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說,因爲對以下四法不領悟、貫通,你我一直在輪回
聖戒
義注:聖=無過失
聖戒、定、慧=聯繫道果
聖定
聖慧
聖解脫
義注說,=解脫果
-領悟、貫通後就沒有下一生了
-而佛陀自己領悟後教導他人
AN4.2 倒下者經 Papati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不具備以下四法者被稱爲在佛教中倒下
聖戒
義注:聖=無過失
聖戒、定、慧=聯繫道果
聖定
聖慧
聖解脫
義注說,=解脫果
-反之則不倒下
-義注說,世間大衆被稱爲倒下,初果聖者在生起煩惱的刹那也倒下。阿羅漢則必定不倒下
-佛陀說,具備四法的愚人、不善人傷害自己、有罪過、被智者譴責、產生許多罪業
不深解後稱讚不值得稱讚者
不深解後不稱讚值得稱讚者
不深解後在不應該淨信處顯示淨信
不深解後在應該淨信處顯示不淨信
-接著佛陀論説相反的四法
-接著佛陀説了一首偈頌[1],大意如下
誰對進入正道的人有污染心(嗔心),會來到地獄被閻羅王斥責,感受漫長的刑期[2]
-佛陀說,錯誤對待以下四種人的愚人、不善人,是在傷害自己、有罪過、被智者譴責、產生許多罪業。死後到惡道
佛陀
佛弟子
父親
母親
-接著佛陀論説相反的
佛陀說,世間有四種人
順流而行的人
受用欲與作惡業
他們一再生、老
逆流而行的人
不受用欲與不作惡業,即使苦也圓滿梵行
他們現起念,是明智者
住立的人
三果聖者:因爲不再回欲界
他成功掌握意(義注:免於煩惱),六根得定
已渡而到彼岸站在高地上之婆羅門
阿羅漢
-佛陀說,世間有四種人:
未具足所聞的少聞者
少聼九分教,而且不跟隨而行
具足所聞的少聞者
少聼九分教,卻跟隨而行
未具足所聞的多聞者
多聼九分教,卻不跟隨而行
具足所聞的多聞者
多聼九分教,而且跟隨而行
-少聞者被人斥責,在戒上未安定者也是。反之責備稱讚
-兩者都具足者是有智慧者,就像金幣一樣,沒有誰適合批評他,連天神、梵天也稱讚他
-佛陀說,具備以下特質的比丘、比丘尼、男女居士能使到僧團輝耀
聰明(viyattā義注:智慧成就)
已訓練 (vinītā義注:以律善訓練)
自信
visāradā 義注:有連接喜悅的智慧
複注:遠離讓人膽怯的見、疑等惡法而自信
多聞 (複注:對於三藏經)
持法的
善熟練、善說者、把它放到心中
隨法而行
-佛陀說他有的四無畏。無論是沙門、婆羅門、天、魔、梵、世間上的任何人都不能夠如法斥責他以下四樣東西
當你自稱為遍正覺者時,你對這些法未現正覺
當你自稱為煩惱已盡時,這些煩惱未被滅盡
凡被你說是障礙法者,不足以障礙那些從事者
當法被你教導時,它不會帶領那樣的行為者到苦的完全滅盡的目標
-佛陀之後說偈,大意如下:
大多數出家人所依止的學説被佛陀征服
佛陀是人天最上
-佛陀說,有四樣東西讓比丘的渴愛生起
衣服
施食
住處
此生來生
-渴愛為伴的人長時間輪回。
-知道渴愛為苦的根源後,比丘應離渴愛、具念而行
-佛陀說,有這四種軛
欲之軛
不如實知道(義注:五)欲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
而他在(五)欲上潛伏喜、貪
有之軛
如上解釋,但義注以色、無色有來解釋有
見之軛
如上解釋,但義注以常見等62邪見的貪解釋見
無明之軛
不如實知道六觸處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
而他在那裏潛伏無智
義注:無明=對四聖諦的無知
-這幾種軛導致雜染、再生、苦惱、苦果報
-接著佛陀論述相反的離軛。說離軛的人是聖賢
-佛陀說,假如在任何姿勢容忍、不捨斷生起的欲尋或惡意尋或加害尋,他被稱爲無熱心者、無愧者、懶惰的人
-佛陀說,依戀家庭的尋被稱爲惡尋
-有這些思想的人被稱爲邪道行者,癡迷於這些,而且不能覺悟
-平息(這些)尋的人才能
-佛陀對比丘說,他們要持好戒
-之後在任何姿勢中驅除五蓋,具備以下
發動精進
現起念不忘失
(名)身輕安
心得定
-這樣的比丘被稱爲熱心者、有愧者、精進的人
-他這樣做,加上
觀(義注:過去現在未來五)蘊的生滅 (各25相)
心定而恰當地行道
具念學習
被稱爲『常自我努力者』
-佛陀在這裏介紹四正勤
-並說,正勤的人
打勝魔的領域 (義注:三界輪回)
是不依止者(義注:漏盡者不依止)
沒有動蕩anejā (義注:漏盡,沒有貪等)
超越魔後是喜樂者
-佛陀說,有四種勤奮
自制的勤奮
守護根門
捨斷的勤奮
不容忍、捨斷已生起的三惡尋
修習的勤奮
修習七覺支
隨護的勤奮
保護已生起的善之定相:骨想、蟲食想、青瘀想、斷壞想、腫脹想
-這樣熱心的比丘能滅盡苦
-佛陀說,有四種之最
最大身形:羅睺阿修羅王
義注:他有四千八百由旬高,雙臂之間1200由旬,手掌與脚掌分開有300由旬,手指節有500由旬,眼眉5由旬,額頭300由旬,整個頭900由旬
受用最高欲樂的:頂生王
他是釋迦族的祖先,也是位具有七寶的轉輪王。他有四種神通。當他緊握左拳然後觸碰右手,充滿七寶之流便會從天而降到達膝蓋之深。
八萬四千年他是王子,八萬四千年他是總督,八萬四千年他是國王。他的壽命是一個asankheyya(應該指中劫)。但是他對他的所有不滿,受到他大臣們的建議,他造訪了三十三天。在那裏天帝歡迎他然後讓了一半統治權給他。頂生王在那裏統治了6 Sakkas ,一個Sakkas為3千6百萬又6百萬年。當時間流逝,他的欲望增加了,他想統治整個三十三天。
因爲他的權力欲,他立刻從天界跌回在人間的公園。那裏的園工看到他後便宣佈他的歸來,並準備了休息處給他。他在那裏便去世了。
當問到他有沒有訊息要給他的子民時,他想子民們知道,儘管他有大的威勢和權力,他也要死。(J.ii.311ff.; DA.ii.481f.; MA.i.182f.; cp. Dvy.210ff).
根據本生經,他是這位佛陀的前生。
最大統治力ādhipateyyāna:魔波旬
以神通、名聲輝耀
Ādhipateyyāna:義註說為最首的狀態
義注說,他天界的快樂成就,以追隨者輝耀
人天最高:佛陀
-佛陀說,有四種微妙 (義注:微妙=穿透微妙相的智。複注以無常等解釋微妙相)
色
比丘具有最勝的微妙色,他看不見也不欲求比這更優勝的微妙色了。下面同解
微妙色:義注以隨順的狀態而到達包含微妙相(複注:之智)來解釋
結合義注的解釋,這裏應想表達,以觀的角度來看的色為最微妙的色。其他如以美麗的角度來看的色,就是低劣的色
受
想
行
-佛陀接著以偈頌說,
知道色、受、想從哪裏集起、滅沒
也知道行的特質:
其他人的
i. 義注:因爲它無常、分解。這裏指的是隨觀無常
ii. 複注:無權限而知道為其他。願欲:不要被破壞,但他仍然破壞
苦
無我
正確看到的比丘,喜樂於(義注:涅槃),他持有最後身
-佛陀說,有四處不應該走至
欲
嗔
癡
恐懼
-凡被它們所征服的人,他的追隨者被破壞(義注:名聲追隨者)
-反之,追隨者則充滿
-佛陀說,假如食物分配者具備不應該走至的欲、嗔、癡、恐懼,將會被帶到地獄之中。
他們被稱爲非法、不尊重法者,是邪惡之眾
-反之則會被帶到天界中
他們被稱爲醍醐之眾
-佛陀在優樓頻螺,尼連禪河邊牧羊人的榕樹處剛剛覺悟。
-他想,不尊重順從的人會住於苦。於是看看哪位沙門婆羅門能夠依止。
-佛陀不見自己還有未完成的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蘊,而且不見世界中有人比自己更具足這些、而自己應該尊敬、依止。
-佛陀於是決定,就讓自己依止這個自己覺悟的法吧!
-這時大梵天王 sahampati以他心通知道佛陀的深思後,便來到確認: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佛陀他們也依止法後而生活。
-因此愛惜自己(義注:爲了自己利益)、期待偉大的人應該尊敬正法
-義注提到有四種偉大
久住的偉大
複注解釋,出家的年數
完全發展的偉大
複注解釋,(佛教中)有長老、中、新比丘
梵行的偉大
複注解釋,結集三學、在教中的梵行。禪那、神通等範疇
最上利得得偉大
複注以資具解釋
-佛陀聽後,也知道這是對的,所以尊敬法。
-因爲僧團也偉大,所以自己也尊重僧團
義注提到在 MN142 中,佛陀叫想供養自己布匹的養母mahāpajāpatiyā,供養給僧團---以這個為例子
-當時,佛陀在優樓頻螺,尼連禪河邊牧羊人的榕樹處剛剛覺悟
-有許多老的婆羅門來找佛陀。他們批評佛陀不尊敬年老的婆羅門
-佛陀心裏想,他們不認識長老或者作爲長老之法
-佛陀說,假如一個年老的人,但具備以下的,為愚癡的長老
不適當時機之說者
AN3.70複注:在適當的時機之前或之後說
非事實之說者
複注:說不存在的
無意義之說者
複注:有理由的不說,說無理由、無用的
不如法之說者
複注:不説實相,說非實相、不如實之義
不如律之說者
複注:不説節制的律
說不值得收藏的話
說沒有理由
MN42 義注:空於經文陳述
沒有邊界
義注:原本在說經但是突然越説越遠,直至完全不想關
沒有利益
AN4.22義注:依止世間出世間的利益
-反之,一個年輕人具備和上面相反的,則為賢智長老
-佛陀繼續說,有四個作爲長老之法
持好戒
多聞
容易取得四色界禪那
滅盡煩惱
-接著佛陀以偈頌説法,大意如是:
遠離長老地位:
有掉舉心而說許多閑雜語
思維不寂靜
喜悅不正法
長老地位:
上面1-2
有辯才
看見、完全了知意義 (義注:和觀一起生的道智而穿透四聖諦)
到達的彼岸 (~涅槃)
i. 義注:蘊等法的彼岸
ii. 證智的彼岸
iii. 遍智的彼岸
iv. 去除的彼岸
v. 禪修的彼岸
vi. 體證的彼岸
vii. 禪定成就的彼岸
不僵硬者
i. 義注:缺乏貪的僵硬
梵行完整
-佛陀說,
[義注:苦諦]
世間被如來正確地覺悟,而自己對世間離繫
[義注:集諦]
世間集被如來正確地覺悟,世間集已被捨斷
[義注:滅諦]
世間滅…..,已被作證
[義注:道諦]
導向世間滅之道,….已被修習
-佛陀之所以被稱爲如來,是因爲
佛陀覺悟世間所有衆生所見、所聞、所覺(義注:所嗅、所嘗、所觸)、所識(義注:苦樂等法所緣)、所得 (義注:到達所找尋、不找尋的)、所找尋(義注:找尋已到達或未到達的)、被意所隨行
由佛陀證悟那夜,到無餘涅槃那夜之間,他所說的一切都如實不異
如來行如其言;言如其行
佛陀在世界中是征服者、不被征服者、全見者、權力的支配者
-佛陀已滅盡一切業
-皈依佛陀的天和人集合來禮敬他,他們讚美佛陀,說世界中沒有人和佛陀等同
-佛陀說,他知道世間所有衆生所見、所聞、所覺(義注:所嗅、所嘗、所觸)、所識(義注:苦樂等法所緣)、所得 (義注:到達所找尋、不找尋的)、所找尋(義注:找尋已到達或未到達的)、被意所隨行的
義注:這是在說‘全知地’
-雖然佛陀知道,但不會‘侍奉’它們
義注:對六塵以見或貪拿取。
這是‘漏盡地’
-假如佛陀自稱對上面這些不知道、知道且不知道、既非知道也非不知道—那會是他的虛妄
義注:這是 ‘真實地’
-佛陀感知一切後,不會(義注:以貪愛、邪見、慢)思量被覺知的、沒覺知的、能被覺知的。
義注:這是‘空地’
-佛陀對這一切都是如是者,而且沒有其他‘如是者’比這個更優勝
義注:對於世間八法都是一樣的。這是‘穩定地’
-義注說,每當佛陀說一個‘地’時,大地都震動作爲見證
-對於任何見、聞、覺,其他人會認爲是真實,然後執取 (義注:他們對其他主張有信心)
-如是者不會有自己的覆蓋(義注:不會執著哪怕是一個邪見者的主張,他們都被被自己的概念覆蓋或阻隔)
-也不會對真假進一步宣稱(義注:只有這個是真實,其他是錯誤的)
-先前已見到這個(義注:見的)飛鏢—被人類强力執著的
-知道和看見如是的這個後,如來不存在執著
-佛陀說,(佛教的)梵行不是爲了
欺騙衆人janakuhanattha
複注:啊!尊者有戒、禁制成就,少欲知足、大神通、大威力—以這樣威懾別人
存在惡欲,以周邊語、行儀追逐資具
哄騙衆人Janalapanattha
複注:說:‘對這樣的尊者佈施有大果報’ ,以此引導別人問:是誰?
存在對資具利益的惡欲
利得與名聲的利益
義注:黃袍等讚賞等
如是學説中鬆脫itivādappamokkhānisaṃsattha
在辯論中得利
『讓人們像這樣知道我』
這梵行是爲了
節制saṃvarattha
義注、複注說有五種節制 (vibha.511):
比丘戒律中
念 (MN27.295)
智慧 (Sn.1041阿逸多所問/AN4.114,6.58)
i. 佛陀說,我說諸流的自制,這些被慧關閉。
忍耐
精進 (MN2.26/ AN4.114,6.58)
i. 不忍耐生起的欲尋等
捨斷pahānattha
義注、複注說有三種捨斷:
暫時 (觀的刹那)
壓制 (禪那)
根除 (聖道)
離染 virāgattha
義注:離貪等
滅 nirodhattha
應指涅槃
-這梵行不是傳聞,佛陀教導他來引導進入涅槃
-實行這能得到苦的結束
-佛陀說,以下這些人不是佛陀的信奉者,他們不會在佛教中成長
欺騙kuhā
義注、複注:以周邊語、欺騙處欺騙
以不存在的美德願求尊敬
僵硬thaddhā
義注:憤怒、傲慢等
多言lapā
角siṅgī
複注:善穿透、很好地修習,以它為首時,圍繞的也會生起,就如角那樣堅固。這裏是指屬於都市的‘煩惱角’
這個字一般的意思請看論藏 (vibh.852)
(空虛的)傲慢unnaḷā
義注:高聳的蘆葦,裏面空虛而住立
不得定的asamāhitā
-反之則能增長
-佛陀說有易得且無罪過的微物
衣服:塵堆碎布而成的衣服paṃsukūlaṃ
食物:團食
住處:樹下
藥物:尿藥
-滿足於易得的微物,佛陀說,這是『沙門支』之一。
-這樣他的心不會苦惱,征服(複注:敵對法)而滿足,學習警覺(於善法)
-佛陀說,有四個聖者的種姓是古老的(義注:不是現在才有)、被長久認可rattaññā、asaṃkiṇṇa 不被切割(義注:不被過去、現在、未來的佛陀切割)、不被有智慧的沙門婆羅門所斥責的
對於衣服:
滿足、稱讚於任何衣服,
得不到不會受刺激(paritassati, MN22和DN15 義注解釋為渴愛、邪見、慢、恐懼的刺激)
得到後也會離貪地享用
不自贊毀他
在這些中熟練、不懈怠、正知、有念
食物…(同上解釋)…
住處…(同上解釋)…
樂於捨斷、禪修
不以這個而自贊毀他
在這些中熟練、不懈怠、正知、有念
-具備這些的比丘身處在何方,都不會被不喜樂/喜樂所征服,他是堅固者
-他捨棄一切業,(義注:捨棄一切煩惱)
-無人適合斥責他,天神梵天神也稱讚他
-佛陀說,有四法處是古老的(義注:不是現在才有)、被長久認可rattaññā、asaṃkiṇṇa 不被切割(義注:不被過去、現在、未來的佛陀切割)、不被有智慧的沙門婆羅門所斥責的
不貪婪
無惡意
正念
正定
-佛陀說,有四法處是古老的(義注:不是現在才有)、被長久認可rattaññā、asaṃkiṇṇa 不被切割(義注:不被過去、現在、未來的佛陀切割)、不被有智慧的沙門婆羅門所斥責的
不貪婪
無惡意
正念
正定
-假如有人拒絕上面這四法而安立和其相反的為真沙門,佛陀會挑戰他說:請他來啊,讓我看看他的威力。 他是不可能安立這樣的沙門的
-假如他認爲這四法處應被反駁、斥責,那麽他當生就有4種應被呵斥處:
即和1-4相反的沙門應該被你讚賞、尊敬
-即使是那些歐卡拉的瓦砂與巴聶的無因論者、不作業論者、虛無論者,他們也不敢反駁這四法,因爲害怕被非難、憤怒而待
-學習1-4者為警覺者
-佛陀說,當這四輪轉起時,天神和人類不久就能得到大財富
1. 住在恰當的地區
a. 義注:有比丘、比丘尼僧團、男女居士的地方
b. 複注:能作福、作恰當行儀的地方
2. 依止善人
a. 與聖者為友
b. 義注、複注:時時親近和侍奉佛陀等善人。而不是指國王
3. 自己正確地願求
a. 義注:假如之前自己無信心,捨棄那個之後建立信心
4. 過去有作福
a. 義註:之前累積了的善巧(行為). 由於之前透過連接智慧的心而作善業;那個善業使那個人住在恰當的地區,與善人為伍,那個人恰當地定置自己
b. 複註:‘恰當地定置自己’指正確地確立自己的心,放置信心和其他素質
-具備這些的人,他的財物、名聲、及快樂轉起
-佛陀說,有四種維持良好關係的方法(四攝法)
布施
可愛之語
義注:適合佈施的就佈施,一味說愛語或會有反效果。
對於有些人:這個不適合佈施,就說像油一樣粘合的語言吧。説話的價值是千倍
有些人不期待佈施,反而期待愛語
有益的行爲
義注:讓利益增長之語。有些人不期待佈施、愛語。他期望自己利益增長
對於這種人應說:這個應做,這個不應做,結交這樣的人,不要結交這樣的人
平等
義注:同甘共苦。
有些人不期待佈施等。反而期待一起坐下、在沙發、床上、一起用餐。
假如在家人或出家人和(自己)的戒等同,就應作
-假如父母不作這些,甚至得不到子女的驕傲和尊敬
-智者觀察到這些,(實行後)因此成爲巨大、被讚賞
-佛陀說,當獸王獅子傍晚吼叫時,任何動物都會感到畏懼,逃回自己的栖息處
-同樣地,當佛陀出世,他教導各別五蘊,各別五蘊的集起,各別五蘊的滅沒。
-聽到佛法之後,長壽的天神都感到畏懼:原先以爲自己是常、堅固的,原來是相反的!自己還未超越有身
-佛陀說,有四種最上的净信
佛陀:所有眾生最上
八聖道:所有條件組合(有為)之法中最上
涅槃:所有有為或無為法中最上
四雙八士 (僧團):所有群衆中最上
-對最上的有净信的話,果報最上
-佈施給他們,會增長第一的福,會有最上的
壽命:複注說,天神、人類最上的壽命
外觀
Yaso:複注說,追隨者成就
Kitti:複注說,讚美聲
快樂:複注說,身心的快樂
力量:複注說,身力、智力
-智者對最高的佈施,定置於最上法 (複注說,最上的净信、佈施之法、不壞净信。)
-當出生為天神或人類、達到最上時(複注:出世間道果),他就會喜悅
-有一次,摩揭陀國大臣作雨者婆羅門對佛陀說,他安立具備這四法者為有大智慧的大人
多聞
知道各種(別人)所說的義理:這是這個所說的道理
記憶力好
對於在家人應做的,他有策略(tatrupāyāyā義注:這時應作這個)、考究vīmaṃsāya,有適當的作爲和安排
-佛陀對於這個不隨喜也不反駁,他自己也安立大智慧大人的四法
他爲了衆人的安樂、利益而為他們樹立聖智(義注:連接觀的道)
能控制思想:他能夠尋思/思維自己希望尋思的,不尋思自己不希望尋思/思維的
隨心所欲取得四禪
滅盡煩惱
-之後,作雨者隨喜,並說自己憶持佛陀有這四法。
-佛陀斥責他 (義注:侵入佛陀德行的範疇),但仍然確認自己有這四法
-佛陀熟練於什麽是道與非道
-佛陀自己是最後一生了,被稱爲大智慧的大人
-有一次,兜那婆羅門和佛陀都在巫葛德與謝德逼雅間旅途中行走。
-他見到地上有一個--具有一千個輻條,有輪框,有輪軸圓心,全部完整的相貌—的足印,於是便很驚喜,認爲這不是人的足跡
根據DN30, 這是佛陀的大人相之一,這是過去曾去除別人恐懼、給予庇護的果報
-他隨著足跡,走到佛陀那裏,並問
你是天神嗎? 答:不會是
音樂神?答:不會是
夜叉?答:不會是
他們是鬼道之上,能夠影響人的有情
人?答:不會是
-他於是好奇爲什麽佛陀會這樣回答。佛陀便說,假如自己還未捨斷煩惱,就會成爲1-4,但自己已經捨斷一切煩惱,未來不再生
-佛陀像蓮花那樣出淤泥而不染世間 (義注:行世間,被貪見等污染)。他請兜那視自己爲佛陀
-佛陀說,具備四法的比丘不可能衰退,就在涅槃的面前。接著詳説這四項
戒具足
守護根門
飲食知適量
修習清醒
-這樣的人日夜不懈、熱心地修習善法。是愛好警覺者,在疏忽大意上看到可怕。
-佛陀說,已去除個別的真理、完全排除尋求、身行已寧靜的比丘被稱爲 ‘(已覺醒的)已退出者patilīno ’
去除個別的真理:去除已下這些邪見
世界是常恆的
世界是斷的
世界是有邊的
世界是無邊的
靈魂即是身體
靈魂是一身體是另一
如來死後存在
如來死後不存在
如來死後存在且不存在
如來死後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完全排除尋求
欲的尋求
i. 義注:透過不還道捨斷
有的尋求
i. 義注:透過阿羅漢道捨斷
梵行的尋求
i. 複注:有 ‘梵行之道的尋求’ 和 ‘指定見的去處之梵行的尋求’
ii. 義注:透過阿羅漢道捨斷 (‘梵行之道的尋求’)
iii. 透過入流道捨斷‘指定見的去處之梵行的尋求’
iv. 什麽是‘指定見的去處之梵行的尋求’? 即抓取上面a-j的邪見,而安置在錯誤的 教義 (vibha.919)
身行已寧靜
進入四禪
已退出者
我是之慢已被捨斷、未來不再生的阿羅漢
-有一次,優惹雅婆羅門問佛陀,他是否稱讚所有祭祀。
-佛陀便説,他非稱讚、非不稱讚所有的祭祀
-不稱讚的祭祀
殺生、危害生類的祭祀,阿羅漢或已入阿羅漢果之道者不接近
-稱讚的祭祀
和上面相反的祭祀,即恆常、隨家族(傳統)之施。阿羅漢或已入阿羅漢果之道者會接近
接著佛陀以偈頌說:
有智慧者應該行這種佈施
這是有大果報的
天神們也喜歡
-有一次,優陀夷婆羅門問佛陀,他是否稱讚所有祭祀。
-佛陀便説,他非稱讚、非不稱讚所有的祭祀
-不稱讚的祭祀
殺生、危害生類的祭祀,阿羅漢或已入阿羅漢果之道者不接近
-稱讚的祭祀
和上面相反的祭祀,即恆常、隨家族(傳統)之施。阿羅漢或已入阿羅漢果之道者會接近
-接著佛陀誦偈,大意如下:
熟知祭祀的佛陀讚美不殺害動物的祭祀
(義注:對三寶之德)有信心的智者作如此的佈施後
往生到無苦快樂的世界
-佛陀說,有四種定的修習。不同定多修習,會轉起
當生的樂住
進入四禪
複注:遠離煩惱、感官之欲為安樂住
這裏說漏盡之之後取得的色界無色界禪那、四個果定
智與見的獲得
日夜作意光明想
複注說,例如作意太陽、鄧、月亮、珠寶、電筒、閃電等。善修習光明遍,可離昏沉睡眠的覆蓋
複注以天眼智解釋智與見
念與正知
知道受、想、尋的生、現起(在心中顯現的‘樣貌’)、滅
複注:依據這個,無餘、所有法的生等被了知
如何為知道感受生?因爲無明、渴愛、業、觸生
如何為知道現起:作意無常、無我、苦、空
如此滅的怖畏、空被知道。對於感受則無明、渴愛、業、觸的滅而受滅
諸漏的滅盡
在能被執取的分別五蘊上,隨觀他們的生滅
-接著佛陀引用〈波羅延富樓那葛所問〉Sn. Pārā. 3.punna. 1054的詞句形容阿羅漢的狀態
佛陀說,有四種問題的回答:
應該被決定性回答的問題
AN3.68義注:如問‘眼是無常的嗎?’ 應決定性地答:是
應該被分別回答的問題
義注:如問 ‘無常是否就是眼睛?’ ,應回答:‘不只眼睛、耳朵、鼻子等也是無常的’
可參考MN99.4, AN4.39, AN10.94
應該反問後回答的問題而不作反問後回答
a. 義注:如問 ‘眼睛和耳朵是否有相同的相同的性質?’
b. 應反問:‘在哪方面?‘
c. 假如他回答:在聼方面。那應回答不
d. 假如他回答:在無常方面。那應回答是
應該被擱置的問題而不擱置
a. 義注:靈魂與身體是否同一?
-假如知道如何在適當的方式下回答每種類型,他就被稱爲熟練這四種問題者
-他也是
1. 難被征服、深邃的人
2. 熟練什麽是有益(義注:增長)、什麽無益
3. 被説為智者
-佛陀說,世間存在以下四種人
重憤怒不重正法者
重Makkho而不重正法者
Makkho(貶低他人的美德為相、摧毀為作用、覆蓋為現起)
重利養不重正法者
重恭敬不重正法者
-接著佛陀說相反的四種人。說,上面1-4的人在佛教中不會增長,反之則會
-有一次,赤馬天子問佛陀,能否透過行走的方式到達世間之邊(義注:圍輪世界之邊)—沒有生老死之處
-佛陀說那個地方不被行走所到達
-赤馬天子便隨喜,說自己以前是個仙人,以神通在空中行走,速度很快,一步就從東海跨到西海。他希望以這種方式到達世間之邊
-除了日常作息,100年的生命中他一直在走,還未成功就死了
-佛陀評論說,
假如不到達世界之邊,就沒有苦(義注:輪回之苦)的終結
就在這個有想、有心的身體上,佛陀安立世間、世間集、世間滅、世間滅之道
義注:四聖諦
阿羅漢不希求此世他世
-佛陀說,有四種極遙遠的距離
天空與大地
此岸與海的彼方
太陽上升與落下之處
善法Satañca與不善法 –比上面這些更遠
義注說,善法=三十七菩提道品。
不善法=62種邪見
-善人的交往是不動、持續的。和不善人的交往很快就消散離去
-有一次,毘舍佉般遮羅子尊者以
圓滿poriyā (復註:對話機敏,說話質素圓滿)
(聲音)清晰 vissaṭṭhāyā
義註:沒有阻隔
複注:膽汁等不束縛
無瑕疵的anelagalāyā
義註:無缺點、不粗糙的、句節不掉落
令知義理的説話教導比丘們屬於不依止(義註:輪迴)的
-佛陀在傍晚打完坐後得知是尊者,便隨喜他。並說大意如下的偈:
智者與愚者混雜,不説話時不知道
説話時就知道他教導涅槃
(義注:九出世間)法是聖賢的旗幟
-佛陀說,有四個顛倒想:
認爲無常的為常
認爲苦的為樂
複注:這樣的顛倒想會在阿羅漢道時捨斷
認爲無我的為我
認爲不淨的為淨
複注:這樣的顛倒想會在一還道薄弱、不還道捨斷
-不顛倒想則相反
-被邪見破壞的人輪回、生死
-當佛陀出世後告知止息苦之法
-有智慧的人聽到後變得清醒,有正見而超越一切苦
-佛陀說,有四種日月的隨雜染
雲
霧
煙塵
羅侯阿修羅王
-也有四種沙門的隨雜染
飲酒
性交
受用金錢
以邪命謀生
-這些人
被無明覆蓋
歡喜於可愛的事物,是渴愛的奴隸
是不清净的愚人
抓取出生、增長墓地
-佛陀說,以下的佈施導向天界、合意的事物、快樂,而且大得難以被計算有多大的福報
比丘受用他供養的衣服時進入無量心定 (義注:阿羅漢果定)
…食物…
…住處…
…藥物…
-如河流流入大海,福德流入佈施各種物品的智者
-佛陀說,四不壞净導向天界、合意的事物、快樂
-有四不壞净的人被説爲『不貧窮者』,他的生命不空虛
-智者應該憶念佛陀所教,見法(義注:四聖諦)而具備(義注:對三寶之)信、戒
-有一次,佛陀對一群夫妻男女說,有四種同居
男悲慘者與女悲慘者一起
悲慘者=做五戒相反的、惡法、吝嗇、謾駡沙門婆羅門者
男悲慘者與女天神一起
天神則和悲慘者恰巧相反,加上如法而活、(義注:以戒)自制
男天神與女悲慘者一起
男天神與女天神一起
夫妻兩互相說可愛話
有這些美德的他們能產生許多利益和快樂
敵人不快樂
渴求不同欲的人,死後生天而喜悅
有一次,,屋主那拘羅的父母去見佛陀。丈夫說,自從年輕的妻子嫁來,自己未試過以意對妻子僭越,更何況以身體? 他們希望今生來世都相見。之後妻子也說同樣的話
-佛陀便説,假如夫妻兩希望今生來世都相見,就要具備相同的信、施、戒、智慧
-接著佛陀以偈頌說:
夫妻兩具備戒、信、慷慨、互相說可愛的話
有這些美德的他們能產生許多利益和快樂
敵人不快樂
渴求不同欲的人,死後生天而喜悅
-拘利人的女兒蘇玻瓦沙以食物供養佛陀後,佛陀對她說,佈施食物者也在佈施四樣東西給受施者
壽命
外貌
快樂
力量
-施予這些後,他獲得天神或人類的1-4
佛陀以偈頌說:
佈施食物給(義注說漏盡者),被知道世間者説爲有大果
佈施隨念的人生起快樂
去除吝嗇的污垢後往生天界
-佛陀說,有四條在家正確的道路方法導向獲得追隨者和天界
對僧團的比丘佈施衣服
…食物
…住處
…藥物
-有智慧的人跟隨,佈施後,(義注:因爲佈施隨念)而福德日夜增長,來到天界
-佛陀說,有四條在家正確的道路方法導向獲得追隨者和天界
對僧團的比丘佈施衣服
…食物
…住處
…藥物
-有智慧的人跟隨,佈施後,(義注:因爲佈施隨念)而福德日夜增長,來到天界
佛陀有一次對給孤獨屋主說,世間有以下這些合意但難得的東西。每得到一個之後人們就會想得到再下面那些。
如法地取得財富
追隨者、親屬、(義注;同甘共苦的)朋友
長壽
死後生善道
佛陀說只要具足以下這些,就可以得到上面的了
信:相信佛陀的覺悟
施
戒:有五戒
智慧
他知道,當被五蓋征服時,他會作不應作的,違犯應該作的時-->使追隨者、快樂離開。
他知道五蓋是心的隨雜染,便捨斷它們、他被稱爲大慧、廣慧、看見(任何走進)視野者
-佛陀說,聖弟子如法、努力賺取的財富後有四個恰當的用途:
使自己、父母、妻兒、傭人、朋友、同事快樂
預防災禍:火、水、國王、盜賊、不愛的繼承人
作五種供祭:親屬、賓客、祖靈、國王、天神
佈施給具備以下特質的修行人,確立導向天界的果報
已離憍慢、疏忽大意
已確立忍耐與柔和(義注:善戒)
調御(義注:自己根門)
平息(義注:煩惱)、已涅槃(義注:煩惱)的
-在這些以外用錢都是無益、無理由的
-已達到這些財富利益的人
是智者
沒有後悔
被人稱讚
死後生天
-佛陀對給孤獨屋主說,在家人在適當的時機能有四種快樂
擁有之樂:想到自己擁有賺來的財富
受用之樂:想到自己在享用財富,並作福德
無負債之樂:想到自己沒有任何債務
無罪過之樂:想到沒有任何身口意罪過
以上這些都不值無罪過之樂1/16
-佛陀說,在那些有『梵天』、『先師』、『應該被奉獻者』的家庭,父母被尊重。
-這些都是父母的同義詞
-因爲父母幫助兒女許多、撫養他們,讓他們見到這個世間。
-父母對子女憐憫。
-有智慧者應侍奉父母,這樣會被賢智者們稱讚、死後生天
-佛陀說,具備以下四法會生地獄,智者也不稱讚
殺生
偷盜
邪淫
妄語
-佛陀說,世間中存在四種人
以色衡量而信仰 (外貌)
以聲衡量而信仰
以粗糙衡量而信仰(義注:粗陋的僧袍)
以法衡量而信仰
-義注說,如果把世上所有人分成三份,兩部分是以色來衡量,餘下一部分則是其他的。
如果把其餘的分成五份,四部份會是以聲音來衡量的,餘下一部份不是
如果把其餘的分成十份,九部份會是以粗糙來衡量的,餘下一部份不是
如果把其餘的分成十萬份,只有一份是以法來衡量的
-佛陀說,1-2的人受到欲貪的影響不會明白。
-既不看内在,也不看外在(義注:德行)的愚人,會被音聲帶走。
-看到外在者也會是,内外都看則不被聲音帶走
-佛陀說,世間上存在著四種人:有貪、嗔、癡、慢者
-被癡束縛的人增長束縛
-因爲貪嗔癡,愚人作惡業,生起苦
無明所蓋的人不會想自己存在(義注:貪等)法
AN4.67 蛇王經Ahirāj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某位比丘被蛇咬死了。
-佛陀對比丘們說,假如他對以下四類蛇王家族以慈心遍滿,他就不會被咬死了
Virūpakkhaṃ
erāpathaṃ
chabyāputtaṃ
kaṇhāgotamakaṃ
-於是佛陀教導比丘透過以護衛偈、散播慈心的方式保護自己
-巴利文原文看文末
AN4.68 提婆達多經Ahirāj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提婆達多被利養、恭敬、名聲所殺害,就如
芭蕉結果後會死
竹子結果後會死
蘆葦結果後會死
騾子懷胎後會死
-佛陀教導以下四種勤奮,熱心的比丘以此成阿羅漢
自制的勤奮:讓未生的惡不生的努力
捨斷的勤奮:捨斷已生的惡的努力
修習的勤奮:讓未生的善生起的努力
隨護的勤奮:讓已生的善增大不失的努力
-佛陀說,當國王不如法時,會有以下後果相繼發生
封臣不如法
婆羅門與屋主們不如法
城鎮與地方的人們不如法
日月不正地運轉
星辰與星宿不正地運轉
日夜不正地運轉
月與半個月不正地運轉
季節與年不正地運轉
不正、失序的風不正地吹
天神們被激怒
天不正常地下雨
穀物成為不正常地成熟
當人們吃不正常成熟的穀物時,他們成為短壽的、醜陋的、無力的、多病的
-然後全國都睡不好。
-國王如法的話後果就會相反
-佛陀說,具備四法的比丘無過失,爲了滅盡煩惱作開始
持戒者
是多聞者
是精進已被發動者
是有慧者
-佛陀說,具備四法的比丘無過失,爲了滅盡煩惱作開始
離欲尋
無惡意尋
無加害尋
正見
-佛陀說,透過以下四法而知道這個人是不善人
沒被詢問他人的壞名聲時他自己說,被問到時詳細地說
當沒被問到他人的名譽時他不説明,被問題引導時也只是省略地説明
當被問到自己的壞名聲時他不説明,被問題引導時也只是省略地説明
沒被詢問自己的名聲時他自己說,被問到時他詳細地說
-善人則相反
-佛陀說,媳婦剛剛嫁來時,會對家裏的所有人都表現慚(恥於作惡)、愧(害怕作惡)。但一段時間後就對丈夫奶奶無禮。
-剛出家的比丘也一樣,隨著時間推移,會對老師無禮。
-因此佛陀教誡比丘要以剛來的媳婦之心來生活
-佛陀說,有四種第一(AN4.74)
戒
定
慧
解脫
-另外四種第一為(AN4.75)
色
受
想
有
-義注指這是指阿羅漢的1-4
-佛陀般涅槃之時,對身邊的比丘們說,假如他們對三寶、正道、道跡等有任何疑惑要問了,之後不要後悔。
-問了三次都沒有人説話。
-於是佛陀便說可能他們是出於對佛陀的尊重而不問,因此可以和朋友說
-僧團依然保持沉默
-阿難尊者便感到很不可思議,他相信在這個僧團這對於上述内容沒有任何懷疑
-佛陀也以自己的智慧確認。佛陀說這裏500位的比丘最低也是初果聖者
-佛陀說,有四個不應被思維的東西,凡思維他們的或會發瘋、苦惱
佛陀的領域
義注說,佛陀一切知智、美德、威力
禪那的領域
義注說,證智、禪那
業果
義注:此世感受等的業果
世界的思維
義注:誰作日月、這個大地、大海?爲何有情來到存在?爲何有山、樹等?
-佛陀說,有四種佈施的净化 (義注:有大果)
由於施與者而非領受者而變成清淨
施與者是持戒者、善法者,領受者是坏戒者、惡法者
由於領受者而非施與者…
既非由於施與者也非領受者…
由於施與者與領受者…
-舍利佛尊者問佛陀爲甚以下的情況會出現?佛陀逐一解釋
買賣失敗
邀請人説出所需又不佈施。死後再來投生就會任何買賣都失敗
買賣不似預期
邀請人説出所需後佈施少過預期(下面如此類推)
買賣如預期
買賣超過預期
-阿難尊者問佛陀,爲甚麽婦女們不在坐在集會堂上(義注:作裁決)、從事(主要)工作、偏遠地方
佛陀回答,因爲婦女
易怒
嫉妒
慳吝
愚蠢
-佛陀說,具備四法的人被帶到地獄中
殺生
未給予而取
邪淫
妄語
-持這四戒的人則會生天
-佛陀說,具備四法的人被帶到地獄中
妄語
離間語
粗惡語
閑雜語
-持這四戒的人則會生天
-佛陀說,具備四法的人被帶到地獄中
不深解後稱讚不值得稱讚者
不深解後不稱讚值得稱讚者
未深解後在不應該淨信處顯示淨信
未深解後在應該淨信處顯示不淨信
-做和這四個相反的人則會生天
-佛陀說,具備四法的人被帶到地獄中
重憤怒不重正法者
重Makkho而不重正法者
Makkho(貶低他人的美德為相、摧毀為作用、覆蓋為現起)
重利養不重正法者
重恭敬不重正法者
-做和這四個相反的人則會生天
-佛陀說世間有四種人
從闇黑到闇黑者
果報低劣卻又行惡最後投生惡道
從闇黑到光明者
從光明到闇黑者
從光明到光明者
-佛陀說世間有四種人
彎下但更彎下者
注釋:果報低劣卻又行惡最後投生惡道
舉起但卻彎下者
彎下而舉起者
舉起而更舉起者
-佛陀說,有四種沙門
不動沙門
渴望證悟涅槃的有學行者
義注說入流道到阿羅漢道的行者
白蓮花沙門
還未證得八解脫的阿羅漢
紅蓮花沙門
證得八解脫的阿羅漢
沙門中的微妙沙門
多被請求四資具
同修多以合意的身口意業對待他
少生病 (有以下八種病:
i. 膽汁而生
ii. 痰而生
iii. 風而生
iv. 或[三者]集合而生
v. 時節變化而生:太冷太熱
vi. 不當照顧而生的:義注說--火、食物等因素
vii. 突然來襲而生的:義注說--懲罰、束縛等
viii. 業果報
容易獲得四禪
是阿羅漢
-佛陀說自己是沙門中的微妙沙門
-佛陀說,有四種沙門
不動沙門
初果聖者
白蓮花沙門
二果聖者
紅蓮花沙門
三果聖者
沙門中的微妙沙門
阿羅漢
-佛陀說,有四種沙門
不動沙門
具備八聖道者
義注說入流道到阿羅漢道的行者
白蓮花沙門
具備八聖道+是正智者、是正解脫者
義注說是正智、正解脫=阿羅漢果智、阿羅漢的解脫
義注說是乾觀阿羅漢
紅蓮花沙門
具備上面十樣+八解脫者
義注說是俱解脫者
沙門中的微妙沙門
多被請求接受四資具
同修多以合意的身口意業對待他
少生病 (有以下八種病:
i. 膽汁而生
ii. 痰而生
iii. 風而生
iv. 或[三者]集合而生
v. 時節變化而生:太冷太熱
vi. 不當照顧而生的:義注說--火、食物等因素
vii. 突然來襲而生的:義注說--懲罰、束縛等
viii. 業果報
容易獲得四禪
是阿羅漢
-佛陀說,有四種沙門
不動沙門
渴望證悟涅槃的有學行者
義注說入流道到阿羅漢道的行者,但疏忽大意不着手修行的人
白蓮花沙門
在五取蘊上住於隨觀著生滅的人,但不具備八解脫
義注說是不生禪那、着手不疏忽大意地修觀的有學
紅蓮花沙門
在五取蘊上住於隨觀著生滅的人,但不具備八解脫者
沙門中的微妙沙門
多被請求接受四資具
同修多以合意的身口意業對待他
少生病 (有以下八種病:
i. 膽汁而生
ii. 痰而生
iii. 風而生
iv. 或[三者]集合而生
v. 時節變化而生:太冷太熱
vi. 不當照顧而生的:義注說--火、食物等因素
vii. 突然來襲而生的:義注說--懲罰、束縛等
viii. 業果報
容易獲得四禪
是阿羅漢
-佛陀說,世間存在四種人
有阿修羅隨從的阿修羅
阿修羅=坏戒者、惡法者
有天神隨從的阿修羅
天神=持戒者、善法者
有阿修羅隨從的天神
有天神隨從的天神
-佛陀說有四種人
得到止和觀智
住立在兩者之後應更進一步在滅盡煩惱上努力
得不到止,得到觀智
這種人住立在止之後,應在觀智上努力。
這樣過了不久他就能得到兩者
3也是類似的教示
得到止,得不到觀智
得不到止和觀智
如救頭燃那樣付出最大的努力、意欲、念、正知
-佛陀說有四種人
得到止和觀智
住立在兩者之後應更進一步在滅盡煩惱上努力
得不到止,得到觀智
這種人應去請教得到觀智者如何觀行法
這樣過了不久他就能得到兩者
3-4也是類似的教示
得到止,得不到觀智
得不到止和觀智
-佛陀說,世上有四種人,越下的就越優勝
既非為自己利益也非為他人利益的行者
自己不是調伏貪嗔癡的行者,也不勸導他人調伏貪嗔癡(AN4.96)
不是對善法的迅速注意者,不憶持所聽聞的法,也不是所憶持法的義理審察者;不是知道義理、知道法後的法、隨法行者,(AN4.97)
i. 不是言語的善巧者,不具備---
1. 圓滿poriyā (復註:對話機敏,說話質素圓滿)
2. (聲音)清晰 vissaṭṭhāyā
a. 義註:沒有阻隔
b. 複注:膽汁等不束縛
3. 無瑕疵的anelagalāyā
a. 義註:無缺點、不粗糙的、句節不掉落
4. 令知義理的説話教導比丘們屬於不依止(義註:輪迴)的
ii. 也不振奮同修,使到他們愉悅
自己不持五戒,也不勸他人持五戒(AN4.99)
為他人利益而非為自己利益的行者
為自己利益而非為他人利益的行者
既為自己利益也為他人利益的行者
-有一次,佛陀問遊行者玻德哩亞,世上有四種人,哪種人他認爲較優勝?
對不適合稱讚者真實地、如實地、適時地說不稱讚話者,但不是對適合稱讚者真實地、如實地、適時地說稱讚話者
某人是對適合稱讚者真實地、如實地、適時地說稱讚話者,但不是對不適合稱讚者真實地、如實地、適時地說不稱讚話者
既非對不適合稱讚者真實地、如實地、適時地說不稱讚話者,也非對適合稱讚者真實地、如實地、適時地說稱讚話者
對不適合稱讚者真實地、如實地、適時地說不稱讚話者,也是對適合稱讚者真實地、如實地、適時地說稱讚話者
-遊行者玻德哩亞答:第四種人·,因爲他中捨
-佛陀也説是第四種,原因卻是因爲他在那個情況下知時
-説後玻德哩亞隨喜附和,並皈依三寶
-佛陀以四種雲比喻四種人
打雷而不下雨的:只説不做
下雨而不打雷的:只做不說
既不下雨也不打雷的:不做不説
下雨又打雷的:既做且說
-佛陀以四種雲比喻四種人
打雷而不下雨的
打雷=學習九分教
下雨=如實知四聖諦
下雨而不打雷的
既不下雨也不打雷的
下雨又打雷的:既做且說
-佛陀以四種瓶子比喻四種人
空而加蓋者
空=不如實知四聖諦
加蓋=行儀端正
滿而開敞者
空而開敞者
滿而加蓋者
-佛陀以四種水池比喻四種人
顯出深樣子的實際上是淺的
實際上是淺的=不如實知四聖諦
深樣子=行儀端正
顯出淺樣子的實際上是深的
顯出淺樣子的實際上是淺的
顯出深樣子的實際上是深的
-佛陀以四種芒果比喻四種人
未成熟而有成熟容色的
有成熟容色=行儀端正
未成熟=不如實知四聖諦
成熟而有未成熟容色的
未成熟而有未成熟容色的
成熟而有成熟容色的
-佛陀以四種老鼠比喻四種人
挖洞而不住的
挖洞=學習九分教
不住=不如實知四聖諦
住而不挖洞的
既不挖洞也不住的
也挖洞也住的
-佛陀以四種公牛比喻四種人
對自家牛兇惡而不對他家牛兇惡的
使自己的群眾畏懼而非其他群眾
對他家牛兇惡而不對自家牛兇惡的
對自家牛兇惡也對他家牛兇惡的
既不對自家牛兇惡也不對他家牛兇惡的
-佛陀以四種樹木比喻四種人
被膚材隨從的膚材者
膚材=坏德行、惡法者。心材=相反
被心材隨從的膚材者
被膚材隨從的心材者
被心材隨從的心材者
AN4.110 毒蛇經 Āsīvisasuttaṃ 摘要
-佛陀以四種毒蛇比喻四種人
毒前來(複注:快速上升)、不可怕 (複注:快速下降)
毒前來=常發怒
不可怕=但他的那個憤怒不長時間潛伏
毒前來、可怕
毒不前來、可怕
毒不前來、不可怕
-有一次,馴馬師蓋西去見佛陀
-佛陀問他如何調伏應該被調御的馬呢?
他答:以柔軟調伏,也以粗暴調伏,也以柔軟加粗暴調伏,再不行就殺了他—不想壞了師承的名聲
-之後蓋西 反問佛陀,是怎樣調伏應該被調御的人呢?
佛陀也答:以柔軟調伏—這樣是善的身口意行,這樣是善果報、天神、人類
也以粗暴調伏--這樣是惡的身口意行,這樣是惡果報、地獄、畜生界、鬼界
也以柔軟加粗暴調伏
再不行就殺了他
-蓋西便問,佛陀不是不殺生的嗎?佛陀確認,並解釋說,佛陀和智者同修不教誡、和他交談,在佛教=殺了他
AN4.112 快速經 Jav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具備四支的馬適合國王使用,同樣,具備這些的人值得被尊敬、供養、是無上福田
正直
快速
義注:智速
忍耐
柔和soraccenā
義注:清净的狀態
AN2.116 義注:柔和=susīlyabhāvena善戒、樂於美業。Suratabhāvo 善於樂於戒絕惡
AN4.113 鞭子經 Patod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世間存在四種馬,以此比喻四種人
見到鞭影畏懼:思考馴馬師在做什麽懲罰,於是想對策
聽説有個地方有人受苦或死了,於是努力證悟涅槃
鞭入身毛了才畏懼
親自見到…
鞭入皮膚了才畏懼
有親屬受苦或死了,於是努力證悟涅槃
鞭入骨頭了才畏懼
當自己遇到激烈痛苦的感受
AN4.114 龍象經 Nāg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具備四支的象適合國王使用,同樣,具備這些的人值得被尊敬、供養、是無上福田
能聽聞者
不論以前做過或以前沒做過都專心聆聽調御者的命令
比喻比丘專心聆聽佛法、律
能破壞者
破壞戰場上各種裝備、戰士
不容忍、捨棄已生的三害尋
能忍耐者
忍耐戰場上各種攻擊
能忍受寒、暑、飢、渴、與虻蚊風烈日蛇的接觸,辱罵、誹謗、身體的强烈苦受
能行者
能迅速走到調御者令送、未走過的方向
走到輪回裏未走過的涅槃
AN4.115 處經 Ṭhā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四種事情
做時不合意之處,當被做時導向不利
基於這兩個原因不應做
有做時不合意之處,當被做時轉起有利
愚人不會這樣反思,所以不做。智者則相反
有做時合意之處,當被做時導向不利
愚人不會這樣反思,所以會做。智者則相反
有做時合意之處,當被做時轉起有利
基於這兩個原因所以應做
AN4.116 不放逸經 Appamādasuttaṃ摘要
-佛陀勸誡比丘們在四處應行不疏忽大意,要捨斷以下培育對立面
身惡行
語惡行
意惡行
邪見-->正見
-當捨斷1-4,修身口意善行和正見時,便不會害怕死、來世
-佛陀說,比丘們爲了自己利益,應在這四個地方不疏忽大意、有念、守護心
我的心不要在能被染的法上被染
嗔..
癡…
驕慢…
當他離1-4,不會害怕動搖,也不會被引導去其他沙門的話中((義注:漏盡的意思)
-佛陀說,有四個能激起有信心善男子急迫感之處
如來出生
如來現正覺無上遍正覺
無上法輪被如來轉起
如來般涅槃於無餘涅槃界
-佛陀說,有這些恐懼
生(AN4.119)
老
病
死
火(AN4.120)
水
國王
盜賊
-佛陀說,有四種作惡的怖畏
自責
他責
杖罰
惡趣
-當害怕時,他棄惡修善,護持自己的清淨
-佛陀說,當入水時有四種怖畏,比喻因爲信仰、想要滅苦而出家的人所預期遇到的挑戰
波浪
=憤怒、絕望
未出家前自己訓誡他人,但現在兒子、孫子大小的人訓誡自己如何行儀,因而不悅,還俗
鱷魚
=飽食
以前隨心所欲吃東西,現在處處被限制,因而不悅,還俗
漩渦
=五種欲
進村時不守護身口意、念不現起、不守護根,看見在家人享受五欲,因而也想享受、作福德。最後還俗
短吻鳄
=女人
進村時不守護身口意、念不現起、不守護根,看見輕浮穿著的女人,貪心生起而還俗
-佛陀在這裏列舉了眾色界的壽命
梵身天 (初禪天)
一大劫
光音天(二禪天)
二大劫
遍淨天(三禪天)
四大劫
廣果天(四禪天)
500大劫
然而,凡夫完結色界的壽命之後(或)會投生到惡道,佛教聖者則會在那裏般涅槃
義注内容參考AN3.117板塊
-佛陀說,有人進入初禪至四禪後,觀照五蘊的以下
無常的
(苦):苦的、病的、腫脹物(注釋書:裏面敗壞之物)、箭的(隨射擊生起苦之義)、禍的(注釋書:苦之義)、疾病的、敗壞的(破碎之義)
(無我):外人的(注釋書:非自己的)、空的(注釋書:非靈魂實體)、無我的
-死後往生至淨居天
-并説,這是與一般人不共通的往生
-佛陀在這裏說明了修四梵住後享受它,然後在它們中住立、投入、多住、不衰退後,死後投生各色界天:
慈-->梵身天 (初禪天)
壽命:一大劫
悲-->光音天(二禪天)
二大劫
喜-->遍淨天(三禪天)
四大劫
捨-->廣果天(四禪天)
500大劫
然而,凡夫完結色界的壽命之後(或)會投生到惡道,佛教聖者則會在那裏般涅槃
-根據上座部教導,四梵住都能達到三禪,但只有捨梵住能到達四禪
-佛陀說,有人進入四梵住後,觀照五蘊的以下
無常的
(苦):苦的、病的、腫脹物(注釋書:裏面敗壞之物)、箭的(隨射擊生起苦之義)、禍的(注釋書:苦之義)、疾病的、敗壞的(破碎之義)
(無我):外人的(注釋書:非自己的)、空的(注釋書:非靈魂實體)、無我的
-死後往生至淨居天
-並説,這是與一般人不共通的往生
-佛陀說,佛陀出現時,有四個不可思議的未曾有法出現
當菩薩具念、正知地從兜率天死去後入母胎時,極大的光明出現於世,勝過了諸天眾的天威,連日月都照亮不到、世界中間、空缺、不閉的地方,也在這時被照亮,再那裏的衆生都能互相見到對方。也讓一萬個世界都震動
MN123 義注:這裏的地方是三個圍輪世界合在一起的空隙,有8000由旬的空間。因爲對有德正直的沙門婆羅門、父母造出可怕的罪行,或因爲慣性作惡,如殺生等,讓他們投生到這裏。
當菩薩具念、正知地出母胎時…(同上)…
當佛陀正確地圓滿覺悟時…(同上)…
當佛陀轉動無上法輪時…(同上)…
-佛陀說,佛陀的出現讓四種不可思議的未曾有法出現
人們有執取的快樂,樂於執取,當佛陀教導無執取的法時,他們卻專心聼
人們有慢的快樂,樂於慢,當佛陀教導無慢的法時,他們卻專心聼
不寂靜中anupasamo..
義注:不平息輪回
進入無明…調伏無明的法
-佛陀說,有四種關於阿難的不可思議之未曾有法:無論是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居士,他們都會因爲看到他而高興,因爲阿難所說而高興、當他沉默就不滿足
-轉輪王也被剎帝利、婆羅門、屋主眾、沙門眾這樣歡迎 (4.130)
佛陀說,世上存在四種人;
五下分結未被捨斷,獲得往生的結未被捨斷,獲得有的結未被捨斷
義注:往生的結=再往後的投生、有的結=下一生
一來者
….已被捨斷…..未被捨斷…..未被捨斷
上流到色究竟天(還會不斷投生直至到達色究竟天的三果聖者
已被捨斷….已被捨斷….未被捨斷
中般涅槃者(在壽量一半就般涅槃的三果聖者
….已被捨斷….已被捨斷….已被捨斷
阿羅漢
-佛陀說,世間存在四種人:
有相應辯才而無自在辯才
義注:相應辯才相應於問題而說
無自在辯才=不快速地說
無相應辯才而有自在辯才
有相應辯才也有自在辯才
無相應辯才而無自在辯才
-佛陀說,世間存在四種人:
略說即知者
詳說才知者
需要被引導者
文句已為極限者
注:儘管聽很多,背很多,心中記很多,及教很多,但一生中沒達到佛法的突破。
-佛陀說,世間存在四種人:
依奮起果生活而不依業果生活者
義注:那些透過努力過日子,然後依止那些結果而過活的人。但不經勞力獲得福德果
這裏的業果是指(大的)福德果
依業果生活而不依奮起果生活者
義注:天神
依奮起果生活也依業果生活者
義注:國王和大臣
既不依奮起果生活也不依業果生活者
義注:地獄衆生
-佛陀說,世間存在四種人:
有罪過者
具備有罪過的身口意業
多罪過者
具備多罪過而少無罪過的身口意業
少罪過者
無罪過者
-佛陀說,世間存在四種人:
在戒上不是全分行者,在定上不是全分行者,在慧上不是全分行者
…是全分行者…不是…不是..
AN3.87-89:初果聖者
…是…是…不是…
AN3.87-89:三果聖者
…是…是…是…
AN3.87-89:阿羅漢
-佛陀說,世間存在四種人
不是重戒的戒支配者,不是重定的定支配者,不是重慧的慧支配者
義注:世俗大衆
是…不是…不是
義注:乾觀的初果、二果聖者
是…是…不是
義注:三果聖者.因爲乾觀行者都會在刹那間生起相和禪那,所以定完滿
是…是…是
阿羅漢
-佛陀說,世間存在四種人
身抑下者而非心抑下者(義注: 出離)
身抑下=住偏僻的地方
心抑下=不尋思三惡尋
心抑下者而非身抑下者
非身抑下者也非心抑下者
身抑下者與心抑下者
-佛陀說,有四種說法者
說得少,而且是不伴隨利益,他的群眾不熟練於 [分辨]有利益的與沒有利益的的熟練者
說得少,但伴隨利益,他的群眾熟練於…
說得多,伴隨利益,他的群眾不熟練於…
說得多,伴隨利益,他的群眾熟練於…
-佛陀說,有四種說話者
來到義理而非辭句的耗盡
來到辭句而非義理的耗盡
來到義理與辭句的耗盡
來到既非義理也非辭句的耗盡
-擁有四種無礙解不可能來到義理/辭句的耗盡
-佛陀說,有四種光明(AN4.141)/光照(AN4.142)/光 (AN4.143)/ 光輝 (AN4.144)/ 發光(AN4.145)
月亮
太陽
火
慧 ,這是當中最高
-佛陀說,在這四個時機正確修習,將會此第滅盡煩惱
聽聞法
討論法
止
觀
-佛陀說,有四種語惡行
妄語
離間語
粗惡語
閑雜語
-佛陀說,有四種語善行
真實語
不離間語
柔軟語
精警之語
義注;智慧之語
-佛陀說,有四種核心
戒
定
慧
解脫
-佛陀說有四種根(AN4.151)、力(AN4.151)
信
精進
念
定
-佛陀說,有以下這些力
慧力、精進之力、無罪力、攝力saṅgahabalaṃ(吸引追隨者之力) (AN4.153)
念力、定力、無罪過力、攝力(AN4.154)
省察力Paṭisaṅkhānabala、修習力、無罪過力、攝力 (AN4.155)
省察力Paṭisaṅkhānabala
i. 深慮身口意惡行的果報在今生來世都是苦的
ii. 因此能夠捨棄身口意的惡行,修習善,護持清净
修習力 (複注:以精進為首而生起的禪修之力)
i. =有學力 (AN2.11)
1. 因爲有學力而捨斷貪嗔癡、不作任何不善
2. 義注說有學是由初道到阿羅漢道的七種人
ii. 依止遠離viveka、依止離貪virāga、依止滅nirodha、捨棄vossaggo的成熟修習七覺支 (AN2.12)
iii. 修習四禪(AN2.13)
-佛陀說,這四種劫不能被數、難以『幾年』、『幾百年』、『幾千年』、『幾十萬年』計算
在劫破壞時
在劫破壞持續時
在劫的轉回時
劫的轉回持續時
-佛陀說有兩種病
身體的病
有人可能自稱一年以至多於一百年無病
心理病
而除了阿羅漢之外,自稱心片刻間無病的有情是非常難得到的
-佛陀說,有四種出家人的病
強烈的欲望、苦惱、不被任何四資具所滿足
爲了名聞利養、尊敬·而生惡欲
爲了取得這些而努力
算計後去到在家人那裏、作一切活動 (義注:讓他們知道我這個)
-佛陀告誡比丘不要做上面那些,要忍受寒、暑、飢、渴,與虻蚊風烈日蛇的接觸,辱罵、誹謗、身體上强烈的苦受
-舍利佛尊者說,任何人看見自己有以下四法,就知道自己從善法退失、也被佛陀説爲退失
貪的廣大狀態
瞋的廣大狀態
癡的廣大狀態
不能以智慧看見深入的—什麽是可能、不可能?
MN115: 見具足之人(初果以上聖者)會視任何行為常是不可能的,反之則可能
見具足之人會視任何行為樂是不可能的,反之則可能
i. 注釋書說,阿羅漢以下的人仍然有機會以沒有連接邪見的心認爲行為樂,但他沒有可能有‘行為樂’的邪見。
ii. 他被無明覆蓋後(暫時忘記實相),一反思就會知道剛才那個觀念是錯的了。
見具足之人會視任何法為我是不可能的,反之則可能
-反之,則不退失
-有一次,有位比丘尼托一個男子去找阿難尊者,說自己生重病·,希望他能來見自己
-比丘尼看見遠處走來的阿難尊者後,暴露自己的身體。
-阿難尊者沒有理會,而說了以下的義理
這個身體經由食物生成,依食物,食物能被捨斷
透過食物而維生,但如理省思食物只是爲了身體的存續、去除飢餓、資助梵行—如此捨斷(四)食
i. SN12.11/12.64 義注解釋四食為
ii. 摶食=一般的食物
iii. -觸食為六塵對六根的接觸;為感受的食物
iv. -意思食 為 心的動機、即造業;為三有的食物
v. -識食為在結生時作爲名色的‘食物’
這個身體經由渴愛生成,依渴愛,渴愛能被捨斷
聽見某比丘證悟阿羅漢果之後也渴望自己證悟
這個身體經由慢生成,依慢,慢能被捨斷
聽見某比丘證悟阿羅漢果之後,心想,他可以,何況是我?
這個身體經由性交生成,但佛陀說關於性交之橋的破壞
-比丘尼聽後向阿難尊者懺悔
-佛陀說,當善逝或善逝之律在世間住立,是爲了天神與人類的快樂、利益
善逝(走上正確道路者)=佛陀
善逝之律=佛陀自己證悟後教導他人前中後都善、有意義、語法完整、説明完滿梵行的法
-佛陀說,有四法導致正法的混亂與消失
比丘們學得不被好好學習、被錯置文句、義理難以理解的教導
比丘們不順從、不忍耐、不善於理解教誡
通曉三藏的人不細心教導別人,他們死後經典就被切斷根而無所依
上座比丘行爲不檢
-反之,正法則不會混亂和消失
-佛陀說,有四種行道
遲緩通達的苦行道
苦行道=本來貪嗔癡重,常常因爲它們生起苦與憂(AN4.162)
苦行道=修讓人厭逆的禪法:在身上隨觀著不淨/在食物上厭逆想/在世間一切上不樂想/在一切諸行上隨觀著無常/死想 (AN4.163)
i. 樂行道=進入四種色界禪那
ii. 在這篇經中這兩者都依止這五學力而住:信力、慚力、愧力、活力之力、慧力
遲緩通達=因爲五根軟弱 (AN4.162)而遲緩地成爲阿羅漢
快速通達的苦行道
遲緩通達的樂行道
快速通達的樂行道
-佛陀說,有四種行道
不能忍耐的行道
以相同的方式還擊咒罵、激怒、爭論者 (AN4.164)
不能忍耐寒、暑、飢、渴,與虻蚊風烈日蛇的接觸,辱罵、誹謗、强烈的身體苦受 (AN4.165)
能忍耐的行道
調御的行道
守護六根
寂靜的行道
捨斷已生的三惡尋
-佛陀說,有四種行道
遲緩通達的苦行道
兩方面被佛陀讚賞: 遲緩通達+苦行道
下面如此類推
快速通達的苦行道
遲緩通達的樂行道
快速通達的樂行道
大目揵連尊者
快速通達的苦行道而成爲阿羅漢(AN4.167)
舍利弗尊者
快速通達的樂行道而成爲阿羅漢(AN4.168)
-佛陀說,有四種人
當生有行般涅槃者
有行(有努力)=修讓人厭逆的禪法:在身上隨觀著不淨/在食物上厭逆想/在世間一切上不樂想/在一切諸行上隨觀著無常/死想
i. 在這篇經中這四種人都依止這五學力而住:信力、慚力、愧力、活力之力、慧力
ii. 義注說這是乾觀行者
當生證悟是因爲五根傑出
死後有行般涅槃者
當生無行般涅槃者
無行=有四種色界禪的滋潤而修
死後無行般涅槃者
-阿難尊者說,任何阿羅漢都是以以下四種方法而證悟:
以止為先導而修習觀
以觀為先導而修習止
義注:建基於觀而產生止
止觀雙連
義注:每一次他獲得禪那後都會出定觀它為條件組合、無常等,之後進入更高(/不同)的禪那後也這樣做
MN52、64則為不用出定就能觀提供了一個證據
隆波帕默尊者提供了實修的方向 (2022 7.4.---33:22-34:59)
i. 或可在安止定中觀看禪支的變化—例如看見喜生、住、滅。在不同禪那中進進出出
ii. 入安止定休息得夠了,退出到近行定裏面然後保持。看到内在的生滅—某些境界(如禪支)會冒出來然後滅掉
心被法的掉舉緊緊地握持,當内心得到止後證悟
義注:法的掉舉=十種觀的隨雜染
複注:例如在作意無常時,光生起,禪修者因而轉向光明,被擾亂、掉舉
-佛陀說,有身體、語言、意時
因爲它們各自的思、以無明為條件而生起苦樂
義注:因爲思而造業、善或不善業伴隨著苦樂。有無明才會造業
無明透過親依止緣、俱生緣和思關聯
他自己造作身口意行
他人讓他造作
義注:受到他人慫恿、指令
有正知
義注:知道是善或不善、相應的結果
無正知
-但無明根除後,以此為緣而讓苦樂生起的身口意不存在
義注:阿羅漢雖然還有日常的工作,但他們的思不結果。只是唯作
-佛陀接著說,有四種個體獲得。而舍利弗尊者也詳細説明1-3的意思,(義注:第四個雖然他自己知道,但認爲是佛陀的範疇,所以交由佛陀講解)
以自己的思
因爲自己之思而死
義注:有些天神因爲戯樂的緣故而忘記飲食,因而死亡
以其他人的思
義注:如羊被屠夫所殺
以自己和其他人的思
義注:有的人憤怒而自己傷害自己、也被其他人殺害
既非以自己的思也非其他人的思
非想非非想的天神
-舍利佛尊者於是問,爲甚有些衆生在非想非非想天死後是不還者,有些不是而要返回這裏?
佛陀回答,這取決於他們是否斷了五下分結
-有一次,尊者舍利弗在佛陀面前向比丘們說,自己在受具足戒半個月就已經作證有關分類、字詞上的四無礙辯 (詳細的解釋可看Vism chapter 14.21-331, vibh292-94)·
義理無礙解
Vism 說,義=因的果
觀察於---任何緣所生的、涅槃、所説之義理、果報、唯作—的區別之智為義理無礙解
法無礙解
Vism 說,法=緣,能生起種種效果的為法
觀察於---任何果的因、聖道、所説、善、不善—的區別之智為法無礙解
語言無礙解
Vism 說,即能在聽到一些法的用詞之後能區別它們是否自性詞之智慧。即這字所表達的是否它本來/真實的名字
辯才無礙解
Vism 說,即分析上面三個無礙解的智慧、包括分析它們領域、作用之智
-尊者自己能以種種方法解釋。有懷疑者歡迎來問
-有一次,摩訶拘絺羅尊者去見舍利弗尊者(AN4.173)。並問了以下的問題,但全都被舍利佛尊者說不要這樣問
六觸處的無餘滅還有任何其它的嗎?
義注:這聯繫常見
六觸處的無餘滅還沒有任何其它的嗎?
義注:這聯繫常斷見
六觸處的無餘滅還既有、既沒有任何其它的嗎?
義注:這聯繫部分常見
六觸處的無餘滅還既非有、也非沒有任何其它的嗎?
義注:這聯繫不可知論、懷疑論、智力上的摸棱兩可
-摩訶拘絺羅尊者於是便好奇爲什麽這所有舍利佛都叫他不要這樣問
-舍利佛尊者便回答,1-4是在增殖無增殖的
義注:增殖papañca=渴愛、邪、慢的增殖
-所有六觸處去處之所及,則是增殖所及。反之亦然
-六觸處的根滅就是增殖的滅(這裏應指無餘涅槃)
-AN4.174,則是阿難尊者問摩訶拘絺羅尊者
-有一次,優波摩那尊者問舍利弗尊者以下的問題,但都被否定。舍利佛尊者隨後也解釋
以明得到結束者嗎?
義注:輪回的終結
解釋:假如答案是是的話,有執取者也會得到結束。1-3也是這樣解釋
(因爲凡夫也可以有各種觀智、神通、禪那等)
以行得到結束者嗎?
複注:行有十五種類
戒的節制
守護根門
飲食知量
修習清醒
信心
慚
愧
多聞
精進
念
慧
四種色界禪
以明與行得到結束者嗎?
以明與行之外得到結束者嗎?
解釋:假如答案是是的話,凡夫也會得到結束
-舍利弗尊者補充:
行欠缺者不如實知、見
具足者如實知、見-->得到結束者
-同AN2.131-134
-有一次,佛陀教導羅侯羅尊者無論内外的四界都是四界,都應以正確之慧如實觀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接著就會在他們上厭、離染
-這樣的人
切斷渴愛
破壞結
完全止滅慢
終結苦
-佛陀說,世上有四種人
進入禪那之後作意有身之滅(義注:涅槃),但心不投入它(義注:這個所緣)
原經文、義注、複注:不先净化威脅禪那、觀的法 –五蓋等-- 而進入禪那。很快就退出來
進入禪那之後作意有身之滅(義注:涅槃),而心投入它
進入禪那之後作意破裂無明,但心不投入它
原經文、義注:因爲他不獲得有益的法流、不節制六門、不獲得適當的業處。使到阿羅漢道不斬斷無明
進入禪那之後作意破裂無明,但心不投入它
-有一次,阿難尊者問舍利弗尊者爲什麽某些衆生當生不證涅槃呢?
-舍利佛尊者回答,這是因爲他們不如實知道
導向退失的想
Vibh. 799有詳細説明
以取得初禪者爲例,這為與感官之欲有關的想與作意
導向穩定的想
以取得初禪者爲例,這為隨順該境界之念的住立
導致進步的想
以取得初禪者爲例,這為不伴隨尋的想與作意
導向穿透的想
這為伴隨厭、離染的想與作意
複注:厭=出初禪後連接觀智的厭
離染=涅槃。觀智能夠透過道而體驗離染的涅槃
-能生當生證涅槃則是因爲如實知道上面1-4
-有一次,佛陀教導比丘四大教法
假如有比丘說他從佛陀面前學習了這個教導時,不要立即認可或排斥,而是要和經、律對照。假如符合就認可,假如不就否認
…有上座的僧團…
…眾多多聞的上座…
…某位多聞的上座…
-有一次,佛陀說,具備四支的戰士適合國王使用,以此比喻值得尊敬、供養、為世間無上福田的比丘
場所的熟練者 (義注:在哪裏射擊不會射失)
在戒上持得好
是遠距離的射手
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等所有五蘊都以正確之慧這樣如實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是閃電般的射手
如實知道四聖諦
是巨大身體的破壞者
破壞巨大無明蘊
-佛陀說,包括天神的任何人都沒辦法在以下作保證
會老之法不要變老
會病之法不要病
會死之法不要死
以前造的惡業不要結果
-有一次,摩揭陀國大臣作雨者和佛陀說,自己認爲任何人依其所感知的而如實説出來沒有過失
-佛陀聽後這樣教導:
凡當說出所感知的時,不善法增長,善法減損者,就不應該被說出來
凡當不說出所感知時,善法減損,不善法增長者,就應該被說出來
-有一次,若奴索尼婆羅門和佛陀說,自己認爲會死的人都會對死亡害怕,沒有不害怕的
-佛陀回答,有些會害怕,有些不會
-以下這些人會害怕
未對感官之欲離貪的人
當生重病要死時,他這麼想:『所愛的欲將捨棄我了,我將捨棄所愛的欲了。』
之後傷心、害怕
在身體上未離貪
當生重病要死時,他這麼想:『所愛的身體將捨棄我了,我將捨棄所愛的身體了。』
之後傷心、害怕
不作好而作惡業的
對來生投生處傷心、害怕
在正法上是疑惑、未達依止者
傷心於以上,並對死亡感到害怕
-和以上相反的人則不會感到害怕
-衆多婆羅門包括安那巴勒、哇勒大勒、色古巫大夷,一起聚在一個園林
-當時佛陀在傍晚打坐出來後和他們説話而得知,他們在談論什麽是婆羅門的真理
-佛陀說,自己以證智自作證後,也宣説四個婆羅門真理。
一切眾生不應被打殺
雖然是真理非虛妄,但説了後不會因此感到傲慢
證知真理後只是出於對衆生的憐憫
一切欲(義注:五欲所緣、煩惱欲)都是無常的、苦的、變易法。
…只為了欲的厭、離貪、滅的行者
一切存在都是無常的、苦的、變易法
…只為了存在的厭、離貪、滅的行者
我不在何處屬於任何人;也不存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那是屬於我的
…只行無所有道跡
i. 義注:這是在修習無障礙、無執著之道
這幾句義注解釋為四重空:
i. 我不在何處=見不到‘我’自己
ii. 屬於任何人=不是一個能被任何人所拿取的個體。即不能被拿取為朋友,雖然在別人朋友的位置。。。。其他關係也是如此
iii. 也不存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沒有其他人的‘我’
iv. ……那是屬於我的:不見一個別人的‘自我’ 屬於自己,不論是家人、朋友….
有一次,某位比丘問了佛陀以下的問題
世間被什麽引導?當什麼生起時,世間走到被控制?
答:心
什麼情形是多聞持法者呢?
答:即使知道九分教中四句偈頌的道理,知道法後,隨法而行,他足以說是多聞持法者
什麼情形是聽聞後的穿透慧呢?
答:聽聞四聖諦後,以慧貫通後看見其道理
什麼情形是賢智者的大慧呢?
答:不意圖加害自己/別人/兩者,當思惟時,他思惟自己/別人/兩者/全世間的利益
-有一次,摩揭陀國大臣作雨者婆羅門去見世尊。
-在討論中,佛陀説明了以下義理
非善人不可能會知道非善人
非善人不可能會知道善人
善人有可能會知道善人
善人有可能會知道非善人
-作雨者聽後隨喜,並説了以下故事來認同佛陀
有一次,兜泥訝的婆羅門眾評説伊類亞王和其附庸是蠢人,因爲他對沙門辣麼之子很具信心,對他施以最高的致敬
他們當中之後有這樣的推論:
伊類亞王和他的附庸在應該做的事情、更高的義務、應該說的、更高應該被說的上;比足夠看見利益的人,更加足夠地看見利益
但因爲沙門辣麼之子比他們更賢智,所以伊類亞王和其附庸才會那麽尊重他
-有一次,瑪地葛之子巫玻葛和佛陀說,如果有人譴責他人,但他不行使所有(義注:善法),那他就是卑劣、應受譴責
-接著佛陀重複了他的話,並說巫玻葛就是這樣。
-巫玻葛承認自己被佛陀抓住了
-佛陀說,他宣説以下,并以無量的詞、句、法來教導
這是不善的
這不善的它應該被捨斷
這是善的
這善的它應該被修習
-巫玻葛隨喜,回去後告訴摩揭陀國阿闍世王韋提希子剛才發生的事。
-阿闍世王於是便批評他大膽、竟然認爲佛陀能被攻擊、叫他消失
-佛陀說,
八解脫應該被(義注:名)身作證
前世住處應該被憶念作證
眾生的死與往生應該被(義注:天)眼作證
諸漏的滅盡應該被慧作證
義注:觀慧、禪那慧、道慧、果慧、省察慧
-有一次,佛陀在布薩日觀察沉默的僧團後,召喚比丘,並這樣形容這個僧團:
此眾離廢話,純住立於(義注:戒的)核心
應被尊敬供養、為世間的無上福田
對如此之眾少的施與即成為多;多的施與即成為更多
足以令人為了見如此之眾自己背著背包走上幾由旬
有比丘們住於到達天
四種色界禪那、
有比丘們住於到達梵
四梵住
有比丘們住於到達不動
無色界禪那
有比丘們住於到達聖
如實知四聖諦
-佛陀說,當對佛陀教導的九分教入耳、以語練習、以心隨觀察、以見善貫通時,四種利益可被預期
當他失念地死時往生某個天眾中,法句自動浮現。雖然對(義注:佛語)的念生起得慢,但他迅速地導向成就 (義注:證悟涅槃)
義注:失念地死時-對於佛語的隨念消失,這是根據凡夫而説
往生某個天眾中--因爲善戒住立而生天界
當他失念地死時往生某個天眾中,某個具神通的比丘向他説法,他記起這是他行梵行的法與律。雖然對(義注:佛語)的念生起得慢,但他迅速地導向成就 (義注:證悟涅槃)
…天眾中有天子說法…
….有化生者提醒他:『親愛的先生!你想起了嗎?我們以前行梵行』…
佛陀說,一個人有沒有以下四種特質,只要透過長時間的以下,加上作意(複注:省察),有智慧的人就能知道
戒
透過一起相處而知道他的行爲有沒有缺陷、蒙上污點、破戒、長時間持續
清淨soceyya
透過他與人的對談,而知道他是否對待不同人都同樣地說、前後一致
剛毅
透過災禍而知道
假如是剛毅的話,他會想世間、這個生命的本質就是:世間八法隨世間轉;且世間也隨這世間八法轉
當遇到不幸時不會悲傷
智慧
透過交談而知道
我們會知道他的想法,是否能說出佛法,有沒有能力解釋、教導佛法
-有一次,離車人跋提雅見佛陀,他聽説佛陀有讓人外道弟子轉向的幻術,於是問佛陀這是否屬實
-佛陀便暫時支開並叫他不要靠以下這些
傳聞anussavenā
複注:在少年時代開始如是的傳聞就存在,這樣長時間存在而說
傳承paramparāyā
複注:我父親、祖父是這樣教誡的
如是聽説Itikirāyāti
複注:一個人說‘據説如是是這個’
轉交的藏書piṭakasampadānenā
思考Takkahetu
複注:自己尋思‘就這樣,因爲這樣而存在 只是以自己的思維範疇而說
推斷Nayahetū
複注:‘和此相應所以這個存在‘ 而推斷
遍尋思理由ākāraparivitakkenāti
複注:某人遍考慮時,一個原因現前 ‘如此是這樣‘ ,他說’是這個義理‘
審視理論而接受
複注:根據思考、遍考慮義理時 緊附一個生起見 ‘ 只是這個,不是其他‘ 。他以那個理由而顯現出審視,對外顯的思想接受
(對方)能幹的樣子
沙門和老師
-佛陀教導他,只要知道這些法是
不善的
有過失的
受智者所斥責
完成後導向不利、苦
-就應捨斷。反之,則應實行
佛陀引導他們,去認識
内心生起貪、嗔、癡、sārambho(勝過為相、敵對為作用、不尊重為現起)是無利益的ahitāya
因爲被它們征服而殺盜淫妄、也教人這樣做,會導向長久的不利、苦
以上這些法是有過失的
受智者所斥責
完成後導向不利、苦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跋提雅聽後隨喜並皈依三寶。
-佛陀便指出,自己並沒有要求他成爲自己的弟子,自己則成爲老師。所以有關幻術的指控是不實的
-跋提雅便説,佛陀的 ‘幻術’ 是善的、吉祥的。假如所有人都被這幻術所轉向,他們會有長久的利益、安樂
-佛陀確認,但也加上要他們捨斷不善法的、具足善法
-有一次,阿難尊者對虎路說,佛陀爲了讓衆生清净、超越憂悲、證悟涅槃而說四種遍淨勤奮支
戒遍淨勤奮支
持好戒律
若戒遍淨還未完滿就完滿他,若已完成就在那裏以(義注:觀)慧資助
在以上作出意欲、精進、不畏縮、念、正知
心遍淨勤奮支
=四色界禪那
若心遍淨還未完滿就完滿他,若已完成就在那裏以(義注:觀)慧資助
在以上作出意欲、精進、不畏縮、念、正知
見遍淨勤奮支
=如實知道四聖諦
若見遍淨還未完滿就完滿他,若已完成就在那裏以(義注:觀)慧資助
在以上作出意欲、精進、不畏縮、念、正知
解脫遍淨勤奮支
具備1-3的聖弟子在能被染/能使解脫的法上使心離染/解脫
若解脫遍淨還未完滿就完滿他,若已完成就在那裏以(義注:觀)慧資助
在以上作出意欲、精進、不畏縮、念、正知
-有一次,大目揵連尊者問尼乾陀弟子釋迦哇玻:假如一個人節制身口意,以無明的褪去、(義注:道)明的生起,他能看到會有透過苦受(義注:而生)的漏流到來生嗎?
哇玻答他還見到
-當時佛陀在傍晚打坐出來後便了解到他們的話。
-佛陀引導哇玻接受:
以身、口、意(義注:業)、無明為緣而諸漏、苦惱、熱惱生起;離開它們後便沒有。
他不作新業,舊業經一再接觸而作終結
義注:以智慧一再接觸而‘殺掉’業 (應指阿羅漢道)
以果報成熟的方式而業盡
(義注:煩惱的)滅盡是
可見的(義注:證得出世間法時,便會摧毀對其他信仰的可去性,這是省察智自己可見的)
無時間性的(義注:不會有間隔而給予結果。指聖道之法。[聖道一生起聖果便緊接而來])
請你來見的(義注:當被問到是否應被行道時便‘來見吧’這樣顯示)
帶近的(義注:如熱切看待燃燒中的衣服和頭那樣,值得帶心去禪修)
智者各自地知道的(義注:所有敏知者等的智者會說‘修習我的道,就能達證果,體證滅’—他們各自知道)
因爲這樣不會有透過苦受(義注:而生)的漏流入那人中
-阿羅漢會得到六六常住
以六根見六塵後,既不快樂也不難過而住於平靜的、具念的、正知的
-當感受身體(義注:=五門)終了的感受時,他知道
-當感受生命(義注:=意門)終了的感受時,也知道
-他也知道,以身體、生命的耗盡,就在這裡1,一切被感受為不被歡喜的都將成為清涼2
義注說,就在這裡=投生的範疇,不再去別處
缺乏掙扎、哀傷,成爲不繼續前進
-之後哇玻察覺到尼乾陀的愚癡轉而皈依三寶
-有一次,離車人薩哈與離車人無畏去見佛陀。
-薩哈對佛陀說,有些沙門、婆羅門安立兩者越過暴流 (欲、有、見、無明的暴流)
戒清淨之因
苦行與嫌惡(義注:惡事)
-佛陀評論說
戒清淨是沙門支之一
以苦行與嫌惡為核心、執著它們的人不能越過暴流
那些身口意行為、活命不清淨的人也不能取證涅槃
反之則能
-佛陀隨後以擁有三樣特質的戰士適合國王使用,來比喻應被尊敬、供養、是世間無上福田的比丘們
是遠距離的射手
對過去現在未來等11種分別的五蘊,以正確的智慧如實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閃電般的射手
如實知道四聖諦
巨大身體的破壞者
破壞巨大的無明蘊
-有一次,茉莉皇后問佛陀,爲什麽
有些女人醜陋、貧窮、少影響力
有些女人醜陋、富有、大影響力
有些女人美麗、富有、大影響力
佛陀於是説明它們的原因
醜陋<--容易和常常生氣、不悅
貧窮<--不佈施
少影響力<--妒忌、憤怒於別人的好
-茉莉皇后便説,自己過去一定是
容易和常常生氣、不悅
有佈施
不妒忌、憤怒於別人的好
-並立志戒除三樣不好的特質。之後皈依三寶
-佛陀說世上有四種人:
實踐讓自己苦的:苦行、折磨身體的行爲
實踐讓他人苦的:例如屠宰等職業
實踐讓自己和他人苦的:他自己舉行牲祭,强迫下人也一起參與
不實踐讓自己和他人苦的、當生寂滅清涼:在佛教中出家,具備戒定慧、成爲阿羅漢
-佛陀在這篇經文教導覆蓋世間、讓衆生不超越惡道的渴愛
-佛陀教導,有十八種内在渴愛的伺察
‘我是‘ 存在Asmīti satī
義注:何時以貪愛、邪見、慢抓取内在的五蘊,這個集合的抓取為 ‘我是‘
複注:集合的抓取= 不作‘此處是如此,如此是其他‘這樣的對比、分別
在這裏‘我是‘ itthasmīti
義注:存在集合不移除地抓取,從那裏有不對比和對比兩種的抓取
不對比=不和其他相續(流)作對比,只以自己的存在為所緣,存在‘這裏我是‘刹帝利等的這個模式,而不移除貪愛、邪見、慢。(itthasmīti 應是這種)
對比=等同、不等同兩種
‘我是 ‘ 如是evaṃsmīti
義注:這裏以等同的對比而抓取。
‘我是‘別的Aññathāsmī
義注:這裏以不等同的對比而抓取。認爲自己是下劣的或優勝的
‘我是‘ 一向存在asasmī
義注:常見
‘我是‘消失的satasmī
義注:斷見
除了這兩個之外其他都清净(於邪見)
存在santi?
義注:這四個是疑慮而反思 ‘我的確存在?還是不存在?‘
由這裏開始‘我存在‘ ,這樣的意思應被知道
在這裏存在 itthaṃ santi?
如是存在evaṃ santi?
存在別的 aññathā santi?
然後我存在 apihaṃ santi
義注:這四個‘然後‘即是 ‘我將存在‘ 這樣願欲、固定
然後我在這裏存在 apihaṃ itthaṃ santi
然後我如是存在apihaṃ evaṃ santi
然後存在別的我apihaṃ aññathā santi
將存在bhavissanti
義注:這四個被說是未來
在這裏將存在itthaṃ bhavissanti
將如是存在evaṃ bhavissanti
將存在別的 aññathā bhavissanti
-複注:爲什麽義注會在這裏的渴愛伺察中提到見和慢?雖然見、慢在言語上相互分開,實際上見、慢離不開貪愛,以那個為根、為首
-接著佛陀提到另外18種外在渴愛的伺察,其實等於在上面18個前加上‘這個iminā‘
義注:這個=應知道‘透過這個色、或受、或想、或行、或識‘ 而和那個人不同
義注的解釋顯然不夠,複注也沒有再解釋。這裏應指透過外在的五蘊,而認爲自己和別人不同。例如父親愛戀著兒子
-這裏合共36種渴愛的伺察。有過去、現在、未來各36種渴愛的伺察。合共有108種
-佛陀說,有四種模式:
從情愛生情愛
當他人合意地對待自己合意的人
從情愛生瞋恚
當他人不合意地對待自己合意的人
從瞋恚生情愛
當他人不合意地對待自己不合意的人
從瞋恚生瞋恚
當他人合意地對待自己不合意的人
-佛陀說,當比丘進入色界禪那時以上這四種不存在
-當比丘成爲阿羅漢後,1-4也被根絕
-阿羅漢被稱爲
不靠近
認爲色/受/想/行/識是我
我擁有色/受/想/行/識
我在色/受/想/行/識
色/受/想/行/識在我中
不推開
對辱駡者不辱駡回去
對激怒者不激怒回去
對爭吵者不爭吵回去
不冒烟
沒有AN4.199中的十八種内在渴愛的伺察
不燃燒
沒有AN4.199中的十八種外在渴愛的伺察
不沉思
根除我是之慢
佛陀教導以下人的定義
非善人
做與五戒相反的
比非善人更非善人的
自己做與五戒相反的+勸導他人做與五戒相反的
善人
持五戒
比善人更善人的
自己持五戒+勸導他人持五戒
佛陀教導以下人的定義
非善人
具備七非正法:
無信、
無慚、
無愧、
少聞、
懈怠
念已忘失、
劣慧。
比非善人更非善人的
自己具備七非正法+勸導他人具備七非正法
善人
具備七正法
比善人更善人的
自己具備七正法+勸導他人具備七正法
佛陀教導以下人的定義
非善人
具備十惡的身口部分
比非善人更非善人的
自己具備十惡的身口部分+勸導他人具備十惡的身口部分
善人
具備十善的身口部分
比善人更善人的
自己具備十善的身口部分+勸導他人具備十善的身口部分
佛陀教導以下人的定義
非善人
具備十惡
比非善人更非善人的
自己具備十惡+勸導他人具備十惡
善人
具備十善
比善人更善人的
自己具備十善+勸導他人具備十善
佛陀教導以下人的定義
非善人
具備八邪道+邪智、邪解脫 (十邪道)
比非善人更非善人的
自己具備十邪道+勸導他人具備十邪道
善人
具備十正道
比善人更善人的
自己具備十正道+勸導他人具備十正道
佛陀教導以下人的定義
惡AN4.207/惡法 AN4.209
具備十惡
比惡更惡的/比惡法更惡法的
自己具備十惡+勸導他人具備十惡
善/善法
具備十善
比善更善的/比善法更善法的
自己具備十善+勸導他人具備十善
佛陀教導以下人的定義
惡AN4.208/惡法 AN4.210
具備八邪道+邪智、邪解脫 (十邪道)
比惡更惡的/比惡法更惡法的
自己具備十邪道+勸導他人具備十邪道
善/善法
具備十正道
比善更善的/比善法更善法的
自己具備十正道+勸導他人具備十正道
-佛陀說,有這四種污損的團體
有壞戒、惡法的比丘
….比丘尼
…在家男居士
…在家女居士
-美善的團體則是相反的
-佛陀說,具備四法者會下地獄
身惡行
語惡行
意惡行
邪見 AN4.212 /不知恩不感恩 AN4.213/四戒的相反 AN4.214/ 八邪道後四個AN4.215/八邪道 AN2.216
-反之則會上天堂
-佛陀說,具備四法者會下地獄
是對沒看見的說看見者
是對沒聽聞的說聽聞者
是對無所覺的說已覺知者 (muta,義注說=鼻、舌、身所覺)
是對無(義注:意門)所識的說所識者
-反之則會上天堂
-佛陀說,具備四法者會下地獄
是對看見的說沒看見者
是對聽聞的說沒聽聞者
是對已所覺的說無覺知者 (muta,義注說=鼻、舌、身所覺)
是對已(義注:意門)所識的說無所識者
-反之則會上天堂
-佛陀說,具備四法者會下地獄
是無信者
是壞戒者
是無慚者
是無愧者
-反之則會上天堂
-佛陀說,具備四法者會下地獄
是無信者
是壞戒者
是懈怠者
是劣慧者
-反之則會上天堂
-佛陀說,有四種語惡行
妄語
離間語
粗惡語
閑雜語
-有四種語善行
真實語
不離間語
柔軟語
精警之語
AN4.149義注;智慧之語
-佛陀說,具備四法的愚人、非善人,維持自己被傷害、有過失、被智者們責備、產出許多罪業
身惡行
語惡行
意惡行
邪見AN4.222/不知恩不感恩AN4.223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佛陀說,具備四法的愚人、非善人,維持自己被傷害、有過失、被智者們責備、產出許多罪業
做四戒的相反AN4.224
八邪道的頭四個AN4.225
八邪道的後四個AN4.226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佛陀說,具備四法的愚人、非善人,維持自己被傷害、有過失、被智者們責備、產出許多罪業
是對沒看見的說看見者
是對沒聽聞的說聽聞者
是對無所覺的說已覺知者 (muta,義注說=鼻、舌、身所覺)
是對無(義注:意門)所識的說所識者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佛陀說,具備四法的愚人、非善人,維持自己被傷害、有過失、被智者們責備、產出許多罪業
是對看見的說沒看見者
是對聽聞的說沒聽聞者
是對已所覺的說無覺知者 (muta,義注說=鼻、舌、身所覺)
是對已(義注:意門)所識的說無所識者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佛陀說,具備四法的愚人、非善人,維持自己被傷害、有過失、被智者們責備、產出許多罪業
是無信者
是壞戒者
是無慚者
是無愧者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佛陀說,具備四法的愚人、非善人,維持自己被傷害、有過失、被智者們責備、產出許多罪業
是無信者
是壞戒者
是懈怠者
是劣慧者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佛陀說,有這四種詩人
思惟詩人
義注:以情節、邏輯關係兩者長時間作思考
所聞詩人
義注:根據所聽聞而作
義理詩人
義注:依止一個義理而作
複注:思考義理然後以智慧解釋
辯才詩人
義注:就一剎那以自己的辯才作,如婆耆舍上座 ,更多請參見SN8
複注:誰透過其他人而作詩,如見到舞者以他類比其他,自己就在那一刻以辯才創作
-有一次,西柯目揵連婆羅門引述受那葛亞那學生婆羅門,說佛陀安立一切業無其作用,因爲這世間斷滅,並加以反駁
-佛陀說,他沒有見過受那葛亞那。並說,他以證智自作證後教導四種業,
有黑果報的黑業
作有瞋恚(義注:有苦)的身口意行之後往生到有瞋恚的世界,如地獄
在那裏只接觸苦,只感受苦
有白果報的白業
如遍淨天的天神(三禪天)
有黑白果報的黑白業
人、某些天、某些墮下界者
有轉起業的滅盡之非黑非白果報的非黑非白業
爲了捨斷1-3之思/意志 (如八正道、七覺支的實踐)
-佛陀說,他以證智自作證後教導四種業,
有黑果報的黑業
五戒的相反AN4.235
五逆罪 AN4.236
有白果報的白業
a. 持五戒
有黑白果報的黑白業
a. 作有瞋恚(義注:有苦)和無瞋恚的身口意行
有轉起業的滅盡之非黑非白果報的非黑非白業
a. 爲了捨斷1-3之思/意志 AN2.235-236
-佛陀說,他以證智自作證後教導四種業,
有黑果報的黑業
作有瞋恚(義注:有苦)的身口意行
有白果報的白業
有黑白果報的黑白業
有轉起業的滅盡之非黑非白果報的非黑非白業
八正道 AN4.237
七覺支AN4.238
-佛陀說,具備這些的人會被帶到地獄中
有罪過的身口意業、見AN4.239
有傷害的身口意業、見 AN4.240
-反之,則天界
-佛陀說,比丘們應正確地作獅子吼,只在佛教中有第一至第四沙門,即初果至四果聖者
其他學説中空於沙門
-佛陀說,依止善人有四個好處
聖戒增長
聖定增長
聖慧增長
聖解脫增長
-有一次,佛陀問阿難尊者諍訟(應指發生在kosambī的爭訟)是否平息了?
阿難尊者反問,怎會平息呢?阿那律尊者的弟子玻希亞持續分裂僧團,而尊者不想説話
佛陀便説,平息爭訟的責任在於阿難、舍利弗、目揵連
-佛陀說,惡比丘見到四種利益而見到僧團被分裂而高興
怕僧團和合時比丘們會知道自己是壞戒、惡法者
…邪見者…
…邪命…
…想要利養、恭敬者、不被輕蔑…
AN2.15 義注說,有四種訴訟
由於爭論vivādādhikaraṇa
僧團成員對於法、律有爭議
由於控訴anuvādādhikarana
當有人控訴另一個人犯罪時
牽涉犯罪āpattādhikaraṇa
當犯了罪然後尋求恢復
牽涉程序kiccādhikaraṇa
牽涉僧團共同的程序的事宜
-佛陀以比喻說明犯四種戒律的怖畏。有這樣强烈的怖畏現前時,他就不會犯戒,就算犯了也會如法懺悔
波羅夷罪pārājika
就如看到一個犯罪的人被國王指令游街示衆,然後去斬首。自己也警戒自己不要犯罪
注:這罪包括四個要被逐出僧團的罪:性交、偷盜(到能被當地法律懲治的程度)、殺人、妄稱有超於常人的神通/禪那能力
僧殘 saṅghādisesa
就如看到一個裹上黑衣、散髮、在肩上懸掛棍棒的男子,告知大衆自己犯了值得被棍棒刑罰的的罪,願意做讓他們滿意的事來補償。自己也警戒自己不要犯罪
注:這罪包括故意射精、以淫欲之心碰女性、和女性說下流的話、錯誤地指控比丘犯了波羅夷罪。這罪需要僧團召開會議、透過繁複的程序來清除
波逸提 pācittiya
就如看到一個裹上黑衣、散髮、在肩上懸掛一袋灰的男子,告知大衆自己犯了值一袋灰的的罪,願意做讓他們滿意的事來補償。自己也警戒自己不要犯罪
注:這是向同修懺悔就能清除的罪。當中,犯nissaggiya-pācittiya 需要棄捨不合適的物品
波羅提提舍尼 paṭikarissati
就如看到一個裹上黑衣、散髮的男子,告知大衆自己犯了應被呵斥的罪,願意做讓他們滿意的事來補償。自己也警戒自己不要犯罪
注:這是能被懺悔而清除的輕罪
-佛陀說,這梵行因爲以下而被住
學的利益
佛陀爲了讓人生起信心、終結苦而制定戒律,在那裏無瑕疵地跟隨為學的利益
慧的更上
以慧考察讓人終結苦的佛法
解脫的核心
觸達讓人終結苦的佛法
念的增上
現起念:將使未完成的增上行為之學/增上梵行之學完成、考察未以慧考察的法、觸達未以解脫觸達的法
已完成的則以(義注:觀)慧資助 i.e. 修觀
佛陀說,有四種臥
鬼魂之臥
大多數鬼魂都仰臥
義注:鬼魂少肉、血、骨、關節,因此不能側睡
受用欲者之臥
大多數的受用欲者以左脅而臥
獅子之臥
以右脅作臥,尾巴放進大腿中間後,[左]腳放在[右]腳上
睡醒後,(義注:不驚恐地醒來)起上半身後環視下半身
i. 複注:這是獅子王無畏的狀態,比喻現起念的比丘
如果看見身體任何的散亂或擴散就不悅,反之則愉悅
i. 義注:會覺得這不符合英勇的狀態
如來之臥
四種色界禪
複注:佛陀透過入出息的四禪而培育觀,繼而逐漸取得最高之道
這裏是近因的意思,不是真的是‘睡‘ –佛陀緊接著果定的四禪而後入無餘涅槃。
-佛陀說,有四種值得爲他們建塔
佛陀
辟支佛
如來的弟子
轉輪王
-佛陀說,這四法增長智慧
善人的親近
聽聞正法
如理作意
隨法而行
-佛陀說,這四法對人類多所助益
善人的親近
聽聞正法
如理作意
隨法而行
-佛陀說,有四種非聖言說
對沒看見的說看見
對看見的說沒看見
對沒聽聞的說聽聞
對聽聞的說沒聽聞
對(鼻、舌、身)無所覺的說[有]所覺
對所覺的說無所覺
對(意)無所識的說[有]所識
對所識的說無所識
-反之則是聖言説
-佛陀說有四法應以abhiññā證智(一般指六神通,這裏義注説是‘知道’)
遍知:五取蘊
捨斷:無明與有的渴愛
修習:止與觀
作證:明與解脫
-佛陀說,有四種非聖遍求
某人自己是老法而遍求老法
…病法…
…死法…
…雜染法…
-聖遍求則是知道1-4法的過患之後遍求涅槃
佛陀說,有四種維持良好關係的方法
布施
可愛之語
AN4.32義注:適合佈施的就佈施,一味說愛語或會有反效果。
對於有些人:這個不適合佈施,就說像油一樣粘合的語言吧。説話的價值是千倍
有些人不期待佈施,反而期待愛語
有益的行爲
義注:讓利益增長之語。有些人不期待佈施、愛語。他期望自己利益增長
對於這種人應說:這個應做,這個不應做,結交這樣的人,不要結交這樣的人
平等
義注:同甘共苦。
有些人不期待佈施等。反而期待一起坐下、在沙發、床上、一起用餐。
假如在家人或出家人和(自己)的戒等同,就應作
-有一次,摩羅迦子尊者去見佛陀。他請求佛陀能教導他法,這樣他就能單獨熱心地努力了
-佛陀起初拒絕了他,因爲他已經準備好和年輕的比丘説某些法,而他已經老了
-當摩羅迦子尊者再次乞求,說自己或許能在聽到簡短的開示後領會,佛陀便答應爲他説法
-佛陀說有四種比丘生起的渴愛
衣服
施食
住所
如是這世那世 (例如想死後投生爲天神)
-但當渴愛滅盡時就能終結苦
-聽後尊者回去努力,不久便成爲阿羅漢
-佛陀說,任何富有的家庭而不能長期持續,全都因爲這四種原因,或其中一些
不尋找遺失的
不修復老衰的
無節制地飲食
置主權於壞戒的人
-反之則能長久
-佛陀說,具備四支的馬適合國王使用,用來比喻值得受恭敬、供養、是世間無上福田的比丘
外觀具足
持好戒
力量具足的
精進於棄惡修善
快速具足的(義注:智速)
如實知道四聖諦 AN4.259
滅盡煩惱 AN4.260
高與寬具足的
獲得(許多)四資具
-佛陀說,有四種力
精進
念
定
慧
-佛陀說,具備四法的比丘不適合住森林、偏僻處
欲尋
惡意尋
加害尋
劣慧
-反之則適合
-佛陀說,具備四法的人是愚人、不善人、維持自己被傷害、有過失、被智者們責備、產生出許多罪業
有罪過的身業
有罪過的語業
有罪過的意業
有罪過的見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佛陀說,具備以下者將會下地獄
分別的十惡
唆使他人行十惡
認可十惡
稱讚十惡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佛陀說,爲了以下煩惱
貪 (AN2.231)
瞋
癡
憤怒
惡意(敵意為相、不能捨棄敵對為作用,不停憤怒為現起)
Makkho(貶低他人的美德為相、摧毀為作用、覆蓋為現起)
paḷāso(競爭為相、把自己和別人的美德相提并論為作用、量度別人的美德為現起)
嫉妒
慳吝
Māyā(覆蓋已作的惡為相、掩蓋為作用、障礙為現起)
sāṭheyyaṃ(炫耀自己不存在的美德為相、說出來為作用、身體的外相虛僞地作為現起)
thambho(心膨脹為相、叛逆為作用、不柔軟為現起)
sārambho(勝過為相、敵對為作用、不尊重為現起)
慢
極慢(舉起為相,極度自大為作用,自負為現起)
迷醉 (義注:沉浸迷醉的樣子)
疏忽大意(MN3義注說:心丟棄到五欲為相、丟棄為作用、無念為現起。這篇的義注說缺乏念,心放棄到五欲那裏)
-爲了他們的
證知abhiññāyā
AN2.231義注:証知、親身體驗
遍知pariññāyā
遍盡parikkhayāyā
捨斷pahānāyā
義注:放棄之義
滅盡khayāya
衰退vayāya
離染virāgā
義注:撤回享受之義
滅nirodhāyā
捨離cāgā
捨遣paṭinissaggāya
-應修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
[1] 原經文:
誰人對值得斥責的人讚美, 斥責值得讚美的
他選擇了面前不祥的骰子,因爲不祥骰他不感受快樂
小小的這個骰,卻讓他輸掉財富—所有財產一起離開自己
有比這個大的不祥骰:誰對善逝(義注:進入正道的人)有污染心(義注:嗔心)
十萬又三十六 nirabbudānaṃ [年](20乘以10^ 42);加五abbudāni. [年](10^35)
閻羅王譴責來到地獄的人,誰有邪惡地說和想
[2] 根據AN10.89義注:
1koṭi=10^7
1pakoṭi=1koṭi的koṭi=10^14
1nahuta=1koṭi的pakoṭi=10^21
1Ninnahuta=1koṭi的nahuta=10^28
1 abbuda=1koṭi的ninnahuta= 10^35
1 nirabbuda= 1koṭi的abbuda = 10^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