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35 六處相應Saḷāyatanasaṃyuttaṃ 摘要
SN35.1 自身內無常經 Ajjhattānicc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眼/耳/鼻/舌/身/意是無常的
-凡無常的那是苦的,
-凡是苦的,那個是無我的
-凡是無我,那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這樣,這個應該以正確之慧如實被看見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2 自身內苦經 Ajjhattadukk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眼/耳/鼻/舌/身/意是苦的,
-凡是苦的,那個是無我的
-凡是無我,那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這樣,這個應該以正確之慧如實被看見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3 自身內無我經 Ajjhattānat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眼/耳/鼻/舌/身/意是無我的
-凡是無我,那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這樣,這個應該以正確之慧如實被看見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4 外部無常經 Bāhirānicc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色/聲/香/味/觸/法是無常的
-凡無常的那是苦的,
-凡是苦的,那個是無我的
-凡是無我,那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這樣,這個應該以正確之慧如實被看見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聲/香/味/觸/法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5 外部苦經 Bāhiradukk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色/聲/香/味/觸/法是苦的,
-凡是苦的,那個是無我的
-凡是無我,那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這樣,這個應該以正確之慧如實被看見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聲/香/味/觸/法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6 外部無我經Bāhirānat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色/聲/香/味/觸/法是無我的
-凡是無我,那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這樣,這個應該以正確之慧如實被看見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聲/香/味/觸/法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7 自身內的過去未來無常經 Ajjhattāniccātītānāga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過去、未來的眼/耳/鼻/舌/身/意是無常的,更不用說現在!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過去眼/耳/鼻/舌/身/意上無期待者,他不歡喜未來眼/耳/鼻/舌/身/意,對現在眼/耳/鼻/舌/身/意是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
SN35.8 自身內的過去未來苦經Ajjhattadukkhātītānāga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過去、未來的眼/耳/鼻/舌/身/意是苦的,更不用說現在!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過去眼/耳/鼻/舌/身/意上無期待者
-不歡喜未來眼/耳/鼻/舌/身/意
-對現在眼/耳/鼻/舌/身/意是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
SN35.9 自身內的過去未來無我經Ajjhattānattātītānāga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過去、未來的眼/耳/鼻/舌/身/意是無我的,更不用說現在!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過去眼/耳/鼻/舌/身/意上無期待者
-不歡喜未來眼/耳/鼻/舌/身/意
-對現在眼/耳/鼻/舌/身/意是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
SN35.10-12 摘要
-佛陀說,過去、未來的色/聲/香/味/觸/法是無常(SN35.10)/苦(SN35.11)/無我的(SN35.12),更不用說現在!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過去色/聲/香/味/觸/法上無期待者
-不歡喜未來色/聲/香/味/觸/法
-對現在色/聲/香/味/觸/法是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
SN35.13 正覺以前經第一 Paṭhamapubbesambodhasuttaṃ 摘要
-在佛陀覺悟前,他曾想什麼是眼/耳/鼻/舌/身/意的樂味、過患、出離?
-於是得出答案
1. 眼/耳/鼻/舌/身/意的樂味:凡緣於眼/耳/鼻/舌/身/意生起樂、喜悅
2. 眼/耳/鼻/舌/身/意的過患:凡眼/耳/鼻/舌/身/意是無常的、苦的、變易法
3. 眼/耳/鼻/舌/身/意的出離:凡在眼/耳/鼻/舌/身/意上意欲貪的調伏、意欲貪的捨斷
-佛陀說,只要自己不這樣如實證知這些六內處的樂味為樂味、過患為過患、出離為出離
-自己就不會在這個包含天、魔、人的世間中自稱『已現正覺無上遍正覺』。
-是真的如實證知才這樣說
-而且,自己的智與見生起:『我的解脫是不動搖的,這是最後的出生,現在,沒有再有。』
SN35.14 正覺以前經第二 Dutiyapubbesambodhasuttaṃ 摘要
-在佛陀覺悟前,他曾想什麼是色/聲/香/味/觸/法的樂味、過患、出離?
-於是得出答案
1. 色/聲/香/味/觸/法的樂味:凡緣於色/聲/香/味/觸/法生起樂、喜悅
2. 色/聲/香/味/觸/法的過患:凡色/聲/香/味/觸/法是無常的、苦的、變易法
3. 色/聲/香/味/觸/法的出離:凡在色/聲/香/味/觸/法上意欲貪的調伏、意欲貪的捨斷
-佛陀說,只要自己不這樣如實證知這些六外處的樂味為樂味、過患為過患、出離為出離
-自己就不會在這個包含天、魔、人的世間中自稱『已現正覺無上遍正覺』。
-是真的如實證知才這樣說
-而且,自己的智與見生起:『我的解脫是不動搖的,這是最後的出生,現在,沒有再有。』
SN35.15 樂味的遍求經 Paṭhama-assādapariyesa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他曾行眼/耳/鼻/舌/身/意的樂味之遍求,凡眼/耳/鼻/舌/身/意的樂味,他曾到達那個。眼/耳/鼻/舌/身/意的樂味之所及,那個被佛陀以慧善見。
-佛陀曾行眼/耳/鼻/舌/身/意的過患之遍求,凡眼/耳/鼻/舌/身/意的過患,佛陀曾到達那個。眼的過患之所及,那個被他以慧善見。
-佛陀曾行眼/耳/鼻/舌/身/意的出離之遍求,凡眼/耳/鼻/舌/身/意的出離,佛陀曾到達那個。眼/耳/鼻/舌/身/意的出離之所及,那個被他以慧善見。
-佛陀說,只要自己不這樣如實證知這些六內處的樂味為樂味、過患為過患、出離為出離
-自己就不會在這個包含天、魔、人的世間中自稱『已現正覺無上遍正覺』。
-是真的如實證知才這樣說
-而且,自己的智與見生起:『我的解脫是不動搖的,這是最後的出生,現在,沒有再有。』
SN35.16 樂味的遍求經第二Dutiya-assādapariyesa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他曾行色/聲/香/味/觸/法的樂味之遍求,凡色/聲/香/味/觸/法的樂味,他曾到達那個。色/聲/香/味/觸/法的樂味之所及,那個被佛陀以慧善見。
-佛陀曾行色/聲/香/味/觸/法的過患之遍求,凡色/聲/香/味/觸/法的過患,佛陀曾到達那個。眼的過患之所及,那個被他以慧善見。
-佛陀曾行色/聲/香/味/觸/法的出離之遍求,凡色/聲/香/味/觸/法的出離,佛陀曾到達那個。色/聲/香/味/觸/法的出離之所及,那個被他以慧善見。
-佛陀說,只要自己不這樣如實證知這些六外處的樂味為樂味、過患為過患、出離為出離
-自己就不會在這個包含天、魔、人的世間中自稱『已現正覺無上遍正覺』。
-是真的如實證知才這樣說
-而且,自己的智與見生起:『我的解脫是不動搖的,這是最後的出生,現在,沒有再有。』
SN35.17 如果沒有樂味經第一 Paṭhamanoce-assā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 如果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的樂味,眾生不在眼/耳/鼻/舌/身/意上貪著.但因為有眼/耳/鼻/舌/身/意的樂味,因此眾生在眼/耳/鼻/舌/身/意上貪著。
-如果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的過患,眾生不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厭。但因為有眼/耳/鼻/舌/身/意的過患,因此眾生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厭。
-如果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出離,眾生不從眼/耳/鼻/舌/身/意出離。但因為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出離,因此眾生從眼/耳/鼻/舌/身/意出離。
-佛陀說,只要自己不這樣如實證知這些六內處的樂味為樂味、過患為過患、出離為出離
-自己就不會在這個包含天、魔、人的世間中自稱『已現正覺無上遍正覺』。
-是真的如實證知才這樣說
-而且,自己的智與見生起:『我的解脫是不動搖的,這是最後的出生,現在,沒有再有。』
SN35.18 如果沒有樂味經第二 Dutiyanoce-assā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 如果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的樂味,眾生不在色/聲/香/味/觸/法上貪著.但因為有色/聲/香/味/觸/法的樂味,因此眾生在色/聲/香/味/觸/法上貪著。
-如果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的過患,眾生不在色/聲/香/味/觸/法上厭。但因為有色/聲/香/味/觸/法的過患,因此眾生在色/聲/香/味/觸/法上厭。
-如果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的出離,眾生不從色/聲/香/味/觸/法出離。但因為有色/聲/香/味/觸/法的出離,因此眾生從色/聲/香/味/觸/法出離。
-佛陀說,只要自己不這樣如實證知這些六外處的樂味為樂味、過患為過患、出離為出離
-自己就不會在這個包含天、魔、人的世間中自稱『已現正覺無上遍正覺』。
-是真的如實證知才這樣說
-而且,自己的智與見生起:『我的解脫是不動搖的,這是最後的出生,現在,沒有再有。』
SN35.19 歡喜經第一 Paṭhamābhinan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凡歡喜眼/耳/鼻/舌/身/意者,他歡喜苦
1. SN36.11:無常故是苦
-凡歡喜苦者,佛陀說:『他不從苦被解脫。』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35.20 歡喜經第二 Dutiyābhinan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凡歡喜色/聲/香/味/觸/法者,他歡喜苦
1. SN36.11:無常故是苦
-凡歡喜苦者,佛陀說:『他不從苦被解脫。』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35.21 苦的生起經第一 Paṭhamadukkhuppā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凡眼/耳/鼻/舌/身/意的生起、存續、生出、顯現
-這是苦的生起、病的存續、老死的顯現
1. SN36.11:無常故是苦
-而凡眼/耳/鼻/舌/身/意的滅、平息、滅沒
-這是苦的滅、病的平息、老死的滅沒
SN35.22 苦的生起經第二 Dutiyadukkhuppā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凡色/聲/香/味/觸/法的生起、存續、生出、顯現
-這是苦的生起、病的存續、老死的顯現
1. SN36.11:無常故是苦
-而凡色/聲/香/味/觸/法的滅、平息、滅沒
-這是苦的滅、病的平息、老死的滅沒
SN35.23 一切經 Sabb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比丘有關‘一切’,那就是:
1. 眼連同諸色
2. 耳連同諸聲
3. 鼻連同諸氣味
4. 舌連同諸味道
5. 身連同諸所觸
6. 意連同諸法
-如果有人説,『拒絕這個一切後,我將安立另一個一切。』他的言語會成為無根據的
-而當被詢問時不會解答,且更將會來到惱害
-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爲不在他的領域範圍。
SN35.24 捨斷經 Pah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比丘捨斷一切之法,那就是以下應被捨斷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SN35.25 以證知以遍知之捨斷經 Abhiññāpariññāpahānasuttaṃ 摘要
-佛陀教導比丘什麼是證知、遍知一切的捨斷之法。
-那就是以下應以證知、以遍知被捨斷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SN35.26 不遍知經第一 Paṭhama-aparijānanasuttaṃ 摘要
-佛陀教導比丘不證知、不遍知、不離貪、不捨斷一切者是對苦滅盡的不可能者。
-不證知、不遍知、不離貪、不捨斷什麽呢?就是以下了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35.27 不遍知經第二 Dutiya-aparijānanasuttaṃ 摘要
-佛陀教導比丘不證知、不遍知、不離貪、不捨斷一切者是對苦滅盡的不可能者。
-不證知、不遍知、不離貪、不捨斷什麽呢?就是以下了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凡能被眼/耳/鼻/舌/身/意識所識知的諸法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35.28 已燃燒經 Ādit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著一千位比丘說,一切已燃燒。那即是以下在燃燒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以貪火、瞋火、癡火已燃燒,以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已燃燒
-這樣看的有聽聞聖弟子會在以上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説完一千位比丘也成爲了阿羅漢
SN35.29 被征服經 Addhabhū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一切被征服。什麽是一切呢?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被什麼征服呢?我說『被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征服』
-這樣看的有聽聞聖弟子會在以上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30 適合根除的經 Samugghātasāruppasuttaṃ 摘要
-佛陀教導比丘適合根除思量之道
-那就是,比丘
1. 不思量眼/耳/鼻/舌/身/意
a. 義注:不思量眼耳鼻舌身意是‘我’、‘我的’、‘其他人’、‘其他人的’
2. 不在眼/耳/鼻/舌/身/意中思量
a. 義注:不思量我或我的附屬物在眼耳鼻舌身意、其他人或其他人的附屬物在眼耳鼻舌身意
3. 不從眼/耳/鼻/舌/身/意思量
a. 義注:不思量我/他人、我/他人的某些執持物從眼/耳/鼻/舌/身/意中出來,連某些渴愛、見、慢的思量也不生起
4. 不思量『眼/耳/鼻/舌/身/意是我的』
-以下也同解
1. 色/聲/香/味/觸/法
2. 眼/耳/鼻/舌/身/意識
3. 眼/耳/鼻/舌/身/意觸
4.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當這麼不思量時,不執取世間中任何事物
-不執取者不受刺激,不受刺激者就自己證涅槃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31 適當根除的經第一 Paṭhamasamugghātasappāyasuttaṃ 摘要
-佛陀教導比丘適合根除思量之道
-那就是,比丘
1. 不思量眼/耳/鼻/舌/身/意
a. 義注:不思量眼耳鼻舌身意是‘我’、‘我的’、‘其他人’、‘其他人的’
2. 不在眼/耳/鼻/舌/身/意中思量
a. 義注:不思量我或我的附屬物在眼耳鼻舌身意、其他人或其他人的附屬物在眼耳鼻舌身意
3. 不從眼/耳/鼻/舌/身/意思量
a. 義注:不思量我/他人、我/他人的某些執持物從眼/耳/鼻/舌/身/意中出來,連某些渴愛、見、慢的思量也不生起
4. 不思量『眼/耳/鼻/舌/身/意是我的』
-以下也同解
1. 色/聲/香/味/觸/法
2. 眼/耳/鼻/舌/身/意識
3. 眼/耳/鼻/舌/身/意觸
4.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因為,凡思量,凡在其中思量,凡從其思量,凡思量『那是我的』者
-從那裡它相異地存在,成為相異的、執著存在、世間只歡喜存在。
1. 複注:相異的狀況—生滅老死
-凡蘊、界、處之所及,他不思量,不在其中思量,不從其思量,不思量『那是我的』。
-當這麼不思量時,不執取世間中任何事物。
-不執取者不受刺激,不受刺激者就自己證涅槃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32 適當根除的經第二 Dutiyasamugghātasappāyasuttaṃ 摘要
-佛陀教導比丘適合根除(義注:以渴愛、慢、見)思量之道
-佛陀引導比丘承認以下是無常的,凡無常的是苦的,而凡為無常、苦、變易法,不適合認為它:『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以上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33-42 摘要
-佛陀說,‘一切’是以下之法
1. 生法
2. 老法
3. 病法
4. 死法
5. 愁法
6. 污染法
7. 滅盡法
8. 消散法
9. 集法
10. 滅法
-什麽是是‘一切’之法?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眼等以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43-52 摘要
-佛陀說,‘一切’是以下的
1. 無常的
2. 苦的
3. 無我的
4. 應該被證知的
5. 應該被遍知
6. 應該被捨斷
7. 應該被作證
a. 複注:對所緣不混亂而穿透
8. 應該被證知遍知
a. 義注:捨棄遍知
9. 是擾惱的
10. 被壓迫的
-什麽是是以上之法?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眼等以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53-54 摘要
-比丘問佛陀,怎樣知、怎樣見者的無明被捨斷(SN35.53),生起明/諸結被捨斷(SN35.54)?
-佛陀說,對知、見以下為無常者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SN35.55-59 摘要
-比丘問佛陀,怎樣知、怎樣見者的
1. 的諸結走到根除?(SN35.55)
2. 諸漏被捨斷?(SN35.56)
3. 諸漏走到根除?(SN35.57)
4. 隨眠被捨斷(SN35.58)
5. 隨眠走到根除(SN35.59)
-佛陀說,對知、見以下為無我者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SN35.60-61 摘要
-佛陀教導比丘們一切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論取)的遍知(有三遍知:知遍知、審察遍知、斷遍知)之法(SN35.60)/耗盡之法(SN35.61)
-緣於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識生起,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以上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從解脫他知道:『取被我遍知。』/『取被我耗盡。』
SN35.62 一切取的耗盡經第二 Dutiyasabbupādānapariyād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比丘們一切取的耗盡之法
-佛陀引導比丘承認以下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的,無常、苦,而凡為無常、苦、變易法的,是不適合認為它為:『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的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以上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從解脫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63 鹿網經第一 Paṭhamamigajālasuttaṃ 摘要
-鹿網尊者問佛陀,什麼情形是獨住?什麼情形是有伴同住?
-佛陀回答說,對合意的色聲香味觸法,如果比丘歡喜、歡迎、持續固持那個
-當有歡喜時,有貪著
-當有貪著時,有繫縛
-被歡喜結結縛的比丘被稱為『有伴同住』
-這樣即使這樣的比丘住在安靜、獨住的環境,他仍被稱為『有伴同住』。那是因為渴愛是他的同伴,他未捨斷它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35.64 鹿網經第二 Dutiyamigajāl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鹿網尊者請佛陀簡要地教導法,這樣自己就能獨自熱心地努力了
-佛陀便說,如果歡喜、歡迎、持續固持合意的六塵,『以歡喜集而有苦集。』
-如果不歡喜、不歡迎、不持續固持,『以歡喜滅而有苦滅。』
-聽後鹿網修行不久便成爲了一位阿羅漢了
SN35.65 三彌提問魔經第一 Paṭhamasamiddhimārapañh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三彌提尊者問佛陀什麼情形會有魔或魔的名字?
-佛陀便説,在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諸色聲香味觸法,有眼耳鼻舌身意識,有能被眼耳鼻舌身意識識知諸法之處,在那裡有魔或魔的名字
-沒有以上之處就沒有魔或魔的名字
SN35.66 三彌提問眾生經 Samiddhisattapañh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三彌提尊者問佛陀什麼情形會有衆生或衆生的名字?
-佛陀便説,在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諸色聲香味觸法,有眼耳鼻舌身意識,有能被眼耳鼻舌身意識識知諸法之處,在那裡有衆生或衆生的名字
-沒有以上之處就沒有衆生或衆生的名字
SN35.67 三彌提問苦經Samiddhidukkhapañh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三彌提尊者問佛陀什麼情形會有苦或苦的名字?
-佛陀便説,在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諸色聲香味觸法,有眼耳鼻舌身意識,有能被眼耳鼻舌身意識識知諸法之處,在那裡有苦或苦的名字
-沒有以上之處就沒有苦或苦的名字
SN35.68 三彌提問世間經 Samiddhilokapañh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三彌提尊者問佛陀什麼情形會有世間或世間的名字?
-佛陀便説,在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諸色聲香味觸法,有眼耳鼻舌身意識,有能被眼耳鼻舌身意識識知諸法之處,在那裡有世間或世間的名字
-沒有以上之處就沒有世間或世間的名字
SN35.69 優波先那-毒蛇經 Upasena-āsīvis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有毒蛇咬了優波先那尊者,尊者便請其他比丘‘將我的這個身體放上床後,在身體就在這裡猶如拳中的粗糠般散掉之前,移到外面’
-舍利佛尊者便說,他們沒有看見優波先那尊者身體變異,或諸根變易,但卻聽到他這樣說
-優波先那尊者便說,對認爲『我是眼耳鼻舌身意』或『眼耳鼻舌身意是我的』的人,就會有身體的變異,或諸根的變易
-但自己沒有這樣的認爲
-舍利佛尊者便評論說,一定是因爲對優波先那尊者來説,長久以來建造我、建造我所、慢隨眠被根除,因此他不這麽想
-過了不久,優波先那尊者便死去了
SN35.70 優波哇那直接可見的經 Upavāṇasandiṭṭhi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優波哇那尊者引述 法是‘當下可見的‘ ,並問佛陀什麽情形底下法是‘當下可見的、無時間性的(義注:不會有間隔而給予結果)、請你來見的(義注:當被問到是否應被行道時便‘來見吧’這樣顯示)、導引(義注:自心)的、智者各自地知道的?
-佛陀便説,在六根接觸六塵後,有六塵的感受與六塵貪的感受,在六塵上有自身內的貪,他知道:『我的自身內在六塵上有貪。』
-在六根接觸六塵後,有六塵的感受而無六塵貪的感受,在六塵上自身內沒有貪,他知道:『我的自身內在六塵上沒有貪。』
-就是這樣,法是當下可見…
SN35.71 六觸處經第一 Paṭhamachaphassāyata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凡任何比丘不如實知道六觸處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者,梵行沒被他恰當地引導,他從這法與律遠離。
-這時某個比丘對佛陀說,自己滅亡了,因爲自己不如實知道
-佛陀便引導他承認眼耳鼻舌身意為『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當這樣被他以正確之慧如實善見,這就是苦的結束。
SN35.72 六觸處經第二 Dutiyachaphassāyata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凡任何比丘不如實知道六觸處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者,梵行沒被他恰當地引導,他從這法與律遠離。
-這時某個比丘對佛陀說,自己滅亡了,因爲自己不如實知道
-佛陀便引導他承認眼耳鼻舌身意為『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當這樣被他以正確之慧如實善見,這將是為了未來不再有,而被他捨斷的六個觸處。
SN35.73 六觸處經第三 Tatiyachaphassāyata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凡任何比丘不如實知道六觸處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者,梵行沒被他恰當地引導,他從這法與律遠離。
-這時某個比丘對佛陀說,自己滅亡了,因爲自己不如實知道
-佛陀便引導他承認眼耳鼻舌身意為無常的,無常故是苦的,而凡無常的、苦的、變易法,是不適合認為它『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的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六根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74 病人經第一 Paṭhamagil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位新進比丘重病,佛陀去探病
-經過一輪問候,佛陀問他是否有任何後悔?答:有不少後悔
-問:是否從自己的戒?答:不是
-問:那麽你有什麼後悔呢?答:我所了知、佛陀所教導的不是以戒清淨為目的
-問:那麽是什麽呢?答:離貪
-佛陀隨喜認可
-之後佛陀引導比丘承認,眼耳鼻舌身意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是不適合認為它:『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的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説完那位比丘證初果了
SN35.75 病人經第二 Dutiyagil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位新進比丘重病,佛陀去探病
-經過一輪問候,佛陀問他是否有任何後悔?答:有不少後悔
-問:是否從自己的戒?答:不是
-問:那麽你有什麼後悔呢?答:我所了知、佛陀所教導的不是以戒清淨為目的
-問:那麽是什麽呢?答:不執取後般涅槃
-佛陀隨喜認可
-之後佛陀引導比丘承認,以下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是不適合認為它:『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的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以上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説完那位比丘證阿羅漢果了
SN35.76-78 摘要
-有一次,羅陀尊者請佛陀簡要地教導法,這樣聽後自己就能獨自熱心努力了
-佛陀便教導,凡是無常(SN35.76)/苦(SN35.77)/無我(SN35.78)的,在那裡意欲應該被捨斷
-什麽是無常(SN35.76)/苦(SN35.77)/無我(SN35.78)的呢?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SN35.79 無明的捨斷經第一 Paṭhama-avijjāpahānasuttaṃ 摘要
-經過比丘的提問,佛陀說--無明是一法,捨斷它,比丘的無明被捨斷,明生起。
-問:對怎樣知、怎樣見的比丘來說無明被捨斷,明生起呢?
-佛陀答:對知、見以下為無常的比丘來說無明被捨斷,明生起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SN35.80 無明的捨斷經第二 Dutiya-avijjāpahānasuttaṃ 摘要
-經過比丘的提問,佛陀說--無明是一法,捨斷它,比丘的無明被捨斷,明生起。
-問:對怎樣知、怎樣見的比丘來說無明被捨斷,明生起呢?
-佛陀答:這個被比丘聽聞後:『一切法都是不足以為了執持的。』
-他證知一切法
-證知一切法後,遍知一切法
-遍知一切法後[MN.37],從其它的[觀點]看見一切相(義注:原本不遍知一切相時看見‘自我’):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這樣見的比丘無明被捨斷,明生起
SN35.81 眾多比丘經 Sambahulabhikkhu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位比丘說,其他外道遊行者們這麼問他們:『你們為了什麼目的而在佛陀處行梵行的生活呢?』
-那時他這樣回答外道---『為了苦的遍知』
-他問佛陀他回答得是否恰當
-佛陀認可,並再指導,假如他們問『那麼,為了遍知哪個苦在沙門喬達摩處行梵行生活呢?』
-這時應該回答,爲了遍知以下是苦的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SN35.82 世間之問經 Lokapañhāsuttaṃ 摘要
-有比丘問佛陀,什麼情形被稱為『世間』?
-佛陀便回答:會崩解 而成爲世間。什麽會崩解呢?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SN35.83 帕辜那之問經 Phaggunapañhāsuttaṃ 摘要
-帕辜那尊者問佛陀有否一個眼/耳/鼻/舌/身/意,能在已終結輪回的佛陀上安立?
-佛陀便回答說,沒有
SN35.84 壞散法經 Palokadhammasuttaṃ 摘要
-有比丘問佛陀,什麼情形被稱為『世間』?
-佛陀便回答:凡壞散法,這在聖者之律中被稱為世間。什麽是壞散法呢?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SN35.85 世間是空經 Suññatalo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阿難尊者問佛陀『世間是空、世間是空』什麼情形而被稱為『世間是空』?
-佛陀便說,空於我或我所,因此被稱為『世間是空』
-以什麽我或我所是空呢?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SN35.86 簡要法經Saṃkhittadhamm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阿難尊者請佛陀簡要地教導他法,這樣過後自己便能獨自熱心地自我努力了
-佛陀便引導他承認,以下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而凡為無常、苦、變易法的,是不適合認為它:『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以上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87 闡陀經 Chan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舍利弗與摩訶純陀尊者去探望生重病的闡陀尊者。
-一輪問候之後,得知他有著强烈的苦受,而且嚴重到不能忍受。闡陀尊者於是透漏自己想自殺
-舍利弗尊者便請他不要自殺,假如他需要任何食物、醫藥、看護者都可以找給他,甚至自己能夠親身照顧他。
-闡陀尊者說自己不是沒有上面這些,自己長久以來都尊重佛陀。他叫舍利弗尊者應該記住,他的自殺是無罪的。(義注:因爲不流轉、不再生)
-接著舍利弗尊者便考問他。問:他認爲六根、六識、六塵為『這是我的(渴愛),我是這個(慢),這是我的真我(邪見)』嗎?答:不,因爲自己在它們上看見、證知滅(注釋:壞滅)
義注:就在這個程度,舍利弗尊者和純陀尊者問關於阿羅漢狀態的問題。問完後舍利佛知道他的凡夫狀態,但不表露而保持沉默。純陀尊者爲了讓他知道他的凡夫狀態而教誡他
-摩訶純陀尊者也告誡他:
有依著1就會有動搖2,沒有依著就沒有動搖
沒有動搖就有輕安3,有輕安就沒有傾斜4
沒有傾斜5就沒有來6去7,沒有來去就沒有死沒與再生
沒有死沒與再生,就不在此世、他世、與兩者之間8
他棄絕了苦9
義注:
1. 貪愛、見等依著
2. 掙扎
3. 身心的輕安,平息煩惱
4. 貪愛的傾斜
5. 沒有被對存在的貪執所纏
6. 再生
7. 死沒
8. 願欲中有。(但其實不是指中陰身,民間所謂的中陰身其實已經是已投生成爲鬼或地獄的衆生了。根據MN130的注釋書,唯獨那些不是作了大惡者,能夠讓閻羅王有機會勾起他們對自己善行的回憶,從而脫離地獄)
9. 輪回、煩惱之苦
-説完後,兩位尊者便離開了。而闡陀尊者隨後也自盡了。(義注:然後那一刹那他進入了死亡的怖畏,相出現。他自己便知道了自己的凡夫狀態,被恐懼撼動的心於是確立觀。在行上遍拿取而到達阿羅漢狀態
-舍利佛尊者去見佛陀,並問闡陀尊者投生到哪裏。佛陀反問,他不是告訴了你他的自殺是無無罪的嗎?(義注:這裏長老是在凡夫狀態時記説的,但接鄰這個記説後便般涅槃了,佛陀於是根據他的宣言而回應的)
-舍利佛尊者就質疑,闡陀尊者之前和親戚等在家人過於親近、應被譴責
-佛陀回答說,的確是這樣。但凡身體倒下又執取另一個身體的人,這樣才有罪過。闡陀尊者的自殺是沒有罪過的。
SN35.88 富樓那經 Puṇṇ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富樓那尊者請佛陀簡要地教導他法,這樣過後自己便能獨自熱心地自我努力了
-佛陀便教導,對於合意的六塵,如果比丘歡喜、歡迎、持續固持那個,佛陀說:『以歡喜集而有苦集。』
-對於合意的六塵,如果比丘不歡喜、歡迎、持續固持那個,佛陀說:『以歡喜滅而有苦滅』
-佛陀説完便問他要住在哪裏?答:輸南巴蘭陀
-佛陀便說,輸南巴蘭陀很凶惡的,如果輸南巴蘭陀人將辱罵、誹謗他,他會怎麽想?
-富樓那尊者便說他們確實是極善的,還沒以拳對我施與打擊
-接著佛陀一步步由上問到下,假如他們以各種方法傷害他呢?尊者便會答,他們還未對自己作下面的
1. 以棍棒對我施與打擊
2. 以刀對我施與打擊
3. 以利刃奪我性命
-當問到,假如他們以利刃奪尊者性命的時候他會怎麽想?答:『有那位世尊的弟子們以身體與生命為厭惡的、慚恥的、嫌惡的,他們遍求殺手,對我來說這位殺手未被遍求就得到他。』
-佛陀聽後便稱讚他具備調御與寂靜,因此能住在輸南巴蘭陀
-尊者在接下來的雨季中取證三明,然後般涅槃了
-當別人問佛陀他的去處是哪裏的時候,佛陀便授記他已般涅槃了
SN35.89 婆醯雅經 Bāhi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婆醯雅尊者請佛陀簡要地教導他法,這樣過後自己便能獨自熱心地自我努力了
-佛陀便引導他承認,以下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而凡為無常、苦、變易法的,是不適合認為它:『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以上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靜修不久的尊者最後也成了阿羅漢了
SN35.90-91 摘要
-佛陀對比丘們說,渴望是病、是腫瘤、是箭。
-因此在這裡,佛陀住於不渴望、離箭
-如果比丘也希望這樣,他應該如下
1. 不思量眼/耳/鼻/舌/身/意
a. 義注:不思量眼耳鼻舌身意是‘我’、‘我的’、‘其他人’、‘其他人的’
2. 不在眼/耳/鼻/舌/身/意中思量
a. 義注:不思量我或我的附屬物在眼耳鼻舌身意、其他人或其他人的附屬物在眼耳鼻舌身意
3. 不從眼/耳/鼻/舌/身/意思量
a. 義注:不思量我/他人、我/他人的某些執持物從眼/耳/鼻/舌/身/意中出來,連某些渴愛、見、慢的思量也不生起
4. 不思量『眼/耳/鼻/舌/身/意是我的』
-以下也同解
1. 色/聲/香/味/觸/法
2. 眼/耳/鼻/舌/身/意識
3. 眼/耳/鼻/舌/身/意觸
4.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5. 一切 (SN35.90)
6. 凡蘊、界、處之所及(SN35.91)
-當這麼不思量時,不執取世間中任何事物。
-不執取者不受刺激,不受刺激者就自己證涅槃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92 一對經第一 Paṭhamadva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 ‘一對’ ,那即六根連同六塵
-佛陀說,如果這麼說:『拒絕這一對後,我將安立另一個一對。』
-他的言語會成為無根據的,
-而當被詢問時不會解答,且更將會來到惱害,
-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爲不在他們的領域中
SN35.93 一對經第二 Dutiyadva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緣於一對後識生成。
什麽意思?緣於六根與六塵後六識生起
-六根與六塵都是無常的、變異的,六識也是
-凡六識生起的因與緣,那也是無常的、變易的。
-而緣於無常條件生起的六識,將從哪裡有常的呢?
-被接觸者感受、意圖,、認知,在這裡,這些法就也是動的、搖擺的、無常的、變易的
SN35.94 不調御-不護經 Adanta-agut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六觸處的不調御者、不守護者、不保護者、不自制者,是苦的帶來者
-六觸處的善調御者、善守護者、善保護者、善自制者,是樂的帶來者
-接著佛陀說偈,大意是六根接觸到好壞的六塵時,都不要有喜惡、沉醉或動搖
SN35.95 瑪魯迦之子經 Mālukyaput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瑪魯迦之子尊者去見佛陀,並請佛陀簡要地教導他法,好讓自己聼法後能獨自熱心地努力。
-佛陀便說,現在他正要對年輕的比丘說法,他現在已經老了,還要求什麽簡要的教導呢?
-瑪魯迦之子尊者再求佛陀,說或許自己能夠明白佛陀所説呢
-佛陀便引導,凡那些能被六根識知而未被識知的六塵,在那裡,沒有我們的意欲,或貪,或情愛
-而在被他所見、所聞、所覺,所識諸法上,
-在所見的中將只有所見的這麼多;
1. 義注:感知到沒有常等特性
2. 我的心將只有眼識這麼多,這是說,當色進入感官範圍時,眼識不被染、不憤怒、不變愚癡
-在所聽聞的中將只有所聽聞的這麼多;
-在所覺知的中將只有所覺知的這麼多;
-在所識知的中將只有所識知的這麼多,
-當這樣做時,從那裡,他不以那個(義注:將不以那個成為被貪染著的,或被瞋憤怒的,或被癡變愚昧的)
-這樣時,他不在那裡(義注:在那個所見的、所聽聞的、所覺的、所識知的中將不被束縛、黏著、住立。)
-當他不在那裡,從那裡,他就不在此世(這裡)、不在他世、不在兩者的中間,這就是苦的結束。
-説後尊者便明白了,並説出自己的領悟
1. 接觸六塵後念已忘失者,對作意可愛相者來說,
2. 心被染著地感受,且持續固持它。
3. 他的種種感受增長:從色生成,
4. 貪婪與惱害,他的心被傷害,
5. 對這樣累積苦者來說,被稱為遠離涅槃。
6. 他在六塵上不被染著:朝向念者看見六塵後,
7. 心離染著地感受,且不持續固持它。
8. 他如是看見六塵,而且經歷受,
9. 被滅盡不被堆積,他這樣進行念,
10. 對這樣減少苦者來說,被稱為涅槃在面前。
-佛陀聽後也隨喜重複
-尊者自修不久也修成阿羅漢了
SN35.96 退失法經 Parihānadhamm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比丘們
1. 退失法
a. 以六根接觸六塵後,惡不善的、會被結縛的念、意向生起,如果容忍它,不捨斷、不驅離、不作終結、不使之走到不存在,這應該被知道:『我從善法上退失,因為這被世尊稱為退失法。』
2. 不退失法
a. 以六根接觸六塵後,惡不善的、會被結縛的念、意向生起,比丘如果不容忍它,捨斷、驅離、作終結、使之走到不存在,這應該被知道:『我不從善法上退失,因為這被世尊稱為不退失法。』
3. 六勝處
a. 以六根接觸六塵後,惡不善的、會被結縛的念、意向不生起,比丘們!這應該被比丘知道:『這處已打勝,因為這被世尊稱為勝處。』
SN35.97 住放逸者經 Pamādavihārī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比丘們
1. 住放逸者
a. 對六根住於不自制者,在能被六根識知的六塵上心墮落
b. 對那位心墮落者,欣悅不存在-->喜不存在-->寧靜-->苦存在
c. 對心苦者,不入定
d. 在心不得定時,諸法不變成明顯
e. 以諸法的不明顯,就名為『住放逸者』
2. 住不放逸者
a. 和上面相反
SN35.98 自制經 Saṃvar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比丘
1. 不自制
a. 有能被六根識知的、合意的六塵,如果比丘歡喜、歡迎、持續固持那個,這應該被比丘知道:『我從善法上退失,因為這被世尊稱為退失。』--這是不自制
2. 自制
a. 和上面相反
SN35.99 定經 Samādhisuttaṃ 摘要
-佛陀告誡比丘要修習定,得定的比丘如實知道。如實知道什麼呢?以下是無常的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SN35.100 獨坐經 Paṭisallānasuttaṃ 摘要
-佛陀告誡比丘要在獨坐上來到努力,獨坐的比丘如實知道。如實知道什麼呢?以下是無常的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SN35.101-102 摘要
-佛陀說,凡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它!
-如果它被捨斷,對你們將有利益、安樂
-而什麼是非你們的?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SN35.101-102)
-就如在這在這祇樹林中的草、薪木、枝條、樹葉,某人帶走它,或燃燒,或做需要的物品,他們是否這麼想:『某人帶走了我們,或燃燒,或做需要物。』呢?答:不,因爲它不是我的自我,也不是屬於自我的(SN35.101)
SN35.103 優陀羅經 Uda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評論優陀羅羅摩子說的這句話是錯誤的:『我確實是通曉吠陀者,我確實是戰勝一切者,我確實是未根除腫瘤根的根除者。』
-然後解釋各個詞語的意涵
1. 通曉吠陀者
a. 當比丘如實知道六觸處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
2. 戰勝一切者
a. 當比丘如實知道六觸處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後,不執取後成為解脫者
3. 未根除腫瘤根的根除者
a. 『腫瘤』=這個四大身
b. 『腫瘤根』=渴愛
c. 未根除腫瘤根的根除者=當比丘的渴愛已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如]已斷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時
SN35.104 軛安穩者經 Yogakkhem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比丘軛安穩者法門
-佛陀之所以被稱爲『軛安穩者』,是因爲對於合意的六塵已被佛陀捨斷,根已被切斷,[如]已斷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
-他也告知為了那些的捨斷之修行
SN35.105 執取經 Upādā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在有六根時,執取六根後,自身內的樂、苦生起
-佛陀之後引導比丘們承認六根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的
-而凡為無常、苦、變易法,不執取它後,自身內的樂、苦不會生起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六根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106 苦的集起經Dukkhasamudayasuttaṃ 摘要
-佛陀教導比丘們
1. 苦的集起
a. 緣於六根與諸六塵六識生起,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這是苦的集起
2. 苦的滅沒
a. 緣於六根與諸六塵六識生起,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
b. 就以那個渴愛的無餘褪去與滅而有取滅,以取滅而有有滅,以有滅而有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被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滅
SN35.107 世間的集起經 Lokasamudayasuttaṃ 摘要
-佛陀教導比丘們
1. 世間的集起
a. 緣於六根與諸六塵六識生起,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渴愛-->取-->有-->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成-->世間的集起
2. 世間的滅沒
b. 緣於六根與諸六塵六識生起,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
c. 就以那個渴愛的無餘褪去與滅而有取滅,以取滅而有有滅,以有滅而有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被滅,這樣是這整個世間的滅
SN35.108 我是優勝者經 Seyyohamasm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在有眼/耳/鼻/舌/身/意後,執取眼/耳/鼻/舌/身/意,有『我是優勝者』,或有『我是同等者』,或有『我是下劣者』
-佛陀引導比丘們承認眼/耳/鼻/舌/身/意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而凡為無常、苦、變易法的,不執取它後,是沒有『我是優勝者』,或有『我是同等者』,或有『我是下劣者』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六根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109 會被結縛經 Saṃyojaniyasuttaṃ 摘要
-佛陀教導
1. 會被結縛的法
a. 眼/耳/鼻/舌/身/意
2. 結
a. 凡在那裡有意欲貪
SN35.110 會被執取經 Upādāniyasuttaṃ 摘要
-佛陀教導
1. 會被執取的法
a. 眼/耳/鼻/舌/身/意
2. 執取
a. 凡在那裡有意欲貪
SN35.111-112摘要
-佛陀說,不證知、不遍知、不離貪、不捨斷眼耳鼻舌身意(SN35.111)/色聲香味觸法(SN35.112)者是對苦滅盡的不可能者。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35.113 屏息側聽經 Upassutisuttaṃ 摘要
-佛陀教導比丘們
1. 苦的集起
a. 緣於六根與諸六塵六識生起,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渴愛-->取-->有-->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成-->--這是苦的集起
2. 苦的滅沒
b. 緣於六根與諸六塵六識生起,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
c. 就以那個渴愛的無餘褪去與滅而有取滅,以取滅而有有滅,以有滅而有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被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滅
-這時佛陀對站立在佛陀側邊屏息側聽的比丘說,他要學得這個法說,因爲這個法的教說是伴隨利益的,是梵行的基礎
SN35.114-115 摘要
-佛陀說,有能被六根識知的、合意的諸六塵,
-如果比丘歡喜、歡迎、持續固持那個
-這被稱為進入魔的住處的、進入魔的控制的、被魔捕網緊綁的比丘,他被魔繫縛繫縛、被波旬為所欲為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35.116 世間邊之行經 Lokantagama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世界之邊不以行走能被知道、能被看見、能被到達。』,然而不到達世界之邊後,沒有苦的結束
-比丘不解佛陀的説話,於是便請教阿難尊者
-阿難尊者一番推搪後說出了解釋:
-凡以此作爲世間中的世間想和思維—這被說為聖者之律中的世間
-以什麽呢?
1. 眼/耳/鼻/舌/身/意
-説完阿難尊者便請其他比丘問佛陀正確的解釋
-後來佛陀聽後大讚阿難尊者為智者,認可並隨喜
SN35.117 欲種類經 Kāmaguṇ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自己還是菩薩時,自己思考而得出,心時常會走入過去或現在的五欲,少量在未來的。
-因此爲了自己,那時菩薩認爲自心在過去五欲的不放逸、念、守護應該被建立
-佛陀請比丘仿效自己,也請他們感受六根與六塵之想被滅之處
-比丘們聽後不解,便請教阿難尊者。
-阿難尊者便解釋,佛陀是說關於六處被滅(義注:涅槃)
-説完阿難尊者請比丘們再問佛陀
-後來佛陀聽後大讚阿難尊者為智者,認可並隨喜
SN35.118 帝釋之問經 Sakkapañ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天帝問佛陀,爲什麽一些眾生當生不證涅槃,有些當生證呢?
-佛陀便說,如果比丘歡喜、歡迎、持續固持合意的六塵,
-他的識是依止、執取那個的,
-有執取的比丘不證涅槃。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35.119 五髻經 Pañcasik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乾達婆天神之子五髻問佛陀,爲什麽一些眾生當生不證涅槃,有些當生證呢?
-佛陀便說,如果比丘歡喜、歡迎、持續固持合意的六塵,
-他的識是依止、執取那個的,
-有執取的比丘不證涅槃。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35.120 舍利弗-共住者經 Sāriputtasaddhivihārikasuttaṃ 摘要
-有一位比丘還俗了
-舍利佛尊者便評論,不具備以下想整生維持圓滿、遍純淨梵行是不可能的,反之,則是可能的
1. 諸根上守護門
2. 在飲食上知適量
3. 專修清醒
SN35.121 教誡羅侯羅經 Rāhulovād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在靜坐時思維--羅侯羅的解脫圓熟法已遍熟,讓我進一步在諸漏的滅盡上教導他吧
-那時有好幾千位天眾們跟隨佛陀,他們都知道此事
-佛陀引導羅侯羅尊者承認以下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的,是不適合認為它:『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凡以這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生起的受、想、行、識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以上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説完羅侯羅成爲阿羅漢,幾千位天神成爲初果聖者
SN35.122 會被結縛的法經Saṃyojaniyadhamm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
1. 會被結縛的法
a. 合意的六塵
2. 結
a. 凡在那裡有意欲貪者,在那裡有結
SN35.123 會被執取的法經 Upādāniyadhamm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
1. 會被執取的法
a. 合意的六塵
2. 執取
a. 凡在那裡有意欲貪者,在那裡有執取
SN35.124-126摘要
-有一次,毘舍離人屋主郁伽(SN35.124)/ 象村人屋主郁伽(SN35.125)/ 屋主優波離(SN35.126)問佛陀,爲什麽一些眾生當生不證涅槃,有些當生證呢?
-佛陀便說,如果比丘歡喜、歡迎、持續固持合意的六塵,
-他的識是依止、執取那個的,
-有執取的比丘不證涅槃。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35.127 婆羅墮若經 Bhāradvāj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優填那王問賓頭盧婆羅墮若尊者,什麽因緣讓年輕的比丘在有生之年行圓滿、遍純淨梵行而度過時間?
-賓頭盧婆羅墮若尊者便提出一個又一個的方法
1. 佛陀教導對接近母親、姐妹、女兒年紀的當作是母親、姐妹、女兒
2. 修不净觀
3. 守護根門
-説完優填那王大爲感動,皈依三寶
SN35.128 輸屢那經 Soṇ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屋主之子輸屢那問佛陀,爲什麽一些眾生當生不證涅槃,有些當生證呢?
-佛陀便說,如果比丘歡喜、歡迎、持續固持合意的六塵,
-他的識是依止、執取那個的,
-有執取的比丘不證涅槃。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35.129 輸屢那經 Soṇ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瞿師羅屋主問阿難尊者何謂佛陀所説的種種界?
-阿難尊者便回答
1. 存在六根界、合意的諸六塵、六根識、樂受。緣於觸樂受生起
2. 存在六根界、不合意的諸六塵、六根識、苦受。緣於觸苦受生起
3. 存在六根界、中捨的諸六塵、六根識、不苦不樂受。緣於觸不苦不樂受生起
SN35.130 訶梨迪迦尼經 Hāliddikān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訶梨迪迦尼屋主問大迦旃延尊者,佛陀所説的『緣於種種界種種觸生起;緣於種種觸種種受生起。』--是什麽意思呢?
-尊者便回答
1. 以六根接觸六塵後,比丘知道:『在這裡,這是合意的。』以及,有六根識、樂受。緣於觸,樂受生起
2. 以六根接觸六塵後,比丘知道:『在這裡,這是不合意的。』以及,有六根識、苦受。緣於觸,苦受生起
3. 以六根接觸六塵後,比丘知道:『在這裡,這是中捨的。』以及,有六根識、不苦不樂受。緣於觸,不苦不樂受生起
SN35.131 那拘羅的父親經 Nakulapitu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屋主那拘羅的父親問佛陀,爲什麽一些眾生當生不證涅槃,有些當生證呢?
-佛陀便說,如果比丘歡喜、歡迎、持續固持合意的六塵,
-他的識是依止、執取那個的,
-有執取的比丘不證涅槃。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35.132 魯西遮經Lohicc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班學生婆羅門公然侮辱佛弟子,說他們為卑俗的、黑的
-大迦旃延尊者從住處出來後便叫他們不要吵,自己將為他們説法
-接著尊者說偈,大意如是
1. 古代的婆羅門品德良好,他們守護根門、消滅憤怒、樂於法和禪坐
2. 但現在的婆羅門不再好
3. 有一個善得定的心,清明不混雜,對一切衆生不僵硬—他到達梵天之道
-那時,那些不悅的學生婆羅門去見魯西遮婆羅門,說沙門大迦旃延單方面地呵責婆羅門的經典。
-魯西遮婆羅門也變得不悅,但他想親自求證,於是去找大迦旃延尊者
-大迦旃延尊者便將他對學生婆羅門的偈重複一次
-這時魯西遮婆羅門請尊者解釋什麽為之『不守護門』,尊者便解釋
1. 某一類人以六根接觸六塵後,志向可愛的諸六塵,排拒不可愛的諸六塵,住於身念未現起的與少心的(義注:念未現起、有煩惱之心),以及不如實知道那個心解脫(義注:果定)、慧解脫(義注:果慧)----於該處他的那些生起的諸惡不善法無殘餘地被滅
-當被問到‘守護根門’ 時,尊者便解釋相反的
-説完魯西遮婆羅門大爲感動,皈依三寶
SN35.133 韋拉哈迦尼經 Verahaccān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韋拉哈迦尼氏族的婆羅門尼] [學生婆羅門] 去見優陀夷尊者,接著尊者以美好的法說對其開示
-學生婆羅門便對他的老師稱讚尊者
-韋拉哈迦尼氏族的婆羅門尼便邀請尊者明天來用餐
-第二天用餐後,韋拉哈迦尼氏族的婆羅門尼穿上鞋、坐在高的座位上、覆蓋頭後,請已用餐的優陀夷尊者開示佛法
-尊者推搪了
-第二天也是這樣
-於是韋拉哈迦尼氏族的婆羅門尼便問他的學生爲什麽會這樣,學生便說因爲他穿上鞋、坐在高的座位上、覆蓋頭來請尊者説法,他不説是因爲他尊重法
-第三次,婆羅門尼修正後,尊者終於肯説法了
-婆羅門尼問 ‘在什麼存在時,阿羅漢們安立苦樂?在什麼不存在時,阿羅漢們不安立苦樂?’
-尊者便回答:在眼/耳/鼻/舌/身/意存在時
-説完婆羅門尼大爲感動,皈依三寶
SN35.134 天臂經 Devada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自己不説『對所有比丘來說在六觸處上都應作警覺。』,也不説『對所有比丘來說在六觸處上都沒有應作警覺的。』
-對於阿羅漢來説,『在六觸處上沒有應作警覺的。』因爲他們已作警覺,不可能疏忽大意
-但對想要證涅槃的有學比丘來説,『在六觸處上應作警覺。』,因爲考慮到以下警覺的結果後
1. 有能被六根識知,悅意及不悅意的諸六塵,他們一再接觸那些後心不持續遍取
2. 從心的不遍取,精進已被發動成為不退縮的
3. 念已現起成為不忘失的,身已寧靜成為無激情的,已得定成為心一境的
SN35.135 機會經 Khaṇ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對比丘們來説是好的獲得,因爲已得到梵行生活的機會
-佛陀見到名叫六觸處的地獄,在那裏只接觸到不合意的六塵
1. 義注:這是指無間大地獄
-佛陀也見到名叫六觸處的天堂,在那裏只接觸到合意的六塵
1. 義注:33天。
2. 地獄給與一向苦的狀態,天界給與一向樂的狀態,以一向享樂而生放逸,都不能住於梵行道的生活(maggabrahmacariyavāsaṃ),但人間樂與苦混合,只在這裡苦界與天界都被了知,這名為梵行道的業地(kammabhūmi)被你們得到,所以經文會說「由於你們得到梵行生活的機會」。
SN35.136-137 摘要
-佛陀說,天神和人類有六塵的快樂,樂於六塵,喜於六塵
-以六塵的變易、褪去、滅,天神和人們住於苦
-但佛陀如實知道諸六塵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後,
-沒有六塵的快樂,不樂於六塵,不喜於六塵
以六塵的變易、褪去、滅,如來住於樂。(SN35.136-137)
-接著佛陀說偈,大意如下
1. 合意的東西只要存在,就被認爲是樂的,只要消失就被認爲是苦的
2. 但聖者們把有身之滅看作是樂—和全世界的人相反
3. 其他人和聖者的苦樂概念相反
4. 這個法難被了知、看見,無智的人會迷惑,認爲是黑暗,但對看見者來説是光明
5. 具有有貪的人不容易覺悟這個法,只有聖者能正覺法—無漏者般涅槃(SN35.136)
SN35.138-139 摘要
-佛陀說,凡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它!
-如果它被捨斷,對你們將有利益、安樂
-而什麼是非你們的?
1. 眼/耳/鼻/舌/身/意(SN35.139)
2. 色/聲/香/味/觸/法 (SN35.140)
-就如在這在這祇樹林中的草、薪木、枝條、樹葉,某人帶走它,或燃燒,或做需要的物品,他們是否這麼想:『某人帶走了我們,或燃燒,或做需要物。』呢?答:不,因爲它不是我的自我,也不是屬於自我的
SN35.140 自身內有因的無常經 Ajjhattāniccahetu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六根是無常的,凡六根之生起的因與緣,那也是無常的
-無常所生成的六根,將從哪裡有常的呢?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六根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141 自身內有因的苦經 Ajjhattadukkhahetu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六根是苦的,凡六根之生起的因與緣,那也是苦的
-苦所生成的六根,將從哪裡有樂的呢?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六根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142 自身內有因的無我經 Ajjhattānattahetu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六根是無我的,凡六根之生起的因與緣,那也是無我的
-無我所生成的六根,將從哪裡有我的呢?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六根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143-145 摘要
-佛陀說,六塵是無常(SN35.143)/苦(SN35.144)/無我(35.145)的,凡六塵之生起的因與緣,那也是無常(SN35.143)/苦(SN35.144)/無我(35.145)的
-無常(SN35.143)/苦(SN35.144)/無我(35.145)所生成的六根,將從哪裡有常/樂/我的呢?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六塵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146 業滅經 Kammanirod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
1. 新業
a. 現在以身、語、意做業
2. 舊業
a. 眼耳鼻舌身意是被造作的、被思惟的舊業
3. 業滅
a. 以身業、語業、意業的滅觸達解脫
4. 導向業滅道跡
a. 八聖道
-佛陀說,自己已經出自憐憫教導了這些了。他們要禪修,不要疏忽大意、之後後悔
SN35.147-149 摘要
-佛陀說,他將教導有益於涅槃的道跡
-那就是看以下為無常(SN35.147)/苦(SN35.148)/無我(SN35.149)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凡以這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生起的受、想、行、識
SN35.150 有益涅槃道跡經 Nibbānasappāyapaṭipad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他將教導有益於涅槃的道跡
-佛陀引導比丘承認以下是無常的,無常故是苦的,而凡為無常、苦、變易法,是不適合認為它:『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凡以這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生起的受、想、行、識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以上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151 徒弟經 Antevāsi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這梵行被住於無徒弟與無師父。
-有徒弟、有師父的比丘住於苦,是不安樂的。
-無徒弟、無師父的比丘住於樂,是安樂的
有徒弟:六根接觸六塵之後諸惡不善法--諸隨順結的憶念、意向---生起。諸惡不善法住於他之內
有師父:惡不善法征服他
SN35.152 為了什麼目的梵行經 Kimatthiyabrahmacari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假如其他外道遊行者們這麼問比丘們:『你們為了什麼目的而在佛陀處行梵行的生活呢?』
-要這樣回答外道---『為了苦的遍知』
-佛陀再指導,假如他們問『那麼,為了遍知哪個苦在沙門喬達摩處行梵行生活呢?』
-這時應該回答,爲了遍知以下是苦的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SN35.153 有法門嗎經 Atthinukhopariyāyasuttaṃ 摘要
-佛陀問比丘們,有法門,由於該法門,比丘除了以下之外能記說完全智:【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嗎?
1. 信
2. 愛好
3. 口傳
4. 理論的深思
5. 見解的沉思而接受
-比丘們請佛陀教導,佛陀便説:
比丘以六根接觸六塵後,當自身內有貪、瞋、癡時,知道:『我的自身內有貪、瞋、癡。』
-或當自身內沒有貪、瞋、癡時,知道:『我的自身內沒有貪、瞋、癡。』
-這些不以以上1-5的方式而知道
-而且這些法以慧看見後能被感知
SN35.154 根具足者經 Indriyasampan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位比丘問佛陀:什麼情形是根具足者呢?(義注:這裏指信等根)
-佛陀便回答說
1. 如果當在六根上住於隨看著生滅時,他在六根上厭
2.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3.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4. 這個情形便是根具足者
SN35.155 說法者的詢問經 Dhammakathikapucc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比丘問佛陀何謂説法者。
-佛陀便回答以下的定義
1. 說法者比丘
a. 爲了對眼/耳/鼻/舌/身/意的厭、離貪、滅而教導法
2. 法、隨法行者比丘
a. 爲了對眼/耳/鼻/舌/身/意的厭、離貪、滅的行者
3. 得當生涅槃比丘
a. 對眼/耳/鼻/舌/身/意厭、離貪、滅,不執取後成為解脫者
SN35.156-157 摘要
-佛陀說,比丘看『無常的六根(SN35.156)/六塵(SN35.157)』只是無常的,那是他的正見。
-正確看見者厭
-從歡喜的滅盡有貪的滅盡
-從貪的滅盡有歡喜的滅盡
-從歡喜、貪的滅盡被稱為『心善解脫』
SN35.158 自身內無常之歡喜的滅盡經 Ajjhatta-aniccanandikkha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你們要如理作意眼/耳/鼻/舌/身/意,你們要如實察覺眼/耳/鼻/舌/身/意的無常性。
-當如此做,就會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厭
-從歡喜的滅盡有貪的滅盡
-從貪的滅盡有歡喜的滅盡
-從歡喜、貪的滅盡被稱為『心善解脫』
SN35.159 自身外無常之歡喜的滅盡經 Ajjhatta-aniccanandikkha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你們要如理作意色/聲/香/味/觸/法,你們要如實察覺色/聲/香/味/觸/法的無常性。
-當如此做,就會在色/聲/香/味/觸/法上厭
-從歡喜的滅盡有貪的滅盡
-從貪的滅盡有歡喜的滅盡
-從歡喜、貪的滅盡心被解脫,這被稱為『善解脫』
SN35.160-161 摘要
-有一次,佛陀叫比丘們要修定(SN35.160)/著手努力於獨坐 (SN35.161),
-得定/獨坐的比丘如實知道。
-如實知道什麼呢?以下是無常的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SN35.162-164 摘要
-有一次,摩訶拘絺羅尊者請佛陀教導他法,如此他便能獨自熱心地努力了
-佛陀便教導,凡是無常(SN35.162)/苦(SN35.163)/無我(SN35.164)的,在那裡意欲應該被你捨斷.
-什麽是無常(SN35.162)/苦(SN35.163)/無我(SN35.164)的呢?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SN35.165 邪見的捨斷經 Micchādiṭṭhipah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比丘問佛陀當怎樣知、怎樣見時,邪見被捨斷呢?
-對知、見以下為無常者來説邪見被捨斷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SN35.166 有身見的捨斷經 Sakkāyadiṭṭhipah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比丘問佛陀當怎樣知、怎樣見時,有身見被捨斷呢?
-對知、見以下為苦者來説有身見被捨斷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SN35.167 我隨見的捨斷經 Attānudiṭṭhipah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比丘問佛陀當怎樣知、怎樣見時,我隨見被捨斷呢?
-對知、見以下為無我者來説我隨見被捨斷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SN35.168-170 摘要
-佛陀說,凡是無常的,在那裡,意欲(SN35.168)/貪(SN35.169)/意欲貪(SN35.170)應該被你們捨斷。
-而什麽是無常的呢?眼、耳、鼻、舌、身、意
SN35.171-173 摘要
-佛陀說,凡是苦的,在那裡,意欲(SN35.171)/貪(SN35.172)/意欲貪(SN35.173)應該被你們捨斷。
-而什麽是苦的呢?眼、耳、鼻、舌、身、意
SN35.174-176 摘要
-佛陀說,凡是無我的,在那裡,意欲(SN35.174)/貪(SN35.175)/意欲貪(SN35.176)應該被你們捨斷。
-而什麽是無我的呢?眼、耳、鼻、舌、身、意
SN35.177-179 摘要
-佛陀說,凡是無常的,在那裡,意欲(SN35.177)/貪(SN35.178)/意欲貪(SN35.179)應該被你們捨斷。
-而什麽是無常的呢?色、聲、香、味、觸、法
SN35.180-182 摘要
-佛陀說,凡是苦的,在那裡,意欲(SN35.180)/貪(SN35.181)/意欲貪(SN35.182)應該被你們捨斷。
-而什麽是苦的呢?色、聲、香、味、觸、法
SN35.183-185 摘要
-佛陀說,凡是無我的,在那裡,意欲(SN35.183)/貪(SN35.184)/意欲貪(SN35.185)應該被你們捨斷。
-而什麽是無我的呢?色、聲、香、味、觸、法
SN35.186-188 摘要
-佛陀說,過去 (SN35.186)/未來(SN35.187)/現在(SN35.188)的眼/耳/鼻/舌/身/意是無常的,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189-191 摘要
-佛陀說,過去 (SN35.189)/未來(SN35.190)/現在(SN35.191)的眼/耳/鼻/舌/身/意是苦的,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192-194 摘要
-佛陀說,過去 (SN35.192)/未來(SN35.193)/現在(SN35.194)的眼/耳/鼻/舌/身/意是無我的,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195-197 摘要
-佛陀說,過去 (SN35.195)/未來(SN35.196)/現在(SN35.197)的色/聲/香/味/觸/法是無常的,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聲/香/味/觸/法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198-200 摘要
-佛陀說,過去 (SN35.198)/未來(SN35.199)/現在(SN35.200)的色/聲/香/味/觸/法是苦的,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聲/香/味/觸/法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201-203 摘要
-佛陀說,過去 (SN35.201)/未來(SN35.202)/現在(SN35.203)的色/聲/香/味/觸/法是無我的,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聲/香/味/觸/法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204-206 摘要
-佛陀說,過去 (SN35.204)/未來(SN35.205)/現在(SN35.206)的眼/耳/鼻/舌/身/意,是無常的
-凡是無常的,那個是苦的
-凡是苦的,那個是無我
-凡是無我,那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這樣,這個應該以正確之慧如實被看見。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207-209 摘要
-佛陀說,過去 (SN35.207)/未來(SN35.208)/現在(SN35.209)的眼/耳/鼻/舌/身/意,
是苦的
-凡是苦的,那個是無我
-凡是無我,那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這樣,這個應該以正確之慧如實被看見。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210-212 摘要
-佛陀說,過去 (SN35.207)/未來(SN35.208)/現在(SN35.209)的眼/耳/鼻/舌/身/意,
是無我的
-凡無我者,那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這樣,這個應該以正確之慧如實被看見。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213-215 摘要
-佛陀說,過去 (SN35.213)/未來(SN35.214)/現在(SN35.215)的色/聲/香/味/觸/法,是無常的
-凡是無常的,那個是苦的
-凡是苦的,那個是無我
-凡是無我,那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這樣,這個應該以正確之慧如實被看見。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聲/香/味/觸/法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216-218 摘要
-佛陀說,過去 (SN35.216)/未來(SN35.217)/現在(SN35.218)的色/聲/香/味/觸/法,是
苦的
-凡是苦的,那個是無我
-凡是無我,那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這樣,這個應該以正確之慧如實被看見。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聲/香/味/觸/法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219-221 摘要
-佛陀說,過去 (SN35.219)/未來(SN35.220)/現在(SN35.221)的色/聲/香/味/觸/法,是
無我
-凡是無我,那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這樣,這個應該以正確之慧如實被看見。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聲/香/味/觸/法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222-224 摘要
-佛陀說,眼/耳/鼻/舌/身/意是無常的(SN35.222)/苦的(SN35.223)/無我的(SN35.224)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225-227 摘要
-佛陀說,色/聲/香/味/觸/法是無常的(SN35.225)/苦的(SN35.226)/無我的(SN35.227)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色/聲/香/味/觸/法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228 海經第一 Paṭhamasamud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無聞凡夫所説的海是指大水的積聚,而不是聖者之律中的海
-眼/耳/鼻/舌/身/意是人的海
1. 義注:之所以稱爲海是因爲難被滿足之義和浸沒之義(對於不同感官目標,假如不節制,就會下沉,成爲煩惱生起的原因
-有包含色/聲/香/味/觸/法的推動力
-凡征服它們者,被稱為渡過有波浪、有漩渦、有水鬼、有羅剎的--眼/耳/鼻/舌/身/意之海
-已渡、到彼岸的婆羅門站在高地上
SN35.229 海經第二 Dutiyasamud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無聞凡夫所説的海是指大水的積聚,而不是聖者之律中的海
-合意的色/聲/香/味/觸/法為聖者之律中的海
-在這裏大多數的衆生是已沈沒的,受糾纏,不超越惡道、輪迴
-接著佛陀說偈,大意如下
1. 脫離貪嗔無明的人渡過這個有各種危險的海
2. 他超越染著依著、捨棄死神、捨斷了苦不再生
3. 消失的他不再回來,佛陀說他使死王迷惑
SN35.230 像漁夫那樣經 Bāḷisikopa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就如漁夫在深湖投有餌的釣鉤,吞下它的魚兒來到不幸、來到災厄、被漁夫為所欲為
-同樣地,在這世間中有爲了眾生的不幸、殺害而佈置的六種釣鈎—合意的色/聲/香/味/觸/法
-如果比丘歡喜、歡迎、持續固持那個,這位被稱為上魔釣鉤、來到不幸、來到災厄、被魔王為所欲為的比丘
-反之,則被稱為不上魔釣鉤、破壞粉碎釣鉤、不來到不幸、不來到災厄、不被魔王為所欲為的比丘
SN35.231 如乳樹經 Khīrarukkhopa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凡任何人在色/聲/香/味/觸/法上有貪嗔癡,未捨斷貪嗔癡
-即使微不足道的色/聲/香/味/觸/法,仍遍取他的心,更不用說强烈的
-那是因爲他有貪嗔癡,未捨斷貪嗔癡
-就如斬幼嫩的乳樹會有樹乳流出,那是因爲它有樹乳
-相反,凡任何人在色/聲/香/味/觸/法上沒有貪嗔癡,捨斷了貪嗔癡
-即使强烈的色/聲/香/味/觸/法,仍不遍取他的心,更不用說微不足道的
-那是因爲他沒有貪嗔癡,捨斷了貪嗔癡
-就如斬枯死的樹那樣,沒有樹乳流出---那是因爲它沒有樹乳了
SN35.232拘絺羅經 Koṭṭhi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摩訶拘絺羅尊者問舍利佛尊者—是否眼/耳/鼻/舌/身/意是諸色/聲/香/味/觸/法的結縛?還是色/聲/香/味/觸/法是諸眼/耳/鼻/舌/身/意的結縛?
-舍利佛尊者便回應,都不是,但凡緣於那兩者意欲貪的生起,在那裡那是結縛
-就如黑牛與白牛被一條繩子綁在一起,假如說:『黑牛是白牛的結縛;白牛是黑牛的結縛。』對嗎?摩訶拘絺羅尊者答:不
-舍利佛尊者認可,並說,凡牠們被一條繩子連結,在那裡那是結縛
-舍利佛尊者繼續說,如果眼/耳/鼻/舌/身/意是諸色/聲/香/味/觸/法的結縛;或色/聲/香/味/觸/法是諸眼/耳/鼻/舌/身/意的結縛;那這為了苦完全滅盡之梵行生活便不被了知了
-但因爲兩者都不是,凡緣於那兩者意欲貪的生起,在那裡那是結縛---所以為了苦完全滅盡之梵行生活便被了知
-也有一個法門可以了解到—佛陀以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但佛陀的意欲貪不存在,佛陀是心善解脫者
SN35.233 葛瑪部經 Kāmabhū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葛瑪部尊者問阿難尊者—是否眼/耳/鼻/舌/身/意是諸色/聲/香/味/觸/法的結縛?還是色/聲/香/味/觸/法是諸眼/耳/鼻/舌/身/意的結縛?
-阿難尊者便回應,都不是,但凡緣於那兩者意欲貪的生起,在那裡那是結縛
-就如黑牛與白牛被一條繩子綁在一起,假如說:『黑牛是白牛的結縛;白牛是黑牛的結縛。』對嗎?葛瑪部尊者答:不
-阿難尊者認可,並說,凡牠們被一條繩子連結,在那裡那是結縛
SN35.234 優陀夷經 Udāyī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優陀夷尊者問阿難尊者,就如這個身體被佛陀以種種法門告知:『像這樣,這個身體是無我。』,佛陀也同樣地闡明這個識:『像這樣,這個識也是無我。』嗎?
-阿難尊者認可,並引導,緣於眼/耳/鼻/舌/身/意與諸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識生起
-凡眼/耳/鼻/舌/身/意識之生起的因與緣如果完全地被滅,眼/耳/鼻/舌/身/意識不會被知道
-就以這個法門來説明
-阿難尊者繼續說,就如一個欲求心材的男子以斧頭斬大芭蕉樹幹,他連膚材也沒得到,從哪裡有心材!
-同樣地,當比丘在六觸處上都認為非我、非我所
-當這麼認為時,不執取世間中任何事物。
-不執取者不受刺激,不受刺激者就自己證涅槃,
-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235 燃燒法門經 Ādittapariyā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燃燒法門-法的教說
-佛陀說,眼/耳/鼻/舌/身被破壞,相較在個別色/聲/香/味/觸的相中執取比較好
-因爲當識住立時,會住立在有樂味繫縛的相或個別的相上。
-如果在那時候死了,便可能投生到地獄或畜生界其中之一
-看到過患後佛陀這樣說
-佛陀說,睡眠對生命來說是徒然白費的、愚鈍的,但還是比破僧的尋思好
-佛陀說,別理會眼耳鼻舌身根被破壞,或睡眠,讓自己作意以下是無常的
1. 眼/耳/鼻/舌/身/意
2. 色/聲/香/味/觸/法
3. 眼/耳/鼻/舌/身/意識
4. 眼/耳/鼻/舌/身/意觸
5. 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這樣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以上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
-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35.236-237 摘要
-佛陀說,
1. 在有諸手時,拿起放下被知道
2. 在有諸腳時,前進後退被知道
3. 在有諸關節時,彎曲伸展被知道
4. 在有肚子時,饑餓口渴被知道。
-同樣地,在有眼/耳/鼻/舌/身/意時,以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自身內的苦樂生起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説明沒有前者,便沒有後者
SN35.238 如毒蛇經 Āsīvisopamasuttaṃ 摘要
-一位男子有以下的經歷,佛陀以它們比喻為不同的事物
1. 遇見凶猛的毒蛇
a. 『四條威力兇猛、劇毒的毒蛇』=四大
2. 逃跑後遇見五位殺害者
a. 『五位殺害者的敵人』=五取蘊
3. 逃跑後第六位已拔劍的殺害闖入者緊追在後
a. 『第六位已拔劍的殺害闖入者』=歡喜貪
4. 之後逃到空的村落,發現搶劫村落的盜賊們進入這個空村落
a. 『空的村落』=六內處,如果賢智者、有能力者、聰明者從六根審察,它們看起來只是空無的
b. 『搶劫村落的盜賊們』=六外處,六根在合意不合意的諸六塵中被打
5. 逃跑到大水河流,此岸是有疑懼的、有所怖畏的,彼岸是安穩的、無所怖畏的,但沒有為了從此岸到彼岸的船或越過的橋
a. 『大水河流』=四種暴流:欲、有、見、無明
b. 『有疑懼的、有所怖畏的此岸』=有身
c. 『安穩的、無所怖畏的彼岸』=涅槃
6. 於是決定造筏後,以手腳努力,平安地到彼岸
a. 『筏』=八支聖道
7. 最後已渡已到達彼岸,婆羅門站在高地上
a. 『已渡已到達彼岸,婆羅門站在高地上』=阿羅漢
SN35.239 如車子經 Rathopa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三法的比丘當生住於豐富的樂、喜悅
-以及為了諸漏的滅盡有他的起源、開始
1. 在諸根上守護門
2. 在飲食上知適量
3. 專修清醒
SN35.240 如烏龜經Kummopa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從前有隻龜找食物,狐狼也是
-龜看到狼後,便收妥龜頭為第五的肢體到自己的龜殼,牠不活動、沈默地保持靜止。
-狼看見後等待著龜,想,『當這隻陸龜烏龜使龜頭為第五的肢體之任何一肢體伸出時,就在那時,捉住、撕裂後我將吃它。』
-但烏龜並沒有伸出肢體,當沒得到機會時,生厭後狼離開了烏龜
-同樣地,魔王不斷地等候機會,想著自己或許能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得到機會,因此佛陀提醒比丘們要守護根門
-當沒得到機會時,生厭後魔波旬也會將從他們離開,如狐狼對陸龜烏龜那樣。
-佛陀接著說,般涅槃者不會惡罵任何人
SN35.241-242 摘要
-有一次,佛陀看見正被恒河水流沖走的大樹幹而對比丘們說,
-如果那個樹幹不以下,那麽那個樹幹必將是傾向大海的,因爲恒河的水流是傾向大海的
1. 走到此岸
2. 走到彼岸
3. 在中間沈沒
4. 在高地堆積
5. 遭到人的捕獲
6. 遭到非人的捕獲
7. 遭到漩渦的捕獲
8. 成為內部腐爛的
-佛陀說,同樣地如果比丘們不以下,他們必將是傾向涅槃的。這時某位比丘(SN35.241)/金毘羅尊者(SN35.242)問佛陀以下的意涵,佛陀隨之解説
1. 走到此岸
a. 『此岸』=六內處
2. 走到彼岸
a. 『彼岸』=六外處
3. 在中間沈沒
a. 『在中間沈沒』=歡喜貪
4. 在高地堆積
a. 『在高地堆積』=我是之慢
5. 遭到人的捕獲
a. 和在家人交際,成為同歡同愁者,自己在他們中努力於已生起的義務
6. 遭到非人的捕獲
a. 某一類人志向某類天眾後行梵行
7. 遭到漩渦的捕獲
a. 五種欲
8. 成為內部腐爛的
a. 修爲差
(SN35.241:這時牧牛人難陀聽到佛陀的話語後對佛陀說,自己不會成爲以上的,並請求在佛陀前出家。
佛陀請他先交還諸母牛給主人,但難陀說他們會自己回去。佛陀堅持。
最終難陀在處理這件事後成功出家,不久修成阿羅漢)
SN35.243 流漏法門經Avassutapariyā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迦毘羅衛城釋迦族人的新集會所建立不久,未被任何人所居住。
-他們因此請佛陀第一個使用它,這樣便會對釋迦族人會有長久的利益與安樂
-僧團入住的那晚,佛陀腰痛要休息,於是請大目揵連尊者為僧團説法。
-大目揵連尊者便教導比丘們流漏法門,以及不流漏法門
-流漏法門:流漏者為
1. 六根接觸六塵後,傾向於可愛的六塵,抗拒不可愛的六塵
2. 他住於身念未現起的與少心的
3. 以及不如實知道那個心解脫、慧解脫---於該處他那些生起的諸惡不善法無殘餘地被滅
4. 這麼住的比丘,如果魔從眼/耳/鼻/舌/身/意接近他,魔就得到機會
5. 諸色/聲/香/味/觸/法征服這麼住的比丘,非比丘征服諸色/聲/香/味/觸/法
6. 他被稱爲被色/聲/香/味/觸/法征服者、被惡不善法、煩惱、導致再生的、恐怖、苦果報、未來的生老死所征服
7. 這樣是流漏者
-接著大目揵連尊者便説明什麽是不流漏者
-佛陀聽後便起來並隨喜大目揵連尊者所説
SN35.244 苦法經 Dukkhadhamm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在那裏他如實知道一切苦法集起與落下,如是他看見諸欲。無論怎樣他看見欲時,便不潛伏在諸欲上之欲的意欲、欲愛、欲迷、欲的熱惱。他如此隨覺地行與住,如是行與住時貪憂惡不善法便不潛伏
-佛陀於是逐句解釋:
在那裏他如實知道一切苦法集起與落下,
1. 像這樣是色/受/想/行/識,像這樣是色/受/想/行/識的集起,像這樣是色/受/想/行/識的滅沒
如是他看見諸欲。無論怎樣他看見欲,便不潛伏在諸欲上之欲的意欲、欲愛、欲迷、欲的熱惱
1. 他看諸欲為炭火坑
他如此隨覺行與住,如是行與住時貪憂惡不善法便不潛伏
1. 就如男子進入許多荊棘的森林,四方都是荊棘,他具念地前進,就具念地後退:『不要讓荊棘刺我。』
2. 世間中合意的東西被稱爲『在聖者之律中的荊棘』
3. 像這樣知道後,自制與不自制應該被知道
a. 自制:以六根接觸六塵後,不傾向於諸可愛的六塵,不排拒諸不可愛的六塵,住於身念已現起的,無量心的,以及如實知道那個心解脫、慧解脫-----於該處他的那些生起的諸惡不善法無殘餘地被滅
-佛陀說,這麼行、這麼住的那位比丘即使偶爾由於念的混亂,隨順結的諸惡不善念的意向生起
-念的生起雖然是徐緩的,但一生起就急速地捨斷它們。當如是行、住時,諸貪婪、憂之惡不善法不流入
-就如男子使二、三滴水滴落在中午被曬熱的鐵盤上,水滴的落下或是緩慢的,但一落下它就急速地耗盡
-佛陀說,如果有人引誘這樣的人還俗,享用金錢與作福德,他不可能會還俗
SN35.245 如緊叔迦經 Kiṃsukopam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某位比丘去問一位比丘:什麼情形比丘的見是善清淨的呢?前者得到答案後不滿意,但不滿意。於是再問其他比丘,但都不滿意。以下是他問到的答案
1. 如實知道六觸處的集起與滅沒
2. 如實知道五取蘊的集起與滅沒
3. 如實知道四大的集起與滅沒
4. 如實知道凡任何集法全部是滅法
-不滿意的比丘於是去見佛陀並説起了來龍去脈
-佛陀便說,就如未見過緊叔迦樹的人問其他見過緊叔迦樹的人,後者給出的答案各異(因爲他們對應不同生長期時樹的樣貌),但當時緊叔迦樹就正如那位男子所見
-佛陀於是說譬喻,
1. 就如國王邊境堅固城牆城門的城市
a. 四大身
2. 有六道門
a. 六內處
3. 在那裡,有賢智的守門人
a. 念
4. 一對急速的使者從東方來到後,對守門人這麼說:『男子先生!這座城的城主在哪裡呢?』他這麼說:『大德!他坐在中央四衢街道。』
a. 『一對急速的使者』=止觀
b. 『城主』=識
c. 『在中央四衢街道』=四大
5. 那時,那對急速的使者對城主交與如實話語後,走向來時的道路。
a. 『如實話語』=涅槃
6. 『來時的道路』
a. 八支聖道
SN35.246 如琵琶琴經 Vīṇopa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對任何比丘、比丘尼來説,在六塵上如果生起意欲,或貪,或瞋,或癡,或甚至心的嫌惡者,應該從那裡阻止心:『這是一條有恐怖,有所怖畏,有荊棘,有叢林的道路,是歧途、邪道、有劫賊災難的,這是非善人親近的道路、這不是善人親近的道路,你不適合這個。』
-就如稻田的守護者是疏忽大意的,吃稻田的牛進入那個稻田後,盡情地陶醉、疏忽大意。同樣地,無聞凡夫不自制,在五欲上盡情陶醉、疏忽大意
-就如稻田的守護者是不疏忽大意的,當吃稻田的牛進入那個稻田,稻田的守護者便敲打他。第二、三次也是這樣。那隻牛便記得了,並不再進入那個稻田
-同樣地,當比丘的心在六觸處上被克制,内在便善住立,安靜、專注、定下來
-就如琵琶琴聲雖然誘人,他由種種的組成部分所組成,當將他破碎、火燒後,就發現它是多麽的不實在
-同樣地,當探求色受想行識時,便發現不存在‘我’或‘我的’
SN35.247 如六種生物經 Chappāṇakopa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就如肢體受傷、肢體化膿的男子進入蘆葦林,茅草荊棘刺在腳上,同時蘆葦葉刮著肢體,那位男子便因爲這樣而感受苦憂。
-同樣地,某類比丘受到責備---『這位這麼作的、這麼行的尊者是不淨的村落荊棘者(以無價值的行爲刺傷村民)。』
-知道他是『荊棘』後,自制與不自制應該被知道
-怎樣是不自制呢?比丘以六根接觸六塵之後,傾向可愛的六塵,排拒諸不可愛的六塵,住於身念未現起的與少心的,以及不如實知道心解脫、慧解脫----於該處他的那些生起的諸惡不善法無殘餘地被滅
-就如男子捕捉六種不同的動物後,以堅固的繩索捆綁它們,並在中間打結後放手。他們各自拉向各方。當他們疲累的時候,那些生物中比較少力的,便落入控制。
-同樣地,未修習、未多作身至念,他的六根被拉向諸合意的六塵上,對不合意的六塵成為厭逆的
-自制則是相反的。
-佛陀用了另一個比喻,就如男子捕捉六種不同的動物後,以堅固的繩索捆綁它們,緊綁在堅固的樁或柱上。他們各自拉向各方。當他們疲累的時候,他們便靠在柱子。
-同樣地,已修習、已多作身至念,他的六根不被拉向諸合意的六塵上,對不合意的六塵不成為厭逆的
-『堅固的樁或柱』=身至念
-佛陀提醒比丘要多修習身至念
SN35.248 麥捆經 Yavakalāp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猶如麥捆被放置在十字路口,那時,六名男子以六根打麥棒打麥捆,那個麥捆被善打。
-那時,第七名男子到來,他以第七根打麥棒打那個麥捆,,那個麥捆被善打。
-同樣地,無聞凡夫在六根處被合意/不合意的諸六塵打。如果那位無聞凡夫意圖未來再生,!這樣,那位愚鈍的男子更被徹底地打,猶如那個被第七根打麥棒打的麥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