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經過阿難尊者的提問,佛陀說,以下,下面是上面的目的和效益
善戒
不後悔
欣悅(義註:幼嫩的喜)
喜
輕安(註:作用為破除心與心所的不安。對治導致煩躁的掉舉與惡作)
樂
定
如實智見 (義註:幼嫩的觀)
厭 (強力的觀)
離貪 (道)
解脫智見 (義註:阿羅漢解脫和審察[智])
像這樣,善戒次第地來到最高
-佛陀說,持戒者、戒具足者不應該意圖:『令我的不後悔生起。』因爲持戒者、戒具足者生起不後悔,這是法性。
-同樣地,以下,2具足者不應該意圖:『令我的3生起。』因爲…(如此類推一直到11)…
持戒
不後悔
欣悅(義註:幼嫩的喜)
喜
輕安(註:作用為破除心與心所的不安。對治導致煩躁的掉舉與惡作)
樂
定
如實智見 (義註:幼嫩的觀)
厭 (強力的觀)
離貪 (道)
解脫智見 (義註:阿羅漢解脫和審察[智])
像這樣,為了從此岸走向彼岸而法使法潤澤;法使法完成。
-佛陀對比丘們說 (AN11.3)/舍利弗尊者對比丘們說(AN11.4)/阿難尊者對比丘們說 (AN11.5)
-對1壞失者來說2失去近因,對2壞失者來説3失去近因…
持戒
不後悔
欣悅(義註:幼嫩的喜)
喜
輕安(註:作用為破除心與心所的不安。對治導致煩躁的掉舉與惡作)
樂
定
如實智見 (義註:幼嫩的觀)
厭 (強力的觀)
離貪 (道)
解脫智見 (義註:阿羅漢解脫和審察[智])
-接著他們反面論證
-佛陀說,侮辱、辱駡聖者同修沒有機會不遭受以下十種不幸之一
未取證的不取證
已取證的衰退
善法不淨化
義注:不去到三學、教說的净化
在善法上是增上慢者
不樂於行梵行
進入某個犯戒的污染
放棄學後還俗
被嚴重的疾病觸達
精神錯亂
死時迷亂
死後往生惡道
-有一次,阿難尊者問佛陀,比丘會有這樣的定嗎:不獲得以下的想,但還是想
1. 地水火風 (義註:遍禪)
2. 四無色界處想
3. 這個世間、其他世間的想 (義註:生起四個為一組或五個為一組的禪那想[經藏或論藏對於色界禪的分法])
4. 任何在這裏所見、所聞、所覺(義注:所嗅、所嘗、所觸)、所識(義注:苦樂等法所緣)、所得 (義注:到達所找尋、不找尋的)、所找尋(義注:找尋已到達或未到達的)、被意所隨行 的
-佛陀答是有的,那就是取涅槃為所緣的果定。
-又有一次,阿難尊者問了舍利佛尊者同樣的問題,對方也回答了相同的
-阿難尊者便讚嘆他們,兩者在道理與字句中也是一致的—在最上處上(義注:涅槃)
-有一次,阿難尊者問佛陀,比丘會有這樣的定嗎:能不作意以下,但還能作意
1. 六根六塵
2. 地水火風
3. 四無色界處想
4. 這個世間、其他世間的想 (義註:生起四個為一組或五個為一組的禪那想[經藏或論藏對於色界禪的分法])
5. 任何在這裏所見、所聞、所覺(義注:所嗅、所嘗、所觸)、所識(義注:苦樂等法所緣)、所得 (義注:到達所找尋、不找尋的)、所找尋(義注:找尋已到達或未到達的)、被意所隨行 的
-佛陀答是有的,那就是取涅槃為所緣的果定。
-有一次,佛陀教誡詵陀尊者,要修駿馬禪,不要修未調馬禪
-未調馬禪:
1. 未調馬被綁在馬槽只想著草等食物,但並沒有想到馴馬師今天將對自己作什麼懲罰?應該作什麼對策?
2. 同樣地,禪修者的心被五蓋所纏縛、制服,對已生起的五蓋不如實知道出離;帶著它們禪修
3. 而且修依止以下的禪
a. 地水火風
b. 四無色界處想
c. 這個世間、其他世間的想 (義註:生起四個為一組或五個為一組的禪那想[經藏或論藏對於色界禪的分法])
d. 任何在這裏所見、所聞、所覺(義注:所嗅、所嘗、所觸)、所識(義注:苦樂等法所緣)、所得 (義注:到達所找尋、不找尋的)、所找尋(義注:找尋已到達或未到達的)、被意所隨行 的
-駿馬禪:
1. 駿馬被綁在馬槽不會想著草等食物,會想到馴馬師今天將對自己作什麼懲罰?應該作什麼對策?他視這樣挨鞭子為如負債、如縛刑
2. 同樣地,禪修者的心不被五蓋所纏縛、制服,對已生起的五蓋如實知道出離
3. 而且不修依止以上的禪 ,(義注:而修觀而成的果定)
4. 帝釋天、梵天與創造之主Pajāpati都會禮敬他,因爲他們都不自證他依止什麼而修禪(答案是涅槃)
a. 創造之主Pajāpati在MN1的義注中wei2魔王的名字,因爲他對所有衆生使用他的權力。
b. 在SN11.3的義注中,則說他在天神中和天帝長得似樣、活到同樣歲數,但在集會中會坐第二席。
c. DN13中他被婆羅門與天帝一起呼叫
d. 在DN32中和各大夜叉、夜叉大將軍齊名
5. 修這樣的禪時,以上所有想都消失了
-佛陀說具備以下的是
1. 究竟終結者
2. 究竟離軛安穩者
3. 究竟梵行者
4. 究竟完結者
5. 天與人中最上者
-具備三法:
1. 無學戒蘊
2. 無學定蘊
3. 無學慧蘊
-或具備另外三法
1. 正見
2. 正智
3. 正解脫
-具備二法
1. 明
2. 行
-佛陀之後同意被梵王常童子所吟誦的偈:
1. 凡歸屬種姓者們,剎帝利在這人們中是最上的
2. 明行具足者,在天人中他是最上的
-有一次,釋迦族人摩訶男聽説眾多比丘為過完雨安居的佛陀造衣,待做完後便會出發遊行,便來找佛陀
-他問佛陀,對於心沒有固定住處的在家人來説,他們應該以什麼住處而住呢?
-佛陀便說,有信、精進、念、定、慧者是成功的,而非相反的
-佛陀說,在這五法上住立後,更應該在以下六法上修習
即六隨念
在修六隨念時,心不會被貪嗔癡所纏縛,對於這六種目標心僅僅是正直的
他接著會得到關於法(義註:佛語)、義(義註:義註)的宗教情操-->
得到關於法的欣悅(義註:輕微的喜)-->
(義註:名)身輕安-->感受樂-->入定
-他被稱為在不平(義註:因為貪嗔癡等而不平)、傷害的世代中到達平坦、無傷害,
-而且已進入法流(義註:這裡指觀)
-和AN11.11幾乎一樣,但情景是釋迦族人摩訶男剛病好。
-加之佛陀提醒他在以下的時候也應修習六隨念
1. 行住坐臥
2. 執持家業時
3. 當住在孩子擁擠的住處時
-有一次,釋迦族人難提聽聞世尊想要到舍衛城雨季安居,便想,如果自己也到舍衛城雨季安居,在那裡工作,將能經常見到世尊。如是,他如願了
-後來,難提聽説眾多比丘為過完雨安居的佛陀造衣,待做完後便會出發遊行,便來找佛陀
-他問佛陀,對於心沒有固定住處的在家人來説,他們應該以什麼住處而住呢?
-佛陀便說,有信、精進、念、定、慧、持戒者是成功的,而非相反的
-佛陀說,在這六法上住立後,更應該在以下五法上修習
佛隨念
法隨念
善友隨念
『確實是我的利得,確實是我的善得的:我的善友是悲愍者、樂於利益者、告誡者、教誡者。』
義注:即僧隨念
佈施隨念
天隨念
猶如漏盡比丘不認為有自己應該作的,或增加已作的
那些超越以物質食物為食物,擁有意生身的天神,不見有自己應該作的、或發展已作的(或指阿羅漢梵天神或一般安於禪那的梵天神)
i. 義注說,所有欲界天神都以甘露為食物。(那些食物)從最低到最高都是勝妙的,他們日日享用。
ii. 他們享用貓足份量的甘露食物。置於舌頭量的食物能夠遍滿身到達頭髮端、指甲端。只需享用一日,就能滋養七天
-佛陀說,已具備這十一法的聖弟子會捨斷惡不善法,不執取
-有一次,尊者須菩提與沙達比丘一起去見佛陀。
-佛陀問須菩提尊者提他的同伴叫什麽名字?
1. 尊者便回答是須達多居士的兒子,叫沙達
2. 注釋:須達多是給孤獨屋主的正名
-佛陀便問須菩提尊者,新出家的沙達比丘是否具備信的特徵
-經須菩提尊者的提問,佛陀便說了信的特徵
1. 持好戒
2. 多聞、憶持、以語演練、以意隨觀、(義註:從道理與原因以慧)見善貫通佛法
3. 有善友
4. 是順從者, 能忍耐、善理解教誡
5. 熟練、不懶惰於同修的各種義務,而且會考察方法,作出恰當的作為與安排
6. 愛法和法的談論,尤其是對於律藏與論藏
7. 精進於棄惡修善
8. 能輕易取得四色界禪
9. 具備三明
-須菩提尊者聽後說對方具備這些,然後佛陀叫須菩提尊者要和他同住,當他想要見如來時,請他與沙達比丘一起來見如來
-佛陀說,多作慈心解脫時,十一種利益能被預期
安樂地睡
義註:其餘的人打滾打鼾困難地睡,不睡得安樂,
復註:兩種睡眠,在床上背部伸展之相/ 唯作心、不混雜的有分存續之相。在這裡兩者都快樂地睡。無論什麼,漸漸地睡,肢體放置在一邊舒適的狀態而睡。
安樂地醒
義註:不像其他人呻吟、打哈欠、翻身困難地醒;如是未醒來的打開,就如蓮花堅定安樂地醒來
不見惡夢
義註:在夢中見吉祥的夢,如禮敬佛塔、作尊敬、聞法。而不見自己被盜賊包圍、被野獸壓迫、掉下懸崖
受人喜愛
義註:就如在胸前掛上一串珍珠、在頭上飾上花環,這樣首任喜愛、有魅力
受非人喜愛
義註:就如visākha長老那樣。
復註:據說:在波吒釐子城(華氏城)有一位富翁,他住在那裡的時候,聽說銅鍱洲(即錫蘭)飾以塔廟的花鬘,有袈裟輝煌,在那國土中,到處可以隨意或坐或臥,氣候適宜,住所適宜,人民適宜,聽法適宜,此等一切都很容易獲得。於是他便把自己的財產授與妻子,只取一兩金繫於衣角之內,離開家庭,到了海岸去等船,在那裡住了一個月。因為他有經商的善巧,從這裡買貨,又向他處賣掉,作合法的買賣,僅於一月之間,便積金千兩。後來漸漸地來到了(錫蘭首都阿耨蘭陀補羅的)大寺,並求出家。正當領導他到出家的壇場準備出家之時,他便讓腰帶之內的千金之袋落地。長老問:「這是什麼?」答:「尊師!是千兩金。」「優婆塞!出家之後是不能蓄錢的;現在你當應用它。」他想:「來到毗舍佉出家之處的人們,不要讓他們空手回去吧。」即解開錢袋,在戒壇的庭院分散了(千金),然後出家及受具足戒。他已有五歲(戒臘),通曉二部母論(比丘戒本及比丘尼戒本),(在第五雨季安居完畢)自恣之後,習取了適合於自己的業處(定境),即出處遊歷,準備於每一寺院居留四個月,作平等住48而住。他的遊歷是這樣的:
在林間的長老毗舍佉,
觀自己之德而哮吼說:
自從受了具足戒,直至來到於此地,
中間全無過失,啊!這是你最大的勝利!
他去羯但羅山寺的時候,遇到歧路,正站著想道:「是這條路呢還是那條路?」住在該山的山神伸手指示說:「是這條路。」他既到了羯但羅山寺並且住了四個月,晚上,睡臥之時想道:「早晨我要到別處去了」。在經行處上邊的摩尼羅樹的樹神便坐在階級上哭泣。長老問:「你是誰?」「尊師!我是摩尼羅樹神。」「為什麼哭?」「尊師?因為你要去了。」「我住在這裡對你們有什麼好處?」「尊師!你住在這裡,諸非人得以互相慈愛;現在你走了,則他們會爭鬥及說粗惡之語。」長老說:「若我住在這裡,使你們相安而住,那是好的。」於是在那裡再住了四月,又起他去之心。天神亦同樣的悲泣。他如是在那裡繼續的住,以及般涅槃在那裡。
如是住於慈的比丘,亦為非人所愛敬。
諸天守護
義註:為諸天之所守護,如父母保護兒子一樣
不為火燒或中毒或刀傷
義註:對於住於慈者的身體不為火燒如郁多羅優婆夷,不中毒如相應部師的小尸婆長老,不為刀傷如僧揭笈沙彌。
i. 清淨道倫:郁多羅優婆夷是富蘭那迦長者的女兒,因為尸利摩妓女對她起了嫉妒心,用一鍋煮開的油灌到她的頭上。郁多羅即在那一剎那入慈定。那熱油竟如水滴自蓮葉上滾落下去一樣。這是她的定遍滿神變
關於「不能傷害他的身體」,這裡亦說一母牛的故事為例:
據說一隻母牛正在站立著給犢子哺乳之時,一位獵人想:「我今刺它」,即手拿長槍瞄準的射去,不料槍觸其身之時竟成鬈曲(無傷其身)如多羅葉(貝葉)相似。這並非由於近行定或安止定的力量,只是由於堅強的愛犢之心所致。
這是慈的大威力。
心迅速地入定
義註:住於慈者心迅速入定,不遲鈍。
復註:把障礙、遠離禪那的惡意擱置在一邊,而快速入定
面色明淨
死時不迷亂
義註:住於慈者,沒有昏迷而死的,必能不昏迷如入眠一樣的命終
未貫通更上者是到達梵天世界者
義註:假如修慈定不能證得阿羅漢的上位,死後生於梵天猶如睡醒一般
-有一次,八城人屋主第十問阿難尊者佛陀有沒有說起一法,當比丘不放逸、努力時能成爲阿羅漢?
-阿難尊者回答是有的,進入以下之後,思慮以下都是被造作、被意圖出的
-而凡被造作、被意圖出的都是無常的、滅法。
-如因法喜、法貪(義注:止觀上的欲貪)而還未有漏盡煩惱的話,則成爲三果聖者
1. 四色界禪那
2. 四梵住解脫
3. 三無色界禪那
-聽後屋主大受感動,大大供養僧團和阿難尊者
-佛陀說,具備十一支的牧牛者不能夠照顧牛群,使牛群增大
1. 牧牛者不是色的知者
a. 義注:不知道怎樣統計牛隻、牛的數目
b. 不分公雌,想為公牛們擠奶
c. 不知道容色—不知道牛的顔色
d. 最後讓牛隻逃跑、離去、流入外人
2. 不是特相的善巧者
a. 義注:對於牛隻身體,不知相是弓或是矛的分類,最後讓牛隻逃跑、離去、流入外人那裏
3. 不是蠅卵的去除者、
4. 不是傷口的包紮者、
5. 不是作煙熏者、
a. 義注:雨季時有許多蚊子。假如不作烟熏蚊子等會不斷叮他們
6. 不知渡水處
a. 義注:那些不平的渡水處有許多石頭會讓牛隻受傷。太深的話又可能有鰐魚
7. 不知已經喝了水沒有的
a. 義注:不知道哪一隻牛已經喝了水,哪一隻沒有。不知道應該給那隻去飲水—讓牛奶都乾了、速度減退
8. 不知路徑
a. 義注:帶動物到不安全的道路,讓他們害怕,不吃不喝,讓牛奶都乾了、逃跑、流入外人那裏
9. 不是牧場的善巧者
a. 義注:那個牧場已經去了,但是依然帶領牛隻去,令到草都吃光了
10. 是不留殘餘的擠牛乳者
a. 義注:讓小牛無法喝奶而死。母牛見到兒子死後憂愁,不吃不喝、讓牛奶乾枯、牛群減損、流入外人那裏
11. 不是那些應該被尊敬供養的公牛、牛父、領導牛群的特別尊敬者
a. 義注:例如給特別好的食物他們。不這樣做後領導的公牛便不保護牛群,讓牛群減損、流入外人那裏
-同樣地,具備十一法的比丘不能在這法、律中來到成長
1. 比丘不是色的知者
a. 不如實知道:『凡任何色是四大及四大之所造色。』
2. 不是特相的善巧者
a. 不如實知道:『愚者有行為的特相,賢智者有行為的特相。(身口意行惡的是愚人)』
3. 不是蠅卵的去除者
a. 不去除已生起的欲尋、惡意尋、加害尋、惡不善法
4. 不是傷口的包紮者
a. 不守護根門
5. 不是作煙熏者
a. 不把如所聞、如所遍學得的法詳細地教導他人
6. 不知渡水處
a. 不到通曉三藏者那裏排解疑惑
7. 不知已經喝了水沒有的
當佛法被教導時,得不到法(義註:佛語)、義(義註)的宗教情操-->得不到關於法的欣悅(義註:輕微的喜
8. 不知路徑
a. 不如實知道八支聖道
9. 不是牧場的善巧者
a. 不如實知道四念住
10. 是不留殘餘的擠牛乳者
a. 對於四資具在領受上不知適量
11. 不是那些應該被尊敬供養的、有經驗且已長久出家之上座比丘、僧團父、僧團領導者的特別尊敬者
a. 對他們公開地與私下地不表現慈身口意業
-有一次,比丘們問佛陀(AN11.18)/ 問舍利佛尊者(AN11.20),比丘會有這樣的定嗎:能沒有以下的想,但還是想:
1. 地水火風
2. 四無色界處想
3. 這個世間、其他世間的想
a. 義註:生起四個為一組或五個為一組的禪那想[經藏或論藏對於色界禪的分法]
4. 任何在這裏所見、所聞、所覺(義注:所嗅、所嘗、所觸)、所識(義注:苦樂等法所緣)、所得 (義注:到達所找尋、不找尋的)、所找尋(義注:找尋已到達或未到達的)、被意所隨行 的
-佛陀答是有的,那就是取涅槃為所緣的果定。
-AN11.19和AN11.18内容幾乎一樣,不同的地方是,佛陀問比丘,然後自己再解答
- AN11.21和AN11.20内容幾乎一樣,不同的地方是,舍利佛問比丘,然後自己再解答
-佛陀說,具備十一支的牧牛者不能夠照顧牛群,使牛群增大
1. 牧牛者不是色的知者
a. 義注:不知道怎樣統計牛隻、牛的數目
b. 不分公雌,想為公牛們擠奶
c. 不知道容色—不知道牛的顔色
d. 最後讓牛隻逃跑、離去、流入外人
2. 不是特相的善巧者
a. 義注:對於牛隻身體,不知相是弓或是矛的分類,最後讓牛隻逃跑、離去、流入外人那裏
3. 不是蠅卵的去除者、
4. 不是傷口的包紮者、
5. 不是作煙熏者、
a. 義注:雨季時有許多蚊子。假如不作烟熏蚊子等會不斷叮他們
6. 不知渡水處
a. 義注:那些不平的渡水處有許多石頭會讓牛隻受傷。太深的話又可能有鰐魚
7. 不知已經喝了水沒有的
a. 義注:不知道哪一隻牛已經喝了水,哪一隻沒有。不知道應該給那隻去飲水—讓牛奶都乾了、速度減退
8. 不知路徑
a. 義注:帶動物到不安全的道路,讓他們害怕,不吃不喝,讓牛奶都乾了、逃跑、流入外人那裏
9. 不是牧場的善巧者
a. 義注:那個牧場已經去了,但是依然帶領牛隻去,令到草都吃光了
10. 是不留殘餘的擠牛乳者
a. 義注:讓小牛無法喝奶而死。母牛見到兒子死後憂愁,不吃不喝、讓牛奶乾枯、牛群減損、流入外人那裏
11. 不是那些應該被尊敬供養的公牛、牛父、領導牛群的特別尊敬者
a. 義注:例如給特別好的食物他們。不這樣做後領導的公牛便不保護牛群,讓牛群減損、流入外人那裏
-同樣地,具備十一法的比丘,
1. 比丘不是色的知者
a. 不如實知道:『凡任何色是四大及四大之所造色。』
2. 不是特相的善巧者
a. 不如實知道:『愚者有行為的特相,賢智者有行為的特相。(身口意行惡的是愚人)』
3. 不是蠅卵的去除者
a. 不去除已生起的欲尋、惡意尋、加害尋、惡不善法
4. 不是傷口的包紮者
a. 不守護根門
5. 不是作煙熏者
a. 不把如所聞、如所遍學得的法詳細地教導他人
6. 不知渡水處
a. 不到通曉三藏者那裏排解疑惑
7. 不知已經喝了水沒有的
當佛法被教導時,得不到法(義註:佛語)、義(義註)的宗教情操-->得不到關於法的欣悅(義註:輕微的喜
8. 不知路徑
a. 不如實知道八支聖道
9. 不是牧場的善巧者
a. 不如實知道四念住
10. 是不留殘餘的擠牛乳者
a. 對於四資具在領受上不知適量
11. 不是那些應該被尊敬供養的、有經驗且已長久出家之上座比丘、僧團父、僧團領導者的特別尊敬者
a. 對他們公開地與私下地不表現慈身口意業
-不能夠在以下上
1. 六根
2. 六塵
3. 六識
4. 六觸
5. 六觸所生受
6. 六塵之想
7. 六塵之思
8. 六塵之渴愛
9. 六塵之尋
10. 六塵之伺
隨觀
1. 無常
2. 苦
3. 無我
4. 滅盡 khaya
5. 消散 udayabbaya
6. 離貪 virāgo
7. 滅nirodha
8. 捨遣 paṭinissagga
-佛陀說,對於以下煩惱
貪
瞋
癡
憤怒
惡意(敵意為相、不能捨棄敵對為作用,不停憤怒為現起)
Makkho(貶低他人的美德為相、摧毀為作用、覆蓋為現起)
paḷāso(競爭為相、把自己和別人的美德相提并論為作用、量度別人的美德為現起)
嫉妒
慳吝
Māyā(覆蓋已作的惡為相、掩蓋為作用、障礙為現起)
sāṭheyyaṃ(炫耀自己不存在的美德為相、說出來為作用、身體的外相虛僞地作為現起)
thambho(心膨脹為相、叛逆為作用、不柔軟為現起)
sārambho(勝過為相、敵對為作用、不尊重為現起)
慢
極慢(舉起為相,極度自大為作用,自負為現起)
迷醉 (義注:沉浸迷醉的樣子)
疏忽大意(MN3義注說:心丟棄到五欲為相、丟棄為作用、無念為現起。AN4的義注說缺乏念,心放棄到五欲那裏)
-爲了他們的
證知abhiññāyā
AN2.231義注:証知、親身體驗
遍知pariññāyā
遍盡parikkhayāyā
捨斷pahānāyā
義注:放棄之義
滅盡khayāya
衰退vayāya
離染virāgā
義注:撤回享受之義
滅nirodhāyā
捨離cāgā
捨遣paṭinissaggāya
-應修
1. 四色界禪那
2. 四梵住解脫
3. 三無色界禪那
那時,佛陀住在祇陀樹林園大居。佛陀在kandamba城的一顆大樹下以雙身神變‘粉碎’異教之後便思考,過去的佛陀在展現雙神變之後在哪裏過雨安居?得知是33天。之後佛陀以兩步給人看到,第三步就去到天界了。
沙迦天帝(帝釋天)看見佛陀後便從自己的paṇḍukambala石王位中下來,和天衆一起迎接。天神們想,‘ 沙迦天帝被天衆圍繞,大衆有60由旬遠,他坐在paṇḍukambala石王位中享受快樂。佛陀坐下時不能讓其他人甚至放手到這裏。’
佛陀坐下後以心行了知到,自己就如坐在貧瘠的小凳、被遮沒而坐。之後便把自己的身體變大,把paṇḍukambala石王位變小到不能被看到。如是讓母親看到自己,向一萬個圍輪世界的天神教導‘善法、不善法、無記法’ 等論藏的内容。
佛陀展現雙神變過後,12由旬的大衆都靠近阿那律尊者‘,問 ’ 尊者,佛陀去了哪裏呢?‘ ’在33天的paṇḍukambala石王位上過雨安居,講授阿比達摩‘ 。
‘尊者,我們見不到佛陀不走。大師何時回來?’
這時 大目建連尊者承擔這個任務,去佛陀的近處那裏拿取佛陀的教導。
阿那律尊者沒有能力嗎?有的。但是(能力上的)差異被看到
大目建連尊者在大衆面前沉落地下,出現在須彌山中禮敬佛陀。‘佛陀,大衆想見您,他們想知道您回來的日子’
佛陀便回答:‘ 由現在開始三個月在saṅkassa城的大門見吧‘
長老帶了佛陀的話語回來和大衆說。大衆便在那裏摘營而住
小給孤獨在這3個月拿取飯菜給予這12由旬的大衆。
佛陀教完七部論之後便要回到人間了。天帝這時便召喚首席建築神vissakammaṃ爲了如來的降臨造梯:一邊是金色的,另一邊是銀色的,中間由珠寶所築成。
佛陀站在珠寶的梯子後,便決意‘讓大衆見到我’ 。以自己的力量,也決意 ‘讓大衆見到無間大地獄’ ‘ 見到地獄後人們生起迫切感,便也讓他們見到天界。
這時佛陀降臨時,大梵天為佛陀持傘。沙迦天帝為佛陀拿東西,夜摩天首領suyāmo天子以天界的扇子為佛陀撥扇。Pañcasikho 音樂神天子(DN21出現過)吹奏著黃色beluva笛子,以迷醉的音樂在前面降臨。
佛陀在大地站穩後,大衆都説‘ 我首先敬禮,我首先敬禮!‘ 但佛陀站穩後不首先見大衆或其他80大弟子,而是先見舍利佛尊者。
佛陀在12由旬的大衆中間想 ‘ 讓他們知道長老的智慧吧!‘
於是,佛陀從凡夫範疇的問題開始問。 接著問初果範疇的問題,那些凡夫沉默了,只有初果或以上的聖者可以回答…..一直到無礙解的問題,這時弟子們各自以自己無礙解的範疇而回答。
到問目建連尊者問題時,其餘弟子變得靜默,只有長老能回答。
接著佛陀越過他的範疇,並問舍利佛尊者範疇的問題,目建連尊者變得靜默,只有舍利佛尊者能回答。
越過他的範疇後,佛陀繼續問問題。一切方位的人都不能夠回答。
佛陀見舍利佛長老疲憊了,便想向他開示。佛陀說‘舍利佛,你來‘ , ’ 這不是你範疇的問題,這是佛陀一切知智的範疇‘
‘舍利佛,你看這個存在吧‘
舍利佛尊者便知道,佛陀是要向他說關於四大種身。於是便回答 ‘明白!吉祥者。 明白!善逝!’
這時這個談論生起‘ 舍利佛長老真是 大智慧者啊!所有其他人不能明白的問題,他能説到。
佛陀根據佛陀領域的問題而說,長老這麽多的智慧威力卻被佛陀的名聲覆蓋。
征服所有人的長老因此有大智慧。
翻譯自AN1.189 注釋書
“Virūpakkhehi me mettaṃ, mettaṃ erāpathehi me;
Chabyāputtehi me mettaṃ, mettaṃ kaṇhāgotamakehi ca.
“Apādakehi me mettaṃ, mettaṃ dvipādakehi me.
Catuppadehi me mettaṃ, mettaṃ bahuppadehi me.
“Mā maṃ apādako hiṃsi, mā maṃ hiṃsi dvipādako.
Mā maṃ catuppado hiṃsi, mā maṃ hiṃsi bahuppado.
“Sabbe sattā sabbe pāṇā, sabbe bhūtā ca kevalā;
Sabbe bhadrāni passantu, mā kañci pāpamāgamā.
“Appamāṇo buddho, appamāṇo dhammo;
Appamāṇo saṅgho, pamāṇavantāni sarīsapāni.
“Ahivicchikā satapadī, uṇṇanābhī sarabū mūsikā;
Katā me rakkhā katā me parittā, paṭikkamantu bhūtāni.
Sohaṃ namo bhagavato, namo sattannaṃ sammāsambuddhānan”ti. Sattamaṃ.
在經典裡面看到,一般佛陀如果沒有特定的內容要說明清楚,都會對大眾次第說法,如MN91, AN8.12。首先會說布施、然後說持戒-->天界-->欲的過患、卑下、雜染-->出離的效益--> 四聖諦。有許多人聽完這個次第說法後都會見法成為初果聖者。不知大家如果未來有幸遇到下一尊佛,彌勒佛陀會不會為大家這樣次第說法、大家會不會因此而成聖呢?
布施說
義註:這是快樂的因,成功的根,財富的根基,到達不幸的庇護,去到安全的歸宿。在此世他世,等同於布施的支持、資助、依靠、庇護所、去到安全處的資助並不存在
這個支撐的利益類似一個鑲有寶石的獅子座,建立的利益等同大地,依靠的利益類似懸下的繩子,跨越苦的利益就像船,振作精神的利益就如戰爭英雄,恐懼的保護之利益就如善建造的城鎮,不沾染吝嗇雜染等的利益就如蓮花,就如離燃燒之火的利益,難接近之利益就如蛇,無恐懼的利益如獅子,大力的利益就如大象,共識為吉祥的利益如白牛,導向安穩終點之地的利益如雨雲馬王。
布施的確是我(佛陀)這個行道(復註:大菩提行的狀態),我的傳承。我完滿十波羅蜜的velāma大布施 (Dictionary of pali proper name:佛陀的過去世,他是當時國王的大宗教師,用了七年布施了名貴的施物,數量多如五大河之一)、大總管的大布施(DN19:佛陀的過去世)、mahāsudassana的大布施(DN17:佛陀的過去世)、vessantara的大布施(佛陀在他最後第二世時布施了一切他認為珍貴的東西,包括妻兒)等許多大布施。成為野兔時我讓大火燃燒自己,把自己贈予來到的乞丐讓他拿取心。
布施帶來天帝的成就,給予魔羅的成就,梵天的成就,轉輪王的成就,聲聞完滿智、獨覺佛完滿智、無上正覺。如此等都歸於布施之德
持戒說
義註:說完布施之後便能接受持戒。復註說,對值得布施者有利益他的意向、尊敬的意向而捨棄自己的給予他人。因此布施者殺害他人、帶走他人的資產,這是不適當的
戒的確是支持、資助、依靠、庇護所、去到安全處的資助。戒是我的傳承,在我成為saṅkhapāla龍王、bhūridatta龍王、campeyya龍王、sīlava王、mātuposaka象王、chaddanta象王時,以及無盡的個體都在完滿戒。在此世他世,等同於戒的支持、資助、依靠、庇護所、去到安全處的資助並不存在
等同於戒裝飾的裝飾並不存在,等同於戒花的花不存在,等同於戒味的味不存在。
透過戒的裝飾而裝飾、沾染戒香,在這個包括天神的世間看著而不去到滿足。如此等都歸於持戒之德
天界說
義註:‘透過戒而能獲得這個天界’因此而說比戒更上的天界論
‘這個天界怡人悅意,長久在這裡玩樂,長久都能獲得幸福。四大王天會有900萬年天的幸福和快樂,三十三天則3600萬年’ 如此等都歸於天界之特質。MN129中顯示‘我可以以許多種方式說明天界論’
說明欲的過患、卑下、雜染
義註:以天界論誘使之後就如斬斷大象裝飾的那個鼻子 ‘這個天界是無常、不穩定的,不應在這生裡願染’然後便以MN54的·『欲是少樂味的、多苦的、多絕望的,在那裡有更多過患。』解釋
雜染=那些輪迴的有情之雜染
在出離上的效益
義註:以欲的過患害怕後說這個
四聖諦
佛陀知道對方的心健康(kallacitta複注:離願欲而無病之心)、柔軟(Muducitta複註:離惡意有慈心、不僵硬之心)、離蓋(Vinīvaraṇacitta復註:離掉悔、不散亂)、踴躍(Udaggacitta複註:不昏沉掉舉懈怠之心)、淨信(Pasannacitta復註:離疑惑,投入正確的行儀)---因而對他說佛陀所讚歎的四聖諦
對方聽完後因此而見法成為初果聖者
-有一次,經過阿難尊者的提問,佛陀說,以下,下面是上面的目的和效益
善戒
不後悔
欣悅(義註:幼嫩的喜)
喜
輕安(註:作用為破除心與心所的不安。對治導致煩躁的掉舉與惡作)
樂
定
如實智見 (義註:幼嫩的觀)
厭 (強力的觀)
離貪 (道)
解脫智見 (義註:阿羅漢解脫和審察[智])
像這樣,善戒次第地來到最高
-佛陀說,持戒者、戒具足者不應該意圖:『令我的不後悔生起。』因爲持戒者、戒具足者生起不後悔,這是法性。
-同樣地,以下,2具足者不應該意圖:『令我的3生起。』因爲…(如此類推一直到11)…
持戒
不後悔
欣悅(義註:幼嫩的喜)
喜
輕安(註:作用為破除心與心所的不安。對治導致煩躁的掉舉與惡作)
樂
定
如實智見 (義註:幼嫩的觀)
厭 (強力的觀)
離貪 (道)
解脫智見 (義註:阿羅漢解脫和審察[智])
像這樣,為了從此岸走向彼岸而法使法潤澤;法使法完成。
-佛陀對比丘們說 (AN11.3)/舍利弗尊者對比丘們說(AN11.4)/阿難尊者對比丘們說 (AN11.5)
-對1壞失者來說2失去近因,對2壞失者來説3失去近因…
持戒
不後悔
欣悅(義註:幼嫩的喜)
喜
輕安(註:作用為破除心與心所的不安。對治導致煩躁的掉舉與惡作)
樂
定
如實智見 (義註:幼嫩的觀)
厭 (強力的觀)
離貪 (道)
解脫智見 (義註:阿羅漢解脫和審察[智])
-接著他們反面論證
-佛陀說,侮辱、辱駡聖者同修沒有機會不遭受以下十種不幸之一
未取證的不取證
已取證的衰退
善法不淨化
義注:不去到三學、教說的净化
在善法上是增上慢者
不樂於行梵行
進入某個犯戒的污染
放棄學後還俗
被嚴重的疾病觸達
精神錯亂
死時迷亂
死後往生惡道
-有一次,阿難尊者問佛陀,比丘會有這樣的定嗎:不獲得以下的想,但還是想
1. 地水火風 (義註:遍禪)
2. 四無色界處想
3. 這個世間、其他世間的想 (義註:生起四個為一組或五個為一組的禪那想[經藏或論藏對於色界禪的分法])
4. 任何在這裏所見、所聞、所覺(義注:所嗅、所嘗、所觸)、所識(義注:苦樂等法所緣)、所得 (義注:到達所找尋、不找尋的)、所找尋(義注:找尋已到達或未到達的)、被意所隨行 的
-佛陀答是有的,那就是取涅槃為所緣的果定。
-又有一次,阿難尊者問了舍利佛尊者同樣的問題,對方也回答了相同的
-阿難尊者便讚嘆他們,兩者在道理與字句中也是一致的—在最上處上(義注:涅槃)
-有一次,阿難尊者問佛陀,比丘會有這樣的定嗎:能不作意以下,但還能作意
1. 六根六塵
2. 地水火風
3. 四無色界處想
4. 這個世間、其他世間的想 (義註:生起四個為一組或五個為一組的禪那想[經藏或論藏對於色界禪的分法])
5. 任何在這裏所見、所聞、所覺(義注:所嗅、所嘗、所觸)、所識(義注:苦樂等法所緣)、所得 (義注:到達所找尋、不找尋的)、所找尋(義注:找尋已到達或未到達的)、被意所隨行 的
-佛陀答是有的,那就是取涅槃為所緣的果定。
-有一次,佛陀教誡詵陀尊者,要修駿馬禪,不要修未調馬禪
-未調馬禪:
1. 未調馬被綁在馬槽只想著草等食物,但並沒有想到馴馬師今天將對自己作什麼懲罰?應該作什麼對策?
2. 同樣地,禪修者的心被五蓋所纏縛、制服,對已生起的五蓋不如實知道出離;帶著它們禪修
3. 而且修依止以下的禪
a. 地水火風
b. 四無色界處想
c. 這個世間、其他世間的想 (義註:生起四個為一組或五個為一組的禪那想[經藏或論藏對於色界禪的分法])
d. 任何在這裏所見、所聞、所覺(義注:所嗅、所嘗、所觸)、所識(義注:苦樂等法所緣)、所得 (義注:到達所找尋、不找尋的)、所找尋(義注:找尋已到達或未到達的)、被意所隨行 的
-駿馬禪:
1. 駿馬被綁在馬槽不會想著草等食物,會想到馴馬師今天將對自己作什麼懲罰?應該作什麼對策?他視這樣挨鞭子為如負債、如縛刑
2. 同樣地,禪修者的心不被五蓋所纏縛、制服,對已生起的五蓋如實知道出離
3. 而且不修依止以上的禪 ,(義注:而修觀而成的果定)
4. 帝釋天、梵天與創造之主Pajāpati都會禮敬他,因爲他們都不自證他依止什麼而修禪(答案是涅槃)
a. 創造之主Pajāpati在MN1的義注中wei2魔王的名字,因爲他對所有衆生使用他的權力。
b. 在SN11.3的義注中,則說他在天神中和天帝長得似樣、活到同樣歲數,但在集會中會坐第二席。
c. DN13中他被婆羅門與天帝一起呼叫
d. 在DN32中和各大夜叉、夜叉大將軍齊名
5. 修這樣的禪時,以上所有想都消失了
-佛陀說具備以下的是
1. 究竟終結者
2. 究竟離軛安穩者
3. 究竟梵行者
4. 究竟完結者
5. 天與人中最上者
-具備三法:
1. 無學戒蘊
2. 無學定蘊
3. 無學慧蘊
-或具備另外三法
1. 正見
2. 正智
3. 正解脫
-具備二法
1. 明
2. 行
-佛陀之後同意被梵王常童子所吟誦的偈:
1. 凡歸屬種姓者們,剎帝利在這人們中是最上的
2. 明行具足者,在天人中他是最上的
-有一次,釋迦族人摩訶男聽説眾多比丘為過完雨安居的佛陀造衣,待做完後便會出發遊行,便來找佛陀
-他問佛陀,對於心沒有固定住處的在家人來説,他們應該以什麼住處而住呢?
-佛陀便說,有信、精進、念、定、慧者是成功的,而非相反的
-佛陀說,在這五法上住立後,更應該在以下六法上修習
即六隨念
在修六隨念時,心不會被貪嗔癡所纏縛,對於這六種目標心僅僅是正直的
他接著會得到關於法(義註:佛語)、義(義註:義註)的宗教情操-->
得到關於法的欣悅(義註:輕微的喜)-->
(義註:名)身輕安-->感受樂-->入定
-他被稱為在不平(義註:因為貪嗔癡等而不平)、傷害的世代中到達平坦、無傷害,
-而且已進入法流(義註:這裡指觀)
-和AN11.11幾乎一樣,但情景是釋迦族人摩訶男剛病好。
-加之佛陀提醒他在以下的時候也應修習六隨念
1. 行住坐臥
2. 執持家業時
3. 當住在孩子擁擠的住處時
-有一次,釋迦族人難提聽聞世尊想要到舍衛城雨季安居,便想,如果自己也到舍衛城雨季安居,在那裡工作,將能經常見到世尊。如是,他如願了
-後來,難提聽説眾多比丘為過完雨安居的佛陀造衣,待做完後便會出發遊行,便來找佛陀
-他問佛陀,對於心沒有固定住處的在家人來説,他們應該以什麼住處而住呢?
-佛陀便說,有信、精進、念、定、慧、持戒者是成功的,而非相反的
-佛陀說,在這六法上住立後,更應該在以下五法上修習
佛隨念
法隨念
善友隨念
『確實是我的利得,確實是我的善得的:我的善友是悲愍者、樂於利益者、告誡者、教誡者。』
義注:即僧隨念
佈施隨念
天隨念
猶如漏盡比丘不認為有自己應該作的,或增加已作的
那些超越以物質食物為食物,擁有意生身的天神,不見有自己應該作的、或發展已作的(或指阿羅漢梵天神或一般安於禪那的梵天神)
i. 義注說,所有欲界天神都以甘露為食物。(那些食物)從最低到最高都是勝妙的,他們日日享用。
ii. 他們享用貓足份量的甘露食物。置於舌頭量的食物能夠遍滿身到達頭髮端、指甲端。只需享用一日,就能滋養七天
-佛陀說,已具備這十一法的聖弟子會捨斷惡不善法,不執取
-有一次,尊者須菩提與沙達比丘一起去見佛陀。
-佛陀問須菩提尊者提他的同伴叫什麽名字?
1. 尊者便回答是須達多居士的兒子,叫沙達
2. 注釋:須達多是給孤獨屋主的正名
-佛陀便問須菩提尊者,新出家的沙達比丘是否具備信的特徵
-經須菩提尊者的提問,佛陀便說了信的特徵
1. 持好戒
2. 多聞、憶持、以語演練、以意隨觀、(義註:從道理與原因以慧)見善貫通佛法
3. 有善友
4. 是順從者, 能忍耐、善理解教誡
5. 熟練、不懶惰於同修的各種義務,而且會考察方法,作出恰當的作為與安排
6. 愛法和法的談論,尤其是對於律藏與論藏
7. 精進於棄惡修善
8. 能輕易取得四色界禪
9. 具備三明
-須菩提尊者聽後說對方具備這些,然後佛陀叫須菩提尊者要和他同住,當他想要見如來時,請他與沙達比丘一起來見如來
-佛陀說,多作慈心解脫時,十一種利益能被預期
安樂地睡
義註:其餘的人打滾打鼾困難地睡,不睡得安樂,
復註:兩種睡眠,在床上背部伸展之相/ 唯作心、不混雜的有分存續之相。在這裡兩者都快樂地睡。無論什麼,漸漸地睡,肢體放置在一邊舒適的狀態而睡。
安樂地醒
義註:不像其他人呻吟、打哈欠、翻身困難地醒;如是未醒來的打開,就如蓮花堅定安樂地醒來
不見惡夢
義註:在夢中見吉祥的夢,如禮敬佛塔、作尊敬、聞法。而不見自己被盜賊包圍、被野獸壓迫、掉下懸崖
受人喜愛
義註:就如在胸前掛上一串珍珠、在頭上飾上花環,這樣首任喜愛、有魅力
受非人喜愛
義註:就如visākha長老那樣。
復註:據說:在波吒釐子城(華氏城)有一位富翁,他住在那裡的時候,聽說銅鍱洲(即錫蘭)飾以塔廟的花鬘,有袈裟輝煌,在那國土中,到處可以隨意或坐或臥,氣候適宜,住所適宜,人民適宜,聽法適宜,此等一切都很容易獲得。於是他便把自己的財產授與妻子,只取一兩金繫於衣角之內,離開家庭,到了海岸去等船,在那裡住了一個月。因為他有經商的善巧,從這裡買貨,又向他處賣掉,作合法的買賣,僅於一月之間,便積金千兩。後來漸漸地來到了(錫蘭首都阿耨蘭陀補羅的)大寺,並求出家。正當領導他到出家的壇場準備出家之時,他便讓腰帶之內的千金之袋落地。長老問:「這是什麼?」答:「尊師!是千兩金。」「優婆塞!出家之後是不能蓄錢的;現在你當應用它。」他想:「來到毗舍佉出家之處的人們,不要讓他們空手回去吧。」即解開錢袋,在戒壇的庭院分散了(千金),然後出家及受具足戒。他已有五歲(戒臘),通曉二部母論(比丘戒本及比丘尼戒本),(在第五雨季安居完畢)自恣之後,習取了適合於自己的業處(定境),即出處遊歷,準備於每一寺院居留四個月,作平等住48而住。他的遊歷是這樣的:
在林間的長老毗舍佉,
觀自己之德而哮吼說:
自從受了具足戒,直至來到於此地,
中間全無過失,啊!這是你最大的勝利!
他去羯但羅山寺的時候,遇到歧路,正站著想道:「是這條路呢還是那條路?」住在該山的山神伸手指示說:「是這條路。」他既到了羯但羅山寺並且住了四個月,晚上,睡臥之時想道:「早晨我要到別處去了」。在經行處上邊的摩尼羅樹的樹神便坐在階級上哭泣。長老問:「你是誰?」「尊師!我是摩尼羅樹神。」「為什麼哭?」「尊師?因為你要去了。」「我住在這裡對你們有什麼好處?」「尊師!你住在這裡,諸非人得以互相慈愛;現在你走了,則他們會爭鬥及說粗惡之語。」長老說:「若我住在這裡,使你們相安而住,那是好的。」於是在那裡再住了四月,又起他去之心。天神亦同樣的悲泣。他如是在那裡繼續的住,以及般涅槃在那裡。
如是住於慈的比丘,亦為非人所愛敬。
諸天守護
義註:為諸天之所守護,如父母保護兒子一樣
不為火燒或中毒或刀傷
義註:對於住於慈者的身體不為火燒如郁多羅優婆夷,不中毒如相應部師的小尸婆長老,不為刀傷如僧揭笈沙彌。
i. 清淨道倫:郁多羅優婆夷是富蘭那迦長者的女兒,因為尸利摩妓女對她起了嫉妒心,用一鍋煮開的油灌到她的頭上。郁多羅即在那一剎那入慈定。那熱油竟如水滴自蓮葉上滾落下去一樣。這是她的定遍滿神變
關於「不能傷害他的身體」,這裡亦說一母牛的故事為例:
據說一隻母牛正在站立著給犢子哺乳之時,一位獵人想:「我今刺它」,即手拿長槍瞄準的射去,不料槍觸其身之時竟成鬈曲(無傷其身)如多羅葉(貝葉)相似。這並非由於近行定或安止定的力量,只是由於堅強的愛犢之心所致。
這是慈的大威力。
心迅速地入定
義註:住於慈者心迅速入定,不遲鈍。
復註:把障礙、遠離禪那的惡意擱置在一邊,而快速入定
面色明淨
死時不迷亂
義註:住於慈者,沒有昏迷而死的,必能不昏迷如入眠一樣的命終
未貫通更上者是到達梵天世界者
義註:假如修慈定不能證得阿羅漢的上位,死後生於梵天猶如睡醒一般
-有一次,八城人屋主第十問阿難尊者佛陀有沒有說起一法,當比丘不放逸、努力時能成爲阿羅漢?
-阿難尊者回答是有的,進入以下之後,思慮以下都是被造作、被意圖出的
-而凡被造作、被意圖出的都是無常的、滅法。
-如因法喜、法貪(義注:止觀上的欲貪)而還未有漏盡煩惱的話,則成爲三果聖者
1. 四色界禪那
2. 四梵住解脫
3. 三無色界禪那
-聽後屋主大受感動,大大供養僧團和阿難尊者
-佛陀說,具備十一支的牧牛者不能夠照顧牛群,使牛群增大
1. 牧牛者不是色的知者
a. 義注:不知道怎樣統計牛隻、牛的數目
b. 不分公雌,想為公牛們擠奶
c. 不知道容色—不知道牛的顔色
d. 最後讓牛隻逃跑、離去、流入外人
2. 不是特相的善巧者
a. 義注:對於牛隻身體,不知相是弓或是矛的分類,最後讓牛隻逃跑、離去、流入外人那裏
3. 不是蠅卵的去除者、
4. 不是傷口的包紮者、
5. 不是作煙熏者、
a. 義注:雨季時有許多蚊子。假如不作烟熏蚊子等會不斷叮他們
6. 不知渡水處
a. 義注:那些不平的渡水處有許多石頭會讓牛隻受傷。太深的話又可能有鰐魚
7. 不知已經喝了水沒有的
a. 義注:不知道哪一隻牛已經喝了水,哪一隻沒有。不知道應該給那隻去飲水—讓牛奶都乾了、速度減退
8. 不知路徑
a. 義注:帶動物到不安全的道路,讓他們害怕,不吃不喝,讓牛奶都乾了、逃跑、流入外人那裏
9. 不是牧場的善巧者
a. 義注:那個牧場已經去了,但是依然帶領牛隻去,令到草都吃光了
10. 是不留殘餘的擠牛乳者
a. 義注:讓小牛無法喝奶而死。母牛見到兒子死後憂愁,不吃不喝、讓牛奶乾枯、牛群減損、流入外人那裏
11. 不是那些應該被尊敬供養的公牛、牛父、領導牛群的特別尊敬者
a. 義注:例如給特別好的食物他們。不這樣做後領導的公牛便不保護牛群,讓牛群減損、流入外人那裏
-同樣地,具備十一法的比丘不能在這法、律中來到成長
1. 比丘不是色的知者
a. 不如實知道:『凡任何色是四大及四大之所造色。』
2. 不是特相的善巧者
a. 不如實知道:『愚者有行為的特相,賢智者有行為的特相。(身口意行惡的是愚人)』
3. 不是蠅卵的去除者
a. 不去除已生起的欲尋、惡意尋、加害尋、惡不善法
4. 不是傷口的包紮者
a. 不守護根門
5. 不是作煙熏者
a. 不把如所聞、如所遍學得的法詳細地教導他人
6. 不知渡水處
a. 不到通曉三藏者那裏排解疑惑
7. 不知已經喝了水沒有的
當佛法被教導時,得不到法(義註:佛語)、義(義註)的宗教情操-->得不到關於法的欣悅(義註:輕微的喜
8. 不知路徑
a. 不如實知道八支聖道
9. 不是牧場的善巧者
a. 不如實知道四念住
10. 是不留殘餘的擠牛乳者
a. 對於四資具在領受上不知適量
11. 不是那些應該被尊敬供養的、有經驗且已長久出家之上座比丘、僧團父、僧團領導者的特別尊敬者
a. 對他們公開地與私下地不表現慈身口意業
-有一次,比丘們問佛陀(AN11.18)/ 問舍利佛尊者(AN11.20),比丘會有這樣的定嗎:能沒有以下的想,但還是想:
1. 地水火風
2. 四無色界處想
3. 這個世間、其他世間的想
a. 義註:生起四個為一組或五個為一組的禪那想[經藏或論藏對於色界禪的分法]
4. 任何在這裏所見、所聞、所覺(義注:所嗅、所嘗、所觸)、所識(義注:苦樂等法所緣)、所得 (義注:到達所找尋、不找尋的)、所找尋(義注:找尋已到達或未到達的)、被意所隨行 的
-佛陀答是有的,那就是取涅槃為所緣的果定。
-AN11.19和AN11.18内容幾乎一樣,不同的地方是,佛陀問比丘,然後自己再解答
- AN11.21和AN11.20内容幾乎一樣,不同的地方是,舍利佛問比丘,然後自己再解答
-佛陀說,具備十一支的牧牛者不能夠照顧牛群,使牛群增大
1. 牧牛者不是色的知者
a. 義注:不知道怎樣統計牛隻、牛的數目
b. 不分公雌,想為公牛們擠奶
c. 不知道容色—不知道牛的顔色
d. 最後讓牛隻逃跑、離去、流入外人
2. 不是特相的善巧者
a. 義注:對於牛隻身體,不知相是弓或是矛的分類,最後讓牛隻逃跑、離去、流入外人那裏
3. 不是蠅卵的去除者、
4. 不是傷口的包紮者、
5. 不是作煙熏者、
a. 義注:雨季時有許多蚊子。假如不作烟熏蚊子等會不斷叮他們
6. 不知渡水處
a. 義注:那些不平的渡水處有許多石頭會讓牛隻受傷。太深的話又可能有鰐魚
7. 不知已經喝了水沒有的
a. 義注:不知道哪一隻牛已經喝了水,哪一隻沒有。不知道應該給那隻去飲水—讓牛奶都乾了、速度減退
8. 不知路徑
a. 義注:帶動物到不安全的道路,讓他們害怕,不吃不喝,讓牛奶都乾了、逃跑、流入外人那裏
9. 不是牧場的善巧者
a. 義注:那個牧場已經去了,但是依然帶領牛隻去,令到草都吃光了
10. 是不留殘餘的擠牛乳者
a. 義注:讓小牛無法喝奶而死。母牛見到兒子死後憂愁,不吃不喝、讓牛奶乾枯、牛群減損、流入外人那裏
11. 不是那些應該被尊敬供養的公牛、牛父、領導牛群的特別尊敬者
a. 義注:例如給特別好的食物他們。不這樣做後領導的公牛便不保護牛群,讓牛群減損、流入外人那裏
-同樣地,具備十一法的比丘,
1. 比丘不是色的知者
a. 不如實知道:『凡任何色是四大及四大之所造色。』
2. 不是特相的善巧者
a. 不如實知道:『愚者有行為的特相,賢智者有行為的特相。(身口意行惡的是愚人)』
3. 不是蠅卵的去除者
a. 不去除已生起的欲尋、惡意尋、加害尋、惡不善法
4. 不是傷口的包紮者
a. 不守護根門
5. 不是作煙熏者
a. 不把如所聞、如所遍學得的法詳細地教導他人
6. 不知渡水處
a. 不到通曉三藏者那裏排解疑惑
7. 不知已經喝了水沒有的
當佛法被教導時,得不到法(義註:佛語)、義(義註)的宗教情操-->得不到關於法的欣悅(義註:輕微的喜
8. 不知路徑
a. 不如實知道八支聖道
9. 不是牧場的善巧者
a. 不如實知道四念住
10. 是不留殘餘的擠牛乳者
a. 對於四資具在領受上不知適量
11. 不是那些應該被尊敬供養的、有經驗且已長久出家之上座比丘、僧團父、僧團領導者的特別尊敬者
a. 對他們公開地與私下地不表現慈身口意業
-不能夠在以下上
1. 六根
2. 六塵
3. 六識
4. 六觸
5. 六觸所生受
6. 六塵之想
7. 六塵之思
8. 六塵之渴愛
9. 六塵之尋
10. 六塵之伺
隨觀
1. 無常
2. 苦
3. 無我
4. 滅盡 khaya
5. 消散 udayabbaya
6. 離貪 virāgo
7. 滅nirodha
8. 捨遣 paṭinissagga
-佛陀說,對於以下煩惱
貪
瞋
癡
憤怒
惡意(敵意為相、不能捨棄敵對為作用,不停憤怒為現起)
Makkho(貶低他人的美德為相、摧毀為作用、覆蓋為現起)
paḷāso(競爭為相、把自己和別人的美德相提并論為作用、量度別人的美德為現起)
嫉妒
慳吝
Māyā(覆蓋已作的惡為相、掩蓋為作用、障礙為現起)
sāṭheyyaṃ(炫耀自己不存在的美德為相、說出來為作用、身體的外相虛僞地作為現起)
thambho(心膨脹為相、叛逆為作用、不柔軟為現起)
sārambho(勝過為相、敵對為作用、不尊重為現起)
慢
極慢(舉起為相,極度自大為作用,自負為現起)
迷醉 (義注:沉浸迷醉的樣子)
疏忽大意(MN3義注說:心丟棄到五欲為相、丟棄為作用、無念為現起。AN4的義注說缺乏念,心放棄到五欲那裏)
-爲了他們的
證知abhiññāyā
AN2.231義注:証知、親身體驗
遍知pariññāyā
遍盡parikkhayāyā
捨斷pahānāyā
義注:放棄之義
滅盡khayāya
衰退vayāya
離染virāgā
義注:撤回享受之義
滅nirodhāyā
捨離cāgā
捨遣paṭinissaggāya
-應修
1. 四色界禪那
2. 四梵住解脫
3. 三無色界禪那
那時,佛陀住在祇陀樹林園大居。佛陀在kandamba城的一顆大樹下以雙身神變‘粉碎’異教之後便思考,過去的佛陀在展現雙神變之後在哪裏過雨安居?得知是33天。之後佛陀以兩步給人看到,第三步就去到天界了。
沙迦天帝(帝釋天)看見佛陀後便從自己的paṇḍukambala石王位中下來,和天衆一起迎接。天神們想,‘ 沙迦天帝被天衆圍繞,大衆有60由旬遠,他坐在paṇḍukambala石王位中享受快樂。佛陀坐下時不能讓其他人甚至放手到這裏。’
佛陀坐下後以心行了知到,自己就如坐在貧瘠的小凳、被遮沒而坐。之後便把自己的身體變大,把paṇḍukambala石王位變小到不能被看到。如是讓母親看到自己,向一萬個圍輪世界的天神教導‘善法、不善法、無記法’ 等論藏的内容。
佛陀展現雙神變過後,12由旬的大衆都靠近阿那律尊者‘,問 ’ 尊者,佛陀去了哪裏呢?‘ ’在33天的paṇḍukambala石王位上過雨安居,講授阿比達摩‘ 。
‘尊者,我們見不到佛陀不走。大師何時回來?’
這時 大目建連尊者承擔這個任務,去佛陀的近處那裏拿取佛陀的教導。
阿那律尊者沒有能力嗎?有的。但是(能力上的)差異被看到
大目建連尊者在大衆面前沉落地下,出現在須彌山中禮敬佛陀。‘佛陀,大衆想見您,他們想知道您回來的日子’
佛陀便回答:‘ 由現在開始三個月在saṅkassa城的大門見吧‘
長老帶了佛陀的話語回來和大衆說。大衆便在那裏摘營而住
小給孤獨在這3個月拿取飯菜給予這12由旬的大衆。
佛陀教完七部論之後便要回到人間了。天帝這時便召喚首席建築神vissakammaṃ爲了如來的降臨造梯:一邊是金色的,另一邊是銀色的,中間由珠寶所築成。
佛陀站在珠寶的梯子後,便決意‘讓大衆見到我’ 。以自己的力量,也決意 ‘讓大衆見到無間大地獄’ ‘ 見到地獄後人們生起迫切感,便也讓他們見到天界。
這時佛陀降臨時,大梵天為佛陀持傘。沙迦天帝為佛陀拿東西,夜摩天首領suyāmo天子以天界的扇子為佛陀撥扇。Pañcasikho 音樂神天子(DN21出現過)吹奏著黃色beluva笛子,以迷醉的音樂在前面降臨。
佛陀在大地站穩後,大衆都説‘ 我首先敬禮,我首先敬禮!‘ 但佛陀站穩後不首先見大衆或其他80大弟子,而是先見舍利佛尊者。
佛陀在12由旬的大衆中間想 ‘ 讓他們知道長老的智慧吧!‘
於是,佛陀從凡夫範疇的問題開始問。 接著問初果範疇的問題,那些凡夫沉默了,只有初果或以上的聖者可以回答…..一直到無礙解的問題,這時弟子們各自以自己無礙解的範疇而回答。
到問目建連尊者問題時,其餘弟子變得靜默,只有長老能回答。
接著佛陀越過他的範疇,並問舍利佛尊者範疇的問題,目建連尊者變得靜默,只有舍利佛尊者能回答。
越過他的範疇後,佛陀繼續問問題。一切方位的人都不能夠回答。
佛陀見舍利佛長老疲憊了,便想向他開示。佛陀說‘舍利佛,你來‘ , ’ 這不是你範疇的問題,這是佛陀一切知智的範疇‘
‘舍利佛,你看這個存在吧‘
舍利佛尊者便知道,佛陀是要向他說關於四大種身。於是便回答 ‘明白!吉祥者。 明白!善逝!’
這時這個談論生起‘ 舍利佛長老真是 大智慧者啊!所有其他人不能明白的問題,他能説到。
佛陀根據佛陀領域的問題而說,長老這麽多的智慧威力卻被佛陀的名聲覆蓋。
征服所有人的長老因此有大智慧。
翻譯自AN1.189 注釋書
“Virūpakkhehi me mettaṃ, mettaṃ erāpathehi me;
Chabyāputtehi me mettaṃ, mettaṃ kaṇhāgotamakehi ca.
“Apādakehi me mettaṃ, mettaṃ dvipādakehi me.
Catuppadehi me mettaṃ, mettaṃ bahuppadehi me.
“Mā maṃ apādako hiṃsi, mā maṃ hiṃsi dvipādako.
Mā maṃ catuppado hiṃsi, mā maṃ hiṃsi bahuppado.
“Sabbe sattā sabbe pāṇā, sabbe bhūtā ca kevalā;
Sabbe bhadrāni passantu, mā kañci pāpamāgamā.
“Appamāṇo buddho, appamāṇo dhammo;
Appamāṇo saṅgho, pamāṇavantāni sarīsapāni.
“Ahivicchikā satapadī, uṇṇanābhī sarabū mūsikā;
Katā me rakkhā katā me parittā, paṭikkamantu bhūtāni.
Sohaṃ namo bhagavato, namo sattannaṃ sammāsambuddhānan”ti. Sattamaṃ.
在經典裡面看到,一般佛陀如果沒有特定的內容要說明清楚,都會對大眾次第說法,如MN91, AN8.12。首先會說布施、然後說持戒-->天界-->欲的過患、卑下、雜染-->出離的效益--> 四聖諦。有許多人聽完這個次第說法後都會見法成為初果聖者。不知大家如果未來有幸遇到下一尊佛,彌勒佛陀會不會為大家這樣次第說法、大家會不會因此而成聖呢?
布施說
義註:這是快樂的因,成功的根,財富的根基,到達不幸的庇護,去到安全的歸宿。在此世他世,等同於布施的支持、資助、依靠、庇護所、去到安全處的資助並不存在
這個支撐的利益類似一個鑲有寶石的獅子座,建立的利益等同大地,依靠的利益類似懸下的繩子,跨越苦的利益就像船,振作精神的利益就如戰爭英雄,恐懼的保護之利益就如善建造的城鎮,不沾染吝嗇雜染等的利益就如蓮花,就如離燃燒之火的利益,難接近之利益就如蛇,無恐懼的利益如獅子,大力的利益就如大象,共識為吉祥的利益如白牛,導向安穩終點之地的利益如雨雲馬王。
布施的確是我(佛陀)這個行道(復註:大菩提行的狀態),我的傳承。我完滿十波羅蜜的velāma大布施 (Dictionary of pali proper name:佛陀的過去世,他是當時國王的大宗教師,用了七年布施了名貴的施物,數量多如五大河之一)、大總管的大布施(DN19:佛陀的過去世)、mahāsudassana的大布施(DN17:佛陀的過去世)、vessantara的大布施(佛陀在他最後第二世時布施了一切他認為珍貴的東西,包括妻兒)等許多大布施。成為野兔時我讓大火燃燒自己,把自己贈予來到的乞丐讓他拿取心。
布施帶來天帝的成就,給予魔羅的成就,梵天的成就,轉輪王的成就,聲聞完滿智、獨覺佛完滿智、無上正覺。如此等都歸於布施之德
持戒說
義註:說完布施之後便能接受持戒。復註說,對值得布施者有利益他的意向、尊敬的意向而捨棄自己的給予他人。因此布施者殺害他人、帶走他人的資產,這是不適當的
戒的確是支持、資助、依靠、庇護所、去到安全處的資助。戒是我的傳承,在我成為saṅkhapāla龍王、bhūridatta龍王、campeyya龍王、sīlava王、mātuposaka象王、chaddanta象王時,以及無盡的個體都在完滿戒。在此世他世,等同於戒的支持、資助、依靠、庇護所、去到安全處的資助並不存在
等同於戒裝飾的裝飾並不存在,等同於戒花的花不存在,等同於戒味的味不存在。
透過戒的裝飾而裝飾、沾染戒香,在這個包括天神的世間看著而不去到滿足。如此等都歸於持戒之德
天界說
義註:‘透過戒而能獲得這個天界’因此而說比戒更上的天界論
‘這個天界怡人悅意,長久在這裡玩樂,長久都能獲得幸福。四大王天會有900萬年天的幸福和快樂,三十三天則3600萬年’ 如此等都歸於天界之特質。MN129中顯示‘我可以以許多種方式說明天界論’
說明欲的過患、卑下、雜染
義註:以天界論誘使之後就如斬斷大象裝飾的那個鼻子 ‘這個天界是無常、不穩定的,不應在這生裡願染’然後便以MN54的·『欲是少樂味的、多苦的、多絕望的,在那裡有更多過患。』解釋
雜染=那些輪迴的有情之雜染
在出離上的效益
義註:以欲的過患害怕後說這個
四聖諦
佛陀知道對方的心健康(kallacitta複注:離願欲而無病之心)、柔軟(Muducitta複註:離惡意有慈心、不僵硬之心)、離蓋(Vinīvaraṇacitta復註:離掉悔、不散亂)、踴躍(Udaggacitta複註:不昏沉掉舉懈怠之心)、淨信(Pasannacitta復註:離疑惑,投入正確的行儀)---因而對他說佛陀所讚歎的四聖諦
對方聽完後因此而見法成為初果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