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說,任何以下這些都是由愚人而起的,而不是由智者
恐懼
Upaddavo
義注說心不一境
就如爲了逃離强盜而帶著家當去森林的人。但去到後又被蚊蟲咬、又被植物的刺刺到等等,如是混亂的狀態
Upasaggo
義注:陷入煩惱而處處粘著的狀態
就好像一個人的家被强盜搶劫後,發現所有東西都沒有了。於是粘著穀倉的影子、墻等坐下嚎哭
-因此佛陀教誡比丘們要避免伴隨愚人的1-3,具備伴隨智者、和1-3相反的特質。
-義注介紹佛陀說這個的背景:當時强盜四起,影響力大至一個省份人們都逃離自己的家園到安全的地方,也包括僧人。因此弄得住處難以獲得,四眾(出家男女、在家男女)都很恐懼。
而偏偏這時候,有兩個比丘因爲戒律的問題起了爭執:一個精通律藏的比丘犯了一條戒律,但他受到和應受的懲罰不相應的對待。最後他被驅逐出那個地方,使到爭論蔓延到讓整個kosambī。當時四眾都很害怕
-佛陀說,愚人有以下三個行爲特徵
身惡行
語惡行
意惡行
-智者則相反
-假如愚人不具備1-3,智者是不會知道他是愚人、不善人,但是因爲這樣智者就會知道。(AN3.3)
-而智者則被智者以相反的特徵了知(AN3.3)
-佛陀教誡比丘們,避免1-3,要具備智者擁有、和1-3相反的
-佛陀說,愚人有以下三個特徵
對罪過不見是罪過
見罪過是罪過後不懺悔
當別人如法地懺悔罪過時不接受
-根據Vin.M.v.68, 假如一位比丘冒犯另一位比丘,他應道歉。而被冒犯者應該接受
- 詳細故事請見SN11.24
-智者則相反
-佛陀教誡比丘們,避免1-3,要具備智者擁有、和1-3相反的
-佛陀說,愚人有以下三個特徵
不如理問問題
義注舉AN6.29 的優陀夷尊者作例子。被佛陀問到有哪些隨念處,他想錯了為宿命通,而又不問問題(以取得正確答案)
不如理回答問題
義注舉照樣是AN6.29 的優陀夷尊者。他回答錯了佛陀的問題
當別人以圓滿、平順的文句如理回答問題時他不贊許
義注舉AN5.166 中優陀夷尊者的例子。雖然舍利佛尊者正確回答他,但他不隨喜
-智者則相反
-佛陀教誡比丘們,避免1-3,要具備智者擁有、和1-3相反的
-佛陀說,愚人有以下三個特徵
不善、被指責的、有瞋恚的身業
AN2.199義注說,有瞋恚=有苦的
不善、被指責的、有瞋恚語業
不善、被指責的、有瞋恚意業
-智者則相反
-佛陀教誡比丘們,避免1-3,要具備智者擁有、和1-3相反的
-佛陀說,具備身口意惡行的人
是愚人
非善人
讓自己被傷害
成為有罪過的
被智者們責備
產出許多罪業
-身口意行善的人則相反
-佛陀說,不去除以下污垢malanti的人會墮入地獄
劣戒
嫉妒
慳吝
-義注:燃燒、臭之意思為污垢。
燃燒:被地獄之火燃燒。
臭:對父母、菩提樹、佛塔等地方作惡業,因而會生坏名聲之臭味
-去除者則會生天界
-佛陀說,出名的比丘假如具備以下三法,將對衆天神和人帶來不利、苦
鼓動(義注:與佛教)不相符的身業
義注:如殺生等。或者拜方位、鬼等
..口業
..意業
義注:貪等。更細微的或是錯誤地解釋禪修目標
義注舉清净道論 chapter 9.6中一位長老作例子。他教導一個年輕人對妻子散發慈心。結果他被貪征服,整夜不斷敲打墻壁。
-相反,則對衆天神和人帶來利益、快樂
王族被撒頭(指定)的國王有三個應被記住的地方
出生處
成爲被撒頭(指定)國王處
打勝仗的地方
比丘也有三個應被記住的地方
出家處
領悟四聖諦處 (成爲初果聖者)
成為阿羅漢處
-佛陀說,有三種人
無希望者
生為賤民種姓的人、醜陋、殘障、矮小、貧窮
當聽説有人被撒頭(指定)為國王時不會想著自己何時被撒頭
有希望者
被撒頭的國王之子….
離希望者
已被撒頭的國王
也有三種比丘
無希望者
惡法者當聽見有人成爲阿羅漢時不會想自己合適也能成爲
有希望者
善法者….
離希望者
已成爲阿羅漢者
-佛陀說,如法的轉輪王,假如沒有一個王在他上面,也不會轉動輪寳。
-法(義注:十善業)就是他的王。
-轉輪王尊重法,對附庸的人、地方、甚至動物也如法地安排、守護。
-他只以法讓輪寳繼續轉動,而且不能任何人類敵人所逆轉
義注說,因爲天神能夠爲所欲爲,因此不包括在此
不像佛陀的法輪,不能任何人、以致天神逆轉
-佛陀自己也尊重法,如法地安排,守護身口意—應實行這個,不應實行這個。
-他只以法讓無上法輪繼續轉動,而且不能被任何人類甚至天神所逆轉
-佛陀說,從前有個國王叫色介達那王,他召喚車匠為他造一對新的輪子,以準備6個月後的戰爭
-車匠在6個月減六天的時間就造好第一個輪子了。
-經國王要求,也在六天内完成第二個輪子。
-國王不解兩個輪子有差異
-車匠於是展示
那個6天完成的輪子到達預定的地點後就旋轉倒在地上
那個6個月減六天而完成的則在停止後住立
-經國王詢問,車匠解釋說
6天完成的輪子外框、輻條、輪轂有歪斜、有缺點、有澀滯
6個月減六天而完成的則沒有
-佛陀說,自己過去世就是那個車匠。現在不是熟練車輪,而是熟練於各種身口意的歪斜、缺點、澀滯
-任何比丘、比丘尼有上面這些則會在法、律中倒下
-反之,則會住立
-佛陀提醒比丘們應該要捨斷它們
-佛陀說,具備三法的比丘無過失、開始滅盡煩惱
守護根門
在飲食上知適量
修習清醒
-佛陀說身口意惡行傷害自己、他人、兩者 (義注:讓自己苦、他人苦)。
-身口意善行(義注、複注:十善、阿羅漢狀態、道果之心)則相反
-佛陀問比丘們,假如外道問他們是否爲了生天而跟佛陀修行,他們會對此苦惱、厭惡嗎?
答:是
-佛陀歸納,他們厭惡天界的壽命等好素質。那麽更應該厭惡身口意的惡行了
-佛陀說,假如一個店主不在早上、中午、傍晚 細心專注在工作時,將不能獲得未獲得的財富、讓已獲得的財富作增加
-同樣地,假如一個比丘不在午前、中午、傍晚 細心專注在定相,將不能獲得未獲得的善法、讓已獲得的善法作增加
-反之則可以
-佛陀說,一個具備三種條件的店主不久就會賺大錢
有眼
知道貨物的買入賣出,本金和利潤
對於所肩負的責任有智慧地精進vidhuro
善巧於買賣
義注說,在易取得處買入,在難取得處賣出
具足支持
富有的屋主知道他有1-2的特質、能夠養妻活兒,而且時常能回饋anuppadātuṃ他們
i. 義注說anuppadātuṃ=拿了本金之後能時時增長回饋
於是集合財富(投資他)
-同樣地,一個比丘有三個條件後不久就會有巨大的善法
有眼
知道四聖諦
對於所肩負的責任有智慧地精進vidhuro
對去惡修善的努力、不放下負擔
具足支持
經常去多聞者,精通三藏者那裏排解疑惑
-有一次,三彌達尊者與摩訶拘絺羅尊者去見舍利弗尊者
-他們討論身證者、達到見者、信解脫者哪個比較優勝?
身證者 (MN70 解釋)
某人進入無色界定(義注:或滅盡定)後,以智慧看見而滅盡某些煩惱
i. 義注:初果-阿羅漢向者
達到見者(MN70 解釋)
某人沒有進入無色界定(義注:或滅盡定),卻以智慧看見而滅盡某些煩惱
i. 義注:初果-阿羅漢向者。
ii. 論藏Pug:他明白四聖諦,並已以智慧檢查佛陀的教導
信解脫者(MN70 解釋)
某人沒有進入無色界定(義注:或滅盡定),卻以智慧看見而滅盡某些煩惱,已經確立對佛陀的信心
i. 義注:初果-阿羅漢向者
ii. 論藏Pug:他明白四聖諦但以智慧檢查佛陀教導的程度不及4
-三彌達尊者回答:信解脫者
義注解釋,因爲尊者取證阿羅漢道時是以信根為先導,其他根也一起集合。以下兩位尊者也同樣道理解釋
-摩訶拘絺羅尊者:身證者
-舍利弗尊者:達到見者
-説完後舍利弗尊者便提議去佛陀那裏找答案。
-佛陀聽到後便説,自己不會片面地說他們任何一種人比較優勝。因爲有可能
信解脫者是進入阿羅漢道者,其餘兩種只是二、三果聖者
身證者是進入阿羅漢道者,其餘兩種只是二、三果聖者
達到見者是進入阿羅漢道者,其餘兩種只是二、三果聖者
-佛陀說有三種病人
不論得不得到適當的食物、藥物、看護,都不會康復
不論得不得到適當的食物、藥物、看護,都會康復
只有得到適當的食物、藥物、看護,才會康復
-因爲第三種病人,所以病人的食物、藥物、看護才被允許,而且因爲這種病人,其餘1-2兩類的病人也被看護。
義注解釋,對於第一種,假如比丘僧團不照料他,他或會心生憤怒,死後投生到惡道。當醫不好時,他自己知道是自己的業報,并對比丘僧團有慈心,死後生善道
對於第二種病人,則會更快地康復,得以學習佛語、作沙門法
-佛陀以此類比三種如生病的人
不論見到佛陀、聽聞到佛法、律與否,他都不會在善法上進入正性決定
義注舉:padaparama文句為最者--多聞、多說、多憶持、多教導,他也無法在此生中法現觀
不論見到佛陀、聽聞到佛法、律與否,他都會在善法上進入正性決定
義注:敏銳智者。聽見簡短的開示,就能得到法現觀(dhammābhisamayo證得道與果)
好像nālaka長老那樣的人,在佛與佛出現之間一聽獨覺佛説法,很快就獲得獨覺智
nālaka長老的故事出現在Snp3.11
只有在見到佛陀、聽聞到佛法、律時,他才會在善法上進入正性決定
義注:vipaccitaññū廣說的行者--需要詳加解釋,才能得到法現觀
neyya被引導的行者--經過詳說後,還必須精研教義,才能得到法現觀。
-因爲第三種人,才允許法的教導,而也教導其餘兩種人
義注:對於第一種人,雖然現在不能證悟,但能成爲未來證悟的緣
對於第二種人,假如聽不到法就這麽程度地證悟,假如聽到法,很快就證悟
-佛陀說,世上有三種人
作有傷害sabyābajjhaṃ的身口意行
義注:sabyābajjhaṃ=有苦
死後投生到有傷害的世間
之後有傷害的觸觸及他
只有苦的感受,如地獄
作無傷害的身口意行
死後投生到無傷害的世間
之後無傷害的觸觸及他
只有樂的感受
如:遍淨天 (三禪最高天)
同時作有傷害、無傷害的身口意行
死後投生到有傷害、無傷害的世間
之後有傷害、無傷害的觸觸及他
混合苦樂的感受,如人、某些天、某些惡道者
-佛陀說,沒有比這三種人對其他人有更大的利益了:
讓人皈依三寶
讓人如實了知四聖諦 (成爲初果聖者)
讓人成爲阿羅漢
-他們不容易被任何恭敬行爲、資具所報答。
-佛陀說,世間有三種人
心像瘡一樣的人
容易憤怒的人。説一下就憤怒
就如惡瘡被擊打時會漏出更多膿
心像電光一樣的人
如實知道四聖諦的人
就如在黑夜中,因爲電光而看到影像
心像金剛一樣的人
滅掉一切煩惱的阿羅漢
就如鑽石一樣,沒有什麽東西不能被它所破壞
-佛陀說,世間有三種人
不應被結交
戒定慧比自己差
除非出於憐憫
佛陀形容結交他們會被毀滅
應被結交
戒定慧和自己相等
就會有關於三學的談論發生pavattinī、因而快樂
i. Pavattinī義注解釋為前進沒有撞擊
佛陀形容這樣不被減損
應尊敬並結交
戒定慧比自己好
能完滿還未完成的戒定慧蘊
或以智慧資助戒定慧蘊 (義注:以智慧避開對戒定慧無益的,培育對其有益的)
佛陀形容會急速地增長
-佛陀說,世間有三種人
應該避開,不應親近
惡法者
即使不效法他,別人也會說:他有惡朋友—因而生惡名聲
不牽涉地旁觀ajjhupekkhitabbo、不應親近
容易憤怒的人。説一下就憤怒
因爲他會罵我們、對我們不利
應親近
善法者
即使不效法他,別人也會說:他有善朋友—因而生好名聲
-佛陀接著說,親近較差的會被毀滅;等同者則不被損壞;比自己更好的則會急速地增長,英結交比自己好的
-佛陀說,世間有三種人
糞語者
故意妄語
花語者
不妄語
蜜語者
離粗惡語者
-佛陀說,世間有三種人
盲目者
既沒有能獲得增長財富之眼
也沒有分辨善不善、勝劣法之眼
佛陀說這種人不積福德
一眼者
有能獲得增長財富之眼
沒有分辨善不善、勝劣法之眼
佛陀說這種人透過不如法的行爲纍積財富、享受。死後卻去地獄
二眼者
兩種眼也具備
佛陀說這種人有最好的意圖、心確信,死後到達快樂處不悲哀
-佛陀說,世間有三種人
顛倒慧的人
這種人常常去聼法,但聼法時不對法談作意。
從座位起來也不再對法談作意
就像被傾倒的瓶子
膝慧的人
這種人常常去聼法,聼法時也對法談作意。
但從座位起來便不再對法談作意 ,忘了
就像一個人膝蓋上有著種種食物,當失念起來時食物都掉下來
比1好
廣慧的人
這種人常常去聼法,聼法時、從座位起來後也對法談作意。
比1-2好
佛陀說這種人有最好的意圖、心確信,隨法而行後能把苦終結
-佛陀說,在那些有『梵天』、『先師』、『應該被奉獻者』的家庭,父母被尊重。
-這些都是父母的同義詞
-因爲父母幫助兒女許多、撫養他們,讓他們見到這個世間。
-父母對子女憐憫。
-有智慧者應侍奉父母,這樣會被賢智者們稱讚、死後生天
-阿難尊者問,有沒有一種定,
對於這有識之身
對於一切身外諸相
當進入這個心解脫、慧解脫後
義注:心解脫=阿羅漢果定
慧解脫=阿羅漢果智
能沒有
我的建造
義注:見的表現
我所的建造
義注:渴愛的表現
慢隨眠?
-佛陀回答,是有的,那就是以涅槃為所緣的定 (果定)
-接著佛陀引用〈波羅延富樓那葛所問〉Sn. 5-3- 1054的句子,大意是
阿羅漢在世間沒有任何動搖之處
他渡過生死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去見佛陀。
-佛陀對他說,不論自己以簡要、廣說、兩者而說法,能了知者難得。
-舍利佛聽完後知道佛陀有法要說,便邀請佛陀說法,這樣必然有明白的人
-佛陀便說,應該學習,
對於這有識之身
對於一切身外諸相
當進入這個心解脫、慧解脫後
義注:心解脫=阿羅漢果定
慧解脫=阿羅漢果智
(上面1-2)要沒有,(上面3)是沒有
我的建造
義注:見的表現
我所的建造
義注:渴愛的表現
慢隨眠
-這樣的人是阿羅漢
-接著佛陀引述〈波羅延優陀亞所問〉Sn.5-13 udayamāṇavapucchā . 1112-13的句子,大意是
捨棄五蓋頭四蓋後
以四禪為基礎而以---正思維、正見、四道為先導的觀—作先行 (先止息後觀)
解釋參考 小義釋Nidd II
之後成爲阿羅漢
-佛陀說,貪、嗔、癡是業集的因緣
-因這三樣而作的業成熟時,將會在今生、下一生、或再之後的後續之生中感受
-同樣地,無貪、無嗔、無癡也是業集的因緣。
-只不過當貪嗔癡完全被根滅(成爲阿羅漢後),這些業就會被捨斷
-佛陀再補充,無智者因貪嗔癡而造業,只在(義注:自己)這裏被感受
-生起明(義注:阿羅漢道)的比丘會捨斷一切惡趣。
-有一次,如手在散步時看到在樹葉鋪墊處的佛陀,問佛陀是否睡得好
答:是
-如手追問:爲什麽在寒冷的冬天、稀薄的樹葉鋪墊上,佛陀仍說睡得好?
-佛陀於是引導他:一個屋主假如在高級床座上、有四位妻子極合意地侍奉,一般人會認爲他睡得好。
-但是假如他生起關聯身(義注:五門)、心(義注:意門)的貪嗔癡熱惱;他不會睡得好
-但佛陀已經斷除一切貪嗔癡,因此睡得好
-佛陀以偈頌補充說
阿羅漢總是睡得安樂
他們不沾染欲
他們切斷了一切執著與恐懼
(這是MN130的簡短版)
-惡人被獄卒們各捉住他一邊手臂後,便帶去找閻羅王,說,這位男子不孝順父母、尊敬修行人和家中的長輩,請大王判決。
-閻羅王便質問他有沒有見過第一位天的使者出現在人間?答:沒有
-於是閻羅王便追問:難道沒有見過駝背的老人嗎?答:見過
-閻羅王於是訓誡:爲什麽老練的你不曾想,自己也有老法,未跨越生,而要身口意行善?答:我疏忽大意了
-閻羅王總結,他的惡業不是別人所作的,而是自己所作的,他自己要感受那個果報
(注釋書:閻羅王是死去靈體之王,擁有天宮。又是他會在天宮中享受欲樂,有時要面對業力。他是位正直的國王。其實有四個閻羅王,分佈在(地獄)的四道門)
--------
-其餘天的使者如下:
病人
死人
-之後,(假如犯人不能憶起善行),閻羅王就會保持沉默
注釋書說:有些人可能沒有這些被盤問的機會,因爲他們作太多惡業了,於是直接掉到地獄。能夠被盤問者都是只作了些微的惡。閻羅王是在引導他記起自己的法性(美德)
有些被盤問到第一個天使時就記起,然後再生天界,有些第二…第三….。假如到第五個後依然不能記起,閻羅王就會親自引導。會檢查犯人生前是否有做過功德然後回向給自己: ‘你不是曾經以裝著茉莉花的花瓶恭敬大佛塔,然後把福德回向給我嗎?假如他那時記起,就能去到天界。假如閻羅王檢查不到,就會想‘將會有大苦等著這個有情了!’然後保持沉默
--------
-在地獄中獄卒們首先會對他們作五種繫縛的刑罰:
使赤熱鐵棒穿過第兩隻手掌
使赤熱鐵棒穿過兩隻腳掌
使赤熱鐵棒在中間穿過胸部
-之後使他躺臥後,以斧頭削他
-獄卒們腳上頭下抓住他後,以小斧削他
-獄卒們將他套上軛於車上後,使他在燃燒中的地上來回
-獄卒們使他在燃燒中的大炭火山爬上爬下
-獄卒們腳上頭下抓住他後,丟入熾熱起泡的銅鍋之中煮
-之後他被丟到有以下特徵的大地獄 (注釋書說無間地獄)
四個角落有四個門
周邊、頂部、地下都由鐵建構
地面被熾熱燃燒到發亮
各處長100由旬(應指半徑)
注釋書說:大地獄長寬都是100由旬(這裏應指半徑)。地下頂部等的墻壁每每都是18由旬。東門的火噴到西門,還要穿透在外100由旬。火焰的範圍寬(複注)超過18由旬、長300由旬 (根據PED,1由旬等於大概7英里)。它的周圍有954由旬,和附屬的地獄一起有一萬由旬。
注釋:爲什麽叫無間地獄?因爲在那裏、火焰、衆生、苦都沒有間隔
-有時,會有火從東南西北上下噴向對面
-一日他的業未消完,他都不會死,一直受劇烈的痛苦
-在過去,閻羅王也曾經想,世界中作惡者都要受這些懲罰,希望
自己能夠成爲人
佛陀出現於世
能夠奉侍佛陀
佛陀能夠教導他法
然後自己能夠明白。
-接著佛陀説了有以下大意的偈
雖然被天使催促,但人們卻疏忽大意,到惡道之中憂愁。
善人則相反,不放逸地修佛法
因爲見到抓取導致可怕的生死,因此努力修成阿羅漢,解脫一切苦
-佛陀說,在這些日子裏,不同的天神都會在這個世間漫游,希望人們都能尊敬父母、沙門婆羅門、家中長輩、遵守布薩戒、作福
每半月的第八日:四大王的大臣與侍臣
每半月的十四日:四大王的兒子
每半月的十五日:四大王
-假如少數人這麽做,在33天善法堂聚集時,四大天王就會告知那裏的天神。33天的天神就會不悅:天眾將損減,將充滿阿修羅眾。
-反之,則會悅意
-佛陀說,從前,天帝安撫著33天的天神說,假如有人在每半月的8,14,15,額外的半月中持守8戒,那人也會像他一樣。
義注說,對於在額外的半月中持守8戒,變相是一個月持8天8戒
在那月的兩個半月,他在原先持戒的日子(每半月的8日/15日)選擇其中一日,然後在那天的前一天、後一天也持八戒。VvA129也有相關記載
對於在額外的半月,SA10.5 義注中說,那是僧團雨安居的那三個月。加上前雨安居、後雨安居結束時兩次自恣中間那一個月。AN3.38義注卻說不用兩次自恣中間那一個月
-佛陀說天帝的說的話不好,因爲他未離貪嗔癡。假如由阿羅漢説出就是善的
-佛陀說,從前,天帝安撫著33天的天神說,假如有人在每半月的8,14,15,額外的半月中持守8戒,那人也會像他一樣。
-佛陀說天帝的說的話不好,因爲他未離生老死、各種負面情緒—未離苦。假如由阿羅漢説出就是善的
-佛陀説,他曾過著非常奢華的生活
享受蓮花池
非迦尸出產的檀香、衣物不用
日夜都有人用白傘保護自己
冬、夏、雨季各有一座宮殿
其他人給工人碎米飯拌酸粥,父王則給米、肉
-一次,他想,無聞凡夫自己有老病死之法,但看到老病死的人則會厭惡。
-當自己有這些時,對老病死的人厭惡是不適當的
-當這樣想時,有關年輕、健康、活命的傲慢全被捨斷
-佛陀說,因爲年輕、健康、活命的傲慢無聞凡夫以身口意行惡,死後墮落惡道。比丘則會還俗
-佛陀表示,自己現在已經不可能受用欲了,他以梵行為依歸,而且不會退轉
-佛陀說,世間有三種權威ādhipateyyāni。
-三個反思角度都先心想,自己不是爲了食物、衣服、而出家、如是存在或不存在(義注說,在未來的幸運的生命)的理由而出家,而是因爲自己已經進入生老死、各種負面情緒和苦。想要終結這個苦蘊
自己的權威
心想:假如捨斷欲出了家,之後反求欲,或者更差的,是不恰當的
世間的權威
假如生起欲尋、惡意尋、加害尋,
便心想:這個世界很大,有他心通、天眼的修行人或天神能夠知道他在想什麽,而雖然很近,自己卻不能看見
法的權威
反思被世尊善教導之法,是可見的(義注:證得出世間法時,便會摧毀對其他信仰的可去性,這是省察智自己可見的)、無時間性的(義注:不會有間隔而給予結果。指聖道之法。[聖道一生起聖果便緊接而來])、請你來見的(義注:當被問到是否應被行道時便‘來見吧’這樣顯示)、帶近的(義注:如熱切看待燃燒中的衣服和頭那樣,值得帶心去禪修)、智者各自地知道的(義注:所有敏知者等的智者會說‘修習我的道,就能達證果,體證滅’—他們各自知道)
而且有同修已經能在其中知道、看見
自己在這裏出家而疏忽大意是不恰當的
-這樣反思後,他會生起精進、念、(義注:名)身輕安、定。
-然後捨惡修善、護持自己的清净
-佛陀接著以偈頌補充[1]
惡業一旦做了就沒有秘密這回事,自己會知道和藐視自己
天神和如來都會見到愚人的惡行
因此智者努力修行至解脫
-佛陀說,這三種東西現前的有信善男子會產生許多福德
信
施物
應該被供養者
-佛陀說,有三種原因知道一個人有信心
想要看見持戒者
想要聽聞正法
樂於佈施
-佛陀說,看見三個利益而適合教人法(AN3.43)/ 有三種情況而談論轉起 (AN3.44)
教導法者能經驗義理與法
義注:教導法=四聖諦
經驗義理=以智慧體驗義注
經驗法=體驗佛語之法
聽聞法者能經驗義理與法
教導和聽聞法兩者能經驗義理與法
-佛陀說,善人、賢智者告知三樣東西
1. 布施
2. 出家、梵行
3. 伺候父母
-接著佛陀在偈頌中再(補充出家的内容)
不害
義注:悲憫
saṃyamo抑制
義注:以戒抑制
damoti 調御
義注:調御根
-佛陀說,智者都實行這些
-聖見具足者會與安全的世間為伴
義注:聖見具足是具足一開頭的1-3
安全的世間=天界
-佛陀說,持戒的出家人假如依止一個地方居住,會讓那裏住的人,身口意生出許多福德
-佛陀說,saṅkhatassa 受條件組合的東西有三個特質(AN3.47)。不是條件組合的東西則無以下這些 (AN3.48)
生起
滅去
住立而變異
-佛陀說,依止喜馬拉雅山山王的大沙羅樹,因爲依止而枝葉、内外皮、膚材心材增長
-同樣地,依止有信家主的家庭成員,以下的會增長
信
戒
慧
-佛陀以偈頌補充
同僚、親人見到他的戒、佈施、善行,明察到自己的利益後模仿
這是導向善道之道
求取欲的他們死後在天界享樂
-佛陀教誡比丘們,應在以下三處起熱心
為了未生起惡不善法的不生起
為了未生起善法的生起
為了忍受已生起苦、强烈的身體感受
-這樣做的比丘被稱爲
熱心
明智
具念
正確地把苦終結的人
-佛陀說,具備三支的大賊會有所行動
依止不平順visama
難渡的河流或山崖
依止密叢
依靠力量
依靠國王或國王的大臣,認爲他們會為自己的利益講好説話
-同樣地,具備三支的比丘傷害自己、有罪過、讓智者斥責、製造許多罪業
依止不正visama
不正的身口意三業
依止密叢
具備邪見、邊見
義注、複注以下列十樣解釋邊見
i. 『世界是常恆的』
ii. 『世界是斷的』
iii. 『世界是有邊的』
iv. 『世界是無邊的』
v. 『靈魂即是身體』
vi. 『靈魂是一身體是另一』
vii. 『死後如來存在』
viii. 『死後如來不存在』
ix. 『死後如來存在且不存在』
x. 『死後如來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依靠力量
依靠國王或國王的大臣,認爲他們會為自己的利益講好説話
-有兩位120歲的婆羅門去見佛陀,他們說自己出生以來沒做好事,沒有逃離恐怖的避難所,因此請佛陀告誡他們
-佛陀對他們說
生命被老病死帶走、是短小的
佛陀因此說,要抑制saṃyamo身口意
義注說身門
AN3.45的義注則說以戒抑制
活著時作福者會爲死後帶來快樂
-有兩位120歲的婆羅門去見佛陀,他們說自己出生以來沒做好事,沒有逃離恐怖的避難所,因此請佛陀告誡他們
-佛陀認可他們沒做好事,並對他們說
生命被老病死燃燒
要抑制saṃyamo身口意,那是死後的庇護所
義注說身門
AN3.45的義注則說以戒抑制
家着火時拿出器具等對自己有利益,因此當被老病死燃燒時,應該透過佈施來取走(資產)
活著時作福者會爲死後帶來快樂
-有三位婆羅門分別在不同場合找佛陀,關於以下這句中 ,
‘被世尊善教導之法,是可見的(義注:證得出世間法時,便會摧毀對其他信仰的可去性,這是省察智自己可見的)、無時間性的(義注:不會有間隔而給予結果。指聖道之法。[聖道一生起聖果便緊接而來])、請你來見的(義注:當被問到是否應被行道時便‘來見吧’這樣顯示)、帶近的(義注:如熱切看待燃燒中的衣服和頭那樣,值得帶心去禪修)、智者各自地知道的(義注:所有敏知者等的智者會說‘修習我的道,就能達證果,體證滅’—他們各自知道)
他們問佛陀這些的意思:‘是可見的 (AN3.54-55)’、 ‘是可見的涅槃’ (AN3.56若奴索尼婆羅門問)
-佛陀回答說
被貪嗔癡征服的人,心被佔據
會意圖傷害自己、他人、兩者
會有身口意惡行
不如實知道自、他、兩者的利益
-當捨斷貪嗔癡之後,也會捨斷1-4,(這是自己可以感受到的)
-AN3.56:當無餘滅盡貪嗔癡之後,涅槃就直接可見
-有一個富有的婆羅門去見佛陀。他聼古傳説說,這個世間以前被遍滿,人與人之間沒有間隔,鷄隻可以飛抵村與村、城市與城市兩地。是什麽原因現在變得稀疏呢?
-佛陀說,現在人們被非法貪、不正貪、邪法所打敗後,
非法貪:義注說嚴格來説貪肯定是非法了。但這裏的非法貪特別指貪求別人的財產。貪求自己的東西則為如法貪
不正貪:同上解釋
邪法:義注說沉溺於不是基礎的事情上。複注說,對世間不認爲是好的基礎上起貪染
-導致
他們互相殺害
天不降雨
(統治階級的)夜叉釋放兇猛的非人,殺害人類
-有一次,遊行者婆蹉氏去見佛陀。
-他聽別人說,佛陀說只應該佈施給佛陀、佛弟子,而不是其他人。佈施給佛陀和他的弟子有大果報,而不是別人。他問這個是否屬實
-佛陀否認。並説,阻止別人佈施有三個障礙
障礙佈施者的福德
障礙領受者之獲得
傷害自己
-佛陀說,就算是倒那些洗過碗碟的水到有生物的污水渠中,心裏想著要滋養在那裏的生物,都已經有福德了,更何況是人?
-但是,佛陀也説,施予持戒者,而不是壞戒者有大果。
-(而最值得施予者)是已捨斷五支者,已具備五支者
已捨斷五支 :五蓋
已具備五支
已具備無學戒蘊
已具備無學定蘊
已具備無學慧蘊
已具備無學解脫蘊
已具備無學解脫智見蘊
-佛陀接著以偈頌補充
不論什麽顔色的牛,只要是好的,就給牠重擔
同樣地,不論是什麽出身的人,只要是阿羅漢,在那裏的佈施就是廣大的
愚笨者在(義注:佛教)外佈施而不服侍善人(義注:佛陀、獨覺佛、阿羅漢弟子)
反之則是智者
(義注:初果聖者)對佛陀的信心已經確立,他會生天或好人間家庭,逐步抵達涅槃
-有一次,低葛那婆羅門在佛陀面前稱讚三明婆羅門。
-佛陀便問他怎樣為之三明婆羅門?他答:
清净、好的血統
精通三吠陀的五種知識
精通世間哲學、大人相
-佛陀對於婆羅門們安立的三明不予置評,另舉佛教的三明:一個人取得四禪之後,獲得
宿命通
天眼通
漏盡通
-説完後,低葛那婆羅門也承認婆羅門所謂的三明不及佛教的16份之1。之後皈依三寶
-在AN3.60中,另一位叫若奴索尼的婆羅門也去見佛陀,他也提出,凡若有牲祭、亡者供養會、施物,應該施與三明婆羅門布施。佛陀照樣質問他,然後有一樣的劇情發展
-有一次,傷歌邏婆羅門去挑戰佛陀,說他們婆羅門做祭祀,讓許多人都得到福德。但一個人出家,只使到自己一個涅槃
-佛陀立即反駁,說佛陀出現於世,然後教會了好幾十萬人證悟涅槃,這是牽涉一個人或多個人的福德呢?
傷歌邏:多個
-阿難尊者回擊:祭祀和出家,哪個較簡單、較少殺害而大果報呢?
-問了三次傷歌邏只避而不答,只說阿難尊者像佛陀那樣值得尊敬
-佛陀於是幫傷歌邏解圍。他問傷歌邏今天王宮内説些什麽呢?
答:以前比丘少,但較多人顯示如意神通,現在卻相反。
-佛陀於是教導,有三種神變
如意神變
一個化成多個,多個化成一個
現身、隱身
穿壁
地中如水中游動
水中如地中走動
在空中飛
手摸日月
以身體去梵天界
記心神變
以徵相相而告知別人心的狀態
i. 義注:來相、去相、住立相
ii. 怎樣是來相?義注舉例。一個大王拿著三粒珍珠,然後問老師:我手上有什麽?
iii. 老師向前看,看到有一直蜥蜴跳去抓蒼蠅,抓住時蒼蠅逃脫。因爲他釋放(muttattā)蒼蠅,所以老師答珍珠(muttā)
iv. 之後大王再問有多少顆珍珠。恰巧附近的鷄叫了三聲,於是老師便回答:三顆
聽聞人、非人、天的聲音後告知別人心的狀態
在他人尋、伺時聽聞尋擴散的聲音後告知心的狀態
i. 義注:尤其是在睡眠、疏忽大意時的聲音
ii. 義注舉了一個故事。一個人因爲要參與訴訟而去到市鎮。從一離開開始,他就尋思著應該怎樣應對國王和大臣,就如國王、訴訟人就在前面。這時他不小心發出尋擴散的聲音。一個男人聼了之後想‘這是什麽意思呢?‘ 最後那個男人贏了這場訴訟。
iii. 另一個故事:moḷiyagāme長老爲了托鉢而行。然後因爲分心而見不到一個外出的女孩。他在村莊入口站著,然後往後注視,看到那個女孩然後尋思 ‘誰見不到那個女孩啊?‘ 突然破口而出。在一旁站立的男人聽到後便說’ 是你啊,尊者‘
進入無尋、無伺定,以心熟知心後了知:『這位先生的意行那樣朝向,這個心緊接會尋思那個尋
i. 義注這樣解釋尋:清楚知道正在發生、未來、先前的尋;及檢驗而知道到心内裏的成就
ii. 未來的尋:遍禪的預備階段時,知道開始修遍禪後會生起初禪或一直到八定
iii. 先前的尋:知道先前他發動觀 –由於這樣而生初道…阿羅漢道…
iv. 檢驗而知道到心内裏的成就:知道這個心緊接會尋思那個尋,從那裏連接退步/定將會連接穩定/連接卓越/連接穿透/生起証智
v. 凡夫的他心通只能知道凡夫,而非聖者。低等的聖者不知道高等的心,高等的則能知道較低等的心---當聖者進入進入果定。高等的聖者不能進入低等的果定。
教誡神變
教導:你們應該這樣尋思、作意,不應該如此如此….
-佛陀於是問:這三種神變哪個教優勝?他答:
如意神變、他心神變看起來只有施展者可以感受到,對自己來説就像幻術
教誡神變比較優勝
-之後傷歌邏便隨喜,並說記住佛陀有這三種神變。
-佛陀聽後立即批評他的説話不禮貌 (或許因爲他窺探佛陀的成就)。但也承認自己有這些能力。
-佛陀表示,多過五百位人有這些能力,就在這裏的僧團中
-佛陀說,有三種教義,當被人質問,會來到無所作爲的結論:
任何感受都是過去所作
任何感受都是主宰者的創造
任何感受都是無因無緣的
-對於這些人,佛陀會向他們確認,他們是這樣說的嗎?假如他們答是,佛陀就會下結論,你們假如他們做十惡,都是過去所作、主宰者所造、無因無緣而生, (不用負責了)。
-他們會對什麽應該做、什麽不應做沒有欲或精進;也沒有應做不應做的真實(義注:相關的堅定不存在)。他們因此忘失念,(義注:對於六門)不守護。即使自己説是沙門其實也不如法
-但佛陀所教導的法卻不被沙門婆羅門所折服、污染、斥責:
六界
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虛空界、識界
六觸處
眼觸處、耳觸處、鼻觸處、舌觸處、身觸處、意觸處
十八種意的近伺察(義注:以尋伺)
順喜悅、憂、中捨處近伺察六塵
四聖諦
取著(義注:接受結生的)六界-->胎的降生-->名色-->六處-->觸-->受
對於感受者,佛陀安立‘這是苦、集、滅、道‘
接著佛陀解釋四聖諦:
苦
i. 生老死、各種負面情緒、
ii. 遇到不喜歡的、與喜歡的別離、求不得。
iii. 簡而言之,能被執取的五蘊是苦 (SN36.11:無常故是苦)
集
i. 無明--> 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渴愛-->取-->有-->生-->老、死、各種負面情緒
滅
i. 無明滅-->… -->老、死、各種負面情緒滅
道
i. 八聖道
-佛陀說,無聞凡夫會說以下這些是『母子失散的恐怖』
因爲大火而失散
因爲大洪水
因爲動亂
-他們也會說有『母子得以相聚的恐怖』
以上1-3,但母子最後得以相聚
-而佛陀也説有三種母子失散的恐怖。
老的恐怖
當兒子老時,母親無法讓他不要老
當母親老時,兒子也不能讓她不要老
病的恐怖 (同上解釋)
死的恐怖(同上解釋)
-佛陀說,有方法能捨斷上面這些恐怖,那就是八聖道
-有一次,偉那額晡勒村的婆羅門屋主們慕名見佛陀
-他們讚美佛陀的諸根明淨,膚色清淨,覺得一定是不難獲得一些高級床坐。
-佛陀回答,出家人是難得到高級床坐的,況且對他們也不適合。
-佛陀說,反而無論行住坐臥,他也有三件隨心所欲、不難獲得的大床
天之高床:色界四禪
梵之高床:四梵住
聖之高床
了知自己貪嗔癡已根除、未來不再出生
義注說,這裏是回顧當時在大菩提樹底下以阿羅漢道根除貪嗔癡
或者是果定
-有一次,有位名叫沙羅玻的遊行者還俗後,在王舍城的群眾中說自己已經知道佛陀的法,他了知後才離開
-比丘們聽到後回來向佛陀匯報,並請佛陀出自憐憫去教化他
-佛陀見他後,便問他是真的這樣説?假如他還未學習完成,佛陀可以讓他完成,假如已經完成了,佛陀將隨喜。
-問了三次他都沒有回答,反而羞愧得無地自容。
-佛陀說,假如有人質疑他以下任何一樣,
當自稱為圓滿正覺者時,這些法未被你現正確地覺悟
當你自稱為諸漏已盡者時,這些漏未被滅盡
佛陀教的法不會帶領到苦滅的目標
-佛陀會好好地質問他。當被質問時,他不可能不會落入以下結果
以無關的話答非所問,離題向外
憤怒不滿
羞愧沉默
-佛陀作獅子吼之後騰空而去。而沙羅玻被其他游行者恥笑
-有一次,給瑟目大的葛拉嘛人慕名見佛陀
-他們對佛陀說,有些出家人來到給瑟目大,但他們説明自己的論說,貶抑他論,他們誰對説錯呢?他們有疑惑
-佛陀便回答,對於讓人困惑的地方生起疑惑是正常的。
-他提醒葛拉嘛人不要靠以下這些
傳聞anussavenā
複注:在少年時代開始如是的傳聞就存在,這樣長時間存在而說
傳承paramparāyā
複注:我父親、祖父是這樣教誡的
如是聽説Itikirāyāti
複注:一個人說‘據説如是是這個’
轉交的藏書piṭakasampadānenā
思考Takkahetu
複注:自己尋思‘就這樣,因爲這樣而存在 只是以自己的思維範疇而說
推斷Nayahetū
複注:‘和此相應所以這個存在‘ 而推斷
遍尋思理由ākāraparivitakkenāti
複注:某人遍考慮時,一個原因現前 ‘如此是這樣‘ ,他說’是這個義理‘
審視理論而接受
複注:根據思考、遍考慮義理時 緊附一個生起見 ‘ 只是這個,不是其他‘ 。他以那個理由而顯現出審視,對外顯的思想接受
(對方)能幹的樣子
沙門和老師
佛陀教導他們,只要知道這些法是
不善的
有過失的
受智者所斥責
完成後導向不利、苦
-就應捨斷。反之,則應實行
佛陀引導他們,去認識
内心生起貪嗔癡是無利益的ahitāya
因爲被貪嗔癡征服而殺盜淫妄、也教人這樣做,會導向長久的不利、苦
以上這些法是有過失的
受智者所斥責
完成後導向不利、苦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一個受持了善法的聖弟子修四梵住。他當生會得到四種慰籍 (AN3.66)
如果有來世、善惡報。那麽死後我會生善道
如果沒有來世、善惡報,我也能在當生無敵意、無傷害、無苦(義注)、保持自身的快樂
如果惡落於作惡者,而自己不作惡,苦怎樣會觸達自己呢?
如果惡不落於作惡者,那麽在3-4的情況底下兩者都是安全的
-難達葛尊者對前來見自己的薩哈與沙那說,不要靠以下這些
傳聞anussavenā
複注:在少年時代開始如是的傳聞就存在,這樣長時間存在而說
傳承paramparāyā
複注:我父親、祖父是這樣教誡的
如是聽説Itikirāyāti
複注:一個人說‘據説如是是這個’
轉交的藏書piṭakasampadānenā
思考Takkahetu
複注:自己尋思‘就這樣,因爲這樣而存在 只是以自己的思維範疇而說
推斷Nayahetū
複注:‘和此相應所以這個存在‘ 而推斷
遍尋思理由ākāraparivitakkenāti
複注:某人遍考慮時,一個原因現前 ‘如此是這樣‘ ,他說’是這個義理‘
審視理論而接受
複注:根據思考、遍考慮義理時 緊附一個生起見 ‘ 只是這個,不是其他‘ 。他以那個理由而顯現出審視,對外顯的思想接受
(對方)能幹的樣子
沙門和老師
難達葛尊者教導他們,只要知道這些法是
不善的
有過失的
受智者所斥責
完成後導向不利、苦
-就應捨斷。反之,則應實行
尊者引導他們去認識
内心生起貪嗔癡是無利益的ahitāya
因爲被貪嗔癡征服而殺盜淫妄、也教人這樣做,會導向長久的不利、苦
以上這些法是有過失的
受智者所斥責
完成後導向不利、苦
-接著尊者反面論證
-一個受持了善法的聖弟子修四梵住後,他知道『有此,有下劣的,有勝妙的,有這想類的超出與出離』,而成爲阿羅漢
有此,義注說=五蘊 =苦諦
下劣的=集諦
勝妙的=道諦
有這想類的超出與出離=涅槃=滅諦
-他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以前是貪嗔癡者,那是不善的,現在不存在了。
-佛陀說,有三種談論基礎
過去
說:『過去時,它是這樣。』
現在
未來
-第一組不適合談論的人如下。和下面相反的就適合談論
被問到應該被決定性回答的問題而不作決定性地回答
義注:如問‘眼是無常的嗎?’ 應決定性地答:是
應該分別回答的問題而不作分別回答
義注:如問 ‘無常是否就是眼睛?’ ,應回答:‘不只眼睛、耳朵、鼻子等也是無常的’
可參考MN99.4, AN4.39, AN10.94
應該反問後回答的問題而不作反問後回答
義注:如問 ‘眼睛和耳朵是否有相同的相同的性質?’
應反問:‘在哪方面?‘
假如他回答:在聼方面。那應回答不
假如他回答:在無常方面。那應回答是
應該被擱置的問題而不擱置
義注:靈魂與身體是否同一?
-第二組不適合談論的人如下。和下面相反的就適合談論
在可能或不可能上不站穩
義注:被反駁時,轉移自己的立場
在他的策略上站不穩固
義注:當想問問題時被人知道,之後人們説出他的意圖,他反而說,我不是想問問題,而是其他。想回答問題的人也是這樣
在已知道的主張上站不穩固
義注:當有個人問問題,其他人讚美:你的問題問得好,你在哪裏學到的?。雖然他真的是問得好,但這時他心裏有疑惑:我是否有什麽問題(所以他這樣說)?
回答問題的人也是如此解釋。
在程序上站不穩固
義注:在不適當的場合、違反規則的情形下問問題
-其餘不適合談論的人如下。和下面相反的就適合談論
當這個人被問問題時,他以無關的答非所問,離題向外,出現憤怒、不滿
當這人被問問題時,他(以所聽聞的掩蓋)問者、壓迫、嘲笑、執住別人的(小)過失 (義注說:例如字母)
-佛陀說,關於談論,應知道他有沒有因緣。不傾耳者無因緣,傾耳者有因緣
-當他有因緣時,他
證知abhijānāti一法
義注:善法,聖道
遍知一法
義注:苦諦
捨斷一法
義注:一切不善的特質
親自體驗sacchikaroti一法
義注:阿羅漢果、滅(涅槃)
-接著佛陀説出偈頌,大意如下
那些想要爭吵的人安立在自己的意見、傲慢、以非聖(特質之談論)攻擊道德
當別人説得不好時他們喜悅,聖者不會從事這樣的談論
智者想説話時會
知時
沒有爭吵的意圖、傲慢、
友好的、沒有paḷāso(MN3義注:競爭為相、把自己和別人的美德相提并論為作用、量度別人的美德為現起)
溫順、沒有妒忌
說完全了知的
善說就隨喜,惡說不貶抑
不會抓別人(小的)過失、(以所聽聞的掩蓋)問者、壓迫對方
不說虛假語
聖者説話是連結法義的
善士討論只是爲了
明白義理
信心的目的
以上就是聖者的討論,智者明白而不會舉起(義注:傲慢與妒忌)而討論
-佛陀說,假如外道問貪嗔癡有什麽分別,應如下回答:
貪
過失少、褪去徐緩
義注舉例,婚姻植根於淫欲,但爲社會所接受,所以比較少過失、業力的後果
但因爲貪與快樂連接,所以難去除
嗔
過失大、褪去急速
義注解釋,嗔、痴在社會上被認爲應受譴責、也有嚴重的業力後果
嗔因爲連結苦,所以自然地會被想要快樂的人去除
癡
過失大、褪去徐緩
義注:癡假如深深地植根於渴愛、邪見、慢,會和貪一樣難去除
-佛陀之後繼續分析
貪
讓它生起、增長的因素
i. 淨相,對不如理作意淨相者
讓它不生起、減退的因素
i. 不淨相,如理作意不淨相
嗔
讓它生起、增長的因素
i. 「嫌惡相」,對不如理作意嫌惡相者來說
讓它不生起、減退的因素
i. 「慈心解脫」,對如理作意慈心解脫者來說
癡
讓它生起、增長的因素
i. 不如理作意
讓它不生起、減退的因素
i. 如理作意
-佛陀說有三個不善根
貪
嗔
癡
-凡以貪嗔癡所作的身口意業都是不善的。
-當被貪嗔癡占據
便以他人不存在的(罪)斥責、捕捉、打殺等,產生他人的苦。
義注:認爲自己有力量,透過力量而有自己的利益
各種惡不善法生
-因爲他以他人不存在的(罪)而產生他人的苦。當別人依照真實而說(他所敵對的人)時,他否認,當不依照真實而說時,他也不熱心解釋。這人被説是
不適當時機之說者
AN3.70複注:在適當的時機之前或之後說
非事實之說者
複注:說不存在的
無意義之說者
複注:有理由的不說,說無理由、無用的
不如法之說者
複注:不説實相,說非實相、不如實之義
不如律之說者
複注:不説節制的律
說不值得收藏的話
說沒有理由
MN42 義注:空於經文陳述
沒有邊界
義注:原本在說經但是突然越説越遠,直至完全不想關
沒有利益
AN4.22義注:依止世間出世間的利益
-他被貪嗔癡所生的惡不善法所征服,心被占據,在就當生
住於苦
帶來苦惱、擾惱、熱惱
死後能預期生惡道
-接著佛陀論述三善根,和上面完全相反。
-這樣的人貪嗔癡根、由此而生的惡不善法已經被根除,當生
住於樂
帶來不苦惱、擾惱、熱惱
當生證涅槃
-有一次,鹿母-毘舍佉在布薩日去見佛陀。佛陀問爲什麽她今天中午來,得知她今天守布薩。
-佛陀對她說,有三種布薩
牧牛人的布薩
就如牧牛人傍晚時交出主人的牛後,思考,今天牛到了這個地方、在這裏喝水、明天則這裏
同樣地,有些人會充滿貪婪地度過那天,想著今明兩天都在吃什麽食物
這樣的布薩無大果
尼乾陀的布薩
他是六師外道之一
他教導弟子只不傷害某部分衆生、對他們憐憫
在布薩日,叫弟子放下所有衣物,自己說,自己不屬於任何人、地方;任何地方、人也不屬於自己
然而他的親人下屬都知道他是自己的親人和上司
佛陀批評這是在說妄語
隔天他吃‘不被給予的食物’ 是犯偷盜
這樣的布薩無大果
聖者的布薩
雜染的心以以下隨念的方法淨化。憶念時他的心會有净信、生起欣悅、捨斷伴隨的煩惱:
佛隨念
法隨念
僧隨念
戒隨念
天隨念
-義注:爲什麽佛陀會說這些隨念?因爲污染心不會讓布薩很大果,所以教導這些業處
-接著佛陀講解八戒的内容,說八戒是阿羅漢的特質,持八戒就是在仿效阿羅漢
-佛陀形容持八戒的福報,是可能投生到以下地方的
人間王權
縱有許多七寶,有著像16大國的統治權,也不及八戒的果報,因爲天樂比人樂優勝
四大天王天
人間50年=這裏的1日1夜,30夜=1月,12個月=1年,活500天年
=人間900萬年
三十三天
人間100年=這裏的1日1夜,30夜=1月,12個月=1年,活1000天年
=人間3600萬年
夜摩天
人間200年=這裏的1日1夜,30夜=1月,12個月=1年,活2000天年
=人間1億4400萬年
兜率天
人間400年=這裏的1日1夜,30夜=1月,12個月=1年,活4000天年
=人間5億7600萬年
化樂天
人間800年=這裏的1日1夜,30夜=1月,12個月=1年,活8000天年
=人間23億400萬年
他化自在天
人間1600年=這裏的1日1夜,30夜=1月,12個月=1年,活8000天年
=人92億1600萬年
-佛陀說出一句偈頌[2],大意是
許多世間的珠寶,不及持八戒福報的十六分之一
持八戒者將生天界
-有一次,遊行者闡陀問阿難尊者,看見貪嗔癡什麽過患而你們要捨斷它們?
-阿難尊者回答,被貪嗔癡征服的人會作以下的,捨斷後則不會:
意圖對自、他、兩者傷害,感受心的苦與憂
身口意行惡
不如實知道自、他、兩者的利益
義注:此世、他世。世間、出世間
作盲目、不作眼、不作智、慧的滅者、苦惱的伴黨、不導向涅槃者
作盲目:義注說會移除如實見
不作眼:義注說慧眼
慧的滅者:義注說業作智、禪那智、觀智這三種智
苦惱的伴黨:義注說不悅意之果、已確認為苦的
不導向涅槃者:義注說煩惱是不導向涅槃的
-闡陀接著問有什麽斷除貪嗔癡的方法?
-阿難尊者答:八聖道
-闡陀隨喜,說對它不疏忽大意已經足夠
-有一次,某位邪命外道弟子的屋主問阿難尊者以下的問題
誰的法被善說?
阿難尊者反問:爲了貪嗔癡的捨斷而教導法是被善說嗎?
屋主回答:是的
誰是世間中善行者?
阿難尊者反問:爲了貪嗔癡的捨斷的行者是善行者嗎?
屋主回答:是的
誰是世間中的已善作者?
阿難尊者反問:已經根除貪嗔癡是世間中的已善作者嗎?
屋主回答:是的
-屋主隨喜,讚美阿難尊者沒有自贊毀他,只是在教導法,且不帶自己進來。接著皈依三寶
-釋迦族人摩訶男問從病中康復不久的佛陀:
佛陀說,智是屬於得定者的,非屬於不得定者
那麽,定在先而後有智呢?或者,智在先而後有定呢?
-阿難尊者見摩訶男問了一條深的問題,怕佛陀辛苦,於是拉他到一邊回答
-阿難引述,佛陀説過有學無學兩者的戒定慧
有學的戒:學習比丘戒等等
有學的定:四色界禪
有學的慧:如實知道四聖諦
-當聖弟子戒定慧具足,他成爲阿羅漢
-義注:解釋有學的戒定慧之後,他以阿羅漢果解釋無學的戒定慧。阿羅漢果智遲過有學的定慧發生。無學的果定也遲過有學的觀智發生
離車族人無畏與賢童子去見阿難,引述尼乾陀若提子
他自稱全知者,無論任何時後,這種知見都一直持續地轉起。
他的學説:以苦行破壞舊業,不作新業而破壞緣,業盡而有苦滅-->受滅-->一切苦滅-->親身見證滅盡而超越
-他們問佛陀是怎樣說的?
-阿難尊者回答,佛陀爲了超越負面情緒、獲得正確方法、作證涅槃而宣説三種滅盡的清淨。
-分別獲得這三種滅盡的清净之人不作新業、被舊業一再接觸而最後終結。
-這種滅盡的清净是可見的(義注:證得出世間法時,便會摧毀對其他信仰的可去性,這是省察智自己可見的)、無時間性的(義注:不會有間隔而給予結果。指聖道之法。[聖道一生起聖果便緊接而來])、請你來見的(義注:當被問到是否應被行道時便‘來見吧’這樣顯示)、帶近的(義注:如熱切看待燃燒中的衣服和頭那樣,值得帶心去禪修)、智者各自地知道的(義注:所有敏知者等的智者會說‘修習我的道,就能達證果,體證滅’—他們各自知道)
-三種滅盡的清净:
戒具足
定具足
慧具足
-義注以阿羅漢狀態解釋上面
-佛陀說,對於我們憐憫、想會聼我們的人,應在---佛法僧不壞净—這三處使他們確立
-四大會變異,但聖弟子(初果或以上)對三寶的不壞净不會變異。他們絕不會投生惡道
-阿難尊者問佛陀,在什麽方面而有 ‘有’ 的存在呢?
-佛陀於是便説,假如沒有欲界、色界、無色界果報之業,是不能安立欲有、色有、無色有的
-佛陀形容
欲界:卑劣界
色界:中位界
無色界:勝妙界
-也說,
業為田地
識為種子
義注:這裏識是指活躍於造業的識、和業一同生的識
渴愛為濕潤
無明蓋、渴愛結之眾生的識(AN3.77)/思與希求(AN3.78)被確立在不同的界
-有一次佛陀問阿難尊者:是否以一切戒、禁制、活命方式、梵行為核心,就會有成果?
戒sīla和禁制bataṃ/vatā的分別:
大義解中chapter 3.16中說,戒是指在比丘戒中自制
什麽是禁制而非戒呢?凡所有遵守都是禁制。例如頭陀八支、發願假如不證果不起來等等
-阿難尊者回答,假如實行後不善法增長、善法減少,那就無成果,反之則有。
-説完佛陀認可,尊者便離開了
-佛陀對其他比丘們說,雖然阿難尊者是有學,不容易得到和他智慧相同者
-阿難尊者見佛陀,說根香、木香、花香這三種香豆順風而非逆風散發芳香。他問佛陀有哪種香能逆風而送?
-佛陀便說,具備以下的人
皈依三寶
持五戒、善法者
具備佈施者
-在他那裏的沙門婆羅門會稱讚他,天神也會稱讚他
-佛陀以偈頌補充,善人的香逆風、從一切方位而散發
-有一次,阿難尊者對佛陀說,他聽説尸棄佛有位叫阿毘浮的弟子,當他站在梵天世界中時,他能以聲音令一千個世間識知。那麽佛陀的聲音能傳到多遠呢?
-佛陀說,他只是弟子,佛陀的能力是不能被測量的
-這樣的對話上演了兩次,到第三次時,佛陀向阿難尊者介紹
小千世界
一千個日月、須彌山、四大洲、四大海、四天王天到梵天界
二千中世界
一千個小千世界
10^6個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
一千個中千世界
10^9個世界
-佛陀的聲音能隨其意欲傳到三千大千世界。
-佛陀透露實際操作方法
以光明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當那些衆生認知到那光時,再發聲使到他們聽到
-阿難尊者聽後不禁贊嘆:這是我的得著啊!我的老師有那麽大的威力!
-(義注說,優陀夷尊者,僧團的麻煩製造者對阿難尊者有過節,因此說:)佛陀有這些能力和你何干呢?
-佛陀叫優陀夷尊者不要這樣說,因爲假如阿難尊者未離貪就死,他憑著這份信心可以
在天界作天王7次(義注說轉輪王)
在這裏作大王其次
-只不過阿難尊者今生就會證得涅槃
-佛陀說,沙門的工作就是受持更高的戒定慧三學,他們應該在它們上有强烈的欲
-佛陀說,就如驢子在牛群後面緊跟隨,心想自己也是被調馴的,但自己根本沒有牛的特徵。
-同樣地,有些比丘在僧團中緊緊跟隨,想著自己是比丘,但對於更高的戒定慧三學,沒有像其他比丘那樣更高的意欲。
-佛陀提醒應該在三學上有强烈的欲
-佛陀說,農夫有三樣預備工作
善耕田
正時地播種
適時地灌溉與排水
-比丘也有三樣預備工作:修習更高的戒定慧三學
-佛陀提醒應該在三學上有强烈的欲
-有一次,某位跋耆族之子的比丘和佛陀說,自己不能學習這150條比丘戒律
-佛陀便問他,可以在更高的戒定慧三學上學習嗎?答:可以
-佛陀便叫他學習三學,因爲這樣時,他的貪嗔癡就會被捨斷,將不作不善
-過了不久,他成了阿羅漢
-有一次,一位比丘問佛陀什麽是有學?
-佛陀說,『他學習』所以被稱爲有學。他學習更高的戒定慧
-佛陀補充,有學隨道而行時,會生起以下三種智
滅盡智
義注:阿羅漢道智
究竟智
義注:阿羅漢果智
[義注:省察智]
知道『我的解脫是不動搖的』
-佛陀說,這150條、每個月誦兩次的戒律,愛自己的人應學習。三學統攝了這些
-接著佛陀介紹各聖者
初果聖者
完滿戒,有適量的定、慧
有三類(AN3.88):
滅盡三結,最多七次流轉人天然後成阿羅漢
投生到好的家庭2-3次後才成爲阿羅漢
只再生為人一次就成爲阿羅漢
二果聖者
完滿戒,有適量的定、慧
三果聖者
完滿戒,定,有適量的慧
有五類(AN3.88)
中般涅槃者
i. 不過壽命的中間而般涅槃。他有三類。
ii. 例如無煩天有千劫壽命。可以在出生那天到達般涅槃
iii. 假如不在出生那天抵達,就在首一百劫抵達
iv. 假如不能夠,那就在第二百劫抵達
v. 假如不能夠,那就在第四百劫抵達
生般涅槃者
i. 過了第五百劫而抵達阿羅漢狀態
無行般涅槃者
有行般涅槃者
i. 在無熱天等,要加行、如蛇行等而抵達阿羅漢狀態
上流到色究竟天者
i. 在無煩天等出生,然後活足天命,然後出生到更高的色究竟天
根據AN3.89,7.55,越下面的三果聖者越遲證悟涅槃。以上解釋根據SN46.3 注釋書
阿羅漢
完滿戒,定,慧
-佛陀說,他們不是不可能犯小隨小學處然後出罪的
義注:覺音尊者(義注的作者)根據精通增支部的老師說,那是指四波羅夷以外的罪
在DN16.6.3,佛陀允許比丘們廢除小隨小學處,但在佛陀死後第一次僧團會議中,比丘們都不肯定,不能取得共識,所以全部保留 (Vin. C.V.439)
-而這些戒律是梵行的基礎、適合梵行的(義注:四道的梵行)
-佛陀說,一部分行者就獲得部分,完滿者則得完滿
一部分行者,義注說是初果-三果
-學處是不會無結果的
義注說這裏的學處指的是三學
-佛陀說,有更高的戒定慧這三學
-更高的戒學
比丘戒
-更高的心學
四種色界禪
-更高的慧學
如實知道四聖諦 (AN3.90)
滅盡煩惱成爲阿羅漢 (AN3.91)
-佛陀之後誦偈,大意如下
有學的道路為
堅定、有能量地禪修
有念,守護根門而行
開始、之後、下(義注:見到不净的東西)、上、日夜也是這樣訓練
最後以無量定(義注說阿羅漢果定)征服所有方位(義注:所緣)
人們稱阿羅漢為
正覺者 (義注:覺悟四諦)
明智者 (義注:蘊、界等的明智)
到達行道終點者
描述無餘涅槃
以識(義注說最後識)滅
破壞貪愛
意像燈熄滅那樣解脫 (義注說,心不在存續的狀態。不顯現在去過的地方)
-一個名叫迦葉氏的比丘,在聽到佛陀說關於學處(義注:連接三學)的法時,他不滿,覺得佛陀太嚴格了
-當佛陀離開後,他變得後悔,便去向佛陀懺悔。
-佛陀接受他的懺悔,並説,看見罪過為罪過後如法懺悔,且未來來到自制者是增長。
-佛陀說,他不會稱讚任何不欲學的比丘,假如稱讚,其他比丘就會因爲佛陀的稱讚的親近他,然後效法—這樣會對他們有長久的不利與苦
-稱讚欲學的比丘則有相反的效果
-佛陀說,農夫有三樣迫切要做的工作
善耕田
之後播種
之後灌溉與排水
-農夫沒有神通可以讓穀物今天、明天就成熟,而它們會隨季節的變化而成熟。
-比丘也一樣,他們應迫切地受持三學。他們沒有神通可以在今天、明天就成爲阿羅漢。
-但是,只要他學習三學時,就會有成爲阿羅漢之時
-佛陀提醒應該在三學上有强烈的欲
-佛陀說,外道安立三種遠離
衣服的遠離
穿粗陋的衣服
施食的遠離
吃粗陋的食物
住所的遠離
住樹下等粗陋住處
-佛陀說,在佛法中也有三種遠離。具備這三種的人被稱爲、獲得最高、取得精髓的人
持戒、遠離壞戒
有正見,遠離邪見
漏盡、遠離漏
-佛陀說,就如秋天太陽升空時,擊破一切黑暗
-當聖弟子生起法眼時(義注:包含四諦法的入流到眼),不但看見,也會去除三結
-更進一步,(三果聖者)去除了貪婪、惡意後,進入初禪。假如在那時死了,他不會有結縛讓他回到欲界了
-佛陀說有三種團體
最高的團體
上座比丘不是
奢侈bāhulikā
i. 義注:奢侈的黃袍行者
ii. 複注:不離貪,拿取大量資具的狀態
鬆散的習慣 sāthalikā
i. 義注:在教法上鬆散地拿取
率先下墮 okkamane pubbaṅgamā
i. 義注:這裏首先下墮到五蓋、充滿五蓋
擱置獨處的責任
i. 義注:獨處=無取涅槃
不發起精進來達到未達到的、取得未取得的、作證未作證的
i. 複注:身、意念的精進
ii. 達到未達到,義注說禪那、觀、道、果、的成就
那些後備看到後也效法
不和合的團體
相互爭吵的
和合的團體
不爭吵、相互以親切的眼睛相視
他們產生出許多福德
他們住於梵住:喜心解脫
喜 --> (名)身輕安-->樂-->入定
-佛陀說,具備三種特質的馬適合國王使用
具足外觀
具足力量
具速度
-具備以下三個特質的比丘值得被尊重、是無上福田
具足外觀
持好戒
具足力量
有爲了棄惡修善的努力
具速度
如實知道四聖諦(AN3.97)
捨斷五下分結,成爲三果聖者(AN3.98)
滅盡諸漏,成爲阿羅漢 (AN3.99)
-佛陀說,樹皮衣無論是新的、中古、老舊的,也是
醜陋的
觸感苦
少價值
-佛陀也說,對於新、中臘、上座比丘,
假如是劣戒的惡法者=醜陋
凡親近、效法他都有長久的不利、苦=苦的觸感
對他佈施沒有大果=少價值
-這樣的上座比丘假如在僧團中説話,比丘會調侃他:憑什麽説話?如對垃圾堆中的樹皮衣
-接著佛陀説出了完全相反的論述
-佛陀對比丘們說:
-假如有人說,‘這人這樣作業,就會如是感受’
這樣就沒有梵行生活了
而也沒有苦完全中止的機會
關於 ‘這人這樣作業,就會如是感受’
義注解釋這句是指一個人造了這樣的業,就一定要受報、不能避免。那樣永遠都不會能夠跳出輪回,因爲要受所有報應
菩提尊者則提出另外的看法:雖然善/惡業 一定會分別產生樂/苦的遭遇,但被體驗為樂/苦的程度未必等同原來行爲的道德重力
-假如說,這人這樣作業,就會感受那樣的果報
這樣就有梵行生活
也有苦完全中止的機會
關於‘這人這樣作業,就會感受那樣的果報’
義注以論藏解釋:業透過速行心來創造。造業通常七個速行心為一組造。
第一個速行心假如遇到相應的緣,會在今生成熟,假如遇不到,就成爲無效業
第七個速行心假如遇到相應的緣,會在下一生成熟,假如遇不到,就成爲無效業
中間五個速行心則能下一生之後的任何時候成熟
義注這裏應該想說造了業未必一定要受報,可以透過脫離輪回逃離
菩提尊者則提出另外的看法:雖然善/惡業 一定會分別產生樂/苦的遭遇,但被體驗為樂/苦的程度未必等同原來行爲的道德重力
-有些人作少量的惡業而投生到地獄,因爲
不修身
義注:不是漏盡
不隨觀身 ,複注說以不净、無常等隨觀
不修戒
不修心
不修慧
自己有少量(義注:德行)
義注說,假如是無量就是漏盡了
卻住於少量苦(沒有怎樣受惡報)
-有些人則作完全一樣少量的惡業而只在當生感受,看起來沒有些微,不用說多。
因爲和上面相反的理由
義注說,因爲(阿羅漢)沒有下一生
-接著佛陀舉了多個例子來説明上面
把一鍋鹽投入小容器中咸得不能喝,因爲水少。把一鍋鹽投入恆河中不會咸得不能喝,因爲水多
同樣地,有人只作少惡就墮地獄,有些人作少惡(極其量)只在今生感受
有人因爲偷錢而遭受捆綁,這是因爲他窮困。另一個也偷錢但不受捆綁,因爲他富有
販羊者能對偷羊者隨心所欲,因爲他窮。卻不能對另一個隨心所欲,反而要低聲下氣求回羊子,因爲那個人是國王或大臣
-佛陀有一次説明金匠怎樣透過步驟一步步净化黃金
-説完後便説明專修更高心的比丘怎樣一步步讓心適合作業、有證得六神通的基礎
捨斷身口意等粗染污
捨斷欲尋、惡意尋byāpādavitakko、加害尋等中等污染
義注以嗔解釋byāpāda
捨斷親族尋、國土尋、連結不被輕藐之尋
親族尋:義注說,關於‘我的親屬有很多福德’ 關於親族的尋思生起。複注說,連結家宅的情愛
國土尋:義注說,如是如是‘國土安全、有許多施食’ 關於國土的尋思生起。複注說,連結國土的情愛
連結不被輕藐之尋:義注--‘啊!他們真的不要輕視我啊!‘ 複注補充’他們不要認爲我是低下的,要以石傘對我作尊重‘
捨棄讓定不平息、不一境、要有所作爲努力地去除的法尋
義注以十種觀染來解釋法尋:
觀之光明
i. 清净導論的義注《大疏鈔》:這光明是來自「修觀之心」所引生的心生色
智
i. 修觀時,觀智變得非常銳利。到底有多銳利?在觀照名色的無常、苦、無我三相時,觀智有如行電般毫無阻礙地迅速進行。觀無常、苦、無我三相之智變得非常銳利、有力與清淨。
喜
i. 此時五種喜能在禪修者之智裡生起。
ii. 小喜(khuddaka pīti)是使到體毛豎直之喜;
iii. 剎那喜(khaṇika pīti)是在不同時候如閃電般出現之喜;
iv. 繼起喜(okkantikā pīti)是有如一陣陣海浪般不斷生起之喜;
v. 踴躍喜(ubbegā pīti)是能夠令到身體浮起之喜;
vi. 遍滿喜(pharanā pīti)是因為勝心生色遍滿全身而生起之喜。
vii. 禪修者感到有如浸入油中的棉花一樣,全身都充滿了勝心生色。因為與修觀之心相應的喜遍滿全身,禪修者以為那喜正向全身擴散。
輕安
i. 與觀智相應的輕安心所
觀之樂
i. 殊勝的樂受遍滿全身。由修觀之心引生的心生色稱為勝心生色(paṇīta cittaja rūpa)。當這些勝心生色遍滿全身,及它們的地、火、風界撞擊存在於全身的身淨色時,就會產生樂受,這是與觀智相應之樂。
勝解
i. 這是與觀智相應之信。他已肯定有名色因果的存在,已肯定因與果兩者都有無常、苦、無我的本質;也肯定有過去、現在、未來、內、外諸行法的存在。由於智最為顯著,其信變得非常堅固,因此與觀智相應之信是可以非常堅固的。
策勵
i. 這是修禪的精進力,是正精進道支
現起(upaṭṭhāna)=念
i. 現起(upaṭṭhāna)是念:.這是與觀智相應之念。此念就有如城門的柱子,一枝十碼高及深入地底十碼的柱子,它不會被自四方吹來的風動搖;同樣地,念保持修觀之心平穩地觀照目標
捨
i. 諸捨當中有兩個是觀捨(vipassanā upekkhā)與轉向捨(avajjana upekkhā)
ii. 轉向捨是觀智速行之前生起的意門轉向,會被稱為轉向捨是因為它是與捨相應的名法
iii. 觀捨是與觀智相應的中捨性心所
欲(nikanti)是執著觀智
i. 有時會對具有上述九法(即從觀之光明至觀之捨)的觀智生起喜愛,這即是欲
克服法尋之後得定,他的心(義注:以禪那為基礎)然後轉向任何神通都能證得
-佛陀說,實踐更高的心(adhicittaṃ義注:止觀之心)的比丘們,應該時時作意三相
定相
只一味作意定相的話心可能會導向於懈怠
努力相
只一味作意努力相的話心可能會導向於掉舉
中捨相
只一味作意中捨相的話心可能不為滅盡煩惱而正確入定
義注、複注:在行上無常無常等存在智慧的力量,而中捨
-佛陀說,但當實踐更高的心時,常作意這三相時會讓心
柔軟、適合作業
光亮
不脆弱
為滅盡煩惱而正確入定
-之後,他的心(義注:以禪那為基礎)、轉向任何神通都能證得
-佛陀也以金匠的煉金作例子説明以上的道理
-當佛陀還是菩薩時,他分析世間的
樂味
緣於世間而生起樂、喜悅
過患
世間是無常的、苦的、變易法
出離
調伏在世間上的貪
-只要佛陀不如實證知1-3分別為1-3,他不會自稱已經正確地圓滿覺悟
-佛陀的解脫是不動搖的,而且沒有下一生
-佛陀說,自己曾不斷尋找、並到達、以智慧(義注:連結觀的道智)善見世間的所有
樂味
過患
出離
-只要佛陀不如實證知1-3分別為1-3,他不會自稱已經正確地圓滿覺悟
-佛陀的解脫是不動搖的,而且沒有下一生
-佛陀說,
假如世間沒有樂味,衆生就不會在世間上貪著。但因爲有,所以貪著
…過患…厭…
…出離…出離
-只要眾生不如實證知樂味、過患、出離分別為樂味、過患、出離,他們就不能出離。反之則能
-佛陀說,任何沙門婆羅門不如實證知樂味、過患、出離分別為樂味、過患、出離,
-佛陀就不會認可他們為沙門、婆羅門中的沙門、婆羅門
-他們也不會以證智自作證進入
沙門利益
義注:四聖道
婆羅門利益
義注:四聖道
-假如如實知道則有相反的結果
-佛陀說,在聖者之律中,
唱歌=哭泣
跳舞=發瘋
過度地露齒笑=兒童
因此要革除1-2,當有法喜時要具念地適度微笑
佛陀說,有三樣東西人不會滿足
睡眠
喝酒
性交
-佛陀對給孤獨屋主說
當心未被守護時,身口業也未被守護
之後身口意業也會成爲漏出的
之後身口意業也會腐爛
他不會有善、吉祥的死亡(義注:投生到地獄等)
-假如守護心則有相反的結果
-佛陀對給孤獨屋主說
當心走錯Byāpanna時,身口業也會走錯
義注以‘離開本來狀態而住‘ 來解釋Byāpanna
他不會有善、吉祥的死亡(義注:投生到地獄等)
-假如心不走錯,則會有相反的結果
-佛陀說,有三個業集的因緣:貪嗔癡。凡被它們所生的業是
不善的
有過失的
有苦果報的
轉起業集而不是業滅
-也有另外三個業集(義注:中止輪回之業)的因緣:無貪、無嗔、無癡。凡被它們所生的業是1-4的相反
-佛陀說,有三個業集的因緣
對過去成爲貪欲的原因處,尋思、伺察。這時他的貪欲生起,被這些法結縛
現在…
未來 …
-也有另外三個業集(義注:中止輪回之業)的因緣, 那就是對於過去、現在、未來--成爲貪欲的原因處—不生起貪
-怎樣不生起貪?
他了知貪將來的果報之後,不使到它發生,以心和慧貫通後看見 (義注:以連接觀智的道看見)
-佛陀說,不捨棄這三樣的人會墮入苦界
非梵行者裝作梵行者
以無根據的非梵行誹謗行清淨梵行者
這麼說、這麼見者:『在欲中沒有過失。』而陷落於欲中
-佛陀說,有三種人的出現是世間難得的
佛陀
教導佛法的人
知恩、感恩的人
佛陀說,有三種人存在於世
易被測量者
SN6.7義注說容易被測量為有這麽多的戒定慧。他具有以下特徵:
掉舉uddhatā
傲慢unnaḷā
i. 義注:生起徒然的傲慢
ii. 複注:徒然的勝過、等同之慢
搖擺capalā
i. 義注:取得黃僧袍、裝飾等而搖擺
ii. 複注:貪求之義
嘴巴尖酸mukharā
i. 義注:尖酸之語
零散語vikiṇṇavācā
i. 義注:不節制之語、整天說無用之語的人
失念
不正知
不得定
散亂心
不控制根
難被測量 (和上面相反)
不能被測量者
阿羅漢
-佛陀在這裏列舉了眾無色界的壽命
空無邊處天
二萬大劫
識無邊處天
四萬大劫
無所有處天
六萬大劫
然而,凡夫完結無色界的壽命之後(或)會投生到惡道,佛教聖者則會在那裏般涅槃
---------
AN4.123 的義注解釋,假如有來生,身處在色界的有學聖弟子不會墮落較下等的生命,而是會在同一個色界生命或更高的界取證涅槃。
AN4.123 的複注解釋,佛陀之所以沒有提到四惡道和地居天的壽命?因爲在惡道中,他們的業決定他們的壽命,當他們的惡業殆盡才會去世。業力也決定地居天的壽命,有些只活一星期、兩星期等
在人間,假如證得阿羅漢,他只會進入無餘涅槃或過出家 生活 (現代有實例,一個人可以證悟阿羅漢,沒有受出家戒,但在寺院那裏持八戒、過清净的寺院生活)。 爲什麽?因爲阿羅漢是最有德的狀態,不可能存續在低劣的(一般居士生活)狀態。
但地居天神證阿羅漢果之後仍可以活夠整個壽限
在六欲界天的初果、二果聖者也可以活夠整個壽限
在色界、無色界中,所有聖者也可以活夠整個壽限
投生到色界(或無色界)的初果、二果聖者不會返回此世間(欲界),會在那裏般涅槃。他們被稱爲禪那不還者
-取得八定的人會怎樣投生?他們會根據他們熟練的禪那而投生到相應的禪定天。
假如他們精通於所有呢?那麽就是非想非非想天了。
投生到九個梵天世界(初-三禪天)的聖弟子,會投生到相同地或較高等的界,而不會到較下的。凡夫則有可能到較下的界。
三果聖者假如投生到初禪天,會在九個梵天世界(初-三禪天)净化(自己),在最高處住時(可能指廣果天/ 色究竟天)般涅槃。
有三種天界被稱爲‘最好的存在‘
廣果天
色究竟天
非想非非想天
在這裏居住的三果聖者不會再往高、往低走,就在那裏證般涅槃。
-佛陀說,有以下幾種壞失
戒 (AN3.118-120)
十惡的頭七惡
心(AN3.118-119)
貪婪、瞋害心
見(AN3.118-120)
是邪見者:
沒有佈施(的果報)
沒有祭祀
沒有佈施物
善惡的果報
沒有父、母[注釋書:正行與邪行都無果]
沒有此世
沒有他世(注釋書:斷滅論)
沒有化生的有情
不存在擁有特殊智的正行道修行人宣示此世他世 [注釋書:指全知的佛陀]
活命 (AN3.120)
錯誤的謀生方式
-因爲這些壞失而死後投生苦界
-接著佛陀述説戒、心、見的具足。會投生天界
-佛陀說,有三種清净 (義注以煩惱垢的消失解釋)
身清淨
離殺盜淫
語清淨
離妄語、離間語者、粗惡語者、閑雜語
意清净
不貪婪者、無瞋害心者、正見 (AN3.121)
法念住内容:(AN3.122)
i. 自己内有五蓋,知道
ii. 沒有時,知道
iii. 未生起而生起時,知道
iv. 已生起的斷除時,知道
v. 已捨斷的五蓋不再生起時,知道 (DN22.382義注釋以透過阿羅漢道的生起來解釋)
-佛陀說,成就清净的人,被說是洗净罪惡者
-佛陀說,有三種聖賢行moneyyāni
身聖賢行
離殺盜淫
口聖賢行
離妄語、離間語者、粗惡語者、閑雜語
意聖賢行
滅盡煩惱狀態
-成就聖賢行的人,他們說是捨棄所有(義注:煩惱)的人
-佛陀說,假如比丘受供時
滿意於好的施食
也願未來施主都會以好的施食滿足自己
在食用時被貪束縛 (義注解釋)
尋思欲尋、惡意尋、加害尋
-對他佈施不會有大果,因爲他疏忽大意
-反之則有大果,因爲警覺
-佛陀說,凡比丘們爭論、互相攻擊,即使自己作意那個方位,都是不安樂的,更何況去
-他們應捨斷三惡尋,多作三善尋
-接著佛陀講述相反、融洽的情況
-佛陀說,他以以下而教導法,非相反的
證智
複注:佛陀親身地知道,並根據現實而教導法。
因緣
複注:如,被指導的人意之傾向、特別的事件、問題
有擊退的
複注:擊退貪等
-這樣時,自己應作教誡
-佛陀說,以下三個情況,對他們來説應是悅意的
佛陀是正確地圓滿覺悟者
法被善說
僧團是善行道者
-說完後一千個世界震動
-有一次,佛陀抵達迦毘羅衛城,請釋迦族人摩訶男為自己找住處。
-除了葛拉嘛人玻勒度—佛陀以前的同修--的住處,摩訶男找不到其他。於是佛陀便在這裏過夜
-那夜過後再見佛陀,那時佛陀開示有三種大師
宣說欲的遍知,但不宣説色、受的遍知
義注:
宣說欲的遍知=征服欲而安立初禪
..色..= 征服色而安立無色
..受..= 征服無色而安立涅槃
宣說欲、色的遍知,但不宣説受的遍知
宣說欲、色、受的遍知
-佛陀問摩訶男,這些大師有同一個終點,還是不同呢?
-這時,玻勒度請摩訶男答同一。佛陀叫摩訶男答不同
-同一件事上演了三次後,玻勒度知道自己被具影響力的摩訶男拒絕了三次,最好離開這個城市
-有一個深夜,如手天子使整個祇樹林發光後,來見佛陀
他應是AN1.251、四攝法第一的如手
-他嘗試站在佛陀面前,但卻沉了下去。佛陀於便叫他把身體化作粗糙的
義注:梵天在著陸時,要讓自身化作粗糙的,才符合地
-佛陀問他以前身爲人熟悉之法,現在是否也熟悉?
-如手回答是,好像佛陀被衆人圍繞,自己也被天子們圍繞,他們都想聼法
-自己死時對三法沒有滿足和退縮
對佛的看視
對正法的聽聞
對僧團的伺候
-他現在是無煩天天神
-有一次,佛陀見到某位具備以下質素的比丘
欠缺[內]樂味的
義注:禪那之樂
[尋]外樂味的
義注:欲樂
忘失念
不正知
無定
心散亂
不控制諸根
-佛陀叫他不要對自己作污染,蒼蠅不可能不降落、纏住泄露惡臭、對自己作污染的人。説完那位比丘得到了急迫感
-佛陀之後向另一位比丘解釋
污染=貪婪
惡臭=惡意
蒼蠅=惡不善尋
-佛陀說了一篇大意如下的偈:
不守護根門者被蒼蠅纏住、遠離涅盤,有苦惱的份
得不到定者被蒼蠅尾隨、是愚人。
戒具足的人完全明白、樂於寂靜
擯逐蒼蠅後,寂靜者們睡得安樂
-有一次,阿那律尊者去見佛陀,說自己以天界看見大多數婦女墮惡道,於是問具備哪幾法的女人會墮惡道
-佛陀回答
午前時被吝嗇心所纏而住家
SN37.4義注:煮飯做家務時兒子乞求母親能給予他東西時,母親不想
中午時被嫉妒所纏而住家
SN37.4義注:在中午時女人被憤怒掌控,在家裏爭吵不果,便走到鄰居那裏爭吵。丈夫則坐在坐處看著
傍晚時被欲貪所纏而住家
SN37.4義注:從事性交
-有一次,阿那律尊者去見舍利弗尊者,他提到,自己
能以天眼看到1000個世界
精進不退
具念不忘
(名)身輕安
心有定
但是還不是阿羅漢
-舍利弗尊者便説
說自己(上面1)是慢
想著自己(上面2-5)是掉舉
想著自己(上面6)是後悔
他請尊者捨斷這三樣後,把心集中到涅槃
-不久阿那律尊者就成爲阿羅漢了
-佛陀說,有三種東西當被覆藏時活躍
女人
婆羅門的咒術
邪見
-有三種東西當暴露時會照耀
日
月
佛陀所教導的法與律
-義注說有四種暴露應被知道
一邊:為比丘尼安立的學處
兩邊:為比丘安立的學處(比丘尼也共有的)
自己:已經獲得的法、美德
一切:三藏佛語
-佛陀說,世間有三種人
如刻文於岩石般的人
常發怒,而那個憤怒長時間潛伏
如刻在石上的字很長時間才被風、水所消磨
如刻文於地般的人
常發怒,但那個憤怒只短暫潛伏
如刻文於水般的人
當被人粗暴地對待時,仍然和那個人交往
-佛陀說,有三樣特質的戰士適合國王使用
是遠距離的射手
閃電般的射手
巨大身體的破壞者
-同樣地,有三樣特質的比丘們應被尊敬、供養、是世間無上福田
是遠距離的射手
對過去現在未來等11種分別的五蘊,以正確的智慧如實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閃電般的射手
如實知道四聖諦
巨大身體的破壞者
破壞巨大的無明蘊
-佛陀說,有三種團體
被訓練成空洞美辭的Okkācitavinītā (可參考AN2.48)
被訓練成反問的團體(可參考AN2.48)
被訓練成’只那麽多‘的團體
義注說:在量的範疇被訓練。知量
’只那麽多‘就是佛語
-佛陀說,具備三支的人應結交為朋友
給與難給與的
做難做的
忍耐難忍耐的
-佛陀說,不論佛陀出不出現,以下這些都是住立的,只不過佛陀徹底領會它們再教導他人
一切行是無常的
一切行是苦的
一切行是無我的
-佛陀說,在所有沙門婆羅門的學説當中,末迦利的論說被説爲下裂的。
-他主張沒有業、沒有所作業、沒有精進
-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佛陀都説有業、有所作業、有精進,但他卻反對
-他像捕魚人那樣撒出漁網,讓許多人不利、苦
-佛陀說,有三種具足(AN3.139)/增長 (AN3.140)
信
戒
慧
-佛陀說,就如馬一樣,也有三種未被調御的人
快速具足、但非容色、高與寬具足
快速具足=如實知道四聖諦
容色具足=當問到論藏和律藏的内容時能夠解答
高與寬具足=得到四資具等利得
快速、容色具足、但非高與寬具足
快速、容色、高與寬都具足
-佛陀說,就如好馬一樣,也有三種好人
快速具足、但非容色、高與寬具足
快速具足=三果聖者的狀態
i. AN3.141義注:以智慧的快速
容色具足=當問到論藏和律藏的内容時能夠解答
高與寬具足=得到四資具等利得
快速、容色具足、但非高與寬具足
快速、容色、高與寬都具足
-佛陀說,就如優秀的馬一樣,也有三種優秀的人
快速具足、但非容色、高與寬具足
快速具足=阿羅漢狀態
容色具足=當問到論藏和律藏的内容時能夠解答
高與寬具足=得到四資具等利得
快速、容色具足、但非高與寬具足
快速、容色、高與寬都具足
-佛陀說,具備三法的比丘實現究竟的目標、而且是人天最上
無學戒蘊(AN3.144)
無學定蘊
無學慧蘊
-另外三法為 (AN3.145)
如意神變
記心神變
教誡神變
另外三法為 (AN3.146)
正見
義注:果定中的正見
正智
義注:果智
正解脫
剩餘果定之法
-佛陀說,具備不善 (AN3.147) / 有罪過 (AN3.148) / 不正 (AN3.149) /不净 (AN3.150)
的身口意業,會被帶到地獄中
-反之,則被帶到天界
-佛陀說,具備不善 (AN3.151) / 有罪過 (AN3.152) / 不正 (AN3.153) /不净 (AN3.154)
的身口意業,
愚人傷害自己、有罪過、被智者譴責、產生許多罪業
-智者則相反
-佛陀說,有三種禮敬:身口意
-佛陀說,只要衆生在午前、中午、傍晚 以身口意行善,他們就有好的午前、中午、傍晚
-佛陀以偈頌補充:
吉祥快樂的時刻會來到供養梵行者
聯繫利益的的行爲帶來吉祥的利益
那些得到利益的快樂者在佛教中增長
佛陀祝願大家健康快樂
-佛陀說,有三種道:
粗道
認爲在欲中沒有過失而陷落欲中
損耗道
苦行
中道
四念住 (AN3.157)
四正勤(AN3.158)
四神足(AN3.159)
五根(AN3.160)
五力(AN3.161)
七覺支(AN3.162)
八正道(AN3.163)
-佛陀說,自己是十惡者、且勸導他人行十惡、認可十惡,這人會生地獄
-自己是十善者、且勸導他人行十善、認可十善,這人會生天界
佛陀說,爲了以下這些法
貪、瞋、癡
憤怒與惡意(敵意為相、不能捨棄敵對為作用,不停憤怒為現起)
Makkho(貶低他人的美德為相、摧毀為作用、覆蓋為現起)、paḷāso(競爭為相、把自己和別人的美德相提并論為作用、量度別人的美德為現起)
嫉妒、慳吝
Māyā(覆蓋已作的惡為相、掩蓋為作用、障礙為現起)、sāṭheyyaṃ(炫耀自己不存在的美德為相、說出來為作用、身體的外相虛僞地作為現起)
thambho(心膨脹為相、叛逆為作用、不柔軟為現起)、sārambho(勝過為相、敵對為作用、不尊重為現起)
慢、極慢(舉起為相,極度自大為作用,自負為現起)
迷醉、疏忽大意(心丟棄到五欲為相、丟棄為作用、無念為現起)
的以下
證知abhiññāyā
義注:証知、親身體驗對五欲之貪
遍知pariññāyā
遍盡parikkhayāyā
捨斷pahānāyā
義注:放棄之義
滅盡khayāya
衰退vayāya
離染virāgā
義注:撤回享受之義
滅nirodhāyā
捨離cāgā
捨遣paṭinissaggāya
-應修習(以下用作觀的定[義注])
空定 (無我角度)
無相定 (無常角度)
無願定 (苦角度)
[1]原經文:
這世間,惡業一旦做了,不存在名叫秘密的東西
自己這個人啊!會知道的—不論真實或虛假
誰人在自己上存在惡,然後自己覆蓋
善禁戒之親愛的!就在你眼前!你自己會輕蔑的
天神和如來都見到,世間愚人錯誤的行爲
因此聰明的世間主禪修
法主隨法行
賢智者(muni,牟尼)有著不減弱、真實的努力
誰觸達生滅、充滿力量
用力地對付惡魔、死亡
如是質素的他是世間中的智者
不參與一切法貪的賢智者
(義注:對三地之法不起貪)
[2] 原經文:
不殺生和不給而取,不説謊不喝酒
戒絕非梵行性交,夜間不吃不享用非時的食物
不拿取花環不作香水,蓋著而睡在地上
如是八支布薩,透過苦盡的佛陀宣説
日月兩者都有好的外觀,如此遠照亮四周
驅散黑暗、空氣中的霧氣;照耀(各)方位
有著當中的財富:質素好的珍珠、珠寶、青金石
金黃的黃金和金色的儲水池;那個黃金被說
擁有八支布薩,(這些都)不及它十六分之一
就如月光對所有星群
因此男人女人有戒德,擁有八支布薩
能得到多少的快樂、功德啊!
他將無過失地到達天堂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