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見不到還有像異性的五塵一樣,那樣持續佔據男女的心
義注:氣味--男女的身體是臭的,但這裏指的是香水等的味道
義注:味道-如唇、口水的味道等。也指他們煮的食物之味道。有許多有情因爲女人親手送的甜點而來到不幸、摧毀
義注:持續佔據…心=征服四層的善心讓它們不能生起
複注:廣大心 (指色界心與無色界心)
無上的心(是指色界或無色界心,它們是已達到世間最高或最妙境界的心)
出世間善心
世間善心
佛陀不見有其他一法讓未生起的以下五蓋生起、已生起的增大
貪欲
不如理作意净相
義注解釋净相為貪欲的根基
義注參考論藏Vibh373解釋不如理作意 為歪曲的作意,把無常、無我、苦、不净的作意為常樂我净。或是心的轉向目標,但是和四聖諦相反的方向
惡意
不如理作意(讓人)厭逆的相
過患沉睡眠
不樂arati、倦怠tandī、躁動vijambhitā、餐後的睡意bhattasammado、心的退縮līnattaṃ
i. Vibh856-860: 不樂= 對某些更高的善法或獨居處不悅、不滿
ii. 倦怠=心的無精打采、懶惰
iii. 慵懶=打哈欠、彎向前、彎向後、向上伸展、彎曲、身體的慵懶
iv. 餐後的睡意=因爲食物的緣故而疲憊、燥熱、不勝任
v. 心的退縮=心的不堪任性、不適業性、遲緩、麻木、收縮、懈怠
掉舉後悔
心的不平息
i. 義注:不被禪那、觀平息
疑
不如理作意
i. 義注解釋疑惑:Dhs205 說是對佛、法、僧眾、學的疑惑
-接著提到捨斷五蓋之法
義注提到可以以五種方式捨棄煩惱:
觀、禪定的壓制、聖道的根絕、聖果的平息、涅槃的出離
貪欲
如理作意不淨相
義注説可以透過不净觀來發展禪那。
義注也提到可以以---傾向不吸引的目標、以不吸引的目標來禪修、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善友誼、適當的話題—來捨棄貪欲
惡意
慈心解脫
義注:解脫於惡意。但這裏指的是3禪,複注說,是因爲假如不進入禪那不能取得完全的解脫
義注也提到可以以---傾向慈心禪、以慈心來禪修、反思業力的主人、大量的反思、善友誼、適當的話題—來捨棄惡意
怎樣反思業力的主人?義注提到,可以這樣想:你對他憤怒又怎樣?可以摧毀他的美德等等嗎?你不是來去這世皆因業力嗎?對他們憤怒就像拿著熱炭、沾滿屎的鐵棒來打人。
或,他對你憤怒又怎樣?可以摧毀你的美德等等嗎?他不是來去這世皆因業力嗎?他就像給出一個被拒絕的蛋糕、或者逆風抛塵,他的憤怒會留在他身上
更多去除憤怒方法請看 清净導論 298-306,9:14-39
昏沉睡眠
Ārambha一開始的精進,nikkama 驅除懈怠的力量、parakkama更進一步的力量
義注也提到可以以---飲食知量、轉換姿勢、光明想、去空曠的地方、善友誼、適當的話題—來捨棄昏沉睡眠
對於飲食知量,義注說,還有4-5口的食物量時就應停止吃喝
掉舉後悔
心的平息
義注也提到可以以---大量學習佛語、對於適當的不適當的大量探討、精通律然後履行、靠近長老、親近持律善友、說對於什麽是允許不允許、有益的話題—來捨棄掉舉後悔 (以上這些都有助避免犯錯)
義注應該是根據出家人來説的
疑惑
如理作意
SN46.51說,疑惑可以透過如理作意善不善法、諸有罪過無罪過法,諸下劣勝妙法,諸黑白有對比的法去除
義注也提到可以以---大量學習佛語、大量發問有關三寶的問題、精通律然後履行、大量投入(對三寶的信心)、親近對三寶有大量信心的善友、說適當的話題(關於三寶的)—來捨棄疑惑
-佛陀說,他不見還有其它一法,當未修習(AN1.21)、顯現1 (AN1.25)、反復習練(AN1.27)、不馴化(AN1.31)、不被守護(AN1.33,35)、不防護(AN1.37)時是這麼
不適合作業的 (AN1.21)
轉起大的不利2 (AN1.23,25,27,31,33,35,37,39)
帶來苦 (AN1.29)
-那就是心
-其餘的經文則說經訓練的心將會帶來以上1-3相反的利益
注釋
義注說不能夠跳入出世間、作爲基礎的禪那、觀、道、果、涅槃
義注說例如生老死愁悲苦憂惱
-佛陀說,假如稻穗等被手和脚以 ‘錯誤’的方向壓過,是不可能讓手脚流血的。同樣地,假如心朝錯誤的方向,是不可能證悟涅槃的(AN1.21)。反之,則可能(AN1.22)
-佛陀以他心通知道某個邪惡心的人,假如當下死去,會因爲自己的邪惡之心(義注說嗔心)而墮落地獄。衆生都因爲邪惡之心投生到惡道。(AN1.43)
-相反,佛陀知道某些明净心(義注說信心)的人當下死去會投生到天界。衆生都因爲明净之心投生到善道 (AN1.44)
-佛陀說,就如站在岸邊的男子不能在渾濁的水池中看到小石等。同樣地,比丘以混濁的心(義注說五蓋)將不知道自/他/兩者的利益 (義注說此世他世出世間利益)
也不能親自經驗屬於聖者獨特的智見 (義注說,例如比十善更上的禪那、道、果、涅槃) AN1.45
-反之則能 AN1.46
-佛陀說所有樹之中phandano 的可塑性和適業性為首。同樣,佛陀見不到還有什麽比已多訓練的心那麽具有可塑性和適業性。
-佛陀說,他見不到什麽比心還要疾速地轉變,而且不容易找到相關疾速的譬喻。
義注以心的剎那生滅來解釋。清净導論Vin I 150,7-14則以人容易改變主意來解釋
-佛陀說這顆心是非常明亮的1。
1. 只是它被外來的雜染所污染。(AN1.49)
2. 而它脫離於雜染(AN1.50)
注釋:
義注解釋,這裏的心指的是有分心,因爲它沒有煩惱雜染。之後在速行心階段時才會被污染,被貪嗔癡等煩惱。 在AN3.102 中,非常明亮也用來形容取得禪定的心。 AN5.23說沒有五蓋的心是非常明亮的。
-佛陀說這顆心是非常明亮的,但它被外來的雜染所污染
1. 無聞凡夫不如實知道它1,對他們來說沒有心的修習2。(AN1.51)
2. 有聽聞的聖弟子如實知道它,因此他們有心的修習(AN1.52)
註釋:
義註:不如實知道這個有分心被外來的煩惱所污染,不知道它的解脫
複注以止觀解釋
-就算比丘在彈指間修習慈心,他被認爲是不捨棄禪定、跟隨佛陀的教導而行,不白吃施食1。更不用說那些多修的人。
注釋1:義注解釋他讓在家人得到功德,用施食來資助自己的宗教心靈生命
-佛陀說,任何善與不善都是以意為先導。
義注說心(意)和心所共同生起、滅去、有共同的依處、目標。但因爲心是產生其他心所,因此說意為先導
-佛陀不見有任何東西讓不善法增長、善法減退
疏忽大意 (AN1.58)1
懈怠 (AN1.60)
重欲 (AN1.62)2
不知足(AN1.64) 3
不如理作意 (AN1.66)
不正知(AN1.68)
壞朋友 (AN1.70)
實踐不善 、不實踐善(AN1.72)
反之則是警覺(AN1.59) 、精進 (AN1.61)、少欲 (AN1.63)、知足( AN1.65) 4、如理作意 (AN1.67)、正知(AN1.69) 5、善友 (AN1.71); 實踐善 、不實踐不善(AN1.73)
注釋
Vibh 350 定義疏忽大意為心的鬆散,根據身口意的不良行爲、五欲;不尊重、堅持、願欲、獻身於培育善
Vibh351定義重欲為不滿足、過分貪求四資具和五欲
義注說,這是透過結交、侍奉不知足的人而得來的
義注提到有三種知足
滿足於所獲得,如袈裟等,不論是好是壞
根據自己的能力而滿足。滿足於所獲得,但選擇最適合自己健康的
滿足於合適的,只保留必須品,其餘給出去
義注以智慧解釋
佛陀不見任何東西讓七覺支不會未生而生或圓滿,那就是不如理作意。 (AN1.74)
相反,則是如理作意 (AN1.75)
-佛陀說,親友(AN1.76)、財物(AN1.78)、Yaso(AN4.34複注:追隨者)(AN1.80)的減損事小,最不幸的減損是智慧1的減損。
-反之最高的增長則是智慧的增長 (AN1.77,1.79,1.81)
義注:
作業智
-除了這個,佛陀不見還有一種東西(當成爲内在因素之後 AN1.98-113)能帶來不利,那就是
疏忽大意 (AN1.82,1.98)
懈怠 (AN1.84,1.100)
重欲 (AN1.86,1.102)
不知足 (AN1.88,1.104)
不如理作意 (AN1.90,1.106)
不正知 (AN1.92,1.108)
惡友誼 (AN1.94,1.110)
實踐不善法而不實踐善法 (AN1.96,1.112)
-最能帶來利益的則是上面的相反。 (AN1.83,1.85, 1.87, 1.89, 1.91, 1.93, 1.95,1.97,1.99,1.101, 1.103, 1.105, 1.107, 1.109, 1.111, 1.113)
-除了這個,佛陀不見還有一種東西能讓正法混亂和消失,那就是
疏忽大意. (AN1.114)
懈怠 (AN1.116)
重欲 (AN1.118)
不知足 (AN1.120)
不如理作意 (AN1.122)
不正知 (AN1.124)
惡友誼 (AN1.126)
實踐不善法而不實踐善法 (AN1.128)
反之資助正法存續的則是以上相反的
-佛陀說,假如一位比丘做了以下這些,會為依循而行道的大衆、天神帶來不利、不快樂、苦。而且比丘自己都會產生罪業、讓正法消失3
非法說為法 1(AN1.130)
法說為非法(AN1.131)
非律2說為律(AN1.132)
律說為非律(AN1.133)
非如來講說為如來講 (AN1.134)
如來講說為非如來講(AN1.135)
非如來行說為如來行 (AN1.136)
如來行說為非如來行(AN1.137)
非如來說說為如來說 (AN1.138)
如來說說為非如來說(AN1.139)
無罪4解說為有罪 (AN1.150)
有罪解說為無罪(AN1.151)
輕罪解說為重罪5 (AN1.152)
重罪解說為輕罪(AN1.153)
將粗罪解說為非粗罪5(AN1.154)
將非粗罪解說為粗罪(AN1.155)
將有殘留之罪6解說為無殘留之罪(AN1.156)
將無殘留之罪解說為有殘留之罪(AN1.157)
將能懺悔之罪6解說為不能懺悔之罪(AN1.158)
將不能懺悔之罪解說為能懺悔之罪(AN1.159)
-反之,則會為依循而行道的大衆、天神帶來利益、快樂。而且比丘自己都會產生福德、讓正法存續 (AN1.140-149,160-169)
義注
經教中,任何不善法為非法。他們會想‘讓我們教這些然後在世間成名’ 。在律中,非法則指沒有理據的紀律行動、不斥責、不作提醒、根據錯誤的根據。
經教中,非律指的是不節制、捨棄、省思、去除貪嗔癡。在律教中,非律指的是有缺陷的根據、議案、宣佈、界限、聚會
有五種隱沒
成就的隱沒
i. 道、果、涅槃
修習的隱沒
i. 禪那、道、果、涅槃、戒行
學習的隱沒
i. 巴利三藏
象徵的隱沒
i. 袈裟逐漸被捨棄,直至只穿著黄褐色、圍著頸的布料
舍利的隱沒
i. 喬達摩佛教法的最後,他的舍利子會聚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樹,複製佛陀的身體,然後消失在燃燒的光輝之中
僧團有七種罪
Parajika波羅夷
i. 犯了要永久被逐出僧團
Sahghadisesa僧殘
i. 犯了需要僧團召開會議,然後有複雜的復原過程
Thullaccaya 嚴重的僭越
pacittiya波逸提(心墮落)
pāṭidesanīya悔過 (應懺悔的)
dukkata不端行爲
dubbhasita惡語
上面a-b=重或粗罪。 c-g=輕或非粗罪
有殘留之罪=可懺悔之罪。波羅夷為無殘留、不可懺悔之罪,因爲不能被贖罪。其餘則是有殘留之罪
-佛陀
爲了天人的利益、快樂、憐憫世間而出現於世 (AN1.170)
的出現是難得的(AN1.171)
出現在世界時,是不可思議之人現世(AN1.172)
之死被許多人悲嘆 (AN1.173)
出現在世界時,是無與倫比、兩足中第一之人現世(AN1.174)
的出現為有大眼[1,2]的出現 (AN1.175)
的出現為有大光明2的出現(AN1.176)
的出現為有大光亮2的出現(AN1.177)
的出現為有六種無上3的出現(AN1.178)
的出現為有四種無礙解4的作證(AN1.179)
的出現為有不只一種界5的貫通(AN1.180)
的出現為有種種界6的貫通(AN1.181)
的出現為有明與解脫果7的作證(AN1.182)
的出現為有入流果的作證(AN1.183)
的出現為有一來果的作證(AN1.184)
的出現為有不還果的作證(AN1.185)
的出現為有阿羅漢果的作證(AN1.186)
注釋:
義注:慧眼。如舍利佛尊者的觀慧無與倫比、目犍連尊者的定慧無與倫比
義注:正是兩位上首弟子的的慧光
見AN6.30,Vibh 293-305,;Vism 440—42, Ppn 14.21-27.
見AN4.172,Vibh 293-305,;Vism 440—42, Ppn 14.21-27.
義注: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
義注:不同界的性質
義注:明=果智。解脫果=聯繫果之法
-佛陀不見除了舍利佛尊者之外,其他如他一樣,能完整地讓佛陀所轉起的無上法輪,繼續轉動
-佛陀說,在弟子比丘中,
資深第一=阿若憍陳如 aññāsikoṇḍañño
注釋:在SN56.11中,阿若憍陳如最先證悟
大智慧第一=舍利佛尊者
義注:有一次佛陀從33天開示完論藏的内容後,便回到人間。佛陀由凡夫的問題開始一直深入,直到只有舍利佛尊者能夠答到,詳看書末故事:《佛陀到天界講論藏 ’阿比達摩’ 的故事》。佛陀也提到,長老不只在今生有大智慧,在過去五百世也出家、有大智慧。
他在MN74中證悟阿羅漢果
神通第一=大目揵連
義注:有四個理由而說第一。長老大神通、大威能、驯服Nandopananda龍王、過去五百生都出家有大神通。
長老習慣以意,自己的神通力 去地獄,爲了安撫大衆的利益而坐在一個輪子量的蓮葉,向他們說法。
也向天衆說諦說 (Patis. 2.1-16)
他在出家第七天,經過佛陀教導驅除昏沉睡眠後,就成爲阿羅漢了 AN7.61
頭陀論第一=大迦葉
義注:佛陀爲了迎接未來的學生,行了三league 路,向大長老作來三重教誡後長老出家,佛陀給予自己的僧袍長老。這時在水邊的大地震動。長老的名聲因此大噪
長老過去500世都出家受持頭陀行。
長老習慣在四眾中說法,尤其是論藏的第五部Kathā-Vatthu
天眼第一=阿那律
出身豪貴第一=葛利鉤達之子拔提亞bhaddiyo kāḷigodhāyaputto
他是Kaligodha釋迦女子之子,阿那律的朋友,也和他一起出家。故事可見Ud 20. Th 842-65.
聲音和悅第一=矮個子跋提耶lakuṇḍaka bhaddiyo
更多内容可參閲Ud 61-62,65; and SN 21:6, II 279
獅子吼第一=賓頭盧.婆羅墮闍。piṇḍolabhāradvājo
義注:無論什麽有關道果的疑惑,他都可以向我問問題
他曾經因爲見到比丘的利養而決定出家。一開始他很貪吃,後來佛陀教誡他要飲食知量。他之後成爲阿羅漢,取得六神通。但曾被佛陀斥責以神通換取檀香碗(Vjn II 110-12). 更多故事請看SN 35:127,IV 110-13. Ud 4:6, 42—43. Th123-24.
說法第一=富那.滿慈子puṇṇo mantāṇiputto
可看MN24, SN 22:83, III 105-6.
簡義詳解第一=大迦旃延
有關舍利佛、大目揵連、大迦葉、阿那律、大迦旃延尊者的詳細傳記,可參看Nyanaponika and Hecker 2003 所著的 The great disciples of the buddha
-佛陀說,在弟子比丘中,
意所生的身體第一=小槃特迦
熟練於心的轉換中第一=小槃特迦
義注:小槃特迦獲得四個色界禪那。他熟練於禪那的心轉換,因此被稱爲熟練於心的轉換。他善巧於止禪的特相、支分(組成部分)。
複注:因爲是根據同一個所緣而轉換禪那境界,因此是心的轉換
熟練於想的轉換者中第一=大槃特迦。
義注:大槃特迦獲得四無色界禪那。他熟練於觀禪的心轉換,因此被稱爲熟練於想的轉換。他善巧於觀禪的特相、停留在感官對象
複注:透過想的先導,他能善巧地越過色界禪那,去到無色界禪那。也善於轉換男人女人想、對於色非色的想、涅槃之想
平靜而住第一=須菩提subhūtīti。
義注:即住於遠離污染,如貪嗔癡等。
其他長老也是漏盡,爲什麽說長老住於平靜第一?是因爲他法的宣説。
其他比丘教導法時會根據已做而稱贊、責備。而長老教導法時則根據佛陀固定的方式、無限制地教導。
值得受供第一=須菩提subhūtīti。
義注:長老在受供前先會進入慈心禪然後出定。因此供養他的人都會有大果報。
住林野者中第一=紫檀林.離婆多revato khadiravaniyo。
他是舍利佛尊者的最年幼弟弟。曾被母親迫婚。然後他逃離婚禮出家 . 更多請見Th 646-58.
義注:他曾考慮過住在vanasa城區、(靠近)水的區域、和托鉢同住的區域,不如是住,反之住在林野。 他不和人同住,反而住在貧瘠、不平的石頭上。
習禪第一=疑惑.離婆多kaṅkhārevato。
義注:長老樂於修習禪那。長期進入禪那當中,甚少離開
精進第一=二億.須那soṇo koḷiviso。
更多關於他的故事請看AN6.55, Vin 1 179—85, Th 632—44.
美言第一=耳珠.須那soṇo kuṭikaṇṇo。
他是大迦旃延尊者的學生。打有一次sona長老在一間房中,被佛陀要求説法給他聼。事後被佛陀稱贊,說他有美妙的聲音,好的發音咬字,讓意義明瞭 。詳見Uda 46、Th 365-69
所得第一=尸婆利sīvali.。
他待在母胎裏7年又7日。當他的母親供養給佛陀時,他才出生UD18。他出生當天就出家了,在頭髮被削時證悟二果,隨後阿羅漢果。 他的偈在Th60
已投入信心第一=婆迦利vakkalīti。”
他對佛陀情愛、自殺的故事請看 SN22.87
-佛陀說,在他的比丘弟子之中:
修學欲第一1的就是羅睺邏rāhulo。
義注:羅睺邏rāhulo長老曾在出家的那天早起,把沙抛向空中,說:‘願我的老師對我的教誡如沙這麽多!‘
從信出家者中第一的就是賴吒和羅raṭṭhapālo。
義注:賴吒和羅raṭṭhapālo長老在家時在聽了佛陀的教導後,爲了出家,絕食十四餐,終於讓父母批准出家。
他的故事可見MN82
首先取籌第一3的就是均陀達那kuṇḍadhāno。
義注:均陀達那kuṇḍadhāno長老在許多次場合當中,包括有五百位比丘的僧團當中,他都取籌第一。
才智急才第一的就是鵬耆舍vaṅgīso。
義注:有一次,鵬耆舍vaṅgīso長老在佛陀走近走到視綫範圍時,以月亮、太陽、天空、大海、尊貴的象、獅子、獸王一起類比佛陀,又以許多百足、千足(動物)來類比佛陀。佛陀因此稱贊他。
在所有方面都令人高興的第一---就是優波舍那.鵬緊多子upaseno vaṅgantaputto。
義注:他是vaṅganta的兒子。他不只讓自己滿意,也讓別人都滿意
可參考律藏pāra.565 , upaseno 曾經對大衆說,假如他們答應住林野、持粗衣等苦行,就幫他們受戒。結果在佛陀詢問底下,有一位比丘雖然不喜歡穿粗衣,也跟著一起出家
安排住處第一的就是陀波.武士子dabbo mallaputto。
義注:在長老的安排下,沒有不被打掃、看護、清潔的僧房、家具
受天神鍾愛第一的就是畢陵陀.婆蹉 pilindavaccho。
義注:在無佛時代的時候,畢陵陀.婆蹉 pilindavaccho長老曾是一位轉輪王,教導大衆持守五戒,把心瞄向天界。之後絕大部分的人,在獲得他的教誡後,都再生到六欲天成爲天神。 他們視察自己的幸運--再生又再生(到天界的)的原因—‘透過誰,我們取得天界的成就呢?‘ 。於是他們看到是這位pilindavaccho長老了。他們在傍晚早晨特意來禮敬長老。
快速得無比智第一的就是樹皮衣.波希耶bāhiyadārucīriya。
義注:這位bāhiyadārucīriya長老在聽完精簡的佛法教導後,在結尾就成爲阿羅漢。他在證悟後選擇穿上樹皮衣
多種解說第一的就是迦葉童子kumārakassapo。
詳見DN23
無礙辯第一的就是大拘絺羅mahākoṭṭhitoti。
義注:mahākoṭṭhitoti.長老聞名於已完成掌握無礙辯。許多有名的大弟子都來問問題,佛陀也來考問。
可參考 MN 43; SN 12:67; SN 22:122; SN 22:127-35; SN 35:232; SN 44:3-6.SN 35:162-63 。 關於無礙辯請看 4:172.
佛陀說,在他的比丘弟子之中:
博學第一的就是阿難
在佛陀的最後25年,他是佛陀的侍者。他的傳記可參考 The Great Disciples of the Buddha Nyanaponika and Hecker 2003, chap. 4
在Th1027 中,他聲稱自己從佛陀那裏學習了84000法,從其他比丘那裏學習了2000法
記憶力第一的也是阿難
義注:阿難尊者掌握的記憶術記憶力極强
聰敏第一的也是阿難。
義注:他能根據佛陀所教授的一處,同時掌握60000處。
堅定第一的也是阿難
義注:阿難尊者對佛語的學習活力、研究活力、記憶的活力、服侍佛陀的活力,別些長老無人能及。
侍者第一的也是阿難
義注:一般長老服侍佛陀的時間都不長,阿難長老服務時間最長
大隨從眾第一的就是優樓頻螺.迦葉(uruvelakassapo)
義注:長老比起其他長老能短時間内積集大衆。這個長老和兩個哥哥一起管束著一千人的結髮外道大衆。後來長老的群衆一一出家。他兩個哥哥的大衆後來也雙雙出家。成爲千人僧團。因此而命名。詳看Vin.M.v. 37-59
使族人生信心中第一6的就是迦留陀夷kāḷudāyī。
義注:長老在就算再不見佛陀的情況底下,在釋達多大王的家中使人們生信。
無病第一的就是薄拘羅bākulo
義注:他曾被大魚吞噬,但奇跡生還,可見Vism370。 其他故事可見MN124, Th 225-27.
“宿命智第一的就是須比陀(sobhito)
義注:長老熟練於憶念昔住蘊的延續。他的確能連續順序地憶念包括長達五百大劫壽命的無想有情天河最高層的天界的生命(非想非非想天)
他是來自SavatthI的婆羅門。他的偈在Th 165—66找到
佛陀說,在他的比丘弟子之中:
持律第一的就是優波離upāli
律藏由他誦出
更多他的故事可見AN 7:83, 10:31-38, 10:41-43, 10:99. Th 249—51
“教化比丘尼第一的就是難陀迦1nandako
有關難陀迦長老教化比丘尼的故事詳見MN146
參見AN 3:66 , 9:4. 。Th 279-82.
守護根門第一的就是難陀2nando
他是佛陀半個兄弟。他的故事可見Ud 3:2, 21—24, SN 21:8 ,AN at 8:9. Th 157-58
義注:在大師真正的弟子中沒有不守護根門的。但難達長老更近一步,十方無論什麽什麽想看的,都不會不以四明覺之力先定義而後去看
「有益明覺」
i. 是在生起念頭時,就能在有益及無益之間作出選擇有益處的。佛陀說:諸比丘!若難陀應看東方時,集中一切心之後,難陀才看東方,(想):『如是我當看東方,令貪、憂之惡不善法不漏入。』如是,於其處而有正知。) 應看西方、北方、南方、上、下、四維,也同樣作法。
「合宜明覺」是能夠於適宜與不適宜之間作出選擇適宜的。
「行處明覺」是不舍棄業處。舉托缽作例子︰
i. (1)有一類比丘(把他的業處)帶去(harati),沒有帶回(na paccāharati)
ii. (2)另一類沒有帶去,但帶回
iii. (3)另一類沒有帶去,也沒有帶回
iv. (4)另一類帶去帶回第4類比丘是實踐「往返的任務」(gatapaccāgatavattaṁ)。實踐‘回原處重走’的「往返的任務」者(haraṇapaccāharaṇasaṅkhātaṁ gatapaccāgatavattaṁ pūrento)
v. 如︰黑藤堂的大龍長老(Kāḷavallimaṇḍapavāsī Mahānāgatthero)決定只有在心專註於業處之下才提腳,而如果在心脫離了業處之下提腳時,他即會轉身走回原處),如果他有證果的潛能(upanissayasampanno),他甚至於能在生命的第一階段就證得阿羅漢果。
「無癡明覺」則是在向前走等各方面沒有愚癡。他不像普通人想:「‘我’向前移動;向前移動由‘我’產生」。當「我將向前移動」的識生起時,心生風界跟那識同時生起,而產生了動作(viññatti身表)。通過心的活動(心生色),產生散播至全身的風界而向前移動。
註釋書對‘回原處重走’的行者(haraṇapaccāharaṇasaṅkhātaṁ)給予極高的評價。
教導比丘第一的就是大劫賓那mahākappino
他出家前是一位國王。他的故事可見SN 21:11 ,SN 54:7. Th 547-56.
義注:大劫賓那長老曾以一個組合的法讓1000名比丘證得阿羅漢果
火界定第一的就是娑伽多sāgato
娑伽多長老曾以火界定把ambatittha村的龍制服。制服後受村民款待,在他們的家中喝了點酒,醉得要人把他送到佛陀那裏。佛陀於制定戒律不准比丘飲酒,否則犯pācittiya罪 Vin. M.v. 242-259
應辯頓才第一的就是羅陀rādho
義注:長老是上首能夠促成、讓佛陀説出雄辯的法談—的大弟子
更多故事請看SN 22:71, SN 23:1-46, SN 35;76-78.
持粗衣第一的就是目伽王 mogharājāti
在《經集》Parayanavagga.中,他是十六位問佛陀問題的婆羅門學生中的一位。可見Sn 1116-19. SN 1:34, I 23, Th 207.
義注:這位長老穿用粗刀切、粗綫、粗顔料這三種粗的、塵積的粗衣
佛陀說,在比丘尼弟子中,
久知法義第一的就是大波闍波提.喬答彌mahāpajāpatigotamī
她是佛陀的姨姨和養母。
可參考AN8:51 ,8:53 ,ThI157-62, 她死去的故事可見Ap II 529-43
智慧第一的就是翅摩khemā
她曾是頻婆娑儸王的妻子,驕傲於自己的美貌,當佛陀驅除她的虛榮之後便出家了。她的相關經文可見 SN44.1,17.24; Thi 139-44, AN2.131,4.176
有關她的詳細傳記,可參看Nyanaponika and Hecker 2003 所著的 The great disciples of the buddha
神通第一的就是蓮花色uppalavaṇṇā
她是SavatthI.銀行家之女。出家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六神通。她曾被一位男人强奸,但因爲她不同意這個行爲,所以佛陀説她無過失。
她的相關經典可見SN 5 :5 ,1 131-32:,ThI 224—35
持律第一的就是波多遮羅paṭācārā。
可參看Nyanaponika and Hecker 2003 所著的 The great disciples of the buddha
說法第一的就是法施dhammadinnā
她曾教導自己的前夫 (MN44) , 她的偈頌見 Thi 12
習禪第一的就是難陀nandā。
因爲她的美貌,她又叫作Sundarlnanda。
可參看ThI 82-86.、Nyanaponika and Hecker 2003 所著的 The great disciples of the buddha
精進第一的就是須那soṇā
可參看ThI 102-6.、Nyanaponika and Hecker 2003 所著的 The great disciples of the buddha
天眼第一的就是娑拘邏bakulā
她屬於婆羅門Savatthi之女、參見ThI 98-101
快速得無比智第一的就是曲髮跋陀kuṇḍalakesā
她曾是一個游方苦行者與辯論家。可參看ThI 107-11.、Nyanaponika and Hecker 2003 所著的 The great disciples of the buddha
宿命智第一的就是跋陀.迦毗羅尼bhaddā kāpilānī
她曾是大迦葉尊者的妻子,但他們有共識,他們並未完婚。可見Thi 63-66.
義注說,她和大迦葉尊者分開時,大迦葉尊者取右路,她取左道,因爲那時女性還未被批准出家。當大波闍波提.喬答彌請求佛陀成立比丘尼僧團成功後,她也出家修觀成爲阿羅漢,同時熟練掌握宿命通。
到達大證智第一的就是跋陀.迦旃延bhaddakaccānā
義注說,一般的弟子只能回憶十萬個大劫,更多的就不能了。但到達大證智的人能回憶超過十萬個大劫,甚至阿僧祇劫。只有兩位上首弟子、bākula 長老、和跋陀.迦毗羅尼四位能夠回憶
因爲她有絕倫金色的膚色,因此被叫作bhaddakaccānā
持粗衣第一的就是機沙.喬答彌kisāgotamī
她是芥末種子故事的主角。她的故事可參看SN 5:3, I 129-30. Thi 213-23.、Nyanaponika and Hecker 2003 所著的 The great disciples of the buddha
勝解(投入)信第一的就是尸伽邏母siṅgālakamātāti
她被説透過突出的信根而取證阿羅漢。
一日,她聽到佛陀教法時,獲得信心便去大師附近出家。由出家開始,便獲得非常強的信根。爲了聼法去到佛陀的住處,持續注視佛陀成就的身體。佛陀知道她以信心為相而安頓,便説法給她聼,給予她信心。以信心為特徵,她成爲了阿羅漢。
佛陀說,在他的優婆塞弟子之中
久皈依第一的就是達波須tapussabhallikā和波利迦vāṇijā兩位商人 (AN1. 248)
他們遇見剛覺悟的佛陀的故事出現 Vin. M.v. 6。他們給了佛陀覺悟後的第一餐,然後皈依佛陀和法。義注說,佛陀給了他們自己的頭髮,回到自己的國家後,他們把頭髮放到紀念塔中收納。
布施第一的就是須達多.給孤獨長者sudatto gahapati anāthapiṇḍiko(AN1. 249)
詳細傳記見Nyanaponika and Hecker 2003 所著的 The great disciples of the buddha
說法第一的就是摩師山.質多居士 citto gahapati macchikāsaṇḍiko(AN1. 250)
他的故事可見SN41
詳細傳記見Nyanaponika and Hecker 2003 所著的 The great disciples of the buddha
他和阿臘毗人訶達迦被説爲模範男居士AN2.132, 4.176
以四種攝事攝集隨眾者中為第一的就是阿臘毗人訶達迦1 hatthako āḷavako(AN1. 251)
阿臘毗人訶達迦的故事出現在增支部8集24經/如手經第二,他以四攝法攝集 500大衆去見佛陀
其他有他出現的經文包括AN2.132, 3.35, 3.127, 4.176,8.23-24, SN17.23。四攝法可見 AN4.32
他和質多居士被説爲模範男居士AN2.132, 4.176
上妙布施第一的就是釋迦人摩訶男2 mahānāmo sakko (AN1. 252)
義注:他是極美味飯汁的給予者
他是釋迦族的王子,阿那律尊者的哥哥,佛陀的親戚(cousin), 他出現在 AN3.73, 3.126, 6.10,8.25., 11.11, 11.12
合意佈施者中第一的就是毗舍離人優伽居士 uggo gahapati vesāliko(AN1. 253)
義注:他佈施令人心喜歡的食物
參見AN 5.44,8.21
侍奉僧團第一的就是hatthigāmako村的屋主優伽多居士 uggato(AN1. 254)
根據義注的解釋,他應等同AN8.22 提到的Ugga
不壞净信第一的就是須羅.菴婆多sūrambaṭṭho(AN1. 255)
義注提到一個故事,關於魔王來搖擺他對佛陀的信心,但他立即識破魔王
對個人的信心第一的就是童子醫王耆婆jīvako komārabhacco(AN1. 256)
他是頻婆娑儸王的宮廷醫師,也是佛陀和僧團的醫師
他的故事可參見Vin. M.v. 8.328, AN8.26
溫馨(或親密)第一的就是那拘邏父nakulapitā gahapatīti。(AN1. 257)
義注說,他和他的妻子Nakulamata曾經500世都是佛陀的父母。
他們也出現在AN4.55, 6.16
佛陀說, 在他的優婆夷弟子之中:
久皈依第一的就是須闍陀.舍那女sujātā seniyadhītā (AN1.258)
她就是那位給快要覺悟的菩薩食物的人。義注說她是Yasa的母親 (可參看Vin. M.v. 25-31
布施第一的就是鹿母.毗沙迦visākhā migāramātā(AN1.259)
她出現的經典包括3:70, 8:43, 8:47, 8:49
詳細傳記見Nyanaponika and Hecker 2003 所著的 The great disciples of the buddha
多聞第一的就是拘珠陀羅khujjuttarā(AN1.260)
她是sāmāvatī的僕人,每逢她聼了佛陀的開示後,就會重複那些法給園中的女士聼。如是語經被説是這些開示。
她也出現在 AN2.133, 4.176. SN17.24被佛陀說是女在家人的模範
慈心第一的就是沙摩婆提sāmāvatī(AN1.261)
她曾是Udena王之妻。和其他在宮廷中的女士,她因爲國王另一位妻子的妒忌,所以被燒死。 她的其他故事在 Ud7.10,79
詳細傳記見Nyanaponika and Hecker 2003 所著的 The great disciples of the buddha
習禪第一的就是難陀母.優陀羅uttarānandamātā(AN1.262)
她或許和Velukantaki Nandamata是同一人。 Velukantaki Nandamata被佛陀説是女在家人的模範(AN4:176) .她也在7.53出現
上妙布施第一的就是須波婆娑.拘利女suppavāsā koliyadhītā。(AN1.263)
她是所得第一大弟子Sivalī的母親。她特別長的懷孕期可見 Ud2.8,15018
佛陀在AN4.57中教導她佈施的功效
侍病第一的就是須畢耶優婆夷suppiyāupāsikā(AN1.264)
她曾經切去自己大腿肉來喂養一個病比丘Vin M.V279-280
不壞淨信第一的就是伽提耶尼kātiyānī(AN1.265)
義注說,她是Kuraraghara的Kali的密友。有一天,當她在聼法時賊人來她家搶劫,。知道後她不爲所動繼續聼法。她的舉動讓賊人懺悔。透過她的幫助,賊人們出家成爲了阿羅漢
溫馨第一的就是那拘邏母 nakulamātā gahapatānī(AN1.266)
她是溫馨第一那拘邏父的妻子。她出現在 AN6.16,8.48
隨聞法而生信第一的就是拘羅羅.迦利優婆夷。 kāḷī upāsikā kulagharikā1(AN1.267)
義注:她只是聽兩位在空中經過的夜叉説起對三寶的贊美,便生起信心,隨即取證初果
她也是大迦旃延尊者的教徒,在AN10.26 和他説話
-佛陀說,具足見的人(義注說初果聖者)是不可能:
視任何行(條件組合的事物)為常 (AN1.268)
視任何行為樂(AN1.269)
義注說,是關連到我見之樂。然而,有熱惱的聖弟子甚至可能覺得屎便是樂的,相信它能緩解熱惱。
根據聖僧luang ta siri 解釋,初果因為斷除了邪見身見而生起正見,但還有失念,因此只是去除25%煩惱,有時還會忘記五蘊是無我而生起執取,但因為執取五蘊有我而苦生起時,便知自已執取五蘊,而此時再觀五蘊無我便可去除執取,苦就滅
視任何法為我 (AN1.270)
犯五逆罪 (AN1.271-275)
對於出佛身血,義注强調 以‘邪惡之心’, 例如提婆達多。但是醫王耆婆jīvako komārabhacco 雖然切開佛陀的皮膚,但他是爲了移除壞血,這是福德。
更多分裂僧團的經文請看 AN10.37,39
指定其他大師(AN1.276)
-佛陀說,以下這些是不可能的:
在一個世間界(義注說一萬個世界)中同時出現兩位佛陀 (AN1.277)
在一個世間界中會同時出現兩位轉輪王(AN1.278)
會有女佛陀(AN1.279)
會有女轉輪王(AN1.280)
女子會作帝釋位(AN1.281)
女子會作魔王位(AN1.282)
女子會作梵王位(AN1.283)
身、口、意 惡行會生起令人可喜的、令人愉快的、可意的的果報(AN1.284-286)
身、口、意 善行會生起令人不可喜的、令人不愉快的、不可意的果報(AN1.287-289)
以身、口、意 惡行為緣會生善道 (AN1.290-292)
以身、口、意善行為緣會生惡道 (AN1.293-295)
-佛陀說,有一法多修習時能導向厭nibbidā1、離貪virāga2、滅nirodha3、止息upasama4、證智abhiñña5、正覺sambodha6、涅槃nibbāna7
佛隨念
可參考 AN6.10、清净導論chapter7.1
義注說,佛隨念有兩個作用:1.讓心愉悅 2.促進觀
1.讓心愉悅
i. 假如比丘修習心厭惡的禪法,例如不净觀。那時他的心不能專注、反而周圍游走。這是他應該把原本的禪法放置一邊,轉而修佛隨念,這樣就可以讓心再次安靜離蓋、再次修習觀察、修成聖者
2.促進觀
i. 修完佛隨念後,他再分析‘隨念’這個行爲,知道這五蘊是苦; 創造它們的渴愛是苦集;渴愛的止息是苦滅;修習讓渴愛止息的方法是苦滅之道
ii. 這就是修觀的準備,然後可以一步步導向涅槃
法隨念
可參考 AN6.10、清净導論chapter7.2
僧團隨念
可參考 AN6.10、清净導論chapter7.3
戒隨念
可參考 AN6.10、清净導論chapter7.4
施捨隨念
可參考 AN6.10、清净導論chapter7.5
天隨念
可參考 AN6.10、清净導論chapter7.6
入出息念
可參考MN62,118 ; AN10:60 ,SN 54:10, 54:13 / 清净道論 chapter 8
死念
可參考AN6:19,6:20,8:73, 8:74 / 清净道論 chapter 8
指向身的念
可參考MN10 ,74,119,140. / 清净道論 chapter 8
寂靜隨念
可參考清净道論 chapter 8
義注
對於輪回的不滿
煩惱的褪去
煩惱的滅
煩惱的平息
直接知道三相
對於四聖諦的覺悟
體證非條件組合的涅槃
-佛陀不見還有其他一法使到不善法生、長;善法不生、長,那就是邪見。
-反之則是正見 (義注說業的主人、禪那、觀、道、果之正見。複注說,在禪那中心生起之智為禪那正見)
-佛陀不見還有其他一法使到邪見生、長;正見不生、長,那就是不如理作意。
-反之則是如理作意
(可參見AN2.126-126)
-佛陀不見除了邪見,還有其他一法, 因此而衆生死後再生苦界。
-反之則是正見
義注說業的主人、禪那、觀、道、果之正見。複注說,在禪那中心生起之智為禪那正見 AN1.298-301
義注說,業的主人正見拉向快樂的存在
禪那的正見拉向色、無色界的投生
道的正見摧毀輪回
果的正見摧毀有
觀的正見不拉向輪回
-佛陀說,凡以邪見而完成的身口意業、甚至希求,都會轉起令人不可喜的、令人不愉快的、不可意、不利、苦之法,因爲那是惡的
-就如苦瓜類的種子,就算吸收水土的養分,依然會是苦的。
-正見則是相反的。
-佛陀說,邪見者出現於世,將會為人、天帶來無利益、苦。他使到衆人從正法出離、在非正法上確立
-義注舉例說,提婆達多和六師外道、類似的人。六師外道的邪見可參考DN 2.16-33。末迦利 (Makkhali Gosala) 就是其中一例(AN.311), 他是Ājīvaka的始祖或傑出導師、無因論者,認爲衆生的污染净化無因無緣、沒有努力和選擇。他就像一個漁網撒出來 , 義注說阻止別人到達天界和解脫
-反之則是正見者 。 義注舉例說,菩薩、轉輪聖王、類似的人
-佛陀不見除了邪見之外,還有一法這麼應該被大呵責
-佛陀說,在惡說的法與律中
教導者、被教導者,照著實行者都會產生許多罪業 (AN1.312)
應有限量地佈施(AN1.314)
義注說,因爲即使大量地佈施也不能得到人天涅槃的成就 (估計也可以,只不過果報少一點而已)
精進者會苦 (AN1.316)
懈怠會樂(AN1.318)
-善說的法與律中則是以上的相反。在它們之中的受施者,AN1.315提到,應有限量地接受。義注說,要考慮到施主的意願、能力、自己的容受力。適量地接受是在修習少欲,能讓大衆生起信心,成爲模範、讓佛教長久延續
-佛陀說,就如少量的屎尿等會有惡臭,少至一彈指的存在他也不讚賞
-義注說,佛陀在AN9.12提到脫離惡道的九種人。佛陀不想比丘們鬆懈而不努力取得更高的道果,因此說此經。這裏的存在指的是再生到任何一道
-佛陀說,就如印度少令人愉悅的園林、蓮花池,但不平難行荊棘處比較多。同樣地
陸生眾生少,而水生眾生較多 AN1.322
那些再生於人間的眾生是少量的,而凡這些從人間再生於他處者的眾生正是比較多的AN1.323
再生於中央領域(無佛法地方)的眾生少是少量的,而凡這些再生邊地地方無知蠻族中的眾生正是比較多的AN1.323
那些有慧者、有能力了知善說與惡說的道理的眾生少,而相反的較多AN1.324
那些具備聖慧眼的眾生少,而這些進入無明、迷醉的眾生較多AN1.325
義注說,聖慧眼=透過聖道、觀
那些得到看見如來的眾生少,相反的較多AN1.326
那些得到聽聞如來所教導之法與律的眾生少,相反的較多AN1.327
那些聽聞法後憶持的眾生少,相反的較多AN1.328
那些研究所憶持法之道理的眾生少,相反的較多AN1.329
那些明白道理、法後,隨法地實行的眾生少,相反的較多AN1.330
那些在激起急迫感處激起急迫感的眾生少,相反的較多AN1.331
那些當被激起急迫感時如理勤奮的眾生少,而相反的較多AN1.332
義注說,有八種激起急迫感之處
i. 生、老、病、死、惡道之苦、根植於過去世之苦、未來世會遇到之苦
那些作捨棄為所緣後得到定、心一境性的眾生少,而相反的較多AN1.333
義注說捨棄=涅槃。但或許這裏只是導向涅槃的定而已。同樣的字句出現在SN48.9-10
那些得到最上食物之最上味道的眾生少,反之,未獲得、只以鉢帶來集合起來之食物維生的眾生較多。AN1.334
那些道理味、法味、解脫味的已得眾生少,而相反的較多,因此比丘們要學習成爲前者AN1.335
義注說,道理味=四果
法味=四道
解脫味=涅槃
那些人死後再出生於人間/天神中的眾生少,而這些人死後再出生於地獄、畜生界、鬼界的眾生較多 AN1.336-341
那些天神死後再出生於人間/天神中的眾生少,再出生於地獄、畜生界、鬼界的眾生較多 AN1.342-347
那些地獄眾生死後再出生於人間/天神中的眾生少,再出生於地獄、畜生界、鬼界的眾生較多 AN1.348-353
那些畜生死後再出生於人間/天神中的眾生少,再出生於地獄、畜生界、鬼界的眾生較多 AN1.354-359
那些鬼死後再出生於人間/天神中的眾生少,再出生於地獄、畜生界、鬼界的眾生較多 AN1.360-365
-佛陀說,以下這是確實是獲得
頭陀支
住林野(AN1.366)
常乞食(AN1.367)
穿糞掃衣(AN1.368)
持三衣(AN1.369)
為說法者(AN1.370)
為持律者(AN1.371)
多聞(AN1.372)
上座的地位(AN1.373)
義注:出家久的狀態
行為具足(AN1.374)
義注:持三衣等行爲
圍繞者具足(AN1.375)
義注:清净的圍繞者
有大群圍繞者(AN1.376)
為善男子(AN1.377)
義注:好出身的家子狀態
有美麗容色(AN1.378)
言語和雅(AN1.379)
義注:言語甜蜜
少欲的狀態(AN1.380)
少生病的狀態(AN1.381)
義注:少生病的比丘能完滿觀、讀經的責任
-假如比丘在彈指間修習
四種色界禪那(AN1.382-385).
四梵住(AN1.386-389)
四念住(AN1.390-393)
四正勤 (AN1.394-397)
四神足 (AN1.398-401)
五根(AN1.402-406)
五力(AN1.407-411)
七覺支 (AN1.412-418)
八正道 (AN1.419-426)
八勝處 (AN1.427-434)
八解脫 (AN1.435-442)
十遍 (AN1.443-452)
十想之一 (AN1.453-462)
不淨想
死想
對食物的厭逆想
在世間一切上不樂想
無常想
於無常上苦想
於苦上無我想
捨棄想
離貪想
滅想
十想之二 (AN1.463-472)
無常想
無我想
死想…
對食物的厭逆想
在世間一切上不樂想
骨想
爬滿蟲想
青瘀想
斷壞想
已腫脹想
十隨念 (AN1. 473-482)
連接四種色界禪的五根/五力 (AN1.483-562)
-他被認爲是不捨棄禪那、跟隨佛陀的教導而行,不白吃施食1。更不用說那些多修的人。
義注:
AN1.53義注解釋,他讓在家人得到功德,用施食來資助自己的宗教心靈生命
有兩重禪思:所緣禪思、相的禪思
所緣禪思:八種禪定的成就,例如地遍等,為在所緣上禪思
相的禪思:
i. 觀、道、果
ii. 觀無常等行相的範疇為相的禪思
iii. 透過觀而履行相的禪思,道發生為道相的禪思
iv. 果的空、無願相、涅槃的禪思---也為相的禪思
凡多修習指向身的念 (參考MN119)
所有明部分的善法都包含在内 (AN1.563)
就如以心遍滿大海時,(義注說,修水遍、以天眼遍滿)時,所有大海的小河川都包含在内
義注說有八種明部分的善法:觀智、意生身、六種神通
轉起大急迫感(AN1.564)
義注說,有八種激起急迫感之處
i. 生、老、病、死、惡道之苦、根植於過去世之苦、未來世會遇到之苦
轉起大利益(AN1.565)
大離軛安穩(AN1.566)
轉起念與正知(AN1.567)
轉起智與見的獲得(AN1.568)
義注說天眼
轉起當生的樂住(AN1.569)
轉起明與解脫果的作證(AN1.570)
義注說明=道智。解脫=剩餘聯繫之法。果=阿羅漢果
身、心變得輕安 、尋與伺平息下來、所有明部分的善法都被修習完滿 (AN1.571)
義注:身=名身 ,輕安=平息熱惱
未生起之不善法不生起,已生起之不善法被捨斷 (AN1.572)
未生起之善法生起,已生起之善法轉起增大、成滿 (AN1.573)
無明被捨斷,明生起,我是之慢被捨斷,煩惱隨眠走到根絕,結被捨斷(AN1.574)
義注:無明=八處輪回之根的黑暗聚、無明
i. MN9 , 無明=不知四聖諦
明=阿羅漢道明
我是之慢=九種我是之慢
煩惱隨眠=七種隨眠
結=十結
轉起慧的分析 (AN1.575)
轉起無執取般涅槃(AN1.576)
有不只一種界的貫通anekadhātupaṭivedho(AN1.577)
義注:貫通十八界的相
有種種界的貫通nānādhātupaṭivedho(AN1.578)
義注:透過分別十八界,貫通它們的相
有不只一種界的無礙解anekadhātupaṭisambhidā(AN1.579)
義注:有分類界的智 ‘ 當這界突出時,這個就會發生‘
MN115有提到不同‘界的熟練者‘
轉起入流果的作證(AN1.580)
轉起一來果的作證(AN1.581)
轉起不還果的作證(AN1.582)
轉起阿羅漢果的作證(AN1.583)
獲得慧(AN1.584)
增長慧(AN1.585)
慧的完全發展(AN1.586)
獲得大慧Mahāpañña(AN1.587)
以下這些慧的解釋可參見《無礙解道》慧品chapter 1
博慧Puthupañña(AN1.588)
廣大慧Vipulapañña (AN1.589)
深慧Gambhīrapañña (AN1.590)
不疏忽大意慧(AN1.591)
廣慧Bhūripañña (AN1.592)
許多慧Paññābāhullā(AN1.593)
急慧Sīghapañña (AN1.594)
輕慧Lahupañña (AN1.595)
悅慧Hāsapañña (AN1.596)
速慧Javanapañña (AN1.597)
利慧Tikkhapañña (AN1.598)
抉擇慧nibbedhikapañña (AN1.599)
-佛陀說,凡對指向身的念 這樣:
未享用
未受用
缺乏
失去
疏忽大意
忘失
不多練習
不修習
不多作
證知
義注:以智慧證知
遍知
義注:以智慧遍知
親自體驗
等於對不死(義注:涅槃) 不1-12.。反之則 是1-12的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