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12 因緣相應 Nidānasaṃyuttaṃ 摘要
SN12.1 緣起經 Paṭiccasamuppād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比丘們緣起:
-以無明為緣而有諸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渴愛-->取-->有-->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以無明的無餘褪去與滅而有行滅-->以行滅而有識滅-->名色-->六處-->觸-->受-->渴愛-->取-->有-->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滅
SN12.2 解析經 Vibhaṅg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比丘們緣起:
-以無明為緣而有諸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渴愛-->取-->有-->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1. 老死:壽命的衰退、諸根的退化
2. 生:諸蘊的顯現、諸處的獲得
3. 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a. 義注:有生有和業有。這裏指業有
4. 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論取
a. 義注:欲取-執取感官享樂的所緣。更仔細的是,對感官欲樂上的欲。取=緊緊地拿取
b. 見取:我與世間是常的,這是真諦,其他(説法)是空虛的。戒禁取、我論取—所有都是見的代名詞。詳細來説是同意不存在的
c. 戒禁取:譬如牛的戒、牛的誓戒,說‘如是是清净的’這樣的遵守、抓取。詳細來説,對從這裏之外的沙門婆羅門的戒說清净
d. 我論取:抓取關於‘我‘的理論。這裏指20種有身見:
e. 認為色是我,或我擁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
f. …受…
g. …想…
h. …行…
i. …識…
j. 詳細來説,哪個是我論取?無聞凡夫不見聖者
5. 渴愛:對六塵的渴愛
6. 受:六觸所生受
7. 六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
8. 名色:受、想、思、觸、作意,這被稱為名。四大與四大之所造色,這被稱為色
9. 識:六類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10. 行:身行、語行、心行
11. 無明:在四聖諦上無知
-以無明的無餘褪去與滅而有行滅-->以行滅而有識滅-->名色-->六處-->觸-->受-->渴愛-->取-->有-->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滅
SN12.3 道跡經 Paṭipadāsuttaṃ 摘要
-佛陀對比丘說:
-以下是錯誤的道跡:-以無明為緣而有諸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渴愛-->取-->有-->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以下是正確的道跡:以無明的無餘褪去與滅而有行滅-->以行滅而有識滅-->名色-->六處-->觸-->受-->渴愛-->取-->有-->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滅
SN12.4-10 摘要
有一次,佛陀開示說,以下菩薩還未成佛前曾經感嘆:這個世間已陷入苦難:被生、老、然後再生,然而卻不知道這老死之苦的出離,什麼時候才被知道呢?
1. 毘婆尸 SN12.4
2. 尸棄 SN12.5
3. 毘舍浮 SN12.6
4. 拘留孫 SN12.7
5. 拘那含 SN12.8
6. 迦葉 SN12.9
7. 我 SN12.10
-於是他想,在什麼存在時老死存在?答案是生……這樣一直推到無明為行存在的緣。這時菩薩在以前不曾聽聞的集法上生起智慧和光明
-他繼續想,在什麼不存在時老死不存在?答案是生……這樣一直推到無明不存在時行也不存在。這時菩薩在以前不曾聽聞的滅法上生起智慧和光明
SN12.11 食經 Āhār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有為了已生眾生的存續,或為了資助求出生者的四種食
1. 或粗或細的物質食物
2. 觸
3. 意思
4. 識
(-義注:食為緣,緣被稱爲食是因爲它們滋養它們自己的作用。雖然對於存在有其他緣,但這四個單獨被稱爲食是因爲它們對個人生命相繼有特別的緣。
對於可吃的食物,它們是對那些透過食物而存續的衆生之物質身體,為特別的緣。
對於名身,觸為對受
思對於識
識對於名色
對於四食帶來了什麽?當放進嘴裏,可吃的食物就會帶來以食素為第八的色法
觸帶來三種感受
意思帶來三有
當再生時,識帶來名色)
-四種食以渴愛為因,-渴愛又以受為因
…
-如此類推到無明--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接著佛陀述説整個苦蘊的滅
SN12.12 摩利亞帕辜那經 Moḷiyaphaggu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為了已生眾生的存續,或為了資助求出生者的四種食
1. 或粗或細的物質食物
2. 觸
3. 意思
4. 識
-這時摩利亞帕辜那尊者問佛陀:誰吃識食呢?
-佛陀說那是不適當的問題,如果佛陀回答‘他吃‘的話就表示那是適當的問題
-佛陀說,他應該問‘識食是為了什麼呢?‘
1. 答案:識食是未來再有的出生之緣:在那位已生成者存在時六處存在;以六處為緣而有觸。
-接著尊者問了一系列不適當的問題,包括誰觸呢?誰感受呢?誰渴愛?誰執取呢?等等,佛陀糾正問題應為‘以什麼為緣而有X’
-佛陀接著循著他的問題一步步開示整個苦蘊的集
-和整個苦蘊的滅
SN12.13-14 摘要
-佛陀說,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知道老死/生/有/取/渴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諸行
-和它們集、滅,導向它們滅的道跡
-他們不被佛陀認同為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而且,那些尊者也不以證智自作證後,(義注:取證涅槃)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12.15 迦旃延氏經 Kaccānagot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迦旃延氏尊者去見佛陀什麽是正見
-佛陀說,這世間多數是依止兩種主義: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
-如果以正確之慧如實看見世間集者,便不會存在關於世間的虛無主義
-對以正確之慧如實看見世間滅者,便不會存在關於世間的存在主義
-這世間多數有執取,但有人卻不執著為‘我的自我’ 。
-『當生起時僅苦生起;當被滅時苦被滅。』他不疑惑
-不依靠他人而存在他的智慧—這個就是正見
-『一切存在』,這是一個極端
-『一切不存在』,這是第二個極端
-佛陀教導它們的中間,即透過十二因緣而說整個苦蘊的集、整個苦蘊的滅
SN12.16 說法者經 Dhammakathikasuttaṃ 摘要
-有位比丘問佛陀説法者的定義,佛陀隨即釐清
-説法者:為了對(十二因緣支)的厭、離貪、滅而教導法
-法、隨法行者比丘:為了對(十二因緣支)的厭、離貪、滅的行者
-得當生涅槃者比丘:對(十二因緣支)從厭、離貪、滅,不執取後成為解脫者
SN12.17 裸行者迦葉經 Acelakassap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爲了托鉢進入王舍城
-裸行者迦葉看見正從遠處走來的世尊,和佛陀寒暄後想問佛陀一點問題。
-佛陀一共拒絕了三次,理由是現在是托缽時間
1. 義注:爲什麽佛陀拒絕了三次?爲了激起尊敬。如果太快回答他們,他們就不會表示尊敬,但兩至三次就會。那樣他們就會聆聽然後發展信心。佛陀同時想讓他的智慧成熟
-之後迦葉說他並不是要問許多,佛陀才允許他問
-佛陀對於迦葉以下的問題都是否定的
1. 苦是自己所作的嗎?
2. 苦是其他(人)所作的嗎?
3. 苦是自己與其他作的嗎?
4. 苦是非自己也非其他所作的;偶然生的嗎?
5. 沒有苦嗎?
-迦葉於是問佛陀是否不知、不見苦?
1. 佛陀答他是知道的
2. 迦葉隨後請佛陀教導他苦
-佛陀便教導他,如果認爲--他做之後他感受,認爲有一個人由一開始存在—這樣就是常見
-如果認爲一個人做,另一個人感受—這樣就是斷滅見
-佛陀不走入這兩個極端,而以中間教導法—以十二因緣來解釋整個苦蘊的集、整個苦蘊的滅。
-聽後迦葉大受感動,皈依三寶,並請求出家
-佛陀說從外道那裏過來出家要通過四個月的觀察期才可以出家,但佛陀也知道個人的差異而給予特許
-迦葉說假如別人要滿四個月才能出家,自己可以等四年
-後來迦葉出家不久就成爲阿羅漢
SN12.18 丁巴盧葛經 Timbarukasuttaṃ 摘要
-遊行者丁巴盧葛問佛陀SN12.17的問題,佛陀以同樣的方式解答後,丁巴盧葛大受感動,皈依三寶
SN12.19 愚癡者賢智者經 Bālapaṇḍitasuttaṃ 摘要
-佛陀問比丘,被無明蓋、被渴愛連結的愚癡和賢智者也生成這個身體,六根對六塵而有觸,兩者也感受苦樂,但他們之間有什麽分別呢?
-愚人未捨斷無明和渴愛,因爲不為了苦的完全滅盡而行梵行,死後再生,不從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釋放,佛陀說:『他不從苦被釋放。』
-智者則相反
-佛陀簡要地指出他們兩者的分別:梵行生活
SN12.20 緣經 Pacca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比丘們
1. 緣起
a. 無論佛陀是否出現,十二因緣都住立,而佛陀覺悟後講解它
2. 諸緣所生法
a. 十二因緣支都是是無常的、有為的、緣所生的,是滅盡法、消散法、褪去法、滅法
-當聖弟子以正確之慧如實善見這個緣起與這些緣所生法時,他將不會跑到屬於過去、未來、現在的以下的疑惑
1. 我過去世存在嗎? (義注:在常見和無因無緣見中搖擺)
2. 我過去世不存在嗎?
3. 我過去世是什麼呢? (義注:是婆羅門?王族?等等)
4. 我過去世是怎樣的呢?(義注:依靠形狀而問是高是矮?或依靠主宰者創造論而問是誰作而形成過去的(我)這樣地疑惑那個的因)
5. 我過去世曾經是什麼,[後來]又變成什麼?
6. 我未來世存在嗎?(義注:依靠常斷見而問存在和不存在)
7. 我未來世不存在嗎?
8. 我未來世會是什麼呢?
9. 我未來世是怎樣的呢?
10. 我未來世會是什麼,[以後]又變成什麼?
11. 我存在嗎? (義注:是指這一生由結生到死亡)
12. 我不存在嗎?
13. 我是什麼?
14. 我是怎樣的呢?
15. 這眾生從何而來,將往何去?
SN12.21 十力經 Dasabal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他具備十力與具備四無畏而自稱最上位,在眾中獅子吼,使梵輪轉起:
1. 像這樣是各別五蘊,像這樣是各別五蘊的集,像這樣是各別五蘊的滅
2. 在這個存在時那個存在,以這個的生起那個生起
3. 在這個不存在時那個不存在,以這個的滅那個被滅
a. 即以十二因緣來解釋苦集和苦滅
SN12.22 十力經第二Dutiyadasabal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他具備十力與具備四無畏而自稱最上位,在眾中獅子吼,使梵輪轉起:
1. 像這樣是各別五蘊,像這樣是各別五蘊的集,像這樣是各別五蘊的滅
2. 在這個存在時那個存在,以這個的生起那個生起
3. 在這個不存在時那個不存在,以這個的滅那個被滅
1. 即以十二因緣來解釋苦集和苦滅
-佛陀告誡比丘,被自己這麼善說的法已經成為明瞭的時,出家的男子應盡最大努力、鍥而不捨地達成目標
-被惡不善法覆蓋的怠惰者住於苦,且使大利益退失。
-但與諸惡不善法遠離的精進者住於樂,且使大利益完成。
-不透過下劣的(義注:信、精進、念、定、慧)而使到最高的(義注:阿羅漢狀態)達成,透過最高的(義注:五根)而能使最高的達成
-考慮到自他的利益後,就足以以不疏忽大意使目標完成
1. 自:這個出家確實將是功不唐捐的
2. 他:施主會有大果
SN12.23 近因經 Upanis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知者、見者有諸漏的滅盡,非不知者、非不見者
-知者、見者為知道 ‘像這樣是各別五蘊,像這樣是各別五蘊的集,像這樣是各別五蘊的滅’
-佛陀說,下面的是上面的近因
1. 滅盡智
a. 義注:省察智,與「解脫知見」相當
2. 解脫
a. 義注:阿羅漢果解脫
3. 離貪
4. 厭
5. 如實智見
6. 定
7. 樂
8. 輕安
9. 喜
10. 欣悅
11. 信
12. 苦
a. 義注:輪回之苦
13. 生
14. 有
15. 取
16. 渴愛
17. 受
18. 觸
19. 六處
20. 名色
21. 識
22. 諸行
23. 無明
SN12.24 其他外道遊行者經 Aññatitthiy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舍利佛尊者因爲托缽時間未到,去了外道園林那裏。
-那些外道對尊者說,有些論説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
1. 自己作的
2. 其他作的
3. 自己與其他作的
4. 非自己非其他作的;自然生的
-那麽佛陀是怎樣論説的呢?
-舍利佛尊者回答,佛陀說苦是緣所生的被世尊說。緣於什麼呢?緣於觸。
-上面論説1-4的婆羅門,他們所説的苦也是緣於觸,不可能從觸以外感受
-阿難尊者聽到了舍利佛尊者和外道的交談後和佛陀匯報。
-佛陀說,有一次他也和外道們產生過這樣的對話
-阿難感到很不可思議,因爲全部的道理被一句話說了。
-阿難尊者於是說假如這個道理被詳細說時會很深,佛陀請他詳細説明
-阿難尊者便將十二因緣説出—由老死到六處,並解説以六觸處的無餘褪去與滅而有觸滅和後面十二因緣支的滅,繼而為整個苦蘊的滅
SN12.25 地生經 Bhūmij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地生尊者對舍利佛尊者說,有些論説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
1. 自己作的
2. 其他作的
3. 自己與其他作的
4. 非自己非其他作的;自然生的
-那麽佛陀是怎樣論説的呢?
-舍利佛尊者回答,佛陀說苦是緣所生的被世尊說。緣於什麼呢?緣於觸。
-上面論説1-4的婆羅門,他們所説的苦也是緣於觸,不可能從觸以外感受
-阿難尊者聽到了舍利佛尊者和外道的交談後和佛陀匯報。
-佛陀隨喜認同
-佛陀接著說,有身體、言語、意時,因爲身思、言語思、意思,而自身內的苦樂生起,並且以無明為緣。
1. 義注:佛陀之所以加上這段,是想表示苦樂不單止以觸為緣,還以其他為緣。在這裏,作爲有效業力的思的身口意思也作爲苦樂之緣
-以以下為緣,自身內的苦樂生起
1. 自己造作的身口意行
2. 他人造作的身口意行
a. 義注:受他人慫恿
3. 正知者造作的身口意行
a. 義注:有業果智
4. 不正知者造作的身口意行
-佛陀說,無明已降落在這些法中
1. 義注:無明是以上的親依止緣。以一句就可以概括‘以無明為緣,行存在’
-當無明無餘褪去與滅,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苦樂的那個身體不存在
1. 義注:無明褪去後便不生起新的五蘊
2. 但阿羅漢也會做、說和想啊,他的身體怎樣不存在?那是指他們不會產生新的業果。阿羅漢的行爲為非善非不善,只是唯作
SN12.26 優波梵那經 Upavāṇ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優波梵那尊者對佛陀說,有些論説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
1. 自己作的
2. 其他作的
3. 自己與其他作的
4. 非自己非其他作的;自然生的
-那麽佛陀是怎樣論説的呢?
-佛陀回答,佛陀說苦是緣所生的被世尊說。緣於什麼呢?緣於觸。
-上面論説1-4的婆羅門,他們所説的苦也是緣於觸,不可能從觸以外感受
SN12.27 緣經 Pacca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比丘們緣起:
-以無明為緣而有諸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渴愛-->取-->有-->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1. 老死:壽命的衰退、諸根的退化
2. 生:諸蘊的顯現、諸處的獲得
3. 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a. 義注:有生有和業有。這裏指業有
4. 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論取
b. 義注:欲取-執取感官享樂的所緣。更仔細的是,對感官欲樂上的欲。取=緊緊地拿取
c. 見取:我與世間是常的,這是真諦,其他(説法)是空虛的。戒禁取、我論取—所有都是見的代名詞。詳細來説是同意不存在的
d. 戒禁取:譬如牛的戒、牛的誓戒,說‘如是是清净的’這樣的遵守、抓取。詳細來説,對從這裏之外的沙門婆羅門的戒說清净
e. 我論取:抓取關於‘我‘的理論。這裏指20種有身見:
f. 認為色是我,或我擁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
g. …受…
h. …想…
i. …行…
j. …識…
k. 詳細來説,哪個是我論取?無聞凡夫不見聖者
5. 渴愛:對六塵的渴愛
6. 受:六觸所生受
7. 六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
8. 名色:受、想、思、觸、作意,這被稱為名。四大與四大之所造色,這被稱為色
9. 識:六類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10. 行:身行、語行、心行
-無明集而有行集,以無明滅而有行滅,八支聖道導向行滅
-當聖弟子這麼知道緣,緣集,緣滅,導向緣滅道跡時,他被稱爲
1. 『(義注:道)見具足者』
2. 『看見具足者』
3. 『來到這(義注:道的)正法者』
4. 『他看見這(義注:道的)正法』
5. 『具備有學之(義注:道)智者』
6. 『具備有學之(義注:道)明者』
7. 『進入(義注:道的)法流者』
8. 『洞察慧之聖者』
a. 義注:聖者為超越凡夫地者
9. 『他敲打不死之門後住立』
a. 義注:不死=涅槃。敲打聖道之門
SN12.28 比丘經 Bhikkhu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當比丘知道由老死到行的緣起支:它們,它們的集,它們的滅,導向它們滅道跡的時候,他被稱爲
1. 『(義注:道)見具足者』
2. 『看見具足者』
3. 『來到這(義注:道的)正法者』
4. 『他看見這(義注:道的)正法』
5. 『具備有學之(義注:道)智者』
6. 『具備有學之(義注:道)明者』
7. 『進入(義注:道的)法流者』
8. 『洞察慧之聖者』
a. 義注:聖者為超越凡夫地者
9. 『他敲打不死之門後住立』
a. 義注:不死=涅槃。敲打聖道之門
SN12.29 沙門婆羅門經 Samaṇabrāhmaṇ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知道由老死到行的緣起支:它們,它們的集,它們的滅,導向它們滅道跡的時候,
-他不被佛陀認同為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
而且,那些尊者也不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義注:涅槃)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12.30 沙門婆羅門經第二 Dutiyasamaṇabrāhmaṇ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知道由老死到行的緣起支:它們,它們的集,它們的滅,導向它們滅道跡的時候,
-他們不可能超越它們而住立
-反之則可能
SN12.31 已生成的經 Bhū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召喚舍利佛尊者,和他說這個在〈波羅延阿逸多所問〉中被說:
1. 誰已考量法、在這裏許多的有學
2. 我問賢明者他們的行儀,先生請說 Sn. 5.1
-他問舍利佛尊者怎樣詳解這個簡要地說的義理
-問了三次,舍利佛尊者都保持沉默
-於是佛陀問他是否看見『這已生成』的嗎?
-舍利佛尊者立刻回答:
有學是
1. 他以正確之慧如實看見『這是已生成的』(義注:五蘊)
a. 之後他是對已生成的是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
2. 他以正確之慧如實看見『那個是食的生成』
a. 之後他對食的生成是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
3. 他以正確之慧如實看見『以那個食的滅凡已生成的成為滅法』
a. 之後他對滅法是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
-已考量法者則是上面1-3,但對它們厭、離貪、滅,不執取後成為解脫者
-佛陀聽後隨喜認可
SN12.32 黑齒經 Kaḷār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黑齒比丘和舍利佛尊者說,摩利亞帕辜那比丘還俗了,因爲他沒在這法與律中得到舒適(義注:指他還未達到三種(較低)的道,因爲如果已經達到它們,他們就不會受到感官欲樂的誘惑然後還俗)。他於是問舍利佛尊者是否得到舒適
-舍利佛說他不懷疑(義注:因爲他已圓滿了弟子智)
-舍利佛被問後也表示對未來也沒有疑惑
1. 義注:指未來的再生,這個也是問他是否已到達阿羅漢狀態
-剎帝利黑齒比丘離開後去找佛陀說舍利佛尊者記説阿羅漢的狀態:『我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1. 義注:其實舍利佛並沒有使用這樣的用詞,但黑齒比丘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爲他很高興
-佛陀於是召喚舍利佛,問他是否以以上的方式記説完全智(阿羅漢智)
-舍利佛尊者說他並沒有使用這樣的用詞
-佛陀便對他說,無論以何種方式記説完全智,也應被這樣明白。但舍利佛尊者依然否定自己有使用過這樣的用詞
-佛陀於是問他當怎樣知又怎樣見時,完全智被他記說為黑齒比丘所説的?
1. 義注:佛陀知道舍利佛自己不會記説完全智,因此透過問題來誘導他記説
-舍利佛尊者便回答,凡出生的因緣滅盡,在已盡時,「我是已盡者」被知道,知道後,他了知以上的宣言。
-佛陀於是問舍利佛尊者,對於生,什麽為其因?答:有
….(一直推論到受)…
-佛陀於是問他,當他怎樣知又怎樣見時,不出現在諸受上的歡喜?
1. 舍利佛尊者便回答,三受都是無常的,「凡無常者都是苦的」被知道,因此不在它們上出現歡喜
2. 義注:佛陀這樣問是想舍利佛在自己的領域内獅子吼。舍利佛透過分析感受來取得弟子圓滿智 MN74
-佛陀聽後隨喜,並説簡要來説,『凡任何受,它都在苦中。』
-佛陀繼續問,從怎樣的解脫而完全智被他記說呢?
1. 答:從自身內的解脫,從一切執取的滅盡,我像這樣具念地住
a. 義注:自身內的解脫-他透過理解内在的行而證悟阿羅漢果
2. 當那樣具念地住時,諸漏不隨流出
a. 義注:欲漏、有漏、無明漏不流經六門
3. 而且我不輕蔑自己 (義注:卑慢)
-佛陀隨喜,並説簡要來説,那是:『凡被沙門說的諸漏,在那些上我不懷疑,「那些被我捨斷」我不疑惑。』
-佛陀離開後,舍利佛尊者便説,當佛陀問他第一個問題時,而之前沒問過時,他有遲鈍(義注:他在探究佛陀的意圖)。但當佛陀隨喜他第一個問題時,他就想,即使佛陀對他以各種法門、七日七夜來問這件事,他也能以各種法門來回應佛陀
-後來剎帝利黑齒比丘便對佛陀匯報這事,佛陀便說,舍利弗已善通達那個法界(義注:那是弟子的究竟智,能夠無遮蔽地看見緣起的定律)。並重複舍利佛所説
SN12.33 智之事經 Ñāṇavatthu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比丘們四十四智之事。即由老死到行的十一個因緣支上的智、它們集上的智、它們滅上的智、導向它們滅之道上的智
-佛陀接著由老死解釋到行:
1. E.g. 佛陀解釋什麽是老死
2. 以生集而有老死集
3. 以生滅而有老死滅
4. 八支聖道就是導向老死滅道跡
-這樣知道十一個因緣支上的智、它們集上的智、它們滅上的智、導向它們滅之道上的智—為法智
-當他已深入這個法而導此於過去、未來:過去、未來世的沙門婆羅門也曾/將這樣證知它們—這是類比智
-當聖弟子的這二種智:法智與類比智已净化,他被稱爲
1. 『(義注:道)見具足者』
2. 『看見具足者』
3. 『來到這(義注:道的)正法者』
4. 『他看見這(義注:道的)正法』
5. 『具備有學之(義注:道)智者』
6. 『具備有學之(義注:道)明者』
7. 『進入(義注:道的)法流者』
8. 『洞察慧之聖者』
b. 義注:聖者為超越凡夫地者
9. 『他敲打不死之門後住立』
a. 義注:不死=涅槃。敲打聖道之門
SN12.34 智之事經第二 Dutiyañāṇavatthu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比丘們四十四智之事。
-以下為其中七智
1. 『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智、
2. 『在生不存在時老死不存在』智
3. 過去世『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智
4. 『在生不存在時老死不存在』智
5. 未來世『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智
6. 『在生不存在時老死不存在』智
7. 『凡他的那個法住智也是滅盡法、消散法、褪去法、滅法』智。
-然後一直去到 ‘『以無明為緣而有諸行』智’ 等七智一共七十七智
SN12.35 無明為緣經 Avijjāpaccay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佛陀以十二因緣解釋整個苦蘊的集
-這時有一位比丘問佛陀:什麼是老死呢?還有,這個老死屬於誰?
-佛陀表示這是不適當的問題
1. 這等同說 ‘老死是一,這個老死屬於另一‘
2. 只要在『靈魂即是身體』之見中 /『靈魂是一,身體是另一』之見中,梵行生活不存在
3. 佛陀不走入這兩邊後,以中間教導法:『以生為緣而有老死。』
-比丘繼續問:什麼是生呢?還有,這個生屬於誰?--一直問到行,佛陀也以同樣的方式回答
-佛陀說,就以無明的無餘褪去與滅,以上那些歪曲的問題或論述都被根斷
SN12.36 無明為緣經第二 Dutiya-avijjāpacca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以十二因緣解釋整個苦蘊的集
-如果有人問:什麼是老死呢?還有,這個老死屬於誰?
1. 這等同說 ‘老死是一,這個老死屬於另一‘
2. 只要在『靈魂即是身體』之見中 /『靈魂是一,身體是另一』之見中,梵行生活不存在
3. 佛陀不走入這兩邊後,以中間教導法:『以生為緣而有老死。』
-假如問:什麼是生呢?還有,這個生屬於誰?--一直問到行,也同解
-佛陀說,就以無明的無餘褪去與滅,以上那些歪曲的問題或論述都被根斷
SN12.37 非你們的經 Natumhasuttaṃ摘要
-佛陀對比丘們說,他們的身體不是他們的,也不是其他人的。
-那是由舊業和思所造作的、而能被感受的
-有聽聞的聖弟子徹底地如理作意緣起
1. 在這個存在時那個存在,以這個的生起那個生起。在這個不存在時那個不存在,以這個的滅那個被滅
2. 即以十二因緣解釋苦集與苦滅
SN12.38 思經Cetanā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凡他意圖 ceteti
1. 義注:所有三界善與不善思
-與凡他考量pakappeti
1. 義注:製造渴愛與見,在於八種貪根心
-以及凡他潛伏 anuseti
1. 注:隨眠煩惱
-這成為為了維持識的基礎
1. 義注:這不同的狀態比如思成爲一個緣,維持業識
-在基礎存在時,識的立足處存在
1. 義注、複注:即業識的住立,即有能力在一個人的精神相繼流中結果的識
-在那個識被住立被增長時,未來再有的出生存在
-在未來再有的出生存在時,未來生、老、死、和各負面情緒生成,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當他不意圖、不考量的時候,但他仍潛伏的話,這個維持識的基礎還在….還會導致整個苦蘊的集
1. 義注:還有隨眠的時候,但比如說六門轉向心發生的時候
--當他不意圖、不考量、不潛伏的話,這個維持識的基礎不在了….導致整個苦蘊的滅
SN12.39 思經第二 Dutiyacetan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凡他意圖 ceteti
1. 義注:所有三界善與不善思
-與凡他考量pakappeti
1. 義注:製造渴愛與見,在於八種貪根心
-以及凡他潛伏 anuseti
1. 注:隨眠煩惱
-這成為為了維持識的基礎
1. 義注:這不同的狀態比如思成爲一個緣,維持業識
-在基礎存在時,識的立足處存在
1. 義注、複注:即業識的住立,即有能力在一個人的精神相繼流中結果的識
-在那個識被住立被增長時,便有名色下降-->六處…-->生、老、死、和各負面情緒生成
-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當他不意圖、不考量的時候,但他仍潛伏的話,這個維持識的基礎還在….還會導致整個苦蘊的集
1. 義注:還有隨眠的時候,但比如說六門轉向心發生的時候
--當他不意圖、不考量、不潛伏的話,這個維持識的基礎不在了….導致整個苦蘊的滅
SN12.40 思經第三 Tatiyacetan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凡他意圖 ceteti
1. 義注:所有三界善與不善思
-與凡他考量pakappeti
1. 義注:製造渴愛與見,在於八種貪根心
-以及凡他潛伏 anuseti
1. 注:隨眠煩惱
-這成為為了維持識的基礎
2. 義注:這不同的狀態比如思成爲一個緣,維持業識
-在基礎存在時,識的立足處存在
2. 義注、複注:即業識的住立,即有能力在一個人的精神相繼流中結果的識
-在那個識被住立被增長時,傾向存在
1. 義注:傾向是渴愛,傾向於怡人的色登
-在傾向存在時,來去存在
1. 死時業、業相或趣相來,識透過再生的方式去
-在來去存在時,死亡與往生存在
-在死亡與往生存在時,未來生、老、死、和各負面情緒生成,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當他不意圖、不考量的時候,但他仍潛伏的話,這個維持識的基礎還在….還會導致整個苦蘊的集
1. 義注:還有隨眠的時候,但比如說六門轉向心發生的時候
--當他不意圖、不考量、不潛伏的話,這個維持識的基礎不在了….導致整個苦蘊的滅
SN12.41-42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給孤獨屋主開示(SN12.41)/對比丘們說(SN12.42),當聖弟子的
1. 五恐怖與怨恨被平息
a. 離開殺生等五惡業,和以此為緣的當生來世之恐怖、怨恨、心的憂和苦
2. 具備四入流支:佛法僧戒不壞净
3. 聖真理被慧善見、善洞察:能徹底地如理作意緣起
-當他希望時,就能自己記說自己是初果聖者
SN12.43 苦經 Dukkhasuttaṃ 摘要
-佛陀教導比丘們
1. 苦的集起
a. 緣於六根與六塵而六識生起,三者的會合而有觸-->受-->渴愛
2. 苦的滅沒
a. 緣於六根與六塵而六識生起,三者的會合而有觸-->受-->渴愛
b. 然而渴愛滅後,後面的緣起支都滅,生老死、各種負面情緒也滅
SN12.44 世間經 Lokasuttaṃ 摘要
佛陀教導比丘們
1. 世間的集起
a. 緣於六根與六塵而六識生起,三者的會合而有觸-->受-->渴愛…
2. 世間的滅沒
b. 緣於六根與六塵而六識生起,三者的會合而有觸-->受-->渴愛
c. 然而渴愛滅後,後面的緣起支都滅,生老死、各種負面情緒也滅
SN12.45 親戚村經Ñāti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緣於六根與六塵而六識生起,三者的會合而有觸-->受-->渴愛…這是整個苦蘊的集
-緣於六根與六塵而六識生起,三者的會合而有觸-->受-->渴愛…以渴愛的滅後面的緣起支都滅。這就是整個苦蘊的滅
-這時某位比丘站在佛陀側面屏息而聽,佛陀見到他後叫他要憶持這個法的教說,因爲那是是伴隨利益的,是梵行的基礎
SN12.46 某位婆羅門經 Aññatarabrāhmaṇ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位婆羅門問佛陀是否『他做,他感受。』?佛陀說這是一邊
-婆羅門接著問佛陀是否『一個做,另一個感受。』?佛陀說這是另一邊
-佛陀說自己不走入這兩邊後,以中間教導法:即緣起與緣滅
-聽後婆羅門大受感動,皈依三寶
SN12.47 若奴索尼經 Jāṇussoṇ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若奴索尼婆羅門問佛陀是否『一切存在』?佛陀說這是一個極端
1. 注:如你我他的概念法是否都真實存在
-那是否『一切不存在』?佛陀說這是第二個極端
-佛陀教導它們的中間,即透過十二因緣而說整個苦蘊的集、整個苦蘊的滅
SN12.48 順世派經 Lokāyatikasuttaṃ摘要
-有一個順世派婆羅門問佛陀
1. 一切存在嗎?
a. 注釋:應指如你我他的概念法都真實存在
2. 一切不存在嗎?
3. 一切是單一狀態嗎?(義注:常嗎?)
4. 一切是別異狀態嗎?(義注:斷滅見)
-佛陀說這些都是世間論(義注:低劣、污染的推測見解,看似大且深的)
-佛陀說自己不走入這兩邊後,以中間教導法:即緣起與緣滅
-聽後婆羅門大受感動,皈依三寶
SN12.49-50 摘要
-佛陀說,有聽聞的聖弟子不會想:在什麼存在時諸行存在呢?在什麼存在時識存在呢?等緣起支的問題
-而是有不靠他人的智慧而知道十二因緣,如此知道這世間集起與滅去
-這樣知道的聖弟子被稱爲
1. 『(義注:道)見具足者』
2. 『看見具足者』
3. 『來到這(義注:道的)正法者』
4. 『他看見這(義注:道的)正法』
5. 『具備有學之(義注:道)智者』
6. 『具備有學之(義注:道)明者』
7. 『進入(義注:道的)法流者』
8. 『洞察慧之聖者』
1. 義注:聖者為超越凡夫地者
9. 『他敲打不死之門後住立』
2. 義注:不死=涅槃。敲打聖道之門
SN12.51 審慮經 Parivīmaṃsan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佛陀問比丘們,如果是爲了完全滅盡全部苦而審慮,應該從哪方面審慮?
-比丘們便請佛陀開示
-佛陀便說,他可審慮:『凡(‘老死苦’到‘行’那十一個緣起支)在世間生起,什麼為因?在什麼存在時(‘老死苦’到‘行’那十一個緣起支)存在?在什麼不存在時(‘老死苦’到‘行’那十一個緣起支)不存在?』
-於是便得到各別的答案
-這樣他知道(‘老死’到‘行’那十一個緣起支)、(‘老死’到‘行’那十一個緣起支)的集、(‘老死’到‘行’那十一個緣起支)的滅、導向(‘老死’到‘行’那十一個緣起支)滅之道
-像這樣的行者是隨法行者,這位比丘被稱為:為了全部苦的完全滅盡、為了(‘老死’到‘行’那十一個緣起支)滅的行者。
-凡進入無明的人如果造作福行、非福行,不動行,則識是進入福、非福、不動的。
1. 義注:業識、福業來到和果報識、福德果報連接
-當比丘的無明被捨斷,明已生起,便既不造作福行,也不造作非福行、不動行
-當不造作、不思時,便不執取世間中任何事物。
-不執取者不被刺激(義注:怖畏的刺激和貪愛的刺激)
-不被刺激者就自己證涅槃,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無論他感受任何感受,都知道『它是無常的。』、『是不被緊握的。』、『是不被喜歡的。』。他離結縛地感受它們
-當感受身體終止的感受時(義注:五根的感受),他知道:『我感受身體終止的感受。』
-當感受生命終止的感受時(義注:意根的感受),他知道:『我感受生命終止的感受。』
-他知道:『以身體的崩解,隨後生命耗盡,就在這裡,一切被感受的、不被歡喜的都將成為清涼,遺骸被留下。』
-佛陀引導比丘回答阿羅漢不會再造福行、非福行、不動行
-當全部行不存在時,識不會被他們知道……(推論到老死)
-説完佛陀叫比丘們要對他相信---這就是苦的結束
-佛陀說,在可被執取的法上隨觀樂味者的渴愛增長,渴愛-->取-->有-->生-->老、死、各種負面情緒生成,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就如如果不斷地投入燃料,大火就會長期燃燒
-而如果隨觀過患的話渴愛被滅,之後的緣起支也被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滅。
-就如如果不投入燃料,大火就會滅
SN12.53-54 摘要
-佛陀說,在可被結縛的法上隨觀樂味者的渴愛增長,渴愛-->取-->有-->生-->老、死、各種負面情緒生成,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就如如果不斷地往油燈投入油,燈就會長期燃燒
-而如果隨觀過患的話渴愛被滅,之後的緣起支也被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滅。
-就如如果不投入油,燈就會熄滅
SN12.55-56 摘要
-佛陀說,在可被執取的法上隨觀樂味者的渴愛增長,渴愛-->取-->有-->生-->老、死、各種負面情緒生成,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就如大樹的根向上為樹木提供食物,大樹就會長久住立
-而如果隨觀過患的話渴愛被滅,之後的緣起支也被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滅。
-就如根除樹木、摧毀樹木後它就不會再生
SN12.57 幼樹經 Taruṇarukk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在可被結縛的法上隨觀樂味者的渴愛增長,渴愛-->取-->有-->生-->老、死、各種負面情緒生成,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就如如果對幼樹不斷栽培,它就會因爲有食物而生長
-而如果隨觀過患的話渴愛被滅,之後的緣起支也被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滅。
-就如根除幼樹、摧毀幼樹後它就不會再生
SN12.58 名色經 Nāmarūp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在可被結縛的法上隨觀樂味者就有名色的降臨,接著就會有隨後的緣起支,這樣就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就如大樹的根向上為樹木提供食物,大樹就會長久住立
-而如果隨觀過患的話就沒有名色的降臨,之後的緣起支也被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滅。
-就如根除樹木、摧毀樹木後它就不會再生
SN12.59 識經 Viññāṇ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在可被結縛的法上隨觀樂味者就有識的降臨,接著就會有隨後的緣起支,這樣就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就如大樹的根向上為樹木提供食物,大樹就會長久住立
-而如果隨觀過患的話就沒有識的降臨,之後的緣起支也被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滅。
-就如根除樹木、摧毀樹木後它就不會再生
SN12.60 因緣經 Nid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阿難對佛陀說,雖然緣起甚深,但對自己來説很明顯
-佛陀叫阿難不要這樣說,緣起甚深,由於不領悟這個法,人們成爲打結的線球,不超越苦界
-佛陀說,在可被執取的法上隨觀樂味者的渴愛增長,渴愛-->取-->有-->生-->老、死、各種負面情緒生成,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就如大樹的根向上為樹木提供食物,大樹就會長久住立
-而如果隨觀過患的話渴愛被滅,之後的緣起支也被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滅。
-就如根除樹木、摧毀樹木後它就不會再生
SN12.61 未聽聞經 Assutav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無聞凡夫會對這四大之身厭、離染、解脫,因爲可以看到它的成長和衰退
-但他們對這個稱爲『心』、『意』、『識』的東西不厭、離染、解脫,因爲他們長期抓著他當作是自己的:『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
-然而無聞凡夫抓著這身體為我比較好,因爲他住立可能一百年甚至更多,然而心日夜都在生滅
-就如在森林中行走的猴子,牠抓住樹枝,放開那枝後抓住另一枝,再放開那枝後抓住另一枝
-有聞聖弟子會徹底如理作意緣起:這是苦集和苦滅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會在五蘊上厭-->離貪-->解脫-->有『這是解脫』之智-->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12.62 未聽聞經第二 Dutiya-assutav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無聞凡夫會對這四大之身厭、離染、解脫,因爲可以看到它的成長和衰退
-但他們對這個稱爲『心』、『意』、『識』的東西不厭、離染、解脫,因爲他們長期抓著他當作是自己的:『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
-然而無聞凡夫抓著這身體為我比較好,因爲他住立可能一百年甚至更多,然而心日夜都在生滅
-就如在森林中行走的猴子,牠抓住樹枝,放開那枝後抓住另一枝,再放開那枝後抓住另一枝
-有聞聖弟子會徹底如理作意緣起:『在這個存在時那個存在,以這個的生起那個生起。在這個不存在時那個不存在,以這個的滅那個被滅。』
1. -緣於能被感受為樂/苦/不苦不樂之觸,樂/苦/不苦不樂受生起
2. -就以那個能被感受為樂/苦/不苦不樂之觸的滅,緣於能被感受為樂/苦/不苦不樂之觸所生起的樂/苦/不苦不樂受被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會在五蘊上厭-->離貪-->解脫-->有『這是解脫』之智-->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SN12.63 如兒子的肉經 Puttamaṃsūpam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對於四食應如此看待
1. 物質食物
a. 就如夫婦二人爲了渡過荒漠而殺了合意的兒子來吃他的人,吃的同時很悲傷
i. 義注說物質食物像兒子的肉是因爲以下的厭逆
ii. 要爲了出外它
iii. 要找尋它
iv. 吃它
v. 身體的分泌物
vi. 食物容器(胃部)
vii. 消化
viii. 消化不良
ix. 弄髒
x. 排泄
b. 他們吃食物既不為了娛樂,也不為了自豪,裝飾,莊嚴
c. 在物質食物被遍知時-->五種欲的貪被遍知-->沒有那個結會讓聖弟子再來到這個世間(即三果)。
i. 義注:有知遍知、審察遍知、捨棄遍知
ii. 知遍知=知道食物、舌净色、接觸的五名法—諸如此類的名色法
iii. 審察遍知=知道名色法的無常、無我、苦
iv. 捨棄遍知=當透過不還道完全明白時,他切斷對它們的欲貪
2. 觸食
a. 如無皮膚的母牛不論依止哪裡站立,該處的生物都會叮咬牠
i. 義注:就如牛,看見暴露時被其他生物叮咬它的風險時,不會想被尊敬或被按摩、給予熱浴等等。同樣地,一個比丘看見被根植於觸的煩惱生物吃的風險時,對三有的接觸無任何欲求
b. 在觸食被遍知時,三受被遍知-->佛陀說:『聖弟子沒有任何更應該做的。』
i. 因爲受植根於觸。這個教導一直去到阿羅漢境界
3. 意思食
a. 一個不想死的男子被兩個人拉向炭火坑,那時他的思是希求遠離的,因為那位男子這麼想:『我將會跌落這個炭火坑,因此會遭受死亡,或死亡程度的苦。』
i. 義注:炭火坑代表三界輪回。不想死的男子比喻為依附輪回的愚癡凡夫。兩個大力的人比喻為善惡業。當他們拉他去炭火坑的時候,那就如凡夫纍積業,所纍積的業力會拉他去輪回。跌落炭火坑的痛苦比喻為輪回之苦
b. 在意思食被遍知時-->三類渴愛被遍知-->佛陀說:『聖弟子沒有任何更應該做的。』
i. 義注:欲愛、有愛、無有愛
ii. 義注:因爲渴愛為(纍積業)的思的根
4. 識食
a. 就如被人捉住去見國王的罪犯,國王下令他在午前、中午、傍晚各以百槍擊他,假如每次還活著
i. 義注:國王代表業力、罪犯代表凡夫、那三百個刺擊代表結生心。國王下令時代表凡夫被業力之王駕去重生。那個痛楚代表出生後就要面對的苦
b. 即使被一槍打擊的那個男子,就因此而感受苦憂,更不用說被三百槍
c. 在識食被遍知時-->名色被遍知-->『聖弟子沒有任何更應該做的。』
i. 義注:因爲名色植根於識,和識一起生起
SN12.64 有貪經 Atthirāg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四種食:物質食物、觸、意思、識。它們讓已生成眾生存續,資助求出生者。
-在這四食上有貪的話,識便在那裡被住立、增長-->有名色的降臨-->諸行的生長-->未來再生-->有未來的生、老、死-->佛陀說『那是有愁的,有悲的,有絕望的。』
1. 義注:催動了業後,識透過拉向再生的能力在那裡被住立、增長
2. 有諸行的生長:這是根據作爲未來新一輪存在之因的思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12.65 城市經 Nagar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開示說,自己還未成佛前曾經感嘆:這個世間已陷入苦難:被生、老、然後再生,然而卻不知道這老死之苦的出離,什麼時候才被知道呢?
-於是他想,在什麼存在時老死存在?他如理作意,以慧穿透得出答案是生……這樣一直推到無明為行存在的緣。這時菩薩在以前不曾聽聞的集法上生起智慧和光明
-他繼續想,在什麼不存在時老死不存在?答案是生……這樣一直推到無明不存在時行也不存在。這時菩薩在以前不曾聽聞的滅法上生起智慧和光明
-佛陀說,就如一個男子在森林中漫遊時看見古道,他跟隨古道後發現被以前的人居住的美麗古城
-男子之後告知國王此事,並請國王翻新那個城市
-翻新後,那個城市便繁榮、人多
-同樣地,佛陀看見被過去的佛陀所隨行的古道,那即八聖道。
-當隨行它時便證知 ‘由老死到行的因緣支’ 、‘由老死到行的因緣支’的集、‘由老死到行的因緣支’的滅、‘由老死到行的因緣支’的滅之道
-佛陀證知它後,告知四眾弟子,而這梵行成為成功的、繁榮的,被天神人類善知道
SN12.66 掌握經 Sammas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問比丘們是否掌握內在的掌握?
-某位比丘說他能,並説出那個的解釋,但佛陀對那個解釋不滿意
-阿難尊者便請佛陀說出那個的解釋
-佛陀說,當比丘掌握時,他掌握內在的掌握。
-他思考種種不同種類的老死苦,什麽為因?在什麼存在時老死存在?在什麼不存在時老死不存在?
1. 然後得出答案為依著
2. 他知道老死、知道老死集、知道老死滅、知道適合導向老死滅之道
3. 像這樣的行者是隨法行者,
4. 這位比丘被稱為,為了全部苦的完全滅盡、為了老死滅的行者
-接著以以同樣的方式論説以下的關係 :依著<--渴愛
-他繼續問,當渴愛生起時,在哪裡生起呢?當安頓時,在哪裡安頓呢?而知道答案為世間中的可愛、合意形色:五根
-凡過去、現在、未來的任何沙門或婆羅門對世間中的可愛、合意形色看作是以下的話,他們便會增長渴愛-->依著-->苦-->不從生老死、負面情緒中釋放-->佛陀說他們不從苦被釋放
1. 常
2. 樂
3. 我
4. 無病
5. 安穩者(相反為怖畏)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12.67 蘆葦束經 Naḷakalāpī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摩訶拘絺羅尊者問舍利佛尊者,老死是否以下的
1. 自己作的
2. 其他作的
3. 自己與其他作的
4. 非自己非其他作的;自然生的
-舍利佛尊者便回答全都不是,而是以生為緣而有老死
-接著摩訶拘絺羅尊者繼續問到其餘的緣起支到名色<--識
-舍利佛尊者接著便解釋,猶如兩把蘆葦束互相依靠後站立,同樣地,以名色為緣而有識……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如果拉那些蘆葦束中之一個,另一個倒下。同樣地,以名色滅而有識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滅。
-摩訶拘絺羅尊者聽後隨喜讚嘆,並以以下三十六種宣言隨喜舍利佛尊者
1. 如果比丘對(十二因緣支)是為了厭、離貪、滅而教導法,「說法者比丘」是適當的言語。
2. 如果比丘是對(十二因緣支)是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法、隨法行者比丘」是適當的言語
3. 如果比丘對(十二因緣支)從厭、離貪、滅,不執取後成為解脫者,「得當生涅槃者比丘」是適當的言語。
SN12.68 憍賞彌經 Kosamb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殊勝尊者問茂師羅尊者,是否從相信、愛好、口傳、理論的沉思之外而有這樣的智
1. 以生為緣而有老死
2. 和其他苦集的因緣關係
3. 以生滅而有老死滅
4. 和其他苦滅的因緣關係
5. 涅槃是存在的停止
-茂師羅尊者答是
-殊勝尊者於是說:那樣的話,茂師羅尊者是諸漏已盡的阿羅漢了
-在這麼說時,茂師羅尊者保持沈默
-這時那羅尊者叫茂師羅尊者問他關於剛才的問題
-對於上面1-5的問題,那羅尊者都答是
-但當殊勝尊者說那羅尊者是阿羅漢時,後者便說,雖然‘涅槃是存在的停止‘ 被自己以正確之慧如實善見,但自己不是阿羅漢
-就如一個口渴的人來到水井,那裏既沒有繩,也沒有水桶。
-他注視那個水井,有『那是水』的智,但非以身觸達水後而住
-同樣地,雖然‘涅槃是存在的停止‘ 被自己以正確之慧如實善見,但自己不是阿羅漢
-這時,在一旁聼的阿難尊者對殊勝尊者說,對這樣說的那羅尊者,他有什麽說呢?
-殊勝尊者便回答:除了好,除了善巧外,自己沒有什麽說了
SN12.69 高漲經 Upayant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高漲的大海使到以下一個一個都高漲
1. 大河
2. 小河
3. 大池
4. 小池
-同樣地,高漲的無明使諸行高漲,也使後續的緣起支高漲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12.70 蘇尸摩經 Susimasuttaṃ 摘要
-有一段時間,佛陀和僧團都被尊敬,得到許多供養,而其他外道遊行者們不被恭敬,得到很少供養。
-因此遊行者蘇尸摩的群衆叫他在佛陀那裏出家之後學法,學法後他們便可以對在家人說。這樣他們便可以得到恭敬和供養。
-之後蘇尸摩便求阿難讓自己在佛教出家,他也如願了。
-當時有許多比丘宣説阿羅漢狀態:我們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蘇尸摩尊者便問那些比丘他們有五種神通和已取得無色界禪那嗎?他們都否認
-蘇尸摩尊者於是請他們解釋爲什麽會這樣?他們便說他們是慧解脫者。
-蘇尸摩尊者請他們詳細解釋,但他們只是回答同樣的
-後來他去請示佛陀,佛陀便回答說法住智(義注:觀智)在前,涅槃智(義注:道智)在後
-他不明白,於是請佛陀詳細解釋。佛陀便說不論他知不知道,法住智在前,涅槃智在後
-佛陀於是引導他想各別的五蘊是無常、苦、無我的。
-説完佛陀便總結,對於任何五蘊都應該以正確之慧如實看見它:『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五蘊上厭-->離貪-->解脫-->有『[這是]解脫』之智-->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1. 義注:佛陀知道他能夠證悟阿羅漢果因此對他說三相。在佛陀給予總結後後他證得阿羅漢
-之後佛陀問他是否看見『以生為緣而有老死』等十二因緣關係,他回答說是的
-佛陀問他是否看見『以生滅而有老死滅』等十二因緣關係,他回答說是的
-佛陀問他是否能體驗五神通和無色界禪那,他否認
-説完蘇尸摩尊者以頭落在佛陀的腳上後懺悔自己想盜法。
-佛陀便説他確實愚昧、不善,比起---罪犯被國王的人以堅固的繩索緊緊地捆綁、剃光頭,以猛烈的銅鼓聲,從街道到街道游行後,在城南斬頭—盜法還要承受更辛辣的苦果,更導向下界
-佛陀之後接受了他的懺悔
SN12.71-81 摘要
-佛陀說,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知道(老死到行十一個緣起支)、(老死到行十一個緣起支)的集、(老死到行十一個緣起支)滅、(老死到行十一個緣起支)滅之道
-佛陀不認同他們為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
-他們也不證悟涅槃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12.82-92 摘要
-佛陀說,不如實知見(老死到行十一個緣起支)者,為了在(老死到行十一個緣起支)上的如實智,老師應該被遍求;
-不如實知見(老死到行十一個緣起支)集者,為了在(老死到行十一個緣起支)集上的如實智,老師應該被遍求;
-不如實知見(老死到行十一個緣起支)滅者,為了在(老死到行十一個緣起支)滅上的如實智,老師應該被遍求;
-不如實知見導向(老死到行十一個緣起支)滅道跡者,為了在導向(老死到行十一個緣起支)滅道跡上的如實智,老師應該被遍求。
SN12.93-103 摘要
-佛陀說,不如實知見老死者,為了在老死上的如實智,以下應該被實行;
1. 學
2. 努力 yogo
3. 意欲
4. 努力ussoḷhi
5. 熱心 appaṭivānī
6. 熱心 ātappaṃ
7. 精進
8. 毅力
9. 念
10. 正知
11. 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