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10 夜叉相應 Yakkhasaṃyuttaṃ 摘要
SN10.1 因陀羅迦經 Inda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因陀羅迦夜叉去見佛陀並問佛陀
1. 佛陀說色不活命,應怎樣知道這個身體呢?
2. 從哪裏有骨肉,怎樣挂在洞穴中
-佛陀回答
1. 首先成爲kalalaṃ,之後成爲abbudaṃ
a. 義注:kalalaṃ:與結生識一起三樣東西接觸時那個名字不存在,然後三樣東西(結合)的成品像毛綫端上確立、油滴大小為kalalaṃ
b. 就如芝麻油點,酥油醍醐般純潔
c. 如是相同的面貌,此刻被叫作kalalaṃ
d. abbudaṃ:因此kalalaṃ過了一個星期,用水洗了的肉的面貌就叫abbudaṃ
e. 一個星期的kalalaṃ成熟被廢除
f. 從新開始的狀態,生起名叫abbudaṃ的東西
2. abbudaṃ生起pesi,pesi 生ghano
a. 義注:abbudā一個星期過去,像溶解了的鉛pesi,應被闡明為黑椒糖水。就如村中少女把完全成熟的黑椒拿著,然後用大衣包裹,擠壓它們、放進缽中、放在太陽熱力底下。待它乾了再把所有部分釋放。如是就是pesi,abbudaṃ消失
b. 一個星期的abbudaṃ成熟被廢除
c. 從新開始的狀態,生起名叫pesi 的東西
d. Ghano:pesi一個星期過去後便生起鷄蛋狀的肉團,如是就是Ghano,pesi消失
e. 就如鷄蛋、整個都是圓形的
f. 如是就是ghano的樣子,生起業緣
3. Ghano生肢節,頭髮毛髮指甲
a. 義注:到第五周兩隻手脚和頭等五腫物生,第六第七周等被省略
4. 無論母親享用什麽,食物和飲料
5. 因爲那些而在那裏滋養進入母親子宮的人
綜合經典和義注:
---三事和合(父母交配、母親是受孕期、結生識現前)-->kalalaṃ--過了一個星期-->abbudaṃ--過了一個星期--> pesi--過了一個星期-->ghano
SN10.2 沙卡那摩經 Sakkanām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沙卡那摩迦夜叉對佛陀說,對已經捨斷一切繫縛的佛陀來説,教誡他人是不好的
-佛陀便回答
1. 沙卡!在哪裏無論因何理由,而生起親密
2. 那個不堪稱為有慧者,反而是以意憐憫
3. 以清净之意,在何時對其他人隨教誡
4. 誰有憐憫、悲憫,便不因此而被捆綁
SN10.3 針毛經 Sūcilom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走進了針毛夜叉的領域。
1. 義注:他是迦葉佛的比丘弟子,但沒有任何成就,這一生,出生在迦耶村入口的垃圾場,世尊見他有證入初果的潛力,所以進入他的領域教導他。他的領域「登居得床」(ṭaṅkitamañce),是一塊石板安在四塊石頭上的床(mañc),登居得(ṭaṅkita)為其名稱
-柯樂夜叉對針毛夜叉說佛陀是沙門
-針毛夜叉回應說他是假沙門,不論是否自己要弄個明白爲止
-針毛夜叉去見佛陀,使身體斜向靠近他
-佛陀於是避開
-針毛夜叉問佛陀是否怕他,佛陀說不怕,只是他的接觸是惡的
-針毛夜叉説要問佛陀問題,如果佛陀不回答,就搞亂他的心/使他的心臟破裂/抓住他的腳後拋到恒河彼岸
-佛陀說他不見宇宙閒有任何人能這樣做,但是還是請他問
-夜叉問佛陀
1. 貪和嗔從哪裏為源頭?
2. 樂、不樂、身毛豎立從哪裏?
3. 從哪裏升起意尋,如男孩放烏鴉?
-佛陀回答:從‘這裏’ (義注:這個自有)
佛陀繼續說
1. 從情愛、從自己生,如從榕樹的幹
2. 許多纏繞的欲,就如蔓草在林中伸展
3. 誰清楚知道從哪裏為源頭,
4. 夜叉!請聽!那個確實去除
5. 越過那個難越過的瀑流—以前未越過的---不再出生
SN10.4 吉祥寶珠經 Maṇibhadd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吉祥寶珠夜叉去見佛陀並說
1. 有念者總是吉祥的,有念者增長快樂
2. 有念者明天會更好,從敵意中釋放
佛陀回應
1. 有念者總是吉祥的,有念者增長快樂
2. 有念者明天會更好,但不從敵意中釋放
3. 誰一切日夜意樂於不害,
4. 他對一切衆生有慈心,無論以何都沒有敵意
SN10.5 沙奴經 Sānusuttaṃ 摘要
-(義注:沙奴是位虔誠的沙彌。在他成熟的時候,開始對比丘生活不滿,於是回到母親的家中想要還俗。她的媽媽在請他再考慮清楚後便去準備餐膳給他。在此時她過去世的媽媽—一隻夜叉--也爲此感到擔憂。爲了阻止他還俗而上他身,抛他落地,讓他顫抖、、雙眼滾動、口吐白沫。當他的母親回答房間便發現了此事)
-母親於是哭著說,自己不是從阿羅漢那裏聽過,只要在每月14、15日、每半月的第8日、和神變月的特別日子持八戒,就不會被夜叉玩嗎?但現在卻發生此事
1. 連同原本的第八、十四、十五日。神變月則加上初七、初九、第十三日的布萨。
2. 神變月包括雨安居的三個月,和(前雨安居、后雨安居结束时)两個自恣的那兩個半月。
-夜叉聽後認同這句話,但她請母親在沙奴醒後對他說--不要作惡,因爲就算飛起逃走也逃不掉作惡業後的苦果
-這時沙奴醒了,看見媽媽在哭,便問她爲什麽。
-媽媽便說,他已經捨棄感官欲樂,但現在卻想還俗。
-情況就如已經逃離地獄但再次掉落地獄
-義注:母親這樣説完之後,他生起慚愧,想‘不存在我當在家人的利益’。母親就說‘善哉!兒子!’ 於是便給兒子好吃的食物。再問‘你現在有多少個雨安居了?’ 優婆夷想了之後便說:‘由此,兒子,你應達上成爲比丘’ 於是便給黃袍兒子。他拿了三衣之後學習三藏,持戒,不久便完滿到達成爲阿羅漢,他為大説法者,一共活了120嵗。般涅槃時震撼整個印度
SN10.6 匹亞迦勒經 Piyaṅkar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阿那律尊者在破曉時念法句。
-匹亞迦勒的母親女夜叉便哄兒子,叫他不要出聲。了知法句之後應進一步實踐,那會讓他們得到利益
-他們要持好戒,那就可以從精靈的子宮中解脫
SN10.7 富那婆蘇經Punabbasu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關於涅槃的法談。
-那時母親夜叉哄自己兒子富那婆蘇要安靜,雖然自己愛自己的兒子和丈夫,但更愛法,因爲只有透過法能從苦中解脫
-富那婆蘇配合,並表示不了知正法的話便會行苦的。持最後身的佛陀教導法、為天神和人類、愚癡者帶來光明
-母親說,兒子確實是智者,因爲他喜歡佛法。並叫他要快樂,也要聼自己的話,因爲自己今天已經成爲(義注:初果聖者)。
SN10.8 須達多經 Sudat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給孤獨屋主聽聞佛陀已出現在世間,就立刻想前往。但在夜晚還不是適當的時機,於是計劃明天才去。
-他向著佛陀睡覺,三次在夜間醒來,以爲已破曉(義注:大量的净信生,存在喜之光,黑暗因此消失)
-當他想走出城門時,非人為他打開門。
-出去後(義注:他的脚踩上潮濕的尸體,另一個打擊他的脚背,蒼蠅四周飛舞,惡臭打擊鼻腔,對佛陀的净信因此變得淺薄),光明消失,他變得恐懼,想要折返
-但隱形的尸婆迦夜叉鼓勵他繼續向前。
-如是一共上演了三次這樣的劇情
-那時屋主終於到達佛陀處
-佛陀當時正在經行,看到屋主後特意坐下叫上他的名字
-屋主聽到佛陀叫他的名字後非常開心,並對佛陀致予最上的禮敬
-他問佛陀是否睡得安樂
-佛陀便回答,對於已涅槃的婆羅門來説是的。他們在感官欲樂上不沾染、無依著、得到心的寂靜,因此睡得安樂
SN10.9 白淨經第一 Paṭhamasukk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白淨比丘尼被大眾圍繞教導法.
-有位對她有信心的夜叉到舍衛城後,到處說偈,大意是
1. 舍衛城中的人作了什麼?像喝了蜜酒那樣睡著了不侍奉白净比丘尼
2. 讚美比丘尼的法談
SN10.10 白淨經第二 Dutiyasukk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位男居士對白淨比丘尼佈施食物,對她有净信的夜叉於是便到處讚美那位男居士有智慧,纍積了許多的福德,因爲他佈施食物給阿羅漢白淨
SN10.11 基臘經 Cīr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位男居士對基臘比丘尼佈施衣服,對她有净信的夜叉於是便到處讚美那位男居士有智慧,纍積了許多的福德,因爲他佈施衣服給阿羅漢基臘
SN10.12 阿羅婆迦經 Āḷava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走進阿羅婆迦夜叉的領域。
1. 義注:阿羅毘地方的國王被阿羅婆迦夜叉抓住,要脅他每天要提供一個人給他吃,否則就要吃掉國王。起先,國王每天送一位罪犯去,罪犯送完了,送國境內的小孩。國境內有小孩的人家都逃光了,國王打算送他的王子去。就在前一天,佛陀去阿羅婆迦夜叉住的洞穴,但阿羅婆迦夜叉剛好外出到喜馬拉雅山參加聚會,於是,佛陀坐在夜叉的座位上,為夜叉的妻后說法。夜叉聽到了,很生氣地趕回來,於是開始本經的對話。
-阿羅婆迦夜叉去見世尊,命令佛陀出去又進來三次,佛陀都順從,但第四次佛陀不從,叫他有什麽就做吧。
1. 義注:起初,佛陀隨順夜叉的指令,想軟化他,但到第四次後,佛陀知道夜叉打算整夜戲弄,就拒絕他的要求。
-阿羅婆迦夜叉便要求佛陀回答他問題,如果不從,就會使他的心混亂/使他的心臟破裂/抓住腳後拋到恒河彼岸
-佛陀說他不見任何衆生能夠這樣做到,但還是請他問了
【第一個問題】
什麽財富在這裏為人中之首?
1. 信
2. 義注:當有信心時,能獲得珍珠、珠寶等類;也能獲得三種家族的快樂、六欲天、九梵天世界、甚至到達不死的大涅槃。因此信心是最上的財富。
3. 法句經303 說:
4. 信戒成就,會擁有隨從和財富
5. 無論去到哪裏結交,都會在那裏受尊重
什麽善修習帶來快樂?
1. 法
2. 義注:人類的快樂、天帝等的天界快樂,涅槃的快樂等
什麽肯定地是更甜蜜的味道?
1. 真諦
2. 義注:世界中的鹹味、酸味等的所有味不及真諦之味甜蜜。以真諦的力量,能使急速的河流停止,毒液不侵入,支開大火,天空下雨。
3. 法句經224說 (言語中的真實):
a. 實語不生氣,雖少亦能施;
b. 以此三因故,能去諸天界。
4. jā. 2.21.433 說(禁戒的真實):
a. 真實住立於沙門婆羅門
5. 經集891 說 (見的真實):
a. 爲什麽真實會有所不同,爭吵著誰是善說?
6. AN4.185 說(婆羅門的真實):
a. 一切眾生不應被打殺。
b. 一切欲都是無常的、苦的、變易法。
c. 一切有都是無常的。
d. 我不屬於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那也不屬於我。
7. 經集890 說(究竟諦):
a. 只存在一個真相,不存在第二個
8. 論藏分別論說(聖真實):
a. 四個真實有多少是善的?
b. 這些真諦的力量能讓水不斷流動,幫助我們越過生老死的彼岸
9. 本生經2.21.443說:
a. 真實語讓水流,智者的真實移除毒液
b. 真實讓天空打雷下雨,假如住立便(能)願欲涅槃
c. 大地的味道當中,真實為更甜美的味道
d. 真實住立沙門婆羅門,越過生死
怎樣過活他們說是最上?
1. 智慧地
2. 義注:在家人以智慧生活為持守五戒等。和尚的智慧生活為考慮‘這是有利益的‘ , 於是享用業處取得觀禪、道果涅槃。
3. 誰人奮起工作、皈依三寶、佈施、持戒、遵守布薩戒為在家人的行爲規範,
4. 作、執行無悔的戒律,那個更進一步為清净其心。這個則是出家人的行爲規範獲得智慧而活
【第二個問題】
如何渡暴流呢?
1. 信
2. 注:有欲、有、見、無明的暴流
3. 義注:須陀洹支近因是信根,因此這樣說。這裏是指透過須陀洹道越過見的暴流
如何渡海洋呢?
1. 不疏忽大意
如何征服苦呢?
1. 精進
如何變得清净呢?
1. 以智慧
【第三個問題】
如何得到慧呢?
1. 相信阿羅漢,到達涅槃之法,
2. 欲聽聞者、(義注:透過念現起)不疏忽大意、明智而得慧
如何找到財富呢?
1. 作合適的肩負(責任)者,奮起而獲得財富
如何獲得名聲呢?
1. 真實
2. 義注:說真話。 或指最高真諦(勝義諦)‘佛陀、辟支佛、聖聲聞’如是獲得名聲
如何綁住朋友們
1. 佈施
2. 義注:誰想要就給予--這樣綁住朋友。難給的他給予,這樣也綁住。應知以佈施為先的四攝法綁住。
從此世到後世,如何死後不悲傷?
1. 有這四法的有信(義注:因爲信心而所有善法生起)在家人:
2. 真實
a. 義注:因爲真實而到達名聲
3. 克制
a. 義注:‘欲聽聞而獲得智慧’ 這裏欲聽聞、透過智慧的理由而說克制。更多地獲得世間出世間慧的理由
4. 堅定
a. 義注:‘負擔奮起者’ 這裏更多地得到世間出世間財富的理由
5. 施捨
a. 義注:施捨更多地綁住朋友
【第四個問題】
-佛陀請夜叉問其他沙門婆羅門,是否有東西比以下更多地被發現?
1. 真實
2. 克制
3. 施捨
4. 忍耐
-夜叉便反問爲何自己還要問?自己已經了知關於來世的利益。佛陀爲了自己的利益來到這裏。自己也知道佈施到哪裏有大果。自己會到處遊行、禮敬著佛陀和法良善的品質
義注:夜叉所提問的四個問題,是其父母從迦葉佛那裡聽來而教他的,但現在夜叉只記得問題,已忘了答案,於是,就趁機拿來問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