.   正命

6.   正精進

7.   正念

8.   正定

9.   正智

10.   正解脫

 

AN10.110 除去經 Niddhamanī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十種應該被除去之法

-當有以下時,以下的相反(如邪見)被除去,凡以以下的相反(如邪見)為緣而生的各種惡不善法也被除去。以以下為緣的各種善法也圓滿地修習

1.   正見

2.   正思維

3.   正語

4.   正業

5.   正命

6.   正精進

7.   正念

8.   正定

9.   正智

10.   正解脫

 

AN10.111 無學經第一 Paṭhama-asek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位比丘問佛陀何謂無學?

-佛陀便説,具備無學的以下之比丘就是無學者

1.   正見

2.   正思維

3.   正語

4.   正業

5.   正命

6.   正精進

7.   正念

8.   正定

9.   正智

10.   正解脫

 

 

AN10.112 無學經第二 Dutiya-asek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這十個無學的法:無學的以下

1.   正見

2.   正思維

3.   正語

4.   正業

5.   正命

6.   正精進

7.   正念

8.   正定

9.   正智

10.   正解脫

 

 

AN10.113 非法經第一 Paṭhama-adham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應知道非法與無利益

1.   邪見

2.   邪思維

3.   邪語

4.   邪業

5.   邪命

6.   邪精進

7.   邪念

8.   邪定

9.   邪智

10.   邪解脫

-法與利益則是以上相反

 

AN10.114 非法經第  Dutiya-adham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應知道非法、法、利益和無利益,知道後應該依法、依利益如是而實行。

以下是非法,以以下為緣而圓滿修習各種惡不善法為無利益

1.   邪見

2.   邪思維

3.   邪語

4.   邪業

5.   邪命

6.   邪精進

7.   邪念

8.   邪定

9.   邪智

10.   邪解脫

 

-法與利益則是上面相反

 

 

AN10.115 非法經第三 Tatiya-adhamm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說,應知道非法、法、利益和無利益,知道後應該依法、依利益如是而實行。

-説完後便回到住處裏。

-比丘們不明所以,於是便請求阿難尊者講解這句話。

-一番推搪後阿難尊者便解釋:

-以下是非法,以以下為緣而圓滿修習各種惡不善法為無利益

1.   邪見

2.   邪思維

3.   邪語

4.   邪業

5.   邪命

6.   邪精進

7.   邪念

8.   邪定

9.   邪智

10.   邪解脫

 

-法與利益則是上面相反

 

-後來比丘們找佛陀說起這件事,佛陀聽後便隨喜認可,讚阿難尊者是大慧者,如果他們來問佛陀這樣的問題,他也會這樣解釋,並叫比丘們憶持這個道理

 

 

AN10.116 非法經第三 Tatiya-adhamm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遊行者阿支得和佛陀說,他們有同修叫賢智者,他想出五百個論點,其他外道一被斥責就知道自己被斥責了。

 

-佛陀這時便問比丘是否有憶持賢智者之事嗎?比丘便請佛陀開示

 

-佛陀說有三種情況:

1.  某位以非法之說抑止非法之說,他因此而使非法之眾歡喜,讓他們高聲讚他為賢智者

2.  某位以非法之說制止如法之說,他因此而使非法之眾歡喜,讓他們高聲讚他為賢智者

3.  某位以非法之說制止如法之說與非法之說,他因此而使非法之眾歡喜,讓他們高聲讚他為賢智者

 

-佛陀於是問比丘什麽是非法、法、利益和無利益?

-佛陀接著旋即解釋,以下是非法,以以下為緣而圓滿修習各種惡不善法為無利益

1.   邪見

2.   邪思維

3.   邪語

4.   邪業

5.   邪命

6.   邪精進

7.   邪念

8.   邪定

9.   邪智

10.   邪解脫

 

-法與利益則是上面相反

AN10.117-118 摘要

 

-有一次,傷歌邏婆羅門問佛陀什麼是此岸?什麼是彼岸呢?

-佛陀說,以下的是此岸,和以下相反的是彼岸

1.   邪見

2.   邪思維

3.   邪語

4.   邪業

5.   邪命

6.   邪精進

7.   邪念

8.   邪定

9.   邪智

10.   邪解脫

 

-接著佛陀說偈,大意如下

1.   到彼岸的人少,其他人還在彼岸徘徊

2.   順從法的人將越過難越過的死神界、去到彼岸

3.   智者棄惡修善、出家而喜樂於難喜樂的離欲狀態

4.   智者應從心的污染中净化自己、修習七覺支

5.   捨棄執著、無執著者喜樂

6.   煩惱已盡者是證涅槃者

 

AN10.119-120摘要

 

-有一次,佛陀看到若奴索尼婆羅門在布薩日洗頭、穿一對新的亞麻衣、握一把新鮮的吉祥草,便問他婆羅門們做什麽?

-若奴索尼婆羅門便說今天是婆羅門族姓的‘下來’之祭典

-佛陀問他祭典是有什麽程序的?婆羅門便回答

-佛陀說,婆羅門‘下來’的祭典是一種,聖者的卻是另一種

 

聖者的:以下的果報在當生中與來世都是惡的,他像這樣省察後,捨斷以下,他從以下下來

1.   邪見

2.   邪思維

3.   邪語

4.   邪業

5.   邪命

6.   邪精進

7.   邪念

8.   邪定

9.   邪智

10.   邪解脫

 

-對方聽後便承認婆羅門的下來祭典不及聖者的十六分之一,他大爲感動,皈依三寶

 

 

AN10.121 先導經 Pubbaṅgam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黎明是日出的先兆

-同樣地,正見是善法的前兆

-上面的會生起以下的

1.   正見

2.   正思維

3.   正語

4.   正業

5.   正命

6.   正精進

7.   正念

8.   正定

9.   正智

10.   正解脫

 

 

AN10.122-131摘要

 

-佛陀說,

1.  多作十法能滅盡諸漏(AN10.122)

2.  這十法是清淨的、皎潔的,不離佛教(AN10.123)

3.  未生起的這十法不離佛教生起(AN10.124

4.  這十法有大果、大利益,不離佛教(AN10.125)

5.  這十法有貪嗔癡之調伏的完結,不離佛教(AN10.126)

6.  這十法導向涅槃,不離佛教(AN10.127)

7.  未生起的這十法,當多作時不離佛教生起(AN10.128

8.  這十法已多作時有大果,不離佛教(AN10.129

9.  這十法多作時貪嗔癡之調伏的完結,不離佛教(AN10.130)

10. 這十法多作時導向涅槃,不離佛教(AN10.131

 

-哪十法呢?

1.   正見

2.   正思維

3.   正語

4.   正業

5.   正命

6.   正精進

7.   正念

8.   正定

9.   正智

10.   正解脫

 

AN10.132 第十經 Dasa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這十邪性

1.   邪見

2.   邪思維

3.   邪語

4.   邪業

5.   邪命

6.   邪精進

7.   邪念

8.   邪定

9.   邪智

10.   邪解脫

 

AN10.133 第十一經 Ekādasa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這十正性

1.   正見

2.   正思維

3.   正語

4.   正業

5.   正命

6.   正精進

7.   正念

8.   正定

9.   正智

10.   正解脫

 

AN10.134-154 摘要

 

-佛陀教比丘什麽是

1.   好的與不好的 (AN10.134)

2.   聖者法與非聖者法 (AN10.135)

3.   不善與善(AN10.136)

4.   利益與無利益(AN10.137)

5.   法與非法(AN10.138)

6.   有漏與無漏法 (AN10.139)

7.   有罪過與無罪過法(AN10.140)

8.   造成自我折磨與不造成自我折磨之法(AN10.141)

9.   導向積聚與導向拆解法 (AN10.142)

10.   造成苦與造成樂之法(AN10.143)

11.   苦果報與樂果報法(AN10.144)

12.   聖道與非聖道法(AN10.145)

13.   黑道與白道法(AN10.146)

14.   正法與非正法(AN10.147)

15.   善人法與非善人法(AN10.148)

16.   應該被生起與不應該被生起法(AN10.149)

17.   應該被實行之法與不應該被實行之法(AN10.150)

18.   應該被修習與不應該被修習法(AN10.151)

19.   應該被多作與不應該被多作法(AN10.152)

20.   應該被隨念與不應該被隨念法(AN10.153)

21.   應該被作證與不應該被作證法(AN10.154)

 

是什麽呢?正面的是以下,負面的則是以下的相反

1.   正見

2.   正思維

3.   正語

4.   正業

5.   正命

6.   正精進

7.   正念

8.   正定

9.   正智

10.   正解脫

 

 

AN10.155-166 摘要

 

-佛陀說,具備十法的人

1.   不應該被結交(AN10.155)

2.   不應該交往 (AN10.156)

3.   不應該被侍奉(AN10.157)

4.   不是應該被尊敬者(AN10.158)

5.   不是應該被讚賞者(AN10.159)

6.   是無尊重者(AN10.160)

7.   是不順從者(AN10.161)

8.   是不成功者(AN10.162)

9.   他不變成清淨(AN10.163)

10.   他不征服慢(AN10.164)

11.   他不增長(AN10.165)

12.   他產出許多罪業(AN10.166)

 

-具備哪些?

1.   邪見

2.   邪思維

3.   邪語

4.   邪業

5.   邪命

6.   邪精進

7.   邪念

8.   邪定

9.   邪智

10.   邪解脫

 

AN10.167 婆羅門下來之祭典經 Brāhmaṇapaccorohaṇī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看到若奴索尼婆羅門在布薩日洗頭、穿一對新的亞麻衣、握一把新鮮的吉祥草,便問他婆羅門們做什麽?

-若奴索尼婆羅門便說今天是婆羅門族姓的‘下來’之祭典

-佛陀問他祭典是有什麽程序的?婆羅門便回答

-佛陀說,婆羅門‘下來’的祭典是一種,聖者的卻是另一種

 

聖者的:十惡業的果報在當生中與來世都是惡的,他像這樣省察後,捨斷以下,他從以下下來

 

-對方聽後便承認婆羅門的下來祭典不及聖者的十六分之一,他大爲感動,皈依三寶

 

AN10.168 聖者的下來之祭典經Ariyapaccorohaṇīsuttaṃ 摘要

 

-佛陀教導比丘聖者的下來祭典,内容與AN10.167相同

 

AN10.169-170 摘要

 

-有一次,傷歌邏婆羅門問佛陀什麼是此岸?什麼是彼岸呢?

-佛陀說,十惡是此岸,十善是彼岸

-接著佛陀說偈,大意如下

1.   到彼岸的人少,其他人還在彼岸徘徊

2.   順從法的人將越過難越過的死神界、去到彼岸

3.   智者棄惡修善、出家而喜樂於難喜樂的離欲狀態

4.   智者應從心的污染中净化自己、修習七覺支

5.   捨棄執著、無執著者喜樂

6.   煩惱已盡者是證涅槃者

 

AN10.171 非法經第一 Paṭhama-adham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非法與無利益、法與利益應該被知道,知道它們後,應該依法、依利益如是而實行

-哪些是非法與無利益呢?十惡業

-哪些是法與利益呢?十善業

 

AN10.172 非法經第二 Dutiya-adhamm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說,應知道非法、法、利益和無利益,知道後應該依法、依利益如是而實行。

-説完後便回到住處裏。

-比丘們不明所以,於是便請求大迦旃延尊者講解這句話。

-一番推搪後大迦旃延尊者便解釋:

-十惡是非法,以十惡為緣而圓滿修習各種惡不善法為無利益

-法與利益則是上面相反

 

-後來比丘們找佛陀說起這件事,佛陀聽後便隨喜認可,讚大迦旃延尊者是大慧者,如果他們來問佛陀這樣的問題,他也會這樣解釋,並叫比丘們憶持這個道理

 

AN10.173 非法經第 Tatiya-adhammasuttaṃ 摘要

 

-佛陀和比丘們說AN10.172的軀幹内容

 

AN10.174 業之起源經 Kammanidā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十惡業有三種:因貪、因瞋恚、因愚癡

-貪嗔癡是業之起源與生起

-破壞貪嗔癡就滅盡業之起源與生起

 

 

AN10.175 周圍空間 Parikkama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此法是周圍空間;此法不是非周圍空間

-怎樣而這樣說呢?

-對十惡業來說,十惡業的戒絕是周圍空間

 

AN10.176 純陀經Cund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問純陀喜歡誰的清净

-純陀回答喜歡某西部婆羅門安立的清净

-他們這樣勸導弟子:如沒做上面的,便應該做下面的

1.   清晨從床上起來後,應該觸摸大地

2.   應該觸摸新鮮的牛糞

3.   應該觸摸青草

4.   應該拜火

5.   應該合掌禮敬太陽

6.   應該在傍晚前入水洗浴三次

 

-佛陀便說,他們的清净是一回事,佛教中的清净是另一回事

-佛陀說,有三種身體的不清淨,有四種語言的不清淨,有三種意念的不清淨

1.   即十惡業

2.   就算他們做到上面西部婆羅門的儀軌,行十惡業的人都是不清净的

3.   因這十惡業,惡道被了知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10.177 若奴索尼經Jāṇussoṇ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若奴索尼婆羅門問佛陀,他們平時作亡者供養會,希望這佈施對死去的親族有益、願他們食用;但實則能否利益到他們讓他們食用?

-佛陀回答說,

1.   因行十惡而往生到地獄、畜生道的衆生不能,因那裏的食物讓他們存續

2.   因行十善而往生到人間、天界的衆生不能,因那裏的食物讓他們存續

3.   因行十惡而往生為鬼則有機會,他們或因那裏的食物讓他們存續,或因親戚的供奉二生存 (義注:佈施只到達他施活命鬼,而非其他)

 

-若奴索尼婆羅門追問,假如那親戚未往生該處,誰食用那布施呢?

1.   佛陀回答:其他往生到鬼道的親戚

-若奴索尼婆羅門追問,假如那親戚和其他親戚未往生該處,誰食用那布施呢?

1.   沒有可能那麽長的輪回會沒有親戚往生鬼道

2.   而且佈施者不是沒有果報的

-若奴索尼婆羅門追問,即使不可能沒有親戚往生到鬼道,(佛陀也這樣假設),而斷定(凡佈施者都有果報)嗎?

 

-佛陀確認,並說

1.   假如有人行十惡業、也作佈施,死後便往生為各種動物,也能得到各種物資

a.   因爲行十惡業而讓他投生為動物

b.   因佈施而富足

2.   假如有人行十業、也作佈施,死後便往生為人和天神,也能得到各種物資

a.   因爲行十惡業而讓他投生為動物

b.   因佈施而富足、獲得五欲

3.   義注說,佛陀的意思是佈施者無論在何處,都依靠功德果而出生,獲得佈施之果

 

-若奴索尼婆羅門便說,作亡者供養會是恰當的,因為施與者確實並非無結果。

-佛陀認可

 

AN10.178-198 摘要

 

-佛陀教比丘什麽是

1.   好的與不好的 (AN10.178)

2.   聖者法與非聖者法 (AN10.179)

3.   不善與善(AN10.180)

4.   利益與無利益(AN10.181)

5.   法與非法(AN10.182)

6.   有漏與無漏法 (AN10.183)

7.   有罪過與無罪過法(AN10.184)

8.   造成自我折磨與不造成自我折磨之法(AN10.185)

9.   導向積聚與導向拆解法 (AN10.186)

10.   造成苦與造成樂之法(AN10.187)

11.   苦果報與樂果報法(AN10.188)

12.   聖道與非聖道法(AN10.189)

13.   黑道與白道法(AN10.190)

14.   正法與非正法(AN10.191)

15.   善人法與非善人法(AN10.192)

16.   應該被生起與不應該被生起法(AN10.193)

17.   應該被實行之法與不應該被實行之法(AN10.194)

18.   應該被修習與不應該被修習法(AN10.195)

19.   應該被多作與不應該被多作法(AN10.196)

20.   應該被隨念與不應該被隨念法(AN10.197)

21.   應該被作證與不應該被作證法(AN10.198)

 

-上面正面的是十善業,負面的是十惡業

 

 

AN10.199-210 摘要

 

-佛陀說,具備十惡業的人

1.   不應該被結交(AN10.199)

2.   不應該交往 (AN10.200)

3.   不應該被侍奉(AN10.201)

4.   不是應該被尊敬者(AN10.202)

5.   不是應該被讚賞者(AN10.203)

6.   是無尊重者(AN10.204)

7.   是不順從者(AN10.205)

8.   是不成功者(AN10.206)

9.   他不變成清淨(AN10.207)

10.   他不征服慢(AN10.208)

11.   他不增長(AN10.209)

12.   他產出許多罪業(AN10.210)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10.211- 214 摘要

 

-佛陀說,具備十惡業的以下像這樣這麼被帶往置於地獄中

1.   (AN10.211-212)

2.   婦女 AN10.213

3.   女居士(AN10.214

 

-具備十善業則生天

 

AN10.215 無畏經 Visāra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十惡業的非無畏地住於在家中

-反之,則無畏

 

AN10.216 蛇行經 Saṃsappanīyasuttaṃ 摘要

 

-佛陀在這篇經文裏教導爬行的法教

-那就是衆生都是自己業的主人

-行十惡業者以身口意爬行 (義注:那個業做了之後掙扎、爬行、翻滾)。

-他的身口意業、趣處、往生都是歪曲的。

-趣處、往生歪曲者有兩個趣處中其中一個趣

1.   唯有苦的地獄

2.   行類的畜生界(佛陀說包括貓頭鷹),當看見人後,牠們爬走。

-佛陀說,生類的往生是因生類自己,由其所作而往生。往生後,(義注:果報觸)接觸他

-------

 

-行十善業者不以身口意爬行。

-他的身口意業、趣處、往生都是正的。

-趣處、往生正者有兩個趣處中其中一個趣

1.  唯有樂的天界

2.  高貴家庭:如非常富有的剎帝利、婆羅門、屋主家

 

AN10.217-218 摘要

 

-佛陀不説已作已累積的故意業未感受(其報)後有結束

-那個業報會在當生,或在來生,或在後續之生中生起

-佛陀也不説--未感受已作已累積的故意業後會有苦的終結

 

-佛陀說,從不善思而有生起苦的與苦果報之

1.   三種污染與失利的身業

2.   四種污染與失利的口業

3.   三種污染與失利的意業

(即十惡業)

-因爲不善思的污染與失利的身口意業,衆生死後投生到惡道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10.219 業所生身經 Karajakāyasuttaṃ 摘要

 

-佛陀不説已作已累積的故意業未感受(其報)後有結束

-那個業報會在當生,或在來生,或在後續之生中生起

-佛陀也不説--未感受已作已累積的故意業後會有苦的終結

 

-離貪婪、離惡意、不迷亂、正知、朝向念的聖弟子;以四梵住而住

-他知道:

1.   以前,我的這個心是小的、不修習的

2.   而現在,我的這個心是無量的(義注:已修習、掌控--以無量有情為所緣)、善修習的

3.   凡任何所作的有量業(義注:欲行境的業),它在那裡無殘餘、不住立

 

-佛陀問比丘們,假如少年在年幼就修習四梵住解脫,他還會作惡業嗎?答:不

1.   注:這裏應指粗顯的惡業,如殺人放火

-佛陀再問:不作惡業,苦會接觸嗎?   答:不

-佛陀說,男女應修習四梵住解脫

-他們都帶不走這個身體,而以心為核心

-他這麼知道:這裡,凡任何以前被我這業所生身所作的惡業,全都在這裡(義注:此世)感受,它將不跟隨

1.   這裏是對阿羅漢或三果聖者而說的

 

AN10.220 非法行經 Adhammacariy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位婆羅門問佛陀什麽因緣導致一些衆生死後到惡道/善道?

-佛陀回答:

1.   以非法行為、以不正行為之因/ 以合法行為、以正確行為之因

2.   即十惡業/十善業

 

AN10.221摘要

 

-佛陀說,具備十惡業者被帶往地獄,具備十善業者被帶往天界

 

AN10.222摘要

 

-佛陀說,具備十惡業、且勸導他人行十惡業者會被帶往地獄,反之則被帶往天界

 

AN10.223摘要

 

-佛陀說,以下的人會被帶往地獄,反之則被帶往天界

1.   具備十惡業

2.   勸導他人行十惡業

3.   認可十惡業者

 

 

AN10.224摘要

 

-佛陀說,以下的人會被帶往地獄,反之則被帶往天界

1.   具備十惡業

2.   勸導他人行十惡業

3.   認可十惡業者

4.   稱讚十惡業

 

 

AN10.225-228摘要

 

-佛陀說,以下的人維持自己被傷害、被損害。反之則不會

1.   具備十惡業

2.   勸導他人行十惡業

3.   認可十惡業者

4.   稱讚十惡業

 

AN10.229-232摘要

 

-佛陀說,以下的人死後往生惡道。反之則生天

1.   具備十惡業

2.   勸導他人行十惡業

3.   認可十惡業者

4.   稱讚十惡業

 

AN10.233-236摘要

 

-佛陀說,以下的人被認知為愚者。反之則被認知為賢智者

1.   具備十惡業

2.   勸導他人行十惡業

3.   認可十惡業者

4.   稱讚十惡業

 

 

AN10.237-746摘要

 

-佛陀說,對於以下煩惱

 

-爲了他們的

 

-應修

1.   不淨想

a.   AN10.60隨觀身體充滿種種不淨,即三十二身分

2.   死想

3.   在食物上厭逆想

4.   在世間一切上不樂想

a.   AN10.60:捨棄對世間的抓取、決意、傾向、隨眠

5.   無常想

6.   在無常上苦想

7.   在苦上非我想

8.   捨斷想

a.   AN10.60:捨斷欲、惡意、加害尋、惡不善法,對他們不容忍

 

或修

1.   無常想

2.   無我想

3.   在食物上厭逆想

4.   在世間一切上不樂想

5.   骨想

6.   蟲食想

7.   青瘀想

8.   膿爛想

9.   斷壞想

10.   腫脹想

 

或修

1.   正見

2.   思維

3.   正語

4.   正業

5.   正命

6.   正精進

7.   正念

8.   正定

9.   正智

10.   正解脫



[1] 當男子被生時,斧頭被生在口中,

當愚癡者說惡語時,以此切斷自己

 

誰人對值得斥責的人讚美

斥責值得讚美的

他選擇了前面不祥的骰子

因爲不祥骰他不享受快樂

這人不小心於不祥骰

因爲骰而輸掉財富

對於自己所有財產忍受

 

有比這個大的不祥骰

存在一千個 nirabbudāna []20乘以1042次方)

三十六又五個abbudāni. []1042次方)

閻羅王譴責來到地獄的人---

那些有邪惡的動機說和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