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54 入出息相應Ānāpānasaṃy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一法已修習、已多作,有大果、大效益,哪一法?入出息念
-而怎樣修有大果呢?
1. 到林野,或到樹下,或到空屋
2. 坐下,盤腿
3. 定置端直的身體
4. 建立面前的念後(ajahn
brahm: 指將念作為優先事項),他只具念地吸氣、只具念地呼氣
5. 接著學習以下:
【身】
1. 當吸氣、呼氣長時,知道吸氣、呼氣長
2. 當吸氣、呼氣短時,知道吸氣、呼氣短
3.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一切身
a. 《清淨導論》:呼吸的整個過程
b. Ajahn
brahm: 你看到呼吸進的演變:它到達頂點,然後漸漸退去,到完全褪去。你甚至看見呼吸進和呼吸出之間的停頓。之後你看見呼吸出的醞釀,開展,每一刻的轉變,到達頂點,褪去,褪至虛無。再觀察那個停頓和接下來的吸氣。
4. 當吸氣、呼氣時,使身行輕安
a. 《無礙解道》:平息身體的前屈、搖動、震動等
b. 《清淨導論》:當身心熱惱時呼吸會很粗,反之則會很微細
c. Ajahn
brahm: 當一個人舒適地和呼吸在一起,它會自動平息。或者可以在心裡說‘平靜,平靜,平靜’
【受】
5.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喜 (進入初禪)
6.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樂
7.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心行 (心的情緒、狀態)
8. 當吸氣、呼氣時,使心行輕安 (慢慢拋下尋、伺、喜、樂等禪支,進入更高的禪那)
【心】
9.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心
10. 當吸氣、呼氣時,使心喜悅
11. 當吸氣、呼氣時,集中著心
12. 當吸氣、呼氣時,使心解脫 (這四步驟為進入第四禪,因為進入第四禪的心清爽、滿足、集中、解脫於其餘一切禪支和煩惱)
(Luang ta siri 說身-心的步驟是完成止禪的修行,法念住部分是完成觀禪的修行)
【法】
13.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無常
a、 Luang ta siri:當呼吸入就是一個生,呼吸出時就是死。呼吸入就是一個生,呼吸出時就是滅,生滅。這個名色法的生滅。所以觀法如法的意思,就是看到呼吸出入的生滅,或者說這個呼吸出入或五蘊的生滅。呼吸入就是生、呼吸出就是滅,一直看到生滅。好比喻為見到五蘊,這個呼吸入就是生、呼吸出就是死,不斷在生死生死。這個就是關於無常觀。
14.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著離貪
a. Luang
ta siri: 接著我們就會對五蘊產生厭離。呼吸入、呼吸出,對五蘊產生厭倦、厭離、離欲
15.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著滅
a. 此時證悟道果,看見作為‘滅’的涅槃
16.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著捨離
a. 證悟道果後永久捨離部份或全部煩惱
-有一次,佛陀說, 入出息念已修習、已多作,有大果、大效益
-而怎樣入出息念已修習、怎樣已多作,有大果、大效益?
-這裡,比丘與入出息念俱行,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七覺支
-有一次,佛陀說, 入出息念已修習、已多作,有大果、大效益
-而怎樣入出息念已修習、怎樣已多作,有大果、大效益?
-接著佛陀開示入出息念16階
-並說: 在這樣,入出息念已修習、這樣已多作時,二果其中之一果能被預期:阿羅漢果或三果
-有一次,佛陀說, 入出息念已修習、已多作,有大果、大效益
-而怎樣入出息念已修習、怎樣已多作,有大果、大效益?
-接著佛陀開示入出息念16階
-並說: 在這樣,入出息念已修習、這樣已多作時,有七果
1. 當生提前成為阿羅漢
2. 在死時成為阿羅漢
3. 死時都未能成為阿羅漢者,會成為中般涅槃者
a. 註釋:在生命一半前證悟阿羅漢
b. 這些都是三果聖者,越下面的就越遲涅槃
4. 死時都未能成為阿羅漢者,會成為生般涅槃者
a. 註釋:過了生命一半而成為阿羅漢
5. 死時都未能成為阿羅漢者,會成為無行般涅槃者
6. 死時都未能成為阿羅漢者,會成為有行般涅槃者
7. 死時都未能成為阿羅漢者,會成為上流到色究竟天者
義註:在無煩天等出生,然後活足天命,然後出生到更高的色究竟天,(在那裡涅槃)
-有一次,佛陀問比丘們有沒有修入出息念
-阿梨瑟吒尊者說自己有,經過佛陀的提問說起自己怎樣修:
1. 在過去/未來諸欲上,欲的意欲被我捨斷
2. 在自身內外諸法上,(外境)衝擊感官的想被我排除(應指即除了呼吸之外不理其他)
3. 我只具念地吸氣、只具念地呼氣
-佛陀便說,這是入出息念,這非不是.但自己將說出入出息念的圓滿細說,那就是入出息念16階
-有一次,摩訶迦賓尊者坐在佛陀的不遠處,盤腿、定置端直的身體、建立面前的念.
-佛陀問比丘有看見他身體的搖動嗎?
-他們說, 每當他們看見那位尊者在僧團中坐,或獨自獨處坐,他們都沒看見
-佛陀說, 凡以那種定的已自我修習、多作,既沒有身體的搖動,也沒有心的動搖
-那位比丘是定的隨欲得到者、不困難得到者
-而這裡指的是什麼定呢? 入出息念之定
-而怎樣修入出息念會有這樣的效果?接著佛陀開示入出息念16階
-有一次,佛陀說, 入出息念之定已修習、已多作,有大果、大效益
-而怎樣修有大果呢?接著佛陀開示入出息念的準備工作和16階段
-佛陀說,自己還是菩薩的時候, 也就以這個相同的住處多住
-當以這個住處多住時,那個自己的身體既不疲倦,兩眼也不,且不執取後心從諸漏被解脫。
-如果比丘也希望以下, 這個入出息念之定就應該被好好作意
1. 我的身體既不疲倦,兩眼也不,且不執取後我的心從諸漏被解脫。
a. 註:其他如地遍禪要張眼凝視著地,會導致眼睛疲勞
2. 凡我掛慮家的憶念與意向,那些被捨斷
3. 在無厭逆上住於有厭逆想的
a. 義註:透過作意不淨和無常
4. 在厭逆上住於無厭逆想的
a. 義註:透過散播慈心和作意為界
5. 在不厭逆與厭逆上都住於厭逆想
6. 在厭逆與不厭逆上都住於不厭逆想
7. 在無厭逆與厭逆兩者上都避免後,住於平靜的、具念的、正知的
8. 進入四禪八定和滅盡定
-在這樣,入出息念之定已修習、這樣已多作時,無論他感受任何感受,都知道『它是無常的。』、『是不被緊握的。』、『是不被喜歡的。』。他離結縛地感受它們
-當感受身體終止的感受時(義注:五根的感受),他知道:『我感受身體終止的感受。』
-當感受生命終止的感受時(義注:意根的感受),他知道:『我感受生命終止的感受。』
-他知道:『以身體的崩解,隨後生命耗盡,就在這裡,一切被感受的、不被歡喜的都將成為清涼,遺骸被留下。』
-有一段時間,佛陀以種種法門為比丘們講述不淨說,稱讚不淨觀之修習
-有一次,佛陀召喚比丘,說自己想要獨坐半個月,不應該被任何人來見,除了以一位送施食者外
1. 義註:為什麼佛陀這樣說?在過去,500人一起當獵人。他們再生於地獄,但之後因為一些善業而投生為人,然後在佛陀座下出家。但是一部分他們原本的惡業在這半月得到機會成熟,然後會透過自殺和他殺讓他們死亡。佛陀遇見了這件事,然後也發現自己不能為它做任何事。在這些比丘中,有些是凡夫,有些是初果聖者,有些是二果聖者,有些是三果聖者,有些是阿羅漢。阿羅漢不會再生,其他聖弟子一定會有一個快樂的再生,但對於凡夫來說他們的命運是不確定的。佛陀開示不淨以移除他們對身體的依戀,所以他們會去除恐懼再生於天界。意識到自己不能改變這件事,他獨處以避免事件發生時在場
-比丘們果真照辦
-在此期間,那些比丘致力於不淨觀點修習
-他們對這個身體厭惡,因此周圍找殺手,了斷自己的生命
-半個月過後,佛陀從獨坐出來,問阿難為什麼僧團好想變少了?阿難便如實說出來
-佛陀於是藉此因緣向比丘們開示入出息念,說這入出息念之定已修習、已多作,就是寂靜的、勝妙的、無混濁的、安樂的住處,且使已生起的惡不善法立即地消失、平息。
-接著也介紹了入出息念16階
-有一次,佛陀問金毘羅尊者入出息念之定怎樣已修習、怎樣已多作,有大果、大效益呢?
-問了三次尊者都保持沉默
-阿難尊者便請佛陀開示了
-而怎樣修有大果呢?
1. 到林野,或到樹下,或到空屋
2. 坐下,盤腿
3. 定置端直的身體
4. 建立面前的念後,他只具念地吸氣、只具念地呼氣
5. 接著學習以下:
【身】
1. 當吸氣、呼氣長時,知道吸氣、呼氣長
2. 當吸氣、呼氣短時,知道吸氣、呼氣短
3.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一切身
a. 《清淨導論》:呼吸的整個過程
b. Ajahn
brahm: 你看到呼吸進的演變:它到達頂點,然後漸漸退去,到完全褪去。你甚至看見呼吸進和呼吸出之間的停頓。之後你看見呼吸出的醞釀,開展,每一刻的轉變,到達頂點,褪去,褪至虛無。再觀察那個停頓和接下來的吸氣。
4. 當吸氣、呼氣時,使身行輕安
a. 《無礙解道》:平息身體的前屈、搖動、震動等
b. 《清淨導論》:當身心熱惱時呼吸會很粗,反之則會很微細
c. Ajahn
brahm: 當一個人舒適地和呼吸在一起,它會自動平息。或者可以在心裡說‘平靜,平靜,平靜’
-呼吸屬於身體的一種,以此在身上隨觀身,而且要熱心、正知、有念、調伏世間中的貪、憂。
【受】
5.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喜 (進入初禪)
6.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樂
7.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心行 (心的情緒、狀態)
8. 當吸氣、呼氣時,使心行輕安 (慢慢拋下尋、伺、喜、樂等禪支,進入更高的禪那)
-在入出息時善作意(禪那的)感受,以此在受上隨觀受,而且要熱心、正知、有念。這樣就能調伏世間中的貪、憂。
【心】
9.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心
10. 當吸氣、呼氣時,使心喜悅
11. 當吸氣、呼氣時,集中著心
12. 當吸氣、呼氣時,使心解脫 (這四步驟為進入第四禪,因為進入第四禪的心清爽、滿足、集中、解脫於其餘一切禪支和煩惱)
-佛陀不説忘念、不正知會有入出息念 (有正念的心自然能覺知自己)。以此在心上隨觀心,而且要熱心、正知、有念。這樣就能調伏世間中的貪、憂。
(Luang ta siri 說身-心的步驟是完成止禪的修行,法念住部分是完成觀禪的修行)
【法】
13.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無常
a、 Luang ta siri:當呼吸入就是一個生,呼吸出時就是死。呼吸入就是一個生,呼吸出時就是滅,生滅。這個名色法的生滅。所以觀法如法的意思,就是看到呼吸出入的生滅,或者說這個呼吸出入或五蘊的生滅。呼吸入就是生、呼吸出就是滅,一直看到生滅。好比喻為見到五蘊,這個呼吸入就是生、呼吸出就是死,不斷在生死生死。這個就是關於無常觀。
14.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著離貪
a. Luang ta siri: 接著我們就會對五蘊產生厭離。呼吸入、呼吸出,對五蘊產生厭倦、厭離、離欲
15.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著滅
a. 此時證悟道果,看見作為‘滅’的涅槃
16.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著捨離
a. 證悟道果後永久捨離部份或全部煩惱
-比丘在法上隨觀法,而且要熱心、正知、有念、調伏世間中的貪、憂。他以(觀)慧看見、善旁觀(注釋書:以定力旁觀不同俱生的所緣)後, (以觀慧)捨斷貪、憂。
-猶如在十字路口處有大土堆,如果貨車或馬車從東/南/西/北方到來,就破壞那個土堆
-同樣地,當比丘住於在身/受/心/法上隨看著身/受/心/法時,就破壞諸惡不善法
-有一次,佛陀獨坐三個月後對比丘們說,如果其他外道問佛陀多以什麼住處在雨季安居中住呢?
-這時應該回答入出息念之定:接著佛陀開示入出息念16階
-凡當正確說時,能說入出息念之定是『聖住』、『梵住』、『如來住』者
-對於有學,已修習、已多作入出息念,轉起諸漏的滅盡
-對於阿羅漢,已修習、已多作入出息念,轉起當生樂的住處,以及念、正知
-有一次,摩訶男問羅瑪沙迦賓亞尊者,那個有學住即是如來住?還是有學住是一,如來住是另一呢?
-尊者便回答,他們是不同的。
-凡那些心意未達成、住於希求著無上軛安穩的有學比丘,他們捨斷五蓋後而住
-但對於阿羅漢,他們的五蓋已被捨斷,根已被切斷
-接著尊者也提起以下例證能支持它們是不同的:
-有一次,佛陀獨坐三個月後對比丘們說,如果其他外道問佛陀多以什麼住處在雨季安居中住呢?
-這時應該回答入出息念之定:接著佛陀開示入出息念16階
-凡當正確說時,能說入出息念之定是『聖住』、『梵住』、『如來住』者
-對於有學,已修習、已多作入出息念,轉起諸漏的滅盡
-對於阿羅漢,已修習、已多作入出息念,轉起當生樂的住處,以及念、正知
-有一次,阿難尊者問佛陀:有一法已修習、已多作,使四法完成;四法已修習、已多作,使七法完成;七法已修習、已多作,使二法完成嗎?
-佛陀說有,入出息念之定是一法,已修習、已多作,使四念住完成;四念住已修習、已多作,使七覺支完成;七覺支已修習、已多作,使明與解脫完成
(SN54,14變成佛陀問阿難,再由佛陀開示)
(SN54.15變成比丘們問佛陀)
(SN54.16變成佛陀問比丘們,再由佛陀開示)
-而怎樣修入出息念會使四念住完成呢?
1. 到林野,或到樹下,或到空屋
2. 坐下,盤腿
3. 定置端直的身體
4. 建立面前的念後,他只具念地吸氣、只具念地呼氣
5. 接著學習以下:
【身】
1. 當吸氣、呼氣長時,知道吸氣、呼氣長
2. 當吸氣、呼氣短時,知道吸氣、呼氣短
3.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一切身
a. 《清淨導論》:呼吸的整個過程
b. Ajahn
brahm: 你看到呼吸進的演變:它到達頂點,然後漸漸退去,到完全褪去。你甚至看見呼吸進和呼吸出之間的停頓。之後你看見呼吸出的醞釀,開展,每一刻的轉變,到達頂點,褪去,褪至虛無。再觀察那個停頓和接下來的吸氣。
4. 當吸氣、呼氣時,使身行輕安
a. 《無礙解道》:平息身體的前屈、搖動、震動等
b. 《清淨導論》:當身心熱惱時呼吸會很粗,反之則會很微細
c. Ajahn
brahm: 當一個人舒適地和呼吸在一起,它會自動平息。或者可以在心裡說‘平靜,平靜,平靜’
-呼吸屬於身體的一種,以此在身上隨觀身,而且要熱心、正知、有念、調伏世間中的貪、憂。
【受】
5.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喜 (進入初禪)
6.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樂
7.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心行 (心的情緒、狀態)
8. 當吸氣、呼氣時,使心行輕安 (慢慢拋下尋、伺、喜、樂等禪支,進入更高的禪那)
-在入出息時善作意(禪那的)感受,以此在受上隨觀受,而且要熱心、正知、有念。這樣就能調伏世間中的貪、憂。
【心】
9.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心
10. 當吸氣、呼氣時,使心喜悅
11. 當吸氣、呼氣時,集中著心
12. 當吸氣、呼氣時,使心解脫 (這四步驟為進入第四禪,因為進入第四禪的心清爽、滿足、集中、解脫於其餘一切禪支和煩惱)
-佛陀不説忘念、不正知會有入出息念 (有正念的心自然能覺知自己)。以此在心上隨觀心,而且要熱心、正知、有念。這樣就能調伏世間中的貪、憂。
(Luang ta siri 說身-心的步驟是完成止禪的修行,法念住部分是完成觀禪的修行)
【法】
13.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無常
a、 Luang ta siri:當呼吸入就是一個生,呼吸出時就是死。呼吸入就是一個生,呼吸出時就是滅,生滅。這個名色法的生滅。所以觀法如法的意思,就是看到呼吸出入的生滅,或者說這個呼吸出入或五蘊的生滅。呼吸入就是生、呼吸出就是滅,一直看到生滅。好比喻為見到五蘊,這個呼吸入就是生、呼吸出就是死,不斷在生死生死。這個就是關於無常觀。
14.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著離貪
a. Luang ta siri: 接著我們就會對五蘊產生厭離。呼吸入、呼吸出,對五蘊產生厭倦、厭離、離欲
15.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著滅
a. 此時證悟道果,看見作為‘滅’的涅槃
16.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著捨離
a. 證悟道果後永久捨離部份或全部煩惱
-比丘在法上隨觀法,而且要熱心、正知、有念、調伏世間中的貪、憂。他以(觀)慧看見、善旁觀(注釋書:以定力旁觀不同俱生的所緣)後, (以觀慧)捨斷貪、憂。
----------
-四念住多修習時怎樣完滿七覺支?
1. 念覺支
a. 修四念住時念現起不忘失,那時在修念覺支,讓其完滿
2. 探究法覺支
a. 有念者以慧檢查、調查、完全地檢查那個法,那時在修探究法覺支,讓其完滿
3. 精進覺支
a. 以慧檢查、調查、完全地檢查那個法的那人,他不退縮的精進被發動,那時在修精進覺支,讓其完滿
4. 喜覺支
a. 精進被發動者精神的喜生起,那時在修喜覺支,讓其完滿
5. 輕安覺支
a. 意喜者的(名)身變得輕安,心也變得輕安,那時在修輕安覺支,讓其完滿
b. 根據《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輕安的特相平靜心和心所的不安;作用是破除心和心所的不安;現起是心和心所的安寧冷靜;近因是心和心所。它們對治導致煩躁的掉舉與惡作(追悔)
6. 定覺支
a. 身輕安者、有樂者的心入定,那時在修定覺支,讓其完滿
7. 捨覺支
a. 心像這樣得定者成為善旁觀者
-七覺支多修習時怎樣完滿明與解脫?
1. 修習依止遠離、離貪、滅、捨棄的七覺支成熟時,就會完滿明與解脫
-有一次,佛陀說,入出息念之定已修習、已多作,轉起結的捨斷
-有一次,佛陀說,入出息念之定已修習、已多作,轉起煩惱隨眠的根除
-有一次,佛陀說,入出息念之定已修習、已多作,轉起[生命]旅途的遍知
1. SN45.48義註:輪迴為旅途,到達涅槃後為遍知
-有一次,佛陀說,入出息念之定已修習、已多作,
1. 轉起結的捨斷
2. 轉起煩惱隨眠的根除
3. 轉起[生命]旅途的遍知
a. SN45.48義註:輪迴為旅途,到達涅槃後為遍知
4. 轉起諸漏的滅盡
-而怎樣修有這樣的效果?那就是入出息念16階